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中國歷史成語故事

時間:2023-09-26 09:31:56 賽賽 成語故事 我要投稿

中國歷史成語故事(通用25則)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用到過成語吧,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還記得都學過哪些成語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國歷史成語故事,歡迎大家分享。

中國歷史成語故事(通用25則)

  中國歷史成語故事 1

  南北朝時期,楊尚希在明帝、武帝、宣帝三朝都有擔任過要職。在北周政權被隋文帝掌控以后,楊尚希也是忠心耿耿的對隋文帝。隋文帝改變了鮮卑族的統治,恢復漢制,以此來適應漢人的愿望。當時在隋朝設立的州郡相對秦漢時期多了有一倍,千戶人家便分作兩個郡;方圓百里便設有幾個縣,這樣的分法導致官員卒吏多了很多,國家的負擔日益加重。

  楊尚希對此顧慮重重,他向隋文帝上書報告說:“我們國家現在州郡這么多,這就像是十羊九牧,這樣會把國家托垮掉,目前最重要的.是把真正需要的州郡留住,不需要的都可以撤掉。對于國家來說,人口、面積還是這么多,國家的收入不會減少,但是開支卻大大的降低了。這樣還可以把有用的賢才能人派到需要的地方去發揮作用,可以提高整體效率。”隋文帝按照楊尚希的建議撤掉了很多的州郡,在國家的治理方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中國歷史成語故事 2

  東漢末年,有位名叫杜密的人,他任太守期間為官清正廉潔、鐵面無私,凡是觸犯法律的人,無論是否宦官子弟他都會依法懲治,絕不手軟。而且,他還很愛惜人才,只要是能為國為民作項獻的人,他都會設法推薦提拔。有一個叫鄭玄的小官就是由他推薦到太學里深造,最后成為著名的經學家。后來,杜密因為參加打擊宦官集團的斗爭中,得罪了權貴,被革職罷官,回潁川老家種田去了。盡管杜密被罷了官,但是仍然關心著國家大事,與地方官暢談天下大事,還會向他們推薦有賢才的人。

  不久,他的同鄉劉勝也告老還鄉,可是劉勝是個不喜歡多管閑事的人,退了職就不再過問政事,與杜密迥然相反,閉門謝客。當地的官吏為此對杜密說:“劉勝是清高之士呀,公卿屢次推舉他任職,他都拒絕了。”杜密說:“劉勝這樣的人應當為國為民多做些事情,但是他做官的`時候我就知道這個人了。地位高,俸祿多,見到好人不舉薦,見到壞人不揭露,就像秋天的蟬一樣,經常閉口不言,只求明哲保身,對國家毫不盡力,這種人又有什么可稱贊的呢?”生活中也有許多這樣只求保全自己什么都不管的人。如果人人都像這樣,社會將不能正常運轉下去。

  中國歷史成語故事 3

  三國時期,曹操出兵關中征討張魯,馬超跟韓遂聯合了各位將軍,帶著十萬兵馬在潼關迎擊曹操的部隊。曹操派徐晃和朱靈帶兵渡黃河,馬超這時獻計:在渭水北岸阻擊曹軍,他們渡不了河,耗到他們糧食沒有了一定要退兵。曹操聽說馬超的計謀后很吃驚,認為馬超是個人物。

  曹操的`部隊走了以后馬超殺掉涼州刺史韋康戰領了冀城,韋康手下將領楊阜、姜敘、梁寬、趙衢等人合力來打馬超,楊阜和姜敘在鹵城起兵,馬超去攻城的時侯怎么也攻不下來,梁寬跟趙衢進冀城后把城門關起,這時馬超進退兩難,搞得狼狽不堪。馬超實在沒有辦法了只好去投奔張魯,張魯卻不信任他。馬超這時只好去投靠劉備,劉備知道馬超是個有能力的人,他對馬超非常好,命他為平西將軍,再升任為驃騎將軍。

  中國歷史成語故事 4

  隋朝時期,隋煬帝楊廣有個護衛叫李密,有一天楊廣問翊衛大將軍宇文述:“護衛隊里那個黑臉小伙子叫什么?”宇文述回答說:“他叫李密,是前朝大臣李寬的.兒子。”隋煬帝說:“他站那里左看右看,我看他不太一般,不適合做警衛。”宇文述過了幾天對李密說:“你應該走文路,不適合在這兒當警衛。”

  于是李密便開始努力讀書,有一次他騎著看碟去緱山的時侯,牛角上掛著一本《漢書》,他邊走邊讀書,被越國公楊素看見。楊素跟他交流了一番,覺得李密是個人才,他跟兒子楊玄感說李密不是一般的人。楊玄感后來跟李密成了知已,楊玄感在黎陽駐守的時侯把李密接到那里,李密這時鼓動他起兵反隋,結果兵敗被殺。李密被抓后逃跑了,投奔了農民起義軍瓦崗寨。后來李密得到了瓦崗寨翟讓的信任,被推先為瓦崗寨首領。

  中國歷史成語故事 5

  唐朝時期,每一年春天的三月三日帝王、官吏、以及平民百姓都會到長安的曲江池游覽觀光。那些詩人墨客在觀賞完曲江池以后總是要飲酒作詩一番。公元七五七年,杜甫到長安任左拾遺一職,當時國家狀況還可以,杜甫的'個人處境也比較安定。

  那時侯他下朝以后都會去飲一番酒。酒后他看到曲江池的美景不禁十分欣喜,便作《曲江二首》詩,詩中真實地描繪著曲江的景色:花草叢中蝴蝶若隱若現,水面上的蜻蜓輕輕地點著水面。

  中國歷史成語故事 6

  宋代時期,有個華原人叫趙光輔,他是一名畫家,特別擅長于畫跟道家以及佛家有關的人物畫像,同時他對塞外西域所產的良駒好馬也很有研究。

  趙光輔在宋太祖時期在圖畫院當過學生,許昌的`龍興寺跟開元寺也有存有他的壁畫。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趙光輔》中稱“工畫佛道,兼精蓄馬,筆鋒勁利,名刀頭燕尾。”

  中國歷史成語故事 7

  戰國時期,有個杰出的弓箭手,叫做更贏。他的射箭本領在當時可稱是舉世無雙。有一天,他和魏王并肩站著,天空中忽然飛過一群鴻雁。更贏很自信的對魏王說:“我可以用弓聲就把飛鳥給打下來。”魏王很懷疑。正在那是,一只孤雁很低很慢的飛過。鳴聲凄慘。更贏見了,就張著弓,扣著弦,砰的一聲,直入云宵。那孤雁果然應聲落地。魏王驚嘆之余,不明白這是怎么回事。更贏解釋說:“那孤雁飛得低且慢,因為它已經受過傷;它鳴叫的聲音悲而哀,因為它離了群。身傷心碎,使它心跳加速,兩翼無力,體重失去平衡,正如人們吃飯時,突然聽見雷聲,筷子落地的.情況一樣自然而平常。”

  后人根據上面的故事,做成了“驚弓之鳥”這個成語,形容先前多次受過驚嚇的人,忽然遇到同樣可怕的事物,就嚇得魂飛魄散,驚惶失措,不知如何去應付新的環境。

  中國歷史成語故事 8

  春秋末期,吳、越爭霸,越國被吳國打敗,屈服求和。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任用大夫文種、范蠡整頓國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使國家轉弱為強,終于擊敗吳國,洗雪國恥。吳王夫差兵敗出逃,連續七次向越國求和,文種、范蠡堅持不允。夫差無奈,把一封信系在箭上射入范蠡營中,信上寫道:“兔子捉光了,捉兔的獵狗沒有用處了,就被殺了煮肉吃;敵國滅掉了,為戰勝敵人出謀獻策的`謀臣沒有用處了,就被拋棄或鏟除。兩位大夫為什么不讓吳國保存下來,替自己留點余地呢?”文種、范蠡還是拒絕議和,夫差只好拔劍自刎。越王勾踐滅了吳國,在吳宮歡宴群臣時,發覺范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邊找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為范蠡投湖自殺了。可是過了不久,有人給文種送來一封信,上面寫著:“飛鳥打盡了,彈弓就被收藏起來;野兔捉光了,獵狗就被殺了煮來吃;敵國滅掉了,謀臣就被廢棄或遭害。越王為人,只可和他共患難,不宜與他同安樂。大夫至今不離他而去,不久難免有殺身之禍。”文種此時方知范蠡并未死去,而是隱居了起來。他雖然不盡相信信中所說的話,但從此常告病不去上朝,日久引起勾踐疑忌。一天勾踐登門探望文種,臨別留下佩劍一把。文種見劍鞘上有“屬鏤”二字,正是當年吳王夫差逼忠良伍子胥自殺的那把劍。他明白勾踐的用意,悔不該不聽范蠡的勸告,只得引劍自盡。

  鳥盡弓藏的含義:飛鳥射盡,打鳥的彈弓也就藏起來不用了。比喻事成之后,把曾經出過力的人一腳踢開或加以消滅。

  中國歷史成語故事 9

  話說古時候,海邊一個村子里有個無賴阿三,此人好吃懶做,總想不勞而獲,到處打聽在哪里能夠不必干活就發大財。

  說來也巧,在阿三生活的那一帶有一只貪婪的大鳥,這鳥胃口很大,而且極其兇惡,每天都要去搶周圍居民的羊吃,時間久了,牧民們慢慢的都搬走了,大鳥的食物來源就漸漸的成了問題。

  這一天,阿三正在院子里一邊曬太陽,一邊做發財的白日夢,大鳥突然從天而降,阿三嚇的急忙躲進屋里。大鳥對阿三說:"你不是想發財嗎?我可以幫你。"阿三一聽"發財",

  馬上忘記了害怕,從屋里探出了腦袋:"怎么發?"大鳥說:"在東海深處中有一小島,島上遍是金子,我帶你到島上撿金子,回來后,作為報答,你每天要給我一只羊吃。"阿三想想,這買賣合算,連連點頭。大鳥補充到:"但是天快亮時,我們得趕緊離開小島,否則會要被太陽升起時的萬丈光芒燒死。"阿三不耐煩的說:"知道了,知道了..."

  大鳥背著阿三飛過高山,掠過大海,終于落在那個小島上.阿三睜眼一看,乖乖,只見遍地是黃澄澄的金子,他再也

  顧不了許多,瘋狂地撿了起來。他只顧撿自己的'金子,哪里還記得天亮之前必須離開的警告。轉眼天快亮了,大鳥催促他快走,阿三總是說"再等等"。大鳥看情形不對,丟下阿三飛上了天空,就在這頃刻間,太陽一下子升了起來,阿三為了撿更多的金子,被火烤熟了。

  大鳥這個氣,白白背著阿三飛了這么遠,什么也沒得到,轉念一想,不對啊,羊是得不到了,阿三的肉也可以吃啊。于是,大鳥又飛回了島上,把阿三的尸體當成了大餐,可是它只顧吃,卻忘記了時間,太陽又一次升起,這次這只貪婪的大鳥和阿三落得了同樣的下場。

  中國歷史成語故事 10

  釋亞樓是唐代一位和尚。他久居寺廟,燒香念經。別的和尚空閑時就偷偷下棋睡覺,釋亞樓卻買了硯墨筆紙練習書法。有時深更半夜,他還在苦苦練習。一年年過去,他寫字的`功夫越來越深。許多燒香拜佛的人,也來請他寫字。他都一一答應。他的草書,寫得尤其飄逸奔放。有人問他:“草書怎樣算好?”釋亞樓寫了八個字:“飛鳥出林,驚蛇入草!”

  “飛鳥驚蛇”形容字體飄逸像小鳥飛翔,筆勢遒勁連蛇也受驚嚇。

  中國歷史成語故事 11

  三國時期,鮑勛是曹丕的侍從,因為鮑勛為人正直經常規勸曹丕,因此曹丕對他非常的`不滿。曹丕當了魏文帝后鮑勛又多次勸阻曹丕,但魏文帝此時已經不聽他的了。有一次魏文帝帶兵打仗,回來的時侯在陳留郡休息。大軍剛駐扎下來,營地只是建了矮墻圈了范圍。這時陳留太守孫邕正好來看望好友鮑勛,他想跨過標志走近道,軍管劉曜不讓他進來,鮑勛看營地還沒造好便勸劉曜通融一下讓孫邕進了軍營。后來劉曜因為犯錯出了事,鮑勛提議免去劉曜的職務讓他回家,劉曜因此十分不滿,便向魏文帝舉報了鮑勛私放孫邕入陣營的事。魏文帝此時正好小題大作令廷尉治他的罪,廷尉議決“判刑五年”,但三官卻以“依法罰金二斤”駁了回去。

  魏文帝聽了以后生氣的說:“你們如此寬容,鮑勛這斯豈能活命,把三官給我抓起來跟那些犯人關在一起,讓他們跟‘十鼠同穴’一樣。”魏文帝為了發泄自己的私怒最后還是把鮑勛給殺了。

  中國歷史成語故事 12

  春秋時期,宋國陶邑的大夫答子在位三年,他不但沒有為百姓做事財產卻多了近三倍,他的妻子叫他不要貪圖財富,勸了答子很多次也是枉然。三年過后答子把錢裝回家時他的母親非常高興,當她看到媳婦因此哭泣的時侯責備她說:“你的'丈夫有錢了,你不高興卻還哭喪著臉,這是為何?”答子妻子回答說:“他當了三年大夫積累的這些錢財是會給他帶來災難的。

  過去楚相國子文為國家積累了很多財富,自已卻很清廉,因此受人尊敬留名后世;南山的玄豹碰到雨天大霧會為了避免皮毛受到損傷而連續七天不下山尋找吃的東西。答子當了三年的大夫,貪了大量的錢財,陶邑的百姓卻個個怨聲載道,如果有人把這些情況向上反映,答子就會為此付出代價,您說我怎么會不心痛呢?”答子母親聽了非常生氣,便把媳婦趕了出去。果然沒過多久,宋王收到了檢舉答子的材料,宋王非常憤怒,下令處死了答子。這時侯答母才知道后悔,趕緊找到媳婦跟孫子叫他們回了家。

  中國歷史成語故事 13

  不少學生有些行為實在不雅,而幾年下來,這些不僅沒有改觀,反而愈來愈甚,小區住戶及路人望之側目。如果說穿衣體現的是文明,那么,走路就體現了一個人的精神。

  有些學生,走路沒個走相,低頭哈腰,鵝行鴨步,彎腰鴕背,懈而晃蕩,松松垮垮,缺乏年輕人的虎虎生氣、青年人的'如虹豪氣、當代學子的風發意氣。“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毛澤東頌揚的當年那代青年人那種熱情奔放、朝氣蓬勃、干勁十足的的精神,在新一代學子身上很難體現。

  中國歷史成語故事 14

  趙國在戰國末期出兵打燕國,蘇代是燕國的謀士,他知道以后馬上去見趙惠文王,并且跟他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在一個夏天,有一只河蚌在河灘上張開蚌殼曬太陽,這時有一只鷸鳥看見了就用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急忙把殼給合上,結果鷸鳥的嘴被河蚌夾住了,鷸鳥支吾的說道:“快張開你的嘴,要不幾天不下雨的話你就會被太陽曬死的。”

  河蚌說道:“我把你嘴夾住,若是幾天不放你,你也要被活活的餓死的.。”于是它們始終不肯相讓,這時侯一位漁翁從這里路過隨手就把它們抓了回去。說到這里蘇代接著說道:“燕趙兩國的勢力相當,兩國開戰肯定互不相讓,這樣秦國就像那位漁翁那樣可以不費一兵一卒就可以獲利,即然如此,大王何必要去做這樣的事情呢?”趙惠文王聽了以后覺得蘇代說的非常有道理,便馬上放棄了進攻燕國的行動。

  中國歷史成語故事 15

  春秋時五霸之一的楚莊王,一天晚上,為酬謝有功將士,擺了一席盛大的酒宴,要開懷暢飲。在輕歌妙舞的氣氛中,忽然,燈火全部熄滅。黑暗中莊王的愛妾受到一個將士的調戲。她急中生智,一把抓下那個將士的頭冠,讓莊王點燈,捉拿那個無冠帶的人。莊王不但沒有發怒,反而說:“無妨,此刻宴樂飲酒自不必拘泥婦人之節。”并讓所有的人都取下頭冠,當燈火再亮時,將士中無一人戴頭冠。真是難得的大度,十足的人情味。

  數年之后,楚軍與晉軍交戰,楚軍處劣勢,突然,一位將士沖向敵陣,使戰爭轉敗為勝。這位將士就是當年調戲莊王愛妾的那人。莊王當年是“經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充分表現了他的'寬厚仁愛之心和令人嘆服的人情味;他并沒有期求回報而卻得到回報,這正是他事業成功之所在。 唐朝的李靖,曾任隋場帝的郡丞,最早發現李淵有圖謀天下之意,親自向隋煬帝檢舉揭發。李淵滅隋后要殺李靖,李世民反對報復,再三請求保他一命。后來,李靖馳騁疆場,征戰不疲,安邦定國,為唐王朝立下赫赫戰功;魏征曾鼓動太子建成殺掉李世民。李世民同樣不計舊怨,量才重用,使魏征覺得“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也為唐王朝立下了豐功。

  中國歷史成語故事 16

  東漢和帝即位后,竇太后專權。她的哥哥竇憲官居大將軍,任用竇家兄弟為文武大官,掌握著國家的軍政大權。

  看到這種現象,許多大臣心里很著急,都為漢室江山捏了把汗。大臣丁鴻就是其中的一個。

  丁鴻很有學問,對經書極有研究。對竇太后的專權他十分氣憤,決心為國除掉這一禍根。

  幾年后,天上發生日蝕,丁鴻就借這個當時認為不祥的`征兆,上書皇帝,指出竇家權勢對于國家的危害,建議迅速改變這種現象。

  和帝本來早已有這種感覺和打算,于是迅速撤了竇憲的官,竇憲和他的兄弟們因此而自殺。

  丁鴻在給和帝的上書中,說皇帝如果親手整頓政治,應在事故開始萌芽時候就注意防止,這樣才可以消除隱患,使得國家能夠長治久安 一些小小的疏忽竟能導致禍患的降臨,這似乎有些不可思議,然而,其中隱藏著的卻是千百年來人們在社會實踐中所獲得的一條無可辯駁的客觀規律

  所以對于自己的過失,不能不重視,更不能開脫和原諒,絕對不能有那種僅此一回,下不為例的想法哦!

  中國歷史成語故事 17

  張玄素任景州錄事參軍時,唐太宗召見他,詢問他為政之道。張玄素說:“隋煬帝喜歡專斷大小事務,不信任大臣,以一個人智慧來決斷天下的事,最終走向了滅亡!陛下要是能夠謹慎選擇大臣,觀察和考核他們的政績而加以賞罰,何必憂慮國家治理不好呢!另外,我觀察到隋末戰亂不止,其實真正想奪取天下的不過就那十幾個人,為非作歹的很少,大多數都是為了保衛自己的`家鄉,等待著歸附有道的明主。很少有人了解百姓為什么作亂,只是人君不會安撫而已!”太宗就擢升他為侍御史。

  貞觀四年,唐太宗要重修洛陽宮乾陽殿。張玄素說:“我曾經見過隋朝修宮殿,在豫章(今南昌)伐木材,兩千人拉一根大木,鐵做的車轂走不了幾里就壞了,需要幾百人抬著備用的車轂跟著,一天走不上三十里地。從前阿房宮修成了,秦朝就滅亡了;章華宮修成了,楚國也衰敗了;乾陽殿完工了,隋朝也解體了。現在我們國力不及隋朝,百姓剛剛遭受戰亂──我恐怕陛下的過錯比隋煬帝還大。”太宗說:“你說我還不如隋煬帝了嗎?”就停修了。

  魏征知道了,說:“張公論事,有回天之力。”

  “回天之力”比喻能挽回嚴重局勢的力量。

  中國歷史成語故事 18

  拔苗助長這則成語的意思是將苗拔起,幫助它生長。比喻不顧事物發展的規律,強求速成,結果反而把事情弄糟。

  這個成語來源于《孟子.公孫丑上》,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孟子》是一部儒家經典,記載了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孟軻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和哲學倫理教育思想。這部書中有個故事十分有名:宋國有一個農夫,他擔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長不高,就天天到田邊去看。

  可是,一天、兩天、三天,禾苗好象一點兒也沒有往上長。他在田邊焦急地轉來轉去,自言自語地說:我得想辦法幫助它們生長。

  一天,他終于想出了辦法,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地拔,從早上一直忙到太陽落山,弄得精疲力盡。

  他回到家里,十分疲勞,氣喘吁吁地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力氣總算沒白費,我幫禾苗都長高了一大截。

  他的兒子聽了,急忙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孟軻借用這個故事向他的學生們說明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而主觀地急躁冒進,就會把事情弄糟。

  中國歷史成語故事 19

  孔夫子有一次到衛國,住在蘧伯玉家。衛國衛靈公有個夫人,名叫南子,她聽說孔子到了衛國,很想見見他,就派人去與孔子說:“天下各方的君子,凡是愿意與我的君主以兄弟相稱的,必定來見見我,而我也很高興會見他們。”

  孔子婉言謝絕了她的邀請,不想見南子。可是南子不肯,又派人去請,孔子沒法,只好去拜見南子,孔子進了她的門,向她施了禮。南子隔著帷帳向孔子答了禮,滿身佩帶的珠寶發出一陣叮當聲,孔子說:“我一向沒有拜見你,今天見了,以禮作答吧!”

  孔子在衛國住了一些天。有一次,衛靈公同夫人南子乘著一個車,還有宦官陪侍。孔子坐在后面的.一輛車上。他們張張揚揚地從街市走過,引起許多人的注意。孔子看到衛靈公這個樣子,很有感觸地說:“人們是這樣喜好女人,而不喜好德行啊,我還沒有見過重視德行像重視女人這樣的人呢!”

  孔子對衛靈公的行為很厭惡,便很快離開衛國走了。

  邊讀邊想:這個故事出自《史記·孔子世家》“招搖”,是張揚炫耀、故意以引起別人注意。后來人們就用“招搖過市”,形容故意在人們面前虛張聲勢,夸耀自己,吸引別人注目。

  中國歷史成語故事 20

  東漢末年,隱居在南陽隆中的諸葛亮很有才學,號稱“臥龍”。劉備曾三次拜訪他,請求他出山輔佐自己打天下。諸葛亮被劉備的誠意所打動,終于出來做了他的軍師,并得到了他的高度信任。

  有一次,曹操帶兵十萬,向新野進軍進攻劉備。面對曹操的進攻,諸葛亮建議誘敵深入,然后一舉殲滅。但是諸葛亮又考慮到自己剛剛出山,擔心關羽、張飛不服氣,計劃難以實現。劉備知道后,就賜給他帥印和尚方寶劍,并囑咐其他人必須服從指揮,如有違抗,一律斬首。

  于是,諸葛亮便命令關羽和張飛帶兵埋伏在豫山中,讓趙云打頭陣,以假裝戰敗誘敵追擊。曹操看到劉備的'亂七八糟,便哈哈大笑,直奔劉軍殺來。趙云假裝戰敗,引誘曹軍追擊。當曹軍走到狹窄的山路時,諸葛亮命令早已埋伏在四周的關羽和張飛的立即火燒曹軍,十萬曹軍被全部擊潰。

  之后,有人作詩稱贊諸葛亮:“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

  “初出茅廬”原指諸葛亮首次指揮作戰就打了勝仗,后來用以比喻才進入社會,缺乏經驗。

  中國歷史成語故事 21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注釋故——緣故,這是原因的意思。去——離去,這里是指太陽與地球的距離。日中——太陽當頂,這是中午的時候。車蓋——這是車篷。古代,人乘坐的'獸車上的篷,形狀象傘,用來遮蔽陽光和雨。盂——音于,古時一種裝飲食品、敞口的器皿。滄滄——清冷,使人感到有寒意的意思。探湯——湯,就是熱水。探湯,就是把手伸到熱水里,感到燙熱的意思。決——決定,決論,就是判斷的意思。孰——文言疑問人稱代詞,就是“誰”的意思。多知——知識豐富,博學多才的意思。

  中國歷史成語故事 22

  宋代文學家范仲淹小時候就很有志氣。他十幾歲時便辭別母親,外出求學,夜以繼日地勤奮苦讀。冬天感到特別疲乏時,就用涼水洗臉;吃的東西不夠,就喝粥充饑。經過刻苦學習,他最終考中了進士。

  慶歷三年,范仲淹被宋仁宗任命為參知政事,他和同時任命的韓琦、富弼等一起,進展了一場以改善吏治為中心的改革,史稱“慶歷新政”。“慶歷新政“的措施之一就是裁減冗官。范仲淹取來官員名冊,一個個檢查他們的任職狀況。但凡不稱職的官員,他都在名冊上一筆勾去,撤掉他們的職務。空出的.職務,則從下一級能夠勝任的官員中委任。富弼平常非常敬重范仲淹,對待他像自己的長輩一樣,他見范仲淹對這些不稱職的官員這么毫不留情,擔憂地說:“你用筆一勾,就撤掉了他們的職務。他們一家人都要難過得痛哭流涕了!”

  范仲淹答復說:“他一家人哭,總比他們禍患千家萬戶,讓那些人家全部哀痛好得多吧。”于是,他把那些不稱職的官員全都罷免了。

  但是,由于新政觸犯了當時貴族官僚的利益,遭到劇烈反對,推行不到一年便夭折了。范仲淹也被貶到陜西任四路宣撫使。也就在這一年,他寫下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名句。

  中國歷史成語故事 23

  公元 219年,劉備奪取了漢中,隨即命令駐扎在荊州一帶的關羽攻打曹操部將曹仁占據的襄陽、樊城。關羽占據了有利地形,利用漢水猛漲的時機,放水淹了曹仁率領的,又將駐守在樊城的曹仁團團圍住,隨時準備攻城,并生擒曹仁。

  曹操得知部將失敗的消息,就派徐晃率軍前去支援曹仁,同時派人聯合孫權夾擊關羽。關羽于是就在營寨四周挖戰壕,以抵御徐晃的進攻。而徐晃帶領越過重重障礙,直攻關羽的大本營,大敗關羽。在曹操、孫權的夾擊下,最后關羽敗走麥城,最終被孫權殺害。

  徐晃使曹軍反敗為勝,因而威名大震。曹操為了嘉獎徐晃,專門寫了一封書信《勞徐晃令》,讓人帶給徐晃。信中說:“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聞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長驅徑入敵圍者也。”意思是說:我帶兵打仗三十多年,也知道不少善于用兵打仗的著名軍事將領,卻還沒有遇到像你這樣遠距離不停頓地快速前進,直沖入敵人重圍而打勝仗的`人。

  徐晃勝利后回到曹操駐扎的地方,曹操走出七里之外去迎接他,并舉行了隆重的慶功宴會。

  后來,人們就用“長驅直入”來形容進軍十分順利迅猛,不可阻擋。長驅,不停頓地策馬快跑;直入,一直往前。

  中國歷史成語故事 24

  呂蒙是三國時期吳國將領,武藝高強,戰功卓著,可是不愛讀書。起初,吳主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身當居要職,要多讀些書。”呂蒙說軍務繁忙沒有時間,孫權說:“我難道是要你精通經史而成為學問淵博的學者嗎?只是要你讀點書,增長一點見識,開闊一些視野。你說軍務繁忙,難道比我還忙嗎?我常常抽時間讀書,感到收獲很大。”呂蒙于是開始利用空余時間讀書。

  后來魯肅要到陸口,路過呂蒙的轄區時,他覺得呂蒙是個大老粗,不想去見他。有人勸他說:“呂將軍已經今非昔比了,應該去看看他。”于是他來見呂蒙。大家喝酒喝得高興時,呂蒙問他:“現在將軍重任在身,要與關羽為鄰了,要怎么防備他呢?”魯肅說:“還沒想過,到時候再說吧。”呂蒙說:“現在吳蜀雖然結成了聯盟,但關羽是虎狼之人,怎么能不早作準備呢?”于是給魯肅籌劃了五條計策。

  他非常驚奇,說:“你如今的.才干謀略,已不再是過去吳下的阿蒙了!”呂蒙說:“對于有志氣的人,分別了數日后,就應當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了!”

  “刮目相看”比喻重新認識事物。

  中國歷史成語故事 25

  春秋時代的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人們都尊奉他為圣人。然而孔子認為,無論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來就有學問的。

  有一次,孔子去魯國國君的祖廟參加祭祖典禮,他不時向人詢問,差不多每件事都問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說他不懂禮儀,什么都要問。孔子聽到這些議論后說:“對于不懂的事,問個明白,這正是我要求知禮儀的表現啊。”

  那時,衛國有個大夫叫孔圉,虛心好學,為人正直。當時社會有個習慣,在最高統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人們會給他另起一個稱號,叫謚號。按照這個習俗,孔圉死后,衛國國君就賜他謚號為“文”,所以后來人們又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的學生子貢有些不服氣,他認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問孔子:“老師,孔文子憑什么可以被稱為‘文’呢?”孔子回答說:“孔圉聰敏又勤學,不以向職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求學為恥辱,所以可以用‘文’作為他的謚號。”

  后來人們常用“不恥下問”來比喻向地位和學問不如自己的人請教;或形容謙虛好學,不自以為是。恥,以為恥辱。

【中國歷史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中國歷史經典成語故事11-07

中國歷史成語故事02-22

中國歷史經典成語故事(15篇)11-07

中國歷史經典成語故事15篇11-07

中國歷史8字成語故事02-24

中國歷史成語故事出處簡介11-03

關于中國歷史成語故事:洛陽紙貴08-04

中國歷史上有關勤奮讀書的成語故事04-13

中國歷史典故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