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風險調研報告

時間:2022-11-06 09:33:11 調研報告 我要投稿

風險調研報告

  隨著個人的素質不斷提高,我們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報告,要注意報告在寫作時具有一定的格式。一聽到寫報告馬上頭昏腦漲?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風險調研報告,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風險調研報告

風險調研報告1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每個企業都是在風險中經營的,電網經營企業也不例外。當前國家電力體制改革正在穩步推進,“廠網分離”迫使電網經營企業把主要利潤來源從發電側轉向售電側,電力市場營銷的核心地位日益凸顯,相關的風險不容忽視。

  據中國能源網轉引中國電力網7月1日的報道,電費拖欠問題使得印度國家電力委員會破產,今年已經虧空51億美元。由于大面積竊電,消費者拒絕交費,可觀的補貼和為農民無償供電,國電委員會的財政一直飄紅,一些省的輸配電損失高達50。這是電力市場營銷風險的生動例證。

  一、電力市場營銷的主要風險類型及其成因

  1、電力欠費風險。

  當前電網經營企業遇到的最大問題是電費回收困難,以河南省電力公司為例,截止20xx年底,新欠和歷欠電費達7.95億元,約占全年應收三項電費162.26億元的4.9。巨額電力欠費造成電網經營企業虛贏實虧、資金周轉困難,形成了很大的財務風險。

  巨額電力欠費的形成,有用電企業經營困難、社會法制不完善等外部原因,特別是近年來,國有企業以破產、改制方式“金蟬脫殼”、偷逃電費的情況日益嚴重,此外,農電體制改革期間,被解聘的農村電工大量拖欠電費甚至攜款外逃也時有發生。從內因看,長期以來實行以資金結零“硬指標”考核電費回收,忽視對電費回收過程的規范管理,瞞報欠費、墊交電費、挪用電費等違規行為屢禁不止,也是造成電力欠費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2、竊電及線損風險。

  竊電已經成為電網經營企業效益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據國內有關媒體報道,東北電網每年被竊電量約20億千瓦時,其中遼寧省達10億千瓦時,折合損失3億元。業內人士指出,省級電網經營企業因竊電受到的全部損失,可達到總供電量的1左右。

  竊電之所以成為電網經營企業的頑疾,主要是竊電具有“高收益”,同時由于對竊電分子的打擊不夠有力和不夠一貫,竊電又具有“低風險”。

  一般來說,竊電損失可以歸于管理線損的范疇,相對于竊電形成的損失,線損管理的粗放和對企業造成的潛在損失沒有得到得到足夠和充分的認識。以河南省電力公司為例,20xx年售電量為386。99億千瓦時,線損率為8.83,如按上年線損率10.73計算,相當于少損電量8.07億千瓦時,按20xx年售電均價395.12元計算,相當于少損電費3.19億元。這一方面說明河南省電力公司20xx年線損管理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另一方面也確實反映了線損管理中的巨大潛力。

  當前電網經營企業的線損風險,突出表現在基層單位線損指標不真實上,主要原因有基層單位線損考核點計量裝置誤差超標,供、售電量統計和抄表時間上的不對應,線損率“四分”考核不落實,為完成上級線損考核指標而人為造假等。

  3、市場風險。

  電網經營企業面臨的市場風險主要來自電價和售電量兩方面。

  當前對電網經營企業電價產生推高效應的主要因素有:獨立發電企業投入巨資進行環保改造等引起上網電價上漲,國家電價體系中新增輸、配電價,貼費取消后輸配電網絡建設資金缺口,多年來累積下來的巨額欠費風險尚未釋放,城鄉電網改造的巨額投資貸款還本付息,城鄉居民“一戶一表”后運行維護、勞動定員和人工成本、商業投保等費用的增加,以及國家要求逐年增加利潤和調高電力稅收等政策的影響等。相應的電價降低因素不足。

  電價是由國家管制的,降低電價是電力市場化改革的既定目標,如果電價水平低于電網經營企業正常運營的成本,企業風險會特別巨大而深遠。

  由于電能的需求彈性較小,現階段可能導致企業售電量下滑的主要影響因素有:地方經濟不景氣、營業區劃轉或大用電客戶轉向獨立發電企業直接購電等。

  4、“兩改一同價”的相關風險。

  主要有產權移交后增加的安全風險和兩網改造的資金還貸風險等。

  隨著農村電力資產的移交和城市居民“一戶一表”的推行,供電企業的安全責任也隨著產權延伸,因觸電人身傷亡等電力事故對電網經營企業的索賠會越來越多,一次賠償少則幾萬元,多則十幾萬甚至幾十萬、上百萬元。

  從荊州局幾個農村縣市局的情況看,盡管當前農村居民實行的過渡期電價比城鎮居民生活用電電價高出0.3元左右,但由于線損較大、運行維護費用偏高,如支付貸款本息就形成虧損。

  此外,農用電力設施被盜也時有發生,如荊州局所屬公安縣電力局20xx年10月以來2年多時間,被盜低壓線路價值達100多萬元。

  5、電力職工的人身安全風險。

  近幾年來,基層電力職工因抄表收費、查處竊電以及停電催費等工作原因,受到謾罵、圍攻、毆打等人身威脅和傷害事件呈現上升趨勢。

  基層營銷職工普遍呼吁加強電力執法工作,在對“你最希望解決的實際困難”進行問卷調查時,近一半的職工選擇了“強化電力執法”。

  從本質上說,電力市場營銷風險的形成可以歸納為兩大方面的原因:從內部看,是由于企業管理體制的不適應和經營管理的粗放,如欠費風險、竊電及線損風險等,這是下一步電網經營企業自身努力的主要方向;從外部看,宏觀經濟、法制環境和國家電力改革相關政策的影響,也給電網經營企業帶來潛在的市場風險和“兩改一同價”相關風險、電力職工人身傷害風險等,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

  二、電網經營企業防范市場營銷風險的主要對策

  1、強化企業戰略管理,增強核心競爭力意識

  電網經營企業應高度重視企業發展戰略的研究、制訂和實施,確立電力市場營銷作為核心業務的戰略地位,大力培育核心競爭力。企業決策層要徹底改變“重發、輕供、不管用”思維定勢,樹立從電網規劃、設計到電網調度及運行都為市場營銷服務的“大營銷”觀念,加大對營銷部門的現代化投入,強化培訓引入激勵機制,提高營銷人員整體素質和待遇,不斷提高營銷工作質量,大力推進電力市場營銷實現機制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

  電網經營企業培育核心競爭力,還可以導入企業形象綜合識別系統(cis系統),一方面要倡導品牌意識,扎實開展優質服務,樹立富有親和力的企業形象。另一方面,要全方位開展行業“公關”,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紐帶和溝通作用,在修改“電力法”、強化電力供應和使用的法制秩序、“兩改一同價”、電價政策等重大問題上,積極爭取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支持,為電網經營企業創造良好的外部經營環境。

  2、強化供用電合同管理,增強依法經營意識

  在電力市場化改革的轉軌時期,不少電網經營企業由于長期的壟斷地位和行政權力,還沒有把自己與用電客戶擺在同等的地位,沒有意識到供用電合同是供電企業與用電客戶之間建立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唯一契約,不簽訂合同、合同要素不全、合同涂改、不按合同執行等不規范情況十分普遍。因此供用電合同的管理問題要擺在營銷工作的'突出位置。

  要加大對合同管理的考核力度,把沒有與客戶簽訂供用電合同、不履行合同等導致企業重大損失的行為列為營業事故,嚴肅處理。

  對電力客戶的違約用電、竊電以及拖欠電費、故意傷害電力職工等行為,要更多地運用合同法、電力法、擔保法、刑事訴訟法等法律武器,有力地維護企業合法利益不受侵害。

  3、強化農村電力市場營銷,增強一體化經營意識

  要理順農村電力市場營銷的內部管理體制,逐步由市場營銷部門開展城鄉一體化市場營銷工作,實現農電工與系統職工同工同酬,或者由農電工組建抄表公司實現獨立核算。要有計劃地提高農電工的業務素質和工作待遇,要加強對農電工電費風險金的管理,對農村大用電客戶的電費宜直接交基層供電所收取或銀行代收,對每月電費較多的農電工,還應實行分次向農電工給付發票和回收電費的辦法,最好每次給付發票不超過該電工所交風險金,同時積極向農村居民宣傳憑發票交付電費防止欺詐的問題。要加強農電工工作質量的審核和稽查,可以推廣農電工交叉抄表,發揮內部監督機制,防止可能的電量電費流失。要扎實開展線損“四分”管理工作,認真查處線損管理上的人為造假問題。

  當前防范欠費風險要把重點放在營銷第一線的基層營業站所,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嚴格執行電費抄核收管理的有關規定,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辦法,加大對隱瞞欠費、截留、挪用電費等違規行為的查處力度。

  定期對各基層營業站(所)的電費發票與欠費情況進行全面的清理、與收費人員對帳,明確追繳欠費的責任人員和時限,認真進行獎懲考核并形成制度。

  禁止用電客戶用欠條領走電費發票,發生視同給付發票職工的個人借款進行追繳;禁止收錢不給用電客戶等額發票行為;采取有力措施,促使用電客戶優先領取欠費期1年以上的電費發票,防止形成呆死電費。

  接收網改完成村前,必須與村組電工結清電費。

  落實專人負責對重點用電客戶的欠費及其生產、破產、改制情況進行監控,防止企業借改制偷逃電費。

  4、強化與保險公司的合作,增強風險經營意識

  電網經營企業要建立健全風險防范機制,要落實專業部門,負責及時跟蹤研究外部環境變化給企業帶來的影響,對潛在的風險能夠進行科學的評估、及時的預警和有效的控制。

  電網經營企業在對風險進行全面研判的基礎上,可根據風險類別,主動積極地與保險公司進行合作,采取集中投保方式,重點防范觸電人身傷害事故、設施被盜、自然災害、電力運行事故導致客戶損失、職工因工受傷等風險。

風險調研報告2

  商業銀行操作風險主要源于內部管理不善、有章不循、違規操作、人為失誤、系統故障及外部事件等原因。此外,制度上的疏漏、道德風險、越權交易、內部人作案、外部不法分子欺詐等也經常引發操作風險。研究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的具體表現形式,對于做好防范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的具體表現形式

  (一)內控制度沒有得到有效執行。近年來,商業銀行對內部各部門、各崗位在操作流程等方面的規定是硬性的、可操作的和具體的,但缺乏必要的培訓和風險意識教育,風險防范意識薄弱,導致法制觀念不強,給正常業務經營帶來極大的風險。

  (二)商業銀行內控制度落實不到位。基層商業銀行人員少、“兼崗”人員多,加之本身重業務經營,輕內部管理,結果使內控制度本來就缺乏的基層商業銀行,“兼崗”人員顧此失彼,不能很好地執行內控制度,缺乏應有的控制力、監督力、約束力,從內部遏止金融風險的發生。

  (三)商業銀行對員工的思想教育相對薄弱。基層商業銀行普遍存在重業務發展,忽視對員工遵章守法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等思想教育的現象,特別是對員工八小時以外的行為基本沒有監控。

  (四)經營業務單一,收入少,機構只能減人增效,職工不能更好地安心工作。商業銀行改革的深化,對員工壓力不斷加大,加之個別機構績效激勵機制不盡完善,影響員工尤其是基層員工的積極性、認同感和歸屬感,也成為導致案件發生的一個原因。

  (五)監督檢查制度不到位。抓落實,監督檢查是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可在實際工作中,一些商業銀行對業務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缺乏一套科學的、嚴密的、操作性強的日常檢查和評價標準,檢查不深不細,流于形式,敷衍了事,對存在明顯漏洞的業務操作也只是輕描淡寫地“告知”一下,沒有引起高度重視,從而使監督檢查流于形式,落實中存在的偏差和問題不易被及時發現和解決,給弄虛作假、蓄意犯罪者提供了機會。

  (六)責任追究制度執行不夠嚴格。在發生案件的地區和部門,一些商業銀行對違規違紀行為的查處輕描淡寫,處罰時不痛不癢;在處理一般的案件時心慈手軟,從輕發落;處理大案要案時,不嚴查深挖,縮小處理范圍,對自己不利的就拖、頂、壓,從而大大削弱了制度的'有效性和嚴肅性,一定程度上助長了違章操作的歪風。

  二、防范和控制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的對策

  (一)建立健全全方位的操作風險防范體系。一是商業銀行基層網點要建立各職能部門、各崗位之間互動的監督體制,前后臺相互制約的互動體系,充分發揮事后監督崗位的作用,支行長及主管行長要定期、不定期進行換位檢查。二是形成對規章制度有檢查、有落實、有反饋的良性循環機制,強調員工自我約束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三是堅持制度和流程的嚴肅性。把風險防范全方位、多層次地滲透到單位的各個崗位和環節,充分發揮業務部門的能動性,以防范因操作不到位而引發的案件和差錯。

  (二)充分利用現有人力資源,建立全方位操作風險監督體系。一是商業銀行要把內審部門作為一個具有獨立的、可操作的部門,充分發揮內審部門的作用,同時對內審部門也要實行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審計和交叉審計,實施合規性、責任性和風險性并舉的審計原則,對有問題和薄弱環節進行持續跟蹤檢查,努力將審計關口前移。二是審計部門要擺脫商業銀行內部人控制的局面,建立由一級分行行長直接控制的部門,全面扭轉現行實際的局面。三是對重要崗位和敏感部位的員工實行八小時以外行為的監管,最終形成銀行內部自律約束、再監督和外部監督多維立體的操作風險監督體系。

  (三)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并引入獎罰并舉機制。要加強對員工業務技能的培訓,提高操作人員的業務能力、法律意識、制度觀念和道德水平,降低因人為因素或員工對政策、制度、法律不了解而引發的操作風險。在日常管理中積極倡導建立有力的風險控制文化,將本行的內部控制戰略和政策準確無誤地傳導到各個層次的每一位管理者和員工,使操作風險控制成為每一位員工日常工作中的首要目標。同時,要引進激勵機制,對全年安全無事故的員工要進行獎勵,對因工作失誤或造成損失的操作風險的員工要進行處,甚至重罰,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廣大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把操作風險控制在最低點。

  (四)建立經營與內部控制“兩條腿走路”的有效體制。首先,要加強內控體制建設,從內部管理入手,將環環相扣、監督制約的內控制度真正引入到商業銀行業務運作的全過程。其次,建立具有高度獨立性、權威性、管理嚴謹,工作規范的內控體制,以制度規范業務,約束人員。最后,將內控的“事后查處”改變為“事前防范”,防患于未然,一旦發現苗頭,立即采取措施化解風險。同時,通過加大查處力度增強員工自覺執行制度的自覺性,控制金融風險。

  (五)嚴格責任追究制度,加大責任追查力度。銀行業金融機構在依法嚴懲犯罪當事人的同時,決不能放緩對其他相關責任人的處理。一是重點追究在內控制度執行過程中的失職、瀆職行為,追究有關領導人的責任。二是高度重視一般違規行為的蔓延,要從小處著手,大處著眼,警鐘長鳴,常抓不懈,要把隱患解決在萌芽狀態,防微杜漸,形成內控的威嚴防線。

風險調研報告3

  隨著農村信用社改革步伐的不斷加快,縣聯社與基層農村信用社的法律關系由獨立法人變為統一法人,基層信用社成為縣聯社真正意義上的上下級關系。為使農村信用社達到“加快經營機制轉換,加快業務發展,增強風險防范能力”改革目標,這就要求農村信用社縮短管理鏈條,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規范內部管理、增強核心競爭力等。隨著新的管理體制和業務運行機制重新建立,網絡系統建設加快,新的業務品種不斷推出,各類風險防控成為農村信用社提高競爭力和公信力的一項緊迫任務。

  一、農村信用社頻發風險案件的成因剖析

  ㈠風險防范意識不強。近幾年來,農村信用社存在“重發展、輕風險”、“重規模、輕質量”、“重激勵、輕約束”的不良傾向,一定程度上忽視了重要部門、要害崗位人員風險意識教育和監督。管理層風險理念淡薄、風險意識不強,風險防控斷鏈,導致網點管理不到位和管理失控;信用社管理者個人主觀決斷、盲目信任、照顧情面等行為,對規章制度、風險防范視而不見;極少數員工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發生偏差,片面追求個人得失和經濟利益,違規違紀甚至違法,給單位造成經濟損失和風險。

  ㈡規章制度不健全。主要表現在規章制度缺乏全面性、系統性和適用性。有些規章制度與業務發展缺乏同步,新業務開發推廣和新的管理模式推行時,沒有相應的配套的規章制度和風險防范制度。

  ㈢執行力弱化和缺失。從近幾年案件來看,員工的素質決定著執行的質量與效果。崗位職責不清,相互監督、相互制約乏力,員工對已制定下發的規章制度缺乏執行的嚴肅性和約束力,漠視制度,如查庫制度、授權制度、交叉復核、更換密碼及密碼使用等制度執行流于形式,以傳統、習慣操作代替制度執行,從而造成管理漏洞、形成風險隱患。

  ㈣處罰力度不夠。當內部審計發現了問題,由于懲處不力及隱患整改不及時、不到位,使一些人在執行內控制度上始終沒引起高度重視,存在僥幸心理,違章違制成本較低,讓不法分子趁虛而入或挺而走險釀成案件發生。

  二、風險管理的對策

  ㈠轉變觀念,正確處理發展與風險的關系。提高風險管理意識,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正確處理好業務規模與質量、發展與風險之間的關系。從過分追求數量和速度的粗放型外延式的發展方式轉變為以效益為目的,以質量為前提,以規模為手段的安全運營、精細化管理和持續發展的內涵式發展模式上來。

  ㈡完善規章制度和流程,提高執行力。一是圍繞內控管理的要求,對現有的規章制度進行認真檢查、梳理和評價,完善獨立審計與監督制度、ab角崗位制度、強制休假與離崗審計制度、定期輪換制度與異地交流等制度。二是優化和完善業務管理流程,形成崗位相互制約,有效防范關鍵崗位人員操作風險,設定崗位職責,實行崗位的檢查、自查、報告制度,做到權責相關,崗位制約。部門的設置以保障業務活動的持續完整為前提,避免職能重復;崗位的設定以保證發揮職工的積極性為條件,避免崗位人員的閑置。三是建立健全對制度執行力的考核處罰制度,嚴格落實責任追究制和末尾淘汰制。

  ㈢強化員工教育管理,弱化道德風險。“堅持以人為本”,進一步強化對員工的教育培訓,不斷提高全員強化管理和防范風險、防控案件的'意識。一是要加強對員工法律法規的學習。重點組織抓好對員工的法律法規和各項規章制度的學習培訓,讓“合規經營、合規操作、合規管理”成為每個干部員工的自覺行為和良好習慣。二是抓好警示教育、案件防控教育。采取案件剖析、請紀檢監察或檢察院等部門專家講課培訓等多種強化警示教育,以實例案件的深刻教訓,增強干部職工的責任意識、自我保護意識和案件防控意識。同時,定期組織防搶、防盜、防安全事故、防案件的演練,提高應急反應能力和案件防控水平。三是要抓好員工的業務培訓學習。對從事財務、信貸、儲蓄、票據、安全保衛等重要業務崗位人員定期進行業務學習培訓,不斷提高業務素質,增強風險防范意識,提高警覺能力。四是要抓好廉政建設。加強作風建設和廉政建設,自覺約束自身的行為。全面提高金融從業人員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質、業務素質、職業道德素質,弘揚新風正氣,反對歪風邪氣,形成良好行業風氣。

  (四)強化內審監督機制,加大內控監管力度。實施遞進式監管,即:員工加強學習,增強自控;員工相互制約,增強互控;信用社管理人員加強檢查,聯社加大稽核監督工作力度,堅持“嚴查深糾”,進一步,及時整改,促進各項工作依法依規開展。轉變內審方式,形成事前、事中預防性監督檢查并重,經濟處罰與行政懲處并重,積極運用計算機和其他先進工具開展審計監督工作。一是要進一步健全完善稽核監督和安全保衛體系,加強稽核監察、安全保衛隊伍建設,調整充實稽核監察、安全保衛隊伍,明確職責權限,提高稽核、保衛監督檢查工作效率和質量,樹立維護稽核、保衛部門的權威性。二是采取多種措施提高稽核監督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把崗位監督、會計監督、稽核監督和其他監督有機結合起來,形成立體交叉式的監督體系。三是把經營管理過程中的重點業務環節、關鍵部位和業務崗位作為稽核檢查的重點,規范業務經營行為,確保各項規章制度有效執行。四是落實信用社主任定期交流、強制休假以及重點崗位員工交流等制度,加強重要崗位業務行為的監督。五是要建立內部管理和案件防控的責任體系,明確每項業務工作的機構負責人、崗位責任人、監督責任人、稽核檢查責任人及其相關責任,形成覆蓋全部崗位、業務全程、所有環節的內控管理責任系統,促進各項制度落實。

  (五)強化檢查監督工作,加大處罰力度。注重現場審計與非現場審計相結合,加大對業務操作中違規及業務經營過程中不履職、不盡職的處罰力度,提高現場檢查的覆蓋面、頻率和深度。對查出的違規違制的社和人,嚴格按照有關規定逗硬處罰,經濟處罰、行政處分并用。嚴重失職的取消其任職或下崗學習,造成重大損失的移交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

風險調研報告4

  近幾年來,農村信用社為了拓展業務,增強市場競爭能力,在結算業務上下了一番功夫,各種結算方式不斷出臺,結算渠道逐步暢通,同時,隨之而來的會計結算操作風險日趨增大。從農村信用社在會計結算操作風險的預防和管理上來看,雖然采取了一系列舉措,會計結算操作風險控制質量明顯提高,發案率明顯下降,但與具有現代化的國際水平的會計結算風險管理的基本要求還相差甚遠。如何防范和化解結算風險是農村信用社當前和今后管理活動中中一個十分迫切而又重要的內容。因此,樹立風險意識,采取切實有效的防范對策,最大限度地化解結算風險,促使結算業務得以穩健發展已成為當務之急。本文擬就如何防范會計結算操作風險問題談談自己粗淺看法。

  一、會計結算工作中存在問題

  一是會計結算隊伍建設落后。目前,基層農村信用社會計隊伍普遍存在人員素質參差不齊、文化程度偏低、操作技術落后、人員結構老化、職業道德有待加強的問題。對新的結算業務開展感到無所適從,操作方面容易出差錯,或者利用操作上的薄弱環節與外部人員相互勾結進行詐騙。從近幾年的發案情況來看,結算部門內部人員作案和與外部人員勾結作案的比較多,這與多年形成的選人、用人標準低、忽視對從業人員的道德教育、思想素質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有很大的關系。

  二是會計結算系統存在缺陷。目前,農村信用社會計結算系統普遍存在核算體系過多,功能分散,流程復雜,清算時間較長,核算環節煩瑣,實時監督不力、監督手段落后、電子信息化水平低、會計信息反映情況滯后和信息不全等問題。會計職責尚未得到強化,會計業務操作能力差,前后臺混崗嚴重,操作員和復核員一人兼辦的現象時有發生,事權劃分模糊,出現差錯后責任不清。會計監督、檢查、監管停留在口頭上,各項制度掛在墻上,各種處罰措施浮在表面層次上。會計信息收集和會計分析工作基本是一片空白。

  三是會計結算操作風險防范意識淡薄。由于缺乏有效的監督制約機制,部分操作人員制度觀念、法制觀念淡薄,突出表現在制度執行方面隨意性較大,對會計結算風險認識不足。從近幾年案件暴露出來的原因來看,幾乎是與違章操作有關,基層信用社在抓管理和業務的`同時,不同程度的存在“一切為了業務,管理為業務讓路”的思想。認為一談風險控制就會犧牲業務拓展,一談業務拓展就得在某些環節為制度開綠燈。造成亂設科目、亂拉存款、亂*結算,隨意受理票據,隨意處理會計賬務的現象時有發生,使許多會計控制和業務監督處于失控狀態。會計人員遵紀守法觀念淡薄,按章操作意識低下,不僅制約了業務發展,影響了會計結算質量,同時也非常容易為犯罪分子所利用。

  四是會計結算制度建設和內控手段滯后。盡管在過去的業務經營中基本形成的系統的會計結算操作制度,但由于目前核算流程變革很快,新業務發展迅猛,在制度更新方面已經落后流程更新,此外,一些基層信用社在長期的業務實踐中形成了許多的習慣做法,其中有許多的做法已經違背了現行的制度,但仍然按老一套的做法去處理各項業務,弱化了制度的系統性、嚴密性和有效性,以經驗代替制度的做法留下了事故隱患。

  二、會計結算操作風險的防范對策

  會計結算工作是農村信用社業務工作中一項重要的基礎工作,操作風險也非常之大。切實提高農村信用社會計結算操作風險意識,是提高農村信用社經營效益,促進農村信用社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

  ㈠正確樹立風險管理意識,是防范會計結算操作風險的前提。

  一是要強化管理層的風險管理意識,確立正確的發展觀,培育全員風險管理文化,風險管理文化決定農村信用社經營業過程中的風險管理理念和行為模式,特別是會計結算領域點多面廣,更要把科學的會計內控管理文化作為基礎,領導層在風險管理中起著決策作用,領導者要時刻繃緊“風險管理”這根弦。

  二是操作人員要嚴格按照風險管理的要求規范化操作,來不得半點馬虎。要正確處理業務發展和業務拓展的關系,在沒有有效風險控制和管理的前提下,任何業務拓展都可能是一條不歸路,談風險控制就犧牲業務拓展或談業務拓展就忽視風險控制的思想和做法都是錯誤的。事實證明,如果只注重業務發展,疏于風險管理,就容易發生各類案件,因此要根據業務發展的需要,有條不紊地推進各項風險管理工作。

  三是要建立健全的會計結算操作風險數據采集系統。通過測算的風險信息要及時向董事會和風險管理委員會進行報告,確保風險管理層及時掌握風險管理狀況,從而采取多種形式化解結算風險。

  ㈡加強會計結算隊伍建設,是防范會計結算操作風險的關鍵。

  在市場快速發展的今天,風險在經濟生活中是客觀存在的,也是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的,它滲透于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在經營活動中,人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素,農村信用社要防范結算風險,重點加強人員的管理。

  一是要充分利用現有條件,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法定向培養風險管理人才,不斷提高農村信用社風險管理水平,使基層信用社的操作風險控制在可防范的有效范圍內。

  二是要加強從業人員的會計基礎理論、操作技術、核算知識等教育和培訓。采取老師授課、自學、開辟測試中心實地操作輔導、強制訓練、業務知識競賽等多種方式,把他們的學習成績與年終考核、績效掛鉤。努力提高他們的知識技能,提高業務水平和風險控制能力。

  三是要加強思想素質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深入開展以遵紀守法、愛崗敬業和優質文明服務為主要內容的職業素質教育,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水平,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增強危機感和緊迫感,消除思想雜念和隱患動機,自覺把精力集中到工作上來,自覺抵御風險。

  四是操作人員的崗位管理。要通過崗位輪換、強制休假、干部交流、定期考核和不定期稽核等措施,加強監管制約,消除風險隱患,從而提高風險防范能力。

  ㈢健全會計操作風險管理組織體系,是防范會計結算操作風險的保證。

  農村信用社應要求負責操作風險管理層管理人員、會計主管人員對會計結算操作風險管理中應擔負的責任。由于會計主管人員所處的地位與履行的職責關系到結算體系的安全與發展,因此對各級會計主管人員的能力、品行及從業經驗進行評估,建立健全相應的考核制度,按考核業績和判斷能業務控制能力,決定其職位和崗位。

  一是要應按照決策、執行和監督三個系統相互制約的會計操作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組織體系,形成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監督制約。

  二是要建立健全的內控會計制度體系,在制訂中要充分考慮到各種因素的合理性,嚴密性,明晰性和可操作性。通過整章建制使管理工作制度逐步形成系統化、規范化和科學化。

  三是要建立會計內控運行監督體系。監督工作對結算操作風險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項工作,對各項工作的風險要分門別類,按風險程度大少進行排除,同時對不同的操作人員也要進行排隊,對不同的崗位使用不同的人。

  ㈣、建立健全會計結算監督約束機制,是防范會計結算操作風險的手段。

  一是建立和落實會計檢查輔導制度。要合理調配、充實會計管理人員,配備專職會計檢查輔導員,充分發揮會計檢查輔導的規范、監督和約束作用,要實行專項檢查與全面檢查、一般輔導與重點幫教相結合,加大檢查輔導力度,確保會計檢查輔導質量。

  二是全面推行會計事后監督制度。要結合當地實際,合理配備會計事后監督人員,采取集中監督或分散監督的形式,對所有網點的業務操作人員實施全面監督。

  三是加強稽核檢查力度。在全面貫徹落實會計基本制度、內控制度的同時,農村信用社要認真查擺當前制度執行中存在的漏洞,提出整改方案全面整改。對違規操作人員要從嚴從重處理,決不姑息遷就。

風險調研報告5

  學校食品安全直接關系到廣大師生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關系到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近年來,學校食品安全工作倍受社會的關注和重視,食品安全狀況有了很大改善,但隨著學校生源的增加和寄宿制學生的增多,部份學校食堂管理的后勤工作社會化,食品安全隱患依然嚴重,加之網絡發展,學校食堂飯菜質量的負面輿情很易被學生在論壇、貼吧等發布迅速被轉發,引起家長的強烈反響,處置不好極易引發不穩定的事件,因此,學校的食品安全不容忽視。

  一、全市學校食堂基本情況

  目前,我市有大中小學校、幼兒園和托幼機構共 xxxx所,其中建立了食堂或伙房共有xxx個。全市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學校xxx所(含教學點),營養餐涉及學生xxxxxx人,目前,營養改善計劃已由“牛奶+火腿”模式改為食堂供餐的約xxx所學校,xxxx年,市政府要求在秋季開學時,農村義務教育營養改善計劃全部改為食堂供餐模式。由于學校食品安全涉及人員眾多,涉及人群敏感,全市食品藥品監管系統一直以來將學校食品安全監管工作作為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的重中之重,嚴格按照規范和要求進行監管,市、縣兩級每年對學校都要開展x次以上專項檢查。

  二、學校食堂風險隱患分析

  xxxx年以來,我市因為學校食品安全問題發生幾起事件,x起某鄉鎮小學因營養餐牛奶問題引起學生身體不適突發事件;抽檢學校自制食品不合格引發x起黃色輿情事件;食品安全突發事故x起。監測到涉及學校食品輿情xx起,通過監管和日常工作情況及輿情發現學校食品安全主要存在如下問題:

  (一)學校管理責任落實不到位。一是個別學校主要領導對學校食堂食品安全工作重視不夠,對學校承擔食品安全主體責任、校長是學校食品安全第一責任人認識不清,管理不到位,食堂從業人員食品安全意識淡薄。二是日常管理制度未全面落實,部分學校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落實不到位。食堂存在食品原料及食品相關產品采購中沒有堅持索取并存留相關的證明文件(或索存不全)、冷藏食品沒有分類且生熟未分開儲存、食品留樣不規范、存在超加工經營能力供餐的現象;三是部分學校存在無證經營和從業人員無健康證明情況,不少食堂管理人員和工作人員對消毒方式和具體操作不清楚,未建立或執行從業人員晨檢制度,造成從業人員易帶病上崗,存在安全隱患。

  (二)學校食堂設施設備不齊全。部分學校食堂設施設備欠缺、老化、不規范。如食堂備餐間沒有設置具有洗手消毒更衣設施的`通過式預進間,未安裝或有效安裝紫外線燈等消毒設施,餐飲具清洗池與洗菜池、洗肉池混用,部分餐飲具消毒保潔設施未正常運轉,防護設施欠缺。

  (三)食堂流程布局不合理。部分學校食堂的功能布局、操作流程不合理,特別農村義務教育營養改善計劃由“牛奶+火腿腸”方式向食堂供餐轉變,監管對象增多,安全隱患更多,監管壓力倍增。部分鄉鎮新建的學校食堂,未報請當地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進行規劃指導,沒有按照原料進入、粗加工、半成品制作、成品供應的流程合理布局,使食品在粗加工、切配、成品制作、儲存過程中存在著交叉污染的可能,即使執法人員要求學校重新布局整改,因房屋結構限制和前期投入較大,學校難以配合,導致存在不同程度的食品安全隱患,可能導致食源性疾病或細菌性食物中毒事件的發生。

  (三)部分食堂原輔材料及成品檢驗不合格。一是購進原料不合格,在近年一次監督抽檢中,發現有學校食堂學校食堂大米和調味品(醬油、醋)有不合格情況,暴露出學校食堂進貨把關不嚴,索證索票形同虛設,同時也反映出食品生產企業產品自檢也沒有任何實質作用;二是超范圍使用食品添加劑,xxxx年,省局專項抽檢中,檢出我市某學校包子樣品中使用了含鋁食品添加劑,暴露出個別學校食堂沒有認真學習食品安全相關法律法規,在培訓時未仔細聽取監管部門的要求,且使用食品添加劑隨意性大。

  (四)食堂員工操作不規范。我市在近年網絡輿情監測處置中,涉及學校食堂食品混有異物的x起,主要是反映食堂使用變質原料,如紫菜湯有蛆、菜里有蟲、有毛發等,主要原因就是員工操作不規范,蔬菜清洗和加工不認真檢查。

  (五)學校飲用水問題。部分農村小學沒有安裝自來水,采用的是自打井自備水源,雖然飲用水這塊工作由衛計部門負責監管,據了解也存在飲用水源不合格現象。市政府要求區市縣政府和教育部門加強不合格自備水源學校進行整改,購買了凈水設備。隨著農村義務教育學校營養改善計劃向食堂供餐模式轉變,農村學校食堂增多,對學校自備水源管理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六)校園內小賣部和學校周邊食品安全隱患較多。一是個別學校內小賣部存在過期食品未清理、防鼠防蟲設施欠缺、食品與其他用品混放、進貨臺賬建立不全等問題;二是校外的個別食品經營門店存在無證經營現象,未辦理《食品流通許可證》,從業人員無健康證明,大部分單位未建立并執行進貨查驗記錄制度,有經營過期食品等問題;三是校園周邊食品流動攤販多,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很多家長質疑攤販加工使用的食品原料是否合格,xxxx年發生x起反映流動攤販食品隱患問題的輿情。

  三、對策及建議

  (一)加強部門聯動,開展學校食品安全專項檢查。各區市縣食品藥品監管部門與教育體育部門將學校食堂食品安全工作作為重點工作來抓,充分利用監管部門專業優勢和主管部門行政資源優勢,形成監管合力,防止政出多門。每年春秋兩季開學前,市、縣(區市)兩級食品藥品監管局聯合教體部門對學校食堂安排專項檢查工作,同時成立聯合檢查組和督導組,制定聯合執法檢查方案,將監管責任和任務分解到人,確保人員到位、檢查到位、督促整改到位、處罰措施到位。同時,市級部門成立督導檢查組對學校食堂食品安全工作進行抽查,檢查結果形成督查通報,要以抽查發現的學校問題舉一反三,督促縣級食品藥品監管部門、教育體育部門強化轄區內學校食品安全工作,確保安全。

  (二)強化監管,嚴厲查處違法行為。一是各區市縣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深入強化學校食品安全主體責任,明確校長是學校食堂食品安全第一責任人,要求建立學校食堂食品安全責任追究制度,對玩忽職守、疏于管理,導致學校發生食品安全事故的,依據有關規定追究學校和相關責任人的責任。二是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加強對學校食堂、小賣部的監督檢查,加強學校食堂食品抽檢監測,對學校食堂食品及食品原料開展抽檢,嚴防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和食品原料進入校園。三是加大對校園周邊餐飲店、食品攤販的整治力度,對存在過期食品、無證經營、無健康證、超經營范圍的依法處理。

  (三)開展規范化食堂建設。教育部門在學校新建、擴建、改建學校食堂時要按照《關于進一步做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有關工作的通知》(全國學生營養辦〔xxxx〕x號)要求,提前通報食品藥品監管部門,食品藥品監管部門提前進行現場指導,按要求規范流程布局并提出設施設備要求。要求使用自備水源的學校,必須進行水質檢測,不合格的必須購買安裝凈水設施后,才能使用。

  各區市縣局可以利用寒暑假指導督促部分布局流程不合理、設施設備簡陋老化的學校食堂升級改造,與教育部門聯合制定整改方案并嚴格檢查驗收,在開學之際兩部門聯合印發檢查方案,進行認真細致的監督檢查。

  (四)加強學生教育引導,學校開設食品安全課。教體部門貫徹落實省上開設“生態生命與安全課”的要求,將食品安全內容納入課程學習,強化對學生的宣傳教育,增強學生食品安全意識,不購買校外流動攤販的三無食品、過期變質食品。

  (五)加強學校食品安全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學校要制訂突發事件應急處置預案,成立工作領導小組,遇突發事件時,要及時向監管部門報告,盡早提前處置輿情、事故,防控輿情、事故蔓延擴大,造成更大影響。

風險調研報告6

  內部審計人員對接受的審計項目所采用的審計程序和方法不當,未能發現重大錯弊或出具的審計結論失誤,從而產生不良后果,這就是內部審計風險。廣義的內部審計風險包括審計職業風險和審計工作風險。前者是指對內部審計職業界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的因素與環境總和;后者是內部審計主體對被審計單位經營管理活動實施審計時,由于不確定因素影響或者由于審計人員能力所限,作出不恰當的審計判斷或是對存在的錯弊未予揭示,從而造成損失的可能性。審計風險是客觀存在的,不以審計人員的意志為轉移,審計活動自始自終存在著審計風險并且具有潛在性。每個審計項目都有產生風險的可能性。根據當前執法環境和法律背景的變化以及審計質量現狀,國家審計、社會審計和企業的內部審計,都必須面對審計風險,必須增強審計風險意識,提高審計質量,防范和規避審計風險。但就實際而言,目前還普遍存在審計風險意識淡薄的問題。許多人誤認為內部審計在工作目標上沒有特定要求,所提交的內部審計報告不具有法律效力,內部審計無所謂“風險”可言;或者認為內部審計在本單位負責人領導下開展工作,只是“奉命行事”,即使出現工作上的誤差或疏漏,也無須承擔“風險”。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內部審計必然陷入一種被動和無所作為的困境,內部審計工作質量難以得到保證。因此,重視審計風險的存在,規避和控制審計風險顯得尤為重要。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規避與控制審計風險呢?筆者認為只有從根源上了解審計風險的產生,才能尋求措施有效去防范和控制風險。

  一、內部審計風險形成的原因

  1、內審人員業務素質參差不齊。審計人員的專業知識水平、分析判斷能力、工作經驗都對審計工作質量有重要影響。目前由于內審人員總體素質偏低,直接影響到內審工作開展的深度和廣度。一是知識結構和層次較為單一,業務理論和操作技能欠缺,相關知識比較缺乏,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去觀察分析審計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因此也很難寫出有力度的審計報告,為領導科學決策提供有力依據。二是風險意識、職業道德素質欠缺。一些內部審計人員在審計過程中具有很強的主觀隨意性,風險意識淡薄,常常因操作行為不當而導致內部審計風險產生。還有一些內部審計人員職業道德欠佳,對審計工作缺乏責任心、使命感,甚至出現內部審計“不作為”或“亂作為”現象。所有這些將給內部審計工作的質量、信譽帶來負面影響,從而導致審計風險的出現。

  2、內審方式和方法的滯后性。內審采取的方式和方法是否科學、適用,直接影響到審計質量。一是審計方法模式滯后,目前仍停留在賬項基礎審計和制度基礎審計階段,而未向風險導向審計發展;二是無論采用判斷抽樣還是統計抽樣,它都是根據審計人員的經驗主觀判斷,極易遺漏重要的項目;三是審計操作不規范,如審計人員為了降低審計成本隨意放棄一些自認為不必要的審計程序,審計方法的選用不科學,審計報告的編寫不明確、不公允等。這些顯然會帶來審計風險。

  3、內部審計環境的局限性。內部審計環境的局限性增加了審計風險的系數。內部審計在性質上屬于企事業單位自我約束的管理控制行為,審計人員工作范圍局限于本單位或本系統內部。由于內部審計人員與本單位員工長期共事,相互之間有一定的利益關系和感情聯系。單位終考核評比及競爭上崗方面普遍實行民主測評,內審人員的“前途命運”往往又與被審計對象息息相關。這些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內審人員在審計過程中難免有所“顧忌”,放不開手腳,影響審計結果的客觀公正性,最終使內部審計人員承擔較大的審計風險。

  4、審計單位內部審計質量控制的健全性。審計單位是否建立嚴格的內部質量控制制度,是否建立對審計人員的考核約束機制,執行效果如何,都關系到內審工作質量和審計風險。如果審計單位缺乏這方面的`制度和機制,就不能對審計過程和環節進行有效控制,失去對審計人員行為的約束和監督,使審計質量得不到保證,從而影響審計結果的客觀公正性,進而帶來審計風險。

  二、內部審計風險的防范和控制措施

  針對內部審計風險成因及影響因素,應采取以下防范和控制措施:

  1、提高內審人員的素質

  加強內審隊伍建設,培養一批高素質的專業審計人才是防范審計風險的最有效措施。首先,必須改變目前的用人機制,選派那些具備相應的技術資格和業務能力的人員充實內審隊伍;其次,要加強對內審人員的業務培訓及后續教育,更新知識結構,使他們能及時掌握審計新技能、新方法,提高查證能力、分析判斷能力、審計協調能力、綜合解決問題能力。以適應不斷發展的審計新形勢的需要,從業務技能上防范審計風險。再次要強化審計人員的法律風險意識,提高審計人員的依法行政意識,做到知法守法,依法辦事。

  2、運用現代審計技術方法,防范和控制內部審計風險。

  一是使用以制度基礎審計方法為核心,兼容抽樣審計法與詳細審計法的審計方法體系。運用制度基礎審計確定重點,對審計重點采取詳細審計,增加審計證據數量,減少失誤和差錯;對非審計重點采取抽樣審計法,確定合理的樣本量,作出審計判斷和結論。這樣,克服了傳統的、單一的審計方法的缺點,推動和促進內部控制的建設和執行,使審計主客體之間良性互動,達到既提高審計效率,又防范和控制內部審計風險的目的。二是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進審計方法和段。當前,要大力開發和應用計算機輔助審計方法,迅速提高內審人員計算機專業知識和技能,不斷開發設計計算機輔助審計軟件,建立審計作業平臺。以審計方法的創新,來提高審計質量,降低內部審計風險。三是引進目前最先進的以風險為導向的風險基礎審計模式,以風險的分析與控制為出發點,以保證審計質量為前提,統籌運用各種測試方法,綜合各種審計證據,以控制審計風險。

  3、加快有關審計法規制度建設

  當前,世界上許多國家對內部審計都有專門的法律規范,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也制定有內部審計實務標準等。國家應抓緊制定、頒布內部審計法規和內部審計業務準則,以統一內部審計執業規范,降低審計風險。同時內部審計還要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盡快地同國際慣例接軌,以謀求長足的發展。

  4、增強內部審計的獨力性

  內部審計是一種獨立、客觀的保證和咨詢活動,是一種積極的管理審計,具有獨立性。增強內審工作的獨力,強化內審工作的地位,就能有效發揮內部審計的職能作用,達到預期的審計效果。增強內審工作的獨力性,首先是內部審計機構的獨力,在內部審計機構設置上要充分保證它的獨力性,要使其具有超脫地位。或實行上級

  主管單位審計派駐制,加強內審工作的地位。其次,要打破內部審計環境的局限性,多開展交叉審計,回避內部審計人員與被審計單位的利益沖突,解除審計人員的各種束縛,調動審計人員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樣內部審計的結果才能客觀公正,有效規避審計風險。

  5、強化審計質量控制,保證審計質量

  要有效地規避審計風險,關鍵是提高審計質量。質量與風險成反比關系,質量越高,風險越小;反之,質量越低,風險就越大。

  完善的內部質量控制制度,是控制風險的有力保障。而要提高審計工作質量,就必須加強審計質量控制制度建設,規范審計人員的審計行為。要建立審計人員、項目主審人和項目組長分級負責制度,審計工作底稿、事實確認書以及審計報告復核制度,以及內審質量責任追究制度。明確每位審計人員、每個審計崗位的職責及質量控制要求,在審計項目實施中對可能出現的質量問題并由此引發的審計風險要落實責任,嚴肅追究,并采取相應的懲處措施。這樣就能強化審計人員的責任意識,質量意識和風險意識,減少或消除人為審計誤差,及時發現和解決審計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以保證審計質量,把風險水平降低到最低水平。另外,還要建立一套審計質量指標體系,以加強對內審人員工作質量的考核,從而減少人為風險。

  6、建立風險評估機制

  內部審計風險的產生,除了審計人員自身的業務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之外,最主要的來自企業的管理風險和經營風險。因此,審計人員協助被審計單位管理者進行風險控制和管理。建立風險評估機制是降低內部審計風險的有效途徑。建立風險評估機制,內部審計人員首先要就企業的經營環境、決策目標、戰略規則和未來經營狀況的變化,與管理者充分交流,對風險性質及大小取得共識,并以此確定審計范圍、重點審計對象及審計方法。其次要收集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的相關審計資料,明確每一審計項目的風險概況,制定年度審計工作計劃。最后在具體實施審計項目階段,要評價實際產生的風險及控制風險的效果,提出有關風險控制的建議。

風險調研報告7

  一、農村信用合作社經營小額信貸業務的現狀

  1、農村信用社是農村金融的主力軍。國有商業銀行大規模撤離縣及縣以下基層機構,目前仍在農村開展業務的國有銀行分支機構寥寥無幾。隨著國有商業銀行從縣域基層以下撤退,農村信用合作社成為分支機構最多的農村正規金融機構、也是農村正規金融機構中唯一與農業農戶有直接業務往來的金融機構。

  二、農村信用合作社小額信貸的風險表現

  1、道德風險:

  與其他貸款不同,小額信貸以其“無需提供貸款抵押”的特點,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扶貧功能,降低了抵押過程中所需的各種成本。但其缺陷是農信社對“無需提供貸款抵押”要承擔一定的道德風險。道德風險因素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從農村信貸機構方面看,有的農村信貸機構內部管理機制不完善,沒有形成對信貸人員行為的管制和激勵機制,有的農村信貸機構人員素質低下,不能很好地處理小額信貸資金發放和收回過程中的調查、計劃、決策、信息處理和風險管理工作,這是導致道德風險的重要原因。從農戶方面看,由于受小額信貸無抵押的影響,農戶產生依賴思想。一部分農民習慣性地認為,小額信貸是扶貧貸款,是“救濟款”,是不需要償還的或不要利息的政府貼息貸款,還款意識薄弱,抱著能拖就拖的心理。有少數農戶從貸款一開始就無還貸念頭,存在惡意拖欠行為。由于居住集中,有些農民會效仿自己的鄰居、親朋好友惡意拖欠貸款,甚至不理解主動還貸的行為。還有個別農戶把借來的小額信用貸款轉手放高利貸以牟取不法利益。有的借用信用證、身份證,冒名借用小額信用貸款。有的“湊零為整”,最終使貸款集中于一家一戶。種種情況說明由農戶所引發的道德風險不容忽視。

  2、利率因素:

  國際上成功小額貸款的存貸差要高達8%-15%左右。在中國,由于不需要建立新的金融組織來發放小額信貸,加之貸款的方式也較國外簡便,因此,成本可能比國外同類貸款低一些,但可能也需要5%-7%左右的利差。在目前農村信用社資金成本在3.5%左右的情況下,貸款利率在8%-10%左右才能使項目自負盈虧。而從實際執行結果看,我國絕大多數小額信貸項目執行的都是低利率政策,都沒有從財務自立和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制定一個合理的利率水平。在低利率的情況下,借貸者可能不注重貸款使用的效率,從而導致了高違約。另外,如果利率定得太低,雖對農戶有利,卻易被非農戶或其它部門分割搶占,引發各種腐敗現象。這樣,真正需要低息扶貧貸款的農戶卻得不到貸款,而那些富裕農戶、工商業者和政府干部反而能得到貸款。他們在獲得貸款后往往并不運用于生產經營,按市場利率或灰色市場的高利率轉手貸出就能獲利。結果造成在低利率政策條件下,社會各階層都會出來爭奪這份資源,往往使貸款難以到達真正的貧困者手中,也使借款者難以產生精心經營的壓力和動力。

  3、信用評定制度不健全

  小額信貸理論認為,農信社貸款對象應是具有一定還款能力和還款愿望的中低收入階層,我國目前對還款能力和還款愿望的評價是以農戶信用等級高低為標準的。因此,農戶信用等級評定的準確度與真實度成為決定還貸率高低的重要環節。而在實際操作中,由于信用檔案資料不夠準確及時,評級帶有盲目性;信用評價受多方干擾與影響,如村干部照顧關系評級,帶有明顯的偏向性,虛報數據和信用等級;評級缺乏復審,呈單一性。信用等級不準確,貸款額度核定不科學,甚至可能造成不夠條件獲得貸款的人也借此獲得貸款。一些地方政府、村委會在協助農信社工作的`過程中,認為信用的評定是一件有責無利的份外之事,還有些地方為了獲得“信用村(鎮)”的榮譽稱號,在信用評定工作中不嚴格把關,這給小額信貸埋下了極大的風險隱患。

  三、農村信用社小額信貸風險防范對策

  1、建立和完善小額信貸的激勵機制

  一是對農戶的激勵。信用社可根據農戶信用等級狀況和還款情況,建立動態的數據資料庫,對按時還款的農戶給予更優惠的服務。二是改變農信社對信貸員的單一激勵機制,即由單一的負激勵轉變為正負激勵機制并舉。三是對信用社的激勵。人民銀行對收貸率高的信用社應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如在分配制度上給予更大的靈活性,在再貸款的安排上給予更優惠的條件等。

  2、確定合理的小額信貸利率

  要讓參與小額信貸的金融機構贏利,這是這些金融機構愿意擴大并持續提供小額信貸的根本保證。隨著我國金融改革的逐漸深入,銀行商業化的程度提高,一個不可回避的現實是如果農村信用社在小額信貸項目中長期處于虧損狀態又得不到有關部門的補助,那么目前開展得轟轟烈烈的小額信貸工作就不可能持久,也不可能更大規模地深入發展下去。要使參與小額貸款的金融機構賺錢,國際經驗證明最關鍵的因素是利率的高低。小額信貸與銀行一般貸款的操作程序不同 ,有額度小、成本高的特點,因此較高的存貸差才能彌補操作成本。

  3、建立有效的信用等級評價制度

  農戶個人信用是信用社發放小額信用貸款的依據,是控制信用社貸款風險的基本要求。第一,要進一步完善信用評級指標體系,統一操作規范,提高信用評級的層次和質量,整體推進農村的信用環境建設。第二,要加強與村委的聯系,村委會是信用社與農戶之間建立信貸關系的橋梁和紐帶,當資金緊缺時可以幫助農戶和信用社建立信貸聯系,為農戶和信用社取得“雙贏”的效果做出貢獻。由于村“兩委”比農信社信貸員更了解本村農戶人品、經營能力、經濟收入狀況、信譽狀況等等,他們參與信用戶評定和授信額度核定,能有效防范不知情放貸風險。同時,由于信用戶評定和授信額度由農信社、村“兩委”和村民代表等集體核定,并張榜公布,接受村民監督,在操作程序上可以有效地防范信貸過程中的內部道德風險和信息不清。第三,要加大信用等級評價的硬件投入,健全資料檔案,逐項認證審查核實,并且對農戶的信用檔案實行電子化管理。農戶資料要真實、全面、準確地反映農戶實際情況。第四,要明確評級責任。農戶的基本狀況及信用反映等由村組干部負責審查把關,并簽字負責,信用等級初評由信貸員負責,避免因不負責。

風險調研報告8

  商業銀行不僅是經營貨幣的企業,更是管理風險的企業。作為風險管理的重要內容,合規管理既是銀行實施有效內控的一項基礎性工作,也是銀行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內在要求。作為新成立的郵政儲蓄銀行,加強合規風險管理顯得尤為重要。

  一、目前郵儲銀行在合規風險管理機制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風險管理基礎薄弱。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是在郵政儲蓄的基礎上組建的,主要沿用的是原郵政儲蓄網點、設施、人員配制及組織管理結構,部門設置還不完備,部門之間還存在重疊和交叉。缺乏必要的數據、技術手段和專業人才,這些都不利于推進合規管理機制建設。

  風險管理理念尚未確立。郵儲銀行的員工由原郵政儲蓄的員工,社會招聘的新員工及一部分剛畢業的大學生組成,多數員工沒有經過專業培訓,對合規風險管理就是經營效益的理念認識不夠,漠視風險的粗放經營觀念和行為依然存在,合規風險管理意識沒有貫穿到業務拓展、經營管理的全過程。

  內控制度不完善。郵儲銀行缺少一套統一完整的內控制度,且內控制度沒有形成檢查、評價與改進的良性循環,直接影響了內控的運行效力。郵儲銀行在開發新產品、拓展新業務時,沒有相應地制定新制度,或是新制度滯后于現實發生的風險,導致操作性不強。

  二、加強合規風險管理機制建設的基本思路

  建立有效管理合規風險的運行機制,才能確保銀行安全穩健運行。結合郵儲銀行的實際,合規風險管理機制包括以下幾點:

  建立合規風險組織體系。組建獨立的合規部門,在基層郵儲銀行配備合規風險審查人員。積極推行合規部門(崗位)人員任職資格審查制度及資格評定制度,通過雙向選擇、競爭上崗的方式選擇具備專業技能,熟悉銀行經營管理,經驗豐富的合規崗位人員,完善風險合規管理隊伍。建立起合規責任體系。明確合規部門是銀行專門實施合規風險管理的職能部門,董事會和高管層對銀行合規經營負最終責任,業務部門對合規風險負直接責任,員工對其業務活動的合規性負責。此外,業務部門應支持合規部門實施合規風險監測與評估,主動地進行動態合規自我評估。

  創建科學的'合規管理體系。一是建立健全合規制度。堅持“先訂制度再運作”的原則,加快合規風險管理制度建設,并按照合規要求,對現行制度辦法和操作規程進行梳理完善。 二是要切實建立扁平化、流程管理、崗責體系的合規風險管理機制,確立清晰的報告路線和問責制、舉報制等,體現合規風險管理在整個銀行管理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三是建立健全合規問責機制。嚴格對違規行為責任進行認定與追究,并采取有效的糾正措施。進一步完善績效考核辦法,將合規情況納入考核體系,加強合規管理,降低違規機率。

  培育合規風險管理的企業文化。一是全員參與。合規是銀行所有員工的責任,樹立“合規人人有責”、“合規創造價值”等理念,使合規成為銀行全部員工的行為準則和自覺行動,才能保證合規管理的貫徹落實。二是提高員工合規能力。加強合規培訓和宣傳,大力開展崗位操作和職業道德培訓、政治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規范員工的職業道德行為,增強員工合規意識和風險識別能力,了解自己在操作中的風險點,將合規理念貫穿到業務操作每一個環節和所辦理每筆業務中,在經營發展上杜絕違規行為。此外,可以定期組織開展合規風險大討論活動,鼓勵員工結合各自崗位職責,主動發現和暴露合規風險隱患或問題,對相應的業務政策、行為手冊和操作程序提出合理化建議或提出自身的落實計劃。

  梳理各業務流程中的風險點。加強梳理各項業務流程,對可能導致操作風險的業務流程、環節或存在的風險點一一記錄在案,收集和掌握一線業務人員對各業務環節操作風險了解程度,根據梳理、排查情況,結合內外審計發現的合規風險隱患和監管部門的合規風險提示等制定防范措施,抓好內部的協作配合,做到業務線、風險合規線、內部審計線“三線把關,三線合一”。只有通過各環節嚴密配合,銀行內部有效的合規機制才能形成,合規風險才能得到有效控制。

風險調研報告9

  實行定崗、定量、定收入。首先,加強對信貸人員的上崗培訓和后續教育,不斷提高信貸人員敬業愛崗的工作責任心,提高駕馭風險、處理復雜事務的綜合素質,使其從單一操作型向綜合管理型轉變。其次,要制定崗位責任制,實行定崗、定量、定收入的考核辦法,逐步建立和引進風險基金機制,實行風險資金保本上崗制度,防止不良貸款和不良債權的存在。第三,建立貸款決策責任人制度,實行責任制約,真正做到誰決策誰負責,誰發放的貸款出了風險追究誰的責任。通過制度的考核,使信貸人員工作有定額,質量有要求,業績有考核,風險有負擔,營造一個責權利明確的經營氛圍。這樣,不僅能充分發揮信貸人員在經營管理中作用,同時還能防范銀行信貸風險。

  利用財務手段,干預和控制銀行的各種風險。一是要及時提供各種財務信息,運用財務預測、預算、核算控制、分析、考核、決策等專業手段對各類風險給予評價和估算,引進風險管理預警機制,將財務部門所能掌握的內部財務、經營、合規性信息和決策事件的外部市場信息以及風險評估資料及時報告決策層;二是加強風險比較制度,通過對各風險值的測算,尋找出最佳的.經營方案,及時反饋給有關部門,以便經營部門作出決策;三是通過業績評價等財務手段,干預和監督銀行的各種經營風險。總之,要建立事前、事中、事后三位一體的財務管理體系 ,充分發揮財務管理在銀行風險防范中的作用。

風險調研報告10

  隨著財稅管理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和人民銀行職能的調整,國庫工作的地位和職能作用日益突出。國庫作為國家預算執行的重要參與者,擔負著經理國家金庫,監督管理國庫資金、確保國庫資金安全的重任。然而,隨著國庫資金清算新體系的建立,國庫資金清算業務風險、監管職責模糊風險、法律缺失等風險日益顯現,這給今后的國庫工作帶來了諸多困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目前國庫工作中存在的風險

  (一)國庫會計核算系統設計自身存在的風險。目前國庫部門運行的國庫會計核算系統(2.0版),無論是在功能上還是在安全設計的考慮上,相對于1.0版都有質的飛躍,但在運行中也暴露出了諸多系統上的漏洞。

  1、設計風險。一是打印的組合報表沒有報表序號,不利于控制報表的漏缺、偷換,影響事后監督和實地業務檢查。二是在人民銀行內部的網絡上,人民銀行系統內任何一臺內聯網機器,只要安裝了2.0版軟件后,就很容易成為另一臺國庫終端機,這對風險防范提出了新的挑戰。

  2、操作風險。在新的核算模式下,國庫部門由原來的單一資金渠道改變為多渠道的資金通道,包括行庫往來、大額支付、同城票據交換、內部往來四種清算方式。若業務不熟悉或工作不認真及易產生差錯。

  3、道德風險。在系統設計存在缺陷、資金匯劃渠道增多、操作風險加大的情況下,無疑增加了道德風險防范的難度。因為國庫資金的支付清算最終由人來實現,如果個別國庫人員的人生觀、價值觀及思想道德發生偏差,國庫資金的安全將得不到有效保障。道德風險是國庫風險隱蔽性最強的風險,看似看不見摸不著,但卻是應首先防范的。

  (二)法律法規滯后帶來的風險。一九九四年財稅體制改革,實行了分稅制,財稅體制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金融改革的不斷深入,也使人民銀行職能發生了改變,但相應的法律法規卻沒有跟上,使國庫工作出現了制度風險。

  1、相關法規滯后。國庫職能、職責的依據主要是《國家金庫條例》,這一條例實施于1985年3月,然而財政、稅務、金融的改革卻一刻也沒有停止,《國家金庫條例》卻沒有因改革而修訂過,這其中的許多條款已經明顯不適應于實際工作。

  2、業務制度滯后。國庫業務中最常用的規章就是《中國人民銀行國庫資金清算業務處理手續(試行)》,而這一規章中有的規定并不符合實際。比如:國庫部門辦理大額支付往來業務時,接受來賬可打印支付系統專用憑證,而發起往賬未明確規定需打印支付系統專用憑證,同時國庫會計核算系統不能產生詳細的大額支付往賬清單,這無疑會給資金劃轉帶來風險。同時,《中國人民銀行國庫資金清算業務處理手續(試行)》和中國人民銀行《大額支付業務處理辦法》的有些條款不一致,也給國庫資金清算造成了風險。

  3、內控制度滯后。新系統的應用,使核算和管理的重要空白憑證增多,并增加了支付系統操作員卡,密押機的保管、使用,這些對國庫部門來說都是一個新業務,如何加強印、押、證的管理成為國庫部門不容忽視的問題。而在實際工作中,由于管理人員對新業務、新知識還欠熟悉,容易造成管理手段不到位,管理制度不健全的現象,產生管理漏洞,給國庫資金安全帶來隱患。

  (三)監管職責模糊帶來的風險。《中國人民銀行法》雖然賦予了各級人民銀行經理國庫的職能,但沒有賦予國庫監管職能。這使得人民銀行在國庫監督中缺乏依據和乏力。《國家金庫條例》及其《實施細則》,僅籠統規定國庫對預算收入入庫、庫款支撥、退庫等有監督權,而對于入庫過程中發生的虛增收入、延壓庫款、資金流失、混庫、退庫及庫款支撥中存在的違規情況,未有明確的處罰規定及制裁措施。隨著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改革不斷深入,國庫在監管中遇到的情況越來越多。特別是對庫款的支撥、預算收入的退庫,沒有具體、統一的操作規則,造成監管職能模糊,無明確的權力去進行有效的監督。

  (四)財政預算管理體制帶來的風險。目前進行的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改革使財政資金能夠合規使用,堵住了不合理的開支,造福于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但是,從近幾年的情況看,還存在一些財政開支繞過國家的規定,沒有按規定的用途使用,甚至流失的情況。主要表現為:

  1、模糊理由支撥。財政部門對一些需要提供依據的撥款,往往提供一個內容籠統的書面文件、紀要等作為依據,甚至多筆撥款都用一個文件,這些文件所列明的理由往往模棱兩可,而又讓人無法拒絕。再加之國庫缺少對財政資金使用的.監測跟蹤制度,造成了國庫難以對大額財政資金走向的監測、監督。

  2、庫款的集中支撥。這種情況主要存在于縣級財政。縣級財政實行由會計核算中心集中核算的預算管理體制,這給預算支出逃避國庫監管帶來一定便利。比如:對一些無法提供合規依據的撥款,財政部門往往將資金統一撥往會計核算中心等財政部門在商業銀行賬戶,通過商業銀行賬戶分散資金支出,從而達到了避開國庫監管的目的。

  上述種種隱患,給人民銀行履行國庫職能帶來了諸多困難,只有不斷強化國庫風險意識,也才能有效提高國庫服務水平,為貫徹好貨幣政策、財政政策提供支持。

  二、防范風險的措施

  (一)健全國庫法律法規。首先應盡快修訂《國家金庫條例》。要按照金融、財稅體制改革遇到的實際問題,明確國庫部門的監管地位、監管范圍,制訂具有約束力的國庫監管章程。特別是要對中央、地方預算收入的退付庫款,要做出明確的規定,對于違規者國庫并有權拒絕受理。其次是要盡快對相關制度規定進行修訂、補充、完善。包括對《國庫會計管理規定》、《國庫會計核算業務操作規程》、《人民銀行國庫資金清算業務處理手續》、《國庫同城清算管理辦法》、《大額支付系統業務處理辦法》、《大額支付系統業務處理手續》等作進一步修改完善,從制度上來嚴密會計核算手續,規范業務操作,明確崗位職責,做到有章可循,依法行政,突出對風險防范的約束力。

  (二)完善國庫會計核算系統軟件。一是要增設風險防范手段,增加事后監督核查程序,使當日賬務通過程序自動轉入事后監督崗,并且設置各種監督項目,達到對整個業務流程及手續進行核查的目的。二是要加強對軟件的細節改進。如改進新系統中計算機自動化管理功能,對編輯、打印轉賬憑證等行為進行防控制,堵塞住不法分子補制、偽造、偷換憑證之門;增設打印的組合報表的序號,防止報表的漏缺、偷換等。

  (三)加強國庫監督檢查。一是要確立國庫監管者的地位。國庫單一

  賬戶的實施以及國庫核算方式的改變,對國庫監督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國庫監督管理的層面更深更寬,因此要用法律的形式確定國庫監管者的地位和職責,確保國庫資金的安全和正確使用。二是要加大對國庫業務流程全方位的監督檢查力度,逐步構建事前、事中、事后三位一體的全方位資金監控網絡,消除風險隱患。三是要從國庫核算準確性和資金清算安全性出發,健全國庫監督機制,實現國庫監督“零風險”,為資金清算系統安全、準確、高效運行和國庫資金的安全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四)加強隊伍建設。一是要按照崗位設置和人員配置要求,配足人員,避免內部一人多崗行為,杜絕因人員不足造成的風險。二是要開展多層次、多渠道的培訓工作,并以各種形式促進工作人員不斷學習新知識,掌握各項政策、法規和監管制度,努力提高國庫人員業務素質和管理水平。三是要做好政治思想工作,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從思想上徹底清除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腐朽觀念,使國庫人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風險調研報告11

  近幾年,經濟金融的發展,財稅體制的變革,促使國庫會計業務有了飛速的發展。為此,人民銀行總行專門開發了《國庫會計核算系統(2.0版)》(以下簡稱《系統》),并配套印發了《國庫會計管理規定(試行)》,具體明確了國庫崗位設置和崗位職責。試行二年多來,由于種種原因,基層國庫一直被人員與崗位、業務與制度等實際問題交織和困擾著。國庫業務發展后,如何合理配置人力資源的問題,不可避免地擺在了各級國庫的面前。

  一、國庫業務發展的現狀

  多年來,國庫一直以“財政預算出納”的身份,按照財稅體制,依托銀行清算體系,對收繳入庫的財政資金進行劃分、報解,并據此進行統計分析和監督管理。國庫業務相對簡單、直觀。進入新世紀,由于財稅改革、中國現代化支付系統啟動、人民銀行職能轉換以及經濟發展和多方管理的強化,使直接為財稅服務的國庫處于了風口浪尖,業務發展之快、核算內容之廣、管理項目之多,對國庫叢業人員的沖擊之大前所未有。

  1、國庫會計業務操作形式的變化。改革開放以來,國庫業務核算手段經歷了手工操作─半手工半計算機─以省和市為單位開發的各種程序─全國統一的核算系統─集核算和清算為一體的綜合系統。國庫核算內容發生了結構性變化,從單純的報解核算到國庫成為獨立的核算體系,參加了票據交換,使用了國庫內部往來和加入了中國現代化支付系統。國庫會計崗位設置更加完整,增加了資金清算、事后監督、檢查輔導等崗位。

  財稅改革帶來國庫業務的變化。一是征收機關范圍擴大,由于納入財政預算管理的非稅性收入增加,導致諸如環保局、墻改辦等非財稅征收部門預算收入的征收機關,且類似情況將呈燎原之勢發展。二是代征方式多樣化和多級次多種類分成增加。如由于一些市級大型企業建在縣級區域,市級征收機關隨之下設,它所征收的收入就會出現分資金多級次劃分,同時非性收入和基金等多種類的劃分也以較快的速度在發展。三是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的實施,加大了國庫會計對財政支出的審核監督業務。

  經濟發展和多方管理的強化對國庫業務的沖擊。改革開放后,經濟迅速發展,納稅人和稅收都呈幾倍的增長。稅務部門撤消了稅收過渡戶,減少了匯總填票的形式,并不斷規范收繳程序,保證及時入庫。財政部門加強了支出管理,采取了細化支出項目、支出部門等方式。

  上述三方面的原因,使得目前的各級國庫會計的業務數量、風險隱患、經理難度成倍增長,國庫人員特別是基層國庫人員不足的問題突出地顯現出來。為了維持業務的開展,不得不“東拼西湊”,“明一套暗一套”。

  二、現階段國庫業務操作中存在的問題

  1、安全風險增加。國庫會計核算的風險點是其出入口增加清算方式之前,風險點有三處,包括入口的二處和出口的一處,入口一是從會計營業部門劃來的資金,二是財政、稅務送達國庫的撥款、退庫和資金劃轉。出口只有一個,就是通過與會計營業部門之間使用的“行庫往來”賬戶,而且這個出口,還有會計營業部門這道重要防線予以保護。增加清算功能后,其風險點就成為六處了。這些風險點,除保留以前的三處外,票據交換、國庫內部往來和支付系統都是國庫資金不經任何防線就能直接劃出的關口。這些風險點中,三處風險點在新增加的資金崗,所以為資金崗配備素質高、懂業務的人員也就成為防范國庫資金風險的必要。

  人員崗位配置緊張帶來的問題。新的核算系統和清算方式開通后,完整的核算至少需要九名人員,所以基層國庫會計崗位與人員不協調的現象非常突出。

  ⑴人民銀行縣(市)支行,由于其國庫部門不能單獨設立,原有的專職人員大部分只有三到四名,在核算人員增加一倍還少的情況下不得不采取由會計部門兼職國庫崗位的設置模式。國庫會計業務雖然是人民銀行會計核算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執行《中國人民銀行會計制度》,但是國庫業務因其會計對象、職責和任務以及服務對象與中央銀行會計業務有著先天的不同。所以會計人員兼職的國庫崗位不可能是業務量大、專業核算強的明細崗和綜合核算崗,只能兼職與會計業務有著異曲同工的資金崗。這樣,集國庫資金五分之四風險為一體的資金崗卻是由會計工作纏身、不能主動應崗的會計人員兼職,影響國庫工作的進度和質量且不說,就是核算系統為資金安全設置的層層防線,也幾乎是形同虛設。

  ⑵中心支庫目前處于諸多矛盾的中心地帶,新的核算系統運行后,一方面集中本級或下級的明細和匯總核算為一身(有的中心支庫還核算多級國庫業務),另一方面還保留有管理、輔導、檢查下級國庫和經收處的職責,而且面臨著越來越重的分析調研任務。核算系統的崗位設置,使中心支庫疲于應付核算和逐步開通的新業務,不能兼顧管理與調研分析工作,其服務質量無從保證。

  ⑶代理支庫由于代理行的體制、利益和重視程度不同,其國庫人員多采用專職兼職各半或違一人多崗。鄉鎮國庫則以兼職為主,這種現象造成風險隱患加重,代理質量低下。

  3、操作流程中存在的問題。

  操作流程中明確規定可以兼崗的只有資金清算中的四種清算方式的記賬可以為一人,復核可以為一人,這樣國庫會計核算體系完整地運作至少需要9人。其風險點:一是明細記賬人員要對各種收入繳款書、撥款、退庫等憑證的真實性進行審核。二是資金清算崗要將各種相應的資金審核后再劃撥到各商業銀行和上解到上級國庫。為保證資金安全,系統先后采取了五層防范:一是采取了為明細記賬和資金清算崗分別配置了復核人員。二是資金崗使用密押形式控制異地劃轉資金。三是綜合核算與征收機關和上下級國庫進行對賬。四是事后監督再對所有業務進行核對。五是會計主管對許多特殊業務情況、大額資金進行審批,每月檢查所有業務。從這種崗位設置現狀來看,國庫的資金安全防范體系真可為“銅墻鐵壁”了。但是實際操作中,正是這種多層防范,重復勞動,責任不明的現狀一方面滋生了操作人員相互依靠,互相扯皮的思想。別一方面導致了國庫會計人員增量不增質的現狀。并且這種操作流程還存在重復操作多、效率低、安全保障錯位的問題。

  ⑴重復操作多:有的業務需要資金崗與明細崗分別記賬與復核,也就是說一筆資金在系統內就要經過四人四次操作。這樣業務量和操作人員在沒有任何主觀因素的`情況下,客觀上就增加了二倍。

  ⑵核算效率低:業務量較少的支庫,操作人員在系統內操作的時間并不多,又因為資金崗與明細崗不能相互兼任,所以操作人員的大部分時間浪費在互相等待中。如某縣支庫,按業務量高峰的中旬計算:預算收入雖有400筆,但資金崗按交換行登記票據交換登記簿最多4筆,接收和發送票據交換差額1至2筆,向上級國庫上劃資金2筆,再加上只有少數業務日發生的撥款10筆,全天,資金崗只有18筆業務(這18筆業務全部與明細崗重復操作),卻占用了二個人。

  ⑶安全保障錯位:業務風險點的增加,并不意味著所有資金崗的業務都有風險,都需要層層把關。如:明細崗每日報解后生成的上劃款項,這部分款項經明細崗和資金崗核對一致后,分別向上級國庫發送明細通訊和資金報文,上級國庫的兩崗接收后核算系統會自動進行核對,如果有問題,上下級國庫都會及時發現。特別是縣支庫開通國庫內部往來后,縣支庫于中心支庫的業務發生必須是同一日,所以這部分資金不會出現風險。退一步講,即使是出現了錯誤,這部分資金仍然在國庫內部流動,不經撥款、轉賬和退庫,是不會出去國庫,形不成資金風險的。所以這部分國庫資金完全不需要耗費時力的編押、核押,押錯時再發送查詢查復。同時,這部分資金如果不使用“報單”,使用內部二聯次的憑證,就避免了補充報單三聯中有一聯沒有任何意義做法。也就是說國庫資金應區分其性質對待,不是一味地有了清算功能就“狼來了”所以要“一棍子打死”。

  三、業務崗位及操作的改革設想

  1、改進《系統》,簡化崗位,使用專職人員。《系統》應將資金崗與明細崗合而為一,設置核算記賬崗和復核崗,預算收入業務:同城票據交換崗審核第一關,再有核算記賬崗和復核崗采用分別錄入總金額和明細金額的方法進行核對。明細金額報解后,自動生成上劃上級國庫的資金,記賬崗發送明細通訊,復核崗發送匯總金額通訊。撥款、退庫與劃款等國庫部門的款項,核算記賬崗和復核崗分別審核錄入后,同城的由票據交換崗再審后方可提出,異地資金由核算復核崗按支付系統或內部往來方式發出。對于國庫內部往來資金,改變所有款項都需要編押的做法,只對經過異地國庫劃往商業銀行的款項進行編押。

  這樣改變后,操作人員不但由9名減少為7名,業務量減少許多,也不影響事后監督和會計主管職責的行使,業務量較少的縣支庫,會計主管還可兼事后監督,系統維護人員則由行內科技人員兼職。那么,這樣的支庫只需要五名國庫專職人員,對于人員非常緊張的縣支行,還是能夠保障的。

  2、設計使用國庫內部資金往來憑證。可以借鑒中央銀行會計四集中后使用內部憑證的做法。凡屬于國庫內部資金往來,不需要使用重要空白憑證的“報單”,統一使用一式二聯的內部憑證,一聯做接收賬戶的傳票,另一聯做對應賬戶憑證的附件。

  3、開發事后監督程序,進一步加強其職責的行使。目前,事后監督仍然使用手工筆對方式,是否認真核對每一筆賬務沒有制約機制。當務之急是要開發使用事后監督程序,強制事后監督崗每日即對上一日的所有賬務進行逐筆監督。真正為國庫資金安全筑起一道長城。

風險調研報告12

  經濟責任審計是指通過對黨政領導干部或國有企業及國有控股企業領導人員及其所在地區、部門、單位財政收支以及相關經濟活動進行審計,以監督、評價和鑒證黨政領導干部或企業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履行情況。實行領導干部任期經濟責任審計,是全面考核和正確評價領導干部,加強對領導干部的監督管理,促進黨風廉政建設的一項重大舉措。由此可見,經濟責任審計具有高層次、嚴要求、政策性強、涉及面廣的特點。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逐步提高,審計風險也越來越為人們所重視。從審計實踐看,當前經濟責任審計風險的成因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是審計機構(人員)自身的因素。一是審計人員風險意識不強,憑經驗辦事。不以發展、變化的眼光看問題,常常自認為對被審計單位情況很了解,因而情況調查不能深入。二是審計技術不精。審計人員知識結構單一,真正既懂財務又懂法律和其他相關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很少。三是審計力量配備不足,審計人員配備與所應承擔的審計任務不適應,致使一線審計人員長期與時間賽跑,超負荷工作。四是管理不到位。當審計機關管理松懈時,審計風險產生的可能性會大大增加。其次是審計環境因素:一是審計法律環境不健全、不完善,致使審計過程中遇到新情況和新問題等難以認定和處理。二是審計獨立性受制約。三是違規違紀行為更加隱蔽。針對審計風險的不同成因,筆者認為,經濟責任審計風險防范最關鍵的還是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強化風險意識。采取制度與教育并重的方式,雙管齊下,強化對審計人員的風險意識。一要健全制度,如完善崗位責任制、審計過錯追究制、考核激勵機制等制度;二要加強對審計人員的法制教育、職業道德教、風險教育等,提高其防范風險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二、提高審計人員自身素質。既要提高審計人員的業務素質,又要提高審計人員的政治素質。審計人員要不斷更新知識,學習掌握現代審計技術和審計方法,掌握國家現有的經濟法律法規和經濟責任審計法規,堅持“公開、公正、公平”和“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原則,做到“事實查得清,道理說得明,處理能到位”。,

  三、加強質量控制。質量是審計工作的生命線,審計人員應嚴格按照審計署《審計機關審計項目質量控制辦法》的要求,制訂嚴密的審計工作計劃和實施方案,并對審計工作每一道程序進行嚴格審核把關,實施審計質量全程監控。

  四、注重協調配合。對審計中發現的'問題要實事求地依法處理。對嚴重違紀、違規、違法的經濟案件或線索,要及時向相關有權處理的部門報告,堅持部門聯動,形成齊抓共管的局面,這樣才能妥善處理好審計工作中的“越位”與“缺位”現象,起到降低和防范審計風險的作用。

風險調研報告13

  流動性風險是商業銀行經營過程中最主要的風險之一,在商業銀行經營過程中,流動性風險是一直存在的。流動性風險是指銀行無力為負債的減少或資產的增加提供融資,即當銀行流動性不足時,它無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增加負債或變現資產獲得足夠的資金,從而影響其盈利水平。任何一家銀行如果出現流動性風險,就可能失去許多潛在的盈利機會,并且流動性風險具有聯動效應,一旦流動性風險進一步加劇,極易導致存款人恐慌性地提兌存款,誘發擠兌風波,最終導致銀行破產。流動性風險問題解決不好,不僅可能導致商業銀行的破產清算,而且可能導致金融危機甚至整個國民經濟的癱瘓。因此,如何有效管理流動性風險已成為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核心內容之一。

  一、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的成因及管理的基本內容

  引起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的因素眾多,包括銀行資產與負債在量與期限結構上的不匹配、資本金不足、盈利水平低下、資金備付率不足、客戶周期性資金需求變動、經濟周期的影響、利率變動、中央銀行貨幣政策變動、以及其他突發性因素等等。商業銀行的任何一項經營活動不善都有可能最終導致流動性風險。但是,從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特點和各因素的可控性來分析,資產負債結構不匹配是導致流動性風險的最主要最直接因素。因此,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的實質就是通過對其資產和負債流動性的有效管理,促進其資產負債結構的合理配置,最終將流動性風險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圍內。因而,有效地度量和分析銀行的流動性并保持資產、負債和表外業務的潛在流動性以及設法及時獲得流動性是商業銀行管理流動性風險的基本內容。

  二、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流動性風險管理意識淡薄。長期以來,國有商業銀行承擔著促進經濟增長的.宏觀功能,有強大的國家信用支撐,因此人們總是將銀行的命運與政府的支持聯系在一起,認為政府會承擔銀行的一切風險,銀行不會倒閉,也不會發生流動性危機。另外,源源不斷的居民家庭儲蓄存款是商業銀行無流動性危機之憂的第二大原因。由于商業銀行對流動性風險認識不足,風險管理還主要集中在信貸風險上,缺乏流動性風險自我控制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對下級銀行資金需求的主動性管理不足。在決策程序的具體操作上,總行主要負責分行之間的資金調劑、參與債券市場交易、進行同業資金拆借,以便滿足下級行當日或未來較短時間內用于保證支付的資金需求,分行一般局限于上下級行之間的資金調撥。決策程序體現為下級銀行“倒逼”上級銀行,上級銀行基本上只是被動地接受下級銀行資金余缺的現實,并被動地做出反應,而沒有對下級銀行凈融資需求進行事前度量和預測,并采取事前的防范與控制措施以及部署相應的流動性計劃和安排,缺乏對下級銀行資金需求的主動性管理。

  (三)流動性管理指標體系有局限性。目前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中,流動性評價指標主要是備付金比例、資產流動性比例和中長期貸款比例。這些指標內容比較單薄,并不能全面反映銀行資產的流動性狀況,更沒有反映銀行的融資能力。而各銀行又不顧自身實際去套用、追求這幾項流動性指標,扭曲了流動性管理的本質。

  (四)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缺位,流動性管理發展存在諸多制約因素。銀行是高負債運作的特殊企業,其負債的不確定性和硬性約束都要求銀行資產具有較強的流動性,流動性管理也就成為銀行經營管理的首要任務和核心目標。流動性管理具有內生性,流動性管理的主體是商業銀行,而非中央銀行,它產生于商業銀行業務活動的內在要求。我國的流動性管理表現出以中央銀行監管為主的外生性特點。中央銀行的流動性監管與商業銀行自身的流動性管理在目的、方式、效果上是完全不同的。目前我國以中央銀行為主體的流動性管理體制,以固定不變的流動性比例作為常規的監管方式,過分強調中央銀行的監管,忽視了流動性管理的內生性,嚴格意義上的流動性管理在我國仍然處于缺位狀態。

  (五)以四大國有銀行為代表的我國銀行體系存在許多流動性隱患。一是資產負債結構不合理,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比率一直居高不下,超負荷經營;二是存貸款比例較高,對于全面衡量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風險,該指標存在著一定的缺陷,不能反映出存貸款在期限、質量和收付方式等方面存在差異而產生的流動性風險程度;三是中長期貸款比重過高,并且繼續增加趨勢明顯,資金使用日益長期化;四是活期存款占各項存款的比重較高,資金來源日益短期化;五是儲蓄存款占各項存款的比重呈下降趨勢;六是貸款質量較差,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三、商業銀行防范和化解流動性風險的建議

  (一)全面實施資產負債管理。流動性風險不是單純的資金管理問題,而是多種問題的綜合反映,因此,應當從資產負債綜合管理的角度來探討流動性風險的防范。一是加強各級商業銀行法人體制,強化經營系統調控功能;可以將銀行系統內資金逐級、逐步集中,充分發揮資金管理行對于全系統內資金的調控功能,建立健全一級法人體制下的內部控制體系,規范各級銀行的經營行為;建立應對流動性風險的內部決策控制、實施控制、事后監控和預警機制。二是建立高效、科學的系統內資金調控反饋機制,管理行及時根據各分支機構資金頭寸情況,進行有效的資金調劑,建立起系統內資金預測、統計和分析的管理體制。三是實現各商業銀行資金的優化配置。通過強化資金在各行全系統調撥,充分利用好有限的資金資源,實現資金在全系統的優化配置,以增強系統內資金的效益性和流動性。

  (二)通過創新降低流動性風險。一是負債業務的創新,重點是通過主動型負債,增強負債的流動性。二是資產業務的創新,包括在逐步增加優質信貸資產比重的同時減少信貸資產總量占比,開展低風險的中、短期投資業務等。三是中間業務的創新,通過提高商業銀行的化水平,完善其服務功能,大力開辦各種委托代理和中間服務業務,提高資產負債的總體流動性水平。

  (三)建立資金合作救助機制。一是總行(分行)資金救助機制。二是當地央行資金救助機制。三是同業資金救助機制,總行應允許二級分行與當地國有商業銀行建立資金救助合作關系,在特定的條件下允許二級分行向當地國有商業銀行拆入資金解決頭寸資金不足問題。

  (四)優化資產配置,降低不良貸款率。首先,銀行本身應提高資金運營水平,合理配置中長期貸款在銀行資產中的比重,有效防范資產的流動性風險,并要鼓勵金融創新,豐富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品,鼓勵提高銀行提供差異化金融產品及水平,借以降低信貸資產比率,優化銀行資產配置。其次,要采取有力措施建立有效的約束機制,繼續完善審貸、放貸、貸后管理等業務流程,實行合理的考核及獎懲制度,成立獨立的內審機構,并嚴格遵守相關規定,提高信貸管理水平,降低不良貸款比率,徹底走出不良、剝離、不良的惡性循環。

  (五)增強風險管理的意識。風險管理是銀行經營的一個永恒的主題,不能有絲毫的懈怠。為此,商業銀行應加強風險防范教育,強化銀行的風險意識,時刻敲響風險的警鐘,牢固樹立風險第一的思想,增強憂患意識,在經營中力求穩健,正確處理好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的關系。在確保資金安全和正常流動的前提下,實現銀行的盈利。由于流動性風險是銀行其他風險的集中和最終表現, 危害甚大,銀行應對此有充分的認識和警覺, 主動采取措施控制流動性風險。

  (六)建立規模適當的多層次流動性儲備,實現流動性與效益性的協調管理。一是面對銀行間同業融資利率持續走低的局面,進一步加強市場營銷,通過擴大同業融資規模,提高資金運作收益。二是在債券市場收益率持續下降,長期利率風險凸顯的情況下,為了積極防范利率風險,同時又能夠消化更多的資金,要及時調整債券投資策略,合理安排債券投資期限結構,加大中、短期央行票據的投資力度。

  (七)構建合理的流動性風險監管體系。國家貨幣當局應該根據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和市場狀況,制定出科學合理的流動性監控指標體系,包括存款準備金率、不良貸款比率、流動資產比率、中長期貸款比率、行業貸款集中度等指標、并分別對不同的銀行采取不同的要求。抑制經濟過熱帶來的行業盲目擴張,以降低商業銀行貸款的呆壞賬風險,同時避免經濟出現緊縮,使商業銀行的經營呈現良性互動的局面。

風險調研報告14

  經濟金融的發展,財稅體制的變革,促使國庫會計業務有了飛速的發展。為此,人民銀行總行專門開發了《國庫會計核算系統(2.0版)》(以下簡稱《系統》),并配套印發了《國庫會計管理規定(試行)》,具體明確了國庫崗位設置和崗位職責。試行二年多來,由于種種原因,基層國庫一直被人員與崗位、業務與制度等實際問題交織和困擾著。國庫業務發展后,如何合理配置人力資源的問題,不可避免地擺在了各級國庫的面前。

  一、國庫業務發展的現狀

  多年來,國庫一直以“財政預算出納”的身份,按照財稅體制,依托銀行清算體系,對收繳入庫的財政資金進行劃分、報解,并據此進行統計分析和監督管理。國庫業務相對簡單、直觀。進入新世紀,由于財稅改革、中國現代化支付系統啟動、人民銀行職能轉換以及經濟發展和多方管理的強化,使直接為財稅服務的國庫處于風口浪尖,業務發展之快、核算內容之廣、管理項目之多,對國庫叢業人員的沖擊之大前所未有。

  1、國庫會計業務操作形式的變化。改革開放以來,國庫業務核算手段經歷了手工操作─以省和市為單位開發的各種程序─全國統一的核算系統─集核算和清算為一體的綜合系統。國庫核算內容發生了結構性變化,從單純的報解核算到國庫成為獨立的核算體系,參加了票據交換,使用了國庫內部往來和加入了中國現代化支付系統。國庫會計崗位設置更加完整,增加了資金清算、事后監督、檢查輔導等崗位。

  財稅改革帶來國庫業務的變化。一是征收機關范圍擴大。環保局、墻改辦等非財稅部門成為國庫的征收機關。二是代征方式多樣化和多級次多種類分成增加。三是國庫單一賬戶改革。

  經濟發展和多方管理對國庫業務的沖擊。納稅人和稅收都呈幾倍增長、稅務部門撤消了稅收過渡戶,減少了匯總填票的形式,并不斷規范收繳程序,保證稅款的及時入庫。財政部門加強了支出管理,采取了細化支出項目、支出部門等方式。

  上述三方面的原因,使國庫的.業務數量、風險隱患、經理難度成倍增長,基層國庫人員不足的問題突出地顯現出來。但為了“遵守制度”,不得不“東拼西湊”,“明一套暗一套”。

  二、現階段國庫業務操作中存在的問題

  1、安全風險增加。國庫取得清算功能之前,國庫會計核算的風險點有三處,包括入口的二處和出口的一處。入口:一是從會計營業部門劃來的資金,二是財政、稅務送達國庫的撥款、退庫。出口:“行庫往來”,而且這個出口,還有會計營業部門這道重要防線予以保護。增加清算功能后,其風險點就成為六處了。新增了票據交換、國庫內部往來和支付系統,都是不經任何外部防線就能直接劃出的關口。

  人員崗位配置的問題。新的核算系統和清算方式開通后,完整的核算至少需要九名人員,所以基層國庫會計崗位與人員不協調的現象非常突出。

  ⑴人民銀行縣(市)支行,國庫部門不能單獨設立,原有的專職人員大部分只有三到四名,在核算人員增加一倍還少的情況下只能采取由會計部門人員兼職國庫崗位。

  ⑵中心支庫目前處于諸多矛盾的中心地帶,新的核算系統運行后,一方面集中本級或下級的明細和匯總核算為一身(有的中心支庫還核算多級國庫業務),另一方面還保留有管理、輔導、的職責。核算系統的崗位設置,使中心支庫疲于應付核算和逐步開通的新業務,不能兼顧管理與調研分析工作,其服務質量無從保證。

  ⑶代理支庫由于代理行的體制、利益和重視程度不同,其國庫人員多采用專職兼職各半或違規一人多崗。鄉鎮國庫則以兼職為主,這種現象造成風險隱患加重,代理質量低下。

  3、操作流程中存在的問題。制度規定可以兼崗的只有資金清算中的四種清算方式的記賬可以為一人,復核可以為一人,這樣國庫會計核算體系完整運作至少需要9人(明細記賬、明細復核、資金記賬、資金復核、同城票據交換、綜合管理、系統維護、會計主管、支庫事后監督)。其風險點:一是明細記賬人員要對各種收入繳款書、撥款、退庫等憑證的真實性進行審核。二是資金清算崗要將各種相應的資金審核后再劃撥到各商業銀行和上解到上級國庫。為保證資金安全,采取了五層防范:一是采取了為明細記賬和資金清算崗分別配置了復核人員。二是資金崗使用密押形式控制異地劃轉資金。三是綜合核算與征收機關和上下級國庫進行對賬。四是事后監督再對所有業務進行核對。五是會計主管對許多特殊業務情況、大額資金進行審批,每月檢查所有業務。從這種現狀來看,國庫的資金安全防范體系真可為“銅墻鐵壁”了。但是實際操作中,正是這種多層防范,重復勞動,責任不明的現狀,一方面滋生了操作人員相互依靠,互相扯皮的思想。一方面導致了國庫會計人員增量不增質的現狀。出現了重復操作多、效率低、安全保障錯位等問題。

  ⑴重復操作多:有的業務需要資金崗與明細崗分別記賬與復核,也就是說一筆資金在系統內就要經過四人四次操作。這樣業務量和操作人員在沒有任何主觀因素的情況下,客觀上就增加了二倍。

  ⑵核算效率低:業務量較少的支庫,操作人員在系統內操作的時間并不多,又因為資金崗與明細崗不能相互兼任,所以操作人員的大部分時間浪費在互相等待中。如某縣支庫,按業務量高峰的中旬計算:預算收入雖有400筆,但資金崗按交換行登記票據交換登記簿最多4筆,接收和發送票據交換差額1至2筆,向上級國庫上劃資金2筆,再加上只有少數業務日發生的撥款10筆,全天,資金崗只有18筆業務(這18筆業務全部與明細崗重復操作),卻占用了二個人。

  ⑶安全保障錯位:業務風險點的增加,并不意味著所有資金崗的業務都有風險,都需要層層把關。如:明細崗每日報解后生成的上劃款項,這部分款項經明細崗和資金崗核對一致后,分別向上級國庫發送明細通訊和資金報文,上級國庫的兩崗接收后核算系統會自動進行核對,如果有問題,上下級國庫都會及時發現。特別是縣支庫開通國庫內部往來后,縣支庫和中心支庫的業務發生必須是同一日,所以這部分資金不會出現風險。退一步講,即使是出現了錯誤,這部分資金仍然在國庫內部流動,不經撥款、轉賬和退庫,是不會出去國庫,形不成資金風險的。所以這部分國庫資金完全不需要耗費時力的編押、核押,押錯時再發送查詢查復。同時,這部分資金如果不使用“報單”,使用內部憑證,就避免了補充報單三聯中有一聯沒有任何意義做法。也就是說國庫資金應區分其性質對待,不是一味地有了清算功能就“狼來了”所以要“一棍子打死”。

  三、業務崗位及操作的改革設想

  1、改進《系統》,簡化崗位,使用專職人員。《系統》應將資金崗與明細崗合而為一,設置核算記賬崗和復核崗,預算收入業務:同城票據交換崗審核第一關,再有核算記賬崗和復核崗采用分別錄入總金額和明細金額的方法進行核對。明細金額報解后,自動生成上劃上級國庫的資金,記賬崗發送明細通訊,復核崗發送匯總金額通訊。撥款、退庫與劃款等國庫部門的款項,核算記賬崗和復核崗分別審核錄入后,同城的由票據交換崗再審后方可提出,異地資金由核算復核崗按支付系統或內部往來方式發出。對于國庫內部往來資金,改變所有款項都需要編押的做法,只對經過異地國庫劃往商業銀行的款項進行編押。

  這樣改變后,操作人員不但由9名減少為7名,業務量減少許多,也不影響事后監督和會計主管職責的行使,業務量較少的縣支庫,綜合核算崗兼職同城票據交換崗、會計主管兼職事后監督,系統維護人員則由行內科技人員兼職。那么,這樣的支庫只需要四名國庫專職人員,對于人員非常緊張的縣支行,還是能夠保障的。

  2、設計使用國庫內部資金往來憑證。可以借鑒中央銀行會計四集中后使用內部憑證的做法。凡屬于國庫內部資金往來,不需要使用重要空白憑證的“報單”,統一使用一式二聯的內部憑證,一聯做接收賬戶的傳票,另一聯做對應賬戶憑證的附件。

  3、開發事后監督程序,進一步加強其職責的行使。目前,事后監督仍然使用手工筆對方式,是否認真核對每一筆賬務沒有制約機制。當務之急是要開發使用事后監督程序,強制事后監督崗每日即對上一日的所有賬務進行逐筆監督。真正為國庫資金安全筑起一道長城。

風險調研報告15

  及時轉變財務管理職能。效益原則是判斷一切財務行為成功與否的標準,當前最為迫切的是財務職能的轉變,將傳統的帳務操作型向管理經營型轉變。目前商業銀行最大的弊病就是只下達一些具體化的指標,而不是考核利潤的`最大化,從而導致不計成本吸收存款;對各種代理業務缺乏盈利能力的分析;還有銀行卡業務,為了完成發卡數量、卡消費任務或卡存款量,從而導致發出的卡都是睡眠卡,更有甚者寧可違反結算原則等,長此下去不但造成資源浪費、籌資風險,而且也形成結算風險。因此,必須以財務部門為中心,建立成本控制系統,完善財務管理模式,對每筆存款業務或代理業務、中間業務必須進行盈利能力的分析,以此再確定有關業務的定價,從而避免盲目性,要算好了再花,而不是花了再算,對成本高于收入的各種代理業務、中間業務實行“一票否決制”,同時要將盈利能力的分析推廣落實到業務經營中的每項或每筆業務上,以確保經營活動的效益性。

【風險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內部風險控制調研報告02-06

內部審計風險與防范控制調研分析調研報告02-22

農合合規風險與合規文化建設調研報告范文10-14

醫院調研報告_調研報告04-20

統計調研報告-調研報告07-25

消防調研報告_調研報告06-13

汽車調研報告范文_調研報告05-06

制藥企業調研報告-調研報告02-23

安全風險報告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