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農業發展調研報告范文
隨著社會不斷地進步,越來越多的事務都會使用到報告,報告具有語言陳述性的特點。一聽到寫報告馬上頭昏腦漲?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農業發展調研報告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農業發展調研報告范文1
為促使xx生態農業由小變大,鄂州農產品由低層次向高層次邁進,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我們一行先后深入到梁子湖區“涂家垴鎮萬畝無公害紅薯高產示范片”、“太和萬畝有機農業基地”,華容區“湖北鄂州臺灣生態農業創業園”,鄂城區“樊川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積極爭創國家級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市這個目標,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匯報如下:
一、發展的現狀
我市有豐富的山水資源、特有地理位置,素有鄂東聚寶盆、江南魚米鄉之美譽。全市現有耕地面積61.2萬畝,水面65.1萬畝,林地27.5萬畝。近幾年市委、市政府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實現了“六有”。
(一)有生態農業示范片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市開展生態農業建設以來,先后建設了一批具有一定水平和代表性的生態農業示范片。如梁子湖生態農業示范區,百里長港線、樊寺線生態農業示范帶和華容省級農產品加工園等,對我市生態農業起了很好的引領作用。
(二)有生態標志農產品
通過近幾年的努力,全市建立生態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54個,示范基地面積63萬畝,通過以點帶面帶動了全市生態農業標準化生產。形成了遐邇聞名的武昌魚、河蟹、珍珠、茭頭、蓮藕等一批“原號”和“土號”特產。武昌魚不僅成了一代偉人毛澤東的詠物絕句,而且成了美國連續幾屆總統的首選中國菜。xx生產的螃蟹曾“橫行”香港,銷量占市場份額六成以上,“梁心”牌有機番茄在武漢超市上架,“梁道”牌稻米正在加工生產。豐富的自然條件和人文資源為我市生態農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先后榮獲多個“國號”、“省號”名片。
(三)有生態農業模式
立足自身特點,充分發揮區域優勢,推行區域化布局,大力示范和推廣高效生態農業模式,形成了紅潤池湖農業生態園“良心種植、有機營養”的種植模式,太和萬畝有機農業“喝”山泉水、“吃”有機肥、“戴”生態圈、“當”健康神的“全產業鏈”模式,澤林鎮萬畝湖農場水稻種植推行的“統一品種、統一肥料、統一病蟲害防治、統一機械化作業、統一收購”“五統一”管理模式,東港大豐循環牧業示范園的“豬─沼—菜”循環牧業種養模式,峒山生態園“宜居、宜業、宜游”模式等一批相對集中連片、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態農業模式基地。
(四)有土地流轉創新
目前我市土地流轉方式主要有:“土地股份式流轉”、 “土地托管式流轉”、“土地轉讓性流轉”、“土地季節性流轉”等流轉方式,建立了土地流轉保證金制度,開展了確權確地試點工作,為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提供了保障機制。
(五)有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
近幾年以來,加大農業投入品管理,實施沃土工程,提高肥料利用率。全市共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復播面積達55.8萬畝,舉辦測土配方施肥示范樣板36.5萬畝。積極開展農業環境污染事故調處工作,近年來查處農業環境污染事故十余起,為農民挽回經濟損失近100萬元。
(六)有生物能和農業廢棄物的綜合利用
大力推廣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全市秸稈機械化還田近50%。積極推進沼氣工程建設。如東港沼氣供應站采用國內領先的搪瓷鋼板升流式固體床中溫發酵工藝,循環利用農業資源,實現了燃料、飼料、肥料有機轉化,有助于農業經濟結構的調整、生態環境的改善與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市通過近幾年的努力,在生態農業發展上取的了一定的成績,但是與群眾的期盼相差較遠,與市委市政府的要求還有距離。主要存在“六強、六弱”:
一是擴大發展規模意識較強,打造精品意識較弱;
二是創立“品牌”意識較強,提升“品牌”意識較弱;
三是注重短期效益觀念較強,忽視環境保護意識較弱;四是做表面文章較強,在資金、技術幫扶解困方面較弱;
五是依靠領導支持、項目支撐較強,堅持市場決定取舍意識較弱;
六是土地流轉急功近利意識較強,著力化解深層次矛盾意識較弱。
三、對策和建議
生態農業建設能夠實現農業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雙重功能,代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我們立足xx的自然資源、自然條件和經濟狀況,針對鄂州目前生態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制約因素,按照發展生態農業的基本思路,認為全力發展我市生態農業,重點要抓好“六變”。
(一)變發展現代農業為生態引領
要堅定不移地走“生態+特色+科技+品牌”的發展路子,以生態農業發展為主線,以綠色科技為支撐,著力建設以循環經濟為主導的生態產業體系、山川秀美的生態環境體系、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人居環境體系、科學、高效、穩定的基礎保障體系。我市生態農業發展的方向與目標要遵循三個原則:一是要將生態農業發展作為我市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戰略方向;二是要將生態農業發展作為制定各項農村發展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三是要將是否有利于生態農業發展作為衡量農村工作。只有這樣,我市生態農業發展才有出路,才有希望。
(二)變土地流轉為土地換股權
流轉土地對實行規模化、機械化耕作,發展生態農業至關重要;但目前農村社會處在轉型期,有各種矛盾的復雜性,還有土地流轉缺乏保障機制、流轉機制,有效激勵機制等因素,導致流轉工作非常困難。“土地換股權”模式有助于農村集體土地流轉效率的提高,并在土地流轉過程中有效維護農民權益。這種模式的實質在于,在農村土地流轉和農業企業建設的過程中,農民可以將土地承包權作為資產入股,并享受分紅。太和萬畝有機農業基地以農民土地經營權入股,采取“收益保底、盈余分紅”方式,成功進行了土地流轉。
(三)變單一種植為復合型產業發展生態農業,帶動觀光農業,要打造“精品”“亮點”,促進農業現代化進程;要充分立足生態園山青水秀、“綠色環保”以及生態休閑的特點,充分利用生態園的自然景觀,形成“可覽、可游、可居”的環境景觀和集“自然—生產—休閑—康樂—餐飲—教育”于一體的景觀綜合體,發展體驗農業與觀光農業相結合的復合型產業園。
(四)變拓展品牌為提升品牌
一是要以政府引導、企業創建為主。大力推進叫響“梁心牌蔬菜、梁道牌大米、武昌魚、梁湖有機碧玉茶、有機茭頭、梁湖大閘蟹”等產品品牌的產業化經營,努力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競爭力,盡快形成鄂州市的特色和名牌,促進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二是要培育一批規模大、起點高、帶動能力強的農產品加工企業開展品牌創建,形成一批在國內國際市場具有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名牌產品。三是要實施品牌興企戰略,加強品牌整合,在每個行業選擇幾個市場占有率、知名度較高的品牌,引導資產、資源集中,推動形成一批有影響、帶動力強的品牌。四是要加大有機認證產品、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等具有公共屬性、地域特點的品牌,在國家級、省級媒體進行廣告宣傳,給予財政補助。
(五)變政策扶持為多元化投入
一是財政要設立專項資金,專門用于支持生態農業建設。二是積極探索多元化的投入機制。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運用貼息、補助、以獎代補、投資參股的方式,引導、吸引民間資金、社會資金加大對開發生態農業的投入,建立起以政府為引導、企業為主體、農戶和社會共同投入的投融機制。三是實行整合和獎扶機制。捆綁項目,集中投入,最大限度地項目資金的'規模效益。同時,對生態農業建設任務完成好、發展速度快的地方實行重點傾斜,優先扶持。對從事生態農業開發、生產和營銷的企業和個人給予政策優惠和資金扶持。四是制定一套政策。制訂和完善有利于生態農業建設的財政、稅收、價格、信貸、貿易、土地、風險投資等方面政策,為生態農業建設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形成有利于生態農業發展的行為規范經營約束、利益調節、成果保障的政策體系。
(六)變市場準入為尋找市場
國家新政策“農產品市場準入制”有規定,所有農產品必須經過檢測達標后才可以上市場銷售,凡過度使用農藥化肥的農資產品是達不到國家衛生食品標準的,這就意味著辛苦種植的農產品不值錢,甚至辛苦勞動將得不到相應的回報,有時會虧本。那么我們在發展生態農業上必須做到:一是重視科技支持。推廣應用高產、優質、抗病蟲新品種,著力推廣腐熟無害化的農家肥料、微生物肥、綠肥和綠色農業生產準用的化學肥料,積極推廣微生物農藥、植物源農藥和應用頻振式殺蟲燈,開展綠色農業加工工藝的引進和應用。二是聯系一批高校,在我市建立高校生態農業技術應用試驗基地,發揮高校的科技支持生態農業發展的技術優勢。三是打造專業營銷團隊,根據生態農業定位的品牌,進行了市場調研,探索符合本地實際的營銷模式。四是開展推介、對接活動。組織開展或參加各種大型農產品博覽會以及“農超”對接活動、大型采風活動,展示我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成果,擴大我市農產品市場營銷,不斷提高市場占有率。
農業發展調研報告范文2
××縣發展有機農業有著良好的生態環境優勢,近年來在實踐中探索出“訂單信貸+訂單農業”的發展模式,對提高糧食產量、增加農民收入發揮了較好的推動作用,進一步鞏固了農業的基礎地位,實現了農業統籌協調可持續發展。
一、“訂單信貸+訂單農業”的運作模式
該模式以訂單為載體,對訂單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訂單農戶
予以訂單信貸支持,被當地農民形象地傳頌為:“今天的訂單、明天的存單”。
1、訂單信貸與雙重擔保相結合支持訂單企業。該縣將破解訂單企業融資難的路徑確定在訂單信貸與雙重擔保結合上。政府成立“訂單企業信用擔保中心”,注冊資金×××萬元,為訂單企業提供貸款擔保。當地人民銀行推出“訂單企業退稅賬戶貸款擔保管理辦法”,由退稅賬戶對訂單企業貸款進行反擔保。雙重擔保支持訂單信貸與訂單企業對接,既防范了訂單信貸風險,又提升了金融機構放貸積極性。當地農業銀行針對訂單企業農產品收購期集中、瞬時資金需求量大的特點,創新推出“簡式快速通道貸款”;農業發展銀行將商業性信貸的重點放在訂單信貸上,同時增加訂單項目的中長期貸款。
2、訂單信貸與企業墊付相結合支持訂單農戶。該縣將資金支持訂單農戶的路徑選定在訂單信貸與企業墊付結合上。當地農村信用聯社根據訂單企業的訂單計劃及實施情況,按信貸規定對企業墊付化肥、農藥、種子和收購資金的缺口給予信貸支持,并在結算上進行監督,確保資金按時足額發放到農戶手中。同時,農村信用聯社根據訂單農戶的需求分別進行信貸投入,包括訂單農戶農林牧漁項目的大額農貸,訂單農戶其它生產經營的小額農貸,訂單農戶套種訂單品種的短期農貸等,并創新發放“農村黨員創業貸款”和“農村婦女雙學雙比貸款”,發揮農村黨員和農村婦女的創業示范作用。
3、規范管理與風險防范相結合支持訂單信貸。信貸安全是“訂單信貸+訂單農業”模式運行的關鍵。當地人行在支持政府科學運作這一模式的同時,非常重視信貸創新與規范管理相結合,適時出臺了四大管理舉措,防范金融風險。一是定位管理。規定訂單信貸對訂單農業的供、產、銷環節進行服務,實行歸口經營、適當業務交叉。二是業務管理。規定訂單信貸的短期信用和保證貸款方式,訂單企業實行資質等級評定,訂單農戶實行信用等級評定。三是流程管理。訂單企業實施授權授信和應抵盡抵方式,以上企業可在授信額度內周轉使用,訂單農戶實行大、小額農貸方式,一次放貸利隨本清,借新還舊須經報批。四是風險管理。建立和運作訂單信貸的評價、監控機制。
4、資信評定與誠信建設相結合支持訂單經濟。該縣將促進訂單經濟持續發展壯大的路徑選擇在金融信用環境建設上,當地人行作為金融信用環境建設的重要組織者和參與者,注重資信評定與誠信建設相結合。資信評定主要執行金融機構現行辦法,政府出臺相關支持政策,不同信用等級企業實行區別優惠待遇,對信用缺失企業實行相應懲誡手段;訂單農戶實行“文明信用農戶”評定,配之以優惠政策。在誠信建設方面,堅持以訂單為基礎、信貸為紐帶、誠信為核心,重點加強企業訂單真實性、農戶訂單履約性、訂單信貸安全性、訂單農業集約性、訂單經濟市場性的“五位一體”建設,以確保訂單經濟的規范運行。
二、“訂單信貸+訂單農業”的模式效應
該縣人均耕地面積不足×畝,自20xx年全面推廣“訂單信貸+訂單農業”模式以來,土地拋荒少了,有機農業超常發展成為縣域經濟增長的一大亮點。
1、訂單信貸支持訂單農業實現規模擴展。至20xx年底,全縣訂單貸款余額××××萬元,累計發放額×××××萬元,是當年有機農業產值的×倍。在訂單信貸的強力支持下,有機農業推廣到全縣××%的鄉鎮,土地拋荒率由20xx年山區的×%和平原的×%,分別下降到×%和×%;新增原生態有機產品種植土地××萬畝,有機認證耕地××萬畝,占全國的×%;通過德國歐格耳公司和歐盟國際生態認證中心認證的產品達××個,其中有機水稻×萬畝,產量×萬噸,有機農業產值×××××萬元,占全縣農業總產值×%。訂單農業的規模擴展,使××有機農業成為享譽江南的第一品牌。
2、訂單信貸支持訂單企業快速做大做強。至20xx年底,該縣訂單企業由推廣初期的×家發展到現在的×××余家,其中規模以上的'省、市級農業龍頭企業×家,具有自主進出口權的有機食品加工企業×家。在訂單信貸的支持下,青葉有機食品加工有限公司經過×年的發展,訂單面積達×××××畝,銷售收入達×××××萬元,實現利稅×××萬元,帶動農戶××××戶,成為規模以上的訂單企業。與20xx年相比,目前該縣訂單企業資產增長近××倍,產值增加×倍,訂單墊付資金增加×倍,實現稅利增長×倍,解決下崗職工就業達××××人。
3、訂單信貸支持訂單農戶收入明顯增加。抽樣調查的該縣××鄉××家農戶,原來種植傳統水稻每畝收益×××元,現在種植有機水稻每畝收益××××元,實行“草莓+有機水稻”、“草莓+草莓苗”、“有機毛豆+有機水稻”的套種
方式后,收益達××××元,是傳統水稻種植收益的×倍。20xx年,該縣大宗訂單農產品中,有機水稻×××××畝,有機毛豆××××畝,有機木姜××××畝,草莓×××畝,幫助全縣農民增收×××××萬元,其中項目區農民人均增收×××元以上。20xx年,該縣農民人均收入××××元,比上年增長××%,其中發展有機農業所產業的收入占××%。
4、訂單信貸支持訂單經濟形成長效機制。在訂單信貸的支持下,該縣訂單經濟長效機制基本形成。一是建立訂單企業的支持機制,出臺鼓勵政策,外引與內聯相結合,確保訂單企業對訂單農業的引領作用;二是建立訂單農業的組織機制,農戶自愿組織有機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與訂單農業的組織形式進行配套;三是建立科技幫扶的服務機制,通過與院校、科研機構合作,實現有機農業生產與科研對接;四是建立有機農業的環保機制,縣、鄉、村、戶四級設立監控體系和隊伍,實現從種子、土地到餐桌的全程檢測和監控;五是建立訂單農業的促進機制,包括有機農田的基本建設、有機生態鏈的梯度轉移和有機農業的新型套種方式。
三、“訂單信貸+訂單農業”的實踐啟示
糧食安全關系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全局。特別是當前,國際糧價高漲,國內農業生產資料大幅漲價,如何進一步調動各地、各部門和廣大農民發展農業的積極性尤為重要。該縣“訂單信貸+訂單農業”模式發展有機農業,不僅具有直接的現實意義,而且對促進農業快速發展、搞好生態環境建設有著重要的實踐啟示。
1、政府強力推進是關鍵。增加金融服務和信貸投入,改進農業經營方式并提高生產效率,政府強力推進是關鍵,歸納起來是“三個依靠”,即一是依靠科技幫扶,二是依靠市場機制,三是依靠金融支持。“三個依靠”中金融支持存有制度障礙,是政府強力推進的重點和難點。“訂單信貸+訂單農業”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了金融手段,化解了制度障礙,使金融支持發揮了促進金融資本與農業資本融合的功能,進而實現了農業產業化的集約與規模,確保了農業統籌協調的可持續發展。
2、創新經營體制是重點。推進農業經營體制機制的創新,必須有強力的金融支持。“訂單信貸+訂單農業”的支持模式,對在現行農業生產關系基礎上有效實現形式進行成功探索發揮了積極作用,歸納起來是“三個促進”,即一是促進組織建設,二是促進農業服務,三是促進教育培訓。該縣打造以“訂單信貸+訂單農業”為核心的金融服務平臺,進而建立以金融為紐帶、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一體化長效機制,對推進農業經營體制機制的創新具有積極意義。
3、改善金融支持是保證。完善支持農業的金融服務,包括整合現有金融手段、化解金融制度障礙和加大政策和投入支持力度。“訂單信貸+訂單農業”的支持模式,是對現有的部分金融手段進行整合,歸納起來是“三個抓好”,即一是抓好金融手段創新。該縣實踐表明,通過整合金融手段,同樣可以起到化解現行金融制度障礙的效果;二是抓好金融風險防范。政府熟悉金融知識,尊重金融規律,促進金融創新,著力防范風險,是改善金融服務的關鍵;三是抓好金融生態建設。現代農業經濟日趨成為商品經濟、信用經濟和法制經濟,必須有與之相適應的金融生態作保證,否則傳統農業發展不好,現代農業也發展不了。
4、堅持生態農業是方向。該縣堅持“生態立縣、有機富民”發展戰略,實行生態農業發展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負責制的做法,對我省抓好××生態經濟區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首先,建設××生態經濟區,各級政府的重視和支持至關重要,有必要將農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結合起來,實行行政首長負責制。其次,我省境內河流大多匯入××,降低農業污染不可忽視。各地在完成污水處理項目的同時,還可采用“訂單信貸+訂單農業”的模式,在流域上游的丘陵山區加快推廣有機農業,在流域的中下游按比例地逐步推行有機農業,確保流入××的水質達標,從而保護好××區域良好的生態體系。再次,可以以××生態經濟區的建設為契機,在全省開展金融支持農業的推廣工作,通過整合現有金融手段,化解金融制度障礙,加大政策和投入支持力度,進一步鞏固我省農業的基礎地位,真正使建設××生態經濟區這一關系長遠發展的重大決策,成為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成為推動科學崛起的戰略舉措。
農業發展調研報告范文3
盛夏驕陽如火,xx縣金秋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的“小陽春”卻提早到來,幾十名“專業農民”在地里翻地、整畦、下種、育苗,各司其職。
上蓋棚,下圍網,新出土的豇豆、辣椒、黃瓜苗在濕潤的泥土里舒枝展葉,茁壯成長,碧綠的桑園生機盎然。
反彈琵琶:大宗蔬菜產業應大有可為
不種糧食種蔬菜,不種高山種平地,不種特色種常規,不種時令反季節。本土農民段緒明反彈琵琶,奏出了現代農業的新意。“300畝早春蘿卜賣了100萬元。”這是大宗蔬菜散發出來的無窮魅力。
農業產業也似金塔。段緒明從事過高山蔬菜購銷,調查過特色農產品運營。“大眾三千,每天都得擺上餐桌的蘿卜、白菜蘊含著巨大的商機。”他選擇了對“塔基”的追求。
白菜、蘿卜、豇豆、甘藍,早春、盛夏、延秋、越冬,周而復始,他種的蔬菜總是能夠瞄準高山蔬菜和低山平壩蔬菜的空當,搶得最好的商機。
“別小看這幾天、十幾天的時間,價格卻是幾倍、上十倍的懸殊。”段緒明坦言,只要能夠避開時令,錯位競爭,提高復種指數,低山大宗蔬菜產業就大有可為。
多年來,各地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一直重“特”輕“普”。回眸市場,權衡“量”“效”,能否在抓特色產業的同時,更多地關注惠及百姓餐桌和廣大農民的`大宗農業產業呢?
困難重重:產業成型的道路還有多遠
從XX年至今,金秋農業從基地只有幾十畝、起步資金只有1萬多元的種植大戶,成長為資產達500萬元、基地過千畝、帶動農戶近千戶的重要龍頭企業。
今年短短幾個月時間,蘿卜就種出了百萬元。段緒明并沒有常人預料的那種欣喜,反顯得憂心忡忡。因為今春多雨,蔬菜普遍減產,每公斤蘿卜賣出1.8元,相當于正常年份價格的4到5倍。“只要通過簡單地腌制加工,儲藏兩三個月,每公斤可以賣到1.2元。” “為什么不這樣做呢?”段緒明告訴記者,建1個500噸的氣調保鮮庫需要200多萬元,可以讓時令蔬菜保鮮半年。因為市場需求量大,經營大宗蔬菜時,資金周轉率極快。基地投入不少,自己又求貸無門,段緒明只能看著市場干著急。
資金瓶頸,一直是困擾貧困地區中小企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在涉農企業中體現更甚。用什么方法破解這個難題,理當成為各級政府和金融行業急需研究的課題。
舉一反三:現代農業能否辟開新天地
從上世紀80年代起,單家獨戶的傳統農業經營模式解決了農民的生計問題。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民持續增收、農村繁榮又成了時代性的新難題。“以前一畝地產400公斤糧食,全家老小就能圖個‘肚兒圓’。現在家家都有人在外打工,收入過萬元。死種田地只能永遠受窮。”大河鎮杉木塘村留守農民張新明顯地感受到了生產、生活的壓力。
怎么才能解除這樣的壓力呢?農業企業無疑是生產與市場最為有效的“傳動軸”。
xx縣農民有30年種桑養蠶的歷史。由于缺乏“以短養長”的辦法,在市場沖擊波的影響下,絕大部分桑園被毀。近幾年,舊司鄉以金秋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為依托,大力發展桑蠶產業。通過訂單生產的模式,在桑園種植越冬、早春蔬菜,與武漢市場對接,既實現“桑菜互補”、提高效益的目的,又能規避單一產業的自然與市場風險。3季蠶收入XX元,兩季蔬菜可收入3000元。農民種桑養蠶的熱情空前高漲,3年時間就發展到6000多畝,帶動農民達3000多戶。
“把糧食、蔬菜等農產品當商品經營,把山野、田園當車間管理,才能讓改革發展的成果惠及每一戶農民,開辟出現代農業的一片新天地。”該縣有關領導如是說。
興一業,要富一方。走大宗產品的產銷之路才是根本的解決辦法。
【農業發展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農業發展調研報告_調研報告04-13
農業發展調研報告02-08
農業發展調研報告02-07
特色農業發展調研報告06-30
鄉村農業發展調研報告02-27
農業發展調研報告范文02-07
2018農業發展調研報告05-03
農業種苗發展調研報告04-25
農業產業發展調研報告12-04
現代農業發展的調研報告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