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老年人調研報告

時間:2024-11-05 15:30:00 調研報告 我要投稿

老年人調研報告15篇

  在人們素養不斷提高的今天,我們使用報告的情況越來越多,多數報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發生后撰寫的。為了讓您不再為寫報告頭疼,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老年人調研報告,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老年人調研報告15篇

  老年人調研報告1

  時間:

  xxx年1月10號-xxx年1月30號

  地點:

  寧陽縣堽城鎮

  我國是世界上老齡人最多的國家。聯合國將一個國家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超過7%定義為“老齡化社會”,依此標準,20xx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時,中國已經基本進入老齡化社會。20xx年老齡化比例為%,20xx年達到%(老齡人口為萬)。在國家經濟實力還不夠強、社會保障體制尚未健全的情況下,如何贍養老齡人問題就顯得尤為突出。

  目前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有1.32億,老齡人口增加,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醫療衛生條件改善的成果,是社會進步的標志。但是,也給經濟社會帶來許多問題,如果解決不好,就會導致家庭、社會矛盾,對改革、發展、穩定產生不良作用。老有所養解決的尚好的,是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和部隊離退休老年人;企業退休職工的供養依據經濟效益而定,有些企業較好,也有些企業退休職工的退休金、醫療費也保證不了;農村老年人的贍養問題,許多農村集體經濟給予老年人適當生活補助,還建有敬老院和老年活動中心、圖書閱覽室等,老年人歡度晚年,也有一些農村老年人還存在亟待解決的問題。

  暑假,我走訪了一些老年人的家庭,參觀了村里的一些老年人的活動,并對農村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和生活情況作了一些粗略調查。我國在1.32億老年人中,就有近億老年人生活在農村,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群體,必須重視和加強農村老齡工作,促進各方面關注貧困老年人,解決他們的基本生活問題。

  當前,老年人口的急劇增多,使維權護老成為新世紀的一個社會性問題。而在老年人群中,農村老人約占80%。由于社會歷史的原因,農村老人老有所養老的問題,比城鎮老人更為艱難。對老年人的贍養糾紛案進行調查分析,發現農村老人的贍養問題不容樂觀。

  從調查的情況看,農村很多老人的晚年呈現出不同于城鎮老年人的生活特點。生活條件較差,生活方式單調農村老人的生活方式主要有四種,即三世同堂型、不分不離型、分擔贍養型、獨自生活型。三世同堂型即老人與子孫共同生活,生產生活中的事物主要由子女、兒媳決定,老人除干點家務活幫助照看孩子外,別無其他生活,生活比較單調;不分不離型是指老人與子女雖沒有分家,但是不與子女一起居住,生活費用由子女供應這種類型的老人在子女少的家庭中占有相當的比例;分擔贍養型主要集中在多子女的老人家庭中,子女按比例分擔老人生活所必需的糧食及日用品,老人也不與子女一起生活;獨自生活型是指單身老人或老年夫婦單獨生活,生活費用由自己承擔,責任田里的重體力活由親朋好友或子女幫助,這種類型的老人既有孤寡老人也有多子女幫助,這種類型的老人既有孤寡老人也有多子女或單子女的老人。許多不分離型、分擔贍養型、獨自生活型的老人大多居住在村莊周圍低矮破舊的房子里,在有的地方,村莊周圍甚至出現了老年人聚居的“老年村”,其生活條件普遍較差。

  老人生活要求低,渴望但不苛求精神贍養與城鎮老人呼吁精神贍養不同,農村老人雖然也希望兒女精神贍養,但相當一部分老人是只要生活有保障,不致挨餓受凍就很滿足了,而不太注重營養保建、參加娛樂活動等。

  生活來源單一,完全依賴子女,農村老人參加社會養老保險的極少,他們中很多人因年老疾病而喪失失勞動能力后,生活只能依賴子女,沒有其他出路,這是農村老人與城鎮老人的一個顯著區別。

  造成農村老人生活艱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子女間非正常攀比,使老人生活無著落。

  從調查的情況看,多子女家庭互相推卸贍養責任的糾紛案件占全部贍養糾紛案的80%以上。如78歲的張某有3個兒子,都已成家獨自生活。老人自己則在舊草棚里。原來兄弟3人商量好每家都拿出一定的糧食贍養老人,可后來老二以父親在老三結婚時花的錢比給他的多為由拒絕贍養老人;老三媳婦,則以結婚時老人怠慢了娘家人為由也不盡贍養義務。老大開始按時給老人送去生活費和糧食,后見兩個弟弟不盡義務,也停止供應。老人遂把3個兒子告上法庭,法庭判決老人勝訴后,兒媳們則以老人敗壞他們名聲為由,仍不盡義務,甚至發展到打罵老人,最終張某服毒自殺。

  2、農村社會養老體制不健全,養老方式單一落后。

  絕大部分老人至今仍靠子女扶養,他們年輕時扶養子女,為子女上學、結婚耗盡了全部積蓄,有的老人甚至把住房也全部讓給了子女。由于農村養老保險體制不健全,老人大多沒有經濟來源,到年老時在經濟上便完全受制于子女,致使有的子女特別是個別兒媳視老人為負擔,老人在家里經常受氣。

  3、部分子女道德倫喪,只知向老人索取,卻不愿回報老人。

  有的兒媳視娘家人為自己人,公公、婆婆為外人,“內外”差別大,不贍養甚至虐待公婆,有的兒子抱著息事寧人的態度,使父母飽受委屈。據寧陽縣法院統計,1990年以來全鎮訴訟到法院的虐待老人案件達16件,而實際上沒訴諸法律的虐待現象遠大于這個數字,因為很多老人即使受到虐待也往往采取遷就忍讓的態度,造成xxx較多。

  農村養老問題嚴重干擾了農村的正常生活秩序,影響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也帶來了負面效應,因此必須正視這一問題。

  一、要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建立健全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提倡農村青年為自己和老人參加養老保險,使農村老人減輕對子女的物質依賴程度。從長遠的觀點看,通過社會保障體系使老人安度晚年,將是解決農村養老的一個重要途徑。

  二、搞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要在全社會提倡敬老愛老的優良傳統,建立團結和諧的農村家庭關系。當前甚至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在農村,子女仍將是養老的主要承擔者,因此,必須將敬老愛老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滲透到農村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三、依法養老。

  目前,關于保護老年人權益的立法工作已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婚姻法、刑法、民法通則等法規中都有專門的條款,國家還專門制定了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對不盡贍養義務的人可以視情況追究其民事和刑事責任,從而為農村老人依法養老打下了法制基礎。當前我們要進一步加強法制宣傳,讓全社會了解保護老年人權益的重要性,老年人特別是農村老人更應學法懂法,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與現實情況越來越不適應的情況也愈發突出,該法在社會中的實施狀況及暴露的問題主要有:

  (一)對老年人的特有權利法律規定不明確,導致落實難。除了同一般人所共有的權利外,老年人還有其自身的特有權利。那就是“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教”。對于老年人來說,正是這些權益需要法律作出切實的、明確的保障。

  (二)對《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的宣傳廣度和深度不夠。一是對宣傳貫徹該法的長期性、艱巨性認識不足,雖然采取了一些形式的宣傳,但真正受到教育的主要是有關領導、老年人和老齡工作干部,而沒有廣泛地向敬老養老的主體——中青年人進行宣傳。二是宣傳不夠深入,有的地區和單位行動遲緩,邊遠地區和許多單位還有死角,在許多部門和單位的干部群眾中,對其主要條文內容不甚了解。三是對在宣傳貫徹該法中反映出來的一些問題,尚未進一步研究解決。

  (三)老年人自我保護的法律意識不強,導致一些情況不能及時處理。一是法制觀念淡薄,觀念陳舊。有的不知道自己享有哪些合法權益,更不懂得如何去維護自己的權益。二是當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多數不愿意訴諸法律,怕家丑外揚而忍氣吞聲。

  (四)遺棄、虐待老人的違法行為時有發生,法律保護不到位。有贍養義務的子女相互攀比,推諉、拒養老人的事件屢見不鮮,有的老人有病得不到及時治療等問題也大量存在。同時,各級組織在抓老年人維護合法權益工作方面又缺乏具體措施和工作力度,有許多問題沒有得到真正解決。

  如何對待老人不但是家庭問題,更重要的`是社會問題。對于家庭來說,當前甚至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子女仍將是養老的主要承擔者,子女對待老人主要是一個字“孝”。傳統中國非常講究“孝道”,號稱“百行孝為先”、“百善孝為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被設想為“孝道”的最高境界。孝不僅是生活上的瞻養,更是一種敬愛之情、精神溝通和心靈慰藉。真正的“孝道”,是使父母生前享受人生安樂,死后對之表達哀戚之情。提倡孝道不要求固守在父母身邊,更不要求絕對聽從父母的指揮與安排,只要求在父母喪失生產能力而社會保障又不健全的情況下對父母實行物質救濟,保證老人自我生活娛樂的物質基礎;在父母喪失自我生活料理能力時,或委托親戚,或找保姆,或親自照顧;尊重父母的人格與個性,不侮辱父母,不對父母施以任何暴力,常常給父母通通電話,有閑暇,常回家看看,在節假日陪父母玩玩,在精神上與父母達到一定程度的溝通,使老人得到精神慰藉與精神自由,從而身心健康的安享晚年。

  對于社會而言,要在全社會提倡敬老愛老的優良傳統,建立團結和諧的家庭關系。因此,必須將敬老愛老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這就需要我們全社會行動起來,大力弘揚和倡導中華民族尊老愛老的美德,全社會應當廣泛開展敬老、養老宣傳教育活動,樹立尊重、關心、幫助老年人的社會風尚。青少年組織、學校和幼兒園應當對青少年和兒童進行敬老、養老的道德教育和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的法制教育。另一方面,加強法制力度,使不善待或虐待老人者受到嚴歷的制裁。老人問題嚴重干擾了正常生活秩序,影響了社會安寧與穩定,給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也帶來了負面效應。因此,當前我們要進一步加強法制宣傳,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讓全社會了解保護老年人權益的重要性,老年人特別是農村老人更應學法懂法,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提高思想認識,加強老齡工作。老年人是黨和國家的財富,他們在革命和建設中作出過巨大貢獻,是歷史的功臣。農村老年人既是一個龐大的群體,又是一個弱勢群體,他們需要物質上的照顧和精神上的關懷。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老齡工作決定》指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形成敬老、養老、助老以及代際和諧的良好社會風尚,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并且指出要“基本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我們要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提高思想認識,貫徹“三個代表”,按照“六有”方針,切實做好老齡工作。

  堅持家庭贍養為主,積極辦好敬老院。尊敬和贍養老年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體現,我們要從農村老年人眾多、經濟不夠發達的國情出發,實行個人、家庭、社會、國家四者共同贍養,并以家庭贍養為主的辦法,使

  老年人繼續生活在自己熟悉的住所和環境里,保持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人際關系。同時要積極創建和辦好敬老院、托老所,對老年人做到經濟上贍養,生活上照料,精神上安慰,讓老年人歡歡樂樂安度晚年。

  加快農村醫療衛生組織建設,切實解決老年人的缺醫少藥問題。農村醫療衛生工作相對落后,老年人看病難,就連吃藥、打針和患病護理都有困難。我們要加快農村醫療衛生組織建設,積極創建和辦好醫療、保健室,努力做到良好的預防、醫療、康復,這是保證老年人健康長壽的基本條件。

  積極開展文體活動,辦好老年活動中心。農村老年人既需要物質方面的贍養照顧,又需要精神方面的關懷安慰。生命在于運動,老年人到活動中心,走走跳跳,說說唱唱,看看書報,講講故事,既交流了思想,又豐富生活,還能強身健體。

  大力宣傳《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依法維護老年人的權益。農村老年人在社會中是弱勢群體,他們的合法權益比較容易受到侵害,加之許多老年人法律意識淡薄,自我保護能力較弱。我們要大力宣傳《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增強法律意識,依法維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

  尊老敬老助老,給以適當生活補助。農村集體經濟給予老年人適當生活補助,讓農村老年人也享受到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農村集體經濟對60歲以上的老年人,每月補助一些錢。這種辦法用錢不多,老年人月月見錢,幸福。

  老年人調研報告2

  一、調查的背景與目的

  如今老齡化已成為世界人口發展趨勢,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逐漸突顯出來,并日趨嚴重。克拉瑪依市也是提前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城市之一,日益龐大的老年群體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各種各樣圍繞老年生活的問題也接踵而至。但是對于老年人群這個弱勢群體,很多人不甚了解。沒有對他們生活狀況的了解與認知,又何來解決其生活問題的方法?

  本課題將通過對我市老年人生活狀況,尤其是精神狀態的研究,使大家對其有更直觀、更客觀的了解,并為老年人工作做些貢獻。

  二、我市老年人的生活狀況

  1、物質生活方面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有的老年人退休金在1000元以上,還有的有2000元以上的收入,另外,大部分老年人有醫療保障。在我們的采訪過程中,老人們也表示待遇一年比一年好,這表明,我市老年人的物質待遇總體還是好的。但是我們不能忽視存在的一些問題:生活有困難的老人基本上有社會保障,但還存在著一部分"邊緣老人",核算起來生活水平還高于低保條件,但卻由于本人或家庭成員疾病、天災人禍等一些原因致使其家庭生活水平很低。

  醫療保障問題突出。老年人普遍反映:雖然有醫療保障,但還是怕生病,現有的醫療保障不能滿足老年人的需要。

  2、精神生活方面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精神生活在老年人生活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老年精神生活有許多閃光之處:有享受生活的;有學習不怠的;有發揮余熱的;有鐘情文體娛樂的,內容之豐富,"日程"之繁忙,大大超乎我們的想象。其實只要你留心觀察,就會發現你的身邊有著一群充滿活力的銀發人群,清晨世紀公園及社區里有他們鍛煉的身姿,傍晚廣場上有他們娛樂的背影,原來老年人的生活也可以如此多彩,原來老年人對生活也懷有如此的熱情,甚至比起年輕人來有過之而無不及。

  本次調查顯示,有82.3%的老年人養有花或其他植物,有59.7%的老人經常參加體育鍛煉,有40.3%的老人經常下棋,有36.4%的老人經常讀書,有34.5%的老人學習書法和繪畫,有21.5%的人參加過老年協會,有三四成左右的人參加過老年大學的學習。還有許多老年人熱心參加社會活動,希望發揮"余熱",老有所為。

  在本次調查過程中,雖然我們發現部分老年人能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安度晚年生活,他們經常與家人、鄰居、朋友打交道,經常參加各種活動,不斷豐富著自己的精神生活,但很多老年人做不到這點,在這方面,他們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1、社會交往能力弱

  老年人作為社會的一個群體,需要有社會交往的能力。但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只有一半老年人經常與鄰居等其他人群交往,一些老人除了和自己的家人接觸之外,不與任何人交流,這很容易使他們孤獨,從而對生活失去信心。這就說明,我市老年人的'社會交往能力有待加強。

  2、極少參與社區活動

  在我們調查的82位老人中,60-70歲的老人經常參與社區活動的有23%,一般性的有26%,偶爾參與社區活動的有32%,從不參與社區活動的有19%;70以上的老人經常參與社區活動的有9%,一般性的有30%,偶爾參與社區活動的有35%,從不參與社區活動的有26%。當我們問及老年人最愿意活動的場所時只有14%的老人表示愿意呆在社區活動場所,而有些老人甚至連社區活動中心在哪兒都不知道。還有一些老人提出社區辦的老年人活動太少,而且比較形式化,希望能多辦一些適合老年人的定期的社區活動,并希望有關部門能撥款用于購買老年人專用的活動設備。

  3、子女的關懷不夠細致

  本次調查顯示,有67.4%的老人表示,子女對他們是尊重和關心的,其中有四成的老人認為子女對他們非常尊重和關心。有17.8%的家庭關系一般,只有14.8%的老人認為家庭關系不和睦。約有六成的老人表示,女兒對他們的關心應該更細致、周到一些。

  在本次調查的家庭中,幾乎所有的老人表示,希望有子女陪在身邊,并希望不在家中住的子女能"常回家看看"。由此可見,子女是老年人的依靠,他們希望子女能善待他們,多和他們交流和溝通。然而,絕大多數老人都承認與子女存在"代溝"問題。老年人的子女大都工作繁忙,無暇顧及與父母的交流,隨著時間的推移,"代溝"會越來越深。調查結果顯示,在思想上的溝通和交流方面,只有30.4%的家庭做到完全開誠布公,有47.7%的家庭會有一定的交流和商量,剩下有11.9%的家庭各行其是,互不干擾。在這種情況下,老年人就很難感受到來自子女的那份溫暖。

  4、缺乏繼續工作的機會

  根據我們的問卷結果,有88%的老人退休后不再繼續為社會工作,難道這些老人都不具備工作能力嗎?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只有6-8%的老人表示對自己的身體狀況不滿意。也就是說余下的90%的退休老人并不是只能看看電視,打打牌,他們中的大多數尚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而且其中也有不少是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和幾十年工作經驗的。

  一方面,從老年人自身的角度來看,一些老年人表示退休后在家不知道干什么,精神也很空虛,而造成他們精神空虛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退休后的他們失掉了生活的目標和重心。他們中有不少有繼續工作的能力和意愿,但卻沒有很好的機會讓他們為社會作貢獻。于是他們只好轉而靠打麻將、看電視來消磨時光,有的老年人甚至認為自己老了,沒有價值了,是家庭的累贅,這樣的生活怎能不乏味,不空虛呢?

  另一方面,眼下幾乎各行各業都有不同程度的人才短缺問題,僅僅由于這些老人的年齡而棄這些有能力、有技術、有經驗的人力資源不用,豈不是極大的浪費?

  綜上所述,我市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總的來看還是有提升空間的,這就需要我們共同努力,去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

  三、解決問題的對策及方案

  1、加快為老服務設施的建設

  老齡事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投入和支持。政府要加強政策扶持和引導,規范管理。要進一步加大老齡事業投入力度,建設一批高標準、高質量、功能齊全、設施先進的為老服務場所,特別是市區應該適度超前,建設一個上規模的市老年公寓、市老年活動中心,并加快原有為老服務場所的改擴建步伐,增加功能,提高服務質量,以滿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層次的需要。

  同時,要堅持"兩條腿走路"的方針,充分發揮社會辦老齡事業的積極性,促進投資主體多元化,創辦一批滿足不同消費層次需求的為老服務設施,走政府支持、市場開發、社會參與、多方投入的道路,實現老齡事業福利化、社會化、產業化的有機結合。

  2、完善老年社區服務體系

  要切實加快以社區為中心的老年照料服務體系的建設。老年社區養老是家庭養老與社會養老的有機結合形式。重視社區建設,大力發展社區服務,是發達國家幾十年來解決老年照料服務問題的經驗教訓所得出的一個重要理念,值得我們借鑒。要從老年人口的實際需要和社區的經濟承受能力出發,充分發揮政府和社區兩個積極性,加強社區建設,積極發展老年服務事業,特別是要改善社區為老服務設施,提高為老服務的質量和水平。老年社區服務要以老年人為主要服務對象,實現老年人不出社區,就能在社區內享受到包括醫療服務在內的基本的社會保障和社會服務。

  3、加強宣傳力度,形成尊老風氣

  本次調查顯示,子女對老人不夠關心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他們都沒有良好的養老、尊老意識,而且對"關心"這個概念認識不全面。他們中的大多數認為只要給老年人足夠的物質享受就是關心老人、體貼老人了,嚴重忽略了老人們的精神需要。所以要解決老年人與子女之間的問題,首先要改變子女的錯誤觀念,讓他們樹立關心老人心理的觀念。也就是說要在全社會形成尊老風氣。

  有關部門可以通過心理講座、公益廣告等宣傳手段來告訴市民關心老人,尤其是關心他們的精神生活的重要性,另外還可以開展關愛老年人的評比活動,并對這方面做得好的市民進行公開表揚,鼓勵大家關心老年人。給老年人提供適合他們的工作可以充分利用他們的經驗與技術,從一定程度上緩解當前人才短缺的狀況。從老年人的角度來看,這么做一方面可以得到一些酬金,在不高的養老金的基礎上獲得更多的生活費,以補貼并不十分寬裕的生活;另一方面可以豐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使他們認識到自己的價值,擺正自己的心態;此外,這種能者多勞多得的競爭機制,還可以刺激老年人繼續學習,不斷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并形成良性循環,有助于我市老年人整體素質的提高。

  綜上所述,給老年人提供適合他們的工作,能真正讓老年人做到我們一直提倡的"老有所為,貢獻余熱",何樂而不為?

  最后我們衷心地希望所有忙碌了大半輩子,為國家作出了巨大貢獻的老人們能夠在他們的晚年"老有所養、老有所學、老有所為"!

  老年人調研報告3

  隨著當今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極大的提高。在逐步進入現代化生活的家庭中,多數老人能老有所養,幸福地安度晚年。但也有不盡如人意之處,仍有子女不履行贍養老人的義務,致使有些老人甚至連起碼的生活條件都難以保障。老人子孫滿堂,卻漂泊無依;兄弟間為一年只有幾十元的贍養費互相踢皮球甚至大打出手等等丑聞頻頻見諸報端。曾被老人期待的“養兒防老”“多子多福”竟是如此悲慘的結果實在令人悲憤交加。

  贍養老人,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使老年人老有所養是社會主義家庭的重要任務和職責,是每一位中華兒女都要提倡和遵守的家庭美德,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它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又有著嚴格的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四十九條規定:“父母有撫養教育未成年子女的義務,成年子女有贍養扶助父母的義務。”《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定老年人有獲得子女以及其他依法負有贍養義務的人的經濟上供養、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權利。可見,作為子女,要給父母以物質幫助,在經濟上贍養父母是責無旁貸的,是第一位的。然而現實生活中子女因不贍養老人而引起的家庭糾紛的現象卻比比皆是,特別是現在的獨生子女家庭日益增多,而這種不贍養老人的現象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重視和反思。隨著人民生活逐步富裕,在保證老人衣、食、住、行等生活的基本條件的前提下,作為子女,還一定要孝敬、關心父母,即精神上贍養。現在。老年人精神贍養的問題也越來越凸現,并成為贍養老人的主要問題。

  一老年人現狀

  眾所周知,中國式世界上的人口大國,快速的人口增長率給中國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影響了社會經濟發展的速度,也泛愛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即使在計劃生育的口號下,由于人口基數龐大,加之人口發展的慣性,是中國人口現狀堪憂。從而出現了一個嚴峻的問題——人口老齡化。

  根據最近的人口普查數據分析中國人口預測結果表明,中國人口的年齡結構正由成年型轉變為老年型。這充分說明,在現有的國家經濟條件下,老年人的贍養問題,政府并不能一手接過來,所以,老年人的現狀就是:他們的贍養問題還是由子女來承當。

  二老年人的物質贍養及其對策

  物質贍養指具有物質、經濟內容體現的贍養義務。對老年人物質贍養的責任包括:經濟上供養。為老年人提供贍養費,既可以是人民或其他貨幣,也可以是糧食、蔬菜、瓜果、燃料等。為老年人提供生活用品,電視、冰箱、家俱等。為老年人提供居住條件。《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13條規定:“贍養人應當妥善安排老年人的住房,不得強迫老年人遷居條件低劣的房屋。”“老年人自有的住房,贍養人有維修義務。”第14條規定:“贍養人有義務耕種老年人承包的田地。照管老年人的林木和牲畜等,收益歸老年人所有。”這些義務內容都是從經濟從方給老年人以保障。

  2.醫藥費承擔。老年人年老體弱多病,生病后需要治療或住院醫治,都需要支付醫藥費。需要贍養人提供物質上幫助的老年人,難以自己負擔醫藥費,必須由贍養人承擔。可能會超出贍養費的數額,但仍屬物質贍養的范圍。《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12條規定:“贍養人對患病的老年人應當提供醫療費用和護理。”

  此外,中國制定了相關的養老政策。

  1、在城鎮加快建立統一、規范、完善的養老保險體系,依法擴大基本養老保險覆蓋面,以解決老人的后顧之憂,從而真正保障老有所養、老有所醫,做到老有所樂;

  2、在農村,逐步建立和完善土地保障、家庭贍養和社會扶持相結合的農民養老保障體系。針對各地尤其是農村家庭養老糾紛增多的狀況,應當鼓勵老人和子女簽訂《贍養老人協議書》,為減少贍養糾紛提供地方性法規基礎及輿論約束;完善“五保”供養制度;

  3、按照政府救濟和社會互助相結合的`原則,構建多層次、多元化、多項目的貧困老人救助體系;

  4、國家在充分利用現有設施的基礎上,增加對養老設施建設的投入,注意以需求為導向發展護理型養老設施。

  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正逐步健全,如何真正落實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問題。對此,我認為需大力加強有關贍養老人方面的法制宣傳,形成一種贍養老人光榮、虐待老人可恥的良好社會氛圍,加強群眾監督;同時加大對不履行物質贍養義務的子女的懲處力度,從而使義務人切實履行贍養老人的義務。

  三老年人的精神贍養及其對策

  隨著社會發展,城市家庭處于獨門獨戶,農村家庭成為獨家獨院。家庭與家庭,居民與居民之間,形成了一種“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局面。這種生活方式不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老人們退休后從社會走向家庭,生活也由職業型轉變為休閑型,社會活動范圍也相對縮小,從而容易出現心理失衡。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心理發生老化,時常被失落、孤獨、焦慮、猜疑籠罩,使心靈蒙上一層陰影,他們渴望情感關愛,企盼心靈慰藉,希望人們走進老年人的內心世界,給他們帶來幸福、快樂、充實的生活。由此看來,老年人不僅要求有滿意的物質贍養,而且要有滿意的精神贍養。作為子女,我們應當做到以下幾點:

  1.人格上尊重,滿足自尊的需求:

  自尊心,人皆有之,何況耗盡了半生心血才將子女養育成人的父母,更是理所當然希望得到子女的孝順和尊重。譏笑、責難,甚至虐待老人等行為都是不道德的。有位老人在一項調查留言中說:“要提倡尊老敬老,改善愛少過分,尊老不足的現象”。尊敬老年人,適當滿足老年人的需求,在我們國家是一種傳統美德。

  2.精神上安慰,滿足依存的需求:

  老年人普遍存在一種空虛和孤獨的心情,他們希望享受天倫之樂,得到家庭溫暖。子女書信問候,節假日探訪,捎一點老人所喜歡的食物,甚至小輩們的親近與求教,都將使老人感到莫大的欣慰。

  3.生活上關心,滿足求助的愿望:

  隨著年齡增長,很多事情老人已力不從心了,小到穿針引線,大至粗重活兒,都需要后生晚輩去主動關心。如果患病臥床,就更需要別人的幫助了。

  4.言語上溝通,排遣寂寞的需要:

  老年人在休閑時常會產生一種失落感、自卑感和孤獨感,尤其是兒孫們上班或上學后,憂郁之情就難以排解。此時,若邀兩三個知己朋友,海闊天空地“侃”上一陣子,老人的精神狀態可大為改觀。言語交流與溝通,可健腦益神。聊天內容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家長戶短;大至國家政治時事和社會新聞,小至凡人瑣事和柴米油鹽醬醋茶。聊天時,老人既可緬懷留戀過去,又可憧憬幸福晚年,還可交流飲食保健和延年益壽的經驗。從聊天中增長知識,獲得信息。真是領略真情在人間,體會趣味哲理在百事。言語交流與溝通,可排遣寂寞。一旦有空兒,就可到左鄰右舍或老朋友家里坐坐,侃侃“海闊天空”,傾聽“肺腑之言”,能將憂愁苦悶拋至九霄云外。如此會使生活變得豐富多彩而不單調寂寞,對調節情緒寬闊胸懷,增強機體免疫力大有益處。

  四總結

  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現在我們的日子是越過越好、越過越紅火,但我們絕不能因為生活好了而忘記生我養我的父母,是她給了我們生命、撫養我們成人、使他們帶我們步入社會,叫我們怎樣做人。所以人人都要有一顆尊重父母的心,我們的良知不僅僅埋在心里,更重要的是落實在行動上,精心贍養我們的老人。關心照顧好老年人的生活,不僅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要求和應盡的責任,也是先輩們傳承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此外,我們也應學習那句古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會老”,讓我們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擔負起法律賦予的責任,贍養老人。衷心祝愿天下的父母都安享晚年,頤養天年。

  老年人調研報告4

  為了更好地落實老年人優待政策,提高為老服務水平,真正掌握全縣空巢老人基本生活現狀,我縣組成21個工作組(以鄉鎮和社區為單位,每個鄉鎮選定條件各異的2個村)通過進村(社)入戶、深入訪談,分別從空巢老人的基本情況、社會成因、精神慰籍、生活照料、家政服務等問題進行問卷調查,現將情況總結報告如下:

  基本情況

  目前,全縣共有老年人6.31萬人,占總人口的12.09%,高于國際上規定的老齡化社會標準2個百分點。其中空巢老人19435人,占老年人口的30.8%;身體狀況較差的有1.4萬人,占總數的22.19%;經濟狀況較困難的有1.2萬人,占總數的19.01%;特困的有3827人,占總數的6.06%。現在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正處于轉型時期,越來越多的青壯年外出經商、務工,空巢老人也隨之與日俱增,這種現象在農村尤為突出。

  基本現狀

  空巢老人的養老意愿主要為居家養老。有些老人目前居家生活但有社會養老意愿;居家養老的空巢老人考慮到將來的身體狀況下降、需要別人照顧及自身安全出現問題時,表達了將來的養老意愿為雇傭保姆、居家養老或機構養老,但對機構養老尚存在一些心理顧慮,包括不習慣、受限制、入住難、服務差、費用貴、對家庭的名聲影響不好等因素。

  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困難較多。包括在家料理家務困難、外出購物困難、參加社會活動困難;當老人遇到困難時,首先會選擇依靠自己的力量或夫婦分工合作來解決問題,當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圍而不能自行解決時,會選擇求助子女、親戚、鄰居來應對困難;空巢老人都表示遇到困難時會盡量自己解決,不愿求助別人,主要原因是認為對其不放心、自己也覺得不大習慣;更不想欠親戚鄰居的人情。面對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他們希望村(社區)能夠解決老人生活上的困難、豐富業余生活、掌握基本信息、幫其出謀劃策等。

  在情感方面表現復雜化。多數空巢老人大都處于出門一把鎖、進門一盞燈獨出獨進的生活狀態,面對著冷清凄涼的家,老人很容易產生寂寞、孤獨之感,導致情緒低落、焦躁不安、無精打采、郁郁寡歡、孤僻抑郁等心理問題,常常表現出焦慮恐懼、孤獨、抑郁、恐病、情感饑餓等特征的空巢綜合癥。空巢老人在遇到情緒不好時會采取各種措施進行調適,但是他們的娛樂方式單調,只能向家人、鄰里、親朋好友傾訴心中苦悶。在醫療治病方面希望以鄉村衛生所為主,鄉鎮衛生院為輔。空巢老人首選到農村衛生所看病就醫,是因為農村衛生所便捷、費用低,能夠診斷治療常見疾病,可以取到常規的基本藥品。空巢老人希望政府加大力度建設鄉村衛生所和鄉鎮衛生院,他們真心希望農村衛生所在醫療條件、服務水平、服務內容等方面都能得到提高和改善。

  形成原因

  有女無兒戶。女兒出嫁,嫁出去女兒潑出去的水,很難經常照顧娘家,剩下老人,形成空巢老人家庭。由于女兒出嫁它村距娘家較遠,除去生活照料不方便、精神慰籍不及時、家務料理靠自己外,在身體允許的情況下,老年人還要承擔生產勞動,自食其力。

  有兒有女戶。女兒出嫁,男孩成家,因為代際關系造成的生活習慣不同,尤其是婆媳關系難處,兩代人選擇分家單過,形成空巢老人家庭。這部分占大多數。

  經濟社會發展正處于轉型時期,青壯年等主要勞動力人員外出經商、務工,留下老人在家,既要干農活,又要幫助照料教育孩子,形成空巢老人。

  存在問題

  精神慰籍問題。一是國情與風俗習慣決定我們的老年人,不僅生活上依賴子女,精神上也一樣,兒孫繞膝是最大的安慰,所以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比較寂寞。分家單過的情況還稍好,畢竟兒女都在身邊,隔三岔五還能見著。關鍵是外出務工、經商不常回家的這些人,一年到頭跟父母見面的時間比較少,老人們確實很可憐,盼來盼去,也就過年過節時能見到兒女。平日里,只能老倆口說說話,或者和村里的老人們在一起聚聚聊聊,這在農村是常見的現象。如果老伴去世,只剩下一個人的,就更加孤單寂寞。空巢老人普遍缺少親情,感到晚年生活凄涼孤獨,缺乏精神安慰,常常表現出焦慮恐懼、孤獨、抑郁、恐病、情感饑餓等的空巢綜合癥。二是子女不孝是對老人最大精神打擊。老人因為子女不孝而苦悶。農村大部分老年辛苦一輩子把子女拉扯大,兒女成雙成對,有了自己的家庭,老人卻成了子女的負擔,于是就另家單過,平時不幫耕幫種,病時不虛寒問暖,雖在同村居住,但視同路人,老死不相往來,往往兒子想管老人,兒媳婦不允許,甚至有的兒媳沆瀣一氣,拒不贍養老人;還有少數兒女不僅不贍養不孝順甚至打罵自己老人;有的子女只在過年時才來看望父母,這種現象在農村比較普遍。一位老人感慨地說能干活,是兒女的勞力;不能干,就成了兒女的累贅;能動一天就得干,不能干躺下就等死。

  生活照料問題。對于低齡老人來說,影響不是太大,因為老年人身體條件還相對較好,生活還能自理,大多還能參加生產勞動,除非生病,不存在生活照料問題。但對于高齡老人、尤其是身體狀況不太好的老人,日常生活照料確實成為大問題。

  看病難困難。空巢老人中,常年患病的比率非常高,大多數患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等老年性疾病,有的甚至多病纏身。由于醫療費用高,只能是小病忍,大病拖。雖然絕大部老年人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但仍有大部分的老人有病沒錢醫治。有的老人患頭疼腦熱、身體不適等一般的病痛時選擇忍著,扛一扛就過去了,只有扛不過去的病痛才去買點便宜的退熱止痛類藥物。

  經濟困難問題。空巢老人普遍經濟收入不高或缺乏獨立的經濟收入。絕大部分農村空巢老人把一生勞作收入都奉獻給了社會和子女,到年老時卻沒有什么積蓄,經濟收入低,養老問題得不到有效保障。空巢老人的支出集中在飲食、水電、日用品等必須品的開銷上。既使有農村低保、五保供養和臨時救助等社會保障,但由于保障水平較低,也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對策建議

  加大《老年法》的宣傳力度,維護老人合法權益。

  要通過廣播、電視、報刊、網絡大力宣傳、表彰和推廣老年優待先進典型,加大普法宣傳教育力度,推動《老年法》宣傳進社區、進農村,形成敬老法制觀念,讓全社會形成尊老、助老、敬老的`良好氛圍。加大對《老年法》和涉及老年人的優待政策的宣傳落實,讓更多的老年人在物質生活、精神文化生活,醫藥保健以及維護權益等方面享有實惠,弘揚中華民族敬老、助老、養老的美德,形成全社會樹立尊重、關心、幫助老年人的社會風尚。加大執法維權力度,依法處理和打擊侵犯老年人合法權益的不法行為。基層老年組織要經常開展法制教育,幫助老年人學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廣泛開展對老年人家庭的一訪四查活動,對不盡贍養義務的家庭、子女進行批評教育,責其改正。建立健全老年法律服務網絡,拓展老年人申請和獲得法律援助渠道,擴大老年人法律援助覆蓋面,積極為老年人提供法律服務。縣、鄉司法機關和法律援助機構對老年人提出的法律援助申請,要給予優先審查、優先受理、優先指派服務。司法機關繼續推行和完善涉老案件優先立案、優先審理、優先執行制度,提高涉老案件辦案質量和效率。有效地維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進一步建立健全養老保障體系,讓空巢老人安度晚年。

  一是政府要繼續加快推行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以解決農村家庭養老的不穩定性和脆弱性,使農民在年老時,也能像機關企事業單位退休人員一樣領取養老金,這是解決農村養老問題的主

  要途徑。我縣去年已開始實現農村養老保險試點工作,每位老年人每月可領取60元的養老保險金,但標準較太低,60元根本解決不了什么問題,應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不斷提高養老金額度。二是要進一步擴大農村低保和五保供養范圍,提高低保標準,讓生活困難的老年人都能得到低保待遇。三是應加大對農村老年人的生活補助力度,

  老年人調研報告5

  當前,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一個實實在在的社會問題,是我們國家的基本國情。隨著經濟的發展,黨和國家出臺實施了許多養老、惠老政策,多數老年人過上了幸福、安穩的晚年生活,對當前的物質生活基本滿意。相對于物質生活,老人們對精神文化方面的滿意程度稍低了些,結合有關材料和本人走訪調研了解,1/3的老人感到精神生活豐富,1/3的老人感到精神生活一般, 仍有1/3的老人感到精神生活貧乏。

  (一)電視、收音機成為老年人精神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看電視是老年人自我娛樂、了解世界和國家大事的重要渠道,絕大部分老人表示,除特殊情況,沒有一天不看電視、聽收音機的,有的老人每日看電視的時間在8小時以上。從時間上秋冬兩季更長于春夏季節。

  (二)參加文體活動成為老年人擴大交往的重要途徑。由于我盟目前為老年人建設了相當數量的文化活動室等休閑場所,蘇木(鄉)鎮所在地的老人們把打打麻將、撲克作為重要的娛樂活動項目和擴大交往的手段。旗縣所在地由于老年人相對集中、娛樂設施相對不足,除部分熱愛文體活動的外,其他老人成群結隊地坐在一起室外聊天閑談成為打發空閑時間、相互溝通的主要方式。

  (三)參加知識性活動成為老年人重要選擇。如今的老年人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小學甚至文盲的比例占到七成以上。相當部分的老年人渴望學習知識,充實精神文化生活。

  建議:

  要填補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空缺,就需要與社會共同努力,結合目前正在全力推進的`精準扶貧,不斷地延伸、擴展和優化老年人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的“空間”。

  (一)加強宣傳引導,營造關注老年人的社會氛圍。

  一是弘揚孝道文化。把弘揚孝道文化作為一項文明創建任務,大力開展孝親敬老活動,健全宣傳隊伍,拓寬宣傳渠道,營造良好宣傳氛圍。從學校、社會、家庭三個層面開展了內容豐富的孝道文化宣傳評比活動,讓關注關愛老年人的意識和行動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職能部門組織開展特色鮮明的主題活動、敬老模范嘎查(村、社區)和孝親敬老先進評比活動,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的孝道文化。

  二是發展老年教育。建議各級政府要在財力、物力上大力支持當地老年教育工作,把老年教育列入終身教育體系,統一規劃,加強管理,擴大老年教育覆蓋面,提高教育水平。充分利用我盟現有的教育條件,辦好老年電視大學和老年進修學校,引導老人學習黨的方針政策,學習新的科學文化知識,學習養生保健知識,既增長知識,又能消除孤獨感,豐富晚年生活。常住老年人口較多、有條件的蘇木鎮也可就近設立教學點,爭取更多的老年人參加學習。

  三是開展文化下鄉。相關部門要經常性組織開展“送科普書籍、送電影、送戲”等形式多樣的文化下鄉活動,豐富基層老年人的文化生活。老齡工作部門也可以積極組建老年藝術團,一方面藝術團成員可以自娛自樂,豐富自己的晚年生活;另一方面可以編排節目送戲下鄉,為廣大老年人送上精神食糧。

  (二)開展文體活動,提高老年人的身體素質。

  一是加強硬件建設。近年來,我盟在體育健身設施上有了明顯改善,但仍然存在不夠完善,各地政府有關部門要繼續增加財政投入,建設門球等我盟傳統老年活動設施的建設。同時要整合學校、部門、社區現有資源,做到共同利用、一室多用,實現效益的最大化,方便老年人開展文體健身活動。

  二要健全軟件組織。各蘇木鎮、社區可成立老年人體育群眾組織,積極組建廣場舞隊、歌唱隊、棋牌隊等各類文體團隊,活躍老年人生活,鍛煉老年人體魄。

  三是積極開展文體活動。要經常組織開展大型文體交流活動,如與周邊盟、旗聯合舉辦老人步行健身走活動、廣場舞比賽等活動,讓更多的老年人參與到健身隊伍中來,搞高自身身體素質。還要因地制宜、經常組織開展各類諸如太極拳、抖空竹、小型文體比賽,促進群眾性老年文化活動的開展。

  (三)關注精神慰老,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一是在精神上敬重老年人。要尊重老年人,要傾聽他們的意見,體現在老年優先、老人在上等方面;

  二是在心理上滿足老年人。體現在尊重老年人的選擇和盡量順從老年人的意愿。比如幫助老年人實現年輕時的夢想,引導老年人培養有益的興趣愛好,支持老年人發揮余熱等等。

  三是子女要唱主角。在老年人物質生活有了基本保障的情況下,精神贍養顯得更加重要,有時兒孫一句寬慰的話語、一封平安的家書、一個溫馨的電話、一件有意義的禮物,就會給老年人一個驚喜、一絲慰藉、一點溫暖、一份回報。

  四是老年人要自強。老年人要融入社會、融入社區、融入集體、融入自然,積極投身到社會中去,做到老有所為,發揮余熱;要培養興趣,廣交朋友,豐富生活,多參加有益的適合自己的文體活動,總之,要實現積極老齡化,老年人應該有精神寄托,但不要有依賴思想,不要過于依賴子女,應該自己動手做好自己的事。

  老年人調研報告6

  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目前全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經達到1.53億,占我國總人口的11%,為亞洲老年人口的一半。20xx年,我國80歲及以上的高齡老年人約有1600萬人,占全部老年人口的11%,而到本世紀中葉將接近1億人,高齡老年人占全部老年人比例將達到22%。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持續發展和老年人口的日益高齡化,老年人的生活自理及長期照料問題正變得越來越突出。

  龐大的農村老年人群體和迅速發展的農村人口老齡化對農村老年人的生活自理問題提出了嚴峻的挑戰。與城市相比,我國農村老年人口的數量更大,人口老齡化的速度更快。有學者認為,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大量的青壯年涌入城市,從而可能導致農村老年人口比例的大幅上升。而由于農村的衛生醫療條件有限,以及農村進城務工人員的不斷增加,農村老年人的養老問題,尤其是生活自理能力和長期照料問題變得尤為突出。他們在晚年生活中是健康度過、還是由于不能自理在病床上度過無疑是至關重要的,也必將會對他們的家庭產生影響。如果喪失了自理能力,就不可能再參加生產勞動以得到勞動收入,而絕大多數農村老人沒有退休金,他們在經濟上更依賴于子女或親屬的供給;喪失或部分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需要長期照料,對他人特別是配偶或子女的照料有較強需求;在醫療方面,導致生活不能自理的原因往往是各種疾病特別是慢性疾病,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的增多往往也伴隨著醫療保險費用和家庭醫療費用支出的增大。

  我國目前面臨的各種農村老年人問題往往集中反映在這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及其家庭中。在北京市老年人居家養老調查中發現在北京農村某縣,一家三口,兒子和父母住在一起。父母都是80多歲,父親臥床不起,喪失了生活自理能力,母親身體也不好。兒子60多歲了,基本沒有什么收入,也沒有子女,他們靠村里的救濟生活。一旦兒子外出,母親沒有辦法照料父親,大小便失禁的父親就只能便溺在被子里,等兒子回來換,生活十分窘迫凄涼。

  配偶與子女的照料壓力問題不容忽視

  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備受各國政府和學者關注。早在上世紀60年代,國外學者就開發出了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ADL),通過對幾項基本生活活動的自理程度來衡量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這些活動通常包括進餐、穿脫衣、洗澡、入廁、上下床等,其中任何一項活動如果老年人自己不能獨立完成,都意味著他(她)需要依賴別人的照料。如果有一至兩項不能獨立完成通常可定義為中度依賴,三項以上為重度依賴。生活自理能力的喪失,既反映出老年人的身體健康問題,也突出反映了配偶與子女的照料壓力問題。

  20xx年,國家統計局的全國人口抽樣調查中專門針對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進行了調查,此次調查為我們提供了全國農村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的較新數據。與十年前國家統計局進行的全國人口抽樣凋查中關于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的調查數據進行對比,便可看出我國農村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情況的變化。

  城鄉差異

  我國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在城鄉之間有明顯差別,城市93.1%的老年人生活能夠自理,不能自理的只占6.9%;而農村老年人生活能夠自理的占89.2%,不能自理的達到10.8%(參見表1)。換言之,在我國農村中,每10個老年人就有1個生活不能自理;而在城市是這一比例是1/14。農村男性老年人和女性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的比例都比城市高。

  通過20xx年的調查數據還發現,雖然無論是在城市還是農村,女性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的比例都高于男性。但農村女性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的比例最高,達到12.4%,是老年人中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最弱勢的群體,或者說農村女性老年人是對他人的照料幫助需求較大的群體。

  農村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的變化

  與1994年相比較,我國農村和城市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比例10年間都有所上升。城市老年人不能自理比例從1994年的5.3%提高到20xx年的6.9%,農村老年人從8.7%提高到10.80%。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女性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比例都高于男性(參見表2)。

  農村高齡老人及留守老人的自理問題及照料需求凸顯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我國從農村流入城市的人口規模也日益壯大,流入城市的絕大多數為青壯年,由此便產生了因子女外出而留在農村的留守老人問題。中國人民大學老年學研究所對農村留守老人的調查發現:總的來說,留守老人的健康狀況不容樂觀。他們對自己身體健康狀況評價一般的比例為24.5%,較差的為35.8%,非常差的達6.9%,只有9.3%的老人認為自己的身體“非常好”,23.6%的老人認為“較好”。也就是說,有67.2%老人自評身體健康狀況處于一般及以下。調查發現,子女外出后,有28.6%的留守老人得過大病,而其中得了大病后身邊沒有子女照顧的老人的比例高達62.4%。雖然在吃飯、穿衣、上廁所、上下床、洗澡這幾項表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內容中,90%以上的老人表示沒有困難,但是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的身體逐漸衰弱,患病率逐漸上升。對于患大病后的照料問題,12%的留守老人是自己照顧自己,配偶照顧的為15.9%,同住子女和當地子女照料的比例在48.2%,外出子女回來照料的只有13%。因此,留守老人的照料問題雖然現在表現得不十分明顯,但是在未來必將是一個十分嚴峻的問題。

  我國農村高齡老人的自理能力及照料問題同樣日益顯著。20xx年“中國高齡老人健康長壽影響因素調查”數據顯示,我國農村高齡老人隨著年齡增長,自理能力逐漸下降,約有三成的高齡老人不能完全自理(參見表3),而因為高齡老人在生活自理方面的困難和經濟上的依賴性,絕大多數的老人都和家庭成員一起居住。部分自理或不能自理的老年人與家庭成員共同居住的比例更是高達90%以上。這對于老年人的家庭來說,無疑造成了很大的負擔。

  對策建議

  針對我國農村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狀況以及我國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現狀,我們需要從政府、家庭、社區和機構以及個人等方面積極應對。

  首先,喪失自理能力往往是由于健康狀況衰退造成的,進入老年期之前的生活方式,包括飲食起居的習慣,等等;與老年期的健康狀況一般是因與果的關系。對于農村來說,想把患病、喪失自理能力的年齡推遲,就要及早預防,大力宣傳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培養對健康的重視和預防的意識,防患未然,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具有最大的效率。所以,政府應當深化醫療改革,大力發展農村醫療事業,加強農村老年人的醫療保健與照料服務。制定相關的農村公共衛生項目,完善針對農村的科學普及和宣傳體制,鼓勵農村居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預防和延緩各種慢性疾病的發生。針對農村的常見慢性病,進行定期檢查,做到早檢查、早診斷、早治療。

  其次,針對我國農村的情況,加強農村基礎服務設施建設,成立敬老院、老年服務中心等,以村委會為依托,大力興建社區老年服務體系,對于已經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應對其生活重點關注,了解其生活情況。除了單純的家庭照料之外,還應該鼓勵鄰里之間的互助,農村老年人之間的互助等。針對農村生活環境相對開放的特點,可以因地制宜,建立活動中心,不一定要有太多的活動內容,而是有一個農村老年人可以去、愿意去的地方,讓農村老年人的精神愉悅,可以更好地促進健康。

  此外,更要大力弘揚尊老、敬老的思想,農村現階段仍以家庭養老為主,老年人的生活狀況與其子女對待老人的態度有非常密切的關系。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或村規,形成良好的養老氛圍以及輿論環境,對于孝順的子女進行宣傳或給予一定的補助,不孝順的子女施加輿論壓力或加以懲罰,改善老年人的養老環境。與此同時,針對農村的留守老人,應當宣傳社區養老的益處,幫助他們改變既有的觀念,不再有進養老院是因為子女不養父母的顧慮。使經濟狀況相對較好,但是苦于無人照料的農村老年人接受機構養老,真正得到良好的生活照料。

  老年人調研報告7

  保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是弘揚中華民族尊老敬老傳統美德的重要內容,也是加快建設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區在20xx年左右就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到20xx年底,全區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5.1萬人,占戶籍總人口的11.01%。近年來,**區從改善民生,努力構建和諧社會大局出發,圍繞“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教、老有所樂”的工作目標,加大投入,推進養老服務社會化,老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區老齡工作基礎比較薄弱,在老年人權益保障工作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

  一、存在主要問題

  (一)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滯后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口結構的變化,社會養老服務需求迅速增長,但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遠不能滿足實際需要。一是養老服務設施嚴重不足。全區養老服務機構能供養老年人入住的床位數僅為老年人總數的0.49%,低于全國1.59%的平均水平。二是對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的扶持力度不夠。全區由社會力量興辦的養老服務機構只有1家,提供半護理和全護理養老服務。民辦養老服務業場地小,設施差,醫護等專業人員缺乏,雖然政府有關部門在稅費減免、用水、用電等方面制定了一些優惠政策,但仍運轉困難,發展緩慢。

  (二)農村老年人權益保障薄弱

  **區約有65%的老年人生活在農村,農村老年人權益保障基礎薄弱。一是農村大量外出務工勞動力的轉移,使農村留守老人、“空巢”老人日趨增多。農村老年人收入水平普遍低于當地居民平均收入水平,贍養糾紛等問題比較突出。二是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雖然已在**區全面實施,但保障水平還比較低。

  (三)老齡事業財政投入不足

  20xx年1月起,**區對年齡在80周歲以上的高齡老人發放高齡津貼。發放標準為80周歲至89周歲老人每人每年發放120元;90周歲至99周歲老人每人每年發放240元,高齡津貼標準較低。

  二、加強老年人權益保障的措施和對策

  (一)推進老齡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積極應對老齡化,切實維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是當前**區經濟社會發展中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和切實抓好的一項重要工作,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工程。要把發展老齡事業作為一項重大的民生工程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統籌安排,促進老齡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逐步建立穩定的老齡事業經費投入保障機制,為發展老齡事業提供資金支持。

  (二)進一步健全覆蓋城鄉的老年人社會保障體系

  老有所養、老有所醫是老年人最為關注的核心利益問題,也是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重點。要繼續完善覆蓋城鄉的老年人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制度,隨著經濟發展水平提高,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同時,加快推行和不斷完善城鄉困難群眾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鄉醫療救助制度、農村計劃生育獎勵扶助制度和五保供養制度等。認真落實老年人優待政策,進一步完善高齡老年人生活補貼制度,逐年提高80周歲以上的高齡老人高齡津貼標準;要充分考慮老年群體的`特殊情況和需求,保障好老年人的切身利益,保障好老年人分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的權利。

  (三)進一步加快養老服務體系建設

  要加快以居家養老為基礎,機構養老為補充的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為老年人提供不同層次、滿足不同需求的服務。一是大力發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建設一批社區為老服務中心,健全服務網絡。二是鼓勵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服務機構,開辦家政服務,在用地、融資、稅費、水電氣等方面加大優惠扶持力度。三是加快為老服務隊伍建設,加強專業護理人員培訓工作,鼓勵志愿者和社會工作者參與為老服務。

  (四)進一步推動老齡產業發展

  要積極發展老齡產業,加強產業規劃,引導和鼓勵民間資本、外商投資創建老齡產業,大力開發適合老年人的休閑、健康、養生、文化等服務市場和老年特殊用品市場,開發建設功能配套的高端養老休閑示范社區,發展多種特色的養老服務,推動老齡產業向社會化、市場化、多元化、專業化發展。

  (五)進一步加強老年人合法權益的法律保障

  要利用社區宣傳欄加強《老年法》的宣傳力度,強化維護老年合法權益的法制觀念,提高老年人的自我保護能力。在社區建立法律服務網點,公布法律,形成較為完善的老年法律服務、法律援助組織網絡。同時開展老年維權月活動,舉辦老年維權大集、法律講座、送法律進社區等系列活動,把貼近老年群眾生活的法律知識送到老年人手中,進一步在全市形成關愛老年人、依法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的良好氛圍。組織編寫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法律保護的案例,發揮刑事審判職能,嚴厲打擊侵害老年人的犯罪行為。加大對殘暴狠毒的手段待人、遺棄、毆打、傷害老年人的犯罪行為的處罰力度,使老年人有屈能訴,有冤可申。還可聯系各級法院對涉老案件實行優先受理、優先審理、優先執行,并開辟老年法庭和維權綠色通道,實施訴訟費緩減免制度,讓更多的老年群眾享受到無償的法律服務。

  老年人調研報告8

  現在的老年人多數是在物質和精神生活相對貧乏的五、六十年代度過他們的青春年華,一直沒有機會滿足各種人皆有之的生活追求。因此,當他們從繁忙的工作和家庭負擔中解脫出來后,就會噴發出強烈的補償要求,希望自己的晚年生活能過得幸福、充實、絢麗多姿。從這一意義上講,老年人有比青年人更強烈的購買欲望。 和中青年相比,大多數老年人已上無贍養父母的責任,下無撫養子女的義務。因而可傾其所有來滿足自己的需求,使老年人相對有限的經濟收入,最大限度地轉化為現實購買力,其邊際消費傾向明顯高于中青年消費者 由上可見,由于我國老年人口基數大,老年人的經濟收人逐年在增加和具有強烈購買欲望,我國老年市場具有不可估量的開發潛力。

  老年人生活用品追求實用質量、飲食求營養可口、穿著求寬松合體、醫療保健求實效、生活服務求多樣化、文娛休閑求高雅、住房交通求方便等。 同其他消費群體相比,老年群體由于在生理、心理、經驗等方面有著明顯的差異,因此,老年市場的消費行為也具有了其自身的特征,充分認識這些特征,是開發老年市場、研究制訂營銷策略的關鍵。

  所以老年人有它的消費特征可作分析:

  (1)消費自主性強:絕大多數的老年人在退休后就成為純消費者,部分老年人還可能會再參加一段時間的社會活動,但相當部分老年人再就業的時間不會很長,一般在65歲前后還是會真正退回到純消費者的行列之中。相對同樣是純消費的低齡人口來說,老年人有著更加漫長的純消費年數。與低齡消費其消費意志主要通過父母來體現不同,老年消費在意志上是自主的`,老年即使到了高齡,行動不便,消費行動可能會發生障礙,需要別人幫助方可完成時,只要老人獨立思考的能力依然存在,老年消費意志的自主性就不會消失。再者,少年人口由于尚未進入社會,他們的消費實際上是一種依賴消費。而作為純消費人口的老人口,其經濟收入應是相對獨立的,消費能力是自主的。

  (2)消費習慣穩定,消費行為理智:由于年齡和心理的因素,與年輕人相比,老年人的消費觀較為成熟,沖動型熱情消費和目的不明的盲目消費少。對消費新潮的反應會顯得較為遲鈍,他們不跟時髦,講究實惠。另外,老年消費者有著幾十年的購買消費的實踐,在長期的選擇和使用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而且老年消費者也往往非常相信自己的購買經驗,對哪些商品能夠滿足自己的需要有較為深刻的理解。他們往往會根據自己長期積累的經驗和業已成為的標準,再三思量,然后再進行購買。老年人的習慣購買心理還表現在:對于不了解的商品不輕易采用。

  因而大量的廣告轟炸對于其購買商品難以產生很大的影響。老年消費者對某些商品形成了比較穩定的購買消費習慣,對某些品牌更是產生了一定的偏好,具有較高的品牌忠誠度。這類習慣一旦形成,就較難改變,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老年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反過來,這會使老年型商品市場變得相對穩定。 同時,由于自己是家庭中的長輩,在家庭中起到一定的表率作用,盡管購買消費是個人的行為,老年消費者也會較多地考慮家庭的整體利益,兼顧家庭,有時個人消費還富有犧牲性。綜合這種因素,老年消費者的購買決策往往是趨于理智型的,特別是高值消費品的購買,決策的過程都會較長。

  (3)消費追求便利:老年消費者由于生理機能逐步退化,對商品消費的需求著重于其易學易用、方便操作,以減少體力和腦力的負擔,同時有益于健康。老年消費者對消費便利性的追求還體現在對商品質量和服務的追求上,老年消費對商品質量和服務質量的要求高于一般消費,這是老年消費的質量特征。質量高、售后服務好的商品能夠使老年消費者用得放心、用得舒服,不必為其保養和維修消耗太多的精力。

  目前,商品市場常常以經濟效益來確定商品質量和服務質量,在服務質量上對老年消費者往往缺乏耐心,更談不上周到。這種市場消費質量傾向實際上對老年消費起到了抑制作用,許多老年人因為在消費中曾經遭遇冷淡或搶白,由此而產生害怕消費、躲避消費的心理,在行動上則表現為不進行消費或惰性消費。這種消費心態與消費現象對積極發展老年消費市場是很不利的。

  (4)商品追求實用:老年消費者把商品的實用性作為購買商品的第一目的性,他們強調質量可靠、方便實用、經濟合理、舒適安全。至于商品的品牌、款式、顏色、包裝裝潢,是放在第二位考慮的。我國現階段的老年消費者經歷過較長一段時間的并不富裕的生活,他們生活一般都很節儉,價格便宜對于他們選擇商品有一定的吸引力。

  但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改善,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我國形成的買方市場下的“過剩經濟”,老年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也不是一味追求低價格,品質和實用性才是他們考慮的主要因素。價格便宜也是老年消費追求的一個重要目標,因為由于理性消費的原因,老年消費總的來說屬于節儉型消費。但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高薪中年人加入老年行列,價格因素在老年消費中發揮的決定作用逐漸趨弱。

  (5)消費地點就近:就近消費也是老年消費的一大特點。由于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行動日漸不便,特別是高齡老年人,他們在消費時會盡量避免過多的交通勞累,因此通常會選擇在大商場和離家較近的商店購買。這是因為大商場所提提供的商品一般在質量上可以得到保障,而且在購物環境和服務方面也有較大優勢。老年消費者的體力相對以前有所下降,他們希望能夠在比較近的地方買到自己滿意的商品,并且希望能夠得到周到的服務,如商品咨詢、導購服務、運行較慢的自動扶手電梯和舒適的休息環境等。

  (6)消費喜歡結伴:在購物的陪伴方式上,因為老年人大多害怕寂寞,而其子女由于工作等原因閑暇時間較少,所以老年消費者多選擇與老伴和同齡人一道出門購物。老年人之間有共同話題,在購買商品時也可以互相參考、出謀劃策,他們對于哪些商品適合于老年人比較了解。這就說明,影響老年消費者購買行為的相關群體主要還是老年人。對于獨自一人外出購物的老年消費者,商家更要提供熱情周到的服務,如為他們詳細介紹商品的特點和用途,提供容易攜帶的包裝,必要的時候提供送貨上門服務等。

  (7)有補償消費動機,休閑性消費比例大:很多老年消費者有補償性消費動機。在子女成人獨立、經濟負擔減輕之后,一些老年消費者試圖補償過去因條件限制未能實現的消費欲望。他們在美容美發、穿著打扮、營養食品、健身娛樂、旅游觀光等方面,和年輕人一樣有著強烈的消費興趣。老年消費中休閑性消費與服務性消費所占比例大,這是老年消費的內在特征。一般來說,低齡老人以休閑性消費為主,高齡老人以服務性消費為主。隨著老人所處的年齡段的不同,在消費上會各有側重,各具特色。

  (8)對廣告的依賴程度一般:廣告對大部分老年消費者的影響程度是“一般”(41.9%)或“沒什么影響”(22.7%)。由此可見,老年消費者對廣告的依賴程度一般,并且由于一些虛假廣告的負面影響,使得一部分老年消費者對廣告產生了反感情緒。由于老年消費者心理成熟、經驗豐富,他們一般相信通過多家選擇和仔細判斷就能選出自己滿意的商品。當然老年消費者還是希望通過廣告了解一些商品的性能和特點,并以此為依據選擇某些商品,但是要盡量避免夸大性和虛假的廣告。

  老年人調研報告9

  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養老服務需求日漸增多,老年人托養營利機構發展迅速,形成了新興的“朝陽產業”。在滿足群眾服務需求的同時,部分營利性托老機構也因經營不規范、誠信缺失、監管缺位而引發諸多消費投訴。今年以來,市工商局共受理該類投訴案件占整體消費投訴案件的18%,成為近年來增長速度最快的消費投訴類型之一。針對這一問題,該局組織人員開展了專題調研,深入了解營利性托老機構違法經營的表現及原因,并有針對性的提出了部分監管建議。

  一、老年人托養營利機構經營存在的問題。

  (一)無證照經營現象多,基礎設施條件較差。營利性養老機構在市場準入登記中,需要經過公安、民政、消防、衛生、工商等多個主管部門審批。近年來,由于主管部門對民營養老機構在場所、衛生、公共安全等方面的審核條件越來越嚴,準入門檻不斷提升,許多經營者無法獲得前置許可,工商部門無法核發營業執照,使得該類經營機構多數長期處于無照經營狀態。此外,托養營利機構大多為臨時設立的,基礎設施差:一是配套設施不齊全,經營者租賃簡陋房屋、安設幾個床位便開始經營,場所設施大多比較陳舊,衛生、醫療、消防條件及相關設施配備很難達到行業要求標準,安全隱患較大。二是人員培訓不到位,業務素質低。老年人托養營利機構護理員整體素質呈現三低狀態:文化水平低、收入低、管理水平低。大部分護理員是40—50歲的下崗人員,不僅沒有養老護理員職業資格,也缺少相應的護理經驗。

  (二)托養場所隱蔽性強,執法巡查監管難。一是多數老年人托養營利機構屬于租房經營,隨著房價近幾年的快速上漲,為了降低經營成本,該類經營機構逐漸出現郊區化的趨勢,特別是違規經營業戶,他們定期更換經營場所,與監管人員開展長期“游擊戰”。二是老年人托養營利機構多數租用居民樓或自然村民房,與普通居民混住在一起,藏身于城市小區或農村,無明顯的經營門頭標志。工商執法人員在巡查中較難發現,同時基于執法權限,無法進入居民住宅內檢查,給調查取證、案件查處造成較大困難。

  (三)合同內容不夠規范,存在條款侵權問題。目前,私營托老機構行業還未推行統一格式合同,不同的經營者自擬的合同格式不同,相關內容中存在較多霸王條款、免責約定等。如,部分養老協議書中的附加條款約定,老人入住公寓期間,自主走失、跌傷等院方不負責任。還有部分合同在正文條款中約定,老人自行飲食時噎住造成意外等情況,院方僅負通知家屬的義務。

  (四)虛假宣傳現象嚴重,引發較多消費投訴。當前,部分私營老年人托養機構為了招收更多托養人員,違規發布大量宣傳廣告,主要有以下三種類型:一是私營營利性養老機構冒充公辦養老機構。部分個人經營的營利性養老機構,為吸引老人入住,在民政部門備案“非營利性機構”,對外宣傳是公辦養老機構,實為個人營利性經營。利用“公辦”、“非營利”等字眼騙取老人家屬的信任,逃避工商部門的監管。二是無照機構冒充有照機構。在巡查中發現,由于審批程序不嚴,部分無照經營機構拿不出民政部門的《社會福利執業許可證》或工商部門的《營業執照》,卻能夠出示消防或衛生等部分頒發的許可證明,涉嫌欺騙托養老人和家屬的行為。三是虛假宣傳使消費者受騙。部分營利性養老機構通過報紙、電視廣告等夸大實有的設施條件水平,或虛稱服務人員具有高級“職業護理”、“醫師資格”等資格,但事實上多數機構缺少正規的執業醫師和具有健康證明的防護人員。由于設施、人員的名不副實,老人的安全衛生條件存在隱患,對于突發事故的應急處理能力不足,極易造成事故。

  (五)涉及多個部門管轄,存在監管缺位問題。一是監管界限模糊。營利性養老機構的審批登記涉及民政、工商、公安、消防等多個部門,監管職權界限模糊。目前,該類養老機構運營尚無行之有效的監管措施和取締機制,形成監管“真空”地帶。以工商部門為例,在接到群眾投訴后,工商部門只能借助《無照經營查處取締辦法》或《商標廣告法》以擦邊球的形式進行監管,或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進行調解查處。具體監管細則和職權責任方面的空白,使得相關部門采取觀望狀態,“不去管”、“不敢管”不僅不利于養老行業的整體發展,更對政府部門的公信力造成損害。二是執法人員被動執法。由于對該類投訴、案件接觸少,法律法規方面了解不足,工商執法人員普遍沒有形成監管意識。在監管過程中,大多是出現相關投訴,然后執法人員去調查處理,監管預防意識和預控手段不足。

  二、老年人托養營利機構違法問題的原因

  (一)托養老人防范意識薄弱。多數托養老人及家屬對托養機構的消防安全、衛生條件、人員素質、服務水平等“軟條件”考查不足,對經營者資質、宣傳真實性考慮較少。同時,由于缺乏對相關專業知識的了解,許多普通群眾對私營托養機構的性質不確定,無法明確托養前要查看經營者的相關資格證件,部分托養機構在民政部門備案“非營利性養老機構”,對外聲稱“公辦福利養老機構”,利用公辦養老機構條件好、管理規范、信譽度高等特征,騙取托養人員及家屬的信任,并逃避了工商部門的監管。

  (二)缺少統一行業規范標準。目前,養老機構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服務規范和監督體系跟進的速度較慢,缺少健全的行業自律組織和相應的管理制度,多數經營者各自為政,床位費、護理費、餐費等相關收費標準均由經營者自行決定,同時管理標準、護理標準、公寓房屋設計標準以及管理和服務人員的選用標準都不統一。今年以來,該局受理的涉及養老機構投訴案件中,55%的糾紛因價格問題和服務質量引發。同時,由于相關服務項目缺少統一標準,工商部門在處理消費投訴過程中僅能按照合理原則調解,工作存在較大的被動性。

  (三)法規不健全,主動介入監管少。目前,尚無具體的全國性法律、法規對營利性養老機構監管職權和實施細則予以明確規定,給予法定職權,對于住宅內不法經營工商部門無權進入調查,因此工商部門在監管過程存在法規依據缺乏、取證困難的現狀。監管能動性不足,一定程度上縱容經營主體違法經營。同時,在基層執法人員中,執法人員普遍存在認識不足問題,對營利性托養機構與福利性公立養老機構鑒定不清,缺乏積極介入監管的主動性。

  (四)相關部門未形成監管合力。一是相關部門審批不嚴。民政部門在監管中存在缺位。當前,非營利性養老機構在民政部門進行登記管理,營利性養老機構由工商部門登記發照。由于種種原因,經常出現營利性養老機構冒充非營利性養老機構進行備案登記,使經營者逃避工商部門監管。二是各部門職責推諉。民政、消防、公安、衛生等部門,在監管過程中多實行縱向分段監管。如工商部門只對經營范圍和主體資格進行檢查,消防、衛生等部門在巡察時只檢查各自證照情況,對于非本部門職責監管的違法行為卻不予理會,缺乏橫向連貫的監管協作機制,形成各部門多頭檢查卻都管不好的尷尬局面。三是部門信息流通不暢。目前各監管部門尚未形成暢通有效的信息流通渠道和溝通平臺,部門存在信息共享障礙,對于違法經營行為的處理上常常出現個別部門單打獨斗,未形成合力,整治效果往往突出某一特定環節,缺乏整體性、體系化的綜合規范。此外由于信息的有序交流跟不上,監管部門缺乏有效地預警會商機制,因此對于營利性養老機構違法經營的預防效果較差。

  三、加強老年人托養營利機構監管的建議

  (一)規范養老服務合同文本。針對當前老年人托養營利機構存在的違規問題,要積極聯合民政部門,共同出臺《營利性養老機構協議書》,進一步科學界定養老機構、服務人員和消費者各自的權利義務,對機構環境、服務類別、方式、期限、標準和費用做出詳細的規定,并對養老服務工作中出現的合同糾紛處理、事故責任追究、老人身體損害賠償等方面做出明確規定,在所有從事營利性養老服務的機構中予以推廣使用。

  (二)構建監管信息公共平臺。在“紅盾信息網”構建營利性養老機構信息平臺,建立四項機制。一是信息收集機制。通過與監管部門定期召開“聯席會議”、“信息交流會”等形式,進一步強化信息共享,全面整理公安、消防、衛生、民政、工商等各部門的`審批信息,并將所有的屬于工商部門監管的養老機構情況在信息網上公示,根據登記信息將現有機構劃分為“已辦照”和“未辦照”兩大類,廣大群眾可以通過登陸網站,切實了解每個營利性養老機構成立中的各環節許可審批情況,選擇規范的機構托養老人。二是信息分析機制。由辦公室、調研室、消協、紀檢等部門每月開展“信息分析聯席會議”,對采集的信息進行預警分析,并將分析結果提供給機關負責人和相關監管部門,為決策和職能部門前置預防提供信息參考。三是信息發布機制。將工商部門采集、分析的數據、預警信息在網站上進行公示,不定期更新,暢通信息內外溝通渠道,增強公眾信息認知,彌補機構和消費者之間信息不對稱。四是公共投訴受理機制。在網絡平臺上設立投訴信箱,受理消費者投訴,消保科、消協等部門實行“三工作日回復制”,根據舉報的信息,開展實地核查,屬于工商監管范圍的及時查處,不屬于工商職責范圍的積極提供救濟渠道,主動為職能部門提供線索,及時為消費者排憂解難。通過四項機制,構建信息查詢、投訴受理、市場預警、日常監督四位一體的營利養老機構信息網絡平臺。

  (三)強化虛假養老廣告監管。市局商廣科在廣告登記備案時嚴格審查廣告用語,對用語中出現的榮譽、資質等信息認真核實,嚴把廣告許可核審關。轄區工商所要加大巡查力度,重點查處未經許可擅自發布戶外廣告和印刷品廣告、廣告用語不規范等行為,對轄區養老廣告進行嚴抓細管。消保科、消協等部門要繼續推進“會議一站”進社區、下基層活動。選拔責任心強、知識水平高的群眾作為廣告監管員,在養老機構經營場所設立投訴電話,暢通申訴舉報渠道,落實24小時舉報電話值班制度,對投訴迅速回應,及時查處。形成上下聯動、多方參與、齊抓共管的廣告監管體系。

  (四)培育龍頭養老服務企業。重點培育一批優秀品牌營利性養老服務企業,以帶動和提升養老服務行業的整體發展水平。積極引導養老服務企業大力發展連鎖經營,充分整合現有資源和網絡,豐富服務項目,推進多元化、規模化發展。主動協調市委市政府在政策、資金、規劃、床位補貼、運營補貼等方面給予幫助,指導相關企業樹立品牌意識,幫助養老服務企業爭創馳名、著名商標,優化服務,打造地方養老企業龍頭品牌,實現以點帶面試發展。

  (五)強化多方位聯動協作。在政府統一領導下建立多部門協作監管機制,加強對違法營利性養老機構的動態監控。一是加強宣傳。結合民政、工商、衛生、公安職責,在日常工作中強化全面宣傳引導,通過廣播、報紙、電視等媒體介紹托養老人應注意的情況,引導廣大養老機構規范經營。二是交流寫作。定期與社區負責人、村委會的進行溝通,了解轄區內營利性養老機構發展狀況。構建多部門信息共享機制,及時交流在巡查中發現的最新違法情況,在政府的統一協調下,開展聯合執法,從各個環節進行規范。三是立體監督。除在紅盾信息網開設投訴受理專欄,結合“一會兩站”進社區、下基層活動,進一步暢通投訴舉報渠道,公布舉報電話、落實投訴舉報獎勵機制,請社區或村委會負責人擔任“義務觀察員”構建部門、網絡、社會三位一體的立體監督網絡。

  (六)行業協會構建長效機制。工商部門主動牽頭協調地方黨委政府、民政部門成立聯系會議制度,積極協助民政部門構建養老服務行業協會。建立健全養老服務就業及從業人員的配套服務體系,開展養老服務人員職業技能鑒定,規范行業準入制度,對養老機構服務各項標準統一規范,定期開展服務人員培訓,加強巡查監管,全面落實人員持證上崗。同時,利用行業協會推行行業自律,加強營利性養老企業信用評價體系建設,構建該類機構“行業協會誠信星級評定”機制,在全社會營造一個有利于養老服務企業長遠發展的良好環境。

  老年人調研報告10

  概述

  1、調查目的:為了了解老年人現在的生活狀況,包括經濟層面和精神層面,從而使更多的人重視和關心身邊的老年人,讓他們擁有一個優越的環境來安享晚年。

  2、調查方式:走訪社區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問卷發放50份),收集后整理信息

  3、調查范圍:南寧市西鄉塘區各社區居住的老年人

  一、調查報告主要內容

  (一)前言:

  為了對現在城市的老年群體的生活進行詳細的了解,我通過制作一個簡單的調查問卷,在南寧西鄉塘區的幾個大的社區進行了走訪和問卷發放,收集了很多老年人群體晚年生活的信息。調查問卷一共有14個問題,從老年人基本信息,老年人經濟收入和來源,老年人社會交往和老年人精神娛樂方式等四個方面進行了問卷調查,向接受調查的老年人收集資料并整理成此調查報告。

  (二)主要內容:

  1、由于我調查的地點都是各大社區的老年人活動中心,所以調查問卷收集上來大多數老年人都處在60-70歲之間,高齡老人很少。

  2、從回收的問卷來看,65%的老人對自己目前的身體狀況選擇了一般,17%的老人選擇了較好,只有8%的老人認為自己的身體狀況很好,對自己的健康很有信心。

  3、對于現在老人的居住狀況,因為調查地點都是大的社區,得到的結果有42%的老人是和兒女居住的,40%的老人是僅與老伴一起居住,只有13%的老人是獨居的孤寡空巢老人。

  4、關于目前老年人的收入情況。大多數老人的收入還是可觀的。多來源于退休金和兒女給的贍養費,收入數目在1000元以下和1000----2000元的人數居多。高收入的老年人在調查中很少。

  5、在對老年人平日生活的興趣愛好的收集中,絕大部分的老年天選擇了撲克、麻將和太極、晨跑。也有少部分老年人選擇旅游、度假。看得出來,老年人的生活還是十分的豐富多彩的,很多老年人都會享受生活,在對生活現狀的調查中,有大部分的老年人對現在的生活是持滿意的態度的。只有個別的老年人覺得現在的生活是不太滿意或很不滿意,也許是身體健康方面不是很理想,也許是生活方面的精神娛樂不充足造成。但大多數人的滿意態度也從側面體現出了現在老年人的幸福感還是很高的。

  6、對于老年人的社會交往,因為在一個大的社區內,同類群體還是很多的,所以調查出的結果也是大部分的老年人與其他老年人經常往來、互相幫助或一起活動。也有個別老年人表示自己和其他的老年人關系疏遠或不往來。

  7、在生活期望上,很多老年人都表示希望社區多多提供或改善醫療護理、娛樂休閑等服務。這也從側面體現了大多數老年人對于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期待。在調查問卷填寫和聊天中,很多人都表示希望能活的健康,開心。

  8、在未來的養老方式上,很多老年人還是傾向于家庭養老的模式。期望能在家里和兒女或

  不和兒女住著安享晚年。期望去養老院或旅游勝地養老的人很少。但很多老年人也有在旅游勝地短時間休養的愿望,但都表示,條件再好或是環境再好,還是希望在家里養老,才能感受到家人的溫暖和熱鬧。

  (三)調查結果分析

  1、社會的進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健康問題,尤其是老年人,老年人是疾病多發的群體,很多老年人為了身體的健康,在日常生活中都非常注意飲食的安全與衛生,并有定期的進行身體體檢,最重要的是要有適度的鍛煉和樂觀快樂的生活態度。很多調查的老年人對于自己的健康狀況都選擇一般,這也說明作為親人,兒女,要更加關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讓他們用有硬朗的身體去享受晚年的安樂。

  2、“孤單感,冷清”是老年人常常可以感受到的情緒,尤其是對于那些兒女不在身邊甚至是自己一個人獨居的空巢老人,更是經常會有這種情緒。這種情緒的存在是不利于老年人晚年的健康生活的。雖然從調查結果來看,空巢老人的數目還是相對少的,大多數的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都有兒女或老伴的陪伴,但我們也不能忽視了那些空巢老人的生活,作為社區的負責人,應該定期去慰問,或組織社區活動,讓那些空巢老人加入到社區的大家庭來,從而來減弱他們的孤單感,感受到人多帶來的溫暖。作為兒女,更應該時常回家去照料和慰問老人,這才是最有效的減輕老人孤單感的方式,不要只顧著自己熱鬧而忽略了最需要熱鬧的家人,父母。

  3、老年人的.生活開支其實是挺小的,只要身體健康,日常也沒有多余的開支。從調查的結果看,老年人靠自己的積蓄,退休金和兒女的贍養費來過生活的是占大多數的。孝順父母雖然不能只看到給予的金錢,但讓老人過上衣食無憂的日子是做兒女的義不容辭的責任。

  4、對于老年人平常的日常活動,我在假期期間的一個早晨去過人民公園,那里有很多老年人在晨練。唱歌的,跳舞的,舞劍的,甚至是散步聊天的,人非常的多。作為一個開放性的場所,人民公園給老年人提供了休閑娛樂的平臺,讓他們能在那里自由的發揮施展技能和才華,愉悅身心,放松心情,一日之計在于晨,美好的一天就需要這樣一個美好的開始。同樣的,在社區調查的問卷中,也有很多的老人在興趣愛好中選擇了太極和晨跑,這種早鍛煉的習慣讓那些老年人都看上去很精神,很硬朗。當然也有很多老年人的娛樂方式是撲克和麻將。這同樣也是一種放松心情的娛樂,在社區中常常看到一群老人圍在樹腳下象棋,打撲克,或在社區專門的棋牌室打麻將,這種群體娛樂很好的滿足了老年人們愛熱鬧的心情,讓他們忘掉孤獨感等消極情緒,這些在社區中都有很好的體現,看到會覺得其實老年人們比年輕人還會找樂子。

  5、現在的社區居住,讓很多的老人也有了朋友的陪伴。大家傍晚都下到樓下來散步,聊天,

  就很容易熟絡起來,漸漸的可以家常里短,說說生活,說說兒女,確實,老人們也是很需要朋友的。在社區里調查出得結果很樂觀,很多老人都不是獨來獨往的,都有幾個可以聊天可以嘮嗑的朋友,在茶間飯后,打發時間,消遣日子。如果社區組織老年活動,他們還可以一起參加,增進感情,何樂不為。這也是從無形中減輕了那些不在兒女身邊的老人的孤單感,有了自己的興趣可做,有了朋友的陪伴,生活中多了歡樂,就會少了孤單。所以我覺得造就這樣的圈子和氛圍,對老年人們非常重要。

  6、在中國,老年人在養老方式的選擇上都傾向于家庭養老。兒女承歡膝下是最大的愿望。

  當然,現在大多數的老人應該是和老伴居住,兒女定時探望,有些孤寡老人也會選擇敬老院,養老院之類的地方養老。從調查的結果看,敬老院養老院都不會是老人們養老的第一選擇,事實也證明大多數的老年人都是在家安享晚年的。

  二、調查感想

  現在的社會上,老人逐漸增多,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群體。他們的衣食住行,醫療,保障也成為了國家和社會必須研究的棘手問題。作為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大學生,我們也要重視這方面的研究。不僅要關愛與自己有血緣關系的老人,更要關愛社會上那些需要我們奉獻愛心和溫暖的老人。尤其是那些孤寡,空巢老人,他們缺少親人的關愛,缺少親人的溫暖,缺少快樂的生活態度,我們應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來幫助他們,愛護他們。因為愛老人就是愛自己,我們也會有老去得一天,當我們老去的時候,同樣也需要社會的幫助和關愛。就讓這樣的愛心和責任從我們身上開始傳遞,一直傳遞下去,不要讓老人覺得他們已經不重要了或者成為了社會的負擔,我們要努力的讓社會上老人都能擁有一個溫暖的社會大家!附:調查問卷

  城市老年人生活狀況調查問卷

  1.您的姓名:

  2.您的性別:

  3.您的年齡:

  4.您以前從事的工作:

  5.您的受教育程度:_______A、小學B、初中C、高中D、大學E、其他_______(填寫具體內容)

  6.您目前的健康狀況:____________

  A、很好B、較好C、一般D、較差

  7.您現在的居住狀況:

  A獨居B僅與老伴一起住C與老伴、子女一起住D僅與子女一起住

  8.您目前的收入的主要來源:_________(多選題)

  A、國家補貼B、退休金C、現工作收入D、兒女贍養費

  9.您目前的每月的個人收入大概是多少呢?

  A.1000以下B、1000---xxxx元C、xxxx---3000元D、3000元以上

  10.您平常有什么興趣愛好:

  A、撲克、麻將B、太極、晨跑C、琴棋書畫D、炒股、炒樓

  E、旅游、度假F其他_______(填寫)

  11.您對現在的生活狀況滿意嗎:A很滿意B感覺一般C不太滿意D很不滿意E其他

  12.您平時與其他老年人往來的情況

  A經常往來,互相幫助或一起活動

  B關系疏遠,不太往來,只有節日才登門拜訪

  C很少或不往來

  13.您現在最希望社區提供什么服務:(多選)

  A心理服務B醫療護理C飲食保健D娛樂休閑E代做家務F其他

  14.如果可以選擇,您更愿意在哪里安享生活?

  A家里和兒女B家里(不和兒女)C養老院或療養院D旅游勝地

  老年人調研報告11

  保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是弘揚中華民族尊老敬老傳統美德的重要內容,也是加快建設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xx區在20xx年左右就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到20xx年底,全區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5.1萬人,占戶籍總人口的11.01%。近年來,xx區從改善民生,努力構建和諧社會大局出發,圍繞“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教、老有所樂”的工作目標,加大投入,推進養老服務社會化,老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xx區老齡工作基礎比較薄弱,在老年人權益保障工作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

  一、存在主要問題

  (一)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滯后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口結構的變化,社會養老服務需求迅速增長,但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遠不能滿足實際需要。一是養老服務設施嚴重不足。全區養老服務機構能供養老年人入住的床位數僅為老年人總數的0。49%,低于全國1。59%的平均水平。二是對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的扶持力度不夠。全區由社會力量興辦的養老服務機構只有1家,提供半護理和全護理養老服務。民辦養老服務業場地小,設施差,醫護等專業人員缺乏,雖然政府有關部門在稅費減免、用水、用電等方面制定了一些優惠政策,但仍運轉困難,發展緩慢。

  (二)農村老年人權益保障薄弱

  xx區約有65%的老年人生活在農村,農村老年人權益保障基礎薄弱。一是農村大量外出務工勞動力的轉移,使農村留守老人、“空巢”老人日趨增多。農村老年人收入水平普遍低于當地居民平均收入水平,贍養糾紛等問題比較突出。二是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雖然已在xx區全面實施,但保障水平還比較低。

  (三)老齡事業財政投入不足

  20xx年1月起,xx區對年齡在80周歲以上的高齡老人發放高齡津貼。發放標準為80周歲至89周歲老人每人每年發放120元;90周歲至99周歲老人每人每年發放240元,高齡津貼標準較低。

  二、加強老年人權益保障的.措施和對策

  (一)推進老齡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積極應對老齡化,切實維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是當前xx區經濟社會發展中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和切實抓好的一項重要工作,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工程。要把發展老齡事業作為一項重大的民生工程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統籌安排,促進老齡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逐步建立穩定的老齡事業經費投入保障機制,為發展老齡事業提供資金支持。

  (二)進一步健全覆蓋城鄉的老年人社會保障體系

  老有所養、老有所醫是老年人最為關注的核心利益問題,也是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重點。要繼續完善覆蓋城鄉的老年人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制度,隨著經濟發展水平提高,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同時,加快推行和不斷完善城鄉困難群眾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鄉醫療救助制度、農村計劃生育獎勵扶助制度和五保供養制度等。認真落實老年人優待政策,進一步完善高齡老年人生活補貼制度,逐年提高80周歲以上的高齡老人高齡津貼標準;要充分考慮老年群體的特殊情況和需求,保障好老年人的切身利益,保障好老年人分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的權利。

  (三)進一步加快養老服務體系建設

  要加快以居家養老為基礎,機構養老為補充的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為老年人提供不同層次、滿足不同需求的服務。一是大力發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建設一批社區為老服務中心,健全服務網絡。二是鼓勵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服務機構,開辦家政服務,在用地、融資、稅費、水電氣等方面加大優惠扶持力度。三是加快為老服務隊伍建設,加強專業護理人員培訓工作,鼓勵志愿者和社會工作者參與為老服務。

  (四)進一步推動老齡產業發展

  要積極發展老齡產業,加強產業規劃,引導和鼓勵民間資本、外商投資創建老齡產業,大力開發適合老年人的休閑、健康、養生、文化等服務市場和老年特殊用品市場,開發建設功能配套的高端養老休閑示范社區,發展多種特色的養老服務,推動老齡產業向社會化、市場化、多元化、專業化發展。

  (五)進一步加強老年人合法權益的法律保障

  要利用社區宣傳欄加強《老年法》的宣傳力度,強化維護老年合法權益的法制觀念,提高老年人的自我保護能力。在社區建立法律服務網點,公布法律咨詢電話,形成較為完善的老年法律服務、法律援助組織網絡。同時開展老年維權月活動,舉辦老年維權大集、法律講座、送法律進社區等系列活動,把貼近老年群眾生活的法律知識送到老年人手中,進一步在全市形成關愛老年人、依法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的良好氛圍。組織編寫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法律保護的案例,發揮刑事審判職能,嚴厲打擊侵害老年人的犯罪行為。加大對虐待、遺棄、毆打、傷害老年人的犯罪行為的處罰力度,使老年人有屈能訴,有冤可申。還可聯系各級法院對涉老案件實行優先受理、優先審理、優先執行,并開辟老年法庭和維權綠色通道,實施訴訟費緩減免制度,讓更多的老年群眾享受到無償的法律服務。

  老年人調研報告12

  按照集團公司要求和我礦黨委的統一部署和安排,根據我隊創先爭優活動方案,全隊上下積極行動,精心設計創先爭優主題活動和主題目標,積極深入隊組,深入職工中開展調研和征求意見。

  在調研活動中,一方面了解到廣大職工對“創先爭優”活動是衷心擁護的,也在努力學習力求深刻掌握、認真實踐,從而推動了我隊各項工作又好又快發展。但是,在調研過程中,對于出現在工程質量方面的問題,還需要采取更為積極有效地措施,才能把創先爭優活動引向更深入。

  一、并不是因為事情難我們不敢做,而是因為我們不敢做事情才難的。

  隨著61二上皮掘進進尺的前移,離開口處中線的位置越來越遠,工人們施工的難度越來越大,對尺寸的掌握要求就越高,現有的解決方法是將中線位置前移,以此來校正巷道的掘進方向。但是,每一次對中線的前移,都會帶來大大小小的誤差,日積月累同樣會影響到井下工程質量。

  在黑暗的井下,看不到中線的位置就如同失去了前進的方向。如何保證好工程質量?有沒有兩全其美的方法?能否在不前移中線的前提下,又不影響工人的正常使用?工作中如何才能在為職工帶去方便,降低難度,減少時間的浪費,提高工作效率呢?

  帶著諸多疑問和技術性的難題,從上月中旬,隊長組織專題工作小組,多次深入井下61二上皮和6116瓦斯巷進行調研,認真聽取工

  人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并根據井下復雜的地質構造,惡劣的生產作業環境,親自動手拉尺子,對中線尺寸、巷道距離反復測量,認真填寫數據,一次次的進行嘗試,那種永不服輸的精神感動著周圍每一名隊友。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各種技術難題面前,經過無數次的嘗試,在失敗和汗水過后,終于克服各種困難,成功將中線進行延長,既不影響工人的正常使用,又不會再移動中線過程中出現誤差。在“兩點確定一條直線”的基礎上,增加到“三個點”、“四個點”、“五個點”隨著生產戰線不斷拉長,中線上的“關鍵點”也不斷增多,通過確定中線上的幾個點,來確定中線的方向,以此來延長中線,為井下工人指明了方向。

  二、通過這次調研,反映出我隊存在的幾個問題。

  1、在安全生產過程中,不難看出我隊還缺少技術型人才,現有工人知識水平偏低。

  2、隊中大學生人數占我隊總人數的10%,如何利用好、培養好現有的人才,是我隊在今后安全生產中的.首要任務

  3、隊中職工解決問題的能力有限,隨遇而安的心理普遍存在。

  4、員工思想過于保守,不敢打破傳統,缺乏領導力,缺少敢為人先的精神。

  三、針對以上問題,制定相應措施和解決辦法。

  1、加強工人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加強案例教學,注重職業道德、安全法律意識和實際安全造作技能的綜合培訓:要充分考慮員工文化

  層次較低的實際,加強技能培訓,使培訓內容通俗易懂,便于掌握。

  2、隊中要舉辦一些“崗位技能實操”的活動,要對每一作業地點的特殊情況,每一道工序的安全措施,每一臺設備的安全操作規程。某一作業地點使用某一臺設備安全地完成某一道工序,每人都進行上臺操作,掌握所有設備的安全操作規程,嚴守各項規章制度,認真落實安全措施。作業人員要進行安全法規、安全意識、安全操作技能、事故預防和處理、避災自救等方面的培訓。只有具備了豐富知識和良好的工作經驗,才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這次調查研究,在生產工作中還是遇到了一些困難,如何在困難中查找問題,能否在問題中找到解決方法,需要全隊上下團結一心、眾志成城,為建設更大更強開拓二隊發奮努力,策馬揚鞭!

  老年人調研報告13

  目前,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口大幅上升,未來老年駕駛人的交通安全問題越來越引起我們的重視。伴隨著我國對申請駕照的年齡進行了放寬,特別是初次申請小型汽車駕照的年齡限制的放寬,老年人也可以申請小型汽車駕照,這充分體現了國家對老年人的關懷,圓了一些老年人的“開車夢”。但是,由于老年駕駛人本身素質的原因,老年人駕車引發的交通事故數量也在進一步增加。結合實際工作,淺談一下老年人駕車安全突出問題及對策。

  一、老年人駕車存在的問題

  (一)老年人年老體弱。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生理心理狀況會隨隨之衰退,體能減弱、反應能力也開始下降,變得不靈敏、行動緩慢。而駕駛機動車是一項風險很大的工作,對于駕駛人要求很高,特別是在反應能力上具有較高的要求。而由于老年人在面對突發事件時,反應時間較長,因此具有危險性。

  (二)視聽能力下降,辨別力衰退。在視覺方面, 60歲以后,老年人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視力障礙,視力水平急劇衰退,近距離視力比遠距離視力減退得更明顯,出現所謂的“老花眼”。此外,還會出現視野狹窄,對光量度的辨別力下降,視覺感官的調節功能減退。老年人對聲音的辨別能力也在減退。在不良聽覺條件下或有噪音背景的情況下,比如在駕駛車輛過程中,老年人往往不能正確辨別出聲音的來源和方向。因此,一旦出現緊急情況,那么,將是很難應對的。

  (三)耐力下降,不易久開車。隨著年齡增大,老年人體肌肉彈性降低,收縮力減弱,肌肉變得松弛,容易疲勞,耐力開始下降,難以堅持長時間駕駛車輛。而疲勞駕駛又是誘發交通事故的突出原因。

  (四)為保安全,占用超車道。老年駕駛人各方面都不如青壯年,開車速度慢,影響到道路的暢通,而且對行人及騎自行車人最具威脅性。老年人自身的耐沖擊能力低下,也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傷害。在道路行駛過程中,為確保安全,長時間占用超車道,致使后車越黃線超車,加劇了行車的危險性。老年人駕車相對來說速度比較緩慢,在擁擠的路段上更容易被擠、被催促,從而使心情變得過于緊張和急躁,駕車時容易出現動作機械,油離配合不當等情況,影響行車安全。

  (五)年齡增大,要求增高。老年駕駛員身體狀況不及年輕人,不適合長時間駕車,對車輛乘坐舒適性及車輛操控性要求比較高。遇到突發事件反應速度慢,對車輛主動及被動安全性要求高,不適合駕駛內部設施操控復雜的,掌握不了其基本操作,遇到緊急情況,亂了方寸。

  二、應該采取的措施和辦法

  針對老年人駕駛車輛存在的安全問題,交警部門要對此高度重視起來,認真加以管理和整治。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老年駕駛人引發的交通事故數量將會進一步增加。現提出以下參考意見:

  (一)加強正確引導,優化服務空間。交警部門要充分考慮老年人的需求,努力為他們打造一個以人為本的公交服務空間,提供優化的站臺服務,采取優惠乘車的方式,引導老年人群主動放棄駕車,選擇公交出行。這樣,既減少了由于車輛數量的增加而造成的車輛擁堵,同時,又使老年人駕車帶來的安全問題得到控制。

  (二)認真加以提示,不要疲勞駕駛和高速行駛。因為城區主干道路上常常出現道路擁擠的'現象,老年駕駛人要避開高峰時間段出行。同時,老年人的應變能力較為遲緩,體質相對年輕人要差一些,對車速、車距的判斷能力要低于年輕駕駛人。如果高速行駛,一旦出現險情,難以果斷采取應變措施,所以老年駕駛人應避免高速行駛和長時間駕車。

  (三)盡量減少夜間和惡劣天氣的出行。由于夜間能見度很低,視線模糊,同時,雨、雪、霧等天氣道路能見度低、路面濕滑。這些不利條件對于駕車人要求很高,而老年人由于本身條件的原因,稍有不慎便會引發事故。所以,老年駕駛人應減少夜間和惡劣天氣的出行,這樣才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提高老年人的安全意識。交警部門要積極做好交通安全宣傳活動,針對對于老年人駕車中存在的問題和安全隱患及時進行宣傳,使他們從思想上加以重視。要告誡老年駕駛人感覺身體不適時,應避免駕車活動。如在駕車過程中出現不適,應立即停止駕車活動,到就近的安全地帶休息,避免不安全行車帶來的問題和危險。

  (五)不斷完善道路交通設施。考慮老年人駕駛人有視力、聽力、感知和反應能力、操作的靈活度等功能衰退現象,因此,交通管理部門在設置交通安全設施時,應照顧老年駕駛人的特殊需求,把街名和路標的字體放大,設置更寬更亮的地上路標,道路中線裝置更多的反光板,交通信號系統的制造和設置上應相應的改進。這樣,老年人在行車過程中就會能夠保持一個清醒的頭腦和反應。

  ( 六)生產更加安全的車輛。老年駕駛人對車輛乘坐舒適性及車輛操控性要求比較高,遇到突發事件反應速度慢,不適合駕駛內部設施操控復雜的,要求車輛配置簡單易操作。汽車性能的改進有助于降低交通事故的發生,所以,開發、推廣老人易乘易駕的機動車輛,瞌睡警告系統、高功能尾燈、預檢轉彎檢測系統、車道保持系統、超級光滑風擋玻璃涂層等。這樣,就能從根本上減少由于車輛本身原因造成的危險。

  隨著老年人融入駕駛汽車行列,老年駕駛人隊伍將越來越龐大,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老年人學車還處在“萌芽”階段,許多管理和服務措施還不完善。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老年人的行車安全,交管部門面臨的壓力也將越來越大。在創建和諧社會的大環境下,交警部門應及時完善一些管理辦法和措施,從實際出發制定適合我國國情的老年駕駛人管理辦法和措施,有效預防和減少老年駕駛人交通事故,創造一個和諧的交通環境。

  老年人調研報告14

  一、引言

  當前中國正在經歷深刻的社會轉型,城鎮化加速、勞動力遷移流動頻繁、家庭養老功能弱化,給喪偶老年人的居住安排帶來影響。從變化趨勢看,中國喪偶老年人的獨居比例持續上升,與已婚子女同住比例逐步降低。1990年、20xx年和xxxx年普查數據顯示,65歲及以上城市喪偶老年人獨居比例分別為18.3%、24.7%和37.6%;農村這一比例也分別達到18.2%、17.4%和28.9%;xxxx年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調查數據顯示,中國65歲及以上年齡喪偶老年人獨居比例已達41.7%。作為決定老年人生活照料和精神關懷的重要因素,喪偶老年人居住方式的研究對于其養老有著重要意義。

  二、文獻綜述

  從文化影響論看,家庭社會學者認為儒家傳統文化對中國及其他幾個亞洲國家的親子同住安排具有重要影響。在儒家文化體系之中,子女將孝敬父母視為義不容辭的責任,子女不孝不僅會受到強烈的道德譴責,還會受到國家法律的嚴厲懲罰。已婚子女與父母共居從情感和實際行動上體現了對父母恩情的回報,也被視為“養兒防老”愿望的最終實現。當前,傳統孝道已經發生變化。針對華北農村代際關系變遷調查的研究發現,傳統代際交換關系的維系力量和存在的基礎已經完全改變,農村傳統孝道已經衰弱。父權制雖然沒有徹底讓位,但已漸漸被淡化;子女對父母的孝順敬重已經喪失優先地位,取而代之的是對于新的夫妻關系與年輕人文化的倚重。因此,傳統倫理衰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親子分居。與此同時,老年人自身的偏好也在發生變化。城市老年人更傾向于獨立居住或入住養老機構,xxxx年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數據中,約1/3的農村老年人表示不愿意和子女長期在一起生活。即使是失能老年人,也有超過1/4的失能老年人青睞獨居或僅與配偶居住。從現實需求論看,很多研究表明,父母的生活照料需求,例如患病或身體功能受限以及喪偶等因素與親子同住具有正向相關關系。對于老年人來說,親子同住可以獲得日常照料,生病或出現緊急情況時更容易獲得幫助。也有學者認為已婚子女與父母同住主要是為了滿足子女的需求。簡而言之,親子同住可視為長期代際交換的一部分,老年父母與子女相互滿足對方的需求。從家庭資源論看,經濟狀況改善使得老年人更有可能獨居,父母擁有的資源越多,獨居的可能性越大。也有學者從子女角度解釋老年人的`獨居問題,認為子女數量減少或遷移導致的親屬資源缺乏是老年人獨居比例上升的主要原因。此外,學者指出住房對代際同住有影響,住房短缺是導致大家庭得以維系的一個原因。后續的一些研究則認為住房對代際同住具有雙向影響,它既可能促使子女婚后與老年人同住,亦可能使之分離。子女因住房短缺對父母形成依賴,是導致成年子女與父母同住的重要原因。若親代有多套住房,其已婚子女更有可能和有條件獨立生活,自己獨住概率因此上升。

  三、數據

  本文使用xxxx年由全國老齡辦組織的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數據(以下簡稱“第四次調查”)。該調查是中國迄今為止開展的最大規模的老年人口調查,調查范圍首次覆蓋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港澳臺地區除外)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樣本覆蓋466個縣(市、區)、1864個鄉鎮(街道)及7456個社區(村居)。調查對象為居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港澳臺地區除外)60周歲及以上的中國公民。抽樣方法采用分層抽樣、多階段抽樣、PPS抽樣等方法,所得樣本近似自加權,樣本具有全國代表性。樣本規模為22.368萬份,抽樣比為1‰,調查實際回收樣本22.27萬份,有效樣本為22.017萬份,樣本有效率達到98.8%。本文的分析樣本是56411位年齡在60歲及以上的喪偶老年人。

  四、結論與政策建議

  通過對數據和變量進行專業分析,得出結論與政策建議

  (一)結論

  本文從宏觀(社會變遷)和微觀(父母—子女)層次探討了同住或分居的形成機制,從而為判斷喪偶老年人居住安排的變遷軌跡提供依據。通過對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筆者認為當代喪偶老年人的居住安排主要受親子需求、家庭資源和個人偏好的影響。以此為出發點,提出三個研究假設,并使用xxxx年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數據進行了相關的實證分析,得出結果如下。

  (1)與子女、孫子女同住仍是當前中國喪偶老年人的主要居住方式。分城鄉、分性別看,超過半數喪偶老年人與子女、孫子女同住,但是獨居比例已經高達41.7%。

  (2)喪偶老年人的居住安排受到親子之間需求的影響。親代和子代之間的需求越小,親子間獨立居住的可能性越大。在本研究中表現為老年親代自理能力越強、經濟狀況越好,則獨居的可能性越大。

  (3)喪偶老年人的居住安排還受到家庭資源的約束,擁有住房、住房適老性高,則獨居可能性更大。

  (4)兒子數量對喪偶老年人的居住安排有顯著影響,多個兒子意味著喪偶老年人更有可能獨居。女兒數量對喪偶老年人居住安排的影響僅在農村地區顯著。有別于兒子,擁有多個女兒的喪偶老年人獨居可能性更小。

  (5)從年齡維度看,喪偶老年人的居住安排呈現倒U形軌跡,獨居的可能性隨年齡而增加,并在85歲左右達到頂峰,隨后趨于下降,意味著重返子女家庭或入住養老機構。

  (6)在生命后期,客觀條件允許的前提下,擁有自主權的喪偶老年人傾向于獨居以避免同住帶來的家庭沖突,自主權力越大,喪偶老年人獨居的可能性越大。

  (二)政策建議

  健康老齡化意味著創造條件和機會讓人們認識到自己的潛能,并按照自己的需求、愿望和能力去生活。

  一是為能夠自理的、無住房的喪偶老年人提供福利房或廉租房,解決“有地住”的問題。

  二是考慮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對當前獨居喪偶老年人的房屋進行適老性改造,讓行動不便的喪偶老年人能夠走出家門、融入社區,減輕他們的孤獨感和隔離感。

  三是加快社區養老服務建設,注重社區養老服務的供需對接,保障喪偶老年人能夠在他們的意愿居住方式下度過晚年生活,緩解日益嚴重的老齡化與少子化矛盾。

  老年人調研報告15

  隨著我省老齡人口規模的擴大和老年化進程加快,老年消費需求在社會總需求的比重逐步上升,老年人的消費在整個社會消費中的份額也逐步加大,做好老年人消費品市場工作,既是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迫切需要,也是商務主管部門以人為本、關注民生、科學發展的具體實踐。

  一、我省老年人口的現狀

  **省轄14個市州122個區縣,國土面積21萬平方公里,總人口6800萬,人均gdp20xx美元左右。我省人口年齡結構從1998年進入老齡化,至20xx年末,全省60歲以上人口866。1萬,較上年增長2。6%,超過我省總人口1%的增長速度,占全部總人口的比重為12。7%,高于全國1個百分點,其中男性433。8萬人,女性432。3萬人。我省是典型的“未富先老”省份,老年人是我省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老年人消費習慣和特點

  老年人隨著年齡增長和生理條件變化,基本退出社會經濟活動圈,活動范圍主要局限于家庭和城市休閑場所。由于老年人閱歷豐富,理性思維特色濃厚,因而決定了他們的日常消費需求和精神消費需求與其他群體不同。消費穩重,注重實用,講求實惠是他們消費最大的特點。具體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注重實用。老年人與其他群體消費的最大區別在于實用,他們購買商品不再以追求時髦、追趕時尚為主,而是注重實用、能用、好用,往往相信自己的購買經驗,購買的商品不是用來收藏,或未來若干時期才使用,當前使用不上的商品往往很難購買。

  2、講求價位。由于老年人群體消費理性,購買商品時十分穩重,商品不合適,價格不合算不會輕易購買。他們購買商品時喜歡貨比三家,發現商品合適,價格相對較低時才會最后購買,因而,他們較多光顧降價、折扣、低價促銷類商品。

  3、注重經久耐用。老年人購買消費品不以高檔、時尚、功能多和技術先進為首選條件,而是看重商品是否經久耐用,注重商品是否能迅速方便地使用。他們對購買的商品往往有長期使用的打算,而且希望在使用過程中盡量減少維修和維護,盡力避免售后維修麻煩。

  4、注重安全保健。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會的進步,老年人對健康長壽的渴望比較強烈,喜歡看一些保健、營養、延年益壽方面的報刊,增加健康消費知識。安全衛生是決定老年消費者購買日常消費必需品的主要因素。他們注重商品的保健和營養功能,如食品,特別喜歡購買粗糧、精纖維等保健食品和營養食品。

  5、早晨購物居多。老年人由于生理方面的特點,他們一般晚上睡得早,早晨起得早。現在,城市里的老人一般清晨就起床外出鍛煉身體,然后到早市、超市采購一天的生活必需品,成為早晨消費的主體。

  6、文化休閑商品逐步成為熱點。由于整體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不再為生計、子女、家庭等所困,他們更加向往健康、豐富、充實的養老生活,特別是隨著城市“空巢老人”和農村“留守老人”的增加,他們更加渴望精神消費和服務性消費,對能滿足自身精神文化、娛樂休閑需求的商品感興趣,因而與老年人精神娛樂活動相關的商品成為消費熱點。

  三、老年人消費市場存在的問題

  老年人消費品市場是整個社會消費品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我省老年人消費品市場在不斷發展的同時,也存在著以下主要問題:

  1、老年人商品供應不豐富。從整體看,無論是消費品生產企業還是經營企業,生產經營青年和兒童用品的企業要多于生產經營老年人用品的企業。如絕大多數大超市、百貨商店出售給兒童、年輕人的商品要多于老年人消費的商品。

  2、老年人消費品購買場所不集中。現在城市商場、超市多,但很難找到老年人專門商場。我省絕大多數中、小城市沒有專門的老年人用品商場,甚至有的大型超市也沒有老年人用品專柜,即使有經營,也被商家當作附加品來出售,擺設在市場不起眼的位置,老年消費者要花很大的精力才找得到。

  3、老年人用品花樣少。隨著人們消費水平提高,老年人的消費觀念也在改變,不少老年人也追求愛美和時尚,消費的多樣性正日益顯現。大多數商家經營老年人用品,也是零星的、某一項用途的商品,而且商品的式樣、種類單調,可供老年消費者挑選的余地小,許多商品只能勉強購買。

  4、老年人用品設計太復雜。由于生理和身體變化,老年人一般反映較慢,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較弱。現在許多商品功能多,操作復雜,使用不簡便,使許多老年消費者想消費,但由于使用麻煩或不會操作,只好望而生畏。

  四、擴大老年人消費市場的建議

  我國整體上早已進入老齡社會,老年人群體是一個龐大的社會群體,作為消費者,衣食住行是基本要求。針對老年人消費特點和消費中存在的不方便、不放心的問題,我們建議:

  1、大力開展便利消費進社區、進街道活動。由于老年人受年齡、體力限制,活動區域較小,時間相對固定,我們建議以社區、街道為依托,開展便利消費、便民服務,特別是開展適合老年人的服務性消費進社區、進街道活動,如美發、保健、休閑,修建便民商店、娛樂室、茶室和休閑吧等,在滿足老年人日常生活需求的同時,進一步滿足精神消費需求。

  2、加強商業網點規劃,合理布局老年消費者購物場所。目前,我省絕大部分市州沒有專門的老年人用品商店,個別市州僅有的'老年人專用商店的商品品種單一、不齊全,激不起老年人的消費欲望。為緩解老年人消費不方便的困難,建議合理布局老年人專用商店,同時在大超市內開辟老年人用品專柜,滿足老年消費者購買吃穿用等生活必需品需要,緩解老年人消費不方便難題。

  3、加強供應,組織豐富商品應市。老年人消費需求具有多樣性和廣泛性,廠家和商家要研究老年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消費心理和消費特點,針對老年人的需求,開發適合老年人的商品供應市場。如穿的方面,針對老年人的體型、體質和審美需求,開發不同花色、品種、款式和顏色的服裝鞋帽,適合不同層次老年消費者的需要。吃的方面,針對老年人對保健的需要,開發多品種的低糖、低鹽、低脂、低油的食品和保健品,滿足老年人健康長壽的需要。用的方面,開發功能簡單、操作方便、標識清晰的保健器材、手機、耐用小家電等,讓老年人安享科技進步的成果。商務部門應該加大對老年人專用商品的供應工作,確保老年人消費需求。

  4、確保安全放心食品上市,營造放心消費環境。由于老年消費者每天與日常生活打交道較多,對食品安全和物價上漲較其他消費群體敏感。因此政府要大力加強對食品安全的監管力度,加強對肉、蛋、奶、菜等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生活必需品的安全檢測,確保放心合格的商品上市。

  5、規范媒體廣告,保障老年人消費權益。一些不法廣告商、廠家抓住老年人期盼健康長壽的心理,夸大或虛假宣傳保健用品和食品的功效,欺騙老年消費者。建議有關部門規范媒體廣告,合理引導老年消費,保障老年消費者的消費權益。

【老年人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老年人調研報告01-26

老年人需求調研報告01-11

老年人調研報告14篇01-26

老年人調研報告12篇02-12

老年人調研報告(12篇)02-12

老年人調研報告(15篇)03-01

老年人需求調研報告范文(精選6篇)07-09

老年人消費市場狀況調研報告范文09-14

當前老年人消費市場情況的調研報告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