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品牌調研報告(精選20篇)
隨著個人素質的提升,接觸并使用報告的人越來越多,報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點。那么,報告到底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農業品牌調研報告,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農業品牌調研報告 篇1
一、種苗生產供應的特點
(一)種苗生產供應品種、樹種多。據統計,今年用于各項造林綠化樹種有30多個,特別是一些城市綠化樹種、園林觀賞樹種增幅較大。根據市場需求和我縣城市綠化建設需要,各苗圃加大了綠化樹種、園林觀賞苗木的培育力度,種苗生產供應的結構性矛盾得到有效緩解。
(二)苗木質量大幅度提高,杜絕了不合格苗木上山造林,造林用苗質量得到了進一步提高。全縣各項工程造林一、二級苗木使用率達95%以上,實現了二級以上苗木上山造林的目標。
(三)苗木供過于求形勢依然嚴峻。經樹種、品種結構調整后,今春可供應苗木2800多萬株,供應總量比上年春季減少近200萬株,苗木剩余總量與上年基本持平,楊樹、山杏、刺槐等常規樹種苗木剩余量減少。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看到林木種苗產業發展的同時,如何加強全縣種苗質量管理,尋求種苗的銷售渠道,增加抗逆性樹種、品種種苗的培育,努力解決種苗供過于求的一系列問題不斷呈現在我們的面前,從而成為制約我縣種苗產業發展的瓶頸。
(一)種苗生產供應與造林需求得不到很好的銜接,造林任務下達晚,種苗生產的盲目性難以得到根本性改觀,苗木生產結構性過剩,區域供需不平衡依然存在。由于造林任務下達晚,種苗的準備只能依照歷年經驗進行預測和估算,與生產實際需求差距較大。部分林農目前依然存在等待退耕還林等林業重點工程增加造林計劃的想法,種苗產業的規模及種植結構難以得到合理的調整。
(二)抗逆性樹種、品種種苗缺乏,供應壓力增加。當前,隨著各林業重點工程逐步進入攻堅階段,造林地的立地條件越來越惡劣,造林難度增加,各工程對抗逆性樹種品種種苗的需求逐步加大,而抗逆性樹種種苗在當前的種苗生產供應中所占比例偏低。
(三)良種使用率低。近幾年國家加大了對種苗工程建設的扶持力度,良種生產能力有較大幅度提高。但是造林部門在造林投入相同的情況下,受價格因素的影響(良種種苗價格高于普通種苗),為降低造林成本,造林選用普通種子和普通苗木,良種使用率難以提高。
(四)長途調運的苗木質量堪優。立足本縣域,“就地育苗、就近供應”是搞好苗木生產供應的基本原則,是保證適地適樹和造林苗木質量的重要措施。長途調運苗木,一是降低了苗木質量,提高了造林成本,二是挫傷了當地林農育苗生產積極性。
四、發展思路及對策
種苗產業今后的發展思路
一是繼續加強種苗信息調度工作,以信息引導市場,制定科學規劃,提前安排年度計劃,超前發展林木種苗生產,努力提供品種對路的.良種壯苗,減少種苗生產供應的經濟損失;要加強造林部門和種苗管理部門的協調,造林規劃早制定,任務早下達,種苗早準備,通過調控和信息引導,保持種苗供需總量的基本平衡和品種對路,避免苗木市場的大起大落,造成社會資源浪費。同時,要根據林業建設面臨的供求關系和消費多層次變化,面向大林業、大市場,生態林苗木、商品林苗木、綠化美化苗木、花卉和草一起上。
二是利用科技手段,加強良種繁育推廣體系建設,大力研究和推廣抗性樹種、品種,培育良種壯苗,發展容器育苗,調整造林綠化苗木的生產結構。在苗木生產供應上,立足苗木自給,支持和鼓勵容器苗生產企業擴大容器苗生產規模,加大生產力度,盡量滿足林業重點工程和城市綠化,特別要加快選擇、引進和改良培育適宜我縣惡劣自然條件的抗逆性針闊葉樹種、草種,速生豐產樹種,名特優新經濟林品種,綠化美化樹種和花卉等的需求。鼓勵對抗性樹種、品種的培育和推廣,積極調整樹種、品種結構,引進優良樹種、抗性樹種品種,著力解決當前種苗生產中樹種、品種結構矛盾。
農業品牌調研報告 篇2
今年以來,全縣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圍繞農民增收致富,狠抓各項政策落實,大力發展農村經濟,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推進高效生態農業發展,拓寬農業生產空間,確保農業經濟保持穩定增長。
一、農業生產及農村經濟運行情況
(一)農業生產經濟總量平穩增長。前三季度全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億元,比上年增長。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億元,比上年增長。
(二)夏糧豐收,秋糧略減。據統計,今年全年糧食播種面積為萬畝,增加萬畝,總產量預計達到萬噸,比去年增加萬噸,增長;畝產預計公斤,比去年增加公斤,增長。其中小麥播種面積萬畝,總產達萬噸,比去年增產萬噸,增長;平均畝產公斤,比去年增產公斤,增長;全縣秋糧播種面積萬畝,比去年減少萬畝;預計總產萬噸,比去年減萬噸,減;平均畝產公斤,比去年略減。
(三)畜牧業生產平穩發展。到三季度末,全縣存養奶牛萬頭,同比增長;生豬存欄萬頭,同比增長;羊存欄萬只,同比增長;家禽存欄萬只,同比增長。出欄生豬萬頭、羊萬只、家禽5596萬只,同比分別增長xx%。實現肉類總產量達萬噸,同比增長3%;禽蛋產量萬噸,同比增長1%;奶類產量萬噸,同比增長。
(四)農民現金收入大幅度增加。“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收入的增長。前三季度全縣農民人均現金收入達元,同比增加元,增長。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一是家庭經營收入大幅度回升,這是農民收入實現較快增長的主要動力。農民家庭經營現金收入人均4725元,同比增加827元,增長。二是工資性收入保持較快增長,這是農民增收的最大來源。農民工資性收入人均元,增加647元,增長。其中:農民外出打工得到的勞務收入人均2436元,比上年增加594元,增長。三是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保持較快增長,前三季度人均1002元,比上年增加502元,增長。
二、需要關注的問題
(一)農業生產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仍然較弱。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還較薄弱。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依然有限,“靠天吃飯”的狀況還沒有根本改善,糧食生產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受今年8月3日的10號“達維”臺風的影響,縣山區遭受特大鳳災和水災,致使山區群眾的生命財產受到了嚴重損失,生產、生活受到了影響。部分糧食作物倒伏、受淹,影響了糧食的豐收。
(二)畜牧業規模戶所占比重偏低。一是全縣畜牧業生產方式仍然落后,散養仍然占有很大比重,全市生豬存出欄中規模戶(生豬存欄40頭以上的戶)占的.比例在80%左右,而全縣僅在40%。二是由于受到冶源水庫水資源保護地限養、禁養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畜牧業發展。
(三)農村市場價格不穩定。雖然農產品整體價格平穩,但是市場經濟的不穩定性,將會成為制約農民增收的不確定因素。例如,今年的山楂生產,雖然山楂豐收了,但是價格的不穩定,造成了農民豐收不增收。
農業品牌調研報告 篇3
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推進,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xx作為一個農業大縣,必須適應新形勢發展要求,牢牢抓住有利時機,立足資源優勢,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強化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全面提高農產品品質,加快實施農業品牌戰略,開發一批名、優、特、綠、新的高效農產品,為全縣經濟社會快速協調發展提供動力。
一、充分認識發展品牌農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當今日趨激烈的農產品市場競爭中,造就一批知名度廣、影響力大的農業名牌產品,是搶占農村經濟發展制高點,加快推進農業市場化、商品化和專業化進程,促進農業持續穩定發展的關鍵,也是粗放農業轉變為生態農業、精品農業和高效農業的必然要求。
第一、發展品牌農業符合現代農業發展的特點,有利于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改變傳統農業的“弱質性”,形成優勢產業創造了良好條件;
第二、發展品牌農業能充分體現農產品生產地區的資源特色和優勢,有利于提高產品質量,打開市場銷路,提高經濟效益,發展區域經濟,促進農民增收;
第三,發展品牌農業有利于滿足消費者的健康需求、品牌意識和追求高質量生活的需要,為消費者提供方便,有效保護消費者的利益;
第四,創建品牌、樹立品牌有利于維護農業科技工作者的知識產權,使農業科技人員的智力勞動得到承認,從而進一步發揮科技在農業生產中的貢獻力。
二、我縣品牌農業發展情況及存在問題
(一)品牌農業發展現狀:
xx縣位于江西省中部、鄱陽湖南岸,是省會南昌市的東大門,面積1971平方公里,人口79萬,轄21個鄉鎮,具有文化底蘊深厚、區位交通優越、資源生態一流、特色產業蓬勃的鮮明特點。境內有59.84萬畝山,91萬畝水,82.62萬畝耕地,號稱“三山三水三份田,一份道路和莊園”,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境內湖山壯美秀麗,氣候四季宜人,森林覆蓋率25.6%,具有一流的青山、一流的綠水、一流的空氣、一流的生態。尤其是面積達32萬畝的全國最大縣域內湖——軍山湖,更是xx得天獨厚的資源財富,有著巨大的開發潛力,被譽為xx的.北部明珠和綠色聚寶盆。
我縣現有綠色食品a標志一個:雨飛牌純天然飲用礦泉水;有機產品aa標志十四個:永湖牌黑芝麻、軍山湖牌翹嘴、鳊魚、鯉魚、鯽魚、中華絨螯蟹、鳙魚、草魚、鱖魚、黃顙魚、銀魚、河蚌、清蝦、甲魚;十二個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中糧江西米業有限公司蒸谷米生產基地、江西省鄱湖實業有限公司藜蒿基地、軍山湖清水大閘蟹養殖基地、江西省xx縣皖贛特種水產開發有限公司軍山湖東港湖汊魚蟹養殖基地、江西省xx縣青嵐湖水產養殖基地、xx縣衙前菌菇基地、xx縣南臺蔬菜基地、xx縣淑萍大棚蔬菜基地、南昌市馬蘭農業生態發展有限公司生豬基地、xx縣新輝煌養殖場生豬基地、江西省國恩賓館生豬基地、xx縣茅崗春風良種場基地;三個無公害產品認證:清水大閘蟹、黃顙魚、鳙魚:五個典型的“一品”村:溫圳鎮湖南朱家村養雞專業村、衙前鄉貫坑村菌菇種植專業村、泉嶺鄉倉頭村甲魚養殖專業村、前坊鎮茅崗焦家養豬專業村、三里鄉愛國村網箱養鱔專業村;九個農副產品基地:生態畜牧小區、河蟹養殖基地、珍珠養殖基地、食用菌生產基地、雙低油菜生產基地、黑芝麻生產基地、果業生產基地、油茶生產基地、藥材生產基地;三個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大米加工—中糧江西米業、糧食加工—xx縣糧友綠色食品有限公司、食用菌加工—xx縣食用菌開發責任有限公司。
目前,中糧江西米業有限公司大米生產能力居亞洲之首,公司已獲得“省級龍頭企業”、“優秀農業龍頭企業”證書,并被iso9001haccp管理體系認證,生產的“金地牌”蒸谷米遠銷國內外; “軍山湖清水大閘蟹”取得了“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證書和“著名商標”、“江西名牌產品”等稱號;“香廬峰”牌菌菇是“江西省知名品牌”,取得了“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證書;“賢湖牌”大米、黑芝麻也是聞名遐邇、響譽中外的綠色食品。xx已成為“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全國瘦肉型豬生產基地”、“全國淡水漁業重點縣”、“國家河蟹生產出口基地”、“特色農業國家綠色食品(黑芝麻)標準化生產基地”、“江西省優質農副產品供應基地”、“南昌市都市型農業綠色環保生物食品生產基地”、“無公害茶葉生產基地”。通過包裝和品牌宣傳,我縣農產品品牌知名度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一些歷史悠遠、具有傳統特色的傳統農業品牌產品已被越來越多的經銷商和消費者所熟知和了解,效益逐步顯現,有效促進了農民增收。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雖然我縣發展品牌農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還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農業創牌工作缺乏統一規劃和指導,農產品品牌較為混雜,存在“小、散、弱”現象,管理難度大。
二是農民和農產品加工企業品牌意識淡薄,求精求高意識不強。不少農副產品尚停留在出售原成品或初級加工品階段,加工精度和開發深度不夠,科技含量不高。一些傳統食品守舊有余,創新不足,影響了產品和品牌的生命力。
三是農業標準化工作滯后,產品附加值不高,科技含量較低。即使是獲得注冊的品牌農產品,其生產、加工等各環節仍是常規生產、傳統做法。
四是對名牌產品廣告宣傳力度不夠,資金投入不足,使得名牌不名,品牌作用難以發揮。
五是農民營銷觀念與方式陳舊,產品流通渠道單一。
三、發展品牌農業的對策措施
(一)轉變政府職能,加強引導和服務、完善創牌體系。
1、轉變政府職能,為品牌農業創造良好環境。縣里要成立專門機構,認真制定xx縣農業品牌發展規劃,督促有關部門、社會中介組織、各類經紀人和生產基地共同把培植名牌、發展名牌、保護名牌工作落到實處。各類農村投資項目的安排、新品種新技術引進和推廣、農產品基地建設、農業綜合開發、扶貧開發、退耕還林還草等,都要與品牌農業發展有機地結合,并加大扶持力度。要安排專項經費,對獲得省級以上名牌農產品稱號的有關企(事)業單位、人員給予適當獎勵。對申報使用綠色食品成功的企業,應采取以獎代補的辦法,給予企業適當的獎勵。對農產品注冊商標及農產品質量監測認證的費用均應給予適當補助或扶持。
2、加快引導步伐,推進土地使用權的流轉。尤其要尊重農戶對土地的承包經營權,在自愿、有償、依法、規范的原則下,正確引導,加強管理,適應產業化發展的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土地使用權流轉機制。
3、加強部門協作,形成發展品牌農業的合力,為名牌農產品企業發展提供寬松環境。發改委、農業、財政、稅務、工商、技術質量監督、環保、衛生防疫、金融等相關部門,要及時有效地提供政策服務、技術服務、信息服務。尤其在稅收、信貸、商標注冊及各種管理費用收取上給予農業龍頭企業一定的傾斜,為企業提供寬松環境,促進企業快速發展。
(二)圍繞資源優勢,打造特色品牌。
1、突出區域布局。根據我縣農業經濟布局,要優化調整區域產業布局,不搞“小而全”,不搞重復布局,該調整的立即調整,該優化的馬上優化,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按照“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的要求,把優勢主導產業做大做強,以科學布局來實現產業開發的規模效應。
2、發展特色農業名牌產品。發展農業特色名牌產品必須緊緊圍繞全縣農業結構調整的總體目標,立足資源、區域優勢,培育特色基地,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綜合運用經濟、行政等手段,著力提高農產品的產品質量、市場占有率、科技水平、品牌知名度,集中力量扶持、發展一批具有xx地方特色的農業名牌產品。
3、要切實加強優勢農產品基地建設。基地建設要充分調動農戶、龍頭企業、區域性合作組織和各方面的積極性,高起點規劃,多渠道籌資,建立和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在農戶家庭經營的基礎上,走“小規模,大群體”的路子,加強糧食、水果、畜牧水產等優勢農產品基地建設。相關部門要將生產基地建立與各類農業基礎設施投入、農業綜合開發、生態農業、扶貧開發、農業產業化項目、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技術推廣和技術改造等項目資金捆綁起來使用,并予以重點支持。
(三)牢固樹立品牌意識,加大名牌產品宣傳塑造力度。
我縣著名的農產品種類很多,且多具有悠久的歷史,很有地方特色,但就是生產形不成規模,市場形不成影響,其原因就是品牌不響,名氣不大。要改變這種現狀,必須重視對名牌農產品的“包裝”,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名牌農產品的知名度。一是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刊等新聞媒體,擴大名牌農產品的社會影響。二是積極參與各種農產品展銷會,開展節假日促銷宣傳;三是舉辦名牌農產品文化節活動等,把名牌農產品的名聲做大、做響、做強。在宣傳工作中注重品牌文化、品牌形象的宣傳,從注冊商標,到產品包裝全過程都要注重品位、檔次和預期效果,不斷擴大xx名牌產品在國內外市場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四)加強培訓引導,抓好農產品標準化體系建設。
1、加大對農產品生產企業、農民的宣傳引導和培訓教育力度,促使其充分認識到農業品牌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盡快提高素質、轉變觀念、掌握技術,改變原有粗放管理和生產方式,自覺地走農業創品牌之路。
2、大力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建立起一套規范的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使農產品產前、產中、產后都有技術標準作為技術依據,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要加快建立農產品檢測監督網絡,使產品品種標準、質量分級、專用標準,生產技術規程、藥物殘留等符合安全衛生標準;大力開發好綠色資源,建好綠色基地,積極組織申報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認證,擴大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生產基地面積。
(五)加快流通體系建設,開拓營銷市場。
進一步深化流通體制改革,建立健全農產品市場營銷體系和網絡,通過開展多形式、多層次的營銷活動,搞活農產品流通,不斷擴大我縣名牌農產品的影響力,提高市場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充分發揮名牌產品對全縣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一是加強營銷管理,積極開展市場調研,進行科學的市場預測和決策,確定企業的營銷策略和發展規劃;二是抓好農產品交易市場體系建設;三是引導和鼓勵農民發展專業協會、產銷服務隊等多種形式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大力發展和規范農民經紀人隊伍;四是要加強農業信息網絡建設,為農民提供產品、技術、價格信息服務。
農業品牌調研報告 篇4
我市是《xx優勢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與發展規劃》確定的蔬菜主產區之一,設施農業又是市委、市政府所確定的發展十大特色產業之一。近期,我帶領調研組深入部分鄉鎮,就設施農業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
一、發展現狀和成效
設施農業具有節水、聚能、高產、高效、穩定、便利的特點,是避災農業、節水農業、高效農業,易被廣大農民接受,適應現階段我市農村發展實際,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設施農業的發展對豐富我市淡季農產品供應、發展高效農業、增加農民收入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市光熱水土資源豐富,具有光能充足、日照時間長的優勢,氣候資源是國家農業區劃中的優勢地區,屬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基本特點是日照長,年均日照達2936個小時,無霜期171天,氣溫日較差大,≥10℃積溫為3100—3500℃,因此氣溫和熱量狀況適合農作物生長,利于作物干物質積累和土壤有機質分解。耕地以河套灌淤土為主,排灌體系健全,溝渠路配套,耕作土層有機質含量高,土地肥沃,障礙因子少,土壤條件好,地下水資源豐富,有利于蔬菜生長。
近年來,自治區把發展設施農業作為農業結構調整的主攻方向,做出了在全區發展百萬畝設施農業的重大戰略決策。我市作為xx設施農業建設的主要區域,堅持“以政府扶持為導向、企業和農民投入為主體、社會投入為補充”的發展原則,調動農民和社會各界發展設施農業的積極性,在速度、規模和效益上都取得了明顯成效,已成為農村經濟快速發展、農民增收的重要產業之一。截止底,全市設施農業面積累計達到萬畝,其中日光溫室萬畝、大小拱棚萬畝。建成了利通區金積鎮,青銅峽市葉升鎮、大壩鎮、小壩鎮、瞿靖鎮,鹽池縣城西灘,紅寺堡開發區烏沙塘等7個萬畝設施農業園區和20個千畝設施農業園區。在設施農業栽培中廣泛推廣應用了優良品種、工廠化育苗、嫁接、測土配方施肥、滴灌等10多項無公害栽培技術,設施農業內部結構調整加快,發展類型由以設施蔬菜為主,向設施瓜果、設施花卉、設施食用菌等多領域擴展延伸。基本實現了全年生產,均衡供應。目前,全市以辣椒、番茄、黃瓜、茄子、西瓜為主導的設施瓜菜年產量達到65萬噸,90%以上的產品質量達到無公害農產品標準。有58個蔬菜品種獲得無公害農產品認證證書。
(一)設施農業的發展,拓寬了農業結構調整的路子。設施農業的發展加快了露天農業向設施農業、糧油作物向經濟作物調整的步伐,改善了我市農業生產條件,提高了農業經濟效益,有力地推動了我市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和農民收入的穩定增長。設施農業的發展帶動了蔬菜、花卉和菌類產業的興起,進而促進了農業由單一的糧、油種植向糧、油、菜、花卉、園藝等多樣化、高效益方向的轉變,種植業結構不斷優化,品種增加,質量提高。
(二)設施農業的發展,推動了傳統農業向現代高效農業的轉變。以蔬菜、花卉、園藝種植為主的設施農業發展,必將大大改善農業局部生產條件和生產環境,優化種植結構,豐富種植種類,提高經濟效益,有力地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高效農業的轉變,促進農業生產的規模化、集約化。
(三)設施農業的發展,帶動了生產方式的轉變和人們思想觀念的更新。設施農業的發展使廣大農民打破了傳統的生產模式,沖破了自然條件的`限制,實現了一季生產向多季生產,一季增收向四季創收的跨越,帶動了農業生產方式由傳統、粗放型向精細、集約型轉變,從而吸收了一部分農村剩余勞動力參與到蔬菜和花卉種植,使農民嘗到了甜頭,得到了實惠,市場意識、競爭意識、效益意識明顯增強,思想觀念發生了重大變化。
(四)設施農業的發展,增加了農民的收入。設施農業是一項高投入、高產出的產業。近期調查表明,我市單茬西紅柿畝銷售收入10756元,純收益4931元。單茬辣椒畝銷售收入6876元,收益1631元。兩茬蔬菜平均畝銷售收入元,畝純收益元,增收效果十分明顯。
(五)設施農業的發展,加快了農業科技的推廣。設施農業對品種、栽植、管理的技術要求高,農民在搞大棚種植時主動要求學技術、用技術、請能人,一些農民還把相關技術組裝配套起來,有效促進了自身勞動素質的不斷提高,對左鄰右舍和周邊村隊的示范輻射作用也不斷增強,加快了農業科技的普及和推廣,提升了農業生產的科技水平。
(六)設施農業發展的領域和規模持續擴大。今年以來,我市進一步加快農業結構調整,發揮川山區資源、經濟、市場和技術等區域比較優勢,面向市場,優化結構,在“名、優、特、新、精”上做文章,把設施農業作為農村新的經濟增長點,按照“擴規模、抓市場、促產業”的思路,加快建設速度。各級政府、農業部門和科技人員努力實踐科學發展觀,及時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千辛萬苦抓項目,千家萬戶搞培訓,千方百計解民憂,科學規劃,集中連片,加大投入,用好資金,強化服務,新增設施農業10萬畝,成為我市設施農業建設規模和發展速度最快的一年。
二、主要做法和經驗
(一)政府推動是關鍵。市委、政府和各縣(市、區)高度重視設施農業工作,把設施農業作為“一把手”工程來抓,早謀劃、早安排、早動手,年初就將設施農業的任務下達到各縣(市、區)、各部門,落實到農戶、落實到田塊,加強督查考核,主要領導親自抓,各部門分工協作,齊抓共建,各鄉鎮具體抓落實。農牧部門在年初就提出了日光溫室建設方案和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任務,并及時與供電、水務、交通等部門溝通、合作,將基礎設施建設任務列入自治區年度計劃,并派駐技術人員蹲點把關。財政部門及時籌措建設補助資金,先期拔付540萬元,用于啟動建設。商務部門及時協調,保證建棚高峰期的柴油供應。
(二)加強政策引導與扶持,以公司引領、大戶參與帶動群眾發展設施農業。市委、政府因勢利導,適時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農業十大產業基地”若干政策規定》、《關于強化農業基礎,建設“十大基地”促進農民增收的實施意見》,對投資發展設施農業在政策扶持上進一步做了明確規定,繼續強化服務,充分調動各方力量發展設施農業。一是廣泛發動公司、企業、個體老板,積極參與設施農業建設。除享受xx市補助政策外,從建棚選址、道路、打井、架電、協調貸款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今年,有40多家公司、大戶投資參與日光溫室建設,起到了很好的引領、示范作用;二是鄉村干部、黨員、科技人員帶頭建設日光溫室,率先垂范,帶著群眾干,做給群眾看;三是調動本地群眾發展設施農業。今年,通過政策驅動,能人帶動,全市70%以上的溫棚由本地農民自己建設、經營,比去年提高40個百分點。
(三)統一品種規劃布局,大力發展集約化生產。按照專業化生產、社會化服務、集約化經營的設施農業發展要求,我市大力發展設施農業“一村一品”,對日光溫室茬口布局、主栽品種作出統一安排,積極引進品質優、產量高、抗病力強的新品種,大力推廣工廠化育苗、嫁接、反光幕、電動卷簾機、暖風爐等新技術,按照設施農產品無公害生產標準和種植技術規程指導農民生產,統一種苗供應、統一定植、統一技術管理、統一組織銷售,改變了過去品種多、亂、雜、統一銷售困難的局面。今年,我市日光溫室品種以西紅柿、辣椒為主,面積占80%以上。
(四)堅持和完善多元投入機制,積極尋求金融部門信貸支持。發展設施農業,投入是關鍵。為此,市政府和各縣(市、區)千方百計籌措資金,因勢利導,加大對產業發展的扶持力度,充分調動農民、社會力量發展產業的積極性,推進設施農業快速發展。一是加大市、縣(市、區)財政扶持力度。對集中連片發展日光溫室500畝以上的園區,統一規劃設計,統一建造基礎設施,并視規模和財力給予每棚2500—8000元不等的補助;二是整合捆綁項目,形成共建合力。各縣(市、區)普遍將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農業科技支撐項目、農業產業化項目捆綁,整合資金,統一用于基地建設;三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廣泛吸納社會資金,為設施農業發展注入活力;四是積極協調金融部門貸款,尋求信貸支持。最終市區由市財政擔保,國有土地抵押,爭取到自治區農發行設施農業貸款5000萬元。其它縣(市、區)也爭取到了金融部門對設施農業建設的信貸資金,為設施農業穩步推進創造了條件。
(五)加大技術培訓力度,提高技術人員、農戶的素質和生產管理水平。今年以來,組織實施了科技指導山川結對幫扶活動,充分發揮川區的技術優勢,派駐技術人員到山區蹲點開展技術示范、指導,加強技術培訓,大力培養山區技術人員和骨干農民。多次舉辦培訓班、現場演示觀摩會,讓農民掌握設施農業生產技術,提高技術到位率,提升生產管理水平。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設施農業項目建設資金投入不足。日光溫室建設是一項高投入,高產出的項目,修建一棟使用面積畝的日光溫室需要資金2萬元左右,加之水、電、路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更大,資金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
二是設施農業發展注重產前、產中服務,輕視產后服務。各級部門關心建設和種植,而忽視銷售。
三是無公害、綠色蔬菜生產量小,品牌產品缺乏。農戶在溫棚中使用化肥、農藥的情況十分突出,設施農業產品中藥物殘留令人擔憂,直接影響了農產品的品質和質量。
四是科學技術推廣不夠深入。農民習慣于舊的生產方式,對發展“綠色農業”、“特色農業”和“生態農業”的概念模糊,蔬菜栽培水平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設施農業的發展。
四、對策建議
(一)優化布局,按照市場要求加大種植結構調整。一是發揮優勢,調整優化設施農業生產布局。川區以發展高效設施農業為主,以外銷為主。山區鼓勵經濟、技術、勞動力等條件較好的農戶先期發展設施農業,再輻射帶動周邊農戶,逐步推進。二是突出特色,調整優化品種結構。依托市場,進一步優化品種布局,形成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優勢品牌和拳頭產品。日光溫室蔬菜生產以番茄為主打產品,大中棚、小拱棚蔬菜生產以番茄、辣椒、黃瓜、西瓜為主打產品。三是因地制宜,發展多種形式的設施栽培。在利通區、青銅峽等生產基礎好、技術水平高、產品銷路穩定的地區,以日光溫室蔬菜、園藝為主,提高建設標準,提高設施裝備水平;在鹽同紅等生產條件和經濟基礎較差的地區,選擇發展成本低、投入少的大中棚、小拱棚設施栽培形式,實行梯次發展,逐步提高設施標準。
農業品牌調研報告 篇5
按照縣委關于在全縣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實施方案的要求,結合自身工作實際,近期,縣委農工部就如何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我縣“三農”工作沿著科學發展的軌道不斷向前推進進行了一次深入的調研,目的是摸清全縣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為縣委、縣政府制定推動農業產業化進一步發展的政策措施提供決策依據。現將調研情況和建議報告如下:
一、我縣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現狀
近年來,我縣各級政府和廣大干部群眾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確立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戰略,立足資源特色,發揮比較優勢,通過抓基地、強龍頭、拓市場,選準著力點,從加大扶持上入手,結合各地實際,創造性地工作,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產業化進程,取得了顯著成效。
1、總體規模增長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已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全縣各地把大力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為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總抓手,不斷創新農村經營組織形式,注重培育市場競爭主體,各類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全面發展。20xx年底,全縣擁有各類產業化組織總數達到500余個;擁有生產性固定資產總值達到億元;實現銷售收入21億元;農業產業化組織帶動農戶達10萬余戶;約占全縣總農戶數的30%,其中直接帶動農戶萬戶;全縣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60%;全縣農戶從事農業產業化經營年增加收入達億元。
2、龍頭企業不斷壯大。通過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全縣涌現了一批規模較大、競爭力較強的龍頭企業。20xx年,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發展到1家,省級龍頭企業發展到5家;在這6家龍頭企業中,其中產值、銷售收入達億元以上4家,達5000萬元以上2家;市級龍頭企業發展到16家;其中產值、銷售收入達5000萬元以上的5家,達1000萬元以上的11家;縣級重點龍頭企業發展到27家,其中產值、銷售收入達1000萬元以上的9家,達500萬元以上的'12家,300萬元以上的達6家;全縣“一村一品”專業村個數發展到78個。這些龍頭企業輻射面廣,帶動力強,是我縣農業產業化的重要力量。龍頭企業在帶動優勢農產品區域發展、推動技術進步、產品質量安全和培植農產品知名品牌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成為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中堅力量和帶動農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支柱。
3、區域特色主導產業日趨明顯。全縣已形成了一批布局相對集中,區域特色明顯的主導產業。如46萬畝軍山湖清水大閘蟹養殖、80萬平方米菌菇,33萬畝雙低油菜,46萬畝水稻、20萬畝芝麻、10萬畝花生、10萬畝大豆、12萬畝果業、5萬畝油茶、3萬畝茶葉、年產20xx0噸禽蛋、300萬羽水禽、100萬頭瘦肉型商品豬,6萬頭肉牛、12萬畝瓜果、10萬畝濕地松、3萬畝花卉苗木、2萬畝藥材共18個生產基地,形成了一批產業特色,并呈現了一個良好的發展態勢。20xx年,全縣農業總產值億元,其中養殖業總產值億元,糧食總產量456875噸,油料總產量40800噸,生豬飼養量超過萬頭,農民人均純收入5527元,比上年凈增500元。
4、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迅速。全縣出現了合作社、協會、聯合體等多種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蓬勃發展的勢頭。到20xx年底,全縣擁有比較規范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115家,其中,農業部示范點5家,省級示范點7家。按行業劃分,種植業27家;畜牧業73家;漁業9家;其他6家。擁有社員和會員1250戶,帶動農戶萬戶,農民社(會)員人均純收入8500余元。
5、利益聯結機制逐步完善。各地在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過程中,注重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戶建立較為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企業與農戶的利益關系更趨牢固和緊密。利益聯結機制趨于多樣化,主要有合同形式、訂單形式、合作方式按利益返還形式、股份合作和按股分紅形式等。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產品行業協會日趨活躍,在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維護農民利益、實行行業自律和行業保護等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結形式正逐步向“公司+中介組織+農戶”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辦企業的方向發展。
二、存在問題
1、龍頭企業總體規模偏小,競爭力和帶動力較弱。一是我縣省級龍頭企業尤其是國家級龍頭企業數量偏少,實力偏弱。二是企業加工能力不強,產品附加值不高。我縣22家市級以上龍頭企業,只有50%左右是加工型企業,而且這些加工型企業中又是以粗加工為主,精、深加工企業少。規模小、競爭力弱,限制了農業產業化向深層次發展,對農戶的帶動能力也較弱。
2、企業融資困難,銀企關系有待進一步改善。我縣龍頭企業普遍反映的一個問題是融資困難。一是企業總體規模偏小,大多數產值在億元以下,抗風險能力較差,有效的抵押物不足,銀行信用等級不高,較難獲得銀行貸款。二是由于農業投入大,見效慢,受自然災害影響較大,銀行放貸的風險相對較大,致使銀行對龍頭企業發放貸款的積極性不高。三是擔保機構實力較弱,擔保能力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企業獲取貸款的機會。
3、我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大多尚未建立起市場運營機制。目前我縣農業龍頭企業仍是生產什么就賣什么,不是市場需要什么就生產什么。這種方式在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深入發展過程中必將因市場的波動而出現較大的變化。另外,在農業產業化經營過程中,由于龍頭企業或中介組織通常比較關注短期收益,農戶利益很容易受到損害,很多與龍頭企業簽訂的種養借貸合同難于兌現,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業產業化的進一步發展。
三、對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幾點建議
今后幾年是全面貫徹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的重要時期,發展農村經濟、壯大農村特色產業的任務十分繁重,我縣將把發展農業產業化作為發展現代農業、提升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繼續加大工作力度,把工作重點放在培植龍頭、引資發展、優化服務、形成合力等方面,使我縣的農業產業化工作有一個新的提高、新的跨越。
農業品牌調研報告 篇6
為了適應學校的教學計劃,本人作周莊鎮地方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報告,涉及周莊鎮的自然環境、農業產業結構及其調整。
一、自然環境
周莊鎮位于河南省平頂山市寶豐縣中東部,地處紅石山南麓,并與五個鄉鎮毗鄰。周莊鎮山嶺占55%,屬丘陵地區。有凈腸河、玉帶河、烏江河、萬泉河、燕子河5條主要河流蜿蜒流過。煤炭、石灰石等礦產資源豐富。
全鎮轄24個行政村,含61個自然村;東西長8公里,南北寬7公里,總面積約56平方公里;耕地萬余畝,人口37600,其中非農業人口占3600人。
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周莊全鎮以農業為主。建國前因陳舊生產關系的束縛,農業生產水平低且作物單一,復種指數較低,種子劣,生產技術落后,商品生產率低,可以說是農業衰敗,廣大農民在饑餓中掙扎。
建國后,生產關系發生了巨變,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農業也有了很大的發展。至七八十年代部分農業政策的調整,農業生產出現了了生機勃勃的好勢頭。
隨著改革的深入和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農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面臨著諸多新矛盾、新問題。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成為農業發展新階段的客觀需要。鎮政府落實中央政策,結合本鎮特點,為實現農業結構調整,在多方面付諸努力。
(一)抓實傳統產業。堅定不移地抓好糧煙生產,壯大畜牧業、林業和副業,保持農業農村經濟繁榮,穩定農民收入
糧食生產方面,積極進行農作物良種推廣和農業技術的改革。豫麥、鄭麥、周麥等多個小麥優良品種以高產、穩產、抗病旱、穗粒大的特點使畝產達500多公斤;玉米新品種使得畝產在700公斤左右;20xx年政府出資引進9408紅薯新品種并在全鎮推廣種植,畝產超過4000公斤。種植方法在傳統的小麥玉米兩年三熟的熟制下,進行新的作物組合,完成冬小麥、西瓜、白菜一年三種三熟的試驗并積極推廣。這些保持了糧食產量的穩定和增長。
林業方面,切實履行中央的退耕還林政策,組織進行荒山綠化工作,倡導和先行植樹造林活動,拍賣或承包宜林荒山荒灘等四荒。其中的通道綠化尤為矚目,走在鎮的主要道路上,滿眼盡是綠色,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畜牧業方面,豬牛羊雞是農戶家庭飼養的主要牲畜禽。政府鼓勵群眾發展養殖并重視品種改良,多次引進豬和雞的良種,有力地提升了群眾的積極性并推進了畜牧的發展。各自然村出現了許多養殖專業戶,并形成了十多個大型養豬廠和5000只以上養雞場11個。近年來肉兔、長毛兔的養殖也有了飛速發展。
副業上,有農副加工、高中檔家具制作、包工建筑、運輸、收購、修理等。由于形式多樣,這一部分也難于統計。但副業項目逐漸增多,從事人員的年收入也不斷上升。漁業方面本鎮的大面積水面較少,難以天然繁殖,適合發展坑塘養殖,這個方面正在逐漸被重視起來。
(二)做大特色產業。立足資源優勢,加快農村產業結構調整
丘陵的`周莊,最不乏石原材料。產青石故名的青石山,成為石材料加工的基地。周莊鎮自1985年籌建第一座建材廠起,先后擴建和建立多個石材加工廠,總雇用職工200余人。
煤炭又是周莊的一大豐富的礦產資源。周莊煤礦1985年4月籌建,占地畝,當時投資28萬元,職工68人,正式投產后年產煤萬噸,產值660000元。后經擴建和技術革新,產煤量有了新突破。
而與煤炭相關的加工廠如洗煤廠、選煤廠也興建起來。位于南王村南王洗煤廠總投資3000萬,20xx年10月建成并完成機器設備的安裝繼而開工投產。
另外,木器加工,鋼模板出租業已形成很大的規模。
(三)發展非農產業
鎮政府一方面解放思想從思想上跳出農字,從非農領域尋找突破口,發展勞務輸出等非農產業,最直接、最有效地增加農民收入。認識到勞動力作為商品的特殊性,把勞務輸出作為一大產業發展壯大,凸顯打工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效益。這方面,政府還組織集中對剩余勞動力進行培訓,以提高務工人員的意識和能力,進而增加他們的收入。
同時,鎮政府依法推進農村土地合理流轉,引導土地適當集中,以滿足部分家庭舉家務工擔心土地閑置荒廢的需要。
三、農業結構調整的成效
據20xx年資料顯示,鎮政府在過去的一年里,全面落實支農惠農政策,使農民得到了更多的實惠。全鎮共發放種糧直補元,綜合直補元,直補資金元,農機具補貼13萬余元。
《1》種植結構進一步優化。全年糧食總產28762噸,同比增長,良種覆蓋率達100%,糧食品質大大提高。
《2》食用菌種植、蔬菜種植優勢明顯。食用菌種植量達到1000萬袋。蔬菜種植面積穩中有升。
《3》畜牧業發展勢頭強勁。新增養殖園區2個,全鎮生豬存欄45810頭,家禽存欄342994只,牛存欄12169頭,羊存欄14920只,新增出欄肉雞345734只。
農業品牌調研報告 篇7
6月13日,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李秀俠帶領辦公室、農工委、城建工委有關同志在農林委主要負責人的陪同下,深入臨渙雙林生物質燃料公司、百善昊晨食品有限公司、永民種業集團、淮北中瑞農產品批發市場,就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縣農業產業化成績和亮點
我縣農業產業化工作在市場向導、政府指導、政策引導“三輪驅動”下,以重點龍頭企業為牽引、農產品加工企業為依托、大戶經營為基礎,經過近幾年的努力,已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20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15家,市級龍頭企業46家,年營銷收入超億元的龍頭企業23家(皖雪食品進入20xx全省民營企業制造業50強榜單);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已達67家,初步形成了面及面制品加工、畜禽養殖肉制品加工、瓜果蔬儲運產銷、良種繁育生產加工推廣、秸稈綜合利用等五大主導產業,基地面積160萬畝次,輻射帶動20萬農戶,20xx年,全縣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產值達159億元,為我縣穩增長、惠民生發揮了重要作用。
其亮點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124”現代農業發展布局基本形成。宿永路一線“良繁帶”。
建設50萬畝標準化良種生產基地,打造全省良種生產大縣和國家優勢農作物制種基地。20xx年,我縣被安徽省認定為第一批小麥、大豆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種子基地每年生產小麥良種1.9億公斤、大豆良種0.25億公斤以上。百善現代農業示范區,五鋪現代農業科普示范區。重點推進百善現代農業綜合示范區爭創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和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五鋪現代農業科普示范(生態循環)區重點申報國家現代農業生態旅游莊園。培育發展四大主導產業。一是培育發展品牌糧食產業;二是培育發展高效瓜菜產業;三是培育發展健康畜牧產業;四是培育發展農產品加工業。
(二)健全市場網絡促進產品流通。
以中瑞農產品批發市場為代表的.眾多“農”字號企業著力構建信息溝通、網絡連通、貨物互通、物流融通的大生產、大貨源、大市場、大物流、大集散貿工農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的格局,形成完整地保全縣、供周邊、買全國的全開放農產品產業鏈。
(三)提高創新能力加大品牌建設。
聯合國家級、省級科研院所及大專院校專家與我縣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交流合作;支持龍頭企業申報和推介馳名商標、名牌產品及“三品一標”產品,全縣農產品注冊商標已達186件,“魯王”牌面粉、“幸運”牌方便面等7個品牌獲省級名牌稱號,15個農產品獲中國綠色食品標志使用權。華瑞公司“永航”牌面粉經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審定為綠色A級食品。20xx年8月,我縣創成安徽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縣。
二、存在問題
(一)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培育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投入多、利潤小、見效慢、風險高,小農戶投不起,大企業不愿投。
(二)農業產業化基地培育難。由于當前農業規模經營面積偏小、檔次不高,多數基地農戶沒有及時得到來自龍頭企業的市場信息、技術指導和產前、產中、產后服務,農戶仍承擔較高的自然和市場風險。
(三)農業企業發展融資難。由于農業產業化企業投入大、資產負債率偏高、企業固定資產少、缺乏有效抵押資產、金融部門惜貸以及擔保體系不健全等因素,造成資金短缺、融資困難,制約了企業發展和市場開拓。
三、幾點建議
大力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好農產品提質、延鏈、增值文章。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優化農業產業化發展環境。縣政府要把農業產業化發展放在突出位置,加強對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組織協調、宏觀指導和服務工作,繼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對有比較優勢、有市場潛力、有競爭實力的特色產業和企業予以重點傾斜。
(二)做大做強龍頭企業,持續增強產業化發展的內生動力。多方籌措資金,促進龍頭企業發展。把產業扶貧、科技扶貧、金融扶貧、技術扶貧等扶貧資金與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有機融合起來;支持龍頭企業通過發行企業債券間接融資,幫助大型骨干企業通過上市直接融資。一要扶大扶壯扶強一批骨干龍頭企業。對現有的國家級、省級、市級重點龍頭企業,要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把農產品加工“蛋糕”做大,把品牌交響,把市場打開;二要通過大力招商引資和科技創新,發展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創新型龍頭企業。促進農產品轉化增值。
(三)抓好延鏈補鏈,建設規模化標準化農產品基地。加大配套基地建設力度,搞好規劃布局。鼓勵支持龍頭企業通過租賃、承包、股份合作、土地流轉和訂單等形式建設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的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增強品牌意識,提高產品競爭力。農業品牌化是衡量一個地區農業產業化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要把培育名牌農產品、加快推進農業品牌化建設作為一項重點工作抓緊抓好。要積極引導龍頭企業增強質量意識和品牌意識,加大技術研發投入,不斷研發新產品,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優化產品結構,爭創知名品牌,全面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農業品牌調研報告 篇8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促進農業生產力與農業生產關系相適應,培育和發展新的生產力的重大舉措,是實現農業有效供給與需求匹配的新途徑。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對“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重大戰略進行了進一步明確和闡述。省市就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了具體貫徹意見。2017年縣政協農業專委會就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優農業主導產業、做強現代農業開展了一系列調研和探討,現就調研情況總結如下:
一、我縣現階段農業主導產業發展情況
1.農業結構調整優化,生產效益穩步增長。近年來,我縣農業生產呈現糧食生產穩定發展、主導產業快速發展、產業區域布局合理、種植品種優良、產品提質增效的可喜局面。全縣糧食種植面積常年穩定在38萬畝左右,糧食產量穩定在14.5萬噸左右;蔬菜種植面積年年遞增,去年種植面積8.75萬畝,較上年增長2.34%;茶葉種植面積近三年來以每年新增3000畝速度上升,到2016年全縣已有茶園8.2萬畝,茶葉產量和產值也呈現逐年上升的態勢,去年產量2486噸,產值2.9185億元;畜禽養殖業等均現增長態勢。據20016年年底統計:全縣生豬出欄11.9433萬頭,存欄5.8865萬頭;大牲畜存欄0.5832萬頭;山羊存欄0.5543萬頭;家禽出欄1939.38萬羽。肉類總產量30864.94噸。蜜蜂蜂群10500群,產值達到1.07億元。
2.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和規模化經營發展加速。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保持良好增長勢頭。到2016年底全縣農業龍頭企業146家、農民合作社368個、家庭農場362個。新型經營主體促進了土地規模經營的發展,全縣已經流轉土地面積14.5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45.3%。
3.農產品品質提升和品牌創建工作加快推進。2016年我縣“三品一標”新增無公害農產品產品14個、新增綠色食品產品10個、組織申報的有機產品1個、汀溪蘭香茶申報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獲評審通過。全縣已有“三品一標”61個,其中無公害農產品36個、綠色食品20個、有機產品3個、農產品地理標志3個。涌現了紅星宣紙、云嶺鍋巴、涇縣蘭香、丁渡醬菜等諸多知名品牌。尤其是茶葉品牌的創建力度大、企業積極性高、成效突出。目前,茶葉品牌創建引領全縣農業,已經擁有“涇縣蘭香”、“汀溪蘭香”、“綠環蘭香”、“大南坑蘭香”、“中徽烏龍茶”、“涌溪火青“等多個安徽省著名商標和名優產品,為提升我縣茶葉的知名度、促進產品銷售等發揮了積極推動作用。
二、農業主導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供給結構不夠合理。從“布局”上看,我縣農業產業表現主導產業不強、優勢產業不優。種植業中水稻由于栽植方式由雙季為主,改為以單季為主,復種面積由以前的45萬畝,下降到如今的30萬畝左右。茶葉種植面積雖然增加迅速,但中低產茶園面積仍然占總面積的40%以上,茶葉加工企業普遍規模不大,帶動力不強,“涇縣蘭香”等茶葉品牌影響力提升不快,茶產業效益不高,示范區建設投入力度不大;蔬菜生產城鎮居民保障性蔬菜基地不足1000畝,特別是鄉鎮的蔬菜基地發展滯后,形成鄉鎮蔬菜從城鎮倒流的現象。醬菜原料生產基地面積小且不穩定,加工原料80%以上靠從外調進。特色蔬菜生產分散且規模小,產品的產加銷體系沒有形成;養殖業方面在養殖數量上表現家禽數量多,生豬次之,草食性動物少。在規模養殖上表現小規模養殖戶多且標準化養殖小區少。從“產量”上看,全縣農產品供給還沒跟上供求關系變化的步伐,市內市場需求空間仍然較大。比如,我縣糧食生產僅僅滿足自給;果蔬自給率更低,70%以上的果蔬產品從縣外調入;畜牧業方面,牛羊和蛋雞養殖比重較小,外地生豬進入我縣市場比重較大,適度規模養殖不規范,按規矩養殖的企業進不來,違規的養殖戶遍地開化,既對環境不利,也對農民增收有影響。從“品種”上看,優良品種的應用步伐緩慢,種植業上水稻生產近年來,常規糯稻種植占到30%以上,優質品種種植面積有所壓縮。茶葉生產無性系良種茶園面積17000畝,占總面積的20%。蔬菜生產優新品種覆蓋率不足45%。畜禽養殖中散養戶中基本以本地老品種為主。
2.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業水利設施建設相對滯后,排灌系統不健全,一些地方農業生產幾乎還是“望天吃飯”,抗災能力弱。設施不配套,機耕道建設覆蓋面較小,很多地塊農業機械難以直接下田,生產工具主要還是鋤頭鐮刀,生產方式只能依靠肩挑背扛,很難實現規模化、機械化生產。科技支撐不足,良種良法推廣面有待進一步拓寬。
3.農業生產經營粗放。我縣農業供給不能完全適應市場需求變化、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不高、缺乏有真正實力的龍頭企業、基地建設沒有形成規模化等等,嚴重制約我縣農業經濟結構調整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傳統耕種方式仍占主導。“化肥當家,農藥護航”模式在創造糧食連年增產的同時,也帶來土壤質量下降、水體污染乃至農產品安全等一系列重大問題;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步伐不快,農業生產經營服務體系不完善,影響了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
4.農業組織化程度低。農民合作組織的數量達到368家,平均每個村有2家。但由于合作社運行不規范,功能發揮差,部分合作社應對市場和自然風險能力較弱;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全縣有44家,但年產值過億元的沒有一家,而且他們的帶動能力有限;家庭農場達到362家,他們的生產也是僅限于自己家庭成員之間,帶動周邊農戶共同發展的能力不足;社會化服務組織主要在農機和植保方面,大多名不副實,不能發揮應有作用。農機合作社全縣實際成立有二十多家,但目前僅存幾家。
5.體制機制不夠活。農村金融發展遲緩,企業和農戶融資渠道狹窄;土地流轉不暢,一方面由于外出務工人員較多,加之農田基礎設施不完善,中低產田較多,棄田拋荒現象嚴重。另一方面,集體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和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三變”改革尚處于試點探索階段,農用地、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宅基地“三塊地”尚未完全盤活;農技服務最后“一公里”由于體系不健全,技術干部從事專業的不多等原因而沒有到位。
6.農業經營者素質不高。一方面傳統農業生產效益不高,對農村青年缺乏吸引力,導致外出務工人員增多,在家從事農業生產的85%以上為老年和婦女,他們接受先進技術的能力不強,影響了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不利于現代農業的快速推進。另一方面許多農業從業者,守舊意識較強,對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材料等不敢先行先試。
三、推進我縣農業主導產業發展的建議
1.立足供給側改革,抓好農業結構調整。
要把調整結構作為核心任務,“十三五”期間要認真貫徹落實縣政府出臺的《關于加快現代生態農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涇政辦〔2016〕43號)、《關于印發加快推進保障性蔬菜基地建設實施辦法的通知》(涇政辦〔2016〕38號)、《關于印發加強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區建設推進茶產業發展意見的通知》(涇政辦秘〔2016〕170號)、《涇縣畜禽養殖布局規劃》(涇政秘〔2016〕138號)、《關于促進煙葉生產穩步發展實施意見的通知》(涇政秘〔2016〕224號)等五個政策性文件。在優化產業結構和品種結構上下功夫,在做強農業主導產業上下功夫,在提升優質特色農產品供給水平上下功夫,做足山地特色現代高效農業這篇文章。
種植業方面:首先要穩定糧食生產面積,確保常年糧食種植面積在38萬畝以上,其中水稻種植面積要穩定在30萬畝以上。要加快引導糧食生產適度規模經營,盡快改變單戶生產存在的良種引進、農業機械配置、社會化服務發展緩慢、品牌創建力度不大等現狀。利用我縣獨特環境氣候條件,切實抓好現有的8萬畝水稻綠色增效示范基地的綜合建設,全面推行糧食綠色生產技術,提高糧食生產產量和質量,培育一批糧食生產龍頭企業,創建2個以上在市場唱得響的優質糧食品牌。其次是特色優勢作物生產。茶葉產業是我縣重要的支柱性產業,必須在抓好產業布局、茶園更新改造、推廣無性系茶樹良種上下足功夫,建設好以“涇縣蘭香”為主的汀溪、蔡村、茂林、桃花潭等茶葉標準化生產基地、以“涌溪火青”為主的榔橋鎮黃田茶葉標準化生產基地、以“烏龍茶”為主的蔡村標準化生產基地、以“一品天下”為主的榔橋紅茶標準化生產基地。要以建設省級汀溪現代農業示范園(茶葉)為契機,抓好標準園區的建設,將茶園打造成公園、將茶區打造成景區。要繼續以加大無性系茶樹良種推廣和改造老茶園為基礎,切實加快我縣良種茶園的建設步伐。力爭到2020年,全縣無性系茶園發展到3萬畝,通過改造全縣中低產茶園面積減少到30%以內,全縣茶葉總面積達到10萬畝以上;蔬菜生產要繼續抓好保障性蔬菜、醬菜原料、特色蔬菜三大基地建設,其中在涇川鎮五星村和琴溪鎮馬鞍村建設2000畝永久性的保障性設施蔬菜生產基地要在2020年如期完成,鼓勵全縣各鄉鎮建設一批基礎設施好的穩定性蔬菜生產基地,滿足城鎮居民生活需求。醬菜原料生產面積近年來不穩定,主要受到市場行情和加工企業實力不強的影響。要切實采取措施,在我縣蔬菜醬制品加工重點鄉鎮的丁家橋、云嶺、黃村抓好原料生產基地建設,力爭到2020年基地面積突破0.8萬畝。針對特色蔬菜生產分布散且生產規模小的狀況,要有重點的抓好布局,引導農戶生產。建議抓好以桃花潭為主的雷竹筍、以茂林和涇川為主的食用菌、以山區鄉鎮為主的高山蔬菜等幾個主要基地建設。通過蔬菜常年種植面積逐年遞增,力爭到2020年全縣蔬菜種植面積突破10萬畝。
養殖業方面:要認真落實《涇縣畜禽養殖布局規劃》和《涇縣禁魚制度實施方案》,堅決實施禁養區內養殖場(小區)搬遷、關閉制度和在主要河流實施禁魚管理措施,在養殖區按照規劃、環評達標、審批要求適度發展養殖業。在主要河流實行增殖放流,人工補充生物資源到水里去,改善生物的種群結構,同時也能夠維護生物的多樣性。以昌橋、琴溪、云嶺、蔡村等鄉鎮為主發展肉蛋雞生產;以榔橋、茂林等鄉鎮為主發展生豬生產;以黃村、丁家橋等鄉鎮為主發展肉鴨生產,以汀溪、蔡村、涇川等鄉鎮發展蜜蜂養殖,以青弋江、徽水河等優質水源區域,大力發展特色優質水產品養殖。丘陵地區加大草山草坡開發力度,提高有效載畜量。山區地方充分利用山場資源,適度養殖牛羊和有機畜禽產品生產。同時,在引進名優畜禽水產品和保護開發本地特色產品上下功夫,提高我縣畜禽水產品的品質、產量和效益。
2.立足補齊農業短板,夯實現代農業發展基礎。
要根據我縣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采取針對性的措施盡快解決,只有彌補農業供給的薄弱環節,才能為優化農業供給創造條件、提供支撐。通過政府扶持、整合項目、廣泛集資籌勞等措施,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以補齊基礎設施薄弱的短板;通過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科技下鄉、科技結對服務、技術培訓等方式,廣泛深入地對農業經營者開展培訓,以補齊農民綜合素質不高的短板;通過全面開展先進實用技術、優質良種等示范推廣,切實提高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以補齊科技水平不高的短板;通過加大財政補貼、項目扶持等途徑,加快引進先進的農業機械,特別是大型的.農業機械,特別是加大對農業機械作業、糧食烘干收藏、茶葉自動化清潔化加工、蔬菜冷凍保鮮等機械設備的扶持力度,以補齊農業機械全程全面應用步伐慢的短板;通過全面實施綠色農業、加強對農產品質量和安全的監管、保護農業生態環境、打造優質品牌等措施,以補齊農產品質量不高的短板。
3.立足制度完善組織建設,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發展。
農業主導產業要健康穩定發展,必須要徹底改變一家一戶的生產方式,走適度規模經營的道路。圍繞建立健全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意見、培育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推進土地合理流轉和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一是加快實行土地“三權分置”,引導土地有序流轉,實現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完善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進一步明確農民的“產權”,讓農民吃定心丸,放心流轉土地,放心轉移就業;盡快制定出臺《涇縣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實施意見》,放活土地經營權,進一步提高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和農業產業化水平,夯實基礎。二是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鼓勵土地流轉,實現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大力發展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加快構建集約化、專業化、規模化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走“公司(合作社、家庭農場)+基地+農戶”的生產模式,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三是培育社會化服務組織,通過開展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實現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建議對《關于印發加快現代生態農業發展若干政策意見的通知》(涇政辦〔2016〕43號)文件進行修改,增加扶持社會化服務組織的政策內容,進一步加大扶持培育培育一批農機作業、病蟲害防控、水肥管理等多種形式的社會化服務組織,為規模種養大戶的農業生產提供全程服務或階段生產管理服務,解決生產關鍵時期用工難、季節緊的難題。讓農民在不流轉承包權和經營權的情況下,既能從事其他產業,以不影響農業生產,同時也促進了土地規模經營的發展。
4.立足農業產業發展,培育農業新業態新產業。
一是促進農產品生產產業鏈的延伸。支持現有大中型農產品加工企業做大規模、提質增效;扶持小型農產品加工企業、家庭作坊升級改造。全面落實扶持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各項政策,大力發展農產品貯藏、保鮮、分級、加工、包裝、運銷等,推動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重點抓好蔬菜、茶葉、畜牧業、特色經果、糧油、中藥材等規模種養殖農產品的精深加工,培育一批實力強的龍頭企業。如:云嶺鍋巴、中徽茶業、章渡醬菜、榔橋木梳等一些實基礎較實、產品市場看好、帶動能力強的企業,要重點扶持,加快發展。二是加快農業經營者綜合素質提升。繼續加大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勞動就業技能培訓等,確保“十三五”期間完成1000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任務,確保每個新型主體的負責人和多數的勞動者都接受培訓,從而提高他們的生產、管理能力。三是構建“現代農業+互聯網”。我縣宣紙書畫紙企業、茶葉企業、木梳企業、糧食企業以及部分畜禽企業都開展了農產品電子商務,網上銷售已發展成為營銷的有生力量,有效地降低了企業在大中城市開設專賣點的銷售成本。要認真落實《涇縣促進電子商務發展扶持政策》,進一步推進農業電子商務發展。要認真落實《涇縣信息進村入戶試點建設實施方案》(涇政辦秘〔2016〕168號),加快推進“涇縣縣級農業信息中心”和村級農業信息站室建設,健全縣鄉一體的農業信息服務網絡,力爭到2018年底實現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全覆蓋,為農業生產提供全程服務。通過農業信息網絡為農業生產提供農業技術服務、農業生產信息、農用物資配送和農產品銷售等服務。
5.立足農業持續增效,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
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是新農村建設的必然選擇,也是促進農業持續增效、農民持續增收、農業持續發展的關鍵工作。我縣優美的生態環境和良好氣候條件,為生產高品質的農產品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因此,要高度重視農產品品牌的創建,從政策上、組織上、領導上和措施上全面落實,為創建農產品品牌開通暢通渠道。縣政府要繼續加大對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的扶持力度,加大對“涇縣蘭香”、“紅星宣紙”、“章渡醬菜”、“云嶺鍋巴”、“榔橋木梳”等品牌的宣傳推廣、開發創新力度。特別是對我縣農業主導產業茶產業品牌宣傳上,堅持每年由縣政府主辦“涇縣蘭香”茶葉交易會,以進一步擴大“涇縣蘭香”的知名度和品牌影響力。支持地方和經營主體舉辦針對性的農業休閑旅游和產品生產交易會等。相關職能部門針對農產品品牌,要切實做到措施到位、管理到位、目標明確、責任明確。
6.立足營造發展活力,加大工作推進和扶持力度
一是組織領導到位。縣委縣政府要始終將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作為全縣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性工作,認真務實抓好,做到各項工作組織到位、領導有力。二是政策落實到位。認真落實好2016年出臺的5項扶持政策。要制定完善相關扶持政策,加大對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土地規模經營、農業社會化服務、品牌創建等方面的扶持力度;要認真落實《涇縣畜禽養殖布局規劃》和《涇縣禁魚制度實施方案》,舉全縣之力,抓好組織、宣傳、執法、監管等,嚴格落實禁養區、限養區和可養區的劃分,嚴格執行禁魚令、對非法捕澇水生植物和底棲動物的行為保持高壓打擊態勢,為全面保護涇縣生態環境夯實基礎;構建農業新型經營主體融資擔保平臺,為他們發展生產提供服務。縣政府要制定執行《涇縣農業信貸擔保“勸耕貸”工作實施方案》,盡快組建縣級農業信貸擔保公司,為農業新型經營主體解決生產資金難以籌集的問題;四是完善農業保險制度,以政策性農業保險為主導,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增加保險品種,提高農業保險保障水平。三是項目整合到位。要將涉農項目進行整合,向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傾斜,以項目作為支撐,推動現代農業發展。
農業品牌調研報告 篇9
農業產業化是我國農業經營體制的創新,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集成利用資本、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帶動農戶發展專業化、標準化、集約化生產,是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主體,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關鍵。為加快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做大做強龍頭企業,xx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關于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緊緊圍繞中央1號文件精神,用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業和農村工作的全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xxx和省委、省政府關于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方針政策,堅持把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和推進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作為建設現代農業的全局性、方向性工作來抓,以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以扶持培育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龍頭企業為突破口,不斷提升全市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在加快推進以新型城鎮化為引領的xx都市區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我市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基本概況
近年來,我市通過貸款貼息、帶動示范獎勵等,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培育壯大了一批龍頭企業,助推了速凍食品等一些主導產業的興起,企業帶動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農戶增收明顯,我市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是農業產業化經營隊伍不斷壯大,帶動能力顯著增強。
近年來,我市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發展迅速,市級龍頭企業數量逐年增長,同時涌現出了一批在國內有較大影響力的國家級和省級重點龍頭企業。在各級有關部門的積極推動和各項優惠政策的大力引導下,越來越多的涉農企業投入到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隊伍中來。截至xx年底,全市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龍頭企業總數已達到362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13家,省級龍頭企業50家(目前已達到60家),國家級、省級龍頭企業數量在全省排名居首。362家龍頭企業中有加工型125家,種植型57家,養殖型109家,流通型43家,市場帶動型8家,綜合型20家,xx年實現總產值600余億元,農產品和投入品交易額400多億元,帶動本地及外地農戶一百多萬戶。
2、是農產品加工業快速發展。
截止xx年底,xx市共有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型企業484家,其中農副食品加工業94家,食品制造業78家,總產值億元,增加值億元,營業收入億元,利潤總額億元,稅金總額億元。全市經認定的125家加工型龍頭企業全年實現銷售收入410億元,其中,白象、三全、金星、思念分別達到60余億元、30億元、 27億元、億元。去年,我市有10家龍頭企業入選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行業十強,占全省總數的18%,充分展示了我市加工型龍頭企業的實力和水平。
3、是企業實力顯著增強。
三全、思念公司的餃子、湯圓、粽子等速凍食品的產銷量分居全國速凍食品行業第一、第二位;金星集團啤酒產銷量達120萬噸,連續5年居全國第四位;棗制品生產企業好想你公司產量居全國同行業第一位;方便面生產企業白象集團和天方集團產量分別位居全國同行業第三位和第十二位;金苑面業擁有全國最大的生產線,日加工小麥2600噸。隨著實力不斷增強,我市龍頭企業已逐步向上市之路邁進,三全、思念、雛鷹、好想你等公司已分別在海內外成功上市,白象、廣安、金苑等國家級龍頭企業的上市工作也正在籌備之中。
4、是主導產業漸成規模。
市區北部以三全、思念為主體的速凍食品工業園,產品市場占有率達到50%以上,成為全國重要的速凍食品加工基地;馬寨食品園區以東方集團的食品機械加工為龍頭,集中了方便面、小食品、速凍食品等生產企業;以新鄭薛店為主體,機場加工區、孟莊鎮為補充的中原食品工業園區,集中了白象集團、統一集團、四季胖哥等近百家食品加工企業,該園區xx年銷售收入超過90億元。
二、xx市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主要做法
xx市委、市政府結合農業產業化發展情況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推進農業產業化工作快速發展,總結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制定發展目標,開拓工作思路。xx市委、市政府站在戰略的高度,用現代工業的理念和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思想指導農業產業化經營工作,通過宣傳教育、參觀培訓等多種方式,逐步提高全市各級黨委政府、各級領導干部、農業科技人員及廣大農民群眾對農業產業化經營重要性的認識,為推進我市農業產業化經營奠定思想和組織基礎。在工作中,圍繞加快xx都市型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這個中心,不斷創新思路、創新舉措,努力開創農業產業化經營新局面,實現了全市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較快發展。
2、加強組織領導,健全工作機制。xx市委、市政府1999年就成立了由財政、工商、稅務、農業、林業、科技等多個部門為成員單位組成的xx市農業產業化經營領導小組,主抓農業的市委副書記擔任組長,市人大、政府、政協相關領導擔任副組長,并在xx市農委設立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全面統籌協調全市的農業產業化經營工作。xx市四大班子中的主要領導也經常深入到龍頭企業和種養基地進行調研、視察、指導,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產業化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為更好地推進工作,市農委設立農業產業化辦公室作為專業處室,并在農委下屬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成立了財政全供事業單位“農業產業化工作站”,健全了組織,加強了力量。
3、制定優惠政策,突出扶持重點。近幾年,xx市相繼下發了《關于扶持xx市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龍頭企業的通知》、《xx市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認定和運行監測管理辦法》、《xx市農業產業化經營貼息資金使用管理辦法》、《關于增加農業投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意見》等重要文件。xx年,為進一步適應農業產業化發展勢頭,xx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強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意見》。從xx年起,市財政對龍頭企業貸款貼息額度由原來的500萬元追加到1800萬元;同時,每年安排500萬元資金,對與農戶建立起良性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農戶能力強的示范性龍頭企業給予獎勵。各項惠農惠企政策的制定和落實為我市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業龍頭企業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xx年xx市出臺了xx市委、xx市人民政府《關于扶持農業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助推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意見》(鄭發[xx]5號),從xx年起,市財政每年安排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9300萬元,對農業龍頭企業加大扶持,重點是貸款貼息和獎勵補助,幫助企業做大做強,促進農業產業化項目建設,助推新型城鎮化建設。
4、加強宏觀引導,提供優質服務。在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中,xx市委、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來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步伐。一是放手發展民營經濟,引導民營經濟積極參與到農業產業化經營中來,使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相互促進,相得益彰;二是引導農業龍頭企業樹立“立足農業、富裕農民、繁榮農村、服務社會”的經營理念,積極帶動農民致富;三是引導農業龍頭企業更新觀念,提高經營管理水平,不斷增強市場競爭力;四是引導企業建立自身的科技研發機構,加快自主創新,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在服務方面,全市各部門千方百計在技術、資金、人才、物資、信息等各方面為農業產業化經營提供優質服務,并組織專業技術骨干力量,深入到生產企業和田間地頭,幫助解決生產經營中的技術難題。xx年xx市成立的“xx市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協會”更是為企業提供了一個加強溝通、資源共享、互惠共贏的平臺。
5、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培育農業優勢產業。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基礎,通過農產品的多次加工增值,不僅能大幅度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而且能夠促進農業結構調整、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同時還能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促進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市政府進一步整合扶持資金,重點對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技術改造、新技術開發等重大項目進行扶持;鼓勵和扶持發展優勢農產品加工業,積極引導社會資金投入到農產品加工業中來,建設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集群,把xx建成中原地區農產品加工區域中心,帶動xx市農村經濟的發展。
6、鼓勵企業自主創新,注重技術體系建設。著力引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加快技術改造和科技創新步伐,注重企業對農戶的科技示范及技術培訓作用,促進生產基地的標準化生產;鼓勵有條件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組建自己的研發機構或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研發機構,建成一批技術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重點實驗室,構建農業科技創新的主體;科技創新方面,xx市選擇經營與管理水平和科技投入水平較高、重視技術創新、帶動能力明顯的農業龍頭企業加強培育,目前已培育近50家“xx市現代農業科技型龍頭企業”。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進一步推行清潔生產,注重環境保護,發展循環經濟,提升農產品的綜合利用水平。
農業品牌調研報告 篇10
一、法庫縣農業品牌建設基本情況
20xx至20xx年,法庫縣立足農業資源優勢,大力實施“品牌興縣”戰略,不斷提升法庫農業的外向度和知名度。一是積極創建國家、省市農業品牌。目前,法庫成功創建國家級農業品牌4個,包括國家級出口紅樹莓質量安全示范區、國家級出口果蔬質量安全示范區、國家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省級品牌10個,主要有遼寧省出口果蔬示范區、遼寧省農業標準化示范縣、遼寧省農業投入品監管示范縣等。二是加快“三品一標”認證步伐,不斷增強農產品競爭力,全縣認證“三品一標”260個,“三品一標”主要包括地理標識保護產品4個、有機食品48個、綠色食品18個、無公害食品190個。三是積極申報注冊商標。目前,農事企業(農民經濟組織)注冊各類商標38個。四是積極創建國家級、省市品牌產品。共創建13個,其中國家級2個、省級3個、市級8個。被評為省級著名商標3個,分別是沈陽愛新覺羅祖家坊酒業有限公司(愛新覺羅)、沈陽宏君葡萄科技有限公司(五龍山)、法庫縣淑云蛋雞專業合作社(鑫豐)。市級著名商標6個,沈陽名牌2個。
20xx年至20xx“三品一標”補助款發放104.2萬元。
二、開展的主要工作
1、狠抓標準化生產,著力提升農產品品質
圍繞出口樹莓、辣椒、寒富蘋果、西紅柿等重點行業,大力推進標準化生產,建設標準化示范園23個,面積55萬畝。制定與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相配套的技術操作規程、農產品生產標準17項,集成轉化為通俗易懂的操作圖或明白紙,逐村逐戶發放宣傳,做到家喻戶曉、一看就懂、一學就會,有效提高了農產品生產標準化程度。
2、強化政策扶持,全方位開展品牌建設服務
以大力發展無公害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穩妥培育地理標識保護產品為戰略思想,堅持數量與質量并重、認證與監管并舉原則,圍繞縣優勢農產品,積極推進農業品牌和農產品質量認證,制定出臺一系列“三品一標”發展政策,在技術支持、資金補助、申報創建等多個方面給予大力扶持,有力推動了農事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的“三品一標”認證工作。截止目前,“三品一標”產品生產面積占全縣耕地面積的77%,認證總量達到260個。
3、建立健全監管體系,為農業品牌保駕護航。
為確保農業品牌建設可持續發展,法庫縣建立了農產品質量監管體系,確保農業品牌建設不斷發展。以龍頭企業、“三品一標”單位為重點,在全縣農產品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推進生產主體備案和生產檔案記錄制度。通過采取產品上市前檢測、發放農產品《產地證明》、規范農產品包裝標識等有效監管措施和手段,實現“生產有記錄、流向可追蹤、質量可追溯、責任可界定”的產銷一體化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確保全縣不發生一起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
4、實施產業化經營,以龍頭企業爭創名優品牌
品牌的發展,離不開產業化經營的發展壯大。法庫縣依托農業產業化經營,把農業品牌建設與開發特色農產品緊密結合起來,以新產品創建新品牌,以名優名牌帶動特色農產品提檔升級。目前,全縣規模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24家,其中省級重點龍頭企業達到了10家,先后開發了“五龍山”等著名商標。同時,還依托農民合作社發展農業品牌,全縣已有46家合作社4家家庭農場新注冊了自己的產品品牌,這些品牌已成為合作社產品走向市場、發展壯大的有力支撐。
五是強化品牌營銷,樹立品牌形象。為提升全縣農業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法庫縣政府加強引導,積極組織參加各類農博會,先后參加了沈陽農業博覽會等國內外大型展覽會,多個企業在展銷會上獲得了各種獎項,銷售業績不斷提升,進一步擴大了法庫縣特色農產品和農業品牌的影響。
三、存在主要問題
主要是農產品整體品牌形象的塑造、標準化體系、評價體系、營銷推廣體系和政策支持體系的構建和完善等方面,都有差距和不足。
一是精品名牌少。目前,省級名牌產品僅有3個,品牌多、小、散,影響力不大,加之產業鏈條較短,精細深加工產品缺乏,許多品質優良農產品只能以原料和中間產品形式銷售,不僅價格上不去,影響農民增收,也影響了整個產業的長遠發展。
2、品牌意識還不強。多數農業經營主體忽視品牌形象塑造和優勢培育,特別是農民自己創立的經營主體,更是缺乏品牌創建理念,“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傳統觀念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比如養牛方面,規模化養殖場有59個,但是注冊品牌的僅有4個。
3、品牌應用影響力不大。同質化品牌較多、差異化的品牌較少,同產品不同商標、不同品牌的現象普遍存在,有的甚至還在市場上發生相互壓價惡性競爭的現象,難以形成組團出擊、集中打響品牌的合力;同時,現有品牌還存有宣傳推廣不足,品牌創建與使用脫節,商標內涵單一,存在簡單模仿,缺乏個性等問題。
4、特色農產品品牌不夠響亮。法庫縣帶有地域特色的高質量農產品不少,擁有“三品一標”農產品已達到241個,但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認證、省級名特優產品認證的卻不多,能在國內外市場上真正享有較高知名度的品牌還比較少,像法庫牛肉、五龍山葡萄、葉茂臺花生等被消費者熟知的名牌產品更是屈指可數,大多農產品品牌對于消費者來說還很陌生,農業品牌效應沒有得到充分釋放,導致高質量農產品有品牌叫不響,難以獲得市場認可和發展空間,制約了農產品價值提升,影響了生產經營主體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發展的積極性。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發揮好政府、企業、社會作用,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持之以恒,攻堅克難,著力解決制約品牌發展和供需結構升級的突出癥結,明晰未來發展的方向和路徑,既順應全縣經濟形勢發展的要求,也是法庫農業實現新跨越的重要一步。
遵循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理念,緊緊圍繞現代農業發展,充分發揮市場決定性和更好發揮政府推動作用,以標準化生產和基地創建為載體,通過規模化和產業化,推行全程控制和品牌發展戰略,促進農業品牌持續健康發展。
1、壯大農產品品牌。農產品品牌建設和農業產業發展相伴而生,相互依存,沒有雄厚的'產業基礎,就不可能有好的品牌;沒有知名品牌;產業也很難做大做強,只有品牌化與產業化相結合,才能凸顯效益,增加附加值。培育更多的地理標志和名特優產品。建議以獲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國家級出口果蔬(及加工品)質量安全示范區為契機,充分發掘優勢、特色產品(如西紅柿、甜瓜、雜糧等),在提高產品質量的前提下,積極做好申報工作,力爭早出、多出地理標志和名特優產品。形成特色產業帶和農業塊狀經濟新格局。
2、培育更多的農副產品深加工品牌。建議按照“扶大、扶強、扶優”的原則,扶持成長性好、潛力大的農副產品龍頭企業,支持和鼓勵重點龍頭企業以資本運營為紐帶,開展兼并、聯合,形成產業集群和銷售網絡體系。積極開展內聯外引,吸引國際、國內著名企業和民間資本參與農產品深加工業經營,并積極推廣“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
3、在主體建設、產業規模、產品品質上下功夫,不斷推動農業品牌發展。不斷豐富產品品種,提升產品品質,建立品牌管理體系,提高品牌培育能力,切實增強品牌意識,適應需求,做大做強品牌。繼續推進“三品一標”認證工作,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
4、強化品牌宣傳力度。樹立“品牌就是生命力”、“品牌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然要求”、“品牌是法庫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的意識,進一步營造農產品品牌建設氛圍,在全縣形成重品牌、樹品牌、保品牌的工作合力。建議充分利用農交會等重大農業展會,加強品牌展銷傳播,對“法庫牌”農產品進行集中推介,將國際國內的采購商“請進來”,促進“法庫牌”農產品“走出去”。鼓勵和支持企業、行業協會等品牌持有人,加強與權威廣告經營商的合作,通過電視臺、廣播、網絡、報刊等廣告宣傳,叫響法庫品牌。積極組織農業企業參加各類展銷會,全方位、多層次、持續性地宣傳法庫縣農業品牌,提高法庫縣影響力。要從營銷半成品到營銷精深加工產品,從“游擊戰”發展到主攻大超市、大賣場或大城市設立營銷窗口的“陣地戰”。
5、健全品牌保護機制。加強政府引導,落實優惠政策,充分調動企業和生產經營者創建農產品品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強農產品質量監管,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經營,健全農產品準出準入制度,推行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和監管,為農產品質量安全和品牌創建提供保障。
農業品牌調研報告 篇11
屬低山丘陵地帶,農作物生長氣候適宜,農業資源豐富,為我縣農業種植的多樣性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為探尋我縣農業優勢資源,切實促進農民增收,推進縣農業農村經濟科學、持續、健康發展,就農業優勢資源進行專題調研,并就其發展困境、發展對策作了一些思考。
一、全縣農業優勢資源概況
(一)農業重點產業發展初具規模
近幾年來,縣委、縣政府科學引導農民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形成了以食用菌、柑橘、茶葉、桑蠶、優質米等為主導的農業產業體系。在產業發展上堅持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專業合作組織運營和農民增收致富等方面有機結合在一起,特別是食用菌、桑蠶產業在我縣形成了“科研+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產業化運作模式。到xx年,全縣農業總產值達12億元,其中食用菌、桑蠶、水果、茶葉等特色產業產值達8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66%,已成為全縣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和穩固來源。
(1)食用菌產業穩健發展。xx年上半年,全縣食用菌總規模達億袋,同比去年增加1550萬袋,增。截至xx年,全縣發展食用菌農戶達25563戶,占全縣農業總戶數的,食用菌產業總產量占全省比重為20%,居全省第二,為農民增收達5368萬元,成為全縣農民經濟收入的支柱產業。在食用菌產業發展上,進一步突出代料香菇的主導地位,積極發展以茶樹菇為主的非耗材食用菌,大力發展反季節香菇,堅持走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專業化、機械化之路,堅持試點先行,典型引路,穩妥推進,食用菌產業穩健發展,產業結構正在向立體型、循環型、節約型方向發展。xx年5月被全國食用菌協會授予“中國香菇之鄉”稱號。
(2)桑蠶產業平穩發展。近年來,我縣始終將蠶種培育、桑園基地建設、繭絲綢一條龍加工、農工貿一體化發展作為興縣富民的一項戰略措施,成為全縣出口創收的一大亮點。xx年,全縣桑蠶產業產繭量達1766噸,占全省比重的21%,位列全省第二,輻射帶動農戶1xx戶,為農民帶來直接經濟效益4648萬元,成為全縣三大支柱產業之一。
(3)糧油產業穩定發展。以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重點,大力開展測土配方施肥和高產創建,糧油生產穩定發展,糧油生產連續三年豐產豐收。xx年全年糧食總播面23萬畝,總產萬噸;全年油料作物總面積萬畝,總產萬噸。糧油產業農民總收入可達5000萬元。
(4)水果產業強勢推進。搶抓省、市打造長江流域200萬畝柑橘帶契機,科學論證規劃,以洋坪鎮平頭山萬畝柑桔示范園為核心,輻射帶動舊縣鎮、花林寺鎮的柑桔適宜區,積極推廣小苗集中假植、大苗移栽新模式,強力推進以柑桔為主的水果產業。截至xx年底,全縣柑橘面積已達萬畝,柑桔總產量7000余噸,農民收入達700萬元。
(5)茶葉產業潛力巨大。在茶葉產業發展上,積極探索研究茶苗無性繁育技術,500畝高標準茶葉基地的建成,深入推廣了運用茶葉加工新技術、新工藝,加快了傳統制茶升級改造步伐,茶葉品質和效益不斷提升,發展潛力巨大。xx年茶葉產量554噸,比上年增加4噸,增。xx年,全縣茶葉總產605噸,農民增收達700萬元。
(二)農業優勢農產品質量大幅提升
縣委、縣政府依托資源優勢,大力實施“品牌強農”戰略,狠抓農產品質量管理,積極發展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著力打造精品名牌。xx年,“森源”牌香菇、“埡絲”牌白廠絲榮獲名牌產品,實現了我縣農產品名牌產品空白的歷史性突破。“花園碰柑”、“雙紅蜜橘”、“云霧綠茶”、“龍鳳蕃茄”獲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森源”牌香菇、“鳴鳳”牌優質米獲綠色食品標志使用權。“遠野風”、“森源”牌、“鳴鳳”牌獲得著名商標認定。xx年,“遠野風”牌牛肉黃豆醬當選宜昌市第二屆“三峽十大特產”,榮獲名牌產品。xx年,“森源”牌香菇榮獲省“十大名牌農產品”稱號。“森源”牌香菇遠銷日本、泰國、新加坡等地,“埡絲”牌白廠絲遠銷江浙一帶,并出口印度、巴西等地,遠野風”牌牛肉黃豆醬等系列產品遠銷廣東、河南、東北等地,鹿苑黃茶遠銷全國各地,為全縣的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三)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蓬勃發展
通過采取培強做大一批、引進新上一批、鞏固發展一批的辦法,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全縣已擁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6家(規模以上12家),同比xx年增加4家,躋身省級重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家、市級重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7家。積極支持野風食品有限公司、宜昌奧龍綠色食品有限公司等民營企業,依托本地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進行資本擴張,做大規模,做強科技,宜昌森源食用菌有限責任公司、野風食品有限公司等已成長為一批綜合實力較強、發展速度較快的領軍型企業,實施“品牌強農”戰略,積極發展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著力打造精品名牌,三年來農業品牌建設成效顯著,森源香菇通過國家a級綠色食品認證,xx年森源香菇當選十大名牌農產品稱號,“埡絲”牌白廠絲、森源牌香菇、遠野風黃豆牛肉醬躋身名牌產品行列,森源香菇、鳴鳳優質米連續三年榮獲著名商標。深化對接活動,不斷加大市場營銷工作力度,成功組織參加了歷屆中國武漢農業博覽會,配合縣政府舉辦了縣優勢農產品推介專場會,積極引導龍頭企業與省內武漢大型超市對接,香菇等農產品成功進入武漢、宜昌等地批發市場;不但完善企農利益聯接機制,大力發展訂單生產,實現了企農有效對接,帶動農民達5萬余戶,農產品加工企業蓬勃發展。
二、存在的問題
一是農產品加工發展不夠。雖然我縣食用菌、水果、優質米、生豬、桑蠶等資源在全市乃至全省有一定優勢,但我縣農產品加工總體水平不高,農產品優勢沒有轉變成經濟優勢,xx年,全縣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僅達1:,位于全省第49位,遠遠低于全省、全市水平。
二是優質品牌發展不夠。截止xx年底,全縣雖擁有3個著名商標,4個名牌產品,但與發達縣市相比,數量少之又少。
三是龍頭企業發展不夠。我縣大部分龍頭企業科技力量單薄,各類人才缺乏,技術改造和創新能力低,產品、工藝更新緩慢,產品普遍存在增值能力低,科技含量低,市場占有率低等“三低”現象,品牌營銷手段落后,在市場上缺乏競爭力,嚴重限制企業自身發展。目前,全縣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數量達16家,遠遠少于發達縣市,而且規模也較小。全縣擁有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2家,市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7家,全年銷售收入過億元的企業僅有森源和楚園春2家。
三、農業優勢產業的發展思路、發展目標及建議
(一)發展思路:以市場為導向,整合優勢資源,突出優勢核心區建設,加快規模化開發;以科技為支撐,強化農科教結合,良種良法配套,構建產業技術體系,轉變發展方式,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以產業化經營為方向,主動承接產業轉移,大力培育市場主體,突出農產品精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條,整合品牌,打造名牌;以增收為目標,加強市場體系建設,加大產品營銷力度,拓展市場空間,大幅度增加農民收入,到20xx年,全縣農業優質資源良種化、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品牌化程度明顯提高,建成全省優質資源農產品生產和供給基地。
(二)發展目標:圍繞食用菌、桑蠶、糧油、水果、茶葉等幾大優勢產業,集中建設農業優質資源強縣,做大做強優質資源農業產業基地縣,到20xx年,全縣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40家以上,年銷售收入過5000萬元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力爭達到20家以上,過億元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力爭達到10家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年銷售收入50億元以上,主要農產品加工率達到120%以上,農產品加工業省級著名商標或名牌產品達到10個以上,中國馳名商標或中國名牌達到2個以上;以柑橘為主的水果面積達到10萬畝;桑園面積穩定在4萬畝;茶園面積達到5萬畝;食用菌億袋。
按照發揮優勢、突出特色、集中規模、效益優先、做大做強的原則,重點抓好以下幾大產業:
糧油生產。加強耕地的保護和利用,穩定糧油播種面積,建設優質糧油基地。到20xx年,常年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23萬畝左右,總產穩定在萬噸左右;油料播種面積穩定在10萬畝左右,總產穩定在萬噸左右。優質米產業加速推廣無公害優質稻栽培技術,不斷優化品質結構,推廣立體套種模式,提高了產出效益。
柑桔產業。搶抓“雙低”改造機遇,以沮河流域的洋坪鎮為核心,輻射帶動舊縣鎮、花林寺鎮的柑橘適宜區,積極推廣小苗集中假植、大苗移栽新模式,大力發展以柑桔為主的水果產業,到20xx年,水果面積達到10萬畝,其中柑桔面積8萬畝,總產達到5萬噸以上,產值達2億元。
桑蠶產業。不斷探索省力化種養模式、引進推廣“彩色繭”等新模式、新品種,努力提高養殖效益,到20xx年,全縣以沮西山區為主的桑園面積穩定在4萬畝,發種量達到4萬張,蠶繭總產1600噸以上。充分開發和利用荷花鎮、花林寺鎮、舊縣鎮、河口鄉和洋坪鎮等次坡度地,改造興建一批高標準桑園。通過提高科技含量,增加桑園面積,加大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改善養蠶環境,提高管理水平,建立健全服務體系,發展潛力巨大,蠶桑產業將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又一主導產業。
食用菌產業。以打造全國香菇之鄉為契機,鞏固擴大全縣沮東食用菌規模,突出代料香菇的主導地位,積極穩定發展非耗材食用菌,大力發展反季節香菇,堅持走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專業化、機械化之路,到20xx年,全縣食用菌總規模達到億袋,其中越夏香菇億袋,反季香菇3000萬袋,食用菌總產量(鮮菇)達到萬噸。
茶葉產業。積極推廣茶苗無性繁育技術,依托宜昌禪茗堂茶葉有限公司分別在舊縣鎮鹿苑等村、荷花鎮望家村和河口鄉等地建設鹿苑黃茶、真金綠茶兩大系列茶葉生產示范基地,到20xx年,全縣茶葉總面積達到5萬畝以上,總產量達到1000噸以上。
(三)對策建議
為加快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必須按照依托資源、面向市場,找準優勢、打造精品,統一規劃、合理布局,龍頭帶動、建立基地,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我縣農業產業化進程,提升產業效益,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
1、突出基地建設,加快產業發展
堅持突出基地,以基地帶動大面的原則。每個產業規劃建立基地村,基地村的建設要明確標準,指標要細化、具體,要明確種植的規模大小,連片種植的規格高低,規范化種植的要求以及達到的目標、產量、產值、效益等。然后選擇一些群眾積極性高、氣候最適宜、基礎條件好、輻射影響大的村作為重點建設對象,從技術、資金、物資給予重點扶持,培育示范樣板,以此影響、說服教育群眾,帶動發展。
2、扶持龍頭企業,帶動產業發展
對宜昌森源食用菌有限責任公司、縣德中繭絲有限責任公司、宜昌奧龍綠色食品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進一步引導和扶持實施技術改造,促進改造升級,有計劃地擴大加工規模,以適應產業發展的需要。堅持開放活縣,引導合理布局,大力扶持建立畜牧、林果、蔬菜等產品的非公有制加工、貯藏、保鮮、營銷企業。幫助企業協調貸款、擴大融資渠道、落實稅收優惠政策、規范產品征購經營管理、理順企業與農民利益分配關系,力爭實現每個優勢產業都有一個龍頭企業帶動發展的格局。
3、強化科技措施,增強產業效益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要發展壯大優勢產業,提高產品品質和效益,做大做強優勢產業,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強化科技措施的推廣應用。要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加快新品種、新技術的引試和推廣應用,不斷提高優勢農產品的科技含量,使產品上檔次、出品牌、出效益,增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同時,要對科技知識、科學技術開展廣泛的宣傳教育,多渠道開展技術培訓,提高勞動者素質,推進科學技術的普及運用,增強優勢產業效益。
4、突出特色,促進產業發展
農業的產業品牌培育開發單靠質量還難以形成市場優勢,還需要在特色上下功夫、找路子,按照“人有我優,人無我有”的發展思路,重點在“人無我有”方面進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依托自然條件及氣候特點,走發展特色經濟的路子。鹿苑黃茶是全國僅存的四種黃茶之一,系我國黃茶之珍品,古往今來盛名不衰,因產于我縣鹿苑寺而得名。其制作工藝精細,風味獨特,具有外形色澤谷黃,內質香氣持久,滋味醇厚甘涼,湯色綠黃明亮的特點,故而產品遠銷全國各地,成為我縣特色產業之一。
5、廣辟融資渠道,增強產業發展后勁。
多方宣傳,積極爭取上級部門的資金投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廣泛吸納社會資金,確保產業發展的必要投入。在資金的投入方向上,以基地建設為重點,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加強水、電、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夯實產業基礎,增強發展后勁。
農業品牌調研報告 篇12
我縣是農業大縣,為了建成農業強縣,就必須充分利用本地資源,走農業產業化之路,把我縣建成農副產加工基地,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業品牌建設與農業產業化密不可分,它是推動農業產業化的重要舉措,是促進新型工業化的重要途徑。
”品牌”是市場經濟的產物,是能夠給創建者和社會帶來經濟效益和財富的商標或標識。它既是有形財富,也是無形資產。創建品牌就是以高質量的商品或服務為根基,以滿足市場需求為目的,通過一系列運作,提高某種商品在市場上的知名度,消費者對商品的認知度。
一、我縣農業品牌建設現狀
我縣農業資源豐富,商品量較高。農林牧漁產品產量在全市、全省不僅占有靠前的位次,且總量較大。加之我縣工業污染少,農產品品質有保證。借此天然優勢,我縣農業品牌建設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到今年初,全縣已注冊41個農業品牌商標。有”鑫禾”、”桂山”3個精制大米品牌;”2個食用油品牌;”芙蓉”、”董河”、”綠陽春”3個茶葉品牌;””草魚、草魚、鳙魚、”大閘蟹”3個水產品品牌;”天寶”、”綠楊橋”、”狀元郎”等6個酒類品牌;””3個魚面品牌;還有”金綠環””葡萄””藕粉””豆油等其他品牌。其中”和”天寶”、”狀元郎”是省精品品牌,是著名商標;”食用油、”董河”茶葉、””草魚、””草魚、鳙魚等6個品牌中,有29個品種是國家認證的綠色食品。這些品牌產品,部分已進入中百等大型超市或通過網絡銷往全國各地,品牌所發揮的經濟效益越來越大。我縣盡管創出了一些農業品牌,但與先進地區、與跨越發展的要求存在”五個不足”。
一是商標品牌意識不到位,重申報注冊輕保護。截止去年底,我縣已注冊的41件農業品牌中,被閑置的農產品商標達11件,占24.3%。失效達8件,占19.5%,注銷1件,占2.4%,轉讓1件,占2.4%。超過一半品牌商標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二是品牌企業無規模,”作坊”多,市場占有量小。規模相對較大的”大米去年才生產1.3萬多噸,不僅在全省的市場所占份額很有限,與蘄春縣的”珍米”也有一定的差距。而其他的一些品牌規模更小,甚至是小作坊。如”芙蓉”茶年產不過5噸,魚面是我縣較有特色有知名度的商品,但在當地卻有幾家作坊企業在生產,產量不過幾噸。洗馬豆油也是這樣狀況。
三是質量保證難,生產缺標準。目前全縣僅有”大米等6個通過綠色食品認證的品牌,是按國家規定的標準進行生產,其他農業品牌的產品一是產品源頭客觀存在農業生產標準難控制,二是質量標準沒有檢驗通過,這都增加了市場認可難度。優質水稻生產開發標準化還處于起步階段。
四是絕大部分品牌知名度不高。我縣農民的農產品,銷路以自產自銷為主,優質難優價。如農民種植水稻大多追求產量,不是根據市場需求種植。中匯米業等龍頭企業訂單的優質水稻如”中5號”、”Ⅱ優航1號”收購價盡管高出30%,優良水稻如”金優928”高出15%,但訂單比重太少。所以產業化程度低既擴大不了品牌的知名度,自產自銷就又很難實現優質優價。
五是品牌有”空白區”。我縣有一批有優勢有規模有潛力的產品,如蔬菜、”三元豬”、雞蛋等,但至今沒有注冊一個商標,更沒有形成品牌。
二、我縣農業品牌建設的優勢
為提高農業產業化程度,加強農業品牌建設,我縣農業品牌建設應有所為有所不為,抓”大”活”小”。抓”大”的,就是把品牌建設重點放在有規模、有潛力、有一定知名度的農產品上,如大米、蔬菜、”三元豬”、雞蛋、水產品。對同一類產品,重中之重放在1到2個品牌上。活”小”的,就是突出地方特色,求”獨”求”特”求”精”,市場開發求”宜”,能大則大,宜小則小。
我縣發展農業品牌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有規模基礎。以去年為例,全縣水稻產量38萬噸,優質比例60%以上,商品率高達65%,可提供稻谷加工量為25萬噸。生豬出欄41.8萬頭,水產品產量1.4億斤,雞蛋產量2.萬噸,都位居全市、全省前列。
二有品質好的'基礎。我縣工業污染相對少,甚至可以說沒有工業污染,這為提高各類農產品品質奠定了良好的環境基礎。
三有品牌基礎。注冊的大米品牌有”2個品牌各有10個系列產品是國家綠色食品。”還獲得了省精品品牌的稱號。””牌食用油、”董河牌”茶葉獲綠色食品認證。
四有群眾基礎。去年我縣農民出售農產品”原料”收入占總收入的39.6%,加工轉化收入(含從加工轉化企業中獲取工資收入)只占不到3%,全縣農副產品轉化增值率不過60%。廣大農民盼望品牌建設帶動產業化增收致富,我縣農業生產水平一向較高,農民對新技術接受較快,只要品牌建設能給他們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廣大農民會積極參與。
三、我縣農業品牌建設的出路
一要優化結構,實行區域化生產。目前我縣農業生產突出表現為”散”字。如水稻,全縣水稻種植者有近20萬農戶,且品種雜,全縣共有近百個品種。早中晚稻種植面積居前三位的品種產量只占總產的44%。雖然全縣優質水稻比重占62%,但優質沒能體現出優價。油菜生產面臨同樣的問題。因此,我縣要主打幾個優質品種,劃分種植區域,實行萬畝連片種植。加工企業要通過訂單以實惠引導農民種植市場需要品種,農業部門要從種子、栽培技術等方面標準化服務區域種植。
二要整合加工資源,形成龍頭拳頭。目前,全縣農副產品加工企業規模小且分散,開工不足,全年開工率為44%。全縣大米加工企業20xx年40家,加工大米能力日產1300噸,實際生產力日產580噸。朱店生產粉絲的有3家,年生產能力1300噸,去年僅生產180噸。而且為了爭市場,互相惡性競爭,導致兩敗俱傷。有鑒于此,必須對現有加工企業進行整合,從政策上、環境上大力支各類農業加工企業,做到四個”統一”即統一標識、統一商標、統一標準、統一包裝,形成拳頭,擴大規模。
三要標準化生產,保證產品質量和安全。這是創品牌、樹品牌的核心。農業品牌與工業品牌不同,農產品的質量從源頭很難控制,農產品加工既要優質又要實行無公害生產。因此,要實行加工工藝標準化,嚴格按照國家標準生產,以保障產品質量的穩定性和食品安全。
四要品牌共享,利益共享,互信互利。一個品牌不僅龍頭企業受益,而且千家萬戶受益。通過加強品牌建設,成建制地整體推進農民進入市場,可增強農民抵抗市場風險的能力。以龍頭企業+農戶形成產業化,共同創建品牌、共享品牌可避免各自利益走向極端。農民作為相對弱勢群體,在農業產業化中,不僅生產銷售環節獲取直接利益,還應在加工轉化中有實惠,這樣產業化創品牌就有群眾基礎。去年,我縣三家大米龍頭企業通過訂單,與6萬多農戶以契約合同的形式種植”中5號”、”Ⅱ優航1號”等優質稻14萬畝,企業收購價高出常規稻價30%以上,每畝增收270元。
農業品牌調研報告 篇13
隨著我國經濟快速增長和現代農業發展,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健康安全意識不斷增強。與居民消費需求相適應,近年來農產品市場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比較明顯的是,超市、連鎖店以每年30%的增長速度取代著傳統的農貿市場。而對進入超市的農產品,各地都制訂了嚴格的商標和品牌標準。可以預見,今后沒有商標、沒有品牌的農產品,將很難進入消費主渠道。作為一個傳統農業大市,如何在未來農產品市場上占得先機,非常值得我們去探討與思考。
一、我市農產品品牌建設現狀及存在問題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全市上下緊緊圍繞具有地方特色的水果、畜牧、小麥、棉花、蔬菜、林業等六大主導產業,按照農業產業化“121強龍工程”實施意見的統一部署,集中主要精力,實行政策傾斜,尋求重點突破,培育和發展了一批具有一定牽動力的產業龍頭,打造了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品牌農產品。如安徽省東方面粉廠的“東鼎”牌系列面粉各項指標均達到或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國內久負盛名的.符離集燒雞和碭山酥梨暢銷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近期新開發的名優農產品豐原梨汁、錦豐方便面、科技牌罐頭、皖王面粉等也表現不俗。截止xx年底,全市共有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71家,資產總值28.8億元,年銷售收入59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91.9%、80%、72.5%,其中超億元企業17家,較上年增加4家;有省級名牌農產品14個,國家免檢產品4個,安徽省著名商標1個,地理標志產品1個,獲綠色食品證書8個,無公害農產品8個,經過認證的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17個,認證面積40多萬畝。以興達罐業、科技食品、欣誠、田源等公司生產的各類水果、蔬菜罐頭出口勢頭良好,出口創匯1731萬美元,較上年增長16.9%。
總的說,近年我市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產品品牌建設均有較大進步和長足發展,既有數量的增長又有質量的提升。但在看到已經取得的成績和發展潛力的同時,我們更應該看到存在的差距。我市農產品品牌建設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一)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牽動性弱。目前我市資產總額在1000萬元以上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有50多家,但真正在全國或全省有一定知名度的企業卻很少,全市還沒有一家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71個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中,加工型企業40家,其中面粉加工企業就占18家,結構單一,規模較小,企業與基地、農戶之間關系松散,對產業的帶動性較弱。另外從現有的農業產業資源看,企業與產業之間比例失衡,出現有產業,沒龍頭;大產業,小龍頭;小產業,大龍頭等現象,這勢必對我市龍頭企業的發展壯大和品牌建設造成不利影響。
(二)品牌意識薄弱。受傳統農業生產經營觀念的影響,當前許多農業生產者經營的核心仍然是農產品,而不是品牌。品牌意識淡薄,加之品牌建設風險高、費用投入大,品牌效益短期內難以顯現,企業創新品牌的積極性不高,不僅制約了新的品牌產生,而且導致我市一些歷史品牌逐漸衰弱。
(三)農業標準體系和農產品質量認證體系建設有待加強。我市的農業標準化工作雖起步較早,并取得一定成績,但由于部分農業生產經營者對標準化生產、品牌經營和商標注冊等認識不足,加之農業標準化及農產品質量認證體系建設滯后、多頭認證等,不同程度地影響了農產品品牌的建設。
(四)農產品加工包裝發展滯后。我市農產品加工業近幾年雖有較快發展,但仍顯滯后。突出問題是結構不合理,規模小,加工層次低。糧食中仍有70%以上以原糧方式出售,一些經過初級加工的產品,因加工不細,包裝不精,給人以檔次較低和質量不高的印象,從而直接影響到品牌的附加價值,也對品牌創建形成一定制約。
二、對我市農產品品牌建設的幾點建議
隨著農業經濟發展和農產品市場化程度的不斷提高,農業品牌化發展的氛圍已經形成。實踐表明,實施農產品品牌建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同時也是拓寬農民就業渠道、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業結構調整、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根本保證。為此,對我市農產品品牌建設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加強領導,形成合力,營造全市積極創建名牌的良好氛圍。各級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要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強化服務,盡心盡職為品牌培育“鋪路搭橋”,努力營造“創建名牌,人人有責”的良好社會氛圍。另外,鑒于目前我市經濟總量低,企業規模偏小,申報安徽名牌、中國名牌和國家免檢產品還有一定困難,建議市政府在全市范圍內開展“知名品牌農產品”評選活動,一方面是先行打造一批市級知名品牌;另一方面旨在對企業負責人和農村合作組織經紀人進行實戰培訓,提高他們的整體素質,為下一步爭創安徽名牌和中國名牌奠定基礎;
(二)扶持壯大龍頭企業,推動農產品品牌發展。要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就需要有一定規模和實力的企業積極參與,企業的規模和經濟實力是創建品牌的前提。當務之急,一要做大做強本土企業,對重點企業和品牌產品給予重點培育、重點扶持,鼓勵知名品牌利用品牌資源進行擴張和延伸,促進規模企業早出名牌、多出名牌;二要外聯內合,一方面通過采取貼牌生產方式,加強與省內外一流企業的合作,學習他們在品牌建設上的成功經驗,逐步打造自己的品牌,另一方面利用自身產業優勢,聯合同行業或同產業鏈企業,抱起團來創名牌。
(三)加強農產品質量管理,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體系和質量體系認證制度。食品安全和質量是農產品品牌的生命線。在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過程中,必須大力推行農產品的標準化工作,突出抓好農業質量標準體系、農產品質量監督檢測體系和農業標準化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做到質量有標準,生產有規程,產品有標志,市場有監測。企業要把質量管理和標志管理貫穿始終,用嚴格的產品質量培育品牌信譽,以優良產品滿足市場的需求。要大力推進農產品商標和地理標志注冊,把地理標志和農產品商標列入品牌創建重點,積極申報綠色農產品和實施原產地保護。同時要積極運用商標來保護自己、擴大市場份額,并采取多種形式宣傳推介品牌產品和品牌企業,以擴大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
(四)推進科技創新,提高品牌的市場競爭力。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必須重視科技創新,走“科技興農”道路。要廣泛運用生物工程技術、現代先進種養技術、加工技術和信息技術等,發展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品牌產品,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市場競爭力。
(五)注重品牌整合,加強農產品品牌營銷。要充分利用好農博會、招商會、展銷會等平臺,打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并利用媒體廣告、網絡營銷、專題報道以及公共關系等多種促銷手段,進行品牌的整合宣傳,提高公眾對品牌形象的認知度和美譽度。同時還要重視現代物流新業態,廣泛運用現代配送體系、電子商務等方式,開展網上展示和網上洽談,增強信息溝通,搞好產需對接,以品牌的有效運作不斷提升品牌價值,擴大知名度。
農業品牌調研報告 篇14
白河是典型的山區農業縣,自然資源較為豐富。然而,長期以來,全縣農產品加工卻較為滯后。為此,我們深入田間地頭、加工企業,與種植戶、企業經營者進行座談,掌握了我縣農產品生產、銷售、供應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形成了粗淺的思考。
一、我縣農產品品牌建設現狀
白河素有“秦頭楚尾”之稱,漢江穿境而過,農產品資源較為豐富。目前,全縣年產生豬27萬頭、養雞32萬只以上,蠶繭4600噸。林特野生資源豐富,盛產茶葉、魔芋、竹筍、板栗、核桃、春芽、山野菜、香菇、黑木耳等。山泉水藏量豐富,水質均為低鈉低礦化度、偏硅酸型天然型礦泉水。特色養殖資源豐富,有野豬、梅花鹿、孔雀等。白河是中國生態富硒木瓜基地,目前種植面積達10萬畝。
雖然農產品資源較為豐富,但是全縣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國并沒有可以叫得響的農產品加工品牌。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農產品加工企業少,知名度低。目前,我縣農產品加工企業17家,農產品注冊商標僅10件,主要有蠶繭加工企業1家、綠色臘肉加工企業1家、木瓜酒飲品生產加工企業5家,茶葉加工企業6家等,其中有2家企業均獲得安康市知名商標和陜西省級著名商標稱號。農產品品種較為單一,產品更新換代慢,包裝比較粗糙。企業開拓市場力度不夠,市場知名度低,產品銷售局限于縣內、安康市內。
二是企業產值低、帶動能力弱。全縣農業龍頭企業年產值千萬元的僅有永宏化工、逸酒酒業、安凱肉食品加工、恒泰絲綢4家企業,其中有2家企業今年處于半停產狀態或沒能滿負荷生產。作為我縣農業主導產業的木瓜、黃姜、蠶桑、畜牧、烤煙以及茶葉,均有龍頭企業,但龍頭企業與基地、農戶之間關系松散,對產業的帶動能力較弱。如我縣作為國內最大的光皮木瓜基地,種植木瓜達數10萬畝,xx年木瓜產量達6930噸,但我縣5家木瓜加工企業僅收購木瓜2130噸,大量的木瓜資源白白浪費。同樣,作為我縣目前唯一一家中藥材公司秦巴藥業,一直沒有產品加工,對中藥材的帶動作用也很小。
三是企業工藝水平參差不齊、總體水平有待提高。近年來,我縣農產品加工企業總體工藝水平逐步提高,如逸酒酒業獲得陜西省著名商標稱號、歌風茶廠獲第十屆“中華杯”名優茶特等獎,但是全縣農產品加工企業總體水平還不高,企業之間工藝水平參差不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品牌的知名度。如我縣茶葉產業在品牌整合之后,市場占有率和市場知名度有了明顯提高,但6家茶企之間工藝水平差距較大,需要進一步制定詳細的品牌標準進行規范,確保“白河春燕”品牌知名度不斷提升。
二、思考與建議
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然選擇,也是我縣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實現科學發展的重要基礎。當前,農產品市場競爭已從產品外觀質量競爭上升到產品安全質量競爭的新階段,著力打造品牌、商標、包裝、信譽等無形資產形象,顯得十分重要,其中品牌建設尤為突出。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要充分發揮企業、行業協會和政府三個層面的作用,共同做大做強農產品品牌。
一是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農村產業化是農產品品牌建設的基礎和關鍵。農產品品牌建設和農業產業化相伴而生、沒有雄厚的產業基礎,就不可能有規模,沒有知名品牌建設,產業化也不可能做大做強,只有品牌化與產業化相結合,才能顯現效益。立足縣情實際,明確一個具有發展潛力的主導產業,如山林經濟,堅持不懈的抓到底,抓出效益。進一步完善有關農產品品牌的創建激勵政策,充分調動企業和生產經營者創建農產品品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大對品牌宣傳和策劃的支持,對獲得省、市級的農業名牌產品予以獎勵:建立農業龍頭企業服務機構,對農產品品牌建設進行策劃和指導。
二是著力打造龍頭企業。根據我縣農業產業的特點,必須著力培育、打造一批牽動力強的龍頭企業。逐步建立起龍頭企業與農戶聯合運作機制,采用“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以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協會作為載體,在主體建設、產業規模、產品品質上下功夫,充分發揮各自作用,不斷推動農業品牌的發展。
三是進行科學的品牌規劃。根據我縣資源優勢和產業發展狀況,針對當前品牌“少、雜、小”的問題,應當突出特色主導產業,科學制定全縣農產品品牌發展規劃,合理布局,提升整體優勢。注重產品整合,握緊“拳頭”,集合有限的資金,進行品牌的整合宣傳,不斷提高我縣品牌的認知度和美譽度。要高度重視地域品牌建設。地域品牌即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具有區域產品特色,一個成功的地理證明商標,能帶動一個地方的產業發展。“陽澄湖大閘蟹”、“吐魯番葡萄”、“寧夏枸杞”這些眾人皆知的農產品品牌落腳點雖在產品本身,但無一不被打上了鮮明的'地域印記,這也無疑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鑒并為之努力的方向。我縣建設地理證明商標具有一定的基礎,應該充分發揮資源優勢,積極申報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加大推廣應用的力度,將企業各自為戰轉變為以地域品牌為龍頭統一開拓市場。
四是加大對農產品的科技投入。不斷加大農業科技開發、引進和推廣力度,積極進行以提高農產品質量為核心的技術改造和技術攻關,建立完善農科教結合機制,通過多渠道、多形式培訓,不斷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進一步強化農業標準化生產,建立完善品牌農產品相關的系列標準,構建新型農技推廣組織體系,指導企業和基地提高產品科技含量,提升農產品檔次和水平。由政府搭橋,與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加強合作。
五是開發無公害、綠色產業品牌。食品安全是當前全社會關注的一個主要問題,無公害綠色安全食品是消費者產生信任感和重復購買的最直接因素,無公害綠色標志已成為農產品質量和安全的象征。從某種意義上說,實施品牌戰略就是在打無公害綠色安全品牌。我縣現有的農產品中,如柿子、食用菌、核桃等,它們受環境條件限制少,病蟲害少,本身就是天然的無公害食品,只要稍加引導規范,就是一個無公害、綠色食品產業群。力爭每種農產品都要獲得國家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和市無公害管理辦公室的認證,獲得無公害綠色食品標志使用權。有關部門借鑒先進地區經驗,遵照國家有關規定,抓緊制定、落實本縣的各類農產品的生產標準,實行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并建立田間檔案。建立農產品質量檢驗、監測機構,健全農產品檢驗監測體系,切實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打造農產品的“誠信”品牌。
農業品牌調研報告 篇15
建議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把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放在第一位,促進現代化農業的發展和農村經濟繁榮,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從賀州市的情況看,農村的落后首先是農村經濟的落后,農民收入上不去,其中原因,并不完全是生產上不去,更主要的首先是農民發展品牌意識不強,影響產品在市場的競爭力及其商品附加值的提高,二是產業化程度不高,沒有形成鏈條式的生產、加工、銷售模式。筆者現就這一問題作些探討。
一、影響農村農產品生產和發展的主要問題
賀州市由于天然條件優越,可以生產許多富有特色、質量上乘的農產品,如富川臍橙糖料充足,甜面不膩,鮮艷飽滿;賀州馬蹄個大皮薄、味甜、渣少;昭平茶葉清香泌人、口感甚佳。還有信都紅瓜子、八步李子、鐘山貢柑等無公害蔬菜等也小有名氣,在珠江三角洲占有一席之地。但從生產和發展角度,存在以下問題:
(一)缺少品牌,包裝跟不上市場需要。
到目前為止,全市已進行商標注冊的產品和商品只有100多項,而農產品注冊商標寥寥無幾。賀州馬蹄,鐘山貢柑等即使有一定規模,也沒有進行商標注冊,樹立品牌。運輸銷售也以散裝或用普通紡織袋包裝。沒有品牌,包裝跟不上,商品的價格就提不上來。
(二)產業化低,沒有完善的銷售網絡。
全市的產品,除臍橙等幾個品種外,大部分沒有完善的購銷網絡。賀州的無害蔬菜在廣州江南批發市場占有一定份額,但也沒有形成專門的購銷網絡,商販經常是在賀州收到什么,就拉什么,一部車拉的貨很雜,沒有形成規模,產業化低,因此也沒有產生品牌效應。
(三)以原產品銷售多,沒有實現深加工。
由于本地沒有發展相應的加工企業,因此生產的農產品雖然質量上乘,也只能直接以原產品外銷,沒有工業增加值。同時,由于外銷的運輸費用等問題,使得農民生產的原產品價格偏低,影響農民收入的提高。
(四)散銷居多,“訂單農業”少。
賀州的農產品,相當部分以散賣形式銷售,外銷部分也由商販直接到生產地收購,而通過合同訂單的交易相對較少,這不利于農民擴大生產規模,影響生產發展。
以上問題,使得賀州的農產品市場狀況不佳,尤其在市外、省外市場所占份額很小,或是有市無價,一定程度上影響農民的增收。產生問題的原因,筆者認為有幾點:
一是農民以及農產品的經營者品牌意識不強,沒有充分認識創品牌對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促進增收所起的重大作用,對創品牌提高產品、商品的'附加值不夠重視。
二是宣傳和引導工作還做得不夠,在農村工作中,政府和有關部門更多的是注意引導生產什么,發展什么,而在引導農民運用農產品商標和地理標志增收,實施“品牌富農機制”上相對欠缺。
三是小農意識在農村、農民中還比較嚴重,在如何促進農業產業化、市場化方面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二、促進農產品品牌戰略縱深發展的對策和措施
服務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的一項重要工作任務,也有義不容辭的責任。發揮工商行政管理職能作用,從“品牌富農”著手,宜采取以下對策和措施:
一是積極引導農民利用注冊商標實施品牌戰略。要將商標注冊工作從城市延伸到農村,從工業產品延伸到農產品。特別對富有特色、生產規模較大的農產品,加大引導力度,提高農民運用農產品商標和地理標志增收,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意識。要積極采取扶持和鼓勵的措施,如采用財政補貼辦法,對大宗質好的農產品先行注冊商標,再組織農民、涉農企業使用,創出品牌。
二是要引導發展“公司+農產+商標”的經營模式,切實發揮農產品商標和地理標志在促進農業產業化,市場化中的積極作用。農產品生產和銷售沒有形成完善的網絡,包裝五花八門,品質再好、規模再大也難形成品牌。通過實施“公司+農產+商標”的經營方式,組織農戶、銷售大戶對同一類農產品使用統一品牌和包裝,才能真正促進本地農產品牌戰略的縱深發展,開拓市外、省外市場。在這方面我們已作了嘗試,去年由我局征集適合賀州農產品使用的共用商標,如“八步香”商標等,并印制統一的包裝袋,包裝箱,供有關農戶和涉農企業共同使用,同創品牌,這在促進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上已初顯成效。
三是要引導發展“訂單農業”。將發展“訂單農業”與創品牌工作有機結合起來,以創品牌作為發展“訂單農業”的基礎,以發展“訂單農業”提高農產品品牌的知名度,拓寬市場份額。對本地大宗的農產品,如馬蹄、柑、橙等,尤其要建立和創新合同幫農機制,以更有利地促進農產品流通,提高農民生產和發展品牌的積極性。
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關鍵在于宣傳和引導,因此,要運用各種宣傳方式和手段,宣傳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的作用和意義。讓廣大農戶、涉農企業增強品牌富農的意識,積極使用農產商標和地理標志,促進生產、流通,最終實現增收的目的。
農業品牌調研報告 篇16
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是推進農業農村經濟跨越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促進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為了了解我市現代特色農業發展情況,市政協財農委于九月中旬組織部分委員并會同市農業局等相關部門,在喬萬榮副主席的帶領下,先后赴靖邊、榆陽、神木等縣區進行了視察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榆林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現狀
(一)自然地理和農業發展基本情況
榆林地處毛烏素沙漠與黃土高原過渡地帶,總土地面積43578平方公里,耕地總資源1646.3萬畝,農業人均5.6畝,常用耕地956萬畝。以古長城為界,北部為風沙草灘區,占總面積的42%,土地廣闊,地勢平坦,地下水位高,灌溉農業較為發達;南部為丘陵溝壑區,占總面積的58%,土層深厚、土質優良,主要為早作農業區。榆林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氣候干燥,雨熱同季,四季分明,適宜谷類、豆類、薯類等多種作物生長。XX年,全市農業總產值110億元,其中種植業產值60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402元,糧食總產量132萬噸,農民人均占有糧452公斤。
(二)現代特色農業的基本內涵
特色農業是指具有獨特的資源條件、明顯的區域特征、特殊的產品品質和特定的消費市場的農業產業。現代特色農業是相對于傳統農業而言的,它是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發展現代特色農業,就是以資本、物質和技術等先進要素為基礎,對傳統農業進行改造,以工業化的生產手段裝備農業,以先進的科學技術提升農業,以社會化的服務體系支持農業,以科學的經營理念管理農業,最終實現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發展現代特色農業,從過程看,是依靠科技,培育名牌,實現農業的集約化生產、區域化布局和產業化經營;從結果看,是不斷提高特色農業的生產水平和產品檔次,實現農業的高產、優質、高效和可持續發展。
(三)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的現實條件
一是榆林的工業化已進入中期階段。XX年人均gdp達到4360美元,在經濟規模上已具備反哺農業的條件和能力。二是榆林的自然資源和經濟優勢明顯。具備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的土地優勢、生產優勢、品質優勢、規模優勢、市場優勢、生態優勢,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潛力巨大、前景廣闊。三是榆林現代特色農業建設已初見成效。
(四)現代特色農業建設的主要成效
近年來,榆林市經濟發展一直保持著持續快速增長的勢頭,市委、市政府站在宏觀、全局、長遠的戰略高度,明確提出了“礦業開發強市,特色農業富民”的發展思路和建設“兩基地一中心”的發展戰略,現代特色農業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
1、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全市“三田”面積達到410.8萬畝,其中水地111.3萬畝,壩地37.2萬畝,梯田262.3萬畝;建成各類水庫73座,總庫容量達到10.52億立方米;農業機械及配套農機具擁有量達到10萬多臺,農機總動力達到219.79萬千瓦;農村戶用沼氣池建設達到2.3萬口,農村人居環境優化明顯。“十五”以來,糧食產量基本穩定在100萬噸以上。主要農產品供給由長期短缺轉變為總量平衡,部分產品出現區域性、結構性過剩。
2、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種植業內部結構逐步由糧經二元結構向糧、經、飼三元結構轉變。優勢明顯、特色突出的農產品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生產的勢頭明顯加快,“北種、南豆、東棗、西薯”的特色優勢產業格局初步形成。
3、農業科技研究推廣成效漸顯。近年來,全市各級農業部門先后承擔中、省、市重大科技項目100多項(次);引進、試驗、示范推廣各類作物新品種800多個,良種覆蓋率達到85%以上;建立各類試驗示范基地(點)160多個,累計面積達200多萬畝。XX年馬鈴薯、玉米、蔬菜刷新7項全國高產記錄,小雜糧首次創立7項全國高產記錄。
4、農業產業化水平進一步提升。全市各類農產品加工企業已發展到5000多個,鄉級以上農產品購銷企業已有1000多家,擁有各類農產品營銷市場300余個。圍繞區域特色產業,各類加工、營銷企業逐步發展,“訂單農業”、“科研單位+企業+基地”等多種模式的產業化經營機制在探索中得到有序發展。
5、土地流轉機制得到不斷創新。較為典型的'有“孟岔模式”和“東坑模式”,米脂縣銀州鎮孟岔村成功地把全村182戶承包的2142畝山地流轉到8戶農民手中,靖邊縣東坑鎮規模化、集約化的現代設施農業,都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全市簽訂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合同5萬多份。
6、農民生活水平得到穩步提高。以來,榆林農業和農村經濟穩步增長,XX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110.24億元,實現增加值66.11億元,分別是1999年的6倍和7倍。XX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比1999年增加了2442元,增長幅度達254%。
二、制約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一)對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的重視和支持有待進一步提高
在政策層面上,優先發展工業的指導思想不僅要農業為工業發展提供糧食、原料、資金、勞動力和市場,還通過價格機制為工業發展提供資本積累及后續投資。長期以來形成的二元經濟結構,使資金、技術、人才等資源配置上形成了明顯的城市偏向。
在現實發展中,以能源工業為動力的跨越式發展,凸顯出“三大失衡”問題:一是產業結構失衡。XX年我市三次產業的增加值之比為6.5:78.7:14.8,呈現出明顯的一產弱、二產強、三產滯后的特點。二是區域南北經濟失衡。XX年南六縣gdp總和72億元,僅占全市的7.1%;農民人均純收入2909元,比全市平均水平低493元。三是城鄉發展失衡。XX年榆林城鄉居民人均收入之比為3.58:1,差距為8795元。農村在教育、就業、醫療、文化、衛生、社保、社會管理等方面的人均投入遠低于城市,社會事業發展與城市相比滯后明顯。
在工作措施上,盡管已將現代特色農業基地建設列入“兩基地一中心”三大任務之一,并制定出馬鈴薯、玉米、小雜糧、蔬菜等六大特色產業的發展規劃、任務目標等,但縣區及鄉鎮仍停留于只建點不擴面、只引進不創新的傳統農業生產模式,沒有有效地整合現代農業科技和管理資源,行政推動力不強。
(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機制尚未形成
能源化工基地建設推動了整個經濟跨越發展,但由于資源開發體制以及財稅體制的不盡合理,導致地方政府沒有足夠的財力支持“三農”。同時,“三農”工作與能源化工基地建設沒有得到同等重視、同等加強、同等組織、同等支撐,缺乏政府的統籌運作。在能源化工建設浪潮中,廣大農民不僅沒能參與進來,分享工業利潤,一些農民還因此要成為“生態災民”。生態環境治理法律、法規和政策缺失,“誰破壞,誰治理”的責任難以落實,治理經費“懸空”,治理基金機制尚未建立。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還停留在行政手段、政治號召的層面上,沒有形成制度機制,至XX年,全市仍有貧困人口38.7萬。
(三)農業投入、資金整合和金融支持不足的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較好解決
近年來,中央在增加農業投入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加上市縣逐年增加的投資,農業投入不足的矛盾得到很大緩解。但從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的需要看,農業投入仍然嚴重不足。這既表現在國家公共財政資金投入不足,并且過于分散,也表現在金融支持力度不夠。
資金投入不足。由于資源開發體制以及財稅體制的不盡合理,導致地方政府沒有足夠的財力支持“三農”,直接用于農業科技推廣的投入少、涉及面小。一些增產效果明顯、經濟效益好的新品種、新技術基本上局限在示范區內。目前世界上發達國家用于農業科研推廣的經費占農業總產值的2%—4%,發展中國家平均約占1%,而我國只占0.5%,榆林市則更低,不足0.3%。全市各級農業部門裝備簡陋,監測、分析化驗等設備嚴重短缺,多數鄉鎮農技部門名存實亡,沒有固定的辦公場所,工作條件差,農業科技人員有技術、無設備,缺乏展示技能的平臺,服務手段落后,工作效能受到很大制約。
財政支農資金投入過于分散。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調查統計表明,政府對農業的投入渠道多而且亂,分散在10多個部門,約28個項目渠道,既增加了管理運行成本,又降低了農業資金投入使用效率。究其原由,一是由于資金來源分散,各級事權劃分不明確,資金使用范圍模糊。部門各自為政,缺乏有機協調,導致農業投入混亂,資金使用效益不高。二是資金分塊管理,難以形成整體合力。由于農業基礎設施、科研、生產、流通等方面的財政資金分屬不同的部門管理,造成了“撒胡椒面”的現象,財政資金難以合理配置。三是政出多門,監督不力,農業資金流失嚴重。盡管近幾年加強了農業財政資金的制度建設,但截留、挪用支農資金的現象仍屢見不鮮。
農村經濟缺乏金融支持。一方面,金融資本集中于能源開發地區,廣大農村的資金來源渠道很窄。另一方面,金融機構在農村的撤并精簡也導致了農村資金投入不足。農民除在信用社獲得小額貸款外,在其他機構很難獲得金融支持。再則,一些涉農企業由于無資產抵押,很難獲得銀行貸款。榆林市生財農業機械科技有限公司,是陜西省“民營科技優秀企業”,先后開展了30多項農機新技術,獲國家專利6項,省、市科學技術進步獎7項,產品輻射周邊幾個省區,實用價廉供不應求。就是這樣一家企業,因沒有銀行貸款所需的固定資產抵押,在微利經營的艱難生存發展過程中,全是靠高利息與私人貸款擴大生產規模的。
(四)農副產品加工能力和農業產業化程度仍然較弱
全市從事農產品加工的企業數量雖多,但布局不合理,發展不平衡,整體水平較低。相當多的農產品加工企業與農戶只是一種松散的買賣關系,沒有形成長期、穩定的一體化經營。同時在加工中存在著加工初級產品、傳統產品、低檔次產品多,精深加工產品、高科技產品、名牌產品少等問題,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農村主導產業不突出,產業化程度較低。全市至今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規模化、集約化生產基地。農產品加工企業規模小,只占總產量的30%。農業產業鏈短,產銷環節關聯度不高,還沒有一項產業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產業化經營格局。
(五)農業科研與推廣體系不健全,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
目前,市級農業科研與推廣單位有技術人員462人,縣均109人,鄉鎮均2.5人,30歲以下的僅占4%,呈“倒金塔”式的不合理結構,不能充分發揮其職能。科技管理、農業科研和農技推廣等涉農部門仍然沿用計劃經濟下的管理模式,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創新體系尚未建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速度慢、效率低,一些成果的推廣仍然存在著點上增產增收明顯,面上不顯著的現象。
(六)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亟待提高
據統計資料,我市農民勞動力中,文盲、半文盲31萬人,占21.6%;小學文化程度54.6萬人,占38.1%;初中文化程度49.5萬人,占34.5%;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5.7%。許多農民不會應用科學技術種田,不會配方施肥,不懂科學養殖,不會合理使用化肥、農藥及各種添加劑。在農民素質還未達到現代化特色農業要求的情況下,一方面,農民生產出來的農產品賣不出去,另一方面,市場所需要的優特農產品又很難生產出來,農業結構調整在低水平上重復,很難達到預期效果。
(七)自然生態環境脆弱,農業基礎設施滯后
北部風沙侵蝕還沒有得到根本遏制,南部85%以上是丘陵溝壑區的山坡地,自然災害頻繁。基本農田面積小,全市水地僅占農耕總面積的17.2%,人均只有0.4畝。水資源較為貧乏且時空分布不均勻,區域性和季節性缺水問題普遍存在,全市水資源總量37.41億m,綜合水量9萬m/k㎡,是全省綜合水量21.35萬m/k㎡的42.4%,全國綜合水量26.8萬m/k㎡的33.6%。用水比例也不協調,農業、工業、城鄉居民生活用水比例為78:13:9。農業用水效率低,灌溉水利用系數約為0.40,低于全國0.45的平均水平。水利設施老化,水利工程建設滯后。機電排灌面積比重小,農田灌溉無法保證。土壤肥力不高,中低產田面積大。
三、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的對策建議
(一)進一步提高認識,為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提供行動先導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要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高度,充分認識現代特色農業與能源化工兩個基地同等建設、地下資源與地上資源同步開發的重要性,深刻理解地下資源日漸枯竭后地上資源對推動榆林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意義。當前,全市能源工業的快速發展和財政的快速增長,已具備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能力。因此,應把現代特色農業建設作為扭轉榆林“三大失衡”、解決“三農”問題的切入點,與能源化工基地建設統籌思考,把工業經濟中適應社會化大生產、符合市場經濟規律、能夠有效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等經營理念,移植和導入農業領域。用抓工業的理念謀劃發展現代特色農業,同等規劃定位、同等設立機構、同等資金扶持,嚴格準入門檻,建立退出機制,確定合理的生態補償機制,通過工業化的生產組織方式,支持現代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和生態建設。抓好農業生產過程中的資本運營,發揮各類市場主體的積極性,使能源化工基地、現代特色農業基地統籌協調發展,走出一條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城鄉統籌發展道路。
(二)進一步加大投入整合資源,為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提供資金支持
首先,要加大財政投入。把市本級財政每年新增財力的30%用于現代特色農業和新農村建設落到實處,各縣區也要逐年增加財政投入,逐步建立起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政策機制。其次,要探索整合財政支農資金方式。一是以縣為主統籌安排使用支農資金。二是圍繞發展主導產業進行整合。三是打造項目平臺進行整合。此外,還可以進行分類歸并、切塊“打包”等方式整合。通過資金整合,既有利于集中財力辦大事,也有利于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第三,充分發揮金融支持“三農”的作用。鼓勵各類資本到農村投資創業,設立村鎮銀行、貸款公司和農村資金互助社,積極探索通過金融支持“三農”的有效途徑。此外,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整頓規范民間信貸融資市場,扶持涉農企業健康快速發展。
(三)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創新開發機制,為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發展增強活力
我市農業抗災能力弱,不斷改善農業的設施裝備條件,是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的迫切需要。北部地區在堅持搞好農田水利設施的新建、續建和配套工程建設的同時,應因地制宜積極推行旱作農業。神木縣的解家堡鄉趙家溝村旱作農業示范基地,計劃投資400萬元,今年縣財政投入80萬元,通過配方施肥、覆膜密植、優選良種等旱作農業新技術,已初見成效,莊稼長勢喜人,這對能源開發縣區發展農業具有典型示范作用。在南部地區繼續重點發展旱作設施農業;進一步搞好農業綜合開發,支持土地平整、土壤肥力改造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大力開展小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確保基本農田數量穩中有增,質量不斷提高;推廣節水灌溉技術,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數,擴大節水灌溉面積;搞好林權制度改革,加大封山禁牧力度,鞏固退耕還林成果;積極發展戶用沼氣和太陽能、風能等農村新能源,鼓勵發展循環農業;積極推進以馬鈴薯、玉米為主的糧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提高農作物秸桿綜合利用水平。同時,鼓勵農民發展現代設施農業、生態農業、休閑農業和新型農產品加工業,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反季)”。
創新開發機制,在堅持農村土地承包基本政策不變的情況下,建立土地流轉機制。結合我市實際,按照“依法、自愿、有償、有序”的原則,加強對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的引導和管理,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米脂縣孟岔村的創新土地流轉機制、整合資源發展紅棗產業的模式,改變了土地分散、難以形成規模優勢的局面,為集約化經營、規模化發展創造了條件,值得推廣和借鑒。
(四)進一步提升產業化和品牌化,為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提供強力支持
以推進現代特色農業產業化經營為重點,把全市主導產業做強,把區域性優勢產業做大,把地方性特色產業做優。一是選擇一批發展潛力較大的龍頭企業,實行重點扶持,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反哺農業、帶動農戶的作用。二是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引導和規范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三是加快建設標準化生產基地,提高市場占有份額。四是提高農副產品加工能力,特別是精深加工能力,在加工中延伸產業鏈,提高農副產品增加值。五是加快批發市場建設,完善信息服務網絡,逐步形成以大型批發市場為中心、各地專業市場為骨干、遍及城鄉集貿市場為基礎的農產品市場體系。
發展現代特色農業,還應堅持品牌化生產。特色農產品原產地獨特的資源條件和地理環境,具有不可替代的自然壟斷性,是保證特色農產品質量的前提。為此,我市一是應盡快編制農產品生產標準體系,通過標準制定來規范生產技術,提高產品質量;二是要加強農產品商標、證明商標、產品標識,以及農產品加工企業和有關機構的互聯網域名的注冊登記,同時,要加快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認定和特色農產品的地理標志保護登記工作;三是要健全市縣兩級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體系,不斷提高特色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有效地促進我市現代特色農業的健康發展。
(五)進一步建設現代農業服務體系,為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提供特質保障
現代特色農業是以資本高投入為基礎,以工業化生產手段和先進科學技術支撐,有社會化服務體系相配套,用科學的經營理念來管理的農業形態,應有計劃有步驟地建立農業公共服務體系,為農業、農民提供必要的公共產品。一是以科技興農為中心,加強科技創新和服務體系建設。建立科研開發、技術推廣、教育培訓三大服務組織網絡,形成多元化、綜合性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二是以制定和完善農產品質量標準為重點,加強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建設。從我市實際出發,制定和實施主要農產品質量標準、衛生標準,完善農產品質量監督檢測體系,加大對農產品質量特別是有毒有害物質的監測,增強市場競爭能力,用標準化的手段來培育名牌產品。三是以優化發展環境為目標,加強農業執法體系建設。建立健全農業法制工作機構,突出抓好種子、農藥、肥料、飼料等農用生產資料的質量監督、檢驗和登記以及耕地保護、動植物檢疫等農業行政執法工作,切實保護好農民的合法權益和農業經濟秩序。四是組建完善農民各類專業合作組織,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根據我市確定的主導優勢產業,落實配套措施,安排扶持資金。積極支持組建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避免千家萬戶闖市場的高風險低效益,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提升產業化經營水平。同時要加強對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管理,規范和明確其興辦條件、組織機構、運行機制、利益分配等基本要求。不斷完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行業協會的服務功能,進一步發揮其橋梁紐帶作用,提高農業的市場化、組織化程度。
(六)進一步注重科技創新,為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提供人才技術保障
在工作思路上,首先要本著“穩定公益性,放活經營性”的思路,穩步推進農業科技推廣體制改革,繼續實施人才強市戰略,重視以政策吸引人才,用項目聚集人才,靠環境留住人才,建機制激勵人才,造就一支具有現代科技知識和經營創新才能的科技人才隊伍,為全市農業發展做貢獻。其次要轉變農業科技工作思路,重點開發和推廣優質高產高效技術、加工貯運保鮮技術和降耗增效技術,加快高新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加強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和設施技術與傳統技術的結合。第三要加快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的引進推廣步伐,加速科技成果轉化,使農業科技貢獻率不斷提高。為推動現代特色農業發展提供人才和技術保障。
在工作措施上,一是要健全農技推廣網絡。在強化農業科技創新的基礎上,加快完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健全市、縣、鄉、村四級農技推廣網絡;二是要增設研發機構。以農科教、產學研、科工貿相結合等各種方式,組建農產品深加工研究中心、旱作節水農業研究中心、農業生物繁育中心等研究機構,改變研發體系不健全,農業科研成果儲備不足的狀況;三是要組織培訓農民。加大對農民科技培訓力度,重點培訓種養能手、科技帶頭人、農村經紀人和專業合作組織領辦人。加強成套生產技術推廣,著力解決好特色農業生產中的各項關鍵技術,引導農業科技新成果進村入戶。
(七)進一步加強領導,為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提供組織保障
一是強化組織保障。用建設能源化工基地的組織領導方式,建設現代特色農業基地,進一步明確分管領導職責,加強領導力量。克服將“重中之重”打印在文件上、停留在口號上,流之于形式。二是夯實領導責任。各級政府是推動現代特色農業的第一責任人,落實目標責任制,把年度建設任務、財政扶持額度作為硬性指標納入各級黨委、政府的年度考核中。三是明確部門職責。涉農部門要立足本部門職責,做好現代特色農業基地建設的相關工作,鄉鎮和村級要抓好群眾引導發動和具體實施。通過加強組織領導,夯實責任,明確職責,形成黨政重視、上下聯動、齊抓共管、強力推進的工作態勢,為推進榆林現代特色農業建設構建有力的組織保障體系。
農業品牌調研報告 篇17
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與其他項目有機整合有利于項目資金優勢互補,有利于減少多頭申報、重復建設和解決多頭管理、分散使用的問題,有利于實現“一步規劃、分步實施、集中連片、持續開發、擴大規模”的目標,有利于切實發揮財政資金的最大效益。從而進一步提高區域范圍內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條件,促進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為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步伐奠定堅實的農業農村基礎。但在實踐整合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
一、主要問題
(一)資金申報階段
其他項目資金大多需要對上爭取,地方為了爭取上級項目專項資金,需要根據不同的項目管理部門和項目資金性質,對每個項目都要編撰實施方案等申報材料。而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與其他項目申報時間又不一致,這就在申報時可能存在不知道其他項目資金有多少,能夠做些什么。這就使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無法與其他項目資金形成很好的優勢互補作用,致使項目實施中可能就存在項目調整或變更。
(二)規劃設計階段
由于整合的資金性質不同,在規劃設計階段可能存在使用的標準就不同。如:公路建設,交通資金的規劃設計使用的是交通部門的標準,其他資金的規劃設計使用的可能就是農機部門機耕道的標準。在概算方面,各項目主管部門使用的概算標準可能不一樣。另外,有的項目需要農戶投工投勞,屬財政補助項目;有的項目又是財政全額預算。這就會造成在今后工程整合發包時,一樣的工程不同的單價,不同的要求。
(三)組織實施階段
1、整合項目實施監督管理要求不一樣。有的項目需要聘請監理(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有的項目是要求村組、群眾代表組成監督小組對項目實施進行監督管理。由于監理單位與監督小組的專業、素質不同,在項目監督管理中無法一致。
2、整合項目建設方式可能不一樣。有的項目由工程隊施工,有的項目由農戶自建或村委會委托建設,這就需要項目主管部門和項目實施鄉鎮增加更多的現場技術人員和指導人員。這樣整合項目實施的組織協調困難加大。
3、整合項目實施對農戶的要求不一樣。如:國土整理項目不用農戶自籌,而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必須農戶自籌,項目區農戶存在攀比心理,給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實施增加了一定的難度。
4、整合項目實施招投標規定不一樣。有的項目要求農戶投工投勞參與建設,實施“民辦公助”,有的項目要求嚴格按招投標管理規定進行全包建設,這些都會給項目實施和管理帶來較大難度。
(四)驗收報賬階段
1、整合項目驗收確認有一定難度。有的在整合項目實施時,并沒有明確哪種資金實施哪一部分,可能是把兩種或多種資金合起來做一個工程,但項目驗收又是各個項目驗收各個項目。驗收時就會無法確認各種資金完成的具體工程量。
2、整合項目報賬難度大。由于是整合資金實施,可能存在一個工程的建設由兩種或多種資金構成,如何實施報賬,在哪種資金中報賬多少,存在一定困難和問題。比如: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與其他項目資金整合實施,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基建工程需要進行竣工審計,但絕大部分其他項目資金不需要竣工審計,只是通過財政投資竣工結算評審就可以與施工單位進行結算。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基建工程竣工審計需要縣級農發機構承擔一定的審計費用,并作為工程成本間接費用列支報賬;而對于整合項目在進行聘請中介機構或審計局進行工程竣工審計時,不可能只審計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而不審計其他項目資金投入部分(實際上有的項目也無法分開),這樣就會多產生審計費用。
二、對策建議
要真正改變財政資金使用分散、效益低下的狀況,就必須加大農業綜合開發與其他項目資金整合的力度,集中財力辦大事,形成規模出效益,實現“開發一片、見效一片”的目標。
(一)高度重視,形成整合機制
1、提高到項目整合的`認識。深入推進項目資金整合,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客觀要求,是推進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的重要舉措,是加強財政管理、推進財政改革的重大措施,是做好新形勢下財政工作的迫切需要。特別是縣級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要高度重視,充分認識深入推進項目資金整合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全面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認識,努力克服對財政資金整合的認識還不到位、一些部門和單位對項目資金整合仍有畏難情緒等困難和問題,積極創新,深入推進項目資金整合工作,形成機制,以保長效。
2、建立健全整合機制。在整合機制上要做到:一是成立整合機構,落實責任和人員。縣級政府應當成立財政資金整合辦事機構,負責對全縣項目整合工作進行統一協調和組織實施。同時,要明確縣級相關職能部門的責任,按統一要求進行項目整合,確保整合項目實施具有可操作性。二是要明確整合范圍。要根據中央、省、市關于整合項目資金的要求,積極探索農業綜合開發與土地整理、扶貧開發、新農村建設、農村中小型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科技推廣等其它項目資金相互配合、統籌安排的投入機制。三是堅持整合原則。按照“統一規劃、統籌安排、渠道不亂、用途不變、優勢互補、各記其功”的原則,圍繞農業產業化和新農村建設,將各類項目資金捆綁使用,充分發揮各類項目資金互相支持、相互配合的聚合效應,提高項目建設標準和資金使用效益,避免重復投資,避免低水平的重復建設。
(二)統一規劃,分步實施
科學規劃是整合項目資金、實行規模開發的前提和基礎。沒有一個統一的中長期規劃,就很難對財政資金進行統籌安排,就仍然會“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整合資金、規模開發就會是一句空話。因此,縣級政府應當對某個區域或哪些鄉鎮發展什么主導產業,建設哪些基礎設施要有一個統一的規劃。在農業綜合開發的統一規劃中要堅持“因地制宜、集中連片、科學合理布局”的原則。一是注重項目區選擇的科學性。在深入調研、認真分析的基礎上,堅持集中連片規模開發、整合項目集約建設的原則,根據基礎條件好、開發潛力大的標準,選定農業綜合開發與其他項目資金有機結合起來的項目區。二是注重項目建設內容的完整性。整合項目區的總體規劃和年度實施方案編制,要按照“圍繞產業搞開發、搞好開發促產業、做大產業促增收”的總體思路,緊緊圍繞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業綜合生產效益兩大目標,做到既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又有高效農業發展社會公共服務項目。三是注重項目工程的互補性。針對國土、交通與農發辦之間項目建設內容交叉、標準不一的實際,對同類工程采取規劃時地點結合、建設時工程互補的辦法進行處理,確保工程標準一致、質量可靠。四是注重項目建設時間的連續性。為真正發揮規模開發效益,規劃時始終堅持大手筆、高起點的原則,實行“滾動開發”、分步實施,而不是“遍地開發”,既有總體規劃,又有年度實施計劃,確保項目區建設時間的連續性。
(三)有序管理,統一實施
1、整合項目要做到有序管理。對農業綜合開發與其他項目資金整合實施的項目,要落實牽頭部門,避免多頭管理,最終造成無人管理的問題;要形成整合項目實施方案,對整合的各個項目的實施地點、實施內容、資金投入、資金報賬等進一步明確,對項目實施的管理責任進行明確,做到整合項目只有一個牽頭部門,根據實施的內容明確責任人和技術指導人員,確保項目實施有人管理、有序管理。
2、強化項目實施管理。實行“四個統一”。一是統一質量標準。根據有關行業標準,結合總體規劃,統一規范路、渠等基礎建設項目的工程質量標準,使工程質量管理有章可循。二是統一管理程序。要對每個項目制訂詳細具體的實施方案,要對整合項目實行“一名領導、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工作機制,杜絕一個項目多人領導、多人管理。嚴格執行合同管理制、質量監理制,對凡不執行上述規章制度的,或未按規劃設計施工且工程質量不合要求的一律實行“四不”,即不收方、不驗收、不報賬、不劃款。同時,采取現場查看、臨時抽查和定期檢查相結合的方式,加強技術指導、質量監督和矛盾協調。三是統一竣工驗收。明確了復驗內容,規定復驗程序。縣級復查驗收時,要請紀檢監察、審計、財政、發改以及有關職能部門人員為成員組成的縣級驗收工作小組,對項目工程嚴格統一驗收,凡經復核驗收不合格的一律不予辦理資金結算手續。四是統一建后管護。工程竣工驗收后,統一移交所在鄉鎮、村管理和維護,要求項目所在鄉鎮成立工程管護領導小組、村成立管護委員會,制訂管護制度,明確專人負責,籌措管護資金,進行經常性管護,并鼓勵發展農民用水協會建立長效管理機制,確保項目工程發揮長久效益。
(四)強化資金管理,規范資金報賬
目前,農業綜合開發和扶貧開發資金實行了縣級財政報賬制,其他大部分項目資金實行鄉鎮財政報賬。要進一步完善項目資金管理辦法,規范運行操作,加強了資金運行全過程的監管,提高了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
1、規范管理制度。要進一步完善項目資金的管理辦法,對報賬核算的范圍、程序、手續等方面進行統一和規范;明確項目資金管理實行專人專賬核算管理制度,專款專用,專賬核算,嚴禁違規列支財政資金。同時,在形成的整合項目實施方案中,要明確各個項目報賬金額的比例。如:一項目整合了兩類資金進行實施,在整合實施方案中就要明確:整合項目要分類報賬。要根據中標金額乘以各類資金預算時所占的比例,為各類資金報賬時的金額。從而使報賬時有依可循,避免項目資金之間相互擠占。
2、規范報賬程序。對項目資金,原則上由財政部門按規定程序直接將資金結算給施工單位或供應商。對報賬手續不規范、支出內容不合規、項目主管部門審核意見不明確的報賬項目,財政不予報賬。對農民的補助支出按涉農補貼“一折通”要求直接發放到戶。特別是工程竣工后,要由施工單位提出驗收申請,項目實施鄉鎮進行初步驗收,再申請縣級部門進行復查驗收。縣級驗收要由紀檢監察、審計、財政、發改以及有關職能部門人員為成員組成縣級驗收工作小組,并邀請監理單位參與竣工驗收,填制工程驗收單,施工單位報帳時必須做到五有:有申請表、有驗收單、有正式施工發票、有工程預算、工程決算、施工合同,做到程序規范,資料齊全,手續到位,報帳及時。
農業品牌調研報告 篇18
農業特色產業作為促進麗江市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角,長期以來,市委、政府及相關部門都將其與全市農業發展、農村穩定、農民增收緊密結合在一起,立足實際,依托區位、資源優勢,抓項目、建基地、扶龍頭,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增強農村經濟“造血”功能,切實加快了全市農業特色產業的發展步伐。
一、麗江市農業概況
麗江市土地面積21219平方公里,山區、半山區占全市總面積的,轄古城、玉龍、永勝、華坪、寧蒗一區四縣,共63個鄉鎮、辦事處,450個居(村)委會,5121個居(村)民小組;全市總人口萬人,其中農業人口萬人,占86%,22個少數民族,人口萬人,占58%;據統計部門統計,末,我市經常用耕地面積為萬畝,農作物總播面積為萬畝,糧食總產萬噸,農業總產值萬元(當年價),其中畜牧業產值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53元。
麗江市區位優勢較好,環境無污染,地形地貌復雜多樣,境內最高海拔5596米,最低海拔1015米,“立體氣候”特征明顯,生物資源富足多樣,具有發展農業特色產業得天獨厚的條件。
二、采取的思路及措施
近年來,市委、政府堅持走“特色化、區域化”的發展道路,深化農業農村經濟結構調整,進一步鞏固傳統產業,提升優勢產業,發展新興產業,依托產業化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按照“突出特色建基地、圍繞龍頭建基地”,把基地建設與特色產業培育緊密結合起來。特別是初,我市提出推進“六個一工程”,狠抓“八項措施”的農業發展思路,更有力的促進了我市農業特色產業的發展。
(一)產業發展采用新模式
根據麗江實際,通過采用各種類型與組織模式推動農特產業發展:以龍頭企業帶動的“公司+協會+基地+農戶“的形式;以合作經濟組織帶動型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戶”的形式;四位一體型的“企業產業聯合會+大戶+農民”的形式;通過培育專業市場帶動發展的形式;以特色產業帶動的“公司+特色產業+農戶”的形式;以農業園區帶動的“高新技術開發區+示范農戶”形式。
(二)加大科技創新和科技推廣力度,提高產業化經營科技水平
建立和完善科技服務體系,興辦各類科研生產經營實體,加快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充分調動各部門科技人員為農業產業化服務的積極性,吸引年輕的農業科技人才投入科技興農事業。同時,采取切實有效措施提高農民素質,切實改變農民的傳統觀念,培養他們的市場經濟意識。通過不同的形式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知識和經營管理水平,學會運用先進科學技術。
(三)積極發展和完善新型的利益聯結機制,維護好農民利益
通過行政的手段,制定各項政策措施,與市場機制相結合,完善分配制度,維護好各個經濟主體的合法權益。鼓勵龍頭企業設立風險資金,采取保護價收購、利潤返還等多種形式,與農戶建立緊密、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引導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入股,實行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與龍頭企業結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
(四)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
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是提高麗江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的重要舉措。通過名牌帶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盡快形成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具體實現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目標。著力提升農業產業經營水平,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農業綜合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五)建設“六個一工程”
1、認定一批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目前全市共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8家,其中1戶為國家級龍頭企業,7戶為省級龍頭企業,且均享有產品外貿經營進出口權,30戶為市級龍頭企業,都給予了相應的扶持。全市38個國家、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可提供就業人數達4000多人,能帶動農戶20多萬戶。
2、建設一批市級特色優勢農產品基地:末,全市共有優勢特色農產品基地80萬畝,其中主要有冬早蔬菜5萬畝左右、加工型馬鈴薯6萬畝、優質米基地10萬畝、雜豆蕓豆10萬畝,油菜7萬多畝。
3、發展一批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全市現有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約170個,會員達12700人,切實提高了我市農產業化經營的組織化程度。
4、樹立一批農村能人和科技帶頭人:全市共有農村能人34人,科技帶頭人25人,他們通過科技服務、大辦特色示范樣板、創辦農產品基地等,在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村經濟發展中起到了顯著的示范帶動作用。
5、創建一批麗江農產品品牌:全市共注冊商標的農產品共有37家37個產品,農產品發展呈現出品類齊全、快速發展的趨勢。
6、培育一批種養殖業大戶:我市種養殖業大戶已發展到797戶(其中種植業大戶333戶,養殖業大戶464戶),種植作物涉及到糧食、蔬菜、林果、花卉、藥材、烤煙等各類糧食、經濟作物,大戶種植面積達5萬畝左右,提高了農民科學種田、規范管理的水平,促進了單產的提高,實現了增產增收的目的。
(六)狠抓了“八項措施”
1、推廣經驗促增收:近年來,經過開拓性的探索和實踐,找到了促進農民增收和改變農村落后面貌的一些典型經驗:如玉龍縣的“魯甸經驗”,期納鎮滿官村“黨建帶村建,村建帶民建”、“支部+協會”、“企業帶動轉移勞動力”的經驗,在在全市各地得到了進一步的推廣,成為全市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經驗。
2、宣傳惠農政策促增收:通過及時貫徹減免農業稅、下發糧食直補資金、實行購機補貼等政策,減輕了農民負擔。
3、調整結構促增收:在穩定糧食總產、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上,圍繞龍頭企業的原料需求,從早、巧、晚、特四個方面來調整結構,打時間差、節令差,打特色品牌,集中精力抓好優質稻、烤煙、青梅、甘蔗、畜牧業、冬早蔬菜、魔芋等重點產業,積極培育紅花、特色中藥材、朝鮮薊、花卉等新興產業,因地制宜,走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特色農業發展路子,使農業產業發展做到突出重點,各具特色,適度規模發展,充分發揮了各地的區域優勢,使農業生產的優勢產品向優勢產業集中,優勢產業向優勢產區集中,以實現區域產業的產業效益、基地建設的規模效益、特色作物的特色效益。
4、科技服務促增收:大力推廣了農業新技術和優質高產新品種。
5、圍繞市場促增效。
6、勞務經濟促增收。
7、加工增值促增收。
8、防疫減災保增收。
三、農業特色產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市委、政府及農業部門根據麗江實際,確定了我市“水果、蔬菜、藥材、野生菌、雜糧、優質米、烤煙、魔芋、畜牧,勞轉”十大特色產業加以大力發展扶持,并相應在全市范圍內選定授予了“玉龍縣魯甸藥材之鄉、太安馬鈴薯之鄉,古城區七河生豬養殖之鄉,永勝縣三川優質米之鄉、期納冬早蔬菜之鄉,華坪縣榮將芒果之鄉,寧蒗縣新營盤蘋果之鄉”七個重點產業鄉鎮,積極引導農戶走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道路。
(一)種植業
1、水果產業
全市水果面積29萬畝,年水果總產量萬噸,總產值億元。
①蘋果產業:目前,我市蘋果面積穩定在8萬畝左右,產量萬噸,產值5000萬元。其中,寧蒗縣5萬畝,玉龍縣萬畝,永勝縣萬畝,華坪縣萬畝,古城區萬畝,其中,寧蒗縣的.一萬畝已通過無公害食品生產認證,兩萬畝a級綠色食品蘋果基地的認證工作正在進行之中,蘋果產業已經成為當地產區群眾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寧蒗縣新營盤鄉產值超萬元的農戶就有160多戶,且有省級龍頭企業寧蒗縣龍德綠色產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積極開展蘋果產業的綜合服務工作,帶動了當地產業的發展。計劃到20xx年,全市蘋果面積在鞏固的前提下發展至13萬畝,實現產值4億元左右。
②優質晚熟芒果產業:全市芒果總面積萬畝,總產量萬噸,總產值2438萬元。主要分布區華坪縣是云南省獨有的優質晚熟芒果生產區,生產的芒果以成熟晚、色澤鮮、品質優而深受消費者歡迎。近年來,市、縣農業部門加快了芒果產業科技推廣和品種改良步伐,篩選優質晚熟芒果品種在最適宜區種植;組建了以芒果營銷加工為主要經營項目的華農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及華坪縣芒果專業技術協會,并注冊了“金川紅”芒果商標;,華坪縣還獲得了1萬畝綠色食品芒果生產基地認證;如今該產業已成為華坪縣新農村建設的首選產業。計劃到20xx年全市芒果面積增加到6萬畝,產值實現億元以上。
③雪桃產業:麗江雪桃具有色、香、味、形俱佳,成熟晚的優良特性,深受消費者的喜愛,經濟價值較高。開發主要以新知圖書城下屬的麗江雪桃開發有限公司為主。目前已在拉市鄉建成畝雪桃生產示范基地,300畝雪桃優質苗木生產基地,盛果期畝產可達4000公斤左右,大面積平均畝產公斤左右。計劃到20xx年全市雪桃面積發展至3萬畝,預計產值億元左右。
④青梅產業:麗江現有青梅面積萬畝,產量萬噸,產值1450萬元。主要分布在玉龍、寧蒗縣兩縣。有得一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和綠丫頭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兩家省級龍頭企業從事青梅生產加工。計劃到20xx年全市青梅面積發展至3萬畝,產值達8000萬元。
⑤龍眼產業:永勝縣是云南省唯一的龍眼基地縣,現有面積萬畝,產量萬噸,產值900萬元。目前正積極開展品種改良及應用一系列綜合配套技術的提質增效工作,并已見成效。力爭在十一五期間使基地全部良種化,從而使基地得到鞏固和發展。
2、蔬菜產業
我市現有蔬菜面積13萬畝,產值億元。
①冬早蔬菜產業:“十五”規劃期間,我市冬早蔬菜開發以金沙江沿岸鄉鎮為主,我市已種植冬早蔬菜5萬畝。到20xx年,擬建成冬春蔬菜基地10萬畝。
②夏秋蔬菜產業:,我市種植夏秋冷涼蔬菜6萬畝。力爭到20xx將年全市名、特、優蔬菜播種面積突破至20萬畝(無公害蔬菜面積15萬畝),產量50萬噸,創立麗江無公害蔬菜品牌,實現產值3億元。
3、藥材產業
麗江是名副其實的“藥材之鄉”。椐不完全統計,至底,麗江從事中藥材種植、加工的企業有八家,從事采購銷售的個體戶有1000多戶,種植戶有6000多戶,種植面積萬畝,年產各種藥材6500公擔,野生藥材5000公擔。麗江中藥材種植產業化發展以云木香、云南重婁、巖白菜、白芨等四個種類為主。在“十一五”期間,計劃建成四種中藥材種植生產基地5萬畝,預計產值6億元。
4、野生菌產業
我市廣大山區和半山區有較多品種的野生菌,目前企業加工的品種有松茸、牛肝菌、羊肚菌、雞油菌、黑木耳、磨菇等,每年可采集到近1000噸,產值在3000多萬元。“十一五”期間計劃在玉龍、寧蒗及永勝三縣的高寒冷涼山區建立5萬畝高檔名貴野生食用菌促繁基地,扶持龍頭企業野生食用菌深加工及冷藏設施,不斷開拓國際市場,創建麗江天然無污染野生食用菌品牌。有中源食品有限公司、麗江得一食品有限責任公司、永勝雷特生物技術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等省市級龍頭從事各種野生菌的貿易活動。計劃到20xx年使該產業成為年產值達5000萬元以上的出口創匯產業。
5、優質蕓豆雜豆產業
小宗糧豆(蕓豆、燕麥、小雞豆)是麗江市的特色作物和優質品種,以玉龍縣aa級的蕓豆生產基地,古城區為主的雞豆(小扁豆)生產基地,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有較高的聲譽和生產發展潛力。至底,我市蕓豆種植面積萬畝,產值3000萬元。其中玉龍縣種植有蕓豆6萬畝,是云南省最早、面積最大的aa級有機蕓豆基地,是麗江直接出口創匯最主要的農產品。主要有得一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安勝外貿有限責任公司等龍頭企業從事該產業的開發,帶動農戶發展。
為使麗江大粒型蕓豆在質量、品種上達到國內領先水平,蕓豆產業成為高寒冷涼山區的支柱產業,在“十一五”期間將建成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品種較為齊全的蕓豆“引、育、繁”試驗基地,我市將建成26萬畝的優質蕓豆和雜豆生產基地,計劃產值達到9000萬元左右。
6、優質水稻產業
我市水稻面積占糧食作物面積的,產量占30%,今后,繼續保持水稻種植面積32萬畝,單產由現在的385千克提高到430千克,總產量億公斤,確保糧食的生產安全。計劃“十一五”期間,全市建成優質稻生產基地20萬畝,預計生產優質米1億公斤,實現產值3億元以上。
7、烤煙產業
我市的烤煙產業經過二十年的發展,到底,已累計種植萬畝,收購煙葉萬擔,農民收入萬元,財政收入萬元。我市煙葉在外觀和內在質量上都贏得了省外煙廠好評,呈現出暢銷的良好局面。根據麗江市烤煙種植區劃提供的數據,全市有最適宜區、適宜區和次適宜區烤煙種植面積近82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54%。其中最適宜區和適宜區共有耕地43萬畝,按正常三年兩頭輪作要求,考慮其他作物,每年用宜煙土地的40%種煙,全市每年可種植烤煙17萬畝,現有烤房32294座,煙葉收購站點39個,常年從事烤煙生產、收購各類技術人員1800多人,煙區廣大的煙農也掌握了烤煙生產技術,加速發展烤煙生產的條件已經具備。“十一·五”期間烤煙生產的基本發展思路是:“抓住機遇,優化布局,提高單產、質量、效益、加快發展”,把我市煙葉收購指標爭取到30萬擔,進入全國重點種煙發展區域。
8、魔芋產業
目前,我市種植魔芋8000畝,產量萬噸,產值2300萬元。我市正大力開展綠色食品魔芋以及有機魔芋的基地建設,引進精粉加工先進技術與設備,增加產品的附加值。永勝縣松坪鄉的魔芋通過日本國的有機食品認證,產品出口到日本。目前主要有玉元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在進行該產業的生產與加工活動。計劃到20xx年建成魔芋生產基地5萬畝,預計產量9萬噸,產值億元。
9、馬鈴薯產業
我市特有的立體型氣候資源,促使我市建設馬鈴薯生產基地有兩種方式,一是秋收馬鈴薯生產基地;二是以金沙江沿岸干熱河谷為中心的冬早馬鈴薯生產基地。全市馬鈴薯常年種植面積在22萬畝左右,其中優質專用馬鈴薯10萬畝,產值1000萬元,主要分布在玉龍縣、寧蒗縣、永勝縣。麗江市從1998年開始進行脫毒馬鈴薯種薯基地建設,具有較好的種薯繁育設施條件,具備年生產試管苗200萬苗,微型薯800萬粒的生產能力。計劃到20xx年全市馬鈴薯種植發展至30萬畝,總產30萬噸,產值2億元。引導扶持建立1-2個馬鈴薯深加工企業。
10、優質油菜產業
我市主要有以玉龍縣和古城區為主的油菜生產基地,分為夏收油菜基地和高海拔地區為重點的秋收油菜基地,種植油菜萬畝,其中冬油菜1畝,秋油菜13000畝,秋油菜籽產量1300噸,產值3100萬元。目前,公司正積極在魯甸籌建菜籽油深加工項目,創建有機油、生態油品牌。到20xx年“十一五”規劃末建成油菜生產基地6萬畝,預計產量3700噸,產值1億元。
11、雜交玉米制種產業
雜交玉米制種面積已達到萬畝,產量380萬公斤,產值2500萬元。雜j交玉米的種植以玉龍縣河谷區鄉(鎮)的山區、半山區和華坪縣的新莊、船房及永勝縣的三川鎮等鄉鎮為中心。計劃到20xx年將建成雜交玉米基地x萬畝。
12、蕎麥產業
我市在寧蒗縣和玉龍縣的冷涼山區已種植蕎麥萬畝,產量1萬噸,產值8000萬元。計劃到20xx年將建成蕎麥生產基地6萬畝。
13、優質茶葉產業
我市的茶葉基地主要分布在華坪縣海拔1700-2100米左右的鄉鎮,到已種植茶葉萬畝,投產采摘面積萬畝,生產鮮茶葉1680噸,生產干毛茶336噸,實現產值700多萬元,并已獲得7300畝無公害茶葉生產基地認證。
14、花卉產業與觀光農業
麗江具有生產百合、彩色馬蹄蓮等球根花卉種球的優越的自然環境條件,目前,永勝縣已建成70畝百合種球繁育基地,計劃到20xx年球根花卉面積發展至萬畝,發展鮮切花萬畝,產值達到4億元;同時,麗江市作為國內外知名的旅游勝地,具有豐富的野生觀賞園藝植物資源,具備開發觀光農業的一切環境條件;因此,花卉產業與觀光農業在麗江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二)畜牧業
1、黑山羊產業
我市先后開展了4個養羊綜合區,優勢肉羊產業帶玉龍縣種羊場、永勝種羊場建設,加強了養羊綜合配套技術的推廣,促進了麗江黑山羊產業的發展。,我市黑山羊存欄90多萬只,預計羊存欄達萬只,出欄肉羊萬只,肉產值達757萬元。年外銷山羊17萬只。
2、黑頭山羊產業
黑頭山羊是寧蒗縣地方優良品種,是當地農民群眾不可缺少的重要生產生活資料和主要的經濟收入來源。從1995年立項開展供種基地項目建設來,通過近幾年的實施,建立了核心群種羊場,扶持建立擴繁種羊專業戶106戶。黑頭山羊群體數由1995年的萬只增至目前的萬只,增長。年對外提供種羊1260只,出欄肉羊萬只,經濟收入達500多萬元。
3、菊苣養豬產業
為了推動種草養畜,發展生態養殖業,玉龍縣畜牧局引進鈺滇菊苣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入駐拉市鄉培植龍頭企業,并建立拉市鄉菊苣養豬基地,成立了拉市鄉養豬協會,建立了年出欄肉豬1000頭的養殖場,積極探索“公司+基地+協會+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共推廣種植菊苣4056畝,發展菊苣養豬萬頭。目前菊苣養豬已通過省廳無公害產地認證。鈺滇公司在市區農貿市場開辦了2個菊苣豬肉專營門市,產品供不應求。
4、華坪白毛烏骨雞產業
華坪白毛烏骨雞具有耐粗飼、味美、滋補等特性,為了保護和開發利用華坪白毛烏骨雞地方優良品種,在省廳的扶持下,培育和發展了烏骨雞選育養殖場2家,規模養殖戶20戶,促進了華坪烏骨雞的健康發展。華坪縣肉雞存欄48萬只,出欄96萬只,產值1516萬元。
5、蜂產業
我市蜂產業發展態勢良好,通過養蜂基地建設,中蜂科學飼養綜示區項目建設,扶持建立永勝滇峰蜂業公司,滇峰蜂業公司收購蜂品150余噸,完成銷售收入200多萬元。
6、麗江三川火腿產業
麗江三川火腿產業通過幾年努力得到發展狀大、產品的產量及效益通年增加,并獲得了“中國專利新技術博覽金獎”、“中國名牌產品”、“首屆中國民營企交易指定產品”、“云南省放心食品”自營進出口權等多項殊榮。麗江三川火腿有限公司完成火腿加工1867噸,產值達6540萬只,實現銷售收入6300萬元。
(三)勞動力轉移產業
據統計,麗江市底共有農村勞動力57萬人,農村富余勞動力總數為萬人。近幾年來,我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及勞務輸出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績,已成為增加農民收入的新亮點。截止底,全市累計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萬人,累計增加農民收入億元,農民人均增收262元。根據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于印發—20xx年云南省農村勞務輸出計劃的通知》,下達麗江市20xx年勞務輸出計劃萬人,結合我市實際,改革城鄉“二元經濟”體制,徹底拆除阻礙城鄉生產要素交流和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制度壁壘”,構成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和就業體系,充分發揮市、縣(區)、鄉(鎮)已成立的農村勞動能力轉移機構和民間勞動力輸出組織的作用,大力加強對農民的培訓力度,采取就地與易地、市內與市外、省內與省外、季節性與常年性相結合的總體開發戰略,千方百計擴大轉移輸出的渠道和規模,力爭到20xx年實現農村勞動力及勞務輸出萬人,勞動力轉移收入達億元,20xx年實現勞動力轉移收入億元。
(四)漁業產業
我市主要有西北古城區、玉龍縣、寧蒗縣湖塘庫冷水魚類增養區,水域面積占;永勝、華坪的湖塘庫溫水魚增養區,水域面積占。我市水產品總產量6855噸,養殖面積38916畝,水產品產值6855萬元,水產品加工300噸產值600萬元,其中:出口量150噸,出口額300萬元;預計水產品總產量8335噸,養殖面積49579畝,漁業總產值8335萬元,水產品加工1100噸,加工總產值2200萬元,其中:出口550噸,出口額達到1650萬元。
20xx年漁業發展計劃水產品總產量14835噸,養殖面積67659畝,水產品總產值14835萬元,水產品加工4500噸,加工總產值9100萬元,其中:出口產品3350噸,出口額6700萬元。
四、存在的困難及問題
(一)農技體制建設滯后,農技人員對農產業的發展沒有發揮出充分作用,基層科技創新與推廣工作難以開展,農產業作物品種老化,優良品種所占比例較少,農戶管理初泛,缺乏標準化栽培管理的技術和手段。
(二)個別縣(區)實行的財政包干體制政策性太強,沒有充分考慮到項目性和應急性,統管不靈活,弊病日漸突顯,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產業開發及農產品的加工進程。
(三)農產品市場機制不健全,企業和農戶缺乏對市場信息進行快捷了解把握的渠道和平臺,生產存在盲目性,個別產地批發市場仍存在管理滯后和欺行霸市行為,給農產業的發展帶來了不穩定的因素。
(四)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勞動輻射能力弱,市場開拓能力不強,對農產業特別是畜牧業的帶動較小,同時,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發展不穩定,對農產業的發展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五)近年來,畜牧業發展多注重疫病防治和食品安全,忽視了產業發展,造成畜牧業產業化經營,畜產品深加工的發展步伐滯后,商品效益不高。
五、今后發展農業特色產業的建議和打算
(一)建議再進一步搞好全省特優農產業開發的規劃,突出優質區劃,做到發展有目標、開發有針對性,措施有操作性,在規劃中建議將麗江市的畜牧產業、優質水果(晚熟芒果、蘋果、龍眼、雪桃、青梅、日本甜柿等果種)、夏秋冷涼蔬菜、優質小雜糧(豆類、蕎麥)、藥材、野生菌類、魔芋等列入全省重點發展的農業特色產業。
(二)建議取消或調整財政包干政策,下達經費或相應扶持時充分考慮政策性、項目性和應急性的綜合作用。
(三)加強農產品市場機制建設,努力為企業和農戶創建方便了解市場信息的渠道和平臺,建設安全暢通、開放統
農業品牌調研報告 篇19
為了深入了解我縣休閑農業發展現狀,根據xx市一村一品發〔20xx〕6號文件精神及上級主管部門的相關要求。近期,我站就全縣休閑農業發展情況開展了專題調研。采取采取重點調研與全面調研相結合的方法對全縣休閑農業經營實體(休閑農家、休閑農莊、休閑農業園區)及休閑農家明星村展開調研工作。現就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一)休閑農家
此次重點調研了我縣櫻桃溝景區的休閑農家發展情況,按30%的比例抽取了27戶進行了入戶走訪。27戶休閑農家從業人數147人,經營面積90.8畝,總收入395.3萬元,其中種養業收入11.87萬元占總收入的3%,服務業(餐飲、休閑)收入343.3萬元占總收入的87%,其他收入占10%。年人均純收入1.4萬元。
(二)休閑農莊
1.西鄉縣鈞鑫農場開發有限公司。該公司是集生態農業,旅游觀光,餐飲休閑為一體的綜合性生態農場。該農莊占地面積400畝,總資產1420萬元,單日最大可接待游客260人次,擁有住宿床位8張,可提供餐位26桌。該農莊從業人數49人,其中農民就業人數32人,帶動農戶328戶,年營業收入543萬元,利潤162.9萬元,從業人員年人均純收入1.5萬元。
2.陜西西鄉一品源茶業有限責任公司葡萄生態農業休閑觀光示范園。該園區包含了葡萄采摘體驗及茶園觀光兩個項目,以休閑農莊模式開展生產經營。該農莊占地面積200畝,總資產600萬元,單日最大可接待游客120人次,可提供餐位12桌。該農莊從業人數60人,其中農民就業人數50人,帶動農戶180戶,年營業收入1800萬元,利潤120萬元,從業人員年人均純收入1萬元。
(三)休閑農業園區
1.陜西東裕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位于西鄉縣沙河鎮棗園村,距縣城10公里。該公司是以綠茶種——產——銷為一體的產業園區,園區占地面積XX畝,總資產6686萬元,單日最大可接待游客50人次,可提供餐位5桌。該農莊從業人數590人,其中農民就業人數500人,帶動農戶4000戶,年營業收入4060萬元,利潤230萬元,從業人員年人均純收入2.5萬元。
2.西鄉縣峽口鎮江榜村茶產業休閑農業示范園。位于西鄉縣峽口鎮江榜村,距縣城30公里。該園區以綠茶種植為主要產業,占地3500畝,總資產500萬元,單日最大可接待游客40人次,可提供餐位4桌。該農莊從業人數230人,其中農民就業人數180人,帶動農戶3250戶,年營業收入2500萬元,利潤100萬元,從業人員年人均純收入1.4萬元。
(四)休閑農家明星村
西鄉縣峽口鎮江榜村是此次調研的明星村,該村有休閑農家標示牌數25個,公共衛生間2個,合作社組織1個,綠茶種植是該村的主導產業。該村603戶1768人,其中從事休閑農業25戶125人,分別占全村戶數4%、人數的7%。全村年收入2670萬元,其中休閑農業經營性收入190萬元,占全村總收入的7%。全村年人均村收入9090元,休閑農家從業人員年人均純收入1.2萬元,年接待游客達1.2萬人。
二、休閑農業的特點及成效
(一)規模化發展迅速。西鄉縣在發展休閑旅游農業方面,堅持在政策引導、規劃設計、規范管理、強化服務上下功夫,注重規模化發展。目前,已形成了以櫻桃溝景區,水東河灘景觀,羅鎮茶園,棗園湖公園為主的四大休閑旅游農業特色區。四大區域充分利用周邊優越的自然環境,形成了以果蔬采摘、生態休閑、茶園觀光、水上娛樂為特色的游覽項目。
(二)品牌特色突出。西鄉休閑農業不僅在數量上有較快的發展,而且在品質、特色上有較大的提高,圍繞歷史文化、民族風情、農耕文化等主題,逐步打造出了一批特色鮮明的休閑農業產業集群,其中包含了生態農業、休閑垂釣、農村風情、歷史人文、特色餐飲、林果苗木等方面。
(三)休閑農業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休閑農業的發展不僅帶動了餐飲、休閑等服務業,也帶動了當地農村的種養業和加工、運輸制造業,進一步優化了農村產業結構。
(四)休閑農業推進了現代農業發展進程。休閑農業作為產業鏈的關鍵環節,既帶動了旅游休閑業的發展,也促進了我縣農業、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從事休閑農業的農戶、企業都能圍繞“綠色、安全、生態”這一主題,發展無公害和綠色農業。通過正確引導,農戶、企業開展標準化生產,建立了一批標準化生產基地,增加了農產品的附加值,農業經濟效益明顯提高。
三、休閑農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戶對休閑農業的認識不高,發展局限。一些農戶在發展休閑農業時,首先對休閑農業的認識不到位,僅憑一個灶臺,幾張餐桌就開始搞農家樂。缺乏對休閑農業的基本認識,導致其發展規模局限,效益低下,前景渺茫。
(二)科學化、規模化管理缺失。一是當前我縣的休閑農業普片存在設計單一雷同,功能欠缺,簡單仿效,經營粗放等問題。二是缺乏科學的管理。經營休閑農業和旅游農業是一項新的事業,但多數經營者自身組織能力及管理技能不高,往往憑著自己的經驗對項目的建設及經營管理做出決策,明顯跟不上市場步伐。同時多數休閑農業企業的從業人員缺少必要的培訓,素質和服務水平低,管理水平差。
(三)資金支持與優惠政策少。農民發展旅游農業的資金極其匱乏,發展后勁嚴重不足。由于相關部門缺乏聯動機制和相關項目缺乏整合捆綁機制,真正能夠使休閑農業和旅游農業經營戶得到實實在在資金支持和政策支持的措施還很少見,專門針對休閑農業旅游農業發展的優惠政策比較滯后。
四、對進一步推進休閑旅游農業發展的建議
(一)要進一步提促進社會對發展休閑農業的認識。目前社會各方面對發展休閑農業認識不足,影響了休閑農業的健康發展。政府部門做好對休閑農業的宣傳和推介,進一步提高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及社會對發展休閑農業的認識,切實把發展休閑農業放在解決“三農”問題的戰略高度考慮,充分發揮休閑農業在統籌城鄉發展、擴大內需、增加農民就業等方面的積極作用,確保休閑農業持續健康發展。
(二)提升科學規劃。科學規劃是辦事前提,在發展休閑農業的過程中,首先要從規劃入手,要緊緊把握市場需求,結合當地農業發展實際和地區特點,依托當地資源稟賦、文化特色和產業基礎,因地制宜制定本地發展規劃。在規劃設計中,要突出功能定位與開發,要堅持突出文化功能、生態功能、科教功能和載體功能上下功夫,文化功能要把重點放在文化傳播和特色文化打造上,形成地方特色突出的農村和農耕文化;生態功能上要突出生態、安全特色,形成獨特的生態休假平臺;科技功能上,要不斷打造生產、科研、休閑觀賞、教育于一體的現代農業技術、品種展示平臺;載體功能就是通過發展休閑農業,舉辦各類特色節會,打造合作交流平臺。
(三)創造休閑農業發展的優越環境。一是政策環境,就是各級黨委、政府必須重視,把這項工作放到應有的位置,加強領導和服務,規范經營發展,切實減輕農戶的負擔。圍繞解決影響休閑旅游農業發展的難點、熱點問題制定扶持政策,切實解決好影響休閑旅游農業發展的用地、用電等各種問題,形成促進產業發展的良好政策環境。二是社會環境,要在全社會打造產業發展的輿論氛圍,發揮社會的力量支持、維護、促進產業的發展。提升西鄉縣休閑農業的社會知名度。
(四)完善服務體系。政府相關部門要結合實際,在教育培訓、信息交流、創業輔導、融資貸款、管理咨詢、宣傳推介、規劃設計、教育培訓上加大工作力度。要把服務始終貫穿在促進產業發展的全過程,在發展初期階段,重視創業輔導和教育培訓,對達到一定規模的企業,要突出在行業規范、規劃設計、市場推廣加強服務。
(五)創新發展體制。休閑農業不是純粹的農業開發,也不是傳統的'旅游項目開發,它的發展涉及農業、環境、生態、環保、教育、經濟、社會、旅游、醫療、文化等,是一個大的產業鏈條。發展休閑農業必須走產業化發展的道路,不僅要把產業鏈條上的各個產業緊密聯系起來,更重要的是把每個鏈條上的經營者的利益有機結合起來,只有這樣休閑農業才能走上健康的發展之路。休閑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主體是“休閑旅游農業企業(中介組織)”,而基礎是“農戶”,其實質是“農戶”通過休閑農業企業(中介組織)把自己與市場連接在一起,通過有效的產品價值鏈管理,形成貿工農一體化。在發展方式上,要堅持以市場引導、政府支持、農民自愿的原則,鼓勵農民和城市工商資本發展休閑農業,農民可以發揮自身優勢舉辦農家樂等小型企業,城市工商資本可舉辦大型的休閑農莊、農業觀光采摘園,農業科研、企業單位要利用自身資源優勢發展現代農業示范園。農民可采取土地租用、入股等方式參與休閑農業的創建,并享有薪金、租金、股金等穩定、長期的收益回報,確保農民穩定就業和增收。
(六)要注重優勢企業、特色產業和名牌產品的培育。提高休閑農業的影響力和凝聚力,關鍵是要打造品牌企業和品牌產品。要通過培育特色產業,打造休閑農業的產業基礎,為當地農民創造更多的創業就業機會。通過培育龍頭企業,帶動休閑農業產業集群的發展,增強產業的競爭力。通過培育品牌產品,帶動種養業的標準化、規范化生產,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
農業品牌調研報告 篇20
科學把握農村經濟發展規律,與時俱進做好“三農”工作做出的重大決策,充分體現了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為新時期“三農”工作指明了方向,為推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新農村建設不斷開創新局面創造了條件。
一、農業發展現狀
1、基本情況:
xx街道辦事處轄3個管理區、17個行政村、6500多農戶、農業人口23061人,總耕地面積1391公頃,人均耕地面積不足1畝,農民人均純收入7056元。
2、發展現代農業的制約因素:
①耕地、淡水、生物資源相對匱乏。近幾年,隨著招商引資事業的蓬勃發展,先后有20余家項目在xx建成投產,鵝莊管理區全部規劃為市開發區,所轄土地主要用于工業項目發展;神洲生態樂園、濟南鮑德冶金石灰石有限公司、xx煤礦矸石熱電廠等工業項目的開工建設,也占用了較多的土地資源,使轄區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相對緊張,發展現代農業的空間相對狹小。
②農業基礎薄弱。xx一直是傳統的工業強鎮,農業發展相對落后,農業生產主要以家庭承包、粗放經營為主,農業基礎設施還不夠完善,缺乏大型農業龍頭企業、特色農業,農產品附加值低,現代農業基礎比較薄弱。
③農民發展現代農業的意識不強。受傳統經營習慣的影響,當地村民普遍存在重工商、輕農耕的思想,有個別村的個別戶甚至存在土地撂荒現象,發展現代農業的`思想阻力較大。
3、發展現代農業的有利條件:
①道路暢通,交通方便。轄區內309國道橫穿東西,244省道縱貫南北,駐地位于垛莊、曹范等鄉鎮出入市區的交通要道,即將建成通車的濟萊高速路橫穿xx南部山區并且開有路口,明埠路、埠翟路、埠旭路以及各條鄉村路網相連,交通十分方便,為人流、物流的集散創造了條件。
②距中心城區近,工商業基礎雄厚。xx位于濟南半小時經濟圈內,距離明水中心城區10分鐘車程,容易在信息、技術、市場、理念等方面接受大城市的輻射影響;xx工商業較為發達,駐地工商個體戶達到600多家,從業人員7000多人,人均收入水平較高,初步具備了工業反哺農業的條件。
③招商引資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了契機。濟南植物園于去年國慶節前夕建成開園,其規模和植物物種數在全省都位于前列,為發展現代農業和觀光農業提供了良機;銀鷺食品項目近期在xx開工建設,為開發種植糧食作物,加快小雜糧、蔬菜、果樹等基地建設創造了條件。
④產業結構調整為發展現代農業奠定了物質基礎。隨著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實現了兩個轉變,即由“地下企業”到“地上企業”的轉變和由“黑色產業”到“綠色產業”的轉變,逐漸擺脫了對煤炭產業的過度依賴,開創了生態旅游、機械加工、商品物流等產業齊頭并進的良好局面,經濟發展一直保持了25以上的增幅,為發展現代農業奠定了豐厚的物質基礎。
二、發展現代農業的思路
按照強項提升、弱項突破,整體推進、全面發展的原則,重點實施六大工程,全力開啟xx發展現代農業的新局面。
1、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工程。
充分發揮垛莊水庫低壓灌溉工程效能,維護好現有農田水利基礎設施,逐漸擴大水澆地面積,穩步提高糧食總產量和畝產量。在巴漏河沿岸各村建設提水站,并修建一系列的蓄水方塘,做好雨季蓄水工作,計劃5年內擴大水澆地面積6000畝,使水澆地總面積達到12870畝,占耕地面積的62。進行科學施肥測土施肥試驗,大力推進一池三改工程,多施用有機肥,不斷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單位土壤的產出率,為現代農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2、農民增收工程。
以產業調整為動力,進一步加快農民增收致富步伐。依托銀鷺集團,發展訂單農業畝。大力扶持培植金燕肉雞深加工項目,形成年加工肉雞10萬只的規模。打造品牌農業,培育一批富有xx特色的有機綠色農副產品,做大做強牛羊肉、小雜糧批發等產業。大力發展現代畜牧業,每年新增規模養殖戶10戶;每年遞增奶牛10頭以上,爭取到,奶牛養殖量達到200頭的規模;建設標準化蛋雞養殖場一處,達到每年產蛋量700噸的規模。發展庭院經濟,引導農戶在庭院中種植花卉、食用菌或從事小型加工業;發展勞務經濟,引導農民外出務工,增加收入。
【農業品牌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農業品牌調研報告01-02
農業品牌建設調研報告02-28
農業品牌建設現狀調研報告08-09
農業品牌建設調研報告3篇02-28
品牌調研報告12-27
品牌調研報告01-17
農業調研報告01-13
卷煙品牌的調研報告01-14
農業專項調研報告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