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想政治筆記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思想政治筆記(精選16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何不寫一篇讀書筆記記錄下呢?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思想政治讀書筆記,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思想政治筆記 1
心理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一個道德問題,我們已習慣于把它看作學校德育工作的一部分,由于成長的競爭,青春期的煩惱,求業的壓力給青少年的心理帶來許多未知因素,加上青少年缺乏自我調節能力,不善于人際交往,因此很需要心理幫助。不健康的心理狀態不僅會危害人的健康,而旦會影響人的生活、學習和工作,對青少年的影響尤為突出。心理障礙,焦慮情緒一旦發展嚴重卻又得不到及時治療或解脫,就會對自己或社會造成危害,這方面的例子是很多的。因此,學生急需心理指導,心理保健和心理咨詢,但是很多學校這方面的工作還是空白。學校應設立心理咨詢室,做好心理教育師資培訓工作,盡快彌補學校心理教育的空白。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應正確運用科學的方法與正確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學生,真正形成讓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大環境。
德育活動包括班級活動、團隊活動、為民服務活動、法制宣傳活動、參觀學習活動等,都是學校德育工作成功的.模式。對于社會轉型時期獨生子女、單親家庭日益增多的青少年群落來說,德育活動還需更新觀念、開拓思路,使活動更加貼近學生實際,更加具有實效。如組織學生參加公益勞動,為孤寡老人和殘疾人服務,走出校園,深入社會,了解社會,參加社會實踐,鍛煉他們人際交往和社會活動的能力等,使現實追求和欲望接近他們可能達到的利益,從而使這些活動更具實效性。集體活動是一貼良藥,它可以治療獨生子女、單親子女孤僻自私的性格缺陷,矯正他們的不良習慣。
思想政治筆記 2
在《思想道德修養》課程中的第一章,就為我們詳細而系統地介紹了大學生活,使我們對自己的大學環境有了全面的理性認識,在一些突入其來的問題,有了應對思想準備和認識方法,起到了引路標燈的作用,對大學生活中的為人處事有了指南和參考。對新生的我們,面臨的問題和思想情緒不計其數,環境的陌生、生活的適應、學習的壓力、情緒的波動,總能在人最脆弱的時候蜂擁而上,加之我們的心態并不成熟,很容易被困難折倒,進入誤區。大學較以往的高中生活相比,完全是一種全新的階段,少了拘束,自由多了一些;少了督促,自覺多了一些;少了古板,靈活多了一些。這些新的變化要求我們學會接受并且適應轉變,健健康康地成長。《思想道德修養》課中從不同角度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大學及其大學生活,迅速調整方位,積極適應大學生活。
人生的品質在于不斷地凈化 ——樹立理想、把握人生。在《思想道德修養》課里,對樹立理想、把握人生方面,我認為,要樹立好崇高的理想、科學的信念;樹立好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做堅定的愛國主義者和共產主義接班人;樹立好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而努力學習的決心;樹立好科學的世界現和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和政治態度。
大學也增加了我的責任感,讓我和家庭祖國和為一體,作為一個龍的傳人,一個炎黃子孫,使我感到驕傲與自豪,實現自己目標的前提是對祖國有利,能促進國家的發展。學了《思想道德修養》課使我懂的為什么要活者,它像是大海中的航標指引我前進的方向,它燃燒著我內心的激情,它更像一只五彩的畫筆,在我這張白紙上用心勾勒出一副完美的畫。
大學的生活是豐富人生的一種歷程,為我們大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的成長平臺,我們要抓住眼前的任何機會去鍛煉自己,歷練自己,充實自己。一個學期下來,我經受了大學生活上的磨練、專業學習上的考驗,在老師們的教導下、同學們的幫助下,特別是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課程后,我對大學生活和學習環境充滿了熱愛,以一種平和的心態處事,通過一些有益的活動,鍛煉了自己能力,增強了自己的人格素質,完善了自己人格魅力的修養和陶冶。
思想政治筆記 3
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比較研究》一書,是全國高校輔導員培訓與研修教材之一,適用于輔導員骨干培訓進修,不斷提升自身的業務技術能力。作為一名剛度過輔導員職業生涯初期的菜鳥,于此時閱讀該書,也是比較適宜的。
該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共七章,主要論述中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比較;下篇共六章,主要闡述中外大學生組織管理的比1較。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涉及概念、理論、內容、目標、主體、方式、體制等七個方面;在管理方面,涉及理論與原則、教學與實踐、社會與政治活動、社團與文體活動、組織與自律活動、事務與危機事件等六個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二合為一,形成一個綜合體。本書在縱向上,從古至今的教育思想均有涉及,個別重點闡述;在橫向上,與歐美及亞洲各國的教育進行比較,涉及國家有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基本上代表了當今世界最為先進的教育國度,其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方式,大體有許多值得借鑒及反思之處。
讀罷整本書,從心底里認為該書也是一個整體,無法將之割裂作碎片化的研究,姑且在此做一個整體的剖析。中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自身的特點,基本上是以直接的課堂教學及相關實踐活動對大學生進行教育和管理,其體制為集中式民主,帶有灌輸性質。而外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則主要分散于各門課程的學習,以及各種活動的實踐中,帶有隱蔽性、滲透性,但二者的'最終目的和效果一致。歸根結底,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都是為了維護國家的利益,培養合格的人才,為本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項事業服務。
在教育與管理模式上,每一個國家都有自身的特色,如亞洲的韓國、新加坡等,儒學色彩濃厚,注重東方傳統倫理道德的熏陶和教育;歐美等國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主意識。目前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體制正逐步發展完善,而歐美、亞洲各國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基本上已經處于成熟階段,因此在管理方式、理念等方面,均有許多可以值得借鑒的地方。
在現代大學的教育模式中,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存在于課堂教學中,更是融入了管理、實踐等諸多環節中,形成全方位的教育和管理。這需要依賴政府的主導,學校的管理,以及師生的共同參與,在多元化的社會中,緊緊抓住主流,將理論運用于實踐,方能達到良好教育、培養合格人才的目的。
在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中,不可否認存在一些弊病,例如學生過于被動接受、灌輸論嚴重等;在借鑒各國先進經驗的基礎上,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不同的形式、內容創新,達到教育人才的目標。在主流思想的發展及本土化上,既可以回歸傳統,利用國學復興的契機,重塑倫理道德教育;又可以借鑒西方的先進管理方式,倡導志愿服務、實踐活動等,使學生在實踐的基礎上受到教育,真正促進大學生的成長,形成科學化的管理體系。
此書架構完整,內容詳實,對中外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有一個清晰的闡述和剖析,在此基礎上結合其他相關書籍,可以逐步深入探尋中國現代高等教育的規律,為更好地管理和服務大學生提供良好的借鑒,對輔導員的日常工作,也有了明確的指引方向。
通過閱讀此書,有利于我在日后的工作中,更好地往職業化、專業化、專家化的道路前進。感謝當初曾偉朝部長推薦此書,人生得一良師,猶如千里馬遇上伯樂,幸也。
思想政治筆記 4
對于基層消防部隊的政工干部來說,要用科學的理論和現代文化知識武裝頭腦,自己必須首先做一名知識的富有者,這樣才有更多的資本來教育、引導基層官兵的良性健康發展。 知識是開展工作的基礎如今,知識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知識倍增的周期越來越短,知識、科技和個人素質特別是基層政工干部的素質在管理部隊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知識越來越成為隊伍發展的核心要素。因此,每一個基層帶兵人,必須學習新知識,不斷學習,不斷積累,做到厚積薄發。 基層干部需要不斷學習和更新知識,必須立足本職工作的需要。比如,如何幫助官兵增強政治辨別和行為控制能力;如何引導官兵確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保持良好的道德情操等等,都需要我們不斷學習新知識。要學習創新理論,按照”重要思想,堅定信念,更新觀念,與時俱進;要學習現代科技、經濟、法學等知識,為開拓創新積累必要的知識儲備。只有這樣,才能履行好職責,推進“兩化建設”,才能以新的視角和改革的精神去解決基層消防部隊發展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
基層消防部隊地處各自轄區的繁華地段,官兵的頭腦更加的`活躍,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基層政工干部就要正確處理好工作中的幾點關系:
正確處理長效應與短效應的關系。所謂長效應,就是長時間或長期對官兵思想起積極作用,幫助官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所謂短效應,就是短時間內或較短時間內對官兵思想產生積極作用,調動官兵在短時期內工作、學習、生活的積極性。作為基層的政工干部,要力求長效應,避免短效應,克服無效應,要防止和克服低格調,要防止將思想政治工作庸俗化;要防止和克服糊弄哄騙,防止對基層官兵思想產生誤導,而是要將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實處,正所謂“好鋼用在刀刃上”。 正確處理綜合效應與局部效應的關系。所謂綜合效應,就是思想政治工作對官兵工作、學習、生活、訓練以及生產、施工、勞動等各個方面都產生過積極作用;所謂局部效應,是指思想政治工作對官兵日常工作、學習、生活、訓練的某個方面或某幾個方面產生積極作用。基層政工干部一定要學會正確處理好綜合效應與局部效應的關系,既要幫助官兵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又要幫助官兵健全和完善自己的人格;既要引導官兵刻苦學習,又要鼓勵他們努力工作;既要完成滅火救災、搶險救援的任務,又要做好經常性工作。 正確處理內在效應與外在效應的關系。所謂內在效應,就是指體現官兵內在情感,調動官兵內在積極性;所謂外在效應,是官兵表現在日常工作、生活和訓練等各方面顯而易見的效應。內在效應與外在效應是相互聯系的,外在效應以內在效應為依托,內在效應要通過外在效應來表現。
思想政治筆記 5
老子的思想體系中,“道”是法律的本源和依據,而道是一種自然法則。從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法則位階來看,人類社會的法律處于最低的層面,要受到道與天地之法的約束,“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法應體現德的精神,而德體現道的精神和品質:“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因為“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因此,道法的形式應是非成文法,符合“行不言之教”的理念。老子主張法令應避免繁雜嚴苛,認為“多言數窮”,“希言自然”,而且“法物滋彰,盜賊多有”,因此,他推崇“吾言甚易知,甚易行”的簡約法律。老子主張法要適度,不能走極端,“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在形名關系上,老子認為“道常無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這里的“常”意為“恒定”。“非常道”、“非常名”揭示了法律固有的局限性,說明隨著時空環境的變化,必須對法律進行必要的修定。因此,必須透過法條和法律概念看到其背后的實質與原則,不能教條地從其表面文字出發去闡釋和運用法律規定。老子也認為,“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不殆。”這又說明了法律概念乃至法典產生的必然性。
在《道德經》中,老子批判儒家禮法,認為“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他也對法家主張的“嚴刑峻法”提出了深刻的批判,認為“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法物滋彰,盜賊多有”,“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老子的`“道”論作為法律批判的依據,形成了后世道家流派對法律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一是莊子學派對法律的否定,另一則是黃老學派對法律的肯定。
莊子批判當時的世俗法律,否定了戰國時期“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那樣的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強權之法。莊子追求絕對精神自由,否定法律,要求回到人與動物無別的混沌時代。他不承認有判斷是非功過的客觀標準,認為“物無非彼,物無非是。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莊子繼承老子思想,認為“道”是世界萬物的本源,“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他將“道”作為修身治國的工具,并主張以“道”而非法律來確定君臣關系的準則,“以道觀言,而天下之君正。以道觀分,而君臣之義明。”莊子區別天道和人道,并提出“人道有為”的思想,“何謂道?有天道,有人道。無為而尊者,天道也;有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相去遠矣,不可不察也。”“要在于主,詳在于臣。三軍五兵之運,德之末也;賞罰利害,五刑之辟,教之末也;禮法度數,形名比詳,治之末也。”但是,莊子后學漸漸認同了仁、義、禮、法的作用,認為“君先而臣從,父先而子從,兄先而弟從,長先而少從,男先而女從,夫先而婦從。夫尊卑先后,天地之行也,故圣人取象焉。”“粗而不可不陳者,法也;遠而不可不居者,義也;親而不可不廣者,仁也;節而不可不積者,禮也。”
思想政治筆記 6
對數學思想方法的關注是近段時間比較關心的問題,而《人民教育》07年第18期中刊登了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家張景中先生的《感受小學數學思想的力量》一文,以樸素的語言談了小學數學教學中離不開小學數學思想的問題。文章開頭即說:小學生學的數學很初等,很簡單。但盡管簡單,里面卻蘊含了一些深刻的數學思想。
作者首先談到“函數思想”。他說,最重要的,首推函數思想。就如文中講到的“加法”、“九九乘法表”、“試商”就包含了“變量”與函數的思想。而方程本質上是函數的逆運算。加法看成函數,減法是解對應的方程;乘法看成函數,除法就是解對應的方程。函數思想和方程的方法,是一個事物的兩面,都是大智慧。他又說,當然不用給小學生講函數概念,但教師有了函數思想,在教學過程中注意滲透變量和函數的思想,潛移默化,對學生數學素質的發展就有好處。
接著作者又講到了“數形結合”的思想。他說,數學要研究的東西,基本上是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而我們在教學的時候,往往是學數的時候就講數,到了學幾何的時候就講幾何,缺少把兩者聯系起來的意識。他說,在數學當中,幾何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幾乎所有重要的數學概念,最初都是從幾何中來的。所以我們不妨可以把幾何與代數結合起來教學,讓數形結合的思想發揮其特殊的作用。他還說,幾何語言的早期滲透可不可能,值得研究。
最后他強調了寓理于算的思想。他說,小學里主要學計算,不講推理,但是計算和推理是相通的。他說,數學活動中的畫圖和推理,歸根到底都是計算。推理是抽象的計算,計算是具體的推理,圖形是推理和計算直觀的模型。引導學生認識計算和推理的關系,從計算發展到推理,是很重要的。
文中還提到了陳省身先生的觀點,數學可以分為好的數學與不好的數學。好的數學指的是能發展的、能越來越深入、能被廣泛應用、互相聯系的數學;不好的.數學是一些比較孤立的內容。比如,方程就是好的數學。
據此指出,函數的思想、形數結合的思想、寓理于算的思想,都屬于好的數學。這些思想是可以早期滲透的。早期滲透是引而不發,是通過具體問題來體現這些思想。
心得體會:好的數學就是指的這些數學思想。日本數學教育家米山國藏在從事多年的數學教育研究之后,說過這樣一段話:“學生們在學校所學到的數學知識,在進入社會后,幾乎沒有什么機會應用,因而這種作為知識的數學,通常在出校門后不到一兩年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們從事什么職業,那種銘刻于頭腦中的數學精神和數學思想方法,卻長期地在他們的生活和工作中發揮著作用。”理論研究和人才成長的軌跡都表明,數學思想能隨時隨地發生作用,使你受益終生。
思想政治筆記 7
1.反脆弱:穩定與不穩定
在書中,作者提到了一個自己投資策略,就是,“我的投資主要側重于兩個方面:初創技術企業(波動性極大)和房地產(穩定性強)。如果有必要,我愿意永遠這樣做。”
我們看到,作者的投資方式是將穩定性與不穩定放到了一個組合里,這其實就是一種反脆弱。這其實是一種非常值得借鑒的思考方式。
不只是投資,還有工作,學習等等各種方面,我們都可以參考這種思路。穩定性的一方可以保證我們“旱澇保收”,而不穩定的一方,則有可能會給我們創造“高收益”的驚喜。
2.失敗值得學習嗎?
書中的一個章節,對于“失敗”給出了否定的態度,認為“失敗是一場悲劇”。雖然,我對它的觀點并不完全認同,但是對它的解釋理由很認同。
任何事情都是要一分為二的.來看,“失敗”也不例外。我們總是能從“失敗”中收獲些什么東西的,而這些東西會讓我們“不在同一個地方再次跌倒”。
但是,“失敗”也并不是完全值得稱頌的,就像書中說的那樣,“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這次可能是因為因素A,下次可能是因為因素B等等。我們不能單一地去看失敗,就像我們不能單一地去看成功一樣。
3.做一個有思想的個體
“要做一個有思想的個體,而不是一個隨波逐流的庸人”。
這是書中提到的一句話,很認同。我們的生活總是充斥著各種誘惑,各種比較,我們可能一不留神就迷失了自我。想要做一個有思想的個體,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它需要我們有我們的價值觀,有我們的態度,有我們不被輕易改變的堅持。當然這種堅持,也不要讓自己固步自封,井底觀天。我們也需要在時代的進步中,有自己的判斷力。
思想政治筆記 8
“一堂好的語文課,存在三重境界:人在課中,課在人中(身在;意在:一心一意;思在:思考、思想);人如其課,課如其人(個性本色);人即是課,課即是人(體驗把握當下,敞開心扉、情情相融、心心相印,讓詩意、寧靜、優雅、溫婉的語文成就教育人生……”
書中收錄了25則課堂實錄。課型豐富多樣,有散文教學,有古詩教學,有寓言故事教學,有習作教學……每一堂課都是一個鮮活的范例。結合王老師獨樹一幟的評課,簡直是一次語文教學的盛宴。感嘆于書中評課的藝術凝練而獨到,富有人情味,充滿詩意語文的特色,更從那一則則精選而出的教學實錄案例中窺得一絲絲課堂的智慧和嫻熟的教育藝術指導,我為每一次的收獲而手舞足蹈,心滿意足,然后繼續津津有味的“啃”下去。
一堂好的語文課得有三味:
第一是語文味(動情誦讀、靜心默讀的讀味;圈點批注、摘抄書作的寫味;品詞析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第二味是人情味(有情趣、注重情感熏陶、充滿人文關懷,尊重需要、賞識個性、激勵潛能);
第三味是書卷味(充滿濃濃的文化,內含豐厚的`文化底蘊,課堂流溢著儒雅、從容、含蓄、純正,常常有師生的靈氣勃發、靈光閃現、別出心裁、獨具慧眼、另辟蹊徑)。
書中三味在我的課堂中也許也有,但深度、長度顯然還不夠,有時候覺得自己的課堂膚淺而直白,師生都難以在文本所營造的意境中產生思維的碰撞、心靈的交融。一學期下來,并不是每節課都能做到細細準備,來不及,也做不到,很多時候甚至自己也厭倦于枯燥的訓練與強迫的灌輸。所以,我一直也在想,如何能把自己的課堂上出更多的語文味和詩味出來,使學生愛聽,自己也歡欣?作為一名普通的語文老師,我曾為上好一節語文課而不懈努力,每次聽到一堂精彩的語文課時,我除了羨慕之外,更多的是一種迷惘
思想政治筆記 9
被看作顯學的儒家思想與墨家思想都曾風云一時,引起的反響巨大,至今仍不斷地吸引人去關注這二者的思想是什么,何以在當時可以受到如此多的關注。儒家的主要思想內容可以簡述為“仁義禮智信”,墨家的為“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當然,這只是極為簡單的說明,墨家與儒家的細微內容還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任何事物,能得到極高關注及接受的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我認為是這個事物迎合了時代人們的心理訴求。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已經慢慢普遍地關注人,從奴隸社會的“神”中逐漸解放出來,儒墨兩大家在關注人與社會這方面皆閃射出耀眼的光芒,從以上粗略點出的主要思想內容便可看出。二者投放的目光相同,但也有差異,這里就淺談儒家思想與墨家思想之別。
首先,“入仕”的區別。儒家提出了一整套的“入仕”方法:意誠心正、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一套方法由微及宏,由細及廣,修個人,而達天下,從個人出發,推己及人,注重的是由自身內界的善而先,從而推動外界的善,基點是自己。儒家同時也說“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隱”,雖然他強調人要有兼濟天下的胸懷,但同時又將隱與仕的選擇權交給了人的本身。可以說,儒家的“進取論”更多地是要靠自身的努力奮斗,提升自身,從而被君識,再而一展宏圖。而墨家在“入仕”的方面就顯得特殊一些,他也強調了人格的重要性,如“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君子自難而易彼,眾人自易而難彼”“夫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惡人者,人必從而惡之;害人者,人必從而害之”等,更值得關注的是,墨家也曾說“入國而不存其士,則亡國矣。見賢而不急,則緩其君矣”“尚賢者,天鬼百姓之利,而政事之本也”,他主張統治階級識人、任人。不同于儒家的依靠士人自身奮斗進入仕途,墨家更多強調統治階級“尚賢”,將基點壓在了對方的身上。在“入仕”的這一點上,儒家看到的是君君臣臣,臣必須為君主奔波的階級意識,而墨家的思想似乎已經超越了階級的存在,甚至是超越了時代的階級局限,將君與臣相持平,更是提出了君臣共治的想法。因本文主要論述儒墨二者的差異,所以不深入探討二者產生這種差異的原因,下文皆是如此。
其次,愛人的差異。這個在上文也有所提及。儒墨二者這一方面的差異也體現在了階級這二字上。儒家的“愛人”或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綱常下的愛——“親親有術,尊賢有等。言親疏尊卑之異也”,這句話表明了在儒家的人心中,世界上的人是有等級差別的,有親有疏,有君臣、上下與長幼的區分,這也就帶來了愛人的差別。最為明顯的一句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這里,體現了血緣親疏的愛。而墨家的愛不同,墨家的愛是“兼而愛之”:“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這種愛,完全將個人與集體混融,不給任何一絲縫隙,看不見等級差異,是眾生平等的愛,是大愛,當然也是忽略了人性、脫離了現實的理想的愛。儒家思想關注到了人性特點,懂得親疏之別,貴賤之分,貼近當時人的心理感受,墨家的愛人忽略了人欲所在,更是脫離了當時社會存在的實際情況。
再有,法儀的不同。儒墨二者都注重“法”,這里的法自然不是指法家的“法”,而是指可以約束人的行為、協調社會的一套社會公約。儒家的“法”一方面依靠的是個人自律,另一方面依靠禮樂制度。自律是各種道德觀念的“軟法儀”的束縛,儒家特別強調慎獨、仁義,而且將德上升到重要的位置,不止君主要以德治人,君子也要以德服人,這實際是從文化意識層面約束人的行為。而禮樂制度是社會制度層面的.“硬法儀”的束縛,儒家是很重視音樂的感染和教化作用的,認為通過樂的熏陶,可使人得其所,因為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位置,不同的人應該受到的教化程度與內容也應該有所不同,比如統治階級應學治國之學、士應學為人為君之學、農民應學耕種之學,每一種身份不同,便帶來了學習內容的差異性,這種不同的階級劃分自然引起了所聽音樂的不同,什么樣的身份聽什么樣的音樂,否則,人不得其所,混雜亂嵌,社會又怎會有秩序可言?處何位,行何事,這種認知在儒家思想里是非常固執且固定的。而墨家的法儀看起來與儒家的卻不太一樣。墨家提出“以天為法”的思想,他們認為“天欲人之相愛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惡相賊也”,而這種想法的基礎是“一人一義,十人十義,百人百義”,他們承認每一個個體都是不同的,“義”自然也是千種萬種,而統一的方法便是賢良之人選為天子,一同天下之義。這個“義”出自賢人,雖“賢人之法”想來應該閃爍著道德與仁慈的光輝,但究其根本,也不過是一人之法、一家之法。
還有,便是儀式的區別。如果要用現在的話來說的話,儒家是有生活儀式感的,不管是祭祀、葬禮、行軍還是鼓樂,都有嚴格的要求,像祭祀的犧牲品類、叩拜禮節分很多種,每一種所代表的含義都會不同,什么的場合用就用什么樣的儀式,再比如葬禮,也包含著從服裝、飲食到守喪等各種繁雜的儀式內容。反觀墨家,在生活儀式上他們的觀點與儒家的大相徑庭,他們主張節葬、非樂、節用,認為儉節則昌,淫佚則亡,節儉不止關乎個人,更是與國家的命運掛鉤。可能相對于墨家而言,儒家各種禮節顯得鋪張浪費,但卻不得不提出,儒家的這一種“鋪張”是在社會上普遍認同的大事上,如葬禮、祭祀等,而在生活的其他小事方面提倡勤儉,而墨家的“節”,則是在方方面面都要節約。
以上便是粗略整理出來的儒家與墨家思想的異處,雖儒墨兩家很多地方關注點相同,但主張卻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出現得較多的便是“階級”二字,階級的不同,所帶來的觀察視角自然也不同,除了這一點當然還有其他原因,這里不作敘述。
思想政治筆記 10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被認為是道家的創始人。事實上,關于老子思想,我想大家都可能會知道著名的“無為而治”以及“道法萬物”的思想。所以,我也就從這兩個簡單的地方說起,嘗試著闡述老子的法律思想。
對于“無為而治”這一說法,我想可能會與我們現在所提倡的“依法治國”以及古時所崇尚的“以禮治國”,有著很大的差別。從我的觀點來看,老子提出這一說法,是基于它對世間萬事萬物的辯證看法。比如什么“禍福相依”、“長短相對”以及“強弱轉化”等諸多對立與統一的例子。也許正是立足這一基礎之上,老子認為為國者不應當有所作為。應當清心寡欲,靜心休養,讓社會隨著自然的演進而演進。矗立在這思想之后理念,我想可能是老子所謂的道。在老子眼中,“道”乃世間萬物的根本,乃世間不變的真理,是不隨著人們的意志轉變而轉變的。在這一觀點上,我比較贊同老子。確實,在我們的社會中存在著一些永恒的、不變的真理。它支配著我們,引導著我們,帶領著我們,是我們擺脫愚昧,走向智慧。使我們擺脫黑暗,走向光明。但是,老子的無為而治太過于絕對化、過于牽強。試想一下:在這樣一個社會中,如何讓人們做到遵守社會的“法”?又如何促進社會的'進步?這些都是達不到的,因為這些都離不開外來因素的干預。都必然會走上有為而治的道路,召喚法律的統治。
再有就是對于老子所強調的“不應公布法律”、“使民眾愚”的思想,我不能完全贊同。老子提出法律只有保持隱秘,才能具有真正的威懾力。這讓我想起了鄭國子產在鑄銅書時所遭遇的質疑,原話我暫時想不起來,但大意就是:法律的威力在于它的不可知性,一旦公布了,民眾就不會懼怕了。其實,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如果不公布法律,那法律誰說了算?統治者?所以,不公布法律的最終結果就是個人統治的極致,是為統治者敞開違法的大門。
我也不知道這些俗算不算是老子的法律思想,亦或是他的人生哲學。總之,我認為老子所提出的“道”法,也就是他所謂的“自然法”。確實是存在的,并且,它高于社會上人定的法律,主導者世間萬物的運行。為我們的每一個行動劃上界線,為我們的每一片語言添上彩光
思想政治筆記 11
會計思想史讀書筆記
在這個充滿歷史韻味的時代,我們通過閱讀會計思想史,可以了解到不同歷史時期會計思想的變遷和演進。本文旨在分析我所閱讀的那部分內容,并與其他讀者分享我的感想。
我閱讀的是由人民郵電出版社于2017年出版的《會計思想史》。這本書以人類文明的發展為背景,從古代會計思想開始,逐漸發展到現代會計思想,內容涵蓋了會計思想的起源、發展、變革等多個方面。通過對會計思想史的學習,我深刻認識到會計思想的發展是一個不斷適應經濟環境、不斷改進和完善的過程。
在古代部分,我了解到了古代文明中與會計相關的活動,如埃及的借貸記賬法、巴比倫的商人和賬目、中國的算盤和九九表等。這些古代文明中的會計思想雖然簡單,但為現代會計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在近代部分,我了解到了復式記賬法的發展和應用,以及19世紀后期美國和英國所倡導的“真實與公允”會計原則。這些會計思想的演變反映了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變革。在現代部分,我了解到了國際會計準則的發展以及信息技術對會計思想的.影響。這些內容讓我深刻認識到,會計思想的發展是一個與時俱進的過程,需要不斷適應經濟環境的變化。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不僅了解了會計思想的發展歷程,還對一些重要的會計思想進行了深入的思考。例如,復式記賬法中的“借”和“貸”如何在現代會計中得到應用?我認為,“借”和“貸”在現代會計中已經不僅僅是一種記賬符號,更是一種表達經濟業務增減變化的手段。此外,我還思考了國際會計準則的優缺點以及信息技術對會計思想的影響。我認為,國際會計準則的優點在于它能夠提供更加統一、透明的會計信息,缺點在于它可能會被濫用或誤解。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會計思想帶來了許多機遇,但也帶來了一些挑戰,如信息安全問題、信息披露問題等。
通過閱讀這本書,我深刻認識到會計思想的發展是一個不斷適應經濟環境、不斷改進和完善的過程。在現代社會,我們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會計思想史,以便更好地適應經濟環境的變化,提高我們的專業素養。同時,我也意識到我們需要不斷學習、不斷進步,以應對未來會計思想的挑戰。我相信,在未來的日子里,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會計思想也會不斷進步和完善。
思想政治筆記 12
《政治經濟學和稅收原理》第一章“論價值”一開始就說:“一種商品的價值,或任何其他商品的交換量,取決于生產它所需的量。勞動的相對量,而不是為那個勞動付出了多少”。在承認亞當·斯密對商品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區分的前提下,李嘉圖對價值有了更深的理解。他認為,使用價值是絕對不可缺少的。交換價值,但不能成為交換價值的尺度。如果一個商品完全沒用,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那么無論它多么珍貴,無論生產和獲得它需要多少勞動,它都永遠不會有交換價值。
此外,李嘉圖認為,具有效用的商品獲得交換價值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稀缺性;另一種是稀缺性。另一個是為獲得它而付出的勞動量。李嘉圖相信亞當·斯密準確地陳述了交換價值的原始來源,所有商品的價值與生產它們所花費的勞動量成正比。但斯密并沒有單憑勞動量來衡量商品的價值,而是另設了一個標準。他認為商品的價值會隨著匯率的變化而變化。亞當·斯密曾經說過:“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只有價值不變的勞動,才能作為衡量和比較一切商品價值的最終、真實的標準”。里卡多認為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他認為,勞動生產的商品數量決定了商品過去或現在的相對價值,而不是給予工人以換取他們的勞動的商品的相對數量。商品的價值僅取決于生產它所需的勞動時間(他故意忽略古董或收藏品)。通過計算生產商品所需勞動量的變化,可以肯定商品價值的變化,而大衛·李嘉圖在書中舉了很多例子來證明這一點。
這是一個給我印象最深的例子。假設玉米的價格是每季度80先令,勞動者一周的勞動得到1蒲式耳的玉米,所以當工資下降到40先令時,他得到1。25蒲式耳的玉米。再次假設,一個家庭在一周內消耗了半蒲式耳谷物,剩余的用于交換燃料、化肥、蠟燭、茶、糖、鹽等商品;如果在一種情況下,剩下的四分之三的.谷物是可以購買的商品不如在另一種情況下半蒲式耳所能購買的那么多,那么在這種情況下,勞動力的價值是上升還是下降?亞當·斯密會說上升,因為他的衡量標準是谷物,而勞動者每周在谷物中獲得的勞動收益增加了。還有亞當·斯密,他也會說下降,因為一種商品的價值取決于憑借其擁有購買其他商品的能力,而在此基礎上,勞動力相對于購買其他此類商品的能力有所下降。這個假說之所以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是因為它從亞當·斯密的價值認知角度來考慮和分析問題,從而得出兩個完全不同的結論。這也從側面證明了亞當·斯密的雙重價值標準是有缺陷的。
而且,李嘉圖與斯密的“商品價值只取決于直接勞動,與間接勞動無關”的觀點相反。他用亞當·斯密的一個例子來解釋他的勞動價值論:在原始社會中,獵殺海貍所需的時間是獵殺鹿所需時間的兩倍。所以海貍的價值是鹿的兩倍。 Ricardo通過考慮生產狩獵工具所需的時間和考慮狩獵工具或生產工具的磨損來擴展這個簡單的模型。使用單一狩獵工具(機器)獵殺的動物(產品)越多,該狩獵工具分配給每只動物的價值就越低。因此,里卡多是第一個解決工業大規模生產的決定性成本考慮的人。李嘉圖認為,獵物的價值是根據狩獵活動所需要的全部勞動力的總量來確定的,那么這也意味著即使在供給過剩、交換價值下降的情況下,這個勞動力的價值也將保持不變。變化。在他的模型中,下降會導致資本所有者的利潤下降,因為他們的投入是不變的。同時,李嘉圖也意識到了新價值的創造和舊價值的轉移;個人勞動時間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之差。
思想政治筆記 13
本書的核心思想是,所謂門閥政治,是指士族與皇權的共治,是一種在特定條件下出現的皇權政治的變態。它的存在是暫時的;它來自皇權政治,又逐步回歸于皇權政治。嚴格意義上的門閥政治只存在于江左的東晉時期。前后興起的士族是:瑯琊王氏(王導)、高平郗氏(郗鑒)、潁川庾氏(庾亮)、譙國桓氏(桓溫)、陳郡謝氏(謝安、謝玄)、太原王氏(此時門閥政治已走向終結)。
門閥政治的存在有兩大條件:皇權不振,士族專兵。而不能從權臣的個人忠奸求之。士族專兵而又不允許一族獨占兵權,皇權不振而又不允許任何其它士族取代司馬氏的地位。其政局的發展,就是幾家門閥士族勢力由平衡進入不平衡,經過復雜的演化又進入新的平衡。皇權和士族之間存在矛盾,而士族政治的格局既經鞏固,此一士族與彼一士族的'矛盾,也就成為東晉歷史的主題而反復出現。
由于時代的推移變化,裂土以“共天下”的情況,西漢以后已經不復存在了。“王與馬共天下”,不再是指裂土分封的關系,而是指在權力分配和尊卑名分上與一般君臣不同的關系。如果說西晉自武帝以來,士族名士是司馬氏皇權(包括強王權力)的裝飾品,那么東晉司馬氏皇權則是門閥政治的裝飾品;西晉尚屬皇權政治,東晉則已演變為門閥政治。東晉皇權既然從屬于門閥政治,皇帝也就只是士族利用的工具而非士族效忠的對象,“貞臣”自然是少而又少了。
當瑯琊王氏以后依次出現潁川庾氏、譙郡桓氏、陳郡謝氏等權臣的時候,仍然是庾與馬、桓與馬、謝與馬“共天下”的局面。由此可見,王與馬的結合所開啟的江東政局,奠定了東晉一朝政局的基礎,影響是深遠的。至于瑯邪王氏能與司馬氏“共天下”而終于不能篡天下,這應當從門閥士族之間彼此牽制和南北民族矛盾這兩方面求得解釋,而不能只從權臣個人忠奸求之。如果門閥士族的狀況及其彼此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南北民族關系出現了重大變化,如果歷史出現了這種情況,司馬氏的天下也不是不能篡取的。不過這是晉宋之際的問題。
北府兵問題。在門閥士族人物看來,流民可用,流民帥不可用。在此之前,郗鑒用流民帥以平王敦之亂,獲得成功,但終于釀成蘇峻之亂;在此之后,謝玄組織流民帥為北府兵,獲得了更大的成功(淝水之戰),但最后釀成北府將劉裕取代晉室的結局。皇室和士族均以腐朽不堪,最后只能由掌握兵權的次等士族來廓清時局。
思想政治筆記 14
(一)尚書省與六部
國家一切最高政令,一經政事堂會議決定后,再送尚書省執行。尚書省共分六部,即吏部(掌人事任用。官吏須先經過考試,再由吏部分發任用。五品以上由宰相決定,但吏部可以提名;五品以下全由吏部依法任用),戶部(掌民政戶口),禮部(掌宗教教育),兵部(掌軍事),刑部(掌司法),工部(掌建設)。此六部制度,自唐代至清末,推行了一千多年,不過次序時有變動。唐初為吏、禮、兵、戶、刑、工;太宗時改為吏、禮、戶、兵、刑、工;宋初為吏、兵、刑、戶、工、禮;宋神宗王安石變法時改為吏、戶、禮、兵、刑、工,該次序為以后所沿襲。
六部相較于漢代九卿,可說是一大進步。漢代九卿如光祿勛,相當于皇帝的門房,不脫宮廷私職的氣味;唐代正名為“吏部”,名稱恰當。又如掌管軍事的衛尉,仍是對宮廷言;唐代稱為“兵部”,職名始正。太常卿偏于皇家祭祀;唐代改為“禮部”,確定為政務官。由此可見,只論漢、唐兩代官名的變化,便見中國政治史上政治意識的絕大進步,無論從體制講,還是從觀念講,都是很大的進步。漢代九卿,只是辦理皇室內廷事情的家務官;唐代的六部,顯然是管理國家政務的機構,不像漢代只似皇帝的侍從。
尚書省是唐代中央政府組織中最龐大的機構,其建筑亦相當宏大。總辦公廳名為“都堂”,兩旁為左右兩廂,吏戶禮三部在左,兵刑工三部在右,由左右仆射分領,每部分四司,共二十四司。尚書省各部主管,上午在都堂集體辦公,遇事易于洽商;下午各歸本部分別辦公。如有“參知機務”或“同平章事”頭銜者,可去政事堂出席最高政事會議。唐代有名巨著《唐六典》,系玄宗時依唐代現行法規而編纂,因記載六部的組織、用人、職務分配等而聞名,此書對當時政府各部門各組織的各項政權及人事分配,均有詳細規定。終成中國歷史上行政法規的巨典,此后宋明清各代,均重視此寶貴法典,奉為圭臬。千余年來,國家推行政務,大體以此書為典范,無多變更。此后中央政府的變動只在發布命令的中書門下,至于執行命令的尚書六部制度,則從未有大變更。
中國歷史上關于政治制度方面有兩大名著,一為《周禮》,一為《唐六典》。前者為中國先秦時代人的`“烏托邦”,純系一種理想政府組織的描寫。其最值得后代重視的是,政治理想的全部制度化,沒有絲毫理論的痕跡,而是具體嚴密的客觀記載。由此便可想見,中國古代的政治天才并不落于空談玄想,而能把一切理論化成具體事實排列開來。所以,《周禮》雖不是一部歷史書,不能作為先秦時代的制度史看,而大體上實是一部理論思想的書,應為講述先秦政治思想的重要材料。至于《唐六典》,則確已是唐代實際的行政法規,為唐代政府所真實遵循。雖富理想,而已成事實。只由《周禮》演進到《唐六典》,也可認為中國政治歷史上的極大進步。對于《唐六典》,不應僅當它是一部記載唐代現實制度的書,同時應當它是一部理論和思想的書,體現著唐代人政治上的種種理論和思想。制度的背后,都應有理論、思想、對實際情況和特殊情況的考慮,一切制度決不會憑空無端產生。
(二)唐代地方政府
唐代中央政府的組織相較漢代有了進步,但地方政府卻不如漢。中國歷史上的地方行政,最像樣的首推漢代。唐代已漸漸演進到中央集權的地步,逐漸內重而外輕。
唐代地方政府最低一級為“縣”,和漢代一樣。玄宗時,全國有1573個縣,比漢代多出兩百多。“縣”以上為“州”,全國有358個,比漢郡多兩倍余,刺史為“州”的行政首長。唐縣依三千戶、六千戶分上、中、下三等;漢縣僅分兩級,萬戶以上為大縣,長官為“令”,萬戶以下為二級縣,長官為“長”。可見唐縣比漢縣小。唐州依二萬戶、十萬戶分上、中、下三級。這較諸漢郡,相差更遠,漢郡戶口在百萬以上的并不少。由此可見,唐代地方長官的職權比漢代相差甚遠。
其次是地方長官的掾屬。在漢代由郡太守、縣令長自行辟署任用,唐代的任用權集中于中央吏部。任地方官者,因其本身地位低,一心升遷,各懷五日京兆之心。政府亦只得以升遷來獎勵地方官,于是把州縣分為多級。不像漢代官階上下相隔不甚遠,升轉也靈活。漢制三年考績一次,三考才定黜陟(指人才進退,官吏升降);因階級少,升遷機會優越,故能各安于位,人事變動不大,行政效率也因之提高。唐代則遷調雖速,下級的永遠沉淪在下級,輕易不會升遷到上級去。于是,漸分清濁,極大影響行政實際效力。
(三)觀察使與節度使
說到地方行政,便須附帶述及監察制度。唐代設有“御史臺”,不屬于三省。即監察權是脫離相權而獨立的,這是與漢代相異的點。
中宗后,御史臺分左右御史,左御史監察中央,主要是監察尚書省六部,中書門下并不在列,謂之“分察”,右御史監察地方,謂之“分巡”。派去監察的御史,稱為“監察使”“巡察使”“按察使”或“觀察使”。在唐代,名義上是觀察使被派到各地區巡視觀察;實際上則常駐地方,成為地方更高一級的長官,把州縣地方官壓抑在下面。如是則地方行政由本來的兩級變成了三級,最高一級名不正言不順,形成了中央集權,對地方行政極有流弊。
若監察使巡視邊疆,停駐邊防重地,中央要他對地方事務隨宜應付,臨時得以全權支配;這即成為“節度使”。“節”是當時一種全權印信,受有此全權印信者,便可全權調度,故稱“節度使”。節度使在其地域,指揮軍事,管理財政,甚至擁有該地區的用人大權,形成了“藩鎮”。而且邊疆節度使逐漸擢用武人,形成了軍人割據。東漢末年的州牧即如此,而唐代又蹈其覆轍。安史之亂也由此產生,安史之亂后,此種割據局面更加強大。其先是想中央集權,而演變所極,卻尾大不掉,中央指派大吏到地方,在剝奪地方職權后卻回過頭來反抗中央,終至唐朝滅亡。這與后來清代情形相似。清代地方最高長官本為“布政使”,清代總督、巡撫,應如欽差大臣般,臨時掌管軍事。但結果常駐地方,權力壓在布政使上面,致使中央集權地方無權。而后此輩巡撫、總督不受中央節制,于是便解體了。
唐代,其中央行政比漢代進步,而地方行政則不如漢。中央監察官變成了地方行政官,這是一大缺點。而由軍隊首領來充任地方行政首長,則更是大毛病。唐室的崩潰根源即在此制度上。總之,中國是一個土廣民眾的國家,必須統一,實不宜過分中央集權。這在中國政治課題上,是一道值得謹慎應付的大題目。
思想政治筆記 15
經濟人帶來的相關問題是:治理技藝必須在君權范圍內運作,但麻煩和問題是,君權空間內占據著、充滿著諸多經濟主體。它們要求要么君主的放棄,要么君主的合理性、君主的治理技藝屬于一種科學、思辨的理性。
第十二講1979年4月4日
一、新的參照場
1、接上節所講,經濟人概念的出現,在政治上是對傳統和法律把君主做絕對化理解的一種挑戰,存在兩種途徑。第一種可能視為權力的實施劃定一個邊界,可以觸碰所有東西,除了市場,這種可能在于把君主的活動限制在除市場之外的范圍內。第二種可能是面對經濟,君主應該從政治上的主動過渡到理論上的被動,成為君權范圍內的經濟領域的測量員。此做法在于維持治理術活動范圍的廣度,但是必須從基礎上改變治理活動的性質。
2、經濟人帶來的相關問題是:治理技藝必須在君權范圍內運作,但麻煩和問題是,君權空間內占據著、充滿著諸多經濟主體。它們要求要么君主的放棄,要么君主的合理性、君主的治理技藝屬于一種科學、思辨的理性。
3、經濟主體們一直就是權利主體,也是經紀參與者。只有定義出一種新的集合體,涵蓋個體們的權利主體和經紀參與者兩個身份。但是并非聯系和組合,而是產生出其他的要素。相對于這些要素而言,它們成為部分的、可被并入的,這個新的復雜的集合體正是自由主義治理技藝的特征,這個集合體構成了一種新的治理技藝作用的新參照場。
二、市民社會
1、市民社會是一個治理技術學概念,確切地說它是治理技術學的相關項,而治理技術學的合理措施應該以法律的方式與一種生產和交換過程意義上的經濟相掛鉤。治理術的法學結構與經濟學結構相掛鉤:這就是市民社會的問題。
2、經濟人與市民社會是兩個不可分割的要素,經濟人與市民社會屬于同一個集合體,即自由主義治理術的技術學集合體。
3、市民社會屬于現代治理技術學,是其歷史中的一種和解協議的實在之要素。這種和解協議的實在與我們所稱的自由主義治理技術學形式是完全相關聯的,也就是說治理技術學的目標就是對自身的自我限制,就它與經濟進程的特殊性掛靠在一起。
4、市民社會及其特征(弗格森):
(1)是一種歷史——自然的恒量。人類自然狀態的本質是社會的存在,不存在與社會相脫離的自然人類狀態。社會紐帶自發形成,是永恒的、必然的,因為自然狀態想要人們生活在社會中。“如果宮殿遠離自然,那么窩棚也同樣遠離自然”,兩者是社會和自然的必然交錯在一起的不同布局和樣式
(2)市民社會確保了個體們的.自發綜合:不存在明晰合同、有意愿的結合、對一些權力的放棄以及把一個人的自然權利委托給他人,總之不存在通過一種束縛合同構建君權。市民社會切實的實施一種綜合,僅僅是通過處于社會紐帶本身的個體們的滿意度的累計。反之整體的價值不是一種絕對,整體的價值不僅與整體有關,而是與整體的每個成員相關。市民社會中使人們相互結合的機制就是與利益機制類似的一種機制,但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經濟利益,而是種無私的利益:紐帶是本能、情感、同情,也包括對個體不幸的厭惡等。此外,市民社會表現出有限的集合體,國民正是市民社會的主要形式之一,但它只是市民社會的可能形式之一。從形式上看,市民社會是經濟紐帶的載體,但經濟紐帶傾向于永久地拆解市民社會的自發紐帶將要編織的一切。
(3)市民社會是政治權力的永恒母體。市民社會中的群體決策表現為整個群體的決策,但事情是通過“所選取的比例”進行的。作為個體,一些人服從于他人的優勢,權力先于權利,權利在法律上被建立之前它已經存在。人、人的本性、手腳、語言、交流等構成一個協同的整體,這個整體刻畫了市民社會。
(4)市民社會成為歷史的發動機。在自發地的牛彩內部,一種紐帶是自發也是分解的,經濟機制的運作將會帶來失衡或自發地引入不平衡,自發地創設不平衡。弗格森列舉了三個市民社會的時期:原始時期、野蠻時期和文明時期。分解性的原則也是歷史轉變原則,編織出社會同一性的東西就是發生歷史轉變的原則和不斷撕裂社會的原則。
5、不同的特征出現了一些交叉:
(1)個體間的紐帶在純粹經濟紐帶外構造出諸多集體單元和政治單元,但這種關系紐帶并不因此成為法律紐帶。
(2)市民社會把歷史銜接到社會紐帶之上,歷史存在著一種非退化的歷史的永久生成,這種生成是不斷形成新的社會組織、社會關系、經濟結構以及由此而來的新的治理類型。
(3)市民社會可以指明并表現出社會紐帶與政府形式的權力機關聯系之間的一種內在的、復雜關系。
三、市民社會問題
1、現在問題的表現形式是:某種東西已經是既定的,就是社會,在國家法律結構中,在國家制度機器中,國家能做什么并且國家如何能相較于社會而運轉?
2、不同國家問題的表現不同。如英國的具體問題是,對市民社會來說,是否真的需要政府?潘恩認為社會是由需要產生的,而政府是由于我們的弱小產生的。社會促進關聯,政府制造差別。社會是主人,政府是懲罰者。社會是一種恩寵,政府在最好的情況下也只是一種必要的惡,而在最壞的情況下就是不可忍受的
3、伴隨著市民社會觀念,出現一治理理由的再分配,或者說治理理由的集中/分散。當今的治理不再是根據“我就是國家”的君主個人的合理性來調管治理,而是根據被治理者的合理性,根據作為經濟主體被治理之人的合理性。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就是國家”的國家—個體合理性或君主個體的合理性由此被拋棄。
思想政治筆記 16
《政治學》讀書筆記
政治在一般人看來是一個諱莫如深的概念,但是,研究一個城邦,一種政體,都是需要以政治的的角度去研究。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用了八卷的內容向我們闡述了他對于政治的觀點。使我們對于政治也有了一定的認識。
摘記:第一卷:論家庭
所有的共同體都是有其目的,其中政治共同體的目的最為崇高。一個共同體使一個利益共同體,是擁有共同目的聚集在一起為其目的而共同努力。共同體是為了某種善而建立的。要區分研究家庭、村莊、城邦等不同形式的共同體,就要用分析或者尋找起因的方法。首先,必須存在這樣一種結合體:其成員一旦沒有彼此就不能存在。其次,天生的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為確保各自的生存也有建立聯合的必要。男人和女人,主人和奴隸,這兩種基本結合形成了家庭。每一個城邦的存在都是自然的,因為它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的共同體的結合而已。人的獨特之處就在于,他是唯一具有善與惡、公正與不公正以及諸如此類感覺的動物。人一旦趨于完善就是最優秀的動物,而一旦脫離了法律和公正就會墮落成世上最差的動物。家庭是構成城邦的主要成分,一個完整的家庭由奴隸和自由人構成,家庭管理最基本、最主要、最單純的要素就是主奴、夫妻以及父母與子女間的關系。在各種技術中,對于所有的從屬動物來說,都天生具有工具的屬性,有生命的工具肯定要比其他工具包括無生命的工具使用得早。那種在本性上不屬于自己而屬于他人的人,就是天生的奴隸。有些人天生即是自由的,而有些人天生就是奴隸,對于后者來說,被奴役不僅有益而且是公正的。德行高尚者證明了擁有和控制奴隸的合理性。當主奴雙方都很自然的處于他們該處的低位時,他們就具有共同的利益而且是一種朋友關系,但是當主奴關系靠法規和強權來維持時,那么結果就會相反,出現利益沖突和仇恨之情。政治家的統治權威是針對自然的自由民,而主人的統治權威是針對自然的奴隸。主人式的統治在實踐中往往表現為家長對家庭實行君主式統治。而政治家的統治權是一種針對自由人和地位相等的人的統治權。家庭財產應限定在家庭之用的數量上。存在著一種具有自然性的致富術,它由家庭的管理者和政治家操縱。致富術作為一種獲取財富的方法,與家庭的自然生成是不同的。它起源于用貨幣為媒介以謀利的交換。致富術是家務管理的自然部分,與一定數量的食物供應緊密相聯;不同于其他形式的無限的致富術,而是有限的。家務管理是指如何利用一般的管理方法來使用財富,而不在于獲取財富,為財貨而求財貨,放債取息是財富利用中最為惡劣無恥的。家務管理的技術是一種道德的技術,家務管理更重視人事,而不是無生命的財產;更重視人的德行修養,而不是財產的豐饒富足;更重視家庭中自由人的德行,而不是奴隸的德行修養。男人的勇敢在發號施令中顯示出來,女人的勇敢則是體現在服從中。
第二卷:論理想國
城邦的成員必然是共有一切;要么必然是沒有共有之物,要么必然是有些事物共有,有些事物并不共有。每一個城邦的健康存在依賴于每一個成員在相互交換中必須遵循著等價原則。一件事物為越多的人共有,人們對他的關心就會越少。按照柏拉圖的規劃建立起來的共同體,家庭的名字將毫無內涵,因而家庭的觀念將淡而無味。柏拉圖所有的著作都具有原創性:優雅而觀點新穎,富有探索精神。理想的政體不應由民主制和君主制結合而成。普通百姓的造反是
由于財產分配的不公,而有教養的人造反的原因則是官職分配的過分平均。欲望的本性就是無止境的,大多數人或者就是為了滿足這種欲望。一切好戰的民族往往好色,無論是男色還是女色。克里特的共餐制優于斯巴達的共餐制。
第三卷:公民和政體的理論
是否擁有公民權,并不是由居住權和訴訟權決定的,而是由政治權利決定的。在變革后凡是在政體中已經獲得這些官職的人們,實際上就必須被稱為公民了。城邦是一個組合物,就如他所有的組合物一樣,它的'同一性是由其組合方式,即政體來決定。從整體上說,好公民和善人不可能是同一的。在理想政體中的好公民必須具有稱為好的統治者所要求的品德,同時也具有成為好的被統治者的品德。政體是對城邦中各類官職,尤其是擁有最高權力的官職的組織和安排。僭主制是一個人進行的獨裁統治,所有的統治措施都是為了統治者個人的利益;寡頭制政體則是服務于富人的利益,平民制則是為窮人階級的利益服務。一種政體的原則體現在它對于公正的觀念上;而這一原則成為了貴族政體與寡頭政體之間相互區別的基礎。貢獻和所得的比例關系在每一項事物之中是相同的,這就是公正的本質。善在政治學領域里就是公正,而公正就是以提高公共利益為目的。在任何政體之中某一要素過分突出,過于顯著,將會打破各個要素間的比例關系或平衡關系。所謂公民,這一術語的一般含義是指所有參與城邦政治生活,并輪流進行統治和被統治的人。君主制有五種形式:
1、英雄時代的君主制,君主是由人民的擁戴而即位,但是權力要受到一系列的限制,君主就像一名統帥、法官和祭祀活動中的主祭;
2、野蠻民族的君主制,君主的權利通過世代相襲依照法律擁有獨裁權而表現出來;
3、獨裁制形式的君主制,其君主是一種民選而產生的僭主;
4、斯巴達式的君主制,世襲的統帥,終身擁有軍事指揮權;
5、全權制君主制。眾人對許多事情做出的判斷肯定是要強于任何一個人做出的判斷。要想獲得公正,就必須首先獲得中立而無偏私的權威。而法律就是一種中立而無偏私的權威。
第四卷:現實政體極其類別
政治學不僅僅研究政體,還要研究法律以及法律和政體間的關系。政體之所以存在多種不同的類型,其原因就在于每一個城邦是由若干不同部分組成的這一事實。平民政體不僅僅意味著統治人數的多少,還意味著由某一個社會階級進行統治。決議永遠都不能成為通則,但是任何真正的政體都必須建立在通則的基礎上。純粹意義上的貴族政體是真正由最為優良的人士進行管理的政體。通常來說,共和政體就是平民政體和寡頭政體的混合而已。凡是那些經過混合而使人難以分辨其為平民政體還是寡頭政體的混合就是成功的混合。有兩種形式的僭主制政體,即未開化民族之中所實行的君主制和希臘古代所實行的獨裁制或稱民選制僭主制。以中產階級為基礎的政體是最可能有利于大多數人的。凡是離最好的政體形式最接近的形式自然就會比其他任何形式好,而離中庸之道最遠的政體形式必定是最壞的形式。政體彼此之間的數量和質量應該保持平衡。在政體之中,通過假裝授予一些虛假權力來欺騙平民的手段共有五種:公民大會、行政機構、法庭、武裝以及體育訓練。一種民主政體,我是指目前仍然在流行的一種特殊而又特別的民主政體形式,為這種政體的整體利益著想,可以采取的政策與措施應該是,應用寡頭政體施于法庭集會的方法來改進議事機構的品質。
第五卷:革命和政變的原因
對于公正和平等的不同理解導致了不同黨派的不同要求;而這些不同要求的彼此沖突導致了政治上斗爭和政治變革。盡管動亂起源于瑣碎的誘因,但是要涉
及重大的事情;那些極小的以及個人方面的誘因所引起的動亂也會造成巨大而嚴重的后果。
第六卷:構建較為穩定的平民政體和寡頭政體的方法平民政體的基本理念就是自由。
最良好的政策并不是要盡一切可能地擴大自己一方的人數和勢力的政策,而是那種能夠確保自己的政體保存時間最長的政策。最好的寡頭政體應該相應于最好的平民政體,即農業類型的平民政體,對于那些執掌任何官職的人來說只需要溫和財產資格要求。
第七卷:政治理想和教育原則
世有三善:外在諸善,軀體諸善,靈魂諸善,基本的諸善是靈魂的諸善。對于個體來說所適用的幸福原則,同樣也適用于社會團體,所以在道德上最為優良的城邦必定是幸福和踐行高尚的城邦。假如大家都認為武功是一種善業,那么它也只是特定意義上的一種善業。對于人類來說,絕對不能把戰爭當作一種超乎一切的最終的主要目的,它只是實現人類最終目的的手段。真正的幸福從本性上來看,就在于行為。人口的規模是由公民的性質而決定和限制的。一個城邦,就如一艘船,對于要處理的事物來說,既不能過大,也不能過小。一個城邦必要的配備之中,最首要的要素是人口這一原料。城邦的疆域也應該保持在適度的規模上。城邦就應該有能力在海陸和陸路兩方面設防。我們不能把城邦或者是其他任何能夠成為一個整體的社會共同體所必要的條件,誤以為是城邦或者任何社會共同體各個部分。城邦是一個由平等的人所組成的社會社會共同體,而且只能是由平等的人所組成,而它的目的是盡可能地達到最優良和最高水平的生活。德行的完滿運用和實現活動,是以絕對的而不是相對的方式實現的。教育的初期從婚姻制度開始。哭叫有利于孩子們的生長。
第八卷:青年教育
青少年的教育問題應該是立法家主要的并優先考慮的事情。極其相似的舉動,要是依從他人的請求而一再重復地去做,就有可能被視作卑賤和奴性十足了。游戲玩樂可以使緊張的情緒得以舒緩;由此所得到的愜意是我們可以放松休息。處處必求實用是絕對不可能達到具有高尚的情操和自由的精神的境界的。體育鍛煉的正確政策就是要避免過分過早的鍛煉,這將阻礙身體的正常發育。音樂所能發揮的作用正是應該教授兒童音樂這門科目的原因。青少年應該參加演奏的目的只是為了培養他們的評判能力,除此之外別無目的。
【思想政治筆記】相關文章:
【精品】思想政治筆記11-11
思想政治表現評語08-11
思想政治表現鑒定01-06
思想政治建設方案07-04
《思想政治》的教學反思09-17
思想政治品德考核評語08-29
思想政治自我評價范文02-19
個人思想政治評價09-24
思想政治自我鑒定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