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時間:2024-09-13 17:22:46 調研報告 我要投稿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在生活中,越來越多人會去使用報告,多數報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發生后撰寫的。其實寫報告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難,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篇1

  **區始終以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統攬農村工作全局,緊緊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村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要求,以加快項目建設為載體,以夯實基礎設施為依托,以發展特色產業為動力,以助農增收為目的,因地制宜,精心組織,周密部署,強力推進新農村建設各項工作再上新臺階。

  一、新農村建設情況

  1.特色鄉村建設有了新成效。東龍鎮列入了自治區第一批百鎮建設示范工程,鎮區亮化工程等部分項目已開工建設。樟木金洋小區二期等項目已完成主體建設,三里新街小區、五里商貿小區、大嶺富嶺小區等項目前期工作扎實推進。**鎮龍鳳村、姚山村立足生態農業發展,部分村屯規劃設計完成初稿,為村屯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2.管理水平有了新提高。深入開展“清潔鄉村”活動,建立完善了長效工作機制,以良好成績通過自治區考評驗收組驗收,被評為一類縣市區。扎實開展城鄉風貌改造工程、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工程、“雙違”整治活動和市容市貌集中大整治活動,啟動“美麗**·生態鄉村”活動,全面治理城鄉、農村臟亂差的現象,城鄉面貌明顯改觀。

  二、新農村檔案工作開展情況

  1.區檔案局將農村檔案工作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鄉鎮全面開展了爭創合格檔案室活動,各行政村也全面開展了建檔立卷工作,通過爭創,鄉鎮檔案室10%達到合格標準,比“十一五”末增長100%。

  2.依法治檔,執行一年一度的檔案工作年檢和配合執法檢查,每年進行行政執法檢查及專項檢查次數不少于2次。通過檔案執法檢查及時糾正和發現制止檔案管理中的違法違規行為。

  3. 做到每年對區直和鄉鎮檔案管理人員進行業務培訓,累計培訓3500人次。通過培訓有力提高了我區檔案隊伍的綜合素質,極大地促進了我區檔案事業的發展。

  4.不斷完善新農村建設檔案工作長效管理機制體制、農村檔案資源體系、檔案利用體系和檔案安全保障體系,有力地促進了全區新農村建設檔案事業的全面進步。

  三、存在的問題

  1.檔案管理意識淡薄。部分村干部對檔案工作重視不足,認識不到位,支持力度小、解決問題少。有些檔案資料沒人過問,沒人管理,無法及時歸檔保存,造成很多珍貴的歷史資料流失。還有部分人員對檔案綜合管理認識上有差距,致使一些辦事處、行政村檔案室僅保存較單一的文書檔案和會計檔案,而土地承包、村務公開等其他檔案均存在整理不規范,管理不集中。

  2.分管領導不明確,人員不到位,制度不完善,責任不清楚,影響農村檔案工作正常開展。

  3.檔案基礎設施不完善。農村檔案基礎設施不完善,部分村沒有建立完善檔案室,檔案的.安全狀況令人擔憂。

  4.檔案人員更換頻繁。部分行政村檔案管理人員經常更換,不利于檔案工作的開展。

  四、改進措施及建議

  1.進一步深化思想認識。針對鄉鎮對檔案工作不重視,將進一步加大宣傳教育和督導力度,切實提高思想認識,增強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為全區新農村檔案工作創造良好的環境。

  2.進一步完善工作機制。為確保檔案管理工作規范化開展,形成常抓不懈的管理機制。要進一步在組織領導、業務培訓、經費投入、隊伍建設和制度建設等方面下功夫,全面提高村級檔案建設的標準和水平。

  3.進一步強化協調配合。逐步建立以檔案部門為主,相關職能部門配合的檔案工作協調機制,分工負責,齊抓共管,確保新農村檔案工作任務落實。

  4.進一步強化檔案利用服務。在收集和保管好檔案資料的同時,更加注重利用檔案為農村的建設、發展和為村民生產生活提供有效的服務,發揮檔案應有的作用,使檔案工作充滿生機和活力。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篇2

  飛輪村位于浙江中部,是由原來的新嶺腳村和牛歪村合并而來。現有人口20xx人左右,勞動力1200人左右,在外勞務人員300人左右,預備黨員15名,黨員42名。全村國土面積平方公里。人均收入達6000元左右。在上級政府部門的倡導下,飛輪村堅持以生產發展為中心,以提高生產力水平、農民收入、集體收入為落腳點,以村鎮規劃為突破點,以村屯整治的“四清四改”為切入點,以培養新型農民為根本點,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可喜成果。

  村子的主導產業是農業和畜牧業。主要的農副產品有:水稻、小麥、玉米、,在養殖方面,雞鴨成為近年的主要牲畜。自合村并組以來,該村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狠抓村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圍繞本地獨特優勢,大力發展葡萄生產,葡萄已經成為農民主要收入來源的經濟支撐。圍繞國家重點項目建設,加大就地打工創業的步伐,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造就了一批有眼光、有技術、會經營的農民工隊伍。圍繞改善村容村貌,狠抓了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村級公路硬化得到突破性的發展,農民居住條件、交通運輸條件大為改觀。圍繞建設文明新村,科學制定居民點村莊規劃,加強引導管理,為農民娛樂的“文化廣場“已成雛型。飛輪村已經有近二十多年的磨珠歷史。憑借著自己的手藝,最近幾年,村民們逐步走上了富裕之路。而我們村也由原來的一個不起眼的村子一躍成為鎮里的生活富裕村。并且被確立為巖頭鎮的“示范村”。據村民反映,我們村生產的各類珠子享譽全省,僅此一項每年也可為村民增加許多收入。可以說正是村民的勤勞與智慧為他們帶來了豐厚的回報,而村民也對他們有如此不菲的收入而感到高興,但是在高興的時他們也道出了自己的擔憂。因為村中的生產主要是以小作坊式的生產為主,并沒有形成規模性生產,這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該村的經濟發展。而這也是一些經濟強村在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經常遇到的一個問題。面對這一難題他們希望政府可以為他們的發展提出一些指導性意見。另外我們在調查的過程中發現,現在諸如運輸、能源和其他的物價上漲已經開始影響到了他們的經濟效益,這一切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注意,因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離不開堅實的經濟基礎。我們應當對此引起足夠的重視,因為我們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還處在初始階段,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篇3

  一、村情簡介

  (一)基本情況

  高梁店鄉位于XX區的西北部,北隔淮河與王崗鄉相望,南鄰湖北省小林鎮,東接平昌關鎮,西以大坡頭為界與南陽XX縣相鄰,是一個典型的山區邱嶺鄉。高梁店鄉政府就座落在高梁店村的中心位置,高梁店村耕地面積1108畝,有10個村民組,464戶,人口1659人,其中黨員22人。整個村的分布大致以高梁店街為中心南北呈棱形。由于鄰街,全村人多地少,個體經商戶較多,經濟發展相對較快。

  (二)行政村班子情況

  高梁店村村支兩委共有村干部6名,有村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兩名正職,一名村支部副書記,兩名村委會委員,一名計生專干。村支兩委班子健全,工作團結,在群眾中樹立了較高的威信。

  (三)新農村建設與基層工作情況

  1、基礎設施逐步改善,生活環境不斷優化。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村道路改造全面完成;臨街的街北組、街西組、街東組、教堂灣組,道路兩邊均裝置了路燈,每晚定時開啟與關閉;每戶門前空地種植了廣玉蘭等綠化樹種;新街與東街改造水沖式公廁兩座和垃圾集中處理池兩個,基本實現了硬化、亮化、綠化、凈化的“四化”要求,給廣大村民營造了一個良好的人居生活環境。

  2、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收入逐步提高。由于高梁店村位于高梁店鄉的中心地帶,全村經濟發展相對較快,群眾生活相對富裕,外出務工人員相對較少。村內蔬菜種植專業戶近年發展較快,淡水立體養殖處于發展起步階段,但尚未形成規模;農副業經濟發展處于初始階段,無工廠和大型加工業,現有的一個大米加工廠,還處于粗獷加工階段;全村有不少種植香菇和黑木耳的農戶,但形成規模的只有兩家,黑木耳種植的發展前景較為可觀,給不少村民帶來了可觀的收益。

  3、農民素質不斷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增強。在各項惠民惠農政策的引導下,xx年春季的首次新農合之際,全村就有近1000人參加新農合,參合人數占全村總人口的2/3,切實解決了農民就醫難的問題,日前,xx年新農合費用征收工作已緊鑼密鼓地進行,之前因外出未參加新農合的村民,趁返鄉秋收之際,也正積極加入新農合的隊伍。另外,在7月份開展的水稻保險工作中,全村投保面積達931畝,投保率達85%,最終因病蟲害等造成損失的農戶,都按當初合同約定,獲得了賠償金,進一步增強了農民種糧的信心。

  4、計劃生育工作穩步推進。我村總人口1659人,其中已婚育齡婦女349人,長期外出已婚育齡婦女146人。隨著農民素質的不斷提高,村民們生兒養老、傳宗接代的思想觀念有所淡化,在家的已婚育齡婦女都能按單月康檢的要求,準時參加孕檢,外出人員也能按時將孕檢證明寄回。但是仍需加強人口和計劃生育政策的宣傳,采取懲罰與獎勵相結合的有效機制,避免反彈現象的發生。

  5、以人為本,弱勢群體倍受關注。我村五保、低保、優撫對象,總計68人,在村委會的幫助下,全部納入社會救助的范圍。基本生活保障基金,按季度足額發放到困難人員手中,使他們的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近日,將有棉衣、棉被等過冬物資,發放到位。

  二、關于高梁店村建設、發展的幾點想法

  (一)發展蔬菜種植。高梁店鄉地處偏僻,從周邊了解到,高梁店集鎮的蔬菜價格比周邊的鄉鎮都要高,平均高出20%左右。相鄰的平昌關鎮和吳家店鎮,常年均有在高梁店賣菜的菜農。高梁店村地理位置優越,可鼓勵農戶就近承包土地,以反季節大棚蔬菜為主,大力發展蔬菜種植業。政府相關部門有必要可成立蔬菜協會,聘用一定數量的蔬菜種植的專業技術人員,定期對菜農進行一些專業知識講座和技術指導,為菜農提供切實的幫助與支持。這樣以來,一方面既可以降低運輸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促進村民發展經濟,提高人們的購買力,豐富了鄉鎮居民的菜籃子,增加了村民群眾發家致富的道路。

  (二)利用地理優勢,發展觀光休閑旅游業。高梁店生態環境良好,環境優美,具有森林公園的風光。高梁店村位于全鄉的中心地帶,交通便利,可發展觀光休閑旅游業、垂釣塘、農家飯、地鍋鏌、土雞湯等,均有良好的發展潛力。陳家小灣的陳精選,近年的觀光垂釣塘開發的就比較有新意,如果他再把房后的幾畝桃園管理起來,把垂釣與賞桃、摘桃、償桃結合起來,相信會帶來更好的經濟效益。

  (三)因地制宜,發展淡水養殖業。高梁店村地處淺山丘陵區,池塘多,淡水資源豐富,而且由于無生產型企業污染,水質良好,適宜淡水養殖,比如龍蝦、魚類等,一年四季的市場價格都較為可觀,如能形成一定規模,就可以解決一部分外出務工的青壯年勞動力的就業問題。且高梁店村交通順暢,通訊便捷,除滿足本地餐飲業需求外,可以準確掌握市場行情,及時把水產品運往城區,讓更多的人品嘗到我們的綠色水產品,也讓農民的口袋進一步鼓起來。目前,小陳灣﹑街北隊均有空閑的水塘,有待開發。

  (四)開發房地產業。在政府的.各項惠農政策的扶持下,現在農村經濟發展了,農民生活水平提高了,農村居民進街、街上居

  民進城已經成了一種時尚,給發展高梁店村內經濟也提供了大好時機。高梁店村可依此協同政府進行土地開發,拉大鄉鎮框架。結合新農村建設的要求,由政府牽頭,鄉、村、組三方結合,進行科學規劃,統一開發,統一施工,利用好土地開發這把雙刃劍,進行統一規劃、統一管理,避免組、戶各占山頭,各自為政,形成街不街、巷不巷的混亂局面,打造良好的新農村形象。

  (五)成立文化大院,豐富村民業余生活。在物質生活相對充裕的今天,人們開始注重對精神生活的追求。在財力允許的情況下,可以成立一個文化大院,配備一些簡單的健身設施,村民們茶余飯后聚在一起聊聊天、健健身,這樣以來,既加強了村民間的溝通,減少鄰里之間的摩擦,也可以大大減少打牌、賭博人員的數量,進一步凈化社會風氣。

  這是我到村任職以來,通過與村干部的交流,對村民的走訪,及自己日常工作時的所聞所見,所掌握的一些情況,可能不全面,還有更深層次的情況有待探索。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將立足全村經濟發展全局,進一步深入群眾當中,從廣大村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辦群眾之所需,為建設和諧、進步、發展的高梁奉獻自己的青春。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篇4

  一、中周村基本情況

  中周村地置樟木鄉南部,距樟木鄉人民政府8多公里,道路交通狀況較好,黃練至樟木水泥路繞村而過,振南至中團村的水泥也于XX年10月份建成通車。全村群眾聚居相對集中,有7個自然屯,人口5400多人,黨的基層建設較好,設立周耕片、中上劉片、甘梁片三個黨支部,有黨員102名, 全村耕地5300畝,其中旱地3000畝、水田 2300畝,農業種植主要以甘蔗、花生、玉米為主,甘蔗是群眾經濟收入的主要渠道,XX年人均收入1576元,XX年人均收入1663元。

  (一)基礎設施落后,生產上不去。中周村耕地較分散,地質系紅黃壤土質,保水、保肥能力差,農作物需要較多的肥料、水源,況且產量不高。全村無水庫,農田灌溉依靠小型抽水機,農作物一遇天旱嚴重減產,靠天吃飯的情況嚴重存在。

  (二)農民素質低,生產能力差,村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種養全憑經驗,失敗率較高。種植適合市場發展的農作物往往由于技術性問題而失敗;生豬、家禽養殖戶,也因禽流感、動物疫病、市場價格下滑、飼料價格上漲的影響,農民迫切希望技術服務。

  (三)無主導產業,農民收入低。種地、打工是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全村近1000多人外出打工,占青壯勞力的80%,勞務收入占村民總收入的70%。農民工以小工、泥工、木工等體力活和傳統手藝活為主,工資性收入普遍不高。村民除了種植水稻,就是小面積種植花生和大豆,產量和效益均不高。

  (四)組織建設薄弱,發展能力不強。該村村委5人,平均年齡50歲,初中以上文化,都沒有明顯的致富項目。村里沒有集體經濟收入。全村黨員102人,集中在55歲左右年齡段。近2年來,由于年青人都外出打工了,新發展黨員少。村委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

  二、對中周村新農村建設的幾點建議

  中周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一步一步地走,要以扶貧開發為突破口,幫助村民發展生產、提高素質、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一要加強精神扶貧。扶貧先扶志,是扶貧開發工作的一條重要經驗。物質貧困決定今天的問題,精神貧困則影響明天的問題。在中周村,村民安于現狀、小富即安、不講文明不講衛生等現象普遍存在,制約了農村發展,限制了扶貧開發進程。因此,在新形勢下推進扶貧開發工作,加強精神素質扶貧、提高精神素質扶貧的成效,是打好扶貧開發攻堅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根本。要用小康社會的美好前景激發他們追求美好生活的激情,樹立勇往直前、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

  二要加強新農村建設宣傳。要加強對新農村建設全方位的宣傳,通過報紙、橫幅、宣傳車等形式深入院落宣傳,將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要求、政策宣傳到位,調動村民的積極性,營造新農村建設的良好氛圍。

  三要推進產業開發。中周村沒有經濟產業的開發,生產難以發展,群眾難以致富。一是圍繞農產品加工找出路,發展訂單農業。二是利用土地優勢發展精品水果基地和庭院經濟,加快對現有小水果的品種改良,提高經濟效益。三是進一步壯大養殖業,加強技術指導及優良種畜禽的引進,提高養殖效益。四是把發展勞務輸出作為重要工作來抓,為勞動力提供技能培訓、用工信息咨詢、法律維權等服務,把人力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引導外出務工人員帶回資金和技術,盡快由打工仔變成創業者,從"賺錢蓋房子"發展到"籌資辦廠子"。

  四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的落后,是制約中周村經濟發展的瓶頸。因此,要把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扶貧攻堅和新農村建設的基礎工作和重點工作來抓緊抓好。要加緊以道路硬化、沼氣能源、小水利建設為主,促使該村基礎設施狀況有新的改觀。

  五要搞好新農村建設規劃。中周村基礎薄弱,因此,必須制定一個科學的、合理的規劃,然后按照規劃一步一步實施,既可避免盲目跟從,少走彎路,又可明確目標,加快發展速度。

  六要加強基層組織建設。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工作。一是要提高黨員、干部思想認識,讓他們充分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意義,并以身作則,做群眾的楷模。二是積極發展一批思想素質好、覺悟高、熱心公益事業的青年黨員。要發現和培養具有帶頭致富能力和帶領群眾致富能力的"雙帶型"黨員,培養和選拔政治素質強和發展能力強的"雙強型"干部。三是切實加強村級活動場所建設。同時,要發揮共青團、婦聯等群眾組織的作用,努力形成建設新農村的強大合力。

  七要加強農民素質培訓。提高農民群眾的綜合素質,是促進貧困群眾增收的重要舉措,也是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根本途徑。一是加強農村義務教育,為學生解決就學實際困難。二是建立農業科技示范基地。以農業科技示范基地為平臺,積極開展科技示范,推廣實用技術,不斷提高農民運用現代農業科技的能力。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篇5

  郊區根據城鄉統籌發展的要求,以科學發展觀推進新農村建設,形成了“近郊城市化、遠郊城鎮化、農業產業化、城鄉一體化”這一明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發展戰略。目的是使廣大農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這一目的體現著社會的公平正義,但由于傳統城鄉二元結構模式的影響,在城市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的同時,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卻存在相關問題,因此,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項重要內容。如果能夠完善和加強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制度的建設,對縮小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推進農村人口的城鎮化進程,促進傳統農業的產業化發展,緩解農村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撫養壓力有巨大的作用。必將更加有利于實現社會的公平、公正,維護好社會穩定,對于促進城鄉一體化和共同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建設目標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顯化村現行社會保障的主要方式

  通過對xxxx年顯化村社會保障制度實施情況的調查和研究,顯化村現行的養老保障方式總要有以下幾種:

  1、家庭保障方式。

  可以說,“以家為主”是中國人幾千年來的家庭倫理觀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保障家庭生活的重要作用。對于保障和維持年老體衰的人群的生活有積極的作用。同時,家庭保障,包括贍養老人和哺育幼兒不僅僅被視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且被上升到政策和法律層面。《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以法律制度的形式確認了老年人被贍養的權利,以及從側面規定了年輕兒女有義務撫養老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xx”計劃和xxxx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指出:“農村養老以家庭保障為主”。實際上,家庭贍養一直是我國農村養老保障的主要形式。家庭贍養形式中最主要的又是子女供養。根據顯化村的統計,按照六十歲以上人員統計,目前顯化村完全由家庭撫養的老人有xxx人,這些老人的撫養費用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這部分家庭的人均純收入的增長有點困難。

  2、五保保障方式。

  農村五保指依在吃、穿、住、醫、葬方面給予村民的生活照料和物質幫助。根據《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條例》規定,老年、殘疾或者未滿16周歲的村民,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又無法定贍養、撫養、扶養義務人,或者其法定贍養、撫養、扶養義務人無贍養、撫養、扶養能力的,享受農村五保供養待遇。對未滿16周歲或者已滿16周歲仍在接受義務教育的供養對象,保障他們依法接受義務教育所需費用。顯化村目前享受五保政策的有x人,這五位老人基本上的由顯化村給予照顧和幫助,生活情況良好。

  3、優待撫恤保障方式。

  準確來說,這一種保障方式并不能說是一種常態化的保障方式,因為這種保障方式具有特殊性性,其保障對象為老紅軍、復員軍人、烈軍屬、傷殘軍人等。根據有關政策,對這些人給予不同的優待撫恤,其業務由村民政負責管理。因此,嚴格意義上講,優待撫恤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農村社會保障。但是該保障方式對于這部分人群的生活優撫還是具有一定意義的。根據統計,顯化目前有x人享受此類社會保障方式。

  4、農村社會養老保險。

  根據《xx省人民政府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的實施意見》(x政[xxxx]xxx號)和《xxx市人民政府轉發xx省人民政府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的實施意見的通知》(x政[xxxx]x號),年滿60周歲、未享受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農村有戶籍的老人可按月領取養老金,其中對于已按《xx市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辦法》(x政[xxxx]xx號)參保繳費的女性農村居民,待遇領取年齡仍為55周歲。顯化村現有xxx戶,人口xxxx人,符合社會保障的有xxx人,整體上說,對于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絕大部門農民是認同和歡迎的。

  5、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

  這項保障制度的主要內容是:在各地現行計劃生育獎勵優惠政策基礎上,針對農村只有一個子女或兩個女孩的計劃生育家庭,在夫婦年滿60周以后,由中央和地方財政安排專項資金,享受年均不低于xxx元的獎勵扶助金,直到亡故為止。實施該項政策的目的,是通過對實施了計劃生育的家庭給予經濟獎勵和扶助,部分解決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的養老困難問題,形成利益導向機制,以更好地推進農村計劃生育工作。顯化村目前的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分為獎扶對象7人,特扶對象暫時沒有符合條件的人員,雙提對象x人。

  6 、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

  該項制度由政府組織、引導、支持,農民自愿參加,個人、集體和政府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是當前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內容之一。它為農民提供全方位的醫療服務。不僅為農村社會成員提供一般的門診和住院服務,而且承擔著兒童計劃免疫、婦女孕產期保健、計劃生育、地方病疫情監測等任務,并按照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開展各種疾病預防工作,對保障廣大農民健康發揮著多方面的積極作用。顯化村目前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為2389人,基本上覆蓋所有長居于顯化的農村居民,對于該項制度,農民普遍表示很有價值。

  7、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該項制度的具體內容是:對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農村貧困人口,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進行差額補助。顯化村歷來重點最低生活保障人員的資格評選和認定工作,在堅持“應保盡保”的'原則的同時,注意被保人的生活情況變化,適當、適時的調整,使得應該保的人享受到政策,可以保也可以不保的人民主評選,不可以保的人堅決不保。在XX年最新的最低生活保障名單中,保障了xx戶,xx人。在公示之內,無任何異議!

  除上述主要的生活保障和醫療保障方式外,顯化村對于自然災害專項救助、特困救助等臨時救助和保障措施,也執行到位,對顯化村重點貧困對象予以適當的生活救濟。

  二、顯化村社會保障狀況及原因

  xxxx年,顯化村的各項社會保障制度均按照相關政策執行和依據顯化村的具體實際做過適當的調整,比如在農村新型合作醫療的開展中,在村級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對于所有長居于顯化村的居民,村委會先行為每人墊付了xx元,墊付金額xxxxx元,為該政策的執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是,顯化村的社會保障情況仍然不是十分樂觀,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群眾對于自身的社會保障不熱心,缺乏認識。以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為例,該保險于已于開始xxxx年開始推廣,但xxxx年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繼續開展實施的階段,依然有很多農民對此有深深的顧慮。

  究其原因這首先是由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決定的;其次農民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可能在農村各項負擔降低的情況下,人們并不認為養老是一種問題,傳統的思想和思維方式依然束縛著這一政策的推行和執行力度;有部分農民擔心這是保險是不是和公司做生意,擔心繳的錢不知去向,這是極少部分的言論。

  (二)農村合作醫療的保障效果不是很理想現有的農村合作醫療大部分以“保小病”為主,部分農民對于減免掛號費和輔助檢查費的態度是無關痛癢,致使普通患者對此也缺乏熱情。此外,作為合作醫療載體的鄉鎮衛生院的醫療水平并不能讓農民信服,在調查的過程中,很多農民認為鎮醫院就是看看感冒,掛掛吊水的地方,對于鎮醫院檢查大病的能力,都表示懷疑,更愿意去市區的醫院,因此導致很多農民對于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產生了不冷不熱的態度。

  (三)政策的不連貫性也是導致農民對部分政策產生疑慮的重要原因。主要體現在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中關于女性享受保障年齡的規定。根據《xx市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辦法》(x政[xxxx]xx號)參保繳費的女性農村居民,待遇領取年齡仍為55周歲。但是今年女性享受此項社會保障的年齡和男性相同,均為60周歲,因此,很多人對此產生了質疑。此外,自然災害專項救助、特困救助等臨時救助方式在救助方式普遍使用打卡的方式,但是這些臨時的、特殊的救助在這些資金到位之前村里均已墊付相關救助資金,采取打卡方式,將會產生村里墊付資金無法收回,若村里不采取墊付方式,將導致受災人的生活困難,這種尷尬的情況。長期困擾著基層的救助工作。

  三、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議

  (一)總體思路。

  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是堅持人民利益至上,符合我國農村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客觀要求,也是中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中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總體思路是:從實際出發,以保障農民基本生活為目的,以制度建設為核心,分重點(先保障農村中相對弱勢的群體,再一般群眾),分人群(先思想觀念接受能強者,后影響接受能力弱者),分項目(先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和農村合作醫療等基礎性項目,再養老保險等大型項目),分批次(先完成可以完成的項目,再推進其他項目,先易后難)進行。

  (二)具體建議

  1、繼續強化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執行和篩選力度。安徽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應保盡保”的政策有力地保障了農村貧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這不僅體現了公平性,也有利于農村社會秩序的穩定。首先要合理界定所選擇的最低生活保障對象。農村的保障對象應該是那些供養系數較高的家庭、殘疾人、病人和家庭有突發事件的人。村級系統內,村民之間的了解程度比較高,村級民政負責人應定期核查受保對象的生活情況,避免形成養懶漢的傾向,影響其他人對于評選低保人員制度的公平性產生異議,影響社會和諧。其次農村保障金的發放形式與城鎮一樣,財政按指定賬號劃撥資金,由銀行統一發放。這樣可以減少中間環節,減輕了政府工作人員的工作量,又方便了群眾,有利于各級資金的及時到位,還提高了透明度。但是,如前所述,在經層工作中,尤其關于社會救助上,打卡制度的優勢和劣勢是并存的,具體應該怎么操作,還待進一步研討。

  2、大力完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首先農村合作醫療的定位仍然有待進一步商榷。農村合作醫療若要真正緩解或者根除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就要“保大病”,這也是廣大農民真正需要的。但是“保小病”確實有困難,更何況是“保大病”;若提高繳費標準,則會影響農民的參保積極性。但倘若換一種角度考慮,在不提高繳費標準的情況下也可能“保大病”:大病的發生概率畢竟較低,若參保率較高,則可以用全體的繳費資助大病患者,以體現保險的“互助”精神。但這一思路還有待于進一步的試點和實驗。其次農村合作醫療工作的開展應與衛生體制改革緊密結合。農村合作醫療離不開縣、鄉、村的衛生機構,同樣離不開醫療管理體制、收費政策、藥品監督檢查等相關制度。只有各項制度的關系理順了,衛生機構的運轉良性正常了,才能切實滿足廣大農民群眾的醫療需要。

  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將有利于解決“三農”問題。“三農”問題核心在于增加農民收入,重點是減少農民開支、減輕農民負擔,關鍵在于降低農民的風險。降低農民風險最根本、最有效的辦法是給予農民國民待遇,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使農民與城市居民一樣享有社會保障,改變長期以來社會保障對象范圍的局限性,改變這種有悖于社會公平的社會保障體系,從而更好的促進社會和諧,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篇6

  近年來,隨著中央、省、市、區、鄉各級黨委、政府的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出臺和貫徹落實,飛輪村在經濟結構調整、基礎設施建設、農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較大的改善,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進當地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

  (一)農業生產情況

  飛輪村現有耕地2680畝,人均耕地面積畝,全村主要是以蘋果、蔬菜產業為主,產業發展比較滯后。20xx年末農民人均純收入約為3100元。產業結構情況:飛輪村一、二組以蘋果、糧食種植為主;三、四組以蔬菜種植為主;五組以林木、干雜果,煙草和糧食種植為主。

  (二)、有關農村政策的落實情況

  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得到進一步落實,全村的社會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得到進一步發展。全村基本實現村村通公路、通電、通水、通電視、通電訊。現__村建設有一所衛生室,解決了村民看病難的問題;村上建有1個科技文化活動室;全村享受農村低保戶120人,65周歲以上老黨員生活補貼6人,困難戶基本上得到救助,新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參合人數1424人,參合率90%。

  (三)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情況

  村“兩委”班子共5人,其中:村黨支部委員4人,村民委員會委員3人;全村共有黨員42人,其中:男性黨員39人,女性黨員4人;每年召開黨員大會2—3次;實行村務公開、財務公開、政務公開,堅持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加強黨群、干群關系,努力調動村民的參與政務、事務的積極性。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篇7

  建議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把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放在第一位,促進現代化農業的發展和農村經濟繁榮,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從賀州市的情況看,農村的落后首先是農村經濟的落后,農民收入上不去,其中原因,并不完全是生產上不去,更主要的首先是農民發展品牌意識不強,影響產品在市場的競爭力及其商品附加值的提高,二是產業化程度不高,沒有形成鏈條式的生產、加工、銷售模式。筆者現就這一問題作些探討。

  一、影響農村農產品生產和發展的主要問題

  賀州市由于天然條件優越,可以生產許多富有特色、質量上乘的農產品,如富川臍橙糖料充足,甜面不膩,鮮艷飽滿;賀州馬蹄個大皮薄、味甜、渣少;昭平茶葉清香泌人、口感甚佳。還有信都紅瓜子、八步李子、鐘山貢柑等無公害蔬菜等也小有名氣,在珠江三角洲占有一席之地。但從生產和發展角度,存在以下問題:

  (一)缺少品牌,包裝跟不上市場需要。

  到目前為止,全市已進行商標注冊的產品和商品只有100多項,而農產品注冊商標寥寥無幾。賀州馬蹄,鐘山貢柑等即使有一定規模,也沒有進行商標注冊,樹立品牌。運輸銷售也以散裝或用普通紡織袋包裝。沒有品牌,包裝跟不上,商品的價格就提不上來。

  (二)產業化低,沒有完善的銷售網絡。

  全市的產品,除臍橙等幾個品種外,大部分沒有完善的購銷網絡。賀州的無害蔬菜在廣州江南批發市場占有一定份額,但也沒有形成專門的購銷網絡,商販經常是在賀州收到什么,就拉什么,一部車拉的貨很雜,沒有形成規模,產業化低,因此也沒有產生品牌效應。

  (三)以原產品銷售多,沒有實現深加工。

  由于本地沒有發展相應的加工企業,因此生產的農產品雖然質量上乘,也只能直接以原產品外銷,沒有工業增加值。同時,由于外銷的運輸費用等問題,使得農民生產的原產品價格偏低,影響農民收入的提高。

  (四)散銷居多,“訂單農業”少。

  賀州的農產品,相當部分以散賣形式銷售,外銷部分也由商販直接到生產地收購,而通過合同訂單的交易相對較少,這不利于農民擴大生產規模,影響生產發展。

  以上問題,使得賀州的'農產品市場狀況不佳,尤其在市外、省外市場所占份額很小,或是有市無價,一定程度上影響農民的增收。產生問題的原因,筆者認為有幾點:

  一是農民以及農產品的經營者品牌意識不強,沒有充分認識創品牌對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促進增收所起的重大作用,對創品牌提高產品、商品的附加值不夠重視。

  二是宣傳和引導工作還做得不夠,在農村工作中,政府和有關部門更多的是注意引導生產什么,發展什么,而在引導農民運用農產品商標和地理標志增收,實施“品牌富農機制”上相對欠缺。

  三是小農意識在農村、農民中還比較嚴重,在如何促進農業產業化、市場化方面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二、促進農產品品牌戰略縱深發展的對策和措施

  服務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的一項重要工作任務,也有義不容辭的責任。發揮工商行政管理職能作用,從“品牌富農”著手,宜采取以下對策和措施:

  一是積極引導農民利用注冊商標實施品牌戰略。要將商標注冊工作從城市延伸到農村,從工業產品延伸到農產品。特別對富有特色、生產規模較大的農產品,加大引導力度,提高農民運用農產品商標和地理標志增收,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意識。要積極采取扶持和鼓勵的措施,如采用財政補貼辦法,對大宗質好的農產品先行注冊商標,再組織農民、涉農企業使用,創出品牌。

  二是要引導發展“公司+農產+商標”的經營模式,切實發揮農產品商標和地理標志在促進農業產業化,市場化中的積極作用。農產品生產和銷售沒有形成完善的網絡,包裝五花八門,品質再好、規模再大也難形成品牌。通過實施“公司+農產+商標”的經營方式,組織農戶、銷售大戶對同一類農產品使用統一品牌和包裝,才能真正促進本地農產品牌戰略的縱深發展,開拓市外、省外市場。在這方面我們已作了嘗試,去年由我局征集適合賀州農產品使用的共用商標,如“八步香”商標等,并印制統一的包裝袋,包裝箱,供有關農戶和涉農企業共同使用,同創品牌,這在促進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上已初顯成效。

  三是要引導發展“訂單農業”。將發展“訂單農業”與創品牌工作有機結合起來,以創品牌作為發展“訂單農業”的基礎,以發展“訂單農業”提高農產品品牌的知名度,拓寬市場份額。對本地大宗的農產品,如馬蹄、柑、橙等,尤其要建立和創新合同幫農機制,以更有利地促進農產品流通,提高農民生產和發展品牌的積極性。

  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關鍵在于宣傳和引導,因此,要運用各種宣傳方式和手段,宣傳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的作用和意義。讓廣大農戶、涉農企業增強品牌富農的意識,積極使用農產商標和地理標志,促進生產、流通,最終實現增收的目的。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篇8

  根據《**市供銷社關于開展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供銷合作社重要作用調研工作的通知》要求,我社抽調業務熟悉,具有調研經驗的同志,對供銷社改革改制工作和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現代農業發展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作了認真細致的調研、匯總,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調研范圍和對象

  1、現存企業:日雜公司

  2、退休干部:2人,安置職工2人,享受低保職工2人,下崗后購買供銷社門店仍然經營農資、日雜、百貨的職工3人。

  3、“兩社一會”創辦中,吸納為綜合服務社的社員及部份協會、專業合作社負責人。

  4、開展新農村建設工作的部分村委會及個別農戶。

  5、目前我社現代流通網絡產業協會輻射的部分鄉(鎮)、村。

  6、區社財務、報表、債權、債務、固定資產、有關檔案資料。

  7、勞動社會保障局查閱供銷系統相關人員的醫療保險等情況。

  二、區社基本情況

  **區供銷社機關現有干部職工8人,其中正科1人,副科1人,副主任科員1人,事業推公人員3人,工勤人員1人,合同制工人1人(駕駛員),工資全部納入財政全額撥款。

  三、改革改制情況

  我社認真貫徹區人民政府審批的改革方案,“以社有資產退出,職工身份置換,債務不懸空,按照保留牌子,人員分流安置,向個體私營經濟轉化”的總體思路,于98年開始進行企業改革改制。改革前全系統有12個企業,干部職工597人,根據改革和發展的需要,保留了農資公司和日雜公司兩塊牌子,其中,日雜公司仍進行經營活動,在區社的指導支持下,將原資產進行改造建設成茶葉市場,管理人員3人。其余基層社、購銷店、廠、公司、營業執照全部到工商注銷。一次性安置職工192人,內退18人,其它124人(調動、死亡等),支付安置職工補償金總額192萬元,分流職工參加社保192人,醫保192人。

  四、離休人員情況

  離休人數2人,離休人員由區老干局統一管理,醫療費全額報銷,退休人員247人,參加醫療保險人數247人,年上交醫療保險費82萬元,參加大病醫療保險247人,年上交醫療保險費25萬元,247名退休人員向社會化管理過渡,支付社會化管理費用20萬元,33名退休黨員向社區過渡。社區管理費、社保費、醫療保險費、喪葬撫恤費都按標準要求解決,不存在大的困難和問題。

  五、“兩社一會”的發展情況

  20xx年至20xx年6月底共發展“兩社一會”46個,其中:協會11個,專業合作社2個,綜合服務社27個,市場4個,協會帶動農戶1259戶,專業合作社帶動農戶227戶,20xx年1—6月份幫助農民實現收入2377萬元,綜合服務社銷售化肥11200噸,日用消費品購銷總額35萬元,經營總額4084.58萬元。

  六、農村現代流通服務體系建設情況

  1、現狀:目前已發展的農資流通網絡輻射全區7個鄉(鎮)20個村,還有3個鄉(鎮)80個村的農民沒有享受到供銷社農資流通網絡給他們帶來的'好處。全區共102個村委會,33個市場,其中區級7個,鄉級10個,村級16個,有75%的村沒有集貿市場。

  2、構想:“十一五”期間,新建和改造4個農村集貿市場,新建忙畔街道文偉村集貿市場,改造鳳翔街道復合村街、圈內鄉寧安街、螞蟻堆鄉螞蟻堆街集貿市場,建設1個區級農資配送中心,年配送能力1000萬元,建設博尚、那招片區,圈內、平村片區,鳳翔、忙畔、邦東、馬臺、南美片區的區域性配送中心。發展100個“兩社一會”其中專業合作社15個,綜合服務社70個,行業協會15個,結合“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和“四進村”、“五個有”工作的開展,鞏固和發展好**區農村現代流通服務體系。

  3、政府出臺有關扶持政策:從20xx年起,“十一五”期間市財政每年給改造和新建一個農村集貿市場建設給予5萬元的資金扶持,區政府配套5萬元;市政府副市長和市供銷社領導對重點市場實行掛鉤聯系,以確保市場建設按質、按期完成,每年安排10萬元資金專項用于配送中心建設,繼續安排5萬元的化肥儲備貼息資金、專項用于配送中心建設,農藥倉儲設施建設和3萬噸化肥儲備。

  七、參與農業產業化建設情況

  **區共發展協會82個,總會員數2396人,其中供銷社領辦11個,均為農產品行業協會,占協會總數的13%,發展會員1259人,占全區總會員數的52%,其中團體會員22個,農民會員1010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會員數227個。創辦農產品經紀人協會1個,會員62人,進行農產品經紀人培訓一期,培訓62人,全區農產品交易總量13003萬元,通過供銷社服務所占農產品交易比例約為20%。

  八、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情況

  參與新農村建設中3個試點村的產業發展、基礎設施、村容村貌整治工作,支持產業發展資金4萬元,發展核桃200多畝,茶葉500畝,支持民居房改造1戶資金5000元,帶領試點村協會會員到外考察學習32人,投入資金1.5萬元,進行農業科技培訓12期,培訓492人。

  九、改革與發展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1、企業改革遺留問題多、負債重,主要是欠貨款和銀行貸款,整個系統共負債257萬元。

  2、企業改革期間,根據國家有關規定上報特殊工種59人,經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審批確定,20xx年12月份以前,以辦理退休手續22人,現有37人,從20xx年1月1日起省局不認可,無法辦理退休手續。

  3、基層社、購銷店都處置變現,農村經營網絡只能以供銷社分流職工和社會能人大戶為主體,依托原有門店改造升級,但因供銷社沒有執法資格,對他們只能作一些業務上的監督、指導和要求。

  4、資金投入不足,集貿市場建設均需20萬元以上資金,而上級扶持資金10萬元,資金缺口較大。

  十、對策、措施

  1、供銷社工作應立足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制定發展規劃和發展目標。

  2、上級要大力扶持農產品加工和銷售龍頭企業,著力培育龍頭企業,以推進真正有效的農業產業化經營。

  3、從**區供銷社目前現狀看,物流配送中心只能采取開放辦社、招商引資的形式進行,而在立項標準上應相對發達大城市有所降低,才符合邊疆城市的實際情況。

  4、在領辦、創辦協會、專業合作社過程中,供銷社只能按照引導而不強制,支持而不干預,扶助而不包辦的原則,組織、扶持、服務其發展。

  5、鞏固供銷社農資流通的主渠道地位,以減少和杜絕不合格化肥在市場上泛濫,保障農民購買到質優價廉的化肥。

  6、農資經營的市場準入由供銷社審批,供銷社把取得準入的經營戶與“兩社一會”的創辦結合起來進行管理。

  7、上級對農村集貿市場的建設給予大力扶持,保證資金足額、及時到位,確保工程按質、按量、按期完成。

  8、條件好、建設效益好的農村集貿市場在上級扶持的基礎上結合“誰投資誰受益”的籌資方式,減少籌資壓力。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篇9

  大姚縣三岔河鄉蕎苴村委會是州統計局的是 “四群”教育工作聯系點,近年來,在州、縣、鄉三級黨委政府的領導和扶持下,在各級各部門的關心、支持和幫助下,全村社會和經濟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但也還存在許多困難和問題。為了深入了解實情,摸清底數,掌握蕎苴村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和困難,進一步做好扶貧幫困工作,近期,我通過入戶走訪、村領導班子座談、自己駐村親身體驗等方式,重點圍繞調整產業結構、理清發展思路、增加農民收入等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對蕎苴村貧困的原因和如何脫貧致富有了一些初淺的認識和思考。

  一、基本情況

  蕎苴村隸屬大姚縣三岔河鄉。地處三岔河鄉南邊,距三岔河鄉政府駐地6公里,到鄉道路為土路,交通方便,距大姚縣城58公里。東鄰白泥田村委會,西鄰背陰地村交界,北鄰三岔河村委會。轄里村、河邊、外一、外二、三龍樹等5個自然村,5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164戶,有鄉村人口610人,村黨總支一個,村支部5個,其中黨員有35人,女性黨員5人。

  全村國土面積19.02平方公里,海拔1580米,年平均氣溫17.80℃,年降水量650-750毫米,適合種植糧食、烤煙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974畝,人均耕地1.59畝,林地23483.2畝,共有經濟林果地810畝。20xx年全村經濟總收入449.9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637元。村內自然生態環境優美,民風淳樸,適宜烤煙、核桃、花椒、水稻等糧食經濟作物生長。

  二、經濟狀況

  蕎苴村主導產業農業,經濟結構單一,由于自然條件和傳統習慣所限,農戶以烤煙,核桃、花椒、水稻種植為生,也是經濟收入重要來源,不能形成多種品種經濟作物的大規模種植。生產經營方式粗放、產業化程度低,主要還是梨耕的原始耕作方式,不能形成專業化、機械化的作業;產業化生產水平低,未能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產、供、銷一條龍生產經營體系;農民收入來源單一,主要靠出售農業初級產品創收,缺少加工增值環節,農民增收困難。 通過國家近年來對“三農”的大力扶持,村民基本上都已經達到溫飽水平,但是村民普遍缺乏發展意識和市場觀念。基礎設施逐步加強。隨著國家對三農加大投入,自然村道路硬化得到改善,飲水工程成效明顯,保證了村民喝上安全的自來水,沼氣和太陽能補助加大,農戶用上清潔環保生活能源,針對蕎苴村實際情況,我局積極出主意想辦法,給予他們幫助。逐步改善了交通,衛生,教育和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

  三、影響農民增收的幾個因素

  (一)村民的思想觀念落后。

  由于受惡劣的自然環境制約,全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導致思想比較保守,傳統的小農意識根深蒂固,生產、生活和行為方式都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要求差距甚遠。在思想素質方面:普遍存在“溫飽無憂小富即安”的思想,缺乏長遠發展規劃。在文化素質方面:目前,全村610人中,文盲有64人,占總人數的10.62%,小學文化程度397人,占總人數的65%,初中文化程度110人,占總人數的18%,高中和中專文化程度27人,占總人數的4.45%,大專文化程度僅有12人。由于知識匱乏,村民對新事物、新技術缺乏認識,阻礙了接受新事物、學習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養方面:具有一技之長的人還比較少,導致種地只能粗放經營不能集約經營,打工則只能賣苦力打粗放工,嚴重地制約了農民的增收。

  (二)精神文化建設匱乏,村民的物質水平在逐漸提高,但是村民們的`業余活動較少,沒有的村文化活動場所,主要還是觀看電視為主,農閑后相互的串門聊天,村民自覺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不高,不能體現“樂在其中”的創建思想,精神文明創建工作有待加強和提高。

  (三)基層黨組織建設仍須加強。蕎苴村設黨總支部1個,下轄村民小組黨支部5個,共有黨員35人。從調研情況看,基層黨組織健全,村組黨員干部吃苦精神強,在帶領村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發揮了較好作用。但隨著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入,廣大黨員、干部在適應新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上還存在一些不容樂觀的困難和問題。一是創新意識不強。多數黨員、干部沿襲于傳統工作思路,思想僵化、工作被動、疲于應付。二是帶領群眾致富本領不高。目前,多數黨員科技文化素質偏低,對新時期農業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束手無策,發展農村經濟的能力不強,發展的路子不寬,工作方法不多,在群眾“盼富”面前力不從心。三是村級集體經濟相對薄弱。當前,全村集體經濟收入相當微薄,正常的辦公費用都依靠轉移支付來維持,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村級組織作用的正常發揮,村組黨組織及村委會的凝聚力、戰斗力、號召力隨之減弱。

  (三)產業單一且培植新產業難度大。一是蕎苴村的經濟收入烤煙種植。20xx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9.5%來源于烤煙,烤煙已成為全村群眾的主要經濟來源,其它的經濟林果核桃,板栗,花椒,種植過程中科技含量低、科學的核桃嫁接技術掌握不夠好、中耕管理不到位、集約化經營剛起步、抵御市場風險能力低等問題還較為突出,壯大核桃產業任重道遠;二是受地理環境的制約,除核桃種植外,還可種植花椒、板粟、華山松等,但受地勢和水資源的制約,想形成規模難度非常大;三是缺乏養殖技術。近年來,縣、鄉黨委政府均鼓勵大力發展黑山羊養殖,蕎苴村也有不少農戶作過嘗試,但由于養殖技術和品種改良等問題,養殖大戶少。四是剩余勞動力資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受自身素質和傳統觀念的束縛,許多村民文化水平低,科技素質差,缺乏競爭力,在非農領域就業面臨著諸多困難,加之一些人安于現狀,外出務工怕吃虧,減少了增收的機會。

  四、發展思路和幾點建議

  近年來,三岔鄉黨委政府就全鄉的發展提出了“一園四區”的工作思路,蕎苴村委會烤煙、畜牧業、優質糧食種植的實際,面對當前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特點和新要求,針對蕎苴村的實際,有以下幾點建議:

  (一)著力夯實基礎,筑牢發展根基。

  1、加強基礎教育,提高村民素質。讓“學習改變命運,教育決定未來、成就未來”的思想扎根群眾。農村九年義務教育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家長的經濟負擔,特別是在縣、鄉政府關心支持下,對學習好考上大學的農村家庭給予一定的助學補助,真正讓學生安心讀書。2、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積極爭取資金,發動群眾投工投勞,村莊道路硬化,房屋亮化成效明顯3、發展文體衛生事業,提高健康水平。建設村組文體活動中心,為群眾提供文體活動場所。4、完善社會救助體系,構建和諧新村。以為民解困為核心,以村民最低生活保障為基礎,以特困群眾生活救助、大病醫療救助。五保對象救助、教育救助、養老救助、自然災害救助等為輔助,以捐贈扶貧為補充,建立健全覆蓋全村的新型社會救助體系、保障機制和養老保險制度。

  (二)壯大林果產業,實現“三棵樹”富村。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蕎苴村地處山區,“三棵樹”種植已初具規模,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有三:1、要提高科技種植含量,聘請專業人員為群眾開辦經濟林果植培訓班,力爭每個村民小組有3-5名種植輔導員,廣泛開展農業科技信息服務,組織專家進村入戶,為群眾解答各種疑難問題;大力推廣科學種植,育苗、移栽、嫁接、防病、施肥等環節上下功夫,不斷改善經濟林果的生長環境,努力使經濟林果種植產量增收、品質提高。2、要發動群眾自建蓄水池(窖),解決經濟林果灌溉難的問題,改變靠天吃飯的歷史。3、要通過雙向互動,促進產品流通。壯大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引導農民成立蕎組村經濟林果專業合作社,統一組織生產、統一產品質量、統一組織銷售、統一策劃宣傳,擴大銷售渠道、提高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引導扶持經營能手帶頭組建聯合銷售實體,實行企業化運作,通過企業帶動實現產業富村,同時,鼓勵和倡導群眾因地制宜發展魔芋、反季節蔬菜、中草藥的種植,在每個村民小組扶持培訓1-2戶黑山羊養殖專業示范戶,特別是要大力推廣種植花椒,把花椒作為具核桃之后的重要收入來源,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

  (三)加強教育培訓,實現人才強村。

  1、開展校村合作,主動與大姚縣職業學校聯系,選送具有初中畢業以上的優秀青年參加果樹、畜牧、獸醫等專業的學習,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村民致富帶頭人。2、加強技能培訓,培養新型農民。利用遠程教育和現場教育相結合,開展科技培訓入戶、技術服務入戶、農業信息入戶等活動。每年有計劃地邀請專家為村民開展培訓50人次,使每個青壯年勞動力平均掌握1~2項農業實用新技術。

  (四)完善組織機制,強化支部帶村。

  1、完善“一事一議”等民主議事制度,引導農民自主開展農村公益性設施建設。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完善和落實《村民公約》,形成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民主決策機制。深入開展普法教育,引導農民樹立法制觀念,增強依法維護權益的能力和履行義務的責任。妥善處理農村各種矛盾,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創造農村安定祥和、農民安居樂業的社會環境。2、以黨的群眾路線教育為契機,加強黨組織建設,發揮核心作用。建立完善“一制三化”(村黨支部領導下的村民自治運行機制、黨支部工作規范化、村民自治法制化、民主監督程序化)的工作機制。落實黨員干部“兩帶三為”(帶著感情、帶著責任,為民造福、為民解困、為民排憂)責任,全面開展“三項培養”(把黨員培養成致富帶頭人、把致富帶頭人培養成黨員、把優秀黨員致富帶頭人培養成黨的農村基層干部)活動,提高黨員干部隊伍素質,增強村組黨組織的凝聚力、感召力和戰斗爭力。

  (五)整合各項資源,發揮群眾集體智慧興村。

  1、充分相信群眾的凝聚力,創造力,把資源轉化為資產,把資產轉化為資本,蕎苴村林地多,隨著林權制度改革后,各家各戶都有一定的林木資源,可以采取用林權抵抵押貸款,化解發展產業資金不足的現實。2、運用金融杠桿作用,突破產業調整結構資金不足的瓶頸,上級對農村金融服務渠道少,加之群眾對金融認識起點低,觀念弱,不會運用現代融資工具,不會用別人的錢,用下代人的錢,用上代人的錢去發展自己的產業,隨著國家加大對農村的投入,農民群眾努力勞作,手里面也有大量的存款,只會存入到銀行,獲取利息,而急需發展調整產業的農戶苦于不有錢,可以不出村在農戶直接融資,適當高于銀行利息,形成良性循環,解決農戶發展產業資金不足的現實。3、搞好土地流轉,發揮土地使用效率,由于老齡化加快,“農轉非”政策習貫徹執行,進城務工的增多,而造成土地閑閑置,而一些種植大戶苦于沒有土地,搞好土地流轉,形成規模效應,就會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土地產出效應就會增大,出租土地的人可以收獲一定土地出讓費,同時也可以到出租土地上打工增加收入。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篇10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以下簡稱新農村)的重大任務,這是黨央從全局出發,總結經濟社會發展經驗,分析農村改革發展形勢,按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高瞻遠矚、審時度勢作出的戰略決策。為了有力促進全縣新農村建設健康、快速發展,政協鄉鎮聯絡委員會分別組織委員在全縣各鄉鎮進行了投入機制的專題調研,現就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新農村建設中,投入結構呈現良好勢頭

  (一)政府投入抓示范,新農村建設起步好勢頭旺。

  目前,全縣共規劃啟動建設32個新農村示范村,其中:縣上主抓了10個重點村,突出打造了3個亮點示范村,各鄉鎮分別結合各自的實際規劃打造了至少1個示范村。縣財政安排了5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新農村建設示范工作。對實施省、市級新村扶貧工程建設的雙河葡萄、竹海高壩、開佛龍門、佛梨四個村撥付了專項資金。各鄉鎮也結合自身的財力,對示范村安排了啟動資金19萬元。

  (二)社會各界齊關注,籌措資金建設新農村。

  據各鄉鎮摸底調查匯總反映,新農村建設示范村工程倍受社會的支持,其中:招商引資275萬元,社會各界捐資12萬元,農民自籌(含以勞折資)3777萬元,占示范村建設投入資金的95.56%,戶平投入3817元。金融企業也積極發揮作用支持新農村建設。如:縣農村信用聯社采取多種措施,全力支持新農村建設,現已向全縣20個鄉鎮的農戶累計發放支農貸款3485萬元。縣農行也通過扶貧貸款等形式支持新農村建設1338萬元。

  (三)惠農政策落實處,新農村建設資金得到加強。

  近年,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深化了農村稅費改革,先后取消了向“三農”收取的“三提八統”、農村教育集資等收費項目,減免了向“三農”征收的生豬屠宰稅、農業特產稅(煙葉除外),全面取消了向“三農”征收的農業稅。全面推行了糧食直補、良種直補、農業機械購置直補、生態建設直補等惠民直補政策。推行了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學生享受“兩免一補”政策。同時,財政調整了支出結構,加大了對“三農”的投入。

  二、新農村建設中,投入方面存的問題及原因

  (一)“等靠要”思想嚴重,群眾建設新農村主體意識淡薄。

  在調研中了解到,有絕大多數農民群眾、相當部分的村組干部、也還有部分鄉鎮干部對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內容、目標要求及措施辦法不甚了解,對本鄉鎮新農村建設示范村的規劃、建設情況不夠了解,甚至有的完全不知道。有相當部分的群眾就新農村建設資金的投入,持等待、觀望的態度,還存在嚴重的“等、靠、要”的思想,沒有把自己作為建設新農村的主體對象。

  (二)支農資金條塊分割,投入上存在比較嚴重的缺陷。

  在調研中發現,專項資金在管理上存在缺失的問題。一是支農資金直接分配與管理的有發改、財政、科技、水利、農業、林業、國土、扶貧、交通、電力、教育、衛生、文化、民政等十多個部門,可想而知,其協調難度之大。二是支農資金除發改部門下達計劃,財政部門撥付資金外,很多行業主管部門要按條條、塊塊投放資金到對口部門,這種歷史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格局,影響了工作效率和投資效益。三是除了“資”出多門外,各部門在計劃下達方式以及項目管理上存在各自為政的思想,造成了項目申報和管理上往往不從實際出發,而是“投其所好”。在資金撥付上,不同來源的資金撥付渠道不一致,有的造成資金沉淀或“跑冒滴漏”。正由于管理上的缺陷,使得寶貴的支農資金有的挪作他用,投資效益大打折扣。

  (三)缺乏宏觀調控措施,整合社會資金資源的力度不夠。

  在調研過程中發現,鄉鎮、村領導普遍反映新農村建設投入政府啟動資金嚴重不足,這在全縣新農村建設投入資金調查統計數據上也反映了這個事實。據全縣各鄉鎮示范村建設投入資金中,財政及專項資金投入僅占1.75%。正由于缺乏宏觀調控措施,各類社會資金絕大部分閑置或游離在外,沒有融入新農村建設這個系統工程的運轉,發揮的作用不大。

  三、建立新農村投入機制的幾點建議

  (一)認真總結經驗,建立和完善新農村建設資金以獎代補的激勵機制。

  新農村建設工程,涉及面廣、內容多、任務重,需要全民參與。要通過深入的宣傳和教育,使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內容、目標要求及措施家喻戶曉、深入人心。要通過宣傳教育,確立農民群眾的主體意識。要按照《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規定,用好用活村民自治,破除“等、靠、要”的思想,樹立“苦干、實干、巧干”的意識。要認真總結文明新村建設工作中的成功經驗,建立和完善新農村建設資金以獎代補的激勵機制,最大限度地激發農民群眾“動自己的手,流自己的汗,出自己的錢,建自己的家”的積極性,變“要我干”為“我要干”,形成戶戶建家,人人創業的良好氛圍。

  (二)整合支農資源,建立和完善支農資金的良好運行機制。

  要建立和完善支農資金的管理機制。針對支農資金切塊、專項“戴帽”較多、投入分散的狀況,以新農村建設工程為平臺,按照“集中使用、渠道不亂、用途不變、各司其職、各記其功”的原則,編制年度投資指南,合理界定支農投資范圍,改革支農投資分配與管理體制。要統籌協調、集中安排各類支農資金,著力解決投入分散與重復建設的問題,努力提高支農資金的使用效率。同時,積極爭取中央、省、市建設項目的投資、建設、管理等委托權,促進支農資金管理的規范化、制度化。

  要建立和完善支農資金投入使用效率的激勵機制。要在試點的基礎之上,逐步建立以支農資金使用效果為導向的激勵機制,做到對使用效益顯著的項目單位,在今后的項目申報和資金安排上給予優先考慮。要加強支農資金的監督檢查,嚴肅查處支農資金使用管理中的違法違規行為,提高支農資金使用的'規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要建立和完善支農資金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要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特別是調整建設資金的投向和結構,大幅度增加對“三農”的投入,逐步調整存量,重點促進教育、文化、衛生和社會保障朝著城鄉統籌安排和統一制度建設方向發展。新增財政支出要向“三農”傾斜,新增預算固定資產投資主要用于“三農”,逐步提高土地出讓金用于農村并集中使用。支農資金增量要高于上年,預算資金用于新農村建設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資金要高于上年,形成新農村建設穩定的資金來源,建立和完善支農資金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

  (三)整合社會資源,建立和完善社會力量參與新農村建設的激勵機制。

  要鼓勵商業銀行、農村信用聯社等金融企業,實施城鄉一體化經營,充分發揮縣域商業金融主渠道的作用。要給予支農信貸業務稅收、不良貸款核銷、因信貸支農需要而必須保留的虧損金融網點予以一定的財政政策支持等優惠政策,正確引導各類金融企業支持農村基礎建設,支持輻射面廣、帶動力強、發展前景好的上規模、有特色、科技型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支持新型農村市場流通體系建設,支持縣域內勞動力密集型中小企業發展,支持農村社會事業的全面發展。

  要積極探索建立鄉村資金互助合作組織,彌補新農村建設投入資金不足的問題。積極開展商業化小額貸款公司的試點工作,并在保證資本金充足、嚴格金融監管的前提下,鼓勵在縣域內設立多種所有制的社區金融機構。同時,要鼓勵設立村級資金互助合作組織,通過吸收社會閑散資金,變民間資金為民間資本,實行自主經營、自我約束、自擔風險、自我發展的營銷策略,為新農村建設作好金融服務。

  要通過物質和精神的激勵,促進更多的社會資本參與新農村建設。要制定優惠政策,引導社會投資轉向農村,特別是鼓勵大中型項目到農村去建設,以項目建設帶動農村的城鎮化建設。要通過在土地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方面給予政策上的靈活性,在稅收費用等方面給予物質獎勵和多種形式的精神獎勵,正確引導企業到農村投資和發展,推動農業生產方式的變革。要引導農業類企業到農村去創業,并實行一企業幫助一個村或者幾個企業幫助一個村,帶動更多的農民通過種植業、養殖業或其它適合的方式求得發展。要引導企業家們為新農村建設獻愛心,開展“一幫一、手牽手”活動。包括幫助農民開發產品、融資擔保、開拓市場、技術培訓。也可以定點招收幫扶村的農民到企業務工,幫助農民擴大就業,帶出一批創業的骨干,回鄉創業。也可在教育、醫療、道路、房舍、農田設施等方面給予具體的幫助和支持。

  總之,要通過投入的規范和調整,建立受益群眾出大頭,各級政府投入點,政策優惠減免點,金融信貸支持點,包扶單位贊助點,社會各界捐贈點的新農村建設投入機制。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篇11

  縣城是一個縣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是一個縣最敞亮的窗口,縣城建設在某種程度上既反映黨委政府的發展脈絡,也呈現該地區人民的精神風貌,更能夠看出居住于此的人們的時代氣息和生活熱情。圍繞陵川縣城建設與管理這個議題,筆者深入崇文鎮、住建局、城管中心等21個單位,通過召開專題座談會議、進行實地視察調研等方式,查找陵川縣城建設與管理存在的問題與不足,探究縣城建設與管理的辦法,以期形成強大合力,共同建設美好家園。

  縣城建設與管理取得的成效

  近年來,陵川縣委、縣政府緊緊圍繞打造中原地區最具影響的生態休閑旅游健康度假中心的目標,大力推進縣城建設與管理,縣城面貌發生了較大變化。

  縣城建設步伐加快,發展框架持續拉大。近年來,陵川縣確立了北控、南擴、東進的建設思路,提出了一心、兩軸、四片區的建設目標和規劃布局,將縣城規劃范圍由17村(社區)擴大至23個村(社區),控規面積由30平方公里擴大至53平方公里,拓展了縣城發展空間,提升了縣城綜合承載能力,為人口集聚、產業發展、城鎮化建設推進奠定了基礎。

  強化縣城綜合治理,市容市貌明顯好轉。陵川縣委、縣政府不斷強化縣城綜合治理工作,先后開展了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年和城鄉環境整治推進年活動,加大環境衛生整治力度,全力提升環境綜合整治水平。建成了縣城生活垃圾處理廠和污水處理廠;縣城范圍內推行垃圾不落地管理模式,生活垃圾日清日運,環境衛生狀況明顯好轉;在縣城主要街道路口和事故易發路段完善了紅綠燈智能交通管理系統和交通信號燈;在縣城主要街道安裝了隔離護欄,施劃了標志標線,加強了交通治安秩序整頓,規范了交通秩序。加大了墻體美化、街巷硬化、社區綠化、街道亮化、空氣凈化推進力度,美麗縣城建設初見成效。陵川縣城連續多年被評為省級衛生縣城,20xx年獲得全省十佳衛生縣城榮譽稱號。

  重視縣城綠化美化,生態環境逐步改善。縣委、縣政府從綠化美化入手,實施了環縣城綠化工程,完成綠化面積近3000畝;實施了崇安公園、郝經公園等景觀公園建設和綠化工程,園林綠化面積達到400余畝;實施了縣城主、次干道的綠化工程,綠化里程達20.9公里;實施了社區公共綠地建設工程,綠化覆蓋率達38.8%,綠地率達31.29%,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9.5平方米。近四年來,縣城空氣質量二級以上天數年均達355天,環境空氣質量達標率100%,縣城環境質量得到有效改善。

  公共服務持續跟進,民生工程惠及百姓。縣委、縣政府把民生改善作為縣城建設的重中之重,大力推進縣城集中供水、供熱、供氣工程。目前,縣城建成區內,自來水管網集中供水覆蓋率達到99%,飲用水安全水質達標率100%;集中供熱管網覆蓋面積達到191萬平方米,集中供熱率達到70%;集中供氣管網覆蓋9300戶,用氣戶數達到6750戶,集中供氣率達到70%。狠抓了教育基礎設施改善,縣城高中達到44軌,初中38軌,小學24軌,幼兒園達到13所。在縣城內公共場所配置了體育健身器,新建了棋源廣場公益大舞臺,新開工了城南全民健身公共體育場項目。保障性住房建成766套,緩解了低收入群眾的住房壓力。客運中心即將投入使用,城市公共交通有序發展,為群眾出行提供了便捷服務。

  縣城建設與管理存在的問題

  從調研情況來看,所發現的.主要問題是:

  縣城規劃統領不夠。縣城總體規劃不能有效發揮規劃的引領和指導作用。有總規無詳規,使規劃的剛性約束力受到一定影響。因此,在縣城的建設中,出現了公共活動場所建設滯后、公共活動空間受擠壓、道路交通不暢等現象。

  縣城管理合力不足。目前,縣住建局、城管中心、國土局、交警隊、崇文鎮及七社區均有縣城建設與管理的監管職責,但協調配合不到位,遇到難題有相互推諉現象,使一些焦點難點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篇12

  按照中央和省委關于新農村建設的工作部署,*月10日--17日,**省水利廳派出八個調研組就“水利如何服務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赴全省11個設區市開展調研。省水利廳領導高度重視調研工作,**廳長親自帶隊赴**縣、**縣、**縣進行調研,**副廳長帶隊赴**市進行調研,并在吉安主持召開了6個縣區政府分管領導和水利局長參加的座談會。

  調研通過聽取匯報、召開座談會、進村入戶等形式,到了全省11個設區市、31個縣(市、區)、44個鄉鎮、45個村,召開了38次座談會,與縣、鄉、村670多名干部和群眾代表進行了座談。水利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作為發展農業生產、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基礎設施、作為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重要條件、作為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的重要保障,受到了各級政府和農民群眾的高度關注。調研組詳細了解了水利當前存在的問題以及基層政府和農民最迫切需要解決的水利問題,并虛心向基層干部和群眾學習,總結和梳理水利工作在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中的經驗和做法。

  在調研的基礎上,省水利廳形成了《江西省水利廳關于水利服務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并開始組織編制《江西省水利服務于新農村建設五年規劃》,為水利服務于新農村建設提出積極的建議和對策。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偉大歷史任務,用“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二十個字描繪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美好藍圖,實現這一藍圖對水利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為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工作部署,使水利更好地服務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20xx年5月10日-17日,我廳派出8個調研組,就“水利如何服務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赴全省11個設區市開展調研。廳領導高度重視調研工作,孫曉山廳長親自帶隊赴南昌縣、修水縣、武寧縣進行調研,朱來友副廳長帶隊赴吉安市進行調研,并在吉安主持召開了6個縣區政府分管領導和水利局長參加的座談會。

  這次調研的主要目的:一是現場了解全省各地水利發展情況;二是進一步了解當地政府和群眾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中對水利的需求,分析存在的主要問題;三是與當地政府和群眾共同探討解決相關問題的辦法,就水利如何更好地服務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出意見和建議。

  這次調研通過聽取匯報、召開座談會、進村入戶等形式,到了全省11個設區市、31個縣(市、區)、44個鄉鎮、45個村,召開了38次座談會,與縣、鄉、村670多名干部和群眾代表進行了座談。

  一、水利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奠定了基礎

  農業生產發展、農民生活水平提高和農民生活環境改善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工程。近年來,特別是“十五”時期,我省水利在實現治水思路的深刻轉變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截止20xx年底,對2162座大、中、小型重點病險水庫進行了除險加固,提高了水庫的安全保障;解決了180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困難和50萬農村人口飲水不安全問題,提高了農民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為農民增收創造了條件;完成“十五”10個電氣化縣建設任務,新增農村水電裝機62.74萬千瓦,增加發電量15億千瓦時,農村水電年均發電量45億千瓦時;對6個大型灌區進行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建設了21個縣級節水增效示范區。全省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10多萬畝,新發展節水灌溉工程面積92.11多萬畝,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44;完成水土流失初步治理面積98.16萬公頃,修筑小型水利水保工程2.35萬座(處);20xx年,我省啟動了對上饒市的鄱陽、余干、萬年縣的機電排灌泵站應急更新改造工程,項目總投資8711.4萬元。20xx年5月,省財政又列出專項資金2億元,計劃用2年時間對全省1980年以前投入使用的農村中型機電排灌泵站共117座進行應急更新改造,20xx年已完成71座10.9萬KW的泵站更新改造。這些成績的取得,既為“十五”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也為建設新農村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水利的發展,保障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水利是農業生產的重要基礎設施,生產發展首先指的是農業生產的發展,指的是以糧食生產為中心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調研當中,基層干部和農民群眾對近年來各級政府加大水利建設的投入,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表示出由衷的感激,群眾對調研組說的“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有收無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最重要的是解決我們農業生產條件”等言語是對水利與農業、與新農村建設關系形象和真實的表述。

  (二)水利的.發展,提高了農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

  水利對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達到生活寬裕有著積極的推進作用。一是通過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增加農民收入。二是建設和改善與農民生活直接相關的基礎設施,提高農民生活質量。調研當中,農

  民群眾反映最多的就是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通過工程的實施,使農民用上了衛生、方便的飲用水,帶動了環境衛生和個人衛生條件的改善,提高了農民生活質量。已喝上衛生、方便自來水的村民告訴調研組,祖祖輩輩都沒有人過問過我們喝水的問題,現在黨和政府不但讓我們喝上了干凈水,還用上了自來水,現在我們也用上了熱水器、洗衣機,這要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

  (三)水利的發展,改善了農村生態環境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的自然基礎。近年來,通過水土保持、農村飲水安全、小水電代燃料生態工程、門塘建設、渠道整治等工程實施,改善了農村的生態環境,提高了村民的環境保護意識。

  調研組在贛州市興國縣調研時,江背村農民萬耀宗給調研組回顧了他自己親歷的農村水利發展變化的歷程。他說:“當年我們農民是靠水利部門解決‘命脈水’,才解決了生存問題,今天又是水利部門解決‘干凈水’,讓我們走上文明生活的道路,我們還盼望水利部門進一步搞好渠系配套,搞好農業灌溉,讓‘致福水’幫我們農民走上富裕的道路”。大量生動的事例表明,農村水利的發展,直接促進了農村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展。因此,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水利工作客觀上承載著幫助廣大農民脫貧致富的光榮而又艱巨的任務。對此,水利人要有高度認識,要有責任感和緊迫感。

  二、水利工作促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一)主動參與,當好參謀。新農村建設是一項涉及面廣的系統工作,水利是其中一項重要的基礎設施工程。水利部門主動參與新農村建設的規劃和實施,給政府當好參謀,是做好水利服務于新農村建設的關鍵。贛州市水利局在新農村規劃之初,及時組織調查摸清了全市水利設施現狀和存在的問題,聯合市村建設辦下發了《關于做好新農村建設改水工作的意見》,提出了水利服務于新農村建設的工作重點和切入點。

  (二)通過政府資金為引導,發揮農民自愿出資出勞的主體作用。萍鄉市上栗縣上栗鎮對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實行“以獎代補”政策,明確凡是經鎮農業服務中心立項驗收的工程,統一按工程總造價的30-50%給予獎勵和補助,取得了明顯效果,20xx年,鎮財政投入90多萬元,吸引和帶動了社會和農民投入230多萬元,對調動農民群眾積極性參與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三)積極推進農村水利改革,建立工程良性管理體制。德安縣政府出臺《關于鼓勵興建小型水利工程和改革水利設施管理體制的實施意見》,制定了“民辦公助、以獎代補”的政策,成功引導和發揮農民群眾自愿投資投勞參與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投資主體,落實了工程管理的責任主體。在宜春市召開的座談會上,萬載縣、潦河灌區工程管理局等介紹了農民用水戶協會建設管理工作經驗。宜春市針對小型水利工程產權不明、管理不落實、水費征收難的難題,已出臺以組建農民用水協會為主要形式的小型農村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試點工作意見(討論稿),計劃在5月下旬開展試點工作,通過組建農民用水戶協會來解決農村小型水利工程建后運行管理、維護和水費收取等工作。

  (四)發揮村組集體的帶動作用,開展農村水利設施建設。宜春市袁洲區寨下鄉白沙村,原來是個村容臟、亂、差的村組,在20xx年開展文明村建設以來,村組干部帶領村民,通過集體出一點,群眾籌一點,政府幫一點的辦法籌集資金,修建了自流引水自來水工程,使全村村民用上了干凈的自來水;對流經村內的200多米渠道進行三面砼襯砌,并修建了排污渠網和化糞池;在鄉財政資金的支持下,新建了400多平方米的門塘。通過這些工程的實施,村容整潔了,衛生條件好了,村民的環境意識得到了提高,農村水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三、當前水利存在的突出問題制約了水利更好地為新農村建設服務

  近年來,特別是“十五”期間,我省的水利工作取得了較大的發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具體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工程問題。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減,是調研組聽到的最多的反映。主要表現在:一是農村飲水工程建設與農村巨大的需求有較大的差距;二是渠道淤塞破壞,水資源利用率低,灌溉得不到保障;三是小型電排(灌)站老化失修嚴重,部分已癱瘓多年,農田灌溉與排澇得不到保障;四是還有眾多的病險水庫,還有大量沒有加固除險的萬畝圩堤,防災減災體系還不夠健全;五是水利生態建設和水土保持工作任務艱巨;六是蓄水工程特別是山塘水庫淤積嚴重,蓄水能力衰減;七是漬害田等中低產田改造力度仍需加強;八是農村水環境亟待治理。

  (二)體制機制問題。一是投入機制。一方面,我省水利工程量大面廣,建設管理和維護投資需求巨大;另一方面,雖然近年來,各級政府逐步加大了水利的投入,但隨著農村稅費改革“兩工”的全面取消,“一事一議”制度還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農民自愿投資投勞辦水利仍處于滑坡狀態。據我省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報表數據顯示,20xx年與20xx年相比,政府投入增幅達到60%,群眾投入卻減少了23%。而我省農建投入的大頭仍然是靠群眾投入。水利工程建設投入不足仍是水利發展的根本難題。二是管理機制問題。從調研情況來看,造成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減,資金短缺是個原因,但更深層次的原因還在于管理。面對工程管理的問題,基層干部及農民群眾仍然希望國家包辦。目前,大部分水利工程尤其是小型水利工程沒有一個明確的管理主體,沒有形成一套良性的管理機制,工程水費收取困難,當前推行的農民用水戶協會建設管理由于工程設施落后、思想認識不夠等原

  因,也遇到了較大困難,造成工程日常管理維護經費短缺,水利工程使用周期縮短。

  (三)水利建設缺乏統一規劃和技術指導。農田水利建設涉及面廣、參與建設管理部門較多,“多龍治水,群龍無首”是水利建設長期存在的難題,農田水利建設一直沒有一個長遠的綜合規劃。加上20xx年政府機構改革后,鄉鎮水利管理站全部并入鄉鎮農業服務中心,鄉鎮基層水利服務體系受到削弱,農田水利建設缺乏一定的技術指導。造成許多水利工程無序建設、盲目建設、工程質量差等現象普遍存在,影響了工程效益發揮。

  (四)當前水利與新農村建設工作結合存在的問題。“當前水利工作如何更好地結合新農村建設試點開展?”是這次調研的一項重要內容。通過與當地政府、水利部門和群眾代表的座談,調研組了解到了一些在工作銜接上存在的困難。一是試點建設與全面推進的問題。新農村建設是個需要長久持續推進的工作,水利工作也是如此。而目前新農村建設以示范點為推進,示范點多選擇在經濟條件較好,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較好的自然村。這樣一來,一些原安排在相對貧困落后地方的資金向新農村建設示范點集中,可能造成農村新的發展差距,不利于農村的平衡發展。二是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與新農村建設試點的問題。由于農村飲水不安全地區主要在山區和農村邊遠地區,規劃工作早已完成,而目前正在開展的新農村建設示范點,采取“統一扶助標準、擇優選擇定點、實行以獎代補、農民自主建設”的新模式,選擇在交通、住房、水源等條件較好的地方,因此,客觀上增加了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與新農村改水工程建設結合的難度。據這次調研情況來看,新農村建設示范點與農村飲水不安全地區相符的只有5%-30%,同時,新農村建設示范點以自然村為基本單位,示范點相對分散,這樣就必然造成今年大部分農飲安全項目不在規劃范圍內,且工程規模較小,影響工程效益和管理,并造成水價過高,工程難以長期有效地運行。

  四、對策和建議

  (一)水利服務于新農村建設的工作對策

  我省東南西三面群山環繞,內側丘陵廣亙,中北部平原坦蕩,整個地勢由外及里,自南而北,漸次向鄱陽湖傾斜,構成一個向北開口的筲箕形地形。省境中、南部地形復雜,低山、丘陵、崗地與盆地交錯分布。北部以平原和水域為主,間以丘陵、崗地。調研當中,在不同地區對水利工程的要求和重點也有所不同,如:普遍反映的農村飲水安全、防洪和農村水環境問題,贛南山區反映的水土流失生態環境治理,丘陵地區的提灌和蓄水工程建設,湖區排澇泵站的改造等問題。歸納起來,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水利建設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

  一是以提高農村飲水保障程度為著力點,把解決農村人口的飲水問題放在第一位。“十五”期間,飲水解困工程解決了飲水困難人口180萬人。據20xx年調查評詁,截止20xx年底,我省共有飲水不安全人口1340.41萬人。調研中,地方政府和農民群眾代表反映最強烈的就是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對已解決飲水特別是喝上自來水的地方,為改善村容環境和樹立文明鄉風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農民群眾感激之情溢于言表;目前沒有解決飲水安全問題,仍然在飲用不干凈、衛生不達標水的村民,大多數表示,群眾積極性很高,希望能得到政府政策和資金支持,早日喝上干凈衛生的飲用水。為此,水利要將讓群眾喝上放心水作為工作的首要任務。

  二是以消除病險水庫的安全隱患為著力點,堅持繼續搞好農村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等水利工程建設。繼續加大病險水庫和圩堤除險加固的推進力度,加強農村中小型水庫安全管理工作,進一步重視中小河流防洪建設和地質災害防御,保障糧食生產安全和農村防洪安全。各調研組了解到,在全省各地,圩堤防洪標準低、病險水庫需要治理、排澇泵站老化失修、河流淤塞、水土流失形成地質災害等問題均不同程序地存在,嚴重威脅到防洪的安全。

  三是以提高農業用水效率和糧食生產能力為著力點,堅持繼續加大大中型灌區的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力度,繼續抓好大型灌區續建配套節水改造、農業綜合開發中型灌區節水配套改造和節水灌溉示范項目建設,努力提高灌水效率和灌溉保證率。加大對我省中部丘陵山區提灌泵站工程、湖區易澇易漬地區排澇泵站的更新改造。同時,完善農村小型灌排設施,提高灌排效益。

  四是以改善農村水土流失地區的生產生活條件和生態環境為著力點,大力開展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適應新農村建設“生產發展、村容整潔”的要求,進一步加大封育保護力度,提高生態自我修復能力。繼續抓好贛江上游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長治"工程農發水保項目、鄱陽湖流域水土保持重點治理一期工程等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建設,大力開展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和水土保持生態示范區建設及科技示范園建設。要堅持以小流域為單元,山水田林路統籌規劃,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優化配置、綜合治理,注重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要高度重視對開發建設項目的預防監督,防止新的人為水土流失。

  五是以擴大小水電代燃料試點規模為著力點,積極科學地發展農村水電。在農村水電資源豐富的地區,建設水電農村電氣化縣,擴大小水電代燃料生態保護工程建設規模和實施范圍,解決部分無電地區生活和生產用電問題。改變廣大山區農村煙熏火燎以柴做飯的狀況,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

  六是以農村水利改革為著力點,建立水利工程管理良性機制和農村水利服務組織體系。繼續推進小型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明確工程產權,落實管護責任主體,建立符合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積極推進農民用水戶協會建設管理工作,實行民主決策、自主建設、自我管理,盡快建立小型農田水利工程良性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切實加強鄉鎮基層水利管理單位建設,為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順利開展提供有

  力的組織保障。

  (二)幾點建議

  1、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與方法論的集中體現,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指導思想。能不能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關鍵是能不能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把科學發展觀貫穿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整個進程中,特別是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和人與水和諧相處的理念落實到建設新農村的具體實踐中,使農村經濟發展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真正實現農村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

  2、新農村建設應點面結合,整體推進。新農村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在下一步的新農村建設工作當中應以點帶面、重在面上,要達到新農村建設20個字的目標,要盡早地拿出新農村建設的整體規劃來,避免出現農村新的發展不平衡。水利工作要根據水利的流域特性、區域特性,在積極服務于新農村建設試點的前提下,同時注重面上新農村建設的開展,按照國家有關項目投資和建設要求,推動整個面上水利建設。即要符合國家關于農村水利建設的政策要求,又要更好地服務于新農村建設。建議省級用于新農村建設資金,在按照使用原則的情況下,由市、縣統籌安排。

  3、加強宣傳,建立水利建設新機制。建立農田水利建設新機制,是水利工程可持續發展的必需。工作中要加大對國家五部委關于建設農田水利建設新機制的意見和三部委關于加強農民用水協會建設的意見的宣傳和貫徹力度,結合當地實際,努力推進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產權制度改革和農民用水戶協會等改革,切實建立起水利工程良性投入、運行和管理體制。

  4、加大政府資金投入,引導農民發揮建設管理主體的作用。針對我省水利工程老化失修嚴重、農民承受能力有限的情況,要實施工程體制改革和建立農民用水戶協會,完善的工程體系是基礎。當前,在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省級應加大水利投入,承擔一些基層政府無法解決的問題,解決做一些群眾一家一戶解決不了的事情。

  5、堅持統籌規劃,分類指導。我省農村自然條件、水資源狀況各不相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差異很大。水利在服務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應注意區別不同情況,強調統籌規劃、合理安排,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各級水利部門盡快開展農田水利建設綜合規劃的編制工作。在贛南山區,應重點抓好水土保持和生態建設,打造生態贛南,減少地質災害;在中部丘陵地區,要大力發展集雨節灌工程,抓好提灌和蓄水工程建設;而在北部湖區,要著力解決好排澇泵站改造和重點圩堤的建設。

  6、建立人員穩定、技術過硬的農村水利服務組織體系。水利工作量大面廣工作任務繁重,且技術性強,在鄉鎮建立一級人員穩定、技術過硬的農村水利服務組織,顯得尤為重要。建議省政府出臺農村水利服務體系建設的相關政策,參照林改等改革措施,切實解決鄉鎮水管機構、編制和經費問題,使得鄉鎮水管機制相關專業人員能夠進,進來能夠留的下,以穩定鄉鎮水利隊伍。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篇13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重大決策,是今后一段時期我們的中心工作.為了了解掌握新時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推進我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根據縣政府辦《關于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情況調研工作的通知》,我鎮于近日就當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此次調研的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和取得的成效

  XX鎮,轄8個村,農業人口7533戶2.96萬人,農村勞動力1.2萬人,全鎮總面積45.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03萬畝,農業生產總值 1300萬元 。近年來,隨著國家和省、市、縣對“三農”的日益重視和農業投入力度的不斷加大,特別是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以來,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農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逐步完善,科技文化教育發展加快,農村經濟與各項社會事業朝著全面協調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我鎮有五個“新農村”試點,分別分布在碧石、沙田、十六都、溪頭四個行政村五個試點自然村。這些試點在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別是十六都村組織實施“三清、三改、三通”等一系列環境整治措施以來,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變,青山綠水,沿河路綠樹成萌,環境優美,公路暢通,是個人見人贊的好地方。

  我鎮新農村建設雖取了一定成效,但與要求還有很大差距,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穩定的因素依然存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任重道遠。

  二、主要困難和突出問題

  (一)農村生產力低下

  我鎮的農業總體是還是粗放生產,產業化基本未形成,農作物種植和畜牧養殖都處于低水平發展,且多以零散種養為主,尚未形成規模效應和集約效應,農戶的收入來源主要是出外打工,農村勞動力大部分外流,“留守”的農民大都是老、弱、婦、幼。農民受教育程度偏低,從而阻礙了接受新事物、學習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養方面,具有一技之長的`人還比較少,導致種田只能粗放經營,打工則只能賣苦力打粗工,嚴重制約了農民增收。

  (二)人居環境整治力度有待加強

  我鎮除了十六都村在人居環境整治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其他村村容村貌并未從根本上得到改變。由于各種因素,老百姓響應不積極,“六改四普及”難度大,農民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還不夠,有些農民在思想上存在“等、靠、要”的觀念,認為新農村建設是上級黨和政府的大事,個人存在不愿讓利、不愿籌資的思想。雖成立了“村民理事會”,但“理事會”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改水、改廁、改欄工作進展緩慢。

  (三)農村基礎設施落后

  由于財力制約,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業生產條件改善投入嚴重不足:1、農田水利設施薄弱,鎮、村投入資金有限;2、交通基礎設施落后雖有所改善,但通達深度、通車質量都存在較大問題。且鎮村都面臨通村公路的養護資金緊缺的困難。

  (四)社會各項事業有待進一步加強

  我鎮的醫療衛生、科技、文化、教育、社會保障等社會各項事業發展水平普遍較低,農村醫療條件差、醫療水平低,同時,農村醫務人員水平低,醫療衛生狀況令人擔擾,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人才缺、資金少、設施差的狀況沒有得到改善。農民缺乏最基本的文化活動,賭博活動有抬頭的趨勢。農村弱勢群體保障體系薄弱。

  三、幾點建議

  (一)加快農村生產發展,增加農民收入

  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不斷完善、強化、落實扶持農業的各項政策措施。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建立農民收持續增長機制。實踐證明,農業產業化是促進農民增收的根本途徑。因此,要繼續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和生態農業,集中力量大力扶持發展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提高農業經濟效益。興辦農副產品加工業,提高農業附加值。其次,加強對農民的文化、實用技術培訓,提高農民文化素質和操作技能,提高農民的就業能力和就業率,進一步促進農民增收。

  (二)抓好新農村建設規劃,進一步改善農民人居環境

  要根據現有特點,對各村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則,搞好村鎮規劃建設,要在基礎設施、村容村貌、民房設計上充分體現農村特色和地方特色,注重與自然相和諧。重點整治臟亂差,加大宣傳力度,轉變鎮村干部工作作風,耐心做好引導、疏通工作,認真按照“三清、三通、三改、三規范”的要求,進行一次村莊整治建設。成立“村民理事會”,并充分發揮“理事會”的作用。加快“六改四普及”步伐,集

  中力量改善農民居住條件,凈化、綠化、美化村容村貌,讓農民群眾享受到新農村建設的成果,促進農村全面小康建設。

  (三)加大對農村投入力度,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要統籌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進社會公眾資源向農村傾斜、公共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文明向農村輻射,不斷加大對農村教育、衛生、交通、電力、通訊、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解決農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滯后的瓶頸制約。樹立“建設大通道、發展大產業”的思路,全面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村村通”,自然村內道路硬化率達到100%。

  (四)加快農村各項社會事業全面協調發展,促進鄉風文明建設

  加快推進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增加教育投入,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素質。鞏固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建立便民的征繳制度、就醫制度和結算制度,以政府公共財政為主導,建立多渠道社會保障資金投入制度,建立新型的農村基本養老制度、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讓農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貧有所濟。加強鄉風建設,加快文化站建設,繼承發揚農村的文明傳統,提倡尊老愛幼、妯娌和睦、鄰里團結、不打架不罵人、愛護公物、遵紀守法、遵守社會公德等良好鄉風民俗。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篇14

  鄉鎮鎮項目化推進新農村建設的調研報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系統工程。經濟欠發達地區如何在新農村建設中找準載體,并通過這個載體將有限的資源進行整合,在限定時間內完成特定目標,走出一條具有三門特色的新農村建設路子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現實而迫切的課題。最近,縣委政研室會同縣農辦對小雄鎮“項目化推進新農村建設”進行了專題調研,并對具體做法進行了總結,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項目化推進新農村建設的現實意義

  項目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有效抓手,是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載體。通過項目建設,對進一步明確新農村建設目標任務,充分調動農民群眾積極性,使新農村建設工作真正落到實處,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一)使新農村建設工作得到更好地落實。“十一五”期間乃至今后的一段時期,中央財政和省財政對欠發達地區新農村建設的扶持力度將不斷加大,盡可能多地爭取上級的資金扶持是欠發達縣市加快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當然還要爭取其它渠道的幫助,形成全社會共建的局面),但上級的資金支持多是跟著項目走。因此通過項目建設,能夠有效地爭取支農資金解決新農村建設中的大事、難事。另一方面,通過項目建設,能使新農村建設的各項指標量化,有利于通過項目效績進行督促檢查和考核,確保新農村建設工作落到實處。特別是對一些軟指標進行了項目化,使其督有主體、查有內容、考有依據,并讓農民群眾看到新成效,感受到新氣象。

  (二)使新農村建設任務更加明確。中央提出的“20字方針”涵蓋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內容豐富,涵義深刻,體現了新形勢下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的要求,也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明確了目標。但長期以來,上級政府的政策有很強的城市偏向,公共投資的重點是城市,而占人口多數的廣大農村地區并沒有真正享受到多少公共財政雨露的滋潤。這也就導致我縣農業弱質、農村落后、農民弱勢的狀況得不到根本改變,與經濟發達縣市的差距逐步拉大。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作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部署后,各種資源開始重新轉向農村(公共財政向農村傾斜,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社會保障向農村覆蓋,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農村發展迎來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在這種背景下,經過長期自由化發展的舊農村要回到有規劃發展的新農村上來,自然地,建設“攤子”鋪得就很大,它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抓就成。這就啟示我們,建設新農村要有一個切實有效的抓手,要合理分解目標、確定任務,一步一個腳印地循序向前推進。通過項目建設,能使建設新農村的宏大目標變成一項項具體的行動,也能使我們根據項目的難易程度、輕重緩急,進行分步實施,明確當前和長遠的建設任務,做到相互銜接、有機統一。

  (三)使農民的主體作用得到更好地發揮。農民最講實際也最講實惠,只有通過摸得見的工程、看得見的成效,才能激發他們巨大的創建熱情。因此推進新農村建設,不能大而化之,搞形式主義,必須從農民最關心的事情著眼,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扎扎實實地從實事做起,使新農村建設成為真正的' “德政工程”。通過項目,能充分調動農民群眾的積極性,比如,小雄鎮蜍下村“年內建成5座公廁”,“年內實現200米通村道路硬化”、“3年內解決老年公寓建設”等,使農民有一個具體可期的愿景去追求,為新農村工作集聚了人心,贏得了民心。同時,項目篩選從農民實際需要出發,按照“廣泛征求、農民自愿、自下而上”的原則進行,選擇適宜的項目和他們理解認同的項目進行投資建設,更有利于發揮其主體地位,自覺地為新農村建設投工投勞。

  二、小雄鎮項目化推進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做法

  小雄鎮地處縣城東南,瀕臨浦壩港,下轄29個行政村,全鎮面積63.5平方公里,總人口2.9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89萬人,是典型的農業大鎮。鎮域山林面積5.21萬畝,水田面積0.81萬畝,耕地面積1.44萬畝,旱地果園0.59萬畝,灘涂1200畝。村集體經濟普遍比較薄弱,村民大部分以傳統種養殖業和外出務工為主,年人均純收入僅3050元,低于全縣平均水平1796元。廣大農民想富盼富、建設美好家園的愿望迫切。全鎮干部群眾立足鎮情,統一認識,在項目化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上進行了積極而有益的探索。

  (一)深入調研,精心策劃,是項目化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基礎環節。建立項目庫是實施項目建設的前期工作。小雄鎮積極借鑒“項目推進年”活動成功經驗,樹立新農村建設項目化管理理念,結合上級有關政策資源,重視項目的策劃和細化工作。做法上,由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與上下互動轉變,由主要為爭取上級資金向落實工作目標轉變。具體工作中著力抓好項目的排查、篩選和論證。小雄鎮按照“群眾需求定項目”的工作思路,向29個行政村下發了《新農村建設情況調查表》和《擬建項目調查表》,通過村民代表會議、上門征詢等形式廣泛征求意見,集眾人智慧,排摸梳理出本村擬辦實事,明確項目目標要求、具體措施、實施時間、投資概算和資金渠道,并落實項目相應責任人。進一步發揮所駐村工作指導員對農村情況比較熟悉、思路比較開闊的優勢,指導幫助村里解決項目編制中的困難和問題,提高項目的科學性和可行性。為切實增強駐村指導員業務水平,鎮里還先后5次邀請了相關部門科室的業務骨干,對全鎮40個駐村指導員及駐村干部,就如何做好新農村建設項目規劃和編制進行了專題培訓輔導,使指導員指導水準有了新提高,使各村在項目安排上與新農村建設方向、上級政策與資金投向對口銜接。如岙底村在項目初排中,光整治村建設項目資金預算就達200多萬元,而村集體經濟年收入不到2萬元,許多村干部把希望寄托在上級的資金補助上,在這樣情況下建設整治村難度可想而知。該村指導員朱漢利到任后通過對項目工程量、相關費率等重新論證和精心預算,最后縮減了資金50多萬元,并在來源渠道上提出了四條解決措施:一是用足用好政策資源,爭取上級資金補助;二是廣泛征求村民意見,人均捐資300元;三是立足本村優勢,發展長毛兔和茶葉產業;四是動員在外經商致富能人資助家鄉新農村建設。以此進一步增強了整治村項目的可行性,得到了群眾的支持。同時,鎮里在匯集各村上報的建設項目的基礎上,圍繞產業發展、新村建設、社會事業和民主政治等4大類58個小項進行逐一細化,組織專門人員將上報項目進行再次審核和論證,對那些百姓共同迫切要求解決的、一個村無法解決的而又事關全局、帶動力強的重大項目篩選進《小雄鎮鎮級項目庫》。然后根據輕重緩急,確定年內、屆內和“十一五”期間各村新農村重點建設項目,制訂《新農村建設實施方案》,讓各村明確項目建設的具體目標,做到有的放矢。目前小雄鎮各村初步確定的項目共678個,計劃總投資5019萬元,其中產業項目91個,投資2164萬元;新村建設項目134個,投資2658萬元;列入今年開始實施的項目共435個,投資1428萬元。列入鎮級項目45個,其中產業項目16個,新村建設項目8個,年內實施項目26個(其中年內需要完成的項目7個)。同時,積極抓住部門、企業結對幫建11個重點村的機遇,進一步做好與對口部門、幫建單位和企業的銜接和溝通,爭取上級重視和社會力量的支持。

  (二)加強宣傳,深化認識,是項目化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前提。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集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的綜合工程。只有科學、全面地把握新農村建設的內涵和實質,才能使項目的規劃和實施更好地體現“20字目標”。小雄鎮黨委政府從干部群眾對新農村的認識實際出發,針對長期以來形成的“項目建設就是政府行為”的思維模式,整合各種宣教資源,加大對項目建設的意義、內容和相關政策的宣傳,營造人人關心項目建設、支持項目建設的“大合唱”,真正讓老百姓認識到新農村項目建設得益的主體是群眾,是建設自己家園的善舉,從而變“要我建”為“我要建”。充分利用第 三批先進性教育活動成果,組織村干部參觀學習示范村建設經驗,通過典型引路,讓農民看到新農村項目建設的具體成效,以點帶面,激發農民積極性,為進一步深入開展新農村建設營造了更加有利的社會環境和輿論氛圍。

  (三)分類指導,量力而行,是項目化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有效辦法。小雄鎮各村集體經濟普遍比較薄弱,在這樣的情況下建設新農村難度可想而知,但沒錢辦事,并不意味著無事可辦。該鎮積極立足現狀,分類指導,量力而行,努力推動新農村項目建設順利進行。在項目建設層次上,結合各村建設現狀、經濟實力、資源優勢,將全鎮項目分為基礎性項目、提高性項目和開發性項目。對于基礎性項目,重點要解決群眾目前最關心、最迫切需要解決的熱點、難點問題,如“三清四改”、農業設施等基礎項目。對于條件較好的村,鼓勵其建設提高性項目,促進新農村建設標準向更高層次發展。如茂林村經過前幾年的努力已達到整治村要求,今年該村又通過安排建設市級一類基層文化俱樂部、休閑健身綠地、四級通村主干公路等提高性項目,向示范村方向靠攏。同時,結合各村實際,注重項目的開發工作,培育農村新特色,凸現農村新亮點。如塔坑村在柑桔種植規模和技術上做文章,爭創興津柑桔品牌;胡家峙村實行土地流轉規模經營,擴大茶葉種植基地;岙底村利用自身山水地貌,發展多元化休閑農莊。在建設時序上,讓干部積極性較高的村率先建設,讓群眾呼聲強烈和群眾廣泛支持的項目率先建設。對那些意義重大、群眾呼聲強烈,但一時又囿于資金限制確實難以實施的項目,在做好前期工作的基礎上,列入項目建設長遠規劃或分階段分批次逐步推進。由于各村發展的差距,項目建設必然也有進程的快慢,水平的高低。該鎮充分尊重客觀規律,尊重農民意愿,不圖大求快,盲目攀比。對集體經濟較強的村,多安排一些要求較高的項目,對集體經濟相對薄弱的村,選擇一些投入少、搞得成的項目,分期分步實施,不求“齊步走”、“一個樣”。在實施過程中,充分依托當地的資源優勢、人力優勢,鼓勵引導村民就地取材,發動黨員干部群眾義務投工,用卵石鋪路、筑花壇,用鄉土苗木綠化……花小錢辦大事,共建美好家園。

  (四)建立機制,加強協調,是項目化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有力保障。為確保建設項目落實,小雄鎮專門成立了以黨委書記為組長、各村黨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為成員的項目化工作領導小組,具體負責項目化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指揮協調和組織落實。建立了鎮領導聯系重點項目責任制,做到每個項目定職責、定任務、定時限、定標準,并實行嚴格的責任追究制度。同時,鎮黨委政府組織領導小組成員,將以定期督查與不定期抽查的形式,及時反饋新農村項目建設進度、存在困難和問題,促進項目建設順利實施。鎮黨委政府還建立鎮村兩級干部聯席會議制度,針對項目實施過程中的困難和問題進行商討,提出具體對策措施和解決辦法。各村建立了項目公示制,公開承諾項目實施和完成時間及相應負責人,自覺接受村民代表和群眾的監督。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篇15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中央對“三農”工作的指導思想的發展和升華。糧食部門是主要涉農部門,是踐行“三農”政策的重要主體之一,在新農村建設這一宏偉工程中,必須主動融入,找準工作定位,做出應有貢獻。

  一、XXXX年糧食部門在為農服務中所做的主要工作

  1、繼續貫徹落實糧食購銷市場放開政策,通過糧食收購極力引導糧食生產,保護種糧農民的利益。指導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按照市場趨向,本著“購得進、銷得出、有效益”的原則,積極開展各種市場糧食的購銷業務活動。糧食市場、價格放開以來,國有糧食企業除經營小麥、玉米主要糧食品種外,還不適時機地開展大麥、茴香、油料等農作物購銷業務活動。特別是在收購旺季,購銷企業職工分組分片帶秤、帶錢、帶車走村串戶積極開展糧食收購活動,克服農發行收購貸款不能到位的實際困難,由職工墊資進行收購,既方便了農戶售糧,又為企業開展經營活動爭取了一定數量的糧源,全年共收購各種市場糧食1500萬斤,做到應收盡收,體現優質優價。

  2、開展積極有效的糧食銷售活動,促進糧食流通。國有糧食購銷企業開展以購代銷、邊購邊銷、薄利多銷、加工轉銷、兌換促銷、推陳儲新等形式多樣的糧食促銷活動,不斷擴大優質暢銷糧食品種的銷售比例。在擴展糧食銷售渠道上,準確把握糧食市場行情,隨行就市,靈活銷售,促進糧食銷售,活躍糧食市場。全年共銷售糧食2563萬斤,實現銷售收入1602萬元。

  3、做好糧食監測系統建設,準確分析糧食市場形勢。糧食市場放開以來,糧食宏觀調控的形勢發生了根本變化,為確保糧食安全預警系統建設,增強對全社會糧食調控的科學性、預見性,加強對區域內糧食生產、需求、庫存、價格、質量狀況、市場動態的實時監測和動態分析,啟動構建全市糧食收購、加工、儲備、運輸、供應體系、市場監管和應急報告系統。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提出了全市重大糧食安全應急預案,綜合運用市場調解和各種調控手段,促進市場糧價在合理區間運行。適時開展本轄區內糧食供求總量和結構平衡的調查研究工作,為上級有關部門判斷糧食形勢及時提供準確、可靠的依據。

  4、管理糧食市場,維護開放、競爭、有序的糧食流通市場秩序。按照《糧食流通管理條例》賦予糧食部門的職責,依法管理糧食市場。一是依法做好糧食收購資格許可。組織落實糧食收購主體資格審核制度,為符合條件的12家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辦理了糧食收購許可證,并進行了年審。二是認真組織開展社會糧食流通統計工作。按照《糧食流通管理條例》和《甘肅省糧食流通統計制度》的要求,對全市用糧涉糧企業進行了調查,最后確定全市近7家企業進入流通統計的范圍,并督促按時報送統計報表,為做好糧食供需平衡預測做了一定的基礎工作。三是認真開展糧食流通監督檢查工作。在夏糧收購季節,深入全市各鄉鎮,檢查了各糧食經營企業的收購資格,督促落實了社會糧食統計制度、糧食收購許可制度,為加強糧食宏觀調控,營造良好的糧食流通秩序依法履行了部門工作職責。

  5、積極開展各種經營活動,充分為農戶服務。一是開展了放心糧油進農村活動,糧食企業生產的“耕耘、口口香、隴上星”等面粉占領了部分農村市場,深得農戶歡迎。二是開展代儲、代加工和品種兌換為主的“兩代一換”業務,這是糧食部門多年來傳統的支農項目,在糧食市場全面放開的今天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三是拓展經營業務,適時開展化肥、籽種、農戶取暖用煤等項目的供應銷售活動,方便了廣大農戶。

  二、XXXX年在推動新農村建設中的工作設想

  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而繁重的任務,糧食部門應全力助推新農村建設工作。

  1、發揮糧食流通對生產的'引導和促進作用,切實維護種糧農民利益。

  糧食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戰略物資,糧食問題是關系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性問題,糧食生產和市場價格的大幅波動,對社會經濟發展會帶來嚴重影響。歷史經驗表明,如果農業和糧食生產出問題,整個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就會受到影響,所以說大力發展糧食生產能力,增加糧食產量,既是確保糧食安全,也是農民增收和新農村建設的需要。糧食產量過低,糧食安全就會受到威脅,糧食供大于求,就會造成糧價下跌,影響農民收入和糧食生產穩定發展。糧食部門必須始終保持糧食供求“緊平衡”的宏觀調控目標,把藏糧于地、藏糧于庫、藏糧于科技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發揮一頭連著生產,一頭連著市場的優勢,加大各項扶持糧食生產的糧食流通政策措施的落實力度,通過收好糧、管好糧、用好糧,引導農民種好糧,努力做到糧食供求總量、品種、區域的基本平衡,使糧食生產保持穩定發展,農民收入能持續增加,糧食安全有可靠保障。具體要發揮好以下五個方面的職能作用。一是根據糧食生產、搞活糧食收購、加強重點貿易集散地輻射作用,確保城市和農村糧食供應的原則,在邊遠糧站退出國有的同時,做強做大保留的國有控股糧食企業,繼續發揮糧食主渠道作用,服務于新農村建設。二是引導糧食市場主體,特別是國有企業,堅持優質優價、市場定價、企業自主收購的原則,積極創新收購方式,擴大收購量,切實滿足農民出售余糧的要求。三是充分利用省、市、縣三級儲備糧的吞吐保護農民的利益,保持糧食價格在合理價位水平上的基本穩定,切實把握和控制好儲備糧輪換銷售出庫的節奏和力度,引導農民適時出售余糧,形成合理穩定的價格預測,切實保護種糧農民的利益。四是積極配合有關部門認真落實糧食直補政策,精心組織實施,規范操作程序,落實直補資金,切實保護種糧農戶利益。五是調查研究糧食市場,形成發現價格的有效機制,不斷完善保護糧農的長效機制。

  2、大力推進糧食產業化經營,促進農民增收。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首先要發展現代農業,促進糧食生產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糧食產業化經營是現代農業的內容之一,也是穩定糧食生產,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民收入,促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措施。一是要加快以糧食購銷、加工為龍頭的糧食產業體系建設。鼓勵支持國有糧食企業在深化改革中,以資產、技術為紐帶,組建一批競爭力強、輻射帶動能力大的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在搞活糧食購銷、發展糧食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條、增加產品附加值中發揮骨干作用。通過龍頭企業連結基地,帶動農戶,促進農民增收,實現農企雙贏。二是鼓勵和發展糧食訂單生產、訂單收購。鼓勵龍頭企業向農民推廣“生產者好銷、經營者好賣、消費者好吃”的優質糧食品種,為農戶提供生產資料、種植技術等需求,>

  引導調整種植結構,擴大優質糧食的生產,增加農民收入。同時鼓勵農民為糧油加工提供優質原料,讓農民分享加工增值的效益。三是大力發展“兩代一換”。以代農儲存、代農加工和品種兌換為主,開展各種形式的農企聯營模式,讓民戶從中得到方便和實惠。四是做好面向農村的糧食倉儲服務工作。一方面加強糧食倉儲設施的改造和維修,充分為方便農戶售糧服務,加一方面為滿足廣大農戶租借場地提供便利條件。

  3、積極培育和規范糧食市場,促進農村糧食流通有序競爭。

  放開糧食市場和加強管理是糧食流通管理中相輔相成、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不能把二者對立起來。全面放開糧食購銷市場和價格以來,糧食購銷市場的主體明顯增多,在糧食流通中非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數量和經營規模都已占很大比重。市場主體的多元化有利于搞活糧食市場流通。但從目前的市場情況來看,存在經營條件參差不齊,誠信度也有差異,給監管工作帶來一定難度。《糧食流通管理條例》賦予糧食行政管理部門糧食市場管理主體地位,為此糧食部門必須依據條例,依法加強糧食收購市場監管,查處坑農害農行為,規范糧食市場秩序,維護種糧農戶利益,為糧食市場的健康發展創造寬松、和諧、公平的環境。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篇16

  今年是落實“十一五”規劃、建設新農村的起步之年。新年伊始,**鎮機關干部集體下村作調研,為新年新農村建設摸好底,架好勢。現將此次調研的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和取得成效

  全鎮轄10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48個自然村,總戶數4005戶,面積48.6平方公里,全鎮總人口1.32萬人。距市中心31公里。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科學發展觀,按照“北工中城南閑”的區域發展戰略,圍繞“生態立鎮、綠色富鎮、文化名鎮”的總體思路,全鎮經濟社會取得了較快發展。20xx年全鎮實現生產總值 1.78億元,比上年增長10.9%;其中農業6564萬元,增長10.26%,農民人均收入達到5194元。

  二、主要困難和突出問題

  (一)農業生產力水平低下

  我鎮的農業總體上還是粗放生產,加工能力低,產業化經營尚處在初級發展階段。在農作物種植和畜產品養殖過程中,更多地追求數量的增長,不注重質量的提高,更忽視了品牌效應,盲目效仿和低水平發展,且多以零散種養為主,尚未形成規模效應和集約效應。

  (二)農村投入嚴重不足

  免征農業稅后,我鎮農村的基礎財力巨減,財政“缺口”大,加之各村歷史上形成的債務都很大。省、市下撥的轉移支付無法維持鎮、村組織機構運轉所需財力。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業生產條件改善投入嚴重不足。

  (三)農村勞動力素質偏低

  當前,絕大多數農民的素質不容樂觀。突出表現在:農民思想還比較保守,傳統的小農意識根深蒂固,生產、生活和行為方式都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要求差距甚遠。在思想素質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創大業的開拓進取精神;同時缺乏誠信意識,在產業化經營中常有違約等不守誠信行為出現。

  (四)農村社會事業建設滯后

  我鎮農村總體上的醫療衛生、科技、文化、教育、社會保障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水平普遍較低。農村醫療條件差,醫療水平低,農民生一場大病往往意味返貧。同時農村醫務人員水平低,醫療衛生狀況令人擔憂。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礎差、人才缺、資金少、設施差的狀況未從根本上改變。

  (五)基層組織建設仍然薄弱。

  隨著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基層廣大黨員、干部難以適應新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創新意識不強。多數農村黨員、干部沿襲于傳統工作思路,習慣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動、疲于應付。二是帶領群眾致富本領不高。一些農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質偏低,對新時期農業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束手無策。三是工作作風不扎實。服務意識不強,缺乏對農村工作的熱情和對農民群眾的感情。四是村級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村級組織難以正常發揮作用,部分村沒有集體經濟收入,正常的辦公費用都依靠轉移支付來維持,因此村級組織作用無法發揮,村黨組織及村委會的凝聚力、戰斗力、號召力隨之減弱。

  三、幾點建議

  面對當前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特點和新要求,針對我鎮的實際,現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工作提出幾點建議:

  (一)加快城鄉統籌,促進和諧發展

  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是黨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項戰略任務。面對當前城鄉發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終把發展農村生產力、建立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農村經濟發展。統籌城鄉發展,財政支出、固定資產投資和信貸投放都要切實向農村傾斜,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就業制度。要抓好統籌規劃、城鄉市場的統籌發展、城鄉基礎設施的統籌建設、城鄉教育、衛生、社會事業的統籌發展和城鄉社保制度的統籌,讓農村和農民真正分享城市化、工業化的建設成果。

  (二)加大農村投入力度,強化政府服務功能

  統籌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動社會公眾資源向農村傾斜、公共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文明向農村輻射。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不斷加大對農村教育、衛生、交通、電力、通訊、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的投入力度,不斷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城鄉基礎設施的共享度,解決農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嚴重滯后的瓶頸制約。通過加大農村公共產品的支持力度,讓公共服務更多地深入農村、惠及農民,彌合各項公共事業方面的城鄉差距。

  (三)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建立農民收入持續增長機制

  實踐證明,農業產業化是促進農民增收的根本

  途徑。因此在積極抓好糧食生產,確保糧食安全的同時,繼續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和生態農業,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緊緊抓住國家加大農業產業化投入的機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發展成長性好、競爭力強的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積極組織實施好“陽光工程”,加強對外出務工農民的實用技術培訓,提高農民就業能力和就業率。同時積極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鎮住房、就業、醫療、教育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為進城農民提供公平的就業和生活環境。

  (四)抓新農村建設規劃,加快推進新村鎮建設

  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工作各級要有總體的規劃,根據其現有特點,對各村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則,搞好村鎮規劃建設,條件好的要高起點規劃建設,其它地方的規劃也要適度超前。規劃設計以現代建筑方式,力求形式多樣,既可生態莊園式,也可農村社區式,既可分散村落式,也可城郊集中式,嚴格規劃管理,建新拆舊,逐步推進,實現村屯城鎮化建設目標。

  (五)繼承與發揚并重,促進鄉風文明建設

  鄉風文明建設,通過定標準、樹典型,加強監督,獎懲分明等方法,建立健全鄉風文明的評比獎勵機制;文化活動要充分調動農民群眾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要繼承并發揚農村自身所擁有的文明傳統,提倡尊老愛幼、妯娌和睦、鄰里團結、不打架不罵人、愛護公物、遵紀守法、遵守社會公德等良好鄉風民俗。

  (六)、加快促進農村各項社會事業全面協調發展

  加快推進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免收義務教育的雜費,調整中小學布局,增加教育投入,減輕農民負擔的同時增加農民受教育的機會建立城鄉教師的合理交流制度,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素質。鞏固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立便民的征繳制度、就醫制度和結算制度,探索建立參保農民小病受惠制度,讓農民真正看得起病。以政府公共財政為主導,建立多渠道社會保障資金投入機制,建立新型的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讓農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貧有所濟。建立健全新型社會救助體系,逐步構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基礎,以就業幫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等為補充的多元化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做到農村低保水平與農民人均純收入同步增長,使城鄉居民同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篇17

  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建致富產業,推進農業產業化,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步伐是農村生產發展的關健。最近,如何加快農村土地流轉引起了市級相關部門的廣泛重視,為了切實弄清農村土地流轉和加快農村生產發展的關系,永川區板橋鎮新農村建設土地流轉工作調查組從XX年4月5日至4月18日對全鎮土地流轉的現狀進行了深入調研,現將情況整理報告如下:

  一、 土地流轉的總體情況

  據不完全統計,從1998年二輪土地承包截止今年3月底,該鎮農村土地流轉涉及的村數12個,占總村數的100%,涉及的農戶3003戶,占總農戶的26%,其中土地流出的農戶2843戶,占總農戶的24.6%,土地流入的農戶160戶(另外,單位和外地業主來鎮承包3起),占總農戶的1.4%,土地流轉面積3794畝,占承包土地面積的`12%。

  二、 土地流轉的幾種模式

  流轉的主要形式是轉包、轉讓和入股。在總的農地流轉面積中,轉包、轉讓的比重最大,兩者相加所占比重55.2%,入股土地面積占總面積的44.8%。

  1、 干交錢糧型。一是魚鴨工程建設,業主轉包稻田,每年按600-800公斤稻谷/畝支付轉出方或按照當年稻谷市場中等價支付現金;二是業主承包退耕還林地間隙種植苦蒿,每年按50元/畝支付租金。

  2、 入股分紅型。農戶以退耕還林地入股,業主投入種苗、管護等資金,收益按比例分紅。

  三、 土地流轉的特點

  隨著取消農業稅,新一輪的農地流轉呈現出以下新特點:一是從無償流轉向有償流轉轉變。過去種糧大戶承包的糧田大都是免費的,個別還要轉出戶自己負責上交農業稅,隨著農業稅的取消和效益農業的發展,土地承包費水漲船高,每畝水田年承包費高的已接近600元。二是土地流轉全面擴展。不管是農業產業發展或是農村勞動力大量外出務工經商,土地流轉步伐明顯加快。三是從農民相互間的自發流轉向組織化、有序化流轉發展。通過該鎮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委員會幾年的不懈努力,搞好服務和鑒證,促進了土地流轉。四是農地流轉后的經營內容從種糧為主轉向發展高效種養殖業。五是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土地流轉,制定了加快土地流轉、發展效益農業的優惠政策,免收土地承包合同鑒證費用。

  四、農村土地流轉的效果

  1、克服了小規模家庭經營的局限性,有利于土地的充分利用。

  在家庭經營長期不變的情況下,克服當前農戶小規模經營的局限性,走專業化、規模化、商品化、現代化之路。通過土地流轉把零星的土地使用權從千家萬戶農民手中集中連片,按效率原則重新安排使用土地,進行適度規模經營,促進土地、資金、技術、勞動力等農業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化組合,有利于農民間的分工與專業化、使農業生產逐步走上“專業化分工、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企業化管理”的發展道路,實現土地資源的充分利用。

  2、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

  土地流轉,加速了農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促進了該鎮農業特色經濟的建設和發展。

  一是以涼風埡等村為基礎的魚鴨工程基地。通過農戶轉包、倒包等形式共流轉土地1294畝,現全鎮已形成池塘養殖面積5500畝,年出欄商品鴨400萬只、產成魚1700噸,魚鴨總收入達7700萬元,純收入實現11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275元。如涼風埡村流轉農戶土地284畝,現已建成魚鴨立體養殖面積800畝,其中尖山9社流轉土地59戶73畝,使土地不斷向大戶集中,現形成集中成片魚鴨立體養殖面積150畝;同時,有3戶農戶到臨近村社承包土地13畝,發展魚鴨立體養殖,現共有養殖大戶20余戶,使該社成為全鎮魚鴨立體養殖的核心示范區。農業結構調整、發展效益農業大大增加了農民收入:一方面土地流出農戶的承包收入明顯增加,據調查分析,凈種稻田一般中稻畝產500公斤,再生稻畝產100公斤(部分稻田和深腳冷浸田無再生稻),全年稻谷總收入600元左右,畝生產成本250元,純收入350元左右;而農戶間轉讓的土地年干收稻谷650-800斤/畝,畝平純收入在450元以上。另一方面,土地流入的農戶通過規模經營同樣增加了收入,如涼風埡村尖山9社的徐開紅,XX年建有魚鴨立體養殖面積12畝(其中轉入土地7.5畝),年產成魚4.5噸,出欄商品鴨3萬只,魚、鴨總收入47萬元,除去承包費用3400元,再除去其它生產成本,年獲純利潤7萬元,全家3口人,人平純收入實現23000元。又如大橋6社的候云剛,XX年底承包汪家巖村菜園4社24戶稻田15.6畝發展魚鴨養殖,預計今年可產成魚4噸,出欄商品鴨1萬只,獲純利2萬元以上。 二是林業特色經濟。結合退耕還林政策,為了加強林地管護,充分發揮林地效益,我鎮積極引進業主,流轉林地2500畝:一是在柳溪村流轉林地700余畝,發展花椒種植,現已基本見效。二是在大坪、柳溪、古佛村流轉林地1000余畝,發展速生桉種植,現正在栽植。三是在汪家巖村流轉林地800畝,發展苦蒿種植,預計今年即可見效。通過林地流轉,退耕農戶不用投入種苗、肥料和管護費用,每年便可獲得245元/畝的國家糧食補助費和管護費。同時可為業主務工獲取收入,產品收獲后并取得5:5—2.5:7.5不等的分紅,促進了農民增收。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篇18

  【摘要】新時代重慶的教育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也出現了較多問題,比如教育公平性、教育質量、教育模式、生源減少、學校撤并等方面,這些問題都是目前重慶部分地區基礎教育情況所面臨的一些問題。

  【關鍵詞】 重慶 ;農村;基礎教育; 改變; 新面貌

  在這個知識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里,積極推進教育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高國民素質,將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解決好城鄉之間、區域之間教育發展的不平衡問題,將成為衡量我國教育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

  目前,全市教育有21個縣級單位,每個縣級分布有村小、中心小學、初中、高中、進修校、職業中學等各類教育單位,教育單位覆蓋全面,總體情況良好。農村教育單位分布主要集中在村小、中心小學以及普通中學。

  新時代面臨著更加復雜的情況,產生很多等待解決的問題,比如先進教育設備的缺乏、書本資源在部分地方比較缺乏。下面根據不同級別的農村學校進行一個分析。

  ①目前農村基礎教育中出現的現象

  新的時代當下,出現了很多新的教育狀況,根據走訪和查閱資料可以發現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比較突出。

  1. 農村教育設施落后,部分地方住房簡陋,安全性不是很好,需要改善。 2. 學生學習任務較重,作業量大,以理論性學習為主,缺乏運用知識的能

  力,同時實踐活動較少,主要原因是部分學校擔心學生出現安全問題,從而一棒子打死,最終取消全部的課外活動,這個問題是中國教育的普遍現象,不僅僅在重慶基礎教育當中出現。

  3. 家長對學校充滿信任,從而導致家庭教育缺乏,學校應該在家長會當中,

  提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努力達到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并重的教育模式。

  4. 課本內容設置還有不太合理的地方,比如部分習題過難,小學課本上有

  所涉及初中知識;部分習題過偏,過怪。

  5. 部分地方需要提高學生的道德法律水平,存在打架斗毆現象。 6. 課堂教學缺乏活力,教學模式單一,缺乏培養學生興趣的培養模式。 7. 小升初、中考給基礎教育帶來了比較大的壓力,導致教育模式機械化,

  從而產生應試教育模式,學生學業較重,學校和家庭重分數、重排名的現象嚴重存在,最終倍感壓力的還是學生,這些導致基礎教育出現畸形發展并且容易導致學生厭學逃學。

  8.部分地方師資較弱,電腦辦公化落后,部分老師缺乏制作WORD、EXCEL、

  PPT的能力,導致教學模式單一。

  9.部分地方教學班級過大,導致老師管理難度增加,從而對學生的關懷不

  能達到相應水平。

  10.體育教育力度不足,學生身體素質下降;學生課外活動安全教育不足,

  應禁止拉幫結派、打架斗毆。

  ②重慶農村現階段教學的新發展

  1.村小(不包括偏遠山區的個別例子)

  村小是能體現農村實際教育情況的典型,幾乎所有農村的孩子都會上村小,大概在十年前,重慶農村大部分小學的設施非常簡陋,對外界了解的信息非常少,面對枯燥單一的教育模式,師資力量的缺乏,設備物資的短缺,使這部分孩子畢業后根本就跟不上這個社會的.發展和同齡城市小學教育的步伐。但是近幾年,在政府對教育進行了大改革,改善了大部分農村小學的教學設施情況,基本上的村小配備了電腦,校園環境也得到了很多改善。并且,現階段的村小開設了更多有趣并且有用的課程,比如英語、自然科學等等,這讓農村孩子的知識面得到了擴寬。

  2. 中心小學

  中心小學一般集中在鄉鎮,在十多年前,中心小學一直是大多數農村孩子

  夢想的天堂。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那時候的小學生很單純,就是想學習更多的知識,長大以后有所成就。在那個信息相對閉塞的時代,在農村學生的眼里,中心小學絕對是擁有最先進的教學。最好的師資力量,最大最美的校園!現階段,農村孩子相對減少,并且很多家長都愿意花錢把孩子送進更好的學校接受教育,所以很多村小撤并,因此中心小學越來越靠近城市小學的進度,甚至有些中心小學還超越了少數城市小學。這對大多數農村鄉鎮的孩子來說,無疑是一個好的發展情況。

  3.初中

  初中現在基本集中在鄉鎮,農村幾乎很少有初中了,很多曾經的農村初中基本上都與鄉鎮初中合并,鄉鎮初中的教育條件、教學設施比起以前的農村初中肯定是要好很多的, 教學樓的安全性,教學設施的完備性,都是比較好的。但是比起城市中學的電子化教學,現在部分鄉鎮初中還是達不到,但是部分鄉鎮中學的方住房簡陋,安全性不是很好,需要改善。不過現在農村中學越來越少,部分家長都愿意把自己的子女送到重點中學讀書,所以很多生源較少的農村初中都被撤并了。

  ③農村現階段基礎教育三大教育新問題

  隨著“科教興國”的策略出臺,在新情況下怎么做到科教興國,科教新農,這是當前教育的研究重點。

  1.留守兒童教育

  重慶市一直是一個勞務輸出的大市,現在為止全市勞務輸出的人數是780萬,占了農村勞動力的53%,在西部來說比例算是高的。重慶是勞務輸出大市,這次受到全球金融危機的波及,從沿海返鄉的農民工應該說回來的人數還是不少,到12月底掌握的數據回到村里面的數據是47萬多,但是47萬改變不了780萬的整體數據,導致現階段重慶的留守兒童在130萬左右,因此產生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20xx年~20xx年數據)

  隨著外出農民工增加,出現留守兒童,學生教育的關鍵環節家庭教育缺失,勢必導致學生素質、學習、健康出現問題,此時學生家庭教育出現空白,然而學校的教育卻沒有加強,廣大留守兒童的教育面臨著空前的難度。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篇19

  新農村建設工作,是開展三嚴三實和干凈、忠誠、擔當教育活動、實行干部直接聯系群眾制度,是夯實黨在農村執政基礎的根本途徑,是全面推進紅河新發展的重要保障,是促進全州社會和諧的關鍵舉措。全州美麗家園行動計劃和三嚴三實和干凈、忠誠、擔當教育活動各項要求部署,攜手向前、同心同德、全面推進美麗家園行動計劃,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共筑中國夢,讓中國夢鋪就紅河路。新農村建設工作要緊密聯系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緊緊圍繞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和純性,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根據州、縣和鎮黨委的安排部署,在農村開展三嚴三實和干凈、忠誠、擔當教育活動。

  調查走訪,了解基本情況

  年3月1日,到補嘎村委會報到,3月16日參加屏邊縣和玉屏鎮20xx年新農村建設工作動員部署會議后,根據縣和鎮相關要求,奔赴補嘎村開展調研走訪和了解民情工作。

  屏邊縣玉屏鎮補嘎村委會位于縣城東北部,距縣城18。5公里,國土面積25。9平方公里。轄扎底簸、普期底、啊底簸、補嘎、哈木克、哈西和三丘田等7個自然村7個村民小組209戶778人。以彝族為主,有少數苗族。7個自然村分布在大凹腰至金廠河公路上,村民出行便利。補嘎村黨總支委員會下設5個黨支部,共有黨員38名,其中女黨員7名。有耕地面積2016畝,其中水田1062畝,旱地954畝。最高海拔1370米,最低海拔1110米。年平均氣溫16。5℃,最高氣溫26。5℃,最低平均氣溫6。5℃,年降雨量1800毫米。全村經濟收入246。3萬元,糧食總產量92萬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1400元、人均有糧1180公斤。全村適宜種植杉木、草果、核桃等經濟林木,糧食主產稻谷、玉米。目前,各村大力發展杉木樹、紅豆杉、獼猴桃等產業。全村經濟穩步發展、社會和諧穩定。

  農業經濟

  補嘎村地廣人稀,年降雨量達1800毫米,特別適宜種植杉木樹等經濟林木,基本上每戶村民或多或少種植杉木樹,對今后生活有一定保障。20xx年,在補嘎村委會組建成立了紅豆杉種植商會,建立了在政府引導監管下公司建基地,基地連農戶運行機制。引進了紅河陽光天地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發展紅豆杉種植業。目前,紅河陽光天地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紅豆杉種植業逐漸發展壯大,對山地和勞務需求逐年增多,村民可獲得土地租金,同時有更多的務工機會,增加收入。在公司的帶動下,部份村民開始參與育苗,有的.村民種植紅豆杉。20xx年,在縣和鎮農業等部門的引導下,補嘎村民開展種植獼猴桃,預計2至3年可掛果,可為村民帶來豐厚的收入,進一步改善生產生活條件。

  文化教育

  全村沒有一所學校,全村50余人學齡兒童,包括學前教育和小學三年級學齡兒童,均在10公里外的宋慶玲希望小學學習,家長每周五把孩子接回家,短暫團聚后,周日下午又將孩子送回學校,周而復始,年復一年;四年級及上到鎮中心小學上學。目前,全村有兩人上中專,無一人上大學。

  哈西村有一支由10多名村民組成的民間文藝隊,逢年過節等節慶日,文藝隊經常到各村開展民間文藝演出,是開展宣傳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四群教育、美麗家園建設和防治治病工作的有效栽體。

  衛生防疫

  補嘎村委會有一名衛生員,楊樹華,男,52歲,1982年參加鄉村醫生工作,初中文化,多次到鎮和縣相關衛生機構業務培訓。目前,村委會衛生所荒廢閑置,衛生員基本開展不子正常診療活動,只能承擔基本的兒童預防接種和配合公共衛生服務調查等工作。主要原因是目前交通便利,最遠的三丘田村離縣城也只有10多公里,大部份村民生病都到縣城就醫;其次是鄉村醫生年齡偏大、學習機會少、診療水平不高、群眾對衛生員缺乏信任等。鑒于衛生資源缺乏現狀,20xx年村委會選送一名女生到紅河衛生學院鄉村醫生班學習,希望學成歸來改變當地醫療衛生現狀,服務于當地群眾,滿足當地村民的健康需求,進一步提高村民生存質量,實現小病不出村的愿望。

  結合本職工作,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宣傳

  在調研走訪中,結合本職工作,采取進村入戶、座談、發放和粘貼宣傳畫(折頁)等方式,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宣傳,讓廣大人民群眾了解新農合是由政府組織、引導、支持,農民自愿參加,個人、集體和政府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讓百姓有錢看病、看得起病。20xx年人均籌資標準達470元,其中的政府補助380元,個人繳費90元。在走訪宣傳中,共發放各類宣傳材料500份。

  存在困難和建議

  村委會門窗部份已損害需修善,為了村委會的整潔和衛生,需建設圍墻和大門。

  補嘎村委會7個自然村,只有哈西村有公房,其他6個自然村要求上級相關部門提供幫助,援建公房等基礎建設。

  哈西村、哈木克村和三丘田村大部分地在下河谷,由于沒有基耕(田間)公路,無法有效開發土地種植獼猴桃等經濟作物,制約了經濟發展。

  衛生工作有待加強,積極爭取縣衛生局和鎮政府支持,加強人員培養力度,要培養愿意學、愿意留、愿意服務的本地年青,盡早恢復衛生所的正常診療活動,積極開展傳染病、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和食物中毒等預防知識,調查掌握當地村民基健康狀況。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篇20

  為進一步加快__場鎮建設,更好的推進__鎮的社會經濟發展,促進金沙村新農村建設的順利實施,調研組深入金沙村就新農村建設工作的開展情況、存在問題、對策建議等方面進行了廣泛調研,形成了以下調研報告。

  一、基本情況

  __鎮金沙村位于我鎮場鎮周圍,是__鎮政治、經濟、文化活動中心。該村地理位置優越,是我鎮新農村規劃集居點之一。該村有11個村民小組,農戶450戶,現有人口1386人,耕地725畝,是我鎮茶葉產業示范村。近年以來,經過該村廣大村民的積極努力,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較大改善。但是,由于該村有11個村民小組,村民居住分散,徹底改變該村村容、村貌的任務迫在眉睫,廣大村民迫切要求盡快實施新農村建設規劃,使村民充分享受改革發展成果。

  二、新農村建設開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出租土地收回未得到解決。新農村規劃的.土地現目前已出租給個體戶發展產業,但個體戶目前不同意解約,雙方賠償事宜未談妥。

  (二)部分村民不同意出讓土地,導致整個土地征用進度緩慢。新農村建設采取統拆統建的方式,部分村民要求提高土地出讓價,該問題現未得到解決,致使整個征用土地賠償未予以進行,部分村民未領取到土地款,意見很大。

  (三)部分村民要求自建房屋。我鎮新農村建設實行統拆統建的方式進行,而部分村民要求在自家土地上進行自我修建房屋,這與我鎮新農村建設規劃不符合。

  三、對策及建議

  一是成立新農村建設矛盾糾紛調解領導小組,組織金沙村村委會與承包個體戶進行解約磋商,根據土地出租合同相關解約賠償協定,對于合同解約賠償問題進行磋商,達成賠償協定。

  二是組織調解小組,對于村民進行勸說,按照指定的價格進行土地出讓,并同時準備土地款,對于簽訂了協議的土地出讓戶進行先期的賠付,安撫村民,保證穩定。

  三是加大宣傳力度,把我鎮對于新農村建設的各方面規劃詳情進行解釋,并把統拆統建的長處告訴準備自建房屋的村民,勸解他們按照規劃進行統拆統建。

  四是完善大調解工作格局,健全大調解工作機制,加強矛盾糾紛的排查,提高矛盾糾紛調解水平,對于出現的矛盾糾紛要堅決扼殺在萌芽階段,堅持“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特大事不出縣”的矛盾糾紛調解原則。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篇21

  按照鄉黨的第二批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辦公室的安排,我與XX年4月7日至11日到鄉中八里村進行了為期一周的“大調研大走訪”,就中八里村基層組織建設的現狀、存在的主要問題、下一步打算進行了調研走訪,現總結調研報告如下:

  一、村基本情況

  東八里村位于大馬村鄉東北部。全村共有311戶,1267口人,6個村民小組,村民代表31人,耕地面積1362畝,XX年人均收入4649元,在全鄉是中等收入村莊。

  二、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情況

  1、黨員基本情況:村設有1個農村黨支部,村兩室三間90平米,占地0.6畝,建于1983年9月,歷經多次整修,現有圍墻和大門,但辦公條件相當簡陋。農村黨員有46名,其中婦女4名,占9%;55歲以上的30名,占65%;文盲、半文盲黨員39名,占37%;高中及以上的9人占20%;困難黨員8人,占17%;致富無門的3人,占6%;致富帶頭人8人,占17%。

  2、農村黨支部班子情況:村黨支部委員總數為3人,村委委員數3人,都是55歲以上。

  3、農村黨支部作用的發揮情況:兩委班子成員均能在自身致富上起一定的帶頭作用,能積極履行自己的工作職責。

  三、存在問題

  1、村級班子整體素質不高。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文化程度偏低。農村兩委干部的文化程度較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仍然很高。二是學習的積極性不高。部分村干部只注重干一些具體的工作,忽視了對政治理論的學習。三是民主、法律意識淡薄。個別村干部工作方式簡單,領導方法陳舊,導致工作中有些干群關系緊張,矛盾增多。

  2、農村干部隊伍后繼乏人。一是班子年齡結構老化。目前班子老化現象還比較嚴重,村黨支部書記已經57多歲,村主任65歲,村委會計現已64歲,兩委干部都在55歲以上。二是村級后備干部缺乏。村里有頭腦、有能力的年輕人都把眼光放在經濟發展上,真正愿意服務農村、扎根農村的人越來越少。三是農村干部待遇低。農村工作環境艱苦,任務繁重,村干部待遇低、難落實,不少村干部不安心本職工作,人心思動現象較普遍,甚至干脆“撂擔子”,直接外出做生意。

  3、村兩委班子關系不協調。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不能互相配合共同開展工作,無法發揮出村級班子應有的工作合力。

  四、農村經濟社會情況

  村主要是以農業為主導產業,優質糧食的種植面積可觀,而且銷路也很好,農民的收入來源也主要靠農業,養殖業發展不夠。近年來外出務工人員迅速增加,勞務收入也成為農民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

  醫療衛生方面,村1267口人,新農村合作醫療參加1242人,參與率是98%。明年計劃全部參與。新農保應參保人數853人,實際參保819人,參保率96%。

  五、熱難點問題

  1、農民對當前經濟形式持樂觀看法,在主導產業方面,對于優質蔬菜種植和養殖業的發展,希望政府幫助提供信息,找市場,減少農產品無銷路的后顧之憂,為今后農業生產提供更為廣闊的.天地。在資金上,希望金融部門幫助農民解決小額貸款,緩解農民因生產資金不足制約生產發展的矛盾。

  2、科技作用得到廣大農民認知,加強農村科教文化事業建設是農民所盼,據調查,農民對科學技術在農業生產中所產生的巨大作用有共同的認識。相信科學,渴望技術反映了廣大農民的共同心聲。但農民感到獲取科技知識的渠道少,學而所用和用而所學之間還存在差距和矛盾。看電視是農民獲取科技知識的主要渠道,農業頻道是農民最喜愛的節目。但農民反映“電視播放農業科技知識時間短,記不住,理解不透”。農民希望村里有個固定的學習場所,能有科技人員面對面、手把手的傳授知識和技術。還應該多發放一些科技書籍和科普光盤,增加致富信息來源渠道。希望政府及有關部門加大對農村科教文化事業的投入,普及和提高農業科技水平,農業技術人員應經常深入農村進行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

  3、在農村文化生活上,農民反映文化生活饋乏,在農村看電視是農民的唯一文化娛樂,希望有關部門重視和扶持村文化室、圖書室、活動室的建設,讓先進文化占領農村文化陣地。

  4、農村社會治安狀況和社會風氣有所好轉,農民渴望農村社會治安進一步穩定。村農民對農村社會治安狀況總的評價還是比較滿意的。但紅白喜事大操大辦之風盛行,人情禮往給農民帶來沉重負擔,大有事主不愿辦而不得不辦,人情不愿隨不得不隨的趨勢。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篇22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復雜艱巨的系統工程,需要一個長期奮斗的歷史過程,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下面,我就涼州區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談一點粗淺的認識和看法

  一、基本情況

  涼州區總面積508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46萬畝。總人口101.8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80.26萬人。轄19鎮19鄉,448個行政村,3765個村民小組。XX年,全區生產總值達108.55億元,其中農業增加值24.65億元;糧食總產量達63.1萬噸,肉類總產量7.39萬噸;大口徑財政收入達3.9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820元

  二、涼州區新農村建設情況

  (一)科學制定規劃,新農村建設目標更加明確。按照“二十字”方針和省委《新農村建設規劃綱要》,委托省社科院編制了《涼州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總體規劃》,區委、區政府制定出臺了《武威市涼州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若干意見》、《涼州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施細則》,下發了《關于做好XX年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的安排意見》和《關于抓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示范工作的意見》等文件,加強指導,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突出發展畜牧蔬菜產業,農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堅持農業內部以畜牧業為主,種植業以瓜菜經濟作物為主,養殖業以草食畜為主的“三為主”調整方向,農業結構更趨合理。目前,糧、經、飼比例達到76.7:20.2:3.1。全區蔬菜正茬種植面積21.38萬畝,同比增長6.47%,制種面積25萬畝。畜牧業發展勢頭強勁,各類規模養殖戶達5.82萬戶,形成了34.2萬頭牛、62.2萬只羊、56.5萬口豬、690萬只雞的畜禽產品養殖生產基地。同時,食用菌、花卉、中藥材、飼草等表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種植規模穩步擴大

  (三)重點扶持壯大龍頭企業,輻射帶動能力進一步增強。立足資源優勢,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現建成42.38萬畝加工型小麥種植基地,20.3萬畝加工玉米種植基地,3萬畝釀造葡萄基地,6萬畝專用馬鈴薯基地,圍繞農副產品加工、儲藏、保鮮、運銷等環節,龍頭企業和企業集群逐步形成,初步形成了年加工能力超過100多萬噸的面粉加工業、50萬噸的玉米淀粉加工業、25萬噸的啤酒麥芽加工業,年產1萬噸熏醋、2500噸醬油的調味品加工業,1萬噸白酒、9萬噸啤酒、2萬噸葡萄酒的酒類釀造業,年外銷蔬菜70萬噸的蔬菜業,年制種能力達5.5萬噸的制種業和畜產品加工業等產業體系。全區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已發展到585戶;國家和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達到18戶;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龍頭企業達到22戶,其中銷售收入1億元以上的達到7戶

  (四)加快推進標準化生產,農產品質量進一步提高。目前已建成標準化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73萬畝,無公害生產面積達到83萬畝,“天梯山”牌人參果、“發放”牌辣椒等15個農產品獲得了“綠色食品”標志使用許可證,紅太陽面粉廠等22戶企業取得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證書,益民公司等5家企業取得iso14001環境體系認證證書,“天梯山”牌人參果順利通過國家有機食品認證,加快農產品原產地認證和產品認證,高壩、張義兩個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通過綠色認證,我區已被列為國家級綠色農業示范區

  (五)服務產業化經營,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不斷發展,調查報告《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圍繞重點行業、重點產業、重點產品,大力發展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擴大合作經濟組織的覆蓋面。目前,全區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達到310個,其中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達到82個,提高了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增強了產業化龍頭企業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

  (六)加大項目建設力度,農業基礎設施得到進一步改善。“十五”期間全區共完成渠道建設1068公里,推廣常規節水面積65萬畝,人工造林10萬畝,封山(沙)育林(草)8萬畝,退耕還林工程2萬畝,建設鄉村道路600公里。XX年上半年,全區完成人工造林面積2萬畝,其中生態林1萬畝,核桃、紅棗等小雜果0.1萬畝,釀酒葡萄基地建設0.9萬畝;完成退耕還林工程補植補造面積5.5萬畝;參加義務植樹人數達50萬人(次),栽植各類苗木531萬株。結合生態工程建設、義務植樹等重點工作,全區完成通道綠化100公里

  (七)大力發展勞務經濟,農村勞務輸轉步伐加快。現已同新疆、北京、上海、深圳等多個城市的300多家用工單位建立了穩定的勞務合作關系,有效促進了勞務輸轉。截止目前,輸轉城鄉剩余勞動力19.05萬人(次),占計劃任務22萬人次的86.6%,比上年同期增長3.9%,其中有組織輸轉6.15萬人(次),占計劃任務的73.5%,同比增長12%。創勞務收入3.3億元。已組織搬遷安置移民351戶、1368人,占計劃任務XX人的68.4%

  (八)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農宅建設水平不斷提高。在小城鎮建設上,采取統一規劃、分類指導、抓點帶面、整體推進的工作方法,目前已有18個建制鎮完成小城鎮總體規劃的編修和評審。出臺了《涼州區村莊規劃編制綱要》,完成清源王莊村、長城岸門村等2個省級生態文明小康示范村規劃。加大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配套力度,大大提升了小城鎮整體形象和功能。今年我區1個省級、6個市級、43個區級,共50個新農村建設試點示范村已全面啟動。止目前,已落實標準化住宅示范點52個,已完成小康住宅建設1240戶,正在動工2634戶,備料5931戶,全區累計新建改建小康住宅51016戶

  (九)創新工作思路,扶貧開發成效顯著。截止XX年底,張義山區建成人參果日光溫室2195座,年產量達到2300萬公斤,產值6500萬元,日光溫室收入占全鎮人均純收入的40%左右。地膜洋芋、中藥材、亞麻、制種的種植面積分別達到XX0畝、2500畝、2500畝、1020畝。規模養殖戶已累計發展到1220多戶。近年來共實施各類項目近50個,爭取國家項目扶持資金1404.4萬元,協調銀行貸款300多萬元,啟動民間資金2900多萬元。人均純收入由XX年的883.3元增加到XX年的1618元,凈增734.7元

  (十)加強農民職業技能培訓,農民素質不斷提高。把農民教育培訓同勞務輸轉結合起來,同優勢產業培育結合起來,同推廣實用技術結合起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培訓資源,推進農民培訓的經常化、規范化、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高素質的新型農民。培訓人員2.5萬人(次),科技入戶達95%以上。區上建立20個重點農業科技園區,各鄉鎮建立農業科技示范點片185個

  (十一)堅持統籌協調,農村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全面落實了農村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政策和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體系,大力開展文化體育活動,全方位推進農村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設,農民上學難、看病難的問題逐步得以解決,群眾文化娛樂活動進一步豐富,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明顯提高。

  三、涼州區新農村建設中面臨的問題

  一是干旱缺水是制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關鍵因素,節水型社會建設進程需進一步加快。資源性缺水嚴重;地下水采補失衡,地下水位持續下降,礦化度日益升高。節水型社會建設需要全民參與,宣傳、教育和培訓仍需加強,全社會水資源憂患意識需要進一步提高;已成立的用水戶協會運行有待進一步完善和規范,水價在促進節水型社會建設中的杠桿作用需加快發揮。

  二是農業人口多,農村攤子大,農村道路交通、文化衛生等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嚴重不足,缺乏長期投入機制。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由于欠賬太多,老的投入沒有完成,新的建設又需要大量資金,同時,由于缺乏長效投入機制,資金難以得到保障,農村公益事業的資金缺口大。

  三是部分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缺乏流動資金,不能達產達標,沒有形成規模效益,一些市場前景好、龍頭帶動作用明顯的農業產業化項目由于融資困難,遲遲不能建成投產,特別在蔬菜、奶產品加工領域缺乏龍頭企業。

  四是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影響了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的進一步提高。目前,我區農業產業層次還不高,經濟發展中“三高一低”的現象還比較突出,產業的支撐和輻射帶動力有待于進一步提高。

  五是鄉村債務重、化解難,且村級集體經濟薄弱。鄉村債務,直接影響制約著農村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建設新農村,集體經濟是基礎,就涼州區而言,全區448個行政村,基本上是靠國家財政,轉移支付入不敷出,成為建設新農村的突出難題。

  六是農民增收乏力。種養業增收難,產業化帶動難,農業綜合競爭力不強。外出務工農民綜合素質低,技術型、技能型勞動力轉移輸出很少,無法獲得較高收入。

  七是水利設施老化,生態環境脆弱、能源、信息、通訊跟不上加快發展的需要。

  四、涼州區新農村建設的對策建議

  要按照區委、政府確定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要求,圍繞農民增收,做強六大產業(蔬菜、畜牧、制種、釀造葡萄、加工型馬鈴薯、勞務),狠抓“六大工程”(日光溫室、節水、小康住宅、道路、綠化、清潔),推進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強化農民職業技術培訓,積極探索民主管理方式,切實加快全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

  (一)立足長遠,認真搞好新農村建設規劃。新農村建設規劃要先行,依據《甘肅省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綱要》、《武威市涼州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總體規劃》,配套產業、村莊、基礎設施、生態環境衛生、社會事業等專業規劃。盡快完成區級試點示范村的規劃。所做的規劃須經群眾充分討論,確定后向群眾公示,得到群眾的認可,才能充分調動群眾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二)落實責任,確保目標任務落到實處。將省、市、區確定的新農村建設試點村作為鄉鎮行政一把手責任工程來抓,實行一票否決制。包鄉部門一把手要大力支持新農村建設工作,把所包鄉鎮新農村試點村建設情況列入包鄉部門實績考核的范圍,年底進行考核。建立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聯席會議制度,新農村建設辦公室協調各成員單位定期研究、部署和解決具體問題。充實加強新農村建設的工作力量,強化對基層的檢查指導,發揮好對部門和鄉鎮的綜合協調、信息交流、服務指導、督促檢查作用。建立村干部工作目標責任激勵機制,對在新農村建設中成效顯著、示范帶動作用突出的村干部優先解決養老保險等待遇問題。

  (三)落實政策,加大新農村建設扶持力度。全面落實中央和省、市各項惠農政策,尤其要落實好直接關系農民群眾切身利益的農村低保、義務教育“兩免一補”、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補助等政策;充分調動一切有利因素,加強協調溝通,盡最大努力爭取上級的各項扶持資金和項目。有關新農村建設項目實行“扎口”管理、集中捆綁使用,對試點示范村優先予以扶持。將農牧、水利、林業、交通、教育、衛生、扶貧、能源、農業綜合開發等方面的支農項目資金集中整合,向新農村建設試點示范村傾斜,用足、用活、用好政策。

  (四)培育現代農民,發展現代農業。通過整合各種培訓資源,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強化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努力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一是大力調整農業結構。要緊密聯系石羊河流域綜合治理、水權水價制度改革、關井壓田、日光溫室建設等重點工作和“以水定產業、以水調結構、以水定規模”的要求,組織基層干部和廣大群眾一道認真研究結構調整問題,引導群眾因地制宜大力調整產業結構、農業內部結構和產品結構,促進農作物向高效益、低耗水方向發展。特別把發展日光溫室作為農業大項目來抓,按照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發展、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的要求,在重點區域和路段規劃建設一批較大規模集中連片的日光溫室示范園區,并發展適銷對路的產品,努力發展外向型蔬菜。二是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發展以舍飼養殖為主的草畜產業,著力發展以釀造葡萄為主的林果產業,積極發展加工型馬鈴薯產業,加快沿山冷涼灌區以雙孢菇為主的食用菌產業帶建設,重點培育一批起點高、規模大、帶動力強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向產業集群方向發展,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與農戶有機結合的組織形式,走出一條以產業開發不斷富裕農民、以農民持續增收來引領新農村建設的路子。三是提升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加大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提升傳統農業的力度,加強對農業科技進步的支持,加快良種引進、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精深加工等技術的推廣,積極發展節地、節水、節肥、節能等節約型農業,鼓勵農科教機構和社會力量參與多元化的農技推廣服務,提高農業增長的質量效益。

  (五)政府主導,發揮農民主體的作用。政府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的投入力度,按照中央“三個高于”的要求,進一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對試點示范村優先給予考慮。“研究透、爭取夠、使用足”中央出臺的'各項支農政策,努力爭取更多的上級投資用于試點示范村的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在制定政策上發揮主導作用,通過發揮政策效應,逐步營造一個有利于解決“三農”問題的政策環境,營造一個農民權益得到有效保護的制度環境。堅持農民是受益主體、投資主體、建設主體的統一,在產業發展、村莊規劃、村鎮建設、村鎮管理等方面,都要充分依靠群眾,發動群眾,引導群眾,讓農民的事情農民做主,農民的事業農民來辦,激發群眾建設家園的積極性。

  (六)促進農民增收,為新農村建設創造物質基礎。夯實農民增收的基礎,圍繞水來做文章,盯住水權水價制度改革不放,只有水權水價制度改革推開了、節水意識增強了、水的利用率提高了,才有利于農業結構調整,才有利于推進農業產業化,才能為下一步大力發展日光溫室和草畜產業創造良好的條件。把突破口放在草畜產業上,加快日光溫室建設進度,重視龍頭企業、農產品基地建設和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使農民在農產品生產、流通、加工領域增收。緊緊圍繞提質增效目標,全力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用市場化的理念指導農業,用現代化的科技裝備農業,用品牌化的思路經營農業,用產業化的模式發展農業,增強科技對農業的支撐作用,提高農業標準化生產水平,培育一批品牌產品,提升產品效益,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七)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推進農村城鎮化進程。全力抓好重點小城鎮、重點集鎮和重點村的新農村建設規劃,鄉鎮要制定符合本鄉鎮實際,操作性強的具體規劃。開展環境衛生整治工作,特別是示范鄉鎮,把重點放在區、鄉、村、組道路兩側,集鎮、居民點周圍,以及農戶院落的衛生上,大力實施凈化、綠化、美化工程。通過環境衛生整治帶動農民生活觀念、衛生習慣和村風民風好轉。積極培育和發展支撐城鎮經濟的產業群體,配套、完善和提高城鎮功能,增強小城鎮吸納農村人口、帶動農村發展的能力,把小城鎮建設成規劃布局合理、基礎設施配套、具有地方特色和較強輻射帶動能力的農村區域性經濟文化中心。

  (八)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增強農村發展后勁。重點規劃好渠、路、林、田、沼、水、電等基礎設施,加大農村能源建設力度,繼續推廣沼氣等清潔能源,加快普及戶用沼氣,帶動農村改圈、改廁、改廚。加大農村道路建設力度,通過幾年努力,實現所有鄉鎮、行政村道路硬化的目標;加大農村信息化建設力度,充分利用和整合涉農信息資源,強化面向農村的廣播電視通訊等信息服務,建成農村綜合信息服務網絡工程,通過基本生產生活條件的改善,切實增強農村發展后勁。

  (九)發展農村公共事業,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著力深化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逐步加大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力度,整合優化學校布局,建設建制鎮中心小學,改善農村辦學條件。進一步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加強農村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健全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和醫療救助體系,解決農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認真實施農村計劃生育獎勵扶助制度,落實計劃生育特殊困難家庭救助辦法。不斷健全完善鄉、村文化網絡,配套改善文化設施,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逐步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社會保障的投入,全面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進一步完善農村“五保戶”供養、特困戶生活救助、災民補助等社會救助體系。

  (十)深化農村綜合配套改革,加強農村民主管理。進一步深化區鄉財政管理體制和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統籌推進農村金融等其它各項改革,確保各項惠農政策落實。嚴格執行“大穩定、小調整”的土地政策,探索規范理順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機制,促進適度規模經營。進一步完善村務公開和民主議事制度,讓農民群眾真正享有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和監督權。完善村民“一事一議”制度,健全農民自主籌資籌勞的機制和辦法,引導農民自主開展農村公益性設施建設。加強農村法制建設,深入開展農村普法教育,增強農民依法維護權益的能力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性。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篇23

  推進新農村建設,需要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動員各方面的力量,努力形成“以政府為主導,以農民為主體,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新農村建設的多元參與機制和良好社會氛圍。建立和完善村企結對共建新農村的工作機制,是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深入發展的積極探索和創新。

  一、我市村企結對共建工作開局良好

  自20__年初全面開展“村企結對共建新農村”活動以來,__全市各級各部門廣泛發動和參與,采取多種有效舉措營造共建氛圍,社會各界推波助瀾,廣大工商企業熱烈響應,全市上下迅速掀起了村企結對熱潮,實現了良好的開局。據統計,到20__年底,全市共有5085家企業與2639個行政村結對,實現了村企結對全覆蓋。20__年結對企業與村委會協議共建項目2646個,協議或承諾出資4.16億元,實際完成項目1721個,實際到位資金2.15億元,為結對村新農村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總體而言,全市村企結對共建工作具有以下特點:

  (一)政府主導型模式。通過一年多的實踐可以清晰看出,政府是村企結對共建工作的主角,在村企結對共建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首先,政府是村企結對共建工作的倡導者和組織者。

  去年3月份,市委、市政府召開了村企結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懇談會并進行全面動員部署。通過各種廣泛宣傳和組織發動,以及“千企結百村”、“百企聯百村”等形式多樣的共建新農村主題活動的開展,村企結對氛圍日益濃厚。其次,政府是村企結對共建規則的制定者。去年上半年,市里出臺了《關于村企結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若干意見》。市級有關部門和各縣(市)區都緊密結合自身實際,認真做好政策的細化落實,制訂了農業龍頭企業參與新農村建設意見等一系列配套政策。通過優先安排建設用地、減免稅收、享受補助、扶持傾斜等激勵措施,在政策層面上支持鼓勵企業參與共建新農村。再次,政府是村企結對共建的服務管理者。各級政府積極整合部門優勢和多方力量,為村企結對工作積極搭建服務平臺,認真搞好服務和管理工作,促進結對共建工作科學、規范、有序開展,不斷提高服務水平。堅持“村企自愿、互利共贏、長期堅持、注重實效” 原則,積極引導村企簽訂結對協議。各地還以項目為基礎,建立項目庫,使合作的紐帶更加牢固。不少地方針對山區、海島等欠發達地區企業少、經濟弱的實際,幫助物色合適的企業,引導跨區結對。許多地方還建立村企結對溝通協調制度,幫助理順合作關系、研究解決有關問題。

  (二)結對共建形式呈現多樣化。在村企結對實踐中,各地因村因企制宜,注重實效,探索多種形式的合作共建關系,共建形式呈現多樣化。一是以企帶村型,主要是通過企業主兼任村主要干部等形式,企業直接參與支持村搞建設促發展。二是經濟顧問型。聘請素質好、社會責任心強的企業家擔任村經濟顧問,幫助村里理清發展思路,為村經濟社會發展出謀劃策和資金扶持。三是互利合作型。一般是企業以出資金為主、村依法提供土地資源和勞動力為主,共同實施建設項目,當地政府給予必要的支持,實現企業拓展發展空間與村經濟發展、農民增加收入的共贏。四是基地帶動型。企業通過建設農業原料基地、產品配套基地、勞動力供應基地等形式,帶動村產業發展和農民轉移就業,增加了農民收入。五是捐建基金型。結對企業從一事一捐發展到建立各種基金,形成規模和制度化,對新農村建設有持久推動作用。六是連片帶動型。在一企多村的結對形式中,企業與當地干部群眾達成共識,結合成片連線推進村莊整治建設,整體推進新農村建設,打造農村新社區,實行政府、企業、行政村三方協同搞建設。

  (三)結對共建成效明顯。一是切實帶動了農村各項事業的發展。參與企業通過項目帶動、智力支持、資金投入等途徑,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結對村資金、產業、人才短缺的問題,并直接促進了村莊經濟、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等領域的發展。二是促進村莊風貌的改善。通過村企結對共建活動,使農民更多地看到了希望,消除了農民的悲觀畏難情緒,增強了參與新農村建設的動力和熱情,農民自主意識進一步提高。三是對于多元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示范引導作用。村企結對為新農村建設探索出了一條有效途徑,同時也為動員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新農村建設起到積極的示范引導作用,為新農村建設多元參與機制的建立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二、我市村企結對共工作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通過一年多的實踐,我市村企結對共建新農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新農村建設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但從各地情況來看,也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一)村企結對共建機制的思想基礎不牢固。村企結對共建新農村過程存在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就是認識落后于實踐,理念需要強化。一些部門和干部責任感不強,存在消極畏難情緒。有些地方工作方法簡單粗放,存在行政強制傾向,搞“拉郎配”和攤派,影響企業參與熱情。有些企業沒有充分認識村企結對共建新農村的意義,缺乏社會責任感,參與積極性不高,甚至有抵觸情緒或簡單地應付了事。一些結對村和農民缺乏新農村建設主體意識,認為企業參與新農村建設是義不容辭的義務,把結對企業當成財神爺和搖錢樹,對結對企業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二)村企結對共建機制的'內涵有待深化。受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村企結對思路不夠開闊,途徑和內容還比較單一,偏重于捐錢捐物,重短期發展、輕長期合作,重硬件建設、輕潛力發掘,重物質幫扶、輕智力投入。“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是一個完整的體系,新農村建設涵蓋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等各個方面,因此要不斷拓寬思路,克服村企結對形式的單一性,探索村企結對實現形式多元化,促進農村全面

  綜合協調發展。同時,我們還應深刻反思,我市村企結對工作起步早,曾在全省、全國處于領先地位,但目前這項工作已經失去優勢,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在深化村企結對共建機制方面做得不扎實,對村企結對共建機制內涵的深化力度不夠。

  (三)村企結對共建機制的政策保障體系不完善。盡管市、縣兩級陸續出臺了《關于村企結對共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原則性政策文件,但是由于沒有相應的配套措施和實施細則,導致政策的可操作性不強。同時受國家宏觀政策的影響,土地、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政策難以兌現,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企業參與的積極性。如何細化村企結對共建新農村相關優惠政策,把政策真正落到實處,是今后我市新農村建設急需重點研究的問題。

  (四)企結對共建機制缺乏穩定性。總體而言,目前我市村企結對共建新農村具有運動化傾向和不確定性。許多企業參與動機是被動的,受政策環境壓力和政治約束,“是買政府的帳”,很難保證其參與共建的長期性。相對于我市工商企業總數而言,目前我市企業參與結對共建新農村的比例還比較低。一些企業在結對村的選擇、合作項目的確定、出資形式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人情關系進行的,缺乏制度保障。村企雙向互動的局面還沒有真正形成,村企互利共贏的機制還沒有真正建立。

  三、進一步深化村企結對共建機制的對策思考

  村企結對是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途徑,要更廣泛動員企業參與新農村建設,進一步發揮企業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為此,要不斷深化村企結對共建工作,完善政策保障體系,實現互利共贏,努力形成有利于結對共建新農村的長效機制。

  (一)思想深化:樹立村企結對共建的正確理念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村企結對共建新農村是統籌城鄉發展的客觀要求,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具體體現,是__農村發展的現實需求。我們要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不斷深化對村企結對共建新農村重要性的認識,樹立正確的理念,形成共識,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進一步全面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

  推進農村發展是政府的責任,也是企業的責任。企業的發展離不開農村的土地、水以及其他資源,離不開農村提供大量廉價勞動力支持,離不開農村的廣闊市場。企業的發展需要和諧的內部環境、和諧的社區環境,也需要和諧的社會環境。只有把企業的發展與社會進步聯系起來,企業和企業家才具有高境界,才能取得更大的發展。企業要不斷提升發展理念,提高發展層次,積極投身新農村建設,以便贏得更有利的發展空間和環境。在村企結對共建過程中,要敏于發現典型,善于總結經驗,勇于探索創新,工于宣傳動員,營造良好社會氛圍,引導更多企業參與新農村建設,努力形成村企結對共建的新局面。

  (二)內涵深化:豐富村企結對共建形式

  內涵決定形式。今后要按照共謀發展思路、共興農村經濟、共辦社會事業、共推村莊建設、共育鄉風文明的要求,不斷拓展村企結對共建領域,深化村企結對共建內涵,豐富村企結對共建形式,促進村企結對共建深度發展。進一步明確村企結對共建重點,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等各個方面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結對共建項目,切實推進農村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態文明全面綜合協調發展。對結對村莊而言,絕不能是單向被動的物資捐贈接受方,更重要的是向企業學理念、學管理,借重企業優勢,合理開發資源,大力培育產業,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對結對企業而言,要認真幫助結對村理清發展思路和規劃,依托村莊資源優勢,確立一批務實、有潛力的產業發展項目。企業要善于把結對村的發展、合作項目的選擇與企業目標自覺結合起來,促進雙方共同發展。

  (三)政策深化:完善村企結對共建制度保障

  完善的政策體系是機制長效運行的根本保障。要想確保村企結對共建工作的穩定性,從根本上克服其運動化、短期化傾向,就必須在建立長效機制上下功夫。村企結對共建機制的本質是共同建設,核心是互利共贏,關鍵是政策保障。因此,要不斷深化政策扶持,建立健全村企結對共建政策體系,進一步完善村企結對共建的政策保障機制。政策的制定完善要堅持以公正平等為前提,維護合作雙方的利益,避免政策的零和性,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當前村企結對政策的完善主要應該抓好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完善并切實落實財政稅收優惠政策。進一步細化企業對新農村建設公益性投資的稅前列支相關政策規定,規范村企結對共建項目收益分配,擴大村企結對共建項目收益的財政稅收優惠范圍,提高各方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二是進一步完善村企結對共建新農村資源配置政策。在嚴格遵守國家土地法規政策的前提下,進一步擴大新農村建設用地管理試點范圍。切實落實新農村建設用地管理試點政策,保障試點村的用地需要。要鼓勵企業結合產業項目建設,參與農村土地整理,折抵指標大部分留給村與結對企業合作開發使用。以土地整理開發為突破口,理順農村資源有效配置機制,促進新農村建設資源集約利用。

  (四)服務深化:穩固村企結對共建工作平臺

  服務創造價值。政府主導型村企結對共建機制有其存在的客觀必然性,因此要繼續發揮政府的積極作用,優化服務管理,為結對共建搭建一個好的工作平臺。一是要進一步健全結對運行機制。可以探索村企之間可以互派人員到對方掛職等方式,暢通溝通銜接渠道,以便于建立融洽的共建氛圍。可以通過建立鄉鎮企業顧問團或設立基層商會新農村建設共同基金等形式,探索村企結對共建新機制,減少結對共建的隨機性和不確定性。要探索出臺強力的表彰激勵措施,對于積極參與村企結對,在新農村建設中作出重要貢獻的企業家,各地都應該創造條件讓他們獲得相應的社會地位,發揮更好的社會作用。二是要進一步加強結對協調,形成共建合力。要善于整合各級政府、各職能部門等各方力量,合理分工,優勢互補。市、縣兩級黨委政府和農村工作部門主要是做好組織動員,引導更多的企業參與村企結對,特別是要做好組織企業實行跨地區結對的工作以及理論政策調研,及時協調解決一些普遍性的問題。鄉鎮是村企結對工作的基礎環節,要承擔起村企結對聯絡協調的直接責任,要具體做好村企結對工作的組織、協調、幫助和項目的落實。在深化服務的同時,政府要適時適度轉變角色定位,變政府主導為政府引導,積極培育第三方組織,發揮非政府組織在村企結對共建中的參與管理作用。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篇24

  鄉鎮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為了了解掌握新時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根據縣先進性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關于在先進性教育活動中開展以“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內容的調研活動的通知》要求,我鎮于近日就當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此次調研的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和取得成效

  **鎮為縣委、縣政府所在地,轄7個村,其中6個農業村,一個蔬菜村,76個自然屯,農業人口8853戶3.47萬人,農村勞動力1.5萬人。全鎮總面積12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4.7萬畝,林地1.5萬畝,水田1.85萬畝。改革開放以后,尤其是近年來,隨著國家和省、市、縣政府對于“三農”問題的日益重視和農業投入力度的不斷加大,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相繼出臺和貫徹落實,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發展加快,農村經濟與各項社會事業正在朝著全面協調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一)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收入逐步提高

  深入落實中央1號文件精神,積極探索農民增收良策,農業農村經濟實現較快發展。XX年全鎮gdp總量9.5億元,增長7%,其中農業總產值實現2.02億元,增長11%。全鎮糧豆薯總產5.3萬噸,糧食單產430公斤。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達5.1萬畝,占耕地面積的36%。日光溫室發展到51棟,面積2.3萬平方米,普通蔬菜大棚2500個,面積16.7萬平方米,年產蔬菜2.44萬噸以上。畜牧產值實現1.02億元,比上年增長18%。XX年向縣內外輸出勞動力9120人(次),創收3200萬元,農民人均增收1000元。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XX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500元,比上年增長5%;農民人均收入達3646元,比上年增長13%。實行村財鎮管,嚴格履行財務審批手續,農村經濟管理水平加強,XX年化解債務180萬元,沒有發生新的債務,農民政策性負擔為零。

  (二)基礎設施逐步改善,生活環境不斷優化

  在政策和省、市、縣政府的大力支持,積極爭取政策和項目,組織實施了林業生態建設、農網改造、人畜飲水改造、鎮村道路建設、鎮村環境整治等一批基礎設施項目建設,農村基礎條件進一步改善。全鎮村屯公路383公里,實現了村屯道路暢通;農村計生、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穩步推進;生態保護、農電網改造等公共服務事業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明顯進步。科教文衛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迅速,建立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醫療救治和疾病預防控制機制。移動電話、計算機開始進入農戶家庭,擴大了農戶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農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新的提高,農民自編自演開展文體活動,縣鎮組織的科技、文藝下鄉活動,豐富了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

  (三)科技教育加快發展,農民素質不斷提高

  隨著農村經濟的穩步發展和農民收入的不斷提高,逐年加大了對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學校舍、農業信息網絡、電化教育設施建設發展較快。目前,全鎮共有1所中學、18所小學,有3處晉升為省級標準學校,4處小學達到市級標準學校,12處小學實現了縣級標準化學校。不斷加大對農民科技培訓力度,組織實施了跨世紀青年農民培訓、科技入戶、陽光工程等科教工程,每年培訓農民達1萬人次以上,培養一大批農村科技能人。廣大農民積極學用新型科技,農用新科技在農村得到廣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斷健全,基層組織進一步加強

  在國家加強民主法制建設的大環境下,廣大干部群眾法律意識法制觀念普遍增強,以憲法為核心,農業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為重點的與農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廣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XX年在全鎮7個村實行了村干部直選制度,全面推進了村黨支部“兩推一選”,一批懂科技、會經營、善管理、講奉獻、有知識的農村能人、致富能手進入“兩委”班子,村黨支部書記與村委會主任實現“一肩挑”,兩委成員交叉任職,農村干部隊伍整體素質有了較大的提高。在全鎮“兩委”47名干部平均年齡為45.4歲,大專以上文化7名,高中、中專40名,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機制。先后出臺了《**鎮村務公開、民主管理規范化建設標準》,在指導全鎮村務公開活動中,實行“五統一”(統一內容、形式、程序、時間、建檔),做到“三為主”(村務公開以村“兩委”、監督小組、鎮農經中心為主),突出“一個重點”(以財務公開為重點),把群眾關心的事情全部公開,村中重大問題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征詢意見,將財務公開延伸到村民小組,使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規范化、制度化的軌道。

  綜上所述,可見我鎮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了可喜成績,大多數村與過去相比有了很大變化,但是與"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制約農村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發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任重道遠。

  二、主要困難和突出問題

  (一)農業生產力水平低下

  我鎮的農業總體上還是粗放生產,加工能力低,產業化經營尚處在初級發展階段。在農作物種植和畜產品養殖過程中,更多地追求數量的增長,不注重質量的提高,更忽視了品牌效應,盲目效仿和低水平發展,且多以零散種養為主,尚未形成規模效應和集約效應。與此同時,農產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級生產、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農產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競爭力較弱。此外,農戶與加工或營銷企業沒有結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合同不規范,訂單屢約率較低。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功能作用有待增強。我鎮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規模小,功能單一、結構分散,輻射力不強,推廣型、農產品加工型和綜合服務型專業組織協會制度不健全,內部管理不規范,政府協調成立的多,農民自發組建的少,多數會員不繳納會費,財政專項資金扶持助推力弱化。協會活動開展不正常,帶動力不強。雖然地方政府制定一些相應的扶持政策,但其性能、地位和作用以及與其他經濟組織、與地方政府的關系等問題沒有明確的界定。

  (二)農村投入嚴重不足

  免征農業稅后,我鎮農村的基礎財力巨減,財政“缺口”大,加之各村歷史上形成的債務都很大。省、市、縣下撥的轉移支付無法維持鎮、村組織機構運轉所需財力。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業生產條件改善投入嚴重不足。調查顯示,由于受農村基礎設施投入不足瓶頸制約,部分行政村的農田水利建設和土地治理根本無法開展,導致農業抗風險能力薄弱。

  (三)農村勞動力素質偏低

  當前,絕大多數農民的素質不容樂觀。突出表現在:農民思想還比較保守,傳統的小農意識根深蒂固,生產、生活和行為方式都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要求差距甚遠。在思想素質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創大業的開拓進取精神;同時缺乏誠信意識,在產業化經營中常有違約等不守誠信行為出現。在文化素質方面,農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XX年農村勞動力中,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5%,初中文化程度占5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僅占15%。由于農民科技知識低下,對新事物、新技術缺乏認識,從而阻礙了接受新事物、學習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養方面,具有一技之長的人還比較少,導致種地只能粗放經營不能集約經營,打工則只能賣苦力打粗放工,嚴重地制約了農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質方面,贍養父母、尊老愛幼等傳統美德有滑坡趨勢,關心集體、熱心公益等集體主義觀念正在逐步淡化,賭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會風氣有抬頭的趨勢。

  (四)農村社會事業建設滯后

  我鎮農村總體上的醫療衛生、科技、文化、教育、社會保障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水平普遍較低。農村醫療條件差,醫療水平低,農民生一場大病往往意味返貧。同時農村醫務人員水平低,醫療衛生狀況令人擔憂。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礎差、人才缺、資金少、設施差的狀況未從根本上改變。絕大多數的村已沒有文化活動室和相應圖書,缺乏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和體育活動,縣鎮沒有穩定的公共財政,對社會保障的投入嚴重不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制度尚未開展,農村弱勢群體保障體系薄弱。

  (五)基層組織建設仍然薄弱。

  隨著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基層廣大黨員、干部難以適應新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創新意識不強。多數農村黨員、干部沿襲于傳統工作思路,習慣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動、疲于應付。二是帶領群眾致富本領不高。目前,一些農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質偏低,對新時期農業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束手無策,發展農村經濟的能力不強,發展的路子不寬,工作方法不多,在群眾“盼富”面前力不從心。三是工作作風不扎實。服務意識不強,缺乏對農村工作的熱情和對農民群眾的感情,做“撞鐘和尚”、做“太平官”。四是村級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村級組織難以正常發揮作用,部分村沒有集體經濟收入,正常的辦公費用都依靠轉移支付來維持,因此村級組織作用無法發揮,村黨組織及村委會的凝聚力、戰斗力、號召力隨之減弱。同時由于包產到戶后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村經濟發展,也致使了無人關心集體事業的現象的產生,村委會雖實行村民自治,但一些政策、規劃在本村因無力參與支持而無法實施。五是農村村民自治工作發展不平衡。村務公開不及時,財務公開內容不全面,無明細帳,當地群眾有意見。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篇25

  在今年3月,我采取的囑托,省委和縣支行護理,并開始新農村建設的工作和生活教師。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我心目中的宗旨,以維護和認真履行職責,并積極通過訪問和聊天的形式和村莊的鄉親和了解民意的村莊新農村建設指導員。分析思考,并獲得相關信息后,調查報告。縣,鄉,鄉鎮政府,村位于從124公里外的縣,東,南鄰村,西鎮,北縣,三組村民管轄村38公里,基本情況現有農民638人,農村人口19。在農村經濟的1.6607萬億元的總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1599元,是一個貧窮的村莊。村森林資源豐富,是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75%,大面積的原始森林,森林面積。是保持最好的,物種多樣性和立體分布在世界上的生態環境。村土地面積474平方千米,人均耕地1.81畝,有效灌溉面積157.8畝,251.8畝農田耕地,林地5400畝,包括經濟水果,85畝,每秒0.13英畝人均經濟林果,主要種植核桃和經濟成果;18xx年平均氣溫14℃,年均降雨量760毫米,適合種植玉米,大麥和其它農作物。基礎設施,接近年底,村里已實現水,電,道路,電視,電話,五通。所有住戶安裝太陽能;所有家庭的力量;自來水的16訪問,仍然有飲用水,或不符合水質電視農民87固定電話或手機號碼與農民40。房屋土木結構的房屋在村里的農民,農民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村到鄉鎮公路,泥濘的道路,農村道路,是一條土路,主干道,除了村道中的污垢集團,中村26日,28拖拉機,摩托車,汽車。車站,市場等。經濟,萬村農村經濟總收入1.6607億元人民幣,其中:農業收入為513,000元,約占總收入的30.89%,畜牧業收入614,000元,占收入總額的36.97%;林業收入13,800美元,占總收入的6.85%;1214,900第二個和第三產業的收入,約占總收入的12.94%;工資收入1.892億元人民幣,約占總收入的1.39%。1599元的人均純收入的農民,農民的收入,牲畜收入,畜牧業產業化的主要特點和水產養殖。數的18.92元,每年的52移徙工人(占14.08%的勞動力),在全省所有工人村的農民收入。

  文化,教育,衛生,小學學校4995平方米,建筑面積,與教師和81名學生。123個行政村的農村學生接受義務教育,其中包括81名小學生,42名中學生。村建立了文化活動室,業余文化生活的村民網站。衛生設施幾乎是準備設立的三個村莊,鄉村醫生,村民的普遍濫用條件下的醫療室。

  村土地純藏定居點的人文地理,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除了藏族傳統節日,很有當地特色的丹巴節7月15日農歷9月第15屆農歷京山,跑馬節的節日。二,村(一),畜牧業,牲畜種類和數量的村莊,牲畜品種,畜禽品種的大量人口,牛,牦牛,犏牛,綿羊,山羊,馬,騾的主要支柱產業的地位,豬,共有村牦牛,黃牛和犏牛4843;馬,騾,785;綿羊,山羊,1781豬895的藏族牧民放牧牦牛村,以家庭為單位,從每戶牲畜公牛的40多頭不等xx年的`羊村養殖的人數正在增加。西藏小型豬養殖村的各種特性,一般喂食蘿卜,土豆,谷物,牧草,飼養藏豬喂酸奶,不要使用混合飼料,添加劑,肉類是優秀的琵琶藏豬生產的豬肉是一個村該產品的特點。12,農業的特點很長一段時間,村里的牧民擠牧養牛羊,它是很難圈養,終年放牧管理。只要可能越冬,牧民冬季草場和牲畜,以保護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季度過度放牧,從高海拔到低海拔地區在冬季和春季,夏季和秋季的遷移,從低海拔到高海拔地區放牧牲畜保護和順利生態保護,無論是有用的家畜村牲畜屠宰率的銷售量,但單一的銷售渠道,主要依靠村民自發收購,或牧民直接牛縣交易,交易成本,銷售價格和數量的變化,市場得不保護非肉類產品,深加工

  (二)耕地的農業村,主要是在海拔2300-2800米的山谷,高原氣候,日照時間長,雨量充足,年平均氣溫,17℃,年均降雨量700毫米,主要用于種植小麥,玉米,大麥,土豆,蘿卜,油菜,蔬菜,水果,干果等。村特殊的自然和地理形成了獨特的農業土地和生產方式,培育村分布有兩種類型的年度作物灌溉在干旱河谷耕地,水澆地,水澆地主要分布在村莊附近,比種植玉米,小麥,大麥收獲更多。在過去的兩年中介紹,村里的塑料薄膜地膜覆蓋技術種植玉米產生顯著的改善。灌溉生產,提高冬季作物輪作,苗施肥。超過一年的是一個熟悉的兩種作物,缺醫少藥的地區,蘿卜和其他種牧草,綠肥,提高土壤肥力,而且也有利于牲畜的目的。12,干熱河谷干熱河谷位于離村,主要種植玉米,馬鈴薯和其他農作物,一年一熟的壯族房子。干熱河谷近年來,大規模引進核桃種植經濟作物的比例也有較大幅度的增長。目前,大部分核桃樹仍處于苗期,預計五年后要承擔水果,會有更好的經濟效益。在村莊,牧場,強房間耕作,放牧,在村中心的主要房子,畜牧業和特殊的自然環境,村和傳統的生產方式,形成了獨特的“一個三口之家和生活方式的生產和經營。

  農業,形成多點之前,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模式,廣泛分散種植的特點,根據調查發現,在一個單一的作物品種,生產成本高,糧食作物和現金的比例;作物不合理的低收入村的農業總產值。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篇26

  新農村建設工作,是開展 三嚴三實 和 干凈、忠誠、擔當 教育活動、實行干部直接聯系群眾制度,是夯實黨在農村執政基礎的根本途徑,是全面推進紅河新發展的重要保障,是促進全州社會和諧的關鍵舉措。全州 美麗家園 行動計劃和 三嚴三實 和 干凈、忠誠、擔當 教育活動各項要求部署,攜手向前、同心同德、全面推進 美麗家園 行動計劃,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共筑中國夢,讓中國夢鋪就紅河路。新農村建設工作要緊密聯系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緊緊圍繞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和純性,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根據州、縣和鎮黨委的`安排部署,在農村開展 三嚴三實 和 干凈、忠誠、擔當 教育活動。

  調查走訪,了解基本情況

  年3月 日,到補嘎村委會報到,3月 6日參加屏邊縣和玉屏鎮xx年新農村建設工作動員部署會議后,根據縣和鎮相關要求,奔赴補嘎村開展調研走訪和了解民情工作。

  屏邊縣玉屏鎮補嘎村委會位于縣城東北部,距縣城 8.5公里,國土面積25.9平方公里。轄扎底簸、普期底、啊底簸、補嘎、哈木克、哈西和三丘田等7個自然村7個村民小組xx年平均氣溫 6.5℃,最高氣溫26.5℃,最低平均氣溫6.5℃,年降雨量 800毫米。全村經濟收入246.3萬元,糧食總產量92萬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 400元、人均有糧 80公斤。全村適宜種植杉木、草果、核桃等經濟林木,糧食主產稻谷、玉米。目前,各村大力發展杉木樹、紅豆杉、獼猴桃等產業。全村經濟穩步發展、社會和諧穩定。

  農業經濟

  補嘎村地廣人稀,年降雨量達 800毫米,特別適宜種植杉木樹等經濟林木,基本上每戶村民或多或少種植杉木樹,對今后生活有一定保障。xx年,在補嘎村委會組建成立了 紅豆杉種植商會 ,建立了在政府引導監管下 公司建基地,基地連農戶 運行機制。引進了 紅河陽光天地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發展紅豆杉種植業。目前,紅河陽光天地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紅豆杉種植業逐漸發展壯大,對山地和勞務需求逐年增多,村民可獲得土地租金,同時有更多的務工機會,增加收入。在公司的帶動下,部份村民開始參與育苗,有的村民種植紅豆杉。xx年,在縣和鎮農業等部門的引導下,補嘎村民開展種植獼猴桃,預計2至3年可掛果,可為村民帶來豐厚的收入,進一步改善生產生活條件。

  文化教育

  全村沒有一所學校,全村50余人學齡兒童,包括學前教育和小學三年級學齡兒童,均在 0公里外的 宋慶玲希望小學 學習,家長每周五把孩子接回家,短暫團聚后,周日下午又將孩子送回學校,周而復始,年復一年;四年級及上到鎮中心小學上學。目前,全村有兩人上中專,無一人上大學。

  哈西村有一支由 0多名村民組成的民間文藝隊,逢年過節等節慶日,文藝隊經常到各村開展民間文藝演出,是開展宣傳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四群教育、美麗家園建設和防治治病工作的有效栽體。

  衛生防疫

  補嘎村委會有一名衛生員,楊樹華,男,52歲, 982年參加鄉村醫生工作,初中文化,多次到鎮和縣相關衛生機構業務培訓。目前,村委會衛生所荒廢閑置,衛生員基本開展不子正常診療活動,只能承擔基本的兒童預防接種和配合公共衛生服務調查等工作。主要原因是目前交通便利,最遠的三丘田村離縣城也只有 0多公里,大部份村民生病都到縣城就醫;其次是鄉村醫生年齡偏大、學習機會少、診療水平不高、群眾對衛生員缺乏信任等。鑒于衛生資源缺乏現狀,xx年村委會選送一名女生到紅河衛生學院鄉村醫生班學習,希望學成歸來改變當地醫療衛生現狀,服務于當地群眾,滿足當地村民的健康需求,進一步提高村民生存質量,實現小病不出村的愿望。

  結合本職工作,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宣傳

  在調研走訪中,結合本職工作,采取進村入戶、座談、發放和粘貼宣傳畫(折頁)等方式,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宣傳,讓廣大人民群眾了解新農合是由政府組織、引導、支持,農民自愿參加,個人、集體和政府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讓百姓有錢看病、看得起病。xx年人均籌資標準達470元,其中政府補助380元,個人繳費90元。在走訪宣傳中,共發放各類宣傳材料500份。

  存在困難和建議

  村委會門窗部份已損害需修善,為了村委會的整潔和衛生,需建設圍墻和大門。

  補嘎村委會7個自然村,只有哈西村有公房,其他6個自然村要求上級相關部門提供幫助,援建公房等基礎建設。

  哈西村、哈木克村和三丘田村大部分地在下河谷,由于沒有基耕(田間)公路,無法有效開發土地種植獼猴桃等經濟作物,制約了經濟發展。

  衛生工作有待加強,積極爭取縣衛生局和鎮政府支持,加強人員培養力度,要培養愿意學、愿意留、愿意服務的本地年青,盡早恢復衛生所的正常診療活動,積極開展傳染病、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和食物中毒等預防知識,調查掌握當地村民基健康狀況。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篇27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目標宏偉,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廣泛,但由于各地農村現狀千差萬別,情況錯綜復雜,新農村建設任務艱苦,任重道遠。當前,在經濟欠發達地區一部分農民存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自信心不足現象,應引起足夠重視。

  一、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民自信心不足的主要表現

  現實的糧食價格與預期相差較大,靠種植業致富沒想頭。經濟欠發達地區多屬農業區,絕大多數農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收入來源多以出售農產品為主。近年來,雖然我國對農業發展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和支持,農民從中得到了實惠,但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農業勢必要參與國際競爭,這意味著農產品價格上升空間受到限制,而補貼有限,小規模農業生產條件下,靠賣糧致富的可能性很小。

  選擇致富項目沒有好路子,增加收入沒盼頭。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緩慢,二三產業發展明顯落后于發達地區,而農民長期從事農業生產,缺少從事其他職業的技術、技能和經驗,無論從觀念、素質,還是外部條件,都難以找到合適的致富項目,“搞養殖愁思路,搞加工愁門路,搞三產沒思路”,是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民普遍存在的難題。

  外出打工不長遠,務工增收沒勁頭。由于觀念和一些體制原因,多數農民不愿外出打工。一方面,“背景離鄉、拋家舍業、故土難離”的傳統思維還相當程度存在;另一方面,農民對外出后的醫療、就業、就學、住房等基本保障不托底、不投心。多數農民不愿意冒風險,害怕“一著走錯,滿盤皆輸”,一旦掙不著錢,連“翻本”的機會都沒有,不如維持現狀。

  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民個體的經濟現狀,使他們對于自身的發展充滿迷惘。“腰包不鼓,難籌大事”。所以作為主體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自然會產生自信心不足現象。

  二、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民自信心不足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

  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自信心不足究其根源,是經濟發展滯后。制約其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一是自然條件差。經濟欠發達地區多數處地僻遠,交通不便、信息不靈,與外界交流和溝通存在“先天性”的障礙,與地處沿海等一些邊境貿易條件好的地區無法比擬。二是基本生產條件差。農業投入不足,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低,基本處于“靠天吃飯”的水平。三是農民素質參差不齊。多數農民文化程度低,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有限。部分有文化、素質較高的農民都外出打工,而且不愿再回來。四是國家支持有限。改革初期,國家優先發展沿海和東部地區,在政策和資金上都向重點發展地區傾斜,其他地區得到國家政策和資金上的支持自然有限。

  由于先天稟賦不足,后天“營養不良”,致使經濟發展日趨滯后,與發達地區差距逐漸拉大,而這種差距僅靠自身的努力,靠有限的資金和資源只能是追趕式的發展,無法實踐跨越式的發展。

  三、幾點建議

  一是加大建設新農村的'宣傳力度。一方面,通過媒體大力宣傳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意義、扶持政策和資金支持力度,來堅定廣大農民建設新農村的信心和決心。另一方面,因地制宜、符合實際地在各地樹立新農村建設典型,并大力宣傳,用身邊的典型來示范和帶動,農民易于接受,更易于激發其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是加強農民培訓。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農民的素質決定新農村建設標準和進程。要加快發展農村義務教育,提供經費保障、改善辦學條件、加強師資隊伍。要加強農民的技能培訓和發展農村成人教育。要加強農村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設,樹立良好的道德風尚和先進的思想觀念,同時加強農村文化設施建設,滿足農民的文化需求。

  三是加大資金支持力度。首先是用財政支持資金加快農村的路、水、電、醫、能源等容易在短期內見效果的基礎性設施建設,讓農民真切地真實地感受到,新農村建設不是空話,就在身邊。其次是為化解縣鄉村三級債務提供資金支持。解除困擾,輕裝前進才有必勝的信心。第三是大力扶持主導產業。區域經濟的發展后勁在于擁有可持續發展的主導產業,這既是區域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實現經濟持續發展的動力源。

  四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研究制定符合欠發達地區發展實際的政策,比如對龍頭企業建設、農民合作組織建設、農田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村級組織建設等從政策層面給予保障,為經濟欠發達地區實現自我發展提供政策支持。

  五是積極探索新農村建設方式方法。比如鼓勵經濟欠發達地區與發達地區開展以農業合作為主的跨區域合作。一方面,欠發達地區為發達地區供應優質農產品,并提供充足的糧食儲備,保證糧食安全;另一方面,發達地區先進的發展和管理經驗、資金、技術直接注入經濟欠發達地區,對于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形成強大的推動作用。這種合作,在資源配置上可以實現優勢互補,在利益機制上可以實施互利雙贏。以此增強農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自信心,促進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篇28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實現農村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已成為當前及將來一段時間農村工作的主旋律。新農村建設是一項宏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各方面力量和資源的聚合。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資金是經濟發展的“血液”,加快新農村建設,離不開金融的支持。

  一、當前農村金融產品創新存在的難點

  目前,我國農村領域普遍存在著需求型金融抑制、供給型金融抑制和生態型金融抑制現象,金融服務難以滿足新農村建設發展的需要。長期以來,國家對農村缺乏周密和強制的金融制度安排,造成農村金融服務戰線大幅收縮,支農金融機構主體出現缺位,使得農村出現資金外流、服務退化和經濟“貧血”的狀態,進而導致農業資金投入上呈現財政無力投入,政策性金融無權投入、商業性金融不愿投入、合作性金融力不從心、民間借貸一片混亂的尷尬局面,農業發展的資金“瓶頸”制約嚴重,廣泛存在的農村金融抑制影響了新農村建設的進程。

  所謂金融抑制,是指一國的金融體系不完善,金融市場機制不健全,金融運行中存在過多的金融管制措施,金融與經濟發展之間處于互相制肘、雙相落后的惡性循環狀態。

  (一)需求型金融抑制。需求型金融抑制是指農村有效需求不足而導致的金融抑制現象。這一現象廣泛存在于農村中。

  1、一方面是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與農業固有的雙重風險導致農村領域自然需求與投資需求的不足,另一方面是農業受到自然條件與經營風險固有的雙重風險的制約,減少了農戶的投資性需求。

  2、長期存在的農村土地制度缺陷與不合理的農村金融制度安排導致農村金融市場的有效需求不足。一是政策性銀行——農業發展銀行不為農戶發放貸款。二是商業性銀行——農業銀行名不副實。三是支農主力軍——農村信用社的支農貸款比例缺乏剛性約束。四是“劣幣驅逐良幣”現象——非正規金融組織對正規金融機構具有擠出效應。

  3、弱勢的農戶群體與有限的歸還能力難以有效獲得金融的支持。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13億人口中有80%左右的人口分布在農村,“農業落后、農村貧窮、農民困苦”是當前我們無法回避的現實,特別是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形成了收入差距巨大、層次十分明顯的社會結構,其中處于最底層的則是我國農村居民中為溫飽所困擾的弱勢群體。

  (二)供給型金融抑制。供給型金融抑制是農村金融貧困所產生的一種效應,當前農村金融貧困的現象十分普遍和突出,供給體系殘缺不全、供給總量嚴重不足、供給產品傳統單一。

  1、金融網點的大舉撤軍導致支農供給體系殘缺不全,部分鄉村出現金融服務盲區。

  2、嚴重失衡的農村信貸資金供需矛盾造成供給總量不足,導致農村經濟嚴重“貧血”。

  3、單一的服務品種與農村金融產品創新的滯后,導致農村經濟發展步伐的緩慢。

  (三)生態型金融抑制。生態型金融抑制是指農村各種外部環境的貧困性不適合于金融的生存和發展,從而造成金融與經濟發展之間處于互相掣肘、雙相落后的惡性循環狀態。

  1、不公平的教育體制與低層次的文化素養導致農村大面積的知識貧困。

  2、個人能力的有限性與特殊亞文化的侵染性導致農村弱勢群體的精神貧困。

  3、信用控制體系的缺失與社會地位分配規則的改變導致農村領域的信用貧困。

  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金融深化對策

  1、健全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形成金融支農合力,減少供給型金融抑制。一是重新界定農發行的職能,切實承擔起政策性金融職能,使農發行逐步建成支持農業開發、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經營的綜合性政策銀行,成為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基礎力量。二是調整商業銀行經營策略,滿足農村金融市場多方面需要。要注意發揮基層行靠近農村、貼近農民的優勢,適當下放貸款審批權限,做到責、權、利相結合,充分調動基層行市場開拓的積極性。三是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發揮其在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作用。促進農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結構的完善和經營機制的轉換,支持農村信用社做大做強,增強支農服務功能。農村信用社要發揮地處農村、與農民聯系緊密的優勢,在防范風險條件下,簡化貸款手續,加強對“三農”的信貸支持,實現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村信用社發展的良性互動。四是完善郵政儲蓄制度,建立資金回流機制。以成立郵政儲蓄銀行為契機,發揮郵政儲蓄機構網點多、深入農村的優勢,按照商業原則引導郵政儲蓄資金以適當形式回流農村,增強其在農村地區的儲蓄、匯兌和支付服務等功能,增強其對新農村建設的資金投入。五是規范民間融資行為。在防范風險的前提下,積極培育和發展小額貸款組織,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進入農村金融市場,實行激勵政策,鼓勵開辦小額農貸業務,增加對農村金融市場的服務供給,滿足新農村建設多層次金融服務需求。六是推進農業保險進程。農業保險制度由于與世貿組織農業“綠箱政策”的理念相符而成為市場經濟國家扶持本國農業發展的通行做法,我國也應通過立法明確農業保險的地位以及政府在開展農業保險方面所應發揮的職能和作用。政府對農業保險實行低費率和高補貼政策。建立農業再保險機制以避免農業巨災風險對農民和農業的影響。

  2、增加制度供給渠道,建立政府支農正向激勵機制,減少需求型金融抑制。一是優化土地資源配置,增加土地制度供給渠道。土地承包的長期穩定,有利于農戶的生產性投資增長,應該賦予農戶長期的、完整的、獨立的土地承包權,這種承包權包括流轉、繼承、抵押、入股等合理的處置權,這樣也有利于土地的適度規模經營。二是推進農村市場化建設,增加收入制度供給渠道。加大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業生產的市場化,發展農村二、三產業,有利于擴大就業,增加收入。農民收入增加了,消費增加了,投資也必然增加,自有資產也隨之增加。自有資產的多元化必然促進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也會解決農戶貸款缺少抵押的問題。三是建立健全農村社保體制,增加保障制度供給渠道。社會保障機制的.缺乏已經成為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有了社會保障機制,一方面通過構建農產品期貨交易、農產品收購制度等方式消減農業生產中的自然風險,可以減少農戶非生產性借貸,從而提高生產性借貸資金的使用效益;另一方面,通過完善農村的醫療、養老、就業培訓、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制度安排,提高農戶抵御風險的能力,激勵農戶進入市場并進行投資。四是加大對金融業服務新農村建設風險補償力度,增加補償制度供給渠道。對用于支持農戶生產經營性的小額貸款,按照其成本和利率上浮的適當比例給予相應的財政補貼,而不是由農村信用社上浮利率,向農民轉嫁成本。國家嘗試建立一種以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共同負擔的專項支出為主體,按農村信用社存款量一定比例提取的資金為輔助的特別基金,對“三農”貸款實行政策性補貼。政府每年直接用于投資農業的專項資金,轉變成對農業投入的補償基金,并按財政增收率逐年增加補償基金額,用于部分農業貸款貼息和補償金融機構支農貸款的風險損失,調動農戶和金融機構雙向貸款的積極性。

  3、創新農村教育模式,提高農村弱勢群體綜合素質,減少生態型金融抑制,脫貧必須先脫盲。教育對于改變農村弱勢群體及其后代的貧困處境,其作用是帶有根本性的。要提高農村弱勢群體及其后代的綜合素質,必須創建和實施普教與職教并存的“雙軌”教育模式,即全面實施基礎教育,將掃盲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重點,通過教育與激勵的方式,引導農村弱勢群體成員學習、掌握基礎文化知識,以減少知識貧困、精神貧困,并進一步達到減少信用貧困的目的;通過實施職業技術技能教育與培訓,使廣大有勞動能力的農村弱勢群體成員學到一技之長,在社會上能自謀職業,自我生存與發展。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篇29

  一、調查背景及目的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也是近年中國在邁向現代化建設道路上一直在大力度實行的,而如今,新農村建設到底有怎樣的發展,是否真的為老百姓謀福祉?我決定利用假期時間為這個問題尋找一個真實的答案,以充實我對國家發展的了解,從而增加人生閱歷。

  二、實踐內容

  利用同學網及網絡,向住在莊河市農村的同學分發了電子版調查報告,利用他們的親朋好友和鄰里關系,獲得了覆蓋了從20到70歲男女老幼各階層的調查問卷,對調查問卷進行分析與總結,結合莊河市新農村建設的相關政策,得出現今新農村建設對人們生活的具體影響的相關結論。

  分析調查問卷的數據顯示,家庭月總收入出現了一定的分布不均情況,務農收入較低,而個體和政府機關普遍收入較高;30歲以上調查人的主要經濟負擔為子女教育婚姻及家庭日常開支;收入較低者的花錢消費主要收主觀愿望影響,收入較高者主要收農村市場缺乏合適產品;受訪者普遍覺得近十年收入微微有些變化且所在地區的經濟狀況與過去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變化;對于新農村經濟建設的主要依靠對象問題上,務農者和打工者普遍認為是村民和政府,有正規職業的受訪者認為是國家政策及招商引資和政府項目資金扶持;所有受訪者都認為是缺乏途徑影響了自己收入的提高;學歷較低者均希望政府開展相關技能培訓來促使自己增收;

  所有受訪者均希望政府加大社會保障及醫療衛生及保險方面的投資;各鄉鎮最普遍的農業技術推廣方式仍為村民們聚在一起交流參觀;大部分務農者非常希望參加政府組織的農業技術指導和培訓活動;莊河市各鄉鎮的農業生產過程中機械化水平中等偏上,基本采用了優良品種,全部采用科學的田間管理辦法;大部分人對生活環境衛生狀況及社會治安狀況滿意,但依然認為現在的農村環境一般偏上,而農村基礎設施一般;20—30歲的受訪者希望村莊增加運動場地及文化站,30歲—40歲希望增加小學幼兒園,40歲以上希望增加肉菜市場,所有受訪者都希望增加衛生站;絕大部分受訪者希望農村對校舍及農田標準化方面進行改造;大部分受訪者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前景表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受訪者普遍反映仍存在經濟壓力、上學難、看病貴等問題。

  通過對調查問卷的分析發現:

  ①受訪者普遍對環境比較滿意

  原因是隨著莊河市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深入,莊河市鄉村的一個個村莊都恰如一幅幅明麗的山水畫,色彩斑斕:青堆鎮新華村、大營鎮四家村、吳爐鎮光華村、仙人洞鎮夾皮溝村、栗子房鎮四家村等許多村莊,新農村建設實施的“六化”工程成果斐然。

  20xx年,莊河市共在15個鄉鎮58個村實施了“六化”工程。截至目前,莊河全市共硬化鄉村路面164.3萬平方米,在鄉村安裝太陽能路燈9377盞。同時完成農村綠化工程1474項,綠化面積20。41萬畝,植樹4183萬株。建設河道生態工程18條段,治理河長48公里,河岸綠化面積1.4萬畝,幾乎使流經村莊的每一條河流都成為了一道耀眼的風景,讓實施了“六化”工程的15個鄉鎮58個村莊,一個一個都如出水芙蓉般鮮亮。

  這樣的建設方式顯然是符合可持續發展戰略同時又利國利民的。,自然為大多數人們所接受甚至贊揚的。

  ②受訪者基本沒有反映關于道路改造方面的問題

  因為,莊河市不僅注重生態建設還重點抓好了大鄭、青堆等5個新城和四個重點鎮以及永青路沿線鄉鎮規劃建設。目前,大鄭路網已完成路基工程,黑島鎮新建垃圾中轉站已經完工,仙人洞鎮南區污水處理廠已完工。塔嶺、蓉花山、光明山和荷花山4個小城鎮總體規劃也已通過專家評審。小城鎮建設的緊鑼密鼓,更讓“六化”工程有了參照,也更加快了城鄉一體化的步伐。

  只有道路通了才會帶動地區的經濟發展,這一舉措顯然也讓老百姓們受益匪淺。

  ③受訪者普遍收入要比全國平均水平要高

  原來莊河市農調隊針對全市200戶農民家庭一項抽樣調查數據顯示:20xx年,莊河全市農民人均收入為11849元,比上年增加了1639元。該市農民人均收入再次超越瓦房店,領跑北三市。根據調查數據,在莊河市農民人均收入中工資性收入人均為4696元,同比減少了31元;家庭經營收入增勢較強,人均為6105元,同比增加了1408元,其中第一產業人均為5169元、第二產業人均為164元、第三產業人均為772元;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人均為1048元。從收入構成來看,農民家庭經營收入仍占主導地位,尤其是第一產業家庭經營收入所占比重達到了43。6%,是農民支柱產業。工資性收入為輔,財產和轉移性收入所占的比重有逐年攀升的趨勢。

  以此來看,莊河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真真切切的提高了老百姓們的生活質量與水準。

  ④受訪者十分關注社會保障和醫療衛生及保險

  莊河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也一直根據黨中央指示著力解決相關問題,在20xx年間一共從三個方面積極展開工作,一是推進勞動合同制度建設。通過開展“春暖行動”和“雙合同月”等活動,提高全市企業職工(含農民工)勞動合同簽訂率和履約率。截至目前,建立工會組織的企業已簽訂集體合同548份,工資集體協商協議548份。對用人單位擬裁減人員和批量終止勞動合同情況進行控制和規范,勞動用工備案963戶,備案信息119919條,在網勞動合同狀態正常43261人。二是加大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力度。全年主動巡視檢查用人單位806戶,完成年計劃800戶的101%;對866戶用人單位進行資料審查,完成年計劃800戶的108%。對使用農民工較多的企業巡視監察覆蓋面達99%以上;鄉(鎮)勞動保障監察網格化管理覆蓋面達到100%。通過各種監察手段補簽勞動合同7489人,涉及76個用人單位;為1320名農民工追回工資1200多萬元,涉及56個用人單位;督促72戶企業補繳社會保險費706萬元。三是加強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工作。加快推進勞動爭議仲裁機構實體化建設和基層調解組織建設,完善多層次的爭議處理機制。全年處理勞動爭議案件713件,為勞動者挽回經濟損失397萬元,為用人單位挽回經濟損失62萬元。

  這兩個方面的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但從受訪者的態度來看,這兩方面已經跟過去十年間有了質的飛躍,老百姓們還是真切的得到了一部分的保障,也相信政府相信黨會在未來的日子里給予更多的惠民政策。

  三、實踐總結

  這次因為個人原因未能親自到莊河各鄉鎮進行實際考察,不過這次采取的方式也確實能夠更全面的調查各鄉鎮的情況,也使調查報告能更準確的反映出莊河市全市的新農村建設水平及老百姓意愿,當然,以后如果有機會,我也很想自己真正體驗一把社會主義新農村現在的面貌。

  通過這次調查,我們能很清晰的得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前確實給老百姓帶來了福祉這一結論,現今的社會兩極分化依然很嚴重,但是國家正出臺一系列的措施盡可能的減少之間的差距,農村想趕上城市的發展水平確實在目前的狀況來說還很困難,不過老百姓們都相信,隨著國家的調控,社會主義新農村必將有一片新風貌。當然,通過調查顯示,目前還存在一些弊病,有的農村,文化生活比較落后,百姓娛樂場所還較少,雖然現在農民有了錢,但賭博之風卻盛行了。優質的教育資源還較少,普法教育還有待普及,公共衛生設施還有待改善,農村年輕人出外打工的多了,留守的老人孩子怎么辦,違法犯罪事件也在農村時有發生,還有待我們去想法解決。但我相信新農村建設將會如冉冉升起的太陽光彩奪目,一切的陰影將在太陽的光輝下消失。

  總之,既然大部分受訪者都堅信社會主義建設會成功,那么我認為只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并把科學發展觀作為我們的行為準則,就一定會消除存在的弊病,而我們的新農村也必將會越來越和諧,越來越美好。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篇30

  根據常委會工作安排,今年3-5月,市人大農經委、農經工作室會同研究室和政府有關部門圍繞全市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進行了專題調研。期間,調研組召集市發改委、財政局、農業局、林業局、水利局、交通局、勞動局、畜牧辦、統計局等有關部門負責人進行了座談;先后到長清、平陰、商河等5個縣區聽取政府部門工作匯報,并通過實地察看、調查問卷、走訪交談等形式,深入6個鄉鎮、14個村、30余戶農戶開展調查,廣泛了解情況,認真聽取意見;部分縣(市)區人大根據市的統一安排,實行上下聯動,在本區域內開展了調研活動,并提出調查報告。4月中旬,常委會領導和部分駐會委員也專門到章丘市和濟陽縣進行了調研察看,提出了加快推進我市新農村建設的意見和建議。現綜合調研情況,提出如下報告:

  一、新農村建設進展情況

  自去年來,我們xx鄉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提出的《關于認真開展新農村建設活動的實施意見》的要求,加大宣傳發動群眾,精心組織,自我加壓,積極推進新農村建設工作。結合本鄉實際,積極開展新農村示范村建設和環境整治工作。通過全鄉干群的共同努力和扎實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去年實施的道士塘、越溪、南莊、山上應村四個村中二個整治村順利通過了達標驗收,其余兩村正在整改。今年新創建的大林、小林、下盤三個村,正以整治環境“臟、亂、差”為主要突破口,狠抓創建工作。回顧一年多來的新農村建設工作,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健全組織訂規劃。為切實加強對新農村建設的領導,越溪鄉成立了由鄉長馬賢茂擔任組長的鄉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具體負責宣傳發動、規劃編制、協調指導等工作。做到任務到村,責任到人。成立村莊規劃工作組,負責規劃工作,落實了編制8個創建村的整治規劃,做到科學合理,重點明確,方案規范,布局得當。

  (二)宣傳發動造氛圍。我們堅持把宣傳工作作為新農村建設工作的先導工程來抓,組織鄉村干部深入一線,以對新農村建設工作進行廣泛深入地宣傳。充分利用會議、橫幅、標語、黑板報、宣傳櫥窗等形式,宣傳新農村建設的目的意義。全鄉共召開各類會議8次,張貼標語265張,宣傳圖片132張,刊出黑板報16期,鄉宣傳報道組進行跟蹤報道,在全鄉范圍內營造了一個新農村建設的濃厚氛圍,有力地推進了我鄉新農村建設工作進程。

  (三)分類指導定制度。為切實做好我鄉的新農村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對創建的8個村針對各村實際,一方面實行分類指導,有序推進。一年多來,在村級資金比較薄弱的基礎上,全鄉投入專項資金464萬元,共拆除簡易棚屋52間,拆除危房及斷墻殘壁45處,硬化道路30240平方米,清理河道1200米,新安裝路燈116盞,新增綠化面積18700平方米,村容村貌明顯改觀。通過整治,目前各村主干道路基本上達到了硬化、凈化、亮化、綠化標準,主要河道基本實現無殺草、無漂浮物,村莊面貌有了一個改頭換面的變化。另一方面加強教育,提高認識。在整治的過程中,我鄉注重對農村干部、群眾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他們為更好地美化家園牢固樹立良好的環保意識,如下田村村干部積極充分護綠使者,花木的澆水、修剪、病蟲害防治等他們全包了。此外,建章立制,鞏固成果。在環境整治的'基礎上,為了使環境整治落到實處,各村相應成立了衛生、綠化、養護組織,同時建立了管理制度,做到有人管事、有章理事,如下田村建立了公共場所衛生管理制度、公共廁所管理制度、家庭衛生制度、綠化公約等

  二、新農村建設工作成效

  (一)村容村貌有了新變化。通過環境整治,道路的硬化、村莊的綠化、河道的凈化、路燈的亮化以及斷墻殘壁的拆除,徹底改變了農村的“臟、亂、差”現象,衛生保潔制度的健全,使環境衛生得到長效管理機制的保障,村莊面貌煥然一新。

  (二)群眾環保意識有了新提高。通過凈化、綠化、亮化、美化工程,群眾不但對庭院衛生意識有了轉變,對公共衛生也有了講究,樹立起講衛生、美環境的新意識,形成“人人講文明、個個愛清潔、戶戶講衛生”的良好氛圍。

  (三)團結協作精神有了新突破。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廣大黨員干部群眾群策群力,齊動手,齊出工,做了大量的工作。集體出資和群眾集資緊密結合,全村上下擰成一股繩,團結協作精神得到進一步發揮。

  (四)村班子號召力、戰斗力、凝聚力有了新轉變。在新農村建設工作中,通過各項方案的實施,進一步體現了黨員干部的戰斗力;在各項實事工程的建設中,進一步提高了黨員干部在群眾中的號召力、凝聚力。干部的工作責任心和事業心增強,村班子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干部的作風得到了明顯轉變。

  三、存在問題

  1、鄉、村資金缺乏,如何用有限的資金去創建更大的成績是一個難題;

  2、部分群眾的認識還不到位,環保意識有待加強;

  3、各村新農村建設工作存在不平衡性。

  四、幾點建議

  1、強化干部隊伍素質教育,進一步統一思想,抓好落實;

  2、加強制度建設,健全管理責任機制;

  3、鞏固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推動村級經濟發展;

  4、廣泛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豐富群眾文化生活;

  5、加大政府對經濟薄弱村的扶持力度,為各村的經濟發展起助推器作用。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篇31

  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對于長期扎根農村這片熱土上的農村信用社來說,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可是從當前現狀看,農村信用社在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還存在一些難點問題,因此,必須采取積極有效措施加以解決,使農村信用社在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發揮主力軍作用。

  一、主要難點

  一是農村信用環境沒有得到根本改善,部分企業和個人缺乏信用意識。據調查,現在部分農村信用社農戶貸款合同到期自動履約率不足90%,一些企業和農戶在借款時說的天花亂綴,左一個承諾,右一個保證,只要錢一借到手,“黃世仁”就成了“楊白勞”,貸款到期后,信貸人員三番五次催收不回來,致使不良貸款前清后增,就拿豐寧農村信用社小額信用貸款為例,5月末,農戶小額信用貸款余額為2435萬元,其中:農戶小額信用貸款不良152萬元,占6.2%;還有的貸戶采取騙貸、賴貸、逃貸等多種方式,侵蝕和逃廢農村信用社債務,極大地挫傷了農村信用社的支農積極性。

  二是大量農村資金進城,信用社“一農難支三農”。從豐寧金融機構總體情況看,4月末,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238882萬元,其中農村信用社78048萬元,僅占32.6%,全縣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132320萬元,其中農村信用社57379萬元,占43.4%,而農業貸款則占全縣金融機構的90%以上。各商業銀行及郵政儲蓄以其結算、匯兌方便快捷等優勢,吸收了農村大量資金上存,使農村信用社在支持農村建設中,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是農村擔保機制建設滯后,一些企業和農戶不能獲得貸款支持。目前,傳統農業對于信貸資金需求越來越小,基本可以自給或通過民間借貸方式解決;而急需貸款支持的農村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高效農業、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及農產品開發等中小企業,卻因缺少抵押、擔保等,難以滿足貸款條件,不能及時得到貸款支持,制約了農業產業化發展進程。

  四是貸款“流動性”,制約支農積極性。貸款流動性、安全性、效益性是農村信用社發放貸款的前提,可是一概地追求“三性”也會是得其反。當前農村信用社貸款四級分類管理辦法還沒有廢止,“一逾兩呆”仍是考核信貸管理的重要指標。貸款不允許逾期,發生呆滯要追究責任,使得信貸人員過多地考慮貸款流動性和安全性以及個人利益的得失,在貸款發放中產生了重生產輕生活,重富輕貧的傾向,致使風險大、周期長的`農業貸款萎縮。

  二、建議

  (一)改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維護農村信用社債權。要繼續深入開展農村信用工程創建活動,支持培育農村新風尚。要結合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廣泛開展誠信光榮、賴債可恥的宣傳活動。建立失信企業和農戶信息披露機制,對守信戶實行優惠信貸支持,培育誠實守信的文明鄉風。司法部門要依法加大對逃廢金融債務等失信行為的處罰,支持農村信用社運用法律手段保全信貸資產,切實改善農村生態環境。

  (二)修筑“截水工程”,讓農村資金回流。要建立科學合理的金融支農體系,形成金融支持新農村建設的合力。人民銀行要充分發揮貨幣政策的窗口指導作用,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轄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各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在業務上既要有分工,又要有協作,商業銀行和郵政儲蓄要把更多的資金投向“三農”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支持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形成農村資金回流農村的機制;農村信用社要在改善服務方式和暢通結算渠道的同時,大力吸收農村閑散資金,減少農村資金跑、冒、滴、漏。與此同時,要積極爭取人民銀行再貸款,擴大支農資金力量,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資金需求。

  (三)建立多種形式擔保機構,擴大抵押擔保范圍。當前貸款擔保難是阻礙中小企業和貧困戶借貸的瓶頸。因此,要進一步采取多種有效方式,扶持各類基金組織發展,促成農村成立區域性擔保基金組織;要培育和催生各類協會組織,引導成立各類行業協會,借助行業協會的擔保機制,為中小企業提供貸款支持。同時,要擴大抵押、擔保的范圍,在已開辦的抵押、擔保品種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新的抵押、擔保方式,開辦所有權、倉單等抵押擔保品種;要因地制宜制定切實可行的信貸政策,切實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擔保難的問題。

  (四)積極推進貸款五級分類管理,合理確定貸款期限。農村信用社要積極創造條件,盡快實行貸款五級分類管理,在保證貸款安全性的前提下,根據農業生產周期合理確定貸款期限。同時,農村信用社在制定政策和兌現考核時要充分考慮各種因素,對信貸人員責任心不強、調查不細或違規放貸等原因形成不良貸款的要嚴格按照有關規定追究責任;對因不可抗力自然災害形成的不良貸款,要免除信貸人員的責任,消除部分信貸人員的惜貸、恐貸心理,發揮出農村信用社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應有的作用。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篇32

  一、基本情況

  三塘鄉阿定村委會是地處三塘鄉西部,距三塘鄉政府所在地7公里,道路為水泥路,距縣城35公里。東與隆德村委會相接,南與連城村委會相連,西連中樞鎮阿平村委會,北與中樞鎮及箐門村委會毗鄰。轄阿定、小阿定、大水井3個村民小組。有農戶308戶,人口1404人,其中農業人口1372人,勞動力814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726人。全村國土面積16.99平方公里,海拔2297米,年平均氣溫11℃,年降水量900毫米。

  二、農業農村經濟情況

  全村國土面積16.9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527畝,人均耕地1.78畝。20xx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56.3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80.80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

  三、制約阿定村委會經濟發展的障礙因素

  (一)生存條件惡劣。阿定村委會處于石山區,土地貧瘠,海拔較高,氣候冷涼,交通條件相對較差。

  (二)農民增收渠道少。農民收入主要來自于種植業和家庭養殖業。

  (三)農業增產不增收。據調查,近年來,由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不明顯,農村適用技術推廣不到位,糧食尤其是經濟作物的品種更新極為緩慢,雖然農產品在量上有所增加,但品種結構沒有改善,優質農產品少,缺乏農產品品牌,市場賣價低,增產不增收。

  (四)農民收入不穩定。農業是弱質產業,本身抗御自然風險、市場風險的能力就弱,加之農業基礎設施脆弱,水利電力、道路交通、電視通訊等基礎設施條件又差,特別是近年來隨著農民農村產業調整的'盲目性,好多農戶欠債累累,加之水災、旱災、風雹災等自然災害頻繁,給農民增收造成了不穩定性。

  (五)村內勞動力嚴重不足。由于該村土地貧瘠、氣候冷涼,群眾發展農村經濟尤為困難。為此,村內80%的主要勞動力外出務工或是到周邊彌勒等縣承包土地搞種植,因而村內發展農村產業無勞動力支撐。

  (六)農民收入入不敷出。隨著化肥、農藥、種子、農膜等農業生產投入品價格的不斷上漲和農村水電、運輸等成本的不斷增加,農民收入基本只能養家糊口,生活還處于貧困。

  (七)農產品科技含量低。由于農產品科技含量低,生產附加值不高,異致產品銷路不暢,價格上不去、成本高。

  四、對阿定村發展經濟提出的建議

  (一)調整產業結構。在抓好糧食、畜牧業等傳統產業的同時,培育和壯大燈盞花、萬壽菊、林果等特色產業。

  (二)以農產品加工為突破口,引導農民從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增收。重點是提升特色產業檔次、提升農產品加工水平、提升農產品品質、提升農業拓展空間能力、提升農業發展環境。

  (三)加強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引導農民多渠道增收。一是堅決執行九年義務教育,提高總體素質;二是加大對外出務工人員及承包經營者的技能培訓,鼓勵并支持他們回鄉發展;三是根據群眾的勞動力實際,引導農民從事一些手工業。

  (四)加強農田水利和農村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引導農民從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中增收。一是積極幫助協調項目資金,改善水利、交通等基礎條件,為鄉村經濟發展解除瓶頸制約;二是大力推廣節水灌溉和旱作農業技術,努力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和農業產出率,增強農業防災抗災能力;三是大力發展農村沼氣,切實改善農村生活環境,推進農村循環經濟建設。

  (五)強化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引導農民從提高農業綜合競爭力中增收。一是幫助調查了解市場信息,建立完善農產品供求信息服務體系;二是加大科技的教育宣傳力度,提高科技水平,把一些短平快的項目應用到農業生產中,促進增收致富。

  (六)抓好農村合作醫療宣傳。確保有病看得起,有藥吃得起,排除后顧之憂,集中精力抓生產。

  (七)積極做好留守兒童的教育培養工作。幫助他們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導向。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篇33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部署下,我市農村文化事業有了較快發展,農村文化建設取得了肯定的成果。總體來看,基礎設施有所改善,文化生活有所體現,民間文化有所弘揚,人才隊伍相對穩定,文化產業初見端睨,文化市場漸趨旺盛。通過對調研鄉鎮的走訪了解,詳細表現在以下5個方面:

  1、文化設施建設步伐加快。從我們調研的鄉鎮來看,除戴南鎮外,其他四鎮都建成了文化活動中心,辟有文化活動陣地。如大鄒鎮文化站分別辟有展覽、圖書、閱覽、健身等文化活動廳室,配備有相應的活動器材,并正常開放;茅山鎮除興建了文化活動中心外,還新開拓兩處文化廣場,廣場上配備體育健身器材;周奮鄉利用文化活動中心舉辦農夫職業技能培訓,為整合文化資源開拓了一條創新之路。戴南鎮目前也已主動規劃投資20xx萬元籌建將會成為“蘇中第一”的鎮文化活動中心。

  2、鄉鎮、村領導文化意識有所增加。從走訪調查中,我們感受到鄉鎮、村的領導對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識已漸漸增加。戴南鎮分管負責人對我們說:“當經濟建設發展到肯定的規模,農夫的文化需求就更為迫切,文化建設也就顯得更為重要,經濟發展亟需先進文化來支撐。”為此,他們已起先將新農村文化建設擺上鄉鎮工作的議事日程。周奮是經濟薄弱鄉鎮,鄉負責人對文化建設工作非常重視,首期投資了45萬元,建成了集圖書閱覽、健身、活動、展覽和培訓于一體的多功能文化大樓,并于今年初正式投入運用。

  3、部分民間文化得到傳承弘揚。每個鄉鎮廟會文化都較為發達,茅山鎮每年都搞一次頗具特色的'會船節。部分鄉鎮能利用民俗和傳統文化開展民間文化活動。如茅山鎮利用曾唱響中海的“茅山號子”填上新詞進行演唱,周奮鄉通過挖掘、整理出民間文化珍寶“西江月”曲牌,并編排了《又唱西江月》節目參與市里演出,獲得全市文藝調演一等獎。茅山鎮還通過搜集整理,編寫了反映當地歷史和文化的《古鎮茅山》、《茅山烽火》和《茅山號子》等3本圖書。

  4、送文化下鄉活動深受歡迎。市里組織的送戲、送電影、送體育和送圖書下鄉活動,普遍受到廣闊村民的歡迎。合陳鎮重新改組復原了電影放映隊,創建條件,主動實施“送電影”下鄉活動,僅20xx年就完成“送電影”下鄉495場次,較好地滿意了當地農夫的這一文化需求。

  5、村民自發性文化活動較為豐富。調研鄉鎮都能利用重大節日和協作中心工作,組織一些文體活動,如組織文娛演出、棋賽、球賽和聯歡會等。鄉鎮農夫自娛自樂、自發性的文化活動較活躍,如組成腰鼓隊、舞龍、舞劍、打蓮槍、扭秧歌和小型民間樂隊等。近年來由鄉鎮文化站或當地學校牽頭組織的一些文藝節目參與本市和赴泰州大市演出,普遍受到好評,還獲得了不同的獎項。茅山鎮每個行政村常年活躍著一支宣揚隊,逢年過節均自發舉辦文藝演出活動。

  二、目前新農村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緣由分析:

  我市新農村文化建設雖然取得了肯定的成效,但比照國家、省市對加強新農村文化建設的要求,差距很大,問題不少,現狀不容樂觀,乃至令人堪憂。經分析,主要表現在以下5個方面:

  1、文化經濟政策落實不夠,文化事業資金投入嚴峻不足。中心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文化經濟政策,并要求地方政府對當地文化事業的投入幅度應高于當地經濟增長的幅度,但不少鄉鎮并不能很好、全面地落實相關的文化經濟政策,對公益性文化事業的投入很少,與經濟增長的幅度相比,嚴峻失衡;文化建設不能與經濟建設同步,嚴峻錯位。

  2、文化建設的意識不強,思想相識不到位。不少鄉鎮、村干部對新農村文化建設意識淡薄、甚至缺失,不能做到對新農村文化建設豐富內涵的整體把握。他們甚至不知道新農村文化建設應當抓什么,如何抓,以致不想抓、不愿抓。他們在思想相識上有偏差,認為新農村文化建設是“軟任務”,不如搞經濟建設,看得見,摸得著,體現政績明顯,長期存在“一手硬、一手軟”的現象;同時亦存在畏難心情,認為文化建設不好搞,費錢費勁不討好,而勉為其難、虛于應付。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篇34

  一、基本情況和取得成效:

  xx鄉位于xx縣南部,境內山高坡陡,平均

  坡度為30度以上。國土面積為274.3平方公里,邊境線長8.25公里。共有6個村委會、48個自然村、86個村民小組。20xx年全鄉年末總戶數為3221戶,總人口為12607人(其中農業戶2842戶11941人),共有耕地面積12246.6畝(其中水田2135畝),人均耕地面積1.03畝。境內居住著傈僳族、怒族、白族等少數民族。由于受地理環境、自然歷史和群眾思想文化素質總體較低等諸多因素制約,我鄉社會經濟發展緩慢,是典型的集邊疆、貧困、山區、民族、宗教為一體的特困鄉。

  改革開放以后,尤其是近年來,隨著國家對于“三農”問題的日益重視和農業投入力度的不斷加大,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相繼出臺和貫徹落實,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發展加快,農村經濟與各項社會事業正在朝著全面協調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一)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收入逐步提高。

  上半年,全鄉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593萬元,同比增10%,其中出售產品收入128萬元,占總收入的21 %,農民人均純收入449元,同比增7%。從農村經濟收入比例情況看,第一產業總收入485萬元,占總收入的77 %,同比增8%。其中,農業收入180萬元,同比增13%;畜牧業收入280萬元,同比增6%;林業收入25萬元,同比增25%。第二產業收入54萬元,占總收入的9 %,同比增8%。第三產業包括交通運輸、商業、飲食服務業等收入84萬元,占總收入的14%,同比增10%。外出勞務收入70萬元,同比增9%。上半年全鄉糧豆播種面積18435畝。

  (二)“四個百萬”工程健康發展,經濟發展勢頭良好。

  我鄉認真貫徹落實縣委、縣政府關于“四個百萬”基地建設的工作部署,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積極組織實施“四個百萬”基礎建設工作,引導農民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加快優勢產業的培育和開發,著力培育林果、畜牧兩大產業。至20xx年上半年,全鄉完成種植各類苗木37.1590萬株,其中:種植核桃3520畝;種植漆樹5192畝;種植草果11601.6畝(其中,20xx年發放種植4100畝);種植庭院經濟1706.2畝。呈現經濟效益的草果有170畝,每畝經濟收入約2700元。依托境內豐富的中藥材資源,以百萬畝中藥材基地推動中藥材產業開發,按照國家“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扶持農民規模發展中藥材種植,20xx年我鄉規劃種植重樓500畝,云黃連600畝,主要規劃在江西三個村。堅持走“科技興畜”的路子,結合實施邊境鄉鎮項目建設,通過抓示范,群眾的科學養殖能力和發展畜牧養殖的意識逐步提高。20xx年上半年,全鄉大中牲畜存欄21460頭(只),其中,牛存欄2798頭,豬存欄12590頭,羊存欄5903只;總出欄6201頭(只),其中,牛出欄221頭,豬出欄4200頭,羊出欄1780只,實現肉總產量299噸,實現經濟總收入280萬元。

  (三)科技教育加快發展,農民素質不斷提高。

  隨著農村經濟的穩步發展和農民收入的不斷提高,逐年加大了對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學校舍、教育設施建設發展較快。全鄉現有中小學校30所,其中九年一貫制學校1所(含初中部和小學部),寄宿制完小1所,教學點28個。全鄉適齡兒童1190人,已入學1172人,小學入學率98.49%;殘疾兒童22人,已入學14人,入學率63.6%;小學部在校生1353人,學年內輟學6人,年輟學率為0.44%;15周歲人口195人,授完小學教育193人,完成率為98.97%;適齡少年有592人,初中階段在校556人,初中及以上畢業8人,初中階段毛入學率95.27%;殘疾少年16人,入學5人,入學率為31.3%;初中部在校學生462人,學年內輟學13人,初中年輟學率為2.81%。17周歲人口211人,授完初級中等教育171人,完成率為81.04%。目前,全鄉青壯年人口非文盲率達99.76%。初中開設13個教學班,小學74個教學班。全鄉有專任教師119人,其中初中42人,其中學歷合格37人,合格率88.1%;小學77人,學歷合格77人,學歷合格率為100%。全年共新建和擴建校舍850平方米。20xx年,“兩基”工作順利通過省、州、鄉檢查評估,實現“兩基”攻堅目標。

  不斷加大對農民科技培訓力度,組織實施了跨世紀青年農民培訓

  、科技入戶、陽光工程等科教工程,舉辦科技培訓25期,參訓人員6245人次,培養一大批農村科技能人。廣大農民積極學用新型科技,農用新科技在農村得到廣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斷健全,基層組織進一步加強

  在國家加強民主法制建設的大環境下,廣大干部群眾法律意識法制觀念普遍增強,以憲法為核心,農業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為重點的與農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廣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

  綜上所述,可見我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了可喜成績,大多數村與過去相比有了很大變化,但是與"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制約農村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發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任重道遠。

  二、主要困難和突出問題:

  (一)農業生產力水平低下。

  我鄉的農業總體上還是粗放生產,加工能力低,產業化經營尚處在初級發展階段。在農作物種植和畜產品養殖過程中,更多地追求數量的增長,不注重質量的提高,盲目效仿和低水平發展,且多以零散種養為主,尚未形成規模效應和集約效應。與此同時,農產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級生產、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農產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競爭力較弱。

  (二)農村投入嚴重不足。

  免征農業稅后,我鄉農村的基礎財力巨減,財政“缺口”大,加之各村歷史上形成的債務都很大。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業生產條件改善投入嚴重不足。調查顯示,由于受農村基礎設施投入不足瓶頸制約,部分行政村的農田水利建設和土地治理根本無法開展,導致農業抗風險能力薄弱。

  (三)農村勞動力素質偏低

  當前,絕大多數農民的素質不容樂觀。突出表現在:農民思想還比較保守,傳統的小農意識根深蒂固,生產、生活和行為方式都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要求差距甚遠。在思想素質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創大業的開拓進取精神;同時缺乏誠信意識,在產業化經營中常有違約等不守誠信行為出現。在文化素質方面,農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于農民科技知識低下,對新事物、新技術缺乏認識,從而阻礙了接受新事物、學習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養方面,具有一技之長的人還比較少,導致種地只能粗放經營不能集約經營,打工則只能賣苦力打粗放工,嚴重地制約了農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質方面,關心集體、熱心公益等集體主義觀念正在逐步淡化。

  (四)農村社會事業建設滯后。

  我鄉農村總體上的醫療衛生、科技、文化、教育、社會保障等各項社會事業盡管近幾年的投入不斷加大,但其發展水平普遍較低。農村醫療條件差,醫療水平低,農民生一場大病往往意味返貧。同時農村醫務人員水平低,醫療衛生狀況令人擔憂。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礎差、人才缺、資金少、設施差的狀況未從根本上改變。絕大多數的村已沒有文化活動室和相應圖書,缺乏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和體育活動。

  (五)基層組織建設仍然薄弱。

  隨著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基層廣大黨員、干部難以適應新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創新意識不強。多數農村黨員、干部沿襲于傳統工作思路,習慣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動、疲于應付。二是工作作風不扎實。服務意識不強,缺乏對農村工作的熱情和對農民群眾的感情,做“撞鐘和尚”、做“太平官”。三是由于包產到戶后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村經濟發展,也致使了無人關心集體事業的現象的產生,村委會雖實行村民自治,但一些政策、規劃在本村因無力參與支持而無法實施。四是農村村民自治工作發展不平衡。村務公開不及時,財務公開內容不全面,無明細帳,當地群眾有意見。六是農民的法治意識淡薄。農村法制建設相對滯后,法律在調整和化解社會矛盾、維護公民合法權益過程中,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農村社會法治文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

  三、發展思路和幾點建議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穩步地加以推進。”就xx鄉實際情況而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當前思路可理解為:農民知識化、村鄉文明化、保障社會化和管理民主化。

  農民知識化:大力發展農村義務教育,加大對農民科技文化知識教育和免費的實用技術培訓,讓他們能掌握一項致富的技術,加大對外出務工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開發和充分利用農村勞動力資源的潛力,加強對農民應該掌握的經營管理知識的教育,培養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高素質的新型農民。

  村鄉文明化:積極推進農村的“四改”(改環境、改容貌、改衛生、改觀念),加大對農村公路、農電網、等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改善鄉村環境;編修村鄉規劃,推進現代化村鄉建設,改變農村面貌。采取推行農村飲水改造、發展戶用沼氣、實行人畜分離和垃圾集中處理等措施,改善農村衛生狀況;改變傳統觀念,提高農民發展循環經濟和生態保護的意識,樹立良好的文明鄉風,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和諧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保障社會化:全面加大推行新型農村醫療保險,建立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救濟制度,探索建立城鄉銜接、公平統一的社會福利制度。

  管理民主化:引導農民積極參加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活動。全面實行村干部“直選”和村支部“兩推一選”制度,完善“一事一議”、村務公開、民主監督等制度,保障農民依法行使民主權利。

  面對當前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特點和新要求,針對我鄉的實際,現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工作提出幾點建議:

  (一)、加快城鄉統籌,促進和諧發展

  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是黨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項戰略任務。面對當前城鄉發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終把發展農村生產力、建立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農村經濟發展。統籌城鄉發展,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就業制度。要抓好統籌規劃、城鄉市場的統籌發展、城鄉基礎設施的統籌建設、城鄉教育、衛生、社會事業的統籌發展和城鄉社保制度的統籌,讓農村和農民真正分享城市化、工業化的建設成果。

  (二)、加大農村投入力度,強化政府服務功能

  統籌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動社會公眾資源向農村傾斜、公共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文明向農村輻射。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不斷加大對農村教育、衛生、交通、電力、通訊、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的投入力度,不斷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城鄉基礎設施的共享度,解決農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嚴重滯后的瓶頸制約。通過加大農村公共產品的支持力度,讓公共服務更多地深入農村、惠及農民,彌合各項公共事業方面的城鄉差距。

  (三)、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建立農民收入持續增長機制

  實踐證明,農業產業化是促進農民增收的根本途徑。因此在積極抓好糧食生產,確保糧食安全的同時,繼續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和生態農業,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緊緊抓住國家加大農業產業化投入的機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發展成長性好、競爭力強的農業項目,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加此外,要積極組織實施好“陽光工程”,加強對外出務工農民的實用技術培訓,提高農民就業能力和就業率。同時積極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鄉住房、就業、醫療、教育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為進城農民提供公平的就業和生活環境。

  (四)、抓新農村建設規劃,加快推進新鄉村建設

  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工作各級要有總體的規劃,對全鄉來講,按照“分類指導,重點推進,逐步發展”原則進行規劃,先選擇條件好、有特色的村進行試點。根據其現有特點,對各村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則,搞好村鄉規劃建設,條件好的要高起點規劃建設,其它地方的規劃也要適度超前。規劃設計以現代建筑方式,力求形式多樣,可以是農村社區式,也可以是可分散村落式,嚴格規劃管理,建新拆舊,逐步推進,實現村屯城鄉化建設目標。

  (五)、繼承與發揚并重,促進鄉風文明建設

  鄉風文明建設,通過定標準、樹典型,加強監督,獎懲分明等方法,建立健全鄉風文明的評比獎勵機制;文化活動要充分調動農民群眾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建立農民自辦文化扶持基金,引導農民發展民俗文化表演和地域風情旅游;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利用廣播、電視、報紙、宣傳隊等各種形式送文藝下村,加強先進文化在農村的傳播速度和覆蓋范圍,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占領農村陣地;要繼承并發揚農村自身所擁有的文明傳統,提倡尊老愛幼、妯娌和睦、鄰里團結、不打架不罵人、愛護公物、遵紀守法、遵守社會公德等良好鄉風民俗。

  (六)、加快促進農村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協調發展

  加快推進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在免收義務教育的雜費的基礎上,加快調整中小學布局,增加教育投入,減輕農民負擔的同時增加農民受教育的機會建立城鄉教師的合理交流制度,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素質;鞏固和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立便民的征繳制度、就醫制度和結算制度,探索建立參保農民小病受惠制度,讓農民真正看得起病。以政府公共財政為主導,建立多渠道社會保障資金投入機制,建立新型的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讓農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貧有所濟。建立健全新型社會救助體系,逐步構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基礎,以就業幫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等為補充的多元化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做到農村低保水平與農民人均純收入同步增長,使城鄉居民同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篇35

  地點:山東省安丘市景芝鎮西于戈村

  時間:XX年8月

  調查人:西安財經學院政治與行政學院公共事業管理0401班李玲

  摘要:本調查旨在通過對農村生產生活情況的調查,探討新農村的變化發展及存在的問題。為此,我于暑假期間在山東省某村進行了調查。通過實地考察以及與村委會、黨支部成員的座談和農民的訪談,得出結論:農村在鄉鎮企業的帶動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務工機會的增加在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也帶動了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農村的基礎設施日益完善,但發展中的農村在建設的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鄉鎮企業;產業結構調整;基礎設施建設

  一、引言

  隨著中國建設步伐的加快,農村的發展越來越受到關注。和諧社會的提出以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思想的普及和發展,更是將新農村的建設推向了中國發展的前臺。在世人期待的目光中農村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期間,鄉鎮企業的興起和發展無疑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當然農村的建設仍有一些問題有待解決。

  本調查重點分析了農村的建設情況、鄉鎮企業的作用。同時探究農村發展存在的問題,思索解決之道。

  1)方法:

  本次調查主要采用實地考察,入戶訪談。座談以及典籍研究等調查方法。

  2)程序:

  8月上旬實地考察村容村貌,了解村中的教育、醫療的硬件設施及村務公開欄等。

  8月中旬驚醒了入戶調查,了解村民的生產生活情況以及其對村務管理的態度建議等。與村委會、黨支部成員進行座談,了機村莊整體情況、村務管理以及村莊建設規劃等。

  在調查的同時,我收集了國家關于農村建設方面的知道思想和政策。8月下旬,填寫調查表,撰寫調查報告。

  二、結果

  某村位于鎮東北向,離鎮2.5公里,距離縣城20公里。村內有兩條主要公路,寬約16米。現有耕地面積2160畝,人均1.4畝,全部為旱田。村總人口為1526人,其中校訓文化50人,初中文化800人,高中60人,大專以上6人,零文盲率。老人、兒童以及遷出戶口的學生不在統計之列。

  村年總收入為850萬元,人均年收入5600元。村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較以前都有很大提高。就村民的`生活條件而言,村中現有富裕戶230戶,小康戶196戶,無貧困戶。

  定期的農村集市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村民的生活,便利了農產品的買賣活動。

  據統計,村中現有樓房4幢,其他住房均為磚混結構的瓦房,約為1260間。截止調查日至,有新房戶數200戶,舊房戶數226戶,全村破房、危房零戶。

  通訊方面,村內共有固定電話約320部,手機320部,小靈通50余部。由于電話村的建設,村民之間實現了免費通話。家用電器方面,現有洗衣機180余臺,組合音響約70件,彩電360余臺,電冰箱200余臺,有線廣播電視的入戶率達到80%。交通工具方面,自行車人均一輛,摩托車500余輛,另有電動車100余輛,載重汽車6輛,農用三輪車200余輛。

  教育方面,村內現有幼兒園一所、小學一所,小學生入學率達到10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所一處,診室三間,醫護人員六人,村民參合率為100%。

  以上是村莊的整體情況。從中我們不難發現,農民的生活水平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教育、衛生事業也有了和大程度的發展。

  三、討論

  1)關于農民增收問題的思考

  如果農民單純依靠農業,是和難達到目前的收入的。那么他們的增收之道又是什么呢?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篇36

  內容提要:

  本文是在對xx鄉xx村新農村建設與城鄉一體化發展基本情況進行充分調研的基礎上,通過一個我們常用的“swot”分析法,對xx村基本情況進行了系統的、邏輯的分析與梳理,最后提出了一些新農村建設及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思路與建議。

  在黨中央提出新農村建設及城鄉一體化發展戰略規劃的大背景下,xx村作為xx鄉最大的一個村,是鄉域經濟發展的排頭兵。如何抓住機遇快速發展、贏得先機,是xx村“兩委”班子應該考慮的首要問題。我們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形成了這篇調研報告。

  一、xx村基本情況

  1、人口狀況

  xx村共有10個社,642戶,2517口人。

  2、產業狀況

  (1)種植業:主要以大麥、小麥為主;

  (2)養殖業:主要以牛、羊為主;

  (3)勞務產業:主要在建筑、運輸、服務等行業,務工地主要在金川、河西堡、xx;

  (4)其他產業:有一家磚廠,一家沙料廠,一家面粉廠。

  3、社會狀況

  (1)社會基本狀況:約有80%的人口外出務工,村里留下的多為老人、兒童;

  (2)村民收入狀況:XX年人均收入約5000元左右,其中:70%為務工收入,30%為種植、養殖收入;

  (3)黨組織狀況:設有:1個黨支部,下設6個黨小組。共有59名黨員,其中:男56名,女3名。

  4、資源狀況

  (1)耕地資源

  共有耕地面積為6635畝,人均擁有耕地面積約為2.6畝。耕地質量較好。

  (2)勞動力資源

  以16歲至55歲為正常勞動力,占總人口的75%計算,再考慮一些特殊因素,約有1800余人的農業富余勞動力。這些農業富余勞動力中掌握一定技術的以10%計算,就約有200人的技術型勞動力。

  二、xx村“swot”分析

  在了解了xx村基本狀況的情況下,我們需要做一個簡單的“swot”分析,將這些基本狀況系統化、邏輯化,為我們思考xx村的發展提供系統的依據。

  1、s(優勢)

  (1)交通便利。距離縣城約30分鐘的車程,且在各社都通有鄉村公路。各社村民居住地、耕地都比較集中。

  (2)耕地質量較好。土層較厚,較肥沃,且耕地都比較平坦,易于機械化耕作。

  (3)勞動力資源豐富。以16歲至55歲為正常勞動力,占總人口的75%計算,再考慮一些特殊因素,約有1800余人的農業富余勞動力。這些農業富余勞動力中掌握一定技術的以10%計算,就約有200人的技術型勞動力。

  2、w(劣勢)

  (1)人均耕地面積較少。人均擁有耕地面積約為2.6畝。

  (2)種植、養殖品種單一,且收益不高。種植以大麥、小麥為主,養殖以牛、羊為主。平均一戶在種植、養殖上一年的收益不足5000元。

  3、o(機會)

  (1)國家對農業的政策支持。國家各種惠農政策的大力實施對“三農”的發展是前所未有的機遇;

  (2)西部大開發的機遇。最近,中共中央又召開會議,研究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總體思路和政策措施。這對于西部的“三農”事業的發展也是最大的機遇;

  (3)新農村建設及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機遇。前幾年,中央提出了新農村建設的思路和要求,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又明確提出了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思路和要求,把握好這個機遇對農村來說是一次徹底的飛躍。

  4、t(威脅)

  (1)逐步脫離農業的勞動力增多。在農業的收益遠遠低于務工收益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農業勞動力不再愿意從事農業,這將造成農業勞動力的短缺和一些耕地的荒廢。

  (2)進城務工勞動力缺乏相應的保障。很多的進城務工勞動力存在“釣魚”的現象,沒有固定的收入;還存在要不到工錢的問題;吃住難的問題;心理過渡期的矛盾問題;找不到組織的問題等等。

  (3)留守老人、兒童的生活。很多的留守老人都過了70歲,吃住都很難,還要照顧兒童的生活,有的甚至還要負責家里田地的耕作,牲畜的放牧等農活。

  這些方面如果得不到合理的解決,就有可能成為農村社會的不穩定因素。穩定才能發展,和諧才能更好的發展。如何確保農村的和諧穩定是我們要考慮的最首要的問題。

  三、xx村新農村建設及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思考

  1、如何利用好xx村農業富余勞動力?

  (1)建立一個進城務工的服務組織,為農業富余勞動力提供政策、務工信息、相關保障的服務;

  (2)將進城務工當作一個產業發展,嘗試設立勞務經濟開發中心;

  (3)鼓勵和支持有一定資金、技術的農業富余勞動力回村創業,帶動xx村的發展。

  2、如何利用好xx村的耕地?

  (1)發展經濟作物,與一些大型的.農業產業企業合作;

  (2)耕地集約化管理,形成一定的農業規模經濟;

  (3)鼓勵和支持耕地出租,為耕地規模化經營鋪路。

  3、如何在xx村發展新的產業?

  (1)延伸農業產業鏈,發展農業加工企業;

  (2)發展農業服務產業,如農產品銷售公司,農資公司等等;

  (3)發展其他產業。

  4、如何構建和諧的xx村文化?

  (1)留守老人、兒童的集中管理,建議在村里辦留守老人、兒童福利中心,采取設立留守老人、兒童基金會,爭取上級政府支持一定費用的方式,或者承包給私人經營村辦福利中心;

  (2)建立進城務工人員的黨組織和進城務工小組,建議以務工地為單位建立組織體系;

  (3)建立信息化的管理渠道,主要應以手機通訊為主建立一個系統的管理網絡。

  四、另外一些思考

  1、農村工作千頭萬緒,且已經和城市的工作逐步接軌,在這個農村轉型的關鍵時刻,各種矛盾和問題都比較突出,比較棘手,容易造成不穩定的因素;

  2、要大力的培養和發展農村專業技術人才、農業產業帶頭人、農村致富創業帶頭人,這些人將為我們的新農村建設以及城鄉一體化發展提供巨大的動力和活力;

  3、要把農村的黨組織工作做到城市里面去,因為我們黨組織的成員已經在城市里面了,我們的戰斗堡壘也應該向城市轉移,這樣才能真正的發揮好我們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

  4、要切實考慮“三農”的真實需求,真正的對癥下藥,這樣就能夠更好更快的推進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發展。

  5、應該讓更多的鄉鎮干部、村干部與核心骨干農戶建立一對一的服務體系,這樣能起到三方面的作用:一能更好更快的推進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二能很好的融洽干群關系;三能真正的培養干部成長。

  6、在機遇對等,政策支持相同的情況下,誰的班子強,思路清晰,誰就能把握住先機,超前發展。

  相信xx村在各級領導的關注關心下,在村“兩委”班子的帶領下,在全村群眾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夠抓住機遇、贏得先機,發展的又好又快。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篇37

  20xx年10月8-12日,通過走訪座談,對城關鎮馬橋和劉竹園村的新農村建設情況進行了問卷調查。現將有關情況和本人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問題的思考,報告如下:

  一、新農村建設基本的情況

  調查中發現,近年來,城關鎮黨委、政府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始終以農村發展、農民增收為核心,不斷加大基礎設施投入,積極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大力推廣先進生產技術,扎實開展招商引資,富有成效地推進了全鎮農業和農村經濟跨越式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的戰略性任務,如何進一步推動鎮域經濟崛起,全面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民主管理的總體目標,仍然是當前乃至今后一段時間需要探討和解決的問題。

  (一)基本情況

  馬橋村位于利辛縣城西約4公里,阜蒙河北岸,西和馬店鎮接壤,地理條件優越。全村共有人口4460人,轄23個自然莊,耕地 面積4800多畝,村兩委班子成員7人,黨員64人。劉竹園村位于利辛縣城西,和馬橋村相鄰,全村現有人口2300人,耕地面積2748多畝,轄9個自然莊,村兩委班子成員4人,黨員35人。20xx年兩個村人均收入 3000元左右。群眾生活相對寬裕。

  (二)新農村建設的基本態勢

  近年來,城關鎮黨委、政府對新農村建設非常重視,各項工作有序進行。一是鎮、村兩級成立了新農村建設領導機構,制定了工作規劃,建立健全了工作機制,把 三農工作和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一起抓。二是深入開展了宣傳發動工作。通過調查了解,各個村都組織召開了黨員會、村民代表會以及群眾大會,對新農村建設的內容、意義進行了宣講。群眾對新農村建設的熱情和積極性很高。三是城關鎮黨委政府積極組織經濟條件較好的村兩委班子到外地考察學習,為新農村的建設規劃做準備。村兩委首先重點是加強人居環境治理,解決農民在飲水、行路、用電等方面的困難,搞好村莊污水、垃圾治理,改善農村村容村貌和環境衛生。

  (三)基層干部群眾思想動態

  廣大基層干部群眾對新農村建設十分擁護,熱情高漲。問卷調查表明,當問及當前村里最急需解決的問題是什么,還有哪些問題需要上級政府解決時,有80%以上的農民提到新農村的規劃和村莊道路的建設,認為新農村建設非常重要;農民很樂意參加改善生產和生活環境的基礎設施建設義務活動;95%以上的農民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表示滿意。但也有少數基層干部群眾,對建設新農村存在一些思想誤區:一是認識簡單片面。對中央提出的新農村建設二十字的目標要求,狹義理解,一方面認為新農村建設就是大搞硬件建設,集中蓋新房,村村通公路;另一方面認為新農村建設就是從生產、生活到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一起抓,同步走。二是等靠要思想。認為中央提出建設新農村,肯定會撥錢下來,因此水渠堵塞了等上面撥錢修,通村公路靠找上面要錢建,農田整修等上面安排,社會事業發展等上面給政策,從而忽視了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地位。村干部反映,農民目前最為關心、詢問的最多的就是,上面什么時候撥錢下來,撥多少錢。80%的農戶認為:將來村里統一蓋新房,現在自己建了新房要后悔的,想蓋不敢蓋、等著村里統一蓋,盼著上面拿錢蓋的思想比較突出。三是畏難情緒。認為新農村建設任務繁重,基層干部有四怕:怕群眾的思想難統一,難以合心合力;怕縣市以下地方政府的配套建設資金難以落實,擔心重走普九的老路,增加村級債務;怕公益事業難組織,直接受益的群眾熱情高,間接受益的群眾不熱心,不愿出錢出力;怕農民收入難增加,普遍感到缺乏特色產業支撐,缺乏龍頭企業帶動,農民增收缺門路和項目。極少數農戶有四怕思想:怕惠農政策變,農資價格漲,農產品價格跌,會抵銷黨的惠農政策帶來的好處;怕公益事業要自己掏腰包,農民負擔可能借機反彈;怕盲目鋪攤子,搞面子工程,形成新的債務;怕干部瞎指揮,搞大拆大建,勞民傷財。四是急躁情緒。認為建設新農村只在喊口號,還沒有大行動,應該在三五年就見效,最好有個實現的目標、計劃。五是消極情緒。認為新農村建設只不過換個新提法、新口號而已,換湯不換藥,工作仍是按部就班,沒什么新思路、新舉措。

  二、面臨的主要矛盾與問題

  從這次調研的情況來看,新農村建設總的形勢較好,我們在發展經濟和新農村建設工作中的確下了很大的功夫,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同時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而又一時難以解決的問題。

  (一)鎮村經濟實力薄弱、牽引力不大。村級集體經濟實力薄弱,加之近年來鎮村加大了對重點產業發展、公益事業建設、基礎設施等項目的投入和建設,使得鎮村兩級債務沉重,發展經濟包袱沉重,經濟發展難以形成牽引力、向心力。

  (二)農民增收門路狹窄,增長點不多。農業增收既面臨著農業內部受資源約束,增收潛力不大的壓力,又面臨著農業外部就業競爭加劇的巨大壓力;產業結構調整緩慢,新型農業發展滯后,傳統農業只能解決農民的吃飯問題,而不能根本上解決他們的致富問題。大部分農民把增收的希望寄托在外出打工上。雖然收入相對較高,但受群眾觀念、農民素質、就業門路所限,盲目性大,流動性強,難以穩定就業,也不是長遠之計。

  (三)產品不優,沒有品牌。在農產品種植過程中,不少農戶片面追求數量,而不注重產品質量,更不注重拳頭產品和品牌建設,盲目發展、機械效仿和低水平生產現象比較突出。

  三、對策和建議

  農業是基礎,農民是關鍵,農村是重點。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農村穩,則天下穩;農民富,則天下富。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首先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多渠道促進農民增收,農村發展。

  (一)必須進一步突出農民的主體地位,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是農民,根本是發展農村經濟,重點是增加農民收入,難點是構建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長效機制。因此,要利用村廣播、會議、標語等手段,深入宣傳好信農村建設的意義、任務、標準、要求、政策,充分調動起群眾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充分認識到當前制約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的矛盾和問題,堅持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振興鎮村經濟的中心任務,擺在一切經濟工作重中之重來抓,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跳出農業發展農業,跳出農村致富農民,采取內外抓、綜合抓、重點抓,既向農業的廣度和深度進軍,把農業和農村內部的文章做足,又要繼續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在農業和農村外部尋求增收途徑;既要抓好面上增收,全方位開辟農民就業和增收的渠道和途徑,又要分類指導,突出重點,著力解決好農村貧困人口等特殊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做好扶貧救助工作;既要立足當前采取見效快的具體措施,又要著眼長遠尋求解決農民增收問題的治本之策,建立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長效機制,多途并進,多管齊下,不斷開拓農村經濟發展的新空間,不斷開辟農民增收的新途徑。

  (二)必須進一步抓牢主線,鞏固和發展增收基礎。在現階段,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抓住農業結構調整這條主線,把調整的著力點從局部面積的加加減減轉到培育特色支柱產業上來,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發展現代農業,必須以工業化的理念和經營方式來謀劃農業,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速發展培育以設施農業、標準農業、綠色農業、農產品加工業為體系的現代農業。積極推進種植、養殖業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經濟效益。要走特色化發展的路子,把特色做大、做優、做新,做出品牌,努力把糧食、棉花、蔬菜、畜牧養殖等特色產業打造成為農民穩定增收的支柱性主導產業。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積極創建產業集群村鎮。

  (三)必須進一步創新機制,加強和培植市場主體。一是扶持種養大戶,培植農業生產主體。通過對一些市場意識強、科技素質高的種養大戶,采取政府扶持支部引導、農戶投資的辦法,大力發展規模養殖,引進優良品種,采用精細的管理方式,逐步發展狀大起來,使他們不僅是科學種養致富的典型,而且成為農村先進生產力的代表。馬橋村和劉竹園村共有種養大戶20余戶,在各方引導扶持下,效益顯著,使一部分村民為此走上富裕路。二是扶持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培植科教、流通、農資服務的主體。要引導農村大戶、運銷能人、龍頭企業、基層干部和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創辦領辦農村專業服務組織和專業協會,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提高農村經濟的自主發展能力。

  (四)必須堅持以點示范,凸現新農村建設新亮點。要緊緊借助中央和省、市、縣加強新農村建設的強勁東風,以示范點建設為主體,全力提升示范點建設的規模化、規范化、科學化、配套化。一是要超前規劃。按照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分類指導、整體推進的要求,把小康住宅、道路建設、環境美化、設施配套做為新農村建設的主體,依據這一主體制定出新農村示范點建設的`總體規劃,分步實施,整體推進。二是要高起點建設。對于新農村建設示范點要堅持20年不落后,30年能改造的要求,對于各項配套建設力求高起點、高標準,避免重復建設和資金浪費,切實達到以點帶面、示范引導的作用,進而推動全鄉新農村建設進程的加快。當前要抓住國家擴大內需的機遇,狠抓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與小城鎮建設、新農村建設、產業結構調整緊密結合,科學統籌資金,加快農村道路、學校、醫院、給排水、供電、通訊等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建設,切實改善城鄉居民生產生活條件。

  (五)必須進一步加大轉移農民力度,不斷拓寬農民增收領域。近幾年,農村勞動力向外轉移的速度呈加快趨勢,務工經商收入成為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從調查情況看,農民在縣內務工的年收入一般在1萬元左右,縣外務工特別是在沿海發達地區務工的年收入一般在1萬元以上,文化層次較高又有一定技能的農民,年收入超2萬元。種田糊口敷日常、打工賺錢蓋新房,正日漸成為農民生活的真實寫照。因此,圍繞新農村建設今后幾年,要繼續重視農村勞動力資本開發,通過發展特色農業消化三分之一,發展非農產業吸納三分之一,發展外出打工輸轉三分之一。一是加強外出務工的組織引導。農村勞動力外出主要依靠親幫親、鄰幫鄰的方式,就業的盲目性較大。要結合全縣全民創業和勞務輸轉工程的實施,加強農村剩余勞動力輸轉,注重勞務市場和勞務中介組織的發育,特別要在勞動力務工集中的地方,以駐外辦事處和本地人在外創辦的企業為依托,提供農民工勞務信息和維權保障服務中心,讓農民出得去、能就業。二是大力發展非農產業。農村中小企業是農村工業化的骨干,農民就業的蓄水池。要進一步放活創業環境,鼓勵千家萬戶創業,發展農村小型企業和農村服務業,發展就業量大、市場有需求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為農民進廠務工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為農民增收開辟新途徑。

  (六)必須進一步加大新型農民培養力度,全面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實施失地農民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和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建立農村勞動力轉移信息網和勞務中介機構,開辟轉移就業綠色通道。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突出抓好農村精神文明和文化陣地建設,以文明村建設為抓手,倡導健康、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大力開展以遵紀守法、移風易俗為主要內容的思想道德教育,推進農村和諧穩定發展。要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構建農村公共文化體系,大力發展農村生態文化,豐富廣大農民文化生活,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

  (七)必須進一步強化政府服務功能,不斷完善農民新保障。統籌社會各方力量,大力推動社會公眾資源向農村傾斜、公共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文明向農村輻射。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推進農村民生工程建設,繼續實施農村安全飲水水工程,推廣農村改廁、改水,繼續抓好鎮村規范化衛生所、文化站、敬老院建設。建立健全以新型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基礎,以就業幫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等為補充的多元化新型社會救助體系,讓農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貧有所濟。

  (八)進一步加強的領導,不斷強化組織保障。各級黨委、政府都要繼續高度重視新農村建設,進一步加強領導,強化措施,加大投入。縣直各部門都要自覺加強與鎮村組織的聯系,主動做好服務。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建立黨委統一領導、黨政群齊抓共管、部門積極配合、村(居)干部群眾主動參與的領導機制,精心組織,周密部署,分類指導,逐步推進,真正把新農村建設抓出成效。各級黨員干部,必須義不容辭的關心支持新農村建設,牢固樹立發展是第一要務、招商是第一要事、穩定是第一責任、落實是第一真功的意識;必須把狠抓工作落實和執行作為關鍵環節,做到思想上繃緊、時間上抓緊、落實上趕緊,在實干中求創新、在落實中出實績;必須大力克服形式主義,減少文山會海、迎來送往,把心思和精力都用到發展上來,致力于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必須加強執行力建設,樹立大局觀念、協作理念、配合意識,堅持思想同心、目標同向、工作同步,決定了的事要堅決實施,部署了的事要強力推進,正在做的事要一抓到底。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篇38

  一、城鎮化基本現狀及成效

  xxxx村推進農村城鎮化進程主要從戶籍、新農合、新農保、產業發展四個方面進行:

  1、戶籍制度改革逐步推進

  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是縮小城鄉差異、加快城市化進程的重要途徑,已經成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措施之一。一是賦予有條件的農民工城鎮居民身份,有利于維護農民工合法權利。二是有利于促進城市人口集聚,加快城市化進程。三是有利于擴大內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四是有利于促進城鄉要素流動,盤活城市資源。五是有利于擴大農村人均耕地面積,提高農業生產集約化水平,促進農民收入增長。當前,現行戶籍制度已不適應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加快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勢在必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辦事處下達xxxx村目標任務為130人,為實現目標任務,我村將目標任務進行細化分解,與十四個村民小組明確了農轉成的任務數,明確“農轉成”工作責任。我村今年的農轉城任務與xxxx年5月31日前全部完成。

  2、新農合有條不紊的進行中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從xxxx年起在全國部分縣(市)試點,到xxxx年逐步實現基本覆蓋全國農村居民。辦事處下達xxxx村今年的籌資任務指標如下:應參合人數1860個人,繳款金額為111600元。參合率必須達95%以上。

  至9月1日起xxxx年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籌資工作開始,xxxx村,成立以彭道權為組長的工作小組,通過召開專題會議充分調動村、組干部的工作積極性,迅速行動起來,立即開展農民籌資收費、登記、發證工作;確保xxxx年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籌資工作順利進行。

  現繳款人數為650人,共計:39000元,未算七類減免人群,此項工作正在正常有序的進行,確保在11月20日之前完成95%的目標。

  3、新農保完成良好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采取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模式和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相結合的籌資方式。通過對農村居民推行普惠制的養老保險和之前的“新農合”雙管齊下,有助于減輕農民的生活負擔,縮小城鄉之間的社會保障水平,也有助于將來實現城鄉統一保障體系的鏈接,從而有益于加快農村勞動力的正常流動,擴大農民的就業渠道,增加非農收入,減小城鄉居民的收入剪刀差,加快我國的城鎮化進程,進而實現城鄉統一發展的社會經濟目標。

  今年辦事處下達xxxx村的任務:應參保人數1157個人。我村兩委為了農民的切實利益,讓村民更加積極主動參保,兩委成員下到村里,深入群眾當中詳細解答群眾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遇到思想相對落后,不愿意參保新農保的群眾,村兩委對他們進行了更加耐心和細致的講解,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宣傳政策,結合新農保前期在我村良好開展、農民普片受益的情況向農民宣傳,打開他們的心結、化解他們的疑惑,鼓勵群眾自覺自愿的參保新農保。截至10月,我村的新農保參保率達到92%。

  4、產業發展勢頭猛進

  為了認真貫徹落實云富街道辦事處關于產業結構調整調研精神,按照加大產業結構調整為農戶增收的工作思路,以發展100畝茵紅李樣板林產業為重點,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結合制定100畝茵紅李樣板林發展實施方案。同時預計在xxxx村大坪一組種植193畝黃柏藥材,現農戶已將土地整改出來。

  根據我村的地理位置,排灌方便,光照充足,氣候溫和,適合種植獼猴桃,xxxx年建設了100畝獼猴桃基地。今年村兩委決定再新增50畝,盤活村閑置集體用地,創建獼猴桃科技示范園,成立合作社,通過引導農民土地合作入股的方式,解決獼猴桃種植用地,讓更多的村民加入到發展獼猴桃產業中來。

  xxxx村現有林下養雞大戶2戶,存欄xxxx余只。黑山羊養殖戶7戶,全年出欄1000余只。依托地域特色,不斷調優農牧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特色農業。于今年引進一個省級示范養殖點:兔場,計劃籠位2500個,在村兩委的全力協助之下,完成了土地的流轉,現正在搭建籠位等基礎設施。

  二、農村城鎮化進程中存在的'困難

  1、少數農民對政策理解偏差。比如對于新農保,有部分農民認為是年輕人交錢養老年人;有部分農民認為現在滿60歲的人不用繳費每個月可領取55元的基礎養老金,自己不繳費6o周歲后也可以享受。還有一部分農民并不關心自身的養老問題,他們更注重眼前利益,認為有錢不如現在花;有些年輕農民覺得養老問題遙遠,還沒有必要考慮得那么早。

  2、不少村民持觀望等待態度。部分農民對于集體經濟有興趣,但是覺得自己沒有必要第一個吃螃蟹,認為現在政策好,對農村的傾斜度很大,可以再等等看是否還有更好的惠農政策。或者,等集體經濟有了更好的成效,農戶才愿意參與。

  3、城鎮化建設融資困難。

  ①國家提高了征地拆遷補償標準,嚴禁隨意征用基本農田,制約了城鎮化建設進程;

  ②鄉鎮城鎮化建設很難再銀行獲得信貸支持,融資十分困難;

  ③鄉鎮財政的杠桿作用難以發揮;

  ④鄉鎮財政總體實力薄弱,有的根本無錢投入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治理。

  三、加快城鎮化發展的建議

  1、統籌規劃,完善功能,加快城鎮化建設步伐。加強對規劃工作的領導,做到“規劃一張圖,建設一盤棋”,防止各種盲目建設、重復建設。抓住城中村改造的歷史機遇,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徹底改變鄉村面貌和居住條件。堅持同步規劃、配套建設,克服“重地上、輕地下”的思想,統籌安排供水、排水、供電、通信、有線電視、環衛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人居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

  2、制定優惠政策,拓寬融資渠道,加大城鎮建設投入力度。

  一是用好用足國家支持小城鎮建設的各項政策,積極爭取資金。

  二是制定優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吸引外商以多種方式參與我村開發建設。

  三是以地生財,擴大土地經營規模,做好土地開發融資的文章,實現良好循環。

  3、加強宣傳引導,促進農民轉移,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大力開展宣傳教育,使全社會充分認識到加快轉移農民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加強對勞務法的宣傳,保護農民工合法權益,努力讓更多的農民在城鎮實現就業,促進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篇39

  按照市委的要求,今年xx市科技局繼續選派干部下楓木村擔任新農村建設指導員,為了更明確今年的工作思路和工作重點,扎實有效地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各項工作,特制定本計劃。

  一、總體工作要求:

  理順楓木村建設試點的各項工作,突出重點,發揮科技引領作用,總結經驗,注重宣傳,體現科技支撐新農村建設科學發展的作用。

  二、主要工作任務

  1、深入楓木村開展調研。全面掌握基本情況,理清工作思路,明確工作重點,形成工作計劃。(4月5日以前完成)

  2、積極推進新村建設。年內要完成新村第一、二期工程,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發揮共對周邊村屯的帶動輻射作用。重點是要加強與責任單位、幫扶單位、新村項目工程承包人的溝通聯系,采取措施,強力推進新村建設,認真把關新村住戶立面裝飾工程,督促實施道路硬化、綠化、美化及沼氣室建設等配套工程。

  3、抓好科技信息服務站建設。全面完成科技信息服務站的軟硬設施建設。積極籌措資金,把科技信息服務站加到第三層,配備電視機、vcd、電腦、課桌椅等,實現“三電合一”(電視機、電腦、電話),把科技信息服務站建設成為楓木村培訓農民群眾、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傳播農村種養科技知識,推進農村“三個文明”建設的服務平臺。

  4、組織舉辦科技培訓班。充分發揮科技信息服務站的作用,組織舉辦3期以上農民培訓班。一期黨員學習黨的十八大精神培訓班,兩期種養適用技術培訓班,要圍繞楓木村森林資源的保護和利用、桑蠶產業、畜禽水產等產業的發展舉辦培訓班,不斷提高老百姓的致富能力,使群眾真正獲得科技實惠。(12月底以前)

  5、組織申報并實施《楓木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科技示范》項目,要按要求,向自治區科技廳組織申報項目材料,項目立項申批后,要認真組織實施,推動楓木村資源產業的形成和科學發展。(4月30日以前完成項目申報材料)

  6、策劃包裝楓木村部和科技信息服務站。室內各項規章制度要充實內容、重新策劃、設計、上墻;制作楓木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圖片展板;科技信息服務站掛醒目的牌匾。

  7、策劃建造宣傳窗。策劃建造一個長10米,高2.5米的宣傳窗,主要用于宣傳黨的農村方針政策以及楓木村社會主義農村建設取得的成效。

  8、配合河池鎮黨委、楓木村委抓兩委換屆選舉及其他工作。

  9、做好總結匯報和宣傳。認真做好楓木村新農村建設試點的總結匯報工作,特別是總結好“1+1+1“結對共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經驗,爭取河池日報社和河池電視臺有幾篇報道。

  三、主要工作措施

  1、加強領導。局領導班子由韋乃偉副局長分管,具體由蘇為民同志抓落實,新農村建設指導員,每月下村20天以上。

  2、進一步爭取楓木村新農村建設試點責任單位、幫扶單位的支持。

  3、加強與自治區科技廳的溝通聯系,著力推動“1+1+1“共建社會主義新農村工作的開展。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篇40

  (一)新農村建設目的

  長期以來,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一直是決定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和現代化進程的關鍵性問題,也是關系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問題。沒有農業的牢固基礎和農業的積累與支持,就不可能有國家的自立和工業的發展;沒有農村的穩定和全面進步,就不可能有整個社會的穩定和全面進步;沒有農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國人民的小康。農業豐,則基礎牢;農村穩,則社會安;農民富,則國家昌。只有近億農民全員加入現代化進程,才能盤活國民經濟全局,實現可持續發展;只有廣大農村的落后面貌明顯改變,才能實現更大范圍、更高水平的小康。

  為此,中央審時度勢,在十六屆五中全會上作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決策,為今后我國農村勾畫出了“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藍圖。 “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反映一定時期農村社會以經濟發展為基礎,以社會全面進步為標志的社會狀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發展經濟、增加收入。這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首要前提。要通過高產高效、優質特色、規模經營等產業化手段,提高農業生產效益。二是建設村鎮、改善環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處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綠化等內容。三是擴大公益、促進和諧。要辦好義務教育,使適齡兒童都能入學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使農民享受基本的公共衛生服務;要加強農村養老和貧困戶的社會保障;要統籌城鄉就業,為農民進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農民、提高素質。要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倡導健康文明的社會風尚;要發展農村文化設施,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強村級自治組織建設,引導農民主動有序參與鄉村建設事業。具體而言,所謂“新農村”包括個方面,即新房舍、新設施、新環境、新農民、新風尚。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構成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范疇。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設各具民族和地域風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設要符合“節約型社會”的要求;要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道路、水電、廣播、通訊、電信等配套設施要俱全,讓現代農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態環境良好、生活環境優美。尤其是在環境衛生的處理能力上要體現出新的時代特征;使農民具備現代化素質,成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紀律的“四有農民”;要移風易俗,提倡科學、文明、法治的生活觀,加強農村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因此,飛輪村要想發展就必須進行新農村建設。

  (二)新農村建設意義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解決“三農”問題是相互統一的`。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解決三農問題始終是全局性、根本性的問題。構建和諧的農村社會與城市不同,應與農村建設的實際緊密結合起來,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配套、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生態良好、文明進步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統籌城鄉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徑。社會公平、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特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堅持以發展為重、發展為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通過加快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步伐,不斷縮小城鄉差距,從而實現農村社會由溫飽到小康.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篇41

  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20xx年11月,中共中央發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再一次引發人們對農村文化建設的關注和思考。然而落實到行動上來,由于種種原因,農村文化建設依舊擺脫不了困境。這從我們的調研過程中也可以明顯看得出來。為了解當前農村文化建設情況,為了使文化建設趕上經濟建設的步伐,為了能使人們更深一步認識到文化建設的重要性,更為了探索文化建設落后于經濟建設的深層原因,我們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研究生9人和公共管理學院本科生3人,在陳維達教授的指導下,我們以大邑縣作為調研對象,于7月21日——7月31日展開了為期十天的暑期調研活動。相關情況及分析如下。

  一、調查的基本情況

  (一)、調查的目的

  本次調查旨在全面了解西部農村新農村建設中文化建設的實施情況,我們選取了成都市大邑縣作為樣本深入當地取得第一手資料,為西部新農村文化建設提供參考資料。

  (二)、調查的范圍和對象

  本次調查對象總體為成都市大邑縣大邑縣政府的各個部門及個鄉鎮全體農民.調查范圍包括5個鄉鎮(悅來鎮、王泗鎮、安仁鎮、新場鎮和鶴鳴鄉)15個村(社區)。

  (三)、內容設計

  本次調查內容設計主要有四個方面,包括:受訪者人口統計特征、農村文化建設的基本現狀、農村義務教育實施情況及與文化有著密切關系的農村經濟情況等。

  (四)、調研方法

  本次調查主要采用問卷、面訪和座談會相結合的調查方式.其中問卷采用多階段隨機抽樣方法.調查方法上我們采取點面結合的方法,面上我們走訪當地各個相關職能政府部門了解情況收集資料,點上針對農戶我們采取入戶訪談和調查的方式,確保數據的真實可靠。

  (五)、問卷發放與回收情況

  本次調查向大邑縣五個鄉鎮共15個村、社區的農村居民發放問卷220份,共回收205份,回收率93.18%.清除無效問卷21份,實際有效問卷184份,問卷有效率達89.8%。

  (六)、受訪樣本的基本情況

  1、性別和年齡結構

  本次受訪農民中,男性占45.7%,女性占54.3%,女性所占比例較高。從年齡結構上看,31至40歲周歲的中年人比例最高,占到35.33%。

  2、受教育程度

  調查數據顯示,受訪農民受教育程度以小學、初中為主,比重分別占到40.22%和39.23%,高中占到15.22%,大專及本科以上僅占5.43%.考慮到樣本的年齡結構和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等因素,大邑縣農民受教育程度應該高于此次調查結果.

  3、受訪農民收入狀況

  根據問卷調查數據顯示,被調查的5個鄉鎮家庭年收入以9000元以上為主,占到整個樣本的39.67%,某些鄉鎮的個別家庭年收入達到30000元左右.家庭年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有19.02%,主要集中在邊遠的丹鳳鄉,30006000元之間占25.0%,6000元9000元的家庭有16.3%.這與我們在大邑縣統計局收集的農民人均年收入3200元基本相符.

  二、被調查地區和農民的經濟生活狀況

  (一)大邑農村經濟生活狀況概述

  大邑縣地處成都平原向川西北高原過渡的前沿地帶,其西部為成都平原與龍門山脈隆起的縫合帶。是一個農業大縣,平原,丘陵,山區皆有。20xx年大邑整個國民生產總值545406萬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0697元,最近幾年經濟增長保持在10%以上。20xx年農村居民人均總收入7773元,純收入4649元。當地主要收入來源于農業,工業,旅游業。農村居民收入層次劃分較為明顯,山區(如西嶺鎮)收入最高,平原地區次之,丘陵地區收入最低。在本次調研的幾個鄉鎮,王泗(地處平原地區)20xx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710元,悅來鎮(大部分面積屬于丘陵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4310元。而人均農民總支出達6865元。通過大邑統計年鑒,如果剔除通貨膨脹因素,人均收入增長在10%左右,而人均支出增長達30%。而主要支出依舊是生活消費支出和教育支出,并沒有發生根本變化,這說明居民生活成本在增加。

  城鄉一體化取得明顯效果,成都市統計局統計20xx年大邑縣城市化率為31.1%,20xx年城鎮化率的目標是提高2個百分點,達到33.1%。大邑農發局土地流轉管理中心統計,截止20xx年6月底,全縣農用地流轉總面積達19.43萬畝,增長16.07%,其中:耕地流轉面積4.82萬畝。農用地流轉面積已占全縣農用地總面積的28.24 %。安仁鎮在城鄉一體化中走在最前面,成功的創造出安仁模式。安仁鎮將打造成為西部一流的歷史文化名鎮,為了配合整個工作,安仁鎮對安仁文化產業園區建設涉及的征地拆遷農戶,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風格,啟動了規劃占地450畝的農民新村建設,完成了新村廣場、道路建設、5000平方米的綠化,已有100多戶農戶入住。許多人在政府的推薦、培訓下,到周邊企業實現就業。政府還出謀劃策讓居民自主創業,開辦農家樂,并制定了證照辦理等方面的優惠政策;縣就業局還對新村內的部分失地農民進行了烹飪、禮儀、服務等職業技能培訓。

  城鄉一體化改革主要通過城鄉之間的生產要素的雙向流動和重組以及勞動力素質的提高,縮小工農之間的收入差距;通過農民新村建設,使農村居民享受城市的現代文明,從而實現城鄉一體發展、繁榮,逐步縮小并最終消滅城鄉之間的差距。

  (二)、農民收入狀況分析

  1、農民收入提高與收入差距

  據統計,20xx年大邑縣農村居民人均總收入為7773元,則一個三口之家的家庭年總收入約為20000元。而調查顯示,約60%的家庭年收入在一萬元以下,家庭年收入在兩萬元以下的比例則更大,農村居民也存在收入差距問題。且由此可看出,農民收入的提高也主要集中在收入較高的那40%群體中,而收入較低的那60%收入并無顯著變化,農民收入差距有增大的趨勢,農民收入差距問題函待解決。

  2、農村居民主要收入來源與主要支出

  (1)主要收入來源

  由下圖可看出,以傳統農業為主要收入來源的居民所占比重僅排第三位,低于個體經商和打工收入。這說明農業作為一項收入在居民中的重要性已經大大降低,傳統農業經營的低收益表現得非常明顯,被人們在逐漸拋棄。

  超過一半的居民的收入主要來源于打工所得,且有將近一半的被調查居民打工收入占家庭總收入的七成以上。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農民集中居住,農民社區的建立,農民手中的土地減少,這一比例有可能會繼續增大。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中,政府應作好農民創收、增收的跟進措施,切實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

  (2)主要支出

  家庭支出里面排名前三位的分別是食物支出、教育支出和日常生活用品支出。在被調查的184個樣本中雖然有31個樣本將農業開支作為家庭支出的第一位,但是有130個樣本沒有選擇農業支出作為其家庭前三位的支出,可見農業支出占家庭指出的比例是較低的,主要原因是調查的地方農民失地嚴重和外出打工的較多從而造成了農業支出不足。

  在被調查的184個樣本中,有115個樣本將食物支出列入其主要支出。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家庭還在為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而努力時,說明農民的收入太低,經濟問題仍然是農民的主要問題。

  在家庭第一大支出選項中教育支出是僅次于食物支出的第二大類支出,這個教育支出不是對中小學義務教育的教育支出,而主要是子女高中及大學教育的支出。對于收入不高的農村家庭來說,孩子上大學的教育支出幾乎是其家庭全部收入的總和。

  三、大邑縣文化建設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

  對農村文化建設的問卷調查主要分布在悅來鎮、王泗鎮、安仁鎮以及鶴鳴鄉四個區域,農村文化建設有其共同性,但也有區域上的差別。下面以農戶的問卷調查為依據,首先總體分析大邑縣農村地區在文化建設方面的現狀和問題,分析原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然后針對有較大差異的指標進行地區橫向比較,分析地區差異的原因。

  農村文化主要包括個人文化活動與公共文化活動兩個方面。下面分別從這兩方面進行分析。

  (一)、個體文化活動

  1、日常娛樂方式

  針對空閑時娛樂方式的`調查中,農戶的選擇集中在電視,看書看報和麻將撲克上,80%以上的農戶都選擇看電視作為首要的娛樂方式,分別有9.14%和4.0%的將看書看報及麻將撲克作為自己的第一選擇。農戶除了電視外,第二主要的娛樂方式為看書看報,比例占到36.0%,第三為麻將x牌,比例為14.29%.

  可見,農民目前主要的休閑方式是看電視,自然而然,他們獲得信息方式也主要通過電視,這與我們的調查完全一致,92.4%的被調查對象選擇電視作為獲得信息的方式,同時,通過報紙獲得信息的也占到35.9%。其他方式(廣播、網絡、手機短信等)則不足10%。

  在我們的調查中,不會使用電腦的比例達72.1%,絕大部分家庭沒有電腦,而手機普及率也較低,且主要用于日常通信,并非作為獲得市場信息的工具。所以,農民只有通過電視和報紙獲得信息。

  電視和報紙作為農村居民獲得信息的主要方式,因而,針對農戶看電視和報紙的興趣偏好的分析可以看出農民關注的方面。

  2、電視收視情況調查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農民最喜歡看的電視節目主要是新聞,占有效樣本的64.9%;在66個有效樣本中,選擇看報紙是為了了解新聞的占64.6%。可見,絕大部分農民還是很關心時事的,尤其時與農民利益密切相關的時事新聞。

  在農戶經常看的電視節目類型中,除新聞外占絕大部分以外,其他一些農民感興趣的節目包括連續劇電影,法制,綜藝娛樂和農業科技,選擇比例分別占到55.9%,29.4%,22.4%,18.8%。從調查中可以看出農民的法律意識逐漸增強,法制方面的節目需求也就進一步的增多。

  與之相對應,農戶希望地方電視臺增加的節目也以地方新聞為主,占64.9%,與前面不同的是,選擇希望增加連續劇電影的人數只占16.6%,而希望了解農業科技和經濟政策解讀的排二,三位,分別占有效樣本的32.5%。

  這充分說明了農民盡管經常看連續劇,電影類節目,但他們最希望增加的節目還是關于農技知識和經濟政策方面的節目,這說明農民對自身利益的日益重視,并且對當地經濟發展狀況的關注。但由于電視臺尤其是地方電視臺這類時事節目太少,而多是連續劇,電影,農民沒有更多的選擇,除了新聞節目就只有收看電視劇,電影。所以,農民看電視劇,電影的比例才會較高。

  除電視外,報紙也是重要的信息渠道,從我們的調查來看,64.6%的看報者目的是為了了解新聞。另外,為了增長見識和了解市場信息的也占到了56.9%和36.9%。可見,報紙對于提高農民文化素質有很重要的作用。

  3、農民看書情況調查

  針對農民日常讀書情況的調查結果顯示,有50.5%的農民從來不看,在余下的樣本中,選擇法制法律類書籍的比例最高,為23.9%;其后依次是農業科技和小說類、文化教育和經濟管理,比例分別為14.7%、14.7%、11.4%和8.7%。

  可見,從來不看書的農民比例占到一半以上,這主要是因為我們所調查的對象多屬于留守在家的婦女和老人,不識字的比例較大,即使識字的農民文化程度也較低,沒有看書學習的習慣。但值得欣喜的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一代平時讀書的比例在增大,他們有一定文化基礎,也渴望通過書籍學習自己感興趣的知識。

  讀書學習是提高農民個人素質的重要途徑,政府應該鼓勵農民,尤其是年輕人多讀書,讀好書,通過閱讀書籍擴展自己的知識面,提高自身素質。另外,政府也應該為農民的讀書需求提供條件,如開辦免費圖書室,豐富圖書種類等。只有這兩方面結合起來,才能加快農村地區經濟文化建設的腳步。

  (二)、公共文化活動

  除開個人進行的娛樂活動以外,村里及當地政府或民間團體組織的文化活動的豐富程度也是體現農村地區文化建設的重要方面。在我們的問卷中也涉及了鄉村公共文化方面的調查。由于公共文化具有區域性,同一地區是一致的,所以我們主要通過地區的橫向比較來分析公共文化建設的現狀。

  從所調查的情況來看,公共文化建設方面做的較好的是安仁鎮,而王泗和悅來的丹鳳鄉以及鶴鳴鄉在公共文化設施方面則相對較差,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免費放映電影次數

  我們在調查村里一年免費放電影的次數時,累計有近70%的安仁農戶選擇放過一次以上,其中42.9%的農民選擇3次以上,這些農戶多集中在安仁鎮金井社區。而王泗鎮和丹鳳以及鶴鳴鄉分別有77.9%,97.6%及92.9%農戶選擇了沒有放過(這里不考慮為商業宣傳而放免x電影的情況)。

  2、公共文化組織

  針對村里是否有文化團以及逢年過節是否進村演出的問題,仍然呈現出較大的地區差異,有79.3%的安仁被調查對象選擇“有”,而其他三個地區則選擇“沒有”的占絕大多數。

  從我們的調查中可以看出,不少農民對于平時的文化生活并不重視,覺得無所謂,而逢年過節則希望能夠有豐富的文化生活,比如觀看文藝表演等。這主要是因為平時家中的青壯年都出外打工,留守在家里的婦女和老人一方面要擔負起繁重的農活,另一方面還要負責孩子的教育,全家的主要任務都是為了多掙錢,為生機而奔波,沒有時間和精力參加文化活動。而逢年過節則全家都在家團聚,也沒有繁忙的農活和工作任務,是一年中最清閑的時間。如果有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更能增加節日的喜慶氛圍。

  此外,農民對文藝演出的水平要求并不高,只要有農村特色,貼近農民的生活,有他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就可以了,這樣的文藝演出費用并不高,加之有特長的農民還可以自己親身參與演出,又能減少演出的成本。與此同時,在愿意為文藝演出支付的票價的調查中,選擇5元以內的占43.82%,不愿意花錢的占38.2%,另外,愿意花5-10元以及10元以上的分別占13.48%和4.49%。

  可見,愿意花錢看演出的農民占到了60%以上。所以,政府可以適當收取5元以下的費用,加上當地鄉鎮企業對演出的贊助,資金的問題可以解決。為了讓所有農戶都能享受到有限的文化資源,針對農戶居住比較偏遠,比較分散的鄉鎮,單獨舉行演出不符合成本收益原則,可以采取免費接送的形式,將他們集中到人口集中的大鄉鎮,這樣可以充分發揮文化演出的外部性。當然,具體采用分散還是集中的表演形式,取決于文化演出的規模,以成本收益對等的原則,最大限度滿足農民的文化要求。

  3、公共文化設施

  在對各地區公共文化設施的調查中,情況同樣如此,安仁的總體情況遠遠好于其他三個地區。在安仁居民社區,報欄,多功能活動室,圖書室和體育設施都比較齊全,選擇的比例分別占42。9%,46。4%,67。9%,60。7%。安仁鎮農戶對當地公共文化建設的滿意程度較好,選擇非常滿意及較滿意的合計占51。7%。而王泗鎮,丹鳳鄉以及鶴鳴鄉的公共文化設施都十分缺乏,甚至沒有。而農民對于公共文化設施的滿意程度也較差。王泗和悅來鎮選擇不滿意的比例都在60%以上,鶴鳴鄉則達到80%以上。

  安仁的公共文化設施十分齊全,但是選擇一般以及不滿意的比例仍然達到了48。2%,接近有效樣本的一半,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調查樣本選取的問題,我們在調查安仁鎮時是以社區為主,也有小部分被調查農戶不是屬于社區范圍以內,文化設施并不健全,無法享受到社區文化設施的便利,這部分農戶選擇一般或不滿意的比例較高。

  另一方面則主要反映了農村居民還沒有養成文化消費的習慣,平時多喜歡呆在家里看電視或者打麻將,而不習慣看書看報或者鍛煉身體。

  4、知識培訓

  針對農民的技能培訓也是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方面,培訓對于提高農民素質,增加見識,擴展知識面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認為,在文化建設中,針對農民的知識和素質方面的培訓比休閑娛樂方式更加重要。

  由于現階段,農村經濟發展水平比較落后,農民素質普遍偏低,這對于經濟的發展會產生不利影響,也是制約經濟更快更好發展的瓶頸。經濟發展是當前農村發展的頭等大事,提高農民素質也應刻不容緩。只要經濟發展起來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自然會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文化生活方面,農村文化建設就能更快更好的展開。

  在針對是否有知識培訓的調查中,安仁要稍好于其他三個鄉鎮,有48。3%的調查對象選擇有,而在王泗,悅來以及鶴鳴三地,選擇有的分別只占14.5%,27.5%,7.1%。

  除開培訓的數量,我們也對培訓的質量進行了調查,從調查中發現,各種知識培訓對于農民增長見識、學習技能有十分明顯作用。在參加過培訓的被調查者中,有71.43%的人選擇了“很需要,增長了見識,學到了技能”;選擇“一般,還湊合”的占14.29;還是有10.39%的人選擇了“內容沒有實用性,走走過程”。

  可見,由于培訓對豐富農民文化知識有明顯的效果,絕大多數農民都希望能接受某些類型的培訓。但我們也應注意到,仍有少部分人(14.29%)認為培訓缺乏實用性、或者太簡單、或者太深奧,說明效果較差的培訓還是存在,有個別培訓仍然不符合農民的需要,缺乏針對性。這種情況應該盡量避免,基層政府在組織培訓時,對培訓類型以及難度的選擇應根據當地實際情況,以農民的切身需要為準,而不是農民去被動適應培訓。

  此外,在對培訓的宣傳上,基層政府也應發揮積極的能動性,大力宣傳、號召、引導農民積極參加,而不應抱著“愿來者來,不愿來不來”的態度。這樣才能使農民有積極性參加各種培訓,使有限的培訓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用。

  (三)、地區對比狀況

  在對農民希望參加的培訓項目所進行的調查中,選擇法律知識,就業知識以及子女教育方面的人數比例沒有明顯地區差異,而其他選項如農技知識,計算機網絡知識,衛生健康知識以及產品銷售,經營管理知識等都呈現出較明顯的地區差異。

  (1)、無地區差異的指標

  從調查中可以看出,希望接受法律知識培訓的人數都在30%以上,說明隨著經濟發展步伐的加快,農民的法律意識有所加強,法制觀念有所提高,開始重視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權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民的生產、生活與法律密切相關。農民的生產環節、銷售環節、消費環節都會涉及到法律知識。比如,“廠家+農戶”模式中,如果農民有法律知識則能更好地指導生產;在交易農產品,特別是批量農產品時,則更易涉及到法律方面的知識。農民法律意識的提高將指導農民生產、銷售過程中運用法律保護自己,避免利益受到侵害,從而促進生產的發展和生活的改善。

  相比之下,政府在法律宣傳方面做的工作則很不夠。針對基層政府是否組織有法律知識進村宣傳活動的調查中,總共有58.3%的被調查對象選擇沒有,不清楚的占22.8%,選擇有的僅占18.9%。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篇42

  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能否持續、健康發展,關系到國民經濟全局;農村是否穩定,關系到整個社會的安定團結;農民能否增長,關系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在新時期新形勢下,農業農村工作的重要性更加明顯,解決“三農”問題也成為農業部門工作的重中之重。黨中央、國務院連續幾年以一號文件強調農業農村工作,進一步說明農業農村工作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我們責無旁貸。通過對全市調研,對我市新農村的建設提出如下建議:

  一、成功經驗及做法

  (一)調整種植業結構,發展特色農產品

  以“點”為中心,主要著手建設期限短、效益高、見效快的示范基地,實施基地帶動戰略。推行“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發揮規模效應,實施定單農業,形成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聯農戶的農業產業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產--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農業產業經營方式,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大力推廣“兩雜”良種,抓好新品種的試驗示范。樹立“糧食要增產、種子應先行”的指導思想,做好“兩雜”良種為主的種子調運和供種工作;大力發展優質稻和再生稻,為我市糧食生產開辟一條新途徑;調整油菜、小麥種植面積,擴大和發展薯類作物種植面積;積極發展無公害蔬菜和反季節蔬菜,逐步實現蔬菜生產基地化、技術規范化、專業化和規模化。

  (二)積極開展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

  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是實現農村現代化、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重要途徑,是建設現代農業、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舉措,是統籌城鄉、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以市場為導向,對自愿轉移的農民工開展引導性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民工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的就業能力。積極推行勞動預備制度,組織農村未能繼續升學準備進入非農產業或進城務工的初中畢業生參加必須的轉移就業前培訓,使其掌握一定的職業技能并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等級證書,為進城務工作好充分準備。

  做好農民工跟蹤服務和就業指導工作。主動參與農村勞動力就業市場體系建設,為學員就業創造條件并提供信息服務,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和減少農村富余勞動力流動的盲目性,降低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成本。建立農民工培訓人才資源庫,把各類教育培訓機構、中介機構、用人企業等各種資源組織起來,全方位開展農民工培訓轉移就業工作。20xx--20xx年,為使農民工向城鎮轉移,并設了竹加工、建筑裝璜、美容美發、保健按摩、機電、計算機、家政服務、汽修、旅游與酒店管理十大專業,對4000名農民工進行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培訓,現已全部培訓結束,大部分已實現轉移就業。

  (三)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發展沼氣生態農業建設

  沼氣資源是一種可再生能源,對沼氣資源進行綜合利用,有利于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農民生活環境的改觀。實施沼氣建設,將生態農業和效益農業有機結合起來,開展“豬---沼---菜”、“豬---沼---魚”、“豬---沼---果”生產示范,對沼渣和沼液進行綜合利用,大大提高了農村經濟社會效益。通過經濟效益評價,每口沼氣池每年可為農戶節約用煤2.72噸,直接經濟效益每戶每年在475元以上,綜合經濟效益每戶每年800元以上。截至20xx年,全市已修建沼氣池5600口,絕大部分進行“一池三改”。

  (四)加強農民負擔監督管理,切實減輕農民負擔

  繼續做好減輕農民負擔監督管理工作,防止農民負擔反彈,制定了農民負擔監督工作目標責任書,并與各鄉鎮和7個涉農部門簽訂了《農民負擔工作責任書》。認真貫徹落實《土地承包法》,加大宣傳力度,做到家喻戶曉,并切實加強對土地承包合同的管理,熱情接待上訪群眾,及時解決上訪問題。指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執行的新的財會制度的建立,規范農村財務制度,使減負工作落到實處。

  二、農村建設和發展面臨的矛盾和問題

  首先,當前我市農業農村生產連年出現“四個減少”,耕地面積減少,糧食播種面積減少,糧食產量減少,人均占有量減少,其中最重要的是我市耕地面積由于退耕還林、退耕還竹等因素,正在大幅度減少。其次,我市受自然條件、土壤肥力等因素制約,使得種植業結構調整的空間有限,優質、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布局分散,難以形成規模,再加之基礎設施滯后,產銷銜接不緊密,農產品流通不暢,嚴重制約了農業產業化步伐。第三,鑒于赤水特殊的地理特征和地質條件,造成常規農業先天性不足,出現嚴重擠壓的格局,加之投入不足,管理體制不順,導致了農業適用技術推廣的`滯后,給常規農業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各鄉鎮五站合一建“農服中心”,實行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的雙重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著管理不暢的現象,這使得農業行政部門協調難度加大,服務功能很難得到全面發揮。再加之鄉鎮工作頭緒多,農服中心工作人員經常抽調到其它部門工作,就使得農技干部無法專心從事農技推廣工作,農技推廣造成滑坡的現象。第四,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有待進一步加強。20xx年,我市實施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培訓,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此項工作,專門成立領導小組,指導全市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培訓工作,進行組織協調,雖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引導性培訓的宣傳力度不夠大,使部分農民對勞動力轉移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培訓過程中基礎設施和師資力量薄弱,學員自身素質低,培訓的效果沒有得到最好的發揮;培訓與轉移結構不科學,學員培訓多數是就地轉移,向經濟發達地區轉移的比例較小;各培訓基地協調不夠,為完成各自任務,各培訓機構沒有形成一個有效的整體,農業部門在協調上存在著很大的困難。第五,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急需解決,植物檢疫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在赤水基本上是一片空白,農民的生產和城鎮居民的生活缺乏基本保障。此項工作應提高到政府重要議事日程上予以啟動,除配套工作經費外,應配備必要的檢測檢驗儀器,對進入我市的農業生產資源和農產品進行檢驗檢測,確保群眾生活安全。

  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幾點建議

  (一)深刻領會精神,切實加強領導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工作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見》(中發[20xx]1號)和中共遵義市委、遵義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大支農力度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意見》(遵發[20xx]4號)文件指出,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主題,立足于建立促進農業增效的長效機制,穩定、完善和強化各項支農政策,以科學的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進一步增強農業發展后勁。各級黨委、政府要深刻領會文件精神,高度重視農業農村工作。要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做到領導到位,措施到位。實行行政領導負責制,層層落實責任,把農業農村工作納入對下級政府年終考核的重要內容之一,保證各項措施落到實處。

  (二)加大農業經費投入。農村工作需要經常下到基層,隨時掌握第一手資料,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定期開展業務技術培訓,指導全市技術工作,使得工作經費嚴重不足。各級政府要大力支持農業部門工作,給予解決一定的工作經費。上級業務部門也要安排一定的項目資金,推動赤水農業健康發展,堅持政府推動和市場運作相結合,逐步形成政府投入為導向,其它投資為主體的主渠道投資格局。

  (三)大力推進優質農產品體系建設

  建立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和加工基地,計劃實施優質稻生產基地2萬畝,優質糯玉米生產基地2萬畝,建立優質農產品加工廠一個,全面實行“產--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生產格局。建立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按照赤水的氣候特征和地理條件,建立城郊早熟型、高山延后型、交通要道加工型的蔬菜基地。建立專業農產品批發市場,促進我市農產品有效流通,推動我市農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機構,組建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推行市場準入制度,嚴把上市產品質量關,推動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快速發展,提高我市農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四)大力加強沼氣生態農業建設,改善農村生態環境。

  積極實施國債和省沼建設項目,到20xx年共修建沼氣池1000口,普及全市各鄉鎮、各村組徹底改善農民生活條件,積極推廣沼液和沼渣的綜合利用,在全市實施“三沼”綜合利用項目以及“豬--沼--糧”、“豬--沼--魚”、“豬--沼--果”等綜合示范項目。

  (五)實施培訓工程,提高轉移就業

  20xx-20xx年,對全市30000名農村勞動力開展引導性培訓,并對其中120xx人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對4000人開展陽光工程示范性培訓,并轉移到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就業。這就要求我們要加大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培訓的宣傳力度,周密部署,精心組織,進一步加強和各培訓機構的協調能力,整合教育培訓資源,改造和完善一批教育培訓機構,改善教學培訓條件,建立一批起示范帶頭作用的農民工培訓基地。跟蹤做好農民工信息服務工作和就業指導工作,為學員的就業提供信息服務并制造條件,努力提高轉移就業率。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篇43

  按照組織安排,今年7月至9月我到市鄞州區下應街道辦事處進行了為期近三個月的掛職鍛煉,任書記助理。掛職鍛煉期間,我按照領導的要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努力加強實踐鍛煉,不辭辛苦,深入市鄞州區下應街道辦事處有關村莊,對該街道所在的市情、區情、街情及新農村建設有了較深的了解,并學到了很多先進的工作經驗和做法。所見所聞、所觸所感,讓我心潮澎湃,思緒萬千。

  位于東海之濱,地處當今中國經濟發達的長江三角洲南翼,是我國首批對外開放的沿海港口城市和計劃單列市,是全國十五個副省級城市之一。全市陸域面積9817平方公里,海域面積9758平方公里,戶籍人口568.09萬。歷史悠久,文化璀璨,人杰地靈,享有東方大港、商貿都會、文化名域、和美之城的美譽。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地,唐宋以來一直是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口岸。港2009年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列中國港口第四位、世界前十位。的民營經濟和外向型經濟占全市經濟總量的90%以上,私營企業超過l0萬家,個體工商戶突破26萬戶。已連續幾年被評為“中國品牌之都”,擁有中國馳名商標233件、中國名牌產品61個。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市內名勝古跡眾多,名家輩出,籍兩院院士已逾90位,居全國各城市之首。是全國首批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園林城市、環保模范城市、全國綠化城市、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綜合競爭力連續幾年躋身全國十強。市下轄的三個縣級市、兩個縣、六個區。鄞洲區與中心城區東、南、西三面緊依,總面積l346平方公里,共轄18個鄉鎮、6個街道,戶籍人口80萬。2009年,全區生產總值和財政一般預算收入710億元和145億元,蟬聯全省縣(市)區第二和第一:城鄉統籌發展水平榮列全省之冠;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工業比重達45%;名牌產品銷售比重達38%:十二年免費教育、農村衛生事業改革、社會保障全覆蓋等惠民措施在全省全國率先實施。

  下應街道地處市東南,緊靠市東部、南部兩大新城,交通便捷,地理位置優越。街道轄區總面積22.2平方公里,下轄17個行政村、10個社區、1個居委會、1個漁業社,人口11萬左右,常住人口2.9萬,外來人口5.7萬。近年來,下應街道黨工委、辦事處借助市東部、南部新城開發、大建設的歷史機遇,圍繞區委、區政府的中心工作,結合下應實際,大力實施競爭力提升、新農村建設、和諧區創建“三大行動綱領”,進一步加快推進經濟社會轉型提升,各項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2009年全街道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8.8億元,同比增7.22%;完成財政收入4.6億元,同比增26%,總量、增幅均列全區第四,其中地方財政收入為3億元;26個村社財務總收入2.1億元,農民人均收入達16217元,同比增長11.8%。

  在深入調查了解的基礎上,對照我鎮新農村建設的情況,經過認真思考,我認為鄞州區下應街道新農村建設的做法和成功經驗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始終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中心。

  下應經濟的基點是工業。汽車配件、五金機械、針織服裝、電子電訊器件、印刷包裝、生物制藥是下應工業經濟的.特色。截止2009年底,全街道現有規模以上企業69家,其中上市公司1家,實現工業產值67億元。街道現有9家高新技術企業,“五十強”企業數量位列全區鎮鄉街道、工業園區第三位,“雙五十”企業總數位列全區第四位。下應街道灣底村原是一個窮村,早在1982年11月,該村黨支部書記吳祖楣就清醒地意識到:要改變落后面貌,還得繼續變,要大力發展村級工業。從當時村里一家只有10來個人、生產銼刀的小作坊開始,到1992年企業改制前,小作坊已經成長為年產值6000萬元的大企業了。現在灣底村有7家企業,工業產品80%出口到歐美、日本、菲律賓、英國、瑞士等國家和地區。下應經濟的突破點是現代服務業。街道區劃調整以后,原先成熟的城市區域被劃出,街道一度出現了三產的“短腿”狀況。但隨著精品樓盤的推出、重磅項目的落戶,第三產業實現了突破性發展。2009年街道整體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75億元,實現服務業增加值5.44億元,服務業產值占GDP的比重由原來的13%上升到18%。滕頭村以房地產開發、園林綠化、生態旅游為主的第三產業蓬勃發展。房地產公司在穩定現有市場外,進軍搶占、北侖房地產市場。園林公司已被國家建設部授予園林資質一級企業,綠化業務拓展到北京、上海、福建等全國20多個省市。發展是第一要務,沒有發展,一切都無從談起。我鎮在發展農業經濟的同時,也應高度重視發展工業和三產服務業,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才能推動新農村建設。

  (二)始終把轉方式、調結構作為新農村建設的突破口。

  下應有耕地面積5000畝,該街道積極做好土地流轉工作,調整種植結構,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和旅游業。以灣底綠色生態農業為特色的都市休閑農業旅游圈已具規模,并不斷贏得市場認可。灣底每年都舉辦桑果節,去年灣底智能溫室大棚(華東地區單體最大,投資2300多萬元)、服裝博物館、旅游大樓相繼投入使用,使灣底在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上取得了雙豐收,去年灣底被評為國家4A級景區,近兩年的旅游收入均在1500萬元左右。滕頭村經過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大力實施“科技興農”戰略,建立高科技蔬瓜種子種苗基地、植物組織培養中心、農業觀光示范區等,初步形成集“精品、高效、創匯、生態、觀光農業”于一體的發展格局,村民直接從事農業的人數已降至勞動力總數的8%,2007年實現產值2210萬元,創歷史新高。旅游區被授予首批“國家AAAA級旅游區”稱號,2008年旅游門票收入2360萬元,綜合經濟收入達1.07億元。我鎮也要積極響應國家轉方式、調結構的號召,大力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發揮我們自身的優勢,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從而實現新農村建設的突破。

  (三)始終把改善人居環境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關鍵。

  在新農村建設上,該街道轉變觀念,創新思維,逐步做到從重點培育向全面推進演進,從重點工程帶動向群眾自發行動演進,從傳統農村向城市社區演進,從集中整治向長效管理演進,從結果公開向操作規范演進,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特別是把改善人居環境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關鍵。灣底村原有8個自然村,村莊與村莊之間交通很不方便,并且村內住房破舊簡陋,環境很差,隨著村級集體經濟的不斷壯大,該村委托全國一流的上海同濟大學建筑設計院做新農村建設規劃,高起點、高標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從2002年下半年開始,先后投入1.5億元資金,拆掉了七個自然村,建造了二種型式的新村近10萬平方新房,別墅100套,五層高樓650套,目前全村99.5%的村民都已搬入了整齊舒適、配套齊全、環境優美的新村住宅小區。近年來,滕頭村先后投入8100多萬元,全面實施“藍天、碧水、綠色”三大工程,興建農家樂園、將軍林、音樂噴泉廣場、石刻窗花館等生態景點20多處,全村呈現出綠樹成蔭、碧水環流、花果相間、百鳥和鳴的江南田園美景,實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2001年還通過了ISO14001國際環境管理體系認證,使村莊生態環境建設走上了國際化、制度化、規范化道路。作為我鎮來說,要結合實際,進一步轉變觀念,加大投入,抓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人居環境。

  (四)始終把改善民生作為新農村建設的目標。

  該街道慈善扶貧基金達到1075萬元,企業冠名基金達3800萬元,創新設立行政村冠名基金達520萬元,三支基金均列全區第一。社會保障基礎進一步夯實,五大保險參保人數達87933人(次)。就業保障體系進一步健全,開展農民就業上崗培訓,勞動力轉移就業率為90%。在各項社會事業上不斷加大投入,教育、衛生、文化事業都得到了蓬勃發展。改善民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根本目的。我鎮要在改善民生上下功夫,大力發展各項社會事業,使廣大群眾共享發展成果。

  (五)始終把基層黨組識建設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保障。

  灣底村之所以各項工作年年有進步,事業年年有發展,面貌年年有改觀,村民收入年年有提高,關鍵的一條就是有一支求真務實、堅強有力、團結奉獻,能處處體現共產黨員先進性的領導核心---村黨總支。1994年黨總支提出約法三章,“先公后私、勤學實干、遵紀守法”,黨總支始終把集體的利益放在個人的利益之上;每個黨員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勤于學習、艱苦實干,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勇于與社會上的不正之風作斗爭,在村民中樹立了黨員的良好形象,增強了全體村民的凝聚力。鄉鎮黨委和村黨支部是黨在農村的基層黨組織,是廣大農村實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領導者。我鎮要高度重視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以“抓班子建設、樹班子形象、正班子作風、強班子能力”為重點,從鞏固提高鎮、村兩級黨組織的執政能力入手,不斷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建設新農村調研報告03-18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03-15

村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必備01-11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15篇)01-07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13篇03-09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精選15篇)08-06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20篇10-30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20篇)08-16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范文模板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