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故居的導游詞
周恩來故居由東西相連的兩個宅院組成,占地1987.4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32間,為青磚、灰瓦、木結構。
“讀書房”是周恩來童年讀書的地方。1903年,剛剛五歲的周恩來就遵祖訓入家塾館讀書, 在與他一起讀書的同輩兄弟中,他聰明好學,記憶過人。當時,嗣母陳氏請家塾老師鄒先生給周恩來起個字。鄒先生說:大鸞是吉祥之鳥,與鳳凰齊名,同大鵬為伴,“翱翔天宇,扶搖直上九萬里”,前程無量,就叫“翔宇”吧。
由讀書房向西便是周恩來父母住的面南三間房屋,東面的一間是周恩來誕生的地方。1898年3月5號,周恩來就誕生在東院面朝南一幢房屋的東廂房里。周恩來祖父周駿龍給孩子起了個乳名大鸞,譜名恩來。周恩來誕生時,周家已經衰敗。 周恩來母親萬氏,是清河縣知縣萬青選的第十二個女兒,小名冬兒,娘家人稱十二姑。她性格開朗,爽直豪放,辦事精明能干,給大鸞留下深刻的印象。周恩來的父親周貽能出生于1874年,是舊社會的一個小職員,曾在山陽縣衙當過差,后來又在武漢等地教書。1942年7月,周貽能因病在重慶-紅巖村去世,終年69歲。
從“誕生地”向西橫穿一條走廊,周家的主屋便出現在眼前。周恩來的小叔父周貽淦結婚不到一年,便得了肺玻為了“沖喜消災”,周貽能夫婦便把剛出生六個月的恩來過繼給周貽淦做兒子,但過繼后不到兩個月,周貽淦便去世了。幼年的恩來就由守寡的小嬸母陳氏養育。嗣母陳氏才學出眾,是周恩來文化上的.啟蒙老師。丈夫去世以后,陳氏便把幼年的恩來作為自己的唯一的精神寄托和生活希望。在恩來三、四歲時,就教他認字塊,練習書法,五歲時,教他吟誦古詩詞。陳氏還經常給他講一些歷代民族英雄的故事,這對周恩來在思想上、文化上作了最初的啟蒙教育。
嗣母陳氏無奶哺育,雇蔣江氏給幼年的恩來做乳母。她經常帶恩來在宅院的空地上長瓜種菜,還曾帶恩來到自己家里去玩。萬氏媽媽于1904年秋,帶著6歲的恩來移居清江浦外祖父家。1907年,周恩來9歲時,生母萬氏、嗣母陳氏先后都因染上肺結核而去世,而父親周貽能又在外地謀生,周恩來弟兄三人在淮安幾乎無依無靠。這個打擊是巨大的,使剛剛10歲的周恩來一下子成為“大人”。1908年,10歲的恩來領著9歲的恩溥和4歲的恩壽,扶著陳氏的靈柩,乘船返回淮安,借債安葬了對他有教養之恩的陳氏媽媽。家景的凄涼常常迫使周恩來的叔父和嬸母們在家翻箱倒柜,以便找出一些衣物、瓷具、書籍和字畫讓恩來拿到淮安城里的當鋪去典押。周恩來從小就磨練出同他的年齡很不相稱的那種精明周到的辦事能力。他把家族親戚的生辰、忌日一一寫下來,貼在墻上,到了日子便去張羅應酬。 此時表舅龔蔭蓀將周恩來接到龔家家塾館去讀書。龔蔭蓀是孫中山的忠實信徒,他激勵恩來奮發讀書,立志成為國家棟梁。
在過繼母陳氏住房“亭子間”后檐有一眼水井。周恩來常跟蔣媽媽一起從這口井里打水來飲用洗漱、澆瓜澆菜。故居院內有兩株百年老榆樹,高達20米。據傳這兩株榆樹是周恩來童年時期親手所植。1910年春天,在東北奉天就是現今的沈陽市做事的四伯父周貽賡接恩來去東北讀書。
周恩來從12歲離開故鄉,到逝世時的66年中,周恩來一直沒有回來過,但他生前曾多次接見淮安縣委的負責同志,十分關心家鄉的情況。周恩來曾為淮安縣委題詞:“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還為《淮安日報》題寫了報頭。他多次要求縣委的負責同志把故居處理掉。
1973年,周恩來又讓國務院值班室主任吳慶彤同志給淮安縣委打來電話,正式傳達周恩來關于處理舊居的三條指示:1,不準讓人去參觀;2,不準動員住在里面的居民搬家;3,房子壞了不準維修。直到1976年1月8日周恩來同志逝世以后,淮安縣委根據億萬人民的要求,著手整修周恩來故居,把故居按1910年周恩來離開淮安時的原貌進行修復,周恩來故居于1979年3月5日正式對外開放
【周恩來故居的導游詞】相關文章:
周恩來故居導游詞01-06
周恩來故居導游詞范文01-05
參觀周恩來故居作文06-26
參觀周恩來故居心得體會(精選5篇)05-16
胡雪巖故居導游詞10-21
魯迅故居導游詞03-15
沈從文故居導游詞03-29
秋瑾故居的導游詞01-26
曾國藩故居導游詞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