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農業調查報告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農業調查報告
在當下社會,報告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報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點。那么報告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農業調查報告,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農業調查報告1
××是全國有名的“花爆之鄉”、“百合故里”。這里山清水秀,氣候宜人,生態環境優越。過去因花爆產業而聞名的××,如今以發展有機農業,出口有機食品而出名!
1999年,××縣的有識之士,利有自身的生態優勢,依托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在××鄉開發建設有機農業示范園區,拉開了發展有機農業的序幕。20xx年,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搶抓先機,作出“生態立縣、有機富民”的戰略決策,制定了《××縣有機農業產業化總體規劃》,提出了以茭湖為中心、以山區鄉鎮為基礎,于20xx年在全縣建設10萬畝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的目標。到目前,有機農產品基地已由茭湖發展到高村、仙源、赤興、嶺東、三興等6個鄉鎮,有機認證耕地面積達到4.5萬畝,野生采集認證面積達到14.5萬畝,有3個從事食品加工的企業通過有機加工資質認證,水稻、百合、木姜、小蔥、草莓、竹筍、蜂蜜等22個產品通過有機認證,產品全部出口到歐盟、美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已建成江南最大的有機農產品基地,有機食品產業已成為××繼花爆產業之后又一出口創匯產業。
盡管××有機農業發展多年,在外名聲很大,但是由于受觀念約束、資金約束、技術約束等多種因素影響,總體規模仍然偏小,單位產量偏低,產品檔次不高,農民在有機農業開發中受益面不大,在進一步發展中面臨諸多困難。有的同志認為,××抓有機農業是名聲在外,農民受益不多;有的同志認為,現在發展縣域經濟的中心工作應放在工業化和城市化上,抓農業抓不出多大名堂,花太多精力、財力去抓有機農業,得不償失。有機農業開發面臨著嚴峻挑戰!有機農業要不要抓?怎樣抓才更有效益?發展有機農業如何突破舊的觀念、方法、體制的約束?這是擺在××各級領導面前的重大課題!這是一張沒有試卷的考試,也是沒有補考機會的考試。機遇稍縱即逝,抓住機遇,用好機遇,迎難而上,加快發展,是歷史賦予我們的神圣職責。
思考之一:××發展有機農業的意義何在?
××在歷史上曾經是車水馬龍、經濟繁榮之地,素有“富××”之稱,但后來落伍了。盡管我們奮力追趕,但由于現代工業起步較晚,工業化水平偏低,與先進縣市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雖然××是傳統的農業縣,但與豐城、高安、樟樹、袁州等大市(區)相比,農業資源與農業總量不大,特色也不明顯。到本世紀初,××人均gdp、人均財政收入、人均工業增加值、人均農業增加值、人均農民純收入等主要經濟指標均排在全市5名之后。如何變劣勢為優勢、變落后為先進,需要創新思路,巧抓先機。××縣新一屆黨委、政府按照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思路,提出了“生態立縣、有機富民”的理念,提出了發展有機農業和推進食品工業互動發展的戰略決策,這是先人一步、巧抓先機的創新舉措,無論是從理論上還是從實踐中看,對于再造××新優勢,推動××實現跨越式發展,起到了“點金術”作用。
一、發展有機農業,讓××搶占了農業發展制高點。
隨著經濟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一個國家和地區要獲得競爭優勢,必須站在全球的高度,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找準自己的位置,發展自己優勢產業。中國以其勞動力價格優勢,將日益成為世界工廠和制造基地,在農業領域一些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將具有較強的競爭力,中國將成為世界蔬菜等園藝產品的出口基地。從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以生態環境保護和安全農產品生產為主要目的的有機農業在歐、美、日以及部分發展中國家得到快速發展,但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由于受土地、勞動力價格的影響,其日益成為世界主要的有機農產品消費國,使得發展中國家出口拉動型的有機農業增長迅速,中國也日益成為有機農產品的生產國和出口國。根據itc(國際貿易委員會)的測算,20xx年全球有機農產品零售額將達到300億美元,到20xx將達到800億美元,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長,不斷拓展的國際有機農產品消費市場為我國發展有機農產品生產提供了一個巨大的發展空間。世界有機農產品價值是國內普通農產品價格的10-15倍,而我國勞動力價格只有西方發達國家的1/15-1/30,發展有機農產品生產,對于生態環境好、工業污染輕、勞動力價格低廉的欠發達地區正是改造傳統農業、發展創匯農業的一條捷徑。××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利用自身優勢,搶抓先機,作出了這一明智的選擇,化劣勢為優勢,使××搶占了農業發展的制高點,有機農業成為××經濟的新亮點。
二、發展有機農業,使××外向型經濟格局得到進一步拓展。
思路決定出路,觀念就是財富。一個地方能否快速發展,關鍵看其經濟開放度,看其獲得資源和市場的能力。××經濟近幾年進入到歷史上的一個最好發展期,gdp、財政收入、社會零售總額、居民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收入、就業等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增幅較快,其中外貿出口居全市縣市之首。××的發展有這么好的形勢,總體上是貫徹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以工業化為核心、以大開 放為主戰略的發展思路,同時與其在具體戰術上提出的××由“花爆大縣”向“經濟強縣”轉變,做大食品工業、橡膠化工、機械制造、建材工業四大支柱產業以及舉全縣之力把有機農業作為支柱產業來抓的這一重大舉措是密不可分的。花爆產業在××歷史上不僅是財政稅收和安排勞動力就業的一個重要渠道,同時也為××積累了雄厚的民間資本,培育了一支外向型經營隊伍。在縣域經濟結構面對重大調整的時候,縣委、縣政府因勢利導,提出了大力發展具有強烈外向型經濟特征的有機農業和與之相呼應的外向型食品工業的戰略決策,一方面適時引導了花爆產業轉移出來的富余資金、人才,向有機農業生產、有機食品加工轉移,避免了可貴發展資源的閑置和流失。同時,長期以來從事花爆外貿加工出口的××,憑借其開放的思想觀念和對國際市場的敏銳洞察力,為××有機農業的興起提供了強有力的觀念、信息和適應力等方面的支撐,于是在不到幾年時間,4.5萬畝有機農產品基地、6家大型骨干食品加工企業以及50多家下線企業便應運而生,20xx年××有機食品出口創匯210萬美元。有機農業開發承接了××花爆產業轉移的資源,同時架起了××與外部世界相通的另一座橋梁,有機農業讓××進一步融入國際市場,使××進一步拓展了外向型經濟的發展空間。
三、發展有機農業,給××帶來的不僅僅是農業上的活力,還給××帶來了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原動力。
首先,不抓有機農業,要在××發展食品工業談何容易!當前食品工業已進入后成熟期,廣東、福建、上海、山東乃至河南的食品工業已進入規模化經營、集團化發展階段,我們要在食品工業上爭得一席之地,談何容易!但有機農業的開發,為我們另辟蹊徑,發展有機食品工業使我縣食品工業領到了進軍國際市場的通行證。二是發展有機農業的過程既是更新廣大干部群眾思想、理念,更新知識的過程,也是推動××農業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過程。發展有機農業對于進一步解放××廣大干部的思想,提高干部隊伍素質,培育新型農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有機農業一開始就是按照訂單加農戶、公司加農戶等市場農業的方式組織生產,對于××農業組織機制的創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的有機農產品生產是一頭連著農戶、一頭連著國際市場,通過發展有機農業,××的農產品走向了世界,××人進一步認識了外面的世界,××經濟進一步走向開放。在每年舉辦的國際有機農產品生產加工高級培訓班上,每期都有××的干部參加,一期100多人參加的高級培訓班,××竟有10多人參加,我們一些鄉鎮乃至村里的干部講有機農業規程是頭頭是道,講有機農產品生產的國際狀況是清清楚楚,這種現代理念、市場意識的滲入、現代農業知識的傳播,對××的發展產生的影響將是深遠的。三是有機農業屬于可持續農業的發展范疇,對環境有很高的要求,實施有機農業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和改善生態條件,從而有效地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同時可以把發展有機農業與開發生態旅游、建設生態園林縣城以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機結合起來,以創有機品牌為靈魂,打造綠色家園,構建和諧美好新××。
思考之二:如何進一步提高××有機農業的開發效益?
盡管××的有機農業已發展多年,但規模仍然不大;盡管××的有機農產品已闖進國際市場,但農民受益面并不廣;盡管××的有機農業起步早,但是如果我們不加快發展步伐,我們有可能醒得早,而由于走得慢,而錯失發展良機!現在關鍵的問題是要提高××有機農業的開發效益,只有效益提高了,農民得實惠了,企業得到了更多的回報,才能獲得更多的資源流入,才能加快發展步伐。要提高××有機農業的效益,必須進一步拓展發展思路,著眼國際市場,立足本地資源優勢,走出具有××特色的有機農業新路子。
一、要用系統論的理念指導有機農業的發展,實行多品種推進、多層次發展,走綜合開發之路。
一是要實行多品種推進。從農業自然資源的構成來看,它包括水、土、光、熱、氣以及附著在內的植物、動物、微生物資源,這是一個生態系統,從土地資源構成來看,它包括耕地、水面、山林,這是一個內生陸地生態系統。××有160多萬畝山林、4萬畝可養水面、35萬畝耕地,森林覆蓋率在63%以上,其中仙源、高村等鄉鎮森林覆蓋率達70%以上,自然生態環境優美、工業污染輕,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系統。有機農業生產的本質,是要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內,在土壤、水質、空氣沒有受到污染的情況下或經過轉換的前提下,按照有機農業的操作規程來組織生產。因此,有機農業的生產過程是對這一區域空間農業資源合理利用開發的過程。當前我們要根據國際市場的需要,一方面在經過有機認證的耕地上進一步調整種植結構,實行多品種推廣,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群眾基礎好、抗逆性強的優良品種,同時要大力開發有機筍用竹、蜂蜜、食用菌、茶油等森林產品以及有機畜禽水產品,實行農業資源整體利用、有機農產品的綜合開發。
二是要實行多層次發展。現代產業形成的理論和實踐告訴我們,一個產業迅速成長,要依靠大量的相似相關企業聚集發展,而一個食品工業產業集群的形成,需要大量的達到無公害以上標準的農產品原材料供應為基礎,有機農業由于受環境、技術等各種因素的制約,其規模的擴張有其自身的必然規律。從目前來看,金源公司、錦江食品公司、萬華科技都面臨著原料不足的問題,而我們縣城周邊鄉鎮由于蔬菜等經濟作物水平較高,既具有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的條件,又具有較高的發展能力;在一些西線鄉鎮,由于其工業化水平較高,非農產業就業的比重較高,土地容易流轉,有利于實行土地的集中規模經營,這為食品工業企業建立無公害生產基地創造了條件。只有實行多層次推進××農業的標準化生產,××外向型食品工業才有迅速壯大的可能!同時,抓住發展有機農業的發展契機,整體推進全縣的農業標準化生產,也是××農產品入市的客觀要求。
二、要用發展循環經濟的理念指導有機農業的發展,大力推進“稻-草-畜(禽)”以及“畜-沼-菜”等生態立體開發模式,走生物能循環利用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循環經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理想經濟模式。當前我縣發展有機農業要按照發展循環經濟的這一理念,大力推行“稻-草-畜(禽)”以及“畜-沼-菜”等生態立體開發模式,以進一步提高開發效益。推行“稻-草-畜(禽)”開發模式,即在經過轉換的有機生產基地,種一季高效、優質的二系雜交稻,再種一季黑麥草或籽粒莧等優質飼草,同時配合養豬、養羊、養兔等畜禽進行綜合開發。現在的一季兩系雜交稻一般畝產可達1200斤,可基本穩定糧食產量,同時利用冬季種一畝黑麥草可配套養羊10頭或養兔80只,種一畝籽粒莧可配套養豬5頭,這樣就把種養業有機結合起來了。在推行“稻-草-畜(禽)”開發模式的同時,大力建設“畜-沼-菜”工程。按照一戶人家5頭豬、一個8立方米沼氣池、一畝菜的要求組織生產,可以有效地解決菜地的有機肥問題。在有條件的村莊可以考慮把建設生態畜牧小區與建設沼氣村以及有機農業基地三位一體、整體推進。當前××縣開發出木姜、草莓、德國小蔥等蔬菜產品,但是由于缺少有機農家肥,一些基地產量不高,品質難以達到要求。通過大力推行“稻-草-畜(禽)”模式,在項目區內養殖業發展起來了,通過建沼氣池,畜禽糞便入池,產生沼液、沼氣。沼液是最好的有機肥料,沼氣是環保的燃料。有了沼液,蔬菜等園藝作物生長便有了肥料保障,有了沼氣可以更好地保護區內的生態資源。××的生豬有比較好的基礎,但近幾年一直徘徊不前,××的兔、羊在全省占很大的比重,兔出籠占全省的28%,羊出欄占全省的7%,但近幾年發展速度不快。推行這兩種生態立體開發模式,一方面可以大力促進我縣有機稻、有機蔬菜的發展,同時也可以進一步有效地開展有機畜禽產品的開發,把××畜牧業的檔次和效益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三、要用建設現代科技農業的理念指導有機農業的發展,加大科技投入,加強農民技術培訓,走產學研結合的集約化發展道路。
有機農業不是原始農業。中國是一個人均農業資源特別是人均耕地資源短缺的國家,中國人均耕地資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3%,××人均耕地不到8分田。因此,在××抓有機農業,我們不可能象澳大利亞那些地廣人稀的國家一樣搞粗放經營,必須精耕細作、集約投入,把××有機農業生產基地建設成為現代科技農業示范基地。一是要加大對有機農業科技方面的財力投入,在各類支農項目資金中、在本級財政預算中加大對有機農業科技方面的投入。二是要培育××的有機農業科技示范園,使之成為××有機農業生產示范基地、種苗繁育基地、技術培訓和研發基地。要建立為有機農業服務的有機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病蟲害防疫防控體系、技術推廣示范體系。要加強對基地農民的有機農業生產技術培訓,我們不僅要請教授、專家來指導,還要請有機農業的種養能手來手把手教農民。要盡快總結出各類有機農產品生產的操作規程和綜合技術應用模式圖交給農民,只有這樣才能使有機農業的理念、知識、技術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
四、要用工業化的理念來指導有機農業的發展,加大有機農業招商引資力度,鼓勵社會各界從事有機農業開發,走開放型貿工農一體化的發展道路。
××有機農業一開始就是按照工業化的思路來謀劃的,通過抓有機農業生產,實現工業、農業聯動發展。現在的關鍵是要把工業化的理念滲透到每一個環節。一是要以大開放促大發展。要把××有機農業及有機食品加工業作為全縣招商引資的一個重點向外推介,實現產業招商,特別是要把一些有實力、有市場開拓能力的企業招進來。××有機農業要獲得快速發展,必須“借雞生蛋”、“借船出海”,只有在農業之外、縣域之外獲得更多的投入,××有機農業才能獲得超常規的發展。二是要按照建設工業園區的思路,搞好規劃,在××建設若干個有機農業基地園區,通過龍頭企業的帶動、政府全程服務的介入,把有機農業基地園區迅速建設成為龍頭企業服務的高產優質的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農民增收的樣板園區。三是要大力推進品牌戰略,做大做強××有機品牌。首先要著手考慮制定統一的××有機農產品地方標準以及××有機農業操作規程,組建××縣有機農業產業行業協會,申請××有機農產品原產地標識,在此基礎上,注冊統一的××有機農產品地方品牌,最終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品牌優勢。其次要通過建設××有機農產品專業市場,舉辦××有機農業國際高層論壇,參加國際、國內有機農產品會展等多種形式,最終使××有機農產品名牌成為全國知名品牌乃至世界知名品牌。
思考之三:××有機農業的發展,如何
突破舊觀念、舊體制的束縛?
發展有機農業,是一項開放性、知識性、原創性很強的'工作,如何在相對封閉的縣域內植入有機農業的理念,讓長期從事傳統農業生產的農民接受最具現代理念和現代科技的有機農業,在工業化水平不高、區域優勢并不十分明顯的××實現外向型食品工業的快速崛起?這就需要突破舊的觀念、體制、機制等方面的束縛,需要我們開拓創新,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有機農業的快速發展。
一、突破經驗束縛,創新工作方式。長期以來,我們在經濟建設領域特別是在農業經濟領域,往往搞“三邊”工程,邊設計、邊施工、邊使用,靠經驗管理,憑經驗辦事。要推動有機農業的健康有序發展,一開始就要高起點、高標準進行總體規劃。首先要搞好資源調查,把土壤資源、水面資源、山林資源以及動植物種質資源等納入調查內容,系統研究,為科學規劃做好基礎性工作。二是要結合“十一五”規劃,把有機農產品基地布局、食品工業發展目標、扶持有機農業產業政策的制訂、有機農業技術推廣、農民培訓以及采取的相應配套措施等內容統籌考慮,以規劃為龍頭,圍繞幾個重點有機農業生產基地和幾個重點龍頭企業,實行資源整合,重點投入。盡快在××形成幾個具有現代農業特色的有機農業生產基地,達到農田生態化、設施現代化、種田科學化、操作規程化、產品有機化,不僅要使這幾個基地成為××縣的有機農產品示范基地,而且要積極爭取使之成為全市、全省乃至國家的有機農業的樣板工程、上級政府的示范掛點基地,以爭取上級政府和部門對××有機農業更多的支持。同時,要利用農業綜合開發、老建扶貧、退耕還林、農田水利建設、節水農業、科技創新等方面項目和資金積極幫助食品龍頭企業做強做大基地,盡快形成××有機產業的領軍企業,加快××有機產業集群的形成。
二、突破制度束縛,創新法制環境。
過去我們抓工作向來是人治而不是法治。張書記來了種李,李書記來了種桃,各唱各的調。在推進有機農業開發中,要積極倡導依法行政的理念,為有機農業健康發展提供法律保障,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首先《“十一五”有機農業發展規劃》要通過縣人民代表大會,形成決定,使之形成法律效應,并把它作為人大監督政府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規劃》一旦確定,不因領導人改變而改變,要形成一任接著一任干的法制機制。二是要象茭湖鄉一樣,通過鄉鎮人民代表大會制定頒布《有機農業生產鄉規民約》,對有機農業生產區內的森林資源、水資源,禁止使用化肥、農藥等內容作出具體規定,營造發展氛圍,提供法制保障。三是要將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生態資源保護、加工企業的治安環境等作為縣公安、森林公安等職能部門的工作重要內容,為有機農業生產提供一個良好的法制環境。
三、突破體制束縛,創新管理方式。
要實現有機農業的快速發展,必須打破現有的條塊分割的行政體制,實行體制創新。首先要建立一個由縣委、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的有機農業領導小組,形成一個權威性的決策、協調機構,以解決有機農業發展中需要解決的發展規劃、資源整合等重大問題。二是要按照工業園區的工作思路和方法,組建有機農業行政審批和服務中心,實行行政審批一站式服務,有機農業的動植物防疫、農技推廣、安全檢測、質量監督、出口報關等一條龍服務。三是要在有機農業重點鄉鎮實行特派員制度,由相關職能部門派出動植物防疫、農技推廣、安全檢測、質量監督等特派員,為有機農業基地提供全程服務。
四、突破經營束縛,創新組織機制。
對于山林特別是國營、集體的山林資源,鼓勵、引導向龍頭企業流轉,以推動有機農業的適度規模經營。對于耕地中的有機農業生產基地,按照核心區向龍頭企業流轉、輻射區采取“公司+協會+農戶”的方式進行組織機制創新,以迅速提高有機農業基地的管理水平和經營水平。三是要抓住林業產權制度改革這一契機,鼓勵能人利用山林資源流轉創辦生態山莊,進行生態創業。當前,××作出了大力發展油茶產業的戰略決策,這是立足市場需求,依托本地資源優勢作出的正確決策,但要使油茶種出效益,一定要把山當作田來管,把樹當作菜來種,才能實現高產高效的目標。在鼓勵社會各界創辦生態山莊的同時,要引導他們實行立體生態開發,要出臺有關政策,對于創辦生態山莊的個人或企業,興修小型水利設施和建造沼氣池的,在本級財政和利用有關支農項目資金給予一定的補貼,引導他們按照“畜(禽)-沼-果”的模式進行生態立體開發。同時要把油茶產業作為××有機農業的一個重要品種來抓,從而實現××有機農業山上山下共同開發,形成茶油、蔬菜、畜禽等有機農產品同步發展的格局。
五、突破技術約束,創新增長方式。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突破技術約束,是加快××有機農業發展的一個關鍵。一是要按照產學研相結合的思路,依托龍頭企業,組建有機農業研發中心,承擔有機農業技術攻關、新品種引進示范、學術研討、技術培訓任務,不僅要使其成為××的有機農業研發中心,而且要努力使之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的有機農業研發、學術交流中心,使××的有機農業在全省乃至全國占有重要地位。二是要盡快建設××有機農業科技園。依托科技園這個平臺,把××建設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的有機農業示范基地。三是要十分注重對有機農業種養大戶和技術能手的培育工作,采取請進來和本土培育相結合的方式,加大培訓力度,盡快培育一支留得住、能發展、帶動一方群眾組織有機農業生產的技術能手、經營能人,只有這樣,有機農業才能真正植根于××的土壤之中。
農業調查報告2
所謂特色農業,就是用區域內獨特的農業資源開發區域內特有的名特優新產品,并將其轉化為特色商品的現代農業。特色農業的關鍵之點就在于“特”,其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特色農業之“魂”是唯我獨存或唯我獨尊。在世界上,一些比較典型的特色農業范例,如荷蘭的鮮花、加拿大的小麥、美國的牛肉、日本的紅富士蘋果、新西蘭的牛奶、哥倫比亞的香蕉、澳大利亞的羊毛、韓國的羅州梨、泰國的香米等,之所以能夠世界聞名,就是因為這些國家都因地制宜地“走出了自己的路”。
二是特色農業之“根”是天賦。也就是自然地理環境條件。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各地的自然條件自古以來就有所不同,如果不切實際地盲目模仿別人,“月亮走,我也走”,就只能是“東施效顰”,落個勞民傷財的后果。
三是特色農業之“本”是傳統。即我們通常所講的種植、養殖或加工習慣。尤其是先進的農業科技,絕對不是“莊稼活,不用學,人家咋做咱咋做”所能做得到的,而“科技興農”靠的就是科技進步,一個技術不過關的產業是根本無法振興的。其關鍵在于,要真正地形成傳統,就不僅需要經歷一個較長時間的逐步培養過程,而且一定要順民心、合民意,即農民愿意干。推進特色農業的發展時,應從當地的實際出發,注重發揮本地區所特有的自然資源優勢、勞動力成本優勢、地理環境優勢、旅游資源優勢以及后發優勢,緊隨特色農業發展方向國際化、技術支撐高新化、經營模式多樣化等大趨勢,我縣發展特色農業資源獨特,潛力巨大。
XX概況
XX這座西部邊陲重鎮,國境線長148.07公里。東西寬69公里,南北長137公里,國土總面積5686.75平方公里。境內有國家級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被譽為“天然植物園”、“綠色寶庫”、“動物王國”。20__年統計上報耕地面積39067公頃,土地詳查耕地面積81262.4公頃,其中水田51032.4公頃;旱地30229.7公頃。
全縣20__年末農業人口55.33萬人,鄉村勞動人32萬人,年末人均占有耕地0.07公頃,詳查0.147公頃。具備充足的生產、加工、銷售的人力資源。全縣21個鄉(鎮)及絕大多數村民委員會都通公路、電、程控電話,生產生活條件較好,城市基礎設施趨于完善,農副產品交易市場和鄉(鎮)集市建設初具規模,電力供應充足,為農業生產、加工、流通提供了必要條件。
就自然條件而言,XX縣地處橫斷山脈南端偏西,為橫斷山脈與德宏低山的過渡帶,東部高黎貢山與西部姊妹山、狼牙山形成屏障,向西南極急降低,呈向西南開口的馬蹄形。因地質構造運動與龍川江、大盈江、檳榔江及其支流沿斷裂帶割切,使XX地形呈現為不同高度的山體和沿河分布的河谷盆地。縣城海拔1638米,境內最高點為高黎貢山大腦子峰,海拔3780.2米,最低點為南部速慶江邊,海拔930米,高差達2850米。
XX地形地貌類型復雜,分區分帶交錯,具有“立體氣候”、“立體農業”和火山地貌的特點。全境可分為三個地貌區,即:北部高山、中山狹谷區(海拔20__—3000米);中部湖盆、熔巖臺地中低山區(海拔1600—2500米);南部低山、丘陵河谷區(海拔1300—1800米)。
境內有龍川江、大盈江二大水系,均屬伊洛瓦底江上游,由北向南流。龍川江包括其支流明光河、瑞滇河、蒲川河、新華河,總長359.5公里,集水面積3585.2平方公里,年產水量51.29億立方米,發源于高黎貢山火草地等地;大盈江由疊水河、檳榔江、緬箐河、勐連河匯流而成,總長136.5公里,集水面積2104平方公里,年產水量29.97億立方米。
地下泉水502處,年產水量4.4億立方米。汽泉、熱泉、溫泉群80多處,熱能儲量約25—40萬千瓦。小(一)型水庫6個,小(二)型水庫45個;小塘壩707個,蓄水量共計20__萬立方米。天然湖泊青海、北海,水面積0.63平方公里。
XX縣土壤大面積是亞熱帶山地垂直帶的土壤型。分為10個類型,主要的是:黃壤、黃棕壤、黃紅壤、火山灰土、水稻土,依次為土地總面積的30.9、16.7、14.8、12.4、7.4。
XX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其氣候特點:①立體氣候明顯;②雨季、干季分明;③山區、壩區,南、中、北部的光能有差異,呈南、中、北部氣候分區;④光、熱、水的分布協調;⑤受孟加拉灣西南暖濕氣流影響,造成雨量大、濕度大、日照不足。
年均氣溫14.8℃,最低元月平均氣溫7.5℃,最高8月平均氣溫19.8℃;日最高氣溫30.5℃,最低氣溫-4.2℃。年均降雨量1469.4mm,年均降雨180.4天,是云南多雨縣之一。無霜期年均234天,初霜期11月17日,終霜期3月23日。年均日照2176小時,光照年總輻射130.6千卡/cm2。年均相對濕度79,全年盛行西南風,平均風速1.6米/秒。
XX農業發展情況
一九九八年以來,在縣委、政府切實加強對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領導下,我縣深入貫徹中央和省市農業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堅持“圍繞增收調結構,突出特色闖市場,依靠科技增效益”,根據XX的自然條件和經濟條件,以市場為導向,重點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依靠科技進步,大力組織實施“種子工程”、“畜禽良種工程”等工程,改善農產品品種結構,提高農產品質量;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扶持龍頭企業發展,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引導農民從事二、三產業,提高農民人均資源占有率。五年來,我們克服了自然災害頻繁等不利因素的影響,農業和農村經濟保持了持續、協調發展的態勢。
一是農村經濟總量增加,農業產業結構漸趨合理。20__年全縣農村經濟總收入112961萬元,比97年增30249萬元,增長36.6;實現農業總產值96473萬元;比97年增21685萬元,增長37.2;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607元,比97年增457元,增長39.7。20__年全縣農村經濟總收入中一、二、三產業的比重為65.3:14.6:20.1,與97年相比,第一產業下降2.9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下降0.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上升了3.3個百分點。
二是種植業結構調整有了較大進展,培植出一批骨干產業。糧經比例有所調整,20__年,糧經比例為69:31,經濟作物比例比97年上升了1.5個百分點,優質特色作物品種面積進一步擴大,無公害農業產品生產逐步擴大。主導產業得到鞏固發展,到20__年,全縣糧食總產量為22733萬公斤,比97年增12.2;油菜籽總產1900萬公斤,增800萬公斤,增長72.7;林業社會產總值實現4億元,增109.27;烤煙產業實現產值6460萬元,稅收1160萬元,煙農收入5300萬元;茶葉總產329萬公斤、產值3455萬元、茶農收入2419萬元,分別增55.2、150.8、105。特色產業有不同程度的發展,以冬早包谷、冬早季菜等為主的冬季農業開發和熱區開發取得新進展,到20__年,全縣蔬菜種植面積達到9萬畝,總產9萬噸,加大了大棚菜、無公害菜和野菜的開發力度;干(水)果總面積達到4.14萬畝,比97年增195.7,新植銀杏10萬畝,培植了北部地區烏梨、白花木瓜等水果產業,擴大南部地區桔子和晚柑種植面積,積極探索訶子等野生水果栽培技術;香料種植面積達到4.2萬畝,比97年增40,形成了以草果、花椒、八角等為主的香料種植格局;藥材、花卉等特色產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種植面積達到2200畝。
三是畜牧養殖結構進一步優化,培育出一批特色畜禽產品。到20__年,全縣肉類總產量達到3.2萬噸,比97年增長67.2;奶產量71噸,增208.7,畜牧業產值實現1.42億元(90不變價),增60,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23,比97年提高5個百分點;水產品產量達到2565噸,擴大了稻田養魚養殖面積。
四是農產品加工業有了新的發展,涌現出一批涉農龍頭企業。全縣共有糧油加廠(作坊)240多家,具有一定規模上檔次的加工專業大戶有17戶,開發出一批食用油系列產品,如菜籽油、草果油、八角油、花椒油、紅花油茶茶油等。古林實業、云騰快餐、太極果脯、清涼山茶業、高黎貢山生態茶廠等龍頭企業的帶動力逐步增強。以蔬菜為原料的加工企業有了一定規模,如寸師傅干腌菜、綺羅腌臘制品等。
五是科技應用水平進一步提高,農產品質量有一定改善。20__年全縣優質稻種植面積12.5萬畝,其中餌絲專用米3萬畝,雙低油菜面積16萬畝,雜交包谷面積14萬畝;建成無公害茶園2.7萬畝。
六是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步伐加快,農民增收渠道有新的拓展。通過發展加工業和旅游業,開展境外勞務輸出,逐步把農民引導到二、三產業上來,改變了農民就業結構,增加了農民收入。
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制約了我縣特色農業的發展。
一是質量標準檢測監測體系建設嚴重滯后。目前我縣生產的農產品,絕大部分僅在縣內及周邊地區相互調劑,少數進入省內外市場,除部分肉豬、肉牛外銷外,缺乏出口創匯農產品,因此對農產品的質量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而國外農產品基地有很具體的標準,細致到有幾個廁所都有明確要求,但我們至今在農藥殘留、維生素等指標及ISO9002等各種國際標準認證方面尚未起步。
二是市場秩序混亂。首先,市場缺乏信譽,缺乏商標、專利、訂單等方面的法律保護。其次,許多農產品,特別是加工產品,在銷售上,基本實行單打獨斗的現象,未形成合力、集團銷售,而是無序競爭。最后是農業加工企業與原料生產者關系不密切,具有很大的隨機性,原料生產者的利益未得到有效保護,生產積極性未充分調動起來,原料質量沒有保證。
三是科技培訓不到位,農民科技文化素質低,市場意識與風險意識不夠。目前,農民的文化水平仍普遍較低,他們缺乏接受新知識、新信息,應用新技術、新設備從事農業生產與農產品加工包裝的能力;缺乏市場意識、品牌意識、風險意識和開拓創新意識;缺乏科學的經營管理知識和能力,從而制約了農業生產結構調整優化。同時,基層科技推廣體系不健全,特別是市場信息體系,缺乏必要的設施、設備和手段。科技人員及科技設施挪做他用的現象實有發生,在科技推廣中,僅注重產中服務,缺乏產前、產后服務,多數農民及農業企業得不到銷售服務的指導。
四是農產品市場供求信息與資金投入缺乏,資金扶持難以落實。農業的市場化離不開信息化,農戶信息不靈,會導致生產趨同化。由于許多農戶不熟悉市場,不能對未來市場變化進行科學的預測,在生產安排上往往彼此模仿,盲目跟從,導致市場供求失衡,生產效益低下。而且,由于農業經濟基礎薄弱、資金積累少、生產周期長、風險大等原因,使投資農業的資金明顯不足,制約了農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近年來盡管各級財政不斷增加資金扶持力度,扶持農業產業化重點項目,但實際上扶持重點產業資金制約因素很大,目前從中央到地方均未設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用于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貸款貼息,用于以良種為主的重大科技推廣和新技術開發,用于特色和專用原料基地建設,用于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用于市場信息等體系建設的扶持資金無保證。
五是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低、技術服務滯后與多頭管理并行。各農戶在生產與經營中的“各自為政”,使農業生產難以形成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的格局,也不利于形成規模優勢、創特色品牌。同時,目前農技推廣人員中從事經濟作物生產、特種養殖和多種經營的人員太少,大部分技術人員是“只懂糧棉油、豬牛羊,不懂名特優”,不能提供發展“名特優新”的技術指導與服務,不利于農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農業產業化是一、二、三產業的組合體,引導、推進工作并非農業部門一家之力所能承擔。沒有像東部一樣有各級黨委、政府主要領導牽頭的產業化領導小組。同時,因為涉及產業化的各項權力分屬不同部門,生產歸農業主管部門,流通和出口歸經貿局和外經局,項目審批歸計劃發展局,投入歸財政局,科技推廣歸科技局,分工雖細卻協作弱化,造成條塊分割、政府服務扶持跟不上等尷尬局面。
六是農產品加工與營銷服務不足。由于過去的農業生產只重產量不重品質,重實用不重加工、銷售與包裝,加工技術落后、加工水平低,銷售方法原始、銷售人員缺乏等,致使農產品基本上以初級產品的狀態進入消費領域,其附加值低,經濟效益差。同時,由于相應的集貿市場、專業批發市場和銷售中介組織的缺乏,市場供求信息不靈、銷售渠道不暢,使生產效益難以提高。
七是農業關聯產業一體化經營機制沒有形成。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諸環節的相互脫離,使農業產中環節仍處于僅僅為產后環節生產原材料的地位。不僅無法分得產后加工、銷售環節產生的部分利潤,反而是大量利潤流向產后加工、銷售環節,加上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的“獨自為政”,導致農業關聯產業之間難以形成利益互補機制。
XX特色農業發展潛力
特色農業的發展盡管存在著以上一些問題,但從發展的角度看,我縣發展特色農業潛力巨大,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市場的需求——“九五”以來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隨著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糧食生產連年豐收,我國長期存在的農產品短缺現象已經有了根本改變,過去農產品供不應求的狀況已被供求基本平衡、豐年有余的狀況所代替。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由溫飽向小康邁進,人們對食物的需求已由數量型、單一化向質量型、多樣化方向轉變,農業生產要素成本也在不斷上升,傳統的農業生產正逐漸喪失優勢,其生產效益逐漸下降,生存空間漸漸縮小。農產品市場對具有特色的產品需求日益旺盛,給特色農業發展帶來廣闊的發展前景;同時新的農業科技革命將為農業發展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
這一切表明,我國農產品市場水平已上了一個新的臺階。發展特色農業是適應新的形勢,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舉措。
(2)、資源優勢
1.生物物種優勢。生物物種繁多、分布廣泛、野生比例大、珍稀比重大、經濟利用價值高、利用程度低。
2.土地資源優勢。表現為土地總面積和土地人均面積大,草地資源總面積和人均面積大,耕地人均面積大。
3.環境優勢。開發較晚、開發程度較低,這決定了農業生產仍是以傳統農業為主,現代化程度較低,化學要素投入較少,從而農業生產及工業生產的環境污染較輕,加之地域遼闊,大氣環境、水環境、土壤環境等狀況要明顯優于我國開發較早、開發程度較高的東部及中部地區。這是發展特色農業、特別是發展無公害特色農業的優勢所在。
4.農村勞動力價廉而豐富。全縣20__年末農業人口55.33萬人,鄉村勞動人32萬人,從農村就業結構看,農業勞動力占農村勞動力的比例為87.1%。
5.空間優勢。地形復雜、氣候多樣,導致農業立體條件復雜而多樣。對于農業,特別是對于以資源、氣候、立地條件為基礎的特色農業而言,空間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
(3)、加入WTO后特色農業面臨的新機遇
作為當代最大的多邊貿易體系,WTO在全球經濟發展中正發揮著越來越大的影響和作用。就農業方面而言,其實質就是農業資源流動的國際化,就是國際農產品市場價格的形成以各國的資源稟賦為基礎,各國在國際農產品市場上出售用豐裕資源生產的農產品,買回本國難以生產或者即使能夠生產也是使用稀缺資源生產的農產品,從而在世界范圍內實現資源的互補和優化配置。
中國加入WTO后,為我們利用國際資源調整國內農產品供求關系提供了充分的機會,也為我們按照比較優勢原則配置農業生產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我們可以利用國際市場,大力增加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的生產,適當縮減不具比較優勢的產品的生產,實現在參與國際市場運作狀態下的農產品供求平衡。作為世貿組織成員國,我國農業面對一個更加開放、更加廣闊的國際市場,這無疑會促進農業進一步參與國際分工和在農產品國際貿易中分享到巨大利益。
加入WTO后,將有利于我國農業在更廣闊的范圍內引進國外的資金和先進技術,有利于利用國內外的生產要素,提高農業現代化裝備水平和管理水平,有利于加速改造國內的傳統農業,實現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和農業的經濟效益;國民經濟發展為我國農業發展創造了日益寬松的環境,農業即將進入與工業平等發展的新階段。
基于以上情況,在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和國際國內市場一體化的今天,我們認為推動騰沖的特色農業發展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首先應提高對特色農業的認識:
1、農業仍然是我縣國民經濟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發展特色農業是實施新一輪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和產業化經營的重點任務,是實施“農業穩縣”戰略的重點。通過發展特色農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產條件,提高綜合生產能力,可以進一步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步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創造條件。
2、發展特色農業是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和產業化經營的主攻方向。利用豐富的農業資源,因地制宜地發展特色農產品和產業,培育具有特色的農業產業帶和產業群,可以實現農業資源多層次、多途徑的開發利用,滿足多樣化、優質化的市場需求,有利于開辟新的市場空間,促進我縣農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
3、發展特色農業是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途徑。目前我縣農民增收困難的問題比較突出。通過發展特色農業,建設一批規模化的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可以帶動加工、儲藏、運輸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形成區域性的支柱產業,把獨特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開辟新的就業渠道,增加就業機會,實現農民增收目標。
4、發展特色農業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有效措施。特色農產品對于資源和生態環境有著特殊的要求。發展特色農業遵守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兼顧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發展既能夠合理利用和有效保護資源,又具有顯著經濟效益的特色農產品,調動農民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的積極性,實現對農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二、其次要加強領導,轉變職能,搞好服務。
各鄉鎮、各部門要把搞好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推動全局工作的重點,擺到重要議事日程來抓,加強對農業結構調整的組織領導、協調指導。要切實轉變職能,改進作風,卓有成效地搞好服務。要克服重生產、輕流通的舊觀念和老作法,由不注重市場需求指導生產向以市場需求指導生產轉變,由只注重指導生產向既指導生產又指導銷售轉變,市場需要什么就發展什么,什么產品能賺錢就發展什么,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抓好農產品市場開拓和銷售工作。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深入調查,選好項目;搞好論證,爭取上級支持。要健全領導責任制,周密計劃安排,精心組織實施,加強督促檢查,任務和目標一經確定,每個項目、每項產業必須安排專人負責,成立相應工作機構,定人員、定任務、定措施、定考核獎懲辦法,保證計劃實施件件有著落。各級干部必須發揚求實務實精神,講實話、辦實事、講實效,反對形勢主義,真心實意為農民辦實事,大力實施“民心工程”。農業是關聯全社會的產業;解決農業中的問題,光靠農業部門是遠遠不夠的,各部門都要把支持農業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增強服務意識,采取切實措施,支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農業的效益不僅體現在農民收入上,還體現在對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撐上,不僅體現在經濟效益上,還體現在社會效益上;我們不能因為農業的比較效益低,就忽視對農業的投入和支持。因此,圍繞農業結構調整計劃,各鄉鎮、各部門要制定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大重點項目的投入,為農業結構調整提供必要資金,各相關部門必須服從服務于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這一中心,制定行業規劃,搞好本職工作,提供優質服務。
三、制定切實可行的發展思路。
發展特色農業,要把農民增收作為根本出發點落腳點,突出環境特色、突出物種珍稀特色、突出氣候特色、突出野生特色、突出旅游特色、突出文化特色。要因地制宜,立足資源優勢和比較優勢,面向市場,依靠科技,選擇具有一定區域規模、產業基礎較好、市場前景廣的特色農產品和產業,依靠科技,培育名牌,走集約化生產、區域化布局和產業化經營的發展路子,扶持具有帶動作用的龍頭項目,建設各具特色的優質農產品基地,發展區域主導產業,提高農業綜合開發整體效益。不斷提高特色農業的生產水平和產品檔次,堅持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實現高起點和跨越式發展。
四、遵循發展特色農業的基本原則:以市場為導向。
適應市場多樣化、優質化的消費需求,立足國內市場,積極開拓國際市場,重點發展商品率高、市場需求強的特色農產品;突出發展重點,培育主導產業。要以優勢資源為依托,綜合考慮產業基礎、區位優勢和市場條件等方面因素,優先發展優勢比較突出的產品;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適度規模生產。要考慮特色農業生產條件的獨特性和消費需求的特點,堅持在適宜區域進行生產,做到規模適度,確保產品特性;按產業化進行開發。要著眼于特色農產品整個產業的建設,延伸產業鏈條,建立產業體系,構建產業群體,形成在國內、國際市場具有一定競爭力的特色農業產業帶區;兼顧生態建設。要從遵守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的要求出發,發展既能合理利用和有效保護資源,又具有顯著經濟效益的產品,調動農民進行生態建設的積極性。
五、制定發展目標、重點和發展規劃。
針對我縣的實際情況特色農業發展目標如下:經過5年的努力,形成與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相適應的特色農產品基地,并建成一批特色農產品加工骨干企業;建立特色農產品加工業的技術創新體系,健全特色農產品加工制品質量安全標準;形成一批具有區域特點、知名度高的產品品牌和特色產業帶區,提高特色農業的產業化水平,形成區域經濟支柱,構建合理的農業生產力布局,顯著提高特色農業的整體素質和效益,促進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促使特色農產品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有較大提高。農業總產值年遞增3左右,農民人均純收入年遞增5,達到20xx元。并培植企業與農民形成穩定的利益連結體,促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增收部分有60左右來自農業產業化經營;使全縣50以上的特色糧油基地、經濟作物基地和畜禽養殖基地納入農業產業化經營鏈;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帶動的農業增加值在全縣農業增加值中的比重。
發展重點:
①特色種植業產品。騰沖特色種植業產品主要有餌絲米、蕎麥、優質油菜、香料、中藥材等,要注重品種改良和加工技術改造。通過新技術的采用、品種改良和增加投入等措施,提高單位面積產量,降低生產成本,形成規模化生產優勢,健全市場營銷體系,拓寬市場渠道。中藥材生產要加快人工栽培,建設生產基地,扶持加工龍頭企業的發展,提高生產水平,改進加工工藝。
②特有園藝產品。騰沖縣具有特殊的物種和氣候資源優勢,園藝產品品種繁多,特色突出,發展潛力大。這些產品大多數為勞動密集型產品,能夠大量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增加農民收入。要堅持采用優良品種和先進實用栽培技術,改造園藝產品的傳統生產方式,提高產品檔次,形成一定的生產規模。發揮鮮切花、野生花卉的優勢,加快新品種引進、選育,加強加工、保鮮等設施建設。優質反季節蔬菜實施精品戰略,推行精細化和無公害生產技術,提高產品質量。調整品種結構,培育品牌,加強市場營銷,提高園藝產品的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
③特色畜牧業。騰沖縣草地資源豐富。畜牧業在農業結構調整、生態環境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重點推廣種草養畜,加快優質肉牛羊、奶水牛等草食家畜的發展。調整畜群結構,改良畜群品種,提高優質肉牛、肉羊比重,改革傳統的養殖方式,大力推行舍飼圈養,提高畜產品商品率。在外來有毒生物入侵區域及嚴重退化區域,加快草原植被恢復,逐步實現草畜動態平衡。加快草業加工技術和設備的研究、開發和引進,帶動草業發展。要加強畜禽良種繁育體系和疫病防治體系建設,進一步提高畜牧業質量和效益。
④高效生態特種水產養殖業。騰沖水資源豐富,發展漁業生產具有較大潛力。在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合理開發利用水庫、壩塘水面資源和冷水性資源,發展水產養殖。推廣普及健康養殖模式,發展稻田養魚等高效生態型水產養殖。開發與保護相結合,重點開發特有魚種“上樹魚”,利用“三文魚”移殖成功的例子,發展冷水性魚類等特種水產品生產,提高名特優新水產品產量的比重。不斷加強漁業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做好良種培育、病害防治、飼料生產、科技推廣和技術培訓等工作。
⑤特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業是提高農業附加值、帶動特色農業發展的重要手段。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業,能夠把特色初級產品變為特色加工產品,提高特色農產品的附加值。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業,既要面向城市市場,又要著眼農村市場;既要發展成規模的現代加工業,又要發展各種地方風味和特色產品的傳統技術生產。努力開發新產品,積極發展名牌產品,建立健全市場營銷渠道和網絡,形成以糧油制品、肉制品、果蔬制品、木材制品、火山石制品等為主、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點的農產品加工業體系。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業,要立足于現有加工能力的技術改造,著力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精深加工能力,不能盲目鋪新攤子。要把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業與鄉鎮企業發展和小城鎮建設結合起來,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合理布局,形成規模,更多地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
發展規劃
糧油產業,要調新品種結構,調優區域布局,突出加工升值。一是在中和、騰越、小西、打宜、曲石、界先建立餌絲谷基地,使其發展到10萬畝。三是在明光、猴橋、馬站、曲石等地發展優質蕎麥3萬畝。四是在界頭、曲石、龍江及大盈江沿線發展油料20萬畝,雙低油菜達100%,同時抓好育苗移栽技術的推廣,提高油菜種植科技含量。要用2-3年的時間,爭取有較強勢力的龍頭企業入駐騰沖,帶動油料、餌絲、蕎麥加工升值,做大做強糧油產業,實現糧油產值2.6億元。
茶葉產業要合理布局,把茶葉集中在三個區域(高黎貢山、清涼山和熱海)重點發展。采取發展一批,退出一批,換種一批,改造一批,建設穩定、優質、高產、生態的茶葉生產基地10萬畝。提高茶葉產業化經營水平,使兩個龍頭企業的加工能力從目前的130萬公斤增加到35O萬公斤。加工銷售量占總產的比例從目前的39%提高70%。同時提高茶葉的加工增值水平。平均單價要從目前每公斤10.5元提高到每公斤15元。要依托龍頭企業,把品牌做大做強,使茶葉產值達7500萬元。
搞好林下資源開發。一是繼續鞏固發展草果,使之種植面積達到5萬畝;二是開發林下山葵0.5-1萬畝;三是人工種植石斛1萬畝;四是探索林下種植重樓及木耳等。
抓好無公害蔬菜產業。建設10萬畝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抓好野菜的人工馴化栽培,生產反季馬鈴薯;引進蔬菜加工企業,搞好于腌菜、臘腌菜加工,使之成為產值上億元的產業。
積極發展山葵產業。依托保山山葵發展有限公司,在適宜區積極發展山葵產業,今年抓好350畝,明年種植0.2萬畝,20__年發展到1萬畝,爭取在騰沖建設一座初加工廠,形成農業產值6000萬元,工業產值上億元的產業,把我縣打造成山葵種植的主產區。
立足我縣的林地和耕地資源優勢,開發天然藥物,打響騰藥品牌,依托科研單位及龍頭企業,建設高黎貢山天然藥物資源基地,積極開發以重樓、石斛、茯岑為主的天然藥物人工馴化種植,20__年達到1萬畝,使之成為農業產值、工業產值各上5000萬元的產業。
培植亞麻產業。今年在南、中、北搞好100畝的示范,明年爭取列入扶持加快發展,20__年種植面積達到2-3萬畝。同時在南、中、北建設三條初加工生產線,按畝產原莖500公斤計算,實現亞麻原莖總產1.5萬噸,真正成為替代甘蔗種植及解決糧煙矛盾的新興產業。
開發綠化樹木及花卉產業。一是要充分利用我縣森林物種多樣性的優勢,通過篩選、假植、分類,在交通方便的地方建立綠化樹種假植基地,開拓綠化市場,培植綠化產業。二是積極引進名、特、優、新鮮切花品種,開發旅游產品,做好技術儲備,待機場建成后,把鮮切花培育成我縣的新興產業,使產值上5000萬元。
大力發展草食畜。重點采取農田種草、草山開發、秸稈利用、優質飼料生產四項措施,發展草食畜,實施農田種草20萬畝,草山開發120萬畝,秸稈利用30萬噸,優質精飼料基地26萬畝。養牛35萬頭,達到年出欄優質肉牛10萬頭,產奶1萬噸,養羊30萬只,年出欄肉羊20萬只。
突出特色,抓好20萬畝山桂花蜜源基地建設,以山桂花蜜為主的蜂產品加工達到400噸。建設年出欄肉鵝及以雪雞為主的土著雞200萬只基地;穩步發展生豬,按優質肉豬標準進行生產,努力提高出欄率,出欄率達80;突破畜產品加工,依托保龍公司,整合縣屠宰廠,加速雞、鵝系列產品開發,建設乳品加工企業,提高畜禽商品率,使加工增值比例達到50%以上,抓好種、料、管、防措施,實現畜牧業產值年5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50%。
在農產品加工業方面一是扶持創建一個日處理油菜籽30至50噸、年產值上億元的龍頭企業,以帶動我縣油菜產業的發展壯大,保持全省第二大油菜生產縣的地位;二是扶持一戶餌絲加工的龍頭企業,帶動餌絲專用米10萬畝生產基地的發展,做大餌絲產業;三是繼續扶持兩個茶葉龍頭企業,提高產品質量,拓寬市場,擴大產業輻射面,做大做強茶葉產業;四是加大果脯加工扶持的力度,整合果脯加工,培植壯大果脯龍頭企業;五是建設年加工6000噸鮮奶的乳品加工廠一座,突出水牛奶加工,促進騰沖奶水牛基地的發展;六是建設上規模的騰沖干腌菜加工廠,開發系列旅游產品;七是依托科研單位及企業,加工銀杏系列保健食品。同時積極籌建麻類加工企業,與基地建設相配套,建設初加工、精加工生產線。
六、制定各項措施保證計劃的實施
(1)廣泛開展產前信息與金融服務。
目前,各種新聞媒體發布的有關農業方面的信息不少,但這些信息在農業結構調整中發揮的作用還遠遠不夠。必須通過新聞媒體、計算機網絡等各種渠道,及時準確地收集、分析、預報、發布國內外市場供求信息,提供政法、科技、生產、金融、民情等動態信息,為農戶的生產經營決策服務。同時,應以財政、金融部門和農村信用合作社為依托,多渠道籌集資金,設立農業風險基金,為農業結構調整、農業風險性投資提供保障。
(2)立足資源優勢,合理規劃,抓好重點,推動特色農業的發展
基于發展特色農業的需要,要充分發揮資源豐富的優勢,加強生產布局與生產技術指導,一要突出主攻方向;二要突出重點地區,不要強求完全覆蓋所有地區。建立起以農戶為基本生產單位,特定區域內統一規劃、合理布局的統分結合型生產體系,通過正確分析國內外市場信息和當地資源優勢,以培育主導產業、發展區域經濟特色、創名牌產品為重點,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合理布局,使產品有市場、生產有效益。研究制訂相應的優質、高產、高效、無公害的生產技術方案,制訂出能相互促進、取長補短、兼顧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復合型生產技術方案,研究、引進生產新技術、新設備,發展設施農業、工廠化農業等,使農業生產的可控程度和生產效率進一步提高。培育、壯大一批各具特色的大型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特別是加工能力大、科技含量高、出口創匯多、對農業生產帶動力強的大型龍頭企業。三要建設特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標準化生產是提高特色農產品質量的重要手段。按照產業化的思路,建設一批特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加強小型農田水利設施、良種供應設施、技術服務體系、質量檢測體系和機械化作業服務體系等建設。對特色農產品生產實行全程標準化管理,提高產品質量,創立一批特色品牌產品。加強標準化生產和管理技術的培訓,推動標準入戶。
(3)注重科技的推廣應用,加強教育與培訓,提高農民和農技人員的科技文化素質。
只有依靠科技進步,提高項目的科技含量,實現產品的更新換代,才能在市場競爭中處于主動地位。在特色農業發展過程中要加大新品種的引進、選育、開發、示范和推廣工作,加強縣級科技示范園建設;加大基層農技推廣體制改革力度,轉變經營機制,提高服務質量。完善農業科技開發激勵機制,促進農業科技成果的開發、推廣和應用。依靠科技進步,提高項目的科技含量,實現產品的更新換代,在市場競爭中處于主動地位。要加大“種子工程”、“畜禽水產良種工程”、“動物保護工程”等項目向特色農業的傾斜力度,注重新品種的引進繁育和高新技術成果的應用和推廣,著力解決好特色農業生產中的各項關鍵技術。采取技術入股、有償服務等形式,與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建立互惠互利的協作關系,鼓勵科技人員參與多種經營項目建設。
通過各種渠道和形式,對廣大農民和農技人員進行科技文化知識教育及新型農業生產技術與農產品加工、營銷技術的培訓,提高其基本素質;應促使廣大農民和農技人員轉變觀念,樹立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諸環節聯為一體,進行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一體化經營的新觀念。
建立和完善八大體系即良種推廣、農產品安全監測檢驗、農村市場信息服務、農業科研教育、農業機械化服務,農業綜合行政執法保障、農作物病蟲害及畜禽疫病防治服務、人才培養服務等八大體系。
(4)尊重農民生產經營自主權,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中國社會經濟發展至今,已經從計劃經濟發展到了市場經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民是獨立的市場主體,所有農業生產風險最后都是由農民承擔。在發展特色產業時要十分注意這一點,把生產經營的主動權交給農民。同時要注意到,現階段農民科學文化素質普遍不高,在新的市場條件下如何發展生產還必須通過政府正確引導、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實際工作中要把重點放在引導和服務上,切實搞好規劃引導、政策引導、示范引導,做好信息服務、科技服務、銷售服務為特色產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5)開拓農產品市場,搞活農產品流通。
市場是特色產業發展成功與否的決定因素。開拓特色農產品市場的力度大小,直接關系到種植業結構調整的成效如何。當前,必須進一步加大市場開拓力度,為特色產業發展營造充分的空間。一是在研究把握市場的前提下。發展“訂單農業”。通過召開農產品產銷定貨會、展銷會等,促進訂單農業的發展。二是進一步健全市場體系,大力發展農民流通合作組織。三是努力開辟多元化國內國際市場。抓住即將加入WTO的機遇,進一步鼓勵和扶持采取合資、合作、股份制以及智力引進、勞務輸出等方式,共同進行農業開發,將農產品打入國際市場或省外市場。
(6)扶持龍頭企業,推動產業化經營,帶動特色農業規模化發展。
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是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重要載體。要落實國家扶持重點龍頭企業的各項政策,依托特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培育一批從事特色農產品加工、銷售等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積極培育各類市場中介組織,發揮其在技術服務、產品銷售方面的作用,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產業化龍頭項目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業,它負有開拓市場、科技創新、帶動農戶和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責任。產業化龍頭項目真正實現帶動農民致富,關鍵是要與農戶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營機制。要通過簽訂產銷合同,穩定雙方購銷關系。鼓勵龍頭項目通過確定保底收購價、按收購產品的數量向農民返回利潤。提倡農民利用土地使用權等要素入股,采取股份制形式,與龍頭項目形成利益共同體。
針對以上特點,發展特色農業加工業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應發展需求收入彈性高的產品加工業。要適應市場細化的需要,重點發展高檔次高附加值的產品,從橫向和縱向兩個方面搞好農產品加工業的開發。從橫向講,應繼續擴大農產品加工覆蓋面,不斷提升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產值的比重。在這個領域,加工業還有較大的發展范圍。例如,目前在城鄉居民的食品消費中,對糧食、水果、蔬菜等的消費基本上還是初級產品,加工品消費比重極低。從縱向講,企業應圍繞某一產品進行系列加工品的開發。不管是進行橫向還是縱向開發,都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搞好農產品深加工開發;二搞好農產品的精細化加工;三爭取多出優質名牌產品。
其次,農產品加工與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相結合,走產加銷一體化的道路。農產品原料的生物特性、季節性、易腐敗性以及品種品質都決定了農產品加工質量,因此,原料生產與加工有必要緊密聯系起來。加工業對農產品的形狀、大小、質地、顏色、氣味、酸性、枯性,成熟度、輕重和營養含量等都有特殊的要求,如果能將農產品生產、加工環節用公司 農戶或基地的形式連接起來,可以產生“前向關聯”和“后向關聯”效應,以此協調供求矛盾,帶動農產品產前、產中和產后的全面發展。
再次,要進一步提高農產品深加工水平,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抓農產品加工轉化,必須狠抓龍頭企業建設。一是要選好項目。農產品種類繁多,特點各異,搞加工必須選準項目,適合本地資源特點,符合市場需求,不能盲目亂上項目。二是要科學布局。龍頭企業建設必須有選擇的進行,要考慮以下幾方面的因素:產品科技含量高,市場潛力大,具有市場競爭優勢;預期效益好,具有資金償還能力;帶動能力強,產、加、銷、服各環節利益聯結機制健全,能切實帶動項目區農民增收致富(農副產品加工、儲藏、保鮮所需原料三分之二以上來自農戶);項目單位資信度高,經營管理能力強,有較好的經營管理機制。
結全我縣實際龍頭企業的扶持建設要從以幾個方面入手。重點抓好餌絲、果脯、茶葉、干腌菜、高烹油、水牛奶、山桂花蜜的精深加工,不斷提高農業整體素質和綜合效益。一是扶持創建一個日處理油菜籽5O噸、年產值上億元的龍頭企業,帶動我縣油菜產業的發展壯大。二是扶持一戶優質糧食生產龍頭企業,帶動熱區5萬畝優質稻生產基地建設。三是繼續扶持兩個茶葉龍頭企業,提高產品質量,拓展市場,擴大產業輻射面,做大做強茶葉產業。四是依托云南保農食品公司,培植養牛、養羊大戶各20__戶,年出欄肉牛10萬頭、肉羊20萬只,并在特色養殖、畜產品加工方面取得突破,使畜牧業產值達農業總產值的50%。五是加大餌絲和果脯加工的扶持力度及培植壯大龍頭企業,帶動餌絲專用米和水(干)果生產。
(7)建立特色農產品原產地保護制度。
特色農產品原產地獨特的資源條件和地理環境,具有不可替代的自然壟斷性,是保證特色農產品質量的前提。要盡快研究制定特色農產品原產地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組織開展特色農產品區域劃定、原產地命名、品牌標注等工作,實行依法保護,提高特色農產品的知名度和信譽,保證質量和特色。加強市場監管,規范市場秩序,防止假冒偽劣產品沖擊市場。
(8)引導特色農業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從總體看,傳統農業是一種粗放型的生態特色農業,亦即粗放型的可持續發展特色農業。然而進入工業經濟時代后,機器、化肥、農藥大量引入特色農業,并用工業組織方式經營特色農業生產過程,既提高了特色農業勞動生產率,增加了產量,同時也在特色農產品中造成有毒物質積累,這些有毒物質進入作物和禽畜體內,最終會損害人的健康。同時,依賴化學肥料和一些工業技術,使地力減退、水體污染,水土流失,特色農業生產環境惡化,使特色農業也處于一種不可持續發展的狀況和模式。因此,特色農業產業化中運用科學技術也有一個選擇問題,有一個興利避弊的問題。對此,必須明確可持續發展的方向。要維護土地、水、動植物遺傳資源,使其成為一種不退化,技術上應用適當,經濟上能發展下去以及社會能夠接受的特色農業。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特色農業健康發展的基礎。要搞好退耕還林、還草,采取工程、農藝、化學控制和生物技術等節水措施相結合,建立田間蓄水、抗旱保水、節灌補水和土壤培肥等節水技術體系,大力發展旱作節水農業。注重特色農產品產地環境保護,實施保護性耕作。積極推廣沼氣等農村能源綜合利用技術,發展生態農業,保護生態環境。
七、在發展中要注意的一些問題。
(一)、特色不一定高效。有特色并不一定有市場,特色必須以滿足市場的需求為出發點,而不應唯獵奇為目標;即使是有市場需求的特色產品,若無科技支撐、信息支撐、管理支撐,再具特色也很可能是低效的,即使一時效益不錯也是難以為繼的。特色須與市場、科技、信息和管理結合在一起,才有持久的高效,否則又會演變成另一種形式的變賣資源。
(二)、規模越大不一定越好。發展一個產業如果不做詳細的市場調查和經濟可行性論證;不了解市場情況,不掌握資源情況,盲目上馬會出現市場有限、資源有限與大產業之間的矛盾。
(三)、不計生態環境效果。對野生特色產品的開發,在沒有重大技術突破的情況下,特別是在野生人工馴化栽培技術尚不過關的情況下,此類特色產品的開發必須以不破壞生態環境為前提。否則將會造成破滅生態平衡的嚴重后果。
(四)、推行“命令農業”。農民在農業生產經營中的主體地位是無可爭議的,然而在現實工作中,政府官員無視農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政府的過多干預,勢必導致農民動作的整齊劃一、難有特色,農民也主要聽命于政府而忽視市場需求,其結果對于發展特色農業來說可能又是災難性的。
(五)、發展特色農業與節水的關系。特色農業中的蔬菜、水果、瓜類、花卉等均是耗水作物,部分特種養殖業不僅消耗水資源還有可能造成水源污染。因此,應處理好發展此種特色農業與節水間的關系,積極發展節水的特色農業,農業節水措施、工程節水措施、材料節水措施及管理節水措施的應用在發展特色農業時非常必要。否則,特色農業即使經濟效益再高也是難以為繼的。
(六)、發展特色農業與保障主要農產品基本供給的矛盾。發展特色農業和保障主要農產品供給,是密切關聯的兩個問題:增收和增產。發展特色農業也要有一個過程,二者均不應追求不現實的速度,否則既可能帶來市場問題,更可能影響本地區的食物保障,同時亦可能導致經濟波動。
(七)、區際產品和產業結構趨同。國家經貿委、國家計委、外經貿部聯合發布的《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優勢產業目錄》中,將糧食、蔬菜、水果、禽畜產品,水產品貯藏、保鮮和加工均列為西部各省、市、區的優勢產業和重點投資領域,這就有可能引致區際農業產業結構的趨同,并進而導致無序競爭、效益下降和生產波動等一系列問題。對此決不可忽視。
農業調查報告3
一、主要成效
1、農業生產環境得到較大改善
近年來,我縣以改善農業生產環境為重點,著力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努力提高土地產出能力,提高耕地質量。
2、特色農業初見成效
近年來,我縣以培育特色產業為重點,以提升品質為核心,大力促進農產品結構和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促進了優勢農產品向優勢區域集中,努力增強優勢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3、龍頭帶動明顯增強
近年來,我縣以統籌城鄉發展為重點,不斷創新經營機制,積極招引和培育龍頭企業,探索以工哺農的新模式,促進工農互動。
二、基本經驗
我縣圍繞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做了一些積極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績,總結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經驗。
1、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必須全面準確貫徹涉農政策。我們充分宣傳中央1號文件,嚴格執行農稅“三不一降低”、“糧食直補”等一系列政策,強化土地制度、產權制度,糧食流通體制、金融體制改革、健全農民負擔監督管理機制,充分調動了農民種田積極性,從而增強了糧食生產能力。
2、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必須增大對農業的投入。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投入是關鍵,采取增大財政支農力度,農業投資擔保,市場配置資源等多種形式,用好財政、項目資金,激活民間資金,擴大信貸規模,增大了對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的投入。
3、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必須增強龍頭帶動能力。我縣采取引外龍、育新龍、扶強龍等多策并舉,促進龍頭企業的發展,支持龍頭企業與農戶建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延長產業鏈,增強市場競爭力。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農業投入不足。我縣非國貧、省貧縣,受國家傾斜較少,縣級財政是一個典型的`“吃飯財政”,對投入農業心有余而力不足,致使我縣農業基礎設施脆弱,耕地質量較差,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高。
2、支農政策難以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由于我縣是典型的丘陵縣,人多地少,中央的惠農政策對農業的影響起不到舉足輕重的作用,難以充分發揮群眾的積極性。
3、龍頭企業融資難。
四、建議
1、加大龍頭企業扶持。縣以下的農業龍頭企業特別是加工龍頭企業,由生產規模、技術設備等原因,往往是初級產品加工,社會效益好,經濟效益差,企業融資比較困難,建議中央、省出臺優惠政策,給予非貧困縣龍頭企業擴張、升級等貸款貼息。
2、加大對丘陵地區產業化建設的扶持。丘陵地區由于經濟相對落后,生產條件相對較差,區域優勢不明顯,發展產業化經營遠比平原地區困難,建議中央、省加大對丘陵地區農業產業化特別是種養業在項目上的扶持力度。
3、改革和完善服務體系。當前農業服務體系存在管理錯位,服務缺位,縣級農業部門只管務不管人,鄉鎮只管人,難管業務。造成后來的“三級一戶”的服務體系難以發揮作用,建議省市進一步理順管理體制,充分調動基層服務站所的作用。
4、建立助農增收的長效機制。要穩定和強化已有的各項支農政策,調動農民務農種糧和各級地方政府重農抓糧的積極性。
農業調查報告4
一、XX鄉基本情況
(基本情況略)XX鄉純屬于農業鄉鎮。優化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農業結構調整對我鄉經濟結構中的地位和作用
農業結構調整是經濟發展的永恒主題,是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組成部份,是經濟發展中一項長期而重要的任務,是釋放結構能量,促進農業生產持續穩定發展和提高農村經濟運行質量的重要保證。幾年來,我鄉農業結構取得了重要進展,農業結構調整對我鄉經濟結構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現如下:
(一)調整農業結構是XX鄉發展經濟的需要。XX鄉是一個農業鄉鎮,農村經濟發展狀況一直決定著我鄉經濟發展的全局。據調查二00三年我鄉農村經濟總收3655萬之中,農業收入占68%以上。我鄉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取決于農業結構的改變。
(二)農業結構調整是實現農民增收奔小康的關鍵。通過幾年的農業結構調整,我鄉二00三年糧經比例為35:65。鄉黨委、政府積極引進經濟作物,如種植甘蔗1200畝,甘桔20xx畝,葡萄500畝,蔬菜5000畝,滇屯502優質稻1500畝,冬季玉米制種6000畝。大大地增加了農民收入。僅20xx年度冬季玉米制種收入600多萬元。平均每戶收入20xx元,人均500元收入,占人均純收入(1906元)的三分之一。保證農民收入穩定增長。
(三)農業結構調整是二十一世紀農村經濟的內在要求。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經濟發展的宏觀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公文范文對農業結構調整提出了新的要求,機遇和挑戰并存,一是我鄉經濟生活己進入溫飽型向小康型轉變的階段,農業結構調整順應消費結構的變化而變化。二是市場供求關系正發生變化,賣方市場已經轉向買方市場,消費者對產品的質量及品種的要求越來越高,農村大量的傳統產業必須相應調整。
三、農業結構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一)農業結構的現狀
農業結構調整從一九九二年至今的十二年,九二年黨中央提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農業結構開始進入發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滿足市場要求為目標的新階段,市場銷路好的農產品和經濟效益高的經濟作物迅速發展。如我鄉的皺皮菜辣的種植在農業結構中起到主導作用,由政府引導產品推向市場,農民收入可觀,但未持續幾年以失敗告終。從九八年起純屬農業鄉鎮的XX鄉,農業結構中經濟作物主要是烤煙,甘蔗兩大產業,但由烤煙政策的變化,實行“雙控”政策,面積大大縮減,由原來的1500畝降到現在的300畝;甘蔗由于價格低,成本升高,致使種植面積由原來的3000畝下降到現在的1200畝。在這樣的情況下,我鄉農業結構調整是勢在必行,積極引進公司,采取“政府+公司+農民”的形式,進行產品結構調整。1998年在試驗178畝冬季玉米制種成功后,逐年進行推廣種植,到20xx年發展到6000畝,每畝收入1000元左右,純收入每畝800元,給農民帶來實惠,也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結果。
(二)農業結構調整存在的問題
幾年來農業結構的調整,對發展農業生產,增加農民收入,保證市場供給發揮重要作用。但是,從目前看,農業結構長期積累的矛盾并未根本解決,農業結構與市場消費、農民增收的要求還很不適應,農業發展面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一是勞動者素質低,只顧眼前利益,不顧長遠、全局利益。現我鄉冬季玉米制種實施五年時間,但農民不遵守合同,沒有信任,出現一些違反公司合同的現象。二是農產品質量不完全適應消費多樣化的需求,品種單一;三是農民不能有效地進入市場,農產品銷售不暢,價格低迷;四是農產品加工轉化滯后,農業比較效益低,農民收入增幅減緩;五是自然資源利用不合理,一些生態環境受到破壞;六是農村第三產業發展緩慢。我鄉20xx年第三產業總收入只470萬元,占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3655萬元的12。8%,特別向外輸出勞動力收入只有3萬元。總之,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還是農業結構不合理。
四、農業結構調整的對策及設想
筆者通過調查全鄉農業結構調整的情況,認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必須走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道路。因為農業產業化經營是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的一體化經營。實行農業產業化經營以后,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也就是農產品生產基地的生產結構的調整。在這個過程中,農產品生產基地通過調整結構,這龍頭企業提供所需的農產品。龍頭企業為了實現自己的需求,這農業結構調整提供市場、技術、資金支持,提升農業結構調整的水平,優化農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必須采取以下措施:
(一)大力培育和扶持龍頭企業
農業產業化經營帶動農業結構調整功能的強弱,關鍵在于龍頭企業實力的強弱。龍頭企業經濟實力強,對農業結構調整的帶動作用就大。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強龍頭企業建設。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對龍頭企業要在稅收、信貸、出口等方面給以扶持。要有計劃、有重點地培育一批大型龍頭企業,不斷增強它們對農業結構調整的帶動、支持能力。應選擇一些經濟實力強的大型農產品加工企業和以農產品加工、營銷為主的企業,進入農業產業化經營行列,充當龍頭企業,發揮它們在農業結構調整中的引導和支持作用。要鼓勵多種所有制形式、多種經營類型的龍頭企業的發展,防止重復建設,以合理的龍頭企業結構帶動農業結構的組合和優化。龍頭企業和農產品生產基地要統籌規劃,合理布局,以利于農業各部門、各產業均衡發展,形成科學的`農業區域結構。
(二)采取“公司加農戶”、“訂單農業”等多種形式,帶動農業結構調整
發展訂單農業,實行“公司加農戶”,進一步完善農業產業化經營機制,增強農業產業化經營對農業結構調整的帶動作用。提倡龍頭企業和農產品加工企業同農戶簽定訂單,這樣可以將市場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表現為對農產品數量、質量、品種、規模等的具體要求,為農業結構調整提供信息和導向。農民按照訂單的約定來安排農產品生產,可以使生產結構更適應市場需求結構,從而帶動農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發揮比較優勢,合理配置農業資源。加強“合同”和訂單的管理,進一步規范化、制度化,提高履約率。
(三)合理確定主導產業,優化農產品基地生產結構
農產品生產基地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第一車間”。實行農業產業化經營后,要發揮市場和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搞好農產品生產基地的結構調整,要根據市場和龍頭企業需要,合理確定主導產業,優化品種結構。要加快農業科技進步,發揮龍頭企業在農業科技推廣中的作用,促進農業科技在農產品基地的普及和推廣。要采用先進農業技術,提高農產品生產基地的科技水平,依靠科技帶動品種結構、品質結構調整。要加強農產品基地的農田水利建設,推廣節水灌溉技術,搞好儲藏、保鮮、運輸、供電、通訊等設施建設,以保證農業結構調整和優化的需要。農產品生產基地要健全市場網絡,開辟農產品市場,創造良好的外部銷售環境。
(四)運用利益機制調動農戶調整農業結構的積極性
農戶是農產品生產基地的主體,也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第一車間”的經營主體。只有正確處理農戶與龍頭企業間的利益關系,形成利益共同體,農戶才能按照市場和龍頭企業的要求,
積極搞好農業結構調整。公司帶農戶,重要的是要靠利益紐帶去帶動。因此,龍頭企業要逐步與農戶建立“利益均沾、風險共擔”的利益機制,保護農民利益,調動農民調整農業結構的積極性。一是對農戶生產的農產品,要按訂單或“合同”收購,合理定價,以質論價,決不要壓級壓價,限收拒收。
農業調查報告5
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是當前深化農村改革的一個重要任務,也是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和實現“四化同步”發展的必然要求。近年來,平江縣畜牧水產局以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為指導,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的目標,著力推進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是,面對新形勢、新要求,平江縣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建設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縣畜牧水產局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平江縣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建設現狀和問題進行了認真分析,并提出了進一步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建議。
一、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建設的基本情況
(一)養殖業產業蓬勃發展,提高了養殖業專業化發展水平。不斷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保持了養殖業經濟的良性發展。緊緊圍繞生豬、草食動物、家禽、淡水漁業等養殖產業,初步形成了以伍市、浯口、安定、三陽、童市、甕江、向家、虹橋等14個鄉鎮為主的生豬產業基地;以虹橋、童市、三墩、大坪、加義、長壽、木金、福壽山、南江、板江、余坪、岑川、大洲等13個鄉鎮為主的草食動物基地;以伍市、向家、浯口、虹橋、余坪、長壽、大洲、梅仙、城關、三陽、三市、安定等鄉鎮為主的家禽養殖基地;以向家、甕江、福壽山、長壽、黃金、南江、安定等鄉鎮為主的淡水漁業養殖基地。XX年共出欄牲豬103萬多頭,為全國牲豬調出大縣。肉牛4.38萬頭,羊28.5萬只,為全省草食動物基地縣。家禽出籠408.5萬羽,禽蛋產量11950噸,水產品產量7200噸。常年存欄300頭以上的養豬大戶達209戶。實現養殖業總產值22億多元,有效保障了供給,增加了農民收入,發展了農村經濟。
(二)養殖業合作組織規范快速發展,提高了養殖業生產的組織化經營水平。近年來,平江縣以培育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休閑農莊建設為重點,立足“生態、綠色、特色”優勢,強力推進產業化經營,加快養殖業發展方式轉變。截止XX年底,農民專業合作社57個、協會7家,家庭農場1個,休閑農莊10個,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為小戶生產與大市場連接的橋梁,挑起了養殖業主導產業的發展重任。XX年3月我縣成立注冊了我省第一家家庭農場——小燕家庭農場,養殖、種植和林業相結合,消除養殖污染,發展生態養殖、種植,創新生態、綠色、健康生產之路。休閑漁業發展勢頭好,涌現一批集休閑、垂釣、餐飲于一體的生態農莊,如三陽天水堂農莊,精養水面180畝,垂釣者絡繹不絕,效益可觀。
平江縣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強勁發展,起到了“建一個組織,興一項產業,活一地經濟,富一方群眾”的作用。一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改變了一家一戶零散的生產經營方式,增強了農民的`市場意識和合作意識,成為農民和市場的聯系紐帶,不僅有效解決了畜禽水產品“銷售難”的問題,而且降低了生產成本,增強了畜禽水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大大增加了農民收入。如引進正大集團等戰略投資者,有效解決了家禽產品的銷售問題,增加了農民收入。二是推動養殖業產業化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依托當地資源優勢和產業發展基礎,把農民組織起來,圍繞主導產業從事產、加、銷等經營活動,有效促進當地優勢產業發展壯大,促進養殖業向區域化、規模化、特色化、專業化發展。三是加速品牌化建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通過科技示范、組織培訓等多種方式,致力推廣新型實用技術,提高了農民的科學意識和品牌意識。如豐益土山雞、毛毛魚、金峰寶等平江品牌已經深入人心。
(三)科技服務力度不斷增強,提高了養殖業社會化服務水平。
一是農技推廣工作取得明顯成效。農技推廣體系建設不斷完善,在各鄉鎮建立了農技推廣服務中心,加大了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力度,大力實施“畜禽水產良種工程”;組織單位技術骨干,成立了專家服務組,指導全縣養殖業生產發展規劃的制定,養殖業新技術、培訓、推廣,農業項目庫的建設。
二是畜禽水產品質量安全穩步提升。加大了監管機構、檢測機構和畜禽水產品質量安全建設力度,加強了畜禽水產品質量安全檢測。XX年2月,畜禽水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大樓正式啟用。XX年成為全省11個、岳陽地區唯一一個畜禽水產品質量安全創建縣。
二、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是自然資源和環境資源不優,影響現代養殖業發展。受自然環境、農戶意識和資金投入等因素影響,農村土地流轉緩慢,流轉不穩定,農村小規模養殖和分散的經營模式很難形成規模效益,嚴重影響規模養殖業的發展。
二是養殖業產業化水平不高,缺乏市場競爭力。養殖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水平相對較低,輻射帶動能力不強,畜禽水產品精品名牌偏少,農戶和部分企業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偏弱等問題突出;農產品加工產值較低,大多數產業還停留在賣原料的階段,科技含量低,產品附加值低,市場競爭力不強。
三是農民合作組織實力不強,影響農業綜合效益。大多數合作社規模不大,穩定性較差,服務功能作用發揮不佳;合作社自身積累和各級的扶持資金少,資金缺乏,工作經費不足,培訓、指導工作跟不上發展的形勢;合作社管理者和業務人員素質不高,缺少懂管理、會經營的人才,導致合作社管理松散,社員的合法利益難以保證。
四是現代養殖業發展資金不足,扶持力度有待加強。隨著養殖業開發大戶和畜禽水產品加工企業不斷增加,農民從事養殖業產業開發的熱情也很高,但由于農民人均純收入基數低,存在生產發展和自主創業資金不足、貸款困難的問題,同時,由于經費短缺,養殖業新技術的試驗、示范、推廣和培訓工作難以正常開展,大多數科技人員得不到較好的學習培訓機會,技術知識得不到新的補充,開展綜合服務能力得不到應有的提高,無法完全滿足廣大農民群眾對養殖業服務的需求。
三、對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建議
(一)以集約化生產為目標,加快農村土地依法有序流轉。一是變散戶經營為規模經營。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一家一戶的小型畜禽養殖經營格局,已不適應現代生產要素的需求,不利于養殖業規模經濟和規模效益的形成。因此,要積極鼓勵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養殖能手和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轉讓、轉包、出租等形式,承包更多的流轉土地,實施規模生產和經營。要加大政策宣傳和扶持力度,促進家庭農場的健康發展。二是要加強勞務輸出,促進土地流轉。通過與外地及勞動就業部門聯系,幫助勞動力進行就業培訓,積極向外地輸出剩余勞動力。三是要抓好養殖業產業園區建設。重點做好主導產業培育、基礎設施建設、環境改善、公共服務等方面的提升工作,更大范圍,更高層次實現養殖業資源和生產要素的整合、聚集、轉化。
(二)以專業化管理為手段,大力發展特色養殖產業。一是要突出創建養殖品牌。強化品牌意識,開展品牌宣傳,重視扶持培育,把畜禽水產品品牌建設作為增強市場競爭力、提高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手段來抓,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規模和知名度的畜禽水產品品牌。二是要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要體現差異性,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將地方特色優勢發揮好、保護好、宣傳好、包裝好。三是要推進標準化管理和產業化經營。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推行標準化養殖和標準化管理,提高產業化經營水平,加快無公害畜禽水產品、綠色食品的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要加快畜禽水產品加工業發展,拉長產業鏈。通過外聯市場,內聯基地和農戶,積極引導和扶持龍頭企業參與發展特色農業,實現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
(三)以組織化經營為路徑,大力發展農業合作組織。一是做大做強龍頭企業。進一步健全完善扶持政策,加快企業上檔升級、兼并整合,提升企業整體競爭力。積極推行“龍頭企業+專合組織+家庭適度規模經營”模式,建立龍頭企業與農戶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機制。如大力扶持縣畜禽良種場、裕中源農牧有限公司、遠洋特種養殖、犇騰牛業等龍頭企業。二是規范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鼓勵農民組建新型合作經濟組織,鼓勵產業化龍頭企業領辦、參股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加大培訓力度,規范內部管理,健全運行機制,落實優惠政策,加大資金扶持,拓展發展空間,提高養殖業組織化程度。如豐益合作社,發展規模特色養殖,培育了平江豐益土山雞品牌。
(四)以社會化服務為保障,構建全方位的農業服務體系。一是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穩定縣鄉兩級農業科技推廣隊伍,建立健全農業科技網絡,深化農技人員進村入戶服務工作。進一步加強與院、校、科研機構合作,加強關鍵技術攻關和高新技術研究,力爭在生物技術、培育良種、農業信息技術、農產品深度加工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二是加強畜禽水產品安全監管。指導養殖大戶推進養殖業標準化建設,認真開展專項整治,強化監測檢驗,加強執法監管,搞好畜禽水產品質量安全認證。三是繼續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建立“三農”投入穩定增長機制,不斷提高財政支農投入的總量和比重。加大涉農資金項目的整合力度,傾斜投入養殖業基礎設施建設、現代養殖業產業升級,在項目安排上向養殖大戶多、農村土地流轉工作做得好的鄉鎮和加工企業傾斜。四是加大涉農信貸投入。發揮農村金融機構信貸支農主力軍作用,拓寬信貸服務領域,提高信貸投放效率,努力滿足農民和涉農企業信貸需求。確保涉農貸款增速不低于各項貸款平均增速。五是要激活外來資金。要切實優化經濟發展環境,抓好招商引資工作,積極引好外來資金;支持有條件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內部信用合作;采取各種獎補措施,引導、鼓勵農民投資現代養殖業。
農業調查報告6
近年來,我們xx縣委、縣政府根據農業生產的實際情況,大打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攻堅戰,全縣煙葉、茶葉、藥材、蔬菜等產業蓬勃發展。目前,發展特色產業基地20多萬畝,網絡農戶2.18萬戶?特色農業的總收入占全縣農業農村經濟總收入的48%;農民50%的收入來自特色產業。全縣煙、茶、菜、藥等產業在一定區域內形成了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進一步推進了農戶小規模生產與大市場的對接,夯實了農村經濟發展的根基。
龍頭企業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逐步顯現
1 推動了特色產業的快速發展。近幾年,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我縣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以煙、茶、菜、藥為主的特色產業逐步成為支撐縣域農村經濟的主導產業。截止2001年,全縣大田經濟作物面積達到19.4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47%。煙葉產業在發展初期就配套組建了煙草公司,公司與煙農逐戶簽訂產銷合同,負責為煙農提供產前扶持投入,產中技術指導,產后產品收購、加工、銷售,帶動煙葉基地迅速擴張。去年,全縣有8個鄉鎮、156個村、760個組、1.1萬戶種植烤煙4.9萬畝,農民從煙葉中得到的現金收入達4680萬元,為財政提供稅收1500萬元。正泰藥業發展有限公司,在尋求自身發展壯大的途徑中,把黃姜作為“蛋糕”來做,在縣、鎮兩級政府的號召支持下,引導寺坪農戶試種成功,畝平黃姜的效益是種糧效益的6倍以上,實實在在的利益,開了農民的眼,壯了農民的膽,而今南河兩岸的寺坪、過渡灣一帶的黃姜走廊已形成規模,面積達到2.5萬畝。
2 增強了產業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龍頭企業作為市場農業的載體,上聯市場,下聯基地和農戶,把農戶小規模的生產與大市場對接,在市場風險中,龍頭企業起到“減震器”的作用。主要表現為:龍頭企業與農戶簽訂產品收購合同,與農戶結成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體。當市場疲軟的時候,企業通過承諾可以為農民分擔一定的損失,讓農戶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堅定產業發展的信心。龍頭企業駕馭市場的能力相對較強。有的長期與外地客戶建立業務關系,有的在英特網上設置網頁,有的參加多種類型的評獎會、博覽會,等等,通過龍頭企業的引擎,為農產品走向市場打開了一個又一個通道。
3 促進了農業科技的推廣和運用。龍頭企業在自身發展中導入現代的經營理念,在占領市場中以產品質量為動力,以科技更新為羽翼,必然帶動產業發展中的科技推廣運用,以此實現雙贏目的。荊元種業有限責任公司,致力于推廣優質作物良種,促使全縣水稻種實現雜交化、優質化。雜交玉米種和油菜種普及率達到99%。今年該公司從恩施州天池山農科所花300萬元購買了玉米新組合T38918的制種經營銷售權,與北京投資商合作對脫毒馬鈴薯進行組織培養,不斷更新、調優我縣農作物種源。
4 推進了農村改革的縱深發展。一是推進了土地流轉。截止去年,全縣通過產業結構調整流轉盤活耕地資源3萬畝。二是減輕了農民負擔。土地資源向龍頭企業或經營大戶流轉后,按土地承包面積測算的負擔被轉移出去,農民負擔改由公司或能人負擔;農民成為農業工人,在不承擔任何風險的狀況下獲得收入。三是促進了干部思想觀念和工作方法的轉變。隨著龍頭企業的帶動,特色產業逐步做大做強。干部群眾逐步破除了小農經濟意識,樹立了市場農業、企業農業、效益農業的觀念。
龍頭企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 部分龍頭企業與產業關聯度不高,拉動力不強。現有的龍頭企業除煙草公司、正泰藥業發展有限公司等少數與農戶簽訂產銷合同外,其它無論是加工企業,還是流通企業與農戶之間缺乏相互約束,基本還是松散的買賣關系,沒有切實與農戶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經濟共同體,沒有將農戶小規模生產與大市場相連接。再加上企業規模普遍較小,經濟實力不強,自身抗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就比較弱,小馬拉不了大車,難以充分發揮對產業的帶動作用。如桑蠶業的發展就是如此,全縣現有桑蠶面積5500畝,預計3年后可達12000畝,目前僅有2個外貿站收購蠶繭。外貿站也是中介商,打的是游擊戰,有利就收,無利就退。
3 部分龍頭企業機制僵化,步履維艱。去年,雖然我縣大部分龍頭企業進行了動態股權制改革,但除了荊元種業有限公司、金葉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按照現代企業制度運行外,絕大部分沒有建立完善的企業制度,企業的管理機制、營銷機制比較松散,甚至少數企業仍屬“官辦企業”,政企不分,靠政府行政職能支撐,運轉不靈、效益不高。
4 部分龍頭企業資源配置匱乏,后勁不足。目前,我縣大部分農業特色產業成立了龍頭企業,除煙草公司、荊元種業有限責任公司等少數企業實力較強外,其它企業小打小鬧,勉強維持生計。缺乏生產資金,缺乏生產基地,缺乏生產技術人員,有的甚至連最基礎的辦公條件也不具備,生產要素的配置極端不平衡,導致對產業的拉動力極其低下,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顯得力不從心,后勁不足。
5 部分龍頭企業市場狹窄,鏈條脆弱。龍頭企業是將農戶小規模生產與大市場連接的載體,但多數龍頭企業注重基地建設,發展生產的手段多,開拓市場的方法少。可以說,各企業的銷售市場都不寬泛,與市場對接的手段滯后,渠道單一。
壯大龍頭企業的幾點思考
一是要打造龍頭企業發展的平臺。要使龍頭企業更好地發展壯大,離不開各級政府的關心和支持,這是龍頭企業經營者們的共同心聲。建議各級政府應抓住現有的產業不放松,不斷提高產業質量,擴充產業規模,鞏固產業鏈條,只有壯大產業,才能盤活龍頭企業,從而固本強根。要在繼續堅持一名領導抓一項主導產業、包一個龍頭企業的同時,注重發揮各職能部門特別是涉農部門的作用,建議涉農部門的機構設置應圍繞產業定,科室圍繞產業設,人員圍繞產業轉,資金圍繞產業走,形成責任、義務、利益高度統一的運轉機制,全方位為產業發展服務。要改變扶農策略,即由重扶持農戶到扶持產業、扶持龍頭企業并重。每年從以工代賑、財政支農、扶貧開發等政策性扶持資金中拿出一部分,按照“扶優、扶壯、扶強”的原則對企業的基地建設、科研攻關、市場開拓等方面進行有償扶持,滾動發展。降低相關政策的門檻,特別是在稅費收取上,做到先漁而魚,堅持先發展后收取,有產有收的原則,按照有關政策給予優惠照顧。同時,應從有關稅費中提取部分資金,一方面作為風險金,用于產業的發展和龍頭企業的風險儲備;另一方面對發展特色產業帶動力強、貢獻突出的龍頭企業和個人進行表彰獎勵。
二是要努力鑄造龍頭企業的質量品牌。市場經濟就是品牌經濟,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只有品牌才能占領市場,只有品牌才能穩固市場。我縣的綠生茶葉公司注冊了“綠生” 牌商標,荊元種業有限公司注冊了“荊元”牌商標,煙草公司注冊了“金峰”牌商標,龍坪泡菜廠注冊了“酸嫂”牌商標,雖然這些龍頭企業在近幾年的市場拼搏中,有了自己的品牌?但是總體來說,產品的知名度仍然不高,在市場中叫得響的東西仍然不多。因而,要樹立品牌意識,在塑造品牌中以質量為核心,以質攬勝,大打保康牌,大揚保康名。
四是要加大市場開拓力度。要把拓展農產品市場,盤活農產品流通作為增加企業效益,推動產業發展的有效手段。通過多種渠道,全方位拓展產品銷售市場。著重發揮民間力量,建立縣、鄉、村三級農產品流通協會,鼓勵發展各產業專業營銷公司和民間中介組織,培養農產品銷售經紀人和營銷大戶,做到鄉鎮有營銷公司,村有營銷專班,組有營銷大戶,戶有營銷能人,形成全方位的營銷網絡。
農業調查報告7
觀光休閑農業是利用田園景觀、自然生態及環境資源,結合農林牧漁生產經營、農村文化及農家生活,為人們提供休閑娛樂、體驗“三農”的新型農業經營形態。觀光休閑農業作為適應消費結構、產業結構、就業結構和社會結構調整變化的最佳產業結合點,作為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生態三大效益協調發展的有效載體,在促進農民增收、推動城鄉統籌、建設現代農業、傳承農耕文化等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近日,市供銷社組成調研組,赴**、**、**、**、**等地,就我市觀光休閑農業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有關調查報告呈報如下:
一、我市觀光休閑農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近年來,隨著我市城鄉經濟的發展和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春節、“五.一”、國慶長假、雙休日的實施,工薪階層全年假日達到三分之一,極大地促進了我市觀光休閑農業的發展。目前,全市共有各種形式的農家樂230家、大型農業生態觀光園5家、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2家,有力地帶動了周邊農民致富。
我市觀光休閑農業呈現出以下三個主要特點:
1、發展勢頭良好。一是企業數量多。截止目前,全市已有各類觀光休閑農業企業237家,直接鄉村旅游從業人員1200多人,間接從事鄉村旅游人員600多人,關聯從業人員近萬人。二是產業規模不斷壯大。**的**尚禾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蔡莊村生態旅游家園和**的瑞陽生態農業大觀園,這3家觀光休閑旅游農業企業投資規模都在500萬元以上。三是經濟效益好。20xx年,全市觀光休閑農業接待游客30多萬人次,經營收入達一億元,已成為我市農村的嶄新亮點和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2、經營模式多樣。全市觀光休閑農業不斷創新經營方式、拓展經營領域,形成了以**白羊峪村為代表的生態家園旅游模式;以**大黑坨村為代表的農業新村旅游模式;以**東**滿族鄉為代表的農村文化旅游模式;以**老漁尖村為代表的當代漁村旅游模式;以**沙石峪村為代表的農業景觀旅游模式;以**尚禾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為代表的高科技農業旅游模式。
3、發展前景廣闊。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作出了《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和鄉村旅游業。我市地處京、津、**的金三角中心,豐富的山水資源,秀美的田園風光,厚重的文化底蘊,優越的區位條件,形成了發展觀光休閑農業得天獨厚的優勢。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觀光休閑農業發展,將觀光休閑農業發展納入重要議事日程,促進觀光休閑農業逐步步入了規范、健康的發展軌道。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調查的情況來看,我市觀光休閑農業的發展,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為推進全市新農村建設、**強市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其發展形勢雖然喜人,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一是規模效應不強。各地觀光休閑農業發展基本屬于自發行為,缺乏區域統籌規劃,布局不盡合理,一些地方重復建設現象比較突出,分布零散,沒有形成規模效應。二是建設檔次不高。大部分觀光休閑農莊設施簡陋、項目雷同、活動單一、服務水平較低,還停留在釣魚、打牌、吃土菜這一層次上,缺乏更有觀賞性、體驗性的旅游項目。三是扶持力度不夠。涉農部門和旅游部門管理不夠協調,還未形成部門合力。許多觀光休閑農業企業融資困難,無法加大投入,難以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農村水、電、路、停車場等公共設施相對薄弱,也影響觀光休閑農莊的接待能力。
三、推進我市觀光休閑農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搶抓發展機遇,把握發展方向,實現觀光休閑農業發展,必須要采用科學有效地措施強力推進,具體來講,要做到“五個堅持”。
一是堅持科學規劃。發展觀光休閑農業受文化和地理因素的影響較大,并與農業區域布局相關聯。因此,必須要做到有序發展、相對集中、規模經營,防止一哄而上、無序開發。各地要加強對發展觀光休閑農業的統籌規劃,使觀光休閑農業規劃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中去,并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農業發展規劃、城鎮發展規劃、城市旅游規劃等相銜接,確保規劃的整體性、前瞻性和延續性。同時,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將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理念貫穿于規劃始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二是堅持突出特色。觀光休閑農業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特色,開發觀光休閑農業要在特色農業上做文章。因此,要指導和幫助經營者牢固樹立“民俗文化就是資源,特色品牌就是客源”的理念,將富有農業特色休閑項目引入農莊企業,打造特色招牌。觀光休閑農業園區建設要充分利用田園景觀、自然生態等資源,開發生態功能和社會功能,將農業生產、生活、生態進行有機融合,將現代農業、科普教育,以及環保、農事體驗于一體。要注重吸引游客參與,針對不同的消費人群,開發個性化的休閑旅游產品,以滿足不同類型消費者的消費需求。
三是堅持加大投入。投入不足始終是困擾農業發展的瓶頸問題。因此,要積極探索,逐步建立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為主體、市場化運作的發展機制。要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大力鼓勵廣大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和村集體經濟組織通過股份合作的方式,參與觀光休閑農業的發展。要高度重視觀光休閑農業招商引資工作,積極引導農業龍頭企業、工商企業、旅游企業投資開發觀光休閑農業項目,發展觀光休閑農業配套產業。要按照“誰投資、誰受益”原則,通過轉讓股權、出讓冠名權、拍賣經營權等方式,廣泛向社會各界籌集資金,引入先進的管理模式,帶動觀光休閑農業向集約型、規模化方向發展。
四是堅持提升品牌。要堅持一手抓發展,一手抓質量。加強對觀光休閑農業質量的控制,制定完善觀光休閑農業相關行業標準和運行規則,努力構建完善的服務質量保證體系;要積極培育和發展觀光休閑農業協會、專業合作社及中介服務組織,不斷完善行業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約束機制;要嚴把農產品質量安全關,尤其對于上餐桌的食品,質監和食品監督管理部門和企業自身一定要強化監督管理,嚴把質量關,確保觀光休閑農業企業的產品和餐桌上不出現食品安全問題。
五是堅持優化服務。發展觀光休閑農業是一項系統工程。因此,各有關部門一定要形成工作合力,要自覺為發展休閑農業提供優質服務。要十分重視觀光休閑農業管理和經營人才的培養,組織有關人員進行觀光休閑農業管理與服務知識、風土人情知識、誠信意識及行業服務規范等方面的培訓,提高休閑農業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和服務水平。農業、旅游、農合聯等部門要整合鄉村旅游與觀光休閑旅游農業發展,明確各自職責,建立緊密型工作機制,共同承擔組織推動、工作指導、服務協調、政策研究、標準制定、典型推廣等工作。
二〇XX年十月一日
農業調查報告8
縣農業基點調查在上級主管部門的領導及我局領導的高度重視下,年。以及縣、鄉、村全體調查員的共同努力,按時、按量準確及時地完成了農業部、廳下達的全年各項調查任務。現將一年來工作開展情況匯報如下:
一、基點工作業績
年,我們繼續在中選的鎮六個鄉(鎮),每個基點鄉鎮抽查五個村民小組,全縣共抽查三十個村民小組開展各項調查工作。全年按照農業部、廳布署的各項調查任務,認真做好調查和匯總上報。主要工作內容:(1)農作物意向調查、早稻產量預計調查、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預計調查、夏收農作物產量預計調查、全年糧食及主要經濟作物產量預計調查、全年糧、油產量預計調查、秋冬播農作物面積預計調查等任務。在開展各項調查的工作中,力求數據準確度,匯報及時。(2)扎扎實實開展各項調查,認真審核和分析各項調查數據,及時上報各項報表,全年報表上報及時率達100%。因此各項調查報表質量大大提高。例如:8月8日報送的農業基點調查早稻查穗數粒情況表中,我們基點調查統計的平均畝產為398.73公斤,與統計局的統計年報數畝產399公斤相比,只相差0.07%。
二、農業基點工作主要措施
1、加強領導,是搞好農業基點調查工作的關健。
今年以來,我縣農業基點調查工作取得成效,這是與領導的重視分不開的。年我縣農業基點調查工作繼續由一名副職領導兼管,正職領導也經常過問農業基點調查工作開展情況。在人力方面給予了較大的支持,在進行農業基點調查工作期間,盡量不抽或少抽基點調查員參加其他中心工作,從而使我縣的農業基點調查工作順利地完成了全年調查任務。
2、認真定好調查員,確保農業基點調查工作的順利進行。
農業基點調查工作能否按時、按質完成部廳下達的全年各項調查任務,與局領導的重視和鄉村級調查員的通力合作是分不開的。今年,局領導在多次的農業生產工作會議上,都強調了農業基點調查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要求中選的鄉鎮及鄉村級調查員一定要按照上級部門的有關要求,及時準確的搞好各項調查任務,從而使我縣的農業基點調查工作能順利地進行。
3、加強調查人員業務技術培訓,提高業務素質。
通過參加農業部基點培訓會議回來以后,我們及時組織基點調查員進行培訓,要求每個調查員弄通弄清基點調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掌握基點調查工作的方法和步驟,以及各種數據的準確計算方法和各種報表的填報,從而使基點調查工作準確及時,按質按量完成。
4、對基點調查工作做到早布置、早安排,有計劃、有步驟完成
在各項基點調查工作開展之前,根據上級部門下達的各項調查內容和要求,并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對每一項基調工作做到早安排、早布置、有計劃地去進行,從而使工作主動,完成任務保障性大大提高。
三、明年工作打算:
年我縣基點工作順利完成,在明年的工作中,我們更要再接再勵,把基點工作搞得更好。主要是加強業務學習,不斷深入基層搞好調查研究,掌握好第一手材料,同時還要不斷加強調查人員的工作責任心和積極性,爭取把明年的工作搞得更好。
農業調查報告9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農產品的安全要求越來越高,已經逐步從原來的數量型轉向質量型,無污染、安全、優質、營養這四大要素構成了農產品消費時尚,綠色、有機食品備受消費者的青睞,綠色消費已成為國際性的消費潮流。發展綠色有機農業正是符合人民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不斷提高的消費趨勢,適應新階段和入世后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迫切要求。因此,充分發揮我市獨特的生態優勢,調整種植結構,轉變管理方式,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著力于提高農產品質量,著眼于綠色化消費,大力發展綠色農業,不僅有助于應對國際市場農產品技術壁壘,增強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更有助于提高農戶的經濟效益。
一、綠色有機農業的發展目標
綠色有機農業是一定歷史條件的必然產物,是對以前所有農業模式的總結和提高,體現了人類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統一,體現了消費者利益和生產者利益的統一。綠色有機農業的發展目標是“三個確保、一個提高”:一是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綠色有機農業必須以科技為支撐,合理控制化學投入品的使用,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技術標準體系和檢驗監測體系建設,加強農業生產的全程控制,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二是確保生態安全。生態系統中的能量和物質循環通常情況下總是平衡地進行著,與此同時生態系統的結構也保持相對穩定狀態,稱為生態環境平衡,通常叫生態平衡。生態平衡的最明顯表現就是系統中的物種數量和種群規模相對平穩。綠色有機農業通過優化農業環境、強調植物、動物和微生物間的能量自然轉移,確保生態安全。生態安全既是綠色有機農業的追求目標,也是發展綠色有機農業的重要因子,生態安全一旦破壞,其危害是長期的、根本性的、巨大的。三是確保資源安全。農業的資源安全主要是水資源與耕地資源的安全問題。綠色有機農業發展要滿足人類需要的一定數量和質量的農產品,就必然需要確保相應數量和質量的耕地、水資源等生產要素,維護好氣候、土壤、水、地形等自然條件的經營管理水平。四是提高農業的綜合經濟效益。盡管目前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隨著經濟發展在逐漸降低,但由于農業連接的是社會的弱勢群體——農民,而且農業擔負著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食物的生產,因此,農業綜合經濟效益的提高對于國家安全、社會發展的作用十分重要。綠色有機農業能夠提高農產品加工和國際流通水平,進而提高農業綜合經濟效益。
二、我市發展綠色有機農業的優勢
(一)優越的自然環境。地處半島中北端,瀕臨渤、黃二海,總面積1128.5平方公里,海岸線長59.8公里,人口45萬。氣候屬暖溫帶東亞季風大陸性氣候,全年平均氣溫11.7℃,平均地溫15℃,歷年平均降水量634.6毫米,年平均日照量2814小時,無霜期平均206天,相對濕度65%,年均風速5.2米/秒。土壤類型主要有棕壤、潮土和褐土,土質以輕壤、中壤為主,透性良好。土壤養分平均含量:有機質1.05%,全氮0.062%,速效氮90mg/kg,速效磷32mg/kg,速效鉀115mg/kg。氣候環境條件適宜于蘋果、葡萄、梨、大櫻桃、桃等多種北方品系果樹的生長發育,蘋果、葡萄馳名中外。尤其是葡萄,無論是栽培技術、種植管理技術還是葡萄酒的營銷管理,在全國都處于領先地位,已經是一枝獨秀。而蘋果的栽培面積在全市種植業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并且是目前我市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蘋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技術委員會副主任束懷瑞教授提出了“模式”的概念,他認為:蘋果產業的高投入、高技術、高畝產、高質量、高價格、高效益,是蘋果中最突出的亮點。
(二)雄厚的產業基礎。通過最近幾年的快速發展,我們的農產品加工業越來越發達,種養基地標準化水平越來越高,產業化生產體系也日趨完善,逐步形成了以蘋果、葡萄與葡萄酒、畜牧、水產為主的四大農業產業化發展格局。“十一五”期間,先后榮獲全國質量興市先進市、全國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先進市、全國綠色食品原料(葡萄)標準化生產基地縣、中國優質果品基地重點縣(市)、中國食品工業強市、國家綠色農業示范區創建單位和省農業產業化工作先進市、省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先進集體、省首屆“十大(農業)產業集群”、“省縣域經濟十大高效農業聚集園區”等一系列榮譽稱號。全市現有蘋果栽培面積30萬畝,年產各類蘋果80多萬噸,其中,優質紅富士蘋果面積26萬畝,年產量65萬噸。年出口蘋果15萬噸,創匯1.2億美元。葡萄種植面積15.2萬畝,年產葡萄20多萬噸,國內最著名的'葡萄酒三大巨頭中糧長城、天津王朝、張裕均在建有葡萄酒廠或葡萄種植基地。是國家無規定動物疫病示范區,擁有完備的動物疫病控制體系、動物防疫監督體系、動物疫情監測體系、動物防疫屏障體系,全市形成了以肉食雞生產為支柱,以豬、牛、羊、蛋雞生產為基礎,以兔、貂、鹿生產為輔助的良好畜牧業格局。特別是肉食雞產業成為畜牧業的“拳頭”產業,已達到年出欄肉食雞6000萬只的規模,年出口創匯超過1500萬美元。的海岸線長59.8公里,刺參、鮑魚自然分布面積2萬多畝,是我國重要的海珍品養殖基地。全市擁有以京魯漁業為龍頭的水產冷藏加工企業30多家,年加工水產品30多萬噸,漁業總產值達到58億元。
(三)標準化、規模化的基地優勢。以葡萄酒、果品、畜牧、水產四大農業主導產業為重點,積極發展“龍頭企業+種植大戶+基地”和“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生產模式,成功地走出了一條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的基地建設路子。在基地建設過程中,不僅注重速度,更加強調質量,要求新建基地全部達到“十有”標準,即有生產規程、有生產檔案、有產品品牌、有檢測設備、有包裝標識、有龍頭依托、有管理責任人、有技術負責人、有質量安全追溯、有微機聯網。在標準化基地生產過程中,大力推廣“五統一”管理制度:即統一優良品種、統一生產規程、統一投入品供應和使用、統一田間管理和統一收獲時間。早在2002年,就被認定為全國葡萄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和省蘋果標準化示范區;2004年,被農業部授予國家第二批無公害農產品(果品)生產示范基地縣;2008年,被農業部授予全國綠色食品原料(葡萄)標準化生產基地和全國優質葡萄生產基地。到目前,全市果品基地面積達到45萬畝,其中國家無公害農產品(果品)基地30萬畝,國家綠色食品原料(葡萄)標準化生產基地15萬畝,省級蘋果標準化種植示范區16萬畝。健全、完善的標準化生產體系和管理制度,為國家綠色農業示范區的建設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四)組織化的生產優勢。自2000年開始,就從理論和實踐上開始探索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的路子,在農民自愿的基礎上,興辦了供應、加工、銷售、服務等多種類型的合作組織,努力使農民分享到生產、加工、銷售各環節的利益,真正結成了“風險共擔、利益均沾、聯心聯利、共同發展”的利益共同體,為農業產業化經營構筑了有效載體,有力地促進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到目前,全市共有合作經濟組織72個,擁有社員2.4萬戶,資產總額5050萬元,其中固定資產3808萬元,入股資金720萬元。合作社年實現銷售收入5.6億元,帶動基地12萬畝,帶動農戶7萬戶。按照綠色有機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思路,通過合資合作、股份制等方式,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企業,現已形成了一個以骨干企業為支撐、以名牌產品為依托的加工產業體系,具有很強的集群化加工優勢。目前,全市共有食品加工企業187家,規模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和骨干企業發展到50家,農產品加工能力達到150萬噸,加工產品涵蓋了果品、葡萄酒、速凍保鮮蔬菜、肉奶制品、水產制品、調理食品等。全市建成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家,形成了蘋果產業有園藝場、葡萄與葡萄酒產業有長城、畜牧產業有民和牧業、水產品養殖加工產業有京魯的產業化發展格局,四大龍頭很好地發揮了示范帶動作用,引領農業四大主導產業平穩健康發展。
三、發展綠色有機農業的制約因素
一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不健全,管理體系建設還不夠健全和完善。農業的生產標準、質量監測、監督管理、示范推廣等體系化建設還需進一步完善、鞏固。檢測監管水平有待提高,尚未建成市級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大部分市場只對蔬菜進行快速檢測,檢測水平低、檢測比例少,檢測裝備和檢測設置點難以滿足廣大消費者的安全需求。二是農業的整體科技含量仍不高。從種養環節看,應用先進技術的標準化種養還不普及;從加工環節看,高科技、高附加值產品還不多。綠色有機農產品的檔次還不夠高,輻射面不大、市場占有率不高。三是影響綠色有機農業發展的質量安全因素仍然存在。放心農資營銷體系建設不規范,無證經營現象泛濫。一些分散生產經營的農戶和攤主,缺乏質量安全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不按制度、規范、標準進行生產、加工、運輸和銷售,不按“施藥安全間隔期”或“休藥期”采收農產品,產品質量存在隱患;有的企業違反規定在農產品產地及河道流域排放污染物,使農業生產環境受到嚴重影響。傳統的高殘留高毒素農藥仍將持續影響土壤環境。四是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我市60%的蘋果園出現果園密閉、樹齡老化等現象,為實現高產而不斷增加的化肥用量也導致果品質量、個頭及口感下降。五是高質量產品市場認可度不高。由于認識程度和公信力等原因,市場上的有機、綠色、無公害農產品還沒有成為暢銷產品。盡管消費者渴望吃到優質安全的農產品,但怕受騙上當花“冤枉錢”。市場上有的有機產品和綠色產品只能按普通產品價格標準,走普通產品銷售渠道,影響了企業供應優質產品的積極性。
四、發展綠色有機農業的措施和建議
(一)加強組織領導。要適應綠色有機農業發展的要求,提升綠色有機農業在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的層次,把發展綠色有機農業作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礎性、先導性和全局性的工作來抓,切實加強領導。綠色農業所涉及的農業、環保、科技、工商、食品衛生、外貿等部門應協作配合,及時研究和解決實際問題,形成支持綠色農產品產業發展的合力,推動綠色農產品這一新興事業健康成長和迅速壯大。同時,要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把農產品質量安全納入市委、市政府重要議事日程,成立由市長任組長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領導小組,明確各部門職責分工。建立市、鎮、村三級聯動、上下貫通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設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辦公室,牽頭協調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同時履行市政府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的職能。鎮街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明確分管領導和責任人員,負責轄區內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納入全市崗位目標管理考核,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制度和政策規章。
(二)調整農業發展思路。我市農業種植業中蘋果面積最大,而且是目前我市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甚至可以說是養家糊口的根本。2010年,省出臺了《省果業振興規劃》,今年,市又出臺了《市水果產業振興規劃》,這為我市實現蘋果產業升級提供了歷史性的機遇。我們應該緊緊抓住這一機遇,全力爭取并充分利用上級的優惠政策,加大產業扶持力度,在鞏固葡萄標準化管理優勢的同時,將打造綠色有機農業的另一個支撐點放在蘋果產業上,做到一手抓葡萄、一手抓蘋果。通過政府引導、政策支持,大力推行蘋果栽培新模式—蘋果矮砧集約栽培技術,加大密植園改造力度,完成我市蘋果產業的升級改造,減少勞動力的投入。篩選有經濟實力的果品生產加工企業,選擇地力條件好、管理技術高的基地,按照有機食品生產技術規程生產一批高質量的蘋果,在果面貼上綠色農業協會徽標和“綠色”字樣,打造高檔蘋果。制作蘋果生產和管理宣傳影像資料,組織企業到廣州江南果菜批發市場、北京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等較有影響力的大市場和家樂福、沃爾瑪等大超市進行“蘋果—產區品牌推介會”,進行高端市場的蘋果促銷活動。
(三)加大監管力度。一是完善監測體系,整合檢測資源,完善配套必要的儀器設備,搞好檢驗檢測人員培訓,強化檢驗檢測手段,擴大農產品檢測面,提高農產品檢驗檢測能力和技術水平。建立公開、透明的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發布制度,及時為社會提供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服務。進一步加大農產品生產、流通、消費等環節的監管力度,形成政府主導、部門配合、上下聯動、社會參與的農產品質量監管體系。二是把農產品產地環境控制和生產管理結合起來,逐步建立產地環境監測與評價制度。建立包括食品添加劑使用、飼料及添加劑使用、農藥使用、肥料使用、獸藥使用、漁藥使用和產品包裝等方面的農業投入品使用準則體系。加快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制度,建議在大型超市和市、市(縣)兩級批發市場逐步推進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三是深入開展農業投入品專項整治工作,積極推行農業投入品連鎖經營等相對封閉的農資配送體系,凈化投入品市場,從源頭上控制污染。
(四)強化對綠色有機農業的宣傳力度。通過多層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宣傳活動,普及綠色有機農業知識,提高全社會對綠色有機農業的認知水平,暢通綠色農產品的消費渠道。認真組織實施農產品名牌戰略,鼓勵各類企業創立名牌,增大綠色有機農產品在國內外的知名度,進一步提高其市場占有率。密切跟蹤綠色有機農產品國際標準的變化,加強國際市場信息的收集與分析工作,針對國際貿易中的技術壁壘,建立預警機制,以便及時應對。發揮比較優勢,根據當地實際,建立諸如勞動密集型和勞動技術密集型的綠色農業的創匯基地,以質優價廉物美的綠色有機農產品擴大國內外市場份額。
(五)加大對優質有機肥料的推廣力度。沼液沼渣作為優質有機肥,作為提高食品質量的重要原料,其利用將是大勢所趨,其價值將不斷提高。充分發揮我市獨有的戶用沼氣項目和工程沼氣項目資源,一方面在政策上對沼液沼渣的生產和利用給予扶持,扶持的對象范圍從生產沼液沼渣產品的養殖戶和企業,擴大到使用沼液沼渣的種植戶。另一方面在技術上加以引導,結合測土配方施肥示范縣項目,加大對沼液沼渣的推廣力度,尤其是民和大型沼氣發電工程所產生的沼渣、沼液,其生產過程固定,營養成分含量穩定,可作為重點項目加以宣傳推廣,進一步提高沼液沼渣利用率。
(六)加快推進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盡快建立農業生態環境監測系統,爭取早日實現對農村地區土壤、大氣、水、聲環境、輻射環境質量,以及固體廢棄物、工業污染物等生態環境要素的全方位監測和管理。加強平暢河、戰山河、黃水河等重點生態區的生態建設,修復植被,治理污染和水土流矢,做好有害生物防治,提高生態質量。加強農田防護林網、鎮村綠化美化綜合治理工程,發揮好林業在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基礎性作用。繼續開展植樹造林,有計劃調整林種、樹種結構,維護林業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穩定并不斷提高全市森林覆蓋率。
(七)加大資金扶持力度。發展綠色有機農業,提供綠色產品,是一項任務艱巨、投資巨大的系統工程,增加投入是綠色農業得以順利發展的重要支撐。為此,必須按照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建立多渠道、多層次、多方位、多形式的投入機制,加大對上級資金、政策爭取力度,積極吸納企業和社會資金,多渠道籌措資金,確保綠色有機農業建設的資金需求。市財政在穩定增加對農業投入的基礎上,按照有關規定和建設規劃,設立綠色有機農業發展專項資金。一是建立相應的獎勵機制,扶持綠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和加工企業建設,鼓勵引導綠色農業協會、合作社、生產企業、經銷商開展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二是檢驗檢測配套資金,作為農業投入品抽測和農產品例行監測的化驗經費。三是綠色農業宣傳經費,用于加強網絡、報紙、電視等媒體宣傳,印制明白紙和宣傳手冊。
農業調查報告10
在國家對農業發展的大力支持下,我國農業技術在不斷發展和更新。在大量實踐和推廣中發現機械化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現對我市一個農業機械生產公司研發的一項現代農業新技術-無污染殺蟲裝置進行了詳細的調查。
一、該項新技術的作用意義
1.可以減少或消除對環境的污染
千百年來,農作物的病蟲害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國甚至世界上的農業人員。為了殺蟲,人們不得不大量使用農藥,而隨著害蟲抗藥性的增強,又必須使用毒性更強的農藥。科學研究已經證實,大量的劇毒農藥會長時間污染環境,危害人類健康。而該裝置則可以代替農藥殺滅害蟲,不對環境產生任何污染,使農作物能健康生長。因此,隨著該裝置的廣泛應用,它必將對綠色食品的生產、環境的保護、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2.可去除對土壤的污染
由于大量地使用農藥,其殘留物也會滲入到土壤和地下水中,這將對土壤的保護不利,長此下去,土壤和水也會受到嚴重的農藥污染,影響農業可持續發展和加大對水的處理成本。本微波殺蟲裝置則沒有任何污染,有利于保護土壤和地下水不受農藥等污染。
3. 可以提高我國農產品質量,拓寬我國農產品的出口通道
我國的農產品無論質量還是特色上都不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差,但我國的農產品卻不能走出國門,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國的農作物中的農藥殘留量很大,不符合國際衛生標準,如果我們能不用農藥殺蟲,將不會出現這種現象,那么我國的農產品出口通道將更寬。
二、其工作原理及關鍵技術
(一)微波的殺蟲機理
用微波殺蟲的依據是高功率微波生物效應,高功率與物體和系統相互作用的過程,就其物理機制來講,可以有電效應、熱效應和生物效應三種。而高功率微波生物效應是指高功率微波與生物體相互作用的效應,一般情況下它是吸收微波
功率的結果,吸收的功率轉化成熱能,熱能又轉化成溫度,微波生物效應又可以分為熱效應和非熱效應。由于微波功率的非均勻吸收和內部熱的平衡過程,因此對于有生命的人類和動物,高功率微波效應過程更加復雜,但根據實驗結論可知,微波對細胞結構疏密不同則有不同的生物效應,對于無脊椎動物,特別是細胞結構松散的農作物害蟲作用效果更好。
根據高功率微波(PHM)生物效應理論,某波段窄帶微波的熱效應及場效應對生物細胞及神經系統具有很強的致傷效應,對含水量高的無脊椎動物細胞具有更強的殺傷作用。由微波理論和實驗證明,水分子的固有振蕩頻率與某波段波長為X厘米的微波頻率相近,可吸收微波能量的98%,介電常數較大的組織吸收微波較多,水的介電常數大,故富于水分的組織吸收微波能量最多而產生大量熱能形成熱效應,引起組織溫度急劇升高,從而使害蟲被“燒”死。而這種作用僅需大于10mW/cm2以上的`輻射功率即可。
如果使生物喪失繁殖能力則需更短時間、更小功率就能達到目的,微波極強的穿透力還能殺死桿莖內的害蟲。實驗證明:一定劑量的微波輻照,對植物生長無不良影響。我們就是基于這個原理研制出了便攜式微波殺蟲裝置,用以殺死蔬菜、果樹、谷物等農作物桿莖內外的害蟲,以代替農藥的作用。
(二)殺蟲裝置的組成及關鍵技術
它主要由調制電路、控制電路、保護測試電路、專用高壓電源、微波振蕩源、微波傳輸設備和微波輻射器等組成。其工作過程是:
由控制電路產生針對不同害蟲的控制信號去控制調制電路和專用高壓電路工作,然后再去控制微波振蕩源產生高頻微波信號,由微波傳輸設備通過微波輻射器發射出去,經過幾秒鐘的連續照射后,害蟲因高功率微波熱效應而被殺死。自動保護電路是在該裝置工作不正常或人員有危險時自動工作,迅速關斷調制電路和高壓專用電源,以使微波振蕩源停止工作,到達保護人員和裝置安全的目的。故障自動檢測電路是自動檢測裝置中各部分的故障情況。
這里要特別注意的是:微波傳輸設備可用同軸電纜做成,達到使微波輻射器能移動自如的目的。
三、主要性能指標和使用條件
1.環境
最佳效果是在環境溫度為+15~40℃,低于10℃的環境溫度時,殺滅害蟲的時間要增加三分之二。
2.電源
只需要220V、50Hz的交流電,功率為1KW,即一臺目前市售的小型發電機就可以達到這樣的要求。
3.適合農作物的種類
蔬菜、水果、水稻秧苗、果樹等。
4. 輻照范圍:在距離農作物0.2米的高度情況下,其有效輻照范圍可達2平方米, 此時殺滅青菜蟲需要1~2秒鐘的時間。
5. 輸出功率:250W。
6. 體積:60×40×40 cm3。
7.重量:不大于20公斤。
8.使用安全性
人員操作時,只要穿上絕緣防護服,不將喇叭長時間照射自己身體部位即可。電源可用市電或者發電機。裝置操作簡單,只需打開“電源”和“加壓”兩個開關即可。
9.裝置壽命:大于15年。
10.工作效率
輻射區域內輻射劑量:≥50mw/ cm2,可視不同的菜蟲,控制此劑量。為保證某一點處的害蟲能得到2秒左右(視不同菜蟲而調節)的照射時間, 則殺蟲裝置輻射器前邊緣移到后邊緣所需時間為2秒鐘,而裝置的有效輻射范圍是2平方米,因此,可得出殺蟲速度為1平方米/秒(m2/s),則一畝(1畝=666.667平方米)地所需殺蟲時間為666.667秒,考慮到往返時有重疊區域,可估計出一畝地殺蟲時間為15分鐘左右。如果再加大輻射功率還可縮短時間。
四、安全性
(一)微波對植物的影響
由于無脊椎動物質量小,只需要每平方厘米毫瓦級的微波功率即可置其死亡,加之生物與植物的結構和所含物質組成成分明顯不同,所以在相同功率情況下其微波生物效應是明顯不同的。根據理論推算和實驗證明:如果微波照射要使一株植物(如一棵白菜)死亡,其輸出功率至少是殺死含水量高的無脊椎動物所需的一千多倍;殺死一棵樹的微波照射功率需要用微波引暴一枚導彈爆炸的功率,這顯然是我們這個裝置目前無法做到的事情;在致傷效應中連續波與斷續波的效果是明顯不同的,連續波主要是熱效應,而斷續波則主要是非熱效應,因此短暫的微波照射對植物的影響是可以忽略不計的,這與噴到人手上的一滴開水和倒在人手上的一壺開水,對人燙傷效果明顯不同的道理是一樣的。微波作為一種類似于太陽能的物理能輻照到植物上,只要不超過植物健康生長所能承受的閥值,植物是不會受到任何傷害的,更不會產生基因變異,這一點已被許多學者的實驗所證實。
另外,從微波已廣泛應用于醫療事業且收到十分理想的效果也可以證明以上結論的正確性,比如X光、γ射線刀、理療等,這些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任何傷害事例或不良影響,因而,微波輻照不會對植物有影響。基于以上道理和經費的限制,我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做微波對植物影響的更多更深刻的實驗。但作為做科學研究的態度來講,是應該而且也必須做這方面的實驗,拿出詳實的實驗數據會更有說服力,這也就是我們尋求合作伙伴的另一原因。
(二)對低級動物的影響
值得說明的是,由于我們研制出的這個裝置的費用是自酬形式的,因此,限于經費少我們目前設計的微波殺蟲裝置只能是功率較小的裝置,只能針對某些危害嚴重的無脊椎動物的殺滅效果,而對一些蛇、青蛙等體形較大、且微波吸收率不高的低級動物幾乎沒有影響,這些被我們在實驗室里做的微波照射實驗所證實。
農業調查報告11
新階段新問題新思路新對策__市農業產業化辦公室(20xx年6月20日)為準確把握新階段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趨勢,找準發展中存在的新問題,研究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深化升級、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有效措施,我們采取市和縣市區配套聯動、全面統計和典型調查相結合方式,就此進行專題調研。
近年來,圍繞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1號文件精神,著眼城鄉統籌發展、解決新時期“三農”問題,堅持用工業化思維和理念謀劃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大力實施產業化經營推進戰略,通過強化政策支撐體系,增加資金投入,加大推進力度,全市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快速提升。以產業組織帶動能力不斷增強、主導產業基地初具規模、利益聯接方式不斷完善、政策支撐體系不斷加強為主要標志,全市農業產業化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目前全市“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聯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格局初步形成。綜合調查情況,呈現出以下幾個主要特點:
一是農業產業組織快速發展,帶動能力明顯增強。20xx年全市成規模的各類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發展到1357個,其中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到685家,比20xx年(下同)增加533家,年均增加133家;市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發展到157家,其中國家級2家,省級19家,市級136家。全市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年銷售收入367.73億元,利稅33.92億元,同比增長1.83倍、1.58倍,年均增長16.3%和12.1%;其中157家市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年銷售收入、利稅分別達到265.5億元、24.2億元,分別占規模以上龍頭企業的72.2%和71.3%。比較規范的農村中介服務組織462個,年銷售收入和利稅分別達到24.9億元、2.7億元;農村專業市場發展到210處,年經營額132億元,其中年交易額億元以上的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達到76處,年經營額87.8億元。各類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帶動種植基地面積410萬畝,養殖基地規模1.1億頭(只),農戶95萬戶,目前全市已有55%的農戶和53%的農產品生產基地納入產業化經營軌道。
二是生產基地規模加快膨脹,主導產業日趨凸顯。農產品區域布局和特色優勢凸顯,初步形成了瓜菜、大蒜圓蔥、優質果品、速生豐產林、苗木杞柳、肉鴨蛋鴨、淡水產品、甜葉菊、食用菌和中藥材等區域優勢產業和特色產品。種植業建成170萬畝大蒜圓蔥、15萬畝優質西瓜、10萬畝優質土豆、600萬m2食用菌、10萬畝甜瓜、5萬畝甜葉菊、5萬畝中藥材和5萬畝蘆筍特色種植基地;養殖業建成1300余處規模養殖小區,年出欄千頭的肉牛基地達到103處,年出欄萬只以上禽場2570處,年出欄千頭的養豬場670處,年存欄200頭以上的`奶牛養殖基地56處,存欄1600萬只肉蛋鴨養殖基地;水產業規模養殖基地發展到700余處,面積24萬畝;林果業建成100萬畝用材林、90萬畝干鮮果品、25萬畝苗木花卉和10萬畝苗木杞柳基地。
三是產業鏈條不斷延伸拉長,利益聯接漸趨緊密。農業產業化發展由偏重于生產基地建設向基地建設、農產品加工、品牌開發、市場營銷多方并重發展,農業產業鏈條不斷拉長,農產品附加值不斷提高。利益聯接機制不斷完善,訂單、合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緊密型聯系方式得到更多應用。在規模以上龍頭企業中,通過合同、合作制、租賃等形式與基地和農戶進行聯接的達到203家,占30%。從產業構成和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龍頭企業類型看,畜禽養殖產業和出口加工型企業利益聯接關系相對緊密。
四是政策扶持力度不斷加大,支撐體系日臻完善。在認真落實省里對重點農業龍頭企業貸款貼息扶持政策的基礎上,20xx年以來,市財政每年安排專項資金對農業龍頭企業和規模種養基地進行扶持。據調查統計,20xx年市和縣市區農業產業化財政扶持資金達到9624萬元,其中市級財政4000萬元。對規模種養基地、農產品質量認證和建立擔保組織補貼2382萬元,對新建、擴建龍頭企業貸款貼息扶持和獎勵1618萬元。
農業調查報告12
在先進性教育活動中,章丘市農業局針對過去技術服務與農民對接不好、實效性不強的實際,堅持邊學邊改,以改促學,把學習教育活動與為農民辦實事、辦好事緊密結合起來,廣泛開展主題實踐活動,著力解決為民服務意識不強、機關作風不扎實、工作標準不高等問題,黨員干部受到教育,廣大群眾得到實惠,學習教育活動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他們的主要做法是:
1、在學習中凝心聚力,筑牢為民服務的思想基礎。章丘市農業局連年被評為全市先進單位,開展先進性教育活動之初,局里部分黨員干部思想上存有走走過場、應付應付的心理。針對這種情況,黨委在抓好學習的同時,及時組織大家開展“我是一名黨員,我和一般同志的區別在哪里?”的大討論,要求大家對照黨員先進性標準要求,站在農民的角度,實行換位思考,以促進農民增收、糧食增產、農業可持續發展為出發點,深入思考農民當前最迫切、長期所需要的是什么。隨著學習活動的不斷深入,大家越學越感到有差距,越想越覺得對農民欠帳多。大家充分認識到,農業局作為職能部門,必須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真正帶著對農民的濃厚感情開展工作,黨員干部先進性要體現在全心全意為“三農”服務上,體現在為農民辦實事、辦好事、解難事上,體現在為農村穩定、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做貢獻上。高級農藝師張紹迎在討論時說“過去我們的工作不能為農民所接受,主要是不能貼近農民,作為一名黨員,又是科技工作者,體現先進性就是要把農業技術和信息送到農民手里,讓農民增收致富”。通過學習,廣大黨員干部進一步端正了思想,主動聯系實際找不足,增強了為農民服務的自覺性。
2、積極開展主題實踐活動,把先進性體現在為民辦實事上。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改進工作。章丘市農業局堅持“兩不誤、兩促進”,深入組織開展了四項主題實踐活動,在為民辦實事的實踐中踐行共產黨員的先進性。一是開展“三幫兩扶”活動。為了幫助困難農民,全體黨員踴躍捐款1.72萬元,與黨家鎮宋家埠村、文祖鎮西窯頭村的特困戶結成幫扶對子,根據農戶的不同情況,給他們送去了良種牛羊、生資化肥等,變直接送錢為送信息、送技術、選門路,變“輸血”為“造血”,把黨的溫暖帶給群眾。二是實施“測土配方施肥”項目。過去在工作上滿足于過得去而不求過得硬,許多好技術、好項目因推廣實施難度大而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在先進性教育活動中,局里針對農民化肥施用不科學的問題,實施了“測土配方施肥”項目,覆蓋明水、相公等10個鄉鎮40萬畝水澆地,被列為省重點農業項目。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劃方取樣化驗,結合作物品種制作施肥明白卡,并與農戶建立定期聯絡制度,確保配方施肥效果。該項目既可保護農業生產環境,又使項目區農民畝均節支75元以上,36.5萬人直接受益。三是開展“創安全食品”活動。當前正是春耕備播和經濟作物種植陸續展開的關鍵季節,他們組織專門隊伍到各鄉鎮進行技術指導,引導農民調整農業結構,發展綠色無公害食品,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實現以質增效增收。圍繞已認證的30個有機、綠色、無公害農產品,幫助農民組建專業協會,建立產品標準,制定操作規程,進行技術指導。刁鎮柴家村在韭菜標準化生產中實行了“聯戶聯保”制度,產品質量有了保障,成為北京市定點放心菜基地。四是啟動“生態家園”富民工程。為改善農民的生活環境和質量,組織20名黨員和環保科技工作者深入養殖業集中區宣傳推廣新型戶用沼氣池,并租車帶領部分養殖大戶外出參觀學習,免費提供技術服務和部分設備,加快“十村千戶”生態家園示范工程建設。
3、建立健全為民服務的長效機制,把先進性體現在科技興農上。針對當前基層技術推廣服務機構出現斷檔、技術信息服務不到位的問題,他們積極探索新形勢下科技富農的新途徑,把先進性教育活動中探索出的經驗長期堅持下去。一是實施“科技入戶”工程。組織50名黨員科技人才與刁鎮、黨家等10個鄉鎮96個村的1010戶農民結成了科技幫扶對子,并以簽訂合同的方式固定下來,要求每名技術人員每月深入農戶不得少于6次,開展冬小麥氮肥后移延衰高產、配方施肥、生物殺蟲技術防治蟲害等技術培訓和田間指導示范,并免費提供科技入戶工程專用配方肥料,做到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為農民提供面對面、手把手的貼心服務。二是搭建為民服務綠色通道。依托農村會計集中記帳網絡管理系統,建立了為民服務中心,與22個鄉鎮(街道)服務大廳的為民服務網絡系統相連接,設立共產黨員服務崗,開通兩條為民服務熱線,20多名專業技術人員輪流值班,為農民提供及時便捷的科技咨詢服務,今年1月12日以來共服務96人次,開通了為民服務的綠色通道。同時,進一步完善了章丘農業信息網服務功能,將每位農業專家的技術特長及農業生產過程中的普遍性技術問題及時發布到網上,農民在鄉鎮服務大廳的觸摸屏就可以找到所需要的信息和技術,極大地方便了群眾。今年以來發布小麥凍害、施肥技術、中藥材種植等技術信息78條。
4、發揚黨的優良傳統,把先進性體現在作風轉變上。章丘市農業局圍繞新形勢下如何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組織開展了干部群眾評議機關和黨員作風活動。局黨委按照“以正面教育為主”的原則,抓住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就事論事,正確引導,切實增強教育效果。廣大黨員自覺地拿起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武器,樹立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自身存在的缺點和問題改起的決心,拿出解決問題、改進作風的具體行動,工作作風有了明顯轉變。具體體現在“五多五少”,即“鉆研業務的多了,上班閑聊的少了;愛崗敬業的'多了,淺顯浮躁的少了;勇于創新的多了,安于現狀的少了;用心服務的多了,推諉扯皮的少了”,愛農幫農敬農蔚然成風。2月份,局里一名干部要到基層檢查小麥苗情,因辦公室沒有為其安排好車輛而與主任發生爭執。李煜局長在對其進行批評教育的基礎上,組織全局人員開展討論,使大家認識到發生這種情況的思想根源是為民服務意識淡薄,吃苦耐勞、艱苦創業的優良傳統弱化。通過這件事,下基層講條件、等車輛的現象沒有了,有的坐公交車,有的騎摩托車和自行車深入到田間地頭為農民做示范、搞服務,人人爭當農民奔康致富的引路人。3月15日,雙山鎮10多名村民由于小麥不返青心里著急到農業局咨詢。由于車不在家,2名高級農藝師立即坐上公交車趕到現場了解情況,發現是由于去冬今春出現的長期低溫天氣,加上播種較早造成小麥凍害嚴重。他們在教給農民晚澆返青水、耬苗去干葉等應急措施后,回到局里馬上研究治理小麥凍害的補救措施,在信息網上當天發布的同時,印發明白紙到有關鄉鎮和村戶,指導農民及時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減輕凍害造成的損失,受到群眾的廣泛贊譽。
農業調查報告13
一、返鄉農民工基本情況
××是個農業大縣,農業人口占了全縣總人口的78。13%,隨著新農村建設和城市建設速度的不斷加快,大批農民工涌向城市尋找致富的機會,許多農民為了致富到外地務工。據統計,我縣外出務工總人數約12。25萬人,主要分布在廣東、浙江、福建、北京、陜西、上海及本省省會南昌。主要從事建筑、服裝加工、電子加工、制鞋、玩具加工及住宿餐飲業等行業。
去年下半年爆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已對我國的經濟產生了深刻影響,尤其是沿海經濟較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的步伐放緩,導致大量農民工返鄉,我縣部分鄉鎮也出現了農民工返鄉的現象,據不完全統計,我縣現有返鄉農民工2萬余人。主要返鄉原因:一是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返鄉,我縣大多數農民工主要集中在沿海發達地區打工,而這一地區的勞動密集型和外向型企業受金融危機影響較大,國外訂單減少,企業生產下降,用工需求減少,造成我縣部分農民工返鄉留駐,尤以北部的三里、梅莊、三陽集、鐘陵等鄉鎮較為突出;二是一些特殊人員,如年齡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沒有一技之長,就業難度相對較大,不想再外出奔波務工的,有合適崗位在本地務工賺錢的;三是受優惠政策的鼓舞自愿回家創業的`,有一部分農民工在外奔波多年,積聚了一定資金,也掌握了一些技能,不愿再在外面打工,想回家開創一番事業,自愿回家創業。
二、存在的問題
農民工返鄉雖未形成“返鄉潮”,但金融危機造成的沖擊不可小覷,一方面國際金融危機尚未見底,經濟形勢有進一步惡化的可能;另一方面,金融危機的加劇可能出現更多的農民工返鄉,勢必給社會穩定帶來很大壓力。
一是給我縣本就嚴峻的就業形勢造成更大壓力。據有關部門預計20xx年將出現大學生畢業高峰;返鄉農民工求職高峰;破產、停產企業失業裁員高峰等三峰疊加的局面,我縣南邊幾個鄉鎮擁有的多家中小企業,受金融危機的影響,經濟疲軟,產品滯銷,資金周轉困難,企業用工減少,據統計目前已減少用工465人,給原本就嚴峻的就業形勢帶來更大壓力。
二是給農民增收造成較大困難。我縣北部鄉鎮的大部分農民,家庭收入主要來源靠外出務工,許多青壯年勞力長年在外務工,返鄉農民工如果沒有了工作,收入就將明顯減少,給原本就很緊張的生活帶來更大困難。
三是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經濟領域的問題很自然會反映到社會領域中來,經濟不景氣,失去工作,生活來源減少,自然給社會穩定造成影響。特別是年輕一代農民工,在城里生活了多年,大多不屑于父輩們的任勞任怨,在外務工又形成了高消費的習慣,回到農村,收入驟然減少甚至沒有,而消費習慣一時卻難以改變,少數人員就可能挺而走險,從事違法犯罪活動,勢必影響社會穩定。
三、對策措施及建議
農民工問題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社會政治問題,必須認真對待。要解決根本問題就要最大限度地為返鄉農民工創造就業機會,使其經濟收入不出現大的滑坡,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從而從根本上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一是深入調研,掌握動態。深入村組、深入農戶,大力開展“大走訪”活動,全面摸底調查,掌握返鄉農民工數量、年齡、性別、技能特點和家庭狀況、就業意愿、培訓要求、心態變化、利益訴求及返鄉后的生產生活等基本情況,建立健全返鄉農民工監測預警機制,加強動態監控和分析。
二是強化培訓,提升技能。整合人力資源開發、勞動就業、教育、扶貧等培訓資源,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地加強對返鄉農民工的教育培訓,免費開展返鄉農民工技能培訓,重點圍繞當前返鄉農民工轉崗就業需要開展新技能培訓,提高培訓針對性、實用性和實效性,讓農民工掌握更多的農業實用科技知識,幫助返鄉農民工變“暫時失業”為“調整充電”,提升其就業創業技能,增強其發展后勁。
三是加強宣傳,合理引導。通過普法宣傳教育工作等有效途徑,做好農民工返鄉后的思想引導和心理疏導,積極引導他們學法、守法、用法,依法反映合理訴求,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及時宣傳中央及省、市出臺的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如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購置補貼等。把我縣對接南昌打造現代制造業重要基地和區域商貿中心,對接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搞好環軍山湖生態經濟圈建設等發展××經濟的構想、措施大力宣傳到位,鼓勵大家發展特色產業,鼓勵返鄉農民工從事二三產業,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流通服務業、農村休閑觀光等,拓展增收空間。
四是多管齊下,促進就業。一方面積極探索“求職、培訓、就業、維權”四位一體的勞務“直通車”輸出模式,促進勞務輸出;另一方面鼓勵和支持本縣企業吸納返鄉農民工就業,在縣內基礎設施等項目建設中,盡量滿足返鄉農民工就業,力爭讓返鄉農民工“回縣不回鄉”,盡快在家門口 再就業,同時在創業場地、稅收優惠、金融信貸、創業培訓、創業服務等方面制定相關優惠政策,積極鼓勵、支持返鄉農民工自主創業。
五是改進服務,維護權益。開辟返鄉農民工勞動爭議仲裁“綠色通道”,快立、快調、快審、快結,及時處理重大勞務糾紛和集體勞動爭議,妥善解決農民工工資兌付等問題。對生產生活確有困難的返鄉人員,采取切實有效措施,通過扶貧開發,社會救助等渠道,確保返鄉農民工有房住、有地種、有衣穿、有飯吃、有病能就醫、子女能入學。
六是認真做好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采取有力措施,保障農民工的正常生產生活,確保社會穩定和經濟平穩發展。政法部門要加大對電力、電信、廣播電視“三電”保護,嚴厲打擊破壞“三電”設施的違法犯罪,特別要嚴厲打擊偷盜變壓器的犯罪分子。對農村治安亂點要進行重點集中整治,及時鏟除各種橫行鄉里的流氓惡勢力,解決“兩搶一盜”、打架斗毆、聚眾等影響農村穩定的嚴重治安問題。加強對留守青少年兒童的教育和管理,盡可能減少外出農民工的后顧之憂。要針對農村出現銷售假種子、假農藥、假化肥、假獸藥等坑農、害農犯罪和集資詐騙等犯罪活動,開展農村打假護農的專項斗爭,使人民群眾安居樂業。
以保穩定、構和諧、促發展為目標任務,注重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同步協調發展的和諧平安創建,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和有機組成部分。和諧平安創建不僅能夠通過創造安定良好的治安環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環境直接作用和服務于人民群眾,包括返鄉農民工,而且能夠通過解決農村在治安穩定、社會管理、救助保障、民主法制以及民風教化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為新農村建設打下堅實基礎,創造有利條件,提供強力保障,最大限度地實現好、發展好、維護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農民工返鄉對我縣經濟發展既是挑戰又是機遇,只要我們引導解決得好,返鄉農民工將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產業發展等方面提供強有力的人力資源保障,從而推進新農村建設,促進我縣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農業調查報告14
農業保險是對種植業(農作物)、養殖業(畜禽等)在生產、哺育、成長過程中可能遭到的自然災害或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提供經濟補償的一種保險。我國在1982年恢復了農業保險業務,但這一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所創立的農業保險制度,未能很好地滿足廣大農民參與保險、扶危濟困的需求。相比我國城市保險保障體系的發展和完善,農業保險的體系建設卻嚴重滯后。供求失衡是目前我國農業保險資源配置中最突出存在的問題,一方面是巨大的潛在市場需求,而另一方面農業保險供給極為不足。
設立中國農業保險公司作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內容,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在我國都還處于起步階段,很多方面還需要我們不斷地去探索,也有許多問題需要我們去研究、解決與完善。農業保險既有我國保險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的一般特點和規律,也有許多新特色、新問題。目前我國農業保險的經營不論是從法律架構、治理環境、經營主體、保險模式、財政稅收的扶持等方面,都不能滿足農業經濟發展的需求。所有這些都為農業保險課題留下了很大的研究空間和探索余地。
筆者認為對該課題的研究可分為四個部分:
一、中國農業保險現狀分析。
可介紹我國農業保險的自然環境和經濟環境狀況,分析我國農業保險的'總體情況和局部試點情況。
二、制約我國農業保險發展的因素分析。
可從供給、需求和政府政策方面力求找出制約我國農業保險發展的癥結所在。
三、各國農業保險制度的借鑒。
通過研究國外發達國家及發展中國家在農業保險制度方面的國家立法、政府支持、運行模式和實踐效果等,可總結各國制度對我國農業保險的啟示。
四、設立我國農業保險公司的構想。
可在對設立農業保險公司的必要性、應遵循的基本原則進行論述,對不同模式的農業保險公司進行比較的基礎上,提出對中國農業保險公司運作模式的設想及需要配套采用的政策措施。
農業調查報告15
在我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的穩定發展是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的關鍵。作為世界上農業自然災害比較嚴重的國家,我國脆弱的農業,亟須農業保險的有力保障和支持,以保證農業生產經營的穩定和持續發展。
一、我國農業保險發展現狀
我國農業保險業經歷了一個曲折的發展過程,從1982年開始由民政部門、農業部門、保險公司等陸續開辦了一些農業保險業務。1982年到1992年農業保險業務呈上升趨勢,到1992年當年農業保險費收入達到8.62億元。但保費快速上升的同時是居高不下的賠付率,1991年農業保險的賠付率為119%。在政府支持性措施減弱以后,過高的賠付率導致農業保險業務逐步萎縮,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不得不調整農險結構,對一些風險大、虧損多的農險業務進行戰略性收縮,而其他保險公司則是退出農業保險的經營。,中國人保香港上市后,由于經濟效益的原因,不再經營大部分的農險業務。
自以來,專業農險公司開始浮出水面,9個省區市的農業保險試點也已經全面鋪開。,保監會頒布了發展農業保險的指導性意見,提出農業保險發展的五種模式:一是與地方政府簽訂協議,由商業保險公司代辦農業險;二是在經營農業險基礎較好的上海、黑龍江等地區,設立專業性農業保險公司;三是設立農業相互保險公司;四是在地方財力允許的情況下,嘗試設立由地方財政兜底的政策性農業保險公司;五是繼續引進像法國安盟保險等具有農業保險經營的先進技術及管理經驗的外資或合資保險公司。
二、我國農業保險面臨的主要問題
目前我國的農業保險仍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現行的農業保險組織體系不適應農業保險發展的需要。一方面農業保險的有效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商業保險公司開展農業保險業務的積極性不高,農業保險的發展面臨資源短缺、技術薄弱、人才匱乏等問題。另外,傳統風險管理體制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農業保險的發展。
(一)有效需求不足
農業生產和經營風險的客觀存在,必然形成對農業保險的巨大需求,但目前我國農業保險的有效需求明顯不足。主要原因在于:超小規模的土地經營客觀上弱化了農業保險的經濟保障功能,窄小的經營規模使農民產生較低的預期收益,因而不愿意付出保險成本;我國的農業保險主要以商業形式經營,國家支持和補貼較少,相對農民收入而言,保險費率較高,抑制了農民對保險的需求。
(二)缺乏專業性保險從業人員
長期以來,我國保險業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干擾,發展呈現多次起落,保險人才斷層,目前我國保險從業人員大多數人是從其他行業轉來的,沒受過專門保險教育。而農業保險經營的復雜性、艱苦性,更是導致人才奇缺。因此,從業人員現狀是經驗型多,知識型少;保守型多,開拓型少;單一型多,復合型少;粗放型多,效益型少。數據表明,我國保險市場人才供需比例約為1:4。人才的極度匱乏,特別是核保、核賠、精算等技術型人才和管理、營銷、培訓等復合型人才的嚴重不足,已成為制約保險業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
(三)農業保險險種減少,發展滯后
我國保險業在經歷了最初十幾年的快速增長后大幅下滑,除了一些外部因素外,保險產品的結構不合理,險種可選性少,不能滿足市場的多樣化需求,這也是一個重要因素。產品缺乏創新,一方面產品雷同多,細分度不夠,達不到不同人群、不同需求的`組合效應。另一方面產品開發能力弱,更新換代慢。由于長年虧損、業務萎縮。
(四)保險中介機構缺位
規范化的保險中介機構活躍在保險市場上,是現代保險市場成熟的重要標志之一,對保險的供求雙方均能起到重要的媒介和橋梁作用。特別在農村保險市場中,保險中介人可以將保險公司的經營觸角延伸到農村的各個角落,節約保險公司的經營成本,也能起到服務于廣大農民的作用。然而,以往我國保險公司幾乎全部依靠自身的展業隊伍承保農業保險,沒有充分利用農村保險代理和保險經紀公司這一中介形式。
(五)農民投保意識不高
農民對農業保險既力不從心,又心有疑慮。首先,由于農業保險風險大、農業保險項目經營經常入不敷出,保險公司對其要求較高保險費率,而高保費又令更多的農民買不起保險。其次,許多農民對保險認識不足,風險管理意識差。由于宣傳力度不夠,農民對保險存在認識上的偏差:一是不相信保險的作用,許多農民由于受迷信思想和小農意識的影響,很難相信保險對生產和生活的保障作用;二是依賴保險,許多農民買了保險后,高枕無憂,不積極參與防災防損,導致損失擴大;三是道德風險嚴重,由于農業生產分散,保險公司監督力度不夠,少數農民法律意識淡薄,利用保險進行欺詐活動,把保險當作“搖錢樹”,失去了保險的意義,觸犯了國家法律。
(六)我國農業保險的再保險機制和再保險市場尚不完善
我國農業保險由于缺乏適當的
再保險安排,使得風險過于集中在保險經營主體自身、難于分散,影響經營主體的經營效果。而國外農業保險經營普遍有再保險機制的支持,特別是避免特大自然災害對農業和農民的影響。例如,美國聯邦政府農作物保險公司負責在中央建立再保險基金,向開展農作物保險的保險人提供超額損失再保險,再保險責任按賠付率分段確定,目的是既向各私營農作物保險公司提供超額損失再保險(不超過115%),又限制農作物保險公司的盈利水平(不高于15%)。而我國,由于再保險市場有效需求不足,市場主體數量少且不健全,導致我國的再保險市場一方面供給主體償付能力嚴重不足,另一方面技術與服務遠遠落后于國際水平。
三、對策
當前,我國農業保險面臨著“供給短缺”和“有效需求不足”的雙重問題,保險經營和發展的兩難困境。結合我國農業保險的特點和國外農業保險發展經驗,為了推動我國農業保險市場的發展,我國應從以下幾方面采取對策:
(一)建立和完善農業保險市場。主要通過以下途徑:一是完善農業保險供給體系,一方面商業保險公司要改變經營方式,轉變經營作風,以增加農業保險的供給;另一方面,要完善和拓展農業保險經營機構的職能,克服農業保險中的逆向選擇。二是提高農業保險的有效需求水平。要大力開展農業保險的宣傳工作,提高農民的風險管理意識,培育農業保險意識,鼓勵農業的規模經營,增加農民收入,以增強農民對農業保險的動機和能力。三是培育農業保險人才。培育具有專業知識和開拓創新精神的農業保險人才,提高農業保險機構的經營管理水平和市場的多層次需要。
(二)加強政府對農業保險的支持。主要包括:一是加強農業保險立法和完善的制度環境,政府應制訂相關的法律法規以保證農業保險的順利開展;二是實行稅收優惠、財政補貼和再保險政策,支持保險業的發展;三是建立農業保險再保險機制,政府通過財政補貼很多優惠政策支持農業再保險市場,擴大風險分散面,達到風險分散的目的。
(三)利用資本市場分散巨額風險。可以通過以下兩種方式:一是國家和地方政府采取財政撥款或補貼方式建立巨災專項風險基金;二是發展保險衍生產品。
(四)加強保險專業人才的培養。農業風險的特殊性、復雜性決定了農業保險經營技術的特殊要求。技術是保險經營的重要要素,而發展保險技術的關鍵又是人才。但長期以來,我國保險業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干擾,農業保險更是呈萎縮趨勢,導致農業保險人才奇缺。因此,為了農業保險事業的順利發展,一定要重視和開展對農業保險技術人才的培養,通過代培、委陪、函授等多種方式培養基層農業保險業務骨干,同時,要在大專院校培養具有農業保險系統理論的高級專業人才,確保農業保險業務的快速發展。
【農業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農業報告農業調查報告02-17
農業調查報告04-15
農村農業調查報告12-31
農業現狀的調查報告01-19
農業農村調查報告02-14
農業農村調查報告02-14
關于家鄉農業調查報告12-10
綠色農業調查報告(精選9篇)05-30
縣特色農業發展調查報告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