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基礎教育調研報告范文優選
在現實生活中,報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報告中涉及到專業性術語要解釋清楚。你還在對寫報告感到一籌莫展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基礎教育調研報告范文優選,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基礎教育調研報告范文優選1
作為一名師范生,再過一年就要投入到祖國的基礎教育事業中去了,除了以前做家教時與學生有過直接接觸溝通外,這次實習時第一次實實在在地與學生與老師與學校與社會方方面面全面真實的接觸體驗。在2013年3月初,我們開始了教育實習。在西南大學附中,老師們平時上課用著耳麥擴音器,每個教室里有電視,演示課件時可以使用多媒體這些設施條件,目前也是很先進的。同班的其他同學也有被分配到市區其他學校或縣區學校的,通過與他們的交流,我也了解到一些重慶其他地區的基礎教育資源狀況及學生老師的人文狀態,所以我將所了解的到的情況寫成這份基礎教育改革調查報告,闡述一下我發現的有關基礎教育的問題和對解決這些問題的一些思考。
一、存在問題:
1.教育總體投入仍不足。
雖然政府投入不斷增加,但是與現代教育的要求相比,教育投入不足與重慶教育事業迅速發展的矛盾依然存在,教育投入的增長幅度遠不能滿足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公用經費標準和教師待遇也有待于進一步提高。當然,附中的老師的工資相比其他學校還算不錯的了。同時,大部分農村學校硬件設施簡陋,教學配套設備老化、不全,輔助用房明顯不足,教學手段落后,信息化程度低,體育場地缺乏,還需要更多的投入。
2.教育資源配置不夠均衡。
受教育投入城鄉差別、城市和農村學校布局調整、教育管理體制等因素的影響,教育資源配置與教育均衡發展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一是城鄉差距較大。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從客觀上決定了城鄉教育投入上的差距。農村教育整體辦學水平低,辦學條件較差,個別學校由于經費有限,配備的計算機等設備只能成為一種擺設;師資力量弱,學歷、職稱偏低,教育質量較差。二是不同區域間差距較大。市區學校辦學水平明顯好于位于縣鎮的學校。同時,由于近年來城市建設步伐加快,居住區逐漸向城區集中,但是學校規劃建設與城市擴容不同步,而家長又有讓孩子享受優質教育的愿望和需求,導致不同區域生源分布不均。
3.教師隊伍建設有待加強。
農村優秀教師流失較多,加劇了城區與農村學校校際師資水平的差異。強校更強,弱校更弱現象十分明顯,一些城區優質學校象強大的磁石一樣吸納了較多的優質師資。此外,由于教師工資待遇相對不高,激勵機制不夠完善,部分農村中小學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不高。
4.學校德育工作處境比較尷尬。
在中考、高考“指揮棒”的引導下,在陳舊的教育評估制度下,部分學校教育管理理念被極端化,正當的教育價值追求異化為對學生智力的片面開發。重智輕德,重考試輕能力,重分數輕體質的教育行為比較普遍。學校的德育內容、德育方法脫離學生的.實際生活較大。教師在課堂上比較注重的是知識的傳授,應試技巧的訓練,忽視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思品教師往往是空頭說教,言不由衷。思想品德課上成文化知識課,記概念,背條文。
5.素質教育步履維艱。
基礎教育的教育目標應該是為所有學生的全面發展和長遠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而在實際教育教學活動中,分數往往成為了評價師生工作、學習的唯一標準。個別學校片面地追求升學率,升學率的高低成為學校教學質量優劣的決定性因素。在中考、高考的指揮棒下,凡與中考、高考無關的課程基本取消。初、高中畢業年級,幾乎沒有星期天和寒暑假,學生每天是披星戴月回家。學生在各科題海里煎熬,進行著一輪又一輪的重復記憶和一次又一次的應試訓練。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下,教師身心疲憊,激情泯滅,創新思維被窒息,而患上“職業倦怠綜合癥”。學生在分數的高壓之下,“一心只讀圣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身體素質在下降,興趣、愛好、特長被扼殺,厭學情緒日益嚴重。
二、關于促進解決上述問題的幾點思考:
1.要更加重視教育公平,大力推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
一要將做強做優農村教育作為重中之重。進一步改善農村學校的辦學條件,完善辦學設施;加強農村骨干教師隊伍建設,進一步提高農村學校師資的整體水平;
二要大力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實施“團隊學校”共同發展工程,在教育行政部門統籌規劃下,學校自主參與,一所城區學校(或優質學校)和若干個農村學校(或薄弱學校)組成教育共同體,形成校際間理念共享、資源共享、成果共享,優勢互補,協作共進的良好發展態勢。
2.要更加重視素質教育,大力推進重慶基礎教育內涵發展
一要促進學校素質教育和諧發展。創新多樣化的德育方式,進一步增強學校德育以及思品教學的有效性和吸引力。切實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理想教育、孝敬教育、體驗教育、愛心教育、誠信教育、環境教育、熱愛自然教育、學校文化傳統教育和審美教育等。同時通過組織各種體藝社團,成立有關培訓班、興趣小組,促進學生各種素質的培養與提高;二要著力提升學校辦學品位。圍繞“書香校園、效率課堂、智慧師生、思想校長”主題,建設學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質文化,營造享受教育的校園文化氛圍,實施“一校一景一品”戰略,以加強內涵發展為核心,讓每一所學校都能由文化來引領。
3.要更加重視統籌兼顧,大力推進重慶基礎教育協調發展
一要扶持和規范學前教育發展。制訂科學、合理的學前三年教育發展規劃,創新服務模式,滿足多樣化的社會需求。每個鎮(街道)至少要辦好1所公辦中心幼兒園,加強小區配套幼兒園、鄉鎮中心幼兒園和等級幼兒園建設。建立幼兒園等級管理和晉級獎勵制度,規范幼兒園審批和辦園行為,提高保教質量和辦園水平;
二要加大對民辦教育的鼓勵和支持力度。要積極鼓勵舉辦國有民辦、民辦公助、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的民辦教育。鼓勵以優秀學校為龍頭,組建跨類別學校的教育集團。民辦學校的新建和擴建納入我區城鄉建設規劃,在征地、建設等方面享受公辦學校的同等待遇。民辦學校及其教師、學生在教育教學業務管理、升學就業、表彰獎勵、社會活動、教師資格認定、職稱評定等方面,享有與同類型公辦學校及其教師、學生同等的待遇和權益。
4.要更加重視教育改革創新,大力推進重慶基礎教育健康發展
一要積極創新管理體制,進一步探索建立現代學校制度。在重慶教育發展進程中,從七年前的“教育股份制”到現在的“現代學校制度”,政府的主導作用、市場的基礎作用、學校的主體作用的有效配合,使重慶的教育制度創新得以平穩推進;
二要積極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健全教師合理交流機制。加大人事改革力度,盡快出臺相關配套措施,切實解決教師總量超編、結構性缺編和占編不在崗問題。加大力度培養名校長、名教師,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幫助農村學校招引英語、信息、體藝類緊缺教師。逐步建立城區中小學教師和管理人員到農村任教或管理服務制度。城區中小學教師晉升中小學高級教師職務,應有在農村中小學任教或支教工作經歷。適當提高農村中小學中、高級教師職務崗位比例。對在農村任教的教師,在職稱評定、工資待遇等方面予以傾斜。切實幫助農村教師解決工作、學習、生活方面的實際困難,盡量做到工作留人、環境留人、待遇留人。建立區域內城鄉校長和教師的定期交流制度。
三要全面深化課程改革。基礎教育的新課程改革,是推動基礎教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舉措。因此,要加快研發地方課程及校本課程,努力構建以發展學生興趣特長為根本,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差異、為學生終身發展服務的課程體系;積極推進課堂教學優化活動,通過教學視導、教研活動等多個層面,在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上下功夫,切實減輕學生負擔;要繼續深化以初中畢業升學考試成績為基礎、與綜合素質評價相結合的改革,逐步加大重點中學招生實行招生名額按比例分配到初中學校的辦法。
以上是我對基礎教育的幾點認識和思考,最后,十分感謝學校給我這個寶貴的機會參與學校實習。
基礎教育調研報告范文優選2
學校實施校本課程,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要改變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學校在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同時,應視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結合本校的傳統和優勢、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開發或選用適合本校的課程”。由此,明確了學校在基礎教育課程建設中的責任和開發實施校本課程的基本原則與方法。現將我校基礎教育校本課程開設情況報告如下:
一、現狀分析
我校地處農村,有大量的社會資源,我們把了解本土風景名勝、人文歷史、環境保護(課程名稱:熱愛家鄉快樂成長)作為我校的校本課程。目的是既對學生進行了民風民俗的教育,也對學生進行了愛國教育。同時我校還在1——6年級開設了研究性學習、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在3——6年級開設了綜合實踐信息技術等校本課程,每門課程每周各一節。由班主任或專職教師授課。
二、困難問題
我校校本課程雖然按照國家課程標準開設,但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有師資力量的缺乏,沒有一定的課程標準,不了解教學的深度、方向和范圍。老師沒有經過專業的培訓,不知道該如何授課。條件不允許,無法開展一些實踐性活動。
三、對策建議
為了使我校的校本課程落到實處,為了確保我校的校本課程定時開展,學校在編排課表時,便編排好三到六年級上校本課程的具體時間,確保了一周六課時的校本課程。同時希望上級部門給安排專業老師,對老師進行培訓,明確教學任務和目標。
四、今后努力方向
1、要進一步明確校本課程的內涵。
校本課程是指學校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在具體實施國家和地方課程的前提下,通過對本校特點及學生的需求進行評估,充分利用當地農村和學校自身的資源而開發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而校本課程開發則指的是學校根據本校的教育哲學,通過與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選擇、改編教學材料或設計學習活動的方式,并在校內實施以及建立內部評價機制的各種專業活動。開發校本課程的.要義在于它是國家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和具體體現,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校園文化品位,促進學校教育質量的提高和辦學特色的形成。
2、要從學校及學生的發展需要出發。
校本課程是以學校為基礎開發的課程,這就要求必須立足學校的實際,從學校的辦學理念和育人目標出發,立足于學校及農村擁有的課程資源優勢。在做調查、分析、研究和論證。校本課程作為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補充,體現出學校的精神和文化,強化教師、學生、教材、環境與活動等多因素的整合,實事求是與勇于創新的精神不可少。
3、要注重實踐過程的研究與反思。
校本課程開發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它不可能一下子就完善起來,甚至形成我們所期望的特色。關鍵是行動,不會知識只有在親身經歷中才能獲得。比如課程目標如何設計,活動方案如何創造的執行以及課程評價的方式等能力,只有在做中才能得到培養。因此,在實施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中,學習教學理論、課程理論、貫徹課改精神、激發和培養師生自主開發課程的興趣和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個性化的校本課程只有立足于實踐探究才能夠逐步形成。當然,我校曾經也積累了較為豐富的興趣小組活動經驗,再加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設置,必將有助于我們理性的、合乎規律的校本課程的建設。
與此同時,我校要加強校本課程的專題研究,納入學校整體發展的思路,在行動中研究,在反思中提升,在交流與合作中促進我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整體推進,樹品牌辦名校,提高教育質量,加快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進程。
基礎教育調研報告范文優選3
一、調研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均GDP的增長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然而,隨著人均GDP的增長,城鄉收入差距也在急劇加大隨著我國社會發展的加速和不同地區之間、社會階層之間的差距拉大,教育公平問題進一步凸顯,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和諧社會的基礎是公平、公正,而教育公平則是實現社會公平的重要內容,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和核心,沒有教育的公平公正,就不可能實現真正的社會和諧。教育作為推動社會變革與發展的重要力量,既可以影響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效率目標,又可以影響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公平目標。社會的教育在社會流動、社會分化中具有“篩選器”的功能,又具有穩定器、平衡器的功能,被視為實現社會平等“最偉大的工具”。按照現階段提出的新要求,我們應該以和諧理念來引領教育發展,通過推進教育的公平、公正,來促進社會的公平、公正,通過構建和諧教育,來推動構建和諧社會的步伐。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只有農村得以發展,才能真正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農村發展的基礎是搞好農村的基礎教育。基礎教育是地方事業,擔負著為地方培養人才的重要任務。基礎教育辦得好壞,直接關系到地方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然而,農村基礎教育現狀卻不容樂觀。
二、調研對象
此次我調查的對象就是針對農村的基礎教育現狀展開的。基礎教育,就是人們在成長中為了獲取更多學問而在先期要掌握的知識。基礎教育,作為造就人才和提高國民素質的奠基工程,在世界各國面向21世紀的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國的基礎教育包括幼兒教育、小學教育、普通中等教育。本報告的研究范圍主要是有關我國農村地區基礎教育的現狀
三、調研目的
2、分析農村基礎教育所存在的問題,并找出出現問題的原因
3、通過分析具體農村地區的基礎教育現狀的案例,切實掌握農村基礎教育問題出現的原因和解決的途徑
4、對本地區的農村基礎教育問題進行調研,掌握第一手資料
5、探索解決農村基礎教育問題的途徑,共同探究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方法
四、中國農村基礎教育現狀分析
自1986年國家義務教育法出臺以來,特別是《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實施以來,我國的農村基礎教育事業有了很大發展。但由于農村教育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失調,所以農村教育狀況并沒有實現質的飛躍,依然存在諸多問題。
(一)政府投入有限,農村基礎教育經費嚴重不足,辦學條件差
教育的發展離不開一定的財政支持。農業經濟發展緩慢,農村財政緊張,各種經費特別是義務教育經費嚴重不足,導致農村學校的持續發展難以實現。中國是個農業大國,義務教育階段農村在校生占全國在校生的絕大多數。目前,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合計約億人,按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70%算,農村在校生約億人。
然而,長期以來,我國各級各類學校教育經費總投入中義務教育階段所占比例過低,義務教育經費投入占總投入的比例始終低于60%,而農村義務教育投入占總投入的比重近年還不足30%。而且,在農村義務教育總投人中,政府財政撥款所占比例也不高。盡管近年中央教育財政轉移支付向農村義務教育傾斜有所增加,但也只達到。xx發展研究中心“縣鄉財政與農民負擔”課題組發表的調查報告顯示,在農村義務教育的投人中,鄉鎮一級的負擔竟高達78%左右,縣財政負擔約9%,省地負擔約11%,中央財政只負擔了2%。而在國外,xx是義務教育資金來源的主渠道,有的國家xx投入占整個基礎教育投入的比重高達80%。
長期以來,農村義務教育主要以農民投入為主。尤其是農村稅費改革以前,農村義務教育事實上主要由農民承擔。稅費改革后,農村基礎教育的經費來源基本是以鄉鎮財政撥款為主,輔之以農村教育費附加以及收取學雜費、教育集資等。鄉級財政在農村義務教育中承擔了全部責任。農民的“合理”負擔成為農村義務教育的重要支柱。農村稅費改革之后,在農民減負的同時,教育也大幅度減收,一些地方農村義務教育財政狀況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由于經費不足,農村中小學的教學設施十分落后,一些中小學的基本辦學條件得不到保障。20xx年,我國農村地區危房比例仍然較高,全國小學和初xx有萬平方米的D級危房。此外,每年新增危房約1750萬平方米,因自然災害受損的校舍約200萬平方米,小學和初中校舍危房率分別為和。雖然20xx年,國家實行了九年義務教育新的保障機制,許多學校新修了教學樓、辦公樓、學生宿舍,但在教學儀器、實驗設備、圖書資料、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等方面,農村中小學與城市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其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術水平更低,從而最終導致農村學生流失。
(二)師資力量嚴重不足,教師教學水平低,教學質量堪憂
教師隊伍的建設,在整個教育環節中至關重要。師資力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學校的教育質量。調查發現,農村教師隊伍的現狀不盡如人意。
1、師資力量匱乏,農村師資“缺血”
由于農村教師待遇低,生活條件差,拖欠教師工資的現象嚴重,很多人不愿到農村任教。一些剛畢業的大學生,寧愿在家待崗,也不愿當鄉村教師。同時,家里有門路的、教學水平稍高的教師也想辦法擠入城市。再加上這幾年城市學校擴招,一些學校的師資力量不足,也開始從農村招聘教師。隨著進城教師的.擇優錄取,越來越多的優秀教師流向了城市。由于師資的流失,貧困農村的中小學校里一個教師跨年級、包班上課的現象司空見慣。在農村許多學校,、機、、、美術等方面的教師嚴重缺乏,無法適應新課改后的需求。另外,造成農村教育師資力量不足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教師的單向流動,即優秀教師只具有向上的流動性。如果村里的老師教得好,則入編進入鎮里的學校,鎮里的老師如果教得好,則進入縣城里的學校。依此類推。這種帶有剛性的評選機制導致農村基礎教育系統只能得到較差的師資來源。農村師資原本“先天”不足,無奈又遭流失之痛,農村師資嚴重“缺血”。
2、教師素質參差不齊,教師專業化程度偏低
農村中小學教師學歷普遍偏低,學歷達標與能力達標存在較大落差,教師素質參差不齊。以湖南省為例,農村小學專任教師中本科以上學歷占的比例不到城鎮的20%,初中也只相當于城鎮的一半,如衡陽市農村學校教師第一學歷合格率為。盡管通過大規模的學歷補償教育和在職培訓,農村教師學歷達標率得到極大提高,但教師素質仍然不能滿足義務教育快速發展的需要。農村一些學校的大部分教師是本鎮(縣)未考上大學的高中畢業生,甚至一些初中畢業生也當起了教師,很多貧困縣還有一部分教師小學畢業。另外,相當一部分農村教師教育觀念陳舊,知識老化,教學方法落后,難以適應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尤其是在信息化迅速發展的今天,他們無法趕上時代前進的步伐,使得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形成不了梯隊,專業化程度不高。教師的低素質直接影響、限制了學生素質的提高。由于教學質量不高,農村一些學校的生源逐漸流失。在一些地區,“村小學到中心小學,中心小學到縣城小學,優生不斷流向縣城”已成了趨勢。長此以往,學校將陷入一種惡性循環并將隨著這種惡性循環而趨于萎縮。
(三)家庭貧困,出現了新的“讀書無用論”
在農村,尤其是貧困地區,由于教育投資少,本應由財政支付的教育經費負擔轉移到農民家庭,義務教育已無義務之實,老百姓需要自己負擔學費。農民一年的收入本來就很少,大部分用來支出子女的學費,一些多子女的家庭出現了教育致貧現象。農民不堪教育費用的重負,導致其子女失學、輟學。另外,近年就業形勢不太樂觀,職業教育極不發達,導致學生在大學學的知識在農村派不上用場,使得農村出現了新的“讀書無用論”。一些家長認為,與其讓孩子讀書,還不如讓孩子早點出去打工掙錢以貼補家用。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較困難而成績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財力的制約,對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甚至連小學都沒有畢業。貧困人口失去學習機會,也就限制了他們獲得個人發展的機會。
五、營勝村基礎教育案例分析
此次調研我來到了xx省xx市xx鎮的一個普通的鄉村—營勝村,調研結果如下
(一)教育現狀
據20xx年數據顯示該村約有人口1500多,學齡兒童接近200多,全村只有一所小學,六個年級共有教師9名,9名教師中無本科以上學歷者,7名專科學歷,2名初中學歷,中級職稱4人,初級職稱5人。調查發現,該村基礎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一方面,師資力量缺乏教師不配套和跨年級上課現象嚴重,很多教師都是上了這門課再上那門,由于照顧不過來,只能讓一些班級學生自習或做作業。我們還了解到由于農村教師的待遇低,辦公條件差,農村基礎教育崗位難留人,老師調動頻繁。另一方面,教師隊伍普遍存在學歷低、職稱低、素質低的“三低”現象。大部分教師為“民轉公”教師,由于他們的年齡偏大,業務素質在短期內不可能有很大的提高。
營勝小學全貌
(二)面臨的主要問題
1、教師隊伍數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質偏低。由于受政策因素的制約,該村近3年未補充過教師,導致教師嚴重不足和失衡。而鎮上的中心學校和交通條件較好的學校教師普遍超編教師隊伍數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質偏低。同時由于一批學歷低、素質不全面的人員進入教師隊伍,再加上“民轉公”教師,使得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不高,年齡結構也不合理。農村課程改革對目前的農村教師提出了巨大的挑戰,它要求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學角色行為必須實行全
方位的轉變。由于農村教師隊伍年齡資歷、學識水平、身心狀況差異較大,因此轉變過程困難很多。
2、學校管理方面有待改進。一是校長結構欠合理,老的老了,工作精力有限;年輕的又過于年輕,沒有什么工作經歷,更談不上有較好的工作經驗。二是部分校長對學校的管理工作較為片面,只注重學
校教學管理,對教學管理以外的,如學校安全管理,學生的德育工作、疾病防治、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等,管理的力度不夠。
3、學校經費困難。實施“一費制”和“兩免一補”后,人民群眾的負擔的確減輕了,但學校的辦公經費受到一定影響,由于政府財力有限,上面的撥款也難以及時足額到位,使學校日常工作的正常運轉受到一定的影響,一些基礎設施建設無法實施,如校舍建設、綠化學校的創建等。
六、關于農村基礎教育問題的對策思考
針對農村基礎教育出現的困難,今年我國提出了實施教育救助。教育救助是國家、社會團體和個人為保障適齡人口獲得接受教育的機會,從政策、物質和資金上對貧困地區和貧困學生所提供的援助。限于農村的基礎,農村地區難以實現教育的自救,因此,積極發揮政府的調節功能,及時實施農村地區的教育救助就成為促進農村教育事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教育經費方面
1、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資力度,同時建立農村教育財政保障機制
緩解基礎教育投入問題的關鍵是解決財政乏力的問題。教育是一種公共產品,應當由政府承擔責任。建議國家增加對教育的投入,并嚴格規定農村教育投入的恰當比例。我國許多省在農村稅費改革后,農村教育費附加和農村教育集資被取消,縣鄉財政收入減少,為了保證縣鄉對基礎教育的投入,中央應確定一定比例的稅收進行轉移支付,專門用于農村基礎教育。切實發揮國家公共財政資金在配置農村義務教育資源中的絕對主體作用,構建基礎教育投入主要由中央財政、省級財政承擔的財政轉移支付體制,最終實現農村義務教育和保障農民子女平等享受教育機會的長效機制。
2、拓寬籌資渠道,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
由于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綜合國力還沒有達到完全支付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的水平,所以從長遠發展來看,農村教育經費完全靠國家長久支付的可能性并不大。要想使農村義務教育得到更好的發展,除了國家對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的保證外,還應該通過其他渠道盡可能多地籌措經費。比如可以建立“義務教育基金會”接受來自社會各界的捐助;發行教育彩票,讓全社會都來關注和支持義務教育。所得的資金由政府根據有關政策統一進行調配,切實定向用于農村教育。同時建議國家出臺農村教育救助法,以保證農村教育的優先發展。
(二)師資方面
1、加強對農村教師的培訓,不斷提高農村教師的專業水平
農村教師信息閉塞,接受培訓的機會少之又少,其教育理念、教學方式都與城市的教師有很大差距。因此,各級政府要大力開發并充分利用國內外教育援助項目,加強對農村校長和教師的培訓。同時在教師繼續教育政策方面對農村教師要有所傾斜,比如為農村教師提供免費的培訓,適當增強教師培訓名額等。對農村教師進行培訓,要增加一些新的理念方面的內容,同時還要結合農村的實際情況,注重教師實際教育教學素質的提高和教師的實際教學效果,以切實提高農村學校教育教學質量。
2、建立合理的教師流動機制
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實現教師的雙向流動。實施“教師交流機制”,把城里的老師交流到農村支教半年或一年,帶動農村的教育;農村教師則到城市學校去實習,充實提高,以解決農村教師單向流動的問題,切實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從根本上解決教育公平問題,從而有效控制輟學率。比如河南省在1995年就硬性規定,剛畢業的大學生必須到農村支教一年,并把支教作為將來評職稱的一項條件。同時給予支教大學生提前半年轉正的優惠條件。20xx年,鄭州市又出臺了新的教育救助政策,從20xx年起,鄭州市將在5年內實現所有城市教師到農村學校支教1年。鄭州市教育局文件規定:從20xx年起,市直學校每年下鄉交流人數應不低于全體教職工的10%。另外,政府也可以在政策方面對農村有所傾斜,比如鼓勵優秀教師到農村巡回授課,鼓勵緊缺學科教師的流動等。
3、制定可行的措施吸引師范院校畢業生到農村任教
由于農村學校條件差,工資待遇低,大部分大學畢業生不愿到農村去。他們一是害怕無機會再進城市的學校,二是擔心自己到農村會被同化。因為農村教師教育觀念落后,教師專業化水平不高,再加上農村學校硬件設施嚴重不足,新教師難以進行教學改革。為吸引師范院校畢業生到農村任教,政府就要給予到農村任教的師范畢業生一定的優惠政策。
4、充分利用農村的現有資源與條件開發本土的教育教學模式,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農村學校和城市學校在硬件上相差甚遠,在短期內不能改變現狀的情況下,農村學校的教師也不能總是一味的抱怨,要充分利用農村一切可用的現有教育資源,揚長避短,發揮自身的優勢,彌補不足,開發適合本土的教育教學模式,提高農村的教育教學水平。
(三)貧困家庭方面
教育是改變一個人命運的重要途徑。貧困家庭在社會資源尤其是教育資源的享有方面,處于不利的地位,如果沒有輔助性的機制保證他們得到教育的公平,那么貧困本身則有可能成為“世襲”的不幸命運。這種個人命運的惡性循環。最終使整個社會受到危害。因此政府要采取措施,把對貧困學生的教育救助作為農村教育救助的重中之重。
1、建立穩定的教育救助機制
各級政府要成立貧困家庭學生救助工作領導小組,建立貧困學生救助聯席會議制度,成立“中小學救助受援捐贈中心”,同時還要增配全額撥款事業編制,設立中小學貧困學生救助專項資金,并將助學工作列人政府年度工作目標管理,明確各部門職責,整合各方面力量,統籌協調和指導本地區的經常性助學活動,推進救助貧困學生工作。
2、加大教育救助力度
對貧困學生的救助要以政府資金為主,繼續執行“兩免一補”政策并要落到實處。同時要以經常性捐贈活動為載體,組織和發動各界人士捐款助學,對口幫扶。目前,無論是政府的救助、社會的捐助,還是學校的獎勵與減免,總體來看教育救助覆蓋面不大,平均到人的額度較低,救助力度偏小。因此,各級財政要每年安排貧困學生專項救助金,加大救助力度。
3、努力擴大教育救助范圍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國民收入不斷提高,我國逐步實行免費的義務教育已成為可能。20xx年11月10日,xx公室在京舉行記者招待會,教育部首次發布《全民教育國家報告》。該報告列出了我國實施免費義務教育的時間表:到20xx年,使全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都能享受到“兩免一補”(免雜費、免書本費、補助寄宿費),保證不讓一個孩子因為家庭困難而失學。到年,全國農村地區將全部實行免費的九年義務教育,到年,全國將普遍實行免費義務教育。然而,政府、社會對高中教育的貧困救助問題,相對來說關注不夠,雖然有一些相關政策,但執行中存在若干問題。從全國范圍看,多數地區至今缺少剛性的制度和措施。因此,在進行教育救助時,要把救助的范圍擴大到高中。
總之,逐步建立起以政府為主導、多管齊下的教育救助體系,制定合理的教育救助政策,是農村教育救助及時性、長效性的重要保證。
七、啟示與結語
通過幾天時間的調研,我對農村基礎教育的現狀有了初步的認識,以上就是這次實踐活動所獲得的一些具體情況,但光了解情況并不夠,既然是調研報告,就要在調查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下面我將結合我校在09級學生中開設的這門課程的具體內容,來簡單闡述和總結下關于這次對農村基礎教育現狀的調研活動,以便更好的達到“關注民生,和諧發展”的主題實踐活動的目的。
從調研的對象——營勝村以及參考整個中國的農村基礎教育來看,我認為,中國農村的基礎教育之所以令人堪憂的原因有:一是國家對教育的投資力度不夠。農村本身的經濟水平十分有限,而教育是促進經濟發展的的一個重要環節,中國是個農業大國,對教育的投資力度不夠,教育對經濟的促進就體現不出,長此以往,便形成了惡性循環。這是中國農村基礎教育面臨的最嚴重的問題。二是師資力量的嚴重缺乏和不精。廣大農村地區師資稀少并且專業度相比之下嚴重不足,這對農村教育是嚴重不利的。三是農村家庭本身的貧困問題致使農村基礎教育始終得不到提高,“沒錢上學”是廣大農村孩子受教育的一個嚴重的障礙。
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村的問題是中國的重要問題,而農村的教育問題更是解決農村問題的重中之重,就本次調研的是營勝村而言,他們就亟待靠經濟去幫助教育、靠教育去反哺經濟、推動經濟增長,以此來實現民生的發展和社會的和諧,才能讓營勝村變得富有,和諧,美好,才能讓中國更加強大,富強,和諧,穩定!
【基礎教育調研報告優選】相關文章:
基礎教育調研報告(6篇)11-26
基礎教育調研報告6篇06-11
基礎教育調研報告(通用21篇)11-07
基礎教育調研報告(匯編6篇)02-13
少數民族基礎教育現狀調研報告03-25
(優選)網絡調研報告07-05
[優選]課題調研報告09-01
銀行調研報告(優選)08-24
工程建設調研報告范文(優選)12-08
環境的調研報告12篇【優選】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