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認知天性》讀書筆記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書筆記了。你想好怎么寫讀書筆記了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認知天性》讀書筆記,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認知天性》讀書筆記1
你是否還認為長時間的背誦課文中的段落或是不斷的重復課本上的術語,就可以把他們牢牢的烙在記憶深處。
你是否讀書時還在用熒光筆,加下劃線,長時間盯著筆記和課本,認為這樣就可以把重點內容記到腦子里。
你是否還認為智力水平是天生注定的,學無學業無成是因為先天不足。
但本書研究后發現,反復閱讀往往是白費力氣,浪費時間,因為反復閱讀只能產生短暫記憶,他讓我們錯誤的感覺到自己已經掌握了所學內容,但這些記憶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被大腦遺忘。
但為什么明明知道反復閱讀和畫下劃線不會對我們的長期記憶有幫助,但是許多人仍然堅持使用呢?因為做這些事對于他們來說不大費力,而用大腦思考問題是一個很耗能的過程。大腦很排斥這個過程,所以真正意義上的學習是挑戰人類天性的必修課。
那如何找到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呢?首先我們要了解我們學習的的目的:
首先你要讓你學到知識技能,在腦子里隨時待命,這樣才能在以后遇到問題時,思路清晰并抓住解決問題的機會。其次你的技能是一種條件反射,不需要任何思考。同時你需要將技能變成一種心智模型,隨時提取,任意切換。
為了這個目標這個目標,書中將形成長時間記憶的學習分為三個步驟。
1、編碼:對短期記憶中的信息進行編碼,這些短期記憶還未被鞏固,成長為的記憶中的知識表征。
2、鞏固:將新知識進行辨識,賦予其含義與長期記憶中的知識進行聯系。
3、檢索:更新所學知識,并讓你能做到學以致用。
其中鞏固記憶的幾個關鍵點需要知道。
學習總是建立在已知基礎上的,我們是通過與已知建立聯系這種方式來解讀和記憶中的事情的。
長期記憶基本上是無限的,你知道的越多你就越有可能為新知識建立聯系,這就是為什么有些人書讀的越多就越容易學習,這就是“知識的滾雪球效應”。因為他原來的知識量夠大,所能產生的聯系就越多。
其次提高檢索效率的方法:
明白回憶所學知識的難易取決于對信息的重復使用,其中階段性的檢索所學,有助于強化記憶間的聯系,常用的方式對所學知識進行階段性的考查。
重復進行費力的回憶或練習,有助于把所學知識整合成心智模型,如開車感知和操作就是一個例子。
練習中條件如果發生變化,或在檢索中穿插安排對其他資料的學習,能強化自己的辨析和歸納能力建立立體的知識體系。
試著自己對所遇到的'問題先嘗試解決,就算錯也會產生更好的學習效果,也能把正確的答案或解決方案記得更持久。
我們知道了如何思考,那么我們如何建構建我們學習的心智模型呢?
1、富有成效的挫敗感是是加深記憶的重要方法:耗費心血的學習才是深層次的,效果也更持久,不發力氣的學習就像在沙子上寫字,今天寫了明天字就會消失。
2、檢索式練習提高記憶持久性:與反復閱讀這種復習方式相比,回想事實概念或事件更有效,這種方法被稱為檢索式練習。檢索會強化記憶并阻止遺忘,我們在閱讀過一段文字或聽過一堂課后,只需要用一道簡單的小問題考考自己,就可以鞏固所學強化記憶,而且效果比重讀課本和筆記好很多。大腦不像肌肉那樣可以通過鍛煉來加強,但負責學習的神經回路確實是可以強化的——具體方法就是記憶檢索,并練習所學東西。其中考試是最有效的學習策略之一。
3、有時間間隔的檢索練習能達到更好的記憶效果:如果你做一件事情的中途有時間間隔,你會在中途期間感到稍有生疏,或者把兩件或多件事情穿插在一起做時,檢索的難度會更大,而且你會覺得收效不佳,但實際上這樣做會讓學習效果更持久,而且以后也可以靈活的運用學到的知識和技能。
4、犯錯與挫折是給記憶鏈條打上記憶結的重要方式,如果你感到學習非常吃力,那說明你正在學習非常重要的東西。一個人如果真的想達到真正專業程度就要明白,努力和挫折是必不可少的,犯錯誤并改正錯誤,其實是在搭建通往高層次學習的橋梁。
5、學以致用檢驗學習效果的試金石:將新知識放到更廣泛的情景中有助于學習。從心智之中提起關鍵概念,并把這些概念組成一個心智模型,同時把這些模型與已知的知識聯系起來,能做到這一點就能更好的掌握復雜知識。
《認知天性》讀書筆記2
認知的天性,也是一種“心智模型”,是你技能條件反射的本能操作。在我們學習認知的路上。
1)編碼組成信息
提升記憶,在不同的內容間穿插練習
2)鞏固
重復練習,特別恩間隔練習對記憶鞏固有奇效
3)檢索
檢索可以使你的知識更系統全面完整,測驗(考試)是最好的自我檢索方式
學習需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方法,而不只是大量知識的簡單輸入。
①好的學習者應該學會鞏固自己的`記憶,讓知識重構。
②打造自己的“心智模型”,理記義結合實踐的刻意練習
③學會舉一反三,同類題型考的是一類知識點。
④學會構建概念,對知識的分門別類,總結歸納。
⑤學習能力的遷移,在實踐中運用所學知識的新能力解決問題。
自我也需要反饋思考,用實踐和測驗評估自己。模擬真實的環境考驗自己的反應能力、心理能力以及新認知的理解能力。性格、求知欲以及家庭條件、環境都可以改變一個人。不可控的事我們管不了,只有以微笑的平常心態對待,但可控的事我們一定要做好。自己做一個終身學習者,就能擁有一個開外的人生,一路起飛。
《認知天性》讀書筆記3
通過閱讀學習《認知天性》一書,我系統地了解了我們的認知規律,知道了僅僅在腦海中儲存一些知識是不夠的,要把它形成能夠自動調用的心智模型。就是讓它能夠自動組合、自動地使用,然后形成一套體系,這才算我們真的學會了一件事。形成心智模型的過程,就是我們每個人學習一個技能的過程。
一、我的認識
在了解了一些基礎的認知規律以后再反思我自己的學習方法,發現了許多不足之處。從初中以來,我在學習時就特別喜歡用各種顏色的筆在書上做標記,以及認為認真記筆記,多背幾遍就可以記住,但這其實是沒有科學依據的,我以為的我以為其實不是我以為,要想真正地解決記不住的問題,更有用的方法其實是掌握事物與事物之間的聯系。
書中曾舉過一個例子,科學家做過測試:閱讀同樣的內容,一口氣連讀10遍和一次只讀一遍,但是一周以后再復習一遍的人,哪個學習效果更顯著?答案是后者。原因是在我們的大腦中的元認知(即對于自己認知水平的判斷)經常會出現偏差。這種偏差常常造成兩種誤區:一種是讓學習者不知道自己真正的薄弱之處,不能對癥下藥,不能把時間和精力花在正確的地方從而提高自己;另一種是造成錯誤地認為自己掌握了正確、科學的學習方法,比如拼命做筆記。
事實上,在學習的過程中檢索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但是檢索的過程常常比較繁瑣,痛苦的檢索過程使得許多學習者非常反感這種方式。書中經過大量實例的論證,得出結論:學習越輕松,效果越不好。其中關于檢索的有這樣一個例子:研究人員將測試者分成兩組,一組在平時加入知識點的小測驗,而另一組則僅僅只是要求自行復習,并沒有知識點的'測驗,一段時間以后一起進行大考。結果是,平時有小測的一組平均成績在A-,而另一組的平均成績只有C+。兩者之間的差距還是非常大的,平時的小測其實就是檢索的一種,通過這樣的方式,被測可以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復習和鞏固,在大測中也自然表現得更出色了,通過測試,其實就是減少了元認知所產生的偏差。所以,有時候很多看起來很勤奮,不停地在背書、做筆記的人,常常考試結果不太盡人意。原因就在于他們浪費了大量的時間,但學習過程還是輕松的,可能只是看起來勤奮。
書中指出,學習有三套工具:編碼、鞏固、檢索,并繼續給學習者提供建議:
1.學會鞏固記憶,通過檢索、考試、以及不斷的挑戰來鞏固;
2.打造心智模型;
3.學會舉一反三;
4.學會建構概念,能夠深刻理解學的是什么東西;
5.學習遷移。同時,書中還給廣大教師以建議,如何幫助、知道孩子學習?
解釋學習的過程;
2.教會孩子如何學習;
3.創造合理困難;
4.保證透明度,每次考完試要給大家反饋,要告訴大家學習的目的是什么。
二、作為一名幼兒教師的反思
我作為一名幼兒園教師,對于這樣的建議還不能完全照搬,我覺得我可以采納的是第2、3兩條,幼兒園階段的孩子也需要學會如何學習,不過他們的學習都是以游戲、自主探索進行的,我需要做的就是創設游戲條件,鼓勵自主探索。同時還需要分析孩子的最近發展區,床和合理困難,讓孩子有探索的空間。
《認知天性》是一部集理論與實踐為一體的書,它用大量的實例,化晦澀難懂的認知理論為感性可知的學習經驗,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對于書中的一些理論我還有很多不清楚、不理解的地方,還將繼續反復研讀。
《認知天性》讀書筆記4
《認知天性》這本書讓我對學習有了新的認知,以往覺得正確的學習方式都是書里所說的“看起來很努力的”方法。重復閱讀與集中練習會讓人越做越熟練,會使人充分掌握知識點。但實際上這種方法既達不到真正的精通,也無法產生持久記憶,還會無法正確認識到自己學習中的薄弱之處,不知道要在哪里花更多精力才能更好的提高知識水平。而這本書則為我打開了一個新的世界。
個人讀書摘抄歸結以下幾點:
1、認清學習的本來面目
學習的目的是要讓學到的知識與技能在腦子里隨時待命,這樣你才能在以后遇到問題時,思路清晰,并抓住解決問題的機會,讓知識成為條件反射。首先,要學以致用,就必須記憶;其次,我們要堅持不懈的學習并記憶,終生不怠;再次,學習本身是一項可以獲得的技能,最有效的策略往往和我們的常識截然相反。
2、“后刻意練習”
“后刻意練習”所講的就是間隔練習、穿插練習、多樣化練習。間隔學習使知識存儲的更牢固,穿插練習有助于長期記憶,多樣化練習促進知識的活學活用。在這基礎之上,間隔學習比連續學習效果要好。比如,一個八小時的課程,一天學習四小時分兩次(在兩周里)學完,要比一次學完好。這樣可以給大腦一個緩沖時間和回憶的刺激。穿插學習不同的內容,比學習單一內容好。道理和上面的類似,不停的折騰就是為了刺激大腦,這樣可以加強記憶。我們的數學作業題量比高中時要少,卻比高中取得了更好的效果,正是因為其考察的往往不是當天所學的內容,而是一周前的知識,給予我們大腦回憶的刺激。
3、學習的心理學規律
欲求新知,先忘舊事。養成一個新的習慣很難,但比這更難的是改掉一個舊的習慣。更確切的說,不是改掉舊習慣,而是先把舊習慣放在一邊不去用它。一個人普通話不好,通過努力學好普通話,他不會忘記原來自己的方言,而是可以自由的在方言和普通話之間切換。所謂的習慣也是如此。越容易被想起的,就越容易被忘記。法語老師在和我們交流時往往要求我們使用半生不熟的法語而非英語,就是要讓我們把舊習慣放到一邊。
用自己的方式重新理解知識。學了一個新知識,如何才能記得牢,就需要把它用自己的語言重新敘述一遍,這樣可以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遇到了相似的應用場景,就要試著去使用,進行知識的遷移,我在記憶法語單詞時,總會刻意的把一些單詞和英語單詞聯系起來記憶,和其他單詞相比,這些單詞往往也記得又快又好。
制造良性干擾。很多人學習的時候,總是要找一個安靜良好的環境,其實這往往更不利于學習。適當的噪音能夠讓人更加集中注意力,字跡略為模糊,反而能夠讓人更加印象深刻。因為這些不完美的外界環境,都能刺激大腦提高注意力。
適度困難更有助于學習。人們都喜歡做沒有挑戰性的東西,但這樣會使自己的能力越來越弱。只有不斷的去做那些略為困難的事,跳出舒適區,才能使自己進步。書中認為,某件事物你所耗費的努力越多,你學的就越扎實。正是因為法語不好,我們才應該刻意練習法語以求進步。
4、打造適合自己的心智模式
學習時避免錯誤和記憶扭曲。對一件事情,我們只會記住其中對自己情感影響最大的因素,剩余的細節,則由自己填補,暗示及其他事件的干擾都會歪曲我們的.記憶。
用時間和測驗評估自己,測驗對于學習的重要性非常之大,我們稱之為節點反饋,一個公司在做培訓的時候,學校在做課程考試等等其實都是需要做一個節點反饋,不僅可以幫助自己查漏補缺,還可以自己的學習進度,這種方法在學習知識點細碎的科目時尤其好用,我生物成績在高三前一直都不行,后來在高三百天沖刺時,我每天都會給自己安排生物的小測來鞏固知識點,后來借此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5、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風格,做一個終身學習者
為什么要做一個終身學習者,我的理解是,即便你的學習方法很對,學習東西也很快,但是如果不持續學習,最終也會全部忘記。我們的法語老師在疫情時自學德語,并且很快就達到了一個不錯的水平,可經過幾個月的荒廢,她現在連最基本的單詞都記不太清楚了。由此可見,“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若不想前功盡棄,最好方法是堅持長期學習,不斷學習的過程中把之前學到的東西進行串聯,不斷地修補自己遺忘的知識點。
對我們來說,要多做檢索和反思,不斷思考自己日常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要練習從記憶中檢索新知識,多用回憶來挑戰自己,要有間隔的安排檢索聯系,最后穿插安排不同類型的問題。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牢記自己獲得的知識。
《認知天性》讀書筆記5
這是一本講訴高效學習方法的心理學書籍。
對于學習這件事,我從小到大基本上都是臨時抱佛腳,考試之前猛烈突擊,迅速背誦,就可以在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的。這種做法一直延續到我大學畢業,甚至延續到工作以后一時興起參加的導游考試。
但是不得不說,這種能讓我一路取得好成績的學習方法,只是為了應付考試的。當考試結束,我會迅速忘記那些拼命背過的書,以至于那些即使當年成績優秀的科目(比方說地理、歷史),我都沒有留下什么印象。過去的那么多年,我的所謂學習,都是在以一種符號的方式機械的記憶的。
于是,最近我開始重新審視學習這件事。有沒有一種更高效的學習方法呢?有沒有一種可以讓學過的東西不容易忘,或者更容易記住的方法呢?
這本書就是運用各種事例、心理學實驗(美國人寫的關于心理學方面的書好像都是這個套路)來講訴高效的、能夠更容易記憶和更長久記憶的.方法。這本書中否定了我們一直以來信奉的要反復閱讀和背誦的方法。并且書中的很多內容打破了我們的固有認知。
此書提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智力不是與生俱來,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大腦會隨著你的學習而改變,智力也可以提高。簡單粗暴地說就是——越學習越聰明。
《認知天性》讀書筆記6
在工作室的引導下,我讀完一本關于介紹學習心理學規律的書一一《認知天性》。這本書是我布滿文藝色彩的書柜中為數不多的一抹別樣亮色。記得有個人說過一句話:“不要總讀自己讀得懂的書”。咋一聽這句話平淡無奇,仔細琢磨非常有道理,如果總看自己熟悉的類型的書,毫無難度,閱讀肯定非常順暢。然而,總保持在自己讀書的舒適區內,難免無法接觸其他領域的訊息,無法獲得其他領域的知識。讀《認知天性》就是這樣的體會,感覺就像是在品茶,一品苦澀,二品甘甜,三品回味無窮。
這本書匯集了11位認知心理學家經過10年的科研心血,提出人類認知規律和學習之間的.緊密聯系,透徹解讀人類普遍的學習規律,根據腦神經科學研究成果,推導出了有利于大腦的簡單學習法則。介紹了關于人如何學習的心理學研究,對于我們如何改進自己的學習,有著很好的啟示和實際指導意義。全書內容分為以下8個部分。
書中揭示了如下幾個學習領域的終極規律:
(1)為什么說天性懶惰孕育了認知規律和心智模型。
(2)只需一次自測,一周后回憶率從208%月簽為39%。
(3)知識是平面的,復合型知識是立體的。
(4)哪些良性干擾能提升學習效果。
(5)別在無法克服的學習困難上浪費時間。
(6)如何打造適合自己的心智模型。
(7)掌握幾個適合自己的記憶技巧會事倍功半。
書中介紹這樣的科學實驗是不是能夠很好的解釋了死記硬背、反復操練學習效果不理想的原因?那么什么方法才能夠讓大家學得更好,記得更牢呢?諸多研究成果發現:主動檢索一一考試一一可以強化記憶,而且檢索花費的是心思越多,受益就越多。書中也介紹了一些簡單實用的策略,比如:各種形式的檢索練習。包括低權重的小測驗和自測、間隔練習、穿插不同但相關的科目或技能的練習,在別人教給你解決方案前先試著解決問題,從不同類型的問題中提取基本原理或規則等等。
在“寫給大家的學習策略”當中,有寫給學生的學習策略,有給職場人士的學習策略,給教師的學習策略和給培訓者的學習策略。
給教師的學習策略中提到了,老師應向學生解釋學習的過程,要教學生如何學習,并且在課堂上創造合意困難。這些方法都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
最后,分享本書閱讀中記錄下的金句:
你要讓學到的知識與技能在腦子里隨時待命,這樣你才能在以后遇到問題時思路清晰,并抓住解決問題的機會。
談到學習人們有一些共識,首先要想學以致用就必須記憶,其次,我們要堅持不懈的學習,并記憶終生不怠。再次學習本身是一項可以獲得的技能,最有效的策略往往不是靠直覺。
耗費心血的學習才是深層次的效果也更持久。
如果感到學習非常吃力,那是說明你正在學習非常重要的東西。
犯錯誤并改正錯誤,其實是在搭建通往高層次學習的橋梁。
《認知天性》讀書筆記7
閱讀時間拿出牛津樹的英文書,起先讓姐姐讀,讀完之后問她:“你記住了什么?”姐姐很茫然,好像什么也沒有記住。媽媽對其解釋原因:“重復讀但是讀完就忘,只是給自己制造掌握知識的假象,回憶起的那部分才是真正積累的知識,你讀完沒有記住,那書還是作者的,作者寫這本書的目的也沒有達到。你讀完這本書,記住了主要信息,如果在運用到生活中去解決問題,那才是你真正獲得的財富。這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的道理。”又拿五本書,每讀完一本立刻合上,因為在讀的時候就開始用心記憶,在合上書之后檢索記憶的內容,5本都輕松的背出來。等再過幾天拿出這幾本書讓姐姐回憶,在腦中檢索出來的`那一部分才是真正的收獲。接下來每天給她幾本書去記憶,循環往復一點點向前推進練習。
選取書的難度是逐漸向上推進的,對姐姐來說是簡單的合意的困難。起先給予姐姐成功的喜悅和掌控感,發動內在學習的動力。讓姐姐體會到只要我想一定能做到的感覺,接受這種學習方法的好處。即使檢索有錯誤,也給予肯定,再翻開書檢查自己錯誤的地方,印象更加深刻。錯誤的地方只是我們更加需要努力的地方,在修正積累的過程中不斷的向上突破。
《認知天性》讀書筆記8
經營起多年沒用過的微信公眾號了。是因為這一時刻一定要好好記錄一下。十年后,我依舊能這么說,這本書在大學時期帶給我的影響跟《未來簡史》一樣大。《未來簡史》讓我決心從土木轉專業到計算機,《認知天性》則是改變了我多年來對于學習的錯誤觀念和方法,讓我能在終身學習的時代不被淘汰。
首先問自己:為什么要學習?
書中給出了這樣的解釋:努力學習會改變大腦,為大腦建立新的連接,擴展你的能力。我們的智力并非天生確定,而在很大程度上由我們自己發展。最近我的祖師爺,DNA之父沃森(他是我高中班主任導師的導師,所謂叫他祖師爺)的榮譽被摘,因為他提出人的智商因為人種和基因存在差異
作為一個東亞人,我當然愿意接受這樣的說法哈哈哈哈,誰不喜歡別人夸自己聰明呢。我覺得這個說法沒毛病,就像我們愿意承認黑人比起我們更有運動天賦一樣。只是接受差距這種東西本身是困難的,至少對于大部分能力低下的人來說,承認差距是很痛苦的。
如果用《認知天性》的觀點來支撐沃森的看法:努力學習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心智模型,建立新的連接。那么,我認為東亞有智商優勢是因為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經久不衰的文明,甚至同化了一部分猶太文明(在河南,山西地區)。正如一個真理:教育不是一代人的事情,而是幾代人共同努力的財產。這也能解釋為什么高考狀元多出在父親是工程師,母親是老師的家庭,或者說,父母是博士的小孩會有更強的學習能力。有研究表明近十幾年來人類平均智商超過了科學家預期發展,毋庸置疑,因為人們生活水平提高,越來越重視教育對一個人發展的重要性。
在我國,就有九年制義務教育,公民的知識水平有了質的飛躍。越是發達,富裕的地區,就越是重教育,美國就不用說了,在我國,江浙等經濟發達的地區來的同學也確實會比內地一些地區的同學更熱愛學習,作為一個中部城市來的我很不愿意承認,卻不得不承認,他們確實有更開闊的眼界和對學習更大的熱情。所以,東亞人的智商優勢,恰恰是文明發展了幾千年的優秀成果,在中華文明的照耀下成長的我們,潛移默化地接受了祖先的思考方式,會比那些原始村落長大的小孩更容易建立未知與已知的連接,這是幾千年來我們的祖輩留給我們的寶貴的財產。
回到正題,說說這本書的核心觀點:學習就是建立未知與已知的連接的過程,本質就是知識鏈與記憶結。本書針對學生提出了學習三部曲:學習階段的隨時檢索,學習過后有間隔地安排檢索,和在學習時穿插安排不同類型的問題。
本書糾正了我學習時的一些錯誤觀念。第一條,喜歡反復看學習材料,比如我學習《計算機網絡》這本書的時候,制定的計劃就是反復看這本書。這是錯誤的,書中指出,反復瀏覽這些資料并不能讓你更好地掌握這些知識,相反,因反復閱讀而產生的熟練感會讓你產生錯誤的“元認知”(大白話說,就是逼數),認為自己已經掌握了這些材料。而實際上,“看熟”不代表“掌握”。相反,把關鍵內容提取出來,通過檢索關鍵內容建立聯系的方法更有助于理解知識并長期記憶。
我喜歡通過做框圖的方式來梳理內容,個人認為,那些概念圖會比西方的思維導圖更適合中國人有邏輯性的思考方式,但我在做框圖的時候有個誤區:喜歡把每一章節的細節內容都摘錄下來,有時候,框圖更像是一個圖像版的.書,而不是個人的思考過程。在初次學習中適當舍棄一些細節是必要的,因為書中提出學習是建立在已知的基礎上,連本章節的框架都不理解,就想要去理解細節的東西,是揠苗助長的。所以做概念框圖的時候,要改變原來那種事無巨細的做法,而是從大到小,就像遍歷一棵樹一樣,從根到結點。
書中指出,學習中真正關鍵的步驟,是建立未知與已知的聯系。曾經被我誤解為概念比題重要。其實,如果一道題能助你更好地理解一個概念的話,也是不錯的。在建立未知與已知的聯系中,可以用一些比較巧妙的方法,比如助記,記憶宮殿等等,同時,跟別人授課也能幫助更好地理解。所以我打算在b站上開個號專門講解一些與計算機,數學等相關的概念或是說書。
書中指出,間隔練習比集中練習更有效果,對此我深有體會。學土木就是集中練習,考試前一段時間復習突擊,因為我的目的是pass,而不是在腦海中建立一個本學科的心智模型。事實上,我很排斥在腦海中建立一個土木的心智模型,因為不感興趣,這種抗拒是生理上的。所以土木的學習效果不如計算機。所以一個人一定要學習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才有利于建立心智模型。
間隔一段時間進行檢索,大家總是覺得這樣會很慢,沒有效率。學過的東西過一段時間不看就會忘記。其實不是這樣的,正因為會忘記,所以這個檢索的過程更有價值,更有助于建立連接,并且在以后能快速檢索到這條知識通路。只是這個過程往往會伴隨著沮喪,這是正常的。這也是本書提到,要克服這種心理,懂得糾錯的過程是可貴的。檢索時付出的精力越大,知識掌握越牢固。
書中還指出,學習時穿插安排不同類型的問題效果更好。就拿學習數學公式來說,不要每次只學習一種,可以輪換接觸不同的問題和解法。
【《認知天性》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認知天性》讀書筆記07-21
認知突圍的讀書筆記11-28
《認知突圍》的讀書筆記08-05
《認知突圍》的讀書筆記09-24
天性作文01-28
《認知突圍》的優秀讀書筆記09-23
《認知差》優秀讀書筆記09-22
《認知天性》讀后感10-24
《認知天性》讀后感04-01
認知天性讀后感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