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白鶴梁導游詞范文
導語:白鶴梁位于長江三峽庫區上游,重慶市涪陵城北的長江中,是一塊長約1600米,寬16米的天然巨型石梁。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涪陵白鶴梁導游詞范文,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涪陵白鶴梁導游詞范文一
各位朋友: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涪陵白鶴梁參觀,我是你們導游xxx,大家可以叫我小張。非常榮幸有機會為大家服務,大家參觀中遇到什么問題可以隨時找我,預祝大家有一個愉快旅程。
白鶴梁位于重慶市涪陵區長江江中心的一塊天然石梁上,關于白鶴梁這個名字的由來,一說是早年常有白鶴群集梁上;一說是唐朝時朱真人在此修煉,得道后乘鶴仙而去。不管怎樣,白鶴梁這一個名字是很有詩意的。
白鶴梁是在造山運動時天然形成的,像一只俯臥在江中的巨鱷,其身長約1600m,寬約15m,東西向延伸,與長江平行,背脊高約為138米,在三峽大壩蓄水前,比當地常年最低水位高出2至3米,隨著每年枯水期和豐水期的變化,夏隱冬現。
在1200多年前,也就是唐朝廣德元年,有人在白鶴梁刻下兩條石魚,記錄了當時枯水水位。此后,效仿者不斷,共形成了石魚雕刻18尾,生動記載了一千多年來長江72個枯水年份的水位資料,被稱為保存完好的“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在白鶴梁石魚文化中,還有著“石魚出水兆豐年”的民間傳說。我們的祖先認為石魚出水的來年,是一個風調雨順的好年景,農民辛勤勞作,就可以換來一個好收成,主政的地方官們,可能有一個好的政績,他們把出水的石魚稱作“祥魚”。不僅如此,自唐代開始,每當石魚出水時,歷代文人雅士,包括黃庭堅、柳公權、蘇軾、朱熹等都會乘船來到白鶴梁,吟詩作賦并將詩文題刻于巖上,至今石刻上留下文人墨客3萬多字真跡,篆、隸、行、草皆備,所以又被譽為“水下碑林”。
2009年整個三峽工程竣工后,水位提高到175米,在長江兩岸山體上“135”、“175”水位線標志隨處可見,“時間緊迫”這是當時參與三峽文物搶救的專家們的共識,他們用“搶救文物”四個字來表達他們的迫切心情。配合三峽工程進行的文物保護工作的好壞將直接影響三峽工程建設的形象,是衡量三峽工程是否是文明工程的重要標志。白鶴梁就屬保護工作中的一項重點工程。三峽水利工程建成后,曾經夏隱冬現的白鶴梁石刻將長眠于水下40米深處,為了供世人觀賞,國家創造性地修建了白鶴梁水下博物館。該項文物保護工程由“水下博物館”、“連接交通廊道”、“水中防撞墩”、“岸上陳列館”四部分組成,于2009年5月18日白鶴梁水下博物館正式開館。
透過水下博物館玻璃舷窗,大家可以直接欣賞白鶴梁題刻,更有解說員通過各種有趣的歷史故事,將白鶴梁1200年的歷史展現給大家。如果你覺得憑肉眼觀察仍不過癮,水下博物館內還設有遙控裝置,通過這些裝置,你可以將白鶴梁拉至眼前看個夠。所有的參觀將在40米以下的水位進行,滾滾長江將從這一個水下博物館的穹頂上流過,非常特別的體驗哦。當然,可能有的游客朋友們在擔心水下的安全問題,請放心,水下博物館在設計時,已經將船只沖撞抵壓考慮了進去,同時,水下博物館是個無壓容器,不會給身體帶來任何不適。
說了這么多,想必大家已經迫不及待了,我們的參觀時間是一個小時,一小時后在這里集合,在參觀的過程中大家一定要注意看好自己的隨身物品,以防遺失。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白鶴梁水下博物館。
涪陵白鶴梁導游詞范文二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我是負責你們今天講解的導游員,大家可以叫我小賴,首先感謝和歡迎大家進行本次旅游,我會熱誠為大家服務,讓大家有一個精彩和難忘的經歷。在開始此次游覽之前,我想先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白鶴梁。
白鶴梁位于重慶市涪陵區城中心的長江之濱,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屬于歷史文化類人文風景旅游景區,是浩瀚江水中的巖砂質天然石梁。它自西向東延伸,與江流平行,呈14.5度的斜度向江心傾斜,常年伏沒江中,只有每年冬春季之交,水位較低時才會部分露出水面。梁上有石刻碑文160余方(尚有部分題刻淹沒水中),題刻的書法藝術造詣較高,刻工精湛,不過,因三峽高位蓄水,為防淹沒,特建水下博物館以保護題刻,2003年2月開工,2007年底竣工。
白鶴梁,古稱巴子梁,關于其名稱的來歷,一說是因為白鶴群聚集梁上得名白鶴梁,還有一說是相傳唐時爾朱真人在此修煉,后得道,乘鶴仙去,故名白鶴梁。它是涪陵城區長江之中的天然石梁,長1600米、平均寬度15米。自唐代廣德元年以來,石梁上題刻有眾多詩文圖案和長江枯水水位,距今已有1200余年歷史,被譽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水下碑林”。上所刻的石魚是古代水文觀測標志,石刻文字題記則是古代水文觀測的記錄,是極其重要的水文歷史資料。其題刻、圖像斷續記錄了1200余年間72個年份的歷史枯水位情況,對研究長江中上游枯水規律、航運以及生產等,均有重大的史料價值。1974年在巴黎召開國際水文工作會議上,中國代表團以《涪陵石魚題刻》為題,向大會提交報告,白鶴梁的科學價值遂得到世界公認。白鶴梁上有黃庭堅、朱熹、龐公孫、朱昂、王士禎等歷代騷人墨客眾多的詩文題刻,篆、隸、行、草皆備,顏、柳、黃、蘇并呈,還有淺浮雕、深浮雕、線雕、呵圖案、花邊等,風格各異,精彩紛呈,其水下碑文之多,歷史之悠久,內容之豐富,形式之多樣,堪稱世界水下一大奇觀。
由于三峽工程的興建,位于淹沒水位線下的白鶴梁題刻將永遠沉沒于江底。為了保護好這一水下瑰寶,白鶴梁題刻水下保護工程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建造水下博物館,該工程由“水下博物館”、“連接交通廊道”、“水中防撞墩”、和“岸上陳列館”四部分組成。水下博物館的保護罩體工程設計名“穹頂”,位于題刻正上方,呈橢圓形將整個題刻平面覆蓋。水下保護罩體墻外設有游人參觀通道,游客可由岸上經鋼制廊道乘自動扶梯進入水下保護體內,分三種方式參觀:透過廊道玻璃觀看,通過水下攝像頭觀看和身穿潛水服潛水觀看。
時間如流水,關于游前簡介我就先說到這兒,我們馬上就開始正式的旅程了,大家做好準備了吧,那好,現在就請大家隨我一起去親眼見證吧。
涪陵白鶴梁導游詞范文三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涪陵白鶴梁,我是你們的景區導游,小李,我會熱誠為大家服務,給大家有一個精彩和難忘的旅程。
在長江與烏江的交匯處有一座古巴國的故都——涪陵,在涪陵城北的長江中,有一道長1600米,寬約15米的天然石梁,因早年常有白鶴群居梁上,展翅嬉戲、引頸高歌,白鶴梁由此得名。
在這其貌不揚的地面建筑之下,正掩藏著白鶴梁一段驚世駭俗、耐人尋味的前世今生。那么接下來,就請大家跟我一起去探尋這白鶴梁的'前塵風華。
各位游客,現在我們已經進入一樓序廳,映入大家眼簾的是白鶴梁最大的一尾石魚,它雕刻于清代,長3.1米,重達3.5噸。白鶴梁上共有石魚18尾,而我們的鎮館之寶是始刻于唐廣德元年的“線雕雙鯉”,請大家跟著我上二樓,現在大家看到的這兩尾石魚就是我們的鎮館之寶了,前面的一條是雌魚,身長1.08米,口銜蓮花;后面的一條是雄魚,身長1.07米,口銜蓂草,它們身上的鱗甲各有36片,我想大家已經猜到了,六六大順嘛,六是非常吉利的數字。
民間有句諺語,說的是“燕子低飛蛇盤道,大雨不久就來到”,大自然的天氣預報可謂是五花八門,而我們白鶴梁更是為人類的天氣預報譜寫了一段傳奇歷史。1963年,考古專家來到白鶴梁上進行考察,驚奇的發現,兩尾石魚眼睛的高程,與涪陵當地水文站的零點水位在同一水平線上,比1865年英國人在武漢江漢關水文站所設立的第一根水尺,要早1100年。這意味著,早在1200年前,我們的先輩就已經對當地的長江水位有了一個非常準確的記錄。大家請跟著小李走,后面的朋友請跟上。
好了,朋友們,我們現在所處位置是水下博物館內的交通廊道。請大家注意看了,從這些廊道上的參觀窗口便可看到真正的白鶴梁題刻。白鶴梁題刻匯集了唐宋以來千余年各派書家遺墨,薈萃了有“顏筋柳骨”之稱的顏真卿、柳公權等名體書法于一梁,大放異彩,千古流芳,因此白鶴梁又被譽為"水下碑林"。這里的題刻、圖像斷斷續續記錄了1200多年間72個年份的歷史枯水位情況,對于研究長江中上游的枯水規律、航運以及生產等,都有著重大的史料價值。
都說四川有都江堰,咱們重慶有白鶴梁,雖然兩者的功能并不完全相同,但是它們卻有著共同的特點,因為它們都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都是我們的老祖先為我們留下的寶貴的文化遺產,并且造福了千千萬萬的子孫后代。
好了,朋友們,接下來的一個小時就由大家自由參觀,如果大家覺得透過這參觀窗口還不足以滿足你們對白鶴梁的好奇的話,也可以通過前面的水下攝像頭處,通過移動操作,全方位多角度體驗白鶴梁的魅力。現在是兩點五十分,三點五十在此處集中,不過一定要注意安全,祝各位玩的愉快。
【涪陵白鶴梁導游詞】相關文章:
涪陵白鶴梁的導游詞04-13
涪陵白鶴梁導游詞01-09
涪陵白鶴梁導游詞05-23
涪陵白鶴梁導游詞講解04-14
涪陵白鶴梁導游詞4篇04-14
涪陵白鶴梁導游詞范文(精選5篇)01-17
參考著名旅游區涪陵白鶴梁導游詞五篇07-14
涪陵白鶴導游詞04-14
白鶴梁導游詞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