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調研報告(合集)
隨著社會不斷地進步,報告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報告根據用途的不同也有著不同的類型。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寫好報告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鄉村調研報告,歡迎閱讀與收藏。
鄉村調研報告 篇1
思考之一:系統認識xx鄉村旅游發展的基礎
1、鄉村旅游是一種新興的旅游消費形式。鄉村旅游的主要消費群體是城市居民。
2、xx鄉村旅游資源豐富。按照國家分類標準,xx旅游度假區的鄉村旅游資源涵蓋了地理景觀、水域風光、生物景觀、遺址遺物、建筑與設施和人文活動6個主類、14個亞類、24個基本類型和48個資源單體。
3、xx發展鄉村旅游的兩個游客資源。一是本地客源。擁有60萬人口的武陵、鼎城城區周邊,離城市中心不過20公里路程,同時,以鄉村旅游景區為中心的“一小時交通圈”內,覆蓋了約200萬城鎮人口。二是外地客源。xx作為xx旅游業的龍頭,目前正在朝打造大湘西休閑度假旅游的龍頭而努力。
4、發展鄉村旅游既能拓展xx旅游產業的發展前景,更能促進新農村建設,有助于解決“三農”問題。
5、發展xx鄉村旅游有待解決的四個基本問題:一是對鄉村旅游內涵的認識有待提高;二是對鄉村旅游資源的認識有待拓寬;三是對鄉村旅游的基礎設施有待完善;四是對鄉村旅游的系統開發思路還有待進一步確立 。
思考之二:xx鄉村旅游發展的基本思路
1、樹立“科學保護即開發”的鄉村旅游開發理念。
2、以促進新農村建設為發展鄉村旅游的.目的。
3、政府主導整體規劃xx鄉村旅游發展戰略是首要工作。
4、建立多元化互利共贏的合作開發經營模式。
思考之三:發展xx鄉村旅游必須的配套措施
1、培育人才,提升素質,夯實xx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第一,開展村民環保素養和文明素養培訓,改善村民的衛生習慣和行為習慣,培養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的新農民;
第二,開展旅游經營管理職業道德與基本常識培訓,造就一批守法紀、懂技術、會經營、講誠信的鄉村旅游經營人才,進而扶持一批經營信用好、經營效益高、經濟實力強、發展后勁足的鄉村旅游戶和企業組織;
第三,開展新型農業技術知識培訓,促進農業生產的改良與改進,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和競爭力,提高農業生產的收益水平。
2、制定標準,規范管理,塑造xx鄉村旅游良好品牌。
一是針對xx鄉村旅游經營開發特點,以可持續發展為宗旨,結合國家有關標準,制定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文化效益并舉的科學可行、簡便易懂的xx鄉村旅游評價標準;
二是制定并推行xx鄉村旅游接待證制度和鄉村旅游經營戶的信用考評和公示制度,促進經營戶規范經營;
三是針對鄉村旅游發展中出現的問題,逐步完善相關法規體系建設與宣傳;
四是積極倡導與扶持鄉村旅游協會、鄉村旅游研究會等民間組織,制定互助合作規范和行業自律規范公約,促進鄉村旅游經營者的自我提升與發展。五是建立由經營戶代表、游客代表、旅行經銷商代表和專家組成的利益相關者治理機制,對xx鄉村旅游發展質量進行年度評審,促進xx鄉村旅游朝著全面協調可持續的方向進步。
鄉村調研報告 篇2
建始縣發展鄉村旅游起步較早,xx年業州鎮就與旅游局共同發起在野韭池搞農家樂試點,當時由于經驗不足,沒有做得很有特色。其實鄉村旅游是以鄉野農村風光和活動為吸引物、以城市居民為目標市場、以滿足旅游者休閑娛樂和回歸自然等為目的的一種旅游方式。它是一個市民需要、農民受益、前景無限廣闊的新興產業。
一、建始鄉村旅游發展的優勢、現狀與差距
我們認為,我縣具有發展鄉村旅游的突出優勢。我們也看到,鄉村旅游已呈現出較好的發展勢頭,但也還存在一些問題。
(一)優勢突出,開發潛力巨大
1、優越的地理條件是發展鄉村旅游的基礎。現在的建始無線通信已完全覆蓋全縣,對外信息交流非常便捷。高速公路即將通車,建始已經融入了恩施州一小時經濟圈,鐵路也即將通車。建始大部分的鄉村距縣城都在一個小時以內的車程。加上兩條國道、清江水路的立體交通網絡將逐漸形成。便捷的交通將為建始縣鄉村旅游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
2、良好的生態植被,宜人的環境氣候是發展鄉村旅游的有利條件。我縣山嶺縱橫、河谷幽深。最高海拔2090米的太平峰,最低的野三口310米,使之立體氣候明顯。典型的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雨量充沛,氣候溫和,既無嚴寒,又無酷暑。70%的森林覆蓋率,是最適宜人類和動植物生長的地方。良好的生態和宜人的氣候環境為我們發展鄉村旅游提供了最好的條件。
3、豐富的旅游資源是發展鄉村旅游的巨大潛力。我們除了擁有“人類起源地”的國家級桂冠,還有聞名全國的“南方最大的落葉松基地”長嶺崗林場,還有清江發源地之一的野三河,龍骨水瀑布及原始森林,奧陶紀石林代陳溝,山水風光獨特的大沙河等等。這些都是我們發展鄉村旅游的巨大潛力。原始的自然風貌迷人,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奇異誘人。與此同時,我縣廣大農村生態良好的田園風光、山清水秀的鄉野村落、風格獨具的農家小院,慢節奏的農家生活方式、綠色環保的農副產品、風格獨特的農家飲食、熱情好客的農民朋友,都是極好的鄉村旅游資源。這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必將為我縣鄉村旅游的發展帶來無限的商機。
4、深厚的文化底蘊,純樸的民俗民風是打造鄉村旅游的重要形式。我們除了擁有蜚聲中外的'民歌《黃四姐》以外,還有《中國名勝辭典》中推介的石通洞、石柱觀等名勝古跡。絲弦鑼鼓、鬧年歌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打造鄉村旅游精品的獨具特色重要形式。吳國楨故居、五陽書院等一批歷史古跡以及中共湘鄂西地下黨革命活動地、官店戰場壩蘇區、紅軍樹等紅色旅游資源;獨具民俗特色的漢族、苗族、土家族文化,和善良純樸、率性耿直、熱情好客的民俗民風。這些優秀的地方文化,是鄉村旅游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二)鄉村旅游勢頭良好,有待于引導
我縣鄉村旅游是伴隨著人民小康生活的到來而應運而生,沐浴著農村改革的春風春雨而茁壯成長的朝陽事業。
它的發展現狀呈現出幾個特點。
1、因地制宜,農家游樂應運而生。新世紀之初,步入整體小康的城里人到鄉下休閑度假漸成時尚,一些農戶就根據自己條件,開發出了以農家樂為主的鄉村休閑旅游產品。如對應城區休閑需求的“野韭池新農村”、紅土坪的“xx山莊”、“xxxx”等,對應到風景區觀光游客食宿的“黃鶴橋農莊”、高坪的“八角人家”、“偏溝灣農莊”等。因為市場有需求,農家樂一產生就顯現出蓬勃的生機與活力。幾年之間,我縣鄉村旅游已成穩步發展趨勢。
2、因陋就簡,不記成本廉價經營。起步階段的多數鄉村旅游經營者由于資金有限,投入就不大,因而硬件設施都顯簡陋。一些農戶因陋就簡上陣,主要靠低廉的價格吸引游客。雖然收入不多,也使世世代代務農為本農民嘗到了甜頭。
3、因人成事,各自為政短線為主。廣大農民在完全沒有看到過農家樂是什么樣子,更談不上有什么經營經驗的情況下,自己認為該怎么干就怎么干,把一個個農家樂辦了起來。他們大多以接待一天兩天的游客,提供餐飲住宿、棋牌娛樂為主的短線經營。在不斷的探索中他們闖出了種田之外掙錢的路子。
4、因勢利導,點多面廣漸成氣候。以農家樂為主的鄉村旅游一經出現,相關部門和各鄉鎮就給予了它足夠關愛和照顧。在大力宣揚鼓勵的同時,還給予了用地、用電、用水、稅費等各方面實實在在的幫助和扶持,因勢利導,全方位推進鄉村旅游的發展。如高坪、花坪召集各農家樂主協商制訂服務規范,舉辦農家樂從業人員的培訓等。據統計,我縣現有農家樂50多家,接待能力已達上萬人。野韭池在雙休日和節假日多的時候一天接待游客100多人。
(三)起步階段,存在不少問題
1、認識不足,市場觀念不強。首先是對鄉村旅游的產業地位認識不夠,沒有看到鄉村旅游廣闊的市場前景。認為旅游只是風景名勝區的事,鄉村地區沒什么可游的,從而忽視鄉村旅游的發展。再就是缺乏對鄉村旅游基本特征的認識,在開發鄉村旅游產品時忽視有效地保持“鄉村性質”和“鄉村意象”,出現了建筑城市化、活動簡單化等趨向。不少農家樂就是一個“鄉村麻將會所”。
2、基礎落后,功能配套不全。目前我區廣大農村道路差,還不具備可進入性;還有部分農村農電網未改造,電力不穩定;大部分鄉村沒有建成集中供水體系,未用上安全衛生的自來水。廁所的沖水、洗浴條件沒有改善,接待游客的硬件設施、景點建設、環境打造等總體上講還比較差,整個基礎設施的配套不全,還不能很好地滿足游客吃、住、行、游、購、娛等多方面的需要。
3、缺乏規劃,零亂無序開發。因為沒有一個規劃作指導,各地的農家樂都是由經營者自己謀劃、自行設計、自主建設起來的。由于他們各方面的局限,導致資源未得到有效利用,有的甚至造成了浪費,也出現了無序開發、重復建設、惡性競爭的現象。
4、產品初級,特色不夠鮮明。由于缺乏市場理念、產品定位不準、大都缺乏文化內涵、多數是個體經營,大部分農家樂的規模小、檔次低,且多以副業形式開展,故經營效益也不是很好。
5、沒有在“樂”字上做文章。不少村民小農意識濃厚,只注重眼前利益。在農家樂建設和經營中沒有在“樂”字上做文章,只顧賺錢,有的還破壞生態,污染環境。不是真正的農家樂。
二、建始縣鄉村旅游發展的目標與定位
如前所述,我縣完全有條件依托豐富的自然和人文資源,建設形象鮮明、風貌獨特、吸引力大、競爭力強的鄉村旅游強區。筆者認為,我縣鄉村旅游總的定位是建成恩施、建始城的后花園。這個總的定位又可分為四個重要的基地:即建成對大都市最具吸引力的觀光農業基地、休閑度假勝地、納涼避暑重地、戶外運動場地。
(一)四大基地的市場定位
1、觀光農業基地。依托業州的生態農業大觀園、現代農業展示區、高山反季節蔬菜示范區、藥材種植示范區、生態有機茶園、果園、花卉苗木園、高山牧場、水產養殖場等一系列農牧水產業作載體,不斷擴大各片區種養殖規模,提高檔次,增強觀賞性與參與性。逐步形成大觀的大棚時鮮蔬菜,時令水果,反季節蔬菜、藥材和高山牧場,其他大小水庫的生態水產養殖等一系列極富觀賞性和參與性的知名的品牌項目,使之成為建始縣最具影響力和吸引力的觀光農業基地。
2、休閑度假勝地。依托交通要道、風景名勝區、江河水庫、森林草場等生態良好、環境宜人的地方,建設一批度假村、休閑山莊和農家樂。形成對應不同社會階層、不同職業人群、不同年齡對象消費群體的規模不同、檔次不等的休閑度假場所。其中重點是環境的建設、特色的出新和服務的提升,給人以生態良好、環境優雅、獨具特色的飲食起居環境,安全衛生、細致如微、熱情周到生活與出行服務。使之不僅能留住游客,還要能吸引回頭客,甚至能成為他們定期或長期休閑度假的場所,成為他們的第二個家。
3、納涼避暑重地。要利用素有“小武漢”之稱的花坪、落葉松基地長嶺崗等一系列高海拔山區和海拔在800米上下的廣大農村地區,夏季的氣溫要比火爐武漢、重慶低十多度這一得天獨厚的條件,建設納涼避暑重地。要根據不同的資源開發各具特色的消夏納涼項目,如修建森林木屋、湖邊草房、巖洞居室、竹林小院、溪邊吊腳樓、林間別墅等納涼度夏的場所;配套開發一些適合夏季的體育健身與游樂的項目,如湖庫垂釣、游泳、深潭跳水、溪流戲水、地宮探洞、林間游戲、散步、棋牌等;還可為一些人士提供諸如網上辦公、交易、科研、藝術創作的條件,為殘疾和康復病人提供療養、康復治療的條件,使他們都能較長時期的住下來,輕松愉快的工作和生活。
4、戶外運動場地。依托享譽全國的落葉松基地長嶺崗,打造在全國都有影響力的山地戶外運動場所。既可舉辦如國際國內的山地越野車賽、山地自行車賽、軍事體育五項賽、攀巖比賽等正規的體育賽事;也可為廣大的“車友”、“騎友”、“驢友”等戶外運動愛好者提供活動場地。尤其值得一提的“驢行”活動,他們就特別鐘情于像長嶺崗等一些空氣新鮮人跡罕至的地方。可以設計若干條或長或短、或難或易的線路,沿途群眾為他們提供食宿、生活物資補給、向導護送等服務,也是高山偏遠地方開展鄉村旅游的一條路子。
(二)典型引導樹立樣板
建始縣的鄉村旅游發展了近十年,但是由于沒有很好的引導,大多數都辦成了農村飯館、麻將館,還有個別辦成低級趣味的場所。筆者在長期的旅游實踐中,多次到全國鄉村旅游辦的好的地方考察,河南的重度溝、海南的萬泉河、桂林的漓江等,都是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在政府旅游主管部門的引導下,有效發揮資源的作用,極大地調動當地農民的積極性,讓農民在旅游開發和實踐中得到實惠。旅游業才能可持續發展。筆者建議在大沙河辦鄉村旅游試點,大沙河離城區近,生態環境好,時令水果有特色,農家樂也有一定特色。要在交通設施給予支持,即在汪家寨洞出口300米修建大沙河旅游碼頭(繞過了險灘),讓農民打造船,接城里的人們去大沙河,大沙河的自然風光優美、時令水果如釉子、梨子都是優良品種,在大沙河有發展鄉村旅游的基礎,旅游局曾經在那里做過探討,要組織當地老百姓學習和打造黃四姐文化品牌。一是政府要在基礎設施資金方面給予扶持;如步行道、水利設施等。二是旅游部門要有專人指導,抓好樣榜帶動全縣鄉村旅游的健康發展。
三、建始鄉村旅游發展的對策與措施
我們認為鄉村旅游的發展應當堅持四項原則,采取四項策略
(一)堅持四項原則
1、突出鄉土特色的原則。對于都市人群來說,鄉村旅游就在于鄉村的特有魅力,既要保持鄉村的特有的“土”味和“野”味,也要保持鄉村旅游資源的原汁原味。
2、保護與開發并重的原則。要遵循保護性的開發原則。開發是目的,保護是前提。必須要保護好鄉村的水、森林、植被等自然資源和農耕民俗等鄉村文化資源。要維護好當地的生態資源,防止人為的破壞和污染。
3、自然美與人工美相協調的原則。鄉村旅游資源的開發是在其原有的自然風景的基礎上進行的加工改造,因而要使自然美和人工美有機的結合起來,協調二者的發展,使其變得山更青、水更秀。吃、住、行、游、購、娛等旅游接待服務設施,游覽標志標牌的設置等,都要既考慮服務功能的完善和配套,也考慮與鄉村景觀協調,使之具有濃郁鄉村特色。
4、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結合的原則。既要以取得最大經濟效益為目的,注意投入、產出的測算和經營管理,也要注意社會效益,要考慮旅游者的身心健康和獲得更多的知識;既要考察接待人數、旅游收入等經濟指標,又要考察基礎設施改善、民間文化的發掘、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等社會指標,做到兩個效益的雙豐收。
(二)采取四項策略
1、科學編制規劃,合理開發資源。要把鄉村旅游納入農村產業發展,納入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加以謀劃。要在對鄉村旅游資源進行全面調查的基礎上,制訂出我縣鄉村旅游的中長期發展規劃和近期發展規劃。要對這些地域旅游基礎設施的建設作出計劃安排,對旅游資源的利用進行統籌協調,對旅游產品的開發進行細致謀劃,對旅游景點和接待點進行合理的布局,對旅游風貌的設計加以規范。在規劃的引領下,合理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生態資源、民俗文化、傳統飲食和制作工藝等資源,穩步發展農業觀光型、休閑度假型、民俗文化型和美味佳肴型農家樂。
2、借助各方力量,外引內聯開發。發展鄉村旅游最大的難題是資金問題。首先,政府要整合財政支農資金、扶貧資金、移民資金、項目資金等各方面的政策性資金,用于農村各項基礎設施建設。第二,各金融部門要大力支持,給鄉村旅游的各種項目發放更多的就業創業貸款。第三,要大力招商引資,以一些大項目吸引城市資本和工業資本投向鄉村旅游的開發。與此同時,要充分調市民和農民的主體積極性,以推進城鄉綜合配套改革為契機,出臺各種優惠政策,通過以項目換土地、土地作價或土地使用權為籌資方式,采用股份制開發等形式吸引外部資金。此外,還可以讓村民以資源入股、資金入股等形式,或以工代資,以勞動力轉化為股份等形式,共同參與鄉村旅游的開發。
3、重大項目帶動,輻射引導發展。建始鄉村旅游發展應當堅持“大項目、大投入、大營銷”的戰略。要利用大項目擴大影響,發揮它們的輻射和帶動作用促進大批中小項目和農家樂的發展,使鄉村旅游形成星火燎原之勢。
4、加強宣傳推介,實施品牌營銷。首先要做出如成都的“五朵金花”一樣的幾個精品項目,緊接著就要大力宣傳推介,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現代傳媒,借助旅行社等中介機構,以交通便捷、消費低廉、綠色健康、田園風光、農家美食、知青年代、周末休閑、回歸自然等等為賣點對外營銷。要在對鄉村旅游精品線路和項目進行整體包裝的基礎上,舉辦鄉村旅游展示會、新聞發布會加以宣傳推介,并以各種節慶活動促銷,促進鄉村旅游的蓬勃發展。
鄉村調研報告 篇3
一、我區鄉村之星隊伍現狀
根據調查,我區管理期內省市鄉村之星共有25人。根據行業分布情況來看,種植養殖行業占比24%,共有6人;加工制造行業占比12%,共有3人;貿易經營類行業占比24%,共有6人;社會管理行業占比32%,共有8人;鄉村旅游行業占比8%,共有2人。從學歷角度來看,中專及以上學歷的占比32%,共有8人;中專及以下學歷的占比68%,共有17人。從年齡來看,45歲以下的僅有1人,其余皆為45歲及以上。
調查顯示,我區鄉村之星隊伍的結構主要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首先,農村復合型人才較為普遍。許多人既具備生產技能,又具備經營能力;有些人不僅是種植、養殖方面的專家,還是能夠帶動他人掌握技能的領導者,他們在生產、經營等領域都表現出多面手的特質。
其次,在實踐中成長的人才較多。相比于接受高等教育或師承培養的人數較少,更多的人是通過在實踐中積累經驗、學習、總結和摸索而取得成長的。
第三,社會管理型人才也相對較多,主要包括村級合作組織的管理者和村集體經濟的領軍人物。
最后,這一隊伍的年齡結構較為老化,文化層次相對較低。
我區鄉村之星隊伍的結構主要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首先,農村復合型人才較為普遍。相當多的人既具備生產型的技能,又具備經營型的能力;有些人既是種植、養殖的能手,又是可以帶動他人學習技能的人才,他們是多方面發展的生產、經營領域的人才。
其次,較多的人是在實踐中取得成長的。相對于受過高等教育或師承培養的人數較少,更多的人是通過在實踐中不斷實踐、學習、總結和摸索而成長起來的。
第三,社會管理型人才也較為普遍,主要是擔任村級合作組織的管理者或村集體經濟的領頭人。最后,這一隊伍的年齡結構較老化,文化層次相對較低。
二、鄉村之星作用發揮情況
隨著鄉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鄉村之星們在引領示范、推廣農業技術、指導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成為建設農村小康社會、實現農民增收的'重要力量。鄉村之星們本身具備一定的科技素養,掌握一定的科技知識,他們的思維方式和經營理念對群眾起到了潛移默化的引領作用。例如,山東某農業公司的創始人崔文娟,于20xx年返鄉創業,開始了她挖掘農業“第一桶金”的夢想。她在村里流轉了550多畝土地,并注冊成立了山東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專門種植谷子,并經營小米生意。通過不斷學習和實踐,崔文娟精心選育出了“焦金黃”等優質谷子品種。她種植的谷子不僅產量提高,而且運用“糞種調制”方法有效地提升了谷子的品質,使得所生產的“蓼塢小米”在色澤、口感和營養價值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該公司先后成立了淄博鄉裕家庭農場和淄博淄川霖珂農產品專業合作社,吸收了當地598戶村民(其中包括65戶貧困戶和殘疾家庭)加入。公司免費提供優質谷種“焦金黃”,傳授種植技巧,并與農民簽訂回收協議。對普通村民以高于市場價5%的價格進行回收,對貧困戶和殘疾人家庭則以高于市場價10%的價格進行回收,極大地激發了廣大村民的谷子種植積極性。該公司還多次聘請谷子專家現場指導合作社員,并經常幫助他們引進農資和農具,使周邊村民通過技術增產增收。這一舉措得到了周邊村民的高度贊揚。
三、鄉村之星隊伍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鄉村之星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確實發揮著示范帶頭作用,但在鄉村之星隊伍建設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
1 、人才組成結構不合理,部分人才專業素質不高。
我區鄉村之星等農村實用人才總量偏少、文化程度偏低、年齡偏大,總體素質不高。從行業結構來看,鄉村之星等農村實用人才仍以傳統產業為主,從事市場營銷、技術推廣等新興產業人才較少,不足以為農業產業化和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
建議:
一是加大對農村實用人才培訓的投入,加強農村成人教育和農業職業教育。圍繞農村經濟發展實際,大力發展農村中等職業教育,興辦與農村經濟緊密聯系的各類職業學校,而不只是依靠短期速成培訓,使廣大農村青少年切實接受農村實用技術教育,讓他們成為有技術的職業農民,在實踐中不斷成長,成為發展農村經濟的中堅力量。
二是提高培訓力度、開展分類培訓,不斷提升農村人才的競爭力。積極組織農村實用人才交流學習,采取“請進來”和“走出去”等形式,開發潛能、活躍思想、激發熱情,促進人才素質的整體提高。
2 、從我區現狀來看,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和扶持機制,農村實用人才示范帶動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
農業領域缺乏具有輻射帶動力的龍頭企業,導致無法形成專業化的村莊和戶籍。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規模相對較小,難以吸引更多農民加入,這限制了農村人才在發展方面的空間,進而造成人才流失的現象。
建議:
一是建立發展平臺,搭建農村人才隊伍的培養和激勵體系。鼓勵和支持農村實用人才參與生產經營,優先考慮他們在土地、信貸、供電等方面的需求,重點予以扶持。
二是探索設立農村人才發展基金,成立鄉村人才互助會等組織形式,通過多樣化的資金籌措渠道,幫助解決農村人才在生產經營中遇到的資金、技術等問題,為他們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三是積極鼓勵成功人士回鄉創業發展,為他們提供創業立項、土地使用、信貸服務、稅收減免等方面的優惠支持。同時,引導專業技術人員、科技人員到農村從事技術研究和推廣工作,支持他們參與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拓寬服務渠道。
鄉村調研報告 篇4
一、基本情況
龍華店鄉地處“京南第一府”河間市城南8公里處,與獻縣、肅寧交界。全鄉區域面積48。8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4。7萬畝,人口2。9萬人,共轄27個行政村,南臨石黃高速,西臨京九鐵路,106國道貫穿全境,地理位置優越,被譽為河間市的南大門。
二、取得的成效、成功做法和經驗
自20xx年以來,全鄉27個村有14個村(20xx年4個村:邵一、邵二、龍華店、八里鋪;20xx年6個村:南辛莊、太平莊、興隆店、閆莊、西張、王莊;20xx年4個村:尹洼、小柴、時莊、東周)開展了美麗鄉村建設工作。在美麗鄉村建設工作中,鄉黨委政府堅持“以106國道為主線,突出重點、連線成片”的理念,抓好四個機制創建,通過示范帶動,推動了全鄉農村面貌改造提升工作的梯次推進。
(一)高度重視,抓組織推動機制
首先成立了美麗鄉村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組織鄉村干部召開動員會,各村成立由包片領導和村黨支部書記任組長,吸收村兩委成員、部分黨代表、群眾代表的工作組,就片區內需整治的內容、要達到的效果廣泛征求意見。根據各村情況劃分成若干小片,5—7名成員分包一小片,片區組長不定時檢查、督導。同時組建宣傳組,通過大喇叭廣播對美麗鄉村建設工作的精神內涵進行宣傳排除一些群眾的思想阻力。
(二)立足攻堅,抓綜合治理機制
為使美麗鄉村建設工作收到實效
先是從“四清”著手,開展“清三堆”(土堆、糞堆、柴堆)、“治三亂”(污水亂潑、垃圾亂倒、柴草亂堆)、“美三口”(村口、路口、家門口)等活動,將大街小巷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和破墻舊院進行徹底清理。
二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對各村主要街道全部進行硬化;鼓勵有條件的村在主街道兩側修建排水溝及街道與村民住房中間修建擋墻,將路宅分開,防止宅基滑坡、侵街占道;對住戶墻皮以外至主街道進行鋪磚硬化;對片區街道兩側的墻壁進行粉刷美化,并繪制敬老愛親、和諧鄰里、文明生活等積極向上的文化墻;在街道兩側栽種黃楊、小紅葉、龍爪槐等樹木進行綠化。
三是積極與市交通局公路站、市工商局、文體新局等部門聯系,對106國道兩側至縣界的邊溝內的污水垃圾漂流、淤泥堆積進行治理;在106國道兩側、片區路段修建垃圾池,對生活垃圾進行了集中收集與清運;對106國道兩側的.門市牌匾及亂搭亂建進行清理,在大小健身廣場配套健身器材。三年來,我鄉共累計投入資金400余萬元,共硬化街道14公里(其中3公里的水泥路);鋪設下水道3000余延米;道路鋪磚加寬1萬平米;新建大小健身廣場17個,配套健身器材120件套;新建村級組織活動場所14個;新安裝路燈430盞(其中尹洼安裝20盞太陽能路燈);清理垃圾萬余方,修建垃圾池54個;設置垃圾箱107個,清運車輛32輛,保潔人員28人;街道兩旁植樹20xx余株;粉刷墻壁3萬平米,極大改善了農村衛生環境,提高了人居品質。
(三)籌資籌勞,抓資金保障機制
為保障資金投入跟進,積極籌資籌勞。充分爭取基層建設年項目、文明生態村、幫扶單位、市政府等部門的支持;
同時積極爭取、有效利用“一事一議”、危房改造等涉農政策性項目資金,進一步拓寬籌資渠道;
在多方籌資的同時,積極發動群眾出義務工。
(四)堅持經常,抓長效保障機制
為使良好的農村面貌堅持經常,制定了三項保障機制。
一是明確清掃工,每天早晨將片區內清掃一遍、將生活垃圾進行收集后倒入106國道兩側的垃圾池內,再由公路站清運;
二是制定了村規民約、與門店商戶簽訂了“門前三包”責任狀,以訂制度的方式對村民的日常行為進行約束;
三是通過利用廣播喇叭倡導文明行為、組織開展文明家庭評比等活動,讓文明的生產生活方式蔚然成風。
三、“美麗鄉村”建設中存在的困難問題
問題一: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與資金供給矛盾。美麗鄉村建設尤其是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大量資金投入,除政府、社會有限資本投入外,主要靠鄉、村投入,由于我鄉經濟基礎差,各村需要建設的地方多,而鄉、村經濟實力有限,有很大一部分村沒有村集體收入,這些都注定難以保證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有較大的投入,造成建設投入與資金供給缺口較大,這直接影響到美麗鄉村建設進展。
問題二:群眾文明素養、文明習慣有待提高。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老百姓看重眼前個人利益,理解支持程度不夠,有的群眾在涉及自家附屬建筑拆除、改水改圈改廁、房前屋后環境整治時,以種種理由拖延或阻撓工作開展,影響工作進度,且亂扔垃圾等生活陋習普遍存在,極大地破壞了美麗鄉村建設。
四、加快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意見建議
(一)整合資源,加大資金投入力度。
一是上級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整合扶貧、交通、水利、國土、林業等部門對口幫扶資金,全力提供物質和智力支持。
二是采取“一事一議”方式,解決持久的環境衛生管理資金投入。
三是出臺優惠政策,采取市場運作、“誰投資誰受益”方式,堅持對外招商引資與對內回歸創業并重,堅持大中小項目一起抓,一二三產業一起上,大力發展“回歸經濟”,鼓勵和支持外出務工經商成功人士帶資金、帶項目、帶技術、帶先進的管理經驗返鄉創業。
(二)集約用地,大力培植生態經濟。加快土地流轉步伐,將閑置田地向大戶、能人集中,鼓勵發展村組集體以資源入股、老板以資金入股、能人以技術入股為主要形式的農業專業合作社,積極引導農業加工企業與基地、農戶對接,建立和完善利益均沾、風險共擔的農企聯結機制,發揮田地效益最大化;圍繞“綠色、特色”做文章,針對不同的村做好產業的集聚、轉型、提升、拓展和培育工作,做大、做強“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特色產業基地,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創業增收。
(三)加強管理,提升新時期群眾素養。
一是加大垃圾處理、污水處理、亮化綠化等已建成設施的管護力度,落實相應人員、制度、職責、經費,確保垃圾、污水處理正常運行。
二是積極探求村民自覺參與、自主管理村莊環境整治的有效途徑。美麗鄉村建設的主體是農民、主戰場是村莊,要發揮宣傳、婦聯、團委、老干部、老黨員等群團體組織作用,引導群眾移風易俗,形成健康文化與生活方式;要以群眾喜聞樂見的說、拉、傳、唱,千方百計調動和激發農民的參與熱情,使他們真正成為美麗鄉村建設的實踐者、受益者,從而凝聚人心,合力推進美麗鄉村持續發展。
鄉村調研報告 篇5
一、鄢陵旅游業資源
(一)生態資源優勢獨特。
(二)陳化店地下水水質優良。
鄢陵縣陳化店鎮地下水儲量豐沛,富含多種人體必需的礦物質,其中微量元素鍶和偏硅酸等含量均高于國家優質礦泉水標準。長期飲用,具有軟化血管、降低血壓、調節神經等功效;以之泡茶飲用,具有清爽止渴、消疲提神、促進代謝、消脂去膩、降血脂、降血壓的功效。
(三)地理區位優勢明顯。
二、鄢陵鄉村游發展采取的措施
(一)科學制定鄉村游發展規劃。
聘請省內有關專家和教授對全縣的農家樂旅游資源開發、線路組合、宣傳定位、發展步驟等進行全面規劃設計,編制出《中國鄢陵農家樂旅游開發總體策劃》。規劃以“一花(鄢陵花卉)、一木(鄢陵苗木)、一水(陳化店水資源)、一草(草坪生產)、一果(櫻桃、蟠桃等雜果)”五大資源特色為支撐,深入挖掘“彭祖養生文化、許由文化、三國曹魏文化、茶文化、鄢國古城文化”等文化資源,提升鄉村旅游的文化品位,把美麗田園風光、獨特的自然資源和悠久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結合起來,達到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完美結合、和諧統一。
(二)加快鄉村游精品景區建設。
景區(點)是鄉村旅游業發展的基礎。近年來,我們嚴格按照“深入挖掘旅游資源、全力打造精品景區”的思路,切實加強鄉村游景區建設,為鄉村旅游業快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硬件支撐。
2、柏梁花鄉農家樂。該景區以柏梁鎮蔣莊村為依托,以農村城鎮化和景觀建筑為載體,統一規劃,分步實施。計劃建中歐結合式建筑110棟,積極開展農家樂旅游,讓游客入農家院、吃農家飯、干農家活、體驗農村生活和花鄉風情。目前,已建成布局考究、古樸美觀、各具特色、風格迥異的中歐結合式建筑70余棟,農家樂接待床位400多張。
3、姚家村。該村花木種植歷史悠久,品種眾多,以蠟梅最為著名,素有“蠟梅冠天下”、“花園第一村”的美譽。歷史上有名的“姚家花園”就座落于該村。近年來,該村積極適應市場需求,大力發展花卉生產,成為帶動全鎮乃至全縣花木產業迅猛發展的專業村、示范村。目前,全村2743畝耕地全部種植花木。同時,姚家村人充分利用房前屋后、自家庭院的空閑地種植花木,建成了一個個各具特色、風格別致的花園式庭院,不僅美化了環境,又發展了“庭院經濟”,增加了收入。
6、南塢清流河休閑景區。該景區以清流河為依托,兩岸種植有蟠桃2000多畝,綿延20余公里,每年三月,兩岸桃花都引吸著周邊城市大量游客前來觀光、旅游、休閑、度假,為長期居住在鬧市里的人們營造了一個休閑娛樂、踏青賞花的“世外桃園”、絕世佳境。同時,清流河沿岸青年湖水面面積500余畝,大閘蟹養殖規模發展,每年秋季都吸引大量游客來此游玩品蟹。
8、陳化店茶文化一條街。該景區位于陳化店鎮,陳化店茶史源遠流長,茶文化相伴而生。景區以陳化店優質水資源為依托,已建成各類高、中、低檔茶館、茶舍100余家。
(三)加大鄉村游宣傳營銷。
一方面,把鄢陵鄉村旅游作為全縣旅游宣傳的重點進行整體包裝推介。幾年來,通過新聞媒體刊發宣傳稿件200余篇;在河南電視臺、許昌電視臺以及周邊地區電視臺制作專題片30余期;在中國旅游報、河南日報、許昌日報等報刊開辟廣告專版;在國際互聯網上以圖文并茂的形式進行全方位的宣傳;開通鄢陵旅游網站,全面介紹推薦鄢陵鄉村旅游資源和旅游產品。另一方面,牢固樹立強烈的市場宣傳營銷意識,變“等”客上門為“請”客上門。積極組織人員組成促銷團到各地進行面對面的宣傳營銷;連續多年參加全國旅游交易會和全國北方旅游交易會,并積極參加“河南風”推介活動;極力邀請知名專家、學者、記者、旅游界同行來鄢實地考察、踩線,推介旅游線路。通過以上措施極大地提升了鄢陵鄉村旅游的知名度,打響了鄢陵鄉村旅游的品牌。
(四)加強鄉村游規范管理。
鄉村游雖然起源于農民的生產生活實踐,但并不說明鄉村游給人的印象就是住房檔次差、環境衛生臟、經營管理簡單粗放。我們通過評選星級農家樂,引導農家樂經營業主完善配套設施,改善衛生條件,提高服務質量,農家樂旅游整體水平明顯提升。同時,旅游部門聯合工商、公安、衛生、消防等部門為農家樂經營者講解服務規范、交際禮儀、飲食衛生、人身財產安全、消防安全、文明誠信經營等方面的知識內容,定期不定期對農家樂環境衛生、餐飲質量、收費標準進行檢查。積極組織經營者先后到欒川、四川等地進行實地考察、學習、培訓,開擴眼界和學習經驗。通過以上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從業人員的服務素質,確保了農家樂的服務質量和食品衛生安全,使農家樂經營者逐步向正規化、規范化方向發展。
三、鄢陵鄉村游發展存在的問題
雖然目前鄢陵鄉村游的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我縣鄉村游發展起步較晚、基礎較差,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組織管理不夠規范。我縣鄉村游發展正處在起步階段,完善的發展機制還未形成,有關政策、制度建設相對滯后;“農家樂”接待點的數量多但規模小,檔次較低,接待大規模的旅游團隊少,旅行社為其提供客源少。
(二)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由于資金投入不足等原因,目前景區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道路兩側路燈、各種指示牌、景區內排水、排污設施及停車場、休閑娛樂場所等基礎設施還不完善,制約和影響了農家樂的發展。
(三)缺乏文化內涵,對民俗文化深度挖掘不夠。“農”的特色、“家”的感覺、“樂”的功能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真正由“農家樂”提供的具有濃郁民俗文化特色的旅游項目少,參與性強、健身綠色休閑項目的開發力度不夠。大多數“農家樂”經營項目類同,產品單一,缺乏“農”的特色和風格;設施簡陋、內容單調,很大程度上還只是一個飯館、一家旅店,缺乏個性化、多樣化、參與性強的游樂項目,吸引力不夠強。
(四)從業人員素質不高。經營管理人員相對較少,從業人員缺乏系統有效的培訓。在實際操作中,當地農民既是管理員,又是服務員,處于較為粗放的`經營層面,服務質量和檔次不高,嚴重制約農家樂旅游業的加快發展。
四、對策與建議
(一)強化對發展鄉村旅游的組織領導。
緊緊圍繞如何把發展鄉村旅游與解決“三農”問題相結合,切實加強對鄉村旅游發展的組織領導,通過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帶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不斷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和文化素質,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步伐。一是把鄉村游工作作為重點,對在鄉村游發展工作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加強協調和指導。二是制定發展鄉村旅游業發展規劃,對鄉村游發展重點鄉鎮制定工作目標、明確發展方向,提出具體要求。三是進一步加大旅游景區(點)開發的項目招商力度,打造景區(點)與鄉村旅游項目結合的有效平臺。四是出臺發展鄉村游的相關扶持政策,特別在基地建設、基礎設施完善、人員培訓、品牌宣傳等方面給予扶持和獎勵;重點扶持和發展幾家鄉村游休閑旅游示范點,作為全縣鄉村游發展的典范,切實起到示范引導作用。四是立足于長遠發展,注重對旅游人才的培養,有計劃、有重點地加快旅游人才隊伍建設;同時不斷提高廣大村民特別是農家樂從業者的文化教育和文明素質,增強文明意識和開放意識,培養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促進鄉村精神文明的建設,營造文明、和諧、有序的旅游環境。
(二)完善發展規劃,突出特色資源優勢。
在省、市“旅游立省”、“旅游立市”戰略決策的指導下,按照鄢陵“旅游強縣”建設的具體要求,進一步修訂和完善鄉村游總體發展規劃,認真抓好實施和落實。一是注重鄉村旅游規劃的整體性和連續性,做到因地制宜,突出優勢,抓住重點,分步實施。二是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充分考慮到當地的自然資源、文化特性、市場需求和發展趨勢,有序推進,逐步完善。三是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盡快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計劃;
(三)提升服務質量,打造鄢陵鄉村游品牌。
一是進一步建立健全規范的鄉村旅游接待服務體系,提高鄉村旅游的綜合服務質量和水平。二是不斷規范農戶樂接待服務標準,進一步提高接待服務質量和水平。三是切實加強鄉村環境整治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為游客提供愉悅、舒適、安全的旅游環境。四是加大鄢陵鄉村游宣傳營銷力度,通過參加促銷會、推介會及在各類電視臺、報刊、信息網站等新聞媒體制作專題、刊發稿件等方式,加強宣傳推介,擴大鄉村游的影響力。同時,將鄉村游、休閑旅游列為旅游節慶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納入旅游線路,舉辦形式多樣的鄉村休閑旅游專場推介活動,全面打響鄢陵鄉村旅游品牌。
(四)加大對鄉村游發展的政策資金扶持力度。建議省政府和省直有關部門拔付一定資金用于支持鄉村游項目基礎設施的建設與完善。如:道路、污水排放及處理、公共照明、停車場、洗手間等公共基礎設施。同時對鄉村游項目的立項進行傾斜,使更多的旅游項目能夠得到上級項目專用資金、貼息貸款、無息貸款的扶持,進一步完善現有景區設施,提升景區檔次。
(五)制定出臺更加優惠的鄉村游項目用地政策。建議省政府和省直有關部門最大限度利用好國家土地使用政策,并出臺更有利于鄉村游發展的土地政策,降低旅游企業土地方面的投入成本;將旅游發展用地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建設規劃,納入所在地政府土地部門年度計劃,保證旅游產業發展所需土地。
(六)加大對鄉村游宣傳營銷的扶持力度。建議省政府和省直有關部門將鄢陵鄉村游納入省旅游宣傳的整體規劃中進行宣傳推介。在中央、省、市強勢媒體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宣傳報道,增強宣傳的覆蓋面和影響力,打造鄢陵鄉村游的知名品牌。
鄉村調研報告 篇6
一、浙江美麗鄉村建設的理論基礎
鄉村休閑旅游理論:
城市人都在做著“返鄉”的夢。
都市人,都很向往鄉村自然的慢生活,向往鄉野趣味,休閑式旅游市場是將來的關注重點。
以鄉村元素為主要特色的“生態、生活、生產”體驗,讓一大批周邊城市的都市上班族流連忘返。
現代城市人對休閑鄉村的渴望,包括田園綠色景觀、無污染的生態環境、重溫鄉村記憶、有機健康食品、樸實的民風、適當參與體力勞動等。
“十二五”時期,將是中國休閑相關產業快速發展的黃金期,休閑資源70%集中在鄉村。
把美麗鄉村轉化為美麗資源,發展美麗經濟,打造“全域旅游”,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以景點的要求來建設農村。美麗鄉村的公共配套服務程度和城市是一樣的。農民和居民的基本生活沒差別,而農村卻變成了城里人向往的居所。
二、浙江美麗鄉村建設的成功經驗
通過對浙江省桐廬縣縣城及4個村莊的考察,總結桐廬縣美麗鄉村建設在規劃上的成功經驗有以下幾點供遼寧學習參考。
(一)結合旅游的全域鄉村布局
我國已經從觀光旅游時代,進入到休閑旅游時代。而桐廬正是通過休閑鄉村游成功實現美麗鄉村夢。
結合全縣城鄉統籌發展,將縣域內183個美麗鄉村統籌規劃,特別是縣域鄉村休閑旅游路線組織上,將美麗村莊貫穿在旅游線路中,如慢行綠道線路等。成功吸引越來越多的都市人群來到農村,品味其美麗鄉村,感受慢調生活。
(二)整潔舒適的優美鄉村環境
1、基礎設施
通過基礎設施打造清潔村莊,污水處理是關鍵,而衛生廁所是農村污水收集的源頭。通過生態污水處理方式將村莊原有水體恢復潔凈,是村莊生態環境的基
安全飲用水。普及了自來水。
垃圾收集。實現了密集的定點收集和初步分類。
村莊道路及附屬設施。主要交通道路采用黑色路面,并施劃白色道路標線。所有道路上的架空線路均采用埋地敷設。有完整的步行系統,路面采用當地鄉土材料。
2、綠化景觀
將村莊重要節點和沿路閑置地塊進行精心的設計和建設,使村莊的流動空間處處成為精致的景點。尤其注重村莊的綠化建設,對原有大樹進行保護,并以之為中心形成開敞綠地。景觀建設中注重使用本地材料。
3、房屋整治
對破舊房屋進行了修繕治理,并不是全部拆除。對有歷史回憶的老建筑進行了保留和重新利用。在修繕中對山墻、屋頂等有地方特色的符號進行強化。完整保留了村莊的肌理和形態,不搞大拆大建,而是原汁原味地保留老味道,與“土”零距離。
(三)隨處可尋的舊居故土鄉愁
保留和恢復了可以串起童年老家記憶的生活場景和故居。如遍布村莊的蓄水池,在恢復潔凈后可以洗菜洗衣,還有老樹,舊居等。所有能勾起故鄉情的元素都得以保留,突出農村生活的原汁原味和原生態。
(四)善良淳樸的鄉土人情風俗
美麗鄉村的更可貴之處,在于保留了文化傳統和鄉風民俗。鄉村休閑游格外吸引都市人的“秘密”,在于它能通過“對鄉村既有文化的深度開發”,把簡單的采摘、吃農家飯,升級為一種與時尚元素融合的個性休閑味道。大都市的工作壓力和快節奏生活讓人心靈疲憊,而以鄉村風土人情打造的慢城,讓都市人有一個一到這里,就能自然慢下來的去處。
(五)完善健全的長效管理體制
如何保持美麗鄉村建設成果的可持續發展?健全的長效管理機制是桐廬美麗鄉村建設的寶貴經驗。
老百姓的新生活習慣,基礎設施的維護,美麗鄉村建設的成果要持續發展下去,除了把把美麗經濟變為富民強村的載體,轉化為生產力外,必要的管理體制非常重要。讓村民的主動參與,主動維護。以村為主體,制定村民公約,派駐規
建設過程中的經驗:
一是堅持普惠、特色、效益三原則
普惠就是全覆蓋,使美麗鄉村從盆景變成滿園春色。工作的切入點選擇老百姓最關心、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如改水、改廁、改路、改房等。使農村具備基礎生活條件,基礎的通信設施,基礎的公共服務。
特色是根據每一個村不同的產業特色、山水特質、飲食習慣、農村風情等等來規劃,使得每個村每個地方都具魅力和吸引力。
效益,就是投入要有效益,建設要有效性。把美麗鄉村的建設跟它最后的經營結合起來,把美麗作為內在的支撐力和未來的后續力。
二是發揮村民或者村的主體作用
強調發揮村民或者村的主體作用,同時把村民素質的提高和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同步進行。
三是村村都有規劃員
為進一步提升村莊規劃管理水平,以景點要求建設每個鎮村,針對城鄉規劃管理體系中存在縣級規劃監管人員不足、鄉鎮規劃執行監督不夠、村莊規劃監管缺位等現狀,組建“村級規劃員”隊伍,并實現“三級管理有保障,規劃監督全覆蓋”。
三、遼寧“宜居城鎮、美麗鄉村”示范建設的思路
(一)、“宜居城鎮”建設的規劃體系及內容
1、“宜居城鎮”鎮(鄉)域規劃
選擇縣域內發展條件和現狀基礎較好的城鎮進行示范建設規劃,對示范城鎮的總體規劃進行核查,確保城鎮建設的科學性和合法性。對城鎮規劃已過時效或編制時期過久已不適應城鎮發展需要的要進行規劃的修編。
對鎮域內村莊發展潛力普遍較好的鄉鎮要加大鎮村體系規劃的深度,以全覆蓋的全域規劃替代鎮村體系規劃。
2、編制“宜居城鎮”鎮區綠地系統規劃
鎮區綠地系統的規劃從全鎮整體景觀格局出發,結合原有的自然景觀進行布局。在鎮區規劃范圍以內,建成區以外,主要以生態農田、濱水綠化、林地及花卉基地為主,營造外圍連續且不規則的綠色生態背景,使鎮區鑲嵌在綠色基質之中,有利于將外圍的自然田園風光和新鮮空氣引入鎮區。
在建成區范圍內,均衡布局塊狀綠地,包括公園綠地、居住小區游園綠地、
街頭綠地和專用綠地等,形成遍布鎮區的綠地斑塊系統。
沿主要道路和渠道兩側規劃5~10米寬的綠帶,形成了縱橫交錯的鎮區綠色廊道,這些線性廊道交織成網狀,把鎮區孤立的綠地斑塊與外圍的'綠色基質相互聯系起來,形成串珠式的綠色空間體系。
重點打造一條貫穿鎮區景觀慢行綠道系統。
3、“宜居城鎮”重點街路城市設計
對重點街路的街景立面進行整治,對商業廣告牌匾,建筑色彩,路燈,室外家具,鋪裝,沿路綠化,交通設施等界面進行設計。
4、“宜居城鎮”重要景觀節點設計
選擇鄉鎮主要出入口、市民中心廣場、重要公建前廣場、歷史故居周邊等開敞空間進行精致地設計與建設,形成名片和亮點。
5、“宜居城鎮”鎮區內“美麗村莊”設計
按美麗村莊的標準,選擇鎮區內的村莊進行建設,形成“宜居城鎮”內城鄉完美和諧的布局形態。
(二)、“美麗鄉村”建設的規劃體系及內容
以新農村建設的成果為基礎,繼續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發揮農村獨特的自然風景資源優勢,建設生態環境優美、村容村貌整潔、產業特色鮮明、社區服務健全、鄉土文化繁榮、農民生活幸福的新農村。
1、縣域“美麗鄉村”村莊布局規劃
選擇縣域內可以形成一條鄉村旅游線路的村莊群進行示范建設,打造“美麗鄉村”生態長廊。將全縣的所有村莊進行相應的布局,根據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和宜旅則旅的原則,孵化工業經濟強村、農業特色強村和休閑旅游強村,在規劃上實現美麗鄉村全覆蓋。在起點上就保證美麗鄉村建設的科學性、連續性和嚴肅性,保證領導班子能夠做到一任接著一任干、一任干給一任看。
完善建設連接廣大農村地區的公路系統,使得乘車行駛在公路上,猶如穿行在一條如詩如畫的長廊中,車在路上行,人在畫中游。
2、“美麗鄉村”村域自然風光規劃
村域內的農田大地景觀及村莊與田野互相輝應的美景是鄉村獨特的資源,這種自然風光給人進入村莊前第一印象,需要進行沿路風光的整治規劃,使美麗鄉村鑲嵌在周邊美好的自然環境之中。
3、“美麗鄉村”整潔村莊規劃
在村莊整治改水、改氣、改廁、改路的前期成果上,對村莊主要道路進行景觀化建設。尤其是對道路路面,邊溝,綠化,路燈等,進行精致的設計與建設。
徹底清除村莊公共空間的臟亂差現象。對所有的空地,閑置邊角空間,進行見縫插針的綠化,不留死角。并對村入口,主干路沿線,主要廣場,古樹,舊居,坑塘水系地段及綠化節點進行重點詳細設計,形成一條可游可賞的純步行綠化景觀廊道。
以樸實農莊風格對農房進行美化整治,拆除破舊危房及違建。
對農莊院落按關東風情進行整治,對宅前入戶門周邊,圍墻,庭院進行每戶逐一的設計,采用農家風格的材料和形式。
4、“美麗鄉村”山水鄉愁規劃
每一個村莊都有濃郁的色彩,充分展示美麗的自然風光,挖掘農村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打造特色美麗村莊。
建設中選用當地鄉土材料,突出原生態,原汁原味。呈現出東北農村關東風情特有的野味、土味、農味、鮮味。
鄉村調研報告 篇7
黨的十九大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將其提升到戰略高度、寫入黨章,把農業農村工作擺在更加重要地位,為農業農村改革發展指明了航向。農村的“面子”就是中國的“里子”,只有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才能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鄉村振興道路。
一、鄉村基礎現狀
1、農業產業競爭弱。縣內蔬菜及其他農產品擁有一些品牌,但由于規模小、市場份額占有率低,真正有輻射效應的品牌產品不多,知名品牌更少,產品宣傳力度小,申報注冊步伐慢。在產品質量上重視程度不夠,有的有名無牌,有的有牌無名,缺乏市場競爭力。
2、主體作用發揮差。由于多數行政村集體經濟實力有限、農民素質不高,很多群眾對鄉村振興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認為鄉村振興是政府的事,等靠要思想嚴重,缺乏主人翁意識,參與熱情不高,出現了“上頭熱、下頭冷”的現象。
3、農村環境污染重。生活污水、農藥化肥、生活垃圾和人畜糞便等成為農村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使農村地區環境狀況日益惡化,大部分行政村未建有生活污水處理設施,亂排亂倒現象嚴重,破壞水體生態,危害人居生存環境。
4、三大產業融合程度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遲緩,農村產業融合型人才缺乏,農業產業規模不大,帶動能力弱,與二三產業融合程度低、層次淺,鏈條短,附加值不高。
5、鄉村文化項目貧乏。鄉村精神文明建設整體創建水平不高、活動不深入、載體不豐富、機制不健全、方法較單一,打架斗毆、聚眾賭博、封建迷信、大操大辦等在一定范圍內存在,鄉村文化項目單一,群眾文明素養、文明習慣有待提高。
6、基礎設施欠賬多。由于歷史欠帳,以及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鄉村道路、供排水、教育、衛生、文化等基礎條件依然與城鎮比、與發達地區比有較大差距,與鄉村振興要求相比更有很大差距。
7、實用人才不足。農業技術人才短缺、大學生村官、村兩委干部、脫貧致富帶頭人等農村實用人才不足成為制約鄉村振興的重要因素,技術服務不到位制約著我縣農業產業的發展,農業部門技術力量嚴重不足,近年來承擔工作逐年加大,但人員減少和專業技術人員匱乏問題始終未能解決。
二、實施鄉村振興,完善鄉村村基礎設施建設。首先,堅持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側重點放在農村,推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檔升級。發展鄉鎮企業,實現勞動力內部轉移,鼓勵民營企業投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把民營企業作為全面搞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載體,通過政策引導、財政扶持、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鼓勵、引導和支持大型民企投資農村。其次,優先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優化教育資源的配置,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全縣學校布局進一步優化,各鄉鎮建起了鄉村及城鎮化寄宿制學校,義務教育標準化建設成效顯著,教育公平一盤棋的深度融合,推進了城鄉學校布局一體化。最后,完善農村社會醫療保障體系建設,推進健康鄉村建設。國家現在對醫保這塊投入越來越大,可報銷比例和范圍不斷擴大,但是目前還有很多人沒有繳納醫保的費用,認為那是花“冤枉錢”。面對村民的不信任,我們要貼心,細心、耐心地講解醫保的作用,讓每一位村民都可以享受到醫保,不至于“救護車一響,一頭豬白養”。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蓋,普惠共享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讓更多人放心看病。
三、實施鄉村振興,厚植鄉村文化底蘊。一是實施文明培育工程,促進了鄉村文明程度的提高。由縣直單位、鄉鎮政府、各村委會組織開展活動,以城帶鄉,城鄉共建,將移風易俗與“我們的節日”、“三下鄉”活動有效結合起來,在全縣舉辦“崇尚科學、破除迷信、拒絕邪教”科普宣教活動,通過規范紅白理事會,制定村規民約,春節送春聯、送吊掛,移風易俗文藝晚會展演等形式,教育引導廣大群眾破除封建迷信、樹立文明新風。二是將文化元素注入鄉村建設。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堅持以文化為魂,將剪紙、武術、民歌閩南戲曲、薌劇等傳統文化圖文并茂地融入到鎮村建設中,在基層鎮村舉辦戲劇比賽、象棋比賽、廣場舞比賽、農民籃球賽、武術比賽等文體賽事,著力突出公共服務和文化建設,21個鄉鎮綜合文化站、村級農家書屋實現全覆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有序推進,“村村通”實現行政村全覆蓋。大力發展文化的產業化,提升文化底蘊,讓鄉村文化真正做到移風易俗。
四、實施鄉村振興,轉變鄉村農業發展導向。最大化利用資源,培育新型農業主體。面對農村“地多勞動力流失”的情況,可以形成以農戶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以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對于農村閑置土地,一方面應加大土地流轉力度,解決土地碎片化問題,另一方面應成立種植合作社或引入第三方合作,解決勞動力外出流失的問題。因地制宜發展一村一品,提升農村經濟實力。農民是農村的主體,要擴大農民的參與度,積極引進資源,形成“鄉鎮企業+農戶或專業合作社+農戶”產業化的經營模式。在立足本村優勢的基礎上,注重產品質量,多元化思考提升產品附加值。尋找傳統文化與現代元素的契合點,打造屬于本村的特色經濟產品。加強一、二、三產業關聯度,著力發展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各村在發展的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市場的導向作用,積極了解并順應惠農政策,充分調動各類市場主體參與到發展中,打破產業之間的界限,形成一、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發展,開展電商服務,發展“互聯網+”模式,借助“電商”平臺推廣農產品,引導農民、農業從“生產導向”向“消費導向”轉變的“新農人”“新業態”。
五、實施鄉村振興,構建脫貧致富長效機制。著實摸清貧困人口家底,明確扶貧思路。鄉鎮駐村領導、駐村工作隊長和村兩委干部開展入戶走訪,詳細了解貧困戶家庭情況,核對貧困戶家庭生活情況,做到應納盡納、應退盡退、應扶盡扶。著力落實造福工程、危房改造,保障貧困戶住房問題。鎮、村兩級通力協作,全力摸排易地搬遷對象,開展定期或不定期的跟蹤督查,督促貧困戶加快確定建房地址、抓緊動工、加快建設進度,早日住上新房。著實做好產業扶貧項目,帶領貧困戶脫貧致富。圍繞鄉鎮產業發展,充分發揮鄉鎮地區優勢和產業特點,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培育特色產業,積極鼓勵和支持貧困戶發展支柱產業,以發展生態養殖、特色種植、辦理小額貸款等幫扶模式將“結對”貧困戶推上了快速脫貧致富的“快車道”。
六、實施鄉村振興,培育鄉村實用人才。加強“三農”工作隊伍的管理,培養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農村工作隊伍,帶動農民收入穩定增長,增強鄉村基層組織的`凝聚力,讓鄉村成為人民向往的美麗家園,實現新時代鄉村現代化。切實把加強鄉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擺上重要日程,組織部、農業局應聯合舉辦鄉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和大學生村官示范培訓班,大力度高頻次培育鄉村實用人才,設置創業富民、新型農業經營、大學生村官能力建設、農業農村電子商務等主題培訓班。培訓對象的遴選要具針對性,一是重點面向貧困地區,二是遴選村級黨組織書記及村“兩委”其他成員、大學生村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負責人、帶領農民群眾脫貧致富的帶頭人等。各地高校要負責培養一批內心真正為民生為國家做貢獻、做犧牲的畢業生,培養他們的綜合素質,把真正適合農村工作的人選拔進來,在農村這片熱土上,留下踏踏實實在基層服務的干事人,留下兢兢業業的逐夢者。
七、實施鄉村振興,助力鄉村綠色發展。沒有完好生態環境的鄉村是病態的,不完整的,鄉村振興,應該綠色先行,這就需要我們加大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開展鄉村垃圾治理,抓好建章立制,建立和完善管理范圍內的環境衛生管理制度和措施,理順管理機制,制定農村環境管理和督查、環衛設施管理、清掃保潔、垃圾清運等相關配套制度,形成長效機制。開展鄉村污水治理,各鄉鎮主動履職、敢于負責、鎮村聯動、合力攻堅,鄉鎮政府要主動牽頭,自覺履行屬地管理責任,齊心協力,協調配合,凝聚工作合力,嚴格執法,為環境污染綜合整治工作提供有力保障。開展村容村貌治理,各鄉鎮開展環境衛生集中整治,集中清理亂搭亂建、亂推亂放、亂寫亂畫,做好“五清”,提升村容村貌亮化美化。開展鄉村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各鄉鎮要加大畜禽養殖污染的打擊力度,切實把責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以鐵的決心、鐵的措施堅決將整治落實到位,對違法行為決不能姑息,切實做到禁養區內養殖場所一律取締;可養區內無證養殖的堅決予以打擊,正在辦理手續的,一律停辦。要狠下決心重拳出擊,合力抓好畜禽退養整治工作,做到零復養、零延伸。開展鄉村礦山及廢棄礦渣整治,持續加大礦山整治力度,落實監管責任,加大打擊力度,加強礦山修復、狠抓專項行動,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
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鄉村振興關乎全國人民的幸福指數,用富民之美給村民一個富足的生活條件,用生態之美給游子一個身心休憩的家園,用強業之美給城歸一個勃勃發展的生機,只有走上富民、村美、強業的多贏之路,才會實現鄉村宜居安康的振興之夢。
鄉村調研報告 篇8
世界經濟進入旅游經濟時代,據統計,20xx年中國的國內旅游市場,旅游人數達到了41.2億,其中每次旅游人均消費達到4000元以上,一年的旅游綜合收入超過4萬億。發展鄉村旅游是建設一個中心、三個邁進、五個常德的必然選擇,是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適應經濟新常態的有效途徑。今年3-5月,市政協港澳臺僑外事委牽頭,就如何依托我市豐富的鄉村旅游資源,發展壯大有常德特色的鄉村旅游,為我市經濟轉型發展做貢獻,進行了專題調研,并前往長沙靖港鎮、永順老司城進行了考察。現將調研情況匯報如下:
一、現狀分析
近年來,我市鄉村旅游的發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但不容回避的是,我市與長沙靖港鎮、永順老司城開發類型相似的鄉村旅游點數量不少,包括柳葉湖白鶴山鎮、桃源楓樹鄉、桃花源鎮、鼎城十美堂鎮、石門壺瓶山鎮、石門羅坪鄉、津市靈泉鎮等。這些鄉村旅游點從自然資源、文化內涵、市場潛力以及群眾基礎等方面對比具有相對優勢,然而通過多年努力,雖然十美堂、楓樹創造過萬人空巷的景象,但從產品本身來講并不成熟,市場競爭力不是很強,如果不盡快調整思路,實現產品升級,曾經出現的鄉村旅游美好景象也將不過是曇花一現。我市目前沒有打造出一個特色鮮明、市場影響力強的鄉村旅游點,主要存在四個方面問題:
一是缺特色。有些地方開發主題雖然明確,但地方文化內涵挖掘不夠,表現形式缺乏,有的雖然號稱旅游特色村,但游客身處其中,都無法從建筑、環境等方面感受到特色氛圍。如桃源楓樹,開發主題是打造維吾爾族風情,然而楓樹目前旅游主體項目以賞花為主。
二是缺業態。常德的鄉村旅游大部分停留在吃飯、釣魚、打牌等老三篇上,近幾年,由于楓樹、十美堂的成功,各地一窩蜂地搞起了賞花游,卻又毫無新意,雷同現象十分嚴重。
三是缺后勁。我市鄉村旅游投資渠道單一,基本沒有專業的投資公司進入,開發資金主要依賴鄉政府整合各種項目資金。同時,地方政府領導一旦發生變化,旅游開發便受到影響。如津市靈泉鎮,20xx年開始,鎮黨委政府走上與新農村建設結合發展鄉村旅游的路子,在整體景觀的打造、業態的培養都取得不小的'成就,但隨著黨委政府班子的更換,旅游開發也隨之停止。
四是缺理念。雖然桃源楓樹成功通過微營銷帶動了人氣,但全市大部分鄉村旅游點沒有主動采取長期有效手段進行市場營銷。
二、意見建議
鄉村旅游因具有生態、環保、可參與性強等特點,深受旅游者特別是城市旅游者的青睞,目前成為旅游業新的增長點,據國家旅游局測算,每年五一、十一、春節三個黃金周,全國城市居民出游選擇鄉村旅游的比例約占70%,每個黃金周形成大約6000萬人次的鄉村旅游市場。為此,建議:
1.提高認識,實現規劃特色化。建議各級黨委政府進一步提高發展鄉村旅游的認識,把發展鄉村旅游納入本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加強組織領導和協調力度。建議旅游局在認真分析研究鄉村旅游發展的新形勢,新特點基礎上,明確發展新思路和新重點,對《常德市鄉村旅游規劃》要組織修整完善編制。各區縣(市)則按照市委市政府對鄉村旅游發展的總體要求,編制和完善鄉村旅游發展規劃。在規劃設計上建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結合主導產業和自然人文環境,從房屋建筑、環境營造、活動設計等方面下功夫;認真挖掘地方民俗文化和風土人情,使鄉村旅游與當地民俗風情和鄉土文化實現有機結合,提高鄉村旅游文化品位。
2.一村一品,實現特色差異化。開發中須提煉當地的地脈、文脈,挖掘抓住鄉村旅游文化內涵,如白鶴山鎮重點還原和展示漁耕文化,楓樹重點體現維回風情,城頭山重點體現史前稻文化,羅坪重點體現土家民俗文化。開發過程中,則通過建筑風格、景觀打造、情景設計以及生活體驗等方面來反映出各自不同特色,如楓樹房屋按照新疆維吾爾族的風格進行改造建設,白鶴山打造常德地方小吃等文化,羅坪還原當地人穿土家服裝、舉辦土家節慶活動,城頭山通過種植各類特色稻田展示稻文化。
3.精益求精,實現產品品質化。產品品質決定了游客的口碑,長沙靖港鎮能夠牢牢抓住長沙等地游客的心,關鍵在于堅持不懈維護產品品質。我市在鄉村旅游開發的過程中,必須注重旅游要素品質化發展,如經營地方文化應原汁原味,農家土菜和特產,必須原生態、無污染,切不可因為游客數量增加,造成品質下降。同時,在服務上要做到精益求精,讓游客有賓至如歸的感受。
4.多利共贏,實現投資多元化。資金問題可通過政府、企業、農民三個方面來解決,一是整合政府相關項目資金,重點用于核心吸引物的打造;二是將開發項目分塊招商,將開發權交由市場主體來開發經營。如長沙靖港鎮引進廣西旅游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成功實現轉型升級,實施了宏泰坊提質改造,增設了蘆江浮橋、親水碼頭、畫舫游船等游樂設施;三是吸引當地農民參與開發,如白鶴山小鎮組織當地的住戶利用各自的住房,統一參與小吃一條街的項目。
5.整體聯動,實現業態體系化。每個鄉村旅游點的業態必須建立各自的產品體系和上下游生產鏈,在突出特色的基礎上,應包含吃、住、行、游、購、娛等內容,做到滿足游客的基本需求,這樣才能留住游客,更好產生經濟效益。以楓樹為例,花海項目比較成功,但游客來了之后往往停兩三個小時便離開,如果借鑒袁家村的經驗,開發出維吾爾族風情美食、民居休閑體驗等項目,能延長游客停留時間,增加游客消費,還能形成穩定的客源。
6.精細管理,實現經營規范化。通過長沙靖港鎮的經驗,可以學習三個方面,一是改變鄉村旅游開發由當地政府大包大攬的情況,根據情況不同,通過自籌或引進等方式成立旅游開發經營公司,既可減輕當地政府的工作壓力,又可發揮公司專業水平;二是對開發建設的內容進行管控,防止一哄而上,亂搭亂建現象出現,確保開發有序進行;三是建立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的管理制度,避免惡性競爭,杜絕宰客欺客現象出現。
7.加大宣傳,實現全面信息化。要充分利用互聯網+,擴大影響。一是建議利用各類媒體資源,宣傳我市鄉村旅游產品,重點推介特色項目、特色活動、特色餐飲、特色商品,為我市鄉村旅游吸引人氣提供保障。二是要提升鄉村旅游節會的舉辦水平,精心策劃葡萄節、采茶節、油菜花節、花海節等鄉村旅游活動,激活鄉村旅游市場。三是建設鄉村旅游營銷網絡,積極探索鄉村旅游網絡營銷與預訂服務。
鄉村調研報告 篇9
根據縣人大常委會年度工作要點安排,x月下旬,縣人大常委會組成調研組,通過實地察看、聽取情況匯報、召開座談會等方式,對我縣鄉村產業振興情況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一)綜合生產能力總體穩定。堅持把確保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作為“三農”工作的頭等大事,不斷夯實穩產保供促增收的產業基礎。全縣糧食產量連續x年保持在x萬噸以上。蔬菜、水產品產量穩中有升,x年蔬菜種植面積x公頃,總產x萬噸;水產品產量x萬噸;生豬產能加快恢復,x年全年生豬存欄x萬頭,同比上升x%;家禽存欄x萬羽,出欄x萬羽,同比分別上升x%、x%;肉蛋總產x萬噸,與x年基本持平。
(二)特色農業基礎不斷夯實。我縣是全省最大的食用菌生產基地縣、安徽省農業(食用菌)標準化示范區,x年食用菌被省農業農村廳確定為全省首批x個“一縣一業(特)”創建示范縣之一。東至黑木耳成功申報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是我縣首個獲此殊榮的產品。天鵝茶葉產業聯合體被認定為第一批省級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源口村、梓桐村成功入選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農產品加工業穩步發展,全縣有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x家,涉及糧食、油脂、茶葉、中藥材、竹木等,門類較為齊全。
(三)產業融合發展有序推進。現有龍頭企業牽頭成立的省、市級農業產業化聯合體x個,縣級農業產業化聯合體x個。積極爭創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成功申報并全面創建省級東流現代農業產業園,東流鎮、洋湖鎮入圍國家產業強鎮建設項目。成功創建省級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現有國家級休閑農業示范區x家,省級休閑農業示范區x家。涌現一批農村電商等“農業+”新業態。
(四)創業創新活力有效激發。一是打造一批創業創新平臺。依托東流現代農業產業園、大渡口農產品加工園,建設一批農村創新創業孵化實訓基地、眾創空間和星創天地等。二是組織參加創業創新大賽,培育創業創新帶頭人。推薦安徽巨豐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等x家企業參加了安徽省創業創新大賽,伴畝東耕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鴻慧禽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分獲池州市優秀創業青年和創業之星光榮稱號。
(五)規劃體系逐步構建。相繼出臺《東至縣鄉村振興戰略規劃(x-x)》、《關于加快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實施意見》、《東至縣農業特色產業提升發展三年行動計劃(x-x)》。今年初經批準實施的《東至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了新階段東至“一極三地一門戶”的發展定位,其中“三地”為我縣鄉村產業振興確定了方向。
二、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一)主導產業不優不強。一是種養模式相對簡單。如x年我縣水稻種植面積約x萬畝,產量x萬噸,而綜合效益更高的稻漁綜合種養面積僅為x萬畝左右,優質稻蝦米產量僅x萬斤左右。二是地域品牌偏少。截止x年底,全縣有效期內“三品一標”認證企業x家,農產品數量x個,企業數量占全縣各類農業生產主體的x%,數量偏少。品牌繁多混雜,效應不佳,缺乏在全省乃至全國有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品牌。
(二)產業融合不夠緊密。一是產業鏈條較短。一產向后延伸不足,“接二連三”不夠緊密。農產品供應多以原始產品或初加工產品為主,從產地到餐桌的鏈條不健全,精深加工不足,副產物綜合利用程度低。且上下游產品加工、儲存、銷售等環節發展滯后,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二是產業融合主體和平臺創建有待增強。我縣雖在大力培育多元化產業融合主體,積極搭建融合發展平臺,但目前,仍然數量不多,規模不大。三是產業業態發展不成熟。鄉村旅游、休閑觀光農業、采摘農業尚未做大做強,存在低水平模仿、模式單調等問題。
(三)社會化服務能力較低。鄉村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存在短板,社會化服務能力不足,不能完全匹配生產的需求。一是公益性服務能力弱。政府公益性生產服務體系不健全,難以滿足農民生產的需要。鄉鎮農技人員工作精力不集中,隊伍素質參差不齊,農技站所服務功能弱化。二是生產社會化服務項目匱乏。各類合作服務組織雖然在提高鄉村產業效益上發揮了一定作用,但在發展中還普遍存在周轉資金困難、規模小、服務項目單一等問題。農戶與服務組織之間的關系松散,服務的普及度較低。三是產銷基礎設施建設不到位。倉儲物流、批發市場、產銷對接、鮮活農產品直銷網點等設施相對落后,物流經營成本高。
(四)發展要素嚴重制約。科技方面,現代農業新技術的應用面較小,科技培訓覆蓋面不寬,部分農民仍沿用常規技術從事農業生產,特別是山區,農業發展方式較為粗放。資金方面,“勸耕貸”、紅色信e貸雖然為村集體產業和農業經營主體解決了燃眉之急,但據部分農產品加工企業、種養殖大戶反映,部分金融機構存在惜貸現象。人才方面,雖然縣里每年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組織培訓,但新型職業農民數量仍然偏少,能夠適應甚至引領電子商務、品牌策劃宣傳等需求的復合型人才更少,更多的年輕人更愿意去大城市發展,導致農村新生代力量匱乏。人員的缺乏不僅僅體現在專業技術人才方面,在普通用工方面也存在較大缺口。在鄉村旅游業發展中,服務意識強、綜合素質高的人才缺乏,也影響了鄉村休閑旅游業的高質量發展。
三、推進鄉村產業振興的建議
(一)制定規劃,引領產業發展。在《東至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框架下,科學制定我縣鄉村產業規劃,為鄉村產業發展、資源集聚和要素配置提供引領。鄉村產業規劃主要內容建議為:一是大宗農產品,包括糧油、蔬菜、生豬、家禽、水產品等。二是特色農業。在x特色農業產業體系中,x應為茶葉、皖南土雞、鱖魚和中藥材。三是農產品加工業。四是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業。五是與產業相配套的共享設施,如烘干、倉儲、冷鏈、物流、信息與展示展銷平臺等。六是產業空間布局。產業空間布局應與縣域國土空間規劃相銜接、相協調;一產(種植業)應尊重縣內種養傳統和文化,但不拘泥于此,保持必要的彈性,留有空白;二產(農產品加工業)應根據產業基礎、發展前景等,按縣、鄉(鎮)、村三個層級安排,形成梯度。
(二)對標爭創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或農業現代化示范區。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立足縣域布局特色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把農業現代化示范區作為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抓手,圍繞提高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現代化水平,建立指標體系,加強資源整合、政策集成,以縣(市、區)為單位開展創建,到x年創建x個左右示范區,形成梯次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格局。農業農村部從今年起,首批安排x個縣(市、區)創建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基于國家政策的'鮮明導向,我縣應立足省級東流現代農業產業園,對標爭創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天長市在省級園區基礎上成功獲批創建國家級園區),或對標爭創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通過對標,找準差距,明確目標。通過爭創,補齊短板、增強弱項,推動我縣大宗農產品產業全面升級,邁向現代化。
(三)做精做強特色農業。我縣跨長江平原區與皖南山區兩個一級地貌區,南北相距近x個緯度,獨特的自然條件決定了縣域農業產業多樣性和規模參差不齊的特點。用現代農業的理念、技術、方法做精做強特色農業是振興我縣鄉村產業的必然選擇。
1.突出重點、分級打造。在x特色農業產業體系中,綜合分析產業規模、市場前景、發展潛力和要素需求等因素,選擇x至x個產業由縣級重點打造,其余的分別由鄉(鎮)、村打造。形成全縣上下齊抓共建的創業氛圍,構建“一縣一業”、“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產業發展格局。
2.發展多形式產業化經營。市場經濟條件下,特色農業發展需要多形式的產業化經營共同驅動。近年來,國內比較成功的農業產業化經營形式有以下幾種:一是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二是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三是區域公用品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四是電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五是旅游+,通過旅游、休閑、民宿、體驗帶動農產品銷售、消費。目前,第一、第四種產業化經營形式在我縣運行較多,其他形式運行較少。
3.因地制宜,建設特色產業園。特色產業園既是特色產業的載體,也是一、二、三產業(或一、三產業)深度融合的平臺。應以鄉(鎮)、村為主體,圍繞“一鄉一業”、“一村一品”建設鄉村特色產業園。因園施策,融入產品加工、旅游、休閑、民宿、體驗、文化等二、三產業(或業態),使特色產業園成為區域資源要素聚集區、生產標準化示范區、產業發展引領區、農民收入增長源。目前我縣有一批特色產業具備建設產業園的初步基礎,應按市場規則加強引導與支持,逐步打造。如大渡口的鱖魚、小龍蝦,東流的小龍蝦、茶油,香隅的蓮藕,堯渡三條嶺的梨,洋湖的黑木耳、瓜蔞、牡丹,官港的皖南土雞,泥溪的菊花,青山的中藥材,茶區的茶產業等。
4.全產業鏈檢視,補鏈、強鏈、延鏈。按照現代農業全產業鏈內在要求,對特色農業產業體系中各產業予以全面檢視,找準缺、弱鏈條,逐步進行補鏈、強鏈、延鏈。調研發現,我縣特色產業需要補鏈、強鏈的地方不少。補鏈:如食用菌產業,企業品牌極少,沒有區域公用品牌,產品精深加工缺乏。鱖魚產業,產前苗種培育、檢驗檢疫缺乏,產后冷鏈、加工缺乏。土禽產業,專業化屠宰、冷鏈缺乏。強鏈:如食用菌產業,生產基地規模化、集中度不夠。茶產業,x年我縣茶園面積x萬畝,干毛茶產量x噸,單產x公斤/畝,同期安徽省茶葉單產x公斤/畝,浙江省x公斤/畝。我縣茶葉單產底于全省x%、浙江省x%。茶葉單產低的主要原因是茶園老化、管理粗放、無性系良種茶園占比低(我縣x%、浙江省x%)。調研中,源口村茶農普遍反映茶園老化且零星分散,產量低,開辟新茶園的需求迫切。因生態紅線及公益林保護限制,愿望不能實現。延鏈:目前國內一些農產品加工企業產品開發已逐步向下游延伸,通過延鏈,打破農產品的傳統消費定位,創造新的消費需求。如茶產業,生產商研發茶系列飲料,主攻年青消費群體;研發茶系列化妝品、護膚品,主打女性消費群體。為此,我縣應予以重視,未雨綢繆,支持企業延鏈創新。
5.創建區域公用品牌。農產品品牌有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商標品牌和產品品牌三種。區域公用品牌又分為全域全品類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單產業區域公用品牌和單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三類。從我縣目前的現狀看,農產品品牌主要是企業商標品牌,區域公用品牌缺乏。根據我縣實際,可先行選擇食用菌和茶葉兩個單項產業創建區域公用品牌。理由:一是東至食用菌為安徽省“一縣一業(特)”全產業鏈創建示范縣,“東至黑木耳”成功申報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產業基礎較好,區域特色明顯。二是東至茶葉覆蓋全縣大部分鄉鎮,是山區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目前茶產業有企業商標品牌x余個,小而雜,影響力不夠、品牌效應不足。三是需要通過區域公用品牌帶動食用菌和茶產業做精做強。
(四)多措并舉,強化要素保障。一是繼續有序推動土地流轉。目前我縣土地流轉發展不平衡,土地流轉率圩區普遍高于丘陵及山區,丘陵及山區土地流轉零星、碎片,規模化不夠。應通過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土地置換等措施,推動丘陵及山區土地流轉,為鄉村產業規模化發展奠定基礎。二是充分利用鄉村存量國有和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為農產品加工企業提供支持。三是研究政策,破解茶農開辟茶園用地需求與生態保護紅線及公益林保護之間的矛盾。四是支持、幫助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申報中央和省級支農項目。五是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合作。
鄉村調研報告 篇10
今年3至4月,常委會組成了以李桂珍為組長的調研組,采取聽取匯報、召開座談會、實地察看等形式,深入我市有關部門和各縣(市、區)開展鄉村旅游發展情況專題調研,赴我區恭城縣和浙江省桐廬縣、安吉縣學習考察有關鄉村旅游發展的先進經驗。現將有關調研情況匯報如下。
一、梧州市鄉村旅游發展主要情況
近年來,梧州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視鄉村旅游工作,分別出臺了相應的財稅、土地、投融資政策,扶持和推動鄉村旅游發展,農村產業多元化逐步形成,較好地促進了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
(一)鄉村旅游初具規模
截止20xx年底,全市共有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1個(蒙山縣)和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1個(石表山景區);廣西生態旅游示范景區1家(石表山景區);廣西星級鄉村旅游區9家;廣西星級農家樂32家;廣西農業旅游示范點5家;廣西森林人家2家。其中:有廣西五星級鄉村旅游區2家、四星級鄉村旅游區4家,五星級農家樂1家,四星級農家樂10家。全市鄉村旅游年營業額6750多萬元,直接帶動就業6815人,間接帶動就業2536人,帶動農民增收效果顯著。
(二)鄉村旅游集聚區逐步形成
梧州市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結合扶貧攻堅戰的開展,明確鄉村旅游發展的定位,合理布局,加大投入,分類指導,促進鄉村旅游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科學引導鄉村旅游向縱深發展。通過開展美麗鄉村、生態鄉村、宜居鄉村、扶貧攻堅戰等一系列活動,加大了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力度,有效地促進了旅游產業與鄉村相關產業的有機融合,為鄉村旅游業的發展營造了良好氛圍和條件,逐步形成了蒙山鎮髙堆村、梨埠鎮沙地村、糯垌鎮古河村、天平鎮新馬村、倒水鎮三貴村、龍圩鎮念村等鄉村旅游集聚區。
其中:蒙山鎮高堆村有四星級農家樂2家,二星級農家樂1家,5公里范圍內還有廣西五星級農家樂1家,四星級農家樂3家,而且鄰近永安王城國家4A級旅游景區;蒼梧縣梨埠鎮沙地村形成了農業產業化、規模化模式,帶動經濟發展,該村的仙跡桃花島廣西四星級鄉村旅游區為我市鄉村旅游區的示范點;岑溪市糯垌鎮古河村依托良好的區位條件和農業資源優勢,打造以農業休閑、鄉村度假、養生康體、休閑娛樂等為主體功能的生態鄉村旅游區;藤縣天平鎮新馬村有明督師袁公袁崇煥故里紀念碑等,1988年北京商戰旅游單位,把新馬村選入中國旅游風景名勝大典長洲區倒水鎮三貴村依托碧浪灣建設鄉村旅游項目,帶動貧困人口就業;龍圩區龍圩鎮念村依托蒼海旅游度假區的建設,逐步實現旅游脫貧。
(三)品牌打造初顯效應
梧州市涌現出了一批特色鮮明、初具規模、影響較大的鄉村旅游點和特色旅游名村(鎮),如長坪水韻瑤寨鄉村旅游區、道家村鄉村旅游區、仙跡桃花島鄉村旅游區、萬圣和漁家樂等為廣大游客所熟知。以特色鄉村旅游點為吸引物,以城市為依托,以旅游大通道為紐帶,形成了生態鄉村民俗游、漁家風情游、長壽養生游、古鎮古村休閑觀光游等特色精品線路。鄉村旅游不僅創出了特色,而且發揮了品牌的市場效應。
藤縣道家村原為貧困村,20xx年,在市、縣有關部門的引導下,石表山景區進村投資建設鄉村旅游區,修建十多幢農家客棧,建設影視文化區,建設廉政教育基地、旅游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挖掘孝文化、廉政文化策劃旅游體驗項目。通過政府的扶持和石表山景區的帶動,于20xx年成功創建梧州市第一家廣西五星級鄉村旅游區。
蒙山縣長坪鄉充分利用長坪村的獨特民俗風情資源、生態旅游資源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建設相應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招商引資建設天鵝湖賓館,鼓勵當地大學生返鄉就業。通過兩年多的建設打造,于20xx年成功創建廣西五星級鄉村旅游區。
蒼梧縣沙堤村仙跡桃花島鄉村旅游區建設運營主體為農民合作社,村民以資金或土地折算入股,統一經營管理,獲利分紅。這個經營模式有效整合鄉村土地資源,長遠規劃發展鄉村旅游,提升村民參與積極性。20xx年春節期間,仙跡桃花島共接待游客5.46萬人,營業收入達35萬元。
二、梧州市鄉村旅游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我市人民政府的積極推動下,我市鄉村旅游業有了較大發展,但是,還沒有真正形成產業化經營,整體推進不力,發展效果還不夠理想,在促進農村發展、帶動農民增收方面,尚有很大發展空間。
(一)特色不鮮明
從近兩年的鄉村旅游等級評定工作中可以了解到,很多鄉村旅游企業沒有在特色方面下功夫,特色旅游體驗項目策劃欠缺。鄉村旅游靈魂農(農業)、俗(民俗)、情(風情)、趣(趣味)、真(自然)沒有做出來,吸引力不足、生命力不強。我市的貧困村也存在特色旅游資源不足,旅游開發乏力的問題。
(二)發展模式滯后
我市鄉村旅游點大部分以餐館、養殖小戶自發經營為主,沒有長遠的發展目標,也沒有很好地整合周邊農民資源,導致鄉村旅游點建設規模小、發展緩慢、旅游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薄弱。我市各部門的扶貧資金沒有很好地融合到一起,分散幫扶、項目分散建設,沒能形成合力。
(三)基礎設施薄弱
我市鄉村旅游交通條件差,鄉村旅游重點村進村道路、綠化帶、停車場、廁所、垃圾污水處理等基礎服務設施薄弱。大部分鄉村旅游點沒有公共交通到達,鄉村旅游業損失了一大部分沒有車的消費群體,造成周末集中出行的現象,周一至周五冷冷清清,周末停車場不夠用的尷尬現象。
(四)經營水平不高
鄉村旅游經營者和從業人員以本地及周邊村民為主,大多數文化水平不高,整體素質偏低,經營管理水平和旅游服務質量不高;從全市層面來看,具有現代經營管理素質的鄉村旅游企業管理人才和優秀旅游服務人員十分缺乏,鄉村旅游產品開發、營銷推廣人才嚴重不足。
三、推進鄉村旅游發展的幾點建議
(一)完善規劃,推進向產業化發展進程。
我市人民政府要進一步提高對鄉村旅游業在促進農村發展、農民增收重要性的認識,結合扶貧攻堅戰的推進,對我市鄉村旅游資源進行排查摸底,制訂鄉村旅游長遠發展規劃,把鄉村旅游作為促進農村發展、農民增收的一項主導產業,整合資源,統籌推進,根除鄉村旅游業發展各自為政、分散經營、推進不力的弊端,市、縣、鄉三級齊抓共管,形成整體合力,推進鄉村旅游向產業化發展,確保鄉村旅游業健康穩步發展。
(二)政府主導,形成廣泛參與發展格局。
各級政府要充分發揮在推動鄉村旅游業健康發展的主導作用,重點選擇一些鄉村旅游、人文、民族、民俗的優勢資源,向社會和企業推介,充分利用好社會和企業的力量,形成政府引導、企業為主、農民參與的發展格局,促進鄉村旅游業快速發展。在這方面,浙江省桐廬縣、安吉縣的先進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桐廬縣、安吉縣政府把一些古建筑、民俗的優勢鄉村旅游資源向社會和企業推介,吸引企業資金整體購買這些古建筑、民俗的優勢鄉村旅游資源,政府明確古建筑、民俗的保護要求,確定企業開展古建筑、民俗鄉村旅游項目建設方向,企業完成項目建設后,原古建筑、民俗的農民作為企業員工,參與經營,使鄉村旅游業成為促進農村發展、農民增收的一項主導產業,有力地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曾在去年召開世界互聯網大會的江南水鄉烏鎮就是這一發展模式的典范。
(三)加大投入,逐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影響我市鄉村旅游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如蒙山縣長坪鄉水韻瑤寨鄉村旅游區的.道路,山高路窄彎多,使一些旅客望而卻步;藤縣石表山景區道路達不到二級路的標準等,都嚴重制約了鄉村旅游的發展。各級政府要進一步整合資金,加大投入,逐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這方面,我區的恭城縣和浙江省的桐盧縣、安吉縣都有很好的經驗值得學習和借鑒,他們把有限的資金整合后向鄉村旅游重點項目傾斜,以點帶面,逐步完善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道路建設方面,鄉村旅游道路多為地方管轄,單靠我們本級財政投入,財力有限,難以取得根本改善。我市有關部門要大力爭取上級資金支持,推進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建設。自治區為了促進旅游業發展,設立了旅游發展基金,在開展扶貧攻堅戰中,也有一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專項資金,一定要大力爭取,與我們本級資金配套,加大投入,為推進鄉村旅游發展夯實基礎。
(四)依托資源,打造鄉村旅游優勢品牌。
要充分利用好我市農業基礎好、優質農副產品眾多的優勢,自然、生態、山水等鄉村旅游資源十分豐富,要在特色上做好文章,充分體現本地鄉土特色,打造鄉村旅游優勢品牌。各縣(市、區)可以選擇一些具有顯著特色的景區景點,做好發展規劃,設計好鄉村旅游線路,穩步推進,不斷完善,把優質旅游線路串聯起來,形成鄉村旅游精品線路,推進特色旅游名縣、名鎮、名村建設,打造鄉村旅游優勢品牌,使鄉村旅游真正成為促進農民增收的一項主導產業。如蒙山縣是中國長壽之鄉、中國中老年養生基地、全國最美生態旅游示范縣等,優勢鄉村旅游資源豐富,20xx年7月蒙山縣被列入20個創建廣西特色旅游名縣以來,做好特色文章,逐步打造出長壽養生、歷史文化、武俠文化、農業觀光等特色旅游品牌,廣西特色旅游名縣穩步推進,20xx年接待游客約8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約8億元。
(五)強化服務,推動鄉村旅游提檔升級。
各級政府要進一步強化服務意識,充分利用好新聞媒體,加大宣傳力度,每年都投入一定的資金進行市場宣傳推廣,提高我市鄉村旅游的市場認知度,廣泛吸引游客。加強鄉村旅游管理人才和從業人員的培訓,做好鄉村旅游營銷的指導和協調工作,提升鄉村旅游管理水平,引導游客從食宿、觀光向休閑、度假轉變,促進鄉村旅游提質增效。鄉村旅游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服務和引導。如浙江省安吉縣在推進新農村建設中,加強服務和引導,建筑設計部門根據本地特點,為農民做好幾十種類型的房屋設計,每當農民建房時,都為農民提供無償設計,經過多年的引導和服務,逐步形成了地方特色鮮明、整齊劃一的新農村村落,對游客來說,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能夠有力地促進了鄉村旅游發展。
鄉村調研報告 篇11
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我國鄉村體育設施明顯改善,以“村BA”“村超”,為代表的群眾體育賽事屢屢“出圈”,廣受“點贊”。發展鄉村群眾體育,既能豐富村民業余生活、提升群眾身體素質,又能培育新的業態,幫助群眾增收,但鄉村與城市相比,發展體育文化在基礎設施、資金資源、體制機制上還存在一些差距,亟需引起重視并加以解決。
一、存在問題
一是鄉村體育基礎建設不完善。當前農村體育場地設施主要存在配套設施不足、場地設施整體水平低等問題。截止X年末全國共有體育場地XX萬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XX平方米。其中,村委會體育場地面積X億平方米,而X年年底鄉村常住人口XX億人,農村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只有X。X平方米。人均活動場所嚴重缺乏。其次文化陣地的“最后一公里”問題沒得到有效解決,村民缺少根植于日常生活,富有區域特色、生活情調、鄉土情懷的鄉村體育文化。具體表現在鄉村體育組織嚴重缺失、鄉村體育指導無所依托、鄉村體育賽事有賽事無場地、鄉村體育設施陳舊失修。
二是鄉村體育人口參與度低。一是時節限制。農民工作的特點是沒有規律,農忙時節體育活動根本無法開展。農村的勞動條件較差,農民體力消耗大,勞動過后已無精力再進行體育鍛煉。二是人力資本限制。現階段,大量的農村青壯年到城市打工,而且出去時間較長,一般在半年以上,留守在農村的多數是婦女、兒童及年齡較大、身體活動不便的老年人,他們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顯然不足。
三是農民體育消費水平低。一方面,廣大農村地區尤其是西北五省的人均GDP均低全國平均值,這樣的經濟發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區域內公共服務業的發展,大大限制了政府職能部門提供高效、優質、免費的體育公共服務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均低全國平均值,較低的收入制約了農村居民購買非免費體育公務物品的能力,導致農村體育消費量很小。對于農民來說,“購買體育用品、器材”和“體育文化娛樂消費”排在其他家庭消費內容的后面。
四是鄉村體育建設管理缺失。有效的管理才能保證體育事業開展的有效性,但現階段,鄉村體育事業及文化建設中“重建設,輕管理”的問題普遍存在,目前仍舊缺乏一套完整的體育管理機制,使得鄉村體育文化建設過程中環節缺乏整體性與協調性,工作效率較低。其次,鄉村人才流失嚴重,體育專業人才缺乏,在工作開展過程中缺乏專業性與針對性的指導,使得體育事業發展質量得不到保障。此外,在體育場地、體育器材的管理與維護上也有所不足,缺乏及時對相關體育設施進行定期的檢查、報修、維護與管理,監管力度不夠使得鄉村一部分體育設施老舊和損壞。
二、對策建議
一是促進城鄉全民健身公共服務資源均衡布局。落實國家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堅持縣域統籌,推動以城帶村、城鄉互促,不斷優化城鄉全民健身功能布局,完善農村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網絡,使全民健身公共服務資源與鄉村人口總量、結構和流動趨勢相銜接。鞏固拓展體育扶貧成果,改善鄉村健身環境。通過引進體育賽事、援建體育設施、科學健身進鄉村等方式持續增加鄉村普惠性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供給。鞏固拓展“農民體育健身工程”成果,推進新時代鄉村體育“四有”惠民工程建設,即鄉村有健身場地、有健身組織、有賽事活動、有健身指導。推進政府購買鄉村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加強宣傳推廣,提升鄉村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供給水平。
二是建設完善鄉村全民健身設施。實施鄉村公共健身設施提升專項行動,結合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完善農村健身設施,加強鄉村特別是脫貧地區鄉村公共健身設施和器材維護更新升級工作,支持有條件的鄉村提升公共健身設施質量,推動農村提升村容村貌、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推動制定鄉村公共健身場地和器材配置標準,按標準補齊鄉(鎮)、行政村(社區)健身場地和器材配置短板,建設完善縣級公共體育場、全民健身中心、體育公園等場地設施。引導支持社會力量、企事業單位開展送體下鄉活動、體育助力鄉村振興公益行動,向農村捐贈體育器材、體育用品。積極推進縣級公共體育場館和全民健身中心向社會免費或低收費開放,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加強鄉村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建設,補齊鄉村中小學體育場地器材不足短板。推動有條件的鄉村學校體育場地向村民開放。
三是培育鄉村體育產業多元化業態。引導鄉村在做大做優戶外運動產業、體育旅游等主導產業的同時,向體育傳媒、體育用品制造等其他業態擴展。支持有條件的鄉村因地制宜舉辦群眾喜聞樂見、豐富多彩的體育賽事活動,特別是適合全家庭參與的鄉村體育主題賽事。利用寒暑假、節假日組織開展以體育+研學為內容的青少年營地活動。支持鄉村集體企業利用當地資源,拓展渠道,向體育用品企業供應木材、竹材、皮革、羽毛等原材料,鼓勵有條件的鄉村發展原材料加工產業。支持鄉村開通體育短視頻賬號、體育旅游小程序等平臺,推出一批鄉村體育旅游精品線路和網紅打卡地。支持各地利用中國體育文化博覽會、體育旅游博覽會等展會搭建資源對接平臺,宣傳、展示和推廣各地鄉村特色體育產業和體育助力鄉村振興經驗成果。
四是加強鄉村體育人才隊伍建設。建立健全鄉村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體系和工作機制。各級社會體育指導員的考核認定工作向回鄉創業大學生、鄉村體育教師等各類體育人才傾斜。建立鄉村體育人才信息數據庫。加大鄉村社會體育指導員領軍人才和鄉村體育骨干人才培養。開展體育專業院校畢業生基層成長計劃、體育人才下鄉支教等專項活動,引導體育專門人才更好地在農村就業創業。建立人才激勵機制,定期在全國群眾體育先進表彰中推選鄉村體育工作先進典型,增強鄉村體育工作者的榮譽感和責任感。
五是拓寬全民健身科學化傳播渠道。科學引領鄉村全民健身活動開展,支持在高校、科研院所成立體育助力鄉村振興研究機構,圍繞體育助力鄉村振興開展專項研究和推廣應用。編制符合農村實際和農民需求的“億萬農民健身活動”系列叢書,編寫出版鄉村體育指導、健身器材使用、體育旅游、自駕、戶外露營等手冊和影像資料,為鄉村體育提供科學指導。發揮各級農民體育協會、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的資源優勢,開設體育助力鄉村振興專題專欄。加強鄉村體育科普工作,豐富鄉村公共宣傳欄、村廣播等傳播載體中的體育內容,宣傳健身科普知識,開展貼近群眾、形式多樣的運動促進健康宣講活動,倡導科學健康生活方式,提升鄉村群眾的體育科學文化素養。
鄉村調研報告 篇12
(一)國際性鄉村旅游開發方式
1.休閑娛樂、旅游觀光、旅游度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游客喜愛到鄉村度假,特別是這些風景秀麗、遠離喧囂大城市的鄉村甚至是較為偏僻的地方,在柔美的環境中陶冶情操,感受另外一種生活習慣。很多游客住在地方農戶的家中,和它們一起生活,吃著新鮮的蔬菜和瓜果,一起在農場里工作。比如在美國西海岸的很多大農場,都是有為這些來源于大都市的游客提供住宿歇息的設備,這種游客還能夠和牧場主一起放養、鋤草或是收集新鮮水果、農業產品。在勞動中,她們可以了解到更多的知識,提升理性認識。
2.鄉村民俗文旅產業。這類方式下的農村旅游關鍵是由農村旅游與文旅產業緊密聯系下去,使游客在賞析美麗的田園風景的與此同時還感受著數千年歷史時間累積出來的民俗文化。參加這類度假旅游的消費者群體的文化水平高些,她們趕到農村目的是為了感受和賞析傳統式的文化藝術,而這種文化藝術在工業文明的狂潮中早已被淹沒。趕到農村的游客是要以發覺的眼界去追尋傳統式的人文和原始的風俗習慣。例如農村的民宅、他們的生活方法及其廣為流傳著的農村中國戲曲、傳統武術、戲法等。針對這種游客而言,到農村去旅行目的是為了追求完美精神上的享有和達到,是獲得高端日常生活的必須。農村旅游變成一種更高檔的旅游方式。我國進行鄉村民俗文旅產業比較好的是奧地利。奧地利的農村旅游方式,即鄉村民俗文旅產業——成為了許多國家發展鄉村旅游的方式。
3.創意農業。“農牧業度假旅游”式的農村旅游現在正變成很多地區和我國發展鄉村旅游的又一個方式。以度假旅游推動農牧業,以旅行推動農業的發展,把農業和休閑活動結合在一起,使農牧業和旅游業發展的互相促進,既可以提升旅游業發展收益又推動農業的發展,產生良性互動。本店鋪猜想,歐洲地區每一年旅游總收入中創意農業收益占5%~10%。僅法國的農村旅游每一年可給農戶產生700億法郎的盈利,相當于法國的全國各地旅游業發展收益的1/4
4.生態鄉村度假旅游。把休閑農業旅游和創意農業緊密結合,創建生態農業園,用新科技方式來開展大規模的農業的栽種與管理方法。休閑活動在生態農業園內開展,游客根據在農牧業園里日常生活,參加農業園的工作。而且能通過選購或是出租的方式在農牧業園里挑選一塊土地,自已栽種一些糧食作物。有些我國的生態農業園特別大,產生一個聯合,農村旅游主題活動都是在生態農業園內開展。開展生態農業旅游最有代表性的的國家是芬蘭。芬蘭的生態農業旅游區域總面積超過了4000公畝。
(二)中國鄉村旅游開發方式
在我國鄉村旅游開發最開始是一種自發性型的,并沒有實際的玩法和機構運做,要在探尋中飛速發展。最初的農村游客目的是為了國際性游人,這種游客不會再到一些傳統式的熱門旅游景點,反而是到一些非常偏遠落伍甚至是并未開發設計的地區去旅行并且樂在其中。她們喜愛到我國的內陸地區和偏遠地區,特別是具備很弱的地方文化和地方特色的地區。都市區無法體會到這些原生態的中國的傳統文化藝術和鄉土文化風俗習慣,但在以上地區卻能夠達到他的必須。伴隨著到農村旅游的總數愈來愈多,“農村旅游”這一一個新的度假旅游方式在我國獲得快速發展。而且慢慢形成了好多個大的農村熱門旅游景點地域。比如江蘇省的西塘古鎮、蘇州同里、西塘古鎮等以江南地區的鎮上古香古色的建筑物和水鄉古鎮生活習慣吸引住著諸多的游客。安徽黟縣的南屏、歙縣的鄭村(棠樾牌坊群)安徽徽州的湯口等村莊生產制造紙、筆、墨等藝術品,以傳統式的制造技藝和頗具特點的民居為吸引住特點。
值得一提的是除開以上這幾個地區的農村旅游搞得蒸蒸日上之外,也有很多極具特點的農村旅游地并未開發設計,或是“里養閨閣人未識”。這種并未開發設計的農村旅游地大部分都坐落于偏僻的地方,特別是在中國的中西部及其這些老少邊窮的地區,那些地方農村經濟不發達、工業生產落伍、交通不方便,因此不以外部孰知。不過本地的景色卻十分唯美,而且得到保存了諸多初始獨特的自然風光和古色古香濃厚的傳統文化,變成發展旅游業的資源稟賦。因而,發展鄉村旅游帶動經濟發展,以農村旅游推動精準扶貧,是我國鄉村旅游開發的一個主要的方式。以貴州舉例,貴州大概有85%的人口數量定居在鄉村,經濟水平比較低。貴州少數民族諸多,大多數村落是稀有民俗文化的保留地。貴州明確提出“以旅行推動擴大開放和創業致富”的指導方針,造就出四個關鍵度假旅游扶貧模式:
一是旅游景區推動,如黃果樹景區就推動四周村落的農戶創業致富。
二是發展趨勢村落度假旅游。如郎德苗寨、青石板寨、鎮山村等,度假旅游變成這種村落社會經濟發展的支撐。
三是公司加農民生產制造旅游商品。如臺江中華民族刺繡廠,推動家家戶戶在搞中華民族刺繡圖案臘染。
四是把度假旅游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優勢產業。如荔波、施秉,縣區經濟的發展靠度假旅游。據不完全統計數據,究竟,貴州農村有53.2數萬人根據發展鄉村旅游擺脫了貧苦。
農村旅游從發展趨勢層級上看大概能夠分成下列好多個方面:
(一)基本層級
以旅游觀光休閑度假休閑娛樂為主導,吸引住物目的是為了農村清幽的`室內環境、秀美的風景、質樸的民風民俗和比較遲緩的生活的節奏。農村旅游是使城鎮居民感受農村辛勤勞動、掌握風土人情民俗文化、領略到鄉村美景和返璞歸真的最好方法。這類以旅游觀光休閑度假為目地的海外游人大部分是來源于經濟發達的現代都市,工資水平高些。因而基本層次的農村旅游的客戶資源十分平穩,游人的重游率高些。依據法國的的數據統計說明,有70%游人采用農村休閑度假的方法,更有超出15%的游客每一年都住在同一地區。目前我國的農村旅游地大部分要以旅游觀光為主導。參與農村旅游的中國游人,絕大部分是為換個環境來渡過暑假生活。因而關鍵是去這些貼近大城市的周邊休閑農業旅游,出行的時長都短一些,一般是運用雙休日日或是別的假日一至二天的的時間。
(二)提升層級
重視農村旅游的具體內容和文化底蘊。農村旅游具體內容要普遍而具有特點。在中國客源市場上,很多游人針對農業主題活動很有興趣愛好。“住農家院屋、吃農家菜、干農家院活、享休閑農家樂”和采收各種各樣農業產品的度假旅游很受歡迎。
除開以在田地里耕作、收集等形式讓游客來體驗農村生活的快樂以外,傳統的的加工工藝完全可以作為一種強有力的吸引住物進行弘揚。天津市楊柳青年畫、貴州蠟染、南通市蠟染、濰坊市的紙鳶、手工制作造紙工業及其各種各樣刺繡圖案、小泥人、甚至是食品類的生產加工,都能夠變成農村旅游的人文借助。比如澳洲葡萄酒業生產制造制做就變成澳洲文化藝術的關鍵組合而成,澳洲葡萄酒業已變成關鍵的鄉村產業。而且從而產生了澳洲葡萄酒業度假旅游。
在提升農村旅游層次的另外一個吸引住物便是農村所保存出來的名貴的中華傳統文化、風俗習慣和完好無損的古建筑。巍巍大氣的農村祠堂宗祠,傲然挺立的縣村古城堡,河邊的廟宇這些,是農村在歷史時間發展中的一面鏡子,折射出農村居民生活。還有一些民俗活動也是有很強的旅游資源開發使用價值。一些農村風俗人情像在我國各地區的嗩吶鑼鼓戲、舞獅子、秧歌、祭拜谷神等,都能夠變成鄉村旅游開發的吸引力點。
(三)可持續發展觀層級
鄉村旅游開發一定要走可持續發展的路。可持續發展觀全球維護同盟(iucn)覺得,可持續發展觀是一種在沒有耗損或毀壞網絡資源的前提下所容許的開發過程。這種網絡資源不但包含生態資源還包含社會資源和人文資源。農村旅游的發展趨勢有些是借助漂亮的自然景觀,有些是與眾不同的中華民族風俗人情和寶貴的中華傳統文化,有些是以生態農業園區來進行休閑活動。農村和城市對比是“傳統地區”,因而才能夠維持一些純天然的大自然和自然景觀。但這種也相對性敏感,而開發設計度假旅游,是否會給相對性落伍的鄉下產生沖擊性,進而造成鄉村生活模式產生前所未有的巨大改變,農戶效仿城鎮居民的生活習慣,造成一些傳統文化的瓦解?在貴州初期開發設計的一些農村旅游地就以前出現了這種狀況。因為便捷游人酒店住宿,在青石板寨外場建立起小洋樓,往日走在鄉間的小路上,耳旁四處能夠聽到山歌對唱。現如今則是拉卡ok在播放視頻流行曲。一些樸實的少數民族沒有在墨守陳規,外出打工,剩余老弱婦孺……。長此下去,發展鄉村旅游的基本就喪失了,農村旅游一定會邁向衰落。因而,農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觀必須是生態資源、社會資源、人文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觀。在發展鄉村旅游的與此同時,不影響網絡資源,特別是社會發展文化資源。不毀壞民族文化、風俗人情。怎樣在開發設計度假旅游的與此同時,又能合理有效的維護寶貴的企業文化?這就需要農村旅游的發展趨勢必須走一個新的門路,建立跳躍性的發展趨勢。務必依照可持續發展的標準和規定,追求完美度假旅游的環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收益的統一。提升農村旅游品質,即追求完美度假旅游精典,不可以亂開發設計,亂基本建設。需有統一的整體規劃,在政府部門和度假旅游管理部門的指引和指導下,農村旅游地的人民群眾積極開展度假旅游中,而且要引入市場經濟體制,在市場經濟下運行,建立收益共享資源。既合理的激發農戶開發設計度假旅游的主動性,又加強管理,防止出現一窩蜂亂開發設計弄亂銷售市場最終嚇退游人的狀況。
在我國是個農業大國,全國各地農村風俗各不相同,農村旅游在我國發展擁有較好的前提和廣泛的市場前景。因而,現階段在農村旅游風潮中,應當緊抓有益機會,開展精心準備,立即發布精典農村旅游路線,打造出鄉村精品旅游地,重點是神奇的自然園林景觀、璀璨的多民俗文化、歷史悠久而最美的地方。在市面上特別是國際性旅游經濟打造出“我國—農村旅游圣地”的品牌形象,使中國的旅游業的發展更進一個新的階梯。
鄉村調研報告 篇13
河南省地方經濟社會調查隊于近期在全省16個省轄市、濟源產城融合示范區開展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情況調研,共收取2300份村民問卷和115份村干部問卷,調研時間截止20xx年3月。
調研結果顯示,我省農村人居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垃圾治理基本全面覆蓋,糞污治理初見成效,污水治理穩步推進,村莊環境基本整潔有序,村容村貌顯著提升,村民滿意度高,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取得顯著成效。
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取得的成效
各級政府高度重視,發文件、建制度、撥資金,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整體推進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在調研的115個村中,參與調研的村干部都熟悉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相關政策,了解相關要求;所有村都是村“兩委”班子專人負責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作;91.3%的村在人居環境整治方面有資金投入或項目,其中52.2%的資金來源于上級政府,32.2%的資金來源于村集體;61.7%的村享受到農村人居環境相關設施建設用地、用水用電保障和稅收減免等政策;所有的村都有上級單位針對本村人居環境整治督促檢查。
全省各地通過村廣播播報、張貼明白紙、懸掛條幅等形式對環境整治行動進行全方位宣傳,大力引導村民養成“共建、共創、共享”的良好氛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調研結果顯示,91.6%的人聽說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相關政策,其中,71.2%的人通過電視、廣播等新聞媒體得知,84.0%的人通過鄉鎮或村干部宣傳得知。99.6%的村民知道本村開展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
河南省全面推進農村衛生廁所改造。在調研的村民中,使用衛生廁所的家庭達到94.0%,其中93.3%的家庭是自愿按標準改廁,68.2%的家庭廁所糞污是聯戶、聯村、村鎮一體處理的。94.6%的村已沒有較大面積的黑臭水體。
河南省農村基本實現了垃圾集中處理全覆蓋。在調研的115個村中,63.8%的村生活污水集中治理,99.0%的村生活垃圾集中處理;99.0%的村有生活垃圾收集、轉運、處置設施,35.7%的村建筑垃圾沒有就地就近處理,94.9%的村實施了“三清一改”,在調研的2300個村民中,94.2%的人知道垃圾分類。
河南省村莊綠化、美化進程加快,村容村貌得到提升。在調研的115個村中,113個村開展過村容村貌整治工作;有63個村有園藝、環境等行業相關專業技術人員定期駐村指導。鄉村旅游業不僅使農民增收,還對振興村集體經濟起到了很好的帶動作用。有30個村開展了休閑農業、農家樂民宿和鄉村旅游接待,其中有3個村的村集體經濟收入在100萬元以上。
近年來,我省著力加強鄉村規劃管控,加快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在調研的115個村中,70.4%的村有經上級部門認證的村莊規劃,村干部均認為規劃是合理的;77.0%的村有電子商務配送站點,92.7%的村有圖書館、文化站,98.7%的村有衛生室,99.1%的村有體育健身鍛煉場所,91.8%的村有農民業余文化組織,99.8%的村內主要道路是柏油或水泥路,87.0%的村飲用水是經過集中凈化處理的,94.1%的村已完成電網升級改造,98.3%的村民家庭安裝光纖寬帶或移動互聯網或數字電視網等。
鄉村服務得到推進,鄉村治理初見成效。在調研的`115個村中,有100個村有集黨務村務、監督管理、便民服務于一體的智慧綜合管理服務平臺,一年來102個村沒有發生信訪案件,113個村沒有發生過群訪事件,96個村沒有發生過報警或刑事案件,99.1%的村將村莊環境衛生等要求納入村規民約。在調研的村民中,99.1%的村民知道村規民約,92.9%的村民對本村的治安環境滿意,7.1%的村民基本滿意。
村民廣泛參與,滿意度高。在調研的2300名村民中,98.8%的人愿意或主動參與本村人居環境整治;76.9%的人愿意為生活污水垃圾處理等合理付費,其中90.0%的人愿意每年支付100元以下。在調研的115個村中,94.3%的村設立村莊清潔日、“門前三包”等制度。在調研的2300名村民中,91.3%的村民對人居環境整治成果滿意,8.5%的人基本滿意;95.2%的人對本村“兩委”班子的鄉村振興工作滿意。村民認為開展環境整治以來變化最大的三處是:
1、生活垃圾治理變好;
2、能夠使用衛生廁所;
3、生活污水治理變好。
二、村民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期待和建議
根據調研問卷,村民最希望環境整治中加強治理的三個方面為:
1、鼓勵村民養成良好衛生習慣;
2、建設統一的生活污水管網;
3、建立長效管護機制,設備有人管。
根據調研問卷,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的意見和建議多為:
1、通過宣傳引導、示范帶動等方法,讓村民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2、建立長效管護機制,鼓勵人人參與;
3、加大資金投入,處理好生活污水,治理好河渠溝塘;
4、根據農村生活生產特點合理規劃,有序布局;
5、持續推進村莊綠化,環境美化;
6、加大背街小巷的清潔力度,做到全面衛生。
【鄉村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鄉村調研報告02-16
鄉村調研報告07-24
鄉村調研報告02-27
鄉鎮鄉村旅游調研報告-調研報告09-30
鄉村振興的調研報告02-14
鄉村旅游調研報告06-11
鄉村振興調研報告09-04
鄉村振興調研報告11-21
鄉村振興的調研報告05-30
鄉村旅游的調研報告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