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調研報告通用15篇
在生活中,報告使用的頻率越來越高,不同種類的報告具有不同的用途。一聽到寫報告就拖延癥懶癌齊復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社區調研報告,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社區調研報告1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國民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了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強弱。因此,社會對于國民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尤其是青少年的綜合素質。社區是社會的組成單位,在大到城市建設小到居民管理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同時,社區已經成為除學校之外青少年接觸時間最長的場所,青少年也有相當一部分的知識學習、娛樂休閑和健康鍛煉等活動是在社區中度過的。在社區開展少先隊工作,有利于加強青少年的素質教育,有利于校內少先隊工作向社會延伸和拓展,也利于少先隊組織的優良作風傳播到社會并服務于社會,最終形成學校和社區少先隊工作的全面活躍。
可以說,通過社區少先隊工作來開展青少年的活動是好處多多,但是,經過實地的調研,我們也發現了在目前的情況下,開展社區少先隊工作還存在著一些阻礙:
1、認識不夠。社區少先隊工作是一項群眾性工作,社區少先隊活動也是社會公益性活動。面對這樣一個新課題,一些人思想準備不足,對社區少先隊概念模糊,對工作開展方式還不是很明確,有畏難情緒;一些學校和家長也不是很支持和配合,他們認為學生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孩子們基本上沒有屬于自己的時間;還有一些人認為社區少先隊工作是做形式、擺架子,實際效果不大,開展活動既分散工作精力又增加家長和社區經濟負擔,得不償失。由于這三種思想的存在導致開展社區少先隊活動時工作難以得到有效協調、覆蓋面還不是很廣。
2、人員有限、工作時間不夠。現在社區從事青少年工作的除少量社區兼職干部外,絕大多數是志愿者。這些志愿者雖然由一些老干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老模范以及一些懂得教育培養孩子的學生家長和高素質大學生組成,而且他們已經成為社區少先隊工作的中堅力量,但他們工作時間不固定,工作時間比較有限,工作沒有補貼或根本不可能落實,集中工作很困難等原因,使社區少先隊工作效果不明顯。
3、缺少活動經費、活動陣地。社區少先隊沒有專門的活動經費,也沒有專門的活動場地。活動經費來源主要依托社區辦公經費或尋求社會支持,不僅非常有限,且不能形成穩定的經費支持。有些社區根本沒有像樣的社區綜合服務中心,社區少先隊活動陣地更無從談起,有些有陣地的也至少是三室合一,開展活動非常不方便。經費短缺、缺少陣地對社區少先隊活動的經常化和普及化形成了很大的制約,活動的多樣化、特色化更是難上加難。
雖然目前開展社區少先隊工作有一些困難,但我們也應該看到社區推進少先隊工作仍然具備獨特的優勢:
1、時間優勢。曾經有過統計,大部分青少年包括正在接受正規學校教育的學生一年中也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社區中度過的,這還不包括青少年在完成日常學校教育后回到社區的那部分時間。同時,大部分青少年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工作忙碌,沒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來有效管理這部分時間。利用青少年在社區的這部分時間,能夠加強社區少先隊工作的效果。
2、環境優勢。當今社會是一個多元化社會,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使青少年們面臨著越來越多的社會影響源。開展社區少先隊工作,整合社區中的影響源,使它們朝著有利于青少年成長的方向發展。同時,開展社區少先隊工作,能為青少年的成長提供了一個更為輕松自由的環境,更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也讓他們有可能接觸到自己身邊的學習榜樣,增強他們認知的真實感,鼓勵他們向榜樣看齊。
3、實踐優勢。長期以來,青少年的活動局限于學校和課本知識的學習,缺乏社會實踐,往往出現所謂的“高分低能”的現象。開展社區少先隊工作,能夠讓更多的青少年在各種由社區組織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中學習到社會知識,培養社會情感,增強社會意識,更有機會實踐課本知識,為他們成長為一個合格的“社會人”打下堅實的基礎。
開展社區少先隊工作,關鍵是要做到“一二三四”:
“一”是要明確一點認識,既明確開展社區少先隊工作是以社會力量為主,目的仍是育人。充分挖掘社區中各種有利于青少年成長的各項資源,吸收本地區文化、體育和法律等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廣泛參與、資源共享的大環境。同時,開展社區少先隊工作仍要與國家的教育方針、學校的教育內容緊密結合,開展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到和諧社區的構建中去,促進青少年的全面發展。
“二”是要注意銜接兩種教育。社區少先隊工作的開展要銜接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促進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有機結合起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生活節奏的加快,更多的家長疲于巨大的工作壓力,越來越缺乏充足的精力與時間來從事青少年的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出現“真空現象”。而同時,青少年業余時間在不斷增加,青少年自身又正處于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急需要積極的指導。此外,學校教育由于資源條件的限制,給予學生們的教育多局限于書本知識,缺乏社會實踐的場所。開展社區少先隊工作,可以將學校教育所具備的師資、知識等優勢資源向社區延伸,填補家庭教育的空白,更好地服務青少年成長成材。
“三”是要動員三方面力量。開展社區少先隊工作,要充分動員學校、街道辦事處和駐區單位三方面的力量,從而在本地區形成廣泛參與、資源共享的良好環境。從開展社區少先隊工作的角度出發,學校教育、街道辦事處和駐區單位這三方面力量各自都存在著優勢與不足。就學校來說,學校有充足的師資力量、一定規模的學生隊伍,更擁有多媒體設備、健身器材、課外讀物和教室場地這些優越的硬件條件。但同時學校又由于種種限制,為學生提供校外實踐的`機會較少,不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社會知識。街道辦事處的優勢在于能夠有效協調教委、司法所、共青團和婦聯這些相關部門的基層組織,爭取到更多的政府力量支持。街道辦事處還可以積極利用社區中的諸如志愿者和活動陣地等這些軟硬件力量,但同時也缺乏師資和學生這些隊伍。駐區單位可以為青少年們提供實踐活動場地和較為專業的指導人員,但受信息缺乏、認識不足、能力有限等制約,未能充分體現出其應有的作用。開展社區少先隊工作充分動員這三方面的力量,將學校、街道辦事處和駐區單位的優勢有機的結合起來,彌補這三者的不足。學校可以運用師資、組織學生、提供場館,街道辦事處可以尋求政府支持和調動志愿者等組織,駐區單位則能夠提供實踐場地和專業的指導人員。如此一來,學校可以增加學生實踐活動機會,街道辦事處可以有效的服務青少年成長,駐區單位可以提升自身的社會影響,三方面力量共同作用,形成合力,促進社區少先隊工作發展。
“四”是要組織四種活動。開展社區少先隊工作,關鍵在于以活動為載體,促進青少年全面成長,組織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各種活動,不僅可以能夠有效銜接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還可以充分動員學校、街道辦事處和駐區單位三方面力量,使社區少先隊工作充滿活力,真正達到教育青少年的目的。開展社區少先隊工作,主要是組織思想道德教育、科學知識傳播、法律常識普及和健康知識宣傳等四方面的活動。思想道德教育、科學知識傳播、法律常識普及和健康知識宣傳都要緊密圍繞青少年的學習和生活,更要強調青少年教育的實用性和體驗性。思想道德教育可以使青少年從小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為成為合格的公民打下思想基礎。科學知識傳播能夠使青少年在動手實踐中學習科學,提高學習的興趣,培養青少年的科學素養。法律知識普及,可以從青少年認識法,了解法,學習法,運用法律知識保護自己的合法利益,從娃娃抓起體現“依法治國”精神。健康知識宣傳從生活實際出發,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組織這四種活動,能增加青少年多方面的能力,豐富他們的業余生活,促進他們的全面成長。
開展社區少先隊工作要充分調動了社區中學校、政府部門和駐區單位的力量,整合了社區中的各種積極因素,形成了廣泛參與、資源共享的良好環境。我們將更加努力,積極推進社區少先隊工作,為構建和諧社區做出自己的貢獻。
社區調研報告2
20xx年是朝陽區進入“新四區”建設的重要階段,我們要抓住機遇與挑戰,認真總結社區的多年來運行的經驗與不足加強社區建設,為了進一步探索社區自治管理,不斷加強社區建設、不斷完善社區服務功能,社區黨委深入居民當中對社區今后發展進行了調研。調研報告具體如下:
一、基本情況
*****社區地處市政綠化帶工程腹地,社區內共有**物業、**物業*個物業公司,分別為*****小區及*****小區居民服務。社區總戶數1009戶,常住總人口2597人,現有居民樓32棟。自管黨員36名。
二、存在問題
1、社區便民服務體系尚不完善。目前,社區內沒有能夠滿足居民正常生活需求的超市、學校、銀行等設施。
2、物業運行成本高服務不到位及建工道路坑洼不平影響居民日常生活。*****有居民414戶,物業費按照1.5元/平米收取。開發交付之時,沒有將小區公用電按普通民用電結算,近期由于人工成本的增加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物業運行成本加大,同時按照物業管理條例的規定,各項物業服務又一項也不能少,這也是間接造成佳誠物業服務不到位原因,居民與物業之間矛盾較為突出。現城建五工地正在建設文化藝術中心,由于重型車的碾壓,將曾經在地區辦事處的大力協調下,剛剛修繕的建工路又碾壓的坑洼不平,加上路上本身沒有排水設施,給居民出行造成不便,居民反映較大。
3、社區辦公用房尚未達標。社區辦公用房是只有70平米的臨時性用房,面積及功能遠遠能滿足居民及相關要求。辦公用房的限制,制約了社區文體隊伍的發展。
三、采取的辦法及社區建設的建議
(一)完善居民自治,創新自治載體。
社區建設主要是發揮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的能力,使居民獲得認同感、歸屬感、安全感和親情感,增強社區黨委在居民中的凝聚力和參與建設社區的積極性,從而使社區成為社會的“減震器”。逐步搭建政府、市場、社區組織之間的良性互動和合作關系,形成共同改善社區環境、社區文化狀況的局面。
進一步加強基層組織建設作為今年的重點工作,實行畫片管理,逐一落實包樓包片工作機制,建立工作制度及入戶走訪手冊,采取社區人員一桿子杵到底的辦法,及時反映民意,解決民憂,為社區發展奠定基礎。積極探索志愿者市場化運作模式,鼓勵各類人員積極參與社區志愿服務,以市場化運作模式推動社區志愿服務,并不斷提高志愿服務者的社區認可度,制定統一的志愿服務優惠政策,讓志愿者能夠得到轄區居民的認可和尊重。
落實社區居民對社區各項事務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做到重大工作讓居民知曉,重大問題和居民商議。建立社區議事會,召開社情懇談會、聽證會。對社區內公益事業建設、物業管理等事關社區居民切身利益的事項,以召開社情懇談會和聽證會的形式,廣泛征求居民意見,集思廣益,加強社區居民的'民主參與意識,不斷推進社區建設發展。
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加大宣傳力度,利用宣傳欄,擴大居民對社區的了解,搭建與居民溝通的平臺,將社區的端口前移,讓廣大居民充分認識和理解社區建設的重大意義,明確自己承擔的責任和義務,開展居民喜聞樂見的活動,如“九九重陽節”、“春節團拜會個人風采展”、“紅歌OK比賽”等居民喜聞樂見的活動,通過活動增強社區的凝聚力和歸屬感,并通過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進一步挖掘社區資源,廣泛發動和動員居民加入到社區志愿者隊伍當中,形成社區建設的合力,吸引更多的居民參與到社區建設中來,為社區建設提建議、出點子,從而推動社區自治建設走向深入。
(二)建立協商機制,及時化解矛盾。
物業服務不到位問題、建工道路坑洼不平雨天有積水等問題,社區積極協調各方,建立協商機制,召開專題座談會,及時化解和解決居民實際問題。加強監督物業管理,并根據檢查結果和居民反映的問題及時與物業溝通,督促他們及時整改。開展共駐共建活動,不斷提高社會單位的參與意識,并得到了轄區內國家米蘭、城建五、佳成物業等單位的大力支持,開展了認養綠地等活動,對無人管理建工路定期進行整治,夏季清除雜草、冬季產冰掃雪,解決居民反映問題,在矛盾突出是起到潤滑劑作用。
(三)增強社區服務能力。
社區服務涉及千家萬戶,是社區建設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面對居民的服務需求與社區辦公條件不匹配的矛盾,社區不等不靠,一是積極協調社區學院、弘文博雅、才智大講堂等轄區單位,不斷理順之間的關系,充分整合轄區內部的資源低嘗或無償為社區居民服務,為居民提供活動場所。二是以建設“適宜居住的城市”為目標,在調查摸底的基礎上,為了滿足居民需求,積極推進社會服務組織建設,先后組建了“ 一家人”、“幫幫團”、“ 鄰里互助”等自治組織,廣開思路解決當前社區居民購物難問題。三是加快社區從管理向服務轉變步伐。推行“兩式、一化、一管理”服務模式,兩式即對享受優惠政策的老人進行電話提醒,不定期問候空巢老人近況;一化即針對行動不便老人,提供代買代購、理發等服務;一管理即按老年人的年齡、身體狀況、居住情況進行分類管理。
(四)打破瓶頸,創新共駐共建新模式
引導轄區單位履行社會責任,參與社區建設。繼續與國際米蘭商業街、金美坊美容美發、北京市愛爾英智眼科醫院、恒安中醫院保持協作關系,在居民與企業間搭建平臺,定期開展居民與企業、企業與企業之間的互動活動,努力實現“資源共享、責任共擔、活動共搞、實事共辦”的共駐共建局面。
由于沒有正式辦公用房及居民活動場所,就目前社區的硬件設施還無法滿足居民需求,這已經成為制約社區發展的“瓶頸”,為此需要有關領導給與支持,從更本上解決社區配套用房問題。
以上就是對社區建設一些意見和建議,如有不妥之處還請指正。
*****社區
社區調研報告3
按照市人大常委會年初工作安排,6月下旬至7月上旬,我們在市人大常委會蔣國良副主任帶領下,對百官、曹娥兩個街道的社區物業管理情況開展調研,先后聽取了市建設局和百官街道、曹娥街道關于住宅小區物業管理情況匯報,專門聽取了提出社區建設和物業管理方面建議的人大代表意見,分別召開了由社區主任、業主委員主任、物業公司經理參加的六個座談會,全面了解了社區物業管理工作。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1.擺正位置,形成網絡。隨著我市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城市框架逐步拉大,居民居住區快速擴張,現百官、曹娥兩街道,已組建社區26個,生活小區126個,社區常住戶數61148戶,戶籍人口91706人。同時,一大批農村和外來人員入住城區,常住人口已達178593人,且入住人員情況較為復雜,如何領導和管理好城市生活居住區日益成為加強社會管理的重要課題。社區管理工作已經引起市委、市政府的重視,建立了市領導、市直有關部門、單位聯系結對社區制度,明確了社區物業管理主管部門——市建設局,并在市建設局設立物業科,專門負責指導全市的社區物管工作。百官、曹娥街道黨委、辦事處也十分重視社區物業管理工作,始終把其作為份內工作常抓不懈,做到了班子領導有分工,社區工作有人管、有人抓、有人做,并注重社區基層建設,抓好社區組織體系和社區主任及小區業委會隊伍建設,為社區工作開展奠定了組織保障。
2.加強指導,推進工作。社區是最基層的管理組織,百官、曹娥兩街道在抓好組織體系健全的基礎上,切實加強對社區工作的指導,著力推進社區物管工作。兩個街道積極理順各種關系,明確社區管轄責任,及時指導組建小區業主委員會,對每個新接收的生活小區不踢球、不脫管、不空轉,真正做到凡在轄區內新開發樓盤竣工驗收移交一個,及時接收一個,管理組織健全一個,尤其十分重視配強業主委員會主任。兩個街道通過指導協調、監督管理、考評激勵,使各項任務在一線得以較好完成,矛盾在一線自我調停化解,問題在一線積極尋求解決,穩定工作在一線得到較好落實。
3.盡心盡責,積極奉獻。從調研情況看,每個社區居委會,平均擔負著10個生活住宅小區,約8千—2萬人的管理任務,管理單位量多而面廣,工作任務量大而艱巨,住宅人員素質參差而復雜,社區工作者人少而擔重,面對繁雜的工作和壓力,各社區主任及相關工作人員具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各負其責、樂于奉獻、熱心公益、盡責盡力。在工作中,遇到難事一馬當先,抓協調、抓聯絡、抓溝通,碰到棘事身先士卒,不退縮、不回避、不計較,真正體現了千言萬語、千辛萬苦、千梯萬步。各業委會主任不計報酬、不圖名利、無私奉獻、腳踏實地、講究方法、自擔自治,積極擔起小區日常管理、協調、溝通、調解等繁重、雜碎、受氣的工作,在小區的維穩、安全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二、困難問題
1.組織保障有待進一步加強。一是市對社區、小區的重視程度與農村基層建設相比存在差距,雖有市領導和部門聯系結對,但沒有全覆蓋,工作尚欠到位,聯而不緊、聯而不實一定程度存在。二是建設局作為社區物管的主管部門,對社區物管工作力量較為薄弱,僅有一個科室,一個科長,導致在聯系、指導、開展工作方面精力不夠,無法滿足對社區、小區正常工作的指導、監管、服務等需要。三是一個社區約8千—2萬常住人口,管轄面廣,但社區工作者極少,絕大多數社區僅6—8人,且社區工作人員的年齡、文化與現行社區工作也不相適應,“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所有工作都壓到幾個人身上,工作量大、任務重、壓力強可見一斑。同時,社區工作正常的辦公經費、維穩經費得不到保障;社區工作者生活待遇偏低,社區主任到一些聯系結對部門求助經費臉難看、兌現難;社區碰到難事、急事、要事求助有些市級有關部門,繞道走、踢皮球、推諉扯皮等情況也一定程度存在。
2.制度規章有待進一步完善。現行的《xx市住宅區物業管理實施細則》是20xx年6月市政府頒布的,《xx市住宅物業保修金管理辦法》、《xx市物業專項維修資金管理辦法》是20xx年4月施行的。這些細則辦法已不能適應迅速崛起的社區、小區的管理工作。特別是物業管理部門的職責,企業職能,業主大會和業主委員會的關系、權利、義務與責任,前期物業管理要求、服務,物業費使用,維修等方面的.規定有待加緊修訂完善。
3.監督管理有待進一步強化。由于開發的樓盤交付把關不嚴、監督不力,導致事后暴露了一系列問題。如業主委員會辦公用房、經營用房不到位,或面積小,或區位差;消防設施不出水,監控設備不實用,公共服務功能不完善;有的開發商口頭承諾好,實際兌現差;公用房、電梯維護,房屋保修,管網維修等責任主體不明確,保修經費不落實等等,發生問題,開發商和物業公司就推諉扯皮,不能得到有效處置,引發小區業主強烈不滿、矛盾激發。現全市已有客用電梯2611部,且絕大多數為小區高層電梯,已出現過電梯下跌傷人事件,但其保養、檢測、維修經費無處著落,將成為今后社區不安全的隱患。
4.整體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一方面,部分業主只要服務,不要義務,對物業管理人員無理吵鬧、辱罵、刁難、動粗。違建亂搭、車輛亂停、雞鴨亂養、狗犬橫行等問題較為嚴重。從調研普遍反映,出現上述現象的,大多數為機關事業單位人員,企業老板,他們行為傲氣、出口狂言。另一方面,物業公司掛靠經營,管理人員不同程度存在素質不高,缺乏專業知識培訓,管理人員職責不到位、工作不到位、服務不到位,違建亂搭制止不力,偷盜現象時有發生,引起物業公司和業主之間的對立情緒。
5.物業收費有待進一步規范。近年來,樓盤開發類型較多、情況復雜,有敞開式開發樓盤、城中村改造樓盤、公開出讓建造樓盤,有別墅、獨排、聯排、疊排、多層、高層等不同房型的商品房,且空關房較多,而物業收費標準較為混亂,物業公司的物業費收、支透明度不夠,空關房全額收費等,引起業主不滿和反感。業主以物業公司服務不到位等為借口,拒繳物業費現象較為普遍。
三、建議意見
1.要加強領導,強化保障。由于小區居住人員來自各行各業、四面八方,尤其是城中村拆遷改造安置住宅區和較早開發的開放式小區,情況更為復雜、各種問題頻出、工作難度很大。為此,市政府及相關部門要充分認識到社區、小區和諧是社會穩定的基礎,強化社區建設,維護小區穩定已成當務之急,需要像重視農村基層工作那樣重視社區基層建設,切實加強領導,強化要素保障。要專門建立一個社區管理工作協調機構,有市領導分管,有關部門參與的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研究社區管理建設、指導、處理、協調、考核等工作。業務主管部門要健全工作機構,配強精干業務人員,認真擔起小區物管工作的監督、指導。掛鉤聯系社區的市級領導和部門要定期開展調研,指導工作,真正做到貼身社區、直面問題、主動攬事、協調問題、解決困難。要重視社區管理專職人員力量的加強和選配,強化考核評比;要研究落實社區工作經費,切實重視和關心業主委員會主任,給予其工作上的支持和待遇與考核激勵。根據目前物業公司經營困難的實際,市政府要加緊調研,出臺相關扶持政策,在公共用電、用水,稅收、垃圾搬運等方面予以優惠扶持。
2.健全機制,規范管理。市政府及相關部門要建立完善相關制度,不斷健全工作機制,切實規范社區及小區物業管理工作。一要建立健全相關制度。市政府要加緊調研,出臺加強社區管理建設工作的意見,進一步重視社區基層建設,明確工作任務和建設目標,切實加強領導、健全組織、明確職責、落實責任、強化管理、考核激勵,確保隊伍穩定。要調研修改完善xx市住宅區物業管理實施細則,住宅區物業保修資金、住宅區物業維修專項資金使用管理辦法,尤其是對住宅小區電梯檢測、維修保養資金的落實,要明確規定。有關部門要加緊研究出臺住宅區物業管理收費標準和物業收費管理辦法,進一步明確不同住宅區和不同類型房屋的物管費收費標準,物業費收支、減免要做到公開、透明,尤其對空關房的物管費收費標準建議減半收取。二要建立工作聯絡機制。市級層面要建立健全部門、街道、社區工作聯絡聯系制度,對于難點、焦點、重點問題進行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及時處置落實。街道層面要建立定期、不定期的街道、社區、業委會工作聯絡機制,深入小區、了解實情、直面問題、協調處置,確保小區穩定。公安局所屬派出所要建立所轄警員小區聯絡制,融入居民住宅小區,為居民排憂解難,指導小區安全防范、矛盾化解、信息采集、重點人員管控等工作。要充分發揮業委會組織橋梁作用,建議有關部門牽頭,著手組建市物業行業協會,為物管工作開展提供交流平臺,促進行業自律、推動公平競爭、維護合法權益、協調利益沖突。三要強化物管監督管理。市和街道要重視對業委會組織的考核評比,出臺和完善激勵政策,明確工作要求。市級主管部門要切實加強對交付使用樓盤移交物業公司時的監管工作,不走過場。街道和社區要加強對住宅小區的精細化管理,建立小區信息平臺,全面推進小區網格化管理服務信息化,對小區每戶住戶基本情況實現信息動態化管理。要加強物業企業的規范管理,針對物業公司從業人員素質偏低,收費服務不對等、服務不規范、管理措施不落實、維修不及時等情況,有關部門和業主委員會要嚴把物業進入關,嚴格執行審批程序,建立健全退出機制,并加強對物業企業的動態管理,把企業的資質、登記和年檢與平時監管有機結合,切實規范物業公司的經營管理。
3.注重教育,提高素質。針對目前住宅區物業管理薄弱,物管人員素質偏低,小區業主素質高低不一等實際情況,加強住宅小區人員的素質教育迫在眉睫。為此,市政府及相關部門、街道要把提高住宅小區人員的素質教育提上議事日程。市文明辦和街道要牽好頭,結合實際、有的放矢,有計劃地開展形式多樣,以樹正氣、重美德、講和諧、鄰互助等為主題的宣傳教育活動,做到月月有活動、季季有高潮、年年有特色。有關主管部門要加強對物業管理公司人員的監督教育,使城市生活住宅小區成為真正的“園林小區、衛生小區、文明小區、和諧小區”。
社區調研報告4
從集約利用土地資源和改善民生的角度看,農民集中居住確有其必要性,但在建設資金不足、試點政策不完善、失地農民利益補償與社會保障機制等尚未建立的情況下,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并不具備全面展開的可行性。但不少地方政府出于土地利益的需要,以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名義,通過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以地生財”,盲目推動拆村造城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調研顯示,全國平均每六個村就有一個村在經歷“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其中72.3%始于20xx年及以后。從全國范圍看,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已經從試點走向全面鋪開階段,建設熱點已經從江蘇、浙江、山東等經濟發達的東部省份,轉向河南、安徽、陜西等中西部省份;建設重點已經從城郊結合部、非農產業發達的農村,轉向城市規劃區以外的不發達農村區域;已經有相當部分的縣市基本實現了農村全域社區化。但一些地方拆并村莊后,農民擴大就業問題沒解決,生產生活更不便利,不少地方村莊拆并不符合農民意愿。有的地方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現象,需要高度重視。因此,需要深入研究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并研究制定相應的解決對策。
一、調研樣本的選取
事實上,具備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條件的一般是城市規劃區、農村勞動力絕大多數已轉移到城鎮和非農產業就業的發達地區,且20xx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提出“不提倡、不鼓勵在城鎮規劃區外拆并村莊、建設大規模的農民集中居住區,不得強制農民搬遷和上樓居住”。因此,在實踐中,地理上遠離城市規劃區、農民就業和收入以傳統農業為主的經濟欠發達農村大規模開展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中的問題尤為突出,應成為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調研研究的主要對象。因此,我們選擇具有代表性的H省進行實地調研。H省的代表性主要體現在:
第一,H省是典型的農業大省、人口大省和糧食主產區。
第二,H省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力度較大,尤其是欠發達農村開展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的數量較多,其所表現出的問題更全面和具體。具體到H省,我們將其劃分為東、西、南、北、中五大區域,每個區域按以下標準選取6個樣本社區:
一是社區至少部分建成且有人口入住。
二是社區地理位置上不在縣城規劃區內,無明確規劃區的需遠離當前縣城5公里以上(含5公里)。
三是社區所在鄉鎮經濟以傳統農業為主。
四是社區規劃搬遷范圍內的農民收入以農業為主。按以上標準選取的30個樣本的概況見表1所示。
二、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基層政府債務風險不容忽視
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面臨的首要問題是資金來源問題。資金已成為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的關鍵制約因素。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資金一般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公共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投資,簡稱公共投資,政府是其主要投資主體。
二是社區住宅投資。由于社區住宅屬于私人物品,因此,從法理上說,社區住宅投資主要應由農民負擔。理論上看,各級政府尤其是基層政府只需考慮公共投資的承受能力。但現實情況并非如此,包括社區住宅在內的一切社區設施,事實上大多都由基層政府委托企業“統規統建”,且普遍采取BT模式進行建設。企業擔當的是墊資者兼建設者的角色,在債務關系中,企業面向基層政府追索建設成本和合理利潤,結果導致基層政府在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中的債務風險問題日益凸顯。主要表現在:
基層政府直接面臨公共投資債務風險。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的公共投資具有兩大特點:
一是投資規模大。據H省省級部門測算,一個5000人規模的農村社區,其公共投資規模在2500萬元左右。30個樣本社區中,有10%的社區的公共投資規模在1800萬元到20xx萬元之間,有80%的社區在20xx萬元到2500萬元之間,有10%的社區在2600萬元到3300萬元之間。30個社區的實際投資狀況與H省省級部門測算的數字基本吻合,反映了H省的普遍狀況。
二是公益性強。如H省的“五通六有兩集中”建設標準中,只有幼兒園、連鎖超市能夠通過投資形成直接利潤回報,所以社會資本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即使有社會資本參與,一般也以企業或個人捐贈、贊助的方式出現。30個社區中,非政府資金在公共投資中所占比例僅為27%,很多社區根本沒有社會資本參與。
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公共投資的兩大特點決定了各級政府必然是投資的主體。但由于H省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規模較大,導致各級政府層層下沉投資壓力,普遍形成“鄉鎮自建,省市縣財政獎補,各級支農資金整合支持”的投資格局。在30個社區里,公共投資中鄉鎮投資超過50%的達到25個,說明鄉鎮政府是主要投資主體,但與主要投資主體地位不對應的是鄉鎮微薄的財政收入。30個社區所在的30個鄉鎮,20xx年財政收入最低的僅為350萬元,的僅為1800萬元,有87%的鄉鎮20xx年財政收入在1000萬元以下;30個鄉鎮在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方面的投資與財政收入比率最低的是0.27:1,的達到4:1,其余28個社區兩者比率均超過了0.3:1。公共投資數額巨大而自身財政收入微薄是H省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的突出問題,但30個鄉鎮的社區化建設不僅沒有停滯,反而在持續進行。其原因在于公共投資的BT模式容易使人忽視潛在的'債務風險。這種“借來的發展”只是帶來了表面的繁榮,但埋下了巨大的債務風險,導致并不具備償債能力的地方政府只能通過不斷借債,來掩蓋債務責任和風險,并通過利息計入本金而不斷放大負債規模。 2.社區住宅墊資風險日益凸顯。基層政府在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住宅投資方面的墊資風險,在對30個樣本社區的實際調研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證。截至20xx年底,只有2個社區的住宅售出率達到100%,5個社區的住宅售出率超過30%,其余23個社區均在30%以下。也就是說,樣本社區住宅普遍處于零星購買狀態,而因此形成的沉淀投資規模和債務隱患,較公共投資數額更為巨大。調研表明,截至20xx年底,30個社區在住宅建設方面的投資達1.3億元,最低為0.8億元,平均為1.05億元。使基層政府難以回收社區住宅投資成本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政府住房供給與農民住房需求相差較大。從表2可以看出,30個社區主導的住房形式是多層樓房,但大多數農民喜好的住房形式是單門獨院樓房。農民喜好單門獨院樓房的原因在于,與農戶舊宅相比并無本質區別,只是居住地點發生轉移、公共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并沒有改變農民的住房觀念和習慣,且便于農業機械存放和家畜養殖。事實上,基層政府并非不了解農民的住宅偏好,但H省在20xx年出臺的相關政策影響了基層政府的住宅供給決策。20xx年,H省出臺的《新型農村社區規劃建設標準》提出,“新型農村社區多層和高層住宅占總住宅的比例宜結合人均建設用地指標給予適當考慮。”這雖然是為了實現節約用地的目標,但在實際執行中推動了“原則上不建三層以下低層住宅”局面的形成,結果嚴重影響了農民購房和入住社區的積極性,給基層政府帶來的投資浪費和債務隱患問題日益凸顯。
第二,相對于農民購買力水平來說社區住宅價格偏高。30個鄉鎮全部宣稱,以“成本價”面向農民出售住宅。但普遍的事實是,多數鄉鎮出于緩和自身財政壓力的需要,將公共投資成本和開發商的合理利潤都攤入了住宅成本中,使其實質上成為商品房開發,導致住宅價格相對于農民購買力偏高的局面。在30個社區中,住宅均價最低的社區是900元/平方米,住宅均價的社區是1700元/平方米,30個社區的住宅整體均價是1250元/平方米。按四口之家購買120平方米的小三房、均價1250元/平方米測算,毛坯房的總價基本在15萬元左右。而H省20xx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人為7524,94元,農村家庭平均人口4.08人,社區房價是農村家庭年均收入的5倍以上。且需要說明的是,30個樣本社區均屬欠發達農村,其農民人均純收入在H省平均水平以下,所以社區房價與農戶的購買力差距更大。同時,30個社區中能夠貸款的社區僅為6個,且這6個社區的貸款額度每戶均未超過3萬元;其余24個社區都規定在特定時問內分次繳清,時限一般為1年。這導致不僅大多數農民無力購買社區住宅,而且也無法借助金融杠桿來提高購買力。在購買力和購買意愿均不足的狀況下,社區住宅出售率低便是必然的結果,而這將給基層政府帶來巨大的債務風險。
(二)缺乏農民的有效參與
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的也是最終受益者應是農民,但不少地方卻呈現“政府熱、農民冷”的現象,甚至個別地方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現象。有媒體報道,個別地方甚至通過停水、停電、阻斷交通等手段,強制進行“株連式拆遷”和“突擊式拆遷”。這種不征求農民意見、不尊重農民意愿的強制行為,嚴重影響了農村的社會穩定。20xx年國土資源部召開專題會議部署專項檢查工作,重點查處借增減掛鉤試點強迫農民“上樓”等行為。20xx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提出,“不得強制農民搬遷和上樓居住。”中央和相關部門的政策與行動一方面說明國家對于“農民被上樓”問題非常關注,另一方面也說明該問題已較為嚴重。對于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缺乏農民的有效參與問題,結合對30個樣本社區的調研,可從兩個方面進行深入剖析。
第一,舊宅補償偏低引發農民不滿。在30個樣本社區中,僅有1個社區允許農民購買社區住房不需上繳舊有宅基地,該政策具體規定是“政府免費拆遷復墾舊宅;舊宅復耕后歸原有農戶永久使用”;其余29個社區均要求“買新繳舊”,即購買社區住房“需無條件上繳舊有宅基地并自行拆除舊房”,其中24個社區要求上繳給原有村集體,5個社區要求上繳給鄉鎮政府。在要求無償上繳舊宅基地的29個社區中,有23個社區規定可以在購買社區新房時享受補貼,補貼額度在1萬元到2.5萬元之間,這實質是對農民退出舊宅基地與拆除舊房的有條件補償,但其對農民舊宅補償明顯偏低且附加強制性條件,而另外6個社區甚至不予補償。這實質上造成了對農民利益的侵害,因而導致農民對于人住社區普遍持消極甚至抵制態度。
第二,不征求農民意見,進行強制性“整村推進”。調研涉及的30個鄉鎮中,有29個鄉鎮要求“整村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這實際上是一種強制性推進。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民在經濟條件、收入來源、住房狀況、思想觀念、家庭發展規劃等方面呈現多樣化特征,對于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的認知、接受程度及相應的經濟負擔能力也存在差異。因此,不以征求全體農民意見為前提的整體推進顯然是不合理的。然而,多數地方政府不僅不正視農戶的意見和個體差異,反而通過行政手段強制設置整村搬遷時間表,這自然會引發農民普遍的不滿情緒。對30個樣本社區的300戶農戶進行的隨機問卷表明,100%的農戶確認鄉村干部在搬遷中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其中72%的農戶坦誠自已是“被動搬遷”,只有28%的農戶是“自愿搬遷”。
(三)農民生存與發展遭遇困境
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一般都伴隨著農地的規模化流轉。在30個樣本社區中,有28個社區實現了農地的規模化流轉。當農民集中居住、土地集中流轉之后,農民的生存與發展等民生問題便更加凸顯。調研表明,土地流轉未能有效促進農民就業和收入增加,農民的生存與發展遭遇困境。
第一,多數土地集中流轉并沒有增加農民收入。實施土地規模化流轉的28個社區,其土地流轉政策基本一致,土地流轉的時間最低為10年,為20年,一般為15年;農民獲取一般狀況下農作物(H省普遍以小麥作為參照物)種植的固定收益,即約定的畝產小麥斤數乘以當年國家小麥保護性收購價,標準最低的社區按每年每畝600斤計算,標準的社區按每年每畝1000斤計算。以20xx年國家小麥保護性收購價格1.12元/斤計算,這28個社區的農民每畝土地年流轉收益在672元~1120元之間。但小麥等主要糧食作物是涉及國計民生的戰略性商品,糧食價格基本保持穩定,再刨除物價上漲因素,這意味著以此計算的土地流轉收益并不合理。微薄而且相對固定的土地流轉收益與不斷攀升的物價水平相比,農民的實際凈收益往往是不增反降,說明多數土地集中流轉未能有效增加農民收入。
第二,多數土地集中流轉并未給農民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地方政府大多宣稱通過農地規模化流轉可以解決農民的就業問題,使農民“既拿地租又拿工資”。但這其實是地方政府有意混淆農業產業化與農地流轉的區別。農地規模化流轉只是作為催化劑,為農業產業化提供一個契機和可能,但并不一定就能形成農業產業化發展。事實上,這28個社區中有27個社區是把土地大量承包給種糧大戶或者蔬菜、果樹種植大戶,而這些大戶進行的農業生產雖可算作家庭農場,但并沒有大量吸收農民就業,因為當前農業“從種到收”基本實現了機械化,即使存在少量的人工勞動,依靠承包戶家庭成員或短期臨時雇工也可完成。種糧大戶或者蔬菜、果樹種植大戶的經營行為,只是生產規模的適當擴大,并不能稱之為嚴格意義上的農業產業化,所以并不能帶來穩定的就業崗位。調研中實現農業產業化發展并吸收大量人員就業的只有1個社區,該社區將土地規模化流轉給大型面粉加工企業,依靠該企業形成了小麥種植、加工、銷售x的產業鏈條,從而帶動了大量社區居民就業。
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中最難解決的就是農民的就業問題即生存和發展問題。雖然農業產業化發展可以形成產業支撐,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并不能一蹴而就,所以很多地區將帶動就業的主要著力點都放在吸引二、三產業投資方面。由于縣城普遍設立了經濟開發區、產業集聚區,依靠優越的區位和優惠政策承接了很多工業投資,所以新型農村社區依靠第二產業形成產業支撐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在吸引第三產業帶動就業方面,由于人口規模小、消費能力弱,新型農村社區也并沒有足夠的優勢。但30個樣本社區幾乎全部宣稱“形成了產業支撐”。對此,我們把這些所謂的“產業支撐”歸為二類:
一是緊鄰鄉鎮街區的社區宣稱以“商貿物流業”為支撐,理由是鄉鎮街區商業相對發達。
二是完全不靠鄉鎮街區的社區宣稱以“現代農業”或“農業產業化”為支撐,理由是農地已經實現了規模化流轉。但深入調研發現,這兩個理由都不成立。農民搬入鎮區附近的社區居住,并不代表已在鎮區“商貿物流業”就業;農地規模化流轉也不代表農業產業化已經實現,更何談農民因此獲得了就業崗位。30個樣本社區中只有1個社區依靠現代面粉加工企業形成了農業產業化支撐,其他29個社區本質上都是基礎設施發生變化的農村居住區,農民并沒有實現市民化,就業機會并沒有增加,甚至很多農民喪失了從事傳統農業的生存手段,導致一個既有別于農民又不同于市民的邊緣群體的出現。如果政府不能及時解決穩定就業與社會保障問題,這些農民甚至將遭遇生存危機。
三、結論與政策建議
在欠發達農村強制推進新農村社區化建設,是超越其經濟承受能力和生產力發展階段,以犧牲農民利益降低建設成本,以高息借債或透支未來財政等方式來換得當前發展。冒進的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不僅加劇了基層政府的債務風險,而且導致“三無”農民的產生,增加了農村社會的不穩定因素。但值得慶幸的是,這種冒進的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尚處于個別地區的試點階段,尚未形成系統性風險。因此,應當對這些已出現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和及時糾正,避免問題的進一步擴散和激化。
由于問題產生的根源在于地方政府脫離實際強制推動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所以糾正的關鍵在于約束和控制地方政府的行為,并通過政策法規未解決。具體包括:第一,優化和嚴格落實“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避免使之成為地方政府在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中謀求土地利益的工具,從利益源頭上斬斷地方政府強制推動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的不當激勵。第二,嚴格落實20xx年中央1號文件“不提倡、不鼓勵在城鎮規劃區外拆并村莊、建設大規模的農民集中居住區,不得強制農民搬遷和上樓居住”的規定。各地應及時調整不切實際的新型農村社區化規劃,嚴格限制乃至暫時停止欠發達農村的新型社區化建設。第三,以農民自愿、資金充裕和產業支撐作為新型農村社區化試點啟動的前提。第四,鼓勵但不強制農地規模化流轉。第五,應加強欠發達農村的新型農村社區化試點與小城鎮建設的有效銜接,新型農村社區選址緊鄰鎮區,使之與小城鎮形成一種相生相長的關系。
社區調研報告5
沂堂鎮以選派機關干部到村任職工作為契機,走出農村社區黨建工作的新路子。
選派機關干部到村任職是區委、區政府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關于統籌城鄉發展、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的新要求,對推動沂堂鎮新型農村社區規范化建設,培養鍛煉機關干部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是一項具有戰略性、方向性和基礎性的工作,是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加快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抓手,也是破解土地瓶頸制約、實現集約節約發展的有效載體。選派機關干部到村任職,能夠加強社區組織建設、健全社區規章制度、完善社區服務設施,以點帶面,推進基層但組織資源共享、互促互贏、加快推進全區城鄉社會一體化進程。
區域規劃以來、沂堂鎮黨委、政府按照區委、區政府的安排部署、緊緊圍繞以服務完善、管理有序、治安良好、環境優美、文明祥和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目標的總體要求,高點定位、創新實踐,科學規劃、多元投入,示范帶動、統籌推進,健全組織,黨建先行,社區建設實現了快速健康和諧發展。然而對于在社區建設中,我們也清醒的認識到,社區建設相對滯后、經驗不足,工作機制缺少合力,公共服務資源普遍匱乏等諸多問題。為此,鎮黨委委、政府加強組織領導,創新工作思路,狠抓落實,扎實推進,把這次選派機關干部到村任職作為農村社區建設和基層黨建工作的重大課題,出臺了一系列的文件、明確了圍繞農村社區建設和基層黨建工作的責任主體、工作目標、任務要求,下大氣力抓了農村社區發展規劃,基層組織創先爭優等工作。形成以“上級幫扶、共同建設、政府主導、民政牽頭、部門配合、社會參與、鄉村實施”的良好格局,使全鎮農村社區建設和基層黨建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沂堂鎮工作開展基本情況
沂堂鎮轄5個工作區,32個行政村,4.5萬人,6.3萬畝耕地,總面積75平方公里。按照“中心村”社區建設模式,準備搭建一個區域化、開放式、社會化的公共服務平臺,堅持“方便群眾,便于管理、共駐共建、資源共享、節約成本、提高效率”的原則,對農村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和整合。全鎮計劃建設大興屯、麒麟、迷龍、臺井、柳莊和沂堂6個社區,區委共派出12名機關干部分別到上述6個社區中到村任職。為此沂堂鎮黨委、政府:
(一)是成立組織,強化領導。
成立了由黨委書記任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安排有關工作,涉及基層黨建、基礎設施、社會事業、公共服務等各個方面,有力保障了工作穩步推進。抽組專人,對農村社區建設過程中組織建設等諸多問題進行廣泛調研,深入調查研究,科學規劃論證,積極探索新路子,解決新問題。為選派機關干部到村任職打下一個良好的平臺。
(二)是深入考察,堅定信心。
組織任職干部、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和工作區總支書記、部分村黨支部書記到先進縣區、兄弟街道學習農村社區建設中的經驗和做法。通過考察學習,使大家認識到農村社區建設是改善農民居住環境、提高生活質量、節約土地資源、加快產業發展的有效途徑,對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有著極大幫助,進一步堅定了我們工作的信心。
(三)是立足實際,明確目標。
在對轄區32個行政村進行調查摸底、綜合分析,結合實際,按照先易后難、示范帶動的原則,今年確定了麒麟山、大興屯為試點,率先啟動農村社區建設。現在基本完成了麒麟社區的擬建選址、搬遷、規劃、勘探、協議的整理工作。
(四)是組織宣傳,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在全鎮利用廣播、標語、宣傳欄、村務公開欄、遠教平臺等多種形式大張旗鼓的宣傳農村社區建設的好處,消除部分群眾的顧慮思想,營造濃厚的輿論氛圍。
二、社區組織建設中的主要做法
(一)深入基層,認真開展調研。按照“一年打基礎,兩年求完善、三年上臺階”的總體目標,圍繞“科學發展、加快全面提升”的主題,本著服務效率最高、居民受益最大的原則,大力開展深入基層調查研究,把群眾最需要、最迫切、最直接的問題作為社區為民服務的切入點。
(二)加強對社區自治組織、民間組織和經濟合作組織的領導和扶持,形成推進農村社區建設的合力。
(三)探索建立以社區工作者為骨干,以社會廣泛參與為基礎,以單位幫扶為補充的參與機制,充分發揮到村任職機關干部作用,形成“社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的良好氛圍,不斷加大對農村社區建設的組織領導和推進力度。
三、存在的問題
全鎮行政村多、分布不均勻、村情民意復雜,各村發展具有不平衡性這些都制約了農村社區建設發展。
(一)是個別干部群眾思想上認識不足。很多干部群眾不了解社區的意義和作用,不能全面把握和深刻領會建設農村社區的精神實質和豐富內涵,村干部擔心在以中心村為模式的社區建設中,村的數量將少,村級班子也會受到影響,自己的村干部身份將會大打折扣,群眾有故土難離的思想、不愿意到外莊生活,認識上存在誤區和思想顧慮。對推行農村社區建設達到全覆蓋難度很大。
(二)是社區建設資金籌集難度大。由于部分村集體經濟薄弱,社區建設的基礎差,部分干部群眾對農村社區建設存在“等靠要”的想法,不積極尋求農村社區建設內在動力,因此,農村社區建設的后勁不足。農村社區建設工作頭緒多、投資大,僅僅依靠鎮、村財政投入遠遠不夠,目前還沒有建立起一套有效的適合農村社區建設的融資渠道,社區建設資金難以得到保障,勢必會影響工作進程。
(三)建設土地少、標準低、檔次低。近幾年,農村建房存在向外發展、形成“空心村”的現狀,造成了發展土地少,選址困難。農村社區建設工作處在起步階段,其運行機制還在探索之中,新建的部分社區只有辦公場所,沒有其它配套設施,服務功能單一,達不到綜合性服務的要求,群眾參與建設的熱情不夠。
(四)是群眾參與社區活動不夠廣泛。社區中能夠真正滿足老人需要的活動和服務較少,居民技能培訓,以及思想道德、民主法制、科學文化知識和法律法規知識及文體娛樂活動等方面的教育培訓較少。
四、下一步的規劃和打算
(一)以人為本,推進農村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建設。在中心村建設統一標準、統一規范的綜合服務中心,可利用現有中心村村級組織活動場所進行適當改造整合建設,有條件的地方,重新規劃建設。農村社區綜合服務中心的設置,充分考慮地理位置、人口聚居、交通狀況、歷史傳統等特點,做到地域相近、規模適度、便于服務。形成以農村社區綜合服務中心為主體的各類專項服務網絡,為群眾提供方便快捷的生產生活、醫療衛生、文體教育、計劃生育、民間糾紛調解、社會保障、社會救助、社區警務等服務功能,不斷提高農村社區的保障和服務水平。
(三)堅持民主,不斷促進農村社區村民自治建設。以“四民主一考核”為具體工作方法,完善黨領導的村級民主自治制度;完善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制度。調動社區村民群眾積極參與農村社區村民自治建設的.熱情,促進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推進農村社區村民自治的制度化、規范化。
(四)建設黨建陣地,強化精神文明建設。為村民提供固定的黨建陣地等一系列文化活動場所,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通過農村文化大院、遠程教育、電視專欄等渠道,開展對農村居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學知識的宣傳、教育活動,將村級黨建陣地做大做強。組織創建和諧村鎮、和諧家庭等形式多樣的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培育農民參與社區的意識,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從思想上、行為上達到與城鎮居民相同的生活層次,使城鄉一體化的理念得到實現。
(五)加大環境綜合整治,改善農村社區人居環境。以“五化”為主要內容,以文明生態村建設為載體,大力整治村莊環境和村容村貌,加強農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著力解決農村社區存在的“臟、亂、差”問題。
(六)建設平安社區,加強農村社區治安建設。建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網絡,加強社區警務工作,建立健全社會治安防范體系。充分發揮黨員干部在農村社區平安建設中的作用,建設一支專群結合、群防群治、素質過硬的隊伍,提高社會治安防控能力,增強農民群眾的安全感,建設良好的社區治安秩序和穩定安全的生活環境。
五、幾點建議
(一)加大資金投入,夯實農村社區基礎建設。多渠道拓展資金來源,建議上級財政部門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對農村示范社區建設給予支持和扶持力度。完善農村社區基礎設施,改善農村社區環境,為農村社區建設注入活力,努力建立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治安良好、環境優美、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區。
(二)加強陣地建設,完善社區管理服務平臺。建議上級部門進一步加大機關干部進社區任職的力度,引進工作人員扶持工資等待遇,進一步加強農村黨員隊伍建設。加大農村社區技術人才的引進和培訓力度,建立和完善人才引進機制,落實有利于引導、吸引文教、衛生、教育科技人才向農村、基層流動的政策和措施,全面提升農村干部的整體素質和服務水平。不斷加強農村社區黨建陣地、文化陣地建設,通過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娛樂活動,加強黨的建設,陶冶村民情操,和諧鄰里關系,繁榮社區文化,營造文明向上的新風尚。
總之我們有信心、有決心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各部門的具體幫助下,以這次機關干部到村任職為契機走出農村社區黨建的新路子,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加大工作力度,科學謀劃、群策群力,認真開展農村社區建設和基層黨建工作,向區委、區政府,向廣大的人民群眾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20xx年5月14日
社區調研報告6
為認真貫徹區委常委(擴大)會議關于貫徹省委盧展工書記在我區調研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的要求,區政協聯合組織部、民政局等12個區直相關單位成立調研課題組,從3月13日開始,深入民政局和興門、寶泰、蓮新等8個社區居委會開展社區建設專題調研,對社區的辦公設施、人員配備和工作開展情況進行了詳細了解調查。本文基于此次調研結果,對我區社區工作現狀、存在問題進行了認真研究分析,并提出了對策建議。
一、現狀
在市、區兩級黨委、政府的領導和重視下,我區從20xx年在中城街道開始先行試點,因地制宜,穩步推進,社區建設卓有成效。截止目前,全區建成45個社區居委會,其中屬純居型社區33個,村改居型社區12個。一批單位和個人榮獲上級各類表彰,區社區志愿者協會、東城街道社興社區居委會分別被國家民政部授予“全國社區志愿者協會先進單位”和“萬家社區圖書援建活動‘學習型社區’先進單位”,中城街道被評為“省社區建設示范街道”、東城北龍社區居委會被評為“省社區建設示范社區”、東城松濤、南城興暉等10個社區被評為“龍巖市社區建設示范社區”。兩位同志分別榮獲“全國先進社區工作者”稱號和“全國優秀社區志愿者”稱號,一位同志榮獲“省先進社區工作者”稱號。目前,中城街道正積極創建“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街道”和南城街道溪南社區居委會創建“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社區”稱號。
二、主要做法
1、領導重視,打牢社區建設基礎
區委、區政府始終把社區建設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區委常委會、區社區建設指導委員會多次召開會議,研究社區建設中的重大問題,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經常深入街道、社區,調研解決社區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指導社區建設工作。先后制定下發了《關于貫徹福建省城市社區建設綱要的意見》、《新羅區社區建設指導委員會及辦公室工作職責和制度》等文件;成立了由區委分管副書記任組長、各有關部門一把手為成員的社區建設領導小組,各街道也成立了由一把手掛帥的抓社區建設協調委員會,形成了一把手負總責、一級抓一級、層層推進的領導管理機制。各社區還吸納了駐區單位領導加入社區建設工作小組,共商社區建設發展大計;建立了社區建設考評機制,把社區建設工作列入相關部門、街道目標考核管理,建立了嚴格有效的競爭激勵機制。全區上下形成了區委、區政府領導、民政部門牽頭、有關部門配合、社區居委會主辦、社會力量支持、居民廣泛參與的推進社區建設的整體合力和運行機制。
2、認真組織,推進社區管理體制改革
針對原有居民區規模小、設置不合理、資源分割等問題,本著有利于服務管理、有利于資源配置、有利于提高工作效能的原則,對原居委會進行了重組調整,建立了新的社區居委會,逐步建立了以社區黨組織為“領導層”,社區成員代表會議為“決策層”,社區居委會為“執行層”的新型社區組織體系。通過公開招聘、民主選舉,一大批年紀輕、有文化、懂管理、有奉獻精神的社區工作者充實到社區組織。目前,全區社區書記、主任的平均年齡47。97歲,高中以上文化程度達到81。01%,呈現出年輕化、知識化的趨勢。
3、加強管理,提高社區干部整體素質
一是完善社區各項制度。在各社區建立健全了社區議事、社區主任、副主任職責、居務公開,居民代表會議等制度,加大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力度,廣泛開展居務公開,總結推廣鳳凰社區、北龍社區民主評議制度,全區社區居委會干部民主評議合格率達到96%。二是做好社區干部的教育培訓工作。組織開展多種內容和業務知識的培訓,每年均對社區主干進行一次培訓,從理論和能力上提高社區干部的整體素質,增強社區居委會的整體效能。三是提高社區干部待遇。從20xx年2月起,我區將社區主干的工資提高到700元,一般委員每人每月享受財政性生活補貼提高到500元,大大調動了社區干部工作的積極性。四是積極組建社區兼職志愿者隊伍。按照“自愿、規范、長期”的原則發展社區志愿者隊伍,目前基本形成了以青年志愿者、巾幗志愿者、老黨員志愿者等為主體的志愿服務隊;在服務項目上,初步形成了社區教育、社區精神文明宣傳、社區維權等“十大服務項目”和科普培訓、居校共建、創衛宣傳等服務內容。現全區共有社區志愿者組織62支,專職人數495人,兼職人數10239人,注冊志愿者620人,占社區總人口的5%。
4、多方投入,加大社區居委會硬件建設
積極采取“五個一部分”的籌資辦法完善社區工作條件:即市財政、市社區辦解決一部分,區財政解決一部分,街道財政解決一部分,轄區單位贊助一部分,社區投入一部分。多年來,區、街道兩級財政都加大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據不完全統計,從市、區財政、街道、社區自籌及其他渠道共投入社區建設經費1000多萬元,用于改善社區辦公用房、建設社區活動場所、完善社區服務設施等。各社區居委會也采用購置、調整、更換、改建等形式,使社區用房和服務用房的面貌得到改善。目前,全區45個社區用房平均面積達到240平方米,達到省示范社區標準用房100平方米以上有33個,占73%。社區居委會的服務站、警務室、文化閱覽室、社區活動室等樣樣俱全,社區的基礎設施得到全面改善。
5、強化服務,推進社區建設不斷發展
一是加快區、街道、社區三級社區服務中心建設。至目前,我區已成立了各級社區服務中心(站)47個,各類服務設施6413個(不完全統計),其中社區服務中心(站)區級1個、街道級4個,社區級42個;青少年教育站61個,托幼機構166個,托老機構8個,餐飲服務網點1164個,商業零售網點2294個,維修服務網點472個,咨詢服務站75個,其它服務設施24個。同時抓好社區就業和再就業勞動保障服務,積極建設一批社區勞動保障平臺。截止20xx年度,區勞動保障服務中心登記造冊的下崗失業人員共有4963人,為城區下崗、離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機會4070人;二是推進社區醫療衛生建設。目前已有26個社區居委會合建了15個社區衛生服務站并投入使用。社區計劃生育工作全面落實“三為主”方針,建立了“街道—居委會計生專干—計生小組長”等三級計生服務網絡;三是扶持社區文化。各社區都十分重視文體活動隊伍建設,積極組建諸如夕陽紅文藝宣傳、腰鼓、棋、舞蹈等隊伍。一些社區已經培養出一批專業表演隊伍,他們自編、自導、自演節目,常年活躍在社區里。各社區還充分利用板報、標語、宣傳資料等形式,加強對社區成員的思想政治、科學文化、法制宣傳教育,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東城街道開展“溫馨社區”,南城街道開展“學習型社區”,中城街道開展“誠信社區”,西城街道開展“文化社區”等;四是推進社區平安建設。充分依靠社區基層組織,建立專兼職結合的社區治安隊伍綜合治理網絡。規范社區警務室建設,各社區實現了“一區一警”,設立了“社區警務室”。大力推進平安社區建設,努力消除各種社會不穩定因素,使居民的安全感進一步增強,目前全區成立的社區義務巡邏隊達30支。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1、組織管理體制問題
一是社區組織領導體制不完善。按照《福建省城市社區建設綱要(試行)》的規定,社區建設實行的是以街道管理為主的組織領導體制。目前社區建設中辦公場所規劃實施、建設資金籌措、轄區企事業單位共建等問題,僅僅依靠街道和社區的力量是難以奏效的。
二是共建共享機制難實行。目前,社區轄區內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各類醫院、學校的服務及設施和閑置資源共建共享,聽任所在單位領導意愿,沒有形成強有力的約束機制,難以全面做到共建共享。公安、計生、勞動等網絡資源自成一體,造成資源浪費和重復勞動。
三是社區組織管理職能行政化。社區組織管理一直實行的是居民委員會和居民委員會黨支部“兩塊牌子、一套班子”的機構設置,履行的是偏重管理的“準行政機關”工作模式和以完成街道布置任務為主的“被動式”工作方式。除居委會以外,其它社會團體和中介性社會組織不僅數量有限,發育不足,而且缺乏專業性和自主性,沒有形成社區特色。社區居委會除了《居民委員會組織法》規定的日常工作外,還要承擔街道、政府機關單位或部門交辦的各種名目繁多的行政性任務。居委會實際上成為一級準行政組織,使得其根本無法履行法律賦予的自治功能。諸如向居民收取城鎮義務兵優待金,涉及面廣,征收難度大,大多數社區居委會僅完成任務的三份之一。居委會普遍反映是一項吃力不討好的工作。
2、辦公場所保障問題
目前,還有12個社區居委會辦公場所達不到省定社區辦公用房標準,其中6個無辦公場所,6個辦公場所面積達不到省定社區辦公用房標準(見附表一、表二)。
一是社區辦公活動用房沒有同步規劃建設。城建規劃部門編制城市規劃時,對新開發的小區沒有預留社區居委會辦公、活動場所建設用地,造成“無地”建設問題突出,如南城蓮東小區和西陂龍巖大道、龍騰路沿線新開發的小區等。
二是相關文件內容不明確。市規劃局《關于規范城市社區服務用房規劃審批管理的通知》(龍政規〔20xx〕147號)文件規定,從20xx年開始,各開發小區按5萬平方米以下的預留3%,5萬平方米以上的預留2%作為社區服務用房,但由于該文件沒有明確執行主體,這些要求都未能得到落實,部分新開發小區預留的社區服務用房包括社區居委會辦公用房,相當一部分小區把社區辦公服務用房簡單地用物業服務機構用房替代,居委會辦公場所被排除在外,造成社區居委會“無址辦公”的問題普遍存在。如南城街道清泉社區居委會(所轄恒寶豪庭小區)、中城街道北關社區居委會(所轄陽光翠庭小區)等6個社區辦公場所面積達不到省定社區辦公活動用房標準。
三是社區辦公用房審批手續難辦。全區12個達不到省定社區辦公用房標準的社區居委會,其中6個社區居委會有現成的土地可供新建辦公活動場所,卻無法取得城市規劃和用地審批手續。如:東城街道永興社區居委會,在龍巖第二醫院附近鐵路邊有一塊160平方米的空閑安置地,可興建居委會辦公用房,但規劃部門至今未審批同意。東城街道東寶社區居委會在老火車站附近有一塊2畝地可建設居委會辦公用房,規劃部門已經批準,但用地指標至今無法辦理;西城街道蓮新社區有一塊尚未開發的空地,規劃部門也劃出了社區居委會辦公地址藍線圖,并辦理了選址意見書,但在用地審批時無法辦理紅線圖;中城街道北關居委會新建辦公用房僅辦理審批手續就用了30多萬元,因無后續資金,只好擱置停建。
3、經費保障問題
一是社區辦公用房建設資金嚴重短缺。20xx年以來,市、區、街道和社區建設中雖已投入1000多萬元,但年均投入僅130多萬元,供需矛盾相當突出。按目前的規定,新建一個社區辦公活動場所,按建筑面積每平方米分別需交納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60元、人防易地建設費28元,所占的建筑成本比例大。目前全區純居型的社區居委會達33個,占73%。這些居委會居財收入匱乏,僅依靠市財政對一個新建社區居委會辦公場所補助10萬元,根本沒有能力解決辦公場所建設問題。
二是社區干部財政性生活補貼偏低。根據《福建省城市社區建設綱要(試行)》規定:社區居委會成員的待遇,其主任、副主任的財政性生活補貼原則上不低于區(市、縣)當年最低工資標準的150%;專職委員不低于區(市、縣)當年最低工資標準的130%”,按20xx年最新調整的新羅區最低工資570元/月標準計算,我區社區居委會成員享受財政性生活補貼社區主干應為855元/月;一般委員741元/月。但目前社區居委會主干每人每月享受財政性生活補貼為700元;一般委員每人每月享受財政性生活補貼為500元。與《綱要》要求比,還有一定的差距,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區干部的工作積極性。
三是社區辦公經費不足問題。根據《福建省城市社區建設綱要(試行)》要求,各職能部門要求社區居委會協助辦理本部門業務的,要求權隨責走,費隨事轉。但在具體操作過程中,這些要求不能得到完全落實,增加了社區工作,也就加大了社區辦公經費壓力。目前,我區各社區居委會的辦公經費,主要是按照省財政廳的規定每年下撥補助5000人以上的社區居委會的辦公經費1萬元,5000人以下的社區居委會的辦公經費8000元。這樣的標準遠遠無法滿足我區33個純居型的社區居委會的辦公經費要求。
四、建議
1、建立健全社區建設組織管理體制
一是創新組織領導體制。組織領導體制是從根本上保障社區建設的領導和管理的最重要機制。進一步完善市委、市政府和區委、區政府領導,明確市、區兩級組織部門和民政部門牽頭,相關職能部門配合,街道和社區居民委員會直接管理、社會力量支持、群眾廣泛參與的社區領導組織體制和工作體制。針對社區用房建設、文化、環境、治安、衛生等等分屬于政府各個職能部門,民政部門牽頭的職能不能落實的現狀,建議設立市和區兩級社區建設管理局一類的政府機構,統一行使社區建設規劃、建設、管理、檢查、指導、協調職能,對社區建設工作進行全面推進。
二是建立健全共建共享機制。建議市委、市政府出臺《關于駐區單位參與城市社區建設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要求駐區單位自覺遵守、積極參與、熱情支持所在社區的社區建設管理,主要包括駐區單位的文化、體育、科研設施向社區居民開放,實行無償或低償服務;積極參與社區換屆選舉,參加社區黨建工作聯席會議,配合社區做好計劃生育、治安管理工作,支持社區的公益事業建設,參加社區組織的志愿者隊伍和志愿者活動。社區轄區內各級黨政機關、駐軍、大中小學校、廠礦企業、社會團體及社會各界人士要積極支持所在地社區的工作,參加所在地社區的活動,要主動與社區開展對口幫扶活動,幫助解決社區工作中的各種實際困難。廣大黨員干部要積極參與,發揮好示范帶頭作用,駐區各單位要將閑置資源無償或低價提供給社區作為辦公、服務和活動場所,要將單位的服務及活動設施無償向社區居民開放,實現資源共享、事務共辦、文明共建。打破公安、計生、勞動等部門分別建立信息網絡體制,建議建立市、區各部門共享網絡信息平臺,減少和避免重復勞動和資源浪費。
三是先行先試,完善社區功能。按照省、市的部署,深入開展和諧社區建設示范單位活動,在城區每個街道抓好1—2個社區試點,拓展社區建設內容,提高和諧社區建設水平。建議市委、市政府出臺《社區工作準入制度的意見》。任何級別的部門、單位,凡擬將其組織機構、社區掛牌、考核評比、辦班培訓、專項調查、報刊征訂等事項以及社區職能以外工作進社區的,應持上級有關文件和具體實施意見,向所在區社區辦提出書面申請,報區委、區政府批準后,按“權隨責走,費隨事轉”原則,委托給社區。未按要求申報審批的,社區有權拒絕或不執行。理順市、區、街道、社區之間的關系,增強區和街道在管理區域性公益事業、公共事務以及綜合治理、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的統籌協調能力。社區居委會是群眾自治組織,政府職能部門不能把社區居委會當成自己的“下屬單位”,層層向下壓任務,堅決杜絕社區行政化。建議落實區委已經制定的政策,城市義務兵優待金由區財政統籌,減輕社區工作壓力。
2、切實保障社區辦公活動場所
一是社區辦公活動用房同步規劃建設。根據《福建省城市社區建設綱要》及福建省委辦公廳《關于推進海峽西岸和諧社區建設工作的.意見》文件精神,建議市政府牽頭組織市規劃、土地、民政以及新羅區政府部門,按照社區人口規模、城市功能區劃以及“布點合理、選址適當、設置集中”的要求,盡快編制出臺龍巖中心城市社區辦公用房規劃建設的政策性意見,力爭居住區的規劃與社區居委會設置規劃同步進行,確保居委會辦公用房有地選址,有地建設,盡快解決“無址辦公”以及面積達不到省定標準的居委會辦公用房問題。同時提前規劃預留即將新成立的社區居委會辦公用房地塊(近期急需新建華蓮、龍騰、東肖開發區等14個社區居委會,詳見表三)。按照“五個一”(即一個社區服務中心、一個衛生服務站、一個警務室、一個文化閱覽室、一個體育健身場所)以及預留一定的停車場標準來規劃建設,獨立建設,占地面積不少于1畝,建筑面積1200平方米以上。
二是明確責任,建立社區辦公用房保障機制。市、區兩級黨委、政府幫助協調規劃、土地、建設、房管、民政等部門,嚴格執行國家民政部、發改委、財政部、國土資源部、建設部等部門聯合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做好社區組織工作用房、居民公益性服務設施建設和管理工作的意見》(民發〔20xx〕275號)以及《福建省城市建設綱要》、福建省委辦公廳《關于推進海峽西岸和諧社區建設工作的意見》等文件,加強對土地競拍、小區規劃、工程建設、商品房預(銷)售、竣工驗收備案及權屬辦證等環節的協調控制,確保社區辦公活動用房規劃建設、配套到位。
三是簡化社區辦公活動場所用地手續,減免費用。社區辦公活動場所本身是城市公共設施,服務于市民,現再收取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和人防易地建設費等費用,本身就是加重當地社區居委會的負擔。因此建議市規劃、土地等部門簡化社區居委會辦公場所建設各項審批手續,并且減免相關審批費用。
3、增加投入,確保社區各項經費
一是建立社區建設發展基金,保障建設社區辦公用房和社區服務。市、區兩級黨委政府應將社區建設與經濟發展、農業發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加以重視和支持,建議每年從市、區財政預算中各安排300萬元,建立社區建設發展基金,制定具體的社區辦公用房建設、社區服務等費用支出規定,從根本上保障新建、改擴建社區辦公用房,以及社區社會服務費用。與此同時,要認真落實省委《關于推進海峽西岸和諧社區建設工作的意見》“加強社區公共服務設施的規劃和配置。對零星開發住宅區,開發商可按建設面積2—5%的標準折算繳納社區配套用房經費,專項用于建設或購買社區配套用房”規定,建議市政府明確對新開發的住宅區,開發商按建設面積的5%的標準折算,向新羅區政府繳納社區配套用房經費,專項用于社區居委會辦公用房建設。
二是兌現并提高社區干部財政性生活補貼。根據《福建省城市社區建設綱要(試行)》規定,參照20xx年最新調整的新羅區最低工資月標準,今年盡早兌現省要求的社區干部財政性生活補貼社區主干應為855元/月、一般委員741元/月。明年逐步提高,以調動社區干部工作的積極性。
三是落實“權隨責走、費隨事轉”原則,確保社區居委會辦公經費。實行社區事務準入制,如確需社區居委會承擔或配合的工作事項,由區社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統一把關,通過街道辦事處統一安排,并按照“費隨事轉”的原則,提供必要的工作條件和經費。對于超出《居民委員會組織法》規定的職責范圍,而必須由居委會協助的工作,要按照有償服務的原則,由相關部門解決相應的經費或人員,做到有人辦事,有錢辦事。
四是建議適當提高純居型的社區居委會的辦公經費補助標準。
社區調研報告7
社區矯正作為一種非監禁性的刑罰執行活動,是我國刑罰制度改革的新生事物,也是世界刑罰制度改革的發展趨勢。做好社區矯正工作,對于完善我國刑罰執行制度體系,推進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為進一步推進我區社區矯正工作,通過座談、走訪相關部門、各街鎮、社區(村),詢問社區服刑人員代表對社區矯正管理工作的意見等形式,對全區社區矯正工作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就調研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社區服刑人員矯正管理工作的基本情況
我區于2月起,全力推進社區矯正試點工作,經過四年多的時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工作、管理體系。截止9月底,全區共有社區矯正試點街鎮8個,無脫漏管、不服從管理和重新犯罪情況。
(一)建立健全組織機構
一是在區司法局設立社區矯正工作管理科,落實工作人員2名。二是8個街鎮都建立了以黨政主要領導任組長、有關人員為成員的領導小組,將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各司法所。三是社區(村)針對每名矯正對象分別建立矯正小組,安排2名矯正人員和1名監護人員進行矯正管理。四是各街鎮廣泛動員和吸收熱心矯正工作的社會人員,經過培訓參與到社區矯正工作中,現我區共有社會志愿者119名。
(二)強化隊伍機制建設
一是8個街鎮專門配備專職的社區矯正工作協管員5名,配合司法所開展社區矯正日常教育和管理工作。二是分級分類培訓。今年1月,我區1名司法助理員參加了市司法局舉辦的為期4個月的三級心理咨詢師培訓,并取得證書;區司法局于今年9月,組織全區司法助理員和社區矯正工作者就社區矯正的意義和人性化管理等內容進行了培訓;每季度各街鎮司法所組織轄區社會志愿者進行社區矯正管理工作培訓,全年共培訓354人(次)。
(三)完善各項管理制度
一是制定了《大渡口區重點人群服務管理辦法(試行)》,就公檢法司等有關部門如何對社區服刑人員進行引導、扶助、教育和管理做出了明確規定。二是全面推廣社區矯正工作“13589”重慶模式,將社區服刑人員重新犯罪率控制在0。5%以內。三是試點開展心理測評,目前,建勝司法所和八橋司法所共測評社區服刑人員87名。四是創新矯正人性化管理,八橋司法所選取2名社區服刑人員進行手機定位系統試點管理,擬采取信息化手段加強對社區服刑人員的管控,做到人性化服務管理。
(四)矯正管理工作規范化
一是嚴把“五關”,即嚴把接收關、請假關、矯正關、教育關、解除關,使社區服刑人員順利回歸社會。二是建立健全社區矯正工作評估、分類和委托制度,制定個案。八橋鎮司法所對目前接收的12名社區服刑人員,根據學習情況和心理測評等進行綜合分析,分為嚴管類3名、普管類4名、寬管類5名,針對不同類別采取不同方式進行管理。三是堅持“日記錄、周報到、月學習、月勞動、季總結鑒定”的“五個一制度”。四是制定“身份意識、制度規范、認罪服法、思想道德、法律常識、禁毒拒邪、心理健康和政策前途”的“八個主題教育”。五是實地走訪。今年5月,對全區8個街鎮33個社區(村)的社區服刑人員進行了核查,資料檔案齊全,無脫漏管和重新犯罪。
二、社區矯正管理工作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社會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人員流動性增強,尚處于探索創新階段的社區矯正管理工作面臨許多新情況,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
(一)法律體系尚不健全,法定職責與教育管理責任有脫節
1。立法滯后。全市的社區矯正工作經過5年試點現正逐步轉入全面推行階段,工作主體由《刑法》規定的公安機關轉變為司法行政機關,目前依據只有兩院兩部《關于社區矯正試點工作的通知》和《關于擴大社區矯正試點范圍的通知》和市公檢法司等12家部門聯合下發的《重慶市社區矯正工作實施暫行辦法》,工作開展缺少法律支撐,使社區矯正工作在銜接、責權劃分等環節上存在困難。
2。工作主體目前不適宜。按照兩院兩部的通知精神和《重慶市社區矯正工作實施暫行辦法》的要求,由司法行政機關承擔社區服刑人員日常管理、教育的一線工作,是有利于社區矯正工作的開展,但現行的《刑法》、《刑事訴訟法》、《監獄法》等未賦予司法行政機關執法主體權,與公安機關現有的執法主體權產生法律沖突,容易出現部分社區服刑人員不參加矯正活動、不向司法所報告、對司法所的考核獎懲持無所謂的態度,使得司法行政機關在開展工作時處于尷尬和不力的地位。
3。程序上存在一定問題。目前,我區社區服刑人員的接收管理工作,由各街鎮派出所直接通知轄區司法所接收,各司法所按照“兩個要素”(法律文書齊全、人員到位)的要求予以接收。由于實際工作中,常常存在矯正對象已報到登記,而相關法律文書、材料未送達或遺失的現象,司法所因不符合接收條件不予接,而派出所又認為應當屬于司法所管,最后出現兩不管的現象。
4。缺乏有效的法律手段。對社區服刑人員的日常管理,社區矯正組織特別是負責具體操作的司法所缺少法律賦予的強制性手段,對那些拒不接受矯正或在矯正中表現不好的社區服刑人員,往往因有責無權,不能及時予以懲戒;而對那些積極配合矯正、表現良好的社區服刑人員,也因程序過于繁瑣、規定較原則等因素,實施難度較大,不能很好體現出獎懲結合的矯正方針。
(二)就業安置難,部門和社會資源有待整合
目前,社區矯正對象的就業安置渠道窄、資源少,在我區的81名社區服刑人員中,有59名就業、22名待業。
1。缺乏具有針對性的社會保障制度。對社區矯正對象中的困難人員,目前尚未納入困難群體進行幫扶,涉及落實低保、住房和社會救濟政策以及就業、養老、醫療保險時,主要靠基層司法所與相關部門反復協調,實際落實較難。
2。社會包容度不夠。部分居民認為將大量的罪犯放于社區內服刑,給社區內的居住環境埋下安全隱患,增加社區內的不安定因素,志愿者的招募工作開展困難。社會對社區服刑人員存在歧視和排斥,90%的已就業社區服刑人員在參加每月學習請假時,都怕用人單位知道自己是服刑人員后而被解雇,出現學習請假難的問題,不利于社區矯正工作的開展。
3。安置對象技能差,就業難度大。有的社區服刑人員文化程度低、勞動技能匱乏,很難找到合適的工作。例如:目前正在我區服刑的社區矯正對象小學文化的23名、中學文化的53名、大專以上的4名、在校讀書的1名,基本上無一技之長,就業相當困難。有的就業愿望不強烈,一味等待政府救濟安置。
4。教育管理方式相對陳舊。公益勞動形式單一,教育方式靠談話、人格感化和念讀法律法條等,教育的'效果難以抵消社會歧視的負面效應。
(三)專職隊伍人員不足,基層工作力量薄弱
1。人少事多任務重。司法所承擔普法教育、法制宣傳、矛盾糾紛調解、社區矯正、幫教安置等多項職能,其中僅社區矯正每月就要完成召集學習、思想匯報、組織公益勞動等多項工作,有時還要承擔街鎮拆遷、安全、綜治等臨時性任務,司法所人員工作任務繁重。
2。專業化程度不高。除了日常監管、掌握動態,司法所還要疏導矯正社區服刑人員的犯罪心理、指導解決其生活、就業。目前,我區各街鎮司法所工作人員中有法律專業文憑9人、其他專業21人,取得心理咨詢師證1人;社區(村)矯正工作者中法律專業占總人數30%,從知識結構、組織協調能力等方面還不能達到社區矯正工作需要。
三、推進我區社區矯正管理工作的建議
(一)提高認識,營造全社會共同支持參與的良好氛圍
把宣傳工作中的重點放在利于罪犯改造、降低國家刑罰成本等積極方面,對社區矯正的專業知識、工作業績、成功典范等及時進行報道,緊緊抓住社區(村)這個平臺,充分利用宣傳櫥窗、宣傳畫、制作光盤等形式進行廣泛宣傳,真正讓每位居民(村民)了解社區矯正工作。建議在全區創建公益勞動基地1個,組織社區服刑人員參加公益勞動,讓人民群眾逐步接納社區服刑人員,相信社區矯正這種管理模式是有利于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的。
(二)總結經驗,推動相關法律和政策規定的出臺
針對當前社區矯正法律制度不健全的現實情況,建議首先保證社區矯正工作按照現有法律法規的相關要求和兩院兩部試點工作意見、通知及市級12家部門聯合下發的《重慶市社區矯正工作實施暫行辦法》的要求規范運行。同時,探索新形勢下開展社區矯正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總結我區社區矯正工作試點以來的工作程序、監督管理措施、公益勞動、日常獎罰等方面形成的經驗,為將要出臺的《社區矯正法》提出意見和建議。
(三)完善機制,加強各職能部門工作的溝通銜接
將信息溝通工作貫穿于犯罪嫌疑人審前、審中、判后,建議建立“核查脫漏管理專項行動小組協調聯席會”平臺,互通各種接收渠道、互補各自沒有的社區服刑人員檔案和底數。建議人民法院在判決前加強與社區矯正機構的聯系溝通;人民檢察院介入社區矯正所有環節,對涉及社區矯正的案件嚴格把關,及時查處社區矯正中的違法違紀行為;公安機關與司法行政機關緊密合作,保證社區矯正移交銜接關口的順暢、監督考察關口的嚴格,對違反規定和重新犯罪的社區矯正對象,及時依法處理;司法行政機關做好與有關部門的聯絡,加強對社區矯正工作的研究,及時提出工作建議,依法監管社區矯正對象,及時將矯正期滿的社區服刑人員轉為幫教安置對象,實現社區矯正工作與幫教安置工作之間的無縫對接。最終形成政法部門齊抓共管的格局。
(四)整合資源,探索創新社區矯正工作措施
建議由區委政法委牽頭協調,以司法行政機關為主,整合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資源,重視發揮工青婦等群團組織作用,細化分解成員單位工作任務,定期召開例會,研究社區矯正工作中的新情況、新問題。建議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詢—心理治療”三個層次的心理矯正模式,探索建立不同形式的心理矯正工作室。建議區民政局將社區矯正工作納入社區建設和管理,指導基層組織參與矯正工作,將符合低保條件的社區服刑人員納入低保范圍,將幫扶工作延伸到社區服刑人員家庭中的子女就學、親人就醫等困難上,幫助其穩定家庭安心接受改造。各群團組織協助社區矯正工作機構對社區服刑人員進行政治、法制、文化、技術輔導。建議司法行政機關與人社部門密切配合,將社區服刑人員納入就業創業培訓計劃,舉辦專門技能培訓,推薦就業等服務工作,適當安置社區服刑人員在社區服務、后勤保障、清潔、綠化等面向公共服務的崗位上就業謀生。
(五)重視基礎建設,建立健全社區矯正工作保障機制
建議在各街鎮司法所設立社區矯正工作站,配備2—3名具有扎實法律專業知識和一定心理學知識的人員。建議財政部門做好財力保障,在司法行政機關設立社區矯正臨時救助資金,用于無家無業無經濟來源社區矯正對象的臨時生活救助。建議聘用專職心理咨詢師、社會工作者組成專職社工隊伍,并招募一些專家學者、離退休干部充實志愿者隊伍和邀請律師、法律援助工作者、法律服務工作者加入到社會志愿者的隊伍中,彌補司法所人才資源不足。加強業務指導培訓,通過邀請法學、心理學教授講課、實地觀摩學習等方式,增強基層工作者的法律政策水平和對犯罪學、心理學、社會學知識的掌握,提高社區矯正工作能力。
社區調研報告8
近年來,xx市xx鎮婦聯緊緊圍繞上級婦聯關于實施“婦女兒童之家”建設的意見精神,在鎮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下,鎮婦聯遵循整合資源、為我所用的理念,因地制宜,以“升級改造型、創新拓展型、高標新建型”為目標,充分調動社會資源,借助各種社會力量,合力推進村、社區“婦女兒童之家”建設。20xx年,我們在原有的婦女之家掛牌成立了“婦女兒童之家”,實現了全覆蓋,同年打造了xx村“婦女兒童之家”省級示范點;20xx年xx村“婦女兒童之家”創建成為xx省“婦女兒童之家”示范點;20xx年提檔建設了xx村、xx村“婦女兒童之家”。
一、“婦女兒童之家”建設基本情況
自從xx市婦聯提出從20xx年開始至20xx年在全市村(社區)開展“婦女兒童之家”達標創建活動的實施意見以來,全鎮各村、社區高度重視,按照資源整合、設施共享的思路,綜合運用基層計生、文化、體育、社區服務等公共資源,以“一個陣地多項功能”模式加以落實。我鎮有14個行政村、5個社區居委,由于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婦女兒童之家建設也是參差不齊,按照先掛牌再建家的要求,20xx年全面完成了行政村和社區婦女兒童之家掛牌,目前已有些個省級示范點、多個市級示范點。一般設有村婦代會(社區婦聯)工作室、女性創業就業服務站、家庭文化活動室、兒童快樂家園、婦女維權站等,工作制度、管理制度健全,各項職能和工作任務明確。先行試點示范的村均有相對獨立的活動陣地,配備了電話、電腦、辦公桌椅、書架、健身器材、兒童玩具、圖書等基本設施,村、社區婦代會自主使用或管理中心的部分活動場地,正常開展服務和活動,進行各類知識培訓,開展兒童早期教育、關愛貧困兒童、婦女健康、婚姻家庭糾紛調解等服務,較好的實現了宣傳展示、教育培訓、文化建設、資源整合、維權服務、家教指導等功能,婦女兒童工作在村級工作全局中占據了一定的比例和地位。但從目前陣地建設以及發揮作用情況看,有的陣地投入比較多,如xx村、xx村、xx村、xx村等發展比較好,活動貼近實際,深受婦女兒童的喜愛;有的村借助計劃生育辦公室、關工委活動室、農家書屋、居家養老中心、農民學校等資源共享;有的村陣地模式起點低,村婦代會主任活力不足,陣地是個“空架子”,只停留在“有”的基礎上。
二、“婦女兒童之家”建設存在的問題
我鎮的“婦女兒童之家”目前正處于提升建設階段,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人員配備還未到位,隊伍建設需進一步加強。村、社區“婦女兒童之家”負責人均由村婦代會主任兼任,身兼多職,工作繁忙,對“婦女兒童之家”建設重視程度不夠,缺乏科學、規范、有效的管理,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婦女兒童之家”功能的`發揮。
2、資源整合還未到位,硬件設施需進一步完善。由于各村、社區集體經濟收入有限,對“婦女兒童之家”需配備的硬件設施不能滿足實際需求,產生較大的約束和制約。
3、活動開展還未到位,職能作用需進一步發揮。受社會、家庭等客觀環境因素和自身工作熱情不夠、能力水平不高等主觀因素的影響,部分村、社區“婦女兒童之家”形同虛設,活動開展較少,內容形式比較單一,沒有發揮一室多用的功能。
三、整改對策措施
接下來,鎮婦聯將緊緊圍繞把“婦女兒童之家”打造成基層婦聯組織的“堅強陣地”和“溫暖之家”的工作目標,突出擴大覆蓋、豐富內涵、完善機制,使“婦女兒童之家”真正成為婦女的幸福家園、兒童的快樂家園。
1、積極爭取各方面的重視和支持,多管齊下、多措并舉,著力加強村(社區)婦女工作隊伍建設,注重發揮女大學生村官隊伍作用,不斷加大巾幗志愿者服務隊的組建力度,扎實開展巾幗志愿服務工作,積極吸引、鼓勵更多婦女群眾參與,營造良好氛圍。
2、充分挖掘“婦女兒童之家”功能,不斷提高“婦女兒童之家”綜合利用效率,使其真正成為基層婦聯宣傳政策的陣地、學習培訓的課堂、聯系婦女的窗口、維權服務的驛站、展示風采的平臺。立足基層婦女兒童實際需求、興趣愛好,積極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促進婦女兒童身心健康發展。
3、以服務婦女兒童為根本,發揮作用求地位。村、社區“婦女兒童之家”要創新工作思路,充分發揮陣地的宣傳教育、培訓學習、權益維權、矛盾調解等服務功能,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使婦女在活動中參與、在參與中受益、在受益中發展。
社區調研報告9
基層婦聯組織是與婦女聯系最直接、最密切的組織,是婦聯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其職能作用的發揮程度關系到婦女工作的成效。近幾年來,**社區婦聯積極組織開展貼近群眾生活、倡導社會文明新風的群眾性活動,充分調動廣大婦女參與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受到廣大婦女群眾的擁護和支持,也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普遍好評。
一、**社區婦聯工作總體情況
**社區轄區面積為1.1平方公里,現有3個自然村、4個居民安置房小區,原有常住人口3398人,流動人口6857人。其中女性約4887人,4-9歲兒童約332人,10-14歲兒童380人。社區居委會共有成員14人,女性干部占“兩委”成員的3/8。近幾年來,**社區婦聯的發展形勢良好,呈現三個“普遍提高”的情況:
一是婦聯組織不斷充實,整體素質普遍提高。以“社區建設”為契機,借助社區基層組織換屆,加大協調力度,及時調整和充實了社區婦聯隊伍,積極推薦政治素質好、文化程度高、年輕、熱愛婦女工作、群眾公認的優秀婦女干部擔任社區婦聯主任,推選了一些年輕能干的女同志擔任婦女組長,使新配備的婦女干部更趨于年輕化和知識化,改變了以往社區婦女干部年齡偏大、知識層次偏低、工作能力不強的現狀。
二是婦聯干部對做好工作充滿信心,工作能力普遍提高。社區婦聯干部大都提高了對婦女工作的認識,絕大部分婦聯干部能夠借助崗位發揮自己的作用,積極參政議政,為廣大婦女同胞服務,以良好的工作業績體現自身價值,在工作實踐中,婦女干部們都能自覺帶領廣大婦女貫徹落實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尤其是大力宣傳有關婦女兒童發展綱要、婦女兒童權益保護、家庭教育、科技文化等知識,組織開展具有婦女特點、群眾喜聞樂見的各類文體活動。
三是婦聯組織能較好地發揮作用,整體工作水平普遍提高。社區婦聯組織以調動轄區婦女參與和諧社會建設的積極性為重點,著力增強服務能力、組織能力、引導能力。按照創建學習型組織,爭做學習型干部的要求,婦聯干部有針對性地開展理論、業務和科技、文化等培訓,努力提高干部隊伍的政治素質、業務素質和科技文化素質,為她們進一步做好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婦女兒童工作成效顯著
為扎實開展社區婦女兒童工作,**社區立足實際,創新形式,以保障婦女兒童權益為中心,大力開展民生活動。
一是扎實開展維權活動,保障婦女身心健康。社區婦聯在婦女群眾中深入開展鄰里團結、反腐倡廉的宣傳教育,以文明城市創建為契機廣泛開展“最美家庭”、家庭美德宣傳活動,開展平安家庭、零暴力家庭創建工作。此外,社區婦聯不斷拓展婦女維權工作新領域。認真組織婦女參加男女平等國策、新《婚姻法》、《婦女權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規學習。為有效保護婦女合法權益,我社區還建立了婦女維權站、談心室等,為來信來訪婦女提供政策或是精神上的幫助,及時解決婦女提出的問題,努力做好婦女維權活動。
二是扎實開展關愛活動,促進流動兒童健康發展。作為“村改居”的“混合型”社區,我轄區的流動兒童數量也逐年增加。為了更好地為這些流動兒童服務,我社區啟動了青苗計劃――助力流動兒童健康成長、大手拉小手――困境兒童幫扶、第三元成長空間等一系列舉措,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促進流動兒童融入社區,增加其學習動力,提升其思想道德素質以及人際交往能力。
三是扎實開展節日活動,豐富婦女兒童生活。以“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為契機,精心組織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的系列活動。如:“鏗鏘玫瑰”嘉年華運動會、“我與春天有個約會”踏青活動、走訪困難家庭活動等。利用清明節時間,組織青少年兒童參觀烈士陵園,讓兒童認識到現在的美好生活是烈士們用鮮血換來的。在六一兒童節開展“圓夢行動”,號召本地青少年幫助流動青少年完成他們的`“微心愿”。通過開展各種健康、有益、積極向上的文體活動,不斷提升婦女文化品位,豐富青少年的業余生活。
三、婦聯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社區基層婦女工作雖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從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角度來看,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比如一些婦女干部僅靠過去的經驗和原有的知識,已很難適應發展變化了的婦女工作的要求;社區婦聯干部兼職過多,除本職工作外,兼任計生、信訪、宣傳等多項繁瑣的工作,不同程度地影響了婦女工作的開展等。因此,要做好新形勢下的社區婦聯工作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以開闊的視野、開放的精神去迎接新挑戰。
一要堅持“黨建帶婦建”,加快婦女事業良好發展。要將婦聯基層組織建設納入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的總體規劃,對基層婦聯組織建設實行分類指導。要爭取把婦女工作納入黨政重要議事日程,建立定期研究婦女工作的例會制度,爭取分管領導的重視、關心和支持,使婦聯組織能夠有效開展工作。
二要加強婦聯干部培訓,提高基層婦女干部的素質。要研究制定婦聯干部教育培訓規劃,開展創建學習型組織,培養婦女干部的能力,引導她們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增強做好婦女工作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同時,要鼓勵和支持婦聯干部積極參加各種理論培訓和接受學歷教育,提高婦聯干部的政治思想素質和業務能力。
三要拓展婦聯服務職能,提升其服務質量。社區婦聯要依托婦女維權站、婦女學校、家長學校等陣地強化服務功能,把服務婦女作為婦女工作的出發點。發揮好社區在維護婦女合法權益、促進婦女就業再就業、扶持老弱病殘等困難婦女等方面的作用,把婦聯組織建設成為“堅強陣地”和“溫暖之家”。要積極發揮“聯”字功能,整合社會資源,動員社會力量幫助、關注社區婦聯工作,形成合力助推社區婦聯工作。
四要加強對婦聯工作的考評度,提高其干事積極性。考核驗收歷來是落實工作的主要方法和有效手段。黨委、政府要根據工作需要,進一步加強對基層婦聯工作的管理和監督,規范工作考核,量化工作指標,切實采取措施,實行“軟”工作“硬”考核。尤其要建立激勵機制,根據基層婦女工作目標管理考核細則評定等次,獎優罰劣,使基層婦聯工作由虛到實,上級婦聯有什么精神,基層就有什么行動,推動形成比學趕超、爭先創優的工作局面。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近年來,社區婦聯圍繞社區發展大局,充分發揮巾幗婦女風采,在社區的發展建設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今后,**社區婦聯將進一步創新思路,構建“互幫互學、統籌發展、共同進步”的婦女發展工作格局,推動社區婦聯工作邁上新的臺階。
社區調研報告10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和城市化進程的推進,作為我國城市基層社會結構主體的社區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加強城市社區建設是城市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必然要求,對于深化改革、促進經濟發展、提高群眾生活質量、維護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有著重要意義。胡錦濤同志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中明確要求構建和諧社會要從建設和諧社區入手。為此,民革福建省委組成課題組,就在新形勢下如何“加強社區建設,構建和諧社會”進行調研。調研組七月—八月間走訪了福州、廈門、湖南長沙等地,考察了當地的先進社區,并與相關部門的專家、學者,社區工作者進行座談。經過分析整理,形成此報告。
一、我省社區建設概況
我省社區建設自五年起啟動,期間認真貫徹落實《福建省城市社區建設綱要(試行)》,堅持以服務為民為宗旨,民主自治為目標,居民參與為重點,示范活動為手段,努力健全、完善社區建設的各項工作制度,取得了實效。截至20xx年底,全省已經整合成立1461個社區居委會,在社區整合的基礎上,按照“議行分設,決策、執行與監督相分離”的原則,建立健全社區成員代表大會、社區議事監督委員會和社區居委會三個自治組織。
二、目前存在的問題
1、社區管理體制尚未理順,把社區建設混同于基層政權建設。
當前,我們社區建設實行以民政部門為主的區、街、居三級管理體系,往往把社區當成是政府的延伸,社區承擔了太多的政府職能,導致角色模糊,職能錯位,成為各級黨委、政府及其部門工作的承受層、操作層、落實層,工作不堪重負,疲于應付。社區居委會既承擔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職能,又承擔了基層政府重心下移后的行政管理職能,社區居委會“準政府機構”的地位及其運作機制,難以適應居民自治意識增強、希望擴大基層民主的需要,難以發揮社區群眾自治組織的作用。出現強調管理重心、管理權力下移,不是強化社區的社會職能,而是片面地擴大街道編制,擴展社區組織的政府職能的現象,使政府在社區建設中仍然擔當實際意義上的“包辦代替”角色,造成社區的社會職能不是強化,而是萎縮、弱化,使社區居民委員會工作難于開展,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要求,實現真正的社區自治。
這其中比較突出的是“權隨責走、費隨事轉”落實難的問題。所謂“權隨責走、費隨事轉”一般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政府部門需要社區居委會協助處理與居民利益有關的工作時,在征得社區居委會同意后,應當同時為社區居委會提供協助所需的權利和必要的經費;二是政府部門管不了也管不好的社會服務性職能向社區轉移時,必須同時轉移權利和工作經費。但是在實際過程中,因為政府職能未能轉變,“權隨責走、費隨事轉”處于“留在口頭上,落在低頭上”、“叫得響,到位難”的狀態。究其原因主要有下面四個方面:
(1)思想認識不到位。
社區建設在我省雖然已經走過五個念頭,但是一些領導對做好新時期、新形勢下的社區工作缺乏緊迫感,沒有充分認識到社區建設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存在“重形式、輕實際”的現象,對社區建設中的簡政放權、權隨責走、費隨事轉等核心敏感問題,沒有深入研究,妥善解決,仍習慣性運用計劃經濟時代的行政手段來對待社區建設,看成“行政組織”、“準政府機構”,沒有顧及到“權、利”相一致的問題。
(2)項目界定不明確。
我國《憲法》明確規定居委會是“城市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但同時也規定“居民委員會設人民調解、治安保衛、公共衛生等委員會協助維護社會治安”。19xx年頒布的《居委會組織法》對居委會規定了六條任務,其中兩條就規定居委會要協助政府開展有關工作,又指出現階段居委會同時承擔自治和行政兩大職能。因此,居委會協助政府開展相關工作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但法律對“協助項目”只作原則規定,實際操作過程導致居委會協作的項目包括政府的所有工作,“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的顯現出現就不足為奇。
(3)經費渠道不暢通。
我們現行的財政體制仍帶有計劃經濟的色彩,政府目前只有少數一些部門,如計生、公安因有專門的委辦工作經費,做到“權隨責走、費隨事轉”,大部分部門均因為“委辦工作經費”無法列支導致“權隨責走、費隨事轉”難以落實。
(4)社區拒絕不得力。
中發辦[20xx]23號文件規定,對不屬于社區居委會職責范圍的工作和向社區攤派的各種負擔,社區居委會有權拒絕。在實際操作中,2社區居委會干部誰都不會得罪“上級”,只能“上面下命令,下面照著辦”。據統計,社區居委會承擔著社區黨建、精神文明建設、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社區文化、社區教育、社區體育、社區科普、民政、再就業、計劃生育、老齡工作、信訪、安全生產、消防、僑務等工作,普遍達56大類,285小項。與這些工作相對應的是牌子多,幾乎一項工作一塊牌子,少的29塊,多的達58塊。
2、社區管理和服務功能不夠完善,居民自治水平較低。
現階段城市的社區服務已經從單純物質扶助的福利和救助,發展到對社區居民物質和精神需要的全面服務。社區建設內容應包括社區服務、社區環境、社區治安、社區自治、社區文化體育衛生及完善的社區組織體系等多個方面。但是在社區管理方面,側重抓行政性的管理,發動群眾開展社區自治管理還比較少。社區的一些名為群眾組織的機構,如計生協會、工會、紅十字會等,實質上行政化色彩濃厚。社區服務是依托社區組織開展的社會福利服務,目前,服務領域不寬,項目不多,開展扶貧濟困、就業服務相對比較多,社區的文化、教育活動開展的不夠多;服務對象不廣,面向老年人、弱勢群體、未成年人的服務比較多,面向一般居民,尤其是青壯年的服務比較少,對青年人的吸引力不夠;服務內容缺乏特色;組織力量比較單薄,一般是社區工作人員忙里忙外,發動社區中介服務組織和志愿者隊伍參與不夠。
3、立法滯后,社區工作關系不順。
《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是19xx年通過的,隨著形勢的發展,它的許多條款已經不能適應城市社區建設的需要。而且該法的基本條款只有23條,對城市居委會與政府和其他組織之間的關系等僅做了原則的規定,操作性很不強。地方法規和政府規章對社區的關系也沒有明確界定。致使社區居委會的職能定位不很清楚,社區工作關系不順。表現在:政府與社區居委會的關系不順,雖然社區居委會是群眾自治組織,但實際操作中往往會作為政府的基層機構,導致行政化傾向明顯,影響了社區自治功能的發揮;社區單位在社區建設中的權利和義務沒有法律的依據,致使社區單位參與社區建設的積極性不高,與社區居委會的關系不順,有些社區單位和社區居委會關系融洽的,也往往是基于雙方負責人個人之間的感情;按照物業管理條例,社區居委會對物業管理公司主要是指導與監督,但在實際操作上缺乏相應的手段,遇到不配合的物業機構,社區居委會也束手無策;社區中介服務組織的性質以及與社區居委會的關系也沒有法律的依據。按照“議行分設,決策、執行與監督相分離”的原則,建立健全社區成員代表大會、社區議事監督委員會和社區居委會三個自治組織尚未發揮自身應有作用。社區建設尚須制度化和法制化。無法可依、無章可循的現象嚴重,對社區建設的順利進行十分不利。
4、社區工作者隊伍素質不夠適應,職業化、專業化、知識化程度不高。
通過公開招聘、競爭上崗等工作,社區工作者隊伍得到充實和加強。但仍然存在以下問題,一是社區工作人員的素質參差不齊,文化程度偏低,一些社會工作的專業人才由于各種原因還很難進入這支隊伍。二是男女比例不平衡。三是存在多頭管理。社區居委會成員、社區勞動保障站工作人員、殘疾人聯絡員、禁毒專委等雖然同在社區工作,但分別歸屬不同部門管理,街道和社區統一管理難度很大。四是個別社區工作者工作作風不深入,面向群眾、服務群眾的意識不強,甚至存在“門難進、事難辦、臉難看”的現象。五是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的工資待遇與過去相比雖有較大幅度的提高,但仍然偏低,與職工平均收入相比,與所承擔的工作量相比,還有差距,容易造成人才流失,也影響社區居委會人員結構的進一步優化,影響著社區工作者職業聲望的提高。
5、社區單位和居民認同感、歸屬感不強,參與社區建設程度不高。
近年來,通過大力推進社區建設,社區單位和社區居民參與社區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普遍提高。但是社區建設基本上還是以各級黨委、政府的推動力量為主導,各級黨委、政府處于發動、組織、安排等全過程介入狀態,而作為社區建設主體的廣大居民尤其是各類單位在職人員的社區參與意識仍舊淡薄,參與行為缺乏,參與程度不高,基本上游離于社區公共事務和公共活動之外,有些地方甚至出現“政府拼命干、居民一邊看”的非正常現象。如社區居委會選舉,雖然有法律明文規定,但是,由于法律規定可以實行居民代表選舉,許多地方便把居民代表選舉居委會作為普遍通行的制度。這樣,基層組織選舉者可以隨意確定居民代表而省去許多麻煩,選舉實際上成了走過場。一些居民還安于計劃經濟條件下的生活習慣,生活中遇到困難還主要依賴工作單位予以解決,與社區沒有明顯的利益關系。社區居委會雖說是群眾組織,但由于主要精力承擔政府安排的行政任務,僅有的一些活動項目針對性不強,致使參與社區活動的熱情還不高,還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得不到大多數居民群眾的認同。社區成員的低參與或者說社區建設參與主體的單一化,不但極大地制約了社區建設的深入推進和發展,而且嚴重背離了社區建設的初衷,成為和諧社區建設的“瓶頸”之一。
三、建議、意見
1、和諧社會的關鍵在黨。
同樣,要實現社區的和諧,也要看社區黨組織的`作用發揮得如何,因為社區黨組織作為黨的基層組織,處在社會變革的第一線。加強社區黨建,夯實執政基礎,對和諧社區的形成關系重大。首先要科學合理設置社區黨組織。社區黨員人數在50人以上的社區,一般應設立社區黨總支,社區黨員人數在100人以上的社區,一般應設立黨委。及時做好在城市新區、開發區和新建居民區建立黨組織的工作。使黨組織建到“大院”、建到“樓梯”,建到“兩新”組織(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實現黨組織在社區的百分之百覆蓋,真正做到哪里有群眾哪里就有黨的工作,哪里有黨員哪里就有黨的組織。其次要加強社區黨組織班子建設。選好配強社區黨組織書記,推進黨組織干部“公推直選”。鼓勵社區黨組織與社區居委會班子成員交叉任職。從機關選派能力較強、素質較高的優秀年輕后備干部到社區黨組織、社區居委會掛職鍛煉。鼓勵通過社會公開招聘配備基層黨務干部,逐步提高基層黨務干部的專業化、職業化水平。此外還應加強社區黨員的教育管理工作。重視加強和改進退休人員、下崗失業人員、流動人員中黨員的教育管理工作。建立健全街道流動黨員服務站、社區流動黨員登記站和社區在職黨員聯絡站等。
2、完善社區工作體系,正確定位社區工作。
一方面理順街道辦事處、政府職能部門與社區居委會的關系。街道辦事處、各政府職能部門要調整機構,轉變職能,作好指導與服務,為社區居委會解決相關問題。社區居委會要保證街道辦事處、政府職能部門依法行政。另一方面目前社區有限的資源承載了較多的行政職能,應明確社區組織是政府和企業分離的社會管理職能的載體,是開展社區自治管理的主體,而不是政府機構的延伸和“準政府組織”,減少多頭管理的現象,爭取更大的發展空間。健全社區居委會、社區居民代表會議、社區議事監督委員會等居民自治組織,老年人協會、文體協會、志愿者協會等社區中介服務組織,完善社區組織體系,增強整體合力。具體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入手:
(1)清理政府部門分設在社區的分支機構和牌匾。社區統一懸掛社區黨組織、社區居委會和社區議事監督委員會的牌子,其他內設機構不再掛牌。分設在5社區的機構,除保留有關部門人員派駐的之外,應予以撤銷,盡可能取消一些不必要的檢查評比活動,還社區居委會服務于民的初宗。
(2)實行“權隨責走、費隨事轉”機制。政府職能部門對需要經由社區協助的工作任務,賦予相應的權利,并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撥付必要的工作經費。
(3)采取面向社會統一公開招考社區工作者的辦法,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加入社區工作者隊伍。實行社區工作者歸口一個部門統一管理,理順人事管理關系。加強社區工作者進行崗位培訓和專業知識學習,逐步提高社區工作者的工資福利待遇,建立健全社區工作者考核、獎懲辦法,建立激勵機制,不斷提高社區工作者隊伍職業化、專業化、知識化水平。
(4)擴大社區直選。直接選舉產生居委會成員對于把居民公認的、真心實意為群眾服務的人選進居委會,調動居民群眾當家作主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具有重要意義。通過組織直選試點,總結積累直選經驗,逐步擴大直選范圍,鼓勵條件較為成熟的組織整區、整街范圍直選。在條件尚未成熟的社區,可以考慮采用戶代表選舉制度和代表選舉制度相結合的方式。
(5)健全民主制度。完善居民代表會議、民主聽證會議等民主決策制度,將社區事務交由社區居民自主決定、自我管理,特別是關系社區建設重大問題的決策,廣泛聽取和尊重居民群眾的意見。
3、增加社區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增強社區凝聚力。
(1)充分發揮共產黨員在社區建設中的先鋒模范作用。積極引導社區黨組織強化服務觀念,增強服務意識,做好服務黨員、服務群眾、服務發展的工作。建立黨員向社區居民公示、社區居民評議黨組織成員和黨員、黨員聯系扶貧幫困對象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開展社區黨組織與單位黨組織結對共建活動。積極倡導和組織黨員以各種方式參與社區事務,開展“黨旗在我心中”、“貢獻在社區,溫暖在人間”、“黨員責任崗”等系列活動,形成“一個黨員一面旗,一個支部”的格局,增強社區黨組織在居民群眾中的號召力和凝聚力。
(2)發揮社區整合功能。政府行政管理系統、社區自主管理系統和物業管理系統組成社區的管理體系。行政管理系統應承擔制定社區規劃、促進社區發展的職能;社區自主管理系統要通過發動社區成員參與社區活動,形成社區的文化6合力,培養居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3)科學合理地調整居委會規模。應當合理調整現有居委會的規模。按照有利于社區自治、有利于資源共享、有利于社區管理、有利于提高工作效能的原則,合理調整劃定社區。
(4)加大對社區基礎建設和社區服務設施的投資力度。在社區建設啟動階段,政府投資是必需的,然而更需挖掘社會資源辦社區。加強社區建設,是全社會的共同任務。要動員駐區單位積極支持社區基礎設施的建設。要建立和完善社區服務體系,“進百家門、知百家情、解百家難、暖百家心”,為轄區群眾造福,使廣大群眾參與社區建設,增加歸屬感和認同感。
(5)擴大社區決策的民主參與程度。通過基層民主選舉、民主議事、民主監督,讓居民了解社區、關心社區。在街道辦事處和居委會分別建立“民意調查”、“居民議事會”和“民主活動日”等制度,加強與社區居民的交流與溝通,贏得居民群眾的理解與支持。建議實施辦事處和居委會政務、財務、服務等內容全部公開,激發廣大居民參與社區建設的熱情,提高社區的民主自治水平。
社區調研報告11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特別是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推進,社會管理尤其是基層社區管理工作的內容日趨繁雜,要求越來越高。如何創新社區管理模式,提升社會管理成效,成為黨委政府亟待解決的問題。20 年7月以來,xx區以社會管理體制機制創新為重點,緊緊圍繞“社情全摸清、矛盾全掌握、服務全方位”的工作目標,金牛區開展網格化管理工作,著力提升社區綜合管理水平和社區綜合服務功能,取得初步成效。
一、xx社區網格化管理主要做法
社區網格化管理就是根據屬地管理、地理布局、現狀管理等原則,把社區劃分成若干網格狀的單元,并對每個網格實行動態、全方位管理。
(一)摸清基本情況,定格
組織專班深入各巷道、樓棟,再次進行調查摸底、登記造冊,對轄區總戶數、總人口、單位戶數、散居居民戶數、小區坐落四至界限、區域分布情況等進行全面摸底。社區面積、居民小組,轄區單位,常駐人口戶數、人口,個體工商戶從業人員500余人。社區社區。xx社區將轄區內的市場、學校、醫院等單位一級樓棟、院落等歸入網格。按照“任務相當、方便管理、界定清晰”的原則,依據戶籍人口、流動人口和管轄面積等實際情況,將xx社區劃分為24個網格,每個網格300-500戶,平均人口800-1500人左右,通過建立網格,為全面摸清社情信息、實施精細的社會服務管理奠定了堅實基礎。(社區網格化基本情況)
(二)選配網格員,定人
對社區網格實行“一格一員、綜合履職”。一是配齊網格員。為每個網格配備1名網格管理員,共24名,共分兩批次全部面向社會公開招聘。網格員待遇參照公益性崗位人員待遇,并享受社區工作人員同等福利。對網格員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培訓,學習了相關的政策法規、工作程序、業務知識和考核辦法等。二是明確網格管理工作程序。一般性工作由網格員現場處理,并登記備案;需要協調處理的,由網格員帶回社區網格管理站協商,再反饋服務對象;突發性工作由網格員立即上報社區、城關鎮等相關部門處理,網格員跟蹤處理結果。三是實行考核激勵制度。對網格員的“德、能、勤、績”進行考核,考核實行百分制,網格員每月的浮動工資作為考核工資,根據考核得分按比例發放,考核得分在90分以上的,浮動工資全額發放;80-90分的,浮動工資發90%;70-80分的,浮動工資發80%;70分以下的,浮動工資扣發。
(三)全力服務群眾,定責
著眼于群眾實際需要,網格明確網格員職責,主要是: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和國家的法律、法規,教育居民遵紀守法,履行法定的義務;采集上報網格內綜治、信訪、計生、民政、城管、就業及安全生產等各類基礎信息;通過網格巡查,排查各類不和諧因素,上報社區;做好不和諧因素穩控工作,力爭將矛盾糾紛化解在網格內;協助有關部門調處各類矛盾糾紛,及時有效化解網格內不和諧因素;定期走訪網格內居民,了解居民的思想動態,做到知百家情、辦百家事,全力為居民排憂解難;掌握流動人口動態,開展對重點監管對象幫教工作等。實行網格化管理后,不管大事小事,家里事還是社區事,即使是在工作時間外,給網格員打個電話,網格員就會迅速趕到現場幫助解決,實現了基層有人管事、有人做事的良好局面。20xx年,網格化工作開展以來,共采集居民信息20xx余戶,收集居民意見400余條,排查社會矛盾隱患6起,安全隱患5起,發現并化解重大群體性上訪事件1起,發現并處理計劃生育對象20余人,完善空巢老人、困難群眾、留守兒童、大病傷殘人員的檔案信息50余條。排查消防安全隱患20余處。試點工作開展以來,社區信訪量為零,實現了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
二、網格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網格化管理在受到廣大群眾歡迎的同時,在運行過程中暴露出一些問題,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總結、探索和完善。
(一)網格人員主體責任有待進一步明確
按照網格化管理的要求,網格管理人員由社區領導、社區網格員、居民小組長組成,社區領導為負責人。網格化管理的要求更高,面對xx社區的特殊情況,居民小組長的工作不可能局限于純粹聯系、匯報工作,但在實際工作中并沒有把三人的具體職責明確出來,沒有充分調動居民小組長的積極性,網格管理出現真空地帶,同時,網格員對社區干部的依賴較大,自行處理問題的.能力不夠。
(二)網格管理宣傳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大
試行社區網格管理是一件新事物,調查發現目前還有少數居民不知道什么是網格管理,對網格管理員的身份以及承擔的工作不夠理解,有與自己無關的態度;網格員上門調查還存在不開門、不配合的情況發生。另外,xx社區是老舊院落社區,居民整體文明程度相對較低,要實現在社區內形成 “文明禮貌、誠實守信、互助友愛、扶正祛邪、鄰里和睦、敬老愛幼、遵紀守法、保護環境”的文明風尚和生活方式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目前,xx社區還存在亂丟垃圾、生活垃圾不及時入桶、亂晾曬等一系列不文明的現象,要扭轉這一局面,就需要進行全方位、多層次宣傳教育,引導居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三)網格管理工作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
網格管理是數字化管理,但是目前xx社區的網格員收集、上報的信息依然采用紙質材料記載,電子化信息系統尚未建立,這樣不利于信息的及時更新和管理。社區網格化管理是一項全新的管理模式,在現階段的探索過程,強調管理人員責任意識的同時,也應出臺相應的激勵機制,充分調動管理人員的主觀能動性,為推行網格化管理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雖然出臺了有關的責任追究、績效考核制度,但考評中缺少群眾參與環節,未形成全面、規范、科學、有效、操作性強、切實可行的監督、考核、評價、獎懲機制。
(四)網格員隊伍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
本次xx社區招錄的網格員中有5名是專科大學的應屆畢業生,年紀較輕心態不穩定,社會實踐經驗欠缺,進入工作狀態慢。在工作中善于發現問題而不善于解決問題,存在畏難情緒。網格管理人員能夠發現問題,但是不能主動地解決問題。誠然,在實際工作中確實有在網格的層面解決不了的問題,但在網格層面也有很多可以解決的問題,由于畏難情緒或者短期難見成效需要反復做工作,怕麻煩而擱置下來不去解決。
三、網格管理工作對策與建議
社區網格化管理是社會管理的新課題、新手段、新趨勢,面臨的是新格局,要通過完善相關管理制度、加強機制創新和隊伍建設,從而實現社區網格化管理的科學高效發展。
(一)完善網格信息化管理,明確職責,強化責任
社區網格化管理是精細、快捷、準確的綜合管理服務系統,信息化是實施社區網格化管理的技術支撐,利用信息技術,可以使服務通過網絡溝通,實現網上交流,人口管理數據、社區管理和服務各項數據都可以進一步在社區管理和公共服務平臺上獲取,促進整個網格化管理建設的高效性。搭建社區信息綜合管理“三大平臺”,即區、街道、社區社會矛盾聯動化解信息管理平臺、人口信息分類管理平臺、社區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為保障網格化管理的高效執行作支撐。這“三大平臺”信息資源實行多方共享、動態綜合管理,暢通政民互通渠道,為社區實行網格精細化管理構建信息支撐系統。
(二)深入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在發動群眾上下真功夫 廣泛發動群眾開展深入的宣傳教育活動要做到以下兩點,一是拓寬宣傳渠道,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宣傳。所謂全方位即把社區管理中的文明創建、公共設施管理、秩序管理、環境管理等等全部納入宣傳的范疇,取得居民廣泛的支持,促進社區管理上臺階;所謂多層次即宣傳主體的多層次,這個主體應該包括居委會、網格管理人員、社區志愿者(也包括學生志愿者)、社區熱心居民、社區老黨員、社區居民代表等一切可以發動的力量。宣傳渠道包括宣傳欄、橫幅等靜態宣傳渠道,也要包括宣傳主體的現場規勸提醒告知和電視網絡宣傳告知等動態渠道,二是開展一系列群眾活動來增強群眾對社區的認同感,進而形成榮譽感。群眾活動應該包括星級文明戶的評選以及道德模范的推薦等等,充分挖掘社區的資源,樹立社區的典型和榜樣,發揮典型和榜樣的作用,達到以典型樹正氣、以正氣促和諧、以和諧優服務的管理目的。
社區調研報告12
去年下半年以來,縣委、縣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各級會議精神和文件要求,圍繞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推進城鎮化進程、破解土地制約瓶頸等一系列問題,把“兩區同建”作為加快城鎮化建設“突破一點、帶活全局”的關鍵舉措和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現實捷徑,作出了加快推進農村社區和產業園區“兩區同建”的重大戰略決策部署,并在較短時間內實現了突破性進展。目前,全縣上下已掀起了“兩區同建”工作的熱潮、形成了濃厚氛圍。
加快推進農村社區和產業園區建設事關當前、受益長遠,將強力推動金鄉實現興農富民強縣。“兩區同建”工作的調查研究,對于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三大戰略”的順利實施意義重大。我們按照“摸清情況、分析問題、提出建議”的要求,經過近期的調查研究,形成本報告,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對策建議,現報告如下:
一、兩區同建的內涵和意義
兩區同建是指通過農村居住社區和產業園區同步建設,推動農民集中居住和農村經濟集約發展,促進農民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兩個轉變”,從而實現農村管理模式、農民生活方式和農業規模經營三大變革,加快推進全縣城鎮化建設進程,最終構建起城鄉一體、產城融合發展的新格局。
兩區同建是我縣提速推進城鎮化進程加快建設美麗金鄉的創新性實踐,是把宏偉目標、上級要求與實際行動有機結合的產物。通過農村社區建設,可以完善農村社區配套,豐富公共服務內容,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提高農民生活質量,讓農村人口向社區集中,社區人口規模、密度不斷增加,農民轉變為市民。通過產業園區建設,可以讓農業生產向園區集中,工業項目、農產品物流向產業園區安排,農村人口向非農產業轉移,非農產業從業人員、產值比重不斷增加;可以促進農業增效、農村繁榮,加快形成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讓農民不僅住上新房子,還要過上好日子,真正享受到富裕體面的新生活。同時,通過農村社區和產業園區建設還能讓城市生活方式、現代文明、基礎設施等向農村延伸,最終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一體化、均等化。
二、我縣兩區同建工作的基本情況
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兩區同建工作,于去年11月23日,成立了以黨政主要領導任組長的兩區同建工作領導小組,在各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兩區同建指揮部及各鎮街、園區不斷創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措施,搶抓國家、省市加速推進城鎮化進程的重大機遇,把城鎮化作為改善民生、擴大內需、推動經濟增長的最大潛力和動力,按照“一年見成效、二年上臺階、三年大變樣、五年廣覆蓋”的工作目標,和“產業向城鎮和園區集聚,人口向城鎮、社區有序轉移”的整體思路,堅定不移加快實施產業園區、農村社區“兩區同建”戰略。目前,兩區同建各項工作進展較為順利,有部分群眾已經感受到這項工作帶來的實惠。
根據規劃,我縣的632個行政村,將合并建設67處社區;同時,將在全縣建設產業園區78處,其中工業園區23處、景區2處、物流園區8處、農業園區45處。XX年計劃完成31個產業園區和28個農村社區建設任務,力爭創造3——5處全市新農村社區建設示范點,實現農民職業化、居住社區化、生活市民化,走出一條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三化”并進、同步提升的發展之路。到XX年,基本達到全縣人口社區化廣覆蓋,基本建成產業生態高效、環境優美宜居、生活文明健康的“美麗金鄉”。
(一)農村社區建設工作開展情況
XX年各鎮街規劃建設社區共20個,其中新建6個,續建14個,到目前為止,已啟動建設15個,還有5個尚未啟動,啟動率僅為75%。其中,工作進展較快的有司馬、卜集、馬廟、興隆等鎮。司馬鎮領導重視,強化項目包保推進,農村社區建設工作成效顯著,老李寨社區3棟居民樓現已建至第五層,4棟居民樓建至第四層,3棟老年房已完成主體工程,正在進行內外墻粉刷,力爭年底前完成主體工程。卜集鎮堅持“干字當頭,爭字為先”,明確工作措施,強化責任落實,卜集社區一期回遷工作已基本完成;卜集社區二期的兩棟居民樓目前已完成二層主體,百姓大舞臺已建好,1000平方米的社區服務中心項目正在進行二層主體建設。馬廟鎮金谷社區已完成2棟住宅樓的內外墻粉刷,同時做了廣場、綠化等市政基礎設施建設,以更好地滿足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興隆鎮大力實施城鎮化帶動戰略,強力推動農村社區建設,今年啟動了總投資2.1億元,占地170余畝的興隆社區二期項目,著力提升集鎮駐地人氣,提升小城鎮建設品位。
(二)產業園區建設情況
1、三大工業園區
縣經濟開發區、濟寧化工區和食品園區,這三大工業園區目前區域范圍、產業方向、空間布局等已經明晰,區內道路、供排水、管廊管網、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基本健全,均已具備承載大項目的能力。
開發區自XX年成立以來,特別是最近兩年,圍繞建設“省級一流的百億園區”的目標,大力實施招大引強,持續開展項目攻堅。目前,區內規模以上企業已達25家。XX年,規模工業銷售收入、利稅分別完成75.2億元、8.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70%、72%;地方財政收入首次突破億元大關,達到1.22億元,同比增長91.1%。濟寧化學工業開發區緊緊圍繞“高端化工、國內一流、千億元產業、循環經濟示范區”的發展目標,持續加大基礎設施配套、招商引資、項目建設工作力度,重點培育煤化工、精細化工、生物醫藥、化工新材料等四大產業集群。目前12平方公里的起步區達到了“九通一平”; 總投資51.7億元的濟礦民生煤化、熱電聯產一期工程運營正常;總投資16億元的陽光顏料、科藍化工等項目已試生產;總投資51億元的凱賽生物、52億元的盈德氣體、38億元的黑貓炭黑和天賽化工、力德嘉新材料、新戊二醇等項目正加緊建設;總投資120億元的青島博爾瑪、石墨烯、針狀焦等一批高大外項目已簽約落地,總投資近100億元的煤制乙二醇項目正在積極推進。濟寧食品工業開發區作為濟寧市打造千億級食品產業的重要基地。目前,中紡集團、雨潤集團、北京稻香村、新加坡翱蘭集團等36家知名企業,源治阿膠、美國益寶生物等7家生物科技企業已經入駐,遼寧大好大、貴陽老干媽、杭州娃哈哈等知名企業已達成入園意向。
2、各鎮街產業園區
目前我縣重點推進的金鄉街道金南產業園、高河街道金東產業園、馬廟鎮金西產業園、雞黍鎮金馬產業園、王丕鎮康橋產業園等鎮街園區規劃方案已經完成,征地拆遷、路網等基礎設施建設正在推進,并積極招引有實力、上規模的企業入駐產業園區。
恒昌鋼構、百事特食品、九鼎紡織等十余家規模企業已入駐馬廟金西產業園區。化雨的現代農業示范區內金綠迪二期項目開始建設,食用菌繁育中心設備正在采購、錦繡紡織項目設備開始安裝。王丕鎮繼續完善有機蔬菜種植計劃,推進李樓村生態循環農業200畝起步區建設,著力打造生態農業示范園。高河的千畝生態畜禽養殖示范園,依據現有路網布局,目前已建成200畝的養殖區,初見規模效應,現正在積極吸引大型養殖戶入小區養殖。羊山工業園已落地的3家企業,正在進行圍墻建設及廠區地面平整。雞黍鎮金馬產業園區內盛輝電動車、永盛木業、方能電動車等8家企業已投產運營;凱美娜建材、福運面業、安馳電動車配件、長城農貿、濟聯建材等5家企業正在加緊建設。投資900萬元、面積8000畝的卜集高效農業產業園區主要道路、排水溝渠土方工程已于XX年3月完成,綠化工程于4月完成,目前正在進行道路硬化和橋涵建設。
(三)三大新城建設情況
金北新城:總規劃面積6平方公里、設計容納人口約7萬人,控制范圍以大義為節點,北至南謝線,東至北大溜河,南至莫橋,以105國道以西為發展主方向,南謝線北側控制發展,涉及胡集、羊山、卜集等三個鄉鎮。目前,代北、代南等5個村、1503戶、23萬平方米的房屋征收工作一次性完成;“三縱三橫”骨干路網正加快建設;建筑面積25萬平方米的回遷安置社區已全面開工,社區服務大樓、醫院、學校等配套設施將陸續啟動建設。計劃2至3年形成集聚規模,建成生態宜居、獨具特色的縣域經濟發展次中心、市級示范鎮、省級百強鎮、國家級生態工業示范園區綜合配套區。
健康新城:位于我縣城區東部規劃建設面積11平方公里、設計容納人口10萬人,正按照“健康動城、靈秀水城、活力之區、魅力之都”的城市定位,秉承“樹精品意識、建精品工程、筑精品城市、創精品事業”的發展理念,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強力推進工程建設。目前,健康新城16個單體項目中的奧體中心、住建大廈及住建佳苑、蒜都傳媒大廈、社會福利中心、奧體商務中心和金東花園等10個項目正在熱火朝天的建設當中。XX年實施的“三縱三橫”路網工程中有金珠路、開元大道、南外環、萊河濱河路、太康路、奧體大道5條道路正在緊張進行施工。
生態新城:規劃用地面積約17.5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約4.4平方公里)、人口約9萬人,東起金曼克大道,西至金沙路,南起南外環,北抵新萬福河。目前,生態新城城市設計暨控制性詳細規劃已委托北京土人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編制,并完成初稿,按照合同約定第二批設計費85.5萬元不能及時到位,規劃設計被凍結,影響了新城建設整體進度。經濟開發區科技創新中心、福德大廈、山東金誠大廈正在辦理審批手續、規劃或選址;金興路升級改造、金沙路北延正在施工建設,金沙路南延計劃下半年開工;李海村、三里堂、小侯莊的拆遷、場地清理工作已完成;邁源商業街、四星酒店、商城(金沙路西側金源大道北段商業街)項目設計方案的審查及報批已完成,目前該方案正在優化中。
三、兩區同建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從調研的情況來看,我縣的兩區同建工作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績,但是工作推進中也存在著一些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社區建設方面的問題
1、鎮街對社區建設思想認識不到位,重視程度不足,工作積極性、主動性較差。個別鎮街沒有把社區建設工作作為戰略任務、民生工作來抓,在思想認識上還存在著過去欠帳沒解決,不能再有新欠帳的思想;還存在著沒錢不能辦、群眾上樓難、事務性工作多時間精力有限等畏難發愁、疲憊厭戰、應付了事的思想;還存在著怕出力、怕操心、怕欠帳、怕麻煩的思想。2、工作推進慢、成效不明顯。無論是在拆遷規模、建設速度、時間跨度,還是在推進力度上,與領導的要求和組織目標差距都非常大。到目前為止,個別鎮街的社區建設還未啟動,就是啟動建設的鎮街,有的也嚴重滯后于年初上報的時間節點;同時,納入土地增減掛鉤項目的村莊拆遷進展緩慢,如再不加大工作力度,不僅影響增減掛鉤項目的驗收,影響置換土地指標的使用,還會使即定的建設規劃很難付諸實施。3、資金短缺瓶頸未突破、籌集不到位。由于縣財政增減掛鉤項目20萬元/畝的資金未及時完全撥付到位,加之多數鎮街社區的建筑商實力不強,鎮街又沒有能力墊付建設資金,再加上近期建筑材料價格和人工費用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上漲,致使鎮街社區建設面臨著資金缺乏的問題,是嚴重影響了建設進度的客觀原因和主要原因。在工作中確實存在著個別鎮街出的力多、操的心多、付出的多、貢獻的多卻也欠的帳多、作的難多的現實問題。4、社區規劃不到位、配套設施不健全。目前,我縣已建成的鎮街社區普遍存在著規劃不科學、標準不高、品質不精、配套不健全等問題。規劃標準低,致使剛剛建成就已經落后了;個別社區只注重建設居民住房,不注重社區服務中心建設,基層組織辦公場所、警務室、衛生室、超市、健身廣場等配套公共服務設施不健全,給群眾帶來服務管理及生活的不便;個別社區配套設施不完善,群眾感覺居住很不方便,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群眾參與社區建設的積極性,造成部分群眾不愿搬遷。5、農民進入社區生活成本增加。調研發現,許多農民反映農村社區一個重要的問題是雖然生活環境好了,但是生活成本提高了,生產不方便,習慣也難以改變。部分農民反映,以前部分蔬菜瓜果都可以在庭院里自己種,現在什么都要到市場去買,增加的費用主要是蔬菜瓜果、禽蛋等基本生活支出以及物業管理等方面的開支。而且許多農民反映,社區建成后,離自己的耕地較遠,農具、糧食等也不方便存放,生活上還不太適應,尤其是一些老年人習慣于原來獨門獨院的生活。
(二)產業園區發展方面的問題
1、三大工業園區。縣經濟開發區、化工區和食品園區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單體項目建設進展慢、項目投資強度低、企業缺乏高級技術和管理人才、企業家特別是本土企業家思想不解放、部分企業不能開足馬力進行正常生產等問題。在單體項目建設方面,三大工業園區目前已經具備了承接項目的能力,但是真正入園的大項目、好項目還不多,能形成良好稅收的項目更少,從綜合治稅方面反饋的信息顯示:今年1——4月份,三大工業園內有的企業稅收只有幾萬元、十幾萬元,三四家企業加起來的稅收還不如一個飯店交的`稅多。在項目投資強度方面,園區內有的企業占地面積大、而生產車間面積太小,甚至所有車間的面積加起來還不如企業的院子大,這就造成了土地資源的浪費。在生產運營方面,園區內能開足馬力、滿負荷生產的企業還不多,有的蒜制品企業一年正常生產運營的時間只有四五個月。在企業管理方面,一些企業家、特別是本土企業家思想還不夠解放,“有車坐、有飯吃、有酒喝就行”這種小富即安、小成即滿的思想依然存在,能夠聘請高級管理人才、制定企業遠景發展規劃的企業很少。2、各鎮街產業園區。金東、金西、金南、金馬、康橋這5個重點推進的產業園區以及其他鎮街產業園區由于受資金和土地指標等因素制約,在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等方面相對滯后,對社區建設的支撐力和農民群眾增收的帶動力還不夠。除此之外,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人才。各鎮街負責產業園區建設的干部,真正懂行不多,有的干部甚至對項目入園的審批程序、各項指標的控制等不清楚、不了解,對招商引資方面我縣的優勢和優惠政策不熟悉,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阻礙了園區的建設與發展。
(三)三大新城建設方面的問題
健康新城、生態新城和金北新城在規劃、定位上各有特色,各項工程正在有條不紊的推進,但也存在著一些共性的問題。具體表現在:認識不足,推進不力,部分項目建設落后時間節點;個別項目、工程因資金、手續辦理、遷占不及時等因素制約,影響了建設進度;融資不足,各管委會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機制和自我造血的功能還沒有形成。
四、推進兩區同建工作的幾點對策與建議
(一)進一步解放思想、堅定信心,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努力推進兩區同建工作邁上新臺階、再上新水平。任何工作的落后都是思想認識落后的體現,只要思想認識上去了,工作熱情激情就上去了,辦法措施也就有了。實際上,不管是農村社區建設還是產業園區建設,都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項工作上級有要求、群眾有期盼、跨越發展有需求,既是經濟工作、又民生工作、更是政治任務,是一項長期性、戰略性工作,要樹立“克難攻堅、迎難而上、敢打必勝、奮發有為”的信念,凝聚干勁,自我加壓,以更大的力度和氣魄堅定不移地向前推進,決不能等閑視之。
(二)兩區同建關鍵在“同”。建設社區不但是讓農民群眾住上好房子,還要讓他們過上好日子。廣大農民搬進新居后要住得好、幸福指數高,必須能夠穩定就業并有持續的收入來源,這就需要產業園區的同步建設作支撐,沒有配套的產業園區,新建社區就會形成新的“空心村”。因此,兩區同建工作必須堅持農村社區與產業園區建設同步規劃、同步發展。依托產業建園區、圍繞園區建社區,做到安居與富民齊頭并進。
(三)頂層規劃設計、強化為民意識,加快推進農村社區和產業園區建設。樹立“先規劃后建設”的理念,高標準規劃、嚴要求建設,真正做到用心去做、超前考慮,堅決杜絕低水平重復建設。要牢固樹立宗旨意識,特別是社區建設要充分征求群眾意見,確定社區選址、戶型設計,做好拆遷安置入戶調查、成本核算、房屋價值評估等工作,簽定拆遷安置合同,確定施工隊伍,完備開工手續;工程建設期間,先做好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和社區綜合活動場所、衛生室、幼兒園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再組織項目竣工驗收,讓村民住上放心房,為群眾創造便利、舒適的居住環境。園區建設應依托當地傳統、資源、區位和現有的產業優勢等,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
(四)多措并舉解決錢從哪里來?人往哪里去?民生怎么辦的問題。實踐證明,解決好這三個問題,是做好兩區同建工作的關鍵所在。錢從哪里來?1、縣財政增減掛鉤項目20萬元/畝的資金建議及時撥付。2、進一步加大上級政策性資金和銀行信貸資金的爭取力度,創造性地開展專項資金爭取工作,用足用盡政策性和金融資金。3、將現有涉農資金集中打捆整合使用,向社區和產業園區建設傾斜。4、通過市場化運作籌集建設資金。除了現有的招引有實力的企業墊資建設鎮街社區和產業園區基礎設施,用其它地塊土地出讓金支付企業墊資外;公共服務設施中的幼兒園、商業超市、醫療服務設施、網絡通信設施、公交站點等,也可以通過市場化運作,由經營業主投資建設。5、號召社會各界,尤其是一些有實力的企業和在外成功老鄉進行幫扶,支持基礎設施建設。人往哪里去?1、每個社區附近的產業園區吸納社區群眾就地就業。2、通過建設用地指標飄移到工業集聚區,用于哪個企業發展,必須吸納當地群眾到企業打工。3、社區服務業要全部使用社區群眾。4、通過土地流轉,農業公司和農業合作社要吸納部分群眾作為農業產業工人,在公司從事農業生產。5、結合我縣全民創業政策,鼓勵社區居民自主創業增加收入。民生怎么辦?1、通過務工薪金、土地流轉租金、入股股金和惠農補貼等方式,千方百計提高群眾收入。2、為入住新型農村社區的群眾辦理集體土地房產證,責任田辦理土地承包經營權證,切實維護群眾的產權,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其中房產證允許在本縣范圍內交易、轉讓、互換、抵押、繼承。3、通過組織體系創新、管理機制創新、服務方式創新等,為群眾提供更加貼心、優質、高效的服務。4、全面做好群眾的養老、醫療、失業、低保等社會保障工作。
(五)成立鎮街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創新農村土地經營方式,搭建農村土地流轉服務平臺,健全農村土地流轉信息服務網絡。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規模大戶、農民合作社、壯大龍頭企業、培育新型農民;通過大規模的土地流轉,讓“想種田的有田種、不想種田的有人種”,從而推進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化、合作化、產業化、職業化。
(六)進一步加大對兩區同建工作人員和企業家隊伍的培訓力度、提升他們的工作能力、業務水平和自身素質。建議由縣委黨校牽頭負責對我縣特別是各鎮街負責兩區同建工作的同志進行定期不定期培訓;大工業運行指揮部及中小企業局等部門負責,挑選部分思想解放、敢想敢干、敢為人先的企業家、特別是本土企業家通過外出參觀、專題講座、高校進修等多種方式進行培訓,為企業下步的發展壯大奠定堅實基礎。
(七)加強領導,密切配合。兩區同建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整合各方力量,強化要素保障,積極穩妥推進。要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強化協調、密切配合,以人為本、尊重民意,強化督導、嚴格考核,強力推進兩區同建、實現興農富民強縣。
社區調研報告13
社區矯正是一項系統工程,綜合性強,關系國家司法、刑罰執行、社會治理、群眾工作等諸多層面,涉及到公安局、檢察院、法院、財政局、民政局、人力資源和勞動保障局等諸多單位。這些單位即為社區矯正工作成員單位,如何發揮好成員單位的作用是社區矯正工作中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重要課題,研究和探討如何發揮成員單位作用,實際上就是研究和探討成員單位在社區矯正工作這個舞臺上如何演好自己的角色的問題。
一、社區矯正成員單位具體工作實踐
棲霞區社區矯正工作歷經十一年,從最初的試點到全面推開,矯正工作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各成員單位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從制度層面看,不斷完善了黨委政府統一領導,司法行政部門組織實施、相關部門協調配合、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社區矯正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確保“管的到”。協調政法部門、行政部門、群團組織等健全完善區域“14+3”工作網絡體系。制訂出臺棲霞區《社區矯正日常監管工作制度》、《成員單位聯席會議制度》、《未成年社區服刑人員監管教育工作機制》、以及《社區矯正突發事件應急處置預案》等工作制度,促進社區矯正工作的制度化、規范化、法制化和社會化建設。同時將社區矯正工作作為創新社會管理的重要內容,列入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納入綜治維穩目標責任體系,加以考核,加以推進。從監管層面看,公、檢、法、司等政法部門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確保“管的住”。公安、檢察院派員長駐區社區矯正中心幫助工作,定期互通人員信息,定期開展重點人頭談話教育,定期開展專項檢查和督查,有效組織查找和追逃,社區服刑人員一直在管受控,重新犯罪率牢牢控制在省控線以下。從教育幫扶層面看,積極開展職業培訓和就業指導,幫助落實社會保障措施,確保“管的好”。與人社局協作,對有就業意愿的社區服刑人員定期組織參加招聘會,每周發送招聘信息到手機上。與民政局建立了辦理低保的“綠色通道”。與住建局開通了申領經濟適用房、廉租房相關政策解答專線。依靠街道,開設了電工、叉車、縫紉機等技能項目。通過“組合拳”,讓有就業愿望和需求的社區服刑人員,第一時間安排免費培訓,不挑不撿第一時間安排就業。符合低保條件的第一時間落實低保政策。有效化解了社區服刑人員的對抗性,促進社區服刑人員主動接受改造。
在實踐中積累了許多成功經驗,形成了由司法行政機關牽頭組織實施、負責執行,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分工負責、協調配合,司法行政系統的監獄、勞教、法律援助、安置幫教相互支持、密切合作,民政、人保等部門和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共同推進的工作格局,基本建立了相互聯系、相互銜接、相互配合的新型刑罰執行體系,逐步健全、完善了對社區服刑人員的教育矯正、監督管理和幫困扶助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機制和措施,實現了法律效果、政治效果與社會效果的和諧統一。
二、當前影響成員單位職能發揮的主要因素
1、思想認識上的誤區。部分成員單位對社區矯正工作重要性還存在模糊認識,對刑事政策了解的不夠透徹,沒有意識到社區服刑人員置于社區內進行矯正就是在執行刑罰,不能認識到做好社區矯正工作是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重大民生工程。導致有些成員單位對這項工作重視不夠,支持有限,配合不力。此外,由于宣傳力度不大,社會參與程度不高。很多人不知道社區矯正工作是怎么一回事,以為“刑罰就是在押”、“犯罪改造就是監獄的責任”等,公眾對社區矯正工作的參與意識不濃,社區矯正志愿者作用發揮不好等。
2、部門聯動的不默契。一是《社區矯正實施辦法》對公安、法院、檢察院、司法行政等四部門的職責作了明確規定,江蘇省出臺的《社區矯正工作條例》對社區矯正專項工作組相關成員單位的工作也提出了明確要求,但作為一項新的法律制度和地方性法規,仍有不少成員單位未將社區矯正工作提上重要議事日程,與本部門的其他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考評,致使該項工作被淡化,工作職責未能較好地履行。二是雖然社區矯正工作已納入區綜合治理的范疇,也層層簽訂了責任書,但綜治協調、監督的力度不夠,部門協調、履職考核、責任落實等單靠司法行政部門有些勉為其難。三是社區矯正工作在部門銜接配合上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審判機關、公安機關存在移送法律文書不及時甚至辦案程序顛倒的現象,一部分社區服刑人員出監所后或經法院判處非監禁刑后,沒有同家庭和當地社區矯正機構銜接就直接流入社會,釀成脫管漏管。四是社區矯正工作與民政、人社、教育、工商、稅務等部門的協調聯系尚沒有建立起有效工作機制,致使對社區服刑人員幫扶手段少、面窄、層次低。
3、法律制度上的不完善。社區矯正配套法律滯后,缺乏必要的法律支撐和制度約束,缺乏必要的考核獎懲激勵機制,制約了社區矯正工作的效果,影響了成員單位作用的發揮。雖然社區矯正相繼寫入刑法、刑訴法,《社區矯正實施辦法》也已出臺,我省也已出臺《社區矯正工作條例》,但刑法、刑訴法對社區矯正的規定比較籠統,對矯正機構、人員身份均未明確,而《社區矯正實施辦法》和《江蘇省社區矯正工作條例》的位階較低,權威性不夠,對一些諸如機構編制、人員身份、經費保障等直接影響社區矯正工作發展的重大問題又避而不談,加之這項工作起步較晚,尚未能形成統一規范的管理模式。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為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從另一種角度來說,也制約了社區矯正工作科學、規范管理,陷入無章可循的境地。
三、充分發揮成員單位作用的幾點對策
1、加強學習是發揮成員單位作用的'前提。加強學習,增強法治意識,對于每個成員單位都是至關重要的。我國于20xx年開始了社區矯正試點工作,20xx年在全國全面試行,社區矯正工作發展迅速,覆蓋面穩步擴大,社區服刑人員數量不斷增長。20xx年2月25日,xx屆全國人大會第十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明確規定了對判處管制、緩刑以及假釋的罪犯依法實行社區矯正,標志著我國社區矯正法律制度的確立,為改革完善我國刑罰執行制度奠定了重要基礎。20xx年1月10日,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下發關于印發《社區矯正實施辦法》的通知。20xx年3月1日,《社區矯正實施辦法》正式施行。20xx年1月16日江蘇省第xx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八次會議通過《江蘇省社區矯正工作條例》,并于20xx年3月1日實施。
成員單位通過最新社區矯正法律法規的學習,了解社區矯正工作的性質、地位、作用、職能,積極參與調查、視察等活動。使成員單位充分認識自己的使命,大膽提出有情況、有分析、有份量、有獨特見解和意見,積極反映社情民意,積極提出批評建議。
2、履行職能是成員單位應盡的職責。《江蘇省社區矯正工作條例》對成員單位職能進行了明確,強化各自責任。比如第4條、第31條、第32條、第33條、第34條,分別就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納入社會綜合治理和平安建設考核,建立社區矯正經費保障制度,提供場所、配備必要的設施和裝備,提供專業服務等問題進行規定。同時還強調密切部門協作,例如公安機關應當依法阻止社區服刑人員出境,依法處理違反治安管理規定和重新犯罪的社區服刑人員,協助司法行政部門查找脫離監管的社區服刑人員,追捕被決定收監執行的在逃社區服刑人員,協助司法行政部門將被決定收監執行的社區服刑人員羈押并投監執行。又如:民政部門應當將社區矯正工作納入社區建設和社區管理范圍,指導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和社會組織協助、參與社區矯正工作。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應當依托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就業培訓機構和基層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公共服務平臺,加強對社區服刑人員的職業技能培訓與就業指導,提供就業信息,拓寬就業渠道,鼓勵和扶持社區服刑人員自謀職業、自主創業。各成員單位要根據各自的職責、任務和特點,明確責任部門和責任人,制定相應履行職責的細化方案和計劃,確保銜接工作不留空檔,各部門間有序銜接配合,形成有效的工作合力。綜治部門要高位協調、監督成員單位的工作。對一些單憑司法行政部門難以協調的問題,比如公檢法司等部門在執行《社區矯正實施辦法》及《江蘇省社區矯正工作條例》過程中部門職責不清、配合不力,各成員單位落實工商、信貸、稅收、低保、社保等各項安置幫扶政策等,同時綜治部門要主動介入。綜治部門要對責任書的內容,定期督查考核,對工作不力的地方和單位要追究責任,構成綜合治理一票否決的要堅決實行一票否決。
3、為成員單位履行職能做好服務。社區矯正管理局作為社區矯正工作機構,要認真履行組織協調、指導職能。健全聯動協調機制,落實實施社區矯正的職責,主動做好與相關職能部門的協調配合,健全社區矯正決定、執行、解除等各環節的相關制度,建立起規范有序的工作機制。應當為成員單位知情和參與創造條件,積極提供成員單位需要了解的法律和個案,并通過召開聯席會議等方式,向成員單位通報辦理情況,讓成員單位及時了解所提意見和建議的采納、落實情況,為下一步提供決策參考。同時,社區矯正工作離不開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重視與支持,要做到爭取多溝通、多聯系,多匯報,增強社區矯正工作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加強配合,協同支持,真正形成黨委、政府統一領導,司法行政部門牽頭組織,相關部門協調配合,社會各方力量廣泛參與的工作格局。
由此可見,成員單位是社區矯正工作的重要主體,社區矯正工作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成員單位主體作用的發揮。這是因為社區矯正工作職能作用的發揮,主要是通過成員單位有組織地履行職能的活動來體現的。無論是履行職能,還是聯系各界人士增強社區矯正工作活力,都離不開成員單位的參與和作用的發揮。成員單位沒有積極性,對社區矯正工作不熱情,那社區矯正就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要充分認識到成員單位在社區矯正工作中承當的社會責任。有了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就能積極參與社區矯正工作的各項活動,盡力發揮成員單位作用,為我國社區矯正事業做出應有貢獻。
社區調研報告14
社區矯正是完善刑罰執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項重要制度,恰逢《社區矯正法》自本月1日起正式實施,為進一步推動我縣社區矯正工作健康有序發展,縣人大常委會社區矯正工作調研組一行五人,在XX帶領下,于8月下旬-9月上旬,先后到縣司法局、法院、檢察院、公安局及X司法所等,采取聽匯報、召開座談會、查看資料、實地視察等方式,對全縣社區矯正工作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我國社區矯正從20xx年開始試點,20xx年在全國全面試行,我縣社區矯正工作是安徽省第一批試點縣,自20xx年開始試點。近年來,我縣突出“堅持把政治引領貫穿于社區矯正工作全過程”這條主線,實現堅守底線、堅持基本、堅定治本三級目標,實施創新監督管理、教育矯正、社會適應性幫扶三大手段,強化組織、基礎、制度、綜合四項保障,統籌推進構建“1334”社區矯正工作新格局,為預防和減少重新違法犯罪、有效化解社會矛盾、構建和諧社會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較好成效。
20xx年以來,我縣共接收社區矯正對象X人,辦理集中宣告X場次,期滿解除矯正X人,目前在矯對象X名,其中假釋X人,緩刑X人。共完成社區影響調查評估X件,社區矯正對象在矯正期限內,X人被特赦,X人被撤銷緩刑執行原判刑罰,X人被書面警告,X人變更居住地后到新居住地執行社區矯正,開展集中教育和社區服務X場次,入監警示教育X次,集中點驗X場次,重新犯罪率為零。
二、主要做法
(一)堅持專群結合,加強隊伍建設。縣社區矯正中心現有工作人員X名,其中公務員X名,輔助人員X名,掛職民警X名;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聘用X名社會工作者和輔助人員,充實到社區矯正中心和司法所,X個司法所均配齊了社區矯正工作人員;建立社區矯正志愿者隊伍,共聘任村(居)委會干部、專家學者、離退休人員、教師、矯正對象的近親屬和原工作單位人員等X人擔任志愿者。
(二)創新五式矯正,提升監管質量。多年來,我縣探索創新出“管控式、獎懲式、教育式、幫扶式、監督式”的五式矯正,在實行分類分級管控、嚴明獎懲、教育矯正、社會適應性幫扶和主動接受檢察機關監督等方面探索出了成功經驗,監管教育質量不斷提升,實現了“管得住、矯得正、扶得準”的工作目標。
(三)健全完善機制,規范工作運行。完善調查評估、交付接收、管理教育、考核獎懲、收監執行、解除矯正等環節的工作制度,細化完善工作流程,確保社區矯正工作從入矯到解矯的各項程序規范運行。一是規范入矯銜接。及時、高效、規范開展社區影響調查評估、交付接收、報到登記和入矯宣告等工作,從源頭上把控符合社區矯正人員條件的入口關。二是規范矯正執行。嚴格落實社區矯正人員每月8小時學習、8小時公益勞動、每月思想匯報、請銷假、考核獎懲等日常監管制度,對違反監督管理規依法給予警告、行政拘留、撤銷緩刑等,確保了社區矯正執法的嚴肅性、權威性。三是規范矯正解除。按照社區矯正規定依法開展解除矯正宣告,發放解除矯正證明書,同時建立安置幫教工作臺賬,確保社區矯正與安置幫教實現無縫對接。
(四)強化矯治功能,增強教育效果。一是加強教育矯正。為每名矯正對象建立教育矯正小組,定期開展思想、法治、道德和愛國主義教育,依托敬老院、物業小區建立社區服務基地,制定《XX縣社區矯正服務菜單》,推行“社區矯正對象公益勞動服務令”,實行“一法、一令、一書、一簿”式管理。二是加強社會適應性幫扶。縣司法局與民政、人社、教育等部門加強溝通協作,協調解決社區服刑人員的就業、子女就學、低保、臨時救助等問題,促使其順利融入社會。三是加強心理矯治輔導。與XX縣心理咨詢協會簽訂“心理服務社會化合作協議書”,為社區矯正對象開展心理咨詢和心理干預,幫助他們重新塑造健全的人格,實現心理矯正與行為矯正有效結合。
三、存在問題
1、社會認知度不高。社區矯正工作宣傳發動不夠廣泛,社會影響力和認同感不高,沒有真正深入人心,社會公眾對社區矯正的概念、內容、目的、意義和作用知之甚少,導致群眾對社區矯正人員存在憂慮、恐懼、排斥、防備、歧視等心理較為普遍,對矯正工作往往采取不配合不支持態度,給矯正社會化增加了難度。
2、組織機制有待加強。社區矯正工作綜合性強,涉及職能部門多,目前縣級層面還缺少有效的組織領導和議事協調機構,沒有建立聯席會議制度,社區矯正工作的領導和統籌力度還有待進一步加強。相關職能部門在實際工作中尚未形成有效的工作合力,在法律文書的傳遞、人員的交接及監督管理等銜接上,有時還存在不到位、不合拍的現象。
3、工作力量嚴重匱乏。司法所是社區矯正的主力軍,根據社區矯正機構的.委托,承擔社區矯正相關工作。實際工作中,基層司法所事務繁多、職責廣泛,不但承擔著社區矯正任務,還要承擔法治宣傳、人民調解、法律服務、法律援助、安置幫教、綜合治理及鄉鎮其他中心工作等,而我縣司法所人員配備情況嚴重不到位,全縣X個司法所,現有工作人員X人,其中:X人所X個、X人所X個、X人所僅X個,全縣平均每所X人,與全國平均每所X人的差距較大,現有司法所工作力量難以適應社區矯正及其他司法行政工作的實際需要。
4、社區矯正中心建設滯后。我縣開展社區矯正工作已整整十四年了,但縣級社區矯正機構至今仍未有屬于自己的固定場所,一直靠租賃民房度日,場地面積和內部設施均達不到上級規范化要求,執法的規范性和嚴肅性大打折扣。
5、經費保障不到位。目前,社區矯正人員的日常監管、審前調查評估、檔案卷宗以及執法、辦公設施、培訓等,都需要大量經費支出。我市《關于加強社區矯正經費保障的意見》中“縣按照每名社區服刑人員每年1500元標準落實”和《社區矯正法》第六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社區矯正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和其他社會組織依法協助社區矯正機構開展工作所需的經費應當按照規定列入社區矯正機構本級政府預算。”等規定亟待落實。
6、社會力量參與度不高。一是社區矯正的社區參與性,決定了社區矯正需要社會力量的介入。實踐中,農村、社區承載功能不強,志愿者資源、志愿服務意識和激勵機制缺乏,社會力量參與作用發揮有限。二是幫困扶助工作直接關系到社區服刑人員能否平穩融入社會,但當前,我縣對社區服刑人員的社會救助、職業教育、就業指導等幫扶措施針對性不強,社會力量參與幫扶的深度和廣度不夠,社區服刑人員重新就業、親情維護、社會適應與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幫扶亟需加強。
四、意見建議
1、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社區矯正法》。社區矯正工作對貫徹落實寬嚴相濟刑事政策,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有效預防和減少重新違法犯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社區矯正法》已于20xx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全縣要以學習宣傳貫徹《社區矯正法》為契機,認真組織開展《社區矯正法》的學習、宣傳、教育,積極推進依法設立XX縣社區矯正委員會、全面清理和修訂社區矯正現有規章制度、依法做好社區矯正法實施時的工作銜接,努力推進全縣社區矯正工作高質量發展。要充分利用電視、電臺、報紙、廣播、網絡等新聞媒體,大力宣傳社區矯正工作,營造全社會重視、關心、支持、參與社區矯正工作的良好氛圍。
2、健全社區矯正工作保障機制。認真落實社區矯正法的相關規定,加強社區矯正機構、隊伍、場所、經費等保障,為社區矯正工作創造更加有力的發展環境。一是縣政府應依法設立XX縣社區矯正委員會,加強組織保障,發揮其牽頭抓總、統籌協調作用;二是司法局應提出設置社區矯正機構的意見,按照規定的權限和程序審批;縣人民政府要妥善解決社區矯正機構固定場所建設問題,依法規范刑事執行工作;三是加強隊伍建設。充實司法所工作力量,切實解決“一人所”問題;以政府購買服務、專項保障等方式招聘社區矯正輔助工作人員,配齊配強社區矯正執法工作力量。四要進一步加強經費保障。縣政府要嚴格按《社區矯正法》的規定,將社區矯正經費單獨列入本級財政預算,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實際工作需要建立社區矯正經費動態增長機制。
3、不斷優化社區矯正工作新機制。一是不斷優化工作制度,全面梳理現行社區矯正工作制度,及時做好廢、改、立工作,進一步規范調查評估、接收入矯、考核獎懲等重點環節的工作制度,嚴格執法標準、嚴密執法程序,形成科學規范的管理機制,以制度體系建設為依托,全面提升社區矯正規范執法水平,確保《社區矯正法》在XX落地見效。二是全面推進社會化建設。創新多元化社會主體參與社區矯正工作模式,及時調整工作思路,在組織協調相關部門、基層組織、社會力量廣泛參與上下功夫,主動搭建平臺、暢通渠道,最大限度動員和凝聚社會力量參與,改變以往社區矯正機構唱獨角戲的局面,切實提高社區矯正社會化、專業化水平。
社區調研報告15
一、社區工作負擔過重的表現
近年來,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社會治理的基礎工作,積極推動人力物力財力向社區下沉,將社會管理和服務向社區延伸,切實方便了群眾生活。但由于缺乏政策規范,社區也被迫承擔了許多超出職責范圍的行政事務性工作,負擔日益加重。具體表現在以下七個方面:
(一)承接的管理服務多。目前,社區承接的政府延伸下來的綜合治理、公共衛生、計劃生育、民政事務、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社會救助、文體教育以及老年人、殘疾人、未成年人、流動人口權益保障等工作事項不斷增加,要求也不斷提高。通過對11個社區實際工作的梳理,有26個部門的215項工作下沉到社區,任務比較多的是綜治、組織、衛計、人社等部門,都在20項以上。這些工作中,行政管理事務170項,占79.07%;服務性事務45項,占20.93%。這些工作事項,有的是社區居委會依法應該協助政府完成的,但卻成了責任主體;有的已經超出社區居委會的職責范圍。大多數部門沒有按照“權隨責走、費隨事轉”的要求賦予社區完成工作任務的相應條件。
(二)應對的檢查考核多。在調查的11個社區中,對社區工作進行檢查考核的有組織、紀檢、綜治、司法、人社、民政等23個部門,涉及到基層黨建、廉政文化、綜合治理、愛國衛生、環保、計劃生育、就業、科普、禁毒、防災減災等各類事務68項,平均每個社區一年要應對140多次檢查考核。有些考核評比工作頻率高、要求嚴,如XX市為創建全國衛生城市,對社區幾乎是天天查、周周查、月月查。此外,社區還要承擔各種大型創建活動的基礎任務。在大型創建活動期間,社區都是檢查驗收的主要對象,許多任務也都壓給社區完成,社區干部成了創建活動的主要力量,成天圍繞創建指標轉,不是在辦公室做臺帳整理資料,就是在大街小巷檢查巡邏,相關職能部門卻成了旁觀者、指揮者。
(三)完成的臺賬報表多。名目繁多的臺帳資料和各類統計報表使社區不堪重負。在調查的11個社區中,臺帳資料最多的社區有68 類 293 本,最少的社區也有8類58本,平均每個社區有各類臺賬160多本。一些部門忽視社區實際情況,提出一些不合理、不科學的要求,導致社區在做臺帳的時候隨意編造,東拼西湊,有的社區不得已而互相學習、照搬照抄,以應付檢查。相關部門把實際工作異化為各種文字記錄和影象資料,使社區干部把做臺帳當成了主業,成了“臺帳干部”。同時,各級各部門還要求社區開展人口、計生、經濟、文化、衛生、體育、教育、房產、第三產業等方方面面的調查統計工作,所調查的11個社區每年要填報80多種、400多份各類統計報表。
(四)出具的證明蓋章多。當前,要求社區出具證明和蓋章的事項越來越多,致使社區公章被譽為“萬能章”。據XX市的調查,該市中心城區要求社區蓋章、出證明的涉及30多個部門單位、170多個事項。其中,經常蓋章的有60多項,一般性的蓋章項目有80多項,偶爾蓋章的有30多項,每個社區每年出具的各類證明都在1000份以上。在上述170多個項目中,不該由社區出證或雖可出證但社區難以掌握和核實情況的事項,約占總數的三分之二,一些諸如居民身份、違法犯罪記錄、婚姻狀況、房屋權屬等證明,明顯應由有關職能部門出具,但都推到了社區;一些諸如房產擁有情況、單位職工生活困難情況等部門或單位自身能夠掌握的情況,也要求社區出證明;一些諸如人口傷亡、居民親子關系等社區很難核實的情況,也要求社區出具證明。
(五)連接的信息網絡多。目前,省、市、區有關部門建立并延伸到社區的網絡平臺有20多個,主要來自于各級組織、紀檢、政法、計生、人社、民政、司法、文化、婦聯、殘聯等部門。這些網絡平臺都是各個部門分別建立的,都要求錄入人口基礎信息,由于互不兼容、信息資源不能共享,致使社區干部重復采集、反復錄入。有些信息系統即使是同一個部門建立的,也存在不能兼容、信息不能共享的問題,比如衛計部門關于計劃生育的信息系統就有4個,相互之間不能實現信息共享。為完成這方面的工作,社區干部不僅要會電腦操作,還要掌握相關技術,心理壓力較大。
(六)承擔的臨時任務多。社區在承擔常規性工作的同時,還要完成各種臨時性、突擊性工作。比如,社區干部經常要參加各種會議活動,有的是為了傳達精神、布置工作,有的純粹是去湊人數、撐場面。在調查的11個社區中,每個社區每年要參加160多次會議。社區承擔的臨時性、突擊性任務主要來源于綜治、城管、信訪、維穩等方面,其次是各類創建達標活動,大部分都對社區實行“一票否決”,甚至要求社區書記、主任24小時不能關閉手機,隨時待命。此外,社區還要完成房屋拆遷、慈善捐贈、無償獻血、報刊征訂等攤派任務。在一些地方,社區還要承擔招商引資、協稅等經濟工作。有的地方要求社區發展商務,社區只好弄幾平方米的房子,擺上一些煙酒,以應付檢查。這些任務的完成情況都與社區工作績效及干部待遇掛鉤,再難也得做。
(七)懸掛的各類牌子多。所調查的11個社區,共懸掛各種牌子86塊,涉及到組織、紀檢、綜治、公安、司法、民政、教育、工商、衛計、人社、環保等部門。不同的部門對社區掛牌有不同的要求,致使同一間房子要掛若干塊牌子,有的有20多塊。有的社區為了對付檢查,把需要懸掛的牌子做成活動式,哪個部門來檢查就掛上哪個部門的牌子。一些部門還要求在社區成立工作機構,有的社區成立的各類領導小組達50多個。這些機構被社區干部形象地比喻說,要么存在電腦里,要么貼在墻上,沒有實際作用。
二、社區工作負擔重的危害
社區工作任務不斷增加,工作職能無限擴大,不僅加重了社區組織和工作人員的負擔,也對我國居民自治、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社區治理以及黨和政府的執政基礎帶來了嚴重的`影響。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居民自治進程受到阻礙。社區居委會是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其主要職能是依法組織居民群眾開展民主自治活動。由于承擔了越來越多的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方面的工作,社區居委會的行政功能大為增強,而自治功能明顯減弱。由于工作任務、各種資源來自政府,考核評估等權力也掌握在政府手中,社區干部只好對上負責,竭盡全力完成政府交辦的任務,因而沒有時間和精力來發動和組織居民開展民主自治活動,也不可能通過民主自治方式,引導居民表達需求、討論社區問題、治理社區事務,導致居民社會責任感弱化、社區認同感低下。
(二)社區治理失去社會基礎。社區治理的目標是要建立多元互動的格局,其立足點是通過培育、發展、壯大包括社區居委會在內的社區組織,依靠社區力量,利用社區資源,解決社區問題,而不是政府“一竿子插到底”、包攬一切。隨著社區行政化不斷加重,政府將社區居委會納入政府組織框架之內,既弱化了社區居委會的社會功能,又擠占了社區社會組織生存發展的空間,這勢必使社區治理的一元格局難以打破,且嚴重影響居民群眾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社區治理失去應有的社會基礎。
(三)黨的群眾基礎受到影響。社區組織是黨和政府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主要任務是宣傳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協助基層政府貫徹落實黨和政府的各項惠民措施,通過民主自治的方式解決居民群眾的困難和問題,代表黨和政府為居民群眾服務。社區組織承擔過多過濫的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任務,甚至把主要精力用來應付基層政府及其派出機構交辦的行政工作或各類形式主義的事務上,就會嚴重脫離群眾,影響影響黨群干群關系,危及黨的群眾基礎和執政基礎。
三、社區工作負擔重的原因
社區負擔不斷加重,既有政府組織碎片化、制度保障不力等體制方面的原因,也有社區服務供需結構、社區組織類型結構以及社區干部能力結構等方面的的原因。具體來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公共服務資源分割,部門各自為陣。我國現行的行政管理體制中,政府職能劃分過細,部門數量過多,導致政府組織碎片化問題十分嚴重。一方面,各個部門掌握著大量的行政資源,且形成獨立體系,在社區層面上嚴重分割,缺乏有效整合。另一方面,各部門業務缺乏協同,彼此間不協調、不合作甚至相互沖突,造成社區工作多頭指導、各自為政。比如社區服務設施的建設、信息網絡平臺的建設、臺帳資料的整理以及統計報表的上報等,各部門都有各自的標準和要求,缺乏統籌協調,致使社區重復建設、干部重復勞動,既造成資源浪費,也增加了社區負擔。
(二)社會管理體制不順,政社職責不清。在我國基層社會治理與服務工作中,基層政府及其職能部門、社區居委會作為不同的主體,相互之間是什么關系,各自應該承擔什么職責,有關法規都有明確規定。但由于缺乏強有力的制度保障,致使這些規定形同虛設,難以落實,從而造成實際工作政社職責的不清晰,也導致基層政府與社區居委會關系錯位,通常把社區居委會視為一級“行政組織”或“下設機構”,隨意把各種任務、責任、矛盾轉嫁給社區,使社區居委會的職責被無限放大。
(三)社會矛盾集中社區,居民需求劇增。目前,各種利益沖突和社會矛盾易發多發,且主要集中在社區層面。同時,居民群眾利益訴求和服務需求也呈現出結構性變化,主要表現為居民需求向社區積聚,居民利益訴求和服務需求呈指數級、復雜性、多樣性增長,而且,社區問題的解決和居民需求的滿足的跨部門性特征日益明顯。這種需求的結構變化需要供給的結構性調整,但現實是供給結構的變化滯后于需求結構的變化,客觀上使得基層政府和社區組織面臨更大的壓力、更多的任務。
(四)社區干部能力不足,工作疲于應付。當前,社區工作分工越來越細、專業性越來越強,而社區干部的職業化與專業化脫節,他們嚴重缺乏社會工作的理念、知識、技術和方法,習慣于“當超級保姆”,不懂得團隊協作,不懂得助人自助,不懂得激發居民參與,不懂得發現居民領袖,不懂得培育社區社會組織,不懂得開發利用社區社會資源,加重了社區干部“人累心也累”的痛苦體驗,難以享受“快樂公益”,“抱怨多、滿意少、壓力大”成為常態。
(五)社區組織結構失衡,治理主體單一。社區社會組織發展嚴重不足,存在總量少、結構失衡問題。目前,全省平均每個社區約有6個社會組織,主要是自娛自樂的興趣類組織,志愿服務、公眾參與及專業服務等組織都比較稀少。由于社區社會組織發展滯后,社區居委會過多地承接了政府延伸下來、企業轉移出來以及經濟社會發展中新生出來的各種社會管理與服務工作,為政府部門向社區居委會轉嫁負擔提供了借口。另外,政府購買服務機制還在倡導和探索之中,社會組織參與渠道不暢,也加重了社區工作負擔。
(六)基層群眾意識淡薄,不正之風蔓延。一些部門和單位群眾觀念淡薄、服務意識不強,推進工作進社區不是到社區為群眾服務,而是熱衷于設機構、掛牌子、擺桌子;有的部門主觀意識較強,不顧居民的需求和社區的實際,對社區工作指手畫腳,提出一些不合理、不切實際的要求;也有的部門本位主義、功利主義思想較重,一味強調本部門工作在社區的“痕跡”,這些都導致社區干部以形式主義應付形式主義。有些部門和單位也存在嚴重的官僚主義,把本該自己做的事情交給社區組織去做,把責任和風險也轉嫁給社區組織,既增加了社區工作負擔,也容易引發群眾的不滿情緒。
四、為社區減負的對策和建議
近年來,一些地方結合實際,積極探索,通過實行準入制度、建立政社互動機制等措施進行專項整治,都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今年3月以來,XX市委、市政府出臺9條硬性措施為社區減負,取得一定成效,也遇到不少阻力。實踐經驗和教訓證明,治理社區工作負擔不能就減負而減負,需要以治理社區負擔為契機,以構建社區治理格局為突破口,以提升社區工作效能為目標,站在推進社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戰略高度,進行統籌謀劃,開展協調行動,實施綜合治理。具體思路和對策是:
(一)理順基層管理體制,厘清政社權責。在政府層面,要按照“大部制”的思路,對政府承擔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進行整合,形成一條線對下,避免多頭管理、重復勞動、效率低下等問題;同時,確立延伸到社區的公共服務機構的性質、職能,確保政府自身的本職工作能做到位、做好。在社區層面,要理順組織之間以及與政府、公共服務機構之間的關系,構建職能清晰、關系順暢、責任明確的社區組織體系。其次,要劃清基層政府和社區自治組織的責權邊界,實現“政社分開”,推進“政社互動”。在此基礎上,建立諸如 “準入制”等相應的制度,禁止政府向居委會轉嫁行政事務性工作,賦予居委會拒絕承擔行政事務性工作的權利,促使政府依法行政,保證居委會依法自治,建立政府與社區居委會的協商合作機制,實現政府依法行政與社區依法自治的有機銜接和良性互動。
(二)轉變政府工作職能,改進工作作風。要加快推進政府職能轉變,重新配置基層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責權力,將現在掌握在政府手中但本應屬于社區的權力下放給社區居委會,使社區居委會在本區域范圍內成為治理主體。與此同時,推進政府改變工作方法,改進工作作風,堅決杜絕向基層推卸責任,向社區轉嫁負擔。總結推廣XX市的做法,對社區工作情況進行認真清理,取消社區承擔的不合理的工作任務,取消面向社區開展的與居民利益無關的創建達標評比活動,取消各級各部門要求在社區設立的組織機構,取消社區不必要的工作臺帳,取消社區不合理的證明蓋章事項,還社區一片凈土。
(三)培育發展社區組織,激發社會活力。要大力實施社區治理能力建設工程,加大社區社會組織孵化力度,培育發展社區社會組織和專業社會服務組織,提高居民自治能力和社區服務專業能力。一方面,要大力培育社區服務性、公益性、互助性社會組織,引導各類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服務管理。同時,要推進社會工作服務,培育發展社工服務組織,著力做好流動人口、老年群體、困難群體和特殊人群社工服務,用專業社會工作方法提升社區服務管理水平。另外,要改進政府提供公共服務方式,通過購買服務等方式,充分調動社會力量來完成社會管理與服務的任務,使社區居委會也從繁雜的行政事務性工作中解脫出來。
(四)加強社工隊伍建設,提高工作能力。要根據社區工作發展的需要,針對社區工作的特殊需求,制定一系列相關政策,擴大社區工作人員來源渠道,使優秀的人才被吸引到社區工作崗位上來。要建立規范化的社區工作人員培訓教育機制,加強對社區工作人員的培訓教育,重點是培訓專業社會工作基層理論知識,訓練他們的專業社會工作能力,轉變他們的工作思路,提高他們的工作技能。要建立和完善與社區工作者實際工作相匹配的薪酬保障機制、表彰激勵機制,激發廣大社區工作者的工作熱情和創造潛能,為他們開展工作和成長發展營造環境、創造條件,使社區工作崗位留得住人才,保持社區工作者隊伍的穩定。
(五)加快信息網絡建設,改進工作手段。信息化工作之所以成為社區重要負擔之一,主要是因為延伸到社區的信息網絡平臺以及應用系統太多,而且互不兼容。因此,當務之急是要從上至下,對延伸到社區的各種信息網絡平臺以及應用系統進行清理,按照共享、高效的原則,對這些信息網絡平臺以及應用系統進行整合,建立規范的社區綜合服務信息平臺,實現社區事務在一個操作平臺上完成,資源共享,避免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費。
(六)創新社區工作機制,提供制度保障。對社區工作負擔進行系統治理需要整體性的制度和持續性的機制。為保證社區負擔治理工作取得成效,應建立部門工作進社區的協調機制,建立政府部門向社區組織轉嫁任務的責任追究機制,建立政府部門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制度和服務外包、公益創投、公益采購等機制,建立企事業單位履行社會責任、支持公益事業的制度和機制,建立社區居委會民主評議政府部門工作的制度和機制,建立社區工作績效綜合考評制度和機制,建立社區民主協商的制度和機制。
【社區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社區調研報告11-09
調研社區的報告02-24
社區調研報告02-06
社區建設調研報告07-22
新型社區調研報告11-03
村社區調研報告12-08
社區矯正調研報告03-07
社區商業調研報告02-03
農村社區調研報告12-10
社區警務調研報告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