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社區建設調研報告

時間:2024-12-18 09:15:01 麗薇 調研報告 我要投稿

社區建設調研報告(通用20篇)

  在人們越來越注重自身素養的今天,報告十分的重要,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語言要準確、簡潔。那么一般報告是怎么寫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社區建設調研報告(通用2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社區建設調研報告(通用20篇)

  社區建設調研報告 1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指出:要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統籌城鄉發展,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完善農村發展體制機制,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推進農村小城鎮化新型社區建設,是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迫切需要,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戰略選擇,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舉措。基于此,我們組織專門人員對寧陵縣陽驛鄉后陳新型小城鎮化社區建設情況進行了調研。調研情況如下:

  一、基本情況

  后陳社區位于寧陵縣城西,社區中心距縣城2公里,S325省道南側,位置優越,交通方便。社區共轄后陳、潘集、前陳、張瑞寒、解洼、張三莊、東張樓、蘇莊、訾莊、西張樓、張白、十里鋪、嚴莊、姚莊十四個自然村。社區總人口8663人,總戶數2288戶,總耕地面積7894畝,黨員總數110人。

  后陳社區綜合建設用地面積共計1350畝,原14個自然村居住占地總面積4073畝,社區整合后新增耕地面積2723畝。后陳社區建設分為“一心一帶兩片區”。一心:社區管理中心、文化大院、黨員教育基地、社區超市等組成的公共服務設施中心;一帶:沿村北后陳水庫和張解溝形成了一條自然景觀綠化帶;兩片區:以景觀帶分割的南北兩個居住片區,南片區安排789戶老齡人員居住,為2層連體樓,面積165平方米,不超過2分半,北片區為5層和高層住宅樓,安排1499戶中青年居住。

  二、取得的經驗和成績

  20xx年以來,社區“兩委”班子緊緊圍繞縣委、政府提出的“高效發展強實力,提升品位顯魅力,惠民富民增動力,文明和諧添活力”的工作目標,深入實踐科學發展觀,形成強大的向心力。于博個人無償出資500多萬元用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800多萬元用于辦企業和幫助村民建房。縣委、縣政府又整合各部門涉農資金重點支持社區建設,為群眾解難題、辦實事,改善了村民居住環境和生活條件。社區20xx年工農業生產總產值完成240萬元,固定資產投資2萬元,農民人均收入2100元;20xx年工農業生產總值達到1200萬元,固定資產投資2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850元;20xx年工農業生產總值達到2758萬元,固定資產投資5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850元。經過短短幾年的發展,使后陳社區從一個臟、亂、差的落后村變成了一個環境優美、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主義典型新農村社區。

  五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領導的關懷、支持和全體干群的共同努力下,共拆除舊房43345平方米,新建樓房51360平方米,改造廢舊坑塘4處;在老水庫取土19萬多立方,填平了村內外坑洼地,消除了空心村,使社區新增耕地366畝;建造了村民文化廣場、老年人活動中心、多功能大禮堂等公共設施;社區實施了安全飲水工程;興建了村預制廠、水電暖安裝公司和3個建筑隊,創辦了博遠糧油、永勝木業、宏運木制品、鼎盛農業科技和中天混凝土5個股份制企業;成立了久贏種植、華裔農場品開發等4個專業合作社,轉移安排勞動力500多人。先后修通了七縱五橫道路共計16.3公里;街內外安裝了路燈、紅外線可視電子監控,確保了社區群眾生活財產的安全;同時狠抓鄉風文明建設,凡婚喪嫁娶一律不準大操大辦,定期開展“三好”、“四戶”等評比活動;對社區內外486座墳墓全部遷移至公墓,社區1200畝耕地實行了群眾較滿意的合理流轉,發展高效大棚有機果蔬1000畝;實施了井井通電工程,新打機井18眼,埋地埋管6300米,地埋線6700米,調整了農業產業結構,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提高了抵御自然災害能力,推進了農業產業化進程,促進了后陳社區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又好又快發展。

  三、農村新型小城化社區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采取的措施

  我們先后召開3次社區“兩委”會、社區黨員大會及村民代表大會,走訪群眾35人次,傾聽其呼聲,了解其所想所盼。經過分類歸納,目前,有以下幾個問題應引起我們沉思:

  (一)集中搬遷不便操作。隨著農村民主法制進程的推進,加之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多種思潮相互激蕩,人們思想意識不盡一致,一些潛藏在農村的深層次矛盾也逐漸表露出來,不可否認由于歷史的、現實的各種原因,極個別人對黨的'政策及政府的引導懷有本能的不理解,譬如在一個自然村內絕大多數人同意并支持搬遷,但僅有幾戶因計生超生或其他原因被政府處罰而不理解,故不同意搬遷,這就成了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

  (二)新建房戶成為不愿搬遷的“最大一族”。有的農戶傾全部家產,蓋了一座新房,在無扶持資金的情況下,僅靠做思想工作,效果不甚理想。

  (三)困難戶想搬遷而無能為力。由于社區集體經濟基礎十分薄弱,沒有強大的公共積累作支撐,對一些困難戶的幫助局限于社區黨組織的義務勞動支持,扶持效果甚微,使這些困難戶想搬遷而無能為力。

  (四)農戶搬遷融資渠道單一。受多種因素制約,農民融資渠道過于狹窄,貸款環節多,手續繁瑣,一些農戶“望貸止步、談貸色變”。

  根據以上問題,應采取以下措施著力解決:

  一是社區建設應尊重群眾意愿,不強迫命令,不強制拆遷,注重宣傳引導。在啟動建設農村新型小城鎮化社區時,召開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大會,經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后開始建設;在推進過程中,充分考慮群眾承受能力,鼓勵條件較好或急需建房的群眾先建,條件較差或暫可不需要建房的可以后建,對于社區住宅,規劃設計不同造價的戶型供群眾選擇,避免農戶建房超出自己經濟承受能力。

  二是引導農民入住農村新型小城鎮化社區,堅持建得起,住得下,穩得住,能致富。將培育產業支撐,提高農民素質作為首要前提。一是將已入住社區有勞動能力的青壯年勞動力全部納入職業教育培訓范圍優先免費培訓。有創業愿望的人員應納入小額擔保貸款扶持范圍。二是依托經濟園區,鼓勵企業優先吸納入住社區勞動力,促進農民就地轉移。三是推進土地健康有序流轉。促進土地向農業專業合作社和種田大戶集中,實現農業規模化經營,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同時使群眾從有限的土地中解脫出來,增加農業資源人均占有量,促進農民增收。四是發展新型農民合作,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克服過去“家家點火、處處冒煙”的小、散、亂狀況,實現千家萬戶的大生產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有機銜接,增加同類產品上下游的關聯性,該區久贏種植專業合作社,爭取入社成員突破95%。

  三是加大對群眾尤其是困難戶扶持力度。誠然,近兩年來,得益于黨和國家的惠民政策,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收,農民逐步擺脫貧困,但因災致貧,因病返貧現象依然存在。根據調查:目前建房每平米造價600元左右,戶均建房投資需10多萬元,該區30%農戶年均收入在4萬元左右,自籌資金10萬左右,甚至可以滿足建房投資需求,而50%農戶年均收入在2—3萬左右,自有資金在7—8萬元,建房資金缺口在2—3萬元,還有20%農戶年均收入在2萬元以下,需要金融機構給予貸款支持。對這些困難戶,可通過提供經濟適用房,廉租房或利用危房改造資金解決。

  四是科學安排部署,周密設計步驟。首先政府要充分發揮宣傳引導作用,讓群眾對農村新型小城鎮化社區有正確的認識,并將經群眾代表大會或群眾大會同意或確定的戶型向群眾公示,讓群眾選擇,并申請報名。之后群眾代表按照集中連片優先,急于蓋房優先的原則,確定入住農戶,簽定搬遷協議等,使整個建設過程有條不紊,有章有序。

  五是典型引路,分步實施。選擇村情好,群眾覺悟高的村做為試點村先啟動,政府積極搞好各種服務,創新實踐,培植典型樹樣板,典型引路促啟步,將政府的引導變為群眾的自愿行動,形成強大合力,為農村新型小城鎮化社區建設注入源源不斷,取之不竭的動力,使這項推進城鄉一體化、統籌城鄉發展、促進農村發展的戰略工程有力、順利、健康推進。

  四、對策和建議

  一、建議上級政府選個試點縣進行社區建設體制改革,撤掉鄉(鎮)級編制,把鄉(鎮)干部分流到各個社區工作,既減少了辦事程序,又提高了辦事效率,既不增加財政支出,又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基層干部老齡化。有效提高基層干部的服務水平和管理能力。如不能進行體制改革,也可先把鄉(鎮)主要領導集中起來,成立一個“城鄉發展管理中心”,抽調一名副縣級干部專門負責此項工作,各鄉(鎮)領導可繼續服務各自區域內的社區。

  二、建議上級政府出臺支持農村新型小城鎮化社區建設的政策,簡化社區建設所需辦理的各項手續,加快組織完善社區班子建設,加大對社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

  五、下步工作打算

  (一)完善基礎設施。抓住中央、省在發展政策上向農村基礎施設建設傾斜的機遇,搞好新農村社區建設的選項立項,積極向上爭取項目建設資金。圍繞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從村民最關心、最迫切、最直接的現實問題入手,整合各類涉農項目資金向后陳社區集中投放。積極開展農村小型公益設施建設,提升村民生活的總體質量和水平。

  (二)大力發展經濟。立足現有情況,引導經濟強人、致富能人積極投資,選上項目帶動村域經濟發展。引導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依法、自愿、有償流轉,進行聚零為整,規模化經營,創新農業經營模式,努力形成具有特色的種植業和養殖業。

  (三)加強民主建設。按照“有一個好的帶頭人,有一個好的領導班子,有一個好的發展思路,有一個好的創業氛圍,有一個好的扶持政策”的要求,切實加強社區黨組織建設,提高社區黨支部的凝聚力、戰斗力和創造力,為農村新型小城鎮化社區建設的順利推進奠定堅強的組織基礎。要特別注意發現一批思想作風正派、致富帶富能力較強、積極向組織靠攏的農村優秀青年,作為入黨積極分子和后備干部進行多方面培養,改善農村黨員干部的年齡結構和能力結構。

  (四)促進社區和諧。通過多渠道、多層次、不間斷的培訓,使90%以上的農村富余勞動力掌握1-2項勞動技能,提高農民致富能力。積極開展法制教育,提高農民懂法、守法、用法水平。大力推進“四議兩公開一監督”工作法,使群眾的事情群眾自己議,群眾的事情群眾自己辦,搞好基層民主建設。倡樹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積極豐富農民群眾文化生活。

  (五)提升社區品位

  后陳社區所要建設的不但是一個村的舊貌換新顏,一個村的生活改變,而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的一種深化。是建立社會主義新農民生活,樹立社會主義新農村形象,完成社會主義農民的根本轉變,實現農民生活與城市接軌,縮小乃至等化城鄉差距。

  社區建設調研報告 2

  為響應上級黨委繼續解放思想大討論暨創新年活動的號召,近期,本人對xx街道辦事處社區建設狀況進行了調研,將情況報告如下:

  一、xx街道辦事處社區建設基本狀況

  xx區xx位處市區中心地段,東至四川南路,南至重慶路,西至西藏路,北至北部灣西路。面積3平方公里,人口23000多人。駐有貴州省駐北海辦事處、市廣播電視局、廣西區海事局、武警北海支隊、中國銀行北海分行、寶誼商廈、甲天下大酒店等50多個單位。

  近幾年來,在上級黨委以及民政部門的指導下,xx區xx街道辦事處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意見以及民政部深化社區建設的要求,堅持以人為本,建立社區工作機制,落實區委、區政府社區建設83行動規劃,以建設富裕xx、文化xx、生態xx、平安xx為目標,以服務群眾為重點,以居民自治為方向,以維護穩定為基礎,以文化活動為載體,加大投入,加強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幾年來,xx街道辦事處堅持把社區環境建設作為構筑和諧社區的物質基礎來抓,正視困難和問題,想方設法,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創造條件解決社區辦公和服務條件較差的問題。僅20xx年一年就投入資金19萬元,建設了2個星光計劃項目,整修了社區綜合辦公樓。所轄5個社區建起了300平方米的綜合辦公樓,特別是貴州南路社區辦公用房已達到330平方米要求,并建成了目前唯一的北海市老年大學社區分校,搭建社區平臺,逐步完善社區功能,社區建設取得明顯成績。各社區治安調解工作委員會、環境衛生工作委員會、社會保障工作委員會等社區自治組織健全;居民家庭和睦,人民安居樂業,各項指標達到了北海市83行動計劃標準的要求。

  二、社區建設工作存在的不足和問題

  一是社區辦公條件和服務設施欠缺。一方面,大部分社區居委會普遍存在著現有財力、物力難于承載,社區居委會開展工作存在沒有經費的問題。每年下撥給每個社區居委會的經費僅夠維持社區居委會的水電費、電話費、日常辦公用品的開支,而居委會又沒有其它經濟實體,沒有資金投入服務設施的建設。另一方面,在社會職能由單位向社區的大轉換中,原先承擔職能、擁有相應物力、財力的政府部門和單位,在卸掉職能的同時又沒有相應讓出原先職能擁有的財力、物力,而原本無多少財力、物力的社區在接過轉來的社會職能后,又往往得不到相應的財力、物力支持。在政府部門紛紛把職能任務延伸到社區的情況下,社區居委會對上級部門下達的任務又無法拒絕,這便導致社區黨建在財力、物力上更加捉襟見肘。

  二是社區建設機制尚未健全,居民參與社區建設的渠道不夠暢通。盡管各社區居委會組織明確了工作職責,制訂完善了工作制度,但是類似社區協商議事會議等動員全體社區居民以及社區成員單位積極參與社區建設的社區參與機制尚未建立健全,社區事務和社區政務的開放度和透明度也不夠,社區居委會依法、民主、科學的執政能力程度不高,居民的民主自治政治熱情未能很好地激發和體現。

  三是社區公益和產業服務網絡尚未形成。社區事務社會化管理水平有待提升。社區自治組織和社會團體組織不夠健全,社區居委會與轄區單位黨組織共駐共建機制尚未成為建設社區的強大力量,未能在溝通社區資源、提供專業化服務方面充分發揮作用;社區文體活動好文化生活較為單調,市民整體思想素質有待提高。

  四是社區建設干部文化、專業素質整體水平不高,隊伍不夠強大。隨著形勢的發展,一方面,社區工作范圍擴大,內容增多,任務加重,社區居委會干部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黨務工作者,而是行政、黨務一肩挑的主要管理者,做好社區居委會各項工作,已成為社區建設工作多樣化發展的必然趨勢。加上離退休黨員和企業下崗失業黨員社會化管理后大批轉入居住地社區,社區黨員數量激增,給這些功能尚未發育健全的社區居委會帶來較大的壓力。當前,社區滿足于應付、流之于形式的現象較為普遍,導致責、權、利的平衡木出現了嚴重的傾斜,責重而權少,社區工作內容和任務的不斷增加,確已突破了社區居委會現有職責難能承受的范圍和底線,社區干部隊伍難以適應形勢和社區建設發展需要。

  三、加強社區建設工作的建議

  (一)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搭建社區平臺,夯實社區建設物質基礎

  社區設施是開展社區服務最基本、最必備的物質條件。為確保社區建設工作的正常、高效運作,各級財政必須加大扶持的力度,尤其要從年初的預算上予以安排,保證社區黨建的活動經費。另外,各社區也可以挖掘本社區內的社會資源,增加社區黨建的發展基金。必須從人力、物力上加大對社區建設工作的投入,解決目前比較突出的社區黨建活動經費緊張、人力投入不足問題,配套好社區學校、會議室、圖書室、閱覽室、檔案室、警務室、居民活動室等五室、四站、兩欄、一校、一場所,布設社區一站式為民便民服務臺,添置計算機、電視機、vcd機等,完善黨務、居務公開欄,為社區建設提供良好的物質基礎。

  (二)要健全社區自治組織,凝聚社區力量,培育社區自主發展能力

  要依靠居民自治實現社區建設,就要推進社區建設中保障居民的選舉權、決策權、參與權和監督權,依法擴大社區民主,培養社區自主發展能力。

  一是要依法組織換屆選舉,培養居民參與意識,保障居民選舉權。社區民主自治的重要標志就是社區居民們根據自己的意愿選舉領導者和領導機構。

  二是要發展社區自治組織,充實社區建設力量,保障居民的參與權。要堅持以人為本,充分調動社區成員單位及社區居民的積極性,建立健全社區協商議事會、社區黨建聯絡委員會等社區自治組織,組建包括社區居委會、黨支部在內的社區各類組織機構。不斷完善社區自治組織和社會團體。并通過這些社區自治組織和社會團體組織的社區活動,在溝通社區資源、提供專業化服務方面發揮作用。

  三是要健全社區議事規則,發展社區民主政治,保障居民的決策權。要以社區居民為主體,指導社區完善社區居民代表會議制度、社區協商議事會議制度、社區黨建聯席會議制度、社區聽證會制度等各種工作制度等民主決策制度,社區居民代表大會通過并實行《社區居民公約》,將社區事務交由社區居民自主決定、自我管理,特別是關系社區建設重大問題的決策,廣泛聽取和尊重居民群眾的意見。建立良好的社區參與機制,推動居民自治,充分發揮他們在和諧社區建設中的關鍵作用。在社區建設大政問題上,要堅持協調、合作、共建原則,廣泛地吸收不同群體的代表和社區成員單位參加,根據實際召開社區協商議事會議,討論社區的重大問題,協商社區涉及居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的社區事務,保障了居民參與社區建設事務的決策權,社區居民以及社區成員單位對社區居委會和社區內其它工作機構以及政府各部門工作進行民主評議和監督,規范社區管理,提高社區民主程度。

  四是要實行黨務居務公開,增強社區政務透明,保障居民的監督權。各社區要設立黨務居務公開欄,將支委和社區居委會成員職責分工、黨費收繳、民主評議黨員、來信來訪處理和辦事程序、社區服務熱線、計生、低保、救實救濟、財務收支、干部年度評議以及社區居民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的處理情況等,通過制作上墻、社區黨務居務公開欄或召開會議形式定期不定期向黨員居民群眾公開。同時,建立黨務居務公開監督小組,聘請退休干部和黨員群眾作為監督員監督黨務居務公開工作,增加黨的工作、黨內事務和社區政務的開放度和透明度,接受群眾的監督,讓群眾了解、支持和參與社區公共事務,擴大黨員群眾對黨內事務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發展黨內民主,加強黨內監督,切實保障黨員群眾的民主權利,提高社區黨組織和社區居委會依法、民主、科學的執政能力。

  (三)要建立資源共享機制,開展社區服務,提高社區居民生活質量

  社區服務功能是否完善、服務質量的好壞是衡量社區建設的重要標尺。在完善社區服務網絡、增強社區服務功能、提高質量方面,建議:

  一是建立共建機制。要形成建設社區的強大力量,僅靠社區黨支部、居委會幾個干部是遠遠不夠的。xx區和街道辦事處黨組織要指導和幫助各社區黨支部與駐區社區成員單位與社區居委會簽訂社區共建協議,開展組織聯創、行業聯合、干群聯結的 社區黨建互聯網工程,建立街道、社區黨組織與轄區單位黨組織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條塊結合的共駐共建機制。

  二是整合社區資源。建立共駐共建機制、搭建社區建設的大舞臺,促進社會和社區資源的整合,較好發揮社區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的優勢,從中形成一股強大的共建社區力量。逐步實施數字街道、數字社區工程,開設街道信息網,及時發布招商、用工、衛生、文化等各類信息,滿足群眾的各種需求。

  要充分利用社區資源,要在各社區健全社區服務站、社區社會救助站、社區科普工作站、社區衛生服務站、社會保障工作站,社區居民教育學校、補充健身器械、臺球桌等公益服務設施,歸攏便民服務產業網點,開通居民應急服務電話熱線。培育和發展組建社區義務巡邏隊、老年人協會、殘疾人協會、各類文體藝術團、社區志愿者行動組織、黨員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巾幗志愿者等各種團體組織,并通過這些組織承接與居民相關的社會公共管理事務和公益事業,在基層形成一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社會管理體系,健全了社區公益和產業服務網絡。積極發揮他們在社區管理中反映訴求,調節矛盾、參與管理、規范行為、服務群眾的橋梁紐帶作用,促進社會公共事務的社會化管理,提升社區事務社會化管理水平。

  三是開展社區服務。xx區和街道辦事處黨組織要指導各社區依托已經健全起來的服務組織以及文化廣場、活動室等場所,開展社會保障、人民調解、幫困救助、文化體育、環境衛生、科普法律、衛生清潔、環境綠化、就業咨詢等公益性社區服務以及醫療保健、家政等產業服務;開設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就業培訓課堂等;組織社區青少年開展讀書活動和參加社區衛生清潔等社會實踐活動,老年人健身、娛樂活動等,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大力推廣無圍墻敬老院的社區居家養老模式,應對日益突出的老齡化問題。促進志愿者服務活動逐步走向制度化、經常化,發揮社區志愿者行動組織的各個行動小組的.作用,開展公益性社區服務。

  (四)要加強教育培養,抓好社區干部隊伍建設

  要重視選配社區居委會兩委班子,在社區黨支部、社區居委會兩委換屆選舉中逐步推行直選。其次,通過崗前培訓、專業培訓和鼓勵促進學歷進修等抓好社區兩委干部的理論和業務教育培訓,不斷提高社區干部的整體綜合素質,不斷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務水平,特別是要求我們的社區干部在做群眾思想工作時具有說懂、說通、說服的能力,讓群眾了社區干部所做的工作,所做事情的目的,打消可能有的顧慮,認同和接受社區干部所采取的行動和提供的幫助。再次是實行社區居民代表評議社區干部,加強對社區干部的有效監督。不斷完善自我,為更好更快地提高工作能力和適應新時期對社區工作提出的要求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五)要多開展社區文體活動,凝聚人心,形成健康人文環境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則是社區建設的精神支撐和有效載體,先進的社區文化對社區發展起到無形的引領作用。要以文化為魂,樹立以社區文化推動社區發展的觀念,指導各社區充分利用社區教育資源,積極開展文體活動,豐富社區生活,提高市民整體思想文化素質,營造文明健康、積極向上的社區人文環境。

  一是依托社區文化廣場,在三八婦女節、八一建軍節、九九重陽節等節慶假日時多舉辦聯誼會等豐富多彩的文化體育活動和文藝演出,孵化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社區文化團隊,吸引了社區愛好者的廣泛參與,有效地發揮先進文化滿足人們精神需求、陶冶情操、凝聚人心的良好功能,促使不同群體的社區居民在共同的文化活動中得到共鳴,社區主人翁意識、參與意識大大增強。

  二是大力推進社區精神文明建設。要利用新聞媒體、宣傳專欄等手段,加大對社區的好人好事的正面宣傳,開展,弘揚樂善好施、鄰里互助、扶貧濟困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引導居民在健康向上、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娛樂活動中建成立平等友愛、和睦共處、誠實守信的良好習慣,發揮先進文化凝聚人心、匯聚力量的粘合作用,促進社會的團結與和諧。

  社區建設調研報告 3

  隨著城市化的推進,老齡社會的到來,社會生活的多樣化,大量“單位人”轉為“社會人”,社區在城市建設和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加強社區建設,對于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著重要意義。為了解市區的社區建設現狀,探索加強社區建設、完善社區服務功能的路子,市政府研究室組成調研組對市區的社區建設情況進行了調研。

  一、基本情況

  1986年,民政部倡導在城市基層開展以民政對象為服務主體的社區服務,標示著“社區”概念首次進入政府工作的視野。XX年12月,市政府辦公室轉發市民政局《關于推進全市城市社區建設的意見》,提出了城市社區建設的指導思想、實施步驟、工作目標、基本原則以及主要工作任務。隨后,我市先后出臺了《關于對全國文明衛生城市測評體系進行責任分解的通知》、《六盤水市創建平安六盤水工程領導小組成員單位掛幫社區創建工作辦法》、《關于進一步加強社區雙擁工作的意見》、《關于開展科技、文化、衛生、法律四進社區,提升市民素質活動的通知》、《關于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指導方案》、《關于在全市開展綠色社區創建活動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指導社區建設工作。

  在對社區的人口、地域、面積、單位、資源、社區辦公用房等調查摸底的基礎上,XX年以來,全市共整合成立86個城市社區,在社區建立了黨支部,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選舉了社區居委會。各級各部門相繼重心下移,結合社區建設開展各項工作,初步形成了“黨政領導、民政牽頭、部門配合、街道主管、社區主辦、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

  目前,市區范圍內共有50個社區,其中鐘山區49個,水城縣1個,管理總面積約72平方公里,總人口約19萬人。通過近年來的努力,社區工作者隊伍、社區辦公條件和社區服務工作有了較大變化。

  (一)社區隊伍建設得到加強。XX年社區居委會選舉后,一批文化程度高、有辦事能力的人員進入社區機構工作,使社區工作者的年齡結構、文化素質得到優化和提升,形成了一支社區專職工作隊伍。目前鐘山區251名社區居委會成員中,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有50人,占19.9%;高中和中專文化程度的有137人,占54.6%;30歲以下的67人,占26.7%;31—50歲的有175人,占69.7%。XX年,鐘山區采取面向社會公開招聘的方式,從大中專畢業生、退伍軍人中招考了xx年租金約11萬元),13個社區借房辦公。總投資8xx年內兩次提高了社區工作者的待遇,一次是在XX年,由平均每人每月70元提高到230元,第二次是從XX年6月起,把社區黨支部、居委會正職、副職、委員的月工作待遇分別從260元、230元、xx年辦公經費從每年1600元提高到了6000—8000元。

  (三)社區服務逐步開展。隨著社區在城市發展中作用的顯現,各部門對社區工作逐漸重視,法律、警務、城管、消防、民政、衛生、計生、街道、勞動保障、文體科教等部門逐漸將工作重心下移,社區服務工作也因此得到加強。目前,市區社區配備了計生服務專職管理人員50人,面向居民開展計生宣傳、藥具發放、婦檢等生殖健康和計生服務,計生工作網絡基本形成。已經建成衛生服務中心(站)25個,為居民提供診療服務。結合“平安六盤水”創建工程,在各社區建立了警務室,實現了“一區一警”,社區治安防范工作得到加強。各社區配備勞動社會保障協管員110人,負責開展社區就業工作,提供政策咨詢、就業培訓和職業指導、職業介紹、再就業援助、社會保障等服務。實施全國萬家社區圖書室援建項目49個,購置圖書22500余冊,部分社區組織開展了“三個一”(即一本好書、一個好故事、一支好歌)讀書活動。已建設“星光老年之家”15處,為居民提供健身娛樂等服務。社區志愿者隊伍建設有了較大進展,已組建社區志愿者隊伍89支1萬余人,社區志愿服務工作進一步增強。

  二、存在的問題

  雖然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城市社區建設工作,使此項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是,隨著社區建設的深入推進,凸現出一些困難、矛盾和問題。

  (一)對社區的認識有待深化。第一,對社區建設的主體認識模糊。社區是城市的基本組成單位,是群眾性自治組織,其健康發展有賴于充分發揮居民自治的效力。而當前社區行政化現象普遍。一方面,社區居委會的工作方式仍然以行政指揮為主導,對引導社區居民增強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的認識不夠,對居民的服務意識不強,簡單地把社區工作等同于完成部門交辦的任務,從而形成對政府的依賴性,社區工作尤其是社區服務比較滯后。另一方面,政府部門往往把社區居委會當成“下屬”,直接向社區安排行政工作,“什么事都要社區參與,什么人都可以指揮社區”,社區忙于應付,難以開展自己的工作。據不完全統計,目前社區居委會需要承擔xx年教育等服務還沒有深入開展,社區活動的形式和內容缺乏吸引力,還不能滿足居民需要。二是服務設施缺乏,很多院落、樓棟沒有活動場地,不能滿足居民就近、多形式活動的需要。除了廣場社區能依托廣場開展較多活動,人氣較旺外,其他社區要么活動場地小,要么沒有活動場地,難以聚集人氣。三是社區服務主體單一。政府和社區包攬了許多應由市場提供的服務項目,新型社區服務業還沒有形成規模,在引導非營利性組織、社會團體、協會等各類民間組織發揮作用方面有待加強,社區服務的內容有待豐富,質量有待提高。由于社區服務不到位、不主動,轄區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不強,參與社區建設的意識薄弱,甚至大多數居民不知道自己生活在哪個社區。

  (三)社區工作經費及人員待遇有待提高。盡管近年來社區經費和人員待遇有了很大提高,但遠遠不能滿足社區工作的需要,尤其是市區社區工作者的收入僅在400—500元之間,與其他城市工作崗位的待遇差別很大。由于待遇低,挫傷了社區工作者積極性,一些調研對象表示自己在任期滿后將不再參加社區選舉;鐘山區招考的20名社區工作者中已經有部分人員辭職。造成社區經費緊張和工作人員待遇低的原因,一是財政投入不足,隨著社區作用的凸顯和部門管理重心下移,社區承擔的工作任務逐漸增多,但“費隨事轉”的原則未能得到很好貫徹,社區在承擔工作的同時,相應的工作經費較少,有的社區工作人員甚至自己墊錢開展工作,待遇與工作量不相符;二是社區自我發展能力弱,社區服務發展滯后,收入渠道少。

  三、對社區建設的建議

  社區作為城市的基層細胞,建設得好不好,直接關系到一座城市的文明和穩定發展,對促進城市管理,提高群眾生活質量,建設和諧社會也有著重要意義。沒有無數個社區的發展與進步,城市的整體管理和發展水平就難以提高。針對我市社區建設中的問題,提出如下建議:

  (一)發揮社區居委會自治作用。

  ——提高對社區居委會法律地位的認識,避免居委會變相成為政府的下屬機構。社區建設的主旨是發揮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的能力,使居民獲得的認同感、歸屬感、安全感和親情感,增強居民的凝聚力和建設社區的積極性,從而使社區成為社會的'“減震器”。因此,在社區建設中,不應將社區視為政府機構,單純地將政府工作職能直接轉嫁給社區,把社區建設變為行政體制的向下延伸。應把政府的角色定位于“教練員”而非“運動員”,應發揮政府的主導和指導作用,形成政府、市場、社區組織之間的良性互動和合作關系,形成共同改善社區經濟、社會及文化狀況的局面。同時,把轉變政府職能和社區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治安、教育、科技、文化、勞動保障等部門要以社區作為平臺,各負其責,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加強協作配合,將工作開展到社區,并真正做到工作人員進社區。

  ——進一步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推進居委會選舉改革,試行居民直接選舉,擴大選舉參與面。指導社區完善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制度,推行社區民情懇談會、民事協調會、民意聽證會和民主評議會“四會”制度,引導居民參與社區公益事業、實事項目和公共事務決策,逐步實現社區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健全社區黨組織、社區居民代表大會、社區議事委員會、社區居委會等組織體系,制定社區居民公約,明確社區居委會選免權、社區事務決策權、社區財務自主權、對政府部門的評議監督權和不合理攤派的拒絕權等自治權,在社區建設中在城市規劃、建設等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工作中,有關部門應通過社區征求居民意見,保障社區的知情權和參與權,幫助社區開展好工作。

  ——認真落實“權隨責走、費隨事轉”原則,使責、權、利統一起來。一是對部門轉移延伸給社區的有關工作進行清理和規范。對確需社區居委會協助完成的行政性和臨時性任務,可按照社區管理人口數量制定社區工作補貼標準,由相關部門及時向社區撥付工作經費;二是所需人員由社區居委會面向社會公開招聘,由社區對所聘人員進行考核監督;三是明確社區和有關職能部門的責、權,盡量將社會公益性的工作交由社區,而政府部門做好行政執法、行政管理。同時要避免行政不作為或亂作為,避免社區承擔本應由政府部門履行的職責。

  ——加強對社區建設的相關政策的學習和宣傳,讓各級部門、廣大居民充分認識和理解社區建設的重大意義,明確自己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從而形成社區建設的合力。使社區內的居民都參與到社區建設中來,提建議、出點子,監督評議社區居委會的工作。同時,社區要增強主體意識,加強宣傳,主動開展服務,提高居民的認知度,增強社區居民的參與意識。

  (二)增強社區服務能力。社區服務涉及千家萬戶,是社區建設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但目前服務設施有限,成為制約市區社區服務能力提高的“瓶頸”,要下大力打破這個“瓶頸”,改進社區的管理與服務,寓管理于服務之中,增強社區的凝聚力。

  一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針對社區服務的需求,落實社區服務所需場地。在城市規劃建設、房地產開發中應考慮到社區服務的需要,將社區服務設施建設納入公共設施配套建設規劃,落實所需的用地、配套設施和活動用房,對已驗收但未提供相應配套公用設施的住宅區,要通過新建、改建、租賃等形式逐步加以解決。對《關于推進全市城市社區建設的意見》(市府辦發〔XX〕137號)中要求的“房地產開發商要按照建筑面積百分之一的比例無償幫助所在社區建設社區工作用房,或折成相應資金支持社區建設”,要制定具體的實施辦法,督促落實。各級各部門要按照有關規定,加大對社區公益設施的投入,并明確這些設施的產權歸屬于政府,使用管理權歸屬社區居委會。推進社區信息化,為社區配備電腦、網絡,形成信息終端,獲取社情基礎數據,實施人口、輿情、公共事件的動態管理。

  二是對社區內的場地資源進行整合。以建設“適宜居住的城市”為目標,在調查摸底的基礎上,根據居民生活需要,合理規劃服務場地,加大城市基礎設施投入,鼓勵駐社區單位、各類社會組織和服務機構開發、開放社區居民需要的體育場、圖書館、博物館等活動場地,解決當前文化娛樂場地缺乏的問題。

  三是加快發展社區服務。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社區服務工作的意見》(國發〔XX〕14號),針對社區就業、文體、教育、體育、安全等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服務制定具體實施辦法,并注意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1、政府與民間的關系。按照轉變政府職能的要求,改善公共服務方式,同時支持各類民間組織發展,讓它們積極參與到社區服務中來,防止政府在社區建設中大包大攬。2、部門指導與社區推動的關系。有關部門要以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結合本單位業務,積極制定社區工作方案,指導社區開展服務工作。既要防止撒手不管、一推了之;又要防止相互爭利、引發矛盾。3、市場與志愿服務的關系。制定優惠政策,簡化審批程序,鼓勵創辦各類社區服務企業,鼓勵待業人員、下崗職工開辦社區服務項目,以市場化方式推動社區服務,同時,要提倡中華民族互助互愛的美德,注重志愿服務隊伍的培養,將社區志愿服務的經歷作為干部考察的一項內容。

  四是以解決群眾關心的生活熱點、難點問題為突破點,拓寬社區服務面和影響力,增進社區居委會與轄區居民和單位、社會組織之間的聯系,促進社區共駐共建。就目前的狀況和條件而言,衛生、文體娛樂、下崗工人再就業、殘疾人住房難、低保工作等系列問題都是群眾關心的生活熱點和難點,在有關部門的指導、協調下,由社區進行統籌管理比較現實,而且情況也更為清楚,反應更為直接,解決起來更方便。關鍵是理順管理體制,真正放權給社區。

  (三)加強社區居委會隊伍建設。一是擴大居民對社區選舉的參與面,把一批政治素質好、文化程度高、工作能力強、熱愛社區工作的優秀人才充實到社區隊伍中,努力建設一支專業化、高素質的社區工作者隊伍。二是通過多種渠道提高社區居委會成員及其聘用服務人員的待遇,把社區工作人員的社會保障問題列入議事日程,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三是加強對社區服務人員的思想教育和業務培訓,不斷提高他們服務居民、管理社區的能力。四是加強社區黨組織的建設,發揮黨員在社區建設中的先鋒模范作用。五是建立健全激勵約束機制和考核體系,對社區治安、服務滿意度、居民參加活動率等指標進行考核,促進社區工作。

  (四)建立和完善籌資機制,解決社區建設經費問題。一是建立政府補貼機制,市、縣各承擔一定比例,將社區工作者補助納入財政預算,逐步提高社區工作者待遇。二是加大公共財政投入,改善社區福利和服務設施,改善居民生活環境,提高生活質量,促進社區建設;多渠道籌集社區基礎設施建設所需資金,鼓勵發展社區服務企業,鼓勵社會捐助社區事業。三是出臺政策,明確駐社區單位按照共駐建的原則,在人力、物力、財力上對社區建設給予支持,充分調動社區內機關、團體、部隊、企業事業組織等一切力量廣泛參與社區建設,最大限度地實現社區資源的共有、共享,營造共駐社區、共建社區的良好氛圍,促進社區資源整合;四是鼓勵社區結合社區服務興辦經濟實體,開展家政、物業、信息等居民大量需求的服務,確保社區收入不斷源。

  社區建設調研報告 4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是伴隨著統籌城鄉發展、構建和諧社會應運而生的,是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省九次黨代會明確提出: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是統籌城鄉發展的結合點、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切入點、促進農村發展的增長點。

  要走好兩不犧牲、新型‘三化’協調發展的路子,必須充分發揮新型城鎮化的引領作用、新型工業化的主導作用、新型農村社區的基礎作用。結合商水農村人口多、農業比重大、保糧任務重,三農問題突出,工業化和城鎮化水平較低的實際,只有把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作為一項事關商水新型三化協調科學發展全局的方向性戰略任務來抓,才能夠收到一舉多得的成效。

  一、新型農村社區的內涵與外延

  新型農村社區是指按照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和新型農村社區布局規劃,通過小村并大村、大村擴容和空心村治理,進行資源整合而建設的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管理完善,居住方式與產業發展相協調,基礎設施和社會化公共服務相配套的現代化農民居住區。通俗的說,新型農村社區,既有別于傳統的行政村,又不同于城市社區,它是由若干行政村合并在一起,統一規劃,統一建設,形成的新型社區。既不能等同于村莊翻新,也不是簡單的人口聚居,而是要加快縮小城鄉差距,在農村營造一種新的社會生活形態,讓農民享受到跟城里人一樣的公共服務,過上像城里人那樣的生活。它由節約土地,提高土地生產效率,實現集約化經營為主導,農民自愿為原則,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為目標,讓農民主動到社區購房建房,交出原來的舊宅用于復耕。實現社區化之后,農民又不遠離土地,又能集中享受城市化的生活環境。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于新農村建設之間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新農村建設的目標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其內容涵蓋了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等多個方面,是一個綜合性的系統工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是新型城鎮化的一部分,是統籌城鄉發展的一個重要抓手,主要側重于社會建設和管理領域,依托村黨組織和村民自治組織,整合農村社區資源,深化農村村民自治,提升社區服務功能,發展農村各類經濟社會組織,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因此,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是為新農村建設服務的,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礎性工作。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搞得越好,就越有利于新農村建設,農民群眾受益就越多,和諧社會的目標就越容易實現。

  二、我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目前現狀

  (一)規劃情況。

  我縣于20xx年啟動了(20xx年——20xx年)縣域村鎮體系規劃、20個鄉鎮體系規劃和90個中心社區規劃的編制。目前,縣域村鎮體系規劃已經省住建廳專家組評審通過,市規劃設計院根據評審紀要正修改完善;20個鄉鎮體系規劃成果已完成,等待縣政府村鎮規劃評審文員會評審討論技術審核;90個中心社區規劃成果已經完成,正修訂完善,增加骨灰堂和村級公墓等設施規劃。根據縣域村鎮體系規劃,將全縣571行政村(居委會)規劃為90個中心社區、136個基層社區。

  (二)建設情況。

  目前,全縣正在建設的新型農村社區6個(黃寨劉井、小集、鄭埠口、練集朱集、湯莊西趙橋、平店劉營),20xx多套住房主體工程基本完工;準備啟動建設的6個(集聚區家廟、城關鄉大井、老城、平店東鄧店、張莊李寨、鄧城宋廟);部分鄉鎮正在做前期工作;累計投入資金2億多元。

  (三)建設模式。

  我縣在建的6個新型農村社區,大致采取了以下三種建設模式。

  一是村委組織、群眾籌資模式。

  練集鎮朱集農村陽光社區是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土地臵換、建設規劃、房屋設計、建設施工、質量監督等環節均由村兩委出面負責實施。在運作過程中,做到四個統一,即統一規劃、統一籌資、統一采購、統一施工。村理財小組嚴格控制造價,公開接受群眾監督,使新型社區建設在陽光下運行,群眾入住只需拿成本價,村兩委為困難群眾協調低息貸款,切實解決了社區建設中的資金短缺問題。陽光社區于20xx年3月開工建設,第一期工程計劃籌建住房270套,正在建設215套,預計今年年底全部完成一期住房建設任務。按照規劃建成后的社區住房占地僅337.5畝,現住房占地900畝,將節約土地562.5畝。

  二是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模式。

  政府統一組織、鼓勵引導房地產進鄉鎮,把社區建設推向市場,吸收社會民間資本參與農村新型社區建設。黃寨鎮鄭埠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屬于該種模式,鎮村負責臵換土地,交給房地產公司開發建設,價格由政府監管,政府、開發商、群眾代表三方協商定價,使價格控制在開發商有適當利潤,群眾能接受的合理區間。社區內住房只能由社區內群眾認購,鄭埠口安居社區規劃利用xx年時間分五期工程來完成。一期工程總投資4600萬元,于20xx年3月開工,20xx年3月完工,規劃建商住樓12幢、住宅樓4幢、門店房xx9間、商品房308套,建1個專業市場,并做好路、自來水、電等配套設施,目前,一期工程16幢樓房相繼開工,已封頂8幢,道路、排供水、綠化等基礎設施將陸續動工。

  三是統一規劃、群眾自建模式。

  在黃寨劉井和諧社區建設中,積極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尊重群眾意愿,組織召開村民代表會議和村民會議,征求群眾意見,并對村莊整體搬遷和規劃新建進行信訪評估,根據群眾意見,按統一規劃自主籌建。鄉政府負責臵換土地、搞好規劃、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房屋設計、施工監管等,施工過程由鄉村組織專人負責統一監管。為堅定群眾自建信心,先后三次組織干部、群眾到新鄉、山東等地參觀、學習,最后全體村民表決一致通過。為提高群眾自建積極性,政府投資300多萬元用于社區內基礎設施建設,每戶又給予xx噸水泥補助。和諧社區規劃占地390畝,規劃總投資1.5億元,規劃簡歐式獨院住宅樓700套,并建成中心小學、幼兒園、敬老院、農村超市、衛生室、文化廣場等公共設施。目前,一期工程200套住宅樓主體工程已全部完工,修建社區道路20xx米。二期工程24套門面房、xx0套農戶住宅樓于今年8月動工,年底可完成主體工程。

  二、制約我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因素

  (一)認識不夠到位。

  大多數基層干部和群眾對新型農村社區的概念認識不清,不能正確理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與新農村建設之間的.關系,導致對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個別鄉鎮(街道)沒有切實把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擺上重要突出位置來抓,工作不創新、不學習、不借鑒、不作為,畏難發愁、束手無策,過分強調客觀困難。由于全縣處于試點階段,試點村建設剛剛起步,沒有建設成形、設施配套、功能齊全的社區讓群眾參觀,群眾無法感受到新型社區帶來的生活方式的轉變,加上受傳統居住觀念影響,廣大農戶形成了相對封閉的生活習慣,習慣于獨門獨院式的居住生活方式,導致參與積極性不高,尤其是一些剛建好住房和現有住房條件較好的農戶,甚至有抵觸情緒。

  (二)規劃不夠健全。

  雖然我縣已完成了(20xx年——20xx年)縣域村鎮體系規劃、20個鄉鎮體系規劃和90個中心社區規劃的編制,但是按照《城鄉規劃法》應走的程序還沒有走完,加上我縣對上級的規劃設計經費沒有完全到位,目前規劃成果仍不能指導建設實踐。目前,我縣啟動的6個試點村的建設規劃,均是找相關部門再次進行的規劃,這樣不僅增加了啟動的資金困難,還有可能造成與全縣規劃不盡一致,影響全縣整體規劃的落實;由于各種原因,全縣136個基層社區的規劃編制工作仍沒有啟動,必將制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工作的順利進行。由于規劃不到位,規劃編制的嚴肅性無法落實,導致了農村建房出現無序建設勢頭,非法占地違法建房現象突出,為加快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增加了阻力。

  (三)資金嚴重短缺。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主要投資來源包括節省土地產生的補償金、群眾交納的資金、村集體積累的資金、爭取的政策扶持資金四部分。但土地臵換資金到位滯后,土地臵換補助金須土地復墾驗收合格后才能到位,而土地凈收益補助則要等到土地招拍掛之后才能支付;多數農村集體經濟基礎比較薄弱,農民群眾不很富裕,主要靠農民群眾自身籌集解決困難很大,農民建房每戶需投入12—15萬元,根據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情況,大部分農戶能夠接受的支付能力在5萬元左右,就是手中寬裕的農戶也會習慣性地儲備部分資金用于防備生活中的各種風險,而不可能一次性地拿出自己的全部儲蓄;財政政策捆綁、項目整合的扶持資金非常有限,難以彌補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及維持正常運轉資金缺口。據測算,建一個500—800戶的中等社區,水、電、路等基礎設施投入需要800—1500萬元,加上社區服務中心、衛生室、文化大院、體育器材等配套設施,需公共投入1500—20xx萬元。按照目前我縣對劉井、朱集示范點的資金整合情況看,大約能整合資金500萬元左右,建設缺口依然很大。

  (四)政策不夠具體。

  我縣在20xx年8月根據市委、市政府實施xx1工程有關指示精神,制定出臺了《關于實施xx工程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意見》;xx月份,制定了《商水縣中心村建設實施方案》和《商水縣加快中心村建設獎補辦法》,此政策只針對xx個試點村實行。今年5月份,我縣出臺《關于加快推進中心村建設的意見》,對全縣中心村建設制定了目標任務和實施辦法。但這些政策不僅相互重復,還與目前提出的加快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不相匹配,導致大部分鄉鎮持觀望態度。

  (五)土地制約突出。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用地只能走增減掛鉤路子,但是土地增減掛鉤項目指標較少,全省僅有2萬畝,爭取難度很大。目前,我縣的劉井、朱集、鄭埠口試點土地審批走的是先建后拆模式,根據省國土廳土地增減掛鉤政策規定,列入土地增減掛鉤的項目必須在規定時間內(一般3年)騰空舊址,但看到目前在實際工作中拆遷的難度很大,實施拆遷的措施不明確,在規定時間內最終達到節約土地、騰出土地、復墾土地的難度較大,已不再審批受理先建后拆模式。鄧城宋廟、平店東鄧店、袁老袁莊、黃寨小集實行的先拆后建模式,目前卷宗市已閱過,但暫時省廳不予受理,縣國土部門正在積極做工作。由于土地制約,一些村遲遲不能開工建設,如平店東鄧店等。

  三、幾點建議

  (一)抓住機遇,創新運作。搶抓加快中原經濟區建設機遇,創新工作理念,整體推進周商一體、黃寨三點一線三化協調試驗區和練集、平店、黃寨一園一區一基地建設,把以上三項當成三個大的整體項目去規劃、申報、運作,制定項目區近、中、遠期發展目標和明年任務,明確項目區所在地黨委、政府的責任,整合資源、資金,強力推進項目區內新型農村社區建設。

  (二)加大力度,強力推進。

  一是進一步加大對示范點的扶持力度,加快建設,完善設施,盡快入住,打造1-2個建設成形、設施配套、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的新型農村社區,為全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提供樣板。

  二是加快推進房地產進鄉鎮工作,建議明年選擇有條件的3—5個鄉鎮為重點鄉鎮,每個重點鄉鎮選擇一條街道連片重點開發,加大對沿街低層門面房的拆除力度,統一規劃設計建設5層以上的底商住宅樓,一年完成建設任務,打造出房地產進鄉鎮的樣板街道,逐步提升小城鎮的建設水平。

  三是督促已列入土地增減掛鉤項目的鄉鎮,在等待項目批復的同時,同步加快社區規劃編制、進村入戶調查等前期工作,為早日開工創造條件;未列入土地增減掛鉤項目的鄉鎮,積極開展各項工作,為明年上半年順利申報奠定基礎。

  (三)廣泛宣傳,轉變認識。

  一是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絡、簡報等各種宣傳載體廣泛宣傳。建議在縣電臺、電視臺開設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頻道或增設專題欄目等。

  二是與當前開展學習貫徹省九次黨代會、市三次黨代會活動相結合,加大對干群的培訓和宣講力度。

  通過宣傳,讓廣大干群切實明白什么是新型農村社區、為什么要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怎樣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建好新型農村社區能給群眾帶來什么樣的好處等,從而轉變群眾認識,提升群眾參與積極性。

  (四)加緊規劃,加強管理。

  一是抓好我縣縣域村鎮體系規劃、20個鄉鎮體系規劃和90個中心社區規劃編制的調整和完善工作,盡快按照《城鄉規劃法》走完法定程序,盡快啟動136個基層社區的規劃編修,使規劃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得到落實。

  二是加強對農民自建房的管理,鄉鎮政府有權按照《城鄉規劃法》第六十五條規定進行管理,在鄉、村莊規劃區內未依法取得鄉村建設規劃許可證或者未按照鄉村建設規劃許可證的規定進行建設的,由鄉、鎮人民政府責令停止建設、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以拆除。只有通過加強管理,才能減少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的阻力。

  (五)整合資金,加大支持。

  一是成立專門機構,負責整合各部門涉農資金,按照渠道不亂、各負其責、各計其功的原則,不改變投資管理渠道,在發改委、財政、審計部門的監督下,嚴格按照建設項目總體規劃,集中投放,綜合使用,努力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提高項目資金利用整體效益。

  二是盡快出臺下發加快全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指導意見和具體的獎補政策,包括啟動資金、項目整合、信貸支持、收費減免及社區居民權益保障等,并指導各鄉鎮針對試點村實際、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制定具體的新型社區建設方案。

  社區建設調研報告 5

  社區衛生服務是完善公共衛生體系的重要內容,直接關系廣大群眾基本醫療保障和健康水平。20xx年以來,我縣大力開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在新的形勢下,如何進一步加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為廣大群眾提供服務優良、價格低廉的基本醫療保障,是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任務。

  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現狀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農村三級醫療保健網絡的樞紐,其職能以公共衛生服務為主,具備預防、保健、基本醫療、健康教育、康復、計劃生育技術指導等綜合衛生服務功能,為廣大農民群眾提供基本衛生服務、基本衛生安全保障和農村重點人群重點服務等三大類12項衛生服務。近年來,我縣認真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決定》,以社區服務中心建設為抓手,在原有中心衛生院、鄉鎮衛生院、衛生分院、村衛生室的基礎上,根據人口分布、醫務用房,人員設備等情況,對農村醫療衛生資源進行整合,去年初在全縣設置了9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下設38個社區衛生站,確定了303名駐村責任醫師,分225個服務點片開展直接面向農民的服務。截止20xx年底,全縣駐村醫師進村入戶率達95.3%,農民體檢率達72%以上,農村健康檔案建檔率達80%以上。

  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剛剛起步,在體制、管理、操作等方面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管理體制不順,公共衛生服務職能發揮不到位。現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脫胎于鄉鎮中心衛生院,一個班子,兩塊牌子,單位性質、人員編制、服務職能等方面,都還“順延”了原來鄉鎮衛生院的體制和管理模式。比如9家服務中心,其中3家中心衛生院是定額補助事業單位,其它的幾家則為自收自支、自負盈虧的集體單位,并且人員編制結構復雜。體制的不順,導致醫務人員在服務職能轉換時不能很好地適應,也“順延”了原有的經營管理模式,將主要精力放在有償服務和創收上,不能積極主動探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功能作用的發揮,防保制度和措施成了空洞的條文,公共衛生工作開展艱難。同時,服務中心與下屬服務站的從屬關系也都尚未明確,從而使社區服務網絡還存在著很多脫節,工作開展起來不順暢。

  2、投入嚴重不足,難以滿足基本醫療需求。20xx年縣財政投入衛生事業總費用為832.4萬元。20xx年鄉鎮衛生院的財務支出、院長工資和日常公用支出、從事基本醫療的人員經費、職工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所需繳費部分以及農村衛生事業發展建設資金,均未納入公共財政預算。全縣鄉鎮衛生院財政補助為80.2萬元,其中離退休人員工資、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等費用就達到40萬元左右,由此導致衛生院生存與發展舉步維艱。投入的嚴重不足已成為社區服務中心建設發展中最大的問題,包括醫療用房、“新六件”的配備、醫務人員費用支出都是社區服務中心的硬傷,服務中心設備陳舊簡陋,難以滿足基本醫療需求。

  3、人才青黃不接,制約社區服務中心的良性發展。一方面,現有9家服務中心與原來鄉鎮衛生院基本上都是同一套人馬配備,因為工作環境、待遇等實際問題,大中專畢業生不愿到服務中心工作,20xx年全縣中心衛生院大專以上學歷不到30%。另一方面,人才外流現象非常嚴重,很多大中專畢業生在基層工作一段時間,技術有一定長進后就急著另覓高枝,加上原有一批老醫務人員逐漸接近退休年齡,使得服務中心人才和技術力量青黃不接,導致服務中心服務能力差,服務模式單一,效率低下,不能取信于群眾,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意義也僅止于一塊牌子。

  三、加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的`幾點建議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建設和發展,直接關系到農村衛生事業的發展和農民健康水平的提高。為又好又快推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提出如下建議:

  1、確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農村衛生工作中的主力軍地位。

  一是明確方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一定要明確定位和發展方向,堅持滿足群眾基本醫療服務需求,堅持醫療與防保并重,提供社區性、綜合性服務,把服務中心建設成為區域性醫療保健服務中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服務中心、公共衛生服務中心,避免向醫院模式發展。

  二是轉變職能。明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農村防治中的服務職能。走出原來衛生院只管“賣藥治病”的職能模式,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成“以公共衛生為主,綜合提供預防、保健和基本醫療服務”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發揮衛生服務中心的管理職能,實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服務站管理一體化和全行業管理。

  三是科學配置。目前9個衛生服務中心基本是按鄉鎮衛生院設置的,隨著其服務職能的發揮和群眾基本醫療保健需求的進一步提高,還要根據鄉鎮地理位置、原有醫療資源分布、輻射半徑的人口、道路交通、就醫人流的走向等情況進一步科學合理的配置。要制定建設標準,根據農村常見病、多發病等情況科學規范地設置醫療和業務科室,合理確定房屋結構與面積,按照基本醫療職能的需要配備相應的設備,滿足診療需要。

  2、充分體現政府在社區衛生服務中

  心建設中的主導作用。

  一是加大投入。隨著農村公共衛生體系的逐步健全和衛生服務中心建設的不斷推進,政府必須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將包括中心衛生院醫療用房、設備配置、人才培養等列入財政預算,逐年安排。

  二是理順體制。把服務中心納入財政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對醫務人員進行三定,按精簡高效、因事設崗、因崗聘人、競聘上崗的原則實行全員聘任,讓他們可以更好地投入服務,而不是想破腦筋為每月工資來源發愁。

  三是落實責任。要把衛生工作列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鄉鎮年度綜合目標責任制考核,體現政府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中的主體作用。

  3、積極探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規范化建設和可持續發展。

  一是積極探索人才培養途徑。對現有衛技人員分層次、分崗位、分專業、有計劃地進行崗位培訓。人事部門要通過地方補貼、職稱評定聘用等途徑,積極鼓勵大中專畢業生主動到服務中心工作。同時,衛生主管部門要建立對口支援制度,由二級以上醫院與服務中心建立一對一的對口支援關系,不斷提高中心醫療服務水平。

  二是要確定合理收費標準。按照服務中心醫療等級水平,制定合理的收費標準和農村合作醫療藥品應用指導目錄,便于醫生合理用藥。調整農村合作醫療分類報銷政策,引導農民到服務中心就診。實行藥品配送制度,服務中心的藥房實行全縣統一配送,價格統一,質量保證,切實解決農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三是加強對鄉村藥店和個體診所的監管力度。建議衛生、藥監、工商等相關部門加大行政執法力度,堅決取締無證行醫,凈化農村醫療市場;加強對鄉村藥店的監管,積極發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農村醫療市場的主渠道作用,為廣大群眾提供就近、低廉、優質的醫療服務和基本醫療保障。

  社區建設調研報告 6

  為加強社區文化建設,滿足社區居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社區居民群眾的綜合素質和文化品味,我近期對社區文化建設情況進行了調研,調研采用走訪社區文化干部、觀看社區文化設施、與社區居民群眾交談的方式進行,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社區文化建設基本情況

  大力加強文化建設,濃厚社區文化氛圍,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升居民群眾文化素養。著重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大力加強文化體系建設,深入開展“提高文明素養、爭做文明居民”、“除陋習,樹新風”等主題實踐活動;廣泛開展讀書、健身、歌詠、舞蹈等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文化體育活動,增加居民群眾的主人翁責任感和自豪感。二是打造社區文化品牌,做到文化上墻,文化入心,文化育人,在繼承民族精神、弘揚時代精神的基礎上,塑造富有時代特征、地方特色的文化精神,組織社區居民群眾追求崇高道德,弘揚先進文化,樹立文明新風,創建文明和諧社區。三是在全社區積極開展創建“文明家庭”、“文明樓院”、“文明居民”等活動,大力宣傳各類先進典型事跡,不斷擴大文明創建活動的覆蓋和影響力,進一步提高全社區文明程度,推動社區各項工作又好又快發展。

  二、社區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1、社區文化建設缺乏正確的認識

  什么是社區文化,社區文化應當怎樣建設?社區和上級部門對此缺乏正確的認識,把社區文化看成是單純的文娛活動,而沒有從滿足社區居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提高綜合文化素質上考慮。檢查、指導、考核社區工作時,社區文化建設往往不受重視,處在可有無地位。

  2、社區文化建設經費嚴重不足

  社區文化建設沒有固定費用,平時開展文化活動所需經費主要是靠街道補助和社區收入補助,存在經費嚴重不足的問題,導致許多文化活動因缺乏經費無法正常有效開展。即使開展一些文化活動,受經費制約,質量和品位不高,難以獲得社區居民群眾的滿意。

  3、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不足

  社區沒有固定文化活動場所,開展文化活動要租借場所,對開展文化活動帶來很大不便。電視機、VCD、音響設備等文化設施設備陳舊單一,滿足不了社區居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圖書室圖書數量少,報刊雜志少,且是各個單位捐贈,內容陳舊,針對性差,不能滿足社區居民的閱讀需求。

  4、社區居民群眾參與文化建設熱情不高

  社區絕大部分居民群眾滿足于“你演我看”、“你畫我看”、“你唱我聽”的階段,真正熱心參與文化建設的人不多,對當前乃至今后一個時期,促進社區文化建設存在不利影響。

  三、解決社區文化建設存在問題的幾點建議

  1、提高社區文化建設重要性的認識

  各級政府和各職能部門要充分認識社區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充分調動社區居民群眾參與社區文化建設的積極性,擴大社區文化的覆蓋面和影響力,積極開展形式多樣、寓教于樂、深受廣大社區居民群眾喜愛的社區文化活動,廣泛傳播積極健康的思想和文化,充實社區居民群眾精神生活,提升社區居民群眾文化素養。

  2、加大對社區文化建設的資金投入

  各級政府和各職能部門要適當增加并逐年提高社區文化建設的資金投入;社區要廣辟渠道,尋找資金途徑,廣泛吸收活動資金,調動一切力量和社會方方面面的'積極性,加大對社區文化建設的資金投入和物資投入;以此改善社區文化設施,增加文化活動的次數,吸引社區居民群眾廣泛參與社區文化建設,促進社區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3、加強社區文化隊伍建設

  社區文化隊伍建設離不開社區文化干部,選拔任用社區干部時,要充分考慮社區文化建設的必需人才。上級部門要定期對社區文化干部進行培訓,提高社區文化干部的文藝素養與組織活動能力。社區要加強文藝團隊建設,把既有文藝特長又熱心文藝工作的居民群眾組織起來,積極開展社區文化活動,提高社區文化活動的質量,增強對社區居民群眾的吸引力。

  4、引導社區居民群眾積極參與文化建設

  社區開展文化活動時要多聽取居民群眾的意見,做到問計于群眾,多征求建議,使開展的文化活動既有代表性又有廣泛性,深受社區居民群眾喜愛。要引導社區居民群眾積極參與文化建設,不僅當觀眾,還要當演員,對做出成績或有貢獻的人員,給予精神鼓勵和一定物質獎勵,共同促進社區文化建設發展。

  社區建設調研報告 7

  按照區委、區民政局關于對社區兩委班子建設情況進行調研的通知要求,社區黨工委高度重視,精心組織,立即抽調專門人員深入各社區開展調研活動,認真查找社區班子建設中存在的問題,研究制訂整改措施,進一步加強和優化社區兩委班子, 現將調查情況匯報如下:

  近年來,街道黨委高度重視社區黨組織建設,面對原來后進班子多,干部整體素質弱的實際,加強領導,強化措施,加大力度,狠抓整頓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切實加強領導,認真履行管黨職責。街道黨委領導班子認真履行管黨職責,堅持把加強社區黨組織整頓建設作為首要任務來抓。根據各社區實際情況,實行了機關干部分工包社區制度。通過落實責任、領導帶頭,調動了廣大黨員干部的工作積極性。

  2、狠抓組織整頓,精心選配黨支部班子。街道黨工委高度重視社區領導班子建設,并對各社區班子進行全面的考察,通過召開座談會、問卷調查、入戶走訪,全面掌握社區組織建設的情況,找癥結,定重點并確定了“促強、幫弱,配套聯動,整體推進”的工作思路。

  3、加強教育培訓,全面提高黨員干部素質。針對社區黨員干部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有針對性地加強了黨員干部的教育培訓。對奉獻意識差的黨員干部,突出加強了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引導他們正確處理“大家”與“小家”的關系,發揮帶頭作用;對思想保守、畏難發愁的黨員干部,突出加強了解放思想的教育,啟發引導他們發揚敢闖敢試、百折不撓的精神。

  一、社區兩委班子基本情況

  通過社區居委會換屆選舉,對洛陽路街道辦事處的13個社區進行了調查。通過調研,一半以上的社區黨委對兩委班子建設比較重視,能夠及時處理社區班子建設中的突出問題,可以說,社區黨委班子建設總的形勢是好的,呈現出了積極、健康的發展態勢,為促進社區的和諧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組織基礎。同時發現,社區黨委班子建設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影響著黨和政府在群眾中的形象和威信,影響著社區的發展和穩定。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社區領導班子整體素質不高。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文化程度偏低。社區黨委干部的文化程度較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仍然很高。二是學習的積極性不高。部分社區干部只注重干一些具體的工作,忽視了對政治理論的學習。三是民主、法律意識淡薄。個別社區干部工作方式簡單,領導方法陳舊,導致工作中與群關系緊張,矛盾增多。

  2、社區干部隊伍后繼乏人。一是社區班子年齡結構老化。這一點普遍得到廣大社區干部的重視,有些社區在換屆選舉中及時為班子輸入新鮮血液。但目前領導班子老化現象還比較嚴重,大部分社區黨委干部都在50歲以上。二是社區后備干部缺乏。現如今有頭腦、有能力的年輕人都把眼光放在經濟發展上,真正愿意服務社區、扎根基層的人越來越少。三是社區干部待遇低。社區工作環境艱苦,任務繁重,不少社區干部不安心本職工作,人心思動現象較普遍,甚至干脆“撂擔子”。

  3、社區辦公設施不夠完善。雖然近年來,政府在社區發展方面的投資力度越來越大,但由于受到地域差異的限制,建設發展不平衡,如香里社區處在老城區,基礎設施不夠完善,除了完成政府布置的行政性工作外,只能為居民提供一些簡單的社區服務。也有很多社區都建立起社區服務站、托兒所、運動場所、醫院等基礎設施,但與社區居民日趨增長的需求相比,這些基礎設施還遠遠滿足不了他們的需要。

  三、加強社區班子建設的對策與建議

  1、進一步加強對社區班子建設的重視和領導。加強隊伍建設,努力實現社區工作專業化。建立和完善社區專職工作者的選任聘用、工資福利、考核評議、教育培訓等制度,逐步推進社區工作者隊伍的職業化、專業化進程。特別是結合這次換屆選舉,大膽起用一批年富力強、有思路、有能力、懂經濟、會管理的人才,進入社區“兩委”班子,優化班子結構,不斷提高服務居民、管理社區的能力和業務水平。

  2、切實解決好干部隊伍和黨員隊伍老化問題。增強危機感,采取過硬措施,抓好后備干部和入黨積極分子的培養,同時注重發展優秀青年入黨,切實改善社區班子和黨員隊伍結構,提高基層黨員干部的整體素質。在黨員發展上,實行指導性和指令性計劃相結合的辦法,限定發展黨員年齡、學歷等結構比例,優化隊伍結構;進一步充實后備干部人才庫,各社區在換屆前,必須充實一名35歲以下的年輕干部,進行重點培養,條件成熟的,盡快吸收進班子,推進班子新老交替, 不斷優化社區班子的年齡和知識結構。

  3、加強基層黨建工作考核力度。要按照“細化、量化、科學化”的要求,確定社區黨委承擔的黨建責任目標。要建立獎懲機制,對完成責任目標好的,給予物質和精神獎勵;對于不能完成的,實行末位淘汰、黃牌警告、誡勉談話等制度,并與工資待遇掛鉤。充分激發社區干部的工作潛能。要從法律上對社區工作站性質進行明確定位,統一社區工作人員的養老、醫療保險購買標準與方式,徹底消除社區工作人員的后顧之憂,以良好的精神狀態安心社區工作。

  社區建設調研報告 8

  近年來,小孟鎮,按照“經濟主導工業化,農業生產產業化,各項要素城鎮化”的總體思路,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實施的原則,高度重視,做好結合文章,積極推進新農村建設,逐步把小孟建成規劃布局合理,配套設施完善,服務功能提升,生態環境優美的現代化小城鎮。近日,小孟鎮政協委員活動組組織7名政協委員聽取鎮有關部門負責人匯報、實地考察鎮駐地、史王、張王居民樓建設工地,調研情況如下:

  一、基本情況

  小孟鎮位于兗州市西北部。全鎮東西長13公里,南北寬9公里,總面積5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萬畝。轄4個管區,42個行政村,總人口3.9萬人。目前,鎮駐地、史王、張王、太平,三點一心正在建設中,史王村一期工程建設已經完工。

  二、做法經驗

  1、堅持規劃先行,分步實施。去年,我們聘請了省建筑大學規劃設計院為我鎮進行了高標準規劃,目前,規劃工作已經完成,等待專家評審。根據總體規劃,把全鎮42個行政村規劃成“九點一心”,即海子中心村、蘇戶中心村、太平中心村、河莊中心村、史王中心村、張王中心村、桑園中心村、吳寺中心村、函丈中心村及鎮駐地。42個行政村原村莊占地面積8835畝,通過規劃,“九點一心”占地3397.5畝,可節約土地5437.5畝。尤其對鎮駐地進行了詳細規劃,提出了“八村合一”社區化建設方案。

  目前,這項工程正在實施中,規劃后的鎮駐地占地1575畝,共設計高層住宅樓180幢,可容納5688戶,2萬余人。社區內規劃六大功能分區;居住區、文教區、辦公區、商貿區、中心區、休閑娛樂區;建文化中心廣場一處,占地約8000平方米;集文化、電信、郵政、民政、司法、派出所、計生服務為一體的社區服務中心8000平方米;農貿市場1500平方米;商業門頭20000平方米。在住宅樓房設計上,以多層建筑為主,既體現現代化風格,兼顧農民生活習慣,又最大限度的節省投資,節約用地。目前,鎮駐地供銷社開發建設已經規劃完畢,即將啟動。

  2、堅持政府主導與村民自治相結合。鎮黨委、政府組織編制社區建設規劃,指導監督黨支部村委會按照村民自治的要求組織建設施工。村黨支部村委會負責按照村民自治的要求,充分發揚民主,嚴格依法辦事,組織好工程建設。嚴格決策程序,堅持公開透明,讓群眾享有規劃建設全過程的知情權、參與權。村成立社區建設領導小組和監督小組,負責社區建設的組織實施和監督。目前,我鎮史王村居民樓已完成裝修,首批居民即將入住。太平、張王、劉李村居民樓正在施工建設中。

  3、堅持樓房建設與配套設施建設相結合。我鎮始終堅持社區建設不僅只是拆了平房建樓房,重點是要配套完善服務設施,搭建服務平臺,讓農民群眾享受到與城市居民一樣的公共服務。堅持建新與拆舊相結合。建新必須拆舊,原則上先建新樓,后拆舊房,堅決避免搬進新樓不拆舊房的現象。對我鎮區域內出現的居民建房,按照有關程序申報,經批準方可進行建設,在規劃區內停止新建居民房。規劃為社區中心的村制定各村的實施方案,并由鎮政府參與制訂控制性詳細規劃,拆平房建樓房、合村并點建社區,逐步形成全鎮“九點一心”的總體規劃格局。并對新型社區內教育、衛生、群眾活動場所等基礎設施一并規劃建設。

  4、堅持建筑質量與安全生產相結合。“百年大計,質量第一”,鎮黨委、政府為確保群眾住上安全舒適的樓房,避免“爛尾樓”、“半拉子工程”、“危樓”等情況的發生,嚴格工程建設管理制度,成立了以鎮長為組長的`建設領導小組,包括工程招標、財務、安全、質量等方面全程監管。在施工過程中嚴格執行《安全生產管理條例》,安全設施務必到位,確保無一例安全生產事故發生。

  三、存在問題

  1、鎮、村資金缺乏,如何用有限的資金去創建更大的成績是一個難題;

  2、部分群眾對新社區的建設,認識還不到位,存在這樣那樣的想法,與新型社區建設的步伐存在一定的差距。

  3、各村新農村建設工作存在不平衡性。

  四、幾點建議

  1、加大政府對經濟薄弱村的扶持力度,為各村的經濟發展起助推器作,鞏固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推動村級經濟發展;

  2、加強制度建設,健全管理責任機制,強化干部隊伍素質教育,進一步統一思想,抓好落實;加強規劃引導,從功能上、空間上加以規范和指導,促進全鎮新型社區平衡穩步發展。給予一些功能相對較弱、建設任務較重、進度緩慢的新型社區一定的建設資金支持,幫助引導其盡快制定農村新型社區發展的科學規劃。

  3、加大宣傳力度,鎮黨委、政府要及時地出動宣傳車,并通過村級廣播等形式,從環境衛生、提高群眾生活水平、綠化和美化、使群眾一步一步提高對新農村建設的認識和理解。

  社區建設調研報告 9

  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市、區有關單位的大力幫助扶持下,按照上級有關部門的統一部署,經過近三年來的不懈努力,同其他兄弟街道一樣,我街道的社區建設也取得了長足的進展,特別是在社區辦公條件的改善和社區干部隊伍的建設兩方面,可以說發生了今非昔比的變化,困擾社區發展多年的諸多難題,開始得到初步解決。

  一、 當前社區建設的基本情況

  從目前我街的情況來看,近幾年來社區建設取得的成效,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居委會的辦公條件有了明顯改善。為從根本上解決居委會無房辦公的問題,通過多渠道籌措資金,動員多方面力量,采取自建、租賃、借用,爭取幫扶單位無償提供等措施,使九個社區的辦公用房問題基本得到解決,徹底告別了無房辦公的歷史。目前,除魚兒山社區未能達到百平米外,其余八個社區均達到示范社區創建標準的要求(魚兒山社區今年也有望實現百平米的目標)。同時,其他辦公設施,如辦公桌椅、文件柜、電話、電腦及打印機等都配備齊全,初步具備了現代辦公條件。

  二是社區干部隊伍的整體素質有了顯著提高,通過“兼、選、派”等形式,經過近兩三年的逐步過渡,基本實現了社區干部的新老交替,一批有文化、有朝氣的年輕人走上社區兩委班子的領導崗位,給社區帶來了新的生機與活力(現在社區居委會委員以上干部,平均年齡為46.5歲,社區主任的平均年齡為34歲,均為中專或大專學歷)。

  三是社區職能已經明確,各項職能的作用開始顯現。

  社區成為開展居民文化活動的有效載體,文明健康向上的文化娛樂活動占領了居民的文化活動陣地。各項活動的開展,使廣大居民既鍛煉了身體,又愉悅了精神,陶冶了情操,同時也使那些愚昧、迷信、偽科學的東西無機可乘。

  社區為社會保障事業的開展,搭建了一個工作平臺,無論是城市困難群眾的最低生活保障,還是下崗失業人員的.就業再就業,以及即將下放到社區的企事業單位的退休人員管理等,都成為社區保障工作的重要內容。

  二、 存在的困難與問題

  盡管我們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那僅僅是和自己的過去相比較而言。若和國內一些社區建設的先進城市相比,或者與社區建設的最終目標相比,這些成績還只是初步的,低層次的。我們體會,當前存在的困難與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機制不完善,各方面關系沒有理順。比如與駐社區單位的關系。雖然“共駐共建,資源共享”的口號已提出多年,但遠未形成社會共識,大多數單位仍然游離于社區之外,沒把自己當成是社區的一員。例如社區處召集一個黨建聯席會或協商議事會,恐怕還不是件易事。再比如,社區居委會與居民之間的關系,現在是只有服務,難談管理,僅以環境衛生管理為例,之所以臟亂差現象經常出現,難以根治,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衛生經費不足,衛生費標準低,且難收取。社區甚至街道辦事處都沒有執法權或處罰權,對無理拒不交費者,破壞公共衛生者,的確是無可奈何。再者就是社區與政府有關部門之間的關系,在政府的有些部門眼中,社區就是政府的“腿”,是這些職能部門的延伸,所以他們常常把本應由他們完成的一些社會性工作任務轉嫁給社區。正象人們所說的那樣,“社區是個筐,什么都能裝”,而在目前的體制下,社區又無法拒絕。所以社區幾乎被接連不斷的各種社會工作壓得喘不過氣來,常年處于一種超重負荷之下,使社區工作的主旨偏離了為居民服務的方向。

  二是經費投入不足。社區建設是一件需要政府花錢的事,尤其是在起步階段、在原先居委會一窮二白的基礎上搞社區建設,政府投入的多寡,對社區建設能否進一步上臺階、上檔次起著很大的制約作用。而現實情況是,雖然經費數額比前些年有了很大增加,但仍然明顯偏少。社區除了1—2名掙工資的下派干部外,其余多數聘用干部的補助金額僅有幾十元,最多者也不過百元,很難調動他們的工作積極性。目前社區經濟幾乎還是空白,自身沒有一個正常的、穩定的收入來源,社區自然也就缺乏應有的辦事能力。

  第三,由于以上兩方面的原因,使社區功能的發揮受到很大限制。在社區六大職能中,社區服務是龍頭。而要開辦服務業,無論家政服務也好,或是托老、托幼也好,總得有一筆啟動資金,但從何而來?社區服務開展不起來,何談社區自身的“造血”機能?

  三、 下一步發展的目標與措施

  社區建設的最終目標是把每一個社區都建設成為環境優美、治安良好、服務周到、生活便捷,文化氛圍濃厚,各種關系(包括人際關系)和諧的新型文明社區。我們街道的近期目標是,在七個社區已達到區級示范社區的基礎上,使另外兩個(五一路、魚兒山)社區在今年內完成區級示范社區創建任務,并要打造出1—2個精品社區,力爭使之進入全國性示范社區的先進行列。

  四、 幾點建議

  為使社區建設能夠盡快步入健康發展的軌道,我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供決策部門參考。

  1、參照其他城市的一些成功經驗,盡快明確社區職責,劃分社區與政府各部門的職責權限,對于一些工作該由誰承擔、誰協助一定要明確加以規定,同時要科學界定“協助”的內涵,與“主辦”區分開來,并制定出切實可行、便于操作的配套措施,保證責任的落實,以切實減輕社區的負擔。對于某些必須由社區協助完成的社會性工作,一定要嚴格落實“費隨事轉”。否則社區有權拒絕,造成后果由有關部門承擔責任。

  2、在財力允許的條件下,加大對社區建設的投入,提高聘用干部的補助標準,既可穩定現有的干部隊伍,又能吸引更優秀的人才到社區來施展才華。

  3、區委(市委更好)應把在社區成立黨建聯席會作為一項制度制訂出來并貫徹到駐區各單位(無論其行政級別和隸屬關系為何),培育并逐步強化這些單位的社區成員意識,破除“條塊分割”的舊觀念,進而逐漸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社區建設中來,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共駐共建、資源共享”,實現社區各成員與社區之間的良性互動。區委(或市委)要把各單位參與社區黨建聯席會情況、參與社區建設的情況作為一項考核的內容。

  4、借鑒外地一些地方的做法,可否考慮把行政執法權力下放到基層(社區)。因為最基層的社區是許多矛盾的發生地或聚集點目前大量執法行為發生在基層,而執法權力卻在區直甚至區以上部門,呈現出這樣一種錯位的現象。還以環境衛生管理為例,就存在著“看見的管不了,管了的看不見”的不正常現象,致使環境衛生問題幾乎成了“老大難”問題,長效機制難以建立,如果能在街道一級建立起綜合執法隊伍,權信情況會有大的改變。街道、社區應有權力到位了,許多關系也就理順了,困擾社區發展的難題也就容易解決了。

  社區建設調研報告 10

  為認真貫徹全省街道社區黨的建設工作經驗交流會精神,推進社區“三有一化”(有人管事、有錢辦事、有場所議事,實現社區黨建區域化格局)建設。3月12日,縣委組織部成立兩個調研組深入義寧鎮百匯、萬坊等八個社區,通過座談交流、聽取匯報和實地察看等形式,就社區辦公場所、經濟狀況、工作情況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20xx年,在南崖、衛前、萬坊、西擺四個居委會的基礎上,成立了寧紅、鳳凰山、南崖、西擺、萬坊、衙前、衛前、百匯八個社區居委會,均屬純居民型社區,共有居民34120戶,人口13萬。一是社區辦公用房情況。各社區均屬租借其他單位或民房辦公,既無會議室也無黨員活動室。寧紅社區租用民房辦公,每月租金700元,其余七個社區的辦公用房由國稅局、財政局、房管局、工商局、建行和寧州鎮企辦無償提供,其中南崖社區在南崖景苑擁有一套120㎡的辦公用房,但因無錢裝修沒有進去辦公。二是社區干部工資和辦公經費情況。干部工資縣財政每月補貼書記、主任600元,一般干部500元;鎮政府每月補貼300元;縣民政局每月補貼書記、主任100元、一般干部90元。辦公經費每年8000元。三是社區干部配備情況。八個社區均配有書記和主任,現有工作人員38名,其中男性3名。大專學歷以上12人,高中學歷23人,初中學歷3人;平均年齡40.1歲,45以上的5人,30-35歲32人,30歲以下的1人。日常工作要承擔17項行政性事務,往往是白天上班、晚上收衛生費,工作負荷比較重。四是黨組織和黨員隊伍情況。各社區均成立了黨組織,百匯社區為黨總支,其他七個為黨支部。共有黨員1014名,其中流動黨員287名、下崗黨員375名、無法聯系黨員149名、60歲以上黨員366名。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下,我縣城鎮社區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但隨著城區的快速擴張、人口的迅速增長,社區建設中的深層矛盾也逐漸凸顯,主要表現為管理體制不暢,辦公場所緊張,經費保障不足,服務質量不高,黨建基礎薄弱和社區意識不強等六個方面。

  1、管理體制不暢。一是管理職能行政化。社區工作以完成上級布置任務為主,除日常工作外還要承擔街道、縣委縣政府和其他職能部門交辦的各種行政性任務。二是權責利不統一。部分職能部門本應下放給社區的權利沒有下放,或名義上將職能下放,實際上是工作下放而權利不放,社區大量的時間花在“協助”部門工作上,自我服務和自我管理的工作職責因工作繁重而淡化。三是工作缺乏合力。轄區內的企事業單位、醫院、學校等單位的服務設施和閑置資源的共享,聽任單位領導意愿,缺乏有力的約束機制,沒有形成“駐于社區、關心社區、建設社區”的良好氛圍。

  2、辦公場所緊張。一是辦公用房緊缺。八個社區的辦公條都比較差,辦公面積平均61㎡,特別是西擺社區一下大雨就浸、南崖社區一下小雨就漏。二是活動場所缺乏。各社區都沒有黨員活動室和會議室,公益性娛樂場所幾乎沒有,平時搞活動、開會靠向其他單位租借。三是《修水縣房產開發項目建設管理試行辦法》(修政辦發[20xx]38號)關于住宅小區按建筑面積0.08%提供社區用房的規定執行不到位。

  3、經費保障不足。一是財政投入相對滯后。近年來,隨著社區作用凸顯和管理重心下移,社區承擔的工作任務逐漸增多,但“費隨事轉”的原則卻并未得到很好的貫徹,在承擔工作的同時經費難以落實。基層組織建設資金向農村傾斜,社區硬件建設投入不足。二是干部待遇相對偏低。書記、主任1000元/月、一般干部890元/月,與縣城其他類似工作崗位收入有一定差距,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區干部工作積極性。三是辦公經費相對短缺。隨著城區居民增多、服務要求提高、工作量增大,每年8000元的辦公經費遠遠無法滿足社區辦公實際需要。經費短缺導致一些群眾性文化娛樂活動無法開展,市民服務難以落實,工作顯得被動。

  4、服務質量不高。受活動場所、辦公經費等客觀因素影響,社區服務水平還相對滯后,具體表現為:一是服務內容單一。社區平時主要圍繞政府職能部門開展工作,服務內容以政府部門安排的工作為主。對市民需要的托幼、保健、娛樂、家政、保潔等服務還很欠缺,活動的形式和內容缺乏吸引力,不能滿足市民需求。二是服務設施缺乏。很多院落、樓棟沒有活動場地,如萬坊、寧紅和南崖等社區要么活動場地小,要么沒有活動場地,市民無法就近開展活動。三是服務主體單一。政府和社區包攬了許多本應由市場提供的服務項目,而新型社區服務業又還沒有形成規模,在引導非營利性組織、社團、協會等民間組織發揮作用方面還有待加強。

  5、黨建基礎薄弱。社區黨建陣地建設非常滯后,大多數沒有黨員活動室,沒有黨建宣傳欄。黨建意識淡薄,黨建氛圍不濃,黨內活動貧乏,黨員管理缺位,黨組織和黨員作用發揮不明顯。“三無”黨員(無固定住所、無固定單位、無固定收入)游離于黨組織管理之外,對“三不”黨員(不參加組織生活、不按時繳納黨費、不做黨組織分配的工作)缺乏有效管理。

  6、社區意識不強。當前社區行政化現象普遍,工作方式以行政指揮為主導,簡單地把社區工作等同于完成部門交辦的任務,社區服務比較滯后。而政府部門往往把社區當成“下屬”,直接向社區安排行政工作,這種結果導致了市民對社區工作認識的模糊,認為社區就是辦辦證明、管管衛生,對社區工作不關心、不支持,有事習慣找單位,參與社區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夠,甚至有的國家干部連衛生費都不愿交。

  三、意見建議

  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在充分聽取社區黨員、干部和市民意見,廣泛借鑒外地社區建設經驗的基礎上,結合修水社區實際情況,提出如下意見建議:

  1、進一步健全理順社區管理機制。一是建議實行常委掛點聯系社區工作制。一名常委聯系一個社區,每季度定期召開一次社區黨建工作聯系會,協調解決社區建設中的難點問題。二是建議建立社區共建共享機制。出臺相關規定要求駐區單位積極支持社區建設,幫助社區解決實際困難,將閑置資源無償或低價提供給社區使用,單位服務及活動設施無償向社區開放。同時,要求居住在社區的機關黨員干部積極參與社區組織活動。三是建議實行社區工作準入制。職能部門凡擬將其組織機構、考核評比、專項調查等事項及社區職能以外的工作進社區的,應通過一定程序向社區主管部門提出申請,未按要求申報審批的,社區有權拒絕執行。

  2、逐步解決社區辦公活動場所。一是建議將社區辦公活動場所納入政府規劃。在政府建設廉租房、安置小區、公益服務設施時,將社區辦公用房一并納入考慮,同步規劃建設。二是建議將社區辦公活動場所納入村級活動場所建設范圍統籌考慮。在爭取上級政策性資金扶持的同時,縣、鄉財政每年配套一定數額的資金,通過新建和購買等形式逐年解決社區辦公活動場所問題。三是建議將南遷單位閑置辦公用房調配給社區使用。對搬遷至城南辦公的單位閑置用房劃撥給西擺等暫無適當辦公場所的社區使用,對百匯和鳳凰山等社區借用辦公場所仍適應辦公使用的,可將產權直接劃撥給社區。四是建議按照(修政辦發[20xx]38號)文件規定,規模小于50000㎡的住宅小區,開發單位應無償提供不少于30-50㎡的`社區用房;規模大于50000㎡的住宅小區,開發單位應按總建筑面積0.08%無償提供社區用房。

  3、建立健全社區經費保障機制。一是建議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力度。適當提高純居民型的社區辦公經費補助標準,按社區人口比例劃撥一定人頭工作經費。二是建議按照“費隨事轉”要求,對超出社區職責范圍又確需社區承擔或配合的工作,按照有償服務的原則,由相關部門解決相應的工作經費。三是建議鼓勵社區興辦經濟實體,開展家政、保健、娛樂、物業等有償或低償服務。四是建議出臺相關規定要求駐社區單位在物力和財力上對社區建設予以支持。五是建議在財力許可的范圍內進一步提高社區干部經濟待遇。

  4、努力提高社區服務能力。根據市民生活需要,對社區內場地資源進行整合,鼓勵駐社區單位、社會組織和服務機構開發、開放市民需要的體育、娛樂、文化等活動設施,解決當前文化娛樂場地缺乏的問題。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各類民間組織創辦各類社區服務企業,鼓勵待業人員和下崗職工開辦社區服務項目,以市場化方式推動社區服務,防止政府在社區建設中大包大攬。

  5、全面提升社區黨建工作水平。一是建議調整社區黨組織設置。按照“一社區一總支”的原則和“無組織抓組建、有組織抓規范、有規范抓創新、軟弱渙散抓整改”的要求,調整社區黨組織設置,設立八個社區黨總支,下轄若干黨支部。二是建議開展“社區黨建基礎工作建設年”活動。對社區黨建的硬件和軟件建設進行全面規范,力求做到黨建氛圍濃厚、布置美觀大方、資料規范齊全、數據準確詳實。三是建議繼續深化“黨員干部監督進社區”工作和“受社區歡迎的干部”評選表彰活動。四是建議開展“組織找黨員、黨員找組織”活動,對在職黨員、流動黨員、離退休黨員、下崗黨員進行分類登記,對在職黨員實行“雙管”,對下崗黨員實行“接管”,對離退休黨員實行“共管”,對流動黨員實行“協管”,對居民黨員、復轉軍人、畢業學生中的黨員實行“統管”。五是建議將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終端站點延伸到每個社區。

  6、進一步調整社區布局設置。鑒于從城南四小以西均屬寧紅社區管轄范圍,人口太多、范圍太廣,建議將寧紅社區分設為兩個社區。

  社區建設調研報告 11

  相比較大城市社區建設的蓬勃開展,近年來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中小城市的社區建設則存在基礎差、起步晚、進展慢等問題,需認真研究解決。

  存在的主要問題

  認識上的誤區:社區居委會就是多了“社區”兩個字

  目前,一些領導和基層工作者對新形勢下社區工作的變化和社區建設在城市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基礎作用認識不足,有的甚至認為社區居委會無非就是多了兩個字,工作性質還是“換湯不換藥”,只是在原來居委會的攤子上換了形式和說法。因此,社區建設工作處于可有可無的位置,既無班子(領導班子),也沒法子和房子。也有人認為社區建設是城市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是經濟發達地區的城市所需要做的事,于是以本地經濟尚不發達、資金短缺、基礎設施差等理由為借口,工作始終務“虛”不務實,社區調整力度不大,社區建設投入小,各項工作遲遲無法落實。

  “巧婦”的煩惱:無米之炊怎了得

  有的基層領導說,社區建設是好,但關鍵是一個“錢”字,興建區、街兩級社區服務中心需要錢,完善社區居委會辦公用房等基礎設施建設需要錢,安置老居委會成員以及落實社區居委會成員的工資待遇等問題都需要錢,而地方本級財政收入少、支出大,保運轉甚至保工資都非常困難,哪里還有財力物力投入到社區建設?所以,一切只能“從實際出發”,工作只能“雷聲大、雨點小”,只能以匯報迎接檢查,以文件應付文件,以會議落實會議。

  艱難的適應:“單位人”何以轉變為“社會人”

  在一些中小城市中,“單位”的觀念根深蒂固。一些經濟效益較好、環境優美、設施完善的行政機關、廠礦企業和學校,在單位的社區硬件設施建設中一般前面是辦公大樓,后面是生活宿舍區,社區沿用的仍然是“看好自家門,管好自家人”的模式,實行封閉式管理,與外界幾近隔絕,社區資源無法做到社會共享。而大量經濟收入低居住條件差的下崗失業人員、居民和農村進城人員雖然有“社會人”的身份,卻缺乏社會化的管理,其管理仍舊是政府在唱獨角戲。另外,許多社區居民總是習慣于“有事找政府”,對下放到社區的保障和服務職能持不信任態度。

  不和諧的音符:“行政化”、“形式化”的現象

  社區作為城市最基礎的社會組織實體,應實行社區居民自治,讓社區居民自己處理社區內的事情,這也是社區建設的內在要求和主要目標。但在一些地方,舊的行政管理體制仍然繼續延伸。一是區街政府部門仍然“大包大攬”,對社區各項工作指令性多,指導性小;二是政府及其職能部門紛紛在社區內設置組織機構,對社區派任務、下指標,“費不隨事轉”、“權不隨責走”現象大量存在。另外,一些地方工作中追求形式主義,有的只換“牌子”不換“班子”,工作走過場,應付了事;有的片面強調社區內廣場面積的大小、綠化率的高低、硬件設施的好壞,忽視社區建設的實質,不重視社區居民的要求和實際,不注意解決事關居民切身利益的問題。

  對策和建議

  強化責任,突破認識性壁壘。中小城市要做好社區建設工作,首先必須解決好領導班子的認識問題。各級黨委、政府必須要把社區建設工作提高到維護社會穩定、加快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高度來認識,使社區建設工作成為城區政府工作的主題,作為改革城市基層管理體制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件大事來抓,列入城市發展的總體規劃,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要通過強化責任來抓認識、抓落實,要建立領導帶動機制、督查考核機制、政績考評機制和責任制度等相應的社區建設工作制度,區、街道、居委會主要領導要成為社區建設工作的第一責任人,明確責任、量化任務。同時,通過抽查和考核相結合,調度和考評相結合的機制,將社區服務中心的建立、社區居委會辦公場所的落實、社區管理體制的理順、新開發區社區居委會的規劃和建設等硬性指標以及社區服務、社區衛生、社區治安、社區環境、社區文化、社區組織等社區建設內容的完成情況作為考核相關部門主要領導政績的重要依據,并與干部的提拔使用掛鉤;對社區建設工作中避“實”就“虛”,進展緩慢,沒有取得任何成效的的責任領導不能評優,不能提拔重用。

  多方投入,充分整合社區資源。現階段的社區管理是以“塊”為主的屬地化管理,其范圍包括社區居民以及駐社區的機關、企事業單位組成的社區整體。社區建設也必然要以這個整體為平臺,形成共同參與、多方投入、共駐共建的新機制。在社區的建設過程中,各級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切實幫助解決城市社區建設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社區居委會要多動腦子(想辦法),多跑步子(找部門),主動加強與駐社區單位的協作,充分調動駐社區單位和社區居民支持、參與社區建設的積極性,努力探索建設和整合社區資源的新途徑。要通過“上面爭一點、財政撥一點、單位贊助一點、社會捐贈一點、自己籌集一點”等多方投入的方法來進行社區基礎設施的建設,要爭取公安、文化、教育、衛生、體育等部門和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組織到社區設立相關設施,要通過“誰投資、誰受益”的市場化方式鼓勵社區內外的單位和個人投資建設社區內的資源,同時,要充分挖掘和利用駐社區單位組織和社區居民的資源優勢,實行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共駐共建,使社區資源發揮其最大效益。

  夯實基礎,清除體制性障礙。隨著改革的.深入,由企業剝離出來的社會職能和政府轉歸的社會職能主要由社區來承擔,社區建設成為構建“小政府、大社會”城市社會整合體制的基礎性工程。要想夯實杜區建設這個基礎性工程,必須要改革社區管理的體制,充分發揮社區居委會作為群眾性自治組織和城市社區建設的主體作用。首先,轉變政府職能,理順社區關系。政府與社區居委會的關系,應當是指導與被指導的關系,政府要轉變職能,把除涉及全社會的宏觀社會事務管理之外的權限逐步交還給社區,充分尊重和落實社區居民依法民主自治的權利。其次,實行責、權、利的統一。政府要按照“權力下放、重心下移、財力下沉”的原則向社區轉變職能,政府及其派出機構應從下派工作任務到社區,相應地轉變為“服務到社區、責任到社區、接受監督評議到社區”。政府及其派出機構進社區的工作,要按照權利和義務、勞動與報酬對等的原則,實行“權隨責走”、“費隨事轉”,從財政撥付的專項經費和行政性收費中撥付相應的經費給社區。

  以人為本,積極拓展社區建設內涵。首先要從社區居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入手,針對社區的實際,把解決群眾生活特別是基本生活方面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作為突破口,如社區環境的“亮、綠、凈、美”、社區治安等。其次要關愛社區內的困難群體,建立以政府為主體、社會廣泛參與的社會化幫困體系,開展切實有效的扶貧幫困活動,扎實落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再次要積極拓展社區建設內涵,以社區組織建設為核心,以社區服務為龍頭,不斷健全區、街、居三級服務網絡,拓展服務領域,創新服務模式,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

  社區建設調研報告 12

  為認真貫徹區委常委(擴大)會議關于貫徹省委盧展工書記在我區調研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的要求,區政協聯合組織部、民政局等12個區直相關單位成立調研課題組,從3月13日開始,深入民政局和興門、寶泰、蓮新等8個社區居委會開展社區建設專題調研,對社區的辦公設施、人員配備和工作開展情況進行了詳細了解調查。本文基于此次調研結果,對我區社區工作現狀、存在問題進行了認真研究分析,并提出了對策建議。

  一、現狀

  在市、區兩級黨委、政府的領導和重視下,我區從20xx年在中城街道開始先行試點,因地制宜,穩步推進,社區建設卓有成效。截止目前,全區建成45個社區居委會,其中屬純居型社區33個,村改居型社區12個。一批單位和個人榮獲上級各類表彰,區社區志愿者協會、東城街道社興社區居委會分別被國家民政部授予“全國社區志愿者協會先進單位”和“萬家社區圖書援建活動‘學習型社區’先進單位”,中城街道被評為“省社區建設示范街道”、東城北龍社區居委會被評為“省社區建設示范社區”、東城松濤、南城興暉等10個社區被評為“龍巖市社區建設示范社區”。兩位同志分別榮獲“全國先進社區工作者”稱號和“全國優秀社區志愿者”稱號,一位同志榮獲“省先進社區工作者”稱號。目前,中城街道正積極創建“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街道”和南城街道溪南社區居委會創建“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社區”稱號。

  二、主要做法

  1、領導重視,打牢社區建設基礎

  區委、區政府始終把社區建設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區委常委會、區社區建設指導委員會多次召開會議,研究社區建設中的重大問題,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經常深入街道、社區,調研解決社區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指導社區建設工作。先后制定下發了《關于貫徹福建省城市社區建設綱要的意見》、《新羅區社區建設指導委員會及辦公室工作職責和制度》等文件;成立了由區委分管副書記任組長、各有關部門一把手為成員的社區建設領導小組,各街道也成立了由一把手掛帥的抓社區建設協調委員會,形成了一把手負總責、一級抓一級、層層推進的領導管理機制。各社區還吸納了駐區單位領導加入社區建設工作小組,共商社區建設發展大計;建立了社區建設考評機制,把社區建設工作列入相關部門、街道目標考核管理,建立了嚴格有效的競爭激勵機制。全區上下形成了區委、區政府領導、民政部門牽頭、有關部門配合、社區居委會主辦、社會力量支持、居民廣泛參與的推進社區建設的整體合力和運行機制。

  2、認真組織,推進社區管理體制改革

  針對原有居民區規模小、設置不合理、資源分割等問題,本著有利于服務管理、有利于資源配置、有利于提高工作效能的原則,對原居委會進行了重組調整,建立了新的社區居委會,逐步建立了以社區黨組織為“領導層”,社區成員代表會議為“決策層”,社區居委會為“執行層”的新型社區組織體系。通過公開招聘、民主選舉,一大批年紀輕、有文化、懂管理、有奉獻精神的社區工作者充實到社區組織。目前,全區社區書記、主任的平均年齡47.97歲,高中以上文化程度達到81.01%,呈現出年輕化、知識化的趨勢。

  3、加強管理,提高社區干部整體素質

  一是完善社區各項制度。在各社區建立健全了社區議事、社區主任、副主任職責、居務公開,居民代表會議等制度,加大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力度,廣泛開展居務公開,總結推廣鳳凰社區、北龍社區民主評議制度,全區社區居委會干部民主評議合格率達到96%。二是做好社區干部的教育培訓工作。組織開展多種內容和業務知識的培訓,每年均對社區主干進行一次培訓,從理論和能力上提高社區干部的整體素質,增強社區居委會的整體效能。三是提高社區干部待遇。從20xx年2月起,我區將社區主干的工資提高到700元,一般委員每人每月享受財政性生活補貼提高到500元,大大調動了社區干部工作的積極性。四是積極組建社區兼職志愿者隊伍。按照“自愿、規范、長期”的原則發展社區志愿者隊伍,目前基本形成了以青年志愿者、巾幗志愿者、老黨員志愿者等為主體的志愿服務隊;在服務項目上,初步形成了社區教育、社區精神文明宣傳、社區維權等“十大服務項目”和科普培訓、居校共建、創衛宣傳等服務內容。現全區共有社區志愿者組織62支,專職人數495人,兼職人數10239人,注冊志愿者620人,占社區總人口的5%。

  4、多方投入,加大社區居委會硬件建設

  積極采取“五個一部分”的籌資辦法完善社區工作條件:即市財政、市社區辦解決一部分,區財政解決一部分,街道財政解決一部分,轄區單位贊助一部分,社區投入一部分。多年來,區、街道兩級財政都加大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據不完全統計,從市、區財政、街道、社區自籌及其他渠道共投入社區建設經費1000多萬元,用于改善社區辦公用房、建設社區活動場所、完善社區服務設施等。各社區居委會也采用購置、調整、更換、改建等形式,使社區用房和服務用房的面貌得到改善。目前,全區45個社區用房平均面積達到240平方米,達到省示范社區標準用房100平方米以上有33個,占73%。社區居委會的服務站、警務室、文化閱覽室、社區活動室等樣樣俱全,社區的基礎設施得到全面改善。

  5、強化服務,推進社區建設不斷發展

  一是加快區、街道、社區三級社區服務中心建設。至目前,我區已成立了各級社區服務中心(站)47個,各類服務設施6413個(不完全統計),其中社區服務中心(站)區級1個、街道級4個,社區級42個;青少年教育站61個,托幼機構166個,托老機構8個,餐飲服務網點1164個,商業零售網點2294個,維修服務網點472個,咨詢服務站75個,其它服務設施24個。同時抓好社區就業和再就業勞動保障服務,積極建設一批社區勞動保障平臺。截止20xx年度,區勞動保障服務中心登記造冊的下崗失業人員共有4963人,為城區下崗、離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機會4070人;二是推進社區醫療衛生建設。目前已有26個社區居委會合建了15個社區衛生服務站并投入使用。社區計劃生育工作全面落實“三為主”方針,建立了“街道—居委會計生專干—計生小組長”等三級計生服務網絡;三是扶持社區文化。各社區都十分重視文體活動隊伍建設,積極組建諸如夕陽紅文藝宣傳、腰鼓、棋、舞蹈等隊伍。一些社區已經培養出一批專業表演隊伍,他們自編、自導、自演節目,常年活躍在社區里。各社區還充分利用板報、標語、宣傳資料等形式,加強對社區成員的思想政治、科學文化、法制宣傳教育,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東城街道開展“溫馨社區”,南城街道開展“學習型社區”,中城街道開展“誠信社區”,西城街道開展“文化社區”等;四是推進社區平安建設。充分依靠社區基層組織,建立專兼職結合的社區治安隊伍綜合治理網絡。規范社區警務室建設,各社區實現了“一區一警”,設立了“社區警務室”。大力推進平安社區建設,努力消除各種社會不穩定因素,使居民的安全感進一步增強,目前全區成立的社區義務巡邏隊達30支。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1、組織管理體制問題

  一是社區組織領導體制不完善。按照《福建省城市社區建設綱要(試行)》的規定,社區建設實行的是以街道管理為主的組織領導體制。目前社區建設中辦公場所規劃實施、建設資金籌措、轄區企事業單位共建等問題,僅僅依靠街道和社區的力量是難以奏效的。

  二是共建共享機制難實行。目前,社區轄區內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各類醫院、學校的服務及設施和閑置資源共建共享,聽任所在單位領導意愿,沒有形成強有力的約束機制,難以全面做到共建共享。公安、計生、勞動等網絡資源自成一體,造成資源浪費和重復勞動。

  三是社區組織管理職能行政化。社區組織管理一直實行的是居民委員會和居民委員會黨支部“兩塊牌子、一套班子”的機構設置,履行的是偏重管理的“準行政機關”工作模式和以完成街道布置任務為主的“被動式”工作方式。除居委會以外,其它社會團體和中介性社會組織不僅數量有限,發育不足,而且缺乏專業性和自主性,沒有形成社區特色。社區居委會除了《居民委員會組織法》規定的日常工作外,還要承擔街道、政府機關單位或部門交辦的各種名目繁多的行政性任務。居委會實際上成為一級準行政組織,使得其根本無法履行法律賦予的自治功能。諸如向居民收取城鎮義務兵優待金,涉及面廣,征收難度大,大多數社區居委會僅完成任務的三份之一。居委會普遍反映是一項吃力不討好的工作。

  2、辦公場所保障問題

  目前,還有12個社區居委會辦公場所達不到省定社區辦公用房標準,其中6個無辦公場所,6個辦公場所面積達不到省定社區辦公用房標準(見附表一、表二)。

  一是社區辦公活動用房沒有同步規劃建設。城建規劃部門編制城市規劃時,對新開發的小區沒有預留社區居委會辦公、活動場所建設用地,造成“無地”建設問題突出,如南城蓮東小區和西陂龍巖大道、龍騰路沿線新開發的小區等。

  二是相關文件內容不明確。市規劃局《關于規范城市社區服務用房規劃審批管理的通知》(龍政規〔20xx〕147號)文件規定,從20xx年開始,各開發小區按5萬平方米以下的預留3%,5萬平方米以上的預留2%作為社區服務用房,但由于該文件沒有明確執行主體,這些要求都未能得到落實,部分新開發小區預留的社區服務用房包括社區居委會辦公用房,相當一部分小區把社區辦公服務用房簡單地用物業服務機構用房替代,居委會辦公場所被排除在外,造成社區居委會“無址辦公”的問題普遍存在。如南城街道清泉社區居委會(所轄恒寶豪庭小區)、中城街道北關社區居委會(所轄陽光翠庭小區)等6個社區辦公場所面積達不到省定社區辦公活動用房標準。

  三是社區辦公用房審批手續難辦。全區12個達不到省定社區辦公用房標準的社區居委會,其中6個社區居委會有現成的土地可供新建辦公活動場所,卻無法取得城市規劃和用地審批手續。如:東城街道永興社區居委會,在龍巖第二醫院附近鐵路邊有一塊160平方米的空閑安置地,可興建居委會辦公用房,但規劃部門至今未審批同意。東城街道東寶社區居委會在老火車站附近有一塊2畝地可建設居委會辦公用房,規劃部門已經批準,但用地指標至今無法辦理;西城街道蓮新社區有一塊尚未開發的空地,規劃部門也劃出了社區居委會辦公地址藍線圖,并辦理了選址意見書,但在用地審批時無法辦理紅線圖;中城街道北關居委會新建辦公用房僅辦理審批手續就用了30多萬元,因無后續資金,只好擱置停建。

  3、經費保障問題

  一是社區辦公用房建設資金嚴重短缺。20xx年以來,市、區、街道和社區建設中雖已投入1000多萬元,但年均投入僅130多萬元,供需矛盾相當突出。按目前的規定,新建一個社區辦公活動場所,按建筑面積每平方米分別需交納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60元、人防易地建設費28元,所占的建筑成本比例大。目前全區純居型的社區居委會達33個,占73%。這些居委會居財收入匱乏,僅依靠市財政對一個新建社區居委會辦公場所補助10萬元,根本沒有能力解決辦公場所建設問題。

  二是社區干部財政性生活補貼偏低。根據《福建省城市社區建設綱要(試行)》規定:社區居委會成員的待遇,其主任、副主任的財政性生活補貼原則上不低于區(市、縣)當年最低工資標準的150%;專職委員不低于區(市、縣)當年最低工資標準的130%”,按20xx年最新調整的新羅區最低工資570元/月標準計算,我區社區居委會成員享受財政性生活補貼社區主干應為855元/月;一般委員741元/月。但目前社區居委會主干每人每月享受財政性生活補貼為700元;一般委員每人每月享受財政性生活補貼為500元。與《綱要》要求比,還有一定的差距,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區干部的工作積極性。

  三是社區辦公經費不足問題。根據《福建省城市社區建設綱要(試行)》要求,各職能部門要求社區居委會協助辦理本部門業務的,要求權隨責走,費隨事轉。但在具體操作過程中,這些要求不能得到完全落實,增加了社區工作,也就加大了社區辦公經費壓力。目前,我區各社區居委會的辦公經費,主要是按照省財政廳的規定每年下撥補助5000人以上的社區居委會的辦公經費1萬元,5000人以下的社區居委會的辦公經費8000元。這樣的標準遠遠無法滿足我區33個純居型的社區居委會的辦公經費要求。

  四、建議

  1、建立健全社區建設組織管理體制

  一是創新組織領導體制。組織領導體制是從根本上保障社區建設的領導和管理的最重要機制。進一步完善市委、市政府和區委、區政府領導,明確市、區兩級組織部門和民政部門牽頭,相關職能部門配合,街道和社區居民委員會直接管理、社會力量支持、群眾廣泛參與的社區領導組織體制和工作體制。針對社區用房建設、文化、環境、治安、衛生等等分屬于政府各個職能部門,民政部門牽頭的職能不能落實的現狀,建議設立市和區兩級社區建設管理局一類的政府機構,統一行使社區建設規劃、建設、管理、檢查、指導、協調職能,對社區建設工作進行全面推進。

  二是建立健全共建共享機制。建議市委、市政府出臺《關于駐區單位參與城市社區建設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要求駐區單位自覺遵守、積極參與、熱情支持所在社區的社區建設管理,主要包括駐區單位的文化、體育、科研設施向社區居民開放,實行無償或低償服務;積極參與社區換屆選舉,參加社區黨建工作聯席會議,配合社區做好計劃生育、治安管理工作,支持社區的公益事業建設,參加社區組織的志愿者隊伍和志愿者活動。社區轄區內各級黨政機關、駐軍、大中小學校、廠礦企業、社會團體及社會各界人士要積極支持所在地社區的工作,參加所在地社區的活動,要主動與社區開展對口幫扶活動,幫助解決社區工作中的各種實際困難。廣大黨員干部要積極參與,發揮好示范帶頭作用,駐區各單位要將閑置資源無償或低價提供給社區作為辦公、服務和活動場所,要將單位的服務及活動設施無償向社區居民開放,實現資源共享、事務共辦、文明共建。打破公安、計生、勞動等部門分別建立信息網絡體制,建議建立市、區各部門共享網絡信息平臺,減少和避免重復勞動和資源浪費。

  三是先行先試,完善社區功能。按照省、市的部署,深入開展和諧社區建設示范單位活動,在城區每個街道抓好1—2個社區試點,拓展社區建設內容,提高和諧社區建設水平。建議市委、市政府出臺《社區工作準入制度的意見》。任何級別的部門、單位,凡擬將其組織機構、社區掛牌、考核評比、辦班培訓、專項調查、報刊征訂等事項以及社區職能以外工作進社區的,應持上級有關文件和具體實施意見,向所在區社區辦提出書面申請,報區委、區政府批準后,按“權隨責走,費隨事轉”原則,委托給社區。未按要求申報審批的,社區有權拒絕或不執行。理順市、區、街道、社區之間的關系,增強區和街道在管理區域性公益事業、公共事務以及綜合治理、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的統籌協調能力。社區居委會是群眾自治組織,政府職能部門不能把社區居委會當成自己的“下屬單位”,層層向下壓任務,堅決杜絕社區行政化。建議落實區委已經制定的政策,城市義務兵優待金由區財政統籌,減輕社區工作壓力。

  2、切實保障社區辦公活動場所

  一是社區辦公活動用房同步規劃建設。根據《福建省城市社區建設綱要》及福建省委辦公廳《關于推進海峽西岸和諧社區建設工作的意見》文件精神,建議市政府牽頭組織市規劃、土地、民政以及新羅區政府部門,按照社區人口規模、城市功能區劃以及“布點合理、選址適當、設置集中”的要求,盡快編制出臺龍巖中心城市社區辦公用房規劃建設的政策性意見,力爭居住區的規劃與社區居委會設置規劃同步進行,確保居委會辦公用房有地選址,有地建設,盡快解決“無址辦公”以及面積達不到省定標準的居委會辦公用房問題。同時提前規劃預留即將新成立的社區居委會辦公用房地塊(近期急需新建華蓮、龍騰、東肖開發區等14個社區居委會,詳見表三)。按照“五個一”(即一個社區服務中心、一個衛生服務站、一個警務室、一個文化閱覽室、一個體育健身場所)以及預留一定的停車場標準來規劃建設,獨立建設,占地面積不少于1畝,建筑面積1200平方米以上。

  二是明確責任,建立社區辦公用房保障機制。市、區兩級黨委、政府幫助協調規劃、土地、建設、房管、民政等部門,嚴格執行國家民政部、發改委、財政部、國土資源部、建設部等部門聯合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做好社區組織工作用房、居民公益性服務設施建設和管理工作的意見》(民發〔20xx〕275號)以及《福建省城市建設綱要》、福建省委辦公廳《關于推進海峽西岸和諧社區建設工作的意見》等文件,加強對土地競拍、小區規劃、工程建設、商品房預(銷)售、竣工驗收備案及權屬辦證等環節的協調控制,確保社區辦公活動用房規劃建設、配套到位。

  三是簡化社區辦公活動場所用地手續,減免費用。社區辦公活動場所本身是城市公共設施,服務于市民,現再收取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和人防易地建設費等費用,本身就是加重當地社區居委會的負擔。因此建議市規劃、土地等部門簡化社區居委會辦公場所建設各項審批手續,并且減免相關審批費用。

  3、增加投入,確保社區各項經費

  一是建立社區建設發展基金,保障建設社區辦公用房和社區服務。市、區兩級黨委政府應將社區建設與經濟發展、農業發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加以重視和支持,建議每年從市、區財政預算中各安排300萬元,建立社區建設發展基金,制定具體的社區辦公用房建設、社區服務等費用支出規定,從根本上保障新建、改擴建社區辦公用房,以及社區社會服務費用。與此同時,要認真落實省委《關于推進海峽西岸和諧社區建設工作的意見》“加強社區公共服務設施的規劃和配置。對零星開發住宅區,開發商可按建設面積2—5%的標準折算繳納社區配套用房經費,專項用于建設或購買社區配套用房”規定,建議市政府明確對新開發的住宅區,開發商按建設面積的5%的標準折算,向新羅區政府繳納社區配套用房經費,專項用于社區居委會辦公用房建設。

  二是兌現并提高社區干部財政性生活補貼。根據《福建省城市社區建設綱要(試行)》規定,參照20xx年最新調整的新羅區最低工資月標準,今年盡早兌現省要求的社區干部財政性生活補貼社區主干應為855元/月、一般委員741元/月。明年逐步提高,以調動社區干部工作的積極性。

  三是落實“權隨責走、費隨事轉”原則,確保社區居委會辦公經費。實行社區事務準入制,如確需社區居委會承擔或配合的工作事項,由區社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統一把關,通過街道辦事處統一安排,并按照“費隨事轉”的原則,提供必要的工作條件和經費。對于超出《居民委員會組織法》規定的職責范圍,而必須由居委會協助的工作,要按照有償服務的原則,由相關部門解決相應的經費或人員,做到有人辦事,有錢辦事。

  四是建議適當提高純居型的社區居委會的辦公經費補助標準。

  社區建設調研報告 13

  一、積極探索、勇于實踐,社區建設取得新進展

  XX年,市委市政府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社區黨建和社區建設工作的實施意見》后,我市社區建設工作快速推進,在體制創新、社區整合、社區自治、完善社區功能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實踐,涌現出了一批管理有序、服務完善、環境優美、文明詳和的新型社區。

  1 、推進社區管理體制改革。完成了街道、社區整合。依據城市總體規劃,結合地緣關系、資源配置、居民認同感和歸屬感等因素,市轄三區開展了街道、社區撤并整合工作。鏡湖區原有14個街道整合為11個街道,97個社區整合為56個社區;鳩江區原有22個社區整合為14個社區;弋江區原有27個社區整合為21個社區。通過整合,實現了社區規模相對合理、區域相對集中、資源配置相對科學。開展了撤銷街道辦事處試點。弋江區在全市率先開展了撤銷街道辦事處試點工作。 XX年7月1日,南瑞街道辦事處正式撤銷,南瑞三個社區居委會直接與區政府相關職能部門進行對接,開展工作。撤辦之后社區各項工作有效銜接,各方適應性進一步增強,試點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2 、強化社區自治。社區居委會直接選舉普遍推行。目前,市轄三區基本上實現了由全體居民直接選舉產生社區居委會。如鏡湖區,11個街道56個社區全部采取直選方式進行了選舉,共登記選民311804名,參加正式選舉投票的有235893名,參選率達75.64%。直接選舉強化了居民自治和參與意識,推動了基層民主政治建設。“議行分設”穩步推進。社區“議行分設”試點不斷擴大,鏡湖區在西洋里社區首家試點基礎上,又選擇了5個居民自治意識較強的社區進行“議行分設”試點;弋江區也在荷夏園、錦申園、李巷、西利民、興隆街、沐春園等6個社區實施“議行分設”。“決策議事層”和“執行層”的分離,推動了社居委從繁重的日常事務中解脫出來,集中精力當好群眾代言人,切實為民服務,增強了社區的凝聚力和親合力。

  3 、加大社區建設投入。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市政府每年設立200—300萬元的社區建設專項資金;社區辦公經費由每年1萬元調整到每年2—3萬元,納入年初區財政預算。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通過公開招聘、競爭上崗、考核評議,形成了能進能出、能上能下的社區工作者管理機制。大幅度提高社區工作者的生活待遇,達到社居委主任每月850元、副主任750元、一般社區工作者650元的標準,并為其辦理了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生育等社會保險。夯實基礎設施建設。市轄三區社區辦公活動用房均達到300m2以上,鳩江區甚至有8個社區用房達1000 m2以上,占57%;有5個社區用房達500 m2以上,占36%;并做到統一懸掛社區標識、統一主外墻立面、統一功能布局、統一資料上墻。還配備了電話、電視、電腦、傳真機、數碼相機等辦公設備,社區辦公軟硬件環境得到大大改善。

  4 、拓展社區服務功能。充分發揮區、街道、社區三級服務網絡功能,以“六進社區”活動為抓手,全力打造社區服務平臺,創新社區服務手段,完善社區服務功能,構建全方位、多功能的社區服務體系。文化進社區。如鏡湖區,深入持久地開展“萬家社區圖書室援建和萬家社區讀書活動”,組織社區巡回演出250余場次,舉辦以“和諧的鏡湖”為主題的大型彩車巡游活動,深受居民的好評。衛生進社區。各區進一步完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網點建設,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價廉、質優、人性化的社區衛生服務。如鳩江區將四褐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風鳴湖社區衛生服務站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確立為惠民門診,為符合條件的惠民對象減免部分費用,改善了民生。警務進社區。各區以“零發案社區”、“平安社區”等群眾性創建活動為切入點,建立治保、調解、普法、幫教、治安巡邏“五位一體”治安管理機制,為廣大居民安居樂業創造良好的治安環境。教育進社區。鏡湖區構筑了區社區學院、街道社區學校和社區分校的三級社區教育網絡,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學習型單位、學校和樓院創建活動,有力地促進了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社保進社區。各區加強對失業人員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的動態管理,積極開展就業推薦、咨詢、培訓服務。社會救助進社區。各區大力開展對優撫對象、殘疾人、特困戶等弱勢群體的社會救助和便利福利服務。如弋江區在弋江橋街道和南瑞社區設立了“慈善超市”,向享受“分類施保”的低保戶及突發性事件的困難居民發放物資救助。

  5 、健全社會組織體系。優化社區黨組織設置。隨著黨政機關和區境企事業單位的離退休、下崗失業人員黨組織關系轉入社區,社區黨員數量迅速增加,最多的達330多名,最少的也有50多名。各區、街道根據情況變化及時調整社區黨組織設置,在黨員人數較多的社區建立黨委或黨總支,下設黨支部,形成了黨委(總支)建在社區、黨支部建在樓院、黨小組建在樓道的三級組織網絡,成為黨在城市基層嚴密的“組織網”和有效的“工作網”。加強社區黨組織建設。積極推行社區黨組織書記與居委會主任、社區黨組織成員與居委會成員交叉任職;大力開展“五個好”先進黨組織、“社區示范黨組織”創建工作和社區無職黨員設崗定責活動,充分發揮社區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和廣大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我市社區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一是思想認識上不到位。一方面,個別區及市直相關職能部門對社區工作不夠重視,在社區的管理、監督、引導、服務、支持、共建上存在“缺位”現象;另一方面,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榮譽感、歸屬感不強,“社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的.社區氛圍尚不濃厚。二是社區居委會行政化傾向越發明顯。社區居委會該干的事沒有干,不該干的事干了一籮筐,社區工作者整天忙于經濟普查、房屋普查、大拆違、門牌編碼、土地估價等全市性工作,疲于應付門類繁多的各類創建考評,很難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為居民服務。三是社區服務市場化、產業化程度低。社區中介服務組織培育不夠,服務層次不高,不能適應群眾日益多元化全方位的需求。

  二、深化改革、加快創新,推動社區建設邁上新臺階

  社區作為城市建設和發展的基石,是各級政府的“聚力點”、社情民意的“聚匯點”、社會矛盾的“聚焦點”。各級各部門應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以服務社區居民、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為根本出發點,以推動社區管理體制機制創新為主線,大力推進和諧社區建設,做到“基層有活力、管理出實效、群眾得實惠”,促進社區建設邁上新臺階。

  1 、強化社區工作領導,營造全社會積極參與社區建設的良好氛圍。進一步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政部門牽頭、有關部門配合、社區居委會主辦、社會力量支持、群眾廣泛參與”的社區建設工作機制,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合力。成立市社區建設領導小組,定期召開會議研究解決社區工作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強化在社區規劃、政策措施、考核獎懲、輿論宣傳等方面的領導。完善考核目標體系,把社區建設納入市委、市政府對各區以及市直相關職能單位的目標管理考核;區政府要以社區建設為重點,加大對街道辦事處、社區居委會的考核。建立市直部門聯系社區制度,與社區共建幫扶對子,幫助社區開展各項工作,參與和諧社區建設。

  2 、完善撤銷街道辦事處試點工作,進一步推進社區管理體制創新。街道辦事處作為市轄區政府的派出機構,在我國已經存在和運行了半個世紀,曾經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軌,以及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傳統城市基層管理體制賴以生存的“單位體制”已被打破,根基已被動搖,其管理模式、運作方式已不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現代城市管理的新要求。面對越來越多的社會性事務,街道辦事處“塊管不到邊,條管不到底”,反而束縛著社區服務和自治功能的發揮。撤銷街道辦事處順應了“小政府、大社會”的改革趨向,是推動基層政治民主建設的客觀要求。從撤銷南瑞街道辦事處的實踐來看,成效是明顯的,實現了平穩過渡,既減少了管理層次,提高了工作效率;又降低了行政運行成本。下一步要扎實完善試點工作,以制度建設為突破口,將原屬于街道辦事處承擔的行政管理和行政執法的職能,全部移交給區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將原屬于街道辦事處的社會性、群眾性工作全部移交給社區,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無街道辦事處層級的區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對社區工作的管理、指導、協調、監督機制,以及社居委與區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的對接機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擴大試點面,將社區管理體制改革向縱深推進。

  3 、科學界定社區職責,嚴格社區工作準入制度。進一步明確界定社區居委會職責,理順政府職能部門、街道辦事處和社區居委會的相互關系,實現政府依法行政和社區依法自治的統一。通過調研,結合外地經驗,我們認為新形勢下社區居委會的主要職責是:宣傳國家政策和法律法規;維護居民的合法權益;協助政府部門在社區開展社會化管理服務工作;辦理本社區居民的公共事務,開展便民利民的社區服務;籌措本社區公益事業資金,管理和維護公共資產;對本社區的物業管理和服務進行指導、監督,組織居民成立業主委員會等。積極實施社區工作許可制,對不屬于社居委職責范圍內的下派任務,社居委可以拒絕承擔;若確需社居委承擔和配合的,必須經市社區建設領導小組審定,并按照“權隨責走”、“費隨事轉”的原則進入社區。

  4 、順應城市化進程,積極穩妥推進“村改居”。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如何科學合理地撤村建居,逐步消除“城中村”,是今后社區建設工作的一個重要課題。關鍵要把握三個環節:一要處理好社會事務。按照社會事務和經濟事務剝離的方法,將原村民的社會事務管理職能按屬地劃入所在社區居委會管理。二要處理好集體資產。對原村有資產進行清產核資和產權界定,成立資產管理公司,承接原村集體經濟管理職能。將原集體資產折股量化,科學設置股權結構,按照“產權清晰、權責明確、管理科學、政企分開”的現代企業制度要求,將資產管理公司改制為股份制企業,逐步完善法人治理機構,規范企業利潤分配,保障股(居)民分紅權利。三要完善相關保障措施。對“村改居”原農民要切實落實市民待遇。在勞動就業方面,凡在勞動就業年齡范圍內,有勞動能力和就業愿望而沒有就業的,享受免費職業介紹服務和職業培訓補貼等政策。對原農村救助對象和城市低保對象,初次參加職業技能鑒定,并取得《職業資格證書》的,可以享受一次性職業技能鑒定補貼政策。在社會保障方面,從事個體經營(包括自由職業者)或未就業的,以個體工商戶、靈活就業人員參保繳費方式,參加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未參加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享受被征地農民基本養老保障待遇;凡符合市區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參保范圍和最低生活保障條件的,享受居住地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參保待遇和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在計劃生育政策方面,從農民轉為居民之日起,3年內可繼續享受農村計劃生育政策。在住房政策方面,“村改居”前經批準的農民自建住房或集體集中建房,缺少“一書兩證”,由鎮、區政府審核后統一申報,經市規劃局、國土局批準,向房管局申請辦理房屋產權證書。自建住房和集體集中建房在取得房屋產權證后,補交土地出讓金和相關規費,可辦理上市交易手續,上市后不得再享受宅基地政策。“村改居”后原農民住房拆遷安置,在不享受優惠集中建房的條件下,繳納土地出讓金和相關規費,享受市區拆遷政策。

  5 、完善社區建設保障機制,強化社區建設合力。在人、財、物三個方面強化社區建設保障,為構建和諧社區提供堅實的物質支撐。一是推動社區工作者職業化,“確保有人辦事”。今后社區將承擔越來越多的社會性職能,社區工作者由原來的“婆婆媽媽”變成“小巷總理”,這對社區工作者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積極推行社區工作者資格準入和持證上崗制度,強化社區工作者教育培訓,黨校要舉辦社區專職工作者培訓班,抓好專業輪訓,推動社區工作者專業化、職業化進程。要適當提高社區工作者生活待遇。目前我市社區工作者工資水平大都在600—800元,較以往雖有了較大的提高,但與他們的實際付出、與全市平均工資相比,都有相當距離。要建立合理的工資增長機制,確保社區工作者收入隨經濟社會發展而提高,增強社區工作對優秀人才的吸引力。二是建立健全社區建設長效投入機制,確保“有錢辦事”。市政府應逐步提高社區建設專項獎勵資金,強化“以獎代補”;各區要把社區基礎設施建設經費、社區辦公經費、社區干部補貼和社會保險列入區級財政預算,每年用于社區建設的資金增長幅度應高于財政支出的增長幅度;采取市場化運作機制,廣泛吸收社會資金投資社區設施建設。三是優化辦公條件,推進資源共享,確保“有地方辦事”。通過開發商支持、駐區單位資源共享以及新建、調劑置換、租賃和購買等方式,不斷優化社區居委會辦公用房和社區服務用房。進一步配備配強相關辦公設備,實現辦公自動化。駐社區單位在將大量的服務性、社會性、公益性事務逐步轉移到社區的同時,要充分利用自身在場地、設施等方面的便利條件,向社區提供服務,實行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為社區工作順利開展創造條件。

  社區建設調研報告 14

  為了加快新農村百村萬戶小康住宅工程,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近日,區政協組織部分委員,深入河東、金沙等10個鄉鎮的13個新型社區,采取實地查看和村組干部、農戶交流等方式對全區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規劃、工程進度、土地利用、資金籌集、基礎設施配套及社區管理運行等情況進行了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發展現狀及呈現的特點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作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部署后,我區把農村小康住宅建設做為實踐和探索新農村建設的有力抓手,審時度勢在全區實施新農村百村萬戶小康住宅建設工程,在城鄉融合發展戰略迅速推進的新形勢下,按照農民集中居住、生產生活分離、功能配套完善、社區管理規范的目標,采取合村并點的方式建設新型農村社區。今年以來,新建新型農村社區和小康住宅示范點48個,10561戶,其中動工新型農村社區24個,9983戶,動工小康住宅點24個,578戶。

  (一)農村面貌變化快。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推動了農村生產、生活和管理方式的變革,社區的建設,打破了傳統的觀念,人畜分離,把后院從原來的生產區變為生活區,有效地杜絕了畜禽、秸稈進入小區,影響環境衛生的三堆從根本上得到了治理,農民離土不離鄉、就業不離家、進廠不進城、就地市民化。城鄉融合邁出了實質性步伐,農民將住上單元房,購物有超市,休閑有廣場,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生活質量明顯提高。

  (二)群眾得到實惠多。幾年來,市、區財政補助資金3000多萬元,用于新型農村社區、小康住宅示范點建設。對近兩年20戶以上的小康住宅示范點,今年300戶以上的新型農村社區,每戶給予不少于2萬元的補助,農民群眾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好處。農村信用社發放微利、政策性信貸,其它商業銀行積極支持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如五和鄉為解決群眾資金困難,和建設銀行武威分行合作,正在為社區入住農戶辦理按揭貸款。一些企業集團參與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減輕了農民負擔。住房一次投入長期使用,據調查,目前我區農宅82%以上是磚土木結構,使用期限一般在20年左右,新建的農宅基本是全框架鋼筋混凝土結構,使用期限70年左右,避免了農民在住宅建設上的重復投入。

  (三)拉動投資貢獻大。今年以來,全區新建新型農村社區和小康住宅示范點共10561戶,目前已完工8526戶,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3.81億元,占同期全區固定資產投資204.86億元的6.74%。帶動了鋼筋、水泥、玻璃、塑料、木材、磚瓦等一系列建材生產消費,促進了家電、運輸、通信、建筑、餐飲等行業發展,拉動了全區經濟快速增長。

  (四)土地節約集約化。新型農村社區規劃以多層或小高層為主,按照小區式集中建設,單體面積在90㎡左右,大幅度節約了土地。如金沙鄉金廈社區,規劃占地1204畝,入住農戶4049戶,可節約用地750畝;河東鄉中心社區一期規劃占地300畝,入住農戶630戶,可節約土地840畝。據區委農辦測算,目前我區農村住宅占地近27.9萬畝,戶均1.5畝,發展新型農村社區全區預計占地不到8萬畝,土地節約的空間非常大。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

  從入戶和群眾交談以及在鄉鎮召開座談會了解的情況看,群眾對建設新型農村社區積極性高,但也程度不同地反映出了一些擔憂,綜合起來主要存在以下五個方面的問題。

  (一)總體規劃滯后。全區新型農村社區總體規劃還沒有啟動,部分鄉鎮只是依據當地群眾的積極性搞建設,選址的隨意性很大。空間布局輻射人口少,建設規模小,如發放鎮在一平方公里范圍內布局了賈家墩、雙橋和小路社區,造成入住農戶分攤的基礎設施配套費用和運行成本高。同時,新型社區建設和二、三產業的發展布局統籌考慮不夠。

  (二)建設機制不完善。沒有建立統一的協調機制和完整的工作流程,建設手續多,報批困難。如高壩鎮十三里社區報批手續達15項之多,收費平均達到170元/㎡,辦完所有手續時間長達6個多月。有些社區土地使用不規范,存在未批先建的問題。社區后期的運行和管理還沒有深入研究,群眾還存在上水何處來,下水如何排,取暖怎么供,社區誰來管的顧慮。

  (三)基礎設施配套緩慢。各鄉鎮普遍重視住房實體建設,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比較緩慢。個別鄉鎮未將基礎設施配套部分計入住宅建設成本,實現完工入住的資金缺口大。如河東鄉前期為鼓勵農戶到中心社區居住,未將供暖、供水、供電、排水等基礎設施配套相關費用攤入房價,建設資金缺口達600多萬元;補助資金、危改資金和其它項目資金撥付和工程建設進度不同步,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基礎設施配套;已經建成的示范點,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還沒有全面完工,影響了群眾入住的滿意度。

  (四)籌資渠道不寬。新型社區建設需要大量資金投入,據鄉鎮初步測算,每戶建筑面積以80--120㎡計,建房資金需要12--18萬元,主要靠群眾集資和政府補助。建設500戶以上規模的社區,按照目前設計要求,水、電、路、供暖、垃圾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投入戶均需2--3萬元,資金壓力相當大,社區建設向縱深推進存在很大的難度。

  (五)工程質量管理不夠規范。部分社區建設前期工作不細,施工準備工作不充分,以包代管,管理制度不健全;個別施工企業技術力量不足,規范性施工不到位;有的鄉鎮工程招標、質量監管未完全按基本建設程序辦事,監理費用由施工方承擔,工程監理錯位,不能有效履行其職責;現場監理質量控制體系不健全,施工檢查、旁站監理不到位,資料記載不全,存在質量管理漏洞。

  三、對進一步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建議

  (一)加大宣傳力度,健全工作推進機制。實踐證明,開展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工作,不僅是解決三農問題、加快新農村建設的突破口,更是實施城鎮化戰略、統籌城鄉融合發展的新契機。各鄉鎮、部門要高度重視,加大宣傳引導力度,認真總結經驗,抓好典型帶動,用新的理念指導建設,用實際案例教育引導群眾,形成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合力。要進一步加強領導,組建一支業務熟、素質高、能力強的建管隊伍,具體負責政策研究、組織協調、措施落實、施工管理、監督檢查等工作。強化聯席會議、一事一議會議制度,凡是區上辦理的各種手續,簡化辦事程序,盡量減免各種規費。市一級報批的建設手續,由鄉鎮提供完備資料,對口區級部門協助報批。同時,進一步明確部門、鄉鎮 、村委會、農民群眾在社區建設中的責任,形成政府統籌推進、部門協調配合、鄉(鎮)村積極運作、農民主動參與的推進工作聯動機制。

  (二)堅持規劃先行,確保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科學合理。要堅持先規劃后建設,依照《甘肅省統籌城鄉發展試驗區武威城鄉融合發展核心區總體規劃》,邀請國內有資質、有影響的規劃單位,打破現行的行政區域界線,采取合村并點的方式,加快制定全區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總體規劃和各鄉鎮的詳細規劃,與區域經濟發展戰略以及村鎮體系、農村住房建設等專項規劃相銜接,與產業發展規劃、農村公共服務規劃以及社會事業發展規劃等有機結合、配套跟進。要充分考慮各鄉鎮的歷史沿革、地理位置、資源配置、人文環境和村民生活習慣等因素,合理確定社區建設位置和規模。積極探索適合我區實際的建設模式,建議城郊和工業園區鄉鎮發揮土地增值優勢,借助相關政策和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機遇,以小高層和高層為主;金色大道沿線條件較好的鄉鎮,以高層或多層為主;人口分散,經濟條件薄弱、有荒灘空地的沿山邊緣鄉鎮根據群眾意愿以二層或平頂房為主,因地制宜建成一批各具特色、風格鮮明的新型農村社區。

  (三)強化產業支撐,為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提供持久動力。農戶入住社區后,雖然生活開支有所增加,但相對完善的服務功能,可以使他們從繁重的`家務和土地勞作中解放出來,騰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發展產業、增加收入。一是注重產業發展。隨著社區規模的擴大,要更大范圍規劃產業布局,加大勞務輸出,促進土地合理流轉,實現生產規模化、專業化、產業化,催生一批高效節水種植大戶、設施農牧業大戶、特色林果業大戶和龍頭企業,從而使農民群眾既不離鄉也不離土,就近就業,形成農民增收致富的穩定來源。二是引導好各種農村合作組織在社區中的銜接,發揮優勢,為農副產品的外銷搭建好平臺。三是有針對性地引進勞動密集型、適于松散管理、分散經營或生產的企業,為家庭婦女和居家留守人員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增加收入,解決入住的后顧之憂。

  (四)拓寬融資渠道,破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資金瓶頸。資金短缺是制約目前我區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最大因素。要進一步完善社區建設扶持政策,探索市場化融資新路子,多元化融集資金。一是建立農村社區建設專項資金逐年穩步增長機制。區上每年度安排一定的公共財政預算支出,并逐年增加,同時積極爭取上級項目和資金支持,用于農村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二是用足用活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以地生財,借地發展,對集體建設用地,除統籌安排好農村社區及公益事業建設用地外,在符合規劃的前提下,可置換為城鎮建設用地指標使用。對形成的土地增值收益,除國家規定用途外,其余部分應優先用于社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配套。三是整合農村住房建設和危房改造、新農村建設等多個部門涉農資金捆綁使用,按照渠道不亂、各記其功、統一撥付、集中投放的原則,用于農村社區建設。四是引導社會資金參與社區建設。積極招商引資,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對公共服務設施項目進行包裝,積極推介,廣泛吸納社會資金參與建設。五是引導金融資金參與社區建設。鼓勵金融機構在金融產品、擔保方式、投融資模式等方面進行創新,多方化解資金難題。

  (五)保證工程質量,不斷提升農村社區建設整體水平。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是一項惠及廣大農民群眾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必須自始至終堅持高質量建設。嚴把質量安全關,不能因盲目降低成本、滿足群眾的購買能力而忽視工程質量。繼續嚴把施工圖審查、招標、監理、質監等重要環節。充分發揮相關部門對工程質量和安全生產的監管作用,對在建工程進行安全、質量、手續、監理、節能方面的全面檢查,切實搞好建筑質量監理和工程驗收。要按照建設集約化、居住生態化、管理科學化、布局合理化的理念,做到八通(路、電、水、沼氣、電話、有線電視、寬帶網、科技信息網絡)、五化(硬化、綠化、亮化、美化、凈化)、三有(休閑廣場、農家店、農家書屋)、一集中(垃圾集中處理), 對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休閑娛樂、綠化美化、生產布局等通盤考慮,努力建設一批設施完善、功能齊全、服務配套的新型農村社區,確保群眾買著放心、住著舒心,把好事辦實,讓群眾滿意。

  (六)創新工作思路,不斷提高社區管理服務水平。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不僅帶來了生產生活方式的巨大轉變,還將引發農村管理方式的重大變革。社區建成后,幾個村集中居住,村級組織如何設置、集體資產如何管理、物業和社區服務如何開展等等,都是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因此,在社區建設的同時,就要提前思考社區管理工作。建議有關部門和鄉鎮及早研究農村社區管理的新途徑,培養一批指導社區管理及服務的人才,為新型農村社區管理蓄積力量。

  社區建設調研報告 15

  為強化社會管理,提高城區社區建設管理水平,縣民政局對我縣城區社區建設情況進行了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概況

  我縣城區面積14.63平方公里,總人口10.9萬人,轄2個街道辦事處,14個社區居委會(包括9個村改居),16個村委會。近年來,城區社區建設管理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主要表現:一是城區管理不斷強化。城市社區管理范圍基本覆蓋了縣城城區,管理服務隊伍初步建立,部分與居民生活相關的業務相繼展開。各社區居委會均建立了“十制度、一守則、一職責”等規章制度,社區規范化管理程度逐步提高。二是社區工作經費投入不斷提高。社區居委會專職人員由原平陰鎮政府按原工資標準發放,兼職人員工資從社區居委會辦公費用中列支。社區居委會辦公經費由縣、街道辦事處按照1:1的比例分擔。三是社區服務網絡不斷加強。建成社區衛生服務站6家,在重要地段、主要場所安裝了視頻監控,逐步形成全方位巡防格局。

  二、存在的問題

  一是社區組織不夠完善。全縣城區社區建設管理組織尚未成立;大部分居民居住區未成立社區居委會,已建立居委會的,工作人員仍達不到應有職數。二是社區基礎設施較差。5個社區居委會辦公場所均為租賃,達不到新建居住小區的社區辦公和服務用房不低于648平方米和舊城區連片改造居住小區的社區辦公和服務用房不低于300平方米的標準要求。三是社區功能不健全。社區居委會管理粗放,難以滿足居民需求。特別是9個村改居社區,沒有進行農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仍沿用農村管理方式。出于經濟利益考慮,有的居將轄區內外來定居人員排除在管理與服務之外,有的居實行分等級管理,后入住人員不能與原村民享受同等的權利和待遇。四是社區管理責權不明確。部分職能部門將本部門工作任務交到社區,但經費、人員、指導不到位。部分開發商將小區管理交給下屬物業公司,造成社區配套設施和服務監督不到位。實行物業管理的小區,都未成立業主委員會。五是行政化傾向明顯。社區居委會是群眾性自治組織,但政府部門及街道辦事處仍將社區居委會作為其行政職能延伸到基層的載體。甚至部分社區居委會主任為單位部門正職,除社區工作外,還擔負其他工作。六是社區建設資金來源單一。目前,社區經費全靠政府投入,沒有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機制。

  三、加強城區社區建設的建議

  (一)強化組織領導。一是成立組織。成立由縣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的`城區社區建設領導小組,負責城區社區建設管理。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為正科級事業單位,領導職數、內設機構、人員編制由縣機構編制部門按照有關規定核定,人員從縣、鎮(街道)黨政機關選派和面向社會招考。二是制定規劃。結合縣城城市規劃,按照便于服務管理、便于資源整合、便于居民自治的原則,以1000—3000戶左右規模為標準,對縣城城區社區規模進行科學調整,組建10個社區居委會,對轄區內非“城中村”居民實施全員管理。三是完善制度。出臺《關于加強社區建設管理和服務創新的意見》,著力解決影響社區發展的體制、機制等方面的問題。四是建立機制。把社區建設列入政府工作重要議事日程,建立督查考核機制,推動社區建設工作有序開展。

  (二)健全社區居委會組織體系。在劃定的社區,建立以黨支部為核心的領導機構、以居民代表會議為主的民主決策機構、以社區居委會為主的執行機構。每個社區按照黨支部至少設3職、居委會至少設5職、社區服務站設3-5職的標準配備工作人員。社區黨組織、社區居委會和社區服務站工作人員,從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干部中選派掛職和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優先錄用高校畢業生、復員轉業退伍軍人等人員。同時,建立承接社區管理和服務的人民調解、治安保衛、公共衛生、計劃生育、群眾文化等委員會,配齊居民小組長、樓院門棟長,積極開展樓院門棟居民自治,形成社區居民委員會及其下屬的委員會、居民小組、樓院門棟上下貫通、左右聯動的社區居民委員會組織體系。

  (三)加強社區基礎設施建設。開展社區辦公服務用房專項整治,已規劃社區辦公用房但未建設或未按規劃建設的,責成建設單位按規定補建或新建;挪用的,要按規定收回,移交街道辦事處用于社區辦公服務用房;未規劃的,要通過新建、改擴建、購買、租借、調劑置換等方式解決。新建住宅小區和舊城改造居民區的建設單位必須按照國家有關標準要求建設公共服務配套設施。規劃、建設、發改、國土、房管等部門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確保社區工作用房、服務設施與小區建設、舊城改造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同步驗收、同步使用。

  (四)改革社區管理體制。認真落實社區公共服務事項準入制度,凡屬于政府及其職能部門、街道辦事處職責范圍內的事項,不得轉嫁給社區居民委員會;凡依法應由社區居民委員會協助的事項,應當為社區居民委員會提供必要的經費和工作條件;凡委托給社區居民委員會辦理的有關服務事項,應當實行權隨責走、費隨事轉。社區要切實履行好“協助開展”的職責,確保社區管理、自治工作落到實處。健全社區黨組織、社區居民委員會、業主委員會和物業服務企業協調機制,及時協調解決物業服務糾紛,維護各方合法權益。社區居民委員會要積極支持物業服務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社區服務,業主委員會和物業服務企業要主動接受社區居民委員會的指導和監督。

  (五)完善社區服務體系。建立多層次、廣覆蓋的社會保障體系,切實保障社區困難群體的基本生活。大力推進社區衛生和計劃生育服務,逐步建立結構布局合理、基本設施齊全、服務功能完善的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網絡。大力推進社區文化、教育、體育服務,深入開展科教、文體、法律、衛生“四進社區活動”。按照“以現居住地為主,現居住地和戶籍所在地互相配合”的原則,大力推進社區流動人口管理和服務,為流動人口的生活、子女入托、入學和就業創造好的環境和條件。推進社區安全服務,深入開展“平安社區”創建活動,建立人防、物防、技防相結合的社區防范機制和防控網絡。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的切身利益問題,努力實現社區居民難有所幫、殘有所助、弱有所扶、孤有所托、病有所醫、老有所養、民有所樂。抓好社區服務中心建設,實現社區公共服務全覆蓋。

  (六)健全多方投入的共建機制。建議將城市社區辦公經費納入縣、街道兩級財政預算,社區辦公室經費按上級有關標準核撥,由縣、街道財政按比例分擔。社區服務站的服務收入和“費隨事轉”經費全部留作社區工作經費。工作用房、公益性服務設施建設維修經費及物業管理等費用,由縣、街道負責解決。縣和街道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選派到社區任職的人員,其薪酬待遇由派出單位按相同層級人員的標準落實;面向社會招聘的工作人員按XX縣最低工資保障標準給予適當補貼或參照縣聘工勤人員的工資標準執行,并按規定參加基本養老、基本醫療等社會保險,所需資金由縣財政解決。協助社區開展工作的樓院門棟長、網格管理員,其生活補助標準由街道通過考核發放。社區居委會要主動加強與駐社區單位的協作,努力探索建設和整合社區資源的新途徑,使社區資源發揮其最大效益。

  社區建設調研報告 16

  社區建設是基層社會在黨和政府的指導下,通過調整、強化社區組織,利用社區資源,發展社區事業,促進社會進步的重點“工程”。加強社區建設,對于提高群眾生活水平、維護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近期,筆者與有關單位的同志一道,就加強我縣社區建設的問題進行了專題調研。

  一、社區建設現狀

  目前,我縣共有57個城市社區(其中城區20個,鎮級37個),47個農村社區,434個居民小組。管轄面積最大的是南城街道桐梓社區,6.7平方公里;管轄面積最小的是侶俸鎮中興社區,0.1平方公里。管轄人數(常住人口)最多的是東城街道塔山社區30560人;管轄人數最少的是少云鎮長灘社區,338人。我縣社區經過十余年發展,已奠定了一定基礎,社區管理體系、工作隊伍、社會服務基本到位。

  (一)管理體系基本形成

  全縣社區均成立了社區黨組織和社區居委會,組建了社區成員代表大會、社區成員單位議事會和社區監督委員會等,形成領導層、決策層、監督層和執行層兼備的組織體系。其中,社區黨組織在協調社區單位、開展社區服務中起著核心作用。如巴川街道各社區以黨員志愿者為骨干,采取“一幫一”的方式,為弱勢群體排憂解難。

  (二)工作隊伍基本建立

  全縣共有228名社區干部。城市社區配備“五職”干部(社區黨組織書記、居委會主任、居務助理員、文書、計生專干),鎮級社區配備“四職”干部(社區黨組織書記、居委會主任、文書、計生專干),部分城市社區黨組織書記、居委會主任“一肩挑”。社區干部中,黨員占總數的82%;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占總數的29.4%。街道社區黨組織書記、居委會主任補貼為1500元/月,其他干部1200元/月;鎮級社區黨組織書記、居委會主任補貼為1000元/月,其他干部800元/月。

  (三)基本服務逐步到位

  全縣共建成社區“一站式”服務大廳55個,為群眾提供低保、社保、就業、衛生等服務。多數社區建立了社區警務室、圖書室等,部分社區還建立慈善超市、休息室等,如巴川街道正街社區為居民提供休息場所,南城街道桐梓社區為居民提供健身設施。部分社區聯系縣級部門,開展文化、科技、醫療、法律等知識進社區活動。部分社區建立了幫扶救助、治安巡邏、糾紛調解等志愿者隊伍,開展便民服務。

  (四)城市社區文化活動多

  多數城市社區成立了文化活動小分隊、健身隊等,如東方社區成立“東方藝術團”,南城社區成立“夕陽紅藝術團”,經常進社區、進居民樓院演出;利用社區廣場等公共場所,定期組織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如東城社區成功興辦了首屆社會體育運動會,受到群眾歡迎。部分社區積極開展文明創建活動,涌現出一大批文明家庭、文明樓院、文明小區。

  部體來看,我縣社區建設進一步強化了城市管理,為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但目前我縣社區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不能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需求。

  二、社區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社區居委會工作任務較重

  社區是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其職責主要是居民服務。但目前社承擔了太多政府工作,除糾紛調解、扶貧幫困、計劃生育、流動人口管理等工作外,城市社區還要承擔“兩河整治”、“拆違”、“三整一改革”等階段性工作,并應付上級檢查、考評等,社區居委會超負荷運行特點明顯。此外,一些政府部門把工本職工作交組社區,但權利、經費、人員、指導不到位,導致工作開展難、工作效果差。

  (二)辦公及服務用房不足

  根據市里相關規定,“社區組織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務設施使用面積應不低于500平方米”。目前,全縣僅有9個社區達標,大多社區用房面積不足300平方米,如截山社區辦公用房僅144平方米,舊縣鎮金鐘社區用房僅20平方米,無法滿足發展需要。縣社區用房多是利用社區內單位、企業、居民閑置舊房,建設不規范,條件較差。

  (三)干部事多酬少影響積極性

  隨著城市的發展,社區管理人口增金社區居委會承擔的任務越來越生,而每個社區僅有4至6名干部,干部基本上處于超負荷工作狀態;社區干部工資水平較低,養老保險每年僅400至600元,他們普遍認為工資待遇與其工作量不對等;由于部分社區干部文化水平較低,缺乏社區工作的專業知識,導致工作效率不高。上述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干部的`工作積極性。

  (四)缺乏“造血”能力

  社區基本沒有“造血”能力,每年僅靠2萬元經費開展工作,沒有經濟實力更好地為民服務。僅有部分條件較好的社區,如正街、東城、龍山等社區,靠自有房屋出租和社區服務組織中介兩種方式增收,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一是缺少優惠政策支持,社區發展經濟的動力不強、支撐不夠;二是社區干部的精力主要放在事務性工作上,在興辦實體、發展經濟上缺少時間和精力。

  三、加強社區建設的建議

  (一)多方面為社區“減負”

  在社區職責和服務對象逐漸增多的情況下,社區已不堪重負,建議充分為社區“減負”。一是政府要理順和社區之間的權責關系,進一步轉變職能,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讓社區有更多的精力為居民服務。二是在條件允許下調整社區布局。社區合理規模一般是1000戶至3000戶,目前袁家、塔山等社區已嚴重“超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重新劃分社區。三是對管轄范圍廣、管理人數多的社區,可根據具體情況適當增配專職干部,或適當增加工作經費讓社區聘用工作人員,解決事多人少的問題。四是政府部門將工作交給社區要做到“權隨責走,費隨事轉”,并安排專業人員指導社區干部開展工作,確保取得實效。

  (二)加強社區陣地建設

  采取多元化方式,統籌解決社區辦公及服務用房不足的問題。一是將社區建設納入新城建設規劃,縣城開發區新建設社區要根據實際需要留足辦公和服務用地。二是采取加大財政投入、爭取上級補助和將部分閑置國有房屋調配給社區使用等辦法,解決老城區社區用房不足的問題。三是新建或改建住宅小區應按照每100戶15平方米的標準無償提供社區辦公和服務用房,難以落實的,應提供一定的資金用于社區辦公和服務用房建設。四是采取聯辦、有償或無償等方式,將社區內單位、企業的服務設施納入社區協調使用。

  (三)整合力量共建社區

  社區建設是一項大工程,僅靠社區居委會的力量遠遠不夠。應充分利用各類資源,共同建設社區。一是探索“合作共建、責任共擔”的路子,完善縣領導、縣級部門聯系社區制度,發揮部門優勢,為社區提供人、財、物等方面的支持,解決社區無法解決的難題。二是根據社區居民需要,培育和扶持社區社會,充分發揮其在社區建設中的作用。三是鼓勵社會資金進入社區,設立社區建設基金,形成以政府投入為主、社會支持為輔的多元化資金籌措模式。

  (四)增強社區“造血”能力

  社區經濟是深化社區建設、拓展社區服務的保障,應增強社區“造血”能力,大力發展社區經濟。一是落實上級優惠政策,出臺具體配套政策,在城建、工商、稅收、信貸等方面給予社區大力支持,為社區發展經濟實體提供政策保障。二是以滿足社區居民生活需求為目的,大力發展社區商業和有償服務,如鼓勵有條件的社區創辦超市、茶樓、綠色網吧,為單體樓提供物業管理,為社區居民提供家政服務等,在增加社區收入的同進為困難居民提供就業崗位。三是鼓勵社會力量通過投資入股、合伙經營等方式,興辦服務機構,實行社區服務市場化運作。如通過連鎖經營,為居民提供購物、餐飲、保健等服務。

  (五)充分調動社區干部積極性

  社區干部在社區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應充分調動其工作積極性。一是建立健全社區干部保障機制。建議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工作實績逐步提高社區干部報酬,逐步建立完善社區干部養老、失業、醫療保險和離任補貼制度,解決其后顧之憂。二是探索建立激勵機制。在招考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時,同等條件下優先推薦個人給予表彰獎勵。三是建立社區干部培訓制度。定期對社區干部進行政策法規、業務知道的培訓,政府部門可結合實際對社區干部進行短訓輔導,不斷提高社區干部的基本素質和工作能力。

  (六)培育公眾參與意識

  公眾參與匱乏是導致社區治理動力不足的原因,應強化公眾參與,凝聚居民力量。一是增強居民歸屬感。讓社區居民享有充分的知情權、管理權、監督權,充分調動其參與社區事務管理和建設的積極性。二是增進居民感情。經常開展鄰里聯誼會、二手物品交易、社區歌唱比賽等群眾參與性強的活動,增加居民與社區的聯系,增強鄰里感情和互助意識。三是壯大志愿者隊伍。建立社區志愿服務激勵機制、志愿服務儲蓄回報機制,樹立志愿服務的典型,鼓勵更多人參與到志愿服務中去。

  (七)大力發展社區養老

  社區養老能夠用較小的成本滿足大多數老年人的服務需求,結合我縣提前進入老齡化社會、現有養老機構無法滿足實際需要的情況,建議大力發展社區養老。可以根據社區老年人狀況,提供生活協助、特殊護理等多樣化服務。鼓勵社區創辦各類符合老年人特點的福利機構,讓老年人在社區得到更多的照料和幫助。此外,社區可試行建立“老年人醫療救助基金”,通過社會捐助等渠道籌集資金,幫助生活困難的老年人解決醫療難題。

  社區建設是城市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同時,社區建設是一項綜合性的系統工程,困難多、責任重。只有正視社區建設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不斷地改革創新,開拓進取,才能讓社區充滿生機與活力,從而有力地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社區建設調研報告 17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近年來,我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深度綜合統籌推進,重心從新農村建設點整治轉向統籌城鄉、擴張城鎮、聯鄉成線、鎮村聯動建設,為解決農村社會建設相對滯后、公共服務資源匱乏的問題凸顯,從20xx年開始,我縣結合統籌城鄉發展,在新農村建設中同步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形成了一批中心村,促進土地節約、資源共享,提高農村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逐步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城鎮化、生活服務社區化、生活方式市民化。

  一、積極探索新型農村社區的建設模式

  整合社會資源,在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廣泛參與、穩步推進的基礎上,通過村莊合并、集約發展的方式,促進農村全面發展,逐步實現農村就地城鎮化,農民就地居民化。

  1、城鎮開發建設模式。把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作為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的切入點、促進農村發展的增長點,以小城鎮開發建設為龍頭,結合中心小城鎮建設,通過移民搬遷方式,站在實現城鎮化、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的高度,把小城鎮開發建設、新型農村社區(中心村)建設,一體規劃、一并推進,圍繞“怎么遷得出、怎么住得穩、怎么能致富”核心問題,著力構建合理的城鎮體系、合理的人口分布、合理的產業布局、合理的就業結構。如XX縣江口鎮在小城鎮建設中的,把處于深山區的原樟木村整體700多人搬遷到集鎮,規劃建設了樟木新區社區,輔以蠟芯產業解決農民就業問題,完善相關自治組織和公共服務設施,形成了新型社區。

  2、農業產業聯動模式。按照以社區建設為方向、以產業發展為支撐的建設方向,通過對土地整合集中,實現了人口向農業園區社區集中,農民在產業集聚區內找到了工作,提高了收入,自發向環境優美的社區聚集。土地向農業企業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大戶集中,人口集中以后加速了土地流轉、土地向大戶集中,加速了農業產業化,又促進了村莊整合。如南塘鎮黃屋村結合XX縣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清溪園的開發建設,對黃屋開展整村整治建設,利用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和農村住房建設,形成產業聯動的良好局面,從而使農民實現了“從一輩子蓋幾次房到三輩子蓋一次房”的夢想。

  3、中心村建設模式。以整村推進新農村建設為突破口,在完善居住環境,改善房舍、設施、環境等方面的基礎上,實現讓農民群眾享受與城市同質的、一樣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待遇,并通過產業支撐,把農業勞動力變成了一產、二產或三產工人,實現了收入提高,生活質量、生活理念的根本轉變,物質、文化生活的根本轉變,群眾文化素質修養的`根本提高。如XX縣江口鎮旱塘新村、南塘鎮船埠新村、吉埠鎮枧田新村,通過開展整村推進整治方式,建設了設施齊全、功能完備的中心村,形成了人口2000多人的宜居新型農村社區。

  4、整體搬遷集中居住模式。結合扶貧開發,通過深山區移民搬遷,讓分散在各個自然村的居民統一在規劃地集中按新戶型建房,整體重新建設具備生活、娛樂、服務一體的新型農村社區,輔以現代農業產業的發展,讓農民從以前的小農經濟中脫離出來,逐步轉為一產、二產工人。如南塘鎮大都新村,分三年集中建設了120余棟房屋,發展了現代農業蔬菜產業種植。江口鎮美麗家園結合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引導農民向圩鎮集中居住,轉變就業方式。

  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困難和問題

  無論采取哪種模式建設新型農村社區,讓農民就近享受周到的公共服務,讓有條件的農村居民盡快適度集中,住進環境優美、配套齊全的房屋,找到穩定的工作,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1、配套基礎設施不完善,資金投入難。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是為了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解決農民看病難和上學難等問題,配套設施的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醫療、教育、公共娛樂等公共設施的建設更是投入難題。

  2、農村違章建房難控制,村莊合并難。新型農村社區的建起,引發了村莊合并, 形成了村莊合并的新投入和公共服務設施的擴大升級,雖然編制了建設規范,開展了“違法、違規’建設綜合整治工作,但因農民觀念影響,違法違規建設仍有發生。

  3、對社區建設認識不足,安置就業難。對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認識簡單,面對新型農村社區的建立,對究竟什么是新型農村社區,它應該包含哪些內容;為什么要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新型農村社區能給老百姓帶來哪些好處,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有哪些作用;建設新型農村社區要具備哪些條件,怎樣創造這些條件等諸多問題沒有深入的思考,缺乏主動性和前瞻性,社區的建設也釋放了大量勞動力,農民的安置就業將面臨一個嚴峻的問題。

  三、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意見建議

  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既是生產生活方式的根本轉變,又是深刻的社會變革;既是發展當務之急,又是長期歷史任務,必須遵循規律,科學決策,依法辦事。

  1、科學規劃、分類指導。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往往在經濟基礎比較好、基層組織有號召力的農村率先突破。對暫不具備合并條件的農村,也應作出整體規劃,逐步向這方面引導。

  2、尊重意愿,強化協調。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必然打破原有的生活習慣和利益格局,必然帶來一系列矛盾和問題,比如,土地置換問題、資金籌措問題、建設標準問題,在規劃、建設和管理過程中,要尊重農民的知情權、參與權、有關部門和單位要加強協調,統籌利用資金、項目來綜合推進。

  3、加強服務,搞好管理。新型農村社區要健全管理組織,完善管理隊伍,社區建成后,隨著人員的增加,公共服務難度也在加大,公共衛生等往往成為反復反彈的問題,要搞好社區黨組織、管委會、綜合服務中心和各類社區組織建設,科學制定社區管理工作職責,逐步形成一套運行順暢、行之有效的社區管理新機制。

  4、產業支撐,夯實基礎。建設新型農村社區的目的之一就是在更大范圍內規劃產業布局,促進土地的合理流轉,實現生產的規模化、專業化和產業化,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增加農民收入。在規劃建設新型農村社區的同時,應該考慮和籌劃當地產業結構調整和培植新興產業問題,有目的地培植一大批種糧大戶、養殖大戶、特色農業和龍頭企業,促進加工業、運輸業、倉儲業的興旺,從各個方面擴大農民就業渠道,解決人往哪里去的問題。

  5、多元投資,調動力量。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要解決的一個核心問題,是錢從哪里來。建設新型農村社區需要巨額資金,縣鄉兩級財力有限,上級部門應該加大資金扶持力度,每年安排一定資金,用于農村社區便民服務大廳、村民學校、圖書室等公益性服務場所建設的以獎代補。

  6、土地置換、綜合利用。要制定優惠政策,充許利用節約出來的村莊集體建設用地解決主要建設資金。把這個指標轉移到產業集聚區和城區用于發展工業化和城鎮化,原地復耕后還給農民,用于高產高效農業生產,建設用地指標飄移到工業集聚區后,用于哪個企業發展,必須吸納當地群眾到企業打工。

  社區建設調研報告 18

  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是統籌城鄉發展、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提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水平的重要載體,是優化農村土地資源配置的重要措施。為全面了解城市近郊村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情況,加快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步伐,我在××村進行了深入調研。

  一、基本情況

  ××村地處焦店鎮北部,面積××畝,有3個自然村,4個村民小組,人口××人,黨員××人,3個自然村成品字型分布于北環路和西環路兩側,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村主導產業以煤礦產業為主,養殖業、物流業及其第三產業正在逐步壯大。

  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三大優勢

  (一)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可以有效優化土地資源配置。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首先是要堅持科學規劃,優化社區建設布局,按照農村的自身特點,因勢利導,因地制宜,統籌安排,合理確定社區建設規模,科學規劃空間布局,重新配置土地資源,解放土地生產力,從而最大程度地發揮新型農村社區的發展潛力。其次是通過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可以節約土地資源,減少農村基礎設施重復建設浪費。目前,××村3個自然村僅群眾住房和基礎設施占地面積就達600多畝,通過社區建設可以將3個自然村合并到一處,既能避免基礎設施重復建設,又能節約土地400畝。節約出來的土地,適合復耕的就復耕,發展高效農村;適合退耕還林的就植樹,美化環境;適合發展工業、服務業的,就引導群眾發展經濟,從而最大程度地發揮土地的使用價值。

  (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能夠有力推動農村經濟轉型。

  一是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能夠充分利用居住方式變化對生產方式形成倒逼機制,推動農村土地流轉,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和規模化經營,積極發展高效農業。根據張莊村距離市區近、交通便利的特點,可以建設“菜籃子”工程,發展大棚蔬菜,以及發展養殖業,開辦養豬廠、養雞廠等。二是依托當地產業優勢和區位優勢,積極發展第三產業。通過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將建設整合節約出來的一部分土地留作集體用地,建設產業集聚區,為新型產業發展拓展空間,促進產業轉型。××村位于西環路與北環路交叉口,毗鄰××礦、××礦、××礦等礦區,交通便利,區位優勢得天獨厚,非常適合發展交通運輸業、物流倉儲業、汽車修配、餐飲服務等第三產業。目前,××村的物流倉儲、汽車修配等行業已初具規模,發展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產業集聚區能夠有力地推動第三產業發展,帶動更多群眾致富,實現農村經濟轉型。

  (三)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必然帶來農村社會管理的創

  新。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就是要根據農村的自然環境和人文歷

  史傳統,尊重和保護農村經過長期的歷史積淀而形成的淳樸、厚重的民風民俗,通過土地整理、村莊革新等方式,著重建設一種既有現代工業文明因素,又保存著優秀傳統文化印記的“田園式”新社區,從而實現農村與城市的一體化發展。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新格局,必然會促使政府部門的職能延伸到農村社區,實行一體化管理和服務,推動農村社區創新黨建模式,完善黨組織領導下的社區居民自治制度,健全社區工青婦等群團組織,培育發展社區服務性、公益性、互助性社會組織,形成政府行政管理與社區自治有效銜接、良性互動的管理機制。所以說,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是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的現實要求,也是創新農村社會管理的有效載體。

  三、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是統籌城鄉發展的嶄新課題,現在仍處于探索階段,因此,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難免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

  (一)建設資金缺口較大。

  一是財政扶持資金有限,難以彌補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及維持正常運轉的`資金缺口。

  二是農村集體經濟基礎比較薄弱,農民收入分配不均,主要靠群眾自身籌集解決困難很大。

  三是外部引資還沒有探索出成功模式,仍舊在“摸著石頭過河”,在管理監督、權益分配等方面還沒有形成清晰的思路,風險比較大,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家主動籌資的積極性。

  (二)部分群眾積極性不高。受傳統居住觀念影響,廣大農戶形成了相對封閉的生活習慣,習慣于獨門獨院式的居住生活方式,且生產生活成本相對于新型社區較低,再加上入住社區會使生產設備存放不方便,致使部分低收入群眾對于建設新型農村社區的積極性不高。

  (三)部分干群的思想認識不到位。一方面,少數干部思想認識有偏差。有的對城鄉一體化建設的重要性、長期性和艱巨性認識不足。有的存在畏難心理,怕資金難籌而導致舉債建設或“亂尾工程”,怕征地拆遷的難度大、影響干群關系。另一方面,農民存在模糊認識。許多農民群眾雖有提高生活質量的強烈愿望,但對農村新社區建設的了解不多、認識不足,影響了主體作用的充分發揮。有的認為新社區建設是政府的事,與己無關或關系不大,“等、靠、要”思想嚴重。有的擔心農村新社區建設是“一陣風”,政府承諾的優惠政策日后難以兌現。

  四、加快我鎮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建議

  (一)創新組織形式,健全工作推進機制。進一步加強對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領導,抽調相關單位業務骨干,組成一支業務熟、素質高、能力強的新型社區建設隊伍,具體負責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組織協調、政策擬定、措施落實、施工管理、監督檢查等工作。形成“政府統籌推進、部門協調配合、村(居)積極運作、農民參與聯動”的工作推進機制。

  (二)搞好宣傳發動,突破常規推動建設。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絡、簡報等各種宣傳載體,對社區建設進行了廣泛深入的宣傳。在規劃建設、創新內容、建設標準、運作模式等方面,充分聽取群眾意見,公開透明、陽光操作。在宣傳引導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梯次推進,加快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速度。

  (三)強化資金統籌,形成多元投入格局。明確以鎮為主的新型社區建設資金統籌主導地位,加大力度,整合扶持項目。實行市場化運作,采取多種途徑,爭取社會資金為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提供財力支持,推進了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順利開展。

  (四)加強社區管理,深入探索農村服務社區化的有效形式。推進農村服務社區化,要堅持因地制宜、注重實際、分類指導、科學謀劃的原則,推進硬件建設再提高,軟件建設上水平。構建公共服務管理體系、社區服務體系和安全管理體系。強化服務意識,拓展服務領域,切實以“富民、便民、親民、安民”為目標,保障社區農民可以享受到像城市社區居民一樣快捷高效、周到全面的服務。

  社區建設調研報告 19

  社區建設是社會建設的基礎。當前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工作重心在社區、力量源泉在社區、成效體現在社區。為了進一步貫徹區黨代會精神,認真落實區委區政府關于“推進社會建設創新社會管理加強群眾工作會議”相關工作要求,區政協專題調研組對我區社區建設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社區建設的主要成效

  近年來,我區積極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關于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圍繞“稅源經濟是全區事業的生命線,社區建設是城區工作的永恒主題”的發展思路,堅持主題引領,共同治理,普惠服務,專業推進,社區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1、以示范城區創建為動力,推進文明和諧社區建設

  我區把和諧社區創建與文明社區創建緊密結合起來,以創建文明和諧社區為總抓手,夯實基層基礎工作,優化社區建設環境,創成“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城區”。全區64個社區先后被命名為“市和諧社區”,其中8個社區被命名為“省和諧社區”,11個社區被命名為“市和諧示范社區”。工人新村社區被命名為“全國和諧示范社區”。目前,以社區為平臺、社工為抓手、社區社會組織為載體的“三社聯動”試點工作進展順利。年8月,我區被中國社會工作協會授予“全國社區服務示范城區”。

  2、以深化社區民主自治為重點,加強社區規范化信息化建設

  建立了社區黨組織為核心、社區居委會為主體、社區社會組織為依托,各類專業服務組織為補充的新型社區組織體系與運行機制。通過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社區議事園制度、社區成員會議常任代表制度、居民回音壁等方式為居民提供多種自治參與渠道,實現社區居民自治模式的多樣化。社區居委會換屆選舉方式實現由戶代表到居民直接選舉的轉變,丁家橋等6個社區還成功實行了無候選人選舉。同步加強了社區居委會規范化建設。建設并開通社區網站和64個社區網站,網站點擊率突破10萬次。

  3、以提升服務居民的能力素質為目標,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

  近年來,我們逐步加強和完善了社區工作者的配備和管理。年,按照每300戶配備1人的標準,將計生專干、司法調解員、勞保協管員全部納入專職社區工作者管理,統一享受專職社區工作者待遇。先后出臺了《區專職社區工作者管理辦法》和《區專職社區工作者考核暫行辦法》;完善社區網格化和扁平化管理機制,社工每人包戶300戶,建立民情日記;實施了一人多崗制、錯時工作制、節假日值班制、預約服務制、一門受理制等制度。目前,社工總數為688人,大專以上學歷社工603人,占總數的88%;獲得全國社會工作等級水平考試證書的社工131人,占總數的近20%。“”期間,我區先后三次提高專職社區工作者的待遇,專職社區工作者平均月收入已由年的950-1050元提高到現在的3103—4003元。

  4、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推進社區普惠化服務

  建立以城市低保制度為基礎,與低保邊緣救助相銜接,以醫療、教育、住房、助殘、臨時救助等專項救助為輔助,以社會互助、慈善救助等社會幫困手段為補充的新型救助體系。在完成“三美元計劃”基礎上,年開始實施無就業能力低收入家庭每人每年“萬元保障計劃”,低保家庭純生活保障水平已達到630元。大力實施“亮居工程”項目。構建了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照顧為依托、福利機構為骨干”的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居家養老服務網”實現60歲以上孤寡、獨居和困難空巢老人免費服務全覆蓋。,用于購買居家養老服務資金達260萬元,用于民營社會福利機構的資助達到673萬元。全區機構養老床位總數達到目前2703張,每千名老人擁有床位數24張。年正式開通了首家智慧社區信息化養老服務平臺。

  5、以社區軟硬件建設基礎為載體,夯實社區建設基礎

  通過新建、租賃、共享等途徑,并建立新增面積裝修補貼、租賃補貼制度,社區辦公服務條件有所改善。我區社區辦公服務用房總面積(含共享)從年的18271平方米上升到現在的81639平方米,全部達到每百戶30平方米標準。社區辦公經費達到7-12萬元。所有社區都配備計算機、觸摸屏、數碼相機等現代化辦公設施。“”生活服務求助熱線被市民政局確定為市的民生服務熱線,滿意率達99.8%。

  二、社區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社區建設工作,我區社區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和成效。根據中央、省市關于社區建設的工作要求,從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社區建設的需要出發,我區社區建設工作還有一定差距。

  1、社區管理體制機制不暢

  社區居委會作為社區居民的自治組織,并不是一級行政組織,但實際上社區居委會的直接管理者是街道,管理模式基本沿用機關自上而下的行政方式。社區的人財物支配權在街道,使社區工作自主性、積極性受限。在資金管理方面,一是大部分街道并未落實“居財街管、管用分開”的管理制度,社區居委會花多少錢、花什么錢基本由街道決定,社區經費普遍存在和街道經費捆綁使用的情況。二是政府相關部門、街道將工作延伸到社區,本應“權隨責走、費隨事轉”,但一些地方沒有落實到位。在人員管理方面,社區工作者的使用、去留全部由街道負責,導致社區工作者眼睛只盯著上面,在與居民的聯系、溝通、服務方面下的功夫不夠。由于體制機制等方面的問題,造成社區居委會行政化趨勢日益嚴重,社區居委會工作內容嚴重“膨脹”,負擔不斷加重。社區組織的自治功能弱化,特別是為居民服務的功能得不到充分發揮,成為實際意義上的又一級行政組織。

  2、社區建設難以形成統一合力

  民政部門按照職能在社區建設工作中承擔著組織、協調、統籌的作用,但實際上民政部門在社區建設的管理和服務中沒有相應的財權和人權,因而缺乏有效的協調、管理和組織手段,難以參與到社區的管理中,發揮對社區發展的總體統籌和協調,甚至各部門在工作下沉到社區的過程中,都從自身工作的角度出發,各自為政,各行其是,難以形成統一的`合力,造成資源浪費,同時也加重社區工作的負擔,不利于社區的規范化建設。如社區基本信息庫的建設,公安一套,計生局一套,勞動部門又一套,做了許多重復性的工作,造成了資源的浪費。

  3、社區基礎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

  近幾年來,我區對社區建設的基礎設施投入逐年增加,但仍滯后于社區建設的快速發展。根據市委《關于推進“一委一居一站一辦”建設和“扁平化”社區管理工作的意見》(委發〔xxx〕37號)規定“20xx年,城市社區居委會辦公服務用房面積全部達到400平方米”要求,我區現有27個社區辦公服務用房去除共享面積外,均不能達到400平方米標準,占社區總數的42%。

  4、專職社工隊伍能力素質有待提升

  社區建設步伐的加快,社區居民公共需求的多元化、復雜性,對社區工作者隊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少數社工在工作理念、工作精神和工作能力上還不能適應崗位要求,社會工作專業知識非常缺乏,只能完成一些行政服務基本工作。社工長期坐在辦公室從事行政工作,與居民缺少溝通聯系,在居民中的凝聚力、影響力和號召力不夠。大學生社工流失嚴重。年我區招聘100名大學生社工,目前僅有53人留在社區。

  三、推進社區建設建議

  1、加強社區辦公服務用房建設

  建議區建設部門統籌安排社區辦公服務用房建設規劃,并納入到新一輪區控制性詳細規劃修編之中。利用老城建設、小區出新、拆違改造時機,選擇適宜地段新建、改建社區用房。街道通過積極購買、租賃、調劑社區用房,挖掘駐區單位閑置房源等多種措施改善社區辦公服務用房。建議區政府每年安排社區基礎建設專項資金,每年解決5到6個社區用房,使其非共享面積達到400平方米。

  2、擴大社區工作自主權

  根據市委37號文中關于“人財物聯動下移,切實使公共財政向社區傾斜、公共資源向社區聚集,為‘扁平化’社區管理奠定基礎”和“城市社區工作所需經費(不含人員經費),由社區設立專門賬戶,獨立使用”要求,建議實施社區工作責權利和人財物聯動下移,提高社區工作效能。一是財力下沉。出臺社區工作經費下沉實施辦法。社區工作預算和決算經社區成員代表大會同意,街道每季度或半年將社區工作經費和活動經費直接下撥到各社區賬戶,社區活動項目經社區議事園議定,社區居委會具體實施。完善社區財務監督程序,社區每月公示財務支出,街道定期對社區財務進行審計監督。二是人權下沉。賦予社區黨組織和居委會對社工進口的選擇權、出口的決定權、工作分配和考核的決定權;進一步擴大社區主任無候選人選舉范圍,在2012年社區居委會換屆選舉中擴大到30%以上社區;三是物權下沉,完善社區固定資產管理制度,充分發揮社區自治組織作用,確保社區資產自主管理,規范運作。

  3、探索“三網合一”社區管理機制

  針對當前居民普遍關注的老舊小區管理、環境保護、治安保衛等問題,建議推進社工工作網格化、城市管理網格化和綜合治理網格化三者聯動,做到三網合一,形成解決社區管理問題上的民情搜集、城市管理、矛盾調處的有機統一。結合專職社工工作考核,設置社工工作網格,社工每人包300戶,在網格基礎上建立樓棟長、居民積極分子定期登門入戶制度,及時反映民情民意。結合城市管理網格,街道、社區可將其不能解決的問題反映到區城管平臺,區城管平臺再將問題交給區各職能部門辦理。結合社區綜合治理網格,依靠社工工作網絡,不斷完善居民信息資料,加強常住戶、流動人口和租賃戶管理,為及時發現治安隱患、調處社區矛盾打下堅實基礎,形成“一格多元、多元聯動”的社區管理新格局,真正把社區網格化、扁平化管理落到實處。

  4、進一步整合社區工作事務

  大力壓縮針對社區的各種會議、臺賬、材料、報表,規范面向社區的各類檢查評比和創建達標活動。由區文明和諧社區建設指導委員會牽頭負責,對下沉到社區的各項行政事務實行“準入制”。凡是準予進入的工作,集中在社區管理服務站統一承辦。區社會建設、民政部門負責梳理下沉到社區的行政事務,區財政局據此整合涉及事權下放的相應條線的專項資金和工作經費,實行統一扎口、統一下撥、統一管理,確保權隨責走、責隨事轉以及責權利和人財物聯動下移。請軟件公司研究開發社區綜合臺帳軟件系統,將計生、民政、勞動各部門信息管理軟件統一,建立統一的社區工作管理平臺。

  5、適當提高社工待遇

  根據《市政府批轉市民政局等部門<關于統一社區專職工作者工資補貼待遇的指導意見(試行)>的通知》(政發[]159號)“從起,全市專職社工工資補貼待遇要嚴格與全市職工平均工資水平掛鉤,并于每年的7月1日進行調整”要求。按照市統計局公布的市城鎮職工年平均工資為45444元(比年增加5310元),月平均約為3787元。我區專職社工工資平均水平與此還有一定差距,建議適時進行調整。同時建議對連續多年考核優秀的社工和擔任社區主要負責人一定年限且工作表現突出的社工,區出臺配套政策進一步提高其工資福利待遇,以激勵社工長期扎根社區。條件成熟時可以嘗試從優秀社區專職社工中考錄公務員和選任街道機關、事業單位領導崗位。注重推選優秀社工為各級黨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讓廣大社工感到工作有奔頭、事業有前途、成長有空間。

  社區建設調研報告 20

  隨著城市化的推進,老齡社會的到來,社會生活的多樣化,大量“單位人”轉為“社會人”,社區在城市建設和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加強社區建設,對于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著重要意義。由于工作的關系,比較關注社區建設發展情況,同時對周邊城區的社區進行了調研,提出社區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并做出分析,提出下一步加強和改進社區建設的幾點建議。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1、對社區的認識有待深化。第一,對社區建設的主體認識模糊。社區是城市的基本組成單位,是群眾性自治組織,其健康發展有賴于充分發揮居民自治的效力。而當前社區行政化現象普遍。一方面,社區居委會的工作方式仍然以行政指揮為主導,對引導社區居民增強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的手段還不多,簡單地把社區工作等同于完成部門交辦的任務,從而形成對政府的依賴性,社區工作尤其是社區服務業比較滯后。另一方面,隨著城市工作的下移,政府有關部門的工作、街道辦事處絕大部分的工作都壓到了社區居委會的頭上,政府部門往往把社區居委會當成“下屬”,直接向社區安排行政工作,“什么事都要社區參與,什么人都可以指揮社區”,使得社區居委會責任大,任務多,負擔重,疲于應付,形成“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的現象,難以開展自己的工作。此外,社區還要應對名目繁多的檢查、評比、考核,社區各種記錄、統計報表、臺賬有不計其數,造成了社區工作人員整天忙于填寫各種報表、記錄,影響了社區工作人員的正常工作。

  第二,社區居民對社區工作的認識模糊,也認為社區是政府部門,是包羅萬象的,什么解決不了的事都找社區,對參與社區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及意識不夠。

  2、社區服務有待深入。社區服務是加強社區建設的`重點之一,是凝聚社區力量,提高居民生活質量,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但社區服務還存在著以下問題,制約了社區服務的開展。一是社區服務內容單一。各社區主要依托于政府職能部門如勞動社會保障、計劃生育、社會治安等開展工作,服務內容以政府部門安排的工作內容為主;另外,受場地、資金等因素的制約,在居民大量需要的養老、托幼、保健、娛樂、家政、保潔、綠化等方面的服務發展不平衡,社區文化建設、青少年教育等服務還開展不夠深入,社區活動的形式和內容比較單一,缺乏吸引力,還不能滿足居民需要。二是服務設施缺乏,很多院落、樓棟沒有活動場地,不能滿足居民就近、多形式活動的需要。除了廣場社區能依托廣場開展較多活動,人氣較旺外,其他社區要么活動場地小,要么沒有活動場地,難以聚集人氣。三是社區服務主體單一。政府和社區包攬了許多應由市場提供的服務項目,新型社區服務業還沒有形成規模,在引導非營利性組織、社會團體、協會等各類民間組織發揮作用方面有待加強,社區服務的內容有待豐富,質量有待提高。

  3、社區工作經費及人員待遇有待提高。盡管近年來社區經費和人員待遇有了很大提高,但遠遠不能滿足社區工作的需要,尤其是社區工作者的收入好幾年都沒調整過。由于待遇相對低,挫傷了社區工作者積極性,一些調研對象表示自己有機會的話會調整工作。一是隨著社區作用的凸顯和部門管理重心下移,社區承擔的工作任務逐漸增多,待遇與工作量不相符;二是社區自我發展能力弱,社區服務發展滯后,收入渠道少。

  二、加強和改進社區建設的建議

  1、理順關系,有利開展工作。理順關系,要正確處理以下三個關系:一要正確處理政府、街道與社區的關系。即政府行為與自治組織的關系,是指導與協調、服務與監督的關系。二是正確處理社區成員代表大會、社區(居民)委員會、社區黨組織的關系。社區成員代表大會是社區的決策機構,社區委員會代表社區居民管理社區公共事物,在政府有關部門及政府派出機構的指導下開展工作,社區黨組織是社區的領導核心,在街道等組織的領導下開展工作。三是正確處理社區自治組織與物業管理的關系。社區自治組織有權行使對物業管理單位的綜合協調和監督,同時,社區自治組織要支持物業管理單位搞好物業管理和服務。

  2、轉變政府職能,簡放政權。區部、委、辦、局及街道辦事處要在責、權、利統一的前提下,進一步轉變職能,簡放政權,不能將社區居委會作為部門的“腿”和街道的“筐”,該由社區管理的事項堅決交由社區管理,不得以部門為單位在社區設立獨立機構,努力為社區居委會創造良好的運行環境和條件。政府各有關部門和街道不再對社區居委會進行各種考核、評比,各部門和街道的工作由各社區來評議,社區居委會工作由廣大居民來評議。

  3、加強組織和隊伍建設,提升素質。社區組織建設是整個社區建設工作的基礎和重點。一要抓好以黨組織為核心的社區組織建設。社區黨組織是社區各類組織的領導核心,要把服務社區群眾作為黨組織的工作重點,千方百計為群眾排憂解難,確保社會穩定。二要加強社區自治組織建設。建立健全社區成員代表大會制度,加強基層民主自治建設。三要加強社區隊伍建設。實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建立一套科學的社區工作者管理體系,促進社區工作人員職業化;同時通過舉辦培訓班、理論研討、經驗交流、學習考察等形式,在實踐中不斷提高社區工作人員素質。四要加強社區各種協會組織、中介組織和社區自愿者隊伍建設。激發廣大社區居民和駐社區成員單位參與社區建設的熱情,走出一條志愿者義務服務與民辦非企業單位專業化、產業化服務相結合的社區建設之路。

  4、制定考核競爭激勵機制。為了充分調動社區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區社區建設指導委員會要制定較為完善的《社區工作人員考核競爭機制》。考核主要分為三個方面:一是社區黨組織和居委會對社區工作人員的測評;二是本社區成員代表大會對社區工作人員的評議;三是街道對社區工作人員的考評。每年底社區建設指導委員會考核領導小組在這三個方面測評的基礎上,提出對每位工作人員的考核意見,并排出名次,實行末位淘汰制度。

  5、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社區服務業。社區服務是社區建設的重要內容,從長遠看,又是一種新興的產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從目前我區社區服務上來看,正處于起步階段,在發展社區服務業方面要下大力氣。一要以優惠政策扶持社區服務業。結合省、市政府出臺的發展社區服務業的優惠政策,并結合區情實際,出臺我區關于發展社區服務業的有關優惠政策,制訂成冊,在社區予以宣傳。二要倡導多元化參與,積極發展社區服務業。政府各部門及街道辦事處要以社區為載體,將本部門的工作延伸到社區,開展“一站式”服務和“首問責任制”,發放便民服務手冊,為居民提供快速、便捷的服務。在群團組織中開展“志愿者行動”,義務為居民群眾提供多種服務。在駐區單位中,倡導“資源共享,人才共享”,服務社區,奉獻社區,建設社區,繁榮社區。在鄰里之間,積極倡導“走進鄰里門、關心鄰里事、幫助鄰里人”的互助服務精神,以此推動社區服務業的進程。三要把社會保障與社區服務結合起來。采取多種途徑,加快建設區、街道、社區三級服務中心,健全社區信息服務網絡,提升社區服務保障功能,逐步形成政策配套、措施配套、運行配套的社會保障網,為社區居民提供全方位、系列化、多功能、無償、低償和有償相結合的綜合服務,并實行敞開式辦公,一次性受理,一門式服務,滿足社區居民的多層次生活需要,寓管理于服務之中,不斷增強社區居民長遠的參與意識和歸屬意識。

  6、拓寬經費渠道,加快社區建設。社區建設是一項多層次、全方位、復雜的系統工程,具有政府行為和社會基層群眾自治相統一的特點。在今后的社區建設中,要拓寬社區經費渠道,逐步形成多元化社區建設投入體系。一是要充分發揮地域和資源優勢,緊緊依靠駐街企事業單位,充分發揮共駐共建、資源共享的優勢,激發駐區單位對社區建設的投入。二是財政在保持對原有社區居委會投入基數不變的基礎上,每年要增加投入,改善社區居委會的工作條件,合理解決社區居委會的辦公經費和成員的養老、醫療等生活待遇問題。三是要鼓勵和扶持社區居委會開展一些非盈利性的社區服務項目,將所得收入和各部門落實“權隨責走、費隨事轉”的經費,投入到社區建設中,以彌補社區經費的不足。四是要積極同上級有關部門協調和勾通,爭取社區建設專項資金,加大對社區建設的投入。

  7、采取措施,切實為社區工作減負。社區居委會原有的各項工作臺帳進行削減和合并,應從實際出發,力戒形式主義,對臺帳進行削減和合并,切實為社區工作減負。考慮到社區工作的實際,可設10本臺帳,即社區黨務工作記錄本、社區居委會工作記錄本、社區保障工作記錄本、社區治安綜合治理工作記錄本、社區人民調解工作記錄本、社區殘疾人工作記錄本、社區計劃生育工作記錄本、社區老年工作記錄本、社區環境建設記錄本、社區建設日常工作記錄本等十本。

  8、重視社區工作的濃厚氛圍。民政部門要加強對社區建設的指導和對社區工作人員的管理;人事勞動部門要認真做好社區工作人員的人事組織關系和檔案管理、工資調整、社保、醫保等工作;財政部門要進一步加大財政支持服務力度;各街道(鄉、鎮)要加強對社區的指導,強化對社區工作人員的日常考核和管理,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對社區經費予以彌補;組織部門要加大選拔力度,打破身份、編制的界線,對優秀的社區工作人員予以提拔重用。

  社區建設是一項多層次、全方位、復雜的系統工程,是新形勢下做好群眾工作和強化基層政權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一項關系國計民生和城區居民切身利益的大事,是推進再就業工程,解決貧困居民和廣大下崗職工再就業的必要途徑,是發展區域經濟新的增長點,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重要基礎。

  我認為,社區建設應遵循的思路是: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針,以減輕社區工作負擔,提高社區工作人員素質、完善社區基礎設施,強化社區功能為基點;以加強民主自治建設,鞏固基層政權為主線;以拓展社區服務,滿足社區成員多層次需求為目標;以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居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為宗旨,實行上下聯動,多措并舉,逐步形成政府主辦、民政主管、部門協作、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社區建設運行機制,努力建設環境優美、治安穩定、生活便利、人際關系和諧的新型現代化社區,促進全區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跨越式發展。社區建設應把握的基本原則是:以人為本、服務居民的原則;資源共享、共駐共建的原則;責權統一、管理有序的原則;擴大民主、居民自治的原則;因地制宜、循序漸進的原則。

【社區建設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社區建設調研報告05-26

社區建設情況調研報告02-06

社區建設情況的調研報告06-07

社區建設工作調研報告02-28

社區建設工作調研報告09-12

社區建設調研報告(精選21篇)03-07

社區建設情況調研報告14篇02-06

社區建設調研報告(通用20篇)06-25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調研報告09-07

關于社區拆遷安置與建設的調研報告   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