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地理說課稿

時間:2022-11-02 10:45:12 地理說課稿 我要投稿

地理說課稿集合15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快來參考說課稿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地理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地理說課稿集合15篇

地理說課稿1

  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要為大家說的課題是《埃及》,這一課題選自湘教版的義務教育教科書《地理》七年級下冊的第八章第二節,適用于七年級學生學習使用。

  一、教材分析(說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我對本節教材進行一些分析:本節教材主要講述了四方面的內容:地跨兩洲、沙漠廣布、發展中的工農業、富有特色的旅游業。各部分內容聯系緊密,脈絡清晰。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非洲和西亞的知識,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本節內容是在世界區域地理之中,占據了不容忽視的低位,以及為其他學科和今后高中地理的學習打下基礎,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2、教育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七年級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讀圖,使學生認識埃及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特征;通過討論分析,使學生理解并分析尼羅河和蘇伊士運河對埃及經濟文化發展的影響。

  (2)能力目標:進一步培養學生概括國家區域地理特征的能力及讀圖能力。重點培養學生讀國家圖并進行綜合分析的能力。

  (3)思想目標:通過分析尼羅河對埃及經濟文化發展的重要作用,以及埃及人民對尼羅河的利用改造,向學生進行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教育。

  3、重點,難點以及確定的依據:

  根據教學大綱和教學目標的要求,我將埃及重要的地理位置、經濟特點確立為教學重點,因為只有掌握了它的地理位置才能理解和掌握其氣候、文化、工農業等方面的內容。尼羅河對埃及文化及經濟發展的影響既是教學重點,亦為教學難點,這一內容比較抽象,學生沒有這方面的基礎知識,另一原因是七年級學生年齡小,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弱,對理論聯系實際的問題的理解難度大,他們綜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較差,分析事物缺乏全面性。

  二、教學策略(說教法):

  為了講清重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課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在教學過程中主要采用讀圖指導法、談話法和討論法相結合的啟發式教學方法,指導學生通過閱讀課本、地圖 ,結合議、講、練等多種形式,創設情景,設疑解疑,引發他們的積極思維和樂于觀察實際的學習習慣,共同探索得出有關埃及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地理特征等知識點。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安排教學,在采用問答法時,特別注重不同難度的問題,提問不同層次的學生,面向全體,使基礎差的學生也能有表現的機會,培養其自信心,激發學習熱情,有效地開發各層次學生的潛在智能,力求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在教學手段的運用上,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吸引學生注意力,增強教學效果。

  三、學情分析(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會”轉變,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本節課主要采取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總之,在教學中抓住中學生好動、好奇、好表現、注意力易分散的年齡特點,一方面要運用直觀生動的形象引發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發表見解,發揮學習的主動性。

  四、 教學程序及設想: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我把本課確定為新授課型,一個課時,采用了下列教學程序:

  1.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古代有一個國家,國王認為死后保存完整的尸體,靈魂就可以做陰間的統治者。于是他們不惜勞民傷財,為自己死后保存尸體而建造陵墓,這些巨大的方錐形的陵墓,最高的竟達146.6米,這些陵墓象征了他們的地位與財富。因為它們的形狀像漢字的“金”字,所以我們中國一般稱之為金字塔,今天,讓我們走進這個神秘的金字塔王國——埃及。設置懸念,增加學生探究學習埃及的動力。

  2、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一)埃及的地理位置

  聯系圖象,展開教學。從埃及地形圖入手,設置四個疑問,引導學生從地圖中找出有關埃及的領土、地理位置、交通要道等知識點。

  (1) 仔細觀察埃及的輪廓,它位于什么大洲?

  (2) 蘇伊士運河是哪兩個大洲的分界線?屬不屬于埃及?

  (3) 埃及主體部分位于什么洲?另一部分呢?叫什么名稱?

  (4)埃及的緯度位置及海陸位置如何?

  這四個疑問層層深入,環環相扣,對零散的知識進行了梳理,學生能理解課文中思考題:埃及地理位置的重要戰略意義。引導學生自己從蘇伊士運河的重要性上來分析回答問題,培養了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組織、表達能力。對于城市部分只要點到為止即可。

  (二)沙漠廣布

  此知識可采用追問的方式引導啟發學生層層深入,探究問題。

  從圖8-13中我們能夠發現,埃及全境90%以上是沙漠,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沙漠之國,沙漠的名稱是什么?(撒哈拉沙漠)為什么多沙漠?(與氣候有關)什么氣候?(大部分屬熱帶沙漠氣候,北部地中海沿岸屬地中海氣候)什么特征?(熱帶沙漠氣候終年炎熱干燥,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總的說埃及終年炎熱,干燥少雨。)

  (承轉)由于埃及境內大部分地區是沙漠,因此淡水對埃及有相當大的作用,埃及之所以能成為世界文明古國與流經的尼羅河密切相關,有人說,“沒有尼羅河就沒有埃及的文明”,所以講埃及,就要從尼羅河說起。

  閱讀課本p78頁尼羅河資料,討論埃及人為什么稱尼羅河為“生命之河”? 引出對“尼羅河的贈禮”、埃及主要的經濟特征、蘇伊士運河等重點內容的討論、分析,重點點撥,深入理解。采用“看——議——講”相結合的方法,學生分組討論,老師巡視給予指導,并最后共同總結:

  (1)尼羅河對于埃及農業的影響。古埃及,尼羅河定期泛濫,河水泛濫后,從尼羅河上游會帶向下游很多肥沃的土壤,當尼羅河水退去時,這些肥沃的土壤就是對埃及人最大的恩賜。

  (2)城市和人口分布上,埃及主要城市分布,就是分布在尼羅河流域兩岸,以及紅海地中海沿岸,其他的地方,大多數是沙漠,沒有水源,無法生存,這也是埃及人一條生命的長廊!

  (3)尼羅河的運輸作用。古代金字塔的建造,現代石油棉花的運輸,游客的流動都依賴尼羅河。

  (4)尼羅河的水利作用。尼羅河可以灌溉農田,然后一點最主要建造了一個阿斯旺大水壩。埃及現在的電力,84%都是由這個大壩供應的。(這個大壩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壩工程之一,曾經是埃及民眾和政府的驕傲。它將尼羅河攔腰切斷,在高壩內形成了非洲最大的人工湖----納賽爾水庫。建造這個大壩,也給埃及人帶來的負面影響,其中之一就是阿布辛貝神廟,從底處切割平移到了一個比原來地址高200多米的地方。)

  (三)發展中的工農業

  學生自己看書,說出埃及國民經濟的主要部門是什么?埃及重要的經濟作物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里?

  (1)讀圖8—18,找出埃及的長絨棉分布有什么特點?為什么會這樣? 教法探討:回憶埃及的氣候特點和地形特點,讓學生明白尼羅河谷地和三角洲的自然條件很適宜棉花喜光耗水的特點。因此,在有尼羅河水灌溉的地方就有棉花的種植。這樣,就得出埃及棉花種植區的分布特點。

  (2)讀圖8-18,從中找出埃及礦產資源的分布,特別是石油資源的分布特點。

  (四)富有特色的旅游業

  埃及之所以成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是因為它保存有眾多的歷史遺跡和燦爛的古代文化,你能分別列舉一些嗎?此處教師可補充相關內容,例如象形字、太陽歷來歷等,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課外知識。

  (1)讀圖8—21,你知道埃及有哪些著名的文物和古跡?它們的分布有什么特征?培養學生讀圖看圖用圖的能力,以及綜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2)你認為游覽埃及的主要景點應選擇的最適宜的交通工具是什么?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入手,使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問題的分析與解決中主動構建知識,從中也體現出了地理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觀念。

  小結并承轉到第四個部分的學習,正是埃及眾多的歷史遺跡和燦爛的古代文化,使埃及成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大量的尋幽訪古的游客。 (過渡語)埃及古代文明里不開尼羅河水的滋潤,把尼羅河稱為埃及人民的母親河實不為過。尼羅河不僅養育了古代埃及人,它也是現代埃及經濟發展的澆灌者。

  3、學以致用, 拓展延伸。

  課下辦一期有關“金字塔之國”的手抄報,向家人和朋友介紹埃及。

  4、總結梳理 ,歸納方法。

  有兩條河對于埃及特別重要:蘇伊士運河、尼羅河。首先這兩條河的位置一定要落實到圖上。通過蘇伊士運河我們可以了解到埃及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通過尼羅河可以想到埃及的歷史文明和現代經濟的發展。因此,抓住重點,以點帶面就能很好地掌握本節知識,也將課堂傳授的知識盡快地轉化為學生的素質,同時強化了記憶。

  五 、板書設計:

  一、地理位置——地跨兩洲

  1、亞洲與非洲、大西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交通要道——蘇伊士運河

  2、民族、宗教、語言、首都開羅

  二、沙漠廣布

  1、沙漠之國——熱帶沙漠氣候為主

  2、尼羅河

  三、文明古國

  1、歷史遺跡:金字塔、獅身人面像

  2、古代文化:象形文字、天文歷法

  四、發展中的工農業。

  1、工業成為經濟中的主要部門

  2、農業集中于尼羅河谷地和三角洲

  3、長絨棉產量和出口量居世界首位

  我利用綱目式板書,直觀系統及時地體現了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于學生能夠理解掌握。

  六、布置作業:

  最后布置作業,課后完成填充圖冊埃及的內容,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可完成成長資源上的習題,從而達到拔尖和減負的目的。

  我的說課完畢,請各位老師給予指點和評價,謝謝大家。

地理說課稿2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與作用:本節內容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是地理高中階段要求掌握的重點內容,也是歷年高考命題中常見的內容之一,同時由于受學生年齡特點的限制,難點也較多。學好本節內容將有助于學生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現象,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2、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⑴了解正午太陽高度、四季、五帶等基本概念

  ⑵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規律和緯度變化規律

  ⑶理解四季、五帶的形成和劃分

  (二)能力目標:

  ⑴能準確地畫出和識讀“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地球的示意圖”,并能說明地球上不同地帶在不同季節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大小及季節變化狀況。

  ⑵培養學生讀圖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空間立體思維能力

  (三)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辨證唯物主義思想觀,理解事物之間是聯系、發展變化的。

  3、教學重、難點及依據:

  由于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有規律的變化是形成四季、五帶的原因,同時又是高考命題的重點內容之一,因此,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是本節內容的教學重點,又因為學生在學習中涉及到太陽直射點南北移動、晨昏線的傾斜等空間想象,而絕大部分學生初中地理基礎差,空間想象力薄弱,所以理解和掌握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又是本節內容的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1、 多媒體演示法。由于本節內容比較抽象,對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要求比較高,而傳統的教學方法很難去展示地球的空間運動,為了貫徹新課程改革理念,充分利用課程資源,我這節課將利用多媒體動畫來展示地球的運動,通過這樣的一個展現可以生動形象地使學生獲得連續、動態、真實的感性材料,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使學生更好地、更形象直觀地去認知地球的空間運動,從而能夠更好地掌握地球運動帶來的地理現象,有效突破難點。

  2、探究法。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發散思維和綜合思維能力。

  3、歸納推導法。通過歸納總結幫助學生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認知過程。

  三、說學法

  (1)讀圖分析法。學生通過讀圖分析掌握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同時能加強學生讀圖分析問題的能力。

  (2)自學法。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學習,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3)討論法。通過討論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相互交流學習,得出結論。

  四、教學程序設計

  (一)、導入新課:問題導入,通過提問:“進入秋季了,晝夜長短和前段時間有什么變化?”等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問題導入新課,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

  (二)、新課教學

  1、晝夜長短的變化

  (1)首先讓學生觀看在北半球任取的一地點P隨地球自轉一周的動畫,比較P點位于晝半球和夜半球的時間長短,通過這一動畫演示來使學生掌握判斷一地晝夜長短的方法,即只要判斷所求地晝弧與夜弧的長短即可。

  (2)用多媒體展示圖組“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地球的光照圖”,讓學生讀圖分析二分二至日全球晝夜長短隨緯度的變化情況,為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我將通過提問來督促促使。分析完晝夜長短的緯度變化規律后,播放全球晝夜長短隨太陽直射點移動而變化的動畫,讓學生觀察動畫分析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規律,最后歸納總結出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并補充晝長、夜長的計算方法及日出、日落時間的計算方法。之后展示幾個相關的練習題叫學生課堂上完成,做到當堂訓練,及時反饋,便于學生自查和教師了解學生對重點知識的掌握情況。

  (3)講完這部分內容后布置一個探究活動,即南極圈內地區與北極圈內地區相比,其同緯度地區的極晝、極夜天數是否一樣長,為什么?

  (4)由于課本上沒有晝夜長短的動態變化圖,為便于學生課后復習,可以演示動畫留下課件。

  1、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1)首先通過提問“一天中有幾個太陽高度?何時太陽高度最大?”來幫助學生理解正午太陽高度的概念。然后展示圖組“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陽高度示意圖”和全球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動態圖,引導學生觀察和分析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的分布規律及隨季節的變化規律,然后歸納總結出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2)補充某地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方法,之后展示幾個練習讓學生當堂訓練加以鞏固。

  (3)補充正午太陽高度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如熱水器安裝問題、建樓樓距問題等。

  3、四季和五帶的劃分

  由于此部分內容比較簡單,學生可以自學完成目標,為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加強知識的體系性我設計了下面幾個問題:

  (1)四季的劃分依據是什么?若黃赤交角不存在還有四季嗎?

  (2)五帶的劃分界限和劃分依據是什么?若黃赤交角增大或減小3度,五帶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4、課堂小結

  課堂小結可以利用知識結構圖(圖見板書設計)把地球自轉和公轉產生黃赤交角到四季五帶形成復述一遍,這樣既可以把前面所學的知識納入知識體系中,又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四季與五帶形成的根源所在。

  五、板書設計

  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一、晝夜長短的變化

  1、晝夜長短的判斷

  2、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

  二、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1、正午太陽高度的概念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3 、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

  4、正午太陽高度的應用

  三、四季、五帶的劃分

  1、四季的劃分

  2、五帶的劃分

地理說課稿3

  一.說教材:

  教材簡析:內容選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第三節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課標要求:

  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形成條件。

  本節課標解讀:

  1.說明大牧場放牧業農業地域類型的形成條件及特點;

  2.說出乳蓄業的分布范圍,說明乳蓄業的形成條件及特點。

  內容地位與作用:

  本節共分為2部分內容“大牧場放牧業”、“乳畜業”,使用2課時完成教學。

  兩部分內容都以案例的形式開展。大牧場放牧業以潘帕斯草原為例,重點通過讀圖分析,掌握大牧場放牧業的區位因素,教學中應注意對大牧場放牧業區位因素的相關分析不要孤立的看待,自然因素是基礎,人文經濟因素是條件,科技進步(包括交通狀況和草場條件的改善)是“催化劑”。乳畜業,以西歐乳畜業為例,重點掌握產品種類和分布特點,這里理解歐洲乳畜業的形成條件是關鍵。乳畜業的規模與城市的發展水平和當地的飲食有很大的關系。選取典型案例進行分析,達到由此及彼、舉一反三的目的。

  知識與技能:1.用案例說明大牧場放牧業形成的區位因素和特點。

  2.讀圖從自然條件、社會條件等多個角度分析西歐乳畜業的形成條件,運用資料歸納乳畜業的特點。

  3.對比分析西歐乳畜業和潘帕斯大牧場放牧業的區位條件。

  過程與方法:初步學會運用農業區位因素分析,評價某一地區的農業選擇。培養從眾多的自然和人文地理影響因素中綜合分析,并抓住主要因素的地理綜合思維能力,從而正確認識人類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系。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樹立因地制宜,合理發展農業生產的觀念和科學的人生觀念。

  2.借鑒世界狀況,探究中國國情尋找發展對策,為我國農業服務。

  1.大牧場放牧業的特點和發展條件。

  2.西歐乳畜業的形成和基本特點。

  二.說教法:

  講述法、案例分析法、問題拓展法、啟發式讀圖分析法。

  電腦平臺、有關圖片和錄像。

  2課時

  三.說學法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利用已學知識,分析農業區位因素,進而認識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通過讀圖分析以及案例分析,掌握大牧場放牧業的分布和區位因素,學習乳蓄業的分布和區位因素,并將兩者進行對比,鞏固對兩種農業類型的認識和理解。

  四.說教學過程

  通過讀“世界大牧場放牧業分布”圖、“潘帕斯草原的地形圖”、“氣候圖”和“牧牛業景觀圖”,以及分析潘帕斯大草原的案例,來分析大牧場放牧業的分布范圍、形成的區位因素,

  1.導入新課:通過視頻“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引起學生的興趣,進而引出新的學習內容——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2.新課講授:第一課時,首先通過展示“世界大牧場放牧業分布圖”,引出對大牧場放牧業的初步認識,了解其分布范圍;然后通過展示“潘帕斯草原的地形圖”“氣候圖”和“牧牛業景觀圖”,討論分析大牧場放牧業形成的區位條件,并進行案例分析,學習該種農業的特點;最后,理論聯系實際,展示:“中國地形圖”“氣候圖”“人口圖”“交通圖”和“內蒙古牧區圖”,分組討論我國內蒙古地區能否采用潘帕斯草原大牧場放牧業的生產模式。

  第二課時,首先通過設問順利從大牧場放牧業轉入乳蓄業,通過講述讓學生了解乳蓄業的概念;然后通過展示世界乳畜業分布圖,了解乳蓄業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區;接著,通過西歐乳蓄業的案例分析,得到乳蓄業發展的區位因素及其特點。

  3.小結本節課內容,布置適當作業,鞏固本課所學知識,提高應用能力。

  五、說板書設計

  第三節 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一、大牧場放牧業

  1.概念

  2.分布

  3.區位條件

  4.特點

  二、乳蓄業

  1.概念

  2.產品種類

  3.重要分布

  4.區位條件

  5.特點

地理說課稿4

  我說課的課題是《資源的跨區域調配——以我國西氣東輸為例》,本課內容選自人教社出版的高中地理必修3第五章《區際聯系與區域協調發展》的第一小節。

  一、遵循的教學理念是:

  布魯納認為學習的本質在于學生主動地形成認知結構的過程。中學地理教學必須以學生發展為本,以地理學知識體系為載體,以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重點,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為目標,逐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研究能力,最終達到全面提高素質,發展個性,形成特長的目的。

  本課基于新課程標準的教學理念,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得需要以及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運用典型的案例,將學生帶入特定事件的“現場”,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以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人類的各種活動都是在一定的地域進行的,自然資源分布和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使當前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經濟聯系和相互依賴程度空前緊密。本節教材通過對我國的“西氣東輸”工程這一典型案例的剖析,著重探討了兩大問題:

  1、為什么要進行資源的跨區域調配;

  2、資源的跨區域調配對區域地理環境有什么影響。從而揭示出資源跨區域調配深刻的內在原因及歷史背景,確立區域社會經濟、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為分析我國其他的若干跨區域資源調配工程作了必要的知識鋪墊。

  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對知識、能力培養、思想教育三者統一以及地理知識分層次掌握的要求,加上對教材的分解和對高三學生的了解,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以下三個方面:

  1、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了解天然氣資源的特點,我國天然氣資源分布和利用開發現狀,理解西氣東輸工程的意義,學會分析跨區域資源調配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我國天然氣資源利用開發現狀的分析,培養學生地理邏輯思維能力;通過學生閱讀分析圖表文字信息,提高學生歸納和把握事物重點的能力。通過活動設計,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分析我國東西部地區資源分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培養學生運用全面、辯證看待問題的能力;通過學生對天然氣跨區域調配工程的了解,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資源觀和環境觀。

  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資源的跨區域調配有其深層次的原因,其工程建設對于我國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保護環境,改善能源生產和利用結構將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故重點確定為:

  ①實施西氣東輸的原因;

  ②西氣東輸工程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2、教學難點:

  西氣東輸工程僅僅是我國資源跨區域調配的一個縮影、個案,通過對其現狀的分析,能夠得到區域分析的一般方法。

  所以難點確定為:

  ①掌握西氣東輸工程實施原因的分析方法;

  ②掌握工程建設評價思路和方法。

  三、教學方法

  本課采用案例教學法,該教學法的核心在于引導學生分析、解剖案例,提取相關的地理基本原理;教學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掌握分析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思維方法。其主要程序是:創設情景,導入正題——展示案例,直觀感知——設疑問難,自主探究——小組討論,合作探究——班級交流,學習互補——總結評價,能力提高。該教學法從真正意義上實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從而將地理課的理論性和實踐性有機地結合起來。

  1、教法:

  (1)通過案例教學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優勢,整合教學資源,實現教學的高密度、高效率、高質量。

  (3)以問題解決為線索,進行情境教學。

  (4)把研究性學習的方法應用于課堂教學

  (5)充分利用點撥教學法

  (6)采用近體性的教學原則

  2、學法:

  (1)通過自學,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通過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團體協作意識。

  (3)以圖示為線索,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

  四、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導入正題

  請大家看一組圖片:(1)中國油氣等資源分布圖;(2)中國人口、城市分布圖

  通過對初中區域地理相關知識的再現,引導學生對圖片進行仔細地觀察、比較,從整體直觀感知我國人口、資源區域分布不平衡的格局。在此基礎上不失時機地提出如下問題:我國資源、人口的這種分布現狀,對經濟發展將產生怎樣的影響?面對如此格局,你有什么好的建議?自然而然地引導學生認識到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必要性。

  以上教學由學生最熟悉的中國地理作為切入口,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出發,激發學生進一步探求新知的欲望,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的教學規律。

  2、展示案例,直觀感知

  播放西氣東輸工程的資料片。利用多媒體,圖文并茂地展示案例,盡可能地渲染出案例所描述的氛圍,讓學生盡快地進入案例情景之中,從而充分感知案例,為后面分析與探究案例做好準備。

  3、設疑問難,自主探究

  出示圖片:世界和中國能源消費構成(20xx)

  設問:目前我國能源消費比例最大的能源是什么?為何?在學生認真讀圖思考的前提下,引導學生得出結論: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占絕對優勢,達到71.6%,進而通過學生自學,不難得出如下三點原因:①我國是一個煤炭資源豐富的國家,儲量占世界前列;②煤炭的開采成本低;③煤炭儲存、運輸方便、價格便宜。

  質疑:既然煤炭作為能源,具有這么多的優勢,為什么我國政府還計劃把天然氣開發和利用作為21世紀能源結構優化和石油工業產業升級的重點?

  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從正反兩個方面深入比較煤炭、天然氣資源在開采、運輸、使用方面的優缺點,著重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探究:如何大力開發我國的天然氣資源

  出示“天然氣資源分布圖”:在歸納總體特征:西多東少,北多南少,陸上天然氣主要集中分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青海(柴達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和陜甘寧的鄂爾多斯四大氣區。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交流與合作,在探究的過程中發現我國東西部地區天然氣資源發展的前景:①東部主力油氣田陸續進入了產量全面遞減階段,增產難度大;②西部地區成為我國油氣工業新的戰略接替區。進而深刻理解“穩定東部,發展西部”的油氣發展戰略。

  再次質疑:我國西部豐富的天然氣資源為什么長期得不到充分的勘探開發?使學生從西部地區天然氣田分布的自然條件、經濟能力、技術力量及能源消費需求多個角度總結西部油氣開發的限制性因素。

  激疑:因為西部油氣開發面臨的困難,我們就眼睜睜地看著豐富的天然氣沉睡在地下,而東部地區則飽受能源短缺、環境污染的困擾嗎?我們該怎么辦?在前面剖析了能源結構調整及重點分析了我國油氣開發的戰略重點轉移的基礎上學生自然而然的提出“西氣東輸”的策略。

  立即追問:“西氣東輸”是否可行?提供“我國東部、中西部地區能源生產、消費占全國的比例圖”,從能源生產和消費的地區差異的角度印證“西氣東輸”的可行性。

  以上教學由教師創設問題情景開始,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反復質疑,誘導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符合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教師在活動中及時點撥,適時提供材料對學生的觀點加以驗證,注重生生、師生互動,并加強個別化指導,真正體現“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學思想。

  4、小組討論,合作探究

  將全班學生分成兩組,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從經濟建設、產業結構調整、基礎設施建設等社會經濟影響以及對生態環境的有利和不利影響兩個方面討論“西氣東輸”工程對西部和東部地區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列表總結。

  以上教學旨在為每個學生提供發表自己的看法、認識、見解的機會,有利于挖掘群體的潛能,培養合作的精神,拓寬學生的思維廣度、空間。

  5、班級交流,學習互補

  出示西氣價格圖片,提供資料討論是否應該提高天然氣的價格,以促進西部的發展。通過小組之間的辯論,得出結論:提高價格只是一時一方之利,而西氣東輸不僅有利于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而且有利于促進東西部的協調發展。即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東部發展和西部發展的雙贏。

  天然氣作為一種清潔的能源,有利于東部地區大氣環境質量的改善,但是否說明“西氣東輸”工程有百利而無一害呢?

  通過以上教學培養學生的環境觀、資源觀、發展觀和人地協調觀,同時也有利于學生辨證思維的訓練和培養。

  6、總結評價,能力提高

  “西氣東輸工程”是我國“資源的跨區域調配”的一個縮影。除此之外,我國還有哪些大型資源跨區域的調配工程和項目?我們可以從哪些方面或角度了解這些工程或項目?

  1、從報刊、網絡等媒體收集南北方水資源的分布和用水資料,分析南水北調的原因,應用本節課學到的分析方法和分析過程評價該工程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2、從報刊、網絡等媒體收集我國東西部地區電力資源相關資料,分析西電東送的原因,應用本節課學到的分析方法和分析過程評價該工程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評價的重點不在于對教材案例的重現,而在于考查學生能否運用地理基本原理來解決新的問題。因此,在進行學生評價的時候,引入新的案例來進行,這樣的考查,有助于教師了解學生是否能夠真正達到課標的要求,是教學中評價學生學習情況的一種較好的形式。

地理說課稿5

  各位評委老師上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民居與地理環境》,節選自校本教材《身邊的地理》。下面我將從說課程綱要、說教材、說學情、說教法和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教學反思六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說明。

  一、說課程綱要

  1、編寫理念該教材貼近生活實際,體現新課改理念,遵循教育教學規律,注重科學性、實用性,注重能力培養和學法指導,能對學生的探究性學習開發起到良好的導向作用。

  2、主要內容身邊的地理主要從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入手,重點描述了在不同的地理環境條件影響下,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服飾、飲食和民居文化。

  3、意義和作用該校本教材通過展現身邊的地理事象,引導學生將學到的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讓學生體驗地理的生活性和實用性。另外,也可以在教學之后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問題的能力,并讓學生潛意識中認識到地理無處不在。

  4、課程目標(1)通過學校課程的開發,培養學生的興趣和愛好,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求。

  (2)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及合作意識。

  二、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民居與地理環境》是校本教材《身邊的地理》的第四單元,本單元主要介紹了我國各地的特色民居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重點描述了在不同的地理環境條件影響下,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居文化。通過特色民居展示,引導學生將學到的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

  2、根據校本課程的教學要求和本節課特點,我將三維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知識和技能目標:通過典型民居的建設特點分析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過程和方法目標:通過圖片展示、視頻材料、教材等多種途徑展現各地民居信息,并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對這些信息進行分析。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對學生眼、手、腦、口的調動,讓學生學會地理思維方法,體驗地理學習的樂趣。

  3、從重難點及突破上看,應該把重點放在“地理環境對民居特點的影響”上,在突破教學難點“分析民居是如何反映當地地理環境特點的”時,我展示合作探究中的問題和圖片,讓學生觀察并討論和回答所準備的問題。

  三、說學情:

  1、知識基礎:高二的學生對一些自然地理知識有了一定的基礎,但學生水平參差不齊。

  2、學習能力:學生有一定的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能力,但理論聯系實際意識不強。

  3、學習動力:本節課知識和日常生活聯系密切,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

  四、說教法和學法:

  民居是學生身邊具體的地理事物,在教學方法設計上,我注重理論聯系實際,采用探究式教學和多媒體輔助教學,把上課所需的圖片、問題以最快的速度顯示出來,提高了課堂效率,把整堂課的教學內容都落實到圖上,讀圖、析圖是這節課的核心內容,因此在學法設計上,主要通過指導學生讀圖、析圖和小組合作探究、自主學習的途徑,培養學生發現地理問題、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并掌握解決地理問題的方法,發展學生的智力。

  五、說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六個環節展開:

  環節1、導入新課:

  我設計的導語是:“我國地域遼闊,生活在不同地區的人們利用自然環境的特點創造出了各具特色、綺麗多彩的華夏民居,以適應當地的自然環境,這節課我們將展示我國民居文化的獨特魅力。”以此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學生的思維帶到課堂上。

  環節2、落實基礎,回顧前情:通過幾幅風格迥異的圖片,回顧上一節學習的內容。

  環節3、講授新課

  1、北京的四合院先向學生介紹:四合院是我國華北地區最為普遍、歷史最為久遠的住宅形式,以北京最為典型。北京胡同里的四合院,可是北京的一大特色,通過觀看北京的四合院視頻和山西喬家大院的視頻,讓學生感受我國勞動人民精湛的建筑藝術,并且完成合作探究一。

  2、黃土高原的窯洞讓學生了解:人類的房屋大都因地制宜而營造,在黃土高原表現得尤為突出,生活在這一帶的人們,利用那里又深又厚、直立性能極好的黃土層,建造了一種獨特的住宅——窯洞。學生閱讀圖片和教材,自主完成合作探究二。

  3、展示其他典型民居圖片:完成合作探究三和四。

  在完成這四個合作探究題目時,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各抒己見,發表自己的看法,然后糾正完善。

  環節4、總結歸納:

  本節課通過自主互助、小組探究和合作的方式,對我國各地極具特色的民居進行了分析,突破了地理環境對民居特點的影響這一教學重點和各地民居所映襯的地理環境特點的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注意觀察生活,將學到的理論知識和身邊的地理現象和事物相聯系。

  環節5、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我設計了三道不同層次的練習題,來診斷學生的學習成果。

  環節6、課后作業可以發揮學生的想象力,真正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

  六、說教學反思:

  我國地域遼闊,各地氣候的差異,導致人們生產、生活方式各不相同,各地住房更是風格迥異,怎樣把這樣豐富的教學內容很好地呈現給學生呢?我在設計本節課時,通過多媒體演示和上網搜索,讓學生能夠在有限的時間里,非常直觀形象地了解了不同地域的住房及其特點,明白了區域差異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學生不僅了解了各地的住房,還培養了搜集資料和分析社會現象的能力。這節課的教學,還提醒我要重新審視我們創編的校本教材,不能只滿足于教師的使用,要從趣味性、直觀性、知識性、實踐性、參與性上入手不斷修訂、完善校本教材。

  以上是我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和認知規律,結合實際并貫徹校本課程的基本理念而進行的教學設計。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地理說課稿6

  一、教材分析

  1、本節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課程標準:舉例說明產業轉移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本課包含兩部分內容:

  一是介紹產業轉移的概念及分類;

  二是分析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產業轉移的概念、分類。

  2、運用實例分析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學會與他人合作,分析產業轉移的影響因素。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產業轉移案例的學習,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

  3、重點、難點

  重點: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難點: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二、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了工業區位、工業化與城市化的相關知識,有了區域聯系及產業結構升級的知識儲備,又對區域分析、區域發展規劃的一般方法有所了解,這都為本課的學習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學生對產業轉移現象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因此,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和體驗出發,讓學生想思考,敢探究,進而使學生學會用地理的思維方式進行分析和表達。

  三、教學方法及學法指導

  更好體現“學習有用的地理”理念根據案例教學的特點主要采用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參與式探究教學法讓學生通過“會學”達到“學會”的目的。

  四、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圖片引入(四季沐歌太陽能熱水器生產基地的轉移引入)

  (二)新課學習

  1、實例分析 明確概念

  實例分析:

  1.日本汽車產業向中國的轉移————技術,市場

  2.服裝,制鞋企業的轉移————勞動力

  學生結合教材,解釋產業轉移的概念

  2、比較分析 區分類型

  生結合教材分清類型:國際產業轉移和區域產業轉移

  3、分析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主要因素:勞動力、內部交易成本、市場

  其他因素:國際經濟形式變化、原生產地用地緊張、環境污染等

  4、課堂活動

  (三)課堂小結:

  歸納總結,并強調:不同區域由于區位條件、資源狀況、自然條件、社會經濟等情況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在產業轉移中所處的環節、地位、產業轉移的影響因素等方面必然存在差異,因而在分析不同的案例時,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地理說課稿7

  各位評委老師,下午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 第__章第__節,題目是________.課型是新授課。

  下面我就教材、教學法設計、教學程序三大方面向各位評委老師展示一下我的說課設計。

  首先說教材。分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三個方面。

  一。教材分析:

  首先說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節教材在整個自然(人文)地理知識體系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且貫穿本節很重要的一條線索是把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于現實生活中來指導生產生活。

  其次說說教材內容特點。本節課內容具有以下特點:

  1、 有部分教學內容抽象難以理解,知識原理性比較強。

  2、教材安排上增加地圖,減少文字敘述,主要是問了增強直觀性,以減輕難度。這符合"地圖是地理的語言""地理就是在地圖上說理"的地理學科特色。

  3、 教材內容有較強的比較性且知識前后聯系密切,可采用比較法教學。

  4、 學生在以前的知識中有相關知識積累,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相關認知。因此,教材內容對學生既有知識性,又有趣味性。

  5、 與生產生活息息相關,體現教材選材的實用性原則。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內容特點及高一學生的認知能力,結合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制定如下三位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識記:

  分析:

  理解:

  2.過程與方法: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或技能對本節課所學的的地圖及文字信息進行整理分析,然后再把自己的觀點或結論進行交流或當眾表達。培養學生觀察、讀圖析圖能力、歸納能力;在小組交流的過程中也培養學生與人合作、競爭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一節課的時間里。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不會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地理課需要引導學生學會理論聯系實際,并逐漸將所學知識用于生產生活及科研,有助于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另外通過對本課中原理性知識的理解,有助于學生辯證唯物主義價值觀的形成。每節課教師都在這些方面對學生有積極期望,根據教育心理學的"皮革馬利翁"效應,學生會逐漸具備這些能力,并增強學習地理的興趣。

  三。教學重難點:

  根據對目標的確定及分析,在充分了解學生學情的基礎上,確定本節課內容的重難點。

  重點是:

  確立依據:1.這部分知識有較強的實用性。與現實生活聯系特別密切。

  2.涉及到知識較多而且比較難以綜合。高一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在解決本節課問題時相對較弱。

  難點是:

  依據:1.這個知識點比較抽象,對高一學生來說,空間思維能力較弱,難以理解。

  2.學生缺乏這方面的的知識基礎及生活經驗。

  以上我對教材進行了分析,接下來我再說說教法和學法設計。

  一。教學方法

  "以學定法"遵循"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教學理念,根據教學內容特點以及學生年齡特點,采用如下教學方法:

  1.問題導學法:多媒體出示問題,學生按照問題去讀圖讀書,先自己學會一部分知識與能力問題,增強學生獨立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2.小組合作學習法:這種學習方法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又能提高學生的競爭意識,提高學生參與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且能夠面向全體學生。

  3.以地圖為載體的情景教學法:對這節教材內容比較抽象,可以充分利用課本中插圖,將其制成富有動感的色彩鮮艷的畫面。將繁雜的地理事物變成簡單直觀的圖像,化難為易,變抽象為具體。通過地圖設計一些教學情境,幫助學生理清新舊知識的線索,有助于構建新的知識體系。這符合建構主義的教學觀。

  二。學法指導

  新課程倡導 "教學生學會終身學習".地理課程標準的理念有"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學習有用的地理".因此,地理課堂上不僅要教學生學會地理知識,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學會地理學習方法,以適應社會高速發展。本節課的學法指導如下:

  1.指導學生學會運用地圖及圖表。培養分析、歸納地理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讀圖析圖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并逐漸學會知識遷移,理論聯系實際,用所學知識去指導生產生活。

  2.指導學生學會合作探究。通過小組活動,培養學生的互動能力。使學生學會比較、分析、綜合等科學研究方法。

  三、教學手段

  多媒體與傳統教學相結合,包括圖表、投影、視頻等電化教學。可以拓寬學生學習視野,提高學習效率。

  以上是我在本節課中所設計的教學法指導及采用的教學手段,如何在教學過程中體現本節課的教學法呢?接下來我詳細介紹一下我的教學程序。

  教學程序:分復習提問,導入新課,講授新課,鞏固練習,課堂小結,布置作業,板書設計七個環節。

  一。復習提問。"溫故知新"及建構主義中提到的"學生不是空著腦袋進入教室的,他們都或多或少對本節課的新知識有些知識積累或生活認知"的理論,因此,我設計課前復習環節。提問的方法,可以讓教師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有助于課堂教學程序的隨機調整。

  二。導入新課。展示一組地理圖片。創造學習氛圍,設置懸念,引入新客。便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求知欲。這樣導入,可以做到面向全體學生,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

  三。講授新課。

  環節一:1、問題導學。教師出示問題,該問題即本節課的重點知識,教師把重點分解為幾個小問題。學生先自己完成問題。自己學會一部分知識,對重點有不同程度的掌握。

  這時教師可以在教室內逐個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關注到每一位學生。

  2、教師點撥。教師根據剛才對學生自學情況的了解,教師進行點撥,引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逐漸突破重點。

  設計意圖:教育心理學上認為:學生在每節課上課的前25分鐘的時間,注意力最穩定。因此就在這段時間里,采用啟發式教學方法,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自學能力。這個環節的設計,可以增強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也可以讓每一位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獲,體現"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在這個過程中,在學生的自學及教師的點撥中,學生對重點知識的理解逐漸到位。

  環節二:1、教師出示問題。該問題既是本節課的難點。

  2、 學生合作討論、歸納總結并展示討論結果。

  3、教師點撥

  設計意圖:教育心理學認為,在每節課的后20分鐘,學生注意力逐漸不穩定。可以設置討論活動,在師生、生生的多邊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次讓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提升學習效率。在這個環節中,教師給與學生充分的時間討論,可以對本節課的教學難點進行突破,不會的學生逐漸學會,已經學會的學生在向其余學生展示的過程中提升了分析歸納、對比綜合的能力。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收獲。

  四。鞏固復習

  在對重難點都學習完之后,教師提供兩個比較簡單的鞏固習題,讓學生積極思考分析,主動探索學習,檢驗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并讓學生品嘗到學會的滋味。

  五。課堂小結

  學生先對本節課內容進行知識梳理,然后教師出示本節課知識體系。

  這樣設計有助于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提高歸納總結能力。

  六。作業布置

  有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題體現對本節課重難點知識的延伸鞏固。選做題選擇開放性的題目,有助于培養學生搜集材料,整理資料的能力,并可以提升創新能力的培養。

  最后說說板書設計,基本上我在黑板上的主板書就是現在展示的這些。其余詳細知識點在多媒體幻燈片上還有展示。

  各位評委老師,以上我從教材,教法學法設計,教學程序三大方面進行了說課。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主要采用問題導學、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采用啟發式教學原則。以地理圖表作為本節課的主線。課程設計符合新課程"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理念特點,也適合學生年齡特點,有利于全體學生的發展。

  我的說課結束,謝謝各位老師!

地理說課稿8

  【教學分析】

  1.教學內容分析:本節教學內容是學生學習區域人文環境的第一節,因此教與學的活動應重視對學生學習,以及對分析區域人文環境主要方法的指導。本節內容共分為三部分:“人口最多的大洲”、“多樣的地域文化”、“經濟發展的差異”,主要體現的是區域之間“差異”,因此在設計教與學活動內容時應抓住“差異”這個核心去設計。本節安排2課時教學,第一課時主要是讓學生體驗亞洲人口與其他大洲的差異和亞洲內部地域文化的差異,為下面的學習奠定基礎。第二課時著重讓學生學會分析差異的原因,理解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2.學生情況分析:人地關系是當前的熱點問題,地域文化對于好動又好奇的初一學生來說也非常具有吸引力,同時學生通過其生活環境、媒體報道、互聯網等途徑對這些內容也有了一定的認識,但對人口所引發的問題以及各地區文化與當地的自然條件、民族習俗等關系還沒有進行過系統的、深層次的思考,而且是初次學習區域地理的人文環境。

  3.課程資源分析:本區地處長江中下游區,也是人類文明發祥地,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已體現出本區的文化內涵,學生對其有著豐富的感性認識。另外班級里少數民族學生的文化背景,媒體上精彩紛呈的地域文化報道等都是我們可直接利用的教學資源。

  【教學構思】

  1.從改變教學目標的表述形式入手,滲透素質教育新理念長期以來,傳統的地理教學目標是以基于認知的“雙基”為主宰,學生的情意發展、學習過程的體驗及方法的學習被嚴重忽略。地理新課標以“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整合的目標全面刷新了傳統的以“雙基”為主的教學目的,為地理學科的全面育人指明了正確方向。

  2.從“體驗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出發,組織編制教學內容

  傳統的地理教學將地理課程視為學校的一門課,以教師、課堂、課本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被強化,使地理課堂變得封閉、孤立,使之與活生生的大自然和豐富多彩的人文世界日益疏遠,使學習者難以感知地理的魅力,難以體悟地理的價值。而地理新課標明確提出:“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形成學校與社會、家庭密切聯系,教育資源共享的開放性地理課”,為此我設計了二個課前準備活動:

  一是將P11活動2設計成游戲方案;

  二是由同學自由組合,以藝術家、人類學家、文化學者、建筑學家、服裝設計師等身份組建考察團,在網上模擬“南中國海──地中海”這條線路去考察,感受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并選取最感興趣的內容,以獨特的方式表現出來。目的是讓學生深切感受到地理與現實生活的息息相關,由此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強烈內需和創造力。

  3.從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入手,設計教學活動地理新課標大力倡導自主、探究、體驗、合作的學習方式,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主動創造及協作精神,教師由課堂的主宰者轉變為師生和諧互動的引導者,即學習共同體中“平等的首席”,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選擇必要的學習策略,創設豐富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情趣動機,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求索反思。為此我安排了本節課的教與學活動:

  ①課前準備

  ②游戲、質疑、問題整合

  ③表演

  ④反思

  【教案設計】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通過讀圖、計算,了解世界和亞洲人口總數、人口自然增長率和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并理解人口自然增長率與人口凈增加數間的關系,理解人口過多所帶來的資源和環境問題,樹立正確的人口觀。

  2.通過活動了解亞洲多樣的地域文化特點,初步掌握收集信息資料的方法。

  3.通過游戲和網上考察,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二)過程與方法

  1.將座位安排成馬蹄形,以便開展學習活動。

  2.自由組建學習共同體,進行游戲和考察活動。

  3.游戲、質疑、整合問題。

  4.表演、反思。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教與學活動,使學生在考察、游戲、問題解決、反思的過程中感悟到亞洲人口對資源和環境所產生的壓力,體驗到亞洲多樣的地域文化魅力,提高藝術鑒賞力。

  2.通過游戲、網上考察活動,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學會傾聽和欣賞別人,學會從分歧中尊重別人,從而提高人文素養。

  二、教學重難點及處理

  重點:“人口最多的大洲”、“多樣的地域文化”。

  難點:理解眾多的人口對資源和環境所造成的壓力,理解自然環境與地域文化之間的關系。

  重難點突破:通過課前考察、游戲、合作、直觀的資料感悟體驗。

  三、教學方法體驗、反思教學方法。

  四、課前準備

  將全班分成六個小組,準備:

  1.依據P11活動2內容,準備游戲方案。

  2.以藝術家、文化學者、人類學家、建筑學家、服裝設計師等不同的身分組建考察團,在網絡上模擬“南中國海──地中海”進行地域文化考察。

  五、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媒體運用設計意圖

  新課導入以數碼攝像“節假日商場門口人頭攢動的畫面”進入到“人口最多的大洲”學習學生體會,并感悟亞洲是人口最多的大洲數碼攝像機、電腦滲透地理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理念

  小組活動指導學生分組研讀P10圖6.14,要求學生將世界上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列成表格學生分組將圖幅內容轉換成表格,識記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通過小組活動,讓學生整體參與讀圖,在小組的交流中掌握科學的讀圖方法和圖表轉換方法

  小組競賽指導學生分組完成P10活動1,鼓勵學生又快又準地完成

  小結提問:我們用了哪些方法來說明亞洲是人口最多的大洲?

  鼓勵學生再想別的方法來說明該問題1.按人口數給各大洲排隊

  2.按人口自然增長率給各大洲排隊

  3.計算世界和亞洲凈增人口數

  能說明亞洲人口最多的方法有哪些?讓學生學會學習、分析、表述區域地理內容的方法

  全班活動

  通過游戲反思課前布置學生將P10活動2改編成游戲,師生課前共同評選出最佳游戲方案。游戲涉及的核心理念:人口增長過快對資源和環境所造成的壓力

  活動工具:彩色毛線

  活動內容:全班分成6個組,每組代表A~F的一項內容,每組派出一名總代表、記錄員和聯絡員,總代表站在固定位置上,記錄員負責記錄兩項內容之間可以建立聯系的理由,理由成立即由聯絡員將兩個總代表拴起來。最后將A~F各項內容按因果聯系連成網絡

  學生交流時,教師要關注他們觀點形成的依據并給出評價學生參與活動

  在活動中互相幫助,以充足的理由說服其他小組

  在活動中也可提出疑問,讓學生在游戲和觀點的碰撞中明白:人口增長過快對資源和環境所造成的壓力彩色毛線直觀教學不再僅僅由教師完成,而是由學生參與完成,使學生在“做中學”、“玩中學”、“學中做”的過程中,完成對知識的吸收、運用和創造

  全班活動組織學生交流“南中國海──地中海地域文化考察”中自認為最精彩的部分,每組時間3分鐘,呈現形式不限

  目的是讓學生感受到華夏地區、印度河、恒河地區、阿拉伯地區在建筑、音樂、舞蹈、服飾、禮儀等方面表現出的不同的文化現象和民風民俗學生分組呈現考察活動中最精彩、最能代表某一地區地域文化特色的圖片、照片、服飾、音樂、舞蹈或飲食等

  學生可唱、可跳、可說、也可畫或演示文本文稿視頻展示臺電腦錄音機等滲透“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并讓學生感悟到信息技術是今后學習和發展的有力工具

  一方面引領學生從生活的直接經驗和生活世界中感悟地理,豐富知識外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展示學生特長,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評價要求評出最精彩的一組學生自由發言通過點評,提高學生的鑒賞力和創造力

  反思教師點評學生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興趣、投入程度、合作態度、探索精神等,引導學生從本節課的學習中質疑,將學生的問題整合到分析地域文化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中,為激勵學生課外探究和下節課學習做好鋪墊學生回顧本節課學得最好的過程、最喜歡的環節和收獲最大是什么?學生自由質疑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不同程度上體驗成功的快樂,增強學習的信心

地理說課稿9

  說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南方地區的位置、范圍、地形特征。

  2、南方地區的氣候特征,了解紅土地的成因。

  3、結合地形、氣候特點,分析南方地區農業發展的有利條件;了解南方地區主要的農作物。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讀圖討論培養學生讀圖、析圖、觀察判斷能力和主動探究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感情,樹立因地制宜的觀念。

  說教學重難點

  八年級學生主要學習中國地理,上冊為中國地理總論部分,下冊為中國地理分區。本節內容是八年級下冊第七章的第一節內容。在前兩章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學習力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北方地區的自然特征與農業和具有北方特色的東北三省、黃土高原等地區。本章內容在第七章中是不可或缺的基礎知識,有利于學生更好的把握中國地理差異。而八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地理思維能力和地理基礎知識,根據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征所以我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一)教學重點:

  1、南方地區的位置、范圍、地形特征。

  2、南方地區農業發展的條件。

  教學難點

  根據本課教學目標考慮到學生對新舊知識的銜接上還存在一些不足,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弱,對理論聯系實際的問題的理解難度大,所以我認為本節的教學難點是:學生結合地形、氣候特點,分析南方地區農業發展的有利條件。

  說教法: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成功的教師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本節課我精心設計了信息整合課件,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堅持啟發式教學的原則,盡可能地尊重學生,鼓勵學生,相信學生,引導學生,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對要學的新知識有了期待感,化被動為主動,讓學生們在快樂的氛圍中主動探討,合作交流,由舊到新,循序漸進,讓學生學會自覓知識,自得方法,使他們樂學,也會學。

  說學法: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即“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講述為輔,學生活動在前,教師點撥評價在后”的原則,指導學生采用以下學習方法:

  (1)“讀(看)——議——講”結合法

  (2)、圖表分析法

  (3)、讀圖討論法

  說精彩教學片斷:

  環節教學設計我的教案集備反思(一)創設情境,明確任務

  多媒體出示南方地區的圖片,給學生以感性認識

  紅土地香蕉園

  水田桂林山水(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知識點一、氣候濕熱的紅土地

  1.位置范圍

  南方地區位于一以南,以東,南臨。

  2.地形

  南方地區地形,東西差異明顯。

  西部以和為主,東部交錯分布著、和,沿江有面積較大的和。

  3.氣候

  (1)南方地區大部分位于緯度地區,屬于帶和帶。

  (2)南方地區最熱月氣溫在之間,最冷月氣溫在以上。受的影響,降水豐富,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屬于、氣候。本區的氣候特征。

  (3)由于水熱充足,這里植被常綠,覆蓋著

  (植被類型)。在濕熱的環境中發育了紅色的土壤,因此南方地區被稱為“”。

  知識點二、重要的水田農業區

  1.農業發展的有利條件

  (1)地形條件:平原地區,條件良好,水田集中連片;山區水田零散分布在和。

  (2)氣候條件:南方地區氣候,發展農業的條件優越,耕地多為。

  2.南方地區主要的農作物及其分布南方地區主要的糧食作物是,油料作物是,主要水果有、除此之外,南方的農作物還有 等。

  3.合作交流

  蓮藕、椰子、竹筍是南方地區的三種常見食材。根據下面的資料,完成連線,并解釋原因。

  (三)展示交流,自主構建

  (1)疑點、難點、分歧點

  (2)知識歸納總結

  你掌握本節課的主干知識了嗎?你能自主構建本節課的知識結構嗎?快來大顯身手吧!

  (四)鞏固訓練,拓展提高探究

  一、單項選擇題

  1.三國時,赤壁之戰后,魏、蜀、吳終成三足鼎立之勢,根據自己的認識,蜀國主要的根據地是:( )

  A.長江三角洲

  B.洞庭湖平原

  C.華北平原

  D.四川盆地

  2.外地客人到南方地區,讓他品嘗南方特色水果,大致應提供( )

  A.柑桔、香蕉、荔枝等

  B.蘋果、杏、梨、桃等

  C.西瓜、葡萄、石榴等

  D.無花果、哈密瓜、榴蓮等

  3.下列表示南方農作物的一組是:( )

  A.小麥、玉米、谷子、高粱等

  B.水稻、油菜、甘蔗、橡膠等

  C.小麥、棉花、谷子、甜菜等

  D.青稞、小麥、棉花、葡萄等

  4.農作物收獲次數的多少,與該地區生長期的長短有關。據此判斷,下列地形區農作物收獲次數最多的可能是( )

  A.華北平原

  B.東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長江三角洲

地理說課稿10

  各位老師、同學: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選用的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下冊第八章第一節《中東》第一課時的部分內容,下面我將主要通過以下六個方面進行本節的說課。

  一、教材分析

  作為區域地理的內容,“中東”這一節的教材并沒有著意某一個國度,而是對于整個區域進行了總體描述。教材突出了以下幾點:①長期的熱點地區;②重要的地理位置;③豐富的石油資源;④匱乏的水資源;⑤宗教以及文化的差異。其目的在于使學生了解該區域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識,培養善于發現問題、總結規律的能力,其中也滲透了對于讀圖、搜集歸納地理信息能力的訓練。

  二、學情分析

  這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七年級學生,他們思維活躍,樂于探究,善于交流合作。但學生的基礎和能力存在差異,為了實現全體學生的充分發展,我組織學生采用分組合作探究學習。其次中東地區是全世界都關注的熱點地區,所涉及到的信息資源非常豐富,也是學生所渴望知道的,但由于本課教材中所涉及的內容有限無法滿足學生的需要。因此非常有必要借助同學收集的課下資源來豐富我們的教學內容并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

  三、目標分析

  根據地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節在教材中所處的重要地位及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我設計了下列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知識與技能:讀圖說明中東地區的范圍、位置;分析本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過程與方法:借助收集的資料,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和與人協作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分析中東成為熱點地區的原因,呼吁世界和平,并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滲透。

  教學重難點:中東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戰爭頻發的原因

  下面我再從教法、學法上談談如何進行重難點教學:

  四、教法分析

  根據實驗中學健康學習導航的方法,以及結合本節課的特點,采用“自主合作探究” 模式展開教學,幫助、引導學生突破本節課的重、難點,促進學生產生積極的內心體驗,以提高學習積極性,強化自我意識,培養情感品質。

  五、過程分析

  下面我將介紹本節教學的五個環節,第一環節是:

  (一)創設情境 引入新課

  由于中東戰爭一直都是全世界關注的熱點問題,所以我以中東戰爭為切入點通過學生所見所聞自由發言,來激發學生對中東的學習興趣,在分析探討引發中東戰爭原因的過程中很自然地引出并進入中東地理位置的學習。

  (二)明確主題 探究新知

  這部分內容的設計主要考慮鍛煉學生搜集、整理資料的能力。通過討論交流,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學生合作、探究與交流的能力。關于中東地區地理位置重要性的教學,首先讓學生快速瀏覽教材,從整體上把握中東地區成為長期的熱點地區的原因;緊接著利用多媒體展示“中東在世界中的位置”,初步了解中東地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再通過“中東”和“西亞”地區的對比,了解兩個地區之間的差別,明確中東的范圍及主要國家。最后,課件展示中東的地形圖,通過問題導學的方式使學生進一步了解中東地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中東地區的國家和主要城市等。

  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課件中閃爍等方式演示,形象直觀的對比,突破教學重難點。

  (三)小組合作 匯報總結

  接下來要求每個小組根據課下收集的資料合作探討中東地區戰爭頻發的原因,選派代表匯報講解所探究的問題,老師點撥。這一環節可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四)鞏固練習 形成能力

  接下來進入達標反饋板塊,采用典型題和易錯題兩種題型,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自主完成,并進行講解,教師點撥,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檢驗學生所學知識的程度,易于學生查漏補缺。

  (五)誘導點撥 歸納總結

  練習結束后,請同學歸納本課知識點,幫學生理清本節思路,又可以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熱情, 為下節課學習做下鋪墊。

  六、評價分析

  總體上講,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充分體現了“學習對學生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這一理念,適當借鑒了其他學科的教學長處。以“戰爭給中東地區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為主線,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教學,突破教學重難點,同時喚醒學生熱愛和平的意識。

地理說課稿11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我是阿城區進修學校的地理教師趙秀波。我說課的題目是《多變的天氣》,本課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第三章第一節。

  我說課的內容按以下五部分進行:

  一、說教材

  二、使用 flash 的設計思路

  三、設計特點 四、導入新課 五、新課講授

  一、 說教材

  我從以下四方面進行說明:

  (一) 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生活中,我們時時刻刻都感受著天氣的變化,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既使學

  生了解了有關天氣的具體知識,又為以后學習氣候的有關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 教材的具體特點。

  考慮到地理對初一學生來說是一門新學科,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從感材料入手,聯系實際生產、生活,既使學生在活動過程中體會、認識有關概念的內涵和基本原理,初步學會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又使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

  (三) 三維目標的確定。

  根據課程標準,堅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我設計了如下的三維目標:

  知識目標:要求學生 1 、會描述天氣

  2 、理解天氣的特征

  3 、會預報天氣預報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用地理頭腦來分析問題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認識人類生產、生活與天氣的關系,提高學生保護大氣環境的意識。

  4 .教學重點和難點。

  根據課標的要求,學習對學生生活有用的地理,因此我將天氣與人類息息

  和電視天氣預報確定為本節課的重點。

  根據七年級學生思維活躍,但尚未形成多方面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所以我

  將多方位、多層次地分析天氣與人類的'關系確定為難點。

  二、 使用 flash 的設計思路。

  本節課我制作了兩個軟件,一個是教師的教學軟件,一個是學生的學習軟件。

  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以下四個環環相扣的教學環節:一、怎樣描述天氣 二、了解天氣特征 三、分析天氣與人類生產生活的關系 四、預報電視天氣預報。在課堂上,在利用多媒體網絡教室和 flash 強大的語音、圖像交互功能和多種多樣教學方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給學生充分的學習空間,使學生真正成為快樂的學習主體。

  三、 設計特點。

  1. 以理論聯系實際為指導,提供大量的相關素材,讓學生自主去學習,也利于教師選取部分內容進行授課。

  2. 極其完美的畫面與聲音,令知識深烙學生腦海。

  3. 操作方面,進退自如,尊重學生意愿,可以重復閱讀和練習。

  四、 導入新課

  根據初一學生的心理特點,我用一段他們喜歡的動畫片導入新課。在播放前提出問題:同學們在觀看的同時思考這是什么動畫片?歌中唱到了什么?學生看后,興趣盎然,氣氛活躍,爭先恐后地回答:海爾兄弟、唱到了不同的天氣。這時我趁機導入:今天我們就從談天氣開始,學習第三章第一節多變的天氣。這樣自然的就將學生帶入了新課的學習情境。

  一、 新課講授

  (一) 怎樣描述天氣

  我從日常生活入手,給同學們展示了三種常見的天氣現象,雷、風、雨。通過這些天氣情境的再現,激發學生產生無限暇想,說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不同的天氣陰、晴、冷、熱、雪、冰雹、沙塵暴等,然后總結得出人們經常用陰晴風雨冷熱來描述天氣,同時通過學習對這些短暫的天氣現象的描述也為分析天氣特征作了鋪墊。

  (二) 天氣特征

  為了讓學生理解天氣特征,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我給學生提供了三則材料七月的天,孩子的臉東邊日出西邊雨暴雨前后,學生利用自己的學習軟件可以自主選擇,進行閱讀分析,展開激烈的討論,通過討論,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耳朵、心靈感受著天氣,從而說出第一則材料反映了天氣的特點是短時間的大氣狀況,變化快,第二則材料說明同一時間不同地點的天氣不同;第三則材料說明同一地方不同時間的的天氣差別可能很大。這樣既推動了研究性學習的積極性,又體現了新課改理念中的認知與情意的統一。最后,我再利用天氣瞬息萬變的特點,過渡到天氣與人類息息相關。

  (三) 天氣與人類息息相關

  在這一環節中,我為學生準備了六條資訊,學生閱讀后選出六條資訊所反

  映的內容,這部分我設計的是普通的選擇題,但卻模擬了人機交互的功能,比如第一則材料反映的是天氣與交通的關系,如果選錯了就說:再想想選對了就說恭喜你答對了這樣學生在操作過程中就可以根據計算機的提示正確與否來了解自己的學習程度。第二則材料反映了天氣與生活的關系;第三則反映了天氣與農業的關系;第四則材料反映了天氣與軍事的關系;第五則材料反映了天氣與商業的關系;第六則反映了天氣與工業生產的關系。在分析完資訊之后,為了拓展學生的思維,我進一步設問:除此以外,你們還能舉出天氣對人們其它方面的影響嗎?這時學生紛紛發言:人類的健康、旅游、體閑、娛樂、建筑等也都受到天氣正面或負面的影響,而且男女生爭論的異常激烈,使課堂進入高潮。本環節的設計,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和用聯系的一分為二的發展觀點來分析,看待問題的能力,輕松的解決了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

  這時候我趁熱打鐵,利用天氣的重要性過渡到預知近期天氣的方法,進入電視天氣預報的學習。

  (四) 電視天氣預報

  本環節學生通過自主瀏覽天氣預報的形成過程的五幅圖片來了解天氣預報的形成步驟、通過分析衛星云圖上不同顏色代表的不同地理事物來讀懂衛星云圖、通過識別不同的天氣符號來為最后預報天氣預 報做準備。其中,識別不同的天氣符號是本環節的重點和難點,針對學生記憶易混淆的特點,我設計了三屏天氣符號和景觀圖片相對應的操作練習,如果拖動正確,符號就在圖片下安家落戶,如果不正確,符號即歸位。而且學生可以反復操作練習,這是筆試答卷所達不到的,通過教學實踐收到了很好的學習效果,通過操作使學生感覺有趣,樂于學習,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積極性。

  最后,學生模擬央視天氣預報員用自己的語言預報天氣預報,而且是用搶答的方式進行的,當屏幕上城市閃動時,學生即可開始搶答,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和生動豐富的預報語言使課堂氣氛再次進入高潮。

  這樣整節課就在邊學邊練的輕松愉悅的氣氛中完成了,而且使學習對學生生活有用的地理這一課改理念貫穿始終。

地理說課稿1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說明三江源地區高海拔的地勢,高寒的氣候,廣布的雪山冰川,星羅棋布的湖泊、沼澤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并能據此說明三江源地區是多條大河源頭的原因。

  2.分析三江源地區存在的突出環境問題,理解保護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的重要性,了解三江源地區保護江河源地與生態環境的成功經驗。

  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的讀圖、析圖的能力,獲取圖文信息的能力;

  2.培養學生的學會運用地圖和資料歸納、總結知識的能力;

  3.通過課堂活動、練習等,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鍛煉學生學習區域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以及拓寬視野,增強學習地理的興趣以及運用知識的能力。通過對區域生態環保的學習,提高學生對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發展的認識,從而幫助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增強環保意識。

  教學重難點

  1.分析三江源地區是大河源頭的原因;

  2.理解保護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直接引入:同學們知道長江、黃河是i我國兩條重要的大河,但你們知道他們發源于同一個地區嗎?這個地方除了孕育了長江、黃河兩條母親河之外,還孕育了國際河流瀾滄江。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和認識這片偉大、神圣的土地--三江源地區。(展示三江源相關圖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板書:

  第二節高原濕地--三江源地區

  [講授新課]

  展示三組圖片:①高海拔,高寒氣候影響下的地貌景觀--雪山連綿、冰川高懸、冰塔聳立;②高原濕地景觀--湖泊星羅,沼澤密布、小溪潺潺;③生物多樣性及獨特的高原生態系統--細草如毯、羽族炫翎、蹄類競驕。

  通過圖片的展示,培養學生審美情操的同時,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引導學生初步感知“高原濕地--三江源地區”

  教師:介紹“三江源”名稱的由來。“三江”為長江、黃河、瀾滄江;“源”即源頭,發源地;“三江源”就是長江源區、黃河源區、瀾滄江源區的總稱。

  板書:一、江河的源地:

  1、包括:長江、黃河、瀾滄江源區

  展示:青藏高原和青海省區域圖,請學生描述三江源地區的地理位置

  學生:利用地圖找出三江源大概位置,教師指導并板書。

  板書:

  2、地理位置:青海省南部

  閱讀:結合圖9.17、9.18閱讀教材92頁文字,引導學生了解“三江”水量數字,感受并理解三江源地區海拔之高、水系之多,被稱為“中華水塔”,是我國巨大的蓄水池和河流的輸水管。(板書)

  轉折:既然被稱為“水塔”,就要有水源;(展示中國年降水分布圖)請同學們閱讀我國年降水分布圖,從干濕狀況來看,我國說與半干旱地區,降水量比較少,那么三江源水塔的水是從哪里來的?(板書)

  4、水源

  學生:發表見解,教師指導: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青藏地區的高寒環境下的地貌景觀--雪山連綿、冰川高懸、冰塔聳立;高原濕地景觀:湖泊星羅、沼澤密布、小溪潺潺。結合教材的資料,我們知道水源除了少量的降水還有雪山和冰川的融水。

  討論:冰川、高山積雪和湖泊、沼澤是怎樣發揮作用,使“三江”水源源不斷地流向大海的。

  學生:閱讀、小組討論并發言。最后教師總結:溫暖季節,“固體水庫”的冰雪消融,形成涓涓細流,最后匯集成江河的源流;湖泊和沼澤是河流天然的調蓄器,雨季和冰雪融水豐盈時,湖泊起著消減洪峰的作用;冬、春季節時候。冰雪封凍,河流水量減少,湖泊講存儲的水補給河流,保持河流流量的相對穩定,因此湖泊和河流是天然的調蓄器。(板書)

  4、水源

  活動:教材93頁活動:模擬科學考察、探究黃河源頭通過師生互動,引導學生“體驗”地理科學家是如何確定河流的源頭同時從中受到地理科學方法、科學態度與科學精神的教育。

  轉折:在地球上,哪里有水,哪里就有生命,一切生命活動都是起源于水,水對我們的生命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三江源作為三大河流的源頭,我們必須要保護好三江源的環境,保護水源不僅對當地人們的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而且直關系到下游的流域的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

  板書:

  三、三江源地區的保護

  1、意義:①對三江源地區的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

  ②對下游地區的意義

  講述:但是,目前的三江源地區正經歷著令人擔憂的生態環境惡化問題。展示幾組圖片:淘金挖礦、樹木砍伐、源區污染、冰川消融、蟲鼠破壞、過渡放牧。從上面的圖片中我們了解到,三江源區受到不同程度的環境破壞。主要包括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導致的環境問題。(板書)

  2、三江源地區的環境問題:

  ①自然原因:冰川消融、濕地縮小、蟲鼠猖獗、野生動物銳減等

  ②人為原因:過度放牧、亂采濫挖、水土流失、草場退化等

  講述:三江源地區的問題不僅會影響它本身,也會給長江、黃河等河流的中下游地區帶來不利影響。下面我們來完成96頁活動題:三江源如果遭到嚴重破壞,會對我國長江、黃河中下游帶來哪些影響?

  學生:小組討論,教師巡堂指導;學生整理討論結果,并反饋小組討論成果,教師指導并評價以及總結。

  轉折:對于這些問題,我們必須采取措施,你有什么好方法去保護三江源地區啊?

  學生:積極發表個人見解,教師知道并歸納板書。

  4、措施與對策:設立三江源自然保護區

  退耕還草(林)全面禁獵禁采砂金休牧育草

  天然林和天然牧場保護工程等

  課堂小結:今天我們主要了解三江源地區,那么你有收獲嗎?

  學生分享個人收獲,教師適當指導。

地理說課稿13

  一、說教材

  1、說地位和作用:

  新疆是我國西部開發的重要邊疆地區,它是我國面積最大、鄰國最多的省級行政單位,自然資源豐富;新疆的自然環境對人口、城市分布和農業發展有較大的影響,因此,選擇新疆作為案例有鮮明的代表性。

  2、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新疆自然環境特點,能繪制新疆“三山夾兩盆”簡圖;

  (2)會運用地圖描述新疆地區人口、城市的分布特點,并能分析得出其制約因素——水。

  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析新疆地形與城市分布圖、新疆的荒漠及周圍環境和有關材料,師生一起繪指制新疆“三山夾兩盆”簡圖,讓學生理解新疆的自然條件及其發展經濟的制約因素。

  情感、態度價值觀:

  明確我國西部開發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樹立可持續發展的人地協調觀念。

  3、說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三山夾兩盆”地形特點及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的關系。

  難點:

  (1)運用地圖和資料,描述新疆地區人口、城市、交通分布的特點,并分析其影響因素,學會辯證分析問題的方法;

  (2)明確我國西部開發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逐樹立人地協調和哥持續發展觀念。

  二、說教法

  1、本課運用讀圖分析法、講解法、繪圖法、啟發式教學法。

  2、教學突破:

  (1)對于“三山夾兩盆”的地形特色:運用板圖使學生加深印象,借“疆”字巧記。

  三、說學法

  讀圖法、繪圖法、小組討論法等。

  四、說教學過程

  1、說導入:以“羊肉串”導入,直接明了。

  2、說小結:較簡潔,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3、說板書設計:一目了然,重點突出。

  五、說教學反思

  本人的設計思路:動腦筋精心設計,盡量運用啟發式教學,讓學生從溫故知新中學習,減少學生負擔;想辦法突破教學重難點,另外還查找較多的資料,相比較而言,學生準備不是很充分,沒有完成老師布置的“預習和查找資料,帶著問題學習”的任務,所以以后還要從放手讓學生積極查找資料,主動學習方面,培養其良好的學習習慣。

  課堂效果較好,教學目標完成的比較順利,學生在比較輕松愉悅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提高能力。美中不足之處:學生膽子較小,回答問題沒有平時積極踴躍。

地理說課稿14

  大家好,我是趙玉倩,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日本》,本節內容選自湘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三章走進國家第一節日本第一課時“日本的自然地理”部分教學內容。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湘教版教材編寫由“大洲----地區----國家”組成,層層遞減。本節是在認識大洲,了解地區這后走進的第一個國家。因此,本課從內容上是前面知識的延伸與應用,學好它又為今后學習其他國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A、能說出日本的位置與領土組成。

  B、了解日本的地形特征及其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理解日本的海洋性季風氣候特征。

  (2)過程與方法:

  A、運用地圖和資料,了解自然地理特征,培養學生的讀圖、析圖的能力。

  B、運用板快構造學說,解釋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初步掌握學習國家地理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節學習,學會描述一個國家的地理位置,并會分析一個國家自然環境對人類的影響。使學生樹立“事物是聯系的,地理環境是一個整體”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3、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日本位置、領土組成,地形特征。

  (2)教學難點:氣候類型及形成原因。

  二、說學情

  初一學生正處于思維邏輯發展的關鍵時期,邏輯能力尚不夠強,但思想活躍,感情豐富,求知欲強,好勝心切,接受知識上往往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樂于接觸有趣的感性知識,因此,在講授日本時要多激發學生興趣的方法,多以圖片展示,并盡量聯系實際,以增強學生印象。

  三、說教法:

  針對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及本節課教材特點,根據教學基本原則和規律,為實現上述目標,突出重點,分散難點,我準備采取以下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A、在教學形式上力求突破“為了學地理而學習地理”的思想瓶頸,關注學生感興趣的、熟悉的話題或生活常見現象,設置問題情境,創設懸念,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B比較分析法,通過對照得出區域地理特征。

  C 運用多媒體教學將一些靜態的信息加工成聲,情,形的動態信息,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奮點,喚起求知欲,強調重點,攻破點。

  四、說學法:

  根據新課程理念的要求: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獲得必需的地理知識和技能,本節課將對學生進行如下學法指導:

  (1)探究能力指導:

  學生對日本較為熟悉,因此可以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經過思考、討論來解決問題,重在參與積極思考的這一過程,以培養自我的學習探究能力。

  (2)利用生活中的地理:

  利用學科知識在生活中的衍生性,引導學生發現、分析周圍的地理事物,從生活中學習地理,也把地理理論知識用到生活中去,兩者要相結合,相促進。

  (3)重視地圖的作用:

  地圖是地理的第二語言,應該引導學生注重地圖在地理學習中的作用,養成從圖中提取信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

  五、說教學程序:

  [日本映象] 通過一系列學生所熟悉的日本的景觀,創設一個生動、誘人情境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能夠輕松愉快地進入新課的學習當中。

  [講述]以前我們已經學習了大洲、地區兩種范圍大小不同的區域地理,如何利用地圖判讀一個區域的位置、范圍呢?今天我們用{觀察地圖}要求學生自習觀察地圖,通過地圖中了解日本的位置,領土組成。

  [組織學生交流]

  以小組分組討論計算的方式讓學生動手計算日本人口密度,并與中國進行比較,引導學生得出日本地狹人稠的特點。

  [過渡]展示日本富士山圖片,因富士山為活火山,導出

  日本這個國家多火山地震、火山。提問思考“日本為什么多火山地震”

  演示日本由于處于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因而多地震、火山。這樣圖片導入可以吸引學生的興趣。

  聯系實際,學生分組討論遇到地震時,我們該怎么辦?聯系實際讓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及利用日本的兩個象征之一“櫻花”引入氣候的教學,過程中結合視頻,利用其直觀的視覺效果及豐富的內容讓學生對氣候有心理感受。

  出示日本氣候類型圖

  為了體現日本氣候的海洋性特征,把其氣溫、降水以柱狀圖形式體現與北京進行對比,得出“與亞洲同緯度相比,夏季較涼爽,冬季較溫暖,全年降水量較多”的特征。

  為了鞏固課堂學習我布置了一下練習:

  1、課本66—67活動題。

  2.搜集日本風俗民情材料,使學生更全面了解國家。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地理說課稿15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們!

  大家好!我是xxxxx中的XXX,我說課的題目是《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第一課時。我認為,根據新課程理念,說課應當從以下四個方面來談:一是教材分析,二是教法分析和學法指導,第三是設計思路,第四是教學過程。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選自晉教版《地理》八年級下冊第六章第二節,是在學生對中國的區域地理有了一番了解的基礎上的進一步學習的。通過本節的學習,使學生認識我國的跨省區域并能夠舉例說明某區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使學生認識區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辯證關系,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地觀念。學好本節能為今后學習高中地理打下基礎。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讓學生運用地圖,說出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圍。

  2.了解黃土高原上黃土物質的形成原因。

  3.讓學生識別黃土高原特有的地表形態。

  4.讓學生認識黃土高原生態環境惡化、自然災害頻繁的自然和人為原因,并能說說治理的措施。

  【過程與方法】

  1.通過閱讀地圖說明黃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黃土高原所跨的省級行政區,培養學生的讀圖、析圖能力。

  2.通過讀圖分析造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并討論由此導致的嚴重的后果。進一步培養訓練學生的讀圖分析及歸納整理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本節內容學習,使學生認識區域經濟發展與保護生態環境的辨證關系,培養學生辨證思考問題的意識,初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點,逐步養成關心和愛護環境的行為習慣。

  3.重點、難點的確立:

  針對八年級學生有了一定的知識積累和分析歸納能力,探究知識的熱情高漲。思維深度、發散思維、需要加深的情況下,確定了以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原因為本課的重點。學生對于黃土高原的形成,很難把握,確立了本節課的難點。

  二、教法分析和學法指導

  本節課主要運用powerpoint課件和相關視頻資料,采用多媒體教學法,化難為易,讓學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所學內容。

  我本著提供給學生有用的地理和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這一目標,以學生情況為依據,以教學內容為基礎,以培養能力為目的來選擇,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式,給學生相對寬松的活動空間,發揮學生主動性。讓學生掌握學習地理的方法。

  三、設計思路

  這節課以"教為主導、學為主體、引為主軸"的思路組織教學,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又發現問題、再解決問題;通過問題探究的方法理解黃土高原的成因以及黃土高原地區水土流失嚴重,地表破碎的重要特征,并學習治理黃土高原生態環境,加強黃土高原生態建設的措施,體驗學習的過程和樂趣。

  1、教法設計

  本節課中主要采用提問的方法為主,輔以讀圖法、直觀教學法、討論法。

  2、學法設計

  在教學中我注意創設問題情境,多讓學生思考,引導學生一步步地探究問題;進行師生互動,多一些討論的空間,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四、教學過程

  1、教學結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二)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三)總結反思拓展延伸

  (四)課堂小結鞏固提高

  2、教學程序

  教學內容

  【引入新課】展示關于黃土高原的圖片,提出問題,以此激發學生主動探索的熱情和興趣。

  在強烈的求知欲望中導入新課。

  黃土鋪就的高原

  【新課教學】

  1.黃土高原的位置與范圍

  引導學生讀黃土高原的位置圖,在地圖上找到答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2.黃土高原的形成黃土高原成因的介紹是通過一段動畫來進行的,通過看動畫的方式解答問題,比老師直接的講述來的更直觀,更有趣。

  “黃土高原地區的地形及成因”這段內容的教學不僅是讓學生了解黃土高原的地形特點,更是為“黃土高原地區的生態環境問題”這段內容的教學做一個鋪墊。“黃土高原地區的生態環境問題”這段內容是教學的重點所在,是本節課最主要的一部分,在時間安排上也是最多的。在教學時,將課程內容的順序做了一些調整,以便讓教學過程更為流暢。對于重點、難點的處理主要做了以下幾點:

  1、教學的過程中,為了使學生能夠比較透徹地理解黃土高原地區的生態環境問題,通過一系列逐步深入的提問來達到這樣的目的:“為什么黃土高原會形成這樣的地形特點呢?(水土流失)”“又是什么原因造成這個地區嚴重的水土流失呢?”“水土流失會帶來哪些危害?”

  2、對于難點問題“造成這個地區嚴重的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主要是通過學生自己的討論、交流來得出結論,讓他們結合已學過的知識來探討新的問題,將知識有機的融合起來;老師在最后進行歸納總結,幫助學生理解人地關系相互作用的過程,提出人與自然需要和諧共處,樹立可持續發展觀。

  3、黃土高原的治理,則是創設情境問題:“如果你是一位專家,你會提出哪些治理措施來?”這是一個開放式的問題,讓學生結合現實、發揮想象,討論并交流自己的想法。這樣不僅激發學生的興趣,還會引入許多課外的知識,同時也營造一個寬松、互動的教學氛圍。

  小結:本節課,我們一起了解了黃土高原的自然環境,留給我們印象最深的就是傷痕累累的黃土高原,但是它也有讓我們為之驕傲的地方,它被稱為“烏金高原”,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

  【板書設計】:

  第一節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

  一、黃土鋪就的高原

  1.地理位置和范圍

  2.黃土高原成因

  二、嚴重的水土流失

  1.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2.水土流失造成的嚴重后果

  三、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

  1.生物措施2.工程措施3.農業措施

  對于作業的布置,我覺得初中生,本身的課業負擔就很重,地理課沒有必要給學生加重負擔,當堂課就能完成教學任務,所以我沒有給學生留作業。

  這就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不足之處,請老師多指教,謝謝。

【地理說課稿】相關文章:

地理說課稿11-02

初中地理說課稿07-24

地理《巴西》說課稿06-12

免費地理說課稿03-19

人教版地理說課稿06-10

地理說課稿范文06-10

《印度》地理說課稿03-20

地理說課稿范文11-26

關于地理的說課稿06-13

初中的地理說課稿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