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成語故事匯集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很多優秀的成語吧,成語是語言中經過長期使用,錘煉而形成的固定短語,你還記得哪些成語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歷史成語故事匯集,歡迎大家分享。
歷史成語故事匯集1
春秋時,鄭國政治家子產由于平定貴族舊勢力的叛亂有功,成了鄭國的正卿(qīng)(官名)。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進鄭國經濟發展;同時還主張依法治國,制定了嚴厲的刑法來處置犯罪行為,因此,國內沒有盜賊。“道不拾遺”(路上丟失東西,別人不會撿去);街上的桃樹、棗樹長滿了果實,也沒人爬上去摘。由于子產把國家治理得很好,鄭國富強起來了,雖然連續三年受災,老百姓也沒受凍挨餓的。?“道不拾遺”這個成語常與“夜不閉戶”連用,形容社會風氣良好。6、大義滅親?
春秋時期,衛國的`州吁(yù)殺死哥哥衛桓(huán)公,自立為國君。州吁驅使百姓打仗,激起人民不滿。他擔心自己的王位不穩定,就與心腹大臣石厚商量辦法。石厚就去問自己的父親衛國大臣石(qua),怎樣鞏固州吁的統治地位。石對兒子說:“諸侯即位,應得到周天子的許可,他的地位就能鞏固。”石厚說:“州吁是殺死哥哥謀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許可,怎么辦”石說:“陳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陳、衛又是友好鄰邦。”石厚沒等父親把話說完,搶著說:“你是說去請陳桓公幫忙”石連連點頭。州吁和石厚備了許多禮物,卻被陳桓公扣留了。原來,這是石的安排。衛國派人去陳國,把州吁處死。衛國的大臣們認為石厚是石的兒子,應該從寬處理。石就派自己的家臣到陳國去,把石厚殺了。史官認為石殺子是“大義滅親”。?
成語“大義滅親”,現在指為了維護國家和人民利益,對犯罪的親屬不徇(xùn)私情。
歷史成語故事匯集2
宗慇是南朝宋代人,生于南陽郡涅陽縣。他自幼胸懷大志,有一回,叔父宗炳詢問他的志向,他慷慨答道:“愿乘長風,破萬里浪。”宗炳聽了這驚人的話語,不由得對他刮目相看。
宗愨少年時,時局比較穩定。很多人都想靠文學才能謀取前程,不愿演習武藝。可是宗慇卻熱衷習武,很多人因此而輕視他,認為他不求上進。
宗慇長到十四歲時,他的兄長宗泌將要娶
親,宗家人高高興興地張羅著這件事。可是婚禮當夜,宗家突然闖進了十幾個強盜。家人全都慌亂不已,紛紛四處躲避。這時,宗慇英勇地站出來保衛家人,把那群強盜趕跑了。
公元446年,宋文帝命交州刺史檀和之領兵征討林邑。風華正茂的宗慇自告奮勇地請求隨軍出征。宋文帝認為他雖然年輕,卻膽氣十足,便同意了他的要求,并授予他“振武將軍”的封號。
臨陣對敵時,林邑軍驅趕著一群經過訓練的大象做先鋒。象群以驚天動地之勢向宋軍的陣地沖來,宋軍頓時陣腳大亂。在象陣的攻勢下,宋軍連連敗退,主帥一籌莫展。宗慇對主帥說:“獅子乃是百獸之王,我們可以造一些假獅子來嚇退象群。”主帥當即命人照辦。
雙方再次交鋒時,林邑軍故技重施,再次驅使象群出戰。宋軍便把連夜趕做的假獅子拉了出來,象群被獅子嚇得慌不擇路。宋軍士氣大振,勇猛出擊,輕松贏得了勝利。
宗慇不僅多智謀,而且很有雅量。他的家鄉有個叫庾業的人,家業殷實,每次宴請賓客時都會擺上山珍海味。但宗慇登門拜訪時,庾業卻說:“宗慇出身行伍,向來不講究飲食,簡單地做些家常便飯就好了。”宗慇毫不介懷,從容地吃過飯才告辭。數年后,宗慇做了豫州刺史,巧的是庾業在州里擔任長史,成了他的`下屬。宗慇對他坦誠相待,絕口不提當年之事。
宗慇的聲名漸漸遠揚,他的言行也為世人所推崇。公元459年,竟陵王劉誕占據廣陵擁眾作亂,為騙取士兵的支持,他謊稱宗慇是他的盟友。士兵們聽了,就大膽地跟著劉誕謀反叛亂。后來,宗慇奉命跟隨朝廷的軍隊一起平叛。宗慇單槍匹馬地來到城下,對著城上大喊:“宗慇在此!”城上的士兵看到宗慇后,都沒了斗志。宗慇順利地平定了叛亂。
宗慇累立功勛,被朝廷封為洮陽侯,官拜左衛將軍。他奮發有為、積極進取的一生,讓世人稱許不已,更激勵了無數后來者。而“乘風破浪”這個成語也廣泛流傳開來,直到現在仍然鼓舞著有志之士。
歷史成語故事匯集3
元澹,字行沖,是唐朝的知名學者。他編撰的三十卷《魏典》,在唐朝時贏得了極高的聲望。
當時,大臣魏光乘上書唐玄宗,請求將唐初名臣魏征校勘整理的《禮記》列入儒學經典。唐玄宗就命元澹負責召集學者為該書加上注解,以便推廣應用。
元澹便與國子博士范行恭、四門助教施敬本等人共同整理魏征的《禮記》遺稿,將其定為五十篇,并逐一添加注解,然后呈獻給皇帝。
時任右丞相的張說上奏說,西漢的'戴圣編定的《禮記》已經沿用了上千年,和經書一樣被廣泛接受,現在忽然改用魏征修訂的版本,還使用新的注解,似乎太過草率。唐玄宗對這一觀點表示認同。
元澹知道后,便寫了一篇文章來反駁張說的觀點。在這篇《釋疑》中,元德用主客對話的形式委婉地說明了自己的論點。文中客人向主人發問:“《禮記》作為儒家經典,先有漢代學者戴圣編定、鄭玄加注的版本,后有魏征校勘修訂過的版本,兩者相較,哪個更優秀?”
主人回答:“戴圣所編選的《禮記》在漢朝晚期才開始傳揚,后世有很多人為之作注作解,由于年代久遠,書中前后沖突存疑之處很多。魏征憂其繁冗駁雜,故重新校勘考訂,去蕪存菁。怎料那些泥古不化的保守派竟會反對此書?”
客人對主人說:“當局稱迷,傍觀見審。”意思是,這種情況猶如對弈,下棋的人看不清形勢,看棋的人卻看得清清楚楚。這無疑是在肯定元澹的觀點。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學到一點:做事情時,一定不要固執己見,要多聽取別人的意見,這樣才不會“當局者迷”。
歷史成語故事匯集4
公元前700年,楚國興兵討伐絞國,楚國的大軍把絞城圍得如同鐵桶一般。而絞國人堅守城池,不肯出戰。楚軍雖然幾次發起強攻,卻都被箭雨逼退,始終不能接近城門。楚軍的統帥見攻城受阻,只好暫時下令讓大軍撤到南門休整,又命人趕回國內稟報楚武王。
將軍屈瑕對楚王說:“絞國人行事魯莽,眼光不長遠。我們可以針對這一點,采用一個巧妙的計策對付他們。”楚武王覺得他的`計策很高明,就吩咐楚軍按計行事。
次日,絞城城外突然出現了好幾撥楚國的樵夫,他們或砍柴或伐木,忙得不亦樂乎。實際上,這些人都是楚國士兵裝扮而成的。
絞國的將軍發現樵夫后,怒上心頭,立即派出士兵抓捕那些樵夫。沒多久,士兵們就抓回了三十個楚國樵夫。絞國將軍大喜,重重獎賞了立功的士兵。
一天后,又有很多楚國的樵夫來城外打柴,這次絞國的士兵不等主將吩咐,就私自出城抓人。此時,隱藏在北門附近的楚國伏兵趁機猛攻絞城,逼近絞城城門。絞國人懾于敵方的軍事壓力,不得已簽下了不平等條約。后人就用“城下之盟”來形容被迫簽署的屈辱條約。
歷史成語故事匯集5
春秋時期,虢國屢次侵犯晉國,晉獻公便決定滅掉虢國。大夫荀息想了一個計策:“虢國與虞國唇齒相依,我們可以先從虞國借道討伐虢國,等滅了虢國,就能順道滅掉虞國。”
晉獻公認為虞公未必會答應借道。荀息說:
“虞公很貪婪,如果我們把垂棘的美玉和屈地的良馬送給他,他必然見利忘義,痛快地答應我們的要求。”晉獻公也很珍愛美玉和良馬,不愿輕易予人,因而沉吟不決。荀息便說:“這只是權宜之計,等我們滅了虢國之后,就去討伐虞國,用不了多久,我們就能取回美玉和良馬了。”晉獻公權衡之后,同意了荀息的提議,派他帶著美玉和良馬前往虞國游說。虞公見到這些珍貴的禮物,喜出望外,當即允諾借道給晉國。
虞國的大夫宮之奇是位有識之士,他對虞公說:“有一句諺語說:‘唇亡齒寒。’如果嘴唇不存在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我們虞國和虢國就是這種唇齒相依的關系,一旦虢國滅亡,那我們離亡國之日就不遠了。所以堅決不能允許晉國借道。”虞公心里只有美玉和良馬,根本不理會宮之奇的'意見。
宮之奇見忠言不被采納,無奈之下率領族人逃往國外以求自保。他在路上感慨道:“虞國就要大禍臨頭了,只怕到不了新年就會淪為晉國的附庸。”
晉國的大軍穿過虞國國土直抵虢國都城,虢國人做夢也沒有料到晉軍竟然會從虞國的邊境冒出來,還沒來得及抵抗,就成了亡國奴。晉軍班師回國時,經過虞國國都。虞公毫無戒備地到城外犒勞晉軍,祝賀他們凱旋。晉軍乘機突然發難,擒住了虞國君臣,之后進城奪回了當初賄賂虞公的美玉和良馬。直到此時,虞公才如夢初醒,后悔自己不該貪財而不聽信良言,但為時已晚。
【歷史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歷史成語故事經典11-10
歷史成語故事11-08
歷史成語故事08-25
歷史成語故事精選08-25
經典的歷史成語故事08-25
歷史成語故事「精選」08-25
神話成語故事歷史成語故事08-25
中國經典歷史成語故事11-24
中國經典的歷史成語故事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