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作業設計報告

時間:2024-11-29 09:30:55 思穎 報告 我要投稿

作業設計報告(通用15篇)

  在當下社會,報告的使用頻率呈上升趨勢,報告具有語言陳述性的特點。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寫好報告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作業設計報告,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作業設計報告(通用15篇)

  作業設計報告 1

  一、課題說明

  我們發現目前小學數學在作業設計與布置方面存在很多單一、守舊、呆板等問題,基于以上情況,我們認為有必要對小學數學作業設計進行改革,所以我們提出了《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多樣化的研究與探索》這一課題,因而本課題研究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課題充分借鑒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結合本校實際,通過研究,試圖改變目前傳統的作業形式,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設計新型作業,以切實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同時,研究符合新課程標準的學生作業設計評價標準,以使教師布置作業更具科學性,也為教學管理者提供一個評價教師布置作業的標尺。這對改變目前教師在布置作業時隨意性現象具有重要的意義。圍繞課題先期進行的工作與研究,如對國內外相關資料進行搜集和整理,掌握第一手資料,對當前課外作業設計現狀進行調查與分析,組織課題組學習等,既是課題得以立項的基礎,又是課題研究深入的保證。這使得本課題的研究有著較為堅實的基礎和保障。我們認為,本課題研究思路清晰、研究目標具體、研究方法適切,各項準備工作充分,具備了課題開題的條件,一致同意開題。同時課題組的全體成員緊扣課題研究目標、抓實研究過程,注重資料積累,豐富研究內涵,不斷提高課題研究的科學性、規范性和創新性,力爭在小學作業的設計與評價研究方面早出成果,形成學校鮮明的特色。

  通過這一課題主要想解決以下主要問題:讓作業設計多樣化,比如采用設置作業超市、數學圖畫、數學手抄報、數學小制作、數學日記、數學小游戲、數學童話、數學故事、數學實踐活動、數學成長記錄等方式,讓作業成為學生學習、發現、創造、游戲的樂園,使他們充分地張揚個性,實現學習的自主性,力求解決當前作業布置中存在的要求的“統一性”、形式的“單調性”、完成的“強迫性”、內容的“隨意性”、習題的“呆板性”問題,使作業突出體現多樣化,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均衡發展,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該課題的研究目標是:

  1.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以《數學課程標準》為依據,順應小學生的心理與年齡特點,設計多樣化的作業形式,比如:書面作業、操作作業、實踐作業、數學圖畫、數學卡片、數學日記、數學手抄報、數學故事等,努力提高學生素質。

  2.通過多樣化的作業設計和探索,讓學生快樂地學習數學,掌握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獲得數學方法與技能、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通過研究,提煉經驗,探索規律,為廣大教師提供有價值的小學數學作業多樣化的設計。

  二、具體工作

  1.多次召開課題組會議,調查了解課題研究的實施情況,不斷討論研究的主要內容,總結課題研究中的得與失,討論下一步工作,制定下一步課題研究計劃,撰寫專題總結,完成課題階段性總結。

  2.發動課題組成員搜集理論資料,進行理論培訓和學習,并寫出理論學習心得體會,為課題研究做好鋪墊。對研究方案進行分析與再修改,為后續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

  3.根據教師個人的理論學習和學生的意愿,切實做好作業設計多樣化研究工作,多方位、多角度布置學生感興趣的作業,設計學生喜歡的超市型作業、操作型作業、實踐型作業、調查型作業、圖案型作業、日記型作業、數學手抄報、數學故事等,促使每位研究人員多思考、多總結,真正讓作業設計成為學生喜歡數學的理由。

  三、取得的主要成績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探索,該項研究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1.學生在學習興趣、主動性、自主性等指標上有明顯的提高。作業形式與內容的改革以后,學生自己主動做作業不讓家長督促的占80%,以前只有50%的學生做得到。

  2.學生學習負擔有所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和絕對負擔都有一定程度的減輕。在作業改革以前,有58%的學生家長反映作業量對自己的孩子來說比較多,現在只有22%的學生家長反映學生作業量比較多。90%的家長反映學生做完作業后仍有時間自由支配。在這段時間里60%的學生做自己感興趣的事。

  3.學生家長的支持率高。認為學生作業的改革有必要的占50%,很有必要的占37%。在對作業改革的建議中普遍反映,“自從作業形式和內容改變以來,學生對學習更有興趣”;“學生自主選擇作業的形式很好,使學生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做作業,做到因材施教”;“有創意,有助于學生的思維能力的培養和學生素質的提高”。同時,也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見,如“應做的作業還是要布置做”;“教師布置的作業較少,應該再增加一些作業”;“學生自我設計作業的形式不錯,有利于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但對能力較差的學生較難掌握,老師需給予建議和指導”;“除了語文學科以外,其他學科能否也進行作業改革,使學校教學工作整體向前推進,學生也便于把握”等等。還有一些家長對作業改革能否適應中考的要求表示了擔憂。學生家長的意見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業改革在操作過程中尚需完善和改進之處,這與我們嘗試改革以來暴露的一些問題相一致。

  經過深入冷靜地分析,發現改革初期我們更多地關注學生學習主動性和自主性的培養,放權給學生,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但對學生作業質量的內涵提高不夠。為此,我想在今后的研究中,除繼續發揚前一階段的優勢外,應針對暴露的問題進行調整。主要策略有:一教師加強指導,加強與其他學科教師的合作;二強化學生學習匯報,讓學生表現自己,形成良好的合作和競爭學習氣氛;三加大學生自主發展的幅度,教師應加強作業開放性的研究,目標是促進學生的發展;四加強作業設計內容的應用性開發,形成作業設計的新概念——貼近生活,讓學生切身體會到學校所學知識的價值。

  4.課題組成員不斷積極探討,經過研究,使我們了解了學生喜歡的作業類型,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對我們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明確的方向,更加有利于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多樣化的研究與探索。

  (1)以理論學習為起點,為作業設計多樣化打好基礎。

  我們積極組織課題組研究成員進行理論學習與交流,構建新型作業設計模式,并不斷總結作業設計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以及研究的好做法,從而在不斷修正中前進。

  (2)積極探索作業設計多樣化的`有效途徑。

  多樣化的作業設計,給學生創設了富有挑戰性,激勵性的氛圍,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熱情,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去探究學習內容,提高了學習效率。

  我們充分利用多媒體電教室,微機室等多個功能室,形象、直觀甚至動畫式的課堂作業牢牢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起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3)以校本教研為先導,提升教師研究能力。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教學中,出現了許多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如果教師僅憑過去的教學經驗已經很難應付,教育科研在教育改革與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作用也越來越大。我們組織盡可能多的教師積極到外校學習,參與到教研活動當中去,取長補短。

  5.初步構建多樣化設計作業的模式。

  初步構建多樣化設計作業的模式,使學生興趣更加濃厚,與新課程教學理念相互融合,互為促進。

  6.學生的作業形式逐漸豐富,探究問題的能力得以提高。

  教師不像原來那樣漫無目的地不知作業了,而更多地是給學生提供現實的活動場景和研究的空間,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體現了“活動性”。以前的實踐活動與綜合應用內容,都是老師當作自學內容一帶而過,甚至從來不去涉及的,通過課題研究老師們意識到了這類作業的重要性,不僅不去省略,反而留出大量的時間讓學生去探究、去思考、去總結,使學生真正體會到了自己的成就感。

  7.教師對習題的處理能力及作業設計水平均有了一個較大的提高。

  在課題研究過程中發現,教師有了自己的主導思想,照搬習題、按部就班的少了,隨之而來的是對習題的創造性運用和作業形式多樣化的設計。都能結合學生實際,進行有效的改編或重組。有了作業設計多樣化的的支撐,教師設計作業心里有底了。

  四、存在的突出問題

  1.課題借鑒的理論書籍太少,學校只有一本,只有依靠上網搜集資料進行理論學習,影響了課題的深入開展。

  2.缺乏指導力度。課題研究要想出成果,除了個體的努力外,還要靠指導。目前來說,我們還沒有很好的找到突破口,缺乏理論和專家的指導,沒有大的進展和突破。

  3.課題管理不到位,教師精力投入不足。

  部分成員課題研究的主動性不足,研究不夠深入,不夠重視平時資料的搜集與整理。在研究過程中發現,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對課題研究的精力投入不足是研究的一大問題。在課題研究方面,思路不夠清晰,積極主動性不強。

  4.過程研究材料的總結、整理不夠及時。

  在作業設計上的一些行為顯得非常粗糙和隨意性,落實的力度就不夠。再加上不善于總結提煉,一學期下來,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徒勞的,沒有進行分析和反思,就難以在下一階段有意識地去改變。只有不斷地發揚成功的做法,修正不足和問題,我們的課題研究才能不斷深入,不斷獲得新成果。

  雖然有時進行課題研究總結,可以說總結資料也十分豐富,但過程性的研究資料卻相對不足。雖然多次要求按時上報過程研究資料,但效果卻不很理想。即使能按時報來的資料,參考、推廣價值也不高,純粹為完成任務。

  五、采取措施

  針對上述問題,我們將采取下列改進措施促使課題順利完成,在小學數學作業的設計研究方面早出成果,形成學校鮮明的特色。

  1.召開課題組成員會議,進一步明確分工,落實達成的措施,并定期匯報,保證課題順利有序開展,獲得預期成果。

  2.投入資金購買有關課題方面的書籍,組織課題組成員認真學習。

  3.邀請有關專家對課題進行理論方面的輔導。進一步加大對課題的管理、指導力度。及時收集課題研究資料,總結研究成果,為結題做準備。一是定期上報課題研究階段性成果材料。小論文、總結、經驗體會等均可。二是學期末課題組要進行專項總結,把一學期來做的主要工作、取得的經驗、存在的問題,進行細致地分析、研究,形成書面材料。三是定期舉辦課題研究交流、展示活動,及時總結成功的做法,交流、推廣經驗,以此促進本校小學數學教學水平的整體提高。

  六、反思及展望

  課題研究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在取得了一些可喜進步的同時,我們也深刻地反思著:課題研究堅決不能只是停留在口頭上,要體現在行動上,需要每一位教師的積極參與,需要各方面的大力支持;有高水平的專業指導是保障,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的大膽實踐是核心,領導群體的高度重視是關鍵。

  對課題研究的展望:作為一所普通小學,我們的研究成果應該有著一定的輻射性,我們將對今后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多樣化的研究與探索更加規范化,合理化,更加充分地調動參與課題研究教師的積極性,推動教研課題研究逐步深化。我們也誠懇地希望得到各級領導、專家的大力支持,繼續深入進行對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多樣化的研究與探索的實踐研究,爭取能夠取得較大的成果,順利完成這項研究工作。

  回顧過去的工作,我們雖然取得了點滴成績,但我們清醒地意識到我們任重而道遠,我們絕不會沉浸在暫時的喜悅之中,我們的全體研究成員將繼續努力拼搏,扎扎實實研究和推進課題的研究,去不斷迎接新的挑戰,力爭讓作業設計多樣化成為學生喜歡數學的真正理由。

  作業設計報告 2

  課題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目前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現狀:

  (1)長期以來,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作業設計內容拘泥于課堂知識,拘泥于教材,往往以試卷出現的形式作為課外作業的模式,完成同步練習,機械、重復的較多。作業陷入機械抄記、單調封閉的誤區不能自拔。那些限于室內,拘于書本的靜態作業使學生埋頭于繁瑣重復的書面練習而苦不堪言。作業脫離學生生活實際,圍著書本做文章的現狀,削弱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泯滅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也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

  (2)我校數學教師一般都承擔兩個班的教學任務,而且每個班級人數較多,教學工作量大,多數時間和精力用于完成基本的教學任務,而用于教學研究的時間很少。平時作業設計單一化,甚至僅局限于使用課本中的習題以及與課本配套的教輔用書中的.習題。沒有認真地思考設計學生的作業,更難做到針對學生的作業進行合理的評價,這往往導致一部分學生討厭數學,怕數學,隨著年級的增高,兩極分化嚴重。綦春霞在《數學理論與數學課程改革》中說:單純的訓練甚至比停止訓練更容易讓人腦神經出現萎縮,對數學技能訓練來說,單純、機械、過度的訓練會阻礙學生的智力發展。因此,合理進行作業設計已成當務之急,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推廣,課堂教學的改革的深入,我們學校大多數數學老師意識到有效的作業設計的重要性,迫切的要求加入研究的隊伍。

  現實社會的要求。

  (1)新課程明確提出: 有效的作業設計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重視課程內容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增選在現代生活中廣泛應用的內容,開發實踐應用環節,加強實驗和各類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樂于動手、勤于實踐的意識和習慣,提高實際操作能力。

  (2)課題組為增強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有效性,促進學生數學能力的提高和數學思維的發展,針對我校數學教學實際、學生實際和數學學科特點,提出本課題的研究《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有效性研究》課題開題報告范文《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有效性研究》課題開題報告范文。認為通過此課題的研究可以減少在教學時間和練習量上加班加點,促進教師反思自己的 備課、作業設計 切實轉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況,促進學生的人格和身心的發展。

  國內外研究現狀

  (1)在基礎教育較發達的西方國家,在數學作業的設計的研究與實踐中一直比較重視學生學習數學能力的培養和數學思維的發展,英國中小學生課外作業設計形式多樣,有書面作業、口頭作業、聽力作業、表演作業、實踐作業等,這樣既提高了孩子做作業的興趣,又提高了作業的效益。從而實現學生自主性發展。借鑒國外的經驗也將有助于本課題的研究。

  課題研究目標

  合理有效地設計作業、使學生養成良好的作業習慣,變被動地完成作業為學生自主樂意地接受、鞏固和內化知識的過程。

  通過有效作業的訓練使學生靈活地掌握學習方法和學習技巧。

  作業的設計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品質,要成為學生獲取新知識的重要手段。

  因人、因地制宜地使作業具有開放性與層次性,使學生的潛能得到最大的發揮。

  作業設計報告 3

  摘要

  在我國一直在強調實施素質教育,而實施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提高課堂上的教學質量,提高課堂效率并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因而,在素質教育問題的不斷深入和實踐上,作為教學環節中的作業布置和作業批改顯得已經尤為重要。通過作業布置和作業批改。教師可以從中發現自己教學的不足。在后期的講課當中可以得到提醒和鞏固。再者。教師通過這個環節可以了解到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情況。并以此為根據來調整對于學生的教學情況。學生通過這個環節。可以知道自己的長處和不足。并且根據教師對自己的指導來修正自己學習的方向。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們在作業布置作業批改上還存在著種種問題。下面我就作業批改中出現的問題及改進的方法談幾點看法。

  關鍵詞:方法問題對策

  一、作業批改中常用的方法

  (一)、面批發

  即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對一部分學生,尤其對班級中尖子生和較差生的試卷、練習或作文等作業,采取當面批改、現場解說的做法,而不以一般性的態度對待他們,也不以界定答案的正誤為終極目標。大量的考評實踐顯示,這樣做對于促進學生的正誤為終極目標。大量的考評實踐顯示,這樣做對于促進學生的最優發展是相當有效的。特級教師于漪的實踐就是這樣。她所教的一個學生剛進校時基礎很差,每次作文竟然寫不上三四百字,且意思糾纏不清,錯別字接二連三。針對這一情況,于漪采取了重點面批這一藝術性的批改策略,每一次作文后,她就將這位同學叫來,給他面批。這樣經過多次,這個學生的作文便開始有了明顯的起色,以至于畢業時也能寫出四五千字文理通順的文章來了。重點面批這一藝術性批改策略對于促進尖子生的學習同樣非常必要。因為在前后左右的一片贊揚聲中,許多學習一貫拔尖、成績向來優異的尖子生,容易滋生自滿心理,看不清自己進一步努力的方向。而當面批改、響鑼重敲的做法恰能有效地消除這種隱患。

  (二)、互改與自改法

  這里的互改,主要是指讓同桌同學或前后同學相互交換各自的練習、作文及至試卷,并對對方的作業進行認真批改。而所謂自改,則是讓每個學生都來扮演教師的角色,以批判者的眼光來嚴格地審查和評估自己作業的正誤與優劣。實踐顯示,這兩種藝術性的作業批改策略,亦有其獨特的優化教學的功能。每個學生的批改材料只有一份,加上他們的負責精神,又往往能在一定意義上進行比教師更為細致的批改。他們常常會就作業中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詞乃至符號提出質疑、反復琢磨。又如學生學習中常有的馬虎大意、缺乏自我檢測習慣的問題,亦為不少教師所煩惱。而自改法的經常運用,往往有益于學生這種習慣的形成。當然,互改和自改這一策略的實施也不是無條件的。它要求教師在實施時須注意學生的優差搭配問題,尤其要防止兩個差生搭擋互改作業的情況;同時還要重視批改方法的指導和傳授,以使學生真正有效地投入作業的互改和自改過程。

  (三)、二次計分法

  在評價學生作業的問題上,傳統的做法往往是教師經過一番審閱和批改,然后給予一次性的成績,或者再配以結論性的評語,工作便算完結。因此,實踐中常常出現教師批改作業一絲不茍,撰寫評語認認真真,而學生對作業成績尤其是書面評語只是一看了之,甚至看也不看,根本不按評語去思考和改正,以至于陷入作業屢做,錯誤屢犯,學習進步緩慢這樣的不良循環。

  二次計分摒棄以往那種一次性評分的做法,而由教師對學生的試卷、練習及作業先打一個基本成績,并配以切中要害、恰如其分的評語;然后將作業發還學生,要求他們對照評語,深刻反思自己的作業過程,認真修改已做的有關作業;如果達到要求,便追加成績,否則便不給加分。事實表明,二次計分這種藝術性策略的實施,一方面能有效地糾正學生對評語只看不行動的不良態度,調動他們及時修改自己作業的積極性;另一方面還能使學生逐漸養成仔細檢測作業過程、自覺優化作業思路等良好習慣。

  (四)、分層批語法

  即將慣常的一次性批語改為分步進行的兩次性評價。第一步為原則性評價——概括地指出作業中存在的有關缺陷,要求學生以此為線索展開積極的思維活動,界定自己作業中具體問題的所在;第二步為具體性批語——在學生思有所得但不充分、不準確或百思不得其解后,給他們以具體細致的問題指點和方法咨詢,引導他們將自己先前的想法與教師所供的“答案”做一番比較,看看哪些問題自己想到了且較深刻,哪些問題沒有想到或想得不夠周到。分層批語的側重點,在于確保作業評語的思考性,它給學生以充分思考的機會,并一步一步地將學生的思維活動引向縱深,達到既修正當前作業又鍛煉思維能力的目的,從而是一種良好的作業批改藝術。不過,教師在實施這種藝術性批改策略時,一應注意適量,因為每次作業都搞分層批語,實際上是為時間條件所不允許的;二可靈活機動,既可以以“教師批語,發還作業→學生思考并寫出思考結果→收回作業,教師再批語”這樣的程度進行,有時也可以“在學生作業本中不相連的兩頁上,同時寫下兩步批語”這樣一次性的處理方式來實施。

  (五)、“下水作業”法

  教師在上課前,把布置給學生的作業自己先做一遍,像語文教師“下水作文”一樣,我們叫它“下水作業”。通過“下水作業”,教師為學生做出一個示范,同時把學生可能出現的錯誤,故意做錯,給學生提供一個錯例。

  對于多解的問題,列出幾種解法,以便給學生以啟示。上課后利用復習提問的時間組織學生批改教師的“下水作業”。由于學生從長期被教師評價、變成評價教師的作業,積極性很高,批改得十分認真,在逐題批改教師的“下水作業”時,學生進行了一次系統的`反思性的思考與評價,弄清了正確答案,理清了思路,加深了對問題的認識。從教師的“錯誤”中,學生看到了自己的錯誤,批改教師“下水作業”的過程,就是學生反思和提高評價能力的過程。

  批完教師的“下水作業”后,教師讓學生按如下提綱檢查自己的作業:

  第一,作業做得對不對?有沒有教師“下水作業”中相類似的錯誤?哪些做對了?在題后打上“√”。哪些做錯了?在錯的位置下面畫出記號,以便進一步思考錯誤發生的原因及訂正的辦法。

  第二,做對了,看一看解答思路是否清晰?解答步驟是否完整?有沒有不該遺漏的過程遺漏了?解答方法是否簡明?語言是否準確、流暢?該簡便運算的簡算了沒有?

  第三,作業的書寫格式是否合乎要求?文字、數碼、符號、算式書寫是否工整、正確?

  學生檢查自己作業的過程,又是一次反思和自我評價的過程。

  (六)、“典型作業”法

  教師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每天做“下水作業”,讓學生去批發。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學生批發學習委員、小組長或某個學生的作業,作為“典型作業”,以代替批改教師的“下水作業”。批“典型作業”的教育示范作用與批教師的“下水作業”大致相同,在批改學生“典型作業”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反思和討論,得出正確答案,同時潛移默化地受到評價能力的訓練。

  選誰的作業做“典型作業”,大有學問。教師如果組織得好,運用得巧妙、得法,誰的作業能被出示作為“典型作業”,誰就有一種自豪感。恰如其分地運用到差生身上,常常會成為差生轉變的一個契機,使差生在集體面前獲得成功,這種成功可在差生內心激起“愉快效應”,那種差生過去很少體驗到的成功快感,激發了他們好學的興趣。不少差生就是在出示“典型作業”之后,發生突變的。

  (七)、小組批改法

  課堂作業批改小組通常以4 人為宜,即前后桌組合。作業批改時,教師提出批改要求;由組長主持,先以某一人的作業做“示范作業”,大家逐題研究,集體批改。這一過程是明確正確答案,集體進行反思的過程,批完“示范作業”,然后逐個自批、互查。

  小組批改這種形式的主要好處有:

  第一,由于每個學生的作業,都呈現在小組全體同學面前,集體的贊揚與鼓勵,批評與幫助,大大激發了學生的上進心,學習的主動和積極性空前高漲,作業水平明顯提高。

  第二,小組批改的過程,是一個相互傳播信息的動態過程,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既有彼此之間的橫向交流,又有與教師之間的縱向交流,這種信息交流,可以把學生的思維逐步引向多向性、靈活性和創造性。

  第三,作業批改方式的改革,推動了教學民主,學生在問題面前善于動腦,敢于發表意見,在不同觀點面前,善于追根究底,敢于據理力爭。

  在進行小組批改時,由誰來當小組長?在實驗中我們發現,采用“輪流執政”的 辦法比較好。“輪流執政”當作業批改小組長,為每一個人,包括差生在內,提供了一個“領導”他人的機會。要強、好勝,希望在群體中表現自己,是學生、包括差生在內的共同心理。快要輪到差生當小組長時,他這時對自己的作業特別認真,有不會的地方,主動請教其他同學或問老師、家長,直到完全做對,徹底弄懂為止。教師在差生輪到當組長時,要多留心以鼓勵與指導,不要挫傷他們尚未完全建立起來的自信心。

  對于學生家庭作業和部分課堂作業可采用小組輪改的方法,即讓每個小組成員輪流當批改組長。批改時,由組長擔任“小老師”,并以組長的作業為“標準”,組員們共同研究題目的答案。確定正確答案后,由組長完成批改工作并及時向教師匯報批改情況。應該強調,千萬不要因為差生學習成績差而讓他失去當組長的機會,因為采取“小組輪改”的方法可以激勵差生學習,使他們學習更加主動,做作業特別認真。在差生當組長期間,教師要給他們鼓勵和幫助,盡量為他們“開小灶”。

  (八)、集體評改法

  前面提到教師利用學生舉手掌握的信息不全面、不真實,教師如有意識地將一些題目改為判斷題或選擇題,并要求學生準備標有“√”和“x”以及標有選擇題答案序號的“T”形紙牌,并讓學生通過舉紙牌來回答判斷題和選擇題,其效果會好得多。在這些題中教師要有目的地將容易混淆、容易出錯的問題讓學生在課堂中進行討論和分析,此法有利于學生理清思路,掌握正確的解題方法和提高辨析能力。

  綜上所述,靈活地運用批改作業的方法,能及時地、真實地獲取信息反饋,使教學效果達到最優化,能使教師有足夠時間鉆研教材,研究教法,教得輕松,學生也能減輕課業負擔,學得愉快。

  根據作業的難易,除以上方法外,還可以組織開放式的集體批改,在全班范圍內進行。這種批改方式特別適合于那些使全班學生都感到難度較大、容易發生錯誤或易于混淆的作業;通過開放式批改,引導全班學生進行討論,爭論,這時“群體效應”所造成的智力激蕩特別明顯,學生的激情和才智常在這時被極大地激發起來,使學生的辨別能力、雄辯能力都可得到較大的發展。在學生之間展開爭辯時,教師最好采取“旁觀者”的態度,讓爭論雙方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同時,應允許并鼓勵學生指出對方思維上的缺陷和漏洞。

  二、作業批改中存在的問題

  (一)、反饋時間過長

  農村小學師資配備相對比較薄弱,很多教師都是身兼兩個或者更多的學科。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如果對每個學科的作者都實行全批全改,就容易出現作業積壓,批改滯后的現象,很多時候,作業批復的時間短則兩到三天,長則一周。這就造成了嚴重的后果:學生拿到作業的時候,對作業已經有所生疏,出現的問題不能得到及時的糾正,做對的地方也不能得到及時的強化。這種情況下就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批改作業所應起到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的質量。

  (二)、反饋信息量過小

  農村學校的教師很多時候不僅肩負著教學的任務,還要照顧學生的生活,這就造成教師的負擔過重。所謂的“全批全改”也只能是蜻蜓點水式的標出是正確還是錯誤。至于對錯的原因往往兼顧不到。這就造成學生拿到作業以后只能知道對錯。卻不知道其所以然,如此反饋,信息量過小,作業利用價值不大。

  (三)、校正措施不力

  學生交上去的作業往往會產生這樣一種現象,學生交上作業。而作業返回來的時間卻是距離上次交作業的時候已經隔了一段時間。而反饋回來的作業其批改的消息也很少,往往只有簡單的對或者錯,那么,在這種情況下,由于負擔重的課業及其時間間隔較長。那么學生在作業當中犯下的錯誤得不到及時的糾正,這樣就把問題帶到了下一次的學習當中去,這樣就根本形不成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

  (四)、作業形同虛設

  在實際教學中,還存在一些不負責任的教師,為了應付上級的“檢查”從而給學生安排一些已經訂正過的題,更有甚者就是抄寫例題,這對學生來說,只是進行了“知識的搬運”。不能得到任何有用的信息,能力不能得到提高,作業失去了應有的價值,反而成了他們的負擔。

  (五)、作業效率低

  正因為傳統的家庭作業的無趣、統一,直接導致了它的低效甚至是無效。一些學生的字詞抄寫,越往后抄錯誤率越高,日記、作文為了達到教師要求的字數,許多學生絞盡腦汁東拼西湊。寫出的文章如破衣服上打補丁。東一截西一段,不知所云。這樣的作業除了加重學生的負擔之外,對學生的學習無任何促進作用。

  三、改進作業批改的幾點做法

  鑒于上述問題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批改方法。

  (一)、精批細改

  作業收上來后,教師不應急于盲目批改,可以根據學生日常的表現將作業分成成績好、中、差三類作業各8-10本,對這三類作業進行批改,掌握各個層次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選出比較典型的問題,以便于進行分類指導,全面提高教學質量。這種方法能有效減輕教師批改作業的負擔。使教師有更多時間鉆研教材,改進教法。

  (二)、自我批改

  教學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發揮主體作用的過程,作業的批改過程,教師同樣可以采用這樣的原則。比如做完作業之后。教師可以公布答案和解題的全部過程,也還可以為學生提供不同的解題方法。讓學生將自己的作業對照著不同的解題方法來給自己判斷。如若還有不同解題方法的出現。那么教師就應該鼓勵學生和自己一起來探討以此來調動學生自我批改的能力。這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了學生們學習的主動性,也培養了學生們問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分組批改

  也就是用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作業批改小組長帶領組員進行討論。得出各種解題的做法和答案;教師在綜合各個小組的結果后再公布標準答案:最后各個組員再進行流水批改。這樣學生在批改中能夠吸取別的同學好的解題方法,也可以從別人的錯誤中吸取教訓,以防重蹈覆轍。還能培養學生集體主義精神,嚴謹的學習態度,互幫互學的學習風氣,活躍課堂氣氛。

  (四)、當堂當面批改

  當堂當面批改作業的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糾正反饋校正慢、學生掌握知識不及時、做題時間長的習慣,提高了批改作業的效率。針對于運用這種形式,教師要注意的是因人而異,對于作業做得好的學生要當面表揚。給予鼓勵:對于作業做得不好的學生要幫助其分析錯誤原因并給予更多的關心和愛護。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在有效的時間內掌握課堂上所學習的知識。

  四、結語

  以上幾種批改作業的方法,教師可以交錯選用能夠大大提高作業的評改效率,起到作業教學應有的作用。另外要做好批改登記記錄,發現典型,找出教學中的問題,以便做好講評指導。如對作業中出現的新穎、獨特、簡潔的解法,給予介紹推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挑戰意識教師要定期向學生進行作業情況的指導教育。指出問題,指導方法,提出要求,并公布階段的作業成績,列為學生平時成績的一個組成部分。要密切配合家長,充分發揮家長的協助作用。讓家長督促孩子做好作業,并給予一定的幫助。

  五、參考文獻

  [1]霍俊芳,作業批改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J].實踐講堂.

  六、致謝

  本課題在選題及研究過程中得到周老師的親切關懷和悉心指導下完成的。他嚴肅的科學態度,嚴謹的治學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深深地感染和激勵著我。從課題的選擇到項目的最終完成,周老師都始終給予我細心的指導和不懈的支持。在此謹向周老師致以誠摯的謝意和崇高的敬意。

  作業設計報告 4

  一、課題名稱

  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創新研究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1.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的需要。

  學生作業的設計是課堂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語文作業貫穿學生學習活動的始終,它是一種有目的、有指導、有組織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情況反饋的第一手書面材料。是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載體,最能凸顯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最能真實反映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不應忽視的形成性評價內容。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對課程改革的目標作出了明確的規定:“要改變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的學風,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要“促進學生的發展”。課堂教學改革的主旨是注重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強調在教師指導下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在課堂教學改革中學生作業這一環節如何體現,如何通過學生作業內容和形式的個性化設計改革來鞏固課堂教學效果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是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不可回避的問題。

  2.《語文課程標準》實施的要求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的目標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教師要精心設計作業,要有啟發性,分量要適當,不要讓學生機械抄寫,以利于減輕學生負擔。”在新課改的指引下,我們語文教師應構建語文作業的新形式,講究作業設計策略,優化作業設計方法,體現學生的個性化特點,使每一個學生的語文素養都得到良好的發展。

  3.解決教學中存在問題的需要

  學生家庭作業繁重是中國基礎教育的沉疴,極大地阻礙了素質教育的推行,“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成為廣大家長和學生的共同呼聲。在現實教學中,我們的學生卻整天埋頭于“作業堆”中,作業形式簡單枯燥,訓練要求統一,浪費了學生大量的課外時間,忽視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思維能力的訓練和提高,打消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甚至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導致厭學心理的產生,因而直接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我們的作業設計,雖然在學生鞏固基礎知識方面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對促進學生語文知識的形成,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語文的能力,發展綜合語文素質存在許多問題。致使部分學生的“等、靠”觀念很強,每個班總有或多或少的學生完成不了作業。

  (二)研究現狀:

  1.國內方面:近幾年,國內教育者加大了對同類課題的研究力度,致力于此研究的老師也很多。特別是自從“減負”以后,很多學校對作業做了有益的改進嘗試,諸如“開放性作業”、“主體性作業”、“發展性作業”等創新設計也層出不窮,在豐富作業形式、激發學生作業興趣方面取得了不少寶貴經驗。

  2.國外方面:西方一些教育先進國家的課外作業形式改革,對我們很有啟發和借鑒的意義。如英國中小學生課外作業主要有四種類型:一是實踐作業,即指有教師指導的各種實驗、獨立觀察、獨立完成美術作品及各種動手能力的測試;二是書面作業,即指客觀性測試,其形式有回答簡答題、搶答題、寫隨筆、論文、觀察報告、評論、調查報告、科研項目等;三是口頭、聽力作業;四是表演作業。再如美國教師經常設計一種貼近生活的課外作業,他們認為應當鼓勵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達到學以致用;當學生們意識到所學的知識很快能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實現自己所學知識的價值時,那么, 學生就會覺得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對他們來說特別顯得有意義。

  二、研究的意義和目標

  (一)課題的界定

  “小學語文作業”指小學一、二、三學段的課內、課外作業,既有口頭的也有書面的;既有知識、能力,也有情感、態度、價值觀;既有單項的也有綜合的;既有教師設計的,也有學生自主創意的各種實踐形式。“發展性”即把長期以來重記憶、重技能、重傳承的傳統作業訓練轉變到自主探究、注重養成、創新實踐的軌道上來,以學生的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發展”是本課題研究的核心,是靈魂, “發展”貫穿實驗研究全過程,在實踐中促進知識向能力的發展,促進學段之間的遞進發展,促進“三維”一體的互動發展,促進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起點的發展,促進每個學生的各種潛能的發展。在這一實踐過程中教師的教學素養也將獲得相應的發展。 “評價”,語文作業評價是促進學生語文知識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情感體驗、語文素養養成的常規環節和重要手段之一。評價的診斷反饋功能、激勵功能、發展功能和評價的導向功能,貫串于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的作業練習的全過程。研究的著力點是作業的輕負、高效,目的是促進人的發展、語文素養的養成。

  (二)研究目標:

  1.通過小學語文個性化作業設計研究,設計出具有趣味性、層次性、實踐性、綜合性、開放性的`小學語文作業。

  2.通過小學語文個性化作業設計研究,激發小學生對語文作業的興趣,培養小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小學生的學習能力,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3.樹立多元評價標準,構建符合其智能發展的學習活動,使兒童從小就享受到學習帶來的快樂,體驗生命的魅力。

  三、研究內容

  1.學生作業內容、形式的創新。本方面內容的研究是學生積極并樂于完成作業的基礎。以情感認知為主線,通過自主、調查、討論、實踐體驗等途徑進行作業內容、形式的創新,使學生愛學、樂學、享受學習。

  2.構筑語文學科的基礎作業與開放作業相結合的新型作業設計與評價體系。本研究內容從作業的自主性、合作性、生活性、趣味性、實踐性等方面為研究導向,創設出新型的作業形式,并形成適合小學生特點的作業設計與評價體系。

  3.突出情感,探索作業的多元化評價方式。此內容的研究意義重大,成功的評價方法可以促進學生做作業的興趣,提高學習熱情,充分體現出作業過程中學生的智慧、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因此,評價方式應多元化,不僅注重知識學習成果的評價,還應注重知識學習過程、創新精神和動手實踐能力的評價,從而形成有效的激勵手段。

  四、研究步驟

  1.設計申報階段( 20xx.5---20xx.8)成立課題組,擬定研究方案。完成對課題的內涵與目標研究。

  2.實施階段(20xx.9-20xx.12)開題論證,明確目標,進入實質性研究。制定具體的研究計劃并實施。改變傳統的作業觀,作業評價由對純知識結果的關注轉向對學生生命存在及其發展的整體關注,形成作業的多元評價體系,撰寫相關論文和調查報告。

  3.中期論證階段(20xx.1--20xx.3)進行階段檢查和總結,調整和改進下階段研究工作,撰寫中期研究報告,接受領導專家中期評估驗收。完成中期研究報告、研究論文、課堂教學展示,形成語文作業的多元評價體系。

  4.結題鑒定階段(20xx.4-20xx.6)撰寫課題終端研究報告,形成新課程體系下的語文作業發展性評價體系。

  五、研究方法

  1.調查法:在研究前、后期采用問卷、談話、比賽等方法進行調查,為研究提供科學依據。

  2.文獻研究法:搜集和查閱有關文獻資料,為課題研究提供科學的論證資料和研究方法,對新教材有關有效作業設計的內容和方法進行挖掘、分析和歸類。

  3.行動研究法:在研究中,不斷進行新的課外作業內容及樣式的嘗試,探索出既能激發和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興趣,又能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作業設計有效策略及反饋評價的有效策略。

  4.經驗總結法。對在實踐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進行歸納、提煉,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確定具有普遍意義和推廣價值的方法。

  5.案例研究法。通過實踐探索與研究,不斷總結學生在活動中道德素質提高的典型案例,進行不斷的反思、驗證,形成新的道德建設措施,以利于進一步的推廣應用。

  六、預設研究結果

  1.作業內容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

  “生活即教育”,語文從根本上是與生活密切聯系的,作為課堂教學的外延,也應該是生活的外延。因此,布置作業應該把語文學習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讓作業成為連接語文教學與社會生活的紐帶,讓作業生活化,社會化。

  2.作業內容要積極培養學生的思維

  在布置作業時,設計一些語文個性化練習,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充分發掘學生的創新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個性,讓作業成為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園地。

  具體如下:

  1.理論學習材料集(包括理論學習文章、書籍、學習筆記、心得等)。

  2.論文集(包括本課題研究的課題報告、總結、論文、師生發生變化的相關案例、反思等專輯)。

  3.完成課題結題報告。

  4.學生課外作業優秀作品集

  作業設計報告 5

  一、課題名稱:

  優化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研究

  (一):研究背景

  1、作業是幫助學生掌握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有效的手段,具有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潛在功能。有效作業的布置不僅是檢測教學效果的一種重要手段,還能對學生的語文學習起到一個導向作用。符合新課程理念的語文作業,能引導學生關注生活,積極地學,靈活地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2、傳統的作業設計對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方面有一定的優勢。但它對學生今后的成長卻極為不利的,如果不加以改變必將使作業陷入機械重復的誤區。學生終日陷于“題海“之中,苦不堪言,身心的發展也必將因此受到抑制。

  3、許多小學語文教師都意識到作業是課程改革的重要載體。但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仍存在著不少弊端。

  (二)、研究現狀:

  1、國內方面:目前對于語文作業設計的研究已日趨深入,二期課改的語文新教材中相當重視語文作業的內容,注意作業設計的趣味性和人文色彩,還加強了感悟、積累、實踐,關注學生的經驗世界、想象世界和學生的生活。此外,近幾年的好多語文教學類刊物上也刊登了大量關于語文作業設計和評價方面的文章。這些都為本課題組進行課題實驗提供了借鑒的條件。

  2、國外方面:對于學生作業的設計,國外的教學家們早已擯棄了課本的約束,課文的限制,大多采用開放式的、綜合性的作業,通過教師自己上網、上圖書館查閱資料、與同事相互合作來完成某一專題研究,這也為本課題進行課題實驗開了先河。

  二、研究的意義和目標

  (一)、研究意義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1、該課題的研究,有利于學生良好習慣養成,語文素養的提高;有助于學生把知識轉化為能力;有助于學生創新精神,創造能力及獨立人格的培養。

  2、有利于提高教師的理論素養和教學實踐經驗,使教師對新課改視眼下小學語文作業的設計有一個全新的認識。

  (二)、研究目標:

  1、通過本課題的研究,能使學生在完成語文作業的過程中有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成和積極的情感體驗,能讓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

  2、能初步總結小學語文作業優化設計的教學策略、操作方法,以達到運用語言、發展思維、培養情趣、提高能力的目的,并創造一種有利于語文學習的氛圍。

  3、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提高教師的教育理論素養和教學實踐經驗。

  三、研究內容

  1、新課程理念下語文作業的形成性和發展性研究,優化語文作業設計的功能。語文新課程要求將知識與技能、過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課程目標全面或有側重地體現在作業系統之中。優化語文作業的鞏固和檢查功能,側重于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方面,目的是強化記憶和獲得反饋信息,重在對課本知識、技能的鞏固;優化語文作業的深化和提高功能,側重于過程與方法方面,目的在于促進知識的形成和能力的發展,重在新情景和思維過程;優化語文作業的體驗和發展功能,側重于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的整合方面,目的在于促進更全面的發展,重在體驗和實踐。

  2、新課程實施過程中語文作業的新穎性和多樣性研究,優化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形式。改變單一的作業形式為設計出源自于師生雙方的有利于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形式多樣的語文作業。

  3、新課程理念下語文作業的量力性和差異性研究,優化語文作業設計的容量。語文新課程理念下,作業更多關注的是作業的質量和學生的學業負擔問題,作業在容量上要考慮量力性,作業量應遵循的不是“多多益善”原則,而是“少而有效”的原則,既不加重學生學習負擔又能盡可能發揮學生潛能;要有差異性,做到作業量分層、作業難度分層、完成作業時間分層。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完成作業不再有困難,這無疑激發了學生完成作業的樂趣,學生在完成作業的同時既感到輕松愉快,又扎實掌握了知識技能。

  4、新課程實施過程中語文作業的滲透性和交叉性研究,優化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整合。在作業設計中,把語文學習與學習其他學科整合起來,使語文作業有機滲透其他學科的內容,有利于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5、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小學語文作業的過程性和激勵性研究,優化語文作業設計的評判。使作業的評判做到過程性和激勵性相結合,師生都是作業評判的主題,發點是有利于學生的進一步發展。

  四、研究步驟

  教育教學的對象是學生,我們的研究課題就是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作用,貫穿于學生生活的各個環節,為了保證課題實施的有條不紊,將實驗過程分為如下幾個階段:

  1、準備階段(20xx年9月——20xx年11月)

  做好課題研究前的測試與信息搜集: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實際發展水平,擬定測查學生有關作業情況調查表;教師問卷表,以及學生進行各項作業掌握情況觀察表和評分標準。

  2、實施階段(20xx年12月—20xx年5月)

  (1)、第一階段:通過進行理論學習以及對學生作業進行心理分析,找到作業設計的切入點,激發他們的作業興趣;收集資料創設條件讓學生參與作業設計有效性的實踐活動中為語文學習打下基礎。

  (2)、采用各種方式、方法,激發學生的作業興趣,豐富作業內容,提高語文學習能力。

  3、總結、結題階段(20xx年6月——20xx年7月)

  (1)、整理資料,完成課題總結報告

  (2)、編輯研究論文、實驗報告、研究案例

  五、研究方法

  1、調查法。在研究前、后期采用問卷、談話、比賽等方法進行調查,為研究提供科學依據。

  2、文獻研究法。搜集和查閱有關文獻資料,為課題研究提供科學的論證資料和研究方法,對新教材有關有效作業設計的內容和方法進行挖掘、分析和歸類。

  3、實踐法。針對課題研究不斷提出改革意見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動,在教學實踐基礎上驗證、修正作業方式和內容,提出新的具體目標,以提高研究的價值。通過一系列課內外語文的作業設計,研究新形勢下語文教學有效作業的途徑。

  4、經驗總結法。對在實踐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進行歸納、提煉,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確定具有普遍意義和推廣價值的方法。

  5.案例研究法。通過實踐探索與研究,不斷總結學生在活動中道德素質提高的典型案例,進行不斷的反思、驗證,形成新的道德建設措施,以利于進一步的推廣應用。

  六、成果形式

  1、準備階段:

  小學生有關作業情況調查表和教師問卷表

  2、實施階段:

  各階段學生進行各項作業掌握情況跟蹤表

  3、總結階段:

  整理相關資料,撰寫結題報告;編撰研究案例,撰寫研究論文。

  4、最終成果形式:

  結題報告、研究案例匯編、研究論文。

  七、完成研究的條件分析

  相關課題在不同的學校也曾研究過,都各有特色,且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這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論與實踐基礎。該課題申請人及參與者都是小學一線教師,且有一定的研究水平和能力。學校圖書館有豐富的圖書,為研究者提供了足夠的理論文獻,奠定了理論基礎。另外,本課題的研究得到了校、教務處、學校領導的關心和支持,為本課題的順利完成創造了條件。

  作業設計報告9

  一、課題摘要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語文教師不但要關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更應關注語文作業設計的有效性。本文針對傳統作業出現的種種弊端,從作業設計的趣味性、個性化、實踐性、拓展性等方面去反思現狀并根據調查到的幾種弊端分析出相應的對策,對語文作業優化設計進行研究,從而探討出優化語文作業設計的措施。

  課題總體目標:

  通過該課題的研究逐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他們學習的主動性、自主性、積極性;減輕學習上過重、不適當的心理負擔和恐懼心理;創設一定的條件關注學生的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通過改變作業的組織形式和呈現方式,讓學生富有個性的學習,在豐富多彩的作業內容和形式中獲得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實現完美人格。 并在實踐中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注重學生個性化的作業方式。

  二、課題背景

  語文作業貫穿學生學習活動的始終,它是一種有目的、有指導、有組織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情況反饋的第一手書面材料。是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載體,最能凸顯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最能真實反映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不應忽視的形成性評價內容。這種作業方式給學生帶來的是低效的、低層次的學習,不利于學生學習的深入。不做作業、 抄襲作業的現象時有發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厭學情緒,這種現象是非常司空見慣的,經過問卷調查:語文作業在不同學校、不同班級、不同階段,程度不等地存在著以下六個方面的質量問題:

  一是目標不明,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作業設計存在著較大的主觀性、盲目性和隨意性。

  二是體系不全,作業設計中知識、技能訓練點的排布相當零散和重復,不少訓練點的選擇和時序安排缺乏科學性。

  三是滲透不廣,將語文學科和其它學科割裂開來,放著無比豐富的語言礦藏不去采掘,就語文練語文,忽視了多學科之間的交叉滲透。

  四是層級不高,在知識、技能、智力三個訓練層次中,第一層次耗時過多,二、三層次相對薄弱,尤其是學生的思維能力得不到科學、系統的訓練。

  五是對象不分,不同層次的學生做著完全相同的作業,有的“吃不飽”,有的“受不了”,因材施教的原則在語文作業設計中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

  六是形式不活,抄詞、組詞、造句、填空、問答、作文,老面孔唱主角,千題一面,缺乏創新,如此單調的刺激,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基于此,我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的教育理念,我提出了《新課標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研究》這一課題,旨在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語文作業體系,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作業的實效性,讓作業成為促進學生發展的一個生長點。

  三、研究構想

  (一) 研究內容

  1.優化作業形式的研究

  對于一成不變的事物,機械化的事情,人們往往容易厭倦,孩子更是如此。因此,嘗試改變作業的形式,注重靈活多樣,聽說讀寫并重,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

  2.優化作業內容的研究

  在設計作業的內容時,既要注意語文聽說讀寫各種能力的綜合,也要注意四個結合,突出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實踐性,能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

  3、變換作業評價的研究

  作業的評價,立足于鼓勵、激發、引導。教師采用贊揚、鼓勵、期盼、惋惜等情感語言來激勵學生,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且綜合教師評價、小組評價、自我評價,逐步實現讓學生成為評價的主人。

  四、課題研究的效果和作用

  (一)初步總結低年級作業設計有效性的教學策略、操作方法:

  1.改變作業內容,創造性的布置多元化作業

  2.以優化作業設計為核心,落實語文教學的實踐性策略

  3.以信息技術為手段,拓展作業內容的資源和空間的策略

  4.多種媒體優化組合,實現學習情趣化和生活化的策略

  5.激發興趣,引發想象,激活創作的策略

  (二)總結出作業優化設計的相關評價指標

  (三)促進了學生的學科素養的提高

  以優化作業設計為基礎的作業類型,一方面作為一種情感的激勵工具,它的交互性和多種感官的綜合刺激,誘發學生奮發進取,追求成功的心理傾向,有效地激發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另一方面,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它具有超文本、重基礎的特性,創設啟迪思維的各種作業情境,學習者可以按照自身的學習興趣選擇作業內容,滿足個人需要,也可以依據能力和水平自定學習速度,滿足個人的發展。

  事實證明,雖然實驗的時間不長,但實驗班和非實驗班學生的差距在語文識字量上、識字方法上及由此引發的閱讀能力等方面已經有所反映。尤其是在發散性作業和能力題中反映出來創造性思維火花,是無法用分數來衡量的。

  (四)培養和鍛煉了骨干教師,促進了實驗教師的專業成長。

  首先,在實驗中通過理論培訓、教學模式分析、優秀課例觀摩、互評式評課、交流設計方案、集中座談和個別訪談等多個層面和多種形式的培訓,并在日常教學中不斷反思和實踐,轉變了教師的思想觀念,提高了教師的理論素養和識字教學生活化教學技能,使大部分教師基本掌握了有效性作業設計的方法與課堂教學策略和評價方法。在開展研究時我們重點抓住兩個整合點。一是作業設計和教學內容的有機整合。即作業設計轉向多元化;作業內容既有課文中的基礎知識,又有發散性練習。二是作業設計有效性與學習方式的整合。即在作業優化的條件下把有意義的作業內容、完成作業途徑和種類作業方法訓練融合在一起。

  五、結論與反思

  此課題的研究表明,小學低年級在教學班中實行“作業優化設計”能產生良好的效果,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作業設計有效性使學生有主動完成作業的愿望,作業完成效率高。他們能根據自己的個性特長完成自己喜歡的作業特別是對于成績落后生。

  2.作業已成為學生學習生活的一部分,學生有意識地完成各項實踐性作業,在學習中主動地保質保量地完成作業,每個人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一定的進步。他們的思維力、創造力、想象力得到了發展,學會創造性的學習。

  3.對于改進教師的教育方法,教學理念,提高教學效率有一定的作用。同時,也能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

  4.作業設計有效性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所產生的教學效果是不同的,對于接受能力中上水平的學生效果相對顯著。

  5.教育個體性的差異,作業設計有效性也并非能在每一個學生身上都會明顯積極的效應。

  作業設計報告 6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1、課題研究的背景

  在實施課改過程中,我曾經就學生的作業作過調查:在化學課學習過程中,有71%的學生因為作業而傷腦筋,有36%的學生要求不要布置太多的作業,有5%的學生有逃作業的現象,有10%的學生甚至更多的學生有抄襲作業的現象,有5%的學生希望老師不要布置作業。

  隨著課改進一步深入,“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的教學觀念正在變為教師的教學行為。各種注重學生自主探索、張揚學生個性、培養學生創造精神的探究式閱讀活動模式。但遺憾的是,作為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作業,在平時教學中卻沒有被廣大教師高度重視。“隨意的作業”、“低效作業”形式不但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反而成了學生的負擔,甚至使部分學生因為作業完不成,而被老師訓斥、批評,學生做作業,完全服從于老師,學生沒有發言權,只有執行、完成的責任。這不僅違背了作業的本意,也挫傷了學生做作業的積極性,使學生對化學這門充滿生機和魅力的學科漸漸失去了熱情與興趣,也使化學教學的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響。以上現象,顯然與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為核心的素質教育是格格不入的。

  2、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目的:

  (1)保護學生的實際差異,尊重學生的個性,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促進學生學生方式的轉變,為學生提供一種開放的學習氛圍。

  (3)探討有效作業的方式,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從而為提高教學質量服務。

  (4)為教師學生提供創造的空間,激發教師的教學智慧,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意義:有利于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培養、創新思維、探究合作方式的培養,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有效性的目的。

  3、本課題在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的現狀與趨勢分析

  國內有效教學的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下半葉,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崔允漷教授寫的《有效教學理念與策略》。崔教授對“有效教學”的內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的界定,提出有效教學的理念:一是“有效教學關注學生的進步或發展”,教師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思想;二是“有效教學關注教學效益,要求教師有時間與效益的觀念”;三是“有效教學更多地關注可測性或量化”,如教學目標盡可能明確與具體;四是“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五是“有效教學也是一套策略”。

  在我國,“學業負擔過重”問題是一個由來已久的歷史問題,更是一個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雖然近年來國家教育主管部門為此進行了不懈努力,曾多次下發關于“減負”的文件,但這個問題依然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學生家庭作業量大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國內學者對家庭作業討論和研究較多的也是關于作業量過大問題。但西方學者對家庭作業問題的研究是全方位、多視角的,其得出的結論和提出的觀點是值得關注和借鑒的,有助于我們從理論與實踐方面對家庭作業問題進行再認識與審視。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和實踐依據

  1、課題界定

  “作業”是指學生在課后教學的有機組成。 “有效性”是指確實起到效果并得到更好的作用。“有效作業設計與批改研究性”是指調查初中作業的情況,并進一步探討,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從而得到更好的效果。

  2、課題支撐性理論

  (1)、切實做好“有效作業設計與批改研究”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師的理論素養和教學實踐經驗,同時對學生來說,好的化學作業設計對課堂教學的收獲是有益的補充,從而可以更全面地提高學生的化學能力。

  (2)、切實做好化學作業設計有效性的研究,有利于更好地做到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觀察力,豐富學生的課外學習生活,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主動積極地學習化學知識的好習慣。

  (3)、切實做好化學作業設計的有效性的研究,有利于使學生積極主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形成實際操作技能,更好的與他人搞好團結協作關系。

  作業是教師反饋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是與學生進行思想交流的重要形式。教學中若能有效的利用和發揮作業的功效,不僅能獲得準確的、真實的教學反饋信息,還會增進與學生的思想感情交流,這些無疑都會對化學教學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三、研究目標和內容

  1、目標

  (1)化學作業要以人為本,要向思維、生活、個性開放,要情趣結合,使學生對作業愿做、樂做,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

  (2)化學作業設計要聯系生活。讓學生多動手、多操作、多實踐,在與生活實際的接觸中開發智慧、提升認識、增長能力。可開發一些實踐性作業,讓學生多參與實踐活動,讓化學走進生活、走進社會。(3)化學作業應體現分層性、多樣性、反思性要學以致用的實效性

  (4)化學作業應體現合作探究。新課標倡導學習方式的轉變,強調合作與探究。化學作業設計也應與這種學習方式相匹配,探究性作業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創新精神。

  (5)加強化學作業信息量的反饋。

  (6)校正措施得力

  (1)自我批改

  (2)分組批改

  (3)當面批改

  2.內容

  (1)有效性作業的設計與批改(課堂、課外作業)。

  (2)有效性作業的策略。

  (3)有效性作業可以通過哪些形式展現。

  (4)作業的適量與適時。

  (5)作業的評價。

  四、研究對象和方法

  1.研究的對象

  靈武二中初三部分班級為主要研究對象.其中在初三年級設置實驗班(初三1、3、5、7、9、11班)和對照班(初三2、4、6、8、10、12班),實驗班的課堂作業在教師的精心設計下,對照班則采用傳統的作業布置與實驗班進行對比分析.通過問卷調查,對期中和期末考試成績進行統計分析檢驗實驗效果,其它班級教師根據實驗方案嘗試教學實踐以獲得重要參考意見。

  2.研究方法

  (1)調查法:通過調查在做作業上學生學習的表現(如主動參與做作業的情況,書寫是否工整,卷面是否整潔,化學用語的書寫是否規范。)

  (2)行動研究法:強調對課題的反思與研究,發現、分析存在的問題,采取改進措施,擬定改進計劃。

  (3)經驗總結法:積極做課題的理論、實踐的經驗總結,注重過程與結果的雙翼齊飛。

  五、課題研究的階段劃分

  本課題研究周期為一年,自20xx年1月~20xx年1月止。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①查閱文獻,收集國內作業布置研究資料,分析論證。(朱秀琴)

  ②調查靈武二中學生做化學作業現狀。(朱秀琴)

  2.實施階段(20xx年3月-20xx年12月)

  ①工作落實。(孫鑫)

  ②進入課堂,通過看、詢問課等多種形式研究典型案例。(所有課題組成員)

  ③邀請同行會診,引領解決實驗中作業的有效設計研究及小結階段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形成有效性作業教學(聶麗玲、馬紅艷)

  ④作業的有效批改研究及階段小結(李文斌、馬儒學)

  ⑤課題大事記、研究記錄(孫鑫)

  ⑥實施的策略。

  第一、加強校本教研。建議學校在引導教師轉變教育理念的過程中,探索提高教育質量的新路子。新課程理念下的學科教學,提倡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有效訓練為主線。教師要在學生的求知積淀、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抓住學生智慧的火花、為學生釋疑解惑,引導啟智。教師要在校本教研中探討課堂的有效生成,研究什么是學生做不到的,什么是學生感興趣的,什么是學生可以接受的達成過程,依靠學校團隊的力量和地方教研員的幫助制定適合學生實際的教學策略,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堅持面對現實、有所作為;堅持面向全體學生,堅信每人可以學好、個個可以成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鼓勵學生個性特長的發展。

  第二、加強教學工作常規管理,用制度減輕負擔提高效率。對教學常規工作要嚴,要求教師做到:備課要“深”,上課要“實”,作業要“精”,教學要“活”,考核要“嚴”,輔導要“細”,負擔要“輕”,質量要“高”。為了既減輕學生負擔,又不減質量,布置作業中遵循下列要求:

  (1)作業的內容要符合課程標準和教科書的要求,作業目的要明確,每項作業都有明確的意圖,為學生知識的鞏固、技能的訓練服務。

  (2)作業的份量要適當。學校應強制規定平均每天學生化在每門課作業上的時間最多不能超過30分鐘。教師如果超量布置作業,學生可以拒絕做并向學校舉報。教師有違如規定增加學生負擔的,被視為教學事故,發現就要受罰。

  (3)作業要實行分層設計與布置。學生素質參次不齊,如作業一刀切,肯定加重學生負擔,不利于全體學生的提高。在作業布置中應分層次,使學生根據自己實際選擇難度不同、類型各異的作業。作業可分為A、B、C三個層次。大多數學生選擇B類,這類作業難度適中。A類應該是完成B類基礎上的拔高,要求明顯高于課程標準的難度要求。C類作業面對基礎較弱的學生。如果學有余力,選擇B類作業的鼓勵做A類作業,選擇C類作業同學鼓勵做B類作業。這種劃分決不是簡單的數量多少的區別,而是難度及題型的分層。這樣,學生作業就有了層次,既確保鞏固了課堂知識,又能使學生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作業類型,可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成功意識。靈活開放的級別要求能為每個學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讓基礎不同的學生都體驗成功的快樂。

  第三、注重作業的開放性,促進學生創新思考

  (1)強一題多解練習

  (2)強規律總結練習

  總之,新課程背景下的作業應該是課程動態的生長性的延伸,是對課程意義重建與提升的創造過程。對作業的認識,我們應該突破以往的框架,可以根據各個學校的特點和學生的發展狀況,構建各種各樣新的作業形式。如果每一個老師都能夠在作業設計上多花一番心思,那必然會增加學生做作業的興趣,提高學生的作業效率,最終提高教學質量。

  3.總結階段(20xx年12月—20xx年1月)

  ①收集、整理課題材料。

  ②撰寫總課題結題及論文。

  六、預期成果

  1.《有效作業設計與批改研究》的結題報告—xx。

  2.主題研究論文(總結心得)--xx。

  3.資料匯編《有效作業設計與批改研究》的課題計劃、參加課題研究調查問卷、課例、案例集,以及經驗總結--xx。

  作業設計報告 7

  一、問題提出

  數學作業是課程與教學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課堂教學的延續。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作業應該是豐富多彩的,應體現彈性化和興趣化,給學生更大的思維空間,不斷發掘學生的學習潛力。但長期以來,小學數學作業一直以培養運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為主要任務。習題形式單調、陳舊,重點放在檢查和訓練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上。習題的條件和結論也多是單一的、不變的,即所謂封閉的、規范的;而且習題內容缺乏開放性,不利于能力的培養,更談不上探究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再者習題缺乏應用性,缺乏與實際問題或其他學科的聯系。習題基本上是純粹的數學題,而所謂的應用題也只不過是通過機械辨別,模仿即可套用公式或相關的數學模型加以解決,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應用題。學生看不到數學問題的實際背景,也不會通過數學化的手段解決實際問題,這對學生建立積極的、健康的數學觀,掌握數學、建模方法是極為不利的。長此以往會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下降,學習負擔加重,探索精神萎縮。基于以上認識,結合本校學生實際,提出《優化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研究》課題,真正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二、理論依據

  1、建構主義理論。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向學生的傳遞,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學習者的學習是主動的,是通過對外部信息的選擇和加工主動建構信息的意義。根據建構主義的理論,要有效地完成知識的建構過程,學生必須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必須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

  2、人本主義理論。人本主義體現了學生的主動發展思想和主體發展地位,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教師的任務不是教學生學習知識,而是為學生提供各種學習資源,創設有利于學生發現創新的信息平臺,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促進學生個體的可持續發展。

  3、《數學課程標準》理念。“關注學生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課程標準強調構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相融合的新課程目標體系,倡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等新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強調教學中的“民主、交流、互動、對話”,強調“經歷與體驗”,重視“過程與方法”,提倡課堂開放,努力把課堂變成實現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主陣地。

  4、關于“優化”的理論。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以唯物辯證法為指導,將系統論、控制論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引進教學論的研究,提出了教學過程最優化的理論。即在規定限度的時間內取得最大可能的'教學效果。數學作業(包括課內作業、課外作業、階段性檢測作業)是教學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它的優化是指從一定的標準來看是最好的。標準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效果和時間,既提高質量,又不增加負擔。

  三、研究目標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初步構建適合于小學生數學作業操作的作業構成,切實解決目前普遍存在的數學作業"高耗低效"現象,通過嚴格控制作業數量,提高作業質量的方式,實現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1.以主體理論為指導,以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為依據,順應小學生的心理與年齡特點,設計符合素質教育的新型作業形式,努力提高教育質量。

  2.突破過去形式單調、結構封閉、缺乏應用、以個人模仿操作為主的傳統作業方式,確立需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多種形式完成的貼近生活、新穎有趣、富于思考的開放的作業方式,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使學生扎實、牢固地掌握小學數學的有關基礎知識,并形成熟練的技能技巧。把完成數學作業變成愉快的活動,使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意識,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之間互相尊重,團結協作,個性和諧發展。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掌握學習方法,學會學習,提高終身學習的能力。

  3.通過研究,提煉基本經驗,探索規律,提供適合于學生的作業形式與內容,使廣大教師積極地將新理念落實于教學實踐。

  四、研究思路

  依據《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修訂稿)的要求設置作業,做到鞏固與發展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現實與趣味相結合,能展示學生個性,達到鞏固、積累、探究、創新的目的。

  我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研究與探索:

  1、作業要具有針對性。針對本課時、本單元、本冊或者本學段的知識,針對本班級學生在課堂上掌握知識的情況,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布置作業,避免搞“題海戰術”,避免隨心所欲。

  2、作業要有趣味性。作業的內容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作業的呈現形式盡可能情境化、趣味化;作業的語言通俗易懂,具有童真、童趣。

  3、作業要有層次性。一是內容的層次:課后作業設計有基礎性的鞏固題,有綜合性的能力題,有一定挑戰性的提高題,一般按照先易后難的順序依次呈現。二是要求的層次:不同的學生數學知識結構,知識積累、數學能力以及興趣愛好各不相同,發展也不平衡。因此,我們要承認學生間的種種差異,設置“作業超市”,讓學生自己挑選作業,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

  4、作業要有實踐性。能結合學生生活實際,設計出一些能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共同參與完成的作業,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學習數學、運用數學,培養實踐能力。

  5、作業要有多樣性。書面作業、操作作業、實踐作業、口頭作業。除了算、填空外,還可以布置數學畫、制作卡片、數學摘抄、數學游戲、數學故事,數學日記等作業。

  6、作業要有自主性。作業一般由教師布置,同時提倡讓小組長或同桌布置作業,也可以自己給自己布置作業。

  7、作業的量要適中。

  一、二年級一般不布置課外的書面作業;

  三、四年級的課外書面作業不超過30分鐘;

  五、六年級的課外書面作業不超過1時。除書面作業外,數學日記、數學手抄報、調查、實踐等作業較為綜合,所需要時間較長,一般在周末完成,每周一次為宜。

  五、研究步驟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xx年5月—20xx年6月)

  1、認真組織參加研究的教師學習國家《數學課程標準》、《主題教育概論》及有關信息、資料。

  2、吸取廣大教師的有關經驗和體會,提高認識,明確指導思想,理解課題的意義,形成較為實用,科學的研究方案。

  3、開展問卷調查,尋找研究重點。

  第二階段:實踐探究階段(20xx年6月—20xx年11月)

  1.依據研究方案,開展作業設計內容、形式等方面的研究。

  2、加強日常溝通,分析實驗情況。

  3、將設計內容及時匯總使用,不斷發現問題,總結經驗,交流推進。

  4、形成課題研究報告、論文等研究成果。第三階段:實驗總結階段(20xx年11月—20xx年12月)

  1、進行課題實驗總結,形成實驗報告。

  2、整理實驗資料,總結出具有特色的經驗、成果。

  3、舉行課題實驗的結題和鑒定活動。

  六、研究對象、方法與人員

  對象:強村小學各班學生

  方法:文獻研究法、調查法、行動研究法

  人員:崔宏斌王君程海濤王勇田紅琴

  七、課題的研究任務保證措施

  1、本課題研究,學校全力支持,保障有力。

  2、本課題經全體成員充分討論達成共識,成員間的分工合作,比較默契。

  3、本課題的研究由教學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師指導。

  作業設計報告 8

  內容摘要:結合初中數學教學中的現狀,進行有效作業設計的研究,探究作業的系統性、層次性、興趣性、探索性、延展性、評價等,并進行一定的反思。

  關鍵詞:作業現狀課前、課中、課后作業設計

  中學數學作業現狀分析

  初中數學教學中,作業練習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是鞏固消化課堂教學知識的有效手段。一些教師往往只注重課堂教學的研究設計和實施,而忽視對作業練習的系統籌劃。有的在布置和完成作業的時機安排上不合理,只注重課后作業,忽視課前和課中的作業設計;有的作業內涵和知識點不夠系統,片面注重大題量和高難度的練習,忽視基本知識的鞏固;有的作業內容設計不科學,忽視學生的差異性,層次不明,重點不突出;有的只注重“做”而忽視“練”等等。這些問題的存在影響了作業練習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沒有真正認識到作業練習的地位和作用,不能科學系統地設計和安排作業練習這一教學環節,致使作業練習的作用未能得到應有的開發,學生因缺乏目的性而對作業練習失去動力和目標,產生了形如抄襲、重復寫、應付完成數量、沒有了自主學習的時間等情形,有的學生甚至因為教師的題海戰術而對作業練習產生厭煩和抵觸情緒,部分數學學習困難學生形成嚴重學習障礙,致使教學低效或無效。因此,“精心設計數學作業,提高教學有效性的研究”成為一個亟待研究的課題,把課堂作為主戰場認真備課精心教學的同時,教師應把作業練習作為教學的重要環節來設計和把握,使教學與練習相互促進,增強教學實效。本文就這一課題從幾個方面作一粗淺的探究。

  有效作業設計研究

  1.作業設計原則

  1.1作業設計理論

  有效教學理論:有效教學理論認為,教學就其本體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潛能、促使人身心發展的一種有效的實踐活動,其理念主要體現在一是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是有效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學有效性的唯一標準;二是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自覺性是有效教學的出發點和基礎。三是提供和創設適宜的教學條件,促使學生形成有效的學習是有效教學的實質和核心。

  掌握學習理論:美國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學家布盧姆提出“掌握學習”理論,強調每個學生都有能力學習和理解任何教學內容、達到掌握水平。只要提供較好的學習條件,多數學生學習能力、速度和動機方面的個別差異將會消失,大多數學生將獲得較高的學習動機。

  《新課程標準》基本理念: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數學教學活動必須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思考;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地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計算、證明等活動過程。

  1.2系統性原則

  在作業設計時要全面透徹地理解數學內容,把握知識的連慣性,明確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以及對學生能力培養的要求。首先要加強“雙基”訓練,特別是對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是數學學科的基礎,是培養思維提高能力的根本,在作業設計中,要求學生首先完成的就是對課本上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對基礎知識的基本運用能力的培養。其次要注重學習內容的重難點的把握,充分利用學生作業的完成促使學生牢固掌握重點知識,同時把學習中的難點分解于作業中,循序漸進地掌握知識。另外要注意知識的整體性,一方面注意復習鞏固有關的已有知識,與舊知識銜接起來,另一個方面為后續知識做好準備,把后面的內容或方法滲透到前面的知識中形成良好的知識鏈,保持掌握知識與培養能力的系統性。

  1.3層次性原則

  不同學生之間存在著素質、智力、能力、心理因素等多方面的自然差異。對他們提出同樣的標準、同樣的要求,顯然有些不合理,需要實行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以學生潛能的發展為標準,最大限度地發揮其自身具有的潛能,創設具有層次性的數學作業,能讓各類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得到不同的發展。“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事實上,教育是一個生態系統,沒有足夠的多樣性,就沒有可持續發展的蓬勃生機。設計作業時,就是要針對學生的差異,因材施教,設計多梯級、多層次的作業,給學生留有自主選擇的空間,充分發揮他們的學習主動性,讓他們各取所需,自主選擇作業的數量與難度,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如選課本后1-2個習題,與課中例題相仿,用以鞏固提高,反饋學習情況,檢測學習成績,教師了解學生。同時可設計一道綜合性強的題,供選做選用,學有余力的學生以此得到提高。

  1.4興趣性原則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人力求認識某種事物的積極傾向,是一種伴隨積極情感的需要形式,是推動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直接力量。數學學習興趣是數學學習的先導,是推動數學學習的一種意識力量。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如果對數學學習缺乏興趣,學生就會視數學學習是一種煎熬。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通過設計興趣性作業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條件,促其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熱情者。開發學生獲得知識、發展能力的動力,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新課程標準也指出:“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事物,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作業設計時,我們應從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生活經驗出發,切入學生已有知識,設計出題型多樣,方式新穎,內容具有創造性、趣味性和親近性的數學作業。讓學生感受到作業內容和形式的豐富多彩,使之情緒高昂,樂于思考,從而感受到做作業的樂趣。

  如在學習了《蘇科版九下8.2中學生的視力情況調查》一節后,布置學生設計一份對數學教師滿意度的問卷調查表。學生非常認真的設計了調查目的、調查內容,其中調查內容包含了數學教師的教學態度、教學技能、教學風格、作業設計、作業批改、課后輔導等方面。這份作業深入到學生的數學學習生活中,每個學生都投入了極高的熱情和精力,同時也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了參考建議。

  1.5探索性原則

  學生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有效作業學習活動的主要形式,不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這樣學生對數學知識、技能和數學思想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才能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的經驗。為此,在作業設計時,要根據教學的內容以及學生已具有的活動經驗,設計一些以學生主動探究、實驗、思考與合作為主的探索性作業,真正有效地促進數學學習。

  教學中,讓學生帶著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去理解,去構建,走進數學活動,依據情境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發現和提出不同的數學問題,建構不同的數學模型。波利亞曾說過:一個專心備課的教師能夠拿出一個有意義的但又不太復雜的題目,去幫助學生發掘問題的多個方面,使得通過這道題,就好像通過一道門戶,把學生引入一個完整的理論領域。習題變式訓練是一種極好的探索作業,變式是指相對于某種范式的變化形式,就是不斷變更問題的情境改變思維的角度,在保持事物的本質特征不變的情況之下,使事物的非本質屬性不斷遷移的變化方式。變式既是一種重要的思想方法,又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簡單的運用變式就是把題目形式換一換,讓學生看到不同的展現形式,最好的方法是能讓學生看到題目后去猜一猜問題是什么,并試著自己提出問題,真正調動學生的能動性,讓學生成為問題的探索者。

  1.6作業設計的延展性

  充分發揮數學作業鞏固延伸知識,培養、發展能力,反饋教學信息的功能。打破那種單一、枯燥的題海型的作業模式,重新構建一種知識與能力,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的作業模式,設置自主性、實踐性、開放性、人文性的作業,讓學生融入學校、家庭、社會,從封閉的數學學習中解放出來,實現數學學科的課內外聯系,與其它學科間融合,全面提高數學素養和實踐能力。如設計觀察作業、調查作業、實驗操作、課題探究作業。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與生活實踐結合,既鞏固了數學知識又增強了用數學的能力,真正成為學習的主動者。作業的延展針對學習能力強的學生,還可設計節假日自主作業、自行總結、自找習題、自編試題等。

  2.作業設計

  2.1課前作業設計

  復習舊知識,預習新知識,初步解決課題,提出深入研究的問題,交流。這一作業往往在上課的前5分鐘檢查落實。先是由個別學生把預習的本節知識展示給全班同學(不全面的,由其它同學補充),這樣一部分基本的簡單的知識,學生會自主學習完成,不需要教師再作講解。同時,展示的同學提出預習中的疑惑先由其它同學解答,同學之間交流,不能完成的,由教師解答。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讓學生養成自學自練的習慣,每節課課前要求學生在教師學習方法的指導下堅持進行預習,明確重點、難點、疑點,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能獨立完成課本上的小練習或教師編寫的“學案”、看懂課本上的例題,同時把自己自學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和困難記錄下來,和全班或小組同學交流問題,帶著問題再在課堂進行學習,學習效益會大大提高。

  2.2課中作業設計

  這部分作業為課堂教學過程中的隨堂練習、自行小結。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學生初步掌握本節簡單知識點的情況下,對重點知識加以強調,對難點知識進一步解析,特別是對解決問題的數學思想、方法技巧進行點撥;組織部分隨堂鞏固練習,由學生自行反思歸納總結,暢談感想分享收獲交流經驗,讓學生通過思想碰撞產生火花,對其中有價值的部分加以強調提煉;必要時組織課堂小檢測。這些內容要求學生在同一個作業本的上面體現出來。

  2.3課后作業設計

  課后作業練習的主體內容發揮著鞏固知識,提煉方法,訓練技巧的關鍵作用。為了鞏固本節課的知識,應精心選課本或輔導書上的配套習題2-3個,在課后做,同時這幾個題要有層次性,甚至最后一個題有些綜合性,有點難度,是選做的,主要為學有余力的學生設計。同時,課后作業設計注意與下一節的課前作業設計的銜接,形成良性循環的閉合回路,還應注意到設計形式的多樣性:如在作業本上完成的、動手操作完成的、在網絡等媒體查找信息了解與本課有關知識的、設計調查問卷的等等。

  從課前到課后,學生從預習到復習,逐漸掌握知識、方法,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讓學生通過訓練去掌握必要的基本技能,并通過技能的學習與提高,去鞏固知識,深化知識,進而形成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思維和能力。

  3.作業布置時機規劃

  課堂內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實際上始終在以作業的形式,進行學習。課中作業是一種載體,通過這一載體進行獨立思考、與教師互動、與同學互動,一節課40分鐘,緊張而有序。在課外,每天的作業時間安排20--30分鐘為宜,其中10--15分鐘的課前預習作業時間,10--15分鐘的課后作業時間,如果對數學有特別興趣和愛好的學生,還可以自主進行拓展,這個時間將由自己調控支配。由于作業的內容和形式多樣而有趣,學生做作業將不再感覺枯燥,從而完成作業的效率也隨之提高,作業時間進一步縮短。

  4.作業目標

  4.1課前作業----“預習”

  課前作業內容以預習為主,是下一節數學課課堂內將要學習的知識點,明確學習目標和重點,提前自學,并能在作業本上作出簡單的體現,同時,學習中的疑問和困惑也記錄下來,能主動思考,能主動提出問題。一般地課本上直接的基礎知識,大多數學生都能自主學會。通過必要的課前預習,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4.2課中作業----互動

  課中作業內容主要是課本上的例習題,有的由教師引導規范完成;有的由教師點撥解決問題的思路,學生互動交流,循序漸進,逐步提高;有的由學生獨立完成。同時在課堂新知識學習完成后,學生在作業本中自主進行反思小結,談收獲談疑惑等,歸納提高。另外配以當堂小檢測(小試卷的設計僅是當堂課的簡單運用,量少而直觀),師生都能看到本節課掌握的收獲和差距。普遍發現學生喜歡發揮班集體在學習中的作用,同學們在學習中的不同反應能激發各自的好奇心,極大地調動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的作用則在于一個“導”字----引導學生明確問題、提供信息、作出結論、提煉方法技巧。

  值得一提的是,教師和家長還可以通過課中作業本的內容,看到孩子的課堂學習表現,能及時對學生的數學學習加以調整和糾正。

  4.3課后作業----鞏固拓展

  由于初中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還不高,也缺乏自覺的意志鍛煉,課后的鞏固拓展還是非常必要的,要充分發揮教材配置的部分習題的作用,并與部分教輔材料整合。通過課后作業練習達到鞏固提高、反饋學習情況、檢測學習成績、教師了解學生的目的。

  課后作業的內容呈多樣化,有課本習題原題及變式,有其它輔助材料的綜合性題,有針對以往作業中的錯例而設計的改錯題等。特別是在復習課中,設計一部分改錯題從而進一步厘清思路,鞏固知識。

  案例復習“冪的運算”時,課后作業是摘錄了以前部分學生的錯題示例:

  以上錯誤主要包含了以下問題:一是對于“-”號的處理不正確,二是對于積的乘方中某些因式(主要是首個因式)漏了乘方運算,三是對于合并同類項法則遺忘,四是運算混亂。作業中讓學生找錯糾錯,同時針對以上錯題設計了如下一組練習題:

  從而學生在辯錯糾錯中復習了冪的運算法則,提高了運算技能。

  5.作業評價

  在學生作業本上,每次作業教師都應認真批改和評價,糾批錯漏,劃定等第:優、良、中、差、優+、優-,并附有鼓勵性的評語。

  研究發現,情緒、情感是影響學生學習成績的重要變量,及時的、中肯的評價,鼓勵性的語言能給予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動力和愉悅。早在1993年朱小蔓教授在《情感教育論綱要》這本著述中,就以全部熱情向全社會發出了注重情感教育的呼吁。作業本上一種無聲的交流有時作用遠遠大于與學生的一次面談。同時,每次作業的評價等第,也是對學生作業勞動的一種肯定,學生因此會產生進一步學習數學的意向和內驅力。

  6.實驗研究結果

  實施作業設計改革后的幾次成績表

  20xx年6月徐州市期末統考(實驗前)數學成績對比

  考試分數僅是一個方面的指標體現,其它指標不好量化,但實驗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班級學習數學的氣氛明顯優于對照班,特別是課堂上學生的展示交流,爭先恐后,充分體現了學生學會了主動學習。

  7.研究反思

  7.1數學課堂教學模式要深入改革,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深入實施,課堂的教學觀念、課堂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水平都發生了質的變化,廣大教師越來越重視課堂教學的改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越來越被廣大教師所追求,數學教育、教學的模式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仍有教師講、學生聽,平鋪直敘的復習、新授、鞏固、布置大量課后作業,忽視學生學習興趣及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嚴重阻礙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優化課堂教學模式,精心設計數學作業是其中一個重要指標。

  7.2數學教師要努力提高其自身素質,加強專業化發展。

  作為一個數學教師,最根本的素質,不在于能講授數學知識,而是極好的調控班級氛圍,做一個真正的組織者。教師主要承擔著指點、激活的角色,教師要為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創造條件,創設良好的環境,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學生應成為教學過程的參與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師自身要不斷地學習提高自己教育教學理論水平。

  7.3牢固樹立正確的學生觀,每一位學生都能學會數學。

  學生的個體差異是社會的財富,促進學生個性特點的形成是數學教育的天職之一。在設計作業時,應該從學生實際出發,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為任何一個學生創設練習、提高、發展的環境,使每個學生成為實踐的成功者,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權,為學生的創造能力、探究精神的發展提供空間。同時,有效的作業還應該是教師根據學生的課堂掌握情況、針對容易出錯和不太理解的知識來調控和設計。

  作業設計報告 9

  一、立論依據 (研究目的、意義)

  小學語文作業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它與課堂教學、課外活動一起構成了完整小學教學體系,是對課堂教學的鞏固和運用,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隨著語文教學改革的深入開展和新《語文課程標準》的全面實施,人們在重視學生主體地位、組織學生自主學習方面已取得了很大進展。但是現實教學中,學生的作業多機械重復,少創造活動;多抄抄寫寫,少思維訓練;學生厭煩,教師頭疼。反復的聽、讀、寫、練,雖然能夠識記大量語文課文知識,但難以提高語文學習能力和語文實踐能力,更難以孕育實踐意識和創新精神,應試訓練色彩濃厚,造成了作業失去發揮創造性、探究性的作用。如今,相關的教輔材料到處都是,《課課練》、《一課一練》、《全優訓練》、《五洲導學》等練習書籍和各類試卷被許多教師或家長加壓在學生的身上,造成了語文學習過程中,有許多學生常常為作業而傷腦筋。很多學生將不要布置太多的作業,少寫作文和日記等作為對語文老師最大的希望。

  有研究表明:當學生對其所學知道的東西仍感不足的情況下,學生的學習才最有效。適量、適當的作業和要求,能有效地幫助學生體會成功地喜悅,樹立信心。對優生是如此,對后進生更是如此。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層次、難度的作業,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不同層次的作業上得到相應的知識,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不同的收獲。 本課題針對學生作業單調、枯燥,量多而脫離實踐,與新課程的理念顯得格格不入的現狀,我們將積極嘗試,努力創新,從作業形式、內容和評價等方面著手,在形式上追求活潑多樣,內容上體現個性化、生活化和社會化,在評價上倡導參與、激勵,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性,使他們獲得最大限度的發展。并運用新課程關于作業設計的理論依據、素質教育的理論和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的“優化”的理論為依據實施本課題的研究。

  二、研究目標、研究內容

  (一)研究目標:

  通過優化小學語文作業內容、形式和評價的實踐探索,加強作業設計內容的應用性開發,形成作業設計的新概念,減輕學生學習上過重、不適當的學業和心理負擔,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主動性、自主性、積極性和他們的語文素養和綜合素質,發揮作業對學生成長的教育發展功能。

  (二)研究內容

  1、調查本校學生語文作業量、作業形式和教師作業設計的現狀及本校學生對語文作業和心理負擔的現狀。

  2、探索優化小學語文作業個性化設計的原則。

  3、探索優化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創新的幾種類型。

  4、探索小學語文作業多樣性評價形式 。

  三、與本課題有關的信息分析

  (1)對國內外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的分析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已在教學中廣泛生根,語文作業的設計也充分地體現出尊重學生的個性,能較好地抓住學生的興奮點,使學生由被動作業到主動作業,由討厭作業到喜歡作業的心態變化。但在欣喜的背后,也存在著許多誤區,如果不加以重視,必將失去作業的功效。

  語文作業貫穿學生學習活動的始終。它是一種有目的、有指導、有組織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情況的反饋的第一手書面材料,是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載體,最能凸顯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最能真實反映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不應忽視的形成性評價內容。語文教學心理學告訴我們,作業是教科書這個外因轉化為學生認知結構這一內因的重要途徑,也是知識轉化為能力的基本途徑。因此充分發揮作業的最佳效能,已成為提高語文訓練效率的重要環節。語文作業設計要反映課文的教學要求,體現課文的特點、難點,并力求做到內容和形式生動活潑、豐富多彩,使之引導學生自覺地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

  《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不但要求我們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評價等都是必須富有人文色彩,同樣也要求我們的語文作業設計要富有人文性、個性化和最優化的色彩。

  (2) 本課題預計有哪些突破

  通過課題研究,使小學語文作業個性化設計科學化、生活化和最優化,促進學生的語文素養和綜合素質的提高,發揮作業對學生成長的教育發展公民功能。構建適應素質教育的新課程理念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概念。

  四、完成研究的條件分析(包括現有的研究工作基礎、研究的外部條件、課題組人員結構、研究經費、設備)

  我校領導有很強的科研意識,經常組織教師學習教育教學理論,教師的科研能力得到了不斷提高。特別是學校多次加大了教育科研方面的獎勵力度,因此本課題的研究更有現實意義和推動作用。

  本課題有長期從事在教學第一線的小學語文高級教師領銜實施研究工作,由學校教學管理的行政領導和骨干教師參與研究,有較強的科研教科研能力,具備了一定的研究基礎,相信本課題的研究會順利完成。

  本課題的研究得到了學校領導的重視與大力支持,在研究經費和研究時間上會有相應的保證。

  五、課題實施計劃 (包括研究的方法、手段和步驟)

  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

  通過計算機網絡、圖書資料的查閱,了解國內相關指導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進展狀況,為本課題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2、調查研究法:

  通過座談、問卷等方法,分析本校學生語文作用量、作用形式和教師作業設計的現狀,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實施依據。

  3、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法是本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貫穿于整個課題研究的。

  作業設計報告 10

  作業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鞏固知識,培養學生能力的重要環節,它是以教師的設計為前提,以對學生輔導,評定為效用的。學生的作業,是檢驗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應用的一個重要標準,同時還是教師自己對教學任務完成得好與不好的一個重要衡量標準。因此布置作業絕不是靈機一動、信手拈來,而是一項充滿創造性、藝術性的行為。原來的小學數學作業絕大部分都是書面作業,教師也就是照本宣科地布置給學生就算了。這種傳統的作業方法是:學生回去做在本子上,然后統一交給教師批改,再發回學生的手中。這種傳統的書面作業雖然能培養學生一定的演算技能,能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學生對每堂課所學的知識掌握情況,但卻反映不出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忽略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傳統的書面作業形式使學生只會用數學知識解題,而不會應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社會實踐中的實際問題。例如:二年級的學生學習了有關長度單位后,學生能用有關的知識去解答一些較復雜的書面問題,但如果要他們測量一下操場的.長度時,大部分學生無從下手。所以這種傳統的書面作業形式也許是造成我們學生高分低能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小學數學作業有必要進行改革與創新。

  研究本課題,目的在于探索出一條通過有效的作業培養小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興趣方法的思路,從而提高學生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的能力。本課題研究對象是小學生,其中的興趣:

  一、指教師通過取精華去糟粕的作業內容,打消學生對堆積如山的題海的恐懼心理。

  二、指利用課外時間,在學生之間開展課外學習小組活動,改變單一枯燥的埋頭寫作方式。

  三、指批改尊重學生意志,改變單一的教師獨立批改模式,

  第一階段(5月—7月20),準備階段。

  一、申報立項。

  二、完成調查。采用問卷調查、召開主題班會、座談會等形式調查學生拖拉或不完成作業,還有作業質量不高敷衍塞責的原因。

  三、設計研究方案和活動計劃。

  第二階段(9月1—11月30),實驗階段。

  一、將每班學生分成4---8人的若干學習小組,每日合作開展課前預習和課后鞏固。

  二、教師課前認真備課、科學設計課堂教學程序,運用新課程理念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能動性,以培養其學數學的興趣。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具體計劃課堂上要做哪些操作活動,教師和學生都要準備好活動用具。

  三、適當布置操作性作業。例如,準備小棒,或者制作長方形正方形,或者尋找生活中的立體圖形等等。

  四、采用多種形式布置作業

  1、“說”,數學作業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說”相對于計算來說,學生更樂意接受。在每一次上課完后,要求學生回家向爸爸媽媽說說今天數學課學到了什么,說說數學課上自己最喜歡的是哪個環節,說說數學課上自己表現怎么樣。鼓勵學生把有關數學的有趣的事講給鄰居、伙伴聽。還讓學生把自己在生活中發現的數學說給好朋友聽,更可以對自己最喜歡的人講講精彩的數學故事。學生在交流中不僅鞏固數學知識,同時學會反思自己的學習,培養使用數學語言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體驗數學的樂趣,促進了自己的個性發展。

  2、“實踐”,數學作業培養學生的動手、創造能力

  新課程理念強調學生親身經歷、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實踐是學生學習活動的重要方式之一。實踐性的數學作業更能充分地調動學生利用已有知識經驗親自探索數學,感受數學的魅力。例如學習簡單的統計可以布置了學生調查班級同學喜歡的水果。在調查活動中,學生體驗到統計的必要性,學會收集、分析數據。也許學生還會創造出新的收集、記錄數據的方法。又如回家選一件自己喜歡的東西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觀察,并且畫下所看到的形狀。這些通過學生動手實踐的數學作業更能激發學生做作業的興趣,讓學生更能全身心地投入,從而促進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創造能力的發展。

  3、“游戲”,數學作業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游戲是低年級學生最喜歡的活動之一。學生在游戲中邊玩邊學,學中有玩,玩中有學。游戲形式的數學作業,是學生最喜歡的,最符合他們的天性。如乘除法計算的作業,可讓學生與同伴、家長玩對口令游戲和闖關游戲等。通過“摸一摸,猜一猜”的游戲作業鞏固學生對可能性概念的感受。一個喊口令,一個用動作來表現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游戲,培養了學生的方向感。學生在這些游戲作業中興趣高,培養他們用數學語言與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感覺到數學作業就是一個樂園。

  四、給家長布置作業。

  現在的家長都很少參與孩子的作業。在這一方面可以嘗試給家長也布置一些作業。如:在學習重量單位“克”和“千克”時,可以給家長布置一道作業:要家長帶孩子到菜市場里買?50克、500克、1千克、10千克?的東西,在稱東西時指導孩子觀察臺秤上的指針和刻度,并讓孩子用手感覺一下這四樣東西的重量。布置給家長的作業可以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鞏固數學知識,并把數學與生活聯系起來,明白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也離不開數學的道理,真正體會到數學的價值。這種數學實踐活動過程,就是數學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的過程,也是培養和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過程。

  五、課外開展活動。

  A、分年級進行計算競賽(進班隨意抽學習小組進行比賽)。

  B、分年級進行解決問題數學競賽。(競賽方式都以小組為單位)

  (進行以上活動時,做好活動記錄、教學反思、心得體會)

  第三階段(12月1日——2月初)。

  資料歸納、分析整理、完成總結論文、形成課題研究報告。

  學生方面

  1、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得到提高。

  2、學生計算能力得到提高,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3、學生建立自己的解題思路和方法,遇難而上。

  4、學生合作解難的意識建立,對題海不再恐慌。

  教師方面

  1、主件:結題報告。通過活動的實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提高學生學數學興趣的作業布置思路,在此報告呈現。

  2、附件:教育敘事、案例分析,、心得體會、論文。

  作業設計報告 11

  (一)調查目的

  1、了解學生對數學分層作業布置的認識、看法、意見,并對教學進行全面的回顧和深刻的反思。

  2、因材施教,更制定出更適合學生的分層作業,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效率。

  (二)調查對象和過程

  研究采取隨機抽樣的方式抽取我校不同班級的學生100名,作為本次調查的樣本。采取調查問卷的形式,對我校初中生進行調查,答卷時間為10分鐘左右。盡管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100名學生的樣本容量有些少,但反映出來的問題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三)調查結果及分析:

  調查問卷統計結果如下:在初中隨機抽了100名學生調查,統計學生各項人數所占總體百分比如下:

  1、你認為數學老師布置的作業()A、很簡單 B、一般 C、有點難 D、太難 A、11% B、58% C、23% D、3%

  2、認為數學老師布置的作業量()A、較少 B、合適 C、有點多 D、太多 A、7% B、93% C、0 D、2%

  你覺得數學作業有分層的必要嗎?()A、必要 B、沒必要 C、無所謂 A、96% B、3% C、0

  4、你認為數學分層作業最好應分為幾個層次?( )

  A、不用分層 B、兩個層次 C、三個層次 D、四個或更多層次

  A、15% B、19% C、61% D、5%

  5、如果數學作業分成A(基礎鞏固型)、B(能力提升型)、C(拓展探究型)三個等級,你認為A、B、C三種題型的題量所占比例應為( )

  A、3:5:2 B、4:5:1 C、5:4:1 D、6:3:1

  A、45% B、16% C、28% D、10%

  6、如果數學作業分成A(基礎鞏固型)、B(能力提升型)、C(拓展探究型)三個等級,你通常選擇做哪些等級的的題目( )可以多選 A、A級 B、B級 C、C級

  7、你喜歡哪種選擇分層作業的方式( )

  A、完全由我們自主選擇 B、老師適當建議,我們自主選擇

  C、由老師根據成績的優劣幫我們選擇 D、無所謂

  A、6% B、32% C、54% D、8%

  8、你完成數學分層作業的.時間是( )

  A、45分鐘內 B、45-60分鐘C、60-75分鐘 C、75分鐘以上

  A、28% B、49% C、21% D、1%

  9、分層作業后,你能按時上交作業嗎?( )

  A、能 B、基本能 C、經常不交

  A、57% B、42% C、1%

  10、你不能按時完成的原因是( )

  A、沒有時間做 B、太難了,不會做 C、太簡單了,不想做 D、我從來都按時完成作業

  A、10% B、37% C、3% D、49%

  11、你喜歡那種程度的作業?( )

  A、難,要深入思考的 B、中等,稍微思考的C、容易,不要思考的

  A、77% B、19% C、4%

  12、在碰到較難的拓展探究型作業時,你會選擇( )

  A、一個人解決 B、請教同學或老師 C、抄襲 D、放棄

  A、13% B、75% C、3% D、9%

  13、你對教師分層布置作業的意見是( )可以多選

  A、只利于優秀學生的發展 B、造成學生之間學習任務的不公平

  C、增加教師的負擔,但有利于中等成績以下的學生鞏固所學內容

  D、有利于學習困難的學生樹立學習信心.

  A、4% B、6% C、11% D、75%

  14、你同意老師針對不同的同學布置不同的作業嗎?( )

  A、同意 B、不同意 C、無所謂

  A、64% B、18% C、18%

  15、分層作業后,你覺得對自己在數學學習上( )

  A、沒有影響 B、有一定點的影響 C、影響較大 D、影響很大

  A、18% B、58% C、20% D、4%

  (四)問卷分析如下:

  1.學生對數學作業現況的態度

  大部分的學生能積極應對教師布置的作業,對學習的熱情較高,但也有個別的學生對學習的意識很淡薄有困難,據了解,學生害怕寫作業或只喜歡某些課程作業的根本原因,是與教師布置的作業是否適合自己而決定。

  2、學生對分層作業的認識情況

  學生認識到分層作業布置對自己的學習幫助大,大部分學生愿意積極的配合,贊同分3個層次,基礎鞏固型、能力提升型、拓展探究型,通過分層作業模式減輕了課業負擔和學生學習的壓力。

  3、 分層作業布置學生愿意接受的方式及完成作業的情況

  學生大部分選擇了由老師根據成績的優劣幫他們選擇布置,樂于接受老師的分層作業,并能按時上交,完成作業的時間大部分都集中在45-60之間,認為通過分層作業模式減輕了課業負擔和學習的壓力。在遇到困難時他們大部分選擇請教同學和老師。

  4、分層作業對學生學習數學的影響

  學生通過完成適合自己的分層作業時,嘗試到了成功的機會,并有所收獲,讓優生吃得飽,差生吃得了,再也不會坐到那發呆,學生的參與度高。提高了學習效率。

  總之,分層作業克服了一刀切教學的缺點,充分體現了因材施教、 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都有所發展,讓學生充分體驗到通過自己的努力也能獲得成功的喜悅。

  作業設計報告 12

  在課程改革深入發展的今天,有效教學已經得到普遍認同。追求教學的有效性,已經成為當前新課程改革的主旋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作業是教學的重要環節和有機組成部分,是學生數學學習最基本的活動形式,學生許多數學概念的形成、數學知識的掌握、數學方法與技能的獲得、學生思維的發展和創新意識的培養,都離不開作業這一基本活動。作業的有效性正是有效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

  然而,長期以來,由于受應試教育思想和升學的影響,教師在作業設計和實施過程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作業"一刀切"、量大以及缺乏針對性、層次性、開放性、靈活性,教師評價方式單一……這些問題一方面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壓抑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以致使很多學生產生了不喜歡做作業、怕做作業甚至厭學的情緒。另一方面也干擾了教師從作業中獲取有用信息,降低了作業反饋的效果,影響了教師對教學活動的優化。

  基于以上問題的思考和課程改革對作業的要求,我擬申報"小學數學作業有效性的研究"課題。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1、在基礎教育較發達的西方國家,在數學作業的設計的研究與實踐中一直比較重視學生學習數學能力的培養和數學思維的發展,英國中小學生課外作業設計形式多樣,有書面作業、口頭作業、聽力作業、表演作業、實踐作業等,這樣既提高了孩子做作業的興趣,又提高了作業的效益。從而實現學生自主性發展。借鑒國外的經驗也將有助于本課題的研究。

  2、在我國,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作業的設計往往只偏重作業的認知功能,忽視作業的育人功能、作業的發展功能、作業的評鑒功能以及認知心理學功能,作業評價單一,往往局限于學生對錯的判斷。目前好多學校和地區對小學數學作業的設計、都進行了研究,很多學校結合本校實際,制定出了一些具體的制度來,對學生布置的作業量和書寫時間有一個嚴格的限制,促使教師布置作業合情合理。對作業設計也做了有益的改進嘗試,作業形式靈活多樣,適合學生年齡段的生理特點,注重趣味性、層次性和開放性,使學生愿做作業、樂做作業。為了解"作業設計的有效性研究"這一課題在同一領域的研究現狀,我們借助網絡搜索了部分資料,還查閱了部分科研方面的報刊及專著。從目前我們檢索到的資料看,天津市、廣州市、深圳市、蘇州市、浙江省寧波市等相關學校及教科所有關于小學作業設計的研究,該項研究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表現在學生在學習興趣、主動性、等指標上有明顯地提高,學習負擔有所減輕,但范圍較廣沒有分化到細節,這些都有助于本課題實施研究。

  (二)理論依據

  1、人本主義理論。作業設計同樣應以人為本。小學數學新課標明確提出:"通過小學數學的學習,讓人人在數學上都到得到發展,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為了真正貫徹落實新課標,進行作業設計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學習活動不是由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而是學生根據外在信息,通過自己的背景知識,建構自己知識的過程。同時它還認為,知識是個體與他人經由磋商并達成一致的社會建構。因而我們倡導自主性作業、合作性作業、探究性作業,在作業練習中進一步發展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

  3、元認知理論。以培養對學習的自我管理能力為目的的家庭作業能夠促進學生元認知能力的提高。元認知能力的核心就是對認知活動的自我管理、調節和監控能力。由此得到的啟示是:有些家庭作業應該由學生獨立完成,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自我監控能力;有些家庭作業則可以考慮家長的參與和同學的合作,這樣有助于學生形成融洽的人際關系。

  4、新課標關于作業的新理念。新課程的作業已不再完全是課堂教學的附屬,而更是重建與提升課程意義及人生意義的重要內容。作業已成為學生成長的履歷,激發著學生成長的積極情感、態度、價值觀,每一次作業都成為學生成長的生長點。學生對待作業的態度也就應該成為一種生活態度,讓學生在作業過程中體驗幸福和快樂、苦惱和辛勞。

  1、開展小學數學有效作業內容的研究,以從教材中精選作業、根據教學內容改編作業、拓展作業為研究切入點,在實踐過程中,讓數學作業目標更多元化,內容更豐富,更加富有有效性,更加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真正達到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而服務的目的。

  2、開展小學數學有效作業形式的研究,以作業的自主性、合作性、生活性、趣味性、實踐性等方面為研究導向,在調查分析的基礎上,保留數學作業布置中的優點,創新作業的形式,使課內外數學作業能有效地成為提高學生數學學習效果的一種手段。

  3、關注學生個體差異,開展小學數學作業分層設計的研究。根據作業量、作業難度、學生年級進行分層次作業的設計,讓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發展,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成功的快樂,對數學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達到減輕學生負擔的目的,促進數學學習質量提高。

  以行動研究法為主,輔以文獻資料法、個案分析、經驗總結等方法。

  第一階段:20xx年12月~20xx年1月,準備階段。

  1、收集資料,并通過問卷、座談、調研等多種形式對學生、家長、教師進行調查:對現階段數學作業的內容、形式和數量的意見;對今后數學作業的要求、希望和看法。

  第二階段:20xx年2月~20xx年4月,實施階段。

  1、研究人員根據教材的內容和班級學生實際進行符合新課程理念的`作業設計研究。

  2、定期組織交流作業形式的信息。

  3、收集學生作業。

  4、分析試用效果,進一步完善作業形式。

  5、課題組撰寫相關論文。

  第三階段:20xx年5月~20xx年6月,總結階段。

  1、收集典型材料,對學生進行檢測,整理數據,撰寫研究報告。

  2、對各種材料進行總結、整理、分析,撰寫論文。

  3、撰寫研究總結報告。

  1、理論創新:在作業的設計的有效性研究中,著眼于學生潛能的喚醒、開掘與提升,促進學生自主發展;著眼于學生的思維的發展,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認知、情感、態度與技能等方面的和諧發展;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和學生數學學習的需要,促進學生有個性地發展;必須關注學生的終身學習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

  2、實踐創新:充分利用百年老校多次承擔和省級課題研究的豐富的經驗,雄厚的資源以及數學組強大的教研力量,對目前小學生數學作業設計的現狀展開調查,構建有效作業設計的標準,以此來規范教師的教學行為,建立切實可行的有效作業設計的機制。

  3、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力求在小學生數學作業設計及有效性研究上有所突破,以此為載體構建"有效課堂"、"有效教學"、"有效教育",最終實現教學雙贏、師生共同發展。

  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各類數學問題。作業設計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繼續,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有效性研究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和保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強知識與實踐的聯系在數學教學中變得十分重要。使作業設計的內容體現個性化、生活化和社會化,作業的形式強調開放、探究和合作,作業設計的手段追求多感官、多角度,讓學生動起來,使作業活起來,促進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實踐中運用,在開放中創新,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1、專業支持:我漢語言本科畢業,工作十二年,一直從事小學教育教學研究工作。多次參加省級市級課題研究,多次論文在各級各類報刊雜志上發表,可以從面上推進研究工作的進展。

  2、課題的前期準備工作:課題負責人有一定理論與研究能力,對小學數學作業有了較長一段時間的關注,對教育教學方式有自己的看法。另外,本負責人還查閱了豐富的文獻著作,搜集了與本課題研究相關的資料信息,因此,前期的調研,分析工作開展比較順利。

  3、最優化理論:巴班斯基認為,所謂教學過程最優化是指在全面考慮教學規律、原則、現代教學形式和方法的情況下,在全面考慮教學系統的特征及其內外部條件的基礎上,組織對教學過程的控制,以保證過程(在最優化的范圍內)發揮從一定標準來看最有效的作用。教學過程最優化也可以具體地理解為教師合理地選擇能體現教養、教育和發展三者相結合的教學任務,并在此基礎之上采取在自身條件范圍之內的最有效的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在一定條件下,使每個學生的學習潛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使教育教學可以達到最好的效果。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主要立足于如何提高教育教學過程的效率,努力做到付出最小的代價來取得相對最好的教育教學的效果。巴班斯基的最優化理論,對我們這一課題的研究富有具體的指導意義。

  (四)課題研究的目標。

  1、通過研究了解我校數學學科在作業設計、輔導、批改中存在的問題并作歸因分析、提出相應對策。

  3、通過對作業的分層分類設計的指導,建立一套“有效作業”題庫。

  4、通過“有效作業”的研究,總結提煉解決有效作業實施中各種問題、經驗、個案和理論,尋找一條“輕負優質”的基本途徑。

  5、提高教師有效作業設計、輔導、評價的能力。

  (五)研究方法。

  1、作業內容科學化。

  教師在布置家庭作業的時候,首先要考慮作業的科學性,要滿足學生的需要。或是當天學習內容的鞏固提高、拓展延伸,或是下一節學習內容的必要鋪墊、預習等,切不可脫離學生的學習需要,使作業無意義。

  2.作業形式多樣化。

  教師在進行家庭作業設計時可讓聽、說、讀、寫與做、演、唱、畫等多種形式相結合,讓學生既動口又動手,既動手又動腦,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這樣才符合小學生思維的特點,才能更好地調動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樂于作業、樂于探究,養成自主學習習慣。

  3.作業題應具層次性。

  我們知道,學生彼此間是存在差異性的。要有效地利用家庭作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就要照顧到學生的差異性,在作業設計上要體現層次性。“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教師要通過教材這個例子讓學生學會學習,通過這個例子舉一反三學到更多的知識、訓練學習技能。

  (六)研究步驟。

  第一階段:(20xx年3月-20xx年7月)。

  1.成立課題研究小組,確定分工,做好課題的申報工作。

  2.課題組成員深入學習數學新課程標準等有關理論知識,統一思想,明確研究方向。

  3.編制調查問卷,進行點面結合的調查摸底。共設計三種調查問卷,分別是教師、家長、學生調查問卷。學生的問卷,從學生的作業量、學生對數學作業的體驗及態度上設計。家長問卷側重于課業負擔、孩子對數學作業的喜愛程度上設計。教師問卷側重于教師設計作業的形式、內容,孩子做作業的興趣、效率上設計。

  4.在理論指導下,討論課題研究思路,設計課題實驗方案;落實課題組成。

  員承擔任務。開始第一階段課題試驗。

  5.進行課題成果匯取交流,及時推廣課題研究成果。

  階段成果:第一階段實驗的階段總結、習題集、論文及課例。

  第二階段:(20xx年7月-20xx年12月)。

  工作安排及主要任務:

  1.課題組教師第一階段組內成果交流、匯報。

  2.針對第一階段實驗中暴露出來的問題,調整課題組階段實驗方案。

  3.課題組老師設計編撰各年級習題集,進行第二階段課題試驗。

  4.聘請區內專家對課題實驗實施具體指導。

  5.進行課題成果匯報交流,及時推廣課題研究成果。

  階段成果:第二階段實驗的階段總結、習題集、論文及課例。

  第三階段:(20xx年3月-20xx年7月)。

  工作安排及主要任務:

  1.課題組第二階段組內成果交流、匯報。

  2.針對第二階段實驗中暴露出來的問題,調整課題組階段實驗方案。

  3.課題組老師設計編撰各年級習題集,進行第三階段課題試驗。

  4.聘請區內專家對階段成果評議。

  5.進行課題成果匯報交流,及時推廣課題研究成果。

  階段成果:第三階段實驗的階段總結、習題集、論文及課例。

  第四階段:(20xx年7月-20xx年12月)。

  工作安排及主要任務:

  1.課題組第三階段成果組內交流、匯報。

  2.針對第三階段實驗中暴露出來的問題,調整課題組階段實驗方案。

  3.課題組老師設計編撰各年級習題集,進行第三階段課題試驗。

  4.整理實驗數據及資料,搜集典型課例,撰寫實驗心得及論文。

  5.進行課題成果匯報交流,及時推廣課題研究成果。

  階段成果:第四階段實驗的階段總結、習題集、論文及課例。

  第五階段:(20xx年3月―20xx年7月)。

  工作安排及主要任務:

  1.課題組第四階段成果組內交流、匯報。

  2.課題組老師設計編撰各年級習題集,進行第五階段課題試驗。

  3.聘請區內專家進行結題前的培訓。

  4.課題組老師收集匯總整理各年級習題,裝訂成冊。

  5.撰寫課題結題報告。

  二、課題研究的實施情況。

  (一)加強組織管理,成立課題研究小組。

  1、自課題立項以來,我校成立了以課題負責人為首以數學教研組為成員的的課題研究小組。

  2、組織調查,全面了解我校數學作業的現狀。

  20xx年3月份,根據課題計劃安排,課題組成員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喜歡寫數學家庭作業學生占到82.6%,問到“你愿意完成什么形式的作業?”時,有69.7%的學生答案是喜歡寫的方式完成作業,說明更多的學生還是依賴老師,覺得老師布置的作業越多越好。這也說明學生仍處于教師的題海戰術里,不能自拔。因此改革作業批改、設計等顯得很有必要。

  教師調查問卷反映100%的教師都認為有必要布置家庭作業鞏固所學知識,作業的內容、作業的形式、作業的質量要能充分反映孩子的學習情況,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對每天的作業進行科學合理有效的設計。同時我們也看到,老師們更多的希望是學生能切實減輕學習的壓力,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有效性,這與我們的課題思想正好吻合,我們的研究就是要探尋一種各學科能整合的,能讓學生喜做樂做的作業模式,讓學生在多樣的作業情境中“不知不覺”地習得各種知識。

  家長調查問卷反映68%的家長通過每天的作業檢查來了解孩子的學習狀況,作業是溝通學生家長與學校教師之間的重要橋梁,作業的內容、作業的形式、作業的質量要能充分反映孩子學習情況,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對每天的作業進行合理有效科學的設計。同時我們也看到,家長更多的希望看到我們教師布置的作業能綜合化、各學科整合化,涉及到孩子多方面的能力鍛煉,這與我們的課題思想正好吻合,我們的研究就是要探尋一種能讓學生喜做樂做的作業模式,讓學生在多樣的作業情境中“不知不覺”地學習數學知識并愛上數學。

  3、建立課題學習與交流制度。

  扎實的科研制度是科研成效的重要保證。在“將教研提升到科研”層面的倡導下、在校教科研領導的指導下,我們規定,課題組成員每月開展課題學習和交流討論各一次。3月份,我們就對課題的研究方案和實施計劃進行學習,討論交流修改,明確自己的職責和任務。然后找相關理論和實踐經驗,加強學習交流,共同研討,并及時做好記錄。學校還組織定期召開課題交流研討會,老師們在會上,對自己學習資料的學習體會作了深刻的發言,有的對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提出自己的見解。有的帶著實際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經驗去尋求理論的升華。

  (二)問題和困惑。

  縱觀整個操作過程,應該說要求明確、措施得力、反饋及時、教師和學生均反映良好,但有些問題的處理卻難以盡如人意,現將問題和困惑總結如下:

  1、作業分層布置的落實較為困難。在一個班級內,好學生和差學生的學習能力相差仍很明顯,可我們在實施有效作業時,教師對這種情況的分層卻體現很少。雖然學校一再要求,也多方面和備課組長及教師交流溝通,但收效甚微。

  2、各科作業間存在沖突。由于各科作業間聯系不夠,有時候幾天作業都比較少,學生就比較輕松,而有時候各科作業都很集中,學生根本無法及時完成。針對這種情況,我們也嘗試著召開班級授課教師會商會,商討對策,可操作起來卻太困.

  3、“軟性作業”的檢查和督促難以把握。簿本作業檢查有硬性的、可操作的標準,但對于數學作業中的背誦、調查等就很難檢查了,只管硬性作業,對“軟性作業”放任自流,導致有的教師作業檢查合格,但缺少課下的督促和檢查,結果考試效果并不理想。

  4、教師自編習題太少。由于教師的任務較為繁重,備課、改作業、分層、答疑等工作量很大,因此絕大部分作業用的是現成的資料和試題,作業的針對性仍然不強,一定程度上浪費了學生的時間,導致學習效率較低。課題組多次召集成員商討這一問題,大家也都覺得應當以創編習題為主,但實際中很少有備課組和教師愿意去真正落實,導致這個問題每次都要求,但每次都沒有落實。

  另外,教師自身的觀念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課題研究的順利實施。如:如何運用新課改理念,形成具有指導性、可操作性的作業管理模式是個難點;應試教育的思想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課題的有效開展;教師將作業實踐中的現象、想法、感受及時總結、提煉并上升至理論層面還做得不夠等。

  作業設計報告 13

  一、課題背景及界定

  1、長期以來各學科課程自成體系,形成一個比較封閉的系統。學生在學習了知識后,遇到實際問題時仍然無從下手。就語文學科來說,各個知識模塊之間相互孤立,不利于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和個人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2、傳統的作業設計對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方面有一定的優勢。但它對學生今后的成長卻極為不利的,如果不加以改變必將使作業陷入機械重復的誤區。學生終日陷于“題海“之中,苦不堪言,身心的發展也必將因此受到抑制。

  3、許多小學語文教師都意識到作業是課程改革的重要載體。但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仍存在著不少弊端。

  本小課題研究主要是以如何在小學語文課中開展綜合性學習的作業設計為研究重點,它是一種有目的、有指導、有組織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情況反饋的第一手書面材料。是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載體,最能凸顯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最能真實反映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不應忽視的形成性評價內容。有效的綜合性學習作業的布置不僅是檢測教學效果的一種重要手段,還能對學生的語文學習起到一個導向作用。符合新課程理念的語文綜合性作業,能引導學生關注生活,積極地學,靈活地學,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交差、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綜合性學習作業要突出學生的自主性,重視學生主動參與的過程,實驗教師在作業設計中大膽創新,并聯系社會實踐,將語文知識融入生動有趣的表演、游戲、生活實踐中。

  語文綜合性學習作業設計的內涵:

  一是語文知識的綜合,如,在家庭生活、學校生活中,嘗試運用語文知識解決問題;

  二是語文能力的綜合,如組織學生參加語文趣味活動,自主組織文學活動,在辦刊、演出、討論等活動中,體驗合作與成功的喜悅;

  三是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綜合,如根據對各門學科的了解提出感興趣的問題,共同討論,選出研究主題,制訂簡單的研究計劃,從報刊、書籍或其他媒體中獲取有關資料,討論分析問題,獨立或合作寫出簡單的研究報告;四是語文實踐過程的綜合,讓學生在讀書、寫作、調查、研究等多種學習活動中提高語文素養。

  二、理論依據及意義

  1、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教育理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三大主張,認為教育和生活是同一過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須和生活結合才能發生作用,他說:“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基于此,我們要以語文教材為藍本,把讓學生融入學校、家庭、社會廣闊的天地中,實現語文學科的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做到學科間融合,達到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實踐能力。

  2、國內外同類課題的研究綜述

  西方一些教育先進國家對作業形式進行了一些改革,對我們很有啟發意義。如英國中小學生課程作業主要有四種類型:

  (1)實踐作業。即指有教師指導的各種實驗、獨立觀察、獨立完成美術作品及各種動手能力的測試;

  (2)書面作業。即指客觀性測試,其形式有回答簡答題、搶答題、寫隨筆、論文、觀察報告、評論、調查報告、科研項目等;

  (3)口頭、聽力作業;

  (4)表演作業。美國的中小學教師則以很寬廣的視野從多方面、多層次來定位作業目的。教師不僅從作業與學生的知識掌握和能力培養的關系,而且從作業與學生個性發展的關系定位作業的目的;不僅從作業對學生的影響,而且從作業對親子關系、家校關系、社會影響等來定位作業的目的,從而把作業變成學生和家長之間、家長和學校之間、學校和社會之間產生聯系的一種中介。給我們的啟發:教師應該更多的從學生個性發展的角度來設計作業,而不應該僅從完成自身教學或增長學生知識的角度設計作業;作業的內容和要求應因人而異,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特長的目的;教師可以通過作業形成學校、家庭和社會對學生的教育合力等。

  國內方面:目前對于語文綜合性作業設計的研究已日趨深入,課改的語文新教材中相當重視語文綜合性作業的內容,注意作業設計的趣味性和人文色彩,還加強了感悟、積累、實踐,關注學生的經驗世界、想象世界和學生的生活。此外,近幾年的好多語文教學類刊物上也刊登了大量關于語文作業設計和評價方面的文章。這些都為本課題組進行課題實驗提供了借鑒的條件。

  本課題一方面將廣泛吸取和借鑒其研究的成功經驗,另一方面結合自身實際情況,積極探索建立一套更為合理、更為全面的小學生中段語文綜合性作業設計體系,這將對小學生語文涵養和素質的提高,語文學習熱情的激發,一線教師專業素質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指導作用。

  三、課題研究的內容和目標

  (一)研究目標

  1、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他們學習的主動性、自主性、積極性。減輕學習上過重的、不適當的心理負擔和恐懼心理;

  2、通過改變語文綜合性作業的組織形式和呈現方式,讓學生富有個性的學習,在豐富多彩的作業內容和形式中獲得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實現完美人格。

  3、在語文綜合性學習中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增強一線教師的專業素質,不斷提高作業設計和評價的水平。

  (二)研究內容

  研究的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三條途徑和三個方面:

  1、我們在語文課中實施綜合性學習作業設計時主要通過三條途徑:

  (1)、在語文作業中滲透綜合性學習;

  (2)積極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實踐作業;

  (3)開多展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創新性作業。

  在語文作業中滲透綜合性學習的教學是指運用綜合性學習的理論在語文作業中,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綜合性學習的作業要突出學生的自主性,重視學生主動參與的過程,實驗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大膽創新,將語文知識融入生動有趣的表演、游戲、競賽中。

  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實踐作業是指對興趣小組和實驗班的學生進行的以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為主要內容的作業。語文綜合性學習創新性作業是指在面向全體學生的語文作業中進行以創新性學習為主題的活動。在選擇綜合性學習作業的專題內容時,我們認為遵循以下選材的原則:

  趣味性——應選擇對學生而言較為新穎有趣的題材。

  通俗性——應選擇學生能夠懂得和理解的題材。

  教育性——應考慮到兒童的年齡層次和他們可能受到的非正面的影響,盡量選擇有益于他們健康成長的教育內容。

  2、我們在語文課中實施綜合性學習時主要強調了三個方面:

  (1)強調了教師的角色定位和教學過程的要素。

  在語文綜合性學習作業設計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為學生提供查找資料的途徑;是學生學習活動的促進者——創設學生樂于學習的學習情境并指導學生自主學習,還是學生的幫手和朋友——尊重學生、平等待人,不以權威自居。

  (2)強調選擇適合我們中年級學生進行語文綜合性學習的作業范疇。在語文課中進行綜合性學習研究,要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不能加重學生的負擔。我們認為現有語文教材、其他學科、生活實踐共同構成了語文綜合性學習的作業內容:

  第一、結合教材的教學內容來選擇。教材中有豐富的綜合性學習的因素,通過深入分析教材,并對教學內容進行創造性的處理,加強學生綜合性學習的能力培養,是在語文課中實施綜合性學習的最佳方式。

  第二、挖掘其他課程資源,找到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的最佳結合點。

  第三、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在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實踐中來選擇。這些內容包括: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觀察社會;在家庭生活、學校生活中,嘗試運用語文知識和能力解決簡單問題;能提出學習和生活中感興趣的問題,共同討論。

  (3)強調在綜合性學習作業中體現語文的本色。在培養學生的實際綜合運用能力的同時,要始終體現語文學科特點。

  四、課題研究的對象、方法及步驟

  (一)研究對象:二年級、三年級共4個班的學生。

  (二)研究方法:

  (1)課題組成員在總課題組的指導下,分工協作、形成合力,全方位地進行語文綜合性學習作業研究的改革實驗。

  (2)課題組每星期進行一次匯報交流,對語文綜合性學習作業的基本類型、形式、進行研討,分析學生作業的興奮點,尋找有效地激發學生作業興趣的方法。如利用校園文化資源,構建生活化的課堂、設計創造性的生活化作業等。

  (3)以語文教材為抓手,挖掘教材特點科學地進行作業設計,科學地布置作業。使學生在生活中,在社會中去觀察、去發現、去思考問題。開闊眼界,拓展思路,把視野觸向社會的不同層面、生活的不同角落,在實踐中學習和運用多學科知識,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

  (4)建構合理化的作業設計體系,體現語文綜合性作業設計的多元性和人文性。

  (三)研究步驟

  1、準備階段(20xx年6月――8月)

  (1)確立實驗班和實驗老師。

  (2)課題組成員進行培訓,建設一支具有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3)擬定實驗方案。

  2、實驗階段(20xx年9月――20xx年4月)

  (1)在實驗班開展調查研究,充分了解當前學生作業的現狀,并對獲取的第一手資料進行分析。

  (2)以每天的語文作業為抓手,積極探索作業設計的多樣化與有效性,同時注意積累廣大教師中的成功經驗,做到每日一小結;每周一小結;每月一小結。

  (3)開展形式多樣的作業展示和作業交流活動。開展自我縱向評比;小組動態評比;學科間評比;班級間評比。

  (4)根據兩位對照班教師對同一課文設計的不同作業進行比較,結合課題研究,進行分析和對策歸因。讓作業成為學生成長的一種需要并開展一系列活動,并對幾個典型的好、中、差學生建立個案,跟蹤研究,以觀察此研究的效果。

  3、總結階段(20xx年5月)

  (1)對實驗數據和結果進行整理分析,總結各項研究成果。

  (2)撰寫結題報告。

  五、課題研究的預期成果

  1、完整的作業設計體系。

  2、論文、案例

  六、課題研究的條件分析

  1、領導重視:學校領導一向重視教科研活動。他們充分認識到教科研活動對于一所學校的生存和發展所具有的重要意義。在“輕負高質”的教學大背景下,學校還將作業布置的數量和質量作為常規檢查的一項重要指標。

  2、教師實力:課題組成員在語文教學方面有豐富的實踐經驗,精力旺盛,積極性高,人均為大專或大專以上學歷,具備過硬的文化和科研素養。

  3、學校的良好環境和優良傳統:我校具有良好的教育環境和先進的教學設施。學校在實施市教育局“高質輕負的底線”中強調要嚴格控制課外作業量,家作布置要科學、合理,嚴禁大量機械、重復、懲罰性的作業。這項措施深得人心。這些均為本次課題研究指明了方向,成為我們研究的精神動力。

  七、課題組成員及分工

  組長:XX負責擬定實驗方案,指導開展課題研究

  組員:XX制作調查表,收集資料,撰寫結題報告

  作業設計報告 14

  一、引言

  作業是學生將課堂上獲得的教學信息內化并生成能力的有效途徑,也是師生溝通的基本方式。在數學學科中,學生必須通過足夠的訓練來強化所學知識,才能達到應有的學科素質層次。然而,傳統的作業設計往往偏重操練功能,重視短期功利價值,而忽視了長遠的教育價值。因此,本文旨在探討如何科學、系統地設計數學作業,以充分發揮其教育功能。

  二、作業設計的原則

  系統性:作業設計應體現知識的整體性,一方面復習鞏固已有知識,另一方面為后續知識做好準備,形成良好的知識鏈。例如,在學習整式的加、減、乘、除運算時,應做到系統性的強化訓練,以保證混合運算的準確性。

  層次性:學生水平參差不齊,因此應設計不同層次的作業,給學生留有自主選擇的.空間。一般可設置三類題目:基本題、提高題和發展題。基本題針對基礎薄弱的學生,提高題讓學生有試一試的欲望,發展題則針對基礎好的學生,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解題多樣性。

  趣味性:作業內容和形式應豐富多樣,讓學生感受到做作業的樂趣。題型多樣、方式新穎、內容有創造性,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思維活躍度。

  開放性:設計一些開放性作業,讓學生在“一題多解”或多種答案中靈活運用所學知識。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精神,使數學學習走向生活。

  實踐性:實踐性作業能夠使學生將知識與生活相結合,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例如,在學習《統計圖》后,要求學生收集、整理數據并制成統計圖、統計表,進行合理分析。

  三、作業設計的具體策略

  復習鞏固與新知銜接:在設計作業時,應注重復習鞏固舊知識,同時為新知識的學習做好準備。例如,在學習新的數學概念之前,可以設計一些與舊知識相關的練習題,幫助學生鞏固基礎。

  分層設計,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不同層次的作業。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應重點設計基礎題,幫助他們鞏固知識;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則應設計一些提高題和發展題,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和解題能力。

  題型多樣,激發興趣:設計多樣化的題型,如選擇題、填空題、計算題、應用題等,讓學生感受到作業的豐富性。同時,可以設計一些有趣的數學游戲或挑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開放探究,培養能力:設計一些開放性作業,讓學生在探究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例如,在學習幾何圖形時,可以設計一些讓學生自主設計圖形、測量數據并進行分析的作業。

  實踐操作,學以致用:設計一些實踐性作業,讓學生在實踐中運用所學知識。例如,在學習統計時,可以設計讓學生調查并統計班級同學的興趣愛好、作息時間等數據的作業。

  四、結論與建議

  科學的作業設計能夠充分發揮作業的教育功能,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因此,教師應注重作業設計的系統性、層次性、趣味性、開放性和實踐性。同時,還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因材施教,設計不同層次的作業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此外,教師還應不斷探索和創新作業設計的方法和策略,以適應時代的發展和學生的需求。

  作業設計報告 15

  一、引言

  英語作業是英語教學的重要環節,它能夠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提高語言運用能力。然而,傳統的英語作業設計往往存在一些問題,如重機械操練、輕實際應用;重課本鞏固、輕課外閱讀;重統一任務、輕自主選擇等。這些問題導致英語作業實效性不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受到影響。因此,本文旨在探討如何設計有效的英語作業,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英語水平。

  二、英語作業設計的原則

  基礎性:作業設計應重視基礎知識的鞏固和運用。通過設計一些基礎性的練習題,幫助學生掌握詞匯、語法和句型等基本語言要素。

  選擇性: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學習需求,設計不同層次的作業供學生選擇。例如,可以設計基礎題、提高題和挑戰題等不同難度的作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

  實踐性:設計一些實踐性作業,讓學生在實踐中運用所學知識。例如,可以設計一些口語練習、寫作練習或翻譯練習等,讓學生在實踐中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趣味性:作業內容和形式應豐富多樣、有趣味性。通過設計一些有趣的'英語游戲、競賽或挑戰等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開放性:設計一些開放性作業,讓學生在探究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例如,可以設計一些讓學生自主設計英語海報、編寫英語劇本或進行英語演講等作業。

  三、英語作業設計的具體策略

  分層設計作業:根據學生的英語水平和學習需求,設計不同層次的作業。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應重點設計基礎題和簡單的口語練習;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則應設計一些提高題和挑戰性的寫作或翻譯練習。

  結合生活實際:設計一些與學生生活實際相關的作業。例如,可以讓學生調查并統計班級同學的飲食習慣、興趣愛好等數據,并用英語進行描述和分析。這樣的作業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同時提高他們的語言運用能力。

  利用網絡資源: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進行作業設計。例如,可以讓學生觀看英語電影、聽英語歌曲或閱讀英文文章等,并設計一些相關的練習題或討論話題。這樣的作業能夠拓寬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面,提高他們的英語聽力和閱讀能力。

  注重口語訓練:設計一些口語練習作業,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例如,可以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模擬對話或進行英語演講等。這樣的作業能夠讓學生在實踐中提高口語水平,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表達能力。

  鼓勵自主學習: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例如,可以讓學生自主選擇一些英語讀物進行閱讀,并撰寫讀書筆記或心得體會;或者讓學生自主設計一些英語活動并進行展示和分享。這樣的作業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

  四、結論與建議

  有效的英語作業設計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提高他們的英語水平。因此,教師應注重作業設計的基礎性、選擇性、實踐性、趣味性和開放性。同時,還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因材施教,設計不同層次的作業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此外,教師還應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進行作業設計,拓寬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面。最后,還應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

【作業設計報告】相關文章:

作業設計報告01-20

作業設計報告08-04

教學作業設計10-24

有效作業設計與批改研究開題報告03-19

小學作業設計結題的報告范文09-07

作業設計方案03-20

作業檢查計劃設計09-21

作業設計方案07-14

作業管理規定設計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