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的讀書筆記5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寫一篇讀書筆記記錄下呢?現在你是否對讀書筆記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論語的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分享。
論語的讀書筆記 篇1
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生命中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當我靜坐書房,捧起《論語譯注》這本書,聽著耳邊沙沙的翻書聲,聞著淡淡的書墨之香,何等愜意,何等舒暢。讀《論語譯注》這一本好書就好像在和一個高尚的人談話,給我帶來了快樂,讓我擺脫幼稚,逐漸成長。每一次閱讀都是一次心靈的交流,都是心頭的一次洗禮,都是充滿樂趣的。在閱讀中,我與作者交流,在交流中我幸福著他的幸福,快樂著他的快樂,追逐著他的追逐。
讀了《論語譯注》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讀到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很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可成為我們的良師益友。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于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著豐富的養分,這是一件快樂的事。高山,是那樣的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的壯麗無邊,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于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的點滴之長。
讀了《論語譯注》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宜君子乎",我讀到了:我們要把一切都想得美好一些。它告訴我們生活中還是有很多快樂的。于是,我不敢讓一日閑過,懷抱信念,擁著信心,在快樂中擁抱生活,在充實中感悟人生,在感悟與交流中得到了心靈的'洗禮和靈魂的升華。我們不應該懷著任何的怨恨去對待每一件與自己相關的事,去對待每一個傷害虧欠自己的人。生活于我們每個人只是一段客旅,我們只是生命的過客,也許幸福會讓我們停留的腳步久一些,停留的時間長一些,但終究止不住我們前行的步伐,只要我們帶著一顆快樂的心,生活就會充滿快樂,明艷動人的花朵才會在我們面前盡情開放。生活是一面鏡子,你對著它笑,它也對著你笑;你對著它哭,它也對著你哭。天地寬廣,道路坎坷,帶著快樂的心去傾聽花開的聲音吧!
面對著《論語譯注》這本書,我輕輕翻開書頁,與他進行心靈的對話,我仿佛到了一個廣闊無比,奇妙非凡的世界。讀書給我帶來了快樂,這種快樂,像策馬于原野之上,如泛舟于西湖之間,似盡歡于游戲之中。與《論語譯注》這本書為伴,讓心靈在一次次的洗禮中得到升華。
讓我們記住"好讀書,讀好書,讀書好"這句忠告,沉醉在《論語譯注》這本書的馨香中,快樂讀書,快樂生活吧!
論語的讀書筆記 篇2
子曰:“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此章有“觀過知仁”的意思。而這句話表面看來有歧義,但是其儒家的生命價值是肯定的,也是不變的。一種可能的解釋就是:“仁”訓為“人”;“黨”為“類”。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人的過錯分別歸于不同的類別,所以,通過觀察一個人的.過錯就可以了解一個人仁還是不仁了。再有一種的解釋就是:人指君子。“過”指過錯。結合“茍志于仁矣,無惡也”來理解,“人之過也”的人就是君子。君子可能犯過錯,各有所不同,觀察君子的過錯,才能知道其為仁如何。此解較為妥當。以下幾種解釋可資參考:
孔安國曰:“小人不能為君子之行,非小人之過,當恕而勿責之。觀過,使賢愚各當其所,則為仁矣。”
二程子曰:“人之過也,各于其類。君子常失于厚,小人常失于薄;君子過于愛,小人過于忍。”
尹焞曰:“于此觀之,則人之仁不仁可知矣。”
后漢吳佑謂:“掾以親故:受污辱之名,所謂觀過知仁”是也。
朱熹按:“此亦但言人雖有過,猶可即此而知其厚薄,非謂必俟其有過,而后賢否可知也。”
現在看來,仁與不仁是區別君子和小人的標準,然而,時過境遷,物似人非。人們的道德和法律也在不斷變化,仁與不仁也不斷呈現新的意義,君子小人也在以不同面貌顯現。所以,因恪盡職守,理解偏差造成的失誤,是君子之過;而故意知法犯法,穿鑿附會,鉆法律的空子則是小人之惡了。因此,我們不僅要觀過知仁,還要觀惡知非啊!
論語的讀書筆記 篇3
本書講述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孔子因材施教,對于不同的對象,考慮其不同的素質,優點,缺點,進德修業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教誨。這告訴我們現在的.老師應該學習孔子這一點。
對于學習,我們要做到的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學到的知識,按時去溫習它,不也是很開心嗎?因為在溫習的同時,我們把學過的知識不斷的鞏固,也許還能獲得新的東西,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復習完所學過的知識,就再也不用懼怕考試了,更別提說掛科了。
從《論語》中,我還知道了一個人有沒有學問,學問的好壞,主要不看他的文化知識,而是看他的道德修養,這好比當今社會衡量一個人的標準,并不是看學歷,也不是看文憑,而是看他的言談舉止與品質修養。也就是說,即使一個人沒有學習過什么,但他能做到孝,忠,信等傳統倫理,這也不能說他沒有文化知識,沒有道德修養。殊不知她所擁有的這些道德修養結石就是最大的財富了。
《論語》共20篇,其言語精練,內容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我感受到了《論語》擁有強大的文化底蘊。每一位學子都應對其進行品讀
感悟及求索。書中有著豐富的知識告訴我們要孝敬父母,有愛心,要以賢德的人為榜樣。把這些作為人的立身原則。做好了以后再學習文獻知識,以開闊我們的視野,豐富我們的思想。
論語的讀書筆記 篇4
既然我們可以有這么多朋友,那么朋友有沒有種類之分呢?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可視為開放與包容,“同”可視為封閉與單一。從人際交往來說,“和”指與不同類型的人交往,“同”是指只與氣息相投的人交朋友。不同類型指得又是什么呢?我覺得“朋友”這個詞事實上很難定義,在很多場合,“朋友”只是“有用的熟人”的代名詞。勉強加以分類,可以以一個個體為中心,從他的主觀角度出發,以工具性目的和價值或情感認同性目的各自所占比例為尺度,畫圈。圍繞個體最緊的是主要以純粹價值認同為紐帶的朋友,越外圍的朋友,工具性越重。
當然,所謂工具性和認同性只是為了劃分方便,在實際中,兩者攙雜在一起,很難一刀切。不過,也會有極端情況,如果我們對于一個人毫無感情可言,與他相交只剩利用價值了,我想我們即使稱之為朋友,其內涵也變味兒了。這還僅僅是主觀的劃分,讀書筆記客觀的現實生活常常讓我們與工具性朋友保持最密切的關系,而認同性朋友可能一年也見不了幾次面,但兩個人的.心還是相通的,客觀不能,主觀也無須見面。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可能指的就是這種情況。
但是這種劃分仍不嚴密,只考慮了常態、共時的情況。在人生的各個階段,我們都會結交上述兩種朋友。有的朋友相伴一生,有的朋友只解燃眉之急,有的朋友只在人生旅途中同路一段。最值得珍惜的是老朋友,最難忘的是在人生的關鍵時刻出現的,又不能永遠在一起的朋友。這雖然是人生憾事,話又說回來,我們也不必刻意去保持聯系。因為情感的相投、價值的認同往往只在某一情境、某一機緣下才產生。執著地追求全面的了解可能會使剎那的美感煙消云散。所謂距離產生美,我和他不可能在每一方面都取得一種和諧,該散就散,回憶有時更加美好。
所以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子罕)再進一步說,如果我們能欣賞他人異于己的地方,那和他們交朋友也不是件困難的事。這一點與認同感并不矛盾。接受甚至欣賞異己,便意味著從反面認同了對方的“異”,從“異”中求得了“同”,達到“和合”的境界。這或許就是孔子所說的“君子和而不同”的基礎。
論語的讀書筆記 篇5
我的爺爺由于父親早逝,只讀過兩年私塾,但是他卻一直堅持看書,閱讀一切能接觸到的讀物,最重要的是不恥下問,我記得當時他七十多歲的時候看到不認識的字或不明白的問題還是總是詢問我們,雖然他有點孔乙己式的思想行為,喜歡“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但是很重視子女的教育,所以父輩們都接受了在當時很好的教育,雖然由于當時的社會環境沒能上大學,可是這個思想卻一直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
父親由于沒能被推薦上大學留在了農村,但是他也沒有隨波逐流,不斷學習農村新的種植技術,村子里每次使用新的種子、農藥、化肥都是他引領的,好多人經常過來請教他怎么做,他都很熱心的講清楚注意事項,四十多歲的時候還去報班學習農村財會知識想努力做好村里的會計。他盡最大的努力供我和哥哥讀書,當時村子里嘲笑父親說“花費那么多錢讀書,都可以養老了,那么辛苦干什么,尤其是那個女兒”,可是父親從來沒有動搖過,也許他想在我們身上實現他沒能完成的夢想,也許是讀書打開他開闊的思想,那時他就經常說:“你們學到什么時候我就供到什么時候,哪怕留學我也盡力供”。曾經我的高中老師還有同學的爸爸(市里組織部長),問過我爸爸是做什么的,我說農村種地的,他們都不信,覺得氣質談吐都像一個有學識身份的人。是的,我想這就是不斷學習帶給他外在的修養,雖然生命短現,可是村里人提起他很多都說:“我就佩服他一個。”我時常想起,如果他能好活到現在,也能很快適應科技的.快速發展吧,可惜我沒有繼承他的優點。
剛畢業時上班的公司老板是研究生畢業,做的也是相關專業,他經常和我們一起到工地做事,他的專業知識很強,我們很佩服他,他也知道這一點,可是有的時候真正動手做事的時候,他還是會問那些沒有學歷的老師傅“這個是怎么做的”,他也沒感覺丟臉或怕別人看地他,這就是強大的自信,所以更好的理論聯系實際積累更多的經驗。而我(相信有些人和我一樣)因為不自信,又由于從小到大經常聽到的是我怎么聰明,上班后也是說我學東西快,反而在不懂得時候不敢問,使自己失掉很多進步的機會。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我們可以在學習中,不斷學到新知識,明白很多道理,找到進步的動力,放飛自己的心里,所以說是一件令人快樂的事。
【論語的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論語的讀書筆記11-10
論語讀書筆記06-16
《論語》讀書筆記08-07
《論語》讀書筆記06-12
《論語》讀書筆記05-08
論語讀書筆記09-15
論語的讀書筆記摘抄03-21
論語心得讀書筆記01-08
小學論語讀書筆記09-06
關于論語讀書筆記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