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地理說課稿

時間:2022-11-02 09:06:58 地理說課稿 我要投稿

地理說課稿(15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快來參考說課稿是怎么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地理說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地理說課稿(15篇)

地理說課稿1

各位評委老師:

  下午好!

  現在開始我的說課,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板塊的運動。

  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于本節課,我將以教什么、怎樣教、為什么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過渡句: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條件,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要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板塊的運動”是“海陸的變遷”這一節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講述了“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帶的分布”,是承接第一節“大洲和大洋”對地球六大板塊與海陸面貌認識的進一步深化。讓學生認識到地球表面是處在不斷運動變化的過程中,對學生逐步樹立海陸變遷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對未來的學習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說學情

  過渡句:

  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本次課所面對的學生群體具有以下特點:

  學生剛剛學習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圖”,第二章第一節“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陸分布大勢,為本節課的學習提供了必備的知識基礎。但初一學生根據其年齡、心理特點和已有知識水平,要順利完成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仍需采用直觀演示的方法降低難度。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句:

  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以及學生實際,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能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地球上某些現象(大地貌的形成、海陸變遷、火山地震分布規律等)發生的原因。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理解板塊運動的基本觀點,培養科學的探究精神和創新實踐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樹立海陸不斷運動變化的科學觀點,激發學習興趣,養成求真求實、不斷探究的學習態度。

  四、說教學重難點

  過渡句:

  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和知識點本身的難易程度,學生很難建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這也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點、難點為:

  重點:

  板塊運動的規律。

  難點:

  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規律。

  五、說教學方法

  過渡句:

  為了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順利達成教學目標,我主要采用地圖法、小組合作法。

  六、說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圖片導入。教師播放汶川地震的地理景觀圖和地震后的廢墟圖,設問:地震的原因是什么?進而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

  運用汶川地震的地理景觀圖和地震后的廢墟圖片,視覺沖擊性很強,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問題設置也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環節二:新課教學

  1.認識六大板塊

  教師PPT展示《六大板塊示意圖》,學生讀圖并思考以下問題。

  問題:

  六大板塊都有哪些?

  學生活動:

  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

  教師總結:

  從六大板塊的示意圖中我們看到,大部分的板塊都有陸地和海洋的分布,只有太平洋板塊主要是海洋。在認識了六大板塊之后,板塊之間是怎樣運動的呢?

  設計意圖:

  通過地圖展開講解,能夠提升學生讀圖和識圖能力。

  2.板塊運動

  教師PPT展示《板塊示意圖》和《世界地形圖》,學生讀圖回答。

地理說課稿2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與作用:本節內容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是地理高中階段要求掌握的重點內容,也是歷年高考命題中常見的內容之一,同時由于受學生年齡特點的限制,難點也較多。學好本節內容將有助于學生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現象,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2、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⑴了解正午太陽高度、四季、五帶等基本概念

  ⑵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規律和緯度變化規律

  ⑶理解四季、五帶的形成和劃分

  (二)能力目標:

  ⑴能準確地畫出和識讀“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地球的示意圖”,并能說明地球上不同地帶在不同季節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大小及季節變化狀況。

  ⑵培養學生讀圖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空間立體思維能力

  (三)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辨證唯物主義思想觀,理解事物之間是聯系、發展變化的。

  3、教學重、難點及依據:

  由于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有規律的變化是形成四季、五帶的原因,同時又是高考命題的重點內容之一,因此,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是本節內容的教學重點,又因為學生在學習中涉及到太陽直射點南北移動、晨昏線的傾斜等空間想象,而絕大部分學生初中地理基礎差,空間想象力薄弱,所以理解和掌握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又是本節內容的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1、 多媒體演示法。由于本節內容比較抽象,對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要求比較高,而傳統的教學方法很難去展示地球的空間運動,為了貫徹新課程改革理念,充分利用課程資源,我這節課將利用多媒體動畫來展示地球的運動,通過這樣的一個展現可以生動形象地使學生獲得連續、動態、真實的感性材料,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使學生更好地、更形象直觀地去認知地球的空間運動,從而能夠更好地掌握地球運動帶來的地理現象,有效突破難點。

  2、探究法。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發散思維和綜合思維能力。

  3、歸納推導法。通過歸納總結幫助學生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認知過程。

  三、說學法

  (1)讀圖分析法。學生通過讀圖分析掌握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同時能加強學生讀圖分析問題的能力。

  (2)自學法。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學習,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3)討論法。通過討論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相互交流學習,得出結論。

  四、教學程序設計

  (一)、導入新課:問題導入,通過提問:“進入秋季了,晝夜長短和前段時間有什么變化?”等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問題導入新課,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

  (二)、新課教學

  1、晝夜長短的變化

  (1)首先讓學生觀看在北半球任取的一地點P隨地球自轉一周的動畫,比較P點位于晝半球和夜半球的時間長短,通過這一動畫演示來使學生掌握判斷一地晝夜長短的方法,即只要判斷所求地晝弧與夜弧的長短即可。

  (2)用多媒體展示圖組“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地球的光照圖”,讓學生讀圖分析二分二至日全球晝夜長短隨緯度的變化情況,為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我將通過提問來督促促使。分析完晝夜長短的緯度變化規律后,播放全球晝夜長短隨太陽直射點移動而變化的動畫,讓學生觀察動畫分析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規律,最后歸納總結出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并補充晝長、夜長的計算方法及日出、日落時間的計算方法。之后展示幾個相關的練習題叫學生課堂上完成,做到當堂訓練,及時反饋,便于學生自查和教師了解學生對重點知識的掌握情況。

  (3)講完這部分內容后布置一個探究活動,即南極圈內地區與北極圈內地區相比,其同緯度地區的極晝、極夜天數是否一樣長,為什么?

  (4)由于課本上沒有晝夜長短的動態變化圖,為便于學生課后復習,可以演示動畫留下課件。

  1、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1)首先通過提問“一天中有幾個太陽高度?何時太陽高度最大?”來幫助學生理解正午太陽高度的概念。然后展示圖組“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陽高度示意圖”和全球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動態圖,引導學生觀察和分析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的分布規律及隨季節的變化規律,然后歸納總結出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2)補充某地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方法,之后展示幾個練習讓學生當堂訓練加以鞏固。

  (3)補充正午太陽高度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如熱水器安裝問題、建樓樓距問題等。

  3、四季和五帶的劃分

  由于此部分內容比較簡單,學生可以自學完成目標,為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加強知識的體系性我設計了下面幾個問題:

  (1)四季的劃分依據是什么?若黃赤交角不存在還有四季嗎?

  (2)五帶的劃分界限和劃分依據是什么?若黃赤交角增大或減小3度,五帶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4、課堂小結

  課堂小結可以利用知識結構圖(圖見板書設計)把地球自轉和公轉產生黃赤交角到四季五帶形成復述一遍,這樣既可以把前面所學的知識納入知識體系中,又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四季與五帶形成的根源所在。

  五、板書設計

  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一、晝夜長短的變化

  1、晝夜長短的判斷

  2、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

  二、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1、正午太陽高度的概念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3 、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

  4、正午太陽高度的應用

  三、四季、五帶的劃分

  1、四季的劃分

  2、五帶的劃分

地理說課稿3

  一.說教材:

  教材簡析:內容選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第三節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課標要求:

  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形成條件。

  本節課標解讀:

  1.說明大牧場放牧業農業地域類型的形成條件及特點;

  2.說出乳蓄業的分布范圍,說明乳蓄業的形成條件及特點。

  內容地位與作用:

  本節共分為2部分內容“大牧場放牧業”、“乳畜業”,使用2課時完成教學。

  兩部分內容都以案例的形式開展。大牧場放牧業以潘帕斯草原為例,重點通過讀圖分析,掌握大牧場放牧業的區位因素,教學中應注意對大牧場放牧業區位因素的相關分析不要孤立的看待,自然因素是基礎,人文經濟因素是條件,科技進步(包括交通狀況和草場條件的改善)是“催化劑”。乳畜業,以西歐乳畜業為例,重點掌握產品種類和分布特點,這里理解歐洲乳畜業的形成條件是關鍵。乳畜業的規模與城市的發展水平和當地的飲食有很大的關系。選取典型案例進行分析,達到由此及彼、舉一反三的目的。

  知識與技能:1.用案例說明大牧場放牧業形成的區位因素和特點。

  2.讀圖從自然條件、社會條件等多個角度分析西歐乳畜業的形成條件,運用資料歸納乳畜業的特點。

  3.對比分析西歐乳畜業和潘帕斯大牧場放牧業的區位條件。

  過程與方法:初步學會運用農業區位因素分析,評價某一地區的農業選擇。培養從眾多的自然和人文地理影響因素中綜合分析,并抓住主要因素的地理綜合思維能力,從而正確認識人類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系。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樹立因地制宜,合理發展農業生產的觀念和科學的人生觀念。

  2.借鑒世界狀況,探究中國國情尋找發展對策,為我國農業服務。

  1.大牧場放牧業的特點和發展條件。

  2.西歐乳畜業的形成和基本特點。

  二.說教法:

  講述法、案例分析法、問題拓展法、啟發式讀圖分析法。

  電腦平臺、有關圖片和錄像。

  2課時

  三.說學法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利用已學知識,分析農業區位因素,進而認識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通過讀圖分析以及案例分析,掌握大牧場放牧業的分布和區位因素,學習乳蓄業的分布和區位因素,并將兩者進行對比,鞏固對兩種農業類型的認識和理解。

  四.說教學過程

  通過讀“世界大牧場放牧業分布”圖、“潘帕斯草原的地形圖”、“氣候圖”和“牧牛業景觀圖”,以及分析潘帕斯大草原的案例,來分析大牧場放牧業的分布范圍、形成的區位因素,

  1.導入新課:通過視頻“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引起學生的興趣,進而引出新的學習內容——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2.新課講授:第一課時,首先通過展示“世界大牧場放牧業分布圖”,引出對大牧場放牧業的初步認識,了解其分布范圍;然后通過展示“潘帕斯草原的地形圖”“氣候圖”和“牧牛業景觀圖”,討論分析大牧場放牧業形成的區位條件,并進行案例分析,學習該種農業的特點;最后,理論聯系實際,展示:“中國地形圖”“氣候圖”“人口圖”“交通圖”和“內蒙古牧區圖”,分組討論我國內蒙古地區能否采用潘帕斯草原大牧場放牧業的生產模式。

  第二課時,首先通過設問順利從大牧場放牧業轉入乳蓄業,通過講述讓學生了解乳蓄業的概念;然后通過展示世界乳畜業分布圖,了解乳蓄業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區;接著,通過西歐乳蓄業的案例分析,得到乳蓄業發展的區位因素及其特點。

  3.小結本節課內容,布置適當作業,鞏固本課所學知識,提高應用能力。

  五、說板書設計

  第三節 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一、大牧場放牧業

  1.概念

  2.分布

  3.區位條件

  4.特點

  二、乳蓄業

  1.概念

  2.產品種類

  3.重要分布

  4.區位條件

  5.特點

地理說課稿4

  各位專家、評委,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旅游資源美感分析》。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旅游資源美感分析是高教版《中國旅游地理》第三章第二節的內容。本教材是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和從業人員入門的核心課程,系統的介紹了地理基礎知識和技能,內容廣泛、覆蓋面寬。其中旅游審美是旅游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同時在教材中也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由于本教材的知識結構嚴謹、系統,理論性強,若平鋪直敘的講解,學生興趣不大,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采用多媒體的教學手段及小組合作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重點、難點

  根據高二學生的接受能力,以及該年齡段的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旅游地理的相關知識和技能,多數學生對旅游審美知識很感興趣,并且通過本節課的學習為更好的學習后面的知識做好了鋪墊,所以將旅游資源美感形態的定義及特點作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由于旅游資源美感形態的特點的內容比較抽象不易理解,因而將其確定為本節課的難點。

  二、目標分析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結合本課的講授內容,在教學中應該以知識技能為主線,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并把前兩種充分體現在過程與方法中,本著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知識水平和能力水平為宗旨,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并掌握旅游資源美感形態的定義,掌握旅游資源美感形態的特點。

  (2)能夠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培養學生協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

  (2)通過教學案例分析和觀看視頻,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觀察判斷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使學生深刻體會到旅游審美能力在旅游活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通過交流和討論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培養學生之間的團隊合作意識以及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觀念。

  三、教法、學法分析

  1.學情分析

  首先是對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分析,我所面對的教學對象是職高高二旅游班的學生,此時學生具有一定的旅游學知識,學習積極性很高,但學習基礎參差不齊,因此,教學中要做到授課節奏適宜;其次是對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分析,二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樂于實踐,但學習自制能力較差,持續學習時間比較短,教學中借助多媒體的教學手段,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盡量創造機會和條件,以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互相交流、互相學習、互相探討,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教法分析

  (教法是為學法服務的,我始終認為,學生不是一個需要灌滿的容器,而是等待你去點燃的火把,)基于本節課內容理論性強、內容比較抽象,學生不易理解,所以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情境,認真貫徹加強直觀教學的原則,變抽象為直觀,變不可視為可視。采用圖片演示法、任務驅動法、案例分析法,分層推進地啟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3.學法分析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本節課我采用了以下三種與教學方法相對應的學習方法:分析比較、討論研究、自我探索。其中任務驅動、討論研究是本節課的一大亮點,將學生分成3個小組,在小組討論中,學生擁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去思考,去想象,相互交流,共同合作,極大的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又彌合了學生的個別差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由“學會”變成“會學”,從而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四、教學過程分析

  本節課一共包括以下五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使同學們了解到我國的旅游資源是由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兩部分構成,接下來找同學回答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的定義,不論是自然旅游資源還是人文旅游資源都必須具備一定的吸引力,能夠帶給人們美感,那么旅游資源的美感表現在哪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所要講的內容。

  (通過復習提問,設置懸念,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勾起學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從而引出本節課要講的內容。)之后我將帶領學生走入第二個環節:全面感知、層層深入。

  (二)全面感知、層層深入

  旅游資源美感形態主要分為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三種形態。下面先介紹第一種自然美,放映幻燈片,展示給學生所熟悉的并且能給人帶來不同美感的自然景觀的圖片,通過對圖片的欣賞、分析師生共同總結出自然美具有貴在自然、貴在多姿多態、貴在啟發性和寓意性等特點。第二種社會美,先理解社會美的定義,社會美到處可見,小到一座建筑,大到一組建筑群、一座城市,還有種種文化現象都是社會美的表現。我以龐貝古城的案例為主線進行講解。先給同學介紹龐貝古城的歷史背景,讓學生在了解景觀的背景的前提下再去感受。社會美除了美化環境外還可以凈化人的靈魂,提升人的品質和情操。

  然后是藝術美,掌握藝術美的特征是本節課的難點,解決這一難點的關鍵是理解藝術美的涵義。通過對兵馬俑和徐悲鴻的馬的分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通過直觀的課件演示和生動的案例分析,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有了比較深刻的印象,接下來應該幫助學生完成對新知識的鞏固,我們的教學也就進入到第三個環節:任務驅動、討論研究。

  (三)任務驅動

  討論研究

  觀看中國旅游業的標志“馬踏飛燕”的視頻,讓同學討論“馬踏飛燕”這件藝術品的最可貴之處在哪?

  將學生分成小組,鼓勵各小組討論研究,不將結果簡單地塞給學生,而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之間互相協作、自主探究、共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我會適時地對學生做出啟發和提示,并及時對各小組的處理結果作出評價,形成師生互動、師生合作的的學習氛圍,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

  (四)歸納總結、領悟內化

  與學生一起簡短回顧本節課的主要知識點,將零散知識進行匯總,使學生所掌握的感性知識上升為理性知識

  (五)課后作業、知識遷移

  1.旅游資源在旅游活動中的美感形態?

  2.若你可以通過網絡和媒體了解神奇的遠方,你還用不用去,為什么?

  在讓學生鞏固本節課所學的新知識的基礎上,既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又能使學生對旅游審美問題有更深刻的認識。

  板書設計

  第二節 旅游資源美感分析

  一、旅游資源的美感形態的類型

  1.自然美

  2.社會美

  3.藝術美

  二、旅游資源美感形態的特點

  五、教學反思

  本節課由于突出以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為中心,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勤于發言、敢于創新,課堂氣氛活躍;從完成任務情況看,知識目標完全達到,能力、發展和情感目標基本實現。本節教學中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我在對教材內容的處理和學生的調動等方面亦有突出的表現,同時教學思想上也受到了很大的觸動,真正體驗到了“功夫在詩外”的意境,收獲很大。但在今后的教學中,還要對自己的不足之處加以改善和提高,爭取使教學效果達到最佳狀態。

  謝謝大家!

地理說課稿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正午太陽高度及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

  2、使學生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劃分。

  能力目標:

  會畫圖表示并說明正午太陽高度及晝夜長短的變化。

  【教學重點】

  1、正午太陽高度及晝夜長短的變化。

  2、閱讀和畫太陽照射地球的示意圖。

  【教學難點】

  正午太陽高度及晝夜長短的變化。

  【教學過程】

  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自轉與公轉兩種運動的疊加

  自轉產生的赤道平面與公轉產生的黃道平面形成的夾角(目前:23°26′),即黃赤交角。

  2、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

  ①范圍:23°26′N―23°26′S。

  ②周期:一個回歸年,365日5時48分46秒。

  ③過程:利用數學的正弦圖來直觀展示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過程,并抓住二分二至關鍵點。這樣可以判斷任意日期太陽直射點所處緯度及移動方向(向南或向北),并舉例說明。

  ④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12日前后。

  ⑤易混淆的概念:回歸年與恒星年(比較法)。

  3、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

  ①赤道:一年四季晝夜平分(或等長)、

  ②直射點在哪個(南或北)半球,哪個半球就晝長夜短,另一半球晝短夜長、(歸納演繹法)

  即:

  (1)若直射點在北半球,越往北,晝越長,夜越短,北極四周出現極晝現象,南極四周出現極夜現象;

  (2)若直射點在南半球,越往南,晝越長,夜越短,南極四周出現極晝現象,北極四周出現極夜現象、

  (3)夏至日,直射點在北回歸線上,北半球一年中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以北到處出現極晝現象而南半球一年中晝最短,夜最長,南極圈以北到處出現極夜現象、

  (4)冬至日,直射點在南回歸線上,南半球一年中晝最長,夜最短,南極圈以南到處出現極晝現象而北半球一年中晝最短,夜最長,北極圈以北到處出現極夜現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

  (1)全球各地晝夜平分(或等長);

  (2)晨昏線經過南北兩極,并與經線圈重合、

  4、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①太陽高度,即太陽高度角,就是太陽光線與地平線(或面)的夾角(H),

  (注:不要理解成太陽離頭頂有多高)其取值范圍:0°≤H≤90°、正午太陽高度,即某地正午時的太陽高度,一天中的太陽高度,主要用它來度量某地天中的太陽高度,若一天中的太陽高度都很小,那一天的太陽高度一定比這還小。

  ②規律:

  (1)空間變化規律: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方)遞減、比如:假如太陽直射點在3°N,那么正午太陽高度的分布就是由3°N向南北兩側(方)遞減、

  (2)時間變化規律:隨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而改變、因為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往返運動,所以它的空間變化規律也隨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而改變、(歸納演繹法)

  ③H對地表影響:(利用人教版地圖冊P16右下圖,并解說)

  (1)太陽高度(H)越大,太陽對地表輻射的強度就越大,地表能量就越多,溫度就越高;

  (2)太陽高度(H)越小,太陽對地表輻射的強度就越小,地表能量就越少,溫度就越低、

  5、四季的劃分

  ①天文四季:

  (1)夏季,一年內白晝最長,太陽的季節,也是獲得太陽輻射最多的季節;

  (2)冬季,一年內白晝最短,太陽最低的季節,也是獲得太陽輻射最少的季節;

  (3)春季和秋季是冬,夏兩季的過渡季節、

  ②北溫帶國家(氣候統計)上的四季

  春季:3、4、5月份;

  夏季:6、7、8月份;

  秋季:9、10、11月份;

  冬季:12、1、2月份、

  ③易混淆的概念:季節、節氣與二分二至日,比如夏季、夏至與夏至日,冬季、冬至與冬至日等等、(比較法)

  6、五帶的劃分

  ①以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為分界線,把地球分成五個溫度帶自北向南分別為北寒帶,北溫帶,熱帶,南溫帶,南寒帶、

  ②學生討論:

  (1)若黃赤交角變小,北寒帶,南寒帶,熱帶變小;南溫帶,北溫帶變大、

  (2)若黃赤交角變大,北寒帶,南寒帶,熱帶變大;南溫帶,、北溫帶變小、

  ③易混淆的數據:五帶的劃分的分界線的緯度23°26′和66°34′,與低緯、中緯、高緯度的分界線的緯度30°和60°、(比較法)

地理說課稿6

  一,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八年級地理第三章 "中國的自然資源" 中的第三節.這一節的內容包括:我國水資源的地區分布懸殊,時間分配不均和節約每一滴水三個方面.與傳統教材結構不同,本教材在講述中國的水資源時,側重于資源本身,而將與之想隨的水能資源作為調節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的手段加以介紹,因此重點更為突出,更注重于知識的實際應用.

  《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是:運用資料說出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特點及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和運用實例說出我國為解決水資源分布不均建設的大型工程.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水資源的概念

  2,我國水資源在空間和時間分布上的特點

  3,我國解決水資源問題的措施

  能力目標:

  通過閱讀各類地圖充分培養學生讀圖和析圖的地理學習能力,以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結合家鄉重慶的水資源實際狀況,進行鄉土教育,融合新課程中學習生活中的地理,學習身邊的地理的理念;

  2,讓學生了解我國水資源嚴重污染和浪費的現象,滲透節約資源,保護資源的教育, 讓學生明白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滴水,科學用水,合理用水,保護水資源,防止水污染才是解決我國水資源危機的根本途徑.

  教學重點:

  1,水資源地區分布懸殊(這要從幾個方面進行說明:水資源與降水量有相關性,但又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學習過程中可借用"降水量分布圖"進行推導,掌握;水資源供需狀況是水資源問題的體質,用讀"中國水資源供需現狀"圖進行認識;重點將黃,淮,海流域用水十分緊張,水土資源配合嚴重不協調的原因分析清楚.)

  2,興建跨流域調水工程,(可閱讀"中國跨流域調水工程圖"從以下列幾個方面說明:我國已建成的跨流域調水工程有哪幾座,規劃好的南水北調工程將從哪條河調到哪些地區并簡要分析其利筆弊).

  教學難點:

  水資源時間分布不均(水資源時間分布不均主要包括年內的季節分配不均和年際變化大,學生可以通過觀察"長江和黃河段的徑流量逐月變化圖"來認識,但是年際的變化周期長,學生難以理解,學生在學習時可利用"北京的徑流量變化柱狀圖"來引導學生認識).

  三,說教法和學法:

  根據以上教材分析,為促進學生地理學習能力的發展,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輔助教學.

  1,發揮地理課的特色,充分利用"中國地形圖""中國降水量分布圖""中國水資源供需狀況圖""長江和黃河段的徑流量逐月變化圖""我國南水北調工程示意圖""中國主要水電站分布圖",(都以多媒體方式程現)引導學生讀圖分析的出結論;

  2,運用以前學過的降水的知識來解釋我國水資源的空間和時間分布特征,讓學生學會將知識前后聯系解決新問題的方法;

  3,運用實例,說出我國為解決水資源分布不均而建設的大型水利工程

  4,聯系生活并運用有關資料討論水資源對生產和生活帶來的影響.

  四,說教學過程

  【引入】播放哪吒和夸父追日的動畫片片段.

  【教師旁白】連夸父這樣的神仙都對水有如此的渴求,更何況人類,可見人的生命是離不開水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中國的水資源.

  從廣義上說水資源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水體,但我們今天要學的水資源是狹義的水資源,那就是陸地上的淡水,主要包括了冰川,河川徑流,淡水湖泊水,淺層地下水四個部分,

  【提問】在這其中,人類最常利用的是哪幾種 水主要用于哪些方面

  介紹:中國的水資源總量約28000億立方米,居世界第5位,然后問大家一個既簡單又復雜的問題"中國缺水嗎 "請同學們說說自己的觀點.

  (邊說邊歸納出"總量多,人均少""地區分布不均""時間分配不均"的特點并板書)

  下面我們就具體地來看一看這些特點:

  【讀圖思考】通過讀中國水資源供需分布圖總結出我國水資源在地區分布上哪里多哪里少 (南多北少,東多西少)

  【讀圖鞏固練習】同學們一起看幾個具體的地區的水資源狀況,加深對我國水資源空間分布情況的了解(邊讀圖邊填表)

  對應的地區

  缺水帶

  少水帶

  過渡帶

  多水帶

  豐水帶

  【轉折提問】為什么我國水資源在空間分布上會出現南多北少,東多西少的現狀呢

  引出水資源的多少與降水有很大關系,并一起來復習一下我國降水的空間分布規律:

  【提問】(展示年降水分布圖)讓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告訴大家我國水資源為什么南多北少,東多西少

  【轉折】我們現在已經知道我國水資源在不同的地區分布是不均勻的,那么在同一個地區的不同季節我國水資源又有什么特點呢.

  由于多年平均徑流量是衡量一個地區水資源多少的主要指標,因此我就用河流的徑流量圖來展示我國水資源的時間分配狀況.

  【讀圖】讓學生讀"長江武漢段徑流量變化圖"和"黃河花園口段徑流量變化圖"

  1,比較一下這兩幅圖有什么相同之處 (得出多雨和少雨季節相同——夏秋多,冬春少)

  2,為什么會有這種特點呢 教師提示讓同學們回憶出(我國降水在時間分配上就具有夏秋多,冬春少的特點)

  【轉折】在同一地區的不同季節水資源是不同的,那在同一個地區的不同年份水資源分布又有什么特點呢 【讀圖】"北京地區的多年平均徑流量,最多年徑流量,最少年徑流量柱狀圖"

  讓同學們讀圖告訴老師北京在不同的年份水資源的多少有什么特點 (學生得出有時多,有時少的結論,從而得出水資源還具有年際變化大的特點,豐水年和枯水年可能交替出現,也可能連續出現,大家知道今年重慶是豐水年還是枯水年 )

  【轉折】通過這樣的學習同學們已經找出了我國水資源的特點,(提問)水資源在時間和空間上分配的這些狀況會嚴重影響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大家能通過你在生活中的體驗想一想都會產生哪些不利影響嗎

  (進行展示:教師在學生的回答中進行歸納:如旱澇災害,用水緊張,生活不便,經濟損失等等)

  【拓展提問】請問同學們知道我國用水最緊張的地區在哪里嗎

  讀"我國人均水資源分布狀況圖"并提出問題:這里并不是我國降水量最少的地區,那為什么會用水緊張呢

  老師提供一段有關"缺水的華北" "干渴的都市"的資料和"水污染,浪費水"的圖片及資料.

  老師引導:同學們根據提供給大家的材料,進行分析處理,歸納出華北地區缺水的原因有哪些 (出示可能原因)

  教師總結:可見水資源的緊缺程度不僅僅取決于降水,它是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除了降水等自然因素外,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為因素.

  【師轉折性講解】(展示)正由于我國水資源的這些特點導致,我國目前土地嚴重干涸,很多地方人民生活飲水十分困難,黃河源頭已經出現了干枯,黃河的水位已經下降到了歷史最低,目前黃河平均每年斷流18天,在1997年斷流了226天之多,由于缺水每年給我國工業造成損失20xx億元,農業損失1500億元,據預測我國人口在未來幾年十幾年將達到16億之多,屆時人均水資源只有1750立方米,圖中的畫面將會在現實生活中出現,我國將出現嚴重的水危機,下面就請同學們想一想,面對這一危機,你都有哪些辦法來一一對應地解決這些問題.

  【活動】將學生分為三個小組分別就解決"地區分布不均""時間分配不均""污染浪費嚴重"的辦法進行討論,組長記錄,最后分組發言.

  討論完后老師提示:我也想了一些辦法,可是我不小心把它的順序搞亂了,請大家幫忙整理一下,(引入連線題)

  【轉折】這些措施中很多都是興修水利工程,我國在這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水利工程的效益是綜合的,其中之一就是發電,我國有許多大型的水電站,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讀圖】"中國主要水電站分布圖"

  【填表】

  所在河流

  所屬省區

  龍羊峽水電站

  劉家峽水電站

  小浪底水電站

  葛洲壩水電站

  二灘水電站

  【轉折】除此外我國還在跨流域調水方面作了許多工作

  【讀圖】"中國跨流域調水工程圖"

  教師簡介"引灤入津""引灤入唐""引黃濟青"等工程學生看教材上的有關"南水北調工程"的閱讀材料

  完成"南水北調工程"的填空題(略)

  【教師總結并提問】跨流域調水的基本思路就是把水從多的地方往少的地方調,咱們重慶是多水區,我們可以大方地支援缺水地區,但是我想問大家一個看似可笑的問題"重慶會缺水嗎 "從而引導出對身邊的地理學習.

  【活動】將學生分成三個小組,讓每個小組充分討論(如果認為會——為什么;如果認為不會——為什么),組長把意見收集起來交流發言.

  【之后電腦顯示圖片】事實上,重慶現在正在遭遇坐擁兩江卻喊渴的尷尬,影響重慶缺水的主要原因是"污染性缺水"和"浪費性缺水",由于缺乏保護水資源的意識,現在重慶主城區有很多工廠將工業廢水直接排入兩江,有很多市民和餐廳餐館將生活垃圾和動植物油排入兩江,更有甚者,兩江上的大量船舶更是活生生地將兩江當作了"馬桶",據環保部門監測,現在兩江水質中的重金屬,有機污染物,懸浮物全部超標,這些污染物不僅導致生物死亡,還嚴重影響了人類健康,這樣的兩江水大家敢直接喝嗎 面對這樣的兩江水你還能說咱們重慶不缺水嗎

  【總結】可見連重慶這樣的城市都出現了水危機,那中國的缺水問題絕非危言聳聽,面對人為"污染性缺水"和"浪費性缺水"僅用興修水利工程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

  那我們該怎么辦呢 (學生思考得出結論并展示:我們只有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滴水,科學用水,合理用水,保護水資源,防止水污染)

  【教師小結】如果不珍惜水資源,人類看到的最后一滴水將是自己的眼淚,如果不珍惜水資源,最終枯萎的只能是人類自己(展示).

  最后,讓全班同學一起向全體重慶市民發出倡議,讓大家行動起來,節約每一滴水,保護我們的水資源,讓我們用自己最真誠的心和最激越的情感,伴著長江之歌的激昂旋律,發出我們的倡議【電腦顯示】倡議書(略)

  五,教學板書

  我的教學板書遵循了:概括性,規范性,及時性,和藝術性等特點;在整個板書造型上采用了"偏正型"中的"張翼型";在板書內容構成形式上采用了"強調式板書";在內容設計上運用了"內容再現法";力求達到美觀,大方,實用技術的效果.

地理說課稿7

  一、介紹“我”為什么要選這節課。

  介紹大氣的運動在大氣環境單元中的地位、和其他大氣要素的聯系;對其他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

  例:大氣運動是大氣環境這一單元中非常重要的學習內容之一。大氣中的熱量、水汽的輸送、天氣的變化都是通過大氣運動實現的,首先,表現在他和本單元前、后知識的聯系上,其次,從本課時所涉及的知識來看,“風”是表征天氣和氣候特點的要素之一,第三,從學生的認知角度看,第四,從教學大綱對本課的要求看,所以我覺得本課學習的重點應該是。

  二、介紹“我”關于對這節課的教學策略。

  例:(以教學方法為例,注意應說明幾方面,針對某一方面“我”打算怎么做?為什么這樣做?如果有必要還要加上這樣做有什么好處。)

  根據前面的分析,打算首先從呈現具體現象入手其理由是再例:在有等壓線配置情況下的實際風向判讀,是本節知識應用于實際的關鍵,也是學生必須掌握的重要技能,我打算其理由是xxx

  三、介紹本課的應準備和使用的教具、其他的學習材料。(方法同上)

  例:本課打算主要以多媒體課件作為輔助教學的手段。因為多媒體具有的特點,而本課有許多地方都需要有過程的呈現。比如,在不同等壓線分布的情況下,水平氣壓梯度力、地球自轉偏向力、摩擦力對風向的影響是學生難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識。通過多媒體課件可以xxxx

  四、關于教材中插圖、圖冊的使用。

  例:圖是地理的重要語言,使學生獲得讀、用、析圖的方法是地理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在本節課中,打算著重指導學生xxxx

  五、關于本課板書的設計和結構。

  例,這節課的板書,打算設計成“綱要信號”的形式,其好處是xxxx

  特別提示:

  1、在第二部分中,有些覺得有必要單獨立出來講的,可以再分幾點。

  2、說課的關鍵是解決好“我”將做什么和“我”為什么這樣做的問題。基本原則是“合情合理”和“有依有據”。

  3、如果把說課簡單地認為是說“教案”那就大錯特錯了。

  4、從教學相長的原則看,說課時還應說明"我"對學生學習策略的指導。

地理說課稿8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同仁:

  你們好!我是來自地理與資源科學學院08級1班的敖亭亭,今天我要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二節第2課時——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本次說課我將從課程標準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學法指導、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六個方面進行:

  一、課程標準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對本節的要求是“說明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即運用相關地圖分析洋流對氣候、漁場、航海及海洋污染的影響。此要求是這節課的教學指導思想和教學依據。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海水運動深刻影響著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本節課是在學習了世界表層洋流分布的基礎上,對洋流與地理環境的關系進行更加具體、深入的學習,是學習的目的所在,在本章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要求加上我對教材的分解和對學生的了解,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以下三大方面: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熟悉洋流對地理環境四大方面的影響;

  (2)區別寒流和暖流對氣候的不同作用,理解漁場的形成原因;

  (3)掌握洋流特別是季風性洋流對航海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充分運用洋流的相關理論知識來解釋實際問題;

  (2)搜集與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有關的資料,試分析它們的形成機制以及影響。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學習,樹立正確的海洋觀、資源觀、環境觀,增強現代海洋意識。

  (2)學習洋流對航海和海洋污染的影響,培養學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間的辨證關系。

  (三)重、難點分析

  1、重點:洋流對氣候的影響,洋流對漁場的影響。把它們定為重點的依據是:洋流深刻影響沿岸氣候,并改變著某些地區原有的溫度和濕度,通過對這一知識的學習便可解釋一些特殊氣候類型的形成原因;而洋流對漁場的影響與人類的漁業生產活動息息相關,掌握好這部分內容能更好地為人類謀福利。

  2、難點:寒暖流對氣候的影響。確定這一知識點為難點的依據是:理解洋流對氣候的影響應結合世界表層洋流圖和世界氣候類型圖,綜合性較強,洋流是氣候形成的原因之一,主要難在需要長久性的記憶洋流的分布及氣候類型的分布。

  三、教法分析

  為更好的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實現本堂課的教學目標,我采用講授法為主,綜合利用對比分析法、案例教學法,讓學生充分掌握洋流對氣候和漁場的影響,并結合圖示法,引導學生運用洋流知識設計正確的航海路線,運用歸納總結法,讓學生學會辯證的分析洋流對航海和海洋污染的兩方面的影響。

  四、學法指導

  根據新課程標準理念: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因此,我將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學會合作探究、對比歸納,從而得出結論,構建知識體系。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特別是洋流與氣候兩大知識的結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教師的分析引導,主動掌握新知識。

  五、教學過程

  本節課程教學我將從導入、新課教學、作業小結三個環節進行。時間分配如下:導入環節4分鐘,新課教學30分鐘,作業小結6分鐘,一共40分鐘。

  (一)借用歷史,導入新課:

  在初中的歷史知識基礎上,從鄭和船隊七下西洋的往返季節入手,設疑:為何鄭和七下西洋幾乎都選擇冬季起航、夏季返航,引起學生思考,通過老師答疑解惑,引出洋流對航海有利的影響,讓學生明確洋流對地理環境是有影響的,為學習下面的相關知識做好鋪墊。

  (二)新課教學

  1.辯證思考,學以致用:

  因為凡事都是有利有弊的,在講述洋流對航海有利的影響之后,讓學生思考洋流對航海不利的影響,最后得出結論。緊接其后的是需要學生合作探討,利用洋流對航海的影響設計一條從英國倫敦到美國紐約再回到英國的最佳航海線路,之后請學生作答,我將予以點評。

  2、解決矛盾、分析案例:

  (洋流對氣候的影響是本節課的重點與難點)

  我會充分利用之前設計的這條航線,讓學生思考當航船行駛到加勒比海一帶時此地屬于哪一類氣候類型,學生說出是熱帶雨林氣候這一正確答案后,我會提出疑問:一般而言,熱帶雨林氣候主要是分布在赤道附近的,為什么在18°N的加勒比海沿岸依然分布著熱帶雨林氣候。由此引出矛盾,進一步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洋流對氣候的影響。在了解了寒暖流對氣候的影響的理論知識后,對加勒比海沿岸熱帶雨林氣候的形成進行解釋,學生在理解了暖流對氣候起增溫增濕的作用后,再結合39頁的氣候類型圖,舉出與之相似的幾個典型例子加以說明。

  接著從暖流過渡到寒流,舉秘魯寒流對南美大陸西岸的熱帶沙漠氣候的影響一例,說明寒流影響氣候的顯著性。另外我再結合秘魯寒流補充一個常識:南美西岸的阿塔卡瑪沙漠之所以成為世界旱極的原因之一是洋流,這樣一來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本知識點的理解,同時也延伸了學生的課外知識。最后通過對教材上的案例對拉布拉多半島和西北歐的氣候進行對比分析,再次強調寒暖流對氣候的不同作用。

  3、師生互動,對比學習:

  (洋流對漁場的影響也是本節課的學習重點。)

  接下來讓學生放寬眼界,將洋流對大陸氣候的影響轉移到海洋當中,提出四大漁場,通過師生合作的方式分別對四大漁場的形成、分布進行對比學習,并要求學生掌握北海道漁場、紐芬蘭漁場和北海漁場由哪些洋流交匯所形成,并在洋流分布圖上標注四大漁場的大概位置。同時借用紐芬蘭漁場消失這一事實培養學生保護生態資源的意識,使其樹立可持續發展觀。

  4、運用理論,分析時事,

  借xxxx年5月發生的墨西哥灣原油漏油事件分析原油面積擴大的原因,再用辯證觀分析洋流對海洋污染的有利的一面,最后總結洋流對海洋污染的影響。

  (三)作業小結

  總結本節課所學的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四大方面的影響,再次強調重點,要求學生著重掌握洋流對氣候和漁場的影響。

  結合洋流知識分析我國第一大漁場——舟山漁場的形成原因;有某一航船夏季從索馬里半島到印度,應該怎樣行駛才順風順水(請畫出簡圖);搜集與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有關的資料,試分析其形成機制以及可能造成的災害。

  六、板書設計

  我主要采用綱目式板書,并用相關示意圖與之相結合。綱目式板書使整個板面一目了然,有利于學生對重點知識把握,也有助于學生知識體系的建構。

  第二節大規模的海水運動

  二、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利:順水、省時

  1、洋流與航海

  弊:海霧、冰山

  暖流:增溫增濕

  2、洋流與氣候

  寒流:降溫減濕

  四大漁場

  3、洋流與漁場

  漁場成因

  利:加快凈化

  4、洋流與海洋污染

  弊:擴大污染面

地理說課稿9

  一、教材地位與作用:

  本節內容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是地理高中階段要求掌握的重點內容,也是歷年高考命題中常見的內容之一,同時由于受學生年齡特點的限制,難點也較多。學好本節內容將有助于學生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現象,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⑴了解正午太陽高度、四季、五帶等基本概念

  ⑵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規律和緯度變化規律

  ⑶理解四季、五帶的形成和劃分

  (二)能力目標:

  ⑴能準確地畫出和識讀“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地球的示意圖”,并能說明地球上不同地帶在不同季節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大小及季節變化狀況。

  ⑵培養學生讀圖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空間立體思維能力

  (三)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辨證唯物主義思想觀,理解事物之間是聯系、發展變化的。

  三、教學重、難點及依據:

  由于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有規律的變化是形成四季、五帶的原因,同時又是高考命題的重點內容之一,因此,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是本節內容的教學重點,又因為學生在學習中涉及到太陽直射點南北移動、晨昏線的傾斜等空間想象,而絕大部分學生初中地理基礎差,空間想象力薄弱,所以理解和掌握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又是本節內容的教學難點。

  1、多媒體演示法。由于本節內容比較抽象,對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要求比較高,而傳統的教學方法很難去展示地球的空間運動,為了貫徹新課程改革理念,充分利用課程資源,我這節課將利用多媒體動畫來展示地球的運動,通過這樣的一個展現可以生動形象地使學生獲得連續、動態、真實的感性材料,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使學生更好地、更形象直觀地去認知地球的空間運動,從而能夠更好地掌握地球運動帶來的地理現象,有效突破難點。

  2、探究法。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發散思維和綜合思維能力。

  3、歸納推導法。通過歸納總結幫助學生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認知過程。

  (1)讀圖分析法。學生通過讀圖分析掌握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同時能加強學生讀圖分析問題的能力。

  (2)自學法。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學習,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3)討論法。通過討論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相互交流學習,得出結論。

  四、教學程序設計

  (一)、導入新課:

  問題導入,通過提問:“進入秋季了,晝夜長短和前段時間有什么變化?”等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問題導入新課,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

  (二)、新課教學

  1、晝夜長短的變化

  (1)首先讓學生觀看在北半球任取的一地點p隨地球自轉一周的動畫,比較p點位于晝半球和夜半球的時間長短,通過這一動畫演示來使學生掌握判斷一地晝夜長短的方法,即只要判斷所求地晝弧與夜弧的長短即可。

  (2)用多媒體展示圖組“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地球的光照圖”,讓學生讀圖分析二分二至日全球晝夜長短隨緯度的變化情況,為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我將通過提問來督促促使。分析完晝夜長短的緯度變化規律后,播放全球晝夜長短隨太陽直射點移動而變化的動畫,讓學生觀察動畫分析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規律,最后歸納總結出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并補充晝長、夜長的計算方法及日出、日落時間的計算方法。之后展示幾個相關的練習題叫學生課堂上完成,做到當堂訓練,及時反饋,便于學生自查和教師了解學生對重點知識的掌握情況。

  (3)講完這部分內容后布置一個探究活動,即南極圈內地區與北極圈內地區相比,其同緯度地區的極晝、極夜天數是否一樣長,為什么?

  (4)由于課本上沒有晝夜長短的動態變化圖,為便于學生課后復習,可以演示動畫留下課件。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1)首先通過提問“一天中有幾個太陽高度?何時太陽高度?”來幫助學生理解正午太陽高度的概念。然后展示圖組“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陽高度示意圖”和全球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動態圖,引導學生觀察和分析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的分布規律及隨季節的變化規律,然后歸納總結出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2)補充某地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方法,之后展示幾個練習讓學生當堂訓練加以鞏固。

  (3)補充正午太陽高度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如熱水器安裝問題、建樓樓距問題等。

  3、四季和五帶的劃分

  由于此部分內容比較簡單,學生可以自學完成目標,為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加強知識的體系性我設計了下面幾個問題:

  (1)四季的劃分依據是什么?若黃赤交角不存在還有四季嗎?

  (2)五帶的劃分界限和劃分依據是什么?若黃赤交角增大或減小3度,五帶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課堂小結:

  可以利用知識結構圖(圖見板書設計)把地球自轉和公轉產生黃赤交角到四季五帶形成復述一遍,這樣既可以把前面所學的知識納入知識體系中,又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四季與五帶形成的根源所在。

地理說課稿10

  一、說教材

  1.承上啟下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的運動”是地理環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環境各要素運動變化的基礎,因而也是高中階段地理學習的基礎。“地球公轉與季節”是在介紹完“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和“地球自轉與時差”之后進行的,從這點上說,此內容是“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的一個延伸。同時,對后面第二章《地球上大氣》的學習,特別是有關氣候知識的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注重“雙基”的三維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在注重對基礎知識和技能培養的基礎上,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掌握全球各緯度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的規律;懂得運用地球運動的有關知識解釋生活現象和分析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前后關聯知識點層層遞進的學習,讓學生學會運用相關圖表來分析地理問題,并能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

  3.教學重點與難點:

  天文四季劃分的依據是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對于這個問題的理解涉及立體幾何知識,而學生空間思維能力不強,所以這部分既是重點也是難點。

  二、說學生

  1.知識基礎:學生具有一定知識基礎,但水平參差不齊,對于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有一定感性認識,但理性的認識很少。

  2.學習能力:教材內容抽象,語言具有專業性的特點,圖型分析涉及立體幾何知識,而學生空間思維能力不強,有較大的學習難度。

  3.學習動力:本節知識在生活、生產上具有現實意義,對學生來說具有新鮮感,所以求知欲強,好奇心大,積極性高。

  三、說教法

  1.探究式教學法

  精心設問(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學生活動或多媒體輔助分析問題

  師生共同歸納探究結果(主要采用“讀圖、探究”的方法進行教學)

  2.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地球的公轉本身就是一個運動過程,如果僅僅記住一些結論,不去研究它的過程,學起來會覺得很困難。因此,形象地演示地球公轉過程就成為突破難點的必要手段之一。

  3.對比教學法

  比較法是地理思維能力培養中的一種,也是認識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通過將教材中的內容,進行縱向、橫向對比,使知識內容更加清晰、集中、有序。

地理說課稿11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湘教版地理學八年級下冊第四章第三節《青藏地區和西北地區》。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說課:教材分析、學生分析、教學方法、學習方法、過程設計共五項內容。

  一、說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青藏地區》這一部分內容教材側重分析青藏高原自然環境的主要特征及對生產發展的影響,是本課時所學習的重點內容,也是第三節《青藏地區與西北地區》的重點。

  《青藏地區》的學習,具有與其他三大地理區域同等的地位,既是對前面所學內容的復習、鞏固,又將為以后區域地理的學習奠定基礎。由此可見,本課時教學內容在教材的知識體系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2、課程標準中對《青藏地區》學習的基本要求是如下闡述的:

  a、運用地圖指出青藏地區的范圍,比較它與其他地理單元(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的自然地理差異;

  b、說出青藏地區自然地理環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根據這樣的學習內容與背景,我擬定了以下學習目標:

  (1)了解青藏地區的位置、范圍、山脈、河流等基本情況:

  (2)掌握青藏地區的地形、氣候特征;主要農作物、牲畜及人文地理狀況。

  (3)在教學中提高學生讀圖、析圖的能力;在探究過程中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探究與應用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與創新意識。

  (4)感受青藏地區的美麗、神奇,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開發、建設邊疆的雄心壯志。

  3、重點、難點

  重點:探究青藏地區的自然環境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是本課時的重點。

  難點:運用所學知識,探究青藏地區的建設與發展是本課時的難點。

  二、學生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八年級學生,經過一年多的地理學習,他們積累了比較豐富的感性知識,具有一定的理性分析及探究能力,但還缺乏方法。他們的參與意識較強,思維活躍對事物充滿了好奇心,新課標明確指出要求學生感知身邊的地理事物,從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運用適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看法,在與別人交流的過程中不斷反思和提高。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學生的這一生理特點,一方面要運用直觀生動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發表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三、說教法

  本課時以多媒體教學為主要手段,充分發揮多媒體形象、直觀以及顯示地理事實材料方面的優越性,營造探究情境,突出重點、淡化難點、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引導學生學會抓住事物內在聯系去分析、解決問題、交往合作,互動互學,自由探究,發展能力是本課時學法指導的主要特點。

  四、說學法

  這一節主要采用小組討論、組內交流、全班交流、課前搜集等探究式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說教學過程

  (一)設計理念:

  以人為本——學生有學習北方、南方的基礎,因此,設計“青藏地區”時補充學習資料,以合作學習的方式完成青藏地區。本課時將緊緊圍繞自然環境與人類生活的聯系,抓住環境與生產生活、民族宗教、建設發展等重大現實問題進行探究,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環境觀、發展觀;創設合作學習氛圍,給予學生盡量多的思維發展空間和活動時間,增進學生主體地位,問題解答過程以學生為主,教師以協作者身份,師生共同討論。教學目標不再注重掌握完整的區域特征知識結構,而是偏重于分析區域特征中主導要素和評價區域發展前景。因此,在《青藏地區》學習中,要注重區域特征、區域發展等評價能力的培養。

  (二)教學結構:

  1、歌曲激趣,營造情境

  2、讀圖求知,提升興趣

  3、深入探究,掌握新知

  4、成果運用,攻克難點

  5、課堂練習,鞏固應用

  (三)教學程序:

  l新課導入——

  1、歌曲激趣,營造情境

  同學們,你們知道青藏地區嗎?你想領略世界屋脊的美麗,探究“雪域高原”的神奇嗎?讓我們在歌聲中一起走進美麗、神奇的青藏地區。(多媒體播放歌曲《青藏高原》片斷,然后顯示雪山畫面。)

  意圖:熟悉的旋律、動人的畫面,多媒體營造探究情境,激起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引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興趣,更能表現出學習地理就是學習現實世界。體現了《新課標》的要求。

  l講授新課——

  2、讀圖求知,提升興趣(主要包括青藏地區的位置,范圍,面積及人口)

  聆聽了來自青藏高原動聽的聲音,目睹了青藏高原迷人的景色,我們進一步了解該區的自然景觀、風土人情。學生通過讀圖5、17回答下列問題:

  (1)青藏地區的位置和范圍?

  (2)青藏地區包含那些省區?

  意圖:這一部分內容我主要是采取自學的方式,目的就是讓學生在讀教材過程中提高閱讀能力和知識總結能力。

  電腦出示“青藏地區與全國面積人口比較表”:

  地區西北地區北方地區南方地區青藏地區面積占全國總面積( %)30202525,人口占全國總人口( %)440551,從兩組數據可以看出占全國1/4還要多的土地上,居住的人口不足全國的1%,”該表格說明青藏地區人口分布有什么特點?(地廣人稀)為什么?

  意圖:乘上啟下

  3、深入探究,掌握新知(包括青藏地區的民族宗教,自然地理特征,農牧業,自然環境和珍稀動物保護)

  【探究活動】

  探究1、神奇的民族風俗

  奇特的自然環境孕育了神奇的青藏人民,他們的服飾是那么別具一格,他們的舞蹈是那么豪邁粗獷,他們的歌聲是那么奔放高昂……

  (提問)同學們發現藏族同胞的服裝有什么特點?他們的服裝有一種怎樣的特殊穿法?為什么這樣穿?這與當地的自然環境有什么關系嗎?學生分小組合作、討論。

  師:藏族服飾的基本結構為長袖、長袍,袍袖寬大,既防寒保暖又便于起居旅行。白天氣溫上升時,更可脫出一個臂膀方便散熱,調節體溫。久而久之,脫一袖的裝束便成了藏族服裝特有的風格。

  探究2、神奇的宗教信仰(學生閱讀課本p89講解)

  生:藏族人民多信奉藏傳佛教,位于拉薩市的布達拉宮是著名的藏傳佛教圣地(多媒體顯示),班禪是藏傳佛教中的最高領袖,現任宗教最高領袖是十一世班禪。

  青藏地區的自然地理特征

  電腦出示“青藏地區與長江中下游的景觀差異”圖:為什么同緯度的長江中下游和青藏高原景觀相差如此之大?(海拔差異大)

  電腦出示“青藏地區地形師:你們感覺青藏地區地形最大的特點是什么?(高)學生在“青藏地區”圖上(多媒體顯示)找出各大山脈加深理解“高”的特點,進而總結青藏地區的地形特征。

  電腦演示不同海拔的氣溫差異,回憶氣溫變化與海拔的關系。

  電腦出示:同緯度的青藏地區與長江中下游地區兩地氣溫變化的差異(這里要教會學生讀氣溫變化圖的方法),分析形成差異的原因。師生共同總結青藏高原高寒氣候的特點。

  意圖:學生們在強烈的興趣下,能很快完成上述任務,教師加以表揚,提升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讀圖能力。

  高和寒是青藏地區的主要自然特征,正是這獨特的特征誕生了青藏神奇的自然景觀、神奇的農牧業、神奇的民族風俗、神奇的宗教信仰……同學們有信心跟老師一起揭開它們神秘的面紗嗎?

  探究3、獨特的農牧業

  (提問)青藏高原發展農牧業有哪些有利條件?哪些不利條件?(學生討論回答)

  疑問:本區氣候寒冷,太陽能資源為什么豐富?

  青藏地區地勢高,空氣稀薄,空氣透明度好,太陽光線穿過時,熱量耗損少,到達地面的熱量多,所以青藏地區有豐富的太陽能資源,是全國太陽輻射量

  最多的地區,拉薩也因此成為“日光城”

  在本區高寒、缺氧、空氣稀薄等較嚴酷的高原環境條件下,種植業以那些作物為主?主要在那些地方?(視頻展示河谷農業)

  過渡:青藏地區適于發展種植業的地方不多,其它的地方適于發展什么樣的農業?(畜牧業)

  高寒的自然特征決定了青藏奇特的自然景觀,那在這種自然環境下進行哪些牧業生產呢?視頻展示青藏地區的畜牧業特點。三大畜種

  有:牦牛、藏綿羊、藏山羊。

  探究4神奇的自然景觀——“三江源地區”

  多媒體顯示三江源地區景觀,教師闡述該地區的自然環境及“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的建立。

  意圖:在輕松愉快的學習中喚起對環境、資源的保護意識。

  疑問:本地區氣候寒冷干燥,降水少,為什么水資源豐富,并成為大江大河的發源地?

  青藏地區雖然降水少,但因氣溫低,蒸發少,日積月累,高山上便形成了厚厚的冰雪。冰雪融水就成了江河的主要水源

  探究5珍稀動物的保護

  展示藏羚羊的圖片和視頻資料-《藏羚羊在哭泣》,學生觀看后討論面對此情此景大家有什么感受?作為我們中學生能為保護雪域精靈做點什么?

  意圖:把知識由課堂引向生活,學習生活中的地理。以上的探究是本課的重點,緊扣自然特征與自然景觀、農牧業生產,民族風俗的內在聯系,由易到難地進行探究,符合由已知到未知、從感性到理性的認知規律。

  4、成果運用、攻克難點。

  青藏地區的交通和經濟,如果大家想要親自去青藏地區感受一下美麗的雪域風情,你會選擇什么樣的交通工具?(汽車,火車,飛機等)

  師:展示建國前后的交通方式圖和青藏鐵路

  師生回顧前面學習的該地區的自然環境特征,學生分組討論:青藏鐵路的開通對青藏地區的影響?

  師:從有利和不利影響兩方面總結。

  意圖:知識的回顧是考慮到學生在學習時可能出現的困難,啟發學生從前面探究過的幾個方面來考慮青藏的發展,為攻破難點作鋪墊,在探究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創新意識,激發學生熱愛邊疆、建設邊疆的愛國熱情。

  5、課堂練習,鞏固應用

  六、教學評價

  在整個教學設計過程中,我力圖體現以下特點:

  1、參與性:參與學習過程是學生主體性體現的一種方式,在本設計中,我盡兩提供足夠時間讓學生思考、參與、表現。

  2、注重體現新課程基本理念:設計中安排了大量活動。學生通過動手、動腦,小組合作,甚至對話辯論才能達到預設的學習目標。正體現了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的理念;設計中學習資源的來源廣泛,涉及教材、地圖冊、甚至學習過程中的動態資源也被即時利用。這些是注重構建開放式地理課程;設計中學生學習的結果與活動過程都得到了及時適當的評價,這里正是注重學習結果與過程并重的評價。

  3、課堂教學注重知識的層次性及內在聯系,注重在探究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創新意識,注重有意注意與無意注意的交替轉換,注重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到知識、學會學習、學會生活!

地理說課稿12

  1、了解地震波的傳播特征。

  2、理解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依據和劃分方法。

  3、掌握地球內、外部圈層結構和各個圈層的基本特點。

  高一地理地球的圈層結構——過程與方法

  1、初步學會讀地球內部地震波與地球內部圈層構造圖,了解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

  2、運用比較法學習各內部圈層的特點。

  高一地理地球的圈層結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探索地球奧秘的興趣,用科學的態度去認識地球的圈層結構。

  第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有:地球內外圈層的空間分布和特點

  難點有:巖石圈和地殼的區別

  接下來說教法

  比較教學法、讀圖分析法和探究式教學法,在教學中,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探究。

  接下來說學法

  比較學習法、自主學習法、導學法和分組合作討論法。

  最后說教學程序,教學程序共有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導入新課?

  目前的科學技術日新月益,載人宇宙飛船可以在外太空遨游,宇宙探測器甚至能飛出太陽系,可謂上天有路。然而對于我們腳下6371KM半徑的地球,卻至今還是入地無門。那么,人們采用了什么方法,研究地球的內部結構及物質組成呢?地球的內部結構狀況如何呢?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引出本節課——《地球的圈層結構》。

  第二部分,講授新課,講授新課有三個環節

  第一環節,對地震波的研究

  我圍繞地震波的概念、類型以及特點展開教學,通過閱讀教材,讓學生找出地震波概念、類型以及橫波和縱波的特點。

  第二環節,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

  在這一環節我選用討論式教學法,通過閱讀教材,讓學生找出地球內部有多少個圈層,這些圈層的劃分依據是什么?然后分組討論地球內部各個圈層的特點,小組代表發言,教師總結。

  接下來我用多媒體展示地球內部三大圈層的比較的表格,學生再次討論完成這個表格,將她們的成果展示出來,其它學生可以進行補充。以表格的形式歸納知識點,直觀并便于學生記憶。

  第三環節,地球的外部圈層結構

  這一環節我與學生共同探討,地球外部有多少個圈層,這些圈層的范圍和作用是什么?這些圈層相互聯系形成了人類賴與生存的環境,在這個過程中我可以進行情感教育,達到本課要求的情感教學目標。

  第三部分,小結

  讓學生結合我的板書總結知識點,培養學生的總結歸納的能力

  第四節地球的圈層結構

  一、劃分依據——對地震波的研究

  1、地震波的概念

  2、地震波的分類

  二、地球內部圈層結構

  1、劃分地球內部圈層的依據:不連續面

  2、地殼、地幔、地核

  三、地球外部圈層結構

  大氣圈、水圈、生物圈

地理說課稿13

  在老師面試的時候,通常會有一個說課環節。那么,究竟應該怎么說才能讓評委滿意呢?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教師地理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各位老師:

  上午好!我是10號考生XX。

  今天我的`說課題目是城市化過程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我將按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學法分析,教學程序,板書設計,課堂小結這六個環節去來課.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從本課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來看)

  本節內容選自湘教版地理必修2第二章《城市與環境》第三節 城市化過程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共有三個知識點:城市化與我們的生活、城市環境問題、我國城市發展趨勢。通過本節課內容的學習,使學生能夠辯證認識城市化與我們的生活,能夠正確分析歸納城市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和解決對策,探究我國城市化發展的正確道路。

  2.學情分析

  通過本章前兩節的城市空間結構與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的學習,學生對城市的結構與成長有了一定的了解,這為本節內容的學習打下了一個很好的基礎,同時本節課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密切,因此學生對此節內容的學習會體現出特別明顯的主動性。而這正是本節課內容能夠順利實現的關鍵所在,但部分學生由于生長在農村對城市環境缺少較為深刻的感性認識。這就需要教師正確的引導和精心的教學設計。

  (根據本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高一學生的學習能力,認知狀況,結合《指導意見》,我把本節的三維目標確定為)

  3.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

  了解城市生活的特點,熟悉城市化過程帶來的環境問題。

  (2) 過程與方法

  1.在學習“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過程中,提高辨證分析問題的能力。

  2.通過走訪、實地調查、查閱資料等形式,學會專題研究性學習的一些方法,提高社會實踐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與動機,懂得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增強關心和愛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感;

  2.關注我國城市發展,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念。

  (通過對教學目標的分析,根據教材和授課對象的特點,確定本節的教學重難點為)

  4.教學重點

  分析城市化過程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5.教學難點

  聯系案例,分析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與我國城市發展的趨勢。

  (那么在一個課時中運用哪些方法和手段才能夠更好的解決教學重難點內容呢 接下來我說說教法選擇及學法指導)

  二、教法分析

  教無定法,應“以學定法”,這是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以此為出發點,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征,本節課主要采用以下教學方法:

  講述法、案例探究法、討論法、輔助多媒體課件。

  (這是我在本節教學設計時采用的教法選擇及其依據,課堂教學中"教"是一個方面,但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

  三、學法分析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學是中心,會學是目的。托夫勒有句名言:“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在這樣的時代下,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樹立“學教并重,以學為本”的育人觀,不僅教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方法,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本節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

  (1)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

  (2)讓學生學會觀察,讓生活體驗與地理基本原理和理論相結合。

  (3)分組討論,讓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那么怎么把教法選擇和學法指導具體得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出來呢 接下去我將重點說說具體的教學程序安排)

  四、教學程序

  本節共包括5部分:

  (1)創設情境,點燃學生興奮點。

  (2)教授新課,引發知識生長點。

  (3)活動探究,開啟發散性思維。

  (4)課外探索,將理論聯系實踐

  (5)總結反思與課堂練習。

  (1)創設情境(通過板書或多媒體等手段,引入教材,創設情境)

  用四幅漫畫導入,這四幅漫畫分別表示的城市擴張,城市交通擁擠,城市污染,城市住房等問題。讓學生思考幾幅漫畫都反映了城市化對哪些方面的影響?產生了哪些問題?

  創設情境目的在于,它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明確思維的方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從而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

  2.教授新課

  主要是通過講練結合的方式完成對 城市化與我們的生活、 城市環境問題、 我國城市發展趨勢 三部分的學習。

  3.活動探究

  結合教材第45頁活動部分——“移植大樹之風為何屢禁不止”提出“生態城市”的內涵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和諧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盡可能與山、河、湖泊、植被等自然景觀協調。良好的環境是城市生態系統追求的目標,是城市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和調整演替的保障。 進而提出我國的城市化該如何發展的問題。

  最后總結現代化城市要具備的兩個屬性,即生態化和特色化。生態化的中心是人與自然的協

  調融合;特色化的中心是人與文化的協調融合,自然背景和社會文化傳統千差萬別,因此城市特色應該是五彩繽紛的。

  4.課外探索

  設計問題(在最后給出一則材料,關于某市的自然條件以及幾點城市規劃建議,基于此讓學生對自己的家鄉的發展提出可行性建議)

  此問題和學生平時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關,設計此問題的目的在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其探索創新精神,同時我們也知道,教學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便是學生應用意識的薄弱,以這些應用問題為背景,通過問題的解決,讓學生感覺到,地理是源于實踐,也作用于實踐的學科。

  5.總結反思及課堂練習

  在完成教授新課和活動探究后,學生對知識已經有了一定理解,對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也有了一定的體會,因此我將和學生一起對課堂內容進行歸納總結,并布置適當課堂練習,更加深入的突出“城市化”這一重點,并著重突破“城市化對我國地理環境的影響”這一難點,讓學生進一步鞏固知識。

  五、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是在體現了簡潔明快的同時,讓學生看到知識形成、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強化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的體驗。并且整個課堂中我還將根據教學設備的情況適當運用多媒體與投影儀等工具,使知識生動化趣味化。

  六、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城市化過程在積極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會帶來某些消極作用,如城市環境污染、交通擁擠、失業、貧民窟、侵占耕地等。因此城市化過程既對自然地理環境也對人文地理環境產生影響。學習研究這些問題,是為了解決問題。教材以“我國城市發展趨勢”為案例,具體展開講述今后城市發展的方向,同學們要理解掌握。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請老師多多指導,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答辯完畢,請老師多多指導。(鞠躬)

地理說課稿14

  各位評委老師,下午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 第__章第__節,題目是________.課型是新授課。

  下面我就教材、教學法設計、教學程序三大方面向各位評委老師展示一下我的說課設計。

  首先說教材。分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三個方面。

  一。教材分析:

  首先說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節教材在整個自然(人文)地理知識體系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且貫穿本節很重要的一條線索是把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于現實生活中來指導生產生活。

  其次說說教材內容特點。本節課內容具有以下特點:

  1、 有部分教學內容抽象難以理解,知識原理性比較強。

  2、教材安排上增加地圖,減少文字敘述,主要是問了增強直觀性,以減輕難度。這符合"地圖是地理的語言""地理就是在地圖上說理"的地理學科特色。

  3、 教材內容有較強的比較性且知識前后聯系密切,可采用比較法教學。

  4、 學生在以前的知識中有相關知識積累,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相關認知。因此,教材內容對學生既有知識性,又有趣味性。

  5、 與生產生活息息相關,體現教材選材的實用性原則。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內容特點及高一學生的認知能力,結合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制定如下三位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識記:

  分析:

  理解:

  2.過程與方法: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或技能對本節課所學的的地圖及文字信息進行整理分析,然后再把自己的觀點或結論進行交流或當眾表達。培養學生觀察、讀圖析圖能力、歸納能力;在小組交流的過程中也培養學生與人合作、競爭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一節課的時間里。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不會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地理課需要引導學生學會理論聯系實際,并逐漸將所學知識用于生產生活及科研,有助于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另外通過對本課中原理性知識的理解,有助于學生辯證唯物主義價值觀的形成。每節課教師都在這些方面對學生有積極期望,根據教育心理學的"皮革馬利翁"效應,學生會逐漸具備這些能力,并增強學習地理的興趣。

  三。教學重難點:

  根據對目標的確定及分析,在充分了解學生學情的基礎上,確定本節課內容的重難點。

  重點是:

  確立依據:1.這部分知識有較強的實用性。與現實生活聯系特別密切。

  2.涉及到知識較多而且比較難以綜合。高一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在解決本節課問題時相對較弱。

  難點是:

  依據:1.這個知識點比較抽象,對高一學生來說,空間思維能力較弱,難以理解。

  2.學生缺乏這方面的的知識基礎及生活經驗。

  以上我對教材進行了分析,接下來我再說說教法和學法設計。

  一。教學方法

  "以學定法"遵循"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教學理念,根據教學內容特點以及學生年齡特點,采用如下教學方法:

  1.問題導學法:多媒體出示問題,學生按照問題去讀圖讀書,先自己學會一部分知識與能力問題,增強學生獨立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2.小組合作學習法:這種學習方法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又能提高學生的競爭意識,提高學生參與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且能夠面向全體學生。

  3.以地圖為載體的情景教學法:對這節教材內容比較抽象,可以充分利用課本中插圖,將其制成富有動感的色彩鮮艷的畫面。將繁雜的地理事物變成簡單直觀的圖像,化難為易,變抽象為具體。通過地圖設計一些教學情境,幫助學生理清新舊知識的線索,有助于構建新的知識體系。這符合建構主義的教學觀。

  二。學法指導

  新課程倡導 "教學生學會終身學習".地理課程標準的理念有"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學習有用的地理".因此,地理課堂上不僅要教學生學會地理知識,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學會地理學習方法,以適應社會高速發展。本節課的學法指導如下:

  1.指導學生學會運用地圖及圖表。培養分析、歸納地理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讀圖析圖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并逐漸學會知識遷移,理論聯系實際,用所學知識去指導生產生活。

  2.指導學生學會合作探究。通過小組活動,培養學生的互動能力。使學生學會比較、分析、綜合等科學研究方法。

  三、教學手段

  多媒體與傳統教學相結合,包括圖表、投影、視頻等電化教學。可以拓寬學生學習視野,提高學習效率。

  以上是我在本節課中所設計的教學法指導及采用的教學手段,如何在教學過程中體現本節課的教學法呢?接下來我詳細介紹一下我的教學程序。

  教學程序:分復習提問,導入新課,講授新課,鞏固練習,課堂小結,布置作業,板書設計七個環節。

  一。復習提問。"溫故知新"及建構主義中提到的"學生不是空著腦袋進入教室的,他們都或多或少對本節課的新知識有些知識積累或生活認知"的理論,因此,我設計課前復習環節。提問的方法,可以讓教師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有助于課堂教學程序的隨機調整。

  二。導入新課。展示一組地理圖片。創造學習氛圍,設置懸念,引入新客。便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求知欲。這樣導入,可以做到面向全體學生,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

  三。講授新課。

  環節一:1、問題導學。教師出示問題,該問題即本節課的重點知識,教師把重點分解為幾個小問題。學生先自己完成問題。自己學會一部分知識,對重點有不同程度的掌握。

  這時教師可以在教室內逐個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關注到每一位學生。

  2、教師點撥。教師根據剛才對學生自學情況的了解,教師進行點撥,引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逐漸突破重點。

  設計意圖:教育心理學上認為:學生在每節課上課的前25分鐘的時間,注意力最穩定。因此就在這段時間里,采用啟發式教學方法,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自學能力。這個環節的設計,可以增強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也可以讓每一位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獲,體現"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在這個過程中,在學生的自學及教師的點撥中,學生對重點知識的理解逐漸到位。

  環節二:1、教師出示問題。該問題既是本節課的難點。

  2、 學生合作討論、歸納總結并展示討論結果。

  3、教師點撥

  設計意圖:教育心理學認為,在每節課的后20分鐘,學生注意力逐漸不穩定。可以設置討論活動,在師生、生生的多邊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次讓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提升學習效率。在這個環節中,教師給與學生充分的時間討論,可以對本節課的教學難點進行突破,不會的學生逐漸學會,已經學會的學生在向其余學生展示的過程中提升了分析歸納、對比綜合的能力。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收獲。

  四。鞏固復習

  在對重難點都學習完之后,教師提供兩個比較簡單的鞏固習題,讓學生積極思考分析,主動探索學習,檢驗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并讓學生品嘗到學會的滋味。

  五。課堂小結

  學生先對本節課內容進行知識梳理,然后教師出示本節課知識體系。

  這樣設計有助于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提高歸納總結能力。

  六。作業布置

  有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題體現對本節課重難點知識的延伸鞏固。選做題選擇開放性的題目,有助于培養學生搜集材料,整理資料的能力,并可以提升創新能力的培養。

  最后說說板書設計,基本上我在黑板上的主板書就是現在展示的這些。其余詳細知識點在多媒體幻燈片上還有展示。

  各位評委老師,以上我從教材,教法學法設計,教學程序三大方面進行了說課。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主要采用問題導學、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采用啟發式教學原則。以地理圖表作為本節課的主線。課程設計符合新課程"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理念特點,也適合學生年齡特點,有利于全體學生的發展。

  我的說課結束,謝謝各位老師!

地理說課稿15

  大家好,今天我要為大家說課的題目是東南亞。

  首先,我對本節教材進行分析,《東南亞》是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第七章《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第二節的內容。教材的內容有:十字路口的位置;熱帶氣候和農業生產;山河相間與城市分布;華人、華僑集中的地區。它是新課程下初中中考要求掌握的五個地區之一,尤其是熱帶氣候和農業生產和山河相間與城市分布方面的分析題目較多。

  學生情況本節課的授課對象是七年級學生,他們讀圖、識圖的能力較差 ,需要在講課過程中多練習,但同學們對新知識有特別大的好奇心,渴求知識的眼神令人感動。他們思維活躍,愛看圖、好討論,對地理的學習興趣十分濃厚。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能說出東南亞的位置和范圍。

  (2)、能說出東南亞“十字路口”的含義和重要性。

  (3)、能說出馬六甲海峽的重要性。

  (4)、能說出東南亞中南半島的地形特點以及山河分布規律。

  能力目標:

  運用地圖能說出馬六甲海峽重要的地理位置;說出城市的分布與河流的關系。

  情感目標:

  了解氣候與農業的關系后,認識到保護大自然的重要性。

  重點難點:

  重點:東南亞位置及其重要性;中南半島的地形特點。東南亞的氣候及其對農業的影響;農作物及分布。

  難點:東南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氣候與農業的關系;農作物的分布。

  解決方案:以上的重、難點都是通過讀圖、識圖來解決問題。

  課前準備:

  提前發學案,讓學生提前預習,可以做到重點和難點提前感知,有助于優生的培養。通過教師提出的自學討論提綱,引導學生讀書讀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促使學生積極思維,在主動的學習中獲取知識,培養用圖習慣。

  下面進入教學過程:根據大綱要求結合本節內容實際,教學時間安排兩課時。

  第一個問題十字路口的位置。本環節通過指導學生動眼識圖,培養學生閱讀地理課文和地理插圖的習慣和能力,正確掌握閱讀插圖的步驟和方法。通過讀圖掌握東南亞的范圍、地形、主要政治區域和馬六甲海峽的地理位置。

  第二個問題熱帶氣候與農業生產,本環節通過出示一幅與緯度位置有關的東南亞氣候圖,讓學生觀察圖對東南亞的氣候先有所了解,再出示一幅和氣候有關的游戲類幻燈片請學生幫忙選一選五一想去新馬泰旅游要帶下列哪些東西?從游戲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以及增強對東南亞氣候的記憶。之后為了強化記憶再出示一幅氣候圖,用列表的形式展現東南亞的兩種氣候類型的分布和特征以增強記憶。關于東南亞的農業我是這樣處理的,先出示幾幅水稻勞動生產的場景,讓學生知道東南亞的主要糧食作物是水稻。再出示一幅其他主要農作物分布圖,掌握東南亞除了水稻以外,還有橡膠、椰子、油棕、焦麻等農作物。并通過連線的形式掌握東南亞各國農作物的分布情況。以上這些圖片的出示按由淺到深的順序逐步出現,面向全體的同時,也使基礎差的學生有表現的機會,培養其自信心,激發其學習熱情,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

  第三個問題山河相間與城市分布,這個環節我是這樣處理的,首先出示一幅東南亞河流與城市分布圖,讓學生動手與動腦、動眼相結合,回答圖中出現的問題,之后列表總結。這樣處理主要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學習的目的。

  最后一個問題華人、華僑集中的地區。因為內容簡單所以只是出示東南亞的一些國家華人華僑的數量,以顯示其比重,最后得出結論。因為旅游業是一項投資少、見效快的行業,所以東南亞的國家利用本國的優勢資源,大力發展旅游業,為此介紹幾個具有代表性的旅游項目,為豐富學生的知識面。

  整個的教學過程始終堅持以訓練學生讀圖、識圖,培養地理基本技能為主,學生在初步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圍繞教師的置疑,互相討論,進一步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最終讓學生完成學習任務。

  教學反饋中注意做好總結,以便讓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和優勢,即可以增進了解,又有利于相互學習、取長補短,更從整體上發揮潛能,使自己得到提高。

【地理說課稿】相關文章:

地理說課稿11-02

人教版地理說課稿06-10

《印度》地理說課稿03-20

免費地理說課稿03-19

地理說課稿范文06-10

初中的地理說課稿08-12

地理說課稿范文11-26

初中地理說課稿07-24

地理《巴西》說課稿06-12

關于地理的說課稿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