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西塘導游詞

時間:2022-06-14 13:43:03 導游詞 我要投稿

西塘導游詞(15篇)

  作為一名樂于為游客排憂解難的導游,常常要根據講解需要編寫導游詞,導游詞是導游員在游覽時為口頭表達而寫的講解詞。導游詞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西塘導游詞,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西塘導游詞(15篇)

西塘導游詞1

  初見西塘,第一眼看見的就是兩岸襯著柳樹的小橋,垂柳如同女孩家頭上戴的'碧玉發簪,甚是迷人。接著,一條又一條小河展現出來了,河水清得如水晶一樣透,綠得似翡翠一樣美,還有那一條條美麗的魚兒,在小河水中暢游,沒有一絲憂慮。

  白天的西塘是寧靜的,無論什么地方都似歌如畫。站在橋上,俯瞰大地,是一片又一片的明清風格古建筑,這些建筑保存了數百年的歷史文化。俗話說,站得高看得遠,的確,站得高,便看見了處處是綠波蕩漾,每戶人家都是臨水入影。

  午間時分的西塘,更是熱鬧起來了,許多游客開始舉起手機拍攝著兩岸的風景,或者小橋流水和魚兒。整個古鎮就在此時喧鬧起來。

  夜晚,西塘熱鬧非凡,一丁點兒也沒有安靜下來的意思,夜餐店、酒吧、禮品屋,都打開五光十色的吊燈,門口掛著老板自己寫的個性語錄,都深包各種寓意。

  離別西塘,便離別了綠波,離別了小橋流水,離別了瓦屋的倒影,和一種不可觸摸的古老……

西塘導游詞2

  古鎮西塘位于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距嘉善縣城11公里,是江南六大古鎮之一。從上海乘火車到嘉善下車后,乘中巴到西塘3.5元。西塘是一座已有千年歷史文化的古鎮。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是吳越兩國的相交之地,故有“吳根越角”和“越角人家”之稱。到元代初步形成市集。西塘與其它水鄉古鎮最大的不同在于古鎮中臨河的街道都有廊棚,總長近千米,就像頤和園的長廊一樣。在西塘旅游,雨天不淋雨,晴天太陽也曬不到。

  送子來鳳橋

  清康熙四十八年、道光十五年重修。來鳳橋于1997年重建,其造型及結構別致,適于旅游觀賞,為新景點之一。老百姓俗稱“晴雨橋”。橋頂的棚,和方磚鋪就的長條凳,為游人提供了休息和觀賞美景的好去處。而“送子來鳳橋”最通體現西塘人細致周到的本性之處,在于橋體上的石階被一分為二,左側的石階是供男人使用的;而右側被設計成小小的斜坡;原因是,古人考慮到當時女子有纏小腳的陋習,邁步子小,臺階不方便行走,于是做成小斜坡供女子專用環秀橋建于1581年(明代萬歷九年),它跨當年的小桐、北翠兩圩,是西塘鎮上最早的高橋。國際影星《廊橋遺夢》的女主角梅利爾來到西塘,也走了這座廊橋。現在每逢周末或節假日,有當地戲迷在橋上自娛自樂吹拉彈唱,將江南水鄉的休閑暇意體現得淋漓盡致。

  廊棚的由來

  在江南水鄉,分散的、幾戶合一的廊街隨處可見,然而,廊街長達1300多米的,惟有西塘。西塘的廊街,一邊是商店或民居,另一邊是河,廊街都有小河緊貼著,彎彎曲曲,情調非常。步入廊街,映入眼簾的是兩岸水上人家和前呼后應的河埠。如逢雨天,雨水在廊檐口滴滴嗒嗒形成一道長長的雨簾,就是不會做詩的人也會頓時詩意滿腔。關于廊街的由來,沒有官方的記載,只有民間流傳的“為郎而蓋”和“行善而搭”兩個版本。

  版本之一:年輕的寡婦胡氏,在西塘獨自支撐著一家老小和一個鋪子。胡家鋪前的河灘邊,有一個擺豆腐攤的王二。王二同情胡氏,常幫著做一些體力活。日子一久,胡氏便覺得離不開王二,但又難以啟齒表達這份感情,便煞費苦心地借修繕店鋪之機,請人沿河建起了棚屋,將店鋪前的街路遮蓋了起來。這么一來,王二既可免受風吹雨淋,兩人也可同在一個屋檐下。不想胡家鋪子因了這棚屋而生意一下子紅火起來。鎮上商家紛紛效仿,幾年來,棚屋連成了一線。后人就取“為郎而蓋”之意,將棚屋叫做廊街了。

  版本之二:西塘有個開煙紙店的老板,一天小店打烊時,見一叫花子在店前的屋檐下避雨,就讓他進屋來。叫花子執意不肯,老板就拿了一卷竹簾連在屋檐上,臨時搭了個小棚讓叫花子躲雨。第二天叫花子在店門板上留下一行字:“廊棚一夜遮風雨,積善人家好運來。”此后煙紙店果然生意興隆。店主為感謝叫花子的恩德,索性在店面前的屋檐下搭了個有磚有瓦有木架的廊街,且跨過小街直至河埠。

西塘導游詞3

  各位游客:大家好!

  西塘是一個江南水鄉古鎮,地處江、浙、滬交界處的汾湖之濱嘉迸縣境內。西塘自元代起形成集散地,直到解放前,一直是杭嘉平原的重要商業集鎮。鎮內街衢依河而建,民居臨水而筑,以橋多、弄多、廊棚多著稱,是一個樸實、靜謐的具有濃郁水鄉風韻的小鎮。

  西塘,古名斜塘、胥塘,因鎮東南“橫亙乾巽”之六“斜塘”之諧音“西塘”而名。早在春秋戰國年代,這里是吳越兩國的交界地,有“吳根越角”之稱。相傳,伍子胥曾在西塘幫助吳國修筑水利。

  西塘現有水鄉古鎮的小橋、古街、石巷,又有它獨特的鄉韻。西塘民居大多建于明清年代,三、五進極為平常,六、七進也不少見,且都有宅弄相連,形成“雨天不濕鞋,照樣走人家”的景象。這些深宅大院“前街后河”或者“前河后街”,院宅之間又有較多的露天弄堂。據統計,全鎮有長短不一的弄堂共122條,其中百米以上的宅弄有5條。這些幽深窄長的小弄為西塘鎮壓增添了古樸與神秘。最有特色的一條露天小弄名叫“石皮弄”,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間,是鎮上王姓家族子孫宅院之間的一條小弄。弄長68米,最窄的地方只有0。8米寬,是一條“獨行弄”“石皮弄”是168塊簿。簿的石板鋪成平整的弄面,石板下是排水溝。小弄兩邊是高高的宅墻,由于年代久遠,墻面已斑駁陸離,讓人沉浸在古樸的歷史之中。

  石皮弄東側的“種福堂”是目前鎮上保存較為完好的古民居之一。它是宋朝王淵的子孫們的宅院。相傳王淵隨宋康王趙構南渡時到江南。元朝末年,為了躲避戰亂而定居嘉興,后又移居到了幽靜安寧的西塘鎮。 “種福堂”建于清朝康熙年間。這幢宅院共有七進,第三進就是“種福堂”正廳,東西各有兩條“備弄” 。正廳對面的磚雕門樓是保存最完好的古門樓。門樓上雕刻有“蘭、石、竹、菊”和“維、和、集、福”的字雕,既顯示出大戶大家的氣派與主人的信仰,又使整個小院呈現出祥和的氣氛。

  廊棚是沿街商店房屋的延伸部分,其實就是帶屋頂的街。是西塘的一大特色。以前,西塘鎮的小街小路都有廊棚覆蓋,使趕集買賣、行人過往沒有日曬雨淋之苦。廊棚的頂有“一落水”,有“二落水”,也有過街樓。以前,西塘鎮這樣的廊棚大約有數千米,現在保存最好的是朝南埭、塔灣街在古代是商業鬧市,這條石板路上不知直過多過名人學士、商賈農夫和行人游客。

  燒香港是西塘的一個有特色的去處,西塘人稱為“港” 。

西塘導游詞4

  護國隨糧王廟,亦稱“七老爺”廟,是為紀念明朝時期的一個清官而建立的地方神廟。

  相傳明朝崇禎年間,嘉善一帶鬧旱災,處處饑民。當時有個姓金的老爺,家中排行老七,人稱金七,是個朝廷押運皇糧的小官,他不忍見百姓挨餓便將皇糧拿出來賑災,但又知私放皇糧乃犯國法之罪,于是就在雁塔灣投河自盡。當地百姓為紀念他這個好官,于是籌資建造了“七老爺廟”供奉七老爺和七夫人。在七老爺投河自盡后朝廷查清真相,追封為“利濟侯”,后又加封為“護國隨糧王”,七老爺廟便同時改名為“護國隨糧王廟”。

  七老爺廟大門就開在街邊,前殿是新建的,后殿基本上是舊貌新修,它的建筑非常特別,殿前沿有廊檐,桁條椽子都很講究并呈拱形。殿的門檻上是一排木質落地長窗,這是一般廟宇的殿飾。

  每年的農歷四月初三七老爺生日,都會在這里舉行廟會,在那天,西塘的人們都會走上街頭游行,并為今年祈福,非常熱鬧。

西塘導游詞5

  西塘位于嘉善縣北,地處江浙滬交匯處,是著名的千年古鎮。在西塘,你可以細細品味這里的慢生活,可在茶樓里品茶聽曲,或等夜晚的西塘披上驚艷外衣后,乘上搖櫓船看水中的各色倒影,也可以去酒吧坐下來找一點兒古樸中的現代感。即使是站在橋上俯視川流的木船、遠眺整片屋檐,或在廊棚下漫無目的地閑逛也是一種樂趣。古鎮內住著不少本地居民,你會看到常有阿婆在河邊洗衣、阿公在廊棚下下棋,生活氣息相當濃郁。

  數不清的古橋和弄堂是西塘的特色,而且走到哪兒都有廊棚(有屋頂的街道,也稱為“雨廊”),很多廊棚一側是賣特產、飾品、小吃的鋪子和民居,另一邊則是河道。有的廊棚一側還有靠背長凳,走累了可以坐下歇息,從送子來鳳橋到北柵街這段廊棚最為經典。西塘的廊棚有“煙雨長廊”之美名,如果是雨季,可坐在廊棚下欣賞煙雨中的西塘,感受江南水鄉的柔情多姿。

  西塘有一百多條長短各異的老弄堂,弄堂多為石板鋪路,有的兩側墻頭高聳,有的寬有的窄。其中寬度僅為1米的石皮弄最為有名,你可以進去體驗與對面游人側身而過的擁擠感,還可感受弄堂中與世隔絕般的寧靜。

  西塘的河道水巷上橫臥著各種石橋近百座,其中永寧橋為西塘的最佳觀景點,可縱觀河道交匯處的美景,清晨可來此拍攝到靜謐純樸的水鄉風情。此外還有造型獨特的送子來鳳橋、站在橋頭可遠眺層層青瓦的環秀橋、曾出現在電影《碟中諜3》場景中的萬安橋等。

  古鎮內的古跡景點眾多,有西園、醉園、種福堂等別致的園林及民居,還有護國隨糧王廟、圣堂等香火甚旺的廟祠,你還能在江南民間瓦當陳列館、中國酒文化博物館、紐扣博物館中了解到當地的民風民俗。這些景點都包含在景區聯票中。

  西塘還是有名的“艷遇之都”,塘東街一帶有很多酒吧,晚上音樂聲、歌聲此起彼伏。西塘也是許多影視劇的取景之地,電影《碟中諜3》中阿湯哥飛奔于廊棚中的那一段場景也許很多影迷都歷歷在目,此外還有許多酒樓、客棧、弄堂、老宅也都留下了各大劇組的足跡。

  來西塘一定要坐一回搖櫓船,體驗從水上欣賞古鎮,尤其是晚上坐在船上品味西塘夜景,賞心悅目。景區主入口內和送子來鳳橋前各有一個游船碼頭,乘坐搖櫓船每船150元(須憑門票,限坐8人),散客為每人20元,時間約25分鐘。

  西塘有管老太臭豆腐、陸氏小餛飩、錢氏祖傳豆腐花等特色小吃,還有滿街都能看到的粉蒸肉、扎肉、芡實糕、酒釀園子等美食,不容錯過。北柵街一帶還有老品芳等老飯館,可以嘗到各色江南菜肴,價位也大多不貴。古鎮內遍布古色古香的臨水客棧和明清古宅,不少人會選擇住一晚,如果偏愛清靜,可以住在一些遠離酒吧街的巷子里。

西塘導游詞6

  七老爺廟在西塘人那里又叫護國隨糧王廟,這個廟宇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的傳說,大致如下:

  在明代崇禎年間嘉善一帶鬧饑荒,人民都快餓得不行了,而這時候剛好當時的一位七老爺督運皇糧經過,看到餓殍遍地而內心非常痛楚和憐憫。善心大發,竟在沒有征得皇帝同意的情況下擅自將皇糧盡施舍于民救災。他自己知道私自將皇糧散發給民眾是死罪,于是就在雁塔灣河里投水自盡。這在嘉善附近一帶的老百姓聞聽了這個消息,非常悲痛,于是他們為感謝這個舍身搭救他們的清官,而自發的集資為他蓋了一座廟宇,以示紀念和懷念他——七老爺廟。七老爺廟現在香火很旺,去西塘的人都會去此求福祈神,有空的話大家完全應該去看看,是個不錯的地方。

  每年的農歷四月初三是西塘人民的守護神七老爺的生日,這一天要舉行隆重的廟會活動,大家把七老爺和七夫人的行宮抬出廟門,從晚上十一點出發,在西塘各按預定路線走,一路旗幟飄揚,鑼鼓震天,鞭炮齊鳴,浩浩蕩蕩巡游,鎮上經過的許多地方都搭了帳篷,供七老爺與七夫人在帳內稍歇受供,到次日下午才回到廟中,于是在廟內開始演大戲,連演三天。幾乎全城出動,打蓮廂、扭秧歌、調龍舞獅,人聲鼎沸、盛況空前,場面熱鬧非凡,現在四月初三已成為西塘人一年四季最大的民間節日。

西塘導游詞7

  西塘是一個江南水鄉古鎮,地處江、浙、滬交界處的汾湖之濱嘉迸縣境內。西塘自元代起形成集散地,直到解放前,一直是杭嘉平原的重要商業集鎮。鎮內街衢依河而建,民居臨水而筑,以橋多、弄多、廊棚多著稱,是一個樸實、靜謐的具有濃郁水鄉風韻的小鎮。

  西塘,古名斜塘、胥塘,因鎮東南“橫亙乾巽”之六“斜塘”之諧音“西塘”而名。早在春秋戰國年代,這里是吳越兩國的交界地,有“吳根越角”之稱。相傳,伍子胥曾在西塘幫助吳國修筑水利。

  西塘現有水鄉古鎮的小橋、古街、石巷,又有它獨特的鄉韻。西塘民居大多建于明清年代,三、五進極為平常,六、七進也不少見,且都有宅弄相連,形成“雨天不濕鞋,照樣走人家”的景象。這些深宅大院“前街后河”或者“前河后街”,院宅之間又有較多的露天弄堂。據統計,全鎮有長短不一的弄堂共122條,其中百米以上的宅弄有5條。這些幽深窄長的小弄為西塘鎮壓增添了古樸與神秘。最有特色的一條露天小弄名叫“石皮弄”,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間,是鎮上王姓家族子孫宅院之間的一條小弄。弄長68米,最窄的地方只有0.8米寬,是一條“獨行弄”。“石皮弄”是168塊簿簿的石板鋪成平整的弄面,石板下是排水溝。小弄兩邊是高高的宅墻,由于年代久遠,墻面已斑駁陸離,讓人沉浸在古樸的歷史之中。

  石皮弄東側的“種福堂”是目前鎮上保存較為完好的古民居之一。它是宋朝王淵的子孫們的宅院。相傳王淵隨宋康王趙構南渡時到江南。元朝末年,為了躲避戰亂而定居嘉興,后又移居到了幽靜安寧的西塘鎮。“種福堂”建于清朝康熙年間。這幢宅院共有七進,第三進就是“種福堂”正廳,東西各有兩條“備弄”。正廳對面的磚雕門樓是保存最完好的古門樓。門樓上雕刻有“蘭、石、竹、菊”和“維、和、集、福”的字雕,既顯示出大戶大家的氣派與主人的信仰,又使整個小院呈現出祥和的氣氛。

  廊棚是沿街商店房屋的延伸部分,其實就是帶屋頂的街。是西塘的一大特色。以前,西塘鎮的小街小路都有廊棚覆蓋,使趕集買賣、行人過往沒有日曬雨淋之苦。廊棚的頂有“一落水”,有“二落水”,也有過街樓。以前,西塘鎮這樣的廊棚大約有數千米,現在保存最好的是朝南埭、塔灣街在古代是商業鬧市,這條石板路上不知直過多過名人學士、商賈農夫和行人游客。

  燒香港是西塘的一個有特色的去處,西塘人稱為“港”,其實就是“巷”字加上三點水,意思是“水巷”。古鎮內這樣的“水巷”有幾十條,比如“朱家港”、“飯籮港”、“窖匠港”、“十里港”、“來鳳港”等等。“燒香港”這個名字是怎么來的呢?原來,這條長700米的小河道兩邊有許多寺廟,如“圣堂”、“福源宮”、“東岳廟”等等。“燒香港”這個名字是怎么來的呢?原來,這條長700米的小河道貌岸然兩邊有許多寺廟,如“圣堂”、“福源尤其是逢年過節的時候,各種船只載著附近村民到西塘來燒香、趕廟會,這條小河道船接船,人擠人,熱鬧非凡。因此,小河就是名為“燒香港”。

  西塘不但有優美的人文景觀,而且還有濃郁的文化氛圍,元代錢塘詩人錢惟善、元末明初著名詩人高啟都曾到西塘尋幽探古。在明代到清代的427年間,有名姓記載的進士19名、舉人31名。吳江詩人柳亞子曾多次來西塘與鎮上文士吟詩聚友,西塘參加南社的文人就有18人。西塘人世世代代喜愛琴棋書畫、養鳥種花。而且,西塘鎮民風淳樸,西塘人熱情好客,無論您走進哪條小弄或是哪家小院,你都會感受到千年文化古鎮那獨特的文化氣息。

西塘導游詞8

  西塘,古稱胥塘、斜塘,又名平川,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的積淀,春秋戰國時代,西塘就是吳越兩國相爭的交界地,故也有吳根越角之稱。西塘地勢平坦,河流縱橫,自然環境十分幽靜,處處綠波蕩漾,家家臨水映人。小鎮上保存著完好的明清建筑群落,廊棚和古弄堪稱“雙絕”。

  西塘歷史悠久,人文資源豐富,自然風景優美,是古代吳越文化的發 祥地之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是吳越兩國的相交之地,故有“吳根越角”和“越角人家”之稱。唐、宋時期就已形成村鎮,到了元、明朝時,西塘憑借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的經濟基礎和水道之便,發展成一座繁華、富庶的大集鎮,窯業、米市、食品、制陶業等行業日益興旺。

  古鎮現存的許多古宅大院,都是古鎮先人當時致富后的結晶。由于當初西塘的通行以水路為主,外來騷擾較少,故能使西塘較完美地將古鎮保留至今,使得祖先的遺產能延續下去。

  西塘與其它水鄉古鎮最大的不同在于古鎮中臨河的街道都有廊棚,總長近千米,就像頤和園的長廊一樣。在西塘旅游,雨天不淋雨,晴天太陽也曬不到。

西塘導游詞9

  北海老城位于市區北面,與四川北路接壤,始建于1883年,由著名的百年老街——珠海路、沙脊街、中山路及25條小巷子構成,其核心區百年老街長1。27公里,寬9米,沿街全是中西合璧的騎樓式建筑挨戶相連,秀美的女兒墻若隱若現,青磚石板鋪砌的路面渾厚古樸,處處透顯出老街的滄桑凝重。主要有承載著嶺南文化的四大主題館、海關大樓舊址、大清郵政分局舊址、xx禮拜堂、電報局、“丸一”藥房、永濟隆、雙水井、宜仙樓、街渡口等諸多景點。老城現已成為北海的重要名片,百年老街則是北海旅游值得一去的景點。北海老城主題館則位于老街上。

  北海明清木雕館位于珠海中路10號,館內展品來自澳大利亞籍華人收藏家巫海先生藏品,主要陳列明清時期北部灣地區古民居中的建筑木雕及民用家具,這些展品主要采用了浮雕、透雕、圓雕等雕刻手法,展品雕工精湛,形象生動,是北部灣地區收藏古建筑木雕中數量最多、品種最齊全的展館之一。

  北海水彩畫館位于珠海東路181號,該館由老街保存最為完好的嶺南騎樓建筑風格的民居改建而成,重點介紹代表北海畫派的十一名畫家:蔡道東、張國權、張國楠、劉少華、張虹、包建群、吳明珠、吳志剛、黃小其、張濟良、張斌等的個人精品展。

西塘導游詞10

  西塘是江南六大古鎮之一,位于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嘉善位于上海西南方向與上海零距離接壤,距上海市中心80公里,大虹橋商務區60公里,西至杭州110公里,南瀕嘉興港乍浦港區35公里,北接蘇州85公里,處于長江三角洲地帶。交通極其方便,,滬杭鐵路,滬杭高速鐵路,滬杭高速公路,申嘉湖高速公路,杭州灣跨海大橋北連接線,亭楓高速連線,320國道,都穿境而過,乘坐汽車,高鐵,火車均能到達。

  鳥瞰全鎮,薄霧似紗,兩岸粉墻高聳,瓦屋倒影。傍晚,夕陽斜照,漁舟唱晚,燈火閃耀,酒香飄溢,整座水鄉古鎮似詩如畫,人處其間,恍然桃源瓊瑤,不知是人在畫中游,還是畫在心中移。

  古鎮西塘,占地面積1平方公里,古鎮區9條河道縱橫交織,將古鎮分為8個區塊,在其中有27座古橋將市鎮連通。古鎮在春夏秋冬、晴陰雨雪的長久年代里,始終呈現著一幅“人家在水中,水上架小橋,橋上行人走,小舟行橋下,橋頭立商鋪,水中有倒影”的不斷變幻的水鄉風情畫。西塘在唐、宋時期就已形成村鎮,到了元、明朝時,西塘憑借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的經濟基礎與水道之便,發展成一座繁華、富庶的大集鎮,窯業、米市、食品、制陶業等行業日益興旺。

  西塘坐落在水網之中,這里的居民惜土如金,無論是商號或是民居、館舍,在建造時對面積都寸寸計較,房屋之間的空距壓縮到最小范圍,由此形成了120多條長長的、深而窄的弄堂,長的超過百米,窄的不到1米,形成了多處“一線天”。與此同時,街道弄堂的名稱均形象地體現出古鎮商貿的繁榮與弄堂的特色,如米行埭、燈燭街、油車弄、柴炭弄、石皮弄等數十個稱號與當年的商貿、建筑等都有直接的聯系。

  西街是西塘東西走向的主要街道,分上下兩段,古時候以東為上,西為下,所以有上西街與下西街之分。西街有著水鄉極為典型的街道格局,它的最小寬度僅供農民挑擔換肩,即一根扁擔的寬度。由于臨街房屋二樓以上常常還有屋檐延伸,兩兩相對的樓屋近在咫尺,擱起竹竿就可以晾衣曬被,打開窗戶就可以倚窗談心,構成一道別致的小鎮風景。西街上景點較多自西向東的景點有:石皮弄、種福堂(王宅)、西園、中國鈕扣博物館、江南瓦當陳列館。

  塘東街是民國至解放時期西塘最為繁華的街道之一,塘東街上還有好多酒樓,以前有“借問酒家何處有,胥塘河邊處處樓”的說法。說起這條商業街不得不說說西塘的商人。有位來西塘的作者說:西塘是儒商文化與平民文化的交會點。是有一定根據的。這里的讀書人很多,但是做官的道路畢竟太窄,多數讀書人做不了官,只好回來經商。這些人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其經商的思想也與一般的商人不同。塘東街上有一家百年老字號的藥鋪鐘介福藥店,大門上有一副對聯是這樣寫的:寧藥架滿塵,愿天下無病。也就是說店家情愿藥賣不出去,也不希望百姓受病痛之苦。充分反映儒家的“仁”、“和”思想。塘東街上還有源源綢布莊的舊址,1927年秋,陳_云同志在“楓涇暴_”時期被國民追捕轉移到西塘,在布莊伙計高廷梁處住了幾日,后由高廷梁安排小船由水路去往安全的地方。

  燒香港不是要把香港燒了的意思,而是以前河道兩岸廟宇眾多,善男信女們乘著小船來此燒香,故名燒香港。燒香港的景點有倪天增祖居紀念館、五福橋、圣堂、明清木雕館等。

  塔灣街因西面原有一寺廟名雁塔禪院,又地處市河轉彎處而得名。七老爺最后就是投身于塔灣街的雁塔灣自盡的。這一帶在明時酒樓云集,明代有一詩人周鼎寫了一首《西塘曉市》來描寫這里的繁華:旭日滿晴川,翩翩賈客船。千金呈百貨,跬步塞齊肩。布褐解市語,童烏識偽錢。參差魚網集,華屋竟烹鮮。塔灣街上的景點有醉園、七老爺廟等。

  西塘歷史悠久,是古代吳越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是吳越兩國的相交之地,故有“吳根越角”和“越角人家”之稱。唐、宋時期就已形成村鎮,到了元、明朝時,西塘憑借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的經濟基礎和水道之便,發展成一座繁華、富庶的大集鎮,窯業、米市、食品、制陶業等行業日益興旺。

  在唐開元年間就已建有大量村落,人們沿河建屋、依水而居;南宋時村落漸成規模,形成了市集;元代開始依水而市漸漸形成集鎮,商業開始繁盛起來;明清時期已經發展成為江南手工業與商業重鎮。“春秋的水,唐宋的鎮,明清的建筑,現代的人”,是對西塘最恰當不過的形容。后弦的《唐宋元明清》也是在古鎮西塘時有感而發而寫的。

  西塘古鎮還有以提倡民族氣節,推翻封建的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政體為志的南社,是在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同盟會革命浪潮洶涌澎湃的激蕩下,于1909年11月在蘇州秘密成立的。南社的發起人是吳江著名詩人柳亞子,他在西塘發展南社社員18人,較為著名的有余十眉、李鐘麒、郁佐梅、沈禹鐘、江雪塍等。南社是一個革命團體,它主要是以文字鼓吹反清革命,與同盟會互相呼應,成犄角之勢。一時京、滬、蘇、浙、湘甚至南洋等地不少報紙,都為南社社員所掌握。“欲憑文字播風雷”(柳亞子語),為反清民族民主革命大造聲勢。后來,南社在大革命的浪潮中也四分五裂,但是西塘的一班詩友,又組織了胥社,宗旨不變,人員不變,成為南社在西塘的延伸組織。胥社成員的詩文絕大多數保留了下來,這些詩和他們的“宗師”柳亞子在西塘留下的90首詩文一起,并且共同成為西塘的千古絕唱。

西塘導游詞11

  各位游客們,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西塘古鎮。

  西塘地處杭嘉湖平原,屬浙江省嘉善縣,地處江浙滬三省市交界處,距上海90公里,杭州110公里,蘇州85公里,交通十分方便。西塘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也就是2400年前,就是吳國和越國的相交之地,因此有“吳根越角”之稱。西塘全鎮總面積83.61平方公里,其中古鎮區面積1.01平方公里,人口近6萬。相傳春秋時期吳國伍子胥興水利,通鹽運,開鑿伍子塘,引胥山(現嘉善縣西南12里)以北之水直抵境內,故西塘亦稱胥塘。因西塘地勢平坦,一馬平川,又別稱平川,斜塘。在唐開元年間就已建有大量村落,人們沿河建屋、依水而居;南宋時村落漸成規模,形成了市集;元代開始依水而市漸漸形成集鎮,商業開始繁盛起來;明清時期已經發展成為江南手工業和商業重鎮。“春秋的水,唐宋的鎮,明清的建筑,現代的人”,是對西塘最恰當不過的形容。西塘風景秀麗,人才輩出,文化底蘊深厚。

  據統計,歷史上這里曾出過進士十九人,舉人三十一人。楊茂、張成是西塘兩位元代工藝美術大師,雕漆巨匠。他們的作品出神入化,尤其是雕漆中的剔紅技法達到了頂峰,代表了元代漆器作品的最高水平。周鼎與陳舜俞、吳鎮并稱“嘉善三高士”。他在《萍川十景詩》中描繪了西塘許多的景致,如西塘曉市、北翠春耕、南泓夜泛、環秀斷虹、雁塔灣頭等,揭示了古鎮西塘當時的生活場景,展示了西塘一幅幅美麗的畫卷。顧錫東:著名劇作家。原浙江省文聯主席、浙江越劇院院長。顧錫東一生致力于越劇的創作,寫下了大量劇本,其中以《五女拜壽》和《漢宮怨》最為著名。西塘素以橋多、弄多、廊棚多而聞名。西塘民風淳厚,櫓聲悠揚,到處洋溢著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特有的人文積淀。很多明清建筑在經歷了許多風風雨雨之后大多仍保存完好,依然是街衢依河而建,民居臨水而筑,大有“小河穿市過,人家盡枕河”的味道。除此,西塘還有“橋多、弄多、廊棚多”的特點,在1平方公里的老鎮區內就有石橋27座,古弄122條以及千余米長的廊棚。游人到此,不僅可以領略到小橋流水、錯落有致的明清古建筑,還可以置身期間,親身感受古樸、安逸、原汁原味的水鄉風情,西塘古鎮共有十一個景點,每個景點都以其特有的內涵向游人展示著西塘厚重的歷史文化與獨特的人文風情。

  護國隨糧王廟俗稱“七老爺廟”,始建于明代末年。在西塘有個真實感人的故事。明代崇禎年間,嘉善一帶鬧旱災,鄉野顆粒無收,處處饑民。當時有個姓金的老爺,家中排行老七,人稱金七,是個朝廷押運糧食的小官,他專門在運河上押送糧船。一天,金七督運皇糧路經西塘,見魚米之鄉的百姓挨餓,在岸邊圍著求糧食,動了惻隱之心,將運糧船隊所有糧食盡施于民。皇糧給了百姓,可是欺君之罪,金七知道逃不過懲罰,投身于雁塔灣的河里,自盡了。當地百姓為了紀念這位舍己救百姓的好官,集資造了一座七老爺廟。七老爺投河自盡后朝廷查清真相,追封為“利濟侯”,后又加封為“護國隨糧王”,七老爺廟也同時改名為“護國隨糧王廟”。每年的農歷四月初三七老爺生日,西塘要舉行廟會,大家把七老爺、七夫人兩尊行宮抬出廟門,從晚上十一點出發,各按預定路線巡游,一路旗幟飄揚,鑼鼓震天,鞭炮齊鳴,浩浩蕩蕩巡游,鎮上經過的許多地方都搭了帳篷,供七老爺與七夫人在帳內稍歇受供,到次日下午才回到廟中,然后在廟內開始演大戲,連演三天。場面熱鬧非凡,現在四月初三已成為西塘人一年中最大的民間節日。

  在七老爺廟里還掛了很多形似葉子的香包,稱為秋葉,因為秋天象征著豐收,這些葉子都是當地60至70歲的老人家手工縫制的。兩側大柱上的對聯:“旱裂連阡,施賑活人萬眾。仁留金邑,追恩長祀千秋”。雖只有短短十個字,但記述了七老爺那一段可歌可泣的事跡。

  醉園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醉園并不是一個景點而是西塘家庭文化的具體展示,這是一戶王姓人家,世居西塘。這座宅院前后三進,住著祖孫三代5口人,主人王亨是一位年近七旬的版畫愛好者,幾十年來,憑借著自己對版畫藝術的滿腔熱愛,創作了無數版畫作品,并先后在全國各大報紙發表,受到了專業人士很高的評價,在父親的影響下,兒子王小崢也愛上了這門藝術,父子倆的作品大多以水鄉為題材,構思新穎,刀法圓潤,風格清新秀麗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醉園的總體建筑為江南園林式,醉園的名字是主人醉心于四書五經的詮釋,體現了西塘人濃愈的文化氛圍,園內有座百年歷史的古磚臺,期間假山、秀水、清苔、古藤,仿佛在向你訴說著歲月的滄桑。園內另有一小磚橋,高約一米左右。雖然橋小,但人可以從磚橋上走過,是西塘具有使用價值的最小的磚橋。

  石皮弄——這條是我們西塘的西街,匯聚了西塘的眾多名點小吃。好了,各位游覽到這兒,我們已經見識了西塘“橋多、廊棚多”的特色,現在我就帶大家去看一下我們西塘的弄。有人說西塘的弄堂是西塘人的命脈,此話有一定的道理。弄堂作為市鎮及宅屋建筑的一個部分,也有著它深邃的歷史背景,它對西塘人內秀的文化性格有著一定的影響。您現在所看的這條“石皮弄”就是西塘122條弄中最有代表性的一條弄了,它全長68米,由216塊石板鋪成,最窄的地方0.8米,最寬也不過1米。石皮弄兩邊山墻8米高。因為石板很薄,平均厚度只有3—5工分,下有一條很長的下水管道,所以石板就象皮一樣的覆在上面,故此得名“石皮弄”。對面出來,有一種狹路相逢的感覺。走進石皮弄,我們來到的是尊聞堂。尊聞堂是西塘古老的民間建筑。廳內梁柱粗大,雕飾精美,各種龍紋及花卉布滿柱梁。更為叫絕的是廳堂主梁鐫刻的巨幅“包袱巾”,由一百個“壽”、“萬”字及蝙蝠組成百壽圖案,所以“尊聞堂”又名“百壽廳”。下面我們去看一看石皮弄最深處的人家━━靜怡軒,靜怡軒原為王宅的第七進,清朝建筑,現在廳堂及臥室陳設頗具明清風格,集覽、食、住為一體,滿足您“做一天西塘人”的愿望。

  王宅——種福堂我們現在來到的地方叫王宅,系清代王氏私邸,王氏源起宋御營司都統制王淵,王淵護駕宋高宗趙構南渡,但伴君如伴虎,王源敗落了。其子孫隱沒于杭嘉湖一帶。清順康年間,其中一脈子孫移居西塘,興此宅第,前后七進加一后花園,為典型的明清民居風格。大家有沒有發現,王宅的大門建造得比較小,這種風格是屬于先抑后揚的,主要是因為當時江南地區常年有倭寇進犯,王氏家族為了財不外露,故把門面做的比較小。進入這兒是個天井,這里是一個磚雕門樓,在古代磚雕門樓可的都是主任家的家慶,但在這兒王老爺卻把自家的福氣刻在上面了,在古代何謂福呢?多子才多福,這王老爺確實有福,生了八個兒子,于是把八個兒子的名字刻在兩座門樓上。這“元享利貞”,是王老爺前四個兒子的名字了,分別代表其四個兒子的名字:王元、王亨、王利、王貞;“元享利貞”兩邊牡丹和靈芝,而在最底下,刻的是一條彎彎的鯉魚,這鯉魚寓意的是年年有余,而不是鯉魚跳龍門了,因為王家的祖輩沒落了,這后人對功名已經淡漠了,還是在這里安居樂業好啊。知道了王老爺前四個兒子的名字,想必非常有興趣了解王老爺后四個兒子。

  走道這兒,你看到在整個建筑“先抑后揚”的揚字就在這兒了。這座門樓上就是王老爺后四個兒子的名字——“維和集福”。維,就是家合萬事興;最高的地方,你看到的是蝙蝠,這蝙蝠象征福氣,設置在門樓上就是五福臨門了;而在下面是和和二仙,傳說故事中象征和和美美的兩位神仙了;在字的兩邊,是花中的四君子—梅蘭竹菊,但因為年代久遠,你看這竹子已經剝落了,但為了保持原貌沒有修復;整個地方大門平時是不開;整個天井你還可以看到兩口大缸,美其名曰太平缸,那就是古代消防設施了。現在進入的是主人家的第三進,為正廳,即“種福堂”,種福堂,一個播種福氣的地方。而連接第二、三進單元的是陪弄、大墻門、天井。種福堂中心寬12米,有十四扇落地長窗,樓面鋪一尺見方的厚方磚。廳堂正中央懸掛有康熙年間翰林侍讀學士海寧陳邦彥題寫名為“種福堂”的匾額,厚重端莊,凜然一股正氣,以告誡后人:“平日多行善積德,日后定能使子孫得福”。陳邦彥是翰林學士,皇帝的伴讀,整塊匾額保留下來也是很不易的。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福自然得福。此建筑的特色為磚雕門樓精致,有至今西塘保存最完好的兩座磚雕門樓。種福堂正廳的樓板非常結實,樓板的上面竟也鋪有方磚,說來幾乎不可信。原來,主人怕樓板上傳下來的聲音會驚動尊貴的客人,尤其是樓上女客的方便之聲,對客人不敬。樓上的方磚鋪得更緊密,磚下還有黃沙和石灰鋪底,結硬后相當牢固,用一盆水潑酒在地,也滴水不漏。另外,優質方磚對屋子里的空氣濕度有調節作用,空氣中水分多時,它會利用微細孔吸附多余的'水分,當屋子干燥時,它會釋放出貯存的水分,這種堂樓結構是江南居宅的一色,大其他地方很見到。

  從種福堂出來,現在我們走的這條街叫“西街”,如果您留意看一下您就會發現街兩側的弄堂特別多,就是因為我們西塘以前有很多深宅大院形成的。現在我們再來走一條過去老房子里的“陪弄”。陪弄是宅屋的邊弄,與建筑主體相連,一般來說這種宅屋較大較深,主人都是大戶人家,平常是不開正門的。陪弄的作用是連接邊門,讓一家人進出。解放后許多大宅作了房改,一座大宅就有好多人家居住,陪弄也就成為宅內住戶的公共通道。這樣的陪弄在鎮上很多。陪弄不見陽光,沒有窗戶,非常暗,這也是江南水鄉大戶人家建宅的一種風俗。“銀不露白,暗可藏財”。

  西園——走過這條弄我們就來到了又一個景點---西園。西園系明代朱氏私邸,園內有樹木、花草、假山、亭池,是當時鎮上風景幽美之處,也是目前西塘古鎮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私家園林。大家進門發現這里的門檻特別高,俗話說“宰相門檻高三尺”,這也印證了此園主人地位確實比較高。進入門廳,迎面是一個“照壁”,一方面說明了江南人家“財不外露”的秉性,另一方面,我們可以看見,照壁上面的圖案,四個角上畫的是四只蝙蝠,在古代,蝙蝠的“蝠”與福氣的“福”字同音,寓意“四季有福氣”;照壁中間是一個“壽”字,整副照壁的寓意即是“福壽雙全”。民國初,園內設茶室、供人游覽,當時吳江詩人柳亞子創辦的第一個愛國詩社——南社,西塘就有17人參加。民國九年(1920年)柳亞子邀友南來西塘與鎮上的南社社友在園內吟詩歡歌,鼓吹革命,并攝影留念,一時傳為佳話。建國后該園一度失修廢棄,1993年,西園重建,辟為一公園。1997年,當地政府為紀念當年南社愛國壯舉,重修西園,并陳列南社有關史料,以供瞻仰。西園系明代朱氏私邸,為江南大戶人家建筑,園內有亭臺樓閣、假山魚池,是當時鎮上風景幽美之處。民國9年春,吳江柳亞子偕同陳巢南來西塘,與鎮上文友余十眉、蔡韶聲、陳覺殊等在該園吟敘合影, 仿北宋李公麟所畫表現蘇東坡、米芾、黃庭堅等人雅集的《雅集圖》,將照片取名為《西園雅集第二圖》。現在園內有“朱念慈扇面書法藝術館”、“百印館”、“南社陳列室”等展廳。“朱念慈扇面書法藝術館”展出了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朱念慈先生的精品扇面一百余件,朱念慈是我國現代扇面真金書法藝術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1920年出生,浙江嘉善人,祖居西塘,曾任中國美術學會高級會員,浙江工藝美術學會顧問。一生致力于書法藝術,并首創真金微楷萬字扇,功績卓著,技藝超群。 “百印館”里陳列著由杭州西泠印社組織的國內外百名篆刻家篆刻的一百枚反映西塘風情風貌的印章,印花和邊款。這百枚印章表現的是西塘百景。其中有原“平川十景”(明代鎮人周鼎所作的十首詩)、“平川新十景”、西塘八景、西塘的古廳堂、磚雕門樓、橋弄河街、西塘的老字號和民間藝術等。“環秀斷虹”“煙雨長廊”“送子來鳳”這些原本就已經相當動人的名字 ,被凝固在方寸之間,平添了幾分氣質,給西塘以另外的一種韻味。以提倡民族氣節,推翻封建的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政體為志的南社,是在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同盟會革命浪潮洶涌澎湃的激蕩下,于1990年11月在蘇州秘密成立的。南社的主要發起人為陳去病、高旭、柳亞子。參加第一次會議的17名社員中,有14人為同盟會會員,由此可見其革命氣氛的濃厚了。南社是一個革命團體,它主要是以文字鼓吹反清革命,與同盟會互相呼應,成犄角之勢。一時京、滬、蘇、浙、湘甚至南洋等地不少報紙,都為南社社員所掌握。“欲憑文字播風雷”(柳亞子語),為反清民族民主革命大造聲勢。在西塘參加南社的社員有十八人之多。其中有余十眉、李熙謀、郁左梅、沈禹鐘、江雪塍等。他們留下的詩詞文章,指點江山,評說時政,是當時小鎮文人傾向革命的真實寫照。柳亞子南下廣州以后,逐漸遠離西塘諸友,南社在大革命的浪潮中也四分五裂。但西塘的一班社友又組織成立了胥社,由江雪塍出任社長,宗旨不變、人員不變,可以說是南社在西塘的延伸組織,他們的詩文絕大多數都保留了下來。

  薛宅紐扣展——走出西園,我們將去的是薛宅,與清朝官府建筑種福堂所不同的是薛宅是一個民國時期商住民居,整個建筑為磚木結構。薛宅建于民國十五年(1926年),原址為一南貨店,遭火毀后由薛姓建造而成。由于薛宅處于繁華的商業地段,其格局為前店后宅的結構,前后兩進,前臨街道后依河,為本鎮典型的商住民居,走進薛宅,我們又可以看到一座磚雕門樓,上刻有“垂裕后昆”四個字,這就表示薛宅的主人希望自己創下的這片基業可以永遠保存下去。薛宅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淺,雖說前后有兩進,但兩進之間連接緊湊,從高處看,“回”字形的屋中鑲嵌一個天井,連成了一片;二是簡,沒有陪弄,一律從大門進出,另外整個建筑的裝飾非常樸素簡單,并沒有花哨的雕飾;三是亮,一反傳統的以暗為上,暗能藏財的習俗,所有的窗都配有玻璃。現在,薛宅正展出著一些由西塘居民私人收藏的民間用品,這些民間收藏品以西塘地方文化為主要內容,以蘇州區域文化為背景,展示江南水鄉民俗風情。薛宅現辟為紐扣展大家可以自由參觀一下。西塘是中國紐扣之鄉,有紐扣生產企業近五百家,年產值10億元,產量占全國生產交易的40%。紐扣館位于西街上,共有六個展廳:古代紐扣展示區、近代紐扣展示區、現代紐扣展示區、貝殼紐扣生產工藝流程展示區、紐扣應用區、中國結展示區。貝殼鈕扣是我國第一代的專業鈕扣,地處杭嘉湖平原的水鄉西塘貝殼原料極為豐富。記得過去襯衣上的小田扣就是用江南盛產的蚌殼做的,小小的襯衣田扣,從沖剪、磨光、打孔、漂白、整形,當時的鈕扣生產機器大都用人力腳踏操作,完全是手工方式,是一種純體力的勞動,在“紐扣博物館”內專門有師傅現場演繹貝殼紐扣生產工藝流程。可以說,鈕扣館的開館開創了中國鈕扣史上嶄新的一頁,也為有著鈕扣之鄉的西塘增添了一道新的風景線。

  五福橋、高階沿——好!我們繼續往前走。剛才我介紹過了,我們西塘有“三多”,這第一多就是橋多,您看在我們前面就有一座橋,這座橋有個非常好聽的名字叫“五福橋”,他是由當時西塘的五戶人家共同集資建造的,這五戶人家分別把五種不同福氣都安置在橋面上,它建于明正德年間,修于清光緒二十七年。據西塘的老人說,人要從這橋上走過會帶上五種福氣,這五種福氣有好多種版本,但大致認為這五種福氣分別是:長壽、康寧、富貴、德、善終。大家走一走,可以把五種福氣帶回家了,希望您也把這五種福氣帶回去。整個西塘是生活區,所以大家注意安全,看到車輛要讓開。從五福橋上下來,這兒我們走的是西塘的高階沿,所謂高階沿,就是這排底矮的房子,有沒有發現這排房子的臺階特別的高,這里在以前住的是西塘最有錢的人,但我們發現有錢人的房子也不過如此,為什么呢?主要是因為江南人財不外露的秉性,水路發達,隨之水盜來了,所以門面造上一排低矮的房子,但里面卻是深宅大院,但居民還是會在最外面,唯一的區別就是把臺階筑高,以顯示自己的地位和財富。

  張正根雕藝術館系典型的民國建筑,距今已有百年左右的歷史融合了中國古代建筑和西方歐式建筑的各自特點,為磚木結構,里面陳列的是著名根藝美術大師張正的幾百件根雕作品。根雕源于自然,是一種化腐朽為神奇的藝術。張正先生,杭州人,原籍安徽舒城,生于1958年,1999年因人才引進,來到西塘繼續其根藝創作。他的作品立足于七分天然,三分人工,有不少作品獲得全國的各種獎項。五百件大件作品(最輕為150kg,最重為1000kg,平均重量為250kg)進入吉尼斯,本人被載入世界名人錄及東方之子,來到嘉善后,又被評為嘉善的榮譽市民。首先,大家看到的是一張龍椅,名為“過把癮”,在中國古代只有皇上可以坐龍椅,而根雕館的這張龍椅,是專為游客準備的,讓各位可以坐坐龍椅,做一做現代的皇上。整張椅子為龍眼根和杜鵑根自然巧妙組合而成,與之配套的踏腳為全天然的杜鵑根。根魂是一件天然的作品,它是來自與福建閔候地區的一個龍眼樹的樹根,此根因為長于懸崖之上,巖石阻礙根系往下發展,所以整個根平攤開來,很大也很平整,其根部截面形似中國地圖,而根面上的圖案則眾說紛紜,有說百獸圖、羅漢圖。天然的作品就是要給你一個想象的空間,你感受它象什么,就是什么,這也正是根雕的魅力所在。震憾,又名東方雄獅,一噸多重,它是來自于東北地區的一個杉木根,獅子的頭部就是一個巨型的根榴,藝術家細膩的構畫了獅子的臉部、爪子以及尾巴部分,令整個作品生氣勃勃,震天憾地。而獅子的身份及鬃毛部分則是自然的樹根,體現了根雕藝術的七分天然。而這個名為“比美”的作品,一看就是這么傲氣凜然的孔雀,它展開尾巴部是一個純天然的根系,身份與頭部是樹樁部分經過雕刻而成的。再看這邊,好一幅喜上眉梢的潑墨畫,枝條上梅花怒放,花間一對鳥兒竊竊私語,仿佛寓意著冬天即將過去,春天就要到來。整個作品春意盎然,是用一個連理根創作而成,兩個油茶根天然的交纏在一起,形成一個圓洞門,作者又巧妙地點綴了兩個喜鵲,形成了雙喜臨門這么一幅喜氣的圖案。看完樓下這些大件作品后,樓上的小件可謂別有一番洞天。看這邊是根抱石的“八仙過海”,而那邊則是“十八羅漢”,而正中這個“金獅王”是一個巨大的柯木榴的作品,一只母獅子、三只小獅子營造了一份樂意融融的家庭氛圍,母愛,何其溫柔,何其感人!再過去看一件精品之作——“熊貓盼盼”,是一個根榴抱木的作品,熊貓的身份為整個根榴,耳朵部分是根榴上面兩個天然的突起,眼睛、嘴巴、爪子是雕刻過的。作者再巧妙地修飾了竹面,形成了熊貓抱竹這一憨態可掬的圖案。我們再來看一個抽象的作品,這是一塊天然的卷邊根,題為“年輪”,作者把整個根面想象成一片樹的橫切面,一圈圈的年輪記載著年輕時的夢。再看這邊有個卷邊根的蝙蝠,也是整體的一個樹根,后面著色,體現出前面的蝙蝠,蝙蝠在古代是福氣的象征。看完根雕,希望大家把西塘的好福氣帶回家。(沿途講解)西塘有三多,橋多、弄多、廊棚多,在古鎮至今仍保存有古橋27座,長廊2000多米,弄堂是一大特色,其中百米以上的有5條,幽幽長長的弄堂仿佛是一條時間隧道把我們帶入了幾百年前的明清時期,西街是西塘清朝末年,民國初年最繁華的街道之一,共有500多米長,集中了西塘一些老字號的店鋪,至今,我們從斑駁陸離的墻壁和褪色的木門板上還依稀看出這里曾有的繁華。

  江南瓦當陳列館中國瓦當文化源遠流長,與木雕相比,瓦當本來是一種材質簡陋的建筑裝飾配件,但由于它不易保存,年代久遠,本身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秦磚漢瓦”聞名于世,但由于磚瓦之類極易破碎,所以年代久遠的瓦制品大多傳世不多。因而更顯得瓦當的珍貴。在西塘南面的干窯一帶,確有大批精美作品傳世。追其源由,得知早在秦漢時期,當地的制窯業就已相當發達,更早有“千窯”之稱。連聞名遐邇的“明貨金磚”皆在那里燒制。相傳當年秦始皇為了抵抗匈奴廣招天下兵馬,特向江南一官員下了一道口頭圣旨,但當地官員年老失聰誤把召千軍萬聽為“造千磚萬瓦”,遂大興土木,至此嘉善一帶制窯業發達。這個館內有花邊滴水、筷籠、步雞、磚雕、古磚、陶俑六大類300多個品種。其中有極富美好愿望的傳統瓦當;有帶宗教色彩的寺廟瓦當,有表明一定歷史時期的政治圖案瓦當。它以深邃而廣博的文化蘊含,帶給人們無窮無盡的思考與遐想。

  煙雨廊棚——關于廊棚的傳說:傳說一:在西塘塔灣街里有一胡姓商戶,店主胡氏年輕守寡,艱難地支撐著一個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和一家三開間的鋪子。胡家鋪子前的河攤邊,有一個水豆腐攤,攤主姓王,家中排行老二,王二年輕力壯,老實厚道,只是家境貧寒。他見胡氏艱難,便生同情之心,幫著她做一些體力活,日子一久,胡氏便覺離不開他,但又難以啟齒表示這份情意。于是她煞費苦心想出一個辦法,一日她請來木匠,借修繕店鋪之機,沿河建起了一排廊屋,將店鋪前的街路遮蓋起來。這么一來,王二即可免受日曬風吹,又能在雨天照常擺攤,兩個同在一個屋檐下,感覺就像一家人。不想廊棚建好后,胡家鋪子生意一下紅火起來,于是鎮上商家紛紛效仿,幾年下來,竟連成一線,以致后來成為一種西塘獨特的建筑式樣。后來老百姓知道這層意思后,便給廊屋取名為廊棚,意思是為郎君而建造的棚屋。傳說二:有一位好心的老板在沿朝南埭一帶開設一家店,生意清淡,一直犯愁。一天來了個叫化子在他們屋檐底下避雨,老板看后于心不忍,給了他吃的還請他進門。叫化子執意不肯,晚上老板打烊,叫化子還不離開,老板看屋檐太窄遮不了風雨,就拿了一卷竹簾連在屋檐上,臨時搭了個小棚讓叫化子躲在下面,第二天叫化子不見了,門板上留下了“廊棚一夜遮風雨,知善人家好運來”的對聯。據說這位叫化子就是八仙中的鐵拐李,他來試探店主的心,那店主果然生意興隆,發了小財。后來店主覺得用竹簾連在屋檐上方法不錯,索性就將屋檐加長,街上的商家也想沾點仙氣讓自家的生意也好起來,于是紛紛效仿,慢慢形成了現在的長廊。您再可以看一下在河的西北邊,掛著燈籠的這一長排就稱作為“廊棚”,這是我們西塘的標致性建筑,是江南水鄉中獨一無二的建筑,是古鎮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好,我們走一下這段廊棚。西塘的廊棚是眾多江南水鄉中保存最完好的最具規模的建筑。所謂廊棚,其實就是帶屋頂的街。在雨季,西塘的廊棚像一頂碩大的雨傘,呵護著來往的行人,“雨天走人家,照樣不濕鞋”。西塘的廊棚有的臨河,有的居中,有的在沿河一側還設有靠背長凳,供人歇息。廊棚的頂有“一落水”、有“二落水”,也有過街樓形成廊棚的屋頂。廊棚里側是商店和民宅,行人來往無雨淋日曬之苦。古鎮的廊棚長達2300多米。是北京頤和園長廊地倍多,足可以和它相媲美了。提醒注意安全。好了,各位我們繼續往前走。走到這里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就是說為什么會有廊棚?是什么原因才會形成這么長的廊棚呢?西塘以前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船,沿河的地方必然地形成了一條繁榮的商業街,各個店家的老板為了方便自家的貿易不受天氣的影響,刮風下雨照常可以做生意,于是就在造房子的時候特意的造出這么一個廊棚。其它居民也覺得這種做法既方便了自己又方便了他人,于是紛紛效仿,久而久之西塘的長廊就形成了。(還有一個傳說——“廊棚一夜遮風雨,積善人家好運來。”)其實從廊棚也可以看出我們西塘百姓的淳樸和厚道,有一種“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可貴品質。

  送子來鳳橋——這座造型獨特的廊橋名叫“送子來鳳橋”,非常寬,兩邊都能走,始建于明崇禎十年(1637年),為三孔石板橋。為什么叫“送子來鳳橋”呢?傳說建造時,適有一鳥飛來,造橋人認為這么美的鳥應該是鳳凰,天降祥瑞,恰逢橋邊有一戶人家生了一個大胖小子,古取名“送子來鳳橋”。清康熙四十八年、道光十五年重修,1998年再度重修,由同濟大學設計,采用江南園林復廊形式建造,此橋又名“情侶橋”,寓意情侶步過此橋,婚后必生貴子,所以現在西塘的男女青年結婚,都喜歡到橋上走一走。男子走左邊,女子走右邊,寓意男左女右。左邊為階梯級,比喻為步步高升;右邊沒有階梯,是斜坡的,主要是因為古代女子裹小腳,三寸金蓮,漫漫往上挪,步伐比較小,故走小步,寓意結婚后能穩穩當當勤儉持家。當然現在社會已經是男女平等了,讓我們來走一回,感受一下這座古老的廊橋獨特的歷史底蘊。[環秀橋]——這邊要走的這座橋叫環秀橋,初建于明代萬歷九年,當時是根據明代詩人周炳的《環秀短虹》而得名,是西塘鎮上27座古橋中最早的一座高橋。這座橋叫環秀橋,所以大家走上橋面時,不妨環顧四周,相傳昔日晴天時站在橋頂可以北望太湖邊上的青山。這條是揚秀涇河,上游通太湖,下游通上海的黃浦江。站在這座環秀橋上,西塘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美景可以說是凈收眼底。

  燒香港景區是西塘兩大典型水鄉風貌區之一,它以典雅、秀美、幽靜的特色見長,燒香港,顧名思義,就是西塘燒香人的港灣了,它有兩層含義:一為街道,二為河港。它是兩條“燒香街”和一個燒香水巷的總稱了,在這條街上以前有很多的廟宇,有東岳廟、福源宮、武廟、圣堂等等,可是現在卻只剩下東岳廟及圣堂了。燒香港景區的建筑保存得較為完好,有著明清建筑的典型風格,在這里你可以體味到幾百年來水鄉居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安逸生活,一座座精致的小樓,一個個形態各異的河埠頭以及千姿百態、喻意深刻的系舟石,無一不透視出這里濃濃的生活氣息。這里你可以看到楊柳依依,清清翠翠,也就是西塘人所說的“小家碧玉”了。這是古鎮的生活區,很久以前是富人居住的地方,所以燒香港里的建筑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這里的門檻特別高,有一尺多,都是用整條的石頭做成。

  倪宅是西塘一戶較具代表性的民居建筑,從門面的開間及里邊的格局可以看出這是一份典型中等書香世家,它是已故上海市副市長倪天增的祖居。倪天增同志祖籍西塘,出生于寧波,1983年起任上海市副市長,是上海市第七、八屆人大代表,中共上海市第五次代表大會市委委員。倪氏家族為鎮上的書香門第,倪天增祖父倪祖今為清末秀才,其父倪維熊考取杭州第三中山大學(即浙江大學),后分配寧波,任鄞縣縣政府建設科科長,自此全家定居寧波,倪天增出生于寧波。倪宅原為五進,現只開通了前二進,正廳為承慶堂,為倪氏祖居的堂名,是舉辦婚喪喜事的場所,是一個非常隆重的場合了。前廳和兩旁分別設有廚房、膳房、帳房、琴房等,樓上則設有閨房、臥室等為明清時期西塘殷實家庭的真實寫照。在西塘,倪宅是大戶人家,倪姓是西塘五大姓氏之一,但我們看到內部陳設很一般,為什么呢?主要是我們當地人講究的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所以讀書人的門第排行就是最高貴了,所以在這兒你可以看到主人家的門樓上刻著“慧德蘭馨”四個字,他展示的是書香門第、讀書人家特有的像蘭花一樣的品格了;下面是“歲寒三友”松竹梅,整個天井也是種著兩棵桂花樹,象征什么呢?唐宮折桂啊,古代來說就是桂榜提名了。從這里你可以感受到西塘普通家庭所折射出的濃厚的文化氛圍,為了紀念倪天增同志,特在樓上陳列展示他的生平介紹及部分遺物、圖片資料,以表達對這位人民公仆的敬仰與懷念。

  圣堂是供奉關羽的地方,但為何沒把它取名關帝廟而稱為圣堂,據說有兩個說法,一是西塘人尊稱孔子為文圣,關羽為武圣,故名圣堂;二是傳說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時候,曾來過這里,圣上來過,所以叫圣堂,圣堂在西塘的歷史較為悠久,始建于明朝萬歷三年,舊稱龐公祠,清朝康熙十三年(1674年),康熙五十年(1711年)曾兩次重修,改供關帝,俗稱“圣堂”。在西塘人的眼里,圣堂既是一座關帝廟,又是一座財神廟,舊時的西塘每逢正月初五,鎮上的商人們必定去圣堂燒香祭拜,用家里南瓜糊做的元寶,換圣堂的元寶,意喻一年財源滾滾。圣堂兩旁也商販云集,各色風味小吃,年畫、玩具琳瑯滿目,熱鬧非凡。現在大家看到的圣堂,已經過整修,規模也較之以前擴大一倍,前后共分4進,第一進為門廳,第二進和第三進分別供奉著文財神趙公明、武財神關羽,第四進為觀音殿,兩旁側殿則為文昌殿和三官殿。圣堂內供奉的神像,并沒有嚴格的道教、佛教區分。在西塘這座古老的小鎮上,只要是老百姓敬仰的,都被供奉在這里,西塘人純樸、善良的民風也由此可見一斑。如果說現在的圣堂已是修繕一新的話,那么在這里還有兩件物品是以前保存下來的,一件即是這付抱柱聯,上聯是“異姓同胞笑今人同胞異姓”,說得是劉備、關羽、張飛三人是異姓結為兄弟,但情同手足;下聯是“三分一統恨當年一統三分”,說得是劉備、關羽、張飛異姓結為兄弟,而當年的國家卻是三足鼎立的態勢,另一件即是門廳內置放的名為“引元寶”的雕花木板,這塊木板材質考究、雕工精湛,上刻十七只鎏金的大元寶,原擺放在正廳門上,意喻招財進寶。

  明清明居木雕館西塘明清明居木雕館是一座前臨街后臨河的典型民居建設,原為西塘一戶商戶人家的宅院,現里面陳列著西塘明清時期保存下來的各式木雕250余件,這些精美木雕,每一塊都以其雕刻精湛,喻意深刻而深受游客的喜愛,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值得一提的是木雕館里陳列的物品是西塘一位普普通通的郵電局職工自己收藏的,這也顯示了西塘濃愈的文化氛圍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走進木雕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兩旁這兩件大型的月梁架,這是一個江南民居的建筑構件,原系擺放在梁架上面起到支撐作用的,上面雕刻著漁、樵、耕、讀的圖案,雕工細膩,人物栩栩如生,在西塘,漁樵耕讀的圖案被廣泛地采用,這是西塘儒商文化的具體體現,西塘歷史上是個商賈云集的地方,但講究以誠信為本,崇尚文化的儒商思想,卻是西塘每一個商人所特有的,具有相當的普遍性,正是有了這種儒商文化的滋養才造就了小鎮居民勤勞、善良的性格,純潔、樸實的民風。走過小小的天井,便是民居的正廳了,這里擺放的多為中小件木雕作品,有體現精雕細刻工藝的梅花撐,也有體現風調雨順雙喜臨門等美好喻意的梁墊,更有用佛手、荔枝、桃、石榴等四季水果代表福、碌、壽、喜的雀替,這些無一不向你展示了江南木雕的精美絕侖與西塘千年古鎮所蘊含的深厚歷史文化底蘊。(沿途講解)塘東街是西塘鎮上民國至解放初期較繁華的街道之一,這里也聚集了許多老字號的店鋪,如中華百年老字號藥鋪鐘介福藥店等,但與西街相比,這些建筑更多了一些西洋的風格,大概是與他的繁華年代有關吧。

西塘導游詞12

  明清木雕館坐落在燒香港北的一座老宅子里,主要收藏江南明清時期的民居建筑木雕,有梁架、梁墊、撐拱、雀替、格窗等,集中展現了江南民居木雕特有的柔美、細膩、清新、絢麗的格調。

  老宅子是清末民國初期的典型江南水鄉建筑,臨街倚河,前后二進,前店后堂,一側是高高的花墻,一側是老宅回廊,最后有小屋瀕水而筑。正廳“余慶堂”有“安居樂業思禮儀,歲歲有余慶豐年”的意思。

  正廳為第一展廳,這里的展品是所有展品中的精品部分,中間有塊雕花欄桿,是以前大戶人家走馬堂樓上最精華的一塊護欄,兩旁是一對獅子牛腿拱,用楠木雕成,乃鎮館之寶。第一展廳主要陳列梁架、花格窗和窗花板。

  第二展廳分東墻、西墻,東墻上主要陳列明代木雕,西墻上主要陳列清代木雕,中間有一塊清代最具代表人物雕花板——《三國演義》,內容分別為“古城會”、“戰徐州”、“華容道”采用深浮雕手法雕刻,有遠景、中景、近景,層次分明。此外還有描述當時主仆之別,男尊女卑的花板,充分表露了封建社會的等級觀念,極具歷史、文化、工藝等價值。

西塘導游詞13

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是大家今天的導游劉X,大家可以叫我小劉,很高興此次為大家提供導游服務。游覽過程中大家有什么問題盡管提出,我會盡力為大家解決,同時希望大家能配合我的工作。謝謝大家!

  西塘地處杭嘉湖平原,屬浙江省嘉善縣,距上海90公里,杭州110公里,蘇州85公里,交通十分方便。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這里就是吳越兩國的相交之地,故有吳根越角之稱,唐宋時聚成村里,明清時期,由于水路發達地理位置優越,逐漸成為了江南繁華富庶的商業重鎮,西塘1平方公里的古鎮區至今保留著二十五萬平方米的明清建筑,居住著二千多戶的居民。游人到此,不僅可以領略到小橋流水、錯落有致的明清古建筑,還可以置身期間,親身感受古樸、安逸、原汁原味的水鄉風情,西塘古鎮共有十一個景點,每個景點都以其特有的內涵向游人展示著西塘厚重的歷史文化與獨特的人文風情。

  走出西園,我們將去的是薛宅,與清朝官府建筑種福堂所不同的是薛宅是一個民國時期商住民居,整個建筑為磚木結構。薛宅建于民國十五年(1926年),原址為一南貨店,遭火毀后由薛姓建造而成。由于薛宅處于繁華的商業地段,其格局為前店后宅的結構,前后兩進,前臨街道后依河,為本鎮典型的商住民居,走進薛宅,我們又可以看到一座磚雕門樓,上刻有“垂裕后昆”四個字,這就表示薛宅的主人希望自己創下的這片基業可以永遠保存下去。薛宅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淺,雖說前后有兩進,但兩進之間連接緊湊,從高處看,“回”字形的屋中鑲嵌一個天井,連成了一片;二是簡,沒有陪弄,一律從大門進出,另外整個建筑的裝飾非常樸素簡單,并沒有花哨的雕飾;三是亮,一反傳統的以暗為上,暗能藏財的習俗,所有的窗都配有玻璃。現在,薛宅正展出著一些由西塘居民私人收藏的民間用品,這些民間收藏品以西塘地方文化為主要內容,以蘇州區域文化為背景,展示江南水鄉民俗風情。薛宅現辟為紐扣展大家可以自由參觀一下。西塘是中國紐扣之鄉,有紐扣生產企業近五百家,年產值10億元,產量占全國生產交易的40%。紐扣館位于西街上,共有六個展廳:古代紐扣展示區、近代紐扣展示區、現代紐扣展示區、貝殼紐扣生產工藝流程展示區、紐扣應用區、中國結展示區。貝殼鈕扣是我國第一代的專業鈕扣,地處杭嘉湖平原的水鄉西塘貝殼原料極為豐富。記得過去襯衣上的小田扣就是用江南盛產的蚌殼做的,小小的襯衣田扣,從沖剪、磨光、打孔、漂白、整形,當時的鈕扣生產機器大都用人力腳踏操作,完全是手工方式,是一種純體力的勞動,在“紐扣博物館”內專門有師傅現場演繹貝殼紐扣生產工藝流程。可以說,鈕扣館的開館開創了中國鈕扣史上嶄新的一頁,也為有著鈕扣之鄉的西塘增添了一道新的風景線。

西塘導游詞14

  西園舊址在西街計家弄內,系明代朱氏別業,后出讓給孫氏。園內有樹木、花草、假山、亭池等,風景優美。東側假山上有“聽濤軒”茶室,因假山上有白皮松1株,高數丈,風來稷稷有聲,故名。1920年冬天詩人柳亞子來西塘,曾住西園并與西塘南社社友在西園攝影留念,題名為“西園雅集第二圖”。

  西塘的西園來自于柳亞子邀友在西塘小院吟詩歡歌,留影《西園第二雅集圖》一事。現在的西園是1993年新建的公園,另有一西園也只不過是南社陳列館,都不是當初南社吟詩之所了。

  西園舊址在西街計家弄內,系明代朱氏別業,后出讓給孫氏。園內有樹木、花草、假山、亭池等,風景優美。東側假山上有“聽濤軒”茶室,因假山上有白皮松1株,高數丈,風來稷稷有聲,故名。1920年冬天詩人柳亞子來西塘,曾住西園并與西塘南社社友在西園攝影留念,題名為“西園雅集第二圖”。

  西園原先只是明代朱姓人家的一個普通小花園,彈丸之地,園內的亭臺樓閣也很少,曲橋荷池面積也不大。到了民國初年,吳江黎里柳亞子先生與西塘的一幫子文友在此舉行了雅集合照,所拍照片被稱為“西園雅集第二圖”,西園便有了些許名聲。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情。

  之后不久,西園歸屬西塘名門胡蒙子所有。胡蒙子系醉園王亨先生之外公,西園便也成為了王亨童年時的樂園,這樣的情景有點象魯迅先生小說里所描寫的情景:曲徑通幽的假山叢,是捉迷藏的好地方,西園里高高的白皮松上經常會停佇一些不知名的彩鳥,夜晚時搖一下樹身,有一些鳥竟會不自覺地從天而降……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西園被毀,原因是西園里的假山石被運到水泥廠軋了水泥,荷池被填,亭閣被拆。在我幼小的記憶里,西園已經是一片白場了,專門放映露天電影,但是這里仍然是盛夏時節我們小孩子家玩耍和渴望的地方。

  有一些介紹西塘的資料里,經常提到大西園和小西園,其實根本是說說的。所謂的大西園即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宏福路上新建的公園,自1998年開發旅游在蘇家弄里仿建了明清風格的老西園后,為免名稱沖突,改成了平川公園(西塘又別稱平川)。現今的西園,早已不是從前舊址上的西園了;現今的西園,也早已不是柳亞子當年會友雅集的西園了。

  真正的西園是在今天的南社陳列館的旁邊,建于明代,實為西塘歷史上最大的私家花園,主人姓柯,歷史上有幾代文人,為西園留下許多的詩作。

  1990年3月,在鎮西善興建了總面積16.6畝的公園,名為“西園”。入園處小橋流水,石獅門廳,園內環繞磚砌花格游廊、水榭、曲橋、假山、涼亭、人工瀑布。

西塘導游詞15

  西塘的雨廊(廊棚)是江南水鄉中獨一無二的建筑,是古鎮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所謂雨廊,其實就是帶頂的街。西塘的廊棚一起獨有的的綽約風姿吸引中外游客。西塘的街道大多有廊棚覆蓋,使商人貿易、行人過往無日曬雨淋之憂。廊棚沿河一側有的還設有靠背長椅,供行人休息。廊棚多為磚木結構,一般寬2-2.5米,集中在北柵街、南柵街、朝南埭等商業區,總長有1000米,既可遮陽又可避雨。最具特色的,當屬臨河的那些,在靜悄悄的晨昏時刻,漫步在廊棚下,只有自己的心跳聲還有一些很懷舊的心情。

  朝南埭的廊棚

  朝南埭的廊棚,上百年了,兩岸的粉墻烏瓦,影子沉在門前的河水中,吹一陣風,濕亮的靜影就散墨般淡盡。這樣的地方,可游,更可居。假定倚欄默待窗月映水,就會想到往日。流年似水,南社諸友在廊下的詩酒之樂,早入后人談笑。思其本事,不禁仰屋興嘆。走在西塘的廊棚里,心里就會有淡淡的感傷生長。這里的店鋪還是象多少年前那樣的運作著。這些陳舊的店鋪好像是被擦拭的干干凈凈的舊家具,雖然是很舊的了,可是都還在很正常的運作著,充滿了生命力,告訴人們它們仍然在扮演它們過去一樣的角色。

  民間有一種說法:早先西塘塔灣街有一胡姓年輕寡婦,獨撐一家老小和一個小商鋪。胡家鋪子前的河灘邊有一個水豆腐攤,攤主王二,年輕厚道,家境貧寒。他見胡氏艱難,便生同情之心,幫著做些體力活。日久以后,胡氏為感激這份情,借修繕店鋪之時,沿河建起了棚屋,將店鋪前的沿河街道全遮蓋起來。不想棚屋建好以后,胡家鋪子生意特別紅火。其他商家紛紛仿效,竟連成一片....后取名廊棚,意為為郎而建之棚屋。

  《江南古鎮》一書中提到:江南水鄉古鎮由于河網型的地理環境,河道作為主要的交通紐帶,在商市和古鎮的形成、發展過程中起到了基礎性的作用,"因水成市"、"因水成街"。西塘是典型的水鄉古鎮,元代成市,到明代商市已相當繁榮。沿河而筑的廊棚就是最具特征的建筑類型。

【西塘導游詞】相關文章:

西塘導游詞04-30

西塘的導游詞03-21

西塘導游詞05-16

西塘旅游導游詞_西塘古鎮景點導游詞12-26

西塘古鎮導游詞精選10-14

西塘的導游詞范文05-11

西塘導游詞范文01-10

關于西塘導游詞03-30

西塘學生導游詞03-29

西塘古鎮導游詞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