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調研報告
在人們越來越注重自身素養的今天,報告的使用成為日常生活的常態,報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應該是準確無誤的。那么報告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農業調研報告,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農業調研報告1
由副主席帶隊,市政協經濟科技委員會會同市農業綜合開發辦組織部分委員。深入縣的局部項目區、示范村、龍頭企業、農戶,采用實地觀察、聽取介紹、座談討論等多種形式對這四個縣區的5大類農業綜合開發在促進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方面的作用越來越凸現,引起了政協委員的高度關注。20xx年xx月xx日至x日,由副主席帶隊,深入縣的局部項目區、示范村、龍頭企業、農戶,采用實地觀察、聽取介紹、座談討論等多種形式對這四個縣區的5大類、17個項目進行了認真調研,并對三個縣的書面匯報資料和相關資料也進行了認真研究。現將調研情況演講如下:
一、基本情況
市的農業綜合開發工作始終堅持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為重點,市從年開始實施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多年來。以產業開發為主線,以糧油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加強領導,精心組織,創新機制,強化管理,為全市的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目前已累計完成投資xx億元,其中各級財政投資xx億元,實施土地治理xx萬畝,建成農業產業化經營項目xx個。項目涉及七個實施農業綜合開發縣區的xx個鄉鎮,xxx個村,受益農民達xxx多萬人,帶動農民年人均增收xxx多元。
開挖疏浚渠道xxx公里,土地治理項目方面:累計襯砌支、斗、分、引渠道2919公里。修建排灌站100座,新打和修復配套機井xxx眼,新建擴建小型蓄水工程xx處,采用深翻改土、測土施肥、秸桿還田等方法改良土壤xx萬畝,補貼購置農業機械xxx臺套,新修和拓寬整修機耕路xxx公里,營造農田防護林、經濟林、水保林xx萬畝,培訓農民xx萬人次,裝備鄉鎮農技服務站xx個,實施以高效農業為主的科技示范推廣xx萬畝。通過開發治理,項目區新增灌溉面積xx萬畝,改善灌溉面積xx萬畝,新增除澇面積xx萬畝,年新增糧食生產能力xx億公斤,新增油菜籽生產能力xxxx萬公斤。
建成蠶、茶、果、藥、菜生產基地xx萬畝。重點扶持了縣、區的蠶桑生產基地;縣、縣的茶葉生產基地;縣、縣的獼猴桃生產基地;縣藥用玫瑰、縣西洋參、區丹皮、縣紅豆杉、縣茯苓等中藥材種植;區和縣蔬菜種植基地等項目。二是建成產業化經營加工項目和流通設施項目xx個。主要扶持了縣龍蛟、沙河、國禮茶葉加工廠;區過街樓蔬菜、水產品批發市場和蓮藕精深加工廠;縣張驀絲綢廠、植物淀粉加工廠、博望鎮蔬菜加工和柑桔光電分選線;縣萬噸大米加工廠和縣種子加工廠;縣xx油脂廠xx萬噸高檔雙低菜籽油生產線等項目。三是建成產業化養殖項目xx個。扶持了縣堰口特種水產養殖場和縣特種水產養殖場、勞武水產養殖場;縣白龍鎮良種豬繁育、市乳業總場奶牛養殖和縣三合鄉無公害豬養殖等項目。通過實施產業化經營項目,產業化經營項目方面:一是實施產業化經營種植項目xx個。年新增總產值xx億元,新增利稅xxxx萬元。
市的農業綜合開發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經過這些年的努力。積累了一些成功的經驗,得到中省的高度肯定,多次受到中省的懲辦獎勵,省政府先后兩次在漢中召開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建設現場會,推廣了市的經驗;省上組織的檢查驗收中,市有5個縣區的開發項目被評定為優良工程,獎勵土地治理規模xx萬畝,財政投資xxx萬元;年我市在接受國家三年一次的驗收考評中,受到國家驗收考評組的好評,并獎勵縣土地治理開發規模xx萬畝,財政投資xxx萬元。調查中委員們對我市農業綜合開發工作取得的效果感到振奮,對長年奮戰在農業綜合開發第一線的干部不辭辛勞的敬業精神表示由衷的欽佩。通過調查我認為,市的農業綜合開發工作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
形成一整套規章制度。嚴格執行了申報、立項、競爭制的項目管理責任制、工程質量監督監測制和重點工程招投標制,1有嚴格的項目管理制度。農業綜合開發從項目的申報、評估、審批、實施到驗收等。確保了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工程質量的不時提高。
并每年有所增加,2有完善的資金投入和管理機制。農業綜合開發實行“國家引導、配套投入、民辦公助、滾動開發”投資機制。中央財政在預算中專門安排資金用于農業綜合開發。同時,規定了各級財政的配套投入和項目區農民自籌投入比例。市也把配套資金納入了財政預算。通過多渠道、多形式籌措資金,使資金投入有可靠的來源保證。資金管理方面,實行了專戶貯存、專人管理、專款專用和縣級報帳制、項目資金管理使用審計制,杜絕了資金的擠占挪用,保證了專款專用,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益。
貴在綜合”一方面堅持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3有一套科學的綜合治理措施。農業綜合開發重在開發。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合理布局,農業、林業、水利、科技推廣等治理措施配套實施,綜合治理效益顯著;另一方面注重與農業結構調整、生態環境建設、扶貧開發相結合,吸收和借鑒了這些方面的勝利經驗,并將其運用到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建設和管理當中。
二、存在問題
發揮了對全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示范導向作用。但在調查中我也發現還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市的農業綜合開發工作雖然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納入開發項目的僅僅只有xxx萬畝左右。區的中低產田面積更大,1開發規模較小。市的產糧核心區有xxx萬畝水田。亟待開發。國家下撥的土地治理項目規模每年僅有7萬多畝,產業化經營項目xx個左右,財政投資xxxx多萬元,很難滿足農民群眾急待開發的需要。全市還有四個縣至今還沒有列入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縣,不能申報實施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
集中連片”原則,2區域差異較大。依照“先易后難。前幾年的開發重點大部分在自然條件好的鄉鎮,經過這些年的項目實施,這些地方的農業基礎設施得到改善,綜合生產能力大幅度提高。而尚未實施開發的區中低產田面積較大,基礎設施單薄,農業生產條件仍然很差,和項目開發區的差別越拉越大。四個尚未納入綜合開發的縣和已經實施開發的縣區在農業基礎設施和產業化經營等方面的差別也已經逐步顯現。這種區域差別的存在與全市農業協調發展的總體要求不相適應。
財政支農資金一直采用部門分塊管理的方法,3涉農資金投向較散。多年來。不同渠道的投資在使用方向、實施范圍、建設內容、項目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程度的重復和交叉,造成了政出多門、多頭管理、資金分散,有利于統一管理和協調,難以形成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整體合力。
項目建設的財政投資規范已明顯偏低。同等投資情況下,4投資規范較低。隨著開發建設逐步向淺山丘陵區域推進。淺山丘陵區需要架橋修路的工程要比區多,砼U型渠的襯砌改造和灌溉站、機電井建設都會因為山區溝壑縱橫、水勢比降落差大,而使得工程量和施工難度大為增加,再加上項目建設所需的各種原材料價格普遍上漲,區的自然條件、經濟實力、村組和群眾的自籌資金能力都比地區差,使得項目建設的資金缺口加大。
項目區農民配套投入的自籌資金及投工投勞應占財政投資的三分之一,5自籌資金落實較難。根據國家農業綜合開發政策規定。市的農民籌資投勞比例為25%但由于我市農村經濟不發達,村組集體經濟單薄,農民可支配收入不高,農民自籌資金落實難度很大。一些經濟條件差的地方,群眾的投工集資不能到位,形成空賬,致使項目建設資金短缺,建設速度緩慢,質量難以保證。
管護主體虛設,6建后管護較差。重建輕管的現象比較普遍。建后管護的約束機制和管護資金缺位,項目區干部群眾管護意識淡薄,鄉鎮、村組缺乏嚴格的管護制度和管護措施,一些地方出現了農戶侵蝕渠坎路肩,導致U型板被水沖翻,路邊樹木被折被拔,標志牌被毀等多種人為損毀工程設施的現象。
市的龍頭企業建設取得長足發展,7龍頭企業較弱。近年來。但綜合實力都相對較弱。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選擇實行競爭立項、擇優立項的政策前提下,對我市申報、立項、扶持產業化經營項目帶來了一定的影響,致使一批有發展潛力的龍頭企業得不到及時的扶持,龍頭企業的帶動輻射作用無法充分體現。
三、幾點建議
提高開發整體效益。一方面要做好同其他涉農資金的整合文章,1整合涉農資金。向投資整體要效益。根據省上統一要求,建議在不改變投向的前提下,依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優勢互補,各盡其力、各記其功”原則,將農業開發資金與扶貧、糧食生產、農業科技推廣、林業和水利建設等其他涉農資金實行捆綁使用,以有效解決開發建設資金投入缺乏和項目建設交叉安排,重復檢查,多頭管理,資金分散,影響工程質量、工程效益等問題,提高涉農資金的整體投資效益。另一方面要做好農業綜合開發資金內部運籌和投向的整合文章,向投資結構要效益。應根據我市農業綜合開發工作總體目標,對投資結構和投入重點作適當調整,由過去主要扶持糧食主產區改為扶持糧食生產和扶持高效經濟作物相結合。各開發項目縣應結合生態環境建設,有計劃、有方法地將開發片區調整到自然條件和生態環境脆弱的區,以縮小農村經濟發展的區域差異,提高我市農業發展的整體水平。
擴大開發規模。積極做好后續項目的貯藏工作,2做好項目儲藏。要緊緊圍繞“四大產業”和優質糧油加工,認真調研,嚴格篩選,從項目入庫、申報、評審、立項的各個關口都要嚴格把關,真正實行公開、公平競爭立項的制度,對那些開發潛力大、帶動作用強的產業項目和招商引資的產業項目在經過專家論證后優先申報,爭取立項。對鎮鄉、村組干部群眾積極性高、自籌資金能夠足額落實、產業開發有條件的地方項目給于優先立項。做深做細項目前期準備工作,提高選項立項的.準確性和成功率。以科技含量高、市場競爭力強、經濟效益好的好項目、大項目爭取國家投入。要切實做好四個縣進入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縣的申報工作,建議市政府向省政府專題演講,并加大爭跑力度,爭取早日批準,以擴大我市的農業綜合開發規模。
加大群眾監督力度。一是要加強項目建設的管理。項目建設要嚴格依照下達計劃和行業建設規范組織實施,3加強項目管理。項目設計要與新農村建設規劃相銜接,渠、路、井、樹、橋、涵等設施布局相配套,田間治理要與村容村貌建設相結合,改善生產條件要與培育壯大主導產業相結合。達到滿足生產需要,促進生產發展,增加群眾收入,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同時要不斷改革和創新施工工藝,嚴格按技術規程,規范組織實施,提高工程建設質量。二是要加強項目資金管理。要進一步完善以縣級報賬制為核心的資金管理機制,堅持按項目建設管理順序和項目建設進度撥付資金,堅持實行項目資金專款專帳、專戶、專人管理,專款專用,確保資金平安高效運行。三是要加大群眾監督力度。繼續全面推行項目公示制,項目建設的前、中、后期,都要公示項目的建設內容、任務完成情況和資金使用情況,自覺接受群眾監督。要不斷健全和完善工程招投標制、監理制和項目法人制。項目實施主體對項目建設質量、進度以及投資平安負全責,市縣區對建設項目要進行嚴格的檢查和驗收,實行獎優罰劣,動態管理。
解決籌資投勞難題。臨時以來,4采取多種措施。農民籌資投勞在實際操作中難度較大,制約著農業綜合開發工作的健康發展,必需采取多種方式解決這一難題。第一,適當降低農民籌資投勞比例。調研中,農民籌資投勞比例偏高的反映較為強烈,建議主管部門就此進行專題調研,拿出具體數額逐級上報,力爭能夠降低硬性比例。第二,籌資投勞的方式上,可以采取以清晰的收益對象籌集。例如對機井工程、電管站實行業主負責制,發放使用權證。首先選定業主,業主自身先自籌一定數量的資金,據此獲得工程的使用權和經營權;其次由業主牽頭組織籌資投勞,業主根據受益范圍與群眾協商,簽訂合同,落實籌資投勞。還可以采取“一次計劃,分年籌集”及“分類籌集,自籌自用”等辦法,這樣農民承當的起,能夠調動農民積極性,有利于項目順利實施。第三,加強籌資投勞的管理。要制定統一的農業綜合開發農民籌資的收、用、領、銷制度,農民籌集的資金和勞務,實行專項管理,專款(工)專用,并對使用情況張榜公布。以資代勞必需堅持農民自愿,并料理書面簽字手續,嚴禁強迫農民以資代勞。
建立長效運行機制。第一,5重視建后管護。要通過宣傳,增強群眾管護意識。項目建成后要通過多種形式進行廣泛宣傳,重點宣傳建設的效果,項目區與非項目區的區別以及項目建成前后的效益對比,用事實增強群眾的管護意識,項目區形成一個愛護工程的良好社會氛圍,發動群眾參與項目管理。第二,將項目的建后管護納入各級主管部門的日常工作。各縣區每年應按時上報項目管護計劃,經市上審批并編制管護實施方案后組織實施。同時定期對各項目區管護計劃執行情況進行檢查驗收,做到獎優罰劣。第三,因地制宜,創新管護模式。項目區可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積極探索適合外地的管護模式。例如,對道路、排水溝、橋涵、林網等公益性項目可實行鄉鎮統一管理。對林網樹木統一進行采伐更新,收益作為管護資金;對水利設施可實行井長制加協會的管理模式,以灌溉區為單位成立用水者協會,對灌溉用水進行利息核算,確定收費規范,由井長負責本井片范圍內的水利設施的管理和維護工作;對一些已建成的林網還可以實行劃片拍賣,落實產權主體,由產權人對項目進行管理和維護,鄉鎮政府負責監督。第四,建議盡快制定農業綜合開發的管理工作條例,明確項目運行管護條款。對于破壞項目設施的行為依法嚴肅進行追究查處;對改變項目區土地使用用途的由建設單位依法給于賠償;對項目監管不力的追究有關責任人的責任。
推動產業發展。繼續堅持扶優扶大扶強的原則,6扶持龍頭企業。扶持壯大一批農產品加工企業,培育發展一批有特色優勢的農產品種養業基地,發揮輻射帶動作用,促進農民收入水平的不時提高。要重點支持帶動力強、科技含量高的農產品精深加工項目和外向型龍頭企業。各級政府應設立專項資金,獎勵支持發展快、生長好、貢獻大的農業龍頭企業。同時要加快產業基地建設,繼續推行“公司+基地+農戶”運行機制,讓農民在扶龍頭、建基地中得到更多的實惠。對龍頭企業實行動態管理,對那些運行質態好、發展潛力大、帶動農民增收強的企業,堅持重點扶持、連續扶持,實現做大規模、做優產業、做響品牌的目的
農業調研報告2
本年度報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規定,由某某縣農業局編制。本報告包括基本情況,具體推進情況,主動公開政府信息情況,依申請公開政府信息情況,政府信息公開的收費及減免情況,申請行政復議、提起行政訴訟情況,政府信息公開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改進情況,其他需要報告的事項等八部分。本報告中所列數據的統計期限自20xx年1月1日起至20xx年12月31日止。本年度報告在網站和某某縣政府信息公開查詢點全文公開。如對本報告有任何疑問,請與某某縣農業局聯系。現將某某縣農業局20xx年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20xx年,我局政務公開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認真貫徹落實市、縣政務公開政府信息公開工作會議和有關文件精神,緊緊圍繞農業中心工作。突出現代農業產業建設、農業項目建設、機關行政效能建設等政務公開重點,運用科學管理理念,采用現代信息手段,加大政務公開政府信息工作力度,加快電子政府信息公開建設步伐,提升政府信息公開工作水平,并取得了一定成績。
二、工作推進情況
(一)強化組織領導。為進一步加強政務公開工作的`組織領導,結合電子政務工作,我局成立了以局長為領導、相關股室負責人參與的電子政務與信息公開工作領導小組,明確局辦公室為機關電子政務及政府信息公開的主要負責工作機構,其它相關股室協助工作。
(二)強化制度建設。為認真做好信息保密工作的前提下,進一步充實完善了政務信息發布公開制度,確保了公開與保密兩不誤。
(三)強化信息審查。我局信息發布工作由局辦公室負責,信息來源由局機關各股室、鄉鎮農技站提供,重點反映農業新特色、新思維、新發展,信息審核實行層層審核,嚴格把關。審核完成后,信息交由局辦公室專人發布到政府信息公開平臺。
(四)強化學習培訓。組織干部職工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縣政府信息公開制度以及保密工作制度。全局干部職工通過學習討論,提高了對政府信息公開的認識,增強了上網信息保密審查意識。同時,開展保密知識宣傳活動,增強干部職工保密意識,營造“人人、事事、時時、處處”講保密的良好氛圍。
三、政府信息主動公開情況
(一)政府信息主動公開渠道。
一是通過縣人民政府公眾信息網和某某縣農業信息網發布工作動態、政府事項信息等內容;
二是利用電視、廣播、報刊、政務公開欄等媒體平臺對我局機構職能、總結計劃、農業工作信息等進行全方位宣傳和公開;
三是做好便民咨詢工作。
(二)政府信息主動公開數量。20xx年,我局主動向社會公開信息共17556條,其中發送農作物良種、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農產品供求等手機短信17439條,報道農業動態信息105篇,發布農作物病蟲情報12條。
四、政府信息依申請公開情況
20xx年,我局未發生政府信息依申請公開的信息。
五、政府信息公開收費及減免情況
20xx年,我局未發生政府信息公開收費及減免情況。
六、申請行政復議、提起行政訴訟情況
20xx年,我局未發生因政府信息公開申請行政復議、提起行政訴訟情況。
七、存在的主要問題和改進情況
(一)存在問題。
我局在政府信息公開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距離上級的要求還有差距,主要表現在:
一是政府信息公開形式還有待于進一步改進,官方網站急需改版升級;
二是信息公開渠道還需進一步拓寬;
三是政務公開宣傳工作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二)改進措施
1、進一步做好政府信息公開工作。
一是圍繞強農惠農政策落實和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設、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治理、農民職業培育等農業重點項目建設,著重對支農資金投入情況、民生工程實施情況、建設項目進度情況及時收集報送,涉及投資規模、運作程序、責任主體、工程進度、實施效果等信息都要及時向社會公眾公開;
二是圍繞行政效能建設。對機關行政效能建設進展情況進行梳理總結,及時向社會公眾公開;
三是圍繞服務為民,穩定大局。妥善處置各類農業突發事件,特別是權威信息和敏感信息,要做到及時準確、公開透明,全面客觀介紹事件進程及工作措施。
2、進一步做好政務信息報送工作。
一是正確把握輿論導向。正面宣傳全縣農業農村經濟工作,突出宣傳在糧食安全、特色農業、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深化改革創新等方面的舉措、成效和典型事例;
二是深入基層獲取第一手資料。圍繞“三農”工作中的熱點、難點問題,深入到基層,認真調查研究,取得第一手材料;
三是注重政務信息時效性。進一步加快信息撰寫、審查、發布速度,對重大事件宣傳報道不滯后。
3、提升農業信息化服務。結合農業重點工作,建設農業信息化服務網絡,加大對農業技術信息化應用的宣傳和指導,確保信息及時準確傳遞到千家萬戶。
八、其他需要報告的事項
農業調研報告3
根據市政府研究室和區政府相關領導的指示,7月下旬,鶴城區政府經調室組織相關人員,對鶴城區的農業科技發展情況進行了一次深入調研。通過調研發現,經過多年努力,鶴城區農業科技在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取得了較顯著的成績,具備了一定的發展基礎。但受到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制約,鶴城區農業科技工作的進一步發展還面臨著諸多困難和不足,必須進一步加大經費投入,采取有效措施,促進農業科技的進一步發展,使農業科技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工作中發揮更大的基礎性作用。
一、鶴城農業科技發展現狀
建區以來,鶴城十分重視科技對農業生產的巨大推動作用,要求科技部門加強指導、農口各部門積極支持配合,全區積極開展科技支農服務活動,科技支持新品種的開發選育,加強科技推廣示范基地建設,做大農產品加工企業規模,努力提高農產品的科技附加值,切實增加農民收入,取得較好成績。
(一)領導重視,部門合作,農業科技發展的氛圍良好
區委、區政府歷來十分重視科技對農業生產的巨大推動作用,把農業科技的研究、創新、推廣滲透到效益農業的各個產業。一是制定多項規劃。近年來,區委、區政府相繼出臺《鶴城區“一線一圈”生態經濟圈發展規劃》、《鶴城區林業發展規劃(20__—20xx)》、《關于進一步調動科技人員積極性的若干意見》等多項政策,把農業科技工作被納入《鶴城區經濟社會十一五發展規劃》、《鶴城區科學技術發展十一五規劃》,使科技對農業的貢獻份額不斷提高,20__年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了51﹪。二是實施多項重點工程。幾年來,全區集中力量,開展了城郊高效農業精品工程、“一線一圈”生態經濟圈建設工程、生態經濟園建設工程、無公害農產品基地認定和產品認證工程等,初步形成了石門高效農業示范園、楊村綠色農業示范園、鴨嘴巖良種畜牧繁養小區三大科技農業板快,培育了林果、蔬菜、畜牧、藥材等四大支柱產業,完成無公害綠色農產品基地認定5.2萬畝、產品認證15個。三是加強部門配合。各部門積極發揮各自優勢,共同推進農業科技的發展。科技部門組織實施農業科技項目,農業部門開展農業科技的示范和推廣,新聞媒體積極傳播農業實用技術,宣傳科技致富典型,從各個環節保證鶴城效益農業在科技的推動下快速健康地發展。
(二)隊伍健全,素質提高,農業科技發展的基礎扎實
目前,全區共有農業科技科研、推廣、服務機構47個,農技人員683人,其中農業技術人員201人,畜牧獸醫技術人員45人,林業技術人員130人,農機、農經等技術人員80人;有高級職稱11人,中級職稱163人,農業科技隊伍較為健全。近年來,農技部門想方設法努力提高農技人員的專業水平。一是抓業務培訓。由農廣校舉辦了大專、中專后繼續教育大專、中專等學歷教育培訓班6期,493人。同時,還經常性地邀請大專院校、科研單位的專家教授為農口局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崗前、崗中、崗后專業素質培訓。到目前為止已開辦畜牧獸醫、農業推廣、農學、園藝、植保等專業18個,畢業學員376人。二是努力加強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積極引進智力和技術。先后與湖南農大、省農業科研院、省蔬菜科學研究所簽訂了科技、教育方面的協議,聘請了15名外地專家作為顧問,并邀請專家來我區講課,傳授拱架高產禮品西瓜、無公害蔬菜培植等專業技術。目前,全區100﹪的農技人員已達到中專或大專以上學歷。三是加大經費投入。將農業科技研究經費列入財政預算,每年通過各種渠道,確保農業科研經費不少于10萬元。
(三)機制創新,體制創新,農業科技攻關的力度加大
一是加大優良品種的培育力度。建區以來,全區共培育新型雜交水稻品種鶴城1號、鶴城2號兩個;培育新型花卉品種紅桂花、紅葉石楠、金森女貞、日香桂、黃花槐等8個,推廣種植面積2500畝20萬株,培育油茶、無核棗、金秋梨等經濟林品種4個,推廣種植400余畝6萬余株,實現產值220萬元,果農年均增收726元;培育雪峰雞、鶴城青腳雞、快大青腳雞、湘黃雞等優質家禽品種5個,年出籠106萬羽,20__年產值達2600萬元,實現稅收12多萬元,利潤80多萬元,帶動300余農戶年戶均增收400余元,培育三元雜瘦肉型豬等新家畜品種2個,年出欄8萬余頭,20__年產值達到9100多萬元,實現利潤750多萬元。
二是加大農業科技新品種引進推廣力度。建區以來,全區共引進推廣年產值100萬元以上的新品種4個,分別為優良牲豬,年產量達6萬頭,年產值4800萬元,優良水產品如加州鱸魚、工程鯽、美國大口鯰等,產量630噸,產值1200萬元,全區農民年均養殖業收入1176元,超級稻系列新品種,種植面積達到4.8萬畝,產值達到3860萬元,為農民年戶均增168元,蠶桑種養生產加工,種植面積1500畝,產值750萬元。建區以來,引進先進技術27項,其中畜牧15項,林業3項,農業4項,農產品加工企業5項,均產生了較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平均每年實施市級星火計劃2—3項,市農業科技成果推廣計劃3—5項。
三是積極扶持規模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壯大。截止目前,全區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228家,其中畜禽15家,蔬菜10家,水產2家,林木198家,中藥材3家,實現總產值2.2億元,其中規模企業15家(具體情況見表格),省級示范龍頭企業3家,總產值1.6億元。
鶴城區農產品加工規模企業一覽表
加工單位名稱年產值(萬元)利潤(萬元)稅收(萬元)
區山水膠合板廠105102
瑞幫森工木業20__20__0
林融木業有限公司50010020
天揚床具有限責任公司100010020
福湘木材加工廠100102
懷化市金氏木業加工廠100102
綠興源糖業16000(預計)5000(預計)1000(預計)
盛源油業120__012
富園油業1400408
懷化鴻大禽業260060020
“湘西情”臘制品公司600808
鑫龍魚腥草公司3439903
石門清水井蔬菜加工廠1000501
春芳中藥(正在籌建)3000(預計)1200(預計)98(預計)
懷仁制藥(正在籌建)8000(預計)4500(預計)400(預計)
四是加大對科技示范戶的扶持力度。通過政策傾斜、資金扶持、技術指導、單位幫扶等措施,全區科技示范戶數量增加較多。目前,全區有農村科技示范戶689戶,其中年收入50萬的有146戶,其中從事農業開發的科技示范大戶有8戶,分別是楊村的彭先文,主要從事魚腥草種植、加工和銷售,年收入達90萬元,創稅收3萬元;盈口的單戰剛,主要從事畜禽養殖和良種開發,年收入達53萬元;楊村的陳漢平,主要從事花卉生產,面積達300畝,年銷售收入達200萬元;黃巖的楊英蘭,主要從事花卉生產,面積達80畝,年銷售收入達60萬元。
(四)強化推廣,示范先行,農業科技發展的'手段更加豐富
在發展我區農業科技的過程中,突出抓好三個層次的示范樣板。一是抓好示范基地建設。在石門清水井、鴨嘴巖溪坪、坨院的坨院村等地分別建立1000畝示范基地,對示范基地內的田、溝、渠、路、林進行綜合治理,建成高標準農田,引進高新技術、新品種和新種養模式,開展試驗、示范。在楊村、石門、鴨嘴巖等地分別建立萬畝高效農業示范園,“萬元田”模式已經呈現,并輻射帶動了全區農產品基地建設,推動了全區效益農業的發展。截止目前,全區共有規模高效農業示范基地18個,主要是:石門清水井無公害蔬菜基地3000畝,產值1200萬元;羅家灣生態農業示范園1000畝,產值300萬(預計);楊村魚腥草種植基地5000畝,產值2500萬元;楊村桑蠶養殖基地1400畝,產值700萬元;楊村花卉苗木基地300畝,產值240萬元;紅巖溪特種水產養殖基地100畝,產值500萬(預計);黃巖金銀花種植基地3000畝,產值900萬(預計);大康牧業養殖基地年生產商品豬50000頭,種豬10000頭,產值1100萬元;花背麻鴨養殖基地年出籠麻鴨18萬羽,戶平103羽,產值180萬(預計);鴻大禽業養殖基地年孵化種雞160萬羽,產值2600萬;石門力頭元優質楊梅生產基地1000畝,產值1000萬(預計);鳳坪楊梅生產基地3000畝,產值300萬(預計);黃金坳無公害蔬菜基地1000畝,產值300萬(預計);蘆坪禮品西瓜基地3000畝,產值120萬(預計);蘆坪八角界吳茱萸藥材生產基地200畝,產值200萬(預計);黃巖反季節蔬菜基地400畝,產值320萬(預計);鴨嘴巖長遠鵪鶉養殖基地,年生產種鵪鶉6000對,產值18萬(預計);鳳坪的牲豬養殖基地年出欄生豬10000頭,種豬3000頭,產值130萬(預計)。二是抓科技示范村建設。根據我區主導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選擇盈口鄉團結村、紅星村,石門鄉金海村、清水井村、雙村村等為市級生態科技示范村,全面實施改水、改廁、改路、改氣,建立專家咨詢大院,加強生態技術知識培訓,健全農技推廣服務網絡,抓好鄉鎮成校、村農民學校培訓陣地建設。三是抓好科技示范戶。各產業均建立了一批科技示范戶,以科技培訓為先導,以農技人員“聯大戶(示范戶)、增效益”活動為載體,推廣先進種養技術76項,培養了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農村科技骨干860多人,帶動了千家萬戶效益農業的發展。
(五)加強培訓,建立網絡,農業科技服務的水平不斷提高
一是加強農業科技培訓。區農民素質教育辦公室(區農校)負責區鄉農技人員及區級科技示范戶培訓,10所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則成為傳播農業技術培訓基地,負責農業技術人員和各類種養大戶的培訓,38所村農民科技教育培訓室作為村級培訓陣地,廣泛開展“一戶培一勞”工程、陽光工程、“綠色證書”培訓等各類實用技術培訓。建區以來,共舉辦各類實用技術培訓班523期,受訓人數達78152人次,發放《農業科技信息》等種養技術資料8.7萬份,開展各類技術咨詢服務8.9萬人次。“一戶培一勞”共開設了無公害蔬菜培植、“豬—沼—果(菜)”、水果套袋、測土配方等30多個專業,110個教育班,培訓243期,受訓學員16770人次,發放教材1.2萬套。發放科技資料35240份,接受技術咨詢25060人次。通過多層次、多專業、大規模的科技教育培訓,使全區農民由勞力型向智力型轉變,大大地提高了農民的科技素質。全區已有90﹪以上的農民掌握了1-2門實用技術。到目前為止,全區有100余名農民獲得了農民技術職稱,農函大畢業學員有100多人,各類農村專業技術協會有6個,會員246人,區級以上科技示范戶689戶。形成了以區、鄉鎮科協為樞紐,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為基礎,廣大科技工作者、農民技術人員、科技示范戶為骨干,鄉鎮農民科技教育培訓為陣地的社會化農業科技推廣網絡。二是積極開展科技下鄉活動。區委、區政府為確保農業科技下鄉服務活動制度化、規范化、經常化,區里自20__年以來,從相關職能部門抽出100名有專業技術職稱的技術人員,組建了園藝、農作、花卉、特種水產養殖等6個科技下鄉,每年下鄉開展大型的科技服務8—10次,為群眾提供科技咨詢和面對面地為農民群眾傳授農村種養技術。
二、鶴城農業科技取得的主要經驗
(一)強化農民科技增收觀念是基礎。建區以來,鶴城強化農民科技增收觀念的轉變,重點在城郊的石門、楊村、盈口、鴨嘴巖等“一線一圈”生態經濟區,大力傳播現代農業新科技,推廣農業科技新項目、新品種,使農民真正認識到科技給自身帶來實惠,使農業新項目、新品種的推廣由過來政府強推轉變為農民自覺自愿,由過來的盲目跟風轉變為現在的市場運作,在不同程度上使農民的科技增收觀念得到了加強。據調查,在上述四個鄉鎮農民年人均純收入由建區時的1980增加到4200元,而科技意識相對薄弱的北部四個鄉鎮農民年人均純收入仍只有1400元,相差較大。
(二)強抓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戶的帶動是關鍵。1999年,楊村彭先文試種魚腥草0.8畝,收入達6000元,比種水稻的收入高出10倍以上,20__年,彭先文擴大種植面積20畝,收益10萬元,在他的示范帶動下,目前,全鄉共發展魚腥草種植面積5000余畝,創產值3000萬元,帶動5個村410余戶戶均增收7200余元。20__年,利用國家農業開發資金,啟動楊村花卉苗木基地建設50畝,20__年擴大到300文秘站版權所有畝,引進花卉苗木種植大戶16戶,在示范基地和外來種植大戶的帶動下,目前楊村鄉共有本地花卉種植戶90余戶,種植面積達到3000余畝。
(三)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是前提。黃巖地處高山臺地,溫度較低,發展返季節蔬菜和特種藥材很有潛力,但由于交通不便,一直沒有形成規模,自20__年拉通楊黃水泥公路以后,交通條件得到改善,返季節蔬菜迅速擴大到400畝,形成特種藥材種植基地2個,面積達到1.3萬畝,為當地農民增收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黃金坳鎮里三元、潭家村等地有優質金秋梨500余畝,年產量達850萬斤,優質高山葡萄50余畝,年產量達到30萬斤,雖然達到了栽培技術要求,但由于交通不便,運輸過程中損壞較多,只能賤價賣給批發商,與市場相差1—2元/斤,有些只能爛掉,農民損失較大。
(四)形成規模農業是農民增收的保證。在我區過去農業生產中,由于沒有形成規模生產,農產品缺乏品牌和市場影響,農民收益不大。近年來,鶴城十分注重將農業科技的推廣與規模農業的發展結合起來,以規模生產和科技生產打造地方品牌,形成了魚腥草、金秋梨等具有較大影響力的農產品。如楊村魚腥草已經發展到5個村400余戶5000畝,成為南方地區最大的魚腥草生產基地,9月份將申請國家藥監局GAP基地認定,由于產品規模較大,質量和管理水平較好,已大開了兩廣、浙江、福建、上海等地的市場,產品外銷率達到50﹪,四川雅安、江西上饒等地的藥廠紛紛前來定貨,并主動提供資金、技術、人員,要求與當地建立新的種植基地。
三、我區農業科技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各級各部門對科教興農的認識不一,各地農業科技發展的不平衡。
(二)全區缺乏資金充裕、技術力量雄厚、管理先進的農業科技研究、推廣、服務機構。僅有的農業技術推廣站生存艱難,農業科研和科技推廣體制不完善,沒有發揮應有的科技服務功能。部分鄉鎮農技、農機、畜醫等站所人員老化、經費奇缺,基本上沒有開展相應的農業科技推廣工作。
(三)科技人員數量不足,管理體制不夠完善。目前,全區共有具有專業技術職稱人員3820人,其中教育、衛生3225人,涉農部門只有170余人,且大部分分布在相應的區直機關,真正一線從事農業科研、推廣、服務的人數只有20余人,自20__年以來全區沒有引進農學本科畢業生。全區農民只有100余名獲得了相應的技術職稱。
(四)對農業科技的投入嚴重不足,農業科研、推廣、培訓設施簡陋,經費短缺。如全區各鄉鎮涉農服務機構25﹪的人員為自收自支,35﹪的為差額撥款,沒有工作經費保障,影響了他們的工作積極性。由于我區財政壓力特別大,科技三項經費每年只能安排13萬,只占財政支出的0.09﹪,與規定的1.2﹪差距較大,遠低于長沙等地2﹪的標準。
(五)目前農民科技素質仍然較低,對諸如無公害生產技術等科技含量較高的技術尚難以接受,農技人員的知識結構、人才結構不盡合理,適應不了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新形勢的需要。
四、加強鶴城農業科技工作發展的建議和對策
(一)建設和完善新型的農業科技發展體制
為切實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必須進一步深化對農業科技體制的改革,加快建設和完善新型的農業科技發展體制。
一是改革和完善農技推廣體系,切實提高服務能力。穩定和發展區、鄉兩級專業農技推廣組織,鼓勵和扶持專業大戶、農業企業興辦各種形式的農業科技服務組織,逐步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科技人員、農民、農業企業廣泛參與的多元化農業科技推廣體系。進一步轉變農技推廣機制,應大力發展各級各類農業科技示范場。切實加強對現有技術人員的繼續教育,逐步推行農技推廣從業資格證書制度,從根本上保證農技推廣人員的素質。加快以“農技110”和農業信息網為重點的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建設。
二是建立以政府為主導,多元化、市場化的農業科技投入體系。農技推廣是一項以社會效益為主的公益性事業,要依照《農業技術推廣法》規定,增加對農業技術推廣的資金投入。鼓勵工商企業、農民投資效益農業,加強科技與金融的對接,拓寬農業科技特別是高新技術的融資渠道,逐步建立起國家、企業、農民等共同投入的多元化、市場化體系,從根本上改變農業科技投入不足的狀況。
三是建立完善的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圍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以提高農產品質量為核心,以市場為導向,大力推行農業標準化,努力創建名牌農產品,提高我區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場競爭力。
四是建立健全農科教結合的農業科技發展機制。按照“統一目標、各有側重、互相配合、協作攻關”的原則,針對生產和科研中急需解決的關鍵技術,以農業科技項目為載體,以現代農業示范園區、農業科技示范場及基地為依托,集科研、教育、推廣單位的優勢力量于一體,聯合開展技術攻關、試驗示范和推廣應用,全面提高我區農業科技的創新和應用水平。
(二)大力推進農業科技的創新
一是圍繞調整農業結構和提高農產品品質,開展以種子種苗為重點的技術創新。根據糧油、瓜菜、花木、畜禽等種子種苗產業的發展需要,以提高農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為目標,選育、引進、推廣一批優質、高產、專用的動植物新品種,研究、開發種子種苗的快速繁育技術和產業化生產技術;建立適應市場經濟體制和產業化發展的種子產業體制,實現種子種苗生產專業化、管理規范化、育繁推一體化的目標。糧油作物重點推廣優質、高產晚粳稻,高含油量高產量雙低油菜新品種。蔬菜、水果新品種的引進關鍵要注重特色、優勢和品質,其中蔬菜重點選育適于設施栽培的專用品種,水果重點選育早熟、鮮食和加工兼用品種。畜禽重點是豬的肉質遺傳改良、三元雜交商品豬推廣應用、優質食草動物的引選、優質高產家禽良種引進及地方優良品種的開發利用。
二是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以省工、節本和高產、高效為目標,開展農業生產技術的創新。主要包括機械化配套的輕栽技術,設施農業和工廠化生產技術,優質、低耗、高效種養結構及規模化生產等技術的研究推廣。深化輕型栽培技術,進一步推廣拋秧、旱育秧、直播等水稻生產技術。開展水稻高產增效節水栽培技術的試驗和示范,研究推廣稻田養魚、蝦、鱉等綜合豐產技術。研究推廣機械谷物收獲、烘干技術,機械化肥深施、(精少量)機直播、機開溝技術,水稻工廠化育供秧及機械化插秧技術,設施農業配套機具及大棚作業機械。研究推廣設施農業的新型覆蓋材料、周年綜合利用技術(包括保溫栽培、避雨栽培、降溫栽培、立體栽培、基質栽培)、新型棚架材料結構、高效節水微灌技術、二氧化碳施肥技術等。
三是圍繞農業可持續發展,以保障食物安全、科學利用土地及水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為目標開展技術創新。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推廣蔬菜、水果、大米等作物的無公害生產技術,綜合運用設施栽培、有害生物治理和平衡施肥技術,推廣應用防蟲網、滴噴灌、生物防治、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防治等實用新技術。抓好無公害生產基地建設,創建一批無公害農產品知名品牌。推廣高效安全施藥技術,開發和引進生物防治、設施防治等技術,加快生物農藥和高效低毒低殘留化學農藥的試驗、示范、推廣;大力推廣應用新型手動和機動噴霧機械及技術,提高農藥有效利用率,確保農產品安全,減少農藥對環境的污染。推廣農產品農藥殘毒速測技術。推廣土壤改良培肥技術,繼續實施“沃土工程”,應用秸稈還田、冬種綠肥、豆科作物輪套種等技術。研究推廣平衡施肥技術,推廣應用各類作物專用肥、有機無機復混肥、多功能復合肥、高效葉面肥、肥、CA肥、酵素菌肥等。
四是圍繞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以農產品貯藏、保鮮、包裝和精深加工、綜合利用為重點開展技術創新。主要農產品貯藏、保鮮、包裝,重點是稻、米的貯藏、包裝,果蔬產品保鮮;水產品保活、保鮮及運輸;畜禽產品的保鮮、保質;特色農產品的保鮮及包裝。農副產品精深加工及綜合利用,包括糧油精加工及副產品綜合利用;果蔬的精加工及綜合利用等。
農業調研報告4
調研中發現我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工作還存在一些問題和制約因素。一是保護意識薄弱。隨著經濟發展和城鎮化推進,農業為工業讓路、村莊為社區騰地的現象時有發生,許多特色農業設施被廢棄、拆除,一些傳統生產技藝逐漸被現代技術替代。二是保護挖掘力度不夠。目前已認定的遺產數量和類型遠不能代表我省優秀傳統農耕文化的總體面貌,還有很多農業文化遺產處于待識別、待發掘、待保護狀態。三是傳承利用手段與載體相對單一、保守,有的是碎片化靜止保護,活態傳承、創新利用有待加強,農業文化遺產豐富內涵和重要價值的挖掘大有文章可作。四是頂層設計有缺位。該工作涉及多個部門,缺少統一協調、統籌謀劃的聯合工作機制,形不成有效工作合力;還缺少相關法律法規保障,國家已出臺《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管理辦法》,我省還沒有相關條例辦法細則。
經調研、協商,主要提出以下建議:
一、強化頂層設計,有效凝聚工作合力
一是提高思想認識。各級政府部門要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將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建立健全責任體系和考核機制;依據有關政策,借鑒外省做法,成立省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委員會,進一步強化專門機構力量;探索資金、技術、政策、項目等多種投入方式,設立專項獎補資金,鼓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良性投入格局。
二是加強統籌協調。進一步強化主管部門主責意識和聯動部門協同意識,建立省政府分管領導負責,農業農村部門牽頭,水利、文旅、自然資源、發改、住建、財政、金融等部門參與的協同推進機制,充分發揮各部門溝通協調、信息共享和信息安全協作、重要遺產認定評選、特色“非遺”傳承保護、專家咨詢論證等的聯席機制作用,協同推進農業重要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工作。
三是完善法規體系。將我省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管理立法列入省人大或省政府立法計劃,依據國家《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管理辦法》及有關法律規定,盡快出臺我省管理辦法及細則。抓緊制定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標準和規范,不斷健全普查登記、申報調研、鑒定確認、宣傳弘揚、保護傳承等一系列保護制度,為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管理工作提供法律依據、制度保障。
二、注重全面統籌,構建全方位保護體系
一是開展全面普查。在前期普查基礎上,進一步細化完善普查范圍、內容、標準,再進行一次全省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大識別、大挖掘、大普查行動,全面查清我省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基本情況和分布狀況,并加快推進普查成果上報匯總、檔案建立和成果轉化利用等工作,建立完善省、市、縣三級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數據庫和普查名錄,同步提升信息化工作水平。
二是科學編制規劃。在尊重歷史、依據現實、突出特色、彰顯文化的前提下,科學制定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規劃,明確農業生態、農業文化、農業技藝和生態產品開發、休閑農業發展等方面保護范圍、重點及目標,確定中長期目標和階段性任務,創新保護載體,豐富保護手段,嚴格依規實施,率先打造一批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示范區(項目)。
三是建立專家智庫。充分發揮各方面專家的智囊作用,建立由農業、水利、歷史、地理、文化、社會、民俗、林業、生態環境等領域專家組成的'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庫,堅持“優先保護、適度利用”的原則,完善專家咨詢機制、決策建議機制和評估檢查制度,正確處理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傳承的關系,增強農業文化遺產管理工作的科學性、嚴肅性和歷史人文性。
三、研究提煉文化內涵,增強可持續利用底蘊
一是支持、鼓勵從事農遺相關研究的文化事業單位、高校院所以及民間組織,深入開展我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的理論研究,通過設立專項課題、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對照研究古農典籍等方式,對已列入國家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普查名錄的46項遺產的歷史由來、發展過程、利用價值等進行系統梳理,對新普查認定的項目進行再評估論證,對傳統農耕文明優秀基因進行挖掘整理,努力形成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并應用于工作實踐。
二是充分吸收、借鑒農業文化遺產數據庫和信息化成果,組織專門力量積極編纂省級農業文化遺產詞典、名錄、圖集、文化叢書等;依托特有物種資源、勞動力資源、傳統文化習俗和鄉村景觀,大力開發特色農產品加工業、手工藝品制作等農業文創產品,挖掘農耕文化的獨特內涵和精神價值,打造“全省農耕,鄉愁記憶”特色文化品牌。
三是將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納入《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工作方案》的實施,引導樹立傳承優秀農耕文化的自覺意識,大力傳播和弘揚優秀農耕文化,以深厚的文化滋養、堅定的文化自信來推動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工作健康有序發展。
四、創新發展模式,激發農業文化遺產新活力
一是加快業態融合。借助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將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與文旅產業緊密結合,利用遺產地豐富的生物、生態、文化、景觀資源和獨特的農業生產活動、農產品開發,促進文化產業、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康養產業、研學活動等特色產業發展,加強創意設計機構與農遺項目、優秀農藝傳承人對接,推動現代設計與傳統技藝有機結合、巧妙融合,豐富要素供給,發展多元業態,助力農民增收、產業增效,打造鄉村振興全省樣板的新路徑。
二是實施工程帶動。將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融入全省縣及縣以下歷史文化展示工程、“鄉村記憶”工程、“非遺”保護工程、“非遺”助力扶貧工程、美麗鄉村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程等,建設一批村史館、民俗館、鄉村博物館,培養一班鄉土文化能人、“非遺”傳承人,打造一片片美麗鄉村,使鄉村成為一幅幅有歷史記憶、有地域特色、有美麗生態、有人文傳承的現代“富春山居圖”。
三是凝聚社會共識。創新宣傳教育方式,綜合利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積極借助各級博物館、展覽館、文化館、圖書館以及村史館、民俗館等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推動優秀傳統農耕文化上課本、上媒體、上網絡、進學校、進鄉村、進社區。經過認定的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清單,要及時向社會公布,并通過舉辦論壇、講座、評選等活動,使公眾更多地了解我省農業文化遺產的豐富內涵和重要價值,形成全民關注、全民參與的社會共識與良好氛圍。
農業調研報告5
近年來,市按照“標準化生產創品牌、產地準出保質量、市場準入促管理、體系建設強基礎”的思路,全面加強產地環境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突出專項整治和安全體系建設,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逐步提高、監管體系逐步健全、監測能力逐步增強、質量安全水平逐步提升。
一、基本情況
市位于西南部,轄2鄉7鎮和1個街道辦事處,123個村850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9.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8.9萬人。地理概貌為“七山一水兩分田”,全市耕地面積33.65萬畝,基本農田23.37萬畝。XX年,全市實現農業總產值58.15億元,農業增加值35.13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0415元。全市糧食面積37.75萬畝,總產量11.03萬噸;柑桔面積31.07萬為畝,總產量55.2萬噸;茶葉面積9.58萬畝,總產量1.22萬噸;蔬菜面積7.1萬畝,總產量19.7萬噸。農產品種植業專業合作社162家,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75家。
二、農產品質量安全現狀
(一)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整體較高。多年來沒有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XX年本市蔬菜、水果、食用菌、茶葉等農產品農藥殘留監測合格率達到99.3%;XX年1-8月已抽檢農產品樣品1000個,合格率為99.6%。全省XX年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會議、XX年農產品質量安全荊楚行采訪團在我市參觀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及農安監測點。
(二)監管體系基本建立。成立了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局,全額撥款副科級事業單位,在編8人,負責對全市農安工作協調及監測監管;成立了市農業執法大隊,在編9人,負責全市農業投入品管理;成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站,儀器設備113臺套,負責全市農產品檢測工作。全局農安工作專職人員17人,擁有農殘監測車、執法車各一輛。鄉鎮農技服務中心加掛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站”的牌子,明確兩名工作人員專職開展工作。
(三)農業標準化建設不斷推進。在全省率先開展以質量安全管理為核心的標準化示范基地創建活動,被列為全國柑桔標準化示范縣市,XX年被農業部納入農業標準化實施示范(農產品質量安全)項目,有力提升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整體水平。
(四)農產品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制度穩步實施。制定了《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產地準現及市場準入實施方案》。在土老憨果蔬公司、共發專業合作社、三江蔬菜專業合作社、亮亭生態柑桔專業合作社建立農產品產地準出及質量溯源示范點,實行農產品產地準出管理。按照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要求,嚴格查驗農產品入市材料,主要農產品超市、農貿市場、農產品銷售單位建立農安檢測室,每日檢測,在顯著位置掛農產品公示牌。
三、主要工作
(一)全面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職責。我市成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領導小組,市政府下發了《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實施方案》。市政府定期召開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會,與各鄉鎮人民政府及相關部門簽定了農產品質量安全責任狀;市農業局召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暨農安檢測培訓會,與各鄉鎮農安監管站簽定了農產品質量安全責任狀,各大超市、農貿市場、蔬菜生產基地、農產品加工企業簽定了質量承諾書。
(二)不斷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宣傳教育。不斷創新宣傳活動載體,利用新聞媒體、科技人員進村入戶活動、網絡平臺、專題講座、發放宣傳資料等形式,深入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田間、社區等地進行法律宣傳;開展以“實施主推技術、推廣主導品種、農民主體培訓和標準化生產”為主要內容的“三主一化”培訓,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到戶,管理手冊到戶,生產技術培訓到戶。今年以來,共開展各類培訓活動82場次,發放宣傳資料3.5萬份,對1.24萬人開展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和使用投入品等安全知識的培訓。
(三)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制定了“蜜柑”和“天然富鋅茶”地方標準,編制并實施了柑桔、茶葉、蔬菜無公害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加快發展以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為內容的“三品一標”產業,不斷提升農業品牌知名度,強力推進標準化基地建設,積極組織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開展認證申報,全市有效使用的農業“三品”已達到42個(其中無公害農產品37個、綠色食品1個、有機食品4個),農產品地理標志1個。形成了蜜柑、天然富鋅茶、宜紅工夫茶、土老憨食品、天峽鱘等一批精品名牌,擁有中國馳名商標2個。全市建立柑桔標準園30萬畝、茶葉標準園10萬畝。
(四)實施產地準出制度。在土老憨果蔬公司、共發茶葉專業合作社、三江蔬菜專業合作社、亮亭生態柑桔專業合作社等18家農產品生產單位建立農產品產地準出及質量溯源示范點,生產的農產品做到有標準化生產記錄、有農產品自檢合格證明、有包裝、有標識,實行農產品產地準出管理。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三品”生產基地為重點,推行建立以標準化生產記錄、產品質量檢驗檢測證明以及包裝、標識為門檻的產地準出制度。土老憨生態農業集團建立了以信息系統為核心的組織體系、生產體系、管理體系、監測體系等四大體系的質量可追溯體系,對種植戶嚴格執行編碼追溯責任制,實現了柑桔精品果追溯到戶。
(五)實施農產品市場準入管理。督促全市農貿市場、超市、農產品銷售單位建立質量檢測室,逐步健全檢測體系,嚴格實行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督促各農產品經營企業建立質量安全管理制度,配備質量安全管理人員、檢測設備和技術人員,初步建立以建購銷臺賬、查證驗票、自律性檢測以及檢測結果公示為主要內容的市場準入制度,質量安全意識明顯增強。
(六)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監管。今年來已開展農產品質量例行監測27期,抽取樣品1000個,在電視臺發布農產品監測公告27期。督促農產品生產、銷售企業自檢樣品13900個。制定了農業投入品臺賬及農產品生產記錄管理辦法,建立健全全市農業投入品和農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重點加強對國家禁限用農藥排查,加大對假冒偽劣農資、高毒農藥及農藥中違法添加成分監管力度。對全市380家農資經營門店、25家漁藥、漁飼料經營店進行了拉網式排查和重點抽查,今年已抽檢農藥樣品18個、種子樣63個、肥料品種7個、水樣4個、魚樣5個、漁飼料樣20個,責令改正違法行為24起,立案查處12起。全市農業投入品監測合格率99.5%,監測發現的不合格農產品追溯率達到100%,農產品量安全投訴受理率、執法查處率均達到100%。
四、存在問題及工作建議
全市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雖然取得顯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部分生產經營者行業自律意識不強。由于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仍然較低,生產經營方式落后,存在一些農產品生產單位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認識不到位,生產投入隨意性、無記錄、質量無法溯源,“重數量、輕質量”的現象比較普遍。少數消費者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科學認知水平不高,對于質量安全、有毒有害等科學知識,缺乏常識和判斷。
(二)農產品產地準出制度落實不夠。一些農產品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種殖大戶的生產記錄不夠規范,多數農產品生產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沒有建立檢測室,無檢測人員。合作社對社員的管理、服務不到位,生產過程完全由社員自行管理,社員自行購買投入品、無發票、字據、記錄,無統防統治制度,無統一的`技術服務或生產模式,收購農產品未檢測,大多上市銷售的農產品無包裝和標識。農貿市場及農業專業合作組織在農殘檢測方面缺乏主動性,人員、經費、設備無保障。
(三)監管能力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表現在農產品檢測中心缺經費、缺專業檢測人員,市場監管人員缺裝備、缺少辦案經費的制度性保障。目前檢測中心運行經費還未納入財政預算,現有人員年齡老化,難以操作大型精密儀器,造成部分設備閑置,迫切需引進年青的專業檢測人員;農業執法人員執法裝備差、執法經費無保障、沒有參公管理職稱評定又無解決途徑,造成工作不安心,影響監管工作的開展。
(四)監管體系建設需完善。鄉鎮監管站的人員編制及經費未落實,各村及農產品生產、銷售企業的網格化管理要完善。
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我們建議如下:一是各級政府加大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規及相關知識的宣傳普及力度;二是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檢測、執法工作經費納入各級政府的財政預算;三是不斷引進年輕的專業檢測人員;四是解決執法人員的參公管理、執法著裝、執法裝備等問題;五是解決鄉鎮農安監管人員編制及經費。
五、下一步工作措施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將進一步細化措施,強化監管,把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和實施農產品產地準出、市場準入制度作為我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重點,不斷提升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進一步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隊伍和監管機制;建設產地環境、農業投入品及農產品監測監督管理體系;推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示范區建設,培育農產品精品名牌;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網格化管理模式;建立完善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
農業調研報告6
___縣地處___省北部,北臨太行山,有著名的風景名勝區###,南部是平原,適合糧食等作物的生長。截止20__年底,全縣總人口26萬元,其中農業人口23萬。20__年根據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和省市有關規定,全縣實施了降低農業稅和對種糧農民直接補貼政策,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一、農業稅率降低和糧食直補政策的基本情況
20__年根據省市有關規定,全縣農業稅稅率降低4個百分點,由原來的7降至3,其中:國家實施降低3個百分點,市財政補貼1個百分點。由于全面放開糧食購銷市場,實行對種糧農民直接補貼政策,20__年糧食直補資金為431萬元,全縣農民人均補貼18.74元。
二、農業稅率降低和糧食直補政策對農村經濟的影響
(一)進一步減輕了農民負擔,實現減負增收目標。
根據縣財政局統計數據,20__年全縣農業稅及附加為724.1萬元,比上年減少637.1萬元,人均減負為27.7元,減幅為,人均負擔31.48元。20__年糧食直接補貼431萬元,人均補貼18.74元。通過降低農業稅率和對農民直接補貼政策的實施,20__年農民人均負擔降至12.74元,比20__年人均減輕46.44元,減幅為78.47。
(二)提高了農民種糧積極性,糧食種植面積增加。
從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農產品供給出現了階段性、結構性和地區性過剩,農產品難賣,價格持續下跌,嚴重挫傷了農民生產積極性。20__年實施對種糧農民直接補貼政策和放開糧食購銷市場,以及實行糧食最低收購價格政策,糧食收購價格大幅上升,提高了糧食生產積極性,涌現出很多種糧大戶。據統計,##縣高村鄉20__年新增糧食種植面積20__多畝,由此增產小麥100萬公斤。
(三)農民收入大幅增加,農村經濟迅速發展。
一是糧食收購價格增幅較大,帶動農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由于玉米和小麥等糧食價格每公斤分別同上年相比上漲37.6和45,全縣農民人均可增加收入157元。
二是養殖產品銷售價格增幅較大,拉動農民大幅增收。如生豬和雞蛋銷售價格,平均每公斤分別比上年同期上漲54和28。家禽家畜存欄和出欄量比去年都有較大增長。據畜牧局提供的'數據,按照現行價格每頭增收213元計算,可增收6548萬元,全縣農民人均可增加純收入207元。
三是降低農業稅率和對農民直接補貼政策落實,全縣農民人均可增加純收入46.44元。
僅此三項,20__年全縣農民人均可增加純收入410.44元。這是近年來農民增收最多的一年,也是農村經濟迅猛發展的一年。與此同時,農民增收之后,農民不僅會增加購買化肥、農藥等農業生產資料,進一步促進糧食增產增收,還會把手中的部分資金用于搞好基礎設施建設,為今后以至更長時間實現增收創造條件。所有這些都會繁榮農村市場,進一步促進農村經濟穩步發展。
(四)進一步密切了黨群關系
農村稅費改革特別是實施農業稅率降低和糧食直補等政策后,基層干部的工作重點逐步從催糧催款中解脫出來,將主要精力放在帶領群眾發展經濟上。積極尋找發展項目招商引資。千方百計發展種植優質小麥、建立養殖基地等。20__年全縣新建養殖基地12個,雞存欄新增5萬余只,豬存欄新增3萬余頭,并取得了顯著成效,深受群眾好評。農民群眾擁護黨的富民政策,進一步密切了黨群關系。
三、配套措施建議
(一)繼續嚴格執行農業生產資料最高限價政策,控制農業生產成本上漲幅度。
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會導致生產成本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會降低農民增收幅度,為此各級政府采取措施嚴格執行農業生產資料最高限價政策,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幅度得到有效控制。
(二)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確保基層政權的正常運轉,維護農村社會穩定。
隨著農村稅費改革的深入和全國大部分省、區農業稅的免征,縣鄉財政困難的局面日益凸現。應在降低縣鄉財政運轉和管理成本的同時,需要上級財政加大對新建和維修農業基礎設施的財政扶持力度,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確保基層政權的正常運轉,維護農村社會的穩定。
(三)加快縣鄉機構改革,控制財政供養人口,防止鄉鎮變相加大農民負擔。
進一步深化機構改革,清理編外人員。撤銷不符合規定設置的縣鄉機構,對超編人員和不符合規定的已安排人員,要堅決徹底清退。建立責任追究制,凡屬清退范圍的人員,不考慮其背景和關系,一律清退。
農業調研報告7
農業全產業鏈是農業研發、生產、加工、儲運、銷售、品牌、體驗、消費、服務等環節與主體緊密關聯、有效銜接、耦合配套、協同發展的有機整體,是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的重點和中省政策支持的主要方向。
一、產業鏈培育發展的基礎和優勢
產業高質高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近年來,市委、市政府聚焦產業興旺和農民增收目標,認真落實“五個扎實”和“五項要求”,立足自然資源優勢,順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力推動了鄉村產業健康發展,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奠定了堅實基礎。具體來看,有五個方面的發展優勢。
一是資源優勢。xx地處黃河中游、陜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土地面積廣,光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農業資源稟賦優越。光、熱、水、氣等生態氣候條件完全符合蘋果優生區“七項指標”要求,處于中國蘋果產業帶的核心位置。縱橫交錯的溝壑山川為現代畜牧業發展提供了天然的防疫隔離屏障,吸引了新希望、東方希望、伊利集團優然牧業等企業集團投資建場;1100多萬畝洋槐林和500多種蜜源植物,是業界公認國內最大的優質洋槐蜜蜜源基地和全國四大中蜂保護區之一;依托山地資源建成的“95式”日光溫室,比川地溫室光照xx60-90分鐘,夜間棚內最低氣溫提高3-5℃,采光更好、保溫性更強;夏季氣溫涼爽,氣候干燥,露地菜品質好,香菇花菇出菇率高,具有反季節生產的優勢。
二是規模優勢。經過多年發展,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初步形成了蘋果為主、現代養殖業和設施農業為兩翼、區域特色產業多元發展的產業格局。糧食面積產量持續穩定在220萬畝和70萬噸左右;以xx蘋果、xx蘋果為主的綠色果品基地達到331萬畝,今年產量達到400萬噸;以生豬、湖羊為主的規模養殖場達到1575個,正在成為全省生豬、肉羊產業轉移的重要承接地,蜂群規模達到25萬箱;以“南泥灣”瓜菜為主的設施農業基地達到26.9萬畝,播種面積達到46.89萬畝,是全省千億級設施農業六大板塊之一。
三是裝備優勢。20xx年以來,以蘋果產業后整理為突破口,累計建成了103條最先進的蘋果智能選果線,農產品冷氣庫儲藏能力由80.1萬噸提高到158.8萬噸,增長了96%,占到蘋果產能的40.3%,產業化整體水平走在了全國前列。陜西xx蘋果有限公司建成的3萬噸冰溫立體氣調庫,實現了倉儲保鮮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是目前西北地區最先進的水果保鮮氣調庫。xx區推廣的“小冷庫+電商”“xx有我一棵蘋果樹”等新型產業模式,讓小農戶分享了產業鏈延伸的收益。與此同時,蔬菜的分級包裝加工、畜產品的分割冷鏈配送等也先后在xx、xx、xx、xx等縣區落地,進入了產業鏈延伸拓展的新階段。
四是技術優勢。建立了覆蓋生產、儲存、運輸、加工等全產業鏈的《xx蘋果標準綜合體》和《xx小米標準綜合體》,累計制定蘋果、蔬菜、食用菌、畜產品、馬鈴薯、中藥材等綠色、有機標準和操作規程100多項,而且通過示范帶動和技術培訓,將一項項技術傳遞到了千家萬戶。蘋果主栽品種經過兩輪更新換代,引進響富、煙富、瑞雪等新優品種30多個,果園豆菜輪茬增肥成為全國主推技術,坑施肥水、坑式熏煙防凍等技術全國領先,xx、xx和富縣整區域通過國家綠色和良好農業生產基地認定。谷子輕簡化栽培技術(免間苗、免中耕、免除草、全程機械化)加快普及,日光溫室病蟲害綠色生態綜合防控技術全面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覆蓋面達到80%以上。
五是品牌優勢。目前,全市農產品累計注冊商標1203件,涵蓋了蘋果、蔬菜、畜禽等主要農產品,有40件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和保護產品,6件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xx蘋果、xx紅棗、黃龍核桃、常泰制藥、勝利山醋、軒轅酒)。“xx蘋果”以73.62億元品牌價位值列全國果品類區域品牌第三,“xx蘋果”以687.27億元品牌價值位居全國水果類價值榜首。今年,又雙雙入選20xx中國蘋果產業榜樣區域品牌。
二、面臨的困境與挑戰
當前,“三農”工作已經進入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新發展階段。站在新的歷史方位來審視,我市農產品供給與需求還不匹配,有的優而不多,有的多卻不優,優質不優價;產業鏈仍不完整,產前農資供應和社會化服務能力不足,產后營銷體系不全、精深加工能力弱,缺乏核心競爭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和產業振興仍然面臨諸多新挑戰。
果業方面,抵御自然災害能力薄弱,全市防雹網面積28.2萬畝,果園節水灌溉面積25.95萬畝,分別僅占總面積的8.5%和7.8%。關聯產業發展滯后,果袋用量200億只以上,但只有14家果袋廠,實際生產能力僅有92.77億只;果箱用量約為3.3億個,我市的4家紙箱廠年生產加工能力不足2800萬個,僅占8.5%;20xx年進入高端市場的份額只有32.1%,鮮果出口僅為0.18萬噸。目前全市還沒有上市的果業企業,產值過億元的只有4家,而煙臺達48家,“農”字號上市企業18家。果品精深加工能力56.4萬噸,占蘋果總產量的14.1%,受市場價格波動制約還很明顯。
畜牧業方面,上游飼草供應鏈資源豐富,載畜量可達856.7萬個羊單位,但未能有效轉化為草產品,全市尚沒有一家專業化、規模化飼草加工企業,飼料年需求量近200萬噸,基本依靠外調解決。養殖環節雖然先后引進了新希望、東方希望等大企業集團,但產業的整體經營規模仍然偏小,規模化率僅為44.8%,低于全省10.8個百分點。屠宰分割還停留在初級階段,精細分割銷售比例不足15%。以生豬為例,12個屠宰廠年屠宰量僅為21.3萬頭,只占到設計產能的21.5%,產業增值效益隨著鮮活畜禽運輸流向了市外甚至省外。
設施農業方面,主要以農戶家庭經營為主,大部分蔬菜直接采收入市,無品牌、無包裝,缺乏市場競爭優勢。集約化育苗能力還比較弱,種苗需求量在3.5億株左右,即使每株按0.8元計算,就有近3億元的產值,而目前自給能力還不足30%(目前育苗能力1.02億株)。采后預冷不及時,貯運設施設備落后,生產流通環節腐損率高。目前只有xx、xx等縣區的10家企業開展凈菜分級、包裝、預冷等商品化處理,70%左右的蔬菜通過菜販進入市場。
與此同時,從產業要素保障來看,推進產業高質量發展也面臨人才、資金、市場等方面的制約。
一是勞動力短缺。目前形成的產業格局基本屬勞動力密集型產業,隨著農村優秀青年流失、青壯年勞力轉移,務農勞動力素質逐年下降,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必須走高素質農民培育和社會化托管服務相結合的路子。
二是產業投入不足。20xx年,市級財政用于產業發展的資金總額約為3.5億元,其中78%為面向貧困村、貧困戶的產業扶貧資金,實際用于產業發展的資金只有7700多萬元,在產業基地建設和產業鏈提升等方面的投入明顯不足,產業資金需求增加與財政投資減少的矛盾越來越突出。截至20xx年11月底,金融機構對“三農”領域的貸款(涉農貸款)余額達到550.44億元,其中農戶貸款余額為212.49億元,分別較年初增長了11.43%和16.71%,較去年同期增長了14.39%和18.42%。因此,積極爭取中省政策支持,創新機制引入社會力量和金融資本,是破解資金短缺難題的重要方向。
三是成本價格擠壓。一方面,勞動力、土地流轉、生產資料、物流運輸等成本“地板”不斷攀升,2015年至20xx年,果業畝均生產成本由4200元增加至5200元,僅套袋成本每畝就增加了300元。另一方面,農產品價格波動不斷加劇,20xx年庫存蘋果平均銷售價格較2019年果季每公斤低1元左右,20xx年中早熟品種銷售均價在4.4-5.2元/公斤,較上年同期每公斤低0.9元。20xx年-20xx年,生豬價格從最高的34元/公斤最低跌破虧損臨界點(16元/公斤),擠壓了農業效益提升空間。
三、推進農業全產業鏈發展的總體思路
總體思路:立足自然資源稟賦和產業發展基礎,落實新發展理念和高質量發展要求,重點聚焦蘋果、畜牧業、蔬菜、食用菌等四個產業,以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為目標,從抓生產到抓鏈條、從抓產品到抓產業、從抓環節到抓體系轉變,縱向拓展農業新業態、貫通產加銷,橫向拓展農業新功能、融合農文旅,推進農業產業延鏈、補鏈、壯鏈、優鏈,促進全環節提升、全鏈條增值、全產業融合,打造創新能力強、產業鏈條全、綠色底色足、安全可控制、聯農帶農緊的農業全產業鏈,為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堅實基礎。
蘋果產業鏈。前端以百千萬示范工程為牽引,鞏固提升22.6萬畝高質量發展核心區和100萬畝帶動區、200萬畝輻射區,整縣整區域推進綠色、有機果園創建,建設xx蘋果高質量發展先行示范區。同時增強xx國家蘋果種質資源圃和xx縣楸子種質資源基地功能,推進品種培優。中端全力推進產業鏈優化升級,全面推行冷藏保鮮、分級分揀、分類包裝,積極引進企業做強精深加工產業,鼓勵生物(有機)肥、果箱、果袋、果網和防雹網等關聯加工業生產。后端以國家級xx蘋果批發市場、xx縣倉儲冷鏈庫群、陜果和農投配送體系以及銷售市場前置倉為載體,構建從產地到市場直接配送的流通網絡,著力做強“xx蘋果”“xx蘋果”公用品牌和一批有影響、有市場的企業品牌、產品品牌,支持發展訂單生產和果樹認養,20xx年創建xx縣百億級和xx區、富縣、xx縣50億級全產業鏈重點縣,全產業鏈產值達到600億元以上。
畜牧產業鏈。以生豬、肉羊肉牛、家禽、蜜蜂為重點,前端以龍頭企業引領為核心帶動提升養殖規模化水平,加大招商引資,發展規模養殖,著力增強良種繁育、飼料飼草加工和疫病防控能力,打造高效養殖和優質飼草產業帶;中端重點提升畜禽屠宰分割能力,在主攻方向上,生豬、肉禽以熱鮮肉、冷鮮肉、冷凍肉、速食產品等生產加工及肉制品質量安全監管為主,肉羊肉牛以生鮮分割肉、預冷肉、精包裝及熟食制品為主,禽蛋在增加精品蛋供給的基礎上,依托xx勞山雞業和食品烘焙行業發展精深加工,蜂產業以精品蜂蜜、花粉、蜂王漿、果酒等加工產品為重點,鼓勵新希望、東方希望等企業配套屠宰加工項目,支持黑薩牧業等企業提升屠宰分割能力,促進屠宰廠向現代化深加工企業轉型;后端圍繞畜產品營銷,培育企業品牌和冷鏈物流配套企業,加強加工配送、冷藏冷凍、冷鏈運輸等市場流通設施建設,發展專業化授粉蜂場,促進養殖場與有機肥加工廠合作聯營。到20xx年,豬牛羊飼養量分別達到500萬頭、50萬頭和500萬只,家禽飼養量達到1000萬只,蜂群40萬箱,養殖規模化率達到65%,全產業鏈產值達到180億元。
蔬菜產業鏈。前端以基地建設和種苗供應為重點,依托山地資源,新建改造10萬畝設施基地,發展節地節能、大空間、高性能棚室和黃龍、xx高山冷涼菜,研發推廣輕簡化栽培技術和自動化調控設施,在提升xx、xx、xx等現有育苗企業供苗能力基礎上,根據種苗需求再布局10個左右育苗中心和一批專業化育苗基地。后端突出企業引領,引進和培育一批聯農帶戶的“鏈主”企業,引導萬畝以上基地普遍開展蔬菜分等定級、清洗包裝等產地初加工,配套健全采后預冷和冷鏈物流體系,發展采摘、休閑等新業態,培育xx茄子等品質優、銷售好的高端精品蔬菜。與此同時,著力培育發展設施鋼架制造、保溫被和棚膜加工等產業鏈。20xx年蔬菜種植面積達到50萬畝以上,種苗供應能力達到需求量80%以上,全產業鏈產值達到120億元。
食用菌產業鏈。前端的菌種、原料、菌袋等向xx縣、xx縣、xx縣、xx縣等資源聚集區集中,發揮菌需物資供應、菌棒生產企業的`作用,重點強化菌種選育和集約化制棒弱項,組建食用菌產業研發中心,建設20個左右菌棒加工中心。中端的栽培生產向基地和農戶分散,采取“基地+農戶”的方式,重點發展規模化的香菇、平菇種植,提升設施化和標準化水平,培育“花菇”等高端鮮菇。后端的分級營銷、加工、菌渣利用等向企業和合作社集中,培育壯大新隆菌業、嘉康菌業等本地企業,著力補齊貯藏、烘干、凍干等短板,開發高端食用菌加工產品,培育菌渣有機肥產業鏈。20xx年食用菌產業規模達到1.5億棒,全產業鏈產值達到50億元。
四、產業鏈建設的重點任務
按照全產業鏈打造、全價值鏈提升的思路,從產前、產中、產后全環節入手,從科技、綠色、品牌、質量全要素集成,實施產業鏈培育發展九大行動。
(一)標準化水平提升行動。按照新“三品一標”(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的要求,面向高端和特定市場,加快調優產品結構、調精品質結構、調適產業結構,擴大高端功能蘋果生產規模、打造精品畜產品和鮮菜訂單直供基地,增強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能力。圍繞四個重點產業鏈,按照“有標采標、無標創標、全程貫標”的要求,加快推進產地環境、投入品管控、農獸藥殘留、產品加工、儲運保鮮等環節標準制(修)訂工作,開展綠色食品原料基地、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帶動產業基地質量效益全面提升。以開拓國際市場為目標,以鮮蘋果、蘋果汁等有出口基礎的農產品為依托,認定并建設一批具有比較優勢和區域特色、輻射帶動能力強的農產品出口示范基地,提高產業國際競爭力。
(二)農產品加工業倍增行動。統籌發展冷鏈分級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加工,推進農產品多元化開發、多層次利用、多環節增值,農產品加工轉化能力較20xx年翻一番。初加工以產地為重點,就地就近建設蘋果、畜產品、設施瓜菜等生鮮農產品清洗分揀、預冷保鮮、凈菜鮮切、分級分割、產品包裝等產業鏈和食用菌烘干設施,減少產后損失,提升入市品級。精深加工以培育領軍企業和園區建設為核心,依托產業鏈資源優勢,提升xx蘋果、xx農副產品和xx、xx、xx等農產品加工集聚園區,啟動建設xx、xx、黃陵農產品加工和物流園區,吸引關聯企業投資,推進加工園區化、園區產業化、產業集聚化。綜合利用加工重點推進果蔬皮渣、畜禽皮毛骨血、畜禽糞污等副產物綜合利用,實現變廢為寶、化害為利。
(三)農產品品牌打造行動。圍繞重點產業鏈,構建以區域公用品牌為主體,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為支撐的產業鏈品牌體系。著力打響“xx蘋果”“xx蘋果”“南泥灣蔬菜”“地椒羊”“洋槐蜜”等公用品牌,爭取列入國家農產品品牌目錄,創建省級以上區域公用品牌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引導企業與農戶等共創企業品牌。樹立一批名、特、優、新高端精品品牌,滿足差異化、個性化需求。深層次挖掘品牌文化內涵,創新品牌營銷推介方式,通過博覽會、交易會、展銷會等平臺,以及網絡視頻、直播帶貨等形式,講好品牌故事,提升品牌溢價能力。
(四)產銷地市場銜接行動。提升國家級xx蘋果批發市場、xx農產品交易中心、xx新區中國農批、xx區慧豐、黃陵隆坊、xx白家川物流園等市場引領和價格調控能力,確保功能充分發揮。組建重點產業鏈產銷合作聯盟或行業協會,組織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生產者,批發市場、物流基地等流通中介,集團消費、連鎖超市、大中型餐飲等銷售終端緊密合作,發展直銷直供、物流配送、認養認購等新業態,提高產銷對接效率和應急供應能力。拓展農產品線上流通渠道,匯集京東、一畝田等網絡銷售平臺,發展直播帶貨,推進網絡營銷。
(五)科技支撐能力提升行動。以產業鏈為載體,以節本增效、質量提升、產品研發為主攻方向,依托8個院士團隊和中國農科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采取多種形式打造產學研融合的農業科技創新團隊或產業聯盟,集中優勢力量攻克品種更新、產品研發、農機農藝融合、工藝改造提升等關鍵核心技術難題。借力秦創原(xx)創新促進中心,加速產業鏈與創新鏈融合。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隊伍建設,健全完善供需精準對接的科技推廣機制,健全覆蓋所有鄉村、服務到戶到田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
(六)基礎設施裝備升級行動。啟動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統籌各類農田建設資金,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和“宜機化”提升,攻克“連作障礙”,推進水肥一體化,全面提升耕地質量和地力水平。圍繞四個重點產業鏈輕簡化生產和管理,促進農機裝備升級換代,發展綠色高效智能農機及配套技術,打造一批機械化程度高、農機農藝融合的示范園、示范場。以管理高效化、生產智能化、經營網絡化、服務便捷化為目標,推進物聯網、遙感等信息技術在產業鏈上的示范應用,拓展我市智慧農業大數據采集、監測、共享、分析、預警等方面的功能。增強重點產業鏈抵御冷凍、風雹、干旱、洪澇等自然災害能力,探索形成預警預防、群防群控和社會化服務的工作機制。
(七)現代經營制度創新行動。加快農業社會化服務發展,支持供銷、農民合作社及鄉村企業等,開展農技推廣、土地托管、烘干收儲等農業生產性服務以及市場信息、農資供應、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農機作業及維修、農產品營銷等服務,推動托管服務由產中向產前、產后環節延伸,以服務規模化帶動經營規模化。鼓勵發展產業聯盟,引導龍頭企業與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產業化聯合體,每條產業鏈至少建設5個示范聯合體。支持規模經營主體通過訂單、入股、合作等方式帶動小農戶分享全產業鏈經營收益,打通小農戶從生產向加工、流通、營銷等二三產業環節鏈接的路徑。
(八)綠色生態農業推進行動。著眼綠色發展和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算好經濟賬、生態賬。做好農牧結合文章,統籌產業間規劃,推廣果沼畜、菜沼畜等生態循環農業模式,促進產業間循環鏈接。做好農水結合文章,堅持蓄水、引水、提水多措并舉,大力發展高效節水灌溉和集雨窖、棚面集雨等設施,提高農業用水效率。做好農環結合文章,實施清潔田園提升行動,持續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和畜禽糞污、秸稈果枝、廢棄農膜、果渣菌渣尾菜等資源化利用,推廣應用全生物降解地膜,打造黃河流域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
(九)多元業態融合促進行動。按照功能多元、業態多樣、服務創新的思路,積極發展創意農業、休閑農業、勞動體驗等業態,推進農業與鄉村旅游、康養、人文等產業融合,促進休閑農業串珠成線、集群成鏈。實施鄉村休閑旅游精品工程,重點打造環xx城區休閑采摘、黃土黃河文化旅游、民俗文化體驗、農業自然景觀、現代農業觀光等50條精品線路,促進休閑農業串珠成線,集群成鏈。
五、工作建議
(一)強化組織領導。堅持高位推動、統籌推進,實行一條產業鏈一名鏈長,一個工作專班推進,落實四大重點農業產業鏈及其專班工作職責,逐級制定產業鏈高質量發展推進方案,明確產業鏈建設重點方向、重點任務、重大項目和支持政策。
(二)強化財政支持。統籌用好中省預算內農業方面的投資、中省市農業專項資金和鄉村振興銜接資金,把產業鏈建設作為優先保障領域,加大資金投入。
(三)強化人才支撐。邀請產業鏈中種養、加工、營銷、標準、資本運作等方面的專家組成專家團隊,每個專家團隊明確一名組長和一名聯絡員,為產業鏈提供技術支持和決策咨詢。
(四)強化工作調度。年初對各產業鏈專班和縣(市、區)下達目標任務,納入縣域經濟、鄉村振興考核指標,年底對工作進展情況進行考核。根據工作需要適時召開工作調度會、專題會和推進會,對四大重點農業產業鏈發展情況按季度進行監測、評估、調度。
農業調研報告8
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調研組:
根據丘政辦發200811號《丘北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丘北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調研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新店鄉高度重視,組織了農、牧、林、水等相關單位和人員,對全鄉的農業產業結構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分析、研究,結合實際,對今后的發展重點和發展方向作了認真的定位和思考。現將具體情況報告如下:
一、近年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基本情況
近年來,按照中央“三農”政策及產業結構調整的相關工作要求,新店鄉黨委、政府始終把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放在農村工作的首位,協同全鄉所有力量,結合新店實際,以畜牧養殖業、種植業為工作重點,以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實施及畜牧養殖貼息貸款的發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全面推進等相關的優惠政策為契機,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最終確定畜牧、林業兩項產業為全鄉的支柱產業,農業種植業為基礎性產業,冬季農業(冬早蔬菜)、烤煙、甘蔗、辣椒、西瓜為開發性產業。目前,畜牧、林業、農業各項工作重點和布局已成雛形,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正進一步凸現。具體布局情況是:畜牧以新店、大路邊、沖頭3個村民委為主;林業以小平地、沖頭、蚌廠3個村民委為主;冬季農業以小江口、蚌廠2個村民委低熱河谷地區一帶為主;烤煙以新店、大路邊2個村民委及沖頭村民委的部分村寨為主。各項工作重點是:畜牧以養殖山羊、生豬為主;林業以紅豆杉為主,輔之以花椒、膏桐、核桃等品種。截止2007年,共有生豬存欄14037頭,山羊存欄27209只,大牲畜存欄10908頭,家禽存欄37830只,肉牛出欄1552頭,家禽出欄38557只。實現糧食總產量796.3噸,糧經比例從2006年7.2:2.8調整為6.9:3.1。
二、今后一段時期的發展思路、目標任務和主要措施
發展思路:緊緊圍繞林業、畜牧兩大優勢產業,全力實施現有資源(水能、礦產、旅游)優勢開發,狠抓基礎設施、烤煙、集鎮開發、扶貧四個工作重點,實現財政增長、農民增收兩大目標,努力構建和諧新店。簡稱為“2142”經濟社會發展思路。
目標任務:到2012年,爭取實現下列目標。冬季農業開發2500畝(主要以冬早玉米為主,1000畝)。甘蔗3590畝。林業以紅豆杉、核桃、花椒、膏桐為主,紅豆杉種植2萬畝;核桃5萬畝;花椒3000畝;膏桐14萬畝。烤煙2500畝。人均出欄一頭豬,戶均出欄一頭牛。糧經比例達到6:4。解決所有村寨的人畜飲水困難。
采取的主要措施:要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為目標,堅持把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作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分發揮產業特色和資源優勢,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發展壯大支柱產業,大力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和優質農產品,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努力實現農村經濟快速持續發展。
三、各項產業發展情況、存在問題及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林業產業。新店鄉依托兩個林場,是丘北紅豆杉發展的.起源地,目前,全鄉共種植紅豆杉6000余畝。實踐證明,紅豆杉在新店鄉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通過分析,全鄉的新店、小平地、沖頭3個村民委24個村寨適宜發展紅豆杉,面積約2萬畝。在發展紅豆杉和核桃方面,認為需要有以下政策扶持:
一是由政府制定政策,由政府或企業扶持種植戶補助苗木費,等出效益后再從種植戶的收益中扣除;
二是加大對種植戶的技術培訓力度,提供技術支持,做好哺育管理;
三是由企業與種植戶簽訂收購合同,提供市場銷售保障,減少風險。
今年初的冰凍災害,使全鄉大部分林農遭受了沉重的損失,據統計,全鄉受災面積3300畝,成災670畝,凍壞幼苗10萬余株,毀壞林木14.2萬株,造成經濟損失100余萬元。結合實際,為做好災后恢復工作,需要以下扶持政策:
一是希望上級林業部門提供苗木補助,幫助農戶做好補栽補種工作;
二是給予解決所毀林木采伐指標,使被毀林木盡其所用,降低林農經濟損失。
(二)畜牧業。
1、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是受地理條件及氣候因素的影響,生豬發展緩慢,鄉內能繁母豬較少(共有445頭),優良種公豬缺乏(只有1頭)。加之生豬飼養在高寒山區生長較慢,科學養殖水平不高,存在著與人爭糧的現象,所以精料投入較少,生豬生長和發展緩慢。
二是在山羊發展方面形不成規模,農戶實行散養放養管理模式,其品質個體較小和生長緩慢。
三是在大牲畜肉牛發展方面,大部分群眾沒有把肉牛發展作為商品化方面轉移,多數農戶只飼養一至兩頭牛作為役用,而且由于我鄉群眾散居,民族雜居,地勢路途較險較遠,肉牛雜交利用率較低,覆蓋面較少。那種以“養豬為過年,養牛為犁田,養雞為花錢”的小農經濟意識依然存在。
四是沒有較大的畜牧牲畜交易市場,牲畜市場信息閉塞,群眾所養家畜到市場上賣,路途較遠且交通不便,導致了牲畜販賣戶到家中收購,由于缺乏較大市場經濟信息,所賣畜禽都比市場價低,其次我鄉缺乏一個涉牧企業帶動發展和經營,導致群眾散養零賣,畜牧經濟效益和回報較低。
2、養殖大戶扶持情況。全鄉扶持養豬戶10戶,秸稈養羊戶20戶,養牛戶10戶,養禽戶2戶。鄉畜牧獸醫站對以上養殖示范戶采取定期免費防疫注射、驅蟲、健胃、畜廄改造與消毒,及科學飼養管理等,走“以點帶面、以戶帶村”的科技示范路子,充分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3、畜牧業發展思路。根據全鄉的地理條件和氣候因素,適宜養殖的品種有黑山羊、牛、生豬、家禽等。今后的發展思路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組建一個牲畜集轉育肥場,把全鄉各地瘦弱牲畜集中育肥后轉賣,并以該場為中心組織外調、銷售活動,擴大全鄉畜牧產品流通規模。同時,突出山羊、生豬發展重點,以村民委為單位,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科學飼養率,努力使畜牧養殖最終實現規模化、商品化、產業化發展。
4、今后發展建議。
一是由政府牽頭引進畜牧發展企業,以企業聯動市場,擴大市場流通。
二是建議把動物防疫工作納入政府考核范圍,列入政府議事日程,每年開展兩次技術培訓會。
5、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是出臺和制定有關畜牧業發展的相關政策,配套相關項目和資金,扶持農戶和企業,夯實全鄉畜牧業發展基礎。
二是增加基層技術崗位編制,壯大基層畜牧技術人員力量。提高村室獸醫防疫員補助,提高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農業產業。
1、災后糧食生產現狀、存在問題及下步打算。2008年小春作物遭受了嚴重的冰凍災害,受災面積14324畝,其中,小麥5635畝,蠶豆1182畝,洋芋110畝,豌豆6880畝,蔬菜527畝,小春作物大面積減產已成定局。鑒于上述情況,目前群眾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小春受災嚴重,大部分顆粒無收,使得群眾生活更加困難;
二是今年由于各種農用物資漲價,群眾在春耕生產的備耕上存在較大困難;
三是由于2007年遭受洪澇災害,部分群眾的土地受到洪水的沖擊,現已無法耕種,群眾的土地面積大幅度減少,給春耕生產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在下步工作中,主要將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帶領群眾認真開展好災后重建工作;
二是爭取災后恢復重建項目資金,幫助災農做好春耕生產,盡最大的努力將群眾的損失降到最低;
三是建議上級黨委、政府再加大給予受災群眾農用物資補助力度,共同做好春耕備耕工作;
四是爭取建設資金,對水毀農田嚴重的村寨修建防洪溝和防護墻,確保糧食安全。
2、各種農用物資調供情況。2008年,共調入種子21500公斤,銷售16000公斤,儲備5500公斤;農藥調入1000公斤,銷售130公斤;農膜調入500公斤。
四、農田水利。
1、基本情況。轄區集中供水水源點47個,因受水源點分散、各寨為點的條件限制,加之大部分村寨以小水窖為主要蓄水方式,沒有統一管理,均由各村寨自行維護。其中,水費征收的有沖頭和鄉機關駐地2個,其余為群眾投工投勞自行管理。2007年度,水土流失的面積為4000多畝。全鄉25度以上坡耕地面積占全鄉土地總面積的80%以上,約為25000畝。當前,農田灌溉率為零,人畜飲水解決率72.3%。截止目前,全鄉尚有缺水人數1150戶5318人。
2、農田水利建設存在的問題及急需興建的項目。
一是機關自來水供水水源點因流量小,枯水期嚴重缺水,需建小二型水壩;
二是花園、沙溝及蚌廠溝因遭受洪水沖擊面大,且每年都受災嚴重,需修建防護墻3道,造林15000畝。
3、對水利建設與管理的意見和建議。
一是加大對小水窖建設的項目安排和資金投入力度;
二是加大對管引工程建設資金的投入,保障人畜飲水安全;
三是加大對小型水利工程的投資力度,確保農田灌溉。
五、烤煙生產。
1、基本情況。2008年新店鄉烤煙生產收購任務是3300擔,對扶持政策及獎懲辦法無意見。在今年的烤房建設中,因為補助政策不變動,從一定程度上挫傷了煙農的積極性,縣下達的2群烤房群,只完成了1群18座。由于全鄉坡地較多,煙農種植地塊分散,很難集中連片。盡管如此,鄉黨委政府還是下了很大決心,采取掛鉤工作責任制,實行領導分片掛鉤、干部職工到點包干的方法進行,努力使具備連片條件的地塊盡量集中。同時,提高連片補助標準,50—100畝的連片每畝補助50元,提高煙農的積極性。在平衡收購過程中,由于路途較遠,給群眾增加了勞力、財力負擔,影響了群眾的種煙、交煙的積極性。建議縣委、縣人民政府在新店增設1個煙葉臨時收購點,以方便群眾交煙。
2、下步工作打算。在今后的工作,主要將采取以下工作措施:一是一是加強煙葉烘烤、分級扎把和入戶預檢等工作環節的指導和督促,做好煙葉交售相關的服務協調工作,最大可能地保證煙農的切身利益。
二是建議縣委、政府加強對山區烤煙產業發展政策的傾斜和支持,加大對煙水工程和臥式烤房群建設的補助,促進山區烤煙產業發展的規范化和科學化。
三是建議縣委、政府在我鄉設立一個煙葉收購點,以方便群眾交煙,減輕群眾負擔。
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存在的問題。
在目前實施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硬件建設投入資金不足,群眾自籌能力相當有限,給整個工程建設帶來嚴重的不協調。同時,由于后續管理力度弱,項目村在產業開發促農增收等方面還存在嚴重的困難。另外,在農村勞動力轉移、易地扶貧、小額信貸扶貧等方面,建議多投入項目資金,加大力度。
農業調研報告9
農業農村檔案工作是關系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民切身利益的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為做好農業農村檔案工作,更好地服務“三農”,促進衡東農村經濟與社會和諧發展,近期,衡東縣檔案局組織有關人員,深入鄉鎮及部分涉農單位,采取現場查看、會議交流等方式,對全縣農業農村檔案工作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縣農業農村檔案工作的現狀
衡東縣是革命老區、農業大縣,轄24個鄉(鎮),561個行政村,73萬人口,其中農業人口約占總人口的90%。目前,全縣建有23個鄉鎮檔案室,1個鄉鎮檔案館(霞流鎮),4個村級檔案室。
我局一直重視農業農村檔案工作,有領導分管,有工作措施,有業務指導工作班子。近幾年來,我們堅持每年對農村醫保、社保,農村低保、計生、戶籍及新農村建設等檔案進行上門指導,尤其是全縣林權制度改革檔案,我們更是把它當作當前農業農村檔案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6月下旬,我局派出6名專業技術人員進駐縣林改辦進行業務指導,至目前,時間持續3個多月未間斷,幫助指導整理林改檔案5萬多戶,極大是促進了全縣林改檔案的規范整理,得到了市、縣林改部門的高度評價。但是,我們同時也看到,由于歷史文化傳統和現實客觀條件等諸多原因,我縣農業農村檔案工作相對于檔案工作的其他領域而言,仍然顯得較為薄弱,尤其是村級建檔工作,尚處于起步階段。
農業農村檔案工作點多、線長、面廣,還存在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因而要搞好這一工作,任務異常艱巨。如何做好農業農村檔案工作,更好地服務“三農”,服務民生,促進農村經濟與社會的和諧發展?我們認為,最關鍵的是要解決好人員、經費以及體制、機制等方面的問題,只有這樣,農村檔案工作才能鞏固成果,穩步發展。
二、我縣農業農村檔案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我縣農村檔案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和薄弱環節總的來講,就是沒有形成一個較完整的檔案管理工作體系和業務規范,概括起來,大體上有如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忽視對檔案工作的領導和管理。部分鄉鎮沒有明確分管檔案工作的領導,有的即使有分管領導,也是掛個名,心里不想檔案工作,眼里沒有檔案工作,嘴里不講檔案工作,更談不上把檔案檔案工作列入鄉鎮工作議程、寫入鄉鎮發展規劃,造成檔案工作沒有經費保障,沒有專職人員管理,沒有可靠的保管保護設備設施,不能發揮對村級檔案的監督指導作用等等。
2、檔案管理不規范。當前,盡管加大了檔案工作重要性的宣傳,部分鄉鎮、村干部和農民的檔案意識有了一定提高,開始收集、保管一些重要資料,然而,由于多種因素,檔案工作還是相當滯后,無論硬性設施還是軟性條件都缺乏標準化、規范化。具體表現在,一是檔案管理不集中,文件材料往往是誰辦理誰留存。二是檔案收集不齊全,整理欠規范,也不向縣綜合檔案館移交檔案。據了解,我縣各鄉鎮89年以后形成的檔案,目前全部存在各鄉鎮檔案室,沒有向縣綜合檔案館移交。三是檔案保管條件差,保管保護基礎設施十分簡陋,根本談不上防火、防潮、防盜等“九防”,存在諸多安全隱患。四是人員變動不交接,造成責任不明,檔案處于一種自生自滅的狀態。
3、檔案形成難,留存少,利用率低。從調查中發現,目前農村存在一個普遍現象,就是檔案意識嚴重缺失:一些村干部一是把工作看得過于簡單,會議上作“口頭報告”,矛盾調處搞“口說為憑”,沒有書面材料和記錄;二是形成的文字材料不歸檔,如一些上報材料、村務公開材料、工程建設材料等,工作一完,檔案不管,使得村里各類檔案存留相對較少;三是雖然保存有部分檔案資料,但只是在處理重要事件,或者解決切身利益和矛盾沖突時才想起來利用,平時很少有人問津。
4、檔案人員多為兼職且業務素質不高又斢動頻繁。一方面,鄉鎮、村一級的檔案工作人員一般都是身兼數職,很少進行崗位培訓和系統的業務學習,缺乏基本的檔案業務知識。如鄉鎮多是辦公室秘書等兼任,村委會則是會計兼任。一般情況下,他們都只能完成本職工作,完全無暇顧及檔案工作,履行的只是一個資料保管員的職責。另一方面,鄉鎮檔案員斢動頻繁,有的甚至是一年一換。由于新手不懂檔案業務,想整理檔案也無從下手,都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這是造成檔案工作滯后的重要原因。
從調查中看到,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主要是三個方面:
一是思想認識不到位,村級建檔用檔意識不強。當前,對于農村檔案工作重要性,不僅廣大農民認識不夠,就連很大一部分鄉鎮機關及其領導干部也認為可有可無的。村干部和有關人員缺乏基本的檔案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知識,不能做到安全有序科學地保管和利用。
二是沒有專項檔案管理資金。現階段,農村經濟有了快速發展,農民收入逐年提高,但是,其財力主要用于農業的再生產,真正用于檔案工作的幾乎為零。這是造成一些鄉鎮和行政村沒有檔案管理必要的設備設施,沒有培訓檔案工作人員的主要原因。
三是制度不落實,監管難到位。一方面,村級檔案工作制度不完善,村會計對有關制度不了解,因此檔案工作制度得不到落實。另一方面,縣級檔案行政管理部門由于人員少、經費少、沒有工作用車等原因,開展檔案監督指導一般也只是到鄉鎮一級打止,村一級檔案監督指導目前都是由機鄉(鎮)政府檔案部門進行,而鄉政府具體從事檔案工作的一般是鄉秘書,其對村級檔案工作的監管或沒有措施,或沒有時間,或自己也是個“門外漢”根本談不上指導和監管。造成即使有很完善的'制度也不能督促落實的局面。
三、加強我縣農業農村檔案工作的對策
為切實解決農村檔案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確保用好檔案服務“三農”,落實好市局《關于開展“新農村檔案工作基礎業務建設年”活動實施意見》精神,我們認為,要努力從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第一,加強組織領導,解決現實問題
一是成立工作機構:
⑴縣級人民政府成立“農業農村檔案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組長由縣級黨委或政府分管農業工作的領導擔任,縣級檔案行政管理部門和各“涉農”單位主要負責人為成員;
⑵縣級檔案行政管理部門成立相應的工作機構,配備工作班子,負責農業農村檔案業務指導和監督檢查;
⑶鄉鎮要明確一名黨政主要負責人為第一責任人,并與縣級人民政府簽訂農村檔案工作責任狀。鄉鎮和行政村要指定專人負責檔案的收集、整理以及日常管理工作。
二是制定工作措施:
⑴縣級人民政府要把農業農村檔案工作納入新農村建設整體規劃、工作計劃與建設內容之中,使檔案工作與新農村建設的各項事業同步發展;
⑵縣級人民政府農村工作部門要把各鄉鎮和各涉農單位檔案工作納入新農村建設年度目標管理考核,并確定一個考核分值;
⑶明確年度檔案工作沒有達到合格標準的單位,新農村建設工作實行一票否決。
三是解決實際問題:
⑴縣級人民政府每年按村平1000元的標準,在新農村建設專項資金中解決檔案行政管理部門農業農村檔案業務經費,并安排相應的工作經費,納入年度財政預算;
⑵各涉農單位、鄉(鎮)、村每年要安排一定比例的資金用于保障農業農村檔案工作,要保證檔案部門檔案的收集、整理、保管保護以及辦公、培訓、購置相應設施設備等所需資金;
⑶配備一臺工作用車,確保農業農村檔案工作有序開展。
第二,積極作為,多管齊下,大力搞好農村檔案宣傳工作。宣傳是農村檔案工作的薄弱環節,加大檔案工作宣傳力度,增強基層鄉、村、組干部和廣大村民群眾的檔案意識就成為農村檔案工作的首要任務。
一是可通過開會,發放宣傳資料,舉辦檔案巡回展,利用農村趕集開展檔案下鄉等形式大力宣傳。
二是利用檔案發揮作用的典型事例,通過有關人員現身說法,開展生動形象的宣傳教育。
三是要充分發揮農村“五老”(即離任的老村干部、退休在村里居住的老職工、老退伍軍人、老黨員、老模范或致富能手)的作用,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成為檔案工作義務宣傳員。多管齊下,多種形式,有目的地宣傳檔案的作用、檔案工作的意義和檔案有關法規知識,達到增強群眾檔案意識的目的。
第三,完善機制,加強監管,切實抓好業務指導工作。
首先,要逐步建立鄉鎮一級檔案館,配備2名以上專職檔案工作人員,并歸口縣檔案行政管理部門領導,從體制上、根本上解決對農村檔案工作長期監管和指導的問題。
其次,要健全制度,做到農村檔案的形成、收集、整理、保管、檔案人員變動后的交接等各個環節都有章可循,有規可依。
再次,建立“村檔鄉管村用”的村級檔案工作機制。除條件特別好的村外,其他各村需要整理的檔案資料全部移交到鄉鎮檔案管理部門,由鄉鎮人民政府安排時間、經費、人員進行整理,并建立專柜,實行集中統一管理。最后,縣級檔案行政管理部門要配備工作用車,把村級檔案工作納入檔案業務監督指導和行政執法檢查范疇,與縣直單位、鄉鎮機關同等對待。
第四,加大投入,改善檔案保管保護條件。
農村檔案是國家全部檔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的富貴財富,保護好這部分檔案利于國家,惠及子孫,否則將成為歷史的罪人。縣檔案行政管理部門對那些保管條件差,不能確保檔案安全的單位,要根據檔案法的精神,令其整改。縣、鄉鎮、村都要在經濟不斷發展的同時,相應增加檔案工作的投入,逐步配置、改善檔案設備設施,使檔案處于安全、良好的環境之中。
農業調研報告10
擺貢村,地處有“高原明珠”之稱的花溪黨武鄉的東南部,距黨武鄉鎮府只有六里,距花溪中心區只有九里。氣候溫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量充沛,專指亞熱帶溫潤季風氣候,適宜生態農業旅游開發。 境內交通便利,有磊花 黨冒 黨翁 大洋路經過,連通210 312國道,光纜本人通訊本人絡已全面開通添加,并有移動通訊站六座,18個行政村所有實現“四通”。淡水教育資源十分豐富,境內有儲水4760萬立方的松柏山水,水質優良 無污染。黨武辣椒 紫皮大蒜享譽省內外。
20xx年全鄉國內生產總值為7758萬元,其中,產業增加值20xx萬元;二產業增加值4785萬元;三產業增加值為956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業務完成1625萬元。招商實際到位資金191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971.60元,增長6%。
獨特的地理環境以及松柏山水上乘水質山水的哺育,已經形成獨
特了黨武辣椒獨特的品質,它以肉質肥厚 色澤紅亮 香味濃郁 辣味適中,除外多種豐富營養元而成為各種人們喜愛的佐餐佳品享譽國內外,年產量在300萬斤以上,烘干市場前景十分廣闊,黨武鄉因而被譽為“貴州辣椒之鄉”。
擺貢村共有78戶居民,除了戶是苗族(五保戶)外,其余均為漢族。其化程度普遍不高,基本是初中以下。目前,全村有12戶居民有發展農業生態旅游的愿景。現有從事農家樂經營的三戶市民有五戶,只占全村人口數的十六分之,且這五戶是經濟經濟政策情況比較的種糧,并加入了花溪旅游協會,可以得到相應的積極支持。
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是養殖場 蔬菜糧食種植和外出暫住(主要是在近邊的城鎮)。蔬菜種植以豇豆 黃瓜 辣椒 油菜為主,其中豇豆 黃瓜 辣椒于老干媽等知名企業簽訂合約了收購合同,并制定了保底價以確保農民自身利益,油菜種植(有6名打農 藥的聯絡員)主要是為了舉辦杜鵑花油菜花觀光旅游節。人均年收入達到了5000元。
從前的.擺貢,農民常規滿足滿足于原始的農耕生活,歐式建筑大多采用木結構和石板鑲嵌建成,寨子里全是爛泥路,用當地老鄉的話說是,你去鄉里趕集,別人看你鞋上的泥就知道你是擺貢村的。20xx年3月,擺貢村被列為新農村建設示點,經過5個月的改造后,擺貢已成為危房改造的示點,改造危房為統的灰白墻石板民居 美化庭院 修荷花池魚塘 種植四季蔬菜瓜果 發展農家樂 修繕化本人廣場等。
20xx年8月22日,氣候組織發起人 國前首相托尼.布萊爾與亞洲地區電影明星,“壹基金”李連杰來到擺貢參觀并啟動了貴州首個“太陽能led照明千村計劃”濕地低碳經濟發展,擺貢成為這個計劃書的個示村莊。這對于發展農業生態旅游又是觀光旅游個難得的契機。
擺貢村特設了健康發展理事會,制定了系列的規章制度,如寨規民約 衛生狀況管理制度 紅白喜事宴請制度等等。鎮上建有圖書屋及多媒體視訊室,以便居民增長豐富化知識,了解最新農業產業信息。
政府對當地農戶開展有舞龍及廚師培訓(舉辦培訓本人均有補貼資金十元補貼),此外
中央政府對于種植補貼有種子及肥料補貼,對于勞動力質,還有五花八門的培訓,對于庭院綠化 沼氣建設 危房改造上均有相應補貼。
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缺乏,什么廁 水桶幾乎是看不到的,可供游覽的還原染料特色景點也很少。當地的農家樂可提供的就僅僅只是 打麻將 吃飯。菜色單,味道平凡,沒有特色的當地終其一生吃,甚至有些是從外面買來的。還有服務人員態度職員不夠誠懇熱情,對你不聞不問,自己做自己的事。
作為游客,來到擺貢,你會覺得很盲目,絕不知道有什么可做,也不知道可以做什么,似乎就是去當地的農家樂打牌 吃飯,覺得很單調,不但錢浪費,還浪費時間。游客完全是被動性的,沒有任何主動性,也沒有可以用來和當地的鄉土氣息相互動的媒介。多數農家樂像自己在過初樣,沒有絲新意,甚至還不如其他已有的其他地方的農家樂。我們健康發展應該發展自己獨一無二的農家樂,非人類把民族風情和社會性結合起來,要有創新,要有吸引游客的地方。
借著建設新農村的東風,布萊爾 張衛健等的到訪以及媒體的參訪宣傳。擺貢出名了,成了示村。或是奇為探個究竟,或是為取經慕名而來。便有了眼下的旅游觀光形式虛假繁榮。村民說:“你們又是來參觀談話的嗎?”農家樂的位置預定出現了困難。在這種紅火情況下,我們還是應該詢問下,這樣的景象可以持續多久,或是還會繼續上揚嗎?
以目前的旅游狀況來說,答案是否定的,這里不僅沒有良的住宿設施,連最起碼的吃的東西都沒有,只是自己家里的本人炒,沒有什么特色的;還有他們的漠然不加思索給旅客的印象-----你們走吧,不要打擾我們。另外,其規劃也不,走來走去就是條道,從這到這,政治性沒有要讓游客留下的半點意味,還有周圍的綠化帶弄得護欄也不,就是點平平常常的樹,花草之類的都是“原生態”的,給人就是陳舊 臟亂的感覺,巴不得早點離開這。試問:這樣的環境你還想再來嗎?
農業調研報告11
本年度報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規定,由xx縣農業局編制。本報告包括基本情況,具體推進情況,主動公開政府信息情況,依申請公開政府信息情況,政府信息公開的收費及減免情況,申請行政復議、提起行政訴訟情況,政府信息公開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改進情況,其他需要報告的事項等八部分。本報告中所列數據的統計期限自xx年 月 日起至xx年 2月3 日止。本年度報告在網站和xx縣政府信息公開查詢點全文公開。如對本報告有任何疑問,請與xx縣農業局聯系。現將xx縣農業局xx年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xx年,我局政務公開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認真貫徹落實市、縣政務公開政府信息公開工作會議和有關文件精神,緊緊圍繞農業中心工作。突出現代農業產業建設、農業項目建設、機關行政效能建設等政務公開重點,運用科學管理理念,采用現代信息手段,加大政務公開政府信息工作力度,加快電子政府信息公開建設步伐,提升政府信息公開工作水平,并取得了一定成績。
二、工作推進情況
(一)強化組織領導。為進一步加強政務公開工作的組織領導,結合電子政務工作,我局成立了以局長為領導、相關股室負責人參與的.電子政務與信息公開工作領導小組,明確局辦公室為機關電子政務及政府信息公開的主要負責工作機構,其它相關股室協助工作。
(二)強化制度建設。為認真做好信息保密工作的前提下,進一步充實完善了政務信息發布公開制度,確保了公開與保密兩不誤。
(三)強化信息審查。我局信息發布工作由局辦公室負責,信息來源由局機關各股室、鄉鎮農技站提供,重點反映農業新特色、新思維、新發展,信息審核實行層層審核,嚴格把關。審核完成后,信息交由局辦公室專人發布到政府信息公開平臺。
(四)強化學習培訓。組織干部職工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縣政府信息公開制度以及保密工作制度。全局干部職工通過學習討論,提高了對政府信息公開的認識,增強了上網信息保密審查意識。同時,開展保密知識宣傳活動,增強干部職工保密意識,營造“人人、事事、時時、處處”講保密的良好氛圍。
三、政府信息主動公開情況
(一)政府信息主動公開渠道。一是通過縣人民政府公眾信息網和xx縣農業信息網發布工作動態、政府事項信息等內容;二是利用電視、廣播、報刊、政務公開欄等媒體平臺對我局機構職能、總結計劃、農業工作信息等進行全方位宣傳和公開;三是做好便民咨詢工作。
(二)政府信息主動公開數量。xx年,我局主動向社會公開信息共 7556條,其中發送農作物良種、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農產品供求等手機短信 7439條,報道農業動態信息 05篇,發布農作物病蟲情報 2條。
四、政府信息依申請公開情況
xx年,我局未發生政府信息依申請公開的信息。
五、政府信息公開收費及減免情況
xx年,我局未發生政府信息公開收費及減免情況。
六、申請行政復議、提起行政訴訟情況
xx年,我局未發生因政府信息公開申請行政復議、提起行政訴訟情況。
七、存在的主要問題和改進情況
(一)存在問題。
我局在政府信息公開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距離上級的要求還有差距,主要表現在:一是政府信息公開形式還有待于進一步改進,官方網站急需改版升級;二是信息公開渠道還需進一步拓寬;三是政務公開宣傳工作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二)改進措施
.進一步做好政府信息公開工作。一是圍繞強農惠農政策落實和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設、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治理、農民職業培育等農業重點項目建設,著重對支農資金投入情況、民生工程實施情況、建設項目進度情況及時收集報送,涉及投資規模、運作程序、責任主體、工程進度、實施效果等信息都要及時向社會公眾公開;二是圍繞行政效能建設。對機關行政效能建設進展情況進行梳理總結,及時向社會公眾公開;三是圍繞服務為民,穩定大局。妥善處置各類農業突發事件,特別是權威信息和敏感信息,要做到及時準確、公開透明,全面客觀介紹事件進程及工作措施。
2.進一步做好政務信息報送工作。一是正確把握輿論導向。正面宣傳全縣農業農村經濟工作,突出宣傳在糧食安全、特色農業、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深化改革創新等方面的舉措、成效和典型事例;二是深入基層獲取第一手資料。圍繞“三農”工作中的熱點、難點問題,深入到基層,認真調查研究,取得第一手材料;三是注重政務信息時效性。進一步加快信息撰寫、審查、發布速度,對重大事件宣傳報道不滯后。
3.提升農業信息化服務。結合農業重點工作,建設農業信息化服務網絡,加大對農業技術信息化應用的宣傳和指導,確保信息及時準確傳遞到千家萬戶。
農業調研報告12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為進一步摸清家底,理清思路,促進義烏市現代農業發展,日前,義烏市組織50多人分成13個組,分赴13個鎮、街道開展以法律法規宣傳、春耕備耕情況調查、低丘緩坡開發農業、耕地拋荒檢查為主要內容的大型農業專項調研活動,通過聽取情況介紹、深入拋荒、低丘緩坡開發等實地勘察,詳細掌握基礎材料,確保此次農業調研取得有效成果,為進一步細化扶農政策和開展農業工作奠定基礎。
一、基本現狀
1、貫徹市農村工作會議情況自市里的農村工作會議后,全市各鎮、街均能行動迅速、宣傳到位、措施有力,因地制宜地開展傳達落實。如稠城、稠江、后宅、城西、大陳等鎮(街)多層次組織召開了農技員會議和專業大戶、農業企業會議,進行會議精神傳達貫徹市農村工作,部署了農業生產措施。佛堂、蘇溪、廿三里等鎮(街)已草擬出扶農政策初稿,總體上扶持力度不減、資金不降。
2、土地拋荒情況全市存在連片拋荒隱患的面積為3491畝,涉及10個鎮(街)88個村。其中拋荒隱患面積100畝以上的稠江、后宅、江東、城西、蘇溪、稠城等7個鎮(街),合計面積為3343畝,占全市的'95.76%。主要原因為征而未用、項目工程建設造成配套渠系毀壞,農田整理后未落實到戶等,也有部分是因種糧效益低下,農戶自己不愿耕種又未及時流轉,引起拋荒。
3、春耕生產情況根據統計數據顯示,全市今年春季作物面積169838畝。具體為早稻面積6840畝,落實早稻示范畈34個面積3648畝,其中機插示范畈11個面積1307畝。春季蔬菜面積42883畝,其中設施蔬菜8955畝。西瓜XX3畝,其中設施栽培2612畝;甜瓜3612畝,其中設施栽培1904畝,并以義亭鎮為主。田藕8041畝,主要集中在城西街道。茭白面積1165畝,糖蔗面積6545畝,果蔗17244畝,同比有一定增長。春大豆11251畝,春玉米5716畝,番薯10232畝,小麥1427畝,油菜16983畝,春馬鈴薯12888畝,蠶豌豆4898畝。
4、土地流轉及農業項目開發情況今年全市土地流轉進行農業項目開發有70處面積達11406畝。其中新增流轉面積1000畝以上的有赤岸、義亭、佛堂、廿三里4個鎮(街),面積達7877畝。全市新流轉土地用于發展糧油蔬菜生產的為2634畝,占23.1%;用于種植水果的1035畝,占9.1%;用于發展花卉苗木的594畝,占5.2%;用于其它農業綜合開發的為7143畝,占62.6%。
二、主要亮點
1、春耕生產亮點紛呈一是示范畈建設成效明顯。在政策引導、效益影響下,農戶對建立示范畈有較高積極性。統計顯示,全市已落實50畝以上的早稻示范畈34個,面積3648畝,同比增長了600多畝。二是內部種植結構逐步優化。品種優良、經濟效益明顯的蔬菜瓜果種植面積同比均有較大增長。農戶對西甜瓜、糖果蔗、田藕、毛芋等作物種植均有較高積極性,全市預計種植面積比上年均有不同程度地上升,其中糖果蔗增幅10%以上,西甜瓜增長在5%以上。三是作物區域性生產布局更趨明顯。通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發揮傳統種植優勢,呈現出農業生產專業化、規模化、區域化發展趨勢。如春馬鈴薯主要集中在上溪、義亭等鎮,種植面積占全市的66.1%。果蔗種植主要集中在佛堂、赤岸等地,占全市的85.8%,義亭、佛堂兩地糖蔗面積達4297畝,占全市面積的65.7%。四是設施農業強勢發展。為適應市場需求,提高效益,義烏市部分農業龍頭企業紛紛增加鋼架大棚等設施,生產大棚瓜果和反季節蔬菜,全市預計新增鋼架大棚面積在20萬平方米以上。其中義亭發展了大棚西瓜1400畝,大棚甜瓜1550畝。同時依托全市10家水稻、植保和農機服務社,早稻機插水平顯著提高,目前已落實11個機插示范點1307畝,占早稻面積的19.1%。
2、各地扶農力度進一步加大為調動農戶發展農業積極性,部分鎮(街)也明確了扶農政策,總體上與上年度扶持力度不減或略有加大。如上溪鎮對糧食生產與沃土工程扶持上,按市財政補助1:1配套;稠江街道和后宅街道對50畝以上早稻示范畈均從200元/畝提高到300元/畝;后宅街道還將連棟大棚3畝以上的從15元/平方提高到20元/平方;農業機械和設備給予購置價的20%補助;廿三里街道對土地流轉XX年100畝以上的,一次性給予500-600元/畝的獎勵。
3、有效嘗試股份制土地流轉開發稠城街道尚經村擬對全村土地進行股份制入股改造。尚經村現在527戶1300多人,土地1300畝(含塘、路等),實際分到戶有1000多畝。目前,該村兩委擬對全村土地進行集中,以土地入股的形式進行流轉開發,并于3月下旬專門組織了村兩委、村民小組組長、村民代表等30余人赴江蘇華西村考察。考察后,基本明確了具體設想。目前村里已成立股份制操作小組。具體由村兩委成員、監委會成員、老年協會會長、團支部書記、護村隊長、出納、文書共12人組成。并專門印發了告村民書,對入股后的效益、分紅等事項進行廣泛宣傳,積極鼓勵村民自愿以土地入股,便于村里集中流轉。經初步測算,年分紅田每畝400元,地每畝200元。從村民的反映看,普遍均能接受。但應在陽光大道以內靠村邊處,留部分土地用于自用種菜等,也為舊村改造預留用地。對于陽光大道外側的田地則可集中流轉。
農業調研報告13
關鍵詞:農機化;發展;調研;報告
引言
從4月13日開始,寧夏銀川金鳳區農機局組織專人,深入到鄉鎮農機站、村、農機企業,召開了由農機銷售大戶、維修大戶、農機手及有關部門負責人參加的座談會,聽取了基層農機管理人員和農機從業人員的意見和建議,對基層關心的有關問題進行了當場解答,宣傳了有關農機化發展的政策和法規,摸清了該縣農機化發展的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探討分析了需要上級出臺的優惠政策。
1 金鳳區農機化工作現狀
1.1農機裝備總量持續增長,機械化作業能力顯著增強
近年來,金鳳區農機推廣成效顯著,農機總動力迅猛增加,截止XX年底全縣農機總動力25.60萬千瓦,農機總值1.90億元,分別比XX年增長6.80%和9.20%;新增各類農機具1 872臺(套)。農機裝備水平相應提高,主要體現在:一是大型、多功能機械越來越多地走進千家萬戶,受到農民群眾青睞;二是產中機械迅速得到普及,農機已取代牲畜成為產中作業的主力,并出現了一批專門從事農機作業的專業戶;三是機械更新改造力度加快,一些嘗到農機甜頭的農機大戶開始注重機械的更新換代。農機裝備水平的提高、功能的改進,促進了農機化作業能力的進一步增強。XX年全縣小麥機播、機耕、聯合機收三項機械化作業水平分別達到85%、95%、80%,小麥生產已基本實現機械化。此外,玉米生產機械化也走上良性發展軌道,當前全縣玉米聯合收獲機保有量已達24臺,玉米聯合機收面積有相當程度地增加。
1.2農機作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日益顯著
隨著農機化事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機戶享受到豐厚的`回報,僅以小麥聯合收割機跨區作業為例,200臺機械一季作業就可創收300萬元,經濟效益相當可觀。農機已成為農民增收致富、農業、農村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
1.3農機安全監管力度不斷增強,平安農機建設成效顯著
XX年以來,金鳳區農機局堅持立足源頭抓農機安全生產,積極為機手保駕護航,優化環境服務,推動了農機安全監理工作的健康開展。一是強化了農機手教育培訓,加強了鄉鎮(街道)農機站、村級組織建設。二是堅持源頭治理與田檢路查相結合,強化監督管理,堅持重心下沉,工作前移,主動上門為機手服務的同時,深入農機作業場所,查究違章行為,創造了良好的農機安全監管氛圍。三是“文明監理,優質服務”活動深入開展。為更好地服務涉農對象,根據工作實際、業務特點和農機季節制定靈活的工作措施,對在三夏、三秋農忙季節、瓜果蔬菜銷售季節以及參與水利、道路、城市改造和重點項目建設的農用車輛,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一路綠燈。在優化環境問題上,他們始終把握方向,超前考慮,落實到位,提高了工作效率,隨時傾聽群眾意見,有針對性地改進不足,取得了服務質量上的新跨越。
2 當前金鳳區農機化發展中存在的困難及問題
雖然金鳳區的農機化事業獲得了長足發展,保持了健康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但他們仍需清醒地看到,該縣農機化發展仍存在諸多困難、問題,突出表現在:
2.1農機陣地建設還需要進一步鞏固。部分鄉鎮農機站的辦公場所被擠占、挪用,致使正常的業務工作無法有序運轉,農機科技推廣后勁不足,服務職能有待改進,政府資金和政策扶持力度仍需加強。2.2 該縣農業機械化大多局限于傳統耕、耙、播收等產中服務,服務產業鏈有待延伸,需在農產品深加工機械化和產后服務上大做文章。
2.3農機手安全意識相對淡薄,農機安全生產形勢仍相當嚴峻,存在著一定隱患。
2.4農機裝備結構還需進一步優化。目前存在的較為突出的問題是農機裝備結構還不是十分合理,小型機具多、大型機械少;功能單一型機具多、復合式多功能機械少;動力機械多、配套機具少,成為制約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的瓶頸,玉米收獲機械亟需發展。
2.5農機化投入不足,農機推廣、培訓缺乏經費;農機作業市場混亂,管理不力;農機服務組織化程度低;對農民購機支持資金不足,農民購置大型農機仍較困難。
3 農機惠農補貼資金助力“三農”發展
在實地調研中,他們深切感受到農民對農機補貼政策的高度贊譽。XX年以來,中央、省農機購置補貼我縣資金:XX年20萬元、XX年20萬元、XX年60萬元;市級創新示范工程資金:XX年8萬元、XX年7萬元、XX年8.60萬元、XX年8.70萬元,市級農機購置補貼資金8萬元,通過實施農機財政購置補貼項目,使該縣玉米機械聯合收獲和秸稈還田技術邁出了可喜的步伐,取得了新的進展。在項目實施過程中,他們嚴格按照省、市、縣政策要求,廣泛宣傳發動,嚴格程序,做到實施方案公開、報名程序公開、報名結果公開,陽光操作,公平公正,達到了政府放心、領導滿意、群眾歡迎。
近年來,國家實行購機補貼政策,廣大農民非常歡迎。在調研中,農機手對購機補貼政策提出了一些意見和建議。他們認為,補貼額度太少,補貼機械種類單一,難以滿足農民購機需求,國家對經濟欠發達地區在補貼政策上應予傾斜,在補貼機具種類上適當放寬,以利于適合當地實際,群眾認可的多功能的中小型農機具能夠進一步普及。廣大農機手還希望金融部門在信貸方面給予方便和優惠。
4 金鳳區農機化發展需要上級出臺的優惠政策
面對當前存在的問題,建議盡快出臺一系列有關農機化發展的優惠政策,改變基層農機人員被任意調配的狀況。切實增強加快發展的責任感、危機感,進而增強緊迫感與使命感,全面推進該縣農機化事業快速健康發展。積極爭取上級支持,努力營造寬松的農機科技推廣氛圍,讓上級在財力允許的情況下給購買大型農機的機手提供更多的資金和政策上的扶持。因為:
4.1圍繞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積極引導該縣農機結構實現戰略性調整新突破。要下大力氣結合該縣農民需求、農業實際,制定適合該縣生產實際的農機結構調整方案,積極引導農民購置高技術、多功能、多用途的機械,并適當發展其他亟需發展的多樣化機械,力爭使農機化事業的發展為該縣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提供強有力的支撐,起到“加速器”的作用,
4.2創新服務模式,改進服務手段,重點在農產品深加工機械化和產后服務上做文章。要有意識地引導農民將購買機械的重點轉移到產后服務上來,并積極研發本地適用的農產品加工機械,做好機械的選型定型,注意培植典型,促使產后服務特別是農產品深加工機械化的迅猛發展壯大。
4.3設立農機化推廣、培訓專項經費;政府協調各有關部門,賦予農機管理部門必要的管理手段,加大對農機作業市場的管理力度,規范農機中介組織行為,維護廣大農民和農機手的合法權益;大力扶持農機大戶發展,使農機大戶成為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大對農民購機的政策支持,增加購機補貼金額,出臺購機貸款優惠政策,促進農機化事業發展。
農業調研報告14
根據省委政研室的安排部署,我委按照《關于落實省領導對xx試驗區批示精神的調研方案》的要求,結合工作任務和分工職責,擬定了《xx試驗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情況調研方案》,并由委發展計劃處牽頭,組織畜牧辦、科教處、種植業綜合處等有關部門領導、專家,分2個調研小組,于20xx年12月22日―27日,分別深入到xx、xx、xx、大方縣等地14個鄉鎮、16家企業、4家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實地調研。調研組深入到生產基地,詳細調查了解當前農業生產情況,并與當地政府、農業部門、龍頭企業舉行座談,現將調研情況匯報如下:
一、xx地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現狀
(一)基本情況
xx地區轄7縣1市,現有總人口798.6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739.62萬人,農村勞動力455.64萬人,鄉村從業人員412.11萬人。國土面積26853平方公里,耕地總面積549.44萬畝(其中,水田68.66萬畝,旱地480.78萬畝),保障灌溉面積431.3公頃(占耕地總面積的11.75%)。
(二)20xx年農業農村經濟情況
1、預計20xx年,xx地區國民生產總值(GDP)600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331元/人,其中:工資性收入85元,家庭經營收入1850元,財產性收入35.92元,轉移性收入360元。
2、主要農作物生產值情況:20xx年主要農作物播種面積954.22萬畝,產值190.73億元,(其中,玉米257.24萬畝、23.35億元,鈴薯5.3萬畝、86.7億元,水稻66.32萬畝、5.76億元,小麥92.29萬畝、1.22億元,油菜85.52萬畝、2.41億元;蔬菜253.98萬畝51億元,烤煙66.98萬畝、13.49億元,茶葉面積29.2萬畝、1.38億元,中藥材20.7萬畝5.5億元。預計20xx年糧食產量263.05萬噸,占全省糧食總產的23.65%。畜牧業肉類總產33.67萬噸,其中生豬28.95萬噸、產值55.4億元,肉羊0.50萬噸、產值2.4億元,肉牛2.12萬噸、產值7.5億元,預計20xx年xx地區肉類總產33.67萬噸,占全省肉類總產的17.5%。
3、農業產業化經營情況:至20xx年12月,全區共有龍頭企業97家,其中部省級龍頭企業21家,地市級龍頭企業97家,擁有資產xx億元,20xx年營銷總額9.5億元,帶動農戶130余萬戶;全區已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943家,社員28945戶,合作社擁有資產5.4億元,流轉土地87.3萬畝。
20xx年農村沼氣建設投入建設資金11475萬元,xx農村戶用型沼氣池5.1萬口,大中型沼氣池3口,沼氣后續服務站95個,現全區建成農村戶用型沼氣池23.4萬口,適宜建池覆蓋率達到29%,綜合三改配套率達到62%。
二、“十一五”期間,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情況判斷
“十一五”期間,xx地委、行署認真落實xx試驗區的相關精神,緊緊圍繞“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以農業結構調整為抓手,結合本地實際,出臺了一系列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在確保糧油生產穩定發展的基礎上,以生態畜牧業、馬鈴薯、蔬菜、茶葉、水果、中藥材等優勢特色產業為重點,優勢特色產業快速發展。
(一)糧油生產總量不斷增加,單產水平不斷提高
在糧油生產上,以穩定發展,確保糧食基本自給為目標,通過加強優良新品種推廣、農業先進適用技術試驗示范和推廣普及,在穩定糧油作物播面的同時,努力提高單產,實現糧油生產穩定發展。20xx年與20xx年相比,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950萬畝左右,,糧食總產由250.52萬噸增加到20xx年的263.05萬噸,糧食單產水平由262公斤/畝,提高到276公斤/畝,全區糧食需求總量約322萬噸,常年生產量達到270萬噸,調入量17.46萬噸(主要是糧食品種之間的調劑,其中大米約14萬噸),調出3萬余噸,總體看來,糧食基本實現自給。油菜種植面積85.52萬畝,常年總產xx萬噸左右,單產xx公斤,并以xx康星油脂有限公司為龍頭,促進了油菜產業化的快速發展。
(二)農業生產結構逐步調整,優勢特色產業初具規模
“十一五”期間,xx地區結合本地實際,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抓手,以生態畜牧業、馬鈴薯、蔬菜、茶葉、水果、中藥材等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為重點,通過政策引導和扶持,強化投入力度,以良種繁育為基礎、基地建設為中心、標準化生產為保障、產業化經營為動力,加快優勢特色產業的快速發展。
1、生態畜牧業發展迅速。
xx地區充分發揮具有污染小、天然草場面積大(620.33萬畝),灌木林(630萬畝)、林地(1800畝)資源豐富,農作物秸稈總量大(年生產量326萬噸),綠肥種植廣(300余萬畝)、人工草地保留面積大(80萬畝),飼料來源廣泛(年可用于飼料的糧食和農副產品200余萬噸)等優勢因素。以發展草地生態畜牧業的重點,突出抓好規模養殖和服務體系建設,扎實推進“創新工作機制、調整生產方式、提高科技含量、組建合作組織”的四項措施,強力推進生態畜牧業的發展。20xx年與20xx年相比:肉類總產由29.42萬噸增加到33萬噸(增加112%),畜牧業產值由40.61億元增加到67億元(增加164%),畜牧業占農業總產值由37.86%增加到38%(提高1個百分點),養殖戶由1.8萬戶發展到13.6萬戶(增加7.5倍),養殖業收入由287.79元增加到631元(增加219%),養殖業收入占農民純收入比重由14.1%提高到20.5%(提高6.4個百分點)。按照規劃至20xx年,xx地區投入發展畜牧業的資金穩定在3億元,養殖戶達12萬戶,肉類總產增加到50萬噸,產值達200億元,占農業總產值50%,養殖業收入達20xx元,占農民純收入比重增加到30%,培育龍頭企業5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20xx個,至20xx年,xx地區畜禽生產量上升至全省第二位。
2、馬鈴薯產業穩步發展。
xx地區充分利用海拔高、氣候冷涼、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等優勢條件大力發展馬鈴薯生產。通過加強馬鈴薯良種擴繁體系建設,大力推廣脫毒馬鈴薯,加強馬鈴薯市場建設,加快馬鈴薯加工業發展等措施,促進馬鈴薯產業的穩定發展。現xx地區成為國家確定的馬鈴薯種植發展優勢區域,成為全國馬鈴薯四大主要產區之一,成為我省馬鈴薯最大產區。20xx年與20xx年相比:馬鈴薯總產值由34.1億元增加到86.7億元(增加2.5倍),種植馬鈴薯農戶由40萬戶發展到86萬戶(增加2倍),馬鈴薯單產水平由1212.1公斤/畝提高到1278公斤/畝,馬鈴薯收入占農民總收入比重由5.3%提高到9.5%(提高4.2個百分點)。按照規劃至20xx年,xx地區投入馬鈴薯產業的資金達到5000萬,種植農戶達90萬戶,馬鈴薯總產值達xx億元,占農民收入比重增加到12%,馬鈴薯龍頭企業發展到xx家,馬鈴薯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xx個。
3、蔬菜產業規模迅速擴大。
xx地區充分利用海拔跨度大、生態類型豐富,交通(鐵路、公路)建設加快等有利條件,通過強化標準化蔬菜基地建設,加快蔬菜基礎設施建設和加大對蔬菜產業扶持力度等措施,促進蔬菜產業的快速發展。20xx年與20xx年相比:蔬菜種植面積由172.1萬畝增加到253.98萬畝(增加1.5倍),蔬菜總產值由20.97億元增加到51億元(增加2.4倍),蔬菜單產水平由13.2公斤/畝提高到62.5公斤/畝,種植蔬菜農戶由135萬戶發展到170萬戶(增加40萬戶),蔬菜收入占農民總收入比重由9.14%上升到14.98%(上升5.8個百分點)。按照規劃至20xx年,xx地區投入蔬菜產業的資金達到1億元,種植農戶達180萬戶,蔬菜總產值達90億元,占農民收入比重增加到20%,蔬菜營銷與加工龍頭企業發展到50家、蔬菜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xx個。
4、茶葉產業迅猛發展。
xx地區充分利用荒地、坡地資源豐富,宜茶面積大等優勢條件,以茶產業作為生態治理、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措施,通過強化政策和資金扶持,全面整合“烏xx”、“三xx”、石漠化治理、整村推進等工程(項目)資金發展茶產業,以新茶園種植及無性系茶苗推廣應用為基礎,加快準建立茶園基地建設和無公害及有機茶產地認證,促進茶產業快速發展。20xx年與20xx年相比:茶葉總產值由0.365億元增加到1.37597億元(增加3.8倍),種植茶葉農戶由3.8萬戶發展到7.6萬戶(增加2倍),茶葉收入占農民總收入比重由0.5%提高到2.6%(提高2.1個百分點)。按照規劃至20xx年,xx地區投入馬鈴薯產業的資金達到1.5億元,種植農戶達35萬戶,茶葉總產值達30億元,占農民收入比重增加到xx%,茶葉龍頭企業發展到20家、茶葉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xx個。
5、特色經果產業加快發展。
xx地區充分利用海拔跨度大、生態類型多樣的有利條件,以xx蘋果、xx核桃等為重點,整合“三xx”生態保護項目、退耕還林鞏固成果項目、國家生態功能區建設項目和爭取國家、省級精品水果項目,加大特色經果業資金投入力度,加快土地流轉,以特色產業基地和精品示范基地建設為基礎,以水果產業基地高標準建設為抓手,全面推動特色經果業的發展。
6、中藥材產業呈快速發展之勢。
xx地區充分利用xx半夏、大方天麻、xx百合等一批地道藥材在國際國內影響較大的優勢,通過制定規劃、加大投入力度,以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為基礎,以示范基地建設為核心,以“龍頭企業+合作組織+基地”產業化經營模式為主體,加快中藥材種植向規模化、規范化發展,促進了中藥材產業的發展。20xx年與20xx年相比:中藥材種植面積由8萬畝增加到20.7萬畝(增加2.5倍),中藥材總產值由0.9億元增加到5.5億元(增加6.1倍),種植中藥材農戶由1.6萬戶發展到3.5萬戶(2.2倍),中藥材收入占農民總收入比重由0.005%上升到0.218%(增加43倍)。按照規劃至20xx年,全區中藥材種植農戶發展到12萬戶,中藥材總產值達到30億元,中藥材收入占農民收入比重增加到1.23,中藥材龍頭企業發展到3-5家、中藥材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xx個。
(三)優勢特色產業占農民收入比重不斷上升
優勢特色產業的快速發展,優化了產業結構,提高了生產效益,不斷發展成為xx地區的支柱產業,和農民增收中最大的增長點。20xx年與20xx年相比,優勢特色產業收入占農民純收入的比重,由30.475%上升到66.96%,已成為農民收入中最大比例部分。同時,隨著優勢特色產業的不斷發展,產業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產業集成度的不斷上升,優勢特色產業的經濟效益也將更加凸顯,為該區生態治理、脫貧致富,以及為xx地區乃至全省“工業化、城鎮化”戰略的實施,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投入力度不斷加大
“十一五”期間,既是xx地區獲得投入最多的時期,同時也是xx地區各地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投入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力度最大的時期。據統計,xx地區在生態畜牧業、馬鈴薯、蔬菜、經果、茶葉、中藥材等優勢特色產業投入上,20xx年與20xx年相比,由0.4365億元增加到7.2292億元,投入增加16.56倍。其中:生態畜牧業投入資金由1255萬元增加至34887萬元(增加27.8倍);馬鈴薯產業投入資金由20xx萬元增加至4200萬元(增加4.2倍);蔬菜產業投入資金由590萬元增加至4580萬元(增加7.76倍);經果產業投入資金由20萬元增加至3180萬元(增加xx9倍);茶葉產業投入資金由500萬元增加至9460萬元(增加19.92倍);中藥材產業投入資金由900萬元增加至985萬元(增加17.8倍)。經果業、生態畜牧業、茶產業、中藥材產業成為投入增加最多的產業。
(五)產業化發展不斷加快
“十一五”期間,xx地區結合優勢特色的發展,以加快產業化發展為核心,通過扶持和培育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引導和促進“龍頭企業+合作組織+基地”產業化經營模式發展,促進良種繁育體系建設,擴大產業基地規模,促進優勢產業區域的形成,提高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和集中度,加快農產品名特優品牌建設,加快產業化發展。20xx年與20xx年相比,xx地區在優勢特色產業發展方面的龍頭企業由20家發展到62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從無到有,發展到784個。目前,全區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300家,固定資產達xx億元的龍頭企業有75家,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xx55個。建成特色經過林130萬畝、生態畜牧業人工種草基地113.2萬畝、商品蔬菜基地131.9萬畝、茶葉基地29.2萬畝、中藥材生產基地20.7萬畝,較20xx年分別增長65%、87%、11%、217%和228%。累計獲得無公害產地認定61個,面積56.31萬畝;產品認證47個,年產量18.75萬噸;有機農產品認證20個,綠色食品認證1個,質量管理體系認證9個;獲xx名牌產品稱號9個、省證明商標xx個,地理標識產品4個,專利授權4個;獲xx省名特優產品27個,地區優質農產品認證130個。目前,全區已建成優勢特色產業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400余個,初步形成以xx、xx為主的優質肉羊產業帶,以xx、xx、xx、xx、大方為主的馬鈴薯商品薯產業帶,以xx、大方、xx、xx為主的夏秋反季節蔬菜產業帶和以大方、xx、xx、xx為主的優質辣椒產業帶,以xx蘋果、xx核桃、xx櫻桃、xx柑桔為主的精品果業產業帶,以xx、xx為主的高山生態有機茶產業帶,以xx半夏、大方天麻為主的中藥材產業帶。此外,xx地區的xx縣獲“中國南方馬鈴薯之鄉”,大方縣獲“中國皺椒之鄉”及“中國天麻之鄉”,xx縣獲“中國竹蓀之鄉”,xx縣獲“中國貢茶之鄉”,xx縣獲“中國高山生態有機茶之鄉”等稱號。
(六)結合實際,制定了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的規劃
xx地委、行署及相關部門結合本地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提出了“十二五”期間,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的“3321”工程,即:建設300萬畝草地畜牧業、300萬畝特色經果林、300萬畝蔬菜,200萬畝茶葉、200萬畝中藥材。配合3321工程的實施,提出了建設特色農業基地建設工程和“十帶百園”(xx個5萬畝以上的的xx大特色產業帶,3個5000畝規模以上的特色農業示范園),具有全區的戰略高度。另外,xx地區根據本地優勢特色產業發展情況,結合省的“十二五”發展規劃,分別制定了草地生態畜牧業發展規劃、馬鈴薯產業發展規劃、蔬菜產業發展規劃、特色經果林發展規劃、茶產業發展規劃、中藥材產業發展規劃及油菜油脂產業發展規劃等。這些規劃的制定,進一步明確了該區域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的定位、發展思路、發展目標,對于下一步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七)不斷建立和完善政策支撐體系。
20xx年以來,地委、行署相繼出臺了《關于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若干政策的意見》(畢地黨發[20xx]6號)、《關于建設特色農業基地的意見》(畢地黨發[20xx]12號)、《關于實施“三萬”農業示范工程推進特色農業基地建設的意見》(畢地黨發[20xx]13號)、《關于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化水平的意見》(畢地黨發[20xx]19號)、《關于加快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促進土地規模經營的意見》(畢署發[20xx]3號)、《關于推進馬鈴薯產業發展的意見》(畢署發[20xx]6號)、《關于大力推進特色林果產業發展,促進生態建設和農民增收的意見》(畢地黨發[20xx]17號)、《關于促進生態畜牧業發展的意見》(畢署發〔20xx〕26號)、《關于加快高山生態有機茶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畢地黨發[20xx]16號)、《關于加快蔬菜產業發展的意見》(畢地黨辦發[20xx]2號)等一系列扶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政策文件,提出加快發展馬鈴薯、草地生態畜牧業、特色經果林、蔬菜、高山生態有機茶等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明確提出了“做優基地、做大產業、做強加工、做響品牌、做活市場”,“貿工農、產學研一體化”的產業化發展思路,在全區組織實施“3321”工程即特色農業基地建設。
三、xx試驗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十一五”期間是xx試驗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最快時期,但是,由于該區經濟發展相對滯后,人口眾多,自然條件生態環境較差,在發展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中尚存在以上方面問題亟待解決:
一是農業基礎設施條件差。
一方面由于該區域農業生產的自然條件較差、山高坡陡、水土流失嚴重、人口多,另一方面該區域經濟發展相對滯后,長期以來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嚴重不足,農業生產的基礎條件差,受自然災害影響大。目前區域內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在保灌田土的覆蓋面、人均半畝口糧田建設、高標準農田建設,以及農業生產和產業發展的水、電、路配套等方面嚴重滯后,亟待改善。僅靠試驗區自身力量,短期內難以解決,要實現試驗區農業農村經濟跨越式發展,必須下大力解決農業生產基礎設施薄弱的問題。
二是體制、機制有待進一步的完善。
雖然xx試驗區結合當地實際,不斷深化改革,創新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體制和機制,在土地制度改革試驗、林權制度改革試點,財政扶貧資金貼息、信用社貸款的扶貧機制等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改革創新的力度和深度有待提高,特別是作為“先行先試”的試驗區,在政策優惠制定方面,在基層農技推廣體系體系改革與建設方面,在農業科研機構體制改革方面,在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投融資和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機制方面,在調動農業科研、技術推廣人員工作積極性,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等等方面,均需要進一步加大改革的力度,建立起調動多方積極性,促進當地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新體制新機制,確實提高該區域在發展農業農村經濟中的承接能力。
三是投入力度亟待增強。
“十一五”期間,從中央到省,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相關政策,特別是對xx試驗區新一輪改革發展工作給予最大力度的支持,xx試驗區成為投入增長最快、增長最多的時期。但由于該區域長期投入嚴重不足,欠賬較多,加之區域內原有的自然經濟條件較差,從改革開發以來相比較,無論是投入的總量,還是人均的投入量,xx試驗區均處于較低水平,投入力度亟待加大。
四是科技支撐能力較弱,農民科技文化素質較低。
近年來xx試驗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取得顯著進步,特別是農業優勢特色產業快速發展,對于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區域內農業生產的方式較粗放、良種覆蓋率和良法到位率不高,標準化規范化技術的普及率不足,農產品科技含量低等問題較普遍,隨著優勢特色產業的發展,科技支撐能力弱的問題也日漸凸顯,區域內的農業科技研發能力、科技儲備能力、農業技術推廣與示范能力、產業化升級的科技支撐等都還較弱,迫切需要得到加強。xx試驗區人均受教育年限達到6.4年,低于全省人均受教育年限為6.75年水平,農民科技文化素質低,接受新知識、技術能力的能力弱,特別是試驗區農村大量的青壯年外出務工,滯留農村的多是老年、婦女和兒童,農業生產勞動力素質亟待提高。
五是保障體系有待健全。
xx試驗區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在良種繁育體系建設,產業技術支持體系建設、標準化規范化技術基地建設、農產品加工體系、市場營銷和信息體系建設等方面,有待加強和完善。
四、對促進xx實驗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相關建議
xx試驗區成立以來,受到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相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關于支持xx試驗區新一輪改革發展工作推進建議方案的要求》精神,積極支持xx試驗區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xx試驗區人口數量、國土面積是全省第二大的地區,貧困人口是全省最多的地區,是全省具有重要戰略的地區。加快xx試驗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對于促進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對于“十二五”農業農村經濟發展,xx地委、行署及相關部門結合本地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提出了“3321”工程(300萬畝草地畜牧業、300萬畝特色經果林、300萬畝蔬菜,xx萬畝茶葉、xx萬畝中藥材),結合工程的實施,制定了建設特色農業基地建設工程和“十帶百園”(xx個5萬畝以上的的xx大特色產業帶,113個5000畝規模以上的特色農業示范園)措施,明確各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的定位、發展思路和目標,思路清晰。
我們認為:在促進xx試驗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中,要始終堅持實施“工業化”、“城鎮化”帶動戰略,用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發展,用產業化理念推進農業產業發展,用城鎮化理念促進農村發展,進一步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夯實農業發展基礎,在鞏固糧食基礎的前提下,要以創新體制機制為動力,市場為導向,科技為支撐,項目為載體,良種良法配套為基礎,規范化基地建設為重點,產業化發展為保證、提高農民科技素質為根本,下大力推進優勢特色產業發展,促進試驗區農業農村經濟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
1、制定更加優惠的政策措施,加快體制機制建設。
充分發揮試驗區“先行先試”的有利條件,加大改革創新步伐,要創造更寬松的政策環境,制定更有力的政策措施,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加快基層農技推廣體系體系改革與建設,加快試驗區農業科研機構體制改革,創xx建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有效機制,建立充分調動社會各類資源積極參與試驗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新體制新機制,為試驗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2、加大對試驗區支持力度。
從中央、省級層面,要制定對xx試驗區更大的支持政策,在項目、資金、人才等各方面,進一步加大對xx試驗區的支持。特別是要加強試驗區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在水利設施建設、高標準農田建設、水電路配套等多方面給予更大支持。
3、加大對試驗區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的支持。
一是建立xx試驗區與省級農業主管部門、省級農業科研機構建立緊密聯系的專家團隊制度,充分利用專家資源優勢,為試驗區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出謀劃策,充分發揮專家團隊優勢,獲得信息、技術、人才、資金等方面更大的支持。
二是建議xx試驗區農業主管部門,按照確定的重點發展農業優勢特色產業,加強與部、省相關部門單位的聯系,組成特色產業專項考察調研組,深入試驗區開展專項調研,從全省發展的戰略高度,對試驗區各優勢特色產業,再次進行科學合理的定位進一步理清產業發展思路、明確產業發展的措施,促進區域產業之間的合理銜接,強力推進該區域優勢特色產業的發展。
三是省級農業主管部門在農業產業化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農田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農業機械化發展和農民科技培訓等方面,將xx地區納入優先支持和建設范圍。
四是試驗區政府、農業部門,要充分考慮各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總體布局,充分整合有效資源,促進產業發展的有機銜接,共同推進產業協調發展。
農業調研報告15
廣陵是揚州城市的核心區,區劃調整后,并入了5個鄉鎮。面對農業面積增加、農業人口增多、農民增收壓力加大的新形勢,面對中央、省、市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新要求,近期,我們就如何推進廣陵農業轉型升級,促進土地增值、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進行了調查研究,提出以下建議。
一、規模高效農業和休閑觀光農業的穩步推進為我區農業現代化奠定了良好基礎
近年來,我區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推進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現代化,特色都市農業雛形初現。一是體驗農業漸成規模。100家體驗農莊建設任務,已建成31個,在建34個,完成規劃布點17個,并啟動夾江綠色慢道建設。二是優勢產業穩步推進。已建成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為揚州城區提供了80%的地產蔬菜供應量,各鎮也形成了具有鎮村特色的產業基地。三是龍頭企業不斷壯大。現有區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8家,其中省級4家,市級14家,逐步形成“企業+基地+農戶”的產業化運作模式。四是重要載體取得突破。現代農業產業園設施化比重達80%以上,設有研究生、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4家農業龍頭企業和5家農民合作組織入園。五是發展活力持續增強。全區農業向高效化、規模化、無公害化發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面積達45%左右,成立了80個農民專業合作社,46個土地股份合作社。六是農村環境明顯改觀。創成三星級“康居鄉村”16個,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2.61%,李典鎮田橋村被評為“江蘇最美鄉村”。
雖然我區農業現代化建設取得了很大成績,但對照都市農業發展的要求,仍存在著差距和不足,突出表現在整體規劃進程偏慢;龍頭企業規模偏小;基礎設施配套偏舊;技術服務能力偏弱;休閑產品層次偏低等方面。
二、我區農業發展定位調整應努力適應全市“兩融一同”新取向和江廣融合地帶新布局
我區進行農業戰略定位調整必須充分考慮四方面的實際:一是江廣融合發展提出的新要求。上海“后花園”的打造和智慧產業的發展,要求區域內農業轉型必須更加突出休閑、體驗和生態特色,必須朝著“宜居、宜游、宜閑、宜創”方向發展;二是區位的重要性和區情的特殊性。作為核心城區,農業的貢獻份額都在1.5%左右,我區農業轉型升級,不能照搬其他城區發展都市農業的經驗和做法,必須“跳出農業發展農業”。三是我區農業承擔著“三項任務”。服務城市任務、農業現代化任務、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任務。四是我區農業承載著“三重功能”。生產功能,生活功能,生態功能。
綜合以上,建議我區農業轉型升級的方向為:
1、圍繞生產功能,打造“五大”產業基地。一是永久蔬菜基地。以現代農業產業園為依托,重點發展時令蔬菜、高效設施蔬菜和有機、綠色及無公害蔬菜,大力扶持大棚蔬菜和水生蔬菜。沙頭鎮將建立1.4萬畝蔬菜基地。二是優質糧油基地。以區內2個優質稻米基地為核心,建設一批高標準的優質糧油生產基地,把我區糧油業做成揚州市高端專用糧油產業的.典范。三是農產品加工基地。以食品工業園為依托,把園區建設成集加工、制造、流通、研發為一體的現代食品產業集聚區。四是農產品物流基地。以商貿物流園為依托,確保農產品流通順暢。五是現代漁業基地。以國家級四大家魚原種場為依托,按照長江特色水產品苗種繁育、沿江休閑漁業、長江特色水產品高效養殖、漁業捕撈體驗四個功能區建設漁業基地。
2、圍繞生活功能,加快體驗農業發展步伐。按照“產業特色化、布局合理化、景觀優美化、道路循環化”的發展要求,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益運營,發展“回歸自然、認識農業、怡情生活、生態環保”的農業觀光旅游,“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干農家活、摘農家果、做農家事、欣賞農家民俗”的鄉村農家樂體驗旅游,以及“了解農耕文化、學習農業技術、增長農業知識”的農業科普教育旅游,努力提供“可欣賞、可展示、可參與、可體驗、可食宿”的體驗產品。
3、圍繞農業的生態功能,強化生態涵養和撫育。我區水域面積近71平方公里,漁業養殖面積近3萬畝,林地面積近8萬畝,“七河八島”區域,大部在我區范圍內。要高品位實施生態基礎工程,高起點引導產業集聚,高強度推進村莊環境整治和“四位一體”長效管護,進一步改善農村生態環境。
三、堅持以培育龍頭企業和發展體驗農業為抓手實現我區農業“接二連三”轉型升級
1、以壯大農業龍頭企業、重要載體為重點,加大農業“接二”力度。所謂“接二”,就是要用工業化的理念推進農業產業化,以食品加工為主導打通農業產業鏈。一是著力引進和培育農業龍頭企業。積極招引“國”字號、“外”字頭的大型企業集團進入我區休閑體驗農業、農產品深加工等領域;。二是推進農業園區建設。高起點編制園區產業規劃,高標準建設基礎設施和功能設施,建議以自行車漫道為線串起玲瓏水街、曲院風荷、開心農場、科技中心等點,以沿江路為線,串起育苗中心、配送中心、科技超市等點,以黃港路為主線,串起小虹橋村、人民灘村、育新村等點,形成南生產、中物流、北旅游的格局。三是以食品工業園為重點,接長農業產業鏈。圍繞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需要,調整農產品品種結構,為農產品加工企業提供優質、穩定的農產品加工原料。
2、以注入體驗元素、建設體驗農莊為突破,加快農業“連三”進程。所謂“連三”,就是要大力發展休閑體驗農業,把農業當成旅游產品來開發。一是規劃布局。區級層面上,制定區級整體規劃,重點圍繞廖家溝、夾江、北洲主排河三條軸線打造貫通南北、橫穿東西的三條特色體驗農莊帶;鄉鎮層面上,依托各自資源進行個性化設計。二是典型帶動。一方面,著力招引、培育、建設一批體驗農莊精品;另一方面,力爭每個鄉鎮都有能夠引領本區域體驗農業特色發展的典型。三是錯位發展。建議沙頭鎮建設集觀光、認種、采摘、餐飲等為一體的體驗農莊集聚區;泰安鎮建設以溫泉度假和溫泉養生為核心的休閑體驗農莊;杭集重點做好廖家溝、夾江、芒稻河沿線休閑觀光農業及夾江沿線濕地文章;頭橋重點發展垂釣、餐飲、休閑、娛樂和葡萄采摘、銀杏園觀光等項目;李典重點發展休閑漁業、薰衣草花田休閑旅游觀光和生態農莊,并做好為船舶工業園商務需求配套的文章。四是形成合力。要調動鄉鎮、村組和村民的積極性,幫助鄉鎮、村組做好區域規劃,協調解決好土地、資金、項目等瓶頸制約;要加快土地流轉制度創新,保證農民利益長期穩定,提高農民參與土地流轉的積極性。五是整體營銷。集中區級各部門、各鎮、各企業的營銷渠道,對全區休閑農莊進行整體策劃、整體宣傳、整體推介;舉辦經常性的時慶活動,吸引人氣、積聚財氣。六是有序推進。體驗農莊的推進必須精耕細作、循序漸進,成熟一個實施一個,以點帶面、串點成線、連線成片,走內涵式發展之路。
3、以提高農業發展管理服務水平為保障,加強組織領導和體制機制創新。區委、區政府成立了全區休閑觀光旅游農業工作領導小組,為廣陵農業轉型升級提供了組織保障。要建立聯合工作制度。既要要做好資金、土地、人力的統籌使用工作;又要明確相關工作的管理主體和具體落實部門,及時研究協調規劃定點、產業促進、資源統籌和服務監管等方面的重要事項。要探索農業產業化的促進機制。既要把爭取上級資金作為主攻方向;又要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導向功能,加大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項目上的投入,同時要完善市場運作機制,吸引社會資本投入。要健全完善統一、高效科學的全區涉農服務管理機制。既要研究制定有關配套政策和實施細則上下功夫,最大限度地利用鼓勵性政策、爭取優惠性政策和突破限制性政策;又要在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建設上下功夫,加強與科研院所的交流與合作,加強研究生、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二市場三中心”、農產品質量檢驗等平臺建設,健全區、鎮(街道)兩級公益性農技服務組織。要引入農業人力資源合理配置的激勵競爭機制。要組織區、鎮負責同志和村干部到農業現代化先進地區觀摩學習。要鼓勵并扶持農業專業技術人才、具有創業意識的大學生在農村創業。要切實加強農村實用人才培訓,為農業轉型發展提供技術支撐。要完善對各部門和有關鄉鎮的績效考核機制。把重點項目建設、特色品牌打造、體驗農業發展納入目標管理考核體系,建立健全農業產業化目標責任制,加大對有關部門和有關鄉鎮的考核力度。
【農業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農業調研報告01-13
農業園區調研報告03-29
農業服務調研報告03-16
關于農業調研報告12-03
村農業調研報告12-09
農業發展調研報告06-26
農業農村調研報告11-14
農業發展調研報告02-08
鄉鎮農業調研報告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