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教師讀書筆記(集錦15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書筆記吧。千萬不能認為讀書筆記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學教師讀書筆記,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學教師讀書筆記1
完成教學任務而采取的一種具體手段,是整個教學過程中事關成敗的重要環節。恰當地借助這種手段,透過這個環節,教師能夠引導學生感知知識,掌握知識,發展思維,開發智力,進而構成技能、技巧,并能使學生在道德、情操、審美意識等方面得到發展。因此,恰當而有效地選取運用教學方法,是每個教師務必重視的問題,而語文學科的獨特性和豐富廣闊性,尤其對語文教學法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多年來,圍繞著語文教學的效果這一主題,教師們多角度、多方位地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涌現了許多教績斐然的教改名家。如遼寧的魏書生、北京的寧鴻彬、上海的錢夢龍和于漪、湖南的楊初春等,他們在教學方法的選取和運用上體現著不同的個性和風格,有力地推動了語文教學事業的發展,給我們以很大的啟示。
然而,我們發現:在學習這些經驗的同時,也有一些一味模仿、生搬硬套的做法和現像,而且有時是由教育行政部門指令劃一,這種現像是令人憂慮的。
教無定法,方法是人想出來的,而不同個性的人,自然會對教學方法的選用產生不同的見解。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呂淑湘先生對此都有論述。葉先生在他的《語文教學二十韻》中曾這樣寫到:“教亦多術矣,運用在乎人,熟善熟寡效,貴能驗諸身。”這就是說,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但是,教師要根據自己的具體狀況選取應用,到底誰采用什么教學方法效果最好,這要經過自己的教學實踐去進行驗證。
眾所周知,語文學科資料極為豐富,任務繁重。它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學性和知識性(包括文化知識、科學知識和生活知識),因此,語文教學既要注意到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還要注意到培養發展學生的感知、思維及分析、比較、概括等各種潛力和技巧,這是語文教學過程的目的所在;同時,教學過程是老師、學生和教材在必須的大小環境中協同運動的過程,這個過程的最終結果是要在學生身上反映出來的,只有當教學手段即方法和教學目的到達有機的和諧統一時,才可能產生滿意的教學效果。
如果我們不思考教學目的、教材資料、教師自身素質與風格以及學生的感知潛力、知識規律對教學方法的制約等實際狀況,盲目崇拜某種教學方法,亦步亦趨,其結果必定違反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效果又怎能令人滿意呢?所以我們務必在考察分析各種因素對教學方法的制約的基礎上選取適合我們自己的教學方法,不能硬性地整齊劃一,不能機械仿效,更不能無目的隨心所欲。
既然如此,那么我們究竟怎樣去選取適宜我們自己并能到達和實現我們預期的目的,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的教學方法呢?我認為,首先得從教師和學生的自身入手。
一、“知己”——從教師自身出發,反復檢查省悟
孫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對我們就應有很大的啟發。作為一名教師,其教學對像是學生,教學就是要透過教師把握教材,選取教法,把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使學生獲得最大程度的提高,但如果做教師的對自己的知識結構、個性愛好、習慣興趣等各個方面都不甚了了,怎樣能選取出一套真正適合于自己的教學方法呢?又怎能使學生透過老師的傳授指點獲得最大的收益呢?
年齡不同,個性不同,受過的訓練不同,教學經驗、教學態度以及教師自身的個性素養及風格的不同,都會影響教師對教材的處理和對教法的'選用。即使對同一個教材,不同的教師也會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一個有30年教齡的老教師和一個剛剛出道的年青教師,一個性格開朗的教師和一個性格內向的教師,一個男教師和一個女教師,他們在對教學環境的理解,對學生的研究掌握,對教材的感知角度和深度,對各種事情的處理辦法等各個方面,都會存在著很大差異。
正像是對待一年四季,人們的感覺都不相同,甚至是同一季節的同一天,人們的感受亦不一樣。如夏天,在文學家的眼里是一個炎熱奔騰的季節,是生命力旺盛的像征;而在另一些人眼中則是可詛咒的“煉獄”。對待鮮花亦是如此,有人從它的馨香中感覺到了沁人心脾的陶醉;有人從它的絢爛中感到了鮮艷奪目的驚異;更有人從它的秀姿中感到了“綽約如處子”般的韻致。如此等等,這些都是人們在感知上的區別和個性所在。
因此,我們務必在執教之前,深入地研究自我,發現自我,界定自我,尋找自己的個性特色,把握自身的客觀實際狀況,結合學生實際和教材性質及資料去進行教法上的深層和廣闊的思考選取。倘若我們憑主觀臆想辦事,不管自身狀況如何,強行運用某種對自己并不適合的教學方法,或者盲目模仿某種教學方法的框架,“東施效顰”,那勢必會落得個“邯鄲學步”的結果。
當然,我們并不是說別人的成功經驗不能夠借鑒,成功的經驗,我們就應借鑒,只要是遵循教學原則、服務于教學目的、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的教學方法,我們都認為是好的,就應借鑒之,并根據我們的教學實際去消化,借為己用,完善自己的教學。當然,我們也不能盲目自信,夜郎自大,把自己教學方法中的缺陷和不足當成個性和風格。
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在教學方法的選取上,首先做到“知己”是必要的,“知己”是取得成功的準備階段,唯有“知己”才能正確選取。
二、“知彼”——從學生實際出發,研究學生,找出特點
學生是實施教學的對像,因此,學生及學生的實際狀況便是教學中的“彼”了。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任何教學方法效果的驗證都是要透過學生才能夠反映出來的。德國教育家第多斯惠說過:“教學務必貼合人的天性及其發展的規律,這是任何教學的首要的、最高的規律。”那里的人的天性及其發展和規律即指學生的實際狀況。
所以,我們無論準備采用什么教學方法,都務必以學生為主要對像,以學生對教材的承受潛力為主要根據,以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學習上的創造力為主要目的。而要真正做到這些,就務必先對學生實際狀況進行了解和掌握。
學生狀況包括其知識基礎、思維感知基礎、個性愛好、生活學習習慣、家庭狀況、班級環境狀況(包括班級的大小、優差生分布、紀律狀況、學習氣氛、團結狀況和情感趨向等),前任教師的教學狀況(括前任教師的施教方法及習慣,學習的適應程度和理解狀況等),還有學生對外界影響的反映狀況等,這些都是我們就應了解和務必了解的。
一個合格或優秀的教師,應是在此基礎上選取教法,構成自己的個性教學特色的。因為不同年齡段、甚至同一年齡段的學生,優等生和差等生,男生和女生,他們在心理、生理等方面是有差異的。他們的個性、愛好、興趣、習慣、思維、感知、技能以及受影響的程度等方面都呈現著色彩紛呈的景像。我們要了解這些狀況,要從中找出共性和個性的東西,尋找出他們共有的感知規律,以便為我們選取適宜靈活的教學方法做好準備。
我們注意到這樣一些現像:許多在教學上取得輝煌成就的教育名家不管在什么地方作示范課時,雖然他們對所應對的學生的具體狀況是陌生的,但是,他們在上課時,開始總要對學生進行些適當的調查了解,然后再開始他們的課堂教學活動,這實際上是在為我們樹立榜樣。只有了解了學生狀況,才能適宜地選取教學突破口,靈活運用教法,才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
教學大家們如魏書生、寧鴻彬、錢夢龍等人的個性教學特色的成功經驗實際上給我們揭示這樣一個道理:應對學生,研究學生,依靠學生因情而動地選取教學方法是教育教學的一個客觀規律,尤其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特征。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使自己的教學具有針對性、實效性,取得滿意的效果,就要了解學生、貼近學生,選取恰切適宜的教學方法。這樣做能夠使自己的教學有的放矢。時時抓住學生的注意力,為此而動,又使學生的知識學習得到了應得的訓練和強化。那么,怎樣去了解學生呢?
首先是課下了解。經常持續和同學們的接觸,透過閑談、聊天、討論等形式,努力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了解他們的家庭狀況,本人個性習慣、學習基礎、興趣愛好、思維潛力等各種方面,這樣就對他們有了比較完整和深入的了解,尋找出其共性的特點。
其次是課上了解,這是課下了解的深入,是了解他們特殊狀況的最好環境,也是籍以選取教學方法,使教學和學生學習同步和諧進行的重要環節。在教學中,透過觀察同學們的神情舉止,討論發言,迅速決定他們的心理需要,及時調整教學思路,改變教學方法,引導他們的注意力與自己的教學同調,這就使共性和個性有了結合的機會,也就使教師教學具有了針對性。
再次,課后了解。每一節課結束后,找幾個同學了解一下同學們對教學的反應及聽課要求。這既是一節課的總結,又為下一節課的教學帶給了借鑒。這些活動的持續進行,能夠使自己的教學具有針對性,又能調動同學們對語文課的興趣。因此,對學生實際狀況的了解,決定和體現著語文教師的教學方法的生命力!
綜上所述,對教學法的選取,既不能一哄而起的刻意模仿、生搬硬套,又不能墨守陳規,不敢越雷池一步,更不能僅憑一時的熱情沖動,而就應經深思熟慮、反復摸索之后,慎重選取出既貼合學生實際,又體現自己教學個性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但不管怎樣,教學效果,是任何教學方法所永遠孜孜以求的永恒的目標。
中學教師讀書筆記2
通過學習《教師專業標準》,使我們一線教師及時了解教師專業標準的具體要求,作好增強教師自身專業發展意識和自我發展能力的準備,從而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逐漸提升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教師專業標準》注重學生為本,師德為先,能力為重,終身學習。中學教師應把握“基本理念”,遵照“實施建議”,執行“基本內容”,做符合“中學教師專業標準”的教師。
下面我簡單談談幾點收獲體會:
一、我的體會是要樹立基本理念
理念之一:“學生為本”
教師必須以學生本,他們是享有基本權益的個體,于是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平等權益。在尊重學生人格基礎上,信任他們、鼓勵他們、挖掘他們內在潛能,誘發他們學習動力,由習慣于批量生產形成的.固定課堂模式,轉型為以滿足個性需求的分類意識,遵循“因材施教”原則。對每一個學生深入了解,包括:知識基礎、生活習慣、個性脾氣、興趣愛好、結交人群等等,有針對性,有層次性,要有育人理念與本領。
理念之二:“師德為先”
《中學教師專業標準》中的“師德為先”,首先對老師在理念上要求:有理想,有職業道德,有準確的價值觀,愛自己的事業;其次在行為上能做到:為人師表,教書育人,自尊自律,有人格魅力、學識魅力。最后,要主動把理論學習與教育實踐相結合,不斷通過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提升專業能力,形成教育智慧。
理念之三:“能力為重”
《中學教師專業標準》明確要把“學科知識、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相結合,突出教書育人”。不但要教書育人,并且還要用自身形象影響學生。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自身擁有育人能力,才能培育好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要使學生成人,必須把學到的知識能運用于實際。
《中學教師專業標準》對具體教學工作的能力要求,特別強調要“堅持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只有在不斷的實踐中才能找到新意、找到樂趣、找到靈感,才能去“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才能為學生“營造自由探索、勇于創新的氛圍”;只有在不斷的反思中才能找到不足、找到短板、找到漏洞,才能“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強自立”,讓他們成材。
《中學教師專業標準》要求對學生的成長規律進行研究,研究高中生的成長規律,了解他們的個性形成過程,提供合適的教育,促進他們生動活潑地學習,健康快樂地成長,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教師要做好真正的指導者和引路人,讓學生今后能夠走上成功之路。
當教師在教育、教學、科研三方面的能力提高了,就能使學生真正成人、成材、成功。
理念之四:“終身學習”
《中學教師專業標準》對教師“終身學習”理念要求有三點:一是學習國內外先進教育理論、經驗和做法;二是學習新鮮知識及注重文化含量;三是具有終身學習與持續發展的意識和能力,做終身學習的典范。
不斷進行反思,改進教學工作,針對教育教學工作中的現實需要與問題,進行探索和研究。制定發展規劃,不斷提高自身專業素質。
二、 學習中學教師專業標準感悟
教師要搞好素質教育,除在教學思想觀念上有一個大的轉變外,在自身的科學文化和業務素質上也要隨之不斷更新。
1、駕馭教育教學的能力;
2、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
3、 較高的創新能力;
4、較強的組織能力
(1)組織教學能力
(2)課外活動組織能力;
5、較強的教研能力
(1)教學研究能力
(2)學術研究能力;
6、較強的現代信息技術整合能力.
作為中學教師, 應不斷進行反思,改進教學工作,針對教育教學工作中的現實需要與問題,進行探索和研究。制定發展規劃,不斷提高自身專業素質。
中學教師讀書筆記3
《追求卓越——教師專業發展案例研究》以傳記的形式陳述了瑪麗娜,艾娃,婧和珍妮四位英語老師的成長歷程,分析了構成和影響專家知能發展的因素,并闡明了教師在教學中如何發揮他們的專家知能。事跡中有失敗的經歷也有成功的奮斗,其中,不僅僅能夠看到一些新教師常見的,還能夠看到不同的觀念,不同的奮斗過程使得她們在走向專家知能的道路不同!
一開始看這些事跡時,我感覺十分真實親切,因為她們剛開始投入教師這個工作時所遇到的問題和困惑能引起我的共鳴:這不就是我這一個多月以來苦苦探索想要解決的問題嗎從她們對自身所處的環境的不一樣的回應中能夠更加明確怎樣對待教師工作才能盡快走出"自我懷疑"階段,走向專家知能:瑪麗娜和艾娃能從學校的支持文化中獲益,并能看到在當前尚存局限的環境中教和學的可能性;而婧卻難以敞開心扉與同事交流,因而沒能超越這些局限。
應對同一個問題,她們有不同的處理方法,而且她們自己所選取的需要正應對待的問題也有所不同。遇到教學中的困難,艾娃和瑪麗娜會進行探討和試驗,看到學生學習上的進步,她們會有一種滿足感,這使得她們對教學有了更大的熱情,也促進了她們繼續從事教學工作;婧進行的嘗試性活動相對較少,她尤其在意的是課堂秩序和紀律瑪麗娜的探索和試驗以及她對教師工作性質認識上的變化,得益于理論的輸入和個人實踐經驗之間的互動!
其中對我幫忙最大的是有關課堂管理和學習組織這方面:
一些有關教師的'課堂管理有效與無效的研究指出,兩者的差異不在于教師處理學生不良行為的方式,而在于采取什么樣的方式去阻止不良行為的發生和管理課堂,促進學習的重要方式。
所謂的規約是指明確規定了學生的哪些行為能夠理解而哪些行為不能夠理解的準則;而常規是在較長的時間內建立起來的,控制和協調行為的具體步驟或程序。
中學教師讀書筆記4
《我的教學生涯》這是關于中國教壇的泰斗人物——斯霞的一本書。這本書我是向學校圖書管借閱的,說實話最初剛拿起這本書的時候我并不十分感興趣,一方面作者從事的是小學語文基礎教育,這與我自身的情況大相徑庭;另一方面這本書已經出版二十多年了,那發黃的書頁里的理論,我擔心對于今天的我們來說并沒太大幫助。但是隨著一天天的閱讀,當初的想法一點點的煙消云散,讀過之后真是受益匪淺。
在《我的教學生涯》一書的扉頁上,詩人臧克家為斯霞題詩一首:“一個和孩子常年在一起的人,她的心靈永遠活潑像清泉。一個熱情培育小苗的人,她會欣賞它生長風煙。一個忘我勞動的人,她的形象在別人的記憶中活鮮。一個用心溫暖別人的人,她自己的心也必然感到溫暖。”這是斯霞老師忠誠黨的教育事業,是她“童心母愛”的真實寫照。
斯霞老師從事教學72載,包括解放前20多年和建國后各個歷史時期,她所走過的是一條很不平坦的道路。在舊社會里被人嘲笑、瞧不起,受盡貧苦的折磨,在新中國成立后又曾被打壓和評判,但即使是在這樣的逆境中她都不悔做一名小學老師。有人說過:“信念是人生征途中的一顆明珠,既能在陽光下熠熠發亮,也能在黑夜里閃閃發光。”那么,究竟是怎樣的.信念在支撐著她的行為,又是什么讓她身處逆境卻對教育事業義無反顧?
在書中我找到了這樣的答案:“關于信念,斯霞自己也是說過的。‘當我在黨的教育下,逐步樹立了一切為著孩子的成長,一切為著祖國的未來這樣的信念時,我感到我是幸福的。有了對所從事的工作執著的熱愛,再平凡的崗位也可以做出不平凡的貢獻。’”正像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的:“信念只有在積極的行動之中才能夠生存,才能夠得到加強和磨煉。”斯霞老師正是如此,她沒有讓自己的信念成為“花瓶”,而是用她的實際行動豐富了她的信念,讓它看起來是有血有肉的。她用她的信念和行為詮釋了愛崗敬業的真正含義。
對于一名教師來說什么是愛崗敬業呢,在《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中第二條是這樣說明的“熱愛教育、熱愛學校,盡職盡責、教書育人,注意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認真備課上課,認真批改作業,不敷衍塞責,不傳播有害學生身心健康的思想。”它是一個標準更像是一個方向標。這讓我想起了一則故事:有人問三個砌磚的工人:“你們在做什么呢?”第一個工人沒好氣地嘀咕:“你沒看見嗎,我正在砌墻啊。”第二個工人有氣無力地說:“嗨,我正在做一項每小時9美元的工作呢。”第三個工人哼著小調,歡快地說:“你問我啊朋友,我不妨坦白告訴你,我正在建造這世界上最偉大的教堂!”這也許就是問題的癥結。有些人,不知道尊重自己的工作。
他們把工作視作取得面包、衣服、房子的一種討厭的“需要”,一種無可避免的苦役。而在一個人將他的工作視為苦役與痛苦時,他是決不能在工作上竭盡所能的。愛眼下的工作吧,選擇了做教師,就努力做一名像斯霞一樣的人民教師。也許不能像她一樣成功,但只要我們努力了就不愧教師這個稱謂了。
一個人的工作態度折射著人生態度,而人生態度決定一個人一生的成就。我們的工作,就是我們的生命的投影。它的美與丑、可愛與可憎,全操縱于我們的手中。
人們常說:教師是紅燭,犧牲了自己,照亮了別人;教師是人梯,讓別人踩著自己的肩頭攀登輝煌;老師是艄公,把一批批的學生送達理想的彼岸。這些都是對教師這個職業的贊許,但同時也強調了教師的平凡。教師這個崗位是平凡的,一個人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同時也就選擇了平凡和奉獻,在蕓蕓眾生中,他平凡得像銀河里的一顆星,大海里的一滴水。
在他的一生中,也許不會干出什么轟轟烈烈的大事業,然而,只在真正做過教師的人,只有把自己熱情和精力投入到教育事業中去的人,才能真正體會到作為一名教師的幸福。
中學教師讀書筆記5
讀了《給新教師的推薦》,感受還是很多的,但是最重要的是自己如何去做,結合自己的實際狀況,我給自己羅列了以下努力目標。
1、潛心經歷。經歷是一筆財富,我們剛參加工作,然后不僅僅僅是環境的變化(從學習的地方來到了工作的新學校),也不僅僅僅是主角的變化(講臺下的學生變成了講臺上的老師),更主要的是一種人生經歷的變化,這個變化是重大的。很多時候,別人告訴我們,剛參加工作,要學會“多做事,少說話”,我想這句話就應放到“經歷”的層面上來理解,這種經歷是具體的,日常的。小到去傳達室拿信件,到總務處領取辦公用品,去油印室復印資料,大到上課,參加教研活動,然后申報課題研究,都是一個新老師具體而實在的經歷。多做事情,就是多多地經歷,少說話,就是要用心去經歷,經歷的直接收獲就是帶來熟悉和經驗。對于一個新老師來說,熟悉事務和具備經驗是十分必要的。
2、要做好從頭學習專業知識的準備。我們的師范教育,更多的是停留在一個就業方向上的限定,而專業的學習與其他綜合性大學,似乎差別不大。我們的知識與我們課堂的需要有很大的差距,我們務必根據的學生特點、教學要求、考試要求等資料做出相應的轉化。我們作為一個新老師,務必重新學習一番中學的學科專業知識,我們有了四年的大學基礎,學起來也許很簡單,然后但也許很艱難。用宏大的、泛泛的大學專業知識,去駕馭中學的課堂,往往會出現很多矛盾或者沖突。那么如何從頭學習專業知識呢我覺得需要找一本比較完備的高考復習指南之類的書,認真研讀一番,不是為了備考,乃是為了獲取新知。
3、要認真做一次教育和教學上的研究。我們新教師,就應有意識去做一次體驗,研究的體驗。比如,我上課學生不歡迎,我就此展開研究,如何提高課堂魅力
4、通讀一本有故事的教育好書。影響一個人的,然后有時是一個人,有時是一句話,有時是一本書。尋找一本有生動細膩的教育細節、有感人肺腑的教育情懷、有發人深思的教育感悟、有血肉豐滿的師生形象、有實在具體的教育行為、有激情洋溢的教育理想等等的`教育書籍。我覺得通讀一本教育好書,往往能夠改變我們很多東西,而最主要的,就是它展示了一個真實教師的形象,從而激揚了我們的教育夢想。
5、聽老教師的課。課堂是一個教師施展教學本領的真實場所,置身于這樣的場所,往往能夠真切地感受到一個教師的綜合氣息,比如教學語言、教學智慧、教學行為等等,然后這種真切的感受,能夠帶給我最新鮮的認識。同時跟上課的優秀教師進行交流,分析自己聽課的得失,讓自己盡快成長。
6、逐步享受寫東西的快樂。教師主要教書和育人的,但是,我覺得寫東西也是一個重要工作。寫的資料是多方面的,學校常常要求我們寫的是論文、總結、計劃,然后從日常化的要求來看,我覺得寫日記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工作感受、教學啟迪、生活苦樂、人生感悟、見聞雜感、世界大事等,都能夠成為筆下的東西。此外,我還覺得,寫東西還有一個更大的好處就是,寫是促進和加深思考的絕妙方式。很多問題,只有提起筆來,我們才能思考得更深入,更細致。
中學教師讀書筆記6
“語文味”一詞在語文界,甚至是別的學科界也都是有很大影響的。但是提出這樣的口號,對語文本身就是一種悲哀。
中小學這么多學科,沒有誰提出“數學味”“物理味”“歷史味”“體育味”等口號,為什么唯獨語文要提出“語文味”,難不成是其他學科的教師水平低、科研能力差,提不出這樣有深度的概念嗎?相信肯定不是這樣。那為什么人家不提呢,那是因為人家根本沒有提的必要。人家非常清楚自己的專業要干什么,人家知道自己是個什么“味”,無須再多此一舉的提出來。那這顯然可以看出來一再強調“語文味”的語文課是根本沒搞清楚自己的專業要干什么,不知道自己是個什么“味”。就好比一個平常人是不會問自己“我是誰”,因為他清楚自己是誰,只有有特定原因的人才會這樣問。根據心理學可知,一個人如果提出“要活出自己的味道來”,那可以斷定他還未找到自我。所以“語文味”的口號,說明我們的語文迷失了自我,連自己都不認識了。
以程少堂老師的.《詠雪》一課來看,雖然說不上什么“語文味”,但總還有點“文學味”。但是《你是我的同類》一課就連“文學味”都不要了,變成了“無厘頭味”和“搞笑味”。只要課上得熱鬧,有戲看,就是“語文味”,那語文課就是向電視晚會和搞笑電視劇靠攏和投降,語文課的專業尊嚴在“語文味”的大旗下蕩然無存了,數理化學科是不會有這樣的情形的,因為它們有難以動搖的專業體系。正因為語文沒有了自己的專業體系,才會遭此屈辱,一沖就垮,被人耍著玩。
如此悲哀的“語文味”,實則是缺少專業尊嚴。
中學教師讀書筆記7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學記》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學然后知不足也。”對于我們教師而言,要學的東西太多,而我明白的東西又太少了。有人說,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應有一桶水。這話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盡的時候。我以為,教師不僅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來水”、“長流水”。“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因此,在教學中,書本是無言的老師,讀書是我教學中最大的樂趣。
比知識更重要的是方法,有方法才有成功的路徑。教師這天的學習主要不是記憶超多的知識,而是掌握學習的方法——明白為何學習從哪里學習怎樣學習如果一個老師沒有掌握學習方法,即使他教的門門功課都很優異,他仍然是一個失敗的學習者。常聽學生家長說“我家的孩子只聽老師的,老師的話簡直比圣旨還靈,回到家里就誰的話都不聽了。”
由此看來,我作為教師想到了學生的向師性,這是一種純潔的完美的心理品質,我們當教師的要好好地利用和開發。個性是在學習了魏書生老師的教育理論后,我也曾刻意仿效,在班上定下“規矩”:凡是老師或學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出現了錯誤,就要當場表演一個節目,沒想到這一舉措竟然讓我獲得了意想不到的威信。在教學中,我有意或無意中出了這個那個錯,學生都會及時地為我指出,我也自覺“遵規守章”,每次都認真的為學生唱一首歌。這樣的“懲罰”卻博得了學生的歡心,不僅僅師生之間的關系逐漸融洽,班級氣氛也極為活躍。
也許,這正體現了教育的民主,在學生眼里,教師能夠與他們平起平坐,他們的心理也就獲得了一種平衡,這樣的教師最能受到學生的敬重。學生樂意與我走近,常把心里話告訴我,向我訴說煩惱,向我傾訴困難,每一次學生在向我表達著他們對我的感激和敬意時,我的情緒都莫名的激動,我總是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種最崇高的價值。毫不避諱地說,這種崇高,正是我在讀書工程中所獲得的最大的收獲,是我不斷學習、不斷完善的具體表現。學習化社會中的個體學習,猶如一個人走進了自助餐廳,你想吃什么,完全請便。個體完全能夠針對自身的切實需求,選取和決定學習什么、怎樣學習、學習的進度等等。
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方向。在知識經濟大潮中,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就應認準自己的人生坐標,找準自己的價值空間。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以“教學相長”、“誨人不倦”為樂,最后讓他的“仁政”思想得以傳承;孟子以“師不必賢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為原則,因材施教,最后成大器;荀子推崇“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為理念,學以致用,鍥而不舍;夸美紐斯的《大教學論》更是資料豐富,高瞻遠矚;還有陶行知、朱永新、李鎮西、魏書生等等。這些教育家,他們在教育工作中的研究與發現,讓他們獲得了最大的成功與快樂,而這正是他們走近學生所獲得的碩果。
讀了這些理論著作以后,我的心更加透徹了,因為對這些經驗的汲取,使我更自信的走近我的學生,讓我更自覺地去研究我的學生,去發現他們身上的優點,尋找與學生交流與溝通的橋梁,從而把學生的純真的心靈開啟,把學生智慧的火花點燃。個性是在課堂中,我常與學生一齊做同樣的事,甚至是率先垂范,做學生的榜樣。比如我的傾情的示范朗讀,我的感情豐富的下水文,都贏得了學生熱烈的掌聲,也拉近了我和學生在課堂中的距離。讓學生在歡樂中生活,在愉快中學習,這就是我終身從教的最大追求。
中學教師讀書筆記8
《與體育教師談心》是廣大體育教師工作者在新課程推行過程中的心得體會和經驗,是廣大體育教師工作者在新課程推行過程中的心得體會和經驗,涉及了教師自身素質的全面提高、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教師角色行為的轉變、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和教師主動參與教學內容的構建、教學方法的創建等多方面內容。
掩卷深思,作為體育教師,面對學生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在注重學生的體質健康、體育知識、體育技能掌握的同時,要積極提煉體育的內涵與精神,并感化和指導十分喜愛體育運動的廣大學生,讓他們在增強體魄的同時,塑造健全的人格,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進而領悟體育的內涵,指引自己的人生道路。
要引導學生是積極地參與,明白參與不是做做樣子,運動中并不在乎水平、能力的高低,全身心投入卻是最關鍵的,運動的結果并不是最重要的,過程的體驗卻是豐富而深刻的。積極的投入能體現出一個人的態度,呈現出良好的精神面貌,最終達到促進身心發展的最佳效果。而被動的參與是無效的,實質上也違背了體育的基本要求與精神。
體育不僅僅可以強身健體,其還有愉悅身心的功能,能調節人的情緒,化解緊張的心理壓力,提高人的心理品質,給人帶來快樂。要讓學生把積存的能量和緊張通過體育運動合理地釋放出來,放松自己的心情;既要讓學生參與到喜愛的球類運動當中去,獲得運動的快樂,也要組織學生從事一些器械類運動,因為它陌生,需要付出更多的勇氣和智慧,一個技術動作的嘗試和把握,這種體驗更深刻,成功的快樂能迅速地轉化為人的自信。再如長跑運動,它同樣也能給人帶來快樂,只不過許多學生太急功近利只看到吃力的.表象,境界未到而已。
進而,教師要幫助學生形成樂觀的心態。世上什么水最甜?大汗淋漓、筋疲力盡之后喝一杯白開水;什么事情最開心?通過自己的努力,終于超越了原來一直不能戰勝的對手;什么人最讓大家敬佩?是跌倒后能站起來,再跌倒后仍能笑著爬起來!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要使學生面對困難與挫折,能積極應對,明白痛苦與壓力也是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人生的真正快樂,在于不斷拼搏向前的快樂,在于勇于克服困難的快樂,能化苦為樂。
更快、更高、更強,是體育的精髓,也體現了人類的一種精神,是人類從古至今、直至未來,不屈不撓、永遠向上的真實體現,更是人類一代又一代奮斗不息的頑強意志,去不斷超越極限、超越自我,創造一個有一個人類奇跡的原動力。
中學教師讀書筆記9
暑假讀書已經拉開了帷幕,我的暑假第一本書《培養了不起男孩的100個細節》,從中學了好幾招,與各位博友一起分享下:
一、“窮養兒”竟然有兩層含義
一直以為要控制孩子的零花錢、減少兒子物質方面的消費,這就是“窮養兒”。原來,減少父母的溺愛與包辦是“窮養兒”的另一層含義,過度寵愛讓男孩變得自私而沒有責任感。
二、千萬別對男孩來“硬”的
男孩最怕沒有人理解、沒有人支持、沒有自由,最不怕的就是武力脅迫。因此你需要牢記這樣一個教子箴言:如果你現在不和你的男孩成為朋友,那么青春期之后,他就會把你當成“敵人”。
三、告訴他:“你是個了不起的男子漢”
事實證明:父親在男孩的成長過程中的.作用是巨大的,母親的呵護會削減男孩的男子漢氣概,而父親的嚴格會賦予男孩無與倫比的堅強與勇氣。以下幾個場景中,你應當這樣做:孩子跌倒了你要要求他自己爬起來,孩子膽怯了你要鼓勵他可以做到,孩子犯了錯要告訴他勇于承擔,孩子任性要教育他這樣做不是男子漢的行為。
四、孩子的個性要從小培養
前幾天,妻子跟我說兒子不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后來又自我安慰道:或許等孩子大一點就好了。我不禁問自己:一個畏畏縮縮的小男孩能否突然有一天變得很勇敢?答案是否定的。孩子的個性要從小培養,一步一個腳印的走來,他才會勇敢、堅強、果斷、睿智……
中學教師讀書筆記10
總有那么幾個人,是我們心頭難舍的痛……他們頂撞老師,他們經常遲到,他們不做作業,他們迷戀網游,他們偷拿東西,他們暴力,他們早戀,甚至離家出走……對于他們,有時候,我們很茫然,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卻收效甚微。這些孩子啊,想說愛你真是不容易啊!教育,不僅僅是耐心、愛心,更是智慧!讀王曉春的《問題學生診療手冊》吧,或許不能立竿見影,但是慢慢的品他的文字,他的思想,慢慢的和你的孩子們進行比對,你會發現,眼前豁然開朗!
1、遇到問題,先穩住事態
問題學生特別善于制造問題,特別容易招老師生氣,但經驗告訴我們,對待問題學生,只要教師一急躁,就容易把事情弄僵,陷入被動。問題學生往往都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往往會咄咄逼人,所以教師一定要冷靜,要學會一些體面的下臺階的招數,讓對方的怒氣“再而衰,三而竭”,及時“撤退“以圖日后找機會“反擊”。
(我的感想:一方面“沖動是魔鬼”這句話說的一點沒錯。孩子年齡小,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這點我們大人應該可以理解。如果我們也讓情緒左右思想,那我們和孩子有什么區別?我們是教師,我們肩負的是教書育人的重任,我們應該比孩子更理智!另一方面,修煉一些下臺階的方法,避開孩子的“銳氣”,對我們日后教育孩子也有好處。孩子會因為自己的沖動而后悔,也會因為教師當時的忍讓而把你看得更高!)
2、不急于做是非判斷和道德歸因
許多老師在遇到問題生出問題時,總是急于告訴他們:“你這樣做是不對的,是不應該的。”這就叫做是非判斷,道德歸因。經驗告訴我們,這類“教育”基本屬于廢話,做無用功。問題生都知道上課不認真聽、回家不寫作業、遲到曠課、打架罵人、偷東西、上網吧等是錯誤的,他們基本上都是明知故犯。為什么要明知故犯才是我們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千萬不要把時間和精力用在無用的說教上。正確的方法應該是:他犯了錯誤,我不先說他對錯,而研究他為什么會犯這個錯,是什么力量推動他非這樣做不可。搞清他的思路,我們才有可能下次在適當的地方切斷他的錯誤思路,避免他重犯錯誤。這才是診斷和治療。
(我的感想:追根溯源是解決問題生問題的關鍵。一團亂麻只有先理清了,才能重新付諸使用,才能織出有用的東西。除了“好學生型”有較強的隱蔽性外,問題生的問題幾乎都是明擺著的,他們誰不知道怎樣做是正確的,怎樣做是錯誤的呢?問題就在于,他們為什么不那樣做,而要這樣做呢?找到這個問題的癥結所在,我們才能更好的幫他們找回自己!)
3、先問“為什么”,而不是“怎么辦”
問題生出了問題,教師的第一反應太重要了,正是這第一反應決定了教師后來行動的方向。比如教師的第一反應是:“又是他!”那他肯定要向學生發脾氣。教師的第一反應是:“他昨天才對我做的保證,今天又犯了。這個騙子!”那他肯定劈頭就譴責學生不誠實。教師的第一反應是:“這樣可怎么好啊,我真是無能為力了!”那他對學生的態度一定顯得很厭惡。這些態度都無助于問題的解決,無助于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我主張的態度是,像科學家發現飛碟一樣懷著強烈的好奇心:“這到底是什么現象?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教師應該實事求是的承認,自己對學生的心靈世界知之甚少,激發和強化自己的'認知欲望。從第一個“為什么”開始,不停的追問,不停的結論,這才是真正的研究。
(我的感想:態度決定思路。多問幾個為什么,多找幾個假定的結論,有助于問題的早日解決,有助于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也能讓我們教師有一個良好的心理狀態。整天埋頭于問題生的問題之中,的確是一件枯燥乏味、令人心生厭倦的事情,但是,如果,換一種態度,用研究的眼光來對待它們,你就會覺得自己有了動力。一旦問題圓滿解決,你也會有很大的收獲!)
4、橫向、縱向全面的了解學生情況
這是教師的一個基本功,遇到問題,學會展開來思考,采取措施,必須在分析研究和診療之后。許多教師沒有這種習慣,他們只有現成的幾種方法,不管三七二十一用上去,不能解決問題,就干瞪眼沒有辦法了。這叫做“沒思路”,比沒辦法更可怕!
5、確診時,要先考慮問題在誰的身上,以免某人得病,他人吃藥
我們在分析問題的時候,一定要搞清楚主要的毛病在哪里,才能決定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在哪里,主要戰場在哪里。如果教師把一切責任都推給學生和家長,就很難解決問題。
(教師自身的素養很重要,遇事可以先反思自己之過,這樣,也可以避免自己的工作陷入泥潭,拔不出來。)
6、確診后,一定要有具體的、因人而異的治療措施
本書第二章專題研究了14個問題,每個問題都有詳細的分類,每一類都有具體的治療措施,教師在面對具體問題時,可以參考,但也應做一些微調,開出適合他個人的藥方。
中學教師讀書筆記11
“這一切都歸功于讀書,時間每過去一年,學校教科書這有一滴水在教師的知識海洋里就邊得越來……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
又一次捧起大師的經典,想起初讀的時候,自己還是一個剛出學校的學生,懷著對大師的崇敬拜讀了它。教了近十年的書,當讀書成為自己的一種生活方式的時候,才發現自己知道的是那樣的少。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學科課堂的主人。學生是班級的主人,他們也應該是班級管理的主人。班主任管理班級時,他們在班級管理中應該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呢?就像學科教學一樣,班主任不應該成為管理的主力,而應該是班級管理的引導者,監督者。從班級管理的實踐來看,一個幾十人的小學班級,僅靠一個或幾個教師管理是不行的,關鍵是要教育和指導學生學會自我管理,使每個學生做到既是被管理的對象,又是實施管理的主體,達到“管是為了不管”的目的。
年少時總覺得教育是一件簡單的事,教師是一份輕松的活,教書的日子久了,越來越發覺做一名好老師不是那么容易。就簡單的讀書而言,學生是一個裝不滿的水桶,自己永遠是被他們追趕的送水工。要想在課堂上成竹在胸,縱橫馳騁,不斷讀書是一條不錯的捷徑。社會的飛速發展,知識更迭的速度,讓人時刻感到知識的滯后。教科書的背景越發寬廣,學生的生活接觸豐富多彩,社會信息交流的通暢。作為課堂教學的行為主體,教師和學生應該有交流的基礎,從而也可以從學科知識的背景中取得相應的知識給予學生富有成效的啟發。
西漢的xx有句名言:“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教師雖然不言愚鈍,但讀書,可以讓你充滿內涵;可以讓你變得深刻。讀書,使你聰慧;讀書,使人明理;讀書,使你站得高看得遠,使你的見解和視野更加開闊。面對學生捫心自問我準備好了嗎?感到不足,讀書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鶴善舞,牛能耕,老鼠生來就打洞。”我們生活在一個健全的社會,我們需要科學家,也需要負責的送奶工。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學生,給每人一個發展的空間。盡管這是一份夢想,但我依然堅持。
中學教師讀書筆記12
隨著新課程理念被越來越多的小學教師所接觸和理解,現行的課堂教學過程中不時閃爍體現新課程理念的亮麗火花。但現行的課堂教學無論是教育思想、教學資料、教學方法、師生主角定位,還是教學過程中的一些具體細節方面都存在著超多的問題,有些甚至是與新課程的理念南轅北轍、格格不入的。
解決這些問題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假日以時日;需要日積月累;需要我們不斷關注學生,將學生作為自己教學的出發點,需要我們不斷學習,將學習作為自己的第細節作為一個成功教師的基本視角;需要我們不斷學習,將學習作為自己的第一需要;需要我們不斷反思,將反思作為自己必修課;需要我們不斷關注細節,將細節作為一個成功教師的基本視角;需要我們不斷提升實效,將實效作為自己教學的落腳點。
那么,怎樣才能成為創造型的教師,培育出創新型的人才呢讀完這本書,讓我有了一點自己的體會。
1、不斷地給自己提出問題。
創造性是人的本能,而此刻許多老師、學生身上所體現的創新潛力卻很弱甚至不具備創新潛力,其原因是被人給消磨掉了、奴化掉了。有些教師一生從事教育工作,工作認真誠懇,但自己沒有問題,所以進步很慢。而有些教師經常在思考問題,并在教育教學中敢于進行嘗試,進行改革,所以就很快地成為了優秀教師。這樣的事例在我們身邊都能找到。因此我們要敢于超越自己,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斷地給自己提出問題,想方設法解決問題。
2、改變自己的教育觀念,確立正確的培養目標。
我們許多教師和家長常常感到一個困惑的問題:為什么兒童低年級時學得很好,掌握知識不甚費力,而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習卻變得越來越困難為什么兒童已經掌握、積累起來的知識似乎是他們一種沉重的負擔,而不會靈活地運用知識進行學習原因就出在教師的教育觀念的問題上。教育觀念不同,隨之帶來的教學目標不同,所設計的教學過程、教學措施就不同,帶來的教學效果更不同。有的人往往把掌握必須量的知識當作教學目標,沒有把教學視為培養潛力的`手段,所以在教學中,超多的時間放在讓學生掌握知識上,失去了培養學生潛力的良好機會,學生不會運用已有的知識去解決問題,創新潛力的培養也成為一句空話。
3、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
多采用問題性教學、過程性教學、綜合性教學、研究性教學。教學以問題為紐帶,透過學生在問題中思考問題,來發展智慧。問題是教學的目的,知識是產生問題的手段,教學是為了讓學生產生問題。我們要培養學生有提問題的意識,讓他們明白知識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它是在變化的。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參與探索、體會知識的發生、發展的過程,讓他們學會綜合地多角度地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給學生帶給創造機會。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把教的新知識作為學生需要解決的問題交給學生,并讓學生獨立地去解決問題,帶給給學生創造的機會。
當學生確有困難時,再指導學生解決問題的“要領”,從而自己領悟“要領”解決問題。設法創設一個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環境。創造教育認為每一個學生都蘊藏著巨大的心理能量,蘊涵著巨大的創造潛能,關鍵就在于教育如何去釋放心理能量,如何去開發創造潛能。尊重學生、了解學生、理解學生、平等相處、與學生交知心朋友,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生生關系,能較大地促進學生心理能量的釋放和創造潛能的開發。讓學生經常體驗成功,實現自我價值。
中學教師讀書筆記13
當前,我國正進行著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這一場變革的核心任務是促進每一個學生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其根本途徑是通過轉變教師的教學模式來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一個自主、體驗、探究、合作、交往的學習平臺。這對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學習慣、教學方式、現有的知識儲備、信息技術等來說無疑是一種挑戰,因此,要求教師改變教學模式,轉變傳統角色,否則,將會在課程改革中感到茫然不知所措。
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師角色正發生著新的變化。學習了《走進新課程》這本書,我對如何做新時期的教師進行了反復思考。以下就是我思考的結果。
一、善于吸收——做學習型教師
新課程標準提倡學科綜合,要求教師開發課程資源,每位老師都會體會到知識的困乏。現在的課堂是開放的,無法預見的,面對學生的暢所欲“問”,怎樣對答如流?所以,新課改要求我們終身學習,做學習型的教師,不斷更新教育理念,不斷充實自己,不斷超越自我,改變并完善教育教學行為。
二、長于研究——做反思型教師
從先進的教育理念到課堂的實踐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一個不斷研究、不斷嘗試、不斷反思和不斷實踐的過程。上完課后,及時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今天這節課,學生收獲了沒有,老師收獲了沒有,課的哪一個環節處理得特棒,哪一個環節還有待提高,篇幅不限,有話則長,無話則短,實用就行。如果教師能做到長此以往、堅持不懈,我相信每個人都會形成自己個性的教育教學風格,每節課都會有新意,有亮點。
三、勇于奉獻——做敬業教師
敬業精神是對教師最重要的要求,我們不僅要把教育工作當作職業來看,更要把它當作事業從事,以孜孜不倦的工作態度,去奉獻著自己的愛心、真心、熱心,讓每個學生得到最好的發展,讓家長放心,讓社會滿意。這才不愧為人師。
四、敢于探索——做創新型教師
(一)具有高尚的道德修養
首先,要有高尚的人格。作為一名創新型教師要能夠安貧樂教,甘于奉獻。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留美歸國后,拒絕高官厚祿,創辦鄉村師范,他赤著腳,穿草鞋,與學生一起種菜、施肥,把每一分錢都用在教育事業上,甚至把文稿的收入也用來教育孩子。他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高尚人格,在人們的心中樹立了一座晶瑩的師德豐碑。
其次,對學生要傾注全心的愛。具體就體現為以下四方面:
第一,教師對待學生要有一顆博愛之心。
第二,教師對學生要以誠相待,以自己的真情去感動學生。老師必須丟掉師德尊嚴的“面具”,不能以虛言欺騙學生。
第三,教師愛心應表現在對待學生的寬容上。
第四,教師的愛心表現在對待學生的責任感上。
(二)更新教育教學觀念
“惟師”、“惟書”,禁錮學生頭腦,是我們當前課堂教學中扼殺學生創造性的一個重要弊端。在“應試教育”影響下,有些老師要求學生一切以課本為限,一切以教師為準,教師主宰一切,包攬一切,不準越雷池一步。這就必然把學生置于被動的學習地位,扼殺創造力并壓抑個性的發展。《新課程標準》已把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放在了突出的位置,這是高瞻遠矚的。我們必須認真貫徹落實。
(三)具有創新能力
一些有識之士預言:誰掌握了21世紀的創新教育,誰就會贏得21世紀競爭的主動權。這是很有道理的。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學會創造。人類天賦才能超越了萬物,是因為人類有了創造力,于是萬物皆為人所用,人被成為“萬物之靈”。現在的時代,是向大腦要財富的時代,如何產生財富?這主要是源于人的創新能力。要培養創新能力的人,教師首先要具備此能力,聯系到實際工作和學習中,我想,具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是首當其沖的。
新課程是對教師的教學方法的挑戰,同時也是促進教師自身發展不可多得的機遇,我們要抓住“課改”帶來的發展機遇,刻苦鉆研課堂教學藝術,爭做課改實驗的領頭雁。
中學教師讀書筆記14
讀過《教師人文讀本》這本書,感受最深的是愛,對教育,對學生貫穿始終的是愛,最多的愛。
讀過這本書,經常思考的問題是:如何在人生的大航船上確定自己的位置,是船員還是舵手,是大副還是士兵。每個人在世界上所扮演的主角不同,關鍵在于定位。冥冥中有雙大手在指揮著我,從師范中學習的藝術到工作中教的課好似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但要想教好課不也是一門藝術嗎
有句話說:“活在當下”。其實,每個人的命運還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雖然從出生到長大,基本是家長在為自己做主。但今后還有漫長的幾十年,然后仍然有自己選取的機會,是選取努力踏實地度過還是空虛而歸,全在自己。在學校所學的專業直到此刻也拾不起來。工作上的雜事與生活中的事情攪得沒有時間,沒情緒(其實我明白這些都是找借口)。既然經常思考,我想這件事很快會提上我的生活日程的。
每看到書上的某一個片段,總在不停地在反思自己,自己在對待學生的態度,對待家人的態度。我慨嘆自己太平凡了,平凡得沒有一雙慧眼,去發現學生的長處與潛力。然后平凡得沒有一雙巧手,把學生引領到更加廣闊的天地中去。
工作幾年,能夠得到學校領導和家長的肯定,心里自然很高興,但又覺得自己做得實在是太少了,有點愧對家長的信任,領導的表揚。
“公平公正”“愛心”“教師的發展”“教師的專業”等等,新教育為教師提出了那么多的努力方向。所謂堅持,所謂勤奮,所謂的所謂……教師自身的前進動力,外在的`推動力。然后不論怎樣,都去做一個問心無愧的教師,努力的教師。
在《教師人文讀本》中,還收錄了古今中外很多名家的各種類型的文章,每一“做教師首先要相信你所有的學生都是天才,你才會認真地教每一個人。”我領悟到,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教育不是要改變一個人,然后而是要幫忙一個人。
教育的本體性是育人。如何在教育的過程中讓一個人具備品德的高尚我想:一個品德高尚的人,不論他為金錢去奮斗還是為理想奮斗,只要是正常的奮斗,正當的爭取。在奮斗的過程中不忘父母,然后不忘時時去幫忙別人,他都能夠說是品德高尚的人。
《教師人文讀本》同時也為我們指明了新的教學觀。這就是教師不僅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學生的潛力,提高學生的品德,更主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潛力。注重在教學中創設使人思考、激勵探索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然后使學生獲得知識信息的過程真正成為學生心智發展的過程。與此同時,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者也應成為實踐“終身學習”理念的楷模。重視和加強繼續教育,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總之,終身學習是我們教師能走在時代前列必不可少的前提。《教師人文讀本》給了我很多新的啟示,我將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盡職盡責、努力向上。最后,讓我用徐匡迪先生的一句話來結束此文吧!——教育是事業,事業的好處在于獻身;教育是科學,科學的價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藝術,藝術的生命在于創新。
中學教師讀書筆記15
翻開我們每一門學科的課標,都可以在前言部分的第一塊就看到是對這門學科的課程性質的界定。看來學科的性質的確值得重視。
那么看一下澳大利亞的課標,他們是除了語文學科(英語)以外的學科都做了明確的學科性質闡述,對語文學科只是在基本理念部分闡述了“語文有什么用”“語文應該做什么”,并沒有力求搞清“語文是什么”。
再來看看我們最新的語文課標是怎樣界定語文學科性質的`: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我們一起來說說這個界定:
說“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把“語文”和“語言”混用了。交際工具是“語言”而不是“語文”。就好比文盲之間正常交流,他們和語文之間有半毛錢關系嗎?那為何“語文”非要把“語言”的功勞據為己有,這樣的貪天之功,恐怕連語文老師也不好意思承認。要想界定一門學科的性質,必先厘清它研究的領域和知識體系的特點,上來就說是“工具”,不符合邏輯。
說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和沒說一樣。試問,哪個學科不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衣食住行,哪一樣不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說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那就更亂了。音樂、美術不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嗎?“工具性”“人文性”都有其廣闊的解釋空間,要把他們在語文課上統一起來,該如何統一,相信界定者也無法做到。
綜上所述,可見界定語文學科性質是沒什么意義的,所以澳大利亞人對語文學科理念的闡述是非常明智的。我們只要知道語文該做什么,有什么用,也就是它只有教學意義。離開了教學,語文就沒有獨立意義上的學術意義。
【中學教師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中學教師讀書筆記11-04
中學教師讀書筆記08-24
中學教師讀書筆記09-23
中學教師暑期讀書筆記06-17
中學教師讀書筆記簡短08-24
關于中學教師讀書筆記07-17
中學教師讀書筆記(15篇)12-08
中學教師讀書筆記精選15篇12-08
中學教師讀書筆記15篇12-06
中學教師讀書筆記(精選9篇)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