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成語故事(通用20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用過成語吧,成語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的,承擔主語、賓語、定語等成分。還苦于找不到優秀的成語?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幼兒成語故事,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幼兒成語故事 篇1
東漢名將伏波將軍馬援的小女兒馬氏,由于父母早亡,年紀很小時就操辦家中的事情,把家務料理得井然有序,親朋們都稱贊她是個能干的人。
十三歲那年,馬氏被選進宮內。她先是侍候漢光武帝的皇后,很受寵愛。
光武帝去世后,太子劉莊即位,就是漢明帝,馬氏被封為貴人。由于她一直沒有生育,便收養了賈氏的一個兒子,取名為劉炟(dá)。公元60年,由于皇太后對她非常寵愛,她被立為明帝的皇后。
馬氏當了皇后,生活還是非常儉樸。她常穿粗布衣服,裙子也不鑲邊。
一些嬪妃朝見她時,還以為她穿了特別好的料子制成的衣服。走到近前,才知道是極普通的衣料,從此對她更尊敬了。
馬皇后知書識理,時常認真地閱讀《春秋》、《楚辭》等著作。有一次,明帝故意把大臣的奏章給她看,并問她應如何處理,她看后當場提出中肯的意見。但她并不因此而干預朝政,此后再也不主動去談論朝廷的事。
明帝死后,劉炟即位,這就是漢章帝。馬皇后被尊為皇太后。
不久,章帝根據一些大臣的建議,打算對皇太后的弟兄封爵。馬太后遵照已去世的光武帝有關后妃家族不得封侯的規定,明確地反對這樣做,因此這件事沒有辦。
第二年夏天,發生了大旱災。一些大臣又上奏說,今年所以大旱,是因為去年不封外戚的緣故。他們再次要求分封馬氏舅父。
馬太后還是不同意,并且為此專門發了詔書,詔書上說:“凡是提出要對外戚封爵的人,都是想獻媚于我,都是要從中取得好處。天大旱跟封爵有什么關系?要記住前朝的教訓,寵貴外戚會招來傾覆的大禍。先帝不讓外戚擔任重要的職務,防備的就是這個。今后,怎能再讓馬氏走老路呢?”
詔書接著說:“馬家的舅父,個個都很富貴。我身為太后,還是食不求甘,穿著簡樸,左右宮妃也盡量儉樸。我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下邊做個樣子,讓外親見了好反省自己。可是,他們不反躬自責,反而笑話我太儉省。前幾天我路過娘家住地濯(zhuo)龍園的門前,見從外面到舅舅家拜候、請安的,車子像流水那樣不停地駛去,馬匹往來不絕,好像一條游龍,招搖得很。他們家的傭人,穿得整整齊齊,衣服綠色,領和袖雪白,看看我們的車上,比他們差遠了。我當時竭力控制自己,沒有責備他們。他們只知道自己享樂,根本不為國家憂愁,我怎么能同意給他們加官進爵呢?”
幼兒成語故事 篇2
公元217年,劉備派兵進攻漢中。經過激戰,終于殺死守將夏侯淵,拿下了漢中。
夏侯淵被殺,漢中失守的消息傳到長安,曹操立即率領大軍前往漢中。但大軍開到漢中城外時,發現那里所有有利地形都已被黃忠等搶占,一時難以取勝。
雙方相持了幾個月,曹軍的處境越來越不妙。一天晚上曹操用飯,發現菜中有一碗是雞肋骨做的湯。他注視著雞肋,若有所思。
正好這時他的親信夏侯淳來請示當夜口令,普操隨口說了雞肋二字。
夏侯淳聽了有些奇怪,但也不再詢問,照原話傳達下去。在營中辦理文章、事務的主薄楊修聽到雞肋的口令后,馬上收拾行裝,準備動身。大家見他這樣,都問他怎么知道將要退軍。
楊修回答說:你們都知道,雞肋這東西丟棄它可惜,但吃起來又沒有什么肉。以它來比喻漢中,不攻下來可惜,但攻起來又不那么容易。所以我知道魏王打算退軍了。
眾人聽了將信將疑。第二天,曹操果然下令回師,大家這才信服。
幼兒成語故事 篇3
東漢桓帝當政的時候,陳留郡有個讀書人,名叫邊韶,字孝先;他很有些文才,在沒有當官的時候,教了幾百名學生。
邊韶很有口才,說起話、講起課來頭頭是道,從沒有回答不出問題來的。不過他有個毛病,就是愛打磕睡。因為他人胖,肚子大,打起磕睡來,學生看他的模佯很好笑。
有一天,他又和衣打磕睡。他的學生就私下編了句順口溜嘲笑他:“邊孝先,腹便便;懶讀書,但欲眠。”意思是:邊孝先是個大肚皮,懶得讀書。只想睡覺。
不料邊韶醒來后,很快知道了這個順口溜,于思馬上編了幾句順口溜作答:“邊為姓,孝為字。腹便便,王經笥。便欲眠,思經事。寐與周公通夢,靜與孔子同意:師而可嘲,出何典記?”它的意思是:邊是我的姓,孝是我的字,大肚皮,是裝著五經的竹箱子。只想睡覺,去思考五經的事。睡夢中可以會見周公旦,安靜時可以與孔子有相同的心意。老師可以嘲笑,這規矩出自哪家經典?
幼兒成語故事 篇4
井底之蛙有一只青蛙長年住在一口枯井里。它對自己生活的小天地滿意極了,一有機會就要當眾吹噓一番。有一天,它吃飽了飯,蹲在井欄上正閑得無聊,忽然看見不遠處有一只大海鱉在散步。青蛙趕緊扯開嗓門喊了起來:“喂,海鱉兄,請過來,快請過來!”海鱉爬到枯井旁邊。
青蛙立刻打開了話匣子:“今天算你運氣了,我讓你開開眼界,參觀一下我的居室。那簡直是一座天堂。你大概從來也沒有見過這樣寬敞的住所吧?”海鱉探頭往井里瞅瞅,只見淺淺的井底積了一汪長滿綠苔的泥水,還聞到一股撲鼻的臭味。海鱉皺了皺眉頭,趕緊縮回了腦袋。青蛙根本沒有注意海鱉的表情,挺著大肚子繼續吹噓:“住在這兒,我舒服極了!傍晚可以跳到井欄上乘涼;深夜可以鉆到井壁的窟窿里睡覺;泡在水里,讓水浸著兩腋,托住面頰,可以游泳;跳到泥里,讓泥蓋沒腳背,埋住四足,可以打滾。那些小蟲子、螃蟹、蝌蚪什么的,哪一個能比得上我呢!”青蛙唾沫星兒四濺,越說越得意:“瞧,這一坑水,這一口井,都屬我一個人所有,我愛怎么樣就怎么樣。這樣的樂趣可以算到頂了吧。海鱉兄,你不想進去觀光觀光嗎?”海鱉感到盛情難卻,便爬向井口,可是左腿還沒能全部伸進去,右腿的膝蓋就被井欄卡住了。海鱉慢慢地退了回來,問青蛙:“你聽說過大海沒有?”青蛙搖擺頭。
海鱉說:“大海水天茫茫,無邊無際。用千里不能形容它的遼闊,用萬丈不能表明它的深度。傳說四千多年以前,大禹做國君的時候,十年九澇,海水沒有加深;三千多年以前,商湯統治的年代,八年七旱,海水也不見減少。海是這樣大,以至時間的長短、旱澇的變化都不能使它的水量發生明顯的變化。青蛙弟,我就生活在大海中。你看,比起你這一眼枯井、一坑淺水來,哪個天地更開闊,哪個樂趣更大呢?”青蛙聽傻了,鼓著眼睛,半天合不攏嘴。
幼兒成語故事 篇5
戰國時,騰國很弱小。當時各國諸侯都為開疆拓土而不斷發動戰爭,尤其是大國諸侯隨便制造一個事端就向小國興兵。戰勝之后,小國輕則割地賠款,重則國家從此消失。大國諸侯嘗到了甜頭,發動戰爭的積極性也越來越高,喊殺之聲在華夏大地上回蕩,戰爭風云經年不散,把那個時期稱為戰國,真正的名副其實。滕國本來就國勢衰微,到了滕文公繼位時,面臨的局面更為嚴峻:府庫空虛,民生凋敝,四周列強環伺,虎視眈眈,隨時都有亡國的可能。滕文公決心收拾殘局,振興滕國。他首先征詢朝中文武官員的意見,讓官員們拿出治國興邦的辦法。滕國官員覺得這個題目太大,不知從何處著手,一個個都像鋸掉了嘴的葫蘆,開口不得,悶悶不語。滕文公一氣之下,命令散朝。滕文公回到宮中憑欄遠眺,默默沉思。他忽然想到,大學問家孟子現今正旅居滕國,為什么不請教他呢。于是,滕文公輕車簡從,來到孟子住處。孟子見國君親自前來,覺得有些意外。滕文公落座之后,首先問道:“老朽不過是一介布衣,不敢勞駕國君,如有疑問,老朽樂于效力。”滕文公長嘆一聲說:“您是大學者,大賢人,所以特來請教。您知道,滕國兵微將寡,國家貧弱,依先生之見,怎樣才能使滕國早日富強起來不受鄰國欺侮呢?”孟子見滕文公態度誠懇,便直言相告說:“人民是國家的本源,把一個國家比喻為大樹,那么人民就是樹根,樹根越發達粗壯,才能使技干強健,樹葉茂密,大樹才能茁壯生長呀。”滕文公問:“怎樣才能使樹根健壯呢?”孟子說:“當然要施仁政,孔子說:仁者愛人。要珍惜民力,不要做勞民傷財的事情,更不要隨意增加人民的負稅。人民安居樂業了,還愁國家不富嗎。陽虎說的想發財就不能講仁義這句話十分荒謬。對一國之君來說,只有講仁義才能使人民愛國,人民才肯為國家效命。如果,國君橫征暴斂,弄得人民怨聲載道,人民當然不愿為國君效力了。”滕文公面露喜色,決心在國內推行仁政。
幼兒成語故事 篇6
第一通鼓可以振作士氣。指做事應鼓起勁頭,一口氣干完。春秋時期魯莊公十年春天,強大的齊國發兵攻打弱小的魯國。魯國有個叫曹劌的人,眼見祖國危機,又擔心那些成天大魚大肉的大官們未必有什么深遠的智慧,就主動找到國王魯莊公,幫他出主意。他覺得莊公平時愿意施惠于民,處事也比較公正,有率領兵眾打勝仗的基礎,就和莊公一起去作戰。莊公和曹劌同坐在一輛戰車里,統率軍*出發。齊、魯兩軍在魯國的長勺相遇。
齊軍擂鼓進兵,莊公想擂鼓迎擊。曹劌阻止他說:“等一下。”等齊軍擂了三次鼓,曹劌才說:“現在可以發兵了。”魯軍鼓聲一響,士兵們立刻沖鋒陷陣,直撲敵人,殺得齊軍大敗而逃。莊公一見這種情形,就要下令追擊敵人。曹劌又阻止他說:“等一下。”說完,他跳下車去,仔細察看了一下齊軍戰車的輪跡,又登上車前的橫木,了望了一會正在逃跑的敵軍的情況,然后說:“可以了。”
莊公于是下令追擊齊軍,把他們趕出了國境。打了勝仗之后,莊公問曹劌為什么那樣指揮,曹劌說:戰斗是靠一股勇氣啊!第一次擂鼓的時候,士兵們都鼓足了勇氣;到第二次擂鼓時,就有些松勁了;到了第三次,勇氣就全部消失了。敵人三通鼓氣泄盡了,我們卻才把戰鼓擂響,斗志昂揚,所以打敗了他們。可為什么不馬上追擊呢?因為齊國是個大國,不能低估它的實力,萬一他們是假裝逃跑、埋下伏兵怎么辦?后來我觀察到他們的車轍很亂,軍旗也倒了下去,知道他們是真的敗退了,所以才請您下令追擊。
幼兒成語故事 篇7
出處《墨子·貴義》 以其言非吾言者,是猶以卵投石也,盡天下之卵,其石猶是也, 不可毀也。
釋義“以卵投石”也稱“以卵擊石”,意思是雞蛋碰石頭。比喻自 不量力,自取滅亡。
故事 有一年,墨子前往北方的齊國。途中遇見一個叫“曰”的人, 對墨子說:“您不能往北走啊,今天天帝在北邊殺黑龍,你的皮肢很 黑,去北方是不吉利的呀!” 墨子說:“我不相信你的話!” 說完,他繼續朝北走去。但不久,他又回來了,因為北邊的淄水 泛濫,無法渡過河去; 名叫“曰”的那人得意地對墨子說:“怎么樣?我說你不能往北走 嘛!遇到麻煩了吧?” 墨子微微一笑,說:“淄水泛濫,南北兩方的行人全都受阻隔。行 人中有皮膚黑的,也有皮膚白的,怎么都過不去呀?” “曰”聽后支吾著說不出話來。墨子又說:“假如天帝在東方殺了 青龍,在南方殺了赤龍,在西方殺了白龍,再在中央殺了黃龍,豈不 是讓天下的人都動彈不得了嗎?所以,你的謊言是抵擋不過我的道 理的.,就像拿雞蛋去碰石頭,把普天下的雞蛋全碰光了,石頭還是毀 壞不了。”
“曰”聽了羞傀地走了。
幼兒成語故事 篇8
春秋時,衛國國君衛獻公驕橫粗暴,人們對他懷恨在心。后來,衛國大夫孫文子和寧惠子發動軍事政變,衛獻公的統治。衛獻公失掉君位,只得帶著母親和弟弟逃到齊國,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
孫文子和寧惠子趕走國君后,把持朝政,立了新的國君,就是衛殤公。寧惠子做了犯上作亂的事,在去世前感到良心不安,覺得驅逐國君是自己的一個污點,為了贖罪,他囑咐兒子寧悼子迎回衛獻公。
沒過多久,衛獻公聽到有利于自己的風聲,就派人與寧悼子聯系,要他幫助自己重新登上君位。他還向寧悼子許諾,復國之后,他只掌管宗廟、祭祀等事務,朝廷的政務全交給寧悼子辦理。但是,朝中很多人反對讓獻公復位。
一位大夫叔儀警告寧悼子道:“做事情要前后一致,你們寧家一會兒把國君趕到外國,一會兒又要迎他回來,變化如此之大真是令人難測。這跟下棋差不多,棋手下棋如果舉棋不定就會失敗,更何況您面對的是國君廢立的大問題。您要是非要輕率地處理國事,一定會有滅族之禍,到那時后悔也晚了。”
可是寧悼子打著“遵守先父遺命”的旗號,一心想廢新君,立舊君,好獨攬朝政大權。后來他滅了孫氏,將衛殤公殺死,迎回了獻公。不料,衛獻公是個記仇之人,他剛一回國,就把寧悼子滿門殺了個干凈,報了自己當年被寧氏驅逐之仇。
幼兒成語故事 篇9
唐朝有個詩人叫賈島。有一天,他騎著毛驢外出,在路上一面走,一面作詩,其中有兩句是:“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
賈島反復地吟誦這兩句詩,還用手做著推敲的姿勢,是“推門”好呢,還是“敲門”好呢?他也一時定不下來。
這時候,文學家韓愈經過這里。按當時規定,官員來了,行人都要讓路。可是賈島仍然在低著頭吟詩,不知不覺中一頭撞到了韓愈的儀仗隊里。
公差馬上把賈島從驢背上拽下來,推到韓愈眼前。賈島只好把作詩的事講了。韓愈聽后不僅沒有責備賈島,反而笑著對賈島說:“還是‘敲’字好啊!”
這個故事后來形成了一個詞語,叫“推敲”。意思是在文字上再三琢磨修改。“反復推敲”就是反復琢磨,一再修改。
和“推敲”相近的還有“斟酌”這個詞,和“字斟句酌”的成語。
幼兒成語故事 篇10
唐代杰出的散文家韓愈。曾經擔任過國子監博士。他學識淵博,講起課來旁征博引,兼通百家,出口成章,妙語連珠,深受大學生們的歡迎。
有一次,他寫了一篇題為《進學解》的文章,來發泄自己才學極高卻遭到貶斥的憤感情緒。一天早上,韓愈教導大學生們說:“學業由勤奮而精進,由嬉游而荒廢;為人行事由深思遠慮而獲得成就,由因循、隨便而道致毀敗。如今圣上和群臣融洽相處,公正無私,有才能的人都得到了任用,誰說才多反而不被舉用?”說到這里,大學生們哄堂大笑起來,有人站出來問道:“先生在騙人!弟子跟先生學了幾年,深知先生終年苦學不倦,對待學業可稱得上是非常勤奮。先生埋頭于儒家典籍之中,玩味它的精華,然后寫成文章,住處內充滿了自己的著作。
上取法學習于虞舜、夏禹時代的著述,《尚書》、《詩經》,下及《莊子》、《史記》以及西漢揚雄和司馬相如的著作,它們各有特色,都是好文章,就像樂曲雖不同,都同樣美妙動聽。先生的文章內容豐富,語句灑脫暢達。先生的為人行事,也早巳由深思遠慮而獲得成就,但為什么自己常常弄得進退兩難呢?”
幼兒成語故事 篇11
位于云谷寺至皮篷路口。一怪石屹立峰巔,其狀似身著道袍的仙人,他一手舉起,似為游客指引進人皮篷之路,故名“仙人指路石”,又名“仙人指路峰”。它之所以頗負盛名,不僅僅在于外形酷似,而且因為有一段對世人頗有啟發作用的故事。
相傳很早以前,有一位兩歲能文、四歲會武的神童,只因后來科場失意,擂臺負傷,改行經商后又把老本蝕光,在走投無路時就奔赴黃山來尋師訪仙。哪知跑遍了千峰萬壑,連一個藥農、樵夫的蹤影也沒見到。干糧吃光了就吞野果,衣服穿爛了就披樹皮、樹葉。漸漸地變得骨瘦如柴,一天終于昏倒路旁,奄奄一息。
不知過了多久,來了一位身背蔑簍,腳著山襪芒鞋的老人,把神童救醒過來,問明情況后,老人哈哈一笑說:“你怎么聰明反被聰明誤呢?哪里有什么神仙,你快回家去找個力氣活干干,免得把一條命丟在這荒山野嶺白白喂了豺狼虎豹。”說完還送些野果給神童路上吃。神童心想老人的話是對的,就千恩萬謝地辭別了老人。
沒走多遠,猛一下醒悟過來:“我跑遍全山連個人影也沒見過,那老漢分明就是仙人。”他回頭就追,追上老人后就雙膝跪地,苦苦哀求老人給指引一條成仙得道之路。老人說:“我哪里是什么神仙。實不相瞞,我前半生被名利二字害得家破人亡,這才看破紅塵.隱匿在此.”神童半信半疑,但見老漢風度不凡,氣宇若仙,決心拜老人為師,苦苦哀求不止。誰知等他抬頭再看時,這老人卻變成了一塊高大魁偉的“仙人指路”石。神童又在石頭前百拜千叩,忽然石頭人肚里發出聲音:“踏遍黃山沒見仙,只怪名利藏心間,勸君改走勤奮路,包你余生賽神仙.”
神童最終還是聽信了仙人的話,后半生不但成家立業,而且日子過得很火紅。難怪清人曹來復以詩記之:“世事多乖錯,投足皆模糊。請君(仙人指路石)出山去,到處指迷途。”在人勝亭北行一公里的石板橋仰視,仙人指路石的形狀又變成了喜鵲,旁有一棵青松,狀若古梅,松石相配成景,人稱“喜鵲登梅”。
幼兒成語故事 篇12
第一個被稱作伯樂的人本名孫陽,他是春秋時代的人。由于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干脆稱他為伯樂,延續到現在。
一次,伯樂受楚王的委托,購買能日行干里的駿馬。伯樂向楚王說明,千里馬少有,找起來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訪,請楚王不必著急,他盡力將事情辦好。
伯樂跑了好幾個國家,連素以盛產名馬的燕趙一帶,都仔細尋訪,辛苦倍至,還是沒發現中意的良馬。一天,伯樂從齊國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馬拉著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馬累得呼呼喘氣,每邁一步都十分艱難。伯樂對馬向來親近,不由走到跟前。馬見伯樂走近,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像要對伯樂傾訴什么。伯樂立即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是一匹難得的駿馬。伯樂對駕車的人說:“這匹馬在疆場上馳騁,任何馬都比不過它,但用來拉車,它卻不如普通的馬。你還是把它賣給我吧。”
駕車人認為伯樂是個大傻瓜,他覺得這匹馬太普通了,拉車沒氣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猶豫地同意了。伯樂牽走千里馬,直奔楚國。伯樂牽馬來到楚王宮,拍拍馬的脖頸說:“我給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馬像明白伯樂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響,引頸長嘶,聲音洪亮,如大鐘石磐,直上云霄。楚王聽到馬嘶聲,走出宮外。伯樂指著馬說:“大王,我把千里馬給您帶來了,請仔細觀看。”楚王一見伯樂牽的馬瘦得不成樣子,認為伯樂愚弄他,有點不高興,說:“我相信你會看馬,才讓你買馬,可你買的是什么馬呀,這馬連走路都很困難,能上戰場嗎?”
伯樂說:“這確實是匹千里馬,不過拉了一段車,又喂養不精心,所以看起來很瘦。只要精心喂養,不出半個月,一定會恢復體力。”
楚王一聽,有點將信將疑,便命馬夫盡心盡力把馬喂好,果然,馬變得精壯神駿。楚王跨馬揚鞭,但覺兩耳生風,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后來千里馬為楚王馳騁沙場,立下不少功勞。楚王對伯樂更加敬重。
幼兒成語故事 篇13
春秋時期,魯國有個著名的音樂家,名字叫公明儀。他對音樂有極深的造詣(yì),善于彈琴。他的琴聲優美動聽,人們聽到如此美妙的琴聲之后往往如醉如癡。
有一年的春天,他帶著琴來到城郊的田野散步,和煦(xù)的春風將青草的芳香吹到他的面前,讓他心情非常舒暢。他環顧四周,發現不遠處有一頭大公牛正在吃草。他興致勃發,突發奇想要為這頭公牛演奏一曲,于是他撥動琴弦,對著這頭公牛彈奏了一首高雅的《清角之操曲》。
雖然公明儀彈奏的曲子非常悅耳動聽,但是那頭吃草的牛兒卻根本不理會那高雅的曲調,仍然低著頭繼續吃草。因為公牛雖然能聽到琴弦發出的聲音,但是并不能理解曲子中的美妙意境。
公明儀見美妙的琴聲并不能打動這頭不懂音樂的牛,非常無奈。過了一會兒,他又想出了一個辦法。公明儀撫動琴弦,彈出一段段奇怪雜亂的聲音,有的像嗡嗡的蚊蠅聲,有的像迷路的小牛犢(dú)發出的叫聲。這時候這頭大公牛才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搖搖尾巴,豎起耳朵,聽了起來。
后來,人們就用“對牛彈琴”來比喻對愚蠢的人講深刻的道理,或對外行人說內行話,白白浪費時間;現在也用來譏笑人說話不看對象。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兒童成語故事大全
幼兒成語故事 篇14
有一個人種水稻。他把秧苗插了下去,今天看看,秧苗沒長高,明天看看,秧苗還是沒長高。這個人著急起來,他想:“讓我把秧苗拔高一點兒吧。”主意打定,他就動起手來。
秧苗多得數不清,拔一遍得花多少工夫呀,累得他腰也直不起來了。他回到家里,喘著氣對家里人說:“累死我了,累死我了。今天我總算幫秧苗長高一點兒了。”他的兒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跑到田里去一看,秧苗全都枯死了。
“揠苗助長”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有人為了急于要把一件事情辦好,可是采用了違背事理的方法,結果把事情弄糟了,可以說他是“揠苗助長”。
幼兒成語故事 篇15
東漢末年,中原各地都在打仗。每股勢力都想壯大自己,成為國家的唯一統治者。其中有位叫劉備的英雄,他看到國家四分五裂,百姓被戰爭折磨,很想建立一個能讓百姓安居樂業、沒有戰亂的國家。但是,劉備的勢力很薄弱,他身邊只有兩個能征善戰的好兄弟——關羽和張飛,而缺少有智謀的人幫助他。
后來,有人向劉備推薦諸葛亮,說他才華過人、智謀深遠,如果誰能得到他的幫助,就可以平定天下了。劉備聽了很高興,于是派人打聽諸葛亮的消息。那時,諸葛亮住在隆中的一間茅草屋里,過著悠閑的隱居生活。為了能得到諸葛亮的幫助,劉備帶著豐厚的禮物,在關羽和張飛的陪同下,一起去請諸葛亮。
他們到了諸葛亮的家門口,劉備親自去敲門。不巧,諸葛亮不在家!劉備只好失望地回去了,但他仍不放棄請諸葛亮的念頭。
有一天,劉備聽說諸葛亮回家了,就急忙帶著關羽和張飛再一次去拜訪。那時正是冬天,北風“呼呼”地刮著,還下著大雪。劉備冒著雪,走了很遠的路,希望能用自己的誠意打動諸葛亮。可是,這一次諸葛亮又沒在家。劉備只好留下一封信,離開了諸葛亮的茅草屋。
過了些日子,劉備準備再次去請諸葛亮。這時,關羽和張飛都勸他不要去了,他們都覺得劉備沒必要對諸葛亮這么恭敬。劉備卻說:“對于有才能的人,就要用尊敬的態度。”然后,又和關羽、張飛第三次去請諸葛亮。
這一次,他們來到諸葛亮家時已經是中午了,書童說,諸葛亮正在午睡。劉備沒有打擾他,而是恭敬地站在門口等諸葛亮醒來。劉備在門外等了很久,太陽曬得他滿頭大汗。關羽和張飛都心疼地勸劉備到陰涼的地方坐下休息,可劉備覺得,那樣不足以表示他對諸葛亮的敬意,于是他堅持守在門口。
諸葛亮醒來后,聽說劉備為了不影響他休息,已經在門口站了幾個小時,心里非常感動,趕快出門去迎接劉備。諸葛亮邀請劉備到自己的書房討論國家大事,他們發現倆人有著共同的目標:建立一個讓百姓安居樂業、沒有戰亂的國家。于是,諸葛亮決定接受劉備的邀請,幫助劉備建立蜀漢政權。
劉備三次拜見諸葛亮,用自己的真誠打動了他,才得到了諸葛亮的輔佐。在此后的幾十年里,諸葛亮用自己的才智幫助劉備使蜀漢政權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勢力之一。
幼兒成語故事 篇16
南朝梁武帝非常愛好文學,他的第三個兒子蕭綱,從小聰明伶俐,四歲開始識字讀書,到六歲時,已經會寫文章了。
兒子這么好學,梁武帝當然很高興。
有一次,他特地把蕭綱叫來要他做一篇文章,考考他。
蕭綱毫不怯場,不慌不忙地提筆就寫。不一會兒,寫成了一篇聲韻和諧、辭藻華麗的駢文。
梁武帝一看,不由喜上眉梢:“你這孩子呀,真是我們蕭家的東阿王!”東阿王是三國時文學家曹植的封號,他以才思敏捷著稱。
隨著年齡的增長,蕭綱讀的書越來越多,閱讀的能力也越來越強,讀書的速度驚人,能夠“十行俱下”——一次就能讀通十行的內容,而且記憶力超強。
蕭綱的文才很好,但因為長期住在深官,不知民間的疾苦,所以他的詩,文字輕靡(mǐ)濃艷,被后人稱為“宮體”。
二十八歲那年,蕭綱被立為太子。
公元549年,蕭綱即位,這就是梁簡文帝。可惜的是,兩年之后,他就被叛軍用毒酒害死了。
不過,“一目十行”這個成語流傳了下來,被人們用來形容看書的速度很快。
但是清代的阮元卻贊成“十目一行”。阮元編印過不少書,常常 請一個叫嚴杰的人幫他校對,阮元寫了一首詩送給他:“嚴子精校讎,館我日最 長,校經校文選,十目始一行。”校讎就是校對;“館”是借住的意思,嚴杰當時 是住在阮元家里的。校對時最要緊的是細心,如果片面求快,有些錯字就容易忽略 過去了。
幼兒成語故事 篇17
蕭何是漢高祖劉邦的同鄉,劉邦起兵反秦,蕭何始終幫著他,籌謀劃策,忠心耿耿,是劉邦最可靠的得力助手。
秦亡以后,劉邦又打敗了項羽,建立漢朝,做了皇帝,蕭何便擔任相國。
劉邦認為論功勞應以蕭何為第一,所以首先封他為“酂侯”(酂,縣名,今湖北光化縣),食邑八千戶。
但是其余功臣多不服,他們說:“我們拼死拼命,多的經過百余戰,少的也打過幾十仗,而蕭何未有汗馬之勞,只會耍筆桿、發議論,根本沒上過戰場,封賞反在我們之上,這是什么道理?”
劉邦問道:“你們知道打獵的事嗎?”大家同聲回答:“知道。”
再問道:“那么你們知道獵狗嗎?”又是同聲回答:“知道。”
劉邦于是接著說:“打獵的時候,追殺野獸的是狗,而指示野獸的住處、去向,讓狗去追殺的,卻是人(‘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發蹤指示者人也’)。你們只會追殺,不過是‘功狗’而已,至于蕭何,能‘發蹤指示’,他才是‘功人’。而且你們多數是單身跟隨我,有同族兩三人一起入伍的就算難得了,可是蕭何,他叫全家族的幾十個男子都參加了我們的軍隊,跟著我一同出力。他的大功勞是怎么也不能忘記的!”
大家聽了,便誰也不吭氣了。
幼兒成語故事 篇18
南朝時期,宋國有個叫吳慶之的人,很有才學。當時的揚州太守王義恭對吳慶之特別賞識,便請他出來擔任類似秘書的幕僚工作。王義恭在辦公務時遇到什么問題,都向吳慶之請教之后才做決定。后來王義恭因公事被皇帝殺害,吳慶之覺得很慚愧,認為是自己的才能不足,輔佐不力,才導致這種不幸的結果。于是就找了個地方隱居起來,過著躬耕田畝、詩書自娛的日子,決心以后不再出來做官。
不久之后,有個叫王琨的人就任吳興太守。他早就聽說過吳慶之的賢名,便決定請他出來,擔任“功曹”的官職。可是,吳慶之不愿再參加政治活動。所以,盡管王琨開出的條件非常優厚,都沒能說服他。王琨不甘心輕易放棄,找機會又與吳慶之談起來做官這件事。吳慶之對王琨說:“我一向資質魯鈍,實在不懂什么官場規矩,只因為從前有個太守看得起我,所以,才勉強出來替他奔走了一段時間。如果你還是要我,那簡直是‘蓄魚于樹,棲鳥于泉’(把鳥放在水里,把魚養在樹上)!”吳慶之說完后,連告辭都沒說一聲拔腿就跑。王琨急忙跟在后面追趕。但是,出門以后,只見前面揚起漫天的塵土,吳慶之已經跑得不見蹤影了。
另據《后漢書趙咨傳》記載:趙咨受命為“東海相”,上任時經過滎陽。滎陽縣令曹嵩等候在路口,專誠迎接他,因他倆原本相識,想請他在滎陽稍事停留,彼此談談。但趙咨見了曹嵩,連車也不下就走了。曹嵩想送他到城外的十里長亭,不料趙咨的車子走得挺快,一會兒就“望塵莫及”了。
——《后漢書趙咨傳》
幼兒成語故事 篇19
傳說,有一個叫淳于棼的人,平時喜歡喝酒。他家的院中有一棵根深葉茂的大槐樹,盛夏之夜,月朗星疏,晚風習習,是一個乘涼的好地方。
淳于棼過生日的那天,親朋好友都來祝壽,他一時高興,多喝了幾杯酒。天色晚了,親友們都陸陸續續地回去了,淳于棼帶著幾分醉意在大槐樹下歇涼,不知不覺間睡著了。
夢中,淳于棼被兩個使臣邀去,進入一個樹洞。洞內晴天麗日,別有世界,號稱大槐國。正趕上京城舉行選拔官員考試,他也報了名。考了三場,文章寫得十分順手。等到公布考試結果時,他居然名列榜首。緊接著皇帝進行面試。皇帝見淳于棼長得英俊瀟灑,又很有才氣,非常喜愛,就親筆點為頭名狀元,并把公主嫁給他為妻。狀元郎成了駙馬郎,一時京城傳為美談,好有面子。
婚后,夫妻感情十分美滿。不久,淳于棼被皇帝派往南柯郡任太守。淳于棼勤政愛民,經常到屬地內調查研究,檢查部下的工作,各地的行政都非常廉潔有效,當地百姓大為稱贊。三十年過去了,淳于棼的政績已是全國有名,他自己也有了五男二女七個孩子,生活非常得意。皇帝幾次想把淳于棼調回京城升遷,當地百姓聽說后,都紛紛涌上街頭,擋住太守的馬車,強行挽留他在南柯繼任。淳于棼為百姓的愛戴所感動,只好留下來,并上表皇帝說明情況。皇帝欣賞他的政績,就賞給他許多金銀財寶,以示獎勵。
有一年,擅蘿國派兵侵犯大槐國,大槐國的將軍們奉命迎敵,不料幾次都被敵兵打得大敗。敗報傳到京城,皇帝震動,急忙召集文武官員們商議對策。大臣們聽說前線軍事屢屢失利,敵人逼近京城,兇猛異常,一個個嚇得呆若木雞,你看我,我看你,都手足無措。
皇帝看了大臣的樣子,非常生氣地說:“你們平時養尊處優,享盡榮華富貴,一旦國家有事,卻都成了沒嘴的葫蘆,貪生怕死,要你們有什么用?”
這時宰相想起了政績突出的南柯太守淳于棼,于是向皇帝推薦。皇帝立刻下令,調淳于棼統率全國的精銳兵力與敵軍作戰。
淳于棼接到皇帝的命令,立即領兵出征。可是他對兵法一無所知,與敵軍剛一交戰,就被打得一敗涂地,手下兵馬損失慘重,他自己也險些當了俘虜。皇帝得知消息,非常失望,下令撤掉淳于棼的一切職務,貶為平民,遣送回老家。淳于棼想想自己一世英名就這樣付諸東流,羞憤難當,大叫一聲,從夢中驚醒。他按夢境尋找大槐國,原來就是大槐樹下的一個螞蟻洞,一群螞蟻正居住在那里。
幼兒成語故事 篇20
春秋時候,吳國的大大將伍子胥帶領吳國的士兵要去攻打鄭國。鄭國的國君鄭定公說:“誰能夠讓伍子胥把士兵帶回去,不來攻打我們,我一定重重地獎賞他。”可惜沒有一個人想到好辦法,到了第四天早上,有個年輕的打漁郎跑來找鄭定公說:“我有辦法讓伍子胥不來攻打鄭國。”鄭定公一聽,馬上問打漁郎:“你需要多少士兵和車子?”
打漁郎搖搖頭說:“我不用士兵和車子,也不用帶食物,我只要用我這根劃船的槳,就可以叫好幾萬的吳國士兵回去吳國。”是什么樣的船槳那么厲害呀?打漁郎把船槳夾在胳肢窩下面,跑去吳國的兵營找伍子胥。
他一邊唱著歌,一邊敲打著船槳:“蘆中人,蘆中人;渡過江,誰的恩?寶劍上,七星文;還給你,帶在身。你今天,得意了,可記得,漁丈人?”伍子胥看到打漁郎手上的船槳,馬上問他:“年輕人,你是誰呀?”打漁郎回答說:“你沒看到我手里拿的船槳嗎?我爸爸就是靠這根船槳過日子,他還用這根船槳救了你呀。”伍子胥一聽:“我想起來了!以前我逃難的時候,有一個打漁的先生救過我,我一直想報答他呢!原來你是他的兒子,你怎么會來這里呢?”
打漁郎說:“還不是因為你們吳國要來攻打我們鄭國,我們這些打漁的人通通被叫來這里。我們的國君鄭定公說:‘只要誰能夠請伍大將退兵,不來攻打鄭國,我就重賞誰!’希望伍大將看在我死去的爸爸曾經救過您,不要來攻打鄭國,也讓我回去能得到一些獎賞。”伍子胥帶著感激的語氣說:“因為你爸爸救了我,我才能夠活著當上大大將。我怎么會忘記他的恩惠呢?我一定會幫你這個忙的!”伍子胥一說完,馬上把吳國的士兵通通帶回去。打漁郎高興地把這個好消息告訴鄭定公。一下子,全鄭國的人都把打漁郎當成了大救星,叫他“打漁的大夫”,鄭定公還送給他一百里的土地呢!
伍子胥為了報答打漁郎的爸爸幫助過他,他不但不攻打鄭國還讓打漁郎得到獎賞,這就叫做“感恩圖報”。
這個成語用來形容對于別人給自己施與恩惠表示感激,并想辦法報答。
【幼兒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幼兒成語故事06-24
幼兒成語故事06-07
幼兒成語故事精選06-07
有關幼兒成語故事06-07
幼兒成語故事大全06-07
幼兒成語故事選集06-07
幼兒國成語故事06-07
幼兒數字成語故事05-23
幼兒成語故事推薦06-07
幼兒必讀的成語故事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