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的及廣場導游詞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給大家講解的是明清時期的及廣場。
和廣場位于北京市中心,歷史悠久,它建成于明朝永樂十八年即1420年。是皇城的正門,明代叫“承天門”,取“成天氣暈,受命于天”之意,后來多次被毀又多次重建。直到清初順治年間,順治皇帝下命按照明代的建筑規制重建承天門并改名為“”。名稱一直沿用至今。廣場在明清時期為一個“T”字形的封閉廣場,這里屬于皇宮的前導部分。解放以后,這里經過多次的改建與擴建,形成了今天的建筑格局。
首先,我給大家介紹一下明清時期的及周邊建筑。明清時期的通高33。7米,1970年重修后通高34。7米,占地面積4800平方米。它由城臺和城樓兩部分組成,城臺上建有城樓,重檐歇山頂建制,覆蓋黃色琉璃瓦,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體現出皇家的“九五”至尊。城臺開有五個券門,中間最大,向兩側遞減。券門南面正對著五座漢白玉三孔石橋,稱“金水橋”。橋下是從西北流向東南方向的水,稱“金水河”;金水橋南北兩側各有一對石獅,金水橋南側有一對華表。
城樓的主要用途是什么呢?在明清兩朝這里是舉行頒詔禮的地方。所謂頒詔禮就是皇帝向全國頒布詔書的儀式。凡遇國家大典,如新皇帝登基、冊立皇后、冊立太子、命將出征等,都要在城樓上舉行隆重的頒詔儀式。頒詔禮的大致過程是這樣的:屆時,皇帝在太和殿將詔書用寶后,內閣大學士從黃案上捧詔書至太和殿前檐下,授予禮部官員,禮部官員將詔書置于云盤內,捧出午門放入龍亭。鑾儀衛校將龍亭抬往城樓之上交與奉詔官,奉詔官再將詔書交與宣詔官,有宣詔官宣讀詔書,文武百官在金水橋南跪班聆聽。宣詔完畢,宣詔官在將詔書交與奉詔官,奉詔官將詔書從城樓順墻降下,禮部官員用朵云期盼承接,放入龍亭內抬往禮部。禮部官員負責將詔書譽寫若干份,分送各省,頒布天下。明代詔書,用的是“龍頭桿”系黃絲繩栓詔書降下,清代時改用木雕金鳳口銜詔書順墻降下,所以清代的頒詔禮俗稱“金鳳頒詔”。
城樓前有什么設施呢?在城樓南面有一條河稱“金水河”。它為什么叫金水河呢?因為五行中西方屬金,北方屬水,此河從西北流向東南,故稱“金水河”。金水河上有七座漢白玉石橋,中間五座正對著城臺的五個券門,中間的橋最寬等級最高為御路橋,橋欄望柱上雕刻著精美的云龍圖案。它是供帝后專用的;御路橋兩側為皇族橋,橋身比御路橋略窄,等級次之,它是供宗室帝王行走的;皇族橋兩側為品級橋,橋身比皇族橋略窄,等級更低,它是供三品以上官員行走的;另外兩座橋分別位于太妙和社稷壇的南大門前稱公生橋,等級最低,它是供四品以下官員、兵弁、雜役行走。皇族橋、品級橋、公升橋望柱均是火焰式。上刻有陰線24條,稱“二十四氣”式。
前有一對雕刻于明永樂年間的漢白玉石獅子,東側的雄獅是腳踏繡球,雨衣一統寰宇;西側的都是雌獅腳踩幼獅,寓意子孫綿延。兩對石獅的頭部都面向內側,以示保衛御路。石獅為鎮物,一般至于大門前。
城樓前后各有一對立于明代的漢白玉華表,每座華表高約10米,由三部分組成:底部是圍繞有護欄的八角形臺座,中間柱身,通體雕有盤龍和云朵,柱頭橫插云板,東部城露盤上有一蹲獸,俗稱“望天吼”。華表通常置于宮殿、陵墓、壇廟前后,也立于橋頭、渡口、關津等處,起到美化景觀和標志作用。華表起源于“表木”立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作用和名稱。立在墳墓神道兩側的`稱“墓表”,立在交通要道和驛站作為路標使用的為“路標”或“恒表”,其中雕刻華麗的便稱為“華表”,另外,也有華表源于誹、謗木的說法。
明清時期的及周邊的建筑我就給大家介紹到這里。下面我在介紹一下明清時期的廣場。明清時期的廣場用紅墻圍成“T”字形,北面是承天門,清順治年間改為;東面是長安左門,西面是長安右門,南面是大明門。清朝順治年間改為大清門。長安左門和長安右門之間東西長約370米,南北寬約80米,稱為“天街”,是頒詔禮時文武百官在此桂婷詔書的地方。
長安左門俗稱“龍門”。科舉時代,殿試中選者,在故宮太和殿舉行“金殿傳臚”儀式后,禮部官員把進士皇榜張掛于長安左門外臨時搭建的“龍棚”里,信科進士們均由長安左門出皇城依序看榜。榜上提名者猶如鯉魚躍龍門,頓時身價百倍,故此門稱“龍門”。另外還有一種說法,東側五行方位中屬木,主生,四象中東方屬青龍,故此門稱“龍門”。長安左右內千步廊拐角處還是吏部、兵部選拔官吏及禮部復查鄉試、會試試卷及考生資格的地方。
長安油門時廣場的西側門,每年八月初,三法司會同王公大臣在長安右門千步廊拐角處集中會審未決死囚的案件。屆時,犯人從長安右門外下車,進入長安右門受審,猶如羊入虎口兇多吉少,故此門稱“虎門”。此外,西方在五行中屬金,主殺,四象中西方為白虎,故此門成“虎門”。1953年味了改變北京的交通狀況將長安左門和長安右門拆除。
廣場南面是大明門,建于明初。它由三個券門組成,紅磚壘砌,上覆黃色琉璃瓦,單眼歇山頂的建筑,磚墻兩側與廣場的紅色圍墻相連。當時這里懸掛著明朝大學士解縉寫的一副門聯“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清朝順治年間將此門改名為大清門,民國元年改名為中華門。1958年擴建廣場時將此門拆除。
廣場紅墻內側,御路東西兩側是由南向北各有通脊連檐廊坊110間,到廣場北側各向東、西折轉,各有廊坊34間,因此千步廊共有廊坊288間。御路東側千步廊外為戶部米倉,御路西側千步廊為工部木倉。民國初年,千步廊被拆除。
明朝承天門廣場紅墻外東西兩側基本上按照文東武西的規制排列著國家中央、機關。廣場東側的國家中央、機關主要有宗人府、兵部、吏部、工部、戶部、鴻臚寺、禮部、欽天監、太醫院。廣場西側的國家中央、機關主要有五軍都督府、太常寺、通政使司、錦衣衛。
清朝廣場紅墻外東西兩側的國家中央、機關基本上承襲明制。廣場東側增加了翰林院;廣場西側的設置有:鑾儀衛,清初設置,清末為避宣統皇帝溥儀的名諱,改“鑾儀衛”為“鑾輿衛”;都察院,最高行政檢察機關;刑部,掌管刑法獄訟之事的機關;大理寺,古代中央司法審判機關,負責評判各地奏報的案件。
廣場的最南端是正陽門建筑群。在明清兩代它是北京城內的正門。正陽門城樓于大明門之間有一個小廣場,俗稱“棋盤街”。它是北京內城東西城市民來往的重要交通樞紐。由于明清時期皇城使不準百姓穿行的,所以這條街道就顯得尤為重要。正陽門的“正陽”兩字取“圣主當陽,萬國瞻仰”之意。這組建筑是由城樓、箭樓、甕城組成。城樓高40。36米,三層重檐歇山頂建制,覆蓋綠色琉璃瓦。箭樓上面設有箭窗94個,在打仗時這里可以射殺城外的敵人。城樓和箭樓是當時北京內城中最高大的宏偉的建筑。城樓和箭樓圍成的空間稱“甕城”。甕城內東側是觀音廟,明清時期這兩座廟的香火非常旺盛。甕城前是正陽橋與五牌樓。
明清時期的及廣場我就給大家介紹到這里。謝謝!
【明清時期的及廣場導游詞】相關文章:
“明清時期的徽商”閱讀及答案06-26
明清時期臨高的港口文化的論文06-22
《時期廣場的蟋蟀》讀書心得04-22
明清時期的孝行與家庭生活論文02-14
明清時期鹽商對揚州文化發展的貢獻分析論文06-22
淺談明清時期的小說插圖意識及其功能論文06-21
《唐宋元明清時期的經濟發展》教學反思10-16
明清宮苑導游詞最新范文08-02
經典皇后廣場導游詞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