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讀書筆記范文
讀完某一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書筆記,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到底應如何寫讀書筆記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成長》讀書筆記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成長》讀書筆記范文1
“愛自己,栽培自己,做一個幸福的科研型教師”,這應該是我們每一個教育人的目標。
本著這個目標,利用閑暇時間,我閱讀了陳大偉教授撰寫的《教育科研與教師成長》一書。
看到中小學教師被無效教育科研困擾的現狀,陳教授把有關“如何提高教育科研實效性”的問題匯集起來研究,用對話的文體來呈現,用討論的方式來表達,力求讓教師在教育科研中理解幸福、追求幸福、創造幸福、感受和體驗幸福。
全書分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教育研究,我心有主”。從中,我明白了對我們中小學教師來講,采用過程范式更為實際,也更有價值。教育科研不只是解決“是什么”的認識問題,而且是解決“分析目的和手段”的“怎么做”的實踐問題。教育科研促進了教師對知識的新的認識,突破了教師教學的方式和手段,產生或獲得了新的實踐效果,而且更新了自己,超越了自己。
第二部分是“修煉發現研究問題的慧眼”。作為教師我們首先要在實踐活動中發現研究問題,除了從實踐困難中發現研究問題,還可以從實踐的困惑中發現研究問題,或者從實踐的經驗中發現研究問題。其次我們要從學習思考中發現研究問題,不要拘泥自己的學科教學,要跳出自己的小圈子,從不同的角度理解和認識教育,這樣更容易發現一些新的問題,得到一種新的'方法,可以有效的改進自己的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第三要從熱點難點中發現研究問題。現在上級和學校不時會有新的任務和要求,如果老師整天處于應付中,那么就沒有時間研究自己的問題,針對這種情況,陳教授也給我們出了個好主意,他告訴我們可以把上級和學校的要求變成自己的研究問題,這樣研究的成果更容易得到認可,而且也讓工作更有成效。第四要在縱深漫溯中理解研究問題。對我們的專業生活來說,向縱深漫溯,對教育基本概念進行一些思考和研究,可以為我們的工作尋根,從而使我們在教學活動中做到心中有數。
第三部分是“規劃研究行動”。就研究課題的選題來說,我們要從“價值、新意、可行性”三方面考慮。研究思路,我們可以將他人的經驗運用于實踐,進行具體化的思考,也可以在經驗概括中抽象出來的東西進行實踐。
第四部分是“腳踏實地做研究”。這部分的闡述讓我明白了“行動研究”不分離,它是最適合我們一線教師參與和實踐的教育科研方式。我們做研究,要善于反思,善于總結,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進行。
第五部分是“成為優秀的研究性教師”。要成為優秀的研究性教師,我們就要做到務實求真,尊重他人,不畏艱難。
書雖然讀完了,留給我的思考卻沒有停止,我將以此為指導開展我的課題研究,做一個幸福的科研型教師。
《成長》讀書筆記范文2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這樣說道:“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一些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
打開陳大偉教授撰寫的(教育科研與教師成長)一書,心情豁然暢快。因為幾年來一直分管教學科研工作,為了提高自身的科研管理能力,所以也一直翻閱相關的教育科研方面書籍,但終因這些書籍的理論術語過陌生,對我而言過于蒼白,讀起來總感覺索然無味而最后棄之。而陳大偉教授的(教育科研與教師成長)以對話的形式,用直白的語言向我們一線教師清新自然地述說著教育科研的幸福感,我想每一位閱讀者肯定十分欣喜地接受書中的觀點。
書中圍繞“教育科研和教師成長”分別從五個話題進行闡述:教育研究,我心有主,修煉發現研究問題的慧眼,規劃研究行動,腳踏實地地研究,成為優秀的研究型教師。
其中的話題二——修煉發現研究問題的慧眼,的確是我們一線教師最為迫切需要的。通過平時的教學研究發現,我們的一線教師教育教學困惑很多,到真的要去找尋進行研究時,卻總是找不到一個有價值的教學問題。我們的很多教研組活動要提高教研活動的'真正有效性,關鍵是要從平時的教育教學問題出發,在實踐中解決問題,這才是真正的教學研究。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字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看舊的問題,都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的確問題是研究的起點,但很多教師在實踐中卻很難發現自己的問題。為此,我在寒假的作業布置中就談到了——我的教育教學困惑,要求老師們積極撰寫。一個寒假過去了,參與的老師并不是很多,可見大家還是缺少了一雙發現問題的慧眼。
如何尋找問題所在,讓問題真正成為我們教學時的朋友?我們不妨可以從這些方面去探究。
一是在實踐活動中發現研究問題。比如說,課堂上孩子的傾聽情況,尤其是當同伴發表見解時,傾聽的效果就更不佳了。這是何為?如何提高?這些都值得我們進一步去研究。又如,語文課上很多時候教師“以讀帶悟”,而靜默時間很少,難道只有出聲的閱讀才是讀?思考之余,如何有效促進以讀帶悟等問題也誕生了。我們在實踐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困難,思考困難形成的原因,探尋問題解決的途徑,這就是研究。
二是從學習思考中發現研究問題。學校校本研訓過程中經常安排聽課活動,但很多時候我們的聽課教師總是帶著本子來聽課,聽完后又合上本子回去了,聽課的效果甚校其實,無論是什么性質的聽課,只要有所準備,有所思考,我們都會受到啟示,無論是精彩的,還是糟糕的。這學期我們的聽課還是執行上學期的,希望我們都能夠從有效的觀課議課中點亮教師課堂的智慧。
三是從熱點難點中發現研究問題。在學校里,上級和學校不時就有新的任務和要求,一線教師往往窮于應付。整天處于應付中,根本沒有時間研究自己的問題。如果你也遇到這樣的情形,我覺得我們何不把學校的這些任務和要求變成自己的研究問題去做呢?我想這樣去思考,去研究,我們的行動后產生的效益是最大的,也不會感到那么痛苦,而是付出之后的幸福感。
四是在縱深漫溯中理解研究問題。記得曾經在實驗小學借班上課時,我為了和四年級的學生套近乎,見面時稱“小朋友”,但當時有一位男孩卻站起來說:“老師,我們是四年級的學生了,請不要叫我們小朋友。”當時我一陣驚愕。閱讀本書后,我忽然發現,原來“同學們”和“孩子們”這兩個稱呼的背后竟然也有很深的內涵。“孩子們”背后是愛,是無私的愛,而“同學們”背后是尊重,是共同學習和發展的伙伴。愛,是沒有錯的,但愛的前提是尊重,只有把孩子們看成是自己的朋友、伙伴,這樣的學習對于學生來說才是幸福的,快樂的。
《成長》讀書筆記范文3
今年的暑假我讀了很多課外書,其中最吸引我的是《中國兒童成長比讀故事》,這里講了許多古時候中外聞名的醫學家、發明家的故事,他們不但愛動腦筋,碰到困難也不低頭,而且樂于助人。
現在我就讓同學們跟我一起分享一下魯班學藝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魯班是我國古代著名的能工巧匠。他年輕時到終南山拜師學藝,師父故意百般刁難他,把崩了口的'斧子、長滿了銹的刨子,還有又彎又禿的鑿子交給他,可是他把它們一件件磨得閃閃發亮,師父說,你去把那長了五百年的大樹砍下,做成一個大柁,然后用刨子刨光,再用鑿子在大柁上鑿眼兒,要六百個方的、六百個圓的、六百個棱的、六百個扁的。他按師父的吩咐,干了十二個白天、黑夜,終于完成了任務,師父高興地笑了,把所有的手藝都傳給了他。
我想如果魯班聽到師父安排那么多的活,而且工具都不能使用,心懷不滿,最終能學成手藝嗎?所以我們在學習的時候,也千萬不能懶惰啊!
《成長》讀書筆記范文4
《終身成長》這本書,初次看到書的名字,我以為是要教導人們活到老學到老的大道理,但細細讀完,才知道這是一本講解兩種思維方式的書。
整本書圍繞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展開論述。將兩種思維方式的不同,乃至對各個行業、年齡段等不同人們的影響進行了詳細講解,用大量的案例讓你了解他們的不同之處。
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認為能力是天生的,是無法改變的,不能通過努力進行增長。所以擁有這種思維模式的人,認為聰明的人就是會一直聰明下去,而不聰明的'人就永遠不可能聰明。他們認為任何的測試、挑戰都會暴露自己的聰明程度,因此他們不愿去嘗試有風險的挑戰,怕被評判,怕被說成不聰明。與挑戰過程中的所得相比,他們更加害怕挑戰過程中的失敗,那是非常恥辱的印記。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只做安全的事情,在自己擅長的領域不斷彰顯自己的聰明和無人能敵。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認為努力是笨蛋的專屬,聰明的人是不需要努力的,所以他們也不會為了某件事情而努力,也不會想要去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這些人中包括運動員、藝術家、科學家等等各行各業的人。所以,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會故步自封,會害怕挑戰,會恐懼失敗,會更加抑郁。
而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恰恰相反,他們承認有天生具有某些天賦的人,但更加認同后天的努力,他們認為努力學習可以使人提高能力,變得更加聰明、有智慧。因此,他們樂于挑戰自我,努力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在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他們不會氣餒,也不會覺得無法接受,他們會在一次次跌倒中總結經驗,學到更多寶貴的知識,所以,他們不斷成長為更加優秀的個體。對于體育運動者,他們在乎冠軍,但更在乎每次技能的提高,他們會通過制定訓練計劃,提升自己的薄弱點,讓自己不斷靠近那個目標。所以,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更抗挫,在挫折面前不會一蹶不振,在面對抑郁時也能更好更快的走出來。無論是運動員、科學家還是老師,還是每一個平凡的人,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能夠生活的更美好,更能感受到幸福。
以前的我就是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上學的時候,明明很努力卻怕別人發現自己的努力,因為努力的人學習好并不是因為聰明,而是因為死讀書,所以經常是悄悄學習,怕被人發現。工作后,總依靠學校的那點知識,在成長的道路上遇到了很多困難。后來,我開始意識到自己的不足,慢慢發現學習的重要性,我開始通過一點點的學習,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不斷擁有各種技能,原來一個人的能力是可以通過努力不斷提高的。現在我慢慢變成具備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也在不斷的提升自己,做更好的自己。
希望我們都擁有成長型思維,不斷努力學習,不斷提升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讓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
《成長》讀書筆記范文5
讀了劉良華教授的《教師專業成長》一書,受益良多。其中第三講《教師應具備哪些管理智慧》里提到了民主管理、管理技巧、以及教師的威信等方面的問題,給我們提供了許多班級管理方面的實用的技巧。
在日常的班級管理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學生。這是作為教師的樂趣,使我們不必象其它工作那樣刻板而千篇一律;但也是我們作為教師的痛苦,因為我們必須隨時隨機應變,隨時需要見機行事。劉教授給我們提供了許多非常實用而有效的管理技巧,使我們在日常工作中有了可以依循的方法。但是,我在自己的管理過程中還發現,相較于耐心細致、循循善誘的教導,有的時候,適度的“沉默”顯得更為有力。
在教育教學中,沉默有時也是一種力量。在某些時候、對于某些學生教師“以靜制動”,往往會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我曾經有這么一個學生,不知怎么回事,無論哪天上課,第一節課一定要遲到那么幾分鐘。高中三年天天如此,前幾任班主任有的耐心勸導,有的厲聲斥責,有的聯系家長,什么方法都試過了,這位同學雷打不動,照常遲到,最后老師們有的.采取了懲罰手段:如果遲到,放學時罰掃地。他開始還隨便掃掃,后來干脆不掃了,每天遲到照常。老師們實在沒辦法,也就漸漸放棄了。我接受這個班后,他依然每天遲到。我也和其他老師一樣,找他談話,聯系家長,讓他們提早叫他起床,收效甚微。那天,我們學校有上級領導來考察,而且推門聽課。他照樣遲到了。年級組長惱火萬分,要我找他狠狠批評一頓,并要我做材料處分他。我把他叫到辦公室,他扭過頭,一聲不吭。我然他站了兩分鐘,只說了一句:“你有什么特殊的理由非遲到不可嗎?”他搖頭,但不說話。我又讓他站了一分鐘,讓后說:“回去吧。我不想讓你下一節課也遲到。”第二天早上,他居然沒遲到。我看了他一眼,沒說話。接下來的一周,他基本沒再遲到。我沒再找過他談遲到的事,他也沒和我說什么,我們就在沉默中達成一種共識。
也許,在教育學生過程中,選擇沉默,也是一種教育的智慧。教師用沉默無聲的行為、用一個警告的表情、用一個期待的眼神來感召學生,教育效果也許會更加明顯。
《成長》讀書筆記范文6
兒童何時開始走向獨立?兒童如何認知情緒、管理情緒?心理障礙將給兒童帶來何種影響?……在此書中,孫瑞雪女士憑其專業知識和多年兒童心理教育的經驗,為廣大家長們解析孩子心理成長之路。
本書告訴你孩子是自己的主人,更為重要的是,如何讓孩子做自己的主人。身體,情緒,感知,精神,集合這所有才能塑造出一個完整的人,而一個完整的人,應由一個完整的兒童成長而來。孫瑞雪女士詳細生動地闡釋了孩子的成長路途中細微的不易窺見的重要環節及其巨大作用,手把手教導爸爸媽媽們如何全面深刻地認識自己的孩子,并培育出人格完整心理健全的`孩子。我們理解孩子,就要理解他的情緒。我們接納孩子,就要接納他的情緒。我們愛孩子,就要包容他的情緒。孩子來到這個世界的那一刻,就是和情緒一起到來的,那就是孩子的第一聲啼哭。從此孩子便和情緒難分你我、形影相隨、朝夕相處、終生相伴。出生時,情緒即伴隨而來,嬰兒一開始就天然的擁有了它。如同身體的成長,情緒也需要18年的成長時間來達到成熟。
作為一名教師、作為一位媽媽,我更有責任去讓我們的孩子完整、健康的成長。
《成長》讀書筆記范文7
最近讀了樊登老師的《陪孩子終身成長》,整本書綜合引用了大量的名家著作,并結合作者自身的經驗,全面地回答了子女教育這一復雜系統問題。正如書中所敘“不能把孩子當作一輛汽車去組裝……如果你相信孩子更像有生命的森林,就要允許他用自己的方式成長。你能給予的是陽光、雨露、適當的肥料、陪伴和耐心。最終,他長成的樣子一定和你設想的不一樣,但一定有驚喜。”
本書提出重建親子關系的三根支柱:無條件的愛、價值感和終身成長的心態。同時,這也是孩子獲得內在能量的來源,更好成長的關鍵。
無條件的愛
養育孩子是一個靜待花開的過程,但需要父母傾注滿滿的愛去默默耕耘。書中提出的“無條件的愛”最值得人去深思。愛是一個孩子內在能量的來源,無條件的愛不需要“交換”和“威脅”,也只有無條件的.愛才能給孩子帶去信任、尊重和安全感。也許我們所有的父母都會認為自己對孩子的愛就是無條件的,但認真細想,其實包括我在內的很多父母未必真正能做到無條件的愛。我們總是給孩子設置各種各樣的目標,總是希望他們成長為我們心目中的“好孩子”,面對孩子的各種缺點或者離目標的差距,我們總是難以接受。然而,人無完人,父母應該勇于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掌握親子安全邊界,不斷地發現孩子的亮點,學會心靈手巧地去修剪,讓一棵小樹苗逐漸地成長成一棵直直的大樹。
歸屬感與價值感
孩子終其一生都在尋找兩樣東西:歸屬感與價值感。被無條件愛包裹的孩子自然能找到歸屬感。價值感決定一個孩子能飛多高。然而價值感不是與生俱來的,孩子需要在體驗中不斷意識價值,提升價值感。通過無條件的愛,父母要學會作一名導游,不斷幫助孩子發現亮點,同時給予他們一些空間,像游客一樣自己去看、自己去探索,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孩子自己的價值感也會得到提升。面對一個內向的孩子,父母要做的是發現內向性格的長處與優點,而不是竭盡全力去把一個幾向的孩子改造成一個外向的孩子。一個有價值感的人,自尊水平也往往會更高。擁有高自尊的孩子,他對自己的評價就會很高,會有很強的自律性,自然能管好自己。
終身成長
終身成長不僅指孩子需要終身成長,父母更要學會放低姿態,與孩子一起成長。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最大的,孩子一生的學習、行為以及健康狀況都建立在與父母極積的、相互回應的、禮尚往來的基礎之上。可以說,孩子是父母的“復印件”,“復印件”上的信息如果有錯,一定是“原件”出了錯。要實現終身成長,首先得學會做一個成長型思維的人,具有良的終身成長的心態,才能把握每一次學習的機會。其次,父母要在與孩子互動過程中培養孩子終身成長。人生的維度是多樣化的,我們要注重的過程,而不是結果,應從過程中學習,從經驗中學習,通過過程和動機培養孩子成長型心態。
《成長》讀書筆記范文8
近日讀了《文明美德伴我成長》一書,使我受益匪淺。
書中有許多豐富的知識使我視野開擴了,許多生動的故事,深深地感動了我。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是第10課所寫的故事。2008年5月12日,一場毀滅性的地震降臨,劇烈的崩塌吞噬了平靜的校園…….災難來臨時,張家春老師正帶領學生做物理實驗,他用自己的'身體撐住了生命之門,孩子們脫離了危險,但張老師卻用生命講完了他的最后一課。看了這個故事,使我熱淚盈眶,危難來臨時,他并沒有考慮自己的安危,用自己的生命換回了學生的生命,這是多么無私,又是怎樣的一種大愛,這是多么偉大的老師呀!生死關頭,他用勇敢無私的行動,詮釋和升華了人民教師的不朽師魂,筑起了一座愛的豐碑。讀到這里,我腦海中不禁呈現許多英雄人物: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黃繼光英勇堵槍眼,羅盛教奮不顧身救孩童……他們身上都具備著高尚的品德,無私忘我、舍己為人的精神。他們都是讓我們難以忘懷的,讓我們非常敬仰的人。也許現在是和平的年代,不需要我們像他們一樣去做那些轟轟烈烈的事情,但他們的精神卻值得我們去學習,值得我們去敬佩。
想到這里,又不禁使我想起了我的班主任遲老師,她就好似我們的另一個母親,讓我們感覺到校園就象我們的另一個家。中午放學的時候,老師把那些學習不好的同學留在教室里,寧愿自己不吃飯也要把他們教會;晚上,回到家里老師還要不辭辛苦地一本一本的給我們批改作業,一共62本呀,需要付出多大的辛苦,等到深更半夜的時候老師才能安心地睡覺呀!老師經常累得腰酸背痛,但她從來沒有怨言,全心全意地教育我們,關心我們。“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老師就如春蠶、蠟燭一樣,為我們辛勤的工作著。
這本書讀完,使我知道了:文明美德是成為一名好孩子所具備的條件。讓我們從平常事做起,一點一滴做起,做一名文明禮貌具有優秀美德的好孩子。
《成長》讀書筆記范文9
在麗達瑜伽工作,精神上的收獲大于經濟的收獲,感謝有這樣一個空間,匯集了智慧的人,很感謝在我對兒子成長過程迷惑時,有一位伽友為我介紹了這樣一本書——《完整的成長》,不僅幫助我更好的給兒子一個成長環境,也幫助了我自己重新省視我的童年并更好的讓自己成長。
我們成年人選擇靈修或選擇信仰或選擇瑜伽修行等等,大多數人是因為心靈的困惑和痛苦不解,才去修的,只有少數人是為了更高一層的精神。
因為我自己就是這樣,修來修去,仍然迷惑,控制來控制去,感覺壓抑,當看過這本書以后,我才明白,原來是因為自己的內在一直都沒有長成熟,長成熟的只是一個軀殼,我們的內在世界:情緒、感覺、心理、認知、精神,都沒有很好的成長。
沒能很好的成長,是因為我們小的時候,還很弱小的時候,被比我們強大的人給剝奪了。常常聽到大人不讓孩子哭,不讓孩子鬧,不讓孩子這樣,那樣,卻沒有很細心的奈心的關注一下,孩子心里在想什么?他們想認知什么,感覺什么?今天還聽到爺爺奶奶,為了孩子順從他們的心意,而恐嚇他,如果你要哭,爺爺就走了,如果你要和媽媽,奶奶就自己出去玩了,就帶別的小朋友去玩了,孩子整天活在恐嚇中,在他需要照顧的年齡,那么孩子就慢慢失去了自我,為了討好大人的心意,去做違背自我的事,那我們小時候,可想而知,我們更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出來的,所以我們沒有了自我,會變成或倔強,或脆弱,或強勢。
“在生活中,如果我們回到我們的內在,我們發現的應該是這樣:我們有時是情緒的,有時是感覺的,有時是思維的,有時是心理的,有時是精神的……由于我們反它們看成是我們自己本身,所以它們便學步豐統治我們。所以,一會兒我們被情緒控制了,一會兒我們被心理控制了,一會兒我們被頭腦控制了……就像我們很多人的生活一樣。有時我們被別人控制了,有時我們控制了別人,有時被外在的環境控制了……內在也有著“權力斗爭”。我們的內在也常常相互控制著,“政變”、“篡奪王位”,這就是我們內在的掙扎和焦慮。”我們的身體里真的會有很多個小我,我自己清楚的感覺的到,出了事情的時候,常常會糾結,矛盾,痛苦,難過,或否定自己,降低自己的價值感,這種情緒卻又找不到出口,于是只能把自己變的情緒化,因為內心的事情,可能牽連到一個和這個事無關的事情上,常常會想別人怎么怎么樣,怎么怎么了,會抱怨,可能很少的'面對自己的內心,問問自己內心怎么了?
沒有誕生自我的人,依然可以依靠外力馴化成長,只是成長起來的人是一個“小我”,小我就是我們不自覺得在處事說話的時候,會反射出生命中某個人的影子,可能是媽媽,也可能是爸爸,或老師,或在你成長中侵入你精神里的一些人。
“由于小我是由外力促成,由外力馴化而成,因此小我就自然地時刻感應著外在的變換。外在的世界就是小我的鏡子:外在的贊美,小我就倍感有價值;(我想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人喜歡聽好聽的話,喜歡人拍馬屁)外在貶斥,小我就倍感自卑;(所以,如果遇到一點別人對我們的否定,就會燃起內心的怒火或難過)外在風云變幻,小我的情緒、感覺、心理、念頭也變化無常……你永遠是外在的反應,你就沒有尊嚴,沒有自我價值感。想想我們成人,想想我們面對每一種關系時內在的變幻無常和動蕩,我們自主、獨立、定力的如如不動空間依賴什么?我們的喜悅、幸福依賴什么?我們的尊嚴和價值感空間依賴什么?我們空間是誰?”摘自《完整的成長》274頁
現在我們要考慮的是,如何做自己的主人,重新的把真正的自我找回來,那樣,我們有一個完善的自我,就會是安寧的、安然的、清明的、喜悅的、理智的、智慧的、和諧的。我們的靈修也好,佛性也好,必自然的顯現出來。
至少有兩樣東西可以幫助你成為自己的主人,以完善自我:內在的力量和愛。摘自《完整的成長》272頁
《成長》讀書筆記范文10
打開課本的第一頁,我就被它的題目深深地吸引住了——《生命的作業》。我從來沒有去想過什么是真正的生命,更不知道生命也可以是有作業的。我一口氣讀完全文,突然覺得自己的生命化成了另外一種的色彩。
因為愛使生活變得更美麗。當那位教師為學生布置一項作業:擁抱你自己的父母,并說愛他們。全班65位學生只完成了5個。而我又何曾擁抱過自己的父母呢?我想起了自己踏上師范校門的那一日,是父親提著那一大包又一大包的行裝,騎著那輛跟隨著父親大半輩子的自行車送我到門口,我噙著淚,一句話也沒有說。要說的好象很多,卻找不出一句話來。哪怕是一句最簡單的話也好啊!可是,我終究還是沒有說。
作為一名教師,我又該給我的學生怎樣的擁抱呢?那一日,一位學生因病請假了三天,我從來沒有覺得少她一個會是一種怎樣的感覺。而我也從來沒有表達過,也許是因為中國人不善于表達自己吧。病痊愈后,她第一次出現在班級里,當看見她的第一眼,我的內心感到無比的興奮,那時我才懂得擁有自己的學生其實就是一種幸福。我給了她一個深深的擁抱,告訴她我是那么的渴望她的到來。后來,她告訴我,我的這個擁抱令她終身難忘。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愛自己的父母,難道不可以從愛自己的'學生開始嗎?當她不開心的時候,給她一個擁抱,與她共
同承擔痛苦;當她開心的時候,給她一個擁抱,和她分享幸福的喜悅;當??
我放下手中的書本,因為我感到此時給我的媽媽一個擁抱,比任何一件事情來的更為重要。
《成長》讀書筆記范文11
自從接觸《愛和自由》和《捕捉兒童敏感期》后,我對蒙氏教育的饑渴程度超乎自己的想象。無論是圖書,視頻,還是論壇,只要有關孫瑞雪機構的我都會搜刮一通,就像久旱逢甘霖一樣,孜孜不倦愛不釋手。這么幾年來一直活得很喧躁,很混亂,從來都沒有真正靜下心來認識自己,感受自己。《完整的成長》在我看來是我們成人生命的繼續創造。書中理論性的語言很強,很深,很專業,以致稍微不注意就會走神,想要真正理解的確有些難度。但在閱讀的過程中,我的頭腦里總回想起不同時代的我的不盡人意的表現,以及出現這種狀況的真正原因。每每這時我都會奮筆疾書地在日記本上寫下許許多多既陌生又熟悉的自我認知。這本書僅僅看一遍是不夠的,因為她就像是一本教材,學習到的內容會隨著人的成長慢慢潛移默化到我們生活中的各個細節……
《完整的成長》內容概要:如何讓兒童成為自己身體、情緒、感覺、心理、認知和精神的主人,如何在關愛兒童的同時看到兒童自我成長的.力量,將其培育為-個完整的人。它提倡對兒童生命的尊重,詮釋完整的人與完整的成長的真正內涵。本書最后還介紹了兒童發展的不同理論,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兒童的發展規律及發展過程……
看過孫老師的《愛和自由》,受益匪淺,完全是另外一種教育方法,但是這種教育方法里面傳達的是對兒童本身的尊重。孫老師最新的這本書《完整的成長》是她教育理念的一次完整而系統的闡述,是“愛和自由”的一個更高的發展與升華。看這本書,讓我萬分感動,它傳達的是對生命本身的尊重。
《成長》讀書筆記范文12
因為幼兒兒童的心靈暫時還不受限制。即使被抱走,幼兒也只會簡單放棄,并把興趣轉移,有的家庭有著友愛和寬容,這樣一種氛圍就是對兒童的愛!在愛中,兒童才可以無拘無束,他的興趣才會不斷涌現,隨機產生、變化和拓展。
愛。能把各種場所變成兒童的家。
在兒童自己的家中,大多數孩子都可以自由的支配自己的身體,以便學會感受身體的每一部分,把握身體的'行為,從而達到身體上的獨立。他依靠對自己身體的支配來探索身體的智慧和身外的世界,發展內在的天賦和身體敏銳的感覺以開發他的心理領域,以此上升到頭腦,這是他未來一切發展的開始。
個人感悟:通過這幾小段話,以及書中講到的實例,我切實地感受到,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不應給與太多的阻礙,因為孩子們從剛出生的嬰兒開始真的就是一個空白。為什么說是空白呢?嬰兒剛出生時的哭、自己手和腳的動等等這一切的行為,他們自己都不知道,也就是說這些動作根本就不受大腦的控制。他的開始懂也源于他對事物的探索。
書中講到了一個實例,一個1歲的嬰孩小曼曼對一個帽子產生了好奇,把帽子給他后,他用嘴啃、用腳踩,坐在上面。當看到他做這些的時候,我們大多數人可能會從孩子手里拿過帽子放到一邊,或是直接給他戴到頭上,但作者卻沒有,而是任由孩子自己探索,給孩子這樣一個機會。最終,小曼曼把帽子戴在了頭上,雖然不合適,但也沒有給他摘下來。相對于我們一貫的做法,無疑作者的做法是給了小曼曼獨自探索的機會。而我們就往往會把自己的經驗直接移到孩子身上,或是直接剝奪孩子接觸這個事物的機會,這樣就忽視了孩子的想法,讓孩子喪失了探索的機會。
其實孩子跟我們一樣,都是在摸索中前進的,試問,如果我們連摸索的機會都不給孩子,又如何讓孩子有更多的進步呢?又如何要求他們更好的成長呢?我們以為的讓孩子走我們給出的捷徑,恰恰是剝奪了孩子自己摸索的機會。
《成長》讀書筆記范文13
《終身成長》這本書是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教授的著作,讓我們更清晰地認識自己的思維模式,改變自己,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學習、面對工作、面對生活。
《終身成長》一書主要介紹了人的兩種思維模式: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固定性思維的人,認為人的才能一成不變。這讓人們時刻想證明自己的智力、個性和特征。他們會把發生的事當作衡量能力和價值的直接標尺。成長型思維的人,認為人的能力可以努力培養。雖然人的先天才能、資質、性格各有不同,但都可以通過努力和經歷來改變。
哥倫比亞大學的腦波研究室做了一項測試,發現兩種思維模式腦波活躍的點是不同的,固定性思維的人關注的是測試的結果,成長型思維的人更關注提高知識水平的信息。這不禁讓我們想起每次考試后,很多學生拿到試卷關注的是考了多少分、第幾名、是否超越了某個同學,而有些孩子會根據試卷分析自己知識的掌握情況,總結得失,尋找學習規律,以便在以后的學習中取得進步,這就是固定性思維與成長型思維的區別。我們不難發現,擁有固定性思維的人不在少數。
當然,我們不能就此判別這個人就是固定性思維或成長型思維,因為在不同時期、不同事件中,人的思維模式不是一成不變的。那么,我們了解了兩種思維模式,并知道其中的區別,就有利于我們引導孩子更多地利用成長型思維解決問題。
我女兒學習成績一直不錯,但是進入四年級下學期后,數學知識點繁雜,一時應付不過來,接連兩次考試失利,對數學的學習出現了畏難情緒,有點難度的題就空起來不做,作業有了錯題就情緒低落,甚至把作業扔到一邊。我告訴她,成長型思維的'人,不會盯著分數不放,他們更關注在錯誤中尋求方法,從失敗和挫折里受益,讓自己變得更強大。于是,我和她一起分析失利的原因,這學期的學習態度有沒有問題,聽課情況怎樣,失分題的原因是什么,你有什么改進的辦法。一層層的剖析,讓她清晰地認識到了自己問題所在。慢慢地,她又重拾了對數學的信心。現在,她對這本書也產生了興趣,這本書正躺在她的書包里呢。
同樣,這本書對我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我本不善于言談,不善于表現自我,一些事能躲就躲。但現在我的心態積極了許多,面對挑戰,勇敢嘗試。沒有試過怎能知道不可以?即使失敗,下次也許就能成功,這樣的想法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我的腦海。成長型思維讓我更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不會給孩子貼上某種標簽,沒有哪個孩子是一成不變的,調皮搗蛋的孩子可以成為老師的好助手,成績落后的孩子通過刻意練習,可以慢慢提高。
《成長》讀書筆記范文14
青春的花開花謝讓我疲憊卻不后悔,四季的雨飛雪飛讓我心醉卻不堪惟悴。淡淡的去淡淡的夢。
——希云夢澤
這幾個星期我一直很郁悶,好友說我是不是悲傷,其實我一點悲傷也沒有,我趴在窗子上看外面的天空很藍很藍。在這陽春三月,鶯飛草長的季節里,我還有什么悲傷忘不掉呢?
其實長以來,我是一個很平庸的男孩子,是那樣看著別人凜冽的目光笑容就浮上來的人,從來不擔起自己的自卑,自己的壓抑,就像很久很久不談起自己的憂傷一樣,那些消消細流的東西逐漸地在因為自己的忙碌而麻要起來,然而所有的人都說我是有權利快樂幸福起來的。
是的,我是有權利那樣的,我有愛我的爸爸、媽媽、老師、同學和身邊天天周圍在一起的朋友,我久久地雙手合十,感謝上蒼賜予我的這些幸福,我把他們稱為恩澤。
有人說憂傷是不是我骨里的鎖,永遠解不開,我搖搖頭,努力地辨解著:不、不,那不是我骨子里的鎖,那只是青春的迷茫和感傷。
無法言及我的那些青春歲月,那些在我現豐看來風法去淡的日子,只是一種遠遠的觀望,如午后獨自一人坐在教室窗前那樣平和悠閑,于是會在看以前寫過的文章時,默默地垂下淚來。
放學的時候,常常會看到一些笑逐顏的臉,一個個在馬路上奔跑著、追逐著,常常會無比地羨慕他們,試圖融入那個充滿歡聲笑語的世界……
我的旁邊許多的孩子都開始長大了,他們或多或少因為歲月的變遷而有了些改變,然而無論如何還是有些安然,因為他們還在隨著時間的成長在歡笑,而我卻開始越來越沉默不語,并且越來越沉重。
一個能寫很漂亮文章的朋友對我說:“我們快認識兩年了吧,一年前,我認識你的時候,你還是個憂傷的孩子。”我說:“是的,時間過去不留痕跡,那些憂傷清澈不見底。”斗年間,最痛苦的事情就是成長,成長的過程就是把原來美麗的`世界撕得片片粉碎,然后慢慢來拼湊。
寫到這里轉頭看看窗外的藍天,想想自再怎么獨立獨行,也不過就是個大“俗”人而已。俗就俗唄,我依然開著“巴以沖突是我挑的,海灣戰爭是我搞的”這樣的玩笑,依然任性地東拉西扯,我覺得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兒,就覺得這感覺特別真實。
曾經有位《雪國》詩人說過:只有快要死的人和懵懂無知的人才能說出不受任何功利影響、毫無污染的話。我覺得這話說得是太經典了,一個出自于對人間的悲憫,一個出自于天真無邪。
年少的我曾經有過一個又一個的夢想,比如:當科學家就要當愛因斯坦,用自己聰明的頭腦為人類貢獻力量;當軍事家就要當拿破侖,用自己軍事的才能去征服另一個世界;當文學家就要當魯迅,用自己的筆桿揭露社會丑惡黑暗的一面……但這些都是容易破滅的泡沫。
其實,我覺得成長就是一個不斷喪失的過程,失去了年少那個充滿了奇思怪想的世界,但更多的是無奈。米蘭昆德拉說:“人類一旦思考,上帝就笑。”
我經常會為一些希松平學的事掐入深邃的訟思之中,還自以為是得很。其實在上帝面前,我只是一個讓他不斷發笑的小丑。我之所以不斷的思考,就是為了證明自己是個可笑的小丑。
最可笑也最可憐的是自己對此一無所知,還一個勁地樂此不疲。最終,我的象牙塔在理想幻滅后逐漸崩塌,連一點斷壁殘恒也沒剩,更別說什么良辰美景、賞心悅事……
我一直安安靜靜地坐著,而向窗外,手心里的汗一點點冒出來,這樣的時候,讓我想起飛每一次英考試,卻總是因為一次次的不及格擔心自己失去了機會。想起以前的那些日子;在操場上不停地走不停地走,到最后眼淚就不停地往下落;夜夜往復地聽mp3心里的碎片裂出了聲音;一次次地感到自己的脆弱和無奈。
成長,是一件很冗長的事,然而那個十八歲的時候,拒絕成長的我也在那些光輪的歲月中成長起來,忽然間明白成長是一種無能為力的事情;當自己不會地走進十九歲時。
我想是自己或許應該微笑,因為我仿佛看到自己變成彼得?潘一樣憂傷的孩子。而憂傷孩子的臉上總是蕩漾著甜美的笑容。
在此我希望我身邊的每一個人都快樂。我們高二(2)班的同學們快樂以及所有如我們一樣身在高中部的人們快樂,因為我們一直在成長,因為我們相信我們時刻在祝福著我們自己,而朝高考,春暖花開!
《成長》讀書筆記范文15
拿到這本書,最吸引我的是封面的一句話“獻給不甘平凡、不放棄成長的老師們”。我知道這本書是寫給希望成長的老師們的,寫給不甘平凡的老師們的。
翻開書的前言,就被羅老師的文章吸引。
“從教馬上就快30年了,一路走來,我時常被一批又一批有教育情懷的老師感染者、激勵著。他們如同深邃夜空中閃耀的星星,在我孤獨夜行時,給我光亮與力量;他們如同茫茫大海里忽明忽暗的航標燈,給我方向與希望。寄去著他們的力量,我跌跌撞撞蹣跚前行。”我沒有羅老師深厚的教育教學功底,但八年的教學歷程,一路走來我也要感謝我身邊的每一位給我以幫助的老師,感謝他們在教育教學方面給我的幫助;感謝他們在我迷茫的時候給我指引了方向,給予我勇敢前行的.力量。
隨著年歲的增長,教齡的增長,越來越覺得自己在教育方面的不足,未知的東西越來越多。越來越覺得教育這項事業的責任之重,使命之大。這讓我愈發覺得教師自我成長的重要性。從剛入職時的茫然,面對學生時的不知所措,到后來有了那一點點的成就,但是我從沒有滿足。因為我知道我是一個成長極其緩慢的教師,我要努力成長,不負社會和家長對我們教育工作者的信任和期許。所以我不斷學習,練口語,網上學習慕課課程,閱讀教學書籍。我想這就是羅老師在書中提到的教師向上生長的內驅力,學習力。
但是還有一點我做的還遠遠不夠,那就是反思。羅老師在書中說得很形象,說許多老師“兩眼一睜忙到熄燈”,每天螻蟻一般忙的團團裝,整個教育循環圈就是“實踐-實踐-實踐”。而專家、學者型教師則是“實踐-反思-提升”。我知道要想讓自己擺脫螻蟻般的生活方式,不再做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重復性工作,就要養成“吾日三省吾身”的習慣。
愿這本書成為我成長的翅膀,助我在教師成長的路上一起飛翔。
《成長》讀書筆記范文16
教育部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決定,在全國青少年中開展“文明美德伴我成長”主題教育讀書活動。寒假中,我讀了這本書,收獲很大。我們的祖國是個偉大的國家,它不僅地域遼闊、資源豐富,而且還有一個偉大的中華民族和十三億勤勞勇敢的人民。
中華有五千年的文明歷史,我們的祖先為我們創造了豐富的物質文明和高尚的精神文明。中華民族有著古老而燦爛的文化,我們的祖國歷史悠久,從古代的“四大發明”到現代的高科技,“神舟七號”載人航飛行,所有這些都顯示了中國人對世界發展的貢獻,對人類的貢獻。
我們是祖國的`新一代,是國家的未來,我們要繼續老一輩的遺志和優良傳統,中華美德,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努力學習中華文化,增強愛國情感和振興祖國的責任感,樹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銳意進取,艱苦奮斗,頑強拼搏為建設強大的祖國出力。
我們從小不僅要愛學習,成為一個有知識、有文化的人,更要注意培養個人的美德,誠實守信,尊重別人,團結同學,爭做一個合格的小公民,為構建和諧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成長》讀書筆記范文17
輕輕打開書本,“幸福”兩字就映入眼簾,頗為心動。細細看來,幸福還有指數來具體顯現名為幸福指數,指數越高也就意味著幸福感越強。而影響教師生活的幸福指數至少有17個原因,諸如待遇、學校的人際關系、教師的勞動強度、教師的物質生活環境、對教師的評價等等。真沒想到,對于教師的幸福感衡量竟有這么多的名目,那我曾經的幸福呢?
小時候,和伙伴們一起跳橡皮筋、跳房子,從傍晚一直到路燈亮起,是一種幸福;拿著飯碗,在院子里從這家吃到那家,吃著這家的青菜那家的蘿卜,是一種幸福;最幸福的可能就是吃到了酒心巧克力了吧,至今那股香醇、甜美還在舌尖回味,縈繞在記憶深處。那是在我讀小學二年級時,一次跟著父母來到了煙糖商店,在長方形的玻璃柜里,我看到了一個鮮艷的彩色盒子,里面靜靜地躺著12個拇指大小的“小酒瓶”,外面包裹著彩色的錫箔紙,那么漂亮可愛,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售貨員阿姨告訴我,那叫“酒心巧克力”,外面是好吃的巧克力,里面還有美酒呢!從此,心里就有了牽掛,夢里就有了新的內容,終日纏著母親要買。終于有一天,母親禁不住我的軟磨硬泡答應我考到了好成績就幫我買。拼命努力,終于“酒心巧克力”來到了手中!小小的身影閃爍著迷人的光彩,如獲至寶地捧著,許久才小心地撥開彩色糖衣,慢慢地放進口中,先是巧克力的甜蜜而后是白酒的清冽,甜得入心,香得醇美,兒時的我認為那就是天底下最好吃的`東西了,而我也因此嘗到了幸福的滋味。
長大以后參加了工作,每天緊隨著搭班老師的腳步,在老教師的言傳身教中,在辦公室同事的關懷中,感受著溫暖,覺得自己是最幸運的人。直到那一天,我才知道幸福竟是如此顧戀著我。那是我參加工作的第二年,一個夏日的中午,我和同事們在辦公室里休息,同事們一邊吃著水果一邊聊著話,而我因身體原因只是靜靜地坐著,偶爾插上幾句,這時傳來“篤篤”的敲門聲,隨即一張胖嘟嘟的圓臉探了進來,一雙圓圓的大眼睛朝我眨巴著,我一看是我班上的男孩——林彬,趕緊叫他進來。他背著雙手輕快地來到我面前站定,隨后從身后捧出一個大大的蘋果,揚起紅紅的小臉說:“顧老師,你吃蘋果。”我一愣,他見我不明白,趕忙說道:“顧老師,這是我爸爸給我的,要我中午吃。我給你吃。”見我一臉迷惑,他向前傾了傾,湊近我耳朵,“我看到她們都吃,你沒得吃,我給你吃。”說完朝我狡黠地眨了眨眼睛,將蘋果往我手里一塞就跑出了辦公室。撫摸著蘋果,回味著剛才的那一幕,聽著同事們的贊語,心里滿滿的,只覺得幸福!結婚生子后,老公的體貼,兒子的微笑,父母的健康,家庭的溫馨和睦,讓我感到了幸福。工作中,同事的理解,領導的關懷,學校的溫暖融洽讓我感到了幸福。回首過往,真誠付出,幸福每天都在我的身邊。感謝曾經的每一天!
正如書中所言:“幸福指數取決于每個教師的價值觀、生存境況、生命境界。”回望幸福,感受的是真誠,學會的是感恩。展望幸福,學會珍愛現在吧!
《成長》讀書筆記范文18
我讀了一篇這樣的小:一名普通的司機在一次行車途中心臟病發作,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鐘,他做了三件事:把車緩緩地停在路邊,并用最后一點力氣拉下了手動剎車閘;把車門打開,使乘客安全下車;熄滅發動機,確保了車和乘客的安全,做完了這三件事,他就趴在方向盤上停止了呼吸。
當我讀完這則短小的`后,我的內心感到深深地震撼。在現在的社會中這樣的人還有多少,而像他這樣一名普通而平凡的公交司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做出的并不是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可愿意這么做的人還有幾個?這個平凡到最底層卻又偉大到極致的人令我永遠記住了他,因為是他用生命告訴了我:一個人對職業賦予的責任應怎樣承當,維持對職業的敬重、忠誠與盡心盡力,不可能完全靠興趣愛好,不可能完全靠金錢制度,但有一點必不可少,那就是責任感。由此我有想到,雖然我們現在只是一名學生,當是我們也應該培養對事情的責任感。只有這樣,將來的社會才會是一個充滿責任感的社會,將來的我們才會對每一件事、每一份職業有責任感。如果自己對社會放棄了責任也就意味著自身在這個社會放棄了更好的生存條件。
記得一位美國學者說過:盡管責任有時使人厭煩,但不履行責任,只是一個懦夫,一個不折不扣的廢物。我想所有人都不希望自己被別人看做是一個懦夫、廢物。因此,從現在起,我們就應該做個有責任感的人,讓責任感伴隨著我們一路成長……
《成長》讀書筆記范文19
那是個尋夢人的故事!
它訴說著十八歲時對滿山百合嫉妒的心思;訴說著走進月光下羊腸小道時的興奮與安詳;訴說著那個八里渡船頭的青澀日子,然后,在那南下的火車上,為那青春流下了溫暖而又冰冽的淚。
而我,我是一個仍然能在夢中努力創造的人。
青春就是一場夢。有人尋夢,有人讀夢,還有人仍在夢中拼搏,就像我。
每天,我往返于學校與家之間,在這喧囂的馬路上,寧靜的校道上,我總會默念著一些單詞,一些古詩。我知道,在這之間,我正在拼搏,并且一點一滴地,留下了我成長的痕跡。
文章中,席慕蓉說:“青春的美麗與珍貴,就在于它的無邪與無暇,在于它的可遇不可求,在于它的永不重回!”
是的,在這片青春的里,無形中,我們總會有那么一份固執,就如席慕容那份不愿成為青春的過客而采下一大束百合的固執!當我面對于一片繁星,固執地,我會用手那臺“傻瓜機”向著繁星夜空按下快門;固執地,會把相片沖出來;固執地,會把那張黑黑的.,似乎什么也沒有的相片貼在墻上!為什么固執?因為有了這份青春,有了這份固執,在我心里總會有那么一片星空,星光會驅趕走我心中的霧靄,照亮了我青春的路!
在《成長的痕跡》里,我知道了,這叫做青春,這叫做成長。
一切來的,都會過去,一切過去的,將永不會回來。這樣的青春,只能擁有一次,僅有的一次,能不好好珍惜嗎?對,要好好珍惜,珍惜青春那份單純的幸福,珍惜在這個時空這個角落的所有人,珍惜青春的這份激情,努力拼搏,用青春的固執大喊:“我青春,我怕誰!”牢記,我們不要尋夢,我們要把屬于我們的夢鎖在心中。是的,這,才是我們的青春。相信,這也是席慕蓉所希望的青春。
也許,在多年后,我也會像席慕容那樣,坐上那列離開青春的火車,同樣地,拿出鏡子,也會看到頭上出現的幾絲白發。但,當我輕撫著這夢里成長時的痕跡時,我會以一絲窩心的淡淡的微笑代替熱淚中的那份憂傷!
《成長》讀書筆記范文20
讀了《文明美德伴我成長》這本書,我完全感受到我們中國上下五千年濃郁的歷史氣息,通過這五千年的文明發展,這才有了燦爛的文化,同時也形成了高尚的道德準則和完整的禮儀規范。所以中國被世人稱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
在這樣一個偉大的國家里,也誕生了一個又一個杰出愛國人士,其中有世界著名科學家錢學森,他不畏艱難險阻毅然回國,用自己的特長為祖國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有最優秀的政治家周恩來,他有著卓越的外交才能和事實就是的作風……2008年5月12日,那一場驚心動魄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未來祖國的接班人同樣毫不遜色:9歲半地林浩不顧自己救出兩名同學;15歲的雷楚在地震發生時不是向外逃,而是沖進教室救出七名同學;13歲的小女孩何翠青在地震前已走出宿舍,當意識到地震發生時,迅速跑回去,將10名同學搖醒,自己卻埋在廢墟之下……這些英雄少年在生死攸關的時刻,表現出的沉著鎮定、臨危不懼、舍己為人、勇于救人的高尚品格,感動了全中國,甚至全世界!
如果我們能夠擁有上面這些品質,固然能成為一個優秀的人,但是還缺少了幾樣,那就是樂觀、感恩、隨時隨的的微笑以及個人形象。我們都知道“宇宙之王”霍金,他年輕時得了盧伽雷氏癥,醫生都已
經判他“死刑”,但他卻在輪椅上生存了40多年!是什么給了他如此強大的力量?是樂觀,還有的就是感恩,他無論何時,無論何地都保持著微笑,用自己的微笑解決所有困難。希爾頓飯店是全球最大規模的飯店之一,共有100多家,遍布五大洲的各大城市,之所以希爾頓飯店生意這么好,是因為酒店創始人希爾頓定了一條店規:每天都要向客人微笑。可見,微笑的作用有多大。別林斯基說過“人外表的優美和純潔,應當是他內心的優美和純潔的表現。”
從現在做起,從平常小事做起,傳承文明,踐行美德,奏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發的動人曲調!
《成長》讀書筆記范文21
一個人一生可做的事情很多,就像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壺水。而我們的精力和時間就好比燒水的柴火,是有限的。
一生只做一件事,專注造就成功者。一輩子做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將其作為我們的座右銘,在職業的征途中不斷奮進。
古今中外,各行各業,有許多“一生只為一件事而來”的典范。京劇梅派藝術傳人、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葆玖一生心心念念、身體力行的'就是“讓傳統文化活起來,讓京劇藝術后繼有人”;“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50年如一日,堅守農業科研第一線,嘔心瀝血,為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作出了重大貢獻……
舉不勝舉的事實告訴我們,專注造就成功。在教育界,同樣有許多這樣的例子。教育名家、全國教書育人楷模于漪,有多次機緣可以調離教育系統,但她一生鐘愛教育,如今雖已至耄耋之年,依然活躍在語文教學改革的第一線。“一輩子做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是她的座右銘。著名教育改革家魏書生,為了當老師,6年里向上級提交了150多份申請報告。他說:“我是為教育而生的。”數十年來,他癡心教育,醉心改革,成為一名當之無愧的教育家。著名特級教師、嘗試教育的創始人邱學華,對小學數學教學癡心一片,創立了“嘗試教學法”,建構了“嘗試教育理論”。
今天,我們選擇了當老師,從事教書育人這項事業。既然選定了教師這壺水,我們就應該集中火力把教師這壺水燒開。
本學期我擔任的是初三三個班的物理。大家都知道,今年由于疫情的緣故,孩子們只能在網上聽課,由于我們的學生來自農村,家長的重視不夠,從而使孩子們的學習效果大打折扣,很多學生對基本的物理概念都不了解,計算能力更是一塌糊涂。這就是擺在我面前的一壺水,而且是一壺冰冷的水。所以我只能在上課過程中一邊講新知識,一邊聯系舊知識。從基礎做起,一步一個腳印。
集中精力去燒這壺水,不管我能不能把這壺水燒開,如果能受到孩子們的喜歡,得到家長的認可也不枉“教師”這個稱呼。
《成長》讀書筆記范文22
軍訓六天期間,斷斷續續讀完了兩本書。讀第二本書的收獲較大,可能和眼前的工作關系較為密切,所以書里有幾句話在腦海里縈繞不斷,揮之不去,茲以記之。
第一句話是張愛玲的,“于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于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唯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里嗎?’”敘述中有抒情,抒情中有議論,華美而質感,非常有王家衛電影的畫面感,極度地體現了文字的表達力。我的理解就是,邂逅是偶然的,緣分是可遇不可求的,相遇就是如此的自然而然與理所應當,這就是人生的美好與奇妙,想想人生的方方面面莫不如此。張愛玲創造的這一句名言和錢鐘書在《圍城》所說的話有異曲同工之妙,“婚姻是一座圍城,城內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人生的諸多事情莫不如此”,都道出了人生的`某種尷尬和無能為力。這種的句子非有真切的體驗與大智慧是無法創造出來的,所以讀大家的作品就是跟隨著大家的體驗來整理自己的體驗,吸收大家的智慧來培養自己的智慧,以此獲得自己的文學想象與生活的力量。
第二句話是培根的,“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是一句經常被學生在作文里引用的文字,以此來說明友誼的作用與偉大,仔細想想這句話,有不少的內涵。首先,是善良,它是前提,沒有善良作為個人的前提,這句話將不能夠成立,而且很可能是相反的結果;其次,是分享,它是這句話的內核,沒有分享就沒有效果,分享是形式也是內容,分享是孤獨的天敵,沒有分享就會“一座城市如同一片曠野”;再次,是豐富,人生有快樂,更有憂愁,而且常常對憂愁的感受大于快樂的記憶,人生的豐富也就在于情感體驗的豐富,沒有憂愁也就無所謂快樂,人類的不少智慧往往孜孜于追求快樂規避憂愁,或者追求不悲不喜的寧靜狀態。豈不知,培根簡簡單單一句話就道出了我們面對生活中快樂與憂愁的訣竅,不逃避不虛妄,有方法可操作,這就叫智慧。
第三句話,是威廉·詹姆斯的,“人性最深刻的原則是得到賞識。”詹姆斯是哈佛大學的一名心理學教授,在有感于一次大學禮儀上學生送給他的一株杜鵑樹,而道出了一個透徹人性的句子。得到賞識意味著被承認,被認可,被需要,這還是淺層次的需求滿足或心理滿足。其實,更多的時候得到賞識還意味著一種自我價值得到確認的優越感和存在感,根據馬斯洛的五層次需求理論,這應該就是自我實現的需求。所以在教育中實施鼓勵教育、賞識教育是有著心理學依據的,其實某種程度上講所謂的挫折教育、苦難教育的最終目的還是想使受教者得到賞識,只是采取方式不同罷了。心理學最偉大的地方就是一句話能道出千萬人的秘密,雖然有的人承認有的人不承認,說其沒有科學依據也罷,說其故弄玄虛也罷,有時候就是這么說不清楚糊里糊涂卻又結結實實地存在,就像前面張愛玲的話一樣,“噢,你也在這里嗎?”
《成長》讀書筆記范文23
歲月匆匆,時光荏苒。一晃畢業已十幾年,作為一名一線的教師,我親臨教育的現場,走進課堂和學生一起共享生命的陽光,感受很多老師的課堂智慧,并能從中感受到教育的神奇和老師們所付出的努力。
對《迷戀人的成長》這本書,我真是愛不釋手。書中的20位教師是那樣質樸、自然,讓人感覺到就像與你一樣平凡、普通的人訴說著一個個故事。你在分享他們快樂和苦惱的時候,已經感受到了教育的氣息。樸素的文字表達的不僅僅是愛,而且還是對生命的一種渴望。在平時的課堂中,他們已經把對學生的愛化為泥土,緊緊地包裹著幼苗,給其生活的空間、生命的希望、前進的動力。他們對教育的執著,深深地打動著我。
丁老師在“生命的作業”一文中講述,在“母親節”的時候,讓學生給母親一個擁抱并說一聲“我愛您”。第二天完成這個作業的學生只有5人,很多學生的反應是難為情或者不屑一顧。面對這樣的情況,丁老師循循善誘,以生命喚醒生命,用自己的真情喚醒了學生沉睡的心靈,喚起了學生心中的那份真情。學生交過來的文章充滿了對母親的`感激和愛,對自己無知的懊惱和后悔。丁老師抓住機會和學生溝通和交流,和學生一起在享受“生命的作業”帶來的溫馨和幸福。我們的教育,關注更多的是學生學習了什么知識,考了多少分,卻很少去關注學生內心的需求。于是,在不停的走馬燈式的教學中,老師們多了很多感嘆。如,現在的學生不如以前好學,現在的學生沒有以前的懂事……不停的抱怨中,少了份執著,多了份慵懶,缺少了對學生的寬容。如果我們用自己的愛心去打動學生,用自己的寬容去包容學生,我想學生會用一顆感恩的心擁抱未來!有時,放手讓學生自己往前走,可能比老師領著走得更好。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教學是要組織和引導學生重新去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讓知識恢復生命,讓課堂充滿活力。因而教學過程的發展具有開放性和靈活性,并不是完全按照預設、不可更改的,教師的權威不僅是體現在知識的傳遞中,還體現在與學生共同開展的探究知識的過程中,這也是一個教師的智慧所在。
于是,我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智慧不是教出來的,它是各種因素碰撞后靈感在實踐中的閃現。所以有時智慧來得那么“隨意”和“偶然”。教師教,學生照著做,充其量只是模仿。只有放手并鼓勵學生勇于探索、用心體驗,允許他們率性而為,寬容他們的失敗,才能跨越模仿,走上創造之路,我們的學生才會真正擁有智慧。在丁老師的文章中,我感受到的是一種肩負生命教育的責任。而在林老師的文章中,我感受到的是一種肩負生命教育的責任。而在林老師的文章中,感受更多的是對學生的愛。因為有了這份愛,林老師眼中的課堂是真、善、美的,心中的學生是聰慧的,引以為豪的課堂是來自學生的精彩。她說她感悟真幸福,因為她用整個心靈珍藏學生帶給她的快樂,體驗生活中的陽光。我想,這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對學生影響很大,會讓學生有足夠的勇氣笑對未來的任何挑戰。
書中的20位教師,是在用心靈寫作,他們的文章中摻雜著對人生的感悟、對教育的執著、對學生的關愛。而這一切,都來自于他們對生命與事業的渴望和追求。我想,一個智慧的老師,會在學生頑皮的時候,讓他安靜下來;一個聰慧的老師,會在學生過分安靜的時候,讓他活潑起來;一個靈動的老師,會運用自己的智慧給學生一個明朗的課堂,運用自己的睿智與學生進行心靈的對話,點化生命,和他們一起進行生命的旅程!
《成長》讀書筆記范文24
國學經典像一個路牌,指明我們應走的道路;國學經典似一盞明燈,照亮我們前進的路;國學經典如一把鑰匙,打開我們心靈的大門。
記得小時候,我在看電視,不經意間看到了媽媽坐在書桌前,手里拿著什么,我就好奇地跑過去問:媽媽,你在干什么?媽媽見我來了就說:我在讀國學經典呢,你要不要一起來讀呀?好啊好啊。于是,我們就從《三字經》開始讀了起來。
可是,雖然我嘴上讀著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但心里根本不知道這是什么意思。那天我問媽媽,媽媽也是說:長大后你自然就理解了。
如今我已經12歲了,回想起那時讀的《三字經》我領悟到了《三字經》的意思,那句話的意思就是:玉石如果不經過雕琢,就不能算完美的玉石。一個人如果不努力學習,就不算一個成功,完美的人。這是我興高采烈地跑到媽媽那里說:媽媽,我終于領悟到《三字經》的意思了。媽媽語重心長地說:很好,其實國學經典并不難理解,只不過每個年齡有他不同的理解。我相信,只要你勤奮地讀國學經典,認真地思考,就一定有更多的.收獲。聽了媽媽這番話,我恍然大悟。
現在,我不僅讀《三字經》還讀了《論語》、《大學》、《中庸》、《孟子》等國學經典,他們修煉我的個性,增強我的智慧,陶冶我的情操。我相信,只要我認真讀國學經典,就一定會成為一個品德高尚、智慧豐富的人。
《成長》讀書筆記范文25
時光荏苒,生命的年輪已轉動了十二個年華,在這十二年中,我成長了許多。我從任性成長為懂事,從散漫成長為自律。成長中有溫暖的記憶、有寒冷砭骨的經歷,正是它們構成了我成長的篇章,引起我的無限遐思。
溫暖的氣味
記得那是個寒冷的冬天。我因一些小事和媽媽爭吵了起來,我任性的從家中跑了出來,在冰涼的街道上,身著單衣的我瑟瑟發抖。一股氣憤、失望的寒流襲上心頭,我無力地閉上眼,隱隱聽到北風咆哮……朦朧中我睜開眼,只見我躺在家中,媽媽抱著我,用她的體溫溫暖著我早已凍僵的身子,一股暖流瞬間在我心中擴散開來,我釋然了。我深吸一口氣,聞到了一股溫暖、甜蜜的味道,是那樣的沁人心脾,那樣的熟悉卻又那樣的陌生。這時媽媽身上的味道啊!這十二年的春秋,這氣味給了我多少鼓勵、多少安慰啊!這氣味中氤氳著多少對我的愛、鼓勵、支持、安慰與肯定啊!我頓時理解了媽媽。媽媽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我好啊!這一刻,我真真切切的感覺我長大了,懂事了,學習理解他人了。成長是溫暖的,成長是我與媽媽的心更近了。
冰冷的`教訓
記得那是一節生物課,老師正在講臺上孜孜不倦地傳授著知識,同學們也都在聚精會神地聽課,而我卻沉浸在書的海洋——我一直再看那本放在書箱中《意林》。這時,老師點到我的名字,大聲地說:“把你手中的書拿到講臺上來!”全班同學的眼光朝我投了過來,匯集在我身上。我頓時感到無比難堪、想要找個地縫鉆進去。無奈之下我只好把書交給老師并在心中暗暗發誓:我以后再也不在課上看書了,我一定要學好生物來證明自己!從那以后我再沒犯過類似的錯誤。一次生物測試后,我考了全班第一,老師表揚了我并把書還給了我。每當我看到這本書便想起這次砭骨的教訓。這冰冷的教訓雖然令我十分尷尬,卻讓我改掉了身上的壞毛病,讓我受益終身:我做事不在三心二意并學會了專時專用,克制自己,這不就是成長嗎?在成長的同時我意識到:成長是冰冷的,然而只有這種冰冷的成長才能改掉自身的毛病,幫助我越飛越高!
成長是溫暖的,充滿了別人的關懷;成長亦是冰冷的,氤氳著長輩的期望。成長的溫度時冷時熱。也正是這樣,才譜寫了成長這華麗的樂章,才構成了我們美好的青春!
《成長》讀書筆記范文26
《完整的成長》的作者孫瑞雪是中國著名的教育家與兒童心理專家,被譽為中國蒙特梭利第一人。她是“愛和自由、規則與平等”教育精神的發起者和倡導者;歷年來被CCTV、人民日報等國內外各大媒體競相報道;千萬家長心中的“育兒百寶箱”。
《完整的成長》繼承并發展了《愛和自由》的核心思想,進一步講述兒童如何在成人創造的外在世界中創造“自我”,如何讓兒童成為自己身體、情緒、感覺、心理、認知和精神的主人,如何在關愛兒童的同時看到兒童自我成長的力量,將其培育為一個完整的人。它提倡對兒童生命的尊重,詮釋完整的.人與完整的成長的真正內涵,這本書最后還介紹了兒童發展的不同理論,以幫助我們讀著更好地理解兒童的發展規律及其發展過程。
何謂完整?《完整的成長》里所闡述的完整是表明一個人是豐滿的、立體的、多個層面的。完整而不是完美。凡是人,都不可能會是完美的,無法也無需做到完美。這就告訴我們,人的完整需要一個完整的成長過程。這個成長過程即是兒童自我創造的過程。
自己創造自己意味著不把創造自己的權利交給別人,意味著不被他人強制性地闖入你的內在而塑造你,意味著不成為任何人的復制品。讓孩子成為他自己,這是人成長的最核心,也是教育的最核心。
本書第九章《自我創造的歷程》第一節《自我的萌芽:“我的”便便是我的》中,1歲半的麒兒有一次忽然很驚奇地盯著馬桶觀察著自己的便便,一連兩三個月不但不讓家人沖馬桶,還牽著家人和他一起“欣賞”。在麒兒的有效的心靈中,生命里的一扇大門好像突然被打開了,一個奇妙的意識從這扇門里走了出來。也許,麒兒似乎在突然間發現了“自我”。這個創造性的發現,導致有一天,麒兒居然把自己在幼兒園拉的便便包的整整齊齊地帶回了家,還不讓媽媽碰。這足以見孩子對“我的”渴望達到了一種極限。我們已經無法理解“我的”對孩子的重要程度究竟達到了怎樣的一種狀態。
《完整的成長》一書中的真實案例,讓我們成人清醒地意識到,雖然我們已錯過這樣的成長過程,但我們要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立場和心理去設身處地地為他們著想和考慮,盡力給孩子創造和營建愛與自由、規則與平等的外在成長環境,讓他們經歷完整的成長,構建內在自我,成為完整的人。成就孩子,又何嘗不是成就我們自己?(涂雪芳)
《成長》讀書筆記范文27
黃葉在秋風中回旋,跳著一支支優美的舞蹈,我知道那是大樹對大地滋養的感恩。每當此時,我總會被這小小的生命感動著。一直以來,我感謝無私的老師給予我的耐心教導,我感謝伙伴們給予我的真摯友情……但我更感謝的還是我的母親。
不久前,我讀了篇名叫《在感恩中成長》的文章,深深被文中的故事打動著。文中講述了一位母親,含辛茹苦地撫養著四個子女。為了讓孩子能夠進入城市讀書,背著父親,把自己唯一的金戒指賣了。當四個孩子工作后,一起給母親買了一只金戒指。可是由于常年的務農和操勞,母親的手關節早已經粗大、變形,大號的戒指也戴不上去。在孩子們內疚的哭聲中,母親卻留下了幸福的`淚……讀了文章后,我被文中那深沉、無私的母愛,震撼著。同時也被文中四個子女的孝心,感動著。是啊,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更何況是我們?“萱草生堂階,游子行天涯;慈母依堂前,不見萱草花。”“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是孟郊用詩句表達自己對偉大母親的感恩之心。有人說,母愛像縷陽光讓你即使在寒冷的嚴冬,也能感受到溫暖;有人說,母愛像一股溪流,滋潤孩子幼小的心田。我說母愛像一把大傘,能遮風擋雨,驅除烈日炎炎。呵護孩子健康成長。
我記得六歲那年暑假的那場雷雨:那天下午,媽媽騎車載我回家。突然,電閃雷鳴,瓢潑大雨頃刻間從天而降。路上行人稀少,天氣昏暗,我打著傘坐在后面,又冷又怕嚇得哭了起來。媽媽連忙停車安慰我,當她看到雨水已打濕了我的小腿,二話沒說,脫下自己的雨衣給我穿上……穿著有著媽媽體溫的雨衣,聽著媽媽溫柔的安慰,我覺得不再怕了。可是沒一會兒,媽媽的衣服便濕透了,我穿著媽媽的雨衣,打著傘看著雨水在媽媽的后背“成了小河”,我的眼睛濕濕的,鼻子酸酸的……從那以后,我總在書包里為媽媽準備一把傘。我總是準備著,為媽媽也撐起一傘晴空。
曾看到這樣一句話:愛是一種責任,感恩卻是一種智慧,一個懂得感恩的人,才是生活中的智者。因為感恩,這個世界絢麗多彩;因為感恩,我們收獲真摯的友情;因為感恩讓我們懂得了生命的真諦。
《成長》讀書筆記范文28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這樣說道:“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一些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
打開陳大偉教授撰寫的(教育科研與教師成長)一書,心情豁然暢快。因為幾年來一直分管教學科研工作,為了提高自身的科研管理能力,所以也一直翻閱相關的教育科研方面書籍,但終因這些書籍的理論術語過陌生,對我而言過于蒼白,讀起來總感覺索然無味而最后棄之。而陳大偉教授的(教育科研與教師成長)以對話的形式,用直白的語言向我們一線教師清新自然地述說著教育科研的幸福感,我想每一位閱讀者肯定十分欣喜地接受書中的觀點。
書中圍繞“教育科研和教師成長”分別從五個話題進行闡述:教育研究,我心有主,修煉發現研究問題的慧眼,規劃研究行動,腳踏實地地研究,成為優秀的研究型教師。
其中的話題二——修煉發現研究問題的慧眼,的確是我們一線教師最為迫切需要的。通過平時的教學研究發現,我們的一線教師教育教學困惑很多,到真的要去找尋進行研究時,卻總是找不到一個有價值的教學問題。我們的很多教研組活動要提高教研活動的真正有效性,關鍵是要從平時的教育教學問題出發,在實踐中解決問題,這才是真正的教學研究。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字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看舊的問題,都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的確問題是研究的起點,但很多教師在實踐中卻很難發現自己的問題。為此,我在寒假的作業布置中就談到了——我的教育教學困惑,要求老師們積極撰寫。一個寒假過去了,參與的老師并不是很多,可見大家還是缺少了一雙發現問題的慧眼。
如何尋找問題所在,讓問題真正成為我們教學時的朋友?我們不妨可以從這些方面去探究。
一是在實踐活動中發現研究問題。比如說,課堂上孩子的傾聽情況,尤其是當同伴發表見解時,傾聽的效果就更不佳了。這是何為?如何提高?這些都值得我們進一步去研究。又如,語文課上很多時候教師“以讀帶悟”,而靜默時間很少,難道只有出聲的閱讀才是讀?思考之余,如何有效促進以讀帶悟等問題也誕生了。我們在實踐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困難,思考困難形成的原因,探尋問題解決的途徑,這就是研究。
二是從學習思考中發現研究問題。學校校本研訓過程中經常安排聽課活動,但很多時候我們的聽課教師總是帶著本子來聽課,聽完后又合上本子回去了,聽課的效果甚校其實,無論是什么性質的聽課,只要有所準備,有所思考,我們都會受到啟示,無論是精彩的,還是糟糕的。這學期我們的聽課還是執行上學期的,希望我們都能夠從有效的觀課議課中點亮教師課堂的智慧。
三是從熱點難點中發現研究問題。在學校里,上級和學校不時就有新的.任務和要求,一線教師往往窮于應付。整天處于應付中,根本沒有時間研究自己的問題。如果你也遇到這樣的情形,我覺得我們何不把學校的這些任務和要求變成自己的研究問題去做呢?我想這樣去思考,去研究,我們的行動后產生的效益是最大的,也不會感到那么痛苦,而是付出之后的幸福感。
四是在縱深漫溯中理解研究問題。記得曾經在實驗小學借班上課時,我為了和四年級的學生套近乎,見面時稱“小朋友”,但當時有一位男孩卻站起來說:“老師,我們是四年級的學生了,請不要叫我們小朋友。”當時我一陣驚愕。閱讀本書后,我忽然發現,原來“同學們”和“孩子們”這兩個稱呼的背后竟然也有很深的內涵。“孩子們”背后是愛,是無私的愛,而“同學們”背后是尊重,是共同學習和發展的伙伴。愛,是沒有錯的,但愛的前提是尊重,只有把孩子們看成是自己的朋友、伙伴,這樣的學習對于學生來說才是幸福的,快樂的。
《成長》讀書筆記范文29
在這一年的最后一個月,我跟隨敘事者團隊,讀了美國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的《論人的成長》一書,對我的教學產生了許多的啟發。
羅杰斯在強烈反對從早年就使兒童分裂的教育方式:大腦被帶去學校,身體作為無關緊要的部分被允許尾隨,然而感受和情緒只有在學校之外才能自由地存在和表現。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孩子從來不是學習知識的機器,尤其是在兒童早期各種認知知識的時候,我們大人不應該僅僅是注重孩子掌握了多少知識,而更應該關注的是他們能不能和這個世界建立一個緊密的聯結,能不能對這個世界中的種種產生興趣和好奇,以激起強烈的探索欲望。
我想前幾年網絡上評論的許多大學生都是“空心人”,大概與接受早期教育的時候,只注重認知學習,而情感經驗的學習估計在教育中被嚴重地忽略了。久而久之,孩子也變得對身邊的事物變得失去了敏銳的感知力,直至丟失了這種能力。包括我現在正在教的高三學生,不管是老師和學生都太過注重于急于求成,每個人都似乎是急匆匆的,每時每刻看上去也是忙忙碌碌的,但是往往收效甚微。就從語文學習中的古詩文默寫來講,學生只自顧自地去背誦、去默寫,很少能夠靜下心來體悟這首詩的內涵。我們每次做語文試卷的時候,遇到的散文閱讀,學生都不喜歡閱讀,并且在答題的時候,學生們也都喜歡寫套話,很少能夠體悟作者的情感。當我們講解這篇文章的時候,學生往往對其的態度大多也是當作一篇數學題來處理。所以,我想就我們高年級的學習中多與感受、情緒結合,會不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那在我們時間緊、任務重的高三學習階段,怎樣才能讓學生參與進自己的情緒和感受?這確實是一個比較難以回答的問題。我一直以來,對語文教學感到比較吃力的地方就是答題技巧以及方法總結,學生比較喜歡,老師也便于教授。然而,隨著大語文的`概念越來越普遍化,高考語文試題中更注重考查學生的各方面的能力,甚至連題目的問法也越來越模糊,不夠類型化,更注重學生地理解。有老師認為,我們需要繼續探索新的答題技巧與思路,把方法講解得更細致化。而我就想,我們這樣的思路是不是對學生有益,我們能不能從根源上去解決問題,真正地去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與理解能力,從而以不變應萬變,提高學生地應試能力,而不僅僅是把語文當成理科教學來學習。我們能不能在教學中更注重學生的情感、感受的學習。
以前,聽老師告訴我,語文課一定要有語文味。這個語文味到底是什么?我想應該是體悟到詩詞的美感、感受到古文的厚重、感知散文生活的美好、體驗到寫作表達的樂趣。有了這些好奇、信心、樂趣,我想語文考試應該也不是問題啦。
《成長》讀書筆記范文30
坐在窗前,窗外的微風夾雜著陣陣花香,溫柔地撫摸著天地。我輕輕地翻開《成長中的滋味》一書,深深吸了一口書本淡淡的油墨味,成長中的酸甜苦辣就展現在眼前。
《成長中的滋味》這本書講述了36位作家筆下成長的故事,每一個故事都夾雜著成長中的酸甜苦辣。讀了它,我的心靈總會被深深地震撼,我會歡笑,我會傷心。這本書再現了每位作家成長的歷程,它帶給我的是無盡的思考和無盡的感悟。
成長中總有著無數的酸甜苦辣。在36個成長故事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云煙》這一篇文章,文章講述的是作者從十歲到十八歲的生日都有著很多朋友的陪伴,而每一次生日都有作者最好的朋友-小朋這位朋友陪在身邊,所以作者過得非常快樂。可是在十一歲的生日上,作者來了初潮,這令小朋感到害怕,由于不懂為什么,所以不敢面接近作者,漸漸地疏遠了,而作者也開始討厭小朋。直到十八歲生日的那一封信,作者才知道自己對小朋只是一種如云煙般的感情,成長中就像這樣充滿了淡淡的憂傷。作者小時候就開始對這樣一個照顧自己的大哥哥有著一種朦朧的情感。可當自己長大的時候,才真正發現自己對他只是一種單純的感情。因為環境的變化,因為自己真正的地長大了,自己已經不是小孩子了,使得兩人的關系變得有些遙遠,那種朦朧的情感也就變成了單純的`感情。其實,每一個人都是要經歷成長的,所以不需要去害怕身體的變化。當你從單純幼稚的小孩子變成一個知書達禮的少女時,你已經站在了另一個起點上。其實,成長并不可怕,年少時對異性的朦朧情感是青春的一道風景線,因為成長,我們才能嘗到酸甜苦辣,這就必須勇敢地面對成長。當你長大了,你會發現你已經學會了很多道理,你的身體也在變化著,已經不再是以前那幼稚的小孩子。
在生活中,每一天我們都在成長。當你發現自己長高了,你的身體正在成長,以后你會覺得自己已經不是那個矮矮的小孩子;當你學會了更多道理時,你的心靈正在成長,你會在成長的過程中得到更多的知識。
成長是人生過程中的一部分,不需要去害怕,去躲避。成長中的酸甜苦辣陪伴你走過的每一步。
《成長》讀書筆記范文31
“很多愿望,我想要的,上蒼都給了我,或快或者很慢地,我都一一接到了。而我對青春的渴望,雖然好像一直沒有得到,可是走著走著,回過頭一看,好像又都已經過去了。有幾次,當時并沒能馬上感覺到,可是,也很有幾次,我心里猛然醒悟:原來,這就是青春!”
--摘自《山百合》
我不了解作者心里想的是怎樣的青春,又醒悟出了怎樣的青春,也許現在我們還小并不了解“青春”這兩個字眼,可我心中的青春是由傻氣、淚水、笑容等等的詞所匯成的',或許席慕容眼中的青春是那樣的簡單無比又是那樣的無憂無慮,但那無瑕的青春卻是可遇不可求的錯過了就不會再來...
青春,一束山百合就被感動;
青春,就像醇酒一般,年輕的時候釀,老了的時候品;
青春,一首動聽的歌,需要我們親手填詞譜曲;
我們正值青春,我不知道那些年老的人對青春是一種怎樣的惋惜,我也不知道當我老了的時候會不會后悔當初?青春就如生命,只有一次,同樣的我也不想再回憶往事時因虛度青春而悔恨,也不會因碌碌無知而羞恥。
也許,青春也能靜靜地度過,靜靜的結束就在那山百合開的一瞬間...
《成長》讀書筆記范文32
為了提高自己在教育教學中發現問題的能力、研究問題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近我讀了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陳大偉教授撰寫的《教育科研與教師成長》一書,希望自己在有了一定的教學經驗之后,結合教學實際,提高自己教育科研的能力。
本書“以人為本”,以教師為朋友,采用對話的方式,講述了“教育研究,我心有主”“修煉發現研究問題的慧眼”“規劃研究行動”“腳踏實地做研究”“成為優秀的研究型教師”五個話題的內容,聯系教師的教學實際,詮釋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辦”等一系列基本問題,鞭辟入里,通俗易懂。
不僅提供了教育科研的具體方法,使每個教師都有能力去做教育科研,更重要的是,它激勵教師在煩瑣的'事務性工作中擺脫平庸,過上幸福的教育生活。書中對何為“有效的教育科研”娓娓道來,以有效為底色,與日常職業生命有機結合,向我們介紹了一條適合于一線教師的快樂科研、幸福科研、有效科研的道路,讓作為研究者的教師逐漸體悟著“幸福科研路”的教育生活。
結合研讀內容,我不斷反思發現自己的教學中有價值的問題,擬定研究的小課題,希望自己在腳踏實地中有所發現,在這本書的理論指導下,希望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多一些理性思考。“愛自己,栽培自己,做一個幸福的科研型教師。”
《成長》讀書筆記范文33
《健康成長》讀書筆記今天我讀了一本名叫《健康成長》的書,使我受益匪淺,讓我獲得了許多啟示。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三章節:熱愛學習。“刀不磨生銹,人不學落后”,這是中國人幾千年來總結的至理名言。“不學習就會落后,落后就會被動挨打”,這是鴉片戰爭給中華民族帶來的血的教訓。熱愛學習是以一個人的美德,熱愛學習是一個民族的美德,而很多青少年認識不到學習的重要性,讀書無用的思想在一部分學生、一部分家長頭腦作怪,認為學好學賴都一樣,干啥都吃一碗飯,沒讀書照樣可以賺錢,從心底就沒把學習當回事,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不知道為什么而學習。
我曾在電視上看到過這樣一部電影。主人公王艷,家境十分貧寒,他為了能夠繼續上學讀書,厚著臉皮去哀求媽媽,卻只得到一句狠話:“想讀書,自己去掙錢。”不是媽媽心狠,而是家徒四壁的窘況實在負擔不起學費了。為了能掙夠上學的學雜費,他挖空心思想了許多可以掙錢的方法。又是,賣雞蛋,有時賣筆,又是賣羊羔,最后被迫去枸杞園摘枸杞掙錢。終于,在開學那天掙夠了二十四點八元學雜費。她靠自己的雙手實現了自己的求學夢。我被王艷的這種熱愛學習并努力為自己創造機會而不畏艱難、百折不饒的精神,深深感動了。我想:為什么那時的人那么喜歡讀書,而現在不少人卻不喜歡讀書、討厭學習呢?我苦苦思考,得出了答案:那時的人是人窮志不窮,認為有知識、有文化才會有出息,而現在一些人卻恰恰相反,人不窮志窮,認為學好學賴都一樣,干啥都吃一碗飯,喂讀書照樣可以賺錢。我們是為自己學習,不是為了別人,我們要把學習看成是一種樂趣,不要把它看成是一種負擔。學習能幫助我們實現人生的理想;學習能幫助我們更好的'規劃人生;學習能夠增強我們的生存能力;學習能夠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讓我們熱愛學習,去感受學習的樂趣!在此,我特別希望那些討厭學習的同學,能夠靜下心來學習,我相信,總有一天你們也會找到學習的樂趣的。
我們愛陽光閱讀,良師益友,書香一生。我們一定要珍惜偉大時代,不符青春年華,擁抱健康成長,努力使自己成為國家有用之才,為國家繁榮、人民幸福和人類進步做出貢獻。
《成長》讀書筆記范文34
弗洛伊德的心理學研究似乎告訴我們童年是我們成人后所的生活的縮影。答案有時寫在小時候,答案有時也寫在明天。我們常常說小孩子真好,沒有煩惱。其實哪是那樣,小孩子的煩惱也蠻多的,只是能哭的就哭出來了,不能哭的便咽下去了那些可以哭出來的煩惱就很快過去了,而那些沒能宣泄出來的煩惱,就藏匿在本我之中伴隨成長。,性格是不那么容易改變的,處理問題的方式也是如此習慣不哭的孩子往往生活會壓抑些。
小孩子的心細膩而又敏感,大人看似不經意的一個動作或者言語都會對孩子造成影響,你以為他沒聽見,沒聽懂,其實你錯了。只是有時他不言語。我相信妙子媽媽和姐姐討論她為什么數學考了25分的時候她聽懂了。小孩子的很多怪異舉動(例如妙子算不明白分式除法,在那糾結的切著蘋果),是有自己的邏輯和想法的,他不懂大人,大人也往往不懂他。這種被忽視感,往往在多子女的家庭中有體現,劇中年長的兩個姐姐對妹妹的關心太少了,阿嬤的我們家的小孩都不乖也沒有給小孩子足夠多的尊重,而父親“我們家的女兒不要當戲子。”簡單粗暴的打破了孩子心中美好的愿望,幼年無處宣泄的表演欲望后在話劇社得到宣泄,但早已物是人非,人要走的方向是河流,就像無法跨越任何一個心理階段,一味的阻擋只是讓他來得晚些,像妙子這樣平和過渡還好,有些甚至會偏激如洪水般襲來。媽媽的教育里,給我印象比較深的是媽媽告訴妙子不要跟人家說日中學長本來想讓她出演角色,因為那樣小伙伴會不開心,妙子懵懂的點點頭,忍讓不給人潑冷水就是在學習跟這個社會和平相處的'。
妙子的背后是我們,是千千萬個和她一樣普通的女孩子,我們都有類似的成長情節。挑食,矛盾,企圖引起別人的關注。我們用粗劣的演出想要贏得一點點關注,而又貌似不那么在意別人的評價。回憶童年片段,大多數時候都是自己一個人細細品味。只有遇到了敏雄這樣的男孩子,自然的分享出來,才能真正的釋然。
懵懂的愛是晦澀的,即使是成年之后又有多少人敢大聲說愛呢。被人愛戀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又有多少人一生都沒有一次值得懷念的愛情呢,這樣的人應該也是有的吧。當你終于有一天骨氣勇氣來到他面前,支支吾吾的說了幾句可能自己都沒想好的話,得到了同樣懵懂的回答,那短暫的一刻來得突然而又甜蜜。“晴天,陰天和下雨天,你喜歡哪一個呢?”“陰...陰天!”“我也是耶!”,就是這樣簡短的對話,對于第一次向異性告白的人來講,是多么的美好。而對方也給予了回答。讓我不禁想到自己小時候在天臺上第一次被人告白,好吧,那時我根本不懂什么是愛呀,為什么他老是欺負我,而又說這些我聽不懂的話,于是執拗的躲開了,不知道是否傷害到了小小的他。
片子對細節的把握尤其出色,所有穿插的小片段都經過了精心的安排和細致的描寫,看似無意卻畫龍點睛(這個詞不是很合適)。
妙子,成長難免留有遺憾,那些留在我們心中的小片段,是成長中的痛楚,希望我也能找到那么一個人溫暖的人,不經意之時跟他談起年幼之事,一起聆聽我細碎心結,一起看著它消逝,估計那時的我也定是幸福,溫暖、平和的。愿我們都能羽化成蝶,用初心去生活。
【《成長》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成長》讀書筆記03-28
成長的滋味讀書筆記01-27
《終身成長》讀書筆記12-01
《完整的成長》讀書筆記09-19
成長的痕跡讀書筆記09-21
《成長的歲月》讀書筆記09-23
終身成長讀書筆記07-15
《迷戀人的成長》讀書筆記07-15
《迷戀人的成長》的讀書筆記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