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黃山太平湖龍窯寨導游詞
導游詞是導游人員引導游客觀光游覽時的講解詞,是導游員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傳播文化知識的工具,也是應用寫作研究的文體之一。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黃山太平湖龍窯寨導游詞,歡迎閱讀!
各位游客,大家好!
歡迎你們來龍窯寨觀光游覽!
龍窯寨地處太平湖中心湖區(qū),是一個融陶瓷文化、原始風貌和自然景觀于一體的新景點。寨中三面環(huán)水,山青林幽,龍窯臥坡,陶具香古,門內的情侶松、三姊妹松,輕搖綠意,時刻歡迎中外賓朋光臨。
大家看,這是龍窯寨的標志物—陶輪,左邊是陶坊,上面長如巨龍、張開巨口的就是龍窯,龍窯寨名便由此而來。在講解這些之前,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中國的陶瓷文化。
大家都知道,我國古代有四大發(fā)明,造紙、火藥、指南針和活字印刷。這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可是,除四大發(fā)明之外,瓷器也是我國的偉大發(fā)明,而且比國外要早一千五百多年,它不僅是中華民族寶貴的遺產之一,也是世界文化瑰寶。陶器出現在距今約8000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在長期的勞動和生活中,逐漸發(fā)現泥土與適量的水混和后,就會有粘性和可塑性,可以用手隨意把它塑成各種形狀,在太陽下曬干,泥坯變硬,可盛干東西。當先民們把打來的野獸、山雞用泥包裹好放在火中燒烤,等燒好后再把泥敲開,發(fā)現泥經過火燒后變得堅硬,再燒到一定溫度后,不僅能盛水,而且耐火,能用以燒煮食物。這樣,人類創(chuàng)造的第一個新物質——陶器就誕生了。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說,人類學會制陶術標志著人類蒙昧時代的結束,F在,我們的生活中雖有塑料及金屬容器和飲具,仍無法代替陶器的位置。所以,陶器從誕生之日起,便永遠陪伴著人類。
太平湖水域內燒制陶器的歷史可上溯到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太平湖在商周時期就有硬陶,秦漢時出現釉陶,晉宋時已有完整的陶器可考。如果你們有興致沿湖漫游,隨手就可拾各類古陶片,運氣好的時候還能在被湖水洗出的古墓邊拾撿到完整的古陶器。
好,說到這里,讓我們先仔細看一下作為龍窯寨標志物的陶輪。陶輪是制陶最原始的也是最主要的工具。是人類制造的最早的簡單機械裝置,是現代車床的雛形。遠在七千年前,人類就利用慣性原理制造了陶輪。距今四千多年的龍山文化,在制陶上已廣泛采用了輪制技術。今天,我們要使一個輪盤轉動已是輕而易舉的事了。但在六、七千年前或者更早的年代里完成這一動作,那可算是一個創(chuàng)舉了。我這么說,大家只知道一個抽象的概念,還是隨我到陶坊看看吧。
這就是陶坊,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車間。里面不大,也很簡陋,但它能把你帶回遠古時代,領略我國古人制陶的技藝和情趣。大家看這墻壁上的陶器,有罐、盆、碗、壺等,共有七、八十個,這都是來我們龍窯寨的四方游客的作品。雖做得很簡單,但難得那份制陶的樂趣。大家再看這位制陶的師傅,他把泥放在陶輪上,用力轉動陶輪,在轉動中又利用同心圓的原理,在離心力的作用下,一邊轉動,一邊手捏、提、拉成型,成型后一邊轉動陶輪,一邊用竹刀等工具整型修坯,使內外形狀規(guī)整,以后再去燒成,這是除選淘泥、練陶泥后的第一套工序。(制陶師傅邊操作,邊作適當講解)。用這種輪制法做成的陶器,器形規(guī)整,器體厚薄均勻,器壁表里大多遺有平行密集的輪紋,器底也往往遺留線割的偏心紋。大家看清楚了,呆一會每個人都可以試試。不論做得好壞,貴在參與。
下面請各位隨我到外面看龍窯。制造陶器最后的也是最關鍵的一道工序是燒成。新石器時代初期,陶器曾有一個平地堆燒的過程,后來人們發(fā)明了窯,有蛋形窯、龍窯、饅頭窯等,聞名于世的景德鎮(zhèn)瓷器,就是在蛋形窯中燒成的,而龍泉青瓷就是在龍窯中燒成的。我們眼前的這座窯,就是龍窯。這座龍窯有40多米長,兩邊各有48個煙孔,(取事事發(fā)之意)是燒窯過程中調節(jié)火候用的。除窯頭窯尾兩大進出門外,靠兩邊還開有兩道小門,供裝窯出窯之用。龍窯是在饅頭室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早在東漢晚期就出現了龍窯雛型,到了五代和北宋時期,龍窯已經有了很大發(fā)展。
很多龍窯都像這座一樣,多依山勢或土堆傾斜而筑,由于窯身細長,高寬不過2米左右,而長度卻達幾十米,甚至上百米,宛如一條巨龍?zhí)膳P在山坡上,因而被叫做龍窯。龍窯大多建在南方,因為燒陶需要燃燒的火焰,而發(fā)揮長火焰的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增加窯的長度。南方多山,在山坡上砌建長形窯,使在窯頭燒的火焰順著山勢由下向上,升至窯尾出去,這種窯的本身也起了煙囪作用,燒陶的效果很好。1961年,在太平湖北岸發(fā)現了三座明清古龍窯址,另有一座清末時期古龍窯,窯內有許多陶器,據說是因戰(zhàn)爭丟棄的。遺憾的是這幾座古龍窯都被湖水淹沒了。
這龍窯的上面,是太上老君廟。太上老君就是道家學說之祖老子的仙稱。大家都知道,先有道家學說后生道教,道教以老子的《道德經》為教義精髓。老子主張“天道自然、天人合人”的哲學業(yè)思想,認為世間萬物相互依存、相互轉化、循環(huán)反復、物極必反,提倡世人應當順應自然、效法自然、知足常樂、與世無爭。說到這里,大家可能要問:制陶史與道教相差幾千年,如何會尊太上老君為陶神呢?其實,陶文化歸根結底是人類在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中順應了自然法則的產物,在制陶過程中,又充分了體現了老子倡導的物我兩忘、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驗證了老子所說的世間萬物相互轉化、物極必反的道理,陶文化與道教文化是一脈相承的。關于尊太上老君為陶神,還有另一個民間傳說:傳說在很久以前,太上老君造出過很多煉丹的爐子,當他云游到人間時,發(fā)現沒有燒制陶器的窯爐,于是他點化了窯師,便誕生了窯爐。后來,陶工們每砌建一座窯爐,每燒一窯陶器,之前都要祭拜太上老君。每年的2月15日是太上老君的生日,陶工們都舉行祭神儀式,對太上老君頂禮膜拜,祈求保佑。
大家請隨我上去,到陶瓷展廳去看看。先看看展廳門前的這個木輪子。打眼一看,它像古老的水車,實則是練陶泥的木碾子。將經過選采、粉碎、淘洗、配料的陶泥堆放在這個圓型的石板上,或人或牛推著碾子轉磨,直到將陶泥轉磨得勻細、潤滑,可以放陶輪上制陶為止。
好了,我們去看陶瓷展廳。
這是一間土木結構的土房子。大家可能會說,展廳一般都是寬亮、明凈、高雅的,而這里也未免太土氣了些。其實,我們認為,中國的陶瓷文化本源于原始和古拙中。泥土是制陶的最基本的原料,所以,我們沒有刻意打造這間展廳,原汁原味,更能貼進這些陶瓷。大家看,這墻壁上陳列著70多件古陶瓷品,其出土年代、品種、色彩、大小都不相同。我國的陶瓷分九個時期的產品,即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夏商西周春秋時期的陶瓷、戰(zhàn)國秦漢陶瓷、三國兩晉南北朝陶瓷、隋唐五代陶瓷、宋遼金西夏陶瓷、元代陶瓷和明清陶瓷。看,這是……(簡要介紹主要陶瓷的年代、出土地及陶瓷特征)。各位,這些陶器還是歷史學家劃分人類史前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標志之一。中國社會到了商代才進入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階段。在此之前,比較能說明當時社會現狀的就是陶器。在浙江余姚縣距今7000年的地下堆積層中出土了一只陶型小豬,這只小豬與現代家豬的體態(tài)十分相似,無疑是當時所飼養(yǎng)的真實豬的縮影。由此可見在7000年前,我國就已開始飼養(yǎng)家豬了。
這是制陶工藝流程的介紹。陶瓷生產的工序是繁多的,主要包括瓷土的選采、粉碎、淘洗、配料、練泥、成形、干燥、修坯、素燒、上釉、燒成、選瓷、包裝等十多道工序。大家再看這展廳的邊上,堆放著零零散散的制陶工具,這是木杵,是粉碎瓷土礦用的';這是獨輪車,是拉運陶泥用的……這些木船等是窯工的生活和生產用具,也堆放在這里。
各位游客,我們已經看了陶坊,看了龍窯,看了陶瓷展廳,但還有一樣重要的東西沒看呢,那就是陶泥。不是什么樣的泥土都能制陶的,不然,古代的那些陶器在外觀上、斷面上和器形上就不會那么光滑、勻稱和規(guī)整。那么,什么樣的泥土才能制陶泥,大家還是隨我到上面去看一下。
我們腳下的這條羊腸小路,就是這里的窯工用獨輪車拉運陶泥的通道。個中辛勞,可想而知。在六、七千年前,我們的祖先選用的陶土,就是現在稱之為含有高嶺石、云母、長石和其他粘土礦物的粘土。高嶺石是制造白陶的泥土,出產于景德鎮(zhèn)東西45公里的高嶺村。它的使用不僅對由陶過渡到瓷奠定了物質基礎,而且對后世我國瓷器質量的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各位,我們現在已經到了龍窯寨的陶土產地。這里土質紅軟,樹葉搖翠,空氣清新、寧靜幽美。這兒的陶土雖不是道地的高嶺土,但土質同樣優(yōu)良。不要以為這是粗糙的砂粒土,這種砂粒經水一泡,便會變得十分粘軟。粘性大,氧化鐵含量很低。氧化鐵含量低,陶器的胎骨顏色就趨向潔白,可以用更高的溫度燒成。我國原始社會的陶器含鐵量有時竟高達百分之九,而到了周代已降低到了百分之二。選擇陶土不僅要除去泥土中的砂粒和草根等雜質,而且要降低它的含鐵量。這在制陶技術上是第一個重大突破。
各位游客,今天我們游覽的時間雖然不長,但我們對古老龍窯、對中國傳統(tǒng)的制陶工藝、對太平湖流域的陶文化和風俗,都已經有了大致的了解。
我們已在遠古的陶瓷文化中暢游了一番。很高興能有機會給大家服務,但愿龍窯寨能給大家留下一個美好的印象。
謝謝大家!
【黃山太平湖龍窯寨導游詞】相關文章:
黃山太平湖導游詞07-29
黃山太平湖的導游詞08-24
黃山太平湖大橋導游詞07-21
黃山市太平湖導游詞08-24
黃山太平湖導游詞9篇06-13
黃山太平湖八卦島的導游詞06-15
黃山和太平湖旅游作文07-10
太平湖的導游詞02-02
黃山太平湖三門峽的中文導游詞范文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