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主題系列活動策劃
活動背景及準備:
一、主題活動的產生背景:
雨過天晴的一個戶外活動時間,幾個小朋友圍蹲在種植角的花壇邊熱烈地說著什么,旁邊還站著幾個孩子在認真地聽,老師好奇地走過去,原來他們在花壇邊發現了幾只蝸牛,有的試著去觸摸蝸牛的觸角、有的試著去抓蝸牛硬硬的殼……正在討論著關于蝸牛的事情,見到老師,就興奮地大叫:“老師,這里有好多蝸牛。”這時引來了更多的小朋友,他們都迫不及待的瞪著大眼睛看著,并且紛紛討論起蝸牛來……
新《綱要》中的科學領域提出了以下目標:“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能用適當的方式方法、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可見,幼兒科學教育是幼兒主動探索、發現的過程,而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幼兒好奇、好問、對任何事物好探個究竟。正如杜威所說:兒童有調查和探索的本能。
孩子們的科學探究就應從身邊的事物開始,讓他們感到科學并不遙遠,科學就在身邊。因此,我就及時抓住幼兒生活中的一個偶發性的關注點,設計了一個主題探索活動——蝸牛。通過在幼兒一日生活中的各個環節的貫穿,讓幼兒在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去探索和發現。
二、主題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一些關于蝸牛的常識,培養幼兒關心、愛護小動物,知道蝸牛與人類和動植物關系。
2、樂意嘗試飼養蝸牛,探索蝸牛的飼養方法。
3、充分感受蝸牛的外形特征,并能用繪畫、制作等方式來表征。4、有積極參與活動的興趣,能細心觀察蝸牛多方面的特征,提出問題,多方面尋求答案。
三、環境布置:
1、建立蝸牛飼養角
2、環境創設:(1)主題墻創設供幼兒布置(2)活動區環境創設
四、家長工作:
1、家長收集蝸牛的圖片、資料等。
2、家長助教:蝸牛※活動實例:
活動一:我見過的蝸牛
(一)談話:“你見過蝸牛嗎?”設計思路:孩子們都見過蝸牛,對蝸牛有一定的印象,我想通過這一活動,了解孩子對蝸牛有多認識,從孩子已有經驗入手,循序漸進地展開對蝸牛的探索。 老師:“你在哪里看到過蝸牛?你看到的蝸牛是怎么樣的”肖:“我在橋頭公園見過許多蝸牛。”蔣:“我在奶奶家門前的樹上看到很多蝸牛,奶奶抓了一只,它的頭很粘,把奶奶的指甲當樹葉吃,一碰到危險就躲進殼里,奶奶手上癢癢,它有四個觸角,一碰就縮回去,不碰就伸出來。”曹:“在我家樓下花園里見過蝸牛,還有許多蝸牛的空殼。”毛:“那蝸牛上哪兒去了呢?”方:“它長大了,脫殼了唄。”師:“你們見過的蝸牛是什么樣子的?”林:“我養過兩次蝸牛,我發現蝸牛的眼睛有四個,很嚇人。”陳:“不對,只有兩只眼睛。”皓:“它沒有眼睛,靠觸角看東西。”毛:“頭的下面有個嘴巴。”梁:“它的肚子上有粘液。”陳:“外婆從老家拿來給我的,身子藏在殼里面,殼上有一圈一圈的線,有四個觸角。”張:“在下雨的時候蝸牛很多,它喜歡潮濕的地方,愛喝水。”師:“你們說的都非常好,那我們到戶外去看一看,找一找吧。”
(二)捉蝸牛孩子們在談論到自己見過的蝸牛之后,對蝸牛的生活環境有了爭議,有的說在樹上,有的說在草叢里,還有的說在水里,到底蝸牛生活在哪里呢?我和孩子們商量后決定,回家后和爸媽一起去抓蝸牛,第二天,他們都興奮地談起了自己抓蝸牛的經歷…… 廖:“我和爸爸一起去抓的,我拿一根小棍子,還有手電筒,我用棍子刨開沙地,里面有蝸牛。”夏:“爺爺帶我去后院的沙地,使勁地挖,挖了好久也沒有看到蝸牛。”羅:“我在外婆家的陽臺上找到了蝸牛,很陰涼有土的地方,才有蝸牛。”俊:“鄰居奶奶告訴我,在墻角有蝸牛,我就撿到了一只。”評析:在幼兒對蝸牛產生強烈的好奇心之后,我們組織了這次活動。通過開放式的提問,圍繞大家感興趣的蝸牛進行信息的交流,旨在進一步激發幼兒對蝸牛的探索。活動中,幼兒的回答范圍比較廣,有“蝸牛的空殼”,“眼睛有四只”,“有觸角”,還有“喜歡潮濕”“喜歡喝水”“有粘液”等等,從蝸牛的外形到習性都有涉及到。如:有的說蝸牛是“二只眼睛”,有的說“四只眼睛”等等還有通過課后的延伸活動——捉蝸牛,讓孩子們親身去經歷體驗后談論的話題就更豐富生動,同時孩子們也初步了解到蝸牛喜歡居住的環境。但是,可以看到幼兒對蝸牛的認識是表面的、零碎的、粗淺的,甚至是有爭論性的。通過商量,覺得抓蝸牛、飼養蝸牛是最好的辦法,引出下一個生成活動《飼養蝸牛》。本次活動層層深入,在幼兒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找出問題,在老師的幫助下,幼兒帶著希望弄清楚的問題進入下一個活動。
活動二:飼養蝸牛
設計思路:孩子們把捉到的蝸牛拿來了,裝的器具有礦泉水瓶,一次性杯子,小金魚缸等,后來發現,有些蝸牛爬出來了,于是孩子們想到了要給蝸牛安家,以及怎樣飼養蝸牛。我們試圖讓幼兒通過自主的探索,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蝸牛為什么會爬出來?早上先入園的孩子在飼養角地上,桌上發現了蝸牛,從而引發下面的討論:特:“老師,快來看,蝸牛爬出來了。”申:“小金魚缸里的蝸牛沒有爬出來啊。”笑:“那我們都把蝸牛放在有蓋子的.地方吧,這樣它就跑不出來了。”
(二)喂養蝸牛蝸牛的家建好了,接著孩子們就把自己的早餐:包子、蛋糕等喂給蝸牛。發現蝸牛不喜歡吃,那可怎么辦呢?雨:“這些蝸牛不喜歡吃,要摘一些嫩樹葉才行。”諸:“我看還需要從家里帶點青菜比較好。”劉:“那蝸牛很餓怎么辦?” 陳:“那我到廚房里拿一些青菜、蘿卜來,先喂它吃點吧,要不它就要餓死的。”(三)清洗蝸牛蝸牛飼養好幾天了,孩子們發現蝸牛的家越來越臟了。李:“老師,蝸牛太臭了,怎么辦啊?”王:“蝸牛吃得太多了,拉了很多小便和大便,所以很臭。”舒:“我去給它洗個澡。”特:“光給蝸牛洗澡還不行,還應該給它的家洗一洗。” 蝸牛有了舒適的家,從此,幼兒每天早上來園的第一件事就是給蝸牛洗澡,然后便長時間的觀察蝸牛的行動。 評析:《新綱要》在教育內容與要求中指出:要“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情感和態度是幼兒發展的最重要的方面,因為積極的情感和態度是個體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在飼養的過程中,幼兒自主的探索、發現問題,從而解決,給蝸牛找了一個適合它生活的家。從中不僅獲得許多相關的信息和經驗,更寶貴的是滋長了對動物的關愛之情。當蝸牛不喜歡吃這些食物時會發愁:“那蝸牛很餓怎么呀”,怕蝸牛臟,就給它“洗澡”,為了保持讓蝸牛干凈,每天早上來園的第一件事就是給蝸牛洗澡。在幼兒和蝸牛之間,幼兒對它的關心、愛護、善待和幫助,形成一種溫馨的心理環境,也是幼兒能持續并且主動精心飼養蝸牛的內在動力,從它律階段跨躍到了自律階段。
活動三:蝸牛的秘密
(一)對蝸牛的問題疑惑設計思路:經過一段時間的飼養、觀察,孩子們對蝸牛產生了越來越濃厚的興趣,想知道更多的有關蝸牛的秘密。毛:蝸牛為什么沒有腳爬得慢?蛇也沒有腳卻爬得那么快?琴:我覺得有腳,但長什么地方?黃:蝸牛在哪里生出來的?為什么在爬的時候會有一條白色的線?方:蝸牛觸角有什么用?它上面有眼睛嗎?有嘴、鼻子嗎?是什么樣子的?池:為什么蝸牛還沒有鉆出來,它的殼先動?為什么大、小蝸牛的殼不同?大蝸牛的殼是尖的,小蝸牛的殼是扁的?葉:為什么蝸牛喜歡生活在殼里?還喜歡藏在潮濕的草里。佑:為什么蝸牛能粘在樹上,是不是腹部有吸鐵石,還是有吸盤?慧:小蝸牛在媽媽的肚子里什么樣的?它有殼嗎?林:我覺得它在媽媽肚子里沒有殼的,蝸牛是怎樣脫殼的?評析:這是探索蝸牛前的一次談話,想了解孩子到底想知道蝸牛的哪些問題,孩子們的提問,和積極的探索欲,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孩子們各種各樣的問題,說明他們對蝸牛的認識在逐漸深入,從利用感官了解蝸牛——分析蝸牛和其它事物之間的聯系,“是不是腹部有吸鐵石”、“為什么會有白線”,并和蛇比較走路的快慢等等。
(二)觀察蝸牛(孩子們抓來蝸牛以后,都迫不及待地圍住蝸牛,在仔細的觀察。)池:“蝸牛的殼動了一下,可是它的身體還沒有出來。”顏:“你們不要碰它,要不然它就不敢出來了。”杰:“它的觸角出來了,我碰它,它就縮回去了。”毛:“哎呀,老師,蝸牛流口水了。”林:“不對,那是它的鼻涕。”肖:“你們都說不對,我媽媽說那是沾液,它是用來做門的。”方:“它有四個觸角,兩個長的,兩個短的。”林:“看,蝸牛開始走路了,它的觸角在不停的動。”晨:“它好像蛇一樣在走路。”林:“還像船。”琪:“它爬在我手上感覺涼涼的。”梁:“我也來試試。”成:“它走過的地方有濕濕的印子,你快來看啊?”揚:“老師,我在喂它吃葉子,你快來看啊?”(她的叫聲,引起了孩子對蝸牛食物的興趣,有的孩子用樹葉來喂它,有的用菜葉來喂它,一個孩子說明天要拿紅蘿卜來喂它,另一個孩子說蝸牛沒有牙齒的,它咬不動紅蘿卜。) 師:“那我們明天就試試吧。”
(三)胡蘿卜上奇怪的洞觀察與探索:星期六早上,小朋友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帶來的已切開的胡蘿卜放在裝有蝸牛的透明罐,星期一早上,孩子們都圍到飼養角,結果發現小胡蘿卜片不見了,而大胡蘿片上有許多洞,洞是怎么來的呢?他們議論紛紛:一幼兒說:“因為蝸牛爬的時候是螺旋型,所以吃東西時也轉著圈吃,胡蘿卜上就會有洞了。”正在這時,有個小朋友發現一只小蝸牛正往胡蘿卜的洞里鉆,她大聲叫起:“你們快來看啊,小蝸牛在洞里吃胡蘿卜啦!”其他的小朋友都圍攏過來,一個小朋友說:“胡蘿卜這么硬,它肯定有牙齒的。”“對,媽媽說查過資料了,蝸牛的牙齒是長在舌頭上的,有一萬多顆牙齒呢。”
(四)蝸牛與動植物和人類的關系設計思路:孩子們在喂養蝸牛的過程中,經常發生這樣的爭執,蝸牛到底是我們的朋友還是敵人,于是我及時抓住這一契機,引導孩子們探討蝸牛與動植物和人類的關系。特:“我發現蝸牛喜歡吃菜葉,還喜歡吃豆角。”林:“蝸牛喜歡吃胡蘿卜,還有黃瓜。”王:“那些都是蔬菜,蝸牛喜歡吃蔬菜。”肖:“對了,蝸牛喜歡吃農民伯伯辛辛苦苦種出來的蔬菜,是害蟲。”欣:“蝸牛是害蟲,專吃樹葉。”張:“蝸牛隨便大便,污染環境。”岳:“蝸牛專吃植物的葉子,植物就沒有辦法給我們制造氧氣,我們就沒辦法呼吸了,它是害蟲。”黃:“鴨子就喜歡吃蝸牛,我媽媽小時候養過鴨子,就去抓蝸牛,把蝸牛的殼打爛喂鴨子吃,蝸牛的營養很高,鴨子吃了就長得很快,就會下蛋了。”毛:“書上說蝸牛的蛋白質很高,吃了營養好,還不會長胖的哦!”張:“我還要告訴你們,爸爸說蝸牛可以用來做洗發水,還可以用來做沐浴露,用它洗澡,皮膚會很好,就像我一樣,白白的。”翔:“蝸牛還是很有名的菜,胖的人不管吃多少,都不會再長胖的哦。”評析:幼兒通過觀察、感知、思考、交流,進行探索和發現。并讓孩子們帶著問題去觀察、探索蝸牛,在解決了問題的基礎上,又發現了新的問題。在發現——解決——發現——解決的循環中,幼兒對蝸牛的了解越來越深入,思維活動非常活躍,解決問題的能力也逐漸增強,語言表達能力以及自信心等都有較大的提高。由于幼兒已經從不同的渠道知道了很多有關蝸牛的知識,所以,在活動中,他們滔滔不絕地將自己獲取到的蝸牛的知識與同伴交流、分享,并從中體驗解決問題帶來的快樂。在這里,教師是支持者、引導者,不斷根據幼兒的反應作出調整、修訂,使后一活動是前一活動的發展,而幼兒的認識和發展是一種自然的發展。
活動四:主題墻布置——蝸牛樂園
設計思路:在把蝸牛放回大自然后,大家非常想念蝸牛,常常有孩子問:“不知道蝸牛過得好不好”?“不知道它們爬到哪里去了”?“不知道它們會不會餓”?“它們會不會冷哦”?如何來紀念蝸牛?孩子們各抒己見,爭先恐后地獻計獻策,最后決定,布置一個《蝸牛樂園》。林:“我們可以用報紙做蝸牛的殼。”方:“我們還可以用水彩筆和油畫棒來畫蝸牛。”林:“我用橡皮泥捏蝸牛。”毛:“我用皺紋紙搓成一條條再把它卷起來,不就成了蝸牛的殼了嗎?”李:“蝸牛喜歡生活在草地里,我們給它們畫些小草吧。”揚:“還要畫一些泥土,因為它喜歡潮濕的地方。”特:“我們還要給它畫些樹葉,這是它喜歡吃的。”小:“蝸牛喜歡爬高,我們給它做個滑滑梯吧。”高:“我們再給蝸牛做個小房子,這樣它就不冷了。”毛:“蝸牛身上不是有殼嗎,它冷了就會縮到殼里去的,不用做房子。”教師和孩子們一起把主題墻布置好之后,小朋友提出要給主題墻取個好聽的名字,孩子們紛紛議論,最后討論決定取名為——蝸牛樂園。
評析:主題墻的創設過程中,其實也是總結和反思的過程、交流和共享的過程,也是結合新知識、新理解、新能力的展示過程。從主題墻的構思、設計、制作,到最后的命名,都需要運用幼兒已往的知識經驗以及新的知識、新的能力來進行。幼兒在寬松和諧環境中,表現出越來越多的自信心和合作精神,他們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敢于嘗試,更學會了珍惜自己和別人的勞動成果,學會了分享。
※家長助教:設計思路:在每一次的主題探索活動中,家長都非常支持,都能主動地幫助我們收集有關資料,積極參與親子活動,并為我們的工作提出很多建議,使我們家園合作更密切,師生互動也更自然、順暢。
評析:在整個的觀察探索活動中,通過有專業知識的家長生動有趣的講解,孩子們對蝸牛的了解更加清晰,同時也加深了家長與我們的溝通,提高了本次活動的成效。
※主題活動小結與反思:主題活動的探索分成四個階段,第一階段讓孩子談自己印象中的蝸牛,第二階段飼養蝸牛,第三階段探索蝸牛的秘密,第四階段主題墻——蝸牛樂園。整個活動的進行,都是圍繞著孩子發現、關注的問題層層展開,步步深入,鼓勵孩子大膽嘗試,勇于表達,激發了孩子的探索熱情,在不斷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他們體驗到了探索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通過一系列活動的開展,孩子們各方面的能力都有了顯著的發展和提高。語言表達方面:能大膽表述自己的觀點和意見,敢于提出問題,敢于質疑,并且能圍繞一個中心展開討論,同時也學會了傾聽別人的觀點和經驗。動手操作方面:在主題墻或是區角的創設中,孩子們都能開動腦筋,出謀劃策,積極參與,并利用廢舊材料制作出各種各樣的蝸牛,充分調動了他們參與的熱情和想象、創造的能力。
解決問題方面:孩子們在主動探索的過程中,他們好奇地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表現出強烈的探索欲望,并在實踐活動中通過探索、嘗試并加以驗證。溝通合作方面:在主題探索活動中,給孩子提供了一個寬松、和諧、平等支持的良好氛圍,形成了積極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家園互動,孩子們的溝通、合作意識有了很大的提高。隨著教育理念的更新,我們試圖構建科學教育的新模式。首先要從幼兒科學教育的目標著手,尤其強調以下三個方面:
(1)注重有益于幼兒終身發展的價值。
(2)注重幼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3)注重并優先考慮幼兒的情感態度、幼兒探索知識的過程和方法比知識的多少更重要。(注:劉占蘭的《幼兒科學教育》)。其次要進行幼兒科學教育的組織策略的改革。教師在組織幼兒活動的時候,心里要裝著孩子,要知道孩子喜歡探索什么、能探索什么、怎么探索,科學教育必須以幼兒主動探索和學習為根本,為孩子創造探索的環境和機會,讓幼兒完全從被動學習中走出來,真正成為活動的主人。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同時對教師的要求又上了一個新臺階,教師不再只是課程的實施者而是生成者和創造者、建構者。在類似《蝸牛》這樣的活動,不但需要教師較全面地了解掌握有關蝸牛的一切知識,更重要的是教師要有較高的教學技能,尤其是良好的“引導”技巧,在幼兒的自主活動過程中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 江蘇教育出版社 馮小霞 《幼兒園課程》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王志明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 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王鳳玲 《學前心理學》 中國審計出版社 江蘇幼兒教育自學考試教材編寫組 《幼兒園教育活動與研究》 蘇州大學出版社 饒 曉 萊
【大班主題系列活動策劃】相關文章:
茶道主題系列活動策劃方案05-20
主題520活動系列的策劃方案06-08
談少先隊主題系列教育活動策劃06-14
三走主題系列活動策劃04-27
幼兒大班《關于風箏的系列活動》主題教案10-16
幼兒園大班美術系列活動策劃06-14
系列主題活動:舞龍09-09
主題班會系列策劃方案04-14
三走主題系列活動策劃書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