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發展調研報告范文
隨著社會不斷地進步,越來越多的事務都會使用到報告,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避免篇幅過長。一聽到寫報告就拖延癥懶癌齊復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農業發展調研報告范文,歡迎大家分享。
農業發展調研報告范文1
為促使生態農業由小變大,鄂州農產品由低層次向高層次邁進,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我們一行先后深入到梁子湖區“涂家垴鎮萬畝無公害紅薯高產示范片”、“太和萬畝有機農業基地”,華容區“湖北鄂州臺灣生態農業創業園”,鄂城區“樊川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積極爭創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市這個目標,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匯報如下:
一、發展的現狀
我市有豐富的山水資源、特有地理位置,素有鄂東聚寶盆、江南魚米鄉之美譽。全市現有耕地面積61.2萬畝,水面65.1萬畝,林地27.5萬畝。近幾年市委、市政府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實現了“六有”。
(一)有生態農業示范片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市開展生態農業建設以來,先后建設了一批具有一定水平和代表性的生態農業示范片。如梁子湖生態農業示范區,百里長港線、樊寺線生態農業示范帶和華容省級農產品加工園等,對我市生態農業起了很好的引領作用。
(二)有生態標志農產品
通過近幾年的努力,全市建立生態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54個,示范基地面積63萬畝,通過以點帶面帶動了全市生態農業標準化生產。形成了遐邇聞名的武昌魚、河蟹、珍珠、茭頭、蓮藕等一批“原號”和“土號”特產。武昌魚不僅成了一代偉人毛澤東的詠物絕句,而且成了美國連續幾屆總統的首選中國菜。生產的螃蟹曾“橫行”香港,銷量占市場份額六成以上,“梁心”牌有機番茄在武漢超市上架,“梁道”牌稻米正在加工生產。豐富的自然條件和人文資源為我市生態農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先后榮獲多個“國號”、“省號”名片。
(三)有生態農業模式
立足自身特點,充分發揮區域優勢,推行區域化布局,大力示范和推廣高效生態農業模式,形成了紅潤池湖農業生態園“良心種植、有機營養”的種植模式,太和萬畝有機農業“喝”山泉水、“吃”有機肥、“戴”生態圈、“當”健康神的“全產業鏈”模式,澤林鎮萬畝湖農場水稻種植推行的“統一品種、統一肥料、統一病蟲害防治、統一機械化作業、統一收購”“五統一”管理模式,東港大豐循環牧業示范園的“豬─沼—菜”循環牧業種養模式,峒山生態園“宜居、宜業、宜游”模式等一批相對集中連片、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態農業模式基地。
(四)有土地流轉創新
目前我市土地流轉方式主要有:“土地股份式流轉”、“土地托管式流轉”、“土地轉讓性流轉”、“土地季節性流轉”等流轉方式,建立了土地流轉保證金制度,開展了確權確地試點工作,為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提供了保障機制。
(五)有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
近幾年以來,加大農業投入品管理,實施沃土工程,提高肥料利用率。全市共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復播面積達55.8萬畝,舉辦測土配方施肥示范樣板36.5萬畝。積極開展農業環境污染事故調處工作,近年來查處農業環境污染事故十余起,為農民挽回經濟損失近100萬元。
(六)有生物能和農業廢棄物的綜合利用
大力推廣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全市秸稈機械化還田近50%。積極推進沼氣工程建設。如東港沼氣供應站采用國內的搪瓷鋼板升流式固體床中溫發酵工藝,循環利用農業資源,實現了燃料、飼料、肥料有機轉化,有助于農業經濟結構的調整、生態環境的改善與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市通過近幾年的努力,在生態農業發展上取的了一定的成績,但是與群眾的期盼相差較遠,與市委市政府的要求還有距離。主要存在“六強、六弱”:
一是擴大發展規模意識較強,打造精品意識較弱;
二是創立“品牌”意識較強,提升“品牌”意識較弱;
三是注重短期效益觀念較強,忽視環境保護意識較弱;
四是做表面文章較強,在資金、技術幫扶解困方面較弱;
五是依靠領導支持、項目支撐較強,堅持市場決定取舍意識較弱;
六是土地流轉急功近利意識較強,著力化解深層次矛盾意識較弱。
三、對策和建議
生態農業建設能夠實現農業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雙重功能,代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我們立足自然資源、自然條件和經濟狀況,針對鄂州目前生態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制約因素,按照發展生態農業的基本思路,認為全力發展我市生態農業,重點要抓好“六變”。
(一)變發展現代農業為生態引領
要堅定不移地走“生態+特色+科技+品牌”的發展路子,以生態農業發展為主線,以綠色科技為支撐,著力建設以循環經濟為主導的生態產業體系、山川秀美的'生態環境體系、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人居環境體系、科學、高效、穩定的基礎保障體系。我市生態農業發展的方向與目標要遵循三個原則:一是要將生態農業發展作為我市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戰略方向;二是要將生態農業發展作為制定各項農村發展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三是要將是否有利于生態農業發展作為衡量農村工作。只有這樣,我市生態農業發展才有出路,才有希望。
(二)變土地流轉為土地換股權
流轉土地對實行規模化、機械化耕作,發展生態農業至關重要;但目前農村社會處在轉型期,有各種矛盾的復雜性,還有土地流轉缺乏保障機制、流轉機制,有效激勵機制等因素,導致流轉工作非常困難。“土地換股權”模式有助于農村集體土地流轉效率的提高,并在土地流轉過程中有效維護農民權益。這種模式的實質在于,在農村土地流轉和農業企業建設的過程中,農民可以將土地承包權作為資產入股,并享受分紅。太和萬畝有機農業基地以農民土地經營權入股,采取“收益保底、盈余分紅”方式,成功進行了土地流轉。
(三)變單一種植為復合型產業
發展生態農業,帶動觀光農業,要打造“精品”“亮點”,促進農業現代化進程;要充分立足生態園山青水秀、“綠色環保”以及生態休閑的特點,充分利用生態園的自然景觀,形成“可覽、可游、可居”的環境景觀和集“自然—生產—休閑—康樂—餐飲—教育”于一體的景觀綜合體,發展體驗農業與觀光農業相結合的復合型產業園。
(四)變拓展品牌為提升品牌
一是要以政府引導、企業創建為主。大力推進叫響“梁心牌蔬菜、梁道牌大米、武昌魚、梁湖有機碧玉茶、有機茭頭、梁湖大閘蟹”等產品品牌的產業化經營,努力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競爭力,盡快形成鄂州市的特色和,促進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二是要培育一批規模大、起點高、帶動能力強的農產品加工企業開展品牌創建,形成一批在國內國際市場具有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產品。三是要實施品牌興企戰略,加強品牌整合,在每個行業選擇幾個市場占有率、知名度較高的品牌,引導資產、資源集中,推動形成一批有影響、帶動力強的品牌。四是要加大有機認證產品、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等具有公共屬性、地域特點的品牌,在、省級媒體進行廣告宣傳,給予財政補助。
(五)變政策扶持為多元化投入
一是財政要設立專項資金,專門用于支持生態農業建設。二是積極探索多元化的投入機制。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運用貼息、補助、以獎代補、投資參股的方式,引導、吸引民間資金、社會資金加大對開發生態農業的投入,建立起以政府為引導、企業為主體、農戶和社會共同投入的投融機制。三是實行整合和獎扶機制。捆 綁項目,集中投入,限度地項目資金的規模效益。同時,對生態農業建設任務完成好、發展速度快的地方實行重點傾斜,優先扶持。對從事生態農業開發、生產和營銷的企業和個人給予政策優惠和資金扶持。四是制定一套政策。制訂和完善有利于生態農業建設的財政、稅收、價格、信貸、貿易、土地、風險投資等方面政策,為生態農業建設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形成有利于生態農業發展的行為規范經營約束、利益調節、成果保障的政策體系。
(六)變市場準入為尋找市場
國家新政策“農產品市場準入制”有規定,所有農產品必須經過檢測達標后才可以上市場銷售,凡過度使用農藥化肥的農資產品是達不到國家衛生食品標準的,這就意味著辛苦種植的農產品不值錢,甚至辛苦勞動將得不到相應的回報,有時會虧本。那么我們在發展生態農業上必須做到:一是重視科技支持。推廣應用高產、優質、抗病蟲新品種,著力推廣腐熟無害化的農家肥料、微生物肥、綠肥和綠色農業生產準用的化學肥料,積極推廣微生物農藥、植物源農藥和應用頻振式殺蟲燈,開展綠色農業加工工藝的引進和應用。二是聯系一批高校,在我市建立高校生態農業技術應用試驗基地,發揮高校的科技支持生態農業發展的技術優勢。三是打造專業營銷團隊,根據生態農業定位的品牌,進行了市場調研,探索符合本地實際的營銷模式。四是開展推介、對接活動。組織開展或參加各種大型農產品博覽會以及“農超”對接活動、大型采風活動,展示我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成果,擴大我市農產品市場營銷,不斷提高市場占有率。
農業發展調研報告范文2
為了深入了解我縣休閑農業發展現狀,根據xx市一村一品發〔20xx〕6號文件精神及上級主管部門的相關要求。近期,我站就全縣休閑農業發展情況開展了專題調研。采取采取重點調研與全面調研相結合的方法對全縣休閑農業經營實體(休閑農家、休閑農莊、休閑農業園區)及休閑農家明星村展開調研工作。現就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一)休閑農家
此次重點調研了我縣櫻桃溝景區的休閑農家發展情況,按30%的比例抽取了27戶進行了入戶走訪。27戶休閑農家從業人數147人,經營面積90.8畝,總收入395.3萬元,其中種養業收入11.87萬元占總收入的3%,服務業(餐飲、休閑)收入343.3萬元占總收入的87%,其他收入占10%。年人均純收入1.4萬元。
(二)休閑農莊
1.西鄉縣鈞鑫農場開發有限公司。該公司是集生態農業,旅游觀光,餐飲休閑為一體的綜合性生態農場。該農莊占地面積400畝,總資產1420萬元,單日可接待游客260人次,擁有住宿床位8張,可提供餐位26桌。該農莊從業人數49人,其中農民就業人數32人,帶動農戶328戶,年營業收入543萬元,利潤162.9萬元,從業人員年人均純收入1.5萬元。
2.陜西西鄉一品源茶業有限責任公司葡萄生態農業休閑觀光示范園。該園區包含了葡萄采摘體驗及茶園觀光兩個項目,以休閑農莊模式開展生產經營。該農莊占地面積200畝,總資產600萬元,單日可接待游客120人次,可提供餐位12桌。該農莊從業人數60人,其中農民就業人數50人,帶動農戶180戶,年營業收入1800萬元,利潤120萬元,從業人員年人均純收入1萬元。
(三)休閑農業園區
1.陜西東裕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位于西鄉縣沙河鎮棗園村,距縣城10公里。該公司是以綠茶種——產——銷為一體的產業園區,園區占地面積XX畝,總資產6686萬元,單日可接待游客50人次,可提供餐位5桌。該農莊從業人數590人,其中農民就業人數500人,帶動農戶4000戶,年營業收入4060萬元,利潤230萬元,從業人員年人均純收入2.5萬元。
2.西鄉縣峽口鎮江榜村茶產業休閑農業示范園。位于西鄉縣峽口鎮江榜村,距縣城30公里。該園區以綠茶種植為主要產業,占地3500畝,總資產500萬元,單日可接待游客40人次,可提供餐位4桌。該農莊從業人數230人,其中農民就業人數180人,帶動農戶3250戶,年營業收入2500萬元,利潤100萬元,從業人員年人均純收入1.4萬元。
(四)休閑農家明星村
西鄉縣峽口鎮江榜村是此次調研的明星村,該村有休閑農家標示牌數25個,公共衛生間2個,合作社組織1個,綠茶種植是該村的主導產業。該村603戶1768人,其中從事休閑農業25戶125人,分別占全村戶數4%、人數的7%。全村年收入2670萬元,其中休閑農業經營性收入190萬元,占全村總收入的7%。全村年人均村收入9090元,休閑農家從業人員年人均純收入1.2萬元,年接待游客達1.2萬人。
二、休閑農業的特點及成效
(一)規模化發展迅速。西鄉縣在發展休閑旅游農業方面,堅持在政策引導、規劃設計、規范管理、強化服務上下功夫,注重規模化發展。目前,已形成了以櫻桃溝景區,水東河灘景觀,羅鎮茶園,棗園湖公園為主的四大休閑旅游農業特色區。四大區域充分利用周邊優越的自然環境,形成了以果蔬采摘、生態休閑、茶園觀光、水上娛樂為特色的游覽項目。
(二)品牌特色突出。西鄉休閑農業不僅在數量上有較快的發展,而且在品質、特色上有較大的提高,圍繞歷史文化、民族風情、農耕文化等主題,逐步打造出了一批特色鮮明的休閑農業產業集群,其中包含了生態農業、休閑垂釣、農村風情、歷史人文、特色餐飲、林果苗木等方面。
(三)休閑農業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休閑農業的發展不僅帶動了餐飲、休閑等服務業,也帶動了當地農村的種養業和加工、運輸制造業,進一步優化了農村產業結構。
(四)休閑農業推進了現代農業發展進程。休閑農業作為產業鏈的關鍵環節,既帶動了旅游休閑業的發展,也促進了我縣農業、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從事休閑農業的農戶、企業都能圍繞“綠色、安全、生態”這一主題,發展無公害和綠色農業。通過正確引導,農戶、企業開展標準化生產,建立了一批標準化生產基地,增加了農產品的附加值,農業經濟效益明顯提高。
三、休閑農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戶對休閑農業的認識不高,發展局限。一些農戶在發展休閑農業時,首先對休閑農業的認識不到位,僅憑一個灶臺,幾張餐桌就開始搞農家樂。缺乏對休閑農業的基本認識,導致其發展規模局限,效益低下,前景渺茫。
(二)科學化、規模化管理缺失。一是當前我縣的休閑農業普片存在設計單一雷同,功能欠缺,簡單仿效,經營粗放等問題。二是缺乏科學的管理。經營休閑農業和旅游農業是一項新的事業,但多數經營者自身組織能力及管理技能不高,往往憑著自己的經驗對項目的建設及經營管理做出決策,明顯跟不上市場步伐。同時多數休閑農業企業的從業人員缺少必要的培訓,素質和服務水平低,管理水平差。
(三)資金支持與優惠政策少。農民發展旅游農業的資金極其匱乏,發展后勁嚴重不足。由于相關部門缺乏聯動機制和相關項目缺乏整合捆 綁機制,真正能夠使休閑農業和旅游農業經營戶得到實實在在資金支持和政策支持的措施還很少見,專門針對休閑農業旅游農業發展的優惠政策比較滯后。
四、對進一步推進休閑旅游農業發展的建議
(一)要進一步提促進社會對發展休閑農業的認識。目前社會各方面對發展休閑農業認識不足,影響了休閑農業的健康發展。政府部門做好對休閑農業的宣傳和推介,進一步提高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及社會對發展休閑農業的認識,切實把發展休閑農業放在解決“三農”問題的戰略高度考慮,充分發揮休閑農業在統籌城鄉發展、擴大內需、增加農民就業等方面的積極作用,確保休閑農業持續健康發展。
(二)提升科學規劃。科學規劃是辦事前提,在發展休閑農業的過程中,首先要從規劃入手,要緊緊把握市場需求,結合當地農業發展實際和地區特點,依托當地資源稟賦、文化特色和產業基礎,因地制宜制定本地發展規劃。在規劃設計中,要突出功能定位與開發,要堅持突出文化功能、生態功能、科教功能和載體功能上下功夫,文化功能要把重點放在文化傳播和特色文化打造上,形成地方特色突出的農村和農耕文化;生態功能上要突出生態、安全特色,形成獨特的生態休假平臺;科技功能上,要不斷打造生產、科研、休閑觀賞、教育于一體的現代農業技術、品種展示平臺;載體功能就是通過發展休閑農業,舉辦各類特色節會,打造合作交流平臺。
(三)創造休閑農業發展的優越環境。一是政策環境,就是各級黨委、政府必須重視,把這項工作放到應有的位置,加強領導和服務,規范經營發展,切實減輕農戶的負擔。圍繞解決影響休閑旅游農業發展的.難點、熱點問題制定扶持政策,切實解決好影響休閑旅游農業發展的用地、用電等各種問題,形成促進產業發展的良好政策環境。二是社會環境,要在全社會打造產業發展的輿論氛圍,發揮社會的力量支持、維護、促進產業的發展。提升西鄉縣休閑農業的社會知名度。
(四)完善服務體系。政府相關部門要結合實際,在教育培訓、信息交流、創業輔導、融資貸款、管理咨詢、宣傳推介、規劃設計、教育培訓上加大工作力度。要把服務始終貫穿在促進產業發展的全過程,在發展初期階段,重視創業輔導和教育培訓,對達到一定規模的企業,要突出在行業規范、規劃設計、市場推廣加強服務。
(五)創新發展體制。休閑農業不是純粹的農業開發,也不是傳統的旅游項目開發,它的發展涉及農業、環境、生態、環保、教育、經濟、社會、旅游、醫療、文化等,是一個大的產業鏈條。發展休閑農業必須走產業化發展的道路,不僅要把產業鏈條上的各個產業緊密聯系起來,更重要的是把每個鏈條上的經營者的利益有機結合起來,只有這樣休閑農業才能走上健康的發展之路。休閑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主體是“休閑旅游農業企業(中介組織)”,而基礎是“農戶”,其實質是“農戶”通過休閑農業企業(中介組織)把自己與市場連接在一起,通過有效的產品價值鏈管理,形成貿工農一體化。在發展方式上,要堅持以市場引導、政府支持、農民自愿的原則,鼓勵農民和城市工商資本發展休閑農業,農民可以發揮自身優勢舉辦農家樂等小型企業,城市工商資本可舉辦大型的休閑農莊、農業觀光采摘園,農業科研、企業單位要利用自身資源優勢發展現代農業示范園。農民可采取土地租用、入股等方式參與休閑農業的創建,并享有薪金、租金、股金等穩定、長期的收益回報,確保農民穩定就業和增收。
(六)要注重優勢企業、特色產業和產品的培育。提高休閑農業的影響力和凝聚力,關鍵是要打造品牌企業和品牌產品。要通過培育特色產業,打造休閑農業的產業基礎,為當地農民創造更多的創業就業機會。通過培育龍頭企業,帶動休閑農業產業集群的發展,增強產業的競爭力。通過培育品牌產品,帶動種養業的標準化、規范化生產,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
農業發展調研報告范文3
發展現代農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是促進農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徑,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舉措,是新農村建設的產業基礎。為進一步了解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情況,客觀分析建設現代農業所面臨的問題,以“農業發展”為調研課題,經過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農村開展了詳細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現狀
近年來,賈沙鄉按照上級黨委、政府的安排部署,緊緊圍繞“三三一”發展思路及新農村建設二十字方針,狠抓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目前,賈沙鄉共有11個村委會,全鄉總人口21358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17385人,占全鄉總人口的81.4%。十一五期間,鄉政府繼續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和扶持,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走優質、高產、高效的農業發展路子,農業生產以種養殖業為主,二三產業發展較慢。全鄉耕地面積27111畝,農作物播種面積66465畝。推廣種植雜交水稻6395畝,雜交包谷15468畝。糧食總產量11526噸。全鄉有經濟林果16271.9畝,完成荒山造林18430.3畝;生豬存欄23649頭,出欄27686頭;羊存欄3926頭,出欄2966頭;牛存欄8825頭,出欄1224頭;家禽存欄25493只,出欄34667只。肉類總產量2864噸。
(一)優化產業結構,特色產業發展呈現新亮點。按照高效農業的發展目標,以典型示范引領結構調整,以政策措施推動新農村建設,初步形成了以“煙葉”為主導產業,其他產業并存的農業發展格局。20xx全年,賈沙共有7個村委會,30個村民組種植烤煙,種煙戶數402戶,栽種煙葉3000畝,計劃交售煙葉9260擔,實際交售煙葉10267.2擔,比計劃數超1007.2擔,完成任務數的110.8%,煙農總收入715.4萬元,實現稅收160余萬元。
(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得到新提高緊緊抓住國家把基礎設施建設轉向農村的機遇,認真貫徹落實支農惠農政策,大力實施農水改造、把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為保證全鄉農田用水,每年投入溝渠修復資金對農田水溝進行修復,確保了6946畝農田用水,做到滿栽滿播,為農民增收打下了基礎。解決了陸車沖、五臺坡、波羅克、白路腳、茂株柏、丫灑底等多個自然村的自來水,改善了飲水條件,解決農村飲水困難5000余人。其次,加強煙區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按期完成了普灑河5840米的煙區配套改造工程。投資1.5萬元,修復民云、丫灑底煙區管網3000余米。大力實施鄉村道路通達工程,實現了行政村村村通公路、通電話的目標。
(三)大力發展以勞務為主的二三產業,農民收入有了新提高。以“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程”為載體,加強農民培訓和農村勞動力轉移輸出工作,大力開展“技能型、職業型、創業型”培訓,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就業、創業的技能,每年培訓農村勞動力600余人次,轉移農村勞動力500余人次,提高了農民的轉移性收入。
二、現代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新農村建設的逐步推進,賈沙鄉現代農業取得了長足發展,但同周邊鄉鎮相比還有著較大的差距,發展現代農業還面臨著許多困難和問題。
(一)農村經濟基礎較差,農民收入水平很低。
賈沙鄉早在1995年被云南省政府列為506個扶貧攻堅鄉之一,農村經濟基礎相對較差,各村發展水平也很不平衡。尤其是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缺乏資金保障,新農村建設的主體作用難以發揮,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任務還很艱巨。
(二)農業產業結構單一,產業化程度不高。
目前賈沙鄉農業產業結構主要以種植業為主,二三產業比重相對較小,且缺乏大型農業龍頭企業的支撐,農業的工業化程度很低。種植業中以煙葉為主,占農業生產總值的75%以上。但由于主客觀因素的制約,發展相對緩慢,現有的核桃、洋芋等比較有特色的種植業,經營管理粗放,優勢不明顯,缺乏規模效應,產業化經營程度不高,難以形成“產、加、銷”一條 龍的市場優勢和產業化鏈條,特色產業尚未形成規模,農業產業化的道路還很漫長。
(三)農技推廣力量薄弱,農民文化程度很低。
農業科技力量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業技術的推廣和應用。農民科技文化程度很低,農村初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數不足50%,部分農民受小農意識影響,習慣于舊的生產方式,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有限,經營粗放,科技含量不高,外出務工也只能賣苦力,制約了農民收入的快速增長。
三、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建議
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村穩則社會安。加強“三農”工作,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就是要緊緊圍繞“狠抓交通、水利、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種養殖、礦產、旅游業發展,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發展思路,以產業結構調整為主線,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切實轉變農民觀念,提高農民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現代農業持續、健康、穩定的發展,扎實推進賈沙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一)進一步轉變觀念,形成明晰的現代農業發展思路。現代農業要求用嶄新的現代發展理論、先進的.管理理論指導農業。特別是要超越農業和農村工作層面,跳出農業抓農業,充分發揮賈沙鄉礦產資源豐富的優勢,強化工業對農業的支持作用,建立以工補農的新機制。將先進工業發展理念、資金裝備于農業,從而推進農業的發展。
(二)優化農業結構,大力推廣煙葉種植技術。
產業化是發展現代農業的根本途徑和主要標志。一個地區農業產業化水平越高,其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就越高。因此,要按照優質、高效的要求,突出抓好煙葉產業化建設。
1、堅持控制總量。堅持“控制總量、適度從緊”的方針不動搖,科學安排生產量,做到既完成計劃任務,又優化結構,煙葉種植不失控。
2、堅持需求導向。根據工業需求,圍繞知名品牌發展需要,適當擴大生產量,實現總量供給與需求平衡,確保結構總體平衡,提高煙葉配置效率。
3、堅持服務煙農。將“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煙農利益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尊重煙農意愿,算清煙葉種植成本和收益,合理補貼,充分調動煙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4、堅持合理留葉。圍繞“調結構、提質量、增效益”目標,大力推行煙葉標準化生產,待條件成熟時,可進行招商引資,建立煙葉復烤廠,逐步讓煙葉產業規模化和工業化,最終形成煙葉商品化。同時,合理確定留葉數,針對不同品種、不同氣候,遵循煙株生長發育規律,細化封頂留葉技術措施,在合理留葉基礎上,在不影響正常生長發育前提下,統一清除不適用兩片腳葉和一片頂葉,優化結構,提高質量和可用性。
5、堅持統一組織。以村組或田塊為單位,統一時間、統一地點、統一方法、統一流程、統一標準、適度集中、定點處理,確保不適用煙葉“變廢為寶”,確保不造成環境污染,積極探索田間消化鮮煙葉綜合利用。
(三)加大資金投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切實改善農業生產條件。
農業生產條件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基礎,是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的有力保障。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要加強以水利為重點的農田基本建設,加強主干排水溝道的綜合治理,重點抓好水渠節水改造工程,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繼續加快農村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實現組組通公路的目標,不斷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
(四)推進農業產業化,打造農業品牌,實現規模化、標準化生產。
龍頭企業是農業產業化和外向化的重要支撐。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重點建設一批玉米等農產品加工和深加工企業。按照“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原則,對現有酒廠進行重組改造,重點扶持、提升產品質量和增強產品市場競爭力。嚴格按照商品質量標準生產、分級包裝上市,創出自己的品牌,提高農產品規模化、集約化和標準化水平,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步伐,促進農民增收。
(五)依托溫泉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旅游。
充分發揮溫泉地熱資源優勢,進一步完善旅游業發展規劃,整合旅游資源,挖掘整理民間文化,開發特色旅游產品,鼓勵民間資本踴躍參與旅游開發,形成開放性、多元化的旅游發展新格局。
農業發展調研報告范文4
農業穩,則天下安,做好“三農”工作,對穩定經濟社會發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為破解制約農村改革發展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進一步推動寬城農業農村經濟加快發展,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我以茅壩鄉為重點進行了深入調查研究,就存在的問題、解決措施談幾點粗淺認識。
一、基本情況
茅壩鄉位于縣城西南部,距縣城40公里,交通不便、有5個自然村,4800口人,幅員遼闊、地廣人稀,經濟發展滯后,村民人均收入較低,無村集體收入,大多數村民都是靠外出打工來賺取收入。村民無娛樂休閑場所,生產生活條件較差。
二、存在問題
通過座談了解,許多村民反映近年來生活水平得到了較大改善,人心整體穩定。村民普遍對《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高度認同,對黨中央提出的到20xx年農村改革發展的基本目標任務滿懷憧憬。同時我們發現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基礎設施差。茅壩鄉僅有通往茅壩鄉集鎮的4.2公里通鄉道路已經硬化,基礎設施差,“晴通雨阻”現象依然存在;全村至今尚未通自來水,農田水利配套設施為零。從全縣看,至今仍有5個行政村和70-80%的自然村出行難;個別社未通自來水。一直以來,農業、農村的公共基礎設施主要由農民自主解決,國家只給予適當補助。一是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在農民無力投入下變得越來越差,暴露出來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水、電、路、通訊、醫療衛生、教育、文化等公共基礎設施是代表。
二是支柱產業少。茅壩鄉村民的現金收入主要來源于縣內打零工和外出務工,養殖業中豬、雞出售獲取部分收入,種植玉米、小麥等糧食作物主要用于搞養殖,部分作物出售獲取一定經濟收入。農民80%以上的收入依然靠外出務工。可見,支柱產業的培植需要做大量工作,但由于受資源和市場的雙重約束,真正能夠在農民增收中發揮作用的產業卻為數不多。
三是農產品附加值低。市場經濟的發展給了農民面對市場的機會,同時也帶來了除天災之外的另一種風險,即市場風險,而破解這雙重風險的核心問題就是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就茅壩鄉村而言,沒有農業產業化企業,農民大部分以其農副產品的初始形態面對市場,產品基本上沒有附加值。農民追求更多地是數量的增長,不注重質量的提高,更忽視了品牌效應,屬于低水平發展,尚未形成規模效應和集約效應,農產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級生產、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農產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競爭力較弱。
四是農民市場意識不強。農民市場意識不強。農產品供求由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造成農產品區域性、結構性過剩,價格持續走低,農用物資價格上漲,農產品銷售難、增產不增收,直接影響農民收入的增加。另外,由于農民生產和銷售成本都很高,處于無序的發散型經營,在生產上還不能順應市場需求,抗御不了市場風險。
五是農民增收慢。農民收入增長緩慢一直是社會各方面關注和討論的熱點,足見其嚴重程度和深遠影響。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我們雖然一直強調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從實際情況來看,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問題并沒有出現明顯轉機。
六是農民開支負擔重。農民的收入主要支付農業生產、醫療費、教育投入等。由于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日漸增長,農業生產的費用占農民收入的比例也逐漸增加;農民一旦生病治療,醫藥費的支出比重也會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主要勞動力生病后,進一步加劇家庭貧困;農村中,接受初高等教育的學生也讓廣大農民開支加重,特別是子女從上高中開始到大學畢業的7-8年時間里,每年平均需要10000元左右支付孩子學習費用,致使大多家庭無法擴大再生產。
三、下一步工作思考
通過調研,深入了解了農村的真實情況,獲得了第一手的資料,對如何做好農業農村工作得出了幾點啟示:
一要著力統籌城鄉一體化生產力布局。城鄉一體化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和目標,規劃是城鄉一體化的龍頭和基礎。要科學規劃,盡快形成一體化規劃體系,實現城鄉資源的統籌安排和利用。合理編制和完善土地利用、道路交通、產業發展、基礎設設施等專項規劃,著力構筑城鄉聯動發展、整體推進的空間發展布局。
二要合理選擇產業,建立農業產業化發展體系。茅壩鄉之所以發展緩慢,就是因為缺乏產業化支撐,單單依靠傳統的土地經營產出極為有限,沒有自己的經濟收入,那就沒有“地位”,也難以有號召力。所以一是科學選擇產業化經營的組織形式堅持“利益均沾,風險共擔”原則、農民自愿原則、因地制宜原則。從發展趨勢看,我鄉農業將形成“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聯農戶”的生產經營格局。因此,應順應這種趨勢,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合理規劃生產基地,促使這種經營格局的形成。二是大力培育特色龍頭企業。應積極為龍頭企業的發展創造條件,促進龍頭企業的發展。要做強做大龍頭企業,以科技進步為動力,延長產業鏈條,不斷開拓適銷對路的新產品,以品牌開拓市場,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和帶動農戶的牽引力。三是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是連接市場、龍頭企業和農民的橋梁,是強化農村社會分工、提高農業生產經營規模、推動農民整體進入市場的有效形式。應扶持、示范、引導農民依托龍頭企業和專業大戶建立起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大力發展小城鎮,輻射帶動農村發展。
三要大力發展小城鎮,輻射帶動農村發展。推進城鎮化對于解決“三農”問題、開拓農村市場、緩解內需不足、增加農民就業、縮小城鄉差距、發展農村經濟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應牢固樹立“小城鎮,大戰略”的觀念,把發展小城鎮作為推進城市化的重要途徑,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完善功能,聚集人口,繁榮小城鎮經濟,提高小城鎮的承載能力和發展后勁,使之成為統籌城鄉發展的一個有效載體。全面改善農業農村基礎條件。
四要全面改善農業農村基礎條件。農村基礎設施差一直是阻礙農業、農村發展的一大瓶頸。全面改善農業農村基礎條件是民心所向。下一步要認真謀劃、及時對接國家擴大內需政策和中央1號文件,抓好新村建設,加快推進農田水利、農業開發、生態林業、農村道路和文化、教育、衛生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農業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農業發展調研報告范文5
一、種苗生產供應的特點
(一)種苗生產供應品種、樹種多。據統計,今年用于各項造林綠化樹種有30多個,特別是一些城市綠化樹種、園林觀賞樹種增幅較大。根據市場需求和我縣城市綠化建設需要,各苗圃加大了綠化樹種、園林觀賞苗木的培育力度,種苗生產供應的結構性矛盾得到有效緩解。
(二)苗木質量大幅度提高,杜絕了不合格苗木上山造林,造林用苗質量得到了進一步提高。全縣各項工程造林一、二級苗木使用率達95%以上,實現了二級以上苗木上山造林的目標。
(三)苗木供過于求形勢依然嚴峻。經樹種、品種結構調整后,今春可供應苗木2800多萬株,供應總量比上年春季減少近200萬株,苗木剩余總量與上年基本持平,楊樹、山杏、刺槐等常規樹種苗木剩余量減少。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看到林木種苗產業發展的同時,如何加強全縣種苗質量管理,尋求種苗的銷售渠道,增加抗逆性樹種、品種種苗的培育,努力解決種苗供過于求的一系列問題不斷呈現在我們的面前,從而成為制約我縣種苗產業發展的'瓶頸。
(一)種苗生產供應與造林需求得不到很好的銜接,造林任務下達晚,種苗生產的盲目性難以得到根本性改觀,苗木生產結構性過剩,區域供需不平衡依然存在。由于造林任務下達晚,種苗的準備只能依照歷年經驗進行預測和估算,與生產實際需求差距較大。部分林農目前依然存在等待退耕還林等林業重點工程增加造林計劃的想法,種苗產業的規模及種植結構難以得到合理的調整。
(二)抗逆性樹種、品種種苗缺乏,供應壓力增加。當前,隨著各林業重點工程逐步進入攻堅階段,造林地的立地條件越來越惡劣,造林難度增加,各工程對抗逆性樹種品種種苗的需求逐步加大,而抗逆性樹種種苗在當前的種苗生產供應中所占比例偏低。
(三)良種使用率低。近幾年國家加大了對種苗工程建設的扶持力度,良種生產能力有較大幅度提高。但是造林部門在造林投入相同的情況下,受價格因素的影響(良種種苗價格高于普通種苗),為降低造林成本,造林選用普通種子和普通苗木,良種使用率難以提高。
(四)長途調運的苗木質量堪優。立足本縣域,“就地育苗、就近供應”是搞好苗木生產供應的基本原則,是保證適地適樹和造林苗木質量的重要措施。長途調運苗木,一是降低了苗木質量,提高了造林成本,二是挫傷了當地林農育苗生產積極性。
三、發展思路及對策
一是繼續加強種苗信息調度工作,以信息引導市場,制定科學規劃,提前安排年度計劃,超前發展林木種苗生產,努力提供品種對路的良種壯苗,減少種苗生產供應的經濟損失;要加強造林部門和種苗管理部門的協調,造林規劃早制定,任務早下達,種苗早準備,通過調控和信息引導,保持種苗供需總量的基本平衡和品種對路,避免苗木市場的大起大落,造成社會資源浪費。同時,要根據林業建設面臨的供求關系和消費多層次變化,面向大林業、大市場,生態林苗木、商品林苗木、綠化美化苗木、花卉和草一起上。
二是利用科技手段,加強良種繁育推廣體系建設,大力研究和推廣抗性樹種、品種,培育良種壯苗,發展容器育苗,調整造林綠化苗木的生產結構。在苗木生產供應上,立足苗木自給,支持和鼓勵容器苗生產企業擴大容器苗生產規模,加大生產力度,盡量滿足林業重點工程和城市綠化,特別要加快選擇、引進和改良培育適宜我縣惡劣自然條件的抗逆性針闊葉樹種、草種,速生豐產樹種,名特優新經濟林品種,綠化美化樹種和花卉等的需求。鼓勵對抗性樹種、品種的培育和推廣,積極調整樹種、品種結構,引進優良樹種、抗性樹種品種,著力解決當前種苗生產中樹種、品種結構矛盾。
【農業發展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農業發展調研報告_調研報告07-23
農業發展調研報告02-07
特色農業發展調研報告06-30
2018農業發展調研報告08-03
農業種苗發展調研報告08-10
農業產業發展調研報告12-04
農業種苗發展調研報告范文12-31
農業農村生產發展調研報告06-09
農業發展調研報告(通用9篇)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