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導游詞15篇
作為一位盡職的導游,常常需要準備導游詞,導游詞事實上是一種對旅游景點進行歷史的、文化的、審美的解讀的文體。那么導游詞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山西導游詞,歡迎大家分享。
山西導游詞1
襄汾縣位于山西省臨汾盆地南端,東鄰浮山、翼城兩縣,南與曲沃縣、候馬市、新絳縣接壤,西傍鄉寧縣,北靠臨汾市。地理座標為東徑111°40′55"",北緯35°40′05""至36°03′20""。縣境南北長39.3公里,東西長約26.5公里,總面積1034平方公里。 襄汾縣共有耕地58150公頃,其中平地約占75%,梯田約占20%,山地僅占5%,是臨汾市的平川大縣之一。由于地勢平坦,水源充足,土質肥沃,發展農業生產得天獨厚,素有“金襄陵、銀太平”之稱,曾被國家確定為糧棉生產基地縣。
主要作物有小麥、大麥、玉米、高梁、谷子、黍子、黃豆、黑豆、綠豆、豌豆、小豆、棉花、油菜、芝麻、葵花、紅薯、蔬菜、藥材等。1985年被國家林業部授予“全國平原綠化先進縣”,1995年被省政府授予“實現基本綠化達標縣”。 隨著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逐漸形成了“穩糧棉,蔬菜果業齊發展”的多元化農業生產新格局。1999年,在遭受旱、蟲等多種自然災害的情況下,糧食生產仍然奪得好收成。全縣糧食作物種植面積63.31千公頃,總產量達213180噸,其中:小麥播種面積40千公頃,總產量為142262噸;油料產量5519噸,比上年增長18.2%;蔬菜產量44443噸,比上年增長11.4%。
種植業產值42824萬元(現價),占農業總產值51039萬元的84%。林業生產發展較快,全縣四旁植樹1320萬株,建設農田林網3300公頃,有林地面積9266公頃,營造防護林400公頃,綠化率達24.6%,農村人均林果收入384元,占全縣人均收入21%。 工業是縣域經濟發展的主體。近幾年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工業經濟工作,以改革為動力,不斷提高經濟增長的效益和質量,通過組建企業集團,破產重組,全面推廣“邯鋼”、“山焦”管理經驗,狠抓技術革新,挖潛改造開發新產品,從而增強了企業的自我改造,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能力。
1997年,以黨的十五大精神為指針,對縣營工業進行了全面改制,公有制形成了多種實現形式,資源得到優化配置,效益不斷提高。99年全國進入新的結構調整時期,新一輪產業升級的競爭全面展開,縣委、縣政府適應這一形勢,加快結構調整步伐,確定了“扶持壯大一批,發展新上一批,改造轉產一批,淘汰取締一批”的“四個一批”的結構調整工作思路,促進了工業運行質量穩步提高。1999年,全縣工業增加值完成上10.1億元,比上年增長7.8%。鄉鎮企業近幾年也得到較快發展,對全縣稅收的貢獻率逐年增大,99年上繳稅金4568萬元,比上年增長6.6%,實現增加值6.85億元。 個體經營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
截止1999年底,全縣私營企業發展到207戶,從業人員5114人,個體工商戶發展到6353戶,從業人員達到7213人,個體私營經濟已成為全縣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市場體系的不斷完善,不僅帶動了區域性經濟的快速發展,而且促進了產業和運輸的發展,1999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3.08億元,比上年增長10.1%,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實現2.5億元,比上年增長19.8%。 為實現襄汾經濟新的騰飛,把襄汾建設成經濟強縣,縣委、縣政府根據本縣實際,經過深入細致的探討論證,確定了全縣經濟發展的基本思路。具體目標是:財政收入20xx年達到1.4億元,20xx年達到1.8億元,實現比99年翻一番的目標;再經過三年的發展,財政收入超過5億元,實現農業大縣向經濟強縣的轉變。
20xx年的具體目標是全縣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0億元,增長15%;財政總收入力爭完成1.5億元,增長27%;全部工業總產值完成36.8億元,增長16%;限額以上企業工業增加值完成3億元,增長20%;鄉鎮企業增加值完成8.7億元,增長15%,上繳稅金7000萬元,增長10%;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4070元,增長10%。 為實現上述目標,縣委、縣政府根據十五屆五中全會的精神要求,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調整經濟結構為中心,以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的效益為目的,改造傳統產業,發展新興產業,走可持續發展的路子。
山西導游詞2
山西省忻州市雁門關風景區,又名雁門塞、西隆關,位于代縣城北30華里的溝注山。當您乘車到山陰縣城之后,再向東南方向奔馳半小時左右,就會見到群山起伏、溝壑縱橫的勾注山脈。 在這些漢墓中,埋葬著無數個漢朝守衛雁門關將士之忠骨,行人路過此地,無不肅然起敬憑吊英魂。走出廣武城,沿著同大公路順溝前往,便進入一條狹谷,人稱雁門古險道,兩側峰巒疊蟑,怪石凌空險惡,翻過一道陡峭山梁,雁門關即躍人眼簾。
雁門關東臨隆嶺、雁門山,西靠隆山,兩山對峙,形如鬧門,每年大雁往飛其間,故稱雁門。春秋戰國時期,趙武靈王在此置有雁門郡,唐朝置關,名曰西烴關,也名雁門關。;日址在雁門關西側的雁門山上。明朝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吉安侯陸亭將關城移在此處,重新筑關。 西門之上筑有楊六郎廟,門額嵌鑲一方石匾,書曰“地利”。北門未建樓頂,門額嵌鑲一方石匾,書曰“雁門關”三個大字,左右嵌鑲磚刻對聯一副:“三關沖要無雙地,九寨尊崇第一關。”關城之北筑有營房、東側建置靖邊寺,內有一對石獅、一豎石旗桿和一面石碑,碑文記述趙國名將李牧率兵屢勝匈奴的豐功偉績。東南:方向設有練兵校場。
雁門關與寧武關、偏頭關為內長城之“外三關”,這里峰巒疊蟑、山崖陡峭,關墻雉諜密集,烽猴遙相呼應,東西兩面將老營口坷申池口、陽方口、東隆口、西烴口J匕樓口。 隋揚帝楊廣曾經率兵在此與突厥作戰;唐將薛仁貴曾經在此追趕突厥兵馬捷報頻傳;北宋楊業也曾幾出雁門大破遼兵,使其聞風喪膽,博得“楊無敵”稱號。英雄業績,不勝枚舉;生動故事,廣為人知。
山西導游詞3
西華公園位于文山縣開化鎮西華山,于1931年被辟為公園,后經過擴建,增建了險峰、翠峰、伴月等亭閣,并建有“九龍”大型石雕。
36種名貴樹木,石壁上刻有虎豹等36種動物圖像,石階也全部修成36級一臺,共6臺216級,與文山縣216個村寨數目相吻合,可以稱得上是獨具匠心,妙趣橫生。
園始建于康熙初年,名西山寺。公園依山而上,山勢巍峨峻秀,宕壁陡垂險要,巖洞寬敞如廳、幽然相通。山林碧綠蒼翠,山花如霞,樓間雕梁畫棟,匾額知鱗。亭臺玲瓏別致。雅靜宜人。乳石晶瑩剔透,色彩斑瀾,石階層層疊疊,尤如天梯,池水清澈明亮,靜影沉壁。石雕栩栩如生,形象逼真,憑欄遠眺。全城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歷代文人墨客譽之為“文山大觀”。景點分別有險峰、翠峰、伴月、玉升、半山諸亭。稍息宮、靜雅軒、聚群堂、曲橋池,七疊巖縈列上下,大型石雕“九龍匯”兀立其中。木蘭芬芳。柳影婆婆,紫微爭艷,秋桂成林,多姿多色,各成一景。
山,就是一座石灰巖構成的大山之一,它橫列36峰,飛崖削壁,由于長期的雨水侵蝕,峰腰群石攢簇,宛如出水芙蓉,疊萼蓮葩;峰頂一排排青灰色的石峰,如參差劍鞘,直指藍天,忠實地護衛著文山城。山上古樹橫生,野花傲立,使西華山更加險峻秀麗。就在這秀石連云的西華山主峰之腹,有3個山洞,高敞寬闊,狀若3只巨眼,因而稱“三眼洞”。幾百年前,就有人在此依洞建寺。“西山如朝矗云霄,古剎清幽趣頗饒。”乾隆年間,這里就已是人們經常登臨游覽的處所了。其后,逐漸增修亭臺,懸聯掛匾,立碑刻石,并改名為“三元洞”。光緒年間,西蜀鮑超,曾撰文刻石說:“文西山高而秀蔚,然而觀者其推三元洞乎!四壁天然無斧鑿痕,脫塵俗氣,真仙境也。蜀之劍閣、峨眉,其雄秀仿佛似之。”
從山腳下仰望半山,只見綠樹叢中紅亭碧瓦,樓臺層疊;沿著林蔭間的石磴曲折而上,可在步云樓、五升亭、伴月亭、險峰亭、翠峰亭、聚群堂等處,隨意小憩。極目四望,文山壩子盡收眼底,那一幢幢嶄新的高樓矗立的城區,那一片片蔥綠的田野,那回環曲折的盤龍江,緩緩南去,那公路上川流不息的車輛,都歷歷在目。
三元洞內,摩崖題刻甚多,原有的匾聯亦不少。郡人李昌智的題聯云:“高閣出林端,久坐漸知諸品靜;晚霞明島外,憑臨但見眾山低。”頗能寫出此間意趣。近年來楚圖南聽到家鄉修復三元洞,欣然為《西華公園》題名,并有聯云:“文章明道義,山水有清音。”
山西導游詞4
山西省,簡稱“晉”,位于華北太行山以西,故名。山西古為并州地,春秋時為晉國,戰國屬趙,魏等國地。元屬中書省山西道,清為山西省。全省面積15.6萬平方公里,人口3干多萬,有漢、回、蒙、滿民族,省會太原。
山西地處黃河流域的中于地帶,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和燦爛文化的主要發祥地。早在遠古時代,中華民族祖先就在此勞作、生息和繁衍。相傳,華夏民族的開山始祖黃帝、炎帝曾于此活動;中國史前的三位偉人堯、舜、禹也都先后在山西建都立業。山西名勝古跡甚多,現有國家級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上千處,石窟、佛寺及藝術雕刻遍布全省,遼金以前的地上木構建筑占全國的72%以上,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9處,居全國首位。全國僅有的四座唐代木構建筑。其中有3座在山西,總之,山西有“中國古代文化藝術寶庫”之稱。經過多年的開發建設,大同云岡石窟、應縣木塔、五臺山風景名勝區、恒山風景名勝區、晉祠風景名勝區、平遙古城、晉商大院文化旅游區、關帝廟、永樂宮、普救寺等旅游資源的產品已蜚聲海內外。特別是平遙古城、云風石窟,已先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
山西不僅文物古跡多,自然風光也十分壯美。山西境內有國家級和省級風景名勝區11個,其中國家級的有五臺山、恒山、壺口、北武當山、五老峰等5個;國家級與省級的自然保護區11個;國家級和省級森林公園27個。黃河流經山西965公里,在壺口、龍門、孟門等河段形成了獨特的景觀,成為中外游客向往的去處。近年來陵川王蟒嶺、錫崖溝、壺關太行大峽谷、寧武蘆芽山、黎城黃崖洞、介休綿山、盂縣藏山、陽城蟒河、沁水歷山等得到初步開發;同時,各地興辦旅游的積極性高漲,旅游資源的開發全面開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目前,山西省對外開放的主要旅游區有大同、五臺山、太原、臨汾、運城、晉東南,全省僅年接待5萬人以上的旅游景區、景點就達100多處。改革開放20年來,山西旅游業發展的基礎條件已有很大的改善,省內道路暢通,通訊便利,環境衛生發生了深刻變化,接待服務條件可以滿足需求。
在新的世紀,山西經精心策劃包裝,推出了三大旅游區,即,以大同云岡石窟、佛教勝地五臺山為主的晉北佛教文化旅游區;以平遙古城和喬家、渠家、王家、曹家等四大院為主的晉中晉商民俗文化旅游區;以黃河壺口瀑布、運城解州關帝廟為主的晉南黃河根祖文化旅游區。
山西導游詞5
王家大院位于靈石縣靜升村北端黃土丘上。北距太原150公里,距靈石縣城12公里。院落座北面南,居高臨下,面對靜升村,視野開闊。
王家大院建筑規模宏大,有東大院、西大院、孝義祠三部分,總面積達34450平方米,相當于祁縣喬家大院的4倍,為靈石王家官商皆有的院落,王家大院不僅是一組民居建筑群,而且是一座很有特色的建筑藝術博物館。
王家大院布局的構思獨特,結構合理,“三雕”藝術精湛。院內,隨處可見木雕、磚雕、石雕作品,從屋檐、斗拱、照壁、獸吻到礎石、神龕、石鼓、門窗,構思奇妙,造型逼真,精工雕造,獨具匠心。這里既有北方建筑的雄偉氣勢,又有南方建筑的秀美。與此同時,繪畫、書法、詩文熔于一爐,人物花卉、禽獸匯于一體,姿態秀美,是晉中民居中的一處奇葩。
王家大院史話
靜升鎮靜升村,為晉中地區最大的村莊,村內自古除“九漢八堡十八道巷”外,尚有五里長街一條,現實際人口達萬。靈石歷史上四大家庭之一的靜升王氏家族為太原王氏后裔,其先祖這一支早年從太原移居靈石縣汾河峽谷間的溝營村(今富家灘鎮屬溝峪灘村),元仁宗皇慶年間(1312年-1313年),宗祖王實又從溝營村遷至靜升村,至今歷680多年,傳27世。靜升王氏從耕作與兼營豆腐業開始,由農及商,由商到官,家業漸大,家資漸厚,聲名漸高,在此前提下,其后大興土木,營造宅第,自是常事。王家最早筑屋舍于村西張家槐樹附近,之后,由西向東,從低到高,逐漸擴展,修建了“三巷四堡五祠堂”等龐大的建筑群,總面積達15萬平方米以上。據現可考文字表明,擁翠巷(通稱王家巷)建于康熙三年(1664年),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重修。鎖瑞巷建于康熙四年(1665年),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重修。拱秀巷內之義安院建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嘉慶元年(1796年)重修。崇寧堡(通稱西堡子)建于雍正三年(1725年),拱極堡(通稱下南堡)建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恒貞堡(通稱紅門堡)建于乾隆四年(1762年)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間。視履堡(通稱高家崖)建于嘉慶元年(1796年)至嘉慶十六年(1811年)間。5座祠堂中僅存的孝義祠建于嘉慶元年(1796年)。主祠堂建于嘉慶九年(1804年),耗銀3200兩的戲樓臺至今幸存。
康乾嘉期間,王家人通過正途科考,異途捐保和祖德蔭襲三條途徑,僅五品至二品官就有12人。包括授、封、贈在內的各種大夫達42人。躋身儒林名登仕籍者至少50余人,另有貢生、監生、生員125人。官職中有廣西柳州知府、湖南寶慶知府、刑部陜西司郎中、山東司郎中、戶部浙江司郎中、陜西按察使司副使道、貴州提刑按察司等。王家大院中的3座府第宅,司馬第宅和1座旗桿院,便是修建時期主人已具有一定名位的標志康乾嘉期間,王家先后奉旨修建15座牌坊,其中除11座節孝坊外,其余為功德坊、恤典坊、忠義坊等。
王氏家庭從道光后逐漸衰落,族人中,有的不再以耕讀為本,有的不持續以商發展,有的滿足于一官半職,有的安樂于錦衣玉食,不少人既無承繼先業之志,亦無固本守成之心,以有的竟成為盜賊、乞丐或不惜賣兒賣女之“莠民”.于是紅門堡內便有一家先將祖院出賣。出賣后,異姓新主人不滿于堡門樓上“合堡同宗”之匾,執意要取,王家不得已改一字為“合堡同德”暫存。到光緒十七年(1891年),建筑豪華,包括院落26座,房屋218間、面積達11728平方米的高家崖堡,僅以964兩紋銀,又易主他姓。再后來,當年合族引以為榮、奉旨為王夢鵬修建的大型石雕孝義坊和面積為428平方米的孝義祠,也只以20xx吊銅錢賣出。1937年,蘆溝橋事變前后,王氏家族中當時資財還比較雄厚的二十一世王飲讓,匆匆地將其在靜升本土和晉南、晉中、石家莊、保定及京津一帶的商號全部變賣處理,爾后舉家南遷。自此,作為一方望族的王家,歷經600多年的奮發與輝煌,終于銷聲匿跡,僅僅成為一方土地上的歷史話題了。1950年土地改革后,王家大院已屬于貧下中農所有。貧下中農居住期間,許多主體建筑,非但未遭破壞,且大部分還保持了原有風貌。
山西導游詞6
雁門關位于山西省代縣。雁門關在城西北大約40華里的地方,又名“西陘關”。
“天下九塞,雁門為首。”雄關依山傍險,高踞勾注山 上。東西兩翼,山巒起伏。山脊長城,其勢蜿蜒,東走平型關、紫荊關、 倒馬關,直抵幽燕,連接瀚海;西去軒崗口、寧武關、偏頭關、至黃河邊。關有東、西二門,皆以巨磚疊砌,過雁穿云,氣度軒昂,門額分別 雕嵌“天險”、“地利”二匾。東西二門上曾建有城樓,巍然凌空,內塑楊家將群像,并在東城門外,為李牧建祠立碑,可惜城樓與李牧祠, 均在日寇侵華時焚于一旦。
傅山先生所書的“三關沖要無雙地,九塞尊崇第一關”的對聯也已化為灰燼了。但唐代詩人李賀的《雁門太守行》仍寫出了雄關的豪邁氣勢:“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流傳至今。
起源:
雁門關的軍事地位人人皆知,但真正熟悉其歷史的也不多見。在我的心目中,它既崇高又神秘。那名人字偃,滄州青池人,公元前1019年因鎮守朔北、雁門有功,深得周成王寵信,遂賜幸為姓,封于滄州。
山西導游詞7
大家好,我是您這此游覽的導游員,叫***。
首先我代表山西省***旅行社歡迎您來參觀菩薩頂。我在這里祝您玩得開心愉快,通過我的講解,一定會使您不虛此行。
大家看,坐落在靈鷲峰上的這座金碧輝煌的寺廟就是素有喇嘛宮之稱的菩薩頂。我們已經參觀了許多寺廟,大家可能也發現了,大多是紅墻灰瓦,,而菩薩頂卻是紅墻黃瓦。在古代中國,黃色是皇家專用的,可菩薩頂卻用了黃琉璃瓦,,您知道這是為什么嗎?這個問題留給大家考慮,等我們參觀完寺廟,聽了我的講解,您自然會明白。
此寺創建于北魏,原叫大文殊院。相傳唐太宗貞觀五年,僧人法云想塑一尊文殊像,可不知道塑何職文殊。一天夜里,法云從長明燈下的藍光中看見一尊文殊菩薩像,并由塑工塑成。傳說這便是文殊菩薩顯圣,展示真容,所以此寺又叫真容院,俗稱菩薩頂。
寺廟經歷代修補,尤其是1952年政府撥款補修了所有殿宇和牌樓、石階等。現占地30畝,分前院、中院、后院和東配院四處院落,有殿堂樓房121間,是五臺山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喇嘛寺院,殿宇云集,雄偉壯觀,布局嚴謹,獨具特色。我們從山麓仰望,陽光下飛檐斗拱,相托紅墻黃瓦,金碧輝煌,象西藏布達拉宮,所以有喇嘛宮之稱。菩薩頂在五臺山有很高的地位,是黃廟首領廟。
大家請跟我往上走。
我們登上這高高的臺階,就進入寺廟了。這臺階、木牌坊、幡桿就是康熙皇帝看成龍頭的地方。這里我們要讓大家數一數,到底有多少臺階,等大家登上這高高的靈峰圣境,我會告訴大家關于這臺階,上面的石獅的說法和傳說。
大家數清楚了嗎?到底有多少臺階?
我告訴大家,寺廟門前的長長的臺階,一般都會與108有關,菩薩頂也不例外,也是108級臺階。佛家說,人生共有108種煩惱,把解脫煩惱之道稱為“法門”。踏上一級臺階,意味著跨入一個法門,消除了一種煩惱。當您氣喘吁吁地站在懸有“靈峰圣境”橫匾的彩繪牌樓下面,遠望周圍林立的寺廟、翠綠的山色,您是不是已把人世間的108種煩惱全部踩在腳下,成了一個無憂無慮的人了呢?
山西導游詞8
我的家鄉在武寧,是一個美麗的地方,而最美的要數廬山西海了。它占地480平方公里。下接中國最大的淡水湖泊陽湖,上接清澈綿延的修河。它既有五彩池的碧綠湖水,又有千島湖的島嶼世界。
一到廬山西海放眼望去,一座座島嶼,星羅棋布般撒落在湖面上。就像從天上掉下來的珍珠。又像一個個綠色的小森林在時刻保衛著廬山西海。這些島嶼有的已經成為了游客們的一方樂土,有的還沒有開發上面的原生植物十分茂盛,別有一番韻味。島嶼的大小也極其沒有規則,大的有幾平方公里,小的才不過20平方米。
廬山西海的水真美啊!站在湖邊,乍看廬山西海的水,猶如一壇誘人的陳年老酒,那么清亮,那么柔和,輕盈盈的;細看,則宛如一面翡翠嵌著的寶鏡。碧水中,不時蕩過一絲絲水紋,好似無數透明的絲帶在水中飄舞使得廬山西海更加妖嬈。
廬山西海的水質也特別好。這里有跟恐龍同年代出現的國家級瀕危保護動物——桃花水母,因為桃花水母要求水質特別高,所以他們才在廬山西海生存。還有,廬山西海的魚也非常有名,有西海清水魚的美稱。這里的水燒魚,味道特別鮮美。有許多游客都慕名而來,為的就是一飽口福,有的游客把魚帶回家,自己去燒,小巫見大巫了,味道不一樣了。
我們一定要保護好廬山西海,它可是祖國內陸的‘藍寶石’!我愛廬山西海!
山西導游詞9
山西五臺山導游詞 女士們、先生們: 女士們、先生們: 非常歡迎大家來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臺山旅游觀光, 現在 非常歡迎大家來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臺山旅游觀光, 我們正行進在忻州至五臺山的公路上, 利用行車時間我先向大家介紹 我們正行進在忻州至五臺山的公路上, 一下五臺山概況。 一下五臺山概況。 五臺山概況 五臺山是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五臺山是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位于山西省忻州地區東北 風景區絕大部分坐落在以臺懷鎮為中心的五臺縣境內, 有小部分 部, 風景區絕大部分坐落在以臺懷鎮為中心的五臺縣境內, 跨繁峙、代縣和河北阜平, 余里。 跨繁峙、代縣和河北阜平,周邊達 500 余里。五臺山的壯美風景在于 它的東西南北中五座高峰和奔流不息的清水河, 它的東西南北中五座高峰和奔流不息的清水河, 五臺山的名勝精華則 是它那眾多佛教寺廟。 是它那眾多佛教寺廟。 五臺山這一名稱是對五座山峰的共同特點的形象概況。 東西南北 五臺山這一名稱是對五座山峰的共同特點的形象概況。 東西南北 中五座高峰的山巔都是高大的緩坡平臺, 所以叫五臺山。 五臺的海拔 中五座高峰的山巔都是高大的緩坡平臺, 所以叫五臺山。 米以上, 高度多在 2700 米以上, 最高的北臺海拔達到 3058 米, 為華北第一高 峰,素有“華北屋脊”之稱。地處黃土高原的山西,絕大部分地區干 素有“華北屋脊”之稱。地處黃土高原的山西, 旱少雨,而五臺山例外。這里山高林深,氣候涼爽,降雨較多, 旱少雨,而五臺山例外。這里山高林深,氣候涼爽,降雨較多,植被 覆蓋率很高,風光秀麗,景色壯觀,有清涼山之稱, 覆蓋率很高,風光秀麗,景色壯觀,有清涼山之稱,是旅游避暑的勝 地。五臺山雖然山高谷深,但交通比較方便,有“四關一門”與外部 五臺山雖然山高谷深,但交通比較方便, 四關一門” 相通。北部有華嚴嶺鴻門巖關,通往繁峙縣境, 相通。北部有華嚴嶺鴻門巖關,通往繁峙縣境,西部有峨嶺關通往代 縣,東部有龍泉關通向河北阜平,東南有牛道嶺關可通盂縣、陽泉, 東部有龍泉關通向河北阜平,東南有牛道嶺關可通盂縣、陽泉, 南部有大關連通定襄、 州和太原。 南部有大關連通定襄、忻州和太原。 五臺山主要是以佛教圣地而名揚天下的。 那么五臺山是如何成為 五臺山主要是以佛教圣地而名揚天下的。佛教圣地的呢?東漢明帝永平十一年( 佛教圣地的呢?東漢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 68 年), 印度兩位高僧攝摩 騰、竺法蘭在中國傳播佛教,當他們來到五臺山,見五座臺頂拱圍臺
竺法蘭在中國傳播佛教,當他們來到五臺山, 懷腹地, 其山形地貌與釋迦牟尼佛的修行地靈鷲山幾乎相同, 返回洛 懷腹地, 其山形地貌與釋迦牟尼佛的修行地靈鷲山幾乎相同, 陽后就奏請漢明帝去五臺山修建寺院, 明帝準奏頒旨, 在五臺山修建 陽后就奏請漢明帝去五臺山修建寺院, 明帝準奏頒旨, 了大孚靈鷲寺, 即今天顯通寺的前身, 成為與洛陽白馬寺齊名的我國 了大孚靈鷲寺, 即今天顯通寺的前身, 最早的佛寺之一, 五臺山也就成為佛教圣地。 從此五臺山的佛寺越來 最早的佛寺之一, 五臺山也就成為佛教圣地。 越多,香火日盛一日。到南北朝時,五臺山已有寺廟 200 多處,唐代 越多,香火日盛一日。到南北朝時, 多處, 360 多處, 余人。但由于唐武宗、 更達到 360 多處,有僧尼 3000 余人。但由于唐武宗、周世宗兩次大 規模滅法,全山佛寺幾乎全部被毀。 規模滅法,全山佛寺幾乎全部被毀。宋、元、明、清,五臺山的佛寺 逐漸得到恢復和發展, 清朝的康熙、乾隆、 逐漸得到恢復和發展,明朝時寺廟已近 104 處。清朝的康熙、乾隆、 嘉慶諸帝均對五臺山佛寺極為重視, 不斷投入巨資予以修建, 到清末, 嘉慶諸帝均對五臺山佛寺極為重視, 不斷投入巨資予以修建, 到清末, 五臺山共有寺廟 122 處,其中青廟(漢傳佛教寺院,住和尚)97 處, 其中青廟(漢傳佛教寺院,住和尚) 黃廟(藏傳佛教寺院,住喇嘛) 多人。 黃廟(藏傳佛教寺院,住喇嘛)15 處,僧尼 1000 多人。 余座,盡管與歷史上不能相比, 五臺山現有寺廟 50 余座,盡管與歷史上不能相比,但在四大佛 教名山中仍然是寺廟最為集中, 香火最為旺盛的。 而且五臺山的佛寺, 教名山中仍然是寺廟最為集中, 香火最為旺盛的。 而且五臺山的佛寺, 唐、宋、遼、金、元、明、清各代以及民國均有遺存,建筑宏偉,式 清各代以及民國均有遺存,建筑宏偉, 代以及民國均有遺存 樣繁多,精細嚴整,手法典型,連續性強,本身就是一部唐代以來中 樣繁多,精細嚴整,手法典型,連續性強, 國建筑史,是研究和欣賞中國古建筑的難得場所。另外, 國建筑史,是研究和欣賞中國古建筑的難得場所。另外,寺內佛教造 像手法多樣,技藝高超,泥塑、木雕、銅鑄、玉雕應有盡有, 像手法多樣,技藝高超,泥塑、木雕、銅鑄、玉雕應有盡有,同樣是 欣賞我國佛教造像藝術發展演變的最佳場所。 欣賞我國佛教造像藝術發展演變的最佳場所。 前面這個小城叫東冶, 前面這個小城叫東冶,東冶鎮西北 10 余里便是我們這次五臺之 行的第一個游覽點——南禪寺。 行的第
一個游覽點——南禪寺。 ——南禪寺南禪寺: 南禪寺到了。 我們從南路上五臺山, 首先游覽這座古剎, 南禪寺: 南禪寺到了。 我們從南路上五臺山, 首先游覽這座古剎, 事實上已經登上了五臺山文物的最高峰。 事實上已經登上了五臺山文物的最高峰。 因為南禪寺內有我國現存最 古老的木結構建筑——大佛殿。 山西素有地上文物博 古老的木結構建筑——大佛殿。 ——大佛殿 大家可能知道, 大家可能知道, 山西素有地上文物博 物館的美譽,現存古建筑,其數量之多、價值之高都居全國之首。 物館的美譽,現存古建筑,其數量之多、價值之高都居全國之首。國 家級重點保護的文物單位有 35 處,省級重點保護的文物單位有 284 70%以上。 處。宋金以前的木構建筑有 106 處,占全國同期建筑物的 70%以上。 山西的古建筑以五臺山地區最為集中, 山西的古建筑以五臺山地區最為集中, 筑以五臺山地區最為集中 而五臺山的古建筑又以南禪寺 最為古老。 最為古老。 南禪寺位于五臺縣陽白鄉李家村附近小銀河一側的河岸土崖上, 南禪寺位于五臺縣陽白鄉李家村附近小銀河一側的河岸土崖上, 廟宇坐北朝南, 迎面和背面各有一道山梁, 寺旁渠水環繞, 林木繁茂, 廟宇坐北朝南, 迎面和背面各有一道山梁, 寺旁渠水環繞, 林木繁茂, 紅墻綠樹,溪水青山,極為幽靜。 紅墻綠樹,溪水青山,極為幽靜。南禪寺就是在如此美麗的環境中已 經存在了 1200 多年。寺院并不大,占地約 3000 多平方米,南北長 多年。寺院并不大, 多平方米, 分兩個院落,共有殿堂六座,即大佛殿、 60 米,東西寬 51 米,分兩個院落,共有殿堂六座,即大佛殿、東西 配殿及南過門殿等。 配殿及南過門殿等。 大佛殿為寺院主體建筑, 面寬和進深都是三間, 而內里卻是一大 大佛殿為寺院主體建筑, 面寬和進深都是三間, 間,是單檐歇山頂建筑,共用十二根據柱支撐殿頂,墻身并不負重, 是單檐歇山頂建筑,共用十二根據柱支撐殿頂,墻身并不負重, 只起間隔內外和防御風雨侵襲的作用。 只起間隔內外和防御風雨侵襲的作用。 四周檐柱柱頭微微內傾, 四周檐柱柱頭微微內傾, 四個 角柱稍高,使得層層伸出的斗拱翹起。這樣,大殿既穩固又俏麗, 角柱稍高,使得層層伸出的斗拱翹起。這樣,大殿既穩固又俏麗,是 典型的唐代建筑風格。 據大殿橫梁上題記可知, 此殿重建于唐德宗建 典型的唐代建筑風格。 據大殿橫梁上題記可知, 中三年( 中三年(公元 782 年),距今已有 1217 年,是中國現存所有木構古建 筑的老大哥。 這也是南禪寺海內外聞名的主要原因
。 殿內的塑像都是 筑的老大哥。 這也是南禪寺海內外聞名的主要原因。 殿內的塑像都是 唐代作品,以釋迦牟尼佛為中心,兩旁是文殊、普賢二位菩薩,其余 唐代作品,以釋迦牟尼佛為中心,兩旁是文殊、普賢二位菩薩,為大弟子阿難和迎葉及護法天王等群像,主次分明,錯落有致, 為大弟子阿難和迎葉及護法天王等群像,主次分明,錯落有致,營造 出佛界肅穆而和諧的良好氛圍, 出佛界肅穆而和諧的良好氛圍, 不論是結跏趺坐于正中的佛主, 不論是結跏趺坐于正中的佛主, 或者 是騎獅的文殊菩薩和乘象的普賢菩薩, 是騎獅的文殊菩薩和乘象的普賢菩薩,抑或是凝神肅立的阿難和迎 還是威猛雄壯的護法天王, 個個神態自若, 表情逼真, 若動若靜, 葉, 還是威猛雄壯的護法天王, 個個神態自若, 表情逼真, 若動若靜, 栩栩如生,都是藝術精品,其風格與敦煌莫高窟彩塑如出一轍。 栩栩如生,都是藝術精品,其風格與敦煌莫高窟彩塑如出一轍。佛壇 是唐代磚面浮雕藝術杰作, 同樣頗具藝術價值。 四周嵌有磚雕 70 幅, 是唐代磚面浮雕藝術杰作, 同樣頗具藝術價值。 置身大佛殿內,猶如進入一座唐代藝術殿堂,不論建筑,還是塑像、 置身大佛殿內,猶如進入一座唐代藝術殿堂,不論建筑,還是塑像、 磚雕均是稀世國寶。 磚雕均是稀世國寶。 走出大佛殿, 大家可能產生這樣的疑問, 這樣一座唐代建筑為何 走出大佛殿, 大家可能產生這樣的疑問, 能夠完好地保存下來?答案應從三方面去找。從地勢和氣候上說, 能夠完好地保存下來?答案應從三方面去找。從地勢和氣候上說,這 里高而背風,較為干燥,有利于木構建筑物的完好保存; 里高而背風,較為干燥,有利于木構建筑物的完好保存;從所處地理 位置上講,南禪寺遠離寺廟最集中的臺懷鬧區,藏于偏僻山鄉之中, 位置上講,南禪寺遠離寺廟最集中的臺懷鬧區,藏于偏僻山鄉之中, 不太引人注意,所以能夠躲過唐代以后歷次大規模滅法和刀兵之劫; 不太引人注意,所以能夠躲過唐代以后歷次大規模滅法和刀兵之劫; 最后還要歸功于當地人民群眾的精心保護, 免去了可能發生的其他人 最后還要歸功于當地人民群眾的精心保護, 為破壞。 正是這幾方面的原因, 從而使南禪寺這座千年古剎得到完善 為破壞。 正是這幾方面的原因, 的保存。 解放后, 國家對古剎極為珍視, 列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單位, 的保存。 解放后, 國家對古剎極為珍視, 列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單位, 撥專款進行維修,進而使南禪寺得到了更好的保護。 撥專款進行維修,進而使南禪寺得
到了更好的保護。 更好的保護 我們的南禪寺之行暫且到此, 下面我帶大家去欣賞與南禪寺齊名 我們的南禪寺之行暫且到此, 的另一處唐代古建筑——佛光寺。 的另一處唐代古建筑——佛光寺。 ——佛光寺 佛光寺:這就是在佛剎中被譽為“中華瑰寶”的佛光寺, 佛光寺:這就是在佛剎中被譽為“中華瑰寶”的佛光寺,它是一 座歷史悠久、規模宏偉的佛教寺院。佛光寺東、 座歷史悠久、規模宏偉的佛教寺院。佛光寺東、南、北三面環山,惟 北三面環山, 西向開闊, 西向開闊, 寺因山勢而建, 寺因山勢而建, 坐東朝西, 坐東朝西, 整個寺區松柏蒼翠, 整個寺區松柏蒼翠, 殿宇巍峨, 殿宇巍峨,環境清雅;寺院布局疏朗,排列有序。 環境清雅;寺院布局疏朗,排列有序。寺內有北魏以來的建筑和許多 文物古跡,這在全國都是比較少見的。1961 年,佛光寺被國務院公 文物古跡,這在全國都是比較少見的。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講到它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 布為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我們不能不提起它的發現者——我國古建筑專家梁思成( 我們不能不提起它的發現者——我國古建筑專家梁思成(近代思想家 ——我國古建筑專家梁思成 梁啟超之子)先生。 梁啟超之子)先生。 年的夏天,梁思成先生等四位教授,興匆匆地來到五臺, 1937 年的`夏天,梁思成先生等四位教授,興匆匆地來到五臺, 在這之前,他們曾去了敦煌,在絢麗多彩的眾多壁畫中,有一幅五臺 在這之前,他們曾去了敦煌,在絢麗多彩的眾多壁畫中, 山圖,特別引起他們的注意 畫面上,古剎林立,游人不絕, 山圖,特別引起他們的注意:畫面上,古剎林立,游人不絕,還有一 座不曾見到過的寶塔…… 座不曾見到過的寶塔…… 在佛光寺,梁思成教授找到了這座塔,與畫上的一模一樣, 在佛光寺,梁思成教授找到了這座塔,與畫上的一模一樣,1400 年的風風雨雨,依然健在!它是北魏遺物,雙層六角,上實下空, 年的風風雨雨,依然健在!它是北魏遺物,雙層六角,上實下空,繩 紋切磚,有印度的束蓮柱。它不僅是我國古建筑的珍品,也是中國和 紋切磚,有印度的束蓮柱。它不僅是我國古建筑的珍品, 印度古代文化交流的紀念碑。 大大出乎梁思成所料的, 就是除了這 祖 “ 印度古代文化交流的紀念碑。 大大出乎梁思成所料的, 師塔” 整個佛光寺都是一個古代藝術的新大陸。通過精心研察, 師塔”,整個佛光寺都是一個古代藝術的新大陸。通過精心研察,測 都是一個古代藝術的新大陸 量繪圖, 寫出了論文 記五臺山佛光寺的建筑——薈
山西導游詞10
大家好!
我叫韓楷昕,是咱們山西博物院絲絳之路院的一名小解說員。今天就由我帶領大家進行一次美妙的絲絳之游,希望我的服務能讓您滿意。開頭自然親切,自然引起解說。
大家可能都知道,絲絳之路從山西大同開始,一直到延伸到羅馬,整條路經過了二十幾個國家,這可能是世界上最漫長的貿易之路。我先給大家介紹一位蹲跑銅武士俑,此文物的年限在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前戰國時期。俑高40。6厘米,出士時間是1938年,出士地點是新源縣鞏乃斯河南現藏于新疆維吾爾zu自治區博物館收藏。要寫出其歷史價值或者歷史意義。
中國以前一個神秘的樓蘭古城,一直沿用到東晉時期。公元4世紀左右樓蘭古國神秘消失了,在此中國史籍中再沒有出現過,樓蘭人去哪了,一直是個謎?解說留有余地,很吸引人。
接下來,我告訴大家一些舊石器時代,石器打制法里有捶擊法、碰砧法、砸擊法。修整技術有:軟捶、壓剝法、間接打制法等等。要解說這里有哪些代表性的石器。
今天我為大家的服務將告一段落了。我叫韓楷昕,希望大家記住我。謝謝大家的支持與配合!再次感謝!
山西導游詞11
各位朋友:
大家好!
我是安徽旅行社導游員王萍,三橫一豎的王,萍水相逢的萍,大家口譯叫我“小王”,很高興能為大家服務。歡迎來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XX縣。看到大家,我就有一種熟悉的感覺,仿佛上天早就安排,冥冥之中牽引著我們一起走過,相遇在這茫茫人海。在接下來的一天里,小王將陪同大家游覽XX縣古城墻、劉安墓、報恩寺、安豐塘等主要景點。預祝大家玩得開心! XX縣古稱壽春、壽陽,位于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南岸,依八公山,傍淮、淠河,同省會XX市接壤,與國家能源城XX市毗鄰,是安徽省重點旅游城市之一,1986年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為什么XX縣是歷史文化名城呢?因為早在春秋時期XX縣就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它古屬淮夷部落,夏為揚州域,商周為州來國地,春秋屬楚。漢時淮南王劉安建淮南國之都城于此,三國是為魏地,已是十余萬人的重鎮。自晉以后到唐、宋,XX縣繼續以繁華著稱于世,所謂“揚(州)壽(州)皆為重鎮。” 你看XX縣的古城墻,是全國唯一保存較完好的一座宋代城墻,磚壁石基、周長7147米。它雖無明長城之宏偉 ,卻也經歷了千年的風雨考驗。XX縣城外四面環水,正陽關乃是六安境內淠河穎河入淮之處。1991年的那場大洪水大家都還記憶猶新吧?當時來勢洶洶的洪水不知沖毀了多少堤壩,多少人的家園,唯有這座千年古城在肆虐的洪水中巍然屹立,毫不動搖。難道您不好奇這么古老的古董墻是如何能抵抗住洪水如此猛烈的沖擊和攻勢嗎?奧秘就在他的東西南北四個正門和甕門里。呆會到了古城墻我再跟大家詳細解說。成語“城門失火,殃及池魚”也是出自這里。你說的也不算錯,不過咱們到XX縣來住看是什么?是文化,是將近兩千年的歷史中繼承下來的古文化!XX縣 在歷經千年的洗禮之后,早已沉淀成一本耐人尋味的書。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XX縣城小,文化精深。我們所熟識的很多的成語,像“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等等都是出自于此地。 XX縣是我國六十二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城內無處不透著一個“古”字。再看XX縣的山頭——八公山,位于淮南與XX縣的交界之地,瞰淮河,臨淝水,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的古戰場。成語“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皆出自于這場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主峰僅有242米,和桂林的山一樣小巧秀氣 。可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西漢淮南王劉安都壽春,劉安篤好神仙黃白之術,賓客甚眾,門下八位賢士蘇非、李尚、田由、左吳、伍被、毛被、雷被 、晉昌人才尤為出眾,號稱“八公”。八公聚此煉丹,丹藥方成,劉安因被告謀反畏罪自殺,八公除雷被一人外均被誅殺。后傳說漢武帝派宗正前往捕解,劉安吞服丹藥與罷工攜手升天,余藥雞犬啄食也隨之升天。你看,這一下子不知出了多少的神仙,他能不出名嗎?八公山上現在尚留有他們當時留下的升仙臺,還有后人們為紀念他建的淮南王廟以及淮南王墓。
說到淮南王墓有句話不知大家有沒有聽過,“南方才子北方將,西安的黃土埋皇上。”那咱們XX縣的黃土埋什么呢?全是王侯和將相。都有哪些呢?請您聽我慢慢報來:有咱們剛才提到的“豆腐鼻祖”淮南王劉安,趙大將軍廉頗墓,一代賢君春申軍墓,楚烈王墓、春秋魯國單父宓子賤墓,曹操謀士荀彧之墓等等。此外楚蔡兩國王侯和公卿貴族的墓葬也多在縣境。這些黃土內埋的全是名人精英。淮南王劉安在壽春和“八公”完成了繼《呂氏春秋》之后,我國古代第二部集體編寫的巨著《淮南子》。它論述的煉丹術,在化學發展史上有重要意義。書中提出二十八宿、二十四節氣和干支紀年法對天文學有重大貢獻。廉頗是趙國大將軍,“紙上談兵”,“負荊請罪”這兩個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都與廉頗有關。戰國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廣納天下賢才,黃歇被封于此,后被王舅李園“伏死士”刺殺于壽春棘門之內。為紀念黃歇,后人在城內建春申坊、春申臺。荀為曹操之謀事,因反對曹操稱魏公,操以“空器”饋食,荀彧自殺于壽春,葬于城南門外。
XX縣報恩寺光頭沒有,但是有骨頭。嘿嘿,這可不是什么普通的骨頭,而是佛舍利!報恩寺 在XX縣城關東北角,舊名崇教禪院、東禪寺,據《壽州志》記載,此寺始建于唐貞觀年間,據穿傳是唐玄奘法師所建,迄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全寺總面積 14700多平方米,其規模之大,建筑之雄偉,在江淮大地上可謂首屈一指。明洪武年間改為今名。明末清初宿十八羅漢,堪稱藝術珍品,現為XX縣博物館所在地。院正中是宋塔地宮,原為九級的北宋舍利磚塔,后倒塌六級,殘存的三級因危及游人安全, 于1977年拆除。清基時發現了塔下的地宮,地宮有彩繪壁畫,地宮內有一石棺。也許大家覺得這石棺沒什么了不起,材料也不珍貴,的確,但是在過去達官貴人墓中不少都用石棺,但并不是直接用石棺殮尸,而是棺中有棺。打開石棺一看,果不其然,內有一銀棺,是用銀質薄片捶揲鉚接而成,棺蓋上飾有雙龍戲珠圖案,棺身一側有十個佛門弟子緩步徐行敲鈸送葬的場面,另一側是釋迦牟尼半臥象,后有十大弟子精心守護,神情莊重。這個場景描述的是佛祖時的場景。銀棺內有一金棺,金棺上書“重佛舍利”, 內裝滿舍利子。不過據說,全為影骨。
不知不覺中,我們就到了安豐塘。安豐塘古稱“芍陂”,被譽為“天下第一塘”,為春秋時期楚相孫叔敖所造,至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安豐塘位于XX縣縣城南30公里處,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四大水利工程“安豐塘、漳河渠、都江堰、鄭國渠”之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塘堤周長25公里,面積34平方公里,蓄水量1億立方。放水涵閘19座,灌溉面積93萬畝。安豐塘是我國水利史上最早的大型陂塘灌溉工程,選址科學,工程布局合理,水源充沛。它的建造對后世大型陂塘水利工程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千百年來,安豐塘在灌溉、航運、屯田濟軍等方面起過重大作用。新中國成立后,政府多次投入資金對安豐塘進行維修,充分發揮古塘效益,灌區農業生產有了很大發展,XX縣也被列為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縣。一些國內外專家學者先后到此參觀,對安豐塘水利工程歷史之久長,設計建造之科學而且至今仍發揮著巨大效益評價極高。安豐塘北堤外側的孫公祠,是古人為紀念創建芍陂的楚相孫叔敖而建。祠內藏有古碑刻二十余方,是研究安豐塘水利史的珍貴資料,其中許多具有很高的書法藝術和鑒賞價值。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一天的行程就快結束了,小王也將要和大家說聲再見了。如果小王有什么做的不夠好的地方,還請大家多多擔待,多提意見,以便更好地為大家服務。最后,祝大家能有一個美好的回憶,期待和各位的再次相逢。謝謝!
山西導游詞12
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前方就是雁門群山了,我們看到,這座雄偉的大山像一道巨大的屏障隔開了塞內和塞外。大家看:遠處的山脊上長城蜿蜒、烽臺聳峙,這就是舉世聞名的雁門關長城,這段長城全長8848米,連接起了廣武口和白草口兩個重要隘口,相當于在兩大隘口間連接起了一道難以逾越的封鎖線,象一條穿越時空的生命線,3000年如一日地維系著雁門關和中原大地的安危。-
大家請看這邊:那四方形的古城就是雁門關著名的軍事要塞——舊廣武城,這座遼代的古城至今保存完好,已經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舊廣武城一起被列入國保文物的還有城外古戰場上的288座封土漢墓群,這是全國現存最大的漢墓群,也是世界最大的古代將帥墓群,無數英勇忠烈的將士長眠在這片遼闊的沙場上,讓人由不得感嘆:“黃沙百戰穿金甲,古來征戰幾人回”。
我們看這段長城呈鋸狀攀上了陡峭的山脊,因此被專家稱為鋸齒長城。雁門關長城是山西省明代長城的代表段落。明代的萬里長城分為外長城和內長城,外長城東起山海關,沿著北京、河北的北部和山西、內蒙古的交界處,在偏關縣老牛灣跨過黃河,經陜北、甘肅直到嘉峪關,山西的外長城主要分布在大同、朔州、忻州3市;而內長城則從北京的箭扣開始,經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平型關、雁門關、寧武關,直到黃河岸邊的偏關丫角山與外長城匯合,內長城分布在山西的忻州、朔州2市,我們剛才看到的雁門關長城就屬于內長城。除此之外,山西明長城還有沿太行山南下的三邊長城以及沿黃河南下的黃河邊長城,總長度達3500多公里,僅次于內蒙古自治區。山西明長城不僅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也有著極高的參觀價值,大同邊墻五堡、陽高平地長城、偏關老牛灣長城黃河交匯處、偏關樺林堡長城黃河并行處、丫角山內外長城交匯處、雁門關長城已經成為了許多攝影愛好者和戶外運動愛好者心目中的圣地,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它們也會成為國內外旅游者競相光顧的旅游勝地。-
前方就是中國最長的高等級公路隧道——雁門關隧道。車過雁門關隧道,我們的眼前豁然開朗,這里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代縣。短短5分鐘,我們已經從塞外駛入了塞內,這在昭君出塞和文姬歸漢那個時代是不可想象的。
山西導游詞13
今天,我們將參觀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寶庫——云岡石窟。云岡石窟位于塞外古都、煤海之鄉的大同市西約16公里處,從酒店出發需要大約30分鐘的時間。利用這暫短的時間,我向大家簡單地介紹一下云岡石窟。
云岡石窟是北魏王朝初期開鑿的大型石窟,時間約在公元460年的北魏文成皇帝時期,迄今已有1540年的歷史。它與甘肅敦煌的莫高窟、洛陽的龍門石窟,并稱為中國三大石窟。云岡石窟的開鑿比敦煌石窟晚94年,較龍門石窟早35年的時間。它以建筑規模之大、塑像形體之高、保存之完整,而聞名天下。又因對研究中國古代史、佛教史和藝術史有極高的價值,享譽國內外。1961年,國務院將云岡石窟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3年,法國總統蓬皮杜訪華,指名要求參觀云岡石窟,9月15日,周恩來總理陪同蓬皮杜總統參觀了云岡石窟。
我們乘坐的汽車已駛入停車場,大家請按順序下車,在云岡石窟門前集合。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現在看到的像蜂窩一樣排列的許多洞窟,就是云岡石窟。石窟開鑿在武周山的山崖上,武周山的最高處稱云岡,故名云岡石窟,原名靈巖寺,亦稱石佛寺。云岡石窟為什么開鑿在武周山?這與武周山這塊風水寶地密切相關。武周山坐北向南,武周川內山清水秀,可以說是“藏風得水”的好地方。武周山,又稱武周塞,從北魏的舊都盛樂(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到達新都平城(大同市)均要經過這里。武周山位于內外長城之間,是北魏通向北方的咽喉要道,當時人馬商隊來往頻繁,還駐扎了重要的軍隊,皇帝經常在這里議論國家大事。武周山成為北魏皇帝祈福的“神山”,他們在這里遙拜北方,祈求神靈保佑江山社稷。因此,北魏皇帝在“神山”開鑿石窟,創建寺院,也在情理之中。
所謂“石窟”,就是在石壁山崖上開鑿的洞窟,這里冬暖夏涼,幽靜神秘。古印度佛教興起后,佛教信徒、僧侶將石窟作為禮佛和修行的場所。因為,依山雕鑿石窟、佛像,比用磚石筑建寺院經久耐用。佛教是漢代經著名的絲綢之路開始傳入中國,石窟寺藝術的傳人,大約在3世紀。我國新疆天山南麓的克孜爾千佛洞是最早的石窟,沿絲綢之路東行還有帕孜克里克千佛洞,進入河西走廊是著名的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天水麥積山石窟,從甘肅繼續東進則是寧夏須彌山石窟、大同云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等。武周山的地層巖石屬于株羅紀的長石石英砂巖,石質堅硬,結構緊密,有利于石窟和造像的雕鑿。
現在,大家已隨我進入云岡石窟的山門,我身后的石窟參觀示意圖,大致告訴我們參觀路線。云岡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里,現存主要洞窟45個,分為東、中、西三區,東部4窟,中部9窟,西部32窟。此外還有許多小型洞窟。共計1100多龕,大小造像51000多軀。從云岡石窟西行約3公里,武周川北有吳官蒼石窟。再溯河西行,距云岡15公里的高山鎮,還有焦山石窟。這么多洞窟如果要細看的話,也許你一個星期的時間也看不完,目前開放有40多個洞窟,仔細觀看需要2天的時間。按傳統參觀路線,如果大家時間充足,先從東部第1窟開始,直到第45窟結束。如果僅參觀2個小時左右,則主要游覽第5、6窟、五華洞、曇曜五窟。
首先我們從東部的第1、2窟開始參觀。北魏開鑿石窟從公元460年開始,至524年結束,約有70年的開鑿歷史。從洞窟的形制和雕刻藝術,有關專家將云岡石窟的開鑿年代分為早、中、晚三個階段。第1、2窟至第13窟大致以云岡石窟中期為主,成窟的年代約公元465年至494年之間。由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夕開鑿,人們習慣將這些石窟稱為“孝文石窟”。大家看到的第1、2窟是一組塔廟式雙窟,開鑿洞窟時在中央留下一個方柱,在柱子的四面開龕,龕內塑像。
首先我們從東部的第1、2窟開始參觀。北魏開鑿石窟從公元460年開始,至524年結束,約有70年的開鑿歷史。從洞窟的形制和雕刻藝術,有關專家將云岡石窟的開鑿年代分為早、中、晚三個階段。第1、2窟至第13窟大致以云岡石窟中期為主,成窟的年代約公元465年至494年之間。由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夕開鑿,人們習慣將這些石窟稱為“孝文石窟”。大家看到的第1、2窟是一組塔廟式雙窟,開鑿洞窟時在中央留下一個方柱,在柱子的四面開龕,龕內塑像。
第1窟中心塔柱南面下層雕釋迎、多寶佛,上層雕釋伽;石窟后壁的主像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是未來佛,據佛教經典講,彌勒菩薩將繼釋迎佛后成佛,廣說佛法,教化眾生。據說當彌勒降生人世時,世界將充滿光明幸福。
釋迎、多寶佛并列,佛經有這樣的傳說,當釋迦牟尼佛說《法華經》時,忽然地下涌出安置多寶佛全身的舍利塔,現于空中。釋迎聽到塔中的聲音,告訴聽經的大眾說,這是過去東方世界寶凈國土的佛,號為多寶。當釋迦佛開啟塔門,示現多寶佛身時,寶塔內的多寶佛讓出半座給釋迦佛。
于是,釋迦人塔,與多寶同結跏趺坐,宣講經義。第2窟中心塔柱南面下層雕釋迦、多寶,上層雕三世佛;石窟的后壁主像是釋迦佛。兩窟的窟門兩側都雕有維摩、文殊對坐問法像。有關維摩、文殊對坐問法是南北朝、隋唐時期流行的題材,敦煌石窟的壁畫就有“維摩詰圖像”。佛經中有“文殊問疾”的故事,據說有一次維摩居士“示現”病相,眾人前去探訪。釋迦牟尼知道后,派以智慧著稱的文殊菩薩帶領____前去維摩居住處。在維摩居士的丈室里,文殊菩薩和能言善辯的維摩展開大乘佛教義的討論,使從者心服口服,也令文殊菩薩十分贊嘆。第2窟前有一泉水長年涌出,泉水清涼可口,被稱為“石窟寒泉”。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面前是云岡石窟最大的洞窟——第3窟。它被稱為云岡石窟之最。洞窟崖面高25米,開窟面寬50米,規模最大。原為大型塔廟窟設計,開鑿在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前,因工程浩大,北魏一代未能完工,后室的三尊大像為初唐時期補雕而成。第3窟的前室分兩層,上層左右兩側各雕一塔,中部鑿方形窯室,主像為彌勒菩薩,壁面滿雕干佛。后室的中部塔柱壁面屬北魏時期雕鑿,高約10米左右的3尊大佛,屬唐代作品,分別為阿彌陀佛、觀世音、大勢至菩薩。據專家考證,第3窟是文獻記載的“通樂寺”、“靈巖寺”,當時可居僧人達3000人。
第4窟是塔廟窟,中央雕鑿方形立柱,東壁交腳彌勒像保存比較完整,據考證是云岡現存紀年最晚的造像,由北魏晚期正光年間(公元520年——524年)開鑿,是第1至第13窟之間僅有的晚期大窟。
現在,大家看到幾座宏偉高聳的樓閣,它們建筑在洞窟的前檐,被稱為窟檐建筑。據專家考證,云岡石窟的大窟前均有窟檐,但多數因戰爭或其它因素毀壞,現僅存的窟檐建筑為清代以后建造。第5、6窟是一組雙窟,窟檐建于清代的順治八年(1651年),這組建筑朱紅柱欄、琉璃瓦頂、巍峨挺拔、氣勢非凡,是五間四層的繞廊木構樓閣。第7、8窟同樣是一組雙窟,遼代這里被稱為護國大寺,現在的窟檐是1994年由國家撥款重新建造,對保護石窟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5窟分前后兩室,洞窟形狀為橢圓形的草廬式。后室佛像布局為三世佛,中間的釋迦牟尼佛為結跏趺坐像,高達17米,為云岡石窟中的第一大佛像,大佛的雙腿長達15.5米,膝上可容納120人,一只腳上可站立12人。釋迎佛頭頂藍色的螺髻,面部輪廓清晰,白毫點朱,細眉長目,鼻準方直,雙耳垂肩,身著褒衣搏帶,通肩架裳,給人端莊、肅穆、慈祥之感覺。主佛的右側是未來世彌勒佛,左側為過去世迦葉佛。主佛的對面是兩層高約1米的8尊佛教造像,襯托著主佛更加高大、雄偉。拱門東側雕鑿著菩提樹和樹下二佛對坐的造像,屬北魏石窟內常見的題材。請大家注意,石窟大佛的后面有一狹長的隧道,你們猜這是做什么用的嗎?對了,這是佛教信徒們禮拜繞行的誦經道。
第6窟是云岡石窟中精巧著稱的一窟,稱“第一偉窟”。第6窟平面呈正方形,后室為中心塔柱,塔高15米,分上下兩層。請大家看,四壁和塔柱的佛像采用近似圓雕的高浮雕,佛像立體感很強。四方塔柱上層的立佛是具有極高水平的樓空雕刻法,這種立佛被稱為“接引佛”。我們舉目四周環視,發現整個洞窟雕飾富麗堂皇,幾乎找不到一塊沒有雕刻的空間,佛像、菩薩、羅漢、飛天、供養人和瑞鳥神獸、花卉等等,真是一座熱鬧擁擠、琳瑯滿目的佛國世界。第6窟更具有佛教和藝術感染力的是在中心塔柱的塔腰和四壁上的釋迦佛陀本生故事圖,藝術家以淺浮雕和高浮雕結合的手法,用連續排列的形式,運用近40幅的雕刻,表現了釋迦牟尼從誕生前后到降魔成道、初轉____的佛傳故事。請大家隨我的手勢來觀賞這動人的畫面。
(1)迦毗羅衛國是古印度的一個國家,國王是凈飯王。他和摩耶夫人,年近40歲未曾生育。膝下無子的國王非常寂寞,一天夜里,摩耶夫人夢見一位菩薩乘白象而來,后來懷了身孕。王紀有喜的消息傳開,各國使臣紛紛前來祝賀。
(2)按當地習俗,婦女應回娘家分娩。公元前454年,摩耶夫人帶眾人回娘家,在途徑毗尼公園時休息。當夫人手攀無憂樹時,太子從夫人右腋下降生,取名喬達摩?悉達多。太子出生,天空出現五彩樣云。
(3)太子降生時,向東西南北四方各行七步,出現步步生蓮花的場面。太子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如獅子般怒吼道:“天上地下,惟我獨尊。”
(4)天上九龍口吐圣水為太子洗澡,這天稱為“浴佛節”。漢傳佛教將農歷四月初八定為釋迦的生日。
(5)天人舞樂,大象眉飛色舞,大家迎接凈飯王和太子還宮。
(6)國王請仙人為太子看相,太子相貌出眾,不同常人。仙人回票國王說:“太子乃大圣人降世,若留家中將繼承王位,若離家則必成佛道”。
(7)國王為太子建造豪華的三時殿,選來美女讓太子享樂,欲使太子消除學佛之心。大家看太子卻表現深思熟慮和感觸人間煩惱的神情。
(8)太子年滿17歲,國王為他娶善覺國公主耶輸陀羅為妻。按照風俗要試力定婚,太子一箭穿七面金鼓。
(9)太子娶妻后,在宮中娛樂。
(10)娶妻生子后,太子向父王提出到宮外游玩要求。
(11)一(14)太子乘車出游,分別遇到老人、病人、死人。在一位法相莊嚴的僧人引導下,研修解脫人生擺脫苦難之道。
(15)太子向父王請求出家修行,遭到父王的拒絕。
(16)太子乘馬離宮,四天神托起太子的坐騎逾越城池而去。經過5年尋訪,6年苦修,太子終思維,7天后悟道成佛。
(17)太子成佛后,被譽為釋迦牟尼,這是釋迦族圣人的意思。
太子本身故事中以“鹿野苑初轉____圖”雕刻精美傳神而著稱,圖中釋迦牟尼正在啟齒講經,佛身邊的諸____面帶敬意雙手合十洗耳恭聽,就連佛陀身邊的兩頭小鹿也因聞佛法而面帶微笑。
第6窟在總體布局、造像風格、雕刻手法等方面,代表了北魏傳統石窟藝術的最高境界,尤其佛像改變了過去的服裝,雕成了褒衣博帶式的佛裝,采用了當時南朝士大夫地主階層的服飾,被稱為“太和造像”。推測孝文帝完成第6窟開鑿之后,不久便遷都洛陽。大家在第6窟前室上方的門桅上,可以見到幾個牌匾的把釘,這是誰的牌匾?當年清朝的康熙皇帝平定噶爾丹之后,回北京途經云岡石窟,看到第6窟雕刻的佛像如此精美,于是留下了“莊嚴法相”四個大字。不知何時,牌匾已不知去向。
第7、8窟是孝文帝時開鑿的一組雙窟,屬孝文帝初任皇帝時開鑿,細心的朋友會問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孝文帝時期開鑿雙窟?”雙窟的開鑿可能與馮太后擅政有關,馮太后是文成帝的皇后,孝文帝即位時任皇太后,一切朝政大權操縱在這位馮太后手中,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馮太后逝世。當時將馮太后和孝文帝并稱為二圣或二皇,馮太后世奉佛教,開鑿雙窟應與馮太后主持朝政有重大關系。
第7窟的主像是三世佛,造像風化嚴重。后室北壁佛龕分上下兩層,上龕正中為彌勒佛,兩側是倚坐佛像,下層佛龕為釋迦多寶對坐講經論法圖。前后室壁面分層分段大面積布置了本生故事浮雕,以及佛傳故事的佛龕,以釋迦佛降伏火龍的雕刻較為精美。請大家抬頭觀賞窟頂,在平棋藻井圖案內六格,每格以蓮花為中心,環繞八身飛天。傳說飛天又名香音神,以能歌善舞著稱,當佛講經說法時,飛天在天空向凡界播灑四瑞花雨。在南壁拱門的上方,并排雕刻兩組相向合掌而跪的6位供養天人的造像,被專家稱為“云岡六美人”,這是云岡石窟中最先出現的供養人形象。
從第7窟走到相連的第8窟,發現兩窟的主要造像、造像組合及其紋飾風格均基本相近。值得注意的是供養天人行列上方雕出了仿木構屋檐,這是中國傳統瓦頂建筑式樣,說明孝文帝初期佛教開始融人中國傳統文化。第8窟門拱東西兩側的雕像,是云岡石雕中罕見的藝術品,西側是三頭六臂的塢摩羅天乘孔雀的造像,東側為三頭八臂的摩醯首羅天騎牛的造像。兩組造像中,以鳩摩羅天像著名,被認為是東西方藝術最巧妙的組合。塢摩羅天又稱塢摩羅什,音譯是“童壽”,他是后秦時代的高僧,是中國佛教史上著名的翻譯家,譯出了《妙法蓮花經》、《阿彌陀經》、《金剛經》等佛教經典,人們將他尊為佛教護法之神。鳩摩羅天雕像給人智慧(三頭)、力量(六臂)、安詳(面善)、吉祥(手托吉祥鳥)的感覺。他乘坐的孔雀,是名為“那羅延夫”的神鳥,口銜玉珠,爪趾雄健,尾巴卷起長長的羽毛。第8窟的造像給人豐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但又因四壁雕刻被嚴重風化而讓人痛惜。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請隨我參觀云岡中部的“五華洞”。第9窟至第13窟,在清代晚期被施以彩繪,彩繪后的五個洞窟異常華麗,五彩斑斕,被人稱為“五華洞”。“五華洞”分為兩組,分別為第9、10窟和第11、12、13窟。
第9、10窟是一組雙窟,開鑿時代略晚于7、8窟,為馮太后的閹官王遇負責設計監造,兩窟初建于公元484年。第9、10窟的前室雕鑿四根八角柱,每窟洞開三門,頗具漢魏以來中國建筑‘“金楹(金柱)齊列,玉局(柱礎)承跋”的遺風。大家看到的前室側壁屋形龕、后室窟門上方屋形檐等雕刻,都是仿漢民族木結構的建筑形式。
第9窟后室主佛釋迦像,面相方圓,右袒式的服裝。西北壁下層雕鑿附有榜題的分欄長卷式畫面,是太子本生故事圖,手法簡樸。后室兩側雕護法像,顯示出高超的石窟寺藝術魅力。
第10窟的主像是彌勒菩薩,壁畫布置有釋迦多寶并坐像。后室門楣雕飾非常精細,門楣上方的須彌山層巒疊嶂,山間二龍交首盤環,山腰間有參天的林木和奔跑的動物,山體左右雕有阿修羅天和塢摩羅天護法神。這組雕塑動靜結合,虛實相問,對稱均衡,別具匠心。
第9、10窟的頂部均雕有飛天造像。大家看那凌空飛舞的是歌舞神緊那羅,飾欄干圓拱龕中的伎樂神乾闥婆為她伴奏,把人們帶入歌舞升平的天堂世界。飛天造像群的仙人,或吸腿跳,或倒踢,或掖腿,或雙飛燕,其舞姿優美,可與敦煌的飛天造像相媲美。
第11、12、13窟是一個組合的整體形式,以第12窟為中心。第12窟是鑿前后室的洞窟,前室外壁上方鑿屋檐,下方雕列柱。洞開三門。后室南壁中央上鑿明窗,下開窟門。兩側的11、13窟則于窟門上方各開明窗,與12窟形成左右對稱的立面布局。
第11窟為塔廟窟,塔柱下層皆以立佛雕像出現,上層南面為彌勒菩薩,其他三面為倚坐佛像。窟東壁有太和七年(公元483年)邑義信士女等造95驅石廟形象銘,西壁有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銘龕和七佛立像。第11窟的題記是云岡石窟研究的重要資料,太和七年是現存最早的題記。
第12窟為佛殿窟,主像下龕為釋迦多寶,上龕是彌勒菩薩。前室雕交腳坐佛像。第12窟是云岡石窟中著名的音樂窟,也叫佛籟洞。后室的雕像分上下兩層,布局莊嚴肅穆而又隆重。上層表現釋迦牟尼出世以前的生活,在兜率天宮作為護明菩薩修道以備出世;下層則雕刻了釋迦牟尼降生人世后,修成正覺而成佛的一段經歷。前室則充滿了音樂活力,雕滿了舞蹈伎群和樂伎群。大家看,最上層的天宮伎樂具有強烈的音樂節奏感,在樂器的伴奏下翩翩起舞。樂器從西向東依次有吹指、齊鼓、排蕭、橫笛、箏、琵琶、觱篥,豎箜篌、琴、細腰鼓、義嘴笛、法螺、鼓等,都是西涼、龜茲、天竺等國的樂器。置身于音樂窟內,仿佛大家看見北魏時期各族人民歌舞演奏的宏偉壯觀的場面。
第13窟的平面呈馬蹄形,為佛殿窟。主像彌勒菩薩高達13米,佛像頭戴寶冠,佩臂釧,左手撫膝,右手上舉,交腳的右壁與腿之間雕有一托臂力士像,既起支撐作用,又有裝飾效果。窟內南壁中層的四阿式重屋的華蓋下的七佛立像,東壁下層的半跪供養天人像,均被認為是云岡石窟的上乘之作,以雕飾精美,姿態飄逸著稱。
云岡石窟的中區參觀將告一段落,相信給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請大家記住孝文帝時期雕鑿的石窟稱為“孝文石窟”,褒衣博帶式的服裝又稱“太和造像”。專家們將孝義帝開鑿的石窟樣式,稱作“云岡模式”。這種模式,為洛陽龍門石窟的開鑿創造了北朝佛像樣式,影響整個北方地區。現在,我們將西行繼續參觀。西區的第14窟已風化崩塌,僅西壁保存部分佛憲和造像。第15窟是著名的“萬佛洞”。它們都是孝文帝遷都以后的石窟。
“萬佛洞”到了,大家可以看到窟內雕滿小佛坐像,佛像數量可大致統計近千個,亦有“千佛洞”之稱。千佛的開鑿流行于北魏,源于“三劫三世干佛”術語。佛教將過去劫、現在劫、未來劫稱為“三劫”,每一劫又分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統稱“三劫三世”。每一劫世中各有一千人成佛教化眾生,這就是“三劫三世千佛”。還有一個佛教術語是“三劫三世十方諸佛”,每一世有一個空間,以須彌山為中心,劃分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十個方位,統稱十方,每方內又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教化眾生。十方諸佛是無數無量的意思,“千佛’、”萬佛“指數量很多,并不一定是”一千“或者”一萬“。”萬佛洞“內佛造像排列整齊,雕鑿大同小異,可以說是千佛一面。
各位,大家面前是西區第16、17、18、19、20號洞窟,這5個洞窟宏偉壯觀,場面開闊,為北魏早期的石窟,由著名高僧曇曜負責開鑿,習慣稱:”曇曜五窟“。
說起曇曜開鑿石窟,應該從”魏太武滅佛“講起。北魏從道武帝拓跋洼定都平城(大同市)開始,注意推祟佛教,平城一度造寺建佛盛行,僧侶人數增多。始光元年(公元424年),太武帝拓跋燾繼位后,仍然祟教佛法,但太武帝主要祟尚武力,通過戰爭兼并了北方大部分地區。司徒崔浩是太武帝的謀臣,在戰爭中出謀劃策起了重要的作用,但他信奉道教。在崔浩的引導下,太武帝對道教產生了興趣,太延六年(公元440年)將年號改為”太平真君“,大肆宣揚道教。
恰好在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5年),陜西發生蓋吳qy,在zyqy過程中,太武帝在長安一座寺院內發現了兵器、藏在寺院中的女人。于是,太武帝在崔浩的鼓動下,開始下令全國性滅佛、毀毀壞寺院、燒經書、坑殺僧人,使佛教傳人中國后首次遭到打擊,這是歷史上有名的滅佛事件,佛教界稱為”法難。佛教史將太武帝滅佛、以后的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五代后周世宗滅佛,統稱“三武一宗”。據說太武帝滅佛后身染重病,對滅佛深感后悔,并且誅殺了崔浩等人。太武帝的孫子文成帝繼位后,開始恢復佛教,很快各地建寺造佛,允許高僧復興佛法。
曇曜,少年出家,原是涼州(甘肅省武威市)的高僧,到達平城后受到太子拓跋晃的禮遇,開始管理眾僧。太武帝滅佛時,他逃離了平城。文成帝興佛后,曇曜在路邊巧遇文成帝車隊,俗話說:“馬識善人”,文成帝的馬咬住曇曜的袈裟不放,于是曇曜就成為管理全國僧尼事務的“沙門統”。曇曜是以禪業著稱的高僧,在文成帝的贊同下,選擇了武周山南麓這塊幽靜之處進行開窟修禪。從公元460年開始,曇曜組織了開鑿石窟的建設,現在我們看到的西區五處石窟,就是著名的“曇曜五窟”。
《魏書?釋老志》是一篇記載北魏佛教的史料,稱:“開窟五所,鐫建佛像各一。”五窟的主佛形體高大,氣勢非凡,“雕飾奇偉,冠于一世。”五窟的內容,強烈地反映出國家集彩,表現出佛教對王權的依賴性,佛教徒們忠君禮佛、拜佛如同禮皇帝。五窟的主佛像是北魏的皇帝,從第16至20窟依次為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景穆帝(未繼位)、文成帝。他們面相半圓,深目高鼻,眉眼細長,蓄八字須,兩肩齊挺,肩寬體壯,右袒或通肩服裝,具有濃厚的西方風格。五窟的形制,均為仿印度草廬的橢圓形,穹隆頂,馬蹄形平面。請大家隨我來,從第16窟開始介紹“曇曜五窟”。
第16窟為三世佛,主佛釋迦立像高13.5米,身著厚重的毛氈披,胸著佩結帶,大裙齊胸,立于蓮花座上,顯示出道武帝拓跋珪征服鮮卑諸部,建立北魏王朝的英雄氣概。
第17窟以未來佛彌勒菩薩為主像,高達15.6米,窟小像大,表現出明元帝拓跋嗣的盛氣凌人的樣式。
第18窟三世佛立像,高15.5米,主像身披千佛袈裟,安詳沉靜地站立在二佛之中。釋迦立像暗示了曾經滅過佛的太武帝拓跋燾,從面部表情露出一種懺悔的神態。在石窟藝術方面,主像身著輕薄貼體、衣紋緊密的服裝,反映了印度恒河流域一帶笈多造像的某些特征。正壁東上方的羅漢浮雕造像,以個性突出、形象生動,被譽為云岡早期造像的佳作。
第19窟是曇曜五窟中最大的佛像,高16.8米,三世佛主像釋迎呈結跏趺坐,面容慈祥,端莊穩靜,是景穆帝拓跋晃的象征。拓跋晃是佛教的崇拜者,可惜未登王位便去世了。窟內滿雕千佛,西側的羅眼羅實子因緣像,頗具西方造像風格。
第20窟的露天大佛,對大家來說十分熟悉,他往往作為云岡石窟的標志。主像高達13.7米,面容豐滿端莊,雙肩寬厚平直,身披右袒袈裟,呈結跏趺坐狀,手勢為大目如來“定印”狀,定印,又稱禪定印,是表示禪思,使內心安定的意思。據說釋迎佛在菩提樹下禪思入定,修習成道時,就是采用這種姿勢。露天大佛是文成皇帝的象征,他恢復佛法,開鑿云岡石窟,大佛的嘴角微笑神態,表現出佛教徒對他的敬意。大佛的衣紋成階梯狀排列,線條簡潔,顯示出一種粗重厚實的質感,反映了鍵陀羅造像和中亞牧區服裝的特點。
云岡石窟西部的第21窟至第45窟是北魏遷都洛陽之后的建筑工程,孝文帝遷都后的平城,仍然逗留了一大批中下層貴族和佛教僧侶。洞窟開鑿的時間從494年開始,至524年結束,規模不大,窟龕種類復雜。云岡石窟晚期主要以第33、35、38、39為代表,流行三壁三龕式的洞窟。“秀骨清像”式的造像流行,表現出佛像一律褒衣博帶,菩薩帔帛交叉新造型;造像的身姿挺秀,風神飄逸,注重形式美。一種長頸、削肩,裙擺密折平行的新形象出現在人們面前。
第38窟是北魏晚期雕刻精美、題材豐富的代表性小窟。大家看,在窟門外部兩側各雕力士,威武雄壯,窟門上方鎊刻吳天思造像記。窟內平面作長方形,平頂刻方格平棋藻井,正圓拱華繩龕內雕釋迦、多寶并坐像,龕側雕釋迦涅盤像。南壁窟門東側雕“降伏火龍”、“雕鷲怖阿難”及“三道寶階”的佛傳故事,西側雕釋迦修成佛后的鹿野苑初轉____像。東壁上層雕彌勒龕,下層雕釋迦龕。西壁的倚坐佛像雕在盤形帳幕龕內。一組男女供養人行列雕像,排列在東壁及北壁佛龕下部;供養人群中間雕樹上伎樂人奏樂的音樂樹,還有爬桿倒舞的“幢倒伎神”。大家看窟頂的方格平棋,以大圓蓮為中心,周繞化生童子、諸天仆乘,四周雕刻奏樂飛舞的樂神乾闥婆、歌舞神緊那羅。第38窟在一個不大的空間內,雕刻出豐富多變的造像內容,他們雜而不亂,形象鮮明,充分顯示出北魏晚期的石窟藝術風格。
北魏晚期的石窟造像題記內容豐富,主要有延冒、正光年間的題記,個別有“托生凈土”、“騰神凈土”記載。凈土宗是北魏名僧縣鸞在山西中部交城興建玄中寺創立的佛教門派,在下層民眾中廣為流傳。唐代的凈土宗聲望極大,在長安求學的日本僧人將凈土宗傳到日本,玄中寺成為日本佛教凈土宗的祖庭。
各位女士、先生,云岡石窟的導游暫時告一段落。通過游覽云岡石窟,大家或許對石窟寺藝術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或者對佛教的發展產生了一點興趣。早在北魏時期,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游覽云岡石窟時,發出感慨,他在《水經注》中寫道:“鑿石開山,因巖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煙寺相望,林淵錦境,綴目所眺。”1973年9月15日,法國前總統蓬皮杜先生對云岡石窟感觸頗深,他說:“云岡石窟無疑是人類藝術的頂峰之一。”也許大家有同樣的感受,為我們擁有這座石雕藝術寶庫而自豪。但是,當大家看到人為損壞現象和風化、水蝕、污染造成的破壞,又無不為此感到痛惜。解放以前,被盜往海外的云岡佛像竟達1400尊之多,分別散落在海外的大小博物館內。解放以后,政府曾多次撥巨款保護和修葺云岡石窟,第7窟外室的石碑,講述了云岡石窟的保護情況。由于近年煤塵的污染,給石窟蒙上了一層灰色的外衣,政府又撥巨款修路改道,使石窟免遭進一步損壞。對云岡石窟的保護,是我們每位游客義不容辭的責任,這樣我們才能弘揚民族文化,振奮民族精神。
最后,請大家在露天大佛前拍照留念,愿大佛炯炯有神的雙眸,略帶微笑的嘴角,給各位留下深刻的回憶,帶來美好的福音。謝謝大家!山西導游詞范文5
五臺山位于山西省東北部五臺縣境內。五臺山方圓約300公里,因五峰如五根擎天大柱,拔地崛起,巍然矗立,峰頂平坦如臺,故名五臺。又因山上氣候多寒,盛夏仍不知炎暑,故又別稱清涼山。
五臺山是馳名中外的佛教勝地,是文殊菩薩的道場,而五臺山又以其建寺歷史之悠久和規模之宏大,而居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在日本、印度、斯里蘭卡、緬甸、尼泊爾等國享有盛名。五臺山寺廟始建于漢明帝,唐代因“文殊信仰”的繁盛,寺院多達360多處。清代,隨著喇嘛宗教傳入五臺山,出現了各具特色的青、黃二廟。五臺山五座臺頂合圍的地區,稱為臺內,其外圍則稱臺外。
現五臺山寺廟尚存43處,其中臺內37處,臺外6處。五臺山眾多的佛寺皆聚集在臺內臺懷鎮。這里寺廟林立,殿宇鱗次櫛比,圣景圣跡薈萃一處,其中顯通寺、塔院寺、殊像寺、羅寺和菩薩頂被稱為五臺山五大禪處。
臺外的寺廟比較分散,其中以南禪寺、佛光寺最著名。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所以這里眾多寺廟的正殿都以供奉文殊菩薩為主。文殊菩薩是釋迦牟尼的左脅侍,關于他的來歷,說法很多,而最流行的說法是他出身于舍衛國的婆羅門家庭,因有慈愛之心,后隨釋迦牟尼佛出家,成為佛的大弟子,幫助佛化導蕓蕓眾生。他在諸大菩薩中智慧辯才第一,故專司佛的智慧,有“大智文殊”的尊號。文殊的坐騎為一青獅,表示智慧威猛。他手持寶劍,表示智慧銳利。文殊菩薩因智慧第一,所以被推為眾菩薩之首,后因對觀音信仰流傳,逐漸被取而代之。
山西導游詞14
磧口古鎮憑借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西接陜、甘、寧、蒙,東連太原、京、津,為東西經濟文化的重要樞紐,成為名躁一時的“九曲黃河第一鎮”、“水旱碼頭小都會”。令人稱奇、贊嘆的是當時的磧口鎮已有非常合理的城建規劃布局,它依照功能劃分為三大區,即以碼頭、大型糧油貨棧為主的西市街,以銀行等服務性行業為主的高檔商業區中市街,以駱駝騾馬運輸店為主的東市街。由于街面上地段的功能分區明確,各類店鋪相對集中,進貨方便,經營時可以在人力、物力上互相支援。同時也會有比較、有競爭,優勝劣汰,有利于提高業務水平。對客商來說,這樣的商業布局也便于在很短的時間里和多家商號洽談業務,比較貨物的品質和價錢,不必東奔西跑被滿街的招牌幌子搞得昏頭漲腦而找不到散布在各處的貨棧、商號和店鋪。二百多年前磧口商人的智慧實在是讓今人佩服甚至有幾分慚愧
讓我們游覽就從西市街的古碼頭開始吧。在磧口鎮興盛時期,每年僅從內蒙古河套的磴口出發來磧口的船便有四千艘,再加上五原、包頭、托克托、府谷的木船和皮筏子,每天都有幾十艘船和筏子從上游下來,這里總停泊著上百艘,并列五、六排,綿延好幾里。我們現在看到的碼頭,在那時候,每天有幾百個苦力忙忙碌碌,把水上運來的各種貨物卸到駁船,泊到岸上,再跳過踏板,爾后把貨物扛到鎮上的貨棧里去,杭育杭育的號子聲響成一片,在山和水之間回蕩,當地管這些人叫“腦 包子的”(腦,方言,意為將包子扛在肩上與腦袋一樣平)。從上游下來的貨物主要是糧食、麻油、鹽、堿、藥材和皮毛,叫做“六大行業”。通過陸路運到晉中、河北、山東、河南、京津,回程時,又把東路來的貨物,布匹、綢緞、茶葉和“洋板貨”(即洋貨)運過黃河到陜、甘、寧、蒙。
山西導游詞15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于大家參觀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現在我把景區給大家作個簡單介紹:蟒河自然保護區位于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東南部蟒河鎮一帶,距陽城縣40公里,它四面環山,中為谷地。它北承太岳,東接太行,西依中條,南連王屋,地理位置特殊,居溫帶之南緣,亞熱帶之北界,1998年被列為國家自然保護區。 蟒河景區東起三盤山,西至砥柱山,南至河南省界,北達花園嶺,全區東西長15公里,南北寬9公里,總面積55.73平方公里,其中森林面積45.74平方公里.是集人文、山水、動植物等景觀于一體的著名旅游區。景區內地貌以深澗、峽谷、奇峰為主。海拔最高的指柱山1572.6米。河谷最低處拐莊為300米,平均海拔為800米左右。年平均氣溫14℃,無霜期180天。年降水量600~900毫米。空氣溫和濕潤,受氣候影響不大。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千種生靈萬種植物在這里繁衍生息,素有“山西動植物資源寶庫”之稱。
目前景區有各種動物285種,其中鳥類214種,獸類43種,兩棲爬行類28種。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有黑鸛,金錢豹,金雕,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獼猴,大鯢(娃娃魚)。景區共有種子植物 882種,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有紅豆杉,無喙蘭,國家二級保護的植物有:山白樹,連香樹,藥用植物有:山萸,連翹,五味子,天麻等百余種。其中以山萸最多,藥用價值極高,現在景區約有7~8萬株,年產量約30~50噸。質優色美,名列全國榜首,為蟒河地區的特產。因此蟒河又被稱為“山萸之鄉”,為我國四大山萸產地之一,因此這里的空氣中含有各種中草藥釋放出來的氣味。據專家講,呼吸蟒河的空氣,就像清洗皮膚一樣清洗呼吸道。據統計,蟒河村內近百年沒人得過癌癥,呼吸道等疾病。
蟒河的山水景觀,有“奇”,“幽”,“秀”,“險”,四大特點。素有“黃土高原小桂林”的美稱。蟒河的山層巒疊嶂,諸峰錯列,有拔地而起的“望蟒孤峰”,有酷似天斧的“鍘刀縫”,有振翅欲飛的“孔雀峰”,有形似蓮花的“蓮花峰”,雄視千古的“指柱山”,有中通一孔的“窟窿山”,連綿不絕的“三盤山”,“五指山”,“綠化亭”,還有“石人山”,“石斧山”等。蟒河之水洞中來,懸者為瀑,落者為潭,走者為湍,停者為泓。有清泉噴涌的“出水口”,有曲折回繞的“二龍戲珠”,有光潔如鏡的“養心池”,還有“天龍瀑”,“神龜池”,“翡翠池”,“蟒湖”等。為黃土高原罕見的一處水景富集區。蟒河的洞幽深莫測,其中黑龍,黃龍,白龍三洞,被稱為“幽洞三絕”。蟒河的峽谷曲徑通幽,每一處每一景都有美麗的傳說。
目前,經蟒河旅游有限責任公司大力開發。使它集地質地貌,秀美山川,野生動植物等觀賞,休閑,娛樂為一體,具有極大的旅游價值,特別是那數百萬年形成的地表鈣化景觀,為我國東部唯一的鈣化型峽谷風光。據中科院地質學家李永兵教授研究,有資格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除了絢麗多彩的自然景觀,還有許多美麗動聽的人文傳說。歷史上舜漁獲澤,湯王祈雨,穆王東巡,唐代杰出的詩人王維,李商隱都來過這里。
【山西導游詞15篇】相關文章:
山西精彩導游詞-山西導游詞12-31
山西景點導游詞-山西導游詞12-31
山西大同導游詞-山西導游詞01-05
山西太原導游詞3篇-山西導游詞12-31
山西大槐樹導游詞01-20
山西導游詞(15篇)01-14
山西大同導游詞01-05
太原蒙山的導游詞-山西導游詞12-31
山西的導游詞(15篇)01-30
山西導游詞通用15篇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