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調研報告15篇
在現實生活中,接觸并使用報告的人越來越多,報告根據用途的不同也有著不同的類型。那么一般報告是怎么寫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社區調研報告,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社區調研報告1
城鄉環境衛生是一個城市政治、經濟、文件和文明程度的集中體現,直接關系到人民生活質量和經濟社會發展。陳文浩市長在全市城鄉環境衛生整潔行動推進會上明確指出,“要將城鄉環境環衛整潔行動作為創建國家中心城市的基礎工程、提升城鄉品質的重大抓手和造福全市人民的民生事業來抓,以建立健全城鄉環境衛生管理長效機制為重要目標”。為貫徹落實市、區開展城鄉環境整潔行動精神,建設更高水平文明城市,大力推進“三大工程”“九大行動”,努力打造“四個芙蓉”,芙蓉環衛立足本職、干在實處。通過集中整治,建立常態長效的工作機制,大幅提升全區市容環境衛生水平,扮靚我們的家園。
一、主要做法
(一)智慧環衛提升管理水平
開發“機械化作業車輛管理系統”,實現了對作業車輛的全程定位和科學調度,并對設備狀態、作業質量及油料進行實時監控,解決了機械化作業“丟段”、油料偷盜等老大難問題,降低了機械化設備的單位能耗。研發環衛巡查督查管理系統,強化隊伍管理。通過安裝手機APP,局、所兩級路面管理人員只需登錄系統,就能完成遠程簽到、簽退,杜絕了“空崗”現象。下一步還將開發“垃圾運輸管理系統”,實現對垃圾站點入站垃圾、滿斗等情況的實時監控,提高垃圾運輸質量和水平。
(二)精細化作業確保常態長效
一是加大整治力度。整合網格力量,重點圍繞“五洗五清”內容,進行全面清洗、清理、清除,對渣土揚塵污染、門前三包秩序、亂擺攤擔、亂吐亂撒、油煙污染、菜市場場外經營、流動菜市場、建筑工地、夜宵和流動攤點等進行整治,推進城區深度保潔,1-7月共清理城鄉結合部、社區樓棟積存垃圾堆物1200余車(近4000噸),進一步提升環境衛生質量。二是加大執法力度。對違規運輸渣土現象進行嚴厲打擊,加強x土復綠工作。進一步加強對主次干道、重點區域清洗、清掃保潔、降塵力度,創造整潔環境。三是加大清洗力度。創新推行“雙車”作業,根據不同車型的特點,分別安排不同的作業時間和作業路段進行精細化作業。每天晚上安排23臺大水車進行2次強沖作業,10臺機洗車清洗中間護欄標線和邊溝。白天安排76臺水車人工配合清洗,6臺機洗車作業,22臺機掃車作業,實現了主次干道“道路清洗全覆蓋”,作業質量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
(三)環衛設施建設提質提檔
進一步提高垃圾收運管理和水平,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質,創造宜居生活環境,新建和改建的公共站廁都采用環保密閉式的垃圾壓縮設備,杜絕漏灑和二次污染。同時垃圾收運能力增強,由原來只能放置3噸左右的垃圾變為能放置7-8噸的垃圾,減少車輛運輸次數的同時,緩解交通壓力。
(四)督查考核力促工作落實
公正公平的督查考核是激發隊伍活力的有效途徑,為確保環境衛生整治工作取得實效,消除過去城內城外督查不平衡的現象,局督查科按照地理位置將全區劃分為3個督查片區,構建“環衛督查微信群”,并將社區物業等納入到日常督查中實現考核全覆蓋,包括物業,門前三包范圍,街道社區小區內所有環衛類問題,月底按街道和環衛所維護范圍分別扣分排名。每天收集各作業單位數據、實時狀態、作業效果等信息,一天一反饋,一周一匯總,一月一講評,建立了績效考核、調度講評、督促檢查、問題交辦等4項推進機制,形成了環衛“大督查”模式。今年以來共計督查問題8660條,扣各作業單位業務考核11075分,得到各作業單位和人員的一致認可。
二、存在的問題
一是物業方面存在清掃時間晚、保潔頻次少,衛生保潔不到位,標準不高等現象,導致環境衛生質量不高,建議公安局加強對物業公司管理、教育,物業公司加強對衛生的`'重視,街道要加強門前三包管理。
二是流動攤擔方面存在流動攤販多,違規攤點、燒烤、屢禁不止,門店在路邊亂倒油水、亂扔垃圾等問題,導致人行道油污、垃圾成堆,破壞了市容環境衛生,建議加強城管執法。
三是臨街門店存在隨意堆放物品、亂倒污水、油水,亂丟垃圾、甚至占有公用果皮桶他用等現象,導致路面油污嚴重、反復清洗、油污反復存在,加大了衛生保潔難度。建議加強城管執法力度,街道加強門前三包管理。
四是車輛亂停亂放方面存在車輛占用人行道、甚至占用車行道等現象,導致路面清掃、清洗難度大。建議公安局交警隊加強查處力度,城管執法取締人行道違停。
五是菜市場周邊存在垃圾成堆的現象,保潔難度大,污染了生活環境。建議加強城管執法力度,街道加強對市場方督查。
六是在建工地存在亂傾倒生活建筑垃圾、亂丟生活垃圾等現象,導致沿線周邊渣土污染,使清洗清掃頻次增加。建議加強城管執法力度、加強管控。
七是渣土工地存在工地周邊長期路面泥沙污染,甚至無下水,常年積水后污泥較多等現象導致路面污染,建議加強城管執法力度、加強管控。
八是市政、園林方面存在修路、澆水、修剪樹枝、補栽后污染路面未及時善后,甚至不善后等現象,導致路面污染,建議各部門加強協作、加強部門自查,及時善后、清理路面污染。
九是樓棟油污方面存在居民廚房窗臺下油污污染、社區垃圾成堆及存在衛生死角等問題。影響了地域的整體觀感、降低了整體衛生效果。建議社區加強居民教育、宣傳、協作。
十是街道范圍內其他影響市容衛生的問題有亂堆物、破壞公共衛生設施等,導致衛生保潔難度加大,建議街道加強教育、宣傳、發動居民,提高素質。加強城管執法力度、加強管控。
三、下一步思路及舉措
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我區的市容環境衛生,必須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加以整治,以形成齊抓共管關注環衛工作、參與環衛生工作的強大合力,讓大街小巷更加流光溢彩,芙蓉形象更加潔凈秀美,使市民群眾生活得更加幸福、舒心、美好。
(一)合力推動,強化責任落實。統一思想認識,牢固樹立“全局一盤棋”的意識,按照屬地管理和行業管理原則,做到既各司其職,恪盡職守,又協同作戰、合力推進,做到充分調配力量,主動“補位”,聯合開展整治。同時加大投入,確保實施效果。
(二)立體宣傳,營造工作氛圍。加大宣傳力度,廣泛發動單位、門店業主、社會組織和居民群眾參與到環境衛生整治工作中來,營造人人知曉、個個參與的良好氛圍。同時大力宣傳推介工作中涌現出的好做法、好經驗、好典型,限度集聚工作正能量。
(三)強化督查,嚴格考評追責。成立環境衛生整治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巡查、督查通報制度,緊緊圍繞“五洗五清”等中心任務,不定期開展專項督查。建立調度講評制度,每月對工作開展情況進行一調度一講評。出臺考核考評辦法,建立問責機制,對工作開展不力、責任落不到位實、推諉敷衍的單位和個人進行責任追究。通過嚴格考核,有效促進全區環境衛生水平提升,著力構建環境衛生常態長效機制。
社區調研報告2
從集約利用土地資源和改善民生的角度看,農民集中居住確有其必要性,但在建設資金不足、試點政策不完善、失地農民利益補償與社會保障機制等尚未建立的情況下,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并不具備全面展開的可行性。但不少地方政府出于土地利益的需要,以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名義,通過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以地生財”,盲目推動拆村造城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調研顯示,全國平均每六個村就有一個村在經歷“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其中72.3%始于20xx年及以后。從全國范圍看,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已經從試點走向全面鋪開階段,建設熱點已經從江蘇、浙江、山東等經濟發達的東部省份,轉向河南、安徽、陜西等中西部省份;建設重點已經從城郊結合部、非農產業發達的農村,轉向城市規劃區以外的不發達農村區域;已經有相當部分的縣市基本實現了農村全域社區化。但一些地方拆并村莊后,農民擴大就業問題沒解決,生產生活更不便利,不少地方村莊拆并不符合農民意愿。有的地方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現象,需要高度重視。因此,需要深入研究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并研究制定相應的解決對策。
一、調研樣本的選取
事實上,具備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條件的一般是城市規劃區、農村勞動力絕大多數已轉移到城鎮和非農產業就業的發達地區,且20xx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提出“不提倡、不鼓勵在城鎮規劃區外拆并村莊、建設大規模的農民集中居住區,不得強制農民搬遷和上樓居住”。因此,在實踐中,地理上遠離城市規劃區、農民就業和收入以傳統農業為主的經濟欠發達農村大規模開展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中的問題尤為突出,應成為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調研研究的主要對象。因此,我們選擇具有代表性的H省進行實地調研。H省的代表性主要體現在:
第一,H省是典型的農業大省、人口大省和糧食主產區。
第二,H省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力度較大,尤其是欠發達農村開展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的數量較多,其所表現出的問題更全面和具體。具體到H省,我們將其劃分為東、西、南、北、中五大區域,每個區域按以下標準選取6個樣本社區:
一是社區至少部分建成且有人口入住。
二是社區地理位置上不在縣城規劃區內,無明確規劃區的需遠離當前縣城5公里以上(含5公里)。
三是社區所在鄉鎮經濟以傳統農業為主。
四是社區規劃搬遷范圍內的農民收入以農業為主。按以上標準選取的30個樣本的概況見表1所示。
二、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基層政府債務風險不容忽視
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面臨的首要問題是資金來源問題。資金已成為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的關鍵制約因素。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資金一般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公共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投資,簡稱公共投資,政府是其主要投資主體。
二是社區住宅投資。由于社區住宅屬于私人物品,因此,從法理上說,社區住宅投資主要應由農民負擔。理論上看,各級政府尤其是基層政府只需考慮公共投資的承受能力。但現實情況并非如此,包括社區住宅在內的一切社區設施,事實上大多都由基層政府委托企業“統規統建”,且普遍采取BT模式進行建設。企業擔當的是墊資者兼建設者的角色,在債務關系中,企業面向基層政府追索建設成本和合理利潤,結果導致基層政府在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中的債務風險問題日益凸顯。主要表現在:
基層政府直接面臨公共投資債務風險。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的公共投資具有兩大特點:
一是投資規模大。據H省省級部門測算,一個5000人規模的農村社區,其公共投資規模在2500萬元左右。30個樣本社區中,有10%的社區的公共投資規模在1800萬元到20xx萬元之間,有80%的社區在20xx萬元到2500萬元之間,有10%的社區在2600萬元到3300萬元之間。30個社區的實際投資狀況與H省省級部門測算的數字基本吻合,反映了H省的普遍狀況。
二是公益性強。如H省的“五通六有兩集中”建設標準中,只有幼兒園、連鎖超市能夠通過投資形成直接利潤回報,所以社會資本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即使有社會資本參與,一般也以企業或個人捐贈、贊助的方式出現。30個社區中,非政府資金在公共投資中所占比例僅為27%,很多社區根本沒有社會資本參與。
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公共投資的兩大特點決定了各級政府必然是投資的主體。但由于H省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規模較大,導致各級政府層層下沉投資壓力,普遍形成“鄉鎮自建,省市縣財政獎補,各級支農資金整合支持”的投資格局。在30個社區里,公共投資中鄉鎮投資超過50%的達到25個,說明鄉鎮政府是主要投資主體,但與主要投資主體地位不對應的是鄉鎮微薄的財政收入。30個社區所在的30個鄉鎮,20xx年財政收入最低的僅為350萬元,的僅為1800萬元,有87%的鄉鎮20xx年財政收入在1000萬元以下;30個鄉鎮在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方面的投資與財政收入比率最低的是0.27:1,的達到4:1,其余28個社區兩者比率均超過了0.3:1。公共投資數額巨大而自身財政收入微薄是H省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的突出問題,但30個鄉鎮的社區化建設不僅沒有停滯,反而在持續進行。其原因在于公共投資的BT模式容易使人忽視潛在的債務風險。這種“借來的發展”只是帶來了表面的繁榮,但埋下了巨大的債務風險,導致并不具備償債能力的地方政府只能通過不斷借債,來掩蓋債務責任和風險,并通過利息計入本金而不斷放大負債規模。 2.社區住宅墊資風險日益凸顯。基層政府在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住宅投資方面的墊資風險,在對30個樣本社區的實際調研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證。截至20xx年底,只有2個社區的住宅售出率達到100%,5個社區的住宅售出率超過30%,其余23個社區均在30%以下。也就是說,樣本社區住宅普遍處于零星購買狀態,而因此形成的沉淀投資規模和債務隱患,較公共投資數額更為巨大。調研表明,截至20xx年底,30個社區在住宅建設方面的投資達1.3億元,最低為0.8億元,平均為1.05億元。使基層政府難以回收社區住宅投資成本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政府住房供給與農民住房需求相差較大。從表2可以看出,30個社區主導的住房形式是多層樓房,但大多數農民喜好的住房形式是單門獨院樓房。農民喜好單門獨院樓房的原因在于,與農戶舊宅相比并無本質區別,只是居住地點發生轉移、公共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并沒有改變農民的住房觀念和習慣,且便于農業機械存放和家畜養殖。事實上,基層政府并非不了解農民的住宅偏好,但H省在20xx年出臺的相關政策影響了基層政府的住宅供給決策。20xx年,H省出臺的《新型農村社區規劃建設標準》提出,“新型農村社區多層和高層住宅占總住宅的比例宜結合人均建設用地指標給予適當考慮。”這雖然是為了實現節約用地的目標,但在實際執行中推動了“原則上不建三層以下低層住宅”局面的形成,結果嚴重影響了農民購房和入住社區的積極性,給基層政府帶來的投資浪費和債務隱患問題日益凸顯。
第二,相對于農民購買力水平來說社區住宅價格偏高。30個鄉鎮全部宣稱,以“成本價”面向農民出售住宅。但普遍的事實是,多數鄉鎮出于緩和自身財政壓力的需要,將公共投資成本和開發商的合理利潤都攤入了住宅成本中,使其實質上成為商品房開發,導致住宅價格相對于農民購買力偏高的局面。在30個社區中,住宅均價最低的社區是900元/平方米,住宅均價的社區是1700元/平方米,30個社區的住宅整體均價是1250元/平方米。按四口之家購買120平方米的小三房、均價1250元/平方米測算,毛坯房的總價基本在15萬元左右。而H省20xx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人為7524,94元,農村家庭平均人口4.08人,社區房價是農村家庭年均收入的5倍以上。且需要說明的`是,30個樣本社區均屬欠發達農村,其農民人均純收入在H省平均水平以下,所以社區房價與農戶的購買力差距更大。同時,30個社區中能夠貸款的社區僅為6個,且這6個社區的貸款額度每戶均未超過3萬元;其余24個社區都規定在特定時問內分次繳清,時限一般為1年。這導致不僅大多數農民無力購買社區住宅,而且也無法借助金融杠桿來提高購買力。在購買力和購買意愿均不足的狀況下,社區住宅出售率低便是必然的結果,而這將給基層政府帶來巨大的債務風險。
(二)缺乏農民的有效參與
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的也是最終受益者應是農民,但不少地方卻呈現“政府熱、農民冷”的現象,甚至個別地方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現象。有媒體報道,個別地方甚至通過停水、停電、阻斷交通等手段,強制進行“株連式拆遷”和“突擊式拆遷”。這種不征求農民意見、不尊重農民意愿的強制行為,嚴重影響了農村的社會穩定。20xx年國土資源部召開專題會議部署專項檢查工作,重點查處借增減掛鉤試點強迫農民“上樓”等行為。20xx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提出,“不得強制農民搬遷和上樓居住。”中央和相關部門的政策與行動一方面說明國家對于“農民被上樓”問題非常關注,另一方面也說明該問題已較為嚴重。對于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缺乏農民的有效參與問題,結合對30個樣本社區的調研,可從兩個方面進行深入剖析。
第一,舊宅補償偏低引發農民不滿。在30個樣本社區中,僅有1個社區允許農民購買社區住房不需上繳舊有宅基地,該政策具體規定是“政府免費拆遷復墾舊宅;舊宅復耕后歸原有農戶永久使用”;其余29個社區均要求“買新繳舊”,即購買社區住房“需無條件上繳舊有宅基地并自行拆除舊房”,其中24個社區要求上繳給原有村集體,5個社區要求上繳給鄉鎮政府。在要求無償上繳舊宅基地的29個社區中,有23個社區規定可以在購買社區新房時享受補貼,補貼額度在1萬元到2.5萬元之間,這實質是對農民退出舊宅基地與拆除舊房的有條件補償,但其對農民舊宅補償明顯偏低且附加強制性條件,而另外6個社區甚至不予補償。這實質上造成了對農民利益的侵害,因而導致農民對于人住社區普遍持消極甚至抵制態度。
第二,不征求農民意見,進行強制性“整村推進”。調研涉及的30個鄉鎮中,有29個鄉鎮要求“整村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這實際上是一種強制性推進。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民在經濟條件、收入來源、住房狀況、思想觀念、家庭發展規劃等方面呈現多樣化特征,對于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的認知、接受程度及相應的經濟負擔能力也存在差異。因此,不以征求全體農民意見為前提的整體推進顯然是不合理的。然而,多數地方政府不僅不正視農戶的意見和個體差異,反而通過行政手段強制設置整村搬遷時間表,這自然會引發農民普遍的不滿情緒。對30個樣本社區的300戶農戶進行的隨機問卷表明,100%的農戶確認鄉村干部在搬遷中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其中72%的農戶坦誠自已是“被動搬遷”,只有28%的農戶是“自愿搬遷”。
(三)農民生存與發展遭遇困境
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一般都伴隨著農地的規模化流轉。在30個樣本社區中,有28個社區實現了農地的規模化流轉。當農民集中居住、土地集中流轉之后,農民的生存與發展等民生問題便更加凸顯。調研表明,土地流轉未能有效促進農民就業和收入增加,農民的生存與發展遭遇困境。
第一,多數土地集中流轉并沒有增加農民收入。實施土地規模化流轉的28個社區,其土地流轉政策基本一致,土地流轉的時間最低為10年,為20年,一般為15年;農民獲取一般狀況下農作物(H省普遍以小麥作為參照物)種植的固定收益,即約定的畝產小麥斤數乘以當年國家小麥保護性收購價,標準最低的社區按每年每畝600斤計算,標準的社區按每年每畝1000斤計算。以20xx年國家小麥保護性收購價格1.12元/斤計算,這28個社區的農民每畝土地年流轉收益在672元~1120元之間。但小麥等主要糧食作物是涉及國計民生的戰略性商品,糧食價格基本保持穩定,再刨除物價上漲因素,這意味著以此計算的土地流轉收益并不合理。微薄而且相對固定的土地流轉收益與不斷攀升的物價水平相比,農民的實際凈收益往往是不增反降,說明多數土地集中流轉未能有效增加農民收入。
第二,多數土地集中流轉并未給農民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地方政府大多宣稱通過農地規模化流轉可以解決農民的就業問題,使農民“既拿地租又拿工資”。但這其實是地方政府有意混淆農業產業化與農地流轉的區別。農地規模化流轉只是作為催化劑,為農業產業化提供一個契機和可能,但并不一定就能形成農業產業化發展。事實上,這28個社區中有27個社區是把土地大量承包給種糧大戶或者蔬菜、果樹種植大戶,而這些大戶進行的農業生產雖可算作家庭農場,但并沒有大量吸收農民就業,因為當前農業“從種到收”基本實現了機械化,即使存在少量的人工勞動,依靠承包戶家庭成員或短期臨時雇工也可完成。種糧大戶或者蔬菜、果樹種植大戶的經營行為,只是生產規模的適當擴大,并不能稱之為嚴格意義上的農業產業化,所以并不能帶來穩定的就業崗位。調研中實現農業產業化發展并吸收大量人員就業的只有1個社區,該社區將土地規模化流轉給大型面粉加工企業,依靠該企業形成了小麥種植、加工、銷售x的產業鏈條,從而帶動了大量社區居民就業。
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中最難解決的就是農民的就業問題即生存和發展問題。雖然農業產業化發展可以形成產業支撐,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并不能一蹴而就,所以很多地區將帶動就業的主要著力點都放在吸引二、三產業投資方面。由于縣城普遍設立了經濟開發區、產業集聚區,依靠優越的區位和優惠政策承接了很多工業投資,所以新型農村社區依靠第二產業形成產業支撐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在吸引第三產業帶動就業方面,由于人口規模小、消費能力弱,新型農村社區也并沒有足夠的優勢。但30個樣本社區幾乎全部宣稱“形成了產業支撐”。對此,我們把這些所謂的“產業支撐”歸為二類:
一是緊鄰鄉鎮街區的社區宣稱以“商貿物流業”為支撐,理由是鄉鎮街區商業相對發達。
二是完全不靠鄉鎮街區的社區宣稱以“現代農業”或“農業產業化”為支撐,理由是農地已經實現了規模化流轉。但深入調研發現,這兩個理由都不成立。農民搬入鎮區附近的社區居住,并不代表已在鎮區“商貿物流業”就業;農地規模化流轉也不代表農業產業化已經實現,更何談農民因此獲得了就業崗位。30個樣本社區中只有1個社區依靠現代面粉加工企業形成了農業產業化支撐,其他29個社區本質上都是基礎設施發生變化的農村居住區,農民并沒有實現市民化,就業機會并沒有增加,甚至很多農民喪失了從事傳統農業的生存手段,導致一個既有別于農民又不同于市民的邊緣群體的出現。如果政府不能及時解決穩定就業與社會保障問題,這些農民甚至將遭遇生存危機。
三、結論與政策建議
在欠發達農村強制推進新農村社區化建設,是超越其經濟承受能力和生產力發展階段,以犧牲農民利益降低建設成本,以高息借債或透支未來財政等方式來換得當前發展。冒進的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不僅加劇了基層政府的債務風險,而且導致“三無”農民的產生,增加了農村社會的不穩定因素。但值得慶幸的是,這種冒進的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尚處于個別地區的試點階段,尚未形成系統性風險。因此,應當對這些已出現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和及時糾正,避免問題的進一步擴散和激化。
由于問題產生的根源在于地方政府脫離實際強制推動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所以糾正的關鍵在于約束和控制地方政府的行為,并通過政策法規未解決。具體包括:第一,優化和嚴格落實“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避免使之成為地方政府在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中謀求土地利益的工具,從利益源頭上斬斷地方政府強制推動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的不當激勵。第二,嚴格落實20xx年中央1號文件“不提倡、不鼓勵在城鎮規劃區外拆并村莊、建設大規模的農民集中居住區,不得強制農民搬遷和上樓居住”的規定。各地應及時調整不切實際的新型農村社區化規劃,嚴格限制乃至暫時停止欠發達農村的新型社區化建設。第三,以農民自愿、資金充裕和產業支撐作為新型農村社區化試點啟動的前提。第四,鼓勵但不強制農地規模化流轉。第五,應加強欠發達農村的新型農村社區化試點與小城鎮建設的有效銜接,新型農村社區選址緊鄰鎮區,使之與小城鎮形成一種相生相長的關系。
社區調研報告3
一、基本情況
望湖社區隸屬于望湖街道,成立于20xx年10月,是以省直機關住宅為主的純居民類的新興社區,轄區約1平方公里,含6個生活小區和2所中小學校,91幢樓房,現入住居民4893人,其中60歲以上老人429人。自20xx年9月11日開放“居家養老食堂”以來,現已辦理食堂飯卡的有298人。
食堂為社區自辦,位于社區二樓的活動中心。社區一次性投入8萬元,為食堂配備了灶臺、冰箱、消毒柜、不銹鋼灶具、桌椅等設施,食堂操作間面積約15平方米,餐廳面積約45平方米,可容納40來人同時就餐。社區聘用2名工作人員,每月工資1700元。食堂只供應中餐,有三種價格共選擇,一葷一素一炒一湯8元,一葷兩素兩炒一湯10元,兩葷一素兩炒一湯12元。自開放以來,每天約有30-40人就餐,最多時有近70人就餐,中青年及學生居多。
二、主要做法和特點
通過走訪座談,調研組認為社區食堂體現了以下幾個特點。
1、為民服務。社區興辦食堂,在合肥地區也不多見。望湖社區雖然承擔著食品安全、輿論評判、群眾認可度及資金補貼壓力等風險,但仍立足為民服務,把辦食堂視作便民利民的突破點、結合點,作為為民服務的疊加載體,積極籌辦了社區食堂。
2、公益屬性。社區把食堂定位為非盈利的公益性質,初衷是解決老年人吃飯不便問題,兼顧其他群眾,落腳點是方便于民、讓利于民,所以取名為“居家養老食堂”。食堂在經營中,雖然葷素炒湯齊全,價格低廉,場所免費,但由于我國老年人的傳統生活習慣,不愿過多外出就餐,平常老年人光顧較少,大多為中青年及學生。食堂運行8個月來,由于飯菜售價便宜,多數月份為微虧經營(平均月虧約550元左右)。
3、管理精細。社區從設備的配制,到員工的聘用,都進行了精細的考量,不愿多閑置一項資源;從食材的訂購,到就餐的人數,每天都有專人精確統計,不愿多浪費一分錢;從飯菜湯的調配,到食品安全、場所的使用都明確專人管理,并注意收集各方面的意見,及時加以整改。由于管理精細、價位低廉、環境整潔,受到了社區居民的`歡迎。
4、盤活資源。望湖社區活動中心配套有閱覽室、健身房、保健室、室和室外封閉的活動場,都是由健身骨干自我管理,全天候免費開放。這些場所可一場多用,能容納百多人同時就餐。這既可讓喜愛運動的人就餐后連續活動,也可讓中午不便回家的年輕人和學生飯后自我選擇運動項目、休閑娛樂。使食堂與活動場館互為補充,相互利用,做到了資源使用效益的最大化、最優化。
三、值得思考和探討的問題
調研組認為,在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的今天,小區已不僅是個住所的概念,人們普遍希望所居住的社區能夠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構建成一個包容和諧的“大家庭”。社區食堂的誕生,作為創新服務的載體,已贏得了居民的歡迎。如何將社區食堂作為社會管理創新的一個探索,保證食堂能長期正常運營,還需要作深入探討。
第一,從政府層面來說:一是可把望湖社區食堂作為全區為民服務、居家養老服務的一種類型、一個品牌加以總結宣傳,以堅定社區的信念和決心,擴大社會的影響面,把這顆明珠打造更鮮更亮。二是在經費上給予獎補。社區食堂功能定位為公益性質,一直在微虧經營,對無固定資產、缺少資金來源的望湖社區,應給予以獎代補(每年約上萬元);對長期在食堂就餐或訂餐的老弱病殘人員可給予適當補貼。三是對有條件有積極性的社區,愿意辦的,政府應予鼓勵。
第二,從社區層面來說:一是適時調整服務對象。現階段小區入住率不高(只占四分之一),食堂可面向社會開放。但隨著省行政辦公中心的啟用、高鐵站投入運營等,小區人口將會有大幅攀升,僅憑社區食堂現有的容量是很難滿足需要的,食堂功能定位應回歸到居家養老服務上,以解決小區老年人吃飯難問題,重點是保證高齡、獨居、孤寡老人和病殘人員等特殊群體的就餐問題。二是測算經營成本。如果食堂長期虧本經營,社區沒有較好的財力支撐,將很難為繼。在目前老年人就餐不多的情況下,食堂可考慮改變純公益性服務,實行保本或微利經營,實現自負盈虧的良性運作。三是注重學習外地經驗,嘗試多種經營模式,增加服務內容(如開啟早餐等),實行多元化運營。四是加大宣傳力度。據了解,小區還有不少居民不知社區辦食堂,更不知食堂的定位,應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社區食堂的知曉率和社會影響面。五是要以“居家養老食堂”為項目由頭,善于策劃包裝,積極向上爭取政策資金獎補。
第三,從食堂層面來說:一是要保證食品安全。要進一步規范管理,嚴把食材質量關、餐具消毒關和場所潔凈關等,真正讓社區食堂成為放心食堂。二是要提升服務質量。要注意了解不同人群的口味要求,不斷調整葷素菜花樣、粗細食搭配,做到營養均衡、數量滿足、價格合理,真正把社區食堂辦成居民滿意食堂。三是要擴大服務范圍。重點要了解掌握小區老年人群的結構、狀況、需求。調理好膳食結構,逐步探索對有需求的高齡、孤寡、獨居、病殘人員提供訂餐、送餐等服務,以精細化的就餐照料,不斷提高社區食堂的滿意度、知名度。
社區調研報告4
目前,“看病難、看病貴”,參加醫療保險已成為社區居民的頭等大事和熱門話題。實施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是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緩解居民看病難看病貴的重要舉措,是改善人民群眾基本生活,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惠及千家萬戶的民心工程,為了進一步推動我縣城鎮醫療保險工作順利啟動和覆蓋,我們社區工作人員,深入到社區居民當中,宣傳醫療保險政策和參加醫療保險后帶來的實惠,消除他們思想上的顧慮,就此問題我們對本社區的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工作進行了專題調研,有關情況如下:
一、基本情況
Xx社區總人口2767人,其中城鎮人口1217人,截止到 20xx年12月31日,全社區城鎮居民參加醫療保險 346人,其中低保人員274人,60歲以上人員 76人,(低保戶39人,低收入10人,正常繳費的27人),殘疾人 員 8人,未成年參保人員56人,一般居民72人。共收城鎮居民醫療保險金 8674元,低保戶占全社區參保率的80 %,低保戶以外50歲以下 540 人,參保 35人,參保人是總人數 6 %。
二、存在的問題
醫療保險覆蓋面還不大,參保率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居民普遍反映醫療保險收費太高,因為Xx社區居民下崗失業人員較多,有固定收入的人員很少,貧困家庭多,對我縣的城鎮醫療保險每人每年150元的繳費標準承受不了;二是認為參加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實惠不大,非住院治療不予報銷,一些慢性病患者需長期服藥治療,因經濟條件和其他原因,一般不住院,但現在的醫保制度只有住院的病人才能報銷一部分費用,這也是影響參保率不高的原因;三是居民自我保健和互助共濟意識弱,認為繳費不累計,不順延,怕交了費不享受吃虧,認識不到社會保險具有保障性和共濟性的雙重作用;四是定此點醫療單位的個別醫務人員從個人利益出發,對參加醫療保險患者,就多開藥,開貴藥,造成參保者覺得不但享受不到醫療保險補助,反而還多花了許多冤枉錢,得不償失。
三、建議
(一)、要從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出發,完善醫療保險制度,最大限度地擴大醫療保險覆蓋范圍,加快我縣城鎮醫療保險步伐,積極實施貧困群體的醫療救助,完善我縣城鄉大病醫療救助制度,提高救助水平。
(二)、希望政府加大投入,充分發揮政府職能作用,做好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這一民心工程,降低繳費標準,使絕大多數居民都能加入到醫療保險當中,進一步建好服務平臺,健全服務網絡,為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工作提供必要的.保障。
(三)、建立醫療保險個人賬戶,當年結余款轉下年,同時希望在門診看病也要予以部分報銷,這樣才真正體現出黨和政府對居民的關懷。
(四)、進一步完善城鎮居民醫療保險保障體系,逐步提高醫療保障水平,加強城鎮居民醫療保險政策的宣傳,把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意義講透,政策講清,程序講明,把更多的人群逐步納入到基本醫療保險范圍,進一步擴大醫療保險覆蓋面,真正解決好人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大問題。
Xx社區
20xx年xx月31日
社區調研報告5
公安部頒布《關于實施社區和農村警務戰略的決定》以來,xx市局認真貫徹各級關于社區和農村警務工作的指示精神,精簡機關,充實基層,最大限度的把警力下沉,初步實現了警務室建設的無縫隙覆蓋。我們結合轄區警力資源數量、結構及治安狀況等實際,把“警務室建成后,如何創造性開展工作,如何發展和完善新型社區和農村警務運行機制”作為重點,采取各種措施,積極推進。對社區和農村警務工作運行機制和管理模式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在運行機制等軟環境建設上采取有效措施
一是對警務室開展工作情況進行不間斷地督導檢查。局里要求黨委成員按照聯系派出所分工、各科隊按照科掛所分工加強對各所社區和農村警務工作進行督導、調度,每周至少要督導調度一次。局三基辦專門設計了《社區和農村警務工作檢查記錄》,與治安部門聯合對全局警務室建設及工作開展情況每周進行明查暗訪,及時發現和解決工作中遇到的難題,及時、全面地掌握工作實況,力促警務室各項工作全面開展。
二是改進和完善警務室薄冊檔案。為進一步規范社區和農村警務工作,我局本著實用、實效的原則,對原有的30余本派出所基礎臺帳進行了梳理、整合,根據現階段警務室開展工作的需要,整合為16本警務室基礎檔案,既減輕了基層民警的記錄臺帳、整理檔案工作上的負擔,又著重體現了警務室民警日常工作效率和質量,現已在所有警務室施行。近期,我們正組織專人對警務室相關薄冊再次進行整合、精減,最大限度為警務室民警減負,讓他們能騰出更多的精力投身各項基礎工作。
三是積極探索警務室彈性工作運行機制。為完善社區和農村警務工作運行機制,局里根據警務室建設現狀,研究出臺了《社區和農村警務室彈性工作實施意見》、《社區和農村警務室民警考核辦法及標準》和《關于進一步加強社區和農村警務工作的意見》等一系列規定,指導全局面上工作。各派出所也結合轄區實際,因地制宜地制定了本所社區和農村警務工作彈性工作制度及相應的考核辦法,并在具體實踐中及時調整。例如:xx派出所結合城區各個警務室轄區人口、地域、治安復雜狀況不同實際,堅持“因地制宜”和“實用、實效、可操作”的原則,在工作中探索總結出社區警務工作“正時制、錯時制、分時制、隔時制和定時制”“五個時制”,在社區警務彈性工作機制建設上邁出堅實的一步,推動了全局社區和農村警務工作的健康深入開展。
四是開展業務培訓,提高民警綜合業務素質。民警下社區后,怎樣開展各項基礎業務工作,采取什么方法,達到什么標準等等,這也是我局警務室全面鋪開后的工作重點。為此,我們根據工作實際,采取外出學習、集中培訓、分頭指導、現場教學、跟班學習、個人自學、以老帶新傳幫帶等靈活多樣的形式,對民警公安業務和開展群眾工作等基層工作能力進行強化學習和培訓,有效提高了民警的綜合素質和群眾工作能力。今年x月份,我們組織全局各科室警種,對需要派出所警務室民警開展的工作進行了系統整合,出臺了《社區(農村)警務工作內容》,對各種業務工作的工作內容、工作要求、工作方法等進行了詳細規定,對指導警務室民警有效開展工作起到了良好效果。近期,我們還準備對社區民警開展刑偵基礎、人口管理、情報信息、消防安全等方面業務知識的專業培訓將陸續展開,確保民警勝任工作。
五是組織階段性考核驗收。為檢驗、自查我局社區和農村警務工作開展情況,我局由三基辦牽頭,組織了xx個考核組,采取實地檢查等形式,對各派出所社區和農村警務工作開展情況、警務室建設情況進行了一次同步考核驗收,就社區和農村警務工作的基本知識及應掌握的轄區基本情況對各派出所長及全體警務室民警組織了閉卷考試,并將考核考試作為各派出所三基建設和社區和農村警務工作年度考核的一項重要依據。我們又根據城區社區警務現狀,召集治安、戶政、刑偵、經偵、政工等部門全體人員和xx派出所全體社區民警召開講評會并組織考試,通過這些考試考核,要求各警種部門都要關注并積極參與社區和農村警務工作,對全局各單位在抓警務室建設的認識上和工作力度上都是一個很大的促動。
六是適時組織社區和農村警務工作觀摩。為進一步統一全局思想,促進社區和農村警務工作深入開展,我局適時組織黨委成員、科所隊長對社區和農村警務工作進行觀摩,采取突擊檢查、臨時通知的形式,觀摩各派出所一個警務室,觀摩結束后進行評分,作為該所近階段社區和農村警務工作的綜合測評成績,與前一次考核考試一并納入各派出所三基建設和社區和農村警務工作年度考核內容。通過觀摩,全體人員更切身地感受了社區和農村警務工作改革給公安工作帶來的實惠,進一步統一了大家在社區和農村警務工作的認識,明確了工作目標,掌握了工作實情,檢驗了工作實效,同時 也發現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薄弱環節和個別警種在抓社區警務工作上的差距,切實增強了全局上下對社區和農村警務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七是深刻學習領會各級關于社區和農村警務工作的有關精神。我局把公安部、省廳和市局關于三基建設尤其是市局關于社區和農村警務工作的十大突破事項100條、警務室民警工作規范等相關文件匯編成冊,分發到全體社區和農村警務室民警,人手一冊,要求民警熟知熟記,領會精神,自覺執行,并組織了2場專門考試,考試成績納入民警年度正規化考核范圍。又把公安部召開的三基建設工作會議文件進行了整理匯編,不同層面組織學習,領會精神,在日常工作中進行貫徹。
八是積極爭取各方支持,為社區和農村警務工作提供保障。我局社區和農村警務工作開展以來,得到了各級黨委政府、社區各界和廣大群眾的關心、支持和積極響應,市局配發的xxx套單警裝備已配備到巡警和社區民警投入使用,各鎮區街黨委政府和警務室駐地村“兩委”主動為各警務室解決了辦公用房和必要的辦公設施,為社區和農村警務工作正常開展提供了不少便利條件和財力物力保障。同時,我們在警務室建設上,從未對警務室辦公面積等做硬性要求,對有些村為警務室單獨建辦公室的,我們積極動員村里讓治保會與警務室合署辦公,帶動基層治保會建設。企業內保組織,我們實行了塊塊管理,在社區和農村警務工作中要求民警一起抓,借社區和農村警務戰略這個平臺,把農村治保會和廠企保衛組織建設抓實抓牢。在內部,我們還利用民警聯系村居這種形式,加強各個層面與警務室民警的溝通,搞好服務,要求科隊民警為派出所服務,黨委成員為科隊服務,共同促進社區和農村警務工作健康開展。
二、社區和農村警務工作發揮作用情況
警務室成立以來,社區和農村警務室民警通過入戶走訪、組織轄區巡邏防范等日常工作共提供社區穩定信息xxx條,化解集體上訪等重大不穩定因素苗頭x起,提供破案信息xx條,帶破刑事案件xx起,抓獲逃犯xx人(其中部級逃犯xx人),查處治安案件xx起。200x年x月xx日,xx市xx派出所接到報案:xx市xx廠被盜摩托車、銅板、照相機等物品,價值人民幣xxxx余元。接警后,xx警務室立即在轄區內的各個廢舊回收點展開調查布控。據某廢舊回收點信息員提供的線索,警務室民警將正在銷臟的x名犯罪嫌疑人當場抓獲。200x年x月x日早晨,xx派出所xx警務室民警在轄區入戶走訪時發現,xx村xx正在家中非法制造鞭炮,當場查獲成品半成品鞭炮4000多頭,硫磺、氯酸鉀等原料62斤。200x年xx月xx日傍晚,刑偵大隊偵查員找到xx派出所xx警務室民警xxx,讓其幫助查找兩名涉嫌吸毒人員xx(男,xx歲,xx鎮xx村人)、xx(男,xx歲,xx小區人)。xxx根據在入戶走訪中掌握的xxx的未婚妻x某住在xx區x號樓x單元x號和他經常出入x某家的線索,與偵查員一起在姜某家樓下將正欲逃跑的姚道巖抓獲。根據姚道巖供述,民警又于當晚以入戶走訪的名義進入xx家中,將其抓獲。200x年x月x日,xx派出所xx警務室民警根據入戶走訪工作所獲信息,將涉嫌盜竊自行車的xx(男,xx歲,xx市xx鎮xx村)在xx街道xx村其租房內抓獲。經審查,該交待于200x年x月至今,先后在xx、xx等地盜竊自行車x輛、電動自行車x輛的犯罪事實。現該已被刑事拘留,此案正在進一步審理中。
為檢驗社區和農村警務工作效果,我們對每個派出所每個警務室轄區每月刑事發案情況都進行調查統計并進行通報。從實際發案量看,去年至今,我市刑事發案同比去年下降xx%,印證了我們的社區和農村警務工作正在不斷發揮作用,并且將在維護穩定、壓減發案上發揮出越來越明顯的作用。
三、當前社區和農村警務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就我市來說,社區和農村警務工作作為一個新生事物,改革才剛剛起步,還存在不少問題和薄弱環節,有些是面上普遍存在的問題,有些是具體問題,都待我們在今后工作及時加以解決。
一是民警業務素質的問題。隨著社區和農村警務工作的深入開展,我們認識到,警務室的“廟”設好了,“和尚”會不會“念經”、怎么去念好這個“經”是個大問題。我們認為,社區民警職責遠不止這五項職責,從警務室擔負的職責和任務看,民警應該是個多面手、樣樣能,這就需要我們有針對性加強對基層民警各項業務知識的系統化、專業化培訓,否則,工作質量和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同時,我們還建議,上級各警種都要學習研究三基建設尤其是社區和農村警務工作,決不能單打獨斗,制定的工作措施、標準必須與當前社區和農村警務工作框架相吻合。
二是運行機制的.問題。這個問題涉及到公安工作的方方面面,是個系統工程,外地同行的一些經驗可以借鑒,但更需要我們在實踐和實戰中去探索和完善。例如:如何解決好派出所日常值班執勤與警務室工作的矛盾、如何處理好民警業務學習培訓與日常勤務之間的矛盾、如何加強部門警種與社區民警之間的信息溝通和共享、如何在重大案(事)件應急處置人員快速集結并有效配合、如何在民警分散工作后既能保證有效工作又能規范管理等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已經引起黨委的高度重視,現在正潛心研究并著力加以解決。
三是警務室設置數量的問題。我們在確定警務室數量時,是根據現有警力情況以及人口、治安復雜情況等,在反復調研論證后做出的決定,在農村除所長外全部民警都有自己的警務室,目的就是強迫民警去接觸群眾,去學會做群眾工作、做基礎工作。目前我們的認識還不一定科學,在警務室建設初期我們就已經認識到這個問題,現在就有不少同志反映警務室的數量多了,我們通過對警務室建設的實際運轉和不斷調研分析,于x月x日,在爭取上級支持的基礎上,我們將警務室數量由xxx處調整為xx處。
四是警務室檔案薄冊的問題。不少民警反映,警務室民警需要填寫的薄冊過多,牽涉了不少精力,并且有些薄冊對警務室實際工作作用不大。建議上級最大限度減少警務室檔案薄冊,為社區民警減負。我們在前期精減薄冊的基礎上,正在由專人組織再進行調研論證。建議上級高度重視民警科學管理的問題,在最短時間內解決民警辦公自動化問題,避免重復勞動,提高工作效率。
五是民警的經濟、政治待遇問題。各級對此都出臺了不少有利于調動社區民警積極性的傾斜性、鼓勵性政策,但仍停留到指導意見這個層面上,這是涉及到民警切身利益的事情,必須具體化、制度化,建議上級出臺具體可操作的硬性規定,這樣更能讓社區民警扎根基層、安心工作。
社區調研報告6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國民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了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強弱。因此,社會對于國民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尤其是青少年的綜合素質。社區是社會的組成單位,在大到城市建設小到居民管理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同時,社區已經成為除學校之外青少年接觸時間最長的場所,青少年也有相當一部分的知識學習、娛樂休閑和健康鍛煉等活動是在社區中度過的。在社區開展少先隊工作,有利于加強青少年的素質教育,有利于校內少先隊工作向社會延伸和拓展,也利于少先隊組織的優良作風傳播到社會并服務于社會,最終形成學校和社區少先隊工作的全面活躍。
可以說,通過社區少先隊工作來開展青少年的活動是好處多多,但是,經過實地的調研,我們也發現了在目前的情況下,開展社區少先隊工作還存在著一些阻礙:
1、認識不夠。社區少先隊工作是一項群眾性工作,社區少先隊活動也是社會公益性活動。面對這樣一個新課題,一些人思想準備不足,對社區少先隊概念模糊,對工作開展方式還不是很明確,有畏難情緒;一些學校和家長也不是很支持和配合,他們認為學生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孩子們基本上沒有屬于自己的時間;還有一些人認為社區少先隊工作是做形式、擺架子,實際效果不大,開展活動既分散工作精力又增加家長和社區經濟負擔,得不償失。由于這三種思想的存在導致開展社區少先隊活動時工作難以得到有效協調、覆蓋面還不是很廣。
2、人員有限、工作時間不夠。現在社區從事青少年工作的除少量社區兼職干部外,絕大多數是志愿者。這些志愿者雖然由一些老干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老模范以及一些懂得教育培養孩子的學生家長和高素質大學生組成,而且他們已經成為社區少先隊工作的中堅力量,但他們工作時間不固定,工作時間比較有限,工作沒有補貼或根本不可能落實,集中工作很困難等原因,使社區少先隊工作效果不明顯。
3、缺少活動經費、活動陣地。社區少先隊沒有專門的活動經費,也沒有專門的活動場地。活動經費來源主要依托社區辦公經費或尋求社會支持,不僅非常有限,且不能形成穩定的經費支持。有些社區根本沒有像樣的社區綜合服務中心,社區少先隊活動陣地更無從談起,有些有陣地的也至少是三室合一,開展活動非常不方便。經費短缺、缺少陣地對社區少先隊活動的經常化和普及化形成了很大的制約,活動的多樣化、特色化更是難上加難。
雖然目前開展社區少先隊工作有一些困難,但我們也應該看到社區推進少先隊工作仍然具備獨特的優勢:
1、時間優勢。曾經有過統計,大部分青少年包括正在接受正規學校教育的學生一年中也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社區中度過的,這還不包括青少年在完成日常學校教育后回到社區的那部分時間。同時,大部分青少年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工作忙碌,沒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來有效管理這部分時間。利用青少年在社區的這部分時間,能夠加強社區少先隊工作的效果。
2、環境優勢。當今社會是一個多元化社會,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使青少年們面臨著越來越多的社會影響源。開展社區少先隊工作,整合社區中的影響源,使它們朝著有利于青少年成長的方向發展。同時,開展社區少先隊工作,能為青少年的成長提供了一個更為輕松自由的.環境,更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也讓他們有可能接觸到自己身邊的學習榜樣,增強他們認知的真實感,鼓勵他們向榜樣看齊。
3、實踐優勢。長期以來,青少年的活動局限于學校和課本知識的學習,缺乏社會實踐,往往出現所謂的“高分低能”的現象。開展社區少先隊工作,能夠讓更多的青少年在各種由社區組織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中學習到社會知識,培養社會情感,增強社會意識,更有機會實踐課本知識,為他們成長為一個合格的“社會人”打下堅實的基礎。
開展社區少先隊工作,關鍵是要做到“一二三四”:
“一”是要明確一點認識,既明確開展社區少先隊工作是以社會力量為主,目的仍是育人。充分挖掘社區中各種有利于青少年成長的各項資源,吸收本地區文化、體育和法律等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廣泛參與、資源共享的大環境。同時,開展社區少先隊工作仍要與國家的教育方針、學校的教育內容緊密結合,開展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到和諧社區的構建中去,促進青少年的全面發展。
“二”是要注意銜接兩種教育。社區少先隊工作的開展要銜接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促進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有機結合起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生活節奏的加快,更多的家長疲于巨大的工作壓力,越來越缺乏充足的精力與時間來從事青少年的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出現“真空現象”。而同時,青少年業余時間在不斷增加,青少年自身又正處于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急需要積極的指導。此外,學校教育由于資源條件的限制,給予學生們的教育多局限于書本知識,缺乏社會實踐的場所。開展社區少先隊工作,可以將學校教育所具備的師資、知識等優勢資源向社區延伸,填補家庭教育的空白,更好地服務青少年成長成材。
“三”是要動員三方面力量。開展社區少先隊工作,要充分動員學校、街道辦事處和駐區單位三方面的力量,從而在本地區形成廣泛參與、資源共享的良好環境。從開展社區少先隊工作的角度出發,學校教育、街道辦事處和駐區單位這三方面力量各自都存在著優勢與不足。就學校來說,學校有充足的師資力量、一定規模的學生隊伍,更擁有多媒體設備、健身器材、課外讀物和教室場地這些優越的硬件條件。但同時學校又由于種種限制,為學生提供校外實踐的機會較少,不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社會知識。街道辦事處的優勢在于能夠有效協調教委、司法所、共青團和婦聯這些相關部門的基層組織,爭取到更多的政府力量支持。街道辦事處還可以積極利用社區中的諸如志愿者和活動陣地等這些軟硬件力量,但同時也缺乏師資和學生這些隊伍。駐區單位可以為青少年們提供實踐活動場地和較為專業的指導人員,但受信息缺乏、認識不足、能力有限等制約,未能充分體現出其應有的作用。開展社區少先隊工作充分動員這三方面的力量,將學校、街道辦事處和駐區單位的優勢有機的結合起來,彌補這三者的不足。學校可以運用師資、組織學生、提供場館,街道辦事處可以尋求政府支持和調動志愿者等組織,駐區單位則能夠提供實踐場地和專業的指導人員。如此一來,學校可以增加學生實踐活動機會,街道辦事處可以有效的服務青少年成長,駐區單位可以提升自身的社會影響,三方面力量共同作用,形成合力,促進社區少先隊工作發展。
“四”是要組織四種活動。開展社區少先隊工作,關鍵在于以活動為載體,促進青少年全面成長,組織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各種活動,不僅可以能夠有效銜接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還可以充分動員學校、街道辦事處和駐區單位三方面力量,使社區少先隊工作充滿活力,真正達到教育青少年的目的。開展社區少先隊工作,主要是組織思想道德教育、科學知識傳播、法律常識普及和健康知識宣傳等四方面的活動。思想道德教育、科學知識傳播、法律常識普及和健康知識宣傳都要緊密圍繞青少年的學習和生活,更要強調青少年教育的實用性和體驗性。思想道德教育可以使青少年從小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為成為合格的公民打下思想基礎。科學知識傳播能夠使青少年在動手實踐中學習科學,提高學習的興趣,培養青少年的科學素養。法律知識普及,可以從青少年認識法,了解法,學習法,運用法律知識保護自己的合法利益,從娃娃抓起體現“依法治國”精神。健康知識宣傳從生活實際出發,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組織這四種活動,能增加青少年多方面的能力,豐富他們的業余生活,促進他們的全面成長。
開展社區少先隊工作要充分調動了社區中學校、政府部門和駐區單位的力量,整合了社區中的各種積極因素,形成了廣泛參與、資源共享的良好環境。我們將更加努力,積極推進社區少先隊工作,為構建和諧社區做出自己的貢獻。
社區調研報告7
按照市人大常委會工作安排,4月1日,在市人大常委會領導的帶領下,我委組織部分常委會委員和人大代表對我市社區衛生事業發展情況進行了視察調研,實地察看了青龍、五星、三井3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青龍紫云苑社區衛生服務站,并聽取了市衛計委關于全市社區衛生事業發展情況的匯報和4個城區衛計委負責人的意見建議。在常委會視察調研之前,我委先后到天寧和鐘樓區進行調研,重點察看了政府、社會力量和醫院舉辦的三種不同類型的7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分別召開了部分居民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負責人座談會,并赴杭州江干區、上海長寧區考察學習。現將調研情況匯報如下:
一、我市社區衛生服務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近年來,市政府和相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的精神,圍繞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按照“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總體要求,加快社區衛生服務事業發展,適應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醫療衛生需求,為社區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發揮了積極作用。
(一)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基本建成。堅持社區衛生服務的公益性質,注重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公平性、可及性,按照政府主導,鼓勵社會參與,多渠道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的原則,積極制訂和實施社區衛生服務發展規劃,調整和優化配置基層衛生資源,有計劃、有步驟地建立健全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主體、以社區衛生服務站為補充的社區衛生服務網絡。目前,全市共建成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7家(其中,政府舉辦的25家、社會力量舉辦的1家、醫院舉辦的1家),共開設床位1180張,建成社區衛生服務站108個,基本形成了每個街道有1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15分鐘健康服務圈的格局。按照國家、省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標準和條件,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以標準化、規范化建設為抓手,積極開展創建活動,加大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基本建設、基本裝備的投入,新建和改擴建了一批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更新了設施設備,加強了機構內涵建設,先后創建成3家全國和20家省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這些示范中心功能分區合理、服務流程順暢、就醫環境舒適,切實起到了示范帶動效應。
(二)社區衛生服務功能逐步清晰。按照新醫改的要求,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從管理體制、補償機制、藥品供應、人事分配等方面積極探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逐步建立社區衛生服務運行的新機制,進一步完善和落實社區衛生服務的基本功能,努力實現由過去片面注重醫療服務向“六位一體”功能并重發展。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全面履行以維護社區居民健康為中心的職責,開展建立健康檔案、組織健康教育、定期為65歲以上老人提供體檢、婦幼保健、兒童接種預防疫苗等11類43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進一步強化一般常見病、多發病的初級診療和慢性病管理、康復服務職能,并從2019年起啟動實施了家庭醫生制度,逐步推行全科醫生(團隊)與社區居民建立穩定的契約服務關系,從原來的坐堂行醫逐漸轉向上門服務和家庭醫生簽約式服務。目前,全市共組建全科團隊219個,重點人群簽約率81.04%、居民簽約率28.55%,居民健康檔案建檔率81.07%,65歲以上老人健康管理率95.42%,高血壓、糖尿病、重性精神疾病等人群規范化管理率分別為87.61%、86.76%和98.42%。2019年,全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急診445.46萬人次,比上年增長8.83%,門急診均次費用93.57元,比三級醫療機構低158.43元,居民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就診率達51.2%。
(三)社區衛生服務能力不斷提升。圍繞基層醫療衛生改革發展和努力滿足社區居民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需求,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通過各種途徑,采取各種措施加強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能力建設。一是按照《國務院關于建立全科醫生制度的指導意見》,初步建立了全科醫生制度。全科醫生主要有二種來源,一種是對符合條件的原基層在崗臨床或中醫類別的執業醫師、執業助理醫師,經過半年的轉崗培訓,取得全科醫生資質;另一種是從具有本科學歷的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生中招收(機構新進人員由單位發工資,社會招聘人員由財政發3萬元/年生活費),經過三年全科醫師規范化培訓,將其執業范圍變更為全科醫學專業。目前,全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共有全科醫生458名,其中,經過三年規范化培訓的合格全科醫生232名。二是推行市級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共建醫療聯合體,實施對口幫扶。由市級醫院選派醫療專家或青年骨干到基層定期坐診、掛職,組織基層醫務人員到市級醫院進修學習,幫助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加強特色專科建設,提高醫療技術和管理水平。三是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廣泛推廣運用中醫適宜技術。全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基本都設有中醫科和中醫綜合服務區,并分別建成了8家省級、10家市級中醫藥特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
二、我市社區衛生服務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幾年,我市社區衛生服務事業得到了長足發展,為緩解“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發揮了應有作用,并逐步得到社區居民的認可。但對照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目標要求和人民群眾的需求,仍有較大差距,社區衛生服務事業發展中還存在許多問題,制約著社區首診、分級診療、雙向轉診制度的建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基礎設施有待加強。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全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基本建設、設施裝備、環境條件雖然有了明顯改善。但隨著形勢的發展、需求的增長,加之規劃相對滯后,除原來由鄉鎮衛生院轉型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機構外,當初老城區通過整合利用原有資源舉辦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普遍存在業務用房小、布局不合理等問題。特別是2019年新定的全省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標準明確規定,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筑面積不得低于3000平方米(原為1500平方米),并要開設病床30-50張。而我市先期編制的《常州市社區衛生服務發展規劃(2019-2020年)》已顯得不相適應,以致一些機構面積不達標,無法開設病床;一些機構設備陳舊,沒有按標準化要求配備更新。
(二)相關政策不夠配套。上一輪醫改實施以來,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相繼出臺了一系列關于加快基層醫藥衛生體制機制改革的政策措施,促進了社區衛生事業的發展。但從基層和群眾的反映來看,某些方面并不盡如人意,特別是相關政策不夠配套,運行情況不大理想。譬如:在藥品供應上,實施基本藥物零差率銷售制度后,許多低價藥品退出市場,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只能使用省定的588種基本藥物,居民習慣的常用藥,包括專家門診開出的職工醫保目錄中的藥品在社區衛生機構部分配不到,患者反響較大,基本藥物不僅滿足不了群眾的用藥需求,而且影響了基層特色專科的發展。在編制核定上,我市是按照2019年省定標準核配的,標準較低,尤其是藥劑、檢驗、B超、放射等崗位只各配1名,顯然不盡合理,而隨著社區衛生服務功能的拓展和家庭醫生制度的實施,原來核定的1872名編制已遠遠不能滿足實際工作的需要。在收入分配上,實行績效工資后,社區衛生機構一定程度上由過去的“做事養人”變成了“養人做事”,出現了新的“平均主義”、“大鍋飯”現象,雖然制定實施了新的考核辦法,但由于種種原因,沒有得到執行或執行不到位。同時績效工資的封頂和收入的基本平均,導致干多干少一個樣,且干的多、錯的多、扣的也多,醫務人員的積極性不升反降,甚至推諉病人。在財政補助上,我市采用補供方服務需方的政策,政府舉辦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經常性收支差額由財政兜底,造成虧得越多補得越多,虧得越少補得越少的削弱醫療的現象。在醫保定額上,我市社區衛生機構實行按次均費用3100元的標準核定醫保定額支付;二級及以上醫療機構實行總額預付政策,經測算后次均費用大致為二級醫院8000元、三級醫院12019元。目的`是降低醫療費用,但實際情況是社區衛生機構選擇性收治病人,賺不到錢或有風險的都往上級醫院推,結果是小醫院住不進、大醫院也住不進,使社區衛生機構資源(病床)得不到有效利用,同時推高了醫療費用的不合理增長。在收費價格上,實施家庭醫生制度后,我市規定一級護理收費9元,家庭醫生上門收費10元/次,因收費標準低,機構沒有動力,雖然簽了約,且居民有巨大需求,但實際卻享受不到服務。
(三)人才短缺矛盾突出。全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普遍存在全科醫生“招不進、留不住”、骨干人才缺乏和流失,以及空編與外聘并存等現象。據了解,我市第一批全科醫生三年規范化培訓,共招聘具有本科學歷的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生112名,培訓一年多后,其中一些考上執業醫師資格證書的人員即隨之流失,最后只剩60多人,難以滿足基層衛生機構的需求。而部分骨干人才又因社會地位和工資待遇低,發展前景小等原因紛紛上流。去年,僅新北區三井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有5名醫生、8名護士辭職調離。目前社區衛生機構招聘醫生、護士都很困難,特別是經過規范化培訓的全科醫生緊缺,許多社區衛生機構只能采用外聘退休醫務人員來解決醫生不足問題。我市較早推行了上級醫院與社區衛生機構的醫聯體建設,但由于體制、機制及公立醫院改革滯后等因素,至今沒有真正建立起上下分工協作、互利共贏機制,對提高社區衛生機構醫療技術水平的帶動作用有限,大多還是停留在表面和貫徹相關政策層面上,推動醫療資源下沉和鼓勵醫生多點執業的障礙較多。
三、促進我市社區衛生事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為促進社區衛生事業的加快發展,推進基層首診、分級診療、雙向轉診制度的建立,實現醫改提出的目標,我委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優化規劃布局,進一步加強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要認真貫徹《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2019-2020年)》,科學制定我市區域衛生規劃和醫療機構設置規劃。進一步優化全市基層醫療衛生資源配置,提高服務可及性、能力和資源利用效率。一是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布局設置規劃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綜合考慮我市人口總量、區劃調整、城鎮化、老齡化和社區首診等因素,以調整布局結構、提升能級為主線,理性有序發展,強化薄弱環節,科學合理確定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數量、規模及布局,加快構建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與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為社區衛生服務事業發展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二是立足利用現有基層醫療衛生資源,對未達省定基礎設施標準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采用新建、改擴建的辦法,有計劃、有步驟地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并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中統籌考慮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發展需要,合理安排用地供給,優先保障非營利性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用地;要按照《規劃綱要》提出的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達到1.2張,重點加強護理、康復病床設置的要求,確定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床位規模,支持鼓勵有條件的社區衛生機構利用空余床位開設醫養護一體化的老年病床,發展健康養老服務;要根據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覆蓋情況以及服務半徑、服務人口等因素合理設置和調整社區衛生服務站的配置數量和布局,新建居住區和社區要按照相關規定保障基本醫療衛生設施配套。三是按照政府舉辦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本建設和設備購置等發展建設支出由政府根據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發展建設規劃足額安排的規定,在加快社區衛生機構基本建設的同時,按標準化配齊、更新醫療裝備和公共衛生服務設備,保障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的正常開展。
(二)完善政策措施,進一步深化基層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各級政府及其相關部門要按照醫改提出的“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總要求,堅持以病人利益為導向,綜合運用醫療、醫藥、醫保和價格等手段,形成有效的醫療分流機制,為逐步建立完善合理有序的分級診療就醫制度創造有利條件。一是擴大基本藥物范圍。在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和省增補品種外,選擇新農合和職工醫保藥品目錄中的藥品,按一定比例配備給社區衛生機構,實行零差率銷售。在增加藥物品種時,要充分考慮基層常見病、慢性病用藥習慣,并與上級醫院用藥相銜接,使群眾享受到優惠、全面的用藥服務。二是強化醫保政策導向。科學引導基層首診,進一步完善醫保政策,健全差別化支付制度。適度調整職工醫保和城鄉居民醫保報銷比例,合理拉開基層醫療機構、縣級醫療機構、市醫療機構報銷差距。除危急患者需要采取緊急措施以及手術病人復診、急診和特殊情況外,參保人員未經轉診,自行到上級醫療機構就診的,其醫療費用報銷比例要在原有基礎上明顯下降。全面執行不同等級醫療機構不同住院起付線政策,轉診病人采用累計起付線政策。合理設定不同等級醫療機構的醫療服務價格,使不同等級醫療機構的醫療服務價格保持適當差距,引導患者分流就診。三是建立有效簽約制度。借鑒上海、杭州等地做法,實行家庭醫生有償簽約服務,提高有效簽約率,促進家庭醫生與社區居民建立穩定的契約式服務關系,適當提高上門服務收費標準,讓社區居民接受更多、更全面的基本醫療、公共衛生和個性化服務,滿足社區居民特別是老年人、特殊人群的健康需求,使家庭醫生真正成為居民健康的“守門人”。上海長寧區在建立全科醫生(團隊)的基礎上,將家庭醫生分配到各個社區居委會,開展簽約服務,實行健康、亞健康、患病人群分類管理,每簽約1人收費120元/年,統一由醫保基金支付,并建立了以簽約數量、服務質量、簽約對象滿意度、首診率、預約門診履約率、轉診率、服務到位率等為內容的考核辦法,按考核百分比將簽約服務費返還給全科醫生(團隊)。杭州江干區同樣每人每年收費120元(個人承擔10%、財政25%、醫保65%),簽約服務費85%給團隊,15%由區管理中心統籌,上門服務收費標準由過去的10元/次調整為按醫生職稱收費(中級40元、副高60元),以體現醫技價值;簽約對象門診醫保起付線下降300元,享受優先就診、專家門診、精確轉診、家庭病床、家庭護理和個性化、特需等健康延伸服務。
(三)加強隊伍建設,進一步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要高度重視加強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切實增強社區衛生機構的服務能力,為加快構建充滿生機、活力的全科醫生制度和“首診在基層”的服務模式提供有力支撐。一是合理核定崗位編制。《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基層衛生人員數達到3.5人以上,醫護比達到1:1.25,市相關部門要按照規定和標準,重新核定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編制總量,綜合考慮城區規模變化、服務人口和范圍擴大等因素,實行統籌安排、動態調整。同時要明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法人主體地位,落實其用人自主權,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和崗位管理制度,實行定編定崗不固定人員,變固定用人為合同用人,變身份管理為崗位管理。二是完善績效考核辦法。將服務質量數量、患者滿意度、任務完成情況和城鄉居民健康狀況等作為主要考核內容,考核結果與績效工資總量、財政補助、醫保支付等掛鉤。社區機構在核定的收支結余中,按規定比例提取職工福利基金、獎勵基金,提高獎勵性績效工資比例,合理拉開收入差距,體現多勞多得、優績優酬。三是加強全科醫生培養。加快推行全科醫生制度,加強師資和培養培訓基地建設,實施全科醫生規范化培養,繼續做好全科醫生轉崗培訓、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實施全科醫生特崗項目,確保如期實現城鄉每萬名居民配備2-3名合格全科醫生目標。四是全面推進醫聯體建設。以形成分級診療秩序為目標,積極探索科學有效的醫聯體和遠程醫療等方式,制定各類遠程會診收費政策,逐步建立利益、命運、責任共同體。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進優質醫療資源縱向流動,建立醫院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之間共享診療信息、開展遠程醫療服務和教學培訓。建立區域在線預約掛號平臺,公立醫院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提供轉診預約掛號服務,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轉診病人優先安排診療和住院;將恢復期需要康復的病人或慢性病病人轉診到病人就近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加強政府對醫藥衛生人才流動的政策引導,推動醫藥衛生人才向基層流動。
社區調研報告8
隨著社會的發展,城鎮化建設的步伐日益加快,大量青壯年農民進城務工。據人社部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xx年城市流動人口達2.67億人,導致越來越多的農村老人獨守空巢,絕大部分老人留守原居住地,極少數老人跟隨子女進城生活。空巢老人問題已經成為全社會共同關心越發嚴重的社會問題,如何解決打工子女外出掙錢與陪在父母身邊成了一個深思之待解決的問題。
一、調查對象與方法
1. 調查對象:
本次調查分別選取以大化瑤族自治縣都陽鎮都陽村留守老人作為本次調查的個案。
2. 調查方法:
本次調查主要是采取走訪及入戶典型調查的方法,調查涉及農村空巢老人生活狀況、生活需求、醫療及社保及“老有所養”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思考等。在入戶典型調查中,從農村老年人的生活狀況、醫療保障、養老現狀和精神文化生活四個方面采用結構式訪談的方法,入戶典型訪問了20戶老人。
二、基本情況
大化瑤族自治縣,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部偏西北的紅水河中游。全縣幅員面積275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62萬公頃,全縣總人口45.87萬人,瑤族占21.95%,全縣轄13鄉3鎮。都陽鎮位于大化瑤族自治縣中部,距縣城50公里,地處丘陵。鎮人民政府駐地在都陽村都陽街。東接七百弄鄉,北連北景鄉,西鄰巖灘鎮、江南鄉,南接百馬鄉、古河鄉。20xx年全鎮總面積189平方千米,總人口24244人。轄都陽、尚武、武城、中武、加城、滿江、雙福等7個村。都陽鎮耕地面積883公頃,其中水田443公頃,旱地440公頃,主要農產品有水稻、玉米等,農產品加工主要有木材加工。
空巢老人(這里說的老年人指的是60周歲以上〔含60周歲〕老年人)已經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社會問題。據不完全統計, 全縣60周歲以上(含60周歲)老年人共57670人,其中留守老人達40369人,占全縣60周歲老年人的70%,其中男性人數為17244人,女性人數為23125人。老年人受教育程度情況,其中文盲的占老年總人數的61.7%,受到小學教育的占33%,受到初中教育的占4.6%,受到高中教育的僅占不到0.7%;老年人身體健康狀況,日常生活能自理且能從事較輕農活的老年人占老人總人數的78%,半喪失勞動能力的占老人總人數得15%,基本喪失勞動能力的占老人總人數得7%;經濟來源情況,靠子女供養的占81.9%,自己供養的`占9.7%,社會扶助的占8.1%。
三、空巢老人生活現狀與問題分析
(一)大部門留守老人仍需要體力勞動
子女外出務工使家庭經濟條件得以改善,但由于他們的相對收入也不高,且他們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家庭,還要供子女上學,所以大部分老人還要靠自身勞動來維持平時生計。據調查,大部分的留守老人還從事體力勞動,仍然要承擔農業生產的重擔。一方面,從事農業生產可以增加家庭經濟來源,基本解決柴米油鹽的日常開支,減輕子女的負擔。另外一方面,絕大多數老人不想給自己的田地丟荒,所以堅持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由于子女不在身邊,許多重農活要雇人,成本比較高,老人們只進行日常的田間管理。
(二) 家庭氛圍缺失、精神慰藉單調
隨著大量子女外出務工,家庭養老功能就被弱化,老年人需要親情的慰藉和生活照料。據研究表明,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各種身體器官的衰弱,老人在某些方面趨于孩童化,更需要子女的照顧。因此子女在老年人心目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由于子女常年在外,除了春節或清明節能回來幾天外,基本上不能回家與老人團聚,有的甚至好幾年沒有回家,老人們難免有孤寂之感。通過對空巢老人的調查的分析,有80%以上的外出務工子女經常給父母打電話,電話成了老人與子女的交流溝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有時甚至連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沒有。尤其是老人生病時,需要子女陪同上醫院治療時,子女不在身邊,只有靠老兩口互相扶持,更顯得孤獨無助。而如果老人喪偶,日子就過得更加艱難。
(三)留守老人的醫療衛生狀況仍不容樂觀
留守老人最擔心的就是生病,生病幾乎可以導致一切困難:經濟拮據,缺少照料,心理負擔加重等等。目前留守老人的健康狀況整體較差,很多老人處于亞健康狀態,其中患慢性病的比例較高。農村老人也基本不進行體檢,只有覺得不舒服的時候才去看病。如今,有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醫療制度,極大改善了農村人口的醫療保障,但是由于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完善以及基層實施環節中人為因素的影響,使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還未發揮出應有的作用。由于合作醫療按比例報銷和封頂制度的制約,使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對患大病的老年人的實質幫助非常有限。由于經濟收入不高,有病不醫的情了解農村用電情況,向老人們講解安全用電常識和當前電價執行標準,使老人們真正用上“明白電”、“放心電”。同時,工作人員還要深入到一些留守老人家里,查看線路,發現異常,就地解決,消除安全隱患。同時鄰里之間要相互幫助,發現有安全隱患存在要及時消除。
結束語:
尊老敬老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一直都在倡導要建設一個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留守老人是我們當前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他們很多都經歷了新中國成立前后的心酸歷史,他們是歷史的見證者,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社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社會發展繁榮的今天,我們更不能忘了那些留守在農村的老人們,讓他們也能享受到社會發展的成果。全社會都應一起努力,幫助、關心他們,設身處地為他們的晚年生活著想,讓他們衣食無憂,有病得到及時治療,臨終得到關懷,使他們能幸福、快樂、健康地度過晚年,真真切切感到社會、家庭、兒女給予他們的親情和溫暖。
社區調研報告9
目前,全國上下都在加快推進社區建設工作,由于《居委會組織法》滯后于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需要,特別是農村城市化建設中的村改社區的有關問題沒有現成定論,根據我區近幾年來村改社區的實踐,現就有關問題提出以下粗淺的看法。“村改社區”的基本條件全區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社區建設已成為區、鎮(街道)黨委和政府在加強城市基層民主建設中迫切需要探索、實踐的一項重大課題。全區非農業人口逐漸增多,村委會職能發生了變化,各鎮(街道)在推進農村城市化建設中,必然要面對撤村建社區的問題。從20__年開展社區建設以來,全區已將59個村委會和70個居委會通過改建、合并或整合等方式組建了76個社區居委會。村委會具備什么條件才可以撤村改建社區?我們認為,社區是城市社會的基本單元,是城市管理的載體,撤村建社區應當要體現城市化的發展觀和城市社區的基本構成要素。就我區而言,下列三種情況可以撤村設立社區。一是在近期城區規劃范圍內,因經濟開發,農宅基本上都已拆遷,并基本進入復建小區,村民委員會已無法行使對村民的管理服務等職能的村。二是集鎮周邊的村委會,從事二、三產業的村民占總人口的一半以上,人均耕地面積低于本區人均耕地面積的二分之一的村。三是村委會雖不靠集鎮,但商貿繁榮,交通便利,人員居住集中并已自然形成的中心村。“村改社區”的設立程序村改建社區不是簡單地將村委會“換牌子”。
在社區劃分上,要按照便于社區服務管理,便于開發社區資源,便于社區自治的基本原則,并結合地域性、認同感等要素科學劃分社區和居民小組范圍。在社區管理上,要突出“以人為本,服務居民”的原則,逐步建立管理有序、服務完善、環境優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際關系和諧的新型現代化社區,促進城市經濟、社會和自然的協調發展。在社區規模大小上,應當從便于管理和服務的角度考慮,轄區內以1000-1500戶,3000-5000人為宜。對納入集鎮統一規劃的村,村規模較小的,可考慮與集鎮社區合并或整合;對整建制拆遷的村,納入復建小區統一規劃管理的,可考慮設立一個或若干個社區。社區居民委員會成員職數以5-7人為宜,社區居民委員會辦公、活動和服務場所應設在居民聚居的地方。村改建社區具體如何操作,《村委會組織法》和《江蘇省實施<村委會組織法>辦法》對村委會的撤銷只作了原則性的規定,并且要求召開村民會議討論同意。目前,在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召開村民會議難以組織已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從原則性和靈活性的角度來考慮,可以通過變集中召開村民會議為分散征求村民意見,然后再集中村民意見的方式,即通過充分發揮村民代表廣泛聯系村民的作用,來體現大多數村民的意愿,達到召開村民會議的效果。對具備撤村建社區條件的村,如需組建社區,必須先經鎮(街道)領導集體研究提出,并對村集體資產的完整性作出妥善處理,確保村集體資產不流失、不平調。然后具體可以考慮按以下六個步驟進行。第一,召開村民代表預備會議。即由村委會召集全體村民代表召開會議,提出撤村組建社區的意見。第二,征求村民意見。即由村民代表持“撤村組建社區的征求意見表”到其所聯系的農戶家中,逐戶征求意見。意見表應有戶主明確的意見,并在“同意”或“不同意”欄內簽名。
第三,召開村民代表會議。即由村委會按村民代表會議程序召集全體村民代表召開會議,按大多數村民的意見作出決議。第四,村提出申請。即由村委會根據村民代表會議作出的決議,向鎮(街道)提出撤村組建社區的請示。第五,鎮(街道)正式報告。即由鎮政府(街道)向區政府提出撤村組建社區的請示,并按規范要求報送相關資料。第六,區政府審批。區政府接到鎮(街道)請示后,批轉民政局辦理,經民政局核準提出意見上報區政府,由區政府正式行文批復。“村改社區”的選舉方式按照《居委會組織法》的規定,居委會選舉可以采取居民選舉或者居民代表選舉或者戶代表選舉的方式。因此,在具體實施中既要體現民主性又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應當充分認識社區居委會與居委會雖然都是居民自治組織,但彼此間又有較大的區別。就管理和服務對象而言,過去的居委會只管轄和服務于戶口在本居委會的居民,而社區居委會采取屬地管理的方式,其管理和服務的對象不僅包含了居委會這部分居民,更重要的還涵蓋了大量的單位人和社會人。從我區社區現實情況來看,大的社區有七、八千戶二萬多人,一般的社區也有一千多戶二、三千人。
因此,在社區居委會選舉上,采取全體居民直接選舉目前不太可能;采取居民代表選舉雖然民主面較窄,但其最主要的優勢是便于組織實施和一次選舉成功;采取戶代表選舉雖然較居民代表選舉民主程度高,但組織實施相對較難。這是因為社區不像村委會那樣,村民之間比較熟悉,村民利益與村委會工作有關聯,村民對選誰當村干部心中有數,這是村委會能夠直選的重要基礎。而社區居民中有大量的單位人,其個人利益對社區依附性不強,對社區居委會工作也不關心,所以參與社區選舉的積極性難以調動。但更主要的原因還在于社區宣傳不到位、社區建設運行機制不健全、社區服務不完善等制約因素,使得廣大社區居民并沒有切身感受到社區建設給其生活帶來的便利和實惠。如果在這種情況下執意擴大選舉面,勢必要影響居民的.參與熱情,造成選舉組織者被動應付工作的局面,從而給選舉工作造成負面影響,也就失去了選舉的意義,同時也挫傷社區居民關心、參與社區事務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我們認為,在社區自治組織法律法規尚未出臺前,選舉應以《居委會組織法》確定的選舉方法為依據,在充分體現民主、民意的基礎上,考慮到選舉的可操作性,可采取社區居民(成員)代表大會選舉社區居委會的辦法。但這種選舉的關鍵在于社區居民(成員)代表的產生,要體現廣泛性和代表性的原則。這就要求選舉組織者首先要科學劃分居民小組,其次要從正面宣傳代表的條件、職責、組成和產生辦法,最后要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辦法組織好居民小組的推選工作。只要按程序規范操作,選出的代表就應當具有廣泛性和代表性,選舉結果同樣可以體現大多數居民的民主和民意。
當然,社區建設推進到一定階段,社區居民對社區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感后,應當擴大民主面,逐步推行戶代表選舉直到居民直選。鎮政府(街道)接到區政府同意設立社區的批復后,應當在多長時間內完成選舉工作呢?我們認為可以參照《江蘇省村民委員會選舉辦法》的有關規定,社區居委會選舉工作可在兩個月內完成。采取居民代表選舉時,可按照建立選舉機構、宣傳發動、民主推選代表、推選并確定候選人、組織投票選舉和建章立制等六個階段完成社區居委會組建工作。
社區調研報告10
城市棚戶區舊有房屋的買賣糾紛已經成為城市居民現實生活中一個比較普遍的問題和難題。被動遷房屋案件也明顯增加。法院對被動遷房屋買賣合同效力的認定,將直接關系到能否促進社會資源的有效利用,能否有效保障房屋買賣市場的健康發展,平衡房屋買賣雙方當事人的利益,具有重要意義。現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淺見。
一、 城市被動遷房屋買賣合同糾紛現狀及產生的原因
城鎮房屋買賣引起的糾紛案件中大多數房屋買賣當事人已經實際履行合同,但未辦理房屋產權更名過戶手續。從已經審理的此類案件情況看,原告是房屋出賣人的,訴訟請求大多是請求法院確認合同無效并收回房屋;原告是房屋購買人的,其訴訟請求是要求房屋出賣人協助辦理房屋產權更名過戶手續或者請求法院確認房屋所有權歸原告所有。從合同履行的情況來看,雙方當事人基本上都履行了合同義務,出賣人取得了房款并交付了房屋,買受人給付了房款并取得了房屋。房屋案件大幅度上升的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為降低購房風險,購房人到法院起訴,要求確認房屋產權。
二是房屋出賣人受經濟利益的驅動,到法院起訴,要求確認房屋買賣合同無效。
三是房屋購買人要求出賣人協助辦理房屋產權更名過戶手續。
四是法律政策宣傳力度不夠。
二、我國法律對房屋買賣合同成立與生效的有關規定
城市被動遷房屋買賣雖是一類特殊的房屋買賣類型,但其交易規則及房屋買賣合同的效力同樣應遵守《合同法》以及關于房屋買賣的有關法律規定。房屋買賣合同是一方當事人轉移房屋所有權于另一方當事人,另一方當事人支付合理價款的買賣合同。轉移房屋所有權的一方為出賣人或賣方,支付價款而取得房屋所有權的一方為買受人或者買方。房屋所有權轉移的法定條件是辦理產權變更登記手續。房屋買賣合同成立并生效應當具備以下要件:
首先,簽訂房屋買賣合同的雙方當事人必須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是每個公民進行民事活動的基本條件。因此確認房屋買賣合同是否有效,首先要考察簽訂房屋買賣合同的當事人是否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這是進一步審理此類案件的基礎。
其次,房屋買賣合同訂立形式。房屋買賣合同是標的額比較大而且比較重要的合同,法律規定應當簽訂書面合同,以防止不必要的糾紛。但是實際生活中,有的當事人往往以口頭形式確定房屋買賣關系。這種形式簡便易行,只要雙方系真實意思表達,為穩定交易關系,在審判實踐中,在雙方認可的情況下具有與書面合同同等的效力。但我們必須認識到,這種形式要求雙方信用度較高,否則會給交易帶來較大的不確定性,增加了房屋買賣當事人的風險,容易產生很多不必要的糾紛。一但一方反悔不予承認,在雙方發生糾紛時,就會因無書面合同的認可,無法確認糾紛雙方的合同效力。所以,應積極宣傳房屋買賣雙方當事人增強自我保護意識,根據法律規定簽訂房屋買賣合同時主動采取書面形式訂立。
三、城市被動遷房屋買賣合同效力的認定
城市被動遷房屋買賣合同的效力在以下兩種情況下的`認定:
第一種情況,城市房屋動遷封閉公告發出前簽訂的房屋買賣合同的效力如何認定。首先,房屋買賣雙方當事人簽訂買賣合同時房屋動遷封閉公告尚未發出,如果雙方已經到房產管理部門辦理了房屋產權更名過戶手續,房屋所有權已經轉移,雙方的房屋買賣合同當然有效,房屋出賣人反悔要求確認房屋買賣合同無效也不會得到法律的支持。房屋買賣合同有效,房屋購買人依據該合同實際占有、使用了房屋,只是沒有辦理房屋產權轉移登記手續,我們不能因為其未辦理房屋產權更名過戶手續而認定其簽訂的房屋買賣合同無效。政府房產管理部門根據房屋動遷封閉公告不予辦理房屋產權轉移的登記手續不能作為房屋買賣合同是否有效的衡量標準和依據。
第二種情況,城市房屋動遷封閉公告發出后簽訂的房屋買賣合同的效力如何認定。筆者認為只要買賣雙方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出賣人是合法的房屋所有權人,買賣房屋的雙方意思表示真實,購房人出具了合理的價款,房屋買賣合同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雙方簽訂的房屋買賣合同就是有效合同。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的精神,《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第三十八條規定是管理性規范,而不不是效力性強制性規范,不能因為房屋買賣合同是在城市房屋動遷封閉公告發出后就一律認定為無效。無論房屋買賣合同何時簽訂,只要房屋買賣合同雙方當事人簽訂的合同不存在《合同法》第五十二條第(一)、(二)、(三)、(四)規定的情形,就不能認定合同無效。
房屋買賣行為關系到房屋買賣雙方當事人的重大利益。法院審判房屋案件也涉及到市民社會的方方面面,審判房屋案件效果的好壞對于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法院確認被動遷房屋買賣合同的效力關系到房屋買賣雙方當事人的重大利益,認真研究這方面的法律、行政法規及相應的司法解釋,及時總結相應的審判經驗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社區調研報告11
根據市政府X府辦明__號文件精神,我局組成工作組就我市社區服務業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采取聽匯報、實地考察、個別詢問、座談討論等方法開展調研活動,對我市社區服務業發展情況有了較好了解。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社區服務業的概念及主要內容
社區服務業是指在政府的倡導、扶持和推動下,以滿足社區成員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保持社會和諧穩定為宗旨,以基層街道(鎮)、社區為依托,各類社會主體共同興辦的,具有公益性、地緣性、福利經營性的多元化服務。加快社區服務業發展,對于加強基層政權建設、鞏固黨的執政基礎、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對于完善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體系、促進社會公正和社會和諧;對于提高居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社區服務業是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一個特殊領域。政府機構、社區組織、企事業單位、民間團體和社區居民都可以成為社區服務業的投資主體和興辦主體,它是各種社會力量共同開發、服務的領域。社區服務的對象包括社區內的弱勢群體、普通居民群眾、駐區單位等各類社區成員;服務內容涉及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社區就業、便民商業、物業管理、文化教育衛生、家政服務、餐飲、修理等許多行業;具有上門入戶服務、設點集中服務,無償服務、低償服務、有償經營服務等多種服務形式。
二、我市社區服務業發展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發展現狀
1、社區自治機制得到體現。充分發揮社區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健全規范社區各項民主制度,進一步完善了居民會議制度、社區建設理事會制度、民主監督制度、居務公開制度,切實保證居民的知情權、決策權、參與權、監督權。各社區組織了社區志愿者服務隊伍,培育和發展服務性社區社會組織,較好地實現了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自治機制。
2、社區服務設施得到改善。為改變城市社區基礎設施落后的狀況,市委、市政府分別在__年和__年開展了兩輪社區共建創建活動,其中第二輪共建創建活動還在進行當中。通過政府、社會、幫扶(駐區)單位、社區自身以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全市社區尤其是城鎮社區的基礎設施條件得到很大改觀,尤其是長期困擾社區服務發展的辦公和服務用房問題得到明顯改善。尤其是中心城區的社區辦公和服務用房平均都達到了300平米以上,都配備了電腦、電視、電話等辦公設施。
3、社區服務網絡基本形成。基本形成了區、街道、社區三級社區服務網絡。如吉州區已有一棟面積達960平方米的社區服務中心,中心由社區事務受理中心、社區居民服務中心和社區服務網組成。中心開辦了35項業務,形成了為民服務四大體系:以法律服務為主的社區法律服務體系,以勞動監察為主的社會弱勢群體保護體系,以低保、社保、醫保為主的社會保障服務體系,以社區便民利民為主的生活服務、就業服務體系。全區各街道建立了街道社區服務中心,街道各部門全部進入中心開展服務。社區全部建立了社區服務站,開展社區困難群體救助、再就業服務、家政服務、計劃生育和環境衛生服務、文化服務等。全區各社區“一站四室”(服務站、辦公室、警務室、活動室、醫療室)都相應齊全。通過三級服務中心(站)的建設,區、街、居三級服務網絡初步形成。在醫療衛生服務方面,全區各街道全部建立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建立了社區衛生服務站,開展以疾病預防、醫療保健、健康教育和計劃生育服務為主要內容的社區醫療衛生服務工作,基本實現小病不出社區,衛生服務全覆蓋。
4、社區服務內容不斷豐富。社區服務已由原來由政府舉辦的針對特殊和困難群體的福利服務和就業服務發展到由政府、企業、集體、民間組織和個人共同參與的多種經濟成份并存的覆蓋全體社區居民的系列服務。服務內容包括以救助、勞動保障、就業、安全、計生、衛生、文化、環保、教育、體育等為主要內容的公共服務和以養老、托幼、家政、助殘、幫困、小型商業服務為主要內容的非公益性服務。據不完全統計,僅__年,全市613家托幼機構提供托幼服務55600多人次,370多家家政服務機構提供家政服務78520多人次,240多家中介和代辦機構提供服務31000多人次。
5、服務機構出現專業化和品牌化。__區引進和培育了“萬眾和”,“精誠”等企業化的社區服務機構。“萬眾和”集社區家庭服務、社區就業服務、社區信息網絡技術服務、社區教育服務、社區物業管理服務、社區智能安防服務、社區終端物流配送、社區文化傳播于一體,開發服務項目200多個,創立了“社會化運作、網絡化管理、產業化經營”的社區服務模式,累計提供就業崗位12834個,年產值突破1200萬元,中央、省、市領導和媒體多次視察和報道。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雖然我市的社區服務業有了一定的發展,但仍還存在很多的問題:
1、社區服務設施不夠完善。雖然近幾年通過共駐共建等方式加大了社區建設力度,大部分社區包括辦公、服務用房以及其它基礎設施條件得到較大程度的改善。但還有部分社區缺辦公、服務用房(有的社區辦公、服務用房面積不足100平方米)、辦公和服務條件落后的面貌沒有得到根本改變,為社區群眾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和手段還比較弱。
2、對社區服務業的認識不夠。目前社會各界對社區服務業的界定不夠明晰,社區居民在單位制逐漸解體,政企分開、政社分開的市場化取向改革的今天,群體歸屬感仍在單位,社區意識不強,對社區服務的認識模糊,參與程度不高,整體活力不強。企業辦社會,單位辦社會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轉。人們對社區服務業存在擇業觀念上的偏見。目前仍舊有不少人認為從事服務業社會地位低、勞動強度大、收入少等,造成社區服務業許多崗位閑置無人干,而下崗人員又紛紛找活干的局面,或者在一個崗位上不能長久堅持下去,既阻礙了社區服務業的發展,又影響了就業面的擴大。相關部門對社區服務業的政策扶持不夠有力,使社區服務業的開拓和發展受到很大限制,難以向更高層次發展。
3、社區服務業的產業化程度不高。缺乏資金投入和龍頭企業的帶動引導。我市的社區服務業布局零散,服務面窄,層次低、規模小、經濟效益差,難以形成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良性循環局面。社區服務區域發展不夠平衡,社區服務的產業化程度還有待提高。
4、社區服務隊伍素質良莠不齊。我市從事經營性社區服務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專業社會工作者和管理人員嚴重缺乏,一般都是無其它就業選擇的人員,甚至是失業人員加入到服務隊伍的行列,文化科技素質普遍不高,沒有接受過比較系統的社區服務工作的專業訓練,服務技能和開拓市場的能力有限,不能及時地采集信息和有效地配置資源,已成為制約社區服務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三、社區服務業發展的對策措施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老齡化時代的到來,以社區為載體發展便民服務、家政、保健、休閑、娛樂的社區服務業在社會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顯出來。社區服務業將成為服務業中重要組成部分。既可緩解社會就業壓力,發揮“社會服務”功能,又可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揮“社會保障”功能。
下一步我市的社區服務業要以滿足社區居民的物質文化需要為社區服務業的出發點和歸宿;堅持凡屬福利性服務項目,以政府主導、公共財政保障為主;凡屬經營性項目,以企業或其他社會組織創辦為主,政府給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堅持社區服務社會化,努力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服務對象公眾化,服務方式多樣化,服務隊伍專業化。從各地區、各社區的實際情況出發,既注重整體推進社區服務業,又突出解決薄弱環節和重點問題;既要體現政府支持,又要量力而行防止包攬。區分社區服務業的不同類別和居民的需求狀況,給予不同的扶持政策和扶持方式。
(一)對策
1、加強社區公益性服務。
①進一步健全社會福利和社會救助服務。積極構建覆蓋社區各類弱勢群體和優撫對象的新型社會福利、社會救助和社會優撫的工作體系和服務體系。完善市、區(縣、市)、街道(鎮)和社區四個層次的幫扶救助和勞動保障服務體系,做到工作有隊伍,經費有保障,辦公有場所,服務有制度。完善動態管理機制,形成科學規范的社會救助制度。完善優撫對象撫恤補助標準自然增長機制,確保優撫對象生活水平不低于當地平均生活水平。
②進一步健全社區為老服務。初步建立起以老年福利、生活照料、醫療保健、體育健身、文化教育和法律服務為主要內容的老年服務體系,基本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目標。加快老年養老設施建設。城區規劃建設一批老人公寓(托老所)。積極探索推進居家養老模式。加強社區老年醫療保健工作。開展老年健康咨詢、老年保健、老年護理和臨終關懷等服務,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設老年康復病房(區)。開展社區老年人教育活動。充分發揮市民學校、社區學校等載體的.作用,滿足老年人的學習需求。進一步完善老年活動設施。
③進一步健全社區就業服務。構建組織健全、設施完善、程序規范、服務到位的就業幫扶和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體系。健全街道、社區管理服務組織,發揮基層黨組織、退休人員自管組織、志愿者隊伍及其他社會組織的作用,使企業退休人員及特殊困難人群社會保障服務更加優化,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發展社區公益性就業組織和非正規就業組織,鼓勵失業人員和殘疾人自主創業興辦社區就業實體。大力開發與社區居民生活相關的社區環境綠化、衛生清潔、安全保衛、設施維護、停車管理等服務崗位,開發企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后勤社會化服務崗位,廣泛吸納低保、失業人員和殘疾人就業,積極援助有困難的婦女就業。增強再就業培訓的針對性、實效性,提高失業人員的再就業能力,提高社區下崗失業人員參加技能培訓的比例。
④進一步發展社區治安法律服務。健全以公安機關為骨干,以群防群治力量為依托,以社區和轄區單位防范工作為基礎的社區治安防范體系。要健全社區警務、人民調解、信訪處理等制度。要建立公安牽頭,有關部門相互配合,轄區單位支持,社區居民參與的群防群治隊伍。深入開展“平安社區”建設。為社區居民提供法律咨詢和維權服務,為困難人群提供法律援助。積極開展社區矯正工作,健全組織,明確職責,完善措施,規范運作。
⑤進一步發展社區文體科教服務。健全街道、社區文體科普骨干隊伍,加強基層社區群眾性文化娛樂、體育健身團隊和科普宣傳隊建設,舉辦社區鄰居節、文化藝術節、體育健身節和科普活動周,組織開展文藝演出和電影進社區“雙百場”等為居民喜聞樂見的科教、文體、法律、衛生進社區的各項活動,并形成制度。發展社區教育。建立市民學校,開展經常性的教育活動,創建“學習型”社區,構建終生教育體系。加強社區文體科普設施建設,積極推進企事業單位文體科普設施向社區開放,加強服務設施管理。
⑥進一步發展社區醫療衛生服務。按照區域衛生規劃要求,基本形成以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主體、社區衛生服務站為基礎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網絡,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實現全覆蓋。積極開展以疾病預防、醫療、保健、康復、健康教育和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等為主要內容的社區醫療衛生服務工作,實施“健康知識進社區”和“醫療專家進社區”工程。建立健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人員、技術、設備準入、管理和監督制度,形成較為完備的社區衛生服務政策體系。
2、加強社區非公益性服務。
積極把與市場化商業聯系緊密、營利性、適宜產業化的社區服務項目,按照政企分開、政事分開和企業與事業分開的原則,實行企業化管理,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依法納稅,逐步減少直至取消政府的直接投資。
①促進社區便民利民服務業發展。新建居住區要按住宅面積的一定比例,設置以經營糧油、副食品、小百貨等生活日用品為主的綜合超市、便利店、快餐店和綜合便民商業服務點。通過直營、特許或連鎖等方式,大力推進社區便民、便利連鎖網絡建設,不斷改善老居住區的便民商業服務設施,增強商業網點服務功能,方便居民日常生活。加快發展社區醫藥、保健、洗染維修、代理服務等新興服務網點,努力培育和發展一批連鎖化、品牌化、規范化的社區服務企業。鼓勵單位、>社會團體及個人等各種力量共同興辦社區養老、助殘服務事業,積極探索政府鼓勵、社會創辦、自主運作的福利服務社會化新路子。積極推動放心早點店、放心肉專賣店、放心食品專柜覆蓋全市社區。鼓勵有條件的商業服務企業在社區服務站設點,開展“四上門”(送貨上門、送餐上門、修理上門、回收廢舊物品上門)服務,發展網上購物、網上服務,促進社區商業服務網絡化、規范化、產業化。
②促進社區家政服務業發展。鼓勵發展家庭保潔、烹飪、保姆、老年人護理等多種類型的社區家政服務,重點扶持一批規模較大的社區家政服務公司。整合各級社區服務中心,建立覆蓋市內各社區的家政服務信息網絡系統。加強培訓,提升家政服務人員的整體素質和業務技能,大力提高社區家政服務人員的持證上崗率。
③促進社區物業管理服務業發展。新建住宅區全部實施物業管理,積極探索和推進舊小區物業管理。建立業主與物業企業雙向選擇的機制,鼓勵上規模、上檔次的物業管理企業進小區實施物業管理,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專業化管理水平。物業管理專業人員的持證上崗率達到100%。
(二)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切實加強領導,把社區服務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要完善市、區、街道(鎮)、社區四級社區服務組織領導體系。健全市社區服務工作協調機制,及時研究、協調加快社區服務業發展的重大事宜。各城區、街道(鎮)也要建立相應的制度,理順本轄區內社區服務管理體制。各有關部門要通力合作,各司其職,為社區服務提供指導和保障。
2、完善政策制度。各區、縣(市)要結合各自的實際情況,分別制定本地區社區服務業發展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明確工作目標和工作任務。市各有關部門要認真研究本行業的具體實施計劃,在就業崗位開發、困難救助、醫療保健服務、社區服務中心管理、社區呼叫信息化服務、證書管理、中介服務機構培育、資金籌集等方面制定相關的管理辦法及制度,并認真組織實施,確保社區服務業健康、有序發展。
3、加快社區設施建設。按照國家和市委、市政府關于加強社區建設工作有關文件精神,切實落實社區辦公和服務用房的問題。新建小區的社區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城市發展總體規劃和住宅區建設規劃。新建住宅區社區基礎設施建設要納入建筑設計規劃,必須與小區開發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投入使用。鼓勵企事業單位以及有條件的機關后勤服務設施面向社區居民開放。
4、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為加快社區服務業的發展,市、區政府要在立項審批、資金扶持、設施保障和稅收減免等方面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市、區兩級財政每年安排一定的資金作為社區服務業專項發展資金,對公益性的服務項目予以保障;對福利經營性的服務項目給予一定的支持;對社區服務業中純經營性的、社會效益和市場前景良好,但初期運作困難的項目,可采用貼息或一次性補助等辦法給予扶持。對符合有關條件的服務項目,要給予相應的稅收減免。同時,采取項目管理的辦法,鼓勵企事業單位和民間組織開辦社區服務項目,興辦社區服務企業。積極爭取國家社區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為我市社區服務業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
5、加快社區服務業機構和隊伍建設。積極發展社區民間組織,建立政府對社區公益性民間組織的評估和資助機制,促進社區民間組織和非營利組織健康、有序發展。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調動社區非營利組織提供社區服務的積極性。鼓勵發展并規范管理社區民間組織和非營利組織。加強對社區工作者的培訓,進一步增強服務意識,提高管理服務能力。加強社區服務業從業人員崗位職業培訓,提高職業道德和業務水平。
6、大力發展社區志愿服務。建立健全市、區、街道(鎮)、社區四級社區志愿服務隊伍。規范社區志愿者組織管理,將其納入社會組織管理范疇,實行注冊、登記和管理。積極支持社區志愿服務組織開展社區志愿服務活動,重點抓好社會救助、助殘、優撫、就業、為老、文體等服務項目,摸索建立“時間銀行”、“服務儲蓄”等社區志愿服務激勵機制和制度,采取委托制的辦法,將一部分社區公益性服務項目委托社區志愿服務組織管理、承擔,不斷開拓社區志愿服務新領域,積極發揮他們在社區福利服務中的骨干作用
7、加快社區信息化建設。整合各級社區服務中心,實現社區服務信息資源的整合、交換和共享,使居民通過多種形式的信息化手段享受有關便利服務。積極向市民和社區工作者提供信息技術知識和計算機操作技能的培訓,提高全民信息化水平。加強對全市社區信息化推進的考核和引導。
通過5年努力,全市基本建立起與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城鎮建設、產業結構相適應,多種經濟并存、管理效益優良、社會互助經常、群眾參與踴躍、服務手段先進、覆蓋范圍廣泛和服務門類齊全的社區服務業網絡,努力實現困有所助、難有所幫、需有所應的社區服務業發展新局面。
社區調研報告12
一、村莊基本情況
〈一〉村莊概況。
我所任職的xx社區是由原大溝崖和庫區移民村——紅寨村合并而成的行政村,現有人口xxxx人,耕地面積xxx畝,支柱農業為"xx"牌大蒜。村委位于村南段,是原小學校舍,占地7畝,東鄰xxx國道,北鄰xx高速路口,南距鎮政府1公里,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
〈二〉村莊經濟狀況。
全村大部分青年人外出經商或打工,大部分群眾仍以種植業為主,農作物小麥和玉米,經濟作物"xx"牌大蒜。近年來在鎮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全村養殖業發展迅速,生豬、蛋雞養殖基地初具規模,生豬存欄量xxxx頭,蛋雞存欄xxxxx多只。
〈三〉村莊基礎設施建設情況。
在鎮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和關懷下,以及在村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奮斗下,村里的基礎設施建設已取得了很大的發展和進步。xx社區是集辦公、醫療、文體活動、學前教育于一體的綜合服務社區。村兩委辦公室位于村莊南段,社區現代遠程教育設施齊全,配置符合要求,達到"五防一配套"標準。整體來說,村莊建設距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的遠大目標還有距離。為此,村莊基礎設施建設仍將是一項為重要的工作。
〈四〉精神文明建設狀況。
我鎮黨委、政府始終把精神文明建設工作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來抓,在這樣大好形式的感召下,xx社區的精神文明建設也取得了很大的發展和進步。但隨著市場經濟進一步的發展,一些不健康、庸俗等低級不良思想在群眾中仍然存在,如不得到及時的遏止,并將對良好的社會風氣構成不好的影響。因此,抓好精神文明建設也是各項工作的重點之一。
〈五〉環境狀況。
由于村莊養殖業較為發達,環境問題就顯得比較嚴重,如何改善養殖業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也是一個很迫切需要要解決的工作。另外在農忙時節,秸桿還田工作也是極為嚴肅的工作,有少數的人致廣大群眾的長遠利益而不顧,焚燒秸桿等一些不文明的現象仍有發生。為此,在以后工作中向人民群眾大力宣傳秸桿還田、保護環境的益處,使其從思想上認識到這項工作的重要性,積極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從根本上做好這項工作。為人發群眾的長遠利益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重點關注問題
〈一〉農村需要怎樣的人材
1、要有勇于奉獻的精神。農村需要人才,但農村又不可能在短期內給予人才太大的回報,到農村要面對簡陋的工作條件和艱苦的創業環境,沒有勇于奉獻精神的人難以在農村立足。
2、要有踏實肯干的作風。農村的發展不需要太多空中樓閣式的理論,需要腳踏實地的引路人。大學生下了村若不能做到理論聯系際,踏踏實實地學習、工作,努力開拓進取,那么給農村帶去的有額外的負擔。
3、要有堅定不移的信念。農村工作的基調是復雜、艱苦、困難,工作的對象是相對信息不暢、思想理念陳舊的農民,若沒有堅定的信仰和不移的信念,很容易成為農村這個戰場上的"逃兵"。
4、要有謙虛好學的態度。大學生擁有的是廣博的理論知識功底,但對于實踐、對于農村的經驗卻基本為零。初入農村,若沒有謙虛謹慎的學習態度,那就像"往井里丟皮球",看似"下去了",其實卻"浮著",很難真正融入農村。5、要扎實全面的能力。引導大學生進農村是因為農村需要信息、理念、技能,這就要求大學生必須具有全面的工作能力和扎實的理論功底。農林、畜牧、栽培、獸醫等曾經"冷門"專業的人才將會在農革大受歡迎。
〈二〉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
通過調查,我發現村里有很多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有的即使沒出外打工便對孩子的教育也是一片空白,這對孩子成長、發展確實存在一些負面影響。通過深入分析這些影響,兒童發展問題和家庭教育問題逐漸凸顯出來。
1、家長對孩子學習介入過少
一方面,那些父母在外的家庭,由于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文化水平較低,對孩子學習上的問題往往不能給予幫助;另一方面,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里的父親或母親由于承擔了全部的家務和田間工作,也沒有時間去關注孩子的學習。因面,如果學習上有了問題,孩子向家人求助的比例最低。這同時也說明了另外一個問題,由于農村人口文化素遍偏低,與城市相比,父母對孩子學習上的輔導相對要少了很多。
2、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
在走訪中,發現孩子有了煩惱向家人傾訴的比例特別低。中小學生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對自身變化、人際交往等方面有著自已的理解與認識,與此相關的也帶來了一些煩惱與沖突。這時,他們需要有傾訴的渠道,也需要有人能夠告訴他們怎樣正確對待這些問題。家人在這方面應該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導作用。但由于有的父母在外,不在孩子身邊,有的父母雖然在身邊但缺乏這方面的意識,又因忙碌而無睱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使行孩子在成長中缺少了起碼的與父母交流的機會。這種情緒的長期積累,對于孩子的健康成長非常不利。
從三個方面看,第一從家庭認識來看,在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舍失衡。為了改善家庭生活,村民們想了很多辦法,有的開發了養殖項目,有的則離開了土地,到城市里務工謀生。他們希望自已的生活越來越好,也希望給下一代成長提供更棄裕的經濟支持。但在經濟收入、教育之間產生沖突時,他們往往選擇如何提高家庭經濟能力。第二從家長自身來看,家長的教育能力與孩子需求之間形成落差。家長整日忙于開發項目或打工,沒有時間與精力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興趣的關注就更少了,即使關注,也僅僅停留在讓孩子完成作業,家庭教育基本處于空白狀態。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時期的中小家庭不能充分給予他們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識上的解答。第三從農村學校教育來看,教育力量薄弱影響孩子成長。由于客觀的家庭原因,孩子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與疏導,需要通過教師、通過集體的溫暖約彌補親子關系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形成的消極影響。但由于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致使孩子不能享受優質的教育。
〈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問題
1、宣傳引導工作不夠深入,農民參保積極性有待提高。各村在推行新農醫制度過程中,一方面由于時間緊、任務重,政策宣傳和引導工作尚不夠深入,另一方面農民對以大病統籌為主的新農醫缺乏經驗體會,與老的制度相模糊,對長期實施信心不足,導致部分農民參保積極民性不高,主動自愿參加的不多。2、審核結算流程仍顯復雜,農民結報補償手續有待進一步簡化。由于制度實施時間較短,具體規定還不夠完善,成熟地覆蓋一個鄉鎮,乃至縣市的網絡信息管理系統建設尚未啟動等原因,群眾對審核結算的流程、服務尚需進一步簡化和優化。
3、政策制度尚需完善,有些地區資金沉淀過多。由于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剛剛起步,對具體方案設置缺乏現成的經驗,基測算相對保守等原因,制度中出現一些不夠科學和合理的地方。突出地表現在部分鄉鎮資金沉淀過多,影響了制度的吸引力和群眾的參保積極性。
4、監管組織建設有待加強,監管職能履行需要規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管委會和基金監督委會責權不是十分明確,各地中雖已成立了相應組有明確規定,缺乏規范化運作,大都仍由政府部門直接承擔,缺乏民主管理制度。新農醫基織,但應承但哪些義務和權利沒金收支和管理的審計監督,還沒有形成規范的程序,對委托商業保險公司運作的資金如何加強監督更缺乏依據,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基金監管的規范性和權威性。
〈四〉農村基層青年"散"的問題
農村基層團組織建設是社區青團工作的生命線,是團建工作的基礎工程。然而就當前任職村xx社區基層團組織現關而言,存在著松散癱瘓,死氣沉沉的不良景象。如何加強和健全社區基層團組織建設,更有效的團結、凝聚和服務廣大農村青年,真正發揮好農村基層團組織的戰斗保壘作用,事關我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大局。隨著經濟社會的多樣化發展,城鄉差距的的拉大、行業分布不均衡、人員流動的加快和就業壓力日趨明顯等社會問題的出現,導致農村青年的走向也呈現出多方位發展的趨勢。這也給農村共共青團工作的開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難度。如何更好的.發揮農村基層力組織作用,切實實現好、發展好和維護好廣大農村青年的根本利益,為農村青年建立一個"青年之家",xx社區共青團急需破解的一個難題。社區支部書記姜運紅在我與同事李偉到村后的第一天,就向我們說了些村里的情況,同事李偉作職團支部書記,他指出讓我配合李偉把團組織建設搞好。
〈五〉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
目前,xx社區大部分青年人外出經商或打工,大部分人民群眾仍以種植業為主,農作物小麥和玉米,經濟作物"藍浚"牌大蒜。通過入戶走訪,了解大部分村民都想盡快發家致富,但受制于各家各戶自產自銷,沒有集中統一的集輸市場,缺乏快捷、靈便的信息渠道,基本上處于"出不去,進不來"的局面。xx社區從事運輸的已有15多戶,村民于志寶告訴我說,他們雖同是一個村,但在業務上基本上沒有聯系,這樣走向市場后,很容易被強勢競爭對手在不經意間把搶手的貨運拉過去。他希望我們大學生能想個法子把他們聚到一起,通過一種形式聯系起來,這樣xx社區的運輸就能走的更遠。
三、推進新農村工作的建議與對策:
通過走訪、召集村民大會、調查問卷等形式把不、匯顯露的問題予以匯總,仔細考慮,細心研究,若能及時采取有效措施,能從一定程度上扭轉局面。
〈一〉當好孩子們心中貼心的"好老師"。就面對當前社區的留守兒童教育現狀,如何改變?如可何提高?我認為一方面利用好現代遠程教育網絡。"讓黨員經常受教育"使農民長期得實惠"這是農村黨員干部遠程教育系統接通電視后經常顯示在屏幕上一名話。農村黨員干部遠程教育系統即為黨員干部及群眾提供政策法規,教育大綱、教學題材、市場信息等學習資源,幫助黨員干部提高學習能力,指導村民科學致富。其中,里面也有很多很多教育方面的內容,在以后工作中,我會定期組織孩子及家長收看其內容,增強家長的教育意識,豐富孩子們的學習生活。另一方面建立博客,在溝通與交流中提高工作效率。下村工作開始,我就在新浪網上注冊建立了一個博客,名字為:下鄉日記。在這里,我記錄下了自己工作的點點滴滴。除了能記錄我的工作,它還是一個很好的交流平臺,我和很多其它鄉鎮的村官,特別是全國各地的大學生村干部一起溝通交流村里的工作,從他們身上吸取更多的經驗和方法,并且讓自己的工作得到他們的指導,效果極佳。同時,利用周六周日,在孩子的手機號碼在家庭教育報告會上公布,為村上的學生做義務村官教師,讓自己成為孩子們心中貼心的"好老師"。我這個大學生村官與家長及孩子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提高家長家教方法,引導孩子們多讀書,營造書香鄉村,促進村莊精神文明建設大發展。我的家庭教育講座不僅要在我所在的尹莊開展,如果有可能,我還會把這個講座開到其它村去,提高更多村民的家庭教育觀念,并邀請其他村的到我所在的村上來,讓其發揮專長為我村其他方面的發展積極做貢獻。
〈二〉搞好新農合,服務廣大村民。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健康是人全面發展的基礎,關系千家萬戶幸福。"在廣闊中國大地上百分之八十是農民,農民的健康狀況是很值得關注的。建立完善的農村醫療保障制度是很有必要的。為加快建立農村醫療保障制度,提高農民健康水平,更好地促進城鄉社會經濟統籌協調發展,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決定》精神,我鎮黨委、政府統一領導部署,有關部門精心組織實施,廣大農村群眾積極參與,我鎮初步確定立了"大病駐統籌、醫療救助和農村社區衛生服務"三位一體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體系。xx社區下步將繼續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利用大學生好國家政策的宣講員,加強對群從的宣傳教育和解釋工和。破除陳舊保守觀念,解放思想,在社區大興"學科學、懂科學、用科學"文明新風,引導農村群眾用科學的方法治療硬件設備。特別是對低保戶、五保戶、重點優撫等弱勢群體對象參加新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個人出資部分由醫療的個人出資部分由醫療救助基金給予補助。
〈三〉抓好社區團組織建設,增強團組織吸引和凝聚力。建立健立全村級團支部的各項工作、組織制度,規范村級團支部日常工作,改變有辦公室無人員的情況,制定新的工作計劃和活動方案,注重增強活動的趣味性和實用性,以符合廣大青年的興趣,增強團組織的吸引力的凝聚力,深入調查了解本村團員青年情況,重新統重要的發揮受過高等教育的能力,頭腦活躍,朝氣蓬勃,神野開闊,接受新事物速度快,倡導文明風尚、培育新型農民等主題,有效結合本村實際,通過專有電話、專用電子郵箱、qq聯系群等廣受青年喜愛的聯系方式,暢通交流渠道,虛心聽取廣大青年對團活動的意見和要求,了解他們的需求和愿望,加強團支部和普通團員的聯系與互動,以便有針對性地制定活動計劃,并深入地開展了學習十五屆三中全會精神宣講、編寫印發了《xx宣講快報》、新農村建設問答、法制科普宣傳以及新農民大講堂等農村青年喜聞樂見的活動,進一步增強了農村團組織的凝聚力的戰斗力。在搞好社區力組織建設的同時,引導黨員當先鋒,"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干部",在當今建設社會主義新家村的先鋒模范作用入手,帶領群眾共同致富。所以,我要積極團結黨員干部,和他們一起搞好建設,同時,要積極引導有志青年向黨組織靠攏,不斷壯大黨員隊伍。鼓勵黨員充分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帶動尹莊物質文明與精神一起大發展。
〈四〉建立xx運輸協會,拉動xx經濟增長。xxxx年xx月xx日,xx運輸協會在社區文化大院成立,根本宗旨是:以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鎮黨委、政府經濟發展戰略指導,協助政府在行業管理中發揮積極作用,為會員提供服務,維護會員合法權益,保障行業公平競爭,溝通會員與政府、社會的聯系,促進本村運輸業的經濟發展。另外由我與同事李偉設計了運輸協會標識。下一步將成立養豬協會,林木協會等,村民自由入會,自愿退會,通過各種協會的建立與服務,拉動xx經濟。另外,發揮網絡平臺的作,讓農民足不出戶嘗甜頭。利用好xx鎮大學生qq群,讓農民牌大蒜的實物圖片傳到qq空間里,這樣每位大學生都可以通過中國農產品交易網等農資銷售買賣網站利用那張發布信息,這比花錢做廣告收到的效益來得快,立竿見影。真情灑xx,丹心一片報鄉親。通過我鎮全面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與到村宣講十五屆三中全會精神活動相結合,今后將在工作的同時繼續開展調研活動,把社區和各種問題摸透。今后時刻牢記"學""悟""干"三字原則,以朝氣勇氣靈氣,憑信心決心恒心,在鄉村路上走好每一步,為我縣新農村建設事業做出應有貢獻!
社區調研報告13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城市化進程的日益加快,“社區”,一個我們不可缺少的群眾基礎綜合機構出現在我們生活中。如今面對我國社會深刻變革,市場經濟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法制觀念的不斷加強,作為我們公安機關建設和諧警民關系的意義重大而深遠。社區警民關系作為最重要的警民關系之一,如何建設好社區警民關系是擺在我們各級公安機關的一項重要任務。 結合前期的暑期見習和大學期間的社區調查,可以認識到如何建設和諧的社區警民關系,已經成為當前各級公安機關和廣大民警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 關鍵詞:社區、警民關系、公安機關
一、建設和諧社區警民關系的意義
警民關系是公安機關在打擊、預防犯罪和提供社會服務等各種警務活動中,與社會公眾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與人際關系。社區警民關系通俗上講其實就是社區民警同社區內的老百姓的關系,是黨群關系、干群關系的一部分,直接影響到公安機關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形象。
良好的警民關系是社區安居樂業的基石,有利于社區警務健康順利發展,還有利于最大限度地發揮社區警務的效能。 社區民警只有扎根社區,和社區群眾建立廣泛而密切的聯系,獲得群眾的認可和支持,才能盡快打開社區警務的工作局面,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構建和諧的警民關系,恰好抓住了社區警務建設和社區建設的結合點,通過開展各項便民、利民服務,解決群眾關心的治安熱點問題,不僅可以進一步改善公安機關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提高社區民警在社區民眾中的威望,還可以使社區警務建設更加順利的開展。警民關系好,則社區警務如順水行舟,快速而平穩;反之,就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反退。
有了和諧的警民關系,警民聯手共同構筑一張強大細密的防止犯罪、打擊犯罪的巨網,我們的社會治安才能有深廣的根基和無窮的力量,這就是社區警務真諦之所在,也是和諧警民關系的精髓。依靠群眾,走群眾路線是公安工作的優良傳統,也是長期以來公安工作的重要手段。特別是在當前治安任務繁重,警力不足的情況下,要從根本上提高治安工作效能,必須依靠群眾。因此,良好的警民關系是社區警務必不可少的因素,也是社區警務持續發展的動力,是社區警務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二、當前社區警民關系中存在的問題
1、少數社區民警缺乏服務意識,存在思想誤區。
少數社區民警為民服務意識不強,沒有正確的擺正自己的位置,常常以管理者的身份自居,具體表現在:在接待上門辦事、求助群眾時“門難進、話難聽、臉難看、事難辦” ,態度生硬,方法簡單;在執行警務活動時耍特權,抖威風;在執法過程中執法不嚴、辦案不公,不作為、亂作為,利用職權辦理“人情案”、“關系案”,侵害了群眾利益,引起群眾反感,影響了警民關系和諧。
身處警務革命時代,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每位民警必須唱好的主旋律。作為社區民警,要想滿足群眾的'要求,讓群眾滿意,只有我們不斷提升自身素質,切實樹立起“立警為公、執法為民”的思想,認真履行職責,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難,才能使群眾更加理解和支持我們的工作,也才能在群眾中樹立“有困難找警察”的不朽豐碑。
滴水凝聚大海,毫不起眼的小事往往折射出個人的高尚品格。服務群眾是“人民警察為人民”的本質屬性所決定的,特別是開展社區建設后,社區民警不單是社區治安的管理者,更是社區的工作者、社區建設的參與者,服務群眾是社區民警義不容辭的責任,是社區民警的“份內事”但在實際工作中,不少基層民警往往會因為群眾的某些求助與治安工作無直接關系而一推了事,甚至認為這是非警務工作而抱有抵觸情緒。這關鍵在于對服務群眾的概念缺乏正確認識。
2、執法不公執法不嚴等現象嚴重損害警民關系
在實際工作中,少數民警有意或無意將執法對象區別對待,存在差異性執法,將警民關系片面地定位在與本地區居民的關系,忽視外來人員和弱勢群體。對外來人員,思想上輕視,對本地人和外地人態度和處理方式上都存在不公現象,造成了警民關系的惡化。
另外,部分民警群眾觀念不強、群眾服務意識淡化,工作上的方式方法存在簡單粗暴、態度*橫等問題。有些執法民警對群眾問詢態度惡劣、回答過于簡單,缺乏語言藝術;在接待群眾辦事、報案過程中,態度冷淡,居高臨下,造成群眾不滿;在接處110警情時,只接警不處警,引起群眾投訴或不滿,嚴重影響了執法形象等等現象嚴重損害警民和諧關系,造成了較為嚴重的不良影響。
3、公安機關宣傳工作力度不夠
社會公眾對公安機關和公安工作的了解,相當一部分來源于媒體的宣傳報道,在言論自由、媒體多、傳播快、輻射面廣的社會背景下,公安機關的宣傳顯得言輕力薄。警務活動的透明度無法喚起群眾的理解和支持。相反,一些傳媒熱衷于新聞的“轟動”效應和宣傳報道的“新、奇、特”,對社會治安問題大肆炒作,對公安工作中存在的缺點和客觀差錯過分渲染,加深了群眾的不理解和誤解,子啊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公安機關和警察的形象,為構建和諧警民關系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4、當前執法環境和其他社會因素對警民和諧關系的影響
當前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轉型時期,社會利益和矛盾呈現多元化現象,人民內部矛盾大量凸顯,再加上人民群眾權利民主意識與義務責任意識發展失衡,造成當自身權益受到侵害后,往往會把處理結果理想化,相當一部分群眾希望民警是萬能的,既是偵察破案、打擊犯罪的能手,保護社會安寧的衛士,又是排憂解難的公仆。一旦希望無法及時實現,消極的看法就會產生,就會歸咎于公安機關,甚至無理取鬧,挑戰民警執法權威,轉化為負面效應。公安機關作為維護社會穩定的專門力量,不可避免走在了解決矛盾糾紛的第一線,處置稍有不當,則會成為矛盾的“焦點”,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警民關系。
三、建設和諧社區警民關系的對策
1、強化服務意識,不斷教育民警樹立群眾觀念。思想認識是決定警民關系走向的首要因素。要處理好警民關系,必須首先加強對民警的思想教育。要加強和改進群眾工作,宗旨意識是根本。要使民警始終牢記掌握“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工作作風,以真情換理解,以奉獻贏民心,在各項公安工作中切實尊重人權,保障人權,讓人民群眾看到公安機關和人民警察真正為民辦事、為民謀利。
2、提高隊伍素養,努力打造作風優良的公安隊伍。民警的思想信仰及素質直接決定著警察形象的好壞,而警察形象的好壞直接影響著警民關系的和諧。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公安機關執法辦案的公正與否是群眾關注的熱點和焦點。為此,我們要以隊伍正規化建設為重點,大力加強隊伍紀律作風建設,不斷建立和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強化民警的養成教育,提高民警的素養和水平,不斷增強民警的執法為民意識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通過提高民警政治業務素質和道德文化修養,提高其執法水平和為民服務水平,從而進一步改善警民關系。
3、公正廉潔執法,推進人性化執法管理。結合當前實際,進一步推進執法規范化建設,通過各種培訓教育提高民警的執法能力、執法水平以及專業素質。落實執法責任,把執法工作的職責、權限落實到各警種和各執法崗位,做到職責明確、責任到人。加快推進公安信息化建設與應用工作步伐,實現信息化與公安工作的有機融合,提高執法透明度,建立健全社會監督機制,主動虛心接受社會各界對公安機關各項工作的監督,增強公眾對警方的監督力度與信賴感。
4、加大宣傳力度,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要充分利用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新聞媒體,正確把握輿論導向,全方位、多角度地宣傳公安工作涌現出的許多正能量,在警營內外營造出良好的輿論氛圍。加大治安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規宣傳教育力度,使警民在“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上達成共識,提高群眾自律意識和法制意識,創造一個有利于嚴格執法的良好環境。
參考文獻:
田長劍:淺談在法律與現實的契合中構建和諧的警民關系[J];公安研究;20xx年05期
周鑫;周顥;楊磊;:試論構建和諧警民關系的意義及途徑[J];安徽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xx年04期
李喆:廣東表彰警務規范化建設先進[N];人民公安報;20xx年
劉文英:社區警務的七個關系與七個強化[A];江西省撫州市社科聯論文集(20xx-2003)政治類[C];20xx年
王先國:影響當前警民關系的因素和對策[J];政法論壇;
陳治東:我國基層公安機關面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xx年 余達紅;論公安派出所的執法人性化[J];江西公安專科學校學報;20xx年06期 郭毅強;論警民關系[J];福建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xx年05期
陳竹;;關于新時期警察形象建設戰略的思考[A];“科學發展觀與貴州社會發展”學術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xx年年會論文集[C];20xx年
社區調研報告14
相比較大城市社區建設的蓬勃開展,近年來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中小城市的社區建設則存在基礎差、起步晚、進展慢等問題,需認真研究解決。
存在的主要問題
認識上的誤區:社區居委會就是多了“社區”兩個字
目前,一些領導和基層工作者對新形勢下社區工作的變化和社區建設在城市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基礎作用認識不足,有的甚至認為社區居委會無非就是多了兩個字,工作性質還是“換湯不換藥”,只是在原來居委會的攤子上換了形式和說法。因此,社區建設工作處于可有可無的位置,既無班子(領導班子),也沒法子和房子。也有人認為社區建設是城市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是經濟發達地區的城市所需要做的事,于是以本地經濟尚不發達、資金短缺、基礎設施差等理由為借口,工作始終務“虛”不務實,社區調整力度不大,社區建設投入小,各項工作遲遲無法落實。
“巧婦”的煩惱:無米之炊怎了得
有的基層領導說,社區建設是好,但關鍵是一個“錢”字,興建區、街兩級社區服務中心需要錢,完善社區居委會辦公用房等基礎設施建設需要錢,安置老居委會成員以及落實社區居委會成員的工資待遇等問題都需要錢,而地方本級財政收入少、支出大,保運轉甚至保工資都非常困難,哪里還有財力物力投入到社區建設?所以,一切只能“從實際出發”,工作只能“雷聲大、雨點小”,只能以匯報迎接檢查,以文件應付文件,以會議落實會議。
艱難的適應:“單位人”何以轉變為“社會人”
在一些中小城市中,“單位”的觀念根深蒂固。一些經濟效益較好、環境優美、設施完善的行政機關、廠礦企業和學校,在單位的社區硬件設施建設中一般前面是辦公大樓,后面是生活宿舍區,社區沿用的仍然是“看好自家門,管好自家人”的模式,實行封閉式管理,與外界幾近隔絕,社區資源無法做到社會共享。而大量經濟收入低居住條件差的下崗失業人員、居民和農村進城人員雖然有“社會人”的身份,卻缺乏社會化的管理,其管理仍舊是政府在唱獨角戲。另外,許多社區居民總是習慣于“有事找政府”,對下放到社區的保障和服務職能持不信任態度。
不和諧的音符:“行政化”、“形式化”的現象
社區作為城市最基礎的社會組織實體,應實行社區居民自治,讓社區居民自己處理社區內的事情,這也是社區建設的內在要求和主要目標。但在一些地方,舊的行政管理體制仍然繼續延伸。一是區街政府部門仍然“大包大攬”,對社區各項工作指令性多,指導性小;二是政府及其職能部門紛紛在社區內設置組織機構,對社區派任務、下指標,“費不隨事轉”、“權不隨責走”現象大量存在。另外,一些地方工作中追求形式主義,有的只換“牌子”不換“班子”,工作走過場,應付了事;有的片面強調社區內廣場面積的大小、綠化率的高低、硬件設施的好壞,忽視社區建設的實質,不重視社區居民的要求和實際,不注意解決事關居民切身利益的問題。
對策和建議
強化責任,突破認識性壁壘。中小城市要做好社區建設工作,首先必須解決好領導班子的認識問題。各級黨委、政府必須要把社區建設工作提高到維護社會穩定、加快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高度來認識,使社區建設工作成為城區政府工作的主題,作為改革城市基層管理體制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件大事來抓,列入城市發展的總體規劃,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要通過強化責任來抓認識、抓落實,要建立領導帶動機制、督查考核機制、政績考評機制和責任制度等相應的社區建設工作制度,區、街道、居委會主要領導要成為社區建設工作的第一責任人,明確責任、量化任務。同時,通過抽查和考核相結合,調度和考評相結合的機制,將社區服務中心的建立、社區居委會辦公場所的落實、社區管理體制的理順、新開發區社區居委會的規劃和建設等硬性指標以及社區服務、社區衛生、社區治安、社區環境、社區文化、社區組織等社區建設內容的完成情況作為考核相關部門主要領導政績的重要依據,并與干部的提拔使用掛鉤;對社區建設工作中避“實”就“虛”,進展緩慢,沒有取得任何成效的的責任領導不能評優,不能提拔重用。
多方投入,充分整合社區資源。現階段的社區管理是以“塊”為主的屬地化管理,其范圍包括社區居民以及駐社區的機關、企事業單位組成的社區整體。社區建設也必然要以這個整體為平臺,形成共同參與、多方投入、共駐共建的新機制。在社區的建設過程中,各級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切實幫助解決城市社區建設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社區居委會要多動腦子(想辦法),多跑步子(找部門),主動加強與駐社區單位的協作,充分調動駐社區單位和社區居民支持、參與社區建設的積極性,努力探索建設和整合社區資源的`新途徑。要通過“上面爭一點、財政撥一點、單位贊助一點、社會捐贈一點、自己籌集一點”等多方投入的方法來進行社區基礎設施的建設,要爭取公安、文化、教育、衛生、體育等部門和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組織到社區設立相關設施,要通過“誰投資、誰受益”的市場化方式鼓勵社區內外的單位和個人投資建設社區內的資源,同時,要充分挖掘和利用駐社區單位組織和社區居民的資源優勢,實行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共駐共建,使社區資源發揮其最大效益。
夯實基礎,清除體制性障礙。隨著改革的深入,由企業剝離出來的社會職能和政府轉歸的社會職能主要由社區來承擔,社區建設成為構建“小政府、大社會”城市社會整合體制的基礎性工程。要想夯實杜區建設這個基礎性工程,必須要改革社區管理的體制,充分發揮社區居委會作為群眾性自治組織和城市社區建設的主體作用。首先,轉變政府職能,理順社區關系。政府與社區居委會的關系,應當是指導與被指導的關系,政府要轉變職能,把除涉及全社會的宏觀社會事務管理之外的權限逐步交還給社區,充分尊重和落實社區居民依法民主自治的權利。其次,實行責、權、利的統一。政府要按照“權力下放、重心下移、財力下沉”的原則向社區轉變職能,政府及其派出機構應從下派工作任務到社區,相應地轉變為“服務到社區、責任到社區、接受監督評議到社區”。政府及其派出機構進社區的工作,要按照權利和義務、勞動與報酬對等的原則,實行“權隨責走”、“費隨事轉”,從財政撥付的專項經費和行政性收費中撥付相應的經費給社區。
以人為本,積極拓展社區建設內涵。首先要從社區居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入手,針對社區的實際,把解決群眾生活特別是基本生活方面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作為突破口,如社區環境的“亮、綠、凈、美”、社區治安等。其次要關愛社區內的困難群體,建立以政府為主體、社會廣泛參與的社會化幫困體系,開展切實有效的扶貧幫困活動,扎實落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再次要積極拓展社區建設內涵,以社區組織建設為核心,以社區服務為龍頭,不斷健全區、街、居三級服務網絡,拓展服務領域,創新服務模式,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
社區調研報告15
“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格局”是新形勢下農村改革發展的根本要求。縣委、縣政府順應時勢,綜合判斷新的形勢和任務,明確提出了統籌城鄉發展,實施“1630”工程的工作思路,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符合白河的縣情實際,順應了全縣人民的殷切期待。怎樣實現城鄉一體化,實施“1630”城鄉規劃體系,建設社區化生態新村,受到全縣社會的普遍關注。根據縣政協20xx年重點工作安排和縣政府郭德林縣長親自點題,經縣政協主席會議研究決定,由縣政協副主席薛黎明同志帶隊,成立政協專題調研組,從20xx年3月23日開始利用一個多月的時間,對縣政府確定的30個社區化生態新村的基本情況、發展現狀、存在問題、保障機制等方面情況進行了專題調查,形成以下調研報告。
一、我縣在統籌城鄉發展工作中的主要做法值得肯定
一是統籌協調的發展思路逐步清晰。縣委、縣政府堅持與時俱進的理念把握全局,審視縣情,完善思路,圍繞構建和諧白河的總目標,順應民生需求,作出了突破勞務經濟、創建“村民綜合服務中心”、建設生態新村、建立“聽解幫促”工作機制等系列重大決策,在實踐中勇于創新,在發展中不斷完善,呈現出發展提速、民生改善、社會和諧的喜人局面,得到了群眾擁護、上級肯定和社會各屆的廣泛關注。工作上始終圍繞統籌城鄉一體化這一核心,把工業與農業、城鎮與鄉村、居民和農民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在強力推進項目建設、新型工業、新農村建設和勞務經濟的同時,把更大的精力、更多的資源、更優的服務投向農村,惠及農民,讓城鄉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實踐證明,提出的思路和目標符合縣情,順乎民意。
二是城鄉經濟結構形成新格局。項目拉動增長,工業向園區集中為白河持續發展積蓄了堅實的后勁;把勞務經濟作為“龍頭”產業,惠民工程,特別是“一個都不能少”的政策安排,全縣全力抓職教、強培訓、促輸出,推進勞務轉型,農民向市民轉化,大批技能型人才融入城鎮,安家立業,對于白河今后的長遠發展起到了關鍵性推動作用;突出“一縣一業”和“一村一品”,推進以土地流轉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為核心的各項農村改革,有效引領特色農業示范帶動,農業向產業化邁進,組建了各類專業協會,幾大產業都建成了與之對接的龍頭企業,
工農互動,產業互補,城鄉整合的關系日趨緊密;新村建成社區,創建的村民綜合服務中心,打破行政區域界限,跟進政策、措施和公共服務,形成了“四位一體”的服務體系,吸納周圍群眾搬遷居住,如中廠石梯村、卡子友愛村、茅坪棗樹村、四新彭家村、桃園聯合村、宋家光榮村、西營蔓營村、倉上農莊村、小雙小雙村、大雙花灣村、麻虎金銀村等社區化生態文明新村建設已彰顯雛形。
三是民生保障體系逐步完善。健全了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城鄉低保擴面、五保戶集中供養、城鄉合作醫療、義務教育階段實施“蛋奶工程”、城鎮廉租房建設和農村安居工程等民生工程深入人心;省級衛生縣城通過評估驗收,“雙創”工作長效機制、生態化理念漸入人心;社會事業和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進一步加大,精神文明創建蓬勃開展,平安建設卓有成效,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四是城鄉基礎設施建設面貌大為改觀。城鎮開發和配套設施建設加快,村村通水泥路,城區數字電視整體轉換全面啟動,農村無線數據電視擴容,安全飲水工程覆蓋面加大;以村民綜合服務中心為紐帶,捆綁資金建設生態新村,城鄉差別逐步縮小,縣域城鎮化率逐步提高。
二、社區化生態新村建設工作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1、基層干部群眾對社區化生態新村建設概念仍比較模糊。調研中了解到, 有不少干部群眾在思想上對推進城鄉一體化,實施社區化生態新村建設工作的重要性理解偏差,認識不清。一是對什么是城鄉一體化,怎樣建設社區化生態新村的含義有些誤解和曲解。有相當部分人認為建個樓、架座橋、修條路就是城鄉一體化,就是社區化生態新村。二是部分村認為建設社區化生態新村任務重,投入資金多,感到壓力很大。三是有的村民認為集中居住雖好,勢必會造成距土地較遠,生產上極不方便,擔心搬遷后的生存與發展問題。四是安于現狀,故土難離。許多村莊雖然規模小,人口少,基礎差,但大多數村民世代居住在中后高山,建一座普通房屋投入少,生產上也很方便,不愿意搬離。五是部分群眾對建房手續辦理和占用好田好地較多反響很大。農民申請建房在手續審批過程中,因涉及相關部門較多、手續較為繁瑣、收費標準較高且審批周期過長有一定的怨言(辦建房手續快的需要2-3個月,慢的是農戶已搬遷新居手續至今還未辦理)。
2、社區化生態新村發展思路和規劃尚不夠明晰。縣上雖然對統籌城鄉發展、加快社區化生態新村建設方面作出了安排部署,但很多鄉鎮、村組干部對建設生
態新村的任務、標準、思路感到茫然,加之對確定的30個生態新村總體規劃還在編制當中,當前應該做什么、怎么做感到無從下手。
3、城鄉二元結構影響城鄉一體化發展。長期以來,由于歷史和體制的原因,我縣與其他縣市一樣,城鄉二元結構非常明顯,農村依然落后,城鄉發展不均衡,經濟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和矛盾依然突出,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仍然很大。20xx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16元,確定的30個重點生態新村中20xx年人均純收入最高為5140元,最低的為3045元。新型工業化、縣域城鎮化、農業產業化建設任務相當繁重,支撐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骨干企業和重大項目仍然缺乏;產業類項目問題仍然不足,稅源支撐型項目匱乏,縣域經濟發展競爭力有待進一步提高;財政收支矛盾突出,城鄉居民收入偏低,改善民生的任務非常繁重;基礎設施建設不配套,服務功能不完善,政策性扶持力度較小,農村各項社會保障措施不到位等問題直接影響到城鄉一體化發展和社區化生態新村建設。
4、農民綜合素質較差,思想觀念仍很落后。在我縣農村人口中,文盲、科盲、法盲仍占一定的比重。主要表現在:農民思想還比較保守,傳統的小農意識根深蒂固,生產生活和行為方式都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要求相差甚遠。在思想素質方面,受保守和小農意識影響,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追求現代生活理念,缺乏干大事創大業的開拓進取精神;在文化素質方面,農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對新事物、新技術缺乏認識,從而阻礙了接受新事物,學習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導致種地只能粗放經營而不能集約經營,靠賣苦力打粗務工,嚴重制約了農民的增收。
三、加快推進社區化生態新村建設的幾點建議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加快推進社區化生態新村建設的關鍵時期,一場涉及資源要素整合、經濟布局優化、思想觀念轉變、領導方式創新的重大變革,更是經濟結構協調安排、社區秩序的合理構建、利益關系的和諧調整。全縣上下必須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改善人居環境為突破口,以提高農民素質和生活質量為根本,以經濟發展、精神充實、民主健全為主要內容,堅持規劃引導、統籌安排、明確職責、項目帶動、創新機制的原則,不斷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社會發展條件,壯大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把生態文明新村建成農村小康建設、村鎮基層組織建設、農業產
業化經營、農村資源整合、發展循環經濟的示范,協調推進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努力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農村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
(一)應該堅持的幾個基本原則
1、堅持立足實際,科學規劃的原則。社區化生態新村規劃必須從本地出發,遵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村莊建設規劃》,做到統籌安排,科學布局,結構合理,資源綜合利用,效果整體發揮。既要著眼于長遠發展,又要立足現有基礎,防止不顧客觀條件的盲目建設,要體現階段性和側重點。
2、堅持試點示范,點面結合的原則。以縣上先行確定的30個重點生態新村為基礎,首批抓好15個基礎條件較好的村作為示范試點,在立足抓好試點,典型引路的基礎上,分期分批,逐步推進。通過點上的示范建設和面上的廣泛推進,從而加快全縣生態文明新村建設進程。
3、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要依據各村不同情況,堅持分類指導,梯次推進。對確定的重點村都要從群眾的現實要求出發,尊重群眾、尊重創造,積極探索出具有地域特色的發展模式,確保生態文明村建設在梯次推進中不斷得到提高。
4、堅持統攬全局,注重科技的原則。各鄉鎮黨委政府要以社區化生態新村建設統攬農村工作全局,堅持政府引導與依靠群眾的有機結合,全力推進生態新村建設各項工作。增強農民的`科技意識,大力推廣先進實用技術,使農民群眾在建設中嘗到科技增效的甜頭,體現生態文明村建設的實效。
5、堅持拓寬思路,創新機制的原則。優化配置和積聚整合各種項目、資源和生產要素,集中投入,重點建設。創新經營機制,用市場的、經濟的、法律的手段來管理社會、服務經濟,確保社區化生態新村建設順利進行。
(二)明晰社區化生態新村的建設標準
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居住集中化、生產精益化、社區生活化”為模式,把易地扶貧搬遷、村民綜合服務中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堅持分類指導、循序漸進的原則,確定我縣社區化生態新村的建設標準。
1、基礎設施得到改善,村容村貌整潔優美。通過農村水利、土地整理、道路硬化、供排水設施、集貿市場、停車場、環衛設施,“三改三建”(改廚、改
廁、改圈,建池、建園、建家),綠化亮化、農村無線數據電視擴容、寬帶入戶等基礎設施建設和小康住宅建設,逐步達到小康建設標準。
2、思想道德風尚良好,文教衛體設施健全。通過宣傳教育引導,公民基本道德規范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婚事新辦、喪事簡辦、無封建迷信活動;以村民綜合服務中心(亦稱社區服務中心)為核心,建有文化活動室和體育健身場所。形勢政策教育、科技普及和健康向上的文體活動經常堅持;村辦學校符合標準,義務教育入學率、鞏固率達標;衛生室設施條件改善,群眾疾病預防、保健、常見病治療有保障;無計劃外生育。
3、基層民主制度健全,社會治安秩序良好。村民大會、村民代表大會和村民監督委員會制度落實,村干部依法行政,農民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權利得到保障。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措施落實,治安防范體系健全,鄰里關系和睦,社會和諧穩定。
4、農村經濟發展壯大,農民生活更加殷實。產業結構合理,特色產業、高效農業和庭院經濟健康發展,“一村一品”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逐步形成,集體經濟實力壯大,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健全,農民收入持續增加。
5、領導班子堅強有力,干群關系和諧融洽。強化農村兩委班子建設,徹底從根本上解決有人干事、會干事、干成事的問題。拓寬選人用人渠道,注重從農村致富能手、退伍軍人、回鄉大中專畢業生、外出務工經商返鄉人員、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負責人中選拔干部,及時注入新鮮血液,把那些真正有文化、有膽識、思路新,有群眾威信、有駕馭市場經濟能力,又具有改革拼搏創新精神的能
人推選為村兩委班子主要負責人,并逐步提高村干部的誤工報酬待遇,充分調動村干部的積極性和農村黨員的先鋒模范帶著作用,用他們的言傳身教來影響和帶動群眾投身到生態文明新村建設中來。
(三)夯實社區化生態新村建設的主要任務
開展社區化生態新村建設,經濟是基礎,農業產業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是重點,農民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文明健康生活習慣的形成和民主法制意識的增強是難點。因此,要把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與發展循環經濟融為一體,建設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
【社區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社區調研報告11-09
調研社區的報告02-24
社區調研報告02-06
新型社區調研報告11-03
社區矯正調研報告03-07
村社區調研報告12-08
農村社區調研報告12-10
社區商業調研報告02-03
社區建設調研報告07-22
社區警務調研報告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