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論語》讀書筆記

時間:2023-04-10 19:05:35 筆記 我要投稿

《論語》讀書筆記范文12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總結呢?需要寫一篇讀書筆記好好地作記錄了。那么你真的會寫讀書筆記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論語》讀書筆記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論語》讀書筆記范文12篇

  《論語》讀書筆記范文 篇1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老夫子的經典傳世之作—《論語》,這部包羅萬象,詮釋了孔曰成仁,孟曰取義經典作品,令人無一不回味無窮,否則,何以留芳千古,為世人所稱道呢?《論語》之所以稱得上是經典,是因為它將中國的國寶級別的人物——孔丘,所言所行完完全全的記錄了下來,真正的講述了中國千年以來所傳承的正統學派的真諦,而且,其中大部分還被現代華夏兒女所沿用著,不失為歷經風霜而留其真諦。

  《論語》講學:《論語》首先就告訴我們一件事情,學習。學,不為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人若是只懂得嘴尖皮厚腹中空的話,蠻不講理,一無是處,那么,這個人就在這個世界上只起到了綠葉的作用——襯托紅花。《論語》首先就告訴我們一個鐵錚錚的事實,人要學習。

  首先要有興趣,再者就需要恰當的方法,最后,需要的就是持之以恒的動力。《論語》講孝:孝道,在中國古代至今天都占有著不可動搖的地位,而在這部著作之中,也毫無疑問的占據了主導的地位,人不孝則非正人君子,此類人鮮矣,《論語》大概一半左右都牽扯到了這個“孝”字,正因如此,后被公認為百家之正統的儒家學派把孝道推廣的非常廣泛,鞏固了孝道在人們心中的地位。《論語》講政:政治,自古以來一直才是世界上真正占據主要地位的事,論語中對待政治,主講一個子——仁。

  對于政治來講,要想成功的治理國家需要什么?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只有仁。這一點儒家的選擇是很正確的,但不知為何,儒家的政道并未被自古以來的各大王朝用于主要政道,實是一件痛苦之事。

  論語,作為我們華夏民族不可磨滅的`傳統著作,雖然在某些方面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但是,我們的大部分習慣已經在儒家思想的驅動下變得儒化,中國人心中孝為先,正是因為千古以來儒家思想的主導,與《論語》在我們祖宗身上留下的習慣一直傳承下來。《論語》是一部語錄體散文,記敘了千年以前我國大學者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成為我國的四書五經之一,其經典語句被我們流傳至今,可為宗矣。

  《論語》其實并不僅僅的記錄了孔子以人的言行,還有許多的是他弟子的言行,他的弟子無一不亦包攬群書,通曉古今,人品正道,更有天賦異稟的弟子,在我眼中,他們的成就決不亞于孔子。

  《論語》講友:人存世上,什么是最不可缺少的?朋友!這一點論語中就講述了許多,交友儒雅,友人高尚,就是一種激勵自己向上的方法,《論語》講交的朋友要比自己強,這樣才可以讓自己奮發向上,成為人中之龍。

  《論語》講禮:對中國人來說,理解是十分重要的,《論語》中講禮,不必過分的拘泥,但又不可不遵,這就是《論語》對待里的態度,實實在在的講了最正確的對待理解的態度,可以為后人所遵循,流轉百世。

  儒家思想的核心——中庸之道,這就是世界上最強大的理論中庸。說他世界最強毫不過分,因為世界上凡是都要講究一個尺度,而儒家思想正是這種思想的代表,凡事不可偏激,也不可太淡薄,所以我們正需要一個態度去對待這些無法分化的特別明確的事情,那就是中庸之道。

  《論語》作為我國文學藝術的瑰寶,對于我們來講實在是太重要了,對于它,世人也抱著神圣的態度去品讀,也是我們華夏五千年歷史的一大見證,也是歷史上不可動搖的一部分,被世人所稱道,《論語》不朽!作文

  《論語》讀書筆記范文 篇2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身為中國人,不但要關注當代文化,更應該回顧由我們的祖先從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由于我學識尚淺,只能品讀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樣受益匪淺。

  孔子應該說是中國儒派的創始人了,他的《論語》記錄了他的一些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言論,大多關于學習,最適合我們小學生閱讀。

  《論語》中有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告訴我們,學習知識并不僅僅是學習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經常溫習,鞏固知識。同時,要把學習當作一個充實自己的過程,懷著愉快的心情去對待它。另一句“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也在強調溫習舊知識的重要性,還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從表面上看,要“溫故知新”很困難,但只要你換一個角度去想,總會有新的發現。而我們也從過程中獲取了更豐富的經驗。孔子的這學習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現代教育人士提倡的。通過細讀《論語》,僅閱兩句話,就收獲了這一學習方法,難道那些對古文不屑一顧的人還不刮目相看嗎? 《論語》中有一段“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講的是積累的重要性。只有積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時間長了才能成為一座山,到時風雨自然興盛了。只有積累一滴滴的水,才能匯聚成深淵,蛟龍自然來了。只有積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長期不斷,也就養成了品德,心靈也自然升華了。只有積累一步半步,才能走到千里之外。只有積累每一股細流,才能形成江海。不就是用舉例的方法告訴我們,腳踏實地地積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識、經驗,最后就擁有了相當龐大的實力,成功自然會尾隨而來了嗎? 《論語》只是眾多經典古文中較優秀的一部,經常品讀古文,不僅可以使我們擁有更豐富的知識,還教會我們學習、做人,它們難道不是我們的文化老師嗎?

  《論語》讀書筆記范文 篇3

  看因講《論語》所體現出知性氣質而被眾人所熟知的于丹女士的專訪,她這樣描述孔子:我不主張從性別的角度去看孔子。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溫度,沒有色彩。

  專訪在笑聲中結束,而隨之而來的是一個巨大的困惑。我們需要什么樣的孔子?換言之,孔子及《論語》究竟能給我們帶來什么?

  古人云:五色令人目盲。五色在現實中的意義重點在于作為誘惑出現。眼睛作為對外界認知的一個通道,似乎更易被現實所亂,從而蒙蔽內心。色彩是斑斕無常的,正如每一種誘惑與欲望,而能夠抵之御之的`唯一辦法即是強大、堅定自己的內心。

  而溫度,正是內心的良藥。

  《論語》教與人天地和諧共處之道為先,其意很是明確:一個人可以閉世隱居(而這點確實由許多人難以揣測的社會因素造成),但他必須活在世上——意味必須先學會與自然相處,儒家所講的類似與道家的“天人合一”便在此有所體現。而第二要務即為心靈之道,我覺得這足以體現孔子這個圣賢對人生把握太到位了,只要心靈足夠強壯,那么便可以做到寵辱不驚,在人生的風口浪尖上依然神定氣平;同樣,是要給心靈找到正確的歸途,那么仁、義、禮、智、信自然成為其準則,黑白清濁也就自然分明。國外的情詩中總說:WE SHOULD BE STRONG ENOUGH TO FIGHT FOR THIS LOVE。雖然情感亦屬錯綜復雜,充斥人性境遇的,但一個“足夠強壯”也與孔夫子所倡的心靈之道不謀而合。

  明白這兩點后,理想、交友、人生都已不是問題。“為大事者不拘小節”主要的路徑已確定,自然就難墮迷途。我們確實能從《論語》中看到一個真實的孔子,他擁有一個常人應有的率性,也擁有一個圣哲的豁朗與通徹;也會對天發誓,也會“知天命”而慨嘆。——這就是孔子所提的人生,嚴格要求心靈,放松生活狀態。

  在現代社會紛雜之中,人生需要一個自己心靈的樂土,而《論語》的意義在于“道不遠人,讓我們在圣賢的照耀下踏上歸途。”

  《論語》讀書筆記范文 篇4

  相比第一篇《學而》而言,《為政》的主要談為政之道,但從文本章節而看,多有為講孝,講君子,講道義的內容。為政之道,孔夫子為什么需要談論這些點呢?

  先說孝,孔子思想以“仁”為本,而孝又是“仁”的根本表現。《為政》中,有四個人問孔子“孝”,問題大體相同,但孔子的回答卻各不相同,從某些方面體現出孔夫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孟懿子和孟武子為魯國大夫,孔子則基于當時的禮崩樂壞的情況回答他們。孔子以禮相答,說孝應是禮制相符。人為萬物之靈,平民百姓會盡力侍奉自己的`父母,他們樸素、孝順,沒有貴族的華貴,但用心敬父母。可見,人再無情,在父母面前,都需要有誠敬之心。

  再說君子,君子是一種什么樣的人,可以從多方面解答。首先,君子一言九鼎。言而無信,如大車無輗,而小車無軏是走不遠的。再者,君子之為,以言地教民,唯有講道義,才可得民心。

  綜上可見,孔子所述,在于為政,而言君子、孝心、道義,類比之送也。

  《論語》讀書筆記范文 篇5

  作為當今的父母大多認為,子女的教育是自己最大的課題。我也不能脫俗,總希望自己的女兒能快樂健康地長大,總怕自己沒有教育好她。女兒11歲了,開始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了。我不想把我的強加給她,因此,我買了一套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叢書,希望她會從中有所啟發。《論語》是十本之一,也是她認真閱讀的第一本。

  我以前沒有系統地讀過《論語》,和女兒一起讀時才發現,我許多為人處世的原則原來都可以在書中找到依據。我很遺憾,以前沒有認真的閱讀過《論語》,更希望女兒能夠從中有所“悟”,如愿的話,女兒會從中大獲裨益的。

  孔子的學習觀,我十分欣賞。他提倡學習不僅限于書本,更重要的是學習做人和做事,強調在實踐中學習。這與當今社會對孩子們的要求是很一致的。如今的孩子,不僅要學會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學習,注重能力和人際交往的.培養。而這些,孔子在許多許多年前就用一句句精辟的經典格言告訴了我們應該怎樣去做。

  我不認為女兒學了“見賢思齊”就能立志成為圣人,學了“事父母,必竭其力”就能極孝,學了“學而時習之”就能學會學習,她的領悟需要時間,閱讀《論語》只是對她的思想道德的一個啟蒙。

  《論語》讀書筆記范文 篇6

  古人云:“半部《論語》可以治天下”,可見《論語》這本書在中國古代的地位。孔子在周游列國時無意中的言行變成了世人的楷模,《論語》于是問世并名動天下。

  打開《論語》,像是走進了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來到了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的謀略,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也是由于此原因了。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秘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的孔子,一個誨人不倦的孔子。我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于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自己敞開心扉,說無愧于天,無愧于地,不用察言觀色。

  子曰:“君子周而不必,小人比而不周。”現在一想可不是嗎!君子在品德上團結人,而秦檜之類的小人,以錢取人,用榮華富貴來團結人,所以朋友可能會勾結的很多。

  孔子講究孝道。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在今天的人們眼中卻在褪色。因此對我們來說重提孝道是非常必要的。當我們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時,我們才會有一顆感恩的心。父母給予了自己生命并把自己精心養育成人,期間父母付出的何止是金錢與精力,更多的是濃濃的愛心以及無私的.愛。孔子說:“事父母能竭其力”。即為父母要竭盡自己的所能。此句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強調為人子女要孝順父母,而這是考察一個人品德好壞的一個重要依據。現在的我們習慣于依靠父母,索取多,奉獻少。這看在古人的眼里,應該是大逆不道吧。另一層含義是指孝敬父母要憑自己的真實能力,如為此而觸犯法律,則會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為父母提供充足的物質并不是孝的根本,按照父母的教誨行事做人,才是真正的孝。

  時代在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不斷的發展變化著。也許孔子的一些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吻合,但對于這部影響了中國文化幾千年的經書,是非常有必要一讀的。讀《論語》可以使我們更好的與人相處,讀《論語》可以學會求知的方法,讀《論語》更能體會與人相處的道理,做人的哲學。讓讀《論語》吧,讓我們在中華古老文化的滋養中成長,讓它打亮我們的精神底色。

  《論語》讀書筆記范文 篇7

  既然我們可以有這么多朋友,那么朋友有沒有種類之分呢?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可視為開放與包容,“同”可視為封閉與單一。從人際交往來說,“和”指與不同類型的人交往,“同”是指只與氣息相投的人交朋友。不同類型指得又是什么呢?我覺得“朋友”這個詞事實上很難定義,在很多場合,“朋友”只是“有用的熟人”的代名詞。勉強加以分類,可以以一個個體為中心,從他的主觀角度出發,以工具性目的和價值或情感認同性目的各自所占比例為尺度,畫圈。圍繞個體最緊的是主要以純粹價值認同為紐帶的.朋友,越外圍的朋友,工具性越重。

  當然,所謂工具性和認同性只是為了劃分方便,在實際中,兩者攙雜在一起,很難一刀切。不過,也會有極端情況,如果我們對于一個人毫無感情可言,與他相交只剩利用價值了,我想我們即使稱之為朋友,其也變味兒了。這還僅僅是主觀的劃分,客觀的現實生活常常讓我們與工具性朋友保持最密切的關系,而認同性朋友可能一年也見不了幾次面,但兩個人的心還是相通的,客觀不能,主觀也無須見面。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可能指的就是這種情況。

  但是這種劃分仍不嚴密,只考慮了常態、共時的情況。在人生的各個階段,我們都會結交上述兩種朋友。有的朋友相伴一生,有的朋友只解燃眉之急,有的朋友只在人生旅途中同路一段。最值得珍惜的是老朋友,最難忘的是在人生的關鍵時刻出現的,又不能永遠在一起的朋友。這雖然是人生憾事,話又說回來,我們也不必刻意去保持聯系。因為情感的相投、價值的認同往往只在某一情境、某一機緣下才產生。執著地追求全面的了解可能會使剎那的美感煙消云散。所謂距離產生美,我和他不可能在每一方面都取得一種和諧,該散就散,回憶有時更加美好。

  所以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子罕)再進一步說,如果我們能欣賞他人異于己的地方,那和他們交朋友也不是件困難的事。這一點與認同感并不矛盾。接受甚至欣賞異己,便意味著從反面認同了對方的“異”,從“異”中求得了“同”,達到“和合”的境界。這或許就是孔子所說的“君子和而不同”的基礎。如果說俞伯牙之于鐘子期是一種同質的認同,那么莊子之于惠施就是一種異質的認同。好比矛盾的雙方,缺少任何一方,另一方都將失去存在的價值。

  《論語》讀書筆記范文 篇8

  看完了《詩經》再看《老子》,一部部幾千年前的不朽經書讓我獲益,并讓我不禁迷惑;幾千年前的先秦諸子百家是如何悟到這些道理的呢?但是這些字字珠磯的作品對我來說還是有些太深奧了,咬牙讀了幾本后,我把信心全部放在《論語》上了。

  《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

  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被學生片片斷斷記錄下來,這些以課堂筆記為主的記錄由他的學生匯集片酬,后來就成了《論語》。中國歷史上從漢武帝開始,尊儒學為統治思想,《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古代社會生活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對它的推崇。

  大家別以為,孔夫子的《論語》像一座大雪山,只有那些專業人士才能攀上去,其實不然。在我看來,《論語》更像一碗熱騰騰的雞湯,喝下去后讓心靈得到一次洗滌,不,應該用一次升華。孔子的《論語》很少由長篇大論,每一則都很簡練。因為無言也是一種教育,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這句短語就是最好的敘述。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是一路跌跌撞撞,一身傷痕闖過來的`。全世界都驚嘆于我們,因為我們的一種信念,孔夫子就是一個很叫信念的人。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明信子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比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先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是啊!兵、食物都是護生的,人都有一死,還不如信念重要了。對待生活,孔子最愛顏回,他曾夸獎道:“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 《論語》像一位智慧老人,給我指引人生。在處世方面,子曰:“何以報德?以直抱怨,以德報德(《論語。憲問》)。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矣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優何懼。人以群分,物以類聚,交友需要謹慎。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妄,損矣。子曰:“三軍可多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讓我明白志向重要。

  《論語》的真諦就是教我們過上心靈的那種生活。古人半部《論語》治天下,我想用它來洗滌心靈,修身養性跟更好罷了。

  《論語》讀書筆記范文 篇9

  孔子及其所代表的儒家學說成為華夏文明區別于世界上其他文明和文化最本質最核心的精神內核,也成為最能代表中華文明的文化元素,儒家學說博大精深,而作為承載著這種文化精髓的儒家重要經典《論語》,更是成為歷代國人最佳人格、思想、道德的啟蒙書之一。《論語》文字并不多,整本書文字精簡達練,一些道理初讀起感覺似乎很淺顯,但是隨著讀得深入,不斷地回味,方才覺得并不是那么簡單,在字里行間無疑都透露著圣人的智慧。

  或許即使窮盡畢生精力,我們也無法完全領悟儒學全部的內涵,畢竟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儒家文化是經過歷朝歷代的大儒學者耗盡畢生心血的結晶,面對這種博大與精深,我們會頓時感覺自己有如滄海之一粟般的渺小,唯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方能領會《論語》中博大的智慧。我個人覺得,在當前浮躁和焦慮的社會環境下,讀《論語》無疑是最好的一種凈化心靈的修身之旅,讀《論語》也無疑是一次與先圣思想交流與對話的難得機會。

  初讀論語之前,了解論語的一些常識相關背景是很有必要的,此外我覺得還有必要在讀之前首先從整體上把握《論語》稍微梳理一下它的結構。《論語》全書共分為二十篇,從第一篇學而篇,一直到最后一篇堯曰篇為止,共凡計四百九十九章。

  不同的篇所論述的事情各有其側重點:第一篇學而篇讀后,我感覺這一篇可以看成是初讀《論語》的入門篇,主要目的是引導你進入儒學的道德之門,學而篇主要論述的是對儒學基本范疇“為學”、“孝悌”、“仁”、“自省”、“忠”、“義”、“信”等的概括闡述。

  第二篇為政篇則在涉及前面一些內容如“為學”、“孝悌”基礎上,突出了為政以德的重要性,在這里,孔子以“眾星共北辰”為喻,強調為政者只有廣泛推行德政,才能團結群眾,為人民所愛戴。在當今的社會下,又有多少為政者腐化墮落,最終落得個眾叛親離的下場?

  第三篇八佾篇除了圍繞仁、德、孝的主題外,孔子突出對當時社會上禮崩樂壞的現實的憂慮和憤懣,孔子堅持維護周代的禮樂制度,在面對當時魯國的權臣季氏在庭院里用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八佾”之舞作樂,孔子憤然說“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孔子不僅在言語上而且將他維護周禮付諸于實踐,孔子每次拜謁太廟則必溫恭儉讓,每事問,當有人認為他既然懂禮為何每事都問,孔子則說,這才是禮啊。在對待禮的態度上,孔子則認為雖然禮是一種形式的東西,但確實一種內在虔誠的表現,因而當子貢打算撤掉祭祀用的活羊時,孔子說了這樣一句話“爾愛其羊,吾愛其禮”,或許有人會認為孔子很虛偽,羊也是生命啊。實際上孔子這種做法,體現他對禮的認識,禮應該是內在情感和外在形式的有機統一,兩者應缺一不可。

  在第四篇里仁篇里,與前幾章類似,仍然圍繞德、仁、孝,此外有一句話可以說是家喻戶曉,每當人們談論利與義的辯證關系時,往往會引用這一句話“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這種義利觀反映了孔子心中理想的君子形象:“忠義理智性溫仁恭儉讓”精神的有機統一體。其中,孔子對義很看重,當然今人在考察這種義利觀時,顯然顯得更加有彈性了,尤其在改革開放后提出所謂的“鼓勵人們追求物質利益,但反對一切向錢看”。

  在第十篇先進篇里,主要談論了孔子諸弟子的行為志向和孔子對他們的看法。在這一篇中,有一章這樣敘述大意是指季路問孔子如何侍奉鬼神,孔子顯然在生死問題上是有所回避的,這也是儒學的一貫傳統,注重現世,對那些虛妄的來世則不重視。因而孔子這樣回答季路的問題“未能侍人,焉能侍鬼”,“未知生,焉知死”。顯然,孔子這回答十分巧妙,從另一個角度含蓄而又委婉表達了孔子的生死觀。在這一篇里從孔子對學生的評價中,有這樣的描述“嚴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從中我們看出嚴淵應該是孔子最欣賞的學生之一。盡管,孔子對仁德好學的嚴淵十分欣賞,但孔子也批評嚴回的“亦步亦趨”,不肯輕易發表自己的意見。孔子認為教學應該相長,學生不應該僅僅是亦步亦趨,應該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

  另外還有一篇印象也很深,就是第十二篇嚴淵篇,在這一章孔子集中闡述了他心目中仁的`觀念。其中有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句如“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等。孔子心中的仁有很多重含義,在與嚴淵談到仁孔子指出克己復禮是仁;在與仲弓談及仁孔子指出“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也能達到仁;在與脾氣暴躁的司馬牛談及仁義,孔子又說“仁者其言也仞”,意思是說話慎重也是一種仁;而在與樊遲論及仁時,孔子又說“愛人”、“知人”能夠做到仁者愛人,智者知人,舉直錯諸枉,才能達到仁。顯然,孔子心目中仁是多方面的。

  記得學而篇的最后一章是這樣一句話“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令人印象深刻,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在我們當前這個有些浮躁和物欲橫流、同時特別注重人際關系與人際交流的社會。我們時常會陷入這樣一種困惑,為什么別人總是不了解我,我也不受到重視,好像所有人對我都很冷淡。沒有永遠的朋友,沒有永遠的敵人,難道人與人的關系就只能是一種利益關系?這種困惑困擾了很多人,我也曾受這種困惑困擾。一次偶然,無意間看到《論語》中的這句話,頓時感覺到一種無言的震撼,自己仔細想想,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是執著于自己的利益得失不能自拔,整日患得患失,悶悶不樂,就像雙眼被一片樹葉遮住看不到太陽的光輝那樣。我們在為別人不了解甚至誤解我們的時候,我們真得考慮過他人的感受嗎?佛說過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亦無無緣無故的恨,所有一切都在于你的作為。敞開你的心扉,打開心靈的窗戶,霎時間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論語》讀書筆記范文 篇10

  今天,我看了《論語》,明白了許多道理,比方“欲速那么不達”。

  說到欲速那么不達,《論語》是這樣記載的: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那么不達,見小利那么大事不成。”

  看到這兒,大家肯定會想到《拔苗助長》這個故事吧?對,故事里的主人公就是因為貪快,所以讓禾苗枯萎了。我們覺得主人公很可笑,但在笑話之余,我們想想自己也干過此類“傻事”嗎?我們班的吳金霖同學就是這樣一個干“傻事”的例子。為了早點做完作業,她寫字時亂涂亂畫,結果老師罰她“重寫”,還要“翻倍”。就這樣,吳金霖非但沒有獲得更多的娛樂時間,反而又增添了許多學習時間。你們說,她到達原先目的了嗎?

  慢工出細活,欲速那么不達。爸爸就是一個喜歡慢工出細活的人。一天,爸爸在寫材料,柔和的月光灑進屋子里。“爸爸,吃飯了!”我大叫。“等一下。”爸爸答復。過了一會兒,見爸爸仍沒出來,我便推開緊閉的門,看見爸爸正在聚精會神地寫材料,又一邊核對資料。我向爸爸抱怨道:“爸爸,您干嗎寫一遍對一遍呢?直接寫吧!”“慢工出細活!”爸爸說,話語里帶著點嚴肅。果然,爸爸把材料交上去后,得到了指導的認可,工作迅速完成了。在現實生活中,快,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有時,慢才能解決問題!

  沒有質量地貪快,會讓你很懊悔。因為欲速那么不達!放假,我在寫暑假作業之余,想把論語這本書重新再閱讀一遍,因為《論語》是我國經典作品。“仁”,也是孔子提出根本道德觀,讀懂它,也就等于懂得做人根本準那么和明白做人道德。我喜歡——為政篇二:“學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學那么殆”,這是儒家思想核心著作,也是我最喜歡其中一句話。這句話是孔子所提倡一種學習方法。一味讀書,只重于學習而不注重考慮,只能被書本牽著鼻子走,就會被書本所拖累。

  一味埋頭苦思,只重于考慮而不注重學習,不進展一定書本知識積累,不對知識進展研究推敲,問題仍然不會得到解決,也就會產生更多疑惑。只有把學習和考慮結合起來,才能學到有用真知。其實我有時也會偷懶,老師、家長布置作業,我總會把“做完”當做“完成”,從來不去多想,多練,以為這些就足夠!學完這篇文章,我覺得自己做遠遠不夠。當一道題做完同時,應該去想想為什么布置這道題,這種題型還可以怎么解讀?還可以怎樣變換等等。這樣我就可以從另一方面進步自己,學會鉆研。不僅是學習,我在生活中也應該如此,父母適當管理,是對我保護和根本保護,要理解支持。要以“仁義”之心去面對。親愛同學們,推薦你們也去讀這本偉著,它能讓我們學到更多做人做事準那么,會使自己更加優秀。

  我讀論語時間不長,也沒有通篇詳細讀,但是卻在字里行間已經被孔子深深感動,為他胸襟和智慧折服!大家盡管有這樣那樣看法,但是請想一想:縱觀世界歷史,有哪一位思想家象孔子這樣兩千多年還被后人這樣敬仰和傳誦?孔子一生甚至都沒有一部自己著作,僅憑著學生們記錄他言行這部論語就能讓我們如此受用終生。漢初,大儒叔孫通向劉邦說“夫儒者,難于變革,可與守成”。斯言一出,遂使以孔子為代表儒家文化,成為兩千多年來各朝代長治久安“守成”之學。建國已五十多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歲月,弘揚以儒家文化為主體優秀傳統文化,應該是“守成期”,順理成章天命。其實,儒學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精神,不僅可與守成,亦可催人進取,儒家文化中蘊含對現代生活有宏大作用力量,不僅是為某個階級效勞政治哲學,也是直指人心人生哲學,儒學在歷史開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運懸于一線之際卻總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就是因為這其中蘊藏著宏大潛能,那是超乎政治倫理之上,鮮活在平常日用之間,本于生命,積極進取,追求成功永久精神。

  人生,就要有積極心態,明確目的,靠堅持不懈地努力行動來獲取成功,這是天地自然社會賦予人類亙古不變使命,也是儒家文化根本精神,終極目的,整體主題。而這些,卻是孔子給我們啟示。

  我們有責任將這種精神弘揚光大,昭示世人!

  論語,創編它的意義就是在于教人們如何做人。里面有這樣一句話:“弟子入那么孝,出那么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那么以學文。”意思就是: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慎重,要老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理論之后,還有余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對照這些,尊重長輩這一點我做的就不是很好:我經常是長輩給我建議后仍我行我素。比方家長讓我別玩了,可是我還偏玩。我應該聽從長輩的要求,按長輩的要求去做。

  論語里還提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我每天屢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老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復習了呢?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讓我們每時每刻反省自己,反省的內容不光有這些,也可以有其他內容。比方反省自己虛度光陰了嗎?做壞事了嗎?長輩要讓自己辦的事做到了嗎?

  我就有一個親身經歷:有一次,媽媽出去辦事,讓我完成作業。我在做作業時寫一會兒就干干別的',浪費了自己許多時間,就沒有做到珍惜時間這一點。我應當認識到我浪費的是自己的時間,在人生中我就虛度了這些時間。

  讀完《論語》,我發現我有許多地方都沒有做到論語里講的,我一定要化為行動,以論語的內容為目的,努力改正,成為一個品格高尚的人。

  《論語》讀書筆記范文 篇11

  一本好書就好比一座礦山,只要你不斷地從中挖掘,反復品味,就能受益無窮。

  讀一本好書,就像在和書的作者談話,因為書是作者內心所見,所感,所思。而我第一遍閱讀一本書往往沒有什么深刻的體會,但在深入的了解,思考,你就會發現一片好比天空和海洋一樣讓你寧靜致遠的世界。《論語》就是這樣一本好書,一本站在諸子百家頂峰的作品,其中包括了政治,人文,禮儀,道德等許多方面,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而這部經典之作在當下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

  走進《論語》,跨越時空的`障礙,何其有幸見到了和藹可親的孔子和他那些勤勉好學的弟子。我聽見了孔子對我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我看見了孔子和他的學生們的學術討論,互相交換自己的志向,我感受到了孔子及其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和對自身嚴格的要求。我便向孔子提問說:“怎樣才能做一位君子呢?”孔夫子一縷胡須,呵呵笑道:“君子不器。”“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我與孔子交談一番后,又看到了他的門生曾子,他一邊走一邊吟誦:“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他誦完后微笑著看著我,我猛然醒悟,他是在叫我每天反省自己過錯并加以改正,我謝過曾子,繼續往前走。不一會兒,看到一個衣衫襤褸的人正坐在路邊若有所思,心想此人一定是顏回了。便不由得低吟起孔子的那句話“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此情此景,孔子之言不虛啊!所有的身外之物都拋諸腦后,只想著去提高自己的學識和學養,我暗暗記下這一幕,不去打擾顏回。遨游在仁愛的海洋里,我不能自已。

  中華泱泱大國,上下歷史5000年,長江,黃河,遼闊中原,孕育了深厚的古代文化,它是《論語》,是中華五千年歷史的積淀;它是《論語》,是華夏璀璨文明的結晶;它是《論語》,是國家乃至世界的瑰麗寶藏。而《論語》讓我最受用的是它告訴了我生活中許多處人為事的道理:腳踏實地地做人、認認真真地學習、誠實守信地交友、孝順地對待家人,這樣會使我們變得更加完美。這就是論語的智慧,它像一劑良藥,治愈著我們的心靈,它是一盞明燈,點亮我們勇往直前的道路。

  《論語》讀書筆記范文 篇12

  何謂“恕”也?“恕”乃寬容之意,中國文字中有八個字可以進一步地詮釋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許你會說:當今社會想做到這一點太不容易了,那么就請把今天的社會與當時孔子的時代進行比較一下,不用翻詞典,就一個時間概念可以體現——春秋戰國時代……,難道我們當今的社會比那時還動蕩不安嗎?孔子的學生曾子曾說過:“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兩個詞,他就過了一輩子!就這么簡簡單單。

  佛家有一個故事:一個小和尚和一個老和尚,兩人出去下山化緣。走到一河邊,這個小和尚因為剛入道,什么事情都必恭必敬地學師傅。一看那有個姑娘要過河,他師傅就問姑娘,說你要過河,我背你過去,于是老和尚就把姑娘背過河。姑娘向老和尚道過謝意后,老和尚領著小和尚繼續走。而小和尚對師傅剛才的舉止是目瞪口呆,可他又不敢問,于是走啊走啊,大概憋了有20里路,小和尚終于忍不住問道說:師傅我們是出家人,你怎么可以背那姑娘過河呢?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訴他:你看,我把她背過河就放下了,而你卻背了她20里地還沒放下……

  這個道理與孔子的思想是一致的:該放下時就放下,“仁者不憂”嘛。當今我們很多老師,會因為生活里不開心的事,而把那種不愉快的情緒帶到課堂;再加原本對學校或領導的不滿,此節課如果哪個倒霉的家伙撞到了這位老師的槍桿上,那就是自找苦吃了。學生在成長階段他們會學習他周圍的一切事物,即使他不是主動學,但周圍的事、物對他都會有潛移默化的作用。老師今天可以無緣無故地拿學生出氣,在學生心目中,他就會認為:下次我不開心時,遷怒于別人,那也是天經地義,因為老師就是這樣做的。這就是“言傳身教”,當然這是反面教材。在今天這樣一個社會里,由于社會節奏的加快,人們的生活過的猶如快餐,沒有太多的時間去培養感情,學生從小就看見的是那種缺乏人情味、沒有寬容之心的社會,那我們的人類將發展到何方去?

  人們常用“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來形容老師這個職業,為了對得起自己、對得起社會與人類,教師欲使學生具有很好的德育意識,必先建立自己的良好德育意識,一切行為從“恕”開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盡心上》),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仁

  孔子的`學生樊遲曾必恭必敬地問道:“何謂‘仁’者”?,孔子回答道:愛人;然后樊遲又問道:“何謂‘智’者?,孔子答曰:知人。從中我們可以理解到愛別人就是仁慈,了解別人就是智慧。“仁”的真正核心就是做你身邊的這件事,愛你身邊的人,即愛親親,泛愛眾,仁民愛物(陳新漢《哲學與智慧》P310)陶淵明,因為自己的一頭耕牛之死,而傷心難過半休。為師,育德不是教德。今天的老師能否理解學生,愛學生?這是最基本的德行體現。有的老師認為師、生是兩大永不相容的陣營,甚至拿出《孫子兵法》那一套研究出所謂的《班主任兵法》來“對付”學生。想想“兵法”被用于你死我活的戰場之中,如果我們的老師都是用“兵法”這一套來與學生相處,那么師生的關系會是什么樣子?未來我們熏陶出來的學生又怎么會有愛心?所以只有老師具有了永遠的愛心,愛學生之所愛,能做到義、禮、智與信于一體(如不能全做到,哪怕一樣也比沒有好吧),這樣也就達到了“不言而育”了。還需要所謂的“兵法”來“對付”學生嗎?或者讀者會說:你這說的這種愛是很高要求的愛,我們很難做到……。試問愛還有高低水平之分嗎?要么愛,要么不愛,而且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也許你還會說:照你這樣說,我們的學校德育就沒有必要了?在此筆者絕無取消學校德育教育形式的意思,而是希望學校里的德育應當搞清楚德育應以誰為中心?是不是說一切以中央的文件、地方的指示、學校的規定來進行學校的德育?是不是只有德育老師的課堂才是德育的地方?離開了所謂的德育課堂就不言德育了。是不是我們的德育老師才應談德育其他學科教師就不用言德育了?至于如何培養學生的德育意識,我想應首先建立全體教師的德育意識。學校、學校本乃育人之地,培養學生的道德意識是學校全體人員義不容辭之責任。而且,每位教師都要嚴于律己;因為只有正己,才能正人。

  以上只是筆者在讀《論語》時,觀今之德育工作而領會出的道理。記得一位德育老師曾在發表過文章說:在德育課堂上他教育學生要正直、誠實、守信等等,而自己、包括學校領導每天都行欺騙之為——老師應付領導、領導應付上級、上級應付上級(中央)……。如果我們的生活圈是這樣的一個德育氛圍,那我們未來的校將不校,國將不國?

  正如曾子曾說過:“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兩個詞,他就過了一輩子!其實現代的我們可以比曾子過的更簡單,一個字足亦——仁。因為《談文·心部》:“恕,仁也。”“恕”屬于“仁”的范疇。這個字就是希望我們人類從自己的仁心與善心去處理自己周邊的情感與物質利益。在人際關系上要“躬自厚而薄責于人”(《論語·衛靈公》),要嚴于律己,寬以待人。推及到當今教師的話,就是要用一顆仁慈的心去看待學生天性中“惡”的一面(記得一位西方古代哲學家曾說過:人的天性就是——天使加魔鬼);要通過“正己”進而影響學生,而不是采用兵法來“馴服”學生。赫爾巴特在其德育目的原初說中曾講過:人對德性的需要是永遠的。最重要的是這些道德準則只有學生主動愿意去追尋時,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所以教師的德育責任就是從自我德育意識培養開始,即從“仁”始亦,感染學生、激起自己然后才是學生心底的那份德育原初欲望!

  孔子已離開我們太久,他不可能今天來教導我們什么是德育?怎么來教德育,可為何孔子的思想能對我們每個后人有這么大的魅力?也許我們會說他是圣人,而圣人的意義在于他是最有行動能力的、有人格魅力的人。而孔子的思想集《論語》教給我們的就是:簡單的生活、獲得心靈的快樂,所以我們的教師能帶給學生的也應當是他們應有的快樂,而自己也從中體會到更大的快樂。

【《論語》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論語的讀書筆記11-10

論語讀書筆記06-16

《論語》讀書筆記01-26

《論語》讀書筆記06-12

《論語》讀書筆記05-08

論語讀書筆記09-15

論語的讀書筆記04-07

論語的讀書筆記摘抄03-21

論語優秀讀書筆記08-18

小學論語讀書筆記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