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小學生必讀成語故事

時間:2024-06-22 15:06:33 成語故事 我要投稿

小學生必讀成語故事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用到過成語吧,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的,承擔主語、賓語、定語等成分。還苦于找不到好的成語?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生必讀成語故事,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生必讀成語故事

小學生必讀成語故事1

  北宋有個大畫家叫文與可,他首創了畫竹葉時以深墨為面,淡墨為背的寫意墨竹,開創了墨竹畫派,對后世的畫壇影響深遠。

  文與可畫竹可是下了一番苦功的。為了畫好竹子,他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種上各種各樣的`竹子,無論春夏秋冬、陰晴風雨,他經常去竹林觀察竹子,記錄竹子在不同季節的生長情況,一有靈感就鋪紙研墨,把竹子的印象畫在紙上。時間一天天過去,竹子在不同季節、不同天氣、不同時辰的各種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腦海里了,只要凝神提筆,在畫案前一站,平日觀察到的形態各異的竹子就好像在眼前晃動一樣。所以每次畫竹,他都顯得非常從容自信,畫出的竹子,無不栩栩如生。可每當人們夸獎他的時候,他總是謙虛地說:“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畫下來罷了。”

  詩人晁(cháo)補之對文與可的畫很有研究,他寫過一首詩,其中有兩句:“與可畫竹時,胸中有成竹。”

  現在人們用“胸有成竹”這個成語,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準備,對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著。

小學生必讀成語故事2

白云親舍

  這個典故載于《新唐書.狄仁杰傳》。唐朝高宗和武則天時代的一位名臣,名叫狄仁杰,曾官居大理臣、河南巡撫、宰相。狄仁杰年輕時在并州(山西省太原市西)都督府任法曹參軍(司法部門的.官員)那時,他的父母在河南(河南省孟縣)居住。一天,狄仁杰登太行山,向河南方向看云,那邊有一片白云在天空中飄浮著。他指著白云對左右同行的人說:"吾親舍其下。"就是說,我的雙親住在那片白云下面。

  現在用這一典故作為懷念父母親人的詞語。

小學生必讀成語故事3

  有個老奶奶,養著一只母雞。這母雞可是個寶貝,他每天下一個黃燦燦的金蛋。老奶奶每天能撿到這么一大砣金子,什么事兒也不用干,日子還過得挺闊氣。她閑得沒法兒,就天天守著她的寶貝雞,只盼望他早點下蛋。

  有一天,母雞照例又下了一個金蛋。老奶奶把金蛋托在手上,心里想:“這寶貝雞一天只下一個金蛋,真叫人等得悶氣。不如宰了他,把他肚子里的蛋一古腦兒取了出來吧。”老奶奶拿定主意,真把這寶貝雞宰了。沒想到打開肚子一看,一個金蛋也沒找著——長成的金蛋已經下完了,新的金蛋可還沒長成。

  “殺雞取蛋”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為了急于得到某種利益,毀壞了產生這種利益的根本,可以說是“殺雞取蛋”。

小學生必讀成語故事4

  晉帝祭北郊,王羲之書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

  釋義筆力深入木板三分。形客書法筆力強勁,也比喻見解、議論十分深刻、恰切。

  故事

  王羲之字逸少,晉朝時會稽人。他是我國歷史上最有名的書法家,因為他曾經做過右軍將軍,所以后人又稱他為王右軍。王羲之的書法,可以稱得上冠絕古今,他的字秀麗中透著蒼勁,柔和中帶著剛強,后代的許多書法家,沒有一個能比得上他的。所以,學習書法的人很多都以他的字作范本。現今在他留下來的書帖中最著名的有蘭亭集序、黃庭經等。王羲之的字寫得這樣好,固然與他的天資有關系,但最重要的`還是由于他的刻苦練習。他為了把字練好,無論休息還是走路,心里總是想著字體的結構,揣摹著字的架子和氣勢,而且不停地用指頭在衣襟上劃著。時間久了,連身上的衣服也劃破了。他曾經在池塘邊練習寫字,每次寫完,就在池塘里洗滌筆硯。時間一久,整個池塘的水都變黑了。由此我們可以知道,他在練習書法上所下功夫之深了。據說他很愛鵝,平時常常望著在河申戲水的鵝發呆,后來竟然從羲的動作中領悟出運筆的原理,而對他的書法技藝大有助益。有一次,他到一個道觀去玩,看到一群鵝非常可愛,便要求道士賣給他。觀里的道士早就欽慕他的書法,便請他寫部《黃庭經》作為交換。王羲之實在太喜歡那些鵝了,便同意了。于是王羲之給觀里寫了部《黃庭經》,道土便把那些鵝都送繪了他。還有一次,當時的皇帝要到北郊祭祀,讓王羲之把祝辭寫在一塊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時非常驚奇,王羲之寫的字,筆力竟然滲入木頭三分多。他贊嘆他說:”右軍的字,真是人木三分呀!”

小學生必讀成語故事5

白駒過隙

  這個典故出自《宋史.石守信傳》。宋太祖趙匡胤重文輕武。他即位后想方設法解除重要將帥的兵權。一天,趙匡胤請一些武將喝酒,喝到一半時,他對眾人說:"假若不是依靠你們的擁護和支持,我不會到今天這個地步。但是皇帝也太難了,還不如當一個節度使省心。"大將石守信趕忙問:"現天下已平定,誰也沒有私心雜念了,你還有何憂慮呢?"宋太祖說:"你們雖無私心雜念,可是你們的部下貪圖享樂。如果也為你們黃袍回身,你們不也會自成一統嗎?"石守信等將領一聽此言,立該明白皇上的弦外之音,自己不能在朝廷再呆下去了。便紛紛跪地請求皇帝指出一條生路,趙匡胤說:"人生在世,就好比少壯的馬在細小的縫隙前飛快地越過一樣。你們不如多攢些錢財,去過舒適的`生活,這樣君臣相安無掛,不是很好的事嗎?"石守信等將領見宋太祖驅武用文的決心已定,為了活命保存生路,只好交出了兵權。

  現一般用此典故比喻時間過得很快。

小學生必讀成語故事6

白眼

  這個典故見于《晉書.阮籍列傳》。晉朝才子阮籍聰明好學,博覽群書,尤其喜歡《老子》、《莊子》。他生性放蕩不羈,不遵守禮儀法規,與人相處,凡是情投意合的,以青(指眼珠)相迎;對講究禮儀法規的,就投以白眼(眼白部分)

  現通常用此典故比喻對人輕視、反感。

小學生必讀成語故事7

  在一個森林里,住著一只大老虎,有一天大老虎的肚子很餓了,想找個小動物當點心,他在路上走著走著,遇見一只瘦小的小狐貍。

  于是大老虎就撲了上去,沒想到小狐貍大喊一聲:“哼,森林里大家都知道我是大王,大家都怕我,你敢吃我?”大老虎看小狐貍又瘦又小,不相信他說的話,可是看小狐貍說得那么認真,又怕他說的是真的。于是,小狐貍說:“你以為我在騙你呀?要是你不信,你就跟在我后頭瞧瞧吧。我走到哪兒,大小動物見了我,就會嚇得跑走的。”大老虎想:“我得去瞧一瞧。”于是小狐貍仰著頭在前面走,大老虎跟在小狐貍后面。山上的'鹿呀羊呀,一看見小狐貍后面跟著一只大大老虎,都嚇得跑走了。大老虎看了,還以為他們害怕小狐貍,不知道他們害怕的是自己,大老虎嚇得再也不敢吃小狐貍了。

  “狐假虎威”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假”是“借”。有人仗別人的勢力欺負人,可以說他是“狐假虎威”。

小學生必讀成語故事8

  1忍辱負重

  注釋:忍:忍受。負:擔負。重:重任。忍受恥辱,承當重任。指忍受著暫時的屈辱,以完成肩負的重大任務。

  故事:

  公元221年,蜀主劉備不顧將軍趙云等人的反對,出兵攻打東吳,以奪回被東吳襲奪的戰略要地荊州,并為大意失荊州而被殺的關羽報仇。

  東吳孫權派人求和,劉備拒絕。于是孫權任命陸遜為大都督,率兵迎敵。

  當時,陸遜手下的將領多是孫策時代的舊臣名將,有的是王公貴族。他們驕傲自負,不大聽從陸遜調遣。于是陸遜召集眾將議事,手按寶劍說:“劉備天下知名,連曹操都畏懼他。現在他帶兵來攻,是我們的勁敵。希望諸位將軍以大局為重,同心協力,共同消滅來犯敵人,上報國恩。我雖然是個書生,但主上拜我為大都督,統率軍隊,我當恪盡職守。國家所以委屈諸位聽從我的調遣,就是因為我還有可取之處,能夠忍受委屈,負擔重任的緣故。軍令如山,違者要按軍法處置,大家切勿違反!” 陸遜這一席話,把眾將領都鎮住了,從此再也不敢不聽從他的命令。

  最終陸遜因謀略過人,調度有方,結果大敗蜀軍,劉備敗退白帝城。

  造句:為洗刷不白之冤、完成秘密使命,他獨自忍辱負重,為黨默默貢獻。

  出處:晉陳壽《三國志吳志陸遜傳》

  2投筆從戎

  注釋:投:扔掉。指棄文從武,投身疆場,為國立功,施展抱負。

  故事:

  班超是東漢一個很有名氣的將軍,他從小就很用功,對未來也充滿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寫文件的時候,寫著寫著,突然覺得很悶,忍不住站起來,丟下筆說:“大丈夫應該像傅介子、張騫那樣,在戰場上立下功勞,怎么可以在這種抄抄寫寫的小事中浪費生命呢!”

  傅介子和張騫兩個人,生在西漢,曾經出使西域,替西漢立下無數功勞。因此,班超決定學習他們倆,為國家奉獻自己。后來,他當上一名軍官,在對匈奴的戰爭中,取得勝利。接著,他建議和西域各國來往,以便共同對付匈奴。朝廷采納了他的建議,就派他帶著數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著智慧和膽量,度過各種各樣的危機。班超一生總共到過五十多個國家,與這些國家保持和平,也同時宣揚了漢朝的國威。

  造句:如果我現在是二十幾歲的青年,我要立刻投筆從戎,雪此國恥。

  出處: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班超傳》

  3過門不入

  注釋:過:路過。入:進入。路過家門卻不進去。形容恪盡職守,公而忘私。

  故事:

  堯命鯀治水,鯀的治水方法不對,水來土掩,積土阻水,結果失敗。鯀因此而被處死。

  堯讓位給舜以后,舜命鯀的兒子禹繼續治水。禹接受父親失敗的教訓,改用疏導的方法。經過整整十三年,終于制伏了洪水。

  禹為了治水,幾次到過家鄉,而且曾經三次經過自己家門,還聽到孩子正在哇哇地哭,可是都沒有時間進去看看。禹說:時間寶貴,即使是短短的一寸光陰,也要愛惜!禹三過家門而不入,后來一直被人們所傳頌。

  造句:他最近忙于公事,與家門相離咫尺,竟過門不入!

  出處:戰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下》

  4視死如歸

  注釋:視:看待。歸:回。把死看得像回家一樣平常。形容為了正義事業,不怕犧牲生命。

  故事:

  管仲是春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齊桓公曾任命當時的大夫鮑叔牙為宰相,被鮑叔牙婉言拒絕,他向齊桓公舉薦了管仲。于是齊桓公就向管仲詢問有關治理天下、復興國家的'方略。管仲答復齊桓公說:“大量開墾土地,大規模地擴建城鎮,發展生產,利用有限的土地創造盡可能多的財富,我不如寧敕,請派他去做管理經濟的官員;察言觀色,審時度勢,熟悉禮儀,舉止得體,說話有分寸,我不如隰朋,請派隰朋去管理外交;不辭辛勞、不計較個人利益,甚至不惜犧牲個人生命冒死進諫,我不如東郭牙,請派他主管監察;整肅軍隊,打仗英勇,把死亡看得像回家一樣,我不如王子城父,請派他去統率軍隊;斷案英明,不枉殺無辜,我不如統章,請派他管理司法。如果您想富國強兵,有這五個人就足夠了;若您想稱霸天下的話,還得依靠我管仲。”齊桓公很贊同管仲的話,任命他為宰相,并按照他所說的,分派了這五個人的官職。這五人果然干得非常出色。在管仲的輔佐下,齊國逐漸強大起來,齊桓公也成為一代霸主。

  造句:在革命斗爭中,千千萬萬共產黨員赴湯蹈火,視死如歸,表現出無產階級的英雄氣概。

  出處:先秦·管仲《管子·小匡》

  5道不拾遺

  注釋:道:道路。拾:拾取。遺:別人丟失的東西。路上沒有人把別人丟失的東西拾走。形容社會風氣好。

  故事:

  唐朝的時候,有一個做買賣的人途經武陽(今河北大名、館陶一帶),不小心把一件心愛的衣服丟了。他走了幾十里后才發覺,心中很著急,有人勸慰他說:不要緊,我們武陽境內路不拾遺,你回去找找看,一定可以找得到。那人聽了半信半疑,心里想:這可能嗎?轉而又一想,找找也無妨。于是趕了回去,果然找到了他丟失的衣服。

  造句:只要我們從現在做起,從自身做起,大力宣揚正氣,摒棄不良習氣,我們的社會秩序一定會越來越和諧,路不拾遺的良好社會風氣一定會盛行!

  出處:后晉張昭遠、賈緯等《舊唐書》

  6肝腦涂地

  注釋:涂地:涂抹在地上。形容慘死。也形容竭盡忠誠,甘愿犧牲。

  故事:

  漢高祖五年,一個叫婁敬的人求見劉邦。一見面,他就直截了當地說:您想在洛陽建立國都,是不是想要與周朝比一比盛況呢?劉邦點了點頭說:正是這樣啊!陛下錯了,婁敬坦率地說,您怎么可以和周朝相比呢?周朝是以德行治理天下的,可是您起兵豐沛,大的戰爭有70場,小的戰爭也有40場,天下的百姓肝腦都涂在地上,男人的尸骨都暴露在野外,那數目多得數也數不清,哭聲還沒斷,受傷的人傷還沒養好,而您卻要與周朝相比,在洛陽建立國都,我看這不合適。還是把國都建立在秦地長安為好,那里環山傍水,易守難攻,能容得下百萬之眾,可稱為‘天府’之地。 劉邦聽了婁敬的話,心中十分歡喜,覺得很有道理。

  造句:我的職位雖低,但也愿肝腦涂地,以除國難。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劉敬書孫通列傳》

小學生必讀成語故事9

  1、拔苗助長

  在宋國有個擔心自己的禾苗長不高而把禾苗一棵一棵拔高的人。他疲憊不堪地回到家里,對家人說:“今天我精疲力竭,我幫助禾苗長高啦!”他兒子趕忙到地里去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事物的發展、人的成長,都是循序漸進的,違背了這個規則不僅無益,而且有害。

  2、守株待兔

  宋國有個農夫種著幾畝地,他的地頭上有一棵大樹。一天,他在地里干活,忽然看見一只兔子箭一般地飛奔過來,猛的撞在那棵大樹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斷了,蹬蹬腿就死了。這個農夫飛快的跑過去,把兔子撿起來,非常高興地說:“這真是一點勁沒費,白撿了個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頓了。”他拎著兔子一邊往家走,一邊得意地想:“我的運氣真好,沒準明天還會有兔子跑來,我可不能放過這樣的便宜。” 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干活,只守著那棵大樹,等著兔子撞過來。結果,等了一天什么也沒等到。他卻不甘心,從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樹下等著兔子來撞死。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長得比莊稼都高了,連個兔子影也沒有再見到

  原比喻希望不經過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僥幸心理。現也比喻死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

  3、刻舟求劍

  說的是楚國有人坐船渡河時,不慎把劍掉入江中,他在舟上刻下記號,說:“這是我把劍掉下的地方。”當舟停駛時,他才沿著記號跳入河中找劍,遍尋不獲。

  不懂變通、墨守成規之意。比喻不懂事物已發展變化而仍靜止地看問題。

  4、手不釋卷

  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沒有文化知識,孫權鼓勵他學習史書與兵法。呂蒙總是推說軍隊事多沒有時間學習,孫權列舉自己及前人的例子,如“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孟德亦謂老而好學。”呂蒙深受感動,從此發奮學習,學問提高很快 孫權說:“你的事情總沒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學問, 而只是要你翻閱一些古書,從中得到一些啟發罷了。”

  呂蒙問:“可我不知道應該去讀哪些書?”

  孫權聽了,微笑著說:“你可以先讀些《孫子》、《六韜》等兵法書, 再讀些《左傳》、《史記》等一些歷史書,這些書對于以后帶兵打仗很有好處。”

  停了停,孫權又說:“時間嘛,要自己去擠出來。從前漢光武帝在 行軍作戰的緊張關頭,手里還總是拿著一本書不肯放下來呢!為什么你就沒有時間呢?”

  呂蒙聽了孫權的話,回去便開始讀書學習,并堅持不懈。最后做了吳國的主將,有勇有謀,屢建奇功。

  讀書看書入迷,手不舍得松開書,形容勤奮好學。有時也比喻十分喜愛。

  5、聞雞起舞

  傳說東晉時期將領祖逖年青時就很有抱負,每次和好友劉琨談論時局,總是慷慨激昂,滿懷義憤。為了報效國家,在半夜一聽到雞鳴,就披衣起床,拔劍練武,刻苦鍛煉。這就是成語聞雞起舞的來源了。

  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及時奮起。

  發奮圖強、自強不息。

  6、亡羊補牢

  從前,有人養了一圈羊。一天早晨,他發現少了一只羊,仔細一查,原來羊圈破了個窟窿,夜間狼鉆進來把羊叼走了一只。鄰居勸他:“趕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窟窿吧!”那個人不肯接受勸告,回答說:“羊已經丟了,還修羊圈干什么?”第二天早上,他發現羊又少了一只。原來,狼又從窟窿鉆進來,叼走了一只羊。他很后悔自己沒聽從鄰居的勸告,便趕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從此,狼再也不能鉆進羊圈叼羊了。

  犯了錯誤,立即改正,就能減少錯誤。遭到失誤,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則可以避免繼續出現的損失。

  7、南轅北轍

  戰國時期,魏國有一個傻子想到南方的楚國去游玩。剛開始,他的親人都不準他去,怕他被別人騙了。后來看他主意已定,沒法勸阻,只好讓他出發了。

  沒過幾天,這個傻子就把方向弄反了。到南方去,就應該朝南方駕車,可這個傻子卻將車子朝著北方趕。這時,有個認識他的好心人看到了,就跟他打招呼:

  “你到哪兒去?”

  “我要到楚國去玩。”傻子答道。

  “楚國在南方,你怎么把馬車往北趕呀?”

  “不要緊,我的馬非常好,跑得快,肯定能跑到的。”

  “好馬也沒有用呀,你的方向不對,什么時候能跑到呢?”

  “沒關系,我帶的錢很多,我的路費多得花不完,我能跑到的。”傻子自信地拍了拍他的腰包說。

  “錢再多也沒用,你的方向錯了,一定跑不到楚國的。”好心人又提醒他說。

  “你放心吧,我的車夫是個好車夫,他趕車很快,我會趕到楚國的。”傻子笑著答道。

  那個好心人見他太糊涂了,實在勸不住,只好搖搖頭,嘆了口氣,看著他的馬車越走越遠。

  比喻行動和目的正好相反。告訴我們,無論做什么事,只有首先看準方向,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有利條件;如果方向錯了,那么有利條件只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8、驚弓之鳥

  有一天,更羸與魏王在高大的臺下,他們抬頭看見一只飛鳥,更羸對魏王說:“我為大王表演一個拉弓虛射就能使鳥掉下來的技能。”魏王搖頭笑笑:“射箭技術可以達到這么高的水平嗎?”更贏說:“能。” 過了沒有多久,一只孤雁從東方徐徐飛來,更羸擺好姿式,拉滿弓弦,虛射一箭,雁應聲而落。魏王簡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驚嘆道:“箭術難道真的可以達到這種地步?”更羸於下弓解釋說:“這是一只有隱傷的鳥,聽見弦聲驚悖而下落的,并非我的技術高明!”魏王更納悶了:“大雁在天空中飛,先生怎么知道它有隱傷?”更羸回答:“它飛得慢,是因為舊傷疼痛,鳴聲又凄厲,是因為長久失群,原來的傷口沒有愈合,驚恐的心理還沒有消除,一聽到弦聲,就猛一下子搧動翅膀往高處飛,瞬間就牽動舊的創傷,疼得使它跌落下來。”

  被弓箭嚇怕了的鳥不容易安定。比喻經過驚嚇的人碰到一點動靜就非常害怕

  9、葉公好龍

  春秋時期,楚國葉地諸侯子弟沈諸梁自稱葉公,他特別喜歡龍,他的屋梁、柱子、門窗及所有家具甚至連衣服上都雕刻或繡制龍的圖案。天上的真龍得知后,專程去探望葉公,從窗戶上探進頭去。葉公一見真龍,嚇得魂不附體,連忙逃跑。

  比喻表面上愛好某事物,實際上并不真愛好,含貶義。

  10、畫龍點睛

  張僧繇(yóu ),梁武帝(蕭衍)時期的名畫家,擅作人物故事畫及宗教畫,時人稱為超越前人的畫家。梁武帝好佛,凡裝飾佛寺,多命他畫壁。所繪佛像,自成樣式,被稱為“張家樣”,為雕塑者所楷模。張僧繇他的畫活靈活現,畫的東西跟真的一模一樣。甚至有人說他畫的動物真的能活起來。有一次,他到一個地方去游覽,他興趣來了,就在金陵安樂寺廟的墻壁上面畫了四條龍,可是沒有畫眼睛。有人問:“你為什么不畫龍的眼睛呢?”。他說:“眼睛是龍的精髓,只要畫上眼睛,龍就會飛走的。”大家哈哈大笑起來,認為他是個瘋子。沒想到他提起畫筆,運足了氣力,剛給兩條龍點上眼睛,立刻烏云滾滾而來,突然電閃雷鳴,兩條蛟龍騰空而起,人們驚得目瞪口呆,全都傻了眼了。于是后來“畫龍點睛”這個成語用來比喻講話或寫文章畫畫時,一兩句關鍵的話會使它們立刻生動起來。

  這則故事原來是說南北朝著名的畫家張僧繇繪畫技藝神妙,后多比喻寫文章或講話時,在關鍵詞處用幾句話點明實質,使內容生動有力。

  11、女媧補天

  傳說盤古開天辟地,女媧用黃泥造人,日月星辰各司其職,子民安居樂業,四海歌舞升平。后來共工與顓頊爭帝位,不勝而頭觸不周之山,導致天柱折,地維絕,四極廢,九州裂,天傾西北,地陷東南,洪水泛濫,大火蔓延,人民流離失所。

  女媧看到她的子民們陷入巨大災難之中,十分關切,決心煉石以補蒼天。于是她周游四海,遍涉群山,最后選擇了東海之外的海上仙山—天臺山。天臺山是東海上五座仙山之一,五座仙山分別由神鰲用背駝著,以防沉入海底。女媧為何選擇天臺山呢,因為只有天臺山才出產煉石用的五色土,是煉補天石的絕佳之地。

  于是,女媧在天臺山頂堆巨石為爐,取五色土為料,又借來太陽神火,歷時九天九夜,煉就了五色巨石36501塊。然后又歷時九天九夜,用36500塊五彩石將天補好。剩下的一塊遺留在天臺山中湯谷的山頂上。

  天是補好了,可是卻找不到支撐四極的柱子。要是沒有柱子支撐,天就會塌下來。情急之下,女媧只好將背負天臺山之神鰲的四只足砍下來支撐四極。可是天臺山要是沒有神鰲的負載,就會沉入海底,于是女媧將天臺山移到東海之濱的瑯琊,就為今天日照市濤雒鎮一帶。至今天臺山上仍然留有女媧補天臺、補天臺下有被斬了足的神鰲和補天剩下的五彩石,后人稱之為太陽神石。

  女媧補天之后,天地定位,洪水歸道,烈火熄滅,四海寧靜。人們在天臺山載歌載舞,歡慶補天成功,同時在山下建立女媧廟,世代供奉,朝拜者絡繹不絕,香火不斷。

  12、夸父追日

  遠古時代,在我國北部,有一座巍峨雄偉的成都載天山,山上住著一個巨人氏族叫夸父族。夸父族的首領叫做夸父,他身高無比,力大無窮,意志堅強,氣概非凡。那時候,世界上荒涼落后,毒蛇猛獸橫行,人們生活凄苦。夸父為了本部落的人產能夠活下去,每天都率領眾人跟洪水猛獸搏斗。夸父常常將捉到的兇惡的黃蛇掛在自己的兩只耳朵上作為裝飾,引以為榮。

  有一年,天大旱。火一樣的太陽烤焦了地上的莊稼,曬干了河里的流水。人們熱得難受,實在無法生活。夸父見到這種情景,就立下雄心壯志,發誓要把太陽捉住,讓它聽從人們的吩咐,更好地為大家服務。

  一天,太陽剛剛從海上升起,夸父就從東海邊上邁開大步開始了他逐日的征程。

  太陽在空中飛快地轉,夸父在地上疾風一樣地追。夸父不停地追呀追,餓了,摘個野果充饑;渴了,捧口河水解渴;累了,也僅僅打盹。他心里一直在鼓勵自己:“快了,就要追上太陽了,人們的生活就會幸福了。”他追了九天九夜,離太陽越來越近,紅彤彤、熱辣辣的太陽就在他自己的頭上啦。

  夸父又跨過了一座座高山,穿過了一條條大河,終于在禺谷就要追上太陽了。這時,夸父心里興奮極了。可就在他伸手要捉住太陽的時候,由于過度激動,身心憔悴,突然,夸父感到頭昏眼花,竟暈過去了。他醒來時,太陽早已不見了。

  夸父依然不氣餒,他鼓足全身的力氣,又準備出發了。可是離太陽越近,太陽光就越強烈,夸父越來越感到焦躁難耐,他覺得他渾身的水分都被蒸干了,當務之急,他需要喝大量的`水。于是,夸父站起來走到東南方的黃河邊,伏下身子,猛喝黃河里的水,黃河水被他喝干了,他又去喝渭河里的水。誰知道,他喝干了渭河水,還是不解渴。于是,他打算向北走,去喝一個大澤的水。可是,夸父實在太累太渴了,當他走到中途時,身體就再也支持不住了,慢慢地倒下去,死了。

  夸父死后,他的身體變成了一座大山。這就是“夸父山”,據說,位于現在河南省靈寶縣西三十五里靈湖峪和池峪中間。夸父死時扔下的手杖,也變成了一片五彩云霞一樣的桃林。桃林的地勢險要,后人把這里叫做“桃林寨”。

  夸父死了,他并沒捉住太陽。可是天帝被他的犧牲、勇敢的英雄精神所感動,懲罰了太陽。從此,他的部族年年風調雨順,萬物興盛。夸父的后代子孫居住在夸父山下,生兒育女,繁衍后代,生活是非常幸福。

  13、盤古開天

  傳說在人類還沒有出現以前,天和地并不分開,四處一片黑暗混沌,好像一個大雞蛋。人類的老祖宗盤古就孕育在這里。經過了18000年,這個神通廣大、力大無窮的盤古突然醒來了。他什么也看不見,一氣之下,抓來一把大板斧,朝前用力一揮,只聽“轟隆”一聲巨響,“大雞蛋”破裂開了……于是,輕而清的東西飄浮上升,慢慢形成了天空,重而渾濁的東西逐漸下沉凝結,最后變成了大地。盤古怕它們再合攏來,用腳踩著大地,頭頂著天空,站在當中。天每日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盤古的身體也隨著天地的變化而變化,一直撐在那里。直到后來,天地的構造已鞏固時,盤古終于倒下死去了。臨死前,盤古把他呼出的氣體作風和云彩,把聲音變成雷電,把左眼變成太陽,右眼變成月亮,頭發和胡子化作閃閃發亮的星星。他的四肢五體變成大地的四極和五岳,血液化作江河,肌肉變成田土。就連那身上的汗毛也都變成草木,使大地披上了綠裝。

  14、胸有成竹

  北宋時候,有一個著名的畫家,名叫文與可,他是當時畫竹子的高手。

  文與可為了畫好竹子,不管是春夏秋冬,也不管是刮風下雨,或是天晴天陰,他都常年不斷地在竹林子里頭鉆來鉆去。三伏天氣,日頭像一團火,烤得地面發燙。可是文與可照樣跑到竹林子對著太陽的那一面,站在烤人的陽光底下,全神貫注地觀察竹子的變化。他一會兒用手指頭量一量竹子的節把有多長,一會兒又記一記竹葉子有多密。汗水濕透了他的衣衫,滿臉都流著汗,可是他連用手抹也沒抹一下,就跟沒事兒似的。

  有一回,天空刮起了一陣狂風。接著,電閃雷鳴,眼看著一場暴雨就要來臨。人們都紛紛往家跑。可就在這時候,坐在家里的文與可,急急忙忙抓過一頂草帽,往頭上一扣,直往山上的竹林子里奔去。他剛走出大門,大雨就跟用臉盆潑水似地下開了。

  文與可一心要看風雨當中的竹子,哪里還顧得上雨急路滑!他撩起袍襟,爬上山坡,奔向竹林。他氣喘吁吁地跑進竹林,沒顧上抹一下流到臉上的雨水,就兩眼一眨不眨地觀察起竹子來了。只見竹子在風雨的吹打下,彎腰點頭,搖來晃去。文與可細心地把竹子受風雨吹打的姿態記在心頭。

  由于文與可長年累月地對竹子作了細微的觀察和研究,竹子在春夏秋冬四季的形狀有什么變化;在陰晴雨雪天,竹子的顏色、姿勢又有什么兩樣;在強烈的陽光照耀下和在明凈的月光映照下,竹子又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竹子,又有哪些不同的樣子,他都摸得一清二楚。所以畫起竹子來,根本用不著畫草圖。

  有個名叫晁補之的人,稱贊文與可說:文與可畫竹,早已胸有成竹了。

  用來比喻人們在辦什么事情以前,早就打好了主意,心里有個準譜兒了。

  心中有數

  15、杏林春滿

  董奉,字君異,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有很高的道術和醫技,與當時的華佗、張仲景齊名,號稱“建安三神醫”。 他雖然醫術高明,但是給人治病從不收錢,但要求被治愈的病人在他的宅旁種植杏樹。患重病而被治好的人每人植杏樹五株,輕病患者每人植杏樹一株,幾年后,董奉治愈患者成千上萬,植下的杏樹就有十幾萬株,郁然成林。

  董奉在此修身養性,這片杏林便被稱為“董林杏林”。每逢杏熟時節,董奉張榜公告,凡是到此買杏者,不收銀錢,而是用稻谷換取,一斗稻谷換一斗杏。董奉又將用杏換來的稻谷。全部用來救濟貧民百姓。這樣一來,正是由于董奉行醫濟世的高尚品德,贏得了百姓的普遍敬仰,董奉更是聞名遐邇,頌聲載道。廬山一帶的百姓在董奉羽化后,便在杏林中設壇祭祀這位仁慈的道醫。后來人們又在董奉隱居處修建了杏壇、真人壇、報仙壇,以紀念董奉。

  如此一來,杏林一詞便漸漸成為醫家的專用名詞,人們喜用“杏林春滿”、“譽滿杏林”“妙手回春”這類的話語來贊美象童奉一樣具有高尚醫風的蒼生大醫。也常用這類話語稱頌醫生醫術的高明和高尚的醫德。

  人們稱頌醫術高明的醫生,經常用“杏林春滿”。

  譽滿杏林

小學生必讀成語故事10

白首為郎

  這個典故出自《漢武紀事》。漢武帝曾經乘輦到郎署,看見一老翁,須鬢皓白,衣服不整。武帝問他說:"你何時當郎官,這么老!"回答說:"我姓顏名字叫駟,是江都人,在漢文帝時作郎官。"武帝問:"為什么這么老沒有得到重用呢?"回答說:"文帝好文,而我好武;景帝好老,而我還年輕;陛下好少,而我已老。所以三代遭遇不好,所以老在郎署。"武帝被他感動,提拔他為會稽都尉。

  后用"白首為郎"比喻遭遇不好,人才長久被埋沒

小學生必讀成語故事11

  在宋國有個擔心自己的禾苗長不高而把禾苗一棵一棵拔高的人。他疲憊不堪地回到家里,對家人說:“今天我精疲力竭,我幫助禾苗長高啦!”他兒子趕忙到地里去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啟發】

  事物的'發展、人的成長,都是循序漸進的,違背了這個規則不僅無益,而且有害。

小學生必讀成語故事12

  一目十行

  南北朝時期,梁武帝蕭衍的第三個兒子是簡文帝蕭綱。蕭綱天資聰敏,六歲就會寫文章,大家都感到不可思議,連他的.父親梁武帝也不相信。有一天他給蕭綱出了一個題目,開誠布公地說:“你就坐在我面前寫,我親眼看著,就知道你到底會不會寫文章!”蕭綱提筆揮寫,一會兒工夫便寫完了。梁武帝邊讀邊贊不絕口地說:“好啊,語句流暢,辭采甚美,這下子誰還敢不相信我兒的真才實學了。”蕭綱長大以后對讀書是如癡如醉,而且看得極快。《梁書。簡文帝紀》中說蕭綱“讀書十行倶下”。成語“一目十行’就是由“十行俱下”這一句演變而來的。

小學生必讀成語故事13

  物以類聚

  《周易。系辭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従;易知則有親,易従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小學生必讀成語故事14

  1.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來在冀州的南邊,黃河的北邊。

  北山一位叫愚公的人,年紀將近九十歲,面對著山居住。他苦于山的北面交通堵塞,出來進去都要繞路,就聚集全家來商量說:“我跟你們盡全力鏟除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可以嗎?”大家紛紛表示贊成。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借您的力量,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鏟平,又能把太行、王屋這兩座山怎么樣呢?況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眾人紛紛說:“把它扔到渤海的邊上去,隱土的北面。”于是愚公率領子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上了山,鑿石掘土,用箕畚裝了土石運到渤海的邊上,鄰居姓京城的寡婦有個孤兒,才七八歲,也跳跳蹦蹦前去幫助他們。冬夏換季,他們才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知道這件事后嘲笑并阻止愚公,說:“你太不聰明了!就憑你殘余的年歲和剩下的力量,甚至不能毀掉山上的一棵草木,又能把山上的泥土、石頭怎么樣呢?”北山愚公長嘆說:“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還不如寡婦、孤兒。即使我死了,我還有兒子在;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沒有窮盡,然而山卻不會增加高度,何必擔憂挖不平?”河曲智叟沒有話來回答。

  手里拿著蛇的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天帝被他的誠心所感動,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負著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東,一座放在雍南。從此,冀州的南部,到漢水南岸,沒有高山阻隔了。

  2.鑿壁偷光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墻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燭光,讓燭光照在書上來讀。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家中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報酬。主人對這件事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么這樣,他說:“我希望能得到誦讀一遍你家的書的機會。”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讀。匡衡最終成了大學問家。

  3.廢寢忘食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的創始人。

  孔子年老時,開始周游列國。在他六十四歲那年,來到了楚國沈諸梁的封地葉邑(今河南葉縣附近)。

  楚國令尹、司馬沈諸梁,熱情接待了孔子。沈諸梁人稱葉公,他只聽說過孔子是個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出了許多優秀的學生,對孔子本人并不十分了解,于是向孔子的學生子路打聽孔子的為人。

  子路雖然跟隨孔子多年,但一時卻不知怎么回答,就沒有作聲。

  以后,孔子知道了這事,就對子路說:“你為什么不回答他:‘孔子的為人呀,努力學習而不厭倦,甚至于忘記了吃飯,津津樂道于授業傳道,而從不擔憂受貧受苦;自強不息,甚至忘記了自己的年紀。’這樣的話呢?”

  孔子的話,顯示出他由于有遠大的理想,所以生活得非常充實。

小學生必讀成語故事15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個聰明的小男生,他只有十歲。一天他一個人出去玩,結果他走進了一個森林里迷路了,他走了好久好久都找不到回家的路。

  到傍晚的時候,小男生很餓很餓了,他很想吃媽媽做的餅,可這時候他找不到回家的路,怎么能吃到媽媽做的餅呢?于是聰明的小男生就用樹枝在地上畫了一個大大的.餅,還在餅上點上芝麻。小男生看著看著,好像就聞到了餅的香味,他想著自己平時吃到的香噴噴的餅,想著想著小男生就覺得自己不是特別餓了,他又沿著一條小路走。很快小男生的爸媽就找到了他,于是聰明的小男生回了家,還吃到了真正香噴噴的餅。

  "畫餅充饑"的成語就是從這個故事中產生的。現在往往用來比喻用空想來作自我安慰,或者用來說明虛名是沒有實際用處的。

【小學生必讀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小學生必讀成語故事11-13

小學生必讀成語故事03-14

幼兒必讀成語故事02-22

兒童必讀成語故事02-09

幼兒必讀成語故事6篇02-22

小學生必讀唐詩03-22

小學生必讀的名言警句11-09

小學生必讀哲理故事集錦04-26

小學生必讀的春天古詩大全06-29

小學生必讀名言警句大全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