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標準調研報告

時間:2022-11-06 20:48:55 調研報告 我要投稿

標準調研報告15篇

  在不斷進步的時代,報告十分的重要,不同種類的報告具有不同的用途。一聽到寫報告就拖延癥懶癌齊復發?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標準調研報告,歡迎閱讀與收藏。

標準調研報告15篇

標準調研報告1

  地名作為最常用的社會公共信息,不僅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而且是政府行政行為、經濟建設不可缺少的基礎信息資源。在國家信息化體系中,地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節點和橋梁,在信息傳遞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日益加快,地名管理工作面臨許多新的形勢和問題。研究與解決智慧城市背景下的地名標準化、數字化問題,盡快建立高起點、高質量、高效率的城市標準地名地址信息數據庫,最終實現地名數字化管理,有利于提高地名信息資源的利用率和社會經濟效益,為知識經濟時代創造新的增長點。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作出了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到20xx年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備,政府管理和服務水平有較大提高的目標。這就對地名公共服務在內的各項公共事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實施地名公共服務工程、健全公共服務體系,是適應政府職能轉變要求,進一步實現工作重心向服務型轉變的'重要舉措。

  一、 標準地名地址庫建設在智慧北侖建設中的意義

  隨著北侖“智慧城市”建設的開展,各行業數據庫、信息資源交換和服務共享體系建設陸續展開。地名地址數據庫建設是開展多種形式地名信息服務的基礎和前提,如地名語音查詢、地名網站建設、地名信息觸摸屏設置、電子地圖建設、“地名信息查詢服務系統”建設等。地名信息標準化、數字化是地名為公眾服務最高效、最便捷的手段,是全區公共信息服務效能和“智慧北侖”建設最基礎的社會公共信息資源。不僅能方便大家查詢地名信息,而且可與城市經濟信息、應急聯動、智能交通信息等系統聯動,成為城市“救命線”,真正實現城市的“智能化”。

  二、全域城市化形勢下地名標準化數字化建設的現狀

  雖然我國地名管理工作取得很大成績,但還存在明顯的問題。地名標準化數字化進程緩慢,跟不上信息化現代化建設的步伐,具體表現如下:

  1、部門之間協調不夠,城鄉規劃與地名規劃嚴重脫節,各部門登記備案的街、巷、道路名稱不統一;

  2、地名管理工作不夠規范,如地名標志設置不符合國家標準、地名更新維護不及時、申報、登記、審批手續不規范,出現有路無名、有名無牌、有門無號的現象;

  3、地名檔案管理手段落后。存在人員配備不齊、條件設施簡陋、管理模式落后、手段原始單一,要素不全、數據陳舊,甚至出現毀損或丟失的現象,嚴重影響了地名檔案的開發利用;

  4、地名信息化建設滯后。一些地方只有紙質地名資料,尚未借助信息化設備進行成果轉換處理,開發利用率低,致使地名公共服務體系不配套、不完整,不能較好地服務于社會和方便群眾。

  三、北侖區地名管理工作的現狀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新老地名更替速度加快,信息化建設的推進也使北侖區地名檔案管理工作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已有的地名數據和管理手段遠遠不能滿足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具體如下:

  1、地名管理工作不夠規范,包括辦理手續不規范、登記備案制度不健全,隨意性強,數據存在"缺、漏、錯、亂"現象。地名要素不全;地名存在錯別字,地址信息與建筑實體不符;新、老地名、標準和非標準地名并用,如“大碶”和“大矸”、“霞浦”和“亞浦”混用;不規范的縮略數據缺乏專指性,如將“新碶鎮新大路1#商住樓”縮略為“新大路商住樓”等。

  2、地名檔案管理手段落后。早期我區地名工作人員少,且未經專業性培訓,地名管理工作缺乏技術支撐,地名建設缺少系統性和規范性保障;我區地名管理工作長期以來采用紙質化辦公,紙質地名數據未經數字化處理,不利于地名數據的開發和利用,更談不上地名信息共享,這是地名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中一個丞待解決的“瓶頸”。

  四、北侖區標準地名地址庫建設的幾點建議

  地名信息是重要的社會基礎公共資源,完整、準確的地名信息能夠保證社會各界信息傳遞的準確性和高效率。開展標準地名數據庫建設,發揮地名信息化服務功能,積極推動智慧北侖的建設,能有效解決以上問題。

  1 、組織保障,抓好地名地址庫工作隊伍建設

  積極爭取黨委、政府對地名工作的支持,加強組織領導,成立北侖區標準地名地址庫建設領導小組,積極發揮領導小組的組織協調作用,建立多個職能部門協作的地名地址庫建設機制。地名工作是一項政策性、專業性和技術性很強的工作,這就要求廣大地名工作者既要了解人文、歷史、地理、社會、文化等知識,又要熟悉有關地名方面的政策、法規,并重視地名管理干部的培養使用。

  2、 統一標準,建立完善規范的數據標準體系

  加強地名法規建設、依法管理地名,是地名工作走向法制化、規范化、標準化軌道的重要途徑。以國務院《地名管理條例》、民政部《地名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為依據,結合寧波市編碼標準,會同建設、規劃、公安、房管等部門統一制定地名地址編碼規則和數據采集、錄入規范,修改完善適合我區的《地名管理條例》、《地名標志管理辦法》、《門牌號碼編碼規則》、《地名命名、更名程序》等地方性法規文件,建立完善規范的數據標準體系,確保地名規則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3 、部門協調,把好地名地址數據標準化關口

  地名主管部門與經常性地與建設、規劃等部門保持聯系,把地名規劃納入城鄉總體發展規劃范疇,編制符合北侖區情況的地名規劃方案。地名主管部門根據國家地名法律法規和寧波市地名相關規范對現有地名數據進行整合梳理和完善,對使用門樓牌號的單位和個人,嚴格把關,禁止私自編制地名地址信息;規劃部門對新建建筑物進行規劃竣工驗收時要求建設單位必須填報已領取的門樓牌號。

  4、 數據入庫,建立高效、便民的地名信息資源共享體系。

  建立標準地名地址數據庫,各相關部門根據工作職能和建庫需要,及時向地名主管部門提供地名地址信息數據。標準地址庫建成后,地名主管部門負責地名數據庫的維護和更新,并通過政務網絡建立地名信息共享系統,實現地名成果信息資源共享。以該數據庫為支撐,積極推動地名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如開通地名信息查詢網、公共場所設置地名信息查詢觸摸屏等,使地名信息化建設成為一項服務群眾的便民工程,努力發揮地名信息化服務功能,積極推動智慧北侖的建設。

  五、 結語

  標準地名地址數據庫是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供地名公共服務的重要基礎。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的地名信息化服務,是滿足人民群眾和社會公共管理對地名服務需求最靈敏、最有效的形式,也是現代化地名管理必不可少的支持手段。地名信息化建設關系到全區公共信息服務功能,關系到“智慧北侖”建設水平,標準地名地址數據庫建設迫在眉睫。

標準調研報告2

  區農業現代化示范園區、標準化科技示范園區調研報告(3)。金威航天育種公司屬民營股分份制企業,經營靈活,在管理、運行機制方面不斷有所創新。自投為主,資助為輔的投資機制:目前已投入的1600萬元中,國家投資占5.5%,企業投資占94.5%。各負其責,成果共享的科技機制:育種公司、中國航天育種研究中心、山西農業大學三方以協議合作的形式共建航天育種項目。航天育種研究中心負責種子搭載,山西農大負責誘變機理研究、地面育種技術,公司負責搭載育種研究經費、投工、生產資料,所獲成果三方共享,榮譽權屬育種研究中心、山西農大,成果轉讓、出賣權屬育種公司。合作共建機制:水果、蔬菜、養殖項目分別與區果樹中心、蔬菜中心、畜牧局合作,三中心負責技術,公司負責投入投資。

  我區在紅棗產業發展上走“公司帶大戶,大戶促農戶”的`路子,紅棗開發大戶已達150多戶。通過大戶的園區建設推進科技示范作用的充分發揮。我區的貴仁棗園、宏大棗園、新付棗園、仙棗公司棗園在裂果防治、豐產管理、技術革新、品種培育等方面都有突破創新,被我區與晉中市聯合授予紅棗示范基地稱號,在全區、全市起到試驗示范推廣作用。北田鎮貴仁紅棗科技示范園,是晉中市紅棗裂果防治示范基地。園區經營戶王連貴科學實踐,探索出一套集施肥、打藥、噴水、疏花、疏果、防裂果為一體的棗樹豐產管理技術,極大地提高了棗樹的掛果率,特別是經過3年的潛心鉆研,防裂果技術取得了成功,調查報告《區農業現代化示范園區、標準化科技示范園區調研報告(3)》。園區建有防裂果紅棗烘干房4間。XX年棗園裂果率降到5%以下,株產達30余斤,總產達9萬余斤,收入達到30萬元以上。榆次仙棗基地,占地20xx畝,已完成投資500萬元,栽植紅棗24萬株,建苗圃地380畝,引進新品種48個。同時解決本地勞動力50余人,每年為當地群眾提供勞務收入60余萬元。該工程是一項集灘涂造地、農田改良改造,產業開發為一體的綜合性工程,被晉中市命名為“晉中市紅棗品種繁育示范園”。

  金貝植物采勸公司+基地+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以金貝植物園為種苗輸出中心帶動周邊地區經濟的發展,形成現代化管理、本地化經營的大規模苗木生產及培育體系。具體形式為公司每畝給農戶提供優質種苗900株,每年提供農戶育苗費900元/畝,農戶所種苗由金貝公司統一收購。以上方式經測算,農戶每畝每年收入為1400元,而傳統大田作物每年每畝收入僅為600元,每畝每年可以給農戶增收800元。園區正在推廣的香花槐培育項目,達產后年生產能力在320萬株,當年即可帶動農戶711戶,次年可按100—300%的速度在根繁,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畝栽香花槐100株,三年便是一面坡的效果,可大大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該園在建的四倍體刺槐苗項目,苗木自栽種后第二年起,每年每畝可生產4000公斤至5000公斤的鮮葉(包括嫩枝)飼料,以每只羊每天需要5公斤青飼料計算,一畝地的四倍體刺槐可至少提供3只羊一年的優質飼料。若按每頭牛每天需要10至15公斤青飼料計算,則可供一頭牛一年的食物。大面積營造四倍體刺槐不僅可以改善生態環境,還可用于發展畜牧業,帶動農牧民早日致富。項目達產后,年生產能力在240萬株以上,可帶動農戶240戶,種植1200畝。

標準調研報告3

  為切實加強工會標準化建設工作,更好地履行工會的各項職能,進一步探尋工會工作的基本理論和工作方法,根據市公司饒供函〔20xx〕32號《關于做好工會工作調研的通知》要求,公司工會深入基層從不同層面開展工會工作標準化建設情況以及工會工作信息化建設需求專題調研工作。在調研過程中,力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創新發展與傳統模式相結合的原則,充分征求廣大職工的意見及建議。現將調研情況匯報如下:

  一、發動職工建功立業,助力企業發展

  工會結合公司實際,本著"干什么,練什么;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制定了公司崗位大練兵實施方案和20xx年崗位練兵實施計劃,多層面多形式地在公司范圍內全面推進崗位練兵工作。如線路工區"師帶徒"開展結合崗位練兵;營銷部開展以各單位負責人為領隊的團體供電服務崗位練兵等。"以練促培、以賽促學"全面提升員工綜合素質和業務能力。深入開展班組建設工作,繼續鞏固班組建設工作成果,建立和完善常態化測評、動態化跟蹤、閉環改進的工作機制并提升工作亮點。制定職工"五小"創新活動方案,開展"五小"創新、合理化建議活動,培養職工"發現問題就是進步,解決問題就是創新"的理念,集中職工創新智慧、激發職工創新熱情。勞動競賽、技術比武、合理化建議等活動職工參與率達80%以上。

  二、深化工會維權內涵,勞動關系和諧穩定

  緊緊融入中心開展具有工會特色的宣傳教育活動。公司建立了文體骨干人才庫并實行動態管理、深入開展"三品"工程建設活動,著力實現"品質生活",對員工興趣愛好進行調研后,先后成立了攝影、書畫、籃球等十二個興趣小組,全面提升員工生活品位。工會舉辦的攝影、書畫展受到了廣大員工的好評。公司職工勞動合同簽訂率達100%。工會勞動保護監督組織健全、制度完善、措施到位,無重大安全隱患。勞動保護監督檢查員培訓率達80%以上。大力弘揚企業文化,堅持日常"送溫暖"工作,制定了職工生病住院走訪探視工作制度,做到職工生病住院第一時間看望慰問,下發了職工療休養規定,完善幫扶救助長效工作機制,隨著天氣逐漸升高,開展迎峰度夏送清涼工作。

  三、創新民主管理,基層民主進一步發展

  公司職代會按規定程序召開,職工代表提案辦結率達100%;組織職工代表深入基層就生產、班組建設、崗位大練兵等方面進行巡視檢查工作。企業重大決策和涉及職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項經職代會審議通過。及時調整廠務公開領導小組,公司制定了廠務公開工作考評辦法、廠務公開考核細則,職工滿意率達100%以上。集體合同經職代會審議通過,切實維護職工的經濟、政治、勞動、安全、衛生、文化等合法權益,維護女職工的特殊權益。

  四、增強工會組織活力,工會形象得到進一步提升

  大力加強深入基層調研工作,職工在工作生活中存在問題都會主動找工會工作人員聊天談心,切實為職工和公司構建橋梁。認真貫徹落實《企業工會工作條例》,保證工會組建率和職工入會率與職工隊伍發展壯大相適應。切實增強基層工會的活力,為有條件的供電所建立職工小家。工會組織健全、工作規范、制度完善、記錄完整、檔案完備。建立信息員隊伍,職工入會率達95%以上;工會經費按時足額上繳。

  存在問題:

  1、農電工入會問題。公司各單位農電工要求入會的愿望非常強烈,但因農電工工資走農網維護費,無法提取工會經費,故導致這個問題處于擱置狀態。

  2、崗位大練兵工作縣公司層面師資力量有限。工會在大力開展崗位練兵工作的'同時發現對基層單位和供電所的培訓單靠縣公司相關職能部門師資力量非常有限。

  3、工會工作人員過少。公司工會正式職工為二人,但工會工作涉及到班組建設、崗位練兵、離退休工作、女工工作及工會標準化建設工作等。目前的人員配制導致部分工作無法深入開展。

  在調研工作中,工會工作獲得了公司廣大干部職工的充分好評,但離上級部門的要求還有許多不足。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們將立足當前、創新發展,著力將工會工作推向新的局面。

標準調研報告4

江蘇省質量技術監督局:

  5月23日,我局分管標準化工作的副局長薛慶林同志會同標準化處召開了各轄市標準化管理人員,各區、相關行業、重點企業標準化工作人員共19人參加的標準化工作改革調研會。現將有關調研座談情況匯總如下:

  一、地方、部門及有關單位標準化工作現狀及存在問題

  大、中型國有、集體企業和部分外商獨資、合資企業及部分有一定規模的私營企業對標準化工作比較重視,工作開展得也比較好。而大多數改制后的中小私營企業標準化工作的意識不強,人員不穩定,工作比較薄弱、甚至有無標生產現象,對標準化技術基礎工作能產生效益認識不足。有些企業效益不好,就更談不上標準化工作了。有些企業標準化工作僅僅停留在制定產品標準上,如何按標準組織生產、檢驗無從談起。總而言之,近年來企業的標準化基礎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是削弱了,這也是假冒偽劣產品屢禁不止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標準化管理工作方面,有行政主管部門的企業工作要規范一點、好一點,而沒有行政主管部門的企業,由于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人手少、區鄉(鎮)無管理機構和專職管理人員,以致管理和監督的力度不夠,企業標準化工作的狀況參差不齊,發展很不平衡。下一步機構改革,政府的標準化管理工作人員特別是行政主管部門的.管理將被取消或面臨進一步裁減,如何做好標準化管理工作,是我們面臨的一個緊迫而現實的課題。就武進市而言,武進市現有正規產品(應有標準)的企業有4000多家,每個鄉100多個企業,而標準科的工作人員只有2名,如何保證管理、執法工作到位,很值得探討。常州市區范圍的郊區企業有1000多家,其他區也都有100多家,無機構管理執法也難到位,建議區、鄉要設精干機構。由于標準化法律法規相對比較滯后,再加上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標準化管理、執法人員不足,導致對企業消滅無標生產的動態管理工作難以到位,對企業執行標準的有效性和標準的實施情況監督更加乏力,現狀不容樂觀。

  二、 關于企業產品標準備案

  部分企業認為手續繁瑣,要求太高,對部分產品要進行省級備案更是不能理解。少數同志認為企業標準是企業制定的產品質量“法規”,其水平與質量如何,上有法律法規和強制性標準約束,下要通過市場的檢驗,消費者的認可,到政府備案僅僅是履行一下登記手續,政府大可不必為企業作主。

  三、 關于采標工作

  由于這完全是企業行為,要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來考慮,政府不能壓任務給企業,拔苗助長對企業沒有一點好處。另外采標確認手續要簡化,國標、行標采標和直接執行國家標準可以免于確認,因為企業已經明確承諾產品達到這些標準要求,否則就被視為不合格品。政府不必管企業如何使產品達到標準,只要管好企業違反承諾的處理就行。《標準化法》規定國家鼓勵企業采標,在這上問題上,國家鼓勵措施不力,引導作用發揮不夠,建議通過政府采購、市場準入等措施,限制非采標產品的參與,促進企業不斷提高標準水平和產品質量水平。

  四、 關于標準替代、發布、審核等問題

  在標準化管理方面,政府要為企業提供高效的服務、要解決標準發行滯后的問題,要努力提高服務能力,理順標準出版發行渠道。象專業標準國家先宣布作廢,再發布替代轉化標準,造成一段時間的“真空”,在標準化工作中造成了極大的混亂。希望管理層在決策時應慎重、盡量避免失誤。另外國家標準質量不高,錯誤頻繁,修改單太多,也極易造成混亂。建議提高國標、行標的審定、出版質量。標準化管理要解決力度和力量問題,做到有法必依,違法必究。

  五、 關于我國的標準體制

  我們認為合法的標準應包括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也就是說企業可以直接執行國際和國外先進標準。便于企業在標準化工作中直接與國際接軌。

  六、關于強制性標準

  國家制定強制性標準應該非常慎重,因為其作用相當于法律、法規。制定強制性標準相當于立法,必須廣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見,更要確保標準的制定、審查、出版質量,提高標準的嚴肅性和權威性,一個四處碰壁的標準就沒有權威性可言。同時,現行法律法規對違反強制性標準行為的處罰規定軟弱無力。建議修改《標準化法》及其實施條例。

  以上內容,僅僅是各方面所提意見和建議的簡單匯總,不當之處在所難免,謹供參考。

  特此報告。

  江蘇省常州質量技術監督局

  二0xx年五月二十四日

標準調研報告5

  摘要:法治財政建設是一個業務性綜合性較強的工作,是建設法治政府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局雖然是法治財政標準化建設示范點,但是建設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從三個方面提高財政干部法治思維、提高創建工作效率、提高法治財政建設水平。

  近年來,我局以法治財政標準化建設為目標,依法行政依法理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依法辦事意識明顯增強,財政制度建設不斷加強,財政執法水平持續提升,財政權力運行逐步規范,促進了財政職能發揮。經過全局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局連續三年獲得法治財政標準化先進單位,20xx年被評為法治財政標準化建設示范點。

  以“六五”普法為抓手,創新財政普法形式,持續推進財政普法工作。一是深化普法內容。按照規劃綱要部署,深入宣傳學習《刑法》、《民法通則》、《擔保法》等基本法律,深入宣傳《行政處罰法》、《行政許可法》、《國家賠償法》、《行政復議法》等行政法律制度,深入宣傳學習《預算法》、《政府采購法》、《會計法》、《注冊會計師法》、《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等財經法規,大力弘揚法治精神,宣傳和營造法治文化。二是突出普法重點。積極向領導干部普法,加強領導干部依法行政能力的培養;積極向財政干部尤其是基層財政干部、執法干部普法,提高財政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律手段處理事務的水平;積極向廣大財會人員普法,增強遵守財稅法規制度的自覺性。

  三是擴大普法方式。放大財政局網站宣傳功能,全天候向社會公眾宣傳財政法律法規,增強全社會對財政法規制度和財政政策的了解;繼續做優“財政講壇”,提升財政干部業務水平和法律法規運用能力;通過請進來、走出去形式,組織財政執法實務觀摩,提高普法工作的針對性、有效性;善于運用正反兩方面的`典型進行教育,以案說法,警示違法后果。

  開展依法行政依法理財工作研討和征文活動,調動執法崗位人員思考進一步做好依法行政依法理財工作的積極性,以鞏固普法活動成果。四是嚴格執行普法制度。強化領導干部學法制度,黨組中心組每年至少組織兩次學法活動,黨組成員率先垂范帶頭學習,并積極參加省、市財政部門和縣政府法制辦組織的各類法律學習培訓;落實好新錄用人員崗前法律考試制度、中層干部任職前法律考試制度,對補考仍未過關的,一律不予上崗、任職,促進財政法治建設走向規范化、科學化、常態化。五是健全普法架構。理順普法機制,縣財會教育中心負責財政普法培訓的組織、管理、培訓,各業務科室負責明確綜合培訓和業務培訓內容,形成職責分工明確、工作范圍清晰的普法培訓架構。

  近年來省廳對我局考核提出的整改建議,都集中在完善相關制度、編制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提高預算執行到位率、開展專項資金清理整合、加強績效評價工作等,這些既是法治財政建設的重點,也是我們近年來工作的薄弱點,這些整改要求固然有我縣財力因素等客觀原因,也有我們工作缺乏一定的主觀能動性,沒有進行超前思考,統籌謀劃。

  [1]國務院關于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決定

  [2]江蘇省財政廳深入推進法治財政標準化建設實施意見

標準調研報告6

  我國幅員遼闊,地理特征和氣候環境差別較大,自然災害的種類和發生頻率各不相同。在自然災害救助內容和標準上沒有統一規定,各地在自然災害救助工作中執行的標準有較大差別,因此,分地區、分災種規范自然災害救助內容和標準,是自然災害救助管理的創新課題。x區近年來在自然災害生活救助標準化、精細化、制度化和規范化建設方面的進行了有益探索和實踐。

  x區是20xx年7月撤銷原x縣而設立的新型市轄區,是地域人口規模大區——全區國土面積3424平方公里,總人口52.3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9.34萬人,耕地面積36.4萬畝,轄11個鄉鎮1個街道辦事處、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和1個城鄉統籌發展試驗區,171個行政村,19個社區居委會。20xx年地區生產總值(GDP)441億元,地方財政總收入79.7億元,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3.88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388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778元。

  x區地處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呈梯度升高,地貌類型復雜多樣,山勢走向各異,垂直高差懸殊大,暴雨洪澇、干旱、大風、冰雹、雷電、高溫熱害、低溫凍害等災害及其衍生、次生災害均有發生,是x省災害多發和重發地區之一。據《x區民政志》記載,1949-20xx年間,全區共發生較大型自然災害80次,其中暴雨洪澇災害25次、旱災10次、低溫冷凍災害2次、冰雹災害24次、滑坡泥石流災害8次、蟲災11次,據不完全統計,因災倒塌民房13346戶,因災死亡626人,因災受傷人員237人,直接經濟損失近百億元。

  20xx年以來,我區遭受多次暴雨洪澇、大風冰雹、低溫冷凍、干旱等自然災害,受災人口110萬人次,農作物受災9.8萬公頃,倒塌民房3209戶12055間,基礎設施受損嚴重,直接經濟損失近10億元。特別是20xx年“7.15”、“7.23”百年一遇的暴雨洪澇災害,全區因災倒塌民房1316戶,房屋受損15603間,緊急轉移安置人口8615人,因災死亡24人,重傷2人。道路交通、電力供水、廣電通訊等基礎設施嚴重受損,直接經濟損失4.34億元。

  (一)結合實際,探索受災人員救助標準化建設。20xx年,針對“救助對象分類尺度標準不一,把握難度較大;救助標準偏低,重點救助對象突出不明顯,政府部門政策不一;救助內容、標準及時限上細化不夠;救助能力不足,社會參與機制急需加強”等問題,x區出臺了《x區自然災害生活救助暫行辦法》。《暫行辦法》做到了三個明確:

  一是明確救助標準:即災害應急期間按每人每天15元標準救助或安排相應物資保障其基本生活,時限原則上不超過15天;遇難人員家屬撫慰金按1萬元/人的標準對家屬進行撫慰;過渡性生活救助按每人每天12元標準安排資金或物資保障其基本生活,救助時限原則上不超過3個月;倒損住房恢復重建救助分為三類,對無經濟能力、無勞動能力、無自救能力的困難戶按2.5萬元/戶的標準救助,重建住房原則上為40-60平方米磚木結構。對低保、重殘、重點優撫對象戶按1.5萬元/戶的標準救助,重建住房原則上為60-80平方米的磚木結構。對一般受災困難戶按1萬元/戶的標準救助,重建住房原則上為磚木或者磚混結構。因災損房原則上由受災農戶自己負責維修,地方政府視損失程度和家庭自救能力給予適當補助;冬令春荒救助分為兩類,一是對分散供養五保戶、低保戶、重度殘疾人戶、重點優撫對象戶、住房全倒戶,按100元/人的標準給予一次性資金或物資救助。二是對一般受災困難戶,按50元/人的標準給予一次性資金或物資救助;旱災臨時生活困難救助也分為兩類,一是對分散供養五保戶、低保戶、重度殘疾人戶、重點優撫對象戶按80元/人的標準給予一次性資金或物資救助。二是對一般困難戶,按40元/人的標準給予一次性資金或物資救助。

  二是明確資金保障。區政府根據《x省自然災害生活救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省級與區級財政按6﹕4分擔,建立了一般年景地方財政預算100萬元,遇重大自然災害隨時追加自然災害生活救助資金的財政預算制度,并安排了救災專項工作經費10萬元,同時加強自然災害物質儲備。

  三是明確發放程序。除應急救助資金和因災遇難人員家屬撫慰金外,自然災害生活救助資金要按照個人申請、村組討論、鄉鎮人民政府審核、區級審批的程序確定救助對象和救助金額,并按規定進行公開公示。救助資金實行“一本通”社會化發放到戶,確保救災資金管理使用規范、運行安全。

  (二)不斷探索,檢驗修訂救助標準。經過兩年多的實踐,我們發現有些救助對象的分類不科學、有些救助對象的救助標準偏低等問題,20xx年,按照x省民政廳救災工作精細化管理的要求,我區出臺了《x區自然災害救助精細化管理實施細則》,對災害救助有關內容進行了修訂和完善。一是明確馬受損農房維修救助標準:一般因災房屋受損,損失達20xx元以上的受災農戶,按照三無對象每戶20xx元、低保、重殘、重點優撫對象每戶1000元、一般對象每戶500元的標準救助。同時修訂了冬春和旱災臨時生活困難救助標準:冬春臨時生活困難救助和旱按照需救助情況分為三類,救助標準分別為每人240元、150元、80元。旱災臨時生活困難救助按照受旱程度分為三類對象,每人的救助標準分別為100元、70元、50元。

  (三)引入風險社會分擔機制,提高災害救助水平。《x區自然災害生活救助暫行辦法》在這幾年實施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救助標準仍然偏低,不能滿足災民的基本生活需

  求,特別是因災倒房恢復重建的補助標準偏低,救助標準與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物價消費水平不能相適應。所以我們在20xx年引入了自然災害風險社會分擔機制,配套提高救助標準,發揮保險機制在減災救災工作中的作用,切實幫助農村受災居民提高災后重建資金保障能力。20xx年5月28日,區民政局代表區政府與人保財險x支公司簽訂了《x區自然災害民生保險協議》,由__區政府出資176萬元的政策性自然災害民生保險在__省率先啟動。保險對象是區內農業戶籍人員、農村居民住房、災害風險區域內的道路橋梁。保險范圍是發生暴雨山洪、冰雹大風、地質災害等11種自然災害所造成人身傷害、房屋財產損失;保險額度是:因自然災害農村居民住房倒塌的賠償10000元/戶、住房受損的.最高賠償3000元/戶、家庭財產受損的賠償1000元/戶;因自然災害造成人員死亡的賠償30000元/人、因災致殘最高賠付30000元/人。20xx年,區政府出資192萬元,將自救災害民生保險擴展到城鎮居民,實現了城鄉統籌。

  為進一步增強災民恢復重建資金保障能力,20xx年區政府將整合資源,出資400萬元,擴面提標,對因自然災害農村居民住房倒塌的賠償提高到20000元/戶、住房受損的最高賠償6000元/戶、家庭財產受損的賠償20xx元/戶;因自然災害造成人員死亡的賠償50000元/人、因災致殘最高賠付50000元/人。

  (四)整合資源,提高特殊困難群體災后恢復重建能力

  受災人員救助屬于社會救助范疇,是社會救助的重要內容,我區成立有減災委員會(區救災工作領導小組、自然災害應急救助指揮部)、社會救助(救急難)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全區減災救災和社會救助工作,整合資源,綜合施救,區民政局建立了民政社會救助(救急難)工作統籌協商機制,整合內部資源,對受災人員綜合施救。重點對特困對象因災倒房恢復重建問題,統籌住建、扶貧、慈善及社會力量等資源,整合民政救助政策,加大臨時救助力度,采取“交鑰匙”的方式,解決特困對象恢復重建問題。

  通過近年來的自然災害生活救助工作的探索和災踐,結合x區實際,在實施自然災害生活救助標準化方面還存在以下問題。

  (一)自然災害生活救助整體標準偏低。x區暫行的救助標準雖然略高于x省級救助標準,但仍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民群眾的實際需求有一定的距離,且未能建立自然增長機制。特別是因災倒房恢復重建救助標準低于住建部門危房改造和扶貧搬遷補助標準,按災民需求和實際明顯偏低。

  (二)因災倒房救助時效性偏緩。受災戶住房倒塌后,依據政府資金管理規定,重建資金要等到年底驗收和上級救助資金到位后,才能將救助資金發放到戶。

  (三)對特殊困難受災戶的救助力度偏弱。資源整合力度不強,對于特殊困難受災戶的救助按現行標準遠不能解決其困難。

  結合受災人員救助工作實際和存在問題,建議如下:

  (一)適應新常態,加大對縣市區資金支持的力度。當前經濟發展增速放緩,縣市區級公共財政收入增幅下滑,救災支出壓力大,建議增加中央財政對地方的支持力度。

  (二)適應新背景,加大政策資金統籌整合。《社會救助暫行辦法》的出臺,將救災納入社會救助大范疇,為受災人員救助提供了有利條件,建議民政部在制定災民救助標準時,在資金來源頂層設計上,可否將住建、扶貧、殘聯等部門危房改造、扶貧搬遷等資金從社會救助大層面上予以統籌,促進災后恢復重建工作。

  (三)適應新需求,提高救助標準。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價上漲,現有的救助標準已不能滿足受災群眾的基本生活需求,建議災害應急期間生活救助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天20-25元(含大米、食用油、蔬菜、飲用水和其他生活用品),救助時限20-30天;將災害過渡性生活救助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天20-25元(含大米、食用油、蔬菜、飲用水和其他生活用品),救助時限3個月;將遇難人員家屬撫慰金救助標準提高到15000-20000元/人;將因災倒房恢復重建救助標準提高到2-3萬元/戶,因災損房維修救助資金提高到20xx-3000元/戶;將旱災臨時救助提高到100-150元/人;將冬春荒救助標準提高到200-300元/人。

  (四)適應新作為,提高救助時效性。建議民政部會商財政部,加快各級財政部門對受災人員救助資金的劃撥發放速度,增強救助時效性。

  (五)適應新形勢,提高自然災害風險分擔比例。建議中央財政支持地方政府實施自然災害民生保險,出臺相關扶持政策。

標準調研報告7

  加快推進農業標準化是當前農業生存的必然選擇近年來,隨著溫飽問題的解決,農產品開始出現低水平、結構性剩余,外銷量不斷擴大,尤其是隨著我國WTO的加入,農業標準化問題顯得日益重要和突出。然而,我區大多數農民還沒有學會采用標準化從事農業生產,甚至不懂“標準化”為何意,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在提高認識、明確重點的基礎上,盡快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抓緊進行農業標準化的普及和推廣工作,提高農產品質量,成為當前農業發展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一、什么是農業標準化農業標準化不僅是現代農業的一個顯著標志,也是經濟全球化的一種必然趨勢。

  所謂農業標準化,用一句概括的話講,就是對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各個環節均建立起科學先進、切實可行的標準,通過規范操作與嚴格監督,使其得到全面有效的實施,從而確保農產品質量和消費安全,提高農產品的信譽度和市場競爭力,實現高產、優質、高效的目的。農業標準化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一項綜合性技術基礎工作,它的核心是標準的制定與實施。現行農業標準包括國家標準、地方標準、行業標準、企業標準、國際通用標準及國別或地區標準。制定和實施各類農業標準的最終目的是解決“市場準入”問題,沒有標準化就沒有市場化。因此,執行什么樣的標準,要由市場來決定。你的產品要想進入或打入哪類市場,那么你就要在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過程中執行與該市場要求相對應的標準。

  二、推行農業標準化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當前,由于部分農民盲目追求產量的最大化,在生產過程中不注意合理施用化肥、農藥等農業投入品,致使一些農產品不同程度地受到農藥、亞銷酸鹽等有害物質的污染,降低了農產品的質量和效益,廣大消費者對農產品質量普遍抱有疑懼心理,購買熱情下降。在出口創匯方面,由于一些農產品不符合相關國家和地區的食品安全標準,屢屢引發貿易糾紛,有的不得不減少出口甚至被迫退出國際市場。

  出現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就是農業標準化工作滯后,沒有跟上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的步伐。可以說,在目前城鄉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特別是在加入WTO的新形勢下,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顯得十分突出、十分重要。

  1)適應“入世”競爭的需要。

  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在提供給人們廣闊貿易空間的同時,也給貿易帶來了磨擦,這種磨擦,主要表現為技術、標準即產品質量之爭。去年日本、韓國對我們的大蔥、禽肉等農產品實行進口設限,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可以說,在這種形勢下,如果我們不按標準化組織生產,就難以開拓國際市場。因此,我們只有按照國際標準的要求生產出大量質量過硬、市場競爭力強的農產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從而加快我區農業現代化進程。

  2)是搶占國內外市場的需要。

  隨著農業部啟動的“新世紀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的實施,全國各地都紛紛制定和出臺了一些加強農業標準化,提高農產品質量的對策措施,農業標準化工作已經在全國全面鋪開。北京、天津、上海、深圳等大城市已經建立了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其他地方也將陸續建立并實行市場準入制度。北京、天津,已經與河北省聯合簽署了“京津冀蔬菜農藥殘留檢測協作網”,達成了“華北護菜協議”,其目的之一,就是要限制農藥殘留超標的外地蔬菜進入本地市場。在這種形勢下,如果我們不痛下決心推行農業標準化,產品質量無保證,不但不能開拓和占領新市場,而且還會從已經占領的市場中被擠出來的危險,其后果不堪設想。

  3)是提高人們生活水平的需要。

  過去我國農產品長期處在短缺狀態,解決溫飽是農業面臨的最大最重要的問題。過去我們抓農業,追求的.第一目標是高產,不太考慮產品品質的好壞,因為首先需要解決的是吃飽飯的問題。現在溫飽問題解決了,農產品的品質營養、安全衛生則成為人們關注和追求的新目標,人們甚至希望多花點錢,也要買到安全、優質的農產品。也就是說,廣大消費者已對農產品安全性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要適應這種要求,實現吃好這個目標,就必須推行農業標準化。

  4)是確保人類健康的需要。

  現在我們的農產品中有相當一部分存在有害物質殘留超標的問題,有的因長期食用低劣農產品造成積累中毒,嚴重影響了人們的身體健康。許多消費者對農產品質量抱有疑懼心理,感到吃什么都不放心。20xx年xx月份,國家質檢總局與農業部聯合,從全國23個大中城市的大型蔬菜批發市場,抽查了10大類181種蔬菜,其中有86種蔬菜農藥殘留超過國家規定的最高限量,超標率占47。5,有9種蔬菜含有3種以上農藥殘留超標。也就是說,我們吃的蔬菜中,有近一半是農藥殘留超標的。這種狀況不改變,直接威脅到了人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因此,從維護我們人類健康的角度講,也必須推行農業標準化。可以說,實施農業標準化,實質上是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一場革命,絕不是錦上添花之作,而是關系到我區蔬菜、畜禽、果品等優勢產業能否生存、能否發展的關鍵措施。面對這種新形勢,我們只有以實現農業標準化為切入點和突破口,不斷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檔次,才能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三、我區農業標準化存在的問題及建議我區的農業標準化雖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尚處于起步階段,還存在許多問題亟需解決。

  1)全社會的標準化意識還不夠強。

  推行農業標準化的重要性還沒有被全社會所認識,許多農民群眾對農業標準化還不了解,按照標準化生產還沒有成為廣大農民的自覺行動。

  2)標準的制定與實施缺乏有效的組織和配套措施。

  在制訂的標準中,產中技術規范多,產前、產后和系列標準少,與國際標準接軌不夠。同時,由于缺乏有效的配套措施,還存在著標準傳遞渠道不暢,落實不到位的問題。

  3)檢測體系建設不完善。

  受重視程度、地方財力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檢測體系建設還非常薄弱,一些必要的設備、儀器、人員還沒有全部到位。

  4)市場機制不健全。

  目前,我區農產品市場還沒有建立起“市場準入”、“分區銷售”等市場約束機制,優質農產品與劣質農產品混區經營,“優質優價”政策難以體現,嚴重挫傷了農民進行標準化生產的積極性。

  四、農資市場有待于進一步規范。

  近年來,盡管我區加大了對農資市場的清理整頓力度,但農資市場秩序仍不能令人滿意,國家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殘留農藥、獸藥等農業投入品并沒有從農資市場上徹底清理出去。同時,由于缺乏相應的行業管理標準和處罰標準,使處罰有理無據,難以操作,也是影響清理工作的一個重要原因。針對這些存在的問題,結合我區農業標準化開展情況,下一步我區農業標準化生產應重點抓好以下幾點:

  1)建立健全農業質量標準體系。

  這是實施農業標準化的基礎和前提,沒有標準就談不上標準化。前段,我們制定了一些地方標準,但很不全面,標準的覆蓋面很窄,遠遠不能適應標準化生產的需要。下一步,要在現有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的基礎上,參照有關國際標準,進一步制定出從生產環境、生活過程到產品品質、加工包裝等環節的一系列標準,使農業生產的每一個環節都納入標準化管理的軌道,從而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全程標準指標體系。

  2)盡快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

  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是確保農產品質量的重要手段。要抓早字,爭主動,盡快建立健全這一體系。同時,要引導扶持龍頭企業、生產基地、農產品批發市場盡快建立質量檢測點,努力在我區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齊全、服務便捷的農產品質量檢測網絡。在檢測體系建設中,要遵循高起點、高標準的原則,從長計議,建就建好的,上就上一流的,切不可應付了事,報有臨時觀念。要在搞好檢測體系建設的基礎上,加強對質檢人員的培訓,嚴格檢驗制度,對農產品實行全程監控,確保網絡的有效運轉。

  3)進一步搞好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建設。

  農業標準化是一個新生事物,需要靠示范引導,通過示范帶動促進面上工作平衡開展。各鄉鎮都要結合本地實際,建立自己的標準化示范基地,在基地內嚴格按標準組織生產,加強監測管理,建立生產技術檔案。通過示范基地建設,讓農民一看就懂,一學就會,達到宣傳推廣農業標準化的目的。同時,要新規劃建設一批農業標準化示范園區,嚴格按照無公害農產品和綠色食品的標準要求組織生產,使示范園內的每一個產品都達到無公害產品或綠色食品的標準,把示范園真正建成農業標準化生產的樣板園。要注意發揮龍頭企業外聯市場、內聯農戶的優勢,積極幫助他們建立標準化種養基地,確保農產品質量符合進口國的標準。各級農業技術人員,要在農業標準化基地建設、農業標準化技術推廣等方面發揮主力軍作用。

  4)逐步建立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

  為激勵農民按標準化要求組織生產,充分體現農產品優質優價政策,今后要在主要農貿市場逐步設立農產品質量檢測站,對進入市場銷售的農產品進行快速抽檢,合格的允許進入市場指定的優質優價農產品專營區銷售,并逐步建立無公害農產品專營市場,樹立無公害產品的市場品牌。要通過建立無公害食品配貨中心,在超市設立專營區、專營柜等方式,逐步實行按質分攤位掛牌銷售,調動廣大農民進行標準化生產的積極性。

  5)積極組織好優質農產品的質量認證工作。

  要按照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認證辦法,積極組織好各類名牌農產品的開發、申報和認證工作,使更多的農產品進入由國家和省認證的名牌農產品范圍。同時,要抓好已經認證名牌產品的跟蹤質量管理,以保證名牌產品的信譽和權益,對未經認可擅自使用無公害、綠色食品標志的要依法查處,嚴厲打擊。

  6)加大對農資市場的清理整頓和環境污染治理力度。

  要加強對種苗、肥料特別是農藥等農業投入品的質量管理,堅持不懈地加大對農資市場的清理整頓力度,適時公布禁用和淘汰的農資品種,對查處的假冒偽劣農藥和其它違禁農資,要依法處理并予以曝光,對違反規定在蔬菜、畜禽等生產領域使用高毒、高殘留物質的,一經發現,要嚴厲查處,決不姑息。同時,加大對工業“三廢”和城市生活垃圾的治理力度,為農業標準化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

  7)大力普及農業標準化知識,提高全社會的標準化意識。

  農業標準化的實施有賴于全體生產者、經營者、服務者、消費者和組織管理者的共同參與。農業、質量技術監督等部門要按照“各負其責,層層培訓”的要求,多形式、多渠道搞好農業標準化知識培訓。要把出口標準化知識納入綠色證書工程以及基層干部培訓的范圍。通過培訓,使鄉村兩級干部、農業技術人員和廣大農民盡快掌握農業生產的標準化技術和操作規程,提高運用標準化知識的能力。各級各部門要采取多種形式,廣泛宣傳我區農業生產面臨的形勢和實施農業標準化的重要性,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要加大標準化的宣傳力度,增強全社會對實施農業標準化生產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在全社會形成人人關注標準化、自覺實施標準化的良好氛圍。

標準調研報告8

  再一次來到文西村農戶彭著榮家,彭著榮從李子樹上摘下一一個李子叫我品嘗,通過交談,了解到文西村的農戶雖大部分都已征地拆遷,但剩余的農戶大多數家里都種有李子、枇杷等果樹,當前正是這些果樹收獲的時候,如何利用農業標準化,使農民增收,讓我陷入深深的思考。

  一、農業標準化建設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

  農業標準化工作對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擴大出口、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業的健康、穩定和持續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是推動農業標準化,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有效途徑,也是質監部門目前和今后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

  一是農業標準化建設,增強農民市場觀念。通過農業標準化建設,制定發布農業地方標準,農民群眾掌握了標準,按照標準組織生產,從而提高了農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能力,也增強了農民市場觀念、市場意識。

  二是農業標準化建設,打造一批農產品品牌。農業的競爭是農產品品牌的競爭,有了品牌就有了市場準入證,通過推行農業標準化,使其獲得國家注冊商標,取得綠色食品或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打造一批農產品品牌。

  三是農業標準化建設,促進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發展。實施標準化生產,使種、養標準化基地實行規范化管理,改變農民傳統的粗放型種植觀念,追求品質和質量,依靠科技,精耕細作,及時更新品種,嚴格控制病蟲害的防治環節,通過科學管理蔬菜品質有所提高,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按照標準組織生產,促進農產品的深加工,使之成為全區經濟發展的助推器。

  四是農業標準化建設,提升農民生活質量。標準化模式下的訂單農業確保農民在生產環節能夠獲得比較穩定的收入來源。在當地黨委、政府、等部門的支持下,把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相結合,開展結對共建新農村活動,將有效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和人居環境,提高農民生活質量。

  二、當前農業標準化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經濟全球化的新形勢看,我們的農業標準化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一是對農業標準化建設重要性必要性的認識不足,由于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的影響下形成的農業經營模式的慣性作用,我區的大多數農戶和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對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工作認識不足,思想保守,零散種植,粗放經營,很難形成規模;二是標準體系不健全。目前我區還沒有制訂的農業標準,標準體系還沒有完全覆蓋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農業環境標準、質量安全標準、農業工作管理標準、農業生產操作規范還不健全,不能適應社會和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業標準的貫徹實施力度也不夠,農業無標準生產的現象較普遍;三是農業標準化和農產品生產加工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對農業的拉動作用有限;四是農業標準化建設投入不夠,農業標準化工作體系不夠完善,農業標準化基礎薄弱。

  三、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的對策建議

  “十一五”期間,黨中央、國務院提出加快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強調,實施農業標準化是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抓手,要進一步推廣農業標準化生產,積極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區建設。這既給農業標準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為推進農業標準化,深入開展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創造了良好機遇。我區農業標準化建設要站在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高度,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農產品安全,做好特色優勢農業項目的結合文章,進一步加強領導,采取有效措施,形成政府推動、企業帶動、市場拉動、農民主動“四位一體”的農業標準化建設工作新格局。

  一是政府推動。各級政府要明確抓農業標準化就是落實“用抓工業的思路抓農業”的有效手段,就是抓農業生產力的發展。要把農業標準化建設作為當前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一項緊迫任務,納入政府特別是鄉鎮政府的議事日程全面規劃。要建立健全由質監、農林、財政等相關部門參與的農業標準化工作領導機構,切實轉變監管職能,不斷加強標準體系、推廣體系、監測體系建設和宣傳培訓、試點示范以及農業投入品整治等方面的服務工作。要結合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專項經費投入,列入各級財政預算。要創新機制,在土地使用、稅費征收、銀行貸款等方面制定農業開放優惠政策,鼓勵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實現土地規模經營,使農業標準化走向社會,走向企業,走向千家萬戶。

  二是企業帶動。農業產業化企業是帶動農業標準化的關鍵。要大力發展龍頭企業,用好用活中央、市關于扶持龍頭企業的優惠政策。相關企業要不斷創新與農民多樣化的利益聯結機制,大力推行“合同”、“訂單”農業,并采用利潤返還、二次結算讓利、生產要素入股分紅等方式,形成比較穩定的產銷關系,不斷增強帶動能力。

  三是農民主動。廣大農民朋友要從農業標準化建設的先進典型中總結經驗,進行經濟效益對比,不斷增強實施農業標準化的主動性。要積極學標準、用標準,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特別是科學種田、標準養殖素質。要跳出“農業就是種糧養豬”的單一結構,告別“撒下一把種子長出菜來就能賣,端一盆飼料養出豬來就能掙錢”的簡單思維,樹立“跑田坎不如跑市場”,“學經驗不如學標準”等現代農業新理念,建設像XXXXX一樣,以生態休閑農業、觀光旅游農業為重點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農田向車間、農民向工人、農村向小城鎮的根本轉變。

標準調研報告9

  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是黨和國家對城鄉低收入群體的最大關懷,是國家“民生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解決城鄉低收入群體的基本生活,縮小貧富差距,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最低生活保障對象是按家庭人均純收入來計算評定,而在現階段城鄉群眾家庭的經濟收入和各項開支基本上是又無法測算準確的,因而在具體評定操作過程中,基本上是憑社會印象而確定,加上國家對低保對象保障標準不斷提高,各項補助不斷增加,各項政策優惠不斷加強,所以,現在的“低保”成了唐僧肉,人人都垂涎,個個都想吃,基層干部走到哪里,哪里就會有人找他要低保。所以,城鄉低保對象的評定工作成了當前城鎮農村工作的一大難題。

  在低保對象的評定程序上,現在的實施操作是由農戶提出申請,村委會按照上級指導的控制比例研究擬定后,再召開代表會評定,鄉鎮評定小組審核后,上報市低保局審批發放保障金。其間伴隨三次公示。但是,由于農戶在申請中所填收入基本上都打了折扣,村委會和村代表會也無法準確掌握農戶的經濟收入,代表在評定過程中,也因顧及鄉里鄉親,親戚朋友的關系,往往是吆喝通過,鄉鎮評審組也安排不過來時間不可能到各村擬定的低保對象家中調查,往往是照本宣科上報市局。在幾次公示過程中,當地群眾就是有意見,也因為怕得罪人而只在背后發表不平,并不愿意舉報。有的人還以低保對象確定不準確為把柄要挾村委會和社區干部要低保。這樣一來,尤其是在城鎮社區(城鎮社區無控制比例)就造成了一些不夠低保條件的居民戶也享受了低保。

  在低保評定標準上,原先規定的如家里不能有手機,不能有彩電,不能有摩托車,每月固話話費和電費不能超過多少,等一些規定都已經過時而不能適用。事實上,隨著社會整體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資文化生活的需求,現在的城鄉低保戶中,有不少的家庭都置有手機,彩電,摩托車,樓房,有個別戶甚至還有冰箱,尤其是在城鎮低保戶中,還有一些低保對象不求進取,游手好閑,心安理得,躺在低保的溫床上過日子。有些家庭,老人兒孫滿堂,但兒、媳們垂涎低保政策,能養老不養老,把老人趕在一邊,推向社會,要政府給低保。上述現象尤其是在城鎮社區比較突出,這樣一來,有不少兒孫滿堂的家庭把老人不當人,要老人來找政府,給社會造成了不好的影響。

  為了把黨和國家的低保政策落準落實,不辜負黨中央國務院制定該項政策的初衷,真正體現社會公正公平,現根據近幾年操作低保政策的實踐,對低保對象的評定提出如下建議:

  一、強化低保評定審批體系

  全國城鄉低保對象現有8000多萬人,我鎮低保對象人口也在總人口的3%以上,能否安撫好這些人的基本生活,是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工作,但絕不只是民政部門的工作。建議黨委政府進一步加強對此項工作的領導,在各級主要領導干部會議上強調此事,安排布置此項工作。

  每年城鄉低保對象評定,建議市政府專門召集一次會議,從市直各部門抽調干部(含駐村掛點干部),配合市民政局,與各鄉鎮干部一起,給各村各社區分別組配一個低保復審組,對各村各社區評報的增減對象戶尤其是新增低保戶進行上門走訪復查,在審批表的復核欄內簽出具體意見,確保評定對象和保障級別的準確性,這樣也幫村干部解了圍,從而形成低保對象評定十分嚴格、公正;吃低保不是想要就要得到的社會輿論氛圍。同時建議將納入低保或者退出低保的人口比例列入鎮村(社區)領導班子工作政績考核范圍,改變人均純收入越來越高,而低保戶越來越多的不正常現象。

  二、應重新制定城鄉低保對象評定的具體操作標準

  將低保對象圈定在因病,因學,因殘,因災禍致貧的`當地特困戶范圍內,具體劃分是:

  1、家庭主要成員處在18—60歲以內的勞動年齡段,且身體健康,下無子女讀高中大學,上無常年在一起居住生活的高齡老人或病殘老人的家庭,不在評定低保之列。

  2、置有冰箱、電腦等不是現階段生活必須的高消費用品的家庭,不在評定低保之列。

  3、主要勞力有勞不勞,經常參與打牌,下館子,游手好閑的家庭,不在評定低保之列。

  4、子女有能力提供贍養的獨居老人不在評定低保之列。

  5、老人獨居,其子女較多,但互相觀望,都不向老人提供贍養,而造成老人生活特困的,建議村(社區)應幫助尋求司法途徑解決,而不應簡單納入低保。

  6、家住丘陵平原或城鎮,沒有必要的原因而養了狗和寵物的居民戶,不在評定低保之列。

  7、屬于下列情況低收入家庭,應納入低保評定。

  (1)兒女有孩子讀高中大學,或因其他原因導致家庭困難,無能力向自己提供贍養的獨居特困老人,病殘老人。

  (2)家有共同生活、居住的高齡老人,長期病人,重等殘疾人,為社會公認的特困家庭。

  (3)家有孩子讀高中,讀大學,或者大學畢業不滿一年,為社會公認的特困家庭。

  (4)原來家庭經濟狀況一般,家人新出現癌癥等危重病住院,花去自費高額醫藥費,或出現其它重大災禍而形成被社會公認的新特困家庭。

  (5)其他能被社會認可的特殊原因,造成生活特困的家庭。

  三、評定低保對象

  原則上應將一個家庭的全體成員納入,但考慮到社會影響和社會公平,所以在具體評定時,建議應重點保障該家庭的特定對象,以免在社會上帶來負面影響。

  四、認真落實低保進退政策

  低保評審工作,總體部署是每年初進行一次,但在一年當中,情況會發生很多變化,因此在一年當中要及時做好低保對象進退工作。

  1、下列情況應及時申報從低保對象中除名。

  (1)在年中去世的低保對象應及時申報從低保對象中除名。原先是因去世人員的因素被評為低保的家庭,如因此人去世后家庭狀況出現明顯好轉的,應適時申報將該戶從低保對象中除名。

  (2)因子女畢業參加工作,或因老人去世等因素使家庭經濟狀況在當地不再特困的,應適時申報將該戶從低保對象中除名。

  (3)已達到退休年齡在領取社會養老保險金的對象,應及時申報從低保對象中除名。

  (4)因其他因素,使家庭經濟狀況在當地不再特困的低保戶,應及時申報將該戶從低保對象中除名。

  2、原來家庭經濟狀況較差的家庭,在年中因子女考上大學,家庭出現危重病人要負擔高額醫藥費,或年中

  家庭出現重大災禍,而造成的社會公認的新特困戶,應及時申報評定納入低保。

  總之,城鄉低保政策是一個惠及低收入群體的好政策,但并不是保障標準越高就越好,太高了反而會對社會產生負面作用。基層干部普遍反映,低保標準不能再漲了,相關的補助政策不能再多了。保障標準越高,相關補助項目越多,要求低保的人就越多,原來的低保戶就越是不愿意退出。工作也就越不好作。相反,根據現在需要臨時救助的對象大大增多的實際情況,建議政府應較大幅度提高社會臨時救助資金預算。

標準調研報告10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同時也是一個雞蛋生產大國。從1985年以來,我國雞蛋產量已連續25年位居世界首位,但與之不相稱的是,我國只能算一個蛋品產業的弱國。小規模大群體的產業模式仍占主導地位。目前,在我國的蛋雞生產中,超過80%的雞蛋來自不足10000只的小規模雞場和農戶散養。當前我國商品蛋雞生產的現狀主要表現為:

  1.1 原料充足、市場廣闊

  我國大部分地區特別是北方都生產玉米等能量飼料,再加上遍地油料作物副產品,基本上多數農戶都可以自行解決絕大部分的飼料原料就地轉化為雞蛋;而蛋雞作為最廉價最方便食用的動物蛋白質來源而倍受國人喜愛,具有廣闊的市場。

  1.2 進入的門檻極低

  投資多少隨意,房屋設備可以因陋就簡,加上我國農村幾千年早已形成的家家戶戶養一兩頭豬、十幾只雞的傳統習慣,使我國絕大多數農戶進入蛋雞養殖行業沒有太高的生產技術和經濟困難。

  1.3 生產條件簡陋

  由于我國以散養為主,生產條件也就因陋就簡。我國現在已經有世界上最先進的環控雞舍,但絕大部分雞舍還都是以住房稍加改造的,甚至在田間地頭隨便用磚砌一下房子或用鐵絲網圈一下就可以養雞。至于雞籠,有使用木頭自制的,也有購買單籠再加木頭支撐的,現在也慢慢有購買成套籠架的。飲水、喂料等輔助設備能省就省,清糞設備盡量不用。至于環控設備,一般每棟存欄5000只以上的會考慮安裝風機、排風扇,但多數情況下根本沒有考慮。

  1.4 生產成本低廉

  簡陋的生產設備帶來的就是低廉的`生產成本:籠位幾元甚至不足一元的設備成本使農戶養殖幾乎不用考慮折舊,這是動輒每只雞幾十上百元的規模化養殖場所無法比擬的。

  1.5 生產水平較低

  生產水平參差不齊并且總體水平低。極低的投資成本和巨大的養殖規模,雖然給我國帶來了巨大的雞蛋產量,也給我國蛋品產業帶來無盡的損失。因對設備需求極低,嚴重制約了我國養殖設備工藝發展;大小環境惡劣,使我國養殖業"惡名遠揚";混亂的免疫制度和亂用藥情況,使我國畜禽疫病高度復雜,混合感染、交叉感染情況普遍存在;粗放的管理模式,使我國蛋雞業單產低、耗料高、死淘高,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率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表 蛋雞生產性能比較

  指標 世界 中國

  母雞單產 kg 19.0~20.0 15~16

  料蛋比 2.0~2.2 2.3~2.7

  死淘率 % 3.0~6.0 7.0~16

  低水平的重復建設,使我國雞蛋供應量大且零散,商品屬性低。上世紀70年代,我國是蛋品出口大國,出口的品種中有鮮蛋、再制蛋和蛋制品,最高時期出口折鮮蛋量曾達到10萬噸以上,80年代也還保持在8萬噸左右。但是進入90年代后,我國鮮蛋產量雖然逐年飛速發展,出口量卻一直下滑,20xx年出口量僅為5.8萬噸。雞蛋市場長期存在"三多三少"問題:即普通蛋多品牌蛋少;帶殼蛋上市多深加工蛋少;雞蛋直接食用多開發利用少。

  1.6 缺乏品牌

  由于沒有品牌,只能作為初級農產品在自由市場上低價銷售;由于形不成批量,即使低價的市場也總被蛋販子控制;由于沒有自己的品牌,即使能生產出優質的雞蛋也只能是幫人打工;由于雞蛋加工比例極低,雞蛋很難保值增值;由于極低的生產門檻,我國雞蛋生產經常一擁而上又一哄而下,極易造成雞蛋價格的劇烈波動。雞蛋在我國,目前只能算一種產品,而不能算是一種商品。

  2 造成當前這種現狀的主要原因

  2.1 政府的政策導向

  為提高農民收益,在許多地區蛋雞養殖業仍被當作富民工程,紛紛建立了大量的養殖小區,使我國蛋雞養殖量逐年遞增。

  2.2 行業的特點使然

  蛋雞養殖行業具有短、平、快,上馬容易,轉產也快,市場需求量大且穩定的特點,在其他畜禽養殖出現波動的時候,買上幾百只雞苗,弄些尼龍網一圈就可以開始養雞了,轉產的成本不過一兩千元,賣掉一只豬的錢就足以完成從養豬到養雞的改變。

  3 困擾我國商品蛋雞生產的主要問題

  3.1 本土品種資源匱乏,高度依賴進口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雞蛋生產國,蛋雞的育種水平不僅代表了國內家禽育種企業的競爭實力,而且直接影響到國內蛋雞生產的發展。但是,我國的蛋雞育種水平進入90年代以后一直走下坡路,國內的蛋雞原種雞場數逐年下降,有的公司根本不能開展正常的育種工作。目前,國內除了華都系列、新楊系列、農大褐等少數幾個品種以外,進口蛋雞品種占據了我國絕大部分種雞生產。

  3.2 疫情復雜,難防難治

  混亂的生產條件和大量抗生素的非法使用,大量混合感染、交叉感染的存在,使我國蛋雞疫病非常復雜,病毒病菌耐藥性強,難防難治。

  3.3 產量過剩,蛋雞難賣

  大量小規模養殖和散養,使我國雞蛋價格長期低迷,農戶離市場很遠,蛋價長期被蛋販子把持,即使蛋價上漲,農戶也難以從中受益。

  3.4 用地規劃、環保檢查等手續越來越嚴格,影響了標準化養殖場的發展

  對小型散養來說,是無所謂規劃、環保手續的,由于其造成的污染是千家萬戶共同造成的,難以找到處罰主體。但對規模化、標準化養殖,污染問題、規劃問題等越來越無法規避。

  4 我國商品蛋雞發展的方向

  轉變思想觀念,變革飼養模式走標準化、規模化、生態化之路是我國蛋雞發展的方向;產品層面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在營銷層面由產品銷售向品牌營銷轉變;在管理層面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細化管理轉變。

  我國著名的商品蛋雞養殖企業--**公司就是這種變革的先行者和探索者,通過這種模式,在短短的8年時間里占盡天時、地利、人和,取得了巨大的發展和初步的成功,一舉占據了**80%高端品牌市場份額,為我國蛋品產業發展創造了一條新路。

  5 規模化蛋雞養殖需要關注的幾個重點問題

  5.1 建設完善的質量保證體系和相關認證

  由于我國蛋雞產業目前仍處于發展初期,很多人魚目混珠,用普通雞蛋冒充綠色雞蛋、有機雞蛋,因此企業通過一些必要的質量保證體系和相關認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擴大市場份額。如haccp國際食品安全管理體系、iso9001國際標準質量體系、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以及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的綠色食品認證和農業部全國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等,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強化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

  5.2 依據國際常用標準,對蛋品進行分級銷售

  目前我國對蛋品還沒有很好的分級標準,但我們可以參照一些國際常用分級標準,對產品進行分級,以提高產品附加值。如**就嚴格遵守國際分級標準,為消費者提供國際水平的優質蛋品,更將雞蛋按重量分為xxl、xl、l、m號,滿足不同消費者的不同偏好。

  5.3 注重環境保護和社會責任,從環保中增加受益

  注重環保已經成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因此更需要我們從立項開始就充分關注環保。**在環保方面給我國蛋雞產業樹立了一個榜樣。

  **自項目規劃初期就將環境問題納入綜合考慮范疇,盡可能解決項目中存在的污染問題,通過采用干清糞工藝代替畜牧場常用的水沖糞工藝,避免大量廢水的產生。利用雞糞和污水生產沼氣并發電,從而實現了固態和液態廢棄物的零排放,已通過世界銀行國際金融公司(ifc)對項目的環保評估。

  蛋雞場的建設,不可能離開與周邊群眾的交流。因此**非常注重社會責任,讓周邊群眾也從企業發展中受益。除了為村民提供就業機會外,**還利用沼氣發電工程為周邊提供清潔能源、沼液和沼渣作為有機肥用于周邊農田,幫助附近發展了萬畝有機蔬菜和水果生產,幫助農戶發展綠色玉米種植并回收綠色玉米作為飼料原料,從而實現了一條集"生態養殖-食品加工-清潔能源-有機肥料-有機種植-訂單農業-生態養殖"于一體的循環經濟體系。

  5.4 適度發展動物福利

  動物福利條件的改善,可以提升產品質量和品牌檔次,因此有必要在適度的前提下盡量予以改善。

  總之,變革我國目前"小規模大群體"的飼養模式,轉變產品與市場營銷觀念,走蛋雞生產標準化規模化生態化之路是我國蛋雞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標準調研報告11

  一、頁面設置

  1.紙張大小為A4;

  2.頁邊距:上下為25mm,左右為28mm。

  二、論文題目

  1.論文標題為黑體小二加粗居中;

  2.副標題為黑體三號居右。

  三、摘要

  1.中文“摘要”一詞為黑體三號加粗居中;中文摘要內容為仿宋

  _GB2312 四號,行間距為固定值28 磅;

  2.英文“摘要”一詞為Times New Roman 三號加粗居中;英文摘要內容 為TimesNew Roman 四號,行間距為固定值28磅;

  3.中文“關鍵詞”一詞為仿宋_GB2312 四號加粗;關鍵詞內容為仿宋_GB2312 四號,行間距為固定值 28 磅,每個關鍵詞之間空2 個中文字符;

  4.英文“關鍵詞”一詞為 Times New Roman 四號加粗;關鍵詞內容為Times NewRoman 四號,行間距為固定值 28磅,每個關鍵詞之間空2 個 中文字符;

  5.摘要段前段后行間距設為“0”行,左右縮進設為“0”字符;

  6.摘要在目錄之前。

  四、目錄

  1.“目錄”一詞為黑體三號加粗居中;

  2.目錄內容為仿宋_GB2312 四號,行間距為固定值 28磅,段前段后 間距設為“0”行;

  3.目錄內容顯示到三級標題(包含“參考文獻”)。

  五、正文

  1.行間距為固定值28 磅,段前段后間距設為“0”行,左右縮進設為“0” 字符;

  2.一級標題為黑體三號加粗居中;

  3.二級標題為黑體小三居左;

  4.三級標題為黑體四號居左;

  5.正文為仿宋_GB2312 四號,首行縮進 2字符,段前段后間距設為“0” 行,左右縮進設為“0”字符;

  6.表格字體為仿宋_GB2312 小四,標題為仿宋_GB2312 小四加粗居 中。

  六、參考文獻

  1.參考文獻須作為一級標題包含到目錄中;

  2.參考文獻須以角標形式在正文中標注,所標序號要與參考文獻序號一致;

  3.“參考文獻”一詞為黑體三號加粗居中;

  4.中文參考文獻為宋體,行間距為固定值28 磅;

  5.英文參考文獻為宋體,行間距為固定值28 磅。

  七、補充說明

  1.調研報告(論文)的序言部分要求包括但不限于調研背景、研究范圍、調查內容、研究方法和步驟等;

  2.調研問卷、訪談提綱等材料可附于調研報告中,但篇幅不得超過調研報告(論文)全文的20%;

  3.鼓勵查閱、引用相關參考文獻,但篇幅不得超過調研報告(論文)全文的20%;

  一、實踐活動的基本情況

  (一)實踐活動的背景

  (500字以內)

  (二)活動的意義和目的`

  (200 字以內)

  二、實踐活動的主要內容

  (一)活動安排:活動內容、時間、地點

  (300字以內)

  (二)實施地域、受益對象(數量、群體等)

  (200字以內)

  (三)活動主要內容

  (800字以內)

  (四)活動解決的問題與社會效益

  (500 字以內)

  三、實踐活動的個人感受和體會

  (500字以內)

標準調研報告12

  一、項目目標

  本項目旨在通過中央財政資金扶持,開展農民合作社貸款擔保保費補助試點,支持試點地區農業擔保機構對農民合作社提供擔保服務,擴大對農民合作社擔保業務,創新財政資金支農方式,撬動更多金融資本、社會資本投向合作社,探索解決合作社融資難題的新路子,改善合作社融資環境,不斷增強農民合作社的引領帶動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

  二、項目內容

  本項目20xx年主要選擇農民合作社發展條件較好、有一定農業擔保業務基礎的省份作為試點地區,開展農民合作社貸款擔保保費補助試點,鼓勵試點地區省級或地市級農業擔保機構為農民合作社提供低費率擔保服務。

  三、實施區域

  本項目20xx年選擇吉林、福建、江西、湖南、重慶等5省市作為試點地區,在試點地區范圍內實施。

  四、資金使用方向

  本項目資金使用方向為試點地區列為補助對象的農業擔保機構,在不提高其他費用標準的前提下,對其擔保費率低于銀行同期貸款基準利率50%左右的農民合作社擔保業務給予補助,補助比例不超過銀行同期貸款基準利率50%與實際擔保費率之差。

  五、申報條件和數量

  (一)申報條件

  申報本項目的農業擔保機構應當符合以下條件:

  1.依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設立和經營,具有獨立企業法人資格,取得融資性擔保機構經營許可證;

  2.經營擔保業務1年及以上,無不良信用記錄;

  3.對農民合作社平均年擔保費率不超過銀行同期貸款基準利率的50%;

  4.內部管理制度健全,運作規范,按規定提取準備金,并及時向省級農民合作社主管部門報送為農民合作社擔保的有關報告;

  5.近年來沒有因財政、財務或其他違法、違規行為受到監管部門的處理處罰。

  (二)申報數量

  試點地區申報項目數量各1個,不得超過限額。每個試點地區申報項目資金220萬元左右。

  六、申報程序

  (一)省級農民合作社主管部門會同財務部門根據本指南要求,組織指導本地區申報工作。

  (二)省級或地市級擔保機構根據本指南要求報送項目申報書(格式附后),同時提供下列資料的復印件:

  1.營業執照及章程;

  2.經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會計報表和審計報告。

  (三)省級農民合作社主管部門根據本指南申報要求,組織指導擔保機構編制申報書,在農業財政項目管理系統中完成電子申報,并將申報文件以財(計財)字文件(一式3份)報送農業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審核。

  七、項目單位確定方式

  省級農民合作社主管部門負責對項目單位進行初審和申報工作,農業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組織專家評審,審核確定項目單位。

  八、有關要求

  (一)省級農民合作社主管部門負責對擔保試點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在擔保機構業務信息報送工作基礎上,建立項目資金使用跟蹤問效機制。省級合作社主管部門要對本省份合作社貸款需求進行摸底調查,篩選發展層次較高、經營效益較好、輻射帶動能力較強、信用狀況良好的合作社,以名單制形式推薦給承擔試點的擔保機構。試點省市要充分發揮省級農民合作社聯合會的作用,依托聯合會溝通協調擔保機構,加強服務和指導。擔保機構對納入名單的合作社可以集中進行貸款擔保,要按財務規定妥善保存有關原始票據及憑證備查,自覺接受并積極配合同級及上級農民合作社主管部門的專項檢查。

  (二)省級農民合作社主管部門要按照附件的統一格式,報送紙質文件和電子文檔。

  通訊地址:北京市朝陽區農展南里11號

  農業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專業合作處

  附件5—1

  農業標準化實施示范

  (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項目申報書

  項目任務:

  項目單位:

  通訊地址:

  郵政編碼:

  聯系電話:

  聯系人:

  主管部門(單位):

  通訊地址:

  郵政編碼:

  聯系電話:

  聯系人:

  填制日期:

標準調研報告13

  調研報告是調查研究結果的體現,是“十月懷胎”、“一朝分娩”的產物。一次調研活動成功與否,調研報告是關鍵的一環。一篇好的調研報告,是作者綜合能力的反映,也是調研取得成功的重要標志。

  一、調研報告的標準

  調研報告是指對某一情況、某一事件、某一經驗或,經過在實踐中對其客觀實際情況的調查了解,將調查了解到的全部情況和材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揭示出本質,尋找出規律,總結出經驗,最后以書面形式陳述出來。調研報告不同于一般的公文,它既要有詳盡的、令人信服的基本情況,又要有透過現象看本質的原因分析,更要有符合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操作性強的對策、建議。具體講就是:情況全面,客觀準確;觀點明確,分析透徹;層次分明,語言簡練;符合實際,操作性強。

  一篇好的調研報告,應有強烈的針對性、事實的具體性和報告的科學性,并做到有觀點、有思路、有對策。有觀點,即觀點新穎正確,且材料和觀點相統一。有觀點無材料,有材料無觀點,或觀點與材料相背謬的情況是不允許的。調研報告中所使用的材料,應服從、服務于觀點,不能游離于觀點而獨立存在。有思路,即在分析問題時脈絡分明,邏輯嚴密,因果自然。有對策,就是有解決問題的辦法。從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角度來看,沒有對策的調查研究,是徒勞無益的;沒有對策的調研報告,只是一紙空文。歷史上著名的《隆中對》,集中展現了諸葛亮對當時政局的看法,并且針對劉備集團無根據地的'處境提出了具有遠見卓識的戰略方針,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對策論。

  一篇好的調研報告,不但能夠總結經驗、發現問題,而且能夠為領導決策提供依據,對實際工作產生積極的指導作用。領導重要批示是衡量調研報告優劣的重要標志,但不是唯一尺度。

  二、調研報告的格式

  黨政機關調研報告的格式已約定俗成,一般由標題、署名、提要、前言、正文、結尾六部分構成。篇幅一般不超過4000字。

  1.標題

  調研報告的標題類似于新聞專訪的標題,樣式繁多,但無論是何種形式,總要以全部或不同的側面體現作者的寫作意圖、文章的主旨。通常情況下一篇調研報告的標題可以有兩種寫法。

  (1)規范化標題格式。基本格式如《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在北戴河區農村全面開展衛生文化等公共事業建設的調研報告》、《關于廊坊市強力推進軟環境建設的調研報告》、《商業保險參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的調查》等。

  (2)自由式標題。包括陳述式、提問式和正副標題結合式三種。陳述式如《我省新興中等城市建設與發展呈現十大特點》;提問式如《向武漢國際雜技節學點什么?》;正副標題結合式如《打造投資興業的“一方樂土”——對邯鄲市優化發展軟環境的調查與思考》,正題陳述調查報告的主要結論或提出中心問題,副題標明調查的對象、范圍、問題。

  (3)標題的擬定。標題是文章的“眼睛”,是立意、謀篇的綱領,是讀者入文的向導,要力求簡潔、醒目、生動。一是用比喻擬題。如《為傳統農業插上現代化“翅膀”》、《讓“朝陽產業”魅力四射》、《“5a”助力,“明珠”添彩》等。二是用夸張擬題。如《撐起更大一片天》、《“合作”起來天地寬》等。三是用設問反問擬題。如《我省青縣“村治模式”何以引起廣泛關注》、《國家級貧困縣招商引資靠什么》等。四是用對偶擬題。如《在“早”字上下功夫,在“好”字上作文章》等。五是用語氣擬題。如《重視扶持河北文化品牌刻不容緩》、《我省房地產市場振興任重道遠,擴大投資和消費仍是當務之急》等。六是用數字擬題。如《我省房地產發展凸顯六大問題》、《“八項措施”保障失地農民利益》等。七是用詩文擬題。如《風正一帆懸》、《不信春風喚不回》等。八是用詞組擬題。如《創新?架橋?挖潛》、《普法?化訪?嚴打?調解》等。

  2.署名

  標題下面署名,寫出調查單位或作者個人姓名、所在工作單位。也可以署名“×××課題組”,課題組成員名字可在文章后面注明。

  3.提要

  調研報告一般不寫提要,但由于省委省政府及其部門工作的特殊性,調研報告也可以通過提要讓領導馬上了解報告內容,節省閱讀時間。美國總統克林頓的辦公室主任麥琪?威廉姆斯,每天早晨上班第一件事,就是向克林頓報告全世界和美國的形勢,就只用一張a4紙。調研報告提要是報告全文的縮影,要以極經濟的筆墨,勾畫出全文的整體面目;提出主要論點、揭示調研成果、簡要敘述全文的框架結構。提要可只簡要地敘述成果(數據、看法、意見、結論等),對調研手段、方法、過程等均可不涉及。文字篇幅一般控制在300字以內為好。

  4.前言

  前言是調研,報告的開頭部分,要精煉概括,直切主題。共有幾種寫法:第一種是寫明調研的起因或目的、時間和地點、對象或范圍、經過與方法,以及人員組成等調查本身的情況,從中引出中心問題或基本結論來;第二種是寫明調研對象的歷史背景、大致發展經過、現實狀況、主要成績、突出問題等基本情況,進而提出中心問題或主要觀點來;第三種是開門見山,直接概括出調研的結果,如肯定做法、指出問題、提示影響、說明中心內容等。

  5.主體

  主體是調研報告的核心部分。是前言的引申展開,是結論的根據所在。

  (1)主體內容。一般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調查到的事實情況,包括事情產生的前因后果、發展經過、具體做法等(基本情況);二是研究、分析事實材料所揭示的事物本質及其特點、規律(思考啟示);三是提出具體建議或應采取的一些具體措施(對策建議)。主體部分內容豐富,結構安排力求條理清晰、簡潔明快。

  (2)主體結構。一是根據邏輯關系安排結構,如:縱式結構、橫式結構、縱橫式結構。這三種結構,以縱橫式結構最常為人們采用。二是按照內容安排結構,如:“情況——成果——問題——建議”式結構,多用于反映基本情況的調研報告;“成果——具體做法——經驗”式結構,多用于介紹經驗的調研報告;“問題——原因——意見或建議”式結構,多用于揭露問題的調研報告;“事件過程——事件性質結論——處理意見”式結構,多用于揭示案件是非的調研報告。

  典型經驗的調研報告的正文主要內容有:①用成績說話,要在工作的項目、規模、效益等方面用統計材料說明工作所取得的成績,達到令人信服的目的;②介紹取得成功的經驗、做法,選準工作取得成效的根本經驗,從方法、過程、措施、步驟等方面進行陳述,并用工作的實績加以具體的說明介紹;③分析優越性,總結先進工作所帶來的各種效益和成功經驗的先進性所在。

  揭露問題的調研報告的正文主要內容有:①存在的問題,要用數字和具體事實說明問題的嚴重程度、所造成的后果以及損失的程度,以準確把握問題的性質。這部分屬于基本情況介紹;②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這是反映問題的關鍵環節。因此,原因分析要抓準,就問題找原因,分清主客觀原因,辨別人為因素與外在因素,便于采取相應的改進措施,使問題盡快得到糾正和解決;③提出改進建議,針對問題、針對調查對象的實際情況,提出具體可行的改進建議或措施,建議應符合上級要求和客觀實際,針對性強,切實可行,具體實施部門及相關部門的責任明確,對調查對象有參考利用的價值。

  6.結尾

  結尾也叫結論。調研報告可以有結尾部分也可以不寫結尾部分。

  一般而言,有四種情況需要寫結尾:一是主體報告情況,介紹經驗,需要結論;二是主體中沒有提到的問題、希望、要求、建議等,需在結尾中提及;三是附帶說明有關情況,如調查過程中遇到的一些情況,主體中沒有提及,需在末尾加以說明;四是有附帶材料需要加以說明的,如一些典型材料、專題報告、統計圖表等。無論采用哪種形式,都必須簡潔有力,切忌拖泥帶水,畫蛇添足。

  調研報告初稿形成后,組織有關人員進行討論,根據討論情況進一步修改完善、定稿。調研報告形成后,可根據需要征求被調查者或有關方面領導的意見。對全局性、戰略性、決策性、技術性的問題,可邀請有關方面專家、學者進行咨詢、論證,對調研報告進行修改,進一步充實、完善。調研報告成稿后,呈報有關領導審閱,按領導要求再做進一步的調查研究、分析、修改完善。

  我們要求調研報告要有時效性、要快,但同時強調不要輕易出手,“懷胎十月”才能養育健康的“嬰兒”。《河北發展》編輯部在實踐中摸索出了“三零”目標,即:讓每項工作零缺陷,讓每期刊物零失誤,讓每個人心中零遺憾。很多機關辦公室的同志把它抄錄改寫作為準則,我感到它對于我們寫調研報告同樣有啟示意義。

標準調研報告14

  xxxx年,我鎮政務公開工作在區委、政府的領導下,認真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以公正便民為基本要求,切實推行了政務信息公開工作,加強了對行政權力的民主監督,方便了群眾辦事,在保障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社會經濟發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按照區委、區政府的要求,現將我鎮開展政務公開標準化調研工作自查總結報告如下:

  一、加強和完善領導機制'

  1、我鎮在工作中,強化“一把手掛帥、責任到部門、落實到個人”的工作機制,形成縱到底、橫到邊、上下聯動、整體推進的工作體系,成立了政務信息公開工作領導小組,以黨委副書記、鎮長李水和為組長,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劉剛為副組長,各主管部門主任為成員,下設辦公室,負責政務公開的具體事務。

  2、通過建立健全政務信息公開首問首辦責任制度、保密審查、檢查評議、責任追究等制度,促進政務信息公開工作走上公開化、制度化、規范化的軌道。

  二、規范內容,提高政務信息公開質量

  1、根據區信息辦公室的要求,對政務信息公開的`范圍、政務信息公開的內容、政務信息公開的形式、政務信息公開的制度等作了進一步的明確。按照組織健全、制度嚴密、標準統一、運作規范的要求,做好政務信息公開內容的補充以及已公開內容的刪補。

  2、公開的時間更加及時。針對公開項目的不同情況,確定公開時間,做到常規性工作定期公開,臨時性工作隨時公開,固定性工作長期公開。

  3、公開重點更加突出。堅持把群眾最關心、最需要了解的事項公開作為政務信息公開的重點,從信息公開、電子政務和便民服務三個方面入手,加大推行政務公開的力度。

  三、運用載體,完善政務信息公開形式

  在進一步通過政府信息網后臺,不斷完善公開形式的基礎上,按照便利、實用、有效的原則,認真創建新載體、新形式,使政務信息公開的形式呈現靈活多樣性。一是對重大活動和重要工作,及時向新聞媒體通報,開展系列宣傳和專題宣傳,讓人民群眾了解、關注和支持;二是通過窗口公示、電子政務等平臺,提高發展和改革工作的透明度,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

  四、全年完成政務公開信息情況

  xxxx年至xxxx年x月初,完成政務公開信息xx條(其中:信息公開方案x條,財政預算決算x條,便民服務x條,重要會議x條,工作動態xx條,報告x條,統計數據x條,執法監督x條);全期共發布信息xx條,公開信息xx條;信息報送xx條(政務內網與政務外網),政務外網錄用xx條。

  五、存在的不足與對策建議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鎮政務信息公開工作中也存在的一些不足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思想認識不到位。二是工作開展落實不夠。工作進展遲緩,公開成效不明顯。三是監督機制還有待于進一步健全、監督力度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在今后工作中,我們要努力做好兩個方面的事:一是進一步完善工作機制。明確文件公開的業務流程,建立覆蓋各單位和行業管理機構的政府信息公開信息網絡,定期開展業務培訓,統一思想,明確任務。進一步優化網絡,加快傳遞速度,完善考核機制,為政府信息公開提供基礎性保障。二是不斷擴大信息覆蓋面性,增強信息分類的系統性、科學性,提高信息公開服務的便民性,對公眾需求量大、普遍關注的政府信息進行集中梳理,豐富與群眾息息相關的信息的公開范圍,整合資源,公開更多的服務類信息。

標準調研報告15

  20xx年以來,**全面實施生豬養殖標準化建設,在區域化布局、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等方面得到了長足發展,成為農業結構調整中規模較大、產業結構完整、助農增收明顯的產業。但是,在生豬養殖標準化程建設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影響著進一步發展。在認真分析了**生豬養殖標準化建設現狀和存在問題后,提出對策,以供參考。

  1 生豬養殖標準化建設的背景

  轉變生豬生產方式是健康養殖和提高養殖效益的必然要求。20xx年10月,**畜牧局組織人員對全縣生豬產業發展情況進行調研,據調研結果顯示:農村散養受農村留守人口減少,外出務工人員增多;飼料(原料)價格上漲,導致養豬成本增加,農戶養豬利潤空間越來越小;加之近年來,全縣雖清凈無疫,但受到周邊地區豬ii型鏈球菌病、牲畜口蹄疫、無名高燒等疫情諸多因素的影響,農民養豬積極性受挫。農村散養農戶生豬飼養觀念發生根本性改變,生豬飼養量直線下滑。大戶養殖在未推行標準化規模養殖以前,雖在養殖數量上有所增加,但養殖場建設存在防疫設施不完善、管理不規范、人畜混居、污染嚴重、效益低下、抗風險能力差等諸方面缺點,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生豬產業的發展。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生豬數量和質量要求越來越高,農村散養難以供給社會生活的需要,推行規模養殖,轉變生產方式成為破解難題的最佳辦法。生豬養殖標準化、規模化、科學化、健康養殖成為畜牧業發展的必然要求。

  2 推進標準化體系建設的主要做法

  2.1 抓組織保障,推動生豬產業從傳統產業向現代畜牧業轉變,實現助農增收致富。生豬產業是我縣農村的傳統和骨干產業,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生豬產業的發展,確立了“一體兩翼”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思路。縣委常委會、縣政府常務會專題研究國家級生豬養殖標準化示范區創建工作,下發了《關于加快生豬產業化工程建設的意見》、《關于創建國家級生豬養殖標準化示范區的意見》等文件,成立了以分管農業的縣級領導為組長,畜牧、質監、財政、環保等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創建國家級生豬養殖標準化示范區項目領導小組,并專門召開創建工作動員部署會議,與19個鎮簽訂生豬產業發展目標責任書,嚴格目標考核。各鎮各相關部門也成立了相應的工作機構,做到了機構、人員、經費、責任、措施“五落實”。 全縣生豬產業發展工作體系進一步健全,形成了上下聯動、部門配合、齊抓共管、農戶響應的'工作局面。

  2.2 抓政策引導,推動生豬產業從零星養殖向標準化規模化養殖轉變,實現規模豬場硬件建設標準化。為進一步加快實施“勞畜富民”的發展戰略,推進我縣生豬產業升級換代,促進農民增收,縣政府出臺了配套政策措施,在生豬規模養殖戶用地、取水、用電、融資、圈舍建設、引種等給予5-80萬元的補助,引領農戶走向標準化生產。一是根據國家中小型豬場建設標準制定了《**生豬規模養殖設計規范》,從20xx年起,全縣新建的規模養殖場都按設計規范執行。二是打造321國道、瀘榮路、縣道萬得路沿線等12個生豬產業基地鎮。三是按照農業部“八統一”要求,本著相對集中原則,已建成得勝仁和村等10個生豬生態養殖小區。

  2.3 抓科技推廣,推動生豬產業從數量型向量質并重型轉變,實現良種繁育體系標準化和規模豬場飼養管理標準化。一是品種優良化。大力推廣豬人工授精繁殖技術,加快良種豬繁育體系建設,加速生豬品種更新。二是生豬養殖技術標準化。以創建國家級生豬養殖標準化示范區為載體,制訂了圈舍建設、飼養管理養殖技術規范,加大培訓力度,改善養殖環境,嚴格飼料、獸藥等投入品的管理,加快推進生豬標準化養殖。三是發展生態化。引進生物墊料零排放養殖技術,整治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率先在興旺牧業養殖公司和利泰農養殖公司建立起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四是資源循環再利用。推廣“豬-沼-果(菜)”等生態養殖模式,促進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實現“雙贏”。五是加強與“川農”、“西南大學”、“省畜科院”等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合作,共同建設生豬產業的科研基地,構筑**優質生豬養殖標準化的技術支撐體系。目前,天泉牧業有限公司成功引進世界先進的“智能化母豬飼養管理系統”,成為中國第二家、西南地區第一家擁有這一系統的生豬養殖場。

  2.4 抓龍頭帶動,推動生豬產業從分散經營向產業化經營轉變,實現標準化養殖場的示范帶動作用。近年來,縣委、縣政府把培育做大生豬標準化養殖作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舉措。一是以瀘州泰鋒陽業農貿有限公司興建的pic祖代種豬場為龍頭,實現了生豬品種標準化。二是以**優質仔豬產業化開發總會為龍頭,建立了“公司/協會(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商品仔豬產業化經營模式,對外銷生豬統一佩戴 “蜀龍”牌商標,帶動生豬產業的快速發展。三是以**吉龍食品有限公司為龍頭,建立了“公司+基地+養殖場”的生豬產業化經營模式,開發的“世尊牌”豬肉系列產品80余種,產品遠銷俄羅斯、日本、東南亞等國家,解決了養殖戶的后顧之憂,提升了養殖戶的積極性。

  2.5 抓防疫防控,推動生豬產業從以控為主向防控結合轉變,實現生豬產品質量安全可靠。一是繼續加強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建設,強化基礎免疫,制定和完善管理制度和各類技術規范,并符合wto和sps(動植物衛生協議)有關原則,做到建立一片,凈化一片,鞏固一片。二是新建飼料營養成分常規分析室,提高了對飼料的檢測能力。三是縣上成立以縣食安辦牽頭,畜牧、工商、質監等部門參與的畜產品質量監管機構,加強了對飼料、獸藥等投入品的監管力度。四是建立了全縣畜禽養殖檔案和畜產品質量追溯制度,統一全縣耳標編排,并對全縣的規模養殖場的飼養品種、規模、投入品的使用等進行詳細記錄。

  3 生豬養殖標準化建設取得的成效

  經過多年的生豬養殖標準化發展建設,以生豬為主的畜牧業,在農業農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

  3.1 生豬產值大幅提升,農民收入增加明顯。從20xx年末到20xx年末,畜牧業產值從13.5億元增加到24.6億元,提高了11.1億元,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從50%提高到58%;生豬出欄從80萬頭增加到115萬頭,提高了35萬頭;外銷仔豬從90萬頭增加到112萬頭,提高了22萬頭,外銷量位居全省第一;農民人均牧業收入從398元增加到1237元,提高了839元;農民生豬養殖人均增收從90元/年增加到400元/年,提高了310元/年,農民增收明顯。

  3.2 生豬標準化養殖快速發展,規模效益明顯。20xx年生豬養殖專業戶5000余戶,年出欄50頭以上的規模豬場2356個,未建有生豬養殖小區和年出欄萬頭規模的豬場。而到20xx年底全縣已發展生豬養殖專業戶9000余戶,比20xx年增加4000余戶;年出欄50頭以上的規模豬場4361個,比20xx年增加20xx戶,其中年出欄萬頭以上的大中型標準化豬場10個,年出來6000頭的標準化養殖小區10個。年出欄50頭以上的規模養殖出欄量占全縣生豬出欄總量的40.8%,高出全省5.8個百分點。

  3.3 生豬良種率大幅提升,生豬品質更有保障。20xx年末到20xx年末,全縣pic 父母代母豬從200頭增加到1.2萬頭,增加了1.98萬頭,pic能繁母豬總量占全縣能繁母豬的10%。生豬標準化人工授精從1萬頭增加到目前的6萬頭,生豬標準化人工授精率已達70%,比20xx年末提高了55%。全縣生豬良種率從40%增加到70%,提高了30%。生豬良種率的大幅提升,有力保障了生豬品質的提高,增加了養殖效益。

  4 生豬養殖標準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在看到取得成績的同時,可清醒地看到,我縣生豬養殖標準化建設中還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全縣產、加、銷一體化畜牧龍頭企業少,帶動力不強。二是宣傳不夠,氛圍不濃,不論在交通要道,還是在規模養殖場,缺乏生豬產業發展宣傳標識。三是產業化鏈條結合不緊,還存在脫鏈現象,在基地(農戶)—龍頭企業或協會之間還沒有真正形成利益共同體,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弱。四是養殖業主現代畜牧業意識不夠強。五是項目發展資金短缺,**自從被確定為擴權強縣試點縣后,市財政取消對我縣生豬發展的資金扶持。六是生豬飼養方式和飼養技術比較落后。七是生豬防疫體系不夠健全。

  5 下步發展打算

  堅持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現代畜牧業發展,以農民增收、企業增效、產業增值為目標,以機制創新、科技創新、品牌創新為動力,加快養殖方式、資源利用方式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著力提高畜牧業良種化、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水平,切實保障動物衛生安全和畜產品質量安全,推動畜牧業率先在農業中實現現代化。到20xx年,全縣出欄生豬135萬頭,外銷仔豬115萬頭,生豬規模養殖比重達到60%,生豬良種面達到80以上。把我縣建設為國家級生豬標準化養殖示范區、國家優質商品豬戰略保障基地、國家出口豬肉質量安全示范區、四川省精品農業優質生豬養殖標準化示范區和全省40個現代畜牧業重點縣之一,實現畜牧大縣向畜牧經濟強縣跨越。

  5.1 抓好規劃,建設生豬生產產業帶。現代畜牧業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規劃先行,有序推進。縣、鎮要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把現代畜牧業建設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明確建設的思路、目標、重點和工作措施。一是以321國道和瀘榮線沿線為重點,建立生豬標準化養殖產業帶,繼續支持飼養50頭以上pic父母代種豬且年出欄500頭以上pic商品豬規模化豬場的發展,全力推進國家級生豬標準化養殖示范區建設。二是以喻寺、方洞、嘉明、玄灘、石橋、毗盧、奇峰、云錦、立石、百和、得勝、福集等12個鎮為商品仔豬開發生產帶。三是以牛灘、潮河、天興、云龍、兆雅、海潮、太伏7個鎮為優質商品瘦肉型豬生產帶。

  5.2 推進配套體系建設,強化產業發展支撐。一是加快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堅定不移地抓生豬產業化工程建設。按照“三定一統”(定品種、定規模、定設備,統計外觀)的要求,推進良種工程建設,建立原種場、擴繁場、商品場相互配套的三級良種繁育體系,進一步加強對**豬人工授精總站和豬人工授精網絡的規范化管理,全面實現良種化。二是進一步健全以政府為主體的動物防疫責任體系,科學編制免疫計劃,完善免疫制度,對豬瘟、口蹄疫等重大動物疫病依法實行強制免疫,建立完善免疫檔案,全面推進畜禽標識及疫病可追溯體系建設,提升防控工作水平。三是堅持逢場必查的市場監管制度,加大飼料、獸藥等投入品生產、經營、使用執法監管,對生豬規模養殖場和養殖小區實行備案制度,強化生豬養殖檔案管理,保障生豬產品質量安全。四是建立健全種類齊全、層次多樣的人才培養體系,緊密結合我縣畜牧業發展的實際,重點培養一批技術帶頭人,為**生豬養殖標準化建設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

  5.3 創新運行機制,增強產業發展動力。一是整合現有資源,推廣六方合作模式。由pic種豬場提供提供父母代種豬和商品仔豬,飼料企業配送飼料,擔保公司為種豬場和養豬戶提供貸款擔保,協會(專業合作社)負責產前、產中、產后服務,農戶負責養豬,保險公司提供保險服務。二是積極推行龍頭企業(興旺牧業、天泉牧業、金海公司等)通過專業合作社向農戶提供仔畜禽、飼料、防疫、養殖技術,并按協議以增重計費方式付酬,農戶進行標準化規模養殖的“寄養”模式。三是圍繞優質商品豬戰略保障基地和區域性特色優勢畜產品主產區建設,鼓勵和引導以農民為主體的畜牧業生產、經營者組建“參與廣泛、自愿聯合、平等互利、管理民主”的規范化農民專業合作社。

  5.4 轉變生產方式,提升產業發展水平。一是大力發展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建設一批現代畜牧業重點鎮。實施生豬養殖設施建設標準化工程,結合改廚、改圈、改廁、建沼氣“三改一建”,做到“人畜分離,沼氣配套,種養結合”。堅持適度規模養殖,種豬場按照飼養種豬50頭、100頭、200頭、300頭、500頭規模進行扶持,標準化養殖小區按照年出欄20xx以上規模進行扶持,生豬養殖創業園區按照年出欄20xx0以上規模進行扶持。二是制定完善優惠政策,積極扶持現有龍頭企業,同時促進與象雨潤、四海、高金等有實力的龍頭企業的合作,帶動生豬產業發展,調動和發揮龍頭企業對產業帶動、行業推動、鏈條延伸、產品增值的重要作用。三是推廣“生態養殖+沼氣+綠色種植”和“發酵床生物零排放”生產模式,發展循環農業,實現種植業與養殖業的有機結合,避免產生新的面源、點源污染。

  5.5 做大做強生豬品牌,提升品牌效應。一是充分發揮縣畜牧獸醫信息網的功能和作用,按時對生豬生產、加工、市場信息的收集和發布,與國內主要行業網站進行對接,實現畜產品銷售網上交易。二是加強宣傳,以“蜀龍”牌商標為載體,在交通要道、規模養殖場、養殖小區等處設立廣告牌進行宣傳。對外調生豬統一佩帶“蜀龍”牌商標,提升我縣生豬的知名度。三是鞏固和擴大“蜀龍”牌生豬產品的影響力,著力提升“蜀龍”牌生豬品牌的知名度,爭創四川著名商標和四川省名牌產品,做大做強**生豬產業。

  5.6 強化管理,搞好項目建設。一是緊緊抓住國家政策機遇,進一步做好項目的策劃、編制、爭取和儲備工作,爭取更多的國家資金支持,實現投入上的突破。二是根據四川省人民政府《關于深化試點加快推進現代畜牧業發展意見》(川府發[20xx]14號)和《四川省國家優質商品豬戰略保障基地建設規劃綱要》文件精神,圍繞**畜牧產業發展,重點挖掘一批技術含量高、發展前景好、對畜牧經濟帶動作用強的項目,充實和完善項目庫。三是加強項目資金管理,切實做到專款專用,進一步加強日常資料的收集、整理,保證項目實施不走樣。

  5.7 完善政策激勵機制,加大產業扶持力度。一是縣政府建立畜牧業發展基金,并根據畜牧業發展情況,逐年增加投入。二是認真落實對畜牧業已有的保險政策,引導鼓勵規模養殖戶參加保險,提高抵御自然風險能力。三是鼓勵金融資金、廣泛吸納社會資金投入畜牧產業發展,簡化**中小企業擔保公司生豬產業化建設貸款擔保手續,降低擔保門檻,進一步解決生豬產業發展融資難的問題。四是對符合種養結合、生態循環要求的養殖基地建設,優先配套安排“金土地”工程、紅層找水、沼氣建設、環保治理、農村公路暢通(通達)工程等新農村建設項目。

【標準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標準調研報告11-06

標準調研報告(15篇)11-06

農貿市場考察調研報告標準版09-16

醫院調研報告_調研報告04-20

統計調研報告-調研報告07-25

消防調研報告_調研報告06-13

汽車調研報告范文_調研報告05-06

制藥企業調研報告-調研報告02-23

停車場調研報告-調研報告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