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村級振興鄉村調研報告

時間:2024-12-11 18:59:18 智聰 報告 我要投稿

村級振興鄉村調研報告(通用15篇)

  我們眼下的社會,報告使用的頻率越來越高,報告成為了一種新興產業。那么什么樣的報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村級振興鄉村調研報告,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村級振興鄉村調研報告(通用15篇)

  村級振興鄉村調研報告 1

  圍繞進一步加強我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鄉村綠色發展、加強鄉村人才建設、提高鄉村民生保障水平、推動我市鄉村振興工作全面提升。6月13日,全市青年干部培訓班鄉村振興工作調研組通過實地走訪、查看資料、與農戶面對面溝通、組織座談等方式對我市xx縣、xx縣部分鄉村進行調查研究,認真思考,結合我市實際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對策和建議。現報告如下。

  一、我市鄉村振興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深入實施鄉村振興發展戰略,必須以問題為導向,找出鄉村發展的差距所在,補齊短板,才能不斷縮小城鄉差距,逐個問題逐個環節地解決農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目前,我市鄉村振興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整體還處于起步階段,鄉村建設的歷史欠賬仍然較多,主要問題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鄉村人力資源匱乏。人力資源匱乏制約我市鄉村振興發展。

  一是人才隊伍結構欠佳。我市鄉村實用人才存在老化、弱化和退化的“三化”現象。從年齡結構上看,45歲以上的占比較多,35歲以下的鄉村實用人才較少,缺乏后備力量。文化程度不高,我市鄉村人實用才學歷層次較低。人才分布不均衡,有的鄉鎮街道人因為政府最近幾年大力支持推動了工業、農業經濟的較快發展,導致人才集中于幾個鄉村。

  二是人才隊伍總量不足。我市鄉村存在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勞動力以自發進城務工或經商的方式大量外流,有許多在外闖出天地的人從此留在了城市,基本不回村里,同時,隨著城鎮化建設的迅猛推進,城市的發展理念、生活環境、基礎設施、教育資源、公共服務等要素不斷吸引年輕的大學畢業生,鄉村的資源要素已不能滿足現在年輕人的發展,導致人才資源、人力資源雙要素匱乏,致使鄉村發展中人才短缺的問題日益顯現和突出。

  三是缺乏完善的激勵機制。鄉村實用人才和優秀的村書記是我市農業經濟的直接推動者,應充分發揮典型作用,通過政府正向獎勵、正向宣傳,讓優秀人才特別是創新能力強、對周邊農戶有較大帶動作用的鄉村人才被社會所認可,最大程度調動農村實用人才的創業創新智慧和熱情。

  但是,當前鄉村已有的很多實用人才缺乏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特別是優秀的鄉村實用人才沒有得到相應的獎勵。同時,電視、網絡、微信、報紙等各類媒體對鄉村實用人才的典型報道較少,影響了鄉村實用人才的積極性。四是培訓體系不健全。我市鄉村諸多部門對鄉村實用人才進行培訓,主要有農業局、科協等,但相互之間又缺乏有效的溝通和合作,培訓內容又往往會存在重復性,培訓的'針對性不強,不能適應當前三農發展的要求。

  (二)鄉村生態環境欠佳。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良好生態環境是鄉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近年來,全市鄉村環境、人居環境已得到了較大的改善,但仍有存在不足之處。

  一是部分群眾的生態環境保護認識不到位。隨意丟棄生活、生產廢棄物,到處排放污水等陋習短時間內難以改變,致使“臟、亂、差”現象難以徹底根除。

  二是鄉村環保基礎設施落后的局面依然存在。鄉村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總體上處于落后狀態,大部份鄉村沒有建立有效的生活垃圾、污水收集處理設施,部分水利設施老化失修嚴重,對水源地保護和生態環境改善起不到應有的作用。

  三是農業廢物綜合利用率低,畜禽養殖污染日益加重。大棚蔬菜、地膜覆蓋已在廣大鄉村大量使用,上述廢棚(地)膜長期滯留于土地中,對土壤質量構成污染。農作物秸稈利用方面,仍大量存在焚燒秸稈現象,是造成大氣嚴重污染重要來源之一。在畜禽養殖過程中,農戶散養和小規模養殖占主體,畜禽糞便隨意堆砌排放,基本未做無無害化處理及肥料化利用,對環境造成很大的污染。

  (三)鄉村農業體系不完善。我市鄉村對于大規模健康養殖、水稻種植產業、鄉村旅游都有一定的發展,但這些力度還不是很大,發展質量和效益不高,產業轉型升級乏力。

  一是農業不大也不強。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產業發展不足,特色產業培育困難,農業產業鏈條不長,產品附加值低,農產品商品化率不高,一二三產業融合度不深。

  二是缺少大型龍頭企業帶動。絕大多數農產品仍然以賣原料為主,即使是簡單的清洗、分裝、預冷、儲藏、加工也沒有,全市鄉村在傳統綠色產業、新興產業的發展和實現產業升級重組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三是品牌建設嚴重滯后。農業品牌培育力度不夠,知名品牌總量少,銷售渠道主要以線下為主。對于鄉村電商、現代農業示范區、現代工業強鎮、新型經營主體等的培育和建設力度更是很小。

  二、我市鄉村振興建設工作的意見和建議

  (一)不斷加強鄉村振興人才支撐的幾點建議。

  一是強化領導班子建設。把干部資源向縣(區)傾斜,把精力、資源、力量聚焦到鄉村振興上。改善鄉鎮領導班子專業結構、知識結構,增強班子領導“三農”工作能力,把熱愛鄉村、有發展潛力的年輕干部選調到鄉鎮領導班子。擇優配強村黨組織書記和村委會主任,加大黨員發展工作力度,加強三農工作隊伍的再教育、再培訓工作。

  二是創新教育培育理念。要發展現代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解決“誰來種地,怎樣更好種地,誰來幫助種地”的歷史性難題,更加卓有成效的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就需要更好地培育鄉村實用人才和加快推動鄉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所謂“培育”,雖然與“培訓”僅有一字之差,但與“培訓”有著較大的差別。“培訓”僅是傳授知識及技能,而“培育”則包括農村實用人才成長的全過程,這其中就包括技能培訓、思想培訓、市場培訓、思維培訓和政策扶持。如果不能有效實現從“培訓”到“培育”的轉變,鄉村實用人才的隊伍建設就無法實現更大的發展。

  三是吸收各類實用人才。研究制定中長期“鄉村實用人才計劃”吸收和引進各類人才充實鄉村實用人才隊伍。在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的新形勢下,要抓住有利的時機,創造各類適宜的條件,大力吸收和引進各方面的人才(工商界、農業高技術高技能、市場推廣、機關黨建等人才資源,不斷壯大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大量吸收涉農大中專畢業生,通過網上招聘會、人才交流大會、赴外招引人才活動等各種形式,鼓勵我市的涉農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吸收涉農院校畢業生為農村實用人才。

  (二)不斷加強鄉村生態環境治理。

  一是加強宣傳提高環境意識。要充分利用各種宣傳工具,多形式、多層面地進行宣傳城鄉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意義。通過第三方服務建立村中的物業管理組織,加強垃圾中轉站、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全權負責管理村清潔衛生工作,逐步形成垃圾一體化處理模式及長效管理機制,使農村生態環境得到根本改善。

  二是大力推進建設生態文明。積極推進農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的綠色化、生態化,發展綠色產業,培育觀光休閑、農耕體驗、健康養生等“美麗經濟”。培育一批集生活、生產、生態于一體的鄉村田園綜合體、村落風景區、旅游風情小鎮,打造一批美麗小鎮、美麗村莊、美麗庭院、美麗田園,讓美麗鄉村成為農民幸福生活的宜居家園和市民休閑養生養老的生態樂園。

  三是深入開展鄉村環境整治。鞏固農村環境衛生綜合整治,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實施農村“廁所革命”,加強農村面源污染治理,深入推進農藥化肥零增長行動,完善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制度。加強農村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實施碧水藍天工程,推廣太陽能、沼氣等清潔能源。嚴格落實“河長制”,加強重要水資源流域整治和保護,保護好飲用水源。

  (三)不斷推進鄉村農業體系建設。

  一是加快完善現代農業融合體系框架。繼續推進種植業、養殖業、園林特產業蓬勃發展,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大力發展梅花鹿、東遼黑豬、食用菌等特色優勢產業,不斷優化結構,培育壯大特色主導產業,加快推進與企業合作,開展產業融合試點示范,整合集中連片原料基地、加工園區和物流配送基地,打造一批區域性一二三產業融合互動示范區,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經驗及模式。

  二是加快實施現代農業生產體系框架。提高黑土地和高標準農田的保護和建設,發展科學施肥,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水灌溉工程建設,提高耕種機械化使用率,全面提升田地、水利、道路、山林、電力等設施建設和改造,提高耕種質量。按照各地資源稟賦特點,注重分工協作,避免浪費資源環境,禁止在不適合區域發展相應產業。借助部分鄉村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民俗旅游的發展契機。注入文化景觀元素,大力發展生態農業觀光游,打造獨具特色的生態田園人文鄉村旅游產業鏈,創建一批特色小鎮和現代農業產業園,全面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

  三是加快構建現代農業服務體系框架。大力發展”互聯網+農業”模式,加快農產品電商化和物聯網工程的建設,圍繞農產品生產基地、加工基地、流通市場等地,建設一批可清洗、分裝、預冷、儲藏、加工的設施,擇優選擇和推介一批有基礎、有實力、有意向的中小企業,在研發、生產、銷售、采購等方面開展合作,完善產業分工協作,促進形成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競爭力新優勢。

  村級振興鄉村調研報告 2

  (一)一張藍圖干到底。

  以打造美麗鄉村升級版為目標,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斷完善農民主體、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規劃引領的建設機制,通過15年的努力,圍繞宜居鄉村、共富鄉村、人文鄉村、樂活鄉村、善治鄉村建設目標,一任接著一任干,最終取得了顯著成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美麗鄉村發展模式。在經濟發展先于、高于、優于云南的是這樣,于今天我們的發展而言,對時間基本需要,可能也是一項難以跨越的歷史規律。

  (二)強化規劃引領。

  注重美麗鄉村的規劃建設,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在規劃理念上,充分結合實際和發揮自身優勢,“不求大、不求洋”,注重打造個性特色,推進美麗鄉村的品牌化和特色化建設。外桐塢村借力自身優勢,在中國美院的協助下,著力打造藝術村落,對整村基礎設施進行整體設計,并且實現了垃圾集中收集和污水處理全覆蓋和軟硬件全面配套。同時,從機關干部、村組成員至普通百姓,依次劃定時限,拆除院落圍墻和違建,有力保障了規劃的有效實施。在經濟發展方面努力夯實藝術家工作室、高端民宿、藝術品展示拍賣等產業發展基礎,實現了從原來單一依靠西湖龍井生產,向藝術旅游、休閑養生、名家學術交流為一體的“江南藝術旅游第一村”的轉變。外桐塢的這一轉變與西湖龍井產業的聯系似乎可以追尋到一些蛛絲馬跡,但除了底蘊深厚的茶文化外,高低錯落,有致分部,優雅有序的村莊建設,可能才是更重要的吸引藝術名家聚集的根本因素。

  (三)抓好環境整治。

  注重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不斷建立完善環境治理體系。桐廬縣環溪村、荻浦村對農村生活垃圾全部進行無害化分類處理,村里大街小巷分類設置垃圾桶,將生活垃圾按可堆肥垃圾和不可堆肥垃圾分類存放,每家每戶也統一配發了有編號的垃圾袋,引導農戶分類傾倒,分類處理。其中:可堆肥垃圾送至資源化利用站制成有機肥料,不可堆肥垃圾收集后運至垃圾處理場,實現了垃圾的“戶集、村收、鎮中轉”。另外微型化的污水處理設施也較為特色,相對于我們實施的村落污水收集處理設施而言,環溪村污水處理設施主要特點是小,有的結合地勢環境收集處理5—10戶人的`污水,再通過管網匯集到村落污水收集處理設施,有效提高入戶收集率的同時,還實現了村內污水2級以上的生態處理。

  (四)注重資源挖掘。

  注重文物古跡的保護和歷史文化的開發利用。一是深度挖掘歷史文化資源。環溪村是北宋大儒周敦頤后代集居地,該村深度挖掘《愛蓮說》文化底蘊,不斷將“清蓮環溪”文化發揚光大,打造成為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凸顯傳承千年孝廉價值觀。在荻浦村,當地群眾還將從前的豬圈、牛圈修繕,改造成具有鄉村特色的豬欄咖啡屋、牛欄咖啡屋,挖掘了鄉土文化。二是安吉魯家村創新運行架構,在村委會領導下設立魯家兩山學院以及安吉鄉土農業發展和安吉鄉土旅游服務兩家有限公司,特別是“魯家兩山學院”承擔的.“兩山理論”研學和理念輸出,固然是歷史機遇的造就,但在意識的先進、機遇的把握和資源的挖掘方面,對比而言,我們的落后可能比兩省之間的GDP差距還要大得多。

  (五)著力產業發展。

  牢固樹立建設和經營并重的理念,大力發展生態高效農業、農產品深加工、規模種養、農家樂和休閑鄉村旅游,推動農業生產經營形態多樣化的同時,只要將美麗鄉村建設和產業結構調整,村美與民富相結合,發展工業也未嘗不可。

  一是航民村占地不足2平方公里,僅有304戶1079名村民,在1979年創建的村辦企業蕭山漂染廠的基礎上,不斷拓展經營范圍,至今蕭山航民集團全資、控股、參股工商企業達28家,已形成以:防止、印染、熱電、船運、酒店、黃金飾品加工的股份制集團公司,至20xx年底全集團公司實現工業產值133.8億元,利潤9.1億元,擁有職工1.2萬人。村民每年分紅達6.5萬元,從小學至大學村民實現免費入學,大米、食用油等無償供應。

  二是日昌升集團作為一家建筑新材料生產為主的企業,以建設美好生活為愿景,引領產業變革、推動產業進步為使命,以技術創新為驅動,推動產業升級、綠色發展。自20xx年成立以來,組建了國內首家新材料研究院,形成數十項技術專利,自主研發全球領先的第四代新材料制造工藝。在生產廠區創新性的采取自上而下的臺階是開采模式,真正實現了邊開采、邊恢復,采區見不到揚塵、黃土,大型的污水處理設施運轉有效,花園試的廠區環境對傳統高科技企業來說可能不那么難,但在一個以礦石開采、沙石料生產的企業而言,不僅僅是廠區環境優美,富春江邊的碼頭水質也碧綠清澈,就更讓人長見識了。

  村級振興鄉村調研報告 3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黨的十九大作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部署,這是黨中央著眼于推進“四化同步”、城鄉一體化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升億萬農民獲得感幸福感、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和實現中華文明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我們黨“三農”工作方針政策的繼承和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我國幅員遼闊,南北貧富差異較大,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從實際出發,切實增強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舉各方之力,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目標、更有力的舉措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努力譜寫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新篇章。

  要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產業振興是基礎。發展是第一要務。實施鄉村振興的最終目標,就是要徹底解決農村產業和農民就業問題,確確保當地群眾長期穩定增收、安居樂業。而無論是解決農民就業還是確保群眾增收,都都需要以產業發展為基礎。農業強,產業必須強。產業旺,鄉村振興才有底氣。要實現產業興旺,首先要構建鄉村產業體系,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重點是通過培育農業品牌、增強科技創新、強化城鄉融合,補齊農業發展短板,促進農村產業集聚。

  人才振興是支撐,“人才興,事業方興”。發展離不開人,鄉村振興自當不例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關鍵要解決人的間題。由于受前些年農村發展“錢景”不大的影響,大量人口外出務工,農村缺人特別是缺少能人的問題,已經成為振興鄉村的制約瓶須。因此,實施鄉村振興必須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做好農村人才政策這篇大文章,完善人才服務機制建設。既重視本土人才的.培育,培養一大批新型職業農民,使之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主要生產力。也要廣納懂科技、懂市場、懂法律、懂管理的賢才能人到農村來創新創業,讓農村成為賢才能人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建設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高質專業化鄉村振興隊伍,增強農業發展的創新驅動力和農村產業發展以及經濟社會發展活力。

  文化振興是靈魂。鄉村文化建設是鄉村振興的源頭活水。鄉村文化作為我國社會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著鄉土人文之美。如果說沒有鄉村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更或是沒有鄉村文化的同步振興,那那鄉村振興就失去了真正的靈魂。因此,實施鄉村振興必須抓住鄉村文化這一靈魂根本。不僅要順應新時代的要求,推進城鄉文化融合,保護并傳承好鄉村文化,增加文化產品,促進文化供給,大力發展具有特色的鄉村文化及其產業。還要打通農村文化服務的“最后一公里”,文化服務難題,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鄉村深深扎根,不斷提高農村群眾在文化成果上的獲得感以及在精神文化生活上的幸福感。

  生態振興是根本。“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是人類生存的基礎,只有實現生態振興才能體現文明和諧的鄉村振興目標,鄉村振興離不開生態振興,綠色發展是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由于前些年農村環境保護相對滯后,這無疑為農村生態振興帶來了更多的難題,需要花費較大的力氣來解決。必須堅持綠色生態導向,改進農業生產方式,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持續攻堅農村環境污染防治,增加能源供應的良性循探索農村綠色發展之路。不斷增強鄉村振興的恒久生命力。

  樹高千尺源于根深,大廈巍峨靠的是地基堅固,鄉村振興戰略讓國之基更穩,祖國必須將更加堅實屹立在世界洞東方,讓我們信心倍增地擼起袖子加油干,在鄉村振興戰略的牽引夏,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一番農村力量。

  村級振興鄉村調研報告 4

  20xx年3月28日至4月18日,對石堆鎮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四個城市”建設進行了調查研究,形成如下調研報告。

  石堆鎮位于安丘市東部,面積67平方公里,轄47個行政村,1.06萬戶,人口3.9萬,耕地面積6.4萬畝。今年以來,石堆鎮以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著力點,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為目標,以開展“美麗鄉村·幸福家園”創建活動為主線,加快推進“四個城市”建設,全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實現新突破。

  一、基本情況

  (一)全面摸排,掌握第一手資料。

  全面摸清每個村底數,包括人口、房屋、基礎設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以及村規民約制定、在外能人、矛盾糾紛、村霸村痞等情況,進行深入分析研判,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四個城市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

  (二)突出重點,開展“美麗鄉村·幸福家園”創建活動。

  一是產業興旺方面。開展“帶富增收富民”活動。

  1、培育一項致富產業。各村結合實際,突出特色,確定一項或多村確定一項能夠有帶動性的增收產業項目,增加群眾收入。

  2、培訓一套致富技能。通過外出參觀學習、舉辦種養業、務工知識等培訓班,確保有勞動能力的群眾培訓達到90%以上,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守法紀的新型農民。各村幫助留守人員聯系工藝品加工、農產品粗加工等項目,最大可能的增加家庭收入。

  3、探索一條融資渠道。積極爭取政策和資金扶持,金融信貸單位,對有意向發展項目缺少資金的家庭,特別是返鄉農民工、復退軍人、回鄉創業大學生創辦項目,幫助落實貸款方案,最大限度的提供金融服務。

  二是生態宜居方面。開展“鄉村環境整治”活動。

  1、全面開展農村環境和衛生整治,通過落實門前三包,完善村規民約,加強宣傳教育等手段,引導村民樹立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和愛護環境的意識,確保村莊環境衛生長期清潔。堅持“應綠盡綠,能綠則綠”,對村內主要街道進行綠化、亮化,房前用竹籬、圍欄圍起,房前屋后規范栽種瓜果、綠化小品,全村形成“植物自然,鄉土濃郁”的景觀。

  2、加快美麗村莊建設,全鎮打造西蓮池、前留晃、阿洛、西河洼、董家下坡、馬家亭子、梯門、婁戈8個示范村。

  3、加快推進城鎮化建設。鎮駐地村、社區中心村利用好土地增減掛鉤政策,加快推進農村社區建設,引導農村居民向鎮區、社區集中居住。

  三是鄉風文明方面。開展“倡樹新風正氣”活動。

  1、開展先進典型評選活動,每月確定一個評選主題,在“陽光議事日”活動中開展“移風易俗標兵”“石堆好青年”“種養殖能手”等先進典型評選活動,利用電視、報紙、微信等形式,對先進典行大張旗鼓的宣傳,激發全鎮廣大干部群眾凝心聚力、干事創業的熱情和積極性。目前已評選巾幗標兵117名、移風易俗標兵121名、石堆好青年92名。

  2、開展移風易俗活動,各村成立紅白理事會,增強群眾簡辦婚喪嫁娶事宜、遠離不良習俗的自覺性。

  3、開展系列群眾文化活動,組織開展廣場舞大賽、消夏晚會、農民趣味運動會、書畫展等系列活動,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

  4、每村打造1條文化長廊,重點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法律法規等多方面知識,讓村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引導觀念,讓大家感受到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新風尚。

  四是治理有效方面。

  1、開展“街頭巷尾平安”活動。每村配備1名警務助理,每村建立一支治安巡邏隊伍,警務助理牽頭開展治安巡防,信息收集、矛盾化解工作。每村建成一套“天網”監視系統,連接派出所治安監控平臺。每村組建一個警民微信交流的群,提供警務服務、典型案件和安全防范等信息,隨時隨地與群眾進行互動、交流。

  2、開展“全民參與調解”活動。每社區聘請1名法律顧問,在陽光議事日組織法律咨詢和宣傳,讓法律咨詢服務形成常態化。各村成立調解委員會,由支部書記任主任,由有威望的'老黨員、老干部、優秀村民和評選出的先進典型組成,積極化解矛盾糾紛,力求“小事不出村”。每村建立一處“聽證室”,對家長里短、鄰里爭吵等簡單矛盾糾紛實行村級聽證。

  五是開展“干部能力提升”活動,強化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保障。制定了《農村干部規范化管理暫行辦法》,明確村干部工作職責,嚴格落實屬地管理責任。每月召開一次“陽光議事”會議,組織學習農業技術、法律常識、健康保健等知識,充實陽光議事內容,增加陽光議事日的吸引力。要求村“兩委”班子成員,每人確定一個凈增收不低于3萬元的致富項目。發展村莊集體經濟,在盤活資源、招商引資、土地流轉上下功夫,拓寬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新路子,確保村集體經營性收入不低于5萬元。

  (三)打造示范點,進行典型帶動。重點打造步云嶺休閑生態園、蓮池高效農業示范園、亭子高效農業示范園、沃奇文冠果主題公園四個示范點。其中,步云嶺休閑生態園,規劃面積3500畝,已建成1500多畝,是集觀光旅游、戶外運動、休閑采摘、餐飲娛樂、農事體驗、延伸加工等多功能于一體的休閑旅游綜合體。目前,已發展阡陌人間、步云山莊、云嶺人家、環秀山莊等11家休閑農莊和1處步云賽鴿文化交流中心。通過園區的示范帶動,發展大櫻桃、草莓、蔬菜等高效種植大棚80個,發展西瓜、大桃、黃金梨等1500畝。蓮池高效農業示范園,規劃面積2200畝,已建成1100畝,已發展百匯紫蘇莊園、東順蒜黃種植基地、華仔蔬菜種植基地、田碩洋蔥種植基地、孟戈有機蔬菜合作社種植基地等5家。亭子高效農業示范園,占地150畝,已建成高效種植大棚45個。沃奇文冠果主題公園,占地面積358畝,以生產生活生態、健康文化旅游為主題,建設木本糧油博物館、文冠果加工和旅游綜合體、文冠果健康體驗展示中心,打造文冠果種植、選育、高產示范、集散、加工、營銷一體化的全國木本糧油谷。目前,已經栽植文冠果210畝。全部建成后,帶動就業人數300余人,年可實現利潤2900萬元,利稅700余萬元。

  二、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一)對群眾參與鄉村振興的教育引導不夠。農民群眾對鄉村振興戰略的認識程度不夠深,尤其在發展產業方面,目前大部分產業項目主要以工商資本下鄉的方式建設,通過引導群眾產業結構調整、發展高效農業、農家樂、鄉村旅游難度很大。

  (二)缺乏政策、資金扶持。在基礎設施提升方面,村級集體經濟薄弱,鎮級財政不足,單憑縣、鎮、村三級財力,很難對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三)人才匱乏。目前,廣大農村對人才缺乏吸引力,大學生及高層次人才不愿到農村創業。回來的也只有在外能人到村擔任村干部。

  三、意見建議

  (一)建議加大對群眾鄉村振興戰略的教育培訓力度,調動群眾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二)建議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扶持力度,完善道路、給排水、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配套完善醫療、教育、文體等設施,不斷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

  (三)建議加大政策扶持、項目扶持、資金扶持力度,發展建設田園綜合體、郊野公園和休閑農莊,打造文化旅游和休閑度假區。

  (四)建議上級職能部門提供政策、資金、項目、技術等各類支持,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創造良好條件。

  村級振興鄉村調研報告 5

  一、基本情況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胡陳鄉農業比重大,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勢在必行、至關重要。為此,特圍繞胡陳鄉推進鄉村振興工作以來存在的問題與不足開展專題調研。

  二、存在問題和不足

  (一)資金問題成鄉村振興“攔路虎”

  一方面,鄉村振興需要龐大資金,而胡陳鄉財政薄弱,難以長期支撐鄉村振興工作的.開展。另一方面,出于物流等因素的考慮,好項目、大企業一般優先落戶開發區、城鄉結合部和交通樞紐地帶,胡陳鄉由于先天的地理劣勢,在招商引資上明顯缺乏競爭優勢。

  (二)創新不足制約鄉村振興推進

  目前,胡陳鄉由于創新不足,發展模式僵化,導致原有優勢不顯、發展后勁不足,最終拖慢鄉村振興進度。以旅游工作為例,胡陳旅游具有“點多、面廣、環境好”的特點,并且擁有農事節慶、休閑農業、戶外運動等三大資源要素,優勢突出。但是,由于創新不足,胡陳綠水青山等優勢未能得到有效的利用,且隨著周邊鄉鎮對鄉村旅游的日漸重視,胡陳旅游的優勢日益減弱。在調研中我們發現,今年胡陳桃花節外來游客人數和去年相比,下降幅度在60%以上,其中流失的大部分游客前往其他鄉鎮街道參加模式更新的櫻花節、油菜花節。

  (三)群眾觀念有待提升

  一方面,受傳統“小農思維”影響,大部分農民的思想觀念還停留在“抱地養老”、“抱房養老”的程度,農村一些閑置土地、房產難以通過集中流轉、整村入股等形式得到合理利用,最終導致花卉經濟、民宿經濟、觀光經濟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遭遇土地瓶頸。另一方面,一些相對比較成熟的農家樂、鄉村民宿經營業主因現代經營理念欠缺,產品服務比較單一,難以吸引中高收入人群用餐入住,所產生的經濟價值、綜合價值相對有限。

  三、下步打算

  (一)加強資金管理,強化招商引資

  一方面,加強鄉村振興資金監管,做到專人管理、專款專用、定期審核,確保每一筆資金都用在刀刃上。另一方面,加快提升全鄉道路交通建設網絡,完善全域綠道功能,實現盛寧線力洋至胡陳段建成通車,爭取沿海高速互通連接線立項動工,推進鄉客運場站規劃建設,扭轉地理劣勢,強化招商引資競爭力。

  (二)拓寬工作思路,增強發展后勁

  一方面,積極組織鄉工作人員、村干部、黨員、婦女代表等人員前往鄉村振興工作先進鄉鎮進行考察學習,開拓視野,拓展思路。另一方面,充分把握胡陳鄉現有優勢,通過改革試點等方式,“老瓶裝新酒”,積極探索胡陳鄉村振興新模式。

  (三)改善群眾觀念,推進全民共建

  一方面,通過村民說事、聊天長廊等平臺進行宣傳,在潛移默化中改變群眾觀念,激活群眾主人翁意識,鼓勵群眾主動參與鄉村振興工作。另一方面,借助光點小聚等活動,加強農家樂、鄉村民宿經營者之間的交流,并安排相應的經營技能培訓,提高經營者經營水準,努力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良好氛圍。

  村級振興鄉村調研報告 6

  黨的十九大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給我國農村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新的希望。習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統籌謀劃,科學推進,并為鄉村振興戰略指明五個具體路徑,即推動鄉村產業振興、鄉村人才振興、鄉村文化振興、鄉村生態振興和鄉村組織振興。年初以來,縣委農工部帶著“如何建設好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型鄉村,實現鄉村五個振興”重大課題,進行了廣泛學習和深入思考,結合人居環境治理工作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行了調研,現形成如下調研報告。

  一、我縣鄉村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縣強化對“三農”工作的領導,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和支農惠農政策扶持力度,全縣農業和農村工作實現了健康穩定發展。20xx年全縣糧食產量穩定在35.3億斤;農畜產品加工銷售收入10億元以上;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07元,同比增長9%。

  (一)在推進產業發展、提升農牧業效益方面。

  一是農牧業基礎設施進一步改善。共建設節水灌溉農田117萬畝,其中高效節水灌溉50萬畝;建成標準化養殖小區大場730個;農機綜合機械化率達86.5%。二是質量興農興牧戰略破題起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整玉米種植面積302萬畝,綠色水稻65萬畝、雜糧雜豆80萬畝、特色作物60萬畝。20xx牧業年度家畜存欄247.6萬頭只,優質牲畜改良率達90%。三是農村一二三產加速融合發展。成功爭取到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全國農村牧區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兩個國家級試點項目,培育農牧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40家,實現年銷售收入100萬元以上企業18家,帶動農牧戶3.2萬戶。

  (二)在抓好生態建設、推進鄉村綠色發展方面。

  一是自然生態逐步修復。實施土地整治項目41.28萬畝,落實重點公益林和天保區補償面積141.78萬畝,完成“三北四期”工程年度造林30多萬畝。二是人居環境不斷優化。全面開展以“五清、五有、五化”為內容的村容村貌整治提升行動,推行農戶“門前四包”制度,使村屯環境得到有效治理。三是村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改善。切實加強了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積極推廣清潔能源,加強農村衛生廁所建設,全縣農村牧區共有衛生廁所3.98萬座,普及率達到55%。

  (三)在培育鄉風文明、繁榮農村牧區文化方面。

  一是基層文化基礎建設步伐加快。全縣鄉級文化站和文化廣場已實現全覆蓋,80%的嘎查村建設了標準的文化活動室、文化廣場或農牧民健身廣場。二是農民群眾文體活動豐富多彩。今年扎縣委、政府大力開展“用文化力量激發群眾脫貧內生動力主題活動”,各地精心組織了一系列群眾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極大地豐富了千家萬戶的精神文化生活。三是社會新風宣傳氛圍日益濃厚。開展了“崇尚科學、破除迷信、拒絕邪教”科普宣傳活動,去年以來各地共懸掛十九大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內容標語20xx余塊,手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墻109390米。

  (四)在加強社會治理、夯實農村基層基礎方面。

  一是強化基層組織規范化建設。重點實施嘎查村集體經濟發展、黨員“創業帶富”行動、村級活動場所建設等農村黨建工程。目前,嘎查村集體經濟均達到3萬元以上;248個“創業帶富”黨員帶動貧困戶1781戶;196個嘎查村活動場所均達到規范化標準。二是扎實推進平安鄉村建設。嚴厲整治農村社會治安突出問題,新建改建了699個民間警務室,連續三屆、12年被評為“全國平安建設先進縣”,同時20xx年被授予“長安杯”稱號,是全區唯一獲此殊榮的縣縣。三是打造“三農”人才隊伍。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每年培訓農牧民達15萬人,大多成為了推動產業發展的“行家里手”。目前,共有248位鄉村人才在水稻種植、黑木耳種植、育肥牛養殖、農家樂等產業項目上,帶領1781戶農牧民踏上了致富征程。

  (五)在促進農民增收、提高農民群眾獲得感方面。

  一是精準扶持貧困群眾增收。整合各類扶貧資金3億元,投放貸款2億元,全力實施“菜單式”精準到戶產業扶貧和資金收益扶貧,20xx年全縣實現貧困人口脫貧1.34萬人。二是全面落實惠農惠牧政策。完善財政補貼措施,投入1800萬元扶持嘎查村發展集體經濟,開發農村公益崗位解決1077貧困人口增收問題。20xx年全縣共發放糧食直補、農機具購置、政策性農業保險等惠農惠牧資金12.5億元,促進農牧民增收近4100元。三是加大農村綜合改革力度。落實各項改革措施,加快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完善同農牧民利益聯結機制。完成農村土地草牧場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發放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10.6億元。

  二、存在問題

  近年來,該縣在鄉村發展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但同時也不能回避發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問題,這些問題將給鄉村振興帶來較大阻力和困難。

  一是農牧業基礎設施薄弱。

  表現為區域發展不平衡、設施配套和有效利用率較低。設施農業基本都集中在東南鄉鎮,其中高效節水農田僅50萬畝,不足全縣耕地面積的15%,其他大部分農田抗災能力不強。比如:以玉米為例,東南鄉鎮的好力保鎮基礎設施完善,玉米畝產可達1200斤,并且實現“旱澇保收”,而北部鄉鎮玉米畝產在700斤左右,還要“靠天吃飯”,農業現代化水平存在巨大差距。同時,全縣畜牧業標準化、設施化棚圈建設滯后,導致以養殖業為主導產業的北部蘇木鎮始終沒有擺脫傳統、粗放經營的現狀。

  二是農牧業產業不大不強。

  我縣耕地、水源、勞力等資源相對豐富,但沒有真正形成產業化,種養業規模小而散,與二三產融合程度低、層次淺,鏈條短,附加值不高。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發育遲緩,有帶動能力的新型經營主體太少、成長也慢、創新能力較差,一些新型經營主體有名無實,不具備開發新業態、新產品、新模式和新產業的能力,造成了農牧業資源投入“多”與產出效益“少”的矛盾。

  三是農村人居環境有待加強。

  主要表現在環衛基礎設施不完善,管護經費不足,長效機制不健全,各蘇木鄉鎮、嘎查村均未建設符合環保要求的垃圾處理場,大多數嘎查村生活垃圾就近在路邊、田邊、河邊傾倒,鄉鎮所在地的垃圾處理都是就地簡易填埋,生活垃圾、污水治理、糞污治理成為環境整治難題。農村牧區衛生廁所建設嚴重滯后,實際覆蓋率不足50%,無害化廁所基本空白,較大影響著農牧民群眾的生活質量。

  四是農民群眾文明意識不強。

  相對城鎮而言,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整體創建水平不高、措施不實、工作不細,造成鄉村傳統不良習慣沒有得到有效糾正,村民的文明意識相對缺乏,封建迷信、信謠傳謠、聚眾賭博等現象較為普遍,一些年青人不思進取、好吃懶做、游手好閑,有的負債娶妻后不孝敬老人甚至嫌棄父母,造成很多老人“因婚”致貧,比如:好力保鎮五家子村年過七旬的趙守業,給3個兒子娶了“媳婦”,蓋了大瓦房,自己卻住著危土房,后由國家救濟才住上了40平米的新房。日前“老伴”患腦血栓癱瘓在床,只有2個女兒在床前照顧,兒子兒媳不聞不問,類似問題在農村比較常見,已然形成了一股不文明風氣,因此,群眾文明素養、文明習慣、文明意識亟待提高。

  五是鄉村人才供需矛盾突出。

  一方面,基層農技隊伍和實用人才隊伍不足,現有農村實用人才852人,其中種養技術類人才810人,占95.1%,年齡結構、專業結構、梯次結構不合理,缺乏引領新技術的“尖兵”團隊。一方面,缺乏人才引進激勵機制,返鄉大學畢業生服務基層薪酬待遇低、沒有晉升渠道、缺少創業平臺,導致不能安心工作,人才流失嚴重。

  六是農牧民穩定增收渠道不寬。

  受市場、自然災害的雙重制約,農牧業內部增收動力不足、空間有限,要實現“土里刨金”難度很大,比如:自治區固定觀察點胡爾勒鎮沙巴爾吐嘎查共有3786人口、耕地2.1萬畝,有家畜1.9萬頭只,通過對其中20戶進行常年觀察,該嘎查農牧民產業收入來源只有三項即種地、養畜、務工,比例為4:5:1,多年基本保持不變,幾乎沒有其他收入渠道。同時,該縣現有的農牧業龍頭企業產業化程度低、規模小、科技含量低,產/品生產、加工、銷售沒有形成一條龍,企業規模效益不顯明,對農村經濟拉動能力有限,對農民增收的輻射帶動能力不強。

  三、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幾點思考

  新時代,新鄉村。面臨黨中央、國務院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脫貧攻堅的大好形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絕不能沿襲傳統,要敢突破,要進行深入探索和創新。

  首先,在思想認識上要有新提升。

  鄉村振興是一次農業的全面轉型、農村的全面發展、農民的全面進步的新藍圖,是走共同富裕、質量興農、生態發展、文化興盛、鄉村善治、特色減貧的新道路,是深入推進農村產權制度、農業農村“放管服”等改革的新政策,對于進一步提升服務鄉村振興的.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其次,在方法步驟上要有新思路。

  要正確處理好規劃、主體和時間的關系,合理設定階段性目標,按照中央、自治區和盟委的統一部署,實施“三步走”戰略,具備戰略定力,具有歷史耐心,堅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避免一哄而上、搞形式主義。

  第三,在資金投入上要有新舉措。

  “錢從哪里來”這個最現實的問題解決不好,鄉村振興這一美好的藍圖就無法繪就。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理念,在整合財政資金、創新農村金融、吸納工商資本、匯集社會力量等方面下功夫,使公共資源配置優先向“三農”傾斜,使廣大農村牧區成為吸引“人力、財力、物力”的政策洼地。

  第四,在實踐探索上要有新機制。

  要持續深化農村牧區承包土地“三權分置”改革,依法賦予農牧民對承包土地草場的占有、使用、收益、流轉權能,更好地用活土地經營權。持續推進農村“三權”促“三變”改革,重點抓好清產核資、身份確認、股份量化工作,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確保集體資產保值增值,使農民收益。

  第五,在推動落實上要有新合力。

  要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充分發揮黨政機關、工會、共青團、婦聯、工商聯等組織的優勢和力量,吸引各行各業人士投身鄉村振興運動,充分運用各類新興媒體,及時總結提煉鄉村振興戰略推進中好的經驗做法,豐富宣傳載體,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鄉村振興戰略的良好氛圍。

  四、對推進鄉村振興的幾點建議

  實施好鄉村振興戰略,就要發揮優勢,抓住關鍵,補齊短板,統籌推進實施。

  (一)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推動鄉村產業振興。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一要構建鄉村產業體系。結合扎縣實際,大力培育優勢產業,到20xx年打造出“糧、肉、糖”三大支柱產業。圍繞東北黑土地保護和利用項目,建設國家“商品糧”輸出基地,實現糧食產量穩定在50億斤、年輸出商品糧200萬噸;建設畜產品儲備供應基地,生豬飼養量達200萬頭、肉羊存欄300萬只、肉牛存欄50萬頭,實現年產肉類產品15萬噸;建設中國北方“糖都”,發展甜葉菊種植10萬畝、甜菜50萬畝,實現年產甜菊糖2500噸、甜菜糖30萬噸。二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支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推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實施“雙穩雙增雙擴”工程。種植業推進“穩糧增經擴飼草”,穩定玉米種植面積,20xx年水稻種植達到80萬畝,其中旱作水稻10萬畝,擴大甜菜、甜葉菊種植面積,鼓勵發展庭院經濟、中草藥、青貯玉米及飼料;畜牧業推進“穩羊增牛擴豬禽”,發展標準化規模化養殖,加大良種推廣力度,提高優質牲畜比重,發展安格斯牛1萬頭,到20xx年牧業年度家畜存欄穩定在300萬頭只。三要發展特色產業、特色經濟。實施特色農牧業提質增效行動計劃,加快甜葉菊、黑木耳、山產品、優質肉蛋奶類特色產業提檔升級,推進農牧業與休閑旅游、教育文化、健康養生、電子商務等深度融合,發展觀光農牧業、體驗農牧業、創意農牧業、認養農牧業、“互聯網+農牧業”等新產業新業態。

  (二)堅持優先開發人力資源,推動鄉村人才振興。

  鄉村振興,必須破解人才瓶頸制約。一要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我們要切實加強新型職業農民、農業科技人才、農村實用人才“三支隊伍”培育力度,加快構建一支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鞏固、壯大、提升抓發展的能力和水平,推進創業和創新,確保農業“后繼有人”。二要激勵各類人才在農村廣闊天地大施所能。用寬松的政策、良好的環境,吸引農民工和農村大學生返鄉創業,積極落實各項政策措施,從資金支持、政府保障、財政優惠、公共服務、投資環境等各個方面,為鄉村人才引進建立全面的保障體系,充分調動人才投身鄉村建設的積極性。三要造就新型農民隊伍。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把本土人才培養納入培訓計劃當中,深化產教融合,加強“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力度,設立“技能大師”工作室,適時舉辦技能大賽,培育根雕、剪紙、編織等高技能人才。注重發揮“土專家”、“田秀才”的示范指導作用,培育服務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型農民。

  (三)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推動鄉村文化振興。

  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一要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以“鄉風文明提升行動”為抓手,加快推進文明村鎮、文明家庭等農村牧區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大力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進一步提升農牧民精神風貌。二要樹立樸實的價值觀。引導嘎查村成立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制定完善村規民約,破除大操大辦、鋪張浪費、厚葬薄養、人情攀比等陳規陋習,倡導勤儉節約、健康向上的鄉村風尚。三要豐富農牧民精神文化生活。組織好“用文化力量激發群眾脫貧動力主題活動”、“送歡樂下基層”、全民閱讀等公益性文化活動,鼓勵農牧民群眾圍繞“脫貧攻堅”“扶貧扶志”等主題,自編自演歌曲、舞蹈、小戲等節目,展現新時代農民擺脫貧困、奔向幸福生活的良好風貌。

  (四)堅持開發與保護并重,推動鄉村生態振興。

  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一要讓良好生態成為鄉村振興支撐點。立足恢復、建設、保護和利益驅動生態,積極創新產權模式、造林方式,大力發展碳匯經濟,不斷發揮和拓展生態效益。到20xx年,實施造林60萬畝,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33%。二要因地制宜搞好村屯環境綜合整治。大力實施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開展農村牧區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推進農村牧區“廁所革命”,實現農村牧區無害化廁所全覆蓋。繼續推進農村牧區危房改造工程建設,強化新建農房規劃管控,保護保留鄉村風貌,開展田園建筑示范。實施鄉村綠化行動,建設森林村鎮、特色小鎮,深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三要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發展清潔能源,建設可再生能源產業基地,到20xx年實現風電裝機100萬千瓦、光伏發電裝機50萬千瓦、水電裝機10萬千瓦,推進秸稈資源轉化,實現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5%以上。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高效環保推進資源開發利用,堅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求得一時發展,確保扎賚特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讓人們感受到自然的清新和家的味道。

  (五)堅持黨建統領發展,推動鄉村組織振興。

  鄉村振興,基層黨建是關鍵。一要打造堅強的基層黨組織。以實施“北疆先鋒”工程為抓手,大力推進“富民黨建”,以抓黨建促振興。各級黨委要認真落實從嚴治黨“1+3”制度體系,統籌謀劃農村牧區黨建工作。創新完善基層黨組織設置,發揮鄉鎮黨委“一線指揮部”作用,確保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在農村牧區實現有效覆蓋。二要培養過硬的黨員隊伍。從嚴加強農村牧區黨員隊伍建設,持續抓好嘎查村黨員干部教育、培訓和管理,注重在優秀青年農牧民中發展黨員,穩妥有序開展不合格黨員處置工作,切實用好黨員干部聯系服務群眾“六個一”機制,做實黨員“創業帶富”工程,著力解決農村牧區黨員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問題。三要建設更強的嘎查村兩委班子。今年要全面完成嘎查村“兩委”換屆,選優配強嘎查村黨組織書記、主任,認真落實扶持發展嘎查村集體經濟十條措施,確保年收入5萬元以上的嘎查村穩定在80%以上。實行嘎查村級小微權力清單制度,建立嘎查村級權力規范運行和有效監督機制,加大基層小微權力腐敗懲處力度。

  村級振興鄉村調研報告 7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部署要求,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而鄉風是一個由地方人們的生活習慣、心理特征和文化習性長期積淀而形成的,是人們精神家園的底色。透過鄉風,人們往往可以感知當地百姓的思想修養,道德素質和文化品味。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靈魂。今年以來,區婦聯通過召開座談會、發放問卷調查表、走訪群眾、開展尋找最美家庭、美化庭院(陽臺)等活動,對全區鄉風文明進行了一次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總體情況

  1、村民法律意識逐步加強,鄉村社會治安形勢較好。特別是通過近年來爭創安全社區、掃黑除惡、七五普法等行動,村民遇事靠法的行為更多了。各鎮村治安形勢逐年好轉。

  2、有文化娛樂的平臺和載體。各村均有讀報亭、宣傳欄,有的'村還有文化廣場、黨群服務中心、婦女兒童之家、日間照料中心,各村都有由婦女為主體建成的廣場舞隊伍。文明風氣日漸濃厚。

  3、正能量、家風家訓引導村民樹立正確價值觀。各村每年評選出本村的好公婆好兒媳、最美家庭、助人為樂先進個人等,搜集黨員、群眾家風家訓,共產黨員一句話承諾等,引導村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對良好的鄉村風氣形成起到了很好的激勵作用。

  4、開展了受農民歡迎的科技、衛生、文化三下鄉活動。每年通過農口部門、人社部門、工會、婦聯等部門開展各色各樣的技能培訓、提供就業崗位,幫助村民們解決一些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5、民生工程深入人心。諸如殘疾人優撫政策、老年人優撫政策、貧困母親、困境兒童等政策讓群眾感受到黨的溫暖,拉近了黨群距離。

  6、城鄉環境治理美化家園。每季度評選十佳十差,對鄉村環境治理起到了很好的激勵作用。環境優美的家庭越來越多。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群眾主體作用有待發揮。作為鄉風文明的主體,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沒有充分調動起來,一些不健康的鄉風民俗、陳規陋習、生活方式還有市場、廁所、圈舍、河流、溝渠等衛生死角仍然存在;一些群眾存在依賴思想,不主動想辦法創造財富,而是萬事找政府;群眾的自我糾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作用仍然沒有充分發揮;助人為樂、鄰里守望、孝敬老人等傳統美德仍然有待強化。

  2、干部帶動有待加強。重點人群作用發揮不明顯,部門、鎮(街)、村(居)干部模范引領不夠。對鄉風文明建設的長期性、重要性以及豐富的內涵認識不足,認為鄉風文明建設做起來見效慢,在實際工作中措施和力度都不夠。

  3、長效機制有待健全。鄉風文明建設是一項經常性的工作,也是一項“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的工作,建立健全長效機制必不可少。鄉風文明建設的責任需層層傳導,共建的合力需有效統籌,指標體系需逐步完善,先進經驗需及時總結,做到有章可循、有據可依、有法可想、有標可對,從而逐步實現鄉風文明建設的制度化、規范化。

  三、工作建議

  (一)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

  一是延伸宣傳觸角。村(居)、組干部與群眾接觸最多、影響最直接,要通過集中學習、外出參觀等形式讓最基層的村組干部深化認識、入腦入心;利用“壩壩會”廣泛宣講,散發宣傳單、宣傳車流動播放等接地氣和貼近群眾生產生活的方式深入發動群眾。

  二是擴大宣傳范圍。讓在家的群眾知道鄉風文明是什么、怎么做,同時通過手機客戶端、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去影響對家庭經濟、決策有話語權的在外務工人員。

  三是豐富宣傳方式。充分利用每個村都有的廣場舞隊伍、關工委隊伍等,宣傳正能量。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組織以鄉風文明建設為主題的節目,借助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到各鎮(街)展演。制作鄉風文明專題片(宣傳片),在公共汽車、市政LED上滾動播放。

  (二)進一步美化人居環境。

  一是加強農村垃圾分類工作,讓群眾養成良好的習慣;二是發動群眾參與河流、道路等公共區域垃圾的義務或有償清理。三是結合農村危房改造、土地整治、美麗鄉村建設、河道整治等工作,引導群眾規范打造庭院、房屋周邊景觀,美化家庭居住環境,力爭“一戶一風景、一村一畫卷”。

  (三)進一步壓實工作責任。

  一是區鄉風文明建設領導小組負責全區鄉風文明建設組織領導、統籌協調、督導考核。鄉鎮(街道)黨(工)委切實擔負領導責任,村(社區)黨組織發揮主力軍作用,市政、教委、婦聯、衛計委、建委、環保等相關部門密切配合。二是區委區政府與各成員單位、鎮(街)黨委政府與鎮屬單位、村(社)“兩委”簽訂目標責任書,將鄉風文明建設工作列為年度單項重點考核內容并加大考核權重。三是督查與年度考核相結合,優秀單位予以表彰,對重視不夠、推動不力、效果不佳的單位采取書面通報、媒體曝光、責任追究等方式進行警示。

  (四)進一步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一是黨員示范。通過設立“宣傳發動崗”“文明勸導崗”“幫扶引導崗”等崗位,發揮黨員的示范帶頭作用。二是巾幗示范。通過表彰“好媳婦”、“巾幗示范戶”、“最美家庭主婦”等活動,激勵女性在美化家庭環境、化解家庭矛盾、融洽鄰里關系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三是學生示范。通過征文、演講、繪畫比賽等活動,表彰“文明少年”“好習慣標兵”等,通過學生影響家庭。四是工作示范。通過表彰在鄉風文明建設中工作突出、效果明顯的工作人員和單位,激發干事激情。五是“村、組、戶”示范。按一定比例開展“示范村—示范組—示范戶”三級同建,表彰“最美庭院”“文明戶”等,并在顯眼處張貼公示評比結果,形成落地開花的局面。

  (五)進一步倡導文明新風。

  一是培育優良家風。廣泛開展誠信、孝道、勤勞等教育,

  建立健全評比獎勵機制,促進家庭和睦、親人相愛、老有所養。二是培育新鄉賢文化。廣泛挖掘本地優秀基層干部、道德模范、身邊好人等先進典型事跡,潛移默化影響群眾的價值取向和道德觀念。三是培育文明鄉風。引導農民制定、完善村規民約,進一步發揮村規民約的約束作用。加強人民調解工作,加大矛盾糾紛的調處力度。整治農村黃賭毒、封建迷信、非法宗教、大操大辦婚喪嫁娶等突出問題。促進“要我文明”到“我要文明”的轉變。利用春節、元宵、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開展系列民間文化活動,傳承和展示地方民俗文化,留住鄉韻、記住鄉愁。

  村級振興鄉村調研報告 8

  一、基本情況

  我局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為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和文化活動的開展。一是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截止20xx年底,我市完成80%的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今年剩余20%建設任務,并且將為已建成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的510個行政村、社區進行設施設備提升,以利于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和小廣場服務效能發揮。二是文化活動開展,今年計劃開展“我們的中國夢20xx年‘歡樂進萬家·迎新春文化惠民行’”文藝演出、流動圖書服務進基層、文化遺產圖片展、大美xxx攝影展、迎新春送春聯等活動;20xx年迎新春攝影展;第五屆民間藝術匯演;“群文之星”周末大舞臺;“全民閱讀季”活動,慶七一文藝匯演;迎國慶文藝演出;“一村一年一場戲”送戲下鄉活動;農村公益電影放映;各類書畫展、攝影展等。

  目前,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已進入建設階段,計劃下月對建設情況驚醒督查檢查。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設施設備提升工程已進入招投標階段,計劃招標完成后盡快配備。文化活動已開展完成“我們的中國夢20xx年‘歡樂進萬家·迎新春文化惠民行’”文藝演出、流動圖書服務進基層、文化遺產圖片展、大美xxx攝影展、迎新春送春聯等活動;20xx年迎新春攝影展;第五屆民間藝術匯演。“全民閱讀季”啟動儀式將于本周末4月22日舉行,拉開閱讀季序幕;“一村一年一場戲”送戲下鄉活動進入招標階段,計劃下月底前開始送戲下鄉活動。

  二、目前存在的問題及制約因素。

  (一)思想認識有差距。市委、市政府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視程度和力度不斷加大,把文化建設納入了全市科學發展績效考核,但個別鄉鎮(街道)、村(社區)的重視程度不夠,重經濟輕文化的現象仍然存在,市鄉村三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發展不平衡,基層文化設施利用率較低、服務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二)財政投入不足。我市屬于資源枯竭地區,市級財政保障能力相對不足,而且由于基礎差,歷史欠賬多,文化事業投入還有較大差距。比如我市送戲下鄉演出費用只有xxx元每場,泰安市本級已達到xxx元每場,經濟發達地區已達到每場10000元以上。

  (三)隊伍亟需強化。雖然每年組織培訓,但因經費問題,培訓次數有限。而且按照國家、省標準要求,全市文化人才結構不夠理想,總量不足、斷層斷代、人員老化;鄉鎮文化站存在混編混崗使用現象;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雖有服務人員,但多由村干部兼任,成為制約基層文化發展的瓶頸,亟需引入社會力量。

  三、下一步的對策及意見建議

  (一)加大資金投入,完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提出的一項戰略任務,是政府重要職能的體現,是實現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要進一步提高對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重要性。要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整體規劃,有目標、有計劃地逐步推進。要健全完善公共文化財政投入、運行保障、人員培訓、服務管理制度,使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走向規范化、制度化軌道。要健全完善考核評價機制,加大文化在考核中的比重,重點對文化設施運行、經費保障、專職人員配備、服務功能發揮及活動開展情況進行考核。

  (二)形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合力。

  一是優化資源配置。要統籌文化資源,注重吸收運用市場、社會等非政府資源,按市場規律,提升資源運行效益,促進公共文化資源共建共享。如建立城鄉聯動機制,在鄉鎮街道、中心村設立文化館、圖書館分館;再如,建立農村文化資源庫,把送戲下鄉演出、公益電影放映等資源形成文化“大禮包”,采用政府花錢買服務的方式,由農民自行選定。二是加大對落后地區的支持力度。現在城鄉文化設施建設不平衡,農村文化設施相對落后,要制定針對農村文化發展的專門扶持政策,對落后的文化設施進行改造。

  (三)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運行機制。

  要進一步明確各類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服務標準、日常管理使用制度,著力完善鄉、村兩級文化陣地運行長效機制,確保群眾文化活動有序開展。公共文化單位要堅持免費對外開放,提升自身服務能力,大力開展各項文化活動,擴大群眾參與。

  (四)豐富公共文化服務內容。

  文化惠民要緊接地氣,堅持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問效于民,針對不同人群的文化消費需求,有針對性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產品。深入開展送戲、送電影、送圖書下鄉等文化惠民活動,開展優秀傳統文化進鄉村、進校園等活動,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豐富農村、社區、機關、廣場和校園文化。要精心策劃特色文化品牌,組建群眾文藝隊伍,適時舉辦文化藝術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展示等豐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活動,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五)加強基層公共文化人才隊伍建設。

  一是健全完善文化人才培養機制。堅持培養和引進并重,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相結合的辦法,統籌抓好專業隊伍、莊戶劇團、基層文化帶頭人建設,不斷提高全市文化隊伍的業務水平和整體素質。要充分發揮民間組織和民間藝人在活躍基層文化生活中的作用,積極培養基層文化建設的帶頭人。二是健全完善文化人才引進機制。配齊配強鄉鎮綜合文化站、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專職人員,發展壯大文化志愿者隊伍,形成一支扎根基層、服務群眾的專兼職文化服務隊伍。三是健全完善文化人才激勵機制。要提高公共文化服務人員的待遇,在考核中,對有突出貢獻的專業人員、文化帶頭人給予獎勵或表彰,廣泛宣傳其先進事跡,優先提拔重用。

  (六)構建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人才隊伍的培訓機制。一是持續推進“金種子”培訓工程,堅持“菜單式”培訓,在充分征求基層意見的基礎上,深入基層組織民間舞蹈、戲曲培訓。二是深入推進“圖書館+書院”公共文化服務模式,深化與xxx的合作,開展琴棋書畫、茶道和傳統民間藝術傳承活動。三是持續推進文化館免費開放培訓工作,開展群眾性美術、書法、攝影、聲樂等專業培訓班。

  村級振興鄉村調研報告 9

  為進一步提高調查研究水平,根據xx調研實施方案,近期就x鄉發展鄉村旅游助力鄉村振興工作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調研基本情況

  此次調研采取了資料查閱、實地考察、走訪調研等方式,先后深入到x鄉各村開展了調研活動。共訪談相關人員x人,收集相關資料x份。通過對x鄉發展鄉村旅游工作整體狀態的梳理,特別是針對存在的現實問題進行了深度思考,面對面、心貼心向廣大干部群眾詢計問策,對下一步發展鄉村旅游助力鄉村振興工作的推進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

  二、基本情況

  (一)基本鄉情

  x鄉位于x縣南部山區,x北麓,與x接壤,距離縣城x公里。19xx年確定為x鄉,為全省八個少數民族鄉之一。全鄉總面積x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x畝,林地面積x畝,下轄4個行政村,共x人,其中x人。境內生態優美,風景秀麗,負氧離子濃度超過8000個/cm3,是一處天然氧吧,擁有獨特的民族風情、豐富的人文古建筑文化和優美的自然風光,全年旅游人口數約達x萬人。

  (二)鄉村旅游發展情況

  近年來,x鄉立足“旅游興鄉,生態靚鄉,綠色崛起”的發展戰略,依托畬漢風俗,突出古村文化,保護秀美山水,落實民生共享,以“打造贛閩醉美山水之鄉,扮靚畬漢醉美風情小鎮”的發展目標,依托優越的生態資源和豐富的畬漢文化,抓住縣委政府提出的把x鄉打造成為鄉村旅游的樣板地大好機遇,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助力鄉村振興。

  一方面,結合民族特色文化建設秀美鄉村點。突出大巖秀美鄉村建設重點,特聘請專業團隊,對大巖進行以AAA級景區標準的秀美鄉村設計。對大巖進行的秀美鄉村打造,共投入資金520余萬元,完成了房屋改造、庭院改造、停車場、x文化廣場、道路瀝青、游步道、觀景臺、電網線路改造等基礎建設項目,景區建設初見雛形,為下步發展全域鄉村旅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兼顧實施x村陳家、沿河新村秀美鄉村建設。投入資金70余萬元對陳家、沿河新村進行了環境提升、景觀建設等項目。此外,重點打造梁家秀美鄉村點,對中村村梁家自然村進行秀美鄉村點打造,實施了古樹林景觀公園、路網改造、房屋改造、環境提升、改水等項目。其中秀美大巖建設當前被列為全縣“AAA”級鄉村旅游點,x村雷家成功向上申報“傳統古村落”。

  另一方面,大力推廣民族文化。深入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畬漢一家親”文體活動,推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動建立民族文化進校園,在中小學開展民族體育班、傳統文化興趣學習組活動,重點加強了對中小學生的`民族團結教育。把基層黨建示范點建設、x文化村寨、秀美鄉村建設相結合,打造了x村“x雷家”旅游文化品牌和大巖村“獨豎尖下的美麗畬寨”,在傳承發揚x文化同時,推動了旅游產業的發展。

  三、基本成效

  當前旅游景區呈開放免費模式,但是帶動了地方”吃、住”兩方面的經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帶動當地特色農產品包括茶葉、有機大米、綠色有機蔬菜和家養雞鴨等的產銷。與此同時,帶動經營酒店的店主年收入增加數萬元,這于當地經濟而言,具有顯而易見的促進作用。2020年,全鄉財政收入達到1124.94萬元,與2016年同比增長20.7%。

  四、存在的問題

  1、宣傳不到位。自從x鄉發展鄉村旅游以來,宣傳少、宣傳范圍小、宣傳質量不高,只能吸引少部分周邊地區的游客前來游玩。最為主要的是,宣傳內容不夠突出,無亮點,不夠抓住人心,吸引力較低。同時產品與地方景點掛鉤捆綁宣傳較少,許多游客知景點,不知當地特色農產品,難以通過旅游產業來帶動當地農業的發展,造成第一、三產業之間形成隔離帶,無法聯合發展。

  2、交通不便利。由于x鄉地處山區,道路易受大型運輸車輛和自然災害損壞。對外連接的公路等級較低,加上年久失修,路面損壞嚴重、路面狹窄、彎道多,且臨水臨崖,冬季較長時間結冰無法通行,存在巨大安全隱患,嚴重影響群眾和游客安全出行。不便的交通導致眾多有意向來篁碧旅游的游客望而生畏,從而影響著我鄉旅游產業的發展。

  3、規模不完整。現已建成的秀美鄉村有大巖村、梁家、中村,初具規模。但對于x村內,仍然存在村內道路年久失修,交通不便的情況,這使得全鄉域的鄉村旅游不成規模,造成游客體驗感下降,影響到游客宣傳的口碑,從而影響到旅游經濟的發展。

  4、文化傳承弱化。因經濟社會發展,現x鄉居民聚居地多為畬漢混居,文化習俗逐漸漢化,原有x傳統禮儀不斷淡化、簡化,x傳統文化保留情況堪憂。加之缺少青壯年,文化傳承也成為了一大難題。

  5、產業發展薄弱。x鄉境內多山地,平均海拔高達900~1000米,氣候寒冷潮濕,加之自然災害頻發,如山洪地質災害、低溫冰凍等,導致現有耕地面積少,只能以茶葉、毛竹種植產業為主;且因地勢、氣候原因,不利于經濟作物種植,綠色產業的發展也一直處于滯后狀態,產業結構也比較單一;各種作物的種植仍然以單家獨戶生產為主,種植面積分散,沒有形成規模化的產業基地;生產方式上,普遍屬于粗放式經營,管理手段落后,缺乏現代化的經營理念。

  五、解決問題的相關建議

  1、堅持政策優先,加大基礎性設施建設。建議對現有通往縣城的道路進行修繕提升,加快實施互聯互通工程,重點改造石垅至東山、港口至篁碧、集鎮外環路、梁家橋及連接線等公路,早日實現融入縣域大交通網絡。同時要繼續積極爭取上級的各種優惠政策和項目支持,強化人力、物力、財力的保障。

  2、依托天然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對鄉村資源進行整合,通過合理規劃布局,提高閑置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率,大力發展篁碧茶葉、高山果蔬、林下種植等特色產業,全面壯大村集體經濟,提高村集體收入。

  3、完善鄉村建設,擴大旅游規模。充分利用好篁碧“清涼資源”,引進旅游投資主體,建設一批康養和民宿項目,要加快x村美麗集鎮建設腳步,規劃建設x特色商業示范街,推進實施全域旅游,滿足當地群眾和外來游客的吃喝游購物需求。只有全域內各秀美鄉村點都能達成規范化的景點,才能使整個x鄉的形成完整的,具有規模的鄉村旅游地,從而使當地的旅游發展更具規模,以帶動經濟發展,提高當地居民收入,助力鄉村振興。

  4、加大挖掘力度,提升x文化輸出。依托悠久的畬鄉歷史,持續深入挖掘和傳承獨特的x文化,重點挖掘書鄉文化、飲食文化、進士文化、宗祠文化等,并將這些融入群眾生活和學校課內外教育,通過支持開設畬語課程、x射弩和蹴球教學活動,編排x歌舞,舉辦“x三月三”民俗節日活動等,讓x的優良傳統家風文化深入群眾。將x文化元素和產業發展深入融合,進一步整合本土x文化,將獨特的x元素融入旅游、特色農業等產業發展,打造畬鄉產品品牌化影響力。

  5、強化宣傳力度,做好旅游推介。通過整合篁碧優質旅游景點資源和優質特色產品,打造特色推廣文案,并通過比如官方微信公眾號、微信公眾號友號、官方微博號、居民朋友圈等網絡宣傳方式進行宣傳。或者是通過舉辦特色活動,吸引游客,并在活動上對本地特色產品進行宣傳,從而擴大知名度。

  村級振興鄉村調研報告 10

  根據市人大常委會《關于開展“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專題調研的工作方案》,4月15日-19日,轅門口街道組成視察調研組,由街道黨工委委員、人大聯工委主任盧孝忠帶領街道人大代表調研街道鄉村振興工作,調研組一行實地察看了古山村、落子鋪村、城南村、革新村、資南村,云山4A級景區項目和云山路、歷史文化中心等項目,并召開了座談會,廣泛聽取村支兩委干部、人大代表、云山露營地等經營業主的意見建議。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情況

  (一)加大組織領導力度,全面落實職責任務。一是強化組織保障。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健全街道鄉村振興領導體制,按照鄉村振興戰略鄉村組織實施的工作機制,全面落實街道與村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工作要求,每季度召開一次鄉村振興戰略分析研判工作會議。二是細化實施方案。緊扣《中共武岡市委、武岡市人民政府鄉村振興戰略(20xx-20xx)實施意見》,結合街道實際,出臺了街道鄉村振興實施方案,明確了現代農業提質增效、農民收入新增萬元、美麗宜居鄉村建設等方面量化指標和政策措施。三是落實工作責任。明確了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任務書、路線圖、時間表和責任人。

  (二)集中力量抓好試點示范建設,以點帶面推進鄉村振興。轅門口街道先行先試,集中力量抓好古山村試點示范建設,全面推動鄉村振興試點工作。古山村幅員面積6.86平方公里,有18個村民小組,人口560戶2380人。古山村地域位置優越,位于武岡古城南面3公里,地處云山國家森林公園腳下。資源豐富多彩,擁有耕地面積1350畝,林地面積1700畝,庫容50萬方水庫1個,林場1個,茶場1個。古山村試點示范建設以生態、宜居、旅游、文明為基礎,以云山4A景區建設和古山運動休閑小鎮等重點項目建設為契機,積極引入社會資本助力鄉村振興,走出了一條發展之美、生活之美、生態之美、人文之美的康莊大道。

  1.發揮特色優勢,推進產業振興。一是發展特色農業,構建產業支撐。近年來,古山村充分利用近郊地域優勢,結合傳統優勢產業,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調優調精特色產業發展格局,大力發展特色種植、特色養殖,發展瓜菜、養殖產業。目前,古山村的西瓜產業已打響品牌,“古山西瓜”聞名全市城鄉。環保綠色有機蔬菜產業也初成規模,產品供不應求。結合旅游打造了大型花卉觀賞基地80畝,供游客長年觀賞。建有300頭以上養豬場4家,20頭以上養牛場2家,規模牛蛙養殖場2家。初步形成了特色比較鮮明,市場優勢比較科學合理的種植、養殖業發展格局。

  2.引入社會資本,助推產業振興。街道引進湖南自駕友云山露營旅游有限公司、碧桂園專業合作社、伴山灣生態農莊等全域旅游專業團隊,引導和鼓勵當地群眾將殘次林、低產田進行流轉,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林業。目前,古山村已成功流轉農田300畝,林地1200畝,總投資1.8億元建成自駕友云山露營公園,致力打造成五星級標桿營地,打造了森林康氧基地、標準游客服務系統、房車木屋、地方特色美食、特產集市、生態觀光、叢林探險、峽谷溯溪、青少年課外教育等項目,讓云山景區躍位于“湖南房車露營第一環線”,成為湘西南品牌性突出的綜合型旅游區。投資500萬元成立伴山灣生態農莊,建有大片果木林、大型餐廳、會議室。建成碧占地80畝桂生態園碧,綠色的桂花一年四季飄香。以此為基礎,古山村著力推進農家生態旅游項目,鼓勵村民開辦家庭旅館、家庭民宿。

  3.夯實綠色理念,推進生態振興。古山村以“一源”(污染源)追溯、“三生”(生活、生產、生態)治理為切入點,以“一造五治”(植樹造林、治河治水、治臟、治污、治亂、治超)為抓手,加快美麗鄉村建設與人居環境整治。確定了“村莊環境衛生清潔、公共場所專人保潔、農村長效保潔機制”的工作目標,先后制定了《環境整治與建設方案》、《村規民約》、《責任區負責人職責》、《農戶衛生評比細則》等一系列規章制度,有效將垃圾污染、餐飲油煙污染截斷在源頭,做到衛生不留死角,無有色垃圾,家禽圈養,房屋無亂貼亂掛,家具擺放整齊。突出“宅旁、村旁、路旁、水旁、山頭”的造林綠化。同時實施“六化工程”,著力改善村容村貌。一是道路硬化。全村硬化村級道路4000米,鄉村道路暢道無阻。建設了云山進山公路路面加寬工程,路基寬度7.5m,路面寬度6.5m,建設了排水溝。修建了云山進山公路至武岡市第三自來水廠2公里砂石路。二是圍欄藝術化。統一規劃圍墻、圍欄,拆除云山進山公路沿線違章建筑,修建竹籬笆藝術圍欄3000多米。三是院落亮化。共安裝太陽能路燈160基,每晚5—12點使古山村成為“不夜村”。四是房屋美化。云山進山公路沿線房屋按照生態宜居的要求,根據湖南城市學院規劃設計,進行了立面改造。五是街路綠化。各戶、各院落都綠樹成蔭,鮮花怒放。六是庭院美化,因戶施策進行了庭院美化。

  4.培育文明新風,推進文化振興。古山村在村民中大力倡導文明新風尚。一是抓制度,強化外在約束。修訂了符合村情、民情的《村規民約》,要求各家各戶認真學習,遵照執行,以此來不斷規范村民們的言行舉止。二是抓載體,提高活動質量。召開黨員、組長、群眾代表會議,評選道德模范,并對見義勇為,助人為樂,孝老愛親,誠實守信,敬業奉獻等模范予以評定,并加以表揚。在全村開展了“五好家庭”、“好婆婆”、“好媳婦”等評選活動,使村民在自我教育、自我評價中享受到精神文明建設的成果,從而大大調動了廣大村民參與文明村建設的積極性。三是抓風氣,推進移風易俗。村支兩委先后出臺了婚喪嫁娶不得大操大辦、不得賭博酗酒、不得參與迷信活動等一系列規定,并納入村規民約。利用好紅白理事會,由村里的老干部和有威望的族長擔任紅白理事會會長和會員,全村統一標準,不準大操大辦,白事不成席,一個白事的花銷不能超過15000元。黨員、組長、村干部以簽名的方式向全村人民承諾,帶頭遵守有關規定,爭做移風易俗的帶頭人。

  5.健全治理體系,推進組織振興。街道把古山村班子建設、隊伍建設、陣地建設、民主政治建設作為加強村級組織建設的突破口,整體提升了村級組織建設水平。建立健全了村級管理制度,實行黨務、村務全面公開制度,公開內容包括村級財務、五保、低保、貧困戶對象名單,村里重大事項、國家強農惠農政策等。讓群眾了解政策和村級情況,充分享受應有的權利,村民對村干部的滿意度和信任度得到明顯提升,村民廣泛參與村級事務管理的積極性提高,社會穩定和諧的局面得到鞏固。完善以各類理事會等村民自治組織為主體的村務監督組織,加強“黨支部領導、村民代表會議決策、村委會執行、村民組織監督”的自治模式。推行“四議兩公開”的民主議事理財制度,充分發揮黨員、村組干部和村民代表的作用。

  6.培育吸納并舉,推進人才振興。推進強農富民工程,圍繞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著力補齊民生短板,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讓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近年來,利用項目實施契機及產業發展機會,培育“土專家”“田秀才”“農創客”等實用人才及致富帶頭人20余人,同時通過建立有效激勵機制,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吸引支持企業家、高校畢業生、退役士兵等各類人才回鄉下鄉創新創業12人,為古山村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現今的古山村,整潔的村道、潔凈的院落,清澈的溪河,恬然的風光,如織的游人,繪就了一幅鄉村振興的新畫卷。

  (三)加大推進實施力度,各項工作有序開展。找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著力點和結合點,加大力度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1.堅定不移抓產業發展。鄉村振興要靠產業,產業發展要有特色。堅持優勢互補與產業共建原則,借力云山門戶、千年王城區位優勢和鄉村振興戰略政策優勢,培植新的產業支柱,突出抓好三產聯動發展,一產以抓特色農業為主,二產以抓農產品加工為主,三產以抓鄉村旅游業為主,加強跟蹤服務。形成以古山、落子鋪為核心的特色種植業,以珍桂園為代表的苗木產業帶,以古山、落子鋪、資南、城南為主線的牛蛙養殖、生態養魚等水產養殖業,以落子鋪、古山、革新、資南為基礎的蔬菜種植產業,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打造現代農業產業集群,將產業集群發展成為拉動轅門口經濟的有力支柱。積極培育經濟發展龍頭。瞄準能夠落地生根的企業,用好用活“一鄉一商會”“一村一產業扶持基金一致富奔小康產業”政策,全面培育產業發展龍頭。各村(居、社區)充分發揮能人帶動作用,以引進能人的力度和幫扶能人的深度,爭取更多能人回故鄉、建家鄉、富老鄉。重點把規模大、效益好、技術含量高的農業龍頭企業引進轅門口街道。

  2.做強鄉村旅游,注入經濟發展新活力。把鄉村生態旅游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有力抓手,依托轅門口云山門戶、千年王城的悠久文化底蘊,全力打造轅門口街道鄉村旅游文化品牌。規劃云山自駕友露營基地、云山歡樂海岸文化旅游度假區、伴山泄洪渠徒步觀景線和伴山花海欣賞特色觀景線,逐步實現休閑運動、自駕宿營、農家住宿、民俗體驗、觀光農業為一體的城郊鄉村旅游模式,為街道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活力。結合三堂院水果采摘、落子鋪草莓采摘、南門口油粑粑、發糕、米粉及涼伴粉等特色小吃,做強“轅門口慢生活”系列活動,做到“以名氣聚人氣,以人氣引商家”,助推轅門口餐飲業、住宿業、特色農業的快速發展,著力打造文化旅游精品景區,把歷史博物館、古城新區、古城重點街區等文化旅游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旅游產業優勢,促進街道產業優化升級。

  3.全面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任務,是打好鄉村振興的首要關鍵戰役。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事關廣大農民根本福祉,事關農村社會文明和諧。街道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綠色發展貫穿到鄉村建設發展的各方面。廣泛動員各方力量,優化整合各種資源,加快提升村容村貌,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生活環境整潔優美、生態系統穩定健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切實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人居環境問題,不斷增強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把治垃圾、治農業生產廢棄物、治“空心房”、治污水、治廁所、提升村容村貌的“五治一提”工作作為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任務。以建設美麗宜居村莊為導向,以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為主攻方向,動員各方力量,整合各種資源,強化各項措施,加快補齊農村人居環境短板。第一,垃圾治理—“三清一改”。實行“戶分類、村收集、鄉轉運、市處理”的農村生活垃圾收運和處理方式。全面清理農村生活垃圾、村內塘溝、畜禽養殖糞污等農業生產廢棄物,改變影響農村人居環境的不良習慣,使鄉風文明、村規民約落到實處,提升村容村貌。第二,生活污水處理—水更清,村更美。堅持高位推動和整體聯動相結合,強化街道主導地位,尊重村民主體地位,尊重群眾意愿,激發廣大農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遵循鄉村發展規律,充分考慮當地資源稟賦、發展程度差異,做到治污用地和環境優美和諧統一。第三,“廁所革命”—小廁所,大民生。科學制定改廁計劃,合理選擇改廁模式,嚴格執行改廁流程,確保“廁所革命”能夠順利實施。建立完善政府引導、村級組織和農民參與、市場運作相結合的工作機制。第四,“空心房”整治—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以國土空間規劃為統領,加快推進村土地利用規劃和村莊建設規劃“兩規合一”,實現村級規劃全覆蓋。遵循國土資源管理法律法規,嚴格執行“一戶一宅,建新必須拆舊”政策,依法依規對拆除“空心房”、退出宅基地復墾適當給予補償,對拆除后的宅基地依照村級規劃和“宜耕則耕、宜綠則綠、宜建則建”原則進行開發利用。第五,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畜牧與環境協調發展。狠抓“禁養區”的退養和監管,抓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抓實養殖廢棄物處理技術推廣。大力推廣種養結合模式,因地制宜,多種方式并舉,促進畜牧業生產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第六,提升村容村貌—建設好美麗宜居鄉村。推進村莊綠化、美化、亮化、硬化工程,開展美麗宜居村莊和最美庭院創建活動,激發廣大農民積極性、主動性,激活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4.鍥而不舍抓脫貧攻堅。擺脫不了貧困,鄉村振興就無從談起。目前,街道已有397戶1206人穩定脫貧,還有76戶152人沒有脫貧。街道上下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全局,按照“一體”即以脫貧攻堅領導小組為主體、“兩翼”即干部扶貧和行業扶貧為兩翼的戰略支撐體系,全面落實“兩級責任制”即街道和村兩級黨組織書記負責的精準扶貧責任落實機制,推進解決“四個問題”即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如何退,分類實施“五個一批”即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實現“六個精準”即扶貧對象精準、措施到戶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如期高質量通過脫貧摘帽國家抽查,確保脫貧成效經得起歷史和人民的檢驗。

  5.抓住農業生產這個支撐點,提高經濟發展能力。堅持農業基礎地位不動搖,以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為抓手,確保街道農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堅持走現代農業、規模農業、品牌農業之路,通過招引業主,培育大戶,提升效益。加強糧食生產,確保糧食安全,開發了優質稻面積11000畝,其中訂單農業1500畝,超級稻3000余畝,“單改雙”示范片300畝。完成糧食播種面積17200畝,實現總產0.9萬噸。在多種經營方面,種植雜交玉米1800畝,大豆300畝,特色紅薯800畝,油菜1500畝,新擴蔬菜基地200畝。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加強農業新技術推廣工作,完成藥材開發300畝。藥材種苗基地一個。推進“一村一品”建設,落子鋪、古山村葡萄、西瓜基地;資南、城南村養魚、養豬基地;古山、城南、革新村蔬菜基地;城南、落子鋪村藥材種植基地等初具規模。畜牧業生產穩步健康發展。新增生豬規模養殖場2家,生態土雞養殖場1家,肉牛養殖場1家,養羊場1家。全年累計出欄生豬2萬頭、仔豬出欄0.2萬頭、肉牛出欄100頭、肉羊出欄1520頭、家禽出籠8萬羽,水產養殖118公頃,產量500噸。

  6.持之以恒抓文明創建。傳承街道傳統文化。轅門口鐘靈毓秀、人杰地靈,文脈厚重,鄉村振興,要傳承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要培育社會文明新風。堅持以文明城市創建和宣傳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抓手,提升文明程度。集中開展交通秩序、環境衛生、城市管理整治,深化“五好家庭”“最美家庭”創建,開展家風評議、家風交流等活動,按“一村一部、評選到戶”要求,創建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按月開展主題活動,嚴格實行量化管理,強化鄉風文明和移風易俗,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強大精神力量。大力宣傳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徹落實《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評選一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示范點。精心組織傳統節日文化活動,打造先進典型宣傳陣地,倡導文明新風尚。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規劃的科學合理性還不夠,特色不夠鮮明。現有村莊規劃編制進展緩慢,特色不夠鮮明,融合農耕文化、民俗風情、人文資源、建筑風格等要素,進行區域功能、居民住宅、產業發展、休閑旅游等發展定位不明確,“一村一景”、“一村一業”、“一村一品”的特色不夠鮮明。規劃在引領村莊合理布局、人口居住相對集中等方面所起的作用發揮不夠。革新、城南是重點項目建設村,村民建房一直凍結,村民住房屋多是磚木、土磚結構,構架相對簡單、功能單一,安全舒適性差,改建住房勢在必行,但現有政策對村民自建改建住房的占地面積、建筑面積和高度都控制太嚴,不利于農民居住環境改善和鄉村面貌提升。

  (二)本鄉本土人才不足。缺人才是制約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因素。從農村產業發展看,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數量偏少,能夠承接網絡經濟時代的旅游文化產業、新業態電商產業的復合型人才更少。從農村技術支持看,缺少能夠長期扎根農村、從事農村技術研究推廣的“土專家”、“田秀才”。農村教育、衛生等人才也存在數量不足,學歷層次不高,服務能力不強的問題。從農村有效管理看,村支兩委干部平均年齡偏大,年輕后備干部不足。從鄉村人才提升看,現有農村人才、鄉土人才評價機制還不健全。

  (三)建設用地政策落實還不到位,土地產權制度改革力度還要加強。現有政策將農產品冷鏈、初加工、休閑采摘、倉儲等設施建設按照農業用地管理,但這一政策沒有完全落地,一些地方還是按非農建設用地管理。對于單獨選址的農業設施和休閑旅游等項目建設,應預留部分規劃建設用地指標,但由于地方有限的用地指標基本上用于房地產、開發區或其他非農產業,政策實施不到位。比如今年3月,大棚房整治時,古山村村民曹亮三兄弟多年辛苦經營的休閑采摘伴山灣農莊,因多年申請,但一直沒有辦好建設用地手續,被拆除。產權制度改革中涉及的資源變資產、變資金的通道還未真正打通,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農民宅基地和住房等改革試點還在進行中,推廣試點經驗的步伐慢,“盆景”變“風景”的辦法不多,力度不大。

  (四)農村產業發展還有待加強,帶動農民致富作用發揮不夠。轅門口街道農業生產自然條件雖然優越,但農村產業質量效益不高、競爭力不強的問題依然突出,農業結構相對還比較單一。新型職業農民少,大部分農民創業致富能力不強,農村創業創新氛圍不濃。農業龍頭企業、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不夠,特別是農產品精深加工能力不強,加工轉化效率不高,缺乏有影響力的品牌,支撐和帶動農業結構調整優化的作用不強。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方面,鄉村旅游、休閑農業、農產品電商等還處于培育階段,與農民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還不健全,帶動農民分享現代農業發展收益的辦法不多。

  (五)主體作用發揮差,農村環境污染重。生活污水、農藥化肥、生活垃圾和人畜糞便等已成為農村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使農村地區環境狀況日益惡化,街道各村均未建有生活污水處理設施,亂排亂倒現象嚴重,破壞水體生態,危害人居生存環境。環境整治工作中沒有充分發揮村民主觀能動性,雜物亂堆放、垃圾亂拋灑等現象給“六治一提”管理帶來一定困難。由于村級集體經濟實力有限、村民素質不高,很多群眾對鄉村振興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認為鄉村振興是街道辦事處的事,等靠要思想嚴重,缺乏主人翁意識,參與熱情不高,出現了“上頭熱、下頭冷”的現象。

  三、今后的工作建議

  (一)切實增強推動鄉村振興的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一是持之以恒推進鄉村振興。不斷細化實化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的政策措施,研究解決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確保鄉村振興持續推進、逐年見效。二是分類有序推進鄉村振興。堅持因地制宜,堅持先點后面、示范引領,從不同村的實際出發,明確不同村莊、不同階段鄉村振興的發展要求和具體目標,分梯次、有重點、多樣化推動鄉村振興。三是層層落實推進鄉村振興。著力完善鄉村振興的領導責任機制,明確街道領導班子和班子成員推進鄉村振興的責任,鄉村振興戰略千斤重擔眾人挑,將各項工作任務分解到各村和相關職能部門,將五年目標任務分解到每個年度,通過定期分步督查和工作實績考核,推動建立層層抓落實的責任體系。

  (二)著力解決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一是將村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鄉村振興的基本出發點。把增加資產性收益作為下一步推動農民持續增收的重點,積極推動農村“三塊地”轉化為農民可經營、可收益的資本,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性權利。

  以提升小農戶的市場化、組織化程度為目標,明確將帶動小農戶發展、農民增收作為工商企業進入鄉村的條件,給予優先準入和政策支持。將建立與農民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作為各類新型經營主體享受優惠扶持政策的前提,通過保底收入、股份分紅、利潤返還、品牌溢價收益等方式,推動建立農民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二是將補齊農村垃圾、污水處理短板作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主攻方向。

  加大對農村垃圾、污水處理和“廁所革命”的財政支持,同時鼓勵有條件的村集體投入,積極推行PPP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建設運行。探索農村垃圾、污水處理設施運行管護的“受益者付費”制度,推動建立市場化運作機制。開展農村垃圾分類和有機易腐垃圾處理試點,研究制定農村水污染排放、污水處理分級分類標準,研發推廣經濟實用、符合農村實際的污水處理、改廁技術。三是將提升農村教育、醫療服務水平作為改善鄉村基本公共服務的優先選項。

  在配備常規醫療診斷設備、提高鄉村醫生待遇的基礎上,將解決必要運轉經費作為下一步工作重點。推動建立以病種為基礎的基層首診制度,通過對首診病種給予醫保報銷傾斜,引導優質醫療資源下沉鄉村。四是堅持將脫貧攻堅作為鄉村振興的底線任務。

  在確保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的基礎上,著眼于絕對貧困消滅后如何實現鄉村振興,建議在國家層面制定出臺相對貧困地區可持續發展和農村低收入群體穩定增收的政策意見,確保扶持政策在2020年后一定時期內穩定不變,解決非貧困村貧困人口和非貧困人口發展問題,同時將新發生的返貧人口納入幫扶體系,推動建立脫貧剛性保障機制,提高普惠性社保標準,增強社會保障的財政剛性支出。

  (三)進一步完善城鄉深度融合發展的扶持政策體系。一是健全鄉村振興穩定投入保障機制。依法落實農業投入總量增幅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幅的法定要求,把金融資源配置到鄉村振興的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鄉村建設的經營性、準經營性項目,推動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資本積極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格局。二是提高鄉村振興用地保障。通過預留部分城鄉建設用地規模、盤活使用農村存量建設用地并給予新增建設用地獎勵指標、簡化現代農業發展所需配套設施用地審批程序等方式,保障鄉村產業發展、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用地需求。將宅基地復墾、耕地占補平衡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優先滿足所在村鄉村建設需求,推動節約指標跨省流轉,交易資金全部用于支持鄉村振興。三是創新鄉村振興項目審批管理方式。不斷深化農業農村領域“放管服”改革,研究制定適合農村實際的項目審批和資金使用指導意見,進一步優化項目審批流程和資金使用管理制度。統籌協調分屬不同部門和領域的項目、試點和考核要求,加大項目和資金整合力度,提高項目實施效果和資金使用效率。

  (四)進一步發揮農民推動鄉村振興的主體作用。一是不斷完善鄉村基層社會治理機制。以強化鄉村基層黨組織和自治組織建設為重點提升鄉村社會治理水平,推動鄉村基層黨組織、村民自治組織將組織和工作覆蓋向下延伸至自然村和村民小組,推動自然村和村民小組設立村民理事會,配合村委會開展村民自治和農村公共服務。二是充分調動農民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堅持農民鄉村振興的建設主體、受益主體和治理主體地位,積極推行一事一議、以獎代補、以工代賑等方式,鼓勵農民對直接受益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工投勞,對財政支持的小型項目,優先安排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合作組織作為建設管護主體,不斷增強廣大農民群眾推進鄉村振興的責任感。

  三是倡導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將大力弘揚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與時俱進的改革創新精神,作為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內容,積極推動廣大農民群眾創新創業,為推動鄉村振興提供持久精神動力。四是有效激發鄉村現有人才活力。健全完善農村就業服務體系,以加強職業教育培養實用技能人才為切入點,將與鄉村產業發展相關的專項技能培訓納入補貼范圍,提升農村勞動力就業質量。五是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

  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將村組兩級集體資產、資金、資源納入統一管理,推動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造,夯實鄉村自我發展的經濟基礎,增強村級集體經濟投入鄉村公益性設施建設的資金實力。鼓勵整合利用集體積累資金、政府扶持資金等,通過入股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村企共建等方式發展集體經濟。

  (五)進一步構建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鄉村產業體系。一是以實現農業現代化夯實產業融合發展的基礎。以特色種養殖業為基礎,推動與之配套的農產品精深加工、倉儲物流、生產經營服務業發展,通過農村二三產發展推動一產提升發展質量,增強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形成產業鏈條完整、區域性特色明顯的鄉村產業體系。二是通過科技創新和市場化建設為產業融合發展提供支撐。不斷優化鄉村投資和營商環境,破除政策壁壘,鼓勵工商資本積極參與鄉村產業發展,通過引進資金、技術、人才和先進管理經驗,推進農業品牌化、市場化和專業化建設,通過給予信貸、用地、稅收等優惠政策,促進農產品加工業做精做專、做大做強,特別是要確保農民分享流通環節增值收益。三是推動多規合一規范引領產業融合發展。將鄉村產業發展納入國民經濟發展規劃和目標考核,推動產業發展規劃與村莊建設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環境保護規劃有機銜接。在各專業規劃編制中,協調安排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空間布局、用地規模、生態要求,統籌推進鄉村旅游、生態養生、休閑農業、電子商務等新產業新業態,促進各地鄉村旅游特色發展、集點成線,引導從業人員誠信經營、形成品牌,培育好穩定市場。

  (六)進一步推動農業綠色發展和農村生態環境整治。一是強化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支持保護政策。加大對農村生態清潔流域治理的財政支持,完善畜禽糞污、農作物秸稈、廢舊農膜、病死畜禽等農業廢棄物多元化利用的財政補貼制度,對在鄉村投資綠色產業比照高新技術企業給予稅收優惠政策,在落實農藥化肥使用量零增長的基礎上,盡快確定投入品減量使用的行動目標和時間表,督促生產經營者落實高毒農藥定點經營、實名購買和廢棄物回收等相關規定。

  二是統籌鄉村生態保護修復和資源合理利用。加快劃定鄉村生態功能保障基線和自然資源利用上線,明確鄉村建設和產業發展不得觸碰的生態紅線。在確保生態環境質量安全的基礎上,合理開發利用鄉村生態資源,推動將山水林田湖草、農耕文化、康養資源轉化為產業優勢,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支撐點。三是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健全完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七)發揮各級人大代表作用。參照近幾年動員各級人大代表助力脫貧奔小康的有效做法,動員更多人大代表深入群眾傾聽意見,參與到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來,充分發揮人大代表依法履職的主體作用、聯系群眾的紐帶作用、學習工作的表率作用、社會進步的帶動作用,將人大代表鍛造成鄉村振興戰略的堅實力量。

  村級振興鄉村調研報告 11

  一、農業、農村、農民現狀

  (一)農業農村基礎設施滯后

  全縣農業基礎條件差,田地分散,地塊較小,不利于農業機械化生產。農業基礎設施欠賬多,水利設施老化嚴重,近年來,雖然實施了高標準農田改造項目、水利設施建設項目和村村通水泥路項目,但從全縣來看,比例仍然偏小,“田網、路網、渠網”等配套設施仍不完善,農業靠天吃飯的格局沒有得到根本改變。項目支撐能力不強,缺乏統一規劃,項目打捆使用,農口部門之間沒有很好好契合,各行其事,各自為陣,造成有項目無產業,有產業無項目支撐。

  (二)農業經營者素質不高

  受傳統農業的影響,我縣農業以家庭為單位的傳統小農生產方式居多,農戶經營較為分散,直接導致產業規模小,很難進行規模化種植、集約化管理和標準化生產。農村人員結構老化,18-60歲真正意義的勞動力資源嚴重不足,人才斷代現象突出,人員年齡結構、知識結構已不能滿足農業發展需要;農業產業經營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雙雙短缺,部分鄉鎮農技部門有的農技人員往往身兼數職,無法全身心投入農村技術推廣工作,同時基層農技員知識更新有待進一步加強。

  (三)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

  我縣龍頭企業(業主)發展規模較小,示范引領作用不強,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社運行不規范、利益聯結機制不完善,社會化組織程度不高、輻射帶動效果不顯著,導致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未能充分發揮示范作用。目前我縣農產品交易市場平臺建設滯后,交易方式單一落后,市場信息不對稱,農產品產銷難對接,農產品產業鏈的各環節基本是分離的。農產品流通市場、農產品銷售還缺乏全方位的信息引導,缺乏及時、準確、系統、權威的生產、技術、價格和供求信息,其指導生產、引導銷售的'功能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

  (四)基層政府服務能力不強

  鄉鎮的工作環境和生活條件相對艱苦,難以吸引優秀人才,加上進人渠道窄,影響了干部補充,且優秀人才容易被上級部門挖走,造成鄉鎮干部隊伍結構失衡、人員老化、青黃不接、斷層嚴重。部分鄉鎮中年干部由于學歷和知識層次偏低,對新形勢下的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認識不到位,接受新事物、新觀點、新知識的能力較弱,習慣于用傳統的方法解決新問題,在落實示范帶動、農業產業開發中,缺乏創新能力,點子不多,辦法不實用。部分鄉鎮年輕干部,由于缺乏基層工作經驗,組織動員群眾能力差,面對實際困難時往往顯得辦法不實用,與群眾打交道存在障礙。部分干部存在“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懈怠思想,缺乏勇于擔當的創新意識和進取精神,貽誤了發展良機,造成了工作被動。

  二、建議意見

  (一)加強“三農”工作隊伍建設

  高度重視農業農村干部的培養、配備、管理和使用,切實加強思想政治建設、作風建設、能力建設,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業、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為建設丘區現代農業強縣提供全方位人才保證。一要扎實推進思想政治建設。堅持將政治建設擺在農業干部隊伍建設的首要位置,切實加強黨性教育、宗旨教育、警示教育,教育引導黨員干部牢固樹立“四個意識”,準確把握“三農”工作“重中之重”的戰略定位,從政治高度認識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性,更加自覺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要扎實推進紀律作風建設。深入開展整治和查處侵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持續開展正風肅紀,堅決糾正不正之風,大興敢于擔當、狠抓落實、為民服務、調查研究、清正廉潔之風,在全縣積極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環境,牢固樹立農業系統干部良好形象。三要扎實推進業務能力建設。堅持在加強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新模式等業務知識學習的同時,引導農業干部職工更加注重運用市場、法治、信息化和以點帶面的方法推動工作,不斷提升服務“三農”工作的能力。

  (二)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加快建立教育培訓、規范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體”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培育一批專業化程度深、分工明細、服務水平高的新型職業農民、農村經紀人、職業農業經理人,扶持一批龍頭企業、專合組織、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大力發展多種形式的新型經營主體,推行“保底收益+二次分紅”“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適度規模專業農戶”等模式,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多元化、形式多樣化、運作市場化,提供農業技術推廣、優良品種引進、動植物疫病防控、質量檢測檢驗、農資供應和市場營銷等服務,使農民享受到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社會化服務。堅持示范引領、創新推動,創建一批省市級示范社、示范農場。

  (三)大力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農村生產、生活、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是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有力支撐。一要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綜合采取改造、配套、升級、聯網等方式,進一步提高城鎮供水設施覆蓋行政村比率、農村集中供水率、自來水普及率、供水保證率、水質達標率,加強農村飲用水水源保護和水質檢測能力建設。二要推廣和實施農村清潔能源,加強對生物質節能爐具、秸稈固化綜合利用、沼氣、太陽能節能房等新能源、新技術的推廣利用,積極引導農村能源結構的轉變。三要大力實施高標準農田改造項目、水利設施建設項目和村社通水泥路項目,完善“田網、路網、渠網”等配套設施,改變農業靠天吃飯的格局。四要農村危房改造工作,切實保障農民住房安全。

  (四)加大農業項目資金整合

  充分利用國家支農惠農政策,加大農業項目資金整合,注重產業發展的科學合理規劃和扶持政策的連續性,實現產業化基地建設的快速健康發展,最大限度地為龍頭企業提供優質安全的原料,實現種植業產業鏈更加緊密有效。積極爭取各級政府、部門對我縣畜牧業綠色發展的政策、資金、項目支持,合理利用政策、打捆項目資金、科學安排落實,最大化發揮政策和資金的杠桿作用,撬動市場資本,助推全縣畜牧業發展壯大。加快推動生物有機肥廠項目建設,建立覆蓋飼養、屠宰、經營、運輸等各環節的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體系,實現農業廢棄物無害化綜合利用,促進現代農業轉型升級,形成政府、企業、社會共同參與的綜合治理機制。

  村級振興鄉村調研報告 12

  一、引言

  隨著國家對“三農”工作的高度重視,鄉村振興戰略已成為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舉措。本報告旨在通過對某地區鄉村振興工作的深入調研,分析當前鄉村振興的進展、存在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二、調研背景與方法

  本次調研依據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由調研組深入多個鄉鎮(街道)、示范村及農業企業,通過實地考察、座談交流、問卷調查等方式,廣泛收集鄉村振興工作的.實施情況、存在問題及意見建議。

  三、鄉村振興進展與成效

  示范帶建設有序推進

  編制完成多條示范帶規劃并分期實施,重點抓好產業帶項目建設。例如,某地區已完成投資XX億元,建成多個鄉村振興示范帶,并通過考核驗收。

  特色產業迅速發展

  啟動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培育工作,鐵皮石斛、茶葉等主導特色農業蓬勃發展。成功打造多個田園綜合體項目,部分鄉鎮被列入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建設名單。

  生態環境顯著改善

  開展環境綜合整治,創成多個國家級、省級美麗鄉村示范鄉鎮和特色精品村。農村垃圾、污水、廁所整治工程取得顯著成效。

  農村改革全面深入

  完成農村土地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培育多家典型合作組織,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積極探索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工作,建立農村產權交易管理制度。

  農民收入顯著增長

  依托“黨建聯盟”,多渠道推進村集體增收,村集體經濟總收入持續增長。示范帶吸引大量游客,帶動旅游消費增長。

  四、存在問題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欠賬多

  由于歷史原因和資金投入不足,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仍滯后,管理服務跟不上,作用難以發揮。

  農業產業發展不足

  缺少大型龍頭企業帶動,農產品加工鏈條短、附加值低,品牌建設滯后。農業專業技術隊伍建設嚴重不足,農業技術指導、管理服務跟不上。

  農村環境整治壓力大

  部分村莊環境仍存在“臟、亂、差”現象,農村垃圾服務設施不完善,垃圾處理辦法陳舊,村民環衛意識不強。

  農村人才嚴重缺乏

  村干部整體文化素質不高,年齡偏大,缺乏相應的考核激勵機制。農村實用人才緊缺,開拓型的管理運營人才相對少。

  五、對策建議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加大農村水電路林網等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建立與經濟發展相協調的投入增長機制。提高農村教育教學水平,加強農村醫療隊伍能力建設。

  推進農村產業做大做強

  重點扶持優勢產業,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影響力大的名牌農產品。推動三產融合發展,拉長產業鏈,增強農村產業競爭力。積極引入農業院校、科研單位建立科研基地,打造現代化鄉村產業園、田園綜合體等產業發展平臺。

  加強農村環境治理

  鞏固提升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成果,加強規劃引領,及時修編村莊規劃。繼續加強農村垃圾、污水、廁所整治工程,提升工程質量。

  培育鄉村實用人才

  加強“三農”工作隊伍管理,培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農村工作隊伍。舉辦鄉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和大學生村官示范培訓班,提高農村實用人才素質。

  推進農村改革深入發展

  深化農村土地制度、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引導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及農戶開展經營合作。完善農業保險制度,提高農業抗風險能力。

  六、結論

  鄉村振興是一項宏大而系統的工程,需要廣泛動員、形成共識,突出重點、強力推進。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產業做大做強、加強環境治理、培育實用人才和推進農村改革等措施,可以有效解決當前鄉村振興面臨的問題,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村級振興鄉村調研報告 13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一步把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農業農村擺上優先發展的位置,必將有力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李希書記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xx市要實現由農業大縣向農業強縣的跨越,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就必須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產業。

  一、基本情況

  xx市位于xx東沿海,現有23個鎮(場、區),337個村委(社區),總人口18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34萬人。全市陸地總面積168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8.72萬畝。xx年地區生產總值269億元,農業總產值96.05億元(增長4.5%),農業產值(種植業)44.74億元,農民人均收入11966元(增長8%),全市農作物播種面積122.97萬畝,農業主導產業有水稻、甘薯、果樹(荔枝、龍眼)、蔬菜(蘿卜)等。其中糧食種植面積63.3萬畝,總產量19.78萬噸;油料作物種植面積12.24萬畝,總產量1.9568萬噸;蔬菜種植面積43.9851萬畝,總產量64.9334萬噸(其中:蘿卜種植面積8萬畝,總產24萬噸)。水果種植22.19萬畝,總產10.74萬噸,其中荔枝16萬畝,7.18萬噸,龍眼2萬畝,1.41萬噸,菠蘿1.7萬畝。

  我市已發展家庭農場527家,擁有各級農業龍頭企業13家,省級4家,汕尾9家,有農民專業合作社522家,國家級6家,省級15家,市級示范社9家。近二年來:

  一是開展了水稻、甘薯綠色、高產、高效創建工作。水稻、甘薯、蘿卜、荔枝種植面積大,水稻39.68萬畝,甘薯19.4萬畝,蘿卜8萬畝,荔枝16萬畝。近二年來,創建水稻高產示范片4個4萬畝,創建甘薯綠色、高產、高效示范片10個1千畝,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二是大力引進新技術、新品種。近年來,我市引進、示范、推廣新品種20多個,推廣新技術10多項,實現全市良種覆蓋率98%以上,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40%以上,其中廣薯87引進推廣種植10萬畝,促進了農民增收,推廣水稻“三控”施肥技術、測土配方施肥、噴灌、滴灌等新技術,不斷提高我市農業技術水平,主要品種和主推技術入戶率達95%以上。

  三是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工作。xx年8月xx市與高明、梅縣、翁源4個縣(市)被農業部列入首批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單位,經過省第三方機構驗收,xx年9月被省農業廳、海洋與漁業廳命名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縣,xx年12月被農業部命名為全國103個農產品質量安全縣之一;

  xx年博美鎮赤坑村蘿卜生產認定為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

  四是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開展了xx-xx年5個年度的高標準農田建設,建設面積34萬畝,獲省獎勵450畝用地指標。

  二、存在問題

  1、農業投入少,招商引資無突破,沒有大的農業企業落戶xx。

  2、農業生產靠天吃飯的狀況沒有改變,受天氣影響較大,容易受災,影響了生產者的積極性,有些種植大戶受臺風、霜凍、旱澇等自然災害影響,損失慘重。

  3、xx龍頭企業少,規模偏小,省級4家,市級9家,生產規模弱而小。內湖農批市場的后遺癥,對xx發展現代農業的負面影響大。

  4、深加工企業少,沒有形成農業產業鏈條,農產品附加值低,蘿卜、稻谷、花生等僅有少量粗加工企業,無深加工企業,荔枝、甘薯等無加工,導致農產品供大于求,銷路成問題,價格低,種植大戶沒有了積極性。

  5、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程度低。xx農業仍以分散的小戶種植為主,沒有統籌規劃發展,難以形成自己的品牌,市場競爭力較弱。

  6、農業基礎設施落后,農業灌溉的水渠長年失修,導致很多水田丟荒。

  7、農業科技落后,由于土地確權等原因,土地流轉困難,無法連片集中開發,難以形成規模化生產,土地的產出效益低。

  三、意見建議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只有產業興旺,農村才能興旺。因此,農業要先行一步,把提高農業經濟質量放在首位,把產業發展落實到促進農民增收上來。要堅持因地制宜,尊重群眾意愿,選準選優項目,積極探索“土地入股+規模種植”“分散生產+統一經營”“大戶帶小戶、專業戶帶散戶”等發展模式,不斷增強集體經濟發展活力與實力。要成立專業合作社,著力培養電商人才,大力發展農村電商,統一標準、品牌和銷售,讓農產品賣得掉、賣得快、賣得好,推動農業產業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要狠抓人才回引、科技下鄉、金融服務、基層黨建,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建立起有產業支撐的可持續的農民穩定增收長效機制。

  推進鄉村振興,發展農業產業,要克服等、靠、要思想,要激發農民發展生產的內生動力,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千方百計讓村民的心聚在一起,做到心向一處聚,力向一處使,讓“要我致富”真正轉變為“我要致富”,要在政府、社會力量的幫助下,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建設美麗鄉村。

  1、做好基礎性改革工作,激發產業振興活力

  (一)切實做好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土地確權是完善農村承包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的前提,是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基礎性和關健性的工作。我市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緩慢,一定程度上是源于承包地承包權、經營權不清晰、不明確。一方面,承包地塊空間位置不明,農民擔心流轉出去的土地到收回時位置不準,有的寧可荒廢也不愿流轉;企業流轉到的土地不集中連片,難于規模化發展,特別是設施農業用地,有的核心區域流轉不了,嚴重阻礙項目的實施。另一方面,群眾手里沒有權益證書,手里的地在銀行不能抵押變現,想發展產業缺乏啟動資金。正在開展的土地確權工作,就是要解決這些問題。這些問題解決好了,將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業轉型升級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切實做好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工作。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是“鄉村振興戰略”的突破口。在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的前提下,促使承包權和經營權分離,形成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三權分置”的核心要義是放活土地經營權,真正讓農戶的承包權“穩”下去,經營權“活”起來。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是建設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農業發展從小規模、分散經營向適度規模經營轉變,首先要解決“地從哪里來”“人往哪里去”的問題。

  (三)切實做好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農戶獲得集體資產收益分配的基礎,是涉及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和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一件大事,目的是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壯大集體經濟。要抓好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把集體家底摸清摸準;

  同時盤活農村集體資產,提高農村各類資源要素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多途徑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幾年前,我市就開展了農村集體“三資”清理工作,并建立了農村集體“三資”交易管理平臺。隨著時間的推移,農村集體“三資”發生了變化,需要重新進行清產核資、規范農村集體產權管理。

  2、積極探索xx農業產業發展新路

  一是科學制定我市農業農村總體發展規劃和差別化區域發展規劃,立足資源環境承載力,選準特色產業,優化產業布局,合理確定產業發展方向、重點和規模,認真研究制定符合我市農業產業發展定位、模式和發展能力、規模的產業振興規劃。避免沒有特色、千篇一律的同質化發展格局。

  二是堅持走出一條糧食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生態安全和農民持續增收的特色區域化農業可持續發展之路,實現xx由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的華麗轉身,由此帶動農民收入穩定增長,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

  三是著力打造四大園區。即:一是以潭西鎮、上英鎮、河西鎮、博美鎮、甲西鎮、南塘鎮、湖東鎮、內湖鎮為核心打造優質現代糧油產業園區,以水稻、蕃薯、花生為主導產業;二是以八萬、陂洋鎮、銅鑼湖、西南、大安鎮為核心打造優質水果產業園區,以荔枝、龍眼、菠蘿、香蕉、沙糖桔、三紅柚為主導產業;三是以大安、博美、內湖、橋沖、南塘、湖東、甲東、碣石、甲西為中心,打造特色農產品產業園區。以大蒜、蘿卜、淮山、芝麻、西瓜等為主導產業;四是以西南、大安、河西、金廂、碣石、甲東和甲西為核心打造農業休閑旅游產業園區。

  四是實施特色農業產業強農戰略。要積極推進“一鎮一品、一村一業”,按照體現地方特色、選準產業項目、延伸產業鏈條、形成產業優勢,建設一批具有長效農業特色產業示范基地。要圍繞“產業特色鮮明、人文氣息濃厚、生態環境優美”的總體要求,打造一批獨具一格的特色小鎮,發展紅色旅游、濱海旅游、宗教旅游、生態旅游、農業觀光旅游,使之成為我市新的經濟增長點。

  3、狠抓科技培訓促進產業提質增效

  積極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加大對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帶頭人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技工作者的培訓力度,建立完善“專家+農業技術員+科技示范戶+輻射帶動戶”的技術服務模式,鞏固推進落實“專家聯點聯系、農技人員包村聯戶”的工作機制。建立市、鎮、村三級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網絡,推廣、開展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試驗示范和推廣應用。全面實施農業技術進村入戶,提高農業技術指導的到位率,不斷提升農民的生產技能和農業產業經濟效益。

  4、強化質量監管實現農業產業持續發展

  堅持“政府引導、企業開發、市場化運作、產業化經營”的理念,積極推進“五位一體”、“水肥一體化”等農業項目,引導種植大戶轉型升級,發展優勢特色農業產業。全力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引導農民發展反季節、有機果蔬和特色種養,指導農業企業、組織進行標準化生產和規范使用農業投入品,常態化、制度化、規范化進行農產品抽樣檢測;要堅持綠色導向,大力推進畜禽糞污和農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打通種養循環通道,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化行動,助力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建設,提高農產品質量,讓群眾消費放心,促進農業產業健康持續發展。

  5、促進產業融合發展

  加快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切實優化農業資源配置,完善農業支撐體系,支持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加大農業品牌創建力度,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監管體系,促進農村綠色產業發展,積極拓展大蒜、蘿卜、沙糖桔、蕃薯、芝麻、魷魚等傳統特色優勢產業鏈條,建設一批相對穩定的專業特色種養帶,基本形成“一村一品”、“一鄉一業”實現農村產業興旺,讓農業真正成為有錢可賺的產業,增加農民收入。

  6、拓寬流通渠道助力產業發展

  致力培育和扶持營銷大戶,建設農產品物流中心。電子商務無疑是實現產業興旺的重要手段之一,農村電子商務切實解決了市場供需信息不對等、農產品銷售等多種傳統農業生產在對接市場時產生的問題,互聯網不僅帶來了資金、客戶,更會反過來調優農業生產結構,集約化、規模化的訂單式農業生產和與市場的緊密對接,搞活農產品的流通渠道,提高農產品的商品率,促進農業產業增效、農民收入增加。

  7、加快推進重點項目建設

  助力產業振興,要主動作為,積極爭取農業大項目落戶我市,助力xx農業產業發展;加大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通過以企帶農,促進農業發展,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股份合作、產業化經營、社會化服務等方式,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建立多種形式的利益聯結共享機制,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要積極與社會資本對接,與發達地區、先進企業對接,承接產業,努力推動產業發展新突破;不斷加大扶持力度,優化服務,吸引更多的農業企業落戶xx,以招商引資為基礎,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農旅結合為紐帶,以精深加工為突破,采取外引內聯、扶大壯優等措施,吸引社會資金投資農業、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業產業,引進綠色大項目,打造產業大集群,走出一條綠色生態產業化發展新路。

  村級振興鄉村調研報告 14

  一、調研背景與目的

  根據市委、市政府關于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部署,為深入了解當前鄉村振興工作的實際情況,找出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我們組織了一次全面的鄉村振興調研。本次調研旨在通過實地考察、座談交流、問卷調查等方式,收集第一手資料,為制定更加科學合理的鄉村振興政策提供有力支持。

  二、調研方法與過程

  實地考察:調研組深入多個鄉鎮和村莊,對鄉村振興示范點、特色產業項目、基礎設施建設等進行實地考察,了解實際情況。

  座談交流:與鄉鎮干部、村干部、農業產業帶頭人、農民代表等進行座談,聽取他們對鄉村振興工作的意見和建議。

  問卷調查:設計問卷,對農民群眾進行隨機抽樣調查,了解他們對鄉村振興工作的滿意度和期望。

  三、調研結果與分析

  鄉村振興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示范帶建設有序推進:多個鄉村振興示范帶項目已經建成并投入使用,有效帶動了周邊村莊的發展。

  特色產業迅速發展:各地依托自身資源優勢,發展了一批特色產業,如農產品加工、鄉村旅游等,有效提高了農民收入。

  生態環境顯著改善:通過環境綜合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多個村莊的'環境面貌煥然一新,成為宜居宜業的美麗家園。

  存在的問題與挑戰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仍需加強:部分村莊的道路、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仍然薄弱,影響了村民的生產和生活。

  農業產業發展不足:部分地區的農業產業仍然處于低水平狀態,產業鏈條短、附加值低,缺乏市場競爭力。

  農村人才短缺:農業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匱乏,制約了農業產業的發展和鄉村振興的推進。

  農村環境治理壓力大:農村垃圾處理、污水處理等問題仍然突出,需要加大治理力度。

  四、對策建議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加大投入力度,完善農村道路、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提高村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

  推廣先進的農業技術和設備,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

  推動農業產業轉型升級

  依托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和優勢產業,延長產業鏈條,提高附加值。

  加強品牌建設,提高農產品的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

  鼓勵農民參與農業合作社和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

  加強農村人才培養和引進

  加強農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養和引進,提高農業產業的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

  鼓勵高校畢業生和返鄉農民工參與鄉村振興工作,為他們提供創業支持和政策保障。

  加大農村環境治理力度

  加強農村垃圾處理、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環境面貌。

  推廣生態農業和循環農業模式,減少農業污染和生態破壞。

  加強宣傳教育,提高農民的環保意識和參與度。

  加強政策支持和資金保障

  制定更加優惠的政策措施,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鄉村振興工作。

  加大財政投入力度,保障鄉村振興工作的資金需求。

  建立完善的監督考核機制,確保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

  五、結論

  鄉村振興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和持續投入。通過本次調研,我們深刻認識到鄉村振興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也看到了存在的問題和挑戰。只有加強組織領導、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投入力度、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加強人才培養和引進、加大環境治理力度等方面的工作,才能實現鄉村振興的宏偉目標。

  村級振興鄉村調研報告 15

  黨的十九大報告把鄉村振興戰略與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并列為黨和國家未來發展的“七大戰略”。作為國家戰略,它是關系全局性、長遠性、前瞻性的國家總布局,它是國家發展的核心和關鍵問題。在xx鎮全面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正是關系到全鎮能否從根本上解決鎮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也關系到全鎮能否打贏脫貧攻堅戰,順利實現全面小康的關鍵。為此,根據xx鎮實際,在全鎮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明確了工作思路和具體做法。

  一、xx鎮基本情況

  xx鎮位于巴山南麓構溪河畔,距xx市區60余公里,幅員面積70平方公里,轄12個行政村,2個居民委員會,xx場因構溪河繞場而過素有“小保寧”之稱。全鎮有農業戶6356戶,農業人口25000余人,是傳統的農業大鎮,農業主產水稻、小麥、油菜籽,兼產林、桑、桐、果、杜仲。養殖生豬、家禽、蠶,現在主產生姜,是川北生姜第一鎮。

  二、工作思路及具體做法

  (一)工作思路

  全鎮在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委、南充市委以及xx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的同時,全力實施市委145發展戰略,積極推進農村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圍繞新農村建設,積極做好鄉村振興戰略銜接落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全鎮嚴格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體要求,始終堅持黨管農村工作,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堅持鄉村全面振興,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的工作思路。

  (二)具體做法

  1.重點依托資源優勢,形成產業興旺發展態勢。xx鎮在產業發展方面始終堅持走現代農業、規模農業、品牌農業之路,通過招引業主,培育大戶,提升效益。如今全鎮生姜年種植面積穩定在6000畝,毛葉山桐子種植面積6100畝,果藥年種植面積6500畝,生豬年出欄穩定在5萬頭,四大億元產業經濟帶已經給xx鎮的種養殖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同時,在持續發展壯大“生豬、生姜、果藥、山桐子”四大億元產業帶的基礎上,圍繞xx鎮“竹根姜”“xx窖酒”“xx泡菜”三大特色品牌,進一步做大做強特色品牌產業。一是成功完成“xx竹根姜”國家地理地標產品的申報和認證工作,“xx竹根姜”正式走出xx,走向全國。二是“xx窖酒”“xx泡菜”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宣傳下,年銷量保持高速增長,xx鎮的品牌影響力越來越廣,品牌價值也越來越高,產業強鎮的奮斗目標已基本實現。

  2.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思路,努力打造生態宜居小鎮。近年來,xx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工作,切實把環保工作擺到更加突出的戰略地位,xx鎮位于構溪河的上游,發展的定位是打造成“秦巴山區最具品味的山水田園生態小城鎮”,山水田園追求的就是青山綠水,因此,在工作中,牢固樹立“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命線”的理念,強化責任抓環保,突出重點抓整改,著眼長遠建機制,堅決打好環境保護攻堅戰,深入實施“藍天碧水青山”工程,完成轄區揚塵治理和落后產能升級淘汰,推進全鎮水環境、空氣質量全面提高,實現了全鎮經濟發展與生態環保效益和諧統一。

  3.以美麗鄉村建設為抓手,鄉風文明建設卓有成效。以新農村建設為契機,在龍吟山村、樂里廟村、華嚴寺村集中力量開展以“凈化、綠化、美化”為主要內容的美麗鄉村建設,突出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組織貧困戶積極開展“六順六凈”大行動,引導村民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積極創建省級“四好村”。

  4.保經濟、促發展,全面小康已愈來愈近。xx鎮在過去的5年時間里,堅持以促進鎮域經濟的健康持續穩定發展為第一要務,保耕地、穩產量,全鎮地方生產總值平均年增長9%,達到5.8億元,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平均年增長11%,達到1.0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平均年增長10%,達到17600元,糧食總產量達到2萬噸,人均年占有達到800公斤,全面小康生活已近離我們愈來愈近。

  三、鄉村振興發展的制約因素

  深入實施鄉村振興發展戰略,必須以問題為導向,找出鄉村發展的差距所在,補齊短板,才能不斷縮小城鄉差距,才能逐個問題、逐個環節地解決農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通過對制約農村農業發展的相關問題進行深入了解,總的來說,我鎮在鄉村振興上面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農業基礎設施不完善,農業發展環境不優。我鎮在近年來通過整合涉農項目資金,改善了基本農田較為集中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但還普遍存在著標準不高、質量不一、使用效益不大的問題,尤其是與高標準的、符合現代農業發展的農業基礎設施還有較大的差距,規模經營、機械化施工都在我鎮都存在較大困難,農業產業發展后勁不足

  2.教育與社會心理的.影響,制約鄉村發展。近幾十年來,無論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還是社會教育,都是圍繞“遠離農村、遠離農業”展開的,“不好好學習,就當農民”,是鄉村家長、教師激勵孩子學習動機的最有效口號。人們骨子里潛移默化的滲透著一種觀念,沒出息的的人才當農民,甚至只要和農業、農村有關的人與事都會“低人一等”,這樣的說法雖然略顯極端,但卻是當前社會上的一種普遍觀念。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和打算

  xx年實施鄉村振興發展戰略思路是,進一步加強扶持政策落實,推進中小企業創業創新發展,加強平臺載體建設,加強集群發展和特色產業建設。具體到xx鎮來說,需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黨管農村工作是我們黨一直以來的優良傳統和重大原則,是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根本保證。加強基層黨員干部“三農”知識培訓,使農村一線鍛煉成為培養干部的重要途徑,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農村工作隊伍。把各行各業優秀人才培養成黨員,把優秀黨員培養成行業領頭羊,充分發揮優秀黨員干部在鄉村振興進程中的示范、輻射和帶動作用。

  2.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走質量興農之路。xx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重點圍繞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整合各渠道培訓資金資源,建立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統籌安排。產業帶動的培訓機制”。加快構建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強有力人才支撐刻不容緩。針對當前我鎮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中小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正在蓬勃興起,鼓勵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大力度調整產業結構,帶動農民增收。重點扶持解決小微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在發展中面臨的融資難、擔保難、融資貴等難題。

  3.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走全面小康之路。xx年是xx市脫貧攻堅決戰全勝的關鍵之年,xx鎮還有1個省定貧困村要退出,462戶1143人今年內要減貧,時不我待。在下步工作中,全鎮將堅持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堅持走產業扶貧之路。以各村的脫貧奔康產業園和全鎮規劃的1200余戶的庭院經濟為基礎,在全鎮強力推進畜禽養殖、生姜、果藥、毛葉山桐子木本油料植物四大億元產業帶建設,以產業大發展推動鄉村振興戰略。二是堅持以更有力的措施推進項目建設。對全鎮所有脫貧攻堅項目落實了責任領導和責任人,并將工作進度分解到每個月,堅持“定時通報,雙線督查,專項調度”的督導模式,保證了全鎮項目建設措施到位,推進有力。三是堅持扶貧先扶智。通過進一步辦好“農民夜校”,做好貧困戶職業技能培訓和勞動力轉移工作,今年全鎮共計劃舉辦80余場有針對性的實用技術培訓,提高貧困群眾的勞動技能,促進脫貧增收。

【村級振興鄉村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村級鄉村振興調研報告(精選10篇)10-14

村級振興鄉村調研報告(精選13篇)03-28

村級鄉村振興工作調研報告11-23

鄉村振興調研報告11-07

鄉村振興的調研報告(精選)11-27

鄉村的振興調研報告08-07

鄉村振興調研報告09-04

鄉村振興的調研報告02-14

鄉村振興的調研報告05-30