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現象報告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越來越多人會去使用報告,其在寫作上具有一定的竅門。那么一般報告是怎么寫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大學生現象報告,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大學生現象報告1
摘要:在當代大學生活中,考證對我們學習和生活有著重要的意義或價值,我們作為大學生,在學習中,也在經歷著關于是不是要考證的抉擇。我們研究的對象是大學生,分析單位同樣也是大學生。對于和自己身份相同的在校大學生,這是一個容易溝通的群體,使調查工作更加簡單。這說明我們與所調查的對象之間的相似程度非常高。大學生“考證熱”, 其根本源于對自己的人生沒有正確定位,是脫離社會工作環境的“一頭熱”。當然,主要目的是考察考證作為大學生的意義與影響。盲目考證,盲目擇業,對社會邊際貢獻率低,自己的人生價值也沒有實現。所以這項調查研究能給我們在校大學生提供自己在考證時的參考, 避免隨波逐流的心態,全面發展自己。
關鍵詞:大學生 考證現象 原因 建議
背景及現狀:據有關部門最新統計數據顯示, 20xx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達820萬人,較去年增加25萬人;自20xx年以來,全國畢業生人數按照2%-5%的同比增長率逐年增長,近8年間累計畢業生人數達到5895萬人。
考證熱現象在高校中不斷蔓延,最近幾年,“考證熱”更是極劇升溫。大學生考證就是為了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增加獲勝籌碼,平添多一份“初戰江湖”的底氣,如大學英語四六級,普通話等級考試,計算機2級考試,***資格證,注冊會計師證等。“多一個證就多一條出路”成為大學生在大學里的奮斗目標。
1、調查對象
花溪大學城在校大學生
2、調查方法
通過網上發布問卷,共發布200份問卷,收回有效問卷200份。
3、調查目的
針對我國各大高校在校大學生考證熱的現狀,我們小組通過對一定數據的收集分析,逐步找出大學生考證熱的原因和大學生對于考證的心里。并以此了解考證熱的原因和大學生的影響,讓大學生更好了解考證,自主選擇考證,而不是順應考證熱去盲目參加各種考試。從而節約更多時間做對自己更有意義的事情。
4、調查時間
20xx年3月5日----20xx年6月5日
5、調查形式
網上發布問卷調查,使用網絡問卷調查法,通過幾次的小組討論,完成了問卷的設計,本次設計的問卷主要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了解大學生對于自己應該考哪些證,以及考證的現象。第二部分了解當代大學生對考證的想法和原因。第三部分了解大學生對考證信息的獲取途徑以及花費的時間與金錢。第四部分了解大學生對考證與就業的理解
6、數據分析
6.1、(見圖下)通過問卷第三與第四問數據交叉分析,可知隨之年級之增長、就業之臨近,考證率伴隨低年級向高年級呈現增長趨勢,且到大四有92.59%參加過考證,這也說明了絕大部分學生在大學中都選擇考證以增加自己在未來就業的砝碼。結合問卷第9/10/11/16問綜合分析可以得出結論,這一趨勢是由于就業壓力所主導,其次受家長要求、“考證風”、政策要求、個人愛好等影響。
6.2、在各類考證受眾程度依次計算機考試、駕駛證、普通話考試、外語方面的證書、各種職業資格證書,結合問卷第10/11問反推得知,用人單位在選人、用人時將此類證書作為錄用標準的權重順序如上。
6.3、結合問卷第8問哪些渠道獲取信息的數據分析,有84%的學生是通過網絡了解考證的相關信息,現在是“互聯網+”時代,學生很輕易的就從網上了解到各類考證信息,增加考證參與的機率,這是出現考證熱現象的主要因素;有73.5%的學生是通過同學之間的考證傳播影響,隨波逐流,盲目跟風考證。其次,有47%的同學是根據老師的建議和他們自身傳授的經驗來選擇考證的,這類信息對學生考證質量相對較高;學校同時也會發布相關考證的信息,這對學生而言考證信息來源的多樣化,學生對其充滿選擇性和好奇性,進行挑戰與嘗試了解考證過程的相關流程,但事實是考證質量并不高。
6.4、結合問卷第6/7問分析,可知學生考證的時間成本與資金成本能接受程度分別集中在1-3月和500元及以下,通過數據分析得知100%的學生考證前都有較為長時期的準備應考,與此同時,大部分大學生在考證時會選擇成本比較低的方法,有少部分大學生會投入很大的成本,如在數據統計中,選擇成本在500元以下的有49.5%,選擇成本在500-1000元的有26%,選擇成本在1000-20xx元的有11%,選擇20xx-5000元的有10%,然而會選擇5000元以上的僅僅只有3.5%。同時通過第五與九問得知60%以上學生考證方式是通過自學,也側面反映了通過考證確實在學習過程中能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增長知識與技術能力。
6.5、考證的目的有多種,但究其原因84%以上都是為了更好的就業。其本質是新時代對人才的要求更加苛刻,企業的人力資源重要性愈發明顯,技術知識性人才缺乏。表面由用人單位主導的用人規則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深層次是社會的發展在遴選人才,從“適者生存”到“優勝略汰”的演變過程。
6.6、(見下圖)通過問卷第11和第16問交叉數據分析,出現考證熱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現今社會的就業競爭激烈,壓力過大,其所占比例高達91%,大學生普遍考證、多考證也是為了畢業之后找工作能提供更多保障;其次,考證有利于找一份更好的工作的同時能夠學到更多知識,如今社會用人單位對相關證書的要求也在逐步增加,總比例的54%的同學是因此考慮而考證的。目前國家政策和有些學校有要求學生考取相關證書并與畢業掛鉤,學生不得不進行考證;在大學生群體中考證是容易影響周圍人群的,造成相互之間的考證影響;當然也有很多同學是想證明自身的實力,實現自己的價值。
6.7、從第18問的統計結果來看由于用人單位對應聘者的持證作為是否錄用的影響因素,導致至少28%的人只是單純的為了考證而考證,盲目考證。同時,數據證明13%的學生的考證緣由中有13.5%會因為別人都在考,而自己沒考形成心理壓力而考證,沒有明確的目標,而如此由用人單位建立起的憑證書就業門檻,導致了大學生考證熱變得盲目而失去了原有的意義。再者從第17題“用人單位在招聘時會更注重應聘者哪方面的能力?”一問的統計結果來看,考證熱的形成其實是學生與用人單位兩個主體心理博弈的結果,用人單位是有持證要求,具體是哪些證?什么等級?學生其實只是猜測,于是乎盲目為應付未來可能需要而考證。現實社會中也并非所有崗位都必須持證上崗。
7、調查結論
7.1原因
7.1.1、就業形勢所迫。近幾年,我國各所高校紛紛擴招,畢業人數與日俱增,畢業生面臨著沉重的就業壓力。在校大學生對將來就業市場的壓力預期是許多學生選擇“考證”的.主要原因。他們認為未來不可預測,多一份證書,就多一點成功就業的希望。
7.1.2、學校管理不完善。近年來,我國對高等教育進行了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高等教育還游離于產業發展之外,培養出來的大學生畢業后難以馬上適應用人單位的需要,造成就業人數與單位需求不平衡。而同時,社會需求的多元化,大學生為了增強自身的競爭力,必然要花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去努力考證。
7.1.3、盲目從眾跟風。由于社會,學校等方面原因,大學生就業壓力變得越來越大,為了在求職競爭中有更多優勢,不少考生參加了資格考試并取得了相應證書,看到別人取得證書,總會想“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大家互相效仿,進一步推動了考證升溫。
7.2、建議
通過調查分析,我們對上述發現的問題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7.2.1、對學校來說,要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要突破僅僅完成教學任務的層面,改革教學內容,創新教育體制。逐步實行多元化、素質化教育,增強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盡可能早地讓學生的就業和企業對接,使學生就業的方向瞄得更精準,減少盲目“考證”。
7.2.2、對用人單位來說與社會需求來說,可以適當放低一點要求,要注重個人能力,而不是在意個人的證書有多少的問題,當今社會需要的是有想法,有創新的人才,所以用人單位與社會需求這方面可是適當轉一下型。
7.2.3、作為一名合格的大學生,應該明白畢業證與學位證才是重中之重,自己應該能夠權衡利弊。
7.2.4、大學生應及早做好職業定位和職業生涯規劃,選好跑道對于一名大學生來說至關重要,做好一個好的選擇有利于自己思考應該考什么證。
7.2.5、適當考取專業證書。推薦在校大學生考取相關專業上崗資格證,對自己所學專業或未來方向不滿意的同學,可以選擇性的考取適用證書。
7.2.6、作為大學生,應該不要盲目跟風,考一個對口的證書是最好的選擇,沒有必要看到別人考證自己也跟著考。
8、結語
在我們的人生旅途中,考證是必不可少的選擇,對于我們要考什么證或者想考什么證,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比如我們想從事會計類的職業,可以選擇選擇先考一個初級會計證書。我們要知道,并不是每一個證書都適合自己。通過我們這次調查,大學生對考證必定有了一個新的正確認識。希望每一個大學生都能理性地對待考證,考出符合自己需求的,含金量高的證書;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而不是留有很多的遺憾。
附錄
關于大學生“考證熱”現狀的研究調查問卷
同學:
您好!
我們是貴州民族大學的一個調查小組。現在在商學院老師的指導下有一個關于大學生考證現象調查研究的課題。大學生考證熱是我們研究的重點,為了能使此次研究更具有客觀性和說服性,我們特別希望得到您的想法和見解。以下是我們擬寫的一份關于考證現象的調查問卷。在回答的過程中您不需要透露自己的姓名,答案也沒有對與錯之分。并且此次調查僅為研究所用,在未征得您的準許下我們不會擅自對外公開。本次調查問卷由我們自行回收。感謝您的參與與幫助。
貴州民族大學16社保調查小組
20xx年5月
以下部分是關于考證目的、考證傾向、考證原因等這些方面的問題,請根據您的真實情況,在您所選答案前的A,B,C,D,E,上
1、問卷調查選題由全組成員討論得出。
2、問卷調查表由全組人員制作并由王學建制作電子版且打印。
3、平均發放問卷調查表,由全組員去進行隨機調查
4、各自統計人數由吳高菊做總統計,后交給莫代遠做最后的統計。
5、由班文筆寫調查分析并制作出電子版形式。
調查內容:
1.您的性別:
A.男
B.女
2.您的年級
A.大一
B.大二
C .大三
大四
3.您是否考過證書
A. 是
B. 否
4.您曾經考過哪種證書(多選)。
A計算機等級證書
普通話證書
C.駕駛執照
D.各種職業資格證書
E.外語方面的證書
F. 其它( )
5.您主要是如何準備考證的。
A. 自己購買相關資料學習
B. 參加相關的培訓
C. 通過學習相關課程以及向其他人請教
D. 其他()
6.如果您將要考證,您會投入多少時間準備?
A.一個月以內,包含一個月
B.一到三個月,包含三個月
C.三到六個月 ,包含六個月
D.六個月以上
7.您會在考證上投入多少錢?
A.500以下 含500元
B.500-1000 含1000元
C.1000-20xx 含20xx元
D.20xx-5000 含5000元
E.5000元以上
8.您主要通過哪些渠道獲得考證信息?(多選—限選三個)。
A. 網絡
B. 同學
C. 老師
D. 家人
E.學校宣傳
F. 其他()
9.您對獲得證書的期望是
A.從實際上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質
B.只要在應聘時能幫上忙就行
C.沒有期望,只是想考過,有證書就行
D.獲得他人認可
E. 其他()
10.您考證的原因?(多選)
A.跟風考證
B.對未來就業有幫助
C.自己的興趣
D.家長要求
E.證書越多越能證明自身能力
11.您認為出現“考證熱”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多選)
A 就業壓力大,競爭激烈
B國家政策導向的結果
C學校教學優勢的體現
D.用人單位的要求
E.證明自己的實力
F.家長、同學等周圍人的影響
G.個人興趣
12.您家長對你獲取證書在意程度?
A. 在意
B. 很在意
C. 不太在意
D. 完全不在意
13.您認為證書能否反映自身的真實能力水平?
A.能,在考證的同時注重提升自己的能力
B.否,我是應試而考,考完就忘
C.有些能,某些技能對以后工作有幫助
D.不清楚,但主要能得到證書就好了.
14.在考證熱的現象中,您覺得自己的壓力大嗎?
A. 完全沒有
B. 不太大
C. 一般
D. 比較大
E. 非常大
15.當專業課程與考證有沖突,您會如何處理兩者之間的關系?
A大部分時間用于專業課程學習
B偏重考證,減少專業課程的學習
C偶爾占用上課時間備考相關證書
D. 其他
16.您認為考取的證書能給您帶來哪些好處?
A. 有利于找一份更好的工作
B. 能學到很多東西
C. 不知道,到現在還沒體現出來
D. 完全沒有
D其他
17.您認為用人單位在招聘時會更注重應聘者哪方面的能力?
A.有沒有考取相關證書
B.專業知識的掌握情況
C.實踐應用能力的高低
D.相關社會經驗或者參加過社會實踐
E.其他
18.假如用人單位在招聘時不注重應聘者是否持有各種證書,您會去考證嗎?
A.會
B.不會
19.您對考證的看法:
我們的調查結束了,再次向您表示感謝!
大學生現象報告2
一、調查目的:
發現與建議解決春節里的浪費現象
二、調查對象:
小賣部店主
三、調查時間:
XX年xx月xx日
四、調查內容:
春節,是中國從古至今最隆重盛的節日。人們會在春節向周圍的人送出來年的祝福,因此,送禮是不可避免的。諸多商家更是瞅準了這個發財的“絕佳機會”,每逢新春佳節之際,便會推出一系列的“禮包”。但這些禮品中,也不乏有許多沒有“營養價值”的禮包混雜其中,企圖魚目混珠。對此,我在一家小賣部中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如下:
據小賣部店主說:每到過年這幾天,他就會把批發來的一小部分禮品擺放到門口,其余的放到店里。放到門口的禮包多數是人們走親戚、串門買的禮品,例如:牛奶禮包等。而店里的禮包多數是孩子們喜歡的,例如:零食禮包、飲料禮包等。每年,店里的禮包銷售量總是比店外的禮包多出一到兩倍左右。主要是因為:多數孩子吵著要買,人有求必應,或是一部分人買來送給其他孩子。
為了更好地了解調查,我也買了一包回去,打開一看,里面全部都是一些混雜的零食,并沒有太多價值。但就是這些沒有價值的禮包而更受人們的.歡迎,對此,我感觸頗深。
五、反思與建議:
中國是文明古國,一向講究禮尚往來,每逢新春佳節,親朋好友、左鄰右舍更是會“送禮送情送祝福”。這是無法避免的。但是,我們可以在送禮的基礎上盡量節省開銷,不去購買一些“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禮品,例如:零食禮包等。這些禮品雖然外表好看,但里面并沒有多少有價值的東西,純屬浪費錢財。所以,我認為:春節錢財的浪費主要源于人們量購買不實用的禮品。家購買禮品,首先應從營養價值考慮,另外還要看看包裝是否是正規廠家產品、生產日期、所含添加劑等信息,所含添加劑太多就不是健康食品,盡量減少購買或不購買。最后希望家在新春佳節送禮之際,能夠慎重挑選禮品,送出一份合適的禮品。
大學生現象報告3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大學生自殺現象近年來被廣泛關注。從理論研究上看,精神病學、心理學等學科對大學生自殺這一現象進行過學術研究,僅在中國期刊網就有八千多篇文章。從社會事實上看,較多的新聞報道及各高校設立的心理健康中心也凸顯了這一現象的亟待解決性,從每年的各種新聞報道中不難發現,大學生自殺現象層出不窮,或因戀愛問題,或因就業問題,或因人際問題等,由于人不能脫離社會而存在,因此這些問題都離不開社會這一背景。更多的事實證明,近些年來,大學生自殺現象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作為一種亟待解決的社會現象在社會中占據著很大分量。近年來,我國的經濟增速越來越快,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但隨之而來的是一系列的問題,這些問題也在大學生身上得到印證:就業難、心理脆弱、自身心理發展不健全等,當大學生面對一些問題卻又無從解決、無從發泄時,就會促使他們選擇極端的表達方式:抑郁、孤僻甚至是自殺。全國每年大學生自殺人數占據全國總自殺人數的25%,從這個數據也不難看出,自殺目前已經成為大學生逃避社會生活的一種極端方式。上述一系列的數據表明,我國的大學生自殺現象正在不斷惡化。
大學生作為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高學歷、寬視野、思維敏捷等特征,理應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人才支持。然而,就目前來看,大學生這一群體卻出現很多與社會發展不協調的現象,面對這些還沒有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就選擇以自殺方式結束自己生命的大學生,我們不禁要思考:為什么會產生這一現象?是什么導致他們走上了這條不歸路?從社會學家杜爾凱姆的《自殺論》的角度來分析,自殺的主要原因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為種族、遺傳、自然等非社會因素導致的,而是由社會因素導致的,因為社會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支配著個人現象。
我們通常認為自殺是指個體在復雜心理活動作用下,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種手段結束自己生命的行為。涂爾干的《自殺論》將自殺定義為“人們把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會產生這種結果的某種積極或消極的行動直接或間接地引起的死亡叫作自殺[1]11。自殺未遂其實也稱之為這種意義上的行動,但是這種行為并沒有引起死亡,并且在死亡之前就停止了。
涂爾干在《自殺論》中,結合社會原因把自殺劃分為三種類型:利己型自殺、利他型自殺、失范或反常型自殺。同時指出無論社會整合還是社會規范,他們遏制自殺傾向的作用只有在相對的范圍內才能實現,一旦超出該范圍,無論是社會整合過度還是不足,都會引發自殺率上升。涂爾干對自殺現象進行研究,得出了完整的自殺理論。
一、大學生自殺的幾種類型
導致大學生自殺的原因有很多,諸如成績不理想、就業難、壓力大等。這些自殺理由容易讓人們想到當代大學生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扭曲的生活態度以及學校責任感的缺失等。我們應該透過現象看本質,去探究大學生群體自殺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涂爾干的《自殺論》從種族、遺傳、自然因素等非社會因素出發研究自殺現象,并沒有證明這些非社會因素與自殺之間有必然的聯系,反而有力地說明了社會因素才是導致自殺的重要因素。從表面看來,自殺者選擇自殺只是表明了主體本身的性格,但究其深層次原因會發現自殺行為是由于背后的某種社會狀態造成的。涂爾干的研究說明了一個事實就是:社會這一整體對大學生自殺這一社會現象有著不可推脫的責任。涂爾干首先反駁了各種以非社會因素解釋自殺現象的理論,從而通過間接證明的途徑確立了以社會事實解釋自殺現象的基本原則。然后進一步分析了社會現象中那些基本要素影響著群體的自殺率,即尋找決定自殺率的直接原因。他認為,利己型自殺是由于群體的整合程度不足、人們缺少歸屬感造成的;而利他型自殺則是由于社會的整合程度相對較高,人們歸屬感較強,當群體或社會需要個人付出代價的時候,就會造成利他型自殺行為的上升。社會道德規范一旦松弛,則會使人們處于一種不滿足的狀態,這種不滿足的狀態長期伴隨著人們就會讓人們覺得生活喪失了目的和意義,目的和意義一旦喪失,生命也就無可留戀,這樣就容易引起失范或反常狀態,失范或反常狀態引起的自殺我們稱之為失范或反常型自殺。
(一)利己主義自殺行為
利己主義不僅是自殺的一個輔助因素,而是引起自殺的原因[1]159。當社會人在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往往會意志消沉,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幫助和心理指導,大部分人會陷入困境,大學生也是如此,目前我國很多大學生缺乏與別人溝通的能力,遇到困難時就會將困難看成是與他人無關的私事,因此他不指望得到群體的幫助,也正因為這樣,很多人容易陷入抑郁甚至絕望,當進一步思想混沌時,自殺便成了尋求解脫的方式。大學生在遭遇困難的時候不能很好地向學校和社會尋求幫助,忽略了學校和社會能提供的支持與幫助,從而迫使自己與學校和社會脫離,與社會相聯系的紐帶松弛,個人屈服于微小的環境及社會的弱小沖突,認為只有自殺才是解脫自己的唯一的、最好的選擇,這是典型的利己型自殺行為。
由于前幾年的大學生擴招,使得現如今大學生數量較多,工作崗位有限,社會生活壓力較大,無法滿足大學生的就業要求,因此由于這些社會環境的影響,一部分大學生會陷入孤獨和憂郁狀態。長期的憂郁狀態表現為他不愿意擺脫個人的圈子。這種狀態如果長期伴隨著他,而他本身又不愿意脫離這種生活,久而久之就會成為潛在的自殺行為實施者。與之相伴隨的是,由于他脫離社會、脫離了他身邊的一切,思考和內心的想法成了他日常生活的全部活動,他意識不到周邊的一切,只能意識到他自身,把自身當成唯一的全部的思考對象,同時把自我觀察和自我分析當作他的主要任務。這種狀態迫使他與外界慢慢斷了聯系,久而久之他與外界之間的鴻溝會越來越大,從而使他本身更脫離社會。一個人一旦變成這樣,他的所有活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都是利己主義的,他只關心他自己的孤獨與憂郁。當自身思考無法進行,自身又與外界進一步脫離,感到孤獨,無法從外界中獲得幫助,從而會選擇自殺行為,這種行為是典型的`利己型自殺行為。
(二)利他主義自殺行為
“利他主義的自殺”是由于社會的整合程度過高,個人會為了某一群體或社會的利益而采取結束自己生命的行為。利他主義自殺表現為,某個群體或者社會的整合程度過高,某一種思想充斥著人們的思維并且人們充分相信甚至崇拜該思想,群體或社會中的個人在這種價值面前覺得自己無足輕重,所以會選擇自殺來維護它。當今大學生的自殺行為一部分可以歸結為利他主義的自殺行為。雖然現如今經濟政治高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是對于很多農村家庭的孩子來說,尤其是家境貧寒的學生來說,上大學無疑是一件既歡喜又苦惱的事情,上大學的花費等成為一種巨大的壓力,雖然助學貸款能解決一部分,但是進入學校后同學之間有明顯的貧富差距、不同的生活觀念和消費理念等原因都會刺激著這些條件特殊的大學生,因此有一部分學生無法滿足自己學習和生活的需要,又不想因為自己一個人拖累整個家庭,心中感到無助,最終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心。因此,部分學生認為結束自己的生命就解決了家里的困難,因而選擇了自殺這樣一條不歸路。當大學生感覺到自己在面對家庭這一小群體或者社會,自殺是最好的減輕家庭負擔的出路時,自己一個人的自殺能換來家庭和社會的解放,當這種利他主義的思想強烈的充斥著他的思想時,就很容易選擇自殺。
(三)失范或反常的自殺行為
涂爾干認為,“社會不僅僅是以不同的強度引起個人對他的感情和活動的客體,它還是調節個人感情和活動的一種力量”。每當社會發生重大調整、集體秩序發生改變時,不管是由于良好的發展還是意外的災難,社會人的感情和社會整體活動的和諧穩定性都會受到沖擊,無論是欲望得到了滿足還是欲望實際沒有被滿足,人都容易選擇自殺。
大學生自殺行為其中一部分可以歸結為失范或反常的自殺行為。大學生作為一個受教育程度較高的群體,他們對未來充滿希望,希望自己能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社會建設中去。但社會的飛速發展使得部分學生在面對社會發展帶來的巨大沖擊時,迷失了自己本應有的良好坦誠的心境,無法承受社會發展所帶來的巨大沖擊,因此,當他們實際得到的并沒有滿足他們的預期欲望時,他們容易選擇自殺來結束自己的生命。
正如《自殺論》中提到的:工業危機或者金融危機時很多人選擇自殺不是因為危機給他們帶來了貧困,因為在繁榮時期也曾出現過同樣的現象,主要是因為這些危機打亂了原有的集體秩序。對原有的相對平衡的集體秩序的破壞,即使由此可能產生更大的富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會引起自殺現象。從該角度可以理解大學生自殺現象出現一定量的增加這一情況。
二、如何預防大學生自殺行為的出現
涂爾干在充分論證了自己的假設的情況下,他認為,自殺這一行為本身就是一種逃避社會現實的行為,同時也是逃避個人作為社會成員應承擔的責任,這種行為是不可取的。尤其是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我們更應該采取一切可行措施制止自殺者的自殺行為。涂爾干認為,要解決自殺率不斷上升的問題,就要根據現實情況,開辟不同的社會方式來對人們進行約束和引導。
社會和學校積極開展心理素質教育活動。學校應和社會、家庭等各方建立良好的互動機制,建立從社會上的心理健康機構到學校心理健康中心的干預機制,形成早發現、早評估、早預防、早干預的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體系,一旦發現大學生有傾向自殺行為時,積極干預并遏制自殺現象的發生。
涂爾干的《自殺論》認為,科學不是邪惡的根源,相反,它是消除邪惡的手段,是我們所掌握的唯一手段。社會本能一旦衰退,智慧就是我們剩下的唯一指導,我們應該借助智慧來恢復某種意識。當社會提供某種信仰時,大學生應主動進行反省,也只有進行自我反省才能引導自身的生活,應將所學的知識和智慧運用到生活中去。用所學的知識引導自己避免自殺行為。
同時,在學校中要大力提倡建立各種學生社團或學生組織。因為在現代社會,人們理性的回歸,使人們更加注重自身的個性,實現自身價值,從而使社會價值取向多元化。但是,這樣的狀況卻令人們失去了集體意識和歸屬感,極端的自由主義最終導向人們對于自身價值實現的迷茫狀態。而在群體之中,大學生可以感受到群體的溫暖,能在群體的活動中發揮自己的特長,以此提高自己的自信心,使大學生找到其自身的個人價值,也能更好地為社會創造價值,在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同時找到生活的意義。其次,從學校管理者角度來說,應該幫助大學生解決實際困難,幫助大學生在多元社會中尋找落腳點。同時,在學校中,可請教育名家開展珍愛生命等相關講座,充分發揮教育名家的影響力,為青年一代樹立積極、正面的學習榜樣,從而在社會中樹立有益于青年人進步的價值觀。此外,各種宣傳手段也應該運用于緩解大學生自殺問題中去,使社會各界對大學生自殺問題予以重視,通過媒體、網絡等平臺宣揚珍愛生命的積極生活觀念。調節社會的整合程度,使大學生在社會整合相對平衡的狀態下,更能快速地適應社會中的平衡感,并充分提高大學生的應變能力及生存能力。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大學生自身要樹立樂觀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遇到問題或困難時自己用正確的方式去尋求幫助、解決問題,而不是采取自殺等極端方式來消極逃避問題。
大學生現象報告4
針對當代大學生校內外種種不文明現象,本小組做了較為系統的調查并針對調查結果做了扼要的分析與總結。本小組的具體分工如下:何丹丹同學負責編寫調查問卷及問卷的分發,郭素玲同學負責調查結果的整理及數據分析與現象總結,陳茜同學負責小組交流ppt的制作,丁王彤同學負責ppt的演示與講解。
調查問卷主要針對大學生校內外常見不文明現象的統計以及哪種不文明現象最為普遍,并針對調查結果加以研究。調查結果顯示最為普遍的不文明現象有離開公共場合不隨手關燈(38%)、亂丟果皮雜物(54%)、在圖書館內不能制造安靜氛圍及上課手機不關機或靜音(47%)。經過我們小組的調查分析與統計,我們小組認為存在這些不文明現象的原因有如下:首先從家庭來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家長普遍的期望和要求,子女只要學習好,其他方面可以不在乎。其結果是學習上去了,不少人卻由此養成了依賴他人和不尊重他人的不良習質,普遍缺乏社會責任感。從學校來看,學校在抓教學的'同時,忽略了思想教育。其次從社會來看,網絡電視等新媒體播放暴力影片等給學生帶來消極的影響。從自己來看,不注重自身道德素質的培養,以自我為中心。然而,當我們發現了這些不文明現象之后,我們思考了應該如何做。首先從自身角度來看,要學會尊重他人,培養自己獨立性。其次,學校方面應加強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社會媒體應互相監督,為學生創建良好的成長環境。而父母應以身作則,當好啟蒙老師和效仿榜樣。
開展這次活動比較成功但也有一些不足,由于資源和時間的限制,本次調查的范圍比較局限,所以調查結果可能有些方面不具有代表性,如果下次有機會參與這樣的調查活動我們會充分利用有限的時間和資源合理分配小組個成員工作。努力做得更好!
大學生現象報告5
引言:難道只有“一個講臺和一塊黑板”才是課堂?很多大學生如此發問。時下大學校園里流傳著這樣一段順口溜:大一是“實習生”,觀察積累,瞅準機會,偶爾逃之;大二是“熟練工”分輕重緩急,酌情逃之。大三大四是“老油條”,逃課沒商量。據一項權威調查顯示,高校專業課逃課率在20%左右,基礎課的逃課率在25%以上,至于哲學等公共課則高達50%。逃課成了“必修課”,必修課成了選修課,選修課相當于沒課—— —在大學校園里流行的這句話成為一些大學生的真實寫照。面對逃課一族,很多人批評大學生叛逆、自由、散漫。然而,我們也看到,在很多高校,名師的課堂總是“人滿為患”。對大學生逃課不能簡單地求全責備,相反要引起我們對高等教育的反思。大學生逃課現象應從兩方面分析:一方面是大學生自身自律能力不夠、放任自流;另一方面學校應該認真反省,課程安排得是否科學、講課內容是否陳舊。專家認為逃課其實也是一種選課,喜歡的課可以隨便去聽,不喜歡的也可以不去。在他們的經驗里,大學那些課程無所謂,一定要找到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并在這方面機械化了,這種治標不治本的硬制度搞得學生“毫無自由”。眾所期待的是,管理應該更人性化,應更大程度上尊重學生求知的選擇。
一、問題的提出
1、為何選擇研究“大學生逃課”?
在這個全球經濟高速發達的時代,因為我們相信“知識改變命運,教育成就未來"這句至理名言,因此,愈來愈多的人選擇繼續讀大學接受更高等的教育,實現人生的目標。
可是,我發現對于在讀的大學生,或者曾經是大學生的,甚至還在為大學而拼搏的高中生都很理所當然地認為:“大學生逃課是很正常的”。如今的校園里卻彌漫這一種逃課的風氣,而且這種不良風氣的擴散范圍廣,持續的時間長,對校園文化有很大的破壞性。可想而知,如今大學逃課現象已嚴重影響到高校的教學工作的正常開展與大學生專業知識與素質綜合能力的提高。
現在大學里流行一句話:“新大學三門必修課:談戀愛,逃課,重修。”逃課成了大學里一個普遍的現象并且似乎成為了一種“潮流”,這不禁引起了我們的深思。我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自由地支配過自己的時間;我們也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遠離過父母和老師的嚴格管教;我們恰好又處在這樣一個不安分的年齡。我們追求個性、崇尚自由、渴望刺激,甚至標榜另類,我們一次次地從課堂上逃離去尋求所謂的“自我”,并且心安理得地重復著同樣的一句話:“沒有逃過課的大學生活是不完整的。”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的心態令我們再也無心聽課,然而,當四年的大學生活將要悄然逝去的時候,兩手空空的我們是否該捫心自問一下,我們的大學生活是完整的嗎?
隨著市場經濟話語權的擴張,在高校經歷了幾次大“擴招”之后,高校的教學與管理不斷出現力不從心的現象,其中克服大學生逃課就已成為各高校教學管理中不得不面對的挑戰。因為無論是從逃課的相對數量,還是從逃課的歷時態、同時態來看,逃課都不再是個別學生‘羞答答’的行為,而是已具有相當普遍性的一種輕度的校園越軌行為。
據不完全統計,當今大學中從未逃過課的學生幾乎為零。在大學里基礎課逃課率一般在25%以上,專業課的逃課率在20%以上,至于哲學、政治經濟學、中國革命史等公共課學生到課率僅有50%左右。
對于高校的學生來說,逃課一直都是很敏感的話題。空空如野的教室,寥寥無幾的學生還在昏昏欲睡,不管講臺上的教授如何激情四溢,唾沫橫飛。我們逍遙的利用本該在寶貴的課堂接受知識的時間在做那些看似重要無比的事情。我們到底怎么了?讓我們無限期待和神往的大學課堂是這個樣子嗎?難道我們的青春應當這樣記錄嗎?逃課真的該成為我們的時尚嗎?大學生逃課現象非常普遍,許多大學生都有逃課的經歷,這影響高校教學工作的正常開展與大學生專業知識與素質綜合能力的提高。所以在校大學生逃課已成為高校教學與管理不能忽視的重要問題。
作為社會發展的后備軍,大學生的質量關系到國家未來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現在,克服大學生逃課已成為各高校教學管理中不得不面對的“通病”和難以有效根治的“頑疾”。所以,本次將通過對我校大學生逃課的調查研究,找出大學生逃課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以便我們能夠盡可能快的解決大學生逃課問題,改變我校教學模式,加強我校教師、學生以及學校與社會之間的共同發展,提高大學生的整體素質,融洽師生關系、改進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質量等措施,盡早解決大學生的逃課問題,提高我校的教學質量。
2、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1)學術的角度。此次選題并不是本著新穎與創新的角度,目前國內學術界對這方面的研究可謂不少。而再次選擇這個主題是為了能夠通過客觀的調查發現問題,總結問題,最重要的是與之前的研究形成比較,從而有利于達到借鑒的目的,完善學校的管理與教學模式。
(2)現實性角度。目前“大學生逃課”這一問題日益嚴重,因此深刻認識、正視并解決這些問題,顯得尤其迫切和重要。
(3)宏觀的角度。“大學生逃課”從表層看來,似乎只不過是大學的一個正常的.現象,但是它卻關乎著學生本人的自身素質,以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并且對于學校、社會乃至國家未來的發展都將產生重大影響。
二、研究問題的背景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國家,教育資源尤其是高等教育資源還十分短缺,中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雖然已達17%,但與發達國家的一般水平60%左右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在中國能夠進入高等學府接受高等教育,必須經過激烈的高考競爭,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但是,在歷經了千辛萬苦的求學競爭之后進入高等學府的大學生,卻有許多人時常逃課。
20xx年以來,隨著高校擴招政策出臺,高校規模得到迅速擴大,更多的學生圓了大學夢。據最新數據統計表明,中國高等學校的毛入學率達到20%,高等教育規模居世界第一。就在中國高等教育走向大眾化教育,承擔更大責任,發揮更大作用時,作為教育活動主體的學生們卻出現了“逃課”現象,而且越來越普遍。其實大學生“逃課”,現今已不是什么新鮮話題,但它從出現到成為“熱點”,再到成為一種現象,也不過只是五六年的時間,這不得不讓我們去思考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及應采取的對策。
高校擴招以來,伴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越來越多的青年學子有機會步入理想中的大學校園,實現青春的夢想。但大學卻并非一些人心目中的殿堂,當不少大學生感受到大學所帶來的壓力時,彷徨和困惑接踵而至。此時,逃課程了他們逃避現實的方法之一。大學生逃課現象并不罕見,不少大學生基于心理壓力、情感因素,個人情緒以及身體不適的原因,往往將逃課作為最好的對付辦法。
“必修課選逃,選修課必逃” “大學生不逃課是件奇怪的事”,如今像這樣的話語在大學校園里極為流傳。時下大學生逃課就這樣成了一種普遍的現象。對各高校來說是一個難題,也影響到學校教學質量和學生專業知識的提高。逃課問題,在當前并不是一個新的問題,只是在新的歷史時期,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和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逃課問題成為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種種問題中較為重要的問題.關于逃課,前蘇聯心理學家季亞欽科是這樣定義的,/逃課是指學生在未請假的情況下,沒有按照既定時間和地點去上課的一種曠課行為。目前,我國高校學生逃課問題比較突出,名牌大學和大部分重點大學的逃課情況,尚處于正常狀態,一般院校和高職高專的學生逃課問題就比較嚴重了,逃課率偏高,而且大都屬于消極逃課范圍。
從教育社會學的角度來看,逃課是一種典型的學生失范行為,使對教育習俗和教育規章的雙重違背。這種越軌行為不如違法、犯罪行為危害性大,但當逃課不再是個別行為群體中大部分人的態度也由反對到不置可否甚至贊同時,這種越軌行為對教育規范就有了相當強烈的沖擊作用,甚至會引起學校秩序的混亂。
逃課成風首先與高等教育和中學教育的巨大差異有關。拿我來說,在中學為了高考而煉獄的時間太久,剛進大學時,那種自由、放松的意識就很強烈。并非我不求上進,而是那種松懈、散漫的態度,有時完全是不自覺的內心反應。歸根結底,這是中學與高等教育之間沒有有效的過渡通道,只能靠學生自己摸索和適應造成的。在我看來,應試教育的巨大壓力帶來的持續影響,造成上大學后逃課還是輕的。不是還有人墮落、退學甚至自殺嗎?
一些課程設置不合理以及教師的授課方法不當,也是導致逃課率高的重要原因。比如,政治理論課高中就學過一遍,大學還要學一次,叫人如何提得起興趣?而且,一些老師照本宣科“滿堂灌”,內容毫無新意,令人感覺索然無味。即使不逃課,也大多以睡覺、看其他書等方式混過去。我發現,國外眾多高校都喜歡采用“討論班”的方式上課,讓學生在底下閱讀大量材料,然后到課上互相辯論的做法很好。為什么我們的老師不多試一試呢?
三、文獻回顧
“沒有逃過課的大學生活是不完整的”,這是如今在大學最流行的一句口號。一個大學生介紹了學校時下流行的逃課“等級觀”:大一是“實習生”,觀察積累,瞅準機會,偶爾逃之。大二是“熟練工”,分輕重緩急,酌情逃課,大三大四是“老油條”,逃課沒商量。
比較早的分析大學生逃課的文獻是《目標與手段的背離——大學生“隱形逃課”的社會學分析》(20xx年),也是唯一一篇僅就“隱形逃課”行為討論的文章。作者將隱形逃課定義為“學生按時來上課,似乎也在認真聽課,但實質則‘形在而神不在’,從不聽老師講課,只顧自學其他知識(如英語、計算機等)。”運用默頓的“動機理論”,作者得出結論是大學生隱形逃課是市場取向的理性和功利性選擇,是學生的正當目標無法用正當手段實現的一種合理的異化,其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制度層面的各種問題和矛盾。
從不同的視角,不同的學者對逃課行為的性質定義也不同。幾種典型的觀點是:
①經濟學的視角。考慮到成本和風險因素“逃課是行為人在約束條件下要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一種選擇行為”:
②從教學過程出發。逃課是教與學過程中的一種反向的行為表征;
③教育社會學的視角。逃課是一種典型的學生失范行為,應實施有效的教育控制;
④從理性行為理論或理性選擇理論來看,大學生逃課是“一種有目的的理性行動”。
研究者對于學生逃課有不同的歸因,基本覆蓋在以下三個方面當中:學生對學習缺乏興趣和動力,教師的課堂教學缺乏吸引力,學校管理松散。
①學生方面:
——進入大學后對于建立新的學習動機的不適應。大學生進入大學后要完成三方面的適應過程,即適應客觀環境的改變、人際關系的改變以及對自我認識的改變。如果沒有及時建立新的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動機,再加上生活方式不適應,容易對上課形成無所謂態度,放松對自己的監控。在學習和考試中持有“避免失敗”學習動機的學生逃課次數明顯高于“追求成功”的學生,學生如果人為幾節課不上不會影響自己考試不及格,不會導致他們失敗的恥辱感,這種“避免失敗”的動機也會增加他們逃課的次數
——持不同的學習觀會出現不同類型的逃課后行為。大學生的學習觀指大學生學習過程中對學習的基本看法,主要反映大學生對于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等方面的認識。有什么樣的學習觀就有什么樣的學習動力和學習行為。堅持“自由學習論”的學生有一定的學習目標和控制能力,逃課是為了集中經歷于有助于個人成才的課程,放棄認為對自己未來發展不大的專業及課程。反映出學生對接受高等教育的期望無法在我國現行教育體制所提供的專業教育中實現。家庭背景好的學生更傾向于“60分萬歲”,逃課可能上網、睡覺、打牌,家庭困難的學生逃課可能是做社會兼職以完成學業。畢業壓力小,就業壓力大,使學生置疑課堂教學內容的社會認可度,學生行為呈現一定盲目性,主要表現在盲目考證、盲目考研、盲目提前離校找工作或者盲目放棄。
——同伴群體的影響。大學生同伴群體中的同伴壓力能影響學生對學校和學習的態度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日常行為。從逃課的行為上看,學生或者是贊同他人看法,認為逃課是正常現象,或者在特定情境中采納逃課,或者是長期逃課而將逃課合理化。
②課堂教學方面:
——教師的個人風格,包括知識層次、教學態度、教學方法、師生的關系等對大學生是否愿意上課有直接的關聯,同時教師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也面臨兩難境地即如何選擇適應學生發展水平的內容。
——課程考核標準松散。考試題基本上是考記憶力,許多逃課學生都有考前“突擊思想”以應付考試。
③教學管理方面:
——對于逃課行為的“軟約束”。雖然大多數高校的《學生手冊》中明確把曠課作為一種違規違紀行為,但是這一制度約束往往并不一定非常嚴格的執行,一項猜測的原因是嚴格考核的費用太大,最直接的就是處分太多影響學校聲譽。另外教師常常在學期開始是驗證聲明曠課對課程成績的影響,或者采取點名制,但實際上也并不一定嚴格執行。
不同的視角不同的歸因,得出的控制學生逃課行為的措施也略有不同,大致有:
①改變舊的教學模式,實施主體教育,并且創造多種多樣的教育內容、教育模式、教育環境和教育方法,滿足學生不同的個性發展需要。但是嚴格限制大學生畢業資格,實行“寬進嚴出”政策
②充分發揮“兩課”在大學生學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加大學生的防變能力,加強就業觀教育
③學校日常教學管理亟待改革,包括分級教學、培養教師服務主體的教學觀并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優化課程設置、改革完善教學管理模式、發展網絡教育
④建立逃課的檢測評估制度,把大學生逃課率作為考核高校辦學質量的一項內容。
從總體上看,在這些研究中,以問卷調查和經驗性論述為主,除了陳揚(20xx)采用敘事研究方法對一個典型個案做的研究,還沒有見過有關這一課題的質的研究。沒有系統的量的研究,這些調查都是小范圍的、淺層次的事實描述,而且尚未得出一個反映總體的準確的逃課率。至于學生逃課的深度原因是什么;如何有效控制學生逃課等卻偏重于群體的探討。宏觀的面上指導其實對具體化的操作指導及其有限,總覺得有“隔靴搔癢”之感。因而我認為微觀意義上的研究要大大加強,這樣才可以讓理論的研究服務于實際的人,而不是讓調查結果和研究結論停留在“思考建議”的階段。
回顧文獻的結果表明:大學生逃課這一問題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其中的原因及其復雜,并非三五條提綱挈領的理由所能囊括。逃課現象的存在有其復雜的原因,因而不能單純依靠懲罰制度來消除。而且在看到逃課現象普遍存在的這一事實的同時還應該反思的是教師的教學成效、學校的教學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之處。因此,本次研究的目標,就是通過收集有關漳州師范學院本科學生的逃課情況的數據,用相對系統的經驗資料和統計分析,來客觀描述大學生逃課的整體狀況,從而有針對性地為解決這一問題提出一些合理性的建議和舉措。
四、研究設計
1、調查對象的抽取。
本校雖然名為師范院校,但是其所設置的專業是綜合性的,師范與非師范、文科與理科并存的一所省屬全日制本科院校。而一般的觀點是師范類的學生相對于非師范類的學生會更加勤奮,逃課相對也較非師范學生的概率低。畢竟,他們中的更多數人以后的就業方向會更多的傾向于在學校任教,所以也就能夠更快地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給自己做出更準確地定位。而非師范類的學生將來選擇的范圍將廣泛得多了。所以他們要追求更多更泛的知識與技能。或許他們會認為單單接受課堂上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可想而知,他們將是我們此次研究主題的一大對象了。還有就是男女生的逃課比例也是有差別的。因此,我們抽取的對象是比較全面的,而且還根據學校的女生比男生多,進行有比例地抽取。本次的調查對象是大學四年的本科生,由于這個學期大四的學生沒有課時,調查年級從大一至大三。對全院的所有本科系別進行比例性抽取。
2、主要的假設與設想。
大學生逃課不是一句“是與非”就解決問題的簡單現象。有這樣一種有趣的矛盾現象,即大學生逃課之后雖然“教室空空”,卻出現了“圖書館爆滿”場面。學生普遍反映,從內心講他們愿意學習,逃課的同學大多數是去圖書館看與所學專業相關的書,或者參加各種有益的社會活動以增長能力和才干。他們認為自主學習得到的知識更牢靠、有效。大部分教師則認為不能肓目的指責學生。這是與我們通常批判的狀況有所差別的一種現象,可以說是不能過于批判的一種積極傾向。因此,通過對師院學生較為全面的調查,認知他們逃課的理由,逃課去向,逃課后的想法、態度等的調查,以便能夠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以便我們能夠盡可能快的解決大學生逃課問題,改變我校教學模式,加強我校教師、學生以及學校與社會之間的共同發展,提高大學生的整體素質,融洽師生關系、改進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質量等措施,盡早解決大學生的逃課問題,提高我校的教學質量。
3、問卷設計。
根據研究的總目標和有關的設想,我們的問卷設計了由三大部分、總共24個問題組成的自填問卷。問卷內容涉及個人基本情況、逃課行為情況、逃課態度情況等大的方面,該問卷經過了幾次修改和試用后最終正式用于研究中。
4、說明研究人員組成
小組名稱:06社本<1>班的調查小組
組長:陳藝勇
小組成員:周美雅雷諭張白容劉藍琳黃小花孫義茶陳宇麗吳藝婷馮金龍林光順
指導老師:鄧寧華老師
5、研究時間進度和經費使用計劃
研究時間進度:
20xx年10月—20xx年11月為調查準備階段,選題、確定研究問題,查找文獻并進行文獻的回顧,制作調查問卷,分配組員任務進行調查,完成開題報告。
20xx年11月—20xx年12月為整理分析資料階段,主要工作:搜集資料;統計分析,不斷地分析資料,寫出課題思路和大體框架,并交給老師接受其指導。
(在其間,我們組進行經驗觀察和資料收集,對前期、中期和后期的情況不斷進行監控,直到如質如量的完成。)
20xx年12月—20xx年1月為成文階段,認真地以論文的形式寫出調查報告,完成任務,并交于指導老師。
經費使用:整組文獻以及問卷的打印及復印:30元左右
個人上網查閱資料以及打印電子版的格式的網費:20元左右
最后,個人上交的打印稿:2.8元左右
五、調查方法、調查過程和調查結果
本次研究主要研究方法:問卷調查法為主,并把文獻作為間接資料。是以問卷的形式采用多級抽樣(multistage sampling)的抽樣方式進行調查,e.g.大學——院系——年級——學生的模式。通過網絡、文獻、多媒體技術為基礎的信息技術作為研究手段,對師院同學采用當面訪問、問卷調查、經驗總結、對比分析等方法和手段,進行多方位研究。另外,還進行個別的訪談。通過與部分學生與教師的訪談,收集大學生逃課現象的具體表現和逃課的深層原因信息,與問卷調查結果互為比較。
六、結果與資料分析
1、從大學生個人的基本情況看,采用關聯度來進行分析。據統計,師院學生的家庭戶口屬于農村城鎮以下包括農村城鎮的比例是占總調查的65.4%,縣級城鎮的家庭戶口的占24.1%,其他的僅有12.5%是地極以上城市。再看看他們逃課的情況,經常逃課的僅占2.7%,一般般的占10.7%,而很少或者幾乎沒有的占了86.4%。由此可以看出,從師院的學生的總體情況看,家庭戶口為農村的家中會有較多的兄弟姐妹,父母要供應孩子的上學費用,家庭負擔將是很大的,這也使從小在農村長大的孩子能夠更加懂事,了解父母的不容易,從小灌輸的思想促使他們的行為會相對較為規范,學習態度較為端正。當然,也不能排除一些頑固不化,行為不良的惡習的存在。
2、從大學生逃課的行為看,由上面的分析,逃課的學生不會占特別大的比例,而且據調查數據:課堂上,選擇認真聽課的占60.7%,其他的是選擇做自己想做的事。此外,還對他們逃課的去向進行調查發現,逃課他們一般做什么?
上網7.1%;學習自己需要的知識41.1%;運動8%;去逛街購物10.7%;與男(女)朋友在一起1.8%;學生中有59.8%還是贊成盡量去上課的,人數占了所調查的一半以上。
3、逃課原因分析
好不容易走進夢寐以求的大學校園,本應珍惜時光好好學習的大學生,為什么時而不斷!隔三岔五地逃課?如此觸目驚心的逃課現象,其背后隱藏了一些值得深思的原因。
逃課原因統計分析:
睡眠不足,情緒低落,沒精力上課45.1%
聽不懂,老師講課很無聊,跟不上老師,上了也是白上41.2%
我覺得課程太簡單了,沒必要聽老師講16.7%
做兼職,學生會、義工聯的工作等,實在有事29.4%
老師不經常考勤,或者不喜歡某個老師或者同學7.8%
就是不想上,反正去了也是睡覺,沒什么收獲24.5%
考上大學了,應該像“傳說”中的大學一樣犒賞輕松自己3.9%
學生逃課的原因眾多,以上表格所列的事比較典型的一些逃課的原因。
4、對策
以學生為本,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改革教學體制,構建和諧的課堂秩序,更新教學內容,尋求切實可行的教學新思路創新教學方式,從而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大學生的學習動機。調查統計結果中,有77.5%的學生認為老師應該改善課堂教學方式。可見課堂和教師是導致他們逃課上網的首要因素。建立或改革并健全教學效果評估管理機制,促進教師隊伍的建設和發展,是解決這個問題前提。“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占居主導地位,不但影響學生的學習,而且還影響學生的思想。目前很多高校的教學效果評估管理機制沿用傳統的方式,雖然高校的教學改革在不斷進行,但是長期實行的應試教育潛意識影響仍然存在。許多老師由于自己以前接受長期的應試教育,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或多或少無形之中將應試教育的思想運用在課堂上,缺乏教學之開拓精神使高校教學改革步伐依然滯后社會需求的發展,很多教師的教學思想、教學水平和能力不能適應這種需求變化。學生普遍認為知識淵博、講授內容豐富、思路清晰、分析透徹、邏輯嚴謹、敬業勤勉、風趣、詼諧的老師最為他們接受,但是目前能夠達到這個要求的教師比例比較小。
隨著新技術地出現和學科地交叉發展,這種當時能夠體現效果的機制已不能適應教學發展的需求,逐步暴露不少問題,如學生教學意見反饋不及時,教師接受意見是否改進跟蹤不到位或錯過等等。這嚴重阻礙了教師隊伍的建設和發展,影響了教師教學意識的加強和教學思想的改進。把課堂教學效果與學生學習緊密聯系在一起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學效果監控機制,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改進和改革傳統的教學方式、方法,建立基于良好的教學效果評估管理機制的教學方式、方法和課堂管理,幫助學生樹立明確的學習目標,激發學習激情,以深深吸引著大學生,讓同學們感到每堂課都有所啟迪和收獲,很多教師追求教學生解決問題和批判性思維,照本宣課,而忽略了課堂管理,只要求學生順從和狹隘的遵守,而互聯網恰好給了他們一個這樣的發泄窗口因此靈活、有效構建和諧的課堂秩序,活躍課堂氣氛,將會積極培養學生的民主心態和潛意識,從而使他們的對課堂有一個健康心理,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5、調查結果
本次的調查對象是大學四年的本科生,由于這個學期大四的學生沒有課時,調查年級從大一至大三.調查主要以顯形逃課為主題,共發了140份問卷,收回112份,經整理確認有效問卷112份.這次調查按年級和性別為主.其中有理工類和文史類的學生。
調查結果表明:
①從整體上來說,逃過課的學生比率高達60%。
②從年級上來說,隨著年級的遞增逃課的人數由遞增到遞減,呈現“波峰”狀.從表二可以看出,大一逃課率占總人數的15%;大二逃課率占整人數的29%;大三逃課率占整人數的15%。
③從性別上來說,男生的比女生的逃課率高出27%。
七、總結
無論有多少正當的理由,逃課成風畢竟不是正當的,它嚴重影響了任課教師的工作情緒,也打破了學校的教學秩序。也就是說,對于逃課不管肯定不行,關鍵在于怎么管。考勤永遠只是一種手段,而不應成為教育的目的。現在的考勤制度都是治標不治本,不僅引起學生的強烈反感,還逼得學生們想出了種種應對之招。為了應對考勤,同學之間互相幫忙代答,甚至人幫忙上課的情況屢有發生。至于在課上看與教學無關的書,甚至打瞌睡的更是大有人在。在教育理念上,大學本身需要扭轉非要學生在課堂上聽課的固有觀念,完全可以采取更生動活潑的方式向學生傳輸知識,引導他們研究和學習。同時,也應該有這樣一種機制,讓學生有渠道針對教學提出問題,進一步完善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大學里,逃課作為一種心理現象,正在引起更多關注,這是件好事,關注才能引起重視,并進而獲得解決。要杜絕大學校園的逃課現象,單純地“堵”解決不了問題,應對之策是疏導,各方都應作出積極的努力。學校應改革不合理的教育體制,采取真正意義上的學分制,激發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并鼓勵老師革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最大限度上凝聚課堂人氣。當然,作為學生,更應明確學習目標,珍惜來之不易的大學時光,不要在逃課風潮中迷失了努力的方向。
八、討論
通過本次歷時一個學期的的調查研究,我們對這個課題有剛開始選擇的萌芽了解到現在對大學生選擇逃課的理由與態度,我們都能夠更深刻地意識到逃課的不良影響。就算師院的老師再年輕,課堂上的理論知識多么無趣等一大堆的缺陷,但是我們可以換個角度來想,既然是老師,他必定有我們所沒有的,具有我們可以吸收的,也許不是他的閱歷,不是他的學識,但或許是它的人格魅力,道德修養等,因此,我想我們的不必去批判老師,批判學校,而應該去發現,去尋找我們所沒有的,可以獲得的。
作為一個大學生,在此給各方面幾點建議,或許能更好地滿足學校、老師、學生等的需要:
首先,對學校來說,搞好教學基礎設施的配置,給學生一個寬松的學習環境。調整課程安排,取消某些專業性不強的課程,如家具,工業專業的物理,化學,語文課程等,從而使學生感到自己學到的東西很有用,而不是在純粹地浪費時間。不要把專業性的課程都留到大三大四才教,應當讓學生過早得了解專業知識,知曉自己專業的社會動態,否則學生的心理是難以接受的,現實的生活讓他們也沒有精力再安心的學習。同時學校應搭建社會實踐的平臺,建立一些可供學生實習的地方,增進知識的應用,讓他們感到學習是很有用的。對學生的生活多給予關心和幫助,對他們進行思想教育,尤其是愛情觀的教育。
其次,老師應該使本學科的知識與時俱進,多與學生溝通交流,不要只為了完成教學任務。上課的形式多樣化,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現在,在相關公共選修課上,某些老師并沒有以傳授知識為目的,而是與學生打打鬧鬧,開開玩笑,浪費那僅有的一個半小時。
再次,從學生自身的角度考慮,首先大學生應擁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養,大學不比中學,有老師的約束和軌道化教育,在大學里,我們擁有更廣闊的自我發展空間,我們擁有自己的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這同時也就造成了大學生嚴重兩級分化的現象,有的同學思想上進,積極向黨組織靠攏,不間斷地向黨組織進行思想匯報,然而,有的同學整天萎靡不振,只是坐在電腦旁邊玩玩游戲,上上網,當然這里并不是要求每個同學整天都在認真學習,其實,說到根源這還是政治覺悟問題。我們要經常地反思自己的行為,這是做人的最重要的行為準則,我們要真正地學會反思,在做任何一件事情之前應該考慮一下后果和造成的影響,在做完一件事情之后要考慮一下在做事情的過程中間是否有什么錯誤。其實,大學是規范自己,鍛煉自我約束能力的最佳平臺,這里有我們所需要的自我支配空間,有我們所需要的自我支配時間。其次,全方位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大學生應該都有自己的價值觀,科學觀了,應該擁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立場,有自己的個性了。某些同學自控能力差,易受環境干擾,他們受另外部分“電腦游戲愛好者”的“唆使”天天沉迷與網絡游戲,真是到了如癡如狂的地步,他們之中有的被學校勒令退學,有的無法完成學業只能暫時休學,又有的瀕臨退學,相比那些應為家里窮而無法上學的人來說,他們簡直在浪費國家和社會的資源。從環境因素上來說,環境其實是造成兩級分化的根源,尤其在大學,四個人或者六個人為一個寢室,如果里面有兩個人是“瘋狂玩家”,那么其他幾個也會慢慢地變得如此,這在我身邊也是客觀存在的,只有周圍環境好了,人才會積極上進,當然這可能會被別人說成責任的推卸,但是不可否認,這就是我站在第三者的角度上所看到的客觀存在的事實。最后,我們要合理地支配自己的時間,比如上述中,有的同學為了自主學習而逃課,這些現象是他們是對于自己專業的忽視和時間的不佳支配而引起的。
最后,希望我們要以創建和諧社會和諧校園促進教評為契機,學校、輔導員和學生干部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努力探索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和新途徑,不斷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建設水平和專業文化素養,減少大學生逃課現象。
大學生現象報告6
大學生通過利用課余時間找份兼職工作打打工或在假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打假期工、實習體味生活已經成為了一股熱潮。對大多數學生而言,掙錢是打工的首要目的。有的卻認為掙錢并不是大學生打工的惟一目的,不少同學把打工看作是參加社會實踐、提高自身能力的機會。許多學校也鼓勵大學生多接觸社會、了解社會,一方面可以把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積累工作經驗對日后的就業大有裨益。
1.對現象的調查
1.1調查目的
了解當代大學生對社會實踐的看法以及透析大學生生活實踐情況,使大學生能正確對待社會實踐,在實踐中見真知。在往后實踐中能更好地接觸社會、實踐自己的專業技能,尋找發展的機會。
1.2調查對象
大學生成長成才,是高等院校普遍關注的問題。而大學生社會實踐已成為培養合格大學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決不能忽視或放棄大學生社會實踐。因此這次調查就選擇了在讀大學生50名,均為江蘇籍學生。年級分別為大二學生15名,大三學生30名,大四5名。
1.3調查內容
本次調查通過對大學生有否參加過暑期工、兼職或實習,最想參與何種社會實踐,所參與的打工或實習是否與所學專業相符,能否體現實踐與理論知識相結合以及在工作或實習中獲得了什么等問題進行展開。
1.4調查時間
20xx年8月~20xx年9月
1.5調查方法
通過派發問卷進行調查,發放問卷共50份,收回有效問卷45份。
1.6現象
從調查中發現,許多大學生都認為兼職是大學生的第二個“課堂”,通過兼職可以學到許多寶貴的東西。“存在就是合理”,職業沒有高低之分,無論什么職業都有其可取與不可取之處,就看自己的需求。不少大學生覺得只要是能夠賺錢的工作,就可以去試一試,品牌代理,促銷等以前不會是大學生從事的工作,現在都成為了大學生們可以接受的工作。
有52%的同學認為如果要參加社會實踐,最理想的就是到企事業單位進行實習交流,其次是打工或做兼職占40%;而56%的同學有做過兼職,20%打過暑期工,14%參與過實習,表示從未做過的僅占10%;現在大學生兼職、打工,除了做家教(14%)、網絡的實習實踐(6%)外,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在兼職或打工時從事派傳單、商品促銷(22%)、校園銷售(14%)、當餐廳服務員(8%)等簡單、不需要特殊技能的工作,但卻與所學專業知識相去甚遠,76%學生認為所實習或兼職的工作與自己專業不全相符或完全不符,僅24%的人認為完全或基本相符。能夠使大學里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的只占38%,在實習或工作中66%的人滿意自己的課外實踐能力;12% 的學生認為兼職是為以后的求職做準備,在選擇實習或打工目的是什么的時候,有32人選擇“接觸社會,積累工作經驗”,占了總數的64%,選擇“賺取生活費”,占了20%。從選項人數中顯示,大學生兼職以賺錢和充實自己為主要目的。現在的大學生已經將打工看得很重了,錢雖然是一定因素,但是希望通過打工獲取的經驗對將來就業時有所幫助應該是更多學生考慮的問題。大學生在打工時間上的彈性還是很大的,這應該和他們寬松的學習環境有一定關系。56%的人會選擇在假期實習或打工,30%會選擇任何沒有課的時間,12%會選擇周末。有31人認為在不影響學習的基礎上贊成合理兼職或打工實習,19人很贊成兼職、打工,沒有人反對。54%的人都提出學校除了提供就業指導以及專業課程外,還應該提供實習機會,22%覺得學校應該提供就業體驗,至于選擇素質拓展和職業生涯規劃的各占12%。
2.原因
在調查中發現很少有人在參加社會實踐上選擇農村實踐一項,說明當代大學生與以往的大學生相比較,他們的求學經歷、生活條件、所處社會大環境都相對優越,也沒有經過必要的挫折教育,因此,他們意志往往比較脆弱,克服困難的能力
也較差,常常是對社會的要求較高,對自我的要求較低。當前,大學生的責任意識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責任意識和誠信意識成為不少地方采用人才的兩個新標準。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是促進大學生素質教育,加強和改進青年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和成才的重要舉措,是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服務社會,培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徑。參與農村實踐,其目的是為了支援農村的教育事業,同時給農民帶去相應的指導,本著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同時把自己在學校學到的知識與勞動實踐相結合,并從群眾中學到做人做事的'道理,用于知道自己的將來的學習生活工作。現在大學生,除了一部分學生來自農村以外,很有一部分是來自城市的,往往這些學生家庭環境好,父母親更是不允許或者不支持自己的孩子參加所謂的農村實踐活動,這樣,學校所提倡的通過農村實踐活動來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就未能夠達到。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三觀指的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而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在個體價值觀體系中,人生價值觀處于主導地位,決定著總的價值取向,對價值觀系統中其它價值觀起著指導和制約作用。由于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主要是圍繞自己出發,致使大學生自身社會閱歷和實踐經驗不足。
另外,沒有人選擇反對大學生兼職、打暑期工或實習,大家都認為只要不影響學習能夠積攢經驗可以為以后的工作打基礎。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應當刻苦學習專業知識,不斷提高綜合素質和運用知識的技能。從大學生活的開始到走進社會的大圈子中,就只有短短的幾年時間,誰不想在將來的社會中能有一席之地呢?所以大家認為大學生必須投身校園內外的各類實踐活動,有助于鍛煉品質,提高能力。可見其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有不可抵觸的重要性。不能否認有過打工經歷的同學,看起來要比其它同學更成熟、社會適應力更強,但對于學生,社會適應力只是一方面的衡量指標,大學期間主要的任務是學業結構的搭建,即知識結構、專業結構的搭建,為了打工影響甚至放棄了專業知識的學習,結果是得不償失的。
3.結論及建議
農村實踐是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在新時期的深化發展,是促進農村兩個文明建設的有益補充,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長遠意義。實踐出真知,社會實踐活動是大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份,培養當代大學生的歷史使命感、社會責任感和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充分發揮實踐育人的作用,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也是檢驗所學理論知識的標準,社會實踐不但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發揮自我才能,展現自我風采的舞臺,也是培養和鍛煉同學們綜合能力的一個階梯,更是一個大學生進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前的演練場地。了解國情是年輕人的首要任務,這就需要放眼960 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對占人口80%以上的農民有所了解才行。學生利用假期時間參加農村社會實踐活動,這樣可以使同學在實踐中更好的認識國情,貼近社會,從而確定比較正確的人生前進方向。作為高校教育者,如果能引導大學生將強烈的使命感轉化為學習、服務、實踐、奉獻等實實在在行動,把行動變為責任,將會使大學生在人生軌跡上樹立起更高的起點。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應該說不僅有助于他們較快適應、融入社會,同時也是實現自我價值的必由之路。
大學生可以通過調查研究了解實際情況,結合所學為政府部門提供決策參考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既提高能力又服務社會,這是一種雙贏的選擇;二是志愿者服務,將專業知識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起來,利用專長服務社會,回報社會。三是參加各種公益活動,培養自身的社會責任感,這是一種貫穿于日常生活當中的社會實踐形式,以小見大,以細微之處見長,是進行社會實踐活動的一種長效機制。現在大學生社會實踐是一種比較普遍的形式。很多學生利用業余時間到各地和很多行業去進行社會實踐和社會考察,回校后進行認真的討論總結,用他們自己的視角來理解社會,思考未來的人生道路。
大學生現象報告7
學院和大學是高材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地方。大學生也被認為是高素質的人。然而,如今大學生作弊越來越普遍,一些學生并不以作弊為恥。前幾天,一份相關調查報告顯示,60%的受訪者表示自己或同學在大學里犯過錯誤。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對20xx人進行了調查。三分之二的受訪者認為現在大學生作弊現象普遍,50.6%的受訪者建議嚴格考試紀律,堅決杜絕大學生作弊。受訪者中,51.2%是學生或畢業生。
三分之二的受訪者說作弊在大學生中很常見。
xxx,湖南某大學漢語言學院大一新生,上學期英語課不及格,補考依然不及格,需要復試。和同學交流的時候發現有同學作弊,考上了,所以她也有這個想法。大一的時候,她英語考試作弊:“當時我室友坐在我前面,我能看到她放在桌子上的答題卡,我就抄了下來,最后順利通過了考試。”
這次經歷嘗到了甜頭,大二開始在其他科目作弊。她嘗試了很多方法——考前探查考場,把答案寫在紙巾上,把重點答案先寫在書桌上,等等。她發現老師在結束考試的時候是最迷茫的,所以她可以趁機四處走走看看別人的考卷,快速做好答案不確定的題。這些都是期末考試用的,每次都能成功。平時考試監考老師太松,她會直接把書拿出來或者用手機。許文的情況不是這樣。60.4%的被調查者確認自己或同學在大學時有過出軌行為,66.6%的被調查者認為大學生中出軌現象普遍,21.9%的被調查者表示非常普遍。
xx(音譯)是山西省的一名大學畢業生,大二時他選擇了經濟學作為第二專業。經濟學涉及很多數學和統計學的課程,但是文科生數學不是很好。為了通過考試,她開始作弊。“考試期間我和幾個同學會一起工作。有的人負責找之前的考題,有的人整理答案,有的人縮小答案。”王蒙說,雙學位考試作弊現象普遍,作弊的學生不會覺得彼此尷尬。在她看來,有很多不公平的考試。她考文秘證的時候聽到老師直接答應學生交錢,老師也會照顧和她親近的學生。
問卷調查發現,54.0%的受訪者認為作弊是可恥的。但12.6%的受訪者并不覺得丟人,33.5%的受訪者表示不好說。至于作弊,54.3%的被調查者認為不誠實,53.4%的人認為對他人不公平,34.7%的人認為作弊的學生應該受到嚴懲。但30%的受訪者認為出軌可以理解,5.7%的受訪者表示沒什么。上海市社會科學協會和上海市信用研究會聯合開展的20xx年“上海市大學生信用指數調查”顯示,大學生將作弊行為排在不誠信行為的前列,說明大部分學生對作弊行為仍有正確的認識。
一半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應該嚴格遵守考場紀律
xx說,高中逃課的老師可能會給父母打電話,但是大學逃課一個月的老師可能不會被注意到。文科專業大一課程很枯燥。她對學習一點興趣都沒有,不作弊也過不了考試。“許多學生缺乏學習和應對考試的意識和主動性。平時不學習,臨時抱腳。”20xx年湖南大學法學院輔導員王庚祥認為,大學生作弊主要是因為害怕專業不及格。當對一門課不及格的恐懼超過了對考試作弊被抓的恐懼時,學生很有可能作弊。但大學生作弊也有一些客觀原因:“現行的考試形式和評價體系過于僵化和單一,只注重期末考試成績而忽視平時的表現。當然,防止學校作弊的措施需要改進。”
38.3%的受訪者認為部分學生只想混文憑,38.0%認為部分學生會遭受作弊,37.2%表示部分學生在應付考試,36.6%指出作弊成本太低。此外,還有一些原因,如學生在學習中缺乏自我意識和主動性,學生之間相互屏蔽,考試困難。而一旦有了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一些學生的作弊行為不僅會影響教師對每個學生的公平評價,還會導致一些學生的心理失衡。從學校的角度來看,不僅影響人才培養質量,而且破壞校風。心態一旦形成,在以后的工作中遇到困難的'時候就會想找捷徑。
怎樣才能停止出軌?50.6%的受訪者建議嚴格考試紀律,47.7%的受訪者認為應提高教學質量,46.7%的受訪者認為應加大處罰力度,41.3%的受訪者認為應創新考試方式,40.9%的受訪者建議加強誠信教育,38.5%的受訪者認為應完善學生綜合評價體系。王庚祥認為,學校應該完善對學生的考核機制。不僅要看考試成績,還要注意平時的表現。當然,學校也應該加大對考試作弊的懲罰力度。紅梅認為,要從他律和自律兩個方面杜絕作弊。自律是提高個人素質,他律取決于學校相關制度的建立和實施,取決于個人信用體系及其數據庫的建設。完善獎懲機制,讓守信者受益,失信者付出代價。高校應加強信用宣傳,讓學生了解如何維護自己的信用。“學生的信用意識提高了,進入社會后還能帶動身邊的人,使整個社會的信用程度提高了。"。
你在大學里犯過什么錯誤嗎?在欺騙中表現出不誠實,對別人不公平,對自己不負責任。如果學習不夠努力,就要調整狀態。即使看到有人作弊,如果知道是不誠實的行為,為什么還要學習?總之,無論是主觀原因還是客觀原因,作弊都應該永遠被禁止。
大學生現象報告8
前文
教育、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日常文明習慣,這是學校德育活動的重要內容。倡導優雅言行,建設優美環境,營造優良秩序,提高文明素質。正當我們社會實行八榮八恥大好風氣下,然而,在校園中,仍存在著這樣那樣的不文明行為。
缺少公德意識。遵守公德,尊重他人,是一個現代人的基本素質,良好的品德在很多小事上都能體現,也正是在小事上,反映出一些同學公德意識的缺乏。
調查結果:經幾天觀察調研,發現校園存在以下幾種不文明現象:
(一).亂丟亂扔。
有的同學亂丟瓜皮、果殼、紙屑、食品包裝物、飲料瓶(或袋、罐、杯),甚至把塑料飯盒、食品包裝物放在綠化帶上。
難道他們就看不到與自己近在咫尺的垃圾桶,這種不文明的現象令人深惡痛絕。一陣風吹來,各種垃圾漫天飛舞,令人心情很不暢快。
假如人人都這樣,我們的校園將不再美麗,我們的心靈也不再美麗!
(二).隨地吐痰洗手間用完不沖。
隨地吐痰,歷來就是一種很低級的不文明行為,有的同學痰來就張口吐,不管是什么地方,無意的還是有意的,都是不文明的,更有甚者,有些同學故意從樓上向樓下吐,痰在空中自由下落,一個人走過,正好接個正著。
且不說隨地吐痰,給人帶來的不良情緒,它更多的害處是容易傳播疾病,不僅損害他人的健康,也損害自己的健康
這些行為對行為人來說是最方便的習慣,但卻是傷害他人健康的陋習,因為它往往為病毒的滋生和蔓延提供土壤,最終還是會損害自己的健康。隨著非典的肆虐到禽流感的爆發,
我們欣喜的看到大家的社會公德意識在不斷提高,生活中的陋習在慢慢減少,但是我們也要看到這一行為還是屬于在校園中相當常見的現象,要克服它還需要更多的努力。與此性質相同的還有用完洗手間后不沖洗的惡劣行為,是造成廁所異味的主要原因,特別是天氣炎熱時蚊蟲孳生,對公共環境造成了嚴重影響。
(三).翻越院墻、柵欄。
一些同學翻越院墻、柵欄進出校園,這不僅是不文明的行為,而且非常危險。一旦摔下來,輕者傷筋折骨,重者有生命危險。
且不論他翻越院墻、柵欄的目的是什么,就這種行為而言,不應該是中學生所為,但他們并不考慮后果,最終有可能釀成苦果,悔恨終生。
(四).男女親密不分場合。
校園里經常可以看到一個男生一個女生交往過于親密,甚至旁若無人的有一些曖昧的行為。
孟子曰:“無羞惡之心,非人也!”意思是說:“沒有羞恥之心,簡直就不是人!”早戀,這不僅僅是不文明,更是自我生活目標的喪失。
其實,愛情是美好的,戀愛中的人是幸福的。真正的愛情是值得我們用詩去贊美的。那么,什么是真正的愛情呢?真正的愛情就是要用你的一切來愛護對方,關心對方,責任心是最重要的。求學中的我們只是一名學生,一個消費者,我們沒有過多的時間和精力來過早地承擔本本不屬于我們年輕的肩膀所能夠扛起的重量。更重要的是我們缺乏成年人應有的責任心,我們的目的是求取知識,是為了將來報效祖國,實現更好更大的生活目標而積蓄能量,因此,我們不能把最寶貴的青春時光虛度。
(五).公共場合大聲喧嘩,不顧及他人。
自習時在教室聊天,影響他人學習,在會場、自習教室和圖書館內手機不設為振動,手機鈴聲擾亂他人。在不恰當的時間,不恰當的地點,有些同學不停地打著籃球踢著足球,整個校園都震動了。可是有的同學就是視而不見,依然我行我素。有時在相關人員的干預下,他們不敢到操場玩球,就在其它地方玩球。在緊張的工作和學習中,我們都需要安靜的環境。殊不知,球一拍,一踢,響聲之大,足以震動整個校園,震動每個平靜人的心。
我們要有責任意識,我們要講文明,因為在群體中生活,人不可能是過著純粹的個體生活,我們不能太自私了,為了自己的一時痛快而以影響他人的休息和學習為代價,這樣做,是不道德的!教室和會場,圖書館等地方屬于公共場所,在這些場所保持安靜不僅是不成文的規定,更是一架衡量個人素質高低的天平。這種行為是素質底下的`表現,是我們應該摒棄的行為。
(六).食堂浪費糧食。
缺少節約意識。在建設節約型社會的今天,在勤儉節約成為一項基本國策的今天,在我們校園,浪費的現象隨處可見。
餐廳里被扔掉的飯菜,寢室衛生間里長明不熄的電燈,長轉不停的電扇,都說明了節約意識的缺乏。一些同學的電腦為了下載電影甚至睡覺時也不關機,連續開機達三四天之久,造成電費激增。這些情況也受到了大家的極大關注,從“毀壞公共設施,浪費水電糧食”排名第七就可以看出。希望大家可以從節約一滴水、一度電、一粒糧食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為建設節約型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七).沉迷于網絡,寢室氛圍不和諧(打牌,唱歌,影響他人)
一些學生沉迷與不健康網站和網絡游戲,上了癮,著了魔,進入癡迷狀態。他們神情恍惚,夜不歸宿。讀書無心,成績直降。個別學生甚至荒廢學業,危害社會。
網絡的發展,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無盡的便利,感覺整個世界變小了。但是網絡世界畢竟是虛幻的,有一些無聊的人在網絡上面發布一些不負責任的言論和不健康的東西,我們都需要有區別的對待,要有充分的是非觀念。高中階段正是青少年長身體、學知識的大好時期,我們切不可沉迷于網絡,讓家長憂慮,讓學校惶恐,讓社會震驚!
在宿舍打牌、唱歌或看碟時過分喧嘩,影響他人正常休息,這種缺乏自制力,漠視他人權利,極為不尊重他人的行為也是缺乏公德的表現。
寢室不注重個人生活習慣,亂用電器,東西不整理亂丟亂放。
(八).不遵守秩序,上課玩手機,不認真聽講。
缺少規則意識。有一些同學,不尊重秩序,不尊重規則。最明顯的就是打飯及在超市購物時插隊,在餐廳排隊買飯,很少有同學自覺的排成一隊,都是擁到窗口爭先恐后。僅僅為了替自己節約一點時間,就可以踐踏規則,對后面同學極度不尊重。
上課沒規矩,沒有學生的準則,放任自己的行為,影響他人。絲毫不顧及他人心理感受。上課頻繁接聽手機或發短信,上課說話,吃東西,不遵守課堂秩序,這是對老師極大不尊重、對課堂紀律規則的極度藐視的行為。不管是真的有急事,還是無聊的時候解悶開心,我們都應該尊重他人,將心比心,尊重師長是一種禮貌也是尊重自己。
(九).打架斗毆,語言粗俗,破壞公物,課桌文化
我們有些學生,不知輕重,為了自己不值錢的面子,為了逞一時之能,失去理智,以各種借口邀集一些狐朋狗友大動干戈。
同學之間發生一些小矛盾,在所難免,是很正常的事情,通過正常途徑,是很容易化解的。
我們年輕,也正因為我們年輕,有些學生以此為接口,而付出巨大的代價。我們要正視這個問題,因為打架斗毆不僅不文明,而且違法,甚至會觸犯刑法。因為我們的沖動,給我們自己帶來傷害的同時,往往給我們的家庭也帶來無法彌補的傷害!
調查體會:
我們是新世紀的大學生,我們要爭做文明人,從小事做起,從自身做起,愛護校園的一草一木,精心營造優雅的校園環境,以飽滿的熱情,昂揚的斗志,嶄新的姿態,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和生活中。
應從身邊小事做起,樹立起學校主人公的形象,嚴格約束自己的日常行為,同時勇于制止種種不文明現象。校方可以嘗試積極發揮學生社團的作用。現在班內有班組織、團組織、黨組織;校內也有各類社團。如果社團能把校園文明建設自覺地滲透到自己的各種活動中,主動開展公益性社會活動,對樹立校園文明新風會起到示范作用。
文明不只是一種習慣,一種理念,而且是一種素質,一種光榮。如果大家對不文明現象熟視無睹,無形中將縱容不文明行為;如果大家都講文明,關心和愛護校園文明,那么不文明的行為就會孤立起來。減少不文明現象,中學生本身的努力是最重要的。增強社會責任感,多一些對別人的關心,是中學生們要做的。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告別不文明行為,做一個人格健全、和諧發展的當代大學生。
大學生現象報告9
在我院近兩年受理的刑事案件中,出現了一個本不該出現的犯罪群體:大學生。這些生活在象牙塔中、備受社會關注的天之驕子們為何走上犯罪的道路,承辦人在辦理案件過程中應注意什么問題,怎樣才能減少大學生犯罪現象?帶著這些問號,筆者對我院受理的大學生犯罪案件進行了調查分析。
一、大學生犯罪特點
(一)犯罪類型:大學生犯罪涉及的罪名十分單一,從目前統計情況看,僅涉及盜竊與故意傷害這兩種罪名,筆者在調查前主觀認為應存在的高智商犯罪沒有一例;涉案大學生男女比例為7:1,男大學生主要涉嫌故意傷害罪,女大學生無一例外全部是涉嫌盜竊罪;
(二)涉案金額(后果):涉嫌盜竊罪的大學生們下手的目標都是移動性強的個人物品,如移動電話、信用卡、隨身聽等,且涉案金額都比較小,多數都在千元左右,僅有一例涉案金額為七千元(審查結果為不起訴);而故意傷害罪的犯罪情節最高是“輕傷偏重”,絕大多數為輕傷;
(三)侵害客體:大學生犯罪侵害的客體多是同學,越熟悉的人越容易成為被侵害對象,如同宿舍同學。不認識的人被侵害權益的僅有兩例(故意傷害罪一例、盜竊罪一例);
(四)強制措施:大學生犯罪以取保候審為主要強制措施,且被取保人一般能遵守法律,僅有一例因傳喚不到而改變強制措施的;
(五)處理結果:處罰一般都較輕。不起訴案件占15%,其余均判處有期徒刑三年以下刑罰;在審理程序上一般適用簡易程序。
(六)人員成分:在涉案大學生中,以民辦高校的本專科、高等院校成人教育學院的本專科與公立高等院校的專科為主。在筆者收集的案例中尚未出現公立高等院校本科學生犯罪的情況。
(七)年齡結構:以本科一、二年級與專科一年級的學生為主。本科三、四年級學生犯罪的情況沒有出現一例。
(八)戶籍特征:以外地來京上學的大學生為主。僅有兩例本地學生犯罪案例。
(九)犯罪主觀故意:這些大學生主觀惡性比較小,沒有頑抗情緒,全部都能如實供述自己所犯罪行,且口供十分穩定,從偵查階段到庭審階段,均未出現翻供現象。
二、大學生犯罪原因分析
1、大學生法律意識普遍淡漠。
就我國目前的教育體系來看,辭職信重心仍然在于學歷教育,而非素質教育。雖然幾經呼吁這種“重學歷、輕素質”的情況有所改觀,但還遠遠沒有達到理想狀況。在中小學的課本當中沒有關于普法教育的內容,就算是在大學,也僅僅是在大學一年級時開一門必修課“法律基礎理論”。在這種教育制度下,從學生到家長都只注重分數,而忽略素質教育,守法的概念也就十分淡漠了。
2、社會大環境與學校小環境的影響。
大學生們雖然已經屬于法律意義上的成年人,但由于絕大多數屬于自幼上學、很少接觸社會,其心理狀態還沒有達到成年人的成熟度,周圍的環境對他們影響不容忽視。
從社會大環境來看,學生們從小接觸最多的就是電視與書報雜志。一些港臺不良影視作品與雜志從視覺和心靈上沖擊著學生們的人生觀、道德觀,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們的一言一行。某些長期浸淫其中的學生在脫離中學的“高壓管理”進入較為自由的大學后,思想放松,有可能會走上歧途。雖然絕大多數犯罪的.大學生案發后都后悔不已,但已無濟于事。
從學校小環境來看,在犯罪大學生所屬的學校中,民辦大學占了相當大的比重,位居第二的是成人教育學院。不可否認,某些民辦大學為吸納高考落榜學生與低分學生作出了積極的貢獻,成人教育學院也為社會上希望繼續進修的人員提供了機會,但二者注重經濟效益、實行松散管理的辦學模式也為當地的社會治安埋下了隱患,更不利于大學生的成長。
3、犯罪大學生心理原因分析
(1)僥幸心理、沖動心理作祟。大學生犯罪當中,蓄謀犯罪的幾乎沒有,多是沖動型犯罪,即臨時起意。犯盜竊罪的大學生多存在貪慕虛榮,貪圖享樂思想。在僥幸心理的驅使下,鬼使神差般地將他人物品“順手牽羊”,僅有一例是出于好奇、刺激的心理去偷竊;犯故意傷害罪的大學生多是頭腦發熱、一時沖動,待到把人打傷后又追悔不已。
(2)受心理失衡感、失落感的影響。在筆者收集的案例中,犯罪主體全部是大學一、二年級(包括大專)的學生,尤以外地學生居多。外地大學生初來北京求學,遠離家鄉與親人,周圍環境變動很大,心理處于學生向成人過渡的轉型期;再加上自己囊中羞澀,心理易產生失衡或彷徨,孤獨感也油然而生。自制能力差或是思想一貫懶散的學生這時如果沒有人從旁開導,容易走上歧途。
4、誘使大學生犯罪的“導火索”分析
誘使大學生犯罪的直接原因,也就是誘使犯罪的導火索是被害人自身防范意識不強,給思想不良大學生以可乘之機。在盜竊案例中,被盜物品多是由被害人隨手放置在暴露于公共視線之內的地方,引發了思想不良的大學生順手牽羊;故意傷害案例中,被害人對有暴力傾向(或醉酒)的大學生缺乏防范意識,不懂得適時避讓,以退為進,結果造成自身不必要的傷害。
三、承辦人在辦理大學生案件中應注意的問題:
1、承辦人在辦理大學生犯罪案件中,應以挽救為主,以攻心為上,針對個案制定案件審查方案,對不同性質的大學生犯罪要采取不同策略。辭職報告范文對一貫表現良好僅是一時糊涂的大學生,要給予其適當安慰,鼓勵其繼續學業(或是繼續學習);對于確屬主觀惡性較大、劣跡斑斑的個別“害群之馬”,承辦人員也應注意將其與一般刑事犯罪分子區分,仔細審查后作出適當的結論。
2、承辦人員應及時與學校、家庭溝通,深挖犯罪大學生的思想根源,不能草草結案了之。大學時代是一個學生心理從幼稚走向成熟的轉折期,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如果我們在辦案中忽略了對犯罪大學生身邊環境的了解,就不可能做好大學生犯罪預防工作。承辦人員應以檢察建議的形式督促學校(以民辦學校為主)健全規章制度,樹立良好的校風,尤其做好新生入校后的入學引導工作,加強大學生日常法律基礎教育,加大對大學生的管理力度,使學校在教育產業化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完成經濟效益和社會效果相統一。
3、承辦人特別應注意辦案后的回訪工作。犯罪的大學生主觀惡性不大,多是輕型犯罪,一般在一年左右的時間就會刑滿回歸社會,還有不少被判處緩刑的大學生回歸社會時間更短。在很短的時間里,這些大學生經歷了自己人生最慘痛的一次教訓,憑自身的努力很難做到“哪里摔倒哪里站起來”,更多的是需要周圍的親人朋友的幫助。然而一些學生家長“恨鐵不成鋼”,又是斷絕家庭關系,又是對刑滿歸來的孩子冷嘲熱諷,進一步打擊了犯罪大學生的生活信心,很有可能會促使這些大學生破罐破摔,再次滑向犯罪的深淵。承辦人員應該關注自己經辦的大學生犯罪案件,通過寫信、通電話等方法了解其近況,鼓勵其改過自新,及時幫助犯罪大學生打消消極的念頭,重新揚起生活的風帆。
4、承辦人員應針對大學生犯罪個案或同類案件及時調研,找出相似之處,及時與案發大學聯系,以講座、宣傳材料等各種形式強化大學生的防范意識和法律意識,要求大學生們平時注意保管好錢財,遇事要冷靜沉著,不能意氣行事等等,均能起到很好的犯罪預防作用。
大學生現象報告10
高校乃是高材生們接受高等教育的地方。大學生,也被一致認為是高素質者。然而如今,大學生作弊現象越來越常見,更有部分學生對作弊見怪不怪、不以為恥。日前,一項相關的調查報告顯示,六成受訪者表示自己或身邊的同學在大學期間作過弊。
最近,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對20xx人進行了一項調查,有2/3的受訪者感到如今大學生作弊現象普遍,50.6%的受訪者建議嚴格考場紀律,堅決杜絕大學生作弊。在受訪者中,有51.2%是在校生或畢業大學生。
2/3受訪者表示大學生作弊現象普遍
就讀于湖南某高校漢語言學院的徐雯大一上學期英語課程掛科了,補考時還是不及格,需要重修。在跟同學交流時發現,有同學作弊通過了考試,于是她也有了這種想法。大一下時她在英語考試中作弊了:“當時我的室友坐在我前面我能看見她放在桌上的答題卡,于是就抄了,最后順利的通過了考試。”
這次的經歷嘗到了甜頭,大二時她開始在其他科目考試中作弊。她試了不少方法——考前探查考場、將答案寫在紙巾上、把重點答案先寫在桌子上等。她發現考試結束老師收卷時最混亂,可趁機走動看看別人的考卷,把沒確定答案的題目迅速做好。這些都是在期末考試時才用,而且每次都能成功。平時的測驗監考太松,她會直接拿書出來看或使用手機。徐雯的情況并非個案,有60.4%的受訪者確認自己或周圍同學在大學時有過作弊行為,66.6%的受訪者感覺大學生作弊現象普遍,21.9%表示非常普遍。
山西一高校畢業生王檬在大二時選修了經濟學作為第二專業。經濟學涉及到很多數理、統計學的課程,而文科生的她數學不太好。為了通過考試,她開始作弊。“我和幾個同學在考試時會分工合作,有人負責找以前的考試題,有人整理答案,有人將答案縮印。”王檬說,在雙學位考試中作弊現象很常見,作弊的同學彼此間并不會覺得不好意思。在她看來,不公正的考試現象也很多,她曾在參加秘書證考試時聽到老師直接向學生保證交錢保過,該老師在給分時也會照顧與自己親近的`學生。
此次的調查表發現,有54.0%的受訪者認為作弊可恥。然而竟有12.6%的受訪者覺得不可恥,33.5%表示不好說。對于作弊行為,54.3%的受訪者認為是不誠信的表現,53.4%認為是對別人的不公平,34.7%表示應嚴懲作弊的學生。然而,有三成受訪者認為作弊是可以理解的,5.7%的受訪者表示這不算什么。上海社科聯和上海信用研究會聯合開展的20xx年“上海高校學生信用指數調查”報告顯示,大學生將作弊行為排在失信行為的最前面,說明多數學生對作弊還保持正確的認識。
半數受訪者表示要嚴格考場紀律
徐雯表示,高中翹一節課老師可能就會打電話叫家長,但大學翹一個月的課可能都沒人發現。文科專業大一課程比較枯燥,她完全沒有學習興趣,不作弊就過不了考試。“很多學生缺乏學習自覺性和主動性,對考試應付。平時不學習,臨時抱佛腳。”湖南大學法學院20xx級輔導員王耿翔認為,大學生作弊主要是害怕掛科。當掛科的擔憂超過了考試作弊被抓的擔憂時,學生就極可能作弊。但大學生作弊也有一些客觀上的原因:“現在的考試形式、評價體系過于僵硬單一,對課程只注重最終的考試成績而忽視平時的表現。當然,學校防作弊的措施也有待完善。”
大學生考試作弊的原因,38.3%的受訪者認為一些學生只想混文憑,38.0%認為部分學生覺得不作弊吃虧,37.2%表示有些學生對考試持應付態度,36.6%指出作弊代價太低。除此之外,還有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不足、同學間互相包庇、考試難度大等原因。而且一旦有了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部分學生作弊會影響到老師對每個同學的公平評價,也會引起部分學生的心理不平衡。從學校角度來說即影響了人才培養的質量,也破壞了校風。一旦形成思維定式,將來工作遇到困難就會想找捷徑。
怎樣才能杜絕作弊現象?50.6%的受訪者建議嚴格考場紀律,47.7%認為要提高教學質量,46.7%表示加大懲罰力度, 41.3%覺得應創新考試方式,40.9%建議加強誠信教育,38.5%表示要完善學生綜合評價體系。王耿翔認為,學校應改善對學生的考核機制。不僅要看考試成績,也要注重平時的表現。當然,學校也要加大對考試作弊行為的懲處力度。洪玫認為,杜絕作弊要從他律和自律兩個方面入手。自律是要提升個人素質,他律一方面要靠學校建立并執行相關制度,一方面建設個人信用體系及其數據庫。完善獎懲機制,讓守信者獲益,讓失信者付出成本。高校應加強信用方面的宣傳,讓學生懂的維護自己的信用。“學生的信用意識提高了,進入社會后也能帶動身邊的人,這樣整個社會的信用程度就提高了”。
你在大學時有作過弊嗎?作弊行為時不守信的表現,是對他人的不公平,也是對自己的不負責。如果是自己不夠努力學習,那就應該調整狀態。即便是看到別人在作弊,既然知道這是不守信的行為,那又為何要學習?總而言之,不管是主觀原因還是客觀原因,作弊行為總是應被禁止的。
大學生現象報告11
摘要:
近年來,我國社會正發生著深刻而復雜的變化,受“多元文化”的影響,心理和生理都不完全成熟的大學生,開始變得迷茫,關于文明的價值取向也悄然發生著變化,校園已不再是一片文明的凈土。未了解大學生的在校不文明表現,做了本次調查。
本次采用抽樣調查的方式,對學校的大學生產開了調查,經過認真總結,發現大學生主要有以下不文明行為:
1、手機“歌聲嘹亮”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手機已成為大學生常用的通訊工具,給大學生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而且手機的功能越來越強大,絕大多數學生有隨身攜帶手機的習慣。于是,無論是在自習室,圖書館,還是在課堂上,總會聽到“時尚”但刺耳的手機鈴聲,嚴重影響的自習紀律和紀律,甚至影響老師的講課情緒,又是老師人不可忍,只好“拍案叫絕”。就學生本身而言,上課時接受那些沒必要電話,也會嚴重影響到自己的學習的,浪費大量寶貴的學習時間。
2、我為校園“添姿加彩”
在教室的課桌上、潔白的墻壁上以及學校的欄桿上處處都留下了學生的“杰作”,本應該是學生學習載體的東西,卻被一些人當作情感宣泄的河床。不僅如此,同學們丟棄的果皮紙屑也使課桌擔當了“新型垃圾站”這一重要角色。 曾記否,那“意氣風發”的太陽能熱水讀卡器,短短兩年,“下崗” 已過半,系統幾近癱瘓。冬天來臨時,幸免下來的熱水供應點上,又排起了苦等的長龍。同病相憐的還有角落處那些垃圾桶,飽受摧殘,嚴重變形。
3、占位子
狂潮大學素來都有占座的傳統,尤其是年檢逼近時。一番樓盤分析下來,有空調的教室為最優,地處陽面是其次,沒暖氣又位居陰面的作墊底。于是乎就有某君第一時間奔赴在前線,拎著一沓小冊子,嘩啦啦地占據一片座位。這還不算,如果你圈地完成,抓緊時間合理利用也罷,只是時間一分分過去,人也到齊了,那片封地卻突然熱鬧起來——在聊天?! 有的同學甚至把書放那,人就不見了,站著為資本別的`同學已不敢輕易坐下,老師鬧鬼所以有這樣一個笑話:說圖書館老經常鬧鬼,很多時候同學找的一個空位子坐下時,背后總會傳來:這有人!結果這同學別嚇一大跳。
4、抽自己的煙,讓別人受去吧!
校園里“吸煙一族”還不少呢,食堂、寢室、教室、會場處處能見著他們的身影:嘴里叼著根煙,一陣“煙霧繚繞”,一股“香味”彌漫開來,正在吃飯的無心思吃飯,正在學習的無心思再學習,正在聽報告的更沒有心思了。不僅如此,調查表明,吸二手煙幾乎等同于吸煙,感情全校的師生都在接受香煙的毒害。損人損己之事,還是少干為妙。
5、狂擠公交車
當代大學生的英勇風采,在等車時可以一睹為快了。一輛公交剛來,幾個勇猛的男生就以45度的角度向前沖,幾乎都到馬路中間了,車被迫攔下,團團的人群立刻將車門死死圍住,里面不時傳來痛苦和憤怒的責罵聲。幾個聰明的學生饒開人群,把車窗打開,將大包小包向車里扔,輕松地占到了位子?而不善于擠車的則被遠遠地拋在腦后,此時哪還管得著女士優先、尊老愛幼! 達爾文的“優勝劣汰”還真是應驗了,互幫互助、謙讓之事也被大家淡忘了。
6、當浪費成為一種習慣
洗手間水龍頭嘩啦啦的水聲,同學們你來我往卻對此毫無反應,只留下腳步聲為它“伴奏”;走廊上徹日徹夜亮著的路燈,教室里全部開著的燈光,似乎都默默地對當代大學生進行著諷刺——如今的學生節能意識竟是如此薄弱。
7、在圖書館的書本中亂寫亂畫,甚至撕去書本中的不菲章節
問校園什么東西最滄桑,圖書館的書肯定在黯然自憐。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本書拿來,站的角度不同,各自認為的重點不同,你劃一段,我劃一段,頃刻間“斑馬線”就形成,更有甚者直接在書上開起論壇,后面的人對“先驅”留下的筆記有異議,辯,又一段洋洋灑灑。還有些同學歲不興玩文字,但人家好復制粘貼,直接撕下心儀的那幾頁。這種行為嚴重破壞了學校有限的圖書資源,影響了其他同學的學習。
8、出口成“臟”
把臟話當口頭禪的同學可真不少,有的同學甚至在公共場合也是臟話連篇,沒有一點忌諱,似乎說臟話已成為一種習慣,甚至一種時尚。有的同學面對不文明行為時,為了表明自己持批判態度,便破口大罵,不曾想在鄙視不文明的同時也在制造不文明 。
9、考試作弊
大學生考試作弊現象的存在并非偶然,而是有其一定的社會原因。一方面與我們的考試制度有關,從小學到大學,學生總是在“應試”中學習,好像讀書就是為了“分數”,上學就是為了“升學”。另外,現在社會上過分看重學歷,把學歷等同于人才,導致了錢學交易、權學交易和文憑商品化。這種不良因素歪曲了一些大學生的學習態度,使他們失去了學習的熱情和興趣,模糊了對讀書真正意義的認識。但更主要的是,熬過高考進入大學的學生,有了一種功成名就、自我放松的想法和心態,總以為進了大學校門就等于成功了,苦日子熬到頭了,可以松口氣了,入學后把大部分精力用在談戀愛、打工掙錢,或者上網聊天上,到了考試時,就不擇手段地作弊,蒙混過關。再就是大學生功利主義思想日趨滋長,拿獎學金、競選學生干部、入黨、評優、直升研究生等都與考試成績掛鉤,出于這些功利目標鋌而走險,憑僥幸心理作弊。
大學生不文明現象產生的原因
究竟是什么原因導在校大學生今天這種不文明現象呢,總結起來有以下幾點:
第一, 社會環境對大學生的消極影響是不可忽視的。 外部環境對大學生的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社會氛圍的影響。由于大學生還處于心理不成熟期, 社會上許多消極、落后現象反映到校園, 往往使部分大學生喪失其原有的生活立場, 接受社會上不文明的語言、行為及生活方式, 造成了大學生不文明現象。而大眾傳媒中某些不健康節目的誤導, 又使大學生不文明行為得以蔓延。調查中我們了解到, 有部分大學生把影視作品中主人公的不文明行為如說臟話、打斗視為有個性的表現, 視為“ 時尚” 。
二是同齡群體的影響, 同齡群體由于年齡、興趣、愛好等方面的接近,互相攀比模仿, 使部分不文明觀念、行為更易在高校互相滲透和影響, 這是導致某些不文明現象在校園內流行的重要因素。
第二,大學生不文明現象往往是大學生忽視自身思想道德修養所致 大學生忽視自身思想道德修養, 便容易喪失文明的判斷能力, 以丑為美, 以恥為榮, 從而在思想上解除了抵御社會不良風氣侵襲的防線。我們認為大學生中出現這些不文明現象也與大學生注重個人私利有關,這不僅存在于學生中,社會上也不乏這種現象。
第三,家庭教育的影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現在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將孩子視為“掌上明珠”,從小嬌生慣養,無形中使孩子產生以自我為中心的錯誤思想,不懂得尊重他人、關心他人,不能吃苦,缺乏合作意識。也有部分家長自身文明素質低使孩子的文明教育失去了根基。除此之外,應試教育使得父母過于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及以后的升學和就業,忽略甚至放棄了文明素質教育。
第四,學校教育的疏忽。許多大學生對文明與不文明的性更為認識不清,認識不到自身行為構成不文明,造成無意識的不文明。這和長期以來,從中學到大學的教育,只重視智育,忽視道德教育,放松對大、中學生行為規范訓練有關。例如:中學片面追求升學率,忽視了文明養成教育, 使本應在中小學就養成的文明行為習慣未形成, 造成教育斷層。再比如說大學階段,思想道德教育的內容往往圍繞培養正確人生觀、價值觀這一核心任務開展,直接將教育基點放在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上,而忽視了對學生實際行為的關注。
第五、缺乏監督。現行的學校教育缺少對大學生不文明現象的監督,對部分學生的違紀行為采取姑息態度, 獎懲不明, 從一定程度上縱容、助長了不文明行為習慣的滋生、蔓延。
解決方法
第一、注重思想道德教育,轉變大學生的認知錯誤。高校在重視知識教育、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的同時,更應加強大學生基礎文明素質的教育。要讓他們知道“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通過教育和引導,提高大學生分析問題、明辨是非的能力,促進大學生的自覺文明意識,增強抵制不文明思想行為侵蝕的能力;通過教育和引導,使大學生從思想上重視培養良好行為習慣,將自覺文明意識轉化為自覺的文明行為。在教育過程中,要從大學生的實際出發,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同時,在教育、灌輸的基礎上,重視集體的影響、約束作用,先進典型的示范、激勵作用,正確輿論的導向、監督作用等,并隨時注意糾正不良思想和行為。
第二、強化校規校紀的嚴肅性,做到全方位育人校規校紀是學校根據黨的教育方針制定的具體管理制度,也是規范大學生言行和道德標準的手段。校規校紀教育既是紀律教育的具體化,又是約束大學生言行、提高大學生文明素質的重要環節。加強校規校紀教育,目的是培養大學生的紀律意識,使大學生自覺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為形成良好的校風、學風創造條件。
結束語:
雖然現在大學生的文明程度不容樂觀,但我相信,經過學校,學生和社會的共同努力,大學校園將會成為真正的“文明凈土”,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搖籃。
大學生現象報告12
一、前言
俗話說,“早睡早起身體好”,這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人在睡眠的時候,意識相對不清楚,肌肉的隨意運動停止,從而幫助大家恢復體能、鞏固記憶力,其重要性僅次于呼吸和心跳,是維持健康不可缺少的。有了良好的睡眠,可以使第二天保持清醒和活力。
鑒于此,我們對吉首大學大一大二學生,進行了一次抽樣問卷調查活動。本著了解吉首大學大學生的作息基本情況,還有宣傳熬夜的危害和早睡早起的良好作息習慣的目的,舉行了這此活動。雖然活動舉辦了一周,頗有收益,但是要在吉首大學改變大多數同學的熬夜習慣,還迫切需要校方的支持。
二、統計結果
“大學熬夜”在我們中國大多數大學中已經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了,我們吉首大學也不例外,而且經過我們的調查發現,我們吉首大學的熬夜現象非常嚴重,一周平均熬夜在3天以上的占了43.8%,而不熬夜的只占了17.5%。
三、統計分析
1、熬夜現象分析
據調查,主要有以下兩種現象:一是熬夜數多。二個是大家睡的都比較晚。大家在11:00以后睡覺所占比例是79.2%,說明熬夜現象在我們學校已經非常普遍;大家在7:00以后起床所占比例47.5%,7:30以后起床所占比例14.4%,說明熬夜可能會造成晚起。這個調查活動是在夏季舉行的.,大家起床相對早一些,如果天氣比較寒冷,那么大家可能會起得更晚了。
那么大家對于晨讀持什么態度呢?據調查表明,有73.3%的同學認為晨讀是有必
要的,可是真正有晨讀習慣的同學卻非常少,據調查,只有26.3%的同學有晨讀習慣。大家有晨讀的想法,可是由于晚上睡得晚,早上起不來或者起得很晚,沒有時間與精力去晨讀,最終不得不放棄這個想法。
大家為何睡得這么晚呢?只有21.0%的同學在熬夜地學習,而有79.0%的同學在玩游戲、上網、聊天、看電視劇與電影等。這個數據比較驚人,可以用這樣的一個詞語——“玩物喪志”來形容。我們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我們一直為了心中的夢想,努力學習。可一到了大學,我們就開始放松自己,甚至是漫無邊際地放松自己,這樣的話,我們的心中的夢想如何才能實現?我們認為大家還是沒有放棄自己的夢想,只是大家控制不了自己,內心比較浮躁,容易被外界的物欲牽引。此話怎講?因為大多數人是想改掉熬夜習慣的。調查表明大家想改變這種不良習慣并回歸正常學習與休息狀態的占了86.9%,因為熬夜對身心健康、學習和工作都有很大的負面影響,同學們知道這些負面影響的占了95.9%。
2、可以改掉熬夜習慣的措施的分析
大家認為“豐富和充實白天的生活”是比較好的方法,占了60.7%,其次的方法是“學校在宿舍實施按時停電制度”,占了22.6%。我們著重地調查了大家對“學校在宿舍實施按時停電制度”的看法。有41.5%的同學認為“學校在宿舍實施按時停電制度”可以改掉大部分學生熬夜的習慣,也有42.6%的同學認為“學校在宿舍實施按時停電制度”不可以改掉大部分人的熬夜的習慣。但是,有54.1%的同學認為可以改掉自己的熬夜習慣。從大家對“學校在宿舍實施按時停電制度”的看法中,我們不難看出大多數學生是相信這個制度可以改掉大家熬夜的習慣。如果實行“學校在宿舍實施按時停電制度”,有40.6%的同學認為在11:30之前停電好,有59.6%的同學認為在11:30—12:00停電好。根據學校的作息時間表,我們認為11:00熄燈最為合適。
四、建議
我們建議在學校的宿舍實施按時停電制度與宣傳熬夜的危害與早睡早起的好處,來改變吉首大學大學生熬夜嚴重的現狀。
學校在宿舍實施按時停電制度的具體事項:1、停電時間:每天晚上11:00到第二天凌晨4:00;5·1—10·1不停電;每周周五周六在12:00到第二天凌晨4:002、停電范圍:每棟樓的每個宿舍,學校其他地方照常,還有每棟樓層的走廊與廁所不停電。
宣傳熬夜的危害與早睡早起的好處:學校、團委、學生會、社團、班級等,可以組織同學早睡早起,遠離熬夜,還有做好相應的宣傳工作。
在學校的宿舍實施按時停電制度的建議,是我們的主要建議。雖然大家比較喜歡通過豐富和充實白天的生活來改掉熬夜的習慣,但這是需要大家有很強的自制力,還有寢室的每個同學一起配合才可以實現。既然大多數人知道熬夜的危害,但還是有很多人在熬夜,這足以說明大家的自制力還不夠強,并且要一個寢室的所有同學一起改掉熬夜的習慣(因為大家一起按時睡覺才不會影響到寢室里其他同學),如果不這樣的話,那么這個方案的可行度就不高了。
我們認為在學校的宿舍實施按時停電制度,是具有很高的可行性的,因為從調查結果上看,大家的支持率是很高的。而且,中國有很多高校已經在宿舍實施了按時停電制度,并且效果非常好,大學生熬夜現象明顯減少。不僅如此,按時停電,可以節約電能,這是'低碳生活”,完全符合國家提倡的“節能減排”策略。
關于在學校的宿舍實施按時停電制度可能會帶來一些問題。
問題一:大家沒有更多的時間學習與工作。
解決方案:我們大學生活不同于高中生活,我們有更多的休閑時間,在這段休閑時間中,我們可以更好地利用時間去學習與工作。而且,我們建議是在晚上11:00停電,如果時間不夠,大家可以選擇早點起床,來增長白天的時間。
問題二:夏天很熱,晚上要吹風扇。
解決方案:我們建議在5·1—10·1這段時間中不實行按時停電制度,因為這段時間比較熱,大家要吹風扇。如果停電了,大家可能會因為很熱而睡得更晚了。在其他的時間照常實行按時停電制度。
問題三:手機、電腦、MP4等電子產品要充電。
解決方案:我們白天的時間很多,大家可以選擇在中午或者其它時間中充電。 問題四:娛樂的時間變少了。
解決方案:我們建議在每周的周五周六,在12:00鐘停電。
問題五:按時停電可能會有安全隱患。
解決方案:我們建議只是在寢室實行按時停電制度,在宿舍的走廊還有廁所就不停電了。
大學生現象報告13
如今,很多青年都喜歡晚睡,這是一個很普遍現象。特別是大學生,每天熬夜幾乎是逃避不了的問題。隨著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各種新鮮的東西層出不窮,吸引著我們的眼球。同時,其他問題也迫使們熬夜。該問卷主要針對當代大學生的熬夜情況做調查。
一、調查課題:大學生熬夜情況調查
二、調查分析的目的:
分析當代大學生熬夜的頻率,引起熬夜的原因、危害以及減少熬夜的方式等問題。
三、調查時間:20xx/7/25-20xx/7/26
四、調查范圍:在讀大學生
五、調查方式:線上問卷調查
六、問卷設計
七、調查數據分析
共有170人參與了線上問卷的調查,參與大學生中男女比例接近1∶1
1.在讀學生熬夜情況
通過熬夜的普遍度和熬夜頻率可以得出,大學生普遍存在熬夜現象。但是也有較少的'同學不熬夜,這可以反映出這些人作息較規律、自制力較強。有些同學幾乎天天熬夜,已經使熬夜成為習慣,久之形成熬夜的生物鐘。偶爾熬夜者可能是因為某些特殊的原因熬夜,可能并非是自己的意愿。
2.致使熬夜的原因
進入大學后大部分人熬夜情況加重可能的因為:沒有家人老師的約束,自制力弱,誘惑多(游戲、小說、網絡劇、各種小視頻)等。且我認為大部分學生熬夜的原因是因為玩電子設備。
少數同學因為學習熬夜。考試月熬夜人數相對增加。部分人考試月學習會更努力,熬夜頻率可能相應增高或熬夜到更晚。而部分人對作息沒有影響可能是因為自己熬夜學習效率不高,晚上需要養精蓄銳第二天精神才更好,更有助于學習。
如果在學院,社團或是學生會任職,有時會比較忙,工作較多且較急,這時就不得不熬夜做完工作。
還有部分人是晚上精力充沛,習慣性晚睡,盡管自身的生物鐘如此,我相信在沒睡的這段時間也可能是刷著手機的。
4.對熬夜的認識及減少方法
八.總結
根據調查的數據,可以反映出一些大學生熬夜問題的現狀。
大學生普遍存在熬夜現象,熬夜的原因是要忙學習,忙社團,忙刷手機。
熬夜不僅使我們皮膚變差,還有很多潛在危險,比如熬夜讓我們不知不覺中免疫力下降,讓本該朝氣蓬勃的青年孩子看起來無精打采,又或者說喜歡熬夜的青年到年紀大一點會出現各種疾病。
大學生大部分都知道熬夜有害建康,卻有一半多的人依然不能控制自己熬夜。大學生還是不夠重視熬夜這個問題,認為自己沒少熬夜,身體也沒出現什么問題,如果我們抱著這樣一種態度,有可能我們的身體會在將來的某一天會突然垮掉。
告別熬夜是一個極其艱難的過程,我們身邊有太多的誘惑和不得已。這需要我們自身和身邊人的共同努力,我們要自己加強自控力,轉變對待熬夜的態度,不能對熬夜抱有無所謂得態度。在我們身邊,或多或少的有作息規律的人,我們可以向他們看齊。也可以加大宣傳力度,比如多做一些熬夜危害健康的小視頻,引起大家的重視。
青年一代是祖國的未來,我們首先要保證有健康的身體和良好的精神狀態才能肩負祖國賦予的重任,減少熬夜,讓我們行動起來!
大學生現象報告14
一、研究方法和研究對象
1、本次調查采用自編的《大學生戀愛調查問卷》,內容涉及在校大學生如何看待戀愛、對待戀愛的態度等方面的主要內容,希望通過該問卷比較客觀、全面、科學地了解大學生的戀愛狀況。
2.研究對象。本次調查對象采用網絡投發問卷,針對在校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本科學生進行調查。本次調查發放問卷200份,回收180份。
3.調查時間為20xx年12月。
二、調查結果
1、調查對象狀況:男生占51%,女占49%。其中大一占44%、大二占46.5%和大三和大四較少,分別為6.5%,3%
2、戀愛的態度方面:有31%的學生選擇的是贊成,同樣有67.5%的學生選擇的是順其自然,值得注意的是也存在1.5%的同學反對大學戀愛。
3、在現在自身戀愛狀況方面:有5.5%的學生正在追求中,有32%的學生正在戀愛中,很遺憾有4%的學生正處失戀中,58.5%的同學表示目前正專注于其他事情,暫時沒有目標。
4、在戀愛目的方面:有72%的學生選擇的是找一個知心愛人,有18.5%的學生選擇的是享受當中的樂趣,有4%的學生選擇的是告別意向和寂寞,有1%的學生選擇的是隨大流,有1.5%的學生選擇的是滿足生理需要,也有3%的學生選擇的是想嘗試一下,為今后做準備。
5、在戀愛開始的方式方面,日久生情的比例較大,為50.5%,有15%的戀人為一見鐘情,沒有人采取相親的形式,34%的人表示還未開始戀愛。
6、在異地戀的影響方面:有45.5%的學生認為會破壞感情,18.5%的同學卻認為這有促進作用,9.5%的同學認為兩者之間沒有相應關聯同時,也有26.5%的`學生選擇的是他們不知道是否對自己有影響。
7、在戀愛對對方的影響的方面:有16.8%的學生選擇的是精力分散,時間會用得過多在這方面,有19.3%的學生選擇的是生活消費會增加,有53%的學生選擇的是以學習和生活帶來更大的動力,有10.9%的學生選擇的其他方面,不確定,比如增加奮斗動力,看心情而定,關心愛護等等。
8、在戀愛雙方是否應負責責任方面:有77.7%的學生選擇的是應該負責任,同時分別有18.3%和2%的學生選擇的是視情況而定和不應該負責任,有1.5%的人選擇無所謂。
9、在戀愛的經濟主要來源方面:有41.6%的學生選擇的是主要來源于他們自己的父母,有11.9%的學生選擇的是來源于自己兼職,有8.4%的學生選擇的是來源于其他方面,34.2%的同學暫未戀愛,所以無需成本。
10、在大學生活中誰為最重要方面:有47%的學生選擇的是學業,有42.1%的學生選擇的是追求理想最重要,有2%的學生選擇的是愛情最重要,有8.9%的學生選擇的是友情最重要。
11、在戀愛與婚姻是否有聯系方面:有35.1%的學生選擇的是希望可以走到最后,以結婚為目的,有43.6%的學生選擇的是二者不能等同,有4%的學生選擇的是視當時情況而定,而17.3%的同學表示不清楚。
12、在對婚前性行為的態度方面:有30.7%的學生選擇的是同意,有33.2%的學生選擇的是不同意,有36.1%學生選擇的是無所謂。
13、在婚前性行為最主要的原因方面:有59.4%的學生選擇的是一時沖動或是是出于生理需要,有40.1%的學生選擇的是對這方面很好奇,41.6%選擇為證明兩人是相愛的,有6.4%的表示出于被迫,也有19.8%表示同意婚前同居。(此題為多選題)
14、在同異性之間存在的親密行為方面,91.1%表示牽過手,63.9%則擁抱過,接吻占50%,撫摸占41.9%,也有14.9%存在過性行為。
15、在雙方是否應努力去經營好這份愛情方面:有94.6%的學生選擇的是肯定要,同時,選擇不用和無所謂的分別都是1.5%和4%。
綜合以上結果,可以發現當代大學生戀愛狀況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這幾個方面:
1、這次調查大一大二學生占了絕大多數。
2、不持反對意見。調查顯示,幾乎沒有學生是反對大學戀愛的,只有個別現象。
3、對于戀愛的態度,有72%的學生表示是要尋找一個知心愛人,在我們看來絕大多數都是為告別空虛而愛,很多人想找個真正愛的人,可是結果怎么樣呢,大家有目共睹。大學生在高中緊張的學習之后,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環境里,進入大學以后,失去奮斗目標和前進動力,心中苦悶,缺少學習動力、目標,結果將心理轉到談情說愛上,以消磨時光,尋求快樂。
4、責任感過低。調查顯示有41.6%的學生戀愛費來自父母,絲毫沒有考慮過父母肩上的壓力,而且有34.2%的學生不愿意回答,在我們看來,他們的戀愛費也離不了父母。顯然,他們應該學會靠自己,要有一種責任感,尤其是對父母。
5、有目標。調查顯示,47%的學生認為學習是大學生活中最重要的,42.1%的學生是奔著理想努力的,在這方面,還是值得稱贊的。大學生應將主要精力放在學習上、增加閱讀量與知識儲備量以及提高人文內涵。盡管有部分學生談戀愛影響了學業有的甚至荒廢了學業,部分學生沒有協調好沒有掌控好時間的分配,可并不能否認談戀愛的作用。
6、道德觀念淡化。有30.7%的學生同意婚前性行為,有36.1%的學生表示無所謂。可見,如今這個社會文化環境下,大學生接受新思想的速度極快,開放的思想對大學生“性”及婚姻問題產生了影響,在這種新思想的影響下,大學生在理智與情感方面處于矛盾的旋渦,性的觀念逐漸開放起來,而忽視了結果和道德。加之生理和心理的原因,即出現了對“性”的好奇、大膽的嘗試。
針對上述大學生戀愛狀況的特點和存在的問題,為正確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合理的戀愛觀,特提出以下一些對策與建議:
恰當的愛情可以促進雙方的學業,但我要說的請不要過度的沉溺在愛情的世界里,不要在熱戀中迷失自己的前進方向,畢竟大學階段是我們學習專業技能的黃金時期,是決定我們未來方向的關鍵階段,不能為了一時的快樂而把一生的幸福都拋棄了。
1、大學生在受到外界因素、周圍環境影響的同時,必須培養自身道德,法律規范的修養,樹立正確的戀愛觀,有助于抵抗這些不良外界影響;有助于培養大學生健康的心理環境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2、不要跟風和隨大流去戀愛。大學生要根據自己的自身情況去決定是否應該戀愛,跟風和隨大流這不合實際的做法。
3、加強戀愛過程中的道德觀念和責任感。戀愛與道德有著密切的關系。有許多戀人在一起不是為了將來的婚姻,而是為了精神上的空虛,把戀愛當成游戲,三角戀、多角戀油然而生,伴隨著兩個人交往,性問題也開始發展,婚前性行為逐漸增多,未婚先育的問題屢見不鮮,而且每年還在增加。大學校園外的旅店、日租房層出不窮。這樣的情況怎樣能與道德無關呢?戀愛與大學生道德影響具有兩重性,積極高尚的愛情對道德觀念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顯著的催化作用。
4、對于愛情要正確對待。愛情的本質是承擔責任、勇于奉獻。真愛是以互愛為前提的,它可以使人獲得力量和幸福,充實人生,促進成材,構建和諧家庭。那些“以戀補虛”等戀愛動機不純的青年們是不可能獲得真正的愛情的。它不但玷污了愛情本身,而且違背了道德的基本要求。
如果你把過多的時間放在談戀愛上就是一種不負責任,不僅僅是對父母的不負責,也是對自己的不負責。談戀愛時需要成本的也是要付出代價的,有本事自己掙錢而不要靠家里人供應,如果你能做到筆者非常敬佩你,你是個男子漢。如果你還是靠父母親“救濟”,對不起,你必須承擔責任,對父母負責,對父母對你的期望負責。
競爭日益激烈,就業形勢越來越差。大學生要想找到工作,必須要有不可替代的核心競爭力而這種競爭力的塑造主要是在大學里。大學生朋友應想方設法地提高自己、增加工作技能,為自己在競爭中獲得好工作增加籌碼,而這必然要耗費大學生的時間。
我們認為:我們要有正確的愛情觀,提倡志同道合的愛情;擺正事業和愛情的關系;愛情需要互相理解,互相信任,是一份責任和奉獻。我們要有愛情,但我們必須將愛情和學習的關系處理好,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大學生現象報告15
一、調查背景:
勤儉節約是我國勞動人民的傳統美德,是我國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在吃、穿、住、用上漸漸從生存型向享受型發展。社會中開始流行起一些不好的風氣,講排場,鋪張,揮霍浪費的現象層出不窮。“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句話似乎早已被大家徹底遺忘,學生中的浪費現象也日益嚴重。活生生的例子就在我們的身邊,我們經常能夠看到許多學生把吃不了的剩菜剩飯毫不憐惜的倒入泔水桶中,有些甚至沒吃上幾口。這種種現象令人深思!于是我們決定就研究我們身邊的這種校園糧食浪費現象。
二、調查目的及意義:
希望通過對學校食堂浪費現象的調查,向學生宣傳節約糧食的思想,向學校有關領導及食堂提出節約糧食的方案和措施,達到降低浪費的目的。同時也希望通過這次調查,能有所改善大學生浪費食物的行為,加強大學生的節約意識,喚起大學生節約食物、杜絕浪費食物的傳統美德。
三、調查時間:20xx年4月7日—20xx年4月21日
四、調查地點:潤澤苑食堂、圖書館以及校園
五、調查方法:
1、實地觀察
分成三個小組,每組三至四人,在三個食堂餐具回收點觀察,由兩人通過記錄剩飯人數和剩飯量并統計男女比例,另一人負責統計使用一次性飯盒人數,記好數據后進行分析。
2、問卷調查
在圖書館以及校園做問卷調查。
3、訪問法
在食堂以及校園對學生進行隨機的訪問。
六、調查結果:
通過我小組對三十名大學生問卷調查,從調查結果來看,大多數男同學都是吃三個菜,并且能全部吃完,女生一般是兩個菜,有少部分同學吃不完,造成浪費。幾乎所有的同學都有浪費行為,少數人通常是在不好吃、不合胃口的情況下會浪費飯菜,而多數人則是在不想吃的情況下浪費飯菜。大多數同學每月的生活費都在500—1000元,而且大家都覺得不該浪費。80%的同學沒有自帶飯盒的習慣,都使用一次性飯盒、筷子,我們口頭調查了幾個同學,他們的回答是放學了回宿舍拿碗會浪費時間,還有同學說懶得拿,嫌麻煩等原因。
七、調查感想:
1、雖然有許多客觀因素,如:食堂的飯菜很久不變一次,吃都
吃膩了,好像很有理由。但是,同學們要找找自己的原因,食堂的飯菜太難吃了,就不能打少一點,夠吃就行了?由此看來同學們對浪費飯菜的問題不太重視,不懂得糧食的來之不易,這需要提高同學們的素質。要知道錢是你們的,但資源是大家的。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卻日益淡化。高校學生浪費糧食的現象比比皆是。
2、雖然我校食堂有節約糧食的標語,但是飯桌上、垃圾桶里白花花的米飯,大堆大堆的剩菜仍隨處可見。學生挑剩下的盡是肉片,甚至整塊紅燒肉只咬了一小口就被扔了,魚也只吃了半條就被“無情拋棄”。
3、讓學校食堂盡量把飯菜搞好吃一點。經我們調查,食堂飯菜不知多久了都沒變,我們都可以背出來了。所以希望換一換花樣,讓同學吃好點,避免浪費。
雖然同學們的浪費有各種各樣的理由,但請同學們想想我們這些理由是我們浪費的借口嗎?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多開展節約的教育活動,加強學生的節約意識。我們還可以去體驗一下邊遠山區的生活,這樣的方式比口苦婆心的教育方式好得多得多。
八、解決辦法:
為了解決大學生浪費糧食這一現象,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我們要加強學生的節約意識,從教育入手,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只有這樣,才能讓他們養成節約糧食的習慣。另一方面,我們要加強食堂的管理,盡可能的提供給學生合適的飯菜。
九、自我小結:
人常言,浪費時間就是浪費生命,可是浪費糧食又是一個怎樣性質的.行為呢?我們都知道糧食是農民們辛辛苦苦勞動的結晶,浪費糧食的行為是可恥的,是不可取的!在我們學校食堂里雖然標語隨處可見:粒粒皆辛苦,請珍惜糧食等。但浪費現象總是絲毫未減,這種“不可取”正不斷進行著。
每天在食堂吃完飯后,只要看一下餐廳的剩飯桶,總會看到桶里倒滿了白花花的米飯,還有肉片、蔬菜據工作人員說,每天這樣的剩飯菜要倒掉不止十桶。由此可見,我們學校飯菜浪費現象確實嚴重。一些同學是基于什么原因,倒掉這么多沒有質量問題的飯菜呢?我們對這一現象進行了調查 。發現除少數是因為身體不適胃口不好造成的,多數同學是態度問題。
而與此同時,學校里有相當一部分貧困生在為如何吃飽飯而奔波苦惱。我們身邊的某些來自貧困地區的學生,每天要做兼職來換取自己的生活費,還要把錢寄給家里補貼家用,他們每天都要嚴格控制自己的生活費,從來不會浪費一粒糧食。
據有關數據顯示,在最近的5年里,全世界的貧困人口從10億增加到13億,每天有8.4億人在挨餓;在發展中國家,有五分之一的人無法獲得足夠的糧食;在非洲,有三分之一的兒童營養不良。目前全世界有30多個國家陷入糧食危機,而我們中國,到目前為止,沒有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也有2610萬。我國是農業大國,但目前全國人均糧食占有量僅達到溫飽水平,糧食問題仍然是國民經濟發展中
突出問題。解決我國糧食問題一靠增產,二就要靠節糧。“節糧”是指在保證基本糧食消費前提下盡量減少在糧食加工、流通、消費過程中不必要損失或浪費。從一定意義上講節糧就是增產,就是開發“無形良田”。據測算1公斤大米約有米粒40000個,我國13億人口若每人每天節約1粒大米,則全國每天可節約32500公斤大米,每年可節約1200萬公斤大米可養活35000人。若以平均畝產1000公斤計,等于每年開發無形良田12000畝。
當那些數字計算出來時,我們非常震驚;當看到那些貧困學生在艱難與困苦中奮起拼搏時,我們非常感動;當這樣的現象及信息呈現在你我面前時,對待浪費,你是否還會無動于衷?
面對這些觸目驚心的數字,每個人都需要捫心自問:“我們憑什么浪費?”因為花了錢就可以為所欲為嗎?錢是你們的,但資源卻是大家的!因為飯菜不合口味嗎?這簡直是強詞奪理,食堂的飯菜未必十全十美,但同樣是勞動成果。在你把飯菜倒進垃圾桶的同時,就構成了對別人勞動的不尊重,更是在揮霍父母的血汗。須知,任何人都無權浪費!不能無知和麻木到這種程度!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鋪張浪費、比吃比穿的現象越來越嚴重了。對于這種情況,我想說:節儉并不是貧窮的人無可奈何的下策,而是每一個人都要努力具備的美德。
【大學生現象報告】相關文章:
大學生現象報告02-26
大學生不文明現象報告12-12
大學生熬夜現象的調研報告范文02-07
大學生熬夜現象的調研報告熱門02-15
大學生不文明現象報告12-12
大學生作弊現象調查報告11-30
大學生文明現象調查報告12-05
大學生不文明現象報告9篇05-18
大學生校園文明現象調查報告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