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見利忘義
見利忘義指見到有利可圖就忘記道義;比喻為了私利,而不顧正義和道義。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成語見利忘義,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漢字書寫】
見利忘義
【漢語注音】
jiàn lì wàng yì
【成語出處】
東漢.班固《漢書.樊酈滕灌靳周傳》:“當孝文時,天下以酈寄為賣友。夫賣友者,謂見利而忘義也。”
【成語語法】
連動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指人見錢眼開,為了私利而不講信義。
【見利忘義的意思】
利:利益;義:義氣、道義;看到眼前有利可圖就忘記了道義,形容人因為貪婪而變處自私自利。
【見利忘義的近義詞】
見錢眼開、利令智昏、唯利是圖、忘恩負義、背信棄義;
【見利忘義的反義詞】
舍生取義、見利思義、見義勇為、急公好義;
【見利忘義的故事】
漢朝時期,漢高祖劉邦死后,朝廷的政權落到了呂后手上,呂后為了讓呂氏家族能夠坐穩天下,于是想把原來的大臣、將軍們全部一網打盡。呂后將自己的侄兒呂祿、呂產封為王,把朝廷的軍政大權掌握在手中。呂后死了以后,陳平以及周勃等老臣們便開始策劃如何將呂氏家族滅掉。當時北軍由呂祿掌管,周勃無法靠近他,在這舉足輕重的關鍵時刻他們想到了老丞相酈商,酈商的兒子酈寄跟呂祿是推心置腹的好朋友,這樣可以把呂祿騙出來除掉他。酈商體弱多病在家休養,他讓兒子酈寄把呂祿騙出來。呂祿不明真相跟著酈寄出城打獵,周勃乘著這千載難逢的機會帶兵將北軍控制住,隨后呂氏家族被滅。酈商病入膏肓死后他的兒子酈寄被封為將軍。《漢書.酈寄傳》中記載了這件事情,酈寄在自已有利可圖的.時侯出賣了自已的朋友,是不顧道義的行為。
【見利忘義例句】
唐.王勃《送劼赴太學序》:“若意不感慨,行不卓絕,輕進茍動,見利忘義,雖上一階,履半級,何足恃哉!”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回:“某與呂布同鄉,知其勇而無謀,見利忘義。”
馮玉祥《我的生活》第三十二章:“貪得無厭的張作霖,見利忘義,自食諾言,入關后將河北一下攫奪到手。”
成語寓意
出賣朋友的人總是在有利可圖的時侯,就不顧道義了,這是在社會上存在的普遍真理。這里的“義”就是假的意思。社會上,不論是人和人或者是人和物之間有了利益才能共存。但生活不是物質利益的全部,在外界的誘惑下,也許會迷失,但能守住那份義,人們的心才不會空虛。在這個高物質的時代,利益人們要,這是資本,道義人們更要,這是根本。利益和道義面前,應該選擇道義,利益如過眼云煙,而道義會創造無法比擬的利益,會讓人們活得問心無愧。
成文用法
“見利忘義”指見到有利可圖就忘記道義;比喻為了私利,而不顧正義和道義。
含貶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運用示例
明·徐畛《殺狗記孝友褒封》:“柳龍卿、胡子傳見利忘義,反復小心。”
清·包世臣《安吳四種總目序》:“唯以三事(指河工、漕運、鹽法)皆近利,司事久則見利忘義。”
作家·歐陽山《三家巷》:“楊志樸說:‘是呀,流氓政客,都是見利忘義的。’”
作家·舒湮《愚昧比貧窮更可怕》:“有的群眾受‘一切向錢看’的思想腐蝕,見利忘義。”
作家·程樹榛《大學時代》:“郭亞不是那種見利忘義的人,更不是那種穿著釘子鞋踏著別人肩膀向上爬的無恥之輩。”
【見利忘義造句】
很多人總覺得別人見利忘義而為此義憤填膺,卻沒感覺到自已往往也成了一丘之貉。
道德底線是做人的基礎,實事求是是做事的根本,因此我們不要做那些見利忘義的事情。
見利忘義造句
1、然而,就是這么一位絕頂高手,卻是個見利忘義的小人,最終落得命喪白門樓。
2、夏侯淵不像其他那些貪生怕死見利忘義的人,他視死如歸赤膽忠心。
3、你這樣見利忘義,沒人敢和你做朋友。
4、人的本色應該如此崇尚見義勇為助人為樂之義舉;鄙薄見利忘義忘恩負義之惡行。
5、他雖然很能干,但見利忘義,得小心提防。
6、他是個見利忘義的小人。
7、故事中的漆工舉手之勞與人為善不見利忘義,船主知恩圖報,這兩者都值得我們去學習。
8、做人要講義氣,不能見利忘義。
9、他一向見利忘義,貪污、收賄樣樣都來。
10、做人萬不可見利忘義,應時刻堅持自己的原則,堅守道德防線。
11、小人通常是見利忘義的。
12、在生活中,我們絕對不能做見利忘義背信棄義的事,因為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是誠實和信任。一個能永遠得到別人信賴的人,他們的世界也一定是美好的。
13、這次對其內部的驚鴻一瞥會讓批評者更容易描繪它的形象:它并非只是見利忘義,而且也是可笑之至。
14、可見岳飛不受金錢誘惑,不是一個見利忘義的人。
15、我們常常對社會上的見利忘義之人義憤填膺,卻不知自己也成了其中的一員。
【成語見利忘義】相關文章:
見利忘義的成語解釋09-21
見利忘義成語造句03-23
見利忘義成語故事05-23
見利忘義的成語故事06-05
成語故事:見利忘義10-15
少兒成語故事見利忘義09-17
有關見利忘義的成語故事05-09
見利忘義的故事08-30
見利忘義的故事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