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論人的成長》讀后感

時間:2023-06-13 17:50:21 曉鳳 成長感悟 我要投稿

《論人的成長》讀后感(精選10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論人的成長》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論人的成長》讀后感(精選10篇)

  《論人的成長》讀后感 1

  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我自以為做到了“以學生為中心”:班干部由學生民主選舉產生、座位按高矮個排序坐好定期輪換、課代表由學生和任課老師自由結合,就是在布置完學校的任務后,也忘不了問一句:同學們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嗎?

  當讀完卡爾·羅杰斯的《論人的成長》后,感覺自己在“以學生為中心”的道路上才剛剛起步,與真正的“以學生為中心”還相距甚遠。

  卡爾·羅杰斯認為:生命是主動的過程,而不是被動的過程。回想自己這一學期的教育教學生活,其中有多少是學生主動的?很多時候學生必須按照老師的意愿來學習行事,不管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

  其實,前半學期做的相對好一些,大多數時候能夠尊重學生的意愿,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學校、班級生活。后半學期,也就是期中考試以后,學生大多是在被動學習。這與我的應試教育和功利主義思想有關,看到學生的成績不理想,心中甚是著急,于是加班加點、加大作業量,強迫學生按照老師的意愿來學習。現在看看,效果也不甚理想。

  有時,也會在有意無意中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

  學校要求更換走廊內的文化展板,我一個人忙不過來,就邀請大胖來幫忙。大胖甚是高興,忙的不亦樂乎。二胖等同學看出了好事,紛紛過來幫忙粘貼。他們從沒有過的認真、仔細、規范,比我要求的強多了。并且他們還主動負責了“售后服務”,只要是有一點點破損,便及時維護。

  平時大胖上課老是害困,叫也叫不醒,下課比誰都精神,嘰嘰喳喳說個不停。誰成想,五大三粗的身材,一百多公斤的體重,竟是心靈手巧之人,手工、粘貼樣樣在行。

  二胖人緣不太好,無論上課還是下課總是打鬧,還時不時地欺負小同學,是同學、老師眼中的“害群之馬”。但他對小動物卻情有獨鐘,家里有一個房間專門開辟成了動物園:烏龜、青蛙、鴿子、蛐蛐、金魚、各種小鳥……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他養不到。在校園內,也時不時地捉個蟋蟀、找個蝎子,天知道,這些小動物他是從哪兒找到的。有一天還制作了一個蝎子標本,說是要送給我炒炒吃,被我婉言謝絕了。

  正如卡爾·羅杰斯所說:“生命系統不只存在一種傾向,它是整個宇宙蘊含的更強的形成傾向的一部分。這在任何水平中都會存在。”只要有了積極主動性,學生的潛能是驚人的,往往超出了老師的想象。

  通過閱讀《論人的成長》和個人的教育教學實踐經歷,感悟到作為教師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要想營造一種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教育氛圍,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努力。

  一、真誠地對待每一個學生。以真情換真情,以真心換真心。千萬不要以為學生小不懂事,分不出好壞,真是大錯特錯的。別說初中生這個年齡,就是幼兒園的小朋友也能分辨出誰對他好,誰對他不好。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育教學的前提,親其師,才能信其道。

  二、接納、關心、重視每一個孩子。也就是卡爾·羅杰斯所說的,“無條件的積極接納”。在現實生活中,總有一部分學生很是頑劣,不討人喜歡。但是作為教師不能憑一己喜好而區別對待學生。無論學生以何種狀態出現,教師都應該持有積極的接納態度。只有接納、關心、重視,積極地改變才有可能發生。

  三、學會換位思考。教師要學會從學生的角度來思考、理解問題,要能準確地感知學生的感受和想法。學會積極的體察式傾聽,深入學生的內心世界,教育才會有真正地效果。

  積極成長的氛圍會使學生成為促進自我成長的有效強化者,學生將會更自主地成為真正的人、完整的人。也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做說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中心。

  《論人的成長》讀后感 2

  《論人的成長》算是一本心理學的專業著作,有點晦澀難懂,其實我是沒有看完的,每每翻開這本書,就被其中的一些專業用詞和專業知識嚇住了,打退堂鼓了。

  盡管沒有看完,仍然是有收獲的。在我看的為數不多的內容里,讓我感觸較深的就是溝通。作為老師,尤其是班主任,我們需要與學生溝通,與同事溝通,與家長溝通。很多時候,在溝通的過程中,才能讓我們更加了解我們自己。很多時候,我們的改變來自于與學生的交流,與同事的思想碰撞,與家長的換位思考。

  我們聽到的事情和我們以為的事情,在別人那里可能并不是這樣的。剛剛接手新班級的時候,一定要處理的問題之一就是學生的位置,要給學生排位置。開學沒幾天,我就排完了位置,我排位置的原則一向是高矮順序,前后滾動。為了不讓家長擔心或者有其他的想法,排完以后還特意和學生解釋了我排位置的原則和原因。兩天以后,接到了一個家長電話,家長上來就說孩子的位置問題,我以為是她想說孩子坐的位置有問題,哪哪不好。還沒等她說完,我就開始解釋排位置的事情,家長倒是耐心的'聽完我的解釋,然后跟我說,她想溝通的問題是她孩子坐的那個位置看黑板會反光,學校大概什么時候會裝窗簾?聽完,我在電話這頭無比尷尬。

  后來事情倒是解決的還算圓滿,只是這件事讓我靜下心來好好反省自己與別人的溝通,我以為我聽了,但事實上我需要的是傾聽,真誠,耐心,細心地傾聽。都說人用兩年學會了說話,用一生學閉嘴,其實我們不是學會閉嘴,而是學會聽。

  《論人的成長》讀后感 3

  1月我們的必讀書目是《論人的成長》,成長,的確是一個永久的事情,世間萬物都在時時刻刻的成長著,由于近期剛看完了《擺渡人》,突然對人死后不再那么恐懼,或許我也會遇到一個溫暖分擺渡人,可以為了他不顧生死,忘卻所有。這是另一種人生吧!現在的我們活著,又何嘗不是一種真實存在的,值得我們用這種想法生活的一種人生呢!書籍真是好東西,它讓我思考,讓我自己領悟真諦,領悟生活。好了,論我們的成長,我堅信,所有的東西都想向好的方面發展,既然是發展,那必然是好的方面,否則那叫變化!我們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要發展,就是要成長,而且世間萬物都是這么想的!

  我對羅杰斯是很有感慨的,他是多么深刻的研究者啊!人類的需求,想想,我們生活的快樂不快樂,哪一個不與需求有關哪!他與提出需求層次理論的馬斯洛同為人本主義心理學代表人物,“知情統一的教學目標觀,有意義的自由學習觀,學生中心的教學觀,”對我國當前的素質教育目標的制定,都具有積極的借鑒作用。在本書中,羅杰斯將自己真實的成長經歷進行呈現,并詳細敘述,宛如蘇霍姆林斯基那些教育大家一樣,用自己的經歷告訴我們怎么辦。更易于我們接受,他完全把自己當做了一個案例,目的是讓更多的人從他的成長經歷中,發現總結出人本身的意識對自己成長的重大作用。

  溝通,關鍵在于傾聽。真正的傾聽是能聽見一個人的內部世界,能夠與他達到共鳴。傾聽不是給對方建議,不是附帶評價,或者嘗試分散別人的注意力。有時候認真的傾聽就足以給別人帶來溫暖和美好了。在這個匆匆忙忙的社會里,有人愿意傾聽你的情愫,難道不應該覺得感激嗎!

  當我們被別人真正傾聽時,有感覺到他沒有想改造你,你可能會暫時感到安心,若你是對的,你會更加堅定。如你是有錯誤的,你可能會慢慢意識到錯誤,并嘗試去彌補!人,只有自己想去成長,才能真正的成長啊!

  做更真實的自己,在現在有的人正苦于這一點,個人感覺,出了家門,就必須扮演各種角色,各種角色的要求不一樣,我們想要去成長,所以我們拼命去做與角色標準一致的事情,但如果我們不去完成社會職責的使命,而一味地去追尋真我,我心里總是覺得不踏實,我可以追隨真我,只想懶洋洋的躺在沙發上,看書賞花曬太陽!可是,我還有工作,還有其他事情,我必須要裝作很可以的樣子啊!很抱歉,真實真誠的做自己,我感覺有點難。但是朋友之間,真誠的相處,這本是交友的必要條件,如果沒有真我,那還交什么朋友,并不存在朋友之間真不真誠,真不真我,我的理念里,既然稱得上是朋友,那就是真誠的幫助,真誠的.交心,不逢迎,不做作,即使不說話,她的存在也會給你帶來溫暖。所以,“朋友”兩字值千金,不要輕易用在不恰當的人身上。真誠的傾聽,真誠面對自己的負面情緒,在生活中,常有存在,我覺得,當我們有一天,心中的那個我愿意傾聽外表的你的真誠訴說時,你獨白,想明白,解脫,充滿希望,勇敢面對生活,自己放過自己才是真正的救贖!

  我們要更加自由的給予和接受愛。我們要勇敢的接受愛,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愛自己。這種愛不是講的自私,我說你的真心的疼愛,別太委屈了自己,該美就美,該犒勞就犒勞,畢竟不一會又要有新的任務降臨在你身上,時不我待,善待自己,真誠待人!

  《論人的成長》讀后感 4

  “生命的過程就是做自己,成為自己的過程”。這句話寫在羅杰斯《論人的成長》這本書的封面,也是瞬間擊中我心靈的一句話。

  《論人的成長》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晚年的代表作。書中通過他對自己經歷的回顧,從4個部分論述了他的看法和觀點,從個人到團體,從當下到未來。因為是心理學專著,難免會有些術語晦澀難懂,但整本書總體看來,真誠坦率,處處透露出智慧,字里行間是作者的誠實與坦白。

  什么是成長?成長其實就是一張張白紙,我們將點點滴滴記下那些快樂,那些煩惱……最后訂成書札,那就是屬于自己的成長。

  卡爾·羅杰斯。在這本書中尤其強調了他“以人為中心”的治療方法,他強調人格的完整性,注重健康人格的培養,主張人有選擇的自由,人具備自我調整以恢復心理健康的能力,宣揚人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每個人的成長都是成為自己的過程,而我也不例外。

  一、與自己真誠溝通,學會與那些不好的過去和解。

  小時候總覺得長大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直到自己工作當上媽媽之后,仿佛一夜之間我長大了很多。

  小時候遇見的事情讓我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讓自己努力成為一個好媽媽。還10歲的時候家里用塑料布養了一個小棚養地瓜秧苗,這樣春天可以拿來賣,那是青黃不接時,我們家唯一的經濟收入,父親和母親非常用心打理。那天意外發生了鄰居家的牛跑到我們家,把塑料棚踩了好幾個大窟窿,家里只有我一個人,我害怕極了,完全不知道該怎么辦。我鎖上門下地去找父母,母親急忙和我回家幫她推開門的那一場眼前的景象讓她大吃一驚。

  她生氣又著急,回手就給了我一巴掌,口中一邊責怪我,一邊不停的打我,我一邊哭一邊解釋,可是巴掌還是落在我身上?我放棄了解釋,任由淚水滑落下來,最后母親坐在我面前也落下了眼淚,10歲的我不知該怎么辦,一頭牛我又怎么能去控制?這成了我心底永遠的傷痛,我多么希望母親回身抱住無助的我,告訴我,不是我的問題,我那么小,根本沒有辦法去解決。

  但我自己做了母親,我發誓一定不會重復母親的做法,于是買了很多關于兒童心理學的書籍,學著如何做一個新手媽媽,我用最大的耐心迎接我的寶貝當然在他的成長過程中我也遇到過難題我懂的但是我們共同成長,當然在他的成長過程中,我也遇到過難題,我知道那是我們共同成長的過程,我會學著蹲下來傾聽兒子內心深處的聲音,接納他的壞脾氣,輕輕擁抱他,在他需要我的時候,我永遠在他的身邊,還好,兒子長成了一個健康快樂的少年。

  而我也不再糾結那些事情,每個媽媽都是慢慢學會如何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母親打我并不是不愛我,而是她自己面對那樣的狀況也手足無措,不知道怎么去處理。學著和解,放過自己才是最好的選擇。

  二、完全接納自己,讓自己慢慢成長

  每一個人都不完美,我也一樣,偶爾我會無緣無故的煩惱,此時我會把自己的壞脾氣發到自己親切的人人身上,惹得周圍的人也不愉快,偶然間我看到這樣一句話:沒有人可以陪你到老,你要學會與自己相處。看到這句話我豁然開朗,很多事情不再糾結,學會與自己相處,坦然面對,讓自己的.壞情緒慢慢消化。那個曾經。無助哭泣的孩子,我在心底輕輕的擁抱她,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也接受別人的不完美,擁抱自己的內在小孩,親近她接受她不逃避,就像羅杰斯那樣坦誠。

  懂得這些,也讓我在育兒路上少走了很多彎路,我不會拿放大鏡去看兒子身上的缺點,不再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他就是他,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我的孩子。我感謝他成為我的孩子,他的成長也讓我慢慢成長。而我與他的溝通,也不僅僅是言語的回應,伴隨著深入的傾聽,我們實現了心與心的溝通。他會在我情緒不好時,默默的陪伴著我。

  全心接納自己,也接納別人,這個想法讓我與兒子的相處越來越好。每天。他都會抽出一定的時間與我聊天,內容有天文、地理、與同學相處的小趣事,與老師如何斗智斗勇學習上遇到的問題……看他有一個悶葫蘆變成一個健談的小伙,我的心里一片自豪,他的變化更讓我重拾初心,想著這個小生命出來是我的心愿,是希望他快樂的成長,他的成長又何嘗不是我的成長。

  三、摘下面具做真正的自己。

  “如果我以一種戴著面具的方式與他們相處,維持一種與內心體驗不同的表面的東西,于人于己,毫無幫助。”只有真心與他人溝通,卸下心中的城防,讓人認識真正的你,理解你與你共情,才能達到共同成長。看過太多的人戴著面具去生活,人前一后背后一套,這樣的人活著很累,也讓周圍的人活得很累,被人深度理解或深度理解別人,都是令人幸福的。

  《偷影子的人》中,主人公為每一個他所偷來的影子找到點亮生命的小小光芒,為他們找回隱匿的記憶拼圖,讓朋友心中不愿說出口的秘密,成為他幫助朋友的理由,而幫助朋友也讓自己成長。其實每個人都有影子隨行,看似黑暗的影子,知道你內心最深處的渴望,借助影子說出的自己的內心,請別人來幫助自己,那些影子其實就是自己的內在小孩啊。

  摘下面具,趕走黑暗,做真正的自己,學會愛自己。成長就是一條緩緩地溪流,在你不知不覺中,其實已經走出很遠很遠。人生就是一場孤獨的旅行,努力做更好的自己,即使做不好,那又有什么?放開焦慮,接受那些挫敗的過往,坦然去面對,其實你已經長大,擁有了強大的內心。

  《論人的成長》讀后感 5

  《論人的成長》是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關于心理學的一部著作,全書分為四個部分,從個人到團體,從眼下到未來,論述了羅杰斯的看法和觀點。

  在文中,羅杰斯經常坦承自己的各種想法和隱私,有時到了令人驚訝的地步。比如,妻子生病后夫妻關系的疏遠。這種坦誠能迅速拉近人與人的關系,獲得別人的好感,是羅杰斯最厲害的殺手锏。這就好像一個人對你全不防備,你有什么必要與之為敵呢?羅杰斯秉持的一個觀點就是人與人之間應該有交流,坦誠相待,只要做到最基本的信賴和交流就能解決很多問題。而這份坦誠是他貫徹這個觀點的最好利器。現代人最大的心理問題是冷漠與隔閡,所以羅杰斯取得那么大的成功絕非僥幸。按說心理學實踐是一種個人對個人的活動,但是羅杰斯的工作越作越出色,在后期能夠組織不同國家、參加人數多達幾百人的活動,仍然能夠讓所有人都感受到有所收獲,實屬不易。

  這本書還對人本主義在教育,企業,政治領域的.推廣應用也有精彩的闡述和預言。比如以人為中心的教育,教育者不再是一個灌輸知識的人,而轉變成資源提供者,一個完整的人的榜樣,整個學習過程是以學習者自己的內心需要為中心的。對于教育領域內容,羅杰斯也有其獨到的見解。他反對“脖子以上的學習”,而提倡“完整的人的學習”,既有認知的成分,又有感受的成分,更需要有經驗的成分——謹慎、自我修養、自信等等。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在兒童人格形成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教師秉承什么樣的教育理念,對教育成果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羅杰斯在書中提出了教師培訓的意義,體現了他對于人特別是對于兒童的最初關懷,也從人性的角度啟示我們重新審視兒童的本性與潛能、需要與自我實現,以及早期教育活動的開展等問題。

  通過對《論人的成長》閱讀,回顧了自己一路走來的歷程,找到了讓自己不快樂不幸福,總是錯過,總是得不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就算是值得高興的事情也沒有感覺的原因,我想我知道了,原來我有著孤獨的模樣,要改變這一現狀,我想是要培養獨立的自我,用真實的自己和這個世界溝通,尊重自己的感受和經驗去面對生活,不斷調整情緒和心態,做不孤獨的自我。

  《論人的成長》讀后感 6

  你的人際關系和諧嗎?與人溝通順暢嗎?作為教師,你對教育有著怎樣的感受?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的經典之作《論人的成長》為我們作了很好地詮釋。羅杰斯相信每個人有其自身的力量,能夠在混亂中找到出路。

  本書第一章就是關于溝通經驗的介紹,足見學會與人溝通的重要性。能夠真正地傾聽他人是良好溝通的基礎。

  記得我參加工作的頭幾年,感覺自己終于不再受別人管制,由一個受控者變成了能夠管幾十人的老師,頓時那種優越的權力感油然而生。雖然從考師范時就下定決心要成為學生的好朋友,但自己手中那小小權力給我的工作帶來了巨大阻礙。曾經,我認為自己是班主任,學生可以跟我成為好朋友,但我說什么,你要聽我的。曾經,我認為自己是老師,學生可以跟我開玩笑,但考試必須考好。曾經,我認為自己的年齡比學生大幾歲,當我批評你時,你要聽,如果你堅持己見,那就是無禮……

  回頭想想,當年的我多么幼稚。說實話,真有些誤人子弟的感覺。現在的我,自認為已經能夠把學生放在心里了,能夠站在學生的立場考慮問題,處理問題。要想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做到真正地傾聽別人很重要,這可以讓我和學生緊密聯系在一起。對學生的想法、他們現在所接觸的.事物、讀書的種類的了解,都是通過傾聽獲得的。這些都是淺層次的傾聽,對話暢通,交流順暢,樂于傾聽,我們的師生關系良好。當一個學生在校內遇到問題時,他能夠第一時間找我傾訴嗎?我能聽到他的內部世界嗎?他樂于把自己的真實想法說給我聽嗎?我能跟他達到深層共鳴嗎?他跟我交流有顧慮嗎?這一系列的問題,是我不得不考慮的。

  在我們的周圍,總會有一小部分人特別健談,無論孩子還是成人均如此。常給人一種容易親近的感覺,仿佛讓對方聽他說話是一種享受,但其不會傾聽別人說話。要么在別人說話時隨意打斷,要么只顧說自己的,不給對方說話的機會。還有的是選擇性傾聽。只會專心聽一些八卦以及家長里短,聽這類話題那叫一個入迷!對其它談話內容毫無興趣可言。認真傾聽的確是一種能力,也是一個人的素養,決定著與人溝通的成敗。

  女兒今年上四年級了,我們的交流時常出現一些矛盾。有人說這是逆反現象,而我認為這是溝通障礙。曾經,我認為這么小的孩子就有不同的想法、目的和價值觀是很危險的,我不想讓她成為一個獨立的人。此時,矛盾也隨之而來。原來,我正在以自己的影像控制塑造女兒。女兒認為自己長大了,她的想法也有道理,而我認為她不聽話,母女關系自然破裂。實際上,我正在不知不覺地控制著她。這種處理問題的方式是欠妥的,何不允許對方真實表達呢?

  我們對孩子的愛,難道只有控制才可以嗎?為什么不是喜歡她呢?如羅杰斯所說,一個人被充滿欣賞地喜愛,而不是占有式的喜愛,就會綻放和發展那個獨一無二的自己,而給與非占有式的那個人,也會更加充實。對孩子充滿欣賞,不占有,讓其幸福地綻放和發展。成就他人,快樂自己,何樂而不為?

  《論人的成長》讀后感 7

  在這一年的最后一個月,我跟隨敘事者團隊,讀了美國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的《論人的成長》一書,對我的教學產生了許多的啟發。

  羅杰斯在強烈反對從早年就使兒童分裂的教育方式:大腦被帶去學校,身體作為無關緊要的部分被允許尾隨,然而感受和情緒只有在學校之外才能自由地存在和表現。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孩子從來不是學習知識的機器,尤其是在兒童早期各種認知知識的時候,我們大人不應該僅僅是注重孩子掌握了多少知識,而更應該關注的是他們能不能和這個世界建立一個緊密的聯結,能不能對這個世界中的種種產生興趣和好奇,以激起強烈的探索欲望。

  我想前幾年網絡上評論的許多大學生都是“空心人”,大概與接受早期教育的時候,只注重認知學習,而情感經驗的學習估計在教育中被嚴重地忽略了。久而久之,孩子也變得對身邊的事物變得失去了敏銳的感知力,直至丟失了這種能力。包括我現在正在教的高三學生,不管是老師和學生都太過注重于急于求成,每個人都似乎是急匆匆的,每時每刻看上去也是忙忙碌碌的,但是往往收效甚微。就從語文學習中的古詩文默寫來講,學生只自顧自地去背誦、去默寫,很少能夠靜下心來體悟這首詩的內涵。我們每次做語文試卷的時候,遇到的散文閱讀,學生都不喜歡閱讀,并且在答題的時候,學生們也都喜歡寫套話,很少能夠體悟作者的情感。當我們講解這篇文章的時候,學生往往對其的.態度大多也是當作一篇數學題來處理。所以,我想就我們高年級的學習中多與感受、情緒結合,會不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那在我們時間緊、任務重的高三學習階段,怎樣才能讓學生參與進自己的情緒和感受?這確實是一個比較難以回答的問題。我一直以來,對語文教學感到比較吃力的地方就是答題技巧以及方法總結,學生比較喜歡,老師也便于教授。然而,隨著大語文的概念越來越普遍化,高考語文試題中更注重考查學生的各方面的能力,甚至連題目的問法也越來越模糊,不夠類型化,更注重學生地理解。有老師認為,我們需要繼續探索新的答題技巧與思路,把方法講解得更細致化。而我就想,我們這樣的思路是不是對學生有益,我們能不能從根源上去解決問題,真正地去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與理解能力,從而以不變應萬變,提高學生地應試能力,而不僅僅是把語文當成理科教學來學習。我們能不能在教學中更注重學生的情感、感受的學習。

  以前,聽老師告訴我,語文課一定要有語文味。這個語文味到底是什么?我想應該是體悟到詩詞的美感、感受到古文的厚重、感知散文生活的美好、體驗到寫作表達的樂趣。有了這些好奇、信心、樂趣,我想語文考試應該也不是問題啦。

  《論人的成長》讀后感 8

  《論人的成長》這本書講的是人的成長和如何成為一個人。學會溝通,深度傾聽,從而發展獨一無二的自我,做真實的自己,放手去體驗、經歷和感受,這些都是可以讓人成長的因素。書中有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重視和喜愛某人或者被某人重視和喜愛是一種能促進成長的經歷。一個人被充滿欣賞的喜愛,而不是占有式的喜愛,就會綻放和發展那個獨一無二的我。”老師可以用充滿欣賞的喜愛讓學生成長,讓每一朵獨一無二的“花兒”綻放。

  振是單親家庭的孩子,記得剛分班時,在他的簡歷表中突兀地寫著:紀律差。沒教幾天,他便讓我產生了嚴重的挫敗感。課間他不是在廁所溜達就是在校內商店溜達,邪氣的眼神看誰都讓人覺得不自在。時不時會有孩子來告狀:“老師,振打人了”,學習更是一塌糊涂。組長璐為了鼓勵他給他寫了一張激勵的小紙條,他瞟了瞟那張紙條對璐說:“我看不懂,你重寫一次。”璐便又認認真真給他寫了一遍,沒想到他看完后,當著璐的面把那張滿含著鼓勵與期待的小紙條撕碎了揉成團扔進了垃圾筒,璐大哭著著找我訴委屈。我跟他推心置腹談尊重、談做人,聽完后他毫無悔改之意,居然面帶微笑滿不在乎地轉身離去,留下我一人怔在那里。

  該跟他說些什么才能讓他有所轉變呢?恰巧新一周的寫字展示又開始了,孩子圍在教室的作秀作品展示區下開心地討論著本次的優秀作品。這時振正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乜斜著眼看著展示欄,手里的筆轉轉停停,似乎在思考著什么。他的字永遠是潦草得讓人看不懂,難道他也想上展示欄?雖然我覺得自己的想法有些“天真”,但“天真”總比置之不理好。于是再三思考后,我順勢接過了他手中正在轉的筆,認真地在他本上寫了一行字,“你的字也可以寫得很好”,他吃驚地望著我,有些詫異,還有點點喜悅……

  之后的每一天我都會在練字的.時候恰巧走到他身邊,教他握筆姿勢,示范橫豎撇捺的寫法,再加上一句鼓勵的話,“你的字比昨天有進步了,加油哦。”“這個字寫得真好看,結構安排得很恰當。”兩周后,振的字也被張貼進了展示欄,雖然比起其他孩子的字還是有些差距,但與他之前的字相比,已經是大有起色了。那天,他沒有在展示欄下和其他孩子一起欣賞、評論,而是坐在座位上時不時的往大家那瞅一眼,我知道他也想聽到大家的贊揚與肯定。我拍拍他的肩膀,用只有我們兩個人看得見的動作,悄悄地跟他挑起了大拇指。這個單親家庭的孩子終于像個孩子那樣露出了羞澀的笑容,從他的笑中我似乎看到了一束嫩芽正準備從沉睡中蘇醒,把成長的枝干伸向天空。

  不由得想起了那個美麗的希臘神話:塞浦路斯的國王皮格馬利翁精心地用象牙雕塑了一位美麗可愛的少女,他深深愛上了這個“少女”,每天注視著她,贊美她,真誠地期望自己的愛能被“少女”接受。他長久的真誠期望感動了阿佛洛狄忒女神,當他再次凝視著它的時候,雕像發生了變化,它的眼睛開始釋放光芒,它的嘴唇緩緩張開,露出了甜蜜的微笑。少女用充滿愛意的眼光看著他,皮格馬利翁用他的期望和贊美讓雕像變成了真正的人。

  我們的身邊有多少等待我們用溫柔的目光去注視的孩子,又有多少需要我們去真誠期待和贊美的孩子。其實每個孩子都有可能成功,就看我們能不能像皮格馬利翁那樣愛他們、期待他們、信任他們。給每個孩子心中播下期待與信任的種子,在恰當的時機用溫暖的話語來澆灌,讓它發芽,孩子們定會努力為我們綻放出一片七彩的花海。

  《論人的成長》讀后感 9

  作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代言人,羅杰斯提出了“個人中心取向”“無條件積極關注”“會心團體療法”等心理咨詢與治療的概念和技術,從而影響了心理學、教育學、管理學、政治學等各個方面。這些理論至今魅力不減。 羅杰斯認為,在合適的心理氛圍下,人們值得信賴,富有積極性、創造性與影響力,能夠自我激勵并釋放出無法想象的潛力。 雖然有人攻擊羅杰斯的療法過于簡單,認為其技術只要重復來訪者談話的后幾個字,但是,正如歐文亞龍所說,羅杰斯的“療法既不簡單也不死板”,在這本書中,羅杰斯將為自己代言。 人本主義大師羅杰斯在回顧自己個人經歷的同時,指出了他認為個人成長的方法和途徑。另外,他還提到了自己對于教育性質的認識以及展望。最后,作者還用自己的哲學思想對世界進行了展望。本書是一本精典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派的大師著作,對每位讀者都有一定的啟發和指導意義。

  有這樣一個小朋友,從小家庭的宗教氣氛非常濃厚,家教森嚴。

  他總是跟年紀差距甚大的弟弟們玩耍,因為他的父母總是給他灌輸這樣一種思想,“外面的人喜歡玩撲克、看電影、抽煙、跳舞、喝酒,他們的行為怪異,不要跟這些人接觸。”

  受家人對外人這種“疏離和冷漠”態度的影響,他在成人之前,幾乎沒有什么朋友,甚至在任何事情上,他都感覺自己是一個局外人和旁觀者。

  盡管他內心孤獨、渴望親密關系,但是父母的阻礙、從小接受的刻板思想,再加上經常轉學,導致他長期活在自己的幻想里,嚴重的時候,甚至被診斷為精神分裂。

  唯一能讓他有所安慰的,就是觀察和飼養飛蛾,毫無疑問這是他對缺乏親密分享的補償。

  這樣的狀況直到他上大學才有了根本性的轉變。

  他在那里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跟他們開展旅行、野餐、游泳等各種有趣的活動。

  嘗到有朋友的“甜頭”之后,他也開始變得越來越社會化。

  他開始和女生約會,后來在大學里還遇到了他的妻子海倫,和海倫的溝通讓他第一次感受到了包含真正關心、親近和分享的關系。

  正是得益于這樣的關系,讓他意識到溝通和親密關系的重要性,從此走上了心理學家的道路。

  他就是美國心理學家,被譽為“人本主義心理學之父”的卡爾·羅杰斯。他提出的“個人中心取向”、“無條件積極關注”,“來訪者中心療法”蜚聲世界,至今仍魅力不減。

  《論人的成長》是卡爾·羅杰斯最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里面既包含了他偏自傳性質的個人經歷和人生感悟,也有他對所倡導的心理療法的專業闡述。

  一、良好的溝通都離不開深度傾聽

  從小在孤獨中長大的羅杰斯深諳溝通的重要性,但他也發現,很多人只是表面上在溝通,實際上并沒有達到溝通的效果。

  判斷溝通效率的一個關鍵點就在于是否“深度傾聽”。

  所謂“深度傾聽”,是指當一個人在傾聽另一個人時,聽到的不僅僅是表面的話語,還有對方隱藏在內心深處的訴求和感受。

  羅杰斯之所以認為深度傾聽非常重要,得益于一次轉折性的心理治療。

  一個母親帶著一個行為不端的兒子來找羅杰斯。經過診斷,羅杰斯認為,母親對兒子的拒絕是關鍵原因。

  于是,他想盡辦法讓這個母親認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但進行了十幾次的心理治療后,幾乎沒有任何起色。

  就在羅杰斯快要放棄的時候,這位母親突然把“針對兒子的心理咨詢”轉為“給自己的心理咨詢”。

  她對羅杰斯大倒苦水,從孩子聊到老公、再到婚姻瑣事。就這樣訪談了幾次后,奇跡出現了,她和老公的關系不僅得到改善,連有問題的孩子仿佛都變得“乖巧”了。

  這個特殊的經歷讓羅杰斯意識到傾聽的重要性,后來還提出了舉世聞名的“來訪者中心療法”。

  也就是,把來訪者當做一個真實的個體,進入他們的生活,無評判和無條件的接受來訪者。

  有時候僅僅是共情式的深度傾聽,治療效果要比用專業技能去說服或者解釋來訪者的問題會更有效。

  一個真正善于傾聽的人,能夠聽到對方的內心世界,能夠感知對方,跟對方深層共鳴。

  一個人傾聽地越深入,對另一個人帶來的影響就越大,會讓對方覺得“天哪,這世界上終于有人懂我,體會我的感受了”。

  很多人之所以孤獨、封閉,無非就是覺得在這個世界上,找不到一個能夠真正傾聽自己、真正理解自己的人。

  想象一下,當你把內心最深層、最私密的東西講給他人聽,但對方沒有理解,反而還曲解你的意思,對你作出各種評判,你會有多絕望。

  想要理解一個人,或者想要被他人理解,都需要給予或得到帶有體貼、同情和關懷的傾聽。

  二、每個人都有實現自己的傾向

  除了“來訪者中心療法”,羅杰斯還提出了著名的“個人中心取向”。

  羅杰斯認為,每個人都是一座寶藏,每個人內心里都存在認識自我、改變自我、超越自我的能量,但相對而言,當個體處在積極的、友好的、理解的氛圍中時,這種能量更容易被激發出來。

  想要更好地理解羅杰斯的“個人中心取向”,我們需要知道兩種傾向,一個是實現傾向,一個是形成傾向,這是“個人中心取向”的兩座基石。

  我們都知道,蠶破繭成蝶是一個很痛苦甚至很危險的過程,但它仍然用盡所有的力氣沖破阻力,重獲新生。

  在羅杰斯看來,不管是人類,還是生物,無論處在多么惡劣的環境中,都有一種朝向自我成長和完善的趨勢,這就是實現傾向。

  盡管如此,外在環境和氛圍的不同,會在很大程度上阻礙或者促進一個人的自我實現程度。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們在一個學校挑選了兩組學生,然后告訴老師,A組學生智力一般,將來不大會有什么成就;B組學生智力超群,未來必會大有作為。

  果然,一年后,B組學生的整體成績甩開A組一大截,但真相是,A組和B組學生都是隨機挑選出來的,不存在智力高低的分別。

  唯一的區別就是,老師因為提前被告知孩子的智力差別,所以在課堂上,他們為孩子塑造的學習氛圍和對待孩子的態度完全不同。

  羅杰斯認為,友好、積極、被理解的氛圍,以及冷漠、疏離、被評判的氛圍會對個體和團體產生截然不同的影響。

  處在前者的環境中的個人和團體,會由刻板變得更加靈活,會遠離防御而變得開放自主,會克服保守而變得更富創造性,他們的實現傾向會更強。

  至于“形成傾向”,羅杰斯則是站在一個更高、更宏大的角度來看待宇宙中的所有物質。

  世間萬物時時刻刻都在發生變化,但無論世界如何發展,所有的事物都會朝著復雜化、成熟化和關聯化方向發展。

  就像孩子長大了會成為成人,小樹苗最終會長成大樹,人慢慢由猿進化成現代人,宇宙中的微粒漸漸演變成各種星體一樣,所有的事物最終都會“成形”。

  就人來講,越是實現自我的人,他們越能夠感受到自己和周圍世界、甚至和宇宙的連接,古人講“天人合一”,在羅杰斯看來,這也是形成傾向的表現。

  三、真誠、無條件積極關注和共情

  如果每個人都有實現傾向,那具體該如何促進自我的實現呢?如果營造積極性的氛圍有助于人們自愈,那要如何營造出這種氛圍呢?

  羅杰斯認為,“個人中心取向”得以實現,需要滿足三個條件。

  1、真誠一致

  很多人在交流溝通中都帶著“面具”,沒有顯露出真實的自己,他們更多的在扮演一個角色,一個更加自信、更有競爭力的角色,或者一個楚楚可憐的受害者角色。

  如果一個人總是掩藏自己、壓抑自己,就很難做到“內外一致”“知行合一”,他們的內在其實是分裂的,這不利于一個人的自我實現,甚至可能引發神經癥。

  只有當自己以真實面目示人,才可能遇到另外一個人的真誠。

  很多人不相信真誠,也不相信真誠可以換來真誠。

  但羅杰斯認為,若“深層的雙向的相遇”未曾發生,那我們就還沒有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2、無條件積極關注

  除了真誠,還要做到“無條件積極關注”。

  “無條件”的.意思是說,無論對方做出什么樣的行為,即使是表現出憤怒、責備、恐懼等負面情緒,也要努力營造出支持性的氛圍。

  這樣做的好處或者說目的是,讓對方覺得,在你面前,他是安全的,是可以卸下防備的,是被接納的,是能夠毫無保留地做真實的自己而不用受責備的。

  這樣的積極關注能夠讓對方釋放內心真實的情感,幫助他看到希望,增強信心,從而掙脫困境,改善自我。

  就像由朱莉婭·羅伯茨在電影《奇跡男孩》里飾演的媽媽一樣,即便深知自己的孩子是有“缺陷”的,但也仍然不遺余力地拿出最大程度的包容、理解和欣賞。

  3、共情

  羅杰斯認為,想要真正走入一個人的內心世界,他必須具備共情能力。

  《情商: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的作者丹尼爾·戈爾曼也曾說過:“共情,是情商的核心能力”。

  共情意味著對他人的情緒體驗,比如恐懼、脆弱、抑郁、憤怒等高度敏感。

  共情時,一個人能夠準確的感知他人的感受,并且把自己對這種感受的理解傳遞給對方,甚至他能夠覺察到對方都不曾感知到的信息和潛在意義。

  同時又不帶任何偏見,這會讓對方覺得:“或者我沒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糟糕”,從而能夠做到接納自我。

  越是閱歷豐富、思想成熟、內部整合度高的人,他們的共情能力會越好,也越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理解和感受他。

  一個人能夠送給他人最好的禮物是什么?應該就是無條件積極關注和深度理解吧,就像武志紅老師說的:“不含誘惑的深情就是最好的愛”。

  在這樣的愛中不斷成長起來的人,也許不一定是最成功的,但一定是人格發展健全且幸福的人。

  《論人的成長》讀后感 10

  2023年的一月,特別忙碌的日子。即使這么忙碌,也不能忘記讀書。不能忘記寫心得,這次又是蝸牛似的后進生。

  非常榮幸地閱讀了美國心理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的著作《論人的成長》一書。

  作者慷慨地和大家分享了他對于人本主義的`理解,他在各種活動中的經歷、感觸和對教育問題的看法等。

  羅杰斯認為,在人與人的溝通中,傾聽不僅是讓你懂得別人,也是讓你成長。

  學會傾聽不僅是對他人的尊重,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成長。

  羅杰斯肯定共情的力量。

  我也深刻地體會認為共情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狀態。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或許曾因為學生的各種問題而感到力不從心。試想如果我們肯蹲下身子和孩子耐心地去交流、溝通,去傾聽孩子的聲音,好比自己就是這個學生,這樣有助于我們更加真切地體會到他們的各種感受,察覺問題的原因,從而對癥下藥,幫助孩子解決各種問題。

  在生活中,我們上有老下有小,這是人生的一種最幸福的狀態。

  對待自己的娃與父母,也能用上共情這一技術,那就是一種幸福了。當孩子生氣時,能接納他的情緒。當孩子愉快時,能與他一起感受他的快樂。對待老人,我們要能傾聽他們的嘮叨,感受他們的責備話語中的愛意。

  學會共情,不斷在生活中提醒自己,實踐訓練。不論多大年齡,當你學會了共情,你就成長了。這就是我讀《論人的成長》的一點體會。

【《論人的成長》讀后感】相關文章:

《論人的成長》讀后感01-10

《論人的成長》讀后感02-05

《論人的成長》讀后感800字09-23

《論人的成長》讀后感4篇01-01

《論人的成長》讀后感(4篇)01-01

新時代論成長04-20

論環境對人的影響作文08-20

成敗論人成語解釋06-22

高中英語作文:論人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