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大觀樓導游詞(精選9篇)
作為一名旅游從業人員,通常需要用到導游詞來輔助講解,導游詞不是以一代百、千篇一律的,它必須是從實際出發,因人、因時而異,有針對性的。導游詞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昆明大觀樓導游詞,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昆明大觀樓導游詞 篇1
昆明大觀樓,又稱近華浦,在昆明城西南,瀕臨滇池草海北濱。清同治五年(1866年)馬如龍《重建大觀樓記》載:“昆垣多山而少水,故滇池稱巨浸焉,池之湄有浦,曰近華,因其近太華而名。”
近華浦開拓于何時,明末清初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云南紀要》載:“西湖,在府城西,即滇池上游也,亦名積波池,俗曰草海子,又曰青草湖。周五里,蒲藻常青,為游賞之勝。”萬揆一先生在《昆明古城拾遺》一書中說:在云南古地名中,云南府城(昆明)也有個西湖,明萬歷《云南通志》記載:“西湖在(云南)府治西,周四里,即滇池上流,蒲藻長青,人多泛舟,俗呼為草海子。中有黔國蓮池,匾曰水云鄉。”證實了濱臨近華浦的草海在明代又稱西湖,明代世襲黔國公沐氏曾在此建水云鄉蓮池。
何時開挖大觀河,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舒藻《創建重建大觀樓碑記》載:“國朝,以吳三桂為平西王鎮滇,乃由近華浦東向會城,開挖一河,計長十里有奇,曰運糧河,復于會城小西門外里許,開一塘,曰篆塘。塘之前建蓋倉廒,糧船由滇海進運河,直抵篆塘,糧米入倉甚為便捷也。由是迤西州縣沿海一帶,官商客旅楫楫而來,帆帆而去,薈萃于篆塘,稱巨津焉。”其實,清初吳三桂疏浚運糧河之前,這條河可以通船卻是事實,明崇禎年間徐霞客《游太華寺山記》載:“出省城,西南二里下舟,兩岸平疇夾水。十里田盡,萑葦滿澤,舟行深綠間,不復知為滇池巨流,是為草海。”
關于楚僧乾印和尚創建觀音寺的時間,也有兩種說法:一是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舒藻《碑記》稱:“前明有楚僧卓錫于此,結茅講經……”說的是明代。一是清雍正《云南通志》載:“觀音寺在城西近華浦,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楚僧乾印始創庵一區,講妙法蓮華經,聽者常千人……”這里明確說是“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清道光戴絅孫《昆明縣志》載:“近華浦為觀音寺,先是康熙二十一年楚僧乾印始建茅庵一椽……”清同治五年(1866年)馬如龍的《重建大觀樓記》載:“其地在清康熙時,為楚僧乾印結茅講經處,未嘗有樓也”。以上資料都一致說乾印結茅講經是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近華浦內的大觀樓始建于哪年?一說為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一說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余嘉華先生主編的《云南風物志》載:“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巡撫王繼文巡察四境,路過此地,看中這里的湖光山色,命人鳩工備材,修建亭臺樓閣……因取名大觀樓。”經考證,昆明大觀樓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是確切的。
昆明大觀樓、涌月亭、澄碧堂建成以后,“周圍添筑外堤,夾種桃柳,點綴湖山風景”,“從此高人韻士,選勝登臨者無虛日,遂成省城第一名勝”,達官顯貴臨湖宴飲,騷人墨客登樓歌賦。清乾隆二十五年進士、臨安知府王文治在《秋日泛舟近華浦》詩中寫道:“憶偕詩太守,高宴集朋輩。絲竹貫珠璣,篇章出瑰怪。”吟詠近華浦的詩詞,有的描繪山光水色,有的粉飾“太平盛世”,有的歌功頌德,不外吟風弄月,離愁別恨。布衣寒士孫髯翁,一掃俗唱,揮就驚世駭俗的180字長聯。上聯寫登昆明大觀樓騁懷,所見到“五百里滇池”的四圍風光,下聯抒發對云南“數千年往事”的無限感慨,情景交融,對仗工整,氣魄宏大。清道光年間“五華五子”中之戴絅孫評價長聯“渾灝流轉,化去堆垛之跡,實為僅見”。長聯問世以來,被譽為“海內外第一聯”,“海內長聯第一佳者”。長聯由昆明名士陸樹堂行書書寫刊刻。現存陸書拓本摹刻聯。清嘉慶年間,迤西道宋湘撰聯:“千秋懷抱三杯酒;萬里云山一水樓。”十四字聯高度概括了髯翁的長聯。孫髯翁長聯問世,昆明大觀樓躋身“中國名樓”。
清道光八年(1828年),云南按察使翟覲光重修昆明大觀樓,將原來的二層增建為三層,觀音寺僧凈樂重修觀音寺時,又于寺后建華嚴閣五間三層,高于大觀樓丈馀。凈樂善詩聯,華嚴閣落成時撰刻一副長聯,世稱“凈樂長聯”:
疊閣凌虛,彩云南現,皇圖列千峰拱首,萬派朝宗,金碧聯輝,山河壯麗。視晴嵐掩翠,曉霧含煙,升曙色于丹崖,蒼松鶴唳。掛斜陽于清嶂,石廠猿啼。暫息煩襟,凝神雅曠,豁爾謳歌葉韻,風月宜人,性靜幽閑,互相唱和,得意時指點此間真面目。層樓映水,佛日西懸,帝德容六詔皈心,百蠻順化,昆華聚秀,宇宙清夷。聽梵唄高吟,法音朗誦,笑拈花于鷲嶺,理契衣傳。儕立雪于少林,道微缽受。久修凈行,釋念圓融,歷然主伴交泰,凡圣泯跡,心源妙湛,回脫根塵,忘機處發揮這段大光明。
凈樂長聯上下聯各92字,全聯184字,文采境界雖不及孫髯翁長聯,但也指點湖山,寫景清逸,修行忘機,悟世超塵,頗有為讀孫髯翁長聯者“指點迷津”之禪意。
昆明昆明大觀樓的文化與歷史
清咸豐五年(1855年),咸豐帝奕詝為昆明大觀樓題賜:“拔浪千層”匾。馬如龍有“跋”敘述賜匾經過:“咸豐丁卯(1855年),兵部侍郎何彤云侍南齋日,蒙文宗顯皇帝垂詢滇池湖勢,彤歷陳大觀情形,仰荷御書‘拔浪千層’匾額,頒立斯樓,猗歟休哉。”
清咸豐六年(1856年)前,近華浦中大觀樓與華嚴閣巍然南北對峙,澄碧堂、涌月亭亭臺廊榭掩映綠柳碧波,觀音寺殿宇禪房鱗次櫛比,風鬟霧鬢,香煙氤氳,高人韻士登臨無虛日,僧侶游人往來不間斷。近華浦乃昆明山光水色絕佳之勝境。
清咸豐六年(1856年)云南回民起義反清,大觀樓、華嚴閣等皆毀于戰火。同治三年甲子(1864年)仲冬,云南署提督馬如龍操兵演練,“舟過近華浦,見島嶼蔓草荒煙,一片凄涼,垂詢海濱父老,答以大觀樓被毀原委。公太息弗已,不惜出捐重資構材飭工重建。經始于同治三年(1864年)仲冬,落成于同治五年(1866年)季春,僅及年余,瓦礫之場依然金碧之區,仍復省城第一名勝,此馬公之重建大觀樓也。”(舒藻《碑記》)馬如龍重建大觀樓后,在近華浦門樓撰有楹聯:“曾經滄海難為水;欲上高樓且泊舟”。
清光緒二年(1876年)近華浦“大水,兩廊皆圮,樓亦傾斜,光緒九年(1883年),總督岑毓英重修。”(《光緒志》),重修大觀樓時,“士民同住持僧性田續修東西廂房十六間”。(見《新纂云南通志》),光緒十四年(1888年)岑毓英請趙藩楷體重書孫髯翁的長聯,刊刻懸掛。
民國三年(1914年)云南省“民政長李公鴻祥創建馬路,增修亭榭。”(見趙鶴清《彩云崖觀音大士石廠記》)可見,篆塘沿大觀河至近華浦的馬路,系1914年修筑。
民國八年(1919年)唐繼堯修葺大觀樓及公園券拱牌坊式大門,將孫鑄(字鐵舟)同治年間榜書“大觀樓”三字的石刻板,嵌于園門,并為孫鑄所書題寫了跋識,敘述了馬如龍請孫鑄楷書樓匾之經過。(見《會澤唐繼堯識》)
民國十九年(1930年),云南省主席龍云囑時任昆明市長庾恩錫修葺近華浦,庾恩錫聘請造園大師趙鶴清協助。“仿西湖之白堤、蘇堤,則三橋鼎峙”,修筑長堤,環浦可通人行。“增一榭,如秋月平湖”,大觀樓前“峙三塔如三潭印月”。(見庾恩錫《鼎建大觀公園碑記》)
同年,龍云“囑鶴清壘石為山,名曰彩云崖,因彩云見于白崖為云南得名之始,故以顏之,爰于崖頂建石廠(音“罕”,石窟),祀奉觀音大士”。(見趙鶴請《彩云崖觀音大士石廠記》)庾恩錫1930年主持修建大觀公園,以“西湖十景”為藍本,近華浦形成現在所見的主要景觀。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8月,云南省政府在意大利為唐繼堯鑄戎裝騎洋馬銅像,海運至越南海防,由海防經滇越鐵路運抵昆明,1937年4月,吊裝安置在近華浦廣場中央,1959年拆除銅像。
民國年間,近華浦東面、南面臨草海湖濱,建有一批中西合壁式私家花園別墅,大的別墅有民國十六年(1927年)庾恩錫興建的“庾莊”及魯道源興建的“魯園”。還有李園、丁園、柏園、邱園、陳園等。這批私家別墅花園,1950年軍事接管后人民政府均劃入大觀公園,形成大觀公園近華浦東南面的“東園”、“南園”景區。
1961年郭沫若登大觀樓,即興題詩一首:
果然一大觀,山水喚憑欄。
睡佛云中逸,滇池海樣寬。
長聯猶在壁,巨筆信如椽。
我亦披襟久,雄心溢兩間。
1998年,為迎接99世界園藝博覽會,省市政府投資2500萬元,征用近華浦西面197.4畝土地,開辟大觀西園。魚池柳堤,溪流石橋,蘆葦芙蓉,芳草萋萋。至此,大觀公園總面積47.8公頃,其中陸地23.1公頃,水面24.7公頃。大觀公園以長聯歷史文化為主題的游覽區,分為近華浦文物古跡景區、南園中西合壁園林景區和西園現代園林景區三大部分,是滇池草海北濱的大型風景名勝區。
昆明大觀樓導游詞 篇2
大觀樓是我國名樓之一,最初建成于1828年,是觀賞滇池的好地方,登樓四顧,景致十分遼闊壯觀,便取名為“大觀樓”。大觀樓為三層木結構建筑,形式古雅。清乾隆年間,昆明寒士孫髯翁撰出180字的長聯,轟動四方。民國初年,大觀樓辟為公園,唐繼堯曾撥款修葺,并立其銅像于場地正中央。1940年,又在樓前池中豎三個白石墩,仿西湖“三潭印月”之景。
大觀公園因懸掛著清代名士孫髯翁撰寫的180字“古今第一長聯”的大觀樓而得名,根據其地勢,約可分成三片:近華浦、大觀樓片,樓外樓、魯園片,庾園、花圃及柏園片。
大觀公園內花木繁茂,假山、亭閣、小橋、流水,景色極為美。新修的懷古廊縈回紆折,檻外銀水玉山;涌月亭和觀稼堂樹木掩映,花叢環繞,最宜月夜聞笛。彩云崖假山幻奇、玲瓏嵌空;溯徊洲四面環水;秀坪如茵。過燕語橋繼續西行,積波堤壓浪臥波,而大觀樓則聳立于前,更有那古今傳頌“天下第一長聯”,使人留步觀瞻。
大觀公園緊傍滇池,滇池是個煙波浩淼風姿秀逸的高原湖泊,是受第三紀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的影響而構成的高原石灰巖斷層陷落湖。海拔1886米,湖面南北長39公里,東西寬13。5公里,平均寬度約8公里;湖岸線長199。5公里;湖面面積318。27平方公里;湖水最大深度為8米,平均深度為5米,蓄水量約15。7億立方米。在云南眾多的湖泊中,它的面積最大;在全國的內陸湖泊中,它占第6位。滇池四周的山脈均屬昆侖山系,云嶺山脈的東支逶迤南下,總稱烏蒙山,有大小數十個山峰。
昆明大觀樓導游詞 篇3
各位朋友,我們現在去大觀樓觀光。請大家往車子左邊看,這里有處河灣,這個河灣自清代始稱為“篆塘”。“篆”為漢字形體行草隸篆的篆,塘就是水塘的“塘”字。在這里,“篆”同“轉”諧音,意思就是流水轉灣處。車行的左邊,我們沿河而行,據傳,這條河是在清康熙年間,吳三桂統治云南時,疏挖了自滇池沿岸晉寧、昆陽、呈貢等地運糧到昆明的河道,古稱西門河(因在昆明明清古城小西門外),俗稱“運糧河”。今稱“篆塘河”或“大觀河”,是一條人工河道。;
大觀樓公園座落在昆明城西南郊的滇池之濱,與蒼翠連綿的太華山隔水相望。公園碧水漣漪、長堤垂柳、夏荷秋菊、樓外有樓、景外有景,是一個風光秀麗之湖泊公園。更因為有孫髯翁的“古今第一長聯”而聞名遐邇。
元明以來,不斷開挖海口河,滇池水位下降,水域縮小,現在大觀樓一帶,才漸漸露出水面,成為小島。因與太華山隔水相對,故名“近華浦”。
據徐霞客《游太華山記》載:“出省城,西南二里下舟,兩岸平疇夾水。十里田盡,崔葦滿澤,舟行深綠間,不復知為滇池巨流,是為草海。草間舟道甚狹,遙望西山繞臂東出,削崖排空,則羅漢寺也。”由此看來,近華浦在明末仍是蘆葦沼澤,與滇池草海連成一片,尚未形成風景名勝區。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湖北籍和尚乾印在近華浦結一茅底,講《妙法蓮華經》,聽者常千人。后來,善男信女募化將茅庵修為觀音寺,游客逐漸增多,便成了城郊名勝。
大觀樓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云南巡撫王繼文看中這里的湖光山色,在此大興土木,挖池筑堤,植花種柳,建樓二層。此樓因面臨滇池,觀遠浦遙岑,風帆煙樹,擅湖山之勝,遂命名“大觀樓”。后來又相繼建華嚴閣、催耕佰、觀稼堂、涌月亭、澄碧堂等,成為昆明的游覽勝地。
清道光八年(1828年),云南按察使翟錦觀將大觀樓由原來的二層改建為三層。咸豐三年(1853年),皇帝詢問滇池形勢,兵部侍郎何彤云歷陳大觀情形。咸豐帝聽后,御書“拔浪千層”匾額,頒賜大觀樓。以后,大觀樓曾先后遭兵燹和大水而被毀滅。光緒九年(1883年),云貴總督岑毓英命住持性田和尚重新修建,保存至今,就是今天的大觀樓。
當年大觀樓建成之后,由于秀逸之湖光山色,甚至有人將其稱為“省城第一名勝”。達官貴人,文人墨客,每于良辰佳日,登樓賞景,或歡宴賓朋,或彈歌相慶,或飲酒賦詩,可謂盛極一時。兩三百年來,大觀樓留下了許多詩文楹聯,但多為吟風弄月、離情別緒之作。就在乾隆年間,一位寒士出類不群,一掃俗唱,寫出了具有深廣社會內容的“海內第一聯”,一時驚動儒林。請問諸位,在座有人知道這是一副怎樣的對聯,作者是誰嗎?
看來我們車上博學多才、學富五車者大有人在,這位客人說對了,那正是我們今天要去觀賞的主要內容——大觀樓長聯,作者孫髯翁。長聯因景抒情,借史述懷,有如一篇辭采燦爛,文氣貫注的抒情散文,不少人為之贊賞叫絕,將其稱為海內長聯第一佳者。
這里,我們先說一段題外話。前邊不遠,我們看見大觀河與公路上有一條鐵道,一條公路。這條公路一直可以通到大理、保山、瑞麗,最后可到達緬甸,就是著名的抗日戰爭時期開通的中國運輸生命線——滇緬公路。這條鐵路呢,是1958年動工,1970年7月1日建成通車的成昆鐵路,全長1083千米,沿途高山深澗連綿不斷,工程之艱巨令人驚嘆,全線共鑿隧道427個,架橋梁653座,是目前我國鐵路線中隧道最長的一條鐵路。
大觀樓公園到了,請大家帶好自己的貴重物品和相機、膠卷;各位請注意,集合時間是一小時后,喜愛攝影的朋友也請注意時間,及時返回集合地點,前面就是停車處,請大家記好我們的車號。
這里是公園大門,門額的“大觀樓”三個字是清代呈貢書法家孫鑄(鐵舟)所書。大觀樓在民國七年(1918年)由云南督軍唐繼堯辟為公園,如今直呼其名“大觀樓”或叫“大觀公園”。
大家請到這邊來。請看,這是大觀公園的導游圖。從圖上可以看出,大觀公園大致可分為三個片區:這是我們要去的近華浦,大觀樓主景區,著名的大觀樓長聯就掛在大觀樓前,公園主要的亭臺水樹也大都集中在這一片,我們重點觀賞這個景區。我們現在進入了垂楊夾道,荷池分列的主游路。大家請看,在右邊荷塘的柳樹叢之外,有一片非常別致的建筑,它們有著濃郁的民族風格。請大家猜猜,這些建筑屬于公園的哪一部分?為什么剛才我們看到的公園導游圖中沒有標出呢?原來,它本不屬于公園,只是和公園相鄰的“金孔雀賓館”。它雖與公園無墻垣之隔,僅以一小溪流劃出雙方的分界,但這群建筑,與公園周圍的環境、色調都非常和諧,幾乎和公園景致融為一體。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之景觀現象,在中國古典園林造園構景手段中稱為“借景”。這里互為相鄰,互為相借,是“鄰借”的一種。這一借,在空間上擴展了游人的視覺和聯想,使公園的有限變得無限,使酒店的環境平添了幽趣,真可謂相鄰相映,互惠互利。
每當盛夏,那路兩旁的荷花、荷葉或浮或立,密密層層,微風徐來,清香四溢,更給人以快意。林蔭道兩旁,還有高大的龍竹、飄香的桂花、海棠、垂柳。若是遇上秋天菊展,大觀公園更會以數不清的繽紛色彩,看不盡的千姿萬態來恭迎佳賓。
迎面不遠跨一小橋,便是琉璃飛檐的“近華浦”亭閣。前面我已經說過,近華浦就是接近太華山的水濱之意。剛才進門,有的朋友買到《大觀樓簡介》的小冊子,請大家看封底,從清末昆明畫家楊應選畫的《滇池大觀圖》的扇面畫看,當時的大觀樓還是一個小島,島上有亭臺樓閣,還有圍墻長廊;綠樹簇擁,碧波回環,山水空溕;遠處太華山恰似睡美人,近處還有一些沙灘、小島,大致景觀和我們看到的相當。所不同的是,那時要去大觀樓,還需用船擺渡,如今小島同陸地連接起來,可直接進入大觀樓景區。
現在大家請看門兩側的這副對聯:“曾經滄海難為水,欲上高樓且7白舟。”此聯集化古詩而成,現在我要請教大家,這副對聯所用的古詩和古詩作者是……已經有朋友脫口而出了。對,“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這是唐代詩人元稹《離思》中的句子。原詩是寫愛情,作者作此詩以表達自己對亡妻的感情有如滄海之水,巫山之云。其意又出自《孟子·盡心上》:“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于海者,難為水……”也就是說曾經觀過滄海的人,看其它水就覺得難得稱得上水。上聯在此把滇池之水比作“滄海”之水,評價是相當高的。下聯則化用唐代另一詩人王之渙《登鸛雀樓》中“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一句。下聯之意是呼喚人們:要想登樓,就請在此停舟上岸吧!停舟登樓干什么?飽覽滇池美景,追思歷史,抒發人生感慨。
大家知道,中國自然山水式園林獨樹一幟,享譽世界。其特點之一就是順其自然、布局靈活、變化有致。眼前的大觀公園是一個利用天然水濱加以人工改造而成的自然山水園林。布局上采用不規則的平面,利用周圍自然環境創造了開闊的空間,以大觀樓牌坊、近華浦亭閣、假山、游路、東園、曲廊、橋堤將水面分隔成若斷若續的幾部分,使湖面顯得深遠而有層次;當人們漫步其間,感到左右顧盼有景,曲折變化有致;而園外漁舟鄉舍、田園山水、谷黃稻香、駐步遠眺,使游人心曠神怡、頓生自然野趣。這園林郊野混然一體,真可謂“雖由人作,宛自天開”。
其特點之二為小中見大,大中有小,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園林空間總是有限的,而園林風景卻給人以“無限”感覺。園林的空間處理,大小不同,明暗開合,高低參差對比,東園、魯園、庾園、樓外樓、近華浦,各具特色,步移景異,大園包小園,小園見大園,使占地有限的園林層次豐富異常。另外,借景也是小中見大的處理手法。鄰借我們已給大家作了介紹。遠借必登高眺望,所謂“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登臨大觀樓,極目遠望滇池、西山之景,遠望田園風光之景,遠望漁舟唱晚之景,這些為遠借。俯視輕舟蕩漾、湖光倒影、觀魚游躍,卻是憑欄靜賞的俯借美景;而觀碧空、白云、皓月、明星、飛鳥翔空,是為仰借。
特點之三是曲徑通幽,處理手法含蓄。當進了大觀公園門樓,粉墻花圃、荷塘柳堤,視覺為之收斂;到近華浦之前,左右顧盼倒有幾分園林建筑和景致,略見小片水面;進了主景區,山石參差,藤蘿掩映,堂軒廊館,深邃莫測,卻也看到水面漸闊;小橋長堤看似還有去處,但游路已盡,假山橫臥在你眼前。園內豐富的層次使你感到了“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特點之四是空間的流通與對比。我們進了大觀公園,就感到一個空間接著一個空間,又隔又連,圍而不隔,隔而不斷,虛虛實實,有開有合。
;特點之五是詩情畫意。這又正是中國古典園林最具特色之處。古代造園者善于運用文學上形象思維的藝術魅力美化園林。匾題楹聯,為園林增光添色。大家知道,我們今天的重點就是要去欣賞大觀樓長聯,到時我們仔細去體味吧。
大觀樓很美,一年四季,都有自己的特點。春天的大觀樓是花的世界,黃的迎春、紅的山茶、紫的辛夷、白的玉蘭,爭艷斗妍,溢彩流光。人們漫步于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展”,仿佛在花海里游泳,渾身都沉浸著春的氣息。夏天的大觀樓,楊柳堤岸,輕風習習,碧綠的水面上,點綴著紅荷翠葉,泛舟湖中,看樓閣倒映,又是一番情趣。秋天的大觀樓,歷來就是賞月的佳處,每當中秋之夜,天上皓月,人間燈火,交相輝映,堤外銀波粼粼,堤內歌聲笑語。秋菊迎賓,丹桂飄香,使人心曠神怡。冬天的大觀樓,是觀賞梅花和雪景的好地方,每當瑞雪初霽,縱目四望,遠山近堤,銀裝素裹,分外妖嬈。臘梅、紅梅、綠梅在寒風中競放。自從紅嘴鷗到昆明越冬以來,這里也是海鷗的棲息場所。此時到大觀樓來,觀水天一色,看繁花似錦,賞人鷗相嬉,不禁讓人產生幾分物我兩忘的感慨。這些也正是中國園林藝術中的“應時之借”。
右邊我們看到的這個花壇中,有三株玫瑰是1986年10月17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偕愛丁堡公爵伉儷訪問昆明時所贈,以表中英兩國人民的友誼之花長盛不衰。近旁還有棵紀念樹,看,就是那棵高大的按樹,那是1921年朱德委員長在昆明所植,如今已是這樣地挺拔高大了。
在我們前面,好像已經沒有去路,擋在眼前的這一座假山叫做“彩云崖”。穿過“彩云崖”的石洞,使人頓生“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這園外有園,山外有山,欲揚先抑,豁然開朗之境,才使得中國園林更具藝術魅力。這種造景手法謂之“抑景”。
眼前一片空闊疏朗。大觀樓前的碧波中有三個葫蘆型白石塔墩,這是40年代從昆明原狀元樓移到這里來的,加以環堤為帶,垂柳如絲,頗似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湖對面“樓外樓”景區為大觀公園園中園,右攏三潭印月,左挹草海,前面為滇池,后有長堤同東園相連,風景絕佳。二層樓的主樓同石肪聯袂:遠看就像是一艘古代樓船悠然啟航。更為絕妙之處,大觀樓與樓外樓互為“對景”,無論站于何方,相互觀賞,相互烘托,別有情趣。沿堤漫步,清風徐來,看沉睡的西山,聽波浪的拍岸聲,更是令人心曠神怡。
右邊正面臨水,背靠園林,氣勢雄偉的高樓,便是“大觀樓”。大觀樓為三重檐四方攢尖頂建筑,琉璃黃瓦,底層面闊17米,進深10米,占地170余平方米。底層正面六抹隔窗門一堂八扇,兩邊開洞窗。正面門楣之上“大觀樓”三個字金光燦燦。二樓之上,可見咸豐帝所題“拔浪千層”愿額。門框兩邊,藍底金字,正是舉世聞名的大觀樓長聯,這便是我們今天觀賞大觀樓的重中之重。好,讓我們從作者講起吧。
長聯作者孫髯,字髯翁,號頤庵,祖籍陜西三原,是康乾之際昆明的一個寒士。他自幼聰穎,喜習古詩文,胸有奇志。少年時應童試,目睹考生被搜身后才放人考場,認為這是“以盜賊待士也,吾不能受辱”掉頭就走,從此不再參加科舉考試。因而他一生沒有做過官,始終是一個“布衣”詩人。然而他博學多識,年青時詩賦便“名重一時”,常與當時名士聚首,互相酬唱。他除了創作大觀樓長聯外,還著有《金沙詩草》、《永言堂詩文集》,輯錄過《國朝詩采》、《滇詩》等,曾修《云南縣志》,他關心國計民生,尋求根除昆明水患的良方;還時時關心百姓的疾苦,為他們呼吁減租免稅。晚年他生活困苦,在圓通寺咒蚊臺賣卜為生,但他堅毅樂觀、傲然不屈,喜種梅花,自號“萬樹梅花一布衣”。他銳敏地感受到末代封建王朝危機四伏,大廈將傾的時代氣氛,并將這深刻的感受融注在這副長聯中,以蒼煙落照中的斷碣殘碑,以幾杵疏鐘、一枕清霜等自然景物,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統治必然沒落。后來詩人前往其子所在彌勒縣,并在那里去世,今彌勒縣城有孫髯墓。
大家請看,這就是孫髯翁的大觀樓長聯,共180字,全文如下:
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看: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趁蟹嶼螺洲,梳裹就風鬟霧鬢;更蘋天葦地,點綴些翠羽丹霞。莫辜負:四圍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凌虛,嘆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只贏得:幾杵疏鐘,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
譯成白話文,其內容如下:
五百里浩渤的滇池,在我眼前奔涌,敞開衣襟,推高冠戴,這茫茫無邊的碧波,多么令人欣喜啊!看吧:東方的金馬山似神馬奔馳,西邊的碧雞山像鳳凰飛舞,北面的蛇山如靈蛇婉蜒,南端的鶴山若白鶴翱翔。詩人們,‘何不選此良辰登上高樓,觀賞那螃蟹似的小島,螺螄般的沙洲;薄霧中的濃樹垂柳像少女梳理秀發一般搖曳;還有那漫天的水草,遍地的蘆葦,以及點綴其間的翠綠的小鳥和幾抹燦爛的紅霞。盡情觀賞吧,切莫辜負了滇池四周飄香的金色稻谷,明媚陽光下的萬頃沙灘,夏日婀娜的蓮荷,春天依依的楊柳。
數千年的往事,涌上我的心頭。舉起酒杯,仰對長空感嘆,那些歷史長河中諸多的英雄,而今還有誰在呢?試想:漢武帝為了開辟西南到印度的通道,在長安挖鑿昆明湖操練水軍;唐中宗派兵收復洱海地區,立鐵柱以記功;宋太祖手揮玉斧,面對版圖,將西南劃在界外;元世祖率大軍跨革囊及筏渡過金沙江,統一了云南。這些偉業豐功,真是費盡了移山的心力啊!但是朝代更替之快,有如傍晚的雨,早晨的云一樣的短暫,連幕簾都來不及卷起就很快消失了;就連那記功的殘碑斷碣,也都傾頹在夕陽暮霓之中。到頭來,只留下幾聲稀疏的鐘聲,半江暗淡的漁火,兩行孤寂的秋雁,一枕清冷的寒霜。
這位朋友問,下聯中的四個典故有何來歷?現在我們對涉及云南歷史的這四個典故作一解釋。
首先是“漢習樓船”一句。當時,西漢武帝為了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派張騫出使西域。張騫在大夏國(今阿富汗)發現有一條西南通往印度販運絲綢的古道。漢武帝派人尋找這條古道,結果在云南洱海一帶受到昆明族的阻擋,未能找到。于是他下令在首都長安挖一人工湖,名為“昆明池”,操練水軍,準備攻打昆明族。這便是“漢習樓船”的典故。至于北京頤和園中為什么有個昆明湖?這是因為清代的乾隆皇帝敬仰漢武帝開疆拓土的功績,便把北京西湖更名為“昆明湖”。
再就是“唐標鐵柱”的出典。公元8世紀初,唐朝與吐蕃在洱海地區爭奪統治權。707年,唐中宗李顯派御史唐九征率兵人滇,拔除了吐蕃的據點,從而恢復了對洱海地區的統治。于是唐九征便立鐵柱以記功。
“宋揮玉斧”指的是北宋太祖趙匡胤在平定四川之后,手持玉斧(文房玩物)沿地圖的大渡河一劃,說:“此外非吾有也。”意思是宋朝再不要大渡河以外的地方了。有的朋友聽到這里,不禁要問:“自古帝王開疆拓土都雄心勃勃,為何宋太祖要將云南劃在界外呢?”這是因為北宋不像漢唐那樣國力強盛、疆域遼闊,自己國勢貧弱,已無力再進攻云南;加之他錯誤地總結唐朝扶持南詔而南詔叛唐的教訓,因此將云南劃在域外。
還有一個典故是“元跨革囊”。革囊即羊皮囊(也有用牛皮做的)。可用單個革囊縛在身上作漂浮器材渡江,當地人稱之為“皮餛鈍”;也可多個皮囊連綴為筏子。1253年,蒙古大汗派忽必烈率軍攻云南,計劃先滅大理,對南宋形成包圍態勢,最終滅之。忽必烈率十萬大軍來到金沙江畔,就是用了革囊以及皮筏渡過金沙江,滅了大理國,將云南歸于元的統治之下。
孫髯翁長聯既出,因其社會內容深廣,一掃他人俗唱,轟動一時。昆明名士陸樹堂以行書將其寫出刊刻,掛于大觀樓前,聞者莫不興起,冀—登臨為快。
孫髯翁長聯,“上聯”以寫景抒情為畫龍之筆,緊扣“大觀樓”,寫登樓所見滇池景色的壯闊浩渺,撫媚秀麗,一句一圖,有聲有色。作者巧妙地將歷史神話和現實景物的描繪結合起來,使景物描寫變得神奇富麗,它既不同于波濤洶涌的東海,也不同于其它平原湖泊,而是處處閃射“著高原明珠所特有的光輝,引人心往神馳,油然”而生熱愛鄉土熱愛祖國的豪情。“下聯”則以敘樓事議論為點晴之筆。援引史實,事事關乎云南歷史,站在滇池之畔,回想云南往事;由有關云南的歷史事件,進而把幾千年來的正統皇朝看作是“暮雨朝云”,不能持久;把封建統治者創造的偉烈豐功,看做是“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對那些所謂“滾滾英雄”的封建統治者進行了大膽地否定。
孫髯在長聯中對幾千年的封建社會提出大膽的懷疑,敢于把所謂“至高無上”的封建統治者視為糞土,從“康乾盛世”看到了封建統治的沒落,這充分表現了他不同凡響的膽識和可貴的反潮流精神。這也是長期以來長聯被人傳誦,孫髯受人尊敬的一個重要原因。
長聯膾炙人口、馳譽海內。統治階級也嗅出了它的叛逆氣息,道光年間,云貴總督阮元、浙江巡撫程月川就曾對長聯大加篡改。阮元曾明白地說:“孫髯原聯,以正統之漢、唐、宋、元偉業豐功,總歸一空為主,說到我朝(清)?”故將“北走蜿蜒、南翔縞素”改為“北倚盤龍,南馴寶象”,隱含他效忠北方清廷,以“馴”云南人民之意,還將“偉烈豐功”改為“爨長蒙酋”,把原指的封建帝王偷換成地方首領,使長聯主題思想由反封建而變為維護封建統治(即所謂“扶正消逆”)。其余的如將“披襟岸幘”改為“憑欄向遠”。“梳裹就風鬃霧鬃”改為“襯將起蒼崖翠壁”’“心力”改為“氣力”等等,極大地削弱了原聯的思想內涵和藝術性。阮聯懸掛出來之后“滇中人士,頗多煩言”,社會上流傳著這樣的民謠:“軟(阮)煙袋(蕪臺為阮元的字)不通,蘿卜韭菜蔥,擅改古人對,笑煞孫髯翁。”當阮元任滿調走之后,大觀樓又換上了孫髯翁的原聯。浙江巡撫程月川所改之聯,也因為思想、藝術上篡改得十分拙劣,無人傳誦。應該說,這些達官貴人篡改長聯不是出于不通文墨,而是政治立場所決定的。
咸豐七年(1857年)大觀樓與長聯同時毀于兵燹。同治五年(1866年),大觀樓重建,光緒十四年(1888年)云貴總督岑毓英讓趙藩重新將長聯楷書,以自己的題名刊刻掛出,一直保存至今。
長聯的創作,表現了孫髯翁勇于脫出前人窠臼,另辟蹊徑的獨創精神。首先,孫髯翁長聯首創了融駢賦詩詞于一爐的創作方法。在寫作體例上,大膽突破五至十一字的陳規,’以詩詞入聯,以駢體散文入聯,以歌賦入聯、句式長短相間,靈活自如,對仗工整、辭采艷麗,全聯長達180字,氣勢磅礙,古來少見,極大地豐富了對聯的創作手法。孫聯一出,對聯的面目為之一新。僅此而言,孫聯在對聯發展史上已占據了一個不可移易的重要位置。
其次,孫髯翁長聯擴大了對聯創作的視野。此聯將敘事、寫景、抒情融于一體,以廣闊的社會生活入聯,馳騁想象,縱論古今,寫得詩意濃郁而又風光流轉,態度鮮明強烈,感情沉郁頓挫,給對聯創作開拓了新境界,擴大了對聯創作的新生面。;;;;;
其三,孫髯翁的長聯在結構上也獨具匠心。上聯以景展開廣闊的空間;下聯用史跨越漫長的`時間。作者馳騁于時空之中,整聯情景交融、氣宇軒昂,文字對稱、首尾貫注,用典精當、意境相反;讀來令人神思飛揚,回味無窮,體現了作者構思的精妙。
再者,孫髯翁長聯還善于貼切地融化前人詩詞佳句入聯。如“風鬟霧鬢”是李清照《永遇樂》詞中的名句,而孫髯用在這里形容湖畔濃樹垂柳在薄霧中搖曳的姿態,效果極佳,幾有勝蘭之妙。其它如“盡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也都是融化的佳例。
最后,孫聯遣詞造句的精煉圓熟,音韻節奏的鏗鏘流美都臻于爐火純青的境地,幾乎不可改易一字。這一點已給大家談過了。
各位朋友,以上幾點,便是“海內第一聯”,孫髯翁大觀樓長聯的幾個主要藝術特點。
經過歷史的風雨滄桑,長聯受到越來越多的稱譽和贊揚。清人吳仰賢高度評價:“鐵板銅琶鞋韃聲,髯翁才氣劇縱橫。樓頭一百八十字,黃鶴題留萬古名。”道光年問,楹聯學家梁章矩說:“勝地壯觀,必有長聯始稱,然不過二三十字而止,惟云南省城附郭大觀樓楹聯一帖,多至一百七十余言,傳頌海內。”近代劉潤之則贊揚:“孫髯翁大觀樓楹聯,大氣磅礴,光耀宇宙,海內長聯,應推第一。”
1958年3月毛澤東到成都參加中央工作會議。會議期間曾借閱楹聯書10余種,內有梁章矩《楹聯叢話》。在此書中他看到大觀樓長聯,十分欣賞,能背誦如流。書中梁氏在肯定長聯同時又評價說:“(此聯)究未免冗長之譏也。”對此,毛澤東旁批:“從古未有,別創一格,此評不確。”對梁文所言長聯“一百七十余言”,毛澤東旁批糾正:“一百八十字。”還對書中收錄阮元篡改的長聯十分討厭,旁批:“死對,點金成鐵。”1959年10月董必武游大觀樓后曾作《游昆明大觀樓》詩,前四句云:“昆明大觀樓,一攬湖山勝。髯翁長聯語,今古情懷罄。”1961年1月郭沫若在《登大觀樓即事》詩里熱情贊頌道:“長聯猶在壁,巨筆信如椽。”此詩手跡今懸于大觀樓三樓,已膾炙人口。陳毅1963年12月泛舟滇池,也曾作:《船艙壁間懸孫髯翁大觀樓長聯讀后喜賦》;“滇池眼中五百里,聯想人類數千年。腐朽制度終崩潰,新興階級勢如磐。詩人窮死非不幸,迄今長聯是預曰。
孫聯之后,仿作疊出,長聯競相問世。但是至今尚未有與之比肩者,大觀樓長聯依然堪稱“天下第一”。
我們先看上聯,“千秋懷抱三杯酒”,意為:千萬年來的悠悠往事,一齊涌上心頭,滿盈于懷抱之中。讓我們舉杯漫飲,慢慢去評說千秋功罪,消融那無盡的感慨吧!;;
下聯“萬里云山一水樓”,說的是:云覆青山,山擁白云,云山萬里,直接蒼天。在浩渺的滇池之畔,有一座凌波拔起的高樓。登上高樓,憑欄遠眺,指點江山。
作者將酒、云、山、水、樓等實物和景觀加以排比,又讓千秋、三杯、萬里、一(座)等懸殊的數量,相比又相聯系,將大觀樓長聯進行了高度的濃縮和概括,既描繪出宏偉而又秀美的景象,又抒發了強烈而又深沉的感情,在思想上,格調上與大觀樓長聯有共通之處,藝術上可以和長聯相輝映。
此聯字體為行書,飄灑俊逸,原為宋湘所書,后毀。同治年間馬如龍補制并落上自己的名字。
欣賞完此聯,讓我們登樓一觀。各位朋友,不同的時間登上大觀樓,雖然同樣欣賞遠借之滇池與西山,然而有不同的感受。清晨登大觀樓,可見山在水中,水在霧中,如一幅水墨山水畫。中午登大觀樓,五百里滇池盡收眼底,碧波萬頃。黃昏登大觀樓,晚霞盡染,白帆點點,漁歌聲聲,充滿了詩情畫意。這又是“借景”效果的“應時而借”。
現在我們已登上三樓,請看這就是郭沫若先生1961年1月游大觀樓時親筆所題詩句:
果然一大觀,山水喚憑欄。
睡佛云中逸,滇池海樣寬。
長聯猶在壁,巨筆信如椽。
我亦披襟久,雄心溢兩間。
這首詩既以雄健浩大的氣勢贊賞了大觀樓壯麗的景色,又對孫髯翁及其長聯給予了高度評價。
大觀樓因孫髯翁長聯而聲名遠播。今人由云龍有聯云:“與岳陽黃鶴相衡,一樣雄奇,各有大名垂宇宙;攬昆海碧雞之勝,同來眺賞,莫將佳月負春秋。”此聯將大觀樓與岳陽樓、黃鶴樓相提并論。隨著大觀樓聲名日盛,“中國四大名樓”之說的形成已是不爭的事實。滕王閣與滕王閣詩并序、黃鶴樓與黃鶴樓詩、岳陽樓與岳陽樓記、大觀樓與大觀樓長聯,名樓名篇相映增輝,并共同輝映中華。
好,我們今天的觀光就到這里,請大家拍照留影,準時上車。
昆明大觀樓導游詞 篇4
近華浦內的大觀樓始建于哪年?一說為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一說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余嘉華先生主編的《云南風物志》載:“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巡撫王繼文巡察四境,路過此地,看中這里的湖光山色,命人鳩工備材,修建亭臺樓閣……因取名大觀樓。”經考證,昆明大觀樓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是確切的。
昆明大觀樓、涌月亭、澄碧堂建成以后,“周圍添筑外堤,夾種桃柳,點綴湖山風景”,“從此高人韻士,選勝登臨者無虛日,遂成省城第一名勝”,達官顯貴臨湖宴飲,騷人墨客登樓歌賦。清乾隆二十五年進士、臨安知府王文治在《秋日泛舟近華浦》詩中寫道:“憶偕詩太守,高宴集朋輩。絲竹貫珠璣,篇章出瑰怪。”吟詠近華浦的詩詞,有的描繪山光水色,有的粉飾“太平盛世”,有的歌功頌德,不外吟風弄月,離愁別恨。布衣寒士孫髯翁,一掃俗唱,揮就驚世駭俗的180字長聯。上聯寫登昆明大觀樓騁懷,所見到“五百里滇池”的四圍風光,下聯抒發對云南“數千年往事”的無限感慨,情景交融,對仗工整,氣魄宏大。清道光年間“五華五子”中之戴絅孫評價長聯“渾灝流轉,化去堆垛之跡,實為僅見”。長聯問世以來,被譽為“海內外第一聯”,“海內長聯第一佳者”。長聯由昆明名士陸樹堂行書書寫刊刻。現存陸書拓本摹刻聯。清嘉慶年間,迤西道宋湘撰聯:“千秋懷抱三杯酒;萬里云山一水樓。”十四字聯高度概括了髯翁的長聯。孫髯翁長聯問世,昆明大觀樓躋身“中國名樓”。
昆明大觀樓導游詞 篇5
大觀公園位于昆明市西郊約3公里的滇池畔。它近吞波光浩渺的滇池,遠與太華山遙遙相望。被贊為“萬里云山一水樓”的大觀樓聳立其間,園林也因之得名。
進園門,穿過近華浦,攬勝閣壯麗崇宏,樓檻軒敞;新修的懷古廊縈紆回折,檻外銀水玉山;涌月亭和觀稼堂樹木掩映,花叢環繞,最宜月夜聞笛。觀稼堂邊花壇里,英國伊麗莎白女王二世栽下的玫瑰花爭芳吐艷。彩云崖假山幻奇、玲瓏嵌空;溯洄洲四面環水,秀坪如茵。過燕語橋繼續西行,積波堤壓浪臥波,而大觀樓則聳立于前,更有那古今傳頌的“天下第一長聯”,使人留步觀瞻。
清乾隆年間自稱“萬樹梅花一布衣”的寒士孫髯翁所撰180字長聯,一掃世人俗唱,蘊涵了深厚的社會歷史內容,驚動一時。今存大觀樓長聯有兩幅。一幅是與孫髯翁同時的昆明名士陸樹堂用行書體書寫刊刻,掛在大觀樓二樓。另一幅則是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由云貴總督岑毓英托趙藩書寫,請工匠刊刻后掛于樓下,即今藍底金字聯,長聯系木制,為覆瓦形。上下聯各90字,字系顏體楷書,剛勁圓潤,頗具功力。長聯曰: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看: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赴蟹嶼螺洲,梳裹就風鬟霧鬢。更蘋天葦地,點綴些翠羽丹霞。莫孤負:四圍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
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凌虛,嘆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楝,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斷碣殘碑,都付于蒼煙落照。只贏得:幾杵疏鐘,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
昆明大觀樓導游詞 篇6
各位團友,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
今天我要帶大家參觀的是江西省級風景名勝--大觀樓,原名錦水奇觀樓,也就是高安古郡城的譙樓,古有“負山面江、勝概甚偉”之稱。它座落在高安市城錦江北岸,現在高安市人民政府正前方。譙樓始建于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至今已有千年歷史,原樓匾題“宋祀源流”。在元代兵禍中被焚毀。明朝萬歷中葉知縣田一甲按明代風格重建,清嘉慶二十年(1815)由瑞州(今高安)知府石俊主持按原貌再次重建,取范仲淹“《岳陽樓記》......岳陽樓之大觀也”之意改名為大觀樓,改名為“東風樓”,1980年地名普查中,恢復原名“大觀樓”,一直沿襲至今。這座樓在抗日戰爭時期被日機炸毀,抗戰勝利后,由國民黨縣政府于民國三十五年冬(1946)進行了簡易修復,解放后,于1963年9月由高安縣人民檢察院主持作了一次修復,2000--2002年為恢復大觀樓原貌,又籌資500余萬元重建。現大觀樓三層,高20余米,寬16米,長60米。重檐高挑,金黃色琉璃頂,綴飾華麗,屹立江畔,宏偉壯觀,是高安市著名的八景之首。登臨樓臺,可俯瞰全城,高安風光美景,盡收眼底。清同治《高安縣志》有載:北宋大文豪蘇轍“登郡譙偶見姜應明司馬醉歸”詩:“蒼然暮色映樓臺,江市游人夜未歸,何處酒仙無一事,肩輿鼾睡過江來”。明代著名史學家陳邦瞻也曾游此樓留下“人煙雙合市,春樹萬家深”的詩贊。明代詩人鄒師魯亦有詩云:“相傳此地有丹雷,錦練長虹鎖斷舟,燈火萬家環兩雉,樓臺千蜃映中流......”。明朝詩人熊茂松詩:“萬井弦歌環臥閣,千家煙火入登樓”的贊句。1946年國民黨高安縣縣長龍起鳳(民主人士、解放后曾任景德鎮市政協副主席、著名書法家)題書“大觀樓”匾,1958年,原江西省省長邵式平曾書“大觀樓”匾。1986年中國著名書法家黃天壁再書“大觀樓”匾。1991年原中共江西省委書記白棟材又書“大觀樓”匾。1983年5月,高安縣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10月,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省級第一批重點風景名勝區,并載入了《中國名勝辭典》、《中國旅游大全》。千百年來,這座樓經過了多次重建、改建和維修,雖然風格各異,但一直屹立在錦江北岸,是高安市城始建最早,而僅存的一座古建筑物,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紀念意義。
好了,我們已經到了,大家請隨我登樓。我們現在已經上到了露天觀景平臺。東西兩邊各建有一座小亭,中間這座樓閣就是陳設大觀樓歷代文人墨寶及大觀樓由來的展廳。里面第一層是陳列了一些高安歷次考古發掘的一些陶瓷精品(當然這些只是仿制品)、名人字畫,二層就是陳列了高安的一個立體規劃圖。大家自已可以隨處看看。在這里大家還可以憑欄遠眺,滔滔錦江水一路向東流。說到錦江,它又名蜀江,俗稱錦水,是贛江的支流,發源于宜春市慈化,向東流經萬載、宜豐、上高、高安,由新建縣匯入贛江。全長280余公里,高安境內78公里,江水清澈透明,常年可通航。在晉時,瘟疫流行,不少人染病而亡。于是有人向道士許真君求救,許真君給了畫了符的水壺和竹子一枝,并叮囑將竹子栽在江邊,把符水倒在江的上游,這樣,病人飲了江中的水,都能病除身健。消息傳開,病人紛紛到江中取水喝,果然靈驗,江水能消災除病,其價值勝似金帛,“金”與“帛”合字為“錦”故將蜀江改名為“錦江”。所以咱們的這樓最早就是叫“錦水奇觀樓”。錦江對面大家還可以看到一排歐式風情建筑,這是高安城市建設的一個亮點。
現在我們下到大觀樓前繼續參觀,大家看到這一個石坊,叫“青宮大保坊”。清同治《高安縣志》有載:在郡譙樓(即大觀樓)前,“青宮大保坊”左,建有“狀元臺”,俯瞰錦江。寰春秋赴試,臺前豎大魁字旗,郡守于此地餞行,明嘉靖甲午立吳山,敖銑等赴應變會試,太守朱鴻漸餞行,有巨鯉躍入吳舟,朱賀以詩明,年乙未山果及第,銑中二甲第三。遺跡今廢。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青宮大保坊是吳山高中,官為探花、禮部尚書后興建的。當然這也已經不是原來的了。
好了,我們的講解就到這里了,現在大家自由活動一下,照照相,十分鐘之后集合上車。
經過一天的愉快行程,我們的旅游活動馬上就要結束了。希望通過這次旅游,能給大家帶來一個好的心情。我們真誠地期望大家再次光臨。謝謝大家!
昆明大觀樓導游詞 篇7
一大早,我們來到大觀樓。一進公園,就進入了花的海洋,紅的、粉紅的、黃的、紫的……,一簇簇,一片片,開得生機勃勃、明明艷艷。公園還用花做出了雄偉的天安門、2008北京奧運會福娃、阿凡提牽著大駱駝等景致,與公園景色相映成趣。
往前走,每年飛來春城過冬的紅嘴鷗和湖邊喂海鷗的人群熱鬧非凡。雖然近年來我們一直在預防“禽流感”,但我們大家一點也不害怕。成群的海鷗飛來,我使勁向它們拋出一塊塊面包,哦!接住了,它們吃得好歡暢啊!再一個,又接住了!
繼續往前走,我們來到“大觀樓”,“大觀樓”建于清代乾隆年間,門前豎立一副詩人孫髯翁題的“天下第一長聯”:“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真是氣勢磅礴啊!在這里遠眺滇池,真有莽莽蒼蒼的感覺,我雖然沒有見過大海,只聽說大海一望無際,但此時看草海也很大,就像看到了大海一樣。
我們順著小路走去,徐徐的春風拂面而來,涼快極了。前面,有大塊的草坪,那里有休閑的人們,藍藍的天空中還有他們放逐的各式各樣的風箏,讓人心曠神怡!
我們找了一塊草坪坐下、躺下,真是好舒服啊!我突然發現我們周圍有一些奇異的雕塑,你可以隨意想象它像什么,或者代表什么,真是太有趣了!
那邊,還有驚險刺激的過山車、漂流、兒童樂園……
大觀樓真好玩,它鮮花似錦、寬闊浩瀚、內容豐富,是人們觀景、休閑、娛樂的好地方。朋友,如果你到昆明來,一定要去大觀樓看一看、玩一玩!
昆明大觀樓導游詞 篇8
伴隨著古老悠揚的晨鐘,我走進了大觀樓公園。景色優美的大觀樓公園,在晨光中優雅迷人,令人心曠神怡。遠處的湖很熱鬧,從西伯利亞飛來的紅嘴鷗在湖上嬉戲。旁邊的樹就像守衛荷塘的壯士。游客來參觀,乘坐小船在荷塘穿梭。我們也乘坐小船,在水中行駛。我們走過的路程濺起圈圈漣漪。我們下了船,繼續往前走。我們來到了大觀樓游樂園,這里有鬼屋探險、過山車、跳樓機、向前沖、太空探險、旋轉木馬、三環過山車、四環過山車.我媽給我買了一個b套餐,包括往前沖,掉頭,三環過山車。首先我玩的是激流。水車開到頂上的時候,我的心也提到了嗓子,“啊!”隨著前面姐妹們的尖叫聲,水車瘋狂的沖了下來,“喂!”無數水花濺在我身上。“好好笑!”
走到大觀樓前,抬頭看見著名的大觀樓長聯:500里外的滇池,奔到眼底,一片廣闊的幸福。看:東有沈駿,西有靈異,北有曲徑,南有蘇祥。為什么不選擇贏,選擇提升?趁蟹島羅州,在風和霧上梳理包裹;更美,點綴些綠羽丹霞,不寂寞:四周香米,白沙,九夏芙蓉,三春柳。
參觀完古色古香的大觀樓,跑到綠油油的草坪上,站在草坪上,帶著青草味的風吹進來,讓人神清氣爽。
天空中燃燒的云逐漸消失,天空朦朧。我不覺得累。我只是躺在草坪上,靜靜地聽著風有節奏的鼾聲。我好像在另一個世界。
昆明大觀樓導游詞 篇9
建于康熙年間的大觀樓因面臨滇池、遠眺西山、視野開闊、景致壯觀、盡攬湖光山色而得名。大觀樓三層飛檐,金漆彩畫,上層有匾額“撥浪千層”,門兩邊懸掛著的180字天下第一長聯令人矚目,成為以長聯歷史文化為主題的風景名勝游覽區。上樓觀五百里滇池,只見碧水漣漪,波光粼粼,亭臺樓閣倒映水中,美不勝收;成群的白鷺翱翔在藍天白云之間,穿行憩息于樹木林梢之上,讓人久久駐足其間,流連忘返。想五千年往事,滾滾英雄費盡移山心力建立的偉烈豐功,都因剝削、壓迫的反動統治灰飛煙滅;只有民族復興偉業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康莊大道破浪前進,才能與天地同壽,與日月齊輝。因此,大觀樓是一部栩栩如生的社會發展史。
從大觀樓前往西園,那里荷塘魚躍,芳草菲菲,鮮花盛開,楊柳青青,小橋流水,景旖旎,人陶醉。
從西園來到南園,那里游人很少,多為老年人在搓麻、打牌、會樂,是修生養性的好去處。
大觀樓公園既有自然的山水,又有園林的景觀,讓人賞悟不厭。
【昆明大觀樓導游詞】相關文章:
昆明大觀樓的導游詞12-28
昆明大觀樓導游詞03-29
昆明大觀樓景點導游詞12-28
昆明大觀樓導游詞-云南導游詞12-24
昆明大觀樓導游詞6篇04-03
描寫昆明大觀樓的詩03-31
昆明大觀樓對聯摘抄11-16
大觀樓導游詞09-26
昆明大觀樓的長聯和詩句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