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記》讀書筆記(15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書筆記了。到底應如何寫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浮生六記》讀書筆記,歡迎閱讀與收藏。
《浮生六記》讀書筆記1
3月23日讀完本打算第二日寫讀書筆記,今始得開寫。浮生六世,文中記載了四世,有兩世文稿遺失。四世分別是閨房記樂、閑情記趣、坎坷記愁、浪游記快。蕓是文中我頂頂喜歡的人物,她的賢惠淑德、心靈手巧、聰慧無不讓人喜歡。看到有人評判她幫老公找妾,我到是覺得在當時那個男尊女卑的背景下,做出這種事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
我只是在弟弟弟媳挑撥離間他們和他們爹娘時有些氣不過,有些話說出來更好,但是不說卻是孝道。自古婆媳妯娌關系就是一個錯綜復雜的關系。單單沈復父親去世后,沈復才回家,沈母埋怨他問什么才回來時,沈復答女兒跟他說父親去世才知道消息,沈母聽完看了一下另外一個兒媳,單單那一眼就可以讓人品出很多東西,讓我想到蕓被公公婆婆不喜大概率是沈復弟弟和弟媳的功勞。
閑情記趣開頭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讀來很是順口,后想起初中時學過這篇,當時老師還讓背誦。文中詳述盆景相關,我本是粗人一個,從未接觸過,也欣賞不來。坎坷記愁,苦中作樂,貧困時蕓能將日子打理的樂趣橫生也不失為一件美事。跟沈復記載的浪游比,我所記述的游玩簡直小烏了,我喜看沿路的風景,對經典人文趣事所知甚少,有時會希望每游玩一處,就有人來講講這處的前世今生,那當是一件美事。
《浮生六記》讀書筆記2
《浮生六記》這本書初為伍智紅所推薦,是在聊《金瓶梅》時她說這本書據說也略有香艷文字,但當我打開這本書之后卻被它感動到數次落淚。
《浮生六記》為清代沈復所作。沈復字三白,蘇州人,少時家境尚富足,后面沒落,生活頗為貧苦,職業為幕僚,文人一枚。此書共分為6卷,分別為“閨房記樂”、“閑情記趣”、“坎坷記愁”、“浪游記快”、“中山記歷”、“養生記道”。之所以將“閨房記樂”放在卷首,作者坦言是因《關雎》這首愛情詩為《詩經》第一篇,這也是我最為欣賞的一卷。
沈復其妻名陳蕓,他叫她“蕓娘”,蕓娘是大他十個月的表姐,長相嫻靜,性格溫柔,且聰慧,刺繡之暇,漸通吟詠,少時便有“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的佳句。兩人從小感情就很好,新婚初期,沈復外出求學,心中卻對妻子百般思念,老師看出他的心思后,數月之期便“出十題而遣余歸”,他在這段求學期內也是度日如年。“居三月,如十年之隔”。一到家,兩人相見,便將周圍一切置之度外,雙手緊握未通片語。正如秦觀的《鵲橋仙》中所言:“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蕓娘善烹飪、刺繡女工,也懂詩文,兩人相伴時,是愛人也是知己,偶有言語互戲,為生活也增添了不少情趣。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蕓娘有一次在沈復的建議下女扮男裝,與他一起共逛廟會,因為女子出門不便恐惹非議,但沒想到竟然真的無人識出,她無心將手搭在婦女肩上,讓婦女怒火中燒,直到她脫帽說“我亦女子耳”,眾人才轉怒為歡。這一段讀起來挺有意思的,電視劇中女扮男裝是多么明顯,我們常想那些人是有多瞎才看不出,而今看到這原來真有這種識不出的,感到震驚。
還有一節生活片段是寫夫婦兩人搬到別處避暑,鄰居是一對老夫婦,待人十分友善,兩家人相處十分融洽,一起釣魚觀霞,吟詩作對,婦女溫酒做飯,晚上月下對酌。附近種滿了菊花,雖身著布衣,但心中不忘詩酒,生活充滿詩意,好似一對神仙眷侶,令人羨慕不已。但這也是他們最幸福的時刻了,貧賤夫妻百事哀,生活的磨難終究還是將他們拆散。
蕓娘還曾給丈夫尋小妾,見憨園喜愛不已,只可惜后被人搶去,這導致蕓娘染上血疾,最后也是因這個病去世。其實這一點我是有些不理解的,向這種神仙眷侶般的日子,心得有多大才能容下第三人來分享丈夫的愛啊,為丈夫尋小妾這種事,正宮娘娘都不會去做吧,正常人不都是怕丈夫尋小妾么,因憨園被別人搶去而生病去世,我覺得蕓娘死得有點過分啊。
兩人雖然琴瑟和諧,但文人總風流,沈復外出游玩時也和朋友找妓女,一起飲酒賞景。沈復在提到這件事時,寫到自己因不逼妓女吃酒,對她們總是溫柔以待而受到妓女們的喜愛,那種待遇是多少有錢人都享受不到的而十分得意。晚上,沈復攬妓賞月,心中還想著要是蕓娘也在此共享美景該多好。這也是我覺得沈復配不上蕓娘的地方。我們中國有個很壞的傳統,就是男人就該三妻四妾,女人就該忠貞不二,導致現在男性出軌人們都是勸女性隱忍,“男人么,這很正常的。”
在《坎坷記愁》這一卷中,作者寫到他生活的'窘迫,人生百態。父子兄弟不和,友人背叛,妻死子夭,算是很悲慘了。也許跟自己當時的心情有關吧,看到這我好幾次都濕了眼眶。蕓娘死得很凄慘,兩人生活貧苦,她躺在床上最后只留下“來生”二字,便香魂永逝。“當時是,孤燈一盞,舉目無親,兩手空拳,存心欲碎。”甚悲。
而后寫到兒子逢森、父親都去世了,讓我想到了余華的《活著》,沈復和富貴一樣,并沒有因親人的相繼離世就也想從人間解脫,當然他有過出家的念頭,但女兒說他尚有親人在世,不應如此。沈復確實沒有消極度日,我們可以從卷六《養生記道》中看出,他還是想健康地活著。在這一卷中他提到了不少與現代健康養生相符的觀點,如:“醉眠飽臥俱無益,渴飲饑餐尤戒多,食不欲粗并欲速,寧可少餐相繼接。”“試聽行坐不可久。”還有些雖是說健康,但也有人生哲理的:
“今欲安心而卻病,非將名利兩字滌除凈盡不可。”此為淡泊名利。
“將啼饑者比,則得飽自樂;將號寒者比,則得暖者自樂;將勞役者比,則有限自樂;將疾病者比,則康健自樂;將禍患者比,則平安自樂;將死亡者比,則生存者自樂。’此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人大言,我小語;人多煩,我少記;人悸怖,我不怒;淡然無為,神氣自滿,此長生之藥。”此為遇事淡然處之,把心放寬。
“閑時無事之人,整日不觀書,則起居出入,身心無所棲泊,耳目無所安頓,勢必心意顛倒,妄想生嗔,處逆境不樂,處順境亦不樂也。”不讀書心神無所寄托,容易想多,故楊絳先生說,你不快樂,是因為你想得太多,而讀得太少。
“無論何種處境之中,可以不必郁郁,須從郁郁之中,生出希望和快樂之精神。”英雄所見略同,實習的最后一節課我也跟學生說,不管你今天有多么不快樂,你總得找到快樂的入口,總要有那么點事讓自己開心起來。可道理都懂,自己卻做不到。
還有關于讀書的。“知強記之心,速欲之心,夸多斗靡之心都必須要剔除,如此方能與圣賢印對,是個純乎天理之心。”
沈復的這本《浮生六記》記錄了自己的生平、生活、情感,很樸實,言語很清新,令人有感動之處,也有讓我不太認可之處。明清時這種平淡清新的文字還是挺多的,日后要閱讀張岱的作品,以及《浮生六記》的同類作品《項脊軒志》。
《浮生六記》讀書筆記3
《浮生六記》為清代沈復所著,為自傳體散文,全書共分為六篇,文字優美、細膩,恬淡寧靜,用語雖是古文,卻也淺顯易懂,是值得一讀的美文。
本文開篇是《閨房記樂》,記錄了沈復和其妻子陳蕓的日常生活。敘述以時間為軸,娓娓道來,將古時夫妻生活的點滴用筆墨描繪出一幅精美畫卷展現于讀者眼前,使人在繁華亂世之中也能感受到一二閑適之情。頗有"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的韻味。
弘一大師云:"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問余何適,廓而忘言,花枝春滿,天心月圓。"而沈三白和陳蕓便是如此,沒有轟轟烈烈,沒有狗血劇情,有的只是止于唇齒、掩于歲月的深情。這種生活極富有詩情畫意,看似"人人皆有,確為人人所無"。
其中有篇寫到其妻陳蕓愛吃腐乳,沈復鄙夷不已,后在蕓勸說下嘗了一口,然后"真香",正是"余掩鼻咀嚼之,似覺脆美,開鼻再嚼,竟成異味,從此亦喜食。"看到此處,我也不禁莞爾一笑,沈復對生活中小事的描寫,真是趣味橫生。其情其景仿佛跨越了300年時間隔閡,重現于世人眼中。
陳蕓曾發愿:"他年當與君卜筑于此,買繞屋菜園十畝,課仆嫗,植瓜蔬,以供薪水。君畫我繡,以為持酒之需。布衣菜飯,可樂終身,不必作遠游計也。"
是的,布衣菜飯,可樂終身。夫妻二人最喜歡在日常生活中尋找樂趣,安度流年。我喜歡沈復文字里的恬淡如水,也喜歡那溫暖的煙火氣:守著一屋一院,一人一心,一茶一飯,遠勝過看亂世紅塵的萬千風景。
"余年一十三,隨母歸寧,兩小無嫌"…告母曰:"若為兒擇婦,非淑姊不娶。"
十三歲那年的夏天,還是少年的三白邂逅了表姐蕓娘,自此情竇初開,一片光風霽月,發誓此生非蕓娘不娶。
三白和蕓娘的愛是活生生的,是落實到紅塵地面上的,是有情有義的溫度,是宜室宜家的。
"夏月,荷花初開時,晚含而曉放。蕓用小紗囊撮茶葉少許,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韻尤絕。"
"撥釵沽酒,不動聲色,良辰美景,不放輕過。"
沈復向來好客,蕓娘便準備好茶好酒好菜進行招待。有時缺酒錢,蕓就拔釵沽酒,不露絲毫聲色,良辰美景,不能辜負。
"街頭有鮑姓者,賣餛飩為業,以百錢雇其擔街","是時風日麗,遍地黃金,青衫紅袖,越阡度陌,蝶蜂亂飛,令人不飲自醉。"
那日,城外油菜花盛開,蕓娘提議大家一起去城外賞花飲酒,還機智地雇傭賣餛鈍的小販,挑著爐火,跟大家一起去,好為大家溫酒熱飯。
游人們看到這樣一群人在盡情地吃喝,無不羨慕這奇妙的想法。喝到有些小醉,或坐或臥,或歌或嘯。
陳蕓,會持家,精刺繡,善烹飪,有雅意,愛看山水,愛花草,愛書畫,能吟詠詩歌,才思娟秀,能工善文,德賢兼備,有生活情趣。
沈復嘆其:求之閨中,今恐未必有此會心者矣。
記得書中這樣寫道兩個人不動聲色的深情。七月初七,是民間乞巧的日子,蕓娘也張羅了一番。三白就趁著佳節刻了兩枚印章,上面寫:"愿生生世世為夫妻。"他的那枚是陽刻,蕓娘的是陰刻。每當兩個人通信時,便用印章進行落款。
每次讀到這里,都被兩個人的心思幽情所打動。我想,古人的很多情思是我們今人所無法企及的。一個人能細細體會并感知另一個人的美,亦能撫琴彈得一手好曲子,聞弦歌而知雅意。見花落淚,拂風有聲,看得懂花光燈影。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每日忙碌的我們有多久沒有手寫一封信件了呢,對著一個科技的工具日夜旋轉,萬般話語只從嘴出而卻未心入,泛濫的情話使人口躁唇干。習慣使用電腦打字的我們是否還能寫出娟秀的`字呢。這樣彼此心心念念的小心意和詩意真是難以尋覓了吧。
作家慶山說:"《浮生六記》這冊薄薄的古人筆記里,引人心動的,不盡然是一對男女之間私自的情感。這樣的生活,必然和當時的社會形態,和大眾的價值觀,和他們對待文化、自然、生命、歡樂的態度息息相通。越過兩百年,且看今日的社會,誰還能具有這樣的玩心,這樣的曠達。靈魂的宴席早已結束,剩下虛妄和空洞的游戲。兩百年后的愛情,也已失去彼此欣賞和玩味的從容心境,失卻細膩的心思和克制的禮儀。"
一生一世一雙人,有人問你粥可溫,有人與你立黃昏。古人的意趣及情思單純美好,花下對酌,舉杯邀月,有千年悠悠之思。抑或絲絲細雨撒落江面,江畔游人寥寥,山水青幽,觸目皆是澄澈的靜。
當下時代熙熙攘攘,不見當年的風花與雪月,人群的喧囂與熱鬧,但終究只是鏡中花,水中月,打撈起來只是一片虛幻的影子。
通讀全書,可以發現,沈復是一個極具溫度并且積極樂觀的人,非熱愛不能寫出這樣的文字,其文透露著美,于細節之處展露生機。我想:這種對生活的熱愛、對生活的情趣,永遠值得我們學習。人間不值得,一草一木皆失顏色;人間值得,一草一木皆具風致,單看觀草觀木之人心境如何了。
《浮生六記》是可讀性很強的一本書,其用語雖是古文,但因其以"情"字見長,故特別能夠引發人的共鳴,生活中每件小事的描述不見刻意,而能輕松地讓我們想到自己身上最近發生的事情,從而覺得通體舒暢、有所感悟。
《浮生六記》讀書筆記4
我與蕓鴻案相莊(指東漢梁鴻與妻子孟光相敬相愛之事。據《后漢書.梁鴻傳》記載,梁鴻妻子孟光每食必對鴻舉案齊眉。后人遂用“鴻案相莊”形容夫妻相敬如賓。)二十三年,時間越長感情越深、越親密。家庭之內或者暗室相逢、窄途邂逅,必定握手問曰:“哪里去?”我們愛意濃厚,好像總怕旁人看見一樣。實際上當初同行并肩還特別避人,時間久了則不以為意。
蕓與人坐著聊天,見到我來了必定起身或往旁挪挪,我就緊挨著她并排坐下。我們兩人彼此并不覺得有什么不妥,從開始的避人到漸漸的成為習慣。我們很奇怪為什么有的.老年夫婦相視如仇,或者說:“不這樣就不能白頭到老嗎?”這話對嗎?
這一年七夕之夜,蕓設香爐瓜果,我們在“我取”軒中同拜織女星。我刻了一枚“愿生生世世為夫婦”圖章二方;我拿朱文陽字,蕓拿白文陰字,作為以后往來書信所用。這天夜里月色頗佳,俯視河中,波光如練,輕羅小扇,我們并坐水邊的窗前,仰頭見飛云過天、變態萬狀。(這段文字好美)蕓曰:“宇宙之大,同此一個月亮,不知道今日世間,也有如我們兩人之情濃意興的嗎”?我說:“納涼玩月,到處都有,但是若品論云霞,或者求之幽閨繡房,慧心默證者固然也不少,若是夫婦同觀,所品論的恐怕不是云霞之類雅興啦”。不一會兒,燭盡月沉,我們撤果歸臥。
《浮生六記》讀書筆記5
我最初讀到浮生六記是在上海福州路上的一家古舊書店內,從一本上海世界書局三十年代出版的舊書中無意間瀏覽到的。那是在1978年的夏天,我剛參加了‘文革’后恢復的首次高考,所以雖然落榜,但古文基礎已初具。因此,在一番夾生半熟地啃讀后,我決定買下這本書。然而,當我設法湊足書資再次趕回到書店時,此書已被他人淘走。當時,我那種遺憾懊惱的感受可比高考失利。由此,可見我對浮生六記的喜愛之情。
當我能夠再次讀到浮生六記,時間已是在1996年的晚秋了。這是一個由湖北辭書出版社在1995年出的版本,書名取為閑書四種,集中選入了明朝冒襄的‘影梅庵憶語’、清朝陳裴之的‘香畹樓憶語’、蔣坦的‘秋燈瑣憶’以及沈復的‘浮生六記’,這幾個名篇均是出自四位明清文人之手來追憶記敘家庭生活的精彩文章。而在此中,我格外贊賞的就是清代沈復所寫的‘浮生六記’。
可以說浮生六記是沈復用率真自然的文字,細膩生動地記錄了自己的婚姻愛情與日常家庭生活、抒發自己對人生、對藝術、對自然、對傳統習俗賦予獨特見解的自敘傳。他的文采很像與他差不多同時代的英國十八、十九世紀的隨筆作家查理.蘭姆那樣的風格,文字質樸天成、毫無矯揉造作之語。讀來倍感親切,如同傾聽自己的內心獨白。
坦率地說,我也不止一次地讀過與沈復同時代的曹雪芹的`紅樓夢,并將紅樓夢與浮生六記作比照。 相比之下,我覺得紅樓夢似乎更適宜于讓達官貴人、巨賈富商的家族去品讀。在我看來,無論是林黛玉、賈寶玉,還是王熙鳳、薛寶釵等等一系列人物的喜怒哀樂,都與我們普通百姓階層存在著一種隔閡,畢竟我們不了解他們的生活環境與思想心境,因此,他們的一切演繹也就很難感動于我。而沈復在浮生六記中所真實敘述的他與蕓娘之間的夫妻恩愛之情、他倆間生離死別的催淚情景、以及刻畫夫婦倆所難忘的閨房之情、交友之樂,與品味大自然和藝術品的審美之趣等等的細節,無一不讓我為之激動和認同。
浮生六記如有些學者所論述的那樣,我也贊同前四記的藝術魅力‘儼如一塊純美的水晶,只見明瑩,不見襯露明瑩的顏色;只見精微,不見制作精微的痕跡’(俞平伯評語)。而且,我還認為,沈復和蕓娘都是屬于普通百姓階層的人物,因此,我們也應用同樣普通人物的坦誠要求與質樸的文字來欣賞贊美這篇中國古代文化史中珍貴的作品與作品中栩栩如生的可愛人物。
就說蕓娘吧,她不愧為林語堂所贊美的‘是中國文學上一個最可愛的女人’。 不是嗎?當讀了浮生六記 中的第一記‘閨房記樂’之后,有誰不會深深地喜愛上如此可愛的女性?我覺得有必要摘錄一段散文詩般的文字如下;…七月望,俗謂鬼節,蕓備小酌,擬邀月暢飲。夜忽陰云如晦,蕓愀然曰:“妾能與君白頭偕老,月輪當出。”余亦索然。但見隔岸螢光,明滅萬點,梳織于柳堤蓼渚間。余與蕓聯句以遣悶懷,而兩韻之后,逾聯逾縱,想入非夷,隨口亂道。蕓已漱涎涕淚,笑倒余懷,不能成聲矣。覺其鬃邊茉莉濃香撲鼻,因拍其背,以他詞解之曰:“想古人以茉莉形色如珠,故供助妝壓鬢,不知此花必沾油頭粉面之氣,其香更可愛,所供佛手當退三舍矣。”蕓乃止笑曰:“佛手乃香中君子,只在有意無意間;萊莉是香中小人,故須借人之勢,其香也如脅肩諂笑。”余曰:“卿何遠君子而近小人?”蕓曰:“我笑君子愛小人耳。”… 簡潔的語句、新鮮生動的描述,沈復將這位天性聰穎活潑、知書達理、情意綿綿的可愛女性-蕓娘,深深地刻畫在每一個讀過浮生六記的讀者心中。蕓娘,也永遠地成了我心中的‘紅粉知己’!
《浮生六記》讀書筆記6
“事如春夢了無痕”,初讀沈復的《浮生六記》竟有許多感動,感動沈復與陳蕓的愛情,羨慕他們的平常生活的詩情畫意,傾心他們的誠摯恩愛至逝世不渝,仰望他們畢生平常卻心懷磊落,心無羈絆,超然脫于塵俗。
《浮生六記》六卷缺失了兩卷,剩下的四卷分別為《閨房記樂》《閑情記趣》《崎嶇記愁》《浪游記快》,這是一本自傳體散文集,四記交叉相聯,所記所敘固然都是日常瑣事,平鋪直敘,卻又情真意切,一點不靦腆作態,讀來如一縷嫣然清風漸漸拂面。
沈復,字三白,清乾嘉年間蘇州人,出生于衣冠之家,父親幕僚一生,先是生活小康,爾后家道中落。雖是平民百姓,沒有功名,卻是個多才多藝的知識分子。家計清貧,有段時間甚至是饑寒交迫,他和妻子陳蕓卻志趣高尚,情投意合,矢志不渝。他們吟詩,作畫,郊游,聚友,烹肴,興趣盎然,意興飛逸。而后來,終于因為封建禮儀家教之害,歷盡坎坷,最終天人兩隔。蕓死后,三白從此擾擾攘攘,又不知夢醒何時耳。
書中記錄著作者一生經歷的起伏坎坷,悲歡離合。散發著感性色彩的文字,使我仿佛置身于當時的社會,體味著世間百態。
十三歲時沈復第一次見到蕓娘,兩小無猜。脫金為約,她成了他的未婚妻,這是一開始的故事。金風玉露一相逢的美好。然而太美好的東西總是不能久存,他們約定的太早,難免過早散場。洞房花燭夜,兩人比肩調笑,共論《西廂》。此夜春心動一處,不知今夕是何夕。這樣像是密友重逢的愛情,這樣互為心動的愛情,多少癡情男女想要,多少人求而不得,他們本來就是有緣的`。陳蕓以白樂天為啟蒙師,幼誦讀《琵琶行》而識字,以李太白為知己,愛他“姑射仙子”“落花流水之趣”。他們是如此般配的兩個人。滄浪亭愛蓮居里談詩論賦,細說相如。他愛她鬢邊濃香撲鼻的茉莉花香,愛她的多愁善感,心地善良。陳蕓在沈母大壽上聽到《慘別》等劇時的不忍,沈復看在眼里;陳蕓對王二姑折花的調笑,沈復記在心上。啟堂弟婦催妝缺珠花的時候,陳蕓把自己的給了她,她不以這些在別人眼里送出便是可惜的東西為貴,卻偏偏珍惜些破書殘畫,悉心裝訂,竭力搜集,她愛的他也愛。
然而結局總是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衣冠之家最后也沒給沈復仰仗,而生在衣冠之家的沈復還不能給陳蕓仰仗。因替人作保被人追債,竟至于被趕出家門。幸有友人收留,卻終將疲于生計。布衣蔬食已是向往,家破人亡終成現實。
他們的愛情就像是水晶,他們自己也像。在這個世界上好像每個人都沒辦法得到自己最想要的東西。文人們想要仕途的時候,仕途不順;人們想要安居樂業的時候,流離失所;他們想要平平淡淡共度一生的時候,偏偏妻離子散。
塵世中的我們大都渴望著完美,完美的戀人,完美的愛情,完美的人生。可惜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完美的事情。當愛情來的時候去愛,當苦難來的時候去承受,人生就是這樣,總有些意外等著你,既然無法預測,不如真誠接受。
《浮生六記》讀書筆記7
清代的沈復,知道的人不少,蕓娘呢?也大概略有耳聞。浮生六記有六記,看似只有前兩卷是寫沈復與蕓娘的生活,但其實每一記都有一個蕓娘。哪怕是她逝后的生活,沈復獨居修身養性,整日賞花觀水卻還是言談舉止帶有蕓娘的影子。用現在很流行的一句話說,大概就是從今以后,我所愛的都像你。
《浮生六記》是沈復一生的傳記,記載了他少年承父業,游山玩水的快樂,也寫了他中年無業窮困潦倒的光景。全書讀下來,給人印象最深之處,還是他和蕓娘的愛情。十三歲的沈復信誓旦旦說:“非淑姊不娶。”頗有幾分劉徹金屋藏嬌的架勢。后來果然四年后,蕓娘成了沈復的妻子。以后的日子兩人如膠似漆,沈復外出差還差點相思成疾。他們二人志趣相投,共同作詩品茶賞花種草。蕓娘在花草方面頗有造詣,又心靈手巧。她用植物做活屏風,用細絲扣蟲系于花草間,比畫中的小蟲還活靈活現,見者無不稱絕。
而沈復在第二卷閑情記趣中,詳盡地闡述了許多植物盆栽的培養方法,他自覺識遍《群芳譜》,種也種過大半,看他在侍弄花草時,總讓人不由得有種閑適之感。尤其是他種的碗蓮,“花發大如酒杯,葉縮如碗口,亭亭可愛。”有極強的感染力,讓人恨不得也立馬也翻箱倒柜找一碗來種蓮。但就像做飯容易燒糊要重頭再來一樣,種花也是常有失敗,有長勢甚好的蘭花被人潑了開水一夕既死的,有悉心布置地盆景被摔碎的,沈復和蕓娘總是雙雙落淚,仿佛痛也痛在一起了。
但再怎么幸福的時光總是有限的`,短短幾年里,沈復家道中落,蕓娘身患重病,最后還是香消玉殞。臨死前口中斷續疊音“來世”二字,讓沈復幾乎肝腸寸斷。
自蕓娘去后,沈復終日形單影只,面容憔悴,備極凄涼。他在慘淡中寫下:“奉勸世間夫婦,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過于情篤。語云:恩愛夫妻不到頭。”恐怕是真情實感所致。因為太愛,所以在離開的時候反而更加痛徹心扉,早知如此,不如當初克制情感,當初少愛一分,今日便少痛一分。
凄涼中,沈復就完全將感情寄于山水書畫,怕是因山不死,水不竭,書畫世上有千萬,不像蕓娘是世間孤品。他整日少思少言少怒,住在寺中一如禪師。追求的是心無雜念,清凈明了。卻也會在登山時不經意想到,當初與蕓娘共賞美景時,良辰美景被輕輕放過,如今孤身一人,看景似乎更全更透,卻平添一分落寞。
想和你過完這一生,然后來世,我做女子,你做男子,我再嫁給你,你去云游天下,我為你斟茶種花。這是沈復對蕓娘說的話。在古代,男人的地位很高,休妻納妾都是常態。地位越高,越難看清自己,好像那時人的心有很多顆,可以分給一個又一個。又或者他們不屑還是羞于把心交給一個比自己卑微很多的女人。沈復與蕓娘的愛,之所以被傳為佳話大概就是因為這份難能可貴。沈復十三歲的一句戲言,堅持了二十三年,蕓娘去世便不念俗世,一心向禪。而蕓娘和這樣的癡情種也是相配的,她賢淑善良,大方優雅,精于女工又懂琴棋書畫,這樣的才子才女相愛,本就是人間佳話。中間二十三年的悲喜,皆從《浮生六記》里道來。不疾不徐,或悲或喜。沈復一生并無大成就,就是普普通通一介文人,《浮生六記》寫得清清淡淡,讀起來大起大落之處為少,不過是一個小人物的生活,生活里起起落落,或悲或喜,還藏了一萬句,我愛你。
《浮生六記》讀書筆記8
《浮生六記》一書大約稱得上是瑪麗蘇小說了,一幕幕都美好細致到像是虛構出來的歲月靜好,然而,它都是真的……
我小時候曾花過很長的時間思考,古代的人都是怎么生活的。沒有網絡,沒有電,世界不大,勞動力少,要干的活多,那除了不停干活便是寒窗苦讀,我那么想便得出了結論——古人過得很無聊。而《浮生六記》讀下來,我意識到了自己的大錯誤,只要有心,完全可以把日子過成詩。只要有心。也許只顧享受人生算是一種自私,因為現在人們約定俗成,作為收到恩惠的人,我們要報養父母,善待子女,這點沒錯,但是何必為了積累大量財富而將自己變成一個賺錢機器呢。日子不需要每天轟轟烈烈,只要在平淡中有一絲情趣便是莫大的幸福了。至于怎樣算是平淡,因人而異,有人日花斗金才算是一種平淡哩,而那時他們為自己奮斗時也會獲得快樂。
沈復和陳蕓可以說是古時夫妻里的奇葩了,正是這點與眾不同給了記錄他們生活的《浮生六記》閃光點。復和蕓的愛情,堅貞濃烈,十分浪漫,即便放到更為開放的現代,他們都是獨特的.,這是他們的超前點。我想他們的愛情獨特大約得益于沈復的不羈灑脫和蕓的保守聰穎知進退,兩人缺一不可,否則這樣的戀愛便談不成,否則他們就沒有這般的情義深重。
另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他們的腦洞。巧妙利用身邊的平凡事物做出詩意的生活——就和他們的性子一樣。沈復提及的插花之法看得我是躍躍欲試,不禁感慨,怎么會有這般精致的人,普普通通的家庭插花也能弄得很有意境很有儀式感!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于是乎通讀下來,書邊的空白區便被我密密麻麻填上了這樣的批注:“妙哉”“天啊”“nice”。復和蕓兩人真真是活得開朗有趣了,那許多的前衛思想,難怪有人評到:“并不能用有趣、精致、傷感簡單概括這本小書之所以入得經典行列約是手邊有此一冊,便真如有一妙友相伴。”是了,我每每會發出“知音啊”的贊嘆原因便是如此了,沈復的文筆并不如大師般有許多講究,就像兩個朋友間互相交流,平淡敘述,講些生活的小細節,講歷史洪流宇宙世界中根本看不到的小細節,這是幸福。
《浮生六記》合該六記現僅余四記,讀來覺其似一畫卷,一幅市井畫卷,沒什么國仇家恨,就是日記一般的流水賬,而正因如此,它才回味無窮,打動人的是日常里的柴米油鹽。現在有很多小說早就失了味,為了吸引讀者盡取些超脫現實的材料,這與神話有何異呢。
就是可惜,復和蕓的舒服日子沒過多久,后來他們便是在苦中作樂了。壞人很多,但心地真誠善良的亦不少。綜上看來,生活其實古往今來差不多,過成怎樣由自己說了算,無關錢財,只關于心。
命理萬化,虛誕與否僅由己。
《浮生六記》讀書筆記9
說是“情深”,其實炫耀
說是“豁達”,其實自滿
江上狎妓,以“合幫之妓無一不識。每上其艇,呼余聲不絕。”為傲。我不曾看出深情。不論蕓娘,亦或喜兒,三白必曰“惟一人喜而”,與他在一起必定風流倜儻,好不快活。我卻認為此乃對自己的肯定與炫耀罷了。若真喜蕓娘,怎會狎妓?最可惡的還是,就連狎妓時候,也要無處不體現自己的“深情”,選中喜兒,只因她像蕓娘。這樣的說辭,我真的.無法接受。
說其面對逆境,仍豁達面對,通篇無抱怨之語,生活仍然妙趣橫生。我卻覺不然。三白一生自視清高,不欲追求功名利祿,只求生活雅致而已。他做到了。他做到了他心中理想的生活,又怎會抱怨?
而我也不能說他是錯的。他沒有因為生活里的其他而放棄自己對生活風趣的追求。
而書中生活場景的刻畫,風景的描寫,的確溫暖動人,入木三分。
然而正如他自己所言,
余凡事喜獨出己見,不屑隨人是非。即論詩品畫,莫不存人珍我棄、人棄我取之意。故名勝所在,貴乎心得,有名勝而不覺其佳者,有非名勝而自以為妙者。聊以平生所歷者記之。
他的作品,他的三觀便是我所覺得的“有名勝不得其佳也。”
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爾。
《浮生六記》讀書筆記10
我很少讀傳記或者小說,昨天看到《浮生六記》的封面——群山環繞,白云悠悠,頓覺優雅淡然,宛如世外桃源,似乎可以讓我暫時脫離這凡塵俗世,尋找到一方凈土。
于是開了盞燈,讀到停不下來。
沈復無疑是幸福的,他放浪形骸,自由不羈,骨子里特別愛游山玩水,不太被凡塵俗世所擾,即使沒錢依然要快意生活,邀請一眾好友飲酒作畫。
那個年代車馬如此之慢,他居然都能走遍很多地方,看遍世間無數美景;且娶得賢妻,志同道合,即使被公婆冤枉趕出家門無錢治病,典當首飾也要供老公與朋友飲酒玩樂,從未埋怨過他半分;雖然弟弟無情傾吞全部家產,但還有不少好友在他最落魄的時候出手相助,也算是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中,找到了一絲光明。
但最終因為他的無能和懦弱,妻離子散,兒子夭折,老婆病逝,父親遺產也被弟弟搶奪一空。
人生,很美好,卻也很坎坷艱難。
除非有人永遠罩著你,護你周全,不然如果不早做打算,積累生存必須的錢財或者資產,隨著年齡的增長,終究會被現實拖垮,凄慘了結余生。
成年后,所有的天真,都是因為有人在替你負重前行。
如果能保證這個人一直存在,你可以永遠按照自己的心意生活,不用擔心材米油鹽,不用考慮買房買車,可以隨時開啟說走就走的旅行,因為資本夠,無所畏懼。
可是普通老百姓哪會這么幸運,即使父輩有一定資產,放在現在,通貨膨脹這么嚴重,各種物價水漲船高,不管是生活成本,居住成本,教育成本還是醫療成本,哪一項不是特別昂貴,再怎么余糧豐富也經不住下一代坐吃山空啊。
如果家里還有兄弟姐妹爭奪財產,可能更吃不了幾年安心飯。
蕓作為老婆,真的是特別賢惠,沒得說。不僅對無能的老公沒有半點怨言,甚至還親自張羅幫老公納妾!娶妻如此,可能是所有男人的夢想吧。
但是,生活就是生活,人需要吃飯,會生病,需要錢!
一味的袒護和體貼如果能換來老公的覺醒和發奮圖強自然最好,但是人不經歷巨大變動是很難改變的。
她給了沈復一個永遠的溫柔鄉,雖然沈復后來也知道節儉,知道要賺錢,但是一來太晚了,到了那個年紀,錯過了很多機會,再想翻盤就很難了;二來,他的改變也只是被動改變,并不是自己主動思考,發奮精進帶來的改變。這種改變最多只能勉強維持生計,并不會帶來太大的改觀。
蕓死后,沈復跟著琢堂做事,在閑暇時間依然想的是哪里有快活的景致,哪里可以愉快的玩耍,卻從來不記得母親還等著他匡扶家業。
利用閑暇時間,去做點生意,賺點錢,多找些出路,不好嗎?
活到四十多歲,依然沒有搞清楚錢的.重要性!也沒搞清楚作為男人的責任和擔當!
如果不是因為沒錢,又怎么會妻離子散?兒子如果能一直在身邊,夭折的概率是不是會小很多?如果兒子一直在身邊讀書,是不是可能會有另一番天地?如果有錢,直接搬出去住,不聽那些閑言碎語,不用舟車勞頓逃到朋友家,一家人在一起心情愉悅,老婆是不是可能多活幾年?女兒是不是可以嫁的更好?
由于書卷殘缺,后面沈復的人生究竟如何,沒人知道。不知他是否想清楚了一些事情?作為丈夫的責任,作為爸爸的擔當。
人生不僅僅有興趣愛好,還有很多關卡磨難。而人生絕大部分的關卡磨難,都可以用錢解決。想要絕對的快意生活,前提一定是有足夠的資本積累,否則就是自私無能,最終只有讓最親的人買單,而這些買單的代價往往比較大。
享受生活沒有問題,但是也千萬不要忘記了,錢也特別特別重要,很多時候甚至比快活更重要!錢,才是根生立命之本!
當然,我無意批判,畢竟一來我沒有資格,二來他把自己的故事記錄下來,確實能給后人很多借鑒參考,也算是公德一件!
《浮生六記》讀書筆記11
《春夜宴桃李園序》云“浮生若夢,為歡幾何?”人生百年,如白駒過隙,在這短短的時光里,我們該如何度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選擇。歷經世事的風云變幻,滄海桑田,虛無雞湯文的枯燥說教,已經激發不起我們內心的任何波瀾;公主王子、達官貴人童話般的愛情故事,也經不起現實的風雨打磨;對于大多數普通人來說,如何在一個浮華時代措置自己的情感,給浮躁的心靈找一個溫暖的空間?沈復在其自傳體散文《浮生六記》中為我們提供了有益的啟示,那就是人要有真情、要懂得付出真情。“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只有真情付出的人才能感受到春風拂面、忘卻嚴寒酷暑、忘卻風霜雨露,保持內心平靜,獲得永生幸福。
這部書為什么能夠流傳二百余年而不衰,受到一代又一代人的推崇喜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作者并不是高高在上進行泛泛說教,而是站在一個普通人的角度,將自己親身經歷,娓娓道來,富有親和力,而且其方式具有可借鑒性,只要愿意做,任何人都可以實現。作者只是一位普通的社會中下層,沒有享受過大富大貴,過著如同大多數人的普通生活,甚至曾潦倒到以賣畫維持生計,這種人很容易在我們身邊找到影子,就如我們身邊熟悉的張三李四,甚至就是我們自己。就是這樣一個沒有驚人的家庭背景、沒有功名利祿、沒有驚人財富,一生堪稱平平庸庸,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卻擁有任何功名和財富都換不來的愛情。家境清貧時,甚至饑寒交迫,他們二人卻志趣高雅,矢志不渝。平淡生活中他們且吟詩、作畫,自娛自樂,或郊游、烹肴,意趣盎然,讓整個略顯灰暗的人生多彩多姿起來,煥發出熠熠的光彩。這些普通人平常生活的感悟,啟示我們幸福的生活不是高不可攀、遙不可及,也不是井中之月、水中之花,我們這些普通群體只要愿意去做也可以實現的,這才是生活的真諦,容易引起廣泛地共鳴。
林語堂先生在《浮生六記》的序中說“蕓,我想,是中國文學上最可愛的一個女人。”的確,書中的女主角是一個性情可愛、溫婉賢淑的女人,既有為情竇初開而藏粥的聰慧,也有為追逐熱鬧而女扮男妝出行的大膽;同時,還能賦得“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妙句,完全是一個知書達理的奇女子。完全不似《紅樓夢》中諸多女子,更與魯迅《奔月》中描寫的厭倦長期清苦生活而拋棄丈夫、獨自升天的嫦娥迥然有別,成古今中外文學作品中“最溫柔細膩閨房之樂”的記載。而這種幸福生活正源于二人兩情相悅,玉露相逢,勝卻人間無數;舉案齊眉,相敬如賓,始能與子偕老。
情之所鐘,雖丑不嫌。這是本書給我們的最好啟示,沈復自從十七歲與陳蕓結婚,至陳蕓因被疾病困擾辭世而去,這短短的一生雖命運多舛、變故時現,但依然沒有將兩人分離,沒有能減弱二人的真摯情感。實現了“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人生中最美的風景。其相互欣賞、相濡以沫的真情,“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的默契,著實令人感動,為之擊節。后來沈復在其妻子離世后,獨自一人離家漫游,過完了自己的余生,也從側面體現出這種至死不渝的情感。
古往今來,關于夫妻真摯情感的故事不計其數,既有“親卿愛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誰當卿卿”“同聲若鼓瑟,合韻似鳴琴。”般夫妻間融洽和諧,親密無間;也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囈語般的癡情;更有“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沉睡人不去、睹物更思人”的凄苦。這些詩句和本書相同,其感人至深之處不在于藝術手法的高妙,語言的精粹,而在于蘊含著的真情。情致所動,金石為開,這才是能直達內心深處,激發出生命本真的最原始力量。
其實生活中需要真情付出何止夫婦之情,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短暫的一生中人們追求的無外乎生命的長度與寬度兩個維度。生命的長度是屬于自然規律,不受個人控制,最多只能有限延長,最終結果無論誰都無法逃避。但生命的寬度,即生命的.質量如何提高,則完全由個人決定。無論何時何地、何種環境,都需要真情釋放,待人以誠,用之以情。這真性情不僅包括夫婦之道,同樣適用于學習、家庭、工作之中,彰顯于待人、待物之間。人生天地間,種種不可控的不幸可能突然襲來,給生命旅程增添許多陰雨。在無情的生活面前,要超脫世間繁瑣,擺脫平庸,唯有不忘初心,堅守真情,珍惜生活中的美好,樂于付出并享受生活帶來的愉悅情感,坦然接受生活中將要到來的一切。
“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人與動物之間的根本區別就在于人具有情感性,懂得對他人付以真情。真情是春天里盛開的鮮花,點綴詩意生活;是夏天的濃陰,遮擋暴雨狂風;是秋天的鮮美果實,帶來收獲喜悅;是冬天的一縷暖陽,暖化寒風冰山。是因“投我以木瓜”而“以瓊琚報之”的慷慨,是愿意為別人提供熱情幫助,救人于危難之際的熱切。當然這種真情并不是從天而降的,特別是在當今,過重物質利益沖淡了情感關照,作為以塑造靈魂為使命的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實踐中更需要教學以真、待人以情,發揮人格的引領作用;為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濃厚的人文情懷榜樣,以此營造人際關系上的綠水青山、使其靈魂得到鍛煉、情操受到陶冶,提高生命的質量,構建幸福、和諧的社會交際環境。
《浮生六記》讀書筆記12
遷到倉米巷之后,我在臥樓門楣上題字“賓香閣”,都是以蕓命名而取如賓意思。院窄墻高,一無可取。后面有廂樓,通往藏書的地方,打開窗戶,正對著陸氏廢棄的園子,有荒涼的感覺。
滄浪的風景,時常讓蕓掛懷。有一個老婆婆居住在金母橋的`東面,埂巷的北面,環繞著屋子都是菜地。大門是籬笆編的。門外有一池子大約有一畝左右,花光樹影,在籬笆旁邊錯落有致,這個地方是元末張士誠王府的廢棄地基。
屋子西面數步遠的地方(古代六尺為步,半步為武)瓦礫堆成土山,登上巔峰可以遠眺,地曠人稀,頗有野趣。老婆婆講話中偶爾提到這個地方,蕓非常神往,對我說:“自從別離滄浪,我常常魂牽夢繞,今天不得已于是退而求其次,這是老婆婆居住的地方嗎?”
我說:“連日來秋暑灼人,我正想到一個清涼的地方去避暑,卿如果愿意和我一起,我先看看她家可以居住否,包好衣服打點行李前往,去住上一個月左右怎么樣?” 蕓說:“恐怕父母不同意” 我說:“我去請求父母”。
《浮生六記》讀書筆記13
斷斷續續半個月,算是看完了《浮生六記》前四卷。后兩卷因為不是三白原筆,只略翻幾頁,發現其文字確實與三白風格不盡相像,便沒了閱讀的興趣。
追究起看這本書的原因,是一個朋友的朋友圈封面是《浮生六記》里的一段話。可前四章看完,也沒看到那段話,上網查過,才知那段話是第六卷里的。即使翻遍書本,再細細默讀,卻很難再回到像我第一眼看到這段話時的感覺。
我必須得承認,其中所涉及的許多情感,我是沒有經歷過的,可偏偏 【卷三 - 坎坷記愁】中蕓娘與沈家矛盾那段看得我心情跌宕不止。讀這本書時,恰是我思鄉情緒最濃的時候,看書的時候,總會不覺把自己代入,讀到情意濃處,我的雙眼也因淚水而越加模糊。
稱寢人影瘦,霜染菊花肥
志趣相同者不謀而合,說的就是他們夫婦倆吧。不管是在滄浪亭畔故居,還是借宿友人蕭爽樓,都少不了討文論字賦酒令,三白玩花弄草時,倆人情趣亦十分相投,羨煞旁人,我也因此越來越喜歡蕓娘。蕓娘撒手人寰的時候,我想到《水調歌頭》中一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二、
起初我十分抵觸看帶譯文的版本,真正看過后,更覺得是沒有存在的必要。文言文本身就給人一種朦朧羞澀,若隱若現的感覺,所營造的氣氛是現今白話文無可比擬的。我所看的版本譯文是難的照搬不譯,簡單的反而翻譯出來。乍看之下是圈錢的,可當細心品讀下去才發現,一些難懂的句子是作者內心感受的直白,因為不翻譯,所以才會迫使你停下來思考作者要表達什么。
憶妾唱隨二十三年,蒙君錯愛,百凡體恤,不以頑劣見棄。知己如君,得婿如此,妾已此生無憾!布衣暖,飯菜飽,一室雍雍,悠游泉石,如滄浪亭、蕭爽樓之處境,真成煙火神仙矣。神仙幾世才能修到,我輩何人,敢望神仙耶?強而求之,至干造物之忌,既有情魔之擾。總因君太多情,妾生薄命耳!
這類書,向來不適合現代人的快速閱讀習慣,如果買來只是讀過譯文,那完全沒有買的必要。而稍有點語文功底的人,也不必像我一樣驕傲自大,因為譯文為你提供了不同的`翻譯思路。
三、
看書確實是需要一個安靜的環境的。
余凡喜事獨出己見,不屑隨人是非,即論詩品畫,莫不存人珍我棄,人棄我取之意,故名勝所在,貴乎心得,有名勝而不覺其佳者,有非名勝而自以為妙者。
我喜歡早上的宿舍,舍友還在睡覺,校園廣播還沒響起,周圍一切只有我的呼吸聲,那時候讀書時間過得好慢,可惜我沒有毅力在這寒冬早起;我喜歡中午的圖書館,那時只有寥寥幾人,可以隨便找個偏僻的角落靜靜地看書。但在那覺得總有人看我似的,我渾身不自覺;
下午,哪里都很熱鬧,教室或許是最安靜的地方,但和食堂一樣,我不愿在最冷清的時候去那;晚上,我哪也去不了,宿舍也無法總是給我我想要的安靜,我經常什么都做不下去。這本書,就是在這斷斷續續的時間里讀完的。
沒有完全讀懂的書會留遺憾,所以要讀第二次第三次。而有些經歷沒有經歷過,就算讀再多遍,也只是醒悟原來這種感覺是可以這樣形容的,而依舊不懂這種感覺是怎樣的。如果強求不得,就等若干年后再讀過吧。
《浮生六記》讀書筆記14
浮生六記,為歡幾何。
時光回溯,世事往復。畫面定格于清乾隆二十八年,姑蘇城南一衣冠仕宦之家,沈復生于此。一生浮蕩不定,好游山水,工詩善畫,有感于“事如春夢了無痕”,故而以筆墨將生平經歷記錄成書,名曰《浮生六記》,其中多以家常散事為主,伉儷之情、郊游之樂、山水之趣,透過樸素通透的言語,還原出幾百年前,這位士族文人在或富或貧的日子里,那些精致清暖的生活光彩。
布衣飯菜 可樂終身
林語堂在《浮生六記》英文版的后記中寫道“素好《浮生六記》,發愿譯成英文,使世人略知中國一對夫婦之恬淡可愛生活。”
陳蕓,字淑珍,勤勞聰慧,與沈復情投意合結為夫妻,二人琴瑟和鳴深情綿長,共同研習書卷、游山攬勝,而后遭逢變故,仍能不落世俗,悉心經營布衣飯菜,把清貧的生活過得充滿樂趣。
夫婦二人一生不慕名利,然而卻把風雅志趣融入到了一桌一椅,一菜一粟之中。例如在吃方面,蕓愛往麻油中加入少許白糖拌腐乳吃,鮮美好下飯,拿鹵瓜搗爛用來拌腐乳,起名“雙鮮醬”,味道異樣美好;在穿方面,自己織作衣帽領襪邊角,衣服雖有破損,經過蕓的巧手縫補之后,仍能保持整齊潔凈,見客交友不失體面;在住方面,舊竹簾布條縫裹固定,隔斷遮攔的同時裝點房舍;而在游樂方面,巧心思更多,雇了餛飩膽子到柳樹蔭下烹茶賞花,溫酒煮粥,太陽西墜方才盡興而歸。
生活的情趣,并非建立在充足的物質基礎上。不管是錦衣玉食還是粗茶淡飯,用心經營好漫長光陰里的一桌一椅、一菜一粟,榮華卻不驕狂,安貧仍能樂道,以清淡閑雅的.情致為血肉,豐盈起生活的骨架,就算再平淡的日子,也能描繪出瑰麗的色彩。
清貧安樂 恬適自甘
因遭遇是非誤會,夫妻二人被迫旅居外地,幾度漂泊。然而沈復與陳蕓仍能做到互相扶持,以泰然處之的態度,去面對生活中的坎坷與挫折。
清貧的日子里,用度花銷要適宜儉省,卻不能失了雅致的生活情調。雖是廉價的瓜蔬魚蝦,但經過陳蕓的烹調,這些惠而不費的食材,便有了意外的好味道;裝吃食的器皿也要精致,六只白瓷深碟組成的梅花盒,形如墨梅,美觀實用;詩會作畫也不能少,聚會于家中、郊游于野外,從不敷衍度過。就連暫住揚州,屋子窄小到只有兩椽,也仿照園林布置手法進行隔斷,雖難有富貴人家之象,卻精巧別致。
一生起起落落,夫婦二人常以詩酒山水之樂調劑生活,苦中作樂,恬適自甘,把困頓的日子過出溫柔清暖的味道來。其實不管身處逆境或順境,保持樂觀豁達的心態,寵辱不驚,安之若素,才能體會到生活的安樂,跳脫出成敗得失的困擾。
雖無微言大義,但字里行間意趣無窮,手邊有此一冊,便真如有一妙友相伴。
《浮生六記》讀書筆記15
《浮生六記》是清朝沈復的自傳體散文。“浮生”二字出自李白詩《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中“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全書與妻“蕓”和丈夫“三白”的夫妻生活為主線,描寫了一個可愛的女子和一段令人向往的詩情畫意的夫妻生活,然而這段世外桃花源般的生活并未持續許久,最終被現實打破,佳人化作一縷青煙,生者從此擾擾嚷嚷,不知夢醒何時耳。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中曾經提到過此書,說書中的女主人公“蕓”是最可愛的女子。當時曾經覺得好奇,大概是讀書不多,我能想到的書中可愛女子就《紅樓夢》中的史湘云,《傲慢與偏見》的伊麗莎白班奈特。而看完此書的前兩章,“閨房記樂”和“閑情記趣”后對蕓的可愛結論完全贊同,甚至暢想我要是男人也要娶個蕓這么可愛的女子。
全書寫描寫蕓可愛的趣事特別多,蕓因為想去廟會看花燈,于是女扮男裝稱是三白的堂弟。正沾沾自喜,游遍廟會竟無人認出,突然偶遇一熟悉的女眷,蕓竟直接上去打招呼,身子一側,依在了夫人的肩膀上。夫人大驚,旁邊的丫鬟怒曰“你是什么人,如此輕狂,不知法紀?”蕓一看情況不妙,立刻脫掉帽子和鞋子,抬起腳丫給他們看,說:“我是女子啊。”旁人面面相覷,然后哄然大笑~
蕓愛吃臭腐乳和鹵瓜,三白笑她“狗沒有胃所以才吃糞便,因為它不知臭”蕓強行用筷子把鹵瓜塞到三白嘴里說“我都做了很久的狗了,就委屈你嘗試一下。”并一本正經地說“情之所鐘,雖丑不嫌。”
蕓喜歡在發間別上茉莉花做裝飾,即美觀又香氣襲人,三白笑曰“這茉莉花的香味竟蓋過了屋里佛手的香味。”蕓說“佛手是香料中的君子,香味清醒脫俗,似有似無;茉莉則是香料中的小人,香味有點諂媚。”三白問“那你為何近小人而遠君子乎?”蕓笑著說“我笑君子喜愛小人啊?”
蕓素來豁達不拘小節,一日與三白一起在橋下與船娘飲酒至深夜,次日朋友之妻告曰“聽說你丈夫昨日在橋頭與兩失足婦女飲酒到深夜啊。”蕓笑曰“確有此事,其中一個就是我。”
蕓不僅可愛還是一個聰慧又有情趣的'女子,對詩詞歌賦也頗有天賦,年少就曾寫出“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這樣的句子。三白從湖邊拾得假山的石頭,她親自用石墨畫上紋理,種上藤蘿做成逼真的盆景,與三白一起暢想老來隱居于此山,在山的這頭建上小屋,那頭引入溪水。在鄉下避暑的日子,蕓利用豌豆花制成格子花架放在窗前,靚麗可愛,既能遮蔭又不會擋住風和光線。因為家境不富裕,蕓會裁衣還會刺繡補貼家用。三白愛喝酒,蕓制成梅花盒,盒子呈梅花型,每格放一個白色的磁盤,磁盤里放些精致小菜。三白愛花藝盆栽,蕓又建議花雖美但少了些靈動,夫妻兩人又制作昆蟲標本把昆蟲固定于花葉上,使盆栽更加生動。蕓還會制作蓮花香片,把茶葉放入荷花的花苞中待次日荷花盛開取出茶葉,再用荷花上采集的露水烹茶,茶清香撲鼻。
蕓素愛美,對美的事物和人都特別癡迷,一日聽說三白的堂弟得一美女,蕓欣然前往想看,事后搖頭“美則美矣,少了些韻味。”堂弟戲謔“難道你打算將來給三白納一個又美又有韻味的美女嗎?”蕓竟然之后真致力于給三白納一真正的美女。后來一次在虎丘偶遇江南名妓“園”,特別高興地說“終于找到一個又美又有韻味的女子了。”蕓欣然與之結伴為姐妹,并贈送翡翠鐲替三白做聘禮。然最終園辜負了蕓的好意嫁與富人之家,蕓傷心落淚,也竟因此被公婆詬病結交不良女子,為日后最終失去公婆喜愛埋下伏筆......
看第一二卷是輕松又愉快的閱讀,然后看到第三卷“坎坷記愁”又難免惆悵蕓的命運。真應了那句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始蕓淡泊名利,她的夢想是過像滄浪亭蕭爽樓那樣的生活,布衣暖,菜飯飽,一家人其樂融融不問世事的生活。然后現實生活并不是桃花源,需要面對的依舊是柴米油鹽貴和人情世故,多情率真之人也多因情和真而傷,何況又是在那樣的時代里。
蕓的悲切命運即是那個社會造成,也是蕓本身造成的。蕓太愛三白,在對三白的愛里完全失去了自我,一心為三白尋覓真正的佳人,與失足婦女結為姐妹被人詬病;因為擔心三白與弟弟的關系不和,寧愿受委屈也不愿意告知公婆小叔在外借債的真相;因為三白的愚孝,擅作主張為公公納妾,結果失去婆婆歡心;又因為傷了婆婆的心,心中自責寫信給三白,在信中稱公公為老頭,讓三白把此女送回老家。結果信被公公看到,勃然大怒驅趕出門,從此飄零在外,客死異鄉。
此書看到卷三實在是覺得惋惜,蕓娘死后的第四卷已無心去看。在前兩篇時還羨慕這樣情意濃濃的夫妻生活,而看到最后實在覺得蕓娘這樣的女子嫁給三白有些可惜了。雖然三白對蕓娘清深意重,未曾離棄,但到后期從蕓娘遭遇委屈開始,他都并未給出半分解決方案。一生未給蕓娘帶來富貴和現世安穩也就罷了,在蕓娘遭遇冤枉和委屈時未勇敢站出來替蕓娘說話,只是眼睜睜看著這種悲劇的發生。身為長子,明明應該承擔家庭重任,卻因過于清高任由弟弟胡作非為,家道中落;身為丈夫,完全沒有照顧好妻子兒女,妻子飄零在外重病而亡,女兒草草嫁人,兒子早夭,自此以后渾渾噩噩聊度余生。
全書始于歡樂,終于憂患,死別生離,悲切動人。可惜、可嘆、又可悲!卷三之后再無心去看后卷。做女子可如蕓之聰慧、可愛,善良,卻不能太深情,太心軟,沈三白雖好,卻只能做吟詩作對之友,實不宜選為夫婿。
【《浮生六記》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浮生六記讀書筆記11-12
《浮生六記》讀書筆記02-08
《浮生六記》讀書筆記06-21
《浮生六記》讀書筆記15篇02-08
《浮生六記》讀書筆記15篇09-28
《浮生六記》讀書筆記(精選20篇)06-01
《浮生六記》讀書筆記范文500字09-04
《浮生六記》讀書筆記范文(通用27篇)05-31
《浮生六記汪涵推薦,張佳瑋譯》讀書筆記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