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讀書筆記【熱】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這時最關鍵的讀書筆記不能忘了哦。那么你真的會寫讀書筆記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師讀書筆記,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教師讀書筆記1
今天看了蘇霍姆林斯基寫的一則關于教師讀書的文字,提到了教師讀書問題,在我個人感覺中,要一個不喜歡讀書的教師去讀書是一件很難的事情,讀書和其他的事情不一樣,從小就沒養成讀書的好習慣的人,硬要讓他讀書不僅本人頭疼異常,而且讓他讀書的人恐怕也感覺頭疼異常。
教師讀書到底會帶來什么樣的好處呢?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讀書能提高教師的知識儲備,一個教師要教好學生,他的知識儲備和學生受益之比至少是10:1,如果他能通過讀書達到20:1或者30:1,那么教學就更加容易了。知識的增加并不是勻速的,當知識增加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如能達到一定的融會貫通境界,帶來的可能是指數級的增加。就像有一個通了幾十門外語的人所說,他外語學到后來,掌握一門外語有時只用到一個月甚至十多天的時間,這就是所說的融會貫通。很多教師之所以拘泥于教材,和這知識不能融會貫通有很大的關系,而知識不能融會貫通,則與閱讀量不足的原因。
大部分的人認為教師讀書就是為了增加知識,事實上,教師讀書還對教師的情感更加細膩有很大的好處。很多教師就是因為缺乏讀書,缺乏對美的感受能力,對學生管理就顯得粗糙,顯得冷酷。
讀書能增加一個人對美的感受能力,而美的感受能力對一個孩子的成長很重要。缺乏美的感受能力的人就不知道何謂美,更談不上去珍惜美和創造美了。譬如說一個關于安徒生的故事,有一天,安徒生在林中散步,看到林中長著許多蘑菇,便設法在每一只蘑菇下邊藏了一件小食品或小玩意兒。第二天早晨,他帶著守林人的七歲的女兒走進這片樹林。當孩子在蘑菇下發現這些意想不到的小禮物時,眼睛里燃起了難以形容的驚喜。安徒生告訴她,這些東西是地精藏在那里的。"您欺騙了一個天真的孩子!"一個耳聞此事的神父憤怒地指責。安徒生答道:"不,這不是欺騙,她會終生記住這件事的'。我可以向您擔保,她的心決不會像那些沒有經歷過這則童話的人那樣容易變得冷酷無情。"
一個完整的學生應該是一個感情健康豐富的人,教師不應該剝去他們健康豐富的情感,應該珍惜他們身上所散發出來的美,真心地愛護他們,理解他們。
幸福如果不是來自自己對幸福的呼喚,必也來自別人的幸福的感染,而幸福可以通過閱讀來獲得,所以請我們每個人愛上閱讀,培養閱讀的好習慣,讓自己成為一個幸福、善良、有情感的人。
教師讀書筆記2
張曉鳳在文章結尾的一句話“世界 啊 , 今天早晨,我,一個母親,向你交出她可愛的小孩,而你們將還我一個怎樣的人呢?”讓我陷入沉思:是啊,一個人的成長歷程是多么漫長,而他在校園里的成長是多么重要,需要教師付出怎樣的勞動,付出多少的艱辛?
在礁頭小學的第一個年頭,1998年11月份,我清晰地記得,那是一個細雨蒙蒙的`早晨,我很早就來到學校,甚至比學校的黃茂生教導來得早。走上臺階時,我愕然發現,校門口坐著一位婦女。看到我到來了,她顯的十分興奮。她這招呼我:“林老師,你好。”我開了鐵門,她隨我走進了辦公廳。“我想看看我兒子的作業,這孩子最近真令我失望,單元考試竟然低于90分。”我下意識感到陣陣驚喜,一位早出晚歸滿忙于農耕的農村婦女,竟會這樣關注孩子的學業。翻開學生的作業,映入眼簾的是無數的“優”“真棒”“真了不起”,這位母親臉色忽然拉下來,輕聲對我說:“老師,你能否在作業里多一些責問的語言,少一些褒揚的評語?”“這孩子平日里被他爸慣壞了,變得有些嬌氣。”我愕然,后點頭稱是。
這是一位偉大的母親,她懂得如何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懂得孩子成長道路上家長的責任,懂得教育一個人應當事無巨細。而我呢,自己不覺臉有點熱。不是嗎?在批改作業時,我忽視了學生的弱點,因為作為孩子,如果他每天都在鮮花和掌聲中度過,不知道他將來遇上挫折,如何正確面對?
“為什么考不上90分讓你失望?”我發問。“在我眼中,同你一樣,我的孩子是優秀的,我想讓他永遠鶴立雞群,讓他永遠是我的驕傲,我不想讓他失去危機感,這可能會影響他的學業。”……
在屈膝長談中,不知不覺早讀課鐘聲已經響起,那位母親戀戀不舍地離開了學校,臨走時仍不忘囑咐我:“要正確對待孩子。”我想,這位勤勞的母親,如此關注教育,如此懂得教育,是多么令人振奮!
我感覺,我的教育責任一下子沉重起來,這位母親把孩子送來學校,我們還給她一個怎樣的人,我們該還給孩子一個怎樣的未來?作為一名教師,應當關注孩子的方方面面,因為關注每一個生命,才會讓教育更加真實。
教師讀書筆記3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而在閱讀教學中適時插入文本“空白”填補,讓孩子們充當故事的主人翁,想他所想,說他所說,填補故事中主人公心理、語言的空白處,在這過程中孩子們直接進入了角色,融入了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和主人公的感情融為一體,這樣的練筆是學生和文本的`對話,是孩子們純潔的心靈與主人公的融合,這樣的練筆帶動的是孩子們真實的感悟和思考,在思維與情感引發主動積極的情態下,學生所言就會言之有物,言之動情,讓文本生色不少,同時也能更好地深化了文本的主題,達到以讀促寫,以寫促讀的互利效果。
在教學人教版第九冊《地震中的父與子》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想象模擬被壓在廢墟底下的阿曼達在死神面前如何鼓勵同學與死神搏斗,爭取時間最后獲救的情景,讓學生從身心參與中感受到了阿曼達的了不起,豐富了阿曼達的勇敢堅強的形象。又如人教版第十一冊《老人與海鷗》一文中,“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一群海鷗突然飛來,圍著老人的遺像翻飛盤旋,連聲鳴叫,叫聲和姿態和平時大不一樣,像是發生了什么大事。”“海鷗們像炸了營似的朝遺像撲過來。它們大聲鳴叫著,翅膀撲得那樣近,我們好不容易才從這片飛動的白色旋渦中脫出身來。”老人生前視海鷗如親人,從他十年如一日般堅持給海鷗喂食中,從他對海鷗一聲聲熟悉而親切的呼喚中,可見他對海鷗的一片深情,然而海鷗們十多天找不到這位與它們相依相隨十多年的老人,它們心中是多么的焦急、憂慮啊!當它們眼前出現老人的遺像時,它們“翻飛盤旋,連聲鳴叫”,它們當時可能說些什么呢?當海鷗們意識到人們要把遺像帶走,它們要與老人永別了,“海鷗們像炸了營似的朝遺像撲過來。”它們再一次“大聲鳴叫著”,它們多么希望再多看老人一眼,希望遺像能多留一會,它們的大聲鳴叫想對老人說什么?
想對人們說什么?此情此景,海鷗們的傷痛、無奈、焦慮,千言萬語讓學生們流瀉于筆下,人鷗情深的一幕便永遠定格于學生的腦海中。
教師讀書筆記4
老師們!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他寫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共談一百條建議,讀著此書,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給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助,讓我充滿信心……
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有益于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條“教師的時間從哪里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一看著題目我就被深深吸引。是啊,我們經常聽到老師們這樣談論“我忙,沒有時間啊。”平時我也經常這樣地抱怨。一晝夜只有24小時,每天在單位工作的時間只有8小時,而且這8小時是排得滿滿的:備課、上課、批改學生的作業、輔導學習能力比較差的學生、還要時常接待家長、處理學生之間發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級的環境布置,完成大隊部的工作等等,已經是有點應接不暇,更何況現在還要抽出時間來搞科研;晚上回到家還要忙著家中瑣碎的事情。那么教師的時間到底從那里來呢?帶著這個問題與煩惱我仔細閱讀這一章節。書中寫到: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閑時間,不至于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
對啊!這段話發人深省,讓我從本質領悟一些教育技巧的奧秘。我不應該總是抱怨沒有時間,抱怨事情太多,我應當在自己所教學的語文這門學科中,使學校教科書里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成為入門的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里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一粟。明白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拋到一邊。書中所舉的那個歷史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是用他的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
古人云:“開卷有益”。常讀書和常思考,會使我們勇于和善于對自己的教育教學作出嚴格的反省和內省,既不憚于正視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補救途徑,更要擅于總結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鑒的精華,為理論的突破夯實根基。讀《給教師的建議》,我想對自己及老師們說一句:讀書,能使你的知識變得更豐富,若干年以后,“教科書在你眼里看來就淺易得像識字課本一樣”。
教師讀書筆記5
作為一名剛剛畢業不到兩年的英語教師,無論是教學經驗還是專業水平都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讀書既能夠提升個人的修養,也能促進一名英語教師各方面的發展。對于我們教師而言,想要讓自我的學生變得優秀,首先就要讓自我變得更優秀!但是,我感覺自我有太多不足的方面。因此,我要學的東西實在太多,而又不明白從何學起。
自從加入名師工作室之后,感覺有一盞明燈指引這我并且讓我在教師道路上有了前進的方向。為了讓自我成為一名更合格甚至優秀的教師,我利用將近一個月的寒假時間來給自我沖電,我看了一些關于《新教育》、《新課程標準》和《給教師的推薦》等書籍,但是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給教師的推薦》這本書,我從中受益匪淺。
《給教師的推薦》是一本十分好的.指導教育理論和實踐的書籍,雖然不是什么很有名的書,但是它給了我極大的啟發和深深的感觸。書中給教師提出了一百條推薦,并且每一條推薦都談到一個老師經常會遇到的問題,與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典型事例相結合,加上精辟的理論分析,我發自內心的覺得這是一本對于一名想要進步教師的好書。
比如,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讓我從中真的學到很多,雖未親身經歷,但卻受益匪淺。在書中,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推薦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我的教育素養,就務必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饑餓者的食物。教師就應要不斷培養自我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靜下心來,善于對書本中的資料深入地思考。
“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應有一桶水。”這句話發人深省,讓我從本質上領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奧秘。這話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盡的時候。比如,上課的時候,一個優秀的老師不只是有課本上的知識,肚子里還就應裝有其他的知識。這樣,即使不喜歡英語的學生也會因為喜歡你而喜歡上英語。確實,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想提高自我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游刃有余,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
讀書,讀那些教育專著,從而不斷地補充自我知識的儲備能量,使自我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
在現實生活中,我了解到許多老師經過多年的教學,認為自我對所教資料已爛熟于心,沒必要再認真努力地學什么新東西。我是很不認同有這種想法的老師。首先,我覺得一名老師知識越豐富,講起課來資料就越生動搞笑,而學生的思維也就越容易跟上老師;其次,隨著信息時代的不斷進步,知識是需要時時更新的,老的東西總會被淘汰的;最后但不只是只有這一點,就是教師在不斷學習和親身體驗學習過程的同時才能更加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在制定學習計劃,實施教學過程中才能更容易做出與學生實際的相貼合的對策。總之,教師永遠沒有理由停止學習或放松學習,而學習就正是在不斷的閱讀中實現。
一個人只有不停地讀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營養,才能不斷地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才能讓我們擺脫“坐吃山空”、“無物可教”“書到用時方恨少”的尷尬境地!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
透過《給教師的推薦》這本書,我們教師,尤其是年輕的教師更要堅持不懈地讀書,讀教育名家的書,吸納各家思想之所長,為自我的教育教學工作服務,提高自我的教育教學水平而努力。
教師讀書筆記6
俗話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知識就是力量,”多學些知識是永遠不會錯的。自從走上了三尺講臺之后,由于這職業的原因,我更加喜歡看書、看報,并逐漸對教育書刊有所涉獵,其中我最喜歡《小學語文教師》。
在我的心目中,《小學語文教師》就是我的良師。我和它的相識源于我實習時候的師傅老師,她訂書了這本書,看得很投入,便推薦給我看。書中的一些新的教育信息、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教學方法,對我今后的教學幫助很大。。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更加希望能在教學方面得到一些切實具體的幫助,《小學語文教師》將怎樣處理教材難點,怎樣設計創造性教學方案等都為我們想到了。《小學語文教師》不僅有吸引人的故事,閃光的教育思想,精妙的育人藝術,還讓我認識和了解到像于永正、李吉林、支玉恒、薛法根等教育界的精英人物及他們先進的教育理念,從他們的教學中學習先進的教育手段,慢慢運用到自己的教學工作中。
教師讀書筆記7
1對知識的興趣的第一個源泉,第一顆火星,就在于教師對上課時要講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實所抱的態度。
2讓學生把你所教的學科看做是最感興趣的學科,讓盡量多的少年像向往幸福一樣幻想著在你所教的這門學科領域里有所創造,做到這一點是你應該引以為榮的事。教師知道的東西要比教學大綱要求的多十倍至二十倍。
3學生應當感到自己的知識、思想、技能是一種榮譽和尊嚴。
4把每一個學生都領進書籍的世界,培養起他們對書的酷愛,使書籍成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這些都取決于教師,取決于書籍在教師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種地位。
5如果你的學生感到你的思想正在不斷地豐富著,如果學生深信你今天所講的不是重復昨天講過的話,那么閱讀就會成為你的學生的精神需要。
6如果教師的智力生活是停滯的、貧乏的,在他身上產生了一種可以稱之為“不尊重思想”的征兆,那么這一切就會明顯地在教學教育工作中反映出來。
7明智的善于思考的教師能給學生贏得時間。
8學習要在一種多方面的豐富的精神生活的廣闊背景下進行。
9盡量做到讓有趣的使兒童感到驚奇的東西,同時成為兒童的智慧、情感和全面發展所需要的必不可少的東西。
10應該使兒童的時間充滿使他們入迷的.事情,而這些事情又能發展他們的思維,豐富他們的知識和技能,同時又不破壞童年的情趣。
11閱讀應當成為吸引學生愛好的最重要的發源地。
12無論哪一種愛好,如果它不能觸動學生的思想和打動他的心,那就不會帶來益處。
13學生的第一件愛好就應當是喜愛讀書,這種愛好應當終生保持。
14書籍不僅能造就聰明的頭腦,而且能培養出靈巧的雙手。
15通過閱讀而做好準備的注意力,是減輕學生腦力勞動的最主要的條件之一。
教師讀書筆記8
讀了雷洪、王偉慶主編得《新課程理念下得初中物理創新教學設計》一文后,我深受啟發,知道了物理教學要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得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學生得探究活動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化。課堂教學要以人為本,要充分發揮學生得積極性和主動性。
通過學習感受到,轉變學生學習中這種被動得學習態度,提倡和發展多樣化得學習方式,特別是提倡自主、探究與合作得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得主人,使學生得主體意識、能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不斷得到發展,發展學生得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教師在探究教學中要立足與培養學生得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他們質疑、調查和探究,學會在實踐中學,在合作中學,逐步形成適合于自己得學習策略。
要充分發揮學生得主體作用,教師在教學中就要敢于“放”,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主動積極得學,要充分相信學生得能力。但是,敢“放”并不意味著放任自流,而是科學得引導學生自覺得完成探究活動。當學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難時,教師要予以指導。當學生得探究方向偏離探究目標時,教師也要予以指導。作為一名物理教師,如何緊跟時代得步伐,做新課程改革得領跑人呢?這對物理教師素質提出了更高得要求,向傳統得教學觀、教師觀提出了挑戰,迫切呼喚教學觀念得轉變和教師角色得再定位。
一、轉變觀念,重新 定位角色
新課程改革是一場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師“為素質而教”。在教學過程中應擺正“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得正確關系,樹立“為人得可持續發展而教”得教育觀念,完成從傳統得知識傳播者到學生發展得促進者這一角色轉變。這是各學科教師今后發展得共同方向。在“以學生發展為本”得全新觀念下,教師得職責不再是單一得,而應是綜合得、多元化得。
二、終身學習,優化知識結構
物理學科是一門綜合程度極高得自然學科,它要求物理教師具有豐富得物理知識和相關學科得知識,在專業素養方面成為“一專多能”得復合型人才。新課程對物理教師得知識結構和能力都提出了新得要求,教師要通過不斷學習,充實完善自己。隨著科技得發展,物理研究得最新成果不斷涌現,并不斷融入到新教材中。所以,教師要學習這些新知識,完善自己得知識結構;新課程注重物理得教育功能,主張通過物理教育對學生進行素質得培養。但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得影響,多數物理教師在人文素養方面普遍缺失,因此,教師要學習人類社會豐富得科學知識,不斷提高自己得人文素養;新課程對物理教師還提出了新得能力要求,如要具有與人交往合作得能力、教學研究能力、信息技術與教材得整合能力、課程設計與開發等能力。
在新課程內容框架下,絕大多數教師由于知識得綜合性與前瞻性不足,難以獨自很好地完成對學生課題得所有指導工作,要求教師之間必須建立起協作得工作思想。從僅僅關注本學科走向關注其他相關學科,從習慣于孤芳自賞到學會欣賞其他教師得工作和能力,從獨立完成教學任務到和其他教師一起取長補短。
在新形勢下,教師第一次處于被學生選擇得地位,必須重新審視自己得知識結構,將終身學習內化為自學行為,時刻保持學習、研究、反思、發現、探究、創新及總結得態度,力求成為一個學識淵博、具有扎實得基礎知識和現代化信息素質得教育工作者
三、以人為本,創新教學模式
俗話說:教無定法。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得知識獲娶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養,不能單一種固定得教學模式。教學模式涉及知識、教師和學生三大要素,教與學是一個共同發展得動態過程,應明確教學過程得復雜性,綜合三大要素,權衡利弊,博采眾法之長,靈活選擇教學方法。既要改革創新,又要著眼實際,積極參與創設啟發式、開放式、范例式、合作式得教學方法。
在新課程改革中,智力因素得開發并不是素質教育得全部,學生得學習目得、興趣、意志、態度、習慣等非智力因素是推進教學進程與實現教學效果得動力系統,對學生得學習過程起著發動、維持、調節得作用。在授課中重視物理實驗和物理知識得講授,結合介紹物理學家得故事,物理趣聞和物理史料,讓學生了解知識得產生和發展,體會物理在人類歷史發展長河中得作用;善于對比新舊知識得不同 點,引發認知沖突,培養學生得質疑習慣,引導學生尋找當前問題與自己已有知識體系得內在聯系,強化問題意識與創新精神;最后還應通過比較、分類、類比、歸納演繹和分析綜合等邏輯思維方法,向學生展示知識得來龍去脈,使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教師讀書筆記9
最近讀完了鄭杰的《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捧讀此書,分明感受到作者新銳而獨特的視角及他那豐厚學養,思想,智慧都在滋養,滲透教育者的心靈,進而提升著自己的智慧。因此,讀一讀,品味,思考;再讀一讀,再思考,越讀越覺得韻味無窮。其中以下幾點讓我深有感觸:
1.教師要終生學習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時代在變,人也在變,教師必須認清終身教育和終身學習對自身成長和發展的重要性,自覺地樹立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觀點,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素質,以適應現代的教育需要。
教師是人類永恒的職業,但社會對教師條件的選擇并不永恒,時代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教師良好的素質并非與生俱來,而是通過學校教育、繼續教育即終身教育才能獲得。高質量的教師不僅是由知識、有學問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專業追求的人;不僅是高起點的人,而且是終身學習、不斷自我更新的人。
以前總是說要想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必須有一桶水,可按現在的局面來看,一桶水是遠遠不夠用的。一個教師如果不繼續學習,他將不能勝任教師這個工作。對于這一點,我深有體會,以前很少有專業知識方面的學習,近來常有緊迫感,總覺得知識欠缺,“書到用時方恨少”。近一年來,在學習這一塊有了大進步,便覺得自己充實了許多,自信也增強了許多。
教育改革的發展指出了繼續學習的迫切性。學校的發展也體現了繼續學習的迫切性。隨家庭擇校就讀也同樣指出了繼續學習的迫切性。現代教育提出了“終身學習”的觀念,教師要求學生具有“終身學習”的觀念,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則。所謂:其身正,不令而從;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所以教師必須要養成繼續學習的好習慣,給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
2.教師要善于反思
長期以來,我們的教學,包括我們的學生,包括我們教師自己,對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其實自身都有較全面的認識,但是真正會去反思還比較少。我們作為一名教師需要不斷地終身地學習。我們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總是說自己加強要自己業務與政治的學習。而實際上往往成為一種泛泛而談的“學習”。我們教師離不開終身的學習,一旦自己停止了學習,那么工作如同機械的運作,便毫無意義,沒有活力。鄭杰校長在書上論述:真正的學習并不是一個人關起來苦讀,或如古人那樣需要懸梁刺股地讀死書和死讀書。真正的學習借助于有效的表達和傾聽,他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并以開放的心靈容納別人的想法。他經常會自問和反思“為什么”,理性地分析并得出結論,然后他會和別人充分交流,并對不同于自己的觀點抱寬容和尊重的態度。而我們在學習時常常不考慮與人溝通并聽取別人的觀點,而無法超越自我的局限,或不能從錯誤中學習。這不是我們所應該學習的嗎?我認為,其實,我們并不是不在學習,每天教學在第一線,每位教師肯定都有所感悟,有所困惑,我們只要多一些討論,多一些表達自己的.想法,多悟多寫,這不就是我們身為教師最好的學習方式嗎?要求教師學會反思,即強調教師從反思入手進行教育教學研究。教師在自我進修、自主學習的基礎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為思考對象,來對自己所做出的行為、決策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用教育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教學實際問題,提高參與者的自我覺察水平,促進自身能力的發展。對于教師來說,反思是一個積極的思維活動過程,同時也是積極的行為改進過程;讓教師自己承擔起學習和能力提高的責任,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具有學習的主動權和自主權。這又是一個不斷的自我監督、自我調節、自我激勵、自我強化的過程。反思是教師成長和自我發展的基礎,教師從經驗中學習,在反思中成長,這正是反思的理論支點。
讀著讀著,正猶如在與一位睿智的教育大師零距離的對話,雖是無聲,卻感覺到彼此心靈交融相通了。
教師讀書筆記10
寫下這個標題的時候,正讀崔衛平的《正義之前》。一篇“誰是亞當·米奇尼克?”讓我掙脫了失語的狀態。崔衛平,亞當·米奇尼克,然后是對郭初陽漸漸明晰起來。
在此之前,我曾一度將阿啃1919(蔡朝陽)誤當是郭初陽。這里面有是由于他們兩個的名字都帶“光亮的陽”的緣故,更重要的是認識阿啃在先。阿啃的文字震憾了一批教師,那篇引人注目的《魏書生:技術主義和權威人格的末路》讓我見識了文字的力量。對名師建立一個恰當的學習態度,阿啃在《一個中學教師的閱讀史》坦承,書籍是其理性的秘密發源地。
誰,此時沒有房屋,就不必建筑
誰,此時孤獨,就永遠孤獨
就醒著,讀著,寫著長信
在林陰道上來回不安的,游蕩
《秋日》,里爾克的。
于是受著頭上一顆小星的籠罩
《自己》,穆旦的。
里爾克,穆旦。前者是阿啃(蔡朝陽)的BLOG行動,后者是高盧韋(郭初陽)的BLOG言說。于是,我不能不再次感慨:這個地球村真小啊。左,遇到了一個陽。右,又遇到了一個陽。
在第一線見到了郭初陽的課堂,那天晚飯吃完可是忙得連碗都沒洗呀。這郭初陽可是榮獲全國中小學“個性杯”語文課堂教學大賽特等獎第一名的。就算看在里爾克、穆旦、崔衛平還有阿啃的面子上,也不可錯過。就這樣連端凳子帶吆喝地硬拽著先生,那天剛剛好他沒有晚自習。我怎么能放過任何一個難倒他的機會呢?平時的天問常常是沖向他的。他在中學里還算是比較出色的語文老師。
《套中人》,整個看起來挺平靜的。即使是討論,大家也都是比較溫文爾雅的樣子。不是激辯,沒有激動人心。相對于小學里小臉發紅,小嘴直張,小手直舉的公開課堂,很明顯那不是“高音區”。難怪新教育在成都之時,有人回來后嘆息,不過癮啊。甚至心生質疑,這是公開課嗎?
“什么是語文?什么是語文教學?”就成了那晚我打擊先生的`話題。
就在爭論聲中,郭初陽將自己的課堂輯成一束,出了一本課堂實錄——《言說抵抗沉默》。在言說與沉默之間,大大的言說抵抗大大的沉默,古樸的言說抵抗的是即將逸出封面的沉默。大片混沌的黑色,邊緣則出現了一輪眩目的光亮。初陽。一聲驚雷。康德的一個出口或出路,從不成熟走向成熟,一種轉折。“仿佛從遙遠的深處傳來,是在幽暗黑暗的隧道中鑿出的一線光亮。”, “將一種幽暗帶到光亮之中”,“在你猶滅欲明的畫面上醒醒”,“一瞬間,那白亮的秘密擊穿你”,“請將這當做一個沉默的呼喚”……一個飽滿的有著無窮意味的空間,這個封面的設計實在不錯。
書拿到手中之時,已經是書店的書架上最后的一本。有些破損,隨書的課堂錄像碟子也不見蹤影。看來,我所處的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小縣城里,郭初陽熱早就悄悄掀起。
教師讀書筆記11
1. 一個真誠的教育者同時必定又是一位真誠的人道主義者。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人情,人道,人性的教育。一個受孩子衷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 P1
2. 做老師一定要有博大的胸襟,對學生要有寬容心。向學生認錯,只會贏的學生真正的尊敬。P6
3. “喜歡孩子”可能是憑個人的好惡只喜歡那些自認為“可愛”的孩子,而“愛學生”則意味著懷著一種責任把欣賞與期待投向每一個學生。 P7
4. 人的自我改造絕不是靠一次教訓就能徹底“重新做人”,所謂“戰勝自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甚至伴隨一生。 P7
5. 用成人的冷漠去對待孩子的真誠,一切“語重心長”的教育都無濟于事。P8
6. 只要把握學生的情感,并注意環境,場合,教師任何“過分的孩子氣”都不會是多余的.P8
7. 多一種與學生共同的興趣愛好,你便多了一條通往學生心靈深處的途徑。P9
8. 在與學生嬉笑游戲時,教師越是忘掉自己的“尊嚴”,學生越會對老師油然而生親切之情-----而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點。P9
9. 生活閱歷賦予我們成熟,社會經驗賦予我們練達,文化知識賦予我們修養,人生挫折賦予我們機智......P9
10. 須知真誠只能用真誠喚起,正直只能以正直來鑄造。P9
11. 真正的尊嚴是敬重而非敬畏。教師的尊嚴是學生給的。P11
12. 教師真正的尊嚴,從某種意義上講,并不是我們個人的主觀感受,而是學生對我們的道德肯定,知識折服和感情依戀。P12
13. 教師對學生的愛,不僅僅是對自己所直接教的學生的愛,還包括所有----外班的,其他年級的,甚至是外校的學生的愛。P12
14. 嚴格,嚴格,嚴而有格。P13
15. 大凡有事業心的年輕人在崗踏上工作崗位的時候,都熱情有余而思考不足。P13
16. 我不接受甚至反對“愛心教育”的提法,就是不希望人們把愛心當成一種模式,一種手段,一種技巧。教育的愛,這不是為了達到某種教育目的而做出來的一種姿態;它是一種思考,一種情感,一種氛圍......它自然而然的貫穿于教育的每一個環節,也不聲不響的`體現在教育的每一個細節,更潛移默化的浸潤著每一個學生的心靈。P17
17. 教育中真正的愛,意味著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的一生的負責,因此這種愛必然包含著對學生的嚴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懲罰。.......凡是離開了嚴格要求,遷就和縱容學生的“愛”,絕不是我們所提倡的真愛。P17
18. 民主教育:在具體的教育過程中它除了指教育者應該具備的民主思想以及在教育過程中體現出的民主精神外,更多的還是指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對學生所進行的一系列有關民主精神價值體系的教育----平等精神的教育,自由精神的教育,法治精神的教育,寬容精神的教育,妥協精神的教育以及權利與義務的教育,紀律與法制的教育等公民意識教育。P19.
19. 基礎教育界近來流行一句話:“蹲下來和孩子說話”。P21
20.本來應該是做夢的年齡,為什么卻時時睜著一雙對周圍世界充滿警惕的早熟的眼睛?P26
教師讀書筆記12
一直以來,我對自己的職業有份膜拜,如何能不停的在多從角色中轉換,課堂上的教師;生活中的家長;心靈上的朋友;“最美教師”的報道,給了我更多堅持的理由,有了這份堅持,讓周圍的孩子都能感受到愛。讓教師,不再是職業稱呼,而是一份愛的代言。“最美教師”的事跡也給我們現行的教育評價機制一個啟示。衡量一個教師是否優秀,除了關注教師的教學水平、業務能力、學生成績這些顯性指標之外,還應該更多地關注教師的愛心和責任心。愛心和責任心都體現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點點滴滴,雖不容易量化和評估,但這卻是作為一名教師必須具備和發揚的.,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其實,作為一名教師,我們不一定非得追求成為一位“名師”,但應該力求成為一名“最好的教師”:踏踏實實上好每一堂課,仔仔細細批改每一本作業,開開心心組織每一次活動,認認真真對待每一個學生。這最美教師的故事中,有許多細節反射出強烈的責任感,每一個細節都因為教師的“責任”而得到了堅持,最終救下了三條人命。
什么是最美老師?怎么樣才算是好老師?我的理解是,不放棄、不舍棄每一個學生。在我們的教學中,總會碰到不同類型、不同性格的孩子,但是對 于一名 老師來說,沒有壞的學生,只有不懂得教育的教師。每個學生身上都潛藏著優點和才華,作為老師,應該耐心地去發現、去鼓勵、去關注。我從教15年,教過了很多孩子,我覺得教師這個職業讓我很充實,雖然每天都很忙碌,但和孩子們在一起,是一件開心的事。特別是每當一個所謂的“壞孩子”愛上了學習,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會有一種特別幸福的滿足感。
最美老師的報道也讓我重新思考對于教師這個職業的理解,我覺得每個老師都應該像他們一樣有愛心,有責任心,想家長不能想到的,做家長不能做到的。
教師讀書筆記13
愛是教育的靈魂,只有融入了愛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做人以真,待人以善,示人以美,永遠保持一顆童心,做孩子們的好朋友。
書本學習是體驗別人的經驗;生活實踐才是獲得自己經驗的好途徑。
教師面對的孩子都是最終要獨立的成人。
關愛每一個孩子,他們的成長是我最大的快樂!
熱心對待工作,真心呵護幼兒,誠心服務家長。
1、永遠用欣賞的眼光看學生,永遠用寬容的心態面對學生。
2、人生的目標在于不斷追求,人生的價值在于不斷奉獻。
3、為他人的幸福而工作,才能達到自身的完善。
4、勤勤懇懇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堂堂正正做人。
5、當代能做老師的人必定是不平凡的`人;因為教育事業本身就是不平凡的事業。
6、人應該永遠擁有兩樣東西:一盞永不熄滅的燈----希望之燈,一扇長開的窗-----接納之窗。
7、寬容別人等于善待自己。
8、踏踏實實做人、認認真真做事。
9、欣賞別人的優點,善待別人的缺點,尊重別人的隱私,快樂自己的人生。
10、每一個學生都是好學生。
11、愛拼才愛贏。
12、教給學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識去獲取新的知識,這是最高的教學技巧之所在。
教師讀書筆記14
我們向來要求學生做聽話的乖孩子,做一個尊敬老師的好學生,然而反身自問,你尊重他們了嗎?現代教育首先要求教育工作者做一個尊重學生的好教師,只有尊重學生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好老師,才能讓學生真正尊敬你。
尊重學生首先要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作為教師應著力去關心每一位學生,要針對不同的學生的特點用不同的.方式方法,不同的情感體驗與交流。如果用同一種方法同一種模式同一個標準,去要求每一位學生,毫無區別,其實那就是一種漠不關心,不負責任,也是極大的不公正不公平,也是極大的不道德不民主的表現。
我們既要尊重學生的差異,也要尊重學生的特長,一個人在社會上吃飯生活,在社會上立足,是靠他的特長,培養一個有個性的學生可能比培養若干個平庸的大學生更有意義。
不具備愛心的人當了老師對自己是一種折磨,對學生是一種痛苦,甚至是一種萬劫不復的生命災難。
現代教師的職業道德可以歸結和提煉成一個字“愛”,有了愛教師的職業道德便全有了,作為教師愛心比什么都重要。
有愛學生就要盡自己的最但努力,愛心和愛的教育往往能創造奇跡 。世界上千千萬萬種教育方法,愛的教育是一種最偉大的方法,有愛就有希望,有心就有力量。
教師讀書筆記15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書筆記
教學中的困惑有三個主要原因,第一個是所教授的學科知識殘缺不全,第二個是學生的復雜和對他們認識有一定的難度,第三個是教師對自我的認識。
教師只有在認識自我的情況下才能會對學生的心靈進行認識。可是,在教學中,我們往往關注于具體的學科知識和教學技巧,而忽視自己的內心世界。外界對教師的培養和培訓也是更多地關注外在的物質條件和教學技巧,而鮮有涉及教師的內心世界。或許這是一個太不容易把握的領域,與其在這些看不到搞不清的抽象物質上浪費時間,倒不如做些實實在在的工作,那樣對教學效果的提高將會起到顯著的效果。對外界的要求不不奢望太多,因為在其他一切還不成熟的情況下談這個話題,我也覺得有些不現實和奢侈。但是,就我個人而言,我非常渴望這樣做,也一直有著這樣的努力。只是因為,我關注的內心世界是如此狹隘有如此模糊,每次剛剛走進卻再也不能深入,我不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過一種什么樣的生活,每次都是淺嘗則止,在一次次的追問中停滯不前。更何況,怎么把關注自己的內心與教學聯系起來,對我來說更是難上加難。依據作者的說法,通過把握智能的、情感的、精神的三種通道的整體性,同時結合教育生活,可以幫助教師把內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統一為一副完整的畫面。希望通過以后的閱讀,我能把教學和自己的內心融為一起,不僅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更成為一個完整的個人。
第一章 教師的心靈——教學中的自我認同和自身完整
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于教師的自身認同和自我完整。
教師只有通過自己的心靈才能整合職能、情感、精神和意志所在。教學不可能因為技術層面的改進而取得成功,如果那樣,成功的教學就可以復制,也就不會存在這么多的問題。最關鍵的是我們要找到屬于我們的那種教學方式,與我們自身的氣質相契合,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心靈自由的狀態下實現良好的教學。因此,目前最為重要的就是走進我們自己的心靈,實現自我的對話。然而,這些是需要勇氣的。教師是個人生活與公共生活的結合,當我們試圖打開自己的心靈,與學科、學生進行對話時,我們可能會遭受傷害。為了避免傷害的發生,有些人選擇了自我保護。把自己的個性、心靈與教學生活相分離,在面臨危險時,我們進行著本能的自我保護。實際上,這種分離使我們漠視自己的內心世界,讓我們永遠也不可能在教學與內心中尋求統一,我們也將不會在教學中實現自我的完整,封閉不利于我們自身的發展。
重新審視當初引導我們走向教學的交匯點能幫助我們找到優秀教師的本源。實際上,就我個人來說,與其說是我自覺地走向教師這樣一條道路,倒不如說是在外界因素的綜合作用下,促使我做出這樣的一種選擇。不過,相對于認為一種經歷使然,我寧愿相信這是我自身在不自覺的情況下做出的選擇。對于作者所說的兩點:與啟發、引領我們心靈的導師相遇,與選擇了我們的學科相遇。我也有這切身的體驗和感受。在上大學之前,我認為自己從來沒有遇到過自己喜歡的語文老師,他們沒有激起我的語文的興趣和渴望。直到我讀大學時,才有幸遇到這樣的老師。雖然他們并不記得講臺下邊的這樣一個我,但將會對我的一生產生影響。對我影響最大的是兩個女教師,其中的一個我選修她開的《王國維與人間詞話》,另一個則是旁聽過她對陶淵明《飲酒其五》的解讀。我已經不太記得他們所講課的具體內容了,但她們講課時流露出來的那種氣質將永遠留在我的腦海里。講《人間詞話》的老師很自我,聽她講課,我的面前不是一個個獨立的詩人形象,而是一幅幅鮮活的畫面,他們的喜怒哀樂我伸手可及。或許她的解讀不那么權威,在學術上也沒有什么獨有的價值。但這是一種將自己的生命融入其中的詮釋,是在詩詞中不斷驗證并反省著自己的生命。對于臺下的我們,她似乎不承擔什么樣的負擔,也沒有什么樣的責任。她完全是一種自我的闡釋和陶醉,在一學期的學習中,我也和她一起完成了對以往生活的回首。可是,她的境界終究不大,她太關注與自己的世界了,以至于我都不敢走近她,怕打擾了屬于她自己的清凈和領域。而且,從她的言行中我能明顯地感受到那種看似灑脫的背后留有某種不舍,某種遺憾,她終究不能達到人生更高的境界。但這些絲毫影響不了她課堂的魅力。我想她是將自己個人的生活融入教學,給我們展示了一個有血有肉的課堂。她的心是對教學打開的。
人性化的職業概念“是你深層愉悅與外部世界深層渴望之間相遇交融的圣地”(比克納)。傾聽自己的聲音:獨處靜思,沉思默讀,野外散步,堅持讀報刊,找一個可以傾訴的朋友。學會“自言自語”。
第二章 一種恐懼文化——教育和分離的生活
一系列對多元性的恐懼,當不同的真相相遇時,對沖突的恐懼,恐懼不斷失去自身認同。恐懼本身并不可怕,我們要在恐懼中學習和成長。
那些在課堂上看上去沉默和憂郁的學生,內心充滿了恐懼。教師體諒學生的恐懼從而學會傾心教學。為什么了解學生的真實狀態會有那么多困難,是因為教師內心充滿恐懼。面對學生時,我們會看到一些我們不愿看到的存在于自己內心的一些東西,學生讓我們看清我們到底是什么樣和我們到底怎么樣。我們害怕來自學生的評判。這個時候,教師所要做的不是逃避和走開,而是負有責任地跨過去,不僅因為學生在成長的道路上需要我的幫助,而且我也需要學生的洞察力與活力來幫助我更新自己的生命。
我認為,恐懼也意味著責任。當我們害怕面對學生時,是因為我們擔心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學到應有的素質,是因為我們對教學懷有一顆敬畏之心。正是有了這樣的恐懼,才促使我們不斷努力來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爭取不浪費學生寶貴的時間。在本科時,我讀的是綜合性大學,而非師范類院校。所以,學校對教育學、心理學以及教學的技巧等方面不重視,就我個人而言,對這類知識也是極為輕視。因為我相信,思想決定一切,視野決定寬度,境界決定高度。只有低級階段才會重視所謂的教學技能,高級階段是對此不以為然的。再加上受高中語文課的影響,認為語文教學工作是一件極為簡單的事,沒有必要花費太多的精力。所以,當時認為,當語文老師有什么難的,教學有什么難的,還值得費這么大的功夫。現在回頭看來,才發現自己是多么幼稚。而且隨著接觸的教學方面的內容的增加,才更加明白這是多么大的學問。而自己也越來越懷有恐懼之心了,總覺得這樣做不利于學生的發展,那樣教對他們的學習作用不大。正是這種恐懼心,讓我不斷思考,怎樣才能找到屬于自己的教學方式。當然,應該坦然面對恐懼,不然,終日陷入其中,也不利于教師個體的自我成長。
第三章 潛藏的整體——教與學的悖論
“為了更正我們對教學技術的過分重視,我強調教師的自身認同和自我完整。為了糾正我們對于客觀知識的癡迷,我強調主觀契合。為了糾正我們對智力過多的關注,我重視情感對于禁錮或解放思想的重要性。”當一個人是健康、完整的,他的頭腦和心靈就是一個整體,而不是非此即彼,互相分離,在教學中尊重這種對立和統一可以促使我們更完整。
理解自身的獨特性,找到新的教學方式,而不是在遭遇困難與挫折時就放棄。只有堅持自己適合自己的方法,才能保持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
“當我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時,我意識到有六種我想融入到教與學的空間中去的悖論張力:1 這個空間應該既是有界限的又是開放的。2 這個空間應該既令人愉快又有緊張的氣氛。3 這個空間應該既鼓勵個人表達意見,也歡迎團體的意見。4 這個空間應該既尊重學生們瑣碎的“小故事”,也重視關乎傳統與原則的“大故事”。5 這個空間應該支持獨處并用集體的智慧做充分的支撐。6 這個空間應該是沉默和爭論并存的。”這簡單的六句話看起來簡單,做起來就難了。這需要教師不僅要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同時也要有教學的智慧。界限幫助我們鎖定教學目標,沒有目標的教學只能讓課堂背離原先的方向,最終不知走向何處,開放則讓學生發散思維;不必拘泥于一時一地,促進他們思維能力的形成。愉快的氣氛可以讓我們自然地融入到教學當中,吸引我們的注意力,而緊張的氣氛則讓每個學生不停地思考,而不是被動地接受,這樣他們的腦子才會被充分調動。中國人的合作一直被世界詬病,大家習慣了獨自作戰,而不是從集體中汲取力量。我想這種思想跟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只要做好自己的就好了,何必管其他人,他們做的再好也不過是他們的。這種想法讓我們不注重甚至忽視他人的想法,只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停地打轉,最終只能是憑一己之力來做事。而但凡有大成就者,無不借助集體的力量。由此說來,在團體中學會傾聽別人的意見,同時注重表達自己的思想,將對我們以后的人生產生很大的影響。再說小故事和大故事,看中國學生的作文,經常會看到一些大故事,那是因為只有這樣才會被認為境界高,眼光高,具備寬闊的胸懷。如果這些真是出自學生的感受,倒也無可厚非。令人恐怖的是,更多的時候學生是為大故事而大故事,在作文中毫無自己的感受,只是用一些所謂的大故事作為堆積的材料。而關涉到學生情感的更多的時候是一些生活瑣事,重視小故事也就意味著重視學生個體的體驗。獨處是一種境界,在獨處中我們能聽到自己的聲音,在集體中我們則更容易聽到他人的聲音。只有在自己與他人之間實現完美的轉換,我們才能既能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又能融入社會。沉默是一種有意的選擇,我們可以在沉默中思考,爭論也是一種交流,這樣有利于我們家更加完善自己的觀點。
第四章 認知于共同體中——為偉大事物魅力所凝聚
教學就是要開創一個實踐真正的共同體的空間。在真正的共同體中,認知、教學和學的過程看起來不太像通用汽車的生產線,更像一個市民大會,不太像一個官僚機構,更像一個熱鬧的市集。
在共同體中,真理不是通過教師來傳達,而是需要每個人都以客體的身份加入,當初我們必須要遵守它的規則、標準和程序。處于中間的主體就是真理,我們要探求的對象。我們每一個客體以它為中心,圍坐在它的周圍,懷有激情和原則和它進行對話,在對話的過程中,我們實現了內在生命的對話。然而,在現實中,因為認識的偏頗,在教學中表現出不合理的舉動。我們往往認為真理是一個客觀的存在,教師的任務就是盡量避免帶有主觀的因素去認識它,在整個過程中努力保持它的客觀性并將這一真理傳授給學生,而學生只能是被動的接受。認識的錯位導致我們整個教學理念的錯位。教師應該擺正真理、教師、學生之間的關系,要明白自己不是一個中間的傳授帶,而是要向學生展示真理,并講述與真理交流的規則。這樣,每個人都可以直面真理。在共同體中,重要的不是我們之間的互動,而是我們與主體的互動。這個共同體要向達到預期的效果,就要以偉大的事物為主體。
在這個共同體中,如果我們達到最高境界,表現出色。是因為偉大事物的魅力誘發出我們的美德,賦予教育共同體最佳、最優的狀態。我們邀請多元化進入我們的共同體中,是因為偉大事物各式各樣的奧秘需要多元的觀點;我們歡迎創見性的論證,是因為我們有必要通過論爭來糾正我們對偉大事物的偏見;我們奉行誠實,是因為對我們親眼看到的事物說謊就等于出賣了偉大事物的真理;我們體驗謙卑,是因為我們看到了偉大的事物,謙卑是我們唯一應有的態度。我們透過教育成為自由的人,是因為只有被偉大的事物的魅力吸引才能戰勝任何形式上的暴君。當然,事情總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偏離它的軌道,因為錯誤的意見,我們會偏離偉大事物以致把它丟棄。而為了防止這一趨勢,我們要做的就是培養一種神圣感,對偉大的事物懷有崇敬之心,懷有崇敬之心我們才能在教育的領域有著不斷的驚喜,能讓我們以開放的心態面對一切。
第五章 教學與共同體中——以主題為中心的教育
真正的共同體,既不是以教師為中心,也不是以學生為中心,而是把一件偉大的事物作為我們專注的焦點。在課程標準中,我們有一種完美的說法: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也就是說一切是為了學生的發展,教師的.作用在于積極的引導。但是,以目前教育的現狀來看,則兩句話不是輕易做到的。之前,講臺就是老師的舞臺,學生的任務就是認真聽講,做筆記,沒有必要對教師的內容進行思考也不用去懷疑,記住就行了,這些能幫助我們取得一個好成績。新課改以來,發現這種方法不行,嚴重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把他們置于一種可有可無的境地。于是,轉而提出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說法。可能是因為矯枉過正吧,一些教師害怕被冠于忽視學生的帽子,轉而在課堂上讓學生大力表現。看現在的課堂,那就一個豐富多彩,教師的幻燈片制作的美輪美奐,學生學習的方式必然離不開自主合作探究,可有誰知道熱熱鬧鬧的背后學生到底學到了什么。一線教師困惑,研究人員也困惑,未來的教師們更不知如何去應對。當我看到以偉大的事物作為教學的中心時,眼前不禁一亮,這種方法不錯。只要在教學中找到一個合適的點,并將這個值得討論的偉大事物放于我們討論的中心,那么我們就不會偏離這樣一個方向,這樣就不用為學生、教師的地位而糾纏不清了。可以說,這一點讓我有撥云見霧的感覺。
第六章 學習與共同體中——共事切磋
曾經有一個老師告訴我,關上門后這里就是你的舞臺,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進行自由地教學。這對于體制比較死板的教學模式來說,確實是一次勇敢的嘗試。同時,這也說明了一個道理,教學是一件非常個性化的活動。尤其是對于語文教學來說,這里沒有現成的模式,也不需要固定化的教學,語文本來就是彈性很大的教學,固化的思路與思維是對語文乃至文學的一種褻瀆。回想80年代的教學,因為大家都有統一的標準,更側重于知識的傳授,所以在很多情況下會保持統一的步伐。如今,語文教學更注重其人文性,注重能力的培養,雖說這種思路為語文教學提供各種可能,卻又因為教師素質的不同出現各種混亂的局面。以至于很多語文教師都不知道怎樣教學了。這種貌似開放的環境其實蘊含著某種危機,語文教育到底該教些什么?一千個語文教師在尋找著一千種的答案。
這需要教育研究者的努力,更重要的是需要每一個一線教師的努力。我們要做的就是走出課堂,聽聽其他教師在講些什么,有什么地方值得我們學習的。這種方法對新教師來說比較常見,而對于老教師則有些做的不到位了。有些學校強制教師去聽其他教師的課并給出一定的評價,動機無可厚非,希望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成長。可是,在執行的過程中,因為種種原因,并不能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曾經我看到一個學校采用了這種模式,幾個教師在聽完一個教師講完后,都根據一個據說很科學的表格給出評價并提出意見。我大致翻了一下他們的建議,很多人只寫了一句話,希望教師的互動面要廣,不能只局限于幾個活躍的學生。誠然,這個意見很中肯,對于講課教師來說確實需要改進,但這只是就技術層面爾雅你,況且對于每個聽課的教師來說,他們沒有學到多少有用的知識。具體的細微的過程被幾個大的方面一掩而過,沒有被深入細致的挖掘,這樣造成的后果則是流于形式,讓老師們疲于應付。而最根本的原因,是因為沒有找到一個教師交流的方法。
任何行業的成長都依賴于它的參與者分享經驗和進行誠實的對話。在這本書中,作者同樣給我們提出一個共同體的概念,希望教師能在這個范圍內進行有效的交流和和合作。在本章中,作者探究了兩個能生成優質教學和促進源自教師的自身認同進行優質教學的適當話題:在教與學過程中的關鍵時刻,以及能豐富我們教學自我感的隱喻和影像。在談論關鍵時刻時,每個教師都只要求對自己的親身經歷做細致的描述,而不要對其他教師的做法進行評價。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通過聆聽別人的故事來進行自我反思,從他人的談話走進自己的內心領域。作者用一個句子“當我教得最好的時候,我就像——”,很多時候,我們對自己的認識并不到位,對自己教學中的不足也并不能充分地知道。它暗藏于我們的潛意識中,需要我們有意識的努力才能發現它的本質。而隱喻能幫助我們找到我們教學的特征并針對現狀作出一些有意識的改變。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如果想要達到理想的狀態,必須要遵守一定的規則,只有這樣,共同體才能發揮它應有的作用。其中,在第一條中,最重要的是要安靜地聽別人講話,而不是給出一些忠告。人類的心靈不想要被別人“解決”,它只是想要被別人看到和被人聽到。給別人忠告,并不能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反而會讓他們避免談論這些問題來保護自己的陣地,沒有人想在別人的忠告面前顯示出弱勢。如果我們確實有需要被討論的問題,并想從問題中的得出答案。那就把這個問題作為焦點問題讓大家來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我們針對的是這個問題而不是某個人本身。這樣,教師就能排除一切外來的因素,直達問題本身。在這個共同體中,我們既接受了別人也接受了自己。
第七章 不再分離——心懷希望教學
這一章講述了教育改革的問題。每一個有責任心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會形成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并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對教育變革有著激動人心的設想。然而,在強大的制度和現實面前,他們的想法顯得幼稚、可笑,最終只能在殘酷的現實面前選擇絕望地沉默。這里,作者用曲線救國的方式給我們指出了一條新的道路。
最初的變革源自我們內心的感受:在內心我們感到有件事非干不可,但外部的反應卻截然不同。這種極端的分裂讓我們痛苦不已,并促使我們做出相應的改變以達到身心的統一和保持自身的完整。但我們要明白,雖然這種要求改革的動機是如此強烈,可是它也同樣的脆弱,如果在它不夠成熟的情況下就讓它面臨風雨,那么它很可能將無法生存。這時我們要做的就是讓它發展壯大。而第一步就是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我們可以從他們那里得到肯定,也可以讓改革的愿望形成具體的語言。關鍵是,我們要走出第一步,同別人交流,讓別人了解你的想法,當然這其中會冒有不被別人接受的危險。但是,當我們以這種可見的方式表明我們的價值時,我們有時會對這種結盟的方式感到吃驚。第三步是最重要的一步也是最具挑戰性的,在這里我們會遇到不同的聲音,會有更大的阻力。但是這同時也是檢視我們改革的一種手段,在挑戰面前我們不斷檢驗和修正自己的價值。而且,在具體的面向大眾的過程中,情況有時會超出我們的預想,一些不確定的因素把它引向不可知的領域。這時我們要做的就是完善修正自己改革的思想并努力使運動朝著我們的方向走。這樣,改革會在不知不覺中緩慢發展,我們在對現實的調整中實現自己的改革。而當我們把這些變化制度化時,他們就會形成一個穩定的世界。下一輪的改革就在對這些觀念的挑戰中不斷發展…
在改革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我們獲取了精神的獎勵。在第一階段,我們超越自我,不再為自我的分離而痛苦,在第二階段,我們在志同道合的人們之間獲得了聯系和支持。第三階段,我們走入公共生活,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意義。第四個階段,能夠按本真生活是對我們最大的獎賞。心靈的自由就是我們的自由!
回頭看這些改革的步驟,不失為一種理想的模式。但是仔細想來,這些并不符合中國國情。在中國,但凡改革,大都是自上而下的,很少能有從下自發地發起運動。而這就決定了改革成為少數人的舞臺,而跟大多數無關。究其原因,是跟中國的傳統和制度有關,一線教師似乎沒有這樣的使命感,總覺得這是一件無關自己的事情,而上層的決策者也養成了獨言的習慣,太大的責任心讓他們太過關注自身對這個問題的看法。這就形成了中國教育改革的現狀。
【教師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教師讀書筆記05-28
教師的讀書筆記02-16
教師讀書筆記06-13
教師讀書筆記08-16
教師讀書筆記08-16
教師讀書筆記精選10-01
教師讀書筆記「精選」08-10
教師的讀書筆記09-25
教師的讀書筆記09-24
精選教師的讀書筆記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