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發展調研報告
在當下社會,報告的適用范圍越來越廣泛,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涵蓋報告的基本要素。我們應當如何寫報告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農業發展調研報告,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農業發展調研報告1
近年來,我縣農業工作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省、州農業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扶貧開發為重點,大力推廣旱作農業技術,實現高產、高效、優質、生態友好和可持續發展,構建和諧XX,不斷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農業生產現狀及特點
。ㄒ唬┑乩砦恢、氣候、人口耕地狀況。XX族自治縣位于XX中部,XX州東北部,以XX族發祥地和絲綢古道上的重要通道而聞名,濾布是全國唯一的XX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自治縣。地處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過渡地帶,境內山巒起伏,形如駝峰龜背。最高海拔2664米,最低海拔1735米,年均降雨量350毫米,屬溫帶半干旱氣候。全縣現轄XX個鄉鎮,XX個行政村,1893個合作社,總面積XX平方公里,其中山旱地XX萬畝,占86.96%,川塬地XX萬畝,占13.04%,全縣農村戶口XX萬戶,農村人口XX人。
。ǘ┺r業生產情況。主要種植農作物是小麥、馬鈴薯、玉米、谷子、蠶豆、豌豆等。經濟作物是油菜、胡麻、當歸等。
全年共完成春播XX萬畝。其中糧食作物XX萬畝(夏糧5.3萬畝,其中小麥5萬畝;夏雜0.3萬畝;秋糧29.7萬畝,其中玉米6萬畝;洋芋23.5萬畝,秋雜0.2萬畝);經濟作物1萬畝(油菜0.3萬畝,藥材0.5萬畝,其他0.2萬畝);其他作物0.5萬畝。糧食作物夏秋糧播比例達到1:5.6,其中洋芋23.5萬畝,占農作物播種面積的64.4%,成為我縣山區最主要的支柱產業。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農業基礎較為薄弱,全縣山旱地多,土壤肥力差,有效灌溉面積少,抗御干旱等自然災害的能力低。全縣梯田面積XX萬畝,川水地XX萬畝,5°以上坡地10.32萬畝,其中5--15°坡地4.25萬畝,15°以上6.07萬畝。
2、農村服務體系不完善,農業專業技術人員缺乏。辦公設備不齊全,市場經濟信息不靈,鄉農技站既無辦公場地,又無試驗示范經費。嚴重制約和影響著對農民及時咨詢服務和各項新的技術措施落到千家萬戶。
3、農業投入不夠,試驗示范經費不足,直接影響著農作物新品種的更新換代和新的增產措施在大田中示范推廣。
4、縣馬鈴薯良種繁育中心規模小,投資少。繁殖原種、一級種的速度慢,不能確保為全縣大面積推廣脫毒馬鈴薯良種。截至目前全縣已推廣脫毒馬鈴薯面積XX萬畝左右,達到XX萬畝洋芋面積,應加大投資,加快繁育進程。
三、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建議
1、要提高對農業基礎地位的認識。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壓濾機濾布也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基礎產業,是國計民生的大事,各級政府必須從思想上加深對“無糧不穩”、“無糧則亂”的認識,真正把發展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工作放在的重要位置來抓。在全縣范圍內營造重視農業,支持農業生產,特別是解決在農業生產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和問題的良好氛圍。真正為農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一是要科學規劃,大搞農田基本建設,增強抗御干旱等自然災害的能力;二是加大對土地資源的投入,增施肥料,提高土地肥力;三是發展水利、改善農業生產環境,加強對現有水利設施維修與管理,真正發揮水資源在農業生產中的命脈作用。
2、要有計劃、有步驟,逐步建立健全農村服務體系建設,在加強對現有技術人員的培訓的同時,千方百計想法解決農業專業人員缺乏的現狀。充實和加強基層鄉站技術人員隊伍,逐步完善鄉站辦公場所。今年計劃在唐汪鎮建立一個鄉農技站的同時,及時向上級業務部門申報鄉站建設項目,爭取省州的支持。
3、要增加對農業生產的投入,引導農民走科技興農的道路,要把農業科學試驗、品種引進示范推廣、病蟲害調查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增強農業后勁,盡快使先進技術、優質品種在XX的土地上生存開花。
4、加大對支柱產業馬鈴薯良繁的資金投入,盡早實現洋芋脫毒化。一是加強對組培室擴大和管理,提高脫毒苗的生產效率,為繁育原原種提供優質脫毒苗;二是擴大原種和一級種薯繁育速度,增加面積,擴大范圍,加強管理,提高制種產量,為盡快實現洋芋脫毒化對良種的需要量;三是從外地調運優質馬鈴薯種籽是實現良種化的重要途徑;四是引進新的增產潛力大的馬鈴薯品種,進行示范觀察,選擇出適應我縣種植的品種,推廣應用到大田生產中,為品種的更新換代打好基礎。
5、要加強旱作農業全膜雙壟溝播技術推廣的組織領導和資金配套工作。力爭做到組織到位、技術到位、落實到位,全面完成省上下達的500萬畝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的示范推廣任務,安排好各項試驗、示范內容落實工作。搶抓機遇,開拓進取,全面完成任務。
農業發展調研報告2
金秋九月,你們不辭辛勞,蒞臨我鎮調研指導工作,這充分體現了縣委政府和各級領導高度重視我鎮農業產業化發展工作,為此,受唐書記、魏鎮長的委托,我謹代表洛澤河鎮黨委政府及全鎮農民朋友向各位領導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按照會議安排,現就我鎮農業產業化發展情況匯報如下,不妥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一、洛澤河鎮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
洛澤河鎮是一個集干熱河谷、二半山、高寒山區為一體的農業大鎮,屬中深山深切割山地地貌,境內山高谷深,溝壑縱橫。幅員面積296.47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780米(全縣最高點),最低海拔850米,相對高差1930米,立體性氣候突出。全鎮有耕地6.29萬畝,人均占有耕地僅1.03畝,平壩面積不足2%,林地22.3萬畝,森林覆蓋率24.8%,是耕地面積的3.5倍。轄13個村290個村民小組,總人口61055人,其中農業人口58341人,占全鎮總人口的95.5%,20xx年末,全鎮農民人均有糧216公斤,人均純收入2424元。
近年來,鎮黨委政府按照“一產調結構,二產抓服務,三產建平臺”的目標定位,在堅持穩定糧食生產不放松的基礎上,積極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培育支柱產業,積極發展生核桃、花椒、烤煙、魔芋、蔬菜
等特色產業種植和生豬、土雞養殖。初步構建了農業產業化經營新體系,農民收入穩步增加,全鎮農業和農村經濟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
(一)林產業初具優勢規模。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一鎮一業,一村一品,靠山吃山”的農業產業化發展工作思路,堅持把核桃、花椒作為農民增收支柱產業加以培植,20xx以來,全鎮規劃完成核桃種植7個村73個村民小組11.3萬畝,花椒種植5村43個村民小組2.95萬畝,漆樹種植2村20個村民小組1.05萬畝,20xx年,僅退耕還林種植的3000畝花椒,收入就超過1500萬元,農民人均可增收257.1元。同樣,2年后,10多萬畝核桃將成為全鎮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特色優勢產業塊狀日益明顯。
。ǘ┬竽廉a業不斷壯大。立足區位和資源優勢,圍繞產業化發展,把全鎮13個村劃分為“河谷果蔬區、二半山糧林區、高寒畜牧區、糧煙綜合示范區、工礦經濟區”五大發展區域。在虎丘、大寨、龍潭、太坪四個村上半村和筍葉村高寒畜牧區,重點抓好土雞、能繁母豬、商品豬示范小區建設。近年來,全鎮已建生豬養殖小區3個,扶持規模養殖大戶6戶,規模養殖戶生豬出欄占全鎮比重的15%。沿螞懷線和貓謝線建立毛坪灣灣灘、虎丘朝門“現代養豬項目”各一個,扶持養殖戶100戶;在虎丘村三寨、小苗、朝門新建“退耕還林后續養豬項目”一個,帶動扶持養殖戶148戶。建立虎丘蘆茅、小苗、三寨萬只土雞養殖示范點,示范點有上千只4至5斤土雞已上市。目前土雞養殖初見成效,為農民帶來不錯的'收益。
(三)其它產業得到有力鞏固。20xx年,規劃完成蔬菜種植15600畝,其中核心樣板840畝;完成魔芋種植6600畝,核心樣板1600畝,根據目前市場價,預計魔芋一項收入將達1400多萬元,農民人均可增收200多元;烤煙規劃種植5700畝,市級樣板1000畝,7月份如沒有遭受大雨冰雹災害,烤煙將是我鎮獻雞、簸以、倉盈三村煙區農民的經濟支柱產業。
。ㄋ模┺r業生產組織更加完善。為了推動產業結構、產品結構調整和新產品開發,不斷提高產品質量,促進產業的繁榮和發展,增加產業經濟的市場競爭能力,自20xx年以來,洛澤河鎮相繼成立了洛澤河鎮花椒協會、虎村核桃產業協會、向家蔬菜協會等農業產業化新經濟組織。通過發展專業合作組織,規范產業協會,明確協會職能,進一步建好產業發展的服務保障機制,真正做到產、供、銷一條龍服務,為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了經濟、技術保障。
二、下步發展計劃
為加快洛澤河鎮農業產業化發展,我們將從以下三個方面下功夫:一是科學制定產業發展規劃?茖W規劃是產業良性發展的前提,要做大做強各項農業產業,必須進一步搞好發展規劃。一要注重產業規劃的科學性。按照“功能分區、布局合理、資源集約、生態環保”的總體要求,降低開發建設成本,加速產業集聚發展。二要注重產業規劃的前瞻性。根據全鎮不同的資源條件、地理區位、產業基礎,充分考慮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開發潛力,緊密結合長遠發展需求,科學布局,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努力完善配套設施,有效避免低水平產業結構,確保農業產業可持續長足發展。三要注重產業規劃的嚴肅性。嚴格執行建設規劃,杜絕農戶無序發展,促進核桃產業健康發展。
二是加大產業建設投入。要建好各項農業產業,必須加大投入。一要加大財政資金投入。抓住產業發展政策機遇,有重點的增加產業建設資金投入,不斷改善交通、水利等基礎條件,積極拓展各項產業發展空間。二要堅持集約利用土地。規范實施地上栽核桃,樹下種牧草的復合型開發模式,輻射帶動畜牧產業的發展,集約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單位產出率和資源環境容量。
三是營造良好發展環境。一個好的發展環境,對產業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一要建立科學合理的管理體系。立足村情、社情,建立科學、合理、完善的產業管理機構,使產業管理機構的職能職責制度化,為產業的良性發展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確保產業發展上檔次、上水平。二要建立精簡高效的服務保障機制。按照農村經濟專業和經濟組織的要求,發展專業合作組織,依托產業優勢,爭取扶貧項目資金,規范扶貧互助合作社,為產業發展提供經濟保障。三要打造配套和諧的產業發展環境。按照實地、實際、實效的原則,通過會議、舉辦科技培訓班,現場培訓等方式,加強對廣大農戶進行實用技術培訓。邀請知名專家舉辦科技講座,對鎮、村、社干部進行培訓,推廣普及產業技術,提高管理水平,營造配套和諧的農業產業化發展環境。
農業發展調研報告3
一、xx鎮基本情況
xx鎮是京山縣南部門戶重鎮,處在大洪山與江漢平原的過渡地帶,屬丘陵地貌,版土面積215.2平方公里,轄25個村(場),6724農業戶,2.8萬多農民,耕地面積6.9萬畝。早稻種植面積3.2萬畝,中稻種植面積3.1萬畝,晚稻種植面積3.4萬畝,全鎮全年水稻種植面積9.7萬畝。獲“全國萬畝水稻機插秧核心示范區”,獲“荊門市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鄉鎮”。
二、xx鎮農業機械化發展現狀
近年來,由于國家農機具購置補貼惠農政策的利好因素,各級黨委、政府“強基礎,重民生,促發展”的重要決策引導,從到是農村農業機械化快速發展時期,從小型手扶拖拉機、大型聯合收割機到手扶式插秧機,xx鎮的農業機械擁有量有了跨越式發展。截止6月底,全鎮插秧機從的70臺增加到今天的560多臺,xx鎮的插秧機保有量在全省鄉鎮中是位居第一。全鎮現有大型聯合收割機165臺,大型旋耕機135臺,小型手扶拖拉機(配套小旋耕器)多臺,現有排灌臺(點)1200處,全鎮農業機械總動力5.6萬千瓦。全鎮現有農機專業合作社4個。全鎮小麥機收率達92%,早稻、中稻機耕機整率達93%,早稻機插面積達1.9萬畝,中稻機插面積達1.3萬畝,機插率達51%。全鎮上半年機械作業平均率達78.6%,水稻生產主要環節基本實現了全程機械化作業。
三、xx鎮農業機械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1、農業機械利用率低,農機具維修保養不到位。
“有機戶無田種,無機戶種田難”。這種現象使得農機具的利用率不高,建議鼓勵無機戶把農田“托管”給有機戶,推動土地流轉,讓農機大戶變成種糧大戶,讓有產業的農民不再為自己的幾畝田操心,輕裝上陣,專心自己的產業。還有一種情況是由于農機具沒有得到很好的維修保養,在農忙正準備作業時“趴窩”,也降低了機械利用率,建議農業機械銷售商增加售后服務,特別是享受國家惠農補貼資金的農機具,不是“一賣了之”就完事了。
2、農機合作社的社會效益不強。
xx鎮現有“親農”、“源發”、“銀華”等多個農機專業合作社,但合作社社員一般都是單兵作業,個人結算,各自為戰。合作社戰斗力不強,凝聚力不夠,制度不完善,建議本著農機戶自愿,組建有特色、小巧型農機專業合作社,以“托管”、“代管”本組、本村的'閑散田為主,實行規范化、規;r業機械作業,增加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國家農機購置惠農補貼指標太少。
因國家政策的利好因素,加上大型收割機4-5年就要淘汰,所以現在農村購買各類農機具的熱情持續高漲。以今年第一批農機具購置補貼為例,全鎮有48位農戶申請購買大型聯合收割機,而落實享受國家惠農政策購買大型聯合收割機農戶只有20人。建議向農機大戶、科技示范戶傾斜農機具惠農補貼政策,實行“普補”,以實際購機、實地作業、服務周邊農戶,得到認可后,再“以獎代補”獎勵購機戶,間接提高農機具利用率。
4、鄉鎮農機公益服務中心力量單薄。
在京山縣的綜合機構改革中,鄉鎮農業機械管理站撤銷,成立“農機服務中心”,人員由9人減少到1人,人員身份也轉變成社會聘用人員。鄉鎮農機人員是負責基層農機推廣的最前線,為千家萬戶服務,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農機產品的科技含量越來越高,特別是水稻機插秧新技術,要求農機與農藝的高度結合,這些都對服務人員提出更高的要求。建議增加農機經費投入,改善辦公條件,定期組織鄉鎮農機服務人員參加各類培訓,系統提升鄉鎮農機服務人員的綜合業務素質和服務能力。
5、農村農業基礎綜合配套設施老化。
鄉鎮農村的機耕道還是上世紀70年代修的,經過這些年使用,已是殘缺不全,有些大型農機具根本到不了農田,只能是“望田興嘆”。農村的水渠也是老化漏水,難以暢通,而機插秧是薄水淺插、栽后回水,這樣就對水源有一定的要求,這些問題都嚴重抑制了農機化的發展。建議抓住新農村建設的機遇,把農村機耕道、水渠網絡建設納入新農村建設規劃中,沒有現代農業的機械化,也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新農村。
農業發展調研報告4
按照區政協20xx年度常委會工作計劃安排,區政協專門成立了由一名政協副主席任組長,區政協相關委室和區農業局的有關人員組成的調研組,就全區都市農業發展情況進行了深入調研。具體調研情況如下:
張店區現有農業人口14.04萬人,耕地面積8.1萬畝,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1286萬元。20xx年,為加快提升全區農業發展整體水平,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區委區政府立足區情,確定了“調整農業結構,優化農村環境,富裕農民生活,服務城市需要”的現代農業發展思路,著力推進都市農業發展。成立了由政府牽頭、部門組成的加快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工作領導小組,先后印發了《關于加快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的實施意見》、《關于推進全區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及股份合作制的指導意見》,對加快發展中心城區都市農業做出了全面部署。目前,我區都市農業發展初具規模,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開始顯現。
1、科學規劃,合理定位
全區都市農業發展遵循“點線面相銜接,大中小相配套”的原則,因地制宜,著重建設“四個片區”:一是建設優質糧食生產片區。主要是依托馬尚鎮、房鎮鎮、中埠鎮等區域內的農田,發展精準農業生產,建設優質糧食生產基地。二是建設生態涵養發展區。以黑鐵山、玉皇山、炒米山、唐家山等區域為主,深入挖掘山區特有資源優勢,積極發展特色農業、生態農業和休閑觀光農業。三是建設生態經濟林果帶。在傅家鎮、馬尚鎮、房鎮鎮重點實施濱博高速公路沿線經濟林產業。四是進一步打造城市綠地生態體系。主要沿主干公路、主河道建設綠色通道、防護林帶以及環村、環鎮生態林,大力發展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兼備的經濟林果帶。
2、突出特色,全面推進
我區都市農業園區發展特色鮮明,農業結構調整進展順利,生態綠化修復初見成效,都市型現代農業框架初步形成。目前,灃水鎮、中埠鎮、傅家鎮、杏園街道累計種植核桃8000余畝;初步完成大規模沿路、沿河綠化,種植園林綠化苗木9000余畝;黑鐵山區域生態修復規劃面積2230畝,已完成苗木種植1200畝;實現土地流轉面積達到1.96萬畝,發展種植專業合作社8家。以建設各具特色的都市農業園區15個,總規劃面積8000余畝,計劃投資近9億元,已完成投資2.8億元,同時,注重引導園區積極與科研院所聯系,引入先進的'科技項目,種植適合本地的特色農產品,帶動都市農業向名、特、優方向發展。
3、政策引導,全力扶持
區政府從財政上不斷增加對都市農業發展的投入,制定了一系列的都市農業補助、獎勵政策。按照都市型現代農業示范園區規劃建設的單位,區財政按照當年實際投資額的5-10%予以補助;對按照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要求實現長期結構調整的,按照其調整面積,區財政按每年300元/畝的標準連續補助三年,當年提供300-500元/畝的苗木補助;對實現長期結構調整的鎮,區財政按照每調整1000畝獎勵2萬元標準予以獎勵。對都市農業園區建設配套設施所需的用地指標,優先予以安排。目前,全區已兌現各類苗木補助款490.31萬元;對5個都市農業示范園區發放獎勵資金45萬元。同時,積極協助解決都市農業園區用地問題,已落實新增指標和掛鉤指標1654.2畝。
農業發展調研報告5
科學把握農村經濟發展規律,與時俱進做好“三農”工作做出的重大決策,充分體現了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為新時期“三農”工作指明了方向,為推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新農村建設不斷開創新局面創造了條件。
一、農業發展現狀
1、基本情況:
xx街道辦事處轄3個管理區、17個行政村、6500多農戶、農業人口23061人,總耕地面積1391公頃,人均耕地面積不足1畝,農民人均純收入7056元。
2、發展現代農業的制約因素:
、俑、淡水、生物資源相對匱乏。近幾年,隨著招商引資事業的蓬勃發展,先后有20余家項目在xx建成投產,鵝莊管理區全部規劃為市開發區,所轄土地主要用于工業項目發展;神洲生態樂園、濟南鮑德冶金石灰石有限公司、xx煤礦矸石熱電廠等工業項目的開工建設,也占用了較多的土地資源,使轄區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相對緊張,發展現代農業的空間相對狹小。
、谵r業基礎薄弱。xx一直是傳統的工業強鎮,農業發展相對落后,農業生產主要以家庭承包、粗放經營為主,農業基礎設施還不夠完善,缺乏大型農業龍頭企業、特色農業,農產品附加值低,現代農業基礎比較薄弱。
、坜r民發展現代農業的意識不強。受傳統經營習慣的影響,當地村民普遍存在重工商、輕農耕的思想,有個別村的個別戶甚至存在土地撂荒現象,發展現代農業的思想阻力較大。
3、發展現代農業的'有利條件:
①道路暢通,交通方便。轄區內309國道橫穿東西,244省道縱貫南北,駐地位于垛莊、曹范等鄉鎮出入市區的交通要道,即將建成通車的濟萊高速路橫穿xx南部山區并且開有路口,明埠路、埠翟路、埠旭路以及各條鄉村路網相連,交通十分方便,為人流、物流的集散創造了條件。
、诰嘀行某菂^近,工商業基礎雄厚。xx位于濟南半小時經濟圈內,距離明水中心城區10分鐘車程,容易在信息、技術、市場、理念等方面接受大城市的輻射影響;xx工商業較為發達,駐地工商個體戶達到600多家,從業人員7000多人,人均收入水平較高,初步具備了工業反哺農業的條件。
③招商引資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了契機。濟南植物園于去年國慶節前夕建成開園,其規模和植物物種數在全省都位于前列,為發展現代農業和觀光農業提供了良機;銀鷺食品項目近期在xx開工建設,為開發種植糧食作物,加快小雜糧、蔬菜、果樹等基地建設創造了條件。
、墚a業結構調整為發展現代農業奠定了物質基礎。隨著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實現了兩個轉變,即由“地下企業”到“地上企業”的轉變和由“黑色產業”到“綠色產業”的轉變,逐漸擺脫了對煤炭產業的過度依賴,開創了生態旅游、機械加工、商品物流等產業齊頭并進的良好局面,經濟發展一直保持了25以上的增幅,為發展現代農業奠定了豐厚的物質基礎。
二、發展現代農業的思路
按照強項提升、弱項突破,整體推進、全面發展的原則,重點實施六大工程,全力開啟xx發展現代農業的新局面。
1、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工程。
充分發揮垛莊水庫低壓灌溉工程效能,維護好現有農田水利基礎設施,逐漸擴大水澆地面積,穩步提高糧食總產量和畝產量。在巴漏河沿岸各村建設提水站,并修建一系列的蓄水方塘,做好雨季蓄水工作,計劃5年內擴大水澆地面積6000畝,使水澆地總面積達到12870畝,占耕地面積的62。進行科學施肥測土施肥試驗,大力推進一池三改工程,多施用有機肥,不斷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單位土壤的產出率,為現代農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2、農民增收工程。
以產業調整為動力,進一步加快農民增收致富步伐。依托銀鷺集團,發展訂單農業畝。大力扶持培植金燕肉雞深加工項目,形成年加工肉雞10萬只的規模。打造品牌農業,培育一批富有xx特色的有機綠色農副產品,做大做強牛羊肉、小雜糧批發等產業。大力發展現代畜牧業,每年新增規模養殖戶10戶;每年遞增奶牛10頭以上,爭取到,奶牛養殖量達到200頭的規模;建設標準化蛋雞養殖場一處,達到每年產蛋量700噸的規模。發展庭院經濟,引導農戶在庭院中種植花卉、食用菌或從事小型加工業;發展勞務經濟,引導農民外出務工,增加收入。
農業發展調研報告6
為促進轉型跨越發展,全面落實全省農業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提升我市農業科技發展的層次和水平, 按照xx市農業局要求,于xx月xx日對我市農業科技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xx市農業科技發展基本情況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我市堅持以“抓產業,建基地、上龍頭、求高效、重生態、保安全”的發展理念,實施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發展,產業化經營,全力推進科技興農戰略,積極發展現代農業,促進了農業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一)糧食生產能力持續增強,特色產品規模化生產趨勢凸顯。
我們活用國家惠農政策,加大良種推廣力度,實施測土配方施肥、強化機械作業等關鍵技術措施,使全市糧食總產穩步增長。同時,加快推進了農業種植業優勢區域發展,現基本形成了西部水稻、東部玉米、中部水稻、玉米、雜糧混合種植的糧食生產優勢板塊,連續三年實施了科技示范園區建設和糧油高產創建示范田建設,提升了全市糧食生產能力和水平。
特色農業也呈現出規;l展態勢,“一村一品”特色產業發展格局初步形成:以上營、新安等為主的食用菌種植;以平安鎮為主的綠色水稻種植;以溪河、白旗為主的肉雞養殖;以法特、亮甲山為主的生豬養殖;以朝陽、舒郊、二道等為主的綠色蔬菜種植等等一批特色農業專業村、示范村如雨后春筍,蓬勃發展。
(二)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不斷提升。
截至現在,我市本著早認識、早部署、早準備、早安排、早行動、早落實、早出成果七個方面,在行動上堅持認識到位、組織到位、宣傳到位、培訓到位、服務到位、督導到位、落實到位,堅持農業科技攻關不動搖、堅持農業技術推廣能力不動搖、堅持大力培養農業科技人不動搖、堅持扎實農民科技培訓不動搖、堅持農業農村經濟持續不動搖、堅持千方百計推動農民增收不動搖、堅持惠農政策農民致富不動搖。在工作上重點完成七項工作:完成農村沼氣池建設工程、“雙通”工程、安全飲水工程、環境整治工程、農村文化建設工程、農村科技創新工程。
(三)農業科技推廣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示范輻射效應正在逐步擴大。
近年來,我市農業新技術推廣步伐不斷加快,立體間作套種,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xxxx玉米良種推廣,優質玉米地膜覆蓋,玉米新品種種植示范,土地深松旱作農業技術等一大批新技術、新品種得到重點應用,農業產出效益明顯增加,特別是我市今年取得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輝煌成績:被國務院評為國家級產糧大縣。
二、當前xx市現代農業科技發展的優勢與存在問題
我市農業科技發展已經邁開了可喜一步,部分資源優勢、人文優勢、政策優勢得到了發揮,但仍蘊藏的巨大可挖掘潛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地理優勢得天獨厚
我市幅員遼闊,光照充足,氣候溫和,適宜于水稻、玉米、小雜糧、藥材等多種農作物和經濟作物生長,發展特色農業具有優越的自然條件。
(二)政府政策有力推動
市委政府“xx”期間提出實施“五大戰略”的宏偉構想,其中在農業富民戰略中對今后全市現代農業發展,特色農業提升提出了明確的思路和目標,為加快農業科技發展和產業升級提供了良好契機。
(三)特色農業產業格局初步形成
在科技為先導引領,政策為主導推動,利益為根本驅動的前提下,全市xx個鄉鎮都具有產業基礎,且初具“一村一品”雛形的特色產業顯露端倪,為發展現代農業奠定了良好基礎。
(四)農業新技術運用與推廣勢頭強勁
到目前農業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已從體制上、規劃上有了較好基礎,開局良好,廣大農民群眾已經認知,產業發展中科技貢獻份額逐年加大,為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然而我市農業科技發展總體上還處于初級階段,現代農業發展與先進地區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政府對農業產業化發展,產業化經營著眼點和立足點沒有完全找準,農業部門協調配合需要更加統一。
雖然近年來,政府對“三農”十分重視,每年投入逐步加大,但在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科技、興農方面沒有制定出完整的現代農業發展統一規劃,投入只偏重基礎建設開發,各鄉鎮對本區域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和目標不夠清晰,涉農部門之間缺乏統一的協調和配合,資金難以整合,各自為戰突出,因此在農業產業發展方面沒有統一規劃目標,形不成合力,限制了全市現代農業發展進程。
(二)農業產業化發展投入不足,舉步維艱,基礎脆弱,難以抵御市場風險。
我縣農業項目長期以來重基礎建設,輕產業發展,重傳統產業生產,輕科技提升,使農業產業化規模層次不高,規模不大,基礎薄弱,加之各類服務組織和服務體系不夠健全。難以增收增效。全縣xx萬畝溝壩地,可謂旱澇保收,但種植單一,傳統耕作方式占主導地位,產業發展滯后,難以產生經濟效益,龍頭企業只能維持現狀,擴大再生產能力較弱,小型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技術設備落后,生存困難。
(三)農業生產組織經營程度低,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不盡人意。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服務層次較低,目前我縣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大多以生產資料的`采購服務和組織農產品統一銷售等初級合作為主,而入農產品加工、技術培訓、市場信息等農民企盼的,對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提高經濟效益作用更大的合作,開展的較少。農民專業合作社內部運作還很不規范,建立財務管理制度、建立合作社內部控制制度、建立民主管理制度、按照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制度進行會計核算的比例仍然偏低。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力度不夠,各級財政對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扶持資金較少,有關部門對合作社的扶持沒有完全形成合力。
(四)農技推廣體系與服務水平不高,農業科技人才嚴重缺乏。
在鄉鎮機構改革后,鄉鎮農技推廣部門,被“轉、并、撤”,鄉級農技推廣“網破線斷”狀態,農業科技人才流失嚴重,沒有形成新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影響了農業科技的推廣和普及,不能充分發揮科技對農業的貢獻作用,縣直涉農部門農業科技人才隊伍短缺乏、老化、青黃不接,政治生活待遇不高,缺乏激勵機制,其作用得不到充分發揮。
(五)農村金融服務機構不完善,門檻高,農業企業和農民融資困難。
小額貸款公司少,農民創業缺乏啟動資金,商業貸款程序繁,利息高,擔保困難,不能適應農業季節性所需的企業資金需求。二是門檻高,貸款數額少,由于農業企業多數為民營企業,土地使用權證、房產證等不完善。企業經營管理條件不能滿足貸款要求。
農業發展調研報告7
x縣屬于老、少、邊、窮、庫區縣,位于xx省西部,xx市東南面,素有xx“門戶”之稱。全縣農業人口25.6萬人,耕地面積31.7萬畝,其中水田27.9萬畝,旱地3.8萬畝,林地面積180.9萬畝(xx年統計數據)。在深入實施精準扶貧、推進全民小康社會的攻堅期,如何摸清農業農村基本底數,推進農業結構轉型調整,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是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問題。
一、農業農村生產發展現狀
一、農村勞動力構成情況。全縣農村勞動力資源18.6萬人,其中男勞動力9.5萬人,女勞動9.1萬人,農村從業人員16.8萬人,較xx年減少0.4萬人,減少2.4%。
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情況。目前,全縣完成農村公路建設197公里;實施“五小”水利建設,新增改善灌溉面積3.28萬畝。自來水受益村132個,在xx年基礎上增加1.5%,通村公路134個,增加2.3%,農村通電與通電話村134個,與xx年持平。
三、農村能源物資消耗情況。農村用電量2481.9萬度,較xx年增加26.3%;氮肥施用量8615噸,減少11.2%,磷肥施用量3147噸,減幅達到4.4%,鉀肥施用量1098噸,增幅3.4%,復合肥施用量7030噸,增幅46.7%;農用薄膜施用296噸,增幅17.0%,柴油1385噸,增幅18.2%,農藥456噸,增幅8.1%。
四、主要農作物生產情況。全縣農作物種植總面積59.9萬畝,增幅9.1%。其中糧食作物播種21.5萬畝,增加4.2%,產量7.37萬噸。一年生經濟作物種植27.96萬畝,在xx年基礎上增加3.65萬畝,增幅15%。柑橘種植22.4萬畝,產量17.9萬噸,增幅分別達8.3%和19.3%;特色水果種植0.34萬畝,增幅3%,產量1.8萬噸。
五、畜牧漁業生產情況。全縣生豬出欄15萬頭,增幅5.6%;牛出欄0.89萬頭,增幅8.5%;羊出欄2.5萬只,增幅6.4%;家禽出籠86萬羽,增幅5.5%。肉類產量達12758噸,增幅達8.8%;水產養殖1.5萬畝,增幅1.7%;產量達2424噸,增幅達10.1%。
六、農業裝備發展情況。xx年,全縣農業機械總動力2.1萬臺,16萬千瓦,增加0.39萬臺,2.4萬千瓦;機耕面積達18萬畝,增幅84.5%;機收面積9.3萬畝,增幅達106.7%農機作業面進一步加大,農業裝備水平進一步提高。
七、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情況。xx年,全縣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產值11.8億元,年遞增4%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5318元,增速達13%以上。
二、農業農村發展制約因素
一、農業生產老齡化趨勢明顯。調查的7個鄉鎮70戶農民,353人,其中務農人員139名,占調查人口的39.4%,外出務工103人,占31%。50歲以上務農人員73人,占52.5%。務農人員老齡化趨勢嚴重,且呈逐年增長態勢。今后,農業面臨“誰來種地”、“誰會種地”、“誰種好地”的問題將日趨嚴重。
二、農村勞動力素質整體不高。調查的務農勞動力中,小學以下文化程度124人,占89.2%,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2人,占1.4% 。勞動力素質低下,思想保守,接受新品種、新技術、新事物能力不強;特別缺少開拓創新意識,創業能力不足,難以擺脫傳統生產方式“固囿”,盲目生產,影響了農業生產效益的整體提高。
三、農業扶持政策宣傳力度不夠。據調查,達嵐鎮都用村農戶楊勝好,這些年兒子在外打工,賺了一點錢,堅持回家創業,去年養了20多頭羊,今年準備擴大規模,但對“到哪個部門爭取政策支持”、“有沒有貸款扶持”等政策一竅不通。調查的70戶農戶,95.7%的農戶對惠農政策缺乏了解。政策的“公開性”和“透明性”不足,直接導致農民對政策的“認知感”、“獲得感”、“滿足感”大打折扣。
四、農村土地拋荒問題較嚴重。隨著農業生產成本增加,農產品價格水平較低,農業比較效益下降。農村有知識、有頭腦、有能力的年輕人大量外出務工,導致農村部分土地拋荒棄管,且有逐年加重趨勢,極大地影響了農業生產的平穩、持續和健康發展。
五、農村土地流轉組織化程度低。調查發現,目前,農村土地大部分通過“親戚代種”、“少量租金轉包”、“他人免費承包”等農民自發形式進行分散流轉經營,農村土地流轉規范化、組織化、規模化程度不高,影響了農村土地整體利用效率。
六、農業機械化發展水平不平衡。調查發現,基礎條件較好的鄉鎮,機耕率達到了60.3%,農業機械化水平相對較高,其它山區鄉鎮,由于受特殊的地理環境制約,大部分還在采用牛力耕作,農業機械化水平發展不平衡,嚴重制約了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
三、農業農村發展出路及對策
一、堅持政策惠農,讓農民發展生產“動”起來。充分發揮各級、各部門人員和資源優勢,把各類農業優惠扶持政策,梳理、匯總成冊,當好政策“宣講員”,加大中央和地方各項強農、惠農、扶農、助農政策宣傳,為農民發展生產注入一針“強心劑”。積極鼓勵引導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回鄉創業,及時根據政策調整方向,因地制宜、因戶施策、因人而異,搞好產業規劃,實施產業開發,把農業扶持政策用活、用好、用足,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建立信貸資金支持新型經營主體的長效機制,簡化農業信貸資金申報、審批程序,開辟信貸資金支持“快速通道”,讓農村有為青年敢用、有好農業信貸資金,在家門口創業致富。
二、堅持制度管農,讓農村土地流轉“活”起來。建立農村土地向種植大戶、種養能人、、家庭農場、合作組織、龍頭企業規范、合法、有序流轉機制,讓農村產業帶頭人吃下一顆“定心丸”,鼓勵他們采取土地入股、土地轉讓、土地出租、土地托管、土地置換等多種形式進行土地流轉,從事農業產業化經營。明確農村土地產權歸屬,建立土地流轉公證制度,完善土地流轉監督機制,健全土地流轉中介服務組織,讓土地流轉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利可圖,切實用好、用活每一分土地,限度地發揮土地在農業生產上的增值效益。
三、堅持科技興農,讓先進技術全面“推”起來。堅持強化產學研結合、農企校聯結,緊緊圍繞農業主導產業,加快先進技術引進、示范、推廣,通過創新技術集成,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效率。健全縣鄉農技推廣、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一主多元”、“三位一體”的農業服務體系,確保技術推廣責任到村、服務到人、覆蓋到面。強化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著力培養一批有頭腦、懂經營、善管理、能創業的新型職業農民,進一步提高農民科技素質,不斷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求。
四、堅持裝備固農,讓現代農業生產“跑”起來。大力實施農業機械裝備提升行動,完善農機購置、政策性保險等補貼政策,加快新型農業機械引進、示范和推廣,重點引進更新一批農業排灌、運輸、耕作、植保、收割、加工機械,實現農業裝備高效化、自動化、智能化。要加快節種、節水、節肥、節工等節約節能型農業裝備引進利用,不斷拓展農機作業領域,提高農機服務效率,積極推動農機服務市場化和產業化,讓先進農業裝備“領跑”現代農業發展。
五、堅持產品優農,讓農村群眾盡快“富”起來。大力推進“產品優農”戰略,創建一批優質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健全“全程化”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強化產前、產中、產后質量跟蹤服務,切實保障好“舌尖上”的安全。堅持農產品質量監管、產品產地認證、品牌創建同步跟進,引導新型經營主體,加快“三品一標”認證,加大“名、特、優、新”品牌創建,以監管促品質,以品質創品牌,以品牌提質量,以質量贏市場,進一步提升農產品競爭力。大力推進“互聯網+農業”行動,發展農村電子商務,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創建特色農產品銷售網店,借助電子商務的強大網絡推介力,搶占市場先機,向市場拓展要“效益”。
六、堅持產業強農,讓農業經濟迅速“升”起來。要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大力推進“產業強農”戰略,因地制宜、注重特色,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實施結構優化調整,促進產業轉型提質增效。要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產業化發展上的“火車頭”作用,大力推進椪柑、玻璃椒、鐵骨豬、烤煙、茶油、生姜、葡萄、佤鄉米等特色產業“八大園區”建設,不斷提升產業規模和檔次。充分調動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特色種養業,加快創意、休閑、循環、觀光、生態農業園區建設,培育農業新的經濟增長點,拓展致富門路,打造xx農業經濟發展“升級版”,促進經濟高效、生態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農業發展
農業發展調研報告8
農業全產業鏈是在當代我國農業產業結構升級和食品安全要求不斷提高的背景下產生的一種全新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是指以消費者為導向,同一農業產業內或不同產業間的多個經營主體,依據特定的邏輯關系、利益關系和時空布局形成的,以產品或服務為對象,以資本和技術為紐帶,以價值增值為目標,從農業產業鏈的源頭做起,涵蓋了種養殖與投入品采購使用、農產品加工分銷及物流、品牌推廣等從田間到餐桌多個環節的產業鏈系統。發展農業全產業鏈,有利于推動我市農業龍頭企業轉型升級,有利于促進我市農民就業增收,有利于提高我市農業資源循環利用水平,有利于保障我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有利于加快推進我市農業現代化。
一、我市農業全產業鏈發展的基本情況及主要特點
。ㄒ唬┗厩闆r
近年來,我市通過建設農業全產業鏈來謀劃提升農業核心競爭力,通過種子種苗工程、園區(基地)建設、農產品深加工、物流配送、批發市場經營、農產品電子商務等環節不斷推動農業全產業鏈的整合和一體化運作,加快農業全產業鏈的發展。截至20xx年底,我市已擁有產值億元以上的農業(指種植業和畜牧業)全產業鏈15條,其中,產值10億元以上農業全產業鏈3條(慈溪蔬菜、鄞州藺草、余姚榨菜),產值5億元以上農業全產業鏈 3條(慈溪生豬、余姚畜禽、象山柑橘),產值1億元以上5億元以下農業全產業鏈9條(余姚稻米、鄞州稻米、奉化稻米、鎮海獺兔、余姚茭白、象山白鵝、甬優種業、江北奶業、寧海畜禽),主要農業全產業鏈基本情況。
我市農業全產業鏈的發展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一是全產業鏈的產品特色鮮明。主要是根據各地自然資源稟賦條件,依托各地農業主導集聚產業,因地制宜形成農業特色產業鏈。通過整合各類農業市場主體,推動當地農業經濟發展逐步從區域特色、塊狀經濟到現在的產業鏈條經濟的轉變。如象山的浙東白鵝全產業鏈、余姚的榨菜全產業鏈、鄞州的藺草全產業鏈等都是在當地主導集聚產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并且具有明顯的產業產品特色。
二是全產業鏈組織形式多樣化。目前我市農業全產業鏈的發展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種:一是市場主導型。以果蔬、畜禽等大宗農產品為基礎,依托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田頭農產品交易市場等,開展農批對接、農超對接,將產業鏈上中下游緊密連接起來。我市現有市場型的市級農業龍頭企業有XX市農副產品批發市場有限公司、XX市肉禽蛋批發市場有限公司等6家,總產值達194.87億元。二是企業帶動型。如XX市蔬菜產業鏈,以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海通集團為龍頭,統一技術門檻和生產標準,抱團拓市場。該市蔬菜產業生產面積、產量和出口加工均居全省第一,蔬菜加工已覆蓋脫水、速凍、腌制、保鮮、調理等 200多個,產品出口到28個國家和地區。三是科企合作型。農業全產業鏈上的各企業圍繞關鍵技術,深化與科研院所或高等學校的'合作,開展技術攻關,促進技術創新所需各種生產要素的有效組合,一些農業龍頭企業與科研機構聯合建設科技研發中心,儲備研發能力,通過協作創新,研發新產品、新技術,提高核心競爭力。如市種子公司和市農科院通過緊密合作,圍繞做強做大甬優系列雜交水稻種業,實現了科研、生產、經營和推廣的多方面、多層次的協作突破,極大地促進了我市甬優種業產業鏈的發展。
三是全產業鏈的發展凸顯品牌化。品牌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保障,品牌的打造,要靠每一個農業企業長久不懈的努力。小產品必須通過全產業鏈的發展,才能形成大品牌!凹佣鄬殯霾,簡單的配方,卻能有300億元的產值市場,這是農業全產業鏈效應和品牌塑造的典范!蹦壳拔沂杏嘁φゲ、鄞州藺草、寧波獺兔、寧波牛奶、寧海土雞、象山柑橘、慈溪出口蔬菜等產業品牌在全國消費者心中也已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二、我市農業全產業鏈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ㄒ唬┺r業全產業鏈發展基礎條件不強,鏈上各環節銜接不緊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產業基礎相對薄弱。一方面,硬件設施較為薄弱。本地穩定的產品原料基地難以落實,相對分散,不少農業龍頭企業的主要產品原料均來自于外地采購;另一方面,軟件服務難以跟上。很多鮮活農產品裝車大多是在露天環境下而不是按照國際標準在冷庫和保溫場所下進行,冷鏈設施不夠完備;還有農業全產業鏈上相關標準體系建設也不健全,追溯管理信息系統還不完善。
企業加工銷售能力不強。農產品停留在初加工水平上,精深加工能力較差,加工增值鏈條較短,產品附加值不高,農產品銷售還停留在傳統銷售模式上,網絡營銷等新型農產品銷售模式還不夠多。
農業訂單不夠穩定?傮w來看,訂單農業范圍還不夠廣泛,沒有形成大面積的穩定關系。農業企業與農戶沒有形成緊密協作關系和利益共同體,部分加工企業壓價、拖欠欠款等現象時有出現,而訂單農戶也存在有缺乏信用的現象,導致訂單履行率不高和發生農產品質量問題。
。ǘ┤a業鏈集聚整合力不強,科技研發創新能力較弱。主要表現為:
很多農產品加工企業管理能力不足,現代經營管理理念和人才缺乏,企業競爭力弱,同質化現象較為嚴重,產業集聚整合力不強,無法產生規模效應和協同效應。人才的缺乏已嚴重影響我市農業全產業鏈的發展。以余姚為例,農民合作社數量超過166家,XX市級以上農業企業達115家,但真正懂得農業經營管理的人才屈指可數。而相對于專業型人才,復合型的農業人才更是“一將難求”,特別是休閑農業的產業鏈較長,涵蓋了一、二、三產業,復合型的經營人才嚴重缺乏。
科技創新水平不高。新技術新設備需要較多的資金投入,昂貴的投入使得很多農業龍頭企業局限在傳統的產品市場上,導致農業龍頭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技術水平較弱,發展停滯不前,多數農產品仍處于產業鏈的中低端,附加值低。以象山柑橘產業鏈為例,產業線的機器換人受到外部條件及政策環境影響,未能達到良好的效果。
。ㄈ┤a業鏈鏈條較短,品牌、休閑農業等延伸發展不夠。
我市農業資源豐富,農產品類型多樣、特色明顯、優勢突出,但卻少有全國知名的企業、品牌。像國家地理標志慈溪楊梅等由于保鮮、儲藏等問題,要走出去開拓市場難度較大。在延長產業鏈條、提高農業附加值上也還有挖掘空間,農業第三產業,包括文化創意農業和休閑觀光農業的發展還顯不足。如河姆渡的稻米文化也尚未充分挖掘利用;榨菜產業其加工觀光、歷史文化等還沒有進一步拓展。
(四)全產業鏈發展的政府扶持不夠,產業行業協會發展緩慢。
政府投入相對不足。主要表現在財政在農業全產業鏈扶持對象上較為分散,力度又不大,盡管我市已先后制定出臺一些扶持產業發展的政策,但具體的配套政策沒有完全跟上具體產業鏈的發展。法律法規體系、信用體系、標準體系、檢測檢驗認證體系、執法監督體系等仍然不完整、不健全。特別是在水利、交通、市場建設等基礎設施方面建設相對落后,而且農產品市場信息體系建設滯后,也提高了企業的信息搜集費用,加大了交易成本。
信息基礎設施較為薄弱,信息服務水平不夠高。雖然目前社會數字化、信息化發展迅猛,有互聯網、數字電視,甚至各個平臺,但是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運用卻較少,農業的信息服務平臺建設相對落后,平臺少、功能單一、服務水平不夠高。
此外,我市11條產業鏈中只有藺草、雪菜、兔業等已成立了產業行業協會,并開展了一些活動,其余尚未成立。因政府授權十分有限,又缺乏政策扶持,已成立的協會其協調管理作用發揮也是不夠明顯、組織機構比較松散、服務能力欠缺,還未形成獨立運作的實體化社會團體,要真正發揮行業管理的作用還需要進一步培育。
三、“十三五”期間我市農業全產業鏈建設的設想
。ㄒ唬┛傮w思路及目標。
按照中央關于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的要求,圍繞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延長農業產業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促進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總體要求,通過農產品精深加工、科技創新、市場開拓、行業聯動、信息服務等多種有效途徑,大力推進農業上下游產業、前后環節有效連接,形成一批農業全產業鏈集群,打造一批產品競爭力強、市場占有率高、影響范圍廣的農業企業和農產品品牌,促進農業產業升級,提高農業綜合效益,推動我市農業發展方式轉變。
爭取在“十三五”期間創建5個銷售收入達10億元以上的省級示范性農業全產業鏈,打造10個銷售收入達5億元以上的市級示范性農業全產業鏈,提升一批縣級農業全產業鏈實現銷售收入超1億元。使各個示范性農業全產業鏈基本達到農業生產標準化、原料基地化、質量安全化、產品系列化、銷售品牌化。
(二)主要對策措施。
按照整市域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總體要求,重點圍繞“七個一”,通過政策扶持,培育農業產業鏈核心主體要素,以農產品加工型龍頭企業為依托,深化農產品加工產業鏈,不斷提高產業集聚度,提升關聯點,推進農產品流通骨干網絡建設,實現標準化基地與龍頭企業的有效對接,增強農產品加工轉化增值科技創新能力,強化品牌推動戰略,以加工型農產品全產業鏈為母鏈,全方位拓展農業產業鏈,使產業鏈聯接更牢固、更吻合、更高效,逐步構建和優化成一批寧波區域特色的示范性農業全產業鏈。
1.建設一批高標準的生產基地。以“兩區”為核心,以龍頭企業為紐帶,通過建設規;、專業化、生態化、標準化、集約化的原料生產基地,推進主導產業的發展。篩選出當前有高附加值或有發展潛力的農產品主產區,重點規劃優先建設主產區基地,從源頭上保證全產業鏈中核心領軍主體的原料供給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強化農業全產業鏈的基礎。
2.扶強一批領軍型的經營主體。一方面,要繼續加大培育經營主體,促進主體間的聯動。以產業分工、利益聯結為根基,建立健全各類經營主體間、主體與普通農民間的聯結機制,促進各類主體與關聯產業協同發展。另一方面,要發揮領軍型農業龍頭企業的引領帶動作用。做大做強龍頭,引領各主導產業種子種苗、生產、加工、運輸、銷售等主體聯動融合發展。著力培育一批領軍主導農業全產業鏈發展的名企、名人。
3.培育一批有影響的農業品牌。一要挖掘本地具有區域特性和優勢的農產品,大力推進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登記,形成響亮的有文化、有品質、有歷史的區域特色農產品品牌。二要繼續鼓勵寧波優質農產品創牌,包括市級、省級、國家級品牌,實現寧波名特優新農產品走的出去。集中培養打造創意農業品牌(商標、專利), 并圍繞該品牌構建全產業鏈。三是結合各類境內外農博會和展銷會,推介、宣傳本地特色的農業品牌。真正培育出一批在省內、國內叫得響的、有寧波特色的名牌、名品。
4.發展一批相配套的流通平臺。一是根據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發展一批與全農業產業鏈相配套的農產品批發市場,推動農業龍頭企業集群與專業批發市場的對接。支持農業龍頭企業加強儲藏、運輸和冷鏈設施建設。二是鼓勵農業龍頭企業開設直營店和連鎖店,積極與大型連鎖超市、流通企業對接,開拓國內外市場。三是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實現“電商換市”,鼓勵有條件的農業龍頭企業建立網上展示交易平臺。
5.突破一批關鍵性的產業技術。一是根據我市種植業和畜禽養殖業發展布局和主導產業發展需要,以產業技術服務團隊建設為核心,以推廣應用為導向,以建立與產業鏈相配套的技術鏈為目標,集聚農業科研教育推廣及社會化農技服務優質資源,推進產學研協同、省市縣鄉聯動、公共服務和社會化服務相融合,進一步優化農技服務,延伸服務鏈,加快農業產業技術創新集成與推廣應用。二是加強產業鏈領軍核心主體的科研開發應用中心建設,農業科技進步是農業產業化的本質動力, 缺乏科技的力量, 農業生產、加工、運輸、銷售一體化進程就無法有效地連接起來,因此在加強農業生產領域中的新品種和栽培技術的基礎上, 加強產業鏈領軍核心主體的科研開發應用中心建設,開展產、運、加、銷一體化的技術研究, 使技術配套, 銜接合理,使產業鏈在現代技術基礎上高效運作。
6.打造一批多層次的創意農業。一要開辟新市場, 拓展新的價值空間,構建多層次的寧波都市創意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體系。進一步深入挖掘、開發、整合發展創意農業的自然資源、社會資源和鄉土民俗文化資源,在生產中,利用作物生長全過程,利用現代農業的生產性、觀賞性、娛樂性、參與性、文化性、市場性等,對其加以整合和包裝,促進農業創意文化、觀光休閑等新型業態高效發展,推進農業創意各產業的融合發展。二要緊密結合農副產品的加工再生產、服務、觀光、營銷特色等拓寬產業鏈,支持有優勢的產業鏈建設主體文化博物館,延長產業鏈。
7.成立一批服務優的行業協會。政府要做好服務和牽頭工作,強化對行業協會的領導,賦予行業協會必要的管理權限和職能,并對行業協會給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對于重要農產品可成立相應的分會,組成聯合體,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模式,保障行業健康發展。開展有針對性的指導培訓工作,加大行業協會與國內外同行業的聯系與交流,促進地區合作。
農業發展調研報告9
××縣發展有機農業有著良好的生態環境優勢,近年來在實踐中探索出“訂單信貸+訂單農業”的發展模式,對提高糧食產量、增加農民收入發揮了較好的推動作用,進一步鞏固了農業的基礎地位,實現了農業統籌協調可持續發展。
一、“訂單信貸+訂單農業”的運作模式
該模式以訂單為載體,對訂單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訂單農戶
予以訂單信貸支持,被當地農民形象地傳頌為:“今天的訂單、明天的存單”。
1、訂單信貸與雙重擔保相結合支持訂單企業。該縣將破解訂單企業融資難的路徑確定在訂單信貸與雙重擔保結合上。政府成立“訂單企業信用擔保中心”,注冊資金×××萬元,為訂單企業提供貸款擔保。當地人民銀行推出“訂單企業退稅賬戶貸款擔保管理辦法”,由退稅賬戶對訂單企業貸款進行反擔保。雙重擔保支持訂單信貸與訂單企業對接,既防范了訂單信貸風險,又提升了金融機構放貸積極性。當地農業銀行針對訂單企業農產品收購期集中、瞬時資金需求量大的特點,創新推出“簡式快速通道貸款”;農業發展銀行將商業性信貸的重點放在訂單信貸上,同時增加訂單項目的中長期貸款。
2、訂單信貸與企業墊付相結合支持訂單農戶。該縣將資金支持訂單農戶的路徑選定在訂單信貸與企業墊付結合上。當地農村信用聯社根據訂單企業的訂單計劃及實施情況,按信貸規定對企業墊付化肥、農藥、種子和收購資金的缺口給予信貸支持,并在結算上進行監督,確保資金按時足額發放到農戶手中。同時,農村信用聯社根據訂單農戶的需求分別進行信貸投入,包括訂單農戶農林牧漁項目的大額農貸,訂單農戶其它生產經營的小額農貸,訂單農戶套種訂單品種的短期農貸等,并創新發放“農村黨員創業貸款”和“農村婦女雙學雙比貸款”,發揮農村黨員和農村婦女的創業示范作用。
3、規范管理與風險防范相結合支持訂單信貸。信貸安全是“訂單信貸+訂單農業”模式運行的關鍵。當地人行在支持政府科學運作這一模式的同時,非常重視信貸創新與規范管理相結合,適時出臺了四大管理舉措,防范金融風險。一是定位管理。規定訂單信貸對訂單農業的供、產、銷環節進行服務,實行歸口經營、適當業務交叉。二是業務管理。規定訂單信貸的短期信用和保證貸款方式,訂單企業實行資質等級評定,訂單農戶實行信用等級評定。三是流程管理。訂單企業實施授權授信和應抵盡抵方式,aa以上企業可在授信額度內周轉使用,訂單農戶實行大、小額農貸方式,一次放貸利隨本清,借新還舊須經報批。四是風險管理。建立和運作訂單信貸的評價、監控機制。
4、資信評定與誠信建設相結合支持訂單經濟。該縣將促進訂單經濟持續發展壯大的路徑選擇在金融信用環境建設上,當地人行作為金融信用環境建設的重要組織者和參與者,注重資信評定與誠信建設相結合。資信評定主要執行金融機構現行辦法,政府出臺相關支持政策,不同信用等級企業實行區別優惠待遇,對信用缺失企業實行相應懲誡手段;訂單農戶實行“文明信用農戶”評定,配之以優惠政策。在誠信建設方面,堅持以訂單為基礎、信貸為紐帶、誠信為核心,重點加強企業訂單真實性、農戶訂單履約性、訂單信貸安全性、訂單農業集約性、訂單經濟市場性的“五位一體”建設,以確保訂單經濟的規范運行。
二、“訂單信貸+訂單農業”的模式效應
該縣人均耕地面積不足×畝,自××××年全面推廣“訂單信貸+訂單農業”模式以來,土地拋荒少了,有機農業超常發展成為縣域經濟增長的一大亮點。
1、訂單信貸支持訂單農業實現規模擴展。至××××年底,全縣訂單貸款余額××××萬元,累計發放額×××××萬元,是當年有機農業產值的×倍。在訂單信貸的強力支持下,有機農業推廣到全縣××%的鄉鎮,土地拋荒率由××××年山區的×%和平原的×%,分別下降到×%和×%;新增原生態有機產品種植土地××萬畝,有機認證耕地××萬畝,占全國的×%;通過德國歐格耳公司和歐盟國際生態認證中心認證的產品達××個,其中有機水稻×萬畝,產量×萬噸,有機農業產值×××××萬元,占全縣農業總產值×%。訂單農業的規模擴展,使××有機農業成為享譽江南的第一品牌。
2、訂單信貸支持訂單企業快速做大做強。至××××年底,該縣訂單企業由推廣初期的×家發展到現在的×××余家,其中規模以上的省、市級農業龍頭企業×家,具有自主進出口權的有機食品加工企業×家。在訂單信貸的支持下,青葉有機食品加工有限公司經過×年的發展,訂單面積達×××××畝,銷售收入達×××××萬元,實現利稅×××萬元,帶動農戶××××戶,成為規模以上的訂單企業。與××××年相比,目前該縣訂單企業資產增長近××倍,產值增加×倍,訂單墊付資金增加×倍,實現稅利增長×倍,解決下崗職工就業達××××人。
3、訂單信貸支持訂單農戶收入明顯增加。抽樣調查的該縣××鄉××家農戶,原來種植傳統水稻每畝收益×××元,現在種植有機水稻每畝收益××××元,實行“草莓+有機水稻”、“草莓+草莓苗”、“有機毛豆+有機水稻”的套種
方式后,收益達××××元,是傳統水稻種植收益的×倍!痢痢痢聊辏摽h大宗訂單農產品中,有機水稻×××××畝,有機毛豆××××畝, 有機木姜××××畝, 草莓×××畝,幫助全縣農民增收×××××萬元,其中項目區農民人均增收×××元以上。××××年,該縣農民人均收入××××元,比上年增長××%,其中發展有機農業所產業的收入占××%。
4、訂單信貸支持訂單經濟形成長效機制。在訂單信貸的支持下,該縣訂單經濟長效機制基本形成。一是建立訂單企業的支持機制,出臺鼓勵政策,外引與內聯相結合,確保訂單企業對訂單農業的引領作用;二是建立訂單農業的組織機制,農戶自愿組織有機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與訂單農業的組織形式進行配套;三是建立科技幫扶的服務機制,通過與院校、科研機構合作,實現有機農業生產與科研對接;四是建立有機農業的環保機制,縣、鄉、村、戶四級設立監控體系和隊伍,實現從種子、土地到餐桌的全程檢測和監控;五是建立訂單農業的促進機制,包括有機農田的基本建設、有機生態鏈的梯度轉移和有機農業的新型套種方式。
三、“訂單信貸+訂單農業”的實踐啟示
糧食安全關系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全局。特別是當前,國際糧價高漲,國內農業生產資料大幅漲價,如何進一步調動各地、各部門和廣大農民發展農業的積極性尤為重要。該縣“訂單信貸+訂單農業”模式發展有機農業,不僅具有直接的現實意義,而且對促進農業快速發展、搞好生態環境建設有著重要的實踐啟示。
1、政府強力推進是關鍵。增加金融服務和信貸投入,改進農業經營方式并提高生產效率,政府強力推進是關鍵,歸納起來是“三個依靠”,即一是依靠科技幫扶,二是依靠市場機制,三是依靠金融支持!叭齻依靠”中金融支持存有制度障礙,是政府強力推進的重點和難點!坝唵涡刨J+訂單農業”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了金融手段,化解了制度障礙,使金融支持發揮了促進金融資本與農業資本融合的功能,進而實現了農業產業化的集約與規模,確保了農業統籌協調的可持續發展。
2、創新經營體制是重點。推進農業經營體制機制的創新,必須有強力的金融支持。“訂單信貸+訂單農業”的.支持模式,對在現行農業生產關系基礎上有效實現形式進行成功探索發揮了積極作用,歸納起來是“三個促進”,即一是促進組織建設,二是促進農業服務,三是促進教育培訓。該縣打造以“訂單信貸+訂單農業”為核心的金融服務平臺,進而建立以金融為紐帶、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一體化長效機制,對推進農業經營體制機制的創新具有積極意義。
3、改善金融支持是保證。完善支持農業的金融服務,包括整合現有金融手段、化解金融制度障礙和加大政策和投入支持力度。“訂單信貸+訂單農業”的支持模式,是對現有的部分金融手段進行整合,歸納起來是“三個抓好”,即一是抓好金融手段創新。該縣實踐表明,通過整合金融手段,同樣可以起到化解現行金融制度障礙的效果;二是抓好金融風險防范。政府熟悉金融知識,尊重金融規律,促進金融創新,著力防范風險,是改善金融服務的關鍵;三是抓好金融生態建設,F代農業經濟日趨成為商品經濟、信用經濟和法制經濟,必須有與之相適應的金融生態作保證,否則傳統農業發展不好,現代農業也發展不了。
4、堅持生態農業是方向。該縣堅持“生態立縣、有機富民”發展戰略,實行生態農業發展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負責制的做法,對我省抓好××生態經濟區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首先,建設××生態經濟區,各級政府的重視和支持至關重要,有必要將農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結合起來,實行行政首長負責制。其次,我省境內河流大多匯入××,降低農業污染不可忽視。各地在完成污水處理項目的同時,還可采用“訂單信貸+訂單農業”的模式,在流域上游的丘陵山區加快推廣有機農業,在流域的中下游按比例地逐步推行有機農業,確保流入××的水質達標,從而保護好××區域良好的生態體系。再次,可以以××生態經濟區的建設為契機,在全省開展金融支持農業的推廣工作,通過整合現有金融手段,化解金融制度障礙,加大政策和投入支持力度,進一步鞏固我省農業的基礎地位,真正使建設××生態經濟區這一關系長遠發展的重大決策,成為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成為推動科學崛起的戰略舉措。
農業發展調研報告10
一、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
西吉全縣農作物播種面積242萬畝,種植馬鈴薯120萬畝;牛、羊、豬、禽存欄7074萬頭,出欄6775萬頭,肉類總產量11萬噸,優質牧草留床面積7615萬畝,實現牧業總產值21億元;設施農業及西芹總產值21679萬元;新建拱棚14598畝,維修日光溫室224座,設施農業投入生產17265畝;全縣累計發展設施農業面積39797畝,其中:拱棚37397畝,日光溫室2400畝;完成旱作節水農業覆膜保墑面積1633萬畝。
馬鈴薯總產在180萬噸以上,全縣農民人均馬鈴薯產業純收入達到1000元以上,畜禽飼養總量達到155萬個羊單位,肉類總產量達到1.5萬噸,實現木業總產值3.6億元,人均草畜產業純收入達到350元以上;西芹實現總產14萬噸,西芹產業總產值達到1.35億元,農民人均西芹產業純收入達到180元;發展旱作節水農業保墑面積23.8萬畝,實現農牧業總產值14.4億元。同時,大力實施“科教興農”戰略,建成自治區級現在農業示范基地4個,市級現代農業示范基地7個,農牧業科技示范點40多個,全縣共有農業產業化組織29個,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1家,自治區級龍頭企業3家,市級龍頭企業16家,農民專業合作社93家。全縣經認證的無公害農產品總數達到33個,生產單位21個,產量達到100萬噸,實現產值2.2億元。全縣綠色產品生產企業2家,綠色產品產品數2個,綠色產品產量達到53萬噸,實現產值1.2億元。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西吉農業產業化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不論從現階段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對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要求來看,還是從滿足農民持續增收的迫切要求來看,農業產業化的整體水平還比較低,與先進發達地區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1.馬鈴薯支柱產業的問題:一是加工不足(原料不足)。老百姓對土地流轉的認識不足,執法單位執法不嚴,導致馬鈴薯的偷盜情況越來越嚴重。二是由于品種的落后、老百姓種薯的選用認識不足。三是馬鈴薯沒有統一包裝,只能賣原材料,導致價格不如區外。四是馬鈴薯病蟲害問題日益嚴重,老百姓對于病蟲害的防治工作不到位。
1.龍頭企業規模不大,帶動能力不強。由于XX縣的龍頭企業基本上都正處在成長發育階段,加上政府財力困難,無力投入大量資金扶持,使龍頭企業發展很不景氣,信譽度不高,很難得到農戶或農民的大力支持,反過來與產業基地、農戶關聯度底,對農戶和農民的帶動力不是很強。農村剩余勞動力依托產業化發展,實現就地轉移的空間不大,容納人數不多。從企業銷售收入上來看,XX縣現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中,年銷售收入上千萬元的僅有4家,其余的都比較少,缺少規模大、效益好、品牌響、帶動力強的大企業、大集團。從龍頭企業對主導產業的帶動面上來看,還沒有形成以龍頭企業帶動而形成的產業聚集群。
2.區域化布局不均衡,基地建設規模擴大比較困難。產業總體上分布不均衡,對進一步擴大基地規模建設有很大的局限性。就拿馬鈴薯來說,盡管走向了國內、國際市場,首先高品質的產品數量如果滿足不了外商的需求,創匯增收的前景也就不會很樂觀。另外,XX縣農業特色產業優勢目前還沒有完全挖掘出來,尤其是西芹、胡蘿卜、小秋雜糧等特色農產品的扶持種植、加工轉化前景沒有拓寬。
3.農業產業鏈條延伸難,農產品轉化增值率低。產業鏈條的長短,決定著農產品轉化增值的大校從調查情況看,多數農產品加工鏈條短,仍然停留在原料銷售上,只有一個"鏈條節",即使加工,也只是簡單的'初級加工或粗加工,農產品附加值低,加之生產上是家庭式分散經營,流通上是各自為政、小打小鬧式營銷,以致農業難以形成規模,難以形成產業。
三、改進措施
必須抓住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機遇,充分發揮區位、資源、品牌優勢,走"農業穩縣"之路,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源為依托,以發展農村經濟和技術創新為動力,以調優、調特、調名、調強為突破口,以產業化的思路、市場化的思維、科技化的手段、城鎮化的戰咯為出發點,積極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及產業化發展。進一步鞏固馬鈴薯產業,提升草畜產業,培植西芹等特色優勢產業。扶優扶強一批專業批發市場,突破加工業,打造品牌,完善服務體系,增加投入,努力把西吉建成綠色農業經濟強縣,確保農民增收、農村穩定,加快小康社會建設步伐。
1.在農業產業發展思路上,解放傳統思想觀念,跳出農業抓農業。要以抓企業化的思路謀劃農業產業,實行產業化經營、企業化生產、市場化營銷、項目化運作、社會化服務。將農產品的生產、加工、營銷作為整體來抓,從項目選擇到論證、決策,從業主確定到招商引資,從經營機制到項目管理,從市場營銷到品牌確立,都進行項目化運作;從原料基地生產到農產品加工,從產品開發到市場策劃都按企業化模式運行;從組織販運到流通銷售都按市場
化模式營銷。特別要構建農業信息服務體系、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和農村職業教育體系,進行市場化、社會化服務,聚集生產要素,參與市場競爭,構建成新型農村農業產業體系。
2.在農業產業發展規劃上,突出區域規;、生產專業化,構建大農業、大產業。要引導農戶間相互聯合,整合資源,實行大戶聯動發展,將產業辦出規模。特別是鄉鎮要加強區域間橫向協作,消除自我封閉,共同規劃發展適宜本鄉鎮、本區域的主導產業,主導產業確定之后,用三至五年甚至更長時間,集中生產要素,重點突破,形成規模,凸顯特色。
3.在農業產業發展措施上,加快以農村土地流轉機制為主的各項改革,為土地規模經營提供條件。實現農業產業化的前提是建立良性土地流轉機制。加快農村土地流轉機制改革,重點要強化土地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放活使用權,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鼓勵農戶之間,外出務工,經商農民之間采取招商租賃、承包權轉讓等自由流轉土地,采取政府扶資、培養技術。聯片經營等形式,使土地向大戶集中、向能人集中、向農業企業集中,實現土地、勞動力資源優化配置;要組織引導滯留在土地上的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最大限度地減少耕地上的農民,以城鎮化來促進農業產業化。
4.在農業產業發展經營上,重點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龍頭企業,實現生產與市場對接。要立足優勢資源和地方特色,與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和民營經濟、外向型經濟結合,積極發展種植、畜種繁殖等科技型龍頭企業;培育農產品精、深加工龍頭企業,引導現有農產品初級加工企業兼并、聯合,整合資源,優化結構。鼓勵工商企業興辦農業企業?傊,要重點培育一批規模大、帶動力強、產業附加值高的龍頭企業群體,增強市場開拓和輻射帶動能力。
5.在農業產業發展流通上,著力建設以農村市場為主的流通平臺,拓寬農產品營銷渠道。要結合城鎮建設和鄉鎮主導產業定位,根據區域產業、特色和功能,盡快啟動區域主導產業交易市場,專業市場以及大型生產資料批發市場建設,并將其作為城鎮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同規劃、同建設,使城鎮化、市場化同步發展。此外,要大力實施品牌戰略,擇優扶優,著力打造農產品品牌。
6.在農業產業發展指導上,切實轉變行政職能,提高服務水平。政府對農業產業的指導服務要從以前包打包唱的行政命令轉移到宏觀指導、制定規劃、政策扶持、培育市場,調節利益上來,走"企業面向市場一一政府扶持企業一一企業組織生產"的路子,由企業自行規劃產業基地規模、開展扶術指導,回收產品、開拓市暢政府只研究扶持、投入等政策,培植社會化服務體系,調解公司與農戶、中介組織與農戶在生產發展過程中以及利益分配方面的矛盾。督促企業提高履約率,促進農戶與企業從一般的買賣關系變成利益共同體,使農民不僅獲得生產環節的利益,而且還分享加工和銷售環節的利潤,逐步建立企業與農戶、中介組織與農戶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優勢互補,相互促進,的良性機制。
農業發展調研報告11
毗鄰京津的區位優勢,使河北省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擁有潛力巨大的客源市場,但同時,京津等地鄉村旅游發展很快,其產品規模、檔次、品牌和市場成熟度遠高于河北省,對河北省形成了競爭性抑制和區域性屏蔽。河北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面臨加快發展和加快轉型的雙重任務。
隨著現代旅游的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已成為人們回歸自然、放松身心、感受自然、體驗農村生活、進行休閑娛樂的主要方式之一。從河北旅游業的發展實踐看,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不僅拓展了產業空間,擴大了旅游容量,而且帶動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促進了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在建設經濟強省、和諧河北進程中,大力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將對河北旅游業實現跨越式發展,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揮重要作用。
一、河北具有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良好條件
河北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綜合性農業大省,農村面積廣大,農作物種類豐富,農業生產類型多種多樣,鄉村民俗風情濃厚多彩,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具有獨特的條件和巨大的潛力。
一是地理位置優越,市場潛力巨大。河北毗鄰京津兩大國際都市,區位優勢明顯,交通通信便捷,消費群體集中。兩地人均GDP已突破美元,擁有私家車600多萬輛,人均出游率3次以上。休閑農業與鄉村游作為自駕游、自助游的首選,越來越受游客青睞,市場前景廣闊。
二是自然環境優美,農業資源豐富。河北是我國唯一兼有海濱、平原、湖泊、丘陵、高原的省份,地貌類型多樣,自然風光秀美,生物多樣性豐富。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省認定無公害生產基地(企業)2214個、特產之鄉115個,遷西板栗、趙州雪梨、滄州小棗、武安小米、平泉香菇、壩上口蘑等具有特定人文歷史的特色產品、特色產業規模逐步擴大,科技含量不斷提高,示范帶動作用日益明顯。這些獨有的山水風光和農業條件構成了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良好基礎。
三是農業歷史深厚,民俗風情獨特。河北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農耕文化歷史悠久,民俗文化和民間藝術絢麗多彩。唐山皮影、蔚縣剪紙、武強年畫、曲陽石雕、衡水內畫、易水古硯以及永年太極、滄州武術、吳橋雜技等,散落分布在廣袤的燕趙大地,與優美的自然風光相得益彰,對廣大游客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形成了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獨特資源。
二、河北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現狀及特點
近年來,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依托特有的區位和資源條件,加快旅游與農業深度融合,運用旅游理念打造現代農業,使用農業資源做大現代旅游業,推進了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蓬勃、健康、快速發展。
1.成為全省旅游業發展的重要支撐。近年來,河北旅游、農業部門把握趨勢、因勢利導,制定出臺了鄉村旅游總體規劃,不斷加大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強化標準引領和規范管理,有效提升了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整體素質和發展水平。目前全省共有國家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3家、示范點31家,省級示范點61家,四星級鄉村酒店17家。全省休閑農業
與鄉村旅游年接待人數4000萬人次,總收入突破100億元,年均增長25%以上。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越來越成為城鄉居民的新看點、社會投資的新熱點和旅游經濟增長的新亮點。
2.推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快速發展,有效拓展了“三農”空間,增強了鄉村經濟實力,帶動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擴大了農村開放度,更新了農民思想觀念,促進了城鄉資源和文明的有機交融,為城鄉統籌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承德縣新杖子鄉堅持休閑農業與發展果品產業相結合、與改善人居環境相結合,在全鄉建設精品采摘園20余處,休閑采摘區達到萬畝,年接待游客超過20萬人次,形成了“一地一景、一村一品”旅游之鄉新面貌,成為“山區特色生態型新民居”示范鄉。
3.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作為集生產、加工、休閑服務等一、二、三產業相結合、多種資源有效利用的現代綜合產業,農民在生產農產品的同時,還可把田園風光、農事文化、農家情趣等轉化為旅游產品,使農業功能和潛力得到充分挖掘,使農產品創造出了更多的附加值,有力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結構、就業結構和社會結構的改善。
4.帶動了農民就業致富增收。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具有“離土不離鄉”、就業乘數大的優勢。目前河北有400個鄉鎮和1800個村落開展鄉村旅游,帶動村民直接就業15萬人。全省71個省級以上鄉村旅游示范點,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000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倍。位于京北第一草原腹地的扎拉營村,90%的農戶從事旅游經營,日接待游客能力4000余人,旅游收入占全村總收入的70%。崇禮縣黃土嘴村依托滑雪產業發展鄉村旅游,近50戶“農家小院”全年營業收入達50余萬元。
三、河北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的主要問題
河北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雖然勢頭較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從整體上看尚處于起步發展階段,與北京、四川等先進省市相比仍有較大差距,面臨著加快發展和加快轉型的雙重任務。
一是產業素質整體偏低。市場規模小、龍頭少,經營項目單一,綜合效益不高,基礎設施較差,建筑風格單調,行業標準不健全,管理不規范,從業人員服務水平較低。
二是區域競爭日趨激烈。河北相鄰的京津等地鄉村旅游發展很快,其產品規模、檔次、品牌和市場成熟度遠高于河北省,對河北省形成了競爭性抑制和區域性屏蔽。
三是游客需求不斷增長。隨著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深入發展,游客已不再滿足于“吃農家飯、住農家屋”的低端單一型農家樂,而是轉變為以參與、體驗為核心的.高端休閑度假新需求。河北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同質化現象突出,沒有與臨近區域形成錯位發展,產品缺乏特色和新鮮度,對游客吸引力不強。
四、河北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提升的戰略舉措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應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把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抓手,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載體,重點扶持,加快培育,力爭到“十二五”末,在全省培育10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20個規模以上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基地,150個特色旅游專業村,全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總收入年均增長20%以上,基本建成新農村建設的新型產業、現代農業產業鏈上的創意產業、鄉村服務業的先導產業、農民增收的富民產業。
1.加強規劃引領,推進科學發展。結合環首都綠色經濟圈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河北制定了《環首都鄉村旅游總體規劃》,確定了7大鄉村旅游聚集區,9個主題汽車度假營地和30個鄉村旅游節點,對環首都地區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作出了總體布局安排。各市、縣應圍繞落實和銜接這個規劃,在深入調查特色鄉村旅游資源的基礎上,抓緊編制和修訂本地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規劃。包括鄉村旅游點的布局、風格要求和服務規范,引導和鼓勵鄉村旅游線路開發和鄉村旅游精品項目建設,提高鄉村旅游產品的參與性和文化含量。
2.突出鄉土特色,打造知名品牌。一是突出鄉土特色,走差異化發展道路。要特別注重深入挖掘文化內涵,在食住行游購娛各個旅游要素上都要體現鄉土特色,展示當地文化內涵,讓旅客體驗獨特的文化魅力。二是增強品牌意識。20xx年遷西縣實施了鄉村旅游“十村十點”示范工程,形成了“綠野飄香、秀水田園、栗林花海、長城人家”四大特色品牌,樹立了嶄新的形象。三是辦好特色活動。當前河北不同形式的節慶活動很多,但普遍的問題是缺乏特色、缺乏品位。張北縣在原有草原節的基礎上,創意引入搖滾音樂等時尚元素,成功舉辦了中國最大規模的草原搖滾音樂節,使一個國家級貧困縣因一節成名。20xx年,草原音樂節3天共有20余萬人觀看了演出,旅游直接收入超過3000萬元。各地也應策劃推出一批具有濃郁文化特色和地域風貌的鄉村旅游節慶活動,在全省形成不同地域、不同特色的品牌體系。
3.加強規范管理,提升產業品質。管理和服務是河北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的兩個短板。我們的主要差距在管理,潛力也在管理。一是加快完善基礎設施。積極引導休閑農業企業和鄉村旅游點推進庭院改造、美化綠化,完善配套設施,滿足游客飲食安全、生活衛生、住宿方便等方面的要求。二是抓好標準的貫徹實施。嚴格執行《鄉村旅游服務質量》、《工農業旅游示范點評定》和《鄉村農家酒店評定》等行業標準,確保規范發展。三是加強示范引導。繼續開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示范點和鄉村星級酒店創建評定工作,對進入“國家隊”、“省級隊”的示范縣、示范點給予獎勵,對起不到示范作用的,堅決取締,取消資格。
4.堅持人才強旅,加強隊伍建設。一是實施“領軍人才”培養工程。各地通過組織業務培訓、進修深造、參與專項科技研發活動等,對于懂經營、會管理的鄉村旅游創業明星、帶頭人重點培訓,形成“培訓一人、帶動一片、致富一方”的效果。二是加強從業人員培訓。開展“鄉村旅游實用人才培訓工程”,采用送教上門、聯合辦班等方式,有計劃組織休閑農業企業從業人員和基地農民進行培訓,提高從業人員整體素質。三是拓寬培訓渠道。創建一批省級實踐培訓基地,將教學、培訓與實地考察結合起來,定期組織學習觀摩。
5.加大政策扶持,強化措施保障。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發展需要強有力的政府引導,特別在發展階段,需要在政策資金、公共設施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一是農業、旅游等相關部門要整合各自資源,找準切合點,實現政策、資金捆綁集中使用,發揮整體效益。二是各地要把涉農、涉旅的金融政策用足用活,積極與信貸部門協調,針對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特點,研究開發金融產品,對經營特色明顯、帶動能力強、運作規范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企業,優先給予信貸支持。三是加大鄉村旅游扶貧開發。結合河北基層建設年活動,重點扶持30個有基礎、有潛力的貧困村發展鄉村旅游,探索旅游扶貧開發新模式。
農業發展調研報告12
與時俱進做好“三農”做出的重大決策,充分體現了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為新時期“三農”指明了方向,為推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新農村建設不斷開創新局面創造了條件。
一、農業發展現狀
1、基本情況:xx街道辦事處轄3個管理區、17個行政村、6500多農戶、農業人口23061人,總耕地面積1391公頃,人均耕地面積不足1畝,20xx年農民人均純收入7056元。
2、發展現代農業的制約因素:①耕地、淡水、生物資源相對匱乏。近幾年,隨著招商引資事業的蓬勃發展,先后有20余家項目在**建成投產,鵝莊管理區全部規劃為市開發區,所轄土地主要用于工業項目發展;神洲生態樂園、濟南鮑德冶金石灰石有限公司、**煤礦矸石熱電廠等工業項目的開工建設,也占用了較多的土地資源,使轄區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相對緊張,發展現代農業的空間相對狹小。②農業基礎薄弱。xx一直是傳統的工業強鎮,農業發展相對落后,農業生產主要以家庭承包、粗放經營為主,農業基礎設施還不夠完善,缺乏大型農業龍頭企業、特色農業,農產品附加值低,現代農業基礎比較薄弱。③農民發展現代農業的意識不強。受傳統經營習慣的影響,當地村民普遍存在重工商、輕農耕的思想,有個別村的個別戶甚至存在土地撂荒現象,發展現代農業的思想阻力較大。
3、發展現代農業的有利條件:①道路暢通,交通方便。轄區內309國道橫穿東西,244省道縱貫南北,駐地位于垛莊、曹范等鄉鎮出入市區的交通要道,即將建成通車的濟萊高速路橫穿**南部山區并且開有路口,明埠路、埠翟路、埠旭路以及各條鄉村路網相連,交通十分方便,為人流、物流的集散創造了條件。②距中心城區近,工商業基礎雄厚。**位于濟南半小時經濟圈內,距離明水中心城區10分鐘車程,容易在信息、技術、市場、理念等方面接受大城市的輻射影響;**工商業較為發達,駐地工商個體戶達到600多家,從業人員7000多人,人均收入水平較高,初步具備了工業反哺農業的條件。③招商引資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了契機。濟南植物園于去年國慶節前夕建成開園,其規模和植物物種數在全省都位于前列,為發展現代農業和觀光農業提供了良機;銀鷺食品項目近期在**開工建設,為開發種植糧食作物,加快小雜糧、蔬菜、果樹等基地建設創造了條件。④產業結構調整為發展現代農業奠定了物質基礎。隨著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實現了兩個轉變,即由“地下企業”到“地上企業”的轉變和由“黑色產業”到“綠色產業”的轉變,逐漸擺脫了對煤炭產業的過度依賴,開創了生態旅游、機械加工、商品物流等產業齊頭并進的良好局面,經濟發展一直保持了25以上的增幅,為發展現代農業奠定了豐厚的物質基礎。
二、發展現代農業的思路
按照強項提升、弱項突破,整體推進、全面發展的'原則,重點實施六大工程,全力開啟**發展現代農業的新局面。
1、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充分發揮垛莊水庫低壓灌溉工程效能,維護好現有農田水利基礎設施,逐漸擴大水澆地面積,穩步提高糧食總產量和畝產量。在巴漏河沿岸各村建設提水站,并修建一系列的蓄水方塘,做好雨季蓄水,計劃5年內擴大水澆地面積6000畝,使水澆地總面積達到12870畝,占耕地面積的62。進行科學施肥測土施肥試驗,大力推進一池三改工程,多施用有機肥,不斷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單位土壤的產出率,為現代農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2、農民增收工程。以產業調整為動力,進一步加快農民增收致富步伐。依托銀鷺集團,發展訂單農業20xx畝。大力扶持培植金燕肉雞深加工項目,形成年加工肉雞10萬只的規模。打造品牌農業,培育一批富有**特色的有機綠色農副產品,做大做強牛羊肉、小雜糧批發等產業。大力發展現代畜牧業,每年新增規模養殖戶10戶;每年遞增奶牛10頭以上,爭取到20xx年,奶牛養殖量達到200頭的規模;建設標準化蛋雞養殖場一處,達到每年產蛋量700噸的規模。發展庭院經濟,引導農戶在庭院中種植花卉、食用菌或從事小型加工業;發展勞務經濟,引導農民外出務工,增加收入。
3、市場拓展工程。圍繞新農村建設,逐步擴大農村消費市場,提高農民消費水平。在完善駐地商業街、**商城、美食街、中心大街等商業網點的基礎上,開展放心食品、藥品、農資進村活動,深化郵政服務“三農”,在各村加快建設配送中心和連鎖經營網點,建設改造規范化“農家店”。提高埠西農民公寓樓小區、楊家巷農民公寓樓小區、**煤礦西山生活區各項服務功能,增強市場的輻射能力,使市場服務網絡深入到各村、各居住小區。在309國道、美食街西側分別規劃建設一處大型集貿市場,為周邊鎮、村服務。適時在濟萊路和244線交叉路口,規劃建設一處農副產品周轉批發市場,帶動各村農副產品的規;a業化發展。
4、生態家園工程。以創建生態文明村村為抓手,大力推廣“一池三改”工程,計劃以埠東、埠西、楊家巷三村為主,每村每年改建50戶;進一步加快生態小區建設,每年新建包括沼氣池的生態養殖小區3處,爭取5年內所有養殖小區都配套建有沼氣池;鞏固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成果,完善長效機制,引導群眾養成文明衛生習慣。實施造林綠化工程,以南部沙灣村、月宮村、長青村、興旺村為主,繼續實施春季造林和雨季造林工
程,在今年完成1005畝可視山頭綠化工程的基礎上,明、后兩年再分別綠化荒山1000畝,3年內在“四旁”植樹10萬株,使境內森林覆蓋率達到40以上。
5、新型農民培訓工程。結合實際,加強農民培訓,抓好農村實用人才的培養管理。一是加強科技培訓。利用“科普村村通”版面,建設全民科學素質行動宣傳欄,實施跨世紀青年農民培訓、科技入戶等科教工程,發展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組織好送科技下鄉活動。二是加強勞動技能培訓。由街道勞動保障所牽頭,結合引進企業的用工需求,有針對性地對失地農民進行勞動就業培訓,健全完善“輸出有組織,權益有保障”的運作體系,提高勞動力就業和再就業率。三是加強法制培訓。開展普法宣傳教育活動,開辦法制教育宣傳講座,建立企業調委會;大力開展法律“進機關、進鄉村、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活動,提高群眾的遵紀守法意識。四是加強文化培訓。充分發揮成教中心作用,針對群眾所需設置教學內容,除傳授實用技術外,有計劃地向農民傳授科學文化知識,培育新型農民。
6、農業觀光園區建設工程。依托濟南植物園的建設,在其周邊地區建設農業觀光園區,把**街道南部建設成為濟南美麗的后花園。在園區功能定位上,主要強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發展多功能的現代農業生產模式。在強化生態功能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揮豐富文化生活的功能,即發展綠色環保、休閑娛樂的新型生態農業、觀光農業、休閑農業和體驗農業等,并加快餐飲、住宿、車輛服務等配套設施建設,把該區域真正建設成為濟南及周邊地區居民周末、節假日旅游度假的首選之地。
農業發展調研報告13
xx市設施農業經過近幾年的強力推進,目前在數量、產量、效益上都取得了明顯突破,已成為振興全市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和穩定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產業之一。
一、xx市設施農業發展的現狀
截至到20xx年末,全市設施農業面積累計達到28.57萬畝,占全市耕地面積的1.8%,增加值達到13.5億元,占種植業增加值的34%。也就是說全市用1.8%的耕地面積,實現了34%的種植業收入,使從事設施農業的農戶人均收入達到了465元,占種植業人均收入的14.4%,成為農民增產增收的一大亮點。
二、xx市設施農業發展的特點
1、發展速度不斷加快。XX市設施農業發展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自然發展期。從80年代中期到1995年,在農業部門的引導下,學習外地經驗,引進先進的建造技術和栽培技術,在城市周邊和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首建日光溫室和大棚。到1995年設施農業面積為1.18萬畝。第二個階段為引導發展期。1996年XX市成立了菜籃子工作辦公室,主抓蔬菜生產。以日光溫室蔬菜為重點的設施農業建設,每年以1萬畝的速度發展,相對集中的規模小區不斷出現。20xx年,XX市遭受了歷史罕見的特大旱災,給全市農牧業生產帶來了巨大的損失。針對旱災帶來的損失,XX市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決定強力推進設施農業建設,并于20xx年6月,在寧城縣召開全市設施農業建設現場會,提出把設施農業建設作為抗旱救災的重大措施來抓。到20xx年底,全市設施農業發展到了10.2萬畝。第三個階段為快速發展期。20xx年11月XX市委根據自治區儲波書記調研講話精神,決定把設施農業作為XX市農業生產主動防災避災的重要措施來抓,提出了自20xx年始,在全市南部7個旗縣區,實施重點專項推進,力爭到“十一五”期末設施農業面積達到60萬畝的目標。由此,XX市設施農業步入快速發展期。20xx年全市設施農業面積達到了22.47萬畝。
20xx年,XX市遭遇旱災、雹災、和早霜凍等多重自然災害,但從事設施農業生產的種植戶收入卻未受影響,效益依然不減,充分體現了設施農業在抗災避災、節水增效等方面的優勢。全市新增設施農業面積6.09萬畝,其中日光溫室2.26萬畝,大棚3.83萬畝,建成50畝以上小區278處,戶均一個棚的鄉鎮有5個,戶均1個棚的'村61個。新增設施農業生產面積利用率達到84%,產量達到3.3億斤,增加值達到2.64億元。
2、區域化種植初具規模。以往XX市設施農業布局比較分散。20xx年開始,XX市發展設施農業,重點抓小區建設,以規模求效益,以規模拓市場。相對集中的規模小區不斷出現,目前全市50畝以上小區856處,面積達到15.6萬畝;50—199畝小區577處,面積7.79萬畝;200畝以上小區279處,7.81萬畝。全市實現戶均一個棚的鄉鎮5個,戶均一個棚的村60個。從品種上看,一鄉一品的專業村、專業鄉開始出現。如寧城縣的一肯中鄉80%以上的大棚種植尖椒,大雙廟鄉90%以上種植黃瓜;元寶山區古山鎮種植硬果蕃茄達到800畝以上。
3、建造模式趨于多元化。建筑類型根據各地的自然條件和經濟狀況不同來確定,主要有三種模式:第一種是高標準的磚混結構型。如元寶山區建昌營鎮和松山區當鋪地鎮的日光溫室等。采用鋼筋拱架,紅磚、水泥砌筑墻體,中間加保溫板,每個標準溫室造價3萬元左右。這種溫室堅固,使用時間長,適合資金充足的地方建造。第二種是經濟適用節能型。如寧城縣、元寶山區、松山區等采用機械構建厚墻體,竹木或鋼筋拱架建造的日光溫室,冬季不用加溫。每一個標準溫室造價在1.0—1.5萬元,這種類型是當前XX市的主推模式。第三種是提早延晚型的塑料大棚。一個一畝地大棚造價在3000—6000元不等。這種類型的大棚造價低,不受地形限制,不需要特殊的基礎建設投入,能滿足越夏茬蔬菜生產的需要,群眾益于接受,當年可收回投資并有一定的盈利,適合今后積極推廣。
4、科技含量不斷提高。一是在設施農業栽培中,推廣應用了優良良種、嫁接育苗、二氧化碳施肥、反光幕、遮陽網、防蟲網、微滴灌溉、卷簾機、旋耕機、根外追肥等十多項新技術,全市設施農業栽培中新品種應用率達98%以上,新技術應用率達60%以上,使XX市蔬菜標準化生產水平大幅度提高。二是設施農業內部結構調整加快。除了生產蔬菜以外,瓜果、食用菌、花卉、制種及特色種植生產面積逐年增加,設施農業種植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
5、農民收入大幅度提高。設施農業的發展,推進了農業的集約化經營,促進了農業生產結構和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提高了農業比較效益和農民收入。從投入和產出效益比較看:土墻日光溫室,平均年收益在10000——13000元之間,扣除種子、有機肥、化肥、農藥、水電等投入1800—20xx元,平均年純收入8000—10000元左右;一畝塑料大棚平均年收益7000元左右,扣除生產投入,純收入在4000—5000元之間。與種植大田作物(水地玉米按畝純增收300元計、山旱地雜糧按畝純增收100元計)比較,效益提高了幾十倍。松山區五三鎮北洼子種植戶李江宏20xx年建了4個棚,秋冬茬每棚收入4500元,冬春茬每棚收入11000元,這樣一年兩茬每棚收入1.55萬元,總計收入6.2萬元。由于效益好,20xx年他不僅自己又建了9個棚,還帶動外地的親朋好友也在項目區內建了24個棚。在全家梁項目區,像這樣自己再建或帶動親朋好友建棚的有20多戶。初步概算,20xx年全市28萬畝設施農業增加值達到2.64億元,每個農戶從設施農業中獲得純收入人均達到465元,占全市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的14.4%。
6、產業鏈條逐步延伸。目前XX市已建成具有一定規模并投入使用的蔬菜批發市場29處,交易總額13.25億元,年收入1.39億元;蔬菜經濟合作組織(或協會)24個,經紀人13045人。紅山區西城蔬菜瓜果專業批發市場是XX市蔬菜瓜果的集散中心,目前,該市場已有固定經營戶500多家,流動客戶20xx多家,市場在旺季每天蔬菜上市量達100萬公斤,瓜果25萬公斤,日營業額近百萬元,年交易額達4億元。不僅滿足了本市需要,還輻射到錫盟、通遼、河北等地區。寧城縣龍頭山蔬菜合作社是跨村、跨鎮、跨縣的專業合作社,現有社員760戶,主要經營露地蔬菜。合作社成立后,改變了原來一家一戶生產經營的無序狀態,做到了生產、技術、信息、銷售的統一,有效地提高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實現了農民收入的穩定增長。20xx年,合作社社員種植蔬菜每畝純收入實現1200元以上。在設施農業規模不斷擴大,設施蔬菜總量日益增加的情況下,這些逐步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一定規模和競爭力的蔬菜批發市場,充分發揮了極強的拉動作用,日臻完善的中介組織上聯龍頭企業和專業市場,下聯基地農戶,搞活了蔬菜產品的流通。使XX市的蔬菜產品不但打入京、津、唐等國內市場,還遠銷到日本、韓國、俄羅斯等國外市場。
三、展望
進入20xx年,XX市設施農業將站在新的起點上,進一步明確發展目標,加快發展進程,在設施農業標準化建設和市場銷售網絡建設等方面實現新的突破,使產業更強,使亮點更亮,為XX市的新農村、新牧區建設做出更大貢獻。
農業發展調研報告14
在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的新形勢下,各級政府如何指導農業生產,農民的生產經營如何適應市場需求,已成為當前農村工作的熱點、難點問題。近幾年在我市悄然興起的訂單農業,以訂單為紐帶,把農戶、中介組織、龍頭企業等市場主體和生產、加工、銷售等產業鏈條緊密聯系在一起,在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一、我市訂單農業發展現狀
所謂訂單農業,也稱合同農業或契約農業,是指農戶按照與客戶簽定的合同組織安排生產的一種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我市的訂單農業是近幾年在面向市場需求,加快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的過程中應運而生的。為有效緩解農產品賣難問題,提高農業結構調整的針對性,全市各級和廣大農民紛紛把訂單農業作為加快調整農業結構的突破口來抓,訂單農業范圍不斷擴大,由最初的僅局限于良種繁育拓展到現在的育種、蔬菜、糧食、果品、畜牧等10多個產業;訂單農業規模迅速膨脹,據各鎮(處)自報統計,20__年,全市合同種植面積由上年的5.05萬畝發展到8.68萬畝,合同養豬由4.06萬頭發展到15.58萬頭,合同養雞由1692萬只發展到20xx萬只;訂單農業效益穩步提高,預計今年全市訂單農業總收入可達14820多萬元,比上年增長45.7%。在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訂單農業的形式也日趨多樣化,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四種類型:
一是依托加工企業型。這是我市訂單農業發展的主要形式,涉及到種植、養殖等各個領域,主要是農副產品加工企業為了穩定原料供應,與村級經濟組織或農戶簽定生產合同。如__鎮近年來通過招商引資,培育起20多家農副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共帶動全鎮發展訂單蔬菜1.8萬多畝。
二是依托科研部門型。這種訂單農業主要集中在農作物繁種制種領域,合同履約率相對較高,經濟效益也比較穩定。如市花生辦公室與省花生研究所簽訂的花生新品種繁育合同,由花生研究所提供良種,在我市發展花生育種面積20__畝,生產的花生種以高于市場價15%的價格回收。
三是依托中介服務組織型。主要是充分發揮中介服務組織和農產品購銷大戶信息靈、渠道廣的優勢,搞好農產品的集中銷售。這種訂單農業合作形式,一般具有較強的地域性,因而合作關系相對比較穩定。如__鎮肉雞生產協會,與__集團等30多家龍頭企業建立了穩定的產銷關系,每年幫助農民銷售肉雞500多萬只。再如__鎮果品購銷大戶劉洪正,每年幫助果農銷售果品1000多噸,市場遍布廣東、福建、上海等國內20多個省市。
四是依托外貿出口型。這是目前潛力最大的一種訂單農業發展形式,主要是瞄準國際市場需求,以“三資”企業、外貿企業和國外農業公司為依托,大力發展出口農產品生產。如__鎮王家埠村,通過掛靠中日合資三元成食品有限公司,發展蔬菜合同種植面積3000多畝,年出口各種蔬菜6000多噸。
從調查情況看,不論哪種形式的訂單農業,都是以合同為紐帶,在生產者和需求者之間建立了穩定的產銷關系,能夠有效規避市場風險,因而受到了廣大農民的廣泛歡迎。
一是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發展訂單農業,其實質是用合同的形式把市場需求反映出來,農民作為賣方,事先與客戶按照平等互利、自愿協商的原則,就農產品交易的數量、質量和價格等事宜簽定具有法律效率的合同。通過把產后的銷售活動移置到產前,可以有效減少農民生產的盲目性和價格波動的不利影響,降低市場風險,促進農民收入的不斷增加。如__鎮以龍口__食品有限公司為依托,今年試種了40畝合同蘿卜,企業承諾每畝保底收入1000元,不僅使農民生產的產品有了穩定的銷售渠道,而且可以獲得穩定的經濟效益。
二是有利于加快農業結構調整。發展訂單農業,可以將多層次、多樣化的市場需求表現為對農產品品種、數量、質量等的具體要求,為農民調整農業結構提供明確的市場需求信息。農民按照合同組織安排生產,可以使生產結構更適應市場需求,從而實現小生產與大市場的有效對接,緩解農產品供需的結構性矛盾,帶動農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如__鎮今年以煙臺__高效農業開發公司為依托,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合同種植。按照合同規定,企業為農戶提供種子種苗、技術指導、產品銷售等系列化服務,并保證每個大棚保底收入5000元,極大地調動了當地農民發展設施農業的積極性,僅上半年,全鎮就已落實冬暖式大棚560個。
三是有利于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訂單農業,通過合同(訂單)這個載體,可以把分散經營的農戶與農副產品加工營銷企業有機結合起來,協調相互之間的利益關系,約束雙方的經營行為,把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等各個環節緊密聯系在一起,形成完整的農業產業化經營鏈條。同時,在發展訂單農業的長期合作過程中,隨著相互聯系的不斷密切、信任程度的不斷加深,產銷雙方必將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經濟共同體,為實現農業產業一體化經營建立穩固的基礎。如__鎮大東疃等8個村莊在為外資企業宮田有限公司種植合同蔬菜過程中,與企業結成了緊密的合作關系,形成了“定向生產、定向銷售”的基地化生產格局,目前蔬菜基地生產面積已發展到4000多畝。
四是有利于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訂單農業對農產品的質量標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農民為了獲得訂單,完成訂單,就必須在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增強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上下功夫,這就充分調動了廣大農民學科學、用科學的積極性,有利于加快農業科技推廣應用步伐。同時,隨著農業優良品種的引進和先進生產管理技術的應用,也使農民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促進了思維方式的轉變和思想觀念的更新。如__鎮洪蘭村連續多年都與韓國大地種苗公司簽定了制種合同,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制種農戶嚴格按照規定噴藥、施肥、組織生產,不僅掌握了先進的制種技術,而且牢固樹立起質量意識、標準意識,綜合素質明顯提高。
二、訂單農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雖然我市訂單農業發展較快,但從總體上看仍處于起步階段,還不能完全適應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需
要。如何正確引導,逐步規范,促進訂單農業的健康發展,使其更好地發揮作用,還有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是訂單農業發展處于無序狀態。從調查情況看,目前我市訂單農業的發展基本上處于自發狀態,村自為戰,戶自為戰,缺乏有序的組織引導。從生產者層面看,有的對訂單農業的內涵把握不準,對訂單農業條件了解不夠,只憑發展訂單農業的熱情,簽下一些不切實際的虛假單、模糊單,給了農民錯誤的市場導向,結果造成不應有的損失;從收購方層面看,有的經營者抱有坑農心理,有些訂單甚至就是以高價兜售產品為目的,收購時或是見不到蹤影,或是以質量不符合要求為由壓價拒收。如我市__等鎮部分農民與__省海貍鼠開發中心簽訂的海貍鼠養殖合同,規定農民每借養一對種鼠,交押金200元,管理費90元,在合同期內,養殖戶上交18對仔鼠,每對收購價為100元。但__省海貍鼠開發中心在出售種鼠后,并未按合同規定回收仔鼠,給農民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二是訂單農業合同不規范。規范的合同是訂單農業健康發展的法律基礎。但從調查情況看,合同不規范是訂單農業發展中表現最為突出的一個問題。有的主體不明確,以鎮政府或村委會的名義與客戶簽定訂單農業合同,但這二者并不具備法律意義上的經濟實體資格;有的內容不詳細,程序不完善,所謂的訂單只是買賣雙方的一紙“君子協議”,對農產品價格、雙方的權利義務、違約責任等一些關鍵環節缺少明確規定。還有的訂單看似內容比較詳細,但在具體規定上卻不夠科學、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合同的可操作性。如__鎮與__市糧食加工企業簽定的優質小麥生產合同,雖然合同價格每公斤高于市場價格0.1元左右,但規定由當地政府負責收購、運輸等環節。如果扣除各種費用,基本無利可圖,甚至還要虧本,最終合同沒有履行。
三是訂單農業合同履約率不高。正是由于目前訂單農業發展還處于無序狀態,加之合同不夠規范,結果導致訂單農業難以得到有效落實。據統計分析,目前我市訂單農業履約率不足40%,有一半以上的訂單成為一紙空文。即便是一些比較規范的合同,受市場行情波動影響,有時也難以得到落實。如__鎮與__著名葡萄釀酒有限公司簽訂了發展釀酒葡萄基地合同,合作初期企業還能按照合同規定收購葡萄,但20__年白葡萄酒市場出現滑坡后,企業便不再收購葡萄。該公司規模比較大、實力比較強、知名度比較高,連這樣的.企業都不能正常履行合同,一些規模小、實力弱的企業履約情況更是可想而知。
產生上述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客觀因素講,由于受自然條件約束,農民生產的產品可能達不到合同規定的數量、質量要求;同時由于農產品生產周期較長,而市場需求則在不斷變化,農民生產的產品可能已不適應市場需求,從而影響銷售合同的順利執行。如__鎮__村今年與__市龍頭企業簽訂了90畝牛蒡種植合同,企業提供種子、肥料等生產物資和技術指導服務,并實行保護價收購,但到了收獲季節,由于出口不暢,牛蒡市場行情一路下滑,企業如按保護價收購,不但會出現較大虧損,而且產品也沒有銷路;如按市場價收購,農民收入還抵頂不了企業提前墊付的費用,最終合同沒有履行。但從調查情況看,當前制約我市訂單農業發展的主要還是體制方面的原因和人為因素的影響,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合同雙方法律意識不強。有的企業或農民經營理念落后,法制觀念淡薄,缺乏履行合同的自覺意識,受眼前利益驅動,往往存有短期行為。這是訂單農業履約率不高的重要原因。有的農民缺乏履約意識,當市場價格高于訂單價格時,從眼前利益出發,把產品賣給其他收購者,損害了客戶的正當權益;有的農民缺乏守約意識,不是按照約定的標準加強生產管理,而是單純追求數量,致使生產的產品達不到合同要求的質量和標準,導致履行訂單時產生爭議,出現毀約現象。但更多的是坑農事件,有的企業在農產品市場行情看跌時,為了降低成本,或者言而無信,訂而不收,改從市場上收購低價原料;或者壓級壓價、坑農害農,剝奪農民利益。由于合同履約率不高,在一定程度上敗壞了訂單農業的名聲,挫傷了產銷雙方發展訂單農業的積極性,為今后加快發展訂單農業增添了新的制約因素。
二是訂單農業發展缺乏有效的載體。集中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龍頭企業發展水平不高。從調查情況看,訂單農業能否最終落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發展水平。但目前就我市而言,無論是本地的農產品加工企業,還是外商投資的農產品企業,大都實力弱、檔次低、帶動能力不強。全市現有的247處農產品加工企業,平均固定資產只有216萬元,其中固定資產50萬元以下的有140處。農產品加工轉化能力不足農產品總量的40%,精深加工率不足10%,難以為訂單農業發展提供有效的載體和保障。其次,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育不快。由于分散的農戶與企業不是對等的主體,發生合同糾紛以后,一家一戶的農民很難與企業討價還價。但目前我市合作經濟組織發育遲緩,全市僅有專業合作社164處、專業技術協會174處,數量少,規模小,運作不規范,難以代表農民與企業進行談判,不能有效維護農民利益,訂單農業發展缺乏堅實的組織基礎。
三是訂單農業發展環境不夠優越。突出表現在訂單農業發展所需要的指導管理體系還不到位。從組織領導看,有的地方對訂單農業的地位和作用認識不足,對訂單農業發展支持不夠,致使訂單農業處于放任自流、無序發展狀態。從管理服務上看,由于農民在談判中處于不利地位,一旦出現違約現象,客觀上需要有關部門立即介入,發揮職能作用,提供法律服務,維護好農民的合法權益。但從調查情況看,違約現象發生后,大都是農民自己“孤軍奮戰”,有的受自身能力和經濟條件限制,甚至干脆放棄法律訴訟,不愿也不會用法律武器討回應有的公道。另外,由于目前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及檢驗檢測體系還不健全,加之企業在談判中居于強勢地位,一旦因產品質量問題發生糾紛,最終受損的往往是農民。如98年初一臺商與__鎮部分農民簽訂了1000畝荷蘭豆種植合同,但收獲時荷蘭豆市場價格下跌,無利可圖,臺商便以質量達不到要求為由壓級壓價、拒收產品。由于沒有法定的標準依據,無法裁定臺商的違約責任,農民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保護。
三、加快發展訂單農業的對策
1、要正確把握訂單農業的內涵。訂單農業的核心是通過契約關系,穩定交易行為,是規避市場風險、解決千家萬戶小生產與千變萬化大市場之間矛盾的重要選擇。但也必須明確,訂單農業只是發展市場農業的一種形式。從發達國家的實踐看,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主要有三種聯結形式,第一種形式是由企業完成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的全過程,即常說的緊密型農業產業化經營,在農產品營銷總量中占10%左右;第二種形式是由若干企業、農戶分別進行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相互之間的購銷關系用合同來穩定,即所謂的訂單農業,在農產品營銷總量中占20%左右;第三種形式是通過市場交易,實現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各個環節的有機聯系,這種形式在農產品營銷總量中所占比例達到50%以上。可見,訂單農業雖然是發展市場農業的一種重要形式,但并不是唯一的形式。所以,一定要正確把握訂單農業在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既不能把訂單農業的作用擴大化,不顧客觀實際和條件,一味追求訂單農業的發展;也不能因為當前訂單農業履約率不高,就對訂單農業的發展失去信心,放任自流,無所事事。要大膽探索,積極實踐,正確引導,促進訂單農業快速健康發展。
受農業生產自身特點影響,訂單農業的發展具有一定的適用范圍,我市訂單農業的實踐也證明了這一點。一些常規性農產品由于種植的普遍性,企業選擇余地比較大,往往導致訂單關系脆弱,造成毀約現象。而特色農業、優質農產品以及專用性比較強的農產品,因為具有特有性,合同關系相對比較穩定。因此,要把訂單農業的發展重點放在名特優農產品和專用農產品生產上,結合農業結構調整,加快名優特新品種的引進和推廣步伐,積極運用先進適用技術,高農產品的營養品質、商品品質和食用品質,滿足廠商客戶對不同品質、不同用途農產品的需求,以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農產品占領市場,獲取訂單。同時,要積極實施名牌戰略。優質農產品是訂單農業的前提,但優質農產品只有被市場接收、被更多的消費者認可,才能形成更多的訂單。因此,要加大
宣傳推介力度,努力提高我市名優農產品的市場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在訂單農業發展中贏得主動。
2、要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農產品加工企業是訂單農業的主要依托。要加快發展訂單農業,就必須不斷膨脹農產品加工企業的規模和數量。要通過做大做強本地企業、想方設法引進外資企業、積極主動掛靠外地企業,不斷加強訂單農業發展的載體建設。特別要圍繞種子、蔬菜、瓜果、葡萄等具有相對優勢的支柱產業,按照規模大、經營好、輻射面廣的標準,選擇一批骨干加工企業,采取財政、稅收、信貸等多方面的優惠政策和扶持措施,進一步加大培育力度,盡快建設一批產業關聯度大、帶動能力強,有區域優勢、經濟規模和市場前景的龍頭企業,以此帶動訂單農業發展。同時,要協調好企業和農戶的關系。通過訂單這種形式,規范和協調企業、農戶、基地等各利益主體間的經濟行為,健全和完善農業產業化經營機制,使農戶和企業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確保訂單順利履行,促使訂單農業健康發展。如我市__鎮為__集團、__*集團養殖合同豬、合同雞的經驗非常值得借鑒,在養殖過程中,當有的農戶遇到各種災害受到損失時,企業都拿出扶持金,幫助農民度過難關,而農民也嚴格按照企業的規定和要求,及時提供高質量的產品,合同雙方實現了“雙贏”。
3、要積極培育中介服務組織。中介服務組織和經紀人是訂單農業的直接參與者和推動者,在訂單農業發展過程中發揮著積極作用。要采取綜合措施,積極培育壯大各種類型的中介服務組織。一是大力發展農民自己的合作經濟組織。這是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改變合同雙方地位不對等狀況的根本措施。要不斷深化農村改革,加快體制創新步伐,通過發展合作經濟組織,真正把千家萬戶分散的農民聯合起來,提高農民在訂立合同時的談判地位,取得發展訂單農業的主動權。二是加強行業協會建設。借鑒國際合作社發展基本經驗,在大力發展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基礎上,通過合作經濟組織之間的相互聯合與合作,把從事專業化生產的農民組織起來,成立行業協會特別是專業協會,如在西瓜主產區成立西瓜協會,在蔬菜主產區成立蔬菜協會等,由協會負責協調市場價格、確定種植數量、穩定產銷關系,擔當起發展訂單農業的主力軍。三是壯大農民經紀人隊伍。通過出臺優惠政策和扶持措施,組織、鼓勵、吸引更多的農民進入流通領域,引導他們不斷增加投入、擴大規模、提高水平,積極拓市場、跑訂單。同時,要注重提高農民經紀人的素質,使他們不斷提高營銷水平,增強文明經商、合法經營意識,不僅能夠促成農產品交易,而且能較好地防止和調解訂單履行中發生的糾紛。
4、要規范訂單農業發展。訂單農業的本質是一種契約經濟。因此,要促進訂單農業的健康發展,關鍵是要加強法制建設,建立責、權、利相配套的制約機制。一是增強合同雙方的法律意識。要加強對法律法規知識及相關政策的宣傳力度,引導農民和企業樹立法制觀念,增強自律意識,依法簽約,認真履約,維護訂單合同的嚴肅性。二是提高合同的嚴密性。合同是訂單農業的載體。發展訂單農業,必須簽訂好完備、嚴密、可操作的合同,盡量避免因約定不明發生爭議,特別是要把數量、質量、價格、履行期限和違約責任等條款列詳細、定明白,這是防止企業壓級、壓價的有效手段。如__鎮農民在和__高效農業開發公司簽訂種植合同時,把供種、供料辦法、產品回收及付款辦法、違約責任等都規定的非常詳細,雙方嚴格按照合同操作,保障了訂單的有效履行。三是加強對訂單農業的依法管理。要健全完善執法監督體系,一旦發生違約現象,就要依法給予嚴肅處理,給以后違約者以警示,維護正常的市場經濟秩序。同時,要強化培訓,讓雙方知道訂合同怎么能更科學、更準確,出現問題后怎樣解決糾紛,從而更好地維護自己的權益。
5、要創造有利于訂單農業發展的優良環境。創造寬松的環境,是促進訂單農業加快發展的基本保證。一是要發揮好政府的綜合協調作用。在發展訂單農業過程中,政府發揮著任何組織和部門都無法替代的作用,特別是在當前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很健全的情況下,發展訂單農業,更需要發揮政府的規劃、組織、橋梁和監督作用。要加強市場信息網絡建設,多渠道、全方位地搜集信息,及時為農民提供正確的市場導向。要搞好簽約企業的資信調查,對企業的經營、管理、運作、履約能力等情況進行全面了解,幫助農民選擇信譽好、實力強、運轉正常的企業作為合作對象。在訂單農業發展中遇到糾紛時,要組織有關部門積極介入,迅速處理,依法保障雙方的合法權益,不斷優化訂單農業發展環境。二是要加強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建設。這既是新形勢下促進農業結構調整的重要舉措,也是加快發展訂單農業的迫切需要。要加快推進標準化生產和管理,建立和完善農產品質量標準和檢測認證體系,逐步實施“農產品市場準入工程”,特別要注意與國際農產品標準接軌,增強國內外市場競爭能力。三是要提高農民發展市場經濟的素質。要進一步增強農民的風險意識和質量意識、標準品意識,嚴格按照訂單的要求去履行職責,以良好的信譽和高質量的產品樹立形象,贏得訂單,與企業實現“雙贏”。
農業發展調研報告15
關于全縣農業主導產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縣政協調研組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促進農業生產力與農業生產關系相適應,培育和發展新的生產力的重大舉措,是實現農業有效供給與需求匹配的新途徑。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對“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重大戰略進行了進一步明確和闡述。省市就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了具體貫徹意見。2017年縣政協農業專委會就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優農業主導產業、做強現代農業開展了一系列調研和探討,現就調研情況總結如下:
一、我縣現階段農業主導產業發展情況
1.農業結構調整優化,生產效益穩步增長。近年來,我縣農業生產呈現糧食生產穩定發展、主導產業快速發展、產業區域布局合理、種植品種優良、產品提質增效的可喜局面。全縣糧食種植面積常年穩定在38萬畝左右,糧食產量穩定在14.5萬噸左右;蔬菜種植面積年年遞增,去年種植面積8.75萬畝,較上年增長2.34%;茶葉種植面積近三年來以每年新增3000畝速度上升,到2016年全縣已有茶園8.2萬畝,茶葉產量和產值也呈現逐年上升的態勢,去年產量2486噸,產值2.9185億元;畜禽養殖業等均現增長態勢。據20016年年底統計:全縣生豬出欄11.9433萬頭,存欄5.8865萬頭;大牲畜存欄0.5832萬頭;山羊存欄0.5543萬頭;家禽出欄1939.38萬羽。肉類總產量30864.94噸。蜜蜂蜂群10500群,產值達到1.07億元。
2.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和規模化經營發展加速。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保持良好增長勢頭。到2016年底全縣農業龍頭企業146家、農民合作社368個、家庭農場362個。新型經營主體促進了土地規模經營的發展,全縣已經流轉土地面積14.5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45.3%。
3.農產品品質提升和品牌創建工作加快推進。2016年我縣“三品一標”新增無公害農產品產品14個、新增綠色食品產品10個、組織申報的有機產品1個、汀溪蘭香茶申報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獲評審通過。全縣已有“三品一標”61個,其中無公害農產品36個、綠色食品20個、有機產品3個、農產品地理標志3個。涌現了紅星宣紙、云嶺鍋巴、涇縣蘭香、丁渡醬菜等諸多知名品牌。尤其是茶葉品牌的創建力度大、企業積極性高、成效突出。目前,茶葉品牌創建引領全縣農業,已經擁有“涇縣蘭香”、“汀溪蘭香”、“綠環蘭香”、“大南坑蘭香”、“中徽烏龍茶”、“涌溪火青“等多個安徽省著名商標和名優產品,為提升我縣茶葉的知名度、促進產品銷售等發揮了積極推動作用。
二、農業主導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供給結構不夠合理。從“布局”上看,我縣農業產業表現主導產業不強、優勢產業不優。種植業中水稻由于栽植方式由雙季為主,改為以單季為主,復種面積由以前的45萬畝,下降到如今的30萬畝左右。茶葉種植面積雖然增加迅速,但中低產茶園面積仍然占總面積的40%以上,茶葉加工企業普遍規模不大,帶動力不強,“涇縣蘭香”等茶葉品牌影響力提升不快,茶產業效益不高,示范區建設投入力度不大;蔬菜生產城鎮居民保障性蔬菜基地不足1000畝,特別是鄉鎮的蔬菜基地發展滯后,形成鄉鎮蔬菜從城鎮倒流的現象。醬菜原料生產基地面積小且不穩定,加工原料80%以上靠從外調進。特色蔬菜生產分散且規模小,產品的產加銷體系沒有形成;養殖業方面在養殖數量上表現家禽數量多,生豬次之,草食性動物少。在規模養殖上表現小規模養殖戶多且標準化養殖小區少。從“產量”上看,全縣農產品供給還沒跟上供求關系變化的步伐,市內市場需求空間仍然較大。比如,我縣糧食生產僅僅滿足自給;果蔬自給率更低,70%以上的果蔬產品從縣外調入;畜牧業方面,牛羊和蛋雞養殖比重較小,外地生豬進入我縣市場比重較大,適度規模養殖不規范,按規矩養殖的企業進不來,違規的養殖戶遍地開化,既對環境不利,也對農民增收有影響。從“品種”上看,優良品種的應用步伐緩慢,種植業上水稻生產近年來,常規糯稻種植占到30%以上,優質品種種植面積有所壓縮。茶葉生產無性系良種茶園面積17000畝,占總面積的20%。蔬菜生產優新品種覆蓋率不足45%。畜禽養殖中散養戶中基本以本地老品種為主。
2.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業水利設施建設相對滯后,排灌系統不健全,一些地方農業生產幾乎還是“望天吃飯”,抗災能力弱。設施不配套,機耕道建設覆蓋面較小,很多地塊農業機械難以直接下田,生產工具主要還是鋤頭鐮刀,生產方式只能依靠肩挑背扛,很難實現規;C械化生產?萍贾尾蛔,良種良法推廣面有待進一步拓寬。
3.農業生產經營粗放。我縣農業供給不能完全適應市場需求變化、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不高、缺乏有真正實力的龍頭企業、基地建設沒有形成規;鹊,嚴重制約我縣農業經濟結構調整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傳統耕種方式仍占主導。“化肥當家,農藥護航”模式在創造糧食連年增產的同時,也帶來土壤質量下降、水體污染乃至農產品安全等一系列重大問題;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步伐不快,農業生產經營服務體系不完善,影響了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
4.農業組織化程度低。農民合作組織的數量達到368家,平均每個村有2家。但由于合作社運行不規范,功能發揮差,部分合作社應對市場和自然風險能力較弱;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全縣有44家,但年產值過億元的沒有一家,而且他們的帶動能力有限;家庭農場達到362家,他們的生產也是僅限于自己家庭成員之間,帶動周邊農戶共同發展的能力不足;社會化服務組織主要在農機和植保方面,大多名不副實,不能發揮應有作用。農機合作社全縣實際成立有二十多家,但目前僅存幾家。
5.體制機制不夠活。農村金融發展遲緩,企業和農戶融資渠道狹窄;土地流轉不暢,一方面由于外出務工人員較多,加之農田基礎設施不完善,中低產田較多,棄田拋荒現象嚴重。另一方面,集體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和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三變”改革尚處于試點探索階段,農用地、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宅基地“三塊地”尚未完全盤活;農技服務最后“一公里”由于體系不健全,技術干部從事專業的不多等原因而沒有到位。
6.農業經營者素質不高。一方面傳統農業生產效益不高,對農村青年缺乏吸引力,導致外出務工人員增多,在家從事農業生產的85%以上為老年和婦女,他們接受先進技術的能力不強,影響了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不利于現代農業的快速推進。另一方面許多農業從業者,守舊意識較強,對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材料等不敢先行先試。
三、推進我縣農業主導產業發展的建議
1.立足供給側改革,抓好農業結構調整。
要把調整結構作為核心任務,“十三五”期間要認真貫徹落實縣政府出臺的《關于加快現代生態農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涇政辦〔2016〕43號)、《關于印發加快推進保障性蔬菜基地建設實施辦法的通知》(涇政辦〔2016〕38號)、《關于印發加強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區建設推進茶產業發展意見的通知》(涇政辦秘〔2016〕170號)、《涇縣畜禽養殖布局規劃》(涇政秘〔2016〕138號)、《關于促進煙葉生產穩步發展實施意見的通知》(涇政秘〔2016〕224號)等五個政策性文件。在優化產業結構和品種結構上下功夫,在做強農業主導產業上下功夫,在提升優質特色農產品供給水平上下功夫,做足山地特色現代高效農業這篇文章。
種植業方面:首先要穩定糧食生產面積,確保常年糧食種植面積在38萬畝以上,其中水稻種植面積要穩定在30萬畝以上。要加快引導糧食生產適度規模經營,盡快改變單戶生產存在的良種引進、農業機械配置、社會化服務發展緩慢、品牌創建力度不大等現狀。利用我縣獨特環境氣候條件,切實抓好現有的8萬畝水稻綠色增效示范基地的綜合建設,全面推行糧食綠色生產技術,提高糧食生產產量和質量,培育一批糧食生產龍頭企業,創建2個以上在市場唱得響的優質糧食品牌。其次是特色優勢作物生產。茶葉產業是我縣重要的支柱性產業,必須在抓好產業布局、茶園更新改造、推廣無性系茶樹良種上下足功夫,建設好以“涇縣蘭香”為主的汀溪、蔡村、茂林、桃花潭等茶葉標準化生產基地、以“涌溪火青”為主的榔橋鎮黃田茶葉標準化生產基地、以“烏龍茶”為主的蔡村標準化生產基地、以“一品天下”為主的'榔橋紅茶標準化生產基地。要以建設省級汀溪現代農業示范園(茶葉)為契機,抓好標準園區的建設,將茶園打造成公園、將茶區打造成景區。要繼續以加大無性系茶樹良種推廣和改造老茶園為基礎,切實加快我縣良種茶園的建設步伐。力爭到2020年,全縣無性系茶園發展到3萬畝,通過改造全縣中低產茶園面積減少到30%以內,全縣茶葉總面積達到10萬畝以上;蔬菜生產要繼續抓好保障性蔬菜、醬菜原料、特色蔬菜三大基地建設,其中在涇川鎮五星村和琴溪鎮馬鞍村建設2000畝永久性的保障性設施蔬菜生產基地要在2020年如期完成,鼓勵全縣各鄉鎮建設一批基礎設施好的穩定性蔬菜生產基地,滿足城鎮居民生活需求。醬菜原料生產面積近年來不穩定,主要受到市場行情和加工企業實力不強的影響。要切實采取措施,在我縣蔬菜醬制品加工重點鄉鎮的丁家橋、云嶺、黃村抓好原料生產基地建設,力爭到2020年基地面積突破0.8萬畝。針對特色蔬菜生產分布散且生產規模小的狀況,要有重點的抓好布局,引導農戶生產。建議抓好以桃花潭為主的雷竹筍、以茂林和涇川為主的食用菌、以山區鄉鎮為主的高山蔬菜等幾個主要基地建設。通過蔬菜常年種植面積逐年遞增,力爭到2020年全縣蔬菜種植面積突破10萬畝。
養殖業方面:要認真落實《涇縣畜禽養殖布局規劃》和《涇縣禁魚制度實施方案》,堅決實施禁養區內養殖場(小區)搬遷、關閉制度和在主要河流實施禁魚管理措施,在養殖區按照規劃、環評達標、審批要求適度發展養殖業。在主要河流實行增殖放流,人工補充生物資源到水里去,改善生物的種群結構,同時也能夠維護生物的多樣性。以昌橋、琴溪、云嶺、蔡村等鄉鎮為主發展肉蛋雞生產;以榔橋、茂林等鄉鎮為主發展生豬生產;以黃村、丁家橋等鄉鎮為主發展肉鴨生產,以汀溪、蔡村、涇川等鄉鎮發展蜜蜂養殖,以青弋江、徽水河等優質水源區域,大力發展特色優質水產品養殖。丘陵地區加大草山草坡開發力度,提高有效載畜量。山區地方充分利用山場資源,適度養殖牛羊和有機畜禽產品生產。同時,在引進名優畜禽水產品和保護開發本地特色產品上下功夫,提高我縣畜禽水產品的品質、產量和效益。
2.立足補齊農業短板,夯實現代農業發展基礎。
要根據我縣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采取針對性的措施盡快解決,只有彌補農業供給的薄弱環節,才能為優化農業供給創造條件、提供支撐。通過政府扶持、整合項目、廣泛集資籌勞等措施,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以補齊基礎設施薄弱的短板;通過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科技下鄉、科技結對服務、技術培訓等方式,廣泛深入地對農業經營者開展培訓,以補齊農民綜合素質不高的短板;通過全面開展先進實用技術、優質良種等示范推廣,切實提高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以補齊科技水平不高的短板;通過加大財政補貼、項目扶持等途徑,加快引進先進的農業機械,特別是大型的農業機械,特別是加大對農業機械作業、糧食烘干收藏、茶葉自動化清潔化加工、蔬菜冷凍保鮮等機械設備的扶持力度,以補齊農業機械全程全面應用步伐慢的短板;通過全面實施綠色農業、加強對農產品質量和安全的監管、保護農業生態環境、打造優質品牌等措施,以補齊農產品質量不高的短板。
3.立足制度完善組織建設,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發展。
農業主導產業要健康穩定發展,必須要徹底改變一家一戶的生產方式,走適度規模經營的道路。圍繞建立健全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意見、培育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推進土地合理流轉和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一是加快實行土地“三權分置”,引導土地有序流轉,實現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完善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進一步明確農民的“產權”,讓農民吃定心丸,放心流轉土地,放心轉移就業;盡快制定出臺《涇縣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實施意見》,放活土地經營權,進一步提高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和農業產業化水平,夯實基礎。二是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鼓勵土地流轉,實現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大力發展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加快構建集約化、專業化、規;男滦娃r業經營體系,走“公司(合作社、家庭農場)+基地+農戶”的生產模式,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三是培育社會化服務組織,通過開展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實現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建議對《關于印發加快現代生態農業發展若干政策意見的通知》(涇政辦〔2016〕43號)文件進行修改,增加扶持社會化服務組織的政策內容,進一步加大扶持培育培育一批農機作業、病蟲害防控、水肥管理等多種形式的社會化服務組織,為規模種養大戶的農業生產提供全程服務或階段生產管理服務,解決生產關鍵時期用工難、季節緊的難題。讓農民在不流轉承包權和經營權的情況下,既能從事其他產業,以不影響農業生產,同時也促進了土地規模經營的發展。
4.立足農業產業發展,培育農業新業態新產業。
一是促進農產品生產產業鏈的延伸。支持現有大中型農產品加工企業做大規模、提質增效;扶持小型農產品加工企業、家庭作坊升級改造。全面落實扶持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各項政策,大力發展農產品貯藏、保鮮、分級、加工、包裝、運銷等,推動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重點抓好蔬菜、茶葉、畜牧業、特色經果、糧油、中藥材等規模種養殖農產品的精深加工,培育一批實力強的龍頭企業。如:云嶺鍋巴、中徽茶業、章渡醬菜、榔橋木梳等一些實基礎較實、產品市場看好、帶動能力強的企業,要重點扶持,加快發展。二是加快農業經營者綜合素質提升。繼續加大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勞動就業技能培訓等,確!笆濉逼陂g完成1000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任務,確保每個新型主體的負責人和多數的勞動者都接受培訓,從而提高他們的生產、管理能力。三是構建“現代農業+互聯網”。我縣宣紙書畫紙企業、茶葉企業、木梳企業、糧食企業以及部分畜禽企業都開展了農產品電子商務,網上銷售已發展成為營銷的有生力量,有效地降低了企業在大中城市開設專賣點的銷售成本。要認真落實《涇縣促進電子商務發展扶持政策》,進一步推進農業電子商務發展。要認真落實《涇縣信息進村入戶試點建設實施方案》(涇政辦秘〔2016〕168號),加快推進“涇縣縣級農業信息中心”和村級農業信息站室建設,健全縣鄉一體的農業信息服務網絡,力爭到2018年底實現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全覆蓋,為農業生產提供全程服務。通過農業信息網絡為農業生產提供農業技術服務、農業生產信息、農用物資配送和農產品銷售等服務。
5.立足農業持續增效,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
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是新農村建設的必然選擇,也是促進農業持續增效、農民持續增收、農業持續發展的關鍵工作。我縣優美的生態環境和良好氣候條件,為生產高品質的農產品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因此,要高度重視農產品品牌的創建,從政策上、組織上、領導上和措施上全面落實,為創建農產品品牌開通暢通渠道?h政府要繼續加大對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的扶持力度,加大對“涇縣蘭香”、“紅星宣紙”、“章渡醬菜”、“云嶺鍋巴”、“榔橋木梳”等品牌的宣傳推廣、開發創新力度。特別是對我縣農業主導產業茶產業品牌宣傳上,堅持每年由縣政府主辦“涇縣蘭香”茶葉交易會,以進一步擴大“涇縣蘭香”的知名度和品牌影響力。支持地方和經營主體舉辦針對性的農業休閑旅游和產品生產交易會等。相關職能部門針對農產品品牌,要切實做到措施到位、管理到位、目標明確、責任明確。
6.立足營造發展活力,加大工作推進和扶持力度
一是組織領導到位?h委縣政府要始終將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作為全縣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性工作,認真務實抓好,做到各項工作組織到位、領導有力。二是政策落實到位。認真落實好2016年出臺的5項扶持政策。要制定完善相關扶持政策,加大對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土地規模經營、農業社會化服務、品牌創建等方面的扶持力度;要認真落實《涇縣畜禽養殖布局規劃》和《涇縣禁魚制度實施方案》,舉全縣之力,抓好組織、宣傳、執法、監管等,嚴格落實禁養區、限養區和可養區的劃分,嚴格執行禁魚令、對非法捕澇水生植物和底棲動物的行為保持高壓打擊態勢,為全面保護涇縣生態環境夯實基礎;構建農業新型經營主體融資擔保平臺,為他們發展生產提供服務?h政府要制定執行《涇縣農業信貸擔!皠窀J”工作實施方案》,盡快組建縣級農業信貸擔保公司,為農業新型經營主體解決生產資金難以籌集的問題;四是完善農業保險制度,以政策性農業保險為主導,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增加保險品種,提高農業保險保障水平。三是項目整合到位。要將涉農項目進行整合,向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傾斜,以項目作為支撐,推動現代農業發展。
【農業發展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農業發展調研報告02-08
農業發展調研報告02-07
農業發展調研報告范文02-07
鄉村農業發展調研報告02-27
(經典)農業發展調研報告范文12-18
農業發展調研報告范文12-24
農業發展調研報告20篇07-19
現代農業發展調研報告06-13
農業產業發展調研報告12-04
農業發展調研報告(精選20篇)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