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讀書筆記集合15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書筆記了!到底應如何寫讀書筆記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邊城讀書筆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邊城讀書筆記1
此文獻給沈從文先生,獻給《邊城》,獻給那淳樸,善良的人性......
一、渡船
湘西的那人、那舟,漸漸回到我的視野。《邊城》儼然成了一個關于舟的故事,整篇文章通過渡船貫穿,碾房與渡船的選擇,也是財富于愛情的選擇,儺送為了翠翠選擇了后者,通過略顯憂傷的浪漫注意筆調,描繪了儺送與翠翠那份純樸自然的愛情。儺送的離去,“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對于翠翠,便處在了等待的狀態中,哪怕是一點希望也自然保持,等待依舊…那甜美中略帶一絲涼意的筆觸,寫出了最美好的人與情感,讓人無法釋懷。至始至終,舟是純潔的,是純潔的人賦予舟的純潔。舟便成了那純潔的象征…邊城.渡船…
二、等待
一生等待一首歌,一曲紅綃不知數,十年心事兩茫茫。爺爺的等待,等待翠翠長大能有個好歸宿;天保的等待,等待走了車路迎來翠翠;儺送的等待,等待翠翠的搭理;翠翠的等待,等待儺送的回來…不得已出走的儺送,忘不了哥哥的.死,一直負疚于心,家中逼迫他接受碾房,他卻想要渡船,彷徨苦悶卻不懂翠翠的心,也許逃離是最好的吧,可他又哪知翠翠一直等待的心…是否以前不要錯過,“興許他就不走了”。如同莫泊桑沒有結局的《項鏈》,沈先生同樣沒有告訴我們,也許他也沒有答案吧,留給了我們太多猜測與遐思…
三、愛與悲
《邊城》里純潔,善良的人,演繹了一份份純潔,自然的愛,它是浪漫的,也是凄美的。《邊城》那種清晰卻有朦朧的氣息,宛如琵琶半遮面的感覺,至始至終,《邊城》貫徹的都是愛,祖孫之愛,男女之愛,兄弟之愛…這里的愛相互接觸,卻又相互矛盾,于是悲必然而生。愛與悲本是一組矛盾,總是同在的,追求愛的到來,也難免意味著悲的來臨,而悲的經歷才能磨煉出真愛,讓愛永恒…
四、湘西鄉味
《邊城》最讓人懷念的還有那自然純樸的湘西鄉土,環境描寫是《邊城》的一大亮點。沈從文先生用自然清新卻又細膩的筆調,表現出湘西的自然風光與純樸民風,充滿鄉土的氣息。“月光極其柔和,溪面浮著一層層薄薄的白霧”美麗的環境烘托美好的心性。“翠翠的心被吹柔軟了”,在爺爺的蘆管聲中,是期盼愛情的感覺…文章通過描寫湘西特有的風光與民風,塑造了純樸,善良的人物形象,從而更深入我們的心中,難以忘懷…
五、后記
淡然如風的邊城,
淡然如水的愛情,
給了我們這純樸自然的感觸,
是我們回不到的過往,
如此鮮明而豐潤,怎能使人忘懷,
您那飽含真情的墨汁,
淡點煙云,就是這真淳《邊城》。
邊城讀書筆記2
沈從文的小說給人一種很清很淡的感覺,但這種清淡又異于那種陰柔做作的情愛文學,使得它只能是沈從文獨有的作品,別人輕易模仿不來。
《邊城》作為沈從文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在當代文學中的地位自然是不可忽視的。我常感到驚訝,一篇中篇小說作品何以獲得如此高的評價,況且這作品又與傳統文學作品有相異之處,它的開放式的結尾既讓人有所幻想,又讓人有所失望。但正是這樣的作品,激勵了一大批青年文學作者,使他們拿起筆,投入到文學創作當中。
《邊城》的那種樸實的帶有鄉音的語言,使人感到特別親切,更為奇妙的是,這種親切感并不局限在沈從文的家鄉,我作為一個山東人讀到這樣的'文字,都覺得特別溫暖,溫暖的像是自己正好生于桐城一樣。這其中的緣由大概是,《邊城》中處處有溫情,里面的人都是淳樸可愛的人,他們的淳樸使得你無論來自何方都很容易融入進去。我猜想,沈從文先生最想表達的是邊城人的質樸,其次才是一個以悲劇為結尾的愛情故事。有人或許會問,既然邊城人是淳樸善良的,那么為何邊城的結局并不美好呢?我想,沈從文先生是想以這樣悲慘的結局來說出他心中的苦澀:邊城變了,再也不是原來的邊城了,人們變得虛偽做作,失去了原有的質樸與純潔;這種巨大的轉變給作者帶來的沖擊,又有幾個人能懂呢?所以,邊城的結局必然是沒那么美好的。
邊城讀書筆記3
一位老船夫,一個女孩、一只黃狗、更使這景色優美的湘西邊城平添了一份溫暖的感情,他們雖生活拮據、但卻生活得很安詳、佷快樂。生活這喧器的大城市的我們,雖然擁有佷好的生活條件,但卻始終失去了那份最簡單的樸實的快樂,多么向往那座邊城的日子。
這那里,老船夫和他的孫女天天我別人渡船,大家覺得不好意思、所以有時候會硬塞些錢給老船夫、但老船夫卻死都不肯收、天熱了還會為渡江的人準備解渴的茶水,老船夫的身上閃耀著多么善良的人性光輝、試問在當今社會,像老船夫這樣真誠友善待人、無私奉獻的人還有多少?大家都在追名逐利中漸漸失去了骨子里的那份真。
翠翠是老船夫的孫女,是個懂事的姑娘,與老船夫相依為命,互相關愛著,她總怕爺爺會離開她,爺爺明白自我總有一天會死去,所以一向為翠翠的婚事操著心。
翠翠心里喜歡的是二老,大老卻來提親了,爺爺問她愿不愿意,她始終是沒給出個答案。兄弟倆決定公平競爭。
不多久,大老被淹死了。這是不是他要成全二老和翠翠的表現?二老由于家里的壓力和對哥哥的一份譴責。他不在對翠翠表示要追求的熱情,他離家了,不明白什么時候回來。
爺爺在經歷二老及其父親順順冷漠的態度之后,在一個狂風暴雨的夜晚后,他離開了這個人世。
白塔倒了,船要走了,人逝了。一個悲傷的力量充斥了整個結尾,讓人的心緊緊的揪了一下。我想老船夫為別人渡船渡了一輩子,為翠翠的婚事受到了不少心靈的冷漠,他想休息了,他該休息了,他帶著翠翠的愛閉上雙眼。
但是二老在哪里?他什么時候回來?也去明天,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了,他就這樣為了那樣一份兄弟情而就這樣舍棄了那一份還沒真正開始的感情?
沈從文最后還是沒有給出正真的答案,他給了讀者一個想象的空間,我甚至覺得這樣一個捉摸不定、不果斷的'結局是給翠翠當初沒有大膽證明自我的心意的懲罰,她思想的保守和固執讓她沒有得到自我的感情,這是必然。
邊城的人都是真誠樸實的,但讀著沈從文描述的文字,總覺得有一絲拘謹纏繞在心中,總覺得在邊城的人的心中還縈繞的一份保守固執,亦或者說,在邊城這個僻遠,遠離大城市的小鄉村。人們依山旁水地生活著,周圍的山和水似乎相隔了他們思想中的某一個成份,讓人讀來心中不由得升起一絲悲傷。
邊城讀書筆記4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個高尚的人談話。”這些名人名言都告訴我們讀好書的重要性。《邊城》就是一部很耐人尋味的作品,讀了這本書,我受到了許多啟發。
汪曾祺曾經評價:“《邊城》的語言是沈從文盛年的語言,最好的語言。既不似初期那樣的放筆橫掃,不加節制;也不似后期那樣過事雕琢,流于晦澀。這時期的語言,每一句都“鼓立”飽滿,充滿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籃新摘的煙臺瑪瑙櫻桃。”
《邊城》是一部懷舊的作品。沈老曾經告白讀者:“我準備創造一點純粹的詩,與生活不相粘附的詩。”《邊城》用人性描繪了一個瑰麗而溫馨的世界,一個充滿愛與美的天國。作品所描繪的人生,是在一種洋溢著詩情畫意和濃厚的地方色彩的特定環境中展開的,社會背景與矛盾被詩化了,淡化了。這與當時動蕩殘酷的社會現實是有很大距離的。有人認為這表現出作者對現實政治的隔膜。而我卻認為這是沈老故意為之,他刻意創造了一個純美的世界,表達了他內心對理想人生的執著追求。那么詩意的理想化世界;那么純真的兩個年輕人;那么美好的一段剛萌芽的愛情,結果卻是悲劇。這是作者的有意處理,以此引起讀者對“美”的毀滅的痛惜和思考。正如題記所寫:“認識這個民族的過去偉大處與目前墮落處”,即是對邊城歷史與現狀進行獨特的思辨與批判。創作《邊城》時沈老雖然宣稱是創造“與生活不相粘附的詩”,而實際上卻正是針對湘西的“現在”,與非人性,非人道的現實生活“粘附”起來,為滿目瘡痍的現實所感發,呼喚著自由的,美好的,“牧歌”式社會的回歸,并以此對當時湘西封建宗法社會進行批判。所以認為他的創造太過于天馬行空,不切合當時政治背景,是對他的誤解。沈從文是一位以“美”和“愛”來反觀黑暗現實社會的人道主義作家,而且具有深厚的悲劇意識。讀了《邊城》且內心涌動出一股哀傷情緒的人,就會理解。
《邊城》寄托著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現人性美的一部。這部小說通過對湘西兒女翠翠和戀人儺送的愛情悲劇的描述,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運的慘痛事實。翠翠是如此,翠翠的母親也是如此,她們一代又一代重復著悲痛而慘淡的人生,卻找不到擺脫這種命運的途徑。
沈從文通過《邊城》這部愛情悲劇,揭示了人物命運的神秘,贊美了邊民淳良的心靈。關于《邊城》的主旨,用沈從文自己的話說就是,“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邊城》以撐渡老人的翠翠與船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儺送的愛情為線索,表達了對田園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這種寧靜的生活若和當時動蕩的社會相對比,簡直就是一塊脫離滾滾塵寰的“世外桃源”。在這塊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們充滿了原始的、內在的、本質的“愛”。正因為這“愛”才使得川湘交界的湘西小城、酉水岸邊茶峒里的“幾個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牽連在一處時,各人應得的一份哀樂,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
《邊城》正是通過抒寫青年男女之間的純純情愛、祖孫之間的真摯親愛、鄰里之間的善良互愛來表現人性之美的。作者想要通過翠翠、儺送的愛情悲劇,去淡化現實的黑暗與痛苦,去謳歌一種古樸的象征著“愛”與“美”的人性與生活方式。翠翠與儺送這對互相深愛著對方的年輕人既沒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沒有離經叛道的驚世駭俗之舉,更沒有充滿銅臭味的金錢和權勢交易,有的只是原始鄉村孕育下的自然的男女之情,這種情感像陽光下的花朵一樣,清新而健康。作者不僅對兩個年輕人對待“愛”的方式給予熱切的贊揚,而且也熱情地謳歌了他們所體現出的湘西人民行為的高尚和靈魂的美。《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展示給讀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諧的生命形態。《邊城》發表于1934年,小說描寫了山城茶峒碼頭團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與擺渡人的外孫女翠翠的曲折愛情。青山,綠水,河邊的老艄公,16
歲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龍舟中生龍活虎的儺送……
作者以純凈的筆觸譜寫出一首愛與美之歌。湘西淳厚樸實的人情世態,健美古樸的風俗習慣,新奇幽雅的山光水色,情調爽朗明快,色彩絢麗清新,是一幅優美別致的風土人情畫卷。而青年男女的情愛,父子祖孫間的親愛,人民相互之間的友愛,以及自然萬物之愛與湘西之美糅合在一起,了無痕跡地融人了全部故事情節和人物形 象之中。沈從文在談及《邊城》時說:“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邊城的青山綠水是美的,邊城的故事是美的,邊城人那種沉浸于生活、融會于自然的心態也是美的。
沈從文小說獨具地方特色。他的題材、人物、自然景色、風土人情、語言,無不涂上“湘西”的標記。題材是湘西社會日常生活中攝取的;人物是湘西農村的“愚夫俗子”,一批土生土生的“鄉下人”;景色更是湘西山山水水迷人的美景。沈從文更是描繪風土人情的高手,他畫出一幅幅風俗長卷,婚嫁、習俗、服飾、神話、傳說、信仰、禮節……無所不有,無所不奇,使他成為現代中國的“風俗畫家”。他特別善于揭示這些一代一代流傳的古風習俗人情世態所包含的人情美和人性美,令人神往,令人驚嘆。加上沈從文運用泥味土香十足的方言土語,這更使他的小說充滿濃郁的湘西地方特色。
美麗的人,美麗的景,美麗的邊城···
邊城讀書筆記5
一條緩緩流淌的白江,一段默默悲傷的往事。
邊城,在沈從文筆下哭泣。這是一座美麗卻籠著一層紗的城,它在歡與悲的交界,獨自徘徊。
白江,是夾雜在山與岸之中的,要想出城到外邊去,只能乘渡船。那是艘不大的渡船,由一個老頭子擺渡。他有一個孫女叫翠翠,翠翠媽在生下她時就死了,翠翠爸也在不久后自殺,只留下老頭子獨自照顧翠翠。雖說只留下祖孫二人,日子過得倒也甜蜜。在翠翠十三四歲時,已出落得清秀美麗,得到城里許多人的追求,特別是船總的`兩個兒子——大老和二老。可是,因為種種原因,大老在水中淹死,二老遠走他鄉。翠翠的親人——爺爺,也在電閃雷鳴的夜晚,靜靜地死去了。書的末尾,翠翠被接到了船總家,苦苦地等待二老回家。
無論最終二老是否回來,在我看來,都不可能成就一段他與翠翠的美好姻緣。因為二老對于翠翠的愛并不是真愛。真愛是經得起種種磨難與考驗的,譬如金庸筆下的楊過與小龍女,他們之間有過漫長的分離,也有生死的考驗,最終卻不離不棄,這才是真愛。或許二老仍愛著翠翠,但是他能放掉自己同胞兄弟的恨,放掉一切,放掉所謂的面子嗎?
他既然已經下定決心去了桃園,那么即使有朝一日回來,說不定也已是有家室的人了。在以后的日子里,翠翠必將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如林黛玉一般。船總收養她,是因為二老,如果二老不歸,難道他們就會輕易地把他嫁出去嗎?他們只會讓她等,等那個或許再也不歸的人。
《邊城》是在悲與歡之間搖曳不定的,沈從文用略帶憂傷的筆觸,描繪著這一段純美的初戀。每每讀完《邊城》,腦海中總會浮現出翠翠的影子。
《邊城》,一座飄忽不定的城,一段憂傷的故事,訴說著人世的不公和命運的哀嘆。
邊城讀書筆記6
前些日子,有知己好友向我推薦沈從文代表作《邊城》,閑暇時,我買了一本《沈從文集》,重點讀了《邊城》一文,感想頗多。
《邊城》是一部反映湘西民情的中篇小說,它的故事情節很簡單,主要是通過描述女主人公翠翠與少男儺送的純情之愛,來揭示一種源自湘西古樸原始的“愛”與“美”。這種愛與美在小說中,既沒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沒有離經叛道之舉,更沒有附加銅臭的權錢交易,相反小說所表現的男女之情正是古樸原始鄉村孕育而生的自然戀情,它青春、陽光、清新、健康,猶如陽光下愛情的花朵,晶瑩透明。
縱觀小說描述的不僅是唯美的戀情,更有祖孫、兄弟之間的摯愛親情,還有處在整個邊城各個角落人們之間的一種善良互愛之情,這些愛與情不正是如今我想看到的人類最高尚的心靈之美嗎?
雖說小說翠翠和儺送的愛與情以苦澀的悲情收場,這是我不希望看到的`,更是我為之惋惜的,但它又讓我懂了美好的愛與情有時并不能完全為自己所把握的一面,它有其社會屬性的另一面,以致這中間或有悲情、或有無奈,這讓我聯想到“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的慨嘆,當然我不排除也有人能沖破重重阻力追求得到自己的愛與情,如古代的卓文君與司馬相如,但話又說回來,古往今來又有多少人能把握自己的愛與情?又有多少人能跨越歷史享有不受時代束縛的愛與情呢?也正因為這樣,“愿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就成為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共鳴!
邊城讀書筆記7
沈老先生的一篇《邊城》,一下子將我們拉到了他的家鄉,那個有著吊腳樓、竹筏、小周的湘西水域。我似乎能呼吸到那充滿水汽的空氣,清新濕潤,人被籠罩其中,仿佛凈化了靈魂,脫離世俗,重獲了新生。一陣和風吹來,夾雜著幾分情竇初開的青澀與美妙,也帶來了這個悲喜難定的故事。
人性中最美好的東西——情感,在這個自然淳樸的邊城里毫無修飾地展開了。那年端午,在河邊遇見了他或她,稚趣的言語,意外的邂逅,于是,一種不可言狀的情感便毫無防備地觸到了彼此心底最柔軟的地方,在那里生了根發了芽,以致夜里的歌聲也仿佛插上了翅膀,上了白塔,下了菜園,到了船上,又復飛竄過懸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坐在那白日里為強烈陽光曬熱的巖石上,我們和翠翠一起惆悵……
我想,大概也只有沈從文才能寫出如此宛若自然天成之作了吧。在外漂泊的生活,讓他看透人間冷暖,世態炎涼,更加激發了他對家鄉題材創作的靈感,于是卸去世事,脫下塵俗,便有了翠翠,有了爺爺,有了天保,儺送,有了由內而外散發的純善溫潤的人性之美。沒有外界的浮華和喧囂,邊城仿若一個世外桃源,質樸自然,又似一曲清麗哀怨的田園牧歌,優美純真。
曾經讀過一篇關于沈從文的趣聞,是回憶他第一次做教授時上第一堂課的.窘態:一個堂堂的大學教授第一節課害羞地站在講臺上十幾分鐘沒說話,又用十幾分鐘講完了原準備兩小時的課,更在黑板上寫下“這是我第一次上課,膽小所以……”的句子惹得學生哄堂大笑。讀了《邊城》,我才明白這原來只是他如水城一般質樸的真性情流露罷了。而世人將“國學大師”之稱贈予他,則又歸功于他那文弱的書生氣下隱藏著的剛毅。《邊城》中的翠翠沒有因為爺爺和儺送的離開而尋短見,她只是平靜而堅強的等了下去;天保也沒有因為催促已心屬儺送而頹廢或哭泣,因為他是一個男子漢,他選擇了下險灘,即使最后面對的是死亡,他也沒有退縮,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在走的路。
一部作品,其實也是作者某一面的真實寫照,所以我堅信沈從文大師一定是位質樸、祥和、骨子里透著一股剛毅的文學巨匠。
“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杰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選山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起它,精致結實勻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的理想建筑,這廟里供奉的是‘人性’。”
邊城讀書筆記8
“他也許明天會回來,也許不回來”這句話來自于沈從文的《邊城》一書,不知為何,每當聽到人家說《邊城》都不禁會讓我想起這句話。這句話代表著等待,只要等待就會有希望。也代表著未知,等待著未知,也會讓人深沉而壓抑。
《過城》一聽這名字,似乎講的是在邊境里的一座城,無疑會讓人覺得偏僻、荒靜。也會匯想到許多關于邊境的詩,比如王維的《使至塞上》: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但這本書里的《邊城》會讓人溫暖而處處似家的感覺,翠翠這個人也像她的名字一樣天真、善良。在我的回憶中,她總會幫爺爺在岸上系船。她是個愛笑、天真而爛漫,無憂無慮的女孩。
《邊城》里的人們熱情好客,非常善良。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當翠翠去找爺爺時,天色已晚,但是還沒找到爺爺,天保便邀請翠翠到家里做客,翠翠那時候很著急,天保也不斷在一旁安慰她,還時不時逗一下翠翠,最后天保不放心翠翠,便一路護送回去。而如今,看看這個社會,還真是讓人唏噓不已。各種拐賣,上當受騙眾出不窮,沒有人會相信一個陌生人,也沒有人會如此擔心一個陌由人的安全。
天保愛上了翠翠,但他卻深知自己的弟弟也在深愛著翠翠,為了成全弟弟,便外出闖難,消解自己內心的悲苦,但不幸的是出了意外。弟弟儺送一邊深愛翠翠,一邊自己的親哥哥又因為自己而死,便離家出走,之后再也沒有回來過,他們倆兄弟可畏是真情。翠翠的爺爺最后也去世了,結局令人發指。天保村子里的人卻還不忘翠翠,把她接過來住,所以村子里的人們和翠翠一直都在等儺送回來。因此,本文的最后寫了“他也許明天會回來,也許不回來。”
儺送是個任性、酷愛自由,沒有拜金主義色彩,苦心追求愛情的一個人,而翠翠最后在性格、心理上都發生了變化,多了些優思與羞澀,從小與老船夫即白己的爺爺生活在一起,沒了爺爺,也意味著她要更加堅強、勇敢的活下去。
沈從文筆下的湘西是我在心中朦朧勾勒出的天堂。人們說,人情如水,也說世態淡涼。很多的人為了金錢,為了名利,不擇手段,不惜傷害他人,我覺得最幸福的事情是來自于心底的淡然。如今的城市環境污染重,宣器與浮華很多人都向往邊城那樣的生話,景致柔美而寧靜。遠離都市的燈紅酒綠,有一種出塵而卓然的美麗。
從《邊城》這本書中,學到的不僅是與人要善,而且要淡迫名利,不可為了自己的自私欲而對他人痛下殺手。保持純潔與天真,充滿希望,何嘗不是一種幸福呢?
邊城讀書筆記9
《邊城》是沈從文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它是沈從文先生用筆描繪的一幅美麗的風俗畫卷,展示了湘西民間獨具的民俗美、風情美。湘西山城充滿了安靜活潑,生機盎然的風暴美:天朗、風輕、水清。可以寄托作者和讀者深沉而真摯的愛,寄托著哀愁、憐憫和希望。
沈從文對自己說:“我認識美,學會思索,水對我有極大的關系。”水流過這個靜謐、悠然的湘西小鎮,帶來翠翠的故事,故事平淡,但卻融入茶峒恬淡自然的山光水色之中。所以這種平凡的感情,總會給人留下一抹遐想,單純的似水流過,靜靜的,淡淡的。
《邊城》是沈從文先生理想的夢境,他將對山水的熱愛化作文字融入夢境,。茶峒自然風景清新雋秀,江水清麗綿延,江上的渡船每日運行于山水之間,儼然點綴了這如詩的`夢。在這樣的夢境足,卻也有淡淡的憂愁。沈從文先生還說“美麗總使人憂愁。”這或許也是一種美的境界。
故事的女主人公翠翠是美麗、純樸、善良的,她還聰明、乖巧,不諳世事。湘西的清風、麗日給她健壯的軀體,茶峒的青山綠水給她一雙碧玉般澈透的眸子。翠翠對老船夫的感情真摯而感人,對儺送二老的感情朦朧卻執著。對生活,她找不到方向,但卻可以樂觀地面對,老船夫也是個純樸、善良的人,他五十年如一日的守著渡船,他忠于自己的職業,不求回報。他不但不收別人渡船的錢,卻還經常送別人東西。他不思索自己職業對于本人的意義,只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里活下去。他唯一耽憂的是自己孫女將來的生活,最后卻還是在失望和遺憾中死去。天保和儺送兩個好兄弟同時愛上了翠翠,兩人相約采用了美麗而浪漫的“走馬路”——唱情歌給心愛的人的“競爭”方式,天保因先走了“車路”,所以怎么也不肯先開口,當他聽到弟弟的唱聲后,自知不是對手便暗然去,最后心灰意冷葬身河水之中,而弟弟儺送為了翠翠寧可不要碾坊,卻也因為誤會和天保的死而選擇遠行,留給翠翠無期的等待。
因為美總是殘缺的,所以故事就在憂愁和遺憾中收場。我除了被美麗的鄉村風光和純樸的風土人情感動之外,還感動于翠翠那執著無悔的等待,比起現在社會的浮躁,還有多少人會如此執著浪漫的情愫呢?
《邊城》給了我們許多啟示,即使孤獨也要執著地追求至真至善至美。它還引發了我們對人性的思考,對于來之不易的幸福的守候。
邊城讀書筆記10
一道斜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是誰的歌聲繞過遠處隱沒在黃昏中的群嵐,透過輕紗柔曼的暮靄,氤氳融化了那蒼勁的青松與冷杉的凜冽,嗚咽婉轉,繚繞散去……文學大沈從文的《邊城》帶著這樣的澄澈純凈,走進了我的心中。讀罷文章,對于生活,對于愛,自己真的多了幾分的思考。
文章一開頭便展示了邊城之美,邊城之美不在壯闊,美在清晰自然。依山的筑城茶峒,臨水的碼頭,灣泊的小篷船,輕柔的山風,望眼無盡的翠竹,一幅幅景融合在一起,如詩如畫的展現了邊城的優美意境。邊城是混著泥土氣息,是邊城人民與自然和諧的相處。讀起獨有的湘西風景,腦海里呈現:靈動清澈河水能望見底凌亂的碎石,微風從竹林穿過,帶來竹的清香;薄紗似的的霧靄籠罩夜色里……柔美而寧靜。這是鋼精水泥板的城市永遠塑造不出來的,看多了高樓華廈,看慣了車水馬龍,再望一眼那薄暮中的邊城,心便會靜了下來。與壯闊的河山不同,邊城的美是樸素寧靜的。邊城里也有喧鬧,但與城市里的車鳴不同,那是湘西的水聲、拉船聲、牛角聲與山歌聲,是悅耳的音樂。當城市里的人疲憊時,停下來,望一望邊城,那里便是天堂。
這是一個充滿著憂傷卻清新質樸的'故事。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了城邊碧溪老船夫的孫女翠翠。但翠翠心里愛的卻是儺送,當天保明白了這個三角戀愛的實情,深知不能勉強,主動退出了競爭,駕船下辰州,好忘卻那里的一切,卻不幸遇難,儺送雖然仍然愛著翠翠,但哥哥為此而死,使他心中壓抑,又對老船夫有誤會,也在痛苦中離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獨自承擔所有的變故,在等著,等著那個也許永遠不回來,也許明天回來的人。給人看似可以想象的結局,卻又掩不住其中悲傷。故事終于哀而不傷,在凄婉中結束。
如果不是那一夜的風雨,或許生活仍將在平淡中繼續。那剛剛萌發的愛情的念頭,或許還要在曲折中前行。然而就是這場風雨帶走了渡船,也帶走了翠翠唯一的親人 ——祖父。或許他就是為這里的渡船而存在吧,所以當渡船被沖走時,作者給予了他們倆相同的命運。生命就是這樣,總會有消亡,也總會有繼續。如老船夫的渡船被沖走,新渡船又會出現。也如繼承了祖父遺志的小孫女一樣,仍然在做著擺渡人的事情。
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跡,沒有眾多鮮明的人物,甚至純真的愛情也只是剛剛萌發,而沒有如熾熱的火焰。就在這平淡之中,作者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恬靜的生活畫面——茶峒,小溪,溪邊白色小塔,塔下一戶人家,家里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只黃狗。太陽升起,溪邊小船開渡,夕陽西沉,小船收渡。如山間的溪水清流婉轉 ,如天上的白云輕飄悠然。但卻是生活的真諦。
而如今這個時代,繁華的城鎮里高樓拔地而起、街道上車水馬龍、行色匆匆的人們在忙碌中建設著社會的發展。這景象本應符合人類的追求,但經歷過農村生活的城鎮人們卻開始向往農村的環境。這似乎有點矛盾,從落后的農村到發展的城鎮,從發展的城鎮又到落后的農村。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顯得是那樣的陌生和功利。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卷入你爭我奪的潮流當中。在建筑物空間越來越狹小的同時,人與人的心靈同樣顯得狹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與人來往的途徑是那樣的便捷,但人的溝通卻是那樣的艱難。
我想, 人若是能在一個淳樸的世界里生活,何嘗不是一件樂事。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社會也飛速發展,邊陲小城無法容納那樣淳樸的民風,再也無法成為邊城了。我無法再接受一個只在空間上是邊陲小城的地方,只能躲進象牙塔里,躲進《邊城》,享受人生難得的安靜。可是為了生存,我又無法逃避現實中的世界,我只想認同在某一空間某一時間,有一個邊城,能容納人的多余情感。只有在書中,只有在心中。
邊城讀書筆記11
每一樣事物似乎都有屬于自己的標簽。春有花開,夏有蟬鳴,秋有果香,冬有雪飄。季節如此,人亦然。
說到巴金我們會想到《家》,說到老舍我們會想到《駱駝祥子》,那說到沈從文呢,您是否想起一個溫暖的名字《邊城》?從某個角度看,《邊城》就是沈從文的標簽。
作者以湘西的小鄉村為線索,描繪了一幅民風淳樸的風情畫,在這幅畫面里,描繪了一個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孫女翠翠的簡單幸福的生活,描繪著翠翠與船總的兒子天保、儺送之間曲折的愛情故事,深情地謳歌著親情、愛情、人與人之間的純真的友愛之情的贊美,充分展示了湘西的古老民俗與湘西人的善良,淳樸。
《邊城》所寫的故事簡單。老人年逾七十,身體很硬朗;翠翠十五歲,初識感情之事,爺孫倆相依為命。他們和所有邊城人一樣,熱情、淳樸、善良。懂事的翠翠在端午節賽龍舟時邂逅了船長的二少爺儺送,心底也因此次偶遇而播下了愛情的種子。儺送和他的哥哥天保幾乎是同時喜歡上美麗淳樸的翠翠。結果命運弄人,天保與弟弟互道心曲后,就駕船遠航不幸遇難。弟弟也因哥哥的死對渡船老人產生誤會,后來下桃源遠走了。渡船老人也在一次暴風雨中死去,只留下翠翠一個人,還好有很多好心人的幫助,才讓孤苦伶仃的翠翠有了依靠,后來,她依然擺渡,守著渡口癡癡地等待著沒有歸期的儺送……
《邊城》里的景是美的,美在景色的純凈。“有一所小溪,溪邊有一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的差異。小溪寬約有二十丈,河床為大石頭做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這個小城有一種靜謐美。就連老人死后的天空作者都描寫的那么美好,“翠翠開了大門,到外面站了一會兒,耳聽到各處是蟲聲,天上月色極好,星星前進在天空里,非常沉靜溫柔。” 這是個健康,自然,優美的'的世界。
《邊城》里的情是美的,美在它的真,無論是親情,還是愛情。老人對外孫女翠翠的愛是醇厚的。他不只是作為外公愛著翠翠,他還承擔了翠翠母親和父親的責任。不只是關心著翠翠的衣食住行,還得操心翠翠的感情歸宿。他與翠翠之間的親情,讀著感覺溫暖,卻又有著淡淡的憂傷;天保與弟弟儺送在面對同一個愛的對象時展現的手足情;天保與儺送對翠翠的愛情;順順和楊馬兵對祖孫倆的關懷……無一處不展示著那份難得的真情。
《邊城》的一切都讓人感覺到溫暖,但是文字里也浸透著作者很深的悲劇感。善良的老人死了,仗義的天保溺亡,深愛著翠翠的儺送出走……沈從文說:“事實上卻等于把我那小小地方近兩個世紀以來形成的歷史發展和悲劇結局加以概括性的記錄。凡事都若偶然的湊巧,結果卻又若宿命的必然。
其實關于《邊城》我們可想的還很多。作者為什么安排擺渡老人和白塔一起“死去”?作者為什么要坍塌的白塔修復?那個把翠翠的心帶走的老二會回來嗎?
走進邊城,重拾那遠逝的夢,去追尋夢里那書,那景,那情。
邊城讀書筆記12
一位老船夫,一個女孩、一只黃狗、更使這景色優美的湘西邊城平添了一份溫暖的感情,他們雖生活拮據、但卻生活得很安詳、佷快樂。生活這喧器的大城市的我們,雖然擁有佷好的生活條件,但卻始終失去了那份最簡單的樸實的快樂,多么向往那座邊城的日子。
這那里,老船夫和他的孫女天天我別人渡船,大家覺得不好意思、所以有時候會硬塞些錢給老船夫、但老船夫卻死都不肯收、天熱了還會為渡江的人準備解渴的茶水,老船夫的身上閃耀著多么善良的人性光輝、試問在當今社會,像老船夫這樣真誠友善待人、無私奉獻的人還有多少?大家都在追名逐利中漸漸失去了骨子里的那份真。
翠翠是老船夫的孫女,是個懂事的姑娘,與老船夫相依為命,互相關愛著,她總怕爺爺會離開她,爺爺知道自己總有一天會死去,所以一直為翠翠的`婚事操著心。
翠翠心里喜歡的是二老,大老卻來提親了,爺爺問她愿不愿意,她始終是沒給出個答案。兄弟倆決定公平競爭。
不多久,大老被淹死了。這是不是他要成全二老和翠翠的表現?二老由于家里的壓力和對哥哥的一份譴責。他不在對翠翠表示要追求的熱情,他離家了,不知道什么時候回來。
爺爺在經歷二老及其父親順順冷漠的態度之后,在一個狂風暴雨的夜晚后,他離開了這個人世。
白塔倒了,船要走了,人逝了。一個悲傷的力量充斥了整個結尾,讓人的心緊緊的揪了一下。我想老船夫為別人渡船渡了一輩子,為翠翠的婚事受到了不少心靈的冷漠,他想休息了,他該休息了,他帶著翠翠的愛閉上雙眼。
可是二老在哪里?他什么時候回來?也去明天,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了,他就這樣為了那樣一份兄弟情而就這樣舍棄了那一份還沒真正開始的愛情?
沈從文最后還是沒有給出正真的答案,他給了讀者一個想象的空間,我甚至覺得這樣一個捉摸不定、不果斷的結局是給翠翠當初沒有大膽表明自己的心意的懲罰,她思想的保守和固執讓她沒有得到自己的愛情,這是必然。
邊城的人都是真誠樸實的,但讀著沈從文描述的文字,總覺得有一絲拘謹纏繞在心中,總覺得在邊城的人的心中還縈繞的一份保守固執,亦或者說,在邊城這個僻遠,遠離大城市的小鄉村。人們依山旁水地生活著,周圍的山和水似乎相隔了他們思想中的某一個成份,讓人讀來心中不由得升起一絲悲傷。
邊城讀書筆記13
《邊城》以其獨特的“牧歌田園詩”風格,用寧靜清新的筆致將我們帶進了青山綠水的茶峒,帶到了誠摯淳樸的人們中,讓我們隨著少女翠翠一起感受了她的一段朦朧而了無結局的愛情。
沈從文說過,我們生活中到處是“偶然”,生命中還有比理性更具勢力的情感。一個人的一生可以說是由偶然和情感拼湊成的。雖然與是否迷信命運無關,但在沈從文的世界中,新的偶然和情感,可能將形成你明天的命運,決定你后天的命運。《邊城》也似乎在印證這個人生的頓悟,簡樸的愛偶然的命運所支配的人生形式盡管帶有悲劇性,仍然是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形式”。《邊城》所展現的就是這樣一個完美而自足的“湘西世界”。
《邊城》所展示的不僅是湘西的山靈水秀,不僅是翠翠憂傷的結局,更多的是顯示人性的光芒和人情的醇厚。在這個簡單的故事中,蘊含這沈從文向往的理想人格,或者說是他所追求的人性美。在他所構建的湘西,有著美好品質的人們的生命是閃耀著光芒的。
船總順順的兩個出色的兒子天保大佬和儺送二佬都悄悄看上了守渡船人的孫女翠翠。這兩個年輕人“皆結實如小公牛,能駕船,能泅水,能走長路。凡從小城里出身的年青人所能夠作的事,他們無一不作,作去無一不精。”兄弟兩個“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不倚勢凌人”善良,熱情,有勇氣,具有良好的秉性。雖然因為翠翠的確產生了矛盾,但“兄弟兩人在這方面是不至于動刀的,但也不作興有‘情人奉讓’如大都市懦怯男子愛與仇對面是作出的可笑行為。”兄弟兩人對愛的執著決定了他們“遵照當地的習慣,很誠實與坦白去為一個‘初生之犢’的黃花女唱歌”。天保大佬自知決比不上山歌唱得極棒的弟弟,同時也為了成全弟弟,便主動退出,遺憾的是大佬終于不幸身亡。作為手足的.二佬對哥哥的死抱憾終生,他覺得自己對不起哥哥,就帶著這份沉重的愧疚之情,離開了家鄉,離開了他所愛的翠翠。天保和儺送對愛的執著以及磊落的胸襟,都展現了美好淳厚的人性人情。他們的生活中沒有過分的奢望,沒有過多的要求,他們為了別人可以放棄自己的想望。這就是中國人自古相傳并引以為傲但現在卻即將失去的“成人之美”啊。
被兄弟兩人所愛的翠翠對人生的責任勇敢承擔,對愛情的理想執著追求,她的身上有一種溫柔而又剛毅的美。她是一個“光人”,然而卻贏得了茶峒兩個最優秀的青年。雖然她的樣貌很美,但通過天保大佬和老船夫的交談可以看出,真正打動人的是翠翠內在的美,是耀眼的人性美,這就是翠翠的自然天成,是她的執著。初次見面,盡管翠翠并不十分明白那種情感,但她已經認定了二佬,她沉醉在那種浪漫的邂逅中,度過了一個“屬于自己不管祖父的”“沉默”的夜晚。翠翠是很質樸很純真的,對于愛情充滿了憧憬與向往,一旦認定之后,就不會改變,矢志不渝。老船夫曾對翠翠進行四次婚姻問題的詢問,翠翠總是“不作聲”“心中只想哭,可是也無理由哭”。也許她自己并不明白,但不難想像她的真心是放在儺送身上的。在儺送的歌聲中,她“摘了一大把虎耳草”。虎耳草的形狀近似>
其時,《邊城》中對人性美的展現,又豈是僅在他們三人呢?說著“不許哭,做一個大人,不管有什么事皆不許哭。要硬扎一點,結實一點,方配活到這塊土地上!”的老船夫,堅持著“凡幫助人遠離患難,便是入火,人到八十歲,也還是成為這個人一種不可逃避的責任”的船總順順,又何嘗不體現了人性中的勇氣與義氣呢?在湘西那片靈秀的土地上,有著善良美好的品質的人們,是多么令人向往。所有這些未被現代文明浸潤扭曲的人生形式,就是沈從文所要表達,所不懈追求的人性美的極致啊!
沈從文是一位很特別的作家,在他看來,“誠市”是民族文化的歧路,“現代化”是人類退化的根源。他崇尚原始的野性的生命力,認為這才是民族理想的精神和人生狀態,他塑造的最成功的形象,是那些原始古樸的,不帶政治功利色彩的優美而自然化的人物。他的世界觀復雜又充滿矛盾,但是貫穿其中的是對人性的執意追求。沈從文將人性放到了一個幾乎不可企及的高度,他曾說過“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選地做基礎,用堅硬的石頭堆砌它。精致、結實、勻稱,體型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理想的建筑。這神廟供奉的是‘人性’。”正是由于這種近乎信仰的追求,才使我們認識了那些忠厚善良、重義輕利的人們,才有了詩一般優美的《邊城》。
人性美,是千百年來無數學者研究的課題,即便是宣揚“人性本惡”的荀子,不也是執著地找尋美好的未來嗎?《邊城》中的理想人格,就是沈從文對于人性的思索與向往。那是對漸已逝去的美的哀婉,是對現實道德淪喪的憂慮,也是對重建民族人格和道德的理想設計。猝然倒掉的白塔,象征了原始而古老的湘西的終結,象征了衰敗的社會的終結,同時也是對未來的美好的渴望。仔細想想,沈從文所追求的人性美則美矣,卻過于虛假。那種自然的狀態無論如何再也回不去了,誰都不能阻止社會發展的腳步,所以那個湘西世界只能是夢想。
雖然生活在現代的人們可能永遠地失去了原始的自然狀態,但也不必因此而泄氣。即便不能如想像中的湘西一般美好,就在我們的身邊,也在發生著足以令人感動的故事:對寶貴的生命的領悟,對無可替代的感情的珍惜,對他人的理解與信賴…
“城市”不是民族文化的歧路,“現代化”不是人類退化的根源。我們所需要的并不是因向往幻想中的美而對現實失去信心,所追尋的,應該是屬于人類的美好的本質,例如善良體貼溫柔,這些一直深藏在我們的內心。
人類本身蘊含著無限的可能,人性中一直有著美好的東西,舍己為人,執著夢想,這與我們身處的環境無關。我們人類努力著,堅持著,不就是為了看到周圍人們的微笑嗎?那么,不論是否處于自然的包圍,只要我們熱忱的心靈還沒有泯滅,只要我們還有著對未來的堅定信念,我們的生命也會閃爍出耀眼的光芒,這就是人性的美麗!
帶著這份美好的希望,人類將迎來美好的未來。
邊城讀書筆記14
清瑩的河水擺動著,彎曲了光線,斜射在水底的碎石上,微風拂過,帶來細碎的草葉及竹雀草蟲婉轉的歌聲。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一戶人家,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只狗。
簡單的人,簡單的故事,簡單的情感。它沒有大悲大喜,沒有驚心動魄,沒有撕心裂肺。它就那樣靜靜地訴說著,那樣真實,那樣細膩,它就象一眼清泉,輕柔地將人包圍,慢慢地將人感化。
沈從文筆下的湘西是個朦朧的天堂。這里有秀麗的山水,醇樸的鄉民,熱情的鄉風,對于已習慣了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燈紅酒綠的人來說,這里不就是心靈的棲息地嗎?作者從一個在自然中長大的純真女孩的角度向我們細細訴說著景與情。
十五六風的女孩的心思最為敏感與縝密。尤其是這樣一個純真的`女孩,在美麗的環境與淳樸的民風中,心也就更加柔軟了。那個美麗的端午節的夜晚,那個美麗的少年曾觸動了她柔軟的心,誰知命運弄人,大老與二老卻同歡喜了翠翠。他們身為優秀的青年,繼承著茶峒地方的優秀品質,彼此鼓勵謙讓,公平競爭。天保走了車路,便要儺送走馬路。儺送唱了一夜的歌,唱軟了翠翠的心,也唱黯了天保的心。天保為成全弟弟而決心出走。不想茨灘的水殘酷無情,吞噬了天保,只留下儺送呆呆在岸邊遙望,對老船夫帶了誤會的儺送最終跟隨了哥哥的腳步。在一場大暴雨中,人走了,塔塌了,只留翠翠在河邊守望。
仿佛是冥冥中有命運刻意安排,翠翠終究走上了母親的道路,這種無奈、悲傷、遺憾,就像是一層薄霧給最原始,最純正的美披上了憂傷的色彩。
邊城讀書筆記15
沈從文的《邊城》的確寫得很漂亮,把小說當散文來寫,意境十分美。
看過《邊城》的一些介紹,其中每個人、每件事物都有必須的象征好處,把整個時代都寫出來。但作為一般的讀者,我承認自我沒有辦法看得太透。
《邊城》所展此刻我們面前的就是這樣一副畫面:“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只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里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能夠計數。”在如今,城鎮的物質建設雖然顯得騰飛發達,但是在建設的背后又顯露出另一方面的破壞。就像自然環境,是那樣的污染不堪:樹木被伐、空氣干躁、噪聲不斷、垃圾成堆。這樣的環境,使人的身心受了嚴重的壓抑。所以,人又是那么向往農村那種清靜、舒暢的生活空間。或許這也是《邊城》作者的思路。
并且在現今的時代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顯得是那樣的陌生和功利。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卷入你爭我奪的潮流當中。在建筑物空間越來越狹小的同時,人與人的心靈同樣顯得狹窄;在交通便利的這天,人與人來往的途徑是那樣的便捷,但人的`溝通卻是那樣的艱難。一道墻,不單是隔絕了人與人之間的居住場所,也同時隔絕了人心靈的來往;一扇防盜門,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闖入,但同時也囚牢了自我與外界的聯絡。
而在《邊城》里面讓我們看到的是人的淳樸、勤儉、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個老人。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起便守在這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多少年。年紀雖那么老了,本來應當休息了,但天不許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從不思索自我的職務對于本人的好處,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里活下去。”在寫到主人公翠翠的時候是:“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只小獸物。人又那么乖,如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著那陌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后,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文章在寫到掌管水碼頭順順時說:“這個大方灑脫的人,事業雖十分順手,卻因歡喜交朋結友,慷慨而又能濟人之急,……明白出門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情緒……為人卻那么公正無私……既正直和平,又不愛財”。在說到兩位年青人的時候,又寫得是那樣受人歡迎:“結實如小公牛……豪放豁達,不拘常套小節……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而更讓人稱奇的那只小狗也格外顯得乖巧、懂事:“有時又與祖父黃狗一同在船上,過渡時與祖父一同動手,船將岸
邊,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點,慢點’時,那只黃狗便口銜繩子,最先一躍而上,且儼然懂得如何方為盡職似的,把船繩緊銜著拖船攏岸。”“美麗總是令人憂愁”。《邊城》作者在給我們展現這一幅人與自然相得相融,優美和諧圖畫的同時,卻又流露出一副應對人生悲涼命運的無奈與困惑的面孔。
本就應是圓滿完美的家庭,在母親與父親相聚不得志而前后離世下,翠翠從小就過著與爺爺相依為命的生活,他們的孤單與悲涼時不時的涌流心頭。“黃昏來時,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陽燒成桃花色的薄云”、“聽著渡口飄來那生意人雜亂的聲音,心中有些幾薄薄凄涼。”、“他在日頭升起時,感到生活的力量,當日頭落下時,又不至思量與日頭同時死去的,是那個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為一只渡船與一只黃狗,唯一的親人便只那個女孩子。”其中,還讓我們看到不幸的是,作為“水鴨子”的大老卻在水中淹死;以歌聲讓翠翠的心飛翔的二老卻離家出走;與翠翠朝暮相處、形影不離的爺爺,又在雷鳴夜晚中悄悄離世……這一切的發生,猶如一個個巨石壓抑著翠翠幼小的心靈。在《邊城》結尾,作者想透過二老“也許明天回來”來點燃翠翠心靈的一時期望。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又豈不是給她一種無限的困惑、迷茫。一個從小就遭受人生悲慘命運的心靈,本想尋得一處關愛、拯救的歸宿,卻一向得不到實現。這也豈不成了許多人的寫照?
【邊城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邊城讀書筆記05-06
《邊城》讀書筆記11-03
邊城讀書筆記08-10
邊城的讀書筆記07-07
《邊城》的讀書筆記07-18
邊城的讀書筆記09-24
邊城讀書筆記06-14
《邊城》讀書筆記12-07
《邊城》讀書筆記12-17
邊城讀書筆記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