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成語典故的出處

時間:2024-09-18 10:05:51 海潔 成語大全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成語典故的出處90個

  當我們平時生活中用到一鼓作氣、負荊請罪、老當益壯等成語時,可有想過他們的出處呢?這里面可包含著古人的大智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出來的有關于成語典故的出處,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成語典故的出處 1

  1、一鼓作氣(曹劌guì)

  出自《左傳·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釋義:第一次擊鼓時士氣振奮。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鼓起干勁,一口氣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呂不韋)

  出自《史記·呂不韋列傳》:“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游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

  釋義:增損一字,賞予千金。稱贊文辭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師(鄭谷)

  出自宋·計有功《唐詩紀事》:“鄭谷改僧齊己《早梅》詩:‘數枝開’作‘一枝開’。齊己下拜,人以谷為一字師!

  釋義:改正一個字的老師。有些好詩文,經旁人改換一個字后更為完美,往往稱改字的人為“一字師”或“一字之師”。

  4、一飯千金(韓信)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信釣于城下,諸漂母漂,有一母見信饑,飯信,竟漂數十日!庇郑骸靶胖羾,如所從食漂母,賜千金!

  釋義:比喻厚厚地報答對自己有恩的人。

  5、東山再起(謝安)

  出自《晉書·謝安傳》:“隱居會稽東山,年逾四十復出為桓溫司馬,累遷中書、司徒等要職,晉室賴以轉危為安!

  釋義:指再度出任要職。也比喻失勢之后又重新得勢。

  6、圖窮匕見(荊軻)

  出自《戰國策·燕策三》:“秦王謂軻曰:‘起,取武陽所持圖!V既取圖奉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

  釋義:比喻事情發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顯露了出來。

  7、紙上談兵(趙括)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后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

  釋義: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8、負荊請罪(廉頗)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釋義:背著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9、臥薪嘗膽(勾踐)

  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路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釋義: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都嘗一嘗苦膽。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10、接竿而起(陳勝)

  出自漢·賈誼《過秦論》:“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釋義:砍了樹干當武器,舉起竹竿當旗幟,進行反抗。指人民起義。

  11、三顧茅廬(劉備)

  出自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釋義: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12、孺子可教(張良)

  出自《史記·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復返,曰:‘孺子可教矣。’”

  釋義:指年輕人可培養。

  13、四面楚歌(項羽)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釋義: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

  14、老當益壯(馬援)

  出自《后漢書·馬援傳》:“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釋義:年紀雖老而志氣更旺盛,干勁更足。

  15、投筆從戎(班超)

  出自《后漢書·班超傳》:“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

  釋義:扔掉筆去參軍。指文人從軍。

  16、暴殄天物(商王)

  出自《尚書·武成》:“今商王受無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釋義:原指殘害滅絕天生萬物。后指任意糟蹋東西,不知愛惜。

  17、暗渡陳倉(韓信)

  出自元·無名氏《暗度陳倉》第二折:“著樊噲明修棧道,俺可暗度陳倉古道。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棧道守把。俺往陳倉古道抄截,殺他個措手不及也!

  釋義:比喻用一種假象迷惑對方,實際上卻另有打算。

  18、嗟來之食(黔敖)

  出自《禮記·檀弓下》:“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

  釋義:指帶有侮辱性的施舍。

  19、怒發沖冠(藺相如)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

  釋義:指憤怒得頭發直豎,頂著帽子。形容極端憤怒。

  20、手不釋卷(呂蒙)

  出自《三國志·吳書·呂蒙傳》注引《江表傳》:“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

  釋義: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

  21、韋編三絕(孔子)

  出自《史記·孔子世家》:“讀《易》,韋編三絕!

  釋義: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比喻讀書勤奮。

  22、墨守成規(墨子)

  出自明·黃宗羲《錢退山詩文序》:“如鐘嶸之《詩品》,辨體明宗,固未嘗墨守一家以為準的也!

  釋義:指思想保守,守著老規矩不肯改變。

  23、病入膏肓(蔡桓公)

  出自《左傳·成公十年》:“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

  釋義:形容病情十分嚴重,無法醫治。比喻事情到了無法挽救的地步。

  24、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劉安)

  出自漢·王充《論衡·道虛》:“淮南王學道,招會天下有道之人,傾一國之尊,下道術之士,是以道術之士并會淮南,奇方異術,莫不爭出。王遂得道,舉家升天,畜產皆仙,犬吠于天上,雞鳴于云中。”

  釋義:一個人得道面仙,全家連雞、狗也都隨之升天。比喻一個人做了官,和他有關系的人也都跟著得勢。

  25、高山流水(俞伯牙、鐘子期)

  出自《列子·湯問》:“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驹诹魉,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釋義: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

  26、口蜜腹劍(李林甫)

  出自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玄宗天寶元年》:“尤忌文學之士,或陽與之善,啖以甘言而陰陷之。世謂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

  釋義:嘴上甜,心里狠。形容兩面派的狡猾陰險,多指蛇蝎心腸的人。

  27、風聲鶴唳(苻堅)

  出自唐·房玄齡《晉書·謝玄傳》:“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師已至!

  釋義:形容驚慌失措,或自相驚憂。

  28、泰山北斗(韓愈)

  出自《新唐書·韓愈傳贊》:“自愈沒,其言大行,學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釋義: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為眾人所敬仰的人。

  29、破釜沉舟(項羽)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釋義:比喻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干到底。

  30、東窗事發(秦檜)

  出自元·孔文卿《東窗事犯》第二折:“吾乃地藏神,化為呆行者,在靈隱寺中,泄漏秦太師東窗事犯。”

  釋義:比喻陰謀已敗露。

  31、程門立雪(程頤、楊時)

  出自《宋史·楊時傳》:“見程頤于洛,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游酢侍立不云。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釋義:學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師。

  32、司空見慣(劉禹錫)

  出自唐·孟棨《本事詩·情感》載劉禹錫詩:“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江南刺史腸!

  釋義:指某事常見,不足為奇。

  33、夢筆生花(李白)

  出自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夢筆頭生花》:“李太白少時,夢所用之筆頭上生花,后天才贍逸,名聞天下!

  釋義:比喻寫作能力大有進步。也形容文章寫得很出色。

  34、力透紙背(顏真卿)

  出自唐·顏真卿《張長史十二意筆法意記》:“當其用鋒,常欲使其透過紙背,此成功之極也!

  釋義:形容書法剛勁有力,筆鋒簡直要透到紙張背面。也形容詩文立意深刻,詞語精練。

  35、胸有成竹(或成竹在胸)(文與可)

  出自宋·蘇軾《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故畫竹,必先得成竹在胸中!

  釋義:畫竹前竹的全貌已在胸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經拿定主意。

  36、赤膊上陣(許褚)

  出自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九回:“許褚性起,飛回陣中,卸下盔甲,渾身筋突,赤體提刀,翻身上馬,來與馬超決戰!

  釋義:光著膀子上陣。比喻親身上場,不加掩飾地進行活動。

  37、馬革裹尸(馬援)

  出自《后漢書·馬援傳》:“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

  釋義:用馬皮把尸體裹起來。指英勇犧牲在戰場。

  38、黃袍加身(趙匡胤)

  出自《宋史·太祖本紀》:“諸校露刃列于庭曰:‘諸軍無主,愿策太尉為天子!醇皩,有以黃衣加太祖身,眾皆羅拜呼萬歲。”

  釋義:五代后周時,趙匡胤在陳橋兵變,部下諸將給他披上黃袍,擁立為天子。后比喻發動政變獲得成功。

  39、洛陽紙貴(左思)

  出自《晉書·左思傳》:“于是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

  釋義:比喻著作有價值,流傳廣。

  40、背水一戰(韓信)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

  釋義:表示沒有退路。比喻與敵人決一死戰。

  41、聞雞起舞(祖逖)

  出自《晉書·祖逖傳》:“中夜聞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蚱鹞。”

  釋義:聽到雞叫就起來舞劍。后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及時奮起。

  42、初出茅廬(諸葛亮)

  出自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九回:“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

  釋義:原比喻新露頭腳,F比喻剛離開家庭或學校出來工作。缺乏經驗。

  43、完璧歸趙(藺相如)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

  釋義: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趙國。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

  44、退避三舍(晉文公重耳)

  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晉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釋義: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退讓和回避,避免沖突。

  45、樂不思蜀(劉禪)

  出自《三國志·蜀書·后主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

  釋義:比喻在新環境中得到樂趣,不再想回到原來環境中去。

  46、指鹿為馬(趙高)

  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于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

  釋義:指著鹿,說是馬。比喻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47、畫龍點睛(張僧繇)

  出自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張僧繇》:“金陵安樂寺四白龍不點眼睛,每云:‘點睛即飛去。’人以為妄誕,固請點之。須臾,雷電破壁,兩龍乘云騰去上天,二龍未點眼者見在!

  釋義:原形容梁代畫家張僧繇作畫的神妙。后多比喻寫文章或講話時,在關鍵處用幾句話點明實質,使內容生動有力。

  48、入木三分(王羲之)

  出自唐·張懷瓘《書斷·王羲之》:“王羲之書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

  釋義:相傳王羲之在木板上寫字,木工刻時,發現字跡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書法極有筆力,F多比喻分析問題很深刻。

  49、諱疾忌醫(蔡桓公)

  出自宋·周敦頤《周子通書·過》:“今人有過,不喜人規,如護疾而忌醫,寧滅其身而無悟也!

  釋義:隱瞞疾病,不愿醫治。比喻怕人批評而掩飾自己的的缺點和錯誤。

  50、鞠躬盡瘁(諸葛亮)

  出自三國·蜀·諸葛亮《后出師表》:“臣鞠躬盡力,死而后已!

  釋義:指勤勤懇懇,竭盡心力。

  成語典故的出處 2

  1、人日鳥

  南唐王建封,粗鄙無文,而喜附庸風雅。其族子自他人處得《動植疏》一篇,文中講述經營花草鳥之事。王建封見而喜之,請人抄錄一份。文中有涉及養鴿一段文字,因抄手謄寫錯誤,將“鴿”字分拆成三,訛作“人”、“日”、“鳥”。王建封不辨正誤,以為”人日鳥”即鴿之稱。古來風俗,正月初七為人日。后凡人日宴客時,王建封必在席上具燒鴿一味,蓋以人日食“人日鳥”,恰合節令時宜。時人引為笑談。后因以“人日鳥”比喻無知無識而強作解人。

  2、曲高和寡

  戰國末,宋玉為楚襄王文學侍臣,為人毀謗。楚襄王問道:“先生難道有行為不檢點之處嗎?何以旁人頗多議論呢?”宋玉答道:“有人在國都唱歌,開始唱俗曲《下里》、《巴人》,都城中應和者數千人;再唱高深一點的《陽阿》、《薤露》,都城中應和者數百人;到唱更高深的《陽春》、《白雪》時,都城中應和者不過數十人;乃至唱最高深最美妙的歌曲時,都城中應和者僅數人而已。所以曲越高和者越少!焙笫酪蛞浴扒吆凸选北扔餮孕小⒆髌犯叱綦y得或難以企及。如三國魏阮瑀《箏賦》:“曲高和寡,妙伎難工。”而“陽春白雪”也成了高雅作品的代稱。

  3、斗酒學士

  初唐詩人王績,隋大業間舉孝廉,唐朝建國后,王績應高祖征招,待詔于門下省。舊例,待詔每日官府供酒三升。王績性嗜酒,語其弟王靜曰:“待詔雖俸薄,便三升好酒可戀!笔讨嘘愂暹_得悉后,破例將王績的酒增為每日一斗。王績遂得”斗酒學士”之稱。(典見《東皋子集·序》《新唐書》本傳、《唐才子傳》)

  4、嘲風詠月

  “嘲風詠月”指專寫風花雪月、內容貧乏之作。唐白居易《與元九書》:“至于梁、陳間,率不過嘲風雪、弄花草而已!卑资稀秾w渭村先寄舍弟》詩亦有句云:“詠月嘲風先要減,登山臨水亦宜稀!敝鲝堅娢闹匾暚F實,為時而作,對“嘲風詠月”之作持貶斥之意。南唐后主李煜為宋降臣后,供職翰苑。宋太宗一日去翰苑,見南唐的舊臣在上而后主李煜在下位,侍臣說:“不能修霸業,但嘲風詠月,今日宜矣!贝藭r指不修德業,專務文詞消遣而誤大事,含意雖同,而貶斥益甚。

  5、名下無虛士

  隋文帝開皇四年冬,楊堅派著名詩人薛道衡出使陳朝。古代交通不便,薛道衡到達陳朝首都建業(今南京市)時,已是次年的正月。正月七日為人日,陳朝大臣設盛宴相待。席間,薛道衡應主人之邀,以“人日”為題作詩,開口吟道:“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甭劥硕洌蟪贾杏腥烁`竊私議,嫌其詩意淺拙無文。薛道衡續道:“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兩句表達詩人當時身份、感情和時令,委曲盡致,巧而不纖,實為佳作,滿座為之折,紛紛驚嘆:“名下固無虛士!”意即“名不虛傳”,后常以此語喻才學能副其名聲者。

  6、六馬仰秣

  古代傳說:孟子游說齊宣王,齊宣王不悅,孟子就教于淳于髡,淳于髡認為孟子的言辭沒有吸引力,不能打動宣王。因謂:古時瓠巴操瑟,水底游魚紛紛游至水面傾聽;伯牙彈琴,正在吃草的馬匹也停止進食,仰頭欣賞。動物尚且為美妙的樂聲所吸引,何況君王?后因以“六馬仰秣”(也有作”匹馬”者,秣,馬食的草料,此處作動詞,食草料;仰秣,意指不食草料而仰頭傾聽)喻音樂的美妙動人。

  7、高山流水

  春秋時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遙深,常人難解,僅鐘子期能賞。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贊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辈佬种驹诹魉娮悠趪@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焙箸娮悠谌ナ,伯牙痛失知音,廢琴終身不彈。后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難遇,亦指樂曲絕妙。如董解元《西廂記》有“不是秦箏合眾聽,高山流水少知音”句。明馮夢龍編《警世通言》中有《俞伯牙摔琴謝知音》小說一篇。

  8、懸梁剌股

  戰國時辯士蘇秦,游說秦王失敗后,形容枯槁,面目黎黑,回到洛陽遭家人的冷遇:妻不下衽(織機),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為此,他發憤苦讀,研究兵書《太公陰符》,夜以繼日。每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大腿),血流至足,最后終以合縱之說,佩六國相印。漢代孫敬,極好讀書。曾編織柳條以寫經書,閉戶日夜誦習。被人稱之為閉戶先生。夜間倦極思睡,以繩索系發,懸于屋梁之上,遇瞌睡低頭,即可被拉醒。后因以懸梁刺股喻刻苦自學。如梁任昉《答陸倕感知己賦》“時坐睡而懸梁,裁據梧而錐幄”,即用此事。

  9、藜杖吹火

  西漢末著名學者劉向,當時稱碩儒。校宮延藏書于天祿閣,專精覃思,廢寢忘食。一日夜間,忽見一黃衣老人,以藜莖杖直扣閣門而入。見劉向暗中獨坐,專心誦書,乃以口吹杖端。一時,杖端火爛然,光耀人眼。老人因用杖頭火照劉向,對向演述不見于文字記載的盤古開天辟地以前之事,并口授以《洪范》五行之文。劉向當即撕下衣帶一一記之。老拂曉方離去,問其姓名,則曰:我是太乙之精,聞金卯之姓(劉也),有博學者,下而觀之焉。后因以藜杖吹火喻專心學問乃得神助。明何景明詩“但求藜杖火,不羨夜明珠”,即用此典。

  10、樂此不疲

  史載東漢光武帝劉秀每日視朝,日落才罷;又常與公卿百官講論經理,夜半方寐;侍右娖淝趧诓坏。G曰:愿頤愛精神,優游自寧。光武帝道:我自樂此,不為疲也。又唐代張文琮酷愛書法,筆不釋手,子弟勸其休息,他說:吾好此,不為倦。后人因稱耽樂其事、不覺疲倦為樂此不疲。(典見《后漢書?光武帝本紀》《新唐書?張文瓘傳》附張文琮))

  11、乙夜觀書

  唐文宗李昂即位后,勵精圖治,企圖依靠李訓、鄭注等過臣,內除宦官專政,外息牛李黨爭。每天朝罷,展讀群書,讀史到昏君讒臣,不禁扼腕嘆息;對明君善政,則贊嘆推崇。曾對左右侍臣曰:“若不甲夜親事,乙夜覽書,何以為人君耶?”甲夜,指初更時分;乙夜,指二更時分。后遂稱夜讀為乙夜觀書,也稱作乙覽。如劉克莊詩:“學徒誰是單傳者,史稿曾經乙覽無?”(典見《杜陽雜編》)

  12、鑿壁偷光

  西漢匡衡少年時勤奮好學,因家境貧寒,夜讀無燭。鄰舍每晚點燭,但燭光照不到他家中。于是匡衡鑿穿墻壁,使鄰家燭光照入,以書映光而讀。由于刻苦攻讀,后來他終于成為西漢有名的經學家,以說《詩經》著名于世。漢元帝時還官至丞相,封樂安侯。后世就以鑿壁偷光為家貧苦讀之典,如唐駱賓王《螢火賦》:“匪偷光于鄰壁,寧假輝于陽燧!碧篇毠裸C并有《鑿壁偷光賦》,稱頌此事。(典見《西京雜記》)

  13、升屋讀書

  南齊人江泌,家貧。他白晝斫木作屐為生,夜間以月光映書苦讀不輟。夜深月影斜移,乃手持書卷就月而讀,甚至因乏已極,竟從屋頂上跌墜,仍復再登。如此積年,學問大進。后齊武帝命他任南康王蕭子琳的侍讀。明人解縉詩:“江郎升屋得升堂。”升堂用《論語?先進》典,喻學業入門。“江郎升屋”即用江泌事。(典見《南史》及《南齊書?江泌傳》)

  14、左圖右史

  唐楊綰少聰慧。四歲時親賓宴集,各舉座中物,包括平上去入四聲者呼之。諸賓未言,綰應聲指鐵樹燈曰:燈盞柄曲,恰合四聲,一座皆驚。及長,好學不倦。史稱其常獨處一室,左圖右史,凝塵滿席,澹如也。形容其案前置滿書藉,沉浸其中,居所滿積塵灰,亦不以為意。后因以左圖右史喻積書盈室,可供研讀。如清龔自珍《阮尚書年譜第一敘》云“乃設精舍,顏曰詁經,背山面湖,左圖右史”,即用此意。(典見新、舊《唐書?楊綰傳》)

  15、坐擁百城

  南北朝時后魏李謐,自幼好學,博覽典籍。平生無意于仕途,日以讀書游覽山水為樂,屢征不就,閉門絕跡,將家中財產都花在收羅書籍上,并細加審訂刪削,經其手訂的書達四千卷之多。他有一句名言:“丈夫擁書萬卷,何假南而百城?”意思說:大丈夫只要擁有書籍萬卷,何必一定做南面而坐、管轄百城的長官。后因以坐擁百城喻人藏書之富與愛書的嗜好。(典見《魏書·李謐傳》)

  16、夜詠達旦

  顧愷之為東晉時的大畫家,亦工詩文,對藝術的追求往往超出常情,被稱為顧癡,時人以其才絕、畫絕、癡絕為三絕。安帝義熙間,他任散騎常侍,居處與謝瞻(著名詩人謝靈運的族兄)毗鄰。顧愷之常在夜間月下,反復吟詠自己的詩作,謝瞻則常隔墻贊嘆稱好。顧愷之見謝瞻賞識,吟詠愈力,樂而忘倦。時至夜深,謝瞻力不能支,昏昏欲眠,為不使顧愷之掃興,睡前特專請一人,代己與顧愷之應答。而顧愷之詩興方濃之時,竟毫不覺察,詠誦達旦而止。此事當時即傳為佳話,并為后世文人艷傳。(典見《晉書·顧愷之傳》)

  17、孔壁

  漢魯恭王劉馀口吃,不善言辭,性豪奢,肆意大興土木,建樓造殿,廣辟園林。漢武帝時,劉馀下令毀孔子舊宅,以擴建宮室。相傳因壁中有鐘磬琴瑟之聲,入未敢盡毀,其時,匠人在孔宅夾壁中發現《尚書》、《禮記》、《論語》、《孝經》等古文經籍多種,全以先秦古篆書寫。后因以孔壁為收藏經典之所。如元柳貫《尊經堂》詩“濟南耆言出,孔壁發神秘”,明顧清《謁文文山祠》詩“貂蟬不改崖山制,金石惟聞孔壁音”,均用此事。(典見《漢書·魯恭王傳》、《說文解字敘》及《漢書·藝文志》等)

  18、元日花雪

  南朝宋孝武帝大明五年(462)元日,花雪降殿庭,時右衛將軍謝莊因事下殿,積雪滿衣冠,回殿奏陳,武帝以為祥瑞,于是公卿并作花雪詩。花雪,即霰,亦即雪前先降下的雪珠,《詩經》中“有先集維霰”之句,《韓詩》解“霰”為“英”,英即花瓣。沈約據以解作“花雪”。宋明帝《帝圖頌》“甘露降和,花雪表年”,梁簡文帝《謝東宮賜裘啟》“地卷朔風,庭留花雪”,均用此典。(典見《宋書·符瑞志下》)

  19、立雪程門

  禪宗二祖慧可初次參見菩提達摩(中國佛教禪宗創始人),夜間適逢雨雪交加。但他從師心切,不為所動,恭候不懈。至天明,積雪已沒及膝蓋。菩提達摩見其求道誠篤,終于收他為弟子,授予《楞伽經》四卷。唐方干《贈江南僧》所云“繼后傳衣者,還需立雪中”,即詠此事。我國古代崇儒,佛家故事流傳不廣,另有儒者立雪故事,則為世所廣傳,即宋代學者楊時事。楊時被尊為龜山先生,通經史,能詩文。早年中進士后調官不赴,遠從著名理學家程顥、程頤兄弟為師。一日往謁程頤,程頤方暝目而坐,楊時與同學游酢侍立一旁。及至程覺醒,二人鵠立多時,門外積雪已一尺。謝應芳《楊龜山祠》詩,有“卓彼文靖(楊時死后謚“文靖”)公,早立程門雪”句,正指此。后遂以“立雪程門”喻尊師重道之誠。(典見《景德傳燈錄》、《宋史·楊時傳》)

  20、一字詩

  古代文人重視詩文語句的錘煉,常常為了一句一字而反復琢磨,一再推敲。杜甫詩所謂“語不驚人死不休”,賈島所謂“呤成一個字,捻斷數莖須”,均極能表明詩人在語言上所下的功夫。晚唐詩僧齊己作《早梅》詩,前四句云:“萬木凍欲折,孤根曖獨回。前村深雪里,昨夜數枝開。”詩成后,自覺尚不滿意,就求教于鄭谷,鄭谷將“數”改為“一”,齊己佩服不已,尊稱鄭谷為“一字師”。后人因稱改一字而使全篇生輝者為一字師。(典見《五代史補》

  21、筆掃千軍

  唐天寶十四載(755)春,杜甫曾作古風《醉歌行》,安慰落第歸來的'從侄杜勤“暫蹶霜蹄未為失”,并贊賞其文章和書法:“詞源倒流三峽水,筆陣獨掃千人軍!币庋云湮膭莺坪,章法雄渾。后因以“筆掃千軍”喻書法卓絕或詩文雄鍵剛勁。如元無名氏雜劇《蘇子瞻醉寫赤壁賦》中說:“韓吏部,李翰林,他兩個文施翰墨,筆掃千軍!保ǖ湟姟抖殴げ考罚

  22、才高八斗

  南朝宋詩人謝靈運以善于刻畫自然景物著稱,是山水詩派的創始者。曾言:“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曹植,字子建,曹操之子,生前封陳王,死后謚號思,故世稱陳思王。他的文學才能,為當時和后世所推重。所以謝靈運在自負的同時,又對曹植作了高度的評價。后人因稱才學出眾者為“才高八斗”或“八斗之才”。如唐李商隱《可嘆》:“宓妃愁坐芝田館,用盡陳王八斗才!庇痔菩焘埂东I內翰楊侍郎》:“欲言溫暑三緘口,閑賦宮詞八斗才!保ǖ湟姟赌鲜贰ぶx靈運傳》,《釋常談》)

  23、奪錦才

  武則天曾游洛陽龍門,下詔令眾臣賦詩,先成者賞賜錦袍。左史東方虬詩先成,武則天以錦袍賜之。未幾,宋之問詩亦成,武則天吟賞不止,以為宋之問詩高于東方虬,令人將錦袍從東方虬手中奪回賞與宋之問。后人因以“奪錦才”喻指才識超群之士。明高啟《謝賜衣》中“慚無奪錦才”句,用典本此。(典見《隋唐嘉話》、《新唐書·宋之問傳》、《唐詩紀事》、《唐才子傳》)

  24、倚馬可待

  東晉時桓溫率部北征,參軍袁虎隨行。袁虎因故失去桓溫信任,被免去參軍職。時軍中需發布緊急文書,一時無人擬草,桓溫宣袁虎前來,令他倚在馬前立刻寫出。袁虎手不輟筆,頃刻立就,共寫了七張紙,洋洋灑灑,觀者無不驚嘆其才,連桓溫也頻頻點頭稱賞。后因以“倚馬可待”喻文思敏捷。如李白《與韓荊州書》:“請日試萬言,倚馬可待!保ǖ湟姟妒勒f新語·文學》)

  25、七步成詩

  三國時杰出詩人曹植,自幼富于才華,曾深受曹操寵愛,一度欲立為太子。同母兄曹丕稱帝后,挾嫌猜忌,時加迫害。曹丕曾命他于七步中作詩,不成則行大法,曹植應聲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詩中以“煮豆燃萁”為喻,指責曹丕手足相殘。曹丕聽后深為慚愧。后因以“煮豆燃萁”比喻兄弟相逼,又以“七步成詩”稱人的文思敏捷。(典見《世說新語·文學》)

  26、八叉成詩

  晚唐詩人溫庭筠,詞藻艷麗,與李商隱齊名,世稱“溫李”。唐代科舉重視詩賦律對,溫庭筠每入試作賦,只須叉手(兩手相拱)沉思八次,即可吟成八韻,故而人稱“溫八叉”。另說溫庭筠應試時,從不起草,往往雙手籠袖憑幾,一吟即成一韻,故稱為“溫八吟”。后人即以“八叉”喻才思敏捷。明解縉《贈虞生》詩“文章倚馬待,詩句八叉成”,即用此典。(典見《北夢瑣言》、《唐摭言》、《唐詩紀事》、唐才子傳》)

  27、擊缽催詩

  南朝齊竟陵王蕭子良,雖為皇室親貴,卻禮才好士,常在夜間邀集才人學士歡聚,飲酒賦詩,刻臘燭限時成篇,規定燭燃一寸,詩成四韻。時蕭文琰、丘令楷、江洪等人在座。蕭文琰以為燒寸燭吟四韻并非難事,就與丘、江二人改為擊銅缽催詩。缽聲一止,詩即吟成。后因以“擊缽催詩”喻詩思敏捷。宋陳師道有“登高能賦屬吾儕,不用傳杯擊缽催”句,即用此典。(典見《南史·王僧儒傳》)

  28、長安居大不易

  白居易是唐代卓越的大詩人,他年青時期到長安參加進士考試,為了找名人揄揚、引薦,曾經攜詩卷,拜謁前輩詩人顧況。顧況見名刺,上書“白居易”,蹙眉作諧語道:“長安百物昂貴,居大不易!毙棺x詩卷,其第一首為《賦得古原草送別》,起四句為:“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痹娋滟|而不俚,形象鮮明,富于哲理。顧況不禁大為贊許,笑道:“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難!老夫前言戲之耳!睆拇舜鬄橥扑]延譽,白居易因之聲名大振,不久考取了進士。(典見《幽閑鼓吹》、《唐摭言》、《唐才子傳》)

  29、探驪得珠

  驪珠,古代傳說長于驪龍頷下,而驪龍又遨游于九重深淵之下,甚難獲得,故價值連城。唐代中葉,元稹、劉禹錫、韋楚客等到詩人白居易家聚會,約定各賦《金陵懷古》一首。劉禹錫先成,于是白居易說:“四人探驪,子先獲珠,所余麟角何用?”于是三人均棄筆罷作。后遂以“探驪得珠”比喻吟詩-想象作文能得命題精蘊。羅隱《謝鄭長官啟》“鏤筆才清,探驪介重”,即用此典。(典見《莊子·列御寇》、《鑒戒錄》、《古今詩話》)

  30、壓倒元白

  唐寶歷間,宰相楊嗣復在第宅大宴賓客,文士畢集,詩人元稹、白居易也被邀出席。席間,賓主賦詩唱和。眾賓客詩均已成,惟楊汝士苦苦構思,完篇最遲。其詩曰“隔坐應須賜御屏,盡將仙翰入高冥。文章舊價留鸞掖,桃李新陰在鯉庭。再歲生徒陳賀宴,一時良史盡傳馨。當年疏傅雖云盛,詎有茲筵醉醁醽!”元、白覽后大為嘆服。楊汝士宴罷歸家,向家人大聲曰:“我今日壓倒元、白。”后人因稱作品超過當時名家為“壓倒元白”。宋人筆記載:范仲淹與章岷同賦詩,章詩先成,范仲淹覽后嘆曰:“此詩真可壓倒元白矣!碧K軾《和秦太虛梅花詩》中有“西湖處士骨應槁,只有此詩君壓倒”句,亦用此典。(典見《唐摭言》)

  成語典故的出處 3

  1、箕山之節

  箕山是古代傳說唐堯時的隱士許由、巢父隱居的地方。節:名節,節操。指歸隱以保全節操。舊時用以稱譽不愿在亂世做官的人。亦作“箕山之志”、“箕山之操”。

  典出《呂氏春秋·求人》:“昔堯朝許由于沛澤之中,曰:‘……請屬天下于夫子!S由辭曰:‘為天下之不治與?而既已治矣。自為與?啁噍巢于林,不過一枝;偃鼠飲于河,不過滿腹。歸已君乎!惡用天下?’遂之箕山之下,潁水之陽,耕而食,終身無經天下之色!焙笠颉盎街潯敝^隱居不仕的節操。

  西漢末年,小有才氣的薛方一度擔任郡椽祭酒,朝廷多次想起用他,他都不愿離開。

  后來,王莽用豪華大車高標準去迎接薛方。薛方客氣地謝絕使者說:“堯舜在上,下有巢由,今明主方隆唐虞之德,小臣欲守箕山之節也!

  2、二豎為虐

  春秋時魯成公十年(前581年),在位十九年的晉國國君晉景公突然得了重病。宮中的御醫看到病勢很兇,又吃不準是什么病,一個個束手無策,沒人敢下藥。晉景公的太子、后妃、文武群臣都十分著急。

  這時,大夫魏锜的兒子魏相來見景公,說:“我知道秦國有位名醫名叫高緩。他是神醫扁鵲的門徒,對各種疾病都很有研究,尤其擅長醫治各種疑難雜癥,現在是秦國的宮廷御醫。要想治好大王的毛病,非此人不可,大王為什么不派人去請他呢?”

  在場的幾個文武官員聽了,十分驚訝,說:“現在秦晉不和,秦國成了我們的敵國,怎么會肯派良醫來給大王治病呢?”

  魏相回答說:“體恤彼此間的災患,可以改善鄰國之問的關系,使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和睦起來。我愿意憑三寸不爛之舌,前往秦國,說服秦桓公派高緩前來為大王治病!

  晉景公聽了十分高興,立即派魏相前往秦國,請秦桓公派高緩前來為自己治病。于是,魏相當日便收拾行裝,星夜趕往秦國。

  幾天后,魏相來到秦都咸陽,向秦桓公說明來意。秦桓公起初不答應,魏相便給秦桓公分析利弊,說明秦晉和好的重要性,并指出晉國派他前來求醫,正表示晉國愿意和秦國和好。秦國也正可利用這一契機,和晉國建立睦鄰友好關系。秦桓公見魏相言辭懇切,句句在理,便同意了,并吩咐高緩星夜隨魏相趕赴晉國。

  魏相和高緩還未到達晉國,一天晚上,晉景公突然做了一個怪夢。在夢中,他見到兩個豎子(小孩)從鼻孔中跳出來,一個說:“高緩是當今最有名的醫生,他用藥很有一套,我倆必然會受到傷害,我們怎樣才能逃過這場災難呢?”

  另一個小孩不以為然地說:“怕什么,我們只要躲到盲的上面,膏的下面(我國古代醫學把心尖瓣叫膏,心臟和隔膜之間叫育,認為這是藥力無法達到之處),他就奈何不了我們了!

  兩個小孩商量了一會,又從鼻孔中鉆了進去。頓時,晉景公覺得胸中一陣劇痛,不由醒了過來,但夢中的情景仍宛然在目。

  第二天,魏相帶著高緩來到宮中。高緩給晉景公診脈作了檢查,說:“大王的病灶在育之上,膏之下,針灸達不到,藥力不能及,沒法治了,請大王諒解。”

  晉景公聽了,嘆了口氣說:“你所診斷的情況,正和我昨夜的夢境相同,你真是名不虛傳!”

  于是,晉景公下令送給高緩一筆厚禮,派人把他送回秦國。過了不久,晉景公果然不治而亡。

  后來,“二豎為虐”這一典故,用來形容病情危重,不可救治;用“二豎”來指代病魔。

  3、公車上書

  典出《史記·滑稽列傳》。

  漢武帝時的東方朔,遍觀博覽,見多識廣,天文地理無不通曉,而且為人幽默風趣,行為不拘禮節。武帝召他談論古今,他旁征博引,令武帝非常滿意。到了吃飯時間,武帝與他一同進餐,吃完之后他把所剩酒肉全部帶走,以致弄得衣服臟污不堪。武帝賜他絲帛,他也毫不推辭地接受下來。

  東方朔用巨財娶長安美女為妻,而且不到一年就更換一個,當時人都稱他為“狂人”。但東方朔說:“我是在朝廷中避世,聰明人避世于朝廷,而不必都隱居于深山之中!睎|方朔以此作為自己持身處世的策略,反映了他的智慧。伴君如伴虎,帝王身邊為是非之地,稍有不慎就會卷入政治 斗爭的漩渦之中,罹上大禍。東方朔以“狂人”的形象處武帝之側,表現出他對世事、形勢的洞若觀火,與孔子所講的“大隱隱于朝,小隱隱于市”的處世哲學也相一致。

  當初,東方朔入長安以博取武帝的注意,就采取了與眾不同的方式。按照當時的規定,上書朝延要經公車(官名)轉交。東方朔初 到長安上書,用了三千塊奏牘(木板) ,公車派兩名精壯之士才能勉強搬動,武帝連續讀了兩個月才讀完。此舉果然引起武帝的注意,并委任其為郎官。

  后來,“公車上書”這一典故,用來指向帝王上書,以求得任用。

  4、丹霞燒佛

  典出宋·道原《景德傳燈錄》。

  唐朝憲宗元和年間,天然禪師云游四方!疤烊弧笔堑は嫉姆敵跛侗捡R祖時,還未參禮,便騎坐在圣僧塑像頸上,馬祖說:“我子天然。”由此丹霞也稱為“天然法師”。

  有一年冬天,天然法師來到了洛陽城南的龍門香山惠林寺,認識了寺里的伏牛和尚。兩人一起誦經參禪,修行悟道,十分融治。

  一天,天寒地凍,滴水成冰。丹霞和伏牛兩人一起坐禪。坐禪完畢,手足都已凍僵了。

  丹霞想,天這么冷,該找點木頭來烤火。

  但廟宇中沒別的木頭,只有木佛。于是,丹霞搬出一尊木佛來,點上火,與伏牛二人相對而坐,烤火取暖。

  廟宇的院主聞到異常的煙火味,尋找過來,見兩個和尚竟在燒木佛烤火,便大聲呵斥:“為什么燒我的木佛?”

  丹霞一邊用小棍子撥著火,一邊說:“我是在燒佛骨取舍利子呢!”

  院主說:“木佛哪來舍利子?”

  丹霞說:“既然沒有舍利子,再取兩尊來燒!

  院主氣得無話可說。在一般佛教徒眼里,燒木佛是大逆不道的行為。但在丹霞看來,燒的只是木頭,并無過錯。

  高僧燒佛像,可見得道之人,不拘泥于形式。只要佛在心中,率真地依照本性行事,并不違反佛教教義。

  后來,“丹霞燒佛”這一典故,用來形容人蔑視成法,行為放縱。

  5、杯水車薪

  典出《孟子·告子上》。

  《孟子·告子上》:孟子曰:“仁之勝不仁也.猶水勝火。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械一車薪之火也;不熄,則謂之水不勝火。此又與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終必亡而已矣!

  從前,有個樵夫砍柴回家,天氣炎熱,他推了滿滿的一車柴草來到一家茶館門前。在屋里剛坐下喝了一會茶,就聽見外面有人高喊:“不好了,救火!柴車著火了!”樵夫立即起身,端起茶杯就沖了出去。他把茶杯里的水向燃燒的柴車潑去,然后再跑回去,盛了滿滿一杯水,想要滅火,但再跑出去時,柴草已化成灰燼。

  用一杯水去救一車著了火的柴草,后比喻力量太小,解決不了問題。

  6、馮唐易老

  馮唐是西漢文帝時的郎官。他是戰國時的趙國人,后隨父親遷居到代地,漢初又遷居安陵。他在當時以孝道著稱于世,被文帝任命為中郎署長。

  當時,北方的少數民族匈奴經常侵犯漢朝的疆界,文帝對此十分憂慮。

  一天,漢文帝乘車巡視郎署,見到頭發花白的馮唐,十分驚奇,問:“你是什么時候擔任郎官的?家住在哪里?”

  馮唐據實作了回答,漢文帝即皇帝位前曾做過代王,說道:“我從前在代地為王時,我的一個手下曾經多次向我說起趙將李齊,說他十分驍勇,是個難得的將領。我對他的印象十分深刻,一直忘不了他。不知你可知道李齊這個人?”

  馮唐回答說:“臣的祖父和父親都與李齊很有交情,所以我也認識李齊,知道他這個人。但臣認為李齊和廉頗、李牧相比,則相差得遠了。”

  漢文帝當然也知道廉頗和李牧是當年趙國的名將,不由嘆息說:“唉!可惜我大漢時下沒有廉頗、李牧那樣有才能的將領,如果也有像他們那樣的將領,匈奴就不足為憂了!”

  馮唐朝文帝看了一眼,慢吞吞地說:“依臣之見,陛下手下就是有廉頗、李牧那樣的'將領,你也未必能重用他們!”

  文帝聽了勃然大怒,立即下令起駕回宮。回到宮中以后,文帝的怒氣逐漸平息下來。他想想馮唐肯定不會無緣無故地冒犯自己,他把馮唐召進宮來,問道:“你為什么當眾指責我的不是,難道不能單獨對我說嗎?”

  馮唐謝罪說:“臣不知忌諱,請皇上原諒。”

  文帝又和顏悅色地問:“那你從什么地方看出我不能重用廉頗、李牧這樣的將領呢?”

  馮唐回答說:“臣聽我祖父說過,李牧做大將時,他鎮守邊境所收到的租稅,全部由他支配,用來稿賞將士,趙王從不干涉。所以李牧能竭盡全力守衛邊防,擊破匈奴、東胡等外族,使秦國不敢入侵。后來繼位的趙王遷聽信郭開饞言,誅殺李牧,趙國才為秦所滅,F在陛下手下也有像李牧那樣的將領,你能夠像趙王一樣信任他嗎?”

  “你所指的將領是誰呢?”文帝問。

  “原云中太守魏尚。他在云中時,也將所收租稅全部用在手下官兵身上,因此手下的官兵都聽他指揮,齊心殺敵,打得匈奴聞風喪膽,可陛下卻因為他報的斬敵數目略有出入便罷了他的官,把他關入獄中治罪。陸下刑罰太重,而賞賜太輕,所以我說陛下即使有廉頗、李牧那樣的名將也不能重用。”

  文帝聽了,認為馮唐說得有理,立即下令讓魏尚復任云中太守,并任命馮唐為車騎都尉。

  匈奴聽說魏尚又出任云中太守,不敢再入侵騷擾,北方邊境又暫時得到安寧。

  文帝死后,漢景帝派馮唐去擔任楚國的國相,不久又免去他的職務。馮唐帶著兒子馮遂回家鄉隱居。后來漢武帝即位,在全國征求賢才,馮唐又得到推舉,可這時馮唐已九十多歲,不能再做官了! 漢武帝就任命他的兒子馮遂做了郎官。

  后來,“馮唐易老”這一典故,用來慨嘆生不逢時,不能有所作為;或形容身已衰老,力不從心。

  7、力士脫靴

  典出《舊唐書·李白傳》。

  李白是唐朝最著名的偉大詩人之一。唐玄宗天寶初年,他被玄宗封為翰林供奉。

  李白是個十分豪放的人,他常常醉酒后蔑視權貴。當時,唐玄宗身邊有兩個最有權勢的人:一個是楊貴妃的弟弟楊國忠,一個是唐玄宗的近臣高力士。

  有一次,北方一個番邦來向唐玄宗進獻國書,用的是番邦的文字,朝中元人能識。朝中有人向玄宗推薦李白,李白進宮后譯讀了番文。唐玄宗十分高興,令李白當場撰寫回書。李白說自己只有喝醉了酒才寫得出,玄宗立即賜酒讓李白暢飲。

  李白喝得醉醺醺的,又提出要讓楊國忠為他磨墨,高力士為他脫靴,他才能寫得出。玄宗對李白十分遷就,當即命楊國忠為李白磨墨,高力士為李白脫靴。

  楊國忠和高力士見是玄宗所命,不敢不從,只得乖乖遵命。

  李白立刻乘醉一揮而就,寫好了“嚇蠻書”,那番邦使節見大唐有如此人才,驚為天人。

  后來,“力士脫靴”這一典故,用來形容文人任性放縱,不畏權貴。

  8、竹杖化龍

  典出《葛洪·神仙傳》。

  費長房是東漢時一名掌管集市的小官員。一天,市場上來了一位鶴發童顏的老人,名叫壺公。他白天在市場里為人治病賣藥,由于藥到病除,因此生意十分興隆。更令人奇怪的是,他晚上從不住客棧,而是攜著他所帶之藥,化成一道青氣,飛進他隨身所帶的壺中。

  費長房認為這壺公是個神仙,就懇求壺公收他為徒。壺公見費長房很有根基,且十分誠心,便答應了。

  費長房怕自己突然失蹤,引起家人驚恐,便請壺公施行法術,將自己的真身隱去,用一根青竹化了一個替身,并讓替身死去,然后就跟著壺公前往修煉的深山中。

  費長房的家人不辨真假,以為費長房真的死了,痛哭流涕地為他舉行葬禮,將他埋葬了。

  來到修煉的山中,費長房先跟壺公在深山中采藥,熟悉各種草藥的藥性,并學會了對癥下藥。

  過了些日子,壺公在開始傳授費長房道術之前,按慣例要對他進行三次考驗,以檢驗他的道心。

  第一次,壺公把費長房置于猛虎群中,幾只猛虎張開血盆大口,向他撲噬,但費長房熟視無睹,毫不畏懼。

  第二次,壺公把費長房關在一間石屋中,在他頭頂上用朽繩吊放著一塊巨石,讓無數的蛇咬噬繩子。繩子即將斷裂,但費長房十分鎮定,毫不驚慌,經受住了考驗。

  第三次,壺公給費長房吃面,面中有三條長蟲,既臟又臭。費民蓋房見了十分惡心,吃不下。

  壺公遺憾地說:“徒兒,你過不了第三關,看來成不了仙。但你跟我來到仙山,我傳給你一卷《傳封符》,你據此及學到的藥學知識,已足能為人間治病消災了!

  費長房見成仙無望,只能向壺公辭別。壺公遞過手中的一根青竹杖說:“你閉上眼睛,騎上青竹杖,這竹杖會化成一條飛龍,馱你回家。不過,你到家后,必須把青竹杖丟在汝南葛陂那個地方。”

  費長房答應了,接過青竹杖騎上去。他剛閉上眼,只覺得腳下生風,青龍杖騰空而起,如風飛去。不多一會,忽又覺得竹杖落地,睜眼一看,只見已到了家鄉汝南。

  費長房遵壺公所囑,把青竹杖丟到葛陂那個地方,只見那竹杖化作一條青龍,騰空飛去。

  費長房回到家中,家人十分驚奇。費長房把自己的經歷說了,并讓家人挖開墳墓,開棺查看,里面果真是一根竹杖。家人這才驚喜交集,為費長房設宴洗塵接風。

  從這以后,費長房就在家鄉以行醫為生,為家鄉人除病消災,一直活到一百多歲,才離世而去。

  后來,“竹杖化龍”這一典故,用來形容道家仙術,或用來形容成仙得道之人。

  9、馮媛當熊

  典出《漢書》卷九十七下《外戚傳下·孝元馮昭儀傳》。

  建昭年間,漢元帝到虎圈觀看斗獸,后宮都坐在一旁。一頭熊逃出虎圈,攀上檻欄要跑到殿上來。左右的貴人像傅昭儀等都嚇跑了,馮婕妤卻徑直走上前去,擋住了熊,站在那兒,左右侍衛殺掉了熊。元帝問道:“人們都又驚又怕,你為什么上前擋住熊?”婕妤回答說:“猛獸抓到人后就會停下來,我怕熊走到陛下那兒,所以用身體擋住了它!痹鄯浅8锌虼藢︸T婕妤倍加敬重,而傅昭儀等人很是慚愧。第二年夏,馮婕妤的兒子封為信都王,婕妤被尊封為昭儀。元帝去世后,馮昭儀稱為信都太后,和信都王一同住在儲元宮。河平年間,跟隨兒子去了封國。信都王后來遷到中山,就是中山孝王。

  后因以"馮媛當熊"為愛君之典。

  10、惟命是從

  惟命是從:讓做什么就做什么,完全服從命令。

  公元前597年,楚莊王親自率領大軍討伐鄭國。三個月后便攻破了鄭國都城。鄭襄公出于無奈,只好裸露上身,牽著一只羊向楚莊王求饒說:“我不能很好的服侍君王,令大王生氣,這都是我的罪過。今后,大王讓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只要大王不滅鄭國,讓鄭國像您的眾多屬國一樣服侍您,這就是您的恩惠了,也是我的心愿。我大膽的說出心里話,請大王決定吧!

  楚王看到鄭伯的可憐相,認為鄭王可以取得百姓的信任,就下令退兵,允許鄭國求和,還與鄭國訂立了盟約。

【成語典故的出處】相關文章:

成語解釋及出處04-15

父嚴子孝成語出處06-18

無冬無夏成語出處10-26

成語同舟共濟的出處及意思04-12

成語的典故11-02

成語典故06-13

成語典故06-24

常見的詞語解析及出處成語09-12

仗義執言的典故出處及造句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