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生態文明鄉村調研報告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報告使用的次數愈發增長,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避免篇幅過長。你知道怎樣寫報告才能寫的好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生態文明鄉村調研報告,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生態文明鄉村調研報告1
寒假期間我校開展了大學生下鄉調研活動,本次調研的主題是家鄉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科技發展。
我將調研地點選在了xx縣,這里是我的主要調研地點,回到家中,我便到村委會處詢問,近年來,縣里的一些主要變化和重大舉措,村委會的有關領導便詳細的向我說起了,家鄉對于生態文明建設和科技發展進步方面的各項舉措。
調研實踐近一個月,一個月的時間里,我調查走訪了很多地方,很多曾經被污染然嚴重的地區已被徹底清理整頓,基本恢復了干凈整潔的面貌,不同地區的整頓效果雖不盡相同,但是整體有了很好的改觀。下面我就調查結果,做出了詳細的說明和總結。
我與家鄉生態文明建設進行走訪調研,從中有了感悟,有了行動。近幾年,由于政府大力提倡生態文明建設,堅持走可持續發展路線,從前,家鄉建設對于生態文明建設一直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只是在培植樹木方面比較突出,建立防護林,防風防沙,防止水土流失。
在工業方面,為了大力發展經濟,對于污染現象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所以導致很多地方被污染,唯一一條流經我縣的河,也受到了嚴重的污染,造紙廠就沿河而建,向河里排放污水,從前的河水清澈透明,而現在生活垃圾四處飄浮,邊緣仿佛是污穢的溝渠一般。很多地方都是如此,由于前幾年縣里對于經濟建設的高漲熱情,對污染問題沒有及時處理。
近幾年,生態文明建設在社會發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的角色,縣里也開始抓起了生態文明建設,走起了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對于一些違規操作的企事業單位,堅決給以整頓,甚至關停。不少企業受到影響,但是縣里對于生態文明建設落實的很堅決徹底,對于像造紙廠這樣屢教不改的單位,堅決予以關停處理,禁止一切生產活動。其他企業的情況較好,都積極配合著縣里的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污水先處理后排放,不處理不排放,從而很好的控制了環境的繼續污染。
生態環境好了,才能吸引更多的企業投資,招商引資一直是我縣發展的一項重要渠道,近年來有大量的國內外企業來我縣實習考察,投資建設不少工廠,發展了經濟的同時,科學技術手段也在不斷進步,引進了外資的同時,也引進了先進的技術。發展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又帶動了科技的進步,一舉多得。
我先秉承“建設生態文明、開發清潔能源、彰顯綠色魅力”的思想,開展生態城市建設,進一步加快造林綠化、小流域治理、風沙源治理步伐,通過建防護林、退耕還林等生態經濟型造林模式,建起了植物園,院內有很多品種的植物,農作物和果樹,退耕還林也使得大面積土地有效地防止了水土流失,加大了土地覆蓋率。
我縣嚴格落實“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政策,全民動手,全縣范圍內搞綠化,搞發展建設,大家積極參與,讓綠意充滿鄉村。本次寒假回家,我切實感受綠意滿懷的感覺,街道兩旁路色的松柏排成兩行,每隔一段會有一棵其他樹種,還有已選花花草草,在體驗生活美感、感悟生活質量提升之時,人們對于生態文
明建設又多了一份支持與認可,投入更大的力量支持家鄉生態文明建設。從這些走訪中我可以看出,人們對于環保的問題,大都意識淺薄,并不以為然,似乎他們對這些問題都半信半疑,反而看我有些莫名其妙似的.靜下來想想,也是,他們一直都在為生活忙碌著,都是在以被動的接受生活,從來都沒有主動的去發現問題.他們被習慣所掩埋了他們的`那份特有的好奇.如果拋開一切的問題,只讓他們考慮這些的話,我相信他們也會想我一樣的!現在人們的思維已成了定式,三言兩語是改變不了什么的,
現在能做的只有從一些小事來感化他們,讓他們親身的體會到環境的嚴重性,他們才會有所改變的.一些事情如果你沒親身體味過你是永遠都不會明白的!這就像一句真理影響著廣大人民。舉一些貼近我們生活的例子,來讓他們自己感悟!我知道這只是時間的問題,著急也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希望每周都能有一兩節課來讓他們學習這方面的知識。由不懂到了解,由了解到認識,由認識到理解,這一過程。
自然資源是存在于自然界的能為人類提供福利的物質與能量。我國擁有遼闊的國土,無論藍色的海洋,還是浩瀚的沙漠,無論綿延的山區,還有奔騰的江河,都蘊藏著多種多樣的自然資源。自然資源主要包括氣候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以及海洋資源。
其實它們都離我們很近,也可以說貼近我們的生活,只是我們沒有注意罷了,我們都把它們忽略掉了,是我們的遺憾,因為自然資源不是一成不變的,它由于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資源的開發也在不斷擴大。雖然自然資源的數量是巨大的,但也是有限的。隨著人口的增多,資源的人均占有量不斷下降;隨著生產的發展,某些資源的總量也在下降。
文明是人類文化發展的成果,是人類改造世界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標志。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
建設生態文明,并不單指傳統意義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態恢復,而是克服工業文明弊端,探索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發展道路的過程。很多地區有著嚴重誤區,認為發展經濟和生態文明建設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這是十分錯誤的想法。要真正實現經濟發展、工業發展、科技發展,就必須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需要大規模開發和使用清潔的可再生能源,實現對自然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在不破壞環境的前提下,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
在思想上,我縣能夠應正確認識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主要是:從重經濟發展輕環境保護轉變為保護環境與發展經濟并重,從環境保護滯后于經濟發展轉變為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同步,從主要用行政辦法保護環境轉變為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辦法解決環境問題。牢固樹立保護環境、優化經濟結構的意識,將環境保護作為新階段推進發展的重要任務。
在政策上,只有將環境保護上升到國家政策的戰略高度,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才能從源頭上減少環境問題。在發展政策上,我縣擬訂有利于環境保護的各項措施辦法,和對與違規排放等違規操作的具體處理辦法和處罰形式。
發展的政策與鼓勵環保的政策有機融合;遵循自然規律,根據不同地區的環境功能與環境承載能力,按照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的要求確定不同地區的發展模式,引導各地合理選擇發展方向,形成各具特色的發展格局;在發展規劃上,嚴格要求各生產單位,嚴格控制污水廢棄的排放。
我縣的生態文明建設才剛剛起步,還有漫長的路要走,責任艱巨,還需要更多的人來參與和支持。當然首先還是需要縣里給予足夠的重視,否則具體的工作是無法行之有效的落實的。總的來說,我縣幾年來的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成效顯著,被污染的地區和水域都有了改善,還建立了生態文明宣傳公園,相信我縣生態文明建設和科技發展定會越來越好。
不僅是這個方面,在那個領域都是一樣的。只有我們對它好了,他自然會對我們好的。其實是一樣的道理。為什么現在總是在不斷的發生自然災害,什么龍卷風啦,什么海嘯了,什么地方又有洪澇災害啦,什么地方又有地震了等等。這些都是大自然回饋給我們的禮物。面對這些問題我們該怎樣解釋那。
我們無言以對,因為這些都是我們一手造成的,盡管有些是直接的,有些是間接的罷了。自然界就像一面鏡子,你哭它就哭,你笑他也笑,一樣的。世界上的東西都是相互聯系的,并不是孤立的存在,只有你認識到了這一點,你就會明白的!扯到的雖然大了點,但絕不是危言聳聽,這是最真實的寫照。回到主體上來,環保的問題真的是非常的重要,讓我們從小事做起,以身作則,為了我們的家鄉更加的美好,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生態文明鄉村調研報告2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黨的十八大的重要戰略部署和省委“五個湖北”建設的具體要求,是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它不僅關系到資源的永續利用和可持續發展,而且關系到人民群眾的福祉。鄂州作為全省城鄉一體化先行區、綜改示范區,如何落實市委六屆七次全會要求,在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充分發揮良好的區位、資源優勢,以生態文明建設為載體,倒逼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努力走出一條獨具鄂州特色的科學發展之路,是當前亟需研究的課題。市政協高度關注我市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成立專題調研組進行調研。幾個月來,調研組深入三區實地調研,召開市直相關部門負責人會議座談研討,到省直相關部門征詢專家意見,并赴廣東惠州市、福建三明市等先進地區學習考察,形成調研報告。6月26日,召開市政協七屆十次常委會議,專題議政協商,市政府汪繼明副市長及有關部門負責人列席會議,聽取意見。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市生態文明建設的初步成效
近幾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全市各級各部門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注重轉方式、調結構、重保護、強監管,為生態文明建設打下了良好基礎。
(一)產業結構有所優化。近幾年來,市委、市政府積極落實產業結構調整、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等有關政策措施,生態產業得到一定發展。通過政策引導,大力推進節能減排、循環經濟項目建設,關停高能耗、高污染“五小”企業、淘汰落后產能,使冶金、建材等傳統產業占比持續下降。大力發展非資源型產業,2012年,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達到75。57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23%,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提高1。18個百分點。通過建設一批大型商貿項目,第三產業已經成為我市新的經濟增長極。以休閑觀光為突破口的都市農業發展初見成效,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成為了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主導方式。
(二)自然生態環境逐步恢復。全市森林面積達到38萬畝,森林覆蓋率16。1%。全市共區劃界定生態公益林17。4萬畝,占森林總面積的45%。建成沿路(公路、鐵路)、沿江(港)綠化帶500多公里;建立濕地保護區、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8個,面積1。6萬公頃;全面推進國土整治工作,在全省地級市中率先實現了國土整治全覆蓋;全市有2300多畝因采礦造成破壞的土地已列入恢復治理;水資源管理與保護工作進一步加強,實施洋瀾湖生態修復工程、開展梁子湖流域清理治理工作,有效恢復與保護了湖泊和流域的生態環境。
(三)人居環境有所改善。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和綠地率分別達到42%和40%;加大了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力度,排水管道長度達到600多公里;加強了飲用水源保護工作;實施“清潔鄉村、美化家園”,推動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工作有序開展,全市已獲得命名的有4個省級以上生態鄉鎮、7個省級生態村,12個社區被評為全省第一批“宜居村莊”。
(四)生態安全保障工作扎實開展。有效開展項目建設環評工作,“十一五”以來,嚴格執行了項目環評制度,對多個不符合環保要求的項目實行了“一票否決”;進一步完善了江湖水庫保安工程、洪水預警系統以及氣象、地震、地質災害預報和緊急救援體系等,綜合防災減災能力明顯增強;生態公益林得到有效管護,森林防火撲救體系基本健全;動植物疫病蟲害預警和應急機制初步建成,農林水產疫病得到有效防治。
二、生態文明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及原因
盡管我市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上采取了一些具體舉措,取得一定成效,但與建設生態文明市的目標要求差距較大。通過調查了解,有三個突出問題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一)污染問題較為突出。一是主城區空氣污染問題突出。節能減排形勢嚴峻,2012年,我市單位GDP能耗為1。24噸標煤/萬元,是生態市考核標準的1。37倍;全市中心城區空氣中SO2、NO2、PM10含量與全國325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平均值相比,SO2、PM10基本持平,但NO2含量高于平均值25%;工業廢氣、粉塵排放存在隨意性,鄂鋼、球團礦等部分企業排放不達標,偷排現象時有發生。建筑揚塵管理欠缺,汽車尾氣污染治理尚未起步,嚴重影響甚至威脅市民健康。二是固廢物及垃圾處理不到位。尾礦、廢石等固體廢棄物年排放量75。2萬噸,年綜合利用12。9萬噸,累計存量641。2萬噸;農村垃圾處理嚴重滯后,三區都沒有垃圾處理站,不僅造成再生資源的浪費,而且采取簡單的填埋式處理,導致污染物深處理不到位,造成水體、土壤二次污染現象比較嚴重。三是農業面源污染趨重。由于傳統的耕作方式及農業比較效益低等原因,我市農民種“懶”莊稼現象突出,過份依賴化肥、農藥及除草劑等,導致農業面源污染嚴重,土壤結構破壞,地力下降。2012年,全市化肥施用總量達到120318噸(純量,下同),耕地畝平化肥施用量44公斤,比1988年增長了43%,高于全國平均水平39%;水產養殖投肥水平高于種植業水平,導致水體富營養化;使用各種農藥及除草劑共計1052。4噸,平均每畝0。58公斤,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使用農膜689噸,其中地膜約470噸,有15%的農膜殘存于農田土壤中。
(二)生態資源保護不夠。一是湖泊銳減,濕地功能退化。鄂州素稱“百湖之市”,但資料顯示,湖泊數量減少、面積縮小、水質惡化。我市湖泊面積由1950年的59萬畝縮減到現在的31。5萬畝,減少了46%。由于人工圍墾,以及濕地改作它用,導致原來連湖通江的三大湖泊體系分割成一個個相對封閉的子系統,加之水體污染,濕地環境受影響的程度加重,自然濕地面積萎縮,導致濕地生物多樣性銳減,濕地調節生態的功能退化。調查表明,梁子湖濕地由于水利工程建設和引排水帶來的負面影響面積達1。37萬公頃,占濕地面積的三分之一。二是山體植被破壞較為嚴重。主城區南部山體平推開發較為普遍,新城區已失去有山有水的獨特風貌;一些地方礦產資源無序開發,造成局部地區山體破壞、植被損毀、水土流失。全市因采礦造成破壞的面積中,復墾還綠面積不到生態破壞面積的5%。三是林業資源不豐富。生態公益林以中幼林為主,森林覆蓋率遠低于創建生態市40%的指標要求。森林保護力度不夠,林分質量退化。
(三)建設機制尚未形成。社會經濟發展方式沒有根本轉變,在指導思想、實際工作和業績考評上仍然存在重GDP增速、輕生態建設,企業重經濟效益,輕環保社會責任意識,個人重環保利益,輕生態公益的傾向;少數地方和部門對建設生態文明的思路不清、目標不明,工作缺乏針對性;沒有設置科學有效的'生態文明建設考核指標體系、考核評價方法;沒有形成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的財政、稅收、價格、金融、土地以及投融資等方面的政策機制,政策導向不明確;生態文明建設規劃與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等銜接不夠緊密,尤其在鄉鎮和農村較為突出。
綜合分析存在問題的原因,既有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結構因素,也有現實條件下的發展和理念因素。一是產業結構偏重。三次產業結構比重不合理的問題尚未得到有效改善。2012年三次產業結構比為12。3:60。1:27。6,且冶金行業增加值占全市工業增加值比重高達31。38%。第三產業占比低于創建生態市40%的要求,商貿、物流、旅游和現代服務業等第三產業發展滯后。偏重的產業結構形成了高能耗、高排放的工業體系,導致環境治理成本高、難度大。而且調整的轉型成本、替代產業、財政收入等現實問題的考量,注定結構調整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過程。二是資源要素偏緊。由于地域、環境的限制,我市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承載力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自然資源、資金、技術等資源要素制約越發明顯。三是生態公共產品缺失。有的部門注重解決看得見的民生工程,提供諸如城市硬件設施等公共產品,忽視了環境和生態的調節功能、支持功能和文化功能也是民生工程,導致較少提供諸如生態文化、生態環境等生態公共產品。四是公眾參與意識不強。大多數公眾認為生態文明建設就是治理環境污染。公眾關注環境保護的出發點是維護個人利益,只有當環境問題影響個人生活、損害自身利益時才會采取一定行動予以維護,而對公共環境的維護缺乏責任意識和監督意識。
三、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幾點建議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中共中央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重視和省委、省政府的決策要求給我們提供了難得的戰略機遇和歷史機遇。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新型城鎮化的必由之路,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先決條件,是最根本的民生工程。應堅持工業文明與生態文明相融合,生態建設與經濟建設相促進;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堅持“目標導向、規劃引領、產業支撐、生態保障、制度推進”,實現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努力建設美麗新鄂州。為此建議:
(一)明確生態文明建設內容,著力構建目標導向體系
生態文明建設既包括生態經濟建設、生態環境建設,又包括生態文化建設、生態社會建設。既要明確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也要準確界定生態文明建設的外延,形成目標導向。建議參照廣東惠州、福建三明等市的作法,明確一個時期總體目標,并將目標任務細分到每一個階段。總體目標:就是要建設環境潔凈優美、生活健康舒適、產業協調發展、資源綜合利用、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園林城、文化旅游城、精致宜居城,實現鄂州“天藍、地綠、水凈、城美”。分段目標:第一階段: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統領,加快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實現“六城聯創”的目標(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和全國文明先進城市)。第二階段:各區全面實現國家級生態區創建目標,形成以生態產業為主體的高效生態經濟體系。第三階段: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基本實現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與生態文明全面進步,實現人與自然、社會和諧共生,展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鄂州新風貌。近期任務:通過減少與控制水、氣、聲、渣等污染源、削減排放量,加強生態系統的修復與保護;通過調整產業結構與布局、優化環境功能區劃,促進知識型產業和生態型產業的發展;引導城鄉居民在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消費方式等方面向環境友好、資源節約、社會和諧的生態文明方向轉變,大力提升全體市民的生態環境意識和參與保護環境程度。
(二)統籌城鄉發展,著力構建規劃引領體系
廣東惠州市編制實施了《惠州生態市建設規劃》、《惠州市環境保護規劃》,并出臺《招商引資環保指引》、《淡水河流域環保準入指南》等文件,把做好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編制,作為促進生態文明建設良性發展的基礎性工作,增強了規劃對發展的導向作用,值得借鑒。建議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但推進城鎮化建設為抓手,科學規劃我市城鄉建設規模、發展方向及功能布局,充分考慮生態景觀的需要,形成合理的城鄉發展空間形態和發展規模。一是優化市域布局。按照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目標要求,合理劃分市域功能區,優化布局結構。著力打造一“城”為主(主城區),“兩沿”聯接(沿江、沿港生態長廊),“三湖”示范(梁子湖生態示范區、紅蓮湖生態度假區、梧桐湖生態城)的生態文明建設格局。加緊生態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城中村改造、綠地景觀建設、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等與生態文明建設相關聯的專項規劃和修建性規劃的編制工作。二是完善規劃指導。要在《鄂州市城鄉總體規劃(2011—2020年)》基礎上,按照生態文明建設總體要求,統籌規劃生態文明的功能分區、生態資源保護、產業布局、風格特點,強化規劃的綜合性、全局性、戰略性和可操作性。與產業發展規劃、土地利用規劃、重大基礎設施規劃等專項規劃有機銜接,切實體現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建設的理念。三是強化規劃約束。相比于經濟發展等規劃,生態文明建設規劃更具有長期性和艱巨性,在實際運作中,容易讓位于更能體現政績的GDP等硬性約束指標。因此,要強化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的法律性,保證規劃執行的嚴肅性,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隨意變更規劃,確保生態文明建設規劃長期實施,有序推進。
(三)轉變發展方式,著力構建產業支撐體系
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治本之策。三明市的歷史發展狀況與鄂州相似,都是偏重型的產業結構,在生態文明建設中,三明市以產業轉型升級為著力點,全力發展生態產業、現代服務業,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2012年,三明市第三產業占比達到34%。建議我市以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等為方向,建設一批重點項目,以推動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一是加快發展生態效益型工業。一手抓冶金、建材、化工、機械制造等產業的改造提升,運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推行企業清潔生產,力爭在2到3年內全市高耗能、高物耗和高污染的行業全部實行清潔生產。一手抓新興產業培育,大力引進、培育、發展一批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項目,重點圍繞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及工程、電子商務等產業,策劃和推進一批高新技術項目,搶占新興產業發展的制高點,力爭到“十二五”末新興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二是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現代物流業方面,要依托三江港區,加快鄂州“地主港”、“公路港”等項目建設,打造區域物流節點城市。生態旅游業方面,要發揮資源優勢,加快策劃和開發觀光、休閑、度假、文化、健身為主題的旅游產品,打響具有鄂州特色的生態旅游品牌。文化產業方面,要按照“一區一品牌、一區一園區、一區一實體”的要求,加快梧桐湖文化創意產業園等項目建設,培育一批文化骨干企業,增強文化產業發展軟實力。三是加快發展生態農業。梁子湖區要全面退出一般工業,以生態農業發展作為立區之本,創建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區。要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化,推廣科學種植(養殖),切實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加大農業龍頭企業的引進和扶持力度,策劃、實施一批種植(養殖)基地建設、農產品深加工等項目,推廣生態農業模式,推進農業標準化和安全農產品生產,推動效益農業、觀光農業加快發展。
(四)培植項目載體,著力構建生態保障體系
一是謀劃一批重點項目,以項目帶動生態文明建設。密切關注國家產業政策,圍繞環境保護、污染治理、生態修復等領域謀劃項目,建立生態文明建設重點工程項目庫,以一批重點項目的實施構建生態保障體系。將梁子湖生態修復、環湖生態林帶、長港綜合治理及洋瀾湖綜合治理、城鄉一體化垃圾污水收集處理、退耕還林、封山育林、天然林保護等項目納入重點項目庫,適時申報、實時推進。二是抓好山水資源保護。出臺嚴格的山體湖泊保護政策,做好全市尤其是城區山體資源摸底登記備案工作,對開發建設中的劈山開石填湖造地等行為應立即停止,責令恢復原貌,并給予嚴厲處罰;嚴格控制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和國省道沿線可視范圍內的山體開采;加強對全市5000畝以上湖泊進行調查摸底、實地勘線、建檔立卷等工作,依據《湖北省湖泊管理條例》,加強監管;保護為主、適度開發,全面改善梁子湖水系、花馬湖水系、樊湖水系等流域水環境質量,確保全市流域水質達到相應水體環境功能要求。三是加強工業污染防治。嚴格源頭把關,實施招商引資項目環境生態一票否決制度;加強重點污染源監控,對鄂鋼、球團礦等排放大戶,進行24小時在線聯網監控,督促重點工業企業污染物排放穩定達標;強化社會監督,建立重點污染企業環境監測和排放數據旬報及公開制度,接受社會各界及媒體監督;強化對環境污染和責任追究制度,使企業處罰和追責成本遠遠高于治理成本,促使企業自覺治理;加強重點治理,強化對各類開發區、工業園區、重點行業(火電、化工、冶金、建材、有色金屬采選等行業)技術改造和污染治理工作;積極開展重點企業清潔生產審核,加強固體廢物源頭控制和危險廢物污染防治,全面推進工業固廢綜合利用和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完善、規范危險廢物處理處置管理。四是抓好城鄉環境綜合整治。重點做好城市污水處理廠及其配套管網、城市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和危險廢物處置中心等設施建設,加快重點鄉鎮污水處理工程和垃圾衛生填埋場建設,加快推進市、區(開發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建設,進一步提高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工業污水以及醫療廢物的收集處理能力。圍繞新農村建設、家園清潔行動和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等工作,堅持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方式,積極推進農村改水、改廁工作,切實加強農村人居環境“臟、亂、差”的綜合整治,大力推進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質量。
(五)完善體制機制,著力構建制度推進體系
進一步優化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環境,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一是完善政策引導機制。建立重大項目生態風險評估制度,全面評估項目實施的生態成本、生態效益,保證決策的科學性。建立山水開發利用備案制度,通過采取保護性開發、一般性開發、限制性開發等措施,保證山水資源得到合理有效開發利用。設立重大項目前期工作專項資金,積極支持生態項目申請國家、省政府專項資金和銀行信貸、設備租賃融資;支持企業發行債券和上市融資,切實讓企業享受環保帶來的效益,激發企業保護生態環境的內生動力。積極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全民宣傳教育活動,引導工、青、婦等社會團體開展生態文明公益活動,增強全民生態文明意識,倡導生態、環保、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形成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氛圍。二是完善生態補償機制。積極落實節能環保項目減免企業所得稅等稅收優惠,加大對節能環保研發、技術應用的支持力度,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建立和完善生態補償機制,進一步拓寬補償范圍、深化補償內容、增加補償資金,在市域范圍內探索“資金橫向轉移”補償模式。積極推進在省級以上層面建立梁子湖等跨界流域的補償機制。三是完善生態保障監管機制。探索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資金投入與利益共享機制,盤活市場資源,引導社會、企業、個人共同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與環境保護管理制度、林地林權保護監管制度,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損害賠償制度。四是完善生態考評機制。推行生態GDP核算制度,盡快建立一套有利于綠色GDP發展的干部考核評價機制和考核標準;加強政府節能減排的績效管理,將相關的考核評估統一到生態文明建設框架下,建立統一的考評制度,提高管理的層級,設立部門聯動機制;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機制,建立分類、分區目標考核辦法。
【生態文明鄉村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鄉村生態調研報告02-08
生態文明建設調研報告07-08
生態文明建設調研報告09-10
生態文明建設調研報告范文01-29
關于鄉村生態環境保護的調研報告12-31
關于鄉村生態環境保護調研報告09-10
縣城生態文明建設調研報告優秀范文09-24
鄉村調研報告02-16
鄉村調研報告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