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成語故事27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對成語都不陌生吧,成語的語言文字是非常深奧的,含義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你知道都有哪些經典成語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經典成語故事,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成語故事 1
漢朝的時候,在西南方有個名叫夜郎的小國家,它雖然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可是國土很小,百姓也少,物產更是少得可憐。但是由于鄰近地區以夜郎這個國家最大,從沒離開過國家的夜郎國國王就以為自己統治的國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國家。
有一天,夜郎國國王與部下巡視國境的時候,他指著前方問說:“這里哪個國家最大呀?”部下們為了迎合國王的心意,于是就說:“當然是夜郎國最大啰!”走著走著,國王又抬起頭來、望著前方的高山問說:“天底下還有比這座山更高的山嗎?”部下們回答說:“天底下沒有比這座山更高的山了。 ”
后來,他們來到河邊,國王又問:“我認為這可是世界上最長的`河川了。”部下們仍然異口同聲回答說:“大王說得一點都沒錯。”從此以后,無知的國王就更相信夜郎是天底下最大的國家。
有一次,漢朝派使者來到夜郎,途中先經過夜郎的鄰國滇國,滇王問使者:“漢朝和我的國家比起來哪個大?“使者一聽嚇了一跳,他沒想到這個小國家,竟然無知的自以為能與漢朝相比。卻沒想到后來使者到了夜郎國,驕傲又無知的國王因為不知道自己統治的國家只和漢朝的一個縣差不多大,竟然不知天高地厚也問使者:?漢朝和我的國家哪個大?”
教育意義
“夜郎自大”比喻孤陋寡聞而又妄自尊大。,告誡人們要懂得謙遜禮讓。
成語故事 2
蚍蜉的另一個名字就叫螞蟻。這螞蟻能舉起比自己重五十多倍的東西,被人們評為“大力士”,從此,螞蟻就驕傲起來了,到處找對手比力氣。
螞蟻向老牛挑戰:“老牛,咱們比一比誰的力氣大!”
老牛生怕踩死螞蟻,連連后退,忙不迭地說:“我認輸,我認輸!”
螞蟻得意地大喊大叫:“我勝利了,我打敗了老牛!”
螞蟻又去找大象挑戰:“大象,咱倆較量一下,看看誰的力氣大!”
大象好容易才看清楚面前正在大喊大叫的螞蟻,小心翼翼地直往后退:“我比不過你,你贏了!”
螞蟻這下更得意了,吹著喇叭到處宣揚:“我的力量最大,我打敗了老牛,又戰勝了大象!”
這時,一陣風吹來,把路邊的一棵大樹吹得直搖晃。
“啊,風的.力量太強大了!”經過螞蟻身邊的大小動物們都說。
螞蟻氣壞了:“什么?難道風比我的力量大嗎?”
螞蟻憤怒地對風大喊:“喂,停下來,我要和你比力氣!”
風好奇地停下來,好容易才找到螞蟻。它笑著問螞蟻:“小家伙,怎么個比法?”
螞蟻想了想,說:“我要撼大樹。如果我能撼動大樹了,你就要承認我比你的力量大!”
“好吧!”風同意了。
螞蟻急匆匆爬到一棵樹枝上。它緊緊抓住樹皮,使出全部的力氣,想搖撼樹枝,可是樹枝紋絲不動,連樹葉也沒有顫動一絲一毫。
螞蟻垂頭喪氣地從樹上溜下來,風卻寬厚地對它說:“小螞蟻,失敗了也沒有什么,你記得一件事就行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誰也不敢說自己是世界上最厲害的角色。”
螞蟻慚愧極了。
成語故事 3
公元前年,楚國攻打宋國,宋國向晉國求救。第二年春天,晉文公派兵攻占了楚的盟國曹國和衛國,要他們與楚國絕交,才讓他們復國。楚國被激怒了,撤掉對宋國的包圍,來和晉國交戰。兩軍在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對陣。
晉文公重耳做公子時,受后母迫害,逃到楚國,受到楚成王的款待。楚成王問重耳以后如何報答,重耳說:“美女、綢緞等等,您都有了,我能給您什么呢?假如托您的福我能回國執政,萬一遇到兩國發生戰爭,我就撤退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楚國還不能諒解,雙方再交手。”
為了實現當年的諾言,晉文公下令撤退九十里。楚國大將子玉率領楚軍緊逼不舍。
當時,楚國聯合了、蔡等國,兵力強;晉國聯合了齊、宋等國,兵力弱。應該怎樣作戰呢?晉文公的`舅舅子犯說:“我聽到過這樣的說法:對于注意禮儀的君子,應當多講忠誠和信用,取得對方信任,在你死我活的戰陣之間,不妨多用欺詐的手段迷惑對方。你可以采取欺騙敵軍的辦法。”
晉文公聽從了子犯的策略,首先擊潰由、蔡軍隊組成的楚軍右翼,然后主力假裝撤退,引誘楚軍左翼追趕,再以伏兵夾擊。楚軍左翼大敗,中軍也被迫撤退。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城濮之戰。晉國取勝后,與齊、魯、宋、鄭、蔡、莒、衛等國會盟,成為諸侯霸主。
成語故事 4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個聰明的小男孩,他只有十歲。一天他一個人出去玩,結果他走進了一個森林里迷路了,他走了好久好久都找不到回家的路。
到傍晚的時候,小男孩很餓很餓了,他很想吃媽媽做的餅,可這時候他找不到回家的路,怎么能吃到媽媽做的餅呢?于是聰明的小男孩就用樹枝在地上畫了一個大大的'餅,還在餅上點上芝麻。小男孩看著看著,好像就聞到了餅的香味,他想著自己平時吃到的香噴噴的餅,想著想著小男孩就覺得自己不是特別餓了,他又沿著一條小路走。很快小男孩的爸媽就找到了他,于是聰明的小男孩回了家,還吃到了真正香噴噴的餅。
"畫餅充饑"的成語就是從這個故事中產生的。現在往往用來比喻用空想來作自我安慰,或者用來說明虛名是沒有實際用處的。
成語故事 5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聰明的小孩,名叫曹沖,曹沖的爸爸是個大官。
有一天,外國人送給他一只大象,他很想知道這只大象有多重,于是就對手下的官員說:”你們想辦法把大象稱一稱,我想知道它有多重。”這可是一件難事,大象是陸地上最大的動物,怎么稱它?手下的官員開始使勁想,沒有那么大的秤,人也沒有那么大的力氣把大象抬起來,這可怎么辦啊!大家都圍著大象發愁,誰也想不出稱象的辦法。
這個時候,跑出來一個小孩子,站到大人面前說:“我有辦法,我有辦法!”官員們一看,原來是曹沖,大家心里在想:哼!大人都想不出辦法來,一個五歲的.小孩子,會有什么辦法!而且大象這么重,他怎么可能想到辦法稱它呢!
可是千萬別瞧不起小孩子,這小小的曹沖就是有辦法。他想的辦法,就連大人也想不出來。
他爸爸就說:“你有辦法快說出來讓大家聽聽。”
曹沖說:“我稱給你們看,你們就明白了。”
他叫人把大象牽了過來,跟著他到河邊去。他的爸爸,還有那些官員們都很奇怪,曹沖去河邊干什么呢?大家都想看看他到怎么稱大象,就一起跟著來到河邊。河邊正好有只空著的大船,曹沖說:“把大象牽到船上去。”
大象上了船,船就往下沉了很多。曹沖說:“在船挨著水的地方畫一條線做記號。”記號劃好了以后,曹沖又叫人把大象牽上岸來。這時候大船空著,就往上浮起來很多。
大家看著,一會兒把大象牽上船,一會兒又把大象牽下船,心里想:“這孩子在玩什么把戲呀,他這樣怎么能稱出大象有多重呢?”
接下來曹沖叫人搬了很多石塊過來,裝到大船上去,搬了很多很多,大船又慢慢地往下沉了。
曹沖看見船上的記號到了水面,就大喊:“行了行了!不要再搬啦!”就叫人把石塊一塊塊搬下船來。這時候,大家明白了:石頭裝上船和大象裝上船,那船下沉到同一個記號的地方,這時候,石頭和大象是一樣重的;再把這些石塊稱一稱,把所有石塊的重量加起來,就是大象的重量了。
大家都說,這辦法看起來簡單,可是要不是曹沖做給大家看,大人還真想不出來呢。所有的官員還有曹沖的爸爸都豎起大拇指說:“曹沖真聰明!”
成語故事 6
李白是唐朝有名的詩人。據說他年輕的時候,讀書進步得很慢,他心里就不耐煩起來。有一天,他出門去玩兒,看見一個老婆婆蹲在小溪旁邊,拿著一根鐵棒在石頭上磨。李白覺得很奇怪,就問:“老婆婆,你這是干什么?”老婆婆頭也不回,一邊磨她的鐵棒,一邊回答說:“我在磨繡花針!”李白更奇怪了,又問:“這么粗的鐵棒,能磨成繡花針嗎?”老婆婆說:“我今天磨,明天磨,鐵棒只會越磨越細,哪怕它磨不成繡花針!”李白聽了老婆婆的話,心里像開了竅。他從此刻苦用功,果然成了一個很有文才的`人。
“磨杵成針”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這個成語說明只要下苦功夫,一定能得到成功。所以常有人說:“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成語故事 7
一天早上,我吃完早飯來到了學校。當我走到班級門口時,我驚喜地發現地上有一張5元的紙幣。我心想:如果我撿了把它交給老師,找到失主后,老師一定會表揚我的。可是,當我彎腰撿錢時,又走來了一個我們班最調皮的'學生。我知道,肯定要開始一場大戰了。
我正想著,那個調皮學生已經走到我的面前了,他看了看我,問:“你在干什么?”我吞吞吐吐地說:“沒……沒干什么?”
他往地上看了一看,發現了地上的5元錢,假裝怒氣沖沖地說:“好呀,發現了錢居然不和我分享!”說著,就彎下了腰去撿錢了。
我見了,心里著急了起來,心里想:如果錢被他搶走,他肯定不會交給老師,只會拿去買吃的東西。這樣,我就不會被老師表揚了。想到這里,我鼓足了勇氣,上去一把抓住了他,想去把他手里的錢搶過來,可是,他一下子就把我摔倒在地上。我踉踉蹌蹌地爬了起來,又沖上去抱住了他,就這樣,我們就開始了一場混戰。
過了一會兒,我和他看到了一個熟悉的身影定睛一看,我和他的心頭一震,原來是班長。
班長疾步走了過來問道:“這錢是誰的?”我和他說:“是……是撿的。”班長一聽,一把將5塊錢拿了過去。
剛巧老師來了,班長就把5塊錢交給了老師,老師知道是她拾到的,大大地表揚了她一番——班長就是班長,拾金不昧美名揚。
我和那調皮同學目瞪口呆,說不出話來了。
哎,這真是同學相爭班長得利呀!
成語故事 8
黃檗禪師是古代一個有名的高僧,他有很多徒弟,其中有個叫臨濟,臨濟想了解佛法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就向禪師請教。禪師不回答他的話,就突然拿起了一根棍子,朝臨濟的頭上打下去,把臨濟弄得莫名其妙。臨濟被打了之后,雖然很痛,還是忍痛的問,黃檗禪師見他再問,又是一棒打下去;這樣一直三問三打,臨濟只好停止請教,自己專心研究,后來終于明白佛法的奧妙,參證了黃檗禪師的宗旨。以后,臨濟和他的'師父禪師講佛法的時候,總是機鋒敏捷,這時,他對佛法的奧妙,已研究到和黃檗禪師是一樣的高深了。當時,喜好研究佛法的人都向他們請教,但黃檗禪師一樣拿起棍子朝那些人的頭打下去,而臨濟還在一旁吆喝助威;他們用這種奇怪的方法,點醒了很多人。所以,后人對于這種警醒人們迷誤的行為,說是“當頭棒喝”。
因為黃檗禪師和臨濟研究的是佛教里面的禪宗,禪宗主張頓悟,所以,他們想出很多法子,來點醒世人,“當頭棒喝”就是其中的一種。
成語故事 9
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匡衡家窮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可是匡衡家里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么辦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墻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墻壁邊一看,啊!原來從壁縫里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于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墻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后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帶有勵志的成語故事:囊螢映雪
成語故事 10
洪水未到先筑堤,豺狼未來先磨刀。
一只野狼臥在草上勤奮地磨牙,狐貍看到了,就對它說:“天氣這么好,大家在休息娛樂,你也加入我們隊伍中吧!”野狼沒有說話,繼續磨牙,把它的.牙齒磨得又尖又利。狐貍個性地問道:“森林這么靜,獵人和獵狗已經回家了,老虎也不在近處徘徊,又沒有任何危險,你何必那么用勁磨牙呢?”野狼停下來回答說:“我磨牙并不是為了娛樂,你想想,如果有一天我被獵人或老虎追逐,到那時,我想磨牙也來不及了。而平時我就把牙磨好,到那時就能夠保護自己了。”
提示:做事就應未雨綢繆,居安思危,這樣在危險突然降臨時,才不至于手忙腳亂。“書到用時方恨少”,平常若不充實學問,臨時抱佛腳是來不及的。也有人抱怨沒有機會,然而當升遷機會來臨時,再嘆自己平時沒有積蓄足夠的學識與潛質,以致不能勝任,也只好后悔莫及。
成語故事 11
洪水未到先筑堤,豺狼未來先磨刀。
一只野狼臥在草上勤奮地磨牙,被狐貍看到了,就對它說:“天氣這么好,大家在休息娛樂,你也加入我們隊伍中吧!”野狼沒有說話,繼續磨牙,然后把它的牙齒磨得又尖又利。狐貍奇怪地問道:“森林這么靜,獵人和獵狗已經回家了,老虎也不在近處徘徊,又沒有任何危險,你何必那么用勁磨牙呢?”野狼停下來回答說:“我磨牙并不是為了娛樂,你想想,如果有一天我被獵人或老虎追逐,到那時,我想磨牙也來不及了。而平時我就把牙磨好,到那時就可以保護自己了。”
提示:做事應該未雨綢繆,居安思危,這樣在危險突然降臨時,才不至于手忙腳亂。“書到用時方恨少”,平常若不充實學問,臨時抱佛腳是來不及的`。也有人抱怨沒有機會,然而當升遷機會來臨時,再嘆自己平時沒有積蓄足夠的學識與能力,以致不能勝任,也只好后悔莫及。
成語故事 12
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了維持溫飽,沒有多余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于是,他去找了一只口袋,抓了許多螢火蟲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由于他勤學苦練,后來終于做了職位很高的`官。
晉代孫康由于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只能早早睡覺。一天半夜,他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外面十分明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于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此后,每到下雪的夜晚,他都會在雪地里讀書。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最終功成名就。
成語故事 13
戰國時,秦國的隊伍團團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形勢十分危急,趙國國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求援。平原打算帶領20名門客前去完成這項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個定不下來。這時,毛遂自告奮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強帶著他一起前往楚國。
平原君到了楚國后,立即與楚王談及"援趙"之事,談了半天也毫無結果。這時,毛遂對楚王說:"我們今天來請你派援兵,你一言不發,可你別忘了,楚國雖然兵多地大,卻連連吃敗仗,連國都也丟掉了,依我看,楚國比趙國更需要聯合起來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話說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應出兵援趙。
平原君回到趙國后感慨地說:"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呂。"(九鼎大呂:鐘名,與鼎同為古代國家的寶器。)
成語"一言九鼎"由這個故事而來,形容一句話能起到巨大作用。
成語故事 14
從前孟子小的時候和母親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豬羊的事。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夏歷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之后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這個地方。
后來,大家就用“孟母三遷”來表示人應該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
這也說明了環境能改變一個人的愛好和習慣。
成語故事 15
伯夷、叔齊是商末孤竹國的王子,父親死后,兩個人很有德行,都不肯繼承國君之位,為了推讓君位,兩人先后逃到周文王那里。
周文王死后,周武王起兵伐紂,伯夷、叔齊認為這是以暴易暴、以臣弒君的行為,違反了正理,曾攔住武王的`車馬加以勸說。周武王滅掉商紂,統一天下后,伯夷、叔齊以吃周朝的糧食為恥,逃到山里靠挖野菜充饑,后來餓死了。
孔子說伯夷、叔齊是古之賢人,并說:伯夷、叔齊不記過去的怨仇,因此,別人對他們的怨恨就很少。
成語故事 16
三國時代,東吳有一員大將名叫呂蒙。年輕時,家境貧困,無法讀書。從軍后,雖作戰驍勇,常立戰功,卻苦于缺少文化,不能把戰例經驗總結寫下來。
有一天,吳主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是一員大將,掌權管事,更應該好好地讀一些書,增加自己的`才干。” 呂蒙一聽主公要他學習,便為難地推托說:“軍隊里的事情又多又雜,都要我親自過問,恐怕擠不出時間來讀書啊!”
孫權說:“你的事情總沒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學問,而只是要你翻閱一些古書,從中得到一些啟發罷了。”
呂蒙聽了孫權的話,回去便開始讀書學習,并堅持不懈,最后終于有了文化,后來孫權再次見他,稱贊道:“士別三日,非復吳下阿蒙矣!”
成語故事 17
春秋時代,孔子被人們尊為“圣人”,他有弟子二千,大家都向他請教學問。他的《論語》是千百年來的傳世之作。孔子學問淵博,可是仍虛心向別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廟去祭祖。他一進太廟,就覺得新奇,向別人問這問那。有人笑道:“孔子學問出眾,為什么還要問?”孔子聽了說:“每事必問,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問他:“孔圉死后,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聰明好學,不恥下問,才配叫‘文’。”弟子們想:“老師常向別人求教,也并不以為恥辱呀!”。
虛心好學,肯向一切人,包括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學習,叫“不恥下問”。
不恥下問的意思:不恥:不以為恥辱;下問:降低身份請教別人。不以向比自己學識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請教為可恥。形容虛心求教。
現在我們用來形容一個人謙虛、好學,真誠地向別人提問請教,不恥下問。
成語故事 18
宋朝時期,張乖崖在崇陽(今屬湖北)當縣令,為官清正廉潔。當時,經常發生一些軍卒侮辱將帥、小吏侵犯長官的事情。張乖崖認為這是一種反常的事,下決心要整治這種現象。
一天,他在衙門周圍巡行。突然,他看見一個小吏從府庫中慌慌張張地走出來。張乖崖覺得奇怪,就把小吏喊到跟前問話,結果發現他頭巾下藏著一文錢。那個小吏支吾了半天,才承認是從府軍中偷來的`。
張乖崖把那個小吏帶回大堂,讓人用杖刑猛打他。那小吏不服氣:“一文錢算得了什么!你也只能打我,不能殺我!”張乖崖大怒,在判決書上寫道:“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意思是說,假如每天偷一個銅錢,一千天就是一千個銅錢。同樣,如果用繩子鋸木頭,時間長了,木頭會被鋸斷。水滴時常滴在石頭上,石頭也會被滴穿。為了懲罰這種行為,張乖崖當堂斬了這個小吏。
成語故事 19
在東漢時期,有個人叫第五倫,他為人非常正直,當官的時候辦事認真,廉潔清正,經常親自喂馬,他的夫人也自己下廚房做飯,做家務。當地的人對他十分敬重。
曾經有一次,一個朋友對他說:“人們如此敬重你,是不是可以說你完全無私,沒有將一點兒私心用于公務呢?”
第五倫回答道:“不是這樣。以前有個朋友,為了求官而送了我一匹馬。我雖然沒有接受,但是那以后凡是有舉薦的事情我都會想著他。這難道不是私心嗎?還有一次,我的.侄子生病了,我雖然能一個晚上起來十次去看他,看過之后我照樣能入睡。但是如果是我自己的兒子病了,我同樣晚上起來十次去看他,卻無法入睡,這也說明我存有私心啊!”
成語故事 20
西漢時期,有一個著名將領叫李廣,他精于騎馬射箭,作戰十分勇敢,被稱為“飛將軍”。有一次,他去冥山南麓打獵,忽然發現草叢中蹲伏著一只猛虎。李廣急忙彎弓搭箭,全神貫注,用盡氣力,一箭射去。李廣箭法很好,他以為老虎必須中箭身亡,于是走近前去,仔細一看,未料被射中的竟是一塊形狀很像老虎的大石頭。不僅僅箭頭深深射入石頭當中,而且箭尾也幾乎全部射入石頭中去了。李廣很驚訝,他不堅信自己能有這么大的力氣,于是想再試一試,就往后退了幾步,張弓搭箭,用力向石頭射去。但是,一連幾箭都沒有射進去,有的`箭頭破碎了,有的箭桿折斷了,而大石頭一點兒也沒有受到損傷。
人們對這件事情感到很驚奇,疑惑不解,于是就去請教學者揚雄。揚雄回答說:“如果誠心實意,即使像金石那樣堅硬的東西也會被感動的。”“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這一成語也便由此流傳下來。
成語故事 21
漢高祖劉邦起兵反秦,蕭何是他的可靠助手。劉邦打敗項羽,建立漢朝,做了皇帝,蕭何便任相國。論功行賞,蕭何第一,首先封為侯,食邑八千戶。
對這一封賞,有些功臣不服氣,便說:“我們拼死拼活,身經百戰,而蕭何未有汗馬之勞,連戰場都沒上過,只會耍筆桿,發議論,封賞為什么反在我們之上?”
劉邦則回答說:“你們都打過獵,打獵的時候,追殺野獸的是狗,而指示野獸的巢穴、去向,讓狗去追殺的',卻是人。你們只會追殺,不過是‘功狗’而已。而蕭何指揮沖殺,是‘功人’。并且,你們雖然勇敢,卻多數是單身跟隨我出戰,而蕭何一家幾十口人都參加軍隊作戰,這你們又怎么能比呢?”
這些人聽了劉邦的話,心里才服氣,不再發牢騷。
成語故事 22
班超是東漢一個很有名氣的將軍,他從小就很用功,對未來也充滿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寫文件的時候,寫著寫著,突然覺得很悶,忍不住站起來,丟下筆說:“大丈夫應該像傅介子、張騫那樣,在戰場上立下功勞,怎么可以在這種抄抄寫寫的'小事中浪費生命呢!”
傅介子和張騫兩個人,生在西漢,曾經出使西域,替西漢立下無數功勞。因此,班超決定學習他們倆,為國家奉獻自己。后來,他當上一名軍官,在對匈奴的戰爭中,取得勝利。接著,他建議和西域各國來往,以便共同對付匈奴。朝廷采納了他的建議,就派他帶著數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著智慧和膽量,度過各種各樣的危機。班超一生總共到過五十多個國家,與這些國家保持和平,也同時宣揚了漢朝的國威。
成語故事 23
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亮主張聯吳伐魏。他平定南方以后,一直積蓄力量,準備北伐曹魏,為蜀國的生存爭奪空間。
過了一陣子,諸葛亮覺得時機已經成熟,便決定統率人馬,攻打魏國。出師前,他給皇帝劉禪上了一道奏表,名曰《出師表》,勸劉禪虛心納諫,重用人才,把心思都用在治理國家方面。
可惜的'是,第一次北伐失敗了,諸葛亮只得退兵,等待時機。過了幾年,諸葛亮又決定北伐中原。當時,很多大臣覺得蜀國力量太小,老是這樣動用軍隊,不是國家之福,因此反對北伐。
諸葛亮針對這種情況,又上表給后主劉禪,對當時的敵我形勢進行詳細分析,說明蜀漢和魏國勢不兩立,你不去伐他,他就會派兵來對付你,倒不如主動攻打他,說不定還會找出一條生存之路。后主劉禪看了,表示全力支持諸葛亮伐魏。
這第二道表,史稱《后出師表》。在這道表的最后,諸葛亮表示他一心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成語故事 24
公元前266年,趙國國君趙惠文王去世,他的兒子太子丹接位為趙孝成王。由于孝成王還年輕,國家大事由他的母親趙威后負責處理。趙威后是一個比較賢明而有見識的中年婦女。她剛剛主持國事的時候,秦國加劇了對趙國的進攻。趙國危急,向齊國求救,齊國要趙威后把她的小兒子長安君送到齊國作人質,然后再出兵。趙威后舍不得小兒子離開,但是聽了大臣觸龍的意見,還是把長安君送到齊國。齊國出兵幫助趙國打退了秦軍。
有一次,齊王派使者帶著信到趙國問候趙威后。威后還沒有拆信就問使者。“齊國的收成不壞吧?老百姓平安嗎?齊王身體健康嗎?”
齊國使者聽了心里很不高興,說:“我受齊王派遣來問候您,現在你不先問齊王,卻先問收成和百姓,難道可以把低賤的`放在前面,把尊貴的放在后面嗎?”
威后微微一笑,說:“不是的。如果沒有收成,怎么會有百姓?如果沒有百姓,怎么會有君主?難道問候時可以舍棄根本而只問枝節嗎?”
齊國使者聽了,一時說不出話來。 這則“無恙”的典故,后來演化出成語,“安然無恙”。
成語故事 25
宋國有個賣酒的人,為了招來生意,他總是將店堂打掃得干干凈凈,將酒壺、酒壇、酒杯之類的盛酒器皿收拾得清清爽爽,而且在門外還要高高掛起一面長長的酒幌子,上書“天下第一酒”幾個大字。遠遠看去,那里的確像個會做生意的酒家。然而個性的是,他家的酒卻很少有人問津,常常因賣不出去而使整壇整壇的酒擱酸了,變質了,十分可惜。
這個賣酒的宋國人百思不得其解,他于是向左鄰右舍請教這好的酒竟然賣不出去的原因。鄰居們告訴他:“這是正因你家養的`狗太兇猛了的緣故。我們都親眼看到過,有的人高高興興地提著酒壺準備到你家去買酒,但是還沒等走到店門口,你家的狗就跳將出來狂吠不止,甚至還要撲上去撕咬人家。這樣一來,又有誰還敢到你家去買酒呢?因此,你家的酒就只好放在家里等著發酸變質啊。”您看,一匹惡狗看門,就能把一個好端端的酒店弄得門庭冷落,客不敢入;如果一個國家讓壞人控制了某些要害部門,其后果必然是忠奸顛倒,社會,百姓遭殃。
成語故事 26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于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回家后,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梁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成語故事 27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有強有弱,強國想爭霸天下,弱國則想自保,于是,說客應運而生。他們到各國游說,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
在眾多說客中,公孫衍、張儀稱得上其中的佼佼者。因為他們代表著強國,所以弱小國家的國君看到他們兩人都非常害怕,唯恐他們發動戰爭攻打自己的國家。
有一個說客問孟子:“公孫衍和張儀能令君主害怕,是不是真正的大丈夫?”
孟子回答說:“他們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作為一個大丈夫,應該懂得禮儀法度,把仁義看得至高無上。得志的時候不脫離百姓;失意的時候也不屈從世俗,學習阿諛奉承之術。不能因為富貴而迷惑,也不能因為貧賤而失志,更不能因為受到暴力的`威嚇而喪失了氣節。只有做到了這三點,才能算是真正的大丈夫。”
【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神話成語故事歷史成語故事08-25
成語故事大全 成語故事:移風易俗11-12
成語故事07-23
經典成語故事11-03
成語故事精選01-27
經典成語故事12-22
經典的成語故事08-25
成語故事精選01-28
經典成語故事精選08-25
經典成語故事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