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小學生的調查報告

時間:2023-02-23 18:58:19 調查報告 我要投稿

關于小學生的調查報告精選15篇

  在不斷進步的時代,我們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報告,通常情況下,報告的內容含量大、篇幅較長。在寫之前,可以先參考范文,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小學生的調查報告,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于小學生的調查報告精選15篇

關于小學生的調查報告1

  一、問題的提出

  近幾年,我國部分地區嚴重地出現了“白色污染”。人們十分討厭它,于是便紛紛植樹造林,把“垃圾世界”變成“綠色家園”。可是,有些不懂關于植樹造林的知識的人,就扛著他那鋒利的斧子,來到樹林里,亂砍亂伐,卻不想想樹木有多疼。于是,我就做了一次關于植樹造林的社會調查報告。

  二、調查方法

  1、閱讀報刊,查找書籍,了解植樹造林給人類帶來的好處。

  2、上網瀏覽,亂伐樹木會引起怎樣的后果。

  三、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四、結論

  1、植樹造林可以凈化空氣、美化環境、綠化祖國等,它還能制造氧氣供人們吸收,吸進人們呼出的二氧化碳。植樹造林在維護生態平衡中起著重要作用,具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調節氣候、消除噪音等功能。樹木的分泌物能殺死細菌,空地每平方米空氣中有3,4萬個細菌,而森林里只有3,4百個。樹能防風固沙,涵養水土,還能吸收各種粉塵,一畝樹林一年可吸收各種粉塵20――60噸。

  2、由于人類對自然資源不合理開發利用,是造成生態失衡的'主要原因。亂砍濫伐、毀林開荒、過度放牧等,會破壞森林和草場,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使沙塵暴頻繁出現。不合理的開發、占用土地,使耕地面積日益減少。

  五、提議

  現在,我已經了解了植樹造林這么多的好處,我要呼吁全世界人民更要自覺履行植樹造林的義務,為創造我們美好的家園奠定基礎!

關于小學生的調查報告2

  一、調查目的、結果

  “小學生課外閱讀有效性研究”這一課題就是想通過小學生課外閱讀有效性地研究,探尋培養小學生課外閱讀能力的有效方法,全面提高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促進學生發展。為了保證研究的真實性,深入了解小學生課外閱讀的情況,我們就我校四年級八個班的全體學生采取了問卷調查的形式,設計了一些簡單的關于閱讀興趣、閱讀習慣、閱讀書籍的種類、閱讀方法的調查問卷,從中發現了一些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突出問題,并由此引發了很多思考!

  對本班學生的課外閱讀作了調查,調查結果統計如下:

  調查內容(可多選)各項調查百分率(%)

  你喜歡課外閱讀嗎?非常喜歡比較喜歡不喜歡

  21.1%63.2%15.8%

  和看電視、上網相比,你更喜歡閱讀課外書嗎?是的

  36.8%不是,我更喜歡前者

  52.6%哪要看什么書

  10.5%

  你在什么情況下讀課外書?主動閱讀老師要求家長督促

  68.4%21.1%10.%

  你覺得讀課外書有哪些益處?擴大知識面

  89.47%提高學習成績

  15.79%消磨時間

  0%

  你讀課外書時一般?認真讀

  78.95%挑有趣的地方讀

  15.79%隨便翻翻

  5.3%

  你每天用于課外閱讀的時間?30分鐘30分鐘到一小時一小時以上

  52.6%36.8%10.5%

  你每月大約讀幾本課外書?1本

  42.1%2-3本

  57.89%4本以上

  0%

  你經常與同學交流讀書體會嗎?經常有時沒有

  10.5%52.6%36.8%

  你讀課外書時,養成動筆勾畫或記錄的習慣嗎?經常勾畫記錄有時勾畫記錄從不勾畫記錄

  5.3%73.68%21.1%

  你讀課外書遇到問題怎么辦?跳過去不讀查工具書問爸媽或老師

  15.79%42.1%42.1%

  你喜歡讀什么樣的書?全是文字

  10.5%文字為主,配一些圖畫

  84.2%全是圖畫

  5.3%

  你喜歡讀哪類讀物?

  童話

  寓言

  類報紙

  雜志

  類科普

  類歷史

  類動畫

  卡通學習

  輔導

  42.1%5.3%31.6%52.6%21.1%5.3%

  你有哪些好的讀書方法?(1)邊讀邊想,聯系上下文。

  (2)邊讀邊畫出好詞佳句。

  (3)書上寫下自己的感受。

  你讀過哪些書?請將書名列出來。《三國演義》《中華上下五千年》《彼得.潘》《綠山墻的安妮》《愛的教育》《橋下一家人》《笨狼的故事》《木偶奇遇記》《夏洛的網》

  二、調查情況分析

  1、閱讀興趣:只有21.1%的學生認為自己對閱讀非常喜歡,63.2%的學生對閱讀興趣一般,竟然還有1人不喜歡讀書,情況堪憂; 68.4%的學生有主動閱讀的意識,其實大部分學生還是在家長和老師的督促下閱讀;89.47%的學生也認為讀課外書可以擴大知識面,但當問及你課余更喜歡做什么時,只有36.8%的學生選擇了看書,52.6%的學生還是選擇了看電視、上網等活動,更有10.5%的學生認為哪要看什么書.這說明學生雖然對閱讀有一定的興趣,但游戲、網絡、電視對他們的吸引力更大。在各種媒體迅猛發展的今天,書與電視、電影、電腦和游戲機相比較缺乏生動性、形象性、趣味性。這使得學生在空閑時間容易沉迷于電視影碟、電子游戲。

  2、閱讀習慣:從調查中發現,學生沒有養成自覺閱讀的良好習慣。78.95%的學生認為自己讀課外書時認真,還有15.79%的學生挑有趣的地方讀,5.3%的學生隨便翻翻;每天讀課外書時間只有10.5%的學生超過一小時,幾乎占90%的學生閱讀時間不能保證; 57.89%的學生每月大約讀2-3本課外書;52.6%的學生有時會跟同學交流讀書情況,竟然有7人從來沒與同學交流過讀書體會;73.68%的學生讀課外書時有時動筆勾畫或記錄,還有21.1%的人從不動筆,所以絕大多數的.學生在閱讀中只是在看,沒有做讀書筆記或批注的習慣。由此可見,大多學生對科學閱讀方法的掌握不夠,好的閱讀習慣沒有養成,而學生課外閱讀的質量自然無法評估。

  3、閱讀書籍的種類:學生喜愛的書籍依次是歷史故事、童話幽默故事、科普類、動畫卡通、驚險偵探故事,女生更喜歡反映少年兒童生活的小說,男生更喜歡探險故事和自然科學方面的讀物。84.2%的學生喜歡以文字為主,配一些圖畫的書。可見閱讀書目比較直觀、淺顯,欣賞不了陶冶性情的名著,看不懂深奧的自然科學書籍,喜歡瀏覽淺顯易懂的卡通小說、童話寓言類書籍,閱讀內容單一,與所在年級不成正比。

  4、閱讀方法:在“你有哪些好的讀書方法?”一欄中,大部分學生寫下邊讀邊想,聯系上下文;邊讀邊畫出好詞佳句;在書上寫下自己感受的讀書方法,有的寫的根本就不是讀書方法。寫下的學生也只是課堂上經常強調的讀書方法,其實用到自己讀書過程中的就沒幾人了,大部分人在讀書的過程中還是走馬觀花。

  5、在“請你寫出你讀過的書的題目”一欄中,我發現許多學生閱讀了以下書籍:《三國演義》、《中華上下五千年》、《彼得.潘》、《綠山墻的安妮》、《愛的教育》、《橋下一家人》、《笨狼的故事》、《木偶奇遇記》、《夏洛的網》……這些都是每學期陸續為學生推薦的書目和正在看的,表明在推薦讀物方面,老師起很大作用,也就是說,老師肩負著向學生推薦優秀課外讀物的重要使命。這些書目也說明,經典的兒童文學仍為現代兒童所喜愛。

  6、還有一欄“你所閱讀的書籍大多來自哪里?”,89.5﹪是家里的,只有10.5﹪是從同學或學校圖書館處借閱的。這說明家庭的藏書是學生課外書籍的主要來源,而學校圖書館和班級讀書角這些資源有待于進一步地開發和利用,使其在學生的課外閱讀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針對以上調查分析結果,我們將進一步關注學生,努力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同時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讀書方法,從而使學生的課外閱讀達到有效,切實讓他們從書本中汲取營養!

關于小學生的調查報告3

  由于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學校布局重組,農民的經濟觀、教育觀逐步發生變化,另外,大專院校的畢業生就業不容樂觀,致使厭學情緒在不少學生中滋長、蔓延,即便是小學,也是如此。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民的收入不斷增多,生活水平也明顯提高,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經濟觀、教育觀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考上大學和考不上大學都一樣能到城里掙錢的思想給農村學生造成很大的影響。“學習無用”的思想,家長觀念的影響以及社會方面不良因素的影響,致使小學生產生厭學的情緒,嚴重的甚至曠課逃學。“愛學是萬善之源,厭學是萬惡之源”,厭學現象應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

  筆者近日走訪了**市武**區部分鄉鎮學校,重點了解了農村小學生嚴學的表現,并針對小學生厭學現象的原因進行分析,針對小學生厭學現象提出如何統籌解決的方法供參考。

  一、農村小學生厭學的表現

  (一)在學校里的表現

  當前,在許多小學里經常聽到老師說某某學生不是笨,不是學習能力差,而是懶,不學,其實這就是厭學的表現。通過調查,我們認為小學生的厭學現象在學校里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到校比較遲。要么經常踩著鈴聲進教室,要么常常遲到,這些同學起床后,刷牙、洗臉、收書包、吃早點動作都很慢,出門后在上學路上也是東張西望,邊走邊玩。

  2、到了學校也不會馬上拿出書來讀。而是和周圍同學說幾句話,即使拿出書來,也是慢吞吞地翻,邊翻邊看同桌讀哪里,他也跟著讀那里。

  3、課堂上不專心聽講,注意力不夠集中,思想易開小差。上一會就左顧右盼,幾乎不會主動回答問題,小組合作學習也很少參同桌討論他一般只聽不發表意見、觀點。老師布置了課堂作業要不混著不做,混到下課后抄同學的,要不就課堂上抄同學的,抄不到就亂做,測驗各科幾乎不及格。

  (二)在家里的表現

  小學生的厭學現象在家里的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面:

  1、據觀察,有厭學情緒的小學生一般在回家的路上是這逗留會,那逗留會,回到家都比較晚。

  2、到家后經常書包一扔就打開電視看,極少部分學生會幫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務。

  3、等家長問作業做完沒有時,他才會拿出來做或是去問同學做哪里,甚至有時候他就說沒作業。

  4、做家庭作業時如果父母在旁邊監督的話,作業還基本認真,如果父母沒有時間監督的話,就一塌糊涂。

  5、老師布置的非書面作業從來不做,對父母就說沒有作業。當然,在有厭學情緒的學生當中也有少部分同學在家比較聽話,是個乖孩子。

  二、小學生厭學現象的原因分析

  (一)枯燥乏味的教學與教師行為的失范導致學生厭學。

  通過調查,我們認為課堂教學的枯燥乏味是引起小學生厭學最直接的原因。很多老師教學觀念陳舊,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枯燥無味。教育方式方法簡單粗暴,偏愛成績較好、配合自己的學生。討厭叛逆性、經常違反紀律、不聽話、成績較差的學生。處理學生的矛盾時難以做到一視同仁,喜歡的學生網開一面,而“問題學生”則不問青紅皂白就進行懲罰。學生產生反感,就不會認真對待教師所教的課程。

  (二)學生困難、成績不良與人際關系障礙導致自信心缺失。

  小學生感到學習困難的比例很高。近日,筆者調查走訪了**市武**區六所鄉鎮學校(小學),小學生普遍感到學習困難的比例為一年級28.13%,三年級30%,六年級47.89%。一部分學生因為學習時遇到困難多沒有及時克服導致基礎不牢,課堂上不容易聽懂,注意力無法集中,學習效果愈來愈差。在學習中感覺困難,舉步維艱,讓他們懼怕學習,自信降低。一部分小學生從小學習就失敗很少成功過,他們已放棄學習,雖然知道學習的重要性但認定自己反正學不好而變得沮喪。也就是說,學生最初只是不會學習,沒有掌握基本學習技能而已,并非教師眼中徹頭徹尾的懶漢。

  師生關系也影響小學生的學習情緒。有些學生因為長相、穿戴不好、學習不突出、沒有家庭背景等原因受到教師的歧視、拒絕。也有一些學生很安靜,比較聽話,不惹是非,在生活與學習中暴露的問題不明顯,不易引起老師的注意,成為長期被教師忽視的群體。缺乏與教師之間積極的情感交流,對教師反應冷漠,對班級活動和同學交往也失去興趣,喪失自信,對一切都感到索然無味。而經常受到教師批評、處罰的學生與教師關系更堅張對立,他們反感或害怕教師,這種消極的情緒也會蔓延到學習上。

  (三)繁重的課業負擔與過度學習使學生產生厭倦。

  在調查中學生認為老師布置作業太多的占26.76%,反映因家長布置作業和班造成作業太多的竟有70%,再加上社會上一些家教機構、特長班、補習班、提高班火爆,學生經常是出了這校門,進了那“校門”。負擔過重抹殺了大部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特別好的對學習有興趣,不覺得負擔重,少量不學習的也不覺得重。感覺負擔重的是中間一大部分,他們特別想考好,卻難度太大,導致被動負擔多,而主動學習少。

  (四)師長高度熱情與背后的冷漠造成小學生心理落差很大。

  家長與教師把學習看得高于一切,賦予高度的熱情,為了讓孩子上好學校,將生活中所有一切都包辦代替,過分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卻不顧孩子的實際水平和學習能力。要求過高,不容許有任何懈怠,一旦孩子無法在學習成績上達到自己要求時,家長就容易心理失衡,粗暴對待或悲觀失望,這會造成學生對學習的恐懼感,失去信心,容易否定自己,對學習產生恐懼和厭倦。有些同學在遭遇困難時不僅得不到幫助,如遭家長的責罵、教師的批評,因此感覺非常無助,對自己產生懷疑。對于一個未成年的孩子來講,家長和教師是他的“重要他人”,如果反復對其倭化和貶低,其自尊和自我期待就會被像刀一般鋒利的諉化語言斫削,慢慢成為教師所說的那種人而不能自拔。更可怕的是,當老師諉化一些學生時,其行為和態度也會影響其他學生對這些被貶者的看法。在中小學階段,同伴生活在兒童成長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甚至超過老師和家長的作用的趨勢,如果被同伴排斥,那將是“天塌地陷”的感覺,造成小學生心理落差變大,進而產生懼怕學習、害怕失敗的心理。

  (五)班額過大使大部分學生不能有效參與學習互動,學習處于觀望狀態。

  由于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造成大量學生向優質學校涌進,而薄弱或農村學校學生越來越少。班級規模較小的班級里,每個學生都有參與課堂活動的機會,容易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相反,班級規模較大,無論教師的教學水平如何高,也不可能顧及到所有學生,無論老師多有愛心也不可能關注到每個同學,更不用說要幫助學生解決個人的學習困難了。絕大多數的同學不能參與到學習互動中去,漸漸地部分同學逐漸習慣了觀望的態度,成為學習的旁觀者,不再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去。

  (六)小學生的自身因素為小學生厭學提供了可能。

  發生認識論認為,學生認知水平影響了學習興趣。學生間學習水平差異隨著年級的增長逐漸增大,學生成長過程,既有所有學生不斷發展的過程,也是學生間學習水平差異不斷分化的過程。學生自我評價方式從他評走向自評。他們開始置疑老師評價,教師評價不再是唯一權威,這使他們不再僅僅為追求教師評價而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從三年級開始,兒童道德判斷進入可逆階段,學生不再無條件地服從、信任教師了,對老師的要求隨年級增高而逐步增加。不一定都聽老師的話,當然也意味著對老師的要求有時不予配合,甚至是我行我素。

  綜上所述:學生的厭學心理產生是內外共同作用的結果,除此之外還有不良的學習環境、方法、習慣和興趣的缺乏使得小學生迷失學習方向,失去學習興趣,心理包袱重,以至出現了“厭學”現象。

  三、小學生厭學現象的對策研究

  針對上述現象,學校、家庭和社會應如何幫學生清除這些不利因素的影響,回歸正道,從而健康自信地學習、成長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學校要更新教育理念,改變教育教學方法,把研究性學習引進課堂,讓學生全過程參與教學,在參與中獲得成功。

  農村小學的教師需要轉變觀念,需要把以學生為本的觀念滲透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這樣,教師在與學生互動的過程里,就可以給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個性自由伸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實踐證明,依據學生的智力高低范圍,在學生的生活近區選擇探究專題,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不僅可以幫助學生迅速構建知識網絡,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可以讓學生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發現自己,激勵自己,獲得學習的樂趣,獲得成功的喜悅。學生對成功的認同,首先是基于自己的價值觀,他們只要承認自己成功了,就會得到一種愉悅;如果教師也認為他們成功了,這種愉悅感就加強了;如果同伴也認為他成功了,這種成功感就更加強烈了。所以,我們改革教育教學的評價,對學生的激勵作用極為明顯。學生的樂學情緒明顯增加。

  (二)教師、家長要有正確的評價觀,為孩子創設積極的學習環境。

  學校、家庭是學生成長的`搖籃,教師、家長是學生成長的引路人,學生對分數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受父母和教師對分數的態度影響,教師、家長對學生分數不客觀、不正確的態度可能會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影響其正確的學習態度的形成。因此教師、家長首先要形成正確的評價觀,認識評分的意義,對學生獲得的分數持積極的態度,切不能對于一些不能達到老師、家長所謂高分的學生,以挖苦、諷刺、打擊的消極態度對待他們。特別是教師,應樹立教書育人的觀念,教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對學生做人的引導,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作為家長也應正確看待學生的學習,學習成績的差異主要是非智力因素的差異,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人的成功,應從長遠看,而不是一日一時的分數,應注重培養孩子的綜合能力。總之,要使孩子能快樂地學習,健康地成長,學校、家庭要給他們創設一個適宜他們個性、智力發展的民主、寬松、愉悅、和諧的外部學習環境。

  (三)老師盡量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

  過高的學習要求、過重的作業常常使學生精神緊張,身心俱疲。只有減輕學生負擔,相對地壓縮學習時間,才能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學習不是機器,他們也需要休息。這也是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社會、學校及家庭要樹立全面發展的人才觀,通過適當降低教學難度,減少作業量來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去從事自己喜歡干的事,參加各種有益于身心健康和個性發展的實踐活動,使學生學習有張有弛,勞逸結合,保持旺盛的精力,能夠情緒飽滿地投入到學習中。

  (四)激發學習興趣,樹立學習的信心

  厭學的學生通常表出自卑,要再次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重拾對學習的信心,只能從思想根源上下手,徹底轉變對學習的觀念,客觀的認識自己的生存意義。首先,賞識教育很重要,不要忽視孩子一點一滴的進步。教師和家長要用:“你真行”、“你是好樣的”之類的話多激勵孩子,使孩子樹立向上的信心,鼓起前進的勇氣,大膽地往前走。孩子是在犯錯誤中長大的,要用放大鏡來看孩子,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表揚和肯定,不要總是抓住缺點不放,讓孩子在不斷的鼓勵和肯定中增強自信心,對學習產生興趣。其次,創造機會讓孩子體驗成功。俗話說:“失敗乃成功之母”。而筆者要說:“成功更是成功之母”。多次失敗,會使他們對學習失去興趣,喪失自信心,產生自卑心理。因此,我們應該千方百計地讓孩子嘗試成功,獲得成功,“跳起來就能摘到桃子”。教師可運用“成功教育”手段,如在講新課的頭一天,先給后進生講一遍,著重指出重難點,第二天上課時,讓孩子能積極舉手,成功回答出問題,他們的信心就足了。這樣學生在成功的基礎上不斷獲得新的成功,在小成功以后獲得大的成功。成功越多,興趣越濃;興趣越濃,自信心越強。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學習的興趣,孩子就樂學、愛學、會學,這為孩子一生的學習開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五)社會各界齊抓共管,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首先,社會是一所大學校,社會環境對學生的影響無處不在,各種場所應加強學習的宣傳,為學生營造學習的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其次,人們早掙錢早成家的觀念要轉變,讓他們明確學習知識和技能的重要性,政府主管部門要加大對使用未成年民工的監察力度,嚴懲使用未成年民工的單位和個人,加強說服教育,讓未成年人從返校園。第三,當今是網絡時代,網絡無處不在,青少年是網絡應用的一個大群體,社會各個行業和部門都要切實負責,加大監管力度,禁止未成年人進入網吧,引導青少年正確看待網絡,加強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讓他們身心健康地成長。

  總之,矯正小學生厭學心理是一項長期、艱苦、復雜的工作,需要社會、學校、家庭的共同努力。只有全社會形成一個尊重科學、尊重人才的社會大環境,深化改革,確實減輕學生負擔。實現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給孩子以科學的教育、注重心理輔導,才能有效地消除厭學情緒的蔓延,使學生健康地成長。

關于小學生的調查報告4

  一、調查背景和目的

  口語交際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社會活動,而小學階段是兒童口語交際能力發展的最佳年齡階段。然而在教學實踐中,由于重知識輕能力,重書面輕口頭的傾向根深蒂固,聽說教學并沒有得到真正的重視。

  縱觀我們的高效課堂,不難發現,仍有相當數量的學生總是不善于清楚地、連貫地表達自己的意思,說出的話語無倫次,不著邊際或不合情理,常缺少中心,用詞不當,存在重復、間歇、脫節等現象。還有少數學生往往不愿意發言,很少主動舉手回答問題。即使在被動點名后,往往也是顯得局促不安,表意不明,更不要說把握機會積極參與口頭交際能力的訓練了。這樣,久而久之,他們的口頭交際能力逐步削弱、萎縮,在高效課堂中的對學、群學、展示環節中就會有許多語言障礙。那么口語交際在小學生心中到底是一個怎樣的概念,口語交際教學如何開展才有效?基于此,我對小學生的口語交際現狀進行了調查。

  二、調查的對象

  我從戶縣電廠小學1——6年級共抽取了24名學生進行了隨機調查,問卷回收率達100%。

  三、調查內容和方法

  調查內容:主要從學生對口語交際能力方面進行調查,為了打開學生心門使問卷反映的資料更加真實可信,所有問卷均不記名。本次調查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共設計了16道題。

  四、調查結果分析

  ㈠ 調查結果

  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一般,存在的問題較多。

  ㈡ 分析

  通過回收問卷的逐題統計,發現:

  1、學生對口語交際的興趣一般。

  2、學生能夠堅持使用普通話交流,但是使用率比較高的是課堂, 部分學生因為遭到同學們的.哄笑后對口語交際課不感興趣,再不想上臺發言了。

  3、從數據來看,戶縣電廠小學學生的口語交際習慣比較好。如大部分的學生在課堂上,面對同學發言的錯誤,能夠等對方把話說完,再發表自己的觀點。當同學在發言時,89%的學生能夠做到認真聽。多數學生與人交流時,能使用禮貌用語。

  4、學生的口語發展能力有待加強。從數據上顯示,54%的學生表示口語交際能力有所提高,6.4%的學生與原來一樣,3.7%的學生變得不敢說話了,這須引起重視。

  5、學生對口語交際課的形式喜歡程度有分化現象。學生對精彩的口語交際課堂記憶深刻,喜歡一些感性的,有興趣的,引起大家共鳴的課堂交流。有不少學生期待教師的語言幽默風趣,在話題的選擇上能夠貼近生活,并希望老師也主動參與進來。

  五、原因剖析:

  通過與學生進一步交流和自我反思,發現造成部分學生口語能力發展緩慢的原因有以下幾個:

  1、學校教育和家庭、社會教育脫節。學生往往在課堂上因為有任務驅動,迫不得已使用正規的普通話,但是一脫離課堂這一語言環境,就使用方言交流,沒有形成時時說普通話的習慣,也就得不到有效的訓練。

  2、從中也可以看出我校教師對口語交際的認識和重視程度不夠,認為課堂中只要學生明白意思即可,知道怎樣做就行,沒有以培養、提高他們的口語交際能力為目標。

  3、口語交際課的形式有待多元化,而不僅僅停留在學生喜歡的表演和討論,沒有給學生充裕的時間,急于完成教學內容,只要有學生說,有交流就此打住。學生無法從容地把自己的想法與他人充分地進行討論交流,也沒有時間對他人的想法發表自己的看法。

  4、影響學生口語表達能力不強的另一個原因是學生口語交際的意識不強,不能主動地與家長、同學交流,如個別學生不敢在高效課堂中發言,怕被別人笑。在生活中也有不少學生在交往時處于被動位置,不輕易和別人說話,致使口語表達能力低下。

  六、對策與措施

  根據調查的結果分析,如何激發學生喜歡口語交際課,提高口語交際能力,讓每個學生都能堅持在校內、校外使用規范的普通話,是我校改善口語交際課堂教學現狀的一個切入點。為此,我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激發學生的口語表達興趣。“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樂之者。” 的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多賞識學生,增加學生的自信心;多讓學生觀察生活,鼓勵他們大膽說;話題即時生成,多和學生聊聊他們喜歡的話題。

  2、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小學生的口語在很大程度上受語言環境的影響,而良好的語言環境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建議一開學便要求全體師生課內外和校內外一律使用標準的普通話,從而形成說普通話良好的語言環境氛圍。

  3、加強課堂口語交際教學。在各科中,牢牢把握口語交際課程目標,根據教材現有的教學資源,在語言發展和交際兩大塊落實。認真對待每次口語交際課,在話題的選擇上貼近生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4、讓學生有充分說話的機會。高效課堂是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說規范語言的主要陣地。教師要重視課堂發言,把學生對學、群學、展示看作是一種特殊的說話練習,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有層次的訓練。

  5、密切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爭取家長配合,在家多與孩子交流,在交流中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對全校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現狀的調查,使我有了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這也引發了我對各個年級口語交際教學探究的興趣,展開相關的課題研究,以提高農村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提高。

關于小學生的調查報告5

  一、調查原因

  放學后,校門口的小店里總是擠滿了買東西的同學。他們有的買零食,有的買玩具,還有的買本子……那他們的零花錢是從哪里來的,又是怎么支配的?心里裝著疑惑,我們幾個同學就這個問題展開了一次調查研究。

  二、調查人員

  組長:林思思

  組員:魯彬彬黃卓晗陳佳禾吳信心

  三、調查方法

  1.調查問卷

  2.訪問同學

  3.利用網絡資源搜集相關資料

  四、調查情況及資料整理

  1.自制調查問卷

  (1)你的零花錢是通過什么途徑獲得的?()

  A.家長給的(早餐費或車費等)B.向家長要的

  C.通過做家務或其他獎勵獲得D.過年的壓歲錢

  E.其他途徑

  (2)你一星期的零花錢大約有多少元?()

  A.1~5元B.5~10元C.10~20元D.更多

  (3)你是如何支配手中的零花錢的?()

  A.買小零食或玩具B.買課外書或文具

  C.捐到慈善機構D.積攢起來E.其它

  (4)你會正確支配零花錢嗎?()

  A.當然會B.可能會C.不會

  (5)你認為零花錢最合理的用法是什么?()

  A.買學習用品B.買零食玩具C.捐到慈善機構

  D.其他更好的用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認為小學生一星期最合理的零花錢是多少元?

  A.1~5元B.5~10元C.10~20元D.其它_________

  2.同學訪問情況

  黃溫琪是自己攢的,用在買玩具上;

  陳芊吟是爸爸給的,用在買早餐上;

  陳意是自己干活賺來的,用在買零食上;

  3.利用網絡資源搜集的相關資料

  (1)搜集名人的理財之道,專家的有關建議,從而樹立正確的金錢觀與理財觀。

  (2)大多數學生都收到了不少的壓歲錢,他們都把壓歲錢交給父母保管或開學來交學費,也有部分學生的壓歲錢是自己保管的,用來買些學習用品和課外書等等,而全部用來吃喝玩樂的只在少數同學。雖然大部分同學都能很好的使用壓歲錢,但也有同學有亂花錢的習慣,還需合理安排。很多同學們都有一顆關愛他人的心,愿意把自己的.零花錢去做更有意義的事情。

  (3)合理安排好自己的壓歲錢,從小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五、結論

  1.大多數同學的零花錢來源于父母,有些父母每星期會給孩子固定的零花錢,有些父母會根據孩子的表現獎勵零花錢,也有些父母是順從孩子的心意給零花錢的。

  2.一些同學會通過自己的勞動來“賺”零花錢,供自己用,一些同學的零花錢來源是壓歲錢;一些同學就是純消費者,無條件享受零花錢,把壓歲錢交予父母保管、從來不用零花錢的同學少之又少。

  3.同學們的零花錢大多數是用來買零食玩具,也有同學會積攢零花錢買課外書。雖然同學們懂得節省零花錢,但還是有不少同學亂花錢,少部分同學甚至與其他同學攀比、交易。

關于小學生的調查報告6

  一、問題的提出

  據調查,我國現有盲人500多萬,低視力人近千萬,尤其是在兒童及青少年當中,患病率極高。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最新數據表明,我國的近視率已接近30%。我們班上好多人都近視。為什么會近視?怎樣預防近視?于是,我對小學生近視情況作了一次調查。

  二、調查方法

  1.查閱有關資料。

  2.調查詢問同學。

  3.通過博客問卷。

  三、調查情況與資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方面

  具體內容

  博客問卷

  近視原因

  作業做太晚,睡眠不足,過度看電視、玩電腦,攝入大量的蛋白質等。

  網絡媒體

  近視狀況

  我國近視率已接近30%,小學生22.7%患有近視,初中近視率猛增到55.8%,高中生70.3%人戴上眼鏡,大學生近視比例高達80%。

  書籍資料

  如何預防

  要養成良好的用眼習慣。

  四、結論

  1.分析導致眼睛近視的主要原因:大多數人都是平時不注意保護眼睛而導致近視的。研究結果表明,不正確用眼,不注意用眼衛生(如看電視和上網過長等)是現代兒童近視大增的主因。譬如:看電視距離太近、看電視時間太長、電視畫面濃度太深、寫作業時姿勢不正確、在光線太強的陽光下看書、在光線太弱的光下看書、長時間的在電腦前、不合理飲食、看激光、在車廂里看書、遺傳因素、不認真做眼保健操

  2.分析導致眼睛近視的深層原因: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個體因素,營養體質因素和睡眠因素。近年醫學研究表明,飲食不均衡、睡眠不足、噪音等,也是誘發青少年近視的重要因素。

  3.通過調查發現,在當今小學生近視率不斷上升,而小學生并不加以重視。甚至有人對近視無所謂,錯上犯錯。許多人常將其歸咎于不良的'用眼習慣,如看書距離不當、光太暗、持久用眼等。

  五、解決方法

  1.每日堅持遠眺、堅持眼保健操和課間操,積極參加文體活動。

  2.學習時要有充足的光線,光線要從左側方向來,不要在光線不足和耀眼的陽光和強燈光下看書寫字。

  3.不要睡在床上或邊走路邊看書,更不要歪頭偏身趴在桌上讀書寫字。

  4.不要長時間使用視力,每學習50分鐘后,應當休息10分鐘。

  5.看電視次數不要過多,時間不要過長,要控制在1小時以內,距離不要太近,至少隔兩米遠。

  關于小學生近視調查報告12

  一、問題的提出

  現在我們班許多人都戴上了眼鏡,從“二只眼”變成了“四只眼”。而且他們常常開玩笑說:“一看我們知識就淵博,以后肯定是個大博士。”對于他們的夸夸其談,我打心底不認同。可是,戴眼鏡的人越來越多,這引起了我的注意,于是我和同學對五年級所有人員做了一次近視情況的調查。

  二、調查方法

  1、游覽網頁,搜索有關預防近視的資料。

  2、走訪有關班級,了解各個班級近視人數。

  3、通過多種途徑,調查同學們近視的原因。

  三、調查情況和資料整。

  五(1)班總人數:44人,近視人數:8人;

  五(2)班總人數:46人,近視人數:6人;

  五(3)班總人數:43人,近視人數:7人;

  五(4)班總人數:49人,近視人數:11人;

  五(5)班總人數:48人,近視人數:13人;

  總人數:230人,近視人數:45人;

  四、分析原因

  從表格可以看出,每個班都有近視的人數,五(5)近視人數最多,五(2)近視人數最少,所以做好預防近視刻不容緩。

  通過了解,產生近視有以下幾個原因:

  1、其中有2個同學是因為先天性遺傳導致近視。

  2、其中有9個同學是因為寫字時坐姿不端正,從而造成近視。

  3、其中有11個同學是因為做眼保健操時不認真做,或用臟的手揉眼睛,從而導致了近視。

  4、其中有23個同學是因為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使眼睛過于疲勞,或看電視時距離太近,所以導致了近視。

  五、提出建議

  1、保持充足的睡眠,讓眼睛有充分的時間休息。

  2、看書時不要在太過明亮或太過黑暗的地方看,也不要看太久,看完書后多看綠色的植物,也可以多向遠方眺望。

  3、每天都做眼保健操,一次五分鐘,一天兩次。

  4、少用或不用電子產品,使用電子產品不要超過半個小時,使用時要保持一定距離。

  當我們悠閑讀書時,動人的詞句需要它;當我們外出游玩時,美麗的風景需要它……為了滿足你的“需要”,請好好愛護它——我們的眼睛。

關于小學生的調查報告7

  每逢過年,小朋友最開心的事就是收獲長輩給的壓歲錢。壓歲錢象征著長輩們對孩子的一種鼓勵,哪么小朋友們又是怎樣使用這些錢的呢,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團隊走訪了我們當地30位小學二至六年級的小學生,詳細了解他們壓歲錢的使用情況。

  一、調查時間地點和對象

  調查時間:20xx年2月2日—5日

  調查地點:安慶市華中路第二小學

  調查對象:安慶市華中路第二小學二至六年級學生

  二、調查的方法和內容

  本次調查是采取問卷調查,用填空、選擇和問答的形式,讓同學們自己進行思考和解答。主要內容是:壓歲錢的傳統習俗好不好?多少壓歲錢最適宜?今年春節收到多少壓歲錢?壓歲錢主要來源以及小學生如何使用壓歲錢的?

  三、結果

  本次問卷調查主要集中在某小學六年級某班進行,有63位同學進行認真的思考和解答。結果統計如下:

  1、壓歲錢這一傳統習俗,84.13%的學生認為這個習俗好,4.76%的學生認為不好,而11.11%的學生表示不清楚。

  2、回答多少壓歲錢最適宜的結果是:31.75%的同學認同200元以下,認為201—600元和601—1000元最適宜的學生都占20.63%,還有11.11%的學生認為1001元以上最合適,個別同學則認為越多越好。

  3、得到的壓歲錢的數目,占17.46%的學生得到了200元以下的壓歲錢,31.75%的學生得到了201—600元的壓歲錢,得到了601—1000元和1001元以上的壓歲錢的學生都占25.40%。壓歲錢最少的只有10元,最多的達2500元,平均為755.38元。

  4、壓歲錢的來源,有82.54%的學生的壓歲錢是爺爺、奶奶等長輩給的,有58.73%的學生是父母給的壓歲錢,占73.01%的學生壓歲錢是親戚給的,爺爺、奶奶等長輩和父母、親戚都給壓歲錢的學生占39.68%。

  5、壓歲錢的用途,有26.98%的'學生把壓歲錢全部交給父母,有39.68%的學生交一部分給父母,有14.29%的學生自己保存壓歲錢,66.67%的學生覺得應該交給父母,還有58.73%的學生覺得應該用于學習。從這樣一個數據看來,大部分都支持把壓歲錢交給父母,支持壓歲錢用于學習的學生占第二,而自己保存壓歲錢的學生所占比例最少,說明很少一部分學生支持自己保存壓歲錢。

  3、調查時,發現多數同學希望每年春節都能收到壓歲錢,但在認為多少壓歲錢最適宜的問題上有一定的分歧,近三分之一的學生認同200元以下較合適,僅有11.11%的學生認為1001元以上合適,說明多數學生并不贊成壓歲錢越多越好。

  4、從支配壓歲錢的情況來看,多數學生對壓歲錢的用途都很明確,表示不會亂花的,但在具體如何“理財”方面還不是很清楚。將50%的壓歲錢交給父母保管或存入銀行,30%用于交學費和購置學習用品,20%作自己的零花錢或捐給貧困生和災區,但這一切必須經得父母的同意。

關于小學生的調查報告8

  今天我們來到帽峰山銅鑼灣水庫做環境調查。我們首先來到水庫邊發現水很少,水庫的水深只有1米2深,平常的水深達到5米到6米,說明現在已經出現了干旱災情,降雨量明顯減少。從去年的秋天到現在一直沒有明顯的降水,這對農作物的生長過程有很大的影響。另一個原因是氣溫高,水分蒸發快,令干旱更加嚴重。

  原本碧綠的湖水清澈見底,但現在湖水渾濁,水質有惡化的'跡象。水庫四周雖然種滿了樹木,但是空氣不清新,不能聞到花草樹木的香氣。遠遠望去到處都是灰蒙蒙、陰沉沉的,令我覺得頹喪極了。

  保護環境,人人有責。在現在干旱的情況下,人人都要節約用水,我建議大家可以用洗完手的水用來沖廁所。還有洗過青菜的水可以用來拖地板或者澆花。為了防止空氣污染,我建議大家少開汽車,改坐地鐵、電車等交通工具,減少廢氣的排放……

  我們的生存環境已經面臨著嚴峻的考驗,我們都要愛護環境,保護好我們的家園。

關于小學生的調查報告9

  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科研工作,根據我組市級課題子課題《小學生自主閱讀能力培養的研究》的方案。我在五年級二班的20位學生中進行了閱讀狀況的問卷調查工作,相關的數據如下。

  本次調查對象是五年級二班的二十個學生。

  發放問卷20份,回收答卷20份,答卷有效率為100%。

  問卷內容分五個方面,單選、多選題共20道。

  調查結果概要如下:

  一、讀書興趣調查

  調查數據顯示,能做到主動閱讀的同學20人,占調查總數的100%。每天寫讀書筆記的2人,占調查總數的10%,偶爾寫的有18人,占總數的90%,只想讀書不想寫的有0人,占總數的0%。

  二、讀什么樣的書調查

  調查數據顯示,喜歡看學習輔導書的18人,占調查總數的90%;喜歡看腦筋急轉彎或漫畫之類娛樂書12人,占總數的60%,喜歡其它書的2人,占總數的10%。

  三、讀書方式調查

  喜歡默讀的16人,占總數的80%;喜歡朗讀的3人,占總數的15%;喜歡輕勝讀的1人,占總數的5%。85%的人朗讀時,你會注意語速、語調、停頓、感情。

  四、讀書習慣調查

  調查顯示,能借助工具書閱讀的`20人,占調查總數的100%;問老師、父母或同學的14人,占占總數的70%;喜歡積累好詷好句讀的16人,占調查總數的80‘%。

  五、閱讀時間調查

  調查結果顯示,每天閱讀時間為半小時的7人,占調查總數的35%;每天閱讀時間為1小時以上的13人,占調查總數的65%。

  通過對調查結果的比較,我認為學生現有的條件,學生目前的學習習慣,對我們課題的實施比較有利。

關于小學生的調查報告10

  關于中學生補課狀況調查 內容摘要: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現代教學設備的逐步完善,中學或是大學的入學要求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因此,隨之演變而生的補課教育也是變得熱火朝天,漸而也帶來了利與弊的思量。 關鍵詞:中學生,補課,利弊。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近年來,補課教育已成為非常龐大的行業,與正規教育體系相伴而生,被稱為正規教育的影子體系。雖然對于學校和老師補課一事罵聲不絕于耳,各地相關教育部門也做了很多工作,被電視曝光的,被報紙批評的,被處分的老師和學校領導也大有人在,可補課之風不但屢禁不止,反而愈演愈烈,且“形式多樣,內容含蓄”。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補課的形式都有哪些?而補課后的效果又是如何?帶著這些問題,利用暑假時間,對部分中學的學生進行了相關的調查。

  (二)研究內容

  1、問卷設計

  補課教育已成為非常龐大的行業,與正規教育體系相伴而生。那么此次我們小組對補習生對補習的態度及補習結果等進行了一次調查,我們針對這些情況分別設計了若干個問題來體現大學生在這些方面的選擇情況。

  2、研究對象和方法。

  (1)研究對象。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我們小組各個成員所認識的補習生和相關一部分陌生同學。我們原本計劃多調查一些學生,但鑒于自身條件的限制,不能夠實現。不過,各小組成員居于各地,因而調查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合理性,不至于以偏概全,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可推論當代大多數補習生總體的一般情況。調查采用一傳十,十傳百的方式,是調查面更加廣泛合理。此次調查學生共200人。對男女沒有限制。

  (2)問卷發放和回收過程。按上述要求,各成員以郵件的方式單獨調查的形式完成,資料收集采用自填式無記名調查方式。本次發放問卷共200份,回收問卷196份,有效率達98%。問卷發放過程中做到解除調查對象的思想顧慮,不可以違心選擇,保證調查結果的真實性卷要求明確。

  (3)研究方法。本研究以調查問卷法為主,以當面咨詢為輔。

  二、中學生補課狀況的概述

  (一)學生為什么要補課?

  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大力提倡素質教育,倡導減輕學生負擔,三令五申禁止占用學生課余時間給學生補課,可為什么這種現象呈越演越烈之勢呢?

  1、目前教育體制的產物。雖然政府大力倡導素質教育,但是唯分論英雄的事實普遍存在,而整個社會仍在為學校排名次,用升學率的高低來評價一所學校的辦學質量,另外我國目前的招生,入學,就業體系,以及官民子弟在待遇上的差別,使一些家長為了孩子不享受在上重點高中時因差一分而付高學費的“待遇”,或者在將來找到一份好一點的工作,選擇了平時花“小錢”,給孩子補課,打預防針。

  2、家長的安慰劑。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使學生之間的競爭隨之加劇,素質教育的呼聲越來越高,正說明應試教育的局面并未從根本改變。家長們不會空喊口號,“考入重點高中,上了名牌大學”才是硬道理。迫于此壓力孩子學習成績不好,自然就要要求補課,暫且不看結果如何,起碼能從心理上安慰自己,因為這是在給孩子“充電”啊!

  3、學生的鎮定劑。有的學生因為一兩次考試成績不理想,或班級排名出現下降,產生焦慮急躁自卑等心理。于是上課外補習班,或是請家教,結果成績有所提高,從而帶來了巨大的心理鎮定。須知,學生在過渡時期成績一時跟不上,通過自身的努力,調整學習方法,一般都可以趕上。

  4、老師的新產業。一些老師故意在正常的學校課堂對講課的內容有所保留,將精髓留在“私塾”上講,有的老師甚至故意在補課中向學生樓考試題,迫使學生加入補課的隊伍,顯然,這些教師是將補課作為一種“創收”的“新產業”。一個老師可以通過開設補習班,一個月賺到上萬元,這與每個月XX多元的工資相比,真令這些“誤人子弟之士”動心啊!

  (二)補課方式

  國家明令禁止學校利用雙休日,寒暑假等時間給學生補課,那么學生是以怎樣的方式進行補課 的呢?

  1、學校設新班。一些學校為了能使自己的補課名正言順,不與國家相關政策唱反調,開設課外提高班。說是學生自愿選擇參加,而所謂的提高班只是提前講新課。一些沒有參加的同學到正常課堂上發現老師的進度是按提高班進行的。自己沒參加自然就跟不上了。所以也得“自愿”的去參加了。

  2、老師開私塾。在國家三令五申的禁止下,公開不可少了。然而老師家里的“私塾”式的補課卻多了起來。在調查中,100%以上的學生或多或少參加了“私塾”是不可。不可時間一般都是擇在假期、周末或每天放學后,補課地點多是在老師家里或歷史租借的房間,不可對象多是畢業班學生。

  3、家長請家教。一些家長由于工作關系,沒有充足的時間來照顧孩子。但又不放心孩子能否獨立的完成作業。于是就請一些學校的大學生在周六、周日或每天孩子放學后到家里,為孩子輔導。在調查中我們發現,78%以上的孩子都請過家教或正在請家教,且高年級學生占大多數。以英語、數學為主。

  三、關于中學生補課狀況的調查結果及其分析

  (一)中學生補課的現狀

  根據問卷調查的結果,我們發現有61名中學生在補課。眾所周知,初二學生要參加地理、生物的會考,初三學生要參加中考,因此,有些學生透露說,一進中學就要“充電”,要不以后就跟不上了。 參加補課的同學成績一般的占44.2%,平時考試即輪不到好名次,也坐不了倒數的位置,有些成績還有點“懸”,于是大多有了向上擠的念頭。成績較差的同學占41%,他們面對的是能不能升學,能不能跟上班的問題,用補課來調節成績上的差距,也是一個普遍的方式。成績較好的占14.8%,他們為有更好的成績也去參加補課。 據了解,現在補課時間每一科每次約2小時,調查結果顯示50.5%的學生每周補課時間在4小時以上,說明一半學生補課每周在兩次以上。以此類推,每周補課1—2次的學生也有1/3,只有不到1/5的學生每周補課一次。更有些學校的學生以從高一起每周六到少要到校上半天的課,有些甚至要上一天的課。 將近一半學生的補課內容都局限于書本,無非是指導老師上課的東西再復習一遍;另外的學生都是在深度、廣度上做文章。前者是要及格,后者是要高分。 補課的原因,有62.8%的學生自愿通過補課提高成績,有27.7%的學生是受父母的安排,還有

  9.5%的隨大流,說明學生及家長都對補課的效果十分信任。補課關鍵是要看補課的實質效果。由調查來看,補課的效果是可以肯定的,因為72.6%的同學成績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可以說達到了目的。 我們在問卷中作了一個假設,如果補課后成績沒提高,同學們會怎么辦?85%的同學將會更加努力,繼續補課。他們對補課是非常信任的,而且對成績也是非常重視的。放棄補課但更加努力的那同學,和放棄補課失去信心的同學為13%,也就是說,如果補課沒有什么成效,這一部分人將首先放棄補課,但這是極少數人的選擇。

  (二)中學生補課的根源

  如今,“補課”已成為不少中學生的必備大餐,剛進中學,學習上較大的跨躍無疑會讓一些同學難以適應,于是“補課”便成了他們適應學習的催化劑。

  讀到二年級,大家的學習基本上步入了正軌,競爭越來越激烈,“補課”自然成為他們的課外充電器。到了畢業班,“一考定乾坤”的形勢步步逼近為了增強戰斗力,大多數同學拿起

  了“補課”這種銳利的武器。 我們小組通過調查、分析,發現中學生補課熱與以下三方面有密切的關系。

  1.現代中學生的課業負擔十分繁重。

  2. 中學生的學習競爭日益激烈。

  3.分數高低是衡量中國中學生能力高低的唯一尺度

  (三)家長的看法

  盡管現代社會正在逐漸形成重文憑更重能力的社會需求,但一方面重點大學的畢業生找工作相對容易,另一方面文憑還是許多用人單位的主要標準之一,正所謂能力固然重要但沒有文憑是萬萬不能的。因此,作為學生家長而言,也希望孩子能夠“金榜題名”。 而想考上好大學就必須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要取得好成績就必須努力奮斗。努力奮斗在許多家長眼中就意味著加班加點。因此就有了那么一群到處“趕學”的孩子們,在家長們的威逼利誘下不得不放棄本該休息的時間去參加那些名目繁多沒有盡頭的補習班,直至考上大學。

  (四)學校和教育部門

  教育部門和學校對教育的考核杠桿仍舊是考試成績。教育部門要求學校、學校要求班主任、班主任要求學生一層又一層,中考或高考總是給人一種“兵臨城下”的感覺,讓每個人都繃緊神經。然而,對于學校而言,自己的學生考取重點高中或大學的數量越多越好。因此,很多學校又回到了應試教育的老路,只為高分而教育。與家長達成一致,紛紛希望學生能多上補習班。

  四、相關成因的反思

  我們可以從許多不同的補課經歷中抽象出一條線索:當考試沒有達到某定分數時,就表明你的成績有所欠缺;為了彌補這個欠缺,你便開始了補課;等到第二次考試分數出來,如果達到了預定分數,就說明你的成績有了提高,你若想保住這個成績,就必須補下去;如果沒有達到預定分數,則說明你的成績仍然很差,那么你得別無選擇地繼續補課。在這條線索中,人們的出發點是為提高成績,而成績最直接的體現方式就是分數,提高分數的最佳辦法便是去補課。可見,分數是補課的原動力。 同時,我們能夠學習的負擔以及競爭最終為是分數,而它們的產物就是補課。 隨著補課熱潮不斷升溫,有的地方教委出臺了一些禁止中學生補課的規定,可是規定下的對策便是對補課的遮掩,而并沒有使這一現象發生質的改變,因為高考是擺在中學生眼前最迫切的.問題。 對200名中學生的隨機調查中,有47名中學生認為學習說到底就是為了拿高分,為此他們不得不補課。只要有了分數,補課熱就不會因某種規定而降溫。 研究表明,補課的根源就是應試教育。應試教育決定了中國中學教育的基本模式,在這個模式中的許多小環節也不得不順著應試的大方向去發展。補課的畸形發展就是其中的縮影。如果不從根本上改變應該體制,單純地依靠一些很難執行的規定規范這一問題,是行不通的。因為目標沒有變,那么發展的總趨勢是不會改變的。 但是,在短期內我們無法改變應試教育的模式,因此我們只能在現行的教育制度下提出一些方案,盡可能地規范這一問題。 教育部門為了把握全局,提出了不補課的主張。有關人士認為,補課的普遍性是極不正常的,我們應該盡早扭轉這個時局。 許多老師認為,補課熱擾亂了正常的教學秩序,因此要對內容進行規范。當補課學生限定成績較差的同學后,補課內容就應是最基本的知識點,充分體現“補”的特點。如果將補課內容不斷提升,就會使學生的程度普遍提高,超過常規水平,使按部就班的課堂反而成了“輔助品”,補課就不能縮短學生成績差距。 大部分學生及家長認為,應該讓補課公開化,透明化。不要以補課遮遮掩掩,而應將它當成一種平常的學習方式,以輕松的心情去進行,這樣才不會因自己是“補習生”而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同時可以交補課與學校授課聯系起來,加強“補”與“學”的貫通,包括補課老師與學校教師的溝通及補課內同學和沒補課同學的交流,進而,掌握“補”與“學”的特點,才能對補課學生因材施教。而這個過程需要“補”與“學”中各環節的透明化。

  五、總結 學習不是為了壓抑天性,但社會逼迫人壓抑天性。學習沒有錯,那也許是社會,是制度出了問題。現在的學生學得很苦很累,學習的同時還背負著兩代人的希冀,同齡人給的壓力和自身對未來的擔憂。 在對于學習這個問題上,我們應該勞逸結合,針對自己的弱科,專門請家教或參加補習班加強訓練,對學習進行整理加強 。這樣就能做到兩全其美,既能做到查漏補缺又能夠有適當的調整。總之,中學生應好好考慮自身的狀況,從自身的角度出發.認真考慮,對學習有沒有幫助,需要不需要加強.。仔細規劃好時間安排,這樣才能有最好的學習效果! 收獲體會 首先,通過對家長們的調查,我們得知家長們其實還是希望孩子能對自己的假期有科學合理的計劃。在和孩子的交流上,家長們都是希望能了解孩子的,但時常因為方法的不太得當而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 其次,我體會到從制作計劃到做調查到完成這個過程中組員之間團結合作的重要性,感覺我們做這些研究性學習很有必要,做到了動手又動腦,想盡辦法來做出周詳的計劃,親力親為的去做調查。 自己的學習能力、交往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合作能力、創新意識、探究能力等得到了很大提高。

關于小學生的調查報告11

  調查背景:最近一段時間,全國各地因大氣污染霧霾情況十分嚴重,pm2.5指數上升非常快,尤其是我們居住的城市—濟南,霧霾情況更加嚴重。不得不說,在霧霾鎖城的當下,不少地方政府或部門的反應是遲滯的、消極的,但也有人對此十分重視。我們作為濟南的小學生,應該盡力保護環境,“毒霧”當前,誰也無幸可免。

  調查目的:呼吁大家保護環境,盡自己努力對當前霧霾情況進行控制。

  調查時間:20xx年2月16日到19日

  調查人員:xx

  準備:紙、筆、照相機。

  調查結果:部分地區能見度不足500米,空氣質量為中度或重度污染。受霧霾天氣影響,山東、河北、天津、北京境內局部路段通行受阻。霧霾在春節鞭炮聲聲中,再次抬頭———17日,河北、山東、長江三角洲等地現灰霾天氣。濟南已連續2天,身處“霾區”。

  濟南霾析

  “毒物”成分尚待檢測PM2.5是禍首

  今年1月,濟南的持續霧霾天數達19次,強濃霧及刺鼻霾天讓市民印象深刻。當霧霾成為濟南常客,是否也像“京霾”一樣,有大量有毒的有機化合物?濟南現已展開霧霾成分相關研究,至于霧霾中是否含危險有機物,尚沒有研究成果支持。

  盡管濟南霧霾中的“毒物”成分尚無明細,但經過證實的是,PM2.5(細顆粒物)是造成霧霾天氣的“元兇”。濟南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工作人員介紹,中科院的研究中提到危險含氮有機化合物,容易被市民誤解為氮氧化物,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從監測情況來看,濟南首要污染物是PM2.5,氮氧化物超標并不明顯。PM2.5是造成灰霾天氣的‘罪魁禍首’,這種可進入人體肺部的顆粒物上往往附著有毒物質,比如含氮有機化合物。”

  環境保護部有關負責人17日介紹說,2月9日至15日,受煙花爆竹燃放影響,我國部分城市空氣質量有所下降。影響空氣質量的首要污染物是PM2.5。74個城市中:PM2.5平均超標率為42.7%,最大日均值為426μg/m3,最大超標倍數為4.7。

  結論和建議:看了這些結果,我們大家是否都嚇了一跳呢?最后的結論霧霾的罪魁禍首就是pm2.5。大家也都看到一段文字,春節煙花爆竹影響著空氣,74個城市中:PM2.5平均超標率為42.7%。我建議大家春節少放鞭炮,為了保護環境,我們應該對此盡量多采取措施,使我們人人受益。

  一、調查目的

  學生的`成長離不開書,書是人類進步地階梯,讀書也是了解這個多彩世界的途徑之一,一本好書,使人長知識分辨善惡,有益于人們的身心健康。那大家讀喜歡什么書呢?這往往因人而異。有的喜歡《漫畫》,有的喜歡小說……對于大家的課外閱讀情況,我做了一個詳細的調查。

  二、調查過程

  我對我們班的20名小學生進行了調查。詢問他們在課余時間最喜歡看的書籍,調查時采取了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

  據調查,結果如下

  35%的同學喜歡看言情小說,60%的同學喜歡看偵探小說,35%的同學喜歡看漫畫書,25%的同學喜歡看散文、作文書,還有15%的同學不喜歡看書。

  有關閱讀的時間我也做了一個詳細的調查。25%的同學閱讀時間在1~30分鐘,15%的同學在30~60分鐘,20%的同學在一小時~兩小時,40%的同學在兩小時以上。就讀書時間來看,大部分的學生很愛閱讀。

  三、調查結果

  從閱讀情況來看,小說類偏多。同學們的讀書隨意性強,喜歡讀什么就讀什么,碰上什么就讀什么。我認為小學生應該讀書、讀好書,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是非常重要的。

  四、調查建議

  看課外書可以增長見識,開闊視野。通過課外書,多多地積累運用,這樣對我們寫出優美文章是很有幫助的。希望同學們盡量利用看電視,玩電腦的時間來多看課外書,并能做好筆記。愿同學們更愛看書,而且要看對我們有益的書,“多讀書,讀好書。”去開啟那扇未知的大門,走向成功的彼岸。

  原來我們家小區門口有一條清清的小河,每天成群結隊的魚兒在那里嬉戲跳舞,清清的河水,歡快的魚兒,我們陶醉其中。

  但是,最近我卻發現小河沒有那么清澈了,還有很多小魚都死了,河里有好多垃圾,我有些懷疑,因此,對小河的污染進行了調查。

  調查

  我觀察了周圍的環境,植物生長得很茂密,我排除了自然災害的可能性,可水中的死魚非常多,垃圾也不少。這樣,就只能是人為造成的。

  分析

  1、小河附近有一道公路,那里每天都有很多車輛通過。

  2、附近還有很多商販在賣小吃。

  3、還有許多飯館,小吃店和果汁店。

  4、我們看到了兩個污水排放管道。

  結論

  1、有很多人往小河里扔垃圾,吐痰,小魚吃后,導致食物中毒而死亡。

  2、由于有污水排放到河里,有的魚是直接喝了污水被毒死。

  這些信息告訴我,小河污染都是人為造成的,看著清澈見底的小河變成了臭水溝,難道我們沒有責任嗎?

  建議

  河道是我們大家的,讓我們拉起手來,不要為了個人方便而污染小河,我們應該自覺做到保護我們的小河,讓我們的環境變得更加每好與和諧。

關于小學生的調查報告12

  前言:了解春節

  我們都知道在去年奧運年的時候國家就已經實行塑料袋的禁用。但是在我的調查數據中顯示35%的人群還沒有真正地去執行。不過我們知道這是需要一個過渡期的。對于政府社在環境保護方面做法和成效方面。55%的受訪者的態度是政府的環保的監管力度還是有待提高和改進。

  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蘇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

  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歷,公歷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歷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內容:春節習俗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小年——臘月二十三

  當代許多大學生專業不對口,發現自己所學知識難以達到市場需求,從而缺少了很多從事社會實踐的機會,自然對社會調查報告也是采取不在乎的態度。

  我們北方的“年”是從臘月二十三開始的。小年的前幾天,家家打掃房屋,意為不讓灶王爺把土帶走。據《拾遺記》記載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當時它漢先民驅疫鬼,祈安康的宗教儀式。后“塵”與“陳”諧音,故掃塵也就是把陳舊的東西一掃而光,這既指庭院內的陳年積垢,也指舊歲中遇到的不快。

  北方人以臘月二十三為小年,稱“掃房”;掃年,即掃塵,實際上就是大搞家庭環境衛生。南方人以臘月二十四為小年,稱“撣塵”。這一天家家戶戶黎明即起,掃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鍋瓢,實施干凈徹底的衛生大掃除。

  小年也叫祭灶節。祭灶,即祭送灶神升天,據民間傳說,灶王爺本是天上的一顆星宿,因為犯了過錯,被玉皇大帝貶謫到了人間,當上了“東廚司命”。他端坐在各家各戶的廚灶中間,記錄人們怎樣生活,如何行事,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

  接玉皇——臘月二十五

  舊俗認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并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趕亂歲

  調查顯示,選擇做技術工人或農民的人數合計不到8%,這樣的結果并不令人意外,當前工人和農民的境遇和社會地位的確無法與其他幾種職業相比。而且這一代孩子多為獨生子女,即使農村學生,參加生產勞動的時間也遠不如以前的孩子,城市的學生勞動的機會更少。家長、老師僅對學生的成績提出要求,甚至還向學生灌輸“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落后思想,這些都增加了學生對勞動的鄙夷。事實上國家的發展需要大批高素質的勞動者,而且學生中的大多數也將進入普通勞動者的大軍,追求較高層次的職業本也無可厚非,但學生對勞動的鄙夷的態度既不利于國家的發展,也不利于個人成長。因此在中小學加強勞動教育,培養學生對生產勞動的深厚感情是一項亟待加強的重要工作。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間人間無神管轄,百無禁忌,民間多嫁娶,被稱為“趕亂歲”。亂歲是民眾為自己設計的調節社會生活的特定時段。歲末年終,人們有了閑暇與積蓄,對于平時難得有精力操辦大事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好時機。因此,人們根據現實生活需要,發明了這一特殊的時間民俗。

  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

  所謂貼花花,就是張貼年畫、春聯、窗花和各種神碼。其中貼春聯的習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典術》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厭服邪氣者也。” 到了五代時,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學,他每年都命人題寫桃符,成為后世春聯之濫觴,而題寫于桃符上的“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便成為有記載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幅“春聯”。 后來,隨著造紙術的問世,才出現了以紅紙代替桃木的張貼春聯的習俗。

  農村環境治理資金投入嚴重不足。在目前我國的發展形勢下,針對城市的環境治理資金尚且不足,更不用說廣大的農村了。環保資金投入不足,導致環保基礎設施建設落后,環保隊伍自身建設跟上形勢需要,環保機構設置滯后,缺乏有效的手段解決環境污染問題,許多改善環境質量的措施得不到落實

  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諺語。臘月二十六洗浴為“洗福祿”。

  “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

  經濟、管理、旅游和美學等多種學科協同配合,對風景區環境進行綜合考察、評價、預測合理的旅游規模等,從而提出旅游風景區的環境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的最佳方案。這個最佳方案,一定要從美學的觀點出發,按規劃的要求,提出嚴格禁止在風景區范圍內大興土木,建工廠企業;嚴格控制在風景區興建各種樓、堂、館、所和旅游飯店,使風景區環境免受不必要的污染。并提出在必要地段,實行封山育林,確保風景區生態平衡,以努力把風景區建設成為一個有益于人類健康,構成為一個適合于康樂消費的舒適、優美的旅游環境,以促進旅游業的發展。

  對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國由來已久。事死如生不僅是孝道的重要標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節是大節,上墳請祖儀式也就格外鄭重。上墳請祖的時間,大多數地區在二十九日早晨請祖。據漢代崔的《四民月令》記載:“正月之朔是為正月,躬率妻孥,潔祀祖禰。及祀日,進酒降神畢,乃室家尊卑,無大無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婦曾孫各上椒酒于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這說明,早在漢代我國的祭祖活動就已經是春節中一項十分重要的活動了。

  大年三十是“除夕”。

  有些人經常隨便地把一次性飯盒、一次性塑料杯,還有白色的塑料袋,往小河隨手一扔,就一走了之了。里面的污染物會滲透到深水里。水就會污染,也會造成白色污染。

  現在世界上的能源供應量已經為數不多了,我們必須在能源枯竭之前開發新的能源,所以我們要知道能源的發展史,這樣才可能找到新能源。而且,光這樣是不行的,如果能源的污染太嚴重的'話,恐怕還沒等能源枯竭,地球早已成為混球一個。所以我們要在開發新能源的同時保護能源。正因為這樣,我們選擇了這個課題。

  指中國及其他漢文化圈地區的農歷一月一日的前一天的晚上。一般這一天,是人們吃、喝、玩、樂的日子。北方人包餃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餃形似“元寶”,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

  大年初一,開門炮仗。

  道德上缺少教育。留守兒童多生長在放任自流、情感缺失的環境中,道德和品格教育得不到正確調教。調查顯示,許多孩子沾染上不良習慣,缺乏道德約束,經不起外界不良事物的引誘,有的脾氣暴躁、沖動易怒,常常將小事升級,打架斗毆。

  大年初一早晨,待第一聲雞啼響起,每戶人家都要起來。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紅爆竹,即做爆竹的紙必須是紅色的,保證爆炸以后紅的紙屑能夠遍地鋪滿,爆竹聲后,碎紅滿地,燦若云錦,稱為“滿堂紅”,象征新年的日子紅紅火火。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這時滿院瑞氣,喜氣洋洋。這就是“開門爆竹”一說。而且,滿院的爆竹碎紅是不能掃的。俗傳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霉運。如果非要掃地不可,必須從屋子周圍掃到中央,這稱為“聚財掃”,據說這樣可以聚集財氣。同時,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現在許多地方還保存著一習俗,大年夜掃除干凈,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以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被調查家庭中有近60%的家長都在雙休日為孩子安排了興趣班課程,有關子女的各項支出中,占據前兩位的是:上興趣班(占80%以上)和買書(近60%)。

  正月十五——元宵節

  這是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因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后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后。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于形成元宵節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

  結尾:春節的意義

  我國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關于小學生的調查報告13

  關于小學低年級學生閱讀現狀的調查報告

  一、調查的目的和意義:

  由于“應試教育”的長期影響,特別是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嚴重影響,“重課內,輕課外;重講授,輕閱讀;重死記,輕能力;重分數,輕素質”的現象一直比較嚴重地存在著。學生大多只重視學習那薄薄的一本教科書,知識面窄,閱讀能力差,寫作水平低下。因而,有專家稱:閱讀是語文學科的生命,對一個孩子來說,他不可能有很多直接經驗,大量的是間接經驗,而閱讀就是積累,是儲藏,是汲取前人認識生活、認識社會、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精華,然后化為自己的營養。有調查表明,小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同他們的語文學習成績具有極顯著的正相關性。我通過這項調查,全面了解我們學校學生的課外閱讀情況,從而采取相應的策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

  二、調查方法

  1、上網查找有關部門對學生最喜歡的課外讀物的調查結果。

  2、通過在同學當中發放調查問卷,了解同學們最喜歡的課外讀物。

  3、觀看電視里的少兒節目,指導專家對學生讀課外讀物的分析和推薦。

  三、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四、基本情況與分析

  1、大部分同學喜歡讀課外書,但對于喜歡的原因還不明確。

  從我調查的情況來看,有46人,占95.8%的同學選擇了喜歡和很喜歡讀課外書,只有2人,占4.2%的同學選擇了不喜歡,而對于選擇不喜歡的同學都是屬于語文學習成績極差的幾位。但是,對于為什么喜歡讀課外書,以及讀課外書對我們有什么好處時,大部分同學的回答比較含糊,答案大部分是“多讀課外書有利于學習,有利于提高寫作水平”等。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他們并沒有認識到讀課外書同樣是學習,可以豐富自己的學習生活,拓展自己的知識面,汲取廣博的知識精華,以豐富自己,充實自己。二是“讀書就是讀課本,與語文數學無關的書都是野書”的觀念仍是大部分家長的主導意識。三是學生認為,看電視比讀課外書有勁;沒有課外書可讀;老師沒有要求;家長不給錢買課外書。

  2、老師、家長對學生課外書的'指導,以及學生對課外書的自主選擇。

  調查結果表明:同學們所讀課外書籍涉及面較廣,有小說、散文、詩歌、科普、科普讀物、報刊等。但結構不合理,小說類31人,占64.5%,詩歌1人,占2.1%,科普讀物4人,占8.3%,報刊雜志5人,占10.4%等。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家長、老師缺乏必要的指導。與此同時我們也應看到,同學們的讀書隨意性強,喜歡讀什么就讀什么,碰上什么就讀什么。特別是學生社會閱歷不深,自控能力差,易受不健康讀物的影響,這就更需要教師和家長的正確指導和引導,尤其是教師的指導。而作為學校、社會和家長,就要加強這方面的教育和引導,讓學生正確選擇閱讀的書籍,閱讀的途徑和方式,教師要推薦適合當今中小學生閱讀的課外讀物,并指導學生制訂切實可行的課外讀書計劃,要正確引導學生上正規網站,搜取學習資料,以豐富自己的知識寶庫;要求學生遠離營業性網吧,要多閱讀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書籍,來豐富自己,充實自己。讓學生會讀書、讀好書,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是比較重要的。

  五、存在問題及對策

  (一)存在問題

  1、學生課外閱讀書籍中,教輔書比例較大,閱讀面較窄,需要老師有效引導。

  2、學生課余時間(雙休日、假期)閱讀隨意性較大,部分家庭缺乏讀書氛圍,家庭藏書不夠或根本沒有,學生借閱圖書渠道不暢。

  3、學校圖書館圖書資源還沒有充分利用。(學校硬件所制約)

  4、學校開展的讀書實踐活動仍需進一步落實、完善,建議設立獎勵機制,扎實檢查,使每一項活動落實到每一個班級、每個學生。

  5、班級與班級之間開展的閱讀活動存在差距,需要了解情況,增進互動,取長補短。

  6、學生閱讀習慣、閱讀能力還有待持續培養、進一步提高。讀書筆記有待指導、完善。

  (二)對策及改進措施

  1、營造讀書氛圍、培養閱讀興趣。通過開展讀書實踐活動,如“親子閱讀”、認讀成語、講故事比賽等成果展示活動,來營造讀書氛圍、培養閱讀興趣。同時利用家長會宣講課外閱讀的必要性、重要性。這樣,校內引導、校外延伸,讓濃濃書香縈繞校園、勃勃興趣油然而生。

  2、扎實開展各種類型的讀書活動。針對問卷調查反映出來的學生閱讀隨意性大、班級及個體存在差異的問題,我們可以開展一些生動活潑、行之有效的讀書活動:讀書小報交流會、課本劇表演、朗誦比賽以及主題式探索性讀書活動。一些:關于小學生閱讀的調查報告)高年級的讀書活動競賽,也可以邀請低年級學生參加旁聽,高年級學生起到了“榜樣”作用。讓年級間、班級間、個體間互動起來,也可建立“課外閱讀聯誼會”,這樣一定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縮小差距。

  3、完善“落實”機制。從很多學校開展課外閱讀活動經驗表明,建立、完善“落實”機制是多么重要。本校也將推行以下落實機制。一是時間落實。學校安排的閱讀課要落實,保證每周的課外閱讀指導課專時專用,不能挪為他用;對學生自由閱讀的時間要落實,減少機械性抄寫作業量,增加閱讀時間。二是指導落實。教師的指導,主要是引起學生的興趣。閱讀方法的指導也要多樣化,從勾出好詞佳句、摘抄、朗誦等多種角度進行指導。三是活動落實。活動的形式要豐富多樣:故事會、表演會、讀書成果展評等。讓每一項活動都落到實處。四是檢查落實。對學生課外閱讀的進展要經常檢查、督促、評價,對學生閱讀的篇目、字數要經常統計,使學生養成習慣。并且及時表揚先進,擴大影響。

關于小學生的調查報告14

  為進一步了解我區中小學生的思想狀況,把握新時期學生的新特點,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和主動性,近期,區教委基教科對各直管學校、鄉鎮各校開展了大規模的德育調查活動。調查在我區城鄉12所小學,18所初中、5所高中中進行,共收到有效答卷4383份。內容涉及學生的理想與追求、自我認識、基礎文明、親子關系、興趣愛好、兩性交往、法制意識、心理狀態等8個方面。調查兼顧了城市、農村的各級各類學校,基本能反映我區中小學生的真實現狀。在此基礎上,區教委組織各校德育骨干進行數據統計、歸因分析和對策研究,形成報告材料,以期為今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教育提供一些較為客觀的依據。

  (一)理想與追求

  調查顯示,當今的中小學生有較強的自我意識,他們更務實、更現代、更人性,也更重視個人的發展,這是社會的人本化和價值觀的多元化的具體體現。無庸質疑,這一代的中小學生是歷史上最優秀的一代,他們的獨立性很強,不來虛的,失去了崇高的理想,但卻有扎實的追求,雖然在太強調自我的時候可能忽略了對別人的關照;他們在追求物質利益的時候,可能對社會的責任想的不多,但這些都不能否認這一代人本質的優點。

  1、功利的學習目的,務實的人生態度。

  “人生的意義何在?”這是一個體現人生價值取向的鄭重的問題。調查顯示,接近半數的學生把金錢、地位和安逸的生活作為人生追求的目標。在被問及“你認為學習的目的是什么?”時,多數學生選擇了“為自己以后能找個好工作”,只有三分之一的學生選擇了“報效祖國,服務大眾”。可見,昔日學子“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豪情在今天學生身上以漸漸消退,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功利的人生態度。

  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讓孩子們早早地感受到了生存的壓力。他們目睹了下崗的危機,暴富的神奇,逐漸拉開的貧富差距使他們十分現實地考慮自己的將來。這種表現在城市學生身上體現的尤為明顯(城市小學、初中、高中學生選擇為自己而學習的比例均大大超過農村學生)。我們不能簡單地把這種傾向作為個人主義來批判,而是應該幫助學生很好地處理個人與他人以及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充分肯定他們重視個人、重視個**利以及自我價值的傾向。但從另一方面來說,過分地關注自我,也會產生社會化方面的不良傾向,會產生不能很好適應社會的問題,這也是當前教育中應該重視的問題。

  但是近年來,老師們似乎也不再喜歡用高尚的道理來教育學生,他們已經習慣于用“不好好學習就找不到工作”等通俗的小道理來激勵學生,他們認為為國為民的大道理太過空泛,遠不如小道理來得實在,但這些看似實在的小道理永遠無法搭建起青年一帶神圣的精神的殿堂。

  從小學到中學,學生的價值觀呈現明顯的滑坡。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對外開放傳進來的種種基于個人本位的思想觀念,既強化了中學生自我奮斗、自我拼搏的意識,又強化了中學生注重個人利益、滿足個人欲望的思想,以及追求名利的人生觀念。這在客觀上促使中學生的價值觀念從社會本位向個體本位轉移,進而表現出較強的個性和自主性。近年來,各中學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分數漸漸成為老師們最重要的追求。大家都忙于“授業”,卻漸漸忘卻了“傳道”的責任。長期流水線式的工作方式讓中學老師們對教育的神圣內涵日漸麻木。這一點在“非典”肆虐之時表現的尤其明顯,危難當頭,大戰在即,中學老師們的熱情與責任心遠不如小學的同行。在這種功利的社會背景和教育氛圍之下,相當比例的學生對學習的目的表現出迷茫與困惑,這種困惑在初中生身上最突出,調查顯示:初中生選擇“說不清楚為什么學習”的比例遠遠高于小學生和高中生。

  2、尊重知識卻鄙視勞動。

  在被問及自己理想的職業時,學生的選擇呈現多元化的傾向,再也沒有過去“我長大了要當一名科學家”那種異口同聲,可見當代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以遠勝與前人。希望成為高級知識分子或科技工作者的人數最多,排在第三位的是選擇做一個機關工作人員,這三項合計人數接近80%,想當老板的人并不算多,僅占16.7%,只有愿做知識分子的人數的一半。可見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知識的作用普遍認同,而且學生對金錢的態度比一般想象的要冷淡的多,在他們心中知識更重于金錢。但93.2%的學生還是趨向于收入穩定而豐厚的職業。

  調查顯示,選擇做技術工人或農民的人數合計不到8%,這樣的結果并不令人意外,當前工人和農民的境遇和社會地位的確無法與其他幾種職業相比。而且這一代孩子多為獨生子女,即使農村學生,參加生產勞動的時間也遠不如以前的孩子,城市的學生勞動的機會更少。家長、老師僅對學生的成績提出要求,甚至還向學生灌輸“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落后思想,這些都增加了學生對勞動的鄙夷。事實上國家的發展需要大批高素質的勞動者,而且學生中的大多數也將進入普通勞動者的大軍,追求較高層次的職業本也無可厚非,但學生對勞動的鄙夷的態度既不利于國家的發展,也不利于個人成長。因此在中小學加強勞動教育,培養學生對生產勞動的深厚感情是一項亟待加強的重要工作。

  3、長大成為一名共產黨員仍是孩子們的首眩

  69%的學生希望自己長大后能成為一名共產黨員,22.7%的學生不想參加任何政治組織,希望自己成為**黨派成員的學生占8.7%。希望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對黨的知識了解很少,但長期的教育使他們對黨有一種樸素的感情,這其中也不能排除其他動機的參與,但至少說明對黨的支持與信任是當代學生思想的主流。這為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政治思想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矗

  (二)基礎文明

  1、基礎文明水平顯著提高。

  調查顯示,43.1%的學生認為自己“在任何時候都能做到不隨地吐痰”,40%以上的學生表示在日常生活中,自己基本能做到不隨地吐痰。兩項合計人數超過80%,這個比例應該遠遠好過成人。72%的女生和61.54%的男生在風景區會將吃剩的果核放在包里,遇到垃圾箱再扔;68%的女生、61%的男生在進敞開的別人的房間時會先敲門,這無疑是十分有禮貌的行為。有不少同學在點點滴滴的小事中處處展現著自己的道德素質,把口香糖吐在紙中扔進垃圾箱,公共場所低聲說話,男孩子知道謙讓和照顧女生等等。同學們都喜歡與有愛心,彬彬有禮,文明守紀的人交往,很少有人會喜歡一個總是不顧忌別人感受,行為粗魯的人做自己的朋友。

  可見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德意識已漸入人心。另外,進入21世紀以來,學校德育的方向從高高在上的政治說教轉向基礎文明的養成教育,多年扎扎實實的工作,目前已初見成效。

  但也要看到,學生在問卷中所反映出的道德水平與人們的感覺有很大出入,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感覺亂扔雜物、隨地吐痰在中小學生中十分普遍,這說明問卷調查的結果并不完全反映了真實的情況,很多同學只是紙上談兵,答案只是答案,大家都知道應該怎樣做,但落實到行動上就不是這樣了。因此加強學生基礎文明的養成教育仍然任重道遠。

  2、城市學生優于農村。

  城市學生選擇“任何時候都能做到不隨地吐痰”的比例遠高于農村學生。其中城市初中此選項比例為49.4%,農村為20.4%,相差29個百分點;城市高中為48.2%,農村為38.5%,相差近10個百分點。這一方面說明基礎文明水平與物質環境密切相關,城市孩子的居住環境、公共活動場所、學校環境都大大優于農村。另一方面也說明農村學校基礎文明的養成教育還需進一步加強。可喜的是農村小學生不隨地吐痰的比例已與城市學生不相上下。文明的習慣需要長期的積淀,相信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生活條件的改善,學生的基礎文明水平還會不斷提高。

  3、初中生行為習慣最差。

  “在任何時候都能做到不隨地吐痰”的學生小學有45.6%,高中有43.4%,初中只有38.5%。而初中學生選擇“能意識到,但做不到”或“認為做到做不到無所謂”的比例卻遠高于小學和高中。最通俗的解釋是:小學生聽話,高中生已經懂事,初中學生最難管。誠然,初中正處于反叛與激變的關鍵年齡,他們不再像小學生那樣對師長的指令言聽計從,而且還沒有像高中生那樣的自我修養意識,許多人對個性的理解極不成熟,在訪談中發現,很多初中學生把奇裝異服當作“美”,把污言穢語,不拘小節當作“酷”,初中生的違紀率,和違法犯罪事件的發生率都要高于小學和高中。

  從另一個角度看,隨著小升初考試的廢止,小學素質教育漸入正軌,小學生的基礎文明習慣大大改善。高中生本就是優秀初中畢業生的集合(本次調查職高比例較小),諸多習慣差、學習也差的學生沒有機會進入高中校門。因此,高中學生整體素質較高這是不爭的事實。隨著初中間的競爭日益激烈,各校都感受到實實在在的壓力,對升學率片面追求,使初中德育得不到足夠的重視,因而實效性也大不如小學和高中。

  初中是人生的關鍵年齡,此時的學生逐漸開始形成關于人生的最初的觀念,行為習慣也漸漸定型,此時的教育往往會對學生的一生產生重要影響。因此,抓好初中德育,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家庭教育

  1、家庭教育水平顯著提高。

  調查顯示:“只知給吃穿,別的都不問”的家長僅占2.7%,可見絕大多數家長都開始重視家庭教育,對孩子采取放任態度的家長人數極少。對孩子“百依百順”的家長占9.3%,這和大家的感覺有很大差距,一方面,此次調查的對象是學生,即便家長對他們百依百順,許多學生還會感覺不滿足,因此他們不會選擇此選項;另一方面,說明溺愛型的家庭的確在逐漸減少。在大家的觀念中,現在的孩子多為獨生子女,溺愛是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大家把獨生子女們戲稱為“小皇帝”、“小太陽”,以為他們是被慣壞的一代,事實上家長們只是在家務勞動方面有嬌慣孩子的傾向,但在學習方面卻從不馬虎,要求之嚴,標準之高,都是以前的家長無法比擬的。“對孩子什么都管,讓孩子受不了”的家長占12.6%,嚴苛型和溺愛型的家庭大致都保持在10%的比例,而且嚴苛的家庭還要稍高一些,重視家庭教育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隨著人民生活條件的改善(以往的許多老百姓忙于生計,顧不上子女教育),對家庭教育的重視程度還將不斷提高。74.3%的孩子認為家長“能支持、理解自己,而且不溺愛孩子”,此選項比例最大。而且在被問及“遇到心理困惑習慣于求助于誰”時?6.8%的孩子會求助家長,高于求助老師的比例;在被問及“在你成長過程中受誰影響最大”時,58.5%的孩子認為家長的影響最大。當前中小學生的家長多出生于六七十年代,多數接受過系統的初等教育,其文化水平較以前有很大進步。加上媒體、書刊和各類家長學校對家教知識的普及,家長的教育觀念及行為也有很大改善。

  2、家長對初中生管得最嚴。

  如果隊把“對孩子百依百順”的家長作一個縱向比較,會發現小學與高中的比例明顯高于初中。小學生年齡小,高中生已不太需要家長操心,而初中的孩子界于懂事與不懂事之間,代際沖突比較突出。

  3、對子女不管不問的家長仍占一定比例。

  調查顯示,1.3%的孩子反映得不到家長的疼愛,如果把部分孩子“家丑不外揚”的心理考慮進去,這個比例還會升高,估計要達到3%左右。這一部分孩子多出自離異家庭,父母雙方都不愿意盡監護責任,有的跟著爺爺奶奶過,有些干脆脫離家長的監護。由于長期得不到家庭的溫暖,他們對人對事十分冷漠,而且有很強的反社會心理。有些孩子在學校成績和表現極差,而且對老師的批評教育十分敏感。許多人整晚混跡于網吧、游戲機廳之中,與社會青年相交結,拉幫結派,滋擾校園。很多孩子早早的輟學,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我們國家的(民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雖明確規定了家長對孩子監護責任,但缺乏得力監督保證機制。社區、公安、民政等部門在法律上雖然對該部分孩子也有教育和管理的職責,但落實的情況很不好。通過司法程序雖然在理論上可以解決孩子的監護問題,但只有形成訴訟,法院才可能介入,孩子年齡尚小,有幾個能想到訴諸法律呢?即便告了家長,法院執行起來也十分困難,即使得到了執行僅僅可以解決經濟上的問題,也無法解決情感和教育上的問題。這一部分孩子所占比例雖小,如果把這個比例乘以長壽學生總數,那將是一個很大的數字。社會越發展,就越應關心弱勢群體的生存狀態,這些孩子就是學生中的弱勢群體,被社會忽略的一群。他們從小得不到社會的關懷,長大就有可能報復社會,這是一個潛在的不安定因素,所以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關注。

  (四)自我感覺

  1、只有六成學生感覺幸福。

  調查顯示,只有62.5%的學生認為自己是幸福的,32%的學生選擇“一般”,還有4.5%的學生認為自己是不幸福的。

  生活在新世紀這一代青年人所擁有的物質財富是前所未有的豐富,對未來的選擇也是前所未有的廣闊和自由。在上一代人的眼里,他們是最沒有理由抱怨或侈談“不夠幸福”的一代人。然而現實生活中,在社會各行各業的改革都步履艱難的背景下,受應試教育的驅使,中學生被迫投入競爭;隨著父母的離異、破損家庭的增多以及社會環境的某些消極影響,造成了中學生的種種心理問題。由于缺乏對正確幸福觀的宣傳教育,使得人們對幸福的理解與追求存在著種種誤區。受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幸福觀影響,相當一部分中小學生判斷自己的幸福或不幸福的依據是,家庭條件是否優越,父母有沒有本事掙錢,能否滿足自己在物質方面的需要等等。有的學生甚至認為家里每天省吃儉用的生活使他的生存沒有意義。

  由于年齡和地域的差別,青少年對于生活幸福的理解也不同。調查數據表明,城市青少年的幸福感略高于農村青少年的,農村初中生認為自己不幸福的比率最高,這可能和農村中學生所面臨的學習和生活上的壓力較大有關,農村小學生中有4.5%的人愿意長大后當一名農民,農村初中學生中有93.8%的希望成為老板、機關工作者或者是高級知識分子,只有0.3%的人愿意繼續務農,受這種思想的影響,農村初中生在學習上所承受的壓力最大,遇到的困擾也最多。

  在當前中小學生的心目中,幸福還表現為一種自由。說白了,就是獲得說想說的話,做想做的事的權利。他們在家庭和學校里受到紀律的約束,無法最大程度地實現自己的愿望,使他們產生不幸福感。對于高中學生,則更重視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和支持,尤其是來自父母方面的。

  2、小學生最幸福,初中生最不幸福。

  小學生認為自己目前的生活幸福的學生占69.4%,其中尤以農村小學生選擇“幸福”的選項比例最高,占70%以上。可見,生活在清新自然的鄉野中的小孩子最幸福,他們不必去趕場似的上各種特長班,去學鋼琴、攻外語,課余時間可以自由嬉戲,盡情的享受童年。初中生認為自己目前的生活幸福的學生占56.2%,在三個年齡段中比例最低。初中是人生的多事之秋,有所謂的成長的煩惱,幸福感較低一方面和他們的年齡特點有關;另一方面,近年來,高校的擴招使中考迅速增溫,中考之熱尤甚于高考,這使學生們小小年紀就感受到競爭的殘酷,讓這本就多事的年華又彌滿了應試教育的陰云,很多孩子感到壓抑,被學習逼得喘不過氣。其實教育者的責任不僅僅是傳授知識,還應該給孩子們一個快樂的童年和青少年時光,從小讓他們感知人生的美好,這種情感的培養對學生一生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3、學業壓力仍是孩子們最大的負擔。

  在對學生的調查中我們發現,在青少年成長中造成困惑的較大問題依次為學習方面(36%)、人際交往方面(21.6%)、父母方面(8.4%)等。其中學業壓力是孩子們最大的負擔。主要表現在:①學生學習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從而導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經衰弱、記憶效果下降、思維遲緩等。②厭學是目前學習活動中比較突出的問題,不僅是學習成績差的同學不愿意學習,一些成績較好的同學亦出現厭學情緒。③考試焦慮,特別是遇到較為重要的考試時焦慮更為嚴重,甚至出現焦慮泛化現象。某中學有一學生在寫過一篇名為(童年無趣)的習作,馬上引發了全班同學的共鳴,“每天奔波于學校和家庭兩點一線之間,休息日還不得不穿梭于各種補習班。我實在沒有感受到人們常說的那種童年的快樂”。有學生在接受訪談時這樣說:“小學三年級時我數學考了100分,爸爸很高興,那天晚上他鄭重的對我說:‘孩子,好好努力!我們全家的希望都寄托在你的身上了’。這句話像一塊大石頭一樣在我心中壓了五年。”許多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太切,希望自己年輕時沒實現的夢想能在下一代身上實現,還有很多家長自己孩子的成績作為相互攀比的內容,這都使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承受了太多的負擔。有一首校園民謠的歌詞是這樣說的:“起的最早的是我,睡得最晚的是我,最苦、最累的是我是我還是我。”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今學生的心態。

  另外,人際關系問題也是中學生反映較多的問題。其中包括與教師的關系問題、同學間的關系問題、與父母的關系問題等。另外還有一些青春期心理問題,如:青春期閉鎖心理、早戀等。

  (五)心理調節

  1、更加孤獨的一代。

  學生遇到心理困惑時,選擇“把它悶在心理,進行自我調節,不對外人說”的學生最多,占42.7%。人們時常把現在的孩子看成為“陽光少年”,以為他們活潑、開朗、外向、大方,其實他們的內心很孤獨。這是一代沒有兄弟姐妹的孩子,電視占據了他們童年的大部分時間,從小缺少玩伴,失去了很多與人交流的機會。獨生子女的孤獨在此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孤獨的心靈仿佛潮濕的天氣,是滋生心理疾病和不良情緒的重要土壤。學生們早早的把心靈封閉起來,也給教育帶來了很大的難度。如果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也是孩子們獨立與個性的一種體現,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不借助于外力。因此教育者一方面要給孩子們多創造交流與合作的機會,另一方面還要教給他們自我調節的技能,培養他們健康的心理。

  有37.2%的學生愿意將心中困惑與伙伴交流,尤其是關于娛樂問題以及與異性關系問題;有16.8%的同學愿意向父母敞開心扉;只有4.4%的學生愿意同老師交流他的心事。這是個飛速發展的時代,有人說兩年就是一個代溝,孩子與成人的思想差別很大,這是妨礙代際間交流的重要因素。有個學生說:“老師對我要求嚴,說了怕惹他們生氣,說得不對怕受批評,說了沒用不如不說;父母工作忙沒時間和他們說;學校抓學習,沒人聽我說。”學生是否向教師和家長敞開心扉,是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學生不講心里話,教育工作無法開展,心理問題就不能解決。而學生能否說心里話,關鍵取決于教師、父母的態度和教育方式。

  另外我們也欣喜的看到,2%的學生遇到心理問題時會求助心理咨詢熱線,如果用2%乘以學生的總人數,那將是個很大的數字。這說明心理熱線開通的確可以解決不少學生的問題,而且漸漸深入人心,成為學生傾訴心聲的新途徑。

  2、城市初中孩子的心理最封閉。

  調查顯示,城市初中孩子的心理最封閉,65.5%的人不愿向外人吐露心聲;城市高中占45.1%,居第二位;農村高中第三,占44.1%,再其次是農村小學生、城市小學生,分別占37%和34.2%;而農村初中生選這一項的比例卻最少,僅占30.1%。這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心理波動大,較容易受外界的影響。城市的孩子居住在單元樓中,鄰里之間很少溝通,節假日還要參加各種補習班。城市環境雖好,文化娛樂場所雖多于農村,但可供中學生活動的場所卻很少。據統計,多數初中生的閑暇時間用看電視來打發,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許多孩子用打游戲、上網來打發時間,他們更喜歡在虛擬的世界里和人交流,而不愿意面對面地與人交流。這種自我封閉顯然不利于學生的成長,因此,關注城市實踐學生的心理健康,應該引起各方面的重視。

  相反在農村,孩子上了中學,就被認為是大孩子了。他們開始擔負一些家庭的責任,家長也會給他們更大的自主權。鄉村的居住環境更有利與小伙伴們的交往,他們的孤獨感比城市的孩子要少得多。遇到心理困惑求助于父母的學生,農村多于城市;遇到心理困惑求助于朋友的學生,城市多于農村。調查顯示:遇到心理困惑求助于朋友的學生比例,城市各年齡段均高于農村;助于父母的學生比例,農村學生偏高。這說明農村學生的家庭觀念稍強,城市學生的獨立意識更突出。

  3、年齡越大,朋友越重要。

  如果把三個年齡段的學生作縱向的比較,會發現遇到心理困惑求助于老師的比例基本相當,求助于父母的比例逐漸降低,求助于朋友的比例似乎與年齡成正比,年齡越大,朋友越重要。調查中可以看出老師、家長、和朋友在各年齡段孩子心中的地位。大人們經常慨嘆自己的十句話,不如小伙伴的一句話。光慨嘆沒有用,教育者一方面要重視對孩子交往的指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許多孩子正是因為交上了壞朋友才逐漸走上了歪路的。另一方面要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放下師長的架子,走進孩子們的生活,作為教師和家長,為什么不能成為孩子的朋友呢?

  4、教師在孩子們心中地位的降低是最令人痛心的現實。

  在被問及:“遇到困惑,你求助于何人時”,只有不到5%的學生選擇老師,遠低于求助朋友和父母的比例,連小學生也是如此,這說明學生對老師的信任度正在逐漸降低。在被問及“對你的成長影響最大的人是誰”時,選擇老師的人數也在家長和朋友之后,教師的社會形象以及對學生影響力的不斷降低很值得大家認真反思。

  從客觀上講,隨著文化事業的發展,學校教育已不再是學生獲得知識和信息的唯一渠道,書刊、電視、網絡不斷的給學生提供更符合時代潮流的觀念。教育在市場經濟環境下走下圣壇,漸漸被人們理解為一種等同于醫療、保險等行業的社會服務。近幾年媒體又不斷在教育收費、加重學生課業負擔等方面揭教育的短,甚至用個別老師的惡劣行為影射整個教育。這都降低了教師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主觀的原因更值得深思。第一,長期的自我封閉很容易讓老師患上社會適應不良癥,變得迂腐、守舊、遲鈍。從大學校門中剛剛畢業,緊接著又走進了中小學的校門,幾乎很少有機會和社會接觸。而且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和孩子們打交道,傳道、授業、解惑,高高在上地接受學生們的請教。這樣的工作氛圍很容易讓人自我滿足,把自己封閉在象牙塔中,當了先生就不再想當學生了。然而世界每一天都在飛速變化,不經意間,自我感覺良好的老師就被拋到了時代的后面。南方某城曾進行過一次測試,測試的內容是社會上近年來出現的新科技--克隆技術、納米科學、基因等等新名詞,以及時事政治--國際、國內最新的熱點問題。被測者是一所中學初二年級的學生和正在教他們的老師。結果令人大吃一驚。老師的成績竟然遠低于他們的學生。學高為師,老師對社會現象的認識不能令學生信服,是導致其影響力下降的重要原因。第二,受長期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在老師中存在著嚴重的只教書,不育人的傾向。即便是傳授知識,許多人也忽略了知識背后的人文意義,把它們肢解為知識點、練習題。陶行知曾說:“先生的任務是教人做人。”由是觀之,“師道之不復,久矣”!第三,少數老師的確存在師德問題,以教謀私,開學店,體罰學生等現象并未得到根治。教育的**與法制進程是大勢所趨,規范教育行為的法規不斷出臺,尊重學生的呼聲越來越高,家長和學生的維權意識也不斷增強。近幾年來,教師因為師德問題而被處理的事件屢見報端。身正為范,老師的道德狀況是決定他在學生心中影響力的關鍵因素。

  (六)興趣愛好

  1、閱讀興趣日趨多元化,學習方面的書籍仍是學生的首眩

  調查顯示,現在的學生已經沒有了過去那種對武俠、言情小說的狂熱,他們的閱讀興趣日趨多元化。調查顯示,學生最愛看的還是學習方面的書。這是激烈的學業競爭所致,也是目前教輔類書籍如此暢銷的原因。這個結果與老師們的感覺之間存在偏差。可見,學生們這樣愛學習,教師還是不滿意,也許在許多教師眼里學生裝的腦子只能裝滿課本,天天只能想著學習,不允許任何東西占他們的內存。排在第二位的是漫畫書,占30.1%。漫畫的簡潔、直觀、視覺的沖擊力和奇特的想象力很符合學生的胃口。而卡通的內容多為武俠,科幻,校園愛情故事。內容平庸,格調不高,其間低級、庸俗、灰色,甚至略帶黃色的不健康的東西比比皆是,對武士的精神和校園戀情的宣傳給青少年造成很壞的影響。但漫畫的流行也給教育者許多啟示,為什么不能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把需要傳授的知識包裝起來呢?排在第三位的是文化體育類書刊,占17.3%。通過訪談了解到,學生關心的主要是新聞、逸聞、雜談、時評等項內容,其中男生多愛看體育類的書報,女生多愛看娛樂界的歌星、影星的信息。各類明星們的懶散、玩世不恭的形象在孩子們眼中成為了一種時尚,犯小錯誤,缺乏紀律性,隨便、懶惰不被視為譴責的對象,而被視為一種風度,一種美。愛讀漫畫和文體報刊的學生比例合計達47%,說明現在的學生已經沒有耐心讀大部頭的書籍和需要深入思考領會的內容,他們閱讀是快餐式的,把讀書當娛樂,更喜歡短孝直觀、輕松、愉快的內容。

  喜愛武俠、言情小說的人雖然也占一定比例,但早已不如前幾年那樣人數眾多。那些書太長,太費心思。金庸的小說和美國的大片、日本的漫畫比起來,還顯得太過優雅,不夠刺激。瓊瑤言情小說中描繪的浪漫情節對現在的孩子來說太老套,遠沒有明星的做法生猛、鮮活。在金庸和瓊瑤的作品里我們還能感受到一些中國古典文化的馨香,但在日本漫畫和垃圾快餐中,學生只能得到感官的刺激。因此,指導學生學會閱讀,學會思索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

  2、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閱讀興趣有很大的差別。

  小學生最愛看漫畫,學習類的書籍只能屈居第二。一上中學,二者的比例就發生急劇的變化,讀漫畫書的人數從40.9%跌到21.5%,讀學習方面書籍的人數則從34.9%上升到41.8%。到了高中這種狀況又有微小的變化,但讀學習方面書籍的人數還是最多。孩子們對文化體育的關心卻是與日俱增,武俠小說的愛好者始終保持在12%左右。小學生不懂言情,初中生看此類書籍的人數最多,到了高中人數又略有回落。

  3、農村學生迷武俠,城市學生愛文體。

  調查可以看出,城市學生喜歡閱讀問題類書刊的學生明顯高于農村,城市信息暢通,許多市民都有讀報的習慣,(重慶晚報)、(重慶晨報)、(長壽文化)都有相當規模的讀者群,許多孩子也有讀報的習慣。學生最愛看的就是文化、體育的版面。農村學生信息相對閉塞,學生讀報人數遠小于城市,因而對文體新聞的關心程度不如城市。但他們看武俠小說的人數比率較城市學生稍高。

  4、網絡成為學生的生活必需品。

  隨著社會的發展網絡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它既是了解信息的重要渠道,又是人們相互間交流的平臺。網絡的使用以日漸成為現代公民的必備技能。互聯網為青少年提供了求知和學習的廣闊園地;有助于拓寬思路、開闊視野,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增強他們的社會參與度,開發學生內在的潛能。調查顯示,我區已有近一半的學生經常接觸網絡,應該講網絡已成為學生的生活必需品。這主要和長壽經濟的發展有關,目前學生家庭擁有電腦的比例比較高,家庭上網的也比例高。目前家長、老師對學生上網大多持否定態度,視網絡為洪水猛獸。談起網絡,馬上就想到“游戲+聊天+色情”,媒體也經常“告誡”學生要遠離網絡。其實網絡只是一種工具,孩子接觸網絡并非壞事,關鍵看怎樣引導孩子科學地使用它。對孩子玩電腦、上網,正確的態度應該是:既有支持,又有約束。孩子特別渴求新知識,網絡世界里也有許多知識在等待著他們去汲齲但青少年自控力差、分辨能力弱,家長和教師有責任引導他們跨過“聊天+游戲”的坎,讓他們在網絡中汲取營養,健康成長。

  5、多數學生上網是為了學習知識。

  調查表明:32.6%的學生是為了查找資料、13.8%的是打游戲,12.7%是聽歌,9.9%是因為好奇,9.4%是因為無聊,剩下的9.2是為了聊天交友。小學生查找資料的百分比大于高中的學生,初中生最低。打游戲的高中生人數要多于小學生,同樣也是初中生最低。高中生上網聽歌的比重也最大,初中生次之。從上述對比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到上網的學生中,大部分學生能夠正確利用網絡幫助自己學習。這一點,中小學生做的比成人好。網絡在中小學生身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它正以特有的快捷與高效越來越受到中小學生的接納、認可和喜愛。

  7、相當比例的學生沉迷于網絡空間。

  調查也發現,網絡對學生的負面影響也十分突出,具體的講,目前網絡世界存在三大危害:暴力游戲、沉溺聊天、泛濫色情。青少年是“網絡游戲”的主要消費者,精彩的游戲內容,絢麗的游戲畫面,生動的游戲音響,血腥的打斗場面,形形色色的游戲人物,無不給人以強烈的感官刺激。而且通過“過關”、“升級”、“積分”等方式讓自制力較差的學生們欲罷不能,漸漸成癮。許多孩子因此而逃學、曠課、離家出走,徹夜泡在網吧里,荒廢了學業,損害了健康。

  “網絡聊天”是青少年網絡交往行為的主要方式。與一般的社會交往相比,有四個基本特征:一是虛擬性。網絡中沒有人知道你究竟是男人還是女人。網絡的天空任你幻化,任你彌補在現實生活中所不能體會的“缺失”。二是交互性。可以使人在很短的時間內結識很多朋友,節省了寶貴的時間,而且使交流變得更加自由和自然,選擇的余地很大。三是超時空性。天南海北,男女老幼,無須甚至也無從考慮自身以及對方的年齡、學歷、知識、社會地位和外貌,大家可以自由的無拘束的交往。四是符號互動性。“網絡流行語”能讓網民之間心領神會、心照不宣。一位教師說,現在的學生開口“mm”,閉口“美眉”的,讓人不知所云。更可怕的是,有些學生在作文中,尤其是日記、周記里充斥著大量的類似“網絡流行語”的語言。中小學生天性好奇,渴望友誼,網絡聊天正好滿足了他們的需求。許多人深陷其中,難以自拔。網絡“色情文化”身心健康的重要威脅。有些青少年有意或無意闖入了“美女世界”,在一陣觸目驚心的瀏覽之后,有的往往難以自拔,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七)法制意識

  1、法制、權利意識明顯增強。

  當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選擇“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人最多”,占40.9%。可見學生的法制意識明顯增強。選擇“忍氣吞聲”的學生僅占2.8%(其中農村3.2%,城市2.5%),現在孩子的維權意識大大超過前人,用一位接受訪談的家長的話說:“現在的獨生子女,一點虧也不愿意吃”。從某種意義上講,不愿意吃虧是一種進步,尤其在自己的權利遭受侵害時。排在第二位的是“看情節大小而決定”,這應當是一個很理智的答案。選擇這一答案的比例隨學生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增高,小學占26%,初中36.7%,高中43%。可見學生越大,考慮問題就越理智。

  2、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

  選擇“求助父母、老師”的比例僅占10.5%,在人們的觀念里,學生是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求助與父母、老師是最正常的,但孩子們卻選擇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選擇“不知道”的人數最少,僅占1.6%,這都是新一代學生獨立與個性的充分體現。

  3、近一成的學生選擇以牙還牙

  這是一個很令人擔憂的現象,這說明以暴制暴的所謂“黑道原則”,還是悄然侵入了某些學校,占領了一部分學生的思想、道德陣地。在這個原則的指導下,一些學生開始“拜把子”,受人欺負之后,他們就不再向老師或家長尋求幫助,而是通過拜了“把子”的兄弟或姐妹自行解決。這種以暴制暴的心理,在不少受過校園暴力傷害的學生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尤其是那些長期忍氣吞聲的學生,這種心理更加明顯。同時,一些學生在受到高年級同學的欺負后,也往往會依賴“拜把子”后形成的團伙力量,變本加厲地在低年級同學身上尋找“補償”:勒索他們的財物,向他們收“保護費”。受害的學生用以暴制暴的方式解決問題是愚蠢的,它不但不能讓暴力遠離自己,反而會使暴力離自己越來越近,直至使自己完全滑進暴力的泥潭中無法自拔。

  (八)兩性交往

  1、異性交往的尺度和比例

  調查顯示,城、鄉初中生和鄉村的高中生都把“異性交往過當”的底線放在“擁抱、親吻”上,此項的選擇率最高,分別為38.2%和25.5%。只有城市高中生觀點不同,有52.2%的人認為“有性行為”才算是異性交往過當。這一方面說明城市高中生受環境的影響,在異性交往的問題上表現的更為開放,不少同學的性意識已經萌芽,另一方面也在提醒人們,當老師、家長還在對孩子們的某一封火辣辣的信耿耿于懷時,孩子們的所思所為,可能已經早就超出了他們的想象。

  大家總覺得很多中學生早戀的報道、調查有些言過其實,也有人認為那是開放的大城市才會出現的事情,作為一個相對比較穩定的內陸地區,我們的性教育通過生物課的幾節生理衛生課應該可以解決問題,雖然也有學校通過家長學校、女生課堂這樣的形式作過一些這方面的探索,但推廣的范圍和重視程度都很有限。

  在調查中大多數同學把自己周圍異性交往過密或過當的比例定在2%-5%之間,這個比例看上去并不高,仔細算一算呢?以一個班50人計,大概每班有5-6個人有異性交往過當的問題,他們到底過當到什么程度?在這些孩子中又有幾個真正掌握了必要的相關知識?出現緊急情況時他們知道如何避免可?這些都是不容回避的問題。

  2、對異性交往過當的看法

  在對周圍同學出現異性交往過當或過密的現象時,半數左右的孩子都選擇“可以交往,但要注意分寸”,這在不同年齡(初中53.4%,高中44.9%)、不同地域(城市51.9%,鄉村47.3%)的孩子身上非常的一致。這道題無疑反映出學生比較健康的心態,贊成正常的、有分寸的異性交往,這本來也是青春期教育的方向和目的。但除此之外,在城市和鄉村之間還是出現了差異:在人數第二的選項中,城市孩子(初中21.8%高中21.7%)認為“那是別人的自由,與我無關”,農村孩子更多則選擇“不贊同,認為是不對的”。這道題的統計結果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的,城市孩子自我意識強,對別人的關心少,有的孩子對別人的事情從來不放在心上,農村孩子的還是受到學校的正面教育的影響較大,相當一部分同學對異性交往過密還是持排斥和反對的態度。

  這種不同就要求進行青春期教育時,要有針對性,采取不同的方法。對于城市的孩子,傳授的內容不妨更科學、更直觀些。要讓他們知道,青春期是每個孩子成長過程中美好的一頁,過好自己的青春成長期,處理好男女同學之間的關系,這樣既會為一生留下美好的記憶,也會為將來的發展奠定良好的生理、心理基矗而對鄉村的同學,教育的方法則要講究一些策略,不然會引起學生的反感。在一些農村學生的問卷中常常看到“不知道”“不感興趣”等答案,甚至在問到“你認為如何在學校進行性教育?”時,有個學生氣憤的回答:“沒必要!我也沒時間回答這個無聊的問題!”可想而知,如果單刀直入的開展“性教育”,有很多學生恐怕還沒有這個心理承受能力。

  3、性知識的來源

  出乎我們的意料之外,學生們性知識的主要來源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樣,來自網絡或其他的一些非正當的渠道,結果依次是:從課本中(37.8%),從電視上(26.5%),與朋友、同學交流中(19.8%),從小說中(8.6%),從網絡上(7.5%)。可見,不管周圍的信息渠道多么暢通,孩子們可以通過多少種方式去獲得他們需要的知識,歸根到底,相當數量的同學最信任的還是課本。該給學生什么樣的課本?該傳授他們一些什么樣的知識?怎樣去組織這樣的教與學?老師自己的心態如何?這些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要切實加強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網絡道德教育以及性道德的教育。調查顯示,好逸惡勞,缺乏責任感、敏感脆弱是當今學生的三大弱點。培養學生對勞動的感情,形成正確而又現實的勞動觀念是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的基本要求。要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疏導、咨詢工作,培養學生健康的個性心理。這是一個開放的時代,網絡道德、性道德的教育雖然剛剛為人們所重視,但可以預見,如果不以負責的態度去落實這些工作,很可能就有相當數量的學生掉入成長的陷阱。

  5、教育部門要進一步加強對中小學生思想道德狀況的調查與研究,以坦誠、務實、負責的態度去研究新時期中小學生面臨的新問題。

  這是一個變革的時代,社會的每一點變化都會對學生產生巨大影響,對學生狀況的調查應當經常化,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這樣教育才會有針對性。面對不斷涌現的新生事物,教育者應當更加虛心,對學生思想中的新動態,要報有寬容的態度。在新的教育氛圍里,教育工作者不在再是道德的評判者,而是新舊道德對話中的一方,而勝利永遠屬于學生,因為他們才是新道德的締造者。教育要求和學生需求之間的矛盾是客觀存在的,而這并不意味這悲哀,在師生雙方的矛盾斗爭中,學生成長了,教師成長了,教育也就發展了。

關于小學生的調查報告15

  一、調查目的: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發展,我們越來越感覺到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說”的能力越來越弱,能“說”的學生也越來越少。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口語表達的能力,更好地施展學生的才能,我對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現狀進行了一次調查研究。

  二、調查方法:

  問卷調查法和比較分析法。我通過對53位三年級學生和45位五年級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并對問卷進行了統計、分析,得出了調查結論。(附調查問卷)

  三、調查對象:

  我所帶的三年級1班共有53名學生,包括學習成績優秀者12人,占23%,成績一般者31人,占58%,學習成績一般及有困難的學生10人,占19%。和曾經帶過的五年級學生。

  四、調查項目和分析:

  1、學生的課堂表現情況。

  在調查的過程中,我發現,面對老師的提問,超過70%的學生選擇會思考,有時會舉手,20%的學生選擇了不舉手,等待答案,剩下的一小部分學生發言非常積極,很希望有機會在課堂上展現自我,并對自己充滿了信心。分析學生不愿回答問題的原因,有56%的學生害怕答錯,不敢說,有35%的學生站起來就緊張,說話無條理,更有少數學生認為心里會就行了,不想起來表達。

  結合以上調查結果,可以看出,當前學生在課堂上表達的'意愿并不強烈,被動的思考并不能激發他們舉手的愿望,因此大部分學生習慣了等待答案,而不是“說”出自己的見解,其口語表達的能力可想而之。

  2、作文好就是口語表達能力強。

  在調查中,認為作文好就等同于口語表達能力強的人超過了80%,而認為沒有關系的只有15%,不到5%的人認為關系不大。從數據上來看,可以反映出當前的小學生為什么在課堂上不喜歡舉手發言,表達自己的觀點,因為他們覺得能寫好作文就足夠了,而不去理會口語表達能力的強弱。一節課下來,沒有幾個學生肯開口表達,沉悶的課堂也間接造成了老師對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培養的不重視。

  3、對口語表達能力的重視程度。

  在“對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進行評價”的選項中,有52%的學生選擇了“一般,但想鍛煉、提高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35%的學生選擇了“一般或差,提不提高無所謂”,只有不到15%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強,并相信自己會更好。更有超過50%的學生認為考試又不考口語表達,不必過于重視,有時老師為了趕進度也是直接講重點,對學生的回答、提問根本不重視。

  經過分析和研究,我們不難發現,從學生自身反映的情況到對教師的態度反映,一方面,是學生自身的態度造成了當前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不容樂觀;另外,造成對口語表達缺乏重視的除了學生自身外,還離不開教師的態度,如果教師都不重視,又何談對學生的能力培養呢?

【小學生的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中小學生調查報告小學生調查報告05-29

小學生調查報告05-04

小學生的調查報告08-30

(精選)小學生調查報告07-10

小學生調查報告06-13

小學生的調查報告09-10

小學生調查報告05-09

小學生調查報告05-31

小學生的調查報告07-06

【精】小學生調查報告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