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三國志讀書筆記

時間:2024-12-17 15:35:03 曉映 筆記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三國志讀書筆記(通用20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chǎn)生了許多感想,是時候寫一篇讀書筆記好好記錄一下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國志讀書筆記,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三國志讀書筆記(通用20篇)

  三國志讀書筆記 1

  典韋,曹操的超級保鏢,東漢末年陳留已吾人,其人勇力過人。陳壽所做的《三國志》里,對于典韋有如下記載:

  豪杰之士,有勇有謀

  典韋的同鄉(xiāng)劉氏和睢陽人李永有仇,但是因為李永是富春長,算是當?shù)氐暮缽姡依镩T客眾多、戒備森嚴,因此劉氏沒有辦法得手。典韋和劉氏交情莫逆,為了替劉氏報仇,他暗藏利刃,駕著車載著酒,裝扮成閑人,在李永家的門口等待時機。

  趁著李永出門的時候,典韋上前刺殺,并殺死了李永的妻子。隨后,典韋取出車上的刀戟,步行離開。李永家處于鬧市,因此有幾百人追擊典韋,但是沒有一個人敢上前動手。不久李永的死黨帶人來襲,雙方展開了激戰(zhàn),但是盡管對方人數(shù)眾多,但是典韋還是脫身而去,自此,典韋為豪杰之士所賞識。

  勇力過人,跟隨曹操

  董卓之亂時,陳留太守張邈和曹操聯(lián)合起來,典韋在張邈的司馬趙龐手下,他可以用一只手就將牙門旗舉起來,這讓趙龐對于典韋的力氣和才干,十分驚訝和敬佩。后來張邈和曹操決裂,典韋就投靠了曹操,開始的時候,隸屬于夏侯惇的部隊,數(shù)次殺敵有功,被拜為司馬之職。

  臨危受命,護主有功

  曹操與呂布在濮陽交戰(zhàn),曹操搶先了先機,還沒來得及撤退,呂布親自領兵前來救援。曹操陷入了險境,于是臨陣招募勇士破敵,典韋搶先應征,阻擋呂布軍隊的進攻。

  面對呂布部隊的萬箭齊發(fā),典韋不為所動,對左右的人說:“等到賊兵到了十步之內的時候,再告訴我。”不久隨從的人說:“到了十步以內了。”典韋說:“到了五步之內,再告訴我。”不一會兒,隨從的人說:“到了五步之內了!”聲音十分驚恐。

  典韋不慌不忙,把背后的小戟拿在手里,對準呂布的先鋒部隊,一邊投擲,一邊前進。呂布先鋒部隊的人都應聲而倒,沒有人敢繼續(xù)前進,剛好到了日暮之時,曹操的部隊才得以引軍撤退。

  折沖左右,貪杯之人

  典韋和許褚一樣,都是曹操的侍衛(wèi)長,他經(jīng)常帶領幾百精銳親兵,在曹操的大帳周圍巡視,確保曹操的安全。每次作戰(zhàn)的時候,典韋和曹操的幾百親兵,都沖鋒在前,往往能率先攻破敵陣。

  典韋為人忠誠可信,為了保護曹操的安全,經(jīng)常就住在曹操大帳附近,而不是回到自己的`住處。但是,典韋喜歡喝酒,且酒量極大、為人豪爽,每次曹操賞賜他酒食,他都盡情吃喝沒有節(jié)制,這也為典韋之死埋下了禍根。

  以一敵百,力竭而亡

  曹操南征宛城張繡,張繡聽取了賈詡的建議,率軍投降,曹操十分滿意,設宴款待張繡等人。曹操在向張繡等人行酒時,典韋手執(zhí)大斧立于曹操身后,曹操走到誰的面前時,典韋都緊跟在身后,對人怒目而視,自始至終,張繡等人都不敢仰視曹操。

  張繡因為曹操納其嬸嬸,感到羞愧難當,便采取了賈詡的計謀,趁夜偷襲曹操。因事發(fā)突然,曹操毫無準備,為了爭取時間讓曹操逃走,典韋和幾百親兵拼死抵抗最后典韋受創(chuàng)數(shù)十處,雙方短兵相接,叛軍想活捉典韋,典韋用雙臂夾住兩個軍士,將他們殺死,其他人畏懼典韋之威,都不敢上前交戰(zhàn)。

  但是典韋孤立無援,張繡的部隊,像潮水一樣沖了過來,典韋傷勢加重、流血不止,打罵張秀是背信棄義之人,隨后力竭而亡。

  曹操知道典韋的死訊后,放聲大哭,眾人都認為曹操是因為自己的長子曹昂之死而難過。曹操說我不是哭自己的兒子,而是感念典韋將軍,沒有典韋將軍我已經(jīng)遭到張秀的毒手了。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三國志讀書筆記 2

  小的時候,活潑好動的我常常靜不下心來讀書,覺得書太無聊了,還是游戲好玩。真不知道大人說的黃金屋和顏如玉到底在哪里。直到有一次,我隨手翻了翻了一本姐姐的《三國演義》,他的作者是羅貫中。剛看到了桃園三結義,就被這個故事吸引住了。劉備、關羽、張飛萍水相逢,三人都有為國效力之心,而且志趣相投,于是桃園結為異姓兄弟,投靠劉焉。

  接著書中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云,以描寫戰(zhàn)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jù)混戰(zhàn)和漢、魏、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最終司馬炎一統(tǒng)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斗爭與矛盾的`轉化,并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群叱咤風云的三國英雄人物。

  書中塑造眾多的人物,足智多謀的諸葛亮,義重如山的關羽,爽直粗獷的張飛。還有我最喜歡的渾身是膽的趙云。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赤壁之戰(zhàn)。劉備的軍師諸葛亮和孫權的大將周瑜,商討破敵良策,兩人不謀而合,都主張只有火攻,才能打敗曹操。周瑜叫龐統(tǒng)假作獻計,騙曹軍把戰(zhàn)船連在一起。周瑜又打黃蓋,讓這老將用“苦肉計”去詐降曹操。實際上,黃蓋在船中裝滿了容易燃燒的物品,以詐降的方式?jīng)_向曹營,發(fā)起火攻。半夜三更,忽聽風響旗動,周瑜急忙走出軍帳觀看,真的刮起了東南大風,他連忙下令發(fā)起火攻。黃蓋借著風勢帶船猛沖進曹軍水寨放火。曹軍的船陣很快地都燒了起來。一眨眼工夫,已經(jīng)燒成一片火海。

  前幾天我和爸爸討論張飛之死時,我倆互不認輸。爸爸認為是張飛睡覺的時候,被敵軍所殺。而我認為張飛臨出兵前,因為平時他對手下經(jīng)常鞭打,手下將領為了報復他,將其殺害。最后媽媽決定買一本原著《三國志》,讓我在書海中找尋答案。盼望著新書的到來,我又可以品味這些精典故事了。

  三國志讀書筆記 3

  還沒開始《三國志》前,我就看了很多遍《三國演義》,對書里的人物都有所了解。快放暑假時,正好趕上央視十臺在播《百家講壇之三國人物》。這個電視里播的三國和我看的書里的三國有一些出入,電視里在講三國時,會不時的提到一本書——《三國志》。而且說到《三國志》這本書中記載的事是真實的,而《三國演義》中講的有些事是虛構的,有些人物也是虛構的。這讓我百思不得其解,為什么會是這樣呢?這本《三國志》究竟是本怎樣的書呢?于是,假期里,我到圖書館借了《三國志》這本書。

  《三國志》這本書的作者是西晉時期的陳壽。這本書是中國歷史上繼司馬遷《史記》,班固《漢書》之后的又一部史學名著,而且它也為《三國演義》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基礎它給我的第一印象是:這本書可真厚啊!而且里面的字也不是很大,書里竟然講的是一個一個的人物,從魏國開始,魏國里面寫了七十五個人物;接下來是蜀國,蜀國里面共寫了三十七個人物;最后是吳國,吳國里面是寫了四十四個人物。

  作者寫的各個人物都很有特色,而且具有十分鮮明的群體特征。例如,寫到魏國的謀臣時,不僅寫他們多智善謀,而且人格完善;寫蜀漢的謀臣雖然也才過人,武將雖然也勇冠三軍,但是都有明顯的缺點;而吳國的人呢?又自有自的特點。整本書把三國時期的群雄爭霸,群體人物的刻畫寫得栩栩如生。難怪時人稱為“稱其善敘事,有良史之才”。

  《三國志》這本書看過之后,我對書里的'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其中我最喜歡的人物就是蜀國的丞相——孔明了。作者是這樣評價孔明的,他說:“有見識懂政治,足以和管仲,蕭何相匹敵。然而在臨機應變,統(tǒng)帥軍隊方面,不很擅長。”我覺得最能體現(xiàn)他有見識懂政治就是在《曹操敗,走華容道》那一段,他把關羽放在華容道是非常對的。如果把趙云放在華容道上的話,他會立馬把曹操抓到劉備那里,可是劉備和孫權在合作中,他把曹操抓來,劉備可怎么跟孫權交代啊!如果把張飛放在華容道上,他當面就把曹操給殺了,曹操在死后,他的十萬大軍一起攻打蜀國怎么辦!而且現(xiàn)在還不是讓曹操在死的時候。可見諸葛亮在用人和在政治上是很有謀略的,這樣的事還不僅這一件呢?還有擒孟獲、空城計等等,所以我覺得孔明是最了不起的人物,我非常喜歡和佩服他。

  這次讀《三國志》,對于裴松之的作注部分基本沒有看。等我以后對三國有興趣時,再細看。

  三國志讀書筆記 4

  前幾天,我把《三國志》讀完了。關羽這樣俠肝義膽、義薄云天之人在《三國志》中也算是一大亮點。從桃園結義到敗走麥城,處處體現(xiàn)英勇無畏、有情有義之豪情,在蜀國真的是個奇才。“吾極之曹公待我厚”《三國志》中這樣說,突出表達關羽對曹操的感激之情,雖是敵,但仍對曹操心存愛戴與感謝。也許顏良、文丑就因此被關羽所殺吧!但是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永不忘劉備是結義的大哥,不肯背叛劉備,即便曹操盛情相留,終究沒留住關羽的腳步。在萬般無奈之下,關羽選擇“立效以報曹公乃去”當然這也是曹操的惜才,更讓關羽在后人的眼里增添了幾分“重情義”。如此看來,關羽是懂得回報的英雄。可是,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卻少了幾分義氣。朋友之間多了些許隱瞞,關云長式的人物已經(jīng)十分罕見。

  記得有一次,我們班級里二位要好的朋友在樓梯里打鬧,從而將一名小同學撞了個滿懷。小同學踉踉蹌蹌頭碰在了墻上,起了個大包。然而當老師問起時,只見兩個打鬧的同學其中一位手背在身后,滿臉怒氣;另一位身子稍稍晃動,臉上已泛起了紅暈。“我和他在樓道玩,他無緣無故踢了我一腳,所以不小心撞了小同學“。那位滿臉怒氣的同學先開了口,語音落落大方,好似與他沒有任何關系。另一位聽道,忙辯護道:“是你先打我的”!滿臉怒氣的男生聽后,更加不顧同學情誼,伸出手指著與他情同手足的`伙伴說道:“明明是就是你打我的,你還狡辯。”哎!以前的情深似海在今日這件小事上,早已灰飛煙滅。望著他們你一句,我一句的爭辯,我深深的嘆氣,怎與關云長相比,現(xiàn)代的情變淡了,義變淺了。

  合上《三國志》,一些小精靈般的思緒飄入我的腦海,時代在發(fā)展,我們少年兒童更要像關羽那樣有情有義,互相幫助、樂于助人、懂得回報、感恩,少年強則中國強,讓我們做一個有情有義的好少年!

  三國志讀書筆記 5

  以前要了解三國時代的歷史,就讀《三國演義》。可是三國歷史并不是《三國演義》記載的那樣,于是我就買了本《三國志》,想要了解真實的三國歷史。

  《三國志》是記述書東漢末年到西晉統(tǒng)一間這段歷史的'一部史學名著,他技術的主要是魏、蜀、吳三國的歷史,故稱《三國志》。《三國志》是一部紀傳體國別史,詳細記載了從魏文帝黃初元年到晉武帝太康元年的六十年歷史。作者陳壽四十八歲時開始著手整理三國史事,先后著成《魏書》、《蜀書》、《吳書》,所以稱為《三國志》。《魏書》由“紀”和“傳”兩部分組成,紀包括武帝紀、明帝紀、文帝紀、三少帝紀四篇。傳以后姬傳為首。《蜀書》、《吳書》只有傳沒有紀。最讓我印象深刻人物是周瑜。在《三國演義》里,周瑜是個嫉賢妒能的偽君子,還很陰險,幾次想把劉備和諸葛亮干掉,卻都沒成功。但《三國志》中的周瑜卻是個正義凜然的真君子。吳國其他大臣都極力勸說孫權投降曹操,只有周瑜和魯肅勸說孫權聯(lián)合劉備共抗曹操這證明周瑜和魯肅的眼光比其他的大臣的眼光要遠。周瑜還把曹操跟吳國決戰(zhàn)的弊端說清,使孫權抗曹的決心更加堅定了。這說明了周瑜在考慮問題時很仔細,細致,一點蛛絲馬跡都不放過。他在赤壁之戰(zhàn)中用火攻破了曹操的連環(huán)船;在南郡以臥床不起為誘餌,把曹仁吸引過來,然后一口“吃掉”。這說明了周瑜在軍事造詣上很有成就。只可惜在前往巴丘的路上病死了,死時才三十六歲。陳壽稱贊周瑜“出人之眾表,實為奇才也!

  作者陳壽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以簡練、優(yōu)美的語言為我們繪制了一幅幅三國畫面,這本書不僅是史學著作,也是文學著作!

  三國志讀書筆記 6

  記得小時候,第一本書看的就是三國演義曹操的陰險狡詐,孫權的運籌帷幄,劉備的求賢若渴,關羽過五關斬六將,給我留下太多太多的`印象。可是從我買了一本《三國志》讀完后,絕對曹操整個人的印象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讓我對曹操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應該是作者陳壽的對曹操的評價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yè)者,惟其明略最優(yōu)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從這句話里我們明白曹操是一個胸懷天下,志向高遠的人,不及原來的惡,這才使曹操能夠平定河北,匈奴,冀州等24地,并且我個人認為曹操比劉備更加希才,單于于曹操在北方大戰(zhàn)幾年,但單于投降曹操后,曹操不但沒有殺單于,卻將單于全家都封為列候。剛剛講了半天,都是講曹操的希才,我現(xiàn)在再講講曹操的樂光態(tài)度,曹操在平定冀州后,在冀州城頭嘆息,我出征8年,各地只有富家子弟才能上學,國家怎么能強大,于是下令在他所站領的任何地方都辦學,給廣大學生免費上學,可你要知道,曹操當時已占領18個州,上百個縣,要是在每個縣都辦學,那費用,可以使整個國家的百姓一年內人人吃上飯,曹操卻是怎么做,國庫都錢都用光了,所以人都想放棄了,可曹操沒有,他每天上朝依然面帶笑容,最后他居然從他自己家拿出了辦學的錢。

  我們應該學習曹操的樂觀態(tài)度,說不定壞事會變成好事,是總有兩面型的,希望大家都能天天保持著了觀的態(tài)度。

  三國志讀書筆記 7

  《三國志》是西晉陳壽所著,詳細描寫黃巾起義(184年)到晉吞吳(280年)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的歷史,是一本后人評價極高的名人紀傳體史書。我這幾天研讀后深有感觸。

  第一點,自然是《三國志》也就是史書和那膾炙人口的《三國演義》所記載的大不相同。說到底也就是史書和小說文學性的不同。史書尊重歷史,就算是像陳壽這樣“大文豪”似的人物,也是在歷史準確才添加一些文學性的語言。而小說則會融入作者諸如“尊劉貶曹”這類個人的情感,加入歷史上不存在的“連環(huán)計”,“苦肉計”來吸引讀者。當然,我個人不是對小說或《三國演義》有偏見,畢竟完全照搬歷史的古裝電視劇很難獲得高的收視率,只是希望讀者在享受《三國演義》激動人心的故事時考慮一下它的真實性,而不是錯誤的理解“《三國演義》=三國歷史”。

  寫史書的目的是方便后人看史,而后人看史如果不像唐太宗那樣“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就毫無意義。最讓我觸動的仍是武侯諸葛亮,沒有“火燒博望坡”沒有“火燒新野”,沒有“舌戰(zhàn)群儒”,沒有“草船借箭”,沒有“借東風”,沒有“空城計”,沒有那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奇門遁甲無一不曉的諸葛亮。但他仍是那個在劉備床前拒絕“取而代之”的諸葛亮,但他仍是那個《出師表》前“臨表涕零,不知所言”的諸葛亮,但他認識那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為蜀漢寫下104112個字的《諸葛氏集》二十四章的諸葛亮。失去光環(huán),無比平凡,但正因平凡而無比偉大,日落黃昏的蜀漢,被一位老人苦苦支撐,這是何等的'堅定與執(zhí)著是他相信統(tǒng)一全國的一天終會到來。所以說我們這些遠遠沒有面對真正的考驗的青少年,在困難面前不應低頭,而是要去堅決面對遠方的挑戰(zhàn),相信希望的存在。

  除此之外,曹丕對禮儀的重視,曹睿一千兵馬退回孫權精良水師的智慧,諸葛瞻為民造福的仁慈,馬良舌戰(zhàn)孫權時的勇氣,一個一個《三國演義》上沒有的故事,讓我感觸良多。

  三國離現(xiàn)在有1700多年,即使是《三國志》也不敢說記載完全屬實,但只要我能在書中有所體味有所感悟,那才是高爾基名言“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的含義把。

  三國志讀書筆記 8

  徐晃,字公明,河東楊人,東漢末年,曹魏的名將。徐晃本為楊奉手下騎都尉,后來楊奉被曹操擊敗,徐晃便轉投曹操麾下。特別是在樊城之戰(zhàn)中,做為曹仁的援軍,擊敗了氣焰正盛的關羽,而被曹操盛贊為“有條侯周亞夫治軍之風”。在陳壽所做的《三國志》中,對于徐晃有如下記載:

  徐晃年輕時,做過河東郡小吏,跟隨車騎將軍楊奉討伐賊寇,立下了功勞被封為騎都尉。后來呂布和王允誅殺董卓,董卓的部將李傕郭汜作亂,在長安大肆屠殺。

  這個時候,徐晃敏銳的意識到漢獻帝的重要性,勸楊奉護送漢獻帝東入洛陽,漢獻帝渡河到達安邑的時候,加封保駕有功之人,徐晃被封為都亭侯。

  建安元年,漢獻帝在河內太守張揚和興義將軍楊奉等人的保護下,回到了洛陽。楊奉被漢獻帝封為車騎將軍,駐軍大梁。徐晃見大將軍兼司隸校尉韓暹和衛(wèi)將軍董承之間的爭斗日益加劇,便勸楊奉歸附曹操,楊奉開始的時候,答應了徐晃的建議。

  建安二年,曹操保護漢獻帝準備遷都許昌,楊奉受到韓暹的挑撥,一起出兵去劫駕。結果在梁地,楊奉被曹操打的大敗,徐晃知道楊奉并不值得輔佐,便借此機會投靠了曹操。

  徐晃在曹操手下得到了發(fā)揮的空間,曹操分兵給徐晃,讓他攻打卷、原武兩地,皆被徐晃攻克,徐晃因功被封為裨將軍。又跟隨曹操討伐呂布,俘虜了呂布手下的將領趙庶、李鄒二人,后又和史渙一起,在河內斬殺了眭固。

  建安五年,在官渡之戰(zhàn)中,徐晃先是擊敗了企圖撿便宜的劉備,穩(wěn)定了曹操的后方。而后又擊敗文丑,解了白馬之危,被曹操拜為偏將軍。九月,曹操出兵和袁紹交戰(zhàn),被袁紹擊敗,只好堅壁清野在大營固守。

  恰逢這個時候,袁超的`糧草運到了官渡,押糧官韓猛勇而無謀,荀攸建議曹操派遣得力將領去劫糧,擾亂袁紹的軍心,獲得戰(zhàn)略上的主動。曹操問荀攸誰能勝任,荀攸說徐晃勇而有謀,可以勝任。

  于是徐晃和史渙帶領幾千人馬,化妝打扮后靠近韓猛的部隊,出其不意在故市將其擊潰,焚燒了袁紹的輜重,曹操加封徐晃為都亭侯。

  建安九年二月,曹操趁袁紹死后,袁譚和袁尚為了爭立后嗣的機會,發(fā)兵北上攻打冀州。曹操派徐晃去攻打易陽,易陽令韓范在徐晃的勸說下,準備率領全城軍民投降。

  徐晃對曹操說:“現(xiàn)在袁尚、袁譚還沒有被擊敗,各個城池的守將都在觀望。如果我們用強兵滅了易陽,其他人就會死守不降,那樣整個河北就沒有平定的一天了。不如招降易陽,其他城池的守將見到,必定望風而降。”

  曹操認為徐晃說的很有道理,加封韓范為關內侯,不久之后,河北全境平定,這都有賴于徐晃之謀。徐晃跟隨曹操對袁譚窮追猛打,在南皮殺死了袁譚,又在白狼山一戰(zhàn)中,徹底打敗烏桓,剪除了袁氏的余孽,被封為橫野將軍。

  赤壁之戰(zhàn)失敗后,曹操派徐晃輔佐曹仁共守江陵,抗擊東吳周瑜的進攻。

  西涼馬超、韓遂作亂,徐晃跟隨曹操討伐,兵到潼關無法繼續(xù)前進。徐晃建議由自己統(tǒng)領五千人馬繞到馬超之后,截斷馬超的后路,這樣一來就可以對馬超形成兩面夾擊之勢。曹操采納了徐晃的建議,并用了賈詡的反間之計,離間馬超和韓遂之間的關系,不久就擊敗了馬超,韓遂也歸附于曹操,徹底戒除了曹操的后顧之憂。

  在曹操和劉備爭奪漢中的戰(zhàn)斗中,徐晃率領部隊固守馬鳴閣,保證了曹操部隊后方的通道,并多次擊敗劉備大將陳式的進攻,蜀軍很多都自投山谷,死者甚多。

  曹操知道后,十分高興,把指揮軍隊的符節(jié)交給了徐晃,并說:“將軍能守住此閣道,就是守住了通向漢中的咽喉,斷絕了劉備奪取漢中的念頭,打通了我軍內外的聯(lián)系,真是妙計中的妙計!”后來夏侯淵被黃忠所殺,曹操親自到漢中,順利撤出了其他的部隊,這不得不說是仰仗了徐晃的謀略和見識。

  關羽擊敗曹仁,又用水淹七軍的計謀,擊敗了于禁和龐德,威震華夏,曹操一度產(chǎn)生了遷都的念頭。司馬懿建議利用東吳和西蜀分矛盾,分化瓦解孫劉聯(lián)盟,曹操采納了司馬懿的建議,派人出使東吳聯(lián)絡孫權。同時派徐晃帶兵,去援救在樊城被關羽所困的曹仁。

  徐晃的軍事指揮才能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他讓士兵假裝修建長塹,示意要切斷蜀軍的退路,蜀軍畏懼不戰(zhàn)自退。徐晃占領了偃城,兩面聯(lián)營,向圍困樊城的蜀軍迫近。

  關羽的主力部隊駐扎在圍頭,另外一部駐扎在四冢,徐晃采取了聲東擊西的謀略,出其不意偷襲四冢。關羽怕四冢有失,親自帶領五千步騎兵來戰(zhàn),徐晃利用關羽重義,和關羽拉家常,麻痹關羽。而后大叫:“得關云長首級者,賞千金!”

  關羽大驚說:“大哥說的是什么話?”徐晃說道:“剛才是私交敘舊,現(xiàn)在是國事,自然不同。”兩軍展開混戰(zhàn),徐晃擊敗了關羽,并窮追猛打,緊隨關羽之后,一舉攻陷了關羽的深溝壁壘,解除了關羽對樊城的圍困。

  當時為了解樊城之圍,曹操曾調動張遼等人援救樊城,可諸將未到,徐晃已經(jīng)擊敗關羽,解除了樊城之圍。曹操親自出城七里之外,迎接徐晃的凱旋之師,并說:“襄陽、樊城得以保全,全賴將軍的功勞!”

  徐晃治軍嚴謹,曹操巡視諸營,多有士兵脫離崗位,想一睹曹操真容。只有徐晃所統(tǒng)領的部隊,每個人都恪盡職守,不擅離崗位。曹操見后連連稱贊徐晃治軍有方,有西漢名將周亞夫的風范,是真正的將帥之才。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三國志讀書筆記 9

  記得小時候,第一本書看的就是三國演義曹操的陰險狡詐,孫權的運籌帷幄,劉備的求賢若渴,關羽過五關斬六將,給我留下太多太多的印象。可是從我買了一本《三國志》讀完后,絕對曹操整個人的印象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讓我對曹操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應該是作者陳壽的對曹操的評價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yè)者,惟其明略最優(yōu)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從這句話里我們明白曹操是一個胸懷天下,志向高遠的人,不及原來的惡,這才使曹操能夠平定河北,匈奴,冀州等24地,并且我個人認為曹操比劉備更加希才,單于于曹操在北方大戰(zhàn)幾年,但單于投降曹操后,曹操不但沒有殺單于,卻將單于全家都封為列候。剛剛講了半天,都是講曹操的希才,我現(xiàn)在再講講曹操的`樂光態(tài)度,曹操在平定冀州后,在冀州城頭嘆息,我出征8年,各地只有富家子弟才能上學,國家怎么能強大,于是下令在他所站領的任何地方都辦學,給廣大學生免費上學,可你要知道,曹操當時已占領18個州,上百個縣,要是在每個縣都辦學,那費用,可以使整個國家的百姓一年內人人吃上飯,曹操卻是怎么做,國庫都錢都用光了,所以人都想放棄了,可曹操沒有,他每天上朝依然面帶笑容,最后他居然從他自己家拿出了辦學的錢。

  我們應該學習曹操的樂觀態(tài)度,說不定壞事會變成好事,是總有兩面型的,希望大家都能天天保持著了觀的態(tài)度。

  三國志讀書筆記 10

  樂進,字文謙,陽平衛(wèi)國人,東漢末年曹操手下名將,屬于曹操的嫡系。和典韋、許褚等人不同,樂進生得短小精悍,按現(xiàn)在的話講,就是濃縮的全是精華。陳壽所著的《三國志》中,對樂進有如下記載:

  樂進的短小精悍,身材不高,但十分壯實魁梧,素有膽識,一直跟隨曹操,可以說是曹操的嫡系。曹操起兵時,手下沒有太多的兵馬,樂進便回到自己所在的郡縣,去招募了幾千人跟隨曹操。

  樂進跟著曹操攻擊呂布、張繡、劉備等人,往往都沖鋒陷陣在前,第一個突破敵人防線,成為曹操手中的一把利劍。簡單講就是打仗不要命,沖在最前面,且能力突出,每每能破敵在前,斬將奪旗于后。在小沛擊敗劉備之后,被封為討寇校尉。

  建安五年,樂進在官渡,斬袁紹手下大將淳于瓊,焚毀了烏巢的.糧食,擾亂了袁紹的軍心,為曹操獲得官渡之戰(zhàn)的最終勝利立下大功。

  建安九年,樂進隨曹操攻擊袁譚、袁尚,在黎陽斬袁氏大將嚴敬,被拜為游擊將軍。隨后樂進攻擊黃巾軍,平撫了樂安郡,并參與了鄴城之戰(zhàn)。追擊袁譚到南皮,并率先攻入南皮城東門,拔得頭功。袁譚敗退后,樂進又率軍窮追猛打,攻擊雍奴,并大獲全勝。

  建安十一年,曹操上表漢獻帝,加封樂進為折沖蕩寇將軍,以表彰其功績。樂進奉命攻伐高干,這次樂進沒有采用正面強攻的策略,而是北上上黨,迂回到了高干的后方。樂進連戰(zhàn)連勝,斬高干手下大將多員,高干等人堅守壺關,等曹操大軍到來,高干不戰(zhàn)而降。

  秋八月,曹操討伐管承時,進軍淳于,派遣樂進和李典做為先頭部隊擊敗了管承,管承被迫逃到了海島,這個時候除了荊州之外,海濱都已經(jīng)被曹操占據(jù)。

  建安十三年,樂進跟隨曹操平定了荊州,被派遣駐守襄陽。建安十四年的時候,樂進擊敗了關羽,這個時候南郡附近的蠻族,都來主動歸附于曹操麾下,這不能不說是樂進的功勞。

  在曹操和劉備戰(zhàn)于漢中時,派樂進和李典、張遼駐守合肥以防東吳。孫權見有機可乘,便調動了十萬大軍進攻合肥。三人知道東吳人馬眾多,便打開了曹操交給他們的錦囊,里面安排如果孫權來犯,由樂進守城,張遼、李典出戰(zhàn)。曹操這個安排讓三人大惑不解,因為張遼和李典素有不睦,而樂進善于沖鋒陷陣。

  其實這正是曹操高明之處,樂進做為曹操的愛將,一直跟隨曹操忠心耿耿,安排其守城曹操才能放心。正因為張遼、李典有私怨,才讓二人一起對敵,通過險境中的互相幫襯,化解二人的矛盾,同時激發(fā)二人的爭斗之心。結果張遼、李典二人奮勇爭先,以幾千人的兵力,擊潰了孫權十萬大軍,還差點將孫權活捉。這里不僅有張遼、李典的奮勇之能,更仰仗于樂進的守城之功。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三國志讀書筆記 11

  諸葛亮可以說是三國時代最閃耀的一顆亮星。諸葛亮的本事,自不必多說。那么,諸葛亮的朋友會是什么樣的人呢?

  《三國志》載,“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亮在荊州,以建安初與潁川石廣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學”。

  “石、孟、徐三人求學皆務要精熟,只有諸葛亮能觀其大略。每至晨夜閑時,常共抱膝長嘯,諸葛亮謂三人道:‘卿等三人的仕進,官位可至刺史、郡守。’三人反問諸葛亮能至何位,他只笑而不言。”

  無論是在正史中,還是在演義中,諸葛亮都與崔州平、石廣元、孟公威、徐庶四人為密友。那么,問題來了,諸葛四友的人生是怎么樣的,最后怎么樣了?

  諸葛亮的朋友們徐庶

  潁川徐庶是諸葛四友中知名度最高的,哪怕這樣,在史料中的記載也不過百余字。

  徐庶,本名徐福,出身寒門,少年時是一個俠客,曾為了給人報仇被官府抓到,被人救走后,棄武從文,到處求學,學問越來越深,但是別人因為他有前科,不肯跟他交往。

  徐庶于是更加的勤勉,學問義理更加精深,這個時候開始和同鄉(xiāng)的石廣元交往,再往后和諸葛亮交往,后來跟隨劉備,在曹操南下時,隨劉備逃命,母親不幸被曹操俘虜。為了保全母親,徐庶只得投靠了曹操。

  “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fā)”,實際上是演義杜撰的。曹丕時期,徐庶被任命為右中郎將、御史中丞,官職都不高。諸葛亮北伐時還為徐庶不被重用而惋惜。數(shù)年后病逝。

  徐庶徐元直孟公威

  孟公威可能知道的人比較少。孟建,字公威,汝南人,和諸葛亮、徐庶等是同學。只不過求學目標不同,孟公威等人求學務要精熟,只有諸葛亮觀其大略。

  孟公威后來在曹魏做官,官拜涼州刺史、征東將軍。諸葛亮在第二次出祁山時,曾在給司馬懿的回信中,希望司馬懿請杜襲替他向孟公威問好。然后就沒有記載了。

  孔明四友,左二孟公威石廣元

  石韜,字廣元,潁川人,和徐庶是同鄉(xiāng),因而交善,后來和徐庶同是諸葛亮的同學。其求學目標,也是務要精熟。

  諸葛亮追隨劉備后,石廣元北上到曹魏任職。曹丕年間,石廣元歷郡守、典農(nóng)校尉,也是沒有得到重用。諸葛亮北伐時,知道石廣元、徐庶,沒有得到重用,曾感嘆“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

  除此之外,再無記載了。

  孟公威和石廣元崔州平

  博陵崔氏是名門望族。崔鈞,字州平,即崔州平,博陵安平人。崔州平的父親崔烈,是漢司徒。董卓進京后,崔州平曾起兵討伐董卓,其父因此被捕下獄。

  所以說從年齡上來看,崔州平是諸葛亮的`四個好友中年齡最大的。但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當時的人說他吹牛,只有崔州平和徐庶,相信他有這樣的才能。

  崔州平在討董卓之后,一直游歷,因此結識的諸葛亮。但史料對于他之后的記載就沒有了。但博陵崔氏家族在中國的歷史中頻繁出現(xiàn),至隋唐時期一直是北方著名的大族。

  據(jù)《新唐書》中記載,在唐朝,博陵崔氏一共誕生了15位宰相。這一點,恐怕連諸葛亮都比不上。

  崔州平

  諸葛亮四友,崔州平年歲最大,也是最牛的,家族更是旺盛數(shù)百年,可惜后來沒有致仕。其他三人卻只做到了曹魏的小官,也有做到郡守或是刺史的。

  能和諸葛亮作朋友的,豈能是簡單的人物,可惜的是曹魏知道諸葛亮的本事,卻沒有重視諸葛亮的朋友。諸葛四友,有三個在曹魏致仕,卻都沒得到重用。

  一部分原因,是曹魏的官員被門閥士族把持,一部分原因,可能真就是諸葛亮所說的,他們的才能僅限于郡守、刺史了。

  三國志讀書筆記 12

  黃巾起義(184年)到晉吞吳(280年)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的歷史,是一本后人評價極高的名人紀傳體史書。我這幾天研讀后深有感觸。

  第一點,自然是《三國志》也就是史書和那膾炙人口的《三國演義》所記載的大不相同。說到底也就是史書和小說文學性的不同。史書尊重歷史,就算是像陳壽這樣“大文豪”似的人物,也是在歷史準確才添加一些文學性的語言。而小說則會融入作者諸如“尊劉貶曹”這類個人的情感,加入歷史上不存在的.“連環(huán)計”,“苦肉計”來吸引讀者。當然,我個人不是對小說或《三國演義》有偏見,畢竟完全照搬歷史的古裝電視劇很難獲得高的收視率,只是希望讀者在享受《三國演義》激動人心的故事時考慮一下它的真實性,而不是錯誤的理解“《三國演義》=三國歷史”。

  寫史書的目的是方便后人看史,而后人看史如果不像唐太宗那樣“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就毫無意義。最讓我觸動的仍是武侯諸葛亮,沒有“火燒博望坡”沒有“火燒新野”,沒有“舌戰(zhàn)群儒”,沒有“草船借箭”,沒有“借東風”,沒有“空城計”,沒有那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奇門遁甲無一不曉的諸葛亮。但他仍是那個在劉備床前拒絕“取而代之”的諸葛亮,但他仍是那個《出師表》前“臨表涕零,不知所言”的諸葛亮,但他認識那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為蜀漢寫下104112個字的《諸葛氏集》二十四章的諸葛亮。失去光環(huán),無比平凡,但正因平凡而無比偉大,日落黃昏的蜀漢,被一位老人苦苦支撐,這是何等的堅定與執(zhí)著是他相信統(tǒng)一全國的一天終會到來。所以說我們這些遠遠沒有面對真正的考驗的青少年,在困難面前不應低頭,而是要去堅決面對遠方的挑戰(zhàn),相信希望的存在。

  除此之外,曹丕對禮儀的重視,曹睿一千兵馬退回孫權精良水師的智慧,諸葛瞻為民造福的仁慈,馬良舌戰(zhàn)孫權時的勇氣,一個一個《三國演義》上沒有的故事,讓我感觸良多。

  三國離現(xiàn)在有1700多年,即使是《三國志》也不敢說記載完全屬實,但只要我能在書中有所體味有所感悟,那才是高爾基名言“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的含義把。

  三國志讀書筆記 13

  在更多民眾的普遍意識中,曹操似乎從來就是一個壞人——奸詐、多疑、殘忍……可歷史中曹操就如《三國演義》中所寫的是一個壞人嗎?答案是:不!

  首先,我們可以從《三國志·武帝紀》史書中獲知,曹操小時候就很機靈,雖然他的行為并不了不起,但他身上的英氣依舊被橋玄與何禺發(fā)現(xiàn)了。史書中還寫道,橋玄對于曹操有著平定天下的寄托,從這點可以斷定,曹操絕對是一個有著很大潛力的男人。果然,曹操20歲時就被推舉“孝廉”走上了仕途。

  緊接著,不出橋玄所料。光和末年,黃巾起義,天下大亂,曹操被任命為騎都尉,討賊有功,升為濟南相。借助這片更大的執(zhí)政區(qū)域,曹操得以施展他優(yōu)秀的政治能力。何以見得?他來到濟南,一眼便可以洞察這里的問題,并殺雞敬猴,迅速穩(wěn)住局面。之后進行了進一步的整治,他初出茅廬便可以清楚地判斷問題并予以解決,這便是曹操與生俱來的政治本領,甚至使得他的軍事才能被政績所埋沒。

  隨著靈帝駕崩,少主繼位,宦官侵權,董卓進京但偏偏不找其他人,卻想要與曹操“共商天下大計”。這里可以側面反映出曹操藏不住的英雄氣概。董卓分明可以和當時更為強大的勢力進行聯(lián)盟,他又不是傻的.,為什么要找當時還是一個小小的地方官的曹操合作?

  而曹操選擇了逃走,與關東聯(lián)軍一起討伐董卓,曹操在那時體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預見性,他并沒有選擇董卓,他選擇了關東聯(lián)軍。最后董卓確乎是輸了,不過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曹操更多體現(xiàn)的是他對于戰(zhàn)勢的獨到理解以及他當時對于漢朝的忠誠。

  當他們一伙集結討伐董卓時,董卓選擇撤往長安,而正是因為董卓撤退,關東聯(lián)軍便不思進取,而曹操卻是唯一一個看清形勢的人。董卓把天子一同劫去長安,他們討董的理由是因為他對皇帝有所不軌,但如今董卓手握皇帝,他們還是諸侯,每年都要上供,但他們上供的東西全歸董卓,又不能不供,不供便會失去討伐董卓的理由,所以,長久戰(zhàn)斗絕不是關東聯(lián)盟軍的優(yōu)勢策略。曹操看清了這一點,并且表明了他對漢朝的忠誠。

  這便是那個青年時期的曹操,未對東漢無望仍擁有希望的曹操!

  三國志讀書筆記 14

  《三國志》全書一共六十五卷,《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三國志》名為志其實無志。魏志有本紀,列傳,蜀,吳二志只有列傳,陳壽是晉朝朝臣,晉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國志》尊魏為正統(tǒng)。東晉(漢晉春秋)則以劉備為正統(tǒng)。《三國志》為曹操、曹丕、曹睿分別寫了武帝紀、文帝紀、明帝紀,而《蜀書》則記劉備、劉禪為先主傳、后主傳。記孫權稱吳主傳,記孫亮、孫休、孫皓為三嗣主傳。均只有傳,沒有紀。 三國志

  《三國志》位列中國古代二十四史記載時間順序第四位,與《史記》(司馬遷)、《漢書》(班固)、《后漢書》(范曄、司馬彪)并稱前四史。總的概述

  《三國志》主要善于敘事,文筆也簡潔,剪裁得當,當時就受到贊許。與陳壽同時的夏侯湛寫作《魏書》,看到《三國志》,認為也沒有另寫新史的必要,就毀棄了自己本來的著作。后人更是推崇備至,認為在記載三國歷史的一些史書中,獨有陳壽的'《三國志》可以同《史記》、《漢書》等相媲美。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國史相繼泯滅無聞,只有《三國志》還一直流傳到現(xiàn)在。南朝人劉勰在《文心雕龍·史傳》篇中講:“魏代三雄,記傳互出,《陽秋》、《魏略》之屬,《江表》、《吳錄》之類,或激抗難征,或疏闊寡要。唯陳壽《三國志》,文質辨洽,荀(勖)、張(華)比之(司馬)遷、(班)固,非妄譽也。”這就是說,那些同類史書不是立論

  三國志讀書筆記 15

  《三國演義》這部古典巨著,是中國幾千年沉淀下來的精華,是我們的文化瑰寶。我讀完了三國演義,又開始讀《三國志》,我像穿越了時空,來到了那個群雄逐鹿、戰(zhàn)火紛飛的三國時代。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jù),董卓獨霸朝綱,禍亂朝廷,涿郡劉、關、張?zhí)覉@結義,征戰(zhàn)四方,三顧茅廬、結孫權、破曹操、借荊州、取巴蜀,成就一番霸業(yè)。江東孫權,兵精糧足,又有三江之固、長江天塹,據(jù)江東而虎視天下。典軍校尉曹操,據(jù)陳留、討董卓、破呂布、征袁術、敗袁紹、遠征烏桓,一統(tǒng)北方,而后征馬超、破韓遂,拿定西涼,欲征荊州以霸天下,但兵敗于赤壁。此后三國鼎立,互相爭斗,互有勝負,三國歸晉。

  這本書帶給我很多感慨、震撼和感動。劉皇叔劉備,三顧茅廬,三上臥龍崗,為了請來諸葛亮,47歲的劉備不顧大雪和遙遠的路程,每次都親自登門拜訪,當劉備第三次到草房旁時,連小童都不耐煩了,但劉備仍然耐心等待諸葛亮醒來,因為劉備知道,要想得天下,就必須得到人才,而為了得到人才就必須親自誠心拜訪。

  大家有時候會說,劉備是偽君子,是不義小人,他先后投過,公孫瓚、袁紹、陶謙、呂布、曹操、劉表……而驅使他“忘恩負義”的是他“興復漢室,還于舊都”的天下大義。

  也有人說,劉備愛哭,劉備是個懦弱的人,甚至有歇后語:劉備的江山——哭出來的,這對劉備是不公平的,劉備雖然愛哭,但要看他什么時候哭。劉備在新野本可以自己輕兵逃離,而他沒有,他卻抱著與百姓共存亡的決心,帶著百姓作戰(zhàn),當被曹操圍困的時候,他哭了,為什么?是為自己沒能保住百姓的性命而哭。劉備在知道關羽被殺時哭過,那是為了兄弟之間惺惺相惜的情誼,難道不應該嗎?……我更應該向劉備學習堅韌、永不放棄的性格。

  三國這類的古典文學,自然是讀得越多越好,我要在閱讀古典文學上做到多讀書、讀好書,做個知識淵博的小學生。

  風云變幻,刀光劍影的三國時代,文爭武斗,英杰輩出。三國鼎立,終歸于晉,激烈動蕩之后,那一幅幅蕩人心弦的畫面凝固遠去,成為歷史的瞬間。這個時代,是五千多年中華文明中短暫的一瞬,卻又是讓人心馳神往的精彩一幕。

  在三國志中你可以體會到戰(zhàn)馬奔騰與士兵奮戰(zhàn)之聲。感受曹操“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壯懷激烈,你還可以聆聽到劉關張他們桃園三結義的誓言。

  人們憧憬的那段風起云涌的歷史,渴望了解那些血濺山河的英杰們,而人們也應知道,三國時代不單單是一個亂世英雄的舞臺,豪杰角逐也并不是這段歷史的全貌。當你想探尋三國歷史真面目的時候,三國志無疑是你最好的選擇。

  三國第一英雄曹操。《三國演義》把曹操寫的那么奸,我實在為他不平。在中學時期,我學了曹操的短歌行,就被他的文采和文章中的胸襟抱負深深打動。《觀滄海》,《龜雖壽》這兩篇千古絕唱,我就感覺到,曹操是一個胸懷天下,志向高遠,要給結束分裂戰(zhàn)爭,給黎明百姓帶來安定生活的大英雄。

  《三國志。魏武本紀》對曹操的事跡的記載,使我看到了一個真正的英雄,看到了曹操的人格魅力。當然,人人都有缺點的',曹操也不例外。感覺《三國演義》把這些擴大化了。

  最后,陳壽也對曹操進行了很公正,客觀的評價: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yè)者,惟其明略最優(yōu)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緊接著,我想說說荀彧。荀彧這個人物,如果沒看過《三國志》,很少有人會注意到他。王佐之才。也許很多人說荀彧沒出過什么奇謀,妙計。但是,我只能說,《三國演義》夸大了妙計,奇謀的作用。荀彧,他謀的不是一場小戰(zhàn)斗的勝負,他謀的是天下。他是方眼整個天下為曹操出謀劃策。

  他是個偉大的戰(zhàn)略家。多次糾正曹操的錯誤的戰(zhàn)略決策。簡單的說,荀彧就是為曹操研究,把誰誰誰放在哪個州,對付誰誰誰。我軍應該先進攻誰,先跟誰停戰(zhàn)議和,先得那一塊地方,然后再怎么怎么樣。這是制定大的戰(zhàn)略,如果說出謀劃策的謀士是棋子的話,荀彧和曹操就是下棋的人。這是我的理解。

  再來說說蜀國劉備。

  陳壽的評價是:“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讬孤于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競利,且以避害云爾。”

  劉備是個大英雄,有漢高祖劉邦的風范,與曹操相比,劉備的機權干略,略顯不足。所以創(chuàng)下的基業(yè)不如曹操。但是,也能稱為一代雄主。

  這個評價比較中肯。劉備根本不是《三國演義》中那個昏庸無能,心慈手軟,愛哭鼻子的人。他是個英雄,他有自己的抱負,也有自己的能力。并且,具備了成為曹操最大對手的資格。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蘇東坡這首千古絕唱描寫了一個真實的周瑜。周瑜的一生是完美的,他的謀略,膽識,胸襟,抱負,也是我十分佩服的。

  可惜,他英年早逝,未能一展他的抱負。對他的遠見卓識,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的一段話:“今曹操新折衄,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并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jù)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大致是要周瑜率軍搶先占領西川,吞并漢中張魯,然后回師襄陽與孫權北拒曹操,二分天下,并且可以圖謀北伐,一統(tǒng)中原。可惜英年早逝,大計無人主持啊。

  三國真實個群英薈萃,有說不盡,道不完的故事和感慨。亂世之中,英雄輩出。我不由想起一首歌的歌詞寫得好:“湮沒了荒城古道,遠去了烽火邊城。歲月啊,你帶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但當生前事,何計生后評。”

  三國志讀書筆記 16

  讀風云善變的小說,不如讀正史的`悲歡離合,這才是我不愿寫讀《三國演義》有感的初衷。三國演義改變了事實,扭曲了真理,如果寫它留下的也只有虛假。

  三國歷史中變化莫測,從數(shù)十家爭奪中,只剩下了三家,后又剩下了一家。曹操,在漢末中,天下大亂之時,雄豪并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守內,官方授材,各因其器。抑可謂非常之人,亂之最勝,超世之杰矣。

  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匯表,成鼎峙之業(yè)。然性多嫌忌,果于殺戮,彌以滋甚。

  劉備,最次之,只善用人,選人,戰(zhàn)之計全無,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抑之必不容已,非唯競利,且以避害之。

  三國里的人物很多,三國志大多一一講述,不過難以巨細,面面俱到,所以有不全之處。

  三國,很直白,說明有三個國家,而這三個國家,魏、蜀、吳,無一勝出,而是被晉占了便宜,說是晉統(tǒng)一天下,不如說是魏攻下了天下,只是魏齊帝,高貴鄉(xiāng)公,陳留王,三人太昏庸,已失天下之大勢。

  三國大事到此之矣,三國志好書矣!

  三國志讀書筆記 17

  我在暑假里看了《三國志》,把三國的歷史了解了一下,才知道原來真正的歷史和《三國演義》有莫大的不同。電視劇也不是歷史。

  《三國志》是我國晉代著名的史學家陳壽編寫的一部主要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紀傳體國別史,詳細記載了從魏文帝黃初元年(公元220年)到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六十年的歷史。《三國志》全書六十五卷,《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共六十五卷。陳壽是晉朝朝臣,晉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國志》尊魏為正統(tǒng)。《三國志》為曹操寫了本紀,而《蜀書》和《吳書》,則記劉備為《先主傳》,記孫權稱《吳主傳》。

  《三國志》不僅是一部史學巨著,更是一部文學巨著。陳壽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以簡練、優(yōu)美的語言為我們繪制了一幅幅三國人物肖像圖。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動。作為記載三國時代的原始資料,他也為后代有關的三國的文學作品,以及《三國演義》的問世,提供了大量的材料。因此,《三國志》的歷史價值,文獻價值,文學價值,都是不可低估的! 軍中的形象有多么好。哪為什么羅貫中要把他寫得那么壞呢?原來是羅貫中對諸葛亮有種寄托,把周瑜寫壞點可以村托出諸葛亮的好。這下子,本來周瑜沒有這件壞事變成了有這件壞事,本來周瑜有這件好事變成了沒有這件好事。你們說他慘不慘啊!羅貫中覺得這樣子還不夠,還要把諸葛亮再神話一下,就又多了些火燒新野、草船借箭等羅貫中編出來的故事。這下可好,《三國演義》的影響力大了,人們就把《三國演義》當成了歷史,漸漸忽略了《三國志》。從人們口里傳出來的就只有周瑜的一些或自己本身或羅貫中編上去的一些壞毛病,而沒有了羅貫中的好了。

  我覺得,在熟讀小說《三國演義》的同時,不妨也來讀讀原汁原味的歷史《三國志》。

  三國志讀書筆記 18

  《三國志》中,我最欣賞的則是曹操。曹操在那個諸侯稱雄的年代,可謂是天下罕見的全才。

  他文武雙全,官拜驍騎校尉(僅次于將軍),足見其勇略。董卓進京,不少滿口仁義的漢室棟梁對董卓的惡行是敢怒而不敢言。唯有曹孟德,不惜背上諂媚小人的罵名,懷揣兵刃,棲近董卓身旁,意欲為國除賊。須知,若刺董成功,自己也將身首異處。曹孟德此舉,足見其大智大勇。

  刺董失敗后,曹操輾轉奔波,經(jīng)過數(shù)年的苦心經(jīng)營,他已有十萬兵甲。而后,瞅準時機,親率勁旅迎獻帝回朝,定都許昌。有人認為曹操乃大漢國賊,以挾天子之便,掌控天下。可是當年十八鎮(zhèn)諸侯討伐董卓時,除了曹操與孫堅力戰(zhàn)西涼軍外,其他諸侯哪一個不是坐觀成敗,以圖漁利?獻帝出逃,袁紹、公孫瓚,甚至是漢室宗親的劉表,都未營救圣駕。只有曹操急行軍數(shù)百里前去護駕。

  縱觀曹孟德的功績,滅二袁,亡呂布,平西涼,收漢中。所行無一不是完成漢廷的一統(tǒng)大業(yè)。雖然曹孟德的.文治武功,冠絕天下。但當他掃平北方時,已是烈士暮年。他急于在死前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怎奈心有余而力不足,故有赤壁之敗。然而兵敗赤壁,卻決定了曹操此生是無法完成平定天下的宏愿的。于是他精心治理轄內的軍政,為繼任者平定四海奠定基礎。

  盡管對于曹操的忠奸,世人褒貶不一。但我始終認為,曹操乃國之大賢,掃平四海,使得萬民安居樂業(yè)。這便是我看《三國志》時的一些讀書心得體會。

  三國志讀書筆記 19

  丈夫處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將醉;吾將醉兮發(fā)狂吟。——周瑜

  炎熱的午后,心情有些煩躁,坐在書桌前胡亂翻騰著,隨手抓了一本書,翻開,映入眼簾的一行字,深深吸引了我“當先一人,資質風流,儀容秀麗。”我知曉,這便是你——公瑾。

  論起三國,無人不知那“頭戴綸巾,身披鶴氅,手持羽扇”般瀟灑的諸葛亮;無人不曉那“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般威武的關羽:無人不怨那“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般疑心的曹操,卻認你是嫉妒小人,我不以為然,而今,在《三國志》中便看到了真正的你。

  謝承《后漢書》中曾曰道;景字仲向,少以廉能見稱,以明學察孝廉,辟公府。試問這般孝順廉潔的你怎么會做“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嫉妒他人之事?

  孫策死后,東吳風雨飄搖之際,你第一個站出來,尊孫權為主上,幫其穩(wěn)定人心,鞏固江山。如若你有私心,大可以自己登上那個寶座,攜兵符以令諸侯,但是你沒有。因為你心中有那凜然的朋友義氣,即使一方已亡。

  在曹操大勝之時,你大可以庇蔭于曹家這棵大樹,但是你卻沒有,你深知,你與小喬之間的情誼遠遠超過了自身的生命價值。你寧可在沙場上死得重于泰山,轟轟烈烈,也不愿靠賣妻子活的輕于鴻毛,更何況你心愛的人呢?

  曹操滅袁紹后,責令孫權送子為質稱臣。孫權眾臣猶豫不決,唯有你為主抗曹,并建議孫權占據(jù)江南,傭兵觀變。你志向高遠,一席于情于理的話。雖然不長,卻將敵我雙方形式及后果精簡而又全面的分析了出來,如此見地,也惟有出于你口中。

  你是一壇自釀出來就散發(fā)著濃郁芳香的美酒,愈飲愈美,愈放愈烈!《三國演義》中將你述為一個不折不扣的.小人,只有在《三國志》中為你澄明,當年程普認為自己資格老,不服你管轄。事后驚訝于你的才華而去謝罪,程普曾言:跟周瑜相同,如飲美酒,不知不覺就醉了。這句話不正是贊揚了你的人格魅力嗎?先不滿于你后懂你的人,都不禁上門謝罪?何況那些原先便仰慕與你的人呢?你有一顆開懷的心,面對一切的不滿與質疑。我敬佩,仰慕你的一切一切。可惜,英年早逝的悲劇卻發(fā)生在了你的身上,也許,是你太過于完美了。

  談笑間破曹軍八十萬的你,揮灑自如;閑暇之余放彈一曲的你,儒雅瀟灑;重傷巡視擊敗曹仁的你,令人駭然。

  這才是真正的你啊,公瑾!合上書,閉著眼,腦海中依然浮現(xiàn)你那瀟灑威武的身影。

  三國志讀書筆記 20

  有這樣一本書,它的作者憑著它流芳千古;它也成為中國歷史文化的瑰寶,中國文壇的里程碑;它的名字從此載入史冊。這本書是中國第一部演義體小說,也是最有名的一部。這本書創(chuàng)造了許多瑯瑯上口的故事,許多已被改編成京劇、電影。這本書的名字叫:《三國演義》。它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在中國、乃至世界,都享有極高的聲譽。

  但是,在這部著作的背后,還有一部著作,它就是——《三國志》。《三國志》是一部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的紀傳體國別史。如果說三國演義“七分實三分虛”。那么,《三國志》幾乎是有實無虛。可以說,讀《三國演義》是享受,讀《三國志》是學習。在《三國志》中,我認識了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有才華橫溢又忠心耿耿的政治天才諸葛亮;有勇冠三軍又生性高傲的武神關羽;有精明強干晚年又昏庸無比的吳主孫權;有殺人如麻又愛才如命的魏武帝曹操……

  陳壽用生動的筆風,細膩的筆法,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個性格鮮明的人物,制造了一份份詳細的“個人簡歷”。 另外,我也從《三國志》中了解到許多人生的真諦。赤壁之戰(zhàn),官渡之戰(zhàn)告訴我們驕兵必敗;空城計告訴我們有時虛比實更真;諸葛亮的鞠躬盡瘁告訴我們忠義是做人的本質,也是做事的'原則……書中含有很多的道理值得我們去揣摩和探索。《三國志》之所以成為歷史名著,不僅僅因為它的歷史價值,還因為其中所蘊含的人生哲理。

  《三國志》不僅對研究歷史有很大的幫助,而且,還對其它許多方面有莫大的幫助。

  比如,在商業(yè)方面,首先要培養(yǎng)出多個有能力又忠心耿耿的心腹,然后委以重任,這樣企業(yè)就可能蒸蒸日上。還要認真思考:為什么曹操殺人如麻,他手下將官仍愿為其赴湯蹈火?他用什么方法博得將心的呢?還可以研究三個國家是如何衰敗、興盛的呢?《三國志》也是一部大書,一部不亞于紅樓的寶典,其中的奧秘無窮無盡。

  《三國志》與《三國演義》,連接了現(xiàn)代通向古代的橋梁,有些人看完《三國志》,很可能就不會再讀《三國演義》了。這樣不對,因為一個是藝術,一個是歷史;必須公平對待,這樣我們的知識面就會更加廣泛,理解也會更加透徹。

  相信,你在看完《三國志》之后,對《三國演義》里人物的看法會有改變。

【三國志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三國志》的名言名句10-29

《三國志》閱讀答案12-21

三國志的魏書文帝的譯文08-28

三國志閱讀附答案10-13

《三國志》閱讀答案及翻譯09-28

《三國志》的閱讀答案及譯文05-25

《三國志》閱讀答案及譯文06-11

三國志馬超傳原文翻譯10-30

《三國志·魏書六》閱讀答案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