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成語故事
最新成語故事1
《負薪讀書》
形容勤學的典故。事出《漢書·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買臣字翁子,吳人也。家貧,好讀書,不置產業,常艾薪樵,賣以給食,擔束薪,行且誦書。其妻亦負戴相隨,數止買臣毋歌嘔道中。買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買臣笑曰:‘年五十當富貴,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貴報女功。’”此典一般以“負薪”或“負樵”的形式出現。有時,此典也用來形容未遇時的貧居生活。
《帶經而鋤》
形容生活貧苦依然堅持學習的典故。語出《漢書·公孫弘、卜式、倪寬傳》:“(倪寬)受業孔安國,嘗為弟子都養(為弟子們做飯),時行憑作(有時還要下地干活),帶經而鋤,休息輒誦讀,其精如此。”此典常以“帶經鋤”的形式出現。成語故事
《焚膏繼晷》
形容夜以繼日地勤奮讀書。語出韓愈《昌黎集·進學解》:“先生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編。記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鉤其玄(成語‘提要鉤玄’出處)。貪多務得,細大不捐,焚膏油以繼晷(點上燈來繼續白天的學習),恒兀兀以窮年(長年累月都這樣堅持)。先生之業可謂勤矣。”
《十年窗下》
形容長期閉門苦讀的典故。語出金元間劉祁《歸潛志》:“南渡后疆土狹隘,止河南、陜西,故仕進調官,皆不得遽。人仕或守十余載,號重復累,往往歸耕或教小學養生。故當時有云:‘古人謂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今日一舉成名天下知,十年窗下無人問也。’”后人便以“十年窗下”、“寒窗十載”、“寒窗之下”、“十載寒窗”、“燈窗十載”等詞語來形容長期清貧自守,閉門苦讀。
《學富五車》
形容書多或學識豐富的典故。語出《莊子·雜篇·天下第三十三》:“惠施多方(方術),其書五車,其道舛駁(他的學說多差錯而雜亂),其言也不中(正當)。”后人便以“五車”、“五車書”、“書五車”、“五車竹簡”、“惠施車”等來表示書多;用“學五車”、“學富五車”等來表示讀書多或學問大。
《韋編三絕》
形容刻苦認真讀書的典故。語出《史記·孔子世家》:“(孔子)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于《易》則彬彬矣(研究得差不多)矣。’”韋編,是用來串連竹簡的熟牛皮;三絕,是斷了三次。此典的其它形式有:“絕編”、“三編絕”、“韋三絕”、“絕韋編”、“三絕韋編”等。
《下帷讀書》
形容閉門謝客、專心讀書學習的典故。語出《史記·儒林列傳·董促舒》:“董仲舒,廣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下帷(放下室內懸掛的帷幕)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受業,或莫見其面。蓋三年董仲舒不觀于舍園,其精如此。”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下帷(幃)”、“下書帷”、“閉戶垂帷”、“垂帷閉戶”等。
《挾策讀書》
比喻勤奮讀書的典故。語出《莊子·外篇·駢拇第八》:“臧與谷二人相與牧羊而俱亡其羊。問臧奚事,則挾策讀書,問谷奚事,則博塞以游。”策,寫書的竹簡。博寒,古代的一種游戲。后人便以“挾策”、“挾冊”、“挾策讀書”、“挾策亡羊”、“讀書亡羊”表示專心致志地勤奮讀書。
《高鳳流麥》
形容專心致志勤奮讀書的典故。語出《后漢書·逸民傳·高鳳》:“高鳳字文通,南陽葉人也。少為書生,家以農畝為業,而專精誦讀,晝夜不息。妻嘗之田,曝麥于庭,令鳳護雞。時天暴雨,而鳳持竿誦經,不覺潦水流麥。妻還怪問,鳳方悟之。其后遂為名儒,乃教授業于西唐山中。”后人于是以“流麥”、“麥流”、“棄麥”、“麥不收”、“中庭麥”、“高鳳”等來形容專心讀書。
《溫舒編蒲》
形容勤學的典故。事出《漢書·賈枚鄒路傳》:“路溫舒字長君,巨鹿東里人也。父為里監門。使溫舒牧羊,溫舒取澤中蒲,截以為牒,編用寫書。”晉時的王育也在牧羊時折蒲學書,最后博通經史。此典的其他形式有“編蒲”、“截蒲”、“削蒲”、“題蒲”、“編簡”等。
《負薪讀書》
形容勤學的典故。事出《漢書·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買臣字翁子,吳人也。家貧,好讀書,不置產業,常艾薪樵,賣以給食,擔束薪,行且誦書。其妻亦負戴相隨,數止買臣毋歌嘔道中。買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買臣笑曰:‘年五十當富貴,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貴報女功。’”此典一般以“負薪”或“負樵”的形式出現。有時,此典也用來形容未遇時的貧居生活。
《帶經而鋤》
形容生活貧苦依然堅持學習的典故。語出《漢書·公孫弘、卜式、倪寬傳》:“(倪寬)受業孔安國,嘗為弟子都養(為弟子們做飯),時行憑作(有時還要下地干活),帶經而鋤,休息輒誦讀,其精如此。”此典常以“帶經鋤”的形式出現。成語故事
《焚膏繼晷》
形容夜以繼日地勤奮讀書。語出韓愈《昌黎集·進學解》:“先生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編。記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鉤其玄(成語‘提要鉤玄’出處)。貪多務得,細大不捐,焚膏油以繼晷(點上燈來繼續白天的學習),恒兀兀以窮年(長年累月都這樣堅持)。先生之業可謂勤矣。”
《十年窗下》
形容長期閉門苦讀的典故。語出金元間劉祁《歸潛志》:“南渡后疆土狹隘,止河南、陜西,故仕進調官,皆不得遽。人仕或守十余載,號重復累,往往歸耕或教小學養生。故當時有云:‘古人謂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今日一舉成名天下知,十年窗下無人問也。’”后人便以“十年窗下”、“寒窗十載”、“寒窗之下”、“十載寒窗”、“燈窗十載”等詞語來形容長期清貧自守,閉門苦讀。
《學富五車》
形容書多或學識豐富的典故。語出《莊子·雜篇·天下第三十三》:“惠施多方(方術),其書五車,其道舛駁(他的學說多差錯而雜亂),其言也不中(正當)。”后人便以“五車”、“五車書”、“書五車”、“五車竹簡”、“惠施車”等來表示書多;用“學五車”、“學富五車”等來表示讀書多或學問大。
《韋編三絕》
形容刻苦認真讀書的典故。語出《史記·孔子世家》:“(孔子)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于《易》則彬彬矣(研究得差不多)矣。’”韋編,是用來串連竹簡的熟牛皮;三絕,是斷了三次。此典的其它形式有:“絕編”、“三編絕”、“韋三絕”、“絕韋編”、“三絕韋編”等。
《下帷讀書》
形容閉門謝客、專心讀書學習的典故。語出《史記·儒林列傳·董促舒》:“董仲舒,廣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下帷(放下室內懸掛的帷幕)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受業,或莫見其面。蓋三年董仲舒不觀于舍園,其精如此。”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下帷(幃)”、“下書帷”、“閉戶垂帷”、“垂帷閉戶”等。
《挾策讀書》
比喻勤奮讀書的典故。語出《莊子·外篇·駢拇第八》:“臧與谷二人相與牧羊而俱亡其羊。問臧奚事,則挾策讀書,問谷奚事,則博塞以游。”策,寫書的竹簡。博寒,古代的一種游戲。后人便以“挾策”、“挾冊”、“挾策讀書”、“挾策亡羊”、“讀書亡羊”表示專心致志地勤奮讀書。
《高鳳流麥》
形容專心致志勤奮讀書的典故。語出《后漢書·逸民傳·高鳳》:“高鳳字文通,南陽葉人也。少為書生,家以農畝為業,而專精誦讀,晝夜不息。妻嘗之田,曝麥于庭,令鳳護雞。時天暴雨,而鳳持竿誦經,不覺潦水流麥。妻還怪問,鳳方悟之。其后遂為名儒,乃教授業于西唐山中。”后人于是以“流麥”、“麥流”、“棄麥”、“麥不收”、“中庭麥”、“高鳳”等來形容專心讀書。
《溫舒編蒲》
形容勤學的典故。事出《漢書·賈枚鄒路傳》:“路溫舒字長君,巨鹿東里人也。父為里監門。使溫舒牧羊,溫舒取澤中蒲,截以為牒,編用寫書。”晉時的王育也在牧羊時折蒲學書,最后博通經史。此典的其他形式有“編蒲”、“截蒲”、“削蒲”、“題蒲”、“編簡”等。
最新成語故事2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朋友,那么,大家有沒有想過,我們能不能與一本好書交朋友呢?我的回答是能!因為,我覺得,沒有書,生活將會變得枯燥乏味,了無生趣。
那么,現在,我就向大家介紹一下我好朋友,它就是《成語故事》。
我之所以喜歡這本《成語故事》,是因為這本書幫助過我解決難題。說來話長:有一次,爸爸想要考考我,便問我毛遂自薦的意思與由來。我正暗自煩惱,因為那時,我對成語不是很精通,驟然間,我腦海里閃過一個念頭:《成語故事》里會不會有毛遂自薦的意思與由來呢?想到這,我急忙從書櫥里拿出《成語故事》,翻到目錄,終于找到了毛遂自薦的標題,于是,我翻到相應的頁數,迫不及待地看了起來。過了一會兒,我胸有成竹地走到爸爸面前,將毛遂自薦的意思與由來照著書上所寫,復述了一遍。話音剛落,爸爸便豎起大拇指,面帶微笑地點點頭說:嗯,答得很好!
就這樣,我迷上了成語,之后,《成語故事》里很多成語的意思與由來,我都略知一二。《成語故事》這本書就像一條船,載著我在成語的海洋里蕩漾;它又像我們一位不會說話的老師,教我學成語;它更像一把金鑰匙,替我打開成語世界的大門。
《成語故事》不愧是我的好朋友!
最新成語故事3
[拼音]cháng zhì jiǔ ān
[釋義]治:太平;安:安定。形容國家長期安定、鞏固。
[出處]《漢書·賈誼傳》:“建久安之勢,成長治之業。”
[例句]重陽送九“久”:友情歷久彌堅,愛情天長地久,事業久煉成鋼,生活長治久安,人氣久負盛名,成功由來已久,健康經久不息,好運曠日持久,快樂長長久久。
【成語故事】
東漢和帝即位后,竇太后專權。她的哥哥竇憲官居大將軍,任用竇家兄弟為文武大官,掌握著國家的軍政大權。看到這種現象,許多大臣心里很著急,都為漢室江山捏了把汗。大臣丁鴻就是其中的一個。
丁鴻很有學問,對經書極有研究。對竇太后的專權他十分氣憤,決心為國除掉這一禍根。幾年后,天上發生日蝕,丁鴻就借這個當時認為不祥的征兆,上書皇帝,指出竇家權勢對于國家的危害,建議迅速改變這種現象。和帝本來早已有這種感覺和打算,于是迅速撤了竇憲的官,竇憲和他的兄弟們因此而自殺。
丁鴻在給和帝的上書中,說皇帝如果親手整頓政治,應在事故開始萌芽時候就注意防止,這樣才可以消除隱患,使得國家能夠長治久安。
最新成語故事4
退避三舍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亡十幾年。
經過千辛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為,就以國賓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酒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么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侍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愿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后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后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草木皆兵
東晉時代,秦王苻堅控制了北部中國。公元383年,苻堅率領步兵、騎兵90萬,攻打江南的晉朝。晉軍大將謝石、謝玄領兵8萬前去抵抗。苻堅得知晉軍兵力不足,就想以多勝少,抓住機會,迅速出擊。
誰料,苻堅的先鋒部隊25萬在壽春一帶被晉軍出奇擊敗,損失慘重,大將被殺,士兵死傷萬余。秦軍的銳氣大挫,軍心動搖,士兵驚恐萬狀,紛紛逃跑。此時,苻堅在壽春城上望見晉軍隊伍嚴整,士氣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見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晉軍的士兵一樣。苻堅回過頭對弟弟說:“這是多么強大的敵人啊!怎么能說晉軍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過于輕敵了。
出師不利給苻堅心頭蒙上了不祥的陰影,他令部隊靠淝水北岸布陣,企圖憑借地理優勢扭轉戰局。這時晉軍將領謝玄提出要求,要秦軍稍往后退,讓出一點地方,以便渡河作戰。苻堅暗笑晉軍將領不懂作戰常識,想利用晉軍忙于渡河難于作戰之機,給它來個突然襲擊,于是欣然接受了晉軍的請求。
誰知,后退的軍令一下,秦軍如潮水一般潰不成軍,而晉軍則趁勢渡河追擊,把秦軍殺得丟盔棄甲,尸橫遍地。苻堅中箭而逃。
故事出自《晉書·苻堅·載記》。成語“草木皆兵”,形容神經過敏、疑神疑鬼的驚恐心理。
東張西望
湖廣襄陽府棗陽縣有個叫蔣興哥的男子,娶了本縣王公的女兒三巧兒,兩人婚后十分恩愛。有一回蔣興哥到外面去收賬,一年多沒有回家,三巧兒在家等啊等啊。心里很是焦急!于是就請算命先生算卦,算命先生說:“別急,你的丈夫過幾天就會回家了。”三巧兒聽了高興萬分。由于一心盼著丈夫回家,便每天出外翹首以盼,脖子都望酸了。
由于三巧兒長得漂亮,在外東張西望時惹來了一個叫陳生的外地人,他用銀子收買了賣珠子的薛婆,讓她幫忙引薦自己和三巧兒相識。薛婆收了陳生的銀子便不時在三巧兒面前說陳生的好話,最終,陳生硬是從中作梗,拆散了蔣興哥和三巧兒。一樁好姻緣就這么沒有了。后來人們便用“東張西望”這個成語,來形容心神不寧地到處看。
毛遂自薦
戰國時期,秦國和趙國打仗,趙國敗了,趙國的平原君想挑選二十個門客與自己一同前往楚國求援,結果挑來挑去,還少一個。這是有個叫毛遂的門客向平原君推薦了自己,他說:“既然人數不夠,先生不如帶上我出發吧!”平原君經不住毛遂再三懇求,勉為其難的答應了。
到了楚國。平原君和楚王從上午談到中午,也沒有談妥派援兵結盟這件事,毛遂不耐煩地沖上殿去,楚王斥責他:“我和你的主人在說話,哪里輪得到你放肆?”毛遂拿著劍對楚王說:“十步之內,你的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見毛遂來真的,便不敢輕舉妄動,豎起耳朵聽他發表“高見”。于是毛遂把出兵援趙有利于楚國的道理,作了精辟的分析。毛遂憑著三寸不爛之舌,說得楚王心悅誠服,答應馬上出兵。不幾天,楚、魏等國聯合出兵援趙,秦軍終于撤退了。
最新成語故事5
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養猴子的老人,在家中的院子里養了許多只猴子。這個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別給每只猴子四顆橡子。日子一久,這個老人和猴子之間竟然能交流溝通了。
幾年之后,老人的經濟越來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數目卻越來越多,又碰上糧食欠收,所以老人就想把每天的橡子由八顆改為七顆。
于是,一天,他和猴子們商量說:“現在糧食不夠了,從今天開始,食物必須節約著吃。我每天早上分別給你們三顆橡子,晚上還是照常給四顆橡子,你們認為怎么樣呢?”
猴子們聽到老人的這番話,非常生氣,都認為早上怎么少了一個?于是,紛紛開始吱吱大叫,而且還到處竄來跳去,貌似是在用這種方式來表示對分配情況的強烈不滿。
老人看到這個情形,連忙改口說:“這樣吧,我每天早上分別給你們四顆,晚上再給你們三顆,這樣總該可以了吧?”
這群猴子們聽了,覺得早上的橡子數量已經由三個變成四個,比晚上的多,就換了另一番模樣,紛紛高興得在地上翻滾起來,認為自己取得了勝利。
最新成語故事6
戰國時期,魏國有個叫范雎(jū)的人,因為家境貧窮而在大夫須賈門下當食客。有一次,范雎跟隨須賈出使齊國,齊王非常欣賞范雎的才華,就暗中送他許多金銀珠寶。雖然范雎婉言拒絕了齊王的禮物,但是須賈仍然懷疑他與齊國有勾結。所以回國之后,須賈就向朝廷通報了這件事情,范雎因此被逮捕并遭毒打。范雎被打得昏死過去,須賈便讓人用草席把他卷起來,扔到廁所里,讓人好好看守。范雎醒來之后,發現看守他的人正是他的好朋友。在朋友的幫助下,他逃了出來,并躲到好朋友鄭安平家,改名張祿,準備找機會逃往國外。
不久,秦昭王派使者出使魏國,范雎便趁機偷偷跟隨秦使到了秦國。在秦國,化名張祿的范雎很快就得到了秦王的賞識,沒多久就被任命為相國,地位十分顯赫。
公元前220xx年,秦國企圖攻打韓、魏兩國。魏國忙派須賈去秦國求和。須賈到了秦國,首先去拜訪秦國的丞相張祿,希望張祿能夠說服秦王。當他來到丞相府,看見丞相張祿竟然就是當年差點被他害死的范雎時,嚇得撲通一聲跪在地上,說:“賈不意君能自致于青云之上。”意思是說,沒想到您還活著,并且置身于青云之上,已經有了如此高的地位。
最新成語故事7
秀外慧中
蒲松齡在《聊齋志異》里講過一個這樣的故事:有一個膠州男子,居住在嶗山太清宮,每日念書寫字,外表溫文爾雅。太清宮旁有一株牡丹,日久成仙,幻化出來的人形,外表秀美內心聰慧。兩人相識后,情投意合,不就結為夫妻。然而,有一天牡丹花被人偷了,移植于別處,沒幾天就凋零了,牡丹仙子從此不能幻化為人,男子傷心欲絕。
耐冬仙子絳雪見狀,就主動陪伴在男子身邊,可男子的真愛是牡丹仙子,任誰也取代不了。這份癡情感動了花神,于是讓牡丹仙子復活,兩人再續前緣。男子死后,變成一株五葉草陪伴在牡丹旁邊,因為不能開花,被人砍去。不久,牡丹、耐冬竟一起凋謝了。
寶刀不老
三國時期,魏國攻打蜀國,將領張郃帶著一千兵馬,來勢洶洶。蜀國守將告急,老將黃忠主動請纓出戰,并且帶上了同樣是老將的嚴顏當副將。這黃忠可不是無能的,不僅武功高強,箭術更是了得,據說百步之內可以射穿楊柳葉。不過黃忠當時已年過半百,很多士兵都對他的戰斗力表示懷疑。
于是,兩軍對峙的時候,年輕力壯的張郃便取笑黃忠:“你都這么一大把年紀了,怎么還出來打仗啊?”黃忠當時就憤怒了:“你這個毛頭小子竟敢取笑我年紀大,我手中這把殺人的寶刀可是一點也不老!”果然,手起刀落間,黃忠利索的斬殺了魏國幾個名將,一時名聲大噪,響當當的成了老當益壯的代名詞。
班門弄斧
春秋戰國時期,魯國有一個能工巧匠,名字叫魯班,他在土木和手工工藝方面有很多發明,比如鋸子、云梯、墨斗、曲尺等都不在話下,據說他模仿飛鳥做成的竹制飛鷂能在空中飛行很長一段時間,因此建筑匠人都把他奉為祖師爺。
與此同時,還有一個能工巧匠名叫匠石,居住在郢都,他經常和朋友表演一個“魔術”,就是把朋友的鼻子抹上白灰,然后用斧頭砍過去,白灰一掃而盡,鼻子卻能不碰到分毫,本領非常之高強。后來柳宗元就說,假如有人“操斧于班、郢之門”,敢在魯班和匠石面前耍弄逞威,那就有點不要臉了。“班門弄斧”這個成語便由此而來。
最新成語故事8
1、歷史故事:趙氏孤兒
有一出古戲叫《趙氏孤兒》,演的是一個真實的歷史故事。其中就有兩個人以生命為代價信守諾言的情節。春秋時候,趙國有個忠臣趙奢,遭到奸臣屠岸賈的誣陷,被殺了。臨刑前,趙奢對他的兩個門客程嬰和杵臼說:“我死后,你們一定想辦法保住我的兒子,日后讓他為我報仇,除掉屠岸賈這一幫禍國殃民的壞蛋。”兩人鄭重地答應了。
趙奢被害后,他們兩人就歷盡千辛萬苦去實踐自己的諾言。趙奢的.妻子是趙王的女兒,帶著兒子住在王宮里。他們估計趙奢的妻子不會被害,但趙奢的兒子有可能保不住,就設法把他從宮里偷出來。當時這孩子只有半歲。程嬰也有個半歲的兒子,就把他放在程嬰家一塊養。但是,很快屠岸賈發現孩子不在宮中,就到處搜查,查了個把月,沒有查到。這家伙惱羞成怒,一定要斬草除根,命令全國搜查;若查不出來,就把全國三3個月以上、1歲以下的孩子全部殺光。
程嬰、杵臼看到這種情況,于心不忍,就商量出一個既要保住全國的孩子,又要保全趙氏孤兒的辦法,拿程嬰的兒子冒充趙氏孤兒,獻出去。由誰來獻呢?獻孩子的要受到正直之士的譴責,保藏孩子的則肯定活不了。最后杵白說:“讓我去死吧。我年紀大些,今后撫養的任務很重,時間也長,再說你能文能武,留下來也比我有用些。”于是杵臼把程嬰的兒子藏在自己家里,而程嬰去“告密”,并帶人到杵臼家里去搜,果然搜出個孩子,當著程嬰的面就摔死了。
大家想想,雖然是瞞哄了屠岸賈,但眼看著自己的親生兒子被摔死,心里有多難受!而且這種難受還不能有任何表現,要裝出極力討好屠岸賈的樣子來。當時屠岸賈要賞程嬰一筆錢并給他官做。程嬰說:“您多賞點錢,我不做官,我出賣了朋友,人家會罵我,不如多拿點錢遠遠離開京城,找個地方隱居起來。”屠岸賈誤認為程嬰是跟自己一樣的勢利之徒,沒有多想就同意了,給了一大筆錢。程嬰帶著錢和趙氏孤兒藏在深山里。一躲19年,不僅把趙氏孤兒培養成人了,而且調教得能文能武。程嬰這才告訴這孤兒19年來的事情經過,趙氏孤兒最后終于在程嬰的幫助下,報了仇,把屠岸賈一伙全殺了,把趙奢的案子也翻了。程嬰和杵臼真可謂“一諾千金”,是古代講信用的典型。
2、歷史故事:司馬穰直
戰國時期齊國的大軍事家司馬穰苴是一個信守軍規的軍事將領。有一次國君的親信莊賈視察軍隊,不按規定的時間到達軍營,司馬穰苴依軍令要將莊賈斬首。國君派人為莊賈求情,這個人未經允許就將馬車駛入營門。司馬穰苴就殺了此人的仆人和駕車的馬,以示懲戒。這種不畏權貴、信守軍令的作風,使司馬穰苴樹立了威信。打仗的時候,士兵們個個奮勇殺敵,最終打敗了敵人。
3、歷史故事:一諾千金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個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為人俠義好助。只要是他答應過的事情,無論有多大困難,都設法辦到,受到大家的贊揚。楚漢相爭時,季布是項羽的部下,曾幾次獻策,使劉邦的軍隊吃了敗仗,劉邦當了皇帝后,想起這事,就氣恨不已,下令通緝季布。這時敬慕季布為人,都在暗中幫助他。不久,季布經過化裝后到山東一家姓朱的人家當傭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來,朱家又到洛陽去找劉邦的老朋友汝陰候夏候嬰說情。劉邦在夏候嬰的勸說下撤消了對季布的通緝令,還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東太守。有一個季布的同鄉人曹邱生,專愛結交有權勢的官員,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聽說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馬上去見季布。季布聽說曹邱生要來,就虎著臉,準備發落幾句話,讓他下不了臺。誰知曹邱生一進廳堂,不管季布的臉色多么陰沉,話語多么難聽,立即對著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與季布拉家常敘舊。并吹捧說:“我聽到楚地到處流傳著‘得黃金千兩,不如得季布一諾’這樣的話,您怎么能有這樣好的名聲傳揚在梁、楚兩地的呢?我們既是同鄉,我又到處宣揚你的好名聲,你為什么不愿見到我呢?”季布聽了曹邱生的這番話,心里頓時高興起來,留下他住幾個月,作為貴客招待。臨走,還送給他一筆厚禮。后來,曹邱生又繼續替李布到處宣揚,季布的名聲也就越來越大了。
4、歷史故事: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
杜甫曾這樣評論過大詩人李白寫的詩,“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意思是說,李白要是提筆寫詩,風雨都驚動了,詩寫成之后,連鬼神都感動得哭泣。
那么,李白是不是天生就那么聰明?是不是他從小就懂得刻苦學習?都不是。李白小時候很貪玩,經常逃學。
有一天,李白在學的路上,看見一位老媽媽正在磨一根很粗的鐵棒,李白很奇怪,不明白老媽媽磨這根鐵棒干什么,于是他就走上前很有禮貌地問:“老媽媽,您磨這根鐵棒干什么呀?”老媽媽頭也不抬,還在一個勁地磨:“我的繡花針丟了,我要把它磨成一根針!”李白一聽嚇了一跳,說:“這可太不容易了!”老媽媽抬起頭來:“鐵棒磨成針是不容易,可是,時間長了就可以磨成針了”。
從鐵杵磨成針,李白想到了做學問。只要肯下功夫,再難的事也做得到。只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恒,自己的學問就一定會有長進和建樹。以后,李白再也不逃學了,他每天苦讀詩書,終于成為中國詩歌史上最偉大的詩人。
5、歷史故事:士別三日,刮目相待
三國時代東吳的呂蒙,可說是一個博學多才的人,周瑜死后,他繼任東吳的都督。設計擊敗了蜀漢的關羽,派部將潘璋把關羽殺死后,不久他也死去。
呂蒙本來是一個不務正業不肯用功的人,所以沒有什么學識。魯肅見了他,覺得沒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后來,魯肅再遇見他時,看見他和從前完全不同,是那樣威武,踉他談起軍事問題來,顯得很有知識,使魯肅覺得很驚異。便笑著對他開玩笑說:“現在,你的學識這么好,既英勇,又有如謀,再也不是吳下的阿蒙了。”
呂蒙答道:“人別后三天,就該另眼看待呀!”呂蒙的話,原文是“士別三日,刮目相待。”
后來的人,便用“士別三日”這句話,來稱贊人離開后不久,進步很快的意思。
6、歷史故事:不讀哪家書,不知哪家理
明朝萬歷年間,有個叫馬紹良的人在朝中做官。他年輕氣盛,自以為博學多才,滿腹文章,經常在同僚面前賣弄自己,因此得罪不少人,皇帝對他的所作所為也時有耳聞。
這天,皇上把馬紹良召進后殿,閑聊幾句后拿出一首詩對他說:“聽說愛卿才學出眾,且看這首詩寫得怎樣?”
馬紹良不知道這是皇上的詩作,只草草看了一眼,見其中有兩句是:“明月上竿叫,黃犬宿花蕊”,他不假思索地說:“這詩不通!明月怎么會上竿叫,黃犬怎么能宿在花蕊中呢?”
“那么,以愛卿高見,這句詩改如何改呢?”皇上不露聲色地問。
馬紹良說:“就改為‘明月上竿照,黃犬宿花蔭’。”
皇上聽了,微微一笑,說:“愛卿才學疏淺,不配在京為官。”于是,馬紹良被貶三級,發落到福建漳州做太守去了。
馬紹良自認晦氣,但也滿肚子不服氣,無奈圣命難違,只好帶著家眷到漳州去赴任。
一天,他來到閩南一座山嶺下休息,忽然看見山道旁野花團簇,爭奇斗艷,便隨手折了一枝花,他往花蕊中一看只見一條黃絨絨的小蟲兒在花蕊中蠕動,便問身邊的轎夫:“這是什么蟲子?”
轎夫一瞧,笑著說:“它叫黃犬蟲,專愛往花蕊中鉆。”馬紹良一聽,一下子目瞪口呆,半天說不出話來。
天很快黑了,馬紹良心事重重,無心趕路,便找了一個小店歇了下來,回想起白天的事情,他久久不能入睡,就到窗口賞月,這天晚上,碧空如洗,只見一輪明月照著在晚風中搖曳的翠竹,緩緩升上了天,正當月兒掛在半空的時候,不斷傳來鳥兒悅耳的叫聲,他聽了好長時間,似有所悟,叫來店主,問道:“這是什么鳥在叫?”店主回答說:“這是明月鳥,這只有在月亮當空時才叫,所以人們叫它‘明月鳥’。”
馬紹良聽了,心里慚愧萬分,這時才明白皇上為什么把自己貶到閩南做官。
馬紹良年逾古稀后,辭官回鄉,他特別后悔自己年輕時的狂妄淺薄,便時常對人們說:“不讀哪家書,不知哪家理。我生在北方,不知南方事,到了南方,才知天之高,地之厚,自己所知道的,不過是九牛一毛罷了!一個人最大的過錯,莫過于自以為是啊!”
從此,“不讀哪家書,不知哪家理”便在人們中間流傳開了。
【最新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龍的成語故事「最新」06-28
最新成語故事8篇11-14
2017最新爾虞我詐的成語故事04-19
最新成語故事(精選20篇)08-08
葉公好龍成語故事(最新版)01-20
最新三則關于皇帝的成語故事02-11
2015最新少兒雙語成語故事:塞翁失馬06-17
知己知彼的成語故事(最新)06-07
二十個勵志成語故事「最新」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