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藝術系考察報告

時間:2023-01-30 12:01:18 報告 我要投稿

藝術系考察報告

  隨著個人素質的提升,報告的適用范圍越來越廣泛,其在寫作上有一定的技巧。那么什么樣的報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藝術系考察報告,歡迎閱讀與收藏。

藝術系考察報告

藝術系考察報告1

  會議交流內容

  1、設施園藝工程裝備與技術,包括:設施結構優化與配套裝備開發,溫室覆蓋材料(保溫、耐寒)開發、溫室節能新技術與新能源利用,多功能、小型化、實用型設施專用設備等;

  2、設施園藝作物高效安全栽培技術,包括水肥高效利用、溫光高效利用的株型調控技術等;

  3、溫室環境控制與數字化管理技術,設施作物與設施環境模擬模型;

  4、非耕地日光溫室建造技術、非耕地設施作物專用新品種及其安全、優質、高效產業化生產技術;

  5、工廠化育苗技術與植物補光燈節能技術。

  參加人員

  中國農業工程學會設施園藝工程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園藝學會設施園藝分會理事、國家大宗蔬菜產業技術體系專家以及論,文代表和從事與設施園藝有關的科研、教學、生產、企業、管理、技術推廣等有關人員。

  有關事項

  (一)會議時間與地點

  1、會議時間:20xx年7月(具體日期見第二輪通知)

  2、會議地點:新疆烏魯木齊市翼龍大酒店

  (二)會議日程

  第一天:全天,參會代表報到。

  第二天:上午:大會開幕式及大會報告;

  下午:論文(專題)報告及分組學術交流;

  專業委員會換屆會議。

  第三天:上午:論文(專題)報告及分組學術交流;

  下午:昌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考察。

  第四天:吐魯番規模化育苗基地考察

  (三)論文征集

  本次會議將征集與設施園藝相關的創新性學術研究論文與專題綜述,主要內容為我國設施農業溫室工程及高效生產技術、工廠化育苗技術、設施環境工程調控等方面的'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和新產品。稿件經專家評審后,優秀論文將在《中國蔬菜》、《新疆農業科學》正刊刊發,其余合格論文將由《新疆農業科學》(增刊)刊發。來稿注意事項如下:

  1、“專題綜述”和“研究論文”撰寫格式及注意事項參見《中國蔬菜》、《新疆農業科學》投稿指南的相關要求(附件1);

  2、被《中國蔬菜》、《新疆農業科學》錄用稿件按編輯部規定收取版面費;

  3、歡迎各位專家、學者、管理者、生產者、研究生等踴躍投稿,稿件請20xx年1月15日前以word版格式發送至會務組電子郵箱(不接受紙質版論文)。

  (四)報名及參會方式

  1、因7月份為新疆旅游旺季,為保證會議與住宿安排,請與會者于20xx年4月1日前將會議回執表(附件2)、會議交流材料以及準備在會議上進行推廣的新技術、新產品等有關材料以傳真或Email方式發至會務組。

  2、會務費待定,住宿由會務組統一安排,費用自理。

  3、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展示。會務組聯系方式:

  馬彩雯(0991-4550053,15999101958,)

  張彩虹(13565822531,)

  于秀針(18935922981,)

  傳真:0991-4500174

  中國農業工程學會設施園藝工程專業委員會

藝術系考察報告2

  一、研究對象及理路

  重慶梁平雙桂堂放生橋裝飾石雕營造于20世紀80年代,因其“形態生動、寄寓幽深”,(出自“雙桂堂放生橋橋身石刻銘文”,調研報告:重慶梁平雙桂堂石雕藝術分類調研報告――放生橋圖像與數據采集(專項)[R].崔海涵整理、撰寫報告.重慶梁平雙桂堂.20xx.11)既是“西南禪宗祖庭”――雙桂堂中最具代表性的現代民間藝術作品,又可作為具有觀察意義的小型系統。

  從系統論的視角關照,放生橋作為雙桂堂藝術叢這個整體系統的重要元素并與其他構成要素產生“聯系”與“互動”關系,基于系統內部結構的關聯性特征,本文在研究理路上表現為:其一,裝飾構成的考察:①放生橋在禪院整體景觀構成中的位置,即作為裝飾藝術在整體環境中的“裝飾位置”。②放生橋石雕裝飾設計的構成,即形制構成、紋飾組合方式、紋飾設計。③放生橋石雕紋飾設計的手法,即紋飾設計的表現方式;其二:基于“裝飾構成”的考察,以中國文化系統――多元共生為大背景,關照放生橋石雕藝術在造物理念與紋飾設計方面所表現的個性化特征及衍化根源――裝飾藝術承傳與發展的“同源性”與“非同源性”。

  二、放生橋裝飾設計的“關照基源”

  英國人類學家弗雷澤先生在《金枝精要》中強調:第一手材料的準確性、可信性與詳盡度是后期疊合性、拓展性理論闡釋的基礎,也是窗口。([英]詹弗雷澤,劉魁立編.金枝精要[M] .上海文藝出版社. 20xx.1)從這個意義上,對雙桂堂放生橋石雕裝飾進行較為詳盡的調查、分類與系統整理,既是對其實證性研究的土壤,也是相關理論性詮釋的“路徑發端”。

  1、放生橋石雕的“裝飾位置”:雙桂堂放生橋位于關圣殿與彌勒殿之間的放生長池上,南北橫跨寺院中軸,處于禪院的東西中軸線較顯赫的位置,為兩座青砂巖材質的單孔鑲面縱聯式半圓形拱橋。其形制緣于1985年妙談方丈主持下重修放生池過程中“掘土數尺,得古式雙拱于地下”(出自“雙桂堂放生橋橋身石刻銘文”,調研報告:重慶梁平雙桂堂石雕藝術分類調研報告――放生橋圖像與數據采集(專項)[R].崔海涵整理、撰寫報告.重慶梁平雙桂堂.20xx.11),由巴中縣石匠藝師馬本銀、岳增富等仿效古跡建造而成(見下圖1、2、3、4)。

  2、放生橋石雕裝飾設計的形制構成:放生橋欄桿均為透瓶尋杖式,柱頭約為柱身通高的十一分之四,柱徑約為柱身通高的十一分之二,從造型比例上看屬于仿清式石橋的營造。兩座石橋癭項輪廓流暢舒展且雕飾多變,在形式上亦有所區分:石橋A欄桿癭項以葫蘆形為主,橋面欄桿癭項為撇口、細頸、削肩、碩腹的玉壺春瓶形;石橋B則以橄欖瓶形、玉壺春瓶形、盤,口觚瓶形三種瓶形癭項相間并構。兩橋橋身及橋身左右欄桿柱頭為人物式、動物式。

  3、放生橋石雕裝飾設計的紋飾內容:放生橋建筑裝飾石雕的題材既可按其圖形寓意歸為三類:①象征求生祝壽(見圖5)②象征情戀婚嫁③廣泛趨吉納福意義;又可按內容分為花草植物、祥禽瑞獸、山水建筑、符號器物、神靈傳說五類,其中神靈傳說為雕飾的主要題材,集中表現在兩座石橋的柱頭,一座以道教八仙人物為主(見圖6),一座以佛教羅漢人物為主(見圖7)。(紋飾內容參見表1)

  4、放生橋裝飾藝術的設計手法:盡管石橋整體為仿清式樣,但放生橋石雕不僅在雕飾范圍上異于清石橋法式,雕刻技法上也非常靈活。經文獻調查,尋杖營造“一般起鼓線,不做雕刻”,[1]“……欄板裝飾少用人物或寫生花,大多素平或僅刻簡單海棠紋……”,[2]而放生橋欄桿尋杖被飾以花草連紋,欄板也裝飾了較為繁復的寶相花紋。在雕刻技法上,浮雕、透雕、圓雕交錯實用,各構件或重或透,參差錯落,有很強的立體感和空間感。

  由以上分類“考察”可知,雙桂堂放生橋石雕裝飾設計表現為三個主要特點:①形制結構設計的綜合性:方、圓及異形構件的有機組合,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紋飾的設計,遵循“紋飾依于結構”的造型法則。②紋飾題材經營的豐富性:紋飾題材上“天”――“地”――“人”――“神”――“器”的“匯合”與“交融”是放生橋石雕最為基礎也是最為核心性的造物設計理念,即一種文化多元化融合的實體呈現。③形制構成設計、紋飾內容經營構成了圖案系統可視基礎的先決性條件,“因紋施技”、“因飾師藝”突出強調了技藝的重要性,放生橋形制、結構、紋飾有機的集合與渾然一體正是民間藝人精湛技藝的“成全”。

  三、放生橋裝飾藝術的“設計”思維

  特征是聯結事物特質與特點的中間媒介,其作用在于:

  ①對客觀事物的抽象歸納,形成與事物本體相關的“中層理論”,即事物的一般性特征的提取與歸納;

  ②基于對象研究的基本特征,從而揭剝事物形成的“內核”與“發生源”。

  因此,放生橋作為一座綜合性的現代民間石雕藝術,其造型樣式蘊含著極為豐富的造物思想與文化內涵,突出表現為四個方面:

  1、功利性;

  2、穩定性;

  3、隨“意”性;

  4、融合性。

  1、功利性:由于民間美術“結合著人類的最基本的造物活動,為創造美好的生活,實現自己的理想,在自然界打上人的烙印”,[3]故而“民間美術活動實質上是具有一定功利目的的精神實踐”,[4]且這種精神實踐伴隨著現實實踐的創新性體現出多元化特征。放生橋石雕透過視覺形式與特定符號的設計組合傳達了生命主體以生命存在為核心的生命崇拜與生命渴求,即民間傳統文化的實用理性精神和現實價值關照。

  2、穩定性:放生橋石雕在題材上未超出中國民族民間藝術的“恒常主題”――“吉祥文化”的范圍。“法造化者,百工之通法也,文質者,髹工之要道也”。[5]放生橋石雕藝術以“吉祥文化”為思想內核,在形制與工藝設計上基本沿襲了清式石橋的營造法度,技藝上亦呈現出程式化特點,即“思想內核”與“造型方式與方法”的穩定性。

  3、隨“意”性:“意在筆先,巧法造化”,“因心造境”,“得意忘形”構成了中國特色的造型法則,“心到意到”,“意到藝到”突出了中國民間造型藝術的“隨‘意’性”。因這種“隨意性”使得各種藝術形態成為“有意味的'形式”。放生橋石雕在造型動機上所體現的“功利性”,及造型思想內核與造型方式的“穩定性”,是其造型“隨‘意’性”的根源與基礎,突出表現在紋飾的設計與組合――如,儒、釋、道及民俗題材的有機組合。

  4、融合性:“開放”與“兼容”是中華文明發展進程的整體態勢,也是中國文化的基本特征,其理念范疇即包括:“以和為貴”與“和而不同”、“多元共生”與“同構”、“創造”與“協調”、“共贏”與“和諧”。中國文化系統發展至今的基本線索表明:任何宗教尤其是外來宗教的廣泛傳播,必先以“民間藝術”作為普適性的傳播渠道,也就意味著其宗教思想的“藝術化形式”必須受“本土”造物思想與觀念的滲透。因此,放生橋石雕在“造形”上并無嚴格的“宗教規范”的束縛,而是在“為幸福”而“設計”的功利態度影響下由“宗教諸神”向“民間諸神”的造形衍化,即形式上的“多神、多福共存”――“福”、“祿”、“壽”、“喜”、“財”相互滲透、相融一體,是中國吉祥文化集美思想的外化表現。

  四、放生橋裝飾藝術的“思想基元”

  中國文化系統大背景下的雙桂堂放生橋裝飾藝術的考察在學理思路上分為造物設計理念、藝術創作思想與“外在表現形式”的“同源性”與“非同源性”。“同源性”與“非同源性”不僅是作為一種學理研究的思路,更是一種方法。事物的外部特征與其精神內核存在一種相互依存、相互呼應、互為表里的整體關系。任何事物在同一系統中發展、生存、承傳、裂變、消亡、再繁榮,必然遵從“同源性”、“非同源性”的方法原理。所謂“同源性”和“非同源性”,在理論界說上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同一母體發展出不同文化藝術的派生,而產生的不同“形態”,但理念是同源的;另一解釋是不同的文化形態在相互碰撞和交合中產生的“新”的產物或者“新”的組合,可詮釋為不同的文化系統相交合由產生“新理念”從而誕生“新事物”,且這一“新事物”又呈現出各種派生形態,即“新事物”的“現代性特征”。因而基于放生橋石雕裝飾藝術的“設計思想”其造物設計與創作理念的同源性在于――中國文化“開放性”與“兼容性”的總特征,其核心思想是中國民族民間“吉祥文化”的“一脈相承”;其“非同源性”在于佛教思想與中國本土文化的迥異,然而正如上文所言,任何外來文化要在中國傳播與發展必然要經過“本土化”這一過程并成為中國文化大系統的組成部分,從而結構為中國文化藝術各種支脈、各種形態共同的“土壤”。(研究報告:“同源性”與“非同源性”視角下的雙桂堂石雕藝術研究[R],賈國濤撰寫,20xx.10)

  “多元共生”既是一種造物思想又是一種考察事物發生發展過程的方法。唯物史觀認為,傳統是歷史中的“現代”,而“現代”則是“未來”的傳統。事物的“非同源性”是其創新性發展――“現代性”的借鑒方式。從這個意義上,“跨領域”、“跨時空”的“與時俱進”是揭示任何文化藝術系統發展的內生性邏輯關系和它自身發展演化的規律的思想基礎。(研究報告:“同源性”與“非同源性”視角下的雙桂堂石雕藝術研究[R],賈國濤撰寫,20xx.10)

  從歷時視野,放生橋石雕與雙桂堂已有石雕具有“一脈相承”性,皆是民間“集體意識歷史地建構的社會化意義系統,”且這一系統“由民間集體意識的投射”造成“吉祥”恒定性。[6]而梁平地區地處三峽巫覡文化帶,樸素的“萬物有靈”與“多神信仰”觀念作為一種文化基因滲透于石雕藝術創作中,表征為將民俗神、自然神、宗教神、祥禽瑞獸“有意味”的進行有機組合;從共時的向度,放生橋建于20世紀80年代,這一時期是中國社會各方面“解放思想”、打破已有束縛,百花齊發、百家爭鳴的“新時代”,即改革開放使五千年文明古國在科、技、文、衛各方面進入了“新紀元”,為中國文化藝術的現代轉型提供了開闊的空間與發展契機,使得中華文化“‘以和為貴’與‘和而不同’、‘多元共生’與‘同構’、‘創造’與‘協調’、‘共贏’與‘和諧’”的整體理念在新的時代進程中得到了“重新詮釋”的機會。

  參考文獻:

  [1]張道一,唐家路.中國古代建筑石雕卷[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xx.1.p238

  [2]梁思成.中國建筑藝術圖集[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xx.5.p65

  [3]張道一.張道一選集[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xx.8.p376

藝術系考察報告3

  不身臨其境也就無法真實感受。在傳統的藝術教學中,我們只能通過臨摹的手段達到學習與借鑒的目的。今天,當我們可以利用網絡、多媒體、數碼技術的便利去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在校的大學生已經越來越不愿意走出去了。探尋其原因不難發現,除了學生對網絡、數碼科技的依賴之外,還存在高職院校藝術專業藝術考察課程的教學方式與方法的問題。當代的教育改革創新是以實現專業教學為目標,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目的,改革舊的教育思想和觀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建立與專業知識、能力和素質相適應的理論和實踐教學體系。而當代的高等職業教育更以突出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相結合為培養目標。

  一、藝術考察課的實踐性

  藝術考察的目的是通過考察實踐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開拓能力。學校為學生創造條件,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近生活,貼近自然,從中汲取創作素材,激發設計靈感,鼓勵學生在考察中多聽、多記、多想、多動手。因此,在藝術考察教學過程中,實踐性成為這門課程教學的重要特點。藝術考察課更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將理論教學與學生的藝術考察進行有機結合,通過考察實踐活動進行綜合能力的培養。針對不同的專業方向應設計符合本專業特點的考察目標與教學計劃,使考察課具有更強的操作性。這樣做的優點在于,有準備的教學活動與有計劃的教學過程相結合獲得最有效的考察結論。在考察的實踐環節中,指導藝術考察課的專業教師應是配角,活動的主體始終是學生,把所學專業與要考察的對象聯系起來,讓藝術考察課體現出實踐性的特點。

  1.系統地規劃藝術考察課實踐性教學體系,加強考察過程的分析和研究環節并進行綜合性實踐。通過對考察課題的設計,增強實踐操作,更新實踐內容,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探索更多的科學藝術考察課教學方法。在考察的過程中突出考察課程的主題性在教學中的功能與價值,以考察報告作為實踐結論的方式,搜集資源、獲取考察內容以體現課程的目標與要求。

  2.以多元化、多樣性的考察課題,體現考察課程的過程性與開放性。采取教師與學生針對不同的課題、共享資源進行考察課題的討論、評析、構思、設計和總結,完成既統一又相對獨立的教學方式,來加強考察課題教學環節的理論與實踐結合。

  3.借鑒其他院校的考察課教學方法,尤其在課程理念、教學、內容、考察報告方面吸收其他院校中合理而具有創造力的因素。鼓勵學生在考察中積極思考,敏銳觀察生活及身邊事物,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個性特點并予以正確引導。培養學生對自然事物的藝術感知能力,通過觀察、感知、歸納、實踐和聯想等方式循序漸進地認知自然事物的過程,強調學生對考察課程過程的體驗,強調設計草圖的實踐,要有多種設計方案備選,經常性地進行師生的教學互動。

  授課教師設定考察的目標、具體計劃,考察的任務、路線,并與學生討論實施方案的思路。在討論的過程中,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并加以引導,鼓勵學生開啟個性思維,把這些想法最終通過他們最熟悉的表現形式(如速寫、攝影、DV錄影、文字等)表達出來,展示在他們的考察報告中。思維被打開的一刻便是考察的開始,這個過程在考察的實踐中加以擴展,在考察的最后階段得到升華,到學生作品出來的一刻得到結晶。

  二、藝術考察課的可操作性

  當下各類藝術高校大都開設了藝術考察課,但考察課的實踐性和可操作性在一定程度上還是讓人提出一些疑問,存在教學模式不能很好地適應各類專業方向學生的學習需求的情況。課程的主要問題在于缺乏課程理論的指導與缺乏課程設計的方法,課程內容的選擇有失偏頗,特別是高等職業院校教學實施中存在重技術、輕創造力培養的傾向,等等。

  1.教學基地的建設。為高等職業院校的藝術生建立穩定的藝術考察課教學實踐基地,是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基本要求,也是推進實踐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通過對以往藝術考察課教學的對比,筆者認為,藝術考察課教學基地的建設,應能滿足學生寫生與實踐的基本需要,這種基本需要包括寫生環境與人身安全。

  2.對考察基地的文化了解。依據立足生活、研究自然的原則,考察基地為學生提供自然地表現客觀現實的空間。因此,學生有必要對確定的考察基地進行全面的了解,并在此基礎上收集、整理出書面的材料以備考察中使用。如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將專業考察、社會實踐與革命傳統教育結合起來,通過對中國革命發展道路和歷史進程的考察,增強了學生的歷史和社會責任感。為了保持實踐教學的穩定性與持續性,該院與相關地方和部門聯合組建了“湖北紅色文化研究中心”,并在湖北省的紅安、麻城、洪湖等地建立了“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基地”,使基地成為師生穩定的、文化內涵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與社會實踐的平臺,極大地提升了基地建設水平和質量。

  3.考察線路的安排。目前,大部分藝術院校都有相對固定的藝術考察課線路和藝術考察課教學基地。如四川的洛帶古鎮,安徽的宏村、西遞村,云南的麗江古城、西雙版納等地,這些地方在不同的季節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藝術院校師生進行寫生或考察,而考察線路也大都集中在西部與南部地區。

  藝術考察教學基地的建設、考察基地的相關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和藝術考察課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都具有可操作性,是藝術考察課教學運行質量和學生學習效果的基本保證。

  三、存在的問題

  普通高校的藝術考察課的教學已日臻成熟,但在高等職業院校的考察課教學中仍存在教學與學生多方面的問題。如學生對待此門課程的學習態度、課程考試制度、學生的學習方法,等等。經過藝術考察實踐后,學生遞交考察報告作為考察課的總結。對于大多數學生而言這種形式是他們最愿意接受,也是最容易完成的`考試方式。但一些學生利用網絡下載相關資料或文章拼湊考察報告,更有學生直接從網上原文下載,打印出來的考察報告其網址還在上面。

  學生應利用考察中獲得的資源,圖片、影像、速寫、文字等資料,在考察課結束前的一周,利用回校后的時間經過整理、修改、制作,完成自己的這份考察報告。最后,院系根據參與此次課程的學生數量組織一定規模的主題性考察展覽,展出優秀的學生作品,通過宣傳使本院的師生、兄弟院校的師生、不同專業的學生參觀展覽,通過考察學生形式多樣的作品與報告,達到交流學習的目的。

  在課程設置和管理中,還應確定藝術考察課成績的評判標準。藝術考察課應由專業教師帶隊,依據學生在藝術考察前期的準備、考察過程的實踐情況、考察結束后的考察報告,綜合評定后給出學生的考核成績。在藝術考察課的實踐過程中,我們應注重對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并且在實踐過程中將以往的理論課程與實踐的相關課題進行整合,將理論教學與學生的藝術考察課程有機結合。而學生也應通過考察實踐將其學習行為自覺地與本專業相關領域進行結合,提高藝術創新能力。

  四、藝術考察課的創新

  藝術考察課的創新是以實現高等職業院校設計專業的實踐性教學為目標,充分發揮各方向專業課的學習特點,并與藝術考察課緊密結合,探索有效的產學結合運行機制,為學生打開設計思路、開啟創造性思維提供手段和條件。同時,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增強校外學習的適應性。我們必須清楚,藝術考察課的目的是鞏固強化學生的專業知識,拓展專業視野,強化學生的專業意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通過組織不同形式的展覽,并以此為契機,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研討,鼓勵學生發表相關的一系列論文或其他作品。有計劃地組織實地考察,到博物館、美術館、名勝古跡去觀看美術作品,以增強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學習的興趣。轉貼于

  如現代圖形、圖案設計是綜合美學、心理學與現代構成學多學科的專業課程,較之傳統設計課程無論是圖案的表現手段還是表現領域都有極大的豐富,成為現代設計觀念與設計思維訓練的設計基礎教學課程。藝術考察課的創新將起到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創新教育思想和觀念,創新藝術考察課的模式,建立起與高等職業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相適應的教學體系。

  此外,考察課程對學生的評價工作也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數周的考察課學習,使學生在與自然、現實生活的接觸中,感受藝術生活的真實,體會繪畫藝術或設計藝術的無窮樂趣。只有這種親身的接觸才能喚起學生的藝術思維,使他們理解藝術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的真正涵義!

【藝術系考察報告】相關文章:

招商考察報告_考察報告08-28

藝術系簡歷模板03-29

南方教育考察報告 考察報告02-17

藝術系的自我鑒定04-11

藝術系自我鑒定07-04

藝術系學生畢業留言06-28

藝術系的自我鑒定10-26

學校考察報告4篇-考察報告02-24

幼兒園考察報告范文,考察報告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